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绿色金融的现状探析和前景展望十篇绿色金融的现状探析和前景展望十篇

绿色金融的现状探析和前景展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4:07

绿色金融的现状探析和前景展望篇1

保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巴黎气候协定》等一系列世界范围的文件便是这种全球共识下的产物。我国将绿色发展作为重要发展理念,持续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先后颁布实施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政策文件。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绿色金融作为绿色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也应运而生,而且其在支持绿色产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需求不断扩大。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增加绿色金融供给,提高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是发挥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用的必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在绿色金融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在逐步发展成为全球绿色金融发展的领导者。绿色金融作为广义金融家族的一员,区块链技术对其发展必然能够提供创新变革的动力。同时,绿色金融发展进程中又面临着很多独特的难题,比如信息不对称、覆盖规模要求高、评价更困难、监管挑战性更大等,在应对和解决这些难题方面区块链技术同样能够发挥巨大作用。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区块链技术的系统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前瞻方面,尤其是在传统金融、数字货币等领域。而针对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绿色金融发展的具体前景,国内外尚没有相关研究。本文将以区块链技术优势和应用现状为基础,探究如何更好实现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根本目标为核心,创造性地分析区块链技术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前景。本文一方面能够为日后研究区块链技术如何促进绿色金融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能够对我国推动区块链技术进入绿色金融体系,推动绿色金融健康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绿色金融的基本内涵及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目标

(一)绿色金融的基本内涵

Salazar(1998)认为,绿色金融是指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金融创新。Gowan(1999)认为绿色金融是绿色经济和金融学的交叉学科,主要探讨绿色经济的资金融通。《美国传统词典》(第四版)认为绿色金融是研究如何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生态环境及保护生态多样性,达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俞岚(2015)认为绿色金融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提升绿色增长和绿色治理水平,通过金融工具创新应用为绿色发展提供资金投入的金融活动的总称。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绿色金融是在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等多方参与下的,以保护环境、促进绿色发展为核心,围绕相关“绿色”项目开展的金融活动以及创造的金融形态的总称。

绿色金融主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信贷是指将信贷准入门槛和执行标准建立在国家产业和环境经济政策的基础之上,充分结合企业的环保实践决定贷款发放。绿色信贷特点在于将商业银行贷款政策与社会责任紧密融合,构建惩罚-激励机制。绿色保险是为分散企业投资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风险而设立的保险类型,因此也称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以企业造成的污染事故对第三者的损害应承担的赔偿和治理责任为标的的保险。绿色证券是指核查上市公司环保政策并建立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并据此在上市公司在进行债券、股票融资时设立环保门槛,促进上市公司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此外,绿色金融还存在绿色风险投资,绿色基金等金融形态。

(二)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目标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进程却比较迅速。近年来,中国绿色信贷飞跃发展,目前有接近十万亿元被列为绿色贷款,已成为全球绿色金融领域中仅有的三个建立了绿色信贷指标体系的经济体之一。在绿色债券方面,中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占全球同期发行绿色债券的45%。2016年9月,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开启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新征程。“十三五”期间,我国绿色金融融资的规模预计将达到8.5-9.0万亿元。但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又存在诸多瓶颈,比如信贷体制机制不健全、标准不完善,监管商业银行及企业绿色项目难度大,环保项目投资额高、利润率低,缺乏绿色金融发展指导目录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等。

若要实现绿色金融发展根本目标,持续推进绿色金融领域变革创新势在必行,而区块链技术将极有可能成为推动这种变革创新的核心力量。因此了解区块链技术的基本优势以及应用现状能够为深入分析区块链技术对绿色金融发展的具体影响奠定良好基础。

二、区块链技术的特征及应用现状

(一)区块链技术的基本概念和优势

2000年起,互联网上构筑了庞大的应用系统,但是这些应用均基于庞大的单一中心结构,从而导致了信任缺乏以及中心维护成本高、抗毁性差等问题。而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应用模式。区块链技术依靠密码学和巧妙的分布式算法,用数学的方法,而不是依靠第三方中心的协调,使参与者达成共识,保证交易记录的存在性、合约的有效性以及身份的不可抵赖性。这也就意味着区块链技术能够实?F应用层面的多中心化、去中介化,其基于互联网的分布式系统结构能够保证近乎零成本,而“互联网+区块链”则可以将传统互联网改造成为价值互联网、可信互联网。具体来说,区块链技术的主要特征为:记录安全(可追踪历史,防止篡改,不可撤销);多方共识(共识算法建立信任,不依赖人和机构信用,多中心民主机制);算法开放(开源算法,可扩展)。

区块链被认为是互联网以来最具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因为它可以解决任何两个人之间信任与价值的低成本可靠传递问题。从社会政治经济层面看,区块链的意义在于大大增加了物理及虚拟世界的流动性,其去中介化的本质导致了交易和运营成本的大大降低。从政府监管角度看,区块链底层技术带来的智能化可信任流程能够防止各种记录、交易处理、清算结算环节的欺诈与人为操控,区块链本身的时间有序可追溯性可帮助监管层鉴别发现违规操作。目前为止,区块链技术被认为是实现信任和与价值低成本传递的最好方案,是计算模式的颠覆式创新,是互联网的必然演进,并且很可能在全球范围引起一?鲂碌募际醺镄潞筒?业变革。

(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现状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引起了政府、社会以及企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区块链技术是一项可选的技术,中国人民银行部署了重要力量研究探讨区块链应用技术。蚂蚁金服在以公益为代表的普惠金融场景中利用区块链解决信任缺失的问题,中信银行组织举办区块链与金融创新研讨会推动区块链与金融融合创新。

目前区块链技术业已全面进入以智能合约、虚拟机、去中心化应用为主要特征的2.0时代。区块链起初进入公众视野是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随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从单一的数字货币应用延伸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除了金融服务领域,区块链正在被应用于物联网、政府公开信息、电子证据、数据安全、供应链管理、智能制造、社会公益等领域。随着区块链技术和应用的不断深入,以智能合约、Dapp为代表的区块链2.0,将不再仅仅只是支撑各种典型行业应用的架构体系,而是在组织、公司、社会等各种形态的运转背后,可能都能看到区块链的这种分布式协作模式的影子。区块链技术可能应用于人类活动的规模协调,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有人大胆预测人类社会可能进入区块链时代,即区块链3.0。

区块链技术所具备的特征和优势,为分析其为绿色金融带来变革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区块链技术在部分领域的现有探索,则为探究区块链技术如何促进绿色金融发展根本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实践基础。

三、区块链技术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优势

金融领域是区块链技术开始应用并真正发挥作用的第一个领域。由于其所具有的高可靠性、简化流程、交易可追踪、节约成本、记录安全、多方共识等特点,区块链具备重构金融领域基础框架的潜力。而对于绿色金融来讲,区块链技术不仅能够像对传统金融那样重构其基础框架,而且区块链技术所具备的很多天然优势恰恰能够解决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化问题和独有的行业痛点。从长远来看,将区块链技术引进绿色金融领域具有光明前景,将有可能真正给绿色金融发展带来创新性变革,从而助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根本目标的实现。

(一)降低信用风险,提高金融机构积极性

绿色金融领域相比传统金融而言,项目投资额度更大,投资回收期更长,信息不对称程度更高,新兴绿色产业不确定性更大。这些造成绿色金融领域信用风险更大,比如商业银行发放绿色信贷的风险要远高于普通信贷项目,进而导致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而利用区块链技术则可以将企业环境违法违规信息等企业环境信息,以及信用评级机构在信用评级过程中获取的企业绿色信用记录、募投项目绿色程度、环境成本以及债项信用等级等存放于区块链上,建立基于区块链的企业环境信息和信用评级信息共享机制,为金融机构的贷款和投资决策提供依据,从而实现降低风险的目的。

同时,供应链金融普遍被认为是弱化绿色金融风险的可行选择。而对供应链的监管,区块链技术具有天然优势和极好效果。任何企业包括绿色企业都处在一个供应链体系中,因此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从关注某个绿色企业的信用情况转向关注整条供应链所包含的企业的整体信用上来,从而决定是否对相关绿色企业提供绿色贷款等金融服务。利用区块链技术能够在整个供应链条上形成完整且畅通的信息流,确保交易能够在各方之间公开透明,并保证每次交易数据实现可追溯。同时,区块链能够将分散独立的各自单中心,提升为多方参与的统一多中心,提高信任传递效率,促进绿色供应链金融的良性生态建设,为通过供应链金融来降低绿色金融风险创造更大可能。

(二)提高效率,降低交易及经营成本

首先绿色金融领域相关业务开展审批等流程仍比较繁琐,中间环节比较多,导致融资及交易成本仍比较高,同时效率低下。而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授信审批流程的优化,提高绿色资金流通效率,杜绝中间环节不合理收费,从而降低绿色信贷等绿色金融活动的成本。其次,通过区块链技术建立的信息共享机制,可以实现同一企业在不同金融机构申请绿色贷款,或者在不同证券平台发行绿色证券时,不需要进行重复评估和认证,大大降低成本的同时显著提高绿色金融业务开展效率。再次,绿色项目相比传统项目覆盖规模要求更高,而通过区块链技术则可以用极低的边际成本覆盖更多的点、面。

(三)提高监督、监管水平和效果

绿色金融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形态,是国家绿色发展的核心内涵之一,除了具备传统金融的特点之外,还兼有公益性、政策性以服务性。因此必须防止“伪绿”等现象出现,确保筹集到的绿色资金能够用于绿色项目,实现“阳光下的绿色”,而这则需要政府、社会和公众共同监管。由于区块链技术具有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特性,可以用来构筑监管部门所需要的、包含众多手段的监管工具箱,以利于实施精准、及时和更多维度的监管,可以及时准确鉴别绿色企业的违规操作。同时,借助区块链技术多方共识的特点,可以构建一个完善的信息沟通和共享平台,绿色项目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流向、绿色项目利益相关者反馈均可存放于区块链上进行公开公示。政府部门、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机构、第三方环境认证机构都可以加入进来作为区块链系统的节点,以联盟的形式运转,方便公众和社会监督,助力绿色金融的快速健康发展。比如,作为绿色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绿色债券与传统债券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发行前的认证和发行后的跟踪评估、监督,确保绿色债券筹集的资金专门用于绿色项目。而这都要靠第三方机构实现,但跟踪监督过程成本非常高,上述信息共享、公开平台以及时间可追溯性可以比较完美的解决这一问题。再比如,对于地处偏远的绿色项目,通过区块链技术加移动终端就可以实现妥善监管。

(四)促进绿色企业公平享受绿色金融便利

绿色企业信用体系不完整、未建立历史数据信息链,使得政府及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获得完整有效信息,导致一些企业无法享受绿色金融服务便利。借助区块链技术能够简化流程、提高运营效率,利用分布式账本,记录跨地域、跨领域的绿色企业及绿色项目信息,方便及时追踪绿色企业在从事绿色经营过程中正面及负面记录,建立绿色企业的公开信用体系,构建良性的、多方参与的绿色金融信用生态。在此基础上对有良好绿色经营记录的企业提供更多的激励措施和奖励政策,从而保证绿色企业能够公平享受绿色金融带来的便利,进而鼓励这些企业往“深绿”方向发展,实现绿色金融发展价值最大化。

四、结论与展望

绿色金融的现状探析和前景展望篇2

关键词:生态文明;区域绿色金融;发展路径

一、生态文明背景下加快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意义

(一)绿色金融对促进生态文明的技术进步提供资金支持。要解决生态问题实现生态文明目标,需要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尤其是绿色技术创新,但现实中开发新技术尤其是绿色技术创新,需要承担巨大的创新风险,且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成本,因此作为创新主体的的企业就需要寻求金融部门的支持,运用金融手段确保新技术的成功开发。金融部门往往自企业技术创新前期就介入予以支持,待企业依靠新技术产生利润时再逐步退出该企业,这个过程相当于金融在先进技术创新及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发挥孵化作用,增强了企业进行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的动力。金融对先进技术开发的支持,使得新技术的开发得以顺利完成并实现产业化应用,由此带来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同时也有利于整个社会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和环境风险的降低,最终推动生态文明目标的实现。

(二)绿色金融促进生态文明产业结构优化。绿色金融市场通过引导资金流向、进行风险再分配等,改善资源配置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具体而言,绿色金融对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低的节能环保型绿色企业和项目,以及企业新技术开发优先给以贷款支持或提供优惠利率;而对那些高污染、高能耗又不愿意进行技术升级改造的企业或项目则不予贷款支持。通过资金导向机制作用,高污染、高能耗、低资源利用率的行业企业因难以获得资金注入而逐渐萎缩,低能耗、低污染、高资源利用率的行业企业则在信贷扶持下获快速发展,而这又加快了资金和资源流向的调整,使得落后污染行业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被逐步淘汰。同时,绿色金融在生态文明发展中也发挥着风险再分配的作用。一般而言,新兴绿色产业的投资风险远高于传统产业,而大部分资金都是风险规避型和利润导向型的,如果没有绿色金融市场的风险再分配机制,则大部分资金极易流向风险小可见收益高的传统产业,绿色金融市场正是通过其风险再分配功能为绿色产业创造了获得发展所需资金的机会。

(三)绿色金融为生态环境优化提供资金支持。国内161个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不到10%,达标城市数量仅有16个;我国高达75%的饮用水源水质污染超标,超过19%的耕种面积遭到土壤污染。有研究表明,我国仅空气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就占当年GDp的3.8%。要解决这些生态环境问题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据环保部测算,我国在“十三五”期间,仅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所需的投资额就约需1.7万亿元,但财政能够投入的资金仅为500亿~800亿元,还存在85%以上的绿色投资缺口。对此,绿色金融可通过资金杠杆及资金导向作用,撬动数倍于自身的民间资本以ppp等模式投向这些项目或领域,通过民间绿色资本达到环境优化与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

二、区域绿色金融实践(以福建省宁德市为例)

(一)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取得了较大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绿色金融相关规范开始建立并不断完善。国家相关部门、地方政府和银行陆续出台了相关法律、政策和规范性文件,支持绿色金融的发展,如1995年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贯彻信贷政策和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2004年中国银监会的《关于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加强贷款风险管理的通知》,2007年原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三家机构联合下发的《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等。二是部分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实践。兴业银行是国内绿色金融的先行者,经过10年实践已形成门类齐全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等机构也积极进行绿色金融相关实践。三是绿色金融产品种类迅速发展,除普通绿色信贷外,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已拓展至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租赁、绿色担保、碳金融、绿色金融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绿色产业基金、绿色文明生态的理财产品等。

(二)区域绿色金融实践情况总部位于福建省的兴业银行在其总行一级设立环境金融部,开展环境效益测算,对环境效益进行量化统计且并入台账。从宁德市情况看,兴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主要以水电项目为主,同时也涉及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处理、废旧金属回收利用等行业,业务品种主要以绿色信贷为主,同时也在传统信贷模式的基础上实现了一些新突破:

1.发放排污权抵押贷款。2015年12月16日,福建古田药业有限公司以其购买的排污权设定抵押从兴业银行获得排污权抵押贷款,该笔排污权抵押贷款总金额为23万元,这是宁德市首笔排污权抵押贷款。

2.发放绿色并购贷款。作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atL)及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atL)的控股企业,宁德和盛循环科技有限公司为满足CatL及atL企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发展上下游产业链,提升市场地位及市场份额,宁德和盛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拟并购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广东邦普是迄今国内唯一一家“从事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的整体工程”获得环保部认可“国家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示范工程”、同时其工程应用核心技术入选“国家先进污染防治示范技术目录”的废旧电池回收利用企业,为此兴业银行对宁德和盛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并购贷款1.9亿元,期限5年。

3.发行绿色债券。福建闽东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于2016年3月发行2016年度第一期短期融资券,用于企业日常运营周转及水电站维修等。该期短融券发行面额1亿元,期限为365天,其中浦发银行和兴业银行为此次发行的联席主承销商。

4.引入境外绿色融资。福建省(屏南)榕屏化工有限公司是是一家以氯酸盐和双氧水为主打产品,年产值7亿元左右的化工企业。其主要产品氯酸钠、双氧水被称为“21世纪绿色产品”,主要应用于水处理、纸浆漂白、纺织印染、食品消毒等行业领域。该企业在2013年开始的氯酸钠和过氧化氢厂的升级和扩容改造中,需要筹集一笔长期资金,其集团公司耀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于2013年12月5日,向境外非银行金融机构———德国投资与开发有限公司成功借入一笔技术升级改造资金,借款总额2200万美元,期限7年。

三、区域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发展区域绿色金融面临的挑战。一是内部化环境外部性的挑战。企业生产伴有外部性已为大众所周知,实现环境外部性向内部化有效转化的难度很大,如部分制造企业污染环境,导致区域内居民健康状况受到影响,但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向污染企业索赔,其负外部性未能充分内部化,客观上助长了污染企业的过度投资和过度生产;又如污水处理或土壤修复等环保项目可提高社区环境质量和住宅物业的市场价值,但若不及时借助适当的机制将这些正外部性货币化,则此类项目可能因无法产生足够的收益而难以吸引社会资本。二是来自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挑战。具体实践中,相对长期的项目融资时常面临长期资金供给不足,这一期限错配问题在绿色金融领域更为突出,且目前的绿色金融产品主要以绿色信贷为主,难以满足实际需要。三是来自金融业分析能力的挑战。由于绿色金融发展起步较晚,金融业对于绿色金融的认识及分析也处于早期阶段,这种分析能力包括对绿色金融重要性的认识、对环境风险因素的识别、项目分析中的发展思维以及基层机构的执行力等方面。四是来自地方政府干预的挑战。受地方政绩观的驱使,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的配置往往具有强烈的干预欲望,在当前的金融体制下,这种干预多表现为一种间接的隐性形式。

(二)发展区域绿色金融面临的机遇。一是政策机遇。当前福建绿色金融发展已迎来政策鼓励、允许试错的契机,有利于区域绿色金融创新及发展。二是业务基础。作为中国绿色金融先行者,目前兴业银行正逐步从绿色银行向绿色金融集团迈进,并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商。截至2016年11月末,兴业银行累计为7000多家企业提供绿色金融融资超过1万亿元,目前绿色融资余额逾4700亿元,绿色金融业务已成为兴业银行的核心品牌业务、优势业务。此外,福建已成立碳排放交易机构。2016年7月29日,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构在福州挂牌成立,成为全国第九家自愿减排交易机构。在全国性市场启动后,福建完全可以凭借自身丰富的生态资源、依托生态文明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在全国碳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四、区域绿色金融发展路径

在全国绿色金融发展框架中区域绿色金融要实现健康高效发展,需要当地政府及相关机构积极作为,勇于创新,探索出台能够有效对接国家政策、契合区域经济金融实际的政策措施。同时,保持一份审慎的态度,避免绿色金融的发展偏离预期目标。

(一)完善相关配套

以对接中央绿色金融发展政策。随着“绿色发展”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绿色金融也被提上金融改革的重要议程。近年来,国内出台了多项绿色金融的相关政策,并且专门成立绿色金融研究小组进行顶层设计。对于区域而言,如何完善相关的配套对接中央出台的相关政策,确保政策在本区域的执行效率,应是首要任务。

1.科学规划重点生态功能区。2016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以通知形式印发《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编制实施办法》,着手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由此,福建应根据本省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情况,科学规划滩涂、海域、生态林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并拟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对于现址在重点生态功能区且属于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的企业,要通过财政、税收与金融支持等措施帮助其完成厂址迁移。

2.争取绿色金融投贷联动试点政策。2016年4月,中国银监会、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了《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的指导意见》,并公布了第一批试点机构及试点地区名单,福建未被列入第一批试点地区。但鉴于绿色金融业务与科创企业融资有许多相同点,甚至一些绿色生产企业同时就是科创型企业,福建可借助生态文明试验区金融创新平台,会同福建银监局、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等相关机构,向中央争取在福建开展绿色金融投贷联动试点,有效增加绿色金融供给总量,优化金融供给结构。

3.完善碳市场建设。作为国内仅有的两家非试点碳交易平台之一,海峡股权交易中心要进一步完善自身建设以对接全国碳市场,可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摸排减排潜力,探索适应福建需求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同时支持各市、县(市、区)推出减排项目,参与碳汇交易;二是以林业碳汇为重点,构建具有福建特色的碳交易管理和服务体系;三是积极完善碳市场相关的制度建设、能力建设,迎接全国碳市场交易启动。

4.先行探索银行体系绿色化。在全国推动银行体系绿色化的框架下,可在省内先行探索,如鼓励有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一批绿色金融专营支行,通过绿色金融事业部和专营支行,建立起与绿色金融配套的治理机制和内部制度,完善绿色信贷全流程管理,完善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下放绿色项目贷款审批权、简化审批流程、前移审批关口,为绿色项目贷款开辟绿色通道;引进熟悉绿色金融国际准则和实务运营的专业人才,与国内相关教育机构、环保部门联手培养专业人才,并及早组建专门从事绿色金融业务的部门机构,打造高水平专业团队。

5.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主体发行绿色债券。积极支持省内法人金融机构依法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由于绿色信贷;积极支持地方政府发行绿色市政债券,募集资金用于环境工程和能源建设;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上市企业发行绿色公司债券,所筹资金用于绿色产业、项目。

(二)同步展开区域绿色金融整体框架布局

1.合理布局产业发展。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区域间竞争往往造成产业园区布局分散,如宁德福鼎的皮革产业布局于龙安与文渡两个工业园区,需要政府集中实施皮革产业污染治理项目,而地方政府的资金实力有限,难以兼顾两个园区的污染处理。因此,亟需省市级政府统一规划此类产业布局,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将零星分散的污染行业企业往同类行业工业园区聚集。

2.建立绿色金融政府增信机制。许多绿色项目存在前期投资大、缺乏可抵押资产、项目收益不确定等特点,对增信与担保服务具有强烈需求,对此政府部门可通过设立专项的绿色金融担保基金、成立国有背景的绿色金融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分散金融部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潜在风险,消除绿色金融的担保瓶颈。

3.设立绿色产业基金。可支持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发起成立区域性绿色发展基金,支持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设立各类民间绿色投资基金。绿色发展基金要按照市场化方式进行投资管理,服务于节能减排战略,支持低碳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

4.建立项目评估专家库。建议省政府建立省级专家库,引入全国其他地区专家,各地大型项目在立项之初,应由上级环保部门从专家库中随机抽选专家组成评审团,对项目进行环境风险评估,此举可在较大程度上避免地方干预。

5.培育和引入绿色机构投资者。可通过培育本地绿色机构投资者、引导本地机构投资者绿色化或者引入区外甚至国外绿色机构投资者,有效拓宽区域绿色产业发展的资金来源渠道,实现区域绿色金融市场多元化。具体做法是通过向市场释放明确的绿色产业战略政策信号,提振机构投资者信心;积极与国内外有相关经验的投资机构合作,开发适合区域使用的环境成本/收益量化分析工具等,将环境因素纳入信用评级,辅助投资机构对绿色项目进行科学分析;在市场发展初期,尽量将吸引机构投资者的重点放在开发其最感兴趣的、有较好流动性的债券和股票类产品。

(三)找准绿色金融发展突破口

1.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绿色金融发展要从当前的浅层次信贷产品为主,向多层次多维度方向拓展,为绿色企业或项目提供从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到风险管理的全方位金融服务,开发适合区情、能够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供配套服务的绿色金融产品。拓展信贷质押物范围,完善碳排放权、用能权、排污权质押贷款,允许绿色企业设定知识产权质押、出口退税账户质押等。在此基础上,开发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以及适合项目长期资金需求的金融产品,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加强绿色期权、期货、股票指数等绿色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

2.以ppp模式开展绿色项目。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在节能减排等生态环境保护十三大领域积极推广ppp模式。在绿色产业中引入ppp模式,鼓励将节能减排降碳、污染治理等环保绿色项目与各种相关高收益项目打包捆绑,提高绿色项目收益,吸引社会资本以及金融机构参与,并推动完善绿色项目ppp相关法规规章。同时,鼓励金融机构总结现有ppp项目经验的基础上,提供更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各类绿色发展基金参股ppp项目。

3.培育典型绿色企业,梳理绿色项目清单。鼓励商业银行对所有客户进行分类,掌握客户的环保情况,梳理绿色项目清单。在此基础上积极扶持一批标杆绿色企业做大做强,将绿色交通项目、清洁能源项目等列入重点扶持对象,体现绿色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政策取向。

(四)绿色金融热潮下的“冷”思考

1.关注可能的产能过剩。在绿色金融热潮下,区域内财税、金融资源向绿色行业倾斜,应警惕过度资源聚集可能造成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不仅仅是对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影响所投入金融资源的安全。因此,在区域政策制定实施过程中,应尽量防范产能过剩的情况发生,针对区域内不同行业的发展状况及赢利能力来灵活施策,并对政策实行动态调整,在绿色行业自身可以实现良好发展的情况下,可降低或取消政策扶持力度。

2.关注“政策套利”。在现有绿色金融环境下,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同时考量货币收益与环境效益两个维度,但金融市场现有信息披露体系往往难以识别环境效益的优劣。因此一方面,不排除部分企业将自身包装成绿色企业、绿色项目,以套取优惠政策及绿色金融资源;另一方面,相对于收益不确定、不可量化的绿色效益项目,财税补贴这类金融资源仍更倾向于成本低、收益高的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政策套利行为。

3.关注地方保护主义。目前绿色金融市场将关注点放在“正外部性”的绿色产业,通过财政补贴大力支持其发展,而对于具有“负外部性”的高消耗高排放行业,则通过课征高额税收及加大相关财政处罚的方式进行干预。但如果这类企业是地方政府主要税收与GDp增长来源,则易导致地方保护主义滋生,上述这种“负向激励”难以见效。

4.关注利益驱动下金融主体的行为。尽管绿色产业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其技术开发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且面临较大的失败风险,短期内可获得的利润远低于目前已发展成熟的传统产业,这明显与金融资本追逐高收益与规避风险的本性产生冲突。因此,在发展绿色金融的国家战略下,微观金融主体的经营行为有可能基于利益驱动而偏离政策目标,此前融资担保行业与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此类问题。

参考文献:

[1]姚敏.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实践与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3,(26).

[2]周兴云,刘金石.我国区域绿色金融发展的举措、问题与对策———基于省级政策分析的视角[J].农村经济,2016,(1).

[3]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R].2016.

[4]马骏.宏观经济、人口结构与绿色金融[J].金融纵横,2015,(6).

[5]马骏.论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J].金融论坛,2015,(5).

绿色金融的现状探析和前景展望篇3

政务微博在公共突发事件中的应用研究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理论体系构建

纵向政府间关系模式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企业组织生命特征与企业组织工程学研究框架

热贡唐卡艺术市场发展状况及对策初探

腾讯视频网站付费模式分析与策略初探

房山新型城市化建设模式与措施研究

电视互联网化背景下电视台的经营思路与策略

恶性袭医事件中的危机管理探究

准确把握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和重点任务

形成文化市场合力,协同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当前完善文化企业资产管理体制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当前小微外贸企业困境与海关破解之道

民航客运收益管理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学术自治体构建:我国大学治理转型研究

大数据时代管理学研究的战略方向

衡量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指标体系研究

低碳经济下的资源税税制改革若干问题研究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

自然垄断规制研究——电信业差别定价

“困局之下”我国电视媒体创新路径分析

后金融危机时代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研究

后危机时代的风险管理与海关实践研究

中国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高载能产业“走出去”战略构想

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出版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

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经济绩效分析

我国创新型结构化金融产品案例研究

中国企业债券定价方式研究

营改增背景下跨境租赁业务的税收政策研究

Cm+partnering组合模式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初探

挣值分析法在it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策略研究

移动互联网应用盈利模式探讨及展望

开源软件业务发展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顺周期特征与逆周期监管选择

基于Logit模型的农户小额信贷信用风险评估

中国玩具出口企业应对Sa8000标准问题初探

电视综艺节目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绿色会计在医药生产企业的应用研究

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食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背景下义乌出口小商品海关监管之探究

选择与重塑:实施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背景下海关的定位及发展

产业融合视角下消费电子业战略转型研究——以索尼为例

英国高校管理与评估体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呼叫中心工作人员职业倦怠状况及其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制造型企业库存优化研究与实践

绿色金融的现状探析和前景展望篇4

2.信息动态

3.中国能源国家能源局前三季度能源经济形势

4.中国"一五"节能成效与"十二五"节能展望戴彦德

5.我国争取国际能源定价主动权问题研究张岩

6.以绿色循环、绿色科技、绿色文化为主题推动煤炭工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吴永平

7.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的探索张文学

8.我国煤矿现代化开采技术装备现状及其展望王金华

9.建立多方结合的城市能效市场机制张建民

10.我国公共机构节能"十一五"工作回顾与"十二五"政策建议康艳兵,谷立静,刘海燕

11.区域能源安全复杂性的理论分析框架与实证研究沈镭,刘立涛,张艳

12.我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与发展前景潘继平,周东升,刘洪林

13.我国数据中心能耗及能效水平研究谷立静,周伏秋,孟辉

14.前三季度石油产品市场形势分析与基本走势预测陈秀芝

1.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天津会议闭幕《中国能源》编辑部

2.信息动态

3.2010年全球煤炭市场形势及2011年展望杨玉峰

4.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煤炭企业评价体系研究——以新汶矿业集团为例宋迎法,符志琰,刘元明

5.国内外碳交易所的发展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张跃军,王琼

6.铁路省际煤炭调运的分析与评价刘敬青

7.从中国化工节能实践谈企业集团节能管理的途径陈凤林,张曦,邢德海

8.山西省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研究郝鹏翔,张争胜,李道娟,李九光,曹慧允

9.我国能源经济效率变动与初始发展水平的关系研究杨振

10.我国煤泥综合利用现状、问题及建议张建民,李春梅

11.8、9月份国内成品油市场分析陈秀芝

12.8月份我国煤炭市场形势综述张喆

1.董事会试点中央煤炭企业《中国能源》编辑部

2.信息动态

3.发展低碳技术推进绿色经济中国能源谢和平

4.董事会试点中央煤炭企业公司治理实践的案例研究与分析周振,李文国

5.加强能源法治研究助推低碳发展叶荣泗

6.2008年中国能源流分析廖华,魏一鸣

7.我国各省能源消费与其省会城市年平均温度的相关性研究牛强,李玲,林峰,聂超群,季路成

8.促进iGCC发电技术在我国发展的建议徐彤,王新雷

9.关于节能项目节能量确定方法的探讨唐宝坤

10.我国能源统计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完善途径分析李志学,赵丛,黄锋

11.关于我国中小城镇能源规划的思考康慧

12.低碳经济视野下环境信息公开的运用与发展刘爱良

13.7、8月份国内石油市场走势回稳陈秀芝

3.有关国家和地区已着手应对石油峰值冯连勇,孙文宇,胡燕,齐超

4.实现2020年15%非化石能源目标路径研究程路,蒋莉萍,白建华,贾德香,辛颂旭

5.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因果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和建议杨玉峰,苗韧,安琪,张培

6.油气资源税对新疆经济社会的影响胡隽秋

7.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低碳发展及我国发展对策丛威,冯阳

8.煤炭企业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马忠德

9.我国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展望康艳兵,张扬,尹志芳

10.我国居民生活用能特征研究樊静丽,廖华,梁巧梅,张跃军

11.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程序探讨颜芳

12.我国未来能源融资环境展望与融资模式设计马晓微

13.当前石油市场形势分析陈秀芝

3.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财政政策的若干建议苏明

4.中国能源构建城市低碳能源体系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行动郎一环,李红强

5.中国第二代生物燃料资源发展潜力分析田宜水

6.基于经典偏最小二乘模型的Co2排放量宏观驱动因素分析贾俊松

7.基于环境容量的能源消费碳排放空间公平性研究杨振

8.主要发达国家能源与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动向及其启示高翔

9.降低Co2排放的中国能源发展路径分析宋翠,赵晓丽

10.电力供应社会成本分析王晓雨

11.电力行业亟待建立权威的独立第三方认证机制周渝慧

12.建设行业中的节能减排谢浩

13.二季度石油市场形势分析陈秀芝

14.5月份我国煤炭市场形势综述张喆

3."中美可再生能源伙伴关系"正式启动

4.中美生物燃料合作取得新进展

5."中美可再生能源产业论坛"在北京举行李春梅

6.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现行财政政策分析苏明

7.国家"能源安全"与山西产业结构调整刘波

8.新能源发展的基本动因与主要方向吴疆

9.风电与火电打捆外送相关问题研究汪宁渤

10.北京市低碳经济发展的考虑及政策建议高新宇,范伯元,张红光,李彬

11.中国高耗能产品温室气体排放及对出口影响研究高翔,牛晨

12.世界二氧化碳埋存技术现状与展望江怀友,沈平平,罗金玲,黄文辉,卢颖,江良冀,齐仁理

13.能源部门融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马晓微

14.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广东电力发展研究杨占红,罗宏

15.铝型材企业能源利用现状中国能源谢鹏程,罗佩

16.4、5月份石油市场分析陈秀芝Http://

1.国家能源局一季度全国能源经济形势《中国能源》编辑部

2.国务院就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发出通知/四部委就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发出通知/三部委2010年第3号公告

3.在能源分析中采用等效电方法江亿,杨秀

4.新能源财政政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陈少强

5.国家能源局我国风电发展简况

6.2010~2020年我国能源和电力发展前景分析张斌

7.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分析我国智能电网发展模式虞苍璧,杨敏英

8.煤电化联合生产技术的应用发展陈希章

9.技术领先的可再生能源公司歌美飒新建风能工厂在吉林省破土动工陈峰

10.我国未来能源投资的效益与风险研究张跃军,魏一鸣

11.船舶使用CLeaR(朗天)燃油添加剂是降低成本的最直接途径刘玮东

12.田湾核电站卧式蒸汽发生器吹扫工艺的研究及应用谢江红,任光辉

13.2009~2010年中国石油产品市场形势分析与预测陈秀芝

14.一季度我国煤炭市场形势综述张喆

15.引入文印外包实现绿色办公——中石化实践央企节能减排新模式张颖

1.我国大型输变电设备制造业登上国际电工制造的顶峰《中国能源》编辑部

2.政策信息

3.洁净煤技术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陈贵锋

4.中国低碳能源与环境污染控制研究现状陈冠益,邓娜,吕学斌,王媛,郑雪晶,张光辉,赵靖,王灿,颜蓓蓓

5.二氧化碳封存技术相关国际法规与政策的回顾与分析邹乐乐,张九天,魏一鸣

6.中国能源《哥本哈根协议》现状与气候谈判前景郑爽

7.基于周期理论的2010年中国能源需求预测李长胜,姬强,范英

8.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甲醇产业发展状况分析及展望肖新建

9.能源外部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赵勇强

10.aDi公司推出用于能源、工业和汽车应用的锂电池监控和保护系统李春梅

11.关于企业节能量计算问题的探讨官义高

12.美国节能减排的主要做法杨勇,曹睿

13.1~2月份石油产品市场形势分析及预测陈秀芝

14.2月份我国煤炭市场形势综述张喆

3.关于推进我国煤炭清洁生产与利用的相关思考濮洪九

4.新的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国家标准颁布

5.奥巴马政府一年来能源政策跟踪杨玉峰,韩文科,安琪

6.我国动态节能潜力的测算杨敏英

7.风电发展瓶颈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汪宁渤

8.2009年煤炭经济运行评析中国能源潘伟尔,王勇

9.能源产业基地综合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煤炭资源开发为例康虎彪,刘传庚,谭玲玲,丛威,史志斌

绿色金融的现状探析和前景展望篇5

近日,伴随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十周年,其管理软件业务单元的产品品牌定位――中国成长型企业助推器引发业界关注。品牌源于实力,理念源于实践,航天信息通过十年来不断地积累和十年来与客户的共成长,诠释了中国成长型企业助推器的深刻内涵。

十年积淀聚“势”“源”

成立于2000年的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经过10年的发展壮大,目前已经成为一家实力雄厚的上市公司,其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5个计划单列市建立了近40家省级营销服务单位、700余家基层营销服务单位,从业人员14000余名,形成了中心城市延伸到乡镇的多级服务网络,而其通过10年积累起的客户资源何止万计。由此可见,航天信息在完成自身资源准备、用户资源积累之后,仅需要一个新的、正确的方向就可以大踏步地向前获得又一个成功,而这一次成功的方向选择在eRp业务领域是一种大势所趋、水到渠成的必然。

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新世纪的十年正是中国企业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并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十年,伴随着互联网浪潮带来的变革与挑战,中国企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发展。航天信息在伴随国家三金工程发展的十年中,充分理解了中国企业的根本需求,所以它知道客户在每一阶段需要什么,而信息化对一个企业成长又意味着什么。在处于高速发展的中国市场,成长仍将是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关键词,由此其选择以“中国成长型企业助推器”之eRp产品品牌定位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所得出的正确结论。

洞“时”度“市”助成长

目前我国拥有超过4000万家的中小企业,而这些经济体则是成长的代表、成长的中坚。时代在进步,市场在成长,如果希望客户的企业取得科学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单一地仅仅从企业端入手,需要考量整体经济大环境、社会大环境并有效地结合行业特征、企业特征,通过有效、全面地整盘分析才能够真正地做到切实地帮助企业发展。航天信息正是源于对互联网时代大背景的充分认知与了解,在进入eRp领域之后有效结合时代特征为用户打造符合时代特点,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与服务,真正助力中国成长型企业在新的历史时期,在企业经营和管理水平上取得更大的成长与进步。

市场的成长、用户的成长都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每个企业在不同的阶段也会呈现出不同的企业特性、管理现状,相应其对管理软件的应用深度和广度的需求也会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正是基于此理念,航天信息的eRp产品以不同的产品形态去满足企业不同阶段的独特需求,同时保留底层设计架构的一致性,以更长远的角度去满足企业未来升级的需要。

作为中国成长性企业助推器的航天信息企业管理软件,在满足企业信息化需求的过程中,将不仅起到的是保驾护航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以一种贯穿始终的发展理念,去开发产品、服务用户,并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在互联网时代的大潮中,助推中国企业在21世纪实现新的跨越。

2010全球pe北京论坛召开

11月14日,由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北京股权投资基金协会联合主办,26家国际股权基金协会支持、协办的第三届“全球pe北京论坛”在北京国贸大酒店隆重举行。论坛围绕“pe・聚焦中国”主题展开,就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对中国的启示、中国Lp的发展走向、人民币基金与外币基金的融合等业界最关心的话题展开了广泛交流和探讨,境内外企业家和pe相关从业人员700余人参加论坛。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巨大的消费市场空间和经济发展潜力使中国成为世界最重要的、最具活力的新兴市场。特别是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转型期的中国,其规模庞大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将带来数以万亿计的投融资机会,在资产、资本、资源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全球pe将大有可为。论坛前一天召开了“全球pe联盟”发起会,标志着中国基金环境和基金市场发展得到全球业界的高度认可。

绿色金融的现状探析和前景展望篇6

关键词:农村金融;乡村振兴;金融体系

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在农村经济形态的发展和形成过程当中,乡村振兴会在很大程度上受金融发展限制。所以,分析农村地区的金融领域发展现状,结合其存在的不足和困境对应的提升措施,为后续乡村振兴道路的完善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也可以为提升我国农村经济环境起到推动作用。

1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对乡村地区经济振兴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也是农村地区经济产业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首先,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想要实现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变化,就要实现农业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发展,提高实现产业创新和整体竞争力。目前虽然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有了较大进步,但整体生产技术相对落后,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种植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与城镇相比,农村的整体经济水平相对滞后,收入较低,不管是在农业科研设备补充还是产业融合等方面都缺少外来资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的经济发展[1]。其次,农村金融支持也是实现乡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基础,和谐健康的农村生态环境是实现农村地区长远发展的关键保障。在农业发展环境下,农业种植过程当中使用化肥、农药以及其他污染环境的原材料会影响土壤质量,降低作物产量,严重时会导致水土和耕地面积流失,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肆意排放农村生活垃圾、焚烧秸秆等产生的污染,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来科学处理污染源[2]。再次,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是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淳朴的乡风是实现农村地区发展的重中之重。但现在农村地区依然有盲目攀比、大肆操办红白喜事的现象,同时文化建设水平落后于城市地区,有限的文娱设施难以满足群众的基本需求。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儿童的教育问题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另外保护传统文化、修复历史遗产以及宣传和引导道德风貌都需要引入资金,保证工作顺利实施[3]。

2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

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现。首先,农村金融是支持产业兴旺、助力农业发展的基础。金融对于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要以重视培育新型农业主体为基础,以引入社会资本先进技术和完善管理经验为目标,以此来调整现有的农产品结构,创新农村地区的产业布局,实现粮食、农林、牧业的统筹结合以及种植养殖和销售的一体化发展[4]。其次,要强化涉农金融机构通过信贷手段来培育创新型农业主体的作用,实现农村产业的多角度融合以及农村地区全产业链的一体化发展,确保多个产业结构可以实现互动补充,以此来促进农业产业的兴旺发展。再次,农村金融要以扶持绿色农业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产业从传统的追求高产转变为追求绿色可持续发展,对应的金融导向也呈现出新的变化。涉农金融机构要在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进程当中引入绿色导向,以绿色信贷业务来支持农业绿色循环的低碳生产,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是要改变传统的种植养殖产业,使依靠自然资源消耗为主导的粗放型经营模式转变成现代化的可持续绿色发展模式,重视在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过程中引入节本增效的创新技术,强调推广畜禽养殖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农村金融支持可以依托农村地区现有的绿色资源,发展并扶持休闲、旅游以及健康产业,推动农林牧渔等产业和教育、文化、养老等实现有效融合[5]。最后,农村金融支持要重视发展普惠金融,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发展较为失衡,地区金融配比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想要实现乡村地区的可持续振兴发展就要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的缺陷。将有限的金融资源投入到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当中,通过拓展和延伸农村地区的服务链,形成一体化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以强化乡村地区发展的前提开展丰富多样的金融普惠活动,帮助农村居民提高金融服务的运用能力,实现农村地区共同富裕[6]。

3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

农村地区金融发展是以推动农村地区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以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资金融通可以确保各项基础工作顺利进行,但受外界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缺乏资金对农村各项事业的融通支持以及对不同经营主体的政策性支持,同时具体的对象和外部环境的差别会导致相关工作受阻。

3.1农村金融市场不完善

首先,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环境相对较弱,难以与城市地区相匹配。大部分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相对较慢,金融供给的主体相对单一,市场发展空间较小,商业和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运营工作会过度关注个体利益,不能根据农村市场的实际情况完善工作细节。一些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少,有的地区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会因为结构单一而影响融资功能,直接限制乡村振兴的整体发展。其次,现有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受市场主体的供给和需求不对应问题的影响,金融监管体系对市场的约束性和管理性相对较低,直接影响农村金融体系的细化和完善,失去对地区经营结构的约束。

3.2农村金融服务不到位,金融产品单一

农村地区的金融产品能充分展现出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情况。通过对农村金融市场的运行情况展开分析可知,丰富的金融产品能从多个角度满足农村地区金融主体的不同资金需求,以此来为农村经济主体的项目建设提供基本支撑。分析目前的建设成果可知,农村金融产品的类别和形式还不够全面,难以满足乡村振兴的整体要求,也不能实现外界环境和内部政策对经营的促进作用,直接影响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导致资金的运营和使用受到较大的约束。

3.3贷款额度有限,贷款困难

目前农村金融机构所发展的业务当中,大部分为小额贷款,款项相对分散,存在一定的回收风险,会影响农村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水平的促进作用,甚至会阻碍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地区,农民对小额贷款的需求量较大,一般会以相应的担保抵押为条件申请贷款,但因为农村地区的抵押物资较少,且大部分农民的个体条件不能满足贷款要求,所以农村金融发展会受到一定约束,制约了农村经营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7]。

3.4农村金融保险不完善

农村金融保险对于乡村振兴产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后续的风险防控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农村金融保险在地区经济发展进程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农村金融保险存在发展滞后以及缺乏担保的情况,在当前社会环境当中,商业保险不断发展,而农村金融保险相对落后,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限制了对保险的可承担风险。另外农村金融机构的现有网点数量较少,在开展涉农业务时需投入大量资金,降低了贷款的收益率,导致资金流入到非农产业中。假如农村金融保险不能降低农业融资风险,就会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8]。

4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建议

4.1构建合理的金融服务政策和体系

首先,分析目前农村金融环境的发展情况可知,其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存在较大不足,要从农村金融的不同发展阶段来制定并落实对应的金融服务政策,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多元化农村经营主体的现代化发展,进而实现乡村振兴。其次,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结合现状科学规划银行和非银行机构,以多样化的途径引导多种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确保该类金融机构促进农村区域实现经济和文化水平双重发展,满足农村地区在各个领域建设工作的资金需求,另外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调节效应,合理布局农村金融的业务网点,为完善和发展后续经济体系打下基础。再次,要细化现有的监管机制,规避各类风险,构建完整、科学、优良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确保相应的金融服务制度满足乡村振兴发展的需求[9]。

4.2创新服务模式和产品

首先,要引入新型技术手段完善金融服务。在过去银行业的发展进程当中,信息不对称对农业金融发展的阻碍较大,引入大数据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促进银行服务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涉农金融机构要根据新型农业主体的个体需求,结合现代化的智能手段创新并整合业务模式,提高服务的技术和数据处理能力,完善业务审批过程,简化办事环节,提高农村金融的服务质量。其次,涉农信贷增信途径和方法有待丰富,农村金融机构应结合国家的政策方针来提高涉农信贷期限的时间和额度。例如,在党的报告中提出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继续延长30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型农业主体出现。农业金融应以此为契机发放农村土地经营和农房抵押贷款,在农业设施设备抵押和生产订单等方面加强融资,以此来提高贷款的额度并延长相应期限,针对农户、地方产业、农村合作社以及电商产业链等渠道增加贷款,并丰富融资模式,以此来满足在土地流转和服务过程当中涌现出的新经营模式。再次,要结合农村地区现有的产业链,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农村地区现代化农业规模的共同发展,农村产业链经营主体的基本资金需求从小额化向规模化转变,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农业金融机构要以解决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及后续流通和营销渠道当中的融资需求为切入点,打造出符合农业金融产业差别的新金融服务体系,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完善定价细则,确定合理的利率水平,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满足不同农户的基本需求。

4.3保证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全面提高

站在整体的角度分析,想要实现农村金融对“三农”工作的良好服务,就要完善和优化金融服务体系,明确其在乡村振兴工作当中的具体职能。要改变现有的工作思维,强化金融服务模式,依照农村地区特有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农民的实际需求,通过面对面、点对点的服务模式实现金融服务和农业种植生产等活动的有效融合。结合这些方面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对应的金融服务方案,进一步细化以多元化农村经济为主体的金融服务,确保现代农业生产活动得到更科学有效的提升,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振兴工作当中的资金难题[10]。

4.4大力发展农村绿色金融服务

首先,要重视农村金融对绿色产业的引导、约束和杠杆作用。农业金融机构要依照农业发展基础强调其实现绿色低碳化的转型方向,结合有效的金融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呈现更高效、高质量的生产模式,从传统的粗放型生产经营转变为重视生态节约环保的绿色经营,在此过程中要加大绿色信贷的投放力度,重视对农业种植养殖以及深加工产业的金融支持。其次,要细化绿色农业信贷投放制度,通过制定差异化信贷策略,创新现有的绿色金融产品结构。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生产和经营特点,探索农产品商标质押贷款的新型贷款模式,结合分类化的客户管理渠道,对现有的信贷项目库当中所涉及的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分级授信,提高其授信额度。构建以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示范基地,开拓绿色贷款通道,实现农村绿色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发展[11]。再次,要强化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性支持,结合现有的政策标准和金融发展制度,落实农村绿色金融的相关要求和政策体系,构建并完善能和其相对应的、以服务于农村地区金融需求为主体的中介服务机构,投入充足的资金,调动涉农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以绿色金融服务为基础的绿色小微企业和项目的信贷投放。

4.5加大对农村农业贷款的管理力度

想要实现农村地区金融结构的稳定发展,就要完善利率定价机制,高利率会增加农民的贷款负担,阻碍地方经济发展。政府要以规范市场运营模式为主,合理调控农村金融市场,确保各项业务有序进行。农村信用合作社要结合科学的利率机制优化现有利率,确保农民主体得到金融优惠,积极参与地区经济建设。要以小额信贷为主导,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信贷需求构建与实际利率相符合的金融制度,在强化融资效率的同时实现对金融机构运营工作的科学引导,确保金融服务能满足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要求。

4.6拓宽信贷渠道,提高农村农业贷款额度

发展农村信贷领域要拓宽农村信贷渠道,提高农村信贷的利用效率,强化监管水平。通过机构担保以及补贴政策,推进农村金融的创新和发展,拓展信贷渠道,发展不同的资金渠道,实现多个渠道资金抵押,保证农村地区经营主体拓展融资渠道。另外要加大农村金融对金融贷款的投入力度,从地方经济的发展角度入手确定金融活动的发展方向,依照民间借贷的实际情况规范并引导市场环境有序发展。

4.7防范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风险

首先,要由财政部门设立专门的农业风险补偿基金来补贴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信贷投入,并适当补偿不良贷款造成的损失,完善并推广农业保险制度。要丰富并完善农村信贷的担保体系,优化现有的金融环境,确保各类金融机构能够更多地参与到农村金融服务当中,有序推动城乡文化和经济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金融保险制度,构建农业金融信贷的对应风险。其次,要扩大政策性保险费用的补贴范围,吸引更多创新型农业主体,结合政策性保险对策预防风险。可以通过政府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引导并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相关业务,确保对应的保险服务能满足农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为新型的农业主体提供更可靠有效的保险基础。再次,可以推出盈利涉农保险产品,确保农业经营主体在遭遇自然灾害时能得到启动资金补偿。最后,通过引入风险共担及补偿制度来构建政府机构、农户和经济组织等多位一体的联保模式,充分落实集中担保、分散使用的灵活模式,采用综合化的保险措施来防范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过程当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金融风险,确保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可以完全应用到农村地区建设当中,促进农村地区各个领域的整体发展[12]。

5结束语

农村金融工作的发展和完善直接推动解决了“三农”问题,目前在乡村振兴工作过程中支持农村金融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农村金融发展受环境及制度的影响存在诸多困难,对应的保障制度也不能确保金融体系稳定发展,从而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影响了乡村的发展。因此要以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为基础,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制度,进一步促进中国农村经济向高质量方向发展,并实现了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小华,杨玉琪,程露.新发展阶段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问题与解决方案[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7(6):41-50,257-258.

[2]李茂,王晨阳.金融创新如何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衔接[J].河北学刊,2021,41(6):204-209.

[3]邵晓翀,杜尔玏.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基于新发展格局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10):76-80.

[4]袁文.乡村振兴中农村金融立法的困境与破解路径[J].农业经济,2021(10):94-95.

[5]王兴国,吴梵,刘韬.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计量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21(10):84-91.

[6]李昱呈.开发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究[J].开发性金融研究,2021(5):41-48.

[7]马天禄.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J].中国金融,2021(15):26-27.

[8]林暹亮.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长效机制构建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学,2020.

[9]李自强,陈佑成,叶伟娇,等.网点布局视角下农信社信贷服务感知质量影响机制分析与展望———基于商誉评价的调节效应分析[J].农业展望,2019,15(11):27-34.

[10]陈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以广东省梅州市为例[J].农村金融研究,2019(6):67-70.

[11]丁竹君.创新农村金融工具的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辑刊,2010(1):117-119.

绿色金融的现状探析和前景展望篇7

关键词:新城区道路绿化设计分析永安现代商贸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tU985.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b)-0135-02

1永安现代商贸经济区功能定位

永安现代商贸经济区位于沈阳西三环外的于洪区大兴街道,辖区面积32.9km2。依托良好的区位交通和土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双生”资料批发市场和商贸金融等生产业、中高端居住地产及生活性配套服务业,建成沈阳西部生活居住服务中心和商品交易集散中心。

2永安大道绿化景观设计分析

永安大道东起东平湖街西至陆港大道,全长9.6km。永安大道为永安现代商贸经济区“东西轴线”,沿线规划用地为二类居民用地、商业设施用地、商贸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等。永安大道是连接沈阳主城区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永安现代商贸经济区东西发展的重要交通干线。

(1)绿化带现状分析。永安大道绿化带断面结构为中央10m隔离带、两侧5.5m的机非隔离设施带及20m宽道侧绿地。中央分隔带和机非隔离设施带场地较为平整;道侧绿地部分地段标高高出道路标高,且建筑垃圾较多。

(2)设计原则。绿色:选择规格适宜的优质乡土景观树种,多层次组团栽植,形成道路骨架,突出大绿量。活力:灵活运用灌木、花卉色彩及形态的变化,形成韵律节奏强、层次清晰的高品质绿地景观,营造永安新城的城市活力。品质:重点设计交叉路口等节点,应用观赏树种,打造精品绿地组团,突出区域的标志性景观。

(3)设计手法。根据永安大道两侧用地性质的不同,采取分段式设计策略,契合周边用地未来开况进行规划式设计,旨在打造城市发展、城市氛围相融合的道路绿化景观过渡段、核心段、产业段。

行道树设计分析:过渡段为沈阳主城区至永安现代商贸经济区连接段。该段选用胸径12cm银中杨作为行道树,经济速生、短时间内出效果。核心段为永安现代商贸经济区的核心区域,两侧多为商贸用地和居民用地。该段选用胸径10cm白蜡作为行道树以彰显永安现代商贸经济区核心区域的道路品质。产业段两侧多为环保工业园区用地。该段选用胸径12cm银中杨作为行道树,经济速生、短时间内出效果。

绿地组团设计分析:绿化采用自然式、大组团方式设计,封闭式和开敞式绿地结合。封闭组团设计:选用胸径10~12cm,株高4~5m景观树(国槐、白蜡、云杉)等为骨架,搭配色叶、开花亚乔形成封闭段落。开敞组团设计:栽植亚乔搭配灌木球组团,点缀景石搭配宿根花卉为前景,同时防止眩光发生。精品组团设计:栽植油松及花灌木形成节点精品绿地,点缀景石logo形成区域标识。

重要节点设计:(1)与中央大街的交点是进入永安新城核心区域的标志,采用色彩模纹、地被花卉的形式,体现永安新城现代化新城市的活力。(2)与东平湖街的交点,是永安大道东侧端点,是旧城区通向新城的起点,是旧城区向新城区过渡的开始,整体设计采用大尺度的植物组团,前景采用亚乔、两层灌木带和大片的花卉打造层次多样、色彩丰富的前景空间。(3)与京哈客专东二街的交点,是进入城市段后比较重要的路口节点,将其设计成植物组F型路口,意在体现城市段的生态宜居的风格。整体设计采用亚乔及两层灌木带打造多层次的前景空间,整个前景植物组团与背景林整体后压,空出大片的绿地,点植白蜡将前景空间打造成前景疏林草地,打造路口开阔大气的氛围。(4)陆港大道是该次永安大道设计的西侧终点,与陆港大道的交点是永安新城西部产业区的两条主要交通干道的交汇点,整体设计主旨是打造工业区开阔大气的氛围,背景林、亚乔及两层灌木带打造多层次的植物景观结构,结合曲线形挡墙及前景花卉的应用打造开阔的前景空间。

设计特点总结:(1)通过植物组团营造空间开合的变化。以乔木组团形成封闭段落,阻隔视线,尺度为30~40m;以开敞草坪机花灌木形成开敞段落,尺度为15~20m,形成透景视线;栽植形式呈基本对称,考虑到了双侧观视效果。(2)强调组团栽植、增大绿量。中分带以株高4~5m白蜡、国槐、刺槐、梓树等观赏树种为主,形成组团栽植厚重感,增大绿量;配以色叶、开花亚乔木丰富组团层次。(3)乡土树种选择、四季景观。大量运用云杉、油松、白蜡、银中杨、刺槐等乡土树种形成道路骨干树种,道侧点缀花灌木,形成四季景观。(4)开敞段落以草坪为主,使用色叶、开花灌木球搭配,点置景石,宿根花卉增添道路色彩活力。(5)中分带端点以景石及精品绿地组团形成区域标识景观。

3结语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内城疏散和城市空间扩展越来越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城市新城区建设要实现“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三者统一。道路绿化景观建设要服从新城区总体规划、功能定位以及建筑设计风格等。要确定科学的设计定位及发展方向,使建筑、景观、市政道路等设计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致力体现出所设计的新城区的现代、简洁、大气的设计风格。于洪区永安现代商贸经济区永安大道绿化景观设计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绿色金融的现状探析和前景展望篇8

在办公设施日益改善的情况下,高等院校的办公环境规范化建设更显重要,即行政效率、工作效率和组织效率的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如何充分利用良好的办公设备,提高工作效率,超前思维,开拓创新,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营造团结和谐、长效、持续发展的氛围,是众多高等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管理规范化等方面对高等院校办公环境的建设和规范化作以探析,并试图通过不断实践与探索,使办公环境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高等学校快速步入良性、高效、健康发展的轨道,做出应有的贡献。高等院校工作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态度的端正与否,规范、优美的工作环境也与态度息息相关。公共环境卫生,自觉营造一个优美、整洁、舒适的办公环境。健全室内外环境卫生制度、制定卫生管理考核制度,同时加大卫生监督力度,形成卫生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依据规范化的指导思想我们对沈阳市职业教育园环境设计进行景观设计。

1、鲜明的立意“人文、自然、现代”的设计理念,强调植物景观效果,利用校园文化为主题立意,文化中心景观绿地利用雕塑的形式,融入了大量的人文信息,充分表达出校园的文化氛围,力求开拓创新的设计理念,突出办公环境的规范化建设重要性;

2、强烈的形式感、本设计的平面构图以规则线条为主,将它们纵横交错形成主体景观框架,具有时尚的现代风格,且与景观小品的造型相呼应,形成独具个性的现代艺术景观,使之达到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办公环境日趋优化特色;

3、完备的功能、设计中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设置了多处功能性空间,满足人们休憩的需求,设施完善,利用植物造景来突出景观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各种相关元素,丰富景观及功能内容。

二、设计原则

主要体现文化传承性、景观规范性、生态适应性、经济实用性四个原则。

1、文化传承性:

主要通过情景雕塑和造型植物来体现出校园丰富的文化内涵。

2、景观规范性:

总体设计风格力求简洁、大方、明快。在细部处理上,注意植物生长习性,花期、花色以及树形合理搭配,力求设计精致,在规划环境中创造出各具特色,而又具有较高园林艺术水平的校园植物景观。

3、生态适应性:

在植物选择上,遵循优先乡土树种的适地适树原则,使其具有最佳适应性,生长发育良好、病虫害少。其次,水土保持能力强,生物防护性能好。运用植物的季相变化、层次感,来形成较好的植物景观和长期稳定的生态效果。

4、经济实用性:

在景观设计中,以经济实用为原则,尽量降低造价和后期绿化管护费用,选择植物材料时,尽量选择易于施工、便于养护的品种,达到在充表达设计意图和景观效果的前提下,减少投资的目的。

三、现状分析

建成的沈阳市职业教育园文体及生活服务中心位于蒲河大道南侧与二0三国道西侧,规划占地面积4.2公顷。

园内现状分析

院内形成的建筑有体育馆、训练馆、生活服务中心、会议中心、图书信息中心、计算机媒体制作、教学实训楼,现状土质较好,地势相对平坦,位于东北角有开阔的空地利于栽植植物的区域之一。

四、总体布局

根据现状条件和设计元素在空间的布局并由一环、三纵、

一环:一条环形路为主轴线,是一条文化轴,情景雕塑、植物造景文化充分体现校:园活力氛围;

三纵:三条纵轴既南北方向,体现了现代园林、生态园林的现念轴。

五、种植形式分区

(一)、植物种植原则

1、经济性:经济性原则,大小经济品种搭配使用,景观树种与经济性品种搭配使用;

2、适地性:本土化原则,乡土树种为主,展现自然特色,保证成活率,达到适地适树的原则:所选树种必须能适应该地区的立地条件,应根据其自然条件选用不同的树种,基本上以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相结合以及速生与慢生,落叶与常绿相结合的原则;

3、景观性:整体性与特色性原则,整体景观自然,流畅体现城市美景,区段景观具有特色,展示城市的热烈的迎宾氛围,给人以丰富的景观感受。整个的植物搭配做到层次丰满、色彩丰富,营造疏林草地、密林草地景观、幽静舒适的公共休闲空间,以乔木为主,乔、灌、草结合的原则。园林植物能形成不同的景观,给人以视觉、嗅觉、听觉上的美感。运用植物的动感、质感、色彩来软化建筑的硬线条,使其变得柔和自然,满足人们追求自然的心理需求;

4、快速成型,稳定发展原则,速生与慢生品种搭配使用,引入品种与自然物种生态稳定。

(二)、植物分区

1、果树种植区:利用几处原有果林位置,增加果树品种,春季赏花,秋季观果,并开设采摘区,让人们体验丰收和自己动手的乐趣。品种:山杏、桃等;

2、背景林种植区:考虑北方特定的环境气候等因素,大部分位置,选择适合本地生长、抗性强、管理粗放的经济树种,合理进行配置,形成一树种或多树种混交林形式的大片背景林带,林下种植当地的野生性强的野花品种,形成自然山林景象。降低后期养护成本,增加绿量,使校区更具生态性,形成生机盎然的动植物景观,一同构成生物多样性绿地生态系统。品种:刺槐、白蜡、国槐、油松、东北连翘、金钟连翘、榆叶梅、重瓣榆叶梅、鸾枝、珍珠绣线菊、紫丁香、黄刺玫、水蜡等;

3、造型植物种植区:主入口区域位置重要,人流集中,在种植规划上做重点细化处理,适当增加植物品种,合理进行配置,形成优美的林缘线,营造乔木、灌木、草地错落有致的植物景观。烘托建筑的景观气氛,并与其相协调,在广场周围种植冠大荫浓的乔木,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环境。品种:银杏、栾树、臭椿、五角枫、紫叶稠李、紫叶小檗、金叶接骨木、金山绣线菊、金焰绣线菊、珍珠绣线菊、花叶锦带。造型植物巧妙的运用即丰富了景观有使增添校园活力。

绿色金融的现状探析和前景展望篇9

关键词:绿色经济;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方式

近几年,中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东北地区也在探寻新的发展出路。绿色经济是世界范围内普遍认同的发展模式,成为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变革的新视角,探寻两者的有效结合成为笔者研究的核心。希望通过本次探究结果能够推动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推动东北地区经济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重新展现老工业基地的风采。

1绿色经济概述

绿色经济最早由英国的经济学家皮尔斯提出,他在1989年出版了一本《绿色经济蓝皮书》并在书中首次提出绿色经济的概念。绿色经济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环境友好型经济、资源节约型经济、低碳经济、环保经济和循环经济。自此以后有多个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对绿色经济发展进行研究。虽然在绿色经济的定义上没有达成共识,但是关于绿色经济的核心内容却理解一致,即是以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循环经济等为主要特征。绿色经济体现的理念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式。绿色经济的核心思想就是最大化给人类谋求福祉,降低人类生存的成本,增加人类的生存收益。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来,绿色经济的实质就是降低成本,给人们提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产品,提供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增强高质量的供给、扩大有效的供给,减少无效的供给。从需求方面来分析绿色经济就是引导绿色投资、绿色消费和绿色进出口贸易。

2简析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分析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从投资项目上来看,东北地区发展战略主要是着眼于资本或资源密集型产业,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民众普遍收益的小项目。从投入要素结构方面分析,通常是偏向资源消耗高的项目,让环境问题逐渐明显。从东北地区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分析,还是以资源密集型为导向的重工业为主,缺少周转速度比较快、竞争活力比较强和可变资本相对高的其他产业。东北地区现在所面临的产业结构问题日益凸显,概况起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产业结构单一并且层次比较低,产业或者产品的科技附加值不高。东北地区因为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以及地理位置、地区矿产资源优势的原因,在产业结构上表现出僵化的情况,经济调整的速度非常缓慢,日积月累,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制度的发展渐渐处于我国的落后水平。通过调研发现,东北地区的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的近一半,工业也在40%以上。表明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过分依赖于工业的发展,其结构层次比较单一,致使东北地区的工业层次相对低,表现为产品单一,创新型、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分析第三产业发现,服务业的层次水平也比较低,随着劳动力成本日益增加,所面临的成本问题也日渐严重。2.2即便东北地区的一些产业规模比较大,然而彼此之间的关联性和依赖性不强。东北地区的工业表现出大而不聚的特点,并没有形成高关联性的集群化。东北地区大多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即便产业的规模较大,但是国有企业实行垄断机制,所以产业结构的扩散效应很难得到发挥,非常不利于形成绿色产业链。2.3产业内人才规模和产业规模不适应。通过调研发现,东北地区人才的留存率太低,东北生源的人才不愿意回家乡工作,而外地的优秀人才也不愿意选择到东北地区发展,在人才链上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所以虽然产业的规模巨大,但是其中的人才规模与产业规模差距非常大,最后还是会带来产业规模萎缩的情况,让产业结构逐渐变得不合理,同时产业的效率也被逐年降低。2.4很多产业的创新能力不足,产业没有核心竞争力,产业结构在升级方面存在很多困难。长期以来,东北地区的主要产业的核心技术、大型成套设备、核心元件和零部件都是依赖于进口。所以,没有自主创新的能力成为限制东北地区产业发展的桎梏,严重影响着产业升级和技术突破。

3分析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绿色化优化

绿色经济不但可以优化产业结构,给广大企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还能够减少资源浪费和污染的排放,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可谓一举多得。要想推动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向着绿色经济的方向发展,就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3.1协调、平衡产业结构。结合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失衡的现状,根据绿色发展的要求协调所有部门和谐发展,共同促进经济发展的要义,结合经济发展的需求,应该努力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现代服务业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得到高度的重视,要努力发展东北的现代物流业、金融业、信息和咨询、文化产业、培训业等。3.2建立绿色产业链,形成绿色产业结构集群。应该打破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的垄断形势,推进产业规模的扩散效应。首先要协调、平衡产业结构,同时明确服务业的发展增长点,在此基础上,东北地区绿色经济发展还应该尽力实现省市间和地区内部之间的生产要素和物质资料的优化配置。利用东北地区深厚的农业和工业优势建立农业生态园和工业生态园,进而实现上下游的良好衔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有效的节约成本,从而大幅度地提高收益。3.3绿色化产业结构优化,要加快步伐建设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应该努力优化产业结构,让资源、政策倾向于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适当的减少初级、低层次的加工业。并且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大力去除产能,让资源的配置更加符合市场的需要。3.4鼓励绿色经济创新与创业,任用人才合理化、绿色化。在绿色经济背景下,创造新的发展和就业机会成为占领未来经济竞争优势地位的法宝,同时也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东北地区一定要发挥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的优势,积极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产业,不断明确发展的重点,加强先进科技的研究,努力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同时要加大优秀人才的引入。

绿色金融的现状探析和前景展望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财务管理;建议;社会环境

一、绿色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

(1)企业类型方面。受我国的国情、经济和政治体制相互影响,第二产业中大多数国企的设备老化,社会负担较重,财力较为薄弱,更新改造难度大,较难实现绿色管理。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社会负担相对较轻,设备比较先进,经营状况比较好,比较容易实现绿色管理。

(2)财务管理体制方面。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缺乏一个科学的财务管理体制,涉及到的有关环境问题的业务如何核算,怎样进行会计信息披露,怎样利用绿色会计资料进行绿色财务管理评价,都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3)政府的政策方面。政府在对于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相关政策不够完善。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得到的支持少,而对于不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的监督、处罚力度不够,政府监管职能还存在很多缺失及不足的地方。

(4)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方面。市场经济下大部分企业以利润最大化及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定位,决定了其行为的短期倾向性以及利益分配的片面性。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势必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如何平衡企业的短期利益及企业的长远发展,是影响着绿色财务管理的实行的关键。如果不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企业将筹集的资金很有可能投入到污染严重但回报率极丰厚的项目,极易造成经济恶性循环。

(5)企业管理层素质方面。企业决策主要由最高管理层决定,如果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只强调经济效益,缺乏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意识,实现绿色财务管理就难以推行。某种意义上讲,经营管理者的素质对能否实现绿色财务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绿色财务管理的发展前景和建议

(一)政府职能部门作用的发挥

(1)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制企业执行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绿色财务管理理论。在个别企业还不能正确理解绿色财务管理的优势,而拒绝执行时,采用强制的办法要求企业做到,从源头上杜绝污染企业的出现,从根本上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循环,达到客观上对环境的保护。

(2)政府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环境因素纳入预算会计核算范围非常必要。政府安排财政预算时将节能环保政策落到实处,政府预算会计加强节能减排核算和监督。同时,还应将政府预算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及对能源的消耗列入绩效考核,才能准确考核和评价政府预算绩效。

(3)审计机关依据有关环保法规,以及会计准则对企业绿色会计的合理性、合法性及真实性进行审查,促使企业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处理好发展生产与环保的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逐步纳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二)企业推行绿色财务管理实施的举措

(1)企业本身方面。企业应深化体制改革,提供财务保障,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建立有效的财务决策机制,完善预算控制制度,推动全面预算管理。资金筹措方面:企业经营需进行绿色筹资计划,全面预测好保护环境所需要的资金,避免资金的短缺或闲置带来的风险。资金投放方面:企业投资方案生产的产品不能破坏生态环境,要进行投资方案的实施给资源环境是否带来破坏的绿色风险的分析,要考虑投资绿色项目而不能投资其他项目的机会成本。改变传统投资评估方法,将环境因素考虑到投资决策中,部分解决短期性问题。利润分配方面:在支付股利前按一定比率提取用于应付绿色资金不足的绿色公益金以及要支付的绿色股利。绿色股的股利发放与优先股股利同时发放,鼓励投资者关注绿色投资,增强投资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减少投资者在绿色投资方面的投资风险。

(2)员工方面。树立“绿色文化”,从最高经营管理者到普通员工均应增强资源环境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树立环境风险的风险价值观念,促使人、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共存和发展。

(3)管理层方面。在针对碳排放的企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扮演着对内风险管理和整合数据,对外关注动态和通报信息的重要沟通枢纽角色。财务人员作为报告的撰写者势必要加深对环境和社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财务专业人士在评估企业风险,保证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平衡成本与效益以及有效支持管理层决策等方面,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低碳经济对企业理财环境的影响分析

(1)政策环境的变化。当前各国政府正在酝酿和制定一系列政策性工具来推动本国乃至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这些工具包括:减排目标的制定和减排指令向企业的下达,碳税的开征,碳交易市场的建立、资金支持计划等。在减排任务方面,一些西方国家已确定了行业的具体减排目标。例如欧盟确定了排放权交易计划(etS)覆盖的行业范围,要求这些行业到2020年必须将其碳排放在2005年的水平上至少减少21%。我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在2009年9月联合国气候首脑会议中也明确表示我国正在测算到2020年的具体减排目标,届时企业将按照政府下达的减排指令承担他们造成的碳排放的代价。此外,各国政府将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减排目标的实现。在英国、美国、墨西哥、中国等国家在内的经济刺激一揽子计划当中,都包括了对绿色项目进行投资的规定。

(2)金融环境的变化nickHoffman和Jamestwining指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行动将导致产业和金融资源的重大变化。实际上,银行、证券交易所以及战略投资者已经逐步将金融资源向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倾斜。以英国为例,绿色金融项目的开发已成为金融机构产品开发的重点之一,主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三大类。如英国长颈鹿货币公司就在2007年5月推出了“二氧化碳抵押贷款”项目,参加该项目的贷款者可在一定时间内享受约2%的贷款利率折扣。目前,我国政府和金融界也正在积极探索绿色金融项目的开发。显然,未来金融资源将重点流向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

(四)视当今社会环境变化所引起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

社会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因为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是以低碳消费方式为根基的。低碳消费方式体现了人们的一种心境,一种价值和一种行为,它是消费者在消费品的选择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心态,根据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低碳消费的价值观,在决策过程中把低碳消费的指标作为重要的考量依据和影响因子,在实际购买活动中青睐低碳产品。企业应该看到,只有开发和提供低碳节能的消费品,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才能有更广泛、深入地推行全民低碳消费方式的物质基础。

“低碳生活”虽然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日益增多。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态环境。人类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尽管仍有学者对气候变化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由于“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因此“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低碳生活”理念也就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低碳生活的出现不仅告诉人们,你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你可以怎么做。在这种生活方式逐渐兴起的时候,大家开始关心,我今天有没有为减碳做些什么呢?在北京的八达岭,一个碳汇林林场已经成形。如果你想抵消掉自己的碳排放,可以来这里购买碳汇林或种树。

“低碳理财”正在以自己生活细节的改变证明:气候变化已经不再只是环保主义者或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其实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只要你愿意主动去约束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你就可以加入进来。当然,低碳并不意味着就要刻意去节俭,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只要你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到多节约、不浪费,同样能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希望通过我们的点滴努力,把“低碳生活”的理念传递给周围的每一个人。让我们立刻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我们坚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参与,人类的明天就一定会更加美好!同学们,今天,你低碳了吗?

参考文献:

[1]王建明,等.绿色财务管理探讨[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