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十篇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十篇

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4:13

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篇1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法

在国内外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技术创新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活动不断开发其特色服务和产品,才能加强其技术创新能力,从而使其核心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业绩日益提高。本文通过相关理论分析、建立综合评价模型以及实例证明相结合的方式,得出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的结论。

一、相关理论分析及构建评价指标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能够组织并支持创新战略实施的完整的系统能力。根据技术创新的过程及其影响,可以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为R&D能力、生产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投入能力、营销能力以及产出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需要企业各组织之间技能与信息的充分交流,相互合作,并将各领域的技术与信息进行整合的能力。国内外多位企业家经多方面的调查及研究后一致认为,基于技术创新能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主要体现在:创新研发、组织管理、生产制造及人力资源四个方面。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支撑,其各部分能力都是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各要素是息息相关的。二者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本研究所采用的评价指标如下表1。

二、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特点是能清晰并且系统的去解决非确定性的问题。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具体评价步骤如下:

(一)确定评价指标集U

依据上述分析,本文的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1)目标层a;(2)一级指标层:B=(B4,B2,…,Bm),其中i=1,2,…m;(3)二级指标层:C=(Cm1,Cm2,…,Cmn);其中i=1,2,…,m,j=1,2,…,n。

(二)确定指标权重及建立评价指标权重集

美国运筹学家Saaty在20世纪80年代初创立的多目标,多准则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的权重。具体步骤如下:设因素集合X={x1,x2,…,xn},然后按下表将U中的因素进行两两对比,写成矩阵a=(aij)m*n,其中aij=f(xi,xj)。

表2

(三)层次单排序及检验其一致性

使用根法求出判断矩阵中的最大特征根λmax,归一化后求出各权重w1,w2,w3,…,wn。然后排序权值,最后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过程为:(1)确定一致性指标:Ci==。(2)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如下:

确定一致性比率:CR=。(3)判断一致性比率CR:当CR

(四)建立评语集并进行综合评价

本文的模糊评价模型的评语集V=(V1,V2,V3,V4,V5)=(好,良好,中,中差,差),综合评价将以此为基础并结合实证案例完成。

三、案例分析

为证明上述分析与论断的科学性,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模糊评价模型的使用性,现以在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前后的湖北省某汽车模具公司为例。在调研期间特请了十位汽车制造行业的专家来进行打分评判。具体评价过程如下:

(一)确定评价指标集U

(1)目标层a;(2)一级指标层:B=(B1,B4,B5,B6);(3)二级指标层:B1=(C11,C12,C13);B4=(C41,C42,C43);B5=(C51,C52,C53);B6=(C61,C62,C63)。

(二)确定指标权重及建立评价指标权重集

本文通过十位专家对主因素层的五个指标来进行两两比较的结果来确立评判矩阵,并采用aHp法来确定指标的权重。计算B与C的权重并将a-B、B1-C、B2-C、B3-C、B4-C的λmax和权重向量以及Ci、Ri、CR绘于下表得:

表3

由于a-B、B1-C、B2-C、B3-C、B4-C的CR都小于0.1,所以这五个比较判断矩阵都通过一致性检验。

(三)建立评语集并进行综合评价

本文模糊评价模型的评语集V=(V1,V2,V3,V4,V5)=(好,良好,中,中差,差)。并给其赋权值:w评=(0.9,0.7,0.5,0.3,

0.1)。具体的综合评价步骤为:(1)获得专家评判数据。由十位专家进行评判,数据由每个评语的赞成专家数除以专家总人数获得。(2)分别计算并确定甲乙的二级指标的模糊评价矩阵后得到:B甲1=(0.460.340.10.060.04),B甲2=(0.240.330.250.10.08),B甲3=(0.50.30.10.10),B甲4=(0.240.260.20.10.02)。

所以甲乙的二级指标的模糊评价矩阵分别为:

(3)分别确定甲乙的一级指标的模糊矩阵。B甲=(0.394

0.3250.1550.080.046),B乙=(0.5030.3230.1380.0360)。最后给甲乙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评分:a甲=w评·B甲=0.6882,a乙=w评·B乙=0.7586。从所得总分可以看出汽车模具公司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前后的核心竞争力的排序为甲

四、结语

本文从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分析出发,建立了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对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了评价,最后通过实证分析证实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积极拉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崇延,王淮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预测.1998(2):66~68

[2]Dickson,G.w.,ananalysisofvendorselectionsystemsanddecisions.Journalofpurchasing2.1966:5~17

[3]张志伟,陈铭.模糊数学理论在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企业导报.2010(10):239

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篇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经济危机的影响波及全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中国已经出现大量企业倒闭浪潮,尤其是金融、房地产行业显示,我国企业竞争力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后逐渐下降,虽然在2011年有所缓解,但整体形势不容乐观,与此同时,企业也必将面临更加激烈严峻的竞争。如何在经济危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保持企业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这将是企业在后经济危机时代必须解决的难题。竞争战略理论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实施成本领先战略获取竞争优势,而成本领先战略作为产业竞争中主要的竞争模式往往是企业在进入市场或争夺市场中最为常用的策略手段,尤其对已经形成规模经济且开始成熟的市场更是如此。

 

二、文献综述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的研究在管理学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以michael e. porter(1980)[5]为代表的战略管理理论研究者归纳总结了三种具有内部一致性的竞争战略,提出成本领先是企业一种重要的竞争优势。随后 mille和Friesen(1986)[8]研究了竞争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发现采取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及集中化战略的企业绩效比没有明确战略定位的企业要好,但未取得任何单一战略对绩效有影响的证据。王耕等人(2000)[9]在这方面补充经验证据,指出企业应从战略成本的高度将作业成本法应用于管理实践,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又会为战略成本的实施创造出更多空间。

 

Kindleberger(1975)[10] 则将研究涵盖了更多的细致考量,认为一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在效率、技术、规模和政府政策方面的差异所造成的。金碚(2003)[11]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企业竞争力的本质体现为企业的高效性,成本领先带来技术、规模、政府政策等方面的提升最终仍要通过企业效率来影响核心竞争力,并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报告(2008)[12]再次重申该观点。这一理念的提出验证了Sanjaya Lall(2001)[13]在可持续和效率问题上的思考,认为质量淤意味着高效,企业运行效率越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越强。此后关于效率驱动型成本领先战略相关文献涌现,具有代表性的刘赐良和刘铁(2005)[14]在关于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一文中提出的实施成本领先战略、加强成本效率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赢得竞争优势的有效选择。王晓枫、熊海芳(2010)[15]随后对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的市场结构特点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实施成本领先战略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是目前银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而效率型成本领先与技术型成本领先之间的纽带关系最早是由m.V. posner(1961)[16]在《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一文引出,发现除了劳动和资本的投入差距之外,还存在着技术研发投入上的差异,技术领先催生新的产品和工艺流程,效率的提高降低了成本,并凭借低成本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力。樊纲(1998)[17]则将两者之间的联系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科教兴国与低成本领先应同时兼顾,不可片面强调科技领先,忽略成本控制效率,而把过多资源配置于长期内无法形成竞争的领域里,否则会过早丧失竞争优势。唐天伟(2006)[18]则在次贷危机的背景下研究了企业技术效率与生产率水平之间的关系,发现技术进步引发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生产率水平的变动进一步影响技术效率的变化,而得益于技术进步和竞争力的显着提升,进一步验证了两者之间的关联。而潘镇和鲁明泓则研究了企业价值链优化与企业效率之间的联系,通过针对苏州457家中小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企业若能合理整合优化企业价值链构成、配置企业资源则能显着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极大地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

 

本文有关经济背景的研究主要借助于Zajac和Shortell(1989)[7]的研究成果,整体经济环境改变会对竞争战略—企业绩效之间关系产生影响,他们认为在不同或者变化的环境背景下使用同一种战略不会取得良好绩效。我国学者张建才同样针对经济环境因素指出根据动态的环境制定动态的竞争战略是企业创造和保持竞争力优势的关键。

 

综上所述,国内外已有文献多从效率、技术和价值链等不同成本领先类型出发,分别研究成本领先战略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间的关系,但并未将不同类型的成本领先战略结合起来,对此做出系统性研究并加以比较,同时对宏观经济环境在其中可能造成的影响欠缺关注,难以对企业形成有效的战略资源配置指引,基于此本文将作出补充性研究。

 

三、理论依据及研究假设

 

michael e. porter在《竞争战略》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竞争战略概念,他把竞争战略描述为:“采取进攻性或防守性行动,在产业中建立起进退有据的地位,成功地对付五种竞争力,从而为公司赢得超常的投资收益。”[5]

 

porter归纳总结的三种具有内部一致性的基本战略,其中就包括成本领先战略。

 

按照porter的思想,成本领先战略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存在着本质上的关联,其直接或间接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产生影响,并随着现代战略管理的不断实践与发展,竞争战略逐渐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部分,人们利用两者之间的联系创造性地研究出准时制生产方式(Jit)、作业成本核算法(aBC)以及平衡计分法(BSC)等绩效管理方法。那么,成本领先战略是由哪些要素构成,而核心竞争力又是以何种方式受到这些构成要素的影响?

 

(一)成本领先战略类型及衡量指标

 

本文在考虑了成本驱动因素和价值链要素对企业实施成本领先战略影响的基础上,从这两种角度展开讨论,将成本领先战略划分为三种类型。根据Robin Cooper和RobertS. Kaplan提出的成本动因理论,成本驱动因素主要体现在成本控制的效率、生产流程的创新以及企业资源职能要素的划分上,因此按照成本驱动类型可以将其划分为效率驱动型成本领先战略和科技创新型成本领先战略;从企业价值链角度来看,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构成了企业流程的所有环节,内部价值链分为基础活动和辅助活动(潘镇,鲁明泓,外部价值链主要针对原料供应商和产品经销商,价值链中的每一环节既是发生成本的环节同时也是创造价值的环节,将企业内外价值链逐个分解优化,从而形成第三种成本领先战略———价值链优化型成本领先战略。为了便于界定不同类型的成本领先战略并兼顾研究的可行性和指标的可获得性,笔者根据与企业成本相关的资源配置和价值链环节分别列示出每种战略所具独占性于的指标。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

 

企业核心竞争力决定着企业经营成败和命运,是企业中最具决定性和长远性影响的内生因素,已逐渐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但目前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探讨上仍然处于百家争鸣状态,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为环境因素,可以是广义上的整体经济环境,也可以是狭义上的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第二类为效率因素,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在能够补偿成本消耗的前提下,企业要以尽可能少的有限资源生产出尽可能多的服务或产品来实现规模经营,企业组织的高效性是根本保障。

 

第三类为资源因素,企业资源分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内部资源诸如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外部资源包括社会关系资源、供应商资源等。第四类为文化因素,企业文化体现在公司运作的方方面面,不受制于物质资源的约束却能够转化为企业的资源,包括战略管理、企业治理结构、运作模式等。成本领先战略即是在上述四种因素综合影响下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产生影响。

 

(三)研究假设

 

效率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永恒的主题,竞争力的本质体现为高效。在经济危机爆发之前企业可获取的资源相对充足,如何高效利用多余资源使其转化成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效率驱动型成本领先战略下,大部分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较高的效率水平,在资金周转、成本控制以及劳动效率上处于优势地位,企业的高效性直接决定了核心竞争力的大小,与此同时,企业的高效性能够使其拥有充足的资金用于科研、管理等方面,进一步促进了企业核心竞争力(邱吉福,王园,张仪华,2012)[27];而在经济危机时期,虽然企业资源稀缺性变得更加显着,生产效率降低,但是若企业能够合理实施效率驱动型成本领先战略,则能够弥补企业的经营效率、营运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加快产品销售,降低资金机会成本,增强核心竞争力。据此推理,提出本文第一个假设。

 

假设1:在非经济危机时期,效率驱动型成本领先战略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贡献显着;在经济危机时期,效率驱动型成本领先战略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呈正相关关系,但显着关系有所削弱。

 

创新是企业不断进步发展的直接动力,也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经济危机时期,企业之间竞争激烈,技术创新是提高成本领先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途径,研发投入越高,高素质人才越多,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越强,通过技术创新改进产品的性能,优化生产运营过程,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张德茗,李艳,2011)[29];与平稳时期不同,在经济危机时期,企业生产力下降,资源短缺,资金匮乏,若将有限资金用于研发开支将进一步减少生产效率,降低短期效益,同时技术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长具有一定滞后性,因此在短期之内技术创新带来的效果并不明显。据此提出本文第二个假设。

 

假设2:在非经济危机时期,科技创新型成本领先战略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贡献显着,在经济危机时期,科技创新型成本领先战略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显着关系削弱。

 

随着企业成本管理系统的日趋完善,成本降低的空间和潜力日渐减少,价值链成本管理逐渐成为人们寻找新的价值创造空间的研究重点(洪光辉,2013) [30]。在非经济危机时期,企业拥有较多的资源和精力对价值链整体优化重构,通过分析各价值环节之间的关系,明确价值链关键环节,进而提高企业资源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的成本,获得竞争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而在经济危机时期,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企业要根据价值链活动和价值链关系的调整来实施其基本战略以获取有利的竞争优势(Zajac,Shortell,1989;张建才,2002)[7][20],以前的价值链结构必然不再适用,因此企业需要对价值链全部环节进行重新整合优化,这需要消耗大量的企业资源,并且与技术创新类似,企业纵向一体化的目的就是谋求长远发展(穆林娟,2012)[31],势必要牺牲短期利益以换取未来发展,从整体上看在经济萧条阶段实施价值链优化型成本领先战略会延缓企业发展的步伐。据此本文提出第三个假设。

 

假设3:在非经济危机时期,价值链优化型成本领先战略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贡献显着;在经济危机时期,价值链优化型成本领先战略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显着关系削弱。

 

四、研究设计与样本选取

 

(一)研究设计

 

本文旨在研究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三种类型的成本领先战略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同影响。Comp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低,该指标的取值来源于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和《中国经营报》共同研究开发的“CBCm企业竞争力监测体系”的监测结果,CBCm监测体系避免选取诸如资产负债率等需要依赖于人的专业经验才能判断优劣的指标,排除了模糊变量的同时也加入了专家对指标及权重的讨论和问卷调查,更加符合本文的研究需要。

 

CostLeader衡量了企业不同类型成本战略领先程度,并根据上述成本领先战略的不同类型,分别指效率驱动型成本领先程度effi- Leader、科技创新型成本领先程度tech-Leader和价值链优化型成本领先程度Valu-Leader,依次用来检验上述假设一、假设二和假设三。该指标的取值是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自衡量指标值进行拟合盂而得,取值越高,企业在该类型成本领先战略上的优势越明显。

 

Crisis为识别不同经济背景的哑变量,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爆发之前,该指标取值为“0”,经济危机期间取值为“1”。

 

榆CostLeader伊Crisis为企业成本领先程度与经济背景哑变量的交互变量。

 

在控制变量的选取上,主要考虑下述因素:从企业成长性上看,在适度范围内企业规模越大、增长率越高,形成规模效应越明显,对于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越具有显着提升作用(纪良纲,1996;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徐建伟,2008)[24] [32];从企业盈利能力上看,资产回报率作为企业绩效的重要指标(Dess,Davis,1984)[33],能够成为衡量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创造企业持续竞争力的标准(刘睿智,胥朝阳,2008)[34],资产回报率越高,竞争力越强;从企业股权结构上看,股权集中度高的企业竞争力明显优于其他企业产业经济研究 韦 琳,要世聪,等 成本领先战略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研究(臧卫国,2011)[35],并能够有效分散小股东“搭便车”问题,提高企业绩效(张红军,2000) [36];从股价稳定性上看,股价振动幅度用以衡量股价的变化大小,具有稳定竞争力的上市公司,股价无论在牛市或熊市都应该保持相对平稳的走势,大涨和大跌都会影响企业竞争力(金碚,2008)[12]

 

;从企业发展状况上看,资本积累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资本积累程度能够显着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宋敏,2000)[37],每股留存收益能够有效对其加以控制;从获取现金的能力上看,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是企业持续经营发展的保证,企业核心竞争还应体现在企业获取现金流的能力上(张蕊,2010) [38];从企业面临风险上看,企业拥有较高杠杆水平的企业意味着面临较高的经营和财务风险,降低了再融资能力,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下降(王满,2009)[39]。综上所述,依次选取公司规模、总资产增长率、资产回报率、股权集中度、股价振动幅度、每股留存收益、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综合杠杆系数作为控制变量。

 

回归结果显示,效率型成本领先程度的系数0.778%在1%水平下显着为正,表明在非经济危机时期,通过控制成本费用率、提高周转和生产效率等手段获得的成本领先优势能够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显着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交互项的正系数表明,经济危机背景能够促进效率型成本领先优势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与研究假设H1一致;但交互项与被解释变量间的正相关关系未通过显着性检验,其原因可能是经济危机期间,市场需求萎缩使得企业产品周期延长,效率型成本领先优势反映在经营效益上需要更长的时间,从而经济危机背景的“促进效应”受到影响。

 

panel B报告了在控制相关因素影响的前提下,科技创新型成本领先程度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关系。回归结果显示,科技创新型成本领先程度的系数2.22%在1 %水平下显着为正,交互项系数在1%水平下显着为负。这表明在非经济危机时期下,通过科技创新优化生产经营流程获取的成本领先优势能够显着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且相比于效率型成本领先优势和价值链优化型成本领先战略,科技创新型成本领先战略的这种提升作用显然更加明显俞。此外,经济危机背景会减弱科技创新成本领先优势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具有“削弱效应”,符合研究假设H2。

 

panel C报告了在控制相关因素影响的前提下,价值链优化型成本领先程度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关系。回归结果显示,价值链优化成本领先程度的系数0.81%在5 %水平下显着为正,交互项系数在5%水平下显着为负。表明在非经济危机时期,通过引进新型企业资源、淘汰过剩产能、提高资产管理效率等措施,优化重构企业价值链,能够显着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经济危机背景同样会减弱这种提升作用,既具有“削弱效应”。需要注意的而是,交互项负系数绝对值大于解释变量系数,表明经济危机背景的“削弱效应”异常明显,使得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在价值链优化型上具有成本领先优势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反而较低。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实施纵向一体化价值链优化策略将面临更大的市场系统风险,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这类企业不得不承担更严峻的经济后果;另一方面,企业价值链活动和价值链关系易受到环境因素影响,经济危机爆发改变了之前整体经济环境,企业需要对价值链全部环节进行重新整合优化,本来已捉襟见肘的企业更雪上加霜。

 

在控制变量方面,公司规模、资产回报率、每股留存收益、成长速度、股权集中度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整体上显着正相关,符合预期。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并未出现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其原因可能是相比企业盈利能力而言,"CBCm企业竞争力监测体系”对企业获取现金流能力的重视程度较低,其竞争力检测值包含的企业现金流量信息较少,因此不足以与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指标产生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综合杠杆系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呈现预期的负相关关系,但并未通过显着性检验,其原因可能是较低的杠杆水平虽然意味较低的经营和财务风险,但同时也牺牲了更多的财务杠杆效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受到制约。股价振动幅度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关系整体上并不显着,这可能因为公司股票价格包含太多的信息含量,并且受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大,其特征很难直接体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水平。

 

六、稳健性检验与研究结论

 

(一)稳健性检验

 

本文以深沪主板上市公司全样本为基础,对不同类型成本领先构成要素指标值进行拟合,以其拟合值衡量企业的成本领先优势进行研究分析,其中较低的拟合值既可能是因为企业没有实施成本领先战略,也可能是因为企业虽然制定并实施成本领先战略,但效果并不显着。为避免此类样本对研究结论产生显着影响,本文以具有明显成本领先优势的公司为分析样本进行稳健性检验。我们分别选取成本领先程度拟合值大于中位数2.912、3.175和1.709的公司为观测样本,采用相同的模型和分析方法,检验前述分析结论是否发生显着变化。

 

(二)研究结论及启示

 

本文以2006—2012年经济危机爆发前后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经济背景下三种类型成本领先战略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非经济危机时期,效率驱动型、科技创新型和价值链优化型成本领先战略均能够显着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以科技创新型成本领先战略最为明显。而在经济危机的特殊背景下,科技创新型和价值链优化型成本领先战略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受到削弱,企业通过科技创新、优化重构价值链难以获得立竿见影的竞争优势。

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篇3

摘要: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今天,培养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毋庸置疑的。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包括外部环境、内部因素、核心产品、核心人物和核心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包括技术、管理、市场、观念四个方面的创新。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培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6-0028-02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竞争加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的重中之重。企业应了解影响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不断创新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一、影响核心竞争力的因素

(一)外部环境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在缺乏市场环境的情况下,计划体制下的缺乏独立自主性,也缺乏构成核心竞争力的诸要素,政府的有形力量与市场的无形力量阻碍核心竞争力的构筑,来自外部的对企业产生最大冲击的是其所面对的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核心竞争力本身属于竞争的范畴,因此与市场结构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国家在产业发展初期可以扮演领导者的角色,通过各种方式鼓励产业的发展和成熟,但是当产业成熟以后,国家应当从投资导向转向创新导向,政府就应当尽快淡出,将身份从“教练员”转变为“裁判员”,用公平的“游戏规则”来整顿经济秩序,进一步确保活跃的有序竞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内部因素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企业经营机制涵盖了企业的自问题,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运转循环机制等多方面的内容,关于核心产品,除了核心人物能否敏锐地把握市场脉搏和科技发展的动向之外,其推出还依赖于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是否合理和健全,一个具有灵活性、创新性、合理性的经营机制也是企业的核心思想意识所赖以产生的有利土壤,经营机制最主要的影响体现在与核心层紧密相连的经营层,在影响经营层面的基础上,经营机制的影响力进一步向战略层面延深,对企业文化、成本优势、产品差异性以及可持续发展都带来影响。

(三)核心竞争力中的核心产品

刚建立起来的新企业,业务有良好的前景,但处于文化,产品等的磨合期中,原有核心竞争力也处于调整和重新适应之中,明星区的企业处于最佳状态,利润率高意味着企业现有业务经营良好,业务也在不断增长。处于懒性区的老企,经营者必须保持清醒和思维的敏锐实施变革,帮助企业慢慢地克服懒性,恢复活力,防止企业出现衰退迹象。处于警惕区的企业虽然还是具有较高的利润率,但是业务范围已经开始收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开始流失,必须从管理入手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措施和方案。

(四)核心人物是影响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

企业要具有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不断的创新,创造差别,企业的差别战略出自企业的理念,企业的理念也是企业家的理念,企业能否建立竞争优势,关键不在于资源的优劣,而在于核心竞争力,没有企业家,就无法长期维持核心竞争力,也就无法建立与保持竞争优势,只有企业家才能有创新的动力,培育核心竞争力,企业家自身人力资本的积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现程度起决定性的作用,在现代企业中,尤其是公开招股公司中,特定控制权通过契约授权给了职业企业家,剩余控制权则由所有者的代表董事会拥有,企业家是核心人物中的核心。

(五)核心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精神本质

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来看,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息息相关,紧密联系,“城实、正直、公正、正义”就是一种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文化理念,是一种文化。没有企业之间的这种信用文化,即使建立了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企业的发展仍然受到遏制,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管理哲学,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等为核心,核心竞争力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可以看到企业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都可以找到企业文化起作用的踪迹,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价值性,延展性,都属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构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新

(一)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指一种新生产方式的引入,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过程,也是知识的创造、流通和运用的过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生存,其产品就必须在技术上不断保持先进性或独特性。企业自身产品的技术含量越高,异质性越强,其含金量和获得社会份额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促进了生产过程的劳动方式以及协作方式的改变,从而推动着社会一般生产方式的进步。所以,一个企业的发展也必须依靠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创新。

(二)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引入一种更为有效而尚未被众多企业采用的管理办法,从而在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产出水平,或者在用较少要素投入条件下,获得同样高的产出水平。当前世界经济已进入了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一成不变的传统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所以要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实施企业管理的创新。从目前在管理学界较为成熟的管理理论观点出发,企业可以下采用以下管理措施进行创新。一是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提高管理效率。二是根据企业不同情况,采用弹性、应变的领导方式,以提高管理效率。三是善于发现职工在需要、动机、能力、个性方面的个别差异,因人、因时、因事、因地制宜地采取灵活的管理方式与奖酬方式。

在管理创新中,要特别注意发挥企业家的作用。无论从企业创新过程来看,还是从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来看,企业家都处于一种主导的支配地位。这种支配地位的含义是:第一,企业家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控制中心。创新活动是一种经济行为,是一种与企业的主流发展方向相协调的动作,它总是在企业家的直接或控制之下进行活动。第二,企业家是所有创新主体的“统帅”。第三,企业家是创新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创新之路充满荆棘,创新的实际操作者固然也有风险,但在企业范围内,其最终责任者是企业家。为了发挥企业家的作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首先要着力探讨对经营者的激励问题。应当认识到,企业家资源是经济资源中最为珍贵的资源之一,是一种“价值量”极高的生产要素。其次,要尊重并鼓励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为此,要为企业家创造适宜的创新环境,并切实保护企业家的成果。同时,还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要求,逐步把企业家作为资源市场上的买主和卖主进行双向选择,合理流动,以求最佳资源配置。

(三)市场创新

市场创新,就是企业从微观角度促进市场构成的变动和机制的创造以适应新产品开发对新产品市场的开拓和占领的要求。市场创新的核心是产品的营销和服务,这是一个企业保证企业目标完成的主要环节。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市场的开拓、创造、规划、竞争,都需要有新的理念和前瞻的视野。没有创新的营销理念、没有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手段,一个企业就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所以,企业必须把生产的产品用创新营销模式推向市场,让市场和消费者更快地了解和接受,才能真正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到有益的作用。服务是企业永远探讨不完的经营话题,也是解决不完的难题。在市场方式方面,要根据信息革命的趋势,开辟网上购物等方式;在创造购买力方面要大力发展信贷消费,使适度的潜在消费转化为现实消费,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四)价值观念创新

企业组织成员价值观念的创新主要是针对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而言的。观念的更新和培育仍是目前条件下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具体说来应积极培育以下观念以适应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

1.竞争观念。竞争是市场经济对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企业对组织成员的基本要求。历史已经证明,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竞争机制的引入,社会生产力水平就难以提高。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如果没有竞争机制,劳动生产率水平就难以提高,组织目标就难以实现。所以,竞争观念是组织成员提升其自身素质的基本观念。

2.合作观念。合作是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人类多方面的社会生活都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的,所以团队精神也是企业作为组织对其成员的基本要求。一个组织如果没有合作精神就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一定意义上讲,团队精神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学习观念。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一个企业的成长既取决于自身的组织结构,也取决于组织成员的知识结构。知识是唯一在使用过程中不被消耗,可以通过创新而不断增值,并为社会共享的资源。知识将代替权力和资本成为最重要的社会资源。改变知识结构的唯一途径是学习。学习是组织成员提高自身素质的基本途径。一个社会只有在持续不断的学习中才能进步,一个组织只有在持续不断的学习中才能发展,一个人只有在持续不断的学习中才能生存和成长。

4.风险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最大的心理压力来自于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上。缓解这种压力的关键因素当然是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但对风险观念的培育也是重要的环节。因为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没有也不需要风险观念,而现在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仅是效率经济也是风险经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每个人、每个组织随时都有被淘汰出局的可能,对此每个人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只有这样,组织成员才会从对职业稳定性的追求转向对自己终身就业能力的培养,把创新意识植根于自己的心灵深处,使自己与组织一同成长,从而把社会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白津夫.核心竞争力.理论与战略问题[J].学习与探索,2003,(3).

[2]朱华桂.战略创新.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J].生产力研究,2003,(2).

[3]赵国浩.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篇4

关键词:高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界定影响因素实施路径

一、高端制造业界定

高端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具有高科技含量、高品质、高效益和高辐射力的显著特征,主要包含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如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等;同时还应该包括高新技术重要内涵,该高新技术能够实现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整合提升、把现有产业向高端环节推进转移。高端制造业企业主要涉及到传统制造业产业和新兴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主要包括以微电子、新材料、航空航天、高铁、大飞机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传统制造业产业主要包括广泛采用先进技术改造的机械装备工业、汽车工业、造船工业、化工、轻纺等。高端制造业虽然是传统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的高端环节,但还是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包括高技术含量、高资本、高附加值、高带动性、高收益、高风险等。

二、高端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及影响因素分析

1.高端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本文认为高端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高端制造业企业将知识与资源(内外部资源)、文化、制度等因素在持续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等)的催化下进行一系列的有机整合,形成的以保持产品持久竞争优势为最终目标的企业所独有的且不易被模仿核心能力。

高端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具有一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还有其独有的特征,具体体现在产品辐射性以及生产整合性。

高端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辐射性的特征不仅可以体现在高端制造业企业的产品对其上下游企业产品的辐射。还可以体现出核心竞争力对本企业新产品直接或者间接从核心技术到核心产品再到最终产品的辐射功能。这种产品辐射可以带动企业实现技术上的延伸、产品上的延伸、市场上的延伸,最终实现企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高端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高度的生产整合能力。单个的、分散的个体是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只有把侧重于市场和生产的技术等方面的能力、信息、资源整合在一起,才能产生综合效力,并快速有效地体现在产品生产过程当中。提高生产的整合能力,能帮助企业有效地把企业的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高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要素。一般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要素是:技术创新要素、资本要素、组织要素、市场要素、人力资本要素、经济体制要素、政府行为等。根据本文对高端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的理解,可以得出影响高端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要素。

(1)技术知识要素。知识按照其所包含的内容不同,具体可以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主体主要是技能及其相关的应用方面,主要包括人力知识和技能知识;显性知识是指事实和规律方面的知识,也是人们经常接触的知识,其主要含有原理知识和事实知识。企业如果能够有组织的对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应用,通过创新和创造,转化为企业自身的核心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供了基础。企业在技术知识的提升和获取上,除了进行内部知识的创新外,还应当把汲取外部知识看作非常重要的一环,二者通过整合转换为企业员工能够灵活运用的新知识,这些知识的形成为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输入了新鲜血液。可见,能力主要来源于知识,技术知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2)资源要素。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离不开企业内的各种资源。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构建起来的。这就需要有足够的资源进行支撑。资源是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这里所说的资源不仅仅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客户资源、销售资源等可见资源,还包括企业信誉、专利发明、企业内的关系等无形资源。为此,考核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首先要了解企业是否对这些资源进行持续性的积累。其次要了解企业对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情况。最后还要了解企业是否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及整合后的使用能力情况。

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篇5

关键词:私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6-0038-04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都是其追求的目标。随着中国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企业界的关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对中国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在传统体制的缝隙中,在市场经济的土壤上,孕育、萌生了一种有别于公有制经济的新的经济形式――私营经济。通过短短20多年的发展,一大批私营企业迅速成长起来。私营企业在社会经济中表现活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其优势日趋明显。在广东、浙江和江苏等地区,私营企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中国私营企业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良好态势,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私营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值得关注的两种现象。其一是规模难以扩大:私营企业发展到亿元规模时,就难以再长大。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华人中虽有不少亿万富翁,但却很少有能力构建起跨国公司。在世界500强企业中,也难以寻觅华人企业的身影。其二是“寿命”不长:中国私营企业“各领三五年”的现象十分普遍。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相比较,中国的私营企业普遍“短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三五年,大企业的平均“寿命”也不到10年。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各类企业“寿命”在5年内的高达50%以上。

以上两种现象给我们提出一个值得沉思的问题,即一个私营企业如何才能不断创新、发展、持续地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即私营企业如何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越来越困难,时刻都面临着严峻的经营风险。企业只有拥有核心竞争能力,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商海中击败竞争对手,稳立潮头,顺应市场规律,求得长久持续发展。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性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从两者的内涵及本质特征上去认识

1990年,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在文中以及后来出版的《竞争大未来》中,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指出,核心竞争力是“能使公司为用户提供某种特定好处的一组技能或技术的集合”。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认识。

1.价值性。能为顾客带来长期的关键性利益,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为企业创造长期的竞争主动权,能为企业创造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

2.延展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基础性能力,是一个坚实的“平台”,如同一个“技能源”,通过其发散作用,可以扩展到广泛的经营领域中,支持企业向更有生命力的新事业领域伸展,将能量不断拓展到最终产品。

3.独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特有的,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以特定的方式、沿着特定的轨道逐步培育和积累形成的,蕴藏于企业文化,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可以说,深深印有企业特殊组成、特殊经历的烙印,难以被其他企业轻易占有、模仿或替代。

4.整合性。核心竞争力是多个技能、技术、管理能力的有机整合,单个技能、技术的强大不足以成为核心竞争力,而必须要企业内其他技能、技术的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能力体,并在向顾客提品或服务的过程集中表现出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显著优越性。

所谓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特征是指:企业生命活力的持续性、成长性和创新性。企业生命活力的持续性是从时间尺度上刻画企业生命活力的状态,即企业生命活力的“长生不老”;而成长性则是指企业生命的质量,即企业生命活力的“青春永驻”;最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要落实在企业的创新性上,知识和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本动力。持续性、成长性和创新性三者之间密不可分,成长性是企业在持续发展基础上的成长,持续性是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持续,创新性则对企业持续性和成长性都有重要贡献。

从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分析来看,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就是一种创新能力,一种超越竞争对手的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就是其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只有创新才会发展,才会有突破,固守旧模式只会被社会淘汰。这种创新是伴随着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营销创新和管理创新等一系列的创新而逐步形成的。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运用动态的观点来看问题,摆脱旧有观念的束缚,赶上时代的潮流,不断开发新产品,开创新市场,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企业的永续发展。

(二)从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过程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的一致性来分析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归根结底来源于企业创新能力,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企业制度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和企业文化创新能力。企业制度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制度决定机制,机制决定活力(即核心竞争力),活力决定效益,效益决定发展,任何先进的企业制度都是相对的。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企业要始终保持制度的先进性,就必须具备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的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形成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够占领企业所在领域的技术制高点,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就会有较强的竞争力。企业管理创新能力是形成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手段。由于企业的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管理也必须随着企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只有管理不断创新企业才会有持续的竞争力。企业文化创新能力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因为,一方面,在企业文化里,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石,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特征,是企业生存、发展及竞争力之本;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创新能力对整个企业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具有导向作用,最终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

影响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企业制度、技术创新以及管理创新等四大因素,同样也影响和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或者说,这些因素通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持续性、成长性以及创新性,进而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过程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是一致的(见图1)。

(三)从系统论角度来思考两者的关系

对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在方法论上,笔者认为,应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将企业可持续发展视为一个系统,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则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按照协同学创始人哈肯在阐述系统自组织时的观点,子系统的合作形成序参量,而序参量又支配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的行动,从而主宰着系统演化的进展与结局。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与企业文化创新等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个子系统的几个重要的“序参量”,它们在系统内独立发挥作用的同时,又相互制约,共同推动系统的进步。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是处在技术(或制度、管理、文化)―经济接口处,求得技术、制度、管理、文化长久发挥其经济增长系统的内生力的过程;而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是处在经济―社会接口处,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总之,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具有协同效应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并且具有一致性效应。

三、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创新企业文化,提升私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核心竞争力体现为一种文化力。众多成功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拥有一种无形的东西,使得全体员工团结一致,充满活力和凝聚力,使得企业能够渡过重重难关,从而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经济学家们称之为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特有的,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提炼出来的,是任何其他企业无法模仿的。一种开放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发展最需要的,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经营环境复杂多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文化创新的积极性与日俱增,创新已经发展成为一股强大潮流。张瑞敏曾说过,创新是海尔文化的灵魂,是海尔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在进行企业文化整合时必须进行企业文化创新,以创新文化来规范企业文化整合。在企业文化整合过程中,重视企业文化创新,以增强企业凝聚力,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理性思考私营企业制度选择,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私营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社会众多媒体对于私营企业采用家族企业制度及其治理结构予以全盘否定,有人甚至把许多私营企业的失败归结于家族企业制度。这种不加分析的片面的否定是十分错误的。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理性思考。

1.家族企业制度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选择,它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优劣应当由市场决定,通过市场竞争去选择。企业制度的选择是社会环境、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企业制度要视行业、规模、社会化程度以及企业发展阶段来选择。如有些技术简单、社会化程度低的行业选择家族企业制度就要比选择现代企业制度的制度成本低。私营企业在初创时期大多都采用家族企业制度就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2.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保证。在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中,私营企业不同程度地采用家族式管理,是与其生存的市场环境息息相关,是企业面对无序市场的一种自我保护。中国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商业游戏规则尚未建立,企业仍然面临巨大的社会道德风险。国家法律法规对规范他们的经济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法律法规提供安全保证,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投资者将要付出高昂的道德成本,只有在法律法规的规范下,较大规模的私营企业才能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家族企业制度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次优企业制度。私营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不能以一个理论上“优越”的现代企业制度替代现实中有效的家族企业制度,更不能固守家族企业制度,应该因地制宜地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私营企业建设问题应当遵循所有者决策原则,应当尊重所有者选择企业体制的权利,应当相信所有者具有优化制度的动力,避免拔苗助长现象的发生。

(三)提升私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私营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的优势。技术创新是提升私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私营企业赢得竞争优势,主要是通过两种战略,即产品差异化战略和成本领先战略。而这两种战略的实施归根到底都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的。另外,私营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而取得知识产权转让和许可使用费,增加私营企业收入,提高私营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私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第一,要建立和完善私营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加强技术开发力量,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主导产品;第二,要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网络,将科研、培训和开发等关键环节整合成“技术创新链”;第三,探索新的技术创新模式,在采取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模式的同时,集中一定人力物力财力有选择地加强自主技术创新。

(四)创新管理制度,实现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转变

1.创新企业的管理机构。目前,私营企业传统的单一“职能型”机构设置已远不能适应管理发展的需要。私营企业组织机构应体现多样性,要引进事业部制、矩阵制等分权型的组织结构形式,将集中的权力分散到各个事业部或战略经营单位,从而极大地激发组织机构的活力。私营企业处在不断变化的动态环境之中,企业战略在不断调整,管理结构也应随着战略调整而变化。

2.创新企业管理运作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私营企业应建立良好的人事管理制度,人事管理是企业组织管理体系中的核心环节。目前,私营企业在人事管理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缺乏员工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考核奖惩的规则不统一、对员工“炒”得随意,中高层人才因无股份,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难以真正发挥等等。私营企业应实行人本管理,破除家族式统治和家长式管理,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3.创新管理手段。加强制度建设,用严明的规范约束人是实施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私营企业要规范各项管理事务,加强制度建设,使企业管理和运行机制规范化,从制度上保证企业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建立协调、和谐的关系。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代管理将向弹性化、网络化、资本化、虚拟化、全球化方向发展。私营企业的经营决策、人事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及产品销售方式等都应通过使用计算机、互联网来实现,这有助于缩短管理周期,提高管理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效益。

参考文献:

[1]王云.企业可持续发展与核心竞争力[J].经济论坛,2004,(4).

[2]黄明元.民营企业制度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性[J].经济与管理,2006,(4).

[3]黄明元,金永忠.对民营企业采用家族企业制度的理性思考[J].经济论坛,2005,(11).

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篇6

[关键词]核心竞争能力;创新视角;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1-0028-02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已日益成为企业开拓市场、获取企业长远发展空间的保证。

1核心竞争能力的概述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指的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从构成上包含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企业拥有的能力。企业成功的背后,不仅要拥有丰富的资源,还需要有配置、开发、使用和保护资源的能力,能力的特殊性在于其相对难以模仿和转让。企业获得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是培育核心竞争能力的根本途径,只有不断地创新,核心竞争能力才能永远保持其生命力。

2不断创新是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石

2.1创新对核心竞争能力的意义

核心竞争能力的不断积累过程也是企业持续创新的过程,是企业不断学习进步的过程。企业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创新,具备在竞争环境变化时进行自我更新的能力――创新能力,才有发展的强大动力。

2.1.1创新本身是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和核心专长

彼得•德鲁克宣称:企业组织需要一个核心专长――创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最高层次,企业只有发展到一定阶段,创新才更加容易实现。创新在软件产业来说非常重要,北京用友软件从e-HRV3.5到eRp-U870再到eRp-nCV5.0,在产品技术、管理模式、解决方案等方面实现了创新性突破,用友公司的成长历程就是靠创新――企业的核心专长来保持其竞争能力的。

2.1.2注重创新可以促进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与发展

企业注重对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与发展,可能会导致边际搜寻和路径依赖,进而影响企业依赖于既有的战略模式,使企业形成运行“惰性”。当市场发生变化时,不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使企业陷入过分依赖某一能力的陷阱,导致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发生蜕变,甚至成为企业发展的桎梏。企业一旦拥有创新能力,就会通过不断创新使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落后于市场和技术的发展。

2.1.3创新为企业带来持续租金

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认为,要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以创新为基础的竞争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摩托罗拉公司、通用电气实行的“非革新不可”的自我约束都显示出公司和企业家们努力创新并激励员工去创新的方式。

2.2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内涵

(1)创新与核心竞争能力相伴而生。企业的成长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每一个新产品的问世都是创新的结果。尽管在创新的时间上有长有短,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创新是伴随技术能力的提高、吸收、转化而进行的。

(2)企业的核心优势所依赖的能力体系。主要由创新能力提供的,它为企业在较长时间内实行以技术更新为基础的多元化战略提供了基础条件,即创新能力具有企业战略潜能。创新与核心竞争能力的关系受多方面的影响,如技术进步、消费者需求、竞争者动向、产业走势等。

3影响创新的诸因素解析

3.1制度创新是前提

制度创新是指企业在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的创新。制度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是企业整体创新的前提。我国企业制度上的创新,首先是企业应围绕着产权制度进行改革,通过股份制改造解决企业资本和资产优化配置的问题;其次是要建立严密的人才选聘、晋升制度;再次是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股权分配制度和工资制度;最后还要有严格的监管制度。

3.2技术创新是核心

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核心和基础,是培植核心竞争能力基础的关键,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尤其是对核心技术的创新。SonY公司主张以“技术”为产品的象征,其产品更精、更细、更领先,成为世界家电业的顶尖产品,从而使该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得以形成。

3.3管理创新是保障

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在资源运用上采用新的组织方法的过程。企业管理水平决定企业的效率,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题。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在现有的基础上创新,才能保证企业机构合理、管理规范化,企业在竞争中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核心竞争能力。企业的内外部条件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只有不断地进行管理创新,才能有效地组合企业内部条件,利用环境提供的机会,避开环境风险,寻求企业最大的发展空间。这要求企业加强战略管理、设计柔性化组织结构、重视知识管理、强化人本管理等。

3.4营销创新是关键

企业应树立社会营销观念,进行市场、营销技术、营销组合、营销人才创新,提高企业的市场开拓力,巩固企业品牌的竞争能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

3.5企业文化创新是灵魂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良好的企业文化能为企业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行为准则和文化氛围,对内形成企业凝聚力,对外保持企业竞争能力,使企业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不断发展壮大,引领企业不断取得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促进人的全面进步,是企业在当今激烈竞争中制胜的法宝。

3.6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是企业创新能力中最根本、最核心的能力。由于它具有模糊性、不可模仿性,使它成为企业真正的竞争优势。观念创新旨在倡导积极、和谐的企业文化,推进企业文化的建设。

4提高创新能力的策略

创新的目的是进一步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创造更好的企业效率,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策略有很多,如企业运行机制的转变、营销手段和管理方法的改变、核心技术的研究等,都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下面仅对建立学习型组织和塑造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的策略做一下讨论。

4.1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策略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以企业为基础的实践活动。许多中外成功企业的案例已经告诉我们,学习力和创新力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源泉,这个“力”是指“能力、动力和毅力”。一个企业缺乏持续的学习力和创新力,企业将会失去竞争的优势。建立学习型组织就要培养整个企业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横向网络式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创新发展的组织,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力量源泉。

4.1.1树立企业高层管理者强烈的创新意识

企业高层管理者既要有创新意识,明确企业的创新方向,善于发现哪些是对企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创意,又要把这些创新思想投入到行动中,落实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特别是要把那些分散的、不连贯的创新技术形成完整的创新体系,才能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使创新真正成为企业的利润源泉。

4.1.2员工的一专多能,培养学习创新能力

学习型组织是将企业视为一个学习系统,部门间的关系已不再是各自独立的、相互割裂的,而是系统间的紧密联系,每一个人、每一个岗位都是全系统中的一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互联网的发展,企业部门内的分工和职能进一步模糊,企业的运行、项目的运作都是各部门同时启动,协同作战,极大地提高了对企业员工,特别是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

4.1.3创造从日常经验中学习创新的机会

为了使员工自我学习的效率得到提高,必须创造使员工随时随地都能学习的机会,使创新蕴涵于日常工作中,并鼓励员工从日常工作做起,而且这种学习应是开放式的和交流式的,能实现组织的共享。

4.2塑造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文明承继和不断创新的结果。承继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辩证的扬弃。要善于总结国有企业的优良传统、企业精神和典型经验,吸收其丰富营养和文化精髓,着眼未来发展需要整合和创新原有的企业精神、经营管理理念等,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企业文化是孕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土壤,建立创新型的企业文化,首先,要在组织中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励组织重要成员的积极性,激发组织全体成员的创新欲望,培养员工的创造性思维。其次,培养组织的创新文化。文化创新是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西门子公司的准则是“我们以创新塑造未来”。创新应该是一种文化,而不是企业一时的现象,只有把创新作为一种文化,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深深地根植在员工的头脑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行为方式,成为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时展的方向,保持企业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管益忻.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45-46.

[2]郝利花.中国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现状分析及建立[J].经济管理,2002(9):21-23.

[3]唐映.企业竞争能力从何而来[J].市场论坛,2005(2):120-121.

[4]王艳杰.如何提高中国企业核心竞争能力[J].企业经济,2002(1):32-33.

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篇7

关键词:隐性知识;知识创新;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围内外学者对知识创新及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些学者指出:公司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公司特有的、能够给顾客带来价值的、难以被模仿的隐性知识,如微软公司的系统软件开发技术、施乐公司的复印机制造的核心技术、沃尔玛公司强大的售货及配货系统等,既然核心竞争力是一种隐性知识,那么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否有正向的影响作用?隐性知识创新的过程又是怎样?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该如何测度?对于这些问题,本文拟通过问卷调查,从实证角度展开研究,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并对我国企业实践提供指导。

1理论回顾与研究假设推演

1.1隐性知识创新

正如a1vintoffler所言,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知识型社会,知识成为拥有超常能力的源泉,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显性知识可以用正式和系统的语言表达出来,以数据、科学公式、规格、操作说明等等形式实现共享;可以比较容易地被加工、传播以及储存,隐性知识深植于行动、过程、惯例、责任、愿景、价值和情感中,隐性知识包括部分技术能力——一种非正式的、无法明确表达的技术诀窍,有多年经验的手艺师傅积累了独特的手艺,但是他无法明确表达其中隐含的科学或技术原理,与此同时,隐性知识有一种重要的认知度,它包括心智模式、信仰和一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视角,因此,它们难以明晰化,这些隐性的模式彻底塑造了我们怎样认知周围的世界,根据Lubit的分类,组织中有四种类型的隐性知识:难以表达的技术诀窍(know-how);心智模式(mentalmodels);解决问题的方式(waysofapproachingproblems);组织惯例(organizationalroutines)。

nonaka指出,在市场不断变化、技术不断更新、竞争者层出不穷及产品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成功将属于那些能够持续不断地创造新知识、在公司内部广泛传播新知识并迅速将之应用到新技术和产品当中去的公司,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都是知识创新中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学者对知识创新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模型。

1)SeCi过程,知识创新是一个持续、自我超越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组织超越其旧边界,通过获取新场境、新的世界观、新知识而形成了新边界,nonaka提出SeCi过程即知识的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和内部化过程,经过这一过程,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成就了知识创新,社会化是通过经验共享把隐性知识转换为隐性知识的过程;外部化是将隐性知识清晰地表述为显性知识的过程;组合化是将显性知识转换成更复杂、更系统化的新的显性知识的过程;内部化是显性知识内隐为隐性知识的过程,

2)高技术企业知识创新模型,芮明杰在评价nonaka知识创新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技术企业的知识创新模型,将知识创新的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选取、知识融合、知识创造、知识扩散和知识共享。

3)隐性知识创新过程,国内外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组织学习模型基本上都强调了组织获取知识、共享知识、融合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的获取和共享能提高组织绩效及组织创新,本文认为,隐性知识创新的过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知识吸收、知识选取、知识传播和知识共享。

1.2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1.2.1核心竞争力的定义及培育Barton从知识的角度分析公司核心竞争力,并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定义为能给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Barton认为,核心竞争力作为知识体系,包括四个维度:①公司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公司的专有技术和科学理解力;②公司的技术系统,它引导知识创造和控制进程,技术系统中的知识,是员工头脑中隐性知识的多年积累、编码和结构化产物,这些信息系统代表累积的知识,来源于许多员工个人,因此,整个技术系统比部分总和要强大得多,这类知识包括信息(如多年来开展的产品测试数据库)和程序(如专利设计规则);③管理系统,包括正式及非正式的知识创造方式(如通过公休假,师带徒或与同伴的网络互动等活动)以及知识控制程序(如激励系统及报告结构);④与各类知识及知识创造、控制相关的公司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因此,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知识系统,

核心竞争力是公司独具的,使公司能在一系列产品和服务中取得领先地位所必须依赖的关键性学识,这种学识是一组技术与技能融合的学识,而并非是拥有的一项技术或技能,摩托罗拉公司快速生产作业的能力是建立在许多基础技能、技术的综合之上的,如同一产品使得零件规格尽量雷同的设计原则、弹性原则、简明的订单系统、存货管理及供应商管理技能的综合,核心竞争力通常是公司在一个领域中从事管理或工作多年形成的、代表整个组织长期积累的学识,反映了这个组织的特点,核心竞争力使公司和他人能够显著区分开来,为顾客提供某种特殊利益,支撑企业开启未来之商机大门。

因此,公司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公司特有、能够给顾客带来价值、难以模仿的隐性知识,研究者普遍都认同这样的观点: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对知识的获取、创新和应用是发展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参见文献[14~16]等),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存在着多种办法,在培育的不同阶段,方法也各不相同,没有哪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公司,因此,公司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外部环境等加以综合考虑,芮明杰认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途径有两条:内部培育;外部交易,内部培育主要通过创新、积累整合、管理经验和知识管理来实现;外部交易主要通过兼并收购、战略联盟与合作等方式,史东明从制定好战略规则、组建专业人才团队、建立战略联盟、兼并关键技术企业、模仿创新与同场竞技五方面提出培育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2.2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测度核心竞争力的外化体现在品牌、技术诀窍、服务专长、创新管理专长、市场网络等方面,随着公司核心能力不断巩固和发展,其经营业绩不断上升,规模不断壮大,销售额急剧增加,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有市场控制能力、赢利能力等,市场控制能力指标表示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上已经取得、与本行业第一竞争对手相比较的竞争优势,用本企业产品的中场占有和市场开拓能力两项加权综合表示;同样的市场占有率,赢利高的企业反映的竞争力就强。顾客满意度在欧美等同已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以至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将用公司的市场份额、资产回报率、平均产品价格、总体产品质量、总体顾客服务水平、利润和顾客满意度这七方面要素来测度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1.3命题的提出

核心竞争力培育中要素能力的获取、扩散实质上就是知识的获取、扩散,能力学习和知识创新是公司构建、维持和转换核心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本文提出如下命题拟加以验证。

H1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的影响,

H1a 知识吸收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的影响;

H1b 知识选取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的影响;

H1c知识传播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的影响;

H1d知识共享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的影响,

2研究设计

2.1研究框架

基于文献分析、专家访谈以及小组讨论,本文构建了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模型,如图1所示。

2.2变量的测量

2.2.1隐性知识创新的测量借鉴文献[6,7,22,23]等的实证研究结果,自编问卷,共由11道题组成,分别从知识吸收、知识选取、知识传播和知识共享四个方面来反映隐性知识创新过程。

知识吸收有4道题,分别从信息收集、敞开心扉的交谈、获取商业数据、外部知识联盟的建立四个方面反映,知识选取有2道题,依次从学习最佳方法和采取措施选取重要知识两个方面反映,知识传播有2道题,分别从通过相应的程序和渠道传播知识、鼓励员工发展自己的工作能力以不断传播新知识两个方面反映,知识共享有3道题,分别从共享创新的知识、共享信息、共享知识以形成技术诀窍三个方面反映,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自动生成变量的得分,2.2.2公司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测量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测量借鉴史东明、黄继刚、许召元等的相关研究,自编问卷,共由7道题组成,分别从市场份额、资产回报率、平均产品价格、总体产品质量、总体顾客服务水平、利润和顾客满意率等方面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进行测量。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自动生成变量的得分。

2.3研究样本

本研究的样本主要面向企业高级管理人士(总裁、董事长、总经理),调研主要在上海、北京、江西和浙江四地分批进行,持续时间为8周左右,共发放问卷570份,回收问卷389份,对不符合要求的样本以及重复的企业进行剔除,共获得有效样本307个,同收率为68,25%,有效率为78.92%,均处于较理想的水平。

从调研样本分布特征的结果看,在公司的产权结构样本分布中,同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占比较大,达到73%,在公司规模的样本分布中,年营销额在500万~3千万和3千万~2亿的公司所占比例为56.7%,说明中等规模的公司占大多数,在公司成长性的样本分布中,近三年平均发展速度为6%~20%,即中等成长性的公司占大多数,在公司组织结构的样本分布中,70%以上的公司采取了直线职能制和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被调查公司在成立年限上分布较均匀,总体上看,所调查样本在公司性质、规模、成长性、组织结构类型和成立年限方面都有一定代表性。

2.4样本的信度与效度

2.4.1隐性知识创新问卷指标的信度检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隐性知识创新的所有11个问题项的α系数和分半信度值分别为0,9080和0.8563,按隐性知识创新的6个分项来看,知识吸收4个子指标之问的内在一致性检验系数是0.7913,同时相关性和“系数没有较大的变动,因此知识吸收的4个子指标能够很一致地反心知识吸收的特征;知识共享的3个子指标之间的内在一致性检验系数是0.8019,同时相关性和α系数没有较大的变动,因此知识共享的3个子指标能够很一致地反应知识共享的特征;知识选取和知识传播的两个子指标的内在一致性检验系数在0.7上下,相对小于知识吸收和知识共享的内在一致性检验系数,但考虑到隐性知识创新的总体内部一致性检验系数较理想,认为隐性知识创新各分量表的信度分析是可以接受的,各分项的Guttman分半信度值与Cronbach的α系数无显著差异。

2.4.2核心竞争力形成问卷指标的信度检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核心竞争力形成的7个问题项的α系数和分半信度值分别为0.8400和0.7910,同时相关性和α系数没有较大的变动,因此核心竞争力形成的7个子指标能够很一致地反应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特征。

2.4.3效度分析建构效度检验的对象是各分量表,包括隐性知识创新的四个分量表:知识吸收、知识选取、知识传播和知识共享;以及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分量表,建构效度检验结果表明,除了核心竞争力形成这个分量表所对应的相关矩阵有两个特征值大于1之外,其余各分量表对应的相关矩阵都只有一个特征值大于1,表明核心竞争力的建构效度还欠理想,而其余分量表都有良好的建构效度,对核心竞争力的因素载荷进行斜交转轴变换后,发现H5即总体顾客服务水平这个题项在第二个的载荷有0.914,在去除H5这个题项后,核心竞争力分量表对应相关矩阵的前两个特征值分别为3.231和0.845,表明修正后的量表已有良好的建构效度。

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分量表尽管在建构效度上存在不足,但信度分析部分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00,具有相当理想的信度,敏感性分析表明,修正前后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分量表对总体结果并没有造成显著的差别,故为了方便起见,以下的分析还是采用原来的量表。

3研究结果

本研究样本中各变量的信度、建构效度均达到可接受的水平,运用因素分析分别对隐性知识创新各分项与隐性知识创新之间的相关关系、核心竞争力各分项和核心竞争力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再运用回归分析分析隐性知识创新对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的影响关系。

3.1因素分析

本部分因素分析主要利用SpSSl1,5因素分析方法,3.1.1隐性知识创新因素Kmo系数0.816,BtS显著性系数0,000,因此适合隐性知识创新总因素,以隐性知识创新四个分项(知识吸收、知识选取、知识传播和知识共享因素)为基础,求隐性知识创新总因素,从表1可以看出,隐性知识创新各分项与隐性知识创新的相关系数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隐性知识创新总因素解释了总方差的52.34%。

3.1.2核心竞争力形成因素Kmo系数0.838,BtS显著性系数0.000,因此适合提取核心竞争力形成因素,从表2可以看出,核心竞争力形成各分项H1市场份额、H2资产回报率、H3平均产品价格、H4总体产品质量、H5顾客服务水平、H6利润和H7顾客满意率与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相关关系系数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核心竞争力形成总因素解释了总方差的51,63%。

3.2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3.2.1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相关关系分析表3显示,知识吸收、知识选取、知识传播及知识共享与核心竞争力形成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隐性知识创新的四个分项都与核心竞争力有显著正向关系,在只考虑两两关系而忽略其他变量影响的情况下,隐性知识创新各分项与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相关关系由大到小分别为知识共享、知识吸收、知识传播和知识选取。

图2描述了知识吸收、知识选取、知识传播和知识共享两两的关系图以及总体隐性知识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的相关关系。

3.2.2假设的验证通过对各变量的两两关系的相关分析,本文提出的假设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分析结果如下。

1)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本文假设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影响(H1),由总体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回归,标准化的卢值为0.408,t统计量为7.813,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有着显著的正向关系,故假设1获得支持,

2)知识吸收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本文假设知识吸收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影响(H1a),知识吸收与核心竞争力形成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74,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知识吸收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显著的正向关系,故假设1a获得支持,

3)知识选取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本文假设知识选取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影响(Hlb),知识选取与核心竞争力形成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04,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知识选取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显著的正向关系,故假设1b获得支持。

4)知识传播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本文假设知识传播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影响(Hlc),知识传播与核心竞争力形成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17,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知识传播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显著的正向关系,故假设1c获得支持。

5)知识共享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本文假设知识共享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影响(H1d),知识共享与核心竞争力形成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90,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知识共享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显著正向关系,故假设1d获得支持,3.2.3变量问的影响效果分析从总的影响效果看,在我们的模型中,知识共享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知识吸收和知识传播,最小的变量是知识选取。

4结论与讨论

研究隐性知识创新对公司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目的在于为我国的公司在实践中如何促进隐性知识创新,从而形成公司核心竞争力,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提供一些思路,研究表明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因此,为了形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在日常实践中应加强四个方面的工作。

(1)知识吸收,隐性知识吸收在培育公司竞争优势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公司的知识吸收阶段,既要注意从实践中得来的一手知识的收集,也要重视资料等二手知识的收集;不仅要注意企业的主动吸收知识,也要注意建立稳定、牢固、多渠道的知识库,知识的吸收可通过搜寻、购置、招募、学习等方式进行。

(2)知识选取,对公司来说,对知识进行选取分析是非常必要的:①搜集到的知识,往往是数量上的积累,对知识的正确性、条理性和系统性并无一定的要求;②对于不同的获取主体来讲,吸收的知识对企业而言有很多是没有用处的,必须对这部分信息进行有效地剔除,以减少和降低知识管理的成本,同时还可以提高内部知识应用的效率,知识选取的方式包括人工分析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知识自动分类鉴别系统。因此,公司应采取措施选取重要知识。

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篇8

关键词:隐性知识;知识创新;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围内外学者对知识创新及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些学者指出:公司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公司特有的、能够给顾客带来价值的、难以被模仿的隐性知识,如微软公司的系统软件开发技术、施乐公司的复印机制造的核心技术、沃尔玛公司强大的售货及配货系统等,既然核心竞争力是一种隐性知识,那么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否有正向的影响作用?隐性知识创新的过程又是怎样?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该如何测度?对于这些问题,本文拟通过问卷调查,从实证角度展开研究,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并对我国企业实践提供指导。

1理论回顾与研究假设推演

1.1隐性知识创新

正如a1vintoffler所言,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知识型社会,知识成为拥有超常能力的源泉,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显性知识可以用正式和系统的语言表达出来,以数据、科学公式、规格、操作说明等等形式实现共享;可以比较容易地被加工、传播以及储存,隐性知识深植于行动、过程、惯例、责任、愿景、价值和情感中,隐性知识包括部分技术能力——一种非正式的、无法明确表达的技术诀窍,有多年经验的手艺师傅积累了独特的手艺,但是他无法明确表达其中隐含的科学或技术原理,与此同时,隐性知识有一种重要的认知度,它包括心智模式、信仰和一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视角,因此,它们难以明晰化,这些隐性的模式彻底塑造了我们怎样认知周围的世界,根据Lubit的分类,组织中有四种类型的隐性知识:难以表达的技术诀窍(know-how);心智模式(mentalmodels);解决问题的方式(waysofapproachingproblems);组织惯例(organizationalroutines)。

nonaka指出,在市场不断变化、技术不断更新、竞争者层出不穷及产品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成功将属于那些能够持续不断地创造新知识、在公司内部广泛传播新知识并迅速将之应用到新技术和产品当中去的公司,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都是知识创新中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学者对知识创新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模型。

1)SeCi过程,知识创新是一个持续、自我超越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组织超越其旧边界,通过获取新场境、新的世界观、新知识而形成了新边界,nonaka提出SeCi过程即知识的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和内部化过程,经过这一过程,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成就了知识创新,社会化是通过经验共享把隐性知识转换为隐性知识的过程;外部化是将隐性知识清晰地表述为显性知识的过程;组合化是将显性知识转换成更复杂、更系统化的新的显性知识的过程;内部化是显性知识内隐为隐性知识的过程,

2)高技术企业知识创新模型,芮明杰在评价nonaka知识创新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技术企业的知识创新模型,将知识创新的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选取、知识融合、知识创造、知识扩散和知识共享。

3)隐性知识创新过程,国内外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组织学习模型基本上都强调了组织获取知识、共享知识、融合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的获取和共享能提高组织绩效及组织创新,本文认为,隐性知识创新的过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知识吸收、知识选取、知识传播和知识共享。

1.2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1.2.1核心竞争力的定义及培育Barton从知识的角度分析公司核心竞争力,并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定义为能给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Barton认为,核心竞争力作为知识体系,包括四个维度:①公司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公司的专有技术和科学理解力;②公司的技术系统,它引导知识创造和控制进程,技术系统中的知识,是员工头脑中隐性知识的多年积累、编码和结构化产物,这些信息系统代表累积的知识,来源于许多员工个人,因此,整个技术系统比部分总和要强大得多,这类知识包括信息(如多年来开展的产品测试数据库)和程序(如专利设计规则);③管理系统,包括正式及非正式的知识创造方式(如通过公休假,师带徒或与同伴的网络互动等活动)以及知识控制程序(如激励系统及报告结构);④与各类知识及知识创造、控制相关的公司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因此,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知识系统,

核心竞争力是公司独具的,使公司能在一系列产品和服务中取得领先地位所必须依赖的关键性学识,这种学识是一组技术与技能融合的学识,而并非是拥有的一项技术或技能,摩托罗拉公司快速生产作业的能力是建立在许多基础技能、技术的综合之上的,如同一产品使得零件规格尽量雷同的设计原则、弹性原则、简明的订单系统、存货管理及供应商管理技能的综合,核心竞争力通常是公司在一个领域中从事管理或工作多年形成的、代表整个组织长期积累的学识,反映了这个组织的特点,核心竞争力使公司和他人能够显著区分开来,为顾客提供某种特殊利益,支撑企业开启未来之商机大门。

因此,公司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公司特有、能够给顾客带来价值、难以模仿的隐性知识,研究者普遍都认同这样的观点: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对知识的获取、创新和应用是发展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参见文献[14~16]等),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存在着多种办法,在培育的不同阶段,方法也各不相同,没有哪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公司,因此,公司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外部环境等加以综合考虑,芮明杰认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途径有两条:内部培育;外部交易,内部培育主要通过创新、积累整合、管理经验和知识管理来实现;外部交易主要通过兼并收购、战略联盟与合作等方式,史东明从制定好战略规则、组建专业人才团队、建立战略联盟、兼并关键技术企业、模仿创新与同场竞技五方面提出培育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2.2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测度核心竞争力的外化体现在品牌、技术诀窍、服务专长、创新管理专长、市场网络等方面,随着公司核心能力不断巩固和发展,其经营业绩不断上升,规模不断壮大,销售额急剧增加,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有市场控制能力、赢利能力等,市场控制能力指标表示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上已经取得、与本行业第一竞争对手相比较的竞争优势,用本企业产品的中场占有和市场开拓能力两项加权综合表示;同样的市场占有率,赢利高的企业反映的竞争力就强。顾客满意度在欧美等同已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以至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将用公司的市场份额、资产回报率、平均产品价格、总体产品质量、总体顾客服务水平、利润和顾客满意度这七方面要素来测度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1.3命题的提出

核心竞争力培育中要素能力的获取、扩散实质上就是知识的获取、扩散,能力学习和知识创新是公司构建、维持和转换核心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本文提出如下命题拟加以验证。

H1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的影响,

H1a 知识吸收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的影响;

H1b 知识选取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的影响;

H1c知识传播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的影响;

H1d知识共享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的影响,

2研究设计

2.1研究框架

基于文献分析、专家访谈以及小组讨论,本文构建了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模型,如图1所示。

2.2变量的测量

2.2.1隐性知识创新的测量借鉴文献[6,7,22,23]等的实证研究结果,自编问卷,共由11道题组成,分别从知识吸收、知识选取、知识传播和知识共享四个方面来反映隐性知识创新过程。

知识吸收有4道题,分别从信息收集、敞开心扉的交谈、获取商业数据、外部知识联盟的建立四个方面反映,知识选取有2道题,依次从学习最佳方法和采取措施选取重要知识两个方面反映,知识传播有2道题,分别从通过相应的程序和渠道传播知识、鼓励员工发展自己的工作能力以不断传播新知识两个方面反映,知识共享有3道题,分别从共享创新的知识、共享信息、共享知识以形成技术诀窍三个方面反映,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自动生成变量的得分,2.2.2公司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测量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测量借鉴史东明、黄继刚、许召元等的相关研究,自编问卷,共由7道题组成,分别从市场份额、资产回报率、平均产品价格、总体产品质量、总体顾客服务水平、利润和顾客满意率等方面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进行测量。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自动生成变量的得分。

2.3研究样本

本研究的样本主要面向企业高级管理人士(总裁、董事长、总经理),调研主要在上海、北京、江西和浙江四地分批进行,持续时间为8周左右,共发放问卷570份,回收问卷389份,对不符合要求的样本以及重复的企业进行剔除,共获得有效样本307个,同收率为68,25%,有效率为78.92%,均处于较理想的水平。

从调研样本分布特征的结果看,在公司的产权结构样本分布中,同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占比较大,达到73%,在公司规模的样本分布中,年营销额在500万~3千万和3千万~2亿的公司所占比例为56.7%,说明中等规模的公司占大多数,在公司成长性的样本分布中,近三年平均发展速度为6%~20%,即中等成长性的公司占大多数,在公司组织结构的样本分布中,70%以上的公司采取了直线职能制和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被调查公司在成立年限上分布较均匀,总体上看,所调查样本在公司性质、规模、成长性、组织结构类型和成立年限方面都有一定代表性。

2.4样本的信度与效度

2.4.1隐性知识创新问卷指标的信度检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隐性知识创新的所有11个问题项的α系数和分半信度值分别为0,9080和0.8563,按隐性知识创新的6个分项来看,知识吸收4个子指标之问的内在一致性检验系数是0.7913,同时相关性和“系数没有较大的变动,因此知识吸收的4个子指标能够很一致地反心知识吸收的特征;知识共享的3个子指标之间的内在一致性检验系数是0.8019,同时相关性和α系数没有较大的变动,因此知识共享的3个子指标能够很一致地反应知识共享的特征;知识选取和知识传播的两个子指标的内在一致性检验系数在0.7上下,相对小于知识吸收和知识共享的内在一致性检验系数,但考虑到隐性知识创新的总体内部一致性检验系数较理想,认为隐性知识创新各分量表的信度分析是可以接受的,各分项的Guttman分半信度值与Cronbach的α系数无显著差异。

2.4.2核心竞争力形成问卷指标的信度检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核心竞争力形成的7个问题项的α系数和分半信度值分别为0.8400和0.7910,同时相关性和α系数没有较大的变动,因此核心竞争力形成的7个子指标能够很一致地反应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特征。

2.4.3效度分析建构效度检验的对象是各分量表,包括隐性知识创新的四个分量表:知识吸收、知识选取、知识传播和知识共享;以及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分量表,建构效度检验结果表明,除了核心竞争力形成这个分量表所对应的相关矩阵有两个特征值大于1之外,其余各分量表对应的相关矩阵都只有一个特征值大于1,表明核心竞争力的建构效度还欠理想,而其余分量表都有良好的建构效度,对核心竞争力的因素载荷进行斜交转轴变换后,发现H5即总体顾客服务水平这个题项在第二个的载荷有0.914,在去除H5这个题项后,核心竞争力分量表对应相关矩阵的前两个特征值分别为3.231和0.845,表明修正后的量表已有良好的建构效度。

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分量表尽管在建构效度上存在不足,但信度分析部分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00,具有相当理想的信度,敏感性分析表明,修正前后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分量表对总体结果并没有造成显著的差别,故为了方便起见,以下的分析还是采用原来的量表。

3研究结果

本研究样本中各变量的信度、建构效度均达到可接受的水平,运用因素分析分别对隐性知识创新各分项与隐性知识创新之间的相关关系、核心竞争力各分项和核心竞争力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再运用回归分析分析隐性知识创新对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的影响关系。

3.1因素分析

本部分因素分析主要利用SpSSl1,5因素分析方法,3.1.1隐性知识创新因素Kmo系数0.816,BtS显著性系数0,000,因此适合隐性知识创新总因素,以隐性知识创新四个分项(知识吸收、知识选取、知识传播和知识共享因素)为基础,求隐性知识创新总因素,从表1可以看出,隐性知识创新各分项与隐性知识创新的相关系数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隐性知识创新总因素解释了总方差的52.34%。

3.1.2核心竞争力形成因素Kmo系数0.838,BtS显著性系数0.000,因此适合提取核心竞争力形成因素,从表2可以看出,核心竞争力形成各分项H1市场份额、H2资产回报率、H3平均产品价格、H4总体产品质量、H5顾客服务水平、H6利润和H7顾客满意率与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相关关系系数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核心竞争力形成总因素解释了总方差的51,63%。

3.2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3.2.1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相关关系分析表3显示,知识吸收、知识选取、知识传播及知识共享与核心竞争力形成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隐性知识创新的四个分项都与核心竞争力有显著正向关系,在只考虑两两关系而忽略其他变量影响的情况下,隐性知识创新各分项与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相关关系由大到小分别为知识共享、知识吸收、知识传播和知识选取。

图2描述了知识吸收、知识选取、知识传播和知识共享两两的关系图以及总体隐性知识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的相关关系。

3.2.2假设的验证通过对各变量的两两关系的相关分析,本文提出的假设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分析结果如下。

1)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本文假设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影响(H1),由总体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回归,标准化的卢值为0.408,t统计量为7.813,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有着显著的正向关系,故假设1获得支持,

2)知识吸收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本文假设知识吸收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影响(H1a),知识吸收与核心竞争力形成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74,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知识吸收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显著的正向关系,故假设1a获得支持,

3)知识选取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本文假设知识选取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影响(Hlb),知识选取与核心竞争力形成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04,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知识选取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显著的正向关系,故假设1b获得支持。

4)知识传播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本文假设知识传播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影响(Hlc),知识传播与核心竞争力形成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17,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知识传播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显著的正向关系,故假设1c获得支持。

5)知识共享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本文假设知识共享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影响(H1d),知识共享与核心竞争力形成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90,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知识共享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显著正向关系,故假设1d获得支持,3.2.3变量问的影响效果分析从总的影响效果看,在我们的模型中,知识共享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知识吸收和知识传播,最小的变量是知识选取。

4结论与讨论

研究隐性知识创新对公司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目的在于为我国的公司在实践中如何促进隐性知识创新,从而形成公司核心竞争力,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提供一些思路,研究表明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因此,为了形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在日常实践中应加强四个方面的工作。

(1)知识吸收,隐性知识吸收在培育公司竞争优势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公司的知识吸收阶段,既要注意从实践中得来的一手知识的收集,也要重视资料等二手知识的收集;不仅要注意企业的主动吸收知识,也要注意建立稳定、牢固、多渠道的知识库,知识的吸收可通过搜寻、购置、招募、学习等方式进行。

(2)知识选取,对公司来说,对知识进行选取分析是非常必要的:①搜集到的知识,往往是数量上的积累,对知识的正确性、条理性和系统性并无一定的要求;②对于不同的获取主体来讲,吸收的知识对企业而言有很多是没有用处的,必须对这部分信息进行有效地剔除,以减少和降低知识管理的成本,同时还可以提高内部知识应用的效率,知识选取的方式包括人工分析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知识自动分类鉴别系统。因此,公司应采取措施选取重要知识。

(3)知识传播,为了使公司的隐性知识成为核心竞争力,公司应不遗余力地传播隐性知识,编写及研究公司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传播隐性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并传播公司惯例是另一有效途径,知识传播有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之分,正式渠道多依赖于企业或组织拥有的设备、技术基础和规则制度进行,非正式渠道则多依赖于私人关系的建立和个人间良好的沟通能力,从根本上讲,知识传播是知识共享的前提,解决了知识在企业中的循环问题,为企业知识创新奠定了基础,许多最新、超前性的隐性知识或介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知识,不易从正式渠道获得,但个人间通过直接交流,借助于语言、体态、情感、示范等隐性表达方式的综合作用,容易使对方领悟出隐性知识的本质,从而达到共享这些隐性知识,除了正式的组织结构,非正式的个人网络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作用对隐性知识的传播尤其重要,要构建人际网络,公司必须建立使人保持联系的机制,例如,频繁地将人员从一个子公司调换到另一个公司,给员工的职业生涯提供了机会,使他们获得了在许多国家工作的经历,除了调换,培训周(或月)、知识集市、研究会、顾问班子等这些形式给不同的下属提供了机会:碰面、交流观点、成为熟人、以后共同工作或者即使不在一起工作也能交换看法,这些活动支持的个人网络对培养知识共享,特别是隐性知识的共享非常关键,因此,为了获取有利于提高公司竞争优势的隐性知识,公司应不断发掘、培养或引进掌握一定技能和隐性知识的员工,通过这些员工的非正式网络(如与生产商、客户、竞争对手、公共研究部门及个人等的交往)来加速隐性知识的传播。

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篇9

关键词:汽车零部件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281-03

一、引言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整合企业各种资源(包括物质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财务资源与组织资源)与多种能力(包括生产能力、管理能力、营销能力、技术能力、员工能力)所形成的一种能够确保本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与可持续发展的独特能力。它并不是指某项单独的能力(如生产能力或营销能力),而是企业多种具有竞争优势的能力集合体。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点

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是衡量各种资源、知识和能力是否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标准,一般来说具有以下特点:

1.价值性。有的学者也称为增值性,从某种程度上说,持续不断地创造价值是核心竞争力的使命。这种价值创造应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必须对顾客感知价值有特殊的贡献,它提供用户所看重的独特的价值和利益。另一方面,它必须对企业成长有特殊的贡献,使企业获得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额利润。

2.独特性。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要经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的培育和积淀而成的,企业不同,它的形成途径不同,它为本企业所独具。“它必须是独一无二的,并能提供持续的竞争优势”。正因为这种独特性,使得它不易模仿、不可交易、难于替代。

3.延展性。又称为延伸性,核心竞争力能够应用于多种产品或服务领域,而不是局限于某一种产品或服务。通过核心竞争力在新领域的积极运用可为企业不断创造新的利润点。核心能力应该具备一定的延展性,应该能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持,对企业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

4.动态性。企业核心能力总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管理模式以及企业资源等变量高度相关,随着彼此相关的变化,核心竞争能力的动态发展演变是客观必然的,曾经的核心能力可能演变为企业的一般能力。

二、汽车零部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汽车零部件企业是资本、技术、人才密集的多重复合体,它的核心竞争力构成也是纷繁复杂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的发展又是密切相关的,其发展模式、核心技术、服务等等在很多情况下是相似或者相关联的,但是零部件行业又区别于整车行业有其自身独特的一面,所以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跟整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差别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构成要素主要有:

(一)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以及规模经济作为汽车企业共同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它对零部件企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更注重生产的效率、产量以及规模。我国传统的零部件行业是依附于巨大的劳动力资源的基础上的,企业生产效率低下,小作坊自给自足,缺乏合作与沟通,难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车零部件行业越来越依赖新的技术,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伴随而来的产量的提高,规模经济的形成,成本和价格上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因而,劳动生产率成为汽车零部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最基本的构成因素。

(二)规模以及盈利状况

汽车零部件行业作为整个汽车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典型的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规模经济是决定其生产成本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对于具有技术密集型行业特点汽车零部件企业来说,低于竞争对手的生产成本无疑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世界上大多数零部件供应商通过重组、联盟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扩大生产规模以此达到规模经济效应。同时,企业的盈利状况也是零部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零部件企业无论在生产、研发、销售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如果企业的盈利状况不十分乐观,必将影响到企业在生产、研发、销售等各个领域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从而导致企业失去活力。

(三)技术研发

汽车零部件企业和整车都必须重视研究与开发,重视产品质量和产品成本。然而,由于两类企业在产业中所处的环节与地位不同,决定了以上因素在两类企业中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就质量因素而言,两类企业都必须注重产品质量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由于整车与零部件的质量形成过程不同,两类企业对产品质量的管理重点也应有所不同。零部件的加工制造过程及对产品质量的保证程度,对产品质量的形成至关重要,技术创新无疑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四)内部管理以及企业文化

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一样,内部的管理对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表现有着巨大的影响,企业在客户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形象是独特的,不易被等同看待的,因而,汽车零部件企业应该充分意识到内部管理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努力用自身有效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促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下,经过企业领导的大力倡导以及企业员工的积极认同与实践形成的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以及传统习惯的总和。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们通过对企业内部员工的影响来达到提升整个企业在市场与社会中的地位。汽车零部件企业越来越往大型企业集团、跨国联盟的方向发展,企业的员工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作用,因而,企业文化因素对于汽车零部件企业是十分重要的。

(五)市场能力与服务

全球化的市场竞争要求汽车零部件企业具备快速的反应能力,强大的制造能力,以及旺盛的生命力。零部件企业作为资本与技术的复合体,要求有强大的资金回复能力,企业只有获得足够的销售额以及利润才能生机勃勃。然而要想获得快速的资金回笼能力,企业必须专注于市场份额,企业的主流业务对整个企业起坚强的支撑作用,它直接影响整个企业的经营业绩,从而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零部件企业的固有品牌是维系整个企业运转的基石,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汽车零部件企业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还要重视新业务的市场拓展,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竞争形势不断加剧,零部件企业的竞争也越来越体现在服务上,具有特色的服务也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六)学习与创新

学习和创新是新世纪所有汽车企业取得可持续增长的不竭动力,然而,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由于在产业链中所处的环节是不一样的,他们所要学习和创新的重点也是有所不同的。整车企业的学习和创新在于新的产品,技术,经营战略,售后服务等等;零部件企业的学习和创新在于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新工艺等等。

三、提升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措施

(一)通过发展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的确立,将使企业逐渐形成自己新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模式,能使企业在较长时期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和规模经济效益。第一,要建立优秀的科研队伍,实施激励创新机制。汽车零部件企业攻克核心技术,建立科研人才队伍是关键。第二,保证和加大研发的费用。汽车零部件企业要舍得在研发方面花大本钱,企业科研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不低于3%,高新技术企业的比例要在8%以上,只有投入才有成效。第三,坚持通过合资合作,学到最前沿的技术和最先进的管理理念及方法。同时注重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为我所用,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从而提高我国汽车行业整体核心技术水平,提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二)通过管理创新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要提高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水平,不仅要注重学习国外企业最新的管理经验,最关键的还是要从企业的管理基础工作做起。即通过健全制度、实行标准化和定员管理、完善信息档案管理、加强班组管理与现场管理等一系列基础工作措施,为企业推行现代化管理提供科学的方法,为企业开展各项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也是企业提高内在素质和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三)通过文化创新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内部活的因素是人,企业文化对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最关键的是对人力资源的整合。一是积极引进和培养技术(零件开发,设计)和管理(企业战略,市场营销)人才,给以优厚的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空间,赋予一定的权利,对待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要有耐心;二是开展企业和大学的联合开发工作,培育未来的技术开发人才,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互补;三是各个层次人才的培养要有阶梯性,保证技术体系的不断更新和延续性,人才的流动不应引起技术的流失;四是培育有特色的企业文化,给员工宽松的工作环境。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有企业长足的发展。

(四)通过品牌建设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要明确中国品牌的战略和定位。要进行自主开发品牌调研,充分研究市场环境、目标消费群与竞争者,对企业和行业现状进行把握,对先进产品开发模式进行借鉴,为自主开发产品战略决策提供详细准确的信息。在调研和诊断的基础上确定高度差异化的自主品牌核心价值,制订一个科学而清晰的战略规划,确定高效的自主开发模式。二是找准契入点,实现与国际零部件行业同步发展。新型能源的应用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在新能源应用领域我们和发达工业国家基本上是处于同一起跑线,这是一个绝好的突破良机。新型能源的应用不光涉及发动机部件,也涉及整车的许多零部件,如果成功,将会是我国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的最重要的资本,也是核心竞争力的最终体现。三是加大自主品牌的宣传力度,提升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李康.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J].汽车工业研究,2009(7)37-38

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篇10

[关键词]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策略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我国市场的逐步开放,国有企业不仅面临着与国内非国有经济组织的竞争,同时还面临着同国外跨国公司的激励竞争。如何提高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国有企业做强做大具有重要意义,是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更好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

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Hamel)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提出了公司竞争优势的核心是公司拥有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这一重要观点,并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能够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引起了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巨大影响。之后,大量学者在这一领域开展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体而言,对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1.基于整合观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共有性学识,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它不是属于某个人或战略业务单元专有的资源,而是整个公司的资源。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在于“协调”和“整合”,它的形成不是企业内技能或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需要有机协调和整合。

2.基于组合观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认为,核心竞争力就是能给组织在某一特定领域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组差异化技术、互补资产和惯例,同时也是组织中主要创造价值并被多个产品或多种业务共享的技能和能力。这个定义除了指出创造价值和能被多个产品或业务共享这两个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外,也把核心竞争力定义在技能上。

3.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认为,应该从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能否为外部获得或模仿的角度来定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巴顿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具有企业特性的、不易交易的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企业专有的知识信息,是企业所拥有的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芮明杰等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隐性知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就是隐性知识创新的过程。

4.基于文化观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存在于企业的业务操作系统中,而且存在于企业的文化系统中,根植于复杂的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中。核心竞争力的积累蕴藏于企业文化中,渗透在整个组织中,而恰恰是在组织内达成共识并为组织成员深刻理解并指导行动的企业文化,为一个综合的、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基础。

芮明杰、陈晓静、王国荣(2008)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概括为以下5点:(1)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当是有价值的,即应当能够提高公司的绩效;(2)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异质的;(3)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完全不能复制的;(4)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当是互补的;(5)从企业未来成长的维度看,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具有延展性。

二、影响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原因分析

当前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总体上比较偏低,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和现代企业制度不规范。目前,国有企业处在由传统政企不分的企业制度向较为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过度时期,企业核心竞争力机制赖以建立的制度基础还十分薄弱。“所有者缺位”的制度令众多国有企业缺乏效率;政企不分的“婆媳关系”仍然存在,使国有企业市场化行为扭曲,使一批企业害上了“软骨病”;国有企业冗员多,社会负担重,活力不足,法制不够健全,对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高造成极大障碍。

2.国有企业原有管理体制模式中漠视企业核心竞争力。尽管体制改革已经30多年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发展和完善,但国有企业关于核心竞争力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仍然很浅显,国有企业的决策者还未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放到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缺乏对企业发展的长远考虑。许多企业往往迫于应付当前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对短期经济利益过分注重,而对企业的持续竞争力的发展缺乏关注。

3.国有企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积累不足。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必须重视知识等无形资源的学习和积累,而在我国国有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经营者文化程度偏低,高级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市场营销及技术与管理等复合型人才普遍缺乏,多数企业忽视市场信息、商标、品牌、专利等无形资产的积累与维护,忽视知识结构的重组与知识技能的提高,制约了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4.企业内部还未形成创新机制。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还有赖于在企业内部建立一整套创新机制。包括企业价值观的更新、企业文化的培育、人才获取和使用机制、激励机制、企业创新环境、内部民主及沟通渠道、知识管理机制等。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和思维模式的影响,不少国有企业经营者观念落后,墨守成规,惧怕风险,排斥创新,以致企业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成员对企业变革的信心和支持降低,甚至抵制,从而使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弱化,国有企业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通过上述对于影响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分析,本文将从树立核心竞争力意识、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大核心技术创新力度、形成团结的学习型组织和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5个方面阐述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1.树立核心竞争力意识。国有企业同其他企业一样是平等的市场主体,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就是企业为其存在和发展而进行的对企业所需资源的争夺战,企业竞争力是企业争夺社会资源的能力。为确保企业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要有比其他对手更强的长期性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也就是要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要树立核心竞争力的思想,制定和研究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企业发展战略,并着眼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着眼于在国际市场上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2.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有制度保证,所以,提高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实现企业制度的不断创新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基础。企业制度创新就是要根据市场配置资源和企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断地革新和完善以企业财产制度为核心的各项基本制度。规范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同时,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重点探索企业经营者分配制度和工资总额管理制度改革的途径,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3.加大核心技术创新力度,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企业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技术的竞争,国有企业要完善以企业自身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研发投入,以核心技术创新为重点,围绕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组织好技术攻关,力争在一些优势技术领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既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又能带动其他各类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掌握技术主动权,从而创造出整个民族工业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4.形成团结的学习型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组织学习方式有重要关系,学习型组织的形成对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十分重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市场因素更加复杂多变,知识资本已成为第一资本,决定着企业未来竞争优势。企业能否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的反应,能否及时调整自己适应新的环境和市场、及时熟悉和解决新问题,都要靠企业组织的学习能力,造就学习型组织已经成为当今企业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

5.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与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总和。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对于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对内具有凝聚人心、激发潜能、营造员工忠诚度、提高企业凝聚力和亲和力等作用,对外具有宣传、导向、提升企业品牌等无形资产价值等功能。因此,企业文化被许多人认为是新时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确立企业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企业精神、树立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凝聚力。第二,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员工创造公平、宽松的工作和成长环境,营造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文化氛围,培养合作进取的团队精神。第三,创造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创新机制,鼓励有利于企业文化创新的思想、行动、方案和建议,使文化创新变成一种风气,形成良好的文化创新机制。

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战略的高度进行资源配置和能力整合,需要创建合理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能够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各种能力如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参考文献:

[1]芮明杰陈晓静王国荣: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m].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2]王东民:论培育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4(1)

[3]兰国庆姚昌义: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