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技术的定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2:12

航天技术的定义篇1

在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中国航天人不仅取得了以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伟大成就,也孕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以下统称“航天精神”)。广大航天工作者坚持以国为重、诚信为本、敬业奉献、团结协作,用智慧和汗水实现了我国航天史上一个个奇迹。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封锁和挑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做出了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的战略决策。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以钱学森、任新民等为代表的老一辈航天人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国投身航天事业。创建之初,国家科技基础薄弱、条件简陋,又面临西方的技术封锁、苏联中止援助等困难,我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刻苦攻关。老一辈航天人提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一切困难,为国争光”的口号,他们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攻克了一大批关键技术,相继实现了中近程地地导弹、“两弹结合”、人造地球卫星等多个划时代的壮举,打破了美苏等大国对航天尖端技术的垄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遥感卫星多次发射、回收成功;远程火箭向南太平洋发射成功;一箭三星发射成功;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静止通信卫星发射、定点成功;掌握了运载火箭捆绑技术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发射技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军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我国航天技术在许多重要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科研生产体系。支撑并推动着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的动力是什么?那就是航天人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的航天精神。上个世纪80年代,航天工业部党组把航天精神概括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1999年,中央在表彰为“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名科技专家时,将研制历程中孕育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科技与高技术产业日益成为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成为一个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9月21日,中央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这是有史以来国家科技含量最高、综合性最强、风险也最大的跨世纪工程。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试验飞船首次发射成功,并于次日安全返回;2003年,“神舟五号”实现载人首飞。在这么短的时间,圆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靠的又是什么?靠的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可以看出,航天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和航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实践性,反映了不同时期航天工作者的精神风貌,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航天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当前,全党全社会都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航天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关系?简单地说,航天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内在统一、根本一致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航天领域的具体体现。

航天精神彰显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精神。对于航天人来说,祖国的需要就是人生的选择。航天人始终以献身航天、科技报国为己任,把强烈的爱国情怀体现在岗位上,落实在行动中。在他们当中,有新中国成立后,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历经万难,辗转回国,投身新中国建设的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有造了一辈子中国“星”,先后主持北斗导航、月球探测等航天重大工程建设,在耄耋之年依然坚守航天第一线的孙家栋;有潜心钻研技术,夜以继日,埋头不息,最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的技术带头人罗健夫;有在火箭发射出现故障的危急关头,将生死置之度外,两次冲进残存剧毒燃料的火箭贮箱排除故障、最后壮烈牺牲的技术工人魏文举。正是这样一批人前赴后继,舍家为国,用生命诠释着爱国精神。如今,“以国为重”、“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已成为航天精神的价值核心,成为每一位航天人的行动标尺。

航天精神彰显了立足岗位、追求卓越的敬业精神。敬业是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航天事业之所以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就是因为航天人始终把履行职责作为崇高使命,扎扎实实工作,默默无闻奉献。主要表现在:一是自信自强的精神追求。航天事业起步时,有人讥笑中国:“中国人穷得连裤子都穿不上,还搞导弹!”航天人“人穷志不短”,鼓足干劲,加班加点。针对技术瓶颈,大家找准定位,像剥竹笋一样,一层一层地分析问题、研究机理、吃透规律,通过优化设计、性能试车和仿真试验等方式,反复验证和改进,硬是靠自己的双手把导弹研制了出来。二是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我们从我国国情出发制定航天事业发展规划,在量力而行中努力奋斗,在打好基础、循序渐进中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使中国航天真正做到了“少花钱、办大事”。三是百折不挠的坚强毅力。作为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航天型号研制具有高风险性和挑战性。对航天人来说,成功是一种考验,失败更是一种考验。历史一再告诉我们,“退”是没有出路的,“怯”是难尝胜果的,惟有大付出,才有大收获;惟有大境界,才有大成就。真正的失败是败而失志、一蹶不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次次成功都来自从失败中奋起、在逆境中前行。四是超越进取的创新意识。创新是航天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文化的因子渗透在航天事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

航天精神彰显了严慎细实、以质取信的诚信精神。作为航天企业,诚实劳动、信守承诺、打造高品质的航天产品是我们履行神圣职责、赢得市场的安身立命之本。这种诚信精神体现了航天人尊重科学规律、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职业行为,是强烈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的具体体现,是航天产品高质量、高可靠的有力保证。经过多年实践,航天事业积淀了深厚的质量文化底蕴,它融合了航天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无形资产。集团公司把诚信建设与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相挂钩,实施“零缺陷”质量管理,不仅追求最终产品的“零缺陷”,更追求第一次就达到“零缺陷”;坚持预防为主,确立了“三不带”原则(不带故障出厂、不带疑点转场、不带隐患上天),认真开展“双想”(质量回想、事故预想)活动,查漏补缺,消除隐患;推行以“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为核心的质量文化,以诚实守信的态度来追求产品高质量、管理高效率、发展高效益。

航天精神彰显了团结协作、同舟共济的友善精神。航天工程是规模宏大、高度集成的系统工程,涉及的科学领域广泛,参与单位和人员众多。以载人航天工程为例,工程涉及众多技术领域,全国数千个单位、十几万科技大军参与其中。只有团结协作、同舟共济,才能将最优势的力量、最宝贵的资源凝聚在一起。在航天事业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和重大转折关头,航天人都提倡讲大局、讲原则、讲风格、讲团结,提倡互谅互让、主动支援、主动担责,引导科研人员牢固树立整体观念、全局观念和“一盘棋”思想,培育形成了完备的系统工程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正是依靠团结协作、同舟共济精神,我们才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一代人干成了几代人的事”的壮举。

航天精神是建设航天强国的不竭动力

在航天精神的推动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与航天强国相比,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圆航天梦,我们仍然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航天精神,培育航天文化,以实际行动肩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

坚定政治信念,强化责任担当。航天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航天梦是党和国家赋予航天人的历史责任。当前,我国航天事业正处于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航天强国,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创人类航天文明、铸民族科技丰碑”为己任,不断攀登航天科技高峰,努力构筑以洲际战略核导弹为标志的国家战略安全基石,圆满完成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第二代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切实提升我国的国防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我们的力量。

航天技术的定义篇2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自豪的心情,在这里隆重集会,热烈庆祝**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

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参加**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员、广大干部职工和指战员,向荣获“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和“航天功勋奖章”的费俊龙同志、聂海胜同志,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向大力支持和热情关心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全国各族人民,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进入第二步的重要开局。我们仅用两年时间就实现了从神舟五号“一人一天”航天飞行到**“多人多天”航天飞行的重大跨越,标志着我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又一伟大成就,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自主创新的又一辉煌篇章,是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奏响的又一壮丽凯歌,也是中国人民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的又一重要贡献。全体中华儿女都为此感到无比骄傲和荣耀。

**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是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体现,对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再一次雄辩地向世人昭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道路上不断创造非凡的业绩。

**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体航天工作者团结奋斗的结果。参加工程研制、建设、试验的各个单位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拼搏,勇于创新,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成果。同时,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还带动了我国基础学科探索的深入,推动了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发展,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群体的形成,特别是锻炼和培养了一支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广大航天工作者为祖国航天事业建立的卓越功勋,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13年来,广大航天工作者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培育和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主要表现为:

———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广大航天工作者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选择与党的需要、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始终以发展航天事业为崇高使命,以报效祖国为神圣职责,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奋力拼搏、挑战极限,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比世界航天大国起步晚30多年的情况下,广大航天工作者知难而进、锲而不舍,勤于探索、勇于创新,攻克了飞船研制、运载火箭的高可靠性、轨道控制、飞船返回等国际宇航界公认的尖端课题,不仅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而且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要求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创造了对大型工程建设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宝贵经验。

———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广大航天工作者始终坚持把确保成功作为最高原则,坚持把质量建设作为生命工程,以提高工程安全性和可靠性为中心,依靠科学,尊重规律,精心组织、精心指挥、精心实施,在任务面前斗志昂扬、连续作战,在困难面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在成就面前永不自满、永不懈怠,创造了一流的工作业绩。

———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全国数千个单位、十几万科技大军自觉服从大局、保证大局,同舟共济、群策群力,坚持统一指挥和调度,有困难共同克服,有难题共同解决,有风险共同承担,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凝聚成一股气势磅礴的强大合力。

———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凝聚着我国几代航天人的艰辛和奉献。长期以来,广大航天工作者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名利地位,以苦为乐,无怨无悔,为航天事业奉献了青春年华,奉献了聪明才智,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书写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敬可佩的时代英雄。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智慧、热血和生命铺就了通往太空的成功之路。

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上,我们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增强全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成就,充分显示出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发展科技事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作出了一系列工作部署,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科技事业加快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向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描绘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蓝图。要把这个蓝图变成美好现实,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创新,更加注重科技运用和推广,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第一,要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作用。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创新迅速发展,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越来越快,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我们必须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深刻认识科技进步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作用,着力提高利用科技手段解决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发展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我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作用,努力实现我国科技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努力形成全党全国共同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良好氛围。

第二,要始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显著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和基础。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真正赢得发展、造福人类,必须注重自主创新。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精神的民族。五千多年来,我国人民的许多重大发现和发明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显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必须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明确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大力倡导自主创新精神,完善自主创新机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积极发展战略高技术,特别是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为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强大支撑,为保持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为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供强大支撑。

第三,要始终把科学管理作为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环节,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表明,越是现代化,越是高技术,越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大建设项目,越要加强科学管理。我们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强化质量效益观念,切实转变传统的人力密集型、数量规模型的管理模式,积极创新科学管理的体制机制,大力提高科学管理能力。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要求,加强战略筹划,着眼全局和长远确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思路,快速高效地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机制,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努力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最佳组合,产生最大效益。

第四,要始终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本质上是一场人才竞争。科技竞争,说到底也是人才竞争。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不断壮大人才队伍,是提高我国科技实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人才,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人才,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键也在人才。我们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大力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不断形成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着眼于我国科技事业的长远发展,以培养造就战略科技专家和选拔凝聚科技尖子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各类专门人才,使他们成为新世纪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特别要重视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为他们积极营造生动、活跃、民主的创新氛围,使他们具有崇高的理想抱负、炽热的爱国热情、旺盛的创造活力。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努力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形成推动我们事业发展的强大人才队伍。

无垠的太空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探索太空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研究,完全是出于和平目的,是对人类科学事业与和平事业的贡献。中国人民愿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为和平利用太空而继续努力,不断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航天技术的定义篇3

过去的痛苦即是快乐。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航空vs航天

先来解释一下航空航天专业究竟指的是什么。其实,航空和航天有很大区别。航空技术主要是研制军用飞机、民用飞机及吸气发动机,航天技术主要是研制无人航天器、载人航天器、运载火箭和导弹武器,最能集中体现两者成果的是航天器和航空器。

举个直观的例子,所有航空器都是在稠密大气层中飞行的,其工作高度有限。现代飞机最大飞行高度也就是距离地面30多千米。即使以后飞机上升高度提高,它也离不开稠密大气层。而航天器冲出稠密大气层后,要在近于真空的宇宙空间以类似自然天体的运动规律飞行,其运行轨道的近地点高度至少也在100千米以上。对在运行中的航天器来讲,还要研究太空飞行环境。还有,动力装置不同。航空器都应用吸气发动机提供推力,吸收空气中的氧气作氧化剂,本身只携带燃烧剂。而航天器其发射和运行都应用火箭发动机提供推力,既带燃烧剂又带氧化剂。吸气发动机离开空气就无法工作,而火箭发动机离开空气则阻力减小有效推力更大。除此之外,在飞行速度、工作时限、升降方式等多方面,航天器和航空器都有差异。所以,航空航天类既是一个整体,两者又要独立对待。

前景篇

航空航天事业对国家,无论从军事国防还是经济国力上讲,都有着中流砥柱的地位。

从军事意义上讲,在现代战争中,空战已经占据着主导地位。像军用飞机、导弹、航母这些衡量着一个国家的国防力量的重要指标,和国家的航空航天技术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

从经济意义上讲,航空航天事业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因为航空航天产品往往综合了许多高、精、尖的先进技术。在这些技术上的突破不仅仅对航空航天事业是意义重大的,更重要的是对国家科技实力的提升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另外,航空航天中像民用机这样对经济产生直接影响的行业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力也是十分巨大的,如大型客机。

就我国现状而言,航空航天水平还很落后,尤其是航空业,战斗机主要还是依靠国外进口发动机。航空航天科技工业极具发展前景,对人才的需求会持续旺盛,在最新的调查中,航空航天专业已经成为最被看好的专业之一。

学习篇

航空航天类专业主要包括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与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4个专业。第一个专业做的是飞行器的总体设计,包括外形和结构设计;第二个做的是飞行器动力装置和动力装置控制系统,属于核心技术;第三个在于“制造”,对飞行器的零件加工与成型工艺、装配工艺独成一门;第四个是学习民用领域的热能利用、空调、供暖等系统设计,到了研究生阶段还要深入学习航空航天环境模拟与控制系统设计、航空航天生理和生命保障。但要注意的是,航空航天并不局限于这几个专业,它更包含像信息、能源、制造等的技术综合。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简单地讲,飞行器设计与工程最主要指的就是对飞机、导弹等飞行器的设计。这个广泛的概念既包括飞行器整体的设计,也包括飞机的结构设计与研究。可想而知,这样的工作肯定不像网上的军事迷个性化地画一些飞机设计图那样简单有趣,而是需要在十分深厚的理论知识的指导下,综合一切实际因素进行最优化设计的十分复杂繁琐的工作。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飞行器设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航空航天飞行器工程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参与飞行器总体和部件设计方面的基本能力。需要学生对数学、物理、力学等有比较浓厚的兴趣。

飞行器动力工程这个专业从广义上讲就是能源动力工程,而对于航空航天飞行器来讲,就是飞机和火箭上的发动机。航空发动机是提供飞行器所需的动力装置,被称为“飞机的心脏”。对于一架飞机而言,往往发动机的成本占了飞机总成本的一半,而发动机的制造技术又是飞机制造中难点中的难点。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有关飞行器动力装置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机械工程设计、实验测试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飞行器动力装置及控制系统的设计、实验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基本能力。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学生应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外语、计算机等必备工具。

飞行器制造与工程能够设计出来的东西往往不一定能够制造出来。因此,许多关键技术的制约瓶颈不是在设计能力上,而是在制造能力上。制造能力越强,可设计的空间就越大,技术水平就越高。制造技术不仅仅制约着飞机制造行业,更影响着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也就是标志着汽车、船舶、航空航天的制造能力。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制造工程基本理论和飞行器制造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通过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飞行器制造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对飞机机械原理感兴趣,希望做一名飞机设计师,这个专业就适合你了。

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

成功往往是最后一分钟来访的客人。

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

本专业培养具备航空、航天环境模拟及控制、生命保障系统设计与研究能力,能在航空航天领域从事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设计,在民用领域从事热能用、空调、供暖等系统设计的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航空航天生理、空间环境工程、热控系统理论、控制理论、人机系统工程等基础理论,掌握从事航空航天环境模拟、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设计与研究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具体来讲,航空航天专业普遍对力学和数学、物理的要求非常高,这些课程往往比较难。更因为是工科,因此学生的课程学习会非常繁重。也就是说,如果考生的数学、物理基础不好的话,很难学好这些专业。

航天技术的定义篇4

[关键词]遥感;城市规划;应用

abstract:UrbanRemoteSensinginformationisoneoftheurbanresources.thispaper

describesthemethodsandsituationofapplicationoftheRemoteSensinginformationin

urbanplanningandmanagement,analysessomepracticalquestions,andpreviewsits

prospects.

Keywords:RemoteSensing;urbanplanning;application

一、引言

遥感技术(RemoteSensing)是一门建立在空间科学、电子技术、光学、计算机技术、信息论等新的技术科学以及地球科学理论基础上的综合性技术,为现代前沿科学技术之一,具有宏观、动态、综合、快速、多层次、多时相的优势。在新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遥感技术伴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与完善,服务领域因之而不断扩展,受到普遍重视,显示出极其广泛的应用价值、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生命力。

城市遥感信息是城市重要的信息资源之一,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与管理方面的应用目标可以归纳为:快速实现城市范围国土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多层次、全方位综合调查,系统地研究城市资源与环境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按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编制系列基础图件,客观、真实、系统地反映城市的建设成就和存在问题,为制定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国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规划以及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遥感资料的制图应用

1)航天遥感制图

所谓航天遥感是指以航天器为传感器承载平台的遥感技术。航天遥感实践中,针对具体应用需求,选择不同的传感器如:成像雷达、多光谱扫描仪等,通过卫星地面站获取合适的覆盖范围的最新的图像数据,利用遥感图像专业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辐射校正、增强、融合、镶嵌等处理,同时,借助应用区域现有较大比例尺的地形数据,对影像数据进行投影变换和几何精纠正,并从地形图上获得境界、城市、居民点、山脉、河流、湖泊以及铁路、公路等典型地貌地物信息和相应地名信息,进行相应的标注和整饰,制作数字正射影像图。

当前,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法国Spot5和美国iKnoS、QUiCKBiRD卫星影像的地面分辨率分别达到2.5m、1m、0.61m,据估计,在未来两年内,更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将进入商业运行。这就使得卫星遥感技术突破了仅能进行定性分析的局限,而跨入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新境界。因此,航天遥感制图应用也更为活跃,展示出非常好的前景,不仅在国土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监测、城市规划监测、重点风景名胜区监测中有了典型应用,而且,国家863计划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主题重大课题还开展了利用分辨率为0.61m的QUiCKBiRD卫星影像进行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更新研究。此外,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还可提供立体像对,可用于直接生成Dem数据,甚至可以进行大比例尺地形图的获取与更新测绘。

航天技术的定义篇5

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嫦娥五号任务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这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坚克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标志着中国航天向前迈出的一大步,将为深化人类对月球成因和太阳系演化历史的科学认知作出贡献。对你们的卓越功勋,祖国和人民将永远铭记。

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永无止境。我们要大力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为建设航天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立新功,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开拓性贡献。

嫦娥五号任务实现了我国首次月面采样与封装、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携带样品再入返回等多项重大突破,其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

嫦娥五号完成中国探月工程三步走中“回”的任务,是我国探月计划的收官之战,其探测器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进入下一个里程碑。千百年来,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歇,“嫦娥五号”承载着一个古老民族对于太空的渴望,在漫漫银河中与辉煌成就“邂逅”,与伟大精神“相遇”,每一步,都标志着中国“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精神迈得更稳更远,不断谱写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新篇章。

回眸中国航天事业奋斗历程,“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始终贯穿其中,从零“起飞”,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为代表的一系列辉煌成就,登月、火星探测、国际空间站等一系列的航天名词出现在人们眼前,标志着我国在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创新成果,这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航天科技工作者的默默付出,离不开亿万中华儿女的自强不息、接续奋斗,充分彰显着中国责任、中国速度、中国智慧。

航天事业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最直接的向往。航天事业是人民的事业,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中国共产党把航天事业作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重要举措,始终坚持以国为重、以民为重的发展取向,用系统科学的发展思维,有序推动行业事业高质量发展。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意义不仅仅体现在政治上,其已经深入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不管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民生领域的保障与改善,都离不开航天技术,航天事业不仅能满足人们对于浩瀚宇宙的向往,更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可以说,没有哪个行业能够比航天事业更能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此紧密地融为一体,“嫦娥五号”带着人民群众的梦想破浪前行有多远,就与人民群众的寻常生活贴得有多近。

航天事业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再攀高峰。放眼当今的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发展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各国在发展战略部署上都以增强综合国力作为首要目标,其核心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航天技术就是重要内容之一。航天技术作为科学领域的最新成就,是各国必须优先抢占的最重要战略高地。航天技术是科技创新能力的标志,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航天技术的发展,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紧抓航天技术主动权,主动融入科技发展前沿,通过几十年的航天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一次次重大的跨越,推动了我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航天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科技发展浪潮激荡前行,毋庸置疑,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

航天技术的定义篇6

历史上,远洋航海技术的兴起,导致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开辟和近代科学的一系列成就,开始了一个“全球文明”的时代。当今载人航天技术的兴起,则使人类走出了地球摇篮而到达浩瀚无边的太空,开始了“太空文明”的新时代。距地面100千米以上的太空是继陆地、海洋和大气层之外人类的第四个生存环境,那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它比地球上可利用的资源要多得多,其中包括太阳能、强辐射、高洁净、高真空、微重力、高远位置,以及月球、火星、小行星上的地球稀有矿藏等,开发它们对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不断努力扩展自身的生存空间,其活动范围经历了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大气层空间,再从大气层空间到太空的逐步发展过程。人类活动范围的每一次扩展,都是一次伟大的飞跃,增强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了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

为了开发太空资源,人类现已研制和发射了两大类航天器――无人航天器和载人航天器。1957年10月4日,人类在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谁曾想到50多年后的今天卫星会有如此广泛的用途,它已成为当代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为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使这近60年的发展程度超越了过去几百年的发展。

航天是人类对未知的探索

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向更高阶段的发展。由于载人航天器可以由航天员直接操作,所以它可以开展复杂、多变的科研工作,进一步提高航天活动的效益,大大扩展航天器的功能和用途,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有巨大推动作用。例如,利用人的敏锐观察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机动灵活能力,可更有效地进行“观天看地”活动,它远胜于遥感卫星的能力;利用人所具有的灵活操作能力,可完成航天器在空间的装配、拆卸、检测、维修、更换部件、实验操作和对接控制等复杂任务;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随机应变能力,可避免和减少航天器发生事故,排除故障,化险为夷;利用人的智能与高度思维能力,可在太空进行有效载荷的实验研究,无论是航天医学和生物学实验,还是生产、制造药物与器件,大都离不开人的照料与操作,并要求有人来随时观察、记录、分析与处理数据,修改程序,处理意外情况和进行样品的补给等。

简言之,航天员在太空的主要作用可归纳为5个:飞行监控、装配维修、研究探索、太空生产、相互支持和照料。另外,航天器上有人,还可实现人与自动化的结合,相互取长补短,这比单纯自动化在工作效率、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等方面都会取得明显改善。

载人航天技术持续的开拓性和高度的综合性,决定了它的发展方向新颖,思路开阔,涉及学科、专业广泛,从而使它有高层次、多途径和全方位的渗透性,对各种技术领域的前沿研究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裂变反应”比比皆是。载人航天技术与其他科技互相渗透后又可产生不少新的交叉学科,扩大了其应用范围。例如,形成了空间生物学、空间材料工艺学等新的边缘学科。其应用效益不能单纯以产品销售收益来衡量,而应主要体现在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开拓出新技术、高效益产业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等方面。

所以,中国在航天技术、综合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于1992年9月21日正式开始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该工程对中国的国计民生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例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和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因为发展载人航天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水平、发达的工业基础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科技等诸多方面具有重大影响,它已经成楹饬恳桓龉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中国现已先后把11名航天员送入太空,这一壮举也像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拥有“两弹一星”一样,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注视,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和国际地位,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全民族的凝聚力。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带动了中国科技的全面、快速发展。因为中国载人航天技术集中体现国家现代科技多个领域的发展程度,同时又给现代科技各个领域提出新的发展需求,从而大大促进整个科技的发展,并为培养和造就航天科技人才作贡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实施以来,在组织实施13次航天飞行任务、突破和掌握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的过程中,取得了近千项部级发明专利,推进了中国航天基础设施建设,使中国航天科技产业实现了跨越发展,并辐射带动了上述科学领域和工程技术快速发展,极大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前期着重于高远位置资源的利用,各种人造卫星均是利用高远位置资源有效地为人类社会服务,而在微重力等其他太空资源的利用上考虑得不多。1992年开始发展的中国载人航天主要是利用微重力资源以及其他资源进行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改善地面生产工艺,为人类创造新的财富。中国航天员在载人航天器内微重力条件下进行的基础物理、空间天文、微重力流体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和地球观测等许多学科的研究,也能取得不少在地球上很难甚至根本无法获得的科研成果。

航天与每个人的生活都不遥远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促进了太空资源的开发,为人类造福。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过程中创造的许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知识等,带动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了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促进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这些新技术还广泛得到二次应用,或叫间接应用,即把用于中国载人航天器的热控制、环境控制、遥测遥控、太阳电池、航天服等技术分别用于地面通信、能源、医药、运输和消费品等相关的行业中,从而取得了很高的效益。

航天技术的定义篇7

关键词:XmL;数据体制;统一标准化;航天测控网统一系统;综合服务应用平台

中图分类号:tn915.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73X(2012)18—0099—03

数据是航天测控系统处理和应用的核心[1]。随着我国航天测控事业的不断发展,整个航天测控系统将发展成为以中继卫星为中心的天基测控网,以陆地测站为中心的陆基测控网和以测量船站为中心的海基测控网三个相对独立的测控系统[2—3],而且各方用户对整个系统提供综合应用服务的需求也不断提高。现有传统的航天测控数据体制,采用约定字段数据包结构的数据处理和应用模式,使得的数据处理及应用都较受限制。为此,构建一个统一化、标准化的数据体制,实现整个测控系统数据的统一标准化处理和应用,将对我国航天测控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XmL(eXtensiblemarkupLanguage)相关协议标准和应用技术的不断成熟,使XmL逐渐成为一种处理应用系统间数据交换的标准[4—5]。

1现有传统航天测控数据体制分析

现有传统的航天测控系统采用约定字段数据包结构的数据体制,这种体制在数据处理和应用方面,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1.1数据处理方面

在以约定字段数据包为核心的数据处理中,数据的生产者需要按照约定的格式填写各个字段,建立完整的数据包并发送给数据的消费者。数据的消费者首先要按照约定的格式,从数据包中分解出各个数据字段,最终得到各个应用数据,然后才能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6]。这种数据处理方式有几个明显的不足:一是数据处理的代码耦合度高,为针对不同任务而进行的软件维护设计将要求对软件代码的重新修改与测试,从而影响了软件的可重用性和模块化;二是不同数据处理单元之间的接口复杂,标准不统一。假设有n个模块要进行信息交互,则会存在Cn2个接口,这使得数据的交互和集成变得十分困难。

此外,传统数据体制对数据的处理不能有效区分实时与非实时数据,实际可用数据处理资源无法实现合理分配,传输带宽的弹性较小。

1.2数据应用方面

数据应用以数据处理为基础。一方面基于约定字段数据包结构的传统数据体制限制了系统对底层数据的处理方式和处理能力,从而影响了数据应用的可实现行和丰富性;另一方面,在传统的航天测控数据体制下,不同测控网之间的数据交互仅仅只解决了基本的数据链路和数据传输的问题,对数据网络层与应用层的设计与处理较少。同时,数据的传输与网络特性单一,使得系统对通信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力不从心,系统可统一应用的数据范围和综合性较受限制,不利于系统的适应性和拓展性发展。

2基于XmL的航天测控数据体制

2.1XmL的特点

XmL是由w3C(worldwidewebConsortium)的一种标准,是标准通用标记语言(StandardGeneralizedmarkupLanguage,SGmL)的一个简化子集。它具有以下几个传统约定数据包结构数据不具有的显著特点[7—8]:

(1)数据的自描述性,适用于特定领域的数据处理和应用。

(2)结构化的数据模型,为数据显示和处理提供标准的处理方式。

(3)丰富的网络传输特性,可作为性能良好的通信协议。

(4)成熟的XmL应用标准与处理技术,如XSL,Dom,SaX,wmL,XLink和Xpointer等为XmL的应用拓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此外,航天测控网的ip化改造,也为XmL的技术实现提供了硬件平台。

2.2基于XmL的航天测控数据体制

航天测控数据处理按时间的要求不同可分为实时数据处理和非实时数据处理。实时数据处理要求处理速度快,时间短,方法简单,所使用的数据为流数据,大多不会重复使用。非实时数据处理流程多,方法精细、复杂,所使用的数据为积累数据,大多需要重复使用。

传统约定字段数据包结构的数据处理方式具有实时性强,效率高的特点,而基于XmL的数据处理模型,标准统一,具有良好的传输与网络特性。基于此,对于测控网中要求实时处理的数据(大部分为单个测控网内部的设备数据),采用传统数据的处理机制;而对于非实时处理数据(一般包括单个测控网内部与测控网之间的交互数据),使用XmL数据格式进行统一标准化的封装、处理和交互。为此,基于XmL的航天测控数据体制的测控网信息交互框架如图1所示。

航天技术的定义篇8

那么,这种被称为“下一代航天飞机”的高科技飞行器到底是怎么回事?

中国人习惯将头顶上这片无边无际的苍穹称作“天空”,但从科学的角度看,我们通常所说的“天空”,包括了“天”和“空”两个范畴。“空”,是指地球表面以上的大气层空间,而“天”,则是指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也可以称为外层空间或太空。所以,航空与航天是有区别的,是两个不同的领域。

比如,各式各样的飞机、热气球、充气飞艇等等,是航空器。运载火箭、人造卫星,乃至深空探测器,则是航天器。

前苏联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有一句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永远活在摇篮里。”可以说,飞向太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20世纪初,正是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科学研究,为人类飞离地球进入宇宙空间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支持。空天飞行的梦想之树,正是由航空和航天两条腿共同支撑起来的。

1903,一切开始

也许是历史的一种可爱的机缘,人类的航空和航天事业,都是从1903年才开始的。这一年,莱特兄弟制造出人类第一架动力飞机,让人类首次实现动力飞行,齐奥尔科夫斯基发表了世界上第一部航天技术理论著作《利用喷气工具研究宇宙空间》,为研究火箭和液体火箭发动机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这之后,这位耳聋的中学数学教师将一生都奉献给了航天理论研究,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他也因此被尊为“宇航之父”。

在齐奥尔科夫斯基、赫尔曼・奥伯特、罗伯特・哥达德、冯・布劳恩和科・罗廖夫等现代火箭/航天先驱们伟大贡献的基础上,人类才真正开始了“飞天之旅”。随着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等的出现,人类开始了对太空的探索研究,逐步认识到,太空蕴含的资源潜能,可以为人类提供许多发展机会,包括对地观测、通讯导航、材料加工、生物技术、太空医学以及军事应用等等。

二战之前,西方各国政府就已经意识到了航天技术的重要潜力,纷纷开始在这一领域进行投资。而空天飞行器,则体现了航空和航天技术的融合。

开启空天时代

人类发明飞机以来的一百年,航空技术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一步不停。涡轮发动机、冲压发动机的发明,以及各种先进外形的飞机也使得航空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期。当然,人们也意识到,航空活动只能在大气层内,而航天活动只能在外太空,中间存在着一个“断层”。随着人类航空与航天活动日益增长的需求,航空技术与航天的融合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空天飞行器(或者叫空天飞机),是在吸收航空飞行器和航天飞行器两者优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型飞行器,是航空航天技术高度融合的产物。它可以像普通飞机一样起飞,可以在大气层内高超音速飞行,最终加速进入地球轨道执行空间任务,返回大气层后,可像飞机一样在机场着陆,使用起来非常的灵活便捷。众所周知,由于运载火箭是一次性使用,且造价非常昂贵,因此也就造成了当前的航天发射费用高居不下,可重复使用便是降低发射成本的一条可行有效的途径。

可重复使用的空天飞行器能够自由往返于天地之间,可以把各种卫星载荷送入地球轨道,也可以向空间站运送各种物资或接回宇航员,通过多次重复使用从而使发射费用大幅降低。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执行诸如拦截、侦察、远程打击以及进入空间实施空间对抗等各种军事任务。因此,世界上的航天与军事大国都在竞相开展空天飞行器的研究。

大国逐鹿空天

你可能想不到,第一个研制空天飞行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国家,是纳粹德国。二战爆发前,德国已经开始研制代号“银鸟”的空天轰炸机。科研水平由于超前其他国家至少50年,而被赞誉为“德国末日科技的最高杰作”,其研究成果在战后被美苏等国利用。

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开展了空天飞行器的探索性试验研究工作,是空天飞行器研究时间最长也最为系统的国家。1986年美国实施了国家空天飞机计划(naSp),意图发展一种水平起降单级入轨空天飞机,相对于传统的运载火箭可大幅度降低航天发射的成本,能够彻底且革命性的改变航天运输的状况。但由于技术、资金等多方面原因,该计划最终下马。汲取经验教训后,2001年美国提出了国家航空航天倡议(nai),协调有序的发展高速/高超声速技术、太空进入技术和空间技术。目前,美国正在nai的规划下开展相关的技术研究,为发展空天飞行器提供技术支撑。

2010年,美国的X37-B空天飞机第一次成功试飞。它由火箭发射升空。在太空遨游了7个月后,自主重返大气层,于当年12月3日着陆。

此外,美国空军近年来提出了采用火箭动力的XS-1亚轨道飞行器;民间方面,Space-X公司正在进行可重复使用的垂直起降火箭的探索研究。

德国、英国等国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也都开展了大量的空天飞行器研究。在美国提出naSp计划的同期,德国于1986年开展了“桑格尔”(Sanger)两级入轨空天飞行器研究;英国近些年发展的“云霄塔”(SKYLon)空天飞行器是世界上最为著名也是唯一在研的单级入轨空天飞行器。近期英国公布了Skylon的研究进展,所采用的“佩刀”发动机(Sabre)的预冷器技术已取得重大突破,计划2019年开展发动机试验,2024年实现商业运营。

由于空天飞行器蕴含着巨大的民用价值与潜在的军事用途,美欧等国家已经持续开展了半个世纪的技术研究。然而,由于其大空域、宽速域的飞行,包含着航空与航天领域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复杂程度高、难度大,许多机理人类至今未认识清楚,所以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研制成功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空天飞行器。

近些年,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高频次、大规模的航天发射任务需求越来越强烈,作为新一代的航空航天运载工具,空天飞行器无疑是首选目标。目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主要研究火箭动力空天飞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主要研究组合动力空天飞机,即喷气式发动机、冲压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两两相配合。

航天技术的定义篇9

航母入列

2012年9月25日。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正式交付海军。出席交接入列仪式并登舰视察,一同出席并宣读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贺电。

2012年11月。舰载战斗机歼15在航母“辽宁舰”上成功着舰、起飞。军事专家认为:“只有当‘辽宁舰’成功完成了舰载战斗机的起降试飞,它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航母,否则只能算是一个海上移动平台。”

2012年11月25日12时48分,随“辽宁舰”参与歼15舰载战斗机起降训练的歼15飞机研制现场总指挥、中航工业沈飞集团董事长罗阳在航母上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经抢救无效去世,享年51岁。他用生命换来歼15的完美升空,却未来得及参加庆功晚宴。他是在航母上倒下的国防科技战士,也是为我国航母事业牺牲的第一人。

解读航空母舰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是现代海军水面战斗舰艇中作战能力最强的舰种,素有“海上巨无霸”和“海上巨兽”的美誉。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正式服役,标志着中国军事科技前进了一大步,具有里程碑式的战略意义,将为世界和平提供更坚实有力的海上盾牌。

中国航母服役两个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歼15便在实舰上完成降落和起飞,这样的速度让很多人瞠目结舌。起飞指挥员帅气、干净、有力的起飞手势,受到网友的热情追捧和模仿,体现了人民对祖国日益强大的自豪之情。

中国军事科技的快速进步,离不开以罗阳为代表的“与时间赛跑?的中国科技工作者。他们秉持报国的志向,坚持敬业诚信、创新超越的理念,兢兢业业,攻坚克难,长年超负荷工作。为祖国作出了突出贡献。

适用话题信念、科技强国、敬业奉献、与时间赛跑……

“北斗”亚太成网

2012年10月25日,我国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随着它在太空棋盘上的最后落定,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亚太网络正式形成。

“北斗”正式运行后和GpS一样,可以向服务区内的所有用户免费提供定位服务,定位精度为10米,测速精度为0.2米/秒,这个与GpS不相上下。此外,“北斗”还可以为电力传输、通信、金融等系统提供授时服务并具有短报文通信能力。

解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独立发展、自主运行,并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互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于打破国外垄断、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科技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北斗”的研制团队是一支充满活力和战斗力的队伍。在这支100余人的团队中,最年轻的总设计师只有42岁,最年轻的副总设计师才38岁,最年轻的主任设计师仅31岁,35岁以下的人员占70%以上。这个年轻的团队先后攻克了12项关键技术,突破了40多项专业技术,填补了数十项技术空白,为“北斗”的建设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中国科学院院士、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这样评价他们:“你们是李云龙式的科研团队,敢于亮剑,亮剑必胜!”

适用话题有志不在年高、自力更生、挑战、勇气……

Cit400高速列车领跑世界

2012年8月29日。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与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等十余家单位联合研制的高速综合检测列车(Cit400)通过验收,其最高试验检测速度达到400千米/小时,可以以350千米/小时的速度进行持续运营,总体技术指标代表世界高速检测列车最高水平。

解读“十一五”期间,我国已建成5000千米以上的高速铁路,居世界前列;到2020年,将建成16000千米的高速铁路,届时我国高速铁路的总里程将位居世界第一。

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和高速列车技术的研究经过近20年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从1990年至2007年。经历了全国铁路5次大提速和对德、日、法高速列车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第二阶段从2008年至今,是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阶段,Cit400高速列车便是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

中国高速列车技术经历了“技术引进、联合设计”“消化吸收、集成创新”“系统提升、全面创新”三个阶段,科研人员坚持“博采众长、自主创新、勇攀高峰、勇创一流”,解决了动车组研制、检测设备开发、综合系统集成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取得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填补了中国高速铁路技术的空白,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适用话题引进与创新、博采众长、勇攀高峰、勇创一流、跨越式发展……

“神九”“天宫一号”交会对接

2012年6月24日,中国载人航天史迎来一个新的历史时刻。12时55分,在浩瀚无垠的太空中,捕获、缓冲、拉回、锁紧,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在航天员的精准操控下。“神九”与“天宫一号”成功上演了一出美妙的手控交会对接“大戏”。

此次手控交会对接取得圆满成功,开创了中国人太空“开飞船”的历史,表明我国继突破天地往返、出舱活动技术之后,又完整掌握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意味着我国具备了以不同对接方式向在轨飞行器进行人员输送和物资补给的能力,具备了建设空间站的基本能力。我国向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解读航天事业是中国人的骄傲。“神九”与“天宫一号”顺利完成手控交会对接任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科技水平,让国人为之自豪,让世界为之瞩目。我国对人类探索及利用太空迈出的坚实脚步,让世界看到了崛起的中国给世界作出的突出贡献,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更加积极的影响。

适用话题激动一刻、中国骄傲、自豪……

“蛟龙”号成功下潜7062米

2012年5月,“向阳红09”自江阴起航奔赴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执行“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任条。其间,“蛟龙”号共完成6次下潜任务,其中3次超过7000米,6月27日的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开展了坐底、定深定高航行、近底巡航和海底微地形地貌精细测算等作业,取得了地质、生物、沉积物样品和水样,并获得大量珍贵的海底影像资料。

解读在“蛟龙”号诞生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拥有载人深潜器,其中下潜最深的为日本深潜器(6527米)。“蛟龙”号的最大工作设计深度为7000米,具备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与捕获、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理论上它的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99.8%的海洋区域。不过,目前“蛟龙”号只是“初试水”,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接下来水下时长以及稳定性的考验还在等待我们。所以,我国尽管在深潜器方面取得一定的进步,但绝不能沾沾自喜,深潜研究仍然任重而道远。

航天技术的定义篇10

【关键词】违规航行;监管空白;完善法律法规;法制化管理

随着航空器、航海船舶及潜航器科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多样,出现部分产品的私人拥有化及平民化趋势。国家也相应施行空、海管理新政,低空空域逐步开放,海洋开放力度增大,现行的法律法规存在部分滞后,私人航行安全问题随之产生,因此,应出台相适应的法律法规规范航行行为,使其在健康有序的法律环境中安全、合法的应用。本文将从当前私人航空器航海船舶及潜航器的安全应用角度入手,呼吁社会从法律层面约束、规范航行行为,使其法制化发展,法制化管理,有效维护社会与民众的合法权利。

一、航海、潜航及航空行为的渊源

随着世界科技高速发展,私人航空器、航海船舶及潜航器技术得到长足进展。航海、潜航、航空有一字之差,涵盖范围亦是天壤之别,但却存在行为和操作概念的共通性。人类最早是从海洋活动逐步转向空天活动,从航海到潜航,再到航空。历史初期实施这三种行为的基本条件一致,都是针对达成行为目标应用新技术载具,即飞机、飞行器、水面船舶、水下潜艇等。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皆为无绝对参照物方式运行,应用地磁效应和天文导航辨别方向,运用相对计算模式估量当前运行长度和位置,无绝对意义上的支持及援助。三者的基本操作条件、行驶特点、管理方式具有沿袭性和通用性。

《联合国海洋公约》中对“海盗行为”一词的解释是:私人船舶或私人飞机的船员,机组人员或乘客,为私人目的,在公海上或在任何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地方,对另一船舶或飞机或对另一船舶或飞机上的人或财务,所从事的任何非法的暴力或扣留行为或任何掠夺。这个看似有趣但严谨的法律定义表明航海、潜航(是特指水面以下的航行)与航空具有法律监管层面上的共性。

技术操作的沿袭与通用,法律监管的共同点,使得航海、潜航和航空行为在管理模式上存在一定的重叠,监管不力、法律滞后是当下航行行为普遍存在的共同点。

二、航行违规行为的现状

(一)违规航行现象普遍存在

据不完全统计,在2013年-2016年期间,仅京津翼三地就发生110起不明空情①,涉事无人机、直升机等私人航空器多为民用,未向民航部门申报任务及进行登记备案,没有获取通航许可系其违规航行的相同点。违规航行背后,所折射出来的飞行区域不明确、飞行空域不明晰、侵犯个人隐私、损害社会公共安全等安全问题,已成为亟待探讨和解决的社会难题。

(二)监管空白

当下违规航行事件中,无人机出现的频率居高不下。无人机也称无人飞控系统,由无人飞行设备及控制系统(包括控制站、数据传输系统、通讯系统、遥测系统、导航系统等相关的设备)组成②,是当前最为广泛应用的私人航空器,技术要求非常高,其高技术性也突显了终端应用与监管的必要性。

小型无人机一般属于民用领域,操作主体主要为商业公司和个人,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小型民用无人机的监管力度各不相同,美国的监管力度最为严格,联邦联空管理局(Faa)于2016年6月颁布了小型无人机法案,强化了小型无人机商用和民用的限制;澳洲、加拿大和英国的监管政策虽较宽松,但个人休闲用无人机亦需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定进行飞行;我国则处于监管相对空白状态,目前主要依据《关于民用无人机的管理问题的暂行规定》进行适航管理。民用无人机飞行应当取得相应飞行证书,申请相关的飞行计划预案,但具体的管理部门和申办流程并不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职业资格管理目录中也没有将其列入相应飞行职业资格,飞行无门槛,零保障。

这致使我国无人机应用与监管存在严重误区及盲区,商用、民用无人机未经登记起飞现象大肆兴起。飞行申报流程不完善,管理部门职责不明确,无人无部门对无人机、直升机等私人航空器进行严密监控管理,造成私人航空器想什么时候飞就什么时候飞,想在什么空域飞就在什么空域飞,完全没有经过培训的飞行员也能随意飞,这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三)现行法律滞后

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多样,加上国家政策的改变,加速了航空器、航海船舶和潜航器的私人化,产品私人拥有数量增多,而缺乏配套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与约束,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

(1)现行的航空法律法规存在滞后

自2008年民航部门宣布在5-10年内逐步开放空域开始,低空空域开放成为航空改革趋势所在,在2014年召开的全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工作会议上更确定了真高1000米以下空域实行试点开放,并力争2015年在全国推开。这意味我国自2015年已逐步开放低空管制,并允许私人飞机使用1000米以下空域。

低空空域一再开放,私人飞机、直升机等航空器允许有序自由飞行的空域有望达到地面垂直往上1000米,医疗卫生、抢险救灾、遥感测绘、私人飞行、低空旅游飞行等航空活动发展前景不可小觑。然而现行的《通用航空飞行管理条例》并未涉及低空空域开放的管理,现有管理条例及处罚条例略显粗糙与笼统,细节调控方面涉及不多,更缺乏与低空空域开放配套施行的法律法规,法律现状远远落后于现实需求。

(2)现行的航海法律法规存在滞后

20世纪的中国已经逐步进入世界造船强国之列,潜航器技术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现有产业结构中,中低吨位船舶制造已经呈现世界性优势,私人游艇制造业已具备压倒性优势。游艇行业的新技术突破也不断应用,已经成功开发和制造出半潜船和小、微型潜航器产品。在出口强势的同时,因国内休旅意愿对各种商、私船舶及潜航器需求也开始上涨,目前国内各地已有近百家已注册水面游艇俱乐部。水下潜航器的商业模式也已具备条件。专业驾驶、维护、服务等相关人员的就业缺口加大,配套保险业务空白,安全风险极大。虽然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出台了海洋管理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等,但是在新兴航海载具蓬勃发展的今天,现在的航海法律法规从方向到细节,都未触达新兴航海载具的管理,难以产生法律应有的威慑性与约束性。

三、航行行为亟待法制化管理

新兴技术一直对传统行业的既有定义或法律规定形成挑战。航空、航海、潜航是人类探知的梦想,是实现个体存在感的一种体现。但混合众多新技术的综合型产品,缺乏对其应有的界定和管控细节,例如水上飞机、水陆两栖车、水陆空三栖车、两栖无人机、三栖无人机等。航空、航海、潜航这三种应用的任意或全部混合,极大的突破了既有法律约束性及管控能力,它会迫使多政府部门及执法单位高成本的多齿轮联动管控,这些新技术的产物已经成为私人购买的商品或奢侈品,让具有特殊功能的这些商品保持静止是困难的,如何让高技术产业放手开疆拓土,并通过法制化管理办法让使用者体验到安全、真实的存在感,以及自觉规范良性运用,这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鲜明的矛盾,也成为高技术企业成功走向市场的一个重要短板。现在更有高技术的模型或无线玩具大行其道,在淘宝网已经可以买到。这种所谓的模型和玩具概念一旦被新技术放大效能,那么针对的法律层面则应该相应调整,这将是一项长期而富有意义及使命性的工作。

低空空域开放与全国海洋功能划区能推动航空器、航海船舶及潜航器科技产业链的创新,也是促成向消费型社会转型与就业的重要条件之一。而缺乏对应法律、法规是种严重阻碍。现有私人航空器、航海船舶及潜航器的审批程序、管理规定、适航标准、处罚标准等监管制度已经出现法律盲区,在国家安全风险事故和民间应用事故发生时,取证、界定、研判、处罚等方面都缺乏行之有效的管控机制。国家安全、公民人身财产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因此,对航行行为进行必要的法律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一)完善政府监管环节

首先,按照我国当前的飞行器管理制度,空域使用必须经过空管委的批准,飞行申请必须由单位提出,不接受个人申请。当前私人拥有飞行器数量增多,以个人名义申请飞行的诉求增多,政府应增设个人申请管理部门,加强全面监管力度。

其次,应将各类私人航空器、航海船舶和潜航器纳入同等“注册制”,建立相对应的分类管控标准、飞航管理补充法规、飞行细则,以及善后办法。让每一个私人航空器、航海船舶和潜航器都有“迹”可循,才能精准找到涉事责任方,法律惩罚机制能有效启动,才能有效规避违规航行行为,以及规避可能引发的国家安全风险和安全事故。

(二)普及航行安全教育培训

随着私人航空器、航海船舶和潜航器的私人化与平民化,无“证”航行的现象随之增多。许多企业为扩大市场份额,增加产品销售量,会在产品内页附上简易操作手册,甚至标榜产品简易上手,能轻松完成航行。这给众多消费者带来误导,很多人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没有拿到驾照即上手操作,造成多起安全事故。

国家应普及航行安全教育培训,加大对航行安全培训的政策扶持力度,在立法层加强对“无证”航行处罚力度,对“无证”航行进行阶梯式处罚,双管齐下,消除“无证”航行带来的安全隐患。

(三)完善配套法律法规

从立法层面完善相关法律,是解决当前违规航行行为的关键。依据国家施行的新政策,对航空低空开放标准需要进行相应的法律法规调整,出台与航行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立法位阶,明确规定私人航空器、航海船舶和潜航器的审批程序、管理规定、适航标准、处罚标准,明确航行时间及航行条件,不同程度的违规航行行为面临不同惩罚,从立法根本上解决核心问题,是航行行为法制化管理的关键。

(四)完善产品质量认证机制

私人航空器、航海船舶和潜航器市场利好,但许多产品缺乏统一的技术质量标准,国家尚未出台权威的研发、制造和设计等认证管控细则,所以产品主体设计、程序控制水准不一,产品性能与适航性难以保证,民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难以保证。完善产品质量认证机制,形成产品生产、供应、售后完整产业链的系统把控,并纳入法律追责制度,严格依法执行,促进其全面法制化管理。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法律层面规范私人航空器、航海船舶及潜航器的传统技术应用与新兴组合技术应用,消除行业发展的重大隐患,已经成为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

坚持以法律先行为基础,引入良好规范应用思路,引导、规范、管理私人航海、潜航和私人航空行为,才能保障国内相关行业积极、有序、健康、安全、高效的发展。

注释

①黑飞”无人机空中肇事被告人被判处刑罚[n].中国国防报,2016年-06-2.

②2015年小型民用无人机行业研究报告[n].艾瑞咨询行业报告,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