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课程思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4:02

数学建模课程思政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指数模型意义原则建构

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深入推进并取得重大成效,如何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进行检验评估,已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十分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因此,建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指数模型,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因果模型进行估测,进而获得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具体数据,并以此作为检验评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客观依据,就成为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之一。

一、建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指数模型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其具体的执行成效如何,一直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目的的实现,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关系到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以及人数众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的有效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能够反映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程度的指数模型,用以获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具体数据,进而开展相关的数据评估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了。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指数是以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满意度的平均值为基数编制的用以分析大学生满意程度的指数。它是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指数模型为基础,根据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的评价,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出来的。在当前的背景下,建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指数模型,开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定量测评,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有助于推动高校教学管理组织体系的重构和再造。高等学校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践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研究,对高校教育教学的建设、管理和发展意义重大。通过满意度指数模型的建构,可以对教学质量进行数据化评估,了解学生对本校教学质量的即时评价和意见。可以对学校教学的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评价,了解本校学生满意度的变化、演进规律,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从而对教学管理水平进行量化测评,了解本校教学满意度在本地区、同行业中的地位。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估,多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定期检查,其检查指标缺乏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受益主体——大学生本身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引入以学生为主体的满意度评价,要求高校必须按照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对组织结构和组织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有助于建立起富有活力的校内教育教学组织,使之更能够满足实现既定教育目标的需求。

(二)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直接享用者和受益者。一方面,他们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的情况如何最有发言权。另一方面,他们也会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研究中直接受益,获利最大。因此,通过建立满意度指数模型,开展满意度研究,可以获得更加真实可靠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的信息,从而大大降低学生学习和成长中的风险,获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使大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理论。可以很好地检视自己的学习动机、目的和要求,端正人生态度。可以很好地对照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做到自省、自觉、自励。因此,满意度调查和测评,可以让大学生更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成长。

(三)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好地检视自己的教学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导力量,是将党和政府的政治意愿传递给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物质承担者。“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08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指数模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研究,对具体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来说,可谓意义重大。因为,学生的满意度如何是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晴雨表,学生的满意度如何是教师教学业绩考核的一个参照系,学生的满意度如何是教师业务技能提高的一个原动力,学生的满意度如何是教师事业发展进步的一个风向标。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教和学始终是一对矛盾混合体。教是学的基础和前提,学是教的目的和归宿。只有教学相长,才能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只有对照学生的评价找差距、寻不足,按照学生的愿望和期待做努力,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满意度,成为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好老师。

(四)有助于更好地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身建设。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数量化研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身建设来说,意义更是非同一般。因为,学生是否满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是否满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检验的重要标准,学生是否满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根本动力,同时,学生是否满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最终归宿。通过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调查与研究,可以更好地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满足当代大学生需求的程度,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向,从而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上水平跨台阶。

因此,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指数模型,开展相应的数量化研究,便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进行定量分析,从学生满意的视角系统掌握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进展,同时也能够使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间高校的教学质量比较成为可能,它体现着高等院校从以行政为中心到以学生为本的思路转变,实现了从追求教学过程完美到追求学生满意的目标转换。

二、建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指数模型应坚持的原则

所谓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就是大学生在接受和享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感受及收获与期望的感受及收获的比值,是学校所能够提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满足大学生心理预期的程度。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是一种主观感知活动的结果,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具有主观性、客观性、动态性、相对性等特色,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指数模型,也必须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规律,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研究的目的性要求,在借鉴其他相关指标体系构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遵循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一)精准有效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指数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更加准确、全面地反映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的程度。做到这一切的根本前提,就是精准有效地选定测评指标。只要选择的指标是科学的、准确的,是完全能够代表大学生满意度要求的,这样建立起来的指标体系就能够达到目的。这里所说的精准,就是要体现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完整,各指标间应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指标要与测评对象和目标相适应。这里所说的有效,就是要体现代表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内容纷繁复杂,可列举的项目指标林林总总,有时一个指标与其他指标反映的特征是重叠的,存在着替代性。因此,必须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才能够有效地反映测评对象的本质和特征,达到预期的目的和要求。

(二)可控可测原则。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指数最终是一个可量化的数值,因此要获得这样的数值,其所设定的测评指标必须是可以进行统计、计算和分析的。也就是说,整个测评指标的设定,必须在模型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不能人为地去设置一些与测评目的无关的指标。同时,这些指标还必须是可以观察和记录下来的现象和行为的表现,收集到的信息与数据是可以处理和分析的,指标的表达和叙述清晰明了,易于理解,确实能够用来获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指数。

(三)简便易行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测评,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内容十分繁杂,可考量的东西非常多。因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测量、评价,必须具有可靠的资料来源,数据容易获得,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说,在最小成本的前提下,要优化指标,充分利用数据,真实反映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的状态。所以,指标体系的建立应符合客观实际,数据应易于采集,便于操作,简便易行,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四)全覆盖无遗漏原则。真实是量化分析的前提和生命。要想获得翔实可靠的满意度测评数据,就必须对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方方面面内容有一个综合统筹的考虑。也就是说,满意度的指数模型要全面反映大学生满意的状况,不能在那些或重要或次要的指标上有所遗漏,那样,就会产生统计测量学上的盲区和空白点,这样所获得的数据,从最严格的意义上说,是缺乏科学性的。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指标体系一定要覆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每一个方面,要做到全覆盖,无遗漏,切实做到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内容“一个都不能少”。

(五)可比较可借鉴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测评的重要功效就在于它的评价功能、诊断功能、预测功能、激励功能和比较功能。通过测评,可以促使不同地区、学校和教师之间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判断自己在所在地区、单位和同行中的地位,认识其他地区、学校和同行的优劣,从而制定出更有针对性、更有竞争力的竞争策略,为自身获得比较优势创造条件。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指数模型的建构,还必须遵循通行的规则和惯例,选择那些已经得到社会和学界认可的通行指标,来建构起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指标模型,力求做到可以与其他地区、高校和相关同行的比较借鉴,有利于开展对比研究和相关的可行性研究,从而进一步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研究。

三、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指数模型的具体结构

依据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结合费耐尔逻辑模型和现有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优缺点的综合平衡,我们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指数模型应该由以下六个变量构成:①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期望;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的感知;③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的感知;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程度;⑤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抱怨;⑥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喜爱和忠诚程度。(具体结构见下图)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指数模型图

这是一个以因果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结构模型。因果关系链始于影响大学生满意度的前置因素,即期望、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终止于抱怨和忠诚,大学生满意度位于整个价值链的中心。从上述模型中可以看出,“期望”、“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的程度,是系统的输入变量,可以称之为前提变量。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程度是目标变量。由于这三个前提变量的作用,产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程度”这一目标变量和“抱怨”及“认同、喜爱和忠诚度”两个结果变量。当大学生享用了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对教学的实际感知低于其期望值时,大学生的满意度就低,就容易产生抱怨;当大学生享用了学校提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对教学的实际感知高于其期望值时,大学生的满意度就高。当大学生反复获得远远超出事前期望值的质量感知和价值感知时,就会导致大学生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认同、喜爱和忠诚。另外,当学校能够及时妥善地解决大学生的相关抱怨或投诉后,同样会提升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为了更好地深化满意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重大意义,我们有必要对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模型的各个变量,尤其是输入变量进行深入分析。

(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期望。期望源于需求。大学生一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了强烈的需求,期望亦随之产生。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期望,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①获得学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占的学分量很大,又是公共必修课,不在这方面获得足够的学分是不可能毕业的。②增长知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涵盖的范围比较广,课程中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点,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极大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③掌握理论。思想政治理论重在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内含大量的理论信息和内容。通过理论的学习,可以把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的制定及走向,从而引导自己更好地成长。④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理论不在多而在精,重在管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大量阐述党和政府解决国家、民族和世界问题的方式方法,可以启迪大学生的心智,让大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起来。⑤知晓做人的道理。思想政治理论有很多内容涉及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知识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更健康地成长,使之成为对社会更加有用的人。

(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的感知。指的是大学生在享受学校所提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对学习收获的实际感受和认知,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实际体验过程。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的感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核心变量,对满意度的高低有直接的影响。因为,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只有亲口尝一尝。而通常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知质量又是由以下四个方面组成的。①思想政治理论课满足大学生个人需求的程度是影响大学生对课程质量感知的核心因素。如果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本无法满足其相关的需求和愿望,那么,他对该课程的满意度就不会太高。②课程机会获得的便利性。大学生在校学习四年,机会难得,时间宝贵。如何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学习收益,是大学生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机、频次及方式的优先考虑因素。③课程学习过程的可靠性。如果不能以严格的学业制度保证大学生课程的到课率、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得不到大学生的满意和认同。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对于大学生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教学效果越好,其感知的质量就会越高,满意度也自然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三)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的感知。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的感知,是大学生在享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对其所感知到的利益与所支付费用的综合评价。大学生的价值感知,核心是学习成本,具体体现在总成本的感知、总价值的感知、质量与价格之比的感知和价格与质量之比的感知等四个方面。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产生需求、收集信息、形成期望、决定享用、实施参与到享受参与的全过程,大学生在全过程中对所支付成本的经历和体验,就是对其总成本的感知。而大学生总的价值感知则是大学生在享受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所获得的学习收获。大学生对质量价格比的感知是指在参与成本给定时,大学生对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的感知。大学生对价格质量比的感知是指在给定参与质量时,大学生对参与成本的感知。

(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程度。决定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因素有三:期望、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这三个因素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形成一种密切的因果关系。根据伍德罗夫的顾客感知价值层次模型,我们可以通过美誉度、知名度(教师)、重复率和影响力等多项指标来获得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程度。其中,事后感知高于事前期望,大学生就会体验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喜悦和满足,其感觉就是满意的。事后感知等于事前期望,大学生一般会表示“比较满意”或“一般”。事后感知低于事前期望,此时,大学生会有所失望,就会产生不满和抱怨。

(五)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抱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感觉不满意时,会有两种反应,一种是不满意但未采取行动的,这对学校和老师来说,并不是好事;另一种是不满意而采取行动的,即通过向同学倾诉,通过微博、BBS表露,翘课,或者在课堂上消极应付等。对于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来说,我们应该感谢那些敢于表达自己抱怨的大学生,他们是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的推动力量。相对发现问题、改掉缺点来说,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满意而产生抱怨的大学生比不满意但未抱怨的大学生更有实际意义。

(六)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和忠诚。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和忠诚,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的最高境界。这种认同和忠诚主要体现在,大学生乐于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认同认可课程所传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有很好的认识理解,对社会现实有积极正面的看法评价,并愿意为课程所传递的正确的价值导向去学习、工作和奋斗。培育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和忠诚,是课程设置的目的所在,更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研究的主旨所在。

数学建模课程思政篇2

关键词:模糊综合评判;指标体系;思想政治课

作者简介:李莹(1980-),女,纳西族,云南丽江人,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党建基金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095-02

课程评估指标是由课程评估对象分解出来,能够反映课程评估对象某方面本质特征的具体化、行为化的主要因素,是对课程评估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将课程评估指标按照课程评估对象本身的逻辑结构排列组合的有机体称为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有其特殊性,为其构建一个较科学的课程评估体系,是进行课程教学质量管理的有效方法。本文主要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进行探讨,并将此方法应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构建了该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课课程评估概念分析

教学活动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的复杂过程,要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估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思想政治课有其特殊性,所以构建该指标体系既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评估原则,又要充分考虑该系列课程自身的灵活性、思想性、实践性等,从整体上把握大学思想政治课的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起到对该系列课程的甄别、导向、激励及调控的作用。

要建立一套课程评估体系,除了通过调查获得一手资料之外,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的方法和手段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十分重要。一般而言,实施课程评估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寻找评估对象,根据评估对象的特征进行实际调查,针对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构建指标体系的阶段;二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阶段,即根据所建立的指标体系,通过数据收集或者测评,进行课程现状和既定目标之间的比较分析,识别课程建设中的缺陷与不足。在整个评估过程中,构建指标体系是基础,指标体系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评估结果的有效性。不可忽视的是,课程规划与建设将人作为研究主体,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使得课程评估过程发生着由量到质的渐变,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是整个评估具备的基本特点。因此,人的因素在课程评估中不可避免。

二、构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课评估指标体系的方法

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课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标是复杂现实的一种简单直观表现。思想政治课的评估指标体系不是大量指标的简单堆砌,其完善与否在于所选指标的质量而非数量。选择大学生思想政治课作为评估对象来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一件难度很大的工作。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课程评估体系。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模糊性的概念被广泛应用,对这些“模糊”数据加以处理便产生了模糊集理论。最早提出该理论的是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查德(L.a.Zadeh)教授。鉴于应用多种方式和方法对课程评估难免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主观性,因此运用模糊综合评判原理建立评价模型,具有针对性、合理性、科学性、公正性。

1.识别大学生思想政治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所谓在该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在课程评价中必须受到关注,这些内容的表现如何、程度怎样关系到课程评价的好坏,也是体现思政课自身特点的重要指标。

2.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1)评估因素集和评判集的确定。

1)建立评估对象因素集X={xa,xb,xc……xn}。这里“评估对象”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因素”指课程评估指标,“对象”的质量由“因素”综合地反映,因而可由这些“因素”来评价“对象”。

2)建立评判因素集m={ma,mb,mc……mn}。评判集是指由作为评估标准的n种评判等级构成的集合。本文采用百分制,设定91~100(a级)范围内可达到精品标准,81~90(B级)范围内可达到优秀标准,71~80(C级)范围内则达到一般标准,60~70(D级)范围内则达到合格标准。

(2)指标权重的确定。由于X中的各个因素对评估对象的影响不一致,因此,需要赋予每个因素不同的权重an,组成评估因素的权重集合。评估因素的权重分配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特尔菲法,即成立专家组,在其充分掌握资料和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给出,权重分配集被称作是X上的一个模糊子集,可记为an=(a1,a2,a3……an)。

(3)单因素模糊评估。

(4)进行模糊综合评判。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1.背景分析

2005年2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意见》,随后于3月9日又下发了《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至此一个关于思想政治课的新方案,即“05方案”诞生。06年秋季高校开学后在新生中按此方案首先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

为了全面了解新课程教学状况,学习和研究新德育课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内容,我们开展了一次关于“基础课”的调查实践活动。主要采用跟踪听课、访谈和观察的方法。参与调查的人员共分为7个小组,调查对象为四川省7所高等院校,共计22个教学班,专业文理分布均匀。调查显示,“基础课”在现阶段教学中仍处于适应性阶段,特别体现在教师把握教学体系、完成教学目标以及最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等方面。如果建立一套针对新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能促进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很有意义。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1)评估对象因素集X={x1,x2,x3……xn}。

其中一级指标为:教学体系的把握(x1)、教学方法(x2)、教学效果(x3),共3个因素,二级指标为xij(共9个因素),这些构成“基础课”课程评估因素集(见表1)。

(2)因素权重的确定。首先用专家排序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如有3位专家对课程评估的3个一级指标因素进行排序,可计算出各因素的权重。计算公式为:

(3)“基础课”评价指标体系。假有10位专家参与课程评估。对x11有40%的人选择a级,有50%的人选择B级,有10%的人选择C级,D级没有人选,于是可得x11=(0.4,0.5,0.1,0),同理可得x12,x13等二级指标。

(4)由评估表得到x1课程条件评判的结果集。

四、结论

模糊综合评判法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评价中的应用,特别是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基于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调查和分析后最终得到的。通过此种方法建立课程评估体系能够科学地将定性与定量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评价结果更为直观、全面与科学。由于模糊综合评判法会涉及到大量的矩阵运算,因此本文采用数值计算与分析软件matLaB作为计算工具,解决了烦琐的运算问题。因此,只要能较为客观、科学地建立课程指标,此种方法将会对其他课程的评估提供很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西广明.“两课”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再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

[2]杨伦标,高英议.模糊数学原理及其应用[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146-153.

[3]胡淑礼.模糊数学及其应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245-250.

[4]王冬,陈立明,曾志嵘,等.模糊综合评判法在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4,(1).

[5]李彦鹏,施福忠,黎湘,等.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目标识别效果评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3).

[6]韦少雄,韦广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现状调查[J].河池学院学报,2006,(3).

数学建模课程思政篇3

[关键词]关键词: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教学质量;“概论”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提出:“要深入研究网络教学的内容设计和功能发挥,不断创新网络教学形式,推动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积极探索传统教学和新型教学的融合,把握好线上和线下教学的衔接,深入探究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作为本、专科学生都必须学习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的课时最长、学分最多,囊括了五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是名副其实的思政课“龙头”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概论”课为例,深入探析新技术手段下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瓶颈及优化策略,是提高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现实导向

(一)从数字化校园到智慧化校园的改革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大爆炸时代的到来,海量信息接踵而至,通过建立数字化校园,教师和学生能够及时捕捉热点,筛选信息。高校数字化建设打开了新时代大学开放的大门,学生更有机会接触时事,悉知各种信息,充分表达了当代大学现代化、自由开放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但随着高校信息化工作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数字化校园的缺陷逐渐显现,数字化校园功能设置侧重于单个部分式的数据处理,学校教学系统、科研系统、课程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都各自为政,信息处理上无法实现共融共通共享,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教育教学的难度,影响学校教职工的办事效率。而智慧化校园是在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上继承创新、革故鼎新,是高校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承载着数字化校园的设备优势,同时还弥补了数据化校园信息的不足,并依托物联网与云技术,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2]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综合开展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具有智能化、灵活化、共享性等特点,是发展智慧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

(二)从单一化学习方式到多元化学习方式的转变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强调灌输式、机械式学习,学生的学习状态呈现出被动、盲目的倾向。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尤其是网络化的教学方式逐渐引进校园,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不再是传统的“冷板凳式教育”,更多的是活泼互动的可视性教育。如何将传统的学习方式与当代所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研究性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成为现代教育的热点话题,也是当代教育教学需要着手解决的重点问题。建构主义学习观是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的理论来源,在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影响下,学生更多的是去主动探寻知识,是有针对性地学习,学生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习得,更是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的升华。多元化学习方式是开展有意义接受学习、有意义发现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相互结合、互为补充的重要推动力,它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学习的短板问题,实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了学生“最近发展区”理论效用的最大值。

(三)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化

以“学”为本是凸显教学本质和本真教育的重要节点,也是当代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以“教”为主侧重于教的效果,更多的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是知识外化的过程。然而以“学”为主侧重于学的优势,以学生为中心,面向于知识的内化,是一种掌握、加工、同化和顺应等建构知识的过程。以“学”为主是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教材进课堂,不是老师将教材的内容强制灌输给学生,它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更加关注的是教育教学的本质回归。但是强调以“学”为主并不是要直接舍弃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学”为主其实是以“教”为主的继承与创新,是对其的一种“扬弃”。在以“学”为主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综合的阐述,为学生解答疑惑,这个过程实际上就体现出了以“教”为主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取决于以“学”为主的发展成效。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是全面教学向个性发展的转变,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个性发展,不是自由发展,而是由于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不同,对知识的掌握状况也各有差异,以“学”为主可以直接“对症下药”,有效弥补学生自己的知识缺口,推动学生自身全面进步。

二、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瓶颈

(一)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体系不成熟

从新媒体的千姿百态,到全媒体的色彩斑斓,直至融媒体的异军突起,各种各样的新型网络教学方式纷纷踏入了高校的课堂中,mooC、SpoC、FCm、pBL等逐渐成为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主要形式。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融合线上线下教学方式、带有翻转课堂性质的教学模式,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尚未有成熟规范的模式供各个高校参考。一方面,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教学制度要求、教学大纲、实施细则等教学文件尚无明确标准。作为一种以网络信息手段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方式,高校的混合式教学还处于一种不断地学习、试验和优化的探索完善阶段。另一方面,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反馈机制不健全。目前高校对于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评价标准主要以教师自评为主,评价维度单一,缺乏综合性评价体系。课程反馈主要以线上线下的作业和考试结果等直接反馈为主,缺乏以引导性、启发性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纠错能力的间接反馈。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网络平台建设和管理不完善

混合式教学的基本模式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即“互联网课程+传统课堂”。线上教学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是否齐全、运行是否流畅、教学资源是否丰富、资源的运用编排是否合理等等。混合式教学需要强大的网络平台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做支撑。对于目前实施的网络教学平台,如“超星学习通”“中国大学mooC”“腾讯课堂”“智慧树”“钉钉”等等,虽都各有千秋,但经过疫情的洗礼之后,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网站功能单一,不能完全符合高校多样化的教学需求;部分网络平台功能不完善,上传学习资料受限;平台的稳定性、易用性和适用性需进一步提升等等。特别是网络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不能满足高校思政课注重内容时效性的要求。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融媒体时代,网络平台虽然为高校在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的获取上提供了更多更为便捷的渠道,但有些网站信息管理不够严格导致一些不良虚假信息[3]潜入平台。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网络教学效果,影响思政课的政治性、学理性和思想性。

(三)教师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技术水平不够

混合式教学与思政课的结合,可以有效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操作主体即教师需要及时跟进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行状况、熟练掌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操作方法。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思政课作为每一位高校学生都必修的公共课,课程体系很庞大。中大班教学使得课堂教学人数一般都很多;课程内容很丰富,在规定教学时间内教师上完课程教学内容压力大;课程教学模块及环节多;对思政课教师教学要求高。种种原因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负担普遍偏重,教学压力大。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除了教学工作外还有很多科研工作及日常的学习培训、宣讲竞赛、参加讲座会议等工作,工作任务繁重,使得高校教师腾不出大量时间去系统学习和掌握混合式教学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过于庞大的教学规模及过重的教学、科研压力等会直接削弱思政课教师操作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熟练度,影响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效果。除了客观原因外,也有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主观上自觉提升信息化、专业化教学技术的动力不足。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不同高校思政课堂上的出现及运用代表着当下及其未来思政课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范式的转变,高校教师需要及时、熟练地掌握这门技术。但由于各种原因,高校思政课教师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技术水平不高,影响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成效。

(四)学生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否高效实施部分依赖于学生。尤其是线上学习,更多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高效开展混合式教学必须关注的重点内容。目前学生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很多学生不了解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在他们的观念里仍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就是普通的网络教学,没什么新意,提不起兴趣,对于线上学习完全处于“支差应付”“草草了事”的学习状态。二是学生固化的学习观念的影响。学生习惯了传统的“讲授——接受”学习理念,尤其是对于思政课这种理论性较强的文科类课程,学生们习惯于“听老师讲、自己记录”的学习方式,很少会去自主探索、自主学习,也很少充分运用一些教学资源去主动学习,这导致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以学生为主体理念的设计上的特色优势遭到了埋没,教师与学生互、互动性、活泼化的教学方式遭到侵蚀。

三、“概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注重教学策略的混合式教学理念

“概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概论”课教师要积极并且及时地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从“主演”向“导演”、从“导航者”到“划桨者”的角色转变。首先,教师要优化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知识,将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融入混合式教学的全过程。在设计教学步骤时,教师要将“概论”课教材的逻辑结构、重点难点与学生知识需求统一起来,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的架构,做好学生学习体系的重构,安排好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习和深度学习三个层次的学习任务,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信心,推动教学提质增效。其次,教师要注重教学策略,重视技术的运用,借助现代技术手段讲授课程知识。[4]这要求“概论”课教师在开展“概论”课教学时要注意一定的教学策略,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方法和运用程序。

(二)建设多类别、优质化的混合式教学资源

混合式教学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课程资源集聚在一起,不同高校通过网站端口将优秀教学视频、精品课程、优秀课件、优质资料上传到教学平台,并分享交流自己的教学经验,不同高校之间逐渐形成了互动、共享、合作的教学氛围。而面对海量的信息,如何协同整合好教学资源,这对教学至关重要。“概论”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本校“概论”课程教学和学生的特点,高效利用这些优质资源,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概论”课混合式教学资源。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可以随时随地地观看名师名家关于“概论”课的教学视频和讲座,取长补短,扎实打好自己的“概论”知识体系。同时,“概论”课与其他课程的重要区别在于其时政性特别强,这就要求“概论”课程资源要时时更新,根据新近发生的事件和热点,随时把更新内容加入教学资源。教师要借助一些党政机关领导人的讲话、新闻热点、纪录片等等,将这些时政要点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多方面了解时事政治,扩展学生的“概论”知识面,完善学生“概论”课的知识体系。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细致入微”地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除了整体性教育外,还需要具体的育人实例,“概论”课教师还可以将一些道德模范和革命先辈的事例和相关影视作品上传到混合式教学的网络平台,让学生在线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进一步深化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在当今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一大优势就是资源的一体化。“概论”课教师要多方面、多渠道、多范围地收集整理优质资源,加强对教学资源的鉴别、规划与整合,组建种类繁多、质量优良的“概论”课混合式教学资源。这样,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能够快捷、高效地找到自己所需的教学资料和学习资料,丰富自己的教学和学习。 

(三)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的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

数学建模课程思政篇4

【关键词】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21世纪是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一方面,蓬勃发展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正悄悄地导演着人类历史上信息技术的又一场重大变革;另一方面,伴随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也必将形成一种全球化的生存理念冲击着多元文化和多元世界,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使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呈现出开放、快捷、变动、虚拟和互动的特点。在网络社会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文化、伦理观念、道德意识通过网络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全新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精神”①。在这一社会背景下,网络在以其独有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人们的同时,它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也给人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挑战。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特殊群体,是使用网络人数最集中的群体,无疑也是受网络影响最深最广的一族。因此,网络的产生、发展和普及也必然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正如同志所说:“国内外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少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要主动出击,增加我们在网上的正面宣传和影响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密切关注和研究信息网络发展的新动向,抓紧学习网络知识,善于利用网络开展工作,努力掌握网上斗争的主动权”②。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必须在网络阵地上争取主动权、开创新局面。为了在网络条件下卓有成效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就必须认真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网络结合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搞清楚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构建的基本要求,进而提出了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模式。

一、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构建的现实可能性

(一)大学生网民的绝对数量和增长速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构建的对象性条件

首先,我互联网规模和总体人口基数大的现实决定了互联网在我国发展的巨大前景。众所周知,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以信息技术为背景的互联网络已经成为现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载体。网络即指互联网(internet),亦称国际信息互联网,特指集通讯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于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它能使每个人随时随地地将文本、声音、图像信息传递给设有终端设备的任何地方、任何个人。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简称“CnniC”)2011年7月19日在北京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知,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较2010年底提高1.9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较2010年底增加1494万人;网民使用台式电脑上网的比例为74.0%,使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的网民分别为65.5%和46.2%;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上升到18.7个小时,较2010年底增加0.4个小时。③可见,中国不仅早已成为世界第一网民大国,而且也是世界上信息通信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其次,我国现有网民的年龄结构发展并不均衡,以年轻网民居多,特别是大学生网民已经成为我国所有网民中集中度最高的群体。目前,我国4.85亿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已达到29.9%。从年龄结构来看,我国10~19岁和20~29岁的网民比例已分别占到26.0%和30.8%;从学历结构来看,我国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大专、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网民所占比例分别是8.7%、35.1%、33.9%、10.5%和11.7%。④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茅介绍,2007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达1738.8万人,研究生110.5万人。⑥据以上数据推算,我国大学生网民(大学生网民,是指在宿舍拥有自己的电脑,且宿舍有网线能直接上网的大学生。)的数量约为800万左右,即使是其他1000万大学生无论从上网次数还是在线时间上也比社会上其他群体多,而且当今中国的大学生几乎没有不使用网络的。随着2007年以来高校招生规模的继续扩大,我国大学生的实际上网人数至少应在2000万人以上。尽管相对于我国4.85亿的网民人口总数而言,大学生在互联网市场上虽然绝对人数不多;但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肯定地讲:大学生网民绝对是我国所有网民中集中度最高的群体,而且特征鲜明。因此,这就为进行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对象性条件。

(二)高校校园网的建设规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构建的物质技术条件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大专院校也纷纷建立了各自的网站,并以校园网的建设为基础,构建起了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平台,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纵观国内各大专院校(包括民办院校),几乎没有一所大学没有自己的网站。尽管各学校网站建设的技术水平和使用程度有所不同,但其校园网的基本功能还是一致的。首先,校园网是一个有效的宣传窗口。由于在互联网上进行宣传活动,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而且成本低;因此,各大专院校都不会放过这一宣传阵地。其次,校园网是电子办公的平台。通过互联网传送电子文件、校园公告、求职信息等,具有快捷,方便,节省人、财、物的特点,因此,也是各大专院校节省办公成本的有效途径。再次,近年来各大专院校还在校园网上增添了“精品课程”等栏目,还有一些综合性大学远程教育和网络教学也搞得很有声色。这为网络时代教学新模式的构建积累了大量可借鉴的经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国内各大专院校校园网的建设的速度已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应用也越来越广。所以,我国高校校园网的进一步建设也必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的构建和运行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也必将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新载体。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使用互联网和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构建的主体性条件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如果高校主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不会或者不能熟练使用互联网和现代教育技术,那必将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的构建和运行。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使用互联网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有所提高。其原因有以下方面:首先,是学生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厌倦推动了教师对现代信息和教育技术的运用;其次,是教师主动进行教学改革的成果;第三,是高校青年教师的增多推动了互联网和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的使用。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都能很好的使用互联网和现代教育技术。事实上,我国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大多是行政管理人员和学生辅导员,他们中年轻的对互联网和计算机的使用还比较熟练,但其中年龄偏大(年龄在50岁以上)的在这方面的能力就比较差。他们中大多数人平时并不关心教学活动,也很少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只是为了评职称,才偶尔代点课以完成教学任务,更不要说他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了。因此,在我国高校应培养和造就一支能够熟练使用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以便于为网络时代“形式与政策”课教学新模式的构建和运行提供强有力的主体性支持。

二、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构建的基本要求

(一)应用和推广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教学新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持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为我国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观念,为教育教学新模式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建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以创新型教学模式为核心的现代教学体系,即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的实现,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传播学理论、现代多媒体技术和教学设计技术,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包括教学信息、教学人员、教学环境等,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的各个组成要素(教学任务、内容、手段、方法、效果等)、环节及其相互关系,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达到整体优化。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正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通过计算机网络,将教师与学生联系起来,利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进行多向交流的教学模式。它是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之后兴起的又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因此,要构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新模式就必须大力推广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二)提高高校师生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为教学新模式的构建提供主动性

以互联网络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无疑会给教学活动注入新的活力和巨大的冲击力,也对教师和学生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及网络知识,能自由地进行网上各种操作,这是开展网络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一方面,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有高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求教师必须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去组织网络教学过程和制作(或指导制作)网络教材,并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有关知识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能力以及网络环境下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教学手段先进性、教学形式多样性、教学内容丰富性的优势。另一方面,它的开放性、互动性和自主性,也要求学生必须能熟练掌握和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否则,课后学生将无法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无法完成老师布置的网络作业。因此,在高校师生中必须普及网络信息技术,提高其使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师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搞好校园网建设,为教学新模式的构建搭建网络教育技术平台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所需要的物质技术主要是教室、黑板、粉笔、讲桌等。而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是以计算机网络、特别是以校园网为媒介,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依赖互联网络进行。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相关领导应该给予校园网建设更多关注和支持,特别是在经费和技术人员配备方面应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以保证教学新模式构建和运行所需的网络技术平台的顺利搭建。

(四)处理好传统与新型教学模式关系,减少新旧教学模式交替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

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其间必然出现一些不稳定的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也不例外。因此,在教学模式从传统向新型转变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以避免出些不应有的现象。首先,构建教学新模式,不应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虽然存在着不少弊端,但是其积极作用还应首先肯定。毕竟在这传统模式下也培养出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其次,构建教学新模式,其实质是在网络环境下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深刻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保留了传统模式中的基本教学方法和环节等。最后,在新的教学模式没有完全形成和全面推广之前,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必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的基本框架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是应将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教学和以相对稳定的实训基地为基础的实践教学等三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整体的家学模式。网络时代在现代教育技术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的具体框架如图1所示。

从教学环节来看,这一新教学模式分为:“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课堂教学”。教师应依据教育部每年下发的教学大纲把教学内容分成不同的专题,然后根据教学内容采取不同方式给学生讲授。首先,教师要“授之以渔”。由于本门课程每次讲授的内容和面对的学生都是不同的,因此,要求教师每次应在第一堂课上给学生传授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让学生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也能正确认识和分析国内外重大时事和国内外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其次,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教学目的。第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下自学和思考的空间,主要通过布置课后讨论题。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或校园网,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讨论主题的现有认识。这就把“课堂教学”延伸到了“网络教学”环节。第二部分是“网络教学”。在学生搜集资料和形成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应及时开展“网络教学”,以引导学生对所要讨论的问题向正确的认识方向发展。这个环节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在线讨论”来自主完成。由于第一、二部分的有些问题需要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完成。因此,第三部分就应开展“实践教学”。在这一环节,教师应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甚至通过社会实践对一些现实社会问题提出积极有效的对策和建设性的建议等。

从教学平台来看,这一教学新模式需要三大平台:其一,是进行“课堂教学”所学要的多媒体教室,主要是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演示,将课堂教学的内容以声音、图像、影视和文字等方式生动的表现出来,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吸引力;其二,是“网络教学”所需要的校园网或互联网,主要是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可以分专题在线进行教学,积极利用网络共享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以及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辨能力,并且可以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关资料和成果到网上,使广大师生共享这一资源;其三,是“实践教学”所需要的实训基地,主要是让学生能有相对稳定的实践活动基地,在不用太费周折的情况下就能方便有效地对某些教学内容和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活动,这一平台要求要灵活多样、还要不拘一格。

总之,网络时代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应是建立在三大“教学平台”支持下,三个“教学环节”相互衔接、有机统一的新型教学模式。

注释:

①宋元林,陈春萍等.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1.

②.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0-6-29(l).

③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m/CD].省略nic.省略/dtygg/dtgg/201107/w020110719521725234632.pdf,2011-7-19/2011-9-10.

⑤新华网.信产部数据显示:中国网民数量达到1.72亿[m/CD].,2007-10-12/2007-11-20.

⑥中广网.我国普通高校在学人数世界第一[m/CD].省略/jy/jryw/200712/t20071221_504659783.html,2007-12-21/2007-12-22.

参考文献:

[1]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人民出版社,2006:289-317.

[2]胡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网络教学新模式[J].艺术学院学报,2007(2):

86-88+75.

[3]欧阳林.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m].北方交通大学,2005:60-77.

数学建模课程思政篇5

【关键词】三位一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前言:教育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中重要的环节,是培养人才的港湾。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发展,教学手段不断升级,课程体系持续创新,可是实践教学模式却很少有革新。对于人才的培养,教育模式又是重中之重,教育模式的好坏直接关乎着教学质量。大学校园不仅要使学生的专业课程学好学精,还要注重思想道德的培养,这样才能成为社会中的精英。

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情况的认知

(一)大学生如何看待思想政治理论课

大多数高校都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公共课程,在和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上有所不同。因为大学生所学的专业都不同,他们都把关注点放在自己的专业课上,而对于一些公共的课程不重视,尤其是思想政治课。对于高中时学习文科的同学,高中时就学习了思想政治课,认为大学时没要必要再进行学习,却不知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是博大精深的,并不是一个阶段就能掌握的。其次,对于高中时学习理科的同学,本身,他们对于文字就不感兴趣,多数都认为思想政治课使枯燥无味的。另外对于传统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单一乏味,不及时创新,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教学模式管理不科学

提及思想政治,多数学生都会说其无聊,呆板。尤其是在现如今这样五花八门的社会,太多的新鲜事物吸引人眼球,大学生心理的独特性日渐加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必须趋向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另外,在大学校园里多数可见的社团中,有心理社团,有艺术社团,但却没有有关思想道德的社团。再之,没有相关的管理机构,使其缺少制度保障,对于教育资源的利用不合理,做不到整齐划一。应建立一个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机构,直接聘请相关专业优秀教师讲授课程,提高任职教师的专业水平。

二、“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实施措施

(一)思想政治课和学生专业的完美统一

思想对了头,一步三层楼。教学过程中教室要学会面对和分析新形式下教育发展的方向。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往往会向着思想政治和学生专业的相结合,互相牵制的形式发展。专业课程要想有较大的建设成果和取得良好的改革成效,就要首先将工学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教学过程要有实践性的东西融入到高职学生的课堂当中去,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课程的重要性,结合他们的本身学习能力不足,基础知识薄弱的特点,有针对的去简化课堂理论内容的教学。与此相反,课堂理论内容简化了,并不代表学生的任务就减少了,教学的内容就减少了,院校的教学就脱离了高等教育。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减缓对传统课堂的厌恶情绪,改变他们的学习当时,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就是把思想与专业相统一。例如,学习会计专业的同学,每天的课堂上都一些专业知识,然后就留大量的课下练习,这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他们不但完不成任务还会有蒙混过关的现象出现,及时有的学生想要认真对待,可是发现根本无法完成,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相反,可以将课堂教学活泛一些,注重各方面的结合,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加强了思想道德教育。如果课堂上教授了理论知识后,不是去计算,而是首先带学生去时间基地看看所讲的原理在实际情况中的运用情况,以便加深印象,然后多给学生时间,各方面了解此结构,这样在后续的教学中,因为学生有了充分的了解,就自然会有学习的兴趣了,思想和专业潜移默化统一到了一起。另外,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其他教学,要从思想的深处去改变越深的思想,使其在内心的深处,使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走出课堂,联系实际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多种多样,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的却少之又少。授课教师只知一味的坐在教室里讲述理论知识,却不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应更新这种教学模式,学会走出去,要知道,当代大学生是青春活力的一代,他们喜欢新奇的事物。让他们去参与社会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际的生活感知思想政治。再之,21世纪是科学迅速发展的时代,是信息时代,教师可利用网络进行教学,下载思想政治的相关视频或者电影,以频的方式让学生接受新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自主拍摄社会上的好人好事,用自己的实践经历感知思想政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即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可以提升教学进度,何乐而不为。

(三)针对性训练,模块化教学

思想政治课的教师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广阔的见识,但是现在的大学思想政治的课程教学任务艰巨,因为教师缺少,一个老师同时要兼顾多个专业的课程,因而导致了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所以根据实践建立健全培养目标,针对学生的特点做针对性训练,模块化教学。建立一个专门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机构,与其他部门之间相互制约,共同进步。把繁杂教材内容整合起来,做成一个个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板块,依据教师教学差异分门别类,因材施教。模块化教学,与学生而言,能够接受更好的知识,增长见识,与老师而言,减轻了老师的教学负担,有利于个体之间更好的合作,精益求精。同时也可以建立相关制度,按相关制度办事,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以制度促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

结束语:改革,实践,发展,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尽力做到这几点,切实落实“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把握大学生的在心理状态,生活三观上的新的变化趋势。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提高技能。在今后走上社会时,能跟得上新的形势,完成得了新的有挑战性的任务,适应社会,成为社会中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晓刚.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政工研究动态,2012,(23).

数学建模课程思政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工学结合”

近年来,随着校企紧密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为了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与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衔接得更好,创新“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显得极为重要。“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必要性

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比较普遍实行“2+1”的工学结合教学管理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到企业顶岗实习一年。教学管理模式的变化使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时间变化带来的影响。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侧重于职业教育。为此,在课程设置上,把专业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理论教学部分一般还是在校内课堂实施,实践教学则放在实验室或者工厂生产实践工作岗位上实施。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增加实践学时间,压缩理论学时,使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学时为1∶1。这种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及教学时间的改变使得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学时被严重压缩,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任务无法在课堂规定的时间内全部完成,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此外,部分课程学习过程分化到具体的实习实训阶段,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安排相协调,进行分阶段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一些专业课的实习与实践,思想政治课的实际授课时间还要被耽误一些。这样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课纯粹课堂理论教学的方式已经不相适应,必须加以改革。

(二)教学组织方式的改变使思想政治课原有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专业课在整个实习和实践课期间,绝大部分学生是离开学校到社会,到工厂、车间进行专门实践,学生实习地点往往是分散的。由于思想政治课都是采取合班集中教学的方式,加上专业不同,各个班级的实习时间各不相同,使得思想政治课的授课进度无法保持一致。并且在学生的实习和实践课期间,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被中断,无法同步进行。这就要求改变思想政治课原有的纯粹课堂教学模式,寻求新的教学方式。

(三)教学情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工学结合突出的特点是要求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下学习,学生学习在学校和企业中交替进行,学习情境从校园延伸到企业和社会。思想政治课如何借助企业实践平台,把教与学融入真实情境中,使学生在“边学、边做、边教”的过程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这是当前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亟须寻求突破的关键点。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对象对教学方式方法的认同感不高。学生对以课堂为核心的各种教学方法的认同感不高,主要表现为:其一,参与式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局限性。目前高职授课教学班级多数为100人左右的中班教学规模。教师在运用体验式、情境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时,其覆盖面有限,仅仅是少数学生得以参与课堂教学,多数学生缺乏参与的机会;其二,教育主体和教学空间单一。多数思想政治课教学基本由一名教师教授,教学空间多局限于校园课堂教学环境。教育主体和教学空间单一,学生缺乏新鲜感,弱化教学实际效果;其三,学生主观上不认同。学生职业意识比较强,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在主观上有先入为主的排斥心理,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处于应付状态。

(二)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实训相结合的问题。加强实践教学是改进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内容之一。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旨在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对强化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效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各高职院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规定了实践教学环节总体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对于学生而言,在三年的学习时间内既有专业实践教学要求,又有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要求,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如何与学生专业实践活动协调是当前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加强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对策

随着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人才模式的转变,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坚持主渠道和多渠道相结合的原则,继续重点加强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同时还应把思政课教学从校内延伸到校外,逐步探索出“教育主体多元化、教学空间立体化、教学资源综合化”的“多维互教”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一)转变观念,发挥多元化教育主体的作用。教育主体由单一趋向多元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趋势。这一教育教学发展的新趋势,为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改革契机,授课教师逐渐趋向多元化,把知名的劳模、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高层主管、一线工人、社区和街道的负责人和社会各领域的成功人士等请进教育课堂,以专题讲座、文化沙龙或咨询形式给学生讲课,向学生传递企业文化的内涵,明确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种种要求。学生通过接触各行各业不同的开拓者、管理者和成功者,在真实、鲜活的氛围中更易于产生情感上、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坚定立志成才,努力学习,为社会作贡献的理想信念。

(二)构建以“三个课堂教学”为载体的立体化多渠道教学空间。“三个课堂教学”即“校园课堂教学、企业课堂教学、社会课堂教学”,是实现思政课教学改革由校内延伸到校外的载体。

1.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把思政教育工作理念贯穿于各项主题活动中。结合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学部配合学院其他社团组织,以时为序,针对某一时段的新闻事件或历史事件,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主题鲜明、影响力大、参与面广、有的放矢的大型活动,如“诗词朗诵会”、纪念建党90周年演讲赛”等;注意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和主旋律教育。根据学生关心社会和时事的心理和特点,结合国内外新闻等重大事件,举办时政论坛、专题报告会、知识竞赛等活动。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社团资源,又可以使学生在娱乐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

2.把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实训相结合,在实习单位建立德育实训基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工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为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实训相结合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发挥专业实习实训教学基地的效能,把这些实训基地同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进行建设,使之成为专业实践教学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双基地”。这样就把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了工厂,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不至于因为专业课的实践而受到影响,反而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稳定的教学基地,拓展思想政治实践教育资源。思政课可充分利用在专业实训基地的实践活动,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到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让学生通过对专业活动和职业生活的零距离接触,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接受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素质和企业文化、企业责任等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熏陶和养成教育,把政治理论学习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道德实践和实际行为能力,充分体现实践育人的独特功效。

3.充分利用工学结合优势,把思想政治课的社会实践与顶岗实习结合起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结合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布置思想政治课的实践任务,训练学生“在做中学”。如通过让学生了解实习企业及企业所在地社会经济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为主题,撰写调查报告,从中感受改革开放30多年发生的巨大变化,体会改革开放国策的伟大正确。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又可用做改革开放和国情教育的活教材。针对不少学生怕吃苦,频繁跳槽,缺乏敬业精神现状,可以利用实习实训动手劳动的机会,加强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诚信教育、爱岗敬业教育。此外,还可把思想政治课的社会实践诸如“三下乡”活动、义务劳动、环境保护等活动引向企业,使企业分享学校优势资源。如此,不仅解决了思想政治社会实践课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差等方面的难题,而且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使“工学结合”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运用现代传播工具与手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课程具有教学过程的交互性、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教学手段的灵活性,使教学向课外延伸,突破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内涵。同时,基于网络课程的课堂教学不仅具有课堂教学面对面的互动,而且具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多种互动,学生借助网络课程的论坛、聊天室、留言板等栏目坦率地表述观点,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意见,从而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鼓励和启发。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能够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大大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时空。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随着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必将探索出更多适合工学结合特点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黄淑贞.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与实践[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数学建模课程思政篇7

关键词: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改革

中图分类号:G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243-04

高师院校是培养中学教师的摇篮。中学新课改、高考改革、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改革这“三重改革”对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课程设置改革是其中心环节。梳理目前我国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改革的有关文献,从“中学政治课程新课改”、“高考改革”、“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改革”等多种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大部分运用比较法和个案研究的方法。针对这一问题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立足“三重改革”为背景,运用实证研究法,基于对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学院、贵阳学院三所高师院校的调查分析,尝试对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改革提出初浅性的建议。

一、课程设置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中心环节

如果说人才培养模式的功能更偏于“目标导向性”,那么课程设置的功能则更偏重于“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无论人文社科,还是自然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其中最根本的支撑就是课程设置改革。英国课程专家彼得・戈顿曾说过:“教育的鸿沟,是通过它们所设置的不同课程反映出来的。”要想真正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设置亦是其根本载体,具体而言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支撑

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个框架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是其中一系列内部要素的改革,比如课程设置改革、培养途径改革、培养方法改革、教学制度改革、学业评价制度改革等。从形式上看,这些要素具有相对独立性。从内容实质上看,要素与要素之间必须存在目标取向上的内在逻辑性。从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结构和篇幅来看,与精炼的概括和总结的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培养方法、学业评价等要素相比,我们不难发现唯有课程设置是在整个培养模式中内容最详细、制作时间最长、篇幅所占比例最大的一个要素。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建构过程中,学校必须把课程设置放在首位,通过课程设置的改革这一根本要素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二)课程设置改革是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载体

载体是指承载、传导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因素,能为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借此相互作用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国际课程论专家菲利普・泰勒指出:“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1]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角度来看,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方法的运用,培养途径的选择,学业评价制度的实施等都离不开这一根本载体――课程设置。因此,只有以课程设置为根本载体,才能把理想的教育目标转化为现实的发展路径。

(三)课程设置改革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

学校工作的第一生命线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以课程设置的改革作为根本保证的。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来看,人才培养质量的实现程度可以通过不同院校的思政专业师范毕业生的技能和素质来反映,毕业生的技能和素质又是通过学校所设置的不同课程来反映。授课方法、师资设备、培养途径等都是以学校所设置的课程来实施的。因此,学校要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课程设置改革是其根本保证。

二、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根据前面所述,我们已知课程设置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中心环节。本课题选取了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学院及贵阳学院三所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大四学生作为研究的调查对象,以课程设置为主要内容,共发出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41份,有效收回率为94%。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分析,鉴于课程设置每个模块对人才培养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将存在的问题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不全面,结构不协调

通识教育的功能定位是解放思想,使人摆脱“无知、偏见和狭隘”的束缚,避免狭隘的专业化,启发学生从多种视角思考专业问题。下面来看看被调查的三所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中通识教育课程是否起到此作用,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1)从通识教育课程地位来看:通识教育课程在总学分的比例大约占20%-26%,略低于其他高等师范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平均比例分配。

(2)从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来看:首先,“毛”和“思修”两门课程是思政专业的研究内容,并且还与思政本专业的专业课程中的基础课程有重叠现象。其次,唯有贵阳学院的语言类课程不仅涉及英语,而且有培养大学生写作、阅读及表达能力的大学语文。最后,整个通识模块未涉及到自然科学类课程和国家所要求的创业基础课程。

(3)从通识教育课程内部结构来看:首先,在同一所学校内,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和课时之间的比例不一致,有的1学分对应16课时,有的甚至1学分对应32课时。其次,从性质上来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比例不均衡,所提供的选修课程较少,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自选空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综上所述:三所高师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结构不协调、具体课程也不全面。

(二)专业课程缺乏时代感

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否能满足毕业生在实习中的专业需求,一般可以通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体现出来。为此,我们来看看学生对于以下几个问题的调查回答情况:

从表2的调查结果来看:

(1)对“我省2010年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改基本熟悉”的比例达47.5%,不熟悉比例竟然达到39%。学生对于我省初中《思想品德》课改不熟悉的比例占48.2%。相关教材教法未做到与时俱进,就会导致学生对于相关课改的不熟悉,使学生在实习中感到措手不及。

(2)对于“我省现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熟悉程度”调查显示非常熟悉的仅有2.1%,而不太熟悉教材的有26.2%。学生对我省现在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熟悉程度略低。

(3)对“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教学方法”的调查结果显示,41.1%基本熟悉教学方法,比较熟悉教学方法的占22%,同时也有30%的不熟悉教学方法。这就表明即将走入工作岗位的学生还没有完全具备政治教师应有的专业知识。

从表中的均值来看,五个问题的均值的范围都是在“2

(三)教师教育课程缺乏

高师院校思政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人才”,那么具体的课程设置就应该是偏重于实践的培养,但是问卷中问到“你认为学校所提供的师范教育课程是偏重于理论还是实践?”,调查结果来看:61.7%的学生认为师范教育课程是理论较多,实践较少;认为理论与实践结合恰当的人数占14.2%;3.5%的学生认为师范教育课程理论较少,实践较多。当调查者被问到“你对本专业教师的教学,满意的地方有?(多选)”时,认为注重于中学教学实践相结合比例是最少的,占16.3%,反过来分析,专业教师授课时不太注重与中学教学实践相结合,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中学教学产生一种陌生感。

(四)综合实践课程次数教少,时间不够

在调查问卷中问到“你参加专业教学实习的机会多吗?”选择“大三才有”的占37.5%,选择“大四才有”的占36.2%。这说明专业教学实习的次数较少。关于“专业教学实习的时间一般是多长时间?”的问题来看,51.1%的学生实习的时间都是三个月;其次,实习时间为两个月的人数占33.3%。中学教学都是以一个学期(四个月及以上)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不足四个月的实习时间和次数较少的实践是不能足以使学生完整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就没有达到实习最理想的效果。

三、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探析

针对当前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本学科特点,根据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对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模块进行。

(一)通识教育课程:增加学分比例,丰富课程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因此,通识教育模块的重要性更加突显。首先,从通识教育课程结构来讲,在总学分的总比例应当增加至30%,并且还要贯穿整个大学在校课程学习的过程。通识教育课程必须包括必修和选修部分,每个部分都应该涉及社会科学类、人文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工具技能类和军体保健类。每一类至少有两门以上的必修课程,才能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尽量多开始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起爱好自由选择所喜欢的课程,使其具有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性,而且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其次,从通识课程的内容来讲,第一,要设置与关文化素养相关的课程,例如中外文学常识、传统文化等等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和素养。第二,增加“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大学生,不仅要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还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等。第三,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国家颁布相关文件要求大学新增加创业教育课程。

(二)专业课程:关注实践需要,精简课程比例

专业课程模块解决今后师范生走入工作岗位之后“教什么”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应该包括与思政学交叉的相关课程,例如:逻辑学、法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中国通史等课程。另一方面,适应时代的发展,关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改革需要,主干课程必须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改之后的四个必修模块及六门选修课相衔接。与此同时,还应该按照学科的原理、方法论、史料和比较的思路来设置思政专业的主干课程,例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论、中学政治课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政治经济学、文化概论等相关课程[2]。

专业选修课程一方面可以通过专业的主干课程开设更加具体的课程,另一方面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设置,例如:政治法律制度、国家公务员制度等课程。

(三)教师教育课程:突出师范特色,重点培养技能

高师院校的课程体系中最能突显师范特性的就是教师教育课程模块,这一模块主要解决师范生在课堂教学中“怎么教”的问题。教师教育课程主要分为理论课程和教师技能课程,分别设置必修和选修课程[3]。

一方面,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教师教育理论课程应包括五大必修领域:部分中儿童发展与学习、中学教育与活动指导、中学教育基础、心理健康与道德发展。建议模块主要有教育哲学;课程设计与评价;学校教育发展;班级管理;学校组织与管理等为选修部分,可供学校或学习者选择或组合。另一方面,教师教育技能课程在走入教学岗位之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整个人在课堂上的艺术表现,因此,对教师技能的练习增加了教师的教育效果。这些必修课程主要包括:现代教育技术、说课与评课、三字一话、教学设计、微格教学等相关课程。选修课程可根据必修课程开设更加详细或者具体的课程来供师范生深入地对自己不足之处进行查缺补漏,例如,必修的现代教育技术下可开设选修课程:专业文献检索、wpS软件运用等相关课程。

(四)综合实践课程:延长实习时间,增加实践次数

2016年3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的文件,指出在师范生培养方案中设置足量的教育实践课程,以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为主要模块,构建包括师德体验、教学实践、教研实践等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累积不少于一个学期制度。丰富创新教育实践形式,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可以按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并采用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安排在不同的学期,再分配不同的任务,达到不同的效果。社会文化日益多元化,社会价值观面临巨大的挑战,高等教育归根结底要多数社会发展服务,高校专业设置必须着眼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关注社会发展的变迁,认清社会发展新形势[4]。

综上所述,对高师思政本科课程设置结构和内容的重改,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四个模块突出各自的培养功能,模块之间才能相互促进、融会贯通,最终达到高效地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课程设置的重改,在理论上,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有效研究。在实践上,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提供优秀的师资且有效地推动“三重课改”的发展。

注释:

①此表中所列出的通识课程均为必修课程;由于每所学校的具体选修课程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只列出了选修课程的总学分。

参考文献:

〔1〕[英]菲利普・泰勒.课程研究导论[m].沈阳:辽宁出版社,1990.11.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40.

数学建模课程思政篇8

关键词:网络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疆高校更是如此。既需要给学生讲授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还需要结合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宗教等情况,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的教育,使新疆高校的学生牢固树立“四个认同”,即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近年来新疆大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入网络教学模式。本文从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使用、特点、作用等方面评析网络教学的价值。

一、网络教学模式的涵义及平台建设

网络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通过网络全面展示课程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活动中。网络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通过视频、文本、动画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与老师在网络空间中互动答疑,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网络教学需要构建一个平台,目前新疆大学已构建“一体化数字化教学支撑环境”,形成课程、教师、学生、使用、评估并重的结构,满足“教学质量工程”提出的精品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多种模式教学过程和环节信息化支持等方面的要求。其中包括通用网络教学平台、研究型网络教学平台、精品课程建设与评审平台、资源库建设与管理平台。通过多个系统的有机整合,教师摆脱繁重的重复性工作。

二、网络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推广的原因

第一,学生数量激增,课堂教学人数众多,教学效果不好。近年来新疆大学本科生数量增长较快,而教师和学校硬件设施有限,一般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大班合堂教学,课堂学生人数在90人以上,严重影响教学效果。1:90的比例很难形成师生的互动教学,网络教学模式可以对此进行弥补。第二,当前已进入网络信息社会,学生课外时间大多用于上网,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不是读书而是网络,一般学生都拥有可以上网的电子设备。因此使用网络教学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第三,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学时有限,几门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时数都定为每周两学时。因此,课堂教学只能教授书本上的内容,而且时间非常紧张。如果需要补充大量学生感兴趣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时事资料,最好的途径就是网络教学。

三、网络教学模式的特点

第一,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入网络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手段的体现,两种教学模式可以互相促进,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如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学生可以留言提问,如果大量学生对某个问题表示关注,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增加学生感兴趣或有疑问的内容,真正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第二,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以我校《新疆历史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网络平台为例,教学资源包括全部章节的教学大纲、教学视频录像、教学课件、相关的音像资料纪录片、大量的知识点介绍、优秀学生作业展示、实践教学基地展播。这些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因为课时有限无法详细呈现。第三,教学方式的互动性。教学平台设置多种途径加强师生的互动,如教学邮箱、教学作业批改、答疑讨论、在线测试等。第四,教学管理的有效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可以自主选课;教学平台可以统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线时间、登录次数、学习内容);对学生作业的批改有严格要求(不仅需要评出分数,而且必须给学生留下批阅内容);学生作业考核成绩统计比较清晰规范。第五,教学对象的自主性。传统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一般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玩手机、打瞌睡的现象普遍存在。对于学生来说,网络教学时间灵活、方式多样,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浏览学习。

四、网络教学模式在《新疆历史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学中的使用

《新疆历史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在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在8个教学班进行了网络教学试点,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开始至今在全校开课的班级推广网络教学,目前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教学平台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师信息、教学材料、课程通知、答疑讨论、课程问卷、教学邮箱、教学笔记、个人资源、研究型教学、课程作业、试题试卷库、在线测试、课程管理等栏目。目前本课程教学时数为3,其中课堂教学周2学时,网络教学周1学时。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中的学习与学生考核成绩挂钩。目前教学平台中比较有特色的是课程作业栏目,教师布置6~8道题目,学生可以选择以小组形式制作一个多媒体ppt,并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作业;可以实地调查某个问题,以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的形式写出调研报告;可以去老师指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参观,写出观后感;更多的是可以结合自身的情况对某个具体的问题写出自己的认识观点。学生通过作业考察家乡的变化、民族关系,更深刻地体会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五、网络教学模式在思政课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网络教学模式最大的作用是增强了教学效果。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打破了时间、地点的限制,通过答疑、讨论补充教学、因材施教,这种师生互动可以有效增强教学效果。首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学生学习时间变得自由,学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下松弛有度地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学习;其次,学习的知识量大增,从课堂教学的有限信息量扩展到网络平台上无限的知识量;再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学习,解决传统教学中一些学生吃不饱,一些学生跟不上的问题。对教师而言,网络教学模式可以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贮备,可以因材施教、重点辅导,比较容易发现问题,掌握学生的学习、思想动态。同时带来了较大的挑战,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信息量、熟练掌握网络信息技术。

六、目前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

网络教学模式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教师对于网络技术的操作应用能力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受年龄、知识背景等因素的制约,对于网络的熟悉程度不够,部分老师不能熟练地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只满足于应付基本的教学工作,无法发挥网络平台的诸多功能。第二,网络教学平台本身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督,没有办法按班级统计;对教师在平台上的工作缺乏良好的评价体系;网络教学平台缺少一个好的留言版面。第三,教学管理部门和网络信息管理中心的管理服务工作也会影响网络教学效果。硬件设施、软件资源和技术条件都会制约网络教学的推进,如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需要对网络平台进行必要的维护,从而影响学生的使用。第四,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了网络教学平台能否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部分学生利用网络应付网络平台的学习,通过刷机时增加自己的在线时间,从网络上复制、粘贴作业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总的看来,将网络教学模式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效果明显著,但还有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曾光霞:浅析信息网络对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影响.高等农业教育,2002,(2).

[2]陈淑琼: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协作研究型学习模式的应用.医学教育探索,2005,(4).

数学建模课程思政篇9

>>基于慕课的编程类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基于慕课和微课的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相关问题探讨基于慕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析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分层教学模式研究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创新的若干思考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思政课中的优化研究基于“翻转课堂”的中职数控专业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基于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机械制图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大数据时代基于SpoC的混合式外语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基于Sakai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设计基于mooC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基于“翻转课堂”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慕课背景下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构建在线开放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基于moodle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研究基于微信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研究基于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营销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基于mooC等网络开放资源的数据库系统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②.

⑦宫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年第9期。

参考文献:

[1]胡祖辉、徐毅:《mooC推动高校教学模式改革》,《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3月。

[2]李未:《“互联网+”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中国教育报》,2015年12月。

[3]曾天山:《未来五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预测分析》,《教育研究》2015年第5期。

数学建模课程思政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模糊评价系统模型

一、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评价问题是教学界一直在不断探索的课题,在目前通用的评价模式中,多以定性评价为主,往往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学生在优秀、良好、一般、差中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由于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部分学生对要求严格的教师不是热爱而是“痛恨”,很可能借评价之机对教师进行“报复”[1],这样得出来的评价结果也许就与事实相违背。有些学校也使用一些定量的方法,但都是将评价指标进行简单量化后,由评价者进行评分,通过简单的数学运算后,按分数高低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定论。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为评价体系的输入(各评价指标)和输出(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在目前使用的不管是定性还是定量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都存在较大缺陷,它们都不能真实的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无论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还是同行教师之间的评价,无疑都是人与人之间的评价活动,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加上教学是门“艺术”,不可能用直观的工具如尺子来衡量,因而教学质量的评价就必须以定性的评价为基础[2]。但是评价结果必须能分出优劣,仅仅凭借“优良中差”就过于武断了,所以就必须有个科学的衡量方法――定量分析方法。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评价中,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模糊性特点,坚持以定性评价为基础,定量评价相结合,构建评价体系的输入和输出的数学关系,采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建立一个合理的、科学的数学模型,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正确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

要建立一个合理的、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评价的数学模型,首先要确定评价指标。根据国家教育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要求,结合这门课程在教学评价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可以设定4个一级评价指标和20个二级评价指标(表1)。

(表1):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

三、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本文在这里所研究的评价模型采取定性方式作为主要评语集,但对不同评价者的评语集进行处理时不是简单的定性分析,而是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分析,通过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建立数学模型,该模型具体可分为以下几部分:

1.评价因素集R

根据表1提供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确定一个R评价因素集(当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依据具体的情况对其作相应的修改)。

a=“教学内容”={a1,a2,a3,a4,a5,a6}

B=“教学方法和手段”={B1,B2,B3,B4,B5,B6}

C=“教学态度”={C1,C2,C3,C4}

D=“教学效果”={D1,D2,D3,D4}

2.评语集U

U={优,良,中,差}

3.评价指标权重集

各个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主要是根据各个指标在实际教学中地位和影响力来确定,指标权重的确定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使用同一系统模型去评价相同学科的教师的教学质量,结果是公平的。

一级指标权重

R={a,B,C,D}={0.3,0.35,0.15,0.2}

二级指标权重

a=“教学内容”={a1,a2,a3,a4,a5,a6}={0.12,0.17,0.20,0.17,0.17,0.17}

B=“教学方法和手段”={B1,B2,B3,B4,B5,B6}={0.16,0.20,0.20,0.12,0.16,0.16}

C=“教学态度”={C1,C2,C3,C4}={0.20,0.27,0.20,0.33}

D=“教学效果”={D1,D2,D3,D4}={0.25,0.25,0.25,0.25}

4.模糊评价矩阵

由评价指标集和评语集可得出相应的模糊评价矩阵。这个矩阵的确立稍微有一些抽象,为了便于理解,用一个简明扼要的具体例子说明一下模糊评价矩阵的构建:

例如,有100人对某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假设这100人对这位教师的一级指标“教学内容”中的二级指标“课程内容安排合理,逻辑严密,符合大纲要求”这一项的评价结果是:选优的60人,良20人,一般15人,差5人。则我们先将其量化为:优60/100,良20/100,一般15/100,差5/100,于是可构成“教学内容”中的“课程内容安排合理,逻辑严密,符合大纲要求”的矩阵为(60/100,20/100,15/100,5/100)。由此可类推“教学内容”中其他二级指标项的行矩阵,最终可得到关于“教学内容”相应的评价指标的模糊评判矩

此外,一级指标权重对应的矩阵为:R=[a?摇B?摇C?摇D]=[0.3?摇0.35?摇0.15?摇0.2]

二级指标权重对应的矩阵为:

四、模糊综合评价的算法实现

由于本评判模型包含的评价指标比较多,层次也多,一级指标又包含若干二级指标,因此指标要分层分级进行评价,先从最低一级开始,逐步向上,一直到最高一级评价,从而得到最终的结果。针对本评价模型,首先由最低一级,即二级指标开始,得出二级指标的评价矩阵:

学质量评价即为优秀[4],相应地类推。

五、综合评价模型的易操作性优化

本文依据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综合评判理论研究的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有效结合和合理转化,能够比较全面、真实地评价思想政治课课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质量。但是,对于缺乏高等数学基本知识的操作者来讲,要求他们能够处理模型中涉及的系列高等数学运算,确实是比较困难的。必须对这一模型进行再次优化,使之成为没有学过高等数学的人员也能进行操作的系统模型。为了实现这一功能,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语言系统中VB和C++两大程序编写语言,除了保留表2的数据由计算机键盘输入外,其余的内容,包括矩阵的组合、化归运算等都用VB和C++两大语言进行编程打包,并制作成一个综合评价系统模型数据处理软件。只要操作者通过键盘向该软件输入表2的评价数据,计算机就会自动进行计算,并最终给出t矩阵的计算结果。

六、结语

在运用此评价系统模型时,学生是评价主体,其合理性有以下三点:

(1)学生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的需求主体,如果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2)作为高校学生,已具有较为充分的评价知识和评价能力。

(3)由于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他们面对任课教师的时间最长,获得的课堂教学信息最为完整和全面。只要有一个合理的评价模型,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是较为可靠、可信的。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模型的建立克服了传统方法评价过程的单一化、主观化的缺点,很好地解决了现有评价过程中定性指标难于比较的困难,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之间通过模糊数学理论架起了一座桥梁,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骆菲,林晓言.高校学生评价教学质量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J].价值工程,2004,(6).

[2]咎连生.课堂教学效果的模糊评价[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

[3]姜启源.数学建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陈剑锋.模糊综合评判法在现代教育评价中的应用[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