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的地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5:04

经济建设的地位篇1

关键词:会计;经济建设;地位和作用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7-0176-01

一、会计对经济数据的有效分析促进经济发展

会计的职责不仅仅是记账、算账、报账等数据的综合及处理,各种经济数据能够反映企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势。[1]会计将复杂的数据分析后,能够为企业做出重要决策提供依据。企业要面临市场竞争,就必须有着敏锐的数据分析能力,从而适应市场环境。会计要从细小的经济数据波动中,找到经济发展的潜力,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二、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的重要部分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一部分,也是企业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企业要想发展,必须构建良好的会计制度,更好的发挥会计的作用。首先,会计人员担负着企业收入与支出环节,这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担负着企业经济重要的使命,会计专员要具备健全的法律意识,充分发挥这种优势,为企业经济建设服务。如企业的债务问题,税务状况,员工工资状况等,都需要会计用精确的数据分析,充分发挥会计的职责,从而保证企业和国家的利益;其次,会计的数据能充分反应企业财政的使用状况,优化财政管理,从而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效益。由于会计具有预测数据、分析财务的作用,会计可以充分发挥数据分析的作用,从而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最后,企业经济管理的数据大多来源于会计对数据的分析,这些数据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决策,构建完善的会计监督体制能够保证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及合法性,促进企业经济建设。

三、会计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会计对企业物资采买有着直接的作用,同时它也协调着企业的经济运作,是企业的经济命脉。当前很多会计的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且工作中容易出现差错,细小的失误都将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从而阻碍企业的发展。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个企业能否立足于不败之地,能否在竞争中不断的发展壮大,能否在新的挑战中把握机会取决于企业的是否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其中,会计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显得格外重要。例如,根据企业成本指标对会计进行监督,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将企业经济流动状况考察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状况,能够有效实现监督。在经济建设中,建立会计监督机制,从而能更好的发挥会计职能,企业能够准确知道资金流向及支出状况,从而合理利用资金,采取有效策略。有计划的投入生产,减少不必要的损伤,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四、会计的数据分析为企业经济战略提供思路

企业会计分析将核算出来的企业资金使用情况对照成本和利润做出详细的分析,同时将企业进一步的财政计划进行核对,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通过合理的会计分析能够反映企业某一时间段的收支状况,为企业在市场中做出进一步的策略和科学依据。企业会计也可以分析与本企业发展类似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从而发现本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吸取精华、改善不足、加强措施,为企业经济发炸提供良好的决策。[2]

五、会计参与管理可以避免企业决策失误

随着经济改革体制不断完善,企业的发展模式也发生了变化,生产与经营发挥着重要联系,企业对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强,企业要不断改革以适应经济建设,需要从生产着手,掌握市场前景,进行有效决策。会计工作在生产经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企业大大小小的经济都与其相关,因此会计具有信息广泛、全面、能够纵观整个生产过程的特点。

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主要涉及到会计管理、信息管理、财务管理等现代企业管理的内容,因此会计的从业人员必须熟悉管理流程、具备专业素养和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这样才会充分开发会计资源,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做出贡献。企业可通过会计数据,综合分析企业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及正确认识企业的综合实力,从而做出正确的对策,减少盲目经营带来的失误。[3]例如,某企业准备收购另一家公司,预计投入较多资金,在企业会计预算后,发现将要收购的公司面临很大的问题,如果收购后对企业发展很不利,企业则放弃了这项计划,从而避免了一场经济损失。

六、结语

在企业的发展中,会计职能贯穿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会计职能有效发挥也能够避免企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因此会计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杨,李军.中国《企业会计制度》的特色与国际接轨[J].北方经贸,2013,45(12):15-16.

经济建设的地位篇2

关键词:非公有经济组织;执政基础;阶级基础;群众基础;新社会阶层;党的建设;党的组织

中图分类号:D26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1.06.008

一、密切党与不同方面工人阶级的关系,巩固和强化党的阶级基础

(一)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要有组织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从一开始就非常明确地把自己定位为无产阶级政党,代表和反映中国无产阶级的利益,要努力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一个政党,在思想上、认识上对自己的阶级属性进行定位,只是在理论和原则层面解决了阶级性问题,要使它在实际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体现出来,需要通过多方面的条件来保证。其中,在其所定位的阶级当中建立起自己的组织,是最基本的条件。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在建立之后不久,就明确地指出:中国共产党不是一个停留于书斋的研究性团体,要使中国无产阶级真正成为自己的基础,必须深入到无产阶级之中去进行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在中共二大前夕,中共在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对有关党务工作的计划就提出要“多收工人党员,务求居全数一半以上”[1]53。在中共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中则明确宣布:“我们共产党,不是‘知识者所组织的马克思学会’,也不是‘少数共产主义者离开群众之空想的革命团体’,‘应当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为无产阶级做革命运动的急先锋’;我们既然不是讲学的知识者,也不是空想的革命家,我们便不必到大学校到研究会到图书馆去,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1]90在《关于“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决议案》中指出:“中国工人要联合在各种工人阶级组织之内,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力量”。在关于《工会运动问题议决案》中多次指出,“在工人群众中吸收党员已成为刻不可缓的工作,因为工人群众中没有我们的组织做主干,我们决不能和群众结合深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应当赶紧组织工厂及铁路等处的共产党支部,这些支部负有指导工会工作或组织工厂小组的责任,担任普遍群众中的政治教育及工人党员的训练等的工作”[1]349-350。中国共产党正是由于在建立初期就对这一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深入到中国工人阶级之中,对他们进行宣传教育并在他们之中建立自己的组织,才能够在中国无产阶级中迅速地产生广泛和巨大的影响,使他们聚集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实实在在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在建立之后不久的1922至1923年,便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由于中国工人阶级不仅仅在纲领中在原则上而是在社会运动的实际中成为自己的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因此在中国革命过程中能够起到中坚和砥柱的作用。

同阶级基础一样,群众基础也需要党深入到群众之中,在他们中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组织,才能够把他们吸引和团结在无产阶级的周围。中国共产党在投身到革命的实际斗争之中后,很快地认识到,中国革命仅仅依靠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不可能取得胜利,必须把其他具有革命要求的阶级、阶层都发动起来,尤其是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等类型的群众,使他们成为无产阶级的同盟军。据此,中国共产党在工人阶级中进行宣传、教育,建立组织的同时,也在农民、小资产阶级中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特别是在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失败后,在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了广大农村地区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对农民阶级进行了长期而又复杂的艰苦工作,在农村根据地建立了自己的组织网络,从根本上把广大农民动员和组织起来,成为自己在农村的坚实基础,最终形成农村包围城市,取得革命胜利的决定性局面。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在1949年取得中国民主革命的最终胜利,坚实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保证和基础性的条件。这种保证和基础性条件的形成,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地在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等阶级阶层中建立和形成自己的组织系统,努力使理论、原则和自己的社会实践达到统一。

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在这前后,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状况再次做出判断,又一次提出要加大对工人阶级的组织工作。如上所述,在建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就认识和强调要通过组织条件使中国无产阶级成为自己实实在在的基础,而且,在进行这种组织工作的实践中,曾经还出现过分强调党内的工人成分的偏向。但是,在整个民主革命期间,由于对城市的控制严密,中国共产党被迫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长期在农村发展,党自身组织的实际状况是工人成分的党员数量偏少。有鉴于此,在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在有关组织发展的决议中提出要把组织工作的重点放到工人阶级上面。1948年12月21日,在《中央关于大量提拔培养产业工人干部的指示》中,提出和强调要在产业工人中发展党员的问题,认为这是组织发展的中心任务,“我党必须从一切解放区的产业工人和职员中,立即训练,培养和提拔大批的干部,以便能够派遣他们和老干部一起去接管新解放的大城市及大的工商业,并参加党政军民各方面的工作。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大批的培养、训练和提拔产业工人和职员干部,已成为目前全党性的迫切的中心任务之一”[2]709。“在城市中尤其大城市中,宁肯在吸收党员时对上层知识分子暂时关门(对个别要求加入者,可鼓励其先努力工作),在已有基础的地方如上海等地,一般发展也可从缓,以待解放后再说。但在工人中及学生中,则应采多吸收积极分子入党的方针”[2]719。1950年5月在关于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的指示中提出发展党员的重点放在工人阶级中,要在三年到五年的时间里吸收三分之一的产业工人入党[2]28,认为“目前首先应该着重在产业工人中吸收新党员与建立党的组织。这是党在城市中的重要任务之一。”[2]81这些决议的作出,目的就是要通过组织发展的途径使党的阶级基础切实地建立在中国工人阶级之上,使自己上台执政之际阶级基础更加坚实。要指出的是,从历史的实际情况看,为使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基础切实可靠,曾经几次出现过片面地强调工人成分的倾向,甚至陷入唯成分论、唯出身论的误区,但是,通过组织条件来保证自己有可靠的阶级基础这一基本思想是必须肯定的。可以想象,如果中国共产党在建立之后,不是通过组织发展的途径,在工人、农民等社会阶级阶层中进行长期艰苦的组织工作,建立和发展起在工农群众中的组织系统和网络,不管是阶级基础还是群众基础,都不可能实实在在地构建起来,中国革命当然也就无从取得胜利,执政的基础就会难以得到巩固。

(二)工人阶级分布和存在的新状态要求新的组织措施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体系中只有工人和农民两个阶级。知识分子虽然在特殊的时期内曾被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看待,但它在实质上只是工人阶级中的一部分。因此,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都比较简单,工人阶级的分布状态和构成也因此而相对地简单,主要存在于国营和集体企业之中,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中的一部分,除了在国营或集体企业中存在之外,另外的就是存在于各种事业单位或政府机关之中。所以在那一时期,在这些机构、单位之中建立了党的组织,中国共产党便把中国工人阶级都纳入了自己的组织网络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组织途径对工人阶级进行宣传、教育、组织和动员,从而使自己的阶级基础实在可靠。改革开放之后,多种经济成份的发展,社会的经济形式和组织结构变得十分复杂,各种形式的经济活动主体的大量产生和存在,使工人阶级的分布因此也变得十分复杂。国有、集体经济组织内和事业单位中的工人、知识分子只是整个工人阶级中的一部分。在这之外,私营企业、外资企业、港台资企业、混合所有制形式的企业等经济组织中的工人、知识分子、管理人员逐渐形成为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另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下表中的数据是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2008年具有工人阶级属性的社会成员分布状况的大略情形。见表1。

从表中数字可以看出,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上世纪80年代初,具有工人阶级属性的人员只分布于国有制(上世纪90年代前称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单位。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分布逐渐变得复杂,私营、外商、港澳台商投资的企业中工人在整个工人阶级中的比重不断增大。到2009年,不计混合所有制企业中的工人,仅以私营、外商、港澳台商企业的工人计算,在工人阶级中的比重占到了24.82%。这是以十分宽泛的标准来计算的。如果仅以城镇中的职工数计算,这一数字则要高出很多。2009年城镇职工类就业人口数为15931万人[3]118-119,128其中私营和港澳台资、外资企业的人数为6078万人,占职工总数的比重达到了38.15%。如果减去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主要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1394.3万人[3]122,则达到41.81%。这一情况表明,在社会经济市场化,所有制形式多样化的今天,如果不注意不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建设,就有可能形成阶级基础方面的真空领域;或者,在表面上重视,但措施、方法力度不够,仍然有可能形成党的建设中巨大的薄弱区块。如果这样,党的阶级基础就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被虚化。阶级基础是党的整个执政基础中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如果没有阶级基础来提供保障,党的执政基础就不可能很好地得到巩固和加强。由此可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搞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首先是强化党的阶级基础的需要,采取切实可靠的措施,形成有关的制度机制,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是加强整个党的执政基础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三)中国共产党现有的建设方式要求在非公有经济组织加强党的建设

要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工人切实成为党的阶级基础,必须在这些经济组织中加强党的建设,也是由中国共产党现有建设方式所决定。一个政党要建立起自己的社会基础,在群众中发展自己的组织可以有多种方式,一是在人口的居住社会区中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组织,二是在各种社会组织、单位中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组织。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政党的活动主要是在社区进行,在强调政经分离等口号下,一般不在各种经济组织、社会团体中建立和发展组织。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将两种方式结合,在农村,以人口的居住地块为依据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在城市,党的建设和组织发展工作一方面在各种经济组织、社会团体和政府机构中进行,另一方面也在社区进行。一般而言,有组织有单位的人,社区党的组织都不将其作为发展对象。单位、团体和组织中的人如果不在自己的单位或组织中加入党的组织,在事实上就基本上没有加入党组织的渠道。中国共产党建设的这一特点决定了非公有经济组织中如果没有党的组织,那么其中的人员在事实上就处于共产党组织发展和活动的范围之外,加入到党的组织中来的途径几乎没有或者很少。这样,其中的工人要实实在在地成为党的阶级基础就没有可能,其他人员要实实在在地成为党的群众基础也不可能。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现有建设的模式下,把非公有经济组织党的建设放到应有的位置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

二、融洽、和谐党与新社会阶层的关系和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扩大和增强党的群众基础

扩大和增强群众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重要途径。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最初时期,曾经一度认为自己是无产阶级政党,只争取中国无产阶级的利益,“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4]。但在革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在中国无产阶级数量很少的国情条件下,在争取无产阶级利益的同时,不仅必须将农民、小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纳入自己斗争的目标之中,而且还要考虑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使他们也能够加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的队伍。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制订和形成了能够兼顾不同阶级、阶层的民主革命纲领及具体的方针与政策,把众多具有民主革命要求的阶级和阶层都吸引和团结到自己的周围,使自己不仅有坚实的阶级基础,而且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以后,阶级结构一度简化为只有工农两大阶级,在工人阶级成为自己阶级基础的前提下,只要注意对农民阶级的领导,兼顾他们的利益,使他们与工人阶级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中国共产党也就有了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在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30年的现阶段,不仅工人阶级的分布状况变得十分复杂,而且社会整个的阶级阶层结构都变得非常复杂。在今天,在工农两大阶级之外,出现了数量众多的新社会阶层。中国共产党如何定位自己与新社会阶层的关系,采取什么样的途径与他们建立广泛的联系,实现对他们的领导,是关系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能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否坚实巩固的重大问题。

在众多的这些新社会阶层之中,私营企业主阶层是举足轻重的一个部分。从数量上看,到2008年底,私营企业的投资者人数达到1507.4万[5]。从相对数量看,虽然他们在13亿人口中所占到的比重不大,但他们所掌握和拥有的资源与影响力远远地超过其人员数量的比重。他们的积极性如何,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既可能在政治上有着重大的影响,也会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重视和加强非公有经济组织党的建设,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在通过组织条件使这些经济组织中的工人切实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的同时,把私营企业主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组织中来,使这一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和影响的阶层成为中国共产党群众基础中可靠的组成部分。因此,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和强化执政基础的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不仅表现在能够密切党与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关系,把他们吸引在党的周围,而且还有助于融洽、和谐不同社会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人员主要有私营企业主和企业中的工人两大部分。他们之间既有利益上的一致性,也存在利益上的差别、矛盾与冲突,这是不需要回避的客观存在。从一致性看,私营企业主利用自己的资金和其他资源创立企业等经济实体,可以为自己带来利益,也能够创造就业机会,这些经济组织中的工人就是因为其提供的这种机会而在其中就业。他们之间利益上的矛盾在于,私营企业主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有可能采取各种方式来压低工人的工资与福利,工人则希望尽可能多地争取自己的工资和福利。对这种矛盾乃至冲突的解决,可以通过内部和外部的多种途径来进行。比如,双方在工资、福利问题上出现分歧,既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在内部进行协商,使问题得到解决,也可以通过外部的仲裁机构、司法机构来裁决。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建设可以在这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非公有经济组织中党的建设的进行,把私营企业主和其工人中的优秀分子都吸收到党的组织中来,有利于减少私营企业主和工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首先,通过党组织的工作,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在执行政策和遵守国家法律的过程中提高自觉性,在追求自身利益时,能够更多地从工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更富自觉性和主动性地保障工人合情合理的利益。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工人理解现阶段党发展非公有经济的政策,正确认识发展非公经济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工人阶级自身利益的关系,在争取自己的利益时不超越应有的限度。这样,便可以从源头上减少非公有经济组织中企业主阶层与这些企业中的工人之间的矛盾。其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既然包括企业主和工人中两方面的优秀分子,可以通过党组织内部的形式双方及时交流、沟通有关情况,更好地了解对方的问题和要求,从而使矛盾在萌芽之际就可以被注意和重视,避免或减少矛盾的扩大与升级。由此可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对和谐阶级阶层关系,牢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能够发挥出其他途径无法发挥的作用。

三、全面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权利,巩固人民民主的国体

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进行和加强党的建设,从国家政治的层面看,是巩固人民民主的国体,更全面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不同社会阶层权利的重大问题。因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各方面人员都是人民的构成部分,他们与其他领域中人民的构成部分一样,都具有国家主人翁的地位,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对他们的这种地位和权利的保障与落实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这里首先必须说明和弄清的一个问题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各方面人员是否都属于人民的构成部分。非公有经济组织中的工人属于人民的构成部分,应该没有人会持有异议,关键的是其中的私营企业主是否也属于人民的构成部分。这是一个并不复杂的问题。对区分是否属于人民的标准,早就有过经典性的论述。他认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6]明确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期内,区别是否属于人民的主要依据就是对社会主义建设是否有利,凡是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对社会主义事业有促进作用的人都属于人民的范畴。在我国今天出现的众多的新社会阶层,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只有工农两大阶级,知识分子只是其中的一个具有较多特点的阶层。在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之后,工农两大阶级中的一些成员陆续地走出来,离开原来的岗位,进行自主创业,形成了今天的新社会阶层。从源头上看,新社会阶层的成员本来就是工农两大阶级当中的构成分子,属于人民的范畴。从作用上看,他们更应该属于人民的范畴。新社会阶层中的私营企业主阶层,他们利用所拥有和掌握的资金等资源,创办各种各类的经济体,在为社会提供多种多样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等方面,国有、集体经济组织难以替代,对搞活整个的社会经济,增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都不是可有可无的。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年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而且,许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这种变化还会继续下去。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7]结合新社会阶层的实际作用,、关于人民和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论述,新社会阶层理所当然地属于人民的构成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部分,他们应该拥有其他领域人民同样的主人翁地位和当家作主的权利。这种地位和权利能否得到有效的保障,非公有经济组织党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在我国的政治制度框架下,人民主人翁地位的体现和当家作利的实现,主要的途径一是选举权,通过选举权选举能代表自己的人为人民代表,由这些代表来代表自己行使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权。二是被选举权,即自己被选举成为进入权力机关的代表,代表自己的群体直接参与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三是通过自己群体中的优秀分子进入共产党的组织,一方面把自己的意愿、要求经过党组织的渠道反映到各级权力和决策机关,另一方面也有可能进入到有关决策机构,对涉及到自己群体利益的决策产生直接影响。四是作为公民通过一定的渠道向党组织和政府机关、决策部门对国家和社会事务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或批评性意见。这几条途径,直接地看与党的组织和建设关系密切的只有一条,但在实际上,党的组织和建设与其中的每一条都有着重大乃至决定性的影响。

在我国现在的实际政治运行机制中,选举活动的组织,人民代表候选人员的产生与确定,都是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之下进行的,党组织在其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还有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人民代表中绝大多数的实际当选人都是共产党员;在全国性和地方性乃至基层的重大事务中,法律的制订和重大决策的出台,相应层级党的组织起着主导作用。在这样的实际政治运行机制下,如果没有非公有经济组织党的建设,或者建设的力度不够,达不到应有的水准,那么其中的工人作为党的阶级基础,不仅一如前述会被虚化,而且作为人民的构成部分,与私营企业主一起,其主人翁的地位和权利也会被虚化,在实际上被大大地削弱和损害。他们的选举权有可能因此而类同于种族歧视时期的南非那样,只能够选举被指定充当黑人代表的白人候选人来代表自己,被选举权则基本上成为没有实际意义的法律上的规定。党组织作为密切与联系群众的主要渠道,对他们也只是外在物而不是与自己的群体血肉相关,他们的意见不能以党内直通车的方式反映,因为没有“自己人”,在各层级决策中的影响力当然也要打折扣。

因此,在非公有经济组织中进行党的建设,非常重要的一个意义就是这些组织中的人员作为人民的构成部分之一,其当家作主的权利在最根本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有了保障。否则,实质上就是把他们排斥在人民的范围之外,是对他们的国家主人翁地位和当家作利的极大削弱甚至于实际上的否定。这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一构建我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是相违背的。因此,加强非公有制党的建设是一个关系着我国人民民主国体得到切实坚持和保障的重大问题。

四、推动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强固党执政的经济基础

非公有制经济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从根本上讲,是由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在现阶段,公有制经济是社会经济的主体,其他多种所有制经济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私营、外资、港澳台资在工业、国内贸易等方面的一些数据,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非公经济在社会经济和生活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见表2、表3、表4。

从上述2009年有关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在工业生产领域,私营、港澳台资和外资企业虽然其总资产比国有企业规模小,但其年生产总值在国有和集体企业的生产总值之上,高出十几个百分点,它吸纳的就业人数高出国有、集体企业就业人数则达到23个百点以上。在批发与零售业中,其经营额度达到36%以上,在其中就业的人数占到了该行业就业总人数41%以上的比重;在餐饮和住宿业中,国有、集体企业只占37%略多,私营、港澳台资和外资企业达到60%以上,在其中的就业人数占到该行业就业总人数56%以上的比重。这些情况表明,在今天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非公有经济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不可或缺。如果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社会经济和生活将不堪想象,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经济基础将被大大地削弱。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确保非公有经济健康、快速向前发展,是今天和今后都必须努力的一项重要工作。确保非公有经济健康和快速发展,最基本的在于两大方面:一是必须有正确的方针、政策与法律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市场机制,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的各种问题能够及时地发现和作出正确的处理;二是非公有经济组织的生产与经营能够切实坚持在政策和法律的轨道上进行,其违背法律的可能性减少到最低限度。

从第一个方面看,中国共产党要制定出能够保障和促进非公有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方针与政策,推动立法部门制定相关的法律,首先就必须了解非公有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相关的信息尽可能全面地掌握。要做到这一点,其可能的途径之一就是调查研究,即通过有关的调查和研究人员对非公有经济组织进行了解和考察。在这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作为认知对象,通过这一方式不太可能就有对它的全面认识,其深入的程度也可能会有局限。因为它有如外部摄影一样,是一种对认知对象的摄取式信息收集方式,对对象内部的情况不可能很深入。同时,能够实际去调查和了解的对象总是极其有限的,不可能很多或全面。弥补这一不足的重要方式就是作为认知对象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进行自我信息传递。非公有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可以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成员,生活和工作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内部,他们对其发展中可能存在的市场机制的缺陷,政策与法律的疏漏,社会环境的障碍,比局外人会更清楚更系统,会有更真切、具体和全面的了解,其感觉会更深刻。加强非公有经济组织党的建设,通过党组织管道能够更多更真实地也更深入地把可能存在的这些问题及时传递到党政的决策机构和其他相关部门,从而使有关方针政策、法律的制定能够更加及时和更加有针对性。现代政治强调不同社会群体的参与,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每一社会群体的自身成员对其自身状况的了解会比其他人更清楚,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来,有可能更真实地把不同群体的愿望和要求反映到社会的政治中枢系统。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对中国共产党随时地了解和掌握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状况,保证和推动其健康发展,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自身活动看,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建设,通过党组织在其中的思想教育工作和监督作用,可以增强其贯彻党的方针政策,遵守法律法规的自觉性。通过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生产者、经营者对党的方针政策,对现阶段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意义,有更全面的了解,使他们能够认识到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所具有和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提升其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形成贯彻执政党的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的内在心理动因。几千年前的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礼,齐之以德,有耻且格。”[8]其意思就是统治者如果只颁布政策、法令和其他规定,对违背者予以惩罚,人们因此不会做统治者不希望其去做的事情,但并不会因为有了这样的行为而感到羞耻。如果用道德去教导人们,在其内心确立了道德的标尺,人们就会因为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而有羞耻感。在这里,孔子涉及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人们对社会规范被迫与自觉遵守的问题。现代伦理学认为,对道德和法律规范遵守的最高境界是自律。所谓自律就是行为主体对社会道德原则、法律规范有很高的认同度,因而能够自觉地去遵守。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增强人们遵守道德和法律的自律程度。现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其实质性的作用也是要提高人们对社会管理所需要的政策、法令和道德等各种规范的认同程度,从而增强其执行和遵守的自觉性。非公有经济组织党的组织通过其在经营者和工人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对提高这些经济组织中各方面人员对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的认同程度,可以发挥其他途径不容易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员在参与其生产经营的过程之中,对可能存在的不规范行为能够随时发现,可以通过个人或者组织渠道及时向非公有经济组织的经营者予以指出并要求其纠正。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可以看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可以从行动的源头上减少非公有经济组织不规范的可能性,对促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减少其负面作用发生的可能性,可以降低社会的监管成本。因此,不管从整个社会的发展还是从强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经济基础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建设都是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

注释:

①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1990年、2000年、2009年、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前四年均来自1990年鉴,1999年来自2000年年鉴,2004年和2008年来自2009年年鉴,2009年来自2010年鉴。2004年、2009年集体、私营单位就业人数根据城乡同类项目相加计算得出,其中私营企业的工人数为在该类企业就业的人数减去投资者人数(1507.4万)。个体和农业中就业的人员未列出。

[参考文献]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2]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八卷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

[3]国家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8.

[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132.

[6].建国以来文稿:第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317.

[7].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07-02(1).

[8]孔子.论语[m].刘胜利,释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

ontheeffectofthepartyConstructingin

non-publiceconomicorganizations

LonGShi-yun

(Schoolofpoliticsandadministration,wUt,wuhan430063,Hubei,China)

经济建设的地位篇3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理论范式;主体地位;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FD-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13)06-080-07

“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学科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西方经济学相比,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及主张更加符合中国国情、执政党执政理念以及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需要,因此,它在我国各经济学科的发展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居于学科建设工作的主体地位。但近年来,在高校理论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工作中出现了厚“西方经济学”、轻“政治经济学”的倾向,尤其在重点学科的扶持、科研经费的划拨、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导致“政治经济学”主体地位被弱化的趋势。

一、长期以来理论经济学学科建设中“政治经济学”被弱化的原因

从1980年代起,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经济学理论著作大量涌入我国,读者们被西方经济学著作的新颖写作方式、跃然纸上的图表曲线所吸引,长期被前苏联理论经济学范式所禁锢的思想获得了解放,在全国形成了一种学习西方经济学、传播西方经济学的风气,这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历史必然性。但是,在后来的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过程中,一些学者产生了盲目崇信西方经济学而忽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倾向,他们把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与前苏联有关计划经济的教科书理论等同起来,认为它是一种只研究计划经济而不研究市场经济的传统经济学,而西方经济学则是一种专门研究市场经济的现代经济学,因此,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论证,他们都以西方经济学为基本依据。一些赶潮流的学者甚至羞于提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似乎研究与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成为知识陈腐与观念落后的标志,导致他们最终抛弃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传统,忽视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致使照搬照抄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拿来主义盛行。这一盲目崇信西方经济学而忽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倾向在全国高校理论经济学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皆有体现。例如,在教学中有些高校大量缩减、甚至取消政治经济学的课时量,在理论经济学的教学中造成了西方经济学一课独占、唯我独尊的局面;又如,在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工作中,重点学科的扶持、科研经费的划拨、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等,都朝着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倾斜,造成了坚持讲授和研究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教师与学者无论在教学工作还是在科学研究方面都遭到了被冷落、被忽视甚至是被排挤的局面。

“政治经济学”被弱化的状况,是由独特的客观社会历史条件变化以及研究者的主观思想倾向造成的。客观上,1980年代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向低潮,东欧、前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遭到挫折,人们对马克思主义能否指导社会主义走向胜利产生了疑问,降低了对政治经济学的热情;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感到西方经济学中的有关市场经济运行的理论以及对经济现象的量化分析方法更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主观上,一些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理解长期以来受到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影响,缺少兼容并蓄的创造性思维,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公式化、教条化,难以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同时,受教条主义思维习惯的影响,许多学者把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看成是批判性、革命性的理论,而忽视了其对经济建设的指导作用。从这一错误的思维习惯出发产生了许多让人误解的结论:“既然中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那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也就失去了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了。一些推崇西方经济学的人也从这个角度轻视乃至贬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地位。”…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是革命的理论更是经济建设的理论,尤其是马克思在其伟大著作《资本论》中,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和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历史趋势,更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现实运行规律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例如,商品价值量决定的规律、货币流通规律、价值规律;劳动力商品价值与工资的决定原理;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原理、经济危机理论;部门内部竞争必然发展为部门之间的竞争原理、剩余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原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原理等,都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现实考察而得出的科学结论。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尚未有“市场经济”的概念,马克思也从没使用过“市场经济”一词,但马克思对市场经济运行内在规律的揭示,却在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甚至许多西方经济学家的市场经济理论都是对马克思市场经济理论的巧妙继承与变相发展。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就曾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探讨过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规律、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等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建国三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建设成就,初步打造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为后来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成熟的历史社会条件;目前,我国正处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历史时期,如果缺少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不仅经济改革难以展开与深化,就是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也将因缺乏理论指导而举步维艰;对于我们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者而言,如果缺乏深入地对马克思《资本论》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鲜活的与时俱进的生命力的认识和研究,那将是经济学理论研究者的惭愧与遗憾。近年来,我国理论经济学界在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方面也付出了许多努力,促进了政治经济学的思想内容、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的创新,但这种创新工作还不够深入和全面,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待学者们继续努力,做进一步深入的、系统化的研究。

二、“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属于两种不同范式的理论体系

在我国,政治经济学特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式是以马克思的一系列代表著作《资本论》、《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与资本》、《(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剩余价值理论》、《哥达纲领批判》中的经济思想为依托,以劳动价值论为出发点,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交换关系的完整理论体系;西方经济学是特指以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进行庸俗化而演化而来的经济学理论,早期也叫政治经济学,后来才改名为经济学,其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式是以19世纪后半叶的资产阶级边际效用学派的边际效用论、一般均衡等理论为出发点,以杰文斯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门格尔的《国民经济学原理》、瓦尔拉斯的《纯粹经济学要论》、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等一系列经济学作品作为奠基著作,后经凯恩斯、萨缪尔森、曼昆等人的不断充实与完善,并在自身的理论中区分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最终发展成为替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不同的经济学理论由于假设前提、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以及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指导意义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范式体系。从产生的时间上看,马克思的《资本论》和西方经济学范式都形成于19世纪末期,都是以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为研究内容,因此,都同属于现代经济学的范畴。但两者在决定理论范式的几点要素上却存在截然不同的特点。

1.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前提假设不同

一切理论体系的构建都需要有逻辑起点。“资源稀缺”与“经济人”假设,是所有经济学理论的两个最基本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也不例外。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对这两个基本假设前提的认识,却是截然不同的。

首先,在“资源稀缺”问题上,西方经济学认为,相对于人的无限欲望而言,经济资源永远处于稀缺状态。因此,“资源稀缺”是人类社会的一般现象,是一个无法摆脱的永恒的自然过程,经济学所能做到的就是通过市场机制把稀缺资源配置到社会最需要的领域。而政治经济学则持有不同的观点,认为“资源稀缺,,根本不是人类社会的一般现象,更不是一个自然永恒的过程,而是人类社会的特殊现象,从属于特定的社会制度。这是因为,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人类生产出来的产品就已经能够满足自身正常的生理需要了,意味着人类已经解决了资源的“自然性稀缺”问题。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生产活动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数量达到了极大丰富的水平,如果把这些物质财富公平地分配给社会上的每个人,除了满足舒适的生活之外还绰绰有余。但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以及与这种私人占有制相适应的分配关系,却直接造成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少数富人占有大量的社会财富,而大多数穷人占有少量的社会财富是这种社会的存在法则。在这样的社会法则下,资本对利润的无限追求受到资产阶级道德的鼓励以及资产阶级法律的保护,这说明在资本主义时代,人类所面临的已经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之前的“自然性稀缺”问题,而是资本主义制度所特有的“制度性稀缺”问题。这种“制度性稀缺”意味着社会生产的绝大部分产品已经不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理性需要,而是满足社会地位、身份的需要。这种“制度性稀缺”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是永远不会得到解决,而且还会被资本主义弱肉强食的竞争法则推向更高的稀缺层次,并重新引起人类的“自然性稀缺”。因此,政治经济学对“资源稀缺”的分析比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更具深刻性。

其次,在“经济人”这一假设上,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更是具有不同的看法。西方经济学从人的自私本性出发,赋予人以“理性经济人”的称号。认为“利己”和“理性”是人的最本质的属性,人为了个人利益参加经济活动,并在活动中坚持收益大于成本的原则,经济研究的重点就是分析作为个体的人在经济活动中是如何做出选择的。这种经济活动中的“理性经济人”是没有任何社会制度背景和阶级之分的“行为经济人”,尤其是个体行为经济人。因此,西方经济学对“经济人”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人的行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技术性选择问题,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问题。或者说,西方经济学也涉及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但它却把这种关系看成是超时代、超历史、超社会的抽象利己的“经济人”之间的关系。而政治经济学则是把个体“经济人”放到特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中来分析,对此,马克思指出,“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这说明:第一,任何个人都从属于生产关系定的阶级和集团,无论是社会生产活动,还是经济利益的划分都是以特定的阶级和集团为主要标志的;第二,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下人的行为是不同的,经济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制约人行为的特定生产关系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上。因此,政治经济学把“经济人”理解为“生产关系人”或“制度经济人”,比西方经济学抽象的“理性经济人”更具客观性。

2.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同

与前提假设的理解相适应,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从经济个体出发,解决一个社会“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的资源配置问题。而且,这种资源配置是经济个体在追求效用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的经济活动中所进行的人与自然之间的技术选择的结果;而政治经济学则以制约人行为的特定生产关系整体为研究对象。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的意志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个体经济人的行为是受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约束的,如果仅仅从人的自私本性出发来研究人的经济行为会使理论丧失其应有的客观性。另外,马克思在《资本论》德文版第一版序言中明确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所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任何一种资源配置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下的资源配置,不存在超脱特定社会生产关系的资源配置。因此,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已经包括了对资源配置方式的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仅比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更具客观性,而且更具广博的理论包容性。

3.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不同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辩证法进行了多样化、层次化的运用,如在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层次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具体与抽象、一般与个别、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方法,分析了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货币的产生、货币向资本的转化、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等问题;在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层次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矛盾分析方法,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即飞速发展的生产力与其落后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尖锐化是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根本原因,并由这一原因必然导致资本主义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替代;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具体的经济关系,如劳资关系、工资的决定等问题时,运用了劳动者是历史主体的阶级分析方法;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竞争、利润的本质、价格的决定等经济现象时,运用了从抽象至具体的动态平均分析方法,等等。总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运用的分析方法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现实的可行性。

西方经济学在研究对象上仅仅涉及经济运行表面现象的资源配置问题,而不涉及经济制度的本质分析,与其相适应的研究方法也多偏重于定量分析的数理模型,并把工程技术领域的“边际分析方法”移植到经济学中来,取代了长期在政治经济学中占主流的“平均分析方法”。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平均分析方法”的现实可行性相比,西方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方法”仅仅是一种思维游戏,如在现实社会中,商品定价规则都是运用成本加利润的平均方法,边际量决定价格的边际方法仅仅存在于理论分析中,在现实经济中难以实施。另外,西方经济学常用的“均衡分析方法”也多属于静态分析方法,把多样化的人类经济社会公理化、简洁化,而马克思的基于唯物辨论法和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研究方法则是关于人类社会的多样化和动态化研究。

4.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评价不同

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范式不同,不仅仅是由于两者在理论前提、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存在差别,更重要的是两者的研究内容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评价不同。作为完整的理论范式,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有价值理论、价格理论、货币理论、资本理论、竞争理论、收入分配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等。在此仅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例,探讨两种理论范式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同评价。

众所周知,《资本论》整个理论大厦的建立,是以劳动价值论为第一块基石的。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发现了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商品价值质和量的规定性,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并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和暂时性;同时,劳动价值论也证明了,劳动不仅是价值的源泉,而且也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创造主体,它的作用是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无法比拟的,它具有一种物质要素所不具备的改造自然、创造财富、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量。正如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他又说:“劳动是非原料,非劳动工具,非原产品,……劳动不是作为对象,而是作为活动存在;不是作为价值本身,而是作为价值的活的源泉存在。……劳动作为主体,作为活动是财富的一般可能性。”由此可见,我们从《资本论》的劳动价值理论当中找到了“以(劳动者)人为本”思想的源泉,充分说明了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理论,向我们揭示了“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真理。

西方经济学完全抛弃了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把劳动者的劳动同其他生产要素相等同,撇开了对劳动者独具的创造性劳动的研究,提出了生产要素价值论。认为资本、土地都会创造价值,进而提出了荒谬的“四位一体”的分配公式,即劳动创造工资、资本创造利息、土地创造地租、企业家才能创造利润,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在收入分配领域各得其所,不存在谁剥削谁的问题。因此,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最自然、最和谐、最合理的制度。其实,从19世纪末期开始,西方经济学已经完全转变为替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庸俗理论了,他们把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丢掉或加以改造,通过把劳动拟物化来贬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以美化资本主义制度、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为己任。正如马克思所描述,“现在问题不再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方便还是不方便,违背警章还是不违背警章。不偏不倚的研究让位于豢养的文丐的争斗,公正无私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

三、突出“政治经济学”的主体地位符合我国执政党的治国理念及国情

1.突出“政治经济学”的主体地位符合我国执政党的治国理念

党的十报告再次强调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等思想内容。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建立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虽然借鉴了西方经济学中有关市场经济运行的某些具体理论,但在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上,仍然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西方经济学范式运用边际效用论、一般均衡论企图证明资本主义优胜劣汰、丛林法则的竞争制度是合理的,是体现人人平等、自由和谐的制度。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式,则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出发,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一切不和谐因素,指出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根源,它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脱节,引发了周期性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马克思尤其强调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以及与这种占有制相适应的不合理的分配关系是造成资本主义社会劳资关系紧张、贫富分化严重的罪魁祸首。这说明经济要发展、社会要和谐,就必须废除这种少数资产者单方控制生产资料及资产阶级政府、广大劳动者受压迫、受剥削的制度,建立能够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公平公正分配劳动果实的社会主义制度。

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的历程,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念丝毫也没有偏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的一贯主张。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正是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分析了中国当时低下落后的生产力与超前的生产关系之间不协调的这一国情,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并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准确地概括与界定,即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前两句话是针对我国当时的落后生产力水平而言的,后三句话特指在生产关系方面社会主义制度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即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同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近期目标和努力方向。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改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经济持续增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综合国力极大增强。

目前,时代和历史又赋予我们处理“发展”与“稳定”之间关系的新任务。十报告着重强调了“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我们永恒的主题;要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平衡发展,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是我们唯一的选择。为了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我们目前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调整生产关系中的收入分配关系,“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十的这一表述强调了收入分配关系是目前解决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其他一切问题如文明、发展、和谐、稳定等都是围绕着收入分配这一中心问题而展开的。

以上分析充分说明了,我党三十年的改革所走的道路是遵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人(劳动人民)为本”的理论范式,而不是西方经济学的“以资为本”的理论范式。今后,我们还要沿着这一理论范式继续前进,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2.突出“政治经济学”的主体地位符合我国国情

与体现西方制度和文化特点的“西方经济学”相比,“政治经济学”更符合东方民族文化和中国国情。“与西方经济学抽象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前提出发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资源配置相比较,政治经济学以社会生产关系这一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与我们重视国家、民族和家庭这种强调整体而忽视个体的儒家文化比较一致,与中国传统中的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局部与整体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辩证思维方式更加一致;在研究内容上,中国正处在一个巨大的制度变革过程中,各种社会关系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因此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的分析为主的内容,显然要比行为和技术选择分析为主的西方经济学更加适应我国经济学建设的需要;政治经济学对市场经济制度的相对批评态度,对要克服转型过程中的弊端,建立和谐社会的我国来说,显然比盲目崇信市场机制作用的西方经济学更加符合社会政治需要,所以说,重视政治经济学为主的研究方法、对象和内容等更符合我国的需要。”

3.突出“政治经济学”的主体地位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需要

经济理论无论貌似多么公正无私,工具方法的使用多么中性,本质上还是一种意识形态,为特定的阶级和社会制度服务。世界上只要还有国家、民族、集团和个人的划分,就永远有国家、民族、集团和个人的利益之争,经济学就不可能中立。我国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任,在理论经济学的教育中就不能抹杀“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差别。伦敦大学的奇克教授曾说过,在西方国家,不仅“宏观经济学难与政治分开”,而且“在微观经济学中充满了意识形态的东西”。我国一位对价值判断与经济学的关系相当有研究的经济学家说:“价值判断经常在经济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它们影响着经济学家所做出的政策建议以及他们对不同经济组织体制的优缺点所做出的判断。”凯恩斯也曾指出,“如果当真要追求阶级利益,那我就得追求属于我自己那个阶级的利益,……在阶级斗争中会发现,我是站在有教养的资产阶级一边的。”西方经济学的阶级性在当今时代主要表现为:在国家范围内的阶级、集团领域,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国家领域,维护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经济秩序,宣扬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近些年来,在学习与研究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学者被其“理论假设前提的中立性、某些理论模型的貌似完美性、数学化论证手段的先进性”所迷惑,产生了对西方经济学这种貌似“世界主义经济学”的盲目推崇,从而在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中淡化了对经济理论背后的阶级性、价值判断、意识形态等问题的关注,致使我们年轻一代的大学生对西方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的意识形态进行了“善恶是非不明、精华糟粕不辨”的全盘吸收,而忽视了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之间关系等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西方国家对前苏联的“和平演变”是我们的前车之鉴,西方国家把“自由、民主、人权”等华丽辞藻包装下的各种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和文化理念贯输给前苏联的青年一代,占领了前苏联的主流思想文化阵地,首先在意识形态领域发起了一场革命,进而引发了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的变革。前苏联在经济领域的全面私有化、自由化的激进式改革,造成了国有企业倒闭、大量公民失业、物价飞速上涨、腐败贪污横行、黑帮团体泛滥,使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美国没有付出一枪一炮就打垮了冷战时期的最强劲对手,使俄罗斯经济短时期内退回到十几年前的水平。虽然,经过普京政府的二十多年的努力恢复,至今无论在经济领域还是在军事领域仍然难以同美国相抗衡。由此可见,意识形态是一国上层建筑领域中的思想前线,对一国政治、经济的稳定极端重要。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借鉴和吸收西方经济学中已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关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经验总结,但对于它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为资产阶级利益和发达国家利益服务的本质,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并且把这种深刻的认识通过教学与科研的手段贯彻到青年一代的头脑中去,培养能够肩负起国家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四、突出“政治经济学”的主体地位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客观需要

目前,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时代赋予理论工作者的新的历史任务。在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过程中,必须突出“政治经济学”的主体地位。

从狭义上说,政治经济学是以研究生产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关系为主的理论经济学;但从广义政治经济学来看,当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已经逐步渗透到其他经济学科当中,已经发展成为包括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等多个分支学科在内的庞大的基础学科体系。“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政治经济学必须担负起为经济学的所有其他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的责任,这就要求政治经济学对一种经济制度下的所有经济现象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从最基本理论的层次上揭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般规律性,为其他各门具体学科提供综合的基本理论指导。”由此可见,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时代赋予的历史任务,促使“政治经济学”在理论经济学学科建设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突出与显化。

在人类社会正处于现代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特殊历史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学界面临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新任务。“作为研究生产方式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的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学有必要研究中国当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及与这一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就要求政治经济学理论在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既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把这些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找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的诸多不和谐因素;又要借鉴和吸取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西方经济学中某些科学成分,诸如管理和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实行宏观调控等正确反映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经济思想与理论,找出并借鉴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诸多矛盾的方法。要坚持继承与借鉴相结合,对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与时俱进的发展与创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与服务。

总之,“政治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在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科建设中必须改正长期以来厚“西经”、薄“政经,,的倾向,恢复和还原“政治经济学”在理论经济学学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促进理论经济学学科的整体建设,完成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时代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国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实践[J].政治经济学评论,2001,(01).

[2]裴小革.中国理论经济学框架探索[J].政治经济学评论,2005,(02).

[3]杨文进.政治经济学新教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3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52-253.

[7]吴易风文选[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8]凯恩斯.劝说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244-245.

经济建设的地位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市场经济建设;思想道德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如何满足时展要求,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市场经济建设中要正确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特色及规律,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积极思考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进而确保市场经济建设稳步前进。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市场经济建设的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与市场经济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二者密不可分。首先,思想政治工作统筹经济建设。如对大连市政、市容建设的贡献,是以思想的统一作为前提,通过提高用水、用电价格,增强人们节能、环保意识,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改变群众物质观念;其次,思想政治工作是市场经济建设的基础。一个民族、一个企业如果只抓经济建设,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会如同一盘散沙,没有任何凝聚力。如时期的左倾思想,急于求成、轻视困难、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最后,经济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物质基础。市场经济在思想政治的引导下,不断发展进步,同时经济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经济建设推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加强精神文化需求,人们不断接受新的理论、观念,进而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

市场经济建设中要紧密结合思想政治工作,不断调整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利用思想建设解决实际难题。同时思想政治工作作用于市场经济建设,积极的政治思想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和动力支撑,反之,消极的思想会阻碍经济发展。

二、思想政治工作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建设的基础

新民主主义时期,我党就开始关注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开放后,党中央逐渐加强了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保证市场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使市场经济建设特殊化,也是生产关系与基本国情的体现。时展使人们思想不断独立、更加个性化,统一思想、统筹行动,加强经济建设认识是市场经济建设的关键。

(二)思想政治工作是市场经济建设的中心环节

加强群众干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必要性的认识,通过方针政策引导群众干部行为。思想政治工作是组织、实施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统一群众思想,统筹群众行动,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市场经济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完成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重要保障。

(三)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市场经济建设

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逐渐多样化,与时展失衡,但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益处不容忽视。为了确保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排除一切影响因素,人们要虚心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借助正确的思想指导人们行为取向、价值观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作用。

(四)思想政治工作保障市场经济建设

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经济体之间利益矛盾和冲突不断加重,社会发展使这些矛盾相互转换、相互演变,形成一种平衡的状态。适者生存是事物发展永恒的规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企业间兼并重组,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不断激化,进而影响社会和谐。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但并不是说可以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国家需要依靠思想政治工作逐渐完善经济体制。

(五)有利于社会市场经济建设中精神文明建设

一个完整的市场包括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消费者等多个元素,它们都是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市场主体的思想觉悟、政治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市场主体思想觉悟高,参与市场活动积极性强,市场经济拥足够的动力和潜力,市场经济建设就会不断壮大。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市场经济建设,市场经济发展促进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增加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而思想政治工作间接作用于精神文明建设。

三、思想政治工作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实践

(一)转变思想观念

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结合,变被动建设为主动发展,把思想政治与精神物质相结合,把生产力作为经济发展衡量标准。

(二)加强队伍建设

市场经济建设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以思想政治队伍为保障。机构变动、体制改编加大了思想政治工作开展难度,无法有效统一群众思想,统筹人民行动。因此加强思想政治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包括政治领导、政治宣传,鼓励干部群众树立正确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积极参与政治工作,认真完成本职工作,进而推动市场经济建设。

(三)加大政治宣传

各级政府机关认真贯彻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积极开展民主、法制教育,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改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四)拒绝形式主义作风

要想有效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拒绝形式主义、浮夸主义,认真贯彻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落实各项要求,完成每项任务,借助思想问题解决经济建设问题。

四、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思想政治工作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思想政治与经济建设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市场经济建设的中心基础和环节,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大政治宣传、加强队伍建设、杜绝形式主义,是推动市场经济建设的关键。

参考文献

经济建设的地位篇5

第一条  为加快城市住房建设,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体系,解决城市居民的住房困难,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使住宅建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政府的民心工程,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经济适用住房,是指经国家或省批准,享受政府扶持政策,面向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出售的普通住房。

第三条  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必须坚持城市政府总揽,以项目带开发的方针;坚持市场导向,总量控制,以销定建,限价销售的原则;坚持节约用地,合理用地,并与旧城改造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省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工作。

市、县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工作。

计划、财政、国土资源、物价、房管、税务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做好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工作。

第二章  项目管理

第五条  经济适用住房要纳入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由城市人民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拆迁、统一组织建设。

第六条  各级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住房项目库,搞好住宅建设项目储备。纳入项目库的住宅项目作为制定经济适用住房发展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的依据。

第七条  各级计划、建设部门要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认真做好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工程管理工作,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列入年度投资计划的项目,先由建设部门提出审查意见。凡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及省属和中央驻鲁单位住房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报省计划部门审批,其余项目由市地计划部门审批。

经济适用住房发展规划和年度投资计划,由市地计划部门会同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依据市场需求和住宅项目库储备情况编制,按规定上报批准后,由省计划部门会同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分解下达。

第八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下达的年度经济适用住房计划,组织开发企业对经济适用住房项目进行公开招投标,确定开发建设单位,并由中标单位按规定到有关部门办理规划、建设、土地等有关手续。

第九条  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坚持综合开发,严格限制零星、分散建设。利用已有划拨土地集资、合作建房,须经建设、计划、规划等有关部门批准。有条件的应将土地置换到住宅小区内集中建设。

第三章  开发建设管理

第十条  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单位必须具有房地产开发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开发企业资质证书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未取得营业执照和资质证书的单位和个人,均不得从事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

第十一条  经济适用住房的开发建设资金主要包括公房出售收入、住房补贴、企业自有资金、商业性贷款和政策性贷款等。各地归集的公房出售收入在保证所有权单位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剩余部分主要用于政府开发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

第十二条  经济适用住房开发主管部门根据市场需求提出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资金使用计划,由住房资金管理机构根据资金使用计划和贷款合同及时发放政策性建房贷款。

第十三条  经济适用住房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监理、材料供应、物业管理,要实行公开招投标,并按规定签定招投标合同。

承担经济适用住房规划、设计、施工和开发建设任务的单位应将其名称、工程内容、工期、质量保证措施向社会公布,接受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监督。

第十四条  经济适用住房小区的规划设计要严格执行国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不符合规范要求的,不得开工建设。小区建筑规模在10万平方米以上的规划设计方案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报省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优化,不足10万平方米的由各市地组织评审优化。

小区要有环境设计,新区的绿化面积不得少于35%。合理确定建筑密度,一般以多层为主。

第十五条  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要严格执行《山东省住宅建筑设计标准》及其他有关规定,建筑面积与套型执行二类或三类标准。

第十六条  开发建设单位必须按照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合同规定的内容和规划设计要求进行开发建设。

第十七条  开发建设经济适用住房,要积极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实现住宅部件的标准化、集约化、系列化。要大力推广使用新型墙体轻质材料和节能塑钢门窗等新产品,严格限制实心粘土砖的使用。

第十八条  经济适用住房规划、勘察设计、施工、材料供应单位要树立精品意识、创新意识和质量意识。

所有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包括政府直接组织建设的项目,都要建立工程质量行政领导人责任制、项目法人制、参建单位工程质量领导人责任制、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

经济适用住房合格率要达到100%,优良率达到40%以上,使用年限不低于50年。

第十九条  开发建设经济适用住房,要按照《住宅工程初装饰竣工验收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住宅初装修或菜单式装修。

第二十条  经济适用住房竣工后,开发建设单位应向主管部门提出综合验收申请,主管部门按开发合同规定的内容和建设部《住宅小区竣工综合验收管理办法》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第四章  优惠政策

第二十一条  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实行行政划拨方式供给。

国家和省政府批准的合法收费均减半征收。

有关收费部门向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单位收取的各种价外收费、基金,应按规定计算缴纳有关税金,并由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单位代扣后上交税务部门。

城市人民政府还要制定其他优惠政策,相应减免有关费用。

第二十二条  经济适用住房小区内的非经营性公用配套建设资金,由主管部门作出经济测算,按省政府《关于加快城市住房建设提高居民居住水平的决定》(鲁政发〔1996〕50号)等有关规定,从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和城市建设资金中解决50%,另外50%摊入房价。要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停止征收商业网点建设费和不再无偿划拨经营性公建设施的规定,住宅小区内经营性的设施,谁经营谁投资,不列入房价。配套基础设施要与小区住宅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第二十三条  经济适用住房实行《企业交费登记卡》制度。开发建设单位持开发建设合同到当地物价部门领取《企业交费登记卡》,收费单位向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单位收费,必须出示《收费许可证》、《收费员证》,并在《企业交费登记卡》上如实登记收费情况,否则建设单位有权拒交。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单位申报销售价格时将《企业交费登记卡》送交发证部门。

第二十四条  对符合条件的购、建经济适用住房的单位和个人,有关商业银行和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应根据建设资金使用计划,及时提供政策性和商业性住房贷款,贷款利率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利率标准。

第五章  销售及售后管理

第二十五条  经济适用住房的出售对象是中低收入家庭,并优先出售给中低收入家庭中的无房户、危房户和住房困难户以及烈军属、教师和政府公务员。

第二十六条  经济适用住房实行政府指导价。城市人民政府要通过落实优惠政策,清理乱收费,确保房价构成合理。大城市房价一般控制在每平方米1200元左右,中等城市控制在1000元左右,小城市控制在800元左右。城市人民政府应定期向社会公布住房销售价格。

开发企业依法自主定价销售的商品房,一律不得冠以“安居工程”或“经济适用住房”的名称。

任何单位都不得在原划拨土地上以集资或合作建房的名义开发经营商品房谋利。

第二十七条  经济适用住房销售价格由以下因素构成:

1.建设用地的征地和拆迁补偿、安置费;

2.勘察设计和前期工程费;

3.建筑及设备安装费;

4.小区内基础设施建设费(含小区非营业性配套公建费)一半计入房价;

5.以1?4项之和收取的2%以下的管理费;

6.以1?4项之和收取的3%以下的利润;

7.贷款利息;

8.税金。

第二十八条  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实行申请、审批制度。各地要建立健全中低收入购房户的申报、登记、审批和监督机制。高收入、中低收入和最低收入家庭的标准线由各市地自行确定,每年公布一次。经批准有购房资格的家庭凭《购房许可证》购房,每户只准购买一套经济适用住房。

第二十九条  经济适用住房应按职工规定享受的标准出售,超过规定标准的面积按市场价销售。

第三十条  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可一次付款,也可按进度分期付款。购房款不足时,可申请抵押贷款,已交纳住房公积金的职工还可申请公积金贷款。

第三十一条  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房款付清后产权归己,依法办理产权登记,并将经济适用住房的性质在《房屋所有权证书》中载明。已购经济适用住房,上市交易应按规定缴纳土地出让金。

第三十二条  凡将经济适用住房上市转让的,应经房屋所在地主管部门登记备案,并按规定办理。购房户出售经济适用住房后,不得再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在房改中购房面积不足标准的职工如何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由各城市人民政府确定。

第三十三条  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单位要对工程质量负终身责任。房屋销售时要向购房户出示入住许可证明,签订《商品房购销合同》,并做好与物业管理的衔接工作。同时向购房户发放《商品住宅使用说明书》、《商品住宅质量保证书》,对住宅结构及使用功能作认真说明,并按规定对住宅的面积、各部位的质量、保修期等作出承诺。

第三十四条  保修期内,由开发建设单位对房屋进行维修。因质量原因致使房屋原使用功能受到影响,给购房户造成损失的,由开发建设单位承担赔偿责任。房屋交付使用后,购房户认为主体结构质量不合格,可以向工程质量监督单位申请重新核验。经核验,确属主体结构质量不合格的,购房户有权退房;给购房户造成损失的,由开发建设单位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五条  经济适用住房要实行物业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部制定的《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和《山东省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办法》;要按照物业管理委托合同确定收费服务项目和标准;要建立住房共用部位、设备和小区公共设施的专项维修资金;要规范管理与服务,提高物业管理水平。

第六章  附则

经济建设的地位篇6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以及建设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关于大力发展经济适用住房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建房〔1998〕154号,以下简称《通知》)精神,现结合我省实际,批准并印发《云南省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实施方案》给你们,请连同《通知》一并认真贯彻实施。

云南省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实施方案

全文

一、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发展住房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发展住房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稳步推进住房投资体制、生产体制、供应体制、管理体制改革和住房商品化、社会化发展进程,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国情的城镇住房新制度,加快住房建设速度,提高住房建设质量,促使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体的住宅产业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优势产业,不断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

(二)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发展住房建设的目标是: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加快实现住房商品化;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职工住房补贴制度,逐步实行住房货币化分配,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我省实际的住房投资多元化、住房生产社会化、住房供应市场化、住房管理专业化的新制度,发展住房金融,培育和规范住房交易市场。

(三)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坚持国家、单位和个人合理负担;坚持“新房新制度,老房老办法”,平稳过渡,综合配套。

二、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一)1998年12月1日起全省城镇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自省政府云政发〔1998〕165号文件下发之日起,除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部分企事业单位利用自用土地建设经济适用住房面向本单位职工销售,并纳入经济适用住房统一管理的外,各级计划部门不再批准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单位自建住房项目,财政不再拨付单位自建住房资金。同时,按照“新房新制度,老房老办法”的原则,处理好“新老住房、新老办法”的衔接和过渡。凡在1998年底前正式开工并在1999年年底前竣工的单位自建经济适用住房、单位购买并已预付了房款且可在1999年底前竣工的经济适用住房,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4〕43号)的规定,以现行成本价向职工出售。经审定为不能在1998年底前开工或者虽已开工但不能在1999年年底前竣工的,执行新建经济适用住房政策。

(二)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有条件的地区可发放住房补贴。住房补贴的发放对象为:房价收入比在4以上(房价收入比计算公式为:当地经济适用住房平均单位售价×60平方米(建筑面积)÷当地双职工家庭年平均工资)、当地财政及单位的原有住房建设资金可转化为住房补贴的地区的未参加福利性实物分房及住房面积未达到规定标准的职工(福利性实物分房包括按房改政策购买原公有住房;购买安居工程住房、解危解困住房、国家或单位给予了补贴的集资建房、合作建房等)。企业及无财政补贴的事业单位根据各自实际,参照执行。住房面积标准按财政管理体制,由建设、财政部门提出意见,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住房补贴的发放时间为停止住房实物分配时间的次日(1998年12月2日)起。

住房补贴的资金,分级负责,按照国家、单位合理负担的原则,由原财政、计划部门核拨给单位的住房建设资金及单位自有住房建设资金转化,按照财政管理体制发放。行政机关及财政全额补贴的事业单位由财政部门会同实施单位统筹协调解决。财政负担的部分列入预算由同级财政统一拨付给受补贴单位;单位负担的部分按以下顺序列支:(1)单位住房资金;(2)财政核定或核拨的单位预算外资金,(3)其他资金。财政定额补贴的事业单位由财政按核拨比例拨付。企业及无财政补贴的事业单位按有关政策自行筹措。发放住房补贴后,财政不再安排住房建设资金,也不再向单位拨付建(购)房资金。

云南省住房补贴办法及省级住房补贴支付办法由省财政厅拟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各市(县)人民政府根据省制定的统一办法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住房补贴支付办法,规定当地住房补贴的发放方式和标准,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三)建立和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1998年、1999年两年内,各地各单位的公积金缴交比例应在现有基础上各提高一个百分点。到1999年年底,全省公积金制度实施面要达到80%以上,缴交比例达到5%以上。要坚持“房委会(房改领导小组)决策,中心运作,银行专户,财政监督”的原则,按照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公积金管理中心,分级归集、管理和使用公积金。公积金的管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公积金管理中心的工作关系应与房改工作关系相对应。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公积金贷款的使用方向要以个人购房贷款为主。

(四)继续推进公有住房租金改革。在现有基础上,每年都应按一定比例提高租金标准。到2000年,公有住房租金标准应达到当地双职工家庭平均工资的10%。企业可结合各自实际,以上述比例为基准,适当提高或在短期内降低租金标准。制定适合企业实际的租金改革目标和办法。职工支付的房租超出当地双职工家庭平均工资15%的部分,可以使用住房公积金支付。

(五)实行对不同收入家庭供应不同住房的政策,建立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供应新体制。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高收入家庭购买或者租赁市场价商品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中低收入及最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标准由各市(县)人民政府确定,每年公布一次,并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三、大力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

(一)经济适用住房是享受政府扶持政策,以微利价格面向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出售的商品住房,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住房建设的主体。政府采取扶持政策,加快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

我省原实施的国家安居工程、省安居工程(解危解困住房)、集资建房、合作建房及普通住宅认定工作等应与经济适用住房逐步并轨,从1999年起,统一纳入经济适用住房管理。

企事业单位在符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下,利用本单位自用土地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向本单位中低收入职工家庭销售的,经批准后纳入经济适用住房管理,享受经济适用住房有关扶持政策。

(二)经济适用住房的计划、项目及土地供应。

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划及年度计划由各县级以上计划部门会同同级建设、土地管理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及长远规划,综合当地住房水平、市场需求、土地可供量等因素编制,需要使用银行自营性贷款的,还应当编制信贷计划。年度计划逐级上报至省计划、建设、土地、金融部门,纳入省社会经济发展年度计划后按项目下达年度建设计划、投资计划、信贷计划及建设用地计划。有关商业银行对经评估、审核后符合贷款条件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发放贷款。政策性委托贷款由房改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及开发建设单位的具体情况下达,有关商业银行受委托办理承贷手续。

年度建设计划下达三个月后,项目所在地的地州市计划、建设、土地部门应当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对未达到实施进度要求的项目应当及时调整,原开发建设单位的权利和义务移转给新开发建设单位。

(三)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

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以招标投标方式确定开发建设单位。项目开发建设招标投标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计划、土地、人行、规划、财政、物价、地税、商业银行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参加,实行分级管理。具体事项按《云南省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资格招标投标试行办法》办理。

经济适用住房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以住宅小区为主要开发建设形式。项目的规划设计要严格执行国家《城市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规范》,方案应当以招标投标或者多方案优选的方式确定,按规定程序报批。

工程施工一律实行招标投标,中标企业不得转包或者非法分包工程。

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实行建设监理及强制性质量监督制度。开发建设单位必须依据工程需要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监理公司进行全过程监理。各级工程质量监督部门要对工程的各个关键环节进行强制性质量监督。

经济适用住房竣工后,必须按《住宅小区竣工综合验收管理办法》(建法字〔1993〕814号)及有关验收规范,通过由建设主管部门组织的竣工验收,工程质量达到合格以上后,方能交付使用。开发建设单位对经济适用住房质量负最终责任。住房销售时,开发建设单位必须按省建设主管部门制发的文本向购房者提供《住宅质量保证书》;《住宅使用说明书》由开发建设单位制作,与《住宅质量保证书》一并同时向购房者提供。

经济适用住房以建设二、三类住房为主,适当建设四类住房。要严格执行国家及省有关住房功能与室内环境标准、设备与设施标准、建筑结构与安全防护标准的规定,提高住房的使用功能和建设质量。

经济适用住房享受政府扶持政策:建设用地实行行政划拨;城市政府承担小区外的大市政配套工程建设费用,免交市政公用设施配套(增容)费;经有权部门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半收取;建设、土地部门办理房屋、土地抵押登记的费用实行按宗收费;职工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契税的征收按国家统一规定执行。

(四)经济适用住房的销售。

经济适用住房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价格管理以物价部门为主管,建设部门参与,密切配合。由建设用地征地和拆迁补偿安置费、勘察设计和前期工程费、建安工程费、住宅小区基础设施建设费(含小区非经营性配套设施建设费)、管理费(以上4项之和的2~3%以下)、贷款利息、税金、3%以下的利润等8项因素组成,按建设项目核定其最高限价。列为省重点监控项目的经济适用住房的最高限价,由房屋所在地的地(州、市)物价、建设部门审核,报省物价、建设部门批准;其他经济适用住房项目的最高限价,由房屋所在地的地(州、市)物价、建设部门批准,报省物价、建设部门备案。经济适用住房的最高限价每半年公布一次。省财政、物价部门要依法对经济适用住房价格中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及标准进行清理、确认、公布,未经法律法规确认及有权部门批准的收费一律取消,并不得以任何理由变换费种名称收取同类费用;同一用途的费用不得以不同的费种名称重复收取;按规定收取的各项保证金,达到有关要求后,本息一并退还交费单位。小区内的经营性配套设施不得无偿划拨,其建设费用由所有者承担,不得进入房价;与住房相配套的公用设施建设费用以货币形式摊入房价,不得再以面积形式分摊给购房者;自省政府云政发〔1998〕165号文件下发之日起,停止收取商业网点建设(配套)费;自1998年11月1日起,停止收取城市规划管理费、城建档案保证金;已按规定配套建设了人防工程的,不再交纳人防设施建设(配套)费,需要异地建设人防工程的,收费标准从严核定。在上述规定日期后收取的费用,自本文下发之日起一个月内如数退还交费者;昆明、曲靖、玉溪等有条件的城市,应当逐步实行货币拆迁,以提高效益,降低费用。

新建的经济适用住房原则上只售不租。实行经济适用住房预售许可制度。建设项目完成总投资的25%以上并符合其他预售条件的,经申请并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后方可预售。总规模在10万平方米以上,单体工程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项目,由省建设主管部门核发预售许可证;此限额以下的项目,由项目所在地的地州市建设(房管)主管部门核发预售许可证。预(销)售经济适用住房,必须使用省建设、工商部门联合监制的《商品房购销合同》文本,并进行合同登记。

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实行申请、审批制度。申请人持本人及家庭有关职业、收入、住房状况等证明文件向房屋所在市(县)建设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可购买一套经济适用住房。

中低收入职工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可以申请个人住房委托贷款、个人住房自营贷款和个人住房组合贷款,并以所购住房或者经银行认可的本人其他有效资产作抵押。

取得房屋所有权证的经济适用住房可以设定抵押权。

(五)经济适用住房的物业管理。

成片开发的经济适用住房一律按《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33号)以及《云南省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办法》(省人民政府批准,省建设厅1996年1月28日)实行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单位自建的经济适用住房也应逐步进入物业管理新体制。小区(楼宇)住户入住率达到50%时,即应成立管委会,并由管委会委托物业管理企业进行物业管理。暂未设立管委会的,开发建设单位应将经验收合格的小区(楼宇)移交所在地市(县)建设主管部门,由建设主管部门直接委托物业管理企业管理。申办房屋权属证书时,开发建设单位须将已进入房价或在售房时随同购房款代收的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收取比例由省建设部门另行规定)按住房销售面积统一划交项目所在地的地(州、市)建设主管部门,待管委会成立后划交管委会。小区(楼宇)管委会成立或者移交后新销售的住房,开发建设单位应按规定的比例,向管委会或者项目所在地的地(州、市)建设主管部门,逐步划交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该维修基金是物业管理专用基金的组成部分,专项用于小区(楼宇)共用部位、设施、设备的维修养护。

建设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规范物业管理企业行为,要根据物业管理企业自身的条件及管理水平、服务效果等,核定企业资质等级并进行资质动态管理。企业收取经营服务费的标准应当与企业的资质等级、管理水平及服务效果挂钩,并适时调整。不允许只收费不服务或者多收费少服务。水、电、煤气、邮政等单位委托物业管理企业代抄表代收费递等工作,应当向物业管理企业支付相应的(服务)费。小区内的经营性公建设施建设费用已进入房价的,产权属小区全体业主所有,由管委会委托物业管理企业经营,其收支情况应定期向全体业主公布,收益全部用于小区物业管理经费补贴。

(六)建立、发展经济适用住房金融。经济适用住房项目需要使用政策性委托贷款和自营性贷款的,由开发建设单位按项目申报开发贷款,并以其有效资产作担保。政策性委托贷款按房改工作管理体制由同级房委会办公室(房改办公室)审核并报经房委会(房改领导小组)批准后,委托商业银行实施。政策性委托贷款额原则上控制在地方或企业自筹资金的40%以下。自营性贷款的条件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同等条件下,经济适用住房预(销)售资金必须先行偿还政策性委托贷款本息。经济适用住房贷款以在建工程进行抵押的,在建工程投资必须达到总投资的30%以上;地上附着物及相应的土地使用权必须同时抵押。该工程所在市(县)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对工程的有关批准文件、实际投入资金、工程进度情况等核定后进行权属预登记,并出具《在建工程房屋权属预登记书》。项目所在市(县)土地管理部门应当对建设用地进行土地使用权预登记。房屋及土地权属预登记应分别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在建工程房屋权属预登记书》及《在建工程土地使用权预登记书》文本分别由省建设、土地部门制定。昆明、玉溪、曲靖、大理等有条件的城市,应当尝试建立个人住房贷款担保公司,对个人住房贷款申请人提供担保并承担偿贷履约责任,有效防范贷款风险。

(七)廉租住房主要从腾退的旧直管公房和单位自管公房中调剂解决。需要新建的,除单位出资外,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建设用地实行行政划拨,免交经批准收取的各类费用。

新建廉租住房以一、二类住宅为主,不得建设三、四类住宅。住宅的户型、套内面积以及配套设施标准须经房屋所在地的地(州、市)建设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廉租住房租金实行政府定价。租金标准以维持住房日常管理及维修为限,不得盈利。

租赁廉租住房实行申请、审批制度。申请人持本人及家庭有关职业、收入、住房状况等证明文件向房屋所在市(县)建设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可租住一套廉租住房。租赁由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的,单位审查批准后,应当向房屋所在市(县)建设主管部门备案。租赁廉租住房的批准部门或单位应当按年对租赁人的职业、家庭收入等情况进行核定。家庭收入高于最低收入标准或已获得其他住房者,应当及时迁出或者按市场租金支付房租。廉租住房不得转租。

四、培育和规范房地产交易市场

(一)允许经批准的已购公有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再交易,鼓励职工购买新房。按照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选择3~5个市(县)先行试点后,适时在全省推开。交易管理办法由省建设主管部门商有关部门拟定。

(二)经批准并办理有关手续后的直管公有住房使用权可以转让;直管公房可以转租。通过合理确定国家与转让、转租人的收益分配,鼓励转让、转租人购买新房,进一步盘活存量,促进增量。具体管理办法由省建设主管部门商有关部门拟定。

五、加强组织领导,严肃房改纪律

(一)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住房制度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过细地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转变职工的住房观念。

(二)严肃住房制度改革纪律,加强监督检查。

经济建设的地位篇7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历史演进;“五位一体”;内在关系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02-740820507-0070-04

党的十报告的一个重大创新就是明确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即在十七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这“四位一体”的基础上,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布局由“二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演进,立足中国国情,以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教训为根据,坚持以人为本,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宗旨,符合时代潮流,顺应了中国社会变迁发展的时代要求和人民意愿。“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演进遵循着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逻辑,“五位一体”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五位一体”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五位一体”的历史演进

由“二位一体”到“三位一体”的演进。建国初期,面对百废待举的局面,党和国家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化三改”,即实现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不管是工业化还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任务是加强经济建设,为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这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奠定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基础。956年底,随着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得以确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稳步推进,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种种复杂的社会历史和现实原因,党和国家工作中“左”倾思想逐渐滋长发展,直至“”的发生。在“”期间,由于阶级斗争扩大化,忽略了经济建设等主要任务,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结束后,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大胆地提出了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局面。其间由于在改革开放后,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腐朽、落后等思想和行为传入了国内,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国内发生了一些不稳定事件。为此,邓小平特别强调,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后果极其严重,我们不但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如果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受破坏。邓小平提出了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等一系列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可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的提出实际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二位一体”的基本思想。

“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根据邓小平的思路,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思想,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2]这实际上就是要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三位一体”布局的思想呼之欲出。到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了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而富强、民主、文明的实现对应的是要通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才能实现。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三位一体”布局的思想基本形成。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使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同时,我们党对政治建设有了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和探索,“三位一体”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日益成熟。之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进一步论述了政治建设的许多内容,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思想。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并系统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目标,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三位一体”布局的思想完全形成。

2由“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的演进。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都取得了重要成就。然而,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并没有改变,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而且面对着国际国内的各种新挑战。从国外来看,尽管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然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势头有增无减,并加紧对我国进行渗透、干涉;国际关系复杂多变、国与国之间和睦相处更加困难。从国内来看,我国的社会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我国的社会结构、人口结构、社会组织、社会阶层和社会利益格局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尖锐化,出现了社会的不稳定现象。正是基于国际国内的新变化、新挑战,加强社会建设就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为紧迫、最为重要的内容。“中央提出以社会建设为新内容的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根据就在于在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中,经济、政治、文化以外的社会生活领域的矛盾和问题大量涌现乃至激化,决定了党和政府在思想上、理论上和指导建设与发展的总体思路上,越来越关注社会生活领域。”[3]因此,党中央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战略部署。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强调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2005年,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讲话,明确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4]至此,“四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思想得以形成。2007年,党的十七大进一步系统论述了“四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并把它写进了,标志着“四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思想最终形成。

3由“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演进。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各方面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处于世界第二、政治民主化进一步发展、文化事业不断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以往追求高速度、粗放式增长的发展道路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环境破坏严重、资源消耗巨大、经济社会效益低下、人们健康状况面临挑战等问题十分突出,难以实现科学发展,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很大影响,特别是资源环境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日益加剧。“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全球环境竞争力报告203》显示,202年中国环境竞争力得分为48分,在全球33个国家中排在第87位。其中,资源环境竞争力48分,排位第89名。中国的生态环境竞争力得分仅36分,在全球33个国家中排位第24名。”[5]从全球来看,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极端天气、全球性传染疾病不断发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早已成为全球共识和共同行动。西方国家以往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老路在我国走不通,结合我国国情,我们必须走一条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齐头并进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正是在顺应全球保护环境的趋势和着眼解决我国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背景下,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指出全面推进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孕育了“五位一体”的思想。[6]202年同志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五位一体。[7]3“五位一体”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的统一,其对应的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以及美丽。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由“四位一体”演进发展为“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思想已经完全形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五位一体”布局的内在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五位一体”中的“五位”,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即一个整体,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靠“五位并兴”来实现,“五位”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为总体,是“五位并在”的辩证统一的有机体。“五位”与“一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体”由“五位”构成,“五位”统一于“一体”;“一体”决定“五位”,“五位”为“一体”服务;“五位”中的各“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共同统一于“一体”中,为“一体”更好地服务;“五位”中的任何一“位”都不能离开“一体”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而“五位”中的每一“位”相对于“一体”又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地位和作用。这里,笔者就“五位”中的各“位”在“一体”实现的过程中具体的地位、作用及其辩证关系略作析论。

经济建设是根基和中心,为“一体”提供物质基础。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后来人都非常重视经济建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中进行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邓小平指出:“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8]34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一方面要从生产力自身的角度来进行,即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扩展劳动对象、不断革新生产工具。另一方面,要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进行,要不断调整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断协调生产活动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断完善劳动产品的分配制度。不管是发展生产力还是调整生产关系,都要加强经济建设。通过经济建设能够使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不断提高、生产工具不断更新换代、劳动对象不断扩展,能够使生产资料所有制更加合适、生产中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劳动产品分配更加合理。从这个意义上看,经济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最终决定力量的最基础因素。经济建设是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只有经济建设搞好了,才能更好地进行其他建设;同时,其他四方面建设也影响经济建设的成效。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要不断加强经济建设,为“一体”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更好发展。对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邓小平讲道:“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8]250自从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我们党的工作中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十分重视并重申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思想。党的十再次明确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7]9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可以说,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政治建设是保障,为“一体”提供领导力量和组织保证。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因此,经济建设决定了政治建设,政治建设又反作用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能够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领导力量和组织保障,能够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保障。同时,良好的政治环境是其它四大建设的前提。没有政治建设,就没有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就不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它建设也就无从谈起。

政治建设一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政治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基本政治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进行政治建设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党的十报告用三个“更加注重”强调政治体制改革的侧重点,即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与丰富民主形式、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7]25与之相应,党的十首次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是党在民主政治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中取得的最新成果。协商民主应很好地应用于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公民与官员之间就共同关心的政策问题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与讨论,积极倡导公民直接的政治参与,是当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表现。同时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不断完善各种协商形式,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要完善协商制度、实现规范性,进一步明确协商什么、与谁协商、怎样协商、协商成果如何运用等具体要求,不断提高协商民主的制度化水平。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的重大创新。

3文化建设是灵魂和引领,为“一体”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文化是经济、政治的重要体现,有什么样的经济、政治,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同时,一定的文化一旦形成反过来又影响着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加强文化建设,能够提高国民的素质,形成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队伍。同时,加强文化建设,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因此,文化建设是灵魂和引领,为“一体”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可靠的思想保证。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国,文化大国的目标诉求在文化建设的不少领域都有发展。但文化大国不一定就是文化强国。当前,我国已经是文化大国,但还不是文化强国。党的十在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首次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相对于文化大国的建设要求,文化强国是更高的追求。文化强国不仅在量上、范围上,更重要的是在质上能够引领本国、甚至全球的发展,处于文化发展的领先地位。我们不仅要建设文化大国,更要建设文化强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诉求,是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突出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7]30

4社会建设是条件,为“一体”提供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什么样的经济政治文化,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也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决定社会形态,而一定的社会形态形成以后反过来又影响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促进经济政治文化更好发展,促使国家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否则,社会环境不稳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就会受到各种挑战和限制,国家各项事业也就难以顺利推进,甚至发生灾难性的后果。因此,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基本条件,加强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加强社会建设能够为“一体”提供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党的十在如何加强社会建设方面有许多新观点,进行了系统的部署,其中明确指出了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措施是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提出了社会管理体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和社会管理机制等一系列范畴,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这些理论创新是对社会体制改革理论的重要发展。十七大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十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7]34报告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法治保障”,而且将“社会管理格局”改为“社会管理体制”,表述更加准确,内涵更加丰富,突出了依法进行社会管理的理念。同时,十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一次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责任主体、范围和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了政府的责任、面向城乡全体居民的范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十报告首次提出要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为社会组织的规范健康发展指明了体制方向,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组织建设的内容。十报告还提出了构建新型的社会管理机制的任务,即要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这是社会管理理念和思路的新发展,不仅要有常态管理,还要有应急处置,更要有源头治理,这三个环节构成了社会管理的新机制,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内容。

5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为“一体”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人本身是自然界当中的一份子,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如果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了,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必然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以及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良性发展。否则,如果生态环境破坏了,那么人的生存和发展都会受到影响,其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可见,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一体”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促使“一体”更好发展。

十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7]39这要求我们更加自觉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融入其他四个方面建设和全过程中,而且还要融入其他四个方面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建设实际上既融入又超越于其他四个方面建设之上,成为其他四个方面建设所不可或缺的价值维度和实践方针。

[XCLtiF]

[Ht5"H]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993∶44[ZK]

[2][本书编写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47[ZK]

[3][梁树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演变的逻辑与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4,[ZK]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96[ZK]

[5][吴继侠“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探析[J]理论观察,204,4[ZK]

[6][新华社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2009-09-8]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0080626html[ZK]

经济建设的地位篇8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经济适用住房,是指政府提供政策优惠,限定建设标准、供应对象和销售价格,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

集资、合作建房也是经济适用住房的组成部分,其建设标准、优惠政策、上市条件、供应对象的审核均按照经济适用住房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

本办法所称集资建房,是指住房困难户较多的工矿区和企业,在符合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单位发展计划的前提下,利用单位自用土地进行集资建房,按规定出售给本单位的住房困难职工的住房。

本办法所称合作建房,是指中低收入家庭的职工、居民投资组建住房合作社,以改善自身居住条件,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合作经济组织为社员建房。

第三条市、县房产主管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的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经济适用住房的实施和管理工作。

第四条市、县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根据职责分工,协同做好经济适用住房管理的有关工作。

房产主管部门应会同发改、规划、国土等主管部门,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水平及市场需求,编制经济适用住房发展规划,主动做好项目储备,具体负责经济适用住房的项目建设管理、销售管理及监督实施。

发展改革主管部门应会同房管、规划、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依据经济适用住房发展规划和项目储备情况,编制下达经济适用住房年度投资计划和用地计划。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将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纳入当年土地供应计划。

物价部门负责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核定及监督工作。

金融机构协助办理有关贷款业务。

第五条中央和部、省属驻宝企事业单位及军队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实行属地化管理。

第二章建设管理

第六条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应当按照政府组织协调、企业市场运作的原则,实行项目法人招标。

参与招标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具有相应资质、良好的开发业绩、社会信誉和占投标项目35%以上的自有资本金。

第七条经济适用住房应坚持以中、小套型为主。

中套住房面积一般控制在80平方米左右,不得超过90平方米。

小套住房面积一般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不得超过70平方米。

第八条经济适用住房的规划设计应当坚持标准适度、功能齐全、经济适用、便利节能的原则,通过设计招标,择优选定规划设计方案。10万平方米以上的经济适用住房小区规划设计方案,由市政府组织论证审批,报省建设厅备案。

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积极推广应用先进、成熟、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提高建设水平。

第九条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单位对其开发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工程质量负最终责任。

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单位按规定程序依法取得预售许可证后方可出售。经济适用住房预售许可证办理程序同商品房办理程序。

建设单位应当向买受人出具《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并承担保修责任。

第十条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及其用地不得转让,在规定期限内一年未实施的,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收取土地闲置费;超过二年未实施的,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收回土地使用权。

第三章价格管理

第十一条经济适用住房价格实行成本审查制度。价格主管部门在接到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定价申请后,指定有资质的价格成本、认证机构进行成本审查,并出具审查报告。

经济适用住房价格制定应遵循保本微利原则。

经济适用住房的基准价格和浮动幅度,由物价部门按照管理权限,依据成本审查报告制定,同时向上一级价格主管部门备案。

经济适用住房的租金标准,由物价部门会同房产管理部门在综合考虑建设、管理成本和不高于3%利润的基础上确定。

经济适用住房销售价格及租金标准确定后,应当向社会公示。

第十二条经济适用住房销售应当实行明码标价,销售价格不得超过公示的基准价格的浮动幅度,不得在标价之外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

第十三条实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单位交费登记卡制度,交费登记卡由价格主管部门制发。各有关部门收取费用时,必须填写物价部门核发的交费登记卡。任何单位不得以押金、保证金等名义,变相向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单位收取费用。

第四章购买和交易管理

第十四条经济适用住房应当面向中低收入家庭销售。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实行申请、审批和公示制度。

第十五条市、县人民政府可按4—6倍的房价收入比(即购买本地一套面积60平方米普通商品住房的价格与双职工家庭年均工资之比)确定中低收入家庭标准,每年公布一次。

第十六条经济适用住房销售对象为具备下列(一)、(二)项规定,且符合(三)、(四)、(五)项任一项规定的家庭:

(一)有本市城镇户口(含符合本市安置条件的军队人员);

(二)家庭年收入为市统计部门公布的上年平均收入以下的家庭;

(三)无房户。指婚后无房,租住民房和暂住亲友房、非住宅房、临时简易房者;

(四)住房困难户。指家庭人均居住使用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下的家庭;

(五)市、县人民政府确定的供应对象。

第十七条符合第十六条规定的家庭,应当持家庭户口本、身份证、所在单位或街道办事处出具的家庭收入证明和住房证明,向市、县房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第十八条市、县房产主管部门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对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申请的审核。对符合条件的,予以公示。公示后无异议或异议不成立的,在经济适用住房申请表上签署核查意见,注明购买面积。

第十九条申请人持经过核查的申请表向开发建设单位选购经济适用房。购买面积原则上不超过核准面积。由于套型原因略超标准面积的,购买面积在核准面积以内的部分,按标准价格购买;购买面积超过核准面积的部分,由购房人按当地相同区位商品房价格补交差价。超面积部分差价款由售房单位上交市、县财政部门。

第二十条居民个人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后,按照规定办理权属登记。

房屋权属登记部门在办理权属登记时,应当注明“经济适用住房”字样。其中如有超标准面积补交相应差价的,也应当注明补交差价面积。

第二十一条经济适用住房在取得房屋所有权证后,可按市政府《关于促进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进入二级市场交易的通知》(宝政发[]26号)进行交易。

第二十二条经济适用住房购买人以市场价出售经济适用住房后,不得再购买经济适用住房。

第二十三条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用于出租的经济适用住房,享受经济适用住房优惠政策,以政府核定的价格向符合条件的家庭出租。

第二十四条住房困难户较多的工矿区及特困企业,经市房产主管部门及县人民政府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在存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单位发展计划的前提下,利用单位自有土地进行集资、合作建房。参加集资、合作建房对象,必须限定在本单位无房户和市、县人民政府规定的住房困难家庭。

第二十五条凡已享受房改政策购房、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或参加集资合作建房的人员,不得再次参加集资合作建房。严禁任何单位借集资合作建房名义,变相实物分配或商品房开发。

第五章优惠政策

第二十六条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要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合理布局,实行行政划拨方式供应,由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并实施。严禁以经济适用住房名义取得划拨土地后,改变土地用途,变相搞商品房开发。

第二十七条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经营中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半征收。

第二十八条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个人向商业银行贷款,除符合《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规定外,还应当提供准予购买经济适用住房证明。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利率,不得上浮。

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单位取得经济适用住房预售许可证后,可以在建项目作抵押向商业银行申请住房开发贷款。用于个人购房贷款的住房公积金可优先向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个人发放。

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小区外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由政府负担。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各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交易中违法违纪行为的监督和查处。

对未经批准、擅自改变经济适用住房或集资、合作建房用地用途的,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监督和处罚;

对擅自提高经济适用住房或集资、合作建房销售价格,以及不执行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制定的经济适用住房租金标准等价格违法行为,由物价部门依法进行监督和处罚;

对擅自改变经济适用住房、集资合作建房规划设计、提高标准、扩大面积或降低标准、偷工减料的,由市城管综合执法部门或县房产主管部门按照管辖区域依法处罚;

对擅自向未取得资格的家庭出售、出租经济适用住房,或组织未取得资格的家庭集资、合作建房的,由房产主管部门责令建设单位限期收回。不能收回的,由建设单位补缴同地段经济适用住房或集资、合作建房与商品房的价格差,并收回集资、合作建房的批准文件。

经济建设的地位篇9

一、发展经济适用住房的目的和原则

(一)发展经济适用住房的目的,是为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国情的住房供应体系,加快住房建设,促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满足中低收入家庭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

(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实行行政划拨,享受政府扶持政策,以微利价格向中低收入家庭出售。中低收入家庭购买新建的经济适用住房实行申请、审批制度。具体办法由市(县)人民政府制定。

二、经济适用住房的计划

(三)市(县)人民政府计划部门,会同建设、土地管理部门,根据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口、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水平和市场需求以及建设用地可供数量情况,编制经济适用住房发展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并统筹纳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四)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经济适用住房年度建设计划,编制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年度计划,并在地方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中统筹安排。

(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适用住房年度建设计划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备案。三、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

(六)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要严格执行国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不符合规划及规范要求的,不得开工建设。

(七)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要坚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尽可能不占用或少占用耕地。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用地实行行政划拨方式供应,依法办理用地手续。

(八)经济适用住房小区规划、设计,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和设计单位承担,按照建设部《关于印发〈提高住宅设计质量和加强住宅设计管理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建设〖1997〗321号)的有关精神执行。采用招投标、方案竞选等方式,优选规划设计方案,并按程序报批。规划、设计方案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生活习惯。

在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的套型和标准,以满足目前中低收入家庭的实际消费需要。

(九)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要严格执行国家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积极推广先进、成熟、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降低能耗,提高住宅建设的整体建设水平。

(十)经济适用住房的开发建设要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开发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中标单位不得转包。要积极推行建设监理制度,提高工程质量。工程质量要符合国家现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规定。

(十一)工程项目的验收,要严格执行国家验收规范及建设部制定的《住宅小区竣工综合验收管理办法》。通过验收的住宅方可入住。

(十二)开发建设单位对经济适用住房工程质量负最终责任,实行工程质量保证制度。销售住房时,须向住户提供《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

四、经济适用住房价格

(十三)新建的经济适用住房价格构成包括以下8项因素:

1、建设用地的征地和拆迁补偿、安置费;

2、勘察设计和前期工程费;

3、建安工程费;

4、住宅小区基础设施建设费(含小区非营业性配套公建费);

5、以上4项之和为基数的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三的管理费;

6、贷款利息;

7、税金;

8、百分之三以下的利润。

(十四)出售经济适用住房实行政府指导价。其售价由市(县)人民政府根据以上8项因素综合确定,并定期公布。

经济适用住房不得擅自提价销售。五、经济适用住房的物业管理

(十五)新建成的经济适用住房,要严格执行建设部制定的《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33号),全面推行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新机制。

(十六)在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前期阶段,应做好与物业管理的衔接工作。通过竞争方式,选择物业管理企业。物业管理企业要按照同业主委员会签定的合同,进行售后服务和管理。

(十七)要建立住房共用部位、设备和小区公共设施的专项维修资金,并按照规定使用。

(十八)政府建设(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物业管理企业的监督和管理,规范物业管理及服务。物业管理收费标准应与物业管理服务内容以及当地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通过不断提高物业管理水平,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六、其它

经济建设的地位篇10

现在,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最重要最突出的事件,就是我们国家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正在一天比一天向我们接近。把经济建设放到革命工作、群众斗争和人民生活中的中心地位的时代已经到来了。早在二十年前,当我们还在进行艰苦的国内革命战争的时候,就曾在一个重要演说中指出了经济工作的重要性,批评过当时“许多地方政府没有着重讨论经济建设的问题……各地还没有把经济建设这个任务宣传到广大群众中去(这是十分紧要的),还没有在群众中造成为着经济建设而斗争的热烈的空气。”(“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现在当革命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条件更不同的时候,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加强抗美援朝,巩固我们的国防,而另一方面,更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联合政府”中,说过这样的话:“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轻重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地位升到工业国地位上去。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的独立、自由、民主与统一,加无巩固的经济做它们的基础,如无进步的比较现时发达得多倍的农业,如无大规模的在全国经济比重上占极大优势的工业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交通、贸易、金融等事业做它们的基础,所谓新民主主义的独立、自由、民主与统一,是不能巩固的。”显然,加强与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基础对于巩固新民主主义国家是具有决定的作用的,因此经济建设必须成为我们今后长期的中心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一切工作,今后将在国家统一的集中的计划下,有节奏地合拍地进行。

又经常教导我们,要我们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使我们的思想适合于目前所处的环境,要我们去经历群众斗争的大风雨,见群众斗争的大世面。我们目前所处的环境既然是要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那么所谓群众斗争的大风雨,大世面主要也是经济建设。经济建设的大风雨将洗刷我们国家的河山,将使我们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各社会阶级阶层以及所有一切人们的面貌为之一新。不关心或不经常关心经济建设,就是在主要方面脱离了当前的革命实际,就是使我们处身于当前群众斗争的大风雨之外,这样,我们的进步就会是极其有限的。老早在一九四四年欢宴陕甘宁边区职工代表大会上就告诫过所有共产党员,他说:“如果我们共产党员不关心工业,不关心经济,也不懂得别的什么有益的工作,对这些一无所知,一无所能,只会做一种抽象的“革命工作”,这种革命家是毫无价值的。我们应该反对这种空头革命家,学习使中国工业化的各种技能。”革命家决不能是空头的或抽象的,因为革命家是做革命工作的,而革命工作总是具体的,当前最主要最具体的革命工作就是经济建设,我们必须把国家的经济建设工作搞好,才能谈得上其他。早在一九四五年延安劳动英雄模范工作者大会上就号召我们在两三年内完全学会经济工作。那时是农村环境,一切都比较简单,也比较熟悉,当时立下了一条标准,就是要做到粮食与工业品全部或大部自种自造自给,并有节余,就算是完全学会了经济工作。现在的经济工作当然比过去复杂得多了,勘察资源,掌握技术,造就人才,经济核算,积累资金,那一样不懂得或办不好都不行,这就决不只是自种自造自给的问题,而是国家工业化和为社会主义打下巩固基础的问题。不懂得的东西必须在短期内赶紧学会,不会进行资源勘察,便无从进行大规模的基本建役,有钱也用不到重要建设上去,所谓“中国矿藏丰富”也便永远只是一句可爱的空话。’不学会经济核算,现有的工广还管理不好,当然无从积累资金,发展工业也就谈不到。所以关心经济建设,加密学习经济工作,就是我们当前的一件大事。青年的任务在于学习,我们必须关心学习经济工作,把自己造就成一个国家所需要的建设人才。

当然,关心经济建设,学习经济工作,或为了国家建役任务而学习,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去当资源勘察家,都去学会经济核算制的工厂管理,或者叫学政法的人都去学机械,办文教事业的人都去当建筑工程师。国家建设是多方面的,需要有分工,我们说经济建设重要,并不是说就只有了经济建设一项工作。目前我们的经济建设是在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威胁之下进行的,我们如不重视国防,想关起门来和平建设、是根本行不通的。因此,我们要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也就显得更重要了。同时,经济建设重要,其他如政法、文教等工作也不是不重要。如果工人是没有文化的,那就难于掌握复杂的机器,在劳动中发挥高度的创造性;加果不培养出很多干部,工业建设就无法进行。工业建设在国家各项经济建设中决不是孤立的,经济建设在国家一般建设工作中也不是孤立的,如果勉强孤立起来“单打一”,那就不对了,就

要犯错误。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弄清楚:国家建设是一个总体,在这个总体中,在一定条件下,必有一个是主要东西,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服从或次要的地位。在目前条件下,经济建设在国家一般建设中是占据主要地位的,其他如政法、文教等相对地居于服从的地位。所谓相对地,是说政法、文教等工作在目前国家建设时期,其本身的绝对意义无疑是比过去更加重要了,我们决不可看轻当国家建设十分缺乏必要的人才的时候,培养建设人才在一定意义上或在一定问题上是起着重要作用甚至决定作用的;但是就总的情况来说,经济建设则规定和影响着其他一切工作,其他一切工作则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是各种工作相处的规律。这里就可以得出结论:经济工作并不取消或代替其他工作,而是要求同时加强其他工作,但其他工作必须为经济工作服务,这样才能叫做有目的性。在当前条件下,文教工作者开展祁建华速成识字运动,这是为当前国家经济建设所需要,文盲众多的国家是不可能顺利进行自己的建设任务的,文教工作者去搞速成识字运动就要明确这个目的性。政法工作者从事加强国家机构、加强国家人民民主机构的工作,是为了发扬民主以充分发扬人民群众在生产上的高度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保障国家经济建设使之免遭国内外敌人及一切反革命分子的破坏,政法工作者如果不明确这个目的性,其所进行的工作也必然是盲目的,是不可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的。我们正是在这样一种意义上,来一般地提出关心和学习经济工作的要求,这种要求是合理的、正常的、也是必要的。这里并不存在着和个人志趣、志愿等等东西相冲突的问题,而是在各种工作岗位上和学习岗位上如何正确认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并使自己的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与这个中心任务相结合,以加强和充实自己的业务和学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