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系统管理理论的局限性十篇系统管理理论的局限性十篇

系统管理理论的局限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6:20

系统管理理论的局限性篇1

关键词:内部控制;局限性;种类;策略性;鲜活性

中图分类号:F270.5文献标识码:a

中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已经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近年来因内部控制失效而发生的恶性管理舞弊,都要求企业的内部控制得到完善和发展。中国的企业津津乐道形式上的内控,缺乏的是将内控制系统建成一个完善企业管理,提高效率和效益的工具。笔者认为,中国的企业,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实质上的内控制度的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应重点培育,引导其走上正规化道路。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机构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现行规定的遵循等目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与其相对应的内部控制可分为经营控制、财务报告控制和遵循控制。大多数企业,徒有虚表,甚至表也空乏。

二、内部控制局限性的具体表现

内控如堤防,局限性如蚁穴。无论是外部性局限,还是内部性局限都可能发生“内控大堤”崩溃的危害。

(一)外部性局限:1.管理者因素。由管理者因素对内部控制造成的威胁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是管理者(特别指中高层管理者)不够正直。在中级或者高级管理层,一个组织的控制系统遭到破坏是非常严重的,组织内对较高层次的管理者实质性的监控较少,高层管理者有可能凌驾于制度之上,而且它会影响其他职员,更多的是下级。2.共谋。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职员或管理者串通起来以欺诈企业使控制系统完全失效。职责分开互相监督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理念和控制手段,如果职员们企图共同进行欺诈的话,失窃仍会发生,经理人员事实上或者依法掌握了控制权,他们的利益在公司战略决策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3.利益冲突。对组织而言,利益冲突,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与公司利益的冲突,是一种显著的威胁。当一名雇员失去了对组织的忠诚时,便有一种特殊的风险――他可能会选择一种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4.环境和系统的变化。内部控制的外部环境如经济,政策,法律,技术,社会环境等,内部环境如公司的组织结构、管理哲学和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和实施、授予权利和责任的方式和信息系统等。而这里的系统则是指公司的管理系统。5.形式重于实质。这与“实质重于形式”正好相反。通常,似乎存在一些健全的控制系统,但实际上却流于形式。例如,要求两个人共同签署支票才生效,但是除非两位签署者都检查所提供的业务凭证,否则这种审批过程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形式,并不能发挥实际作用。

(二)内部性局限:1.效率的损失。效率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时间成本的节约,以及对组织目标的完成情况。一个过于复杂的内部控制系统可能会使人纠缠于繁杂的公事程序之中。2.成本的增加。内部控制成本包括设计及实施所消耗的时间,资金和企业的其他管理资源等。内部控制系统越复杂,管理经费越高。3.“防不胜防”的隐忧。“无论内部控制的设计和实施多么好,也只能合理保证实体目标的实现”。“合理保证”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内部控制不能绝对保证任何想要的结果总能达到,通过内部控制消除小错误发生的可能性是徒劳的。第二,无关紧要的小错误是可以容忍的,因为这些“小错误”可以被认为是“合理”的,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

三、内部控制局限性的实质

(一)不完美的人性。无论是何种先进的制度,都因人而制。没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行为适当。存在的大量诱惑从而采取不道德的行为。甚至是最优秀的人偶尔也会说谎、欺骗、偷窃和贪婪,有些人甚至行为更恶劣。制度再好,执行不力是致命的缺陷。

(二)集权与分权的矛盾。内部控制越严密,就意味着管理的集中度越高。相反,若管理的分权程度越高,就对内部控制的挑战越大,因此,决策者选择和设计何种程度的内部控制实质上涉及到应该怎样确定合适的分权程度。

四、如何看待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一)局限性的客观存在不能成为忽视内部控制的理由。知道控制局限面临,就惧怕乃至忽视,这是企业管理的最大缺点。明智的企业管理者,在局限性面前迎面出击,将重心放在局限性的消除上,认真对待内部控制,使之逐步完善。

(二)重视“人”的作用。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如把人的管理放在第一位,以激励为主要方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培育和发挥团队精神等,对培养企业的员工,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更好地贯彻和执行内部控制有很大的帮助。

(三)内部控制的“本利”分析。内部控制的完善会带来成本的增加,这就要求一个内部控制程序实施成本不应该超过预期的效益。内部控制所耗费用最适宜之点,必须适用主观判断作出决策。决定内部控制质量的因素不仅仅只限于成本与效益的比较。另一种考虑内部控制的方式是从风险接受的角度考虑。

五、强化内部控制的策略建议

(一)重视内部控制管理与现行体制法规的协调统一。内部控制涉及组织、人事和业务多方面。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如何协调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是能否实现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

(二)健全管理体系,明确管理权限,建立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这是内部控制建设的重中之重。内控是全面的,健全的管理体系从资源利用角度看,应建立人力资源控制系统、物力资源控制系统、财力资源控制系统、信息资源控制系统。从经营环节看应有供应环节控制系统、生产环节控制系统和销售环节控制系统等等。

(三)控“点”与控“面”要密切结合。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点”,一是资金的全面控制。二是成本费用严格的监管。三是权力的程序化监控。

(四)对内部控制实施单位负责人实行连带责任考核制度。内控失效就问责,考核制度与业绩挂钩,这是内部控制成败的关键。关键是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落实内控,按照制度办事。

总之,内控的落实在人,管理正规化的企业,视内控的局限性为眼中钉,拔之后快。局限性逐渐消除后,人的能动性就充分发挥出来,各管理链条内控的缺陷就弥补了。缺陷逐步缩小,内控的效率就越大,一个成功的内控的鲜活性就越来越大,管理这渠水就活了。

系统管理理论的局限性篇2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针对影响全市城乡建设事业科学发展和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使全体干部职工科学发展的思想更加牢固,加快发展的认识更加统一,解决城乡建设突出问题的成果更丰硕,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完善,社会群众对学习实践活动的评价更满意。

二、整改原则

坚持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对具备条件能够及时解决的问题,集中精力立即予以解决;对不具备条件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创造条件限时解决。整改工作由局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责任科室(单位)具体落实,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对涉及面广、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由局主要领导统筹协调,综合治理;对解决问题效果不好、多数群众不满意的,重新整改。

三、整改目标

通过整改落实,以尽快解决好一批制约全市城乡建设事业科学发展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具体问题为突破口,把全市建设队伍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要求上来。使市直建设系统各级领导和全体党员干部在思想观念、工作思路、工作作风、工作效率等方面再上一个新台阶,努力打造规范、透明、高效、廉洁的行业管理、服务队伍。努力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实现全市城乡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四、整改内容及措施

(一)在解放思想上,存在的创新性、实效性、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整改措施:

1、深刻学习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在解放思想上有新突破;在更新思维方式,创新工作思路上有新进展;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方面有提高、有创新;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在城乡建设工作的每个环节中。

责任领导:*

责任科室:局办公室、局法规科

参与科室(单位):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

整改时限:2009年内

2、继续加强班子及干部职工的理论学习与培训。在改进和完善学习制度的基础上,注重学习的系统性和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

责任领导:*

责任科室:局办公室、局法规科

参与科室(单位):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

整改时限:2009年内

(二)在自身建设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差距的问题。

1、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建立完善高效行政的工作机制和严明工作纪律,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改变管理方式,深入调查研究,密切联系基层,努力实现从管理型机关向服务型机关转变。

责任领导:*

责任科室:局办公室、局法规科

参与科室(单位):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

整改时限:2009年内

(三)进一步加大行业管理力度,提高服务水平,提升“今日××效率”。

1、严厉查处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建立完善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工作长效机制,强化企业创优意识,创建精品工程,树立企业品牌,建立完善建筑行业诚信体系。

责任领导:*

责任科室:建管科

参与科室(单位):质监站、安监站

整改时限:2009-2010年

2、继续深入开展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为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责任领导:*

责任科室:房管局

整改时限:2009-2010年

3、强化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督察和规划效能监察长效机制。

责任领导:*

责任科室:工程建设规划管理科、规划综合科

参与科室(单位):各县区建设(规划)局

整改时限:2009-2010年

4、进一步强化勘察设计市场与标准定额及档案管理工作。

责任领导:黄建新

责任科室:勘察设计与标准定额科

整改时限:2009-2010年

5、强化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建设监管,努力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新农村建设指导图集的编制工作。

责任领导:*

责任科室:抗震防震办公室、村镇建设管理科

参与科室(单位):建管科、质监站、安监站、各县区建设局

整改时限:2009年内

6、积极推进10个特色集镇的建设,完成沿边、沿江、沿路40个集镇的选点工作。

责任领导:*

责任科室:村镇建设管理科

参与科室(单位):建管科、质监站、安监站、各县区建设局

整改时限:2009年内

(四)在机关作风、效能建设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的问题。

1、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提升机关行政效能。以调动工作积极性、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为目标,着力推进机关作风与效能建设。全面落实责任政府四项制度和阳光政府四项制度,不断加大督促检查和督查督办力度。严格兑现服务承诺,提高服务质量,努力打造“创新、突破、快捷、高效”的城乡建设形象。

责任领导:*

责任科室:局办公室、局法规科

参与科室(单位):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

整改时限:2009年内

2、加强市直建设系统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通过短期培训、轮岗交流、基层锻炼、外出考察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业务和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城乡建设队伍的综合素质。

责任领导:*

责任科室:局法规科

参与科室(单位):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

整改时限:2009年内

3、规范内部管理,提高规章制度的执行力。继续完善人、财、物管理制度和学习制度、党内生活制度,会议制度,投诉受理制度、舆论监督制度和群众评议制度。狠抓制度的落实,建立促进机关作风与效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的、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

责任领导:*

责任科室:局办公室

参与科室(单位):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

整改时限:2009年内

4、进一步清理精简行政许可项目,今年内完成50%的精简工作任务,规范审批服务。

责任领导:*

责任科室:局法规科

整改时限:2009年内

(五)在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善民生方面。还存在基础设施薄弱、城乡住房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

1、抓住国家拉动内需、扩大投资的良好机遇,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建设和市场化步伐,规划期内全面完成全市12个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和10个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建设任务。

责任领导:*

责任科室:市政公用管理局

参与科室(单位):市政工程规划科、各县区建设(城管)局

整改时限:2009-2012年

2、高度重视关系民生的住房保障问题,开工建设54.13万平方米廉租住房,确保年底完成投资额的60%以上,竣工面积不得少于50%;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4113万元,年内完成市级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职工的住房补贴发放工作。

责任领导:*

责任科室:房管局

系统管理理论的局限性篇3

关键词:限制理论 关键链 项目成本管理

一、引言

限制理论toC(theolyofconstraints)是以色列学者Goldratt博士在1984年最先提出,目前已被应用到生产、营销和技术管理等领域。是由20世纪80年代初他开创的优化生产技术opt(optimizedproductiontechnology)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限制理论中,最基本的假设为生产销售系统中存在瓶颈(bottleneck),而此瓶颈决定了生产系统的产出速率。Goldratt把toC引入项目管理,并提出了一种关键链(CriticalChain)的管理思想。

在80年代后期,opt曾在我同有所介绍,它已与mRp、Jit相并为第一三种先进作业管理技术。20午后,以opt为背景发展的toC,其内容是由两个不同因素所构成:一个是着眼于改善系统瓶颈,追求贡献利润最大的牛产改善方法;另一个是称之为思考程序(thinkingprocess,tp)的方法。思考程序是针对根深蒂固的对立的某复杂问题提出非妥协性的突破(breakthrough)方案。Goldratt博士是从1980年后半期开始对思考程序进行开发,在1994年出版的《并非运气》(it’snotLuck)写到toC不仅适用于制造、lk的营销和方针约束等这些生产以外的问题,也适用于解决服务业和美国军队等很多组织中的问题。此外toC还被应用于贡献利润会计和项目管理中。toC方法不仅在美同,而且也引起世界范围的重视。相对于欧美国家,我国对toC的研究要迟许多。

1997年,toC方法已经应用到项目管理的两个方面。一是一种单一项目的计划,以减少项目周期并简化项目控制。Goldratt写了一本《目标》的书来推销限制理论概念。并且在另一本著作《关键链》(criftcalChahl)中的最后一章(第24章),还提到了toC在安排并行项目的共享资源方面的应用。

toC除了应用于项目的有限资源安排,还能被应用于项目的成本管理和项目风险管理中,约束理论认为系统遇到的问题经常来自于系统中的少数瓶颈。改善系统只需改善系统的瓶颈,不需改善系统的所有环节。改善非瓶颈的环节对增进系统的能力是不起作用的,是对企业资源(含时间资源)的浪费。这些少数的瓶颈形成了企业经营系统的关键链。本文将试图探讨toC在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二、项目成本管理的传统模式局限性分析

项目的成本管理是项目能否按照批准的预算完成的基本保证。传统项目成本管理主要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几个方面的内容。这种项目管理摸式尽管已经很成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笔者认为,该模式由于将项目成本管理看作是一个静态的过程,与其动态多变的特点有悖,从而不可避免的出现以下缺陷:

(一)采用传统项目管理模式,项目经理往往把重点放在节省预计成本与投资成本上,而没有考虑到项目的限制因素(如:投资决策是否再买一台机器或雇佣更多的员工)。这样就可能导致原材料不足、库存堆秘、延误工期等现象。

(二)采用传统模式的管理者往往追求局部效益最佳(例如:进度计划中优先安排获利最多的产品,获利最少在最后),他们认为这些标准应与净利润或投资回报率相关。但这些标准只能衡量生产局部的某一种产品所花的成本,或者成本偏差。这显然与全局优化的目标相结合。

(三)由于传统项目成本管理模式的静态性和进程一次性的特点,使得管理无法体现“全员参与”的基本要求。由于初期成本计划往往由项目经理决定,成本的评估电是由专业成本管理人员完成,无法切实收集到实际过程中来自各个部门、项目实施各个阶段的成本反馈意见,从而无法做到真正的成本监控。而且初期就有可能出现成本超支的现象。如果仍然按照原有的措施进行成本管理,其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三、利用toC优化项目成本管理

根据限制理论,任何系统或组织的强弱应该是决定于最弱一环,而不是最强的一环。因此任何改善应该从最弱的一环下手,其余的改善只是加重这个环的重量,对于环的强度(整个系统或组织的产出)却没有帮助。因此传统上强调局部最佳化(Localoptimal)的绩效评估,无助于整体最佳化(Globaloptimal),并且对团队合作(teamwork)有极大的破坏。组织的单位或资源是相互依赖关系,可以用链条(chain)术形容组织,一个组织是一条链条,由许多环(Link)组成,环环相扣,各有不同的功能。管理者绝对不能“根据局部影响来做评估”,管理者唯有“根据整体影响来做评估”才能保护产出。关键是每个局部行为与决策对组织整体会有什么影响,必须把每个局部行为和决策连结到组织的利润、投资报酬率上等,看看它以整体的影响。限制理论应用在项目成本管理中,持续改善五个专注步骤,可把每个局部行为和决策连结到组织的整体利益上,核心步骤如下:

步骤一:找出瓶颈。最弱的一环是瓶颈,瓶颈资源无法应付市场需求,通过加强最弱的环以打破瓶颈(如投资决策再购买一部机器或雇佣更多的员工)。需要强调的是,在此步中不考虑打破瓶颈,只是确认瓶颈即可。

步骤二:彻底利用约束条件。通过寻找疗法实现瓶颈效率最大化,由此可挖抛项目的潜力,设法让现有的资源挤出最多产能,例如在美国采用toC的很多企业里,进行这一活动可挖掘30%以上的潜在能力,但是,这一活动都应以不增加总经费和投资而增加贡献利润为目的。

步骤三:其它的环节都要支持步骤二所做的决定(全力支持),即约束条件以外的环都要从属于约束条件,这些环节必须全力支持住步骤二所傲的决策,不可根据局部影响来做评估,不要有非最弱环节“开动率接近100%的想法”。做到此为止,不要多做,因为如果多做,成本会毫无理由地上升。限制理论称第三步骤以绩效评估为目的:是激励个人或每个单位去做对整体有利的事情,同心协力配合达成组织的绩效,因此要做到第三个步骤,组织的绩效评估则必须做改变。

步骤四:提升约束条件的能力。要尽可能彻底利用约束条件,只有不能再提高能力时,才以投资来提高能力。若要增加强度,此时则可再买一部机器、加班或雇佣更多员工。

步骤五:重新回到步骤一,重新找出另一个限制,限制在步骤四被打破了,不可停留在此步骤。因为当瓶颈被打破后,经过一段时间,可能不再是瓶颈。此时必须重新回到步骤,重新找出另一个限制,如果不重新评估,这些程序本身就会变成限制。toC项目成本管理模式:

限制管理称这五个步骤为持续改善五个专注步骤,这五个步骤是指南针,把局部行为和决策连结到组织的利润上。然而使用成本分摊就足误导评估产品或服务的正原因。若能持续应用五个专注步骤,对产品或服务的评估,能将局部行为和决策与维织利润有效连接,将可确保该项目更赚钱的目标。

四、应用

假定某纺织公司共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市场对于这两种产品的需求假设为相对稳定的,可预测未来两年的需求没有变化。对于每种产品目前每周的需求量是80个单位。每周营业费用为J$4200。生产两项产品时都使用a、B、C、D四部机器。每个机器每周所能提供的产能为40小时。

现假设该公司要决策生产甲、乙两种产品的优先次序。

(一)传统计算方法

甲产品每单位完下利益=$50-$(10+5)=$35

甲产品完工利益=35×80=$2800

乙产品每单位完工利益=$60-$(5+5)=$50

乙产品完工利益=50×80=$4000

按照传统的理论,管理者倾向于生产和销售单位边际贡献最夫的产品(乙产品)。

因乙产品每单位需B机器时间30分钟,生产80个单位乙产品将使B机器用去2400分钟。因此,按照传统方法,生产组合为优先生产已产品80个单位,甲产品0个单位。已产品每单位完工利益为$50,因此80单位乙产品完工利益$4000,减营业费用$4200之后,净损失$200。因此传统上采用归纳成本法以及产品成本及毛利分析方法,使公司产生亏损。

(二)toG分析成本

由最后一栏结果,可知欲满足市场全部需求,则B机器加工产品每周需要3600分钟,但B机器每周仅能供应2400分钟,因此B机器为该项目的瓶颈,如未妥善管理及控制,则可能使项目中断。

toC理论的焦点是使有效产出最大化,有效产出=净销售收入一直接材料成本。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有效产出是由一个或几个约束因素所限制(包括内部的和外部的)。管理工作的任务就是消除约束因素。在作决策时,非约束因素应服从约束因素。

可以看出,甲产品应为较为有利的产品,因此应先生产甲产品,B机器剩余时间则分配于乙产品生产。B机器全部生产时间2400分钟,生产80单位甲产品用去1200分钟,剩下的1200分钟可生产乙产品,因生产每一件乙产品需B机器30分钟,故可生产乙产品40单位。总完工利益可计算为:甲产品$2800($35×80),乙产品$2000($50×40),合计$4800,减去营业费用$4200后,净利润$600。

由此可以得出,利用限制理论的方法分析,把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放任最主要的矛盾上。限制因素因时而异,应注意环境的变迁及限制因素的转变。作为管理者不能让自己的思维惯性成为约束因素,当情况变化时管理者也应做出相应的变化。

五、结语

系统管理理论的局限性篇4

关键词:金融监管行为金融次贷危机逆周期性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9-055-06

一、引言

次贷危机爆发前,主流金融监管理念的理论基础是新古典经济学,其核心假设是“经济人假设”,即经济人做选择的目的是个人效用最大化。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范式是一般均衡定理,即在个体自利行为下,“看不见的手”自动实现市场均衡。在此基础上,因为市场参与者是理性的,并且市场是有效的,金融监管的目的在于排除造成市场失灵的因素,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少监管或不监管。理性范式认为:第一,市场价格信号可以反映理性评估经济价值的结果;第二,依靠市场纪律可以控制有害的风险承担行为;第三,让问题机构破产清算,实现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第四,金融创新对经济是有利的,对金融创新的监管没有必要,市场竞争和市场纪律会淘汰没有必要或不创造价值的a金融创新。在此思想指导下,美联储一直奉行自由主义的方针,认为“最少的监管就是最好的监管”,强调和依赖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市场纪律。

然而,次贷危机暴露出现代经典金融理论的局限性:市场的参与者不一定是完全理性;即使市场的所有个体都完全理性,整个金融体系也不一定能保证理性;政策制定者也是有限理性的,其思想和行为出现的偏差可能成为金融危机的放大器;市场自身不具备自我纠正功能,自由市场有时甚至鼓励风险投机行为;现行的金融监管并不能保证金融体系的安全。这些都促使政策当局不得不反思现行政策的理论范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上各种异常现象频繁出现,模型和实际的背离使得现代金融理论的理性分析范式陷入了尴尬境地。在此基础上,行为金融学悄然兴起,并开始动摇传统金融理论的权威地位。行为金融学从更贴近人类决策心理的角度很好地解释和解决了现代经典经济学不能解决的问题。

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监管的失误和缺陷被认为是造成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美国、英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以及一些国际组织相继提出了金融监管建议和改革方案,包括增加信息披露、实施更稳健的资本充足率和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等。然而,这些措施主要是针对危机中监管的缺失而进行补救,属于危机导向型的改革,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金融体系脆弱的风险抵御能力。原因就在于这些方案都忽视了“非理性的行为因素”在金融危机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这从根本上给现有金融监管范式提出了挑战。本文从行为金融角度分析次贷危机,探索金融监管的改革,文章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行为金融理论现有研究进行综述;第三部分基于行为金融理论对次贷危机产生原因的分析;第四部分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早在20世纪初期,Keynes在研究中考虑了人们的心理因素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提出了“动物精神”(animalspirit)。1真正意义上的行为金融学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起来。近些年,行为金融学家们成功地将理论应用到对金融市场的现象的解释方面。

(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研究和应用

Kahneman和tversky(1979)提出“期望理论”这一行为金融学中最基础的理论。期望理论认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时候并不总是理性的,也并不总是风险厌恶的。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会低估不确定的结果而高估确定性的结果,这导致投资者在面临条件相当的赢利前景时倾向于接受确定性的赢利;投资者在面临损失时有风险偏好倾向,而面对收益时会变成风险规避倾向。因此,面对各种复杂衍生品的推陈出新,投资者也会不断改变他们的偏好,因为这些产品使得投资者难以进行风险评估。Shiller(2002)系统地阐述了从经典金融理论到行为金融理念的转变。他指出虽然现代经典金融理论占据学术界主流地位,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金融市场上一系列金融异象的出现质疑了经典金融理论的合理性。行为金融学综合运用了现代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和社会学等理论分析金融市场主体的心理动因和行为,很好地解释和预测了金融市场上与传统金融理论相悖的异常现象。

次贷危机前,行为金融学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李国平,2006):①解释股票市场整体的异常现象,包括股票溢价,股市回报的过度波动以及金融泡沫的形成。②解释股市横向平均回报的异常现象。③解释封闭式基金大幅度折价交易的原因。④解释个人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⑤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分析公司财务决策中的异常行为。

(二)行为金融研究在除金融市场以外领域的拓展

近年来,国外对行为金融的研究拓展到金融市场以外,国内如肖本华(2009)对国外在行为经济范式下的货币政策研究进行述评。李稻葵等(2009)建立了一个新的货币政策理论框架,把市场情绪、资产价格等因素纳入,探讨市场情绪、货币政策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市场情绪应该成为货币政策一个重要的参考变量。为保持产出的稳定,货币政策应该和市场情绪反向运作。陈彦斌等(2009)研究了信心、动物精神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中国宏观经济波动。谢平(2009)提出放弃原来市场有效原理及基本假设,对过去金融监管规则进行修改。黄明(2009)提出在非理性思维下改革现有金融监管。刘蓉等(2010)对国外行为财政学的研究进行述评。

(三)简要述评

现有行为金融的理论研究及应用主要集中于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及对金融市场的一些现象进行解释;近年来,国外学者对行为金融的运用不断拓展到宏观经济及政策,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才刚起步,以综述性的研究为主。

三、基于行为金融理论对次贷危机产生原因的分析

2007年5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投资者对房地产、金融业、美国经济及全球资产市场的担忧。之后,危机迅速传至全球,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关于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货币政策失误说、金融自由化过度说、监管缺失说和经济结构失衡说。目前从行为金融角度分析次贷危机的文献较少,而这也正是本文的创新点。

(一)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因素

1.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是指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表现出过度相信自己判断的行为。美国经济在1995-2001年间出现了互联网泡沫,该泡沫的崩溃直接导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为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通过降息促成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次级抵押贷款整个利益链条上的经济主体忘记了过去危机的痛苦经历,处于一种过于狂热的状态,变得越来越非理性,过度自信地认为流动性的市场可以无限期地持续下去,金融创新又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的过度自信和非理性氛围。

在市场繁荣时期,流动性充裕,房价普遍持续上涨,银行放松贷款标准,居民购房意愿上升;抵押贷款发放机构过度自信于对利率和房产市场走向的判断,放松甚至忽略了对次贷购房者的能力评估标准,大量无抵押贷款的出现为日后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投资银行则过度自信地低估了金融衍生品的风险,高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而处于链条末端的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共同基金及养老金等证券化产品的购买者,过于相信银行机构的信誉和评级机构的操守,在资产组合中过多地配置了该类高风险资产。

2.认知偏差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决策时往往不是依靠逻辑推理来进行和完成的,而主要是依赖“启发式”策略进行的。2次级抵押贷款利益链条上的市场主体存在明显的认知偏差:

第一,市场主体锚定当时低利率的环境,明显高估房地产市场的未来价格走势,低估泡沫及其危害,甚至把住房价格上涨看做是确定性的现象,结果反过来低估了次贷衍生品的风险。

第二,投资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将次级按揭贷款进行打包,以债券形式在次级债券市场出售。投资者之所以愿意购买,在于历史上这种债券的违约率极低,且收益率显著高于其他可比资产。金融机构对于多级证券化创新产品的收益与风险具有经验不足的特征。市场参与主体根据某一初始值进行锚定,希望通过锚定后的调整来达到对这类金融创新产品风险与收益的合理估计,但该初始值的设定是不当的,调整是不完整的。最终造成了次贷的参与者无法完全合理估计该产品的风险与收益,在风险收益不匹配的框架下对该类产品造成了非理性的投资行为。

第三,证券化市场不断发展,证券化的产品变得越来越复杂,投资者无法完全理解这些结构性信用产品并对其进行估值,受易得性和代表性偏差的影响,投资者转而过度依赖信用评级。

3.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感到损失的数量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危机爆发后,市场出现崩溃,市场参与者意识到信用评级的不可靠,停止交易。结果由于缺乏流动性,使得市场上结构性信用产品定价变得更困难。金融机构不能准确判断自己所持有的结构性信用产品的风险敞口规模和可能的损失,开始关心其资本的充足情况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他们担心交易对手出现信用风险,不愿意再为其提供资金。整个市场充满非理性的恐慌,市场交易量迅速下降,整个金融体系的资产负债表出现收缩,引发金融机构集体性的惜贷,金融机构开始囤积流动性,这时金融体系中的流动性一下完全消失,出现市场流动性枯竭。

4.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是指群体中的个体彼此模仿、彼此传染感情。个体之间相互刺激并且循环下去,情绪越来越高涨,最终导致群体失去理性。羊群效应在危机的传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次贷危机的爆发造成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市场价值下降,金融机构出现巨额的账面亏损,被迫启动去杠杆化过程,通常采用出售风险资产,主动收缩其资产负债表的方式。由于市场主体的有限理性,受从众心理的影响,金融机构试图在同一时间大规模出售风险资产,增强了整个市场的恐慌气氛,这时如同金融机构一样,金融市场也出现恐慌性挤兑,加剧资产价格的下跌。

羊群效应还充分表现在跨金融市场传染中。次贷危机中最早受到冲击的是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而真正带来灾难性影响的是整个信贷市场的危机。金融市场崩溃后,金融机构流动性急剧下降,此时市场的流动性支持又严重不足,与此同时,信用卡贷款等非房地产贷款违约率直线上升,信贷市场开始急剧紧缩。

(二)监管当局的行为因素

1.过度自信

和市场投资者一样,监管者也容易产生过度自信。例如在判断市场风险的时候,监管者往往显得非常武断专横,他们往往过度自信于自己的判断。次贷危机爆发前,企业和金融机构都拥有“漂亮”的资产负债表,金融机构不仅能轻易地满足资本监管要求,而且其资产质量也在宏观经济的繁荣周期中显著提升,这使得监管当局过于自信于的监管政策的有效性,放松警惕。并且,对于证券化的金融衍生品,监管者持过于乐观的态度,认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没有必要,市场竞争和市场纪律会淘汰没有必要或不创造价值的金融创新,监管者过度夸大了证券化转移和分散风险的作用。

2.认知偏差

第一,监管部门对系统性风险的认知出现偏差。传统的银行监管理论认为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关键在于确保单个机构的审慎经营,即所谓的“微观审慎监管”。然而,近些年来,单个金融机构出现问题,进而导致整个金融体系危机爆发已经很少发生。其间出现的多次金融危机基本都源于信贷和资产价格高增长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共同的且相互关联的风险暴露,导致金融失衡不断扩大,系统性风险不断增加。因此,仅仅依靠微观审慎监管而忽略对宏观系统性风险的关注,不足以防范系统性的金融危机。即使从微观层面看对单个机构是审慎的行为,也可能在宏观层面上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第二,金融监管的顺周期效应。监管部门设定的某些规则要求和激励机制强化了金融体系的顺周期特征。例如,风险计量模型和资本金要求、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损失拨备制度、薪酬激励机制、信用评级等则等具有顺周期性,导致金融同质化趋势增强,强化了经济主体的顺周期行为,成为推动金融失衡累积的“催化剂”。

第三,监管失误。在监管过程中,监管者会很自然地将监管行为与某一特定目标挂钩,从而导致监管过度和监管不足。例如在对雷曼兄弟是否救助的决定中,监管当局为了避免市场产生“大而不倒”的预期,放弃对雷曼兄弟的救助,事后事实证明当时放弃救助是不当的,因为大量的交易对手风险,雷曼的破产事实上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加剧。

3.损失厌恶

正是由于损失厌恶,出现危机后过紧的监管,不仅无助于降低危机的发生概率,反而可能导致危机的恶化;并且由于监管当局的损失厌恶,对于较小的金融机构在遇到危机时,监管当局很容易选择不救助的策略,因为较小的金融机构在倒闭后带来的损失比较小,监管当局可以承受。而对于身处困境的大型金融机构,由于其倒闭可能带来巨大的影响,监管当局往往不轻易让其倒闭,这很有可能纵容了错误的继续,进一步增加了系统性风险。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次贷危机中市场的参与者和监管当局的非理剖析,本文认为应融入行为金融思想,建立“有限理性范式”下的金融监管框架。原因可归纳为:

第一,从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看。基于行为金融理论对次贷危机进行分析,揭示了次贷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和政策当局者的非理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泡沫,泡沫破灭后羊群效应又带来了抛售潮和流动性的急剧下降,恐惧市场崩盘的情绪蔓延着整个市场并最终波及到了实体经济引发了金融危机的彻底爆发。因此,监管当局应关注市场参与者及其自身的非理,针对这些行为,采取措施降低行为因素对金融危机的放大作用。

第二,从现有主流理论与实践的缺陷看。现有主流理论和实践过于相信市场的作用,Soros(2009)指出,“那种认为市场总是正确的想法不过是个错觉,流行范式认为,金融市场会趋向于均衡,它没有考虑到背离均衡的情况可能会自我增强,从而改变理论上的均衡,当那种情况发生时,建立在这些模型基础上的风险计量和交易技术都会失灵,错误的模型,这是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源所在”。现实中,微观经济主体和政策当局者的非理充斥市场,非理性的金融市场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容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必须转变监管的范式,由“理性范式”转为“有限理性范式”,在行为金融学的指导下,金融监管应该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监管当局有责任、有义务对市场非理进行监管,保护普通投资者,同时加强市场融资、交易和创新的自由度,促进市场的理性。

第三,从微观效率与宏观稳定之间的矛盾看。次贷危机证明微观效率与宏观稳定之间存在种种矛盾:例如市场参与者不一定是完全理性;即使从微观层面看,市场个体完全审慎理性的行为,但在宏观层面也可能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即同质性问题);由于人类固有的非理性偏差导致市场低效性无法通过市场自身来解决,自由市场有时甚至鼓励风险投资行为,市场纪律并不一定能控制有害的风险承担行为;金融创新产品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微观经济主体风险的同时,可能在宏观层面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所以,对政策当局来说,自由放任的金融监管理念应被修正,必须加强金融监管,改革金融监管框架,降低市场参与者的非理,维护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

针对次贷危机中微观经济主体和政策当局的非理,本文认为一国政策当局应采取相应对策改革和完善金融监管框架。

(一)防范系统性风险,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是从金融体系整体而非单一机构角度实施的监管,关注经济活动、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机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联性,通过对风险相关性的分析、系统重要性机构的监管,来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根据系统性风险的两个维度,分别采取不同的防范措施:

1.针对跨时间维度,建立金融监管逆周期机制

跨时间维度(cross-timedimension)是指金融体系内在的风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容易产生顺周期问题,这种顺周期可能是内生于金融体系自身,也可以是因为外在的因素造成。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性风险通过金融体系内部以及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相互作用而被放大。因此,监管部门应该考虑建立逆周期机制,降低金融经济的波动。Goodhart和Danielsson(2001)建议把审慎准则与贷款或资产价格的增长率联系起来。这些审慎标准将影响风险定价、损失拨备或资本积累等。比如采取逆周期资本要求,在经济高涨期,银行要持有比最低监管资本更多的资本,在经济萧条期,如果有必要,可以降低监管资本要求;严格限制影子银行体系的杠杆比率,防止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过度扩张和过度承担风险;实施动态计提准备金制度;改革会计准则,提取估值准备金和调整金,限制不活跃市场中公允会计准则的使用。

2.针对跨部门维度,实施横截面监管

跨部门维度(cross-sectionaldimension)是指特定时间内,风险在金融体系内的各金融机构之间分布和相互作用。由于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形成了“金融网络”(financialnetwork),金融机构的集体行为和风险敞口密切相关,导致系统性风险爆发的可能性增大。针对跨部门维度,关键问题是如何管理金融机构面临的共同风险敞口,如在经济上行时期收紧对特定部门风险敞口的资本要求。不同机构具有不同的系统重要性,应根据个体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进行监管。根据机构规模、传染程度、关联程度等指标,把所有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纳入到宏观审慎的监管框架之下。对有系统性风险的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资本充足率、杠杆限制和风险集中度要求。

(二)协调监管当局和央行在金融稳定中的作用

中央银行具有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责,针对金融周期的扩张和收缩阶段,货币政策应该采取更均衡的政策反应,政策的干预应该是对称的。一方面,在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削弱了金融系统的清偿力时,应该放松货币政策,为市场提供流动性,稳定投资者信心,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另一方面,在资产价格明显不可持续地被抬高时(甚至是逐渐而不是立即伴随着通货膨胀压力时),信贷增长过快,中央银行应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特别是对金融市场进行适当的信用控制。

中央银行独具的最后贷款人职能,使得其具有维护金融稳定和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天然优势。因此,必须突出中央银行在金融监管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由其全面负责系统性风险的监控和处置。同时,金融监管应更多地关注金融体系的信用创造水平、流动性程度、风险承受程度等宏观稳健性指标并以此作为监管调整的基本依据。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部门之间应建立密切的联系机制,及时沟通有关金融市场风险和运营情况、共享监管信息。

(三)完善市场基础环境建设

1.维持市场多样化

监管当局应该促进金融系统的多样性(包括机构的多样性,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投资者偏好的多样性等)。在金融市场上,投资主体和投资模式的多样性可以有效缓解羊群效应,降低市场的过度波动,增强市场的流动性,从而降低市场的系统风险。

2.完善市场披露

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要求其在证券监管部门登记,披露交易及资产组合等方面的信息,并定期检查;推行“实质性披露”,不追求披露信息的数量,而是追求有价值的信息披露,要求金融机构为金融消费者、投资者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关键信息,简单和透明。完善金融机构信息披露法律责任的追究和惩戒机制。

把信用评级纳入证券监管当局,对评级机构要求更完全的信息披露,如内部运作、评级方法、历史表现、报酬来源等;将竞争机制引入信用评级市场;确保评级机构的独立性,降低评级公司与被评级机构和承销商间的利益关联度;建立评级机构的问责制。

3.改善市场基础设施

要确保市场在危机条件下持续有效运行,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十分重要。如设立即日流动资金及流动性短缺融资工具等常设工具有助于控制结算风险,强化市场基础设施自身流动性风险管理;对于基础设置的交易平台,需要改善交易报价系统、交易制度以及电子交易平台应用等问题;为了更好地管理交易对手风险和结算流程,减少结算时滞,需不断升级清算和结算制度;对于场外衍生品市场的交易,要求其在受监管场所并通过受监管的结算体系来完成结算。

(四)对非理的监管

1.加强对市场参与者的监管

(1)抑制过度投机

第一,监管当局应严格限制金融机构,特别是影子银行体系的杠杆比率,各个国家在充分考虑自身市场完善程度、参与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以及金融安全等多因素基础上,合理确定好杠杆率,防止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过度扩张和过度承担风险。第二,限制按揭贷款价值比率。贷款-价值比率是指按揭贷款规模与房产价格的比率,该比率越低,说明个人的支付能力越强,还款能力越强。该比率的迅速扩大说明银行业风险普遍提高。监管当局应控制该比例,缓解过度放贷,避免顺周期性的扩散。第三,限制金融机构期限错配。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主要来自于资产与负债的期限不匹配,即“借短贷长”。应该明确对银行资产流动性的要求,如引入贷存比,降低银行对批发性融资渠道的依赖;引入针对非流动性的资本要求,如果银行使用短期负债为长期的非流动性资产提供融资,应要求持有更多的资本。

(2)建立流动性缓冲机制

流动性风险具有内在的系统性风险特征。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地依靠批发市场来满足其大部分资金的需要,在面临流动性短缺时金融机构变得很脆弱,因为这时实现到期日转换的功能要求他们提供相比资产更多的流动性负债。监管当局应该设置资金流动性的最低标准,要求金融机构持有一定量的流动性作为缓冲保障,这些缓冲最好是具有较高流动性资产,如中央银行的准备或政府的债券等,在发生危机时容易变现。

(3)限制市场准入

为降低商业银行从事高风险活动,对银行自营交易及高风险的衍生品交易进行更为严格的限制,明确银行的传统借贷业务与高杠杆、对冲、私募等高风险投资活动之间的界线。

(4)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

建立合格金融消费者投资制度,区分一般金融消费者与合格金融消费者,为一般金融消费者划定交易,避免缺乏专业知识和风险承受能力的人进入高风险领域而遭受损失。需进一步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立法、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组织、搭建高效的金融消费者投诉处理平台和加强对金融消费者教育。

(5)监管企业高管薪酬问题

金融危机前传统观点认为,薪酬激励机制属于微观主体行为,应由市场机制决定,监管当局不需干涉。但危机的教训是,薪酬激励机制如果设计不当,会助长金融机构对风险的过度追求,危及金融稳定。因此监管当局应适当地干预机构薪酬制度的设置。薪酬结构的改革方向是:第一,将管理人员的薪酬结构与长期利润挂钩。第二,不能将激励机制简单地与股价和市值最大化等同起来。第三,改革现有的以公允价值和市值波动来衡量利润的机制,使得管理人员的收益和风险匹配。

2.加强监管当局的监管能力建设

(1)提高监管的公信力

增强金融监管的透明度,监管措施的出台应事先广泛征求行业、投资者和其他政府部门等多方面的意见。提高监管透明度有利于提高监管者声誉;明确监管者的职责范围、权限和操作规程,建立监管责任的考核监督制度,对监管职能部门和监管人员进行严格考核和问责。

(2)建立有弹性的监管纠错制度

建立质询制度,政策当局应对所有重大监管制度进行事前的质询;监管者在实施监管行为时应该留有足够的伸缩余地和变更空间;监管者在出错后,应该勇于公开承认错误,并及时纠正。

注:

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09YJC790094))和广东省哲学社科“十一五”规划项目(项目批准号:09GD-01)和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批准号:2009Sm0044)资助。

1.JohnKeynes提出了“动物精神”,即一种自发的冲动。

2.启发式策略是指人们在推理过程中,往往采用的一些推理规则。主要包括:(1)代表性启发是指人们倾向于用样本是否代表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2)易得性启发法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事物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出现的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或回想起的被判定为经常出现;(3)锚定与调整启发指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对已预先设定的参考点进行锚定,后期的分析只限于修正,由此带来了思维定势和经验至上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妍.宏观审慎监管与金融稳定[J].金融研究.2009(8):52-59.

2.刘东民.金融危机下的金融监管理论:文献综述[R].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workingpaperno.0909.2009(8):1-18.

3.肖崎.金融体系的变革与系统性风险的累积[J].国际金融研究,2010(8):53-58.

4.肖本华.行为经济学范式下的货币政策规则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9(6):50-81.

5.谢平等.金融危机后有关金融监管改革的理论综述[J].金融研究,2010(2):1-17.

6.avgouleas,e.FinancialRegulation,BehaviouralFinance,andtheGlobalFinancialCrisisinSearchofaneworthodoxy.JournalofCorporateLawStudies,2009:23-59.

7.Brunnermeier,m.,a.Crockeet,C.Goodhart,a.persaud,andH.S.Shin.thefundamentalprinciplesoffinancialregulation.GenevaReportontheworldeconomy11.Geneva:internationalCentralformonetaryandBankingStudies,andCentreforeconomicpolicyResearch,2009:1-35.

系统管理理论的局限性篇5

Struts2框架实现mVC(model,View,Controller)模式[10],mVC模式能够提高程序组件的重用性和清晰程序结构。Spring框架通过ioC(控制反转)和aop(面向方面编程)两种技术,来实现对程序中的对象关系、事务、权限和日志的统一管理。Hibernate框架完成系统数据持久化的工作,通过Hibernate可以提高民政服务信息系统对底层数据库兼容性,能在不修改后台代码的情况下实现数据库系统的更换。

2系统设计

2.1系统总体设计民政服务信息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分别是民政内部办公系统、社会服务平台和社会家园网。三个子系统协作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1中实线表示业务申报,虚线表示审核结果回复,数字表示民政业务类型(1表示社区申报的业务,2表示社区家园网直接申报的业务,3表示通过社区家园网向社区申报并且最终由社区提交到民政局的业务)。智慧社区服务平台是由社区的办公人员使用,主要完成社区基本情况登记与查询,民政业务上传与下达。民政内部办公系统是提供给民政局办公人员使用的,民政局办公人员通过该系统能够审批社区上报的申请和管理的民政业务信息。社区家园网是一个论坛,为群众提供一个咨询、办事和交流的平台,不需要进行证件真实性审核的业务都通过社区家园网申报。

2.2架构设计民政服务信息系统采用extJS和JSp实现前台页面,通过Struts2、Spring和Hibernate实现后台业务处理,并通过extJS和SSH整合搭建一个实现了mVC设计模式的系统架构。extJS+SSH架构中extJS实现了从用户界面向后台提交请求。控制层使用Struts2来实现mVC模式。业务逻辑层细化为Service层和Dao层,通过Spring来管理Service和Dao之间的耦合关系。数据持久层使用Hibernate框架。实现时为了提高系统的扩展性,Service层和Dao层使用抽象接口,将具体的实现类和接口分离,并通过Spring指定Service接口和Dao接口的具体实现类,在需求变化后,只需更改Spring的配置文件就可以适应新的需求,符合“开闭原则”。系统架构图如图2所示。控制层通过Struts2的servlet来完成,action层由Struts2中的自定义action类实现。action层中的对象使用Struts-Spring插件管理,而Service层和Dao层及相应实现层的对象统一由Spring管理。表现层通过JSp和extJS实现。

2.3功能设计

2.3.1民政内部办公系统的设计民政内部办公系统按组织机构来划分功能模块,主要包括区划地名科、社会福利与社会事务科、最低生活保障局、民间组织管理科、救灾救济科、局办公室和人事科。根据通用信息系统的需求,添加了权限管理和登录管理。由于每个模块都有相应的政策法规,将政策法规提取出来作为一个模块,局长监督模块体现了民政服务信息系统比手动办公的优势,局长通过该系统就可以了解下属的工作情况而不会打扰到下属办公。民政内部办公系统的功能结构图如图3所示。由于篇幅所限,图3中的第三级模块只列出具有代表性的功能模块,并对部分有代表性的第二级模块功能作了说明。区划地名科的功能是对地名普查等基本信息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地名更改审批和行政区划,自然村和建筑物等地名信息的查询/添加/删除/修改和历史信息查询。社会福利与社会事务科是对儿童收养、社会福利机构、婚姻登记、殡葬及墓地和社会救助的管理。审批类业务主要包括儿童收养审批和社会福利机构审批,管理类业务主要是对儿童收养信息、婚姻登记信息、社会救助信息和殡葬及墓地信息的添加/删除/修改。民间组织管理科的主要功能是民间组织的审核、民间组织信息管理和民间组织年检。民政内部办公系统具有权限验证的功能,用户登录后只能处理本科室的业务。

2.3.2社区服务平台的设计社区服务平台是以业务功能来划分模块的,将社区的办公作为办公系统模块,其他模块都是对业务数据进行管理。社区服务平台的功能模块还有社区基本信息、社区组织、社会救助、社区服务、灾害数据管理和社区居委会管理。社区服务平台的功能结构图如图4所示。图4中的三级模块都是二级模块的核心功能,其他功能由于篇幅所限暂未列出。社区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分析如下。社区基本信息、社区组织、社会救助、社区服务都属于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功能是对相应信息进行查询。灾害数据管理的主要功能是提交灾害数据到民政局和对该社区的灾害数据进行管理。2.3.3社区家园网的设计社区家园网的实质是论坛,社区家园网实现时使用一个开源的论坛框架,然后添加一个二级模块民政业务来完成所有在社区家园网提交的民政业务。社区家园网的功能结构图如图5所示。由于篇幅所限,图5中的民政业务模块的部分功能模块未列出。

3系统的关键技术

民政服务信息系统是以Struts2为实现架构的基础,通过Spring来整合相应的框架。Struts2和Spring整合来完成对action的管理,Spring和Hibernate整合来实现持久化的工作。extJS作为Struts2的视图的实现。

3.1系统核心配置文件的实现民政服务信息系统在web.xml中定义Struts2和Spring的配置文件路径。该系统中Struts2的action对象由Struts-Spring插件来管理,该插件需要在web.xml中配置相应的监听器。web.xml文件核心内容。

3.2Spring和Hibernate整合的实现Hibernate完成系统业务数据持久化的操作,提供了save、delete、update等方法,在Dao层只需调用这些方法就可以存储业务数据。Spring对Hibernate支持非常完善,在Spring的配置文件daoContext.xml中配置一个id为dataSource的bean和一个sessionFactory的bean,在程序中使用注入的sessionFactory对象来实例化Spring框架提供的Hibernatetemplate模板,Dao通过Hibernatetemplate来调用持久化方法进行业务数据存储。

3.3整合extJS的实现extJS框架只需要在JSp页面导入extJS的核心JS文件和CSS样式,就可以在自定义JS文件中使用extJS提供的页面组件和表单组件,而不必使用HtmL标签来编写web界面。在主界面的JSp中整合extJS的代码如下。

4结束语

系统管理理论的局限性篇6

论文关键词:3G-eVDo,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

 

税源监控系统是税务机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税源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分析和利用的税务信息化应用系统。一般由企业端和税局端组成。安装在企业的企业端系统功能是用于对企业进行税源信息监控、采集和数据传输;安装在税务机关的税局端系统功能是用于接收所采集的税源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利用。税源监控系统是税务机关对重点税源企业进行实时监管的重要工具,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提高系统功能,对税务机关降低税源监控成本,提高税源监控实效,从源头堵塞税收流失具有重大意义。

一、无线监控技术简介及3G-eVDo优势分析

1.无线监控技术简介

目前无线监控技术实现上有下面几种方式:

(1)模拟无线数据收发模块实现。该类监控数据传输距离主要由发射机的发射功率来决定,监控范围受发射距离的限制,范围小;数据在空中传播,易受电磁等干扰,数据可靠性不好;模拟传输没有很好的加密模式,安全性不好;数据传输率很低,不能满足税源监控要求的从企业原料采购到成品销售的多个重要环节产生的数据采集及时性、准确性、安全性等要求。

(2)GSm网络实现。这类监控通信方式是依托全球的GSm网络,它的最大特点是打破了距离的限制,从而可以实现远程监控。主要是利用GSm短消息业务或语音业务进行业务监控。语音业务就是利用语音信道进行通信,把各种信息转化成语音信号计算机论文,通过语音信道发送。缺点是:由于网络传输不稳定,短信中心容量等问题,信息发送不可靠,并且缺乏安全性;消息的发送到接受很多情况会有较大时延,加上内容长度限制和GSm上网速度只能达到9.6kbps,这种网络环境无法满足企业税源实时监控和准确性的要求。

(3)GpRS网络实现。GpRS是由中国移动推出的2.5G服务,是在现有的GSm系统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分组数据承载业务论文服务。GpRS与GSm语音的根本区别是,GSm的基础是电路交换,GpRS的基础是分组交换。因此,GpRS特别适用于突发性的、少量的数据传输,也适用于偶尔的大数据量传输。和GSm相比的优点是传输速度较快,缺点是数据传输速度偏低,有跳跃性,只能满足部分视频监控的要求。

(4)3G-eVDo即CDma20001xeVDo,是3G系统CDma2000的演进版本,基于CDma的集群技术。3G-eVDo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将高速分组数据业务与低速语音及数据业务分离开来,利用单独载波提供高速分组数据业务,而传统的语音业务和中低速分组数据业务仍由CDma20001x系统提供,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频谱利用效率,网络设计也比较灵活,抗干扰能力强、信号穿透能力强、系统容量大。1xeV-Do于2001年被itU-R接受为3G技术标准之一。

2.3G-eVDo技术优势分析

3G-eVDo是基于CDma系统的升级,兼容了iS-95系统的空中接口技术,在升级上只需进行软件方面的升级。而CDma网络经过7年多的建设,通信网络覆盖全国,基础设备完善齐全,将会是最快升级到3G网络的系统。通信过程中不会产生脉冲式射频,当在周围各种强电设备密布的情况下,不会给其他电器设备造成射频破坏。3G-eVDo通信网络覆盖全国,并成为成熟和稳定的网络,为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接入环境。3G-eVDo系统本身网络的安全性就好,传输过程中满足ip化和多媒体化的需求,系统具备视频编解码处理、网络通信、自动控制等强大功能计算机论文,直接支持网络视频传输和网络管理,使得监控范围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比较符合以后的发展方向。3G-eVDo可提供高达153.6kps的无线数据通讯带宽,采用信道资源分配方式,可确保基于无线局域网络的税源监控系统企业信息传输的实时性。目前从技术先进性上来看,3G-eVDo是各种无线网络通讯技术中最新的改良技术,在网络安全、传输、解码、分配、覆盖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

二、3G-eVDo技术在税源监控中应用的意义

伴随着网络技术3G业务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基于3G系统的无线局域网络监控系统将会用到各个领域,3G技术与税务信息化的结合也是大势所趋。目前国内有关无线局域网税源监控系统产品多数为针对2G无线网络系统进行开发的,由于税源监控图像所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而2G通信系统本身又具有带宽小、抗干扰能力差、衰落严重、误码率高等特点,税源监控数据传输容易掉包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无法达到实时监控的作用。如何将远程的监视、系统遥控、监控无线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可以基于无线网络进行远程的监视、遥控和图像的传输,又具备通常税源管控的功能,并且投入费用合理,能够更加有效地确保系统运行稳定,将安全防范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是目前税源监控信息化的应用的最大需求.开发基于3G-eVDo无线局域网络的税源监控系统实现税源监控管理网络化、无线化、远程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实施全方位的税源动态监控

基于3G-eVDo的企业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可深入企业生产经营全部环节,进行实时监控、采集企业生产、经营真实信息,实施全方位的税源动态监控和纳税评估,对提高税源信息采集质量、加强信息共享和综合分析利用、查找和堵塞征管漏洞、提高税源管理实效具有重大意义。

2.有利于解决复杂工业环境下有线网络税源监控技术难题

有关税源监控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在国内也已有少量报道,但企业现有的局域网络都是有线网络,在工业环境复杂的企业生产环境中有线网络的应用受到环境的很大限制,存在布局困难、损耗大、传输距离短、分布范围有限、运行成本高的缺陷。无线局域网络监控系统具有无限的无缝扩展能力,可组成非常复杂的监控网络。无线网络监控系统是监控和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的结合,它可以将不同地点的现场信息实时通过无线通讯手段传送到无线监控中心。

3.有利于降低税源监控成本

目前从技术先进性上来看,3G-eVDo是各种无线网络通讯技术中最新的改良技术,在网络安全、传输、解码、分配、覆盖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具有综合成本低计算机论文,只需一次性投资,性能稳定可靠,维护费用低,无需专人管理的特点。建立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有利于提高税收行政管理的效率、降低税源监控成本,解决有线局域网络下监控中存在的监控点多、传输距离远、覆盖范围宽、实时性强、适应复杂的生产环境等技术瓶颈。。

三、基于3G-eVDo的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设计

1.总体目标

在目前已有的基于有线网络传输的企业税源监控系统基础之上,以3G-eVDo集群技术替代现有的有线网络监控、数据采集与传输,设计实现基于3G-eVDo集群技术的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相比现有的有线网络税源监控系统,系统功能可在以下方面达到提升:

(1)税源监控范围扩大。基于3G-eVDo集群技术的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可实施全方位的动态税源监控,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采购、生产、库存到销售都进行了全方位的动态监控,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的数据信息进行实时采集传输和分析利用。使税务管理部门能够全面了解企业的实时经营情况,全面掌握税源信息,减少税收流失论文服务。

(2)税源监控能力提高。基于3G-eVDo集群技术的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不再受企业地理位置的限制,适合远距离传输,数字信息抗干扰能力强,不易受传输线路信号衰减的影响,能够进行加密传输,可以在数千公里之外实时监控现场。特别是在现场环境恶劣或不便于直接深入现场的情况下,数字视频监控能达到亲临现场的效果。即使现场遭到破坏,也照样能在远处得到现场的真实记录。

(3)税源监控实效提升。系统采用3G-eVDo集群技术、视频压缩编码等诸多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进行信息采集与传输,由于对视频图像进行了数字化,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快速处理能力,对其进行压缩、分析、存储和显示。通过视频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联动报警,从而实现无人值守。提高税源监控范围、质量和效率。

2.技术路线与技术关键

(1)技术路线:系统从设计到开发采用基于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管理思想,利用3G-eVDo集群技术、视频压缩编码等诸多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进行数据无线网络传输的新型系统,运用H.264视频压缩编码技术和3G-eVDo无线网络数据传输解决方案,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采集机制、统一的数据信息监控机制,构建面向应用监控、预警的信息化系统。采用跨平台跨数据库的设计技术、J2ee技术、三层/多层结构技术、3G通讯标准、tCp/ip协议等技术进行分析设计和数据交换标准。

(2)技术关键:基于3g-eVDo无线局域网络技术税源监控应用研究,提供3G网络接口实现数据传输、共享、分析、预警;网络带宽自适应技术,根据网络带宽自动调整视频帧率计算机论文,适应爆发性、大容量数据传输;基于无线网络的点对点、点对多点、多点对多点的远程实时企业生产经营现场监视;具有面向异构网络环境的综合管理能力。

3.技术创新

(1)采用3G-eVDo、H.264视频压缩编码技术等网络通讯新技术,实现企业生产经营“购、产、存、销”关键经营环节监控,解决传统网络传输方式的无法适应监控点多、传输距离远、覆盖范围宽、实时性强、适应复杂等网络税收监控瓶颈问题,实现实时数据传输、接收,保证信息的安全性、稳定性、准确性、及时性;

(2)采用3G-eVDo、H.264视频压缩编码技术等网络通讯新技术在企业生产关键环节实现实时的税源信息采集,从源头控制发票开票信息的不实,通过技术手段对企业真实的经营信息的分析,测算销售数据,与纳税申报信息比对,实现异常预警。

(3)采用3G-eVDo网络通讯新技术通过一个系统将多种系统整合在一起,将信息自动化,财务分析,税源监控功能集于一身,实现对各类税源信息的传递、交流、共享、存储、协同,实现数据集成及数据的集中展现,做到全方位税源实时控管,有效解决企业,税务机关,政府,生产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真正实现了监控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参考文献】

[1]尹逊政,路勇.一种基于GpRS技术的远程监控解决方案[J].计算机应用,2006,Vol.15(5):27-30.

[2]任雷.固定监控与移动无线图像传输技术[J].赤子,Vol.2009(16).

[3]范文博,姚远,张其善.基于GpRS技术的数据采集远程网络监控系统.无线电工程[J],2004,Vol.34(1):21-24.

[4]林国镜.科学化税源管理[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9:18-19.

系统管理理论的局限性篇7

关键词:感悟;实证;研究证据;管理艺术;管理科学

《中道管理》研究了易经在管理上的应用,在详细剖析人性及西方X理论、Y理论的基础上,依据大学之道,提出管理的三向度,即“安人之道”、“经权之道”和“絮矩之道”,并用m理论来代表,认为中国式管理应以安人为目标,依经权而应变,用絮矩(将心比心)来促成彼此的和谐合作,实施真正适合中国人的中道管理。单向度地学习《中道管理》难以发现中国感悟思维在管理研究中的缺陷,笔者拟对比《一种新的管理范式——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来分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和文化互补的重要性。

1从传统感悟思维模式中突围

《中道管理》提出“重点管理”,整个论述充满了中国感悟思维气息。这个结论没有错,但是判断“谁是重点”的经验和理论可能会错,背后还有继续追问的空间。该结论有儒家“点到即止”的特质,又有道家的随意性和超脱性,暴露了中国感悟思维的局限。感悟只是体验中的某一瞬间对宇宙本真的洞见和彻悟,感悟方法是中国古代治学最常用的方法。感悟,注重的是经验的积累,强调的是个体的特殊感受和瞬间反应。

值得推崇的是中国感悟的结果往往直觉了事态的发展趋势。感悟一词,起于人的体验,着落于人的生命智慧。人的感觉经验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生物的刺激反应,就是因为人的感悟渗透着潜在的博弈;生命智慧不同于纯粹的理性,始终与感性粘连,在感悟发生时,因感而悟和因悟而感很可能是一种双向的辩证的运动,很难用因果分析讲清,是一种高度的直觉,“理论的形成并不完全来自于我们的现实和经验,我们没有理所当然的事实作为前提,通过‘唯心’的思考仍可得出唯物的结论,而且这种结论往往还具有真理性。感悟其实是在进行模糊的“思想实验”,“只可意会”是中国管理智慧的特色,也是局限。当代中国管理科学研究能够突破思维上“不可言传”的千年吗?西方的实证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能够为“说不清”的中道管理智慧开辟言说的路径吗?某一瞬间的“偶然性”中有什么“必然性”?“道可道,非常道”可以理解成智慧,但也不排除某种思维的惰性。

《中道管理》没有用现代学术的形态系统深入地阐释“重点管理”这个法则;在文献e23中,却引用了国外的一个“重点管理”的研究证据:在“友好反馈”中,卫生保健系统执行主任,凭借偶然了解到的心理学知识:人决策时每次只能处理有限量的信息,开始对所辖20多个诊所考核指标实施“重点管理”,从原先200多个指标中,选择3类绩效指标——质量、成本、满意度。这3个方面都有一个总的测度。在下一个年度,通过使用更易理解的反馈形式,卫生系统的绩效得到了广泛改善,低绩效单位进步显著,“绩效考核体系”在“实证研究”中不断改进。把《中道管理》中“谁是重点”这个“感悟”到的答案,不是作为结论,而是作为研究的起点,使整个研究上升到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实证科学研究层面。实证研究之所以在国际上风行,被国内管理学界信奉,一个不易察觉的原因是它的“假设和命题”蕴含感悟智慧,而“实证之后”的“结论”比“感悟结果”更加精准。

“20世纪50年代以来,实证主义的思想一直在社会科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证主义认为现实世界是客观的。由于客观规律和事实的存在,使研究对象可以进行科学的测量,以此来解释、预测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根据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科学研究大多是从实验或问卷调查中得到数据,然后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研究结论。实证主义倡导的研究方法大多是用于检验预先建立的研究假设或命题,如果所得到的数据与研究假设的预期一致,就认为假设是可以接受的;一旦发现了与假设判断相反的结果,就有理由拒绝假设。换言之,实证主义思想强调的是理论的检验,而不是发展理论。在实证研究中出现的定性研究方法大多是为定量分析提供补充信息。”实证研究希望将研究纳人清晰的、可观测的、能重复进行的科学研究轨道,希望检验悟到的结果。“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指出,中国管理智慧中的个人的直觉和洞察力,在“建立研究假设或命题”时,在“大胆假设判断”方面是大有作为的;而实证研究对“直觉和洞察力”所得的结果,是能够提供有效信息予以证实或证伪的。理论的进步,总是依靠试错来进行的,试错就是“有意识地、审慎地试图发现错误以收寻证据驳倒该理论,包括诉诸于以他自己的才智设计的最严格的实验检验。”也就是说“小心求证”时,实证研究行之有效,于是各有所长的中西思维方式在管理学研究中出现了一个榫头——对接。

关于这个榫头,吴冠中大师有一个比喻很贴切,他说:“艺术到高峰时是相通的,不分东方与西方,好比爬山,东面和西面风光不同,在山顶相遇了,但是有一个问题:毕加索能欣赏齐白石,反过来就不行,为什么?又比如,西方音乐家能听懂二胡,能在钢琴上弹出二胡的声音;我们的二胡演奏家却听不懂钢琴,也搞不出钢琴的声音,为什么?是因为我们的视野窄。”这句话启示我们要站到更高的国际视野,将充满感悟智慧的中国管理艺术与实证主义管理科学研究方法对接,才能把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旗帜插上世界管理学研究的山巅。只有半山腰上固步自封的人才无视他人的长处,也只有没有文化信心的人才彻底依靠他人的长处。目前西方管理学研究的领先,正是因为他们“能听懂二胡,能在钢琴上弹出二胡的声音”,而我们“却听不懂钢琴,也搞不出钢琴的声音。”也就是说,实证研究方法暗含感悟智慧,而单纯的“中国式”感悟却难以进入实证的层面。

的确“因为我们的视野窄”。在管理中诸多问题恐怕不是一个笼统的“重点管理”能说清楚的,通过实证的科学研究,寻求合适的自变量,实现对应变量差异的解释,有助于实现管理学研究的严谨性。比如个人收入水平无法完全解释员工满意度,而组织情境、气氛、个人期望值和人格特征等外生变量,甚至误差变异,都有可能影响满意度,当我们把“逻辑思维的科学性与感悟”融合起来,通过实证研究,会得到一个比“凭印象”更科学的分配方案。又如,m理论指出“人是可以改变的,具有可塑性,但是要靠自己。这样论断对管理者而言,究竟有多大程度上的指导意义?尼采曾叹息:“自来,精神如同道德一样,成百次地实验而成百次地迷误。是的,人是一个实验。唉,许多无知和错误化作了我们的躯体!”在这个背景下,管理的首要问题,可能不是仅仅提出“人是可以改变的,具有可塑性,但是要靠自己”,而是要说清如何“改变”,如何发挥人的创造性,所谓民族复兴,就是把压抑、窒息的创造力重新焕发出来,从传统感悟思维模式中突围,认识现行研究方法、思维定势、管理模式的局限。

“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受到美国实证研究严谨性的启发,认识到中国现行管理研究粗放和照搬西方理论的危机,悟到传统经验和理论的可错性,吸收当代美国学者研究成果,通过移植“溯因推理”和“双环学习”概念,开发了一种将具体组织作为实验对象的新管理范式。这种管理学研究方法,找到了中西思维方式在管理学研究中对接的榫头,在感悟中“溯因推理”,在“双环反馈”中检验其方案效果,并质疑方案赖以产生的因果关系。

中国管理学研究迫切需要这样的“榫头”。把管理问题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既关注一般性规律,也不忽视个性特点;既寻求普适性的管理方式,也照顾到具体情境。

郭重庆在各种会议上强调,管理学是个学以致用的科学,中国管理学界应该直面中国管理实践,从照着讲到接着讲,到接着做,接着中国传统文化讲,接着西方管理科学讲,接着中国近现代管理实践讲,既要重视理论升华,又要重视中国情境与实证研究。“接着”就需要“榫头”。有机对接,才能检验“悟到的东西”,推进研究结论。

2管理创新的本源:社会实践

管理的创新,人们往往从制度改革、时代变迁来探讨,恐怕这些因素只是管理创新的结果和外因,它们与创新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对基本观念的重新理解,很有可能找到创新本源。观念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视角,世界观转变是管理创新的指导思想。

“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从个人层面看,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是研究者个人不断进化的有效途径,因为管理的决策对公司的命运有重大的影响,管理者的胜任力成为了关键性的并且常常是稀缺性的资源……这个进化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管理者观察、认识管理问题的范式的转变,世界观的转变和胜任力的提高。”这里,提出管理者转变世界观的问题,也就是管理创新要有新的指导思想;胜任力是指参与社会实践的深度、广度和力度。

管理学离不开哲学导航,哲学提供的正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有了世界观的转变,才会重新定位“我怎么管理?”“我怎么研究管理?”这样源头性的问题。“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的内涵就是一种观察、认识与解决管理问题的新方式——既然经验和理论有可错性,就不得不在实践中寻找新的因果关系和基于“该关系”的方案,把管理推向了无止境探索和创造的路上。世界观决定着管理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质地,无形中左右着管理方法和管理研究的方法,新世界观一定是因为它终结某种旧的观念而熠熠生辉,“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正是摆脱了感悟思维对“经验、理论”的过度依赖,才迈出了创新的步伐,其研究思路。

反馈1是一个验证,或者说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试错是科学的保姆,因为“根据片面的知识而采取的行动难免要犯错误,关键是尽可能迅速改善我们的知识,尽可能及早发现我们的错误,并消除它。”该模型的优点在于其有一个纠错环节,即反馈学习的环节,因为“溯因推理”和“制定的方案”也具有“可错性”,其中有一个关键性的双环学习过程:由反馈1构成了一个单环的渐进性学习…根据绩效调整方案,形成同一因果关系下的不同方案,但是,它并没有质疑方案赖以产生的因果关系(a一6);由反馈2构成一个双环的变革性学习,即根据绩效的高低,它不仅仅反思制定的方案,而且质疑方案赖以产生的因果关系(a一6)的正确性,因而具有很强的自我纠错能力。这个研究过程不仅是一个科学的探索实验,而且也是一个将科学原理转化成管理实践的过程。在新的指导思想下,在社会实践中,不仅实现管理研究的创新,而且实现了管理活动的创新。

“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以“友好反馈”为据,说明“问题b的确定、a—b关系的猜测、选择以及具体解决方案的设计,都深深打上了管理者的主观烙印,与管理者的经验,特别是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其内在的“溯因推理”逻辑机制吻合了管理的实践性、科学性、权变性特征,从而保障了管理的效果。“溯因”在中国感悟思维中是最模糊的,事实是在很多时候我们归因的往往未必是真正的原因。通过反馈2的自我纠错,“研究”把中国管理的朦胧感悟推进了理性思维的漩涡,是中国管理艺术向管理科学迈进的重要哲学台阶。凸显了研究结论具有“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的“科学”特质。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感悟一实证的对接”将使管理学研究向更高阶段迈进,更加精准,其概念模型

《中道管理》探讨的是管理的艺术,而“管理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注定管理学具有艺术和科学2个维度。人本主义管理学研究范式正在兴起,中国人文传统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地位正在提升,这为科学和艺术二维交融提供了时代契机。

中国感悟思维下的《中道管理》强调主观感应,重想象,直观对象,主要靠感性,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在感悟中注入了逻辑思维,强调客观理性,重推理,主要靠理智,以抽象思维为主。从个别中揭示一般,从个性中抽象出共性。分析对象,构造概念体系,对客观规律的不断揭示和描述,其哲学根源是遵循因果决定论,严谨而规范。

中华民族思维定势决定了中国人与管理艺术性有天然的血缘。德鲁克强调,管理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人文艺术——之所以称其为“人文”,是因为它涉及知识、自我认知、智慧和领导艺术等基本要素,知识、智慧与艺术等与个人价值观有关的来源离不开民族的人文传统,因此制度、文化、社会结构等民族性格因素作为自变量或调节变量必须是中国管理理论建构的因素,但不是全部。在中国管理情境中,更需要的可能不是我们拥有的,恰恰是我们缺乏的。管理科学的“中国性”不是指在中国应用西方的管理理论和定理,而是说这个管理理论和定理是中国人创造的;不是独立选择的,而是独立创造的;它是被现代中国管理困境激发出的学术原创冲动,它体现着中国人的管理思想和文化,它开启着中国人的管理世界,代表中国向世界输出有中道管理特色的管理科学。

3“中道管理”有待继续道说

“目前,中国管理研究相对滞后,研究基础较为薄弱,特别是在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和研究成果的原创性方面,与西方管理学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难以融人国际管理学界的主流。”

“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也指出,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在中国推行的最大困难是研究方法和研究证据的匮乏,最流行的案例教学强调的是问题的解决,而忽视了研究证据;人们关注的是具体方案而不是何以至此的原理,缺乏理论挖掘的学术研究,只是现实量的累积,始终无法实现质的突破。

原理的匮乏是研究方法局限和研究成果的原创性不足导致的。中国传统管理研究方法的局限是过分依赖感悟思维,遗忘了多元化的思维方法和多元化的理论范式,窒息了学术原创的活力。

中国管理学要摆正文化的客观性与历史继承性的关系,不泥古、不,必须刺激我们民族长期处于麻木状态的一个重要穴位——以逻辑思维为主的科学研究意识,激发出学术原创的冲动。

中国管理学发展离不开中国情境,更离不开中国管理学研究者的人文情怀。

从孔子提倡的“思无邪”,到后来主张“发乎情、止乎礼”,“温柔敦厚”的儒家传统,无不统摄在“人”必须符合统治阶级的道德规范这一铁腕之下,统治者要求人们正直而温和,宽厚而谨慎。几千年的专制文明一方面使人文明了,另一方面为了巩固集权统治也从某种程度上扼制了人的自我意识、自由精神、创造活力。温和谨慎难免固步自封,专制下自由的强音愈来愈弱,因循守旧窒息了创造的火花。中国封建专制文化的阴影难以消除,“大一统”难以培养自由、创造的精神和独立、自主的人格。爱因斯坦指出:“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进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管理学发展的真正动力是研究者的创造力的激活,“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闪现了这种学术创造力的火花,昭示着当代管理研究出现“中华气质”的可能性。

形成当代管理研究“中华气质”,第一要敢于质疑,任何创造都是建立在对一切既定文化成果质疑的基础上的。问题意识是一个学科生存、发展的关键,是学术研究的生命和灵魂“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开篇就指出现行的2类管理依据经验和理论都是有局限的,并着手创造一种新的管理依据。

第二要认清中西管理学“现成价值”局限。“中道管理”的局限是感悟思维的局限,是管理科学视野下管理艺术的局限;而实证研究擅长检验“假设或命题”,多强调的是理论的检验,而不是发展理论,理论的原创迫切需要在实证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感悟思维的优势,进入下一轮“大胆设想和判断”。《中道管理》的直觉和洞察力往往直接抵达了一个新的假设和命题,不可小觑。克服双重局限的方法既不是照搬西方管理理论,也不是因循守旧,而是“感悟一实证无缝对接”,“创造”普适性的现代管理理论。创造成就了我们民族辉煌的历史,也只有创造才能奠定这个民族在世界管理学上的地位。

目前,中国管理学之所以难以产生“中国性”,原因多少在于管理研究者以自己所选择、所认同的研究方法对待中国管理困境,始终在现成的管理思想中徘徊,以不同的“学术选择”代替“创造”。这样的管理学研究只是选择性的学术,产生不了思想性的学术。

系统管理理论的局限性篇8

一、财务管理理论的局限性

(一)财务管理逻辑起点的局限

长期以来,我国财务界研究财务管理理论总是以财务本质为起点。但是,财务本质并非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最本源的理论要素,以其作为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显得有些牵强。这是因为:其一,财务本质是一个纯粹理论性的范畴,缺乏与实践的直接联系,以它为起点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容易导致财务管理理论脱离实践。其二,财务本质本身是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的根源是理财环境的变化,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人们对财务的本质有着不同的认识。因此,以财务本质为起点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不能直接反映社会经济环境对财务管理系统的影响,无法揭示财务管理发展变化的真正原因。

(二)财务管理目标的局限

经济学视角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定位于企业价值导向,无论是利润最大化还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均在企业治理结构的框架下讨论企业利益主体的利益实现,即回答企业为谁而存在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其实质是对企业本质的认知。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基本目标和企业使命等企业理论的命题是同一的,并没有作严格的区分。以企业目标代替财务管理目标的结果是目标被抽象化,造成了实务中的迷茫,忽视了财务管理的独特性,目标与财务活动的联系被削弱,失去针对性。目标是抽象的、不明确的,不能有效地指导实务。由此造成在企业运行框架中难以明确财务管理的独特作用,财务管理活动的效果也很难界定,目标的评价功能发挥不了。

(三)财务管理研究方法的局限

在研究方法上,目前财务管理理论所采用的方法似乎更接近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而非管理学的方法。它以资本市场的运转和各种金融资产的估价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微观经济学的最优化理论、效用理论和风险理论等为基础,再依据一系列的假设建立数学模型,作为企业筹资、投资和股利分配等财务管理活动的理论与方法指南。但这种研究方法一方面没有完全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特别是没有完全从企业整体和长远发展的角度对财务管理规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这种近似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前提性假设,如所有的市场是完全竞争性的、信息是完备的、交易成本为零等基础之上,但这一基础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财务管理理论与从企业管理角度发展起来的企业战略理论之间,自然就会产生矛盾,使之不能完全有效地支持企业的整体战略。

(四)财务管理研究范围的局限

由于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财务管理理论在研究范围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资本预算过程对企业管理实践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目前的财务管理理论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投资项目评价这一领域,很少研究这一过程的整体及其他重要环节,而这些对于做好投资决策也许更为重要;再如,财务管理理论以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假设为前提,往往把许多战略管理上非常重要的因素作为无关变量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还有,由于财务管理理论已发展到“严谨的数量化”阶段,它对许多难以数量化或非数量化因素的研究还不够重视,而在战略管理中,这些因素很可能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研究范围的局限性,使目前的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缺乏与企业战略的相关性,从而不能完全适应战略管理的要求。

二、财务战略管理

(一)财务战略管理与传统财务管理的区别

财务战略管理是指企业在分析理财环境的基础上,服从和服务于企业战略的前提下,对企业资源筹集和配置活动进行的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它是战略理论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应用与延伸,其与传统财务管理的区别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视角与层面不同

财务战略管理运用理性战略思维,着眼于未来,以企业的筹资、投资及收益的分配为工作对象,规划了企业未来较长时期(至少3年,一般为5年以上)财务活动的发展方向、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和策略,是企业日常财务管理活动的行动纲领和指南。传统财务管理多属“事务型”管理,主要依靠经验来实施财务管理工作。

2.逻辑起点差异

财务战略管理以理财环境分析和企业战略为逻辑起点,围绕企业战略目标规划战略性财务活动。传统财务管理主要以历史财务数据为逻辑起点,多采用简单趋势分析法来规划财务计划。

3.职能范围不一样

财务战略管理的职能范围比传统财务管理要宽泛得多,它除了应履行传统财务管理所具有的筹资职能、投资职能、分配职能、监督职能外,还应全面参与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过程,履行分析、检查、评估与修正职能等,因此,财务战略管理包含着许多对企业整体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内容,是牵涉面甚广的一项重要的职能战略。

(二)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

1.动态性

由于财务战略管理以理财环境和企业战略为逻辑起点,理财环境和企业战略的动态性特征也就决定了财务战略管理的动态性。财务战略管理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财务战略管理过程具有连续性;二是财务战略管理具有循环性;三是财务战略管理具有适时性;四是财务战略管理对象具有权变性。正确把握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动态性特征非常关键,美国邓恩·布拉德斯特里特公司经过对美国企业长期观察后总结出六条导致企业破产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企业思想僵化,缺乏随环境变化而变化战略及战略管理的灵活性。

2.全局性

财务战略管理面向复杂多变的理财环境,从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出发,其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财务战略管理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更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既重视非人力资产的管理,也重视人力资产的管理。传统财务管理所提供的信息多是财务信息,而财务战略管理由于视野开阔,大量提供诸如质量、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等极为重要的非财务信息。

3.外向性

现代企业经营的实质就是在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条件下,解决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经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问题。财务战略管理把企业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观察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增强了对外部环境的应变性,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4.长期性

财务战略管理以战略管理为指导,要求财务决策者树立战略意识,以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为理财目标,从战略角度来考虑企业的理财活动,制定财务管理发展的长远目标,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资源配置和预警功能,以增强企业在复杂环境中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的持续竞争力。

三、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模式和基本内容

财务战略管理立足于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革的背景条件下,充分吸取战略管理的基本思想,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财务战略管理是企业财务决策者根据企业制定的整体战略目标,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所制定的用以指导企业未来财务管理发展的财务战略,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财务战略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与评价的动态管理过程。

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管理。一个较为完整的财务战略管理过程由四个基本环节构成。这四个环节按先后顺序分别为理财环境分析、财务战略制定及目标分解、财务战略实施和财务战略实施结果评估与控制。

财务战略是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流动和实现企业战略,为加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在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财务战略是战略理论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与延伸,不仅体现了财务战略的“战略”共性,而且勾画出了财务战略的“财务”个性。

一般来说,财务战略有三种路径选择:扩张型、稳健型、防御收缩型。

企业选择扩张型财务战略不是偶然的,这与其企业生命周期所处阶段、高成长的企业发展战略息息相关。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大多数企业的发展可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一般来说,在企业的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宜采取扩张型财务战略,在成熟期则一般采取稳健型财务战略,而在衰退期企业应采取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

flexlink上海有限公司从2000年在上海成立代表处、2003年成立分公司至今,在中国已经有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在各方面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资金相对充裕,企业已拥有核心竞争力和相当的规模,对于这样一个处于成长期的公司来说,可以考虑通过内部扩张、外部扩张战略实现外部发展。

企业生命周期所处阶段及企业发展战略促使flexlink在中国的财务战略选择了扩张型的路径。在扩张型财务战略中,投资、筹资和收益分配是三大核心内容。

投资战略。flexlink的扩张型财务战略在投资环节上可以将财务资源向营销及产品质量倾斜。营销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通过对营销的财务支持可容易地提升企业的销售额,实现企业提高市场份额和增加利润的目的。此外,产品质量也是整合内部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一环,企业通过对产品质量的财务支持也应不遗余力。特别是对于一家外资企业来说,质量是其在中国的一大优势,也是其高速成长的保障。企业的财务战略便是要将企业的财务资源支持企业的营销及产品质量战略。

筹资战略。高成长企业的一个明显标志是高销售增长。面临销售高增长时,高成长企业往往面临极度的资金饥渴,这主要是因为销售增加通常会引起存货和应收账款等资产的增加。销售增长的张力越大,资金饥渴就越严重。

系统管理理论的局限性篇9

自1996年实行税收征管改革,推行新的税收征管模式以来,虽然我国税务稽查制度已得到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无论在法律定位还是机构设置方面,无论在理

论建构还是制度设计方面,都存在着一些矛盾、冲突和偏差。

【一)税务枪查的目标及其法律定位

税务稽查的目标与法律定位,是税务稽查整体制度构建的基石。目标与任务的明确是税务稽查制度存在的基本出发点,而法律定位的清晰则是税务稽查制度的合法性和效率性依据。但我国现有的制度体系不仅对税务稽查没有明确的界定,同时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之间也存在不一致或矛盾之处,导致对税务稽查基本内涵和外延的不明确。

1.法律层面的制度缺失。我国现有法律和行政法规并没有对税务稽查进行明确的界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只在第11条规定“税务机关负责征收、管理、稽查、行政复议的人员的职责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除此之外再无对“稽查”的表述。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税务稽查的最终目标同征收、管理等都是服务于税法功能与税收法治的实现,只是在具体实现的途径上有所不同,并且必须与征管等职能严格执行“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在《税收征管法实施细2则》中,也并未对税务稽查制度进行明确,只是对《税收征管法》第14条【2】关于税务机构设置方面进行了说明,《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9条规定:“按照国务院规定设立的并向社会公告的税务机构,是指省以下税务局的稽查局。稽查局专司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件的查处。”但这种专司职责是否就是税务稽查的全部职责,或者说税务稽查是否还存在着广义与狭义的区分,若存在种种区分在现实制度中的具体反映又当为何?除此之外,对于稽查机构的职能等再未明确,只在第六章“税务检查”部分规定,“税务机关应当制定合理的税务稽查工作规程”。

因此,从立法法意义上的“法律”体系理解,能够准确界定、有效规范税务稽查基础制度的“法律”并不存在,这种法律定位上的缺失不仅使得税务稽查制度缺乏基本的法律依据,也使得税务稽查制度在具体实施中更多地依赖于税务部门的通告,更使得其合法性与正当性受到社会的质疑。

2.规范性文件的冲突矛盾。由于法律层面的制度缺失,对于税务稽查的理解和实践操作,更多地表现为以税务部门的通告等为依据。2001年《税收征管法》修订后,新

的税务稽查工作规定一直没有出台。因此,1995年国家税务总局的《税务稽查工作规程))(国税发「1995〕226号)成为指导税务稽查工作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制度规范。该规程规定了税务稽查的基本任务是“依照国家税收法律、法规、查处税收违法行为,保障税收收人,维护税收秩序,促进依法纳税,保证税法的实施”。同时规定,“税务稽查是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扣缴义务情况所进行的税务检查和处理工作的总称。税务稽查包括日常稽查、专项稽查、专案稽查等”。这一定义成为人们研究税务稽查制度的普遍出发点。可见在此,“税务稽查”概念的外延较广。

但随着税务稽查制度的发展,尤其是随着《税收征管法》的修订,对于税务稽查的外延,在国家税务总局的诸多文件中已经受到一定的限制和缩小。如2003年国家税务

总局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基础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国税发[2003]124号)就将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日常性检查及处理划归基层征收管理机构,税务稽查的主要任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日益被定位于“通过查处涉税违法案件,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3】

虽然《税收征管法》2001年修订后,并没有专门的税务稽查工作规程,但从制度运行来看,修订前与《税收征管法》不合的若干制度,也在逐渐地被税务部门新的通告所取代,“法”与规范性文件之间的冲突也逐步得到了解决。

尽管文本意义上冲突逐渐消洱,但税务稽查仍然缺乏统一、明确的法律定位,其内涵、职能不清,突出地反映在外延—税务稽查机构的设置与职能方面,即税务稽查机构的法律定位问题同样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税务稚查机构的法律定位

税务稽查机构是税务稽查职能实现的物质基础,一方面税务稽查机构的合理建构取决于税务稽查法律职能的统一与明确,另一方面税务稽查机构职能的有效发挥将促进税务稽查功能与目标的实现,从而推进整体税收法治与和谐社会的建构。但如前所述,税务稽查的定位不明,影响了在制度推进中税务稽查机构本身的定位及其职能、职权的实现与

完善。

1.税务稽查机构的职能。根据《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9条的规定,稽查局专司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件的查处。虽然规定了稽查局的四项专司职能,但是否这就是稽查机构的全部职能,日常稽查、专项稽查、专案稽查等职能是否全部归属于稽查机构,还是在税务系统内部有更细致的分工,这在法律上也没有得到明确。该条第2款规定“国家税务总局应当明确划分税务局和稽查局的职责,避免职责交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稽查局职责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3]140号)指出,在国家税务总局统一明确之前,稽查局的职责主要是:稽查业务管理、税务检查和税收违法案件查处;凡需要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进行账证检查或者调查取证,并对其税收违法行为进行税务行政处理(处罚)的执法活动,仍由各级稽查局负责。

从国家税务局系统稽查局的职能来看,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国家税务局系统机构设置明确职责分工的意见》(国税发〔2004〕125号)的规定,国家税务局稽查局的主要职责是,“组织贯彻税务稽查规章制度,拟定具体实施办法;负责稽查选案、检查等工作;负责税收举报案件的受理、上级交办、转办及征收管理部门移交的有关税务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负责上级稽查局对稽查情况进行复查复审工作的组织与配合;负责与公安、检察、法院协调税务稽查中的司法工作,对涉嫌犯罪的案件,税务机关除依法进行行政处理(处罚)外,要严格执行国务院《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及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负责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其他抵扣凭证涉税问题稽查和协查工作;牵头组织税收专项检查和整顿规范税收秩序工作”。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工作的若干意见))(国税发〔2004〕108号)的规定,在税收征管中涉嫌“偷逃骗抗”等税收违法行为需要立案的,要及时移交税务稽查部门查处。同时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国家税务局系统机构设置明确职责分工的意见》(国税发[2004]125号)规定,税收违法案件的查处(包括选案、检查、审理、执行)由稽查局负责,专项检查部署由稽查局负责牵头统一组织。同时,该意见明确要求各地税务机关应划清日常检查与税务稽查的业务边界,提出加强协调配合的具体要求。

据此,无论是关于稽查机构的具体业务的规定,还是关于税收征管和税务系统职责分工的规定,可以看出目前稽查局的职能主要集中于专项和专案稽查,而不包括日常稽查。

但税务系统的职能分工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而不能仅仅从实践的操作或是含混的法律文件中进行推断。

2.税务稽查机构的法律定位。组织税收收人是税务机关最主要的职能,而收人来源一方面是通过征收申报人库税款,另一方面是通过稽查取得查补收人。同时,《税收征管

法实施细则》第9条还赋予了稽查机构执法主体资格,为税务机关打击涉税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法律保障。故税务稽查机构作为税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征管机构之间的协调运作不仅关系着税务稽查机构自身的职能完善,也关系着税务机关整体职能的实现。

在稽查与征管之间的协调方面,目前的划分主要依据是:在征管过程中,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日常性检查及处理由基层征收管理机构负责;税收违法案件的

查处(包括选案、检查、审理、执行)由稽查局负责;专项检查部署由稽查局负责牵头统一组织。【4】

在稽查系统内部,由于同时存在着国家税务局系统和地方税务局系统,各设稽查局,但目前对于两个系统内的稽查局之间的配合与协调并没有明确的规范。同时,上下级稽

查机构之间的关系,目前虽然国家税务总局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国家税务局系统机构设置明确职责分工的意见》(国税发[2004]125号)明确了上级稽查局对下级稽查局的执法办案进行指挥协调的职权,但目前稽查局在各级税务机关都有设立,对专项稽查和专案稽查的需求在地域分布上也有所不同,目前的机构设置造成了机构和人员的重复,也使得对于大案要案的稽查缺乏跨区域的协调机制,使得存在稽查力量不足的潜在危机。

(三)我国税务稽查的实践及其缺陷

由税务稽查及其机构的职能与地位的缺陷不仅反映在法律规范的不足,更突出地表现在制度实施中的不足。

1.税务稽查的职责与职权不明。如前所述,《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规定了稽查部门的专司职责,即“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件的查处”,但并没有明确是否属于稽查的全部职责?这使得稽查机构在进行日常稽查、专项稽查、专案稽查时,实际上是欠缺法律依据的。与职责相对应的,是税务稽查机构的职权。

由于法律上对“检查”与“稽查”往往并列使用,而税务稽查是税务检查的一类,故对于《税收征管法》第四章“税务检查”关于税务机关职权的规定,可以被认为是税务稽查机构行使职能时所享有的职权。如查账权,生产、经营场所和货物存放地检查权,责成提供资料权,询问权,对托运、邮寄应纳税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的有关资料检查权,存款账户查询权,税收保全或强制执行措施实施权,录音、录像、照相和复制权等。【5】

可见,即使在大案或要案的查处中,稽查机构的执法权限仍然局限于一般性的检查权限。虽然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税务稽查机构执法主体资格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7]148号)明确了税务稽查机构具有独立执法主体资格,并且《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9条也授予了稽查机构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作出税收处理、处罚决定的权限,但有限的执法权影响了其执法效力。

2.税务稽查的内部关系—稽查与征管机构的职能不清。我国现行税务稽查制度的建立实际上是根据近代茜方分权制衡理论在税收征管制度上的具体应用。如前所述,由于税务稽查与税收征管在职能方面存在着天然的交叉,而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若干文件,试图划清税务稽查与征管的界限,基本的内容是“征管部门负责日常检查、稽查部门负责

日常检查之外的案件检查与专项检查”。但事实上无法解决实践操作中的职责交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稽查机构与征管机构的重复检查。根据有关规定,征管机构纳税申报的日常检查和纳税评估的期限原则上以纳税申报的当期、当年为主,税务稽查的期限以往年度为主,

但在实际执行中,时常发生征管机构对以往年度也进行检查和纳税评估的情况。《税收征管法》第56条明确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接受税务机关依法进行的税务检查。对纳税人的这种重复检查,甚至带来处理的重复或不统一,不仅加重了纳税人额外的负担,还带来了税收征管体制的系统性混乱,妨害了和谐征纳关系和税收法治的构建。

(2)稽查机构与征管机构的协调缺失。“相互分离、相互制约”是《税收征管法》对二者关系的基本定位,但同作为税务机关的职能部门,除了彼此之间的相对独立性,稽查机构与征管机构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但实践中,由于二者在职能划分上存在交叉,在重复检查之外,还存在着征管机构在日常检查和纳税评估中,发现被查户和被评户以往年度有重大问题也不按规定程序移交稽查局,而是直接查补税款,加收滞纳金;【6】或者虽然稽查机构在稽查过程中获取了重要信息,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传导和沟通机制,使得征管机构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或者征管机构片面地理解了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内涵,不能给稽查机构提供信息支持,从而使得稽查泛化。【7】这种信息上的不沟通造成的管理盲区,给诸多偷逃税单位和个人可乘之机,严重削弱了税法的严肃性和刚性。因此,作为税收功能实现的重要支柱,稽查与征管只有在分工明确的基础上,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保证彼此功能最大地发挥。

3.税务稽查的外部关系—与公安、检察机关等部门。税务稽查的涉案对象为在税收征管活动中有纳税义务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及相关当事人。根据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税收征管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税务违法案件由税务机关管辖,涉税犯罪案件由公安机关的税案侦查部门管辖,由于税务、公安两机关查处、侦办税案的执法力度和专业技术力量各有不足,导致涉税案件的查处工作有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方面,由于稽查权限不足,税务稽查的职能实际上被分解为税务机关和公安机关的三个部门,即税务机关的征管机构、稽查机构和公安机关的经济侦察机构,因此稽查机构在调查取证、追缴税款等方面,需要相关执法部门或管理单位建立稽查协作网络,联手打击偷逃骗抗税等违法行为。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明确的协查机制,松散型的税警配合,使税收执法刚性并无实质性提高,税务稽查的手段有限,使得其职能实现受到很大制约。

4.税务稽查的纵向关系。我国目前国税、地税系统分设,而稽查部门也同时存在国税和地税系统。一方面造成了成本增加和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尤其在后者,地方政府的干预使得稽查机构的独立性再次被削弱。虽然分税制下分设国税、地…税两套系统,在税收征收管理上和财政利益的划分上有一定必要性,但把这种分设关系应用到案件查办当中,反而降低了稽查效率。无论是专项稽查还是专案稽查,往往同时涉及国税和地税系统,因此对于特定纳税人而言,除了要接受一个系统(国税或地税)的两个以上部门(征管机构、稽查机构等)的检查,还有接受另一个系统检查的可能性。尤其在两个机关认定的事实不一、处理意见不一的情况下,不仅造成了对纳税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影响了税务部门的效率和合法性。基于目前税务稽查制度方面的困境与缺陷,有必要对税务稽查的国际经验进行研究和借鉴。三、税务稽查制度的国际比较

税务稽查在世界各国的税法实施中都受到了普遍的重视。从合理的税务稽查权限、规范的稽查机构设置等方面,都有值得我国借鉴之处。

(一)关于税务稽查机构

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税务稽查模式,基本上实行完全独立于征收系统之外的稽查模式,即将税务稽查与税务征收机构分别设置。

美国联邦、州、地方均设有各自的税务机构,联邦一级为国内收人局,州、地方分别设有相应的税务局。各级的税务机构均设有专门的税务稽查机构。国内收人局总部及大区

税务局都设有单独的税务稽查组织机构,一般以管理税务稽查工作为主,通常不负责案件查处工作,案件查处工作主要由分区税务局的稽查机构负责。【8】税务稽查人员拥有很大的查处权,通常可以查阅纳税人的账户、存款,发现问题时,有权直接冻结存款、查封私宅、收缴财产,直到纳税人缴清税款。【9】

德国税务局内部,根据经济区域、税收工作量和人口密度等因素,设有征收分局、稽查分局、违法案件调查分局。征管分局负责联邦、州、地区三级行政机构的税收征管工作,接受纳税人纳税申报,负责管辖范围内的中小企业的日常稽查。稽查分局负责大型企业的稽查工作,接受征管分局移送的案件。调查分局具有司法职责,负责税务稽查分局移送的涉税犯罪案件和公民检举揭发的涉税犯罪案件的各项调查和刑事侦察工作,其中经调查与侦察,认为构成刑事犯罪的案件要移送司法部门查处;认为未构成刑事犯罪的案件,要移送税收征管分局来处理。而调查分局的调查人员不配枪支,不授警衔,但具有税官和警官的双重身份,拥有税收违法犯罪刑事调查权。【10】

日本则将税收犯罪的刑事侦查权赋予税务机关的一个特别部门(即税警部门)来行使,税警部门专司打击税收犯罪活动,违法活动则由一般的税务人员负责调查。由以上国家的税务稽查机构设置可以看出,各国对税务稽查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都设置了专门的稽查机构,并且还突出涉税犯罪案件的稽查,将该项权力授予专门的机构。

(二)关于税务稽查的职权与税警制度

税务稽查的职权关系着税务稽查职能的实现程度,而为了弥补税务稽查执法性和刚性不足的潜在可能,国外对此的补充和完善主要是通过税警制度体现。

德国的违法案件调查分局实际上是一个不配备武器、不授予警衔的税务警察机构,具有警察、检察和行政三种职能,兼具税官和警官的双重身份。

俄罗斯、意大利则实行的独立税务警察制度,脱离于公安、税务部门之外,自上而下自成体系,属于司法部门,是国家的一种特殊武装力量,可以保存和携带枪械和其他专用武器。其优势在于高压集权、政出一门、反应迅速,便于协调行动,统一指挥,能有效地打击税收犯罪。

日本则在大藏省国税局内部设立查察部,也称税收犯罪调查部,并在各地财政局内部设立相应的查察部,从而完成了税警机构的组建。国会通过《打击国税犯罪法》,授予查察官(即税收犯罪调查人员)调查税收违法犯罪行为的刑事调查权和一系列相应的刑事侦查权。即税务警察不仅有权对一般税收违法行为进行调查,还有权进行犯罪调查。因此,税收犯罪行为由查察官直接移交检察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不必通过警察部门。因此,从形式上看,税务警察属于税务行政人员的一种,但实质上整个调查过程适用的是特别的司法程序而不是行政程序。在取证程序的严格程度上,税务调查体现了行政合法与效率兼顾原则,由税务署长同意就可以进行。税收犯罪调查程序要严于课税调查程序,强制调查权须经法院授权才可以行使。【11】

从各国关于税务稽查的职权与税警制度的选择来看,税务稽查的功能主要定位在打击和惩戒税收犯罪。为了实现这一功能的有效性,各国除了设置专门的负责机构外,还通

过法律赋予稽查机构更多的权限,即在一般的询问、检查权限之外,还规定税务稽查人员在调查案件时拥有搜查住所、封存账簿、查封财产等刑事侦查权。虽然程度不同,但税务稽查部门或多或少都拥有一定的刑事侦查权,如强制检查权或人身自由限制权,从而为打击犯罪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因此,无论是机构设置还是功能定位,对我国税务稽查制度的改革与完善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通过法律授予税务稽查部门在特定情况下的特殊权限,增强税务稽查部

门的独立性和执法性等。

3、我国税务稽查制度的改革

(一)税务稽查的基本定位与改革思路

税收稽查是税收执法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税收公平正义的最大体现。因此,对税务稽查的定位,需要同时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考虑。微观方面,主要是稽查机构内部的部门设

置、职能分工等,同时,包括稽查机构设立的形式、职能配置以及上下级稽查部门之间的管理体制等。宏观方面主要涉及税务系统内稽查与征管、法制机构的关系以及税务稽查与公安、检察等部门之间的关系。

因此,改革的思路应当是从法律上保证税务稽查的地位与独立性,完善和强化税务稽查的职能与执法手段,确保其刚性。

(二)税务稽查制度改革的路径

1.实行全国统一和垂直领导的税务稽查管理体制。统一和垂直领导的税务稽查管理体制体现了税务稽查机构纵向安排的发展趋势。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体化的税务稽查管

理体制,形成独立的税务稽查系统,将实现相互配合、信息共享、降低成本。

垂直管理体制的重要作用之一在于将税务稽查机构与其所在的地方政府之间树立一道隔离墙,防范地方政府在政绩观驱动下对稽查机构的不当干涉。在原有的按照行政区

划层层设置稽查机构的制度下,稽查职能的发挥将明显受到影响。这一新管理架构的生命力在于,必须树立垂直管理体制的权威,不容地方政府和各类利益集团染指,保证税务稽查的统一性与有效性。

垂直管理体制在我国宏观调控领域已是普遍的制度模式,我国目前比较重要的政府职能部门,主要包括履行经济管理和市场监管职能的部门,如海关、工商、烟草、交通、盐业的中央或者省级以下机关多数实行垂直管理。1998年人民银行撤销省级分行,设立9家大区制分行,此后,银监、证监、保监均参照实行垂直管理,同年,省级以下工商管理机关实行垂直管理。200。年,省以下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局和药监局都卖行垂直管理。2004年,国家统计局各直属调查队改制为派出机构,实行垂直管理。同年,省级以下土地部门的土地审批权和人事权实行垂直管理,借以强化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2005年,国家安监总局下面的国家煤监局实行垂直管理。除了上述形式的垂直管理以外,我国实行的督察制度又催生了来自不同中央部门的跨省区的大区机构,通过巡视、检查来督察中央政令在地方的实行情况,如2006年国家土地监督制度的建立,这也可以看成另外一种特殊的垂直管理形式。【12】

因此,在借鉴我国现有各类垂直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我国税务稽查的现实需要进行制度设计。具体的设想是:由国家税务总局的稽查局统一、垂直领导全国的税务稽

查队伍,打破行政区划设置,按照大经济区域设立若干稽查分局,即为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如北京、广州、武汉)分局,稽查分局以实施稽查、办案为主并具有系统业务管理职能,稽查分局以下再设若干稽查特派员。这样有助于实现征管和稽查的分离,提高执法权威。与此同时,整合我国目前的国税、地税两套并行的税务稽查力量,即在现有的稽查人员中保留部分精干,其余充实到征收机构中。

2001年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改进和规范税务稽查工作的实施意见))(国税发「2001〕118号)明确提出在市(地)、县(市)两级逐步实行一级稽查体制。在市(地)的全部城区、

直辖市的区和县(市)的全域集中设立稽查局进行一级稽查;在大城市或城区较大、交通不便的城市,市稽查局可以适当设立少数分支机构或派出机构,以保证有限的稽查力量充分使用。这样,一级稽查的逐步推进,将成为促进税务稽查机构纵向体制完善的制度基础。

2.依法确认税务稽查部门为有较高独立性的办案机关。在理论上,税务机构的专属管理权具体分为专属征管权和专属检查权。专属征管权与专属检查权,是不能互相代为行使的,否则就不成为专属权。故应当抓紧修改《税收征管法》,制定具体管理办法,加强稽查组织体系的构建,加快稽查的专业化进程,使稽查机构成为独立于征收系统之外有较高独立性的税务稽查办案机关,并赋予其管理和直接办案执法的职能,使其既是一个稽查实体,又是一个稽查管理指挥中心,以使稽查部门真正独立行使对外打击偷税、抗税、骗税行为,对内以查促收、以查促管、以查促廉的职能,充分发挥稽查在整个税收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日常检查则归属于征管机构职能为宜,征管部门在税收征纳过程中既负担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履行程序法方面的管理,如税务登记等,又负责进行实体法方面的管

理,如确定计税依据等,为其进行日常检查提供了充分的信息资源。稽查机构主要进行专项稽查和专案稽查,这样将更有利子合理安排稽查的力量,从而建立一支以实现税收公平正义最大化为目标,以保障善良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税收秩序为宗旨,以查处税收大案要案、打击税收犯罪活动为主要任务的精干、高效、公正、廉洁的税务稽查队伍。

3.赋予税务稽查部门较大的执法权。如前所述,税务稽查部门的主要职责在于查处税收大案要案,故需要在从法律上确认稽查的执法主体资格的基础上,赋予税务稽查部门

较大的执法权,为稽查部门采取税收保全、税收强制执行措施、暂停支付和扣款,以及对有关证据实施保全措施等提供必备的法律依据。只有通过法律上的明确规定,税务稽查才能真正得到司法机关的支持。与此同时,可考虑修改《税收征管法》,设“税务特别调查(或税务稽查)”专章。

针对涉税违法犯罪日益智能化、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既需要协调好税务稽查与税收征管机构、税收法制机构的关系,依法明确各自的权力和责任;又需要拓宽部门(纪检、监察、财政、审计、海关、银行、司法等部门)协作的深度与广度。税务稽查部门应与外部执法或管理单位联手办案,建立情报交换机制。稽查部门应建立信息交换平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多执法部门或管理部门的信息共享,建立稽查协作机制。

4.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税务警察制度。从目前的现实考虑,在我国单独设立税务警察系列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如政府机构的庞大、引起纳税人的反感等等。因此,目前在

我国应当通过对税务稽查的职能完善,即把涉税犯罪的刑事侦查权赋予税务稽查部门行使,在税务稽查机构内部设立人员固定的税务犯罪刑事侦查机构,即“不配备武器、不授予警衔”的税务普察制度,赋予其刑事侦查权,将公安机关经侦部门查办税案的职责移交给税侦机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案件的查处效率,而且可以借助刑罚的威慑力提高税务机关在纳税人心目中的权威。税务普察隶属于税务稽查机构,实行统一垂直的管理体制,也将成为税收征管中国税、地税系统改革的契机。同时,由于实践中税务稽查部门一直参与税收案件的查处和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工作,实际上已承担着部分侦查税收犯罪的职责,在税收犯罪的调查、认定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组织上也有较为完备的系统和工作制度,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税务警察制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因此,应当通过立法程序,修改《刑事诉讼法》,赋予税务替察查处重大涉税案件的特别调查权和刑事侦察权。

五、结语

在建设和谐社会和税收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强化税务稽查工作,对于促进税务稽查效能的发挥,打击涉税违法犯罪活动,净化税收环境,维护公平正义,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维护国家税权,意义重大。税务稽查制度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税务稽查制度在我国实施10年来,随着实践的发展,仍有诸多方面需待改革,对其理论和制度构建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囿于篇幅,不能对税务稽查制度进行全面的研究,只能选取制度的核心进行改革构建,从而成为税务稽查的制度基础。从长远的角度看,税务稽查制度本身的完善也是税收法治和和谐社会构件的内在要求。

注释

【1】参见王伟城《回顾与展望:中国税务稚查体制史革》,2004年12月在广州召开的“第二届中国高校财税法改革研讨会”的会议论文。

【2】《税收征管法》第14条规定,本法所称“税务机关”是指各级税务局、税务分局、祝务所和按服国务院挽定设立的并向社会公告的税务机构。

【3】贺邦靖:《坚持科学发展强化依法枪查为构建公平正义的征收环境提供有力保障》,2007年全国税务稽查工作讲话。

【4】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基础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国税发[2003]124号)。

【5】《税收征管法》第54~58条。

【6】赵明宇:《浅议现行征管模式中的征管与稽查的协调》,镇江地方税务局调研报告。

【7】参见李青《税收管理》,第118页,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8】参见刘次邦、《美国税务稽查法律制度及其启示》,载《涉外税务》,2006(l2).

【9】参见李青编著《税收管理》.第121~121页,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10】参见张跃建、陈友福《德国的税务管理模式、税务稽查体系及借鉴意义》.载《税收与企业》,2003(1)。

系统管理理论的局限性篇10

根据县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部署要求,我局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圆满完成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阶段的工作,目前全面展开整改落实阶段的工作。为了抓住关键,把握重点,扎扎实实地做好解决问题和完善规章制度各项工作,我局针对前两个阶段查找出来的存在问题,先后召开局领导班子专题会议、局机关组织生活会,分析整改落实各项工作,确定整改项目,划定整改标准,制定整改措施和落实整改责任,力求取得新提高、新进展、新收获,确保学习实践活动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学习实践活动“联系实际、讲求质量、取得实效”的原则,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实现卫生局机关作风显著改善,卫生系统内部监管不断加强,卫生系统内部改革不断深入,有效地推动和促进全县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存在问题

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活动分析评议阶段中,我局广泛征求干部、职工以及社会各领域对局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意见。据统计,共发出征求意见表100份,收回95份,征求到意见或建议26条。意见和建议集中反映了班子的领导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梳理归纳为发展理念与思路、机制与体制、民生问题等九类。1、抓学习按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2、对乡(镇)卫生院的监督不到位。3、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不够。4、公共卫生体系还不够完善。5农村卫生投入严重不足。6、卫生执法监督还有许多薄弱环节。7、仍然存在“重医轻防”的老问题。8、卫生系统编制和装备严重不足。9、领导班子在抓科学发展观创新的亮点不多。为专题召开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局机关组织生活会,以及整个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提供十分重要的组织和思想保证。

三、整改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措施

(一)抓学习按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整改内容)。

整改目标:通过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强化三种认识、提高三种素质。一是强化广大党员干部对新时期党员标准要求的新认识,深化对建设和谐*发展机遇意识的新认识,深化对卫生工作要求的认识,达到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文明素质和业务素质;二是全面增强三种能力、实现三大工作目标,即全面增强班子驾驭能力,增强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和工作推进能力,增强服务发展的能力,实现全面增进班子团结、提升服务水平、促进卫生工作的目标。

整改措施:

1、加强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坚持党组完善中心组理论学习和干部职工集中理论学习制度,突出加强对重要理论思想,前沿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对县委十一届第五次会议精神的学习理解,不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认识,切实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原则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素质。

2、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强化把握卫生事业发展规律,坚持思想与形势的紧密结合,要紧跟形势任务的变化,把握工作特点和规律,坚持与时俱进。要认真向书本学习,增强工作的系统性。要虚心向基层和群众学习,做好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群众的新创造、新经验指导新的实践。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紧密联系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学以致用,学有所成的原则,做到学习政策法规与经济社会建设紧密结合,与职能所赋予的工作相结合,突出学习成果转化,落实到促进工作更快更好发展上来。要坚决摒弃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的教条主义学习方式方法。

整改时限:从现在开始,争取用1~2年时间取得实质性进展,并长期执行。

整改责任领导:*局长、*书记

整改承办部门:县卫生局办公室

(二)对乡(镇)卫生院的监督不到位(整改内容)

整改目标:加强监督管理、强化工作意识。

整改措施:

1、加大基层的调研频次,着力解决基层的实际困难。

2、局班子领导分片挂钩乡镇卫生院进一步细化卫生工作及目标。

3、进一步制定完善制度做好人、财、物的管理工作。

整改时限:从现在开始,争取用1~2年时间取得实性进展,并长期执行。

整改责任领导:局班子领导

整改承办部门:县卫生局人事专干、业务股

(三)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不够(整改内容)

整改目标: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训管理,用好用活现人才,更好地促进我县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整改措施:

1、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批责任心强、医风正、懂技术、会管理的优秀人才进入卫生系统。

2、积极推行院长竞聘上岗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度。

3、加强乡镇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有针对性实施对乡镇卫生人员的学历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继续教育;采取灵活的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在职人员考取职业资格,合法从医。

整改时限:从现在开始,争取用1~2年时间取得实性进展,并长期执行。

整改责任领导:局班子领导

整改承办部门:县卫生局人事专干、业务股

(四)公共卫生体系还不够完善

整改目标:提升卫生系统公共卫生应急能力。

整改措施:

1、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机制。

2、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配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基本仪器装备和人才队伍,认真开展人员培训,全面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3、继续组织开展乡村医生培训,大力提高乡村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满足社区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整改时限:从现在开始,用2年时间取得实效,并长期执行。

整改责任领导:*局长、*局长、*副局长

整改承办部门:县卫生局业务股。

(五)农村卫生投入严重不足

整改目标:积极向省、市争取在卫生经济政策方面的倾斜和扶持,增加对卫生基础设施、医疗设备、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提升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功能,积极推进镇卫生院改革与发展。

整改措施:

1、落实农村卫生室医生的财政补贴政策,严格执行乡村医生管理办法和乡村医生考核方案,发挥乡村卫生室的预防保健、卫生宣教等公益功能,加强村卫生室的建设。

2、继续组织开展乡村医生培训,大力提高乡村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满足社区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3、切实加强对乡村医生的监督管理,规范服务项目和药品价格,发挥乡村卫生室方便、就近的服务特色。

4、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机制。通过卫生室的考核监管和乡镇卫生院应急硬件、软件的配套,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卫生应急能力。

5、逐级向上级报告争取适当增加村医报酬,推行乡村一体化改革。

整改时限:从现在开始,用2年时间取得实效,并长期执行。

整改责任领导:*局长、*局长、*副局长

整改承办部门:县卫生局办公室、业务股。

(六)卫生执法监督还有许多薄弱环节

整改目标:提高执法水平、执法效率,规范市场秩序。

整改措施:

1、制定严厉打击农村游医、巫医,规范医疗市场的工作方案。

2、加大公共场所的监督检查。

3、加强卫生监督员的培训、定期不定期送、派卫生监督员到省、市培训学习。

4、完善工作规范和服务规范,严格执行行政审批制度,提高工作效率。

整改时限:从现在开始,用2年时间取得实效,并长期执行。

整改责任领导:*局长

整改承办部门:卫生局业务股、卫生监督所

(七)仍然存在“重医轻防”的老问题

整改目标: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整改措施:

1、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配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基本仪器装备和人才队伍,认真开展人员培训,全面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2、制定突发性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做好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整改时限:从现在开始,用2年时间取得实效,并长期执行。

整改责任领导:*局长、*局长

整改承办部门:卫生局业务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八)卫生系统编制和装备严重不足

整改目标:解决卫生系统一岗多用、一人多岗的现象,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培养专业型、深研型、创新型等人才的发展。

整改措施:

1、积极向上争取编制,切实解决卫生系统一岗多用、一人多岗的现象。

2、加大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设备配置方面的资金投入。

整改时限:从现在开始,用3年时间取得实效,并长期执行。

整改责任领导:局班子领导

整改承办部门:卫生局办公室。

(九)领导班子在抓科学发展观创新的亮点不多

整改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正确处理好医医关系、医护关系、医患关系,进一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和服务水平,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保障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

整改措施:

1、加快新农合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全县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微机联网、网上查询、网上审核,提高办事效率。充实经办人员。

2、为方便群众,缩短送院时间,提高救治成效,继续落实救护车对急、危、重症病人实行接送的“惠民”举措。

3、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要照顾到大多数农民的利益,在继续调研和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和测算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科学合理的补偿比例和报销限额。

4、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手续,进一步加强农合基金的监管力度。

5、加强监管,继续推进药品招标工作。进一步加大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的监督检查,对不执行招标采购合同,不使用中标药品,不执行中标药品的降价规定的医疗机构严厉查处,对一些常用药品和常见单病种实行最高限价,确保药品招标采购工作顺利进行。积极推行医疗器械、高值耗材的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减少流通环节,增加工作透明度,严格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让农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6、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机构履行“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大职能的督促检查;加强医药卫生人员职业道德、理想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严格医疗收费价格和收费公开制度,及时纠正和制止大处方、重复用药、重复检查等“三乱”行为;加大对医疗机构在药品购销活动中收受红包、回扣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行贿受贿等违法违纪行为,营造良好的看病就医环境。

7、组织医护人员走乡村、进社区,为群众开展免费义诊,积极开展送医、送药、送知识、送温暖的同时帮助受援基层卫生院完善管理制度,引进实用型新技术,开展新业务、培训专业人才等,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和服务水平,保障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8、完善工作规范和服务规范,严格执行行政审批制度,提高工作效率。

9、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护质量,建立和谐医患关系,严防医疗事故及纠纷的发生。

10、与县电视台、加强联系,加大社会、媒体对医疗卫生的正面宣传,弘扬正气,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医学、尊重医务人员的良好氛围。

整改时限:从现在开始,不断完善,长期执行。

整改责任领导:*局长、*书记、*副局长、*局长

整改承办部门:县卫生局业务股、卫生局办公室、县合管办

四、工作要求

这次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工作任务重、要求严、标准高,事关活动成果的实现和巩固,事关全县卫生事业发展大局,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对我局卫生工作的一次重大考验,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抓出成效。

第一,坚持思想领先,通过理论学习强化思想武装。领导班子成员要进一步增强党性观念和大局意识,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为契机,高度重视这次整改措施的落实。按照县委统一部署,组织广大党员继续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和《邓小平论科学发展》中的有关重点篇目,带着问题学,带着思考学。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深化认识、统一思想,不断加深对中央、省、市、县有关科学发展的精神的学习和领会,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把握,做到活动每推进一步,学习就更深入一层,切实提高对搞好这次学习整改活动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积极主动地投身于这次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