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养生文化的起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5:48

食疗养生文化的起源篇1

关键词:康养旅游;康养资源评价;四川省;开发模式

一、四川省康养旅游资源类型

(一)自然类康养旅游资源

自然康养旅游资源是指大自然环境中有益于人类身心健康和延年益寿的资源,主要包括优质的空气、山、水、阳光、动植物类资源。

1.四季宜人的康乐气候

由于受地理纬度和地貌的影响,四川气候的地带性和垂直方向变化十分明显,东部和西部的差异很大,高原山地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并存。适宜发展康养旅游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川西盆地和川西南山地两大气候区。在两大气候区内,四川盆地地区春、秋季适宜康养旅游;川西南山地春、夏、秋季均适宜康养旅游,攀枝花-米易局地河谷地区冬季温暖,属于避寒型气候,适宜冬季阳光康养旅游。而川西北高原除高纬度、高海拔地区不适宜旅游外,绝大部分地区夏季凉爽舒适,是典型的避暑型气候。

2.丰富的森林植被,良好的生态环境

四川省是中国甚至全球的植物区系和自然植被类型最为繁盛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最丰富和最繁茂的高山植物区系发育区。四川省森林面积12.34万km2,覆盖率为26.62%,其中95%为原生状态保存良好的天然林,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丰富多彩、高品位的林业资源为康养旅游提供了充足的负氧离子,在盆周山地的森林中,负离子浓度可高达每立方厘米4000~10000个,是城市的20倍以上。

2013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21个市(州)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介于53.0至93.5之间,生态环境状况“优”的6个,主要位于川西高山高原区、川北秦巴山地和川西南山地区;“良”的14个,主要位于成都平原区、盆周丘陵区、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岷江干旱河谷区、西北部高原江河源区等。全省生态环境状况分级评价结果与生态格局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3.优良的水资源

四川省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河流主要为长江水系,其中长江干流(四川段)、金沙江、嘉陵江水质达标率100%,岷江、沱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全省18个地级市和西昌市、康定县、马尔康县3个州政府所在市(县)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9.2%。

4.富集的地热资源

温泉是一种地热水,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元素和化合物。四川省内发现的地热点共有365处,温泉资源总数在全国仅次于云南和,排名第三。根据省内地质构造条件,以广元、北川、康定、木里一线为界划分把四川的温泉资源化分为二个分区,即西部高原高温――中温地热区和东部盆地中――低温地热区,广元市获得了“中国温泉之乡”的称美誉。

5.丰富名贵的中药材资源

四川省有药用植物约5000种,中药材蕴藏量达100万吨,居全国第一;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基地,中药材年产销量达10多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年产销量居全国第一;全国重点普查的430种常用中药材中,四川就有383种,重点药物数量居全国第一。此外,四川的藏、羌、彝族药材资源也比较丰富。我国有藏药3000种左右,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就有1000多种;彝族药物数达1000余种;羌药类有600余种;动物药类有40余种。

(二)人文养生旅游资源

1.膳食养生

据《中国烹饪史略》考证,彭祖是我国膳食养生的始祖,他所创造的“雉羹汤”成为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膳食术菜谱。彭祖则是四川彭山人氏,四川也就成为了世界膳食养生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心。目前四川最著名的膳食养生地首推青城山,青城道士古有食松柏、食栗、食花的习俗。宋代诗人陆游《老学庵笔记》载有“上官道人,居青城山,巢居食松裁,年九十矣的道家膳食养生文化。此外,省内著名的膳食养生文化还有峨眉山佛教养生饮食及成都及周边的特色膳食养生餐馆多达数百家,如资阳重点打造的苌弘养生文化宴、红伞王养生食府、同春苑养生食府、黄鱼头养生食府、成都神农野菜食府、鱼游天下养生食府、锅友会养生食府、钦善斋、御膳宫、食代码养生汤锅、武陵山珍等。

2.宗教养生

四川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中国佛教文化的发扬地,彭祖养生文化的起源地。道家太极,峨眉武术,彭祖养生术在四川具有坚实的文化根基,文化遗址众多,仙山宫观星罗棋布,如:青城山、鹤鸣山、成都青羊宫、梓潼县七曲山文昌宫等;作为佛教养生地,名山、名院、名刻更是享誉海内外,如峨眉山、乐山大佛、文殊院、宝光寺等;作为长寿养生地,四川彭山县留下了彭祖祠、彭祖墓、拜碣石等中华第一寿星的养生遗址。

3.民俗文化

四川省55种少数民族成份齐全,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居民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根据所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民俗养生文化。

(1)茶文化

四川是茶文化发源地之一,中国的养生学历来把培养德行作为养生的第一要义,如明代著名养生家高濂所著《遵生八笺》,曾把茶道与中国养生学精神之吻合,雅安、峨眉山等山区是四川主要的茶产区,也成为了重要的茶文化养生地。

(2)藏浴节

藏浴节,藏族人民一直信仰,每年藏历8月,天上将会升起药神化身的“噶玛堆巴”星,由噶玛堆巴星照耀过的水皆能变成甘露,人们只要在此甘露中沐浴过,就能祛除所有的疾病和罪孽。藏浴的主要功能有护肝利胆、调理三高、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腰腿疼痛、健脾养胃、痛经活络、排毒养颜、滋养卵巢、老年性关节炎、失眠多梦、调理心脑血管等。

(3)节食养生文化

回族有节食养生文化来源于伊斯兰教教规。民间一直流传“回族老人寿数长,早起节食喝茶汤”、“每顿少一口,能活九十九”、“饭吃八成饱,到老胃口好”的养生法。现代医学家认为,在一定时间内节食,改变一个人的饮食习惯,清除减少滞留在肠腔内和血液中的有害物质,可收到清肠利便、醒脑宽胸的效果。

二、四川省康养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一)康养旅游开发指标体系构建

关于康养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的评估,目前没有相应的标准。参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1-2003)中的“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标准,结合康养旅游资源特征分析,通过问卷调研、专家评分的方式,本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指标权重分析法从自然康养资源、人文康养资源、社会经济条件三个方面初步建构康养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的指标体系(表1)。

根据康养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指标的总分100分,可分为三类:评分高于85分的为核心康养资源,评分在70-84分的为重点康养资源,评分在60-70分为限制康养资源。

(二)四川省康养旅游开发价值评价

根据四川省康养旅游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对四川省七大旅游区,即大成都旅游区、大九寨旅游区、大峨眉旅游区、大川南旅游区、大攀西旅游区、大香格里拉旅游区、大巴山旅游区进行评价(表2):

根据上述评分标准,评分高于85分的为核心康养类区域有:大峨眉旅游区(93)、大成都旅游区(88)和大攀西旅游区(85),这三大旅游区在自然康养环境和人文康养条件方便组合良好,且各区域都有独特的品牌康养资源。评分在70-84分的为重点康养类区域有:大巴山旅游区(80)、川西北旅游区(75)和大川南(71)旅游区,这三大旅游区在自然康养环境和人文康养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较好。评分在60-70分的储备限制康养类区域是大香格里拉旅游区(64),限制其开发康养旅游资源的主要因素是气候条件、海拔高度及人文康养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目前暂时不列入康养旅游开发区域。

三、四川省康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

(一)康养旅游产品体系构建

根据康养旅游资源的主要疗效和性质,本研究将康养旅游分为康体型、康疗型、养老型三种类型,并结合不同类型的产品内涵,构建如下的康养旅游产品体系(图1)。

图1四川省康养旅游产品体系

1.康体型

康体旅游产品体系是将运动、休闲、娱乐与旅游项目相结合,将健康管理模式引入养生休闲旅游开发中,实现了“健康管理”、“运动休闲”和“旅游度假”的完美结合,重在突出体验性和参与性。康体型旅游产品主要是面向亚健康人群,旅游项目的核心元素是运动、健康与旅游,可分为三类主要康体产品:(1)运动健身旅游产品;(2)武术强身旅游产品;(3)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

2.康疗型

康疗型旅游产品体系是指依托适宜的气候旅游资源、中药资源、中医医术和名医资源及现代高科技医疗技术资源等,借助先进的医学设备设施,满足病患旅游者医疗护理、疾病与健康、康复与修养等需求的旅游产品系列。康疗旅游产品将优质的医疗服务与旅游度假相结合,需要一定的医疗条件和医疗技术作为支撑,也需要配备一定数量和较高水平的医疗人员,还需要具有医疗专业知识技能的导游服务,为康养旅游者提供交通食宿、医疗检查和观光旅游等一条龙服务。康疗旅游产品可分为以“治”为主和以“疗”为主两大类,主要康疗产品有:(1)中医药旅游产品;(2)温泉疗养旅游产品;(3)医学美容旅游产品。

3.养老型

养老旅游产品将养生环境、养生文化和生态旅游方式相结合,注重“天人合一”观念,讲求身心与环境的和谐,提倡生态环保,对精神环境和自然环境要求较高。养老旅游产品面向的主要是老年群体,针对该群体需要更多的照料和护理的特点,因此必须配备过硬的基础设施,尤其是相应的医疗配套设施。此外,还需要更多人性化、智能化的管理和服务。养老产品主要分为四类:(1)阳光康养旅游产品;(2)乡村康养旅游产品;(3)森林康养旅游产品;(4)文化康养旅游产品。

(二)六大康养旅游区开发模式

1.大成都――“康疗型”核心旅游区

抓住成都作为全国最佳旅游城市和全力打造成都国际医学城的契机,充分发挥片区内中西医医疗资源和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优势,打造以“康疗型”为主的康养旅游模式。以成都市区及成都国际医学城为核心,以道教发源地鹤鸣山、青城山以及德阳白马关、简阳三岔湖、绵阳药王谷、绵阳罗浮山、绵阳寻龙山等知名康养旅游项目为重要极点,辐射周边旅游景区、景点,打造中西医医疗养生、美食养生、温泉养生、道教养生、运动养生相结合的国际康养旅游圣地。

2.峨眉山――“康体型”核心旅游区

抓住峨眉山打造成“中国第一山”和四川旅游“第二极”的契机,重点依托峨眉山山地运动、峨眉武术、雷洞坪滑雪场,打造以“康体型”为主的康养旅游产品;同时结合佛教禅文化、彭祖养生、茶道养生文化,开发“康养型”旅游产品。

3.大攀西――“养老型”核心旅游区

充分发挥攀西暖冬气候与生态资源优势,开发以“阳光康养”为核心的“养老型”旅游产品,实施“阳光攀西”旅游形象塑造工程,同时结合该区域的温泉资源、彝族风情文化和运动休闲文化,开发“康体型”和“康疗型”相结合的配套旅游产品,将大攀西旅游区打造为中国西部“阳光风情度假天堂”。

4.?川西北――“康疗+康体”重点旅游区

依托大九寨和香格里拉的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利用本区富集的温泉资源和民族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康疗型”和“康体型”为主的旅游产品,挖掘温泉医疗价值,整理民族医药方剂,创新民族特色诊疗理疗手法,推动旅游与温泉、藏医药的融合发展。

5.大川南――“康疗+养老”重点旅游区

依托千年盐都、中国白酒金三角和大千故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浓郁的历史文化积淀,开发“康疗型”和“养老型”为主的旅游产品,挖掘井盐文化、酒文化、抗战文化、长江文化内涵;以灯会和恐龙文化、竹文化、川南民俗文化为辅助,深度整合盐卤、生态、乡村田园等旅游资源,将盐卤养生旅游产品与盐文化有机融合,打造集保健养生中心、治未病中心、康复训练中心、中医老年养护中心等于一身的盐文化康养圣地。

6.大巴山――“养老型”重点旅游区

抓住国家大力建设“大巴山部级旅游产业扶贫试验区”的契机,将大巴山区域优质的自然康养旅游资源及丰富独特的山珍资源、温泉资源和乡村农业作为核心资源,重点开发“养老型”旅游产品。以该区域的风水文化、伟人文化、红色文化、三国文化等人文养生环境为依托,充分利用川渝陕甘结合部的有利区位条件,将大巴山打造成为国家精品“山珍+温泉”养老型旅游区。

参考文献:

[1]张强,车静,张菊英,李宁秀.四川省老年人口状况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12-15.

[2]王燕.国内外养生旅游基础理论的比较[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3:109-114

[3]梁陶.我国养老旅游产品开发策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7):117-118.

[4]黄璜.国外养老旅游研究进展与我国借鉴[J].旅游科学,2013,27(6):13-24.

食疗养生文化的起源篇2

关键词:饮食健康科技食疗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人们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食物的要求已经不再是停留着每餐大鱼大肉,而是对营养健康的渴求。寓医于食,浙江省畲族食疗这种集美食与良药于一身的药膳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若再结合现代先进的科技及科学养生理念,这定是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需求成为继温饱之后的又一市场的主流和时展的热点。

一、简述畲族食疗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人,是一个人口不多的少数民族,他们长期生活居住在山区里,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畲民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低下的生产条件下,为了谋求生存和繁衍,大胆的利用平时生活里的实践经验,学会了防治疾病的技艺,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充分的利用山区里丰富的草药资源与各种食物配伍使用,创造了畲族独具特色的富有民族气息的当地饮食文化--浙江畲族食疗。浙江畲族食疗完美的将药材与食材结合起来,满足了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据了解,在当地的畲民中还有“医食同源之说”,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拿食物配草药食用,其具有食疗作用的食物大概有214多种。畲族食疗的特点是大多以野生植物草药为主,现采现用、用药剂量大、并有炮制技艺,注重药引和辅料等用药习惯,这样就可以保证药物的天然性能以及疗效效果。其讲究的是以食借药威,以药助食性,两者相配合。

二、特色食疗药膳

畲族民间医药秉承了“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基本原则,强调未病先防,尤其注重季节性预防疾病。例如,三月三初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是畲族同胞过节的传统食品,据调查,乌稔饭的重要原料是来自大自然乌稔树(也叫乌饭树)的绿色树叶泡制而成的,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夏天不会生痧、疖子及其他肿毒,也可防蚊虫叮咬.中医本草则认为乌饭“日进一合不饥,坚筋骨,益肠胃,补骨髓,久服变白去老,除睡,益气力,轻身延年,固精雅颜。”可见,乌稔饭的保健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的色香味和开脾健胃驱湿膳疗作用,是男女老幼四季皆宜的绿色食品。以及在立夏的季节畲族居民会常吃绿豆腐,是种常见传统小吃,俗称“豆腐柴”。制作原材料是一种野生灌木,这种灌木在景宁一带的树林中算是常见的植物。有关研究人员对豆腐柴枝叶进行营养学研究,发现其中蛋白质含量为13.39%,果胶含量17~19%,乙醇可溶物(包括色素、糖等)为22.36%,纯纤维素为25.71%,灰分为8.25%,另外还富含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氨基酸,有清热解毒功能,是盛夏防暑降温的佳料,是纯真的自然绿色食品,是提取果胶的好资源。豆腐为补益清热养生食品,常食之,可补中益气、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清洁肠胃。更适于热性体质、口臭口渴、肠胃不清、热病后调养者食用。对齿、骨骼的生长发育也颇为有益,在造血功能中可增加血液中铁的含量;绿豆腐不含胆固醇,为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症及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的药膳佳肴,也是儿童、病弱者及老年人补充营养的食疗佳品。绿豆腐和乌稔饭有这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算是山中之宝了,但是“养在深闺人未识”,长期以来只是山里普通人家偶尔食用的一种小吃,并没有走到正规的餐桌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三、畲族食疗发展状况

畲族的食疗药膳研究工作长期地处于滞后状态,在食疗药膳产业开发和临床应用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食疗药膳的研究人员没有实施基本的准入制度;食疗药膳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上存在很多漏洞;原材料以及产品加工方面没有具体而客观的规范标准;食疗药膳药效的药理作用和物质基础等方面的研究也不深入。在本次研究调查中,我们通过走访一些餐饮机构发现了一些问题,饭店推出食疗药膳,滋补效果到底如何,很难确定,很多调配食疗药膳的厨师根本不懂药理,他们更注重的是味道和卖相,对于食疗药膳内各种中草药的成分、药性是否冲突、顾客适合怎么样的食疗等方面,没有科学考量。餐饮店推出的食疗,仅仅是抓住了追求健康饮食的现代都市人的心理,用于招揽顾客的噱头,其实很难达到养生的目的。

四、新型的畲族食疗开发

传统的食疗在烹调过程中较为复杂,这在今天我们这个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大多人不可能花大把的时间和精力亲自去做食疗药膳,这也就是食疗药膳不能真正起到保健作用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充分借鉴现代食品工艺技术及科学烹饪、养生学的新方法、新技术开发方便制作、食用及携带,保健效果明显的新型的食疗药膳产品,针对现代消费者对方便、实惠、疗效可靠的食疗的需求情况针对性强的进行开发。例如像绿豆腐,在保证采摘药物新鲜的前提下利用现代工艺技术、创新科学配方、精致的加工技艺对它加工处理,能够在制作过程中,降低营养的损失,营养成分保存完好,满足消费者的各类营养需求,如方便型的食疗药膳产品或者是半成品。据统计资料表明,在我国,食疗药膳养生的需求已经非常的强烈,这是一个14亿人的市场需求,有着年逾5000亿的巨大市场容量。在近年来,食疗的传统疗效得到了国外的很大重视这也恰恰可以让畲族走向世界的良好机遇。国外的食疗主要集中在日本和韩国,在日本方面,其食疗的有效药方、工艺经各国访问交流的学者,对食疗基础研究深入,在东京开设了药膳餐厅,并由此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在中国传统的五千历史文化中,畲族食疗的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食疗文化理念,虽然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生产,而且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加工形式,这种落后的加工方式,缺乏规模性、重现性,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数量也十分有限,同时还存在保质期短、稳定性差等问题,受到很大的限制。但这正也是我们所需要做的,让畲族食疗文化理念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形成的健康养生理念,做大做强畲族食疗产业,使其产业化,只有通过产业化才能节约原料、降低成本、增加品种、扩大规模,使我国畲族食疗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对我国的食疗养生市场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五、结论

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目前世界都在对食疗对这天然成分的药物药膳有很大的期待。在未来畲族传统食疗开发的工作中,应借鉴古建筑保护中遵循的“整旧如旧”的原则,既要保持它的民族乡土特色和独特的民间口感风味,又要适合当今人们最求的科学养生的健康保健的时尚理念。总结所做的工作,提出存在的问题,展望发展的前提,明确努力的方向,对发挥浙江畲族食疗在养生保健方面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丽水地区畲族志》[J].电子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年

[2]《中国民族文化大观・畲族编》[m].民族出版社出版.1999年

[3]王浩.《食物健康营养与食疗大全》[a].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

[4]《景宁自治县畲族志》[S].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5]施联朱.《畲族研究论文集》[m].民族出版社.1987年

[6]倪世美金国梁.《中医医疗学》[a].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年

作者简介:

陈庆徐(1995.11-),女,汉族,浙江温州人,学生,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食疗养生文化的起源篇3

食乃疗之本原

当先民脱离一般动物性质的饮食之后,在采集食物的过程中,渐渐地认识到食物除了疗饥止饿外,还有医病、保健、养生的作用。比如,某些食物能充饥,就经常食之维持生命;某些食物能治病,就把它当作药物医病疗伤;某些食物会引起吐泻、昏迷、死亡,就主动避之而不食。先民由最初的觅食活动到主动利用食物疗伤医病的过程,也就是最初始的食疗过程。由此不难看出,食乃疗之本原。

《淮南子•修务训》有云:“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温肥沃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这部古文献充分说明了食乃疗之本原。而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食治•序论》中也作了论证:“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意思是说人无论健康与患病,都需要以饮食方能“生存”,宜“知食”。他又进一步论述:“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说“食”不仅仅是安身之本,也是“平疴”、“遣疾”之本,从而也说明了食疗之本原。

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好。倘若一朝有了疾病,就该医治。孙思邈认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他解释说,因为“药性刚烈,犹若御兵、兵之猛暴、岂容妄发。发用乖宜,损伤处众。药之投疾,殃滥亦然。”其意很明显,即食疗优于药疗。食疗平稳,药疗猛烈,把“食治”置于“药治”之上。这也是孙氏《千金要方》的基本原理,为祖国传统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食为药之基础

先民食五谷又受寒湿之苦,生老病死当是自然现象。为防衰老病痛,求得健康正常生活,必籍食与药方可。药食同源,食为药之基础。

纵观日常所用药物,其实很多就是食物。历代《本草》都作了这方面的阐述。比如《神农本草经》共载上药,举凡120种,皆为无毒可食之品,不伤人,可以久服多服,称之“养命以应天”。共列365种药物,多数以上是食物。再如,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所记药物有“谷米部”、“蔬果部”、“鱼虫部”、“禽兽部”之别,多是些日常的食物。从多角度说明了“食”为“药”的基础。

火的使用让人类进入熟食阶段,出现了烹调,由汤液衍生出汤剂,由肴馔衍生出药膳。《韩非子•五蠢篇》载:“民食果蔬蚌蛤,腥臊恶臭而伤肠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以王天下,号之曰燧火氏”。又《甲乙经•序》记述“伊尹以亚圣之材,选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其所言的本草就是指烹调用的植物性食物,如梅、枣、陈皮、茴香、姜、桂、芥、椒等。在当时已是常见的食物,后世之人把它们收入《本草》成为药物。

《通鉴》云:“伊尹……悯生民之疾苦,作汤液本草,明寒热温凉之性,苦甘辛咸之味,轻清重浊、阴阳升降……今医言物性,皆祖伊尹。”古文献记载,伊尹是厨师的鼻祖、烹饪宰相、调味之圣,把饮食中的汤液研制成中药的汤剂,把饮食中的肴馔研制成食疗保健的药膳,为“食为药之基础”奠定了物质基础。

《诗经•衡门》有诗句云“可以(疒+乐)饥”,赞美进食可以治疗饥饿,许慎的《说文》注,“(疒+乐)”者乃“治”也,说食与疗的作用相同。进食可医肚子饥饿,是显而易见的食疗,也是浅而易懂的“食为药之基础”的例证。时至今日,在民间乃有称“吃饭”作“医肚”之语者,细想起很是精妙。

食与药之异同

食物可以作为药物,药物可以作为食物,食物与药物既相同又有差异而且相互作用。长期以来,有许多物品分不清是食物还是药物。其实,先民最初只知道可食之物皆能吃,无论食物还是药物。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先民逐渐对食物药物有了认识。古文献《周礼•天官》曰:设“膳夫掌王之食饮膳馐”、“庖人掌六畜六兽六禽”及“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是说到了周代食与药才逐渐分开,设专人管理食物与药物,专供天子及王室的饮膳及医疗。而普通百姓是没有这种优越条件和优厚待遇的,食物与药物仍相混。《周礼•天官》还说:“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食医配制食疗药膳专供王食,以达到保健养生治疗的目的。由此开始,历朝历代的天子、王室皆效法周代,设有御医御厨御膳房,把食与药既分开又相混,更好地用作膳食医疗保健养生。

食疗养生文化的起源篇4

食疗,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那是很悠久的了。食疗源于饮食。先民最初的饮食与动物不会有什么区别,不食则饿,食则止饥,不饿则悦,维持简单的动物性质的生活。先民经过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逐渐发现食可疗饥,食可治病,食可健身,食可养生,这便是食疗之本原。

食乃疗之本原

当先民脱离一般动物性质的饮食之后,在采集食物的过程中,渐渐地认识到食物除了疗饥止饿外,还有医病、保健、养生等作用。比如,某些食物能充饥,就经常食之维持生命活动;某些食物能治病,就把它当作药物医病疗伤;某些食物会引起吐泻、昏迷、死亡,就主动避之而不食。先民由最初的觅食活动到主动利用食物疗伤医病的过程,也就是最初始的食疗过程。由此不难看出,食乃疗之本原。

《淮南子・修务训》有云:“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温肥沃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这部古文献充分说明了食乃疗之本原。而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食治・序论》中也作了论证:“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意思是说人无论健康与患病,都需要以饮食方能“生存”,宜“知食”。他又进一步论述:“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说“食”不仅仅是安身之本,也是“平疴”、“遣疾”之本,从而也说明了食疗之本原。

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好。倘若一朝有了疾病,就该医治。孙思邈认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他解释说,因为“药性刚烈,犹若御兵,兵之猛暴,岂容妄发。发用乖宜,损伤处众。药之投疾,殃滥亦然”。其意很明显,即食疗优于药疗。食疗平稳,药疗猛烈,把“食治”置于“药治”之上。这也是孙氏《千金要方》的基本原理,为祖国传统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食为药之基础

先民食五谷又受寒湿之苦,生老病死当是自然现象。为防衰老病痛,求得健康正常生活,必藉食与药方可。药食同源,食为药之基础。

纵观日常所用药物,其实很多就是食物。历代本草著作都作了这方面的阐述。比如《神农本草经》共载上药,举凡一百二十种,皆无毒可食之品,不伤人,可以久服多服,称之“养命以应天”。共列三百六十五种药物,多种是食物。再如,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所记药物,有“谷米部”、“蔬果部”、“鱼虫部”、“禽兽部”之别,多是些日常的食物。从多角度说明了“食”为“药”的基础。

火的使用让人类进入熟食时代,出现了烹调,由汤液衍生出汤剂,由肴馔衍生出药膳。《韩非子・五蠹篇》载:“民食果蔬蚌蛤,胜臊恶臭而伤肠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以王天下,号之曰隧火氏”。又《甲乙经・序》记述“伊尹以亚圣之材,选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其所言的本草就是指烹调用的植物性食物,如梅、枣、陈皮、茴香、姜、桂、芥、椒等。在当时已是常见的食物,后世之人把它们收入本草著作成为药物。

《通鉴》云:“伊尹……悯生民之疾苦,作汤液本草,明寒热温凉之性,苦甘辛咸之味,轻清重浊,阴阳升降……今医言药性,皆祖伊尹。”古文献记载,伊尹是厨师的鼻祖、烹饪宰相、调味之圣,把饮食中的汤液研制成中药的汤剂,把饮食中的肴馔研制成食疗保健的药膳,为“食为药之基础”奠定了物质基础。

《诗经・衡门》有诗句云“可以(疒乐)饥”,赞美进食可以治疗饥饿。许慎的《说文》注,“(疒乐)”者乃“治”也,说食与疗的作用相同。进食可医肚子饥饿,是显而易见的食疗,也是浅而易懂的“食为药之基础”的例证。时至今日,在民间乃有称“吃饭”作“医肚”之语者,细想起是很精妙。

食与药之异同

食物可以作为药物,药物可以作为食物,食物与药物既相同又有差异,而且相互作用,长期以来,有许多物品分不清是食物还是药物。其实,先民最初只知道可食之物皆能吃,无论食物还是药物。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先民逐渐对食物、药物有了认识。古文献《周礼・天官》曰:设“膳夫掌王之食饮膳馐”、“疱人掌六畜六兽六禽”及“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是说到了周代食与药才逐渐分开,设专人管理食物与药物,专供天子及王室的饮膳及医疗。而普通百姓是没有这种优越条件和优厚待遇的,食物与药物仍相混。《周礼・天官》还说:“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食医配制食疗药膳专供王食,以达王的保健养生治疗的目的。由此开始,历朝历代的天子、王室皆效法周代,设有御医御厨御膳房,把食与药既分开又相混,更好地用作膳食医疗保健养生。

食疗养生文化的起源篇5

[关键词]宋代;养生保健方法;研究综述

在宋代,由于医学发展迅速,众多方书普及,社会各阶层,对养生保健都有所关注。将宋代养生保健方法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对我们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饮食养生保健

饮食是民生之本,是关乎生命健康的头等大事,所以从古到今,关于饮食与健康之间的探索,人们从未停止。关于饮食保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如下整理。

(一)纵向研究

赵荣光先生在《中国饮食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中指出:“饮食养生,源于医食同源认识和食医合一的思想与实践。饮食养生则是旨在通过特定意义的饮食调理达到健康长寿目的的理论和实践。”此外,书中对茶的养生保健也有所涉及。徐兴海《食品文化概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指出:“食疗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中国文化对天人关系的探讨,也求证了人的健康长寿与饮食之间的关系”,从文化的角度来谈饮食养生功能。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1993年)在、、三章中对饮食的养生功能作了详细的论述。吴子明《我国饮食保健文化刍议》(《药膳食疗》1996年第2期)中,从我国饮食保健文化的源头、儒家的饮食保健观、饮食保健文化的发展三个方面概述了我国饮食保健的源头、特点以及发展,对研究宋代饮食保健提供一些较有价值的研究方向。程程《养生食品的文化价值研究》(硕士论文・江南大学・2010)中将传统养生食品与我国传统文化如阴阳的思想相结合,为我们研究宋代饮食养生与宋代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陈弘在《浅谈古代饮食保健观》(《卫生职业教育》2013年第12期)中指出古代饮食保健观包括注意饮食卫生、饮食节制,饮食时心情保持愉悦、注意四季饮食宜忌四个方面。赵婉莹在《中国古代食疗发展研究》(硕士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一文中认为,中医基础理论对食疗的指导作用、饮食文化对食疗发展的影响两方面对我们更好的了解食疗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作者在文中也将农业发展这一社会资源与食疗发展相联系,自然而然的将食疗发展置于社会大背景中。

(二)横向研究

胡艳红的《百种宋人笔记所见饮食文化史料辑考》(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6),在论及饮食思想时录有一些关于饮食禁忌和饮食养生的史料,这对于研究宋人的饮食保健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赵敏在《魏晋至唐宋道教饮食养生思想探析》(硕士论文・山东大学・2006)一文中明确指出了饮食养生与道教之间的一些内在的联系,并对宋代道教饮食养生类典籍进行了简要的概述。从中我们不难发现道教饮食养生与中医食疗在源头和后世的发展过程中是很难明确两者之间界限的。刘健英《宋代名医陈直食疗方精选》(《中国食品》1995年第1期)一文精选了几种陈直的食疗方,主要从主治、配方、制法、效用及注意事项等方面介绍,这对我们现代研究老年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龚仕明、徐嘉《论陈直的“食治”与“治食”养生思想》(《江苏中医》1999年第1期)一文主要根据宋代陈直的《养老奉亲书》指出陈直的食治养老观和辩证治食的方法,强调了食疗的重要意义。刘维锋、赵舒华《宋代士大夫阶层的饮食生活和饮食观念》(《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一文指出,宋代士大夫的饮食生活追求的是其中的愉悦趣味而非奢华。在谈及他们的饮食观念时,作者以黄庭坚、苏轼等人为例,说明宋代士大夫阶层对饮食养生与饮食禁忌已有所关注。

二、运动保健

(一)对八段锦的研究

李德勋、黄隆清《“八段锦”的探讨和整理》(《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王记生《从中医角度谈传统健身方法――八段锦》(《河南中医》2006年第1期)两篇文章对八段锦的歌诀和对身体的保健功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前者在文中对八段锦的每一句歌诀的具体做法和对身体的影响都有详细的分析,这对于现代人的保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后者侧重探讨八段锦作为一种健身方法对身体的不同部位的实际功效。韦锐斌、李拥军等人《八段锦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躯体功能的价值》(《北方药学》2012年第6期)一文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62例患者分组,得出八段锦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有显著治疗效果的结论。作者认为“对从八段锦每一式的歌诀上看,其都与预防疾病、调理脏腑相联系,经常练习八段锦有壮腰固肾疏筋柔体疏通经络畅通气血强体增智之功”。耿涛《健身气功・八段锦研究近况》(《甘肃中医》2008年第1期)一文中,主要对八段锦的功法源流、机理探讨、临床效果等方面的研究近况进行了综述。从传统中医和现代科学的角度论证了八段锦强身健体的功效。罗雪林《浅析八段锦的养生功效》(《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年第2期)一文对八段锦的概念、机理机制、养生功效作了论述。在养生保健方面,作者侧重八段锦对中老年人身体的保健作用。八段锦在宋人笔记等史料中多有记载,若是仔细考究,应该不难发现八段锦在宋代对宋人的影响。

(二)对蹴鞠的研究

刘瑛、颜斌《蹴鞠的现代体育社会价值功能》(《管子学刊》2007年第4期)一文提到了蹴鞠的发展演变,对于在宋代的变化论述的更为详细。在探讨蹴鞠的社会价值时,作者认为蹴鞠具有健身养性的功能,遗憾的是作者并未进一步展开论述。任冀军《宋代蹴鞠的盛行和发展》(《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介绍了蹴鞠在宋代民间的普及和花样,并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球会。作者在文中指出“宋代蹴鞠以丰富多采的内容,独具特色的理论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了时代历史的需要,也对民族体育和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施惠康在《宋代的球鞠之戏》(《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一文中按照击球方式将宋代的球类运动分为用杖击球、以足踢球、用手拍球三类,并对其场地、比赛规则也有所论述。张顺、陈荣昌在《我国宋代的足球运动》(《考试(中考版)2008年第Z1期》)一文中主要侧重对宫廷中的足球作为比赛、表演项目的不同规则的论述,对民间的足球运动的发展也有所提及。

三、理学与养生保健研究

食疗养生文化的起源篇6

形是食品,性是药品。起到食借药力,食助药功的协同作用,即是美味佳肴,同时也可以达到药物治疗与食物营养的双重作用。它是中国传统饮食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它已是一门独具有特色的科学、艺术及文化走进了千家万户,传遍了世界各地。

在这个秋季始端,不妨来个食疗。

中国药膳源远流长

其实,关于食疗,并不是现在才有的说法。

古代关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反映了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就开始探索食物和药物的功用,故有“医食同源”之说。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周朝,宫廷医生分为四科,其中的“食医”,即通过调配膳食为帝王的养生、保健服务。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载药膳方数则。约成书于秦汉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许多既是药物又是食物的品种,如大枣、芝麻、山药、葡萄、核桃、百合、生姜、薏仁等。东汉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亦载有一些药膳名方,如当归生姜羊肉汤、百合鸡子黄汤、猪肤汤等,至今仍有实用价值。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专列有“食治”、“养老食疗”等门,药膳方十分丰富。据史书记载,至隋唐时期,我国已有食疗专著约六十余种,惜多散失。唐代孟冼所著《食疗本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对后世影响教大。

至宋代,王怀隐等编辑的《太平圣惠方》论述了许多疾病的药膳疗法,陈直的《养老寿亲书》是我国现存的最早老年医学专著,在其中所载的方剂中,药膳方约占70%。该书强调:“凡老人之患,宜先以食治,食治未愈,然后命药。”元代御医忽思慧所著的药膳专书《饮膳正要》,药膳方和食料药十分丰富,并有怀孕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等内容。至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收载了许多药膳方,仅药粥、药酒就各有数十则。清代的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介绍了药用食物七门三百种。

小小汤药煲用处大

药膳在古代是为养生。在现代,更是以轻巧、精致来体现其的更美妙的养生食疗的生活方式。

“投之桃李,报之琼瑶”虽说是一句老掉牙的古话,但至少也说明了抽象的情感向来需要具象的物质来衡量。不知什么时候起连汤药煲也跻身到这个行列里来了。

一个小小的汤药煲,看上去浑不起眼,甚至还带了不少泥土烟火气,但细细思量起来却觉得煲内腹藏锦绣,熬出来的自是一番乾坤。传统文化里有关“论衡”的哲学精髓到了中医这里,已经从虚无缥缈的天空中降落到最实在的大地。和中医深度接触的后果,就是牵了一把经济实惠的手,既无须受刀剪相加的皮肉之苦,又可以通过它在社区里结识一班和自己一样端着汤药煲的朋友,当然,最重要的是健康与美丽的奥妙都渗透在其中了。

难怪中医现在在国外比在国内还要当红不让。但凡有点病痛,老外们都巴巴地喜欢去找中医,只是治疗早已不成为一种手段,而上升成为一种文化享受;不过在国内,中医也慢慢彰显出底蕴浓厚的古老魅力来,已经开始有年轻一代逐渐从接受变成了迷恋。就连凤凰卫视的知名主持人梁冬也在这个热潮里好好领导了一场热闹――因为看了一本李力红写的《思考中医》,结果连到处是尖叫和掌声的公众人物生活都不要了,直接和网易创始人丁磊成了“国宝级”中医大师邓铁涛的入门弟子。估计当时有很多人会坐在电视机前,一边笑眯眯地看着这条消息,一边品味着他说的那句对学习中医有种“初恋的生理感觉”的话,然后碗里再苦的药汤到舌尖上一打滚,就变得跟卡布其诺一样香浓。

辨证施“食”,养生保健第一步

要懂得食疗,有最基础的原则――“辨证施食”的原则,即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来安排饮食。中医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之分,还有寒、热、温、凉之说,理论体系相当复杂,确实叫人头痛,这也是让现代人对中医敬而远之的一大关键因素。

不过于日常生活中懂一些主要养生之道,学一点常用药理知识总是好的,有专家认为:即使是普通人,如果平时多点关注,也容易掌握,有个大概了解就可以了。比如湿热,是广州人首要解决的一大健康问题,而饮汤,为广州最常采用的食疗方法。只要能做到谙熟食性,了解体质,依汤调身,以汤养生,已得广州生活的食疗精髓。再比如“虚”就是不足,气不够或容易疲劳等,就要根据不同的“虚”来补。而肝火旺,有点亢奋等,就是“实”的表现,需要“泻”,清清火。如果实在拿不准的话,就找个健康“”吧。

这些养生方法,在各地兴起的中医膳食馆便可以找到答案了。

广州

沈生汤馆:ofiice旁的中药炖汤

地址:广州市华乐路27号首层

从建设六马路一转进华乐路,顿时感觉很多尘嚣和繁华一下子被甩在了身后。华乐路店铺虽然不少,但不知为什么总感到不闹不吵,很宁静。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心情,在看到“沈生汤馆”那绿色的牌匾和有点像“联通如意结”的LoGo,立刻就觉得是时候该进去喝上一盅汤了。坐阵汤馆的是一对在中医方面都颇有造诣的夫妇,所以汤馆的一切布置都具有很浓烈的中式风格,一凳一几都透着古意盎然。入门即可看到一段镌于壁上的店主简介,言简意骇地将馆主夫妇沈、李二位医生在食疗养生方面的研究和地位都一一交代得明明白白。各式各样的炖品是汤馆的主打出品,也有一些随四季气候而变的菜式。配料和功效都很明晰地标注在菜牌上,价格也公道。

推荐汤式:

鲍鱼系列在汤料方面,沈医师专门用鲍鱼做主料研制了系列汤膳。据介绍,原来作为“八珍”之首的鲍鱼不仅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还有良好的药用疗效,可清热去湿、养肝养血、补肾明目。不仅是鲍鱼,就是鲍鱼壳原来也可入药,这味称为“石决明”的中药可以治头晕、驱风、明目,因而炖鲍鱼汤时不妨将壳也放进去。加上名贵配料如冬虫草、天麻,普通配料如玉米淮山、凉瓜黄豆,就成了各具风味、功效显著的美味汤肴。但是,选购鲍鱼时最好选用鲜鲍(大连鲍),据说药用效果更佳。

食疗居:国医馆旁的中药粤菜

地址:广州市长寿西路83号

很早就听人说,在西关开店,没两把刷子是拿不下来火的。老西关的嘴向来都刁得紧,找他们帮衬就得汤要靓,菜要好。食疗居就开在西关国医馆的隔壁,算是借了老中医们的气势――一边是药疗,一边是食疗,传统中医技术和现代粤菜烹饪相结合,走“药以祛之,食以随之”的道路。看看老中医们拿出的祖传秘方和经验处方,今日都能一一为我所吃,天底下就是有这么好的事。进了食疗居,就如进了一户西关人家的客厅。原木的桌椅,散发出故意做旧的味道。尤其到了二楼,豁然桌大椅大,眼珠子都有掉下来的危险。再看菜单,汤按人分成男士、女士、小儿三大类,菜则按功效分成安神、提神、解烟酒、益心血管、降血糖、清肺热等几大类,倒完全可以“对症上菜”。

推荐汤式:

桑寄生首乌炖乌鸡这是一款很适合女性的汤。桑寄生苦,平,能祛风湿,补肝肾,安胎。治疗风湿痹痛;而尤长于补肝肾,强筋骨。故肝肾不足,腰膝酸痛者尤为适宜。首乌补益肝肾、益精血、壮筋骨。著名的抗衰老方剂“首乌延寿丸”就是以首乌为主药制成。二者结合能养气血,抗衰老,长保青春。

上海

百草养身:藏身时髦之地的中药美食

地址:上海新天地

印象中,中药总是感觉味道苦涩、制作耗时。而在上海的新天地,一家名叫百草传奇的养生文化主题餐厅,对改良中药的食用方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这里大部分的菜都是用一些中草药烹饪出来的,但它突破了传统的药膳味道和色泽,将养生概念、百草文化落实到美食及品茶上。

跨入“百草传奇”,外厅的“百草文化廊”展示着罕见的草药真品及四时养生常识;内厅的主题墙描绘着历史名人的饮食美谈;再搭配上书法图案的地砖与屏风,“百草传奇”整体所营造的是既古典又现代、既深思又随兴的独特文化气息。这里的餐饮更是承古创新、独具特色,以三十余种香润温腴的珍品炖汤为主,配上既赏心悦目又美味的创意菜及芳香的保健风味茶。

推荐菜式:

当归烤羊排:这可是“百草传奇”的招牌菜,选自内蒙古的外销级羊排,和当归一起烘烤,去除了一半羊排的疝气,咬上去清脆而鲜美。

功效:去除身体内的湿气和毒气,起到温阳的效果

价格:70元/2根

四物炖鸡:把乌骨鸡和当归、川芎等四种草药一起炖上五个小时,冒着热气的四物炖鸡还没端上桌,就能闻到芳香的味道,喝上去口感细腻,乌骨鸡肉也炖得入口即化,透着纯正草药香。

功效:活血,补血,滋补气血,加快新陈代谢

价格:50元/只

椰奶龟苓膏:椰奶龟苓膏的长相要比普通的龟苓膏漂亮许多,龟苓膏上放上了明亮的黄桃,倒上香甜的蜂蜜,再浇上诱人的椰奶,口感淡雅而舒适。

功效:清热、排毒、养颜,改善肌肤光泽

价格:45元/盅

红枣雪泥:选自沧州的新鲜大枣,在高温煮沸后去核搅拌,倒入杯中,再加上鲜奶、碎冰和炼乳。喝上去有种粘稠的感觉。这道饮品看上去很淡雅,口感微甜,又很清爽。

功效:可以活血、促进血液循环,有养颜美容的功效。

价格:40元/盅

北京

九州渔港:亦药亦膳,美味调养

地址:北京朝阳区东三环中路16号富邦国际大厦1、2层

药膳虽然起源于我国,但日本人的理念和民众对于药膳的认知度和料理技巧却比我们更现代和普及。日本国际药膳协会与中华医药卫生联合总会就在九州渔港开了北京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药膳餐厅――北京国际药膳中心。

去品药膳,食客最担心的是口味接受不了,但是在九州渔港品尝了他们的药膳火锅之后,你可能会打消这种顾虑,锅是一人一只的分食涮法,除了会格外添加枸杞、淮山、西洋参等等药用食材外,涮品以牛肉、羊肉、海鲜和蔬菜为主,突出简单、健康,搭配的饮品为豆浆,最后的点心为茯苓馅的包子。火锅之外,也有药膳菜、药膳饭、药膳茶、药膳酒等,中心针对不同的大众化亚健康状态,给客人提供不同的药膳菜品,比如适合糖尿病、肥胖者和心血管疾病的药膳食品,也有适合繁忙商务人士的保健饮品和适合老人和儿童的保健食品。值得一提的是,药膳中心还向顾客提供配搭科学的药膳素材,而这些原料都是来自于没有使用化肥、农药的纯天然绿色药膳素材果蔬基地,客人买回家可自己制作美味可口、更适合于自己的药膳,达到药借食味,食助药性的目的。

滋补偏方:药膳菜、药膳火锅、药膳饭、药膳茶、药膳酒等

补客必点:药膳火锅、茯苓包子

格格府砚逸善斋:宫廷炖品与民间火锅的完美结合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后大街大取灯胡同9号

东城区大取灯胡同里有家四合院,原为康熙第二十四子诚亲王允秘府邸的一部分。同治光绪年间,西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奕欣佐理政务,西太后为笼络他,封其长女为荣寿固伦公主,并将此府邸赐与荣寿公主为完婚之所。此府在晚清即被称为公主府,俗称“格格府”。“砚逸善斋”的独特之处就是有几十种味道迥异的汤。中国人特别重视喝汤,所谓“宁可食无肉,不可食无汤”。这里经营的是善斋炖锅,即宫廷炖品与民间火锅的结合之上品。取宫廷炖品工艺考究、原汁原味、味鲜浓郁,有显著食疗及保健效果之味感,择民间火锅聚餐之喜庆、热烈之情感,推出近三十个炖锅品种。如最适合冬日品食的补钙、御寒、益肾的鞭尾炖锅;补血、活血、强筋健骨的当归乌骨鸡炖锅;补虚、益气、抗衰老的宏草全鸭炖锅。佐以重庆黑芝麻、香辣酱等多款味碟,给人一种极舒适的品味。

食疗养生文化的起源篇7

【关键词】排毒食物;黑木耳;海带;水果和蔬菜;茶

药物能够最直接、最有效地治疗疾病,但长期使用往往会使人体产生依赖性,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威胁。食疗是通过日常饮用的食物来调理身体,利用食物的特性调节机体功能,从而起到治愈或预防疾病的一种方法。食疗虽然不能代替药物治疗,但是它相对于药物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价格低廉。本文对黑木耳、海带、水果和蔬菜、茶等排毒食物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1黑木耳

黑木耳色泽黑褐,质地呈胶质有弹性,食用黑木耳可起到益气强生、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治疗缺铁性贫血,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黑木耳中含有发酵和植物碱成分,可以促进消化道和泌尿道各种腺体的分泌,使管道滑润,促使结石排出。黑木耳对内源性异物有较为显著的化解功能,对胆结石、肾结石、膀胱结石等的治疗具有特殊作用。此外,黑木耳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能够有效促进胃肠蠕动,促使肠道脂肪食物的排泄,防止便秘,及时将毒素排出体外,不仅防止了肥胖,而且还起到了预防直肠癌及其它消化系统癌症的作用。坚持食用黑木耳,还可以防止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能够益气养身、润肺补脑,起到防癌、抗癌的作用,对于延缓衰老具有良好的效果。

2海带

海带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蔬菜,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中医入药时叫昆布,可以化痰、平喘、消炎、通便,是理想的排毒食物。海带中含有丰富的碘,碘化物在被人体吸收后,可以使病态组织崩溃和溶解,碘化物可防治甲状腺肿大,对于抑制甲状腺机能亢进具有显著效果。此外,海带中的碘,还能够刺激垂体前叶分泌黄体生成素,促使卵巢滤泡黄体化,使体内雌激素水平维持在正常水平,对于女性乳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积极作用。海带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在进食肉类时与海带搭配食用,可以减少脂肪在心脏、血管及肠膜上的积存,有效预防心脏病、高血压及血管硬化等疾病[1]。海带还具有降血脂、降血糖、调节免疫、抗凝血、抗肿瘤、排铅解毒和抗氧化等多种生物功能。

3新鲜果汁

果汁是用新鲜或冷藏的水果,经过榨取等加工手段制成的产品。将水果直接榨取,不加水及其他任何添加剂,称作为纯果汁,含果汁10%以上的饮料,称为果汁饮料。果汁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夏天饮用果汁不仅可以消暑解热,还可以起到排毒养颜的作用。果汁饮料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可以补充人体由于运动或进行生命活动所消耗的大量水分、矿物质等,使体内电解质保持平衡。果汁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有效防止动脉硬化、高血脂和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4蔬菜和水果

蔬菜和水果是人体所需要的镁元素及钾元素的重要来源,多食用水果及蔬菜可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症。很多蔬菜和水果本身就具有清除血液垃圾、抗污染、排毒素的功能,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如白萝卜是肺脏的排毒食品,肺排毒主要依靠大肠,大肠是否通畅直接影响到肺排毒的效果,而白萝卜纤维素丰富,能够起到通便的作用。黄瓜含有丰富的葫芦素、黄瓜酸等,能帮助肺、胃、肝排毒,其利尿作用可以清洁尿道,利于毒素排出体外。苹果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够促进肠胃蠕动,是很好的减肥食品。樱桃的药用价值很高,果肉能清除体内毒素并将不洁的体液清出体外,具有很好的辅助功效。

5茶

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之一。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液流量,有效降低血压,对于高血压、动脉硬化以及冠心病等具有良好的疗效。茶能够清热解火、消暑,对于由于干燥火旺而导致的痤疮、喉咙发炎、外感风热、头痛等症,具有良好治疗效果。茶可以消除眼睛浮肿,防止眼睛疲劳,还能够防止辐射,对于大多数上班族而言,多喝可以减少电脑辐射的危害。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茶还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癌的作用,对多重病毒、细菌能够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茶香气浓郁,提神醒脑,不仅能够明目,还能够起到养神的作用。

参考文献

食疗养生文化的起源篇8

孟诜系唐代医药学家,擅于药物研究,重视收集医方和饮食疗法,继承和发展了食疗方术,并著成《补养方》流传后学,经补充不足而名为《食疗本草》,成为饮食疗法的第一部专著,为食疗医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孟诜生平及学术渊源

孟诜系公元621~713年间汝州梁(今河南临汝)人,曾举进士,武则天时期出任台州(今浙江临海)司马。后来升为春官侍郎。唐睿宗未登基时召孟任侍读。长安中(701~704年)任同州刺史,兼银青光禄大夫,神龙初(705年)归伊阳(今河南省西部汝阳)山居,专门从事药物研究。睿宗召他回京任职,以衰老为由固辞不就。景云二年(711年),诏赐物一百段;又令每岁春秋二时,特给羊酒糜粥。开元初(713年),河南伊毕构将孟诜住宅命名为子平里。不久孟氏去世,享年九十二岁。

孟诜之学,继承了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的学术成就,并有所补充和发挥。孟诜年轻时喜好方术,四十多岁时拜孙思邈为师。受孙思邈《千金要方·食治》学术思想的影响,在食疗和养生等方面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2孟诜的学术著作

孟诜一生穷搜民间所传,医家所创,加以己见,集食物中药于一书,编撰了我国唐代较全面的营养学和食疗学专著—《补养方》3卷、《孟氏必效方》10卷[1]。《孟氏必效方》已佚。《补养方》后经孟氏弟子张鼎补充89种,合旧归纳为227条,均述食物治病之效,并改名为《食疗本草》。

《食疗本草》与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食治篇比较有许多新的见解,其中不少品种为唐初本草书中所未录,因此受到后人的称赞。诚如赵??莆?臼橹乜瘫咀鞯男蛑谐疲骸懊馅匪湮?锼煎愕茏樱?黄洹恫寡?健?即《食疗本草》)并不拾孙氏《千金·食治》之牙慧,而有独出之心裁。”

《食疗本草》原著早已佚失,现存者为残卷本,由上海大东书局于1934年铅印出版。此残卷本为1907年英人斯坦因从我国敦煌石室窃取、携藏大英博物馆,后经日人中尾万三抄写收集了《证类本草》《医心方》等书,加以补充校刊,由范凤源编辑后交上海大东书局印行,得以流行于世。书名定为《敦煌石室古本草》,书中共收集食物241种。

3孟诜的食疗学术特色

3.1提倡食疗治病养生孟诜十分敬重孙思邈,继承了孙思邈重视食疗的学术思想。《千金要方·食治》提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病,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常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孟诜40岁拜师于孙思邈后,受孙思邈食疗治病和食疗养生思想的影响极大,大力倡导食疗用于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孟诜曾对亲友说:“若能保身养性者,常须善言莫离口,良药莫离手”(《旧唐书·方伎传》)。

3.2重视食药禁忌孟诜非常重视食药禁忌,其中受到孙思邈《千金要方·食治》中“不可多食”“不可久食”食训以及《神农本草经》食禁的影响,在他的《食疗本草》中非常详细地记录了食药的禁忌,收集了许多来自实践印证的食忌内容,如胡瓜,性寒。不可多食,易动风及引起恶寒发热。又可能引发瘅疟,兼能使瘀血积聚。“杨梅多食损人齿及筋”,“河豚……有毒,不可食之,其肝毒杀人”等,其条目内容与实际十分符合。此外,还注意到妊产妇及小儿的饮食问题,记录有“凡产后诸忌,生冷物不食”;“小儿不得与炒豆食之;若食了,忽食猪肉,必壅气致死”等。

3.3明确动物脏器的食疗功效孟诜在《食疗本草》中收录了大量动物脏器的食疗方法,并对孙思邈提出的五脏有病所用食物有所补充。孙思邈“五脏所宜食法”指出:肝病宜食麻、犬肉、李、韭;心病宜食麦、羊肉、杏、燕;脾病宜食稗米、牛肉、枣、葵;肺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肾病宜食大豆黄卷、豕肉、栗、鳌。孟诜的《食疗本草》则明确了动物脏器食用所治的疾病,如牛肝治痢,牛肚主消渴,牛肾主补肾。羊肚主补胃病虚损,止虚汗;羊肝性冷,治肝风虚损等。猪肾主人肾虚,猪肠主虚渴,猪肚主暴痢虚弱。

3.4提出因人因时因地的食疗制宜孟诜继承了前人食疗应与四时季节变化相应的思想,特别是孙思邈的四时季节变化时五味损益对五脏气的食疗调养作用,如“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省咸增苦,以养心气;季月各十八日省甘增咸,以养肾气。”

孟诜除了十分注意食疗的季节变化外,同时也强调了食疗的地区性,对南、北方的不同饮食习惯和食用同一食物的不同效果做了详细的记述,如:“白粱米,此北人长食者是”、“牡蛎,北人不识,不能表其味尔”、“海藻,南方人多食之,传于北人,北人食之,倍生诸病,更不宜矣”。

3.5记述食物的采集时间、加工贮存和食用方法孟诜在其著作中,对于食药采收时节的记录较孙思邈更加详细,孙思邈只记载了采收月份,孟诜则具体到了采收时日。如:“甘菊,茎五月五日采,花九月九日采”、“苋,九月霜后采”。对食物的烹调加工、食用方法做了精细的记述。如“黄雌鸡:主腹中水癖水肿,以一只理如食法,和赤小豆一升同煮,候豆烂即出,食之其汁。日二夜一,每服四合。补丈夫阳气。瘦著床者,渐渐食之良”、“鸡头子……可取蒸,于烈日中曝之,其皮壳自开”、“仙家有贮石莲子及干藕经千年者”。

3.6丰富藻菌类的食疗内容孟诜的《食疗本草》丰富了藻菌类食品的医疗应用。《食疗本草》收录有紫菜、船底苔、干苔、海藻、木耳等品种,较之《千金·食治》只录有海藻、昆布而言,有了更丰富的内容,除了记录有食药的性味主治、食物宜忌外,还附有很多简便实用的食疗验方,并且注意反映当时的食疗经验和他本人对食药的实际应用情况。实用性很强,在民间得以广泛流传。

总之,孟诜虽然是一位唐代大臣,但在医药研究方面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彰显了他超凡的智慧,成为著名的医药学家,为我国乃至世界医药事业作出了卓著的贡献。他的《食疗本草》内容丰富,总结了唐代以前二千余年来所积累的食物疗病养生的内容,有精辟而独到的食治概念和学术观点,具比较完善而系统的食疗理论知识,可谓食疗治病养生之大成,这对确立比较完善而系统的食疗学科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食疗养生文化的起源篇9

外国人弄不明白的是。在他们的营养学中无论如何也查不到中国食物的“冷热观念”和“食补观念”,为什么同样是家禽,鸡肉是温性的而鸭肉却是凉性的?同样是畜肉,羊肉是热性而兔肉却是凉性的?至于为什么中国人认为“最补”的补品,比如穿山甲、海马、鳖、燕窝、蛤蚧等都是些“奇怪性质者”,更是使外国人一头雾水。

俗语说:“要想了解一个民族,必须先了解她的肠胃。”“文化”对于一个民族饮食习惯的约定性是很大的。不同文化的人不但饮食习惯有差异,而且对食物的基本观念也迥异。中国人说“吃这种食物容易‘上火”’,外国人听后感到很惊诧,因为他并没有看到食物在燃烧,而中国人却大人小孩都明白。这就是文化的差异。

文化对饮食的科学,一般称“营养人类学”或“食物人类学”,这也常是包含在“医疗人类学”中的一门学问。在人类的食物谱中,营养物(nutrient)与食物(food)并不等义。是否有营养是有客观标准的,但是否可认为是食物,则是不同民族文化主观所认定的。西方人的主观认定往往看重营养,这和他们缜密逻辑线性的思维方式有关。而中国人认定的食物最为复杂,不但与整个医药系统密切相关,而且与自然界、人际关系调和。密不可分。讲究均衡调和,滋养身体的“饮和食德”,更讲究传宗接代的“饮食男女”。这与我们传统的圆形模糊的思维方式有关。

有许多民族喜欢吃蛹虫,我们想起来可能要恶心。西方人看我们吃“bird’snest”(燕子的窝)感到简直不可思议。美国人最爱吃牛肉,是他们认为牛肉富含营养,吃了可以像牛那样健壮。但是说到吃狗肉,那就咽都咽不下去了。西方人对吃狗肉是~个大禁忌,要他吃狗肉就好比让其咽下餐碟一样。可是我们中国人恰好相反,虽然不是人人都吃狗肉,但称狗肉为香肉,并认为是一种神秘的滋补上品。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观念,是民族传统不可见文化长期整合的结果,是通过几千年来人民大众经历了无数次的亲身生活实践和历代医家长期的医疗临床实践逐渐总结发展而形成的。它积累了许许多多的医药学家、养生学家、儒家、道家、佛家以及广大民众的宝贵经验。而历史上的学问家们把这些丰富的经验不断上升到食医的高度来认识和完善,创造了中国传统饮食理论基础,其中包括了“食药同源”、“食物的四气理论”、“食物的五味学说”以及“以脏补脏说”等。这些传统理念在民间代代相传,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养生理念。

谈起养生,饮食养生是我国传统膳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时珍曾把饮食养生的历史上溯到轩辕时期。他说:“轩辕氏出,教以烹饪,制为方剂,而后民始得遂养生之道。”而《周礼・天官冢宰》中已记载有专职的“食医”,可见当时对“食医同源”、“药食同源”、“药膳同功”的养生保健作用已经为人们所认识并重视。

讲“药食同源”,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说许多种食物都兼有药物的性能,无论是动物、植物乃至矿物皆然。我国古代有医书云:“水陆之物为饮食者不管千万品,其五气五味冷热补泻之性,亦皆禀于阴阳五行,与前无殊。人若知其食性,调而用之,则胜于药也,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其二是从其所含的物理角度,食与药二者的应用皆基于同样的理论指导。《内经・素问》提出了“饮食有节,调和五味”的主张,就是说医病健身,一方面饮食要有节制,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调配得法。汉代的《盐铁论》中就有“枸豚韭卯”的药膳记载。“枸豚”就是枸杞烧乳猪。“韭卵”就是韭菜炒鸡蛋。元代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是我国第一部药膳专著。全书介绍了食疗药膳用菜94种、汤类35种、抗衰老食疗方29种。忽思慧在书中提出了强调以预防为主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并认为“食无定味,适者为珍”,就是说,任何食物的性味都含在其中,要靠烹调的本领调和,才能得到真味,而且由于食用者的口味差别,只有合于自己的口味,才觉得好吃。

到了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把我国古代的“药食同源”的理论和应用又推向一个更新的阶段。其中记载的历代有关养生健身长寿之方多达552首,其中有59首是作者亲身指正创研的结果。同时。书中还列有“粥条”,开列出62种“粥疗方”,亲自配制出34种“养生疗疾”佳品,这些都是“药食同源”论的生动体现。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食物被医家当作中药来广泛使用,如大枣、百合、莲子、芡实、山药、茯苓、山楂、桑椹、生姜、葱白、肉桂等。同样,也有不少中药,人们常当作食品来服用,如枸杞子、薏苡仁、冬虫夏草、西洋参等。

由于食物也是药物,药物也可作食物,并有着良好的食养食疗效果,所以,我国古代医家常把食物的功用与主治和药物等同起来,甚至将一味食物当作一首名方来看待。比如,牛肉作为食品能补脾胃、益气血,医家就把牛肉的功效与中药黄芪划上等号。《韩氏医通》说:“黄牛肉补气,与绵黄芪同功。”羊肉甘温,益气补虚。医家认为:“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将羊肉之功与人参并列。还有将一味食品喻为一首名方说。如将西瓜比作清热名方“白虎汤”,将甘蔗的益气滋阳之功比作名方“复脉汤”,将梨子甘寒生津、润燥止渴之功比作“天生甘露饮”。

为什么食物也可以有药物作用呢?中药理论认为,食物和药物一样也有性味归经理论。

性味归经的哲学支持来自“天人合一论”。早在《黄帝内经》中,我们祖先就指出:“人与天地相争也,与日月相应也。”一句话,就是指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列为四时,判为五行。”按照阴阳学的定义,阴阳五行与人类机体和饮食之间,确实存在着互相连接、互相影响的关系。《内经》说:“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气,气伤于味。”是说,饮食经过生化作用变成人体之精华,经过气化作用而充实形体。饮食不合理就会损伤形体。

按照阴阳五行学说的概念,自然界的物质(事物)通过相生相克的运化才能得到的动态平衡(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金、木、水、火、土,并不是仅指自然界的五种物质,而是五种属性或态势,正像中医学所称的心、肝、脾、肺、肾概念一样)。通过阴阳五行

来理解饮食的性味,就出现了饮食的四气理论。

所谓四气,又称四性,即寒性、凉性、温性和热性,如果再加上不寒不热的平性,有人称为五性。《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同样的道理,凡热性或温性的食物,适宜寒证或阳气不足之人服食;凡属寒性或凉性食物,只适宜热证或阳气旺盛者食用。寒性或凉性食物,如绿豆、芹菜、脑、马兰头、柿子、梨子、冬瓜、丝瓜、西瓜、鸭肉、金银花、胖大海等,都具有清热、生津、解暑、止渴的作用,对热性病证或者阳气旺盛、内火偏重者为宜。反之,对虚寒体质,阳气不足之人则忌食。同样的道理,食物中的羊肉、狗肉、辣椒、生姜、砂仁、肉桂等热性或温性食物,多有温中、散寒、补阳、暖胃等功效,对阳虚怕冷、虚寒病症食之为宜,热性病及阴虚火旺者忌食之。

此外,食性还要与四时气候相适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此其道也。”就是说,寒凉季节要少吃寒凉性食品,炎热季节要少吃些温热性食物,饮食宜忌要随四季气温而变化,这又是中医学的“天人相应”观。

饮食的五味学说也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一个基本观念。五味在表面上指饮食物的五种味道,实际上是指味道与人体的密切关系。如辛味能宣散、行气。适宜有外感表证或风寒湿邪者服食。甘味有补益强壮作用,凡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五脏虚赢者,宜吃味甘之物(肥胖者、糖尿病人忌吃甜物)。酸味有收敛、固涩作用,宜久泻、久咳等遗泄患者食用。苦味能清泻、燥湿,适宜热证、湿证病人服食。咸味能软坚、散结、润下,凡结核、痞块、便秘者宜食。中医理论认为,肺主气,心主血脉,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饮食五味用者适宜,对人体则有益,若因过分偏嗜则可发生疾病。

食物归经,是指食物对于机体各部分的特殊作用。

综上所述,食物的四气、五味、归经等学说,是中国传统饮食重要的理论。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理论的深处是和中医药、书画、戏剧等理念一脉相通的,这就是我们民族的哲世观、思维方式与审美观念整合、影响可见文化的结果。

饮食调理的养生作用,不只是专讲“营养素”的多寡,而是根据病证、病位、病性和具体人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质类型及四季天时、地理因素,结合食物的性味归经理论,来分析并选择食物的宜与忌,这样丰富多彩、辩证科学的饮食养生观,在近代营养学和西医理论中是缺少的,这正是“天人合一”理论的光辉之处。天人合一,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使人的五脏六腑、经络、气血津液和谐相处,进而使人达到阴阳平衡、动静平衡、出入平衡、心理平衡,使人的五脏六腑的功能顺通安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旺盛。正气存内,病安从来。

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中还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使外国人~头雾水的中国食物系统的冷热观念的现代科学区分标准还要加深研究。例如,蔬菜类中大部分绿色蔬菜属凉性,惟独苘蒿是热性;豆类中大部分属凉性,但红豆却属热;家禽中鸡属热,鸭属凉,鹅属平;大多数肉类都属热性。而野生动物肉比养殖动物更热。照此类推,野生动物中最勇猛的老虎就成了最“补”的珍品了。但捕杀国家保护野生动物那可是犯法的!

食疗养生文化的起源篇10

药食同源是指药物和食物具有偏性及四气五味的属性,渊源相同。纵观历代本草专著,都有大量药食两用中药材的记载,早在周朝就出现了食医的分工,后在《千金要方》中专列有食治门[2],同时期的《食疗本草》作为我国第一本食疗类专著,详细记载了既能入食,又能入药的本草。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编著的《饮膳正要》一书中亦记录着丰富的药膳和食疗方,该书乃我国最早的饮食卫生和营养学专著[3],可见古人很早就发现食物不仅可供给基本的营养,还具有和药物类似的治疗功能,如生姜、葱、大枣、豆豉等。20世纪30年代,我国已有药食同源之说[4]。现代药食同源理论认为,许多药物既是治病之良品也是饮食之佳品,所以食物和药物都能够防病、治病。卫生部门先后两次颁布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对这一类型的药物进行明确和规范[5],体现了药食同源思想在当前发展的重要性。

二、药食同源角药的应用

(一)眼睛不适枸杞子、决明子、菊花

枸杞子味甘性平,色红质润走血分,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之功,张锡纯[6]谓之补肝肾最良之药,久久服之,延年益寿肝开窍于目且肝受血则能视,故对素体肝肾不足或年老精血亏虚,不能上荣于目所致的眼睛干涩、眼目昏花、视物模糊具有治疗作用。决明子味甘苦咸,性微寒,擅清肝明目,润肠通便,本品苦寒清泄,其性有下趋之势,既能清泻肝火以明目,又能疏散风热上攻之目赤涩痛、羞明多泪,如《证治准绳》中决明子丸(决明子、菊花、青葙子等)。菊花味辛、甘、苦,性微寒,其质轻气凉,以疏风清热(黄菊花)为要药,因该品辛散苦泄,微寒清热,兼清肝经风热和实热而疗目赤肿痛,据病机可配伍不同药物;肝经风热者,与菊花、木贼相须,肝火上攻者,加决明子、夏枯草,倘肝肾亏虚,配枸杞子,山茱萸,仿杞菊地黄丸之义。

三者并用,味甘能补益肝肾,辛能散邪,苦能泄热兼以兼阴,寄清于滋之内,寓散于补之中。以枸杞子味君药,决明子、菊花共为臣,整体性偏凉,清补而不敛邪,苦燥不伤阴,如此,精血得养,风热以散,肝火尚清,目疾遂除。若出现眼睛干涩、目睛疼痛、眶周红肿、羞明畏光、视物不清等眼病时,可根据矛盾主次,酌情调整配比,对于已病不耐受中药者或长期从事电脑等文字编辑工作者,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但脾胃素虚或经常腹泻者不宜久服。

(二)心烦不宁甘草、大枣、小麦

此组角药始载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原文曰: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甘麦大枣汤主之。仲景以本方治疗女性脏躁。何为脏躁?中医认为本病以情志失调为基础,表现为精神抑郁、烦躁不宁、或哭笑无常、呵欠频作[7],属于神的范畴。脏为何脏?因五脏皆有神,故肝、心、脾、肺、肾均有躁,因心主神明,肝主调畅情志,又以心肝两脏为主。方中小麦性凉味甘,入心肝二经,为君药,养心补阴,清热除烦,兼养肝阴,子母同治。甘草味甘性平,补一切虚损、烦闷等,具有益气、和中缓急之效,与小麦配伍可助心气化生,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还能缓和情志上的严重不适。大枣甘平性润,补脾宁心,益气养神,与小麦相参以和肝缓急,同甘草并用助气血化生。

以上三味药既为食物又作中药,三者互用,整体偏凉而不寒,补而不腻,清而养之,如此神烦得宁,抑郁得舒,心肝之阴阳平衡而诸脏躁扰得安。现代药理研究[8]表明甘麦大枣汤通过对多种神经的抑制来减少呵欠的频率,且能明显缓解吸毒者脱毒治疗中产生的焦虑、失眠等精神紊乱症状。随着对经方的重视和研究,甘麦大枣汤广泛应用于临床失眠、癔病、癫痫、更年期综合征、抑郁症、精神障碍等,作为主要治疗或辅助西药治疗疗效确切。应用本组药物宜早不宜迟,初期用量大以图甘药缓急,病久则中等量持之以恒,体质较差者可量少频服。

(三)带下过多山药、芡实、白果

关于带下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里论述的为狭义,即女性阴中流出如涕如唾的白色黏液,绵绵不绝,此为生理之带下。根据其量、色、质、味将病理性带下分为白、赤、黄、黑、青带五种,临床最常见的为白带和黄带,前者由外湿或脾虚内湿所致,后者郁久化热,湿热熏蒸所致,方用《傅青主女科》中易黄汤清热利湿止带。方中山药色白属肺,味甘入脾,汁浓归肾,能滋血脉固气化入肺脾肾三经,芡实味甘苦涩,入脾肾二经;因带下病乃湿病,而水道运输赖于肺脾肾三脏之通调、转运、气化,故选山药、芡实直补此三脏,守住肺脾肾之气,而除去水湿之邪;《黄帝内经》有言: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症瘕,白果味甘苦性涩,归肺肾经,兼通补任脉。

以上角药以补涩为主,整体扶正为主,然补其脏即补其相通之脉,经脉通畅,水湿各归其所。临床运用时须谨守病机,对于脾肾虚弱、任带不固之白带质晰如水,无味无臭者,可直接选用本组药物,但注意山药应炒用,以其质润与带下之湿邪为患相悖也,芡实炒用防其味涩以使补而不滞;对于湿热火迫之黄带,除了以上三味药外,可加车前子、茵陈、黄柏清热利湿给邪以出路,若阴痒,加白鲜皮、地肤子、苦参以祛湿止痒,总以该组角药为主,灵活加减应用。女性朋友应保持外阴干燥,经期注意卫生,一旦出现白带异常应及时就诊,轻者可多食山药、芡实、白果,重者需对症选用中药化裁施治。

(四)消化不良太子参、山楂、鸡内金

该角药适用于脾虚食滞之消化不良,有健胃消食片之功,性质温和,小儿亦可服用。太子参又叫孩儿参,味甘微苦性平,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的功效;山楂因味酸甘能补胃中酸汁,所以能助运促消化,乃油腻肉食积滞的要药,此外兼有行气散瘀,化脂降浊之用,值得注意的是炒山楂以消食为主,且更擅长消导肉食,生山楂以活血为主,可治疗痛经,用时需分清;鸡内金是鸡之脾胃,原本含胃酸等酸性物质可促进消化,鸡所食之砂石金属皆能在此脏器消化,故此药还用于各类结石病,可见该药不仅能消脾胃之积,对于脏腑经络之瘀滞都能消散。

三方互相配合,太子参与鸡内金同用,健补脾胃,消食化积散瘀,脾胃健则纳运各司其职,积滞消则气血化生有源;山楂与甘味药,如此处太子参同用,有酸甘化阴之效,在消食或活血时养阴不伤新血,开气不伤正气。三药合用尤适宜于脾胃素虚所致的食后胃脘腹部胀满不适,或腹痛拒按得矢气后方舒,可用以上药物泡茶频频饮用,泻下饮食积滞即可;也可用于过食肥甘厚味或经常聚餐者,饭后饮用,胃部舒畅无饱胀感又不会影响下一餐的进食。倘因食积出现了嗳腐吞酸、打馊嗝,或大便泻下酸腐之物,此时应选保和丸或健脾丸等,以把握病情轻重缓急。

三、展望

中医药养生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按照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施以不同的养生保健策略,即没有生病时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已经生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病情缓解后,须防止疾病的复发并治愈后遗症,可见养生的范畴贯穿一个人健康与疾病的始终。民以食为天,作为中医药养生最基本的理念之一,在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下,药食同源的养生思想不仅得到人们的追捧,更是得到国家政府政策的允许和支持。

药食同源与养生渊源深远,本文通过运用角药将两者联系起来应用于实际生活,选药巧妙,配伍精炼,味少力专,常被医家所喜好,其中有临床常用三味中药,也有仲景独方之角度药,还有方剂中节选的三味主药,无论角药如何而来,总以有效为硬道理。文中所列举的四组角药先分析单味药的四气五味、功效特点,再合而言之,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未列出具体用法用量,旨在表明选用药膳时仍需要遵循祖国医学的辨证施治原则,需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在辨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灵活运用,进而促进我国食疗药物的个性化发展,并将食疗思想和知识普及到大众,造福千家万户。

参考文献

[1]仝小林,周强,刘文科.经方新用的思索[J].中医杂志,2011,52(11):901-903.

[2]曹瑛.《千金要方食治》与《食疗本草》[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87-88.

[3]王民生.开创药膳新时代的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一)崇尚守中,重食轻货的养生观[J].中国食品,1997(10).

[4]唐毅.卫生部公布药食同源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物品名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2(2).

[5]单峰,黄璐琦,郭娟,陈敏.药食同源的历史和发展概况[J].生命科学,2015(8):1061-1069.

[6]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柳西河,李朝晖,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