免疫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0:10

免疫培训篇1

关键词:“防艾”专题培训;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071-02

有文献报道,医科大学生在社会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的社会实践中,在具体的活动中做贡献,长才干,从而实现其自身的思想认识、知识掌握、专业能力提高与社会公众艾滋病预防知识普及提高相统一[1]。学生参与“防艾”宣传教育活动前,由学校专业课教师、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教师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科教师对其进行4学时的“防艾”知识专题培训,培训结束后方法宣传资料让学生自学,学生掌握艾滋病防治的专业知识后再向青年学生、家人及社会公众进行“防艾”知识宣传教育。自2003年以来,我校有3万多人次大学生参加了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为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本研究分析了参与“防艾”专题培训及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对学生医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成绩的影响,探索改进这两门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对象与方法

选取毕业后参加临床执业医师考试2008―2014届3160名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参加艾滋病相关活动的学生信息,包括社联大学生红丝带协会志愿者、寒暑假红丝带小分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和参与教师“防艾”科研项目的学生,2008―2014届毕业生中有1087人在校期间多次参与“防艾”社会实践活动,其中926人又参加了临床执业医师考试。

参加“防艾”专题培训及宣传教育活动的学生为实验组,其余为对照组。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考试成绩之间的差异,p值≤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在校临床本科生最早参加“防艾”社会实践时间

收集学生2006―2012年参加大学生红丝带小分队或社联大学生红丝带协会组织的“防艾”宣传教育活动情况,整理学生最早参加“防艾”活动时所在的年级。大一、大二学生参与“防艾”活动占总参加人数的63.5%。

(二)参加防艾活动对医学免疫学和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成绩的影响

毕业1年后参与临床执业医师考试2008―2014届3160学生中有926人参加了防艾活动,2234人未参加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防艾”组执业医师医学免疫学和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成绩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与结论

参与“防艾”大一、大二的学生占大多数(见表1),由于在大三开设传染病学讲授艾滋病专业知识[2],学生参加“防艾”宣传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前接受艾滋病防治知识专题培训4学时,并发放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资料让学生自学,学生掌握艾滋病防治知识后再向社会公众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本研究发现“防艾”组的学生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课程成绩均高于对照组。由于包括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在内的在校课程成绩与执业医师考试成绩存在正相关关系[3]。“防艾”组学生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知识高于对照组,原因是“防艾”组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了艾滋病防治知识的专题培训。

免疫学与微生物在校学时少,尤其是免疫学,抽象、理论性强、难度大。有学者认为免疫学教学中要改变以往单一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启发和诱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进而加强他们对所授知识的理解及分析问题的能力[4]。由于通过艾滋病专题知识培训,有助于提高学生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的课程成绩,建议这两门课程部分章节教学引入艾滋病临床病例教学,引导学生课下查阅资料和自学。有学者提倡微生物和免疫学理论教学紧密联系临床实践[5],建议将医学免疫学也纳入临床整合课中。我校已经开设传染学、病原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的整合课,教师选具有临床经验的教授任课,通过对教改班学生的访谈教学效果很好。将免疫学知识也纳入这门整合课程中,采用临床案例教学法(CBL)进行授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医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岩,王振方,白广义,等.医科大学生参与社会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的社会实践模式探讨[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9,15(3):300-302.

[2]李兰娟,任t.传染病学[m].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石云霞,余清,卢丽笋.医师资格考试成绩与校内考试成绩相关性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27-28.

免疫培训篇2

我乡2018年免疫规划工作,已按照卫生局、疾控中心的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卫生院的安排、乡防保组和全乡村级防保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按照年初工作计划要求,为广大适龄儿童提供了全面、规范的预防接种服务,建立和形成了较高的群体免疫屏障,为预防和控制我乡疫苗针对性传染病的发生、爆发和流行打下了坚实基础,已经完成了2018年免疫规划工作任务,现将工作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长山乡乡辖区12个行政村,总人口28939人,0-6岁儿童近1700人。

二、完成情况

1、免规督导情况:

我院一年来对12个村14个接种点分别进行了4次免疫规划督导,每季一次,督导12个村,全年覆盖全乡所有村和接种点,有督导计划和督导表,对村医进行了考核和接种率调查。

2、安全接种工作

各村卫生室接种点按照定点接种加上门服务的形式开展预防接种工作,主要以定点服务为主,严格按照预防接种规范的工作要求,对接种儿童进行规范操作,一次性注射器进行了销毁,并作有记录,接种点14个,安全注射覆盖率100%,全年无接种预防接种事故发生。

3、免规培训工作:

2018年1-12月对全乡计免村医进行免疫规划相关知识的培训,其中免疫规划专题培训二次,免疫规划常规培训十次,针对免疫程序、安全注射、预防接种副反应处理、卡证核查、冷链的管理以及报表的填写等内容进行培训,对免疫公共卫生服务规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等方面进行了专门培训,专题培训则对参加培训的村医进行培训内容的知识测试。 

4、免规宣传工作:

在2017年4月25日“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进行预防接种知识宣传,采取了多种宣传方式,包括发放宣传单、张贴宣传标语、预防传染病方法,对前来咨询的群众进行防病知识的讲解,使群众真正地领会到预防工作的重要性。提高计划免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宣传国家计划免疫政策,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儿童计划免疫及传染病预防工作;同时进行了“世界肝炎日”等主题日进行了宣传。

5、冷链设备管理工作:

冷链管理:专人负责冷链管理工作,冷链设备建立了档案,每天进行了冰柜、冰箱温度记录,冷藏包、冰排、疫苗、一次性注射器严格发放登记,签名发放,严格做到帐苗相符。

6、免疫规划相关疾病监测工作:

(1)aFp监测:为进一步搞好aFp监测工作,2018年开展了对aFp主动监测工作,1-12月报告无aFp病例。

(2)麻疹监测:2018年1-12月本地报告无疑似麻疹,监测到位,落实措施迅速,取得了较好的防控效果。

7、新生入托、入学接种证查验工作

按照卫生局和疾控要求,今年共查验二次,查验学生600余人次,做到应补尽补,此项工作已完成。

8、免疫规划其它工作:

各项工作指标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正在进行实施、正常运转中。

三、存在的问题:

1、村医报怨上级经费投入不足,给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很大的困难。

2、村级免规人员报酬低,不安心工作,加上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村医年令高,工作不能落到实处。

3、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流动性大,加上多数流动儿童来源于计划外生育儿童,家长不配合接种,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率明显受到影响。

四、今后工作打算:

1、防保人员要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便于指导村级开展免疫规划工作。

2、加强村防疫人员的培训工作,培训前后进行考试并评价培训效果,对年高确实不能胜任工作的,给予配人协助,防止给工作造成损失,造成免疫空白点。

3、切实抓好计免建卡建证工作,使用未种通知单,并要求村医通知应种对象到接种点接种,并及时加强相关信息反馈,卡、表、册、证、信息录入相应统一。 

免疫培训篇3

本刊记者叶志刚赵晓

2013年10月14日,借参加在西安召开的2013李曼中国养猪大会之机,本刊记者一行专门走访了陕西省动物疫病防控中心(以下简称疫控中心),并得到了疫控中心张长龙主任的热情接待。当我们向张主任表明此行的目的后,他非常爽快的表示尽全力支持并配合我们此次陕西行的采风活动,并在他的办公室内就疫控中心的基本情况,以及陕西省的兽医体制改革和近年来兽医工作进展情况给我们做了一一介绍,使我们对整个陕西的兽医工作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和了解。

据张主任介绍,陕西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是陕西省农业厅直属事业单位,加挂陕西省兽药监测所牌子,目前人员编制40人,主要职能是:承担全省动物疫病的监测、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和动物疫情的预警、预报等工作;负责拟订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方案;负责动物疫病预防的技术指导和宣传工作;承担全省兽药产品质量的监测、检验工作;负责兽药新制剂的质量复核、试验及动物产品相关技术监测工作;组织全省兽药检验技术交流和技术培训。

《兽医导刊》:近年来国家在兽医领域全面推进兽医管理体制的改革,目前陕西省的兽医体制改革进展情况如何?

张长龙:目前陕西省已完成国家对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工作任务与要求,根据国发[2005]15号文件精神,我省及时出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05]37号),分别设立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兽医行政执法(动物卫生监督所)、兽医技术支持体系(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完善畜牧技术推广机构。

(一)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建设情况

1、省级畜牧兽医行政机构设置情况。2006年设立陕西省畜牧兽医局,为省农业厅内设副厅级行政机构,下设畜牧处、兽医医政与药政处、动物防疫处3个处,编制20人。

2、市级畜牧兽医行政机构设置情况。全省10个省辖市及1个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均设立了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其中属于市政府工作部门的3个(延安市、榆林市、渭南市),为农业局(委)二级机构的3个(西安市、宝鸡市、杨凌示范区)、为农业局(委)内设机构的5个(咸阳市、铜川市、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11个市、区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中有7个属于行政机关、4个属于参公管理机构。编制158人。

3、县级畜牧兽医行政机构设置情况。全省共设置107个县(市、区),其中100个县(市、区)完成了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任务,设立了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其中属于政府工作部门的有18个,为农业局二级机构45个,为农业局内设机构的37个。100个县(市、区)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中属于行政机关的50个,属于参公管理的20个,属于事业性质的30个。编制678人。

(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情况设立陕西省动物卫生监督所,核定编制30名,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10个地市有8个单独设置了动物卫生监督机构、2个与其它机构合设;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6个,属于参公管理的4个,编制216人。100个县级单独设置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67个、与疫控中心合设的33个,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93个,属于参公管理的7个,编制1346人。

(三)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情况省级单独设置了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40人。10个地市有9个单独设置了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1个与其它机构合设,均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338人。100个县级单独设置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92个、与其它机构合设的8个;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91个,属于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的9个,编制2037人。《兽医导刊》:近年来疫控中心在动物防疫工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张长龙: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抓动物疫病监测诊断与流行病学调查,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能力显著提高。近年来,积极实施国家和全省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狠抓重大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每年组织完成10种主要动物疫病监测50余万份,流行病学调查2300个乡镇(村)次,涉及动物疫160余万头只;积极应对突发疫情,先后组织完成我省汶川地震、冰冻洪涝灾害后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积极应对甲型H1n1流感、H7n9禽流感、狂犬病等人间暴发疫情后畜间疫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为确保我省疫情稳定提供坚强的技术保障;及时上报疫情信息,每半年对疫情信息上报情况进行通报,促进各县疫情信息报送工作,2013年的上报率达95%以上;建立了动物疫情分析与风险评估制度,每季度开展一次疫情分析报告,每半年召开一次全省动物疫情分析与风险评估座谈会,提出疫情预测预警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在疫病防控工作中,全省各级疫控机构积极探索疫病防控新机制,形成独具特色的疫病监测预警模式。铜川市实施的疫病防控“311”工程,建立了流调、采样、巡视三支队伍,渭南市出台的“动物疾病旬报月会商制度”,丰富了疫情信息来源渠道,宝鸡市积极推行程序化免疫加抗体水平监测模式,提高了防控效果,为全省疫病防控创出了好经验。

二是抓基础设施建设,兽医实验室检测能力迈上新台阶。各级疫控机构通过国债项目和各级政府支持,办公、实验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实验室硬件建设和实验技能提高。我中心兽医实验室通过省级兽医实验室建设项目,投资1280万元,改扩建实验室1600多平方米,购置pCR、自动染色机、细胞培养箱、三级生物安全柜等仪器设备169台套,2011年通过农业部兽医实验室现场考核,极大提高了我省动物疫病实验室监测诊断能力。截至2013年,已有7个市级、87个县级兽医实验室通过考核,全省整体考核通过率达到82.6%。2013年省动物疫控中心在10个县区开展动物疫病监测示范创建活动,积极探索激活基层兽医实验室功能,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是抓调查研究与科技攻关,技术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紧紧围绕畜牧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加强调查研究与技术攻关。近年来,省动物疫控中心先后完成《陕西省动物疫病防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陕西省猪病调研》、《陕西省兽医实验室调研》和《陕西省牛羊布病流行情况及对策》等专题调研报告22篇。2008年以来,省疫控中心联合11市区完成的“陕西省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项目”研究,建立了重大动物疫病预测预警模式,获得省政府2008-2009年度重大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联合商洛、宝鸡、渭南、榆林等市开展的“猪瘟、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有效免疫试验”、免疫扩大试验和“母源抗体和免疫后抗体消长规律试验”取得重大突破,有效解决了猪瘟、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免疫问题,降低免疫难度,提高了免疫水平。与此同时,指导各市县结合自身优势,开展技术研究,商洛市完成的《商洛市农村条件下生猪程序化免疫试验与推广》等4个科技项目,均取得科技成果奖;宝鸡市开展了鸡白痢检测净化、新城疫、o型口蹄疫防治效果实验室评估、奶牛健康证管理和无规定疫病奶牛示范场试点工作。2013年省动物疫控中心申请陕西省重大技术推广示范项目《动物疫病渐进式控制路径(pCp)在牛羊布鲁氏菌病防控中的应用与示范》已通过专家答辩立项。

四是抓技术培训与技能竞赛,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为全面提高全省疫控系统人员业务技能,我们高度重视干部队伍素质提高,在技术培训方面,建立了省上培训师资、市县培训骨干,一级抓一级的培训机制,每年省本级开展动物疫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信息报告等方面的专题培训3-5次,各市县开展相关的技术培训30-50场次,培训人员1000余人次。2008年,省动物疫控中心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师资培训班,为各市县疫控中心至少培训了一名专业技术干部,通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干部队伍的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结合技术培训,省动物疫控中心在全省疫控系统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技能比武竞赛活动。2008年举办全省动物疫病采样技能比武活动,2012年举办了陕西省动物疫病检测技能大比武活动,在省中心的带动下,各市也举办各类比武知识竞赛活动20场次,激起了基层技术人员学专业、用专业、爱专业的热情,通过竞赛活动,既检阅了队伍,又促进了工作开展,还提高了人员素质。

五是抓科技下乡服务,着力解决基层疫病防控的实际问题。紧紧围绕畜牧养殖重点县和重点示范工程,省疫控中心联合市、县疫控中心组织成立了疫病防控专家服务团和兽药质量技术咨询专家团,每年到100余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举办10多场次技术咨询活动,发放技术资料,解决养殖技术难题,深受群众欢迎,促进畜牧产业发展,发挥了技术支撑优势。

《兽医导刊》:疫控中心作为技术支撑部门,围绕整个系统的能力提升都做了哪些工作?

张长龙:一是抓技术培训与技能竞赛。为全面提高全省疫控系统人员业务技能,我们高度重视干部队伍素质提高,在技术培训方面,建立了省上培训师资、市县培训骨干,一级抓一级的培训机制,每年省本级开展动物疫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信息报告等方面的专题培训3-5次,各市县开展相关的技术培训30-50场次,培训人员1000余人次。2008年,省动物疫控中心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师资培训班,为各市县疫控中心至少培训了一名专业技术干部,通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干部队伍的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结合技术培训,省动物疫控中心在全省疫控系统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技能比武竞赛活动。2008年举办全省动物疫病采样技能比武活动,2012年举办了陕西省动物疫病检测技能大比武活动,在省中心的带动下,各市也举办各类比武竞赛活动20场次,激起了基层技术人员学专业、用专业、爱专业的热情,通过竞赛活动,既检阅了队伍,又促进了工作开展,还提高了人员素质。

二是积极开展兽医实验室考核。全省各级动物疫控机构以兽医实验室考核为契机,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争取经费,完善硬件建设,抓人员培训,抓制度建设,将全省兽医系统实验室能力建设推向新一轮高潮;截至2013年11月底,已有7个市级、87个县级兽医实验室通过考核,全省整体考核通过率达到82.6%。2013年省动物疫控中心在10个县区开展动物疫病监测示范创建活动,积极探索激活基层兽医实验室功能,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是积极开展科技联合攻关。2008年以来,省疫控中心联合11市区完成的“陕西省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项目”研究,建立了重大动物疫病预测预警模式,获得省政府2008-2009年度重大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联合商洛、宝鸡、渭南、榆林等市开展的“猪瘟、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有效免疫试验”、免疫扩大试验和“母源抗体和免疫后抗体消长规律试验”取得重大突破,有效解决了猪瘟、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免疫问题,降低免疫难度,提高了免疫水平。通过科技联合攻关即解决了一些技术难题,也提升疫控系统整体技术水平。

《兽医导刊》:疫控中心除了承担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还搞了一些研究课题,主要都哪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怎样?

张长龙:2008年以来,省疫控中心联合11市区完成的“陕西省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项目”研究,建立了重大动物疫病预测预警模式,获得省政府2008-2009年度重大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联合商洛、宝鸡、渭南、榆林等市开展的“猪瘟、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有效免疫试验”、免疫扩大试验和“母源抗体和免疫后抗体消长规律试验”取得重大突破,有效解决了猪瘟、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免疫问题,降低免疫难度,提高了免疫水平。2010年申报立项的《规模化奶牛场结核病诊断及防控新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已全面结束,正在申报科技进步奖。2013年省动物疫控中心申请关键技术推广示范项目《动物疫病渐进式控制路径(pCp)在牛羊布鲁氏菌病防控中的应用与示范》已通过专家答辩。

《兽医导刊》:在工作中还有哪些因素制约着整个行业的发展。

张长龙:近年来,我省疫病防控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制约着整体行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层兽医实验室功能发挥不够。各级兽医实验室经过几年的发展,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但是部分市县级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还有较大差距,仍然存在实验室建筑面积不足、功能区设置不合理、仪器设备配备不够的情况,达不到兽医实验室考核要求。考核通过实验室缺乏有效的运转机制,再加之经费不足,技术力量不强等因素,导致多数兽医实验室仅限于完成指定任务,大多数时候都处于闲置状态,没有真正发挥出基层兽医实验室在疫病防控中应有的作用。

二是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调查显示,我省县级疫控机构的人员学历以大专为主,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是非本行业的专业人员,知识结构与技术水平仍落后,难以满足工作的需要,从年龄结构看,呈现“中间偏大两头偏小”现象,今后一段时期人员的老龄化问题不断显现,青黄不接的问题突出。

免疫培训篇4

关键词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S851.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1)22-0364-01

柳城县自从2005年启动村级动物防疫员网络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县村防员队伍网络已初步形成,发挥较好的疾病防控作用[1-2]。该文在总结近年来村防员队伍建设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现阶段村防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柳城县村防员队伍建设现状

全县12个乡(镇)、2个华侨经济管理区的121个行政村(社区、居委会),共配有村防员135人,平均达到每村有1名村级动物防疫员。随着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近年来共培训村防员10多次,参训村防员近2000人次,使村防员防疫水平和业务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村级动物防疫员在防控重大动物疫病,保护畜牧业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确保全县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起到重要作用。但目前柳城县的村级动物防疫队伍体系仍未建立健全,存在以下问题。

1.1年龄老化,知识贫乏

2009年,全县共有村防疫员135人,村组合并后有135个村(居)委会,每个村(居)委会村防员数量平均为1人。从年龄结构看,将近50%是50岁以上的“老兽医”,其中56岁以上有31人,占23%;全县有37名村防员处于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由于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接受新技术、新知识速度较慢。

1.2工作艰辛,劳动量大

柳城县属养殖大县,动物饲养规模小,养殖量大,以散养为主。根据2009年统计,全县135名村防员共负责应免猪88146头、牛49769头、羊7273只、禽445210羽、犬23513只,免疫任务繁重。甚至部分60岁以上的村防员负责10个村民组或10多个自然村的防疫任务,工作艰辛。对防疫面积较大的村落,防疫员每天要奔走几十千米,劳动强度较大。

1.3待遇低,难留人

实行“以钱养事”新机制后,近几年市级财政用于村防员注射劳务的补助经费每月每人为100元,人均享受补助约1200多元,加上县级等量以上配套,也只有2400元左右,无法维持生计。因此,许多年轻的防疫员或改行,或外出打工。据统计,全县现有135名村防疫员,现从事防疫工作的年轻村防员不足35人,36~45岁只有42人,35岁以下的只有14人,相对于繁重的防疫任务,青壮年层次人数略显不足。

2发展对策

2.1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整体素质

主要包括以下措施:①岗前培训。由县水产畜牧兽医局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和技术骨干,编写《基层动物防疫员实用手册》,发放到基层防疫员。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免疫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②强化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更新知识,增长才干,争取国家新型农民培训项目资金,组织基层防疫员到柳城县农业学校、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专业院校进行短期技术培训[3]。

2.2引进人才

选拔一批高学历、热爱畜牧兽医事业的年轻同志进入动物防疫员队伍。具体方法:①实行资格准入,对老员工进行筛选。②严格选用程序。凡符合参聘条件的,按照个人申请,村委会推荐,镇街把关,县水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培训、考试、考核,按照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择优选出拟聘任村级动物防疫员。由市对拟聘任村级动物防疫员进行考核,成绩张榜公布,接受社会监督。③实行择优聘用。按照考试、考核成绩,经公示反馈无异议者,按各乡镇所需防疫员人数依次录取。签订聘用合同,发放聘用证书,建立聘任档案。

2.3增加经费投入

针对防疫人员劳动强度较大的情况,增加其基本补助费用;建立免疫注射补助标准涨浮联动,合理提高免疫注射补助经费;给防疫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保险、社会养老保险或企业养老保险等,解决其后顾之忧。

2.4完善村级动物防疫员工作考核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村防员监督管理办法,加强业务培训,严肃村级动物防疫员工作纪律,规范村级动物防疫员行为。对工作开展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报酬补贴挂钩。完成目标任务者,发放全额补贴,完不成目标任务者,按有关比例标准减发一定的补贴,对在省、市、区县防疫检查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防疫员给予相应等级奖励,对完不成目标任务的后位村防员予以淘汰,取消下一年的聘用资格。对严重违法违纪、造成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和蔓延的村防员,依法追究其责任[4]。

2.5成立村级动物防疫诊疗服务专业合作社

2.5.1建立村级动物防疫诊疗服务专业合作社。按照“政府保密度,畜牧部门保质量”的要求,各乡镇都成立成立村级动物防疫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由1名群众基础较好、技术水平较高的村防员担任。理事长具体负责本乡镇动物防疫工作的日常事务。对村级动物防疫专业合作社成员统一配置工作服、疫苗冷藏箱、防疫专用包、耳标钳、注射器等防疫器械。春秋两防集中免疫期间,理事长组织防疫专业队开展拉网式集中免疫,以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白”。平时免疫实行村级动物“固定免疫日”制度,科学安排每村每月固定动物免疫日。即在每个村级动物防治员管辖区域内,分别选出3个自然屯,根据各屯畜禽饲养量,确定每个月固定1~2d为该屯的“动物免疫日”,并在村级范围内告知。通过实行村级固定动物免疫日制度,使动物免疫服务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确保存栏畜禽处于有效免疫保护状态。

2.5.2强化村级动物防疫诊疗服务专业合作社的管理[5]。村级动物防疫诊疗服务专业合作社成员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每年由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与村级动物防疫诊疗服务专业合作社和人员签定村级动物防疫员动物防疫工作责任书,建立年终考评制度,年终由所在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会同县水产畜牧兽医局对村级动物防疫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并形成年度考评意见,作为续任村级动物防疫人员和拨付“购买服务”经费的依据。“购买服务合同”一年一签。凡工作表现突出的进行奖励,工作不到位的扣发其劳务报酬;不能继续胜任防疫工作的,停发其劳务报酬。

2.5.3村级动物防疫诊疗服务专业合作社成员补助发放。各乡镇保留原有村防员的名额数,实行谁参与谁受益的原则,合作社成员补助以包村工作量及工作绩效核定,从市、县下拨的村防员补助经费中列支,再确定全年购买服务经费,签订“购买服务合同”,补助发放实行春秋防各1次每年3―4月和9―10月,在聘用期间根据考核情况由县水产畜牧兽医局统一发放给村级动物防疫诊疗服务专业合作社或发放到村防疫员。并采取有偿服务的形式开展诊疗、驱虫、计划免疫等服务。

3参考文献

[1]陈军.养殖场防疫的基本思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5):100.

[2]农业部关于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农医发〔2008〕16号)[J].中国兽药杂志,2008,42(5):59-60.

[3]曹福顺,蒯淑霞,杨庆华.“五大措施”强化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与管理[J].养殖与饲料,2010(3):62-63.

免疫培训篇5

一、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一)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充分发挥养殖场(户)防疫主体责任作用,加强养殖场、屠宰场、交易市场等重点场所的疫情监测排查,继续落实日排查报告制度。加强消毒灭源,积极指导养殖场(户)进行必要的生物安全改造升级。助力生猪稳产保供,加强对养殖场(户)生猪复养技术指导,做好复养前养殖场(户)综合评估,积极开展实验室检测。组织开展对养殖场(户)的非洲猪瘟防控技术培训,宣传推介成功防控经验、复养关键技术、恢复发展的好做法。严格疫情报告与核查,防止瞒报漏报,按照《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实施方案(2020年版)》,科学开展疫情处置,做好善后工作。

(二)做好其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全面落实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一是科学制订动物疫病免疫实施方案,继续推行“散养户春秋季集中免疫与日常补免相结合,规模养殖场按程序实施免疫”的防疫机制,确保群体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5%以上、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70%以上,防疫消毒面积100%。二是加强免疫技术培训。在春、秋季集中免疫前,各村要及时组织防疫人员及养殖场驻场免疫人员进行免疫操作技术培训,确保免疫操作规范;同时严格按规定运输、贮藏和使用疫苗,建立免疫档案,确保疫苗有效使用率80%以上。三是强化督导和免疫抗体监测。镇农牧站对强制免疫等防控重点工作进行督导,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梳理反馈,提出解决方案,积极配合处理,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三)做好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病毒肺炎疫情处置工作的各项部署,积极进行宣传,做好畜牧兽医人员及畜禽养殖场人员自身防护和畜禽生产生活环境消毒,切实保障畜禽产品安全和有效供给。督促养殖场(点)常态化推进员工疫情防控、环境消毒、防控知识宣传、防控物资准备等方面工作,确保畜禽养殖场肺炎疫情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四)加强布病等主要人畜共患病防控。一是做好布病、结核病、狂犬病等主要人畜共患病的防控。以村为单位,推进布病、结核病“两病”净化场、净化区建设。做好布病净化方案,重点做好羊场布病监测,监测面要达100%,布病阳性畜依法严格实施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加强阳性场监管,逐步达到净化标准;做好犬只模底调查和狂大病免疫工作,进一步加大犬只免疫抗体监测力度,及时开展免疫效果评价。二是分类指导开展猪1型链球菌病、圆环病毒病、猪丹毒、牛出败、羊痘等常见疫病的免疫工作。

(五)抓好动物疫病监测及流调工作。科学制定动物疫病监测计划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方案,合理调整定点监测点,进一步优化监测区域布局。严格按照“五结合”原则,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猪瘟等主要动物疫病免疫的定点监测、日常监测、集中监测,继续加大监测采样的数量,确保场点选择的科学性,提高监测抽样的代表性,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持续开展非洲猪瘟和人畜共患病等病种的专项监测和紧急监测。定期召开疫情分析评估会议,加强监测流调结果的分析、应用,促进乡(镇)间信息共享,科学研判主要动物疫病流行态势,强化动物疫病监测预警,为防控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全面收集、及时规范报送监测流调信息,着力开展追踪调查工作。

(六)强化疫情报告与核查。严格规范疫情报告。进一步健镇、村、组三级疫情报告网络,确保疫情早发现,并及时按规定程序上报。严格核查疫情,对收到的疫情举报线索,要及时核查,做到件件有记录、有枝查、有反馈、有建档。果断处置疫情。一旦发现提情,要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果断处置,同时做好善后工作。

二、着力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水平

(一)加强基层队伍建设。一要完善机构队伍,夯实体系基础。做好村级动物防疫技术人员业务操作技能培水平,着重优化村级防疫人员年龄、知识结构,保障村级防疫人员的待遇,保证基层防疫队伍的稳定性。二要创新工作机制,确保良性运转。加强对基层兽医业务工作指导,建立职能清晰、责任明确的基层防疫队伍,采用适当的激励手段,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工作环境,调动和激发基层人员投身于动物防疫事业的积极性。

(二)加强兽医实验室能力建设。加快实验室考核达标建设,规范执行兽医实验室质量

管理体系和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全力确保实验室规范有序运行和无生物安全事故发生。适时开展检测技术和生物安全培训,加强实验室检测能力比对,提高检测数据准确性。加大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投入,改善实验室环境,提升检测效率。

(三)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做好应急物资储备与管理,确保突发疫情时,能及时、统一、合理调配、正常使用。加强应急值守,充实应急队伍人员,确保发生疫情时能迅速反应,有效应对,积极开展应急培训与演练,提高应对突发动物疫情的处置能力。严格疫情报告程序,按照相关规定及时规范报告疫情。一旦出现疫情,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规范处置。

(四)提高技术人员业务素质。邀请专家、教授等以课堂授课、现场操作等方式,层层开展免疫、诊断、采样、检测等业务培训,全面提升基层防疫人员业务技能。镇主要对村、养殖场兽医等防疫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每个基层防疫人员每年至少参加1次培训。

三、其它重点工作

(一)推进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和净化。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宣传力度,开展非洲猪盘区域净化工作,大力鼓励创建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无疫村建设。以种畜禽场和大型养猪场为重点,优先净化垂直传播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推进规模养殖场主要动物疫病净化。

免疫培训篇6

关键词:动物防疫科学防疫基层检测防疫体系

1、存在的问题

1.1、养殖观念落后,防疫意识不强

一是一些养殖户抱着只要做了预防接种,就不会发病的错误认识,忽视综合性防疫措施,导致小范围或零星发病;二是一些防疫人员只顾打针,不向畜主普及预防注射相关知识,导致免疫失败;三是一些养殖场免疫程序混乱,使用预防药物未从正规渠道购进,导致免疫效果差。四是个别防疫人员不按操作规程免疫,特别是在目前生猪价格较高的情况下,害怕免疫反应,注射剂量不足,导致抗体水平不足等。

1.2、村级防疫员整体素质不高

部分村级防疫员年龄偏大,现代交通工具缺乏,劳动效率低下;有的没有兽医临床经验,文化程度低,出现将猪瘟疫苗冷藏,将禽流感疫苗冷冻等不按规程操作的情况;有的注射疫苗不规范、防疫登记表填写不完整、免疫证发放不到位、耳标打挂率低等;有的责任心不强,家畜须防疫3种疫苗的只免疫1~2种,须防疫2次的只免疫1次,甚至有的散养户家禽不注射禽流感疫苗。

1.3、动物防疫条件差

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养殖大户不断增加,但在养殖建设中存在饲养功能区划分不明确,饲养区、隔离区和办公生活区没有严格分离;饲养区门口没有消毒设施,进出饲养区没有车辆消毒装置和人员消毒通道;场内道路无净道和污道、雨水和污水分流之分;沼气池等无害化处理设施与养殖场生产能力不相匹配等诸多问题,既给防疫工作带来不便,又增大了疫病传播机会,一旦发生动物疫情,很难控制和净化。

1.4、动物防疫经费不足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是政府行为,也是社会行为,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织实施必须由政府来主导。然而目前大部分乡镇财政困难,很难保证防疫经费的投入,尤其村级动物防疫员的报酬偏低,以至于达不到较高的防疫密度和较好的防疫效果。由于经费不足,导致疫苗种类不足,运输、保管条件达不到规定要求,使用无效苗的情况常常发生。另外,对农村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往往只集中在春秋二季进行免疫,由于经费和人力多方面的原因,对新补栏动物的免疫未进行有效监管和及时补免,存在疫情发生的风险。

2、对策

2.1、提高科学防疫能力

一是畜牧兽医部门不能把动物防疫简单的定位于只是打预防针,要将消毒、驱虫和规范化管理等纳入动物防疫范畴;二是要不断研究防疫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三是要把防疫工作做细、做好,免疫期间不仅要按照操作规程打好针,还要向养殖户讲解免疫前后的注意事项,使免疫真正起到好的效果。

2.2、加大培训力度

结合全省目前进行的新型农民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培训项目,加大对规模养殖场、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的《动物防疫法》、《畜牧法》、《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畜禽养殖政策的宣传和培训力度,重点强化畜禽养殖场动物防疫意识和法律责任;继续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防控技术的培训,增强基层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加大畜禽最新养殖技术、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畜禽养殖水平和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2.3、增强基层实验室检测能力

除加大基层实验室技术人员培训外,对基层检测单位在岗设置、职称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有利于吸引人才;增加财政投入,将基层实验室检测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基层检测单位常规检测正常运行。

2.4、加大政府相关部门扶持力度

财政部门要负责安排好动物防疫、疫苗补助和扑杀动物的经费,一有需要,确保经费及时到位;计划发展部门要承担起紧急防疫物资储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计划安排,做到有备无患;公安、交警、交通等部门在非常时期要派出人员协助搞好疫区封锁、治安保卫、车辆消毒检查、防疫物资和人员运送等工作,保障动物防疫、扑疫工作正常有效开展;工商、流通部门要加强流通市场的监管力度,根据疫区封锁情况,对要求关闭的动物屠宰场、市场必须关闭,并按规查处违法行为。作物秸秆资源,大力推广全株玉米青黄贮、混合牧草青贮、秸秆颗粒饲草等技术,提高粗饲料的利用率,减少饲草料的浪费。四要规模场(园区)、散养农户组建自己的饲草料生产基地,实现以种带养,以养补种,种养结合,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免疫培训篇7

麻疹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极易引起暴发流行。20**年,卫生部制定了《20**~20**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20**年,省卫生厅下发了《20**-20**年**省消除麻疹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我省消除麻疹目标:“到20**年,全省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不含输入病例),无本地麻疹病毒传播”。为遏制麻疹疫情上升的势头,确保20**年我市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根据《**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实施范围

在全镇范围内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

二、实施时间

接种时间:20**年3月1日-3月15日

补种时间:20**年3月16日-3月22日

三、实施目标

以村、学校、托幼机构为单位,所有目标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95%。

四、目标儿童

自强化免疫活动实施之日起,辖区范围内8月龄~14周岁所有儿童(**年3月1日----**年7月1日出生的儿童),无论户藉、免疫史和麻疹患病史如何,均接种一剂次(0.5ml)麻疹疫苗。

五、组织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职责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是消除麻疹病例的重要策略措施之一,关系到我镇儿童的身体健康,也关系到能否在20**年如期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为加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组织领导,成立由卫生、教育、财政、流动人口服务办公室、宣传、广播站、各村、居委等部门组成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全镇(街)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名单见附一)

在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过程中,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协调领导小组要认真组织做好工作计划、宣传动员、监督检查等工作,并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密切配合,各负其责,确保麻疹强化免疫工作的顺利实施。

卫生部门全面负责强化免疫活动的组织、实施、协调和监督评价等工作。在当地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协调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负责强化免疫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包括宣传发动、业务指导、技术培训、疫苗及注射器的分发、现场监督、辖区接种率调查等各项工作。

教育部门和学校、托幼机构负责有关学校、幼儿园学生接种的组织工作,积极参加强化免疫活动的宣传、学生家长的告知工作、在接种现场协助卫生部门做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等。

财政部门要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要求,保障强化免疫活动所需经费。

流动人口办公室和各所在地居委会、村委会要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辖区范围内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宣传发动、摸底造册、接种组织等工作,并协助组织适龄儿童接种麻疹疫苗。

宣传部门、广播站负责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宣传发动工作,做到全镇人们都知晓这次麻疹疫苗的强化活动,协助卫生部门做好宣传工作,由强化接种天开始,并持续至活动结束。

(二)社会动员与宣传

活动开始前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海报等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在电视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宣传,由强化接种天开始,并持续至活动结束;学校、车站、市场、农村集市等人口密集地区的宣传活动可与强化免疫同步进行,可以采取张贴海报等形式;流动人口办公室和各所在地居委会、村民委员会要对辖区内人口开展入户宣传,力争宣传工作不留漏洞、不留死角;对幼儿园、学校学生的宣传,教育部门和学校、托幼机构应主动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告知学生或家长。通过宣传使广大群众知晓麻疹的危害性、了解麻疹的防治知识,主动带孩子接种麻疹疫苗。

(三)经费保障

镇财政负担所需相关工作经费。严禁向儿童家长或监护人收取任何费用。

(四)人员培训

由镇政府组织,召开卫生、教育、财政、流动人口服务办公室、宣传、各居委会和村委会等部门的动员大会,并完成辖区参加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人员的培训。**镇防保所负责对辖区本次强化免疫接种人员进行接种技术培训,凡未持有“**省预防接种规范门诊专业人员培训合格证书”的医生和护士,经培训合格后可获“**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人员培训合格证(临时接种证)”。参加强化免疫接种人员均要求持证上岗。

(五)摸底登记

掌握目标儿童人数,提前登记所有应种儿童,是保证高接种率,使全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

流动人口办公室和各所在地居委会、村委会负责本辖区所有儿童摸底工作,将未入托、入学的散居儿童资料填写到《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摸底与接种情况登记表》,填写好将登记表交到**防保所;学生摸底登记以学校提供的学生名册为主,校医或学校相关人员根据学生资料填写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摸底与接种情况登记表》,接种时统一交到接种人员。在摸底过程中要告知学生或家长接种时间、地点、接种时要携带接种证。

(六)接种方式

接种方式以设立临时接种点的接种方式为主,各行政村(居委)选定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站作为临时接种点,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期间适龄散居儿童前往临时接种点接种麻疹疫苗;学校、幼儿园学生强化免疫工作,可在学校、幼儿园设置临时接种点。

具体接种时间、地点(见附四)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要严格按照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进行,每个接种点必须具备疫苗冷藏相应的保存条件和应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的人员和药品。

(七)人员安排

1、现场组织员

由居委会或村委会主任或成员、学校班主任或校医担任。负责应种儿童的通知、接待及接种现场的组织工作,记录不宜接种和暂缓接种的名单,负责在现场向儿童家长进行有关强化免疫内容的宣传。

2、疫苗接种人员按排:

主要是由防保所、医院医生和护士组成,分组进行接种

临床医生,负责急救药品和器械的准备,负责询问儿童健康状况、有无禁忌症,对可疑发热儿童测量体温,对有禁忌症儿童,记录禁忌症的种类,做好现场接种后出现的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的处理。

现场接种员必须持证上岗,由防保所接种人员和护士组成负责对应种儿童进行安全接种。

(八)疫苗运输和后勤保障

由于本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服务范围大,应种目标儿童多,切实做好人力、物资、车辆等方面的后勤保障工作,组织各相关部门,参与强化免疫活动。

六、实施安全接种

接种工作要严格按照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组织实施,确保安全接种。接种人员必须经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前的正规技术培训方能参加本次强化免疫接种工作,按规范的接种实施步骤,核实接种对象、登记预检(掌握禁忌症)、接种疫苗(严格操作规范)、记录、观察等。

本次强化免疫保证每一名儿童接种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管。注射器领发、使用和销毁要进行登记,指定专人管理。所有使用过的注射器必须放入安全盒等专用容器,统一由医院回收处理。

麻疹疫苗免疫禁忌症:患严重疾病、急性或慢性感染者、发热者或对鸡蛋有过敏史者不得接种;已知免疫缺陷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不予接种。注射免疫球蛋白者接种麻疹疫苗至少应间隔4周以上,接种麻疹疫苗至少2周后方可注射免疫球蛋白。强化免疫期间如遇有28天内注射过减毒活疫苗者,可暂缓接种,并在满足时间间隔要求后进行补种。

在麻疹疫苗强化免疫过程中要注意如下事项:

1、冻干麻疹疫苗加水溶解后呈橘红色透明液体,如发现有颜色变紫、变黄(变紫是安瓿有微细裂纹、变黄有杂菌生长)安瓿有裂纹,标签不清,溶解不好,超过效期等情况,均不可使用。

2、麻疹病毒对温度和光线抵抗力较弱,接种现场要保证疫苗和稀释液的温度要求,并避光保存,不能反复冻融,不能提前大量稀释疫苗等待接种。

3、冻干疫苗经溶解成液体,必须置于适宜温度下,在半小时内完成注射,未用完的应废弃。

4、启开安瓿和注射时不能使用消毒剂接触疫苗。

5、用75%酒精消毒皮肤,待晾干后再注射,不能用碘酒消毒,接种后不要用酒精棉球按压或涂擦注射部位。

6、儿童接种后应休息观察30分钟。

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和处理

1、成立**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医疗技术组(见附二)

2、接种单位卫生人员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接到相关报告的,应当依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及时处理,并立即逐级上报。

八、督导

由相关部门组成督导组,通过现场观察、询问、主动调查和听取当地组织实施等情况的介绍等,巡回对各行政村(居委)、学校、托幼机构强化免疫活动的组织、摸底、宣传、现场接种工作等情况进行督,确保强化免疫活动保质保量开展下去。督导内容要覆盖当地强化免疫活动的组织实施、社会宣传、人员培训、后勤保障、摸底调查以及现场接种质量等等。将督导结果及时反馈到政府和被督导单位,对发现的错误要及时纠正,妥善解决。

九、评价和总结

强化免疫活动评价内容包括活动实施情况评价和麻疹疫苗接种率评价等内容。在活动完成后,各相关接种单位应按方案要求及时进行资料汇总,对强化免疫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及时上报。

(一)接种率评价

接种工作完成后3天内,要组织人员对辖区接种工作进行检查、评价。按照《**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接种率快速评估调查表》,完成所辖区接种率的快速评估,接种率快速评估后将资料汇总后并上报。

免疫培训篇8

一、“免疫系统”的第一要素是审计干部

“免疫系统”是否具备免疫能力,审计干部队伍非常重要,审计干部队伍是“免疫系统”的第一要素、第一资源。在某种程度上讲,审计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审计质量与水平的高低,提升审计干部队伍的素质是提高审计质量与水平的关键。什么是审计干部队伍的素质,一般来讲,审计干部队伍的素质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政治素质,另一部分是业务素质。对审计干部来讲,这两大素质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作为一名审计干部,如果业务素质不过硬,在实施审计过程中,经济社会系统中明显存在的问题你发现不了,发现的问题你不会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提不出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这种审计干部,无论如何不是一名合格的审计干部。如果审计干部政治素质不过硬,虽然他能够发现问题,但他把党和人民给自己的审计权力不是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而是用来为自己谋利益,用审计查出的问题与被审计单位作交易,这样的审计干部,无论他的业务水平有多高,都永远是审计机关的败类。对审计干部来讲,如果政治上不可靠,业务越强,甚至越会造成更大的麻烦。如果业务素质不过硬,根本就发现不了问题或问题隐患,既是政治素质再好,也同样无法完成好审计任务。要发挥好“免疫系统”的功能与作用,对审计干部的基本要求一定是德才兼备,既要政治上可靠,同时要业务上精通,两者缺一不可。

二、“免疫系统”也需经常培训

“免疫系统”理论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与方法,同时也是对审计工作的新标准和新要求,要把“免疫系统”赋予审计工作的任务完成好,不断提高“免疫系统”的免疫能力,确保“免疫系统”正常工作,首先必须对“免疫系统”进行经常不断的培训。如果不对“免疫系统”进行经常不断的培训,“免疫系统”就会落后于现实,现实情况和政策已经发生了变化、经济社会系统出现问题类型花样已经进行了翻新,而审计作为经济社会的“免疫系统”却识别不了风险和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免疫系统”就不可能有效的对经济社会系统进行免疫。要确保“免疫系统”的免疫能力,必须对“免疫系统”进行强制性的、经常不断的培训,把“免疫系统”首先要武装好,使“免疫系统”始终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前沿,并且使“免疫系统”具有极强“识别与鉴别”能力,当经济社会运行一旦出现问题或出现问题苗头时,“免疫系统”就必须快速的识别并果断地采取措施。其次、“免疫系统”理论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要完成好这些任务,必须加强审计干部队伍建设,培养专家型、复合型、领军型审计人才。审计干部素质直接影响着审计质量、影响着审计机关职责的履行,如果没有能打硬仗的审计干部队伍是不可能完成好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免疫系统”的光荣任务。从我国审计机关现有审计干部队伍的基本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审计干部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要解决审计干部素质与“免疫系统”理论对审计干部素质要求不适应的问题,最根本的方法有两条:一是要把好进人关,对新进入审计机关的人员要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对不符合条件的人员不能进入审计机关。二是对审计机关现有的人员进行强制性培训,更新和充实审计人员的知识,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能力与水平,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与业务素质。第三、审计在国际上被公认为是专家行为,有人把审计干部看作给经济社会系统“看病”的“医生”,医生要给病人看病,除了医生个人医术高明外,还必须要有业务精湛的团队作支持,如果医院没有良好的设备及优秀检验、护理等专业人员作保障,即使医生个人的医术再高明,也可能很难给病人看好病。审计干部作为给经济社会系统“看病”的“医生”,除了“医生”个人的“医术”高明之外,审计机关的其他不直接从事审计工作的部门与单位也非常重要,如果这些部门与单位的人员素质与高明的“医生”的水平不相适应,审计任务就很难完成好。审计活动是一个集体作业的过程,需要审计人员之间、审计机关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审计质量与水平的高低不仅与审计组内审计人员素质高低有关,而且与审计机关的全体人员的素质有关。在审计机关内部,如果仅审计人员的素质高,审计机关的其他单位的人员素质不高,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与水平也不可能太高,这一点是肯定的。审计机关的任何一个部门、单位都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审计质量与水平,影响着“免疫系统”功能与作用的发挥,都必须进行经常不断的培训。

免疫培训篇9

为进一步做好我市7—14岁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根据省卫生厅《关于对部分市7-14岁儿童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作如下通知:

一、充分认识做好7—14岁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的重要意义

麻疹是列入我国国家疾病控制规划的重点控制疾病。近年来,我市麻疹防控形势一直十分严峻,2010年全市麻疹发病数达到近二十年来最高值,高发疫情不断出现。国家拟于2012年消除麻疹,我市的麻疹疾病防治现状与消除目标间的差距仍然非常大。目前正值麻疹发病高峰期,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对7-14岁儿童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精心组织,严抓落实,确保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取得实效,保障十一届全运会期间全市卫生安全,为2012年全市实现消除麻疹任务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明确工作范围和目标

(一)工作范围。本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在全市范围内开展。7—14周岁儿童无论以往免疫史如何、是否患过麻疹、户口为本地还是外地、临时居住还是长期居住,一律在规定的时间内接种一针次麻疹疫苗。

(二)工作目标。以乡镇为单位,7—14岁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

三、严格落实各项措施

(一)加强专业技术培训。

预防接种门诊从事疫苗接种的人员要由具备相关资质的县、乡级医护人员担任,以村为单位设立的临时接种点,要由具备资质的乡村医生担任。所有接种人员在参与本次强化免疫前均要经过培训,按照逐级培训的原则进行,市卫生部门培训县级有关人员,县级卫生部门培训到乡、村有关人员。培训对象包括卫生系统所有参加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人员,学校负责预防保健的校医、分管校领导及班主任。

(二)认真做好目标儿童摸底登记。

村(居)委会、社区、学校等要按要求做好应种对象的摸底调查,并认真填写摸底登记表。村(居)委会、社区摸底登记由相关人员采用逐户方式进行,尤其要做好对常规免疫漏卡儿童、流动儿童、计划外生育儿童的调查登记,严禁直接从接种卡上抄录名单作为本次强化免疫的对象。

(三)科学合理设置接种点。

采取以定点接种为主、设立临时接种点为辅的方式进行接种。要在现有常规预防接种门诊基础上根据地理、人口、交通等因素适当增加强化免疫临时接种点,适龄儿童、流动人口儿童较多的地方要设立临时接种点,学校可在医务室等地设立临时接种点,禁止在教室内开展强化接种。临时接种点的设置要报县区卫生部门批准验收。常规预防接种门诊要有资质认证,每个接种门诊应至少配备5名以上的接种人员,临时接种点至少应配备3名接种人员,并根据接种对象的多少适当调整接种人员数量。各接种门诊和临时接种点均要有醒目标示,接种用房要宽敞、明亮、卫生、整洁,设有准备区、接种区和休息区。疫苗、接种器材和抢救药品、器械要齐备。接种点要严格按要求进行消毒。

(四)做好疑似异常反应监测和处理。

接种前要详细告知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作用、禁忌、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同时进行健康状况和既往病史询问,必要时要进行查体。对正在患病或有禁忌症的儿童应推迟接种或不予接种,对缓种者要明确告知补种的时间和地点。接种人员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提出的医学建议要严格做好记录。接种完毕后,要按照规定经观察无异常后方可离开,同时告知家长接种后数日内若有异常及时与接种门诊联系。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做好强化免疫期间的麻疹疫苗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监测工作。一旦发现疑似异常反应,严格按照省卫生厅《转发卫生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的通知》的要求,及时做好调查、诊断和处理工作。

免疫培训篇10

一、免疫接种

1、积极贯彻落实《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抓好春、秋季儿童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规范资料管理。

2、做好乡级冷链运转条件下的预防接种工作,确保全年12次冷链运转。“九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两脑”接种率提高到95%以上。

3、做好流动人口等常规免疫难以覆盖人群中儿童的免疫接种工作,进一步巩固免疫屏障,消除“免疫空白”。

4、提高麻疹疫苗及时接种率,对于15岁以下儿童麻疹疫苗开展麻疹疫苗的补充免疫接种工作。

5、进一步提高乙脑和流脑疫苗及时接种率,特别是加强免疫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

二、针对传染病监测、调查处置

1、继续做好维持无脊灰状态和麻疹消除工作,加强aFp病例监测,确保无麻疹暴发。无白候,破伤风病例,其余免疫规划疫苗,针对疾病发病低于往年水平。

2、新生儿破伤风、白喉和百日咳监测:按照卫生部《新生儿破伤风监测方案》的要求,加强新生儿破伤风疑似病例的个案调查和主动监测工作,防止病例漏报;做好白喉和百日咳病例个案调查工作;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做好适龄儿童百白破疫苗常规免疫工作,提高全程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

三、计划免疫管理

1、建立计划免疫儿童个案信息网

(1)20XX年实现儿童接种资料个案管理信息化,出生儿童接种卡发卡率达到100%。

(2)20XX年1月1日以后出生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全部录入计算机。

2、继续开展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对20XX年幼儿园、小学入学新生开展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要求幼儿园、小学入学新生预防接种证查验率达到100%,漏种疫苗补种率达到100%以上。

3、进一步加强接种门诊管理工作。规范接种程序,搞好接种环境卫生,为群众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接种环境。

4、疫苗及冷链管理继续贯彻执行条例和工作规范的有关规定,做好疫苗管理和冷链系统管理。加强疫苗的计划、使用和内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实行专人负责、专帐管理;继续做好疫苗微机化管理工作,切实提高其管理水平。及时制订和上报第一类疫苗的年度使用计划,确保第一类疫苗有计划的分发和使用,避免疫苗浪费。严格冷链使用管理制度,完善疫苗贮存、运输温度记录和库存管理等冷链运转机制,要按要求做好配发冷链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工作,保证专物专用。

5、预防接种管理正确处理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的关系,必须在优先确保第一类疫苗接种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开展其他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决不允许因开展其他疫苗的预防接种冲击和干扰免疫规划项目的正常实施;二类疫苗必须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自行选择使用,不得强制使用。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常规免疫的日常管理,在做好基础免疫的同时,切实将加强免疫接种纳入常规冷链运转的免疫服务工作,提高加强免疫的合格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提高常规接种率报告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统一使用《陕西省儿童预防接种证》,加强接种卡、证的管理,提高卡、证相符率。

6、预防接种安全及异常反应监测要加强预防接种前接种人员的业务培训、技术指导,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操作,减少和避免预防接种不良事件的发生。在预防接种积极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加强注射器使用后的回收和无害化处理。加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工作,按照工作规范相关要求,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进行报告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