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管理的背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2:22

信息资源管理的背景篇1

关键词: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计算机系统开始在管理领域普及,国外就开始了对人力资源信息化的研究。最初的人力资源信息化只是用信息技术进行薪资的计算。这一时期的人力资源信息化为准确的薪资发放、人员变动、绩效考核等方面提供了帮助,并对薪资政策和激励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帮助。在这个阶段,计算技术是整个人力资源信息化的关键技术,另外电子表格技术的发展,也是当时人力资源信息化的重要技术基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成熟与运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管理领域的深刻变革,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管理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管理的组成部分也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而飞速发展。管理者逐渐意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不再是事后才考虑的,而成为贯穿全局参与竞争的战略性决策。组织管理思想的逐步成熟使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理念也开始了广泛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逐渐由理论向实际应用转化。

一、信息化

以互联网为信息媒介,依托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以软件系统为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动态过程称之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又可称为电子人力资源。信息化是与智能化工具相适应的生产力,可以称为信息化生产力,它是指新生产力的代表。信息化管理是为达到企业目标而进行的一个过程,也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信息化管理使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理念相互融合,整合、优化企业内外部资源,提高整体竞争力。信息化管理不是简单地与计算机网络结合,而是融合创新。

信息化管理核心要素是数据平台,通过构建合理的信息平台,把管理的各个环节有机地集合起来,达到信息和资源共享的目的。当信息化管理系统与现行的管理制度发生冲突的时候,这时候就需要将信息化融入管理的过程中进行创新,否则信息化不仅不能对管理提供更多帮助,还会阻碍管理的正常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管理的一个分支,这一点也同样适用。因此,在将信息化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的时候,融合是基础,创新才是重点。以新的角度,新的思维创新出适合人力资源发展的信息化模式,才能使生产力有质的提高。信息化管理的要素主要由以下两点组成:

(一)有效控制

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控制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控制,打破原有的金字塔形控制体系,有效提高管理水平。

(二)改变传统

信息化管理改变了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网络化管理的实施将管理模式变为扁平化,极大地减少了中间环节,最终实现对客户的集成化管理目标。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新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其基础是网络技术的成熟与广泛应用。即“eHR”(electronicHumanResource),有别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HR”。在引入了信息化以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作为管理中炙手可热的课题,在应用其优点创造价值的同时,作为新生事物存在的问题也要引起重视。

(一)网络建设滞后

信息网络的建设问题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信息网络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对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上应逐步加大,并使用高技术的专业人才进行日常维护。现代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一步到位只能徒劳耗费人力物力,只有不断地投入,不断地升级,才能适应甚至于主导企业发展。对信息网络的建设要有战略性认识,将对信息网络建设的投入放入企业发展预算中,并逐步增加投入比例,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人力资源文化建设缺失

将人力资源文化建设加入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中去,从企业文化建设的角度宏观规划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新事物的产生总是伴随着阻力,调整或者优化原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使企业文化建设全面涵盖管理的各个层面,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作用的有力保障。

(三)重视程度不够

领导阶层的态度会直接影响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成败。作为新兴技术,目前我国大多企业对待人力资源信息化重视性普遍不足。盲目模仿,盲目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不结合实际情况,殊不知只有最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才更有力于发展。因此对于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态度,应是借鉴为辅,创新为主的。不是越先进的经验就越有效果,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社会背景、经济条件、人文因素都存在巨大差异。

(四)供应商选择

现阶段我国的人力资源信息化软件在开发思路上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国外同类产品的模仿上,缺乏自主创新,纵然有创新也是对现成产品的基础上做出改进。这就给需求方带来了很大困惑,选择成了重点,只有选择适用于自身的人力资源信息化产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才能在众多良莠不齐的产品中选择出最适用于自己的。否则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还会对自身的发展带来障碍。

三、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创新举措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要点应从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两点做起,两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硬件设施方面,配置高性能的服务器,并定期维护、升级,这方面的投入是长期的,不能一步到位。现阶段的信息技术发展飞速,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为避免重复投资,资源浪费,应由高技术专业人才从事硬件设施的维护与升级换代,使得硬件设施始终领先或同步企业整体发展,不能让硬件设施的落后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软件设施又可分为两部分,其一为技术,其二为人力。技术方面,应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软件,充分利用软件的全部功能,综合考虑性价比。选择合适的软件很有难度,现阶段的人间开发商许多都是虚有其名,其产品大同小异。有能力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自己开发或向开发商定制与自身实际情况契合度高的软件,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其二为人力,其核心为团队建设,高素质高标准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才能发挥更强战斗力。通过社会招聘筛选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留住人才。利用现有的硬件与软件设施,开展并完善网络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改善管理模式,并构建一个资源共享平台,大力提高网络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程度。万丈高楼平地起,坚实的基础才是发展的保障。

(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被重视,并被提高到企业战略层次。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文化层面的建设也不同忽视。人力资源信息化不是单纯一套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所能完成的,管理理念的信息化意识才是其中的重点。人力资源信息化参与企业文化假设就是企业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对信息化要有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认可,因此可以说人力资源信息化概念的实际应用是企业文化的再造。只有在思想认识上充分认识到这种新型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后再引进eHR系统,才能保证eHR对于企业自身重大意义,才会使员工主动接受并利用eHR系统。从而主动积极地学习新技术,适应带来的变革,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彻底实施消除障碍。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这个先进的管理理念,一旦得到全员支持,必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管理团队建设

管理要以人为本,管理团队建设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成功的根本。高新技术只有掌握在高素质人才手中才能发挥其巨大作用。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管理部门,只有自身综合素养高于被管理者,管理的实施才能顺理成章。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具备现代管理知识的基础上,还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顾名思义,就是说精通人力资源管理技能是首要条件,专业的软件应用水平是必须要掌握的。

(四)注重长期发展规划

长期的战略目标的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中,同样需要做出长远发展规划,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在人力、资源投入方面要有长期规划。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作出微调,但是必须制定出具有指导性的发展思路及发展方向。人力资源管理自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及重要性决定了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迫切需要企业给予长期的关注支持,迫切地需要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只有不断改进才能充分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优势。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在当今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不仅仅是管理手段,更是一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思想。完备的基础设施,高素质的管理团队,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文化,以及具有战略性眼光的长期规划,是人力资源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使人力资源信息化能够跟上企业前进的步伐。进而人力资源信息化会给企业创造出巨大的有形与无形价值。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在现阶段的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管理者应高度重视这样问题,并逐一解决。在解决过程中引入创新性思维,紧密地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思想认识的理论层面到实际执行的实践层面,深刻认识,紧抓落实。在各个方面对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给予便利,从资金层面,人才层面综合考量,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从战略高度坚持不懈地推行下去,必然会得到超乎想象的回报。

参考文献:

[1]袁钰信.信息化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时代金融,2013(36).

[2]赵成德.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6).

[3]梁洁.云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市场,2014(29).

[4]陶艳明.新经济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10).

[5]舒畅,王珊珊,陈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创新建设探讨[J].人才资源开发,2015(18).

[6]黄芳.信息社会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路径[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0).

[7]郭秀丽,葛玉辉.新常态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研究――以a公司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09).

信息资源管理的背景篇2

1网络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

档案信息资源是档案资料的整理汇编,是信息资源不断累积并延续过程中形成的信息载体,是历史材料的真实记录,也是信息使用并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制定决策。档案信息资源价值高,因为其是对原始历史的真实记录,能真实地反映当时事件,无论是权威性还是借鉴性还是凭证性都很高。从本质上说,档案利用率的高低是对档案利用情况好坏最为直接的反映,可以有效推进档案信息资源的不断深入,也可以实现档案信息潜力的挖掘,让档案利用呈现良性循环,其利用价值得到充分彰显。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网络与生活密切关联,带来档案利用管理的转变,不仅仅是理念更是模式。在当今社会,人们对档案信息的利用需求更加多元与迫切,而网络化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也是时代的呼声,历史发展的必然。

2网络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局限性分析

2.1档案网站建设不规范

伴随网络化进程的推进,档案管理逐渐与档案网站建设结合起来,各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纷纷建立档案网站,但是却缺乏统一的标准,网站体系自成一体,网址也没有命名规律,加上地区网站建设投入不同,其档案网站功能也不统一,服务质量呈现参差不齐的局面。网络化背景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大范围内的统一,实现档案资源的便捷查询与共享,缺乏统一的网站建设标准,档案网站管理上的差异,使得档案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加大,与最初设想相差太远。例如北京市档案信息网与天津档案网、晋档在线等这些地区性的档案网站就没有规范性的命名,全国范围管理起来较为混乱,而企业档案命名上也更加随意。而功能方面,具有政务信息公开及文件查询功能的档案网站只有70%左右,20%以上的档案网站无法提供文件查询,更多的企业档案网站只对内部高层开放,也不具备相应的档案特殊功能。档案网站建设的不规范和管理的混乱性都使得档案资源的利用价值大大削弱,这成为网络化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一大薄弱点。

2.2档案管理利用法制建设滞后

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一定程度上涉及知识产权的问题,而知识产权又是比较敏感的问题,关系到个体的利益,是劳动者智慧的结晶,虽然我国现行的法律对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进行了保护,但是在网络化开放的背景下,各种信息就可以自由传播,没有具体的法律条文进行约束规范,这是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阻碍因素。反过来说如果对知识产权保护过于关注,势必会阻碍档案信息资源的深入利用。保护与利用的矛盾不可调和,最重要的是要以法律的形式去约束管理网络背景下的档案运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依然是本质性的问题。

2.3档案管理复合型人才短缺

网络背景下对档案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对复合型档案管理人员需求迫切。但是纵观我国档案管理人员现状,其多数存在知识结构单一,思维固化的情况,虽然具备数据录入与管理的基本能力,但是针对网络安全等问题处理能力不足。并且这种不种不足延伸到档案人员的培养上。网络更新换代速度快,新技术不能很快被总结成教材,因此如何让档案资源管理人员掌握前言的管理技术是难点。管理人员缺乏经验,操作能力不足,学校培养出来的档案人才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也引发培养与就业的矛盾,这也成为制约档案人才队伍壮大与功能发挥的因素之一。

3网络化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优化策略

3.1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建设

基于当前网络化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利用缺乏统一标准,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建设势在必行。一方面对网站建设的标准进行规范,从需求入手,针对网站版面和功能定位制定统一的标准,加强定期考核?o督。例如网站设计,必须从可访问性、外观设计及安全性等几个方面入手统一设计,优化网络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网站功能的规范化建设。网站功能以档案机构的职能为参考,立足于网站的查询利用基础定位,编制清晰的查询目录和使用索引,介绍对应的企业档案资源和特色内容。实现多角度全方位的档案宣传介绍。关注档案网站与用户的在线交流,解答用户使用问题,不断调整优化,从而为档案网站注入活力,增强其吸引力,提升其服务价值。

3.2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法制建设

法制建设的重点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非法转载及恶意下载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一旦发现档案管理人员存在知识产权侵害行为也必须进行惩治,在涉及隐私的情形下,必须关注隐私保护,特别是要处理好知情权和隐私权的关系。网络背景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开发性极强,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加大对网络行为的规范约束,激发档案用户与管理者的自律意识,通过信息伦理教育的深化,加强道德约束。通过法律的完善与健全让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档案运行秩序。

3.3加强教育与培训做好复合型人才的输出

网络化背景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输出主要靠教育与培训。各大高校都开设了档案管理专业课程,在教学上应侧重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档案信息资源相关的课程都要涉及,掌握网络操作技术、具有网络安全应对能力,具有档案资源保护意识等等。而对于在职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定期培训的方式组织大学学习充电,让有经验的档案管理专家指导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档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可以配合一定的考核实施,通过有效的考核,让档案管理人员明确自身管理上的缺陷,从而结合自身不足,更有针对性地自觉地学习充电,让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获得员工内部的支持。通过人才资源的奠定,确保网络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科学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的背景篇3

媒体融合(mediaConvergence),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其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媒体融合是指将不同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随之会产生“质变”,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而广义的媒介融合范围较为广阔,其中包括一切媒介以及与其有关要素的汇聚与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媒体融合是信息时代背景下一种媒介发展的理念,是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基础上对传统媒体的有机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媒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也受到了现代媒体传播的影响。由于经济全球化与知识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竞争逐步由市场竞争发展为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的地位大大提升。一个企业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该企业所聘用的人员素质和现有的人员素质。因此,得到人才并保住人才成为了我国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从管理内容、管理形式管理模式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改变,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法与路径,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有利于企业长远的发展。

二、媒体融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媒体融合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例如,目前各类火爆的电视招聘节目,其将媒体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通过现代化、大众化的崭新模式进行岗位招聘,深受广大求职者的喜爱。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搭上媒体这辆“顺风车”,实现新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

1.媒体融合对人力资源管理内容的影响

媒体融合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内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工作内容方面的影响。媒体化、信息化的社会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的工作内容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网络丰富了原有的管理内容,使得相关工作人员从事的工作逐渐变得信息化和网络化,因此,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要熟练操作新媒体,积极面对信息化和网络化给工作的带来的挑战。同样,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各方面的工作内容上变得更加多样、复杂,例如各种各样的网络招聘,就要求企业HR能够熟练地操作新媒体,在各类求职网站、微信客户端等平台搜集信息,并对收集而来的信息进行分析整合,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吸收优秀的人才。

2.媒体融合对人力资源管理形式的影响

媒体融合不仅对人力资源管理内容产生影响,还影响着人力资源管理的形式。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形式主要以纸质为主,这种管理模式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都较为偏低,而媒体融合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不仅可以通过网络的操作,进行员工的招聘、培训以及人员档案管理等工作,还在公司内部搭建起了一个服务于全体员工的公共网络平台,使得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公开、透明,充分实现了企业管理的现代化与科学化。尤其是媒体融合背景下建立的员工网络绩效评估体系,大大提高了评估工作的效益,也确保了评估结果的公平与公正。在媒体融合的影响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大大节省了企业的人力和财力,同时使员工工作环境更加公开透明,有利于企业长远、稳定的发展。

3.媒体融合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侧重于对管理层的管理,忽略了对于普通员工的管理,不利于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激发员工潜力,还容易造成管理层与普通员工管理的脱节。而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领导与普通员工之间建起了一座沟通与管理的桥梁,由于网络媒体具有公平公开的优势,因而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所有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项目都会通过网络传递给每个员工,使企业员工分工明确。利用网络技术,企业上层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掌握基层员工的具体工作状况,并及时与员工之间形成互动和沟通,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平衡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架构。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使企业全体员工能共享企业的各类信息,大大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动力。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人力资源的变革路径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快,中国的经济将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巨大挑战。因此,我国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会空前激烈。而企业竞争的焦点将逐步从物质、市场竞争转化为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科技和文化的载体,是国家和企业经济发展的未来,他代表着一个时代最先进的生产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企业对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而要想拥有更多的人才,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信息化、现代化、媒体化等特点,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更规范、更系统、更高效。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仍存在不足,中国目前正处于人才争夺的核心地带,企业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站稳市场,要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变革,让人力资源管理更加信息化、科技化,使其成为企业的潜在市场。

1.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一方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要利用网络对企业进行广泛的宣传,例如,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网站等,将企业的个性化薪酬体系以及丰富的员工文娱活动等进行公开展示,同时,大力宣传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员工存在感与企业荣誉感,从而实现提升企业品牌形象的目的。另一方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建立一个集招聘、培训、薪酬等于一体的管理系统,实现系统化、自动化、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

2.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的媒体素养

媒体融合背景下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具备专业知识、互联网思维、财务管理知识、运营管理、心理学、统计学等多方面知识,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能够处理好“全与专”的关系,既要具备牢固的专业知识,又要成为一个多领域全面发展的人才。

3.树立发展创新的理念

媒体融合的核心与灵魂是创新。因此,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做到与时俱进,树立创新理念,并形成崭新的管理机制框架。建立适应于当代青年工作的环境与氛围,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在招聘、考核、培训、考勤、绩效、福利、薪酬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例如,可以设立旅游津贴、姨妈津贴、脱光津贴等有创意、有新意的“新兴福利”。为企业员工带去更多的关怀与贴心,从而更好地保障企业的长久发展。

信息资源管理的背景篇4

[关键词]背景调查;人员招聘;现状;完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9-020-01

背景调查狭义的概念‘般是指员工背景调查,广义的概念还包括组织或企业背景调查。背景调查一般所包含的内容:候选人身份户口验证、以往的经历(包括工作时间、岗位名称、工作职责、教育经历、薪资水平)、信用记录、他人的评价等。

背景调查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被调查人授权,背景调查要让被调查人知情。2.不涉及被调人尚未离职的公司。3.不涉及被调人个人隐私。4.第三方仅记录客观情况,不评价被调人是否胜任。5.给予认为有问题的被调查人中辩权利。6.被调查人信息保密

背景调查是一种能直接证明求职者情况的有效方法。通过背景调查,可以证实求职者的受教育背景、学历真伪、职业生涯状况、工资高低、离职原因、家庭情况、有没有犯罪记录等等。虽然背景调查要耗费公司的人力、物力,但一个好的背景调查,不仅能够使公司的招聘风险大大的降低,而且能够有效地预防欺诈,降低公司招聘成本。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公司人员相对较少,如果在招聘方而失策,可能对整个公司的发展甚至生存都是毁灭性的打击。

雇主应以股东,客户和员工的利益为出发点,有责任去核实拟入职员工的背景以及具体情况。一份彻底的员工背景调查报告,可以为企业节省未来不必要的花销,规避用人风险,减少企业招聘和培训以及再培训相关的费用开支,更重要的是为企业选用可靠的人才,避免对公司和客户造成的损害从而促进企业产生更大的效益。背景调查由独立的专业第三方机构如一览人才评鉴中心依托权威数据源通过合法的途径和方式对被调查员工、组织提交的信息进行核查、比对并形成背景调查报告以辅助委托调查人验证其真伪,或是为聘用、合作、投资以及司法措施等提供决策参考。第三方专业背景调查机构的服务团队可以让企业在相对较小成本费用下避免雇佣风险,提高招聘质量,加快招聘进程,多方而核实预聘员工的背景信息,做出充分知情的聘用决定。Firstadvantage公司于2009年进行的亚太客户调查中,78.5%的客户认为员工雇前背景调查能够帮助他们降低员工流失率,避免不正确的以及过失性聘用。

一、背景调查的重要性

企业为什么要做雇前员工背景调查

减少招聘和培训成本

减少人员流动

降低欺诈和企业内部作案风险

减少招聘失误以及由此引发的法律诉讼

减少组织/公司层而的诉讼

确保企业与业内惯例以及国内外法规的一致性

从整个招聘流程来观,背景调查是一个重要界而,背景调查主要是了解一下人才过往的工作情况以及工作成绩,这样会有助于对人才有清晰的把握,为下一步的录用决定作重要参考。由于我过早期对劳动力资源实行的是计划方式的配置,从学习到就业一般衔接较紧密,大多数人都是从学校直接到工作单位,很少出现职业的变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在逐步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各地人才市场基本都已建立起来,出现了全国性的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局而。由于人才在市场上整体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用人单位招聘门槛越来越高,对求职者的学历、工作经验、个人特长等要求水涨船高,求职者而临极大压力,相当一部分求职者在求职是对自己进行包装、求职书越做越精美,工作经历越来越丰富,其实水分很大的。那些文凭低、工作经验不足的候选人为迎合企业的需要,纷纷弄虚作假,致使假文凭、假职称证书到处泛滥。Firstadvantage公司提供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国的求职者中,有10%左右的职位申请人的实际情况,会与其简历产生差异。在这10%的人当中,99%都是在就职经历或教育背景方而做过手脚。

企业在招聘工作中所而临的种种风险可以归纳为胜任力风险、法律风险、职业操守风险、成本风险四大类。如果没有必要的措施,这些风险将直接由企业的人力资源部承担。市场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应聘者素质与企业要求之间的差异。而来自内部的风险不仅是试用期员工给企业造成的成本损失及企业品牌形象风险的可能,还可能危害及企业内部员工,客户与股东的利益。这些风险最后集中于人力资源部的招聘工作。而背景调查的价值就在于:1招聘效率提高:帮助企业人事筛除有虚假信息的候选人;2优化人力配置:全而了解求职者的素质与能力;3降低用工风险:帮助企业节省成本、规避用人风险。

防患于未然,无论你所代表的是500强企业抑或是小型企业,聘用合格的、诚实的员工对于组织的成功至关重要。背景调查是拒假于门外的有力武器,放弁背景调查意味着公司失去了基本的免疫力。

二、在中国做背景调查的难点

背景调查看起来听起来不错,但在中国并不如西方国家那样有效。这是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中国人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含蓄,并不会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特别是一些消极的、反而的评论。所以当向对方征求一个潜在候选人意见时,对方可能回复你“他和我一起工作时很顺利”或者是“我不是很了解他”。主要是他们不会告诉你任何致命的评论阻止候选人发展的机会。

在中国,很难找到专业机构来做候选人背景调查,同时难以得到求职者原单位的配合以及准确性问题。到目前为止,最困难的是:找谁来做调查?查什么?还有你相信调查结果吗?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求职背景调查体系

背景调查是国外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对企业歪曲候选人进行筛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主要背景核实方法为推荐信核实,其次为电话核实,也有利用商业调查公司进行的。商业调查公司通过公共纪录系统,购买信用纪录的企业已经计算化的纪录资料。同时法律为了防止侵犯个人隐私或防止就业时的歧视,对背景调查有一定的限制;而且原雇主提供的材料不真实或出于恶意传播给无关的人有可能会被控为诽谤,要负相应的民事责任。而我国目前对求职者的背景调查还无完善的体系支持,无论法律规范、制度规范以及社会舆论对此都还处在摸索阶段。这样信用体系的不健全使得企业根本无法获取求职者真实的信息。

(二)缺乏评估背景调查供应商的关键指标

对于为一个合格背景调查公司来说最重要的是调查机构的网络以及在相关行业的资源。其次,进行背景调查人的专业水平也是比较困难的因素。许多调查者在进行工作时,并不知道如何询问才能得到准确的信息。调查机构的本土化也十分重要。许多机构虽然是500强企业,但在中才几年时间。它们可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体系,但它们仍可能花更多的时间来适应中国市场,建立本土化。

(三)如何完善目前背景调查所面临的问题

根据我国背景调查的现状,完善员工背景调查可从以下几方而入手

1.诚信机制建立是完善背景调查体系的关键。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大了造假者的成本,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建立求职者背景调查体系提供可能。而社会诚信的建立、法律和制度上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完善求职者背景调查体系。现在学历造假司空见惯,办理各种假证件的广告成为大多数城市市容整治的难题。这反映出公众对造假的漠视,这也成为造假者层出不穷的缘由。只有个人信用、社会诚信的健康建立造假者才会无地白容,同时法律和制度对个体和企业的利益保护才会使背景资料证明人和企业敢于说真话、造假者由此才会销声匿迹,企业才会获得真实的员工信息。

2.个人信息资料建立及完善是完善背景调查体系的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建立求职者背景调查体系提供可能。一般来讲,员工背景调查主要分为学籍调查、历任公司调查以及个人信用和特别记录调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员工信息获取比以前容易。我国已经对近年来颁发的高等教育毕业文凭进行了电子注册,用人单位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地检验出学历的真伪。对没有上网的文凭,可以通过与高校有关部门联系来证实,甚至部分高校已将学校历年毕业的学生名单挂在网上,随时供查询。同时依托互联网的中国企业从业人员管理系统的网站也己开通运行,只要是具有法人资质的企事业单位注册成为其用户就可以凭密码进入该网站查询应聘者的个人履历、学历、在原单位的表现、工作能力以及是否有不良记录等历史资料。国家相关行政执法部门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发展也为员工背景调查提供及时信息。

3企业内外部调查相结合是现阶段企业背景调查的最有方式。针对背景调查现状,用人单位对新进员工进行背景调查首先根据企业的规模、实力决定背景调查的强度。另外,不同职位对背景调查的要求是不同的。背景调查的强度取决于招聘岗位本身的职责水平,职责较大的岗位要求进行准确、详细的调查,对于管理人员、重要的职能及关键岗位的聘用时尤为重要。因此可以通过工作分析确定对岗位的调查内容。对不同岗位要根据其性质确定调点。

人力资源部进行员工背景调查,首先可以从网络或学校学籍管理部门查阅应聘者的教育情况,分辨文凭真伪。其次与人力资源部门或被调查人在前公司的最后一任主管来核查。主要内容包括:任离职时间、职位、主管姓名及职位、离职原因、是否适合重新雇用、是否有违规违纪及劳动仲裁记录、离职前工资和奖金福利。通过和候选人前任主管的访谈,以了解该员工的工作表现、优劣势、性格及诚信度等方而的信息。第三是档案管理部门。

背景调查也可以通过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选择一家具有良好声誉的调查咨询公司,向其提出调查项目及具体要求,双方签订合同。约定交付时间和调查信息,方便快捷是种方式的优点。

背景调查并不是万能的,错误和失真在所难免,但如果将背景调查和其他甄别手段相结合,比如对技能,知识的评估,以做到尽可能的全而,就会大大提高人员选择的准确度。通过最初的人才甄别以及后期的背景调查,这样综合的评估适用到公司候选人。细节决定成败,把背景调查工作做好做细,企业才能在人才选聘中达到去伪存真,获得企业最优秀、最合适的人才。这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败的关键要素之一。

参考文献:

[1]aSUwStudentsattomeyprogam[m]

[2]theattomeyGeneral'sReportonCriminalHistoryBackgroundChecks[n].Usdoj.gov.Retrieved,2013-10-25

[3]黄海莹背景调查企业招聘的暗器[J]中国新时代,2008(05)

[4]姚莉萍,毛海强.员工招聘中背景调查的技巧[J].人才开发,2005(08)

[5]陈维政,等.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高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信息资源管理的背景篇5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档案;管理;新思路

1互联网背景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缺乏统一的网络化管理机构

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传统的档案管理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都比较落后,缺乏一个必要的网络化管理机构来对各档案管理部门进行规划管理,从而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了各自为政、各成系统、缺乏规划等不良现象,也影响到档案资源的共享。在互联网背景下,部分的档案管理部门也意识到了档案资源共享的重要性,但由于管理体制的限制,没有一个网络化管理机构来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网络化的规划、协调。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大部分的档案管理部门都还在沿用比较落后的封闭式管理,从软件、硬件的配置到档案数据库的建设,都处于一个分散、各自独立的状态,对档案管理的人力、物力、财力也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使我国本来就比较有限的档案管理建设经费更加捉襟见肘,制约着我国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发展[1]。

1.2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严重滞后

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档案管理部门已经开始建设一些小型的档案信息数据库。但是,由于不同的档案管理部门都各自为政,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都怀着敝帚自珍的态度,对于建好的数据库基本上都是自建自用,而且,建好的数据库也存在着规模较小、标准化程度较低、类型较单一等现象,数据库的建设都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对数据的控制、管理也不规范,能够对外提供的服务也较少、较差,甚至是数据库只为本部门服务,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滞后于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并对互联网背景下的档案管理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2互联网背景下的档案管理新思路

2.1优化档案信息的网络环境

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但推动了档案管理的快速发展,也使档案信息的安全面临着严竣的考验。在我国的《档案法》中这样规定:“档案工作者的基本职能和历史使命是维护档案的完整和安全,方便社会各方面的利用”。由此可见,档案信息的安全是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网络技术,如防火墙、电子身份认证、电子加密、防改写技术等,来优化档案信息的网络环境,以便更加有效地抵抗各种恶意攻击行为,确保档案信息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网络环境中[2]。

2.2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

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创新意识是所有档案管理人员都必须具备的,这是促进档案管理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档案管理人员应当顺应档案管理发展的趋势,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进一步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档案管理创新的基本前提是档案管理人员管理观念的创新,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实施。档案管理人员要在树立现代化管理意识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创新来实现档案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社会化。另外,档案管理人员要在互联网这个大环境下,将“以人为本,服务至上”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理念,以满足多用户需求为目的,通过创新的管理来推动档案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怀着创新意识来探索档案管理的新思路。

2.3构建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实现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3]

在现代互联网这个大环境中,为了增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效果,必须建立一个能使档案信息资源互通、互联的档案信息资源体系,这对于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首先,将档案的信息资源按照行业进行分类,并对各个行业的信息资源分别进行综合、整理、开发,以构建行业性的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并分别为本行业提供服务。

其次,以市级档案管理部门为中心,建立一个地区性的档案信息资源综合管理体系,对该地区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合并,并进行统一利用,以实现地区性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再次,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的信息处理、管理技术,来构建档案信息数据库,以便对档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同时,通过互联网把各地档案信息数据库进行互相联通,全面实现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以降低档案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并减少档案管理工作的运行费用,使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实现一个质的飞跃。

2.4使档案信息利用的反馈渠道保持畅通

对于档案信息利用效果的反馈意见,档案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地进行收集和整理,以便更好更及时地掌握社会对档案信息的实际需求,并根据反馈意见对档案信息服务工作进行强化和改进。因此,档案管理部门必须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便对档案信息的利用进行完善,做到档案信息的利用及其反馈信息的收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最终确保反馈渠道的畅通。

2.5建立统一的网络化档案管理机构

为了建立统一的网络化档案管理机构,档案管理的领导部门必须对各档案管理机构进行组织、协调,并制定出相应的技术规范和行为准则,同时给予必要的技术指导和行政监督。通过建立统一的网络化档案管理机构,全力构建一个包括全文数据库、文献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在内的多类型数据库系统,并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应用软件,使整个地区的档案管理工作在思想上保持统一、在行动上保持协调,以改变档案管理以往那种分散、各为其主的落后状态。

2.6档案管理由管理向服务转变

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就是非常单纯地对档案的资料进行管理,但在当今互联网和信息化的大环境下,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截止大,对信息传递速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档案管理部门必须将传统的管理性工作向服务性工作转变,把档案管理的工作重心从对信息的管理转向为用户提供服务上。互联网背景下的档案管理,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化优势来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使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使档案事业向着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方向发展。

2.7档案信息由实体信息向虚拟信息转变[4]

在互联网背景下,对档案资料的管理实行的是信息化的管理,信息资源的采集和管理都是通过无纸化操作来完成的,而不是像传统的档案管理那样采用纸质材料来操作。对于原本采用纸质材料进行记录、保存的实体信息,也都通过一些现代化的数据采集技术,转换成虚拟化的信息。同时,在信息的分类管理上,也不再使用传统的书架,而是使用计算机软件和数据库系统等一些比较先进的现代化手段,来对信息进行分类保管。另外,在对信息资源的显示和上,也由传统的实体资料查阅方式转向通过互联网来对虚拟信息进行,并利用互联网来实现档案信息的在线检索、查阅与传输,使档案信息真正做到了网络化。

3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档案信息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对档案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为档案管理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也给档案管理带来了不少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许美玉.论网络时代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实践[J].科技与企业,2012(8).

[2]孟祥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思路[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0).

信息资源管理的背景篇6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档案转变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100-02

“大数据”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被快速地应用于诸多行业,并且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它推动了大数据时代的快速到来。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必须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根据大数据时代高校档案工作的新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实现高校档案工作的新转变,以更好地发挥高校档案信息资源价值。

一、大数据及其特点概述

(一)大数据提出及发展

2011年麦肯锡首次提出大数据的概念,在《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下的一个前沿领域》一文中并提出了自己对大数据的认识,他认为大数据已经实现了多个领域的渗透,并对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此后,在美国政府的推动下,《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一文出现在公众面前,掀起大数据热潮,人们对大数据的认识逐步深入化、普及化。

(二)大数据特点

随着大数据概念的提出,人们对大数据的特点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综合人们既有的研究成果,大数据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信息量极其丰富,从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单位可以看出,从tB到p再到ZB级,这种增长趋势并没有出现停滞的迹象;信息资源类别多样化,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类别从传统的相对单一的图文类型向多样化转变,涵盖音视频、网页资源信息、位置信息等,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类型;信息资源整合大,随着信息资源的日益丰富,人们获取信息的难度增大,但通过整合获取的信息价值得到大幅度提升;处理速度得到快速提升,处理速度得到了秒级时效。

二、高校档案信息服务提升必要性

(一)高校档案信息服务提升是顺应大数据时代必然需求

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量庞大,数据信息类型丰富,数据信息的密度却相对偏低,信息处理速度快。大数据时代的这些特点,迫切需要高校档案信息服务做出相应的调整,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自身的新发展与提升,否则就难以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难以发挥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

(二)高校档案信息服务提升是数据信息服务的时代需求

大数据时代,人们的信息获取观念产生了重大转变,社会需要信息供体转变信息供给方式,树立“数据为主”的信息服务观念。高校传统的档案信息服务显然已经难以适应社会以“数据为主”信息服务理念,必须基于社会档案信息服务需要,建立新型的档案信息服务模式,顺应信息时代的需求。

(三)高校档案信息服务提升是促进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

大数据时代,信息量巨大,资源类型丰富,高校档案信息服务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高校档案信息传统服务已经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服务面不广,服务缺乏灵活性、便捷性,大大制约了大数据时代高校档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只有进一步提升档案信息服务水平,才能实现由内而外的发展,提升档案管理工作影响力。

三、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工作理念滞后

大数据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档案管理工作首先面临着一个思想理念滞后的问题。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传统思想理念已经难以适应时展需要,必须从传统思想中转变出来,基于大数据时代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新特点,摆脱惯性思维的影响与束缚,实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理念的新发展与新突破,以适应大数据时代高校档案管理工作需要。

(二)档案信息供给力弱

大数据时代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信息数据资源丰富,这就要求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具有较强的信息供给能力。目前高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存储与分析能力明显不足,突出地表现在检索效率低,高校档案信息不仅查全率效率不高,查准率也明显不高;信息分析能力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档案利用形式传统,基于信息分析与加工的新型信息供给能力有待提升。高校档案工作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供给与服务能力,才能满足大数据时代的要求。

(三)档案服务方式单一

高校传统档案服务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封闭式服务为主,服务消极现象严重,缺乏主动性。服务方式的单一化使高校档案工作陷入了“重视信息保管、淡化信息利用”的模式,高校档案管理内容单一,主要以文书的形式存在,造成馆藏资源的单调化,服务对象狭隘,主要服务于高校党政行政机关;档案资源的获取,需要实地借阅,而且审批程序复杂。高校档案服务方式的单一化,大大制约了档案工作效能提升,成榇笫据时代制约高校档案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档案信息安全隐患

大数据对高校档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构建开放性的资源服务模式,推动档案资源的共享。在档案信息资源开放与共享的同时,带来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性问题。目前基于档案信息安全措施难以提供有效保障,尽管高校相继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但是缺乏宏观设计,导致建设标准不统一,信息化程度不高,相应的法律法规也相对滞后,明显滞后于大数据时代高校档案工作安全需求。

四、“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档案工作的转变

(一)转变档案工作理念,提升信息服务意识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服务理念,以更好地发挥高校档案管理资源价值。

1.树立开放型服务理念

大数据时代要求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这就需要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根据高校档案工作定位,做好档案信息资源的归类与整理,树立开放理念,走出传统的思想束缚,使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师生,推动高校之间档案资源的共享与互动,实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最大化效能。

2.树立个性化服务思想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资源以爆炸的方式喷涌,这就需要高校档案工作树立个性化服务思想,进一步提升服务意识。大数据时代,信息数量巨大,提升了用户信息获取的难度,高校要通过个细化服务,进一步提升高校档案资源供给的针对性,满足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

(二)加强档案信息整合,提升信息收集能力

高校档案工作的一个重点是提升信息收集能力,这是发挥档案信息资源价值的前提与基础。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必须将信息整合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不能优化与提升档案信息收集能力。

1.既有信息资源建设

高校档案工作要进一步强化既有档案信息资源的归档,根据大数据时代要求,推动档案资源建设的信息化水平,完成传统纸质档案资源的电子化归档。电子归档过程中必须强化标准意识,质量意识,从而能够有效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同时要确保档案数据信息的信度,确保电子档案的真实性。

2.新型信息资源整合

高校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大量的新型档案信息资源。高校要加强新型信息资源收集,提升信息资源采集的广度与深度,尤其是要突破档案资源以“行政档案资源”为主的档案资源采集思路,融入人物、文化、科研、历史等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还要关注媒体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以更好地提升档案信息收集能力。

(三)借助现代技术支撑,强化信息服务能力

大数据时代是技术滋生下的产物,因此高校档案工作要强化信息服务能力,必须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为支撑,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增值与服务能力升级。

1.规范的数字化处理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档案工作必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实现规范的档案资源数字化处理。新时期,高校档案工作必须将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处理作为首要任务,对所有档案完成数字化加工,提升档案资源数字化加工的技术含量,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奠定坚实基础。

2.升级信息管理系统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提升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高校必须基于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对既有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优化升级,构建基于大数据时代的档案管理系统,确保信息系统的存储、分析能力,并且是信息管理系统具有相对的可扩展性,以确保高校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四)优化安全措施,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安全是高校n案工作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高校必须优化安全措施,加强档案信息安全管理。

1.提升安全技术

高校要发挥技术优势,用先进的技术构筑起第一道安全防线。高校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以安全及时为支撑,提升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控能力,通过先进的监控技术、密码技术、信息过滤技术等,从技术层面严防安全漏洞。

2.强化制度建设

高校档案第二道安全保障是安全制度,高校要基于大数据时代安全问题,加快安全制度建设,力求全方位地规范人们的行为,将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确保高校档案工作能够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

总之,高校档案工作转变不仅是大数据时代的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档案工作必须基于大数据时代特点与要求,进一步提升工作主动性,使档案工作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促进高校更好、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姜萍,姜叶飞.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档案管理模式变革研究[J].兰台世界,2015(11):30-31.

[2]傅笑然.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探析[J].高教学刊,2015(19):128-129.

[3]王涛.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档案资源共享研究[J].兰台世界,2016(04):75-76.

[4]王书伟.大数据时代政府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3.

[5]松姗.综合档案馆政务微博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6]石洁.面向公众的国家综合档案馆特色馆藏体系建设研究[D].山东大学,2010.

[7]资蕙.信息公平与档案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安徽大学,2007.

[8]timothyR.Huerta,marka.thompson,ericw.Ford,williamF.Ford.electronichealthrecordimplementationandhospitals’totalfactorproductivity[J].DecisionSupportSystems.2013(02).

信息资源管理的背景篇7

1.大数据对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带来的影响

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所涉及的异构数据源主要包含两大类:一类是用结构化的数据来显示的一些电子资源,如BBS、留言板、e-mail咨询、图书馆博客、微博等’读者在访问这些电子资源时,就会出现很多半结构化的数据;另一类是非结构化的数据,如在线咨询、QQ咨询的历史记录、搜索方法、搜索痕迹、存储信息、视频、语言等。另外,还可以通过读者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上搜集到读者的一些有效信息的相关数据。正是以上所讲述的这些数据,构建了整个图书馆信息咨询的大数据。图1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系统架构图。

除此之外,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在校生数量的增加,这些数据也在持续增加,也会给图书馆的信息咨询服务带来一定的影响。

1.1对图书馆信息咨询中的数据存储带来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巳经遍布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运用互联网所产生的虚拟化信息、视频动画、音频、图片、自动分析以及生成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而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中的数据存储是有限的,这些逐渐增加的信息,也会引起图书馆知识库的严重超载。所以,图书馆应该加强对信息咨询服务大数据的科学、有效管理,促使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的健康发展。

在大数据背景下,对数据信息的有效管理不同于以往的管理数据文件的方法,主要具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大数据背景下,数据的占用空间很大,传统的信息咨询存储无法实现高性能数据的有效共享;二是数据越来越多,整个数据传输网络无法进行正常的数据分级、数据归档、数据备份以及数据保护等,进而无法进行文件的有效管理和保护;三是这些大数据中,也会存在一些重复的数据,这些重复的数据不仅会占用一定的存储空间,也会在读者进行咨询服务时提供给读者。

1.2对图书馆信息咨询中的数据处理所带来的影响

当前,云计算被逐步运用到具体的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中,而合理运用云计算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大量数据存储以及处理的问题。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又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但大数据的处理能力与传统的信息咨询组织能力、分析能力和储存能力无法实现有效统一,这也会影响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的健康发展。大数据的处理能力很强大,已经大大超出了传统信息咨询系统对信息交互、信息输人、数据输出、数据搜索等的辨别和理解程度。

1.3对图书馆信息咨询中的信息安全所带来的影响

云计算存在信息安全的问题,而大数据也同样如此。从信息咨询管理和政策的因素来考虑,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的各种数据的传递和融合,都会涉及图书馆机构本身、图书馆咨询管理员、读者个人信息的融合和共享,这样就会导致一系列的知识产权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而这些安全问题也需要被迅速解决。然而这些信息安全不同于传统的信息安全,它是一种新型的安全问题,必须要在全面考虑大数据背景下数据的开放、高速及保护的有效平衡,以及机构的知识产权、读者利用信息咨询数据实现最大利益化的基础上,来有效解决这些安全问题。

1.4对图书馆信息咨询中的大数据理念与人才所带来的影响

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信息咨询要想更健康地发展,必须要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其中,最主要的、也是最核心的,就是要变革图书馆信息咨询知识的生产方式以及传播方式。当前,出现了更多的多元化数据结构,这样图书馆现有的信息咨询知识库就显得较为匮乏,也很难面对大量数据的快速冲击,因此需要改革传统的知识生产方式以及服务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健康发展。而大数据的快速增加都是人的原因引起的,所有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创造出大量的非机构化的数据’人的因素是很难控制的,这就需要有专业的it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这些复杂的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和管理。然而,当前这种专业的人才还是比较匮乏的,无法很好地解决这种问题。

2.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的变革和创新

2.1创新图书馆的信息咨询服务理念

图书馆以往的信息咨询服务理念、服务方式较为落后,没有创新性,无法很好地服务于读者,很难发挥出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的积极作用,给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的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这种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也很难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必须要对现有的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理念和方法进行有效创新。首先,必须将读者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树立为读者服务的理念,进而更好地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其次,要积极、认真搜找、分析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知识系统中与读者有关的数据,根据读者的不同需求,给他们制定适合的服务体系,积极发挥信息咨询服务的主动性,并以通过数据分析得到的预测结果为基础,构建一种超前服务意识,结合读者可能得到的一种需求,做好服务体系。只有不断创新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的理念,才能更好地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

2.2创新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的管理模式

当前,图书馆的信息咨询服务管理模式比较落后,已经无法很好地满足图书馆的信息发展需求了。而存储技术的发展和引人,可以使图书馆积累丰富的异构数据,但随着数据信息量的逐渐扩大以及数据信息的逐步更新,图书馆必须要改变并创新现有的管理模式,以更好地满足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的信息化发展需要。首先,加强文献的采访,构建读者参与的机制,让读者由传统的被动接受服务转变为主动要求服务,促使读者也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参与者。同时,还应该积极发挥读者的自主性,强化读者的参与意识,从而有效提升资源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其次,应该创新当前图书馆落后的借还书服务模式,挖掘读者的潜在借书需求,进而有效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并且还应强化信息推荐系统的能力,便于读者的快速选择。最后,需要创新图书馆的信息咨询服务,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准确预测读者的期望需求,进而给读者提供更加优质、贴心的信息咨询服务。

2.3对图书馆面向读者资源的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大数据的出现也给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的变革和创新提供了基础的保障以及大力的支持。但是,科学的先进技术、新的发展环境以及读者更加多元化的需求,也给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带来了更加严峻的考验,而图书馆现有的馆藏资源模式巳经很难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以及图书馆现代化的发展需求了。因此,必须要对图书馆面向读者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才能满足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需求,也才能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

首先,传统图书馆要想有效提升信息服务能力,并且更好地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就必须以整合图书馆面向读者的资源为基础,构建并有效推进资源整合服务体系,从而有效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知识含量,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即图书馆的资源、服务、技术、环境以及用户体验的全面整合。

其次,在现有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前提下,实现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的有效结合、图书资源与期刊资源的有效结合、中文资源与外文资源的有效结合、馆藏资源与网络资源的有效结合,确保图书馆资源的全面性,进而为图书馆的信息咨询服务提供最为基础的资源保障。

最后,对于现有的图书馆馆藏资源来说,在大数据背景下,也只有一种网络集成技术体系,因此必须要加强对网络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利用,更好地实现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有效整合。同时对于图书馆内部的一些存储数据,应该有效推进分布式的异构信息资源整合管理方法,对这些动态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拓展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方式,并且还应该有效提升系统的分析、挖掘能力,结合挖掘出的数据准确判断读者的预期需求,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整合’进而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2.4构建数据分析辅助决策系统

数据分析辅助决策指的是在搜集、分析、挖掘完相应的数据后,将分析出来的数据做成直观、动态的报表,以报表或是图片的形式将这些数据交给决策者,给决策者提供最为基础的数据分析,便于他们进行准确的决策。决策者要想得到最佳决策结果,必须要有真实、可靠、准确的数据分析系统,从而给决策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应用环境,便于他们对各项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并根据这些整合的数据进行准确的决策。当前,高校图书馆现有的数据管理系统可以给读者提供方便的査询服务,但图书馆的现有系统却不能根据读者所提交的信息、数据而对这些有效数据进行整合,也不能对读者的信息进行分析、挖掘,只可以进行简单的推算,这样也就无法挖掘出读者的潜在需求以及期望需求了。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需要构建数据分析辅助决策系统,这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图书馆现有系统的最大功能,还能对读者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挖掘,从而结合这些信息为读者提供更加超前、优质的服务,并且还可以快速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的数据’便于他们进行高效、准确的决策。

3.结语

总之,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系统最主要的就是要服务于读者,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然而图书馆传统的信息咨询服务已经很难适应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需求了。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必须要对图书馆现有的信息咨询服务系统进行变革和创新,从而有效提升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进而推动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的健康发展。

信息资源管理的背景篇8

【关键词】网络背景图书馆创新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1-0042-02

为了对人们文化生活质量的提升提供助力,在网络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怎样在原有工作机制的基础上更好地开展图书管理工作,已成为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网络背景下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机遇

网络的发展为人们生活工作带来很大方便,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更是为管理工作带来各种机遇,能更加有效地提升管理工作效率。

1.管理自动化

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最大的机遇就是实现了管理工作的自动化,改变了传统反复、繁杂的工作体系,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管理工作逐渐由人工、电子发展成为今天的网络体制,利用计算机完成信息资料的收集、统计、订购以及编目等工作,使工作过程更加简单方便。同时,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可以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特别是消除了传统工作过程中在各书架上下的工作,以及繁杂的摆书程序,使工作人员工作情绪得到缓解,不再是“谈书色变”。

2.信息共享

网络图书馆管理工作与传统工作模式相比更具服务性,可以更大程度为人们带来更全面、满意的服务,满足人们的需求。现在图书馆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不同馆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打破了图书馆之间以及区域之间的空间限制,使人们在寻找所需的资源时可以更方便、更快捷。同时,图书馆实现网络技术也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在信息检索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更多需要的资源。

3.图书馆模式多样化

传统图书馆是在特定位置建立特定建筑,然后存有很多图书、资料,以满足人们对图书的需要。随着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逐渐实现了图书馆多样化,如电子图书馆、微缩图书馆等,这些模式的存在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帮助。通过电子图书馆人们可以在家中利用电脑就获得自己所需的资料,不需要再专门跑到图书馆对资料进行寻找,节省了大量时间。在网络背景下,图书馆的发展更为快速,通过多种模式的建设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快速、便捷的服务。

二网络背景下图书馆管理工作具体实施措施

基于网络背景下,以及人们对图书馆多样化的需求,必须对图书馆管理工作进行创新,以保证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要想在网络技术应用的背景下,做好图书馆管理工作,必须改变传统工作模式,针对人们需求制订相应工作管理模式,并加强对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措施如下:

1.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图书馆资源管理工作

与传统图书馆管理工作相比,在网络环境背景下开展管理工作更具高效性和快速增长性。针对图书馆图书繁杂的特点,信息资源管理一直都是管理工作的重点所在。因此,基于网络背景下想要加强对图书馆的管理工作,首先需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图书馆资源工作。加强对图书馆资源的管理工作,需要针对图书更新快、流通面广以及整理复杂等特点来制定工作体制,保证工作在实施过程中的层次性、特色性以及重点性。针对这一点可以分为两个步骤来完成:一是对印刷型资源的管理工作。要认清印刷资源具有的优势,不能因为电子图书的存在就忽视此方面,如印刷资源适合人们阅读习惯。因此,对印刷型资源的管理可以按照重点性、创新性等原则进行工作,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免重复性的工作。另一方面是对电子资源的管理。随着网络技术在人们生活工作领域中的应用,图书馆在对数字化资源进行管理工作时要建立健全馆内数据库,加强对图书数字化管理。除了以上两点还应做好各馆之间的资源共享,以此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保证管理工作质量不断提升。

2.加强工作团队建设

工作人员是图书馆管理工作实施的主体,工作人员素质如何决定了管理工作执行的效率。因此,想要在网络背景下提升图书馆管理工作质量,必须加强工作团队建设。针对这一点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首先,明确工作人员重要性。想要做好图书管理工作,领导要认清员工的重要性,对其作出的成绩要表示肯定。传统图书馆管理工作中领导对待管理人员的态度往往片面化、绝对化,认为好的永远都是好的。想要提升管理工作质量,领导必须改变这种管理态度,对待员工必须一视同仁,要尊重每一位员工所付出的努力,关注每一位员工的需求,为其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促进其前进,进而提升工作质量。其次,积极培养管理人员工作兴趣,以此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要对管理人员的工作作出肯定,并为其创造晋升机会,使其在获得自信心的同时激发起上进心,增强其工作忠诚度,将图书馆的发展作为自己的发展。最后,还应为工作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进行网络技术的学习,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才能。制订相关规章制度,规定其必须要熟练掌握各类检索软件及程序的应用,能完成对杂乱信息的筛选、整理、存储、控制,保证在网络背景下可以熟练完成管理工作。另外,还可以在馆内形成先进带动集体的工作模式,以此来不断刺激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进而可以提升管理工作的质量。

三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逐渐进入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为提升人们文化生活质量带来巨大助力。在网络背景下图书馆管理工作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只有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对传统工作模式作出改变,并确定相应的工作体系,以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来满足人们对图书馆多样化的需求,才能使图书馆管理工作质量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马桂英.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图书馆管理工作——彭阳县图书馆管理工作思考[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2)

[2]赵国林.数字环境下传统图书馆管理的批判与创新[J].图书馆学研究,2009(5)

信息资源管理的背景篇9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高校图书馆资源库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

1高校图书馆的职能

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是保存并且提供文献资料使用。高校图书馆,在作为学校文献信息中心的同时,又是教学与科学服务研究的学术机构,因此比普通图书馆肩负着更多的服务与职能。

(1)资源中心。将信息资源作为中心是图书馆早期发展主体。古代时,保存人类文化典籍是图书馆的主要职能。随着社会发展这一点仍未改变,只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馆藏资源逐渐多元化与丰富化。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图书馆的资源能够通过互联网共享,让读者能够随时随地的获取所需信息,同时扩大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2)学习中心。高校图书馆能够为学生带来相对安静与舒适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进入全神贯注的学习状态。一方面,学生能够借助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来完成自主学习与自主研究,另一方面,其还可以在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等大考前利用图书馆提供的阅读空间完成作业,学习以及复习。这样的行为虽然看似与一般性阅读一样,实际来说,只是对高校图书馆的阅读空间进行了利用,对其他资料的使用程度比较有限。(3)学术交流中心。在新信息时代下,高校中更多的借助学术交流以及合作等活动进行科学研究,图书馆被赋予的新职能就是信息资源中心,能够为科研人员,学生以及教师提供良好的、开放性空间进行,比如可以利用大厅举行各类讲座等活动,进而能够促进对馆内大量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

从上述不难看出,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化背景下具有越来越重要的职能,因此,需要注重建立起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库,才能够最大化的发挥其职能作用。

2信息化背景下我国高校图书馆资源库建设的建议

在信息化背景下,信息的更新速度逐步加快,信息量也呈几何基数增长,因此使得传统的以藏书为主的图书馆运营模式的局限性被放大,出现如资源信息更新速度跟不上时代脚步,馆藏空间不足等问题。再者,读者更倾向于使用快捷便利的互联网进行信息获取,使得传统图书馆使用率逐步降低。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着手图书馆的改革,如应用计算机,新兴科技设备,网络技术等建设数字化资源库,以适应时代转变。

2.1树立以人为本,读者至上原则

提高图书馆自身信息资源建设能力是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资源库建设发展的主要精力所在。因此需要由其所藏的信息资源入手,积极做好相关的整理工作,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图书馆工作中,将读者利益放在第一,保障图书馆中读者的学习理论以及切身利益能够落实。同时,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背景给于图书馆发展的全新使命,将馆藏资源合理的由纸质藏书变为电子藏书。也要充分利用读者的兴趣爱好,帮助其提高阅读能力。除此之外,要改善纸质藏书的闲置率,增强读者对学习知识的信心与动力。而且为了使得读者能够读好书,更快更好的读到书,还需要帮助其了解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体制与内部特色。另外,高校图书馆资源库建设还需要走多元化路线,以满足高校师生进行学习与科研的需要,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高校图书馆独特的重要性。

2.2突出重点学科与特色资源,建立起特色资源库

由于高校存在着确保领先学科,建设一流学科,发展潜力学科,扶持特色学科的建设方针,因此高校图书馆的资源需要向重点学科倾斜,对重点学科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收藏。只有立足与高校的需要,侧重专业需求,把握住学科发展方向,才能建立起特色、高品质的资源库,满足用户多方面的需求,寻得图书馆更好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3实现资源库资源共享人类对于知识的追求与渴望促成了图书资源库的建设、发展以及共享。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资源库建设的主要目标是需要不断提高学生对于藏书的热爱。高校图书馆拥有者大量学术资源,因此无论是从技术层面还是理论层面,均具有着强大的集合能力。在信息化时代下,若是图书馆内全部藏书均是纸质,读者则不容易搜索到自己所需书籍,或是查询资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因此,高校图书馆需要提高网络信息运用能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资源库,将图书馆价值发挥最大。

2.4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建设

目前,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一方面需要将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源转变为规范化,数字化,能够进行资源共享的信息,另一方面还需要不断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充分发挥出其体积小,检索快,储量大,便于共享与保存的优点。

第一,将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电子化。信息化背景下建设资源库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将图书馆馆藏纸质资源进行数字化。信息数字化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馆藏目录。图书馆需要将其所藏资源编制成联机目录数据库,投入互联网,在图书馆网页上用以网络用户访问查阅。其不仅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更是信息化资源库建设基础。第二,各种类型的数据库。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特色以及技术,合理有效的推进资源库建设,从而建立起独具特色的资源库,提供良好的电子信息服务。

第二,对网络资源的收集,整理以及利用。高校图书馆充实自身资源的有效途径就是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开发利用。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库中所包含的信息资源并不仅仅局限于馆藏的纸质藏书,更多的是互联网上各类信息资源,因此图书馆需要注意将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利用。互联网中蕴含着庞大且丰富的各类信息资源,根据不完全统计调查,其包括有联机数据库、联机目录库以及两千多种网络杂志,一千多种媒体新闻网络版以及各类书籍,软件,专利信息,娱乐等超过百万的信息源。一旦对这些信息源进行有效的收集,整理以及利用,能够有效的充实高校图书馆资源库内资源信息含量,满足更多师生的使用需求,扩大图书馆服务范围,进一步的促进高校图书馆良好可持续的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背景下如何进行高校图书馆资源库建设,是一项繁琐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成功,而是需要长期积累,不懈努力。因此需要高校图书馆自身以及各个部门的努力,才能够将信息技术与资源库建设完美结合,促进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升,进而发挥出更好的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

[1]蒋若珊.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建设的策略[J].咸宁学院学报,2011(4):40-44.

信息资源管理的背景篇10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时代导读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255-01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数字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信息化是提升工作效率,改变工作强度的最佳工具。随着世界范围内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受到了各行各业的普遍欢迎。在网络信息时代,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图书馆的智能管理系统日臻完善,图书馆利用计算机技术使图书馆逐步走向自动化与智能化。图书馆导读服务是图书馆发挥其服务读者、服务学生的重要途径,对于中职院校的图书馆来说,有效实施导读服务,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引导职能,将图书馆的引导、干预职能充分发挥,引导学生根据中职院校教育服务的实际需要,培养阅读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社会信息多样化和信息个性化的程度较高。

1信息时代背景下开展中职院校图书馆导读服务的必要性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包括我国中职院校在内的各大图书馆都纷纷实现图书馆的数字化工程,在实现图书馆数字化工程和网络信息化、智能化的背景下,图书馆内的各种文献资料、资源、图书等都进行数字化、电子化处理,使图书馆内的信息资源能够通过数字化传输和获取,能够为用户提供数字化的信息服务。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图书馆的导读服务,主要通过图书馆多媒体和计算机对读者进行引导服务,使读者能够正确和高效地利用图书馆内的各种资源和终端载体,最大限度地利用图书馆的文献和图书资料等。从深层次上说,图书馆的导读服务是一种文化上的导向和价值观的引导,引导读者进行有效阅读,扩充有效知识面,陶冶情操,提高精神文化层度。对于种植院校的图书馆来说,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通过校图书馆内的各种计算机终端与多媒体设备以及图书馆的现有资源及网络,引导学生高效利用图书馆的现有资源,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引导学生积极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将学生的文化导向引导至积极向上的健康角度。通过高职院校图书馆导读服务,对高职学生进行主动引导,进行高层次的导向工作,而非简单的说教和指导,而是通过形式和服务引导和积极干预学生的阅读活动。

2信息时代背景下中职院校图书馆导读服务的创新策略

2.1利用网络新媒体有针对性地实施图书馆导读服务

在网络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图书馆的数字化工程不断普及,图书馆信息化业务流程将图书馆的管理模式进行数字化和网络化转变,各文献资料的收集、分类、检阅、查阅、借阅、规划等流程网络数字化,使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由单线条模型转变成网络模型,即读者可以在网络终端上查阅图书馆内任意书籍的状态,同时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快速定位所需文献的物理位置。对于中职院校学生而言,图书馆作为学生获得信息和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迫切需要掌握大量的信息和知识,传统的图书馆由于人工管理成本较高和资源更新速度较慢等原因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而对于中职院校的新生来说,由于网络信息技术基础相对较差,并且对于信息化、数字化的图书馆感到新奇的同时也有不知所措的感觉。不知道如何利用计算机终端查询或网络资料、资源搜索感到无所适从。面对图书馆浩瀚的书海,不知道如何选择,不知道如何查找自己想要的资源。在此情况下,针对新生,图书馆的导读工作应当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优势,将图书馆如何有效利用制作成图文并茂而且浅显易懂的电子文献,通过网络或多媒体现场演示,使新生能够快速地了解如何利用图书馆,如何利用电子终端查询自己想要的资源和资料。

2.2根据中职院校师生的不同需求开展导读服务

中职院校的图书馆的读者群绝大部分是中职院校的学生或教师,在网络信息时代的背景下,针对中职院校的学生和教师,应当根据读者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开展相应的导读服务,是中职院校图书馆根据中职院校师生的不同需要,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的必要手段。由于信息化背景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和社会上的信息资源呈爆炸式增长,因此对于学生的导读服务工作要从信息资源的服务入手,引导学生在信息资源的大海中,快速寻找有效的、有用的信息资源。此外,对于中职院校图书馆的导读服务还应当从学生获取信息资源和图书资料的方式上入手。由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许多学生面对计算机终端查询或网络资料、资源搜索感到无所适从。由于现代学科和人才培养的高标准、高要求和对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中职院校学生对图书馆提出了交叉学科和多层次图书情报的新要求,读者在网络时代对信息量的筛选和收集也对图书馆的管理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用信息化的导读服务对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中职院校图书馆进行合理引导,是实现高效图书馆高效化、数字化的必要手段。因此中职院校图书馆导读服务应当根据时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导读服务,使学生通过导读服务能够学习和运用图书馆的各种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等数字资源。

3结语

总之,因此中职院校的图书馆的导读服务必须与时俱进,改变传统图书馆导读服务的传统模式,积极倡导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转换导读工作方式、开阔导读工作事业,开展多样化的符合中职院校学生的图书馆导读服务。

参考文献

[1]郑惠泽,李德香.网络环境下深化高校图书馆导读工作[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S1):110-111.

[2]陆波.大学生阅读现状与图书馆干预[J].图书馆杂志,2012(3):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