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病理学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0:12

临床病理学技术篇1

【摘要】临床检验为临床免疫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项技术的研发为临床检验学发展提供了机遇,有效缩短了检测时间,节约了样本用量,实现了疾病准确、快速、无创的诊断。同时也需正视存在的困难,对复杂的数据行合理和有效的应用,以减轻患者负担,控制成本。同时加强基础研究的合作与交流,让从业者加强各种技术的培养和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满足临床免疫检验的要求。

【关键词】临床免疫学;免疫检验;实践;探索

临床免疫学是免疫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连接环节。免疫学检验是以免疫学原理为基础,利用各种具有敏感特性的标记技术,对各种病理和生理的免疫学指标行特异性、超微量地分析,包括细胞的、体液的诊治及预后评估[1]。就免疫学检验进行准确定位,是临床医生依据检验结果对疾病进行诊治和防控的有效技术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就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的相关实施与探索进行综述如下。

1临床免疫学概念

临床免疫学属重要的免疫学分支部分,为免疫学应用到临床医学的途径。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与临床免疫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有着密切相关性,为临床及时、科学的应用免疫学新技术,在疾病的治疗、监测、确诊、预后中均发挥重要的引导及参考作用[2]。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临床上多种免疫学技术已被普遍开展应用,如流式细胞式和免疫细胞检测及分类技术、血清蛋白电泳技术及各种肽类物质、激素、细胞因子、肿瘤标志的检测技术等[3]。随着目前检验项目在临床的不断增多,临床医务人员及患者自身都对临床检验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各种免疫学技术均需紧跟医疗科技发展步伐,更全面、迅速的发展,以尽快的与临床应用适宜,进而开展临床免疫学技术的崭新局面。

2临床免疫学促进新技术发展

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创新基础均需有相应的理论,如pCR技术、分子克隆技术等均为遗传学或分子生物学重要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而这些技巧中,理论基础为Dna的双螺旋。同时免疫学的抗体理论与抗原对多种临床免疫学新技术的产生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如标记技术、沉淀、凝集等的发展进展[4]。近年来,受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渗透及免疫学的飞速积习难改展,使免疫学在理论上获得了较大的突破。

3临床免疫学新技术发展特点分析

3.1多学科交融临床免疫学经典技术包括免疫标记技术、溶血技术、中和技术、沉淀技术、凝集技术等。以上技术为临床免疫学基础,在临床免疫学传统及现代的理论中均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以上技术或其基础上发展创新的技术至今仍在科学研究和临床检验中广泛应用。但生命科学在不断发展,不同学科间渐较难明确区分和界定,形成广泛的渗透和交叉的局面,而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适体技术、分子杂交技术、pCR技术、染色质沉淀技术等免疫学新技术,使免疫应用范围和理论不断拓展。另外,临床免疫检验中,组织学、细胞学中的显微镜技术也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如由普通显微镜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联合对抗原进行检测,自身抗体采用荧光显微镜与荧光标记技术联合进行检测。且电子显微镜对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免疫细胞的行为可直接行动态观察。以上技术的应用,使临床免疫学技术得到了较大丰富,为发展提供了动力及方向[5]。同时免疫学检测数据显著多,用日益复杂,有效分析数据和正确应用结果显得较为重要故临床免疫学与生物信息学、医学统计学等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也渐趋深入。

3.2高通量、智能化、自动化的免疫新技术临床免疫学检测具有同步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特点,与传统手工操作有较大的区别,如微粒子酶免疫技术、电化学发学分析技术等,毛细管电泳技术也在临床广泛应用,目的,生物芯片技术使整个检验医学检测实现了大规模、平行化、高通量的要求。同时,组学技术、后基因技术、酶联免疫斑点技术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极大的满足了临床免疫学需要。

4免疫学检验定义

4.1临床免疫学中免疫学检验为重要组织部分以基础免疫学理论作指导,临床免疫学对免疫学方法及技术不断创新,在对疾病研究,特别是自身免疫病、肿瘤、传染病、血液病、免疫缺陷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病发机制、诊治、预后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属免疫学分支学科,是基础免疫学内容与临床免疫学内容的中间环节,为临床医师对疾病进行研究的相关技术方法。

4.2免疫学检验的相关定义依据免疫学原理,特别是抗体与抗原反应原理,对各种敏感标记进行利用,如荧光素、发光物质、放射性同位素等,特异地、超微量的对各种病理和生理免疫学指标进行分析,包括细胞的和体液应用,行疾病诊治和评估的一组医学临床检验项目[6]。其要点为即对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加以利用,又可对免疫学参数的各种内容进行检测。

5免疫学检验存在的问题

5.1定位目前,有一定数量的医疗单位中,尚未设立免疫学检验专业,无专业的检验设备,无实验室,无固定的专业的检验人员,免疫学检验中的一些项目被分散在微生物实验室和生化实验室进行检验,对专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5.2质量管理分析虽免疫学检验中大部分项目在各大医学中已参加了国家卫生部相关室间质量评估活动,但在对室内质量进行控制的环节中,仍较为薄弱。对于大部分免疫学检验项目,在质控品和标准品上,国内尚未做到有效统一,虽部分有供应,但项目不全,价格昂贵[7]。故多数试验室质量控制不达标,导致检验质量不稳定。目前,尚普遍存在试剂缺乏统一的现象,检验结果中的假阴性、假阳性较难杜绝,为质量管理及标准化检查带来了一定难度[8]。同时,专业的免疫学检验人员较少,缺乏高素质、高学历的带头人,同时也缺乏娴熟操作的技术人员[9]。此外,还存在研究内容与临床缺乏有效结合等,在疾病诊治中未发挥有效作用[10]。

6发展建议

临床病理学技术篇2

【关键词】护士;护理;操作技术

护理技术是护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运用于临床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决定着护理质量的优劣。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护理意识和护理技能也随之发生变化。本文旨在了解护理人员对护理技术服务理念及对岗位培训的看法,以进一步更新护理技术服务理念,加强临床护士岗位技能训练,达到促进学习,提高护理技能水平,确保临床护理质量和病人安全的目的。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随机抽取本院从事内、外科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共70名,均为女性。

1.2调查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三部分:调查者的一般情况;对护理技术服务理念的认知情况;对目前采取岗位培训提高技能措施的看法。采取统一发放问卷,不记名的方式,由护理人员自己填写,当场回收。共发出问卷70份,回收有效问卷70份,有效率100%。

2结果

2.1护理人员的一般情况70名调查对象的年龄为18~51岁,护龄1~31年。学历:本科16名占22.86%,大专40名占57.14%,中专14名占20.0%。职称:副主任护师4名占5.71%,主管护师10名占14.29%,护师16名占22.86%,护士32名占45.71%,助理护士8名占11.43%。

2.2护理人员对护理技术服务理念的认知情况认为临床护士执行护理技术操作的目的是“病人能得到恰当的护理技术服务”的占61.31%,“医嘱能准确无误执行”的占38.69%;认为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时应该“视病人情况不一定完全按操作流程执行”的占55.36%,“严格按操作流程执行”的占44.64%;认为目前的护理技术服务状况是“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占84.52%,“以完成任务为中心”的占15.48%。

2.3护理人员对目前采取岗位培训提高技能措施的看法84.29%(59/70)护理人员认为护理操作学习最好选择在临床;88.57%(62/70)护理人员认为基础护理操作考核地点最好选择在临床;88.57%(62/70)护理人员认为任何护理技术操作及措施实施都必须从评估开始;85.71%(60/70)护理人员认为护理评估不仅要贯穿于病人住院的全过程,而且还要贯穿技术操作全过程。

3对策

3.1加强护理内涵建设,更新护理技术服务理念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现代服务观的深化,护理人员对护理技术服务内涵的理解也相对加深,调查结果显示,有61.31%的护理人员能认识到执行护理技术操作的目的不仅是医嘱能准确无误执行,更重要的是要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让病人得到恰当的护理技术服务;但仍有38.69%的护理人员没能认同此观点,片面认为护理技术操作只要能准确无误执行医嘱就行了。因此,护理管理者需加强护理人员现代护理技术服务理念的灌输,使她们树立正确的服务观,更好地发挥护理技术服务的作用。调查结果还显示,55.36%的临床护理人员认为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时应该“视病人情况不一定完全按操作流程执行”,说明“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护理理念正在护理实践中逐步得以体现。大多数护理人员能在护理操作中仅强调原则,不过分强调具体操作步骤,而注重自身的护理知识和技术水平,以护理病人的实际效果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作为衡量护理人员水平高低的标准。84.52%的临床护理人员认为目前的护理技术服务状况是“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此结果与护理的现实不太相符,可能因为目前在临床护理中,由于工作量大,护理人员相对较少,以致护患沟通减少,许多护理人员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以疾病或护理操作为重点,还没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因人施护、因病施护、因需施护。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临床护理人员对“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认识不足,没有真正理解“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内涵,满足于现状。结果提示,护理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应重视护理内涵建设,教育护理人员正确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文化层次的提高,人们已具有广博的知识面,作为病人,他(她)已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医疗和护理,而是医疗和护理的评判者、参与者,护理的每一项工作都应以病人为中心开展,从关注技术本身到关注技术用到病人身上的实际效果,让病人得到应该得到的护理及其安全性。85.71%护理人员认为护理评估不仅要贯穿于病人住院的全过程,而且还要贯穿技术操作全过程。由此可见护理评估技术正深入人心,在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主动观察、发现、评估护理技术实施的主客观条件,才能为病人提供最佳和最适宜的护理技术。

临床病理学技术篇3

1.1人才培养目标

在内科学课程设计时要明确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基层医疗卫生系统培养紧缺人才。经过3年时间,使学生成为适应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掌握医学影像技术基本理论及技能,能从事放射诊断、超声诊断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2应具备的能力

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等;熟练掌握常见病的放射诊断、超声诊断基本知识、理论,具备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临床工作的能力;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临床问题、做出正确影像诊断的能力。

1.3主干学科、主要课程

该专业主干学科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主要课程包括内科学等。

2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内科学理论教学课程设计

2.1突出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特色及就业岗位需要的知识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对学习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综合素质类课程兴趣不高。因此,内科学课程设计不能模仿和照搬本科课程,也不能把中专的课程简单地组合起来。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相应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尤其是基层医疗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通过适当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打破原有课程设计界限,优化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与岗位技能训练,以突出操作能力、注重临床教学、加强技能实践、适应基层需要为原则,设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内科学课程体系。近年来我们按照这个思路,以“实际、实用、实践、实效”为原则,在制订内科学教学计划时重点选择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以增强动手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核心,体现岗位需要的知识。

2.2明确内科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2.1明确内科学的地位

开始授课前向学生介绍内科学与专业课程、临床工作的关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内科学在临床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学科,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其涉及呼吸、循环、消化、泌尿、造血等系统的常见病以及理化因素所致的疾病,与外科学并称为临床医学的两大支柱学科。

2.2.2明确内科学学习的意义

内科学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防治措施,为日后学习其他临床学科和从事临床实践或基础研究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内科学是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亦有医学之母之称。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核心学科,临床医学的共性诊断与治疗思想集中表达在内科学中;且在临床实践中,内科疾病也最为常见,其涉及面广,整体性强,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与基础医学密切相关,其诊疗原则与方法亦适用于其他临床各科。

2.2.3明确内科学的学习方法

内科学的学习方法是通过病史询问或面谈后,进行体格检查,根据病史与检查所见做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以期在众多鉴别诊断中排除可能性较低者,获得最有可能的诊断,给出合理治疗方案。

2.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3.1重视“三基”教学,强化教学与临床实践的关系

“三基”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内科学学习以疾病为中心进行讲解,包括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生理变化、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等。如学习“慢性支气管炎”时,先让学生复习支气管的解剖和生理特点,炎症的病理特点,咳嗽、咳痰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点,再进行讨论并提出诊断依据,给予合理治疗,从而达到基本理念与临床知识的有机结合,为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奠定基础。

2.3.2重视疾病间影像诊断的鉴别

影像诊断的主要依据是图像,通过对图像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作出诊断。内科学课堂教学注重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肺炎链球菌肺炎、肺结核病早期,病变部位病理改变为渗出性炎症,影像学检查表现为相似的X线征象,但这两种疾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不一样,如发热症状,肺炎链球菌肺炎多呈稽留热,肺结核病人多表现为长期低热,于午后或傍晚开始,次日晨降至正常。通过对这两种疾病的介绍,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内科学的重要性和意义,使学生明确影像学检查只是辅助检查,必须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才能得出合理的影像诊断,从而为临床医生明确诊断提供依据。

2.3.3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增强直观性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增强直观性,加深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为了增加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弥补临床见习中的不足,通过多媒体展示临床病例后再进行教学。如讲授“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时,先以病案形式展示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教学中还可通过对解剖、病理生理知识的复习来阐述疾病的演变和表现、两种病之间的联系、影像诊断的变化,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提出诊治方案,不仅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而且提高了其分析、探索问题能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3.4强调教学总结和复习

教学中对一堂课的内容加以归纳、总结和复习,使学生明确重点,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目的。课堂导入和结束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能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如教师对“肺结核”一病讲授完理论知识后,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明确“肺结核”临床分5型,每型的影像特征不同。

2.3.5改革考核方法,评价学生综合能力

重视课间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意识,从而提升学生操作技能。改革考核方法,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如通过病例分析引导学生注重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明确岗位需求、就业要求,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3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

教师的能力评价对教师的业务发展具有导向作用。高职院校只有一部分教师有深入生产第一线实践的经历,大部分教师缺乏动手能力,不能将医院最新技术引入教学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职“双师型”教师已成为主要的师资力量。教师应定期深入临床,熟练掌握临床技能,了解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了解社区医疗、农村卫生室岗位需求;认真备好、写好教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贡献力量。

4选好教材

临床病理学技术篇4

基础医学研究是临床发展的动力,临床应用是基础医学研究的目的。然而,从事基础和临床医学研究的科研人员沟通与协作不够,造成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脱节,医院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结合不够紧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医学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医学科研工作者往往精专于本领域的前沿研究,而疏于对自己科研成果的可持续应用及其他领域的发展。因此,很多优秀的基础科研成果中能够转化到临床应用的却很少。转化医学是搭建基础科研与临床应用的桥梁,转化医学是指实验室与临床研究之间双向转化的研究体系,即将实验室研究获得的成果迅速、有效地应用于临床;临床中遇到和发现的问题,又及时反馈到实验室,再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加强转化医学研究,能够促进基础研究成果更好、更快地转化到临床应用当中。然而,我国在转化医学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做好转化医学研究是一项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2基于科研平台建设,支撑医学研究发展

2.1依托实验室技术共享平台,服务科研人员

2.1.1实验室技术共享平台组织架构实验室技术共享平台能开展的技术服务包括分子生物技术类、细胞分析技术类、实验病理学类、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类、实验动物类和质谱技术类等。根据服务分类情况和人员情况,平台将技术人员进行了分组。通过分组,一方面,有利于平台内部的管理和运行;另一方面,可以让科研人员对平台服务更加明确。各小组成员包括首席研究员(或组长)、助理研究员、技术员、平台内研究生、客座研究人员,实行首席研究员(或组长)负责制。临床科研人员可以根据自己课题的需求以及平台小组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服务小组。

2.1.2实验室技术共享平台服务模式平台采用科研合作、科研协作和全委托式科研服务等多种方式,实现仪器设备、实验材料、试验方法和科学实验数据以及科研技术人才的共享,为各学科科研工作提供全面、快捷的帮助。(1)科研合作:临床科室或独立课题负责人与实验室技术共享平台优势互补、共同完成课题,共同参与整个课题的设计、经费的预算和匹配、明确课题的分工和执行。此类合作方式要事先签订协议(《科研合作协议》),明确论文署名、科技奖项或专利等成果共享的方式和细节。(2)科研协作和/或监管:在签订《科研协作协议》的基础上,实验室技术共享平台协助临床科室课题负责人和/或指导临床科室研究生完成课题的一部分或全部。课题研究的主体是临床独立课题负责人和/或临床科室研究生,服务平台提供协助和指导。(3)科研委托服务(包括大型仪器设备的测试):在签订《科研委托服务协议》的基础上,实验室技术共享平台受临床各科室课题负责人的委托,执行课题中的1项或几项完整的实验。课题的设计和经费等由临床各科室或独立课题负责人负责,平台仅负责按照既定设计完成具体的研究工作或大型仪器设备的测试,提供相应的实验结果和分析报告等。

2.2构建临床医学研究三联体

2.2.1临床路径管理研究平台通过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建立了针对各类疾病的一系列的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规范医疗行为,从而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保证治疗项目精细化、标准化和程序化,减少治疗过程的随意化。

2.2.2临床组织标本库标本库按照政府机构的政策和方针,以及中国生物技术协会生物样本库行业标准建设,并制定了一系列国际认可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与规范,贯穿于标本采集、运输、储存、申请、使用和发放等整个过程。具备科学规范的生物样本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跟踪样本流转过程,全程质控;该系统还集成了电子病历和随访系统,可以查看电子病历,自动获取病人信息,查看病人的随访结果。组织标本库通过统一的管理和技术规范,实现了不同来源临床样本资源的标准化可兼容性,为医学研究者提供了大量规范的研究资源和信息,允许研究者围绕特定重大疾病进行更为深入和广泛的医学研究。

2.2.3临床随访库医院建立的随访数据管理系统与医院的HiS系统无缝链接,形成“以病人为中心,服务于临床”的全院临床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实现病人管理、数据导入、随访方案定制、随访管理和随访短信提醒等基本功能。系统在门诊、住院和实验室分别建立采集终端,可以在采集终端上录入随访数据。该系统还集成了电子病历和样本库系统,医生可以查看病人的电子病历,自动获取病人信息以及查看病人的样本保存情况。通过随访,了解患者病情变化的动态及远期的并发症,更加全面地了解某一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既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又为医院提供宝贵的医疗资源,有助于筛选更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随访,了解患者经某一治疗或者某一新技术应用后的病情转归及生存质量,更加真实地评价该治疗方案或新技术应用的疗效,推动医学科研工作的发展。基于临床医学研究三联体,实现临床诊治,临床组织标本收集、患者随访资料收集全过程的标准化。

2.3转化医学合作平台的建立与运行

为了加强转化医学研究,我院与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签署转化医学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转化医学中心。合作旨在依托对方的高端技术,培养转化医学人才,促进疾病诊断和医学科研领域的全方位发展,为转化医学研究创造支持平台。自中心成立以来,双方在共同培养科研人才和开展转化医学研究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医院临床科研人员参加了由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组织的相关培训与交流,从技术理论和实验操作两个方面深入学习与探讨了生物芯片在医学领域中的作用。同时,中心设立了转化医学联合研究课题。医院科研人员可就关注的临床实际问题与对方科研人员深入探讨,确定可行的研究方案后依托该课题进行转化医学研究。平台启动了首批10项转化医学联合研究课题,已经初步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

临床病理学技术篇5

[关键词]临床医学;Ct检查;病理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7)01(b)-0166-03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applicationvalueofCtimagingdiagnosisintheclinicalmedicine.methodstheclinicaldataof55casesofpatientswithcarcinomaofcolontreatedinourhospitalfromJanuary2015toJanuary2016wereretrospectivelyanalyzedcomparedwiththeCtexaminationresults,recurrentCtexaminationresultsandpathologicaldiagnosisresults.Results55casesofpatientswerepathologicallyproved,andtheaccuraterateofrecurrentCtimagingdiagnosisbeforeandafteroperationwasrespectively85.5%and88.2%,andthedifferencehadnostatisticalsignificancecomparedwiththepathologicaldiagnosisresults(p>0.05).ConclusiontheaccuracyofCtimagingdiagnosisishigher,andtheclinicalapplicationvalueisworthyofrecognition.

[Keywords]Clinicalmedicine;Ctexamination;pathologicaldiagnosis

t学影像包括X线、Ct、mRi等多种检查手段,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临床诊疗对各种检查手段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由于不同医学影像技术有其各自的特点,在应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Ct影像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适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病情评估[1]。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该院诊治的55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Ct影像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诊治的结肠癌患者5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为主诉,其中男性36例,女性19例,年龄39~61岁,平均年龄为(49.2±3.6)岁;经Ct等检查确诊及病理诊断证实,符合wHo关于结肠癌相关诊断标准,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乙状结肠癌19例(占34.5%),降结肠癌16例(占29.1%),升结肠癌13例(占23.6%),横结肠癌7例(占12.7%),对于合并严重慢性全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其他肿瘤疾病患者予以排除。

1.2Ct诊断

经Ct检查并确诊,术前禁食,清洗肠胃,保留灌肠,所用药物为泛影葡胺(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3021314),初次使用在再次使用剂量分别为900mL、1000mL;行常规腹部及增强扫描,取仰卧位,所用仪器为64排螺旋Ct扫描仪(LightspeedVCt),全腹部螺旋容积扫描,适当扩大范围,层厚和时间分别为1.0cm、6s左右;再行增强扫描,所用造影剂为碘海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3570)或碘帕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53103),肘静脉快速注入血管内,速率为4.0mL/s,达到阀值后,行动态三期扫描,容积和多平面重建,对获得图像进行后处理,综合分析血管情况。

1.3评价标准

术后留取患者部分病变组织,镜下查看病理变化,对可疑复况进行病理分析,根据tnm分期标准,对癌变及进展情况进行评估,以t表示原发肿瘤,分为无法评估、无明显证据、原位癌、肿瘤侵袭黏膜下层、固有肌层、浆膜下和浆膜层等情况,依次以tx、t0、tis、t1、t2、t3和t4表示;以n表示淋巴结,分为无法评估、无转移、存在1~3、≥4的区域转移,依次以nx、n0、n1和n2表示;以m表示远处转移,分为无和有两种情况,分别以m0和m1表示[2]。纳入患者均接受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记录术前Ct诊断和术后复发Ct检查的阳性和阴性,与病理切片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1.4统计方法

运用SpSS18.3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

2结果

结合病理诊断结果,术前Ct诊断准确率为8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随访结果显示,复发17例,Ct检出8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Ct影像诊断是指通过扫描获得多层次图像并在此基础上对疾病做出诊断,该检查技术适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具有分辨率高、操作便利、无创等诸多优点,Ct扫描成像为三维图像,也可为疾病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结合临床医学实践,Ct影像诊断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血管疾病、头颈部、胸部等疾病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以胸部疾病为例,通过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纵膈、肺门肿块以及淋巴结增大等情况,对于中晚期癌细胞的诊断以及转移、侵润等情况,均可通过图像显现出来,Ct扫描对实质性器官的成像效果较为理想[3]。值得注意的是,Ct影像技术对早期癌变的诊断可能存在漏诊、误诊情况,需要联合其他影像检查手段,多项影像技术在临床医学诊断中的联合应用价值更是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从医学影像临床使用情况来看,具有专业独立性和互补性两大特点,Ct等影像技术有其自身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同时相互之间又存在紧密的联系、联合应用有助于提升影像诊断水平,这对于Ct影像技术的拓展应用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4]。在临床诊断中,Ct等影像技术对不同疾病的检查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即各自有其自身的优势的局限性,任何一项影像技术都不是万能的,影像技术的选用还应考虑到适用性和经济性,即需从多方面入手[5-6]。Ct影像技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常规检查中,所需的费用较高,多次检查的辐射较大,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如孕妇,应酌情考虑使用,避免因滥用引发不良反应[7]。

有关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应用效果的研究报道较多,宋泽[8]对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Ct影像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急性水肿型和出血坏死性型的诊断准确率合计为97.5%,Ct影像\断在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价值得到充分证实。Ct影像技术在多种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一些重症疾病检查中应用较多,该次研究中,选取55例接受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经Ct影像常规腹部及增强扫描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t分期27例,n分期19例,m分期9例,术前Ct检查的诊断正确率合计为85.5%,可见Ct影像在术前癌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随访观察结果显示,术后复发17例,不同分期Ct检查的诊断正确率合计为88.2%,提示Ct影像在癌变术后复发诊断中仍可获得较高的准确度。与上述报道相比,该次研究中Ct影像技术在术前和术后腹部疾病诊断中所获准确率相对较低,分析认为主要受到多种疾病表征相近影响,但是总体诊断效果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还是值得肯定的。

综上所述,Ct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临床医学进步的一大标志,该检查手段能够清晰且详细地反映病变情况,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参照依据,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应用Ct影像技术,有助于提升医疗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宋照亮,王锡明,纪晓鹏,等.128层螺旋Ct低管电压联合低对比剂技术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10(4):595-598.

[2]FranzBuchegger,ValentinaGaribotto,thomasZilli.Firstimagingresultsofanintraindividualcomparisonof11C-acetateand18F-fluorocholinepet/Ctinpatientswithprostatecanceratearlybiochemicalfirstorsecondrelapseafterprostatectomyorradiotherapy[J].europeanJournalofnuclearmedicineandmolecularimaging,2014,6(12):411.

[3]韦志武,吴书信.多排螺旋Ct在急性肺动脉栓塞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工程,2014,17(7):131-132.

[4]Devangodedra,JoergBlobel,SaadalHumayyd.imagenoise-baseddoseadaptationindynamicvolumeCtoftheheart:doseandimagequalityoptimisationincomparisonwithBmi-baseddoseadaptation[J].europeanRadiology,2014,9(15):241.

[5]袁立华.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疗,2013,35(1):12.

[6]赫明锋.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0(3):171-172.

临床病理学技术篇6

[关键词]临床医学;Ct检查;病理诊断

医学影像包括X线、Ct、mRi等多种检查手段,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临床诊疗对各种检查手段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由于不同医学影像技术有其各自的特点,在应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Ct影像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适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病情评估[1]。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该院诊治的55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Ct影像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诊治的结肠癌患者5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为主诉,其中男性36例,女性19例,年龄39~61岁,平均年龄为(49.2±3.6)岁;经Ct等检查确诊及病理诊断证实,符合wHo关于结肠癌相关诊断标准,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乙状结肠癌19例(占34.5%),降结肠癌16例(占29.1%),升结肠癌13例(占23.6%),横结肠癌7例(占12.7%),对于合并严重慢性全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其他肿瘤疾病患者予以排除。

1.2Ct诊断

经Ct检查并确诊,术前禁食,清洗肠胃,保留灌肠,所用药物为泛影葡胺(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3021314),初次使用在再次使用剂量分别为900mL、1000mL;行常规腹部及增强扫描,取仰卧位,所用仪器为64排螺旋Ct扫描仪(LightspeedVCt),全腹部螺旋容积扫描,适当扩大范围,层厚和时间分别为1.0cm、6s左右;再行增强扫描,所用造影剂为碘海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3570)或碘帕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53103),肘静脉快速注入血管内,速率为4.0mL/s,达到阀值后,行动态三期扫描,容积和多平面重建,对获得图像进行后处理,综合分析血管情况。

1.3评价标准

术后留取患者部分病变组织,镜下查看病理变化,对可疑复发情况进行病理分析,根据tnm分期标准,对癌变及进展情况进行评估,以t表示原发肿瘤,分为无法评估、无明显证据、原位癌、肿瘤侵袭黏膜下层、固有肌层、浆膜下和浆膜层等情况,依次以tx、t0、tis、t1、t2、t3和t4表示;以n表示淋巴结,分为无法评估、无转移、存在1~3、≥4的区域转移,依次以nx、n0、n1和n2表示;以m表示远处转移,分为无和有两种情况,分别以m0和m1表示[2]。纳入患者均接受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记录术前Ct诊断和术后复发Ct检查的阳性和阴性,与病理切片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1.4统计方法

运用spss18.3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合病理诊断结果,术前Ct诊断准确率为8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随访结果显示,复发17例,Ct检出8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Ct影像诊断是指通过扫描获得多层次图像并在此基础上对疾病做出诊断,该检查技术适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具有分辨率高、操作便利、无创等诸多优点,Ct扫描成像为三维图像,也可为疾病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结合临床医学实践,Ct影像诊断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血管疾病、头颈部、胸部等疾病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以胸部疾病为例,通过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纵膈、肺门肿块以及淋巴结增大等情况,对于中晚期癌细胞的诊断以及转移、侵润等情况,均可通过图像显现出来,Ct扫描对实质性器官的成像效果较为理想[3]。值得注意的是,Ct影像技术对早期癌变的诊断可能存在漏诊、误诊情况,需要联合其他影像检查手段,多项影像技术在临床医学诊断中的联合应用价值更是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从医学影像临床使用情况来看,具有专业独立性和互补性两大特点,Ct等影像技术有其自身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同时相互之间又存在紧密的联系、联合应用有助于提升影像诊断水平,这对于Ct影像技术的拓展应用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4]。在临床诊断中,Ct等影像技术对不同疾病的检查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即各自有其自身的优势的局限性,任何一项影像技术都不是万能的,影像技术的选用还应考虑到适用性和经济性,即需从多方面入手[5-6]。Ct影像技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常规检查中,所需的费用较高,多次检查的辐射较大,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如孕妇,应酌情考虑使用,避免因滥用引发不良反应[7]。有关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应用效果的研究报道较多,宋泽[8]对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Ct影像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急性水肿型和出血坏死性型的诊断准确率合计为97.5%,Ct影像诊断在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价值得到充分证实。Ct影像技术在多种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一些重症疾病检查中应用较多,该次研究中,选取55例接受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经Ct影像常规腹部及增强扫描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t分期27例,n分期19例,m分期9例,术前Ct检查的诊断正确率合计为85.5%,可见Ct影像在术前癌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随访观察结果显示,术后复发17例,不同分期Ct检查的诊断正确率合计为88.2%,提示Ct影像在癌变术后复发诊断中仍可获得较高的准确度。与上述报道相比,该次研究中Ct影像技术在术前和术后腹部疾病诊断中所获准确率相对较低,分析认为主要受到多种疾病表征相近影响,但是总体诊断效果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还是值得肯定的。综上所述,Ct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临床医学进步的一大标志,该检查手段能够清晰且详细地反映病变情况,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参照依据,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应用Ct影像技术,有助于提升医疗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宋照亮,王锡明,纪晓鹏,等.128层螺旋Ct低管电压联合低对比剂技术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10(4):595-598.

[2]FranzBuchegger,ValentinaGaribotto,thomasZilli.Firstimagingresultsofanintraindividualcomparisonof11C-ac-etateand18F-fluorocholinepet/Ctinpatientswithprostatecanceratearlybiochemicalfirstorsecondrelapseafterprostatectomyorradiotherapy[J].europeanJournalofnuclearmedicineandmolecularimaging,2014,6(12):411.

[3]韦志武,吴书信.多排螺旋Ct在急性肺动脉栓塞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工程,2014,17(7):131-132.

[4]Devangodedra,JoergBlobel,SaadalHumayyd.imagenoise-baseddoseadaptationindynamicvolumeCtoftheheart:doseandimagequalityoptimisationincomparisonwithBmi-baseddoseadaptation[J].europeanRadiology,2014,9(15):241.

[5]袁立华.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疗,2013,35(1):12.

[6]赫明锋.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0(3):171-172.

临床病理学技术篇7

【关键词】质量控制病理诊断

诊断病理学是病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医院病理科的核心工作内容,它是应用现代病理学的观察方法,结合临床资料,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的一门应用诊断科学,是目前公认的最可信赖的定性诊断,病理诊断质量是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病理诊断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直接关系到该医院总体医疗水平。因此加强病理质量控制,健全病理质量控制体系是病理科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确保优质服务的关键环节,也是病理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加强医疗机构病理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

病理科的规范化的建设这是病理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为促进病理学科的发展,我省病理质控中心依据国家《规范》、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和“河北省医院管理评价实施细则”,编制了《河北省等级医院临床病理科规范化管理、质量控制细则》。该《细则》从病理科科学化管理所需要的规章制度、质控标准到各工作环节、流程等均作了详细的规定。为全省各级医院和主管部门管理、检查评价病理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今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按照国家规范和省细则建立规范化的病理科,加强质量管理,严格质量控制,切实提高病理诊断质量和水平。

二、积极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提高病理诊断水平

高素质专业技术队伍是病理工作质量提高的根本保证。病理专业人员要进行自我质量控制。狠抓业务学习,刻苦钻研,掌握过硬的基本功,引进和学习新技术,工作精益求精。病理医生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正确的思想方法、清晰的思维逻辑、良好的业务基本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同时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对现有病理工作人员教育和培训,积极创造条件,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提高他们的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以适应突飞猛进的病理及临床科技发展需要。

三、引进必要的先进设备,加强科技支持力度。

现代病理学日新月异,分子病理学、免疫病理学、遗传病理学、基因诊断等技术不断发展,单纯原始的知识和设备已完全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因此,要引进一些必要的先进设备,改善工作条件,加强科技支持力度,促进临床病理诊断水平的提高。配备先进、高质量的仪器设备是保证和提高病理诊断的前提。

四、制定科学化、规范化的工作流程

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总则、技术手册等。各个环节标准化,这是病理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是质量保证的重要手段。所以,各级医疗机构要按照有关要求做到职责制度规章和常规操作规范化,诊断科学化。要坚持病理工作查对制度,落实三级病理检诊报告审签制度,提高对终末质量的监控和反馈。

1.标本和资料档案的管理规范化

(1)标本和送检单的接收和处理!

检查标本和送检单的名字是否相符,有否标本,有没有病史。标本有无固定液,送检单编号登记。

(2)资料档案的规范管理

诊断报告发出后,附有诊断报告记录的送检单、切片和组织蜡块存档并专人保管。建立严格的资料借出制度,确保档案资料不被丢失。

2.技术操作规范化

病理技术是病理诊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制片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病理医生做出正确的病理诊断。因此,保证和提高制片质量是每个病理技术员的责任。为了保证制片质量,减少差错,防范责任事故,避免医疗纠纷,有必要加强对病理技术进行科学规范管理和制片的控制。

切片的制作包括组织的固定、取材、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贴片、烤片、脱蜡、染色、封片等一系列工序。每一工序都有各自的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需多加留意。

一张高质量的切片要做到:

(1)组织完整、无固缩、龟裂、污染、贴片恰当

(2)切片较薄而均匀、无皱折和刀痕

(3)染色清晰、核浆分明、透明度好

(4)封胶适当、玻片清洁

(5)字体端正、号码清楚

3.病理诊断报告的规范化

病理诊断的发出,应该是在保证诊断正确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越快越好,越及时,同时要有效保护患者隐私。对因故不能及时发出病理诊断书时,应口头通知临床科室或发出“迟发病理诊断通知书”,并说明迟发原因。病理诊断书是病理医师签署的医学证明文件,具有法律效力,必须慎重对待。并负责对出具的病理诊断报告提供解释说明。

病理诊断报告正副本应当使用中文或者国际通用的规范术语,其保存期限按照病历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病理诊断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基本情况:病理号,送检标本的科室名称、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标本取材部位,门诊病历号或住院病历号。

(2)诊断结果:大体描述、镜下描述(选择性)和病理诊断。

(3)其他需要报告或建议的内容。

(4)报告医师和复核医师签名、报告时间。

五、要协调好与临床科室的关系,促进临床、病理共同发展

要建立临床科主任与病理科主任联席会制度,采取直接对话的方式研讨问题,定期或不定期举行临床病理读片会。对重点、疑难、危重病人坚持随访制度,了解诊断符合情况。争取尽可能多的尸体剖检,并对尸检病例常规开展临床病理讨论会,促进临床及病理诊疗技术的共同提高。

六、加强兄弟医院病理科的交流、相互促进

与兄弟医院病理科建立横向联系,建立区域集体阅片、读片制度,有重点、有计划积极组织开展全市、全省、全国的病理专业学术交流活动,推广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多学习借鉴兄弟医院病理科在病理质量管理方面的一些好做法,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与提高。有条件的医院可采取远程会诊,以提高诊断水平,保证病理报告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孙青.全国病理质量控制经验交流大会简报[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6,(04).

[2]慕立峰,慕本军.加强病理科建设提高病理质量管理[j].当代医学(学术版),2007,(01).

[3]朱雄增,侯文忠.上海市临床病理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和运作[j].中国肿瘤,2007,(06).

[4]刘卫平,李甘地,郭立新,周桥.华西医院病理科规范化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尝试[j].中国肿瘤,2007,(06).

[5]张乃鑫.医院临床病理科工作质量控制的一些战略性思考[j]中国肿瘤,2007,(06).

[6]王瑞琳,张乃鑫,秦进喜.天津市推动落实病理科工作规范[j].中国肿瘤,2007,(06).

[7]王琼书,陈大军.病理误诊引发医患争议的防范[j]医院管理杂志,2008,(02).

[8]石新兰.临床病理诊断中蕴涵的哲学原理及其重要性初探[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8,(05).

[9]何春年,吕建波,江建明,赵焕芬,翟金萍,徐明堂.河北省医院病理科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及其体会[j]中国肿瘤,2008,(11).

[10]何青莲,李楚天,罗碧怡.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质量控制的体会及技术改进[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20).

临床病理学技术篇8

关键词:血液内科临床教学临床技能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4-0180-01

内科科学是临床医学中涉及面较广、独立性较强同时也是实践性更强的临床医学学科。而血液病学是指以血液病为中心的学科,其内容常随学科的发展而发展。近年来,由于基础医学的发展,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的广泛渗入及应用,传统的血液病学有了迅猛的发展,研究范围明显扩大,现主要包括:①临床血液学;②血液细胞形态学和骨髓组织病理学;③血液遗传学;④血液免疫学;⑤血液流变学;⑥造血干细胞移植;⑦输血医学;⑧实验血液学;⑨血液生化学。由于血液疾病常累及血液的多种成分,加之对疾病本质的不断深入了解,近年来有学者建议,可继续将造血系统疾病进一步分为:造血干细胞疾病、红细胞疾病、粒细胞疾病、淋巴/组织细胞疾病和血小板病等,因而为了更好地培养出不但责任心强、理论基础知识扎实,而且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德才兼备的医学生,这是血液内科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浅谈血液内科临床培训的体会,以供参考。内科学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临床操作技能熟练掌握之外,最主要的是培B学生在临床工作中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的综合能力,具体包括临床思维能力、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实践操作技能等。

内科是临床教学的主干课程,也是涉及面较广、专业性较强的一门课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质量和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法制教育的普及,使患者的维权意识大大增强。但由于医疗保障、社会环境和医疗发展等同题,使医患矛盾日益突出,处于高风险的血液内科科学,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就必须重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即把学员培养成“思考型”人才,使他们养成正确和科学的临床思维是我们临床医学教育工作的核心[1]。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其临床实践技能的提升,既包括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也包括带教老师的方法与技术,二者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应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单独对分管的住院患者询问病史,进行系统的体格检查和专科检查,提出诊治方案,书写病历,开具医嘱,并亲自参与治疗过程的各个环节,如各种有创检查、手术及术后换药、拆线等基础操作技能、基本的医疗工作,在临床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2]。同时带教老师要注重床边教学,查房时以提问的方式、汇报病情的方式以及简要的讨论方式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理论指导实践,提升实践技能。同时老师在带教过程中,在尊重患者权利、不侵犯患者利益的同时,要优先保证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在收治病人和手术操作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先选择权[3]。在诊疗操作中,老师要做到在不放眼的同时尽可能的放手,多给学生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得到基本的技能训练,以提高其工作后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实践技能的高低是评价临床医学生培养质量的标志性指标[4]。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是血液内科教学的教育理念也要转变,要由传统的授课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其次是带教老师自身学术水平和对学生的责任感要加强,正如哈佛大学前校长柯南特所说:“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代的教师的质量”。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著名专家和学者的学术讲座及手术演示,使学生了解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启发他们对科研创新的兴趣。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与创新应该能得到内在的统一[5]。

总之,医学不仅是一门自然科学,它也是一门艺术,医学生能否顺利转变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带教老师的作用举足轻重。血液内科临床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注重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并将医德医风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人愿与各位同仁及学生共同积极探索有特色、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内科临床培养体制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又佳,张振方.医务人员的“医患沟通”能力是和谐医患关系中的重要保障[J].中国卫生法制.2007,15(1):32-34.

[2]陈道荣,王丕龙.如何提高实习医生的医患沟通能力[J].医学教育探索,2009,8(7):823-824.

[3]蔡行健,刘振全,贺祥.从临床硕士生临床实际能力考核看临床能力培养[J].中国医学高等教育,2007,(6):8-9.

临床病理学技术篇9

妇产科学是医学科学的组成部分,是属于临床医学中的一门涉及面较广和整体性较强的学科,是专门研究妇女特有的生理和病理的一门学科。它包括产科学和妇科学两部分在我国还包括计划生育。妇产科学课程已经是医学生的必读课程,可分为系统学习和毕业实习。系统学习妇产科学课程应该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讲授妇产科学教材和临床见习。毕业实习是在上级医师具体指导下参加医学诊疗实践,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两者不可偏废,缺一不可[1]。住院医师的主要任务是临床训练,即是把书本上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验证,取得最基本、最直接的临床经验。

二、妇产科住院医师临床技能训练的重要性

在临床医学的各学科发展中,住院医师是学科未来医疗、教学、预防和科研的接班人和主力军,住院医师的培养关系到医院的未来和发展[2]。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养和准入制度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医学生毕业后高等教育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国际上公认的临床医学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从医学毕业生到成熟的妇产科医师,不但需阅读许多专业文献,更重要的是必须进行大量的临床操作实践[3-4],所以住院医师临床技能训练十分重要。

三、妇产科住院医师临床教学面临的问题

由于目前医疗环境和形式,使得住院医师在临床上的诊疗实践机会越来越少,实践工作能力越来越下降。妇产科学由于其特殊性,住院医师临床教学面临着诸多问题:

第一,妇产科临床技能训练由于其特殊性,既不能在病人或孕产妇身上进行训练,也不能在自身身上示教,或互相练习。

第二,由于妇产科就诊的病人均是女病人,有些女病人对妇产科男医师有回避或拒绝情况,以至于男性年轻住院医师临床训练学习机会更少。

第三,病人配合临床教学的程度下降,病人常常拒绝或回避年轻住院医师操作。

第四,为病人服务的诊疗活动常常涉及到患者的隐私问题和隐私部位,病人常常不配合。

第五,为了满足病人日益增长的需求和避免愈演愈烈的医疗纠纷,临床上级医师已失去教学的积极性和兴趣;住院医师学习的积极性受挫,实践机会减少,临床技能明显下降。

四、医学模拟教育的特点和重要性

随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病人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只有经过临床训练一年后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后的医师才能实施临床医疗行为,否则不得独立为病人提供任何临床诊治。以往从学校毕业后的住院医师在病人身上进行医学实践技能操作的传统教学方法弊端愈加明显,传统的医学临床教学模式方法和现代教学环境已经无法满足实用型医学人才的需要。如何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建立一种新型的妇产科临床教学体系和模式,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势在必行。随之而来的将是探讨如何更加科学、更加可行、更加理性化和人性化的医学模拟教育的临床应用。医学模拟临床技能训练则弥补了这些不足,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之一。医学模拟临床技能训练它不仅是医学生进行临床前实习的必要手段,也是在职医师、专科医师的临床技能训练,尤其一些新技术(如腹腔镜手术、介入性手术等)的临床推广之必须。所以医学模拟教育在妇产科中应用是不可取代的,弥补了妇产科临床技能训练的局限和不足,对实用型医学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学模拟教学是利用模拟技术创设出高仿真模拟病人和模拟临床场景,代替真实病人进行临床教学和实践的教学方法[5]。医学模拟系统初步分为:基础解剖模型、局部功能训练模型、计算机交互式模型、虚拟培训系统以及生理驱动型模拟系统;从规模上说,分为临床技能模拟实验室、医学模拟中心及模拟医院。

五、医学模拟教育在妇产科住院医师临床技能训练教学中应用

近几年来,我们在住院医师和社区全科医师的培养方面,除结合pBL教学建立的临床思维方式,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病人的临床实际问题外,采用了医学模拟教育方法,对每一位住院医师轮转上岗前均进行训练,并且出科前均在临床技能模拟实验室进行相应技能考核。临床技能训练由导师小组进行指导,导师指导小组有一名主导师和轮转科室所在责任医师共同组成,接受导师制管理[6],直至考核合格,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建立妇产科临床技能模拟实验室。

我们根据妇产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的要求和临床实践的需要,在医院医学模拟中心建立妇产科临床技能模拟实验室,为医学临床模拟教学搭建平台。我院采用上海弘联医学仪器发展优秀公司的《2009医学模型实验室设备》妇婴专科技能训练模型,如:

1.在产科方面,通过高级电脑孕妇腹部检查模型,进行产科检查的四部手法触诊、胎儿心音的听诊、骨盆外测量训练。通过高智能数字化分娩与母子急救模拟人,进行指导产科工作者通过产程图辨别分娩的不同产程阶段,异常产程的诊断,合理的处理;通过胎儿的临床监护,及时诊断胎儿宫内窘迫,并实施处理;训练新生儿的护理急救。通过高级助产训练模型、分娩机转示教学模型和高级会阴切开缝合技能训练模型等,进行助产技能训练等。

2.在妇科方面,通过高级妇科检查模型,进行如妇科双合诊、三合诊的检查,正常和各类异常子宫触诊等,各种妇科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外科综合技能训练组合模型及外科缝合包扎模型等,进行妇科手术操作基本技能训练等。

3.在计划生育方面,通过高级人工流产模拟子宫,女性宫内避孕器及训练模型,高级透明刮宫模型,高级计划生育教育模型等,进行人工流产、刮宫术、宫内节育器的放置和取出等计划生育手术基本技能训练等。

(二)建立组织和管理。

1.妇产科住院医师管理。按《上海市妇产科住院医师培训细则》,培训目标:通过全面、规范的临床住院医师培训,使受训者在完成培训后,能独立和基本正确地对妇产科常见疾病进行诊断和处理;能作为术者完成妇产科常见中小型手术,为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及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妇产科专科医师初级培养阶段:本科毕业者培训为3年,硕士毕业者培训为2年,博士毕业者培训为1年。受训者通过培训并考试合格者方可进入妇产科亚专业的培训。考核不合格者,将延长培训期1年。考核形式分为临床思维考试和临床技能考试。考核成绩评定结果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种。

2.导师的管理。导师资格认定: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副高以上职称,热爱医学教育工作。具有高尚的医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丰富的临床教学经验,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及基础知识,坚实的业务和科研水平。需定期接受上海市卫生局组织的医学理论与知识的培训。导师的职责:负责住院医师培训的教学计划,并负责实施。

六、医学模拟系统在临床技能训练方面的优势与不足

将医学模拟系统用于临床技能训练,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可模拟一些罕见的、凶险的、必须进行迅速和正确救治的病例,可反复进行相关临床技能的训练。

第二,同样的病例和场景可被重复使用;针对某一病理现象,可模拟出不同的病因,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第三,在不危害病人的前提下,可进行某些专项技能的强化训练,掌握操作要领,短期内提高熟练程度。

第四,应用医学模拟系统可进行一些新技术操作或者某些旧技术在新领域应用的标准化训练,避免了诸多高风险手术操作带来的严重并发症。

临床技能模拟训练尽管有其许多优点,但是与临床实际操作尚有差距,以及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模具失真,模型品种不全等。如果有更高级的仿真医学材料以及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参与模型的设计等,将有望能获得更高级的逼真的,更适用的医学临床技能模拟训练模型。

临床病理学技术篇10

1、缺乏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评价体系及监督机制

客观的考核指标体系和有效的监督机制是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临床思维和临床技能的培训,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因此,临床思维和临床技能的考核,是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缺乏一套对临床思维和临床技能评价系统量化的指标体系,尤其是外科,例如,研究生需要担当第一助手完成多少例手术,完成什么级别的手术;甚至在导师指导下以主刀的身份完成多少例手术,需要完成多少例疑难危重患者的管理等等量化管理指标。另一方面,自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运行以来,国家尚未对各培养单位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评估,故严密的培养评价体系和有效的监督机制的制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临床实践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主要来自应届本科毕业生、只有1~2年工作经验的低年资医生、基层医疗单位医务人员等,由于这些生源偏重于理论考试成绩,缺乏扎实的临床规范化培训,或因医疗软件和硬件的局限,使其缺乏严格规范性临床训练的机会,故学生入学前没有对临床能力考评,导致学生水平参差不平。

3、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不适应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临床医生为目标。然而,就目前现状而言,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仍然受到学术型学位教育习惯的影响。导师在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培养实施过程中,没有严格落实临床专业学位的培养方案(也无监督机制),重科研轻临床,科研选题重基础医学轻临床医学,忽视了对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许多学生临床工作时间严重不足,时间都花费在基础实验和论文写作上,并且因缺乏对临床培养具体环节的监管,导致绝大多数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轮转未达要求,临床专业技能得不到有效训练,无法满足专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4、导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时间不足和教育方法单一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的扩大,导师所培养的研究生人数逐渐增多,并且因为导师本身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异常繁忙,尤其是外科系统研究生导师,束缚于手术室时间较长,致使导师对研究生进行一对一的临床指导和交流时间相应减少,甚至于个别导师存在“连拖带抱”和“撒手不管”的两个极端现象。多数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和学术能力相对稚嫩,需导师的耐心指导,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操作技能。

二、基于以上问题对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出建议

1、建立完善的培养和管理体系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与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转变思想,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采用理论课、专业科室轮转、讲座、教学活动等形式进行培养。目前,有的院校将理论学习时间尽量减少,将以前的全日制基础理论学习改为周末授课,有效地延长了临床工作时间,是一个较好的尝试。结合导师的专业化训练,以及院校对研究生教育的加强管理,始终贯彻以临床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培养模式,促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台阶。

2、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训的力度

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的积累和掌握,需要研究生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训练,因而需要建立严格的临床轮转工作制度,各个临床轮转科室和本科室应建立合理的导师负责制,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各学科培训的联系,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规范化、系统化培训,规范带教行为,严格考勤制度,明确研究生轮转实习的目标。例如,本科室和轮转科室加强对科室常见病以及多发病的正规诊疗的培训力度;本科室轮转时,研究生更应该提出个性化的诊疗意见,并在导师的指导下正确地进行临床实践;外科系统的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增加担当第一助手或者主刀而完成手术的例数。建立轮转科室出科考核制度,将临床工作尽量量化。

3、加强实践技能考核,建立量化的考核标准

临床实践能力考核包括基础知识、基本临床操作技能、教学和科研能力等,要建立各方面的量化指标。例如,基础知识包括专科知识以及相应的交叉学科的理论知识、对相应疾病的诊治思维,重点突出在对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分析,结合各种辅助检查对疾病的病理和诊治要点进行分析,以此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临床技能的考核可予以如下内容进行量化,例如,收治患者的数量、病种、疑难病例数、独立或者在上级医生指导下成功抢救的危重患者数、诊断符合率、参加手术的种类和数量、以第一助手或者主刀完成手术的例数等。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是临床-科研-教学兼备的人才,不仅仅需要较强的临床工作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以适应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要求。例如,对患者或者家属进行健康知识讲座,对低年级实习学生的知识小讲座,或者对临床见习的学生进行小课示教等。

4、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科研水平

临床科研是指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的医学科学研究,其目的是提高诊断水平、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和进行疾病病因分析的宏观研究。导师需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分析临床问题,对临床问题提出思考,结合导师对临床科研方法的指导,促使研究生进行临床科研研究。随着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发展,临床科研也从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转变,临床科研不再是以病例报告、病例分析的方式来总结临床问题,而是采取交叉研究设计、随机对照试验、病例对照研究、诊断试验医学序贯分析等方法来研究临床课题,因而需要导师花更多时间,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临床课题的选题、设计和方法、以及具体研究过程中进行指导,才能有效保证研究生临床课题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5、建立和规范培养登记记录,并实施病历监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