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的防范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2:05

洪涝灾害的防范措施篇1

关键词:防洪标准自然条件规划设计防汛措施

中图分类号:tV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洪涝灾害显著特点之一是内涝,即外河洪水位抬升,城区雨洪积水难以有效排除而致涝。近年来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城市空间呈现出立体感,随着新城区地不断扩张,使得老城区更容易受到内涝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提出城市防洪排涝安全保障对策,对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的主要任务

根据城市的自然地理位置以及江河洪水的特性,在流域或水系防洪工程体系的框架下,通过建设必要的防洪、除涝、排水等设施,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并采取非工程措施,改善和提高城市防洪排涝管理水平,保障城市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和人民安居乐业;发生超标准洪水时,应有预案对策,以保证社会稳定、人民生活与生产不发生大的动荡,使各类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因此,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管理的总体对策是采取工程与非工程及社会综合性防洪排涝减灾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规范与指导人类的社会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减轻城市的洪涝灾害损失。

2城市防洪排涝存在问题

2.1城市防洪标准偏低。由于我国城市建设和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城市规划和建设经验不足,多数城市在城市建设中优先考虑城市地上建设,对防洪、排雨等地下设施投入相对不足。导致现有的城市防洪标准与这些城市的社会经济地位不相称,在遭遇大洪水时,由于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和经济总量的扩大,同样的洪水造成的灾害损失是过去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2.2城市调蓄雨洪能力衰减。由于城市地区湖泊、洼地萎缩、面积减少,土地硬化程度提高,而且大量的建筑建造在原来的绿地和水域上,致使城市调蓄雨洪能力锐减,易造成内涝。另外,许多城市的排水管网配套建设滞后,城区原有设计的排水管网很多都是建设年代已久、排放能力不够、排水标准比较低,很多新建居民小区未按标准新建排水设施,而是接入原有的市政管线,加大了排水负荷。

2.3城市防洪排涝技术落后。城市洪涝灾害防治除了依靠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以外,还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如洪水预报、预警系统、新的3S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GpS卫星定位系统)等,我国目前在城市防洪排涝中对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对城市老管网的布设、抢险、探测还缺乏预先防范的手段和措施。

2.4城市防洪排涝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备。很多城市应急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存在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薄弱,预报预警信息不准确、不及时等问题。受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很多城市在城市建设和城市防洪管理上,尚未考虑在遭遇大洪水时城市中可以被淹没的区域及设施,受淹后又缺乏补偿机制。当遭遇超标准洪水时,缺乏包括洪水保险、城市居民紧急疏散、撤离及救灾措施等内容在内的城市防洪排涝应急管理体系和机制。

2.5城市居民防洪排涝减灾常识贫乏、防灾减灾意识淡薄。由于对城市所存在的洪涝灾害风险宣传不够,除遭受过洪涝灾害的城市居民对洪水灾害的严重性有一定体验外,大多数地方领导及群众对洪涝灾害风险认识不足。部分地方领导干部既存在着严重的麻痹思想,又缺少足够的防洪减灾知识,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涝灾害时往往束手无策。

3城市防洪排涝在水文水利方面的计算模式

3.1假设暴雨计算。通过统计一地区的历史数据,查询相关的暴雨资料之后取平均时态,又或者是选择相对较恶劣的一个组合情形,将其作为暴雨的时空分布设计依据,通过暴雨可以间接推测、计算出洪水。

3.2产流计算方式。这里提及的产流就是指在各流域里不同径流成分整个生成、整合的过程,就是水分处于垂直运行时,因受到各种综合性因素的影响,同样更是再分配降水量的一道工序。下垫面的条件不同其产流机制也会不同,而产流机制的差异会影响到整个产流的发展过程,出现一些不同的径流特色。因此根据产流机制的不同采取的产流模型计算也要因地制宜。

3.3汇流计算模型。它通常是遵循此流域最近一次降雨时的净水量分布规律,推导出流域进出口断层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数值。汇流的计算方式有很多种,依照流域的蓄泄关系可以划分为非线性以及线性的两种汇流模型;依照输入空间的分布差异可区分为集总和分布的参数两种模型;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坡面的汇流以及河网的汇流两方面计算城市汇流数值的。

4城市防洪排涝安全保障对策

4.1适当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目前,我国多数城市排涝标准偏低,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暴雨内涝灾害日趋严重。城市地下设施和城市网络系统的不断增加,内涝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必然也不断增加,因此提高城市排涝标准已成为我国城市防洪建设中的紧迫任务。

4.2防洪排涝规划、建设与市政建设同步进行。应处理好城市防洪排涝规划与城市建设发展规划间的关系,在城市发展规划中注意防洪排涝问题,明确城市防洪建设的方向、总体布局、建设规模、防洪标准及主要治理措施,防洪排涝设施与市政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4.3强化防洪排涝非工程措施建设。进一步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完善防御超标准洪涝水、风、潮预案,制定相应的防洪排涝调度实施方案和应急方案,如绘制城市防洪风险图、界定风险区、引进风险管理,加强洪水预报、调度、警报,建立城市排涝系统应急反应机制等非工程措施建设。

4.4逐步建立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针对突发性洪涝灾害的预警制度,洪涝灾害风险征兆识别、预报与预警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管理的必要前提。目前我国对洪涝灾害的监测和预报,特别是预报结果的传播和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应建立健全预警制度,对内容、标准和流程进行规范,能够保证真实、准确、及时地洪涝灾害信息,提醒城市居民注意自己身边可能发生的灾害情况,使大家更好地防范洪涝灾害,又可以避免公众的盲目恐慌和各种谣言的流传。

4.5建立和完善雨洪利用管理体系。城市雨洪资源利用不仅是水务部门和城建部门的任务,同时还牵涉到气象、地质、水利、城市建设等其他众多部门,具体实施时需与城市建设、市政管理、节水、建筑设计、环保和园林等许多部门通力合作。要有效推广城市雨洪资源利用,必须建立有力的领导组织机构,负责统一协调和管理包括防洪、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水资源保护与配置、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等问题,负责工程的建设管理和监督。

4.6建立健全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由于应急预案的实施需要短期紧急调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因此需要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相关单位的责任义务与协调机制,以及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提高快速反应决策能力。我国防汛工作现行的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与各有关部门的“防汛岗位责任制”,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组织方式,今后需要继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的配套法规,强化组织管理体系。

4.7增加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与非工程建设资金投入。防洪排涝设施的建设必须按照防洪规划逐步完善和提高,鉴于洪水灾害发生的不确定性,因此要防止大灾大投入、小灾小投入、无灾不投入的被动局面。不少地方对防汛抢险舍得投入,但对管理运行养护维修则往往投入不足;对修建防洪工程设施可以按计划安排投资,而对防洪的非工程措施建设则往往重视不够,缺乏资金保证。国家在考虑防洪排涝工程与非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时,不仅要考虑直接经济效益,更须看到它的社会效益及其全部功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在安排防洪工程设施建设的同时,充分考虑对管理运行、养护维修和非工程措施的投入。

4.8强化宣传,提高公众参与度。通过宣传手册、展板、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对广大市民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洪涝灾害及其防御的常识,增强城市居民防御灾害和灾中自救的本领,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防洪减灾管理。

参考文献:

[1]吕旭东,刘磊.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1,(01).

洪涝灾害的防范措施篇2

关键词:非工程防洪措施

一.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是一个舶来的概念,一般意义上,目的在于改变洪水天然运动特性的措施称为工程措施(Structuremeasure),而辅助工程措施发挥功能、协调人与洪水之间关系、缓解洪水灾害影响的措施称为非工程措施(non-structuremeasure)。

防洪水库、堤防、分洪道、蓄滞洪区是主要的防洪非工程措施,洪水风险区内高出地面的道路(公路、铁路)路基、围墙等线状结构物,其初衷虽不是防洪,但在洪水泛滥时具有明显的改变洪水运动特性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作为工程措施考虑。

非工程措施侧重于规范人的防洪行为、洪水风险区内的开发行为和减轻或缓解洪水灾害发生后的影响,此外,习惯上,辅助工程措施和上述非工程措施制定、实施和充分发挥效益的有关技术、方法和手段,例如对洪水特性、洪水灾害特性的认识、洪水预报技术、洪水风险图等,通常也被纳入非工程措施的范畴。

非工程措施的提出和日益得到重视的原因是工程措施有其局限性。

二.工程措施的局限性和面临的困境

控制洪水,消除洪水灾害是人类千百年来的共同追求,进入20世纪,随着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对自身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能力充分自信,世界各国相继开展了以控制洪水、消除洪水灾害为目标的大规模防洪工程建设,随后又相继认识到,工程措施难以完全控制洪水,洪水灾害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而不可能消除。

我国控制洪水的实践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半个世纪后,与其他国家一样,工程防洪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逐步凸显出来。

1、水灾绝对损失仍呈攀升趋势

尽管经历了50多年的以控制洪水为目标的持续不断的防洪工程建设,形成了庞大的防洪工程体系,使河道洪水年均淹没面积减少了70%以上,但水灾损失绝对值仍在上升,其中除了因河道洪水淹没区经济发展、资产增值,导致单位面积损失值增加外,内涝成为水灾损失增长的主要因素。

2、兴建控制性防洪枢纽的坝址告罄

近期黄河小浪底枢纽、珠江飞来峡水库、长江三峡枢纽、嫩江尼尔基枢纽建成后,我国各大江河流域可有效控制干流洪水、保护重要地区的防洪枢纽的坝址已基本用完,大型防洪枢纽的建设将告一段落。

3、防洪水库的建设所面临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虽然在个别大流域的干流及其支流以及中小流域上仍有建设防洪水库的自然条件,但在现阶段,由于其经济、移民、公平性及对生态环境影响等问题,使得许多水库的兴建变得不可行。

4、堤防建设面临着经济、技术、环境因素的制约

我国现有堤防约26万km,是防洪工程体系中最主要的成分。据分析,目前我国江河洪水年均损失250亿元,若通过提高堤防标准减轻洪水灾害,可行的投入如表1所示。

例如,对长江流域而言,若要加高堤防防御1954年洪水,土石方量约需76亿m3,挖压耕地约10万hm2,迁移百万人口,还要改造上万座各类涵洞、泵站、桥梁,成本将超过1000亿元,减少的年均损失约为12亿元,远低于年均成本(约80亿元)。其他流域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我国江河堤防,尤其是主要堤防,已经较高,多是经数十、数百年不断加培而成的,堤基、堤身皆存在许多缺陷和隐患,在堤内外水头差不大时,经过抢险,通常可以渡汛,但若进一步加高,则在更高的水头下,隐患大量暴露,有可能出现抢不胜抢的情况,安全难以保障,即所谓增加高度而未提高标准。

洪水的泛滥不仅塑造了广大的洪泛平原,而且有补充地下水、维系湿地、保持生物多样化等功能。目前我国主要流域,除松花江外,湿地已消失殆尽,堤防建设是主要原因。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海河流域已提出有控制地引导洪水进入平原地区,回灌地下水,承受一定的淹没损失,以使洪水的资源和生态功能得到实现。

5、蓄滞洪区运用进退两难

我国现有蓄滞洪区97处,总面积约3.5万km2,蓄洪总容量970亿m3,耕地约200万hm2,人口1700万。这些蓄滞洪区大致分两种类型,一是洪水发生时首当其冲、运用频率较高的,如淮河大堤间的行洪区;其二是为防御特大洪水、保护重要地区预留的,如长江的荆江分洪区、洪湖分蓄洪区,黄河的北金堤分洪区等。

对于大堤间的行洪区,当河道水位达到一定高度,将自然漫决或溃决,人为分洪可使其效果较好或损失较少。使调度运用面临困境的是后者,这些蓄滞洪区防洪标准都较高,建成后,许多从未使用或几十年没用,区内社会经济发展甚至比普通民垸更快,加之相应的管理措施尚不健全,一旦分洪运用,国家将面临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压力,难以善后(这是1998年采取"严防死守"防汛方式的原因之一);但若舍弃不用,特大洪水的超额水量又难以安排,从而使这类蓄滞洪区处于取舍两难的境地。

三.非工程措施建设的法律依据

1、《水法》

《水法》中与非工程措施建设有关的主要有三条。第十一条授权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地方政府制定流域或区域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非工程防洪措施建设规划应为专业规划之一。第四十条要求中央防汛指挥机构制定主要江河、县级以上政府制定本区域的防御洪水方案。第四十一条规定"在防洪河道和滞洪区、蓄洪区内,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防洪的要求"。

2、《防洪法》

《防洪法》要求各级政府在洪水灾害发生后和蓄滞洪区运用后做好恢复、救济或补偿工作(第七条);要求防洪规划遵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划定洪泛区、蓄滞洪区和防洪保护区,规定蓄滞洪区使用原则(第十一条);要求国土开发利用避开山洪威胁(第十三条);规定禁止围湖造地,对已围垦的要求有计划地退地还湖(第二十三条);要求各级政府按防洪规划对防洪区内的土地实行分区管理(第三十条);要求各级政府加强防洪区安全建设的领导,开展防洪教育,普及防洪知识,按照防洪规划和防御洪水方案建立并完善防洪体系和水文、气象、通信、预警以及洪涝灾害监测系统,采取防洪避洪措施;要求省级政府制定洪泛区、蓄滞洪区安全建设计划,对居住在经常使用的蓄滞洪区内的居民,有计划地组织外迁;对可能出现垮坝的水库,应当事先制定应急抢险和居民临时撤离方案(第三十六条);发生洪涝灾害后,有关政府应当组织做好灾区生活供给、卫生防疫、救灾物资供应、学校复课和重建家园等救灾工作,国家鼓励、扶持开展洪水保险(第四十七条)。

四、非工程措施建设的制约因素

1、法律约束

我国与防洪有关的法律,包括《水法》和《防洪法》规定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当地政府制定包括非工程防洪措施规划在内的防洪规划,由于法律对当地政府如何参与规划没有明确的规定,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防洪规划的地理范围基本上只能囿于河道、湖泊和蓄滞洪区,对于广大的受洪涝灾害威胁的地区,受现行法律的制约或缺乏相应的可操作的法规,推行协调人与洪水的关系、规范兼顾洪水灾害风险的开发方式条件尚不成熟。

2、社会约束

经过长期的开发,我国江河流域受洪水威胁的阶地和洪泛平原都已成为经济相对发达,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受人口因素的制约,灾后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势不可免,给洪水以回旋余地和退田还湖等永久性避开洪水的措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很难成为既减轻洪水灾害又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社会价值观的冲突将日益深刻地制约着洪水管理方式的形成。这种约束在三峡工程论证过程中已经表现得相当明显;对于生命的价值、生态的价值、库区居民对生活方式选择的权利、区域公平性以及政治、经济军事等问题的不同认识,导致了有相当大差异甚至截然不同的结论。在各种价值观的冲突中寻求协调和平衡,是非工程的洪管理的任务之一。

当洪水管理的对象延伸到人的行为、影响到社会系统时,其效果变得尤其难以预测。有研究认为,12~24小时提前量的洪水警报可以使居民的损失减少1/5~1/3,益本比为3.1~7.5,但这建立在居民积极和正确响应的基础上,没有前期的对当地居民行为的研究、组织、宣传和演习等大量的准备工作,上述效果是难以达成的。当洪水管理措施触及被管理者利益、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时,更需谨慎。社会系统对一些管理措施的响应往往出乎"好心"的管理者的预料之外。美国1968年生效的洪水保险计划,在1973年强制性条款生效前,社会对其反应极为冷淡,淮河行洪区和黄河滩区的移民又陆续返回原地等问题,一再表明洪水管理政策应适应特定的社会条件并及时针对社会系统的反应做出调整。

3、经济约束

效率是公共政策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正是因为市场机制在社会发展的某些领域的无效率或失灵而产生了公共政策。确定防洪工程措施的效率相对而言是容易的,尽管由于洪水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影响,有时会有相当大的出入。但对于非工程措施,因需要干预极为复杂的社会系统,社会系统的反应又往往难以预测,使得其效率的确定带有更大的不确定性。限制洪水风险区、蓄滞洪区的开发、退田还湖、洪水保险等政策在经济上是否合理可行,到目前尚无定论。

4、行政约束

所有的洪水管理措施都是在一定的行政机制下实施的,都将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特性、构成、素质、权限和财力等因素的约束。几十年来,我国的水行政管理部门所形成的是一整套基于工程的防洪理念,防洪方针不外是"上蓄、下排、两岸分滞",以构造水库、堤防、分洪道、蓄滞洪区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为己任。国家的投入机制也促进了"工程水利"的格局的形成:"非工程"的洪水管理措施难以获得稳定的、充足的资金保障。由于这一历史原因,各级水行政管理部门具备洪水综合管理技能的人员匮乏,洪水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薄弱,形成了洪水管理的行政上的"瓶颈"。

法律授予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权限也限制了综合洪水管理机制的形成,在1980年代已有人提出我国洪水管理应由河道向洪泛平原延伸,受管理权限"条块分割"的制约,至今,洪泛平原的洪水管理政策仍在探讨阶段。

为推行洪泛区管理和洪水保险等非工程措施,美国在制定了国家洪泛区综合管理计划、洪水保险法和联邦洪水保险计划后,授权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非工程的防洪措施的管理,使非工程措施的实施有了行政管理上的保证。

五、我国非工程措施建设现状

迄今为止,我国尚无系统的非工程措施规划,现有的非工程措施相对零散,主要属于辅助工程措施发挥效益的范畴,例如洪水预报、天气形势判断、防洪调度、防汛会商等。

我国蓄滞洪区基本上都准备有分洪时的应急避洪方案,但即使是我国安全建设最完善的荆江分洪区,居民对分洪洪水情况基本上不了解,在1998年为准备分洪而组织的转移中出现相当程度的混乱和治安问题,其他蓄滞洪区可想而知。由此说明我们对公众防洪行为的认识以及防洪知识的宣传远未达到使非工程措施发挥其应有功效的水平。

规范洪水风险区开发行为的办法在我国也有零星实例,例如1998年长江上游洪水后,重庆市沿江划定了三条开发限制线等,但在广大的洪泛平原考虑洪水风险的土地开发利用规范尚属空白。

六、城市化与人口迁移趋势

作为非工程措施的主体--规范洪水风险区的开发行为和减轻洪水灾害影响的措施的建设,在我国面临着两大难题:人口与发展。

以人均1亩地维持生存的人口密集化的洪泛平原农业生产模式,不仅使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无望,而且严重制约了这些地区防洪工程的推行:土地开发利用方式难以更改,洪水保险不被认可(经济能力有限),滞蓄洪、涝水的空地的获取或湿地修复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等。

近来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率先在南方地区出现的土地抛荒以及1998年后主要在长江流域推行的"32字"灾后重建政策,为解决洪水风险区人口与发展问题,启动洪水管理的非工程措施提供了条件。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据预测,到2010年和203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由目前的32%提高到约40%和50%,届时农村人口将由目前的8.8亿分别减少到8.3亿和7.2亿左右,考虑到人口增长因素,这两阶段相应大约分别有0.72亿和1.4亿农村人口脱离对土地依存进入城镇。

可以展望,配合城市化进程和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通过调整人-水关系的非工程措施的实施,30~50年后有望实现人-水协调、洪涝灾害对社会经济影响较小的可持续的洪泛平原发展模式。

七、辅助性的非工程措施规划

辅助性的非工程措施指辅助防洪工程措施更好地发挥防洪功能,提高防洪效益的措施,主要包括洪水预报、防洪调度、防洪调度决策支持系统等。

1、洪水预报系统规划

(1)信息采集系统:下垫面信息、多谱勒雷达信息、降雨信息、河道实时水情信息等的采集。

(2)数据库:建立上述信息管理的数据库

(3)预报模型:开发适应海河流域各水系现状特性的水文、水力学预报模型

2、防洪调度系统规划

海河流域已形成了由水库、堤防、蓄滞洪区、分洪道(减河)、水闸等工程组成的较为完备的防洪工程体系,可有效地调控各种来源、不同类型的洪水,防洪工程调度系统的建立将使工程系统的功能得以进一步发挥。

(1)工程实时工情GiS系统:工程设计信息、工程调度原则、工程实时工况

(2)开发防洪工程调度模型,建立防洪工程实时调度系统

3、防洪调度决策支持(会商)系统

在上述预报系统和调度系统的基础上考虑以下内容,建立防洪决策支持系统。

(3)不同防洪调度方案下的洪水风险分析及方案比选方法

(4)专家防洪经验集成

(5)防洪决策方案生成模型

(6)防洪方案(或预案)的虚拟现实系统

八、洪水风险区管理规划

洪泛风险管理侧重于规范人的防洪行为、洪水风险区内的开发行为和减轻或缓解洪水灾害发生后的影响,洪水风险区管理措施的制定首先需对洪水风险开展评价。

1、洪水风险区划

洪水风险区划有三个层次:频率区划、危险度区划和风险区划。这三种区划都可以通过风险图的方式表现。

(1)频率区划:计算不同频率洪水的淹没情况,基本上按5年、10年、20年、50年、100年、200年、500年洪水淹没范围进行区划

(2)危险度区划:根据洪水水深、流速到达时间等特征,在频率区划的基础上进行危险度区划

(3)风险区划:考虑风险区社会经济情况,在上述区划的基础上,计算各风险单元(例如每km2)的期望损失,以期望损失量级为指标进行风险区划

2、溃坝洪水风险区划

3、洪水风险-效益评估

(1)建立流域、区域、城市等不同级别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评价近50年来(自1949年起)不同历史时期(大致以10年期划分)、现状及未来(2010年、2020年、2030年)的洪涝灾害风险(社会影响、经济损失和环境影响)

(2)评价防洪措施的效益及洪水的生态环境效益

4、蓄滞洪区改造与移民

(1)蓄滞洪区的历史与现状

(2)蓄滞洪区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3)蓄滞洪区面临的两大问题--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4)未来蓄滞洪区的基本模式:人口稀少化--部分以湿地修复为主,部分转化为集约化经营

(5)蓄滞洪区改造规划:湿地修复型、集约化经营型蓄滞洪区的论证与认定;区内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及城镇化趋势预测;蓄滞洪区开发式移民方式与移民规划;湿地修复型蓄滞洪区规划;规模化经营型蓄滞洪区规划;改造资金筹集办法;改造后蓄滞洪区的虚拟现实系统

5、北方地区洪水资源利用风险调度系统

(1)水库洪水资源利用风险调度系统

(2)蓄滞洪区洪水资源利用风险调度系统

(3)平原洪水资源利用风险调度系统

6、巨灾仿真与预案

巨灾指类似于1954年洪水、或大型水库、重点防洪区堤防意外溃决,灾害损失在1000亿元量级的洪水灾害。巨灾仿真与预案包括以下内容。

(1)洪水自然特征仿真

(2)洪水灾害仿真

(3)应急管理、救援仿真

(4)警报、避难系统方案与相应的建设

(5)保安、防疫措施预案

(6)灾后恢复重建方案

(7)灾后救济资金筹措和准备

7、空地获取与湿地修复规划

在对洪涝特征、风险分析、城市化发展和人口迁移趋势分析的基础上,制定适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分阶段洪水风险区空地获取和湿地修复规划。

1998年洪水后,长江流域遵照"32字"方针,率先在沿江开始实施移民、空地获取和湿地修复措施,从执行的结果看,存在前期论证不甚充分、规模偏大、仓促和善后措施不配套等问题。

由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水灾统计资料看,涝灾在水灾损失中所占的比例呈增长趋势,这一特点在南方流域中下游平原地区和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1998年长江流域水灾中涝灾面积为9000余万亩,河道洪水淹没面积约300万亩,涝灾的损失约为河道洪水灾害损失的5倍以上,与之对比,1954年洪水的决口淹没耕地2505万亩,单纯由内涝造成的灾害面积为1545万亩。1991年江淮水灾和1999年太湖流域水灾也都是涝灾大于洪灾。

涝灾态势日趋恶化的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平原地区天然水面严重萎缩,原有水面被大量围垦,成为低洼易涝耕地。1950年代长江流域中下游平原地区内湖天然水面面积约占圩垸面积19%,目前已萎缩到5%左右,蓄涝能力减少75%,虽然修建了大量的排涝设施,仍不抵因蓄涝区减少所增加的涝水量,加之平原区积涝之时多处于河道水位较高的汛期,一方面自流排涝困难,甚至可能出现河道洪水倒灌的情况而被迫关闭排涝涵闸,另一方面为缓解河道防洪压力,有时会强制性地停用机排设施,形成"关门淹"的局势。这种情况在各流域普遍存在。其二,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向周边地区高速扩张,这些地区又往往是低洼地带,城市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导致地表积涝水量增多,加之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涝水问题往往缺乏足够的认识,排涝通道和滞蓄雨水设施不充分,而造成一旦发生较强的降雨出现严重内涝的情况。

由于存在内水与外水的冲突和防洪与排涝的矛盾,对于农业地区最有效的治涝措施是恢复部分天然水面和湿地。据长江流域水利委员会分析,若要有效地缓解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内涝问题,内湖净水面面积应在10%以上,即需恢复3000~4000km2的水面。南方其他流域和城市同样面临这样的需求。

洪涝灾害的防范措施篇3

关键词:中小河流流域防洪对策

abstract:thearticleanalysestheriverfloodalkalifusionriverfloodcontrolprojectforthepresentsituationandexistingproblems,thispaper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ofthemanagement

Keywords:smallandmedium-sizedriverbasinfloodcontrol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V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概述

洪碱河是豫、皖两省边境河道,北临故黄河,右侧为王引河,左临大沙河,两条主要支流洪河、碱河在萧县崔口汇流而成洪碱河。

洪河发源于安徽省砀山县中南部的杨庄,经王屯进入豫皖边界,于河南省张庄南进入安徽省萧县境内,在崔口南与碱河汇流入洪碱河。洪河全长58.83km,集水面积113.7km2。碱河源于安徽省砀山县东南部王弯,在龙集南流入河南省永城市境内,经毛桥北进入安徽省萧县境内,在萧县崔口南与洪河汇流入洪碱河。碱河全长17.26km,集水面积111.3km2。洪河、碱河汇流后称洪碱河,向东南经萧濉平原洼地于淮北市濉溪县入萧濉新河,全长19.15km,集水面积465km2。

洪碱河流域为历史上的洪泛区,在治淮初期到1980年代,按3年一遇除涝标准进行过治理,由于治理标准低,且经过几十年运行,河道淤积,排水能力低,即使遇到中小洪水,河道水位也长时间居高不下,当地内水无法及时排出,极易造成大范围的洪涝灾害。特别是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常发生集中暴雨,形成较大洪水,造成比较严重的洪涝灾害。

洪碱河流域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夏热多雨,冬寒干燥,春早多风,四季分明,主要呈现大陆性气候特点。根据流域内水文、气象站点1951~2010年的观测资料分析计算,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749mm,降雨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汛期6~9月雨量占全年66.1%,其它月份只占全年33.9%。降雨量年际变化较大,其中年最大降雨量1136.1mm(1963年),年最小降雨量418.9mm(1966年),相差近3倍。降雨量年内、年际分布上的不均,是本流域洪涝灾害频繁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防洪工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防洪工程现状

流域防洪设施有洪碱河砀山段本干及两侧堤防,由于经济条件等因素制约,防洪工程严重老化失修,管理及其它非工程措施建设相对滞后,防洪体系不完善,河道淤积严重,堤防残缺,堤身单薄,大部分沟口未封闭,泄洪能力较低。

(二)存在主要问题

1、洪涝威胁大:建国以来,洪碱河流域遭遇的洪涝灾害较重的年份有1954年、1963年、1991年、1996年、2000年和2003年。据统计2000年6月26日,一日降雨239.4mm,三日降雨303mm,七日降雨达337.0mm,洪碱河砀山段因河床淤积严重,泄水能力差,堤身矮小单薄,以致造成多处溃堤倒灌。洪灾面积达11万亩,水毁房屋912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亿元。2003年8月5日至9月4日30日降雨466mm,到11月底,累计降雨量达1278mm,给该流域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据统计,该流域受灾面积18万亩,其中成灾面积15万亩,平均减收6成以上,绝收面积5万亩,其中蔬菜1万亩,花生3万亩,受灾人口9.39万人,其中成灾人口6.74万人;损坏房屋2050间,倒塌果窖851个;各类水果因灾减产1.38亿斤;造成水毁水利工程353处,其中河道堤防4处1.2km,桥涵135座,直接经济损失2.74亿元,洪碱河流域典型年灾情见表4-1:

综上可知,由于洪碱河砀山段现有防洪、除涝标准偏低,洪水经常漫滩,极易产生洪涝灾害。加上砀山县是我国主要的水果产区之一,水果面积7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7%,每逢较大的洪涝灾害,已经处于盛果期的果树被淹死,其损失远高于一般农业产区。

2、防洪、除涝能力低:现状防洪能力不足20年一遇,除涝能力约合5年一遇的27~47%。

3、阻水桥梁路坝多:洪碱河砀山段自杨庄至砀永界共有桥梁路坝44座。其中板梁桥18座,拱桥12座,涵管、土坝14座。

4、沟口无节制,防洪体系不完善:洪碱河砀山段两岸共有30余条小沟直入洪碱河,由于沟口无节制,堤防不能封闭,汛期洪水经常倒灌,整体防洪能力降低。

5、管理及非工程措施相对滞后:由于堤线较长,范围较广,管理设施落后,未建立流域防洪指挥系统,通讯手段单一,且无专职人员管理。

三、治理措施

为贯彻“蓄泄兼筹”和“上下游统筹兼顾、团结治水”的方针,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通过对河道的疏浚和沿线配套建筑物,使其达到5年一遇排涝标准。

(一)干流疏浚,沿线配套建筑物,提高河道排涝标准

洪涝灾害的防范措施篇4

关键词:防洪;减灾;排涝;工程技术

abstract:thewild,causedgreatharmtotheeconomiclifeofourcountrycity.incityconstruction,coordinationof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problemofhowtograsptheeconomicdevelopmentandthecityfloodcontrolanddisasterreduction,weshouldvigorouslyinvestigate.inthispaper,throughtheanalysisofthesituationofcityfloodanddisastermitigationmeasures,andstrivetoreduceflooddamage,tocreateasustainabledevelopmentofecologicalenvironment.

Keywords:flood;disaster;flood;engineering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V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我国城市洪涝灾害形势严峻

2007年7月,山东省济南市遭受特大暴雨袭击,造成25人死亡、4人失踪、170多人受伤,财产损失重大。2010年6月,安徽省会合肥陷入严重内涝,市中心多条主干道因积水过深而陷入瘫痪。2011年6月,湖北通城县城水灾,城区交通瘫痪,6万多居民被困,死亡22人、失踪5人,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2012年7月,北京市遭遇了61年来最雨,导致北京受灾面积16000平方公里,全市受灾人口190万人,道路、桥梁、水利工程多处受损,几百辆汽车损失严重,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由以上看出,洪水疯狂肆虐,给我国城市的经济和生活造成了重大危害。城市洪涝灾害形势严峻,防洪减灾建设刻不容缓!

二、导致城市洪灾严重的根源

(一)我国防洪标准普遍偏低,是近年来水灾损失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按我国目前的规定,大城市的防洪标准应达到100年一遇,特大城市或特别重要城市应达到200~300年一遇。但长期以来,各城市却远远达不到这个标准,北京的城市防洪标准仅为61年一遇,一些中小城市防洪标准仅为10—20年一遇。

(二)防洪排涝投入的严重不足,是形成防洪紧张局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我国的城市防洪比较注意防外水即防洪,而比较忽视防内水,即由于城市汇流区内遭遇暴雨所产生的内涝灾害。目前我国城市的排涝标准一般不足十年一遇,因此一遇大雨,市区到处积水,交通堵塞,城市功能不能正常发挥,甚至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例如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据专家分析,北京的排水系统是20世纪50年代根据苏联设计建造的。长期以来,北京居民主要依靠陈旧的排水工程来避免街道被雨水淹没。随着时展,这套设施难以负担偌大北京城的排涝任务。同样,2007年济南洪灾也是由于城市排水系统能力不足造成的。当时济南老城区还沿用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排水管线系统,排水能力严重不足。由此可说,城市急剧发展,过去的下水道难以解决如今城市的排涝问题,城市防洪排涝设施亟待改造。

(三)城市洪涝灾害严重,还存在着诸多非工程方面的因素。一是城市现代化使其总体承灾能力降低。城市人口与资产迅速增长,新的开发区不断向低洼易涝地区及泥石流易发区域拓展。城市化建设将原有农田变为住宅区或道路,城区周围透水地面减少,不透水地面增加。河流两岸天然的、渗水性能良好的土地被不渗水的砖石、混凝土结构的房屋、沥青路面等各种透水性能很差的地面覆盖,使原本可以被植物吸收,被洼地存贮或直接渗入地下的雨水,被不透水地面阻隔并集聚成地面径流流入城市的下水道、排水渠,继而进入流经城市的河道,增加了河流的降雨径流量。

二是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引发了洪水的泛滥。历史资料表明,近代水灾损失增长的原因,主要归咎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例如滥伐森林和陡坡开荒引起流域性的水土流失,放大了洪峰流量;开矿和修路的弃土造成水库和河湖的淤积;无节制的围湖垦殖降低了洪水的调蓄能力,抬高了江河水位;围垦河滩地和在其中建厂,缩窄河道行洪断面等。

三、城市防洪减灾应采取的措施(一)做好城市防洪减灾长远规划

防洪减灾包括防洪和减灾两方面内容。防洪是指用防洪工程体系,加上洪水预报、调度等手段,使洪水顺利下泄,不致泛滥成灾;减灾是指通过对洪泛区域的日常管理,加强洪泛区应对洪水灾害的能力,一旦发生洪水泛滥也会将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压缩到最低程度。

从城市防洪减灾角度来看,城市建设要解决好防洪和排涝两方面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城市要有足够的排涝能力和调蓄雨水的能力,洪水侵袭时不至造成太大损失。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一方面要搞好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另一方面要重视城市建设自身的调整。也就是说要对城市防洪排涝能力、调蓄雨水能力、提高交通、电、水等城市生命线网络系统的防水能力、加强城市洪水预警报系统以及加强居民对洪灾的认知能力和避险能力等都要做出统筹规划,使城市在遭遇较大洪水或暴雨时不致酿成大灾。

(二)城市防洪减灾具体措施

防洪减灾可分为工程与非工程两种措施。工程措施是对自然环境的改善,非工程措施是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要减灾。

1、工程措施方面,一是要提高城市防洪及排涝标准。通过对防洪工程以及城市排水管道工程的改造,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和排涝输水能力。加固大江大河干堤和病险防洪工程,加高加宽改造堤防,因地制宜疏竣泄洪能力不足的河段,修建尚未设防的中小城市的自保防洪工程,实施蓄滞洪区的群众保安工程等。

洪涝灾害的防范措施篇5

前期我镇普降暴雨,溪道水库水量普遍上涨,目前处于高水位运行状态。据市气象局预报,23—24日我镇仍将有一次明显的降雨过程,雨量大到暴雨,为切实做好强降雨防范和应对工作,特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防汛值班和应急处置。

镇防汛指挥部成员单位和各行政村(社区)、企事业单位防汛指挥部的负责人要按预案规定上岗到位,按照职责分工,服从统一指挥,协同作战。各地各部门负责人要靠前指挥,值班人员要坚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岗。要及时掌握雨情、水情和灾情,科学调度,及时处置洪涝灾害,并按规定迅速向上级报告汛情、险情和灾情。

二、切实抓好山塘、水库安全管理,确保安全度汛。

行政村(社区)、企事业单位要对各类防汛设施进行再次检查,确保设施完好。同时,加强对山塘、水库的巡查力度,加密巡查次数,严格水库控制运行,超过汛限水位的水库必须尽快降到汛限水位以下,并严格落实病险水库安全度汛措施和水库下游人员转移等应急预案。

三、及时做好小流域山洪和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针对当前降雨量大,土壤含水量高,极易发生小流域山洪和地质灾害的情况,各地要启动应急预案,进入应急状态,值班指挥人员到岗到位;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责任人要加密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防灾应急队伍要做好应急抢救准备,灾害威胁区域内的人员要做好避让、撤离工作,并将撤离情况及时报市地质灾害防灾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防御小流域山洪和地质灾害预案,加强灾害易发区、山区在建公路、削坡建房居民点等的监测和巡查,发现险情,及时预警,及时转移危险区域的群众,确保人员安全。

四、着重抓好在建工程的度汛安全管理。

各行政村(社区)、机关各办(所、中心)线及有关单位要对相关在建工程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确保工程安全度汛。特别是涉水跨河工程的安全度汛工作要进行再检查,严格落实防汛责任和各项度汛措施。同时,进一步完善业主负责,参建各方共同参与的安全管理体系,确保在建工程和施工人员的安全度汛。

五、积极做好雷电灾害防范工作。

当前时值初夏,是我镇雷电、冰雹和大风(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灾害多发季节,易造成简易建筑、棚架、广告牌、围栏(墙)等倒塌损坏,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各地要积极做好隐患排查和整改,对上述设施实施加固或拆除工作,同时做好防范雷电灾害相关的检测、隐患整改和防雷宣传工作,消除不安全隐患。

六、进一步做好抗洪排涝工作。

各行政村(社区)、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要按照防大汛、抗大灾的要求,进一步动员全镇广大力量,迅速行动、加强配合,全力投入到抗洪排涝斗争中来。要集中力量抓好重点地区、重点部位的抗洪排涝工作,对山塘水库、小流域山洪易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城乡低洼区等重点地区和部位,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落实责任,加强巡查;对已发生内涝的地区,要安排充足的抽排机械和人员,将内涝积水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加强溪道清障工作,对影响行洪排涝的障碍物,应组织力量及时清障。要千方百计安排好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组织力量对受淹农田尽快排涝,加强田间管理。要做好被毁蔬菜基地的灾后抢播补救工作,确保城乡市场“菜篮子”供应,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洪涝灾害的防范措施篇6

5月下旬以来,南方部分地区多次出现大范围强降雨天气,洪涝、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造成了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气象部门预报,江淮、江南、华南等地今年汛期降雨将明显多于历年水平。近日,部分地区将有暴雨和大暴雨,并伴有短时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为切实做好强降雨和汛期灾害防范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防汛工作

当前,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仍处在安置受灾群众、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的紧要关头,防汛抗洪工作也进入了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防汛抗洪工作高度重视,总书记、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在继续抓好抗震救灾的同时,统筹兼顾,科学调配力量,切实做好防洪、防涝、防雷、防范山洪灾害和水库保安等工作。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及时组织领导防汛抗洪和抢险救灾工作,全面落实防汛责任制,各级防汛责任人要立即上岗到位,真正把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要严肃防汛纪律,坚决服从各级政府和防汛指挥部的调度命令。进一步加强应急值守,及时通报信息,确保联络渠道畅通。

二、切实加强预测预报

各级气象、水文部门要密切监视天气、雨情和汛情发展变化,加密监测次数,及时分析会商;特别要加强局部性、突发性灾害的监测预报,准确分析影响时间、程度和范围,及时预测发展趋势,将预报结果及时通报各级政府防汛指挥部和相关部门,为防洪指挥调度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搞好群防群测。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短信、无线广播、锣鼓号等各种途径,滚动播报雨情、水情和灾情,及时向群众灾害预警信息。

三、确保水库、江河防洪安全

各有关地区和部门要加强对重点堤段、病险和在建水库的安全检查,及时排除各类隐患和险情。严格落实江河洪水防御方案和重要水利枢纽的调度方案,加强江河、水库的科学调度,所有水库、水电站都要服从有管辖权的防汛指挥机构的统一调度。进一步加大对地震灾区堰塞湖、震损水库的处理力度,确保安全度汛。要落实好专业抢险队伍和民防队伍,备足防洪抢险物料、装备、运输工具等,确保及时发现和有效控制险情。加强军民联防,及时向部队通报情况,充分发挥人民和武警部队在抗洪抢险中的突击队和骨干作用。

四、严密防范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把防御山洪灾害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落实好各项防范措施。要加强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巡查,及时排险除险,落实人员转移安置、抢险救灾等各项措施。震灾地区滑坡、崩塌隐患点较多,特别要加强余震与强降雨综合因素影响下的地质灾害防范工作,严防事故发生。一旦发现山洪、滑坡、泥石流灾害征兆,要迅速启动预案,转移安置受威胁群众,并把责任和措施落实到县、乡、村、组、户,不留死角。要宣传防雷电知识,认真落实各项防雷措施。

五、全面落实各项防汛避险措施

各有关地区和部门要组织力量加强对地势较低的城镇、乡村、学校、厂矿、重要工程设施防洪安全检查,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明确“防、抢、撤”的范围、地点和方式。要切实做好城市防洪排涝工作,及时疏浚排洪沟渠和下水管道,防止局部地区强降雨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工矿企业要认真落实防汛措施,存在洪水淹井隐患的矿井,在暴雨期间不得进行井下作业,安全监管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督检查。沿海地区要针对今年台风登陆早、数量可能较多的情况,认真完善防台风预案,制订人员应急避风转移方案,尤其要落实好基层防台风措施,对抗风能力差的建筑物、广告牌、民居等要提前采取加固措施。铁道、交通、民航、电力、通信等部门要及时采取有力措施,确保交通运输和通信安全畅通,确保电力供应。

洪涝灾害的防范措施篇7

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

川、贵州、云南省(区、市)人民政府,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5月下旬以来,南方部分地区多次出现大范围强降雨天气,洪涝、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造成了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气象部门预报,江淮、江南、华南等地今年汛期降雨将明显多于历年水平。近日,部分地区将有暴雨和大暴雨,并伴有短时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为切实做好强降雨和汛期灾害防范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防汛工作

当前,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仍处在安置受灾群众、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的紧要关头,防汛抗洪工作也进入了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防汛抗洪工作高度重视,总书记、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在继续抓好抗震救灾的同时,统筹兼顾,科学调配力量,切实做好防洪、防涝、防雷、防范山洪灾害和水库保安等工作。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及时组织领导防汛抗洪和抢险救灾工作,全面落实防汛责任制,各级防汛责任人要立即上岗到位,真正把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要严肃防汛纪律,坚决服从各级政府和防汛指挥部的调度命令。进一步加强应急值守,及时通报信息,确保联络渠道畅通。

二、切实加强预测预报

各级气象、水文部门要密切监视天气、雨情和汛情发展变化,加密监测次数,及时分析会商;特别要加强局部性、突发性灾害的监测预报,准确分析影响时间、程度和范围,及时预测发展趋势,将预报结果及时通报各级政府防汛指挥部和相关部门,为防洪指挥调度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搞好群防群测。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短信、无线广播、锣鼓号等各种途径,滚动播报雨情、水情和灾情,及时向群众灾害预警信息。

三、确保水库、江河防洪安全

各有关地区和部门要加强对重点堤段、病险和在建水库的安全检查,及时排除各类隐患和险情。严格落实江河洪水防御方案和重要水利枢纽的调度方案,加强江河、水库的科学调度,所有水库、水电站都要服从有管辖权的防汛指挥机构的统一调度。进一步加大对地震灾区堰塞湖、震损水库的处理力度,确保安全度汛。要落实好专业抢险队伍和民防队伍,备足防洪抢险物料、装备、运输工具等,确保及时发现和有效控制险情。加强军民联防,及时向部队通报情况,充分发挥人民和武警部队在抗洪抢险中的突击队和骨干作用。

四、严密防范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把防御山洪灾害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落实好各项防范措施。要加强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巡查,及时排险除险,落实人员转移安置、抢险救灾等各项措施。震灾地区滑坡、崩塌隐患点较多,特别要加强余震与强降雨综合因素影响下的地质灾害防范工作,严防事故发生。一旦发现山洪、滑坡、泥石流灾害征兆,要迅速启动预案,转移安置受威胁群众,并把责任和措施落实到县、乡、村、组、户,不留死角。要宣传防雷电知识,认真落实各项防雷措施。

五、全面落实各项防汛避险措施

各有关地区和部门要组织力量加强对地势较低的城镇、乡村、学校、厂矿、重要工程设施防洪安全检查,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明确“防、抢、撤”的范围、地点和方式。要切实做好城市防洪排涝工作,及时疏浚排洪沟渠和下水管道,防止局部地区强降雨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工矿企业要认真落实防汛措施,存在洪水淹井隐患的矿井,在暴雨期间不得进行井下作业,安全监管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督检查。沿海地区要针对今年台风登陆早、数量可能较多的情况,认真完善防台风预案,制订人员应急避风转移方案,尤其要落实好基层防台风措施,对抗风能力差的建筑物、广告牌、民居等要提前采取加固措施。铁道、交通、民航、电力、通信等部门要及时采取有力措施,确保交通运输和通信安全畅通,确保电力供应。

六、全力以赴做好各项救灾工作

目前,一些地区已遭受洪涝等灾害,受灾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及时调运发放救灾资金物资,妥善安排受灾群众以及转移避险群众的基本生活,确保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学生有学上。要切实做好灾后卫生防疫工作,加强灾区环境消毒和传染病监测预警,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抓紧做好因灾损毁公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民房的修复重建,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要严格落实灾情信息的有关规定,及时向社会公布防汛抗洪减灾工作进展情况。

国务院办公厅

洪涝灾害的防范措施篇8

梧桐河中下游流域面积203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丘陵面积为1158平方公里,平原面积880平方公里。流域内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现有耕地132.0万亩,其中坡岗耕地面积37.5万亩,低平原耕地面积94.5万亩。根据新华、宝泉岭、梧桐河三个农场多年统计资料,洪涝灾害是本地区各种自然灾害中发生最为频繁、受灾面积最大、造成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据宝泉岭农场53~98年统计资料,梧桐河洪水曾24次出槽漫滩,平均不到两年一次,遇丰水年甚至一年两次。位于梧桐河下游出口地带沿江涝区的梧桐河农场,受松花江洪水和梧桐河洪水两方面影响,29年统计资料发生洪涝灾害的有26年,发生机率高达90%.位于梧桐河、石头河交汇口西北三角滩地的团结涝区,西部靠邻坡岗区易受坡水侵入,东临梧桐河、南临石头河,有低洼耕地8067公顷,81年大洪涝年受灾面积7067公顷,绝产面积2733公顷,83年受灾面积7467公顷,绝产面积3600公顷,损失达3500万元。1998年洪水梧桐河堤防一处决口,淹没围困村屯6个,受灾人口2027人,淹没农田2730公顷,绝产面积1730公顷,损失粮食3700吨,经济损失总额1540万元。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已经成为振兴当地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1、洪涝灾害的成因

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是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水文气象、土壤地质等自然因素和水利工程现状、运行管理状况等社会经济技术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1坡水、洪水成涝

梧桐河中下流域地处小兴安岭东缘,松花江、梧桐河下游。西北部低山丘陵区地表起伏,高差大,沟谷纵横,径流峰高流急。上坡林地坡水不仅对坡耕地造成水土流失、冲蚀沟,而且对低平原村屯及农田危害严重,沟道经常漫溢出槽,淹没农田;梧桐河下游洪水峰高、松花江洪水长时间持续,对低平原区村屯及农田构成洪涝威胁。另外,地形低洼,微地形复杂,排水迟缓,并受外江洪水顶托倒灌影响,使内水无法排除,造成洪涝。

1.2水文气象

梧桐河流域中下游位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受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漫长干燥、严寒少降水;夏季常受太平洋北上暖湿气流影响,炎热多降水;春季多风干燥;秋季降温快,温差大。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80毫米左右,降水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不均,年内降水多集中在7~9月。年降水量虽然不多,但时空分配变差大,7、8、9三个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70%,此期间常有短历时高强度暴雨或受北上台风影响而形成的长历时连续降水过程,造成洪涝灾害。由于秋冬季气温低,蒸发量小,秋季滞流耕地中的雨水及受冻结温度梯度作用上升到地表的地下水冻结成为固态,与冬季降雪一起,春暖融化滞存于耕地表层形成春涝。故当地有“一年秋雨,两年成灾”之说。

1.3土壤与地质

流域中低平原地表为厚1.5米左右的亚粘土沉积层,该土层质地粘重,通透性差,垂直下渗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含蓄水量多,易造成涝渍灾害。向下为深厚的砂砾石沉积层,地下水位距地表仅1.5米左右,补充地表土层水量并阻滞地表水下渗。雨季江河水位上涨高于地面,在下层砂砾石连通管作用下,使耕地地下水层上升至地表,低洼地的地下水甚至出逸形成地表水。

1.4水利工程标准低,年久失修,工程不配套

梧桐河流域中下游1976年以后修建了一部分防洪除涝工程,但由于防洪及排水标准低,工程年久失修,严重老化,河水泛滥,内水受河水顶托,不能及时排除内水,致使农作物经常遭受洪涝灾害,造成大面积减产。流域内堤防工程标准偏低,不足十年一遇,堤高1.0~3.0米,顶宽仅1.0~3.0米,边坡1:2~1:2.5,堤身瘦小,断面不能满足防洪要求,且堤顶堤身受风雨侵蚀,损坏较严重,很多堤段前后存在坑塘等险工,甚至个别堤防堤段不封闭,河水倒灌形成洪涝灾害。沟道设计标准低,不足三年一遇,断面小,排水不畅,沟道局部段有冲刷或淤积;工程不配套,建筑物超期使用,工程管理维修不善,破损严重,数量不足,现有的建筑物防洪及过流能力不足,致使排水不畅。另外水利工程基础薄弱,待建工程较多,特别是田间工程,受到经济条件和投资力度限制,很多项目还没建,不能充分发挥骨干工程应有的作用。2、治理措施

2.1水利工程措施

水利工程措施是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的根本措施。对于丘陵漫岗区要通过大量的修建水库、谷坊、塘坝、截流沟等水利工程,并结合田间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拦蓄地表径流,达到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防止坡地洪水爆发,在保护了坡耕地的同时也保护了下游的农田,同时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变水害为水利。将来将要建设的关门咀子水库就是一座以发电、防洪为主,兼顾除涝、灌溉、水产的大型水库,它的建成将使下游的梧桐河堤防标准提高到20~50年一遇,再通过扩建加固鹤立河、石头河堤防,将使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得到有效的控制。田间工程措施主要在坡耕地里兴修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地埂等,以及调整垄向,等高作业,从而减缓坡度,截断地表径流,控制水土流失。

桐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区的防洪治涝骨干工程布局基本定型,以防洪及排除地表水为主。堤防工程、排水工程及道路系统大格局已经形成,布局合理,沟道、道路线路顺畅。按设计标准完善加固梧桐河、鹤立河、石头河沿河两岸堤防及穿堤建筑物,防御河流洪水,实施后堤防将达到150多公里。涝区工程建设以工程续建配套为主,按设计标准扩建新建涝区内的排水沟道系统,修复和新建桥、涵、闸、站等建筑物,完善田间配套工程,及时排除内涝,同时整治容泄条件,保证涝区内外排水顺畅。

2.2采取水土保持措施,从源头上治理

种植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发展当地农业生产。水土保持林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减少或防止空气或水质污染,美化、保护和改善流域的生态环境,从而改变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保证和促进农业高产稳产。据有关资料,林带可削减地表径流80%,减少冲刷量90%,增加土壤含水量18%,提高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营造和更新农田防护林,结合沟、路、渠布置新林带,同时对残破林带更新改造,使农田防护林林网化。

例如在梁顶、梁坡、梯田埂、沟头、沟坡、沟底、滩边、沟道两侧、环库四周、道路两侧以及有必要进行防风固沙的地方等等,根据不同的地形部位、侵蚀情况、防护目的,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正确选择水土保持林林种,并与经济林结合起来,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径流冲刷和土壤侵蚀,防止洪涝、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促进农业高产稳产。种植水土保持草是一项见效迅速、成效显着的水土保持措施,增加地面植被覆盖的同时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以提供饲料、肥料、燃料,综合利用。比较适合的草种有苜蓿、草木犀、毛叶苕子、野豌豆等,这些植物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抗逆性强等特性,比较适合北方地区种植,并且可以与大田作物进行轮作。按规定坡度在25度以上(含25度)的耕地必须退耕还林还草,个别地区甚至要封禁治理。

2.3加强水利工程管理

在水利工程管理上无论是垦区还是鹤岗均已成体系,初步改变了重建轻管现象。但在管理体制、资金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管理设施不配套。

二是管理人员、生产人员均未按规范要求进行配备,多数由地方或农场水务局的工作人员兼管,并且人员偏少,难以保证管理质量,应根据规范要求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对相关人员及设施重新进行配备,完善涝区工程管理。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实行工程管理委员会、管理总站、管理站三级管理。因本流域由农垦和地方两部门管理,为协调好工程管理事宜,应成立工程管理委员会。工程管理委员会由管理站和各受益单位的有关领导组成,对管理站起领导和监督作用,可定期开会检查工作。工程管理总站、管理站为专职管理机构,在管理委员会和上级管理机构的领导下,具体完成各项工程管理任务。工程管理段为亦工亦农的管理组织,分管具体的工程项目。同时配齐各管理单位必须的管理站房及办公、交通、通讯等设施,保证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3、结束语

三江平原地区水土资源协调,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潜力很大,是我国粮食战略生产和储备的重要基地。梧桐河流域中下游作为三江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的粮食产区,通过防洪除涝的治理,解除洪涝灾对农业生产的制约作用,再配合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将使坡岗地37.5万亩耕地和低平原94.5万亩耕地成为高产稳产农田,大幅提高全区的粮食单产和总产,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同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流域内的鹤北镇、宝泉岭镇、梧桐河镇和38处村屯及3.5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流域防御其它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会显着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也会有很大的发展,为当地城镇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发挥巨大作用。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在发挥很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利国利民,功效长远。

洪涝灾害的防范措施篇9

我国位于世界最大海洋与最大陆地之间,全国大部分地区为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极易形成暴雨洪水、融雪(融冰)洪水、冰凌洪水等多种形式的洪水。其中,经常发生并造成严重灾害的主要是暴雨洪水。我国暴雨洪水一般具有:季节性明显、洪水峰高量大、径流年内分配集中、洪水年际变化大等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江河整治工程建设。修筑水库拦蓄洪水,修筑堤防防止洪水泛滥。这些工程的修建,取得了显著的防洪效益,1949年到1987年的38年间防洪工程累计减淹成灾农田约6600万ha,加上减免的城市工业等其它损失,减少损失约3000亿元。然而,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受洪水威胁区域内人口和资产的不断增长,洪水造成的损失有逐步增长的趋势,如图1。1991年,淮河、太湖流域洪水造成2100亿元损失;1998年长江大水经济损失约2500亿元。

50年来,通过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人们普遍地增加了安全感,在河岸两侧开始大规模的建设,城市不断扩大,人口不断集中。然而,当下一次洪水泛滥发生时,人们发现洪水所造成的损失比以前有增无减,于是人们又要求提高江河的防洪标准……如此下去,便形成了防洪工程投入不断加大,而洪灾损失也不断增长的局面。

我们应该认识到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企图以工程手段控制和消除洪涝灾害是不可能的,认识到洪水的风险不可消除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回避。洪涝灾害的风险预测及洪灾风险管理的概念便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的。

2.洪涝灾害风险

洪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可以用客观尺度测度其大小;洪涝灾害风险又与人们的行为相联系,与人们的决策有关;洪涝灾害风险的大小可以用风险程度来度量,它与洪水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可能产生的损失有关,用数学表达式来表示,即R=f(p,L)其中,R——洪涝灾害风险;p——洪水事件发生的概率;L——洪涝灾害风险损失。

3.洪涝灾害风险管理

洪涝灾害风险管理是指人们对可能遇到的洪水风险进行识别、估计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控制和处置洪水风险,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决策过程。它是一个连续的、循环的、动态的过程,主要包括建立风险管理目标、风险分析、风险决策、风险处理等几个基本步骤。如图2。

洪涝灾害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选择最经济和有效的方法使风险成本最小。它可以分为灾害发生前的管理目标和灾害发生后的管理目标。灾前的管理目标是选择最经济和有效的方法来减少或避免损失的发生,将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降至最低程度,如进行洪水预报、洪灾警报、防洪工程的规划与实施、防洪调度预案等工作;灾害发生后的管理目标是当实际灾情发生后,监测实时雨情、水情和工情信息,确定最合理有效的调度方案,并组织好抢险与避难转移,尽可能减少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使其尽快恢复到损失前的状况。

洪涝灾害风险分析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和分析评价。风险分析是通过对区域洪水成因、洪水特性(包括洪水概率、流量、水位等)、水利工程状况进行分析,采用历史洪水调查、水力学模型试验或数值模拟计算等方法,确定区域内不同地区的洪水危险程度(包括淹没范围、淹没水深、淹没历时、流速等);再对区域内的社会经济状况(人口、资产等)分布和抗灾能力进行分析,得出不同高程下的主要资产类型和这些资产在不同淹没水深下的洪灾损失率,并将上述两方面的信息进行结合,估算出区域在不同频率洪水下的洪水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确定洪水灾害的风险程度;最后,根据洪灾风险分析的结果,选择不同的防洪减灾对策,考查估算不同方案的费用、效益。

洪灾风险决策是指通过选择对付洪灾风险的一种方法或几种方法的组合,在洪灾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并考虑对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后,选择洪灾风险管理对策,实施洪灾风险决策。生产实际中,对付洪灾风险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风险自留(不采取任何措施);

2)回避风险(将人口和资产从风险区内搬出);

3)降低洪灾损失(适当限制高风险区内的经济发展;建立避水庄台,建立防水房屋,搞好风险区内安全建设;设计好避难路线;做好抢险避难的宣传工作);

4)风险转移(开展洪水保险和再保险)。

洪灾风险处理是根据决策的方案实施风险管理计划,并对计划实施后的效果进行评价。评价各种防洪减灾措施实施后的效益与费用,修改、建立新的洪灾风险管理目标,进入下一次的洪灾风险管理过程。

针对洪水管理的具体内容,洪水风险管理主要包括对洪水的预测和调度中的风险管理、防洪工程风险管理、防洪投资风险管理、洪泛平原风险管理、洪水生态环境风险管理、防洪决策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洪水预报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准确的预报,会对水库等水利工程的调度决策提供帮助,可能会减少损失;预报与实际不相符合,不仅不能对水库等水利工程的调度决策提供帮助,而且会提供错误的信息,可能会增大洪涝灾害风险。防洪工程建设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水库、堤防等水利工程的调度决策,都可能产生潜在的风险。

防洪投资风险管理主要是通过对防洪投资效益进行评估和跟踪调查,确定防洪投资预算和投资方向是否正确,再根据国家经济实力确定合理的投资预算和投资方向,避免投资的浪费和积压。

洪泛平原风险管理主要针对在正常时为干燥地域而当发生某种频率洪水(美国定为1%洪水)时可能淹没的区域内的土地进行管理。包括域内土地开发利用方式的管理;城市防洪减灾设施的管理;建筑物结构及耐水标准的管理;洪水预、警报系统及防洪救灾体制的建立和管理;居民避难系统的建立;洪水保险制度的建立;灾后重建的社会、国家补偿制度等。

洪水生态环境风险管理包括对各类防洪工程建设对流域内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的影响进行评估;制定改善环境、生态保护的补偿计划并逐步实施;对洪水灾害发生后产生的环境和生态影响进行调查和评估等。

防洪决策风险管理,主要针对上述各项管理过程中的决策进行管理,避免由于决策失误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失误,包括决策科学化、制度化。如建立辅助决策信息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规体制等。

4.实例

洪水风险图是标示某一区域内可能发生的洪水灾害危险性大小的地图,是进行区域洪灾风险管理的基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从1984年以来已先后完成了永定河泛区、小清河分洪区、辽河中下游地区、黄河北金堤滞洪区、东平湖分洪区、淮河蒙洼分洪区、珠江的西江流域、黄河下游山东段等地区的洪水风险图以及沈阳市、深圳市、广州市、上海市、天津市、哈尔滨等城市的洪涝灾害风险图。

实例:黄河下游堤防保护范围的研究

1)洪灾风险管理目标的确定。历史上,黄河山东段曾多次泛滥,但由于两岸地貌发生较大变化,新建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及道路,目前依然很难确定黄河堤防的保护范围及保护范围内的洪水风险。而山东省黄河河道狭窄,设计行洪能力只有10000m3/s,近年来河道淤积日益严重,1995年下游河床淤高16cm,而黄河大堤多年未曾加高,两岸的安全标准日益降低。加之,下游河道容易发生冰塞,建国以来已有两次形成冰凌灾害,是属于洪水灾害风险较大的区间。

从地貌来看,黄河河床居高临下,下游段成为海河、淮河两流域的分水岭。洪水成灾范围极大,但究其准确,则众说不一。黄河下游两岸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财产密集,铁路、公路纵横,堤防一旦溃决,后果将十分严重。北决可犯华北平原,威胁海河流域,南决可危及淮河流域,且有京蒲、京九、陇海铁路大动脉、胜利油田等重要设施及众多的城市。因此需要正确地确定黄河下游堤防的保护范围,进一步根据该范围内人口及财产分布,计算堤防的防洪效益。

2)洪灾风险分析。本研究采用无结构不规则网格对计算域进行剖分,使网格的大小随地形地势和阻水建筑物的分布灵活确定,而且尽可能地将这些阻水建筑物作为网格的边界,充分反映计算域的特征。在计算方法上,在网格形心处计算水位,在网格边界(即通道)上计算流量。将网格按地形划分为滩地型、河道型;将通道按构成成分划分为滩地型、河道型、连续堤、有缺口堤、特殊型等。

以水位和流量为主要控制变量的二维非恒定流的基本方程如下:

水流连续方程:

式中:H—水深;Z—水位;q—源汇项,本模型中代表有效降雨强度,不计降雨情况下q=0;m—x方向的垂向平均单宽流量;n—y方向的垂向平均单宽流量;u—垂向平均流速在x方向的分量;v—垂向平均流速在y方向的分量;n—曼宁糙率系数;g—重力加速度;t—时间。Z=H+B(4)u=m/H(5)v=n/H(6)其中:B为地面高程。

上述两个动量方程中,第一项为加速度项,第二、三项为对流项,第四项为重力项,第五项为阻力项。

本模型上起陶城埠,下至河口清1断面,共有2286个网格,根据不同的堤防决口位置,共计算了十个方案[图3]。综合十个方案的淹没范围,勾绘出整个淹没范围的包络图[图4],该图就可以代表整个黄河下游堤防的保护范围。计算结果表明:黄河北岸决口时,洪水主要沿徒骇河两岸漫流入海,洪水波及至马颊河的南岸,淹没面积为10870km2。黄河南岸决口时,洪水主要沿小清河两岸漫流入海,淹没面积为5950km2。

得到黄河下游山东段堤防保护范围内的最大可能水深分布图后,结合保护范围内的人口和资产分布状况,对各种分类资产损失(如农作物损失、林业损失、水产业损失、畜牧业损失、居民财产损失、企事业财产损失等)进行估算,再对各种分类资产损失求和后,可得到堤防溃决后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堤防的总的减少洪灾损失的价值即为堤防的防洪效益。

5.结语

洪灾风险管理是一项综合的、持续的管理过程,这就决定了它必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我国,对洪涝灾害进行风险管理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相信随着对洪涝灾害认识的逐步深入,必将能够认识到洪灾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相信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人类既能较少的受洪涝灾害之苦,又能免于受水资源匮乏之苦的日子将不遥远,人类与水和谐相处的目标必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刘树坤等著,全民防洪减灾手册,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2]杨梅英主编,风险管理与保险管理,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9

[3]骆承政、乐嘉祥,中国大洪水-灾害性洪水述要,北京:中国书店,1999

洪涝灾害的防范措施篇10

关键词:防洪排涝工程;规划设计;计算

中图分类号:tV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防洪排涝工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防洪排涝工程现状

某镇位于东江南支流下游的水网地带,属冲积平原区,区内水系发育,水网纵横交错,为积极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某镇重视非工程措施的建设,目前已编制了防汛应急预案、防旱抗旱应急预案及防台风应急预案,并积极配合市三防办的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某镇大部分堤防工程已建设完成,堤防、水闸的联合运用基本解决了近期**镇的防洪问题,但围内遭遇大暴雨时由于缺少排站工程受淹时间较长。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前,某镇属农村地域,大部分为农业用地,基本无堤围工程,仅在农田灌溉区建有水闸用于挡潮和排水,改革开放后,某镇城市建设和管理逐步走向规范,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防灾减灾工程的开展,修建水闸、堤围工程,使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得到提高,基本形成了依靠堤防、水闸挡洪,内部依靠水闸、渠道排水的总体布局,但由于当时建设标准低,加之部分工程运行时间已久,防洪排涝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有的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年代久、建设标准低

(2)防洪排涝设施建设不足

(3)房屋建设紧临排水渠道,占用过水断面,增加排水阻力,部分过路涵束窄渠道严重。

(4)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日益发展,用地性质发生变化,原有的鱼塘、农田变为建设用地,地面硬化,不透水性增强,可用于调蓄的面积减少,加重了受灾的程度和排涝的压力。

(5)区内农田区和建成区镶嵌分布,共用排水通道,不利于防洪排涝工程设施的建设。

2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的城市水利发展理念,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和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提高城镇抗灾能力为中心,加快传统水利向资源水利、现代水利的转变,加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为实现“人水和谐”的社会及城市建设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2.1防洪排涝规划原则

(1)以某镇总规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排涝达标整治与防洪工程达标整治同时进行。(2)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排蓄结合、自排与强排结合。

(3)充分利用现有工程设施,减少搬迁。

(4)采取分片治理、清淤清障,做到水系畅通、排水自如,达到综合治理的目标。

(5)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强工程管理。

2.2规划标准

(1)防洪标准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部关于加强珠江流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2002】46号文),“珠江三角洲重点保护区和南宁、柳州、梧州等重点防洪城市的防洪标准达到50~100年一遇;其他重要地区的防洪标准达到20~50年一遇”。东莞各镇区属“其他重要地区”,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确定某镇防洪(潮)标准为50年一遇,。

(2)排涝标准:

根据某镇的经济发展情况、城镇建设现状,为配合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结合《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部关于加强珠江流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粤水办【2002】95号文)中对珠江三角洲治涝标准应采用20年一遇排涝标准的要求,本次规划**镇城区河(渠)道、排站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24h暴雨径流量1天排出基本不成灾,农田区排站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24h暴雨径流量1天排出。

(3)建筑物设计标准及等级

结合《堤防工程设计规范》及《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要求确定堤防级别为3级,永久性防洪建筑物级别为3级,次要建筑物为4级,临时性防洪建筑物级别为5级。

根据《水闸设计规范》(SL265—2001),最大过闸流量1000~100m3/s的水闸,工程规模为中型,等别属Ⅲ等,主要建筑物为3级,次要建筑物为4级,洪水标准采用3级,即设计洪水标准不低于3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不低于100年一遇。最大过闸流量100~20m3/s的水闸,工程规模为小(Ⅰ)型,等别属Ⅳ等,主要建筑物为4级,次要建筑物为5级,洪水标准采用4级上限,即设计洪水标准采用2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采用50年一遇。

根据《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97),规模为中型的排站,等别为Ⅲ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3级,次要建筑物4级,泵站建筑物防洪标准设计标准采用30年一遇,校核标准采用100年一遇;规模为小(Ⅰ)型的排站,等别为Ⅳ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4级,次要建筑物5级,泵站建筑物设计防洪标准采用20年一遇,校核防洪标准采用50年一遇。

3防洪排涝规划设计

3.1防洪排涝体系总体布局

现状防洪排涝布局是采用修建堤围的方法防御境外洪潮水入侵,区内则主要通过水闸、渠道工程排出内涝水。

由于某镇堤防纳入近几年实施的防灾减灾项目,绝大部分堤围已进行加固改造,防洪排涝规划总体布局基本遵循原布局,依靠堤围达标建设防御围外洪潮水入侵;区内通过新建排站、水闸工程,整治内河涌,排除区内涝水;采用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建立科学的运行管理机制,以最小的代价达到最优的治害效果,保障镇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3.2防洪工程设施规划

(1)主要防洪工程的等级和设计标准

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及《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某镇防洪标准采用50年一遇洪水,永久性防洪建筑物级别为3级,次要建筑物为4级,临时性防洪建筑物级别为5级。位于穿堤建筑物的防洪标准不低于其所在堤围的防洪标准,即50年一遇洪水标准。

(2)防洪工程设施规划

对现有堤防进行防洪复核,规划对不满足防洪标准部分堤段进行达标整治,对于堤面仍为土堤,由于现状杂草丛生,给工程管理和防汛抢险带来不便,本次规划堤面采取硬化措施。

堤防堤线规划总体遵照原堤线布置,个别地段因水闸工程外移发生局部改变。

3.4排涝工程规划

3.4.1水利计算方法

水闸、排站联合运用,以内洪为主时对应外海多年平均高高潮水位;以外海设计潮位为主时对应区内多年平均年最大24h降雨量150mm产生的洪水,最后取其外包线成果。

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淹没系数;

—堰流流量系数,

ε—侧收缩系数

B—水闸净宽(m);

Ho—闸前水深(m);

V1,V2—分别为时段初、时段末滞蓄水量(万m3);

Q1,Q2—分别为时段初、时段末来水流量(m3/s);

Q—闸排流量(m3/s);

w—闸排水量(万m3);

q—电排流量(m3/s);

t—计算时段(sec)。

3.4.2计算基础条件

(1)外江水位过程:采用分析计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