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保护条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0:43

森林保护条例篇1

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第一条 为了加强我区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国务院批准施行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以及有关法律,结合本自治区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建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自然保护区):

(一)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具有多种功能,植物资源丰富或者次生植被好,通过封山育林和各种抚育措施,能够逐步恢复原来植被的不同自然地带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地区;

(二)珍贵稀有或者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动植物种的主要生存繁殖地区,包括: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主要栖息、繁殖地区;候鸟的主要繁殖地、越冬地和停歇地;珍贵树种和有特殊价值的植物原生地;野生生物模式标本的主要产地;

(三)其他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林区。

第三条 建立自然保护区,应当按照下列规定报请批准:

(一)国家自然保护区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

(二)自治区自然保护区由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三)市、县、自治县自然保护区分别由市、县、自治县林业主管部门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核后,再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第四条 在本自治区的国家自然保护区,由林业部或者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管理;自治区自然保护区,由自治区或者所在市、县、自治县林业主管部门管理;市、县、自治县自然保护区,由所在市、县、自治县林业主管部门管理,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负责业务指导。

公安、环保、土地、水电、旅游、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协同林业主管部门对自然保护区实施管理。

第五条 建立自然保护区,要注意保护不同自然地带的典型综合体,以保护热带、亚热带珍稀动植物为重点,为科研、教学提供实验研究基地。

第六条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必须贯彻保护自然环境和珍稀动植物,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大力发展和合理利用资源,为国家和人民造福的方针。

第七条 建立自然保护区,要注意保护对象的完整性和最适宜的范围,考虑当地经济建设和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尽可能避开集体的土地、山林(含群众的自留山);确实不能避开的,应当严格控制范围,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由上一级林业主管部门协同当地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第八条 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和保护区界线,由林业主管部门征求有关乡、镇人民政府的意见后提出方案,经所在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同意,按照本条例第三条规定报批。

自然保护区范围一经划定,其管理机构应当即与当地人民政府商订区界协议,落实土地、山林权属,明确周边界线,标桩立界,并划分管护责任区,建立健全各项岗位责任制。

国家计划进行重大经济建设的地区,以及有土地、山林权属争端的地方,不宜新划为自然保护区。

第九条 自然保护区的解除或者变动级别、调整范围、改变隶属关系的,必须报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并报上一级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属于事业单位,其人员编制、基建投资、事业经费等,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后,分别纳入国家和地方的计划,由林业主管部门统一安排。

第十一条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必须贯彻执行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加强保护管理工作。其具体任务是:

(一)开展保护自然资源的宣传教育工作;

(二)保护自然保护区生物种源及其自然环境;

(三)定期进行动植物资源监测和调查,掌握资源变化情况;

(四)开展科学研究,探索自然演变规律和合理利用森林及动植物资源的途径;

(五)进行巡逻检查,制止乱砍滥伐林木、乱捕乱猎国家和地方保护的野生动物,护林防火,防治林木病虫害;

(六)利用荒山、荒地开展造林育林,扩大森林面积;

(七)保护和发展珍贵稀有野生动植物资源;

(八)在确保自然资源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带动和帮助当地居民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

第十二条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会同所在和毗邻的县、乡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组成自然保护区联合保护委员会,制订保护公约,共同做好保护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需要,可以在自然保护区设立公安机构或者配备公安特派员,行政上受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领导,业务上受当地上级公安机关领导。

自然保护区的公安机构或者公安特派员负责保护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和国家财产,维护自然保护区的社会治安,依法查处破坏自然保护区的案件。

第十四条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可以根据自然资源情况,经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将自然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实验区。核心区只供进行观测研究;实验区可以进行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和驯化、培育珍稀动植物等活动。

第十五条 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未经林业部或者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入自然保护区建立机构和修筑设施。

禁止在自然保护区修建损害自然生态环境的工矿企业及其他设施,已建立的要限期治理、调整或者拆迁。

第十六条 任何部门、团体、单位与国外签署涉及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协议,必须征得林业部的同意;涉及地方自然保护区的,必须征得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的同意。

进入自然保护区从事有关活动的人员,必须遵守本条例和有关规定,并交纳保护管理费。收费办法由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会同财政、物价部门制定。

第十七条 自然保护区内的居民,应当遵守自然保护区的有关规定,固定生产、生活活动范围,在不破坏自然资源的前提下,从事种植、养殖业,也可以承包自然保护区组织的劳动或者管护任务,以增加经济收入,并协助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做好自然资源的保护工作。

第十八条 在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活动,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旅游业务,所得收入用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事业;

(二)有关部门投资或者与自然保护区联合兴办的旅游建筑和设施,产权归自然保护区,所得收益在一定时期内按比例分成,但不得改变自然保护区隶属关系;

(三)对旅游区必须进行规划设计,确定合适的旅游点和旅游路线;

(四)旅游点的建筑和设施要体现民族风格,同自然景观和谐一致;

(五)设置防火、防盗、卫生等设施,实行严格的巡护检查,防止造成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破坏。

第十九条 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各级人民政府或者林业主管部门应当给予表扬或者奖励:

(一)保护、管理和发展自然资源成绩显著的;

(二)开展科学研究,探索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途径和生物资源自然演变规律,成绩显著的;

(三)同破坏自然资源的违法行为作斗争有功的;

(四)其他对自然保护区保护工作有显著成绩或者重大贡献的。

第二十条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及其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或者进行其他违法活动,致使自然保护区资源或者财产遭受损失、破坏的,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本条例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根据本条例,可制订实施细则,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第二十二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条例自颁布之日起施行。1983年4月1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水源林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试行)》同时废止。

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第一条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拯救濒于灭绝的生物物种、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对促进科学技术、生产建设、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自然保护区),按照本办法进行管理。

第三条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主要任务: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方针、政策和规定,加强管理,开展宣传教育,保护和发展珍贵稀有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科学研究,探索自然演变规律和合理利用森林和动植物资源的途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第四条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地方自然保护区。国家自然保护区,由林业部或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管理;地方自然保护区,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管理。

第五条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

(一)不同自然地带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持区。

(二)珍贵稀有或者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动植物种的主要生存繁殖地区,包括: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主要栖息、繁殖地区;

候鸟的主要繁殖地、越冬地和停歇地;

珍贵树种和有特殊价值的植物原生地;

野生生物模式标本的集中产地。

(三)其他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林区。

第六条根据本办法第五条规定建立自然保护区,在科研上有重要价值,或者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报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其他自然保护区,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地方自然保护区。

第七条建立自然保护区要注意保护对象的完整性和是适宜的范围,考虑当地经济建设和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尽可能避开群众的土地、山林;确实不能避开的,应当严格控制范围,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合理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第八条自然保护区的解除和范围的调整,必须经原审批机关批准;未经批准不得改变自然保护区的性质和范围。

第九条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属于事业单位。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要注意精干。国家或地方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人员编制、基建投资、事业经费等,经主管部门批准后,分别纳入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计划,由林业部门统一安排。

第十条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可以根据自然资源情况,将自然保护区分为核心区、实验区。核心区只供进行观测研究。实验区可以进行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和驯化培育珍稀动植物等活动。

第十一条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未经林业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入自然保护区建立机构和修筑设施。

第十二条有条件的自然保护区,经林业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在指定的范围内开展旅游活动。

在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活动,必须遵守以下规定:

(一)旅游业务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所得收入用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事业;

(二)有关部门投资或与自然保护区联合兴办的旅游建筑和设施,产权归自然保护区,所得收益在一定时期内按比例分成,但不得改变自然保护区隶属关系;

(三)对旅游区必须进行规划设计,确定合适的旅游点和旅游路线;

(四)旅游点的建筑和设施要体现民族风格,同自然景观和谐一致;

(五)根据旅游需要和接待条件制订年度接待计划,按隶属关系报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有组织地开展旅游;

(六)设置防火、卫生等设施,实行严格的巡护检查,防止造成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破坏。

第十三条进入自然保护区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拍摄影片、登山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林业主管部门的同意。

任何部门、团体、单位与国外签署涉及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协议,接待外国人到国家自然保护区从事有关活动,必须征得林业部的同意;涉及地方自然保护区的,必须征得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的同意。

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从事上述活动的,必须遵守本办法和有关规定,并交纳保护管理费。

第十四条自然保护区的居民,应当遵守自然保护区的有关规定,固定生产生活活动范围,在不破坏自然资源的前提下,从事种植、养殖业,也可以承包自然保护区组织的劳务或保护管理任务,以增加经济收入。

第十五条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会同所在和毗邻的县、乡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组成自然保护区联合保护委员会,制定保护公约,共同做好保护管理工作。

第十六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的需要,可以在自然保护区设立公安机构或者配备公安特派员,行政上受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领导,业务上受上级公安机关领导。

森林保护条例篇2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北京100088)

摘 要:我国森林资源的禀赋现状与其重要的生态价值功能决定了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合理性,我国虽然已建立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保护法律体系,但其关于法律概念的界定尚不准确,法律定位模糊不清,立法目的侧重于经济绩效,法律责任相对畸轻,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加之森林资源的权属制度、经营管理制度、森林保护制度等诸多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注定了我国森林资源立法体系重构之必要性。

关键词:森林资源;法律体系;立法目的;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DF4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9-0156-02

收稿日期:2015-06-18

作者简介:任洋(1989-),女,汉族,河北涿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

一、保护与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必要性

有赖于森林资源客观存在着的稀缺性,加之构建绿色低碳型社会进程的日益推进,森林资源在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中越来越凸显其生态意义,加强对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已愈加重要。

(一)我国森林资源禀赋状况

根据国家林业局2月25日的全国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当前我国森林覆盖率为21.63%,全国森林面积2.08亿公顷。[1]与此同时,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森林资源的稀缺性不可避免,仅靠市场的自我调控难以实现对于森林资源的合理永续利用。

(二)森林于生态环境之重要性

森林资源较之于其他自然资源而言,其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远高于其经济价值,林业的发展对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维护生态系统,彰显生态绩效

森林资源不同于纯粹的市场产品,其具有独特的生态价值,主要表现在保障“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的生态功效。林业部门是发展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部门。

2.完善能源结构,助推低碳经济

就全世界范围而言,木材、钢材、水泥是传统意义上最主要的三大原材料。较之于钢材、水泥,木材明显具有清洁、无污染、环保之重要特性。近些年来,森林资源也愈发成为继煤炭、石油、天然气之后第四大世界性战略能源。

3.应对气候变化,履行国际责任

森林是最大的碳储存库,加强营林造林,发展林业碳汇项目有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排放,能有效地缓解全球气候变化。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国理应肩负起应对气候变化、减缓全球变暖的重任,切实履行国际公约义务。

二、关于森林资源的国内法规定

(一)涉及森林资源的立法体系

我国确立了上至《宪法》下至地方条例一整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关于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等事项已有相对完备的法律制度。《宪法》从根本法之地位确立了森林资源的所有权制度,《物权法》规定了森林资源作为一般物所应具有的权利属性,《刑法》主要列举了涉及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几类犯罪,《行政法》从大体范围层面界定了自然资源的监督管理等事项。作为林业基本法,《森林法》则从森林经营管理、森林保护、植树造林、森林采伐、法律责任等层面对森林资源加以界定。

(二)现行立法确认的相关制度

1.森林资源权属制度

《宪法》确立了森林资源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制度[2],《森林法》第十五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森林资源的权属流转,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或其林地使用权、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的林地使用权,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森林、林木和其他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也可以依法作价入股或者作为合资、合作造林、经营林木的出资、合作条件,但不得将林地改为非林地。

2.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制度

森林资源的清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一地区的各类森林资源分布情况和森林质量等因子进行调查和核查。[3]森林资源建档是在森林资源清查的基础上,将清查结果加以分类、整理、汇总、保存的制度。林业规划是就我国的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等事项的纲领性计划。森林植被恢复费制度运用在勘查、开采矿藏和各项建设工程占用或征用林地等情况下,用以弥补因上述行为导致的林地面积锐减、森林破坏等负面影响。

3.森林资源保护制度

《森林法》以及《森林法实施条例》对森林采伐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包括采伐的原则、采伐审批程序、采伐方式和期限等,并特别明确了限额采伐制度。对于荒山荒地、幼林地等生态脆弱的林地环境,国家加强区域监管,设定封山育林制度。与此同时,现行立法还规定了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并确立了地方政府和林业部门的相关责任制。缘于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专业性、特殊性,国家专门制定了《森林防火条例》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

三、现行森林资源立法之缺陷

(一)基本法律概念

《森林法》第三条提出了森林资源、森林等术语,第四条提出了“森林”的分类。基于此,我们可以理解为林木为森林的一个子概念。然究竟何为森林资源?整部《森林法》全文共十次提到了“森林资源”这个词,但却未对这一概念加以界定,而《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则提到了这一概念。抛开《森林法》第四条,单看《森林法》第三条和《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二条,我们可以理解为《森林法实施条例》是对《森林法》中屡次提到的“森林资源”一词的解释。但如若加上《森林法》第四条,就无法理解“森林”和“森林资源”二者的关系了。

(二)立法定位和目的

依据《森林法实施条例》的规定,野生动植物应是森林的一个子概念,因而野生动植物立法应是《森林法》的下位法。但现实情况却是,《森林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而非全国人大制定,而未来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也将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根据《立法法》的规定,从立法程序上而言,造成了《森林法》与《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平起平坐的客观结果,无法彰显《森林法》在林业法律中的基本法地位。

立法目的决定了一部法律的定位和价值诉求。整部《森林法》更侧重于发挥森林资源的经济功能。其制定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背景之下,仍未摆脱立法之初的时代印记。与之相比,环境法律专家们显然业已意识到了立法目的的问题,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开篇言明整部立法旨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首次将可持续发展囊括立法之中,新《环境保护法》的出台从一定程度而言可以为未来《森林法》的修订提供借鉴和参照思路。

(三)法律制度规定

现行法律确立了森林权属制度、经营管理制度以及森林保护等制度,看似完备,实则存在着诸多的现实问题。

其一,森林权属制度亟待健全。《宪法》《森林法》皆笼统地规定森林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殊不知,这一规定在实际操作运行过程中问题重重。国家所有的结果往往是无人所有,而集体所有又常被国家所有吞并。另一方面,集体所有制也面临着窘境难题。由于各地集体林权面积不同,林农比例存在差异,林权下放到户很难做到绝对的公平合理。

其二,生态补偿制度尚不完备。亿万“负翁”石光银的例子足以应当引起我们的深思,现阶段我国所施行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尚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传统的生态补偿范围过于狭窄,仅限于某些公益林、特种用途林。加之传统的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仅把森林资源当作客体加以保护,从功利主义出发来思考问题并进行法律制度设计,其目的仍然是为了满足人类的自我需求。[4]从根本上来看,这种生态补偿体现了一种以人类为中心的观念。

(四)法律责任和救济

现行法律规定的法律责任畸轻,惩罚力度严重不足,处罚标准设定不合理,司法救济手段单一。我们以《刑法》和《森林法》规定的盗伐林木罪、滥伐林木罪为例加以说明。

一则,法律规定构成盗伐林木罪、滥伐林木罪[5]主要依据的是砍伐林木的数量,根据盗伐、滥伐林木的数量确定刑罚,这种立法规定忽视了森林资源的特殊属性。我们不能忽视林木个体之间的差异,更不能忽视林木树种之间的差异。立法必须与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相结合方能成为良法。笔者认为,《刑法》和《森林法》在确定盗伐林木罪、滥伐林木罪时应将林木的生态价值、区域环境容量与承载力、林木自身价值等因素一并纳入考量标准之中。

二则,惩罚力度严重不足。有学者将我国的环境治理概括为“守法不如违法,小违法不如大违法”,[6]一语道破违法成本低这一客观现状。纵观现行立法条文,最主要的行政处罚措施当属罚款,然而目前的罚款处罚额度畸低。伪造、变卖林木采伐许可证只规定了百元的罚款,这对于违法行为人而言无法达到惩戒之目的。建议《森林法》及相关森林资源立法在日后的修订完善过程中完善罚款处罚制度,综合考量违法行为的社会影响力、行为本身的不良后果、违法处罚的客观绩效等因素。

(五)管理监督与公众参与

“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实行。”[7]而法律欲更好地实行,就必须对法律的整个实行过程加以约束和监督。我国现行立法关于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设置了国家统一管理与分部门分级的双重管理体制。林业部门是主管部门,兼有森林公安、工商部门、土地管理部门、矿产管理部门等职能部门加以辅助管理。我国目前在立法上虽然规定了各级人大和人大常委会对执法、司法享有监督权,但是在法律监督的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和程序等问题上,没有具体和明确的规定。[8]在司法实践当中诸多监督管理工作仅仅流于形式。

美国的公众参与机制可对我国的发展有所裨益。美国《国有林管理法》规定,“林务局在制定各种计划的时候都要给公众参与评价的机会,并根据公众评价进行修改,公众可以对计划进行上诉,还可以起诉林务局”。[9]我国应借鉴美国的做法,鼓励公众参与林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建立起国家监管与公众参与的双重监管机制。

结语

现行森林资源立法在法律概念、立法目的、法律定位、相关制度、法律责任、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所遭遇的瓶颈难题不禁引人深思,良法是法治的顶层设计,更是执法与守法的基本要求,唯有不断健全完善森林资源相关立法,方能真正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公布[eB/oL].(2014-02-26)[2014-528].http://forestry.gov.cn//portal/main/s/3161/content-659779.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条.

[3]张梓太.自然资源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1):144.

[4]曹明德.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简论[J].政法论坛,2005,23(1):134.

[5]《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五条.

[6]王灿发.环境违法成本低之原因和改变途径探讨[J].环境保护,2005,9:32-34.

[7][美]罗斯科·庞德.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353.

[8]金久宏.略论《森林法》的实施与实现[J].赤峰学院学报,2011,3(1):71.

森林保护条例篇3

【关键词】森林;物权制度;利益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065-02

作为应该对森林概念做出界定的一部法律,我国1998年颁布的《森林法》却并没有对森林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出具体的规定,只是在《森林法》第4条中根据培育森林的主要目的,将森林划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五类。2000年的《森林法实施条例》第2条中规定:“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森林,包括乔木林和竹林。林木,包括树木和竹子。林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由此可见,法律上森林资源的概念并不等同于我们日常单一理解的森林,森林与森林资源这两个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微妙的区别。可以说在法律中,森林资源包括森林,而森林是森林资源的主体部分。

目前,在我国不同层次的立法中都出现了表述森林概念的相关规定。《宪法》第9条第1款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民法通则》第74条第1款规定:“劳动群众集体组织的财产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包括法律规定为集体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物权法》第48条规定:“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但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

上面列举的法律条文中虽然都使用了森林这一概念,但是却没有一个对森林概念的清晰界定。笔者认为《森林法实施条例》中表述的森林资源就是宪法、民法、物权法中的森林,或者说是对宪法、民法、物权法关于森林表述的解释。而《森林法实施条例》中的森林则是指成片的树木。严格的说,本文所要探讨的保护对象是作为森林资源主体部分的森林,而不是《森林法实施条例》第2条中所定义的森林资源。下文中亦会严格的按照这个前提对森林概念的界定,进行环境法、民法、刑法等法学领域在保护森林方面的差异之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更深层次的探究。

一、各法学领域关于保护森林方式的概述

(一)民法对森林的保护

在民法领域中,对于森林的保护是基于物权制度,把它看成民法上的物来进行调整的。物作为民事法律关系客体之一,是指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而又能为人们所实际控制或者支配的,存在于人身之外的物质客体。我们可以看到,民法上的物是存在于人身之外的,具有非人格性,就是说与人身权不能交界。其次,民法上的物必须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并且还能为人们所控制和支配。最后,民法上的物,目前多为有体物。按照这样的标准,森林就是民法意义上具有稀缺性和有用性且能够为权利人所支配的物。

按照物权法定原则,物权可以分为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和占有权。民法(物权法)对森林的保护大致可以归类为以下三个方面。

1.对森林所有权的保护

通过对所有权的一般理解,我们可以对森林所有权的四项基本权能做出表述:占有权是指所有人对森林进行控制或者管理的权利;使用权是指所有人按照森林的性能对其加以利用,以满足生产或者生活需要的权利;收益权是指所有人通过合法途径获取基于森林而产生的物质利益的权利,在民法中主要表现为收取森林产生的孳息的权利;处分权是指所有人对森林进行消费和转让的权利。

民法(物权法)对森林所有权的保护主要表现为:以确认权利主体为基础,当所有权人对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要求他人通过返还原物或者恢复原状的方式使所有权人受到侵害的权利得到救济或者以经济补偿的办法来使他人承担对所有权人的物的损害赔偿责任;如果存在危及到所有权人行使权利的情况,还可以要求他人消除危险或者排除妨害,以保证所有权人权利的行使。

2.对森林的用益物权的保护

用益物权是指非所有人对他人之物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排他性权利。以所有权的存在和物的使用价值为基础,通过设立用益物权,用益物权人只要不违反法律规定或者设立该用益物权的合同的规定,就能独立、排他性的支配标的物。笔者认为,以开发利用国有、集体所有的森林为目的的使用权和以畜牧、养殖为目的而承包国有、集体所有的森林的承包经营权均可以视为用益物权。

法理上,对用益物权的保护主要体现在对所有权的限制上:在用益物权依法设立后,所有权人不能随意取消,只有具备法定的事由,所有权人才能终止用益物权;所有权人在行使所有权时,不得妨碍用益物权人行使权利;所有权人也不能随意变更用益物权人对所有权的义务内容;用益物权具有优先于所有权的效力。

3.有关森林的担保物权的规定

担保物权是指以担保债务的清偿为目的,而以债务人或第三人的特定物或权利设定的定限物权,担保物权可以分为抵押权、质押权和留置权。从《物权法》第180条、第183条的规定可以发现,虽然物权法对抵押物的范围作了正、反两个方面的限制,但是作为抵押的森林只要不属于第183条所规定的财产,不违反其他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就可以成为抵押的标的。总之,森林的担保物权,就是以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可以处分的森林使用权为债权担保,以确保债权实现的目的。由于物权法在立法时采用“一并抵押说”,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到《物权法》第182条的规定,即森林抵押时,必须将其林地使用权一并抵押。

森林保护条例篇4

一、工作目标

(一)依法严厉打击毁林毁草毁湿开荒行为,有效遏制毁林毁草毁湿开荒现象上升势头,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工程,保护生态环境。

(二)加大对《森林法》、《草原法》、《省草原条例》和《省湿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依法保护森林、草原、湿地的自觉性。

(三)落实各级人民政府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对违反《森林法》、《草原法》、《省草原条例》和《省湿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行为严肃追究责任。

(四)完善森林、草原、湿地保护各项制度,建立保护森林、草原、湿地长效机制。

二、工作步骤

本次全市集中打击治理毁林毁草毁湿开荒专项行动从9月15日开始至12月末结束,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摸清底数阶段。市、县(市)区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集中打击治理毁林毁草毁湿开荒专项行动,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在以往掌握情况基础上全面摸清毁林毁草毁湿开荒情况。

(二)集中治理阶段。各地、各部门集中力量对前一阶段掌握的毁林毁草毁湿开荒问题进行集中打击治理,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总结验收阶段。各地、各有关部门对本次专项行动进行认真总结,查找问题和不足,完善制度,建立保护森林、草原、湿地长效机制,并将开展集中打击治理毁林毁草毁湿开荒工作情况于12月25日前以书面形式报市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有关要求

(一)高度重视。各地、各有关单位要站在维护全市生态安全的高度,切实增强开展集中打击治理毁林毁草毁湿开荒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集中打击治理毁林毁草毁湿开荒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周密安排部署,全力组织实施。

(二)广泛宣传。要通过张贴标语、悬挂过街旗、出动宣传车、印发宣传单、发表领导广播电视讲话等形式,大力宣传《森林法》、《草原法》、《省草原条例》和《省湿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使广大干部群众知法懂法自觉守法。要通过广播、电视和报纸等新闻媒体公开曝光一批违法案件,震慑违法分子,警示教育广大干部群众。

(三)严格执法。各地要组织林业、畜牧、国土、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纪检监察等部门,严格按照《森林法》、《草原法》、《省草原条例》、《省湿地保护条例》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违反土地管理法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土地资源刑事案件司法解释》等规定,正确行使处罚权力,维护法律尊严。

(四)加强督查。市委、市政府将组成专项检查组对各地、各有关部门集中打击治理毁林毁草毁湿开荒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于工作敷衍推托、、包庇或不依法查处森林、草原、湿地违法案件等不作为、乱作为行为,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情节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

(五)建立长效工作机制。要依法维护《林权证》的法律地位,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坚决遏制打击以盗伐林木为主的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基本停止商业性采伐,开展天然中幼林抚育,实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配合国家和省开展好全市湿地资源调查认定工作,制定湿地资源保护规划,科学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各地要制定草原资源保护利用整体规划,并纳入国土整治和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实行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要建立和完善禁牧、休牧、轮牧、草原承包等制度,组织有关部门做好草食牲畜舍饲圈养规划。可将深山区天然草原划定为割草场或草原储备资源,用于越冬饲草生产或发展规模养殖业的资源储备;可将半山区草原划定为采草和放牧兼用草场,优先承包给规模养殖户,用于发展重点扶持的养殖业;可在平原区建设高产牧草生产基地,用于发展现代高效畜牧业,生产绿色优质畜产品。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开发条件的天然草原进行科学的功能划分,合理开发草原资源,促进草原生态保护和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

森林保护条例篇5

关键词森林资源;现状;问题;对策;云南永胜;三川镇

中图分类号S7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01-0205-02

1三川镇森林资源现状

三川镇是云南省集镇之一,其境内的三川坝素有滇西北粮仓之美誉。全镇总面积224km2,辖19个村委会,14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1762人,其中农业人口60465人,非农业人口3223人,有耕地3710.4hm2,其中水田3255.87hm2,旱地453.20hm2,人均耕地0.06hm2,农民纯收入3725元。据2008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三川镇林业用地面积12102hm2,按权属分,国有林面积1825.3hm2,集体林面积1939.3hm2,个体林面积8337.4hm2;按用途分,公益林面积1876.7hm2,商品林10225.3hm2;按林地结构分,纯林6819.8hm2,混交林390.5hm2,乔木经济林43.6hm2,竹林26hm2,灌木林地2707.1hm2,苗圃地2.5hm2,无立木林地85.3hm2,宜林地2027.2hm2,全镇森林覆盖率32.8%,林木绿化率50.3%。

2存在的问题

2.1重造轻管,致使森林资源增长缓慢

造林要取得成效必须“三分造,七分管”,可在有些村民中“三分造,七分管,甚至栽下无人管”;有的村民片面追求造林数量,忽视造林质量,加之经营不合理,致使造林成效难以巩固;一些村民在培育、发展森林资源时,忽视对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2.2森林火灾破坏了森林资源,致使森林资源有减无增

三川镇交通便利,辖区内农、林、牧交错,森林防火期入山人员复杂,各种人为用火行为难以制止,林下可燃物较多,农户居住分散,一旦发生森林火灾,难以及时扑灭。森林火灾的发生,大片森林被烧伤,影响了森林的正常生长,有的林木被烧死,毁林容易造林难。森林火灾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森林资源的减少。

2.3群众综合素质低,森林管护难度大

三川镇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耕地、林地面积少,他们对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缺乏必要的学习和了解,爱林、护林意识差,对保护森林资源的认识不到位,存在着“坐山吃山”的错误思想观念。林业部门查处林业案件,群众普遍不积极配合,知情不报,隐瞒事实真相,使一些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人员逃避打击。对一些项目造林,主动管理意识差,影响造林质量[1-4]。

3对策

森林资源是不可缺少的环境要素,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只有把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1大力宣传,增强全社会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

利用各种形式,采取多种手段大力宣传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保护森林资源就是保家园、保生存、保发展,增强全镇人民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和法制观念,从而形成全民爱林护林、保护森林资源的良好社会风气。

3.2合理规划,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在搞好森林资源调查基础上,根据生态建设的要求,合理编制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规划。林地开发利用要统筹安排,在保护前提下开发利用,对大源林区水库周围,板山河流域、五郎河流域、摇钱河国有林区、清水河林区等重点生态公益林实行重点保护,从严控制。对用材林、经济林等商品林,在“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原则下依法流转。使用林地要有生态意识,正确处理好保护森林资源与地方经济、长远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毁林开垦,林地荒芜和地力衰退,禁止非法改变林地用途。

3.3加强林地权属管理,维护林权人的合法权益

稳定林地权属的林地管理,通过宣传活动,使林地所有权者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认识到林权证是确保林地权属,申请林木采伐,进行林地流转及获得经营收益或补偿的法律凭证。

3.4加大林政资源管理执法力度,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

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必须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有关规定执行,严格管理,打击各种非法侵占林地资源的行为,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应做到开源节流,要一手抓造林,绿化宜林荒山荒地,扩大林地面积;一手抓保护,严格征占用林地审批程序,规范林地管理制度,执行征占用林地补偿制度和森林植被恢复费缴纳制度,切实做到“谁占有谁补偿,谁破坏谁治理”。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加大林地管理保护力度,工程建设尽量不占或少占林地,制止林地非法流转,对未审批先占、少批多占、不批也占林地的行为要依法查处。

3.5加强预防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森林火灾是森林的天敌,加强一切野外用火的严格管理,杜绝森林火灾的发生,对违规用火者,依照《云南省森林防火条例》严加惩处。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要建立健全森检机构,建立精干的专业队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检疫法律、法规及检疫知识的宣传,严格执法,加强调运检疫,产地检疫,广泛学习《森林法》《植物检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建立一只政治思想素质高、懂技术、业务强、严格执法、文明执法的林业队伍。

3.6实施好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三川镇天保工程大多位于重点河流两旁,属于生态公益林水文作用大,一旦被砍伐,再次恢复难度很大。因此,保护好天然林意义重大。实施好天然林的保护工程,要加大管护力度,在制度上督促林权所有者行驶管理职权,真正实现“谁经营,谁受益,谁管护”的森林经营管理体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是全面遏制生态恶化局面,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三川镇退耕还林面积达320.99hm2涉及9个村委会,共1295户。国家为了巩固退耕还林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实施了第2轮对退耕还林农户的直接补贴,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失。但国家还需加大补偿金额,加强农村能源建设,优化农村电价改革,确保工程成效。

4结语

总之,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发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千秋大业,三川镇林业应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做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实施保护和管理。利用各种手段强化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资源意识和环境意识,引导社会力量重视和支持林业的保护和发展,为三川镇的未来创造一个山清水秀的美好环境[5-8]。

5参考文献

[1]龙琳,杜广山.林地资源保护初探[J].中国林业,2002(16):38-39.

[2]孙学华.谈林地资源管理及对策[J].林业勘查设计,2006(2):10.

[3]李晖,管远保,王福生,等.提高湖南森林质量的对策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8,27(3):21-22.

[4]雷加富.森林资源林政管理是推进新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有力保障[J].绿色中国,2001(7):3-11.

[5]胡光,徐中飞.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林业勘查设计,2005(4):3.

[6]谢秀杰.如何加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具体措施[J].广东科技,2010,19(8):28-29.

森林保护条例篇6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就《浙江省森林消防条例(草案)》作如下说明:

一、制定条例的必要性

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困难的自然灾害。近几年来,我省的森林火灾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对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都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据统计,“十五”期间,我省平均每年发生森林火灾743起,受害森林面积5404公顷,伤亡21.6人。

1988年,国务院颁布了《森林防火条例》(以下简称国务院条例)。省政府根据国务院条例的规定,于1989年制定了《浙江省森林防火实施办法》。《浙江省森林防火实施办法》的施行,对我省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该办法制定时间较早,森林火灾发生的形势在不断变化,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政策和森林火灾事故处置应急预案,省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和森林火灾事故处置应急预案。为了使这些规定法定化,有效预防和控制我省的森林火灾,很有必要制定《浙江省森林消防条例》。

二、条例草案的起草经过

《浙江省森林消防条例》列入省人大常委会2006年立法计划后,省林业厅成立了条例草案起草小组,积极组织起草。条例草案送审稿上报省政府后,省法制办按照立法程序,书面征求了省财政、公安、教育、交通、安全监管、气象、民政、监察、旅游、建设等省级有关部门和11个设区的市政府的意见,并进行立法调研,经过反复修改和协调,形成了《浙江省森林消防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并于今年3月30日经省政府第9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三、对草案有关问题的说明

国务院条例作为单行法规,对森林消防工作的规范已比较充分、明确,草案尽量不作重复规定,主要是根据加强我省森林消防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补充、完善和具体化。

(一)关于森林消防行政领导负责制。国务院条例规定,森林防火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2006年4月4日,国务院《关于加强森林防火的紧急通知》,明确规定在森林防火责任制中,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同志为主要责任人。据此,草案规定:“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主管负责人为主要责任人,森林消防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第五条)

(二)关于森林消防指挥机构及主管部门的职责。国务院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都应当设立森林消防指挥机构,并明确其八个方面的职责。目前,全省各地都已成立了森林消防指挥机构,草案据此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应当成立森林消防指挥部,乡镇政府应当成立森林消防指挥所。根据国务院条例的规定,森林消防工作主要由指挥机构负责,指挥机构的日常办事机构设在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而林业部门的“三定”方案中又明确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森林消防工作。为处理好森林消防指挥机构与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森林消防职责上的关系,草案根据国务院条例的要求,规定了森林消防指挥机构六个方面的职责,并明确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森林消防工作。(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

(三)森林防火期内林区用火许可的分类管理。国务院条例对森林防火期内林区用火实行许可管理,规定凡烧荒、烧草场、烧灰积肥、烧田埂、烧秸稞、炼山造林和火烧防火隔离带等生产性用火,都必须经过县级政府或者县级政府授权的单位批准。但这一规定操作性比较差,主要是所有的生产性用火都由县政府或者其授权的单位许可,老百姓很不方便,现场管理也难以到位。实践中,对农民的一些经常性、小型生产性的用火一般都没有进行审批。为改变这种状况,使国务院条例规定的预防措施能够执行到位,草案对生产性用火许可实行分类管理:一是对烧灰积肥、烧田埂、烧砖瓦等小型生产性用火,明确由乡镇人民政府实施许可,乡镇政府可以委托村防火组织进行核实,并规定了生产性用火的具体要求,使小型生产性用火的管制能够到位;二是对炼山造林、烧荒开垦、烧牧场、烧防火线等生产性用火,以及进行爆破、勘察等施工活动的管理,按照国务院条例的规定,由县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单位负责用火许可。(第十六条、第十七条)

(四)关于特殊人员的管理。在实践中,一些无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的人用火、玩火引起的森林火灾不少,为保护这些特殊人群,同时减少因这些特殊人群引起的火灾,草案规定对无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的人负有监护责任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防止被监护人进入林区用火、玩火。同时从以人为本出发,明确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动员残疾人、老年人、孕妇、中小学生和其他未成年人参加森林火灾扑救;上述人员自发参加的,有关部门应当加以劝阻。(第二十一条、第二十六条)

(五)关于森林火灾的认定和损失评估。根据国务院条例的规定,当地政府或者森林消防指挥机构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对火灾的情况进行调查,但对火灾原因和责任的认定没有规定。虽然国家消防法规定消防机构负责调查、认定火灾原因,核定火灾损失,查明火灾事故责任,但森林火灾不属于消防法的调整范围。目前的做法是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对火灾原因和责任进行认定,但由于缺少法定依据,在实践中容易引起争议。为解决这一问题,草案规定,火灾原因和责任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认定,火灾损失评估由专门的森林火灾损失评估委员会负责,并授权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森林火灾损失评估委员会组成和评估办法,报省政府批准。(第四十条)

(六)关于森林消防保障措施。森林消防属于公共事业,政府和有防火责任的单位都应该加强对森林消防的投入。为此,草案设专章对保障措施作了规定:一是明确政府要负责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经费,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及装备;二是政府要组织相关单位建设森林消防设施;三是主管部门要为森林消防队伍中的扑救人员投保人身保险。(第五章)

森林保护条例篇7

论文关键词边境地区明细产权林业执法

森林公安机关作为环境保护和社会治安的守护者,在边境地区发挥着重要的职能和作用,各部门与相关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狠抓队伍建设和“三基”建设,对涉林违法犯罪活动始终保持较高的警惕度,切实维护林区社会持续稳定,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相关理论探析

(一)林业执法的概念

新的《森林法》于1998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举措之一,是适应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主义市场体制需要完善森林法律制度的一项重大措施,是有效保护、培育和利用森林资源,鼓舞和调动全社会力量造林营林,加快林业发展的有力法律武器。与此同时,建立了林业公安、林政为主体的执法队伍,初步形成了较好完备的林业行政管理和执法体系。

林业执法主要是指林业的执法主体依照相关的法律,为了维护林业的安全及林区的治安秩序,依法对辖区所进行的管理和对相关主体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包括它包括林业行政许可、森林资源及野生动植物保护,林业行政确认、生态安全保护、林业行政检查、林业行政处罚、林业行政管理、林业行政强制等。

(二)森林公安的工作职责

首先,森林公安应依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和公安、林业部门有关森林公安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指示,研究、部署、指导开展本县辖区森林公安工作,负责抓好县森林公安队伍的教育管理,不断加强森林公安队伍的革命化、正规化建设。

其次,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全面开展森林刑事案件、林区治安案件、林业行政案件的查处,保护森林资源安全,维护林区治安秩序,保障林业生产建设顺利进行。

最后,掌握信息,分析预测辖区林区治安形势,处置林区突发事件,组织开展林区治安重点整治,推行林区治安综合治理,组织落实森林公安基层基础建设,建立健全防范机制,指导、检查、监督森林派出所的执法等业务活动。

二、云南省边境地区林业执法中出现的新问题

森林公安作为涉林刑事执法和行政执法最重要的主体,其保护森林资源的任务更加繁重了,森林公安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云南省边境地区森林公安在环境和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是在具体的执法和保护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具体法律法规适用方面的难题和困惑。

(一)林业执法中存在的法律空白及漏洞

法律、法规不健全,立法、司法解释滞后,就会造成形成法律上的“真空”。由于林业执法的特殊性,其中存在大量的交叉型案件,法律依据分布于林业法律、刑事法律、行政法规和环境法律等多方面,这样多方法律竞合会引起概念、术语、解释和条文规定的不明确或相互矛盾,影响了森林公安机关对林业执法尺度的准确把握。

1.零星林木的概念不清

《森林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农村居民在房前屋后、自留山、自留地种植的木,归个人所有”,《云南省森林条例》第三十五条对归个人所有的林木规定为“房前屋后、自留地、非基本农田承包地上种植的和基本农田上原由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何为“零星林木”无法把握,因为缺少量化标准,零星的概念变得模糊不清;“房前屋后”的地域也同样没有量化,很多村民的房前屋后面积较大,树木较多,但是也不办理采伐许可证,这给森林公安的执法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2.树木移植缺少标准

对于树木移植也同样存在概念模糊的问题,移植树苗时树苗的大小,生长年限,树种等都没有给予明确的界定,很多时候存在移植树木时,森林公安缺乏法律依据进行处罚。城镇园林部门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对其填写格式是否规范,许可证版本是否合法,以及采伐限额的管理,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检查。对其未按规定填写发放的采伐许可证的行为,以及采伐量的统计,是否醋政主管部门去管理,法律和法规方面没有明文规定,因此国家应出台对园林主管部门采伐以及城市内林地的管理方面之有关法规制度。

3.处罚方式不明确

执行过程中对于已经存在的违法情形的处罚也存在难题,法律中规定了对于破坏森林后恢复原状的处罚,但是恢复原状一词过于抽象,难以具体实施。恢复原状的方式方法不明,在村民已经毁林开荒后重新种植的作物无法处理,恢复原状就要铲除非法种植的作物,但是又于法无据,这给森林公安执法造成了很大的困惑,并且这些林农和执法部门的矛盾也会直接影响到地方的安定团结问题。

(二)森林权属问题

如果森林、林木、林地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林业也就无从发展,这是一条普遍规律。因此,森林、林木、林地权属管理是林业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是森林资源管理的核心。豍云南自2006年起开展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明晰地方林业权属,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在林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就云南省的省情而言,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两点:

1.自然保护区和原林地权属出现重合

就云南省的具体情况而言,存在自然保护区面积扩大后,很多农用地和集体或者个人林地被划归到自然保护区内,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保护区内的所有树木均不能毁坏,核心区更是不得进入,但是对于这部分后期划入保护区的林地或者农用地,村民享有合法的采伐证或使用许可证,如何才能协调这两者间的矛盾成为了难题。

2.“林下造林”造成权属新问题

目前,云南省边境林区“林下造林”问题十分严重,很多村民进入山林并不破坏已经成材的树木,仅仅把较矮的灌木砍伐,继而种上喜阴的树苗,待树苗成材后,整片树林的权属问题就存在了问题,林木间混成一片,难以区分权属,则很多村民直接占用了该片树林。这一问题目前有扩大化的趋势,但是也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给未来林地权属带来了很大的隐患,也给林业执法人员带来了难题。

(三)执法标准未能统一

边境地区大多国际往来频繁,很多是普通边民的日常小规模经济互易行为。但是由于各国间的国情不同,相关的法律规定不一,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大边境森林公安执法的难度。如云南省河口县,很多越南边民在中国贩卖国家保护动物,由于国情不同,很多在越南不算违法的野生动物贩卖活动,在中国要按照刑法对其进行定罪处罚,越南边民常常以不知道该动物在中国是保护动物为由逃避处罚。因为国情及法律规定不同,确实也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给予部分确实不知道所售动物为保护动物的边民严厉的刑事或者行政处罚,这样就造成了具体的处罚方式和定罪标准出现困难。

三、对边境地区林业执法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思考

本次调研,通过走访和问卷的方式了解了一线林业执法部门和人员,在林业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难点与动态趋势,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河口县林业执法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以期能够解决地方林业执法难题。

(一)填补法律空白及漏洞

目前,《云南省施行森林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若干规定》、《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云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云南省森林消防条例》、《云南省绿化造林条例》和《云南省林地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虽然已经颁布,但是依然存在诸多的法律空白和漏洞,尤其对于林业执法的具体实施细则和概念的确定化方面,在未来应当进一步细化相关法律法规,针对具体的执法问题制定明确具体的实施细则,填补法律真空,避免出现无法可依或者法律竞合的现象。

(二)明晰产权

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的属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产权具有经济实体性、产权具有可分离性、产权流动具有独立性。产权的功能包括: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协调功能。明晰产权的意义在于确定所有权归属,保护所有人的权利,只有产权确定后才可以在此条件下进行有序的流转和处分行为。

首先,针对“林下造林”行为,应加强和规范森林权属管理问题,明确相关部门及时解决权属有争议的山林。只有林地权属明确,才能更好的规范侵权行为。对于已经确定权属的山林,不因“林下造林”行为而改变权属,针对恶意栽种树苗意欲混淆权属的行为及时给予制止和处罚。其次,针对自然保护区和原林地权属出现重合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实地进行调查并及时变更权属,及时回收采伐和使用许可证,并给予村民经济赔偿或补偿。

(三)加强林业宣传,严格执法

森林保护条例篇8

第一条为加强生态公益林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发挥生态公益林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保障城市生态系统安全的功能,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生态公益林,是指以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主要发挥公益性作用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包括:

(一)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护路林,其他防护林;

(二)特种用途林:国防林,实验林,种子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文化纪念林,自然保存林等。

第三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生态公益林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条例。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生态公益林建设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经济补偿、分类管护的原则。

第五条生态公益林的管理,应当纳入各级人民政府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制。

第六条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是本市生态公益林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本条例的实施。

区、县级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保护与管理工作。

国土、规划、计划、财政、环保、农业、水利、园林、旅游、公路、民政、公安等部门以及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协同实施本条例。

第七条生态公益林的规划、建设、保护、管理经费,按照财政分级管理、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

鼓励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公益林建设。

第八条生态公益林按批准权限划分为部级、省级、市级、区和县级市级。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部级和省级生态公益林的范围和面积,由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界定,征求市政府有关部门意见,经市政府同意,报国家和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公布;市级、区和县级市级生态公益林的范围和面积,分别由市、区、县级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和本级人民政府的规划界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第九条森林、林木、林地经批准为生态公益林的,由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与生态公益林的所有者或者经营者签订界定书和管护协议书,并以此作为经济补偿的依据。

第二章规划建设

第十条生态公益林的规划、建设,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的原则,以形成保障城市生态系统安全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为目标,以流溪河、增江河流域及水库的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自然保存林、风景林及防护林带为重点,实行封育管护和林分改造。

第十一条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水土保持规划、村镇建设规划以及其它相关规划相协调。

各级生态公益林的建设规划,由市、区、县级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城市规划、国土部门分别编制,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报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经原批准机关批准并公布,报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规划指导思想、原则、目标;

(二)建设条件分析与评价;

(三)建设总体布局;

(四)分区或分项规划;

(五)建设进度安排;

(六)环境影响评价;

(七)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八)效益分析与综合评价;

(九)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十三条生态公益林范围内的宜林荒山、林中空地,由区、县级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划组织造林。

生态公益林范围内的针叶纯林、郁闭度在零点三以下的疏林或者受病虫害破坏严重的林分应当以乡土阔叶树种为主进行改造,形成多树种、多层次的混交林。

生态公益林范围内造林应当保留原生植被,禁止炼山。

第十四条生态公益林范围内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带和坡度在二十五度以上的坡耕地应当退耕还林、还草并封山育林。

第十五条生态公益林的造林、抚育和林分改造等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实行招标投标,并委托持有相应监理资质的监理单位实施监理;工程项目竣工后,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技术标准组织验收。

第三章保护管理

第十六条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应当坚持封山育林,按照生态区位、功能等级、项目类型实行分类管护。

第十七条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营造生态公益林的生物防火林带,设立明显标志,建立专门档案,定期监测资源动态和评定生态功能等级。

第十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生态公益林林地用途,不得擅自将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改为其他林种。

第十九条禁止采伐生态公益林。确因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林木更新改造或卫生间伐需要采伐的,须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条生态公益林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打枝、采脂、狩猎;

(二)毁林建墓地,毁林开垦,毁林采石、采砂、采土;

(三)在禁火区内焚烧香烛、燃放烟花爆竹等用火行为;

(四)其它破坏生态公益林的行为。

第二十一条从生态公益林范围内向外移植树木的,应当向区、县级市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移植的树木凭批准文件和森林植物检疫机构签发的《森林植物检疫许可证》运输。

第二十二条征用集体所有和占用国有生态公益林林地的,应当向区、县级市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省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依照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征用或者占用林地超过国家规定面积的,应当按照规定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审批。

征用集体所有和占用国有生态公益林林地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组织异地造林。

经依法批准征用、占用生态公益林林地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

第二十三条在生态公益林范围内,对居住在生态区位重要、生产和生活环境恶劣地区的林农,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结合城镇建设,逐步实行生态移民。对林农已迁出的地区应当实行封山育林。

第四章补偿与利用

第二十四条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财政分级管理的原则安排相应的专项资金,根据生态公益林的林地、林木、林果的类别和级别以及所有者或者经营者履行管护协议书约定的抚育、防火、防盗、防虫、防病等实际情况,对经批准为生态公益林的所有者或者经营者给予经济补偿。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生态公益林的经济补偿费应当按时发放,不得克扣、贪污和挪用。

第二十五条对重点生态公益林,可以根据生态建设和管理需要,经与所有者或者经营者签订协议,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实行统一管护,并对其所有者或者经营者给予补偿。

第二十六条在生态公益林范围内,按照建设规划进行林副产品及森林旅游、休闲等非木质资源开发利用的,应当报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三款规定,在生态公益林范围内进行炼山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过火面积处以每平方米十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擅自改变生态公益林林地用途、擅自将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改变为其他林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三十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打枝、采脂、开垦、采石、采砂、采土,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毁坏的,除依法赔偿损失外,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补种毁坏株数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树木,可并处毁坏林木价值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二)狩猎的,依照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处罚;

(三)毁林建墓地的,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并处被毁坏林地每平方米一千元罚款;

(四)焚烧香烛的,处以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五)燃放烟花爆竹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擅自移植树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处以树木价值二倍以上四倍以下的罚款。因移植树木造成林木毁坏的,处以被毁坏林木价值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不按时发放或者克扣、贪污、挪用补偿费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规定发放采伐许可证或者森林植物检疫许可证;

(二)超越职权批准征用或者占用林地;

(三)对违法行为不予查处;

(四)其他、、的行为。

森林保护条例篇9

关键词: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防火工作

1森林防火的重要性及其重要意义

我国森林资源十分匮乏,全国共有森林面积为1.34亿平方千米,林木蓄积量为117.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仅为16.55%。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就会给我们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除了直接的经济损失外,它还给我们带来无法计量的间接损失,使我们居住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森林结构、森林植被恶化,引起水土流失,造成自然森林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因此,森林防火工作在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森林防火的法律依据及相关措施

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中,涉及到森林防火方面内容的法律、条例主要有《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其中,《森林法》对森林防火的组织领导与责任,野外火源管理,火灾预防与扑救,设施建设和善后处理等重要方面都做了非常明确的规定;《森林防火条例》规定了森林防火的方针、制度,以及有关奖励与处罚,并明确提出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保护森林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这就为我们的森林防火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我国当前的森林防火工作主要是行政手段与技术措施的有效结合,其中行政手段主要有森林法的处罚及相关规定,行政领导负责制,依靠行政强制措施要求群众严格遵守执行。

森林防火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很多,但本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做好林区群众的防火宣传教育。随着我国成功地加入世贸组织,国际交流日益紧密,人类对其周围的环境依赖和保护意识程度日益加强,我国的森林防火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依法治国的新的形式下,我们应加大依法治火的力度,不断完善有关法律,走依法治火之路,使森林防火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将法律责任与群众工作有效结合起来,用法律来教育引导群众,提高群众防火意识,增强群众法制观念,为林区森林防火工作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3aaa部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防火现状

由于自然保护区有其特殊的重要性,森林防火是保护区首要的任务,做好森林防火,必须要先熟悉保护区内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及时发现影响林区森林防火的不利因素,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措施。现来谈谈自然保护区的森林防火。

3.1aaa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的不利因素。

3.1.1林区面积大,地处偏远,交通困难

aaa自然保护区有森林面积21200亩,山高林密,道路崎岖,交通极为不便。几乎所有的林区都存在这个问题,这是客观上的原因,只能采用适当的措施,付出多倍的努力去适应和改变它,可以通过加强对林区道路网、通讯网的建设来改变林区交通不便和通讯落后的不利因素,运用高新技术对林区进行管理。

3.1.2保护区内居住人口分散,林区内流动人口较多

aaa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森林茂密,风景秀丽,植物资源丰富,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科研、教学基地和游览避暑胜地,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游客较多,活动范围较大,生产、生活用火活动频繁,火源管理难度大,管理上稍有疏漏,极易发生森林火灾,给保护区森林防火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1.3当地居民上山砍柴、上坟烧纸、烧毁积肥情况严重

据统计,2000年-2004年重庆市发生森林火灾、火警659起,其中人为火灾有563起,占所有森林火灾的85.4%,林内吸烟,上坟烧纸,烧灰积肥是引起人为火灾的主要因素。

3.1.4精神病人、小孩林内玩火以及游人野外用火时有发生

精神病人由于自身的缺陷,对自己行为失控,以前在林区发生几起因精神病人在林内玩打火机而发生的森林火警。山上林子较密,水资源丰富,很多游客喜欢到林里面接饮泉水、搞野炊、抽烟等等,进行林内用火,稍有不慎,就容易引起森林火灾。去年在强盗弯附近发生的一起火警就是游客在林内接泉水时乱仍烟头引起的。

3.1.5保护区周边毗邻多个区县、乡镇,统一管理难度大

保护区与沙坪坝、璧山、和北碚区的多个乡镇接壤,地理环境复杂,人员居住分散,这些都不利于保护区的森林防火工作。在这方面应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的联系,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

3.1.6保护区内旅馆、农家乐较多,给森林防火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最近几年,随着aaa旅游业的发展,农家乐数量剧增,由于农家乐都是当地农民开办的,其内部消防安全设施及安全管理没有完全到位,存在着很大的火灾隐患。

4对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工作的一点思考

在aaa自然保护区工作几年来,自己也参与扑救了几次森林火警,感受最深的就是保护区管理局发现火警及时,组织扑火工作有条不紊,扑火队员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火场,将林火消灭在萌芽阶段,把森林火灾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在扑救火灾现场,还有另一股扑火力量,那就是自发性的群众扑火队员,在几乎所有的最先发现森林火警并赶到火警现场救火的都是当地的群众。这些现象不是偶然的,而是靠平时对群众开展的森林防火知识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靠平时对群众进行扑火知识和扑火技能的培训,使群众防火意识逐步增强,防火技能逐步提高,形成了一种人人防火、处处防火的大好全民森林防火局面。一个团结的领导班子,一套严谨的规章制度,一支训练有素的扑火队伍,再加上有一个良好的群众基础,是aaa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工作成功的关键。

我认为,做好自然保护区的森林防火工作关键在于建立森林火灾的群众防控体系,实行依法治林、依法治火。我们要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与时代要求和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的森林防火体系,做到党政重视,专群结合,多策并举,务求实效,使防火的责任、主体、机制、措施“四到位”,人防、物防、技防“三结合”。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府负全责、各部门齐抓共管、全民参与;在管理手段上,实行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相结合;在管理方式上,实行传统方式与高新技术方式、法律方式相结合;在管理技术上,实行以森林消防专业为主,群众性扑火队为辅,专群结合。在实际森林防火工作中,要加强对群众的防火宣传教育,强化全民防火意识,狠抓火源管理,在预防上下功夫,尽可能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切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使我们珍贵的森林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森林自然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令狐克鸿,冉景丞,赵月,陈敏,全修建.茂兰部级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现状及对策[J].中国林副特产.2009(04)

[2]杨月霞,陈治学,朱莉华.森林防火,重于泰山——宁夏贺兰山部级自然保护区防火纪实[J].宁夏画报(时政版).2010(02)

[3]沈安飞.金乡镇森林火灾发生原因及防火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10)

[4]仝英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森林防火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林业.2009(03)

森林保护条例篇10

【关键词】森林防火;自然保护区;区域联防;依法治火

一、森林防火的重要性及其重要意义

我国森林资源十分匮乏,全国共有森林面积为1.34亿平方千米,林木蓄积量为117.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仅为16.55%。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就会给我们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除了直接的经济损失外,它还给我们带来无法计量的间接损失,使我们居住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森林结构、森林植被恶化,引起水土流失,造成自然森林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因此,森林防火工作在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森林防火的法律依据及相关措施

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中,涉及到森林防火方面内容的法律、条例主要有《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其中,《森林法》对森林防火的组织领导与责任,野外火源管理,火灾预防与扑救,设施建设和善后处理等重要方面都做了非常明确的规定;《森林防火条例》规定了森林防火的方针、制度,以及有关奖励与处罚,并明确提出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保护森林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这就为我们的森林防火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我国当前的森林防火工作主要是行政手段与技术措施的有效结合,其中行政手段主要有森林法的处罚及相关规定,行政领导负责制,依靠行政强制措施要求群众严格遵守执行。

森林防火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很多,但本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做好林区群众的防火宣传教育。随着我国成功地加入世贸组织,国际交流日益紧密,人类对其周围的环境依赖和保护意识程度日益加强,我国的森林防火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依法治国的新的形式下,我们应加大依法治火的力度,不断完善有关法律,走依法治火之路,使森林防火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将法律责任与群众工作有效结合起来,用法律来教育引导群众,提高群众防火意识,增强群众法制观念,为林区森林防火工作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aaa部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防火现状

由于自然保护区有其特殊的重要性,森林防火是保护区首要的任务,做好森林防火,必须要先熟悉保护区内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及时发现影响林区森林防火的不利因素,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措施。现来谈谈自然保护区的森林防火。

(一)aaa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的不利因素。

1、林区面积大,地处偏远,交通困难。aaa自然保护区有森林面积21200亩,山高林密,道路崎岖,交通极为不便。几乎所有的林区都存在这个问题,这是客观上的原因,只能采用适当的措施,付出多倍的努力去适应和改变它,可以通过加强对林区道路网、通讯网的建设来改变林区交通不便和通讯落后的不利因素,运用高新技术对林区进行管理。

2、保护区内居住人口分散,林区内流动人口较多。aaa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森林茂密,风景秀丽,植物资源丰富,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科研、教学基地和游览避暑胜地,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游客较多,活动范围较大,生产、生活用火活动频繁,火源管理难度大,管理上稍有疏漏,极易发生森林火灾,给保护区森林防火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当地居民上山砍柴、上坟烧纸、烧毁积肥情况严重。据统计,2000年-2004年重庆市发生森林火灾、火警659起,其中人为火灾有563起,占所有森林火灾的85.4%,林内吸烟,上坟烧纸,烧灰积肥是引起人为火灾的主要因素。

4、精神病人、小孩林内玩火以及游人野外用火时有发生。精神病人由于自身的缺陷,对自己行为失控,以前在林区发生几起因精神病人在林内玩打火机而发生的森林火警。山上林子较密,水资源丰富,很多游客喜欢到林里面接饮泉水、搞野炊、抽烟等等,进行林内用火,稍有不慎,就容易引起森林火灾。去年在强盗弯附近发生的一起火警就是游客在林内接泉水时乱仍烟头引起的。

5、保护区周边毗邻多个区县、乡镇,统一管理难度大。保护区与沙坪坝、璧山、和北碚区的多个乡镇接壤,地理环境复杂,人员居住分散,这些都不利于保护区的森林防火工作。在这方面应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的联系,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

6、保护区内旅馆、农家乐较多,给森林防火工作带来极大困难。最近几年,随着aaa旅游业的发展,农家乐数量剧增,由于农家乐都是当地农民开办的,其内部消防安全设施及安全管理没有完全到位,存在着很大的火灾隐患。

四、对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工作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