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课堂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5:05

双师课堂模式篇1

关键词:语文;双师;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倡导语文课程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应具备整合知识传授和协同的教学能力。

实践表明,“双师教学”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实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的优势,而且也对提高整合知识传授和协同教学能力提出了新思路。

一、“双师教学”模式思路的形成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往往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往往不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教学活动背离了交流互动、资源整合的原则。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更不利于学生知识拓展的培养。

“双师教学”,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于一些重、难点内容,自己不讲,而是向学生播放一个优质微课,由微课里的老师教学生,这样犹如两个老师各施所长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授课方式对于优秀教师而言,有减负效果;对于一般的教师而言,可以增效;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多角度、多层面、多方式地去学习教材内容。

二、语文课堂“双师教学”模式的探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要使语文课堂像磁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语文教师就应该摆脱独角戏、填鸭式、满堂灌及一言堂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丰富多彩的“双师教学”语文教学模式。

1.让“双师教学”创设生动的语文教学情境,使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双师教学”的优质微课将课本的抽象知识变得形象,利于学生去注意、去理解。鲜明的色彩,直观的形象,立体的动画,将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在绘声绘色的微课展示中,通过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课本知识变得鲜活,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享受w习乐趣的过程,从而变得爱学习语文了。

例如,在教学《春》这篇课文时,朱自清运用富有艺术魅力的语言将春的景象描绘出来,但是这么富有意境的春光美景还是无法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这时,教师通过微课老师结合视频图片将这个情境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一下就引起学习微课的兴趣了,学习过程入情入境,学生的灵性被激发,这样就容易开启学习之门。

2.让“双师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语文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过程,尤其在微课的辅助下,这个活动过程更要发挥出最好的效果。微课教师要发挥教的作用,设疑质问,进行引导和点拨;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去获取知识。课堂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微课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协调联动,启发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提问,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处于探索知识、积极寻求答案的学习状态中。

例如,在教学《伟大的悲剧》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将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展示出来,然后通过阅读分析去解决这些问题,当这些问题通过学生动口、动脑得以解决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学生在思索的过程中发挥出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可以这样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了微课的加入,学生的多种感官被调动,他们全方位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课堂教学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3.“双师教学”放飞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语文博大精深,许多内容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可感悟而难于表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教学内容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深刻体会,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在微课的辅助下,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大胆想象,积极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课堂教师的引导下,根据现有的经验和积累的知识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异议的问题交流讨论。有了微课的辅助,课堂气氛活跃开放,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变得更广,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和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总之,要让“双师教学”辅助下的语文课变得丰富多彩,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三、对“双师教学”模式的思考

“双师教学”模式探究还只是一个起点,是一种探讨性的思考设计和实践摸索,还有许多很具体的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如何合理设计课堂教师与微课教师之间的整合,如何有效控制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如何使双师课堂模式逐步成形并完善成熟,如何制定可行性的方案,“双师教学”是否会增加教育成本等等,都要值得我们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

参考文献:

双师课堂模式篇2

1.研究对象研究选取华中师范大学通选“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的58名2007级本科生和53名2009级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专业背景包括:中文、心理、地理、物理、英语、美术、数学、生物和音乐等。2.研究方法首先,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课程前后测数据并使用统计工具进行分析,以探究电子双板环境下“颠倒课堂”教学模式对学习者研究能力和学习态度的影响。其次,通过对比研究对象的期末成绩来分析该模式对学习者学习成绩的影响。最后,利用文本内容分析法,研究学习者对该教学模式的看法并得出结论。3.电子双板环境下“颠倒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研究构建了基于电子双板环境的“颠倒课堂”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它主要由课前自主学习、课内探究学习和课后巩固学习三部分组成。其中,网络学习平台和电子双板环境下的pGp教学平台是“颠倒课堂”学习环境创设的重要支撑。(1)基于网络平台的课前自主学习设计基于网络平台的课前自主学习主要分为学案导学、理论学习和互动交流三个主要模块。学习者在课前通过“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专题学习网站自主完成学案填写、重点知识学习和互动交流等活动。学案导学模块。教师根据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科学的学习方案(即学案),并将其上传到“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专题学习网站,作为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向导,并用以明确学习者的章节学习内容、活动和目标。理论学习模块。该模块给学习者提供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经典案例和其他资源。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将部分难以理解的操作性知识录制成交互式微视频,以帮助学习者自主学习。互动交流模块。互动交流模块为学习者提供了交互平台。当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同步或异步的方式与同学或老师交流。它不仅促进了生生间、师生间知识和情感的交流,而且有助于老师及时了解学习者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总结相关章节的疑难知识点,在课堂上集中讲解。(2)基于pGp平台的课堂教学设计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人际协作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基于pGp平台的课堂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学习活动为中心,帮助学习者实现知识的内化,主要包括问题驱动模块和任务驱动模块两部分。问题驱动模块设计。教师首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讲述相关章节的重要知识点和易混易错点;然后,结合主要知识点设置相关测试问题,利用电子双板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应答器(Clicker)发送答案给交互式终端,pGp平台对答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即时呈现应答结果的分布图(如图2所示)。教师根据学生的应答情况来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任务驱动模块设计。教师首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选择性地讲解知识点;然后,依据所讲授的知识,采用项目或活动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为学习者创设学习情境,呈现学习任务。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究或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任务,并进行个人或小组成果展示(如图3所示)。最后,小组成员根据老师和同学的评价完善其研究方案。(3)基于网络平台的课后学习评测设计教师基于每一章节的教学目标,设计科学的学习评测试题(如图4所示),用于检测学习者在颠倒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灵活应用能力。4.教学模式的实施为了保证研究数据的客观性,研究按照如下流程进行组织和开展。第一,对2009级通选“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的本科生进行课程前测,并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对其进行后测。第二,采用电子双板环境下的“颠倒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首先,让学习者在课前通过“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专题学习网站自主观看教学视频和ppt等教学资源,完成学案并基于遇到的问题在学习论坛模块展开讨论。然后,教师借助pGp平台开展课堂教学,主要解答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并为学习者设计问题或创设任务情景,驱动其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最终通过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来实现知识的内化,进行课堂交流与分享。最后,学习者完成相应章节的学习评测,实现知识的升华。为了更好地体现该模式的教学优势,本研究以“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第三章——调查研究法中调查问卷的设计为例,将电子双板环境下的“颠倒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教学实施过程进行了比较,如表1所示。

二、研究效果评价与分析

1.数据采集与整理研究数据主要包括:2007级和2009级本科生的期末成绩、2009级本科生的课程前后测数据和期末试卷。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利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频数分析和内容分析等方法来分析与评价。2.教学效果评价(1)学习者学习态度分析基于课程的前后测问卷,分析电子双板环境下“颠倒课堂”教学模式对学习者态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如表2所示①。从表2可知,课程后测中学习者的态度均值普遍高于课程前测,说明电子双板环境下的“颠倒课堂”教学模式对学习者的态度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差异不显著,其差异性检验值也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在学习评测的自主性方面,后测的结果明显高于前测,说明该模式在改善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态度方面作用比较大。(2)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分析研究抽取通选“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的58名2007级本科生的期末成绩作为对照组,53名2009级本科生的期末成绩作为实验组,通过其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各个分数段人数及差异性检验值的对比来分析电子双板环境下的“颠倒课堂”对学习者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结果如图5和表3所示。由图5可知,2009级本科生的最高分为96分,最低分为66分,平均分为81.36分,均高于2007级本科生;并且90分以上有7人,而2007级本科生的成绩大都集中在80-89分数段。但从整体上来看,两组学习者的成绩都在60分以上,并且大都集中在70-89分之间,成绩分布相对均衡。从表3可知,2009级本科生学习成绩的均值高于2007级本科生,并且由于差异性检验Sig.值为0.001,明显低于显著性水平0.05,所以,采用电子双板环境下“颠倒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者成绩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学习者成绩具有显著性差异。但2009级本科生学习成绩的标准差较大,说明采用电子双板环境下的“颠倒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者成绩分布离散度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学习者,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电子双板环境下的“颠倒课堂”对不同层次的学习者的影响存在差异。(3)学习者的研究能力分析首先,研究者通过对2009级本科生的期末试卷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有75%的学习者认为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有了很大的收获,并且其中有一半学生认为其研究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我可以运用本门课程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和做一些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我学会了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可通过一些研究方法对自己所需研究的问题做具有针对性、合理性、科学性的研究方案”。另外,对前后测的问卷进行分析的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可知,学习者在课程学习前后,研究能力普遍有所提高,尤其是在研究方案、研究报告和论文撰写方面表现更为显著,其差异性检验的Sig.值明显低于显著性水平0.05。所以,电子双板环境下的“颠倒课堂”教学模式对学习者研究能力产生了显著的影响。3.学习者反馈分析研究者收集2009级本科生的53份期末试卷,通过内容分析法对试卷的最后一道主观题(本门课程采用电子双板环境下的“颠倒课堂”教学模式,请对该教学方式进行评述,举例说明你在课程学习中的收获或困惑,同时提出合理化的教学改进建议)的应答文本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如图6所示。从图6得知,有83%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比较新颖,能够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有72%的学生认为基于电子双板的课堂教学环境更利于知识的传授和活动的开展,促进教学互动;有60%的学生认为学案导学、交互式微视频、课堂实录和学习支持服务等为自主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有62%的学生认为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有助于其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并且愿意积极参与;有28%的学生认为利用Clicker进行及时反馈,能够较真实地了解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当然,也有36%的学生认为课前预习占用大量的时间,课堂活动的开展由于学习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不能有效进行。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基于电子双板环境的“颠倒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尝试,其借助电子双板和网络学习平台的教学优势,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通过研究分析,笔者认为该模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第一,网络学习平台使学习方式更加灵活,有助于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集学案、教学视频、交互式微视频、拓展资源和互动交流等模块为一体的网络学习平台为学习者提供自由的学习空间和充足的学习资源,让学习者的学习和交流可以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能支持学习者对概念性知识的自主学习,又能帮助缺课的学习者补课。第二,电子双板环境促进师生交互,有助于学习者的知识迁移。以电子双板为支撑的课堂教学环境,为教师的问题答疑、任务呈现和学习者的活动开展、知识内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它不仅可以通过应答反馈功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而且有助于学习者的小组协作、成果汇报与交流。第三,基于电子双板环境的“颠倒课堂”教学模式能够优化教学。研究表明,基于电子双板环境的“颠倒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绩,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者的研究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2.研究建议要将基于电子双板环境的“颠倒课堂”教学模式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建议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完善信息素养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在基于电子双板环境的“颠倒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能够设计合理的学案、制作科学的课件及视频资源,从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外自学资源。因此完善信息素养培训机制,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是实施基于电子双板环境“颠倒课堂”教学模式的前提条件。第二,加强电子双板的使用培训,提升师生开展课堂活动的能力。师生对电子双板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课堂活动的开展效果。通过电子双板的使用培训,确保教师能够熟练使用电子双板组织课堂教学,学生能够灵活应用电子双板进行小组讨论、汇报等活动,是基于电子双板环境“颠倒课堂”顺利实施的保证。第三,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能力。教师需要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以科学的学案为指导,采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呈现方式和评价量规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设计有趣的研究项目或学习活动,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小组讨论。

四、结束语

双师课堂模式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构建方法

伴随新课改进程的推进,高中地理教学开始向更高的要求与目标转变,为更有效地推动学生地理学识与综合素养的提升,在课程教育中优化教学模式与手段,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成果,就成为其学科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目前教育环境与条件下,“双动两案”教学模式能较好地适应高中地理教学的特点和需要,将该模式运用到高中地理教学进程中,能合理改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与弊端,并推动学生理解、掌握地理学识的效率和质量。本文以“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概念与分类为研究出发点,对其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的具体构建方法和手段,做详细的探究分析。

一、“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概述

具体来说,“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的“双动”,其含义是指在高中地理课堂教育进程中,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两类功用做充分的互动交流,令二者均能发挥出各自最大功能的教学方式。教师起主导作用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投入知识学习活动中,在对学识的探究进程中,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双动”教学主要是通过地理课堂上教师的指引辅导,由学生展开自主性合作、学习,在主动探究、思考中收获地理知识技能的教学手段。“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的“两案”,涵盖教师所用的教案与学生学习时使用的学案两大部分,其中教案是教师在充分掌握教材内容后,依据班级学生特点与课程教学目标,合理选取、整合课程知识内容,并编制具体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方法、教授流程等内容的教学活动方案。而学案则是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依照班级学生的学识基础与学习特点,教师主导设计的便于学生进行学习求知、完成学习任务的导学方案。学案即是给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观看与使用的教案。在高中地理教育中应用“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经由教师的引导启发与学生的主动学习作用,在求知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经由其教学模式的构建,在教案与学案的双重辅导下,带动学生地理学识的学习效率与水平的提高。

二、高中地理“双动两案”具体构建方法分析

(一)学案与教案的编写设计

要在高中地理教育中有效构建“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发挥教学方法的作用,首先就需要教师为课程教学编写、设计适宜的学案与教案,作为“双动两案”课堂教学实施的关键步骤之一,对学案的编写设计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学案的编写应把握教学之间的互动联系。学案在设计上应沿袭“双动”教学的思路方向,遵循课堂教学作为主导,而以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教学准则,在学案编制中为学生设计出更多自主学习、思考与练习的契机与方式。令学生通过自身的研究求知,加深对地理学识的认知理解深度,提高其学习效率与质量。

2.学案的设计应体现启发性的特点,即在学案中积极指引学生不依赖于教师讲解,而是努力独立追寻知识问题的答案,进而培养、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其自主求知进程中不仅收获学识,更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其今后素质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而教案的编写则是为了配合学生对学案的应用,便于教师做课堂教学的活动方案。其教案在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学习效果,为其编制各类学案预习、课堂自学、练习巩固等学习流程,以强化学生对学案的使用与学习成果,进而在教案与学案的协作整合中,确保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双动两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流程与步骤

1.课前预习。

如在教学洋流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在设计好本堂课学案与教案后,应在课前将学案发放给班级学生,并指导学生依据学案内容,展开对本堂课的课本知识内容的独立预习活动。学生根据学案所设计的问题进行课程内容学习,从中找出对洋流知识的疑问,并带着疑问参与该堂课的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的讲解指引下解疑释惑并继续进行自主学习,逐渐发展自主学习意识与自学能力。教师依据学生在课前预习所得出的疑问与收获,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令课堂教学形式更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吸收与掌握。课前预习阶段是实施“双动两案”课堂教学的关键步骤,也是高效发挥学案导学作用与学生学习主体功用的重要环节。

2.课堂教学与学习。

在学生完成课前预习的基础之上,教师应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在对知识内容的学习上,充分发挥其学习主体作用。如在教学一些地理基础性知识时,可由教师向学生设问,或是由学生向教师提问方式进行知识学习,在师生交流、教师释疑中实现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的认知理解。而对一些重难点知识问题,教师则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经由同学间的互动交流得出初步的判断结果,教师依据学生的探讨结论可继续发挥其引导作用,为学生点拨其结论上的不足与缺陷,并指引学生正确的学习思路与方向。教师在课堂设问中还应尽可能给出带有诱导性或指引性的提问,让学生就问题展开自主思考与探究,以地理知识与学案预习结果解决教师设问,并从中有效掌握课程知识概念,培养学生自主思维与学习的能力。

3.课堂练习巩固。

在课堂练习巩固阶段,教师在学案中所设计的练习题应交由学生做自主求解,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课堂学习训练,巩固其所学知识内容,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仅存在于记忆中,更能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上。另一方面可依据学生的独立做题结果,获知学生本堂课的学习效果,为其在课后的指导教学与未来学案编写改进,提供学生的反馈信息。

三、结语

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方法在教案与学案的设计运用中,经由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互动实施,令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在教学进程中获得有效的结合,并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龙涛.如何打造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0:30.

[2]张所海.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高考(综合版),2015,10:159.

双师课堂模式篇4

一、新课改视野里的链条式双向构建模式景观

每一种新教学模式的推广,必有其延展路径,链条式双向构建模式亦不例外。新课改视野里链条式双向构建模式景观呈现出的不是哪种价值层的断裂,而是拓展层的明晰;不是既有模式的机械收割,而是实践层级的理论创新;不是视角的单纯迁移,而是向度的根本变换。基于此,链条式双向构建模式最大的解构策略,就是消解传统语文课堂的“单向传输”弊病,取而代之的是在互动里的“双边平衡”,以求在课堂里实现知识体系的建构、能力系统的培植。

链条式双向构建模式打破了以往那种线条化的课堂生态,克服了旧有的模式板结和推导固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在练中教,在教中学,在学中悟,在悟中明,在明中记的开放性体系。从而在双向建构里清楚地确证了学生的主体角色、老师的主导本色。

在提倡“大语文”的今天,语文课堂的本真更不能丢失,而“变”是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和应有之义,变里有动,动中有活,活中有思,思里有感。惟其如此,才能找到语文课堂的本真,才能上出语文味,上出真性情,上出真感受,而链条式双向构建模式和此有相合、相通之处。

二、语文教学扁平化批判里的链条式双向构建模式吁求

在各种语文教学思潮“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喧嚣中,语文教学扁平化的色彩越来越浓,里面有急功近利的参与,有利益驱动的,也有漠视本真的鼓噪。基于此,我以为,语文教学扁平化批判是必须和必需的,而在其中我们也不难寻觅链条式双向构建模式的发声和吁求。因此,我们在推进日常的教改时,要警惕扁平化倾向,注意语文课堂链条式双向构建,这才是应有的推进脉络。

由于语文教学的扁平化,导致了语文课堂产生不应有的“残余”,而为了机械地达成预期目标,必然放逐了文本。在叙事话语和议论之维交错演进的时候,始终无法突破预设的“空洞”框架,因此,衔接裂缝就会导致整个课堂的内涵坍塌,这也是链条式双向构建模式呼吁的警惕方面。

三、新课改理念播撒下的链条式双向构建模式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行,教学理念、教学行进方式等已产生颠覆性变化,链条式双向构建模式正是在此大背景下孕育、萌生。在此模式里,或在此系统中,学生是一个能动的人、鲜活的人、有思想的人、有态度的人,老师在双边活动的基础上,更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参与度,让学生成为知识的生成者,从而克服“满堂灌”等活力窒息现象。

双师课堂模式篇5

一、双新活动开展情况简介

我校自2018年9月“双新”活动开展以来,我校的“双新”课改活动在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双新”骨干教师以及到山东“杜郎口”学习归来教师以及到河北衡水二中考察归来领导的引领示范和正确领导下,七、八年级的各学科教师积极开展,九年级的数学、历史、政治、化学学科也开展得很好。每位教师上公开课时,“双新”活动领导小组要求各位教师必须以“双新”形式上课,且教研组长要提前一天告知教科室,由教科室通过“校讯通”短信告知所有教师,让没有课的教师都去学习和提意见。

另外,在上期末总结会上,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主持深入学习了区教育局“113号”文件,让全体教职工进一步明确了“双新”主题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让教职工们明确了2013年的工作重点之一——“双新”活动。

二、我校“双新”活动现状分析

通过五个月左右“双新”活动的开展、实践学习,我校绝大部分教师对“双新”课堂模式有了全新的认识,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并正在积极、认真、努力地在开展“先学后教,精讲重练”双新课堂教学模式。

但是,“先学后教,精讲重练”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我校教师的具体实施,发现有如下问题。

第一,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师心中仍然十分顽疾,仍然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偏重于讲授一些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也就是学生一看就会的内容,有的教师仍然控制不住还要讲,特别是理科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独立学习思考能力的培养和合作探究能力的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学生学得还是很被动,教师仍然还很“勤”,学生没得办法也只得“懒”,课堂教学的效率还高不起来。

第二,教师对文本的挖掘,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方法,准备好适用的导学案,部分老师还不太熟练,还有没有做导学案或用导学案应付上课的现象,对导学案的编写,仍显得困难重重,力不从心。

第三,有的教研组的集体智慧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挖掘,特别是在集体备课方面还做得不够。

第四,初一、二年级的班级人数多(50多人),学生在分组合作学习时不容易操作,课堂上学生合作探究的时间不太好把握,老师存在拖堂或完不成目标任务的现象。

第五,对“精讲”的理解和应用还不够,讲课时或泛泛而谈,或滔滔不绝,“隔靴搔痒”,没有突出“精讲”,从而限制、甚至扼杀了学生问题的生成。

三、下一步打算

1、继续组织教师,分教研组学习“113号”文件和我校的“先学后教,精讲重练”教学模式,让“双新”活动在老师们心中形成清晰的轮廓。

2、进一步实现学生地位的转变。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纳者成为知识的探究者、思考者和体验者,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双师课堂模式篇6

【关键词】高职学校涉外专业双言堂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1-0058-0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一些中国的职业学校已开始培养涉外类专业的学生。比如,有的面向对外贸易、有的侧重对外文秘、有的是对外旅游方向、还有对外财务方面、对外经济方面、对外医护方面等,在课程设置时,偏重培养学生对国外事务和相关原则的熟悉,掌握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上通用的惯例等,培养他们可以使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来进行工作。要实现这一目标,“双言堂”教学是不可逾越的教学模式。所谓“双言堂”教学模式,就在同一个课堂中有一名中文专业课教师上专业的内容,还有一名英语教师上专业内容中涉及英语的教学。但由于种种原因,“双言堂”教学还处于试验阶段,还未取得预期效果。针对目前“双言堂”教学在试验中出现的问题,笔者在文中分析了涉外专业的就业方向和特点,对高职学校涉外专业“双言堂”教学模式在实际课程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和意义进行探讨,希望可以给从事这方面教学的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一高职学校涉外类专业就业方向和特点

高职学校涉外类专业的共同点就是就业方向都是趋向于到国外、涉外机构及国际业务等进行工作;不同点在于因为专业的不同,从而工作的内容与方向也不同。

不管是涉外类的哪个专业,想要在走出校门后成为一个符合工作要求的专业人才,英语这门课程是必须要学好的,尤其是专业课内容中的英语,是必须要掌握的。

涉外类专业的特点在于,它培养的目标是具有较好职业素质和技能、掌握先进的专业知识,根据专业的不同,分别能在外贸、金融、商业、旅游、涉外企业等部门从事翻译、经营管理、外贸业务、现代营销、涉外秘书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涉外类专业的就业方向的前景在于,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不断接轨,对涉外专业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尤其是有专业技能、掌握专业知识的涉外类人才,就业面广,需求量大,发展前景乐观。但所有的就业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专业英语必须要好,否则会在工作中造成被动而不能胜任。

二高职学校涉外类专业实施“双言堂”教学模式的障碍及建议

由于高职学校的特殊性,高职学校的涉外类专业在实施“双言堂”教学模式的时候还存在着很多障碍:

1.学生英语基础差,“双言堂”效果不统一

实施“双言堂”教学,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英语基础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但由于高职学生的特殊性,很多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虽然也知道实施“双言堂”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提高,但在课堂上接受专业课知识都很快,一旦转换到教授专业课英语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参差不齐,到了实训环节,就出现了英语卡壳的现象。实施“双言堂”教学是对高职学生素质要求的提高,要求学生大幅度地提高英语水平,还要养成课前准备和课后复习的习惯。

2.高职学校师资力量普遍不足,“双言堂”教学不能达到教学要求

开展“双言堂”教学模式关键在于师资。从事“双言堂”教学的高职学校教师想要实现教学的效果最大化实现,就需要两位老师在进行教学时互相默契的配合,这就需要两位老师在专业知识素养、外语交流沟通方面具有一定的水平,但是,对于目前高职学校的师资来说,专业知识扎实的外语未必都好,从事专业外语教学的老师专业课知识未必掌握的很熟练,而且高职学校的教师数量也有限,这就造成了高职学校从事“双言堂”教学的教师无论在总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着一定的欠缺。

3.对“双言堂”教学存在障碍的建议

一种教学方式想要普及必须要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笔者认为,“双言堂”教学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两方面着手解决:首先,应加强对学生外语基础知识的补习。只有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了,才能在实施“双言堂”教学时收到相同的效果。其次,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两种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来”就是聘请高学历的师资加入教学队伍,“走出去”就是让教师到外地进行学习、培养。

三高职学校涉外类专业运用“双言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对高职学校涉外专业“双言堂”教学的障碍分析可以看出,“双言堂”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不是教学方式不可行,而是学生与教师基础的问题。所以初步论证,在高职学校实施“双言堂”教学模式是可行的,但不能照搬其他学校的教学方法,更不可以将“双言堂”教学搞成“双语教学”,要做到适宜高职学校学生特点,具有高职特色的“双言堂”教学模式。

1.“双言堂”教学效果的可行性分析

“双言堂”教学的最终效果:首先,使学生在毕业后进行国际交流或国际商务活动时,能用较为熟练的英语口语表达出专业词汇,能与对方进行对话与交流;其次,能翻译专业材料;再次,能读懂专业材料。通过在“双言堂”教学中的实训可以看出,这个效果经过多次实践,是可以达到的。

2.“双言堂”教学形式的可行性分析

“双言堂”的教学形式,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熟练,教学设计课程满足教学的要求,在教学中能将专业课程按照中文解释、英文术语进行合理的双语授课。在教学中,能有针对性的教学并使用教学情境模式进行实践和培训,两个老师对学生进行检查和指导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师生互动较好,课堂氛围较活跃。授课中,两位老师采用创新的“双言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掌握了专业词汇,实际操作中需要使用的英语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掌握,操作和语言能紧密结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也为学生未来职业走向国际化打下了基础。

3.“双言堂”教学普及性的可行性分析

“双言堂”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试验中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也总结出存在的部分问题,这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推广和改正。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还是值得在高职学校的涉外类专业课程教学中逐渐普及推广的。

四高职学校涉外类专业实施“双言堂”教学模式的意义

目前,高职学校开设有较多的涉外专业。在这些专业中,认真学习并学好外语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能力、学校教育水平的高低,更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因此,这些专业的外语教学和学生就业能力是有必然联系的,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外向型经济不断发展、高校教学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大背景下,实施“双言堂”的教学模式,可以将高职学校涉外专业课教学与外语教学有机联系起来,是提升高职学校涉外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整个社会经济的需求,是在不断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胜出的关键。

五结束语

高职学校涉外类专业课程引入“双言堂”教学模式在运用可行性上从理论和实践中证实,方向都是正确的,是一种适合于高职学校涉外类专业的教学模式。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使这种教学模式更成熟、更实用并最终得到推广。

参考文献

[1]侯亚琼、孙蓓.浅谈高职护生涉外护理就业前景与方向[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01)

[2]于文英、曾丽玲.高职学校双语教学模式研究[J].校园英语(教研版),2012(09)

[3]毛婧.高职涉外会计专业实用性双语教学模式探索[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04)

双师课堂模式篇7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针对英语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还是实行“满堂灌”或标榜为启发式的“满堂问”、“满堂讨论”等满堂灌翻版的教学模式。笔者通过大量文献的研究,发现“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是一种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师生双向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是一种将“教案”与“学案”视为统一整体,并以此作为师生课堂交流媒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双动两案;高中英语;教学实践

一、“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内涵

迄今为止,“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应用还仅限于地理教学,还未应用于其他学科,因而对此的定义未归于统一。笔者认为可以用“教学模式‘双动两案’‘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思路分析、解释此概念。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研究始于2003年,该模式早期被称作“双线两本”教学模式,经过四年多的发展完善,到2007年被正式命名为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其中,“双动”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两案”是指学生的学习设计方案和教师教学设计方案。学案和教案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学案要中包含教师有目的性、有方向性的指导,教案中要包含对学生学习过程生成的预设,二者必须相互联系、相互融合,要把“两案”有机结合成为一整体。因此,“两案”可整体的视为教与学的方案。该教学模式从2003年到现在已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对该模式进行了理论构建和实验研究。理论构建研究方面主要是探讨了该教学模式的含义及特点、理论依据、教学目标和功能、操作程序,以及该模式的实施策略,并从总体上对学案和教案的组成及设计原则进行了研究。

二、“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

(一)“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个体素质结构论

素质结构是一种结构化的人的天赋,它包含三个结构化的组成要素,即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非智力因素结构。在个体素质结构中,知识结构主要决定个体工作专业的适应性,能力结构只要决定个体的创造性,非智力因素结构主要决定个体做出的制动性和能动性。个体素质结构具有差异性、发展性、耗散性、动态性等特点。因此,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要把发展学生的个体素质结构放在第一位,使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非智力因素结构协调发展,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一定要与发展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并使三个要素内部形成结构,只有结构化了的要素才对个体素质结构发挥最大功效,才对个体发展期最佳的推动作用;要促进个体素质结构的发展,就要设计与个体实际相吻合的学习活动,最大限度的开展个性化学习。因此,课堂教学就应该使学习个体的非智力因素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都处于激活状态。基于此,教学中就应包括教师的指导、辅导、讲解、评价、调控和学生的自悟、交流、讨论、评价、调控,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的“双动”的提出即使基于此。

2.有意义学习理论

美国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按照“意义――机械”与“发现――接受”两个彼此独立的维度,对学习进行了分类。他认为,发现学习未必是有意义学习,也可能是机械学习;接受学习也不等同于机械学习,也可能是有意义学习。什么样的学习可以认为是有意义学习,必须满足两个前提条件:(1)学生表现出学习的意向,即学生希望在新的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联系;(2)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结构能够与新内容有机结合,建构出新的知识网络。知识结构就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广义上,认知结构是学生已有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生在某一学科的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奥苏贝尔提出了三个主要的影响有意义学习和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观念的可利用性、观念的可辨别性和观念的稳定性与清晰性。“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为学习和记忆新知识提供了必要的固定点,该模式关注了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否能与新信息的有关概念建立联系。教师在设计“两案”时,考虑如何将新信息融入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使之与其发生相互作用,使之有意义的同化。

三、高中英语“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

笔者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发现裴亚男在其硕士论文《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构建研究》中针对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做了相当详细的阐述,简单的可以概括为“明晰双动,创建两案”。笔者通过研究,认为该教学程序对高中数学“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同样适用,在此就不再赘述。笔者针对高中英语的学科特点,对高中英语“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做了实践研究。

1.高中英语“两案”的编写内容

英语“教案”的编写需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教材地位、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用具、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其中教学设计中必须包括预设师生“双动”,这一环节是“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教案的特色而部分。

英语“学案”的编写需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学案探究,其中学案探究是学案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英语“教案”与英语“学案”中所设计的问题串应该是一致的。但在“教案”编写时对问题串中的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对学生的引导方案以及学生对该问题可能出现的解答的预设应该是具体详细的,而“学案”中只要给出引领学生自学本节内容重点的问题,从而给学生留出更多的学习、思考空间。

2.高中英语“两案”的编写原则

基于高中英语“两案”的内容要求,在编写高中英语“两案”时应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原则和问题探究性、层次性原则。

3.基于“两案”的高中数学课堂的“双动”

高中英语“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实质是以英语“两案”为文字载体,为师生、生生的双向互动搭建平台,通过“双动”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但是生成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亦也弊。笔者认为,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应用与高中英语课堂其实质是寻求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有效的动态平衡。精彩的生成离不开之前的精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笔者以人教版英语《必修1》中《earthquake》为例,本节的重点是了解地震时发生的现象。笔者在“两案“中设计了“导学”这一环节,在课前把“学案”发放给学生,且在“教案”中呈现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从生活中想,实际教学中,学生不仅完成了预设,还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正是这出人意料的情况把整堂课推向了高潮。(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裴亚男在其硕士论文《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双师课堂模式篇8

【关键词】双语教学汉藏教学法创新

双语教学不仅是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具体体现,也是从实际出发,发展藏族地区教育,培养民族人才,弘扬民族文化的必然要求。但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传统的汉藏双语教学模式已经有所落伍,已经不能够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审时度势,转变陈旧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大力开展汉藏双语教学的模式上的创新。

一、汉藏双语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作为传统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必定会受到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如果不能够及时做到方式与方法上的创新,就会愈加落后,不能反映时代要求,这是由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只有做到汉藏双语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才能够提高有效提高汉藏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促进民族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使藏地教育摆脱长期以来国家投入大,教师费力多,而教育成效却不明显的窘境。

而且,有效实施汉藏双语教学法的创新,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保护藏族文字和文化,以便能够有效地加强汉藏民族团结,发展藏族地区的文教事业,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文教方面的支持。

二、汉藏双语教学模式创新的基本策略

(一)分等级因材施教

由于受到各个方面客观因素的制约,使得在同一个学校甚至是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汉语和藏语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教师在组织汉藏双语教学时要避免采取“一刀切”的模式进行。在汉藏双语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考虑先对学生进行汉语和藏语进行听、说、读、写、译等级测试,以测试成绩来确定学生的语言能力掌握基础,然后按基础的不同进行分班授课。事实上,这种创新性的汉藏双语教学模式,已经在西方很多国家都成功的运用在留学生双语学习中,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

具体的实施准则就是,教师科学灵活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组织上,采取不同的汉藏双语教学形式,对不同的班级甚至每一个学生的语言水平有所掌握,分等级地进行课堂提问和布置课后作业。例如对于语言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课前进行认真细致的预习,回答问题时允许一定的母语使用量,而在课后教师再给其开小灶;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要求他们适当进行书籍阅读,并参加课堂讨论,以便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二)采用灵活的课堂组织方式增强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双语教学的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双语教学的两个方面特点——语言性和科学性,而汉藏双语教学也不例外。所以,在汉藏双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对于课堂组织方式上有所创新。具体来讲,就是教师应该以增强师生互动环节为原则,广开思路,创造性地采用综合性课题讨论、即兴演讲、分角色游戏模拟等,而且,在网络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普及的背景之下,教师更是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和快捷性,通过课堂播放视频、影像、音乐等,丰富拓展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接受程度的目的。

还有就是教师可以考虑多采用情景教学法,以便提升课堂内容的生动性和实用性。事实证明,情景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内容一般是以经典话题为主线展开,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教师所提供的案例进行阅读、分析和讨论,这样一来就可以增强语言运用的能力,也可以增强课堂的互动环节,使得教学的实际效果大大提高。

(三)实施汉藏双语教学的分阶段课程设置方式

这种汉藏双语教学课程的分阶段设置方,式是指对汉藏双语课程的具体开设从初级课程延续到中高级课程的系统性构想和实施过程,应该说,这也是一个教学模式上的一种创新。事实证明,这种高度重视衔接性和连贯性的教学方式,能够对于双语教学课程的有效开展和学生的接受程度确实有着积极的影响效果,因为这种分阶段的课程设置,可以方便教师客观上采用团队教学法,充分发挥每一个汉藏双语教学教师的个人专长,对汉藏双语教学的阶段教学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把握,使得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讲,则是既可以有汉语的专业知识学习,又在此一项的基础上进行汉藏双语学习。所以说,用这种汉藏双语教学的分阶段课程设置方式的灵活多样的形式,能够将具体的教学内容贯穿于汉藏双语教学活动实践的各个环节,切实保障汉藏双语教学的实际教学质量。

(四)增强汉藏双语教学教师的能力素质水平

事实证明,任何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一线的教师。在汉藏双语教学的创新模式中,无论是模式方法的探索,还是具体的课堂付诸实施行动,都需要一线教师的全程参与并付诸行动。事实上,任何一个汉藏双语教学教师都可以独自探索适合自己以及班级学生的创新式教学模式方法,而对于已经比较成熟的创新式汉藏双语教学模式方法,在借鉴使用过程当中,也应该根据具体的客观情况做出修正,这就需要汉藏双语教学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能力素质水平,而这种能力素质水平,则可以通过定期培训以及自身努力获得。具体来说,教育部门应该继续加大对汉藏双语教学的投入力度,一方面对现任教师进行组织培训,并定期考核;另一方面,要吸纳引进汉藏双语教学的专业人才,充实到一线教学岗位上去,为汉藏双语教学的模式创新做出贡献。

总之,汉藏双语教学的模式创新,是一个关系到我国少数民族国家政策的教育大事,理应受到广大相关教育人士的重视,并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方法,路漫漫而,吾辈当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赵慧.双语教学纵横谈[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3]刘红,熊丽萍.双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6(4).

双师课堂模式篇9

一、加强学习、统一认识

为了使广大教师明确开展“构建双效课堂”研究活动的意义与要求,我们运用自2000年以来县镇两级在我校进行的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使部分教师因课堂教学水平低而被确定为待岗教师的残酷现实,使教师逐渐认识到课堂教学是教师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想站住岗位就得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水平,实现专业化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广大教师的迫切需要。为此,我们顺应教师需要把构建“双效课堂”工作列为了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突破口。组织教师在认真学习《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解读》、《有效课堂》等理论书籍的同时,对学校制定的《开展“构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研究活动的实施方案》、《课堂教学评价考核细则》等工作方案制度以及构建“双效课堂”操作技术要求进行了认真学习。通过学习使广大教师明确了学校开展“构建双效课堂”研究活动不仅是贯彻“关注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个课程改革核心理念,也是实现自我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传承优势、夯实基础

我校自2000年起为了适应教师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开展了“强化思维训练,构建学生主动学习、生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教研活动,形成了“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当堂测试、自我反思、主题交流、领导点拨”八位一体教研模式雏形。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我们在教研模式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典型引路、自主实践、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校本教研活动特色。在实施“构建双效课堂”研究活动时我们把引导教师巩固发展校本教研活动成果作为“构建双效课堂”研究活动的根本性工作来抓。

1.典型引路。我们根据开展“构建双效课堂”研究活动要求,先是以教研组为单位围绕“构建双效课堂”进行学科教学设计,学校业务领导把关指导,然后由教研组推荐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组内教师进行当堂测试,最后由业务领导与全体教师进行评课,进行主题教研经验交流。我们先后选择了数学计算、应用题教学;语文识字、阅读、习作教学;英语短语教学等课堂教学在活动中进行展示,凡是教师实施课程有困惑的课型,我们都分阶段在集体研究基础上,采取典型引路的方式,使教师明确达到相应学科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

2.自主实践。教师在“构建双效课堂”研究活动中,进行自主实践是教师专业是否得到锻炼与有效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促进校本教研达到自主化的重要前提。在工作中,我们通过用教研计划管理规范教研活动主题,用教研制度规范教研活动行为,用教育科研课题实验和主题教研相结合的方式积淀教师理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措施,引导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地进行自主规划、自主设计、自我调整、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使教师的不断学习与反复实践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夯实了开展“构建双效课堂”研究活动的基础。

3.同伴互助。同伴互助是借助学校教研组开展的“构建双效课堂”教研活动以教师自主实践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为研究主题,在教研活动中通过“共同合作、以强带弱、研究交流、反馈提高”的形式,为解决问题提供新思想、新思路和新方法。在教研活动中,我们为了提高教研活动的参与率、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分别采取了“同课异构”和“同课同构异上”等方式使教师在了解了他人对自己自主实践成果评价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教师之间在同伴互助中相互学习他人的先进、实效的教学理念与操作技术。

4.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教师对以往的教学行为进行回顾、思考、总结、研究,进而甄别经验教训、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教学技能所进行的活动。在实践中我们采取了四项措施促进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活动水平。一是日常系列的写教学后记;二是教研活动中的主题反思;三是走出学校观摩教学反思自我;四是进行教学反思征文评比。在写教学后记中,我们首先对教学后记的写法进行了全面辅导,对教学后记由过去的写总结,明确为写教学得失,写三维目标的落实,写教学对促进学生心智与情感发展的收获与不足等。在教研活动中的主题教研反思,主要是要求教师针对自己的教研课进行主题鲜明、内容具体、规范科学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要体现教学概况,过程得失及原因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在走出学校观摩学习反思教学中,我们一是与先进学校结成联谊校;二是组织骨干教师到名校观摩名教师的课堂教学,在学习过程中肯定自己探索研究的成果,找出差距与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在教学反思征文竞赛中,首先由各教研组推荐本组的优秀教学反思参加学校评比,学校将获奖的教学反思推荐到全镇教研会上交流。通过坚持开展自我反思活动逐步使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由过去单纯的教向重视研究教学转变。

三、研制模式、提高效益

我校在总结反思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的得与失时,认识到一些已经被肯定的,先进的经验与做法往往得不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甚至有的教师徘徊在原有的教学老路上不能前进。为此,我们在总结了学校以往的教学工作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语文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数学计算、应用题、几何教学,英语目标教学等教学模式,并讲解印发到每一位任课教师手中,使教师能在新的教学起跑线上开展“构建双效课堂”研究活动,避免了无效劳动和重复劳动,保证了开展“构建双效课堂”研究活动的效益。

四、精细管理、科学考核

精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教学管理中主要表现在对教学工作的时效性、科学性进行全面细致的管理。在工作中,我们开展了“推门即听课,翻本即检查”活动,全天候进行教学管理。业务领导每天保证至少有一人在课堂听课。通过听课了解并指导教师开展“构建双效课堂”的自主实践研究活动。与此同时,我们进一步修改并完善了《课堂教学考核细则》、《教师工作考核细则》、《教研组工作考核细则》等规章制度,通过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对全体教师的工作业绩实行周通报、月小结,学期末进行全面考核量化的制度,提高了“构建双效课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整体水平。

双师课堂模式篇10

1.1研究对象湖北医药学院药护学院2011级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共69人,其中男生2名,年龄20-22岁。

1.2研究方法对儿科护理学部分内容进行一个学期的中英双语教学(共120学时)。

教学步骤为:

①建立班级QQ群,每次课前在群里课前预习内容,如本次课程的英语专业术语、中英文对照的疾病讲解概要;

②课堂中用全英文讲解疾病护理程序,制作中英文ppt,教师要求用英文提问本课堂重点内容,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讨论;

③每组学生由一名学生代表做英文课堂总结,代表应该轮流担任;

④布置课后中、英文习题(根据护士资格考试和CGFnS题库改编)。

整个教学中,教师可用中英文授课,但偏重用英语,中英文比例应至少达到6:4。教学内容为:生长发育、儿童营养、住院儿童护理及其家庭支持、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的护理、营养障碍疾病患儿的护理、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造血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免疫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遗传性疾病患儿的护理、传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常见肿瘤患儿的护理。在期中和期末的时候,教师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本科涉外护理学生对儿科护理学双语教学的满意情况及其自我评价。问卷由专业课任课教师和专家督导审核,保证其有效性。学生以不记名的形式填写,共发放问卷69份,收回69份,有效回收率100.00%。

1.3调查结果学生对该双语课程的满意情况调查

2儿科护理学双语教学模式的探讨

双语教学的方式对任课教师和听课的学生来说都是相当有挑战性的。首先,这对任课教师的外语水平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我们的医学双语课程的任课教师一般都有海外留学或游学的背景。教学改革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得到充分发展,教师的角色从以前单纯的知识讲解者转变成了教学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如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做展示(presentation)的方式让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还可以在课后评阅学生设计的模拟病例,课堂评价学生的小组讨论表现等方式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双语教学模式的转变给教师增加了课前准备和课后反馈的工作量,但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通过开展儿科护理学双语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一定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因为有了兴趣,就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互动学习中;而课堂的良好效果又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从而形成一个学习的“良性循环”机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例如我们在课堂上还设置了纯英语环境的情景教学环节,即学生自己设定临床病例、模拟临床环境、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全英语的角色表演。小组与小组之间还相互评价。教师做最终的评分,作为期末成绩的评价标准之一。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为了在小组竞争中取胜,学生们必须在课前查阅英文的文献、资料、设计病例和进行排练。所花的时间精力是传统教学时的几倍,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大大加强了。另外,分组学习的方式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精神。对于医护人员来说,这是必须具备的素质,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问题和挑战

实际上,通过一个学期的儿科护理学双语教学,学生们的专业英语水平普遍有了提高,对基础英语也更加重视,同时也得到了更多的将临床课程中学习到的专业英语运用到实践中的锻炼机会。总的来说,这种模式是合理有效的。双语教学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来,如部分学生反映课外预习和课后复习的时间较长,学业负担加重;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有限,也影响到了课堂的参与和知识的理解吸收。这些问题是双语教学开展之初不可避免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水平差异和学习能力,不仅要花费时间精力在课堂材料的准备上,更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对于教师而言,不仅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扎实的专业英语基础,更要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难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