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案例十篇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案例十篇

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6:47

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案例篇1

关键词:新农村;美丽乡村;水利工程;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概述

美丽乡村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念,到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提出10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乡村。从此后,“中国美丽乡村”的概念开始在国内普遍推广,除了浙江安吉外,江西婺源、苏州周庄、安徽西递、福建培田古村等二十余个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旅游景点也相继加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行列。

从这些已经较为成功的“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可以大致总结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理念支撑,即在“美丽乡村”的方针指导下,获得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二是这些成功实践“美丽乡村”的地方,都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大多数本来就是传统旅游景点,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自然地理优势。上述这两个条件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同时具备,因此要推广“美丽乡村”的建设理念,除了以这一理念为指引外,还需要充分挖掘自身现有的优势,并加以合理利用,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最重要的支撑。

“美丽乡村”这一概念的背景其实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在我国现代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都已经达到相当水平的今天,回过头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乡村,在理念上和可行性上都具有具备的较好的条件。

中国的有句老话叫做“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国在古代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历史存留和新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大多处在城乡结合部或是农村地区,在建设“美丽乡村”的理念下,这类水利工程是可以加以利用的有利条件。本文将就如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利用水利工程及其开发模式展开探讨。

2、水利工程的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地位分析

尽管不同的乡村可供依托的自然、人文、地理千差万别,除了水利工程之外可供依托的还有名山大川等,但如果有水利工程可供依托,则水利工程在乡村开发建设中可处于基础性的地位。

首先而言,水利工程大多具有较大的建筑规模,大多具有较为直接的观赏价值,如宏伟的渡槽,大坝所形成的大型水库等,往往都具有进行旅游开发的潜力。因此水利工程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来说,直接提供了进行旅游开发的选择的可能性。利用附近的水利工程展开旅游开发这方面的例子是比较多的,例如浙江淳安千岛湖就是依托于下游新安江大坝这一水利工程所形成的大型水库,以水库为中心展开旅游开发,使之成为了全国闻名的旅游景点。而千岛湖附近的乡村也随这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得到了良好发展,成为符合“美丽乡村”理念的建设典型。由此可见,充分利用水利工程所形成的旅游景点优势将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契机。

其次,水利工程为“美丽乡村”的后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条件。能够修建水利工程的地点,都具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这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后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水资源支撑,可以较为便利的提供市政供水、景观供水、建筑施工供水等。因此水利工程对于“美丽乡村”的具体建设事务可以提供物质支撑,因此也处于基础性的地位。

3、水利工程的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开发模式探讨

在“美丽乡村”的诸多定义中,“环境提升”、“产业提升”、“素质提升”、“服务提升”是四个最具有代表性的特点。其目的是打造生态环境最优美、村容村貌最整洁、产业特色鲜明、社区服务健全、乡土文化繁荣、农民生活幸福的新型农村。因此“美丽乡村”建设也属于一个区域现代化建设的范畴,应当从全局统筹的角度去考虑。就依托于水利工程展开“美丽乡村”建设来看,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规划。

3.1明确规划目的

围绕水利工程来展开“美丽乡村”建设,就应当在进行总体规划布局时突出水利工程的中心地位,以其为中心来展开规划。以水利工程为中心展开“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其他的以湿地、风景区来展开“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既是为了突出鲜明地方特色,也是处于环境保护的目的。失去了优美自然环境的支撑,污染的环境自然也就谈不上“美丽”。因此要围绕水利工程展开“美丽乡村”建设,首先要做的就是把环境保护列为首要目标,尽量不对原有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造成过大的影响,以保持原生态为最佳方案。在做规划时就应明确所要建设的“美丽乡村”是何种类型,以水利工程为中心展开的“美丽乡村”建设,应突出“水”的特色,不论是水利工程本身,还是以水利工程所带来的其他地方特色,都应予以重点突出。

3.2因地制宜

水利工程的类型很多,可以从灌渠、渡槽、大坝、灌溉工程等。这些不同类型的水利工程给当地所带来的地貌改变也存在较大的差别。例如,都江堰水利工程既是防洪工程也是灌溉工程,新安江大坝所形成的千岛湖景区是大坝蓄水所带来的附属效益,而两个例子都属于水利工程,但在周围所形成的人文、地理环境却完全不同。因此,依托水利工程来展开“美丽乡村”的建设,因地制宜是非常重要的原则,只有因地制宜的利用水利工程所带来的附属社会效益,才能做到突出地方特色,而且让“美丽乡村”建设方案的具有可行性,而不是盲目的照搬其他地区的规划经验。

3.3明确“美丽乡村”的建设风格

“美丽乡村”的建设风格也是区别于其他“美丽乡村”的主要特征,不应该也不可能做到建设出完全一样风格的新农村。从建设风格上讲,要突出“水”的特色,并以“水”为中心来突出“美丽乡村”的美。就像已经成为“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案例的苏州周庄、浙江乌镇、浙江西塘等,都是围绕“水”这一最重要的元素来展开的,而这一特色也成为了区别于其他类型的“美丽乡村”的最重要的特点。当以水利工程为依托建设“美丽乡村”时,也应当突出“水利工程”的特色,把水利工程的相关特性作为主要的乡村建设风格。

在选择建设风格时,如果要强调水利工程的宏伟外观所形成的旅游效应,把乡村建设成一个以旅游为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农村,在建设模式上可参照黄山脚下的一些新型乡村的建设模式,依托旅游经济所带来的收入来作为乡村进一步现代化发展和环境美化的重要动力。这也是进行农村现代化建设中一种比较具有可持续性的建设模式。

如果水利工程属于不便于开发为旅游景点的工程类型,则最好借助于水利工程本身所带来的水资源方面的便利,以水文化为中心,注重对当地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扬。不论以何种名义来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发和建设,把农村建设成风景秀丽、适合于居住的环境才是最终目的,而不应当被“美丽”这一词所误导而走入歧途。优美的环境,良好的文化传承,本身就是一种美,不用另外再建设。如果达到了这一目的,就已经满足了“美丽乡村”的概念。

4结语

“美丽乡村”是近年来才提出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理念,也是比较热门的社会发展口号。这一建设理念已经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成为了“三农”工作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议题。要将这一建设理念落实到行动中,就应本着因地制宜的思想并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不拘一格的形式来实现,本文以依托水利工程为例展开探讨可为同行提供一定的参考思路。

参考文献

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案例篇2

新农村建设重点突出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年,我镇共申报美丽乡村建设9个村,市1号线即山水休闲线沿线17个村建设全面铺开。首届“美丽乡村行”大型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为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营造浓厚的氛围。美丽乡村建设上、下达成共识,取得市委市府肯定和支持。4月26日,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会在召开;5月初,市人大专门组织代表视察我镇前郎、云溪等村;6月19日,镇在市创建美丽乡村先进市的动员会上作了典型发言。金华市委副书记劳红武等领导也参观了镇的美丽乡村建设。据统计,年,大大小小参观考察团有上百批次。美丽乡村建设不流于形式,根据镇制定的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面、串联成线、一村一品、精品更精”的思路,每个村均按其实际情况设计建设方案并积极推进,如前郎的乡村大舞台,可看可学的“云溪模式”,下杨的“二十四孝”文化墙,塘里的“大塘清波、天朝乘龙、老庙晨曦、仙塘春色、保王天樟”景致等,已初现成果。二是村庄整治工作及农房改造工作。年,村庄整治进入了全面扫尾,全镇50个村,目前32个村通过了市里的验收,除农房改造村、市重点工程村,还有12个村没通过验收。上半年,俞溪头等4个村通过了市“六化”验收,下杨等3个村等待11月份市验收。农房改造工程开展如火如荼,麻车口村完成了第一期的改造,俞泽村在办理农转用手续,其他村的改造业按照既定目标有序推进。三是“两违”整治工作。卫片整改工作思想不松懈,2011年的卫片整改,全镇有128个图斑,面临任务重,时间紧,困难多的不利局面,镇党委政府狠下决心,迎难而上,拆除、复垦、复绿37宗,共计56.4亩。“两违”工作常抓不懈,从日常管理做起,露头就打,镇“两违”工作从日常管理做起,联村干部每周一报,镇监察大队365天不停歇,对巡逻区域分工包干,及时报告及时制止,截止目前共拆除违章34宗,共计5800多平方米。

社会事业长足发展

1、社会治安得到综合治理。一是完善工作机制,狠抓工作制度的落实。认真落实村级民情接访、市领导下访、领导干部大接访、镇室日常接访,实现了全年接访工作无缺勤,保障了渠道畅通。1-11月,市领导下访共接待21批次,25人次;受理上级交办件66件,已办结65件,办结率99%;二是切实保障维稳“双月攻坚”活动开展。千方百计化解积案,村李笑姬要求享受村民待遇,多年来屡次到镇上访,镇党政一把手亲自召集村两委与李笑姬户进行协商,已得到圆满解决;千方百计稳定老上访户,下里溪村胡洪礼,田畈林林汉滸,多年来不断,现已落实党政班子稳控责任,制定稳控措施,上报局作为市重点人员,另安排专人负责盯防;千方百计将初信初访解决在萌芽状态,厚仁村拆迁房子地基得不到落实,上杨村“三清四改”豆腐渣工程引起的大规模上访,石芝线改造引发的自来水断水引起上访等各种不稳定因素,镇干部主动进村入户,安抚群众,落实解决。三是开展“两排查一促进”专项活动。针对各级“两会”、“党的十”期间有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由联村干部对所联系村进行全面排摸、分析,特别是结合村级民情接访工作,对排摸出的不稳定因素逐个进行协调解决,并落实镇党政班子领导包案制度。四是稳步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建设,目前已全面覆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所初步拟定办公场所。五是强化社区矫正工作,抓好特殊人群管理,全镇无一例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2、社会保障事业有序开展。进一步完善城镇低保信息网络,认真落实“三条保障线”制度,进一步加强养老、失业、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做到应保尽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力争达97%以上,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所解决。新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全面铺开,老有所养逐步得到解决。积极落实残疾人安托养工程、基本生活保障工程。目前我镇共有低保户292户433人,五保户集中供养47人。3、持续、有力、成功抓好计划生育工作。截止10月份,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全镇共出生362人,计划外出生37人,计生率89.78%;政策兑现率91.54%;出生性别比100:118;综合避孕率86.36%,长效节育率82.03%。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完善健全机制。继续推行计生工作“周汇报、周通报、月例会、季约谈”制度。将村干部的年终报酬考核单独列出一部分,作为计生工作的专项报酬。二是抓好“三查”、“政策兑现”等基础工作,对计生重点对象、难点对象,会同供电、工商、国土等部门进行联合整治,取得较好效果。三是狠抓“两非”专项整治。一方面严格孕情全程跟踪服务管理,另一方面,成立“两非”专案组,镇纪委书记挂帅组长,并确保经费、人员到位,现已发现“两非”案源并做笔录的有12例,市“两非”专案组已确认一例。4、文教卫全面发展。结合我镇美丽乡村建设,挖潜美丽村庄的历史、文化、习俗等,通过诗歌、故事、文化上墙等形式表现出来。塑造前郎村为文化示范村。科教文体活动欣欣向荣,各村文体活动蓬勃开展,成功策划举办了首届“美丽乡村行”文艺汇演。农家书屋建设扎实推进,上报的10个村已通过验收。完成小康体育村建设10个,等待验收。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调整教育资源布局,总投资200多万的中心幼儿园改造工程顺利完工。有线电视整转工作有序推进。继续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认真开展食品安全百日活动,部署食品安全隐患排查,开展联合执法8次。加大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力度,完成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11座,2013年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工作稳步推进中。

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案例篇3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乡村模式

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论述,不仅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同时也明确了我国下一步以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湖北省黄石市是资源枯竭型城市,2013年市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了“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建设鄂东特大城市”的战略目标,掀起了黄石市建设生态文明的高潮,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美丽新村涌现出来,对探索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本文拟对这些生动案例进行剖析比较,归纳总结,以期为其他同类地区建设秀美生态乡村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黄石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种模式及成效

黄石市各地基于本地地理特质与基本条件,地方党委和基层组织通过解放思想、争取政策、组织推动和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对具有本地特征的美丽乡村建设展开了广泛实践,并逐步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模式,涌现出了一批成功的典型。这些模式类型及成效主要如下:

(1)特色产业引领型。特色产业引领型,是指依据所在区域独特的优势资源,通过做大做强一个或几个特色产品或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逐步发展壮大地方经济,并以此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这种模式突出了产业支撑和经济发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一般适应于产业特色鲜明、经济基础比较雄厚的地方乡村。例如,灵乡镇坳头村早年依靠矿业成为远近闻名的经济强村,转型后以发展环保工业、开发生态旅游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省级宜居村庄、省级生态村、湖北旅游名村;灵乡镇谈桥社区的谈桥千张、谈桥豆豉风味独特、广受喜爱,村里办起了豆制品公司、肉牛羊养殖基地、矿泉水加工厂等,壮大了集体经济,从贫穷落后的偏远小村变成了美丽的省级宜居村庄。

(2)景区依托带动型。景区依托带动型发展模式,适用于有良好的自然、人文风景旅游资源或位于旅游风景区周围,与风景区之间有较为便捷的交通联结的地区,主要是在旅游资源丰富、道路较为通达的风景区周边,把产业结构调整、高效生产模式与人文资源景观紧密结合,实现资源互补的新村建设发展模式。例如,大冶的小雷山村和阳新的王英镇新屋村分别位于本地著名的旅游景点雷山风景区和仙岛湖风景区周边,依托景区大打生态旅游牌,切实提高了村民收入。

(3)旅游产业带动型。旅游产业带动型也叫休闲带动型或农庄型,是指利用农村特有的自然生态,发展环保生态种养殖产业,修建回归自然的新型农庄,利用农村自然环境或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吸引游客,通过集观赏、采摘、体验、知识教育于一体的观光旅游休闲产业,带动美丽乡村建设的一种模式。例如,保安镇刘通湾,一到春天漫山的桃花、遍野的油菜花吸引了不少观光客,到了秋季,采摘狗血桃、吃农家菜,品尝纯绿色食品米糕、糍粑,也带来很多游客,还让米糕、糍粑这种农家糕点名声远播,畅销武汉、鄂州、黄冈、咸宁等地。

(4)古村保护带动型。这种类型的发展模式,适用于自然和文化遗产保留较好、原有古村落景观特征明显,保护开发价值较高的古村落,通过保护性的修缮、维护,再现传统街巷格局与形态、地貌遗迹、古文化遗址、古民居建筑、石刻等文化遗存,同时对道路、水系、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提升村庄人居品位。例如,大冶金湖街办上冯湾,因为拥有古民居、古树、古井、古碓、古墓、古庙等,被誉为“九古奇村”,入围中国传统村落,近几年被发现后得到开发商大量投资,被打造成了本地的旅游名村。

二、黄石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经验

建设美丽乡村,是我国农村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美丽中国”的乡村平台。各地基于对美丽乡村建设理念认识的差异,加之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的不同,以及城乡一体化水平推进的差异,形成了特色各异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虽然类型各异、风格有别,但却存在诸多共同的经验,值得推广借鉴。

(1)地方党委和基层党组织主导,国家政策支助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坚实后盾。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及其产业的基本特性,决定了农业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但其直接的经济效益相对较小。因此,农业需要国家的扶持和帮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国家的发展战略,在此过程中,地方党委和基层组织肩负着抓具体抓落实的责任。而国家的各种扶持政策,也只有通过各级地方党委和基层组织的运作,才能落地生根。毫无疑问,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地方党委和基层党组织扮演着引领者和推动者的重要角色。一是各种扶持政策的争取到位,各种建设资金的合理分配调度都必须通过组织之手予以落实。二是各地新村规划的高起点设计、高质量建设、高力度的监管督办都付出了地方各级党组织领导者的心血。三是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农民宅基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有序流转,各种纷争的排解都凝聚着地方各级党组织成员的智慧与辛劳。

(2)规划引领,因地制宜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品质保证。“美丽乡村”美不美,规划设计是前提,如何让乡村建设得更美,领导者的理念,设计者的智慧,民意的吸纳,本地本村地理特质、人文风貌、历史传说等的综合有效利用与展示,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从实践来看,注重规划引领,因地制宜建设并加强跟踪质量监管,是美丽生态乡村建设的品质保证。首先,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要做到统筹兼顾、城乡一体,不能单打一,顾此失彼。其次,建设发展要做到因地制宜,体现地方特色。要综合考虑农村山水肌理、发展现状、人文历史和旅游开发等因素,结合城乡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做到“城乡一套图、整体一盘棋”。

(3)产业支撑,特色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经济后盾。美丽乡村不可能画饼充饥,幸福生活也不可能一味靠外资援助,所以,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本地经济,才能找到美丽乡村的源头活水,才能实现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有特色产业作为支撑。首先,要立足资源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并形成特色。有特色就有优势、就有竞争力。特色产业的发展要突出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地域特色,资源禀赋的独特、地域条件的个性便是“特色”,找准了自己的个性,培育独特的产业,提升经济竞争力,就有了建设美丽乡村的资本。其次,要建立专业化特色产业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绩效为核心,对本村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进而探索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农业企业模式,把产供销、贸工农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第三,还要注重技术创新,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提高产品质量,赢得市场空间。

(4)调动农民参与、充分发挥群众自治组织的能动性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源泉。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直接和主要的受惠者也是农民。因此,怎样调动一家一户的分散耕作的农民的积极性,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课题。它需要各地党委和村级党组织既要发挥主导作用,还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既要自身有较强的领导能力,还要有会做新时期群众工作的能力;既要身体力行投身美丽生态乡村建设的主战场,还要学会尊重群众、倾听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要善于借用民间组织的力量,共同打造美丽生态乡村建设的合力。

三、黄石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建设美丽乡村是一个反复探索实践的动态过程,要看到上述成功模式的经验对其他同类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其中必然存在某些问题需要我们思考。

一是重建设轻规划现象比较突出。一些地方在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注重硬件设施建设的多,但不注重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长期行动计划的科学制订,导致同质化建设严重、特色化建设不足,短期行为多、长远设计少,以及视野狭隘,缺乏全域一体的建设理念。要根据乡村的地理位置及资源特质,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人文资源旅游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等兼顾起来,精心编制村庄规划,努力突出村庄风貌特色,着力体现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居则居的原则对村庄进行合理的分类规划。

二是参与部门之间组织协调难度大。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各个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但是,在具体实施中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美丽乡村建设往往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的政策指导。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明确不同政府层级之间的职责定位,理顺各自责权关系。例如,由县级政府负责美丽乡村总体规划、指标体系和相关制度办法的建设、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考核等工作;乡级政府负责整乡的统筹协调,指导建制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并在资金、技术上给予支持;建制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由其负责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等相关工作。同时,理顺部门之间的横向关系,对各部门的责任和任务进行量化细分。

三是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许多地方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没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而是采取传统的行政动员、运动式方法,尽管一些设施(如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等)一时高标准建成了,却难以维持长期运转,缺乏长效机制。政府主导有余、农民参与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民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以致部分农民群众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事,养成“等靠要”思想。这就难免会出现美丽乡村建设“上热下冷”、“外热内冷”的现象,甚至出现“干部热情高,农民冷眼瞧,农民不满意,干部不落好”的情况。建设美丽乡村一定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建立农民的民主参与机制,让农民切实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真正共享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不能沦为凸显政绩的形象工程。

四是农村建设的相关制度“软件”不足。美丽乡村建设不是“做盆景”、“搞形象”,更不是“涂脂抹粉”。美丽乡村不能停留于外在形态上,更需要通过内涵建设来体现乡村特色;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农耕文化保护上,而是要放在统筹城乡、推进城乡现代化的历史大进程之中。在完善农村硬件设施、优化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要同步推进农村改革,着力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乡村社会治理机制创新上积极探索,进一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释放农村发展活力与潜力。

参考文献

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案例篇4

主席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重要讲话,为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指明了方向。小偏整理了2020党员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感悟范文精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感悟一

一、关于赴浙江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伟大思想创造伟大实践,浙江率先践行“两山”理论结硕果。浙江是红船精神发源地,改革开放先行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同志主政浙江期间,2003年就提出了“八八战略”(发挥八大优势,推进八大举措),提出发挥浙江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并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05年在浙江安吉调研时,第一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10多年来,这些重要思想理论在浙江大地结出硕果,成功打造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浙江标杆。浙江农村正初步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一县一品牌”的大美格局,农民人均年收入连续10多年在全国领跑,美丽宜居示范村部级试点和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总量居全国首位。

(二)“功成不必在我”、“一张蓝图干到底”,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方能成气候。在浙考察学习期间,很少看到标语,只见杭州市中心矗立了一个醒目标牌“接力实施八八战略,一张蓝图干到底”。浙大教授介绍,这些年来浙江就是这么干的,同志之后的赵洪祝、夏宝龙、车俊等省委领导也是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干,一届接着一届干。凭借这种境界和精神,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入手,到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之江两岸正绘就水清景美人和的美好景象。美丽浙江已成为世人瞩目的亮丽名片。

(三)重生态优先、综合整治,“千万工程”切入换新颜。2003年同志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过15年的努力,浙江通过乡村环境绿化、路面整治、立面外墙美化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垃圾分类、河道治理、生活污水处理等农村环境设施改善,以及“最多跑一次”等乡村行政效能的提高,全省已有2.7万个村完成村庄整治建设,占总数的97%。同时,将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转化为生态效益和美丽经济,已成为产业兴旺、游人如织、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特色乡村、富裕乡村。

(四)重文创策划,用文化铸魂,美丽乡村内涵式旅游成品牌。浙江省乡村旅游注重文创谋划,讲好历史故事,散发人文气息,吸引各方游客,尚书干村是此中翘楚。该村六百多年前出了一位礼部尚书,尚书干村因此闻名。此后,尚书街、尚书阁、尚书台一系列景点应运而生。随后,该村深度挖掘,每年都举办尚书文化节,通过开展舌尖上的尚书文化、趣味农事活动、传统文化体验游、美丽乡村建设和经营交流等系列活动,不仅聚集了人气,提升了知名度,而且浓厚的传统文化,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涵,实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旅游的融合共赢。

(五)抓融合发展,“五个乡村”、“八个互促共进”作法值得借鉴。浙江省是美丽乡村的首创地。近年来,浙江省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美丽经济、新型城镇化、社会建设、农村改革、美丽党建、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八个“互促共进”原则,创新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划引领的建设机制,在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等“五个乡村”为内涵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

(六)强化组织、人才措施,美丽乡村、美丽经济快速发展有保障。乡村振兴首先是人才支撑。浙江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关键是人力资源开发得好,人才使用得好。近年来,浙江省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出台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计划》,明确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科技人员创业创新试点建设、推进千万农民素质提升、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等方面,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投身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传统农业发展与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的良性互动,创造了多种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新经验、新典型。

二、关于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前,鄂州正值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努力建设江南美丽田园城市的历史时刻,结合赴浙江的所学、所看、所想,谈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坚定信心,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气魄和胸怀,往实处干,往实效处干。要坚决贯彻“两山”理论,焦点不散,靶心不变,久久为功。在确保农业农村绿色基调的基础上,推进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振兴,用一张蓝图统领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一是建议每年全市高规格召开一次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会,科学统筹,细致谋划,分段推进,一环紧扣一环,一个步骤接着一个步骤,在全市上下形成大抓、真抓、用心抓的工作局面。二是各地各单位要紧密结合实际,按照“条块结合,高效对接,科学规划,有序建设”的要求,形成全市乡村振兴“1+n”方案,在思想上同频,行动上共振。三是完善市区乡村四级乡村振兴考核机制,定期组织项目拉练,公布正反典型案例,形成工作“闭环”和责任“倒逼”,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努力把全市乡村振兴的“规划图”变为“实景图”。

(二)顺应大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发韧于农村的这场变革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四十年来农业农村现代进程的历史轮廓,以及乡村改革发展各项议程,充分说明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和拐点条件是城镇化的充足发展,浙江经验印证了这一发展脉络和相应规律,鄂州乡村振兴之路也须遵循相关规律和内在逻辑。在大格局、大趋势、大逻辑下做好城乡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首先,要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打通阻碍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梗阻,使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相得益彰,进而在资本下乡与农民进城之间形成置换机制,再向资本下乡与农民返乡的阶段转化,形成劳动、资本、技术和土地的优化组合。其次,在农村内部要大力实施价值提升工程,不断挖掘农业农村新的价值和功能,既注重新型经营主体,也尊重小农自然发展路径。围绕生态农业、农村电商、农村新业态和农旅结合等方面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要在产品供给、要素供给、制度供给上全面协同发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的综合提升,以鄂州城市发展基础和临空经济转型发展的独特条件,助力“互联网+农业”异军突起。

(三)紧盯关键,以“独具匠心”的项目和设计,将文创规划设计贯穿乡村振兴始终。无中生有发展都市景观旅居农业,是补齐历史文化欠账,实现农业农村价值提升的重要抓手之一,这方面策划水平有多高实践效果才有多好。我市有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有得天独厚的好山好水好区位的资源禀赋,襟江抱湖枕名山,自然资源条件不比浙江差。但酒香还怕巷子深。在高质量完成《鄂州市乡村振兴战略暨城乡融合发展规划》编制的同时,如何确保各项规划能高标准落地?差的就是“包装”和文创策划,当务之急,要抓紧引进一批懂农村、有活力、有创意的农村文创策划运营团队,加强对我市重点村的项目化设计、包装和运营。目前此类人才相当稀缺,且大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我市应加快出台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政策,加速引进高水平、专业化的文创团队,担任美丽乡村的设计大师、创作大师和“吹鼓手”,让鄂州美丽乡村提档升级,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四)统筹力量,以“凝聚多方合力”的方法和路径,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乡村振兴是一项需要打持久战、统筹战、技术战的系统工程,要善于借势借力科学推进。一要巧借外力。全面收集全国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汇编成册,滚动刊播,并结合鄂州实际归纳分析,借智借力,分类推广,不搞“千村一样”。同时,要在武鄂黄黄协同发展中借力发力,营造自我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和环境条件。二要善聚内力。成立“全市乡村振兴指导委员会”,从统筹、农林、旅游、文化、科技、金融等相关领域,聘请专家组建参谋团、智囊团,为全市乡村振兴提供跟踪指导服务。同时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三要形成合力。各相关单位有针对性出台相关支持政策、规划方案,重点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打通资金链、产业链、信息链、政策链和利益链,激活多元主体,激活多种要素,激活多级市场,共筑城乡命运共同体和企村利益共同体,形成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五)创新思路,以“超常规”的思路和举措,将鄂州率先打造成“两个示范市”。当前,全国各地正使出“浑身解数”大力开展乡村振兴,鄂州要走在前列,作出标杆,必须用创新的理念,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形成竞争优势。一是以超常规标准选配“领头雁”。以今年村“两委”班子换届为契机,扩大范围,不拘一格选准一批有情怀、有思路、有魄力、有带头致富能力的村支部书记,对于优秀的村支部书记,每年拿出一定比例享受乡镇副职经济待遇,完善激励机制。二是以超常规政策引育人才。尽快研究出台“一揽子”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作用发挥的“鄂州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政策”,建强一支回得来、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三是以超常规举措强化综合治理。大力实施“百塆示范、千塆整治”工程和“四个三”重点生态工程,注重地域特色,集中优势资源和资本,精心打造一批“田园综合体”,创建一批示范性特色小镇和美丽宜居村庄,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四是以超常规力度加大扶持。抓紧出台支持农业农民金融扶持政策,设立“农村发展基金”,充分遵循市场规律,让更多实力雄厚的市场主体投入现代农业产业、旅游产业,让更多的优质资源向农村流动。五是以超常规阵容打造“鄂州品牌”。集中宣传、创作优势力量深度挖掘鄂州历史文化,大力挖掘、讲好“鄂州故事”,按照“有故事、有LoGo、有创意、有特色、有品牌”的“五有”标准,将更多鄂州本土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景点、景观带建设及旅游产品开发之中,为美丽乡村注入文化之魂,这样的美丽经济才能更持久,更有魅力。

总之,浙江之行收获颇丰,虽然与浙江相比,我们仍有差距,但我们更有独特优势,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坚韧的历史耐心,久久为功,上下齐心,群策群力,科学规划,健康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定能以江南美丽田园城市展现鄂州版的现代富春山居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感悟二

党的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中央会议上、在调研考察中,他多次就“三农”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此次集体学习前两个月,总书记就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

定战略、明思路、论办法,主席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重要讲话,为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乡村振兴,是关乎中国广大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国家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下的一项伟大工程,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下,正逐步成为现实,一步一步的向着目标迈进。

振兴乡村,聚焦三农,需要解决面对的问题很多,这时候就要严格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从上抓起,严格落实《乡村振新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行动纲领。实施乡村振新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化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最突出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显著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呼唤,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说,就是要切实把同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应认识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在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同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样的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乡村振兴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遵循国家策略,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是十分关键的,要想让农民提高收入,一方面是加强农业的帮扶和现代化农业作业的发展,让乡村的土特产有销路,打开市场。另一方面是可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经济收入。在发展的同时,同样要贯彻国家的政策要求,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

国家重视农民,特设了农民丰收节,由此可以看出,国家重视农民的辛勤劳作,同时也为了农民的丰收带来了许多好的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同时也要保留绿水青山,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提高农民的收入。在此同时,农村也要大力引进发展需要的人才,引入资金,大力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化的特色农产品。同时在互联网的助推下,开拓网络市场,将市场扩大化。

要以科学、全面、实用、精准为原则,大力发展乡村事业,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任务,落实好乡村振兴的计划,未全面实现小康生活努力,为了让乡村城镇共同发展努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感悟三

从行走中体味乡村田园之美,从思考中感悟集体经济之路。经过长达十多天的社会实践,亲自观察,走访思考,对集体经济发展有了颇深感悟。

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一代代人的努力,每一个先进富裕或有发展希望的村庄都有着一个或多个真正有心的人才,在青州圣峪口,五个年轻人真的只是靠着一腔热血与理想追求,带着建设家乡,振兴乡村的希望,回到村庄,集思广益,拧成一股绳,为家乡图发展。在栖霞,退伍军人理事长,带领全村妇女老人齐上阵,靠肩挑手凿,战天斗地,仅仅用了六个月的时间便在山上开辟出一条可以通车的道路,天堑变通途。在郑家庄,村支书真诚地和我们说到,乡村振兴需要人才啊,我们看到了村落的发展对人才的渴求,空心化日益严重的今天,村里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纷纷离开,村里几乎只有六旬以上的老人,再过二十年,乡村人才若继续流失,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些村落将何去何从,想象一下,可能很多历史悠久的村子都会面临消失的风险。

乡村的振兴根本的依靠不是外部的支持,而是内部的衍生与升级,我们看到了对知识分子的渴望,淳朴的村民他们也许不懂专业知识,但是他们有振兴乡村的愿望,建立起集体经济的形式,以合作社的力量解决个体解决不了的机械化自动化现代化的问题,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依托村级党组织的力量,推进土地流转与集中,将集体收入固定比例用于困难救助,公益事业。提升村民的整体福利,让村民留住乡愁。不让一个人掉队,广泛吸收全体村民,整合土地果园,让绿水青山变成百姓的金山银山。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一村的力量也许弱小,合村并建给我们提供了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合作,我们建立起多村之间的分工,各取所长,促进共同的发展,从而促使整个地域范围的发展。集体经济靠的便是集体,通过大规模集约化,从而使传统的农业更加专业,更加现代化。有效的激活了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和村级发展潜力,整合管理,实现减耗,提质,增效,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华丽转身。

社实中的一个深刻感悟是,有时候我们听到的真的可能只是表面,只有亲身深入去观察,去问询才能获得最真实最可靠的事实,我们发现集体经济的发展的确有很大的阻力,我们也发现了众多困难,需要不断地探索与研究。强村富民同举,党建工作起到重大作用,村两委与合作社双向进入,实现合作社发展与村级建设共同研究,一体推进。

让农民这个职业有尊严是我们听到西杨村的支书深切的说道,当农村的医疗教育真正得到改善才能吸引村民返乡,在招远的大户陈家社区,我们看到了这种可能,我们的走访发现不只是空间上的变动,而且是一个时间上的推进,从初期到成熟,我们看到了一个可行的可复制的发展道路,村里基础设施兴建,医疗教育蓬勃发展,生态农业新六产,旅游业同时推进,重构田园的美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风民风明显好转,群众幸福感和生活指数连年提高。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被现代人重新追求,我们似乎看到了突破重重阻碍后的新农村,看到了蓬勃的生命力与新希望。看到乡村花开的呢喃,雨歇的峥嵘让乡村振兴,让乡愁更美。

乡村真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对于振兴的模式需要不断地探索,相信在可复制的集体经济的模式下,越来越多的乡村将趋于成熟,乡村振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实现。

行走了七八个村落,从广阔的平原,到崎岖的山地,从辽阔的田野,到飘香的果园,我们亲自走过,我们用心体会,我们深入思考,我们知道也许我们学识尚浅,但是我们更知道我们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我们为了那份中国村落的乡愁,为了乡村的振兴付出我们微薄的力量,我们的脚步不会停止,我们也相信乡村在不远的将来会变得越来越美。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感悟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重点发展工业,并迅速成为“世界工厂”、“制造大国”,但在农业发展上,投入较少,历史欠账太多。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整体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中央站位全局,适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我认为我党作为工农联合政党,始终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正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具体体现,因为我党始终代表的是广大劳动阶级,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乡村振兴正是“初心之所在、使命之担当”。

如何实现乡村振兴?两会期间(3月8日),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提出“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即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其中,我认为:组织振兴,即推进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这是重要前提;人才振兴,就是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这是关键所在;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缺一不可。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我重点谈谈产业振兴。“产业振兴”即: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产业发展离不开项目支撑,近期,按照市要求,我们和农业部门统筹谋划了一批乡村产业振兴重点战略项目,推进这些重大项目建设将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措施。对我而言,在今后工作中:一是以此次学习为契机,进一步深入学习党的会议精神,准确掌握乡村振兴内涵,真正深入基层了解农村工作;二是进一步提升服务群众水平,做好扶贫帮扶工作,帮助贫困户实现真正脱贫;三是尽心尽力为乡村振兴重大项目搞好服务,尽快办理审批手续,为项目早日落地见成效作出应有贡献。

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案例篇5

3月4日,__县召开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5周年表彰暨县妇联十一届二次执委(扩大)会议,来自全县各条战线的120名妇女代表齐聚一堂,共庆节日、共谋发展。大会对在2014年服务城乡发展、巾帼创业就业、妇女儿童关爱、美丽乡村建设、绿满__工程、清白靓家工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为焦运平等10个__县首届“最美家庭”颁发了证书。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肖鹏飞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希望全县各级妇联组织和妇女工作者紧紧围绕“新兴工业强县,全域旅游富民”两大战略,奋力打造“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民生靠山”。要以巾帼不让须眉的勇气和豪气,适应新常态,创造新业绩。一要开拓创新,自强不息,在增强本领中展示新风采;二要提升素质,锐意进取,在夯实基础中谋求新突破;三要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在增强意识中开创新局面。肖鹏飞就巾帼服务美丽乡村建设,特别是发挥妇女在“清白”工程中的主力军作用做了重点强调,希望广大妇联组织利用家庭工作优势,充分调动全县广大妇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源头抓起,从家庭入手,从主妇切入,让千家万户净起来,亮起来,美起来。7个乡镇妇联分别召开纪念表彰大会,对2014年度的三八红旗集体、红旗手、最美家庭、好婆媳、“巾帼建功标兵”、“我爱我家标兵”等先进典型进行表彰。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切实加强对妇女和家庭成员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巩固广大妇女投身“三个__”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

今年是我国实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20周年。“三八”节期间,全县各级妇联组织开展了“男女平等宣传月”活动,在全县掀起宣传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热潮。各级妇联组织充分利用妇女之家、电视台、电子显示屏、网站等媒介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社会性别理论,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内涵,宣传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重要意义和取得的成就,宣传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宣传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以及促进妇女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宣传妇女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宣传一批优秀妇女典型。3月6日,__县妇联组织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司法局、县公安局四个部门的妇委会主任,开展了以“建设法治__.巾帼在行动——部门联动送法到家”为主题的法制宣传系列活动。首先,县妇联组织四个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向前来咨询的妇女同胞们发放了《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司法调解等各类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单及资料。四位妇委主任结合近几年来,__县内发生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典型案例和最常见的妇儿维权法律法规知识,妇女如何正确维护婚姻、保障自己的权益,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及教育、养老扶小责任关系、女童预防等方面的知识,展开了通俗易懂的讲解,让在座的妇女同胞们受益匪浅。今年“三八”期间,县妇联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送维权知识进村、进社区活动,将法律知识送到全县“妇女之家”,送到妇女身边,使广大妇女同胞人人学法、知法、懂法、遵法、用法,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增强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的习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发挥妇女“半边天”的作用。三八期间,__县妇联共开展送法进家活动达5场次,有近5000名妇女同胞参加,共发放各类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单8000多份,利用媒介书写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标语330条,深受广大妇女同胞们的热烈欢迎。

为保护__的绿水青山,建设绿满全域、彩扮百村、

林富万家,力争两年内在全省率先实现高标准、高质量绿色全覆盖的工作总目标贡献__“半边天”的力量。县妇联下发“绿满__·美丽家园”巾帼行动实施方案,围绕“四个一”开展活动(一次系列宣传活动、一次植树造林活动、一支巾帼绿色志愿服务队伍、表彰一批巾帼绿色先进典型)。共发放“凝聚巾帼力量·建设生态__”倡议书2500份,3月3日,县妇联组织70余名巾帼志愿者身穿红色马甲、头戴小红帽,到茅坪场镇何家湾村开展“生态文化走廊”巾帼义务植树志愿服务活动,种植紫薇600株。围绕“清白工作”开展巾帼清白服务月活动,3月11日,县妇联组织鸣凤镇社区干部、网格员、鸣凤镇妇女干部共65人到嫘祖社区开展“巾帼洁家靓家美家行”志愿服务,拉开清白服务月活动序幕,当天共清理白色垃圾100余袋,鸣凤水岸的环境得到整治。在绿满__·美丽家园巾帼行动中,全县各级妇联组织迅速行动,成立由3750人组成的巾帼绿色志愿者服务队125支,发放洁家靓家美家倡议书3500份,植树34000多株,开展清白服务125场次,整治环境250处,通过洁家、美家、净家、靓家等一系列活动,全面提升广大家庭生态意识,为村容更加整洁,环境更加优美,乡村更加文明和谐贡献巾帼力量。送岗位。__县妇联联合县人社局、县总工会共同组织的“__县春风行动现场招聘会”3场次,“满足企业用工,促进就地就业”,共有49个企业用人单位参加招聘,提供就业岗位1440个。累计5000多名女性进场参加应聘,3460人达成就业意向,其中女性1380人。

送服务。3月6日,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文艺团体慰问演出下乡、医疗服务下乡、人口与计生宣传下乡、法律服务下乡、妇女儿童权益保障知识、科技及农业知识普及下乡等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

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案例篇6

【关键词】乡村建设;实践模式;经验

总的来说,美丽乡村建设体现的是生态与经济、富民与美丽的统一,它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本文试图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实践过程和经验总结等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一、美丽乡村建设对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1.必要性

(1)世界农业发展至今,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在市场逐利中无法与二、三产业展开竞争。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目标,一方面必须走高效、集约的农业产业化道路;另一方面,要拓展和深挖当地村镇的资源要素禀赋,并引导可用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在此过程中,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就是在于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实践,即通过内源的、创造性的、对农业弱质本性的改变,求得新的解决之道。在这一结构体系,农民可以不离开自己的故土,而利用农村独有的优势条件,整合农村的发展资源,并享受现代的文明成果。

(2)统筹城乡发展不仅包含了城乡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均等化,也蕴含了制度建设、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丰富的内容。而美丽乡村建设是将新的农村发展理念、综合性的发展思路放在聚光灯下,整合了包括农业生产经营、农村土地管理、农民人居生活、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科教文卫事业等在内的农村全方位发展举措,这更加明晰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整体质量的提升,最终亦能有助于在农村实现“学有所教、老有所养、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目标。

(3)浙江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环境承载压力大,人均耕地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长期以来,乡镇企业和农村劳动力为浙江经济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面临经济结构转型的要求,如果仍按部就班地搞农村建设,不调整农业发展思路,从长远来看,就会容易丧失自身的发展优势和机遇。新的时期要搞好城乡统筹发展,就必须在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改造农村环境结构,搞活农村经济,积极探索符合浙江实际的绿色发展之路。这与美丽乡村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

2.可行性

(1)中央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明确目标,但没有统一的做法要求,这为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提供了机遇。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不同的区位优势、地缘优势、产业优势、历史文化优势,这就给各个乡村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带来了空间。农业资源可以转化为农业资本,农村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渊源同样可以转化为资本。历史经验证明,如果一味依赖工业,农村难以维系健康持续的发展;相反,如果农村利用好自身资源禀赋,向开发高效农业与生态经营倾斜,这样往往能够实现农村发展的良性循环,进而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走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2)浙江省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低基尼系数和健全的城乡保障制度使得浙江省的人类发展指数达到0.846,已接近发达国家标准。在二、三产业相对发达的情况下,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是历史必然选择。而且,浙江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与问题并行存在:一方面,农村与社会的资金积累已经到位,足以为更高阶段、更成熟的乡村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面临环境污染、发展低效、后劲不足等等的问题,农村发展更需要从内核层面找寻质的突破。所以,美丽乡村建设是适应于浙江发展阶段定位的现实选择。

二、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若干模式分析

浙江在经历了村庄环境整治以后,以安吉县为典型率先公布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计划,并提出“规划、村容、创收、乡风”的四美要求。当前,各地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因地制宜地摸索出了一套适合本地发展的工作经验,形成了以下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

1.安吉模式

安吉县隶属浙江湖州市,位于浙江西北部,改革开放后,初期的发展依靠了一批污染企业,以致环境问题突出,被国务院列为太湖水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美丽乡村建设计划启动以后,安吉尝试把全县作为一个大农村整体来进行布局规划,并按不同特点将所辖的行政村分为工业村、农业村,景观村、休闲村,在每个村设置一处景点,并形成了长效管理机制。从“安吉模式”的实践来看,有以下经验值得借鉴:

(1)坚持生产先行,实现“创业增收美”。农产品精加工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杆。安吉的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提高农业产品的综合利用,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扩容和效益提升。安吉从当地传统优势农业的发展视角出发,力图深挖“竹子、白茶、蚕桑”的农业产业化经济潜力,完善从生产到加工再到收购的产业链,同时借助县域经济整体品牌的优势,将这些零散的农业资源整合成高效的农业资本,从而谋取在市场推广环节的定价主动权以提高利润,实现农业生产上的跨越发展。

(2)坚持生态同步战略,率先提出生态产业化工作思路。由于区域内植被覆盖率高,且早期的粗放型发展被及时遏止,故县域内的空气、水土等均是优良等级,这就为提升农村品质和开发生态资源铺就了平台。环境治理和保护本身就匹配于美丽乡村建设的主题,在建设过程中,安吉力争使大部分村的生态指标都达到优秀,这不仅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同时如养生疗养、农家乐旅游等绿色GDp项目也得以顺利开展,生态产业化的道路已经初见成效。

(3)坚持发展“乡村人文美”的战略,内促外延,以文化践行美丽。中华文明,浩浩汤汤纳千派,安吉凭借底蕴深厚的文化,立足于文化消费的历史性和民族性,通过不断挖掘与传承,一方面培育村民对于本村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以文化吸引外来的消费。安吉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涌现出了书画村、畲族文化村、生态屋、山民博物馆等各具魅力的文化景观和文化现象,[2]有力推进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2.桐庐模式

桐庐县位于杭州西南部,境内多为低山丘陵,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省中游水平。近年来,该县按照全域景区化和村美民富的新要求,以普惠为基础,精品为引领,分层分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了城乡统筹示范区、美丽乡村先导区、现代农村样板区、综合改革示范区。从“桐庐模式”的实践来看,有以下经验值得借鉴:

(1)从源头和细节上做好农村环境的治理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打好地基。具体来看,桐庐着力于农村住房改造、清洁桐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项目,涌现出了清莲环溪、画中芦茨等一批“美丽乡村”。同时,桐庐按照城乡环境一体化的要求,完善“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置”的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置。此外,县城实现了污水处理厂、乡镇污水处理厂(站)、行政村、农家乐和所有景区的污水治理工程全覆盖,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生活污水处理体系实现常态运行。

(2)以“全域景区”概念规划全县。该县率先提出了全域景区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新理念,即依托桐庐独特的山水自然资源和人文禀赋,以景区的理念规划整个桐庐,以景点的要求建设每个镇村。桐庐全域按照“县城―中心镇―特色镇―中心村―特色村”的空间结构体系。

(3)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一方面,该县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原则,积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业;另一方面,根据“宜游则游”的原则,该县精心了设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积极营造色彩农业景观带,通过农村节庆和品牌营销相结合,推动农家乐、季节性度假养老产业快速发展。增强农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4)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村民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相结合。桐庐在大部分的行政村都设置了村级老年大学,为老年人免费提供教学课程,满足农村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许多村庄鼓励农村选出若干当地有表率作用的道德模范和生产模范,以培育优良的乡风。此外,村两委还定期组织村民开展结对帮扶志愿活动。诸如此类的美丽村民的实践项目,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前期规划与后期保护乏力

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居于龙头地位,改善和整治环境是美丽乡村的建设的第一步,而保护是使前期成果得以维系的重要环节。然而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重建设、轻规划轻保护的问题,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规划滞后,规划与参与审定的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深入调研,造成规划偏离实际。二是上级在检查工作中对实施方案提出不同意见,影响了实施进度。三是由于村级经济薄弱和责权不明晰等原因,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保护效率很低。村中的公共设施(如绿地、乡村道路)常常出现有人建设、有人使用,却没有人管理的情况。

2.重外表、轻产业的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地区搞建设急于求成。一些村庄枉顾规划方案,仅着眼于村庄设施的改善,把修广场、建祠堂、粉刷房屋立面作为主要工作,这显然过于肤浅。像这样重外表、轻产业的美丽乡村建设方式根本无法提升当地的发展水平,更不能完成农村自我“造血”的目标,这显然违背了美丽农村建设的初衷。

3.多政府投入、少民间参与的问题

建设美丽乡村,需要大量要素资源的投入,单凭政府的力量无法完成如此庞杂的建设工程。我们发现许多村庄由于大额的前期投入而导致了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的资金缺口。面对如此大的资金缺口,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广泛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很有必要。但实际上,广大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都没有被调动起来。

4.文化建设流于表面的问题

乡村的外在美主要体现在山美、水美、田美、房屋美等方面,但外在美的创造与维护却要靠农民素质的提升和乡风文明的进步,这实际上是乡村的另一种美――内在美。[3]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美丽乡村的文化建设许多只停留在表面层次,很多村庄的历史文化挖掘多流于书面形式,所谓的“乡风民俗”更多的是存在于材料和文件之中。另一方面,村两委对于美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农民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往往被置于边缘位置。

四、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统领新农村建设工作全局的系统工程,其政策要求严、利益关系多、推进标准高。因此,在建设推进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各方面的问题。

1.美丽乡村建设要实现与城乡统筹发展相对接,须重视规划和保护的基础性、统领性作用

县域内的美丽乡村建设要在全局性上做到全域规划理念,统筹精品点、精品线和精品区块布局;建设规划也要突出差异性,因地制宜,彰显地域特色和个性之美,避免千村一面。规划者要深入调研,避免走过场,撑场面的形式主义,努力把握好各类规划的定位和深度;美丽乡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的维护,必须被视作与开发同样重要的地位。

2.推进城乡统筹任务的完成,根本在于创收富民

所以美丽乡村建设在环境、外表提升的同时,要从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实事入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在建设过程中,要着力把各村所具备的生态环境、乡土文化的优势转化为发展的显势,树立经营村庄的理念,坚持开发与经营并重,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新型产业培育坚持结合起来。

3.建设美丽乡村,政府主要职责是组织和引导,真正的主体应是农民

如果仅靠政府的投入、靠几个大小项目来出成果,那就明显忽视了农民的主体性地位,也会影响建设的效果。事实上,农民有效参与可以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人力和软件的保障。因此,把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权交到农民手中,确保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引导农民利用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机制等平台,达到投工投劳、出资出智共建美好家园的目的,并实现自我管理的意义很大。

美丽乡村建设还应充分利用社会的力量参与建设,广泛动员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其中。如桐庐县桐君街道君山村首创“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家园自己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君山模式”,在全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另外,可在各类民间组织经过评估申请后,由政府向购买服务项目,此举将有利于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社会发育相辅相成,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有机结合。

4.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中,都是一体两面的重要内容

任何一个乡村的人文内涵只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深厚,要提升农民的个人精神面貌与文化层次,最便利的资源就是村庄资源。对于美丽乡村的人文资源利用,首先应突出抓好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工作,大到民宅祠堂,小到一草一木,都要加以修缮保护。第二步就是深入挖掘、整理、总结乡村的人文典故、地域风情、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遗产,以各种形式加以编存。在此基础上着手深化推进农村人文资源的开发,对村内进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对外进行积旅游宣传。

总的来说,美丽乡村建设既是一项大战略,也是具体的农村发展实施规划,只有动员各方面力量,转变固有的发展理念,在统筹城乡的发展道路上我们才能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中共杭州市委.中共杭州市政府:加大统筹城乡力度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政策望,2012年第3期

[2]柯福艳,张社梅,徐红玳.生态立县背景下山区跨越式新农村建设路径研究――以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例.生态经济,2011年第5期

[3].文化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案例篇7

一、乡村旅游升级的必要性

(一)传统乡村旅游产品无法满足休闲度假时代市场需求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带薪休假制度的逐步完善,中国正迈入全民休闲时代,市场需求也从单一的观光向康体运动、生态游憩、亲子教育、养生养老、文化体验等多元化转变。其中距离城市较近、保留着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的乡村地区,是城市居民日常休闲度假的最佳选择,但传统的乡村旅游产品以农家食宿接待服务为主,已经无法满足潜在市场的多元化需求,进行全面的产品调整与更新以适应市场变化需求。

(二)传统乡村旅游发展无法驱动乡村地区的全面复兴

乡村旅游发展的从一开始即被赋予扶贫的功能,尤其是在现阶段,更是肩负着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使命。通过旅游导入,促进乡村的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人居改善、文化传承,实现乡村地区的全面复兴,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终极目标之一。而传统的乡村旅游,以单独农户的自发参与、政府的简单规范引导为特征,缺乏对乡村地区文化、生态、产业、人才、资本的整合,无法形成强大的发展推动力。因此,从乡村整体发展与振兴的视角出发,进行更高层次的战略整合与路径设计,是未来乡村升级的重要方向。

(三)传统乡村旅游发展无法实现乡村资源高效集约利用

乡村地区是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乡土民俗、农林产业等多元资源的综合体,具有极高的休闲体验价值。但传统乡村旅游粗放式发展特征明显,以乡村可视资源的初级、简单的利用与转化为主,对于乡村的生态、遗产、田园、水系、山林、民俗缺乏深度解读与精致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源价值降低与资源浪费,甚至很多地区因为不当的乡村旅游发展,造成了乡村自然生态的破坏、传统文化的过度商业化和庸俗化,不利于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未来,以生态和文化保护为前提,推动乡村资源的精致化、创意化、集约化利用,是乡村旅游升级的重要抓手。

二、乡村旅游升级模式探讨

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创新,就是要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着力破解乡村土地流转、农宅租赁瓶颈,积极探索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农宅入股、旅游咨询机构智力入股、旅游众筹等新型投资机制,引导乡村旅游从单一的“农民自营+政府引导”,走向“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新农人+政府+社区”等多元化经营之路。创新模式有:

(一)标准化的乡村酒店模式

(1)“乡村酒店”的理念,以现代酒店的经营管理理念,推动乡村旅游服务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提供有品质的农家食宿接待服务,是传统农家乐的直接升级版。

(2)适用村落特征:村落农户物质条件高度均质,易于实现标准统一,尤其适用于统一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安居新村;临近成熟旅游景区或位于旅游热点线路之上,主要面向景?^到访游客,有条件打造成为面向大众游客的食宿接待服务配套区。

(3)模式要点:推行标准化的旅游接待服务+建立与成熟景区的联动关系:按照酒店的功能空间,对村落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或改造,明确大堂接待区(即乡村旅游服务中心)、公共活动区(即乡村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食宿接待区(即设施标准统一的旅游接待户);通过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实行乡村旅游接待户的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分配客源、统一价格、统一结算;按照酒店客房的标准,设计各个接待户的配套设施,如房间面积、独立卫生间、统一的床上用品和洗涤用品等;积极与周边成熟景区联动营销,并建立从景区至村落的便捷道路导视系统,开通免费摆渡车,通过吸引景区到访游客,获得充足的客源保障。

(4)典型案例。密云司马台新村――北京“乡村酒店”模式实践与示范标杆。司马台新村的前身是司马台村,因靠近司马台长城景区,该村是北京城郊民俗旅游发展较早较成熟的村落之一。2011年,古北水镇项目选址落户司马台村,为推动项目建设落地,对司马台村实施整体搬迁计划,遂启动了司马台新村建设。新村落成之后,即明确了践行北京市“一个民俗村就是一个乡村酒店”的发展理念,由司马台民俗旅游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定价、统一门头牌匾、统一床上用品配送洗涤,合作社下设民俗旅游接待中心,负责村落内的客源分配和统一结算。司马台新村由此变身为一个村民参与的乡村酒店,主要面为古北水镇到访游客提供有品质保障的农家食宿接待服务,并与水镇内的高端食宿设施形成互补,成为了古北水镇的大众游客配套接待区。目前,司马台新村共有215个民俗户通过县镇村联合验收,可提供房间645间,床位933张。

(二)个性化的文化民宿模式

(1)核心理念,把一个乡村打造成一个乡土文化博物馆,基于村落文脉与古民居群落整体保护的基础上,通过传统文化艺术化、创意化、体验化利用,打造有故事的乡村民宿群落和精致的乡村文化休闲体系,创造传统与时尚碰撞的精致乡村生活方式。

(2)适用村落特征:村落历史厚重,文化特色突出,尤其以传统古村落为典型代表;村域内拥有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如名宅大院、寺庙宗祠等,适宜开发多种历史文化体验产品;村落传统肌理尚存,环境自然质朴,并保存一定数量的具有历史感的传统民居院落,具备开展乡村文化度假的基本条件。

(3)模式要点。古村整体保护与特色民宿打造,村落历史景观与文化游赏体系营建:对村落内各类文化遗存进行系统普查,确定保护红线与可利用等级;筛选村落的主题文化元素,并与村落的公共景观、体验活动、建筑风貌结合。

(三)高端化的度假乡居模式

(1)野奢度假综合体理念。以塑造特色乡村度假品牌为导向,通过乡村闲置农宅的统一收租,并进行整体改造与度假化利用,将村落打造成为高品质的乡村旅游度假区。

(2)适用村落特征:村落生态优良,环境幽静,拥有天然的度假条件;一般为“空心村”或新村搬迁之后的废弃旧村,房屋空置率较高;村落民居建筑多为传统老院落,风貌特色突出,改造价值较高。

(3)模式要点。塑造高端度假品牌:把闲置农宅集中经营,度假社区整体打造:由村集体对村内空置民宅统一租赁回收,通过引入外来企业资本或自筹资金,进行整体度假化改造,并塑造独立度假品牌;民居改造讲求文化性、乡土性与品质感兼顾,追求外旧内新、外朴质内奢华的效果;可通过探索村民房产、土地入股等多种方式,实现社区居民持续参与;当地村民可被返聘为度假村(区)员工,推动村民就地就业。

(4)典型案例。山里寒舍,由“空心村”到乡村度假区转变。山里寒舍位于北京密云县北庄镇干峪沟村。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干峪沟村村民逐渐外迁,导致大量民居闲置乃至荒废,村内民居空置率高达80%,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心村”。2013年,北庄旅游开发公司,以50年租用、二套闲置房入股合作等形式,收租了村里废弃或闲置的宅基地(或集体土地),对村落的供电、给排水、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进行高规格建设,并将传统民居院落改造成为高品质的度假酒店,以“奢华与朴素混搭,舒适和自然结合”为特色,将城市化的星级酒店享受与乡村自然宁静的生活自然融合,并配套了游泳池、高尔夫、儿童游乐场等休闲度假项目,目前开放的院落有20余座,入住价格从1500元至4000元不等。通过这一模式,村民不仅可以获得稳定的租金,同时还成为山里寒舍的员工,获得相应的工资收入,而干峪沟村的土地、果林等各类资源也得到了系统盘活,昔日荒凉的空心村变身成为国际范的乡村度假区。

(四)创意化的休闲聚落模式

(1)乡土游乐场理念,整合村落内的河流、田园、果林、山地,创意打造多元化的乡村休闲游乐空间,并通过策划好玩、丰富的乡村活动形成为村落持续的旅游吸引力。

(2)适用村落特征:一般位于热点游览线路上,交通可达性较好;村落可利用的休闲资源丰富,如河流、湿地、果林、山地等;具备一定的可建设用地条件,便于引入休闲游乐设施或项目;村集体发展旅游积极性较高,且具有较超前的发展思路和较强的号召力。

(3)模式要点。扩展乡村休闲空间和创意休闲体验活动策划相结合:由村集体牵头,对乡村休闲资源进行系统化整理,并导入创意理念,包装打造农耕文化园、乡村花海、儿童乐园等休?e项目,构建乡村休闲产品体系;策划春耕节、乡村亲子课堂、丰收狂欢节等丰富多彩的乡村活动,创造乡村持续旅游吸引力;通过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组织村民开展旅游接待,为到访游客提供食宿服务;建议可采用“村集体+企业”的模式,吸引部分外部资金,用于投资较大但盈利性较好的休闲项目开发。

(4)典型案例。创意休闲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尚书圩村,位于浙江安吉县皈山乡境内,距安吉县城18公里,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典型山村。2010年,尚书圩村把握“美丽乡村”建设机遇,转变观念,提出“经营村庄”思路,利用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和文化旅游产品,打造尚书休闲文化村,走出一条旅游驱动型乡村发展之路。

为促进旅游发展,尚书圩村首创林地股份制流转机制,并通过吸引投资和自筹资金两种方式,先后建设了尚书文化园、尚书开心农场、向尚花田等休闲体验项目,其中的开心农场,是村内基于土地流转建立起来的,设计有百亩葵花园、千米瓜果长廊、蔬菜园、瓜果园、采摘园、春泥农耕园等特色版块,主要面向城市家庭和青少年群体,提供乡土教育、农耕体验、田园休闲等特色产品,并策划举办金榜节、葵花节、欢乐农家过大年、乡村南瓜创意pK赛等一系列乡村趣味节庆活动,形成了乡村的持续吸引力。目前,尚书圩村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每年的游客量在10万人次左右,单就村中景区门票每年就能为村民增收近100万元。

(五)产业化的主题庄园模式

(1)主题庄园,依托现代农业和涉农企业品牌打造的高品质田园综合体,复合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两大基本功能,既是企业品牌展示与技术研发基地,也是高品质的田园休闲度假区。

(2)适用村落特征:农业基础较好,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农业品牌或拥有独特的农业气候条件和文化资源;土地流转门槛低,有建设大型农业庄园的场地条件;交通可达性强,能够吸引大型涉农企业或其他休闲农业投资主体进驻。

(3)模式要点。企业资本撬动+现代农业品牌支撑+庄园生活方式构建:以现代农业产业为基础,通过大型企业资本导入,发展庄园经济,形成“产业+旅游”双驱动;不以民俗接待户发展为重点,而以庄园品牌塑造、庄园综合功能扩展、庄园产业延展和产业链条构建为主;庄园作为游客集中到访区,提供观光从景观和建筑设计上,柏联普洱茶庄园讲求对当地传统建筑的延续与再创新,其中的制茶坊由著名建筑设计大师邢同和执笔设计,全钢架结构、全玻璃外墙和隔断的精制厂房,把具有云南傣族、布朗族民居特色的木材、茅草、小挂瓦、回廊、尖顶等元素自然的融入其中,与周围茶园浑然一体,既方便游客观光,又可以保证生产环境的整洁,缔造了一座集后现代建筑美感和傣族、布朗族民族特色为一体的“茶园里长出来的制茶坊”。

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案例篇8

今年以来,我市市委、市政府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河北省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实施办法》要求,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及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农村工作实际,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突破口,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着力点,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根本动力,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村文明进步、农民增收致富。

一、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

中央、省委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河北省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实施办法》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贯彻落实《条例》《实施办法》作为市、镇、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遵循,迅速掀起学习贯彻热潮,做到两个融合,一是与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相融合,把学习《条例》《实施办法》作为“守初心、担使命”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深刻领会、把握核心要义,抓好贯彻落实;二是与当前农业农村实际工作开展相融合,真正把《条例》《实施办法》作为指导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精髓,确保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通过理论中心组学习、专题辅导讲座、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重大意义、精神实质和工作要求,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要求上来,全面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做好党的农村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情况

(一)建立乡村振兴工作体系

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县、乡、村”三级书记直接抓乡村振兴工作格局。组建了产业、文化、组织、生态、人才5个乡村振兴工作专班。聘请河北社会科学院编制完成了《**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5个相关部门也制定了各自的实施方案。2019年4月23日,召开了以“打基础、优环境、强三农”为主题的全市乡村振兴推进大会,对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安排部署。一年来,市委、市政府通过会议推动、指导调研、通知简报、检查考核等多种手段,全力推动各项工作开展。2019年11月8日,召开乡村振兴考核指标和农村人居环境项目进展情况调度会,督促各相关部门确保年底前完成乡村考核指标和农村人居环境年初规划项目。

(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发展科技农业。在新发地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的基础上,2019年,组织硕诚、新发地两个现代农业园区分别成功申报了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及河北省农业创新驿站,同时,硕诚园区又申报了2020年河北省农业创新驿站;聘请了河北农大2名教授为首席专家,其他果蔬相关专业和流通专业的专家、教授为成员的两个专家团队,打造**市农业科技创新平台;通过驿站平台,引导全市蔬菜扩大种植面积,强化果蔬高新品种和技术成果的引进转化,提升产品质量,推动我市水果、蔬菜绿色高效发展。

依托科茂种业繁育基地,大力建设一主多元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充分利用科研育种能力以及与院校联系密切的优势,建设小麦农业科技集成创新示范基地,开展小麦产业试验、示范和北方冬麦区小麦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公关,研究小麦新品种选育、绿色高产高效技术,促进小麦生产由重产量向绿色高效高产方向转变。

2、发展绿色农业。一是积极实施冬小麦节水品种及配套技术项目。2019年共实施6.5万亩,项目累计投资945万元,项目实施面积13.5万亩,实现节水675万m3。

二是强化施肥技术推广。推进化肥减量增效,组织技术指导员、专家组成员下乡进村入户,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通过建立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健全智能配肥站、推广高效新型肥料和科学施肥技术、引导农民进行有机肥使用等技术措施,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今年以来,全市共发放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明白纸、图册2万余份,建立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试验示范基地5个、核心示范区2100亩,推广各类配方肥1100吨,缓控释肥6000吨,面积15万亩,依托100户科技示范主体开展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全市亩均减肥2公斤(折纯)以上,降低肥料投入成本5元以上。

三是大力推广节药技术。加强病虫害监测预报,提高病虫预报到位率;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社会化服务,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同时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降低化学农药用量;推广科学施药技术,提高精准用药水平;推广新型植保机械,提高农药利用率。2019年,全市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9%,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29%,全市农药使用量降低2%以上。

四是大力宣传地膜回收。着力解决农田残膜污染,加大0.01毫米标准地膜的推广力度,同时宣传、发动进行地膜捡拾回收,积极探索地膜污染解决路径,切实解决白色污染问题。2019年全市地膜用量91.2吨,回收量为75.8吨,回收率为83%。

五是抓好林业生态建设。2019年以“做强生态支撑,助力雄安新区建设,服务协同发展”为中心,为雄安新区打造绿色屏障为首任,根据《**市雄安新区周边绿化工作方案》文件要求,结合实际,大力开展白沟河生态林带、环雄安生态林带、生态片林建设,实施规模造林、村庄绿化及农田林网、堤防绿化、高固路廊道绿化,2019年实际绿化面积21535亩,完成任务面积的107.6%。

六是抓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105家规模养殖场配建粪污处理设施,带动了全市所有规模养殖场、白沟河两侧一公里内养殖户、方官生猪密集区和新城蛋鸡密集区的321个养殖场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全市养殖场户的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基本解决了养殖污水直接外排和畜禽粪污随便堆放的问题;建成了年处理3万吨畜禽粪污,年生产有机肥1万吨的粪污处理中心1个,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配建率达到了100%,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2%,超额完成了年度75%的任务目标。

3.发展品牌农业。确定**黄桃为我市优特农产品,制定了《**市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实施方案》《**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施方案》,全力打造**黄桃特色品牌。目前,黄桃作为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出口美国、日本和韩国3个国家。

依托**市科茂种业有限公司,针对“中麦175”小麦品种锌元素含量高的优势,加工富锌小麦面粉,打造富锌小麦品牌。目前已开始批量生产,主供京、津、保等大中城市。

4.发展质量农业。创建**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8个,其中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市级精品园区2家,完成“三品一标”认证企业6家,认定品种20个,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68.1%。蔬菜种植标准化覆盖率为74.1%,创建省级标准化养殖场一个,县级标准化示范场15个,规模养殖场110个,畜牧业标准化率为77.3%。标准化养殖覆盖率平均值为72.1%。

优化种植结构,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按照粮—经—饲的结构要求,今年发展苜蓿3000亩,青伫玉米8000亩,鲜食玉米4000亩;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今年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220名,市政府出台了《**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管理办法》,积极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活动,组织申报省、**市级示范农场4家。落实市财政扶持资金,按照新型经营主体财政扶持项目实施方案,已实施完成。

(三)深化农村改革

1.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截止目前,全市13个镇、办事处、409个行政村,已完成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界定、股权设置量化、“三会”同建工作,已完成集体经济组织登记的村数220个,占总任务村数的53.8%。

2.充分运用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在2018年基本完成的基础上,认真开展回头看,督促各镇办事处,针对遗留问题制定扫尾工作方案,层层落实责任,争取达到应确尽确,不留死角,要求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全部发放到农户手中,防止镇村将证书滞留,同时,全力开展档案整理工作,及时进行扫描。完善确权数据库成果、土地承包管理信息系统,抓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系统的运行和规范运作,为土地流转,抵押担保,惠农政策落实等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3.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自然人向法人农业转变,培育新型农业主体,积极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向现代农业园区、新型经营主体集中,严格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全市土地流转率达到36.8%,发展、扶持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多种经营模式和服务体系,推进规模经营。根据省**市空壳合作社治理方案,制定了我市实施方案,加强对合作社的排查,协调各部门、各镇、办事处按照各自职责开展工作,一方面,坚决查处非法集资,另一方面,清理空壳社,规范合作社运营,从而促进合作社健康发展。

 4.完善服务体系强化农业工作支撑。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开展农民教育培训,依托现代农业园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平台,完善科技示范推广体系,重点推广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根据工作需要,加强推广体系人员队伍和机构建设,优化农技推广区域站运行机制,健全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 

(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不断提档升级。进一步加强园区建设,按照“全域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着力构建产城一体、区域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用现代农业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市龙安泰集团智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荷兰英姆普公司(iGmpR)签约合作,将引进荷兰最先进的花卉和园艺设计、智能温室、无土栽培、水肥一体以及管理培训等农业技术项目,促进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河北新发地食品加工产业园项目开始建设,总投资20.3亿元,占地636亩,新建原辅料库、中央大厨房、超市统仓加工配送区、农产品精深加工区、成品冷链仓储区、物联网智能集配平台、检验检疫中心及配套设施等。项目建成后,年加工配送能力180万吨,实现年销售收入5.2亿元,直接带动就业岗位2100余个,间接带动就业岗位4600余个。二是加大园区建设力度。我市建成市级以上园区8家,其中省级园区2家,**市级精品园区2家,**市级园区4家。园区总规划面积15万亩,实际建成5万余亩,园区累计完成投资55亿元,园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1个,绿色食品认证1个,取得地理标志1个,注册“昊龙农业”、“青沃谷”等商标7个。以肖官营镇的冀康现代农业园区为核心,打造采摘观光休闲农业精品旅游区,2019年又投资2400万元,建设占地246亩砖混温室大棚72个,以义和庄村为核心发展5000亩三膜西瓜种植基地;以军城办事处平安店村为核心,通过村庄民居翻建、改建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水上乐园和生态餐厅,流转周边土地3000亩,建设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园区建设极大提升了农业的科技支撑与管理水平,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互联网+”农产品销售渠道日益壮大。建设电商平台,推行农业经营网络化,大力引导企业建设、利用电商平台,推进农业电子商务,推动优质农产品上网销售。淘实惠在我市建立了409家服务站点,实现了农村电商全覆盖,平台交易额达3000多万元。河北新发地农产品物流园在搞好农产品市场批发销售的同时,也建立了自己的电商平台,实现了线上和线下销售结合,冀康、碧照轩、硕诚、青沃谷等现代农业园区及同兴农林畜牧有限公司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络销售平台和微信平台,扩大了销售量。

3.休闲、观光农业得以快速发展。组织现有省级星级休闲农业企业针对自身特点,大力开展采摘、科普、农家乐等项目,吸引京津及周边群众进行休闲、观光、采摘。筛选出包含青沃谷现代农业园区、冀康休闲农庄、杜村梨花节、硕诚现代农业园区在内满足游客春季赏梨花、玩采摘、品美食的精品休闲农业观光线路1条,并入选河北省37条春季赏花观光线路。积极推进休闲农业建设,冀康园区被评为四星级休闲农业园区,硕诚园区被评为四星级采摘园,青沃谷园区被评为三星级采摘园。

(五)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

在近几年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基础上,以我市被确定为河北省首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域完成示范县和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为契机,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村庄清洁行动、村庄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美化亮化、美丽庭院建设、村庄规划编制等十项专项行动,推动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上半年我市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全省位于第二十七名,在**市位于第一名。2019年6月4日,**市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推进会在我市召开,**市委副书记闫继红对我市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10月24日我市代表**市接受了河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域完成示范县的考核验收。

1.建立农村生活垃圾长效机制。6月1日,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了**善美环境卫生有限公司、**亢腾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两家保洁服务公司,招聘保洁员910名,对我市409个行政村全部实行农村保洁和垃圾收集市场化运行模式。共建设地埋式垃圾台站998个,购置垃圾压缩转运车辆47台,基本实现垃圾日产日清,每日清运垃圾290余吨。将农村生活垃圾全部转运到市垃圾处理场规范处置,实现了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置全覆盖。

2.大力改善农村道路通行条件。乡村路网方面,2019年农村路网改造提升104个村,里程69.4公里。农村村内道路方面,投资7500万元,新修改造全市13个镇办215个村主次干道142.5公里60万平方米。基本实现了全市域村庄主街道硬化全覆盖。

3.实施村庄绿化、美化和亮化行动。投资3000万元,在继续深入开展“五清三建一改”行动基础上,对全市县、乡道路两侧可视范围村庄外立面及村庄主街道两侧、雄安新区周边乡镇所有连村道路可视范围村庄外立面及村内主要道路两侧,按照统一风格,进行乳胶漆粉刷改造337万平方米,并适当绘制文化墙,实现村庄美化全覆盖,有效提升了全市农村整体风貌。投资516万元,安装路灯9117盏。在各村主街道两侧、文化广场、学校、村民中心等重要场所安装、更换照明设施,实现村村亮化全覆盖。投资505万元,种植乡土树木92061棵,进一步提升农村绿化水平。

4.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坚持“党建带妇建、妇建服务党建”,把美丽庭院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截止目前,已成功创建美丽庭院36200户,精品庭院5621户。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任务。

5.全力推进厕所改造工作。我市属于二类县,在全面实现卫生厕所达标的基础上,坚持自我加压,主动提高改厕工作标准,并坚持进度服从质量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无害化卫生厕所提升改造。2019年上半年安排第一批无害化厕所改造17000座。2019年11月通过政府采购方式,又安排无害化厕所改造任务15000座。全年累计安排无害化厕所改造32000座。财政用于改厕资金达到6400万元。

6.突出抓好高铁高速沿线环境集中整治。共清理历史积存垃圾100余处,清运垃圾500余立方。安装路灯400余盏,植树11万余株。建成小游园55处,小菜园129处。同时,将沿京石高速、京石高铁的村庄面貌提升列入乡村振兴同步打造,新打造梁家营廊道绿化节点、紫泉河景观河道两个生态景观节点,新建成前曲堤、赵辛庄等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点。

7.稳步推进农村污水治理。按照《**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及纳污坑塘整治专项实施方案》要求,实施了白沟河傍水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处理站5座,处理能力360吨/日,建设配套管网40106米。此外,方官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等工程扎实推进。

(六)推进农村文化振兴

1.夯实基础,农村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全市13个镇、办事处建成了28个综合文化站,409个行政村建成了农家书屋,补充图书40082册,让农家书屋成乡村振兴的“文化粮仓”;建成了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409个。210个行政村建成了农村文体广场;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已完成5170户;409个村的“村村通”大喇叭工程已经全部完成。为各村配发了锣、鼓、镲等文艺器材560套,舞蹈演出服装100套,并为每村配备了音响设备。各村街建起了文艺活动组织。

2.扶持队伍,文艺团体不断发展壮大。实施基层文艺骨干培训计划,组织举办了广场舞、书法、舞蹈、绘画、戏剧等方面的培训,培训人数达到1000余人。对在群众性文艺活动中形成的小型演唱班子和具有相应规模的大型文艺社团,给与器材支持和业务指导,使文艺团队不断上水平、文艺队伍不断壮大,逐渐形成了辛桥艺友戏曲歌舞团、杨漫撒友德京剧团等20多个定期活动的小型演唱班。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挖掘整理7个类别1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申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县级非遗项目已达33个。其中石辛庄古典音乐会、上四调、南乐会、大义店冰雹会非遗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在挖掘新项目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原有非遗项目的保护、支持力度,每年都组织多次不同形式的非遗展示,参与者越来越多,使我市的非遗项目得以传承和发展。

3.文化下乡,庆祝活动丰富多彩。以庆祝建国70周年为主线,积极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群众文化系列主题活动,切实营造热烈喜庆的社会氛围。开展了“悦读分享”读书会5期;“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32场;戏曲进校园20场;“文艺彩色周末”20期;戏曲下乡演出206场。

(七)推进农村生态振兴

为消除**东西部地区落差,实现全市均衡发展,先后投资32159.2万元,实施了京白、高固沿线等“百里画廊”绿化美化工程。在高固公路、京白公路、112国道、十白公路、107国道两侧各建设100米绿色长廊,绿化面积13200亩。在重要区域和交通枢纽突出打造景观节点。在冀康农业园北门户、南门户、S030线**市南市界、铁路桥节点、X301与涿白路节点、张贲营节点、十白线**白沟交界节点、G112与京白线交叉路口节点、肖官营红绿灯、八堵墙路口等,用花草打造雕塑,建设景观岛。增强了乡村主通道的景观效果,缩小了城市绿化落差,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八)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保障

优良的组织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保证,目前我市村两委党政一人兼达到261名,占比64%,50岁以下正职干部282名;高中及以上学历326人,占比79.7%;致富带头人等优秀人才315人,占比77%;支部书记“四个结构比例”均高于省市要求。2019年,重点创建提升60个“三带六区”党建示范典型,目前正在有序开展。为有效改善乡村治理体系,近年来投入4000万元,打造了“两个代办”升级版,已有婚姻登记等15项服务事项实现了网上代办,全市13个镇、办事处409个村全部建立了五星级便民服务中心(室)。出台了《**市农村信访安全稳定工作奖惩办法(试行)》,市财政拿出500余万元,对实现市委确定的全年未发生信访、安全、稳定问题的村街全部兑现奖惩。

(九)全力打造省级乡村振兴核心区

基于**市区位独特优势和坚实工作基础,按照“全域统筹、重点打造、精品示范、辐射带动”的原则,长远规划,分步推进,确定了全域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宏伟目标,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域完成示范县工作基础上,先期构建“一片四线五点”的乡村振兴核心示范区。“一片”:以肖官营镇连片14个村、“四线”(京石高速沿线、京武高铁沿线、京白路沿线、高固路沿线等四条重要交通干线)、“五点”(张六庄镇镇区、泗庄镇镇区、东马营镇镇区、军城办事处平安店村、辛桥镇连片村(范庄子村、陈庄子村、柳庄子村)。

三、存在问题

(一)农村产业发展层次仍待提升。主导产业不优不强,引领产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体规模偏小,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

(二)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仍待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市市域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展也不平衡,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有待提高。

(三)长效管理机制亟待建立。厕所清掏及粪污处理、树木养护、公共设施维护工作亟待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四)群众观念亟待改变。长期以来受传统习惯和落后观念的影响,村民公共卫生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及打算

根据当前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部署,我市强力推进乡村振兴以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项措施的落实,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是分析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当前面临的形势还很严峻,下一步,我市将着重做好如下工作。

(一)进一步强化城乡融合发展理念,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

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要求,坚持书记抓、抓书记,聚焦2020年“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把更多的资金、土地指标向“三农”倾斜,细化各项措施,狠抓工作落实,扎扎实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二)打好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在抓好2019年项目扫尾基础上,再实施一批人居环境整治项目。

1.坚持质量优先,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总结历年改厕成功经验,持续改进施工质量,优化改厕技术模式,在高质量完成2019年度已招标采购的32000座厕所基础上,再完成15000座以上改厕任务。确保改一座,成一座,能用一座。

2.实施村庄道路硬化提升项目。计划投资8000万元,对尚未完成主街道硬化的村进行主街道硬化改造,对破损严重的路面进行翻修改造。进一步提升农村道路通行条件。

3.实施村庄美化工程。对乡级以上道路两侧可视范围内墙体外立面进行巡查,对未实施美化改造和施工时间较长、美化效果较差的墙面进行喷涂粉刷,并按统一风格补文化墙,实现全市域农村主干交通美化全覆盖。同时,选取一批基础较好的村,采取先进工艺,对主街道等重要节点实行高标准美化改造,提升美丽乡村颜值。

(三)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依托新发地等龙头企业、大市场,立足于服务京津、保障雄安,努力调结构、增效益、提质量,推动农业现代化。

1.调整结构。适度压减高耗能低质低效农作物面积,增加设施农业、农业产业园、农业规模化产业基地和生产绿化面积。

2.增效益。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以新发地食品加工产业园为载体,立足粮食、蔬菜、畜禽等主导产业资源优势,扶持蔬菜、豆制品、面粉和方便食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

3.提质量。进一步健全覆盖全产业链的农产品生产标准,扶持绿色有机农产品,大力实施品牌提升计划,培树黄桃、肉鸡等区域公用品牌。

(四)抓试点示范,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区、示范线和示范点

借力京雄高速、荣乌新线、东方路东延等一批大项目,立足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继续打造“一片四线五点”省级乡村振兴核心区;打造方官镇14个村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区;结合交通通道建设,再着力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线。通过率先全面高标准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打造一批有特色、可复制、引领带动周边发展的乡村振兴示范典型。

(五)抓农村创建活动,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案例篇9

我们这个培训班共100名学员,主要来自__西部三市(__)和__省,在中国版图上,都是属于西部山区,虽然经济没有东南沿海那么发达,但人才济济。在几次的交流论坛中,我有幸见识了勇于创新,将网络qq农场与现实农场相链接的追梦人__习水木坪村的冯仕良书记;大胆实践,将生态农业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__黄石伍珊书记;攻坚克难,带领乡亲发展农业产业致富的__红岩邓奎主任;也重新认识了我市的优秀致富带头人代表,善抓机遇,大力开拓村级经济发展的靖州大林村谢仲清书记和鹤城白马村的余绍友书记等等。他们让我认识到,当前农村人才可谓藏龙卧虎,深有潜力可挖,发展“三农”,有他们这样的优秀人才的带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全面致富奔小康的目标指日可待,同时,我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今后必须加强学习。听了全国扶贫状元、全国人大代表、__田哥致富带头人莫文珍的故事,更是让我感动落泪,他的坚忍、执著、智慧与大爱,像一枚标杆,永远竖立在了我的心中。

这次学习课程安排,立足现代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内容丰富而有针对性,在农业创业兴案例分析课堂中,中国青年创业国际培训师张晖老师通过北京韩村河,河南刘庄,江苏华西村,四川农科村,北京北沟村、密云县、石塘镇,浙江湖州“老外山里淘金记”等典型案例,给我们以农村创业启发,让我们认识到要发展,必须认识自己,认识资源,重视实践,不可盲目跟从走弯路。__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总站的蓝云老师则通过自己游走海内外的亲身体验及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向我们真实展示了中国农业与台湾、美国、日本等地区和国家农业生产发展模式的不同,让我们清醒看到了自己不足,为我们思考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依据。她并广泛展示了多年对__农村经济调研取得的成果,让我们深入了解了__农村经济发展的曲折和成就,为我们思考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灵感。

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当学习打开了人们的思路的瞬间,改革与创新的理念也许会应运而生。

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案例篇10

abstract:UnderthebackgroundoftheconstructionofinternationaltourismislandandtheaccelerationoftheintegrationofurbanandruralareasinHainan,theconstructionofsmalltownshasusheredinnewopportunitiesfordevelopment.Sanyaasapilotcityintheprovince'surbanandruralareas,thedevelopmentofsmallcitiesandtownsshoulhaveahigherdemand.inthispaper,thedevelopmentandconstructionofsmalltownsinYucaiecologicalzoneasanexample,toexplorethemethodsofsmalltownsdevelopment,whichhasbeenabletoprovidereferenceforfuturesimilarconstruction.

p键词:小城镇建设;规划引导;育才生态区

Keywords:smalltownsconstruction;planningguidance;Yucaiecologicalzone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2-0062-02

0引言

“十”将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提出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因此,小城镇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三亚作为全省城乡统筹试点示范市,按照“规划先行”的理念,科学规划、勇于创新,城乡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兼顾了民生改善,有序推进小城镇建设。

1育才生态区概况

育才生态区前身为育才镇,是三亚市最年轻的建制镇,2014年随着三亚市“撤镇社区”行政区划体制改革,育才镇更名为育才生态区。

育才生态区地处三亚市北部山区,生态环境良好,也是三亚唯一没有海岸线的区镇。该区产业基础薄弱,经济实力不强,综合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城镇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全生态区约2万人,以黎、苗族居多(约1.9万人),属典型的少数民族聚集区。生态区域面积314.9平方公里,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使得育才生态区具有发展特色种养业和黎、苗族文化,传承农垦传统文化及乡村农家乐等旅游项目的独特优势。2012年,育才生态区被确定为海南省的特色风情旅游小镇。

几年来,育才生态区紧紧抓住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将完善小城镇规划体系、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等作为建设发展的核心工作内容,积极探索出一条特色小镇建设的新路子。

2经验探讨

2.1精心规划、科学发展

育才生态区是海南南部滨海地区联系中部山地地区的重要交通节点,三亚市总体规划提出了全市“旅游主导,城乡统筹”的总体发展思路,在“山海相连、指状生长”城市空间发展思路下,育才生态区作为中脊之一,必将成为三亚市辐射海南南部区域的重要战略地区。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为育才生态区的科学发展提供前提和依据是关键,为此,市政府划拨专款邀请国内知名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规划设计,并聘请省内资深专家对规划编制成果严格审查,力争高起点规划、高水准建设。目前,育才已完成了至今的第一版镇总体规划、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

按照育才生态区镇域空间发展策略,将强化中心区建设,优先发展中心区,吸引人口向中心区集聚,提高城乡空间资源利用的效率,降低对生态区域内生态环境的冲击。鉴于现状中心区主要由南区的立才农场场部和北区的区管委会属地组成,在中心区用地布局上,采取场镇合一、统一规划、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用地统筹的原则,使区镇发挥职能成为名符其实的三亚市域北部山区中心,生态旅游和特色农业服务基地,具有浓郁黎苗风情的山地风情旅游小镇。

为打造地方特色小镇,规划专章提出镇区总体城市设计应“显山、亲水、传文、营镇”,强调须对镇区整体形态风貌进行管控,包括街区界面引导,重点项目意向以及严格控制开发强度等等;镇区整体建筑形态以低层多层为主,建筑风貌体现热带特色,尺度适宜,具有地方特色,色彩清新淡雅。

2.2制定实施方案,有序分期建设

在目标年限内,育才生态区制定一系列实施方案,采取了重点区域先行的开发行的计划,通过新建与改建同步推进的方法,有序推进特色小镇发展。

2.2.1基础设施先行

依托市政府财政支持,育才优先发展公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对贯穿整个中心区的育才大道进行扩宽改造、绿化和亮化,加快了育才大道路沿线医疗、教育、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了包括育才中心幼儿园、育才中心学校、育才敬老院在内的一大批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同步在各行政村内配建了垃圾中转站、农村多功能文化室等,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2.2.2示范区效应

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示范区效应,加快推进了中心区街道改造工程,通过对中心区道路两侧已建的建筑物按照“穿衣戴帽,装饰装修”形式,推进中心区重要街道立面、开敞空间的景观风貌和卫生环境综合整治及街道亮化工程,整治滨河环境,建设中心公园和滨水景观带,改善中心区(含农垦地区)面貌,初步形成特色山地小镇的整体形态。

2.2.3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

根据《三亚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工作部署,育才生态区精心挑选了雅亮、马亮、雅林、那受、龙密、青法6个行政村作为美丽乡村改造建设试点,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提出的“乡村旅游规划、乡村建设规划及扶贫计划相融合”要求,先行委托设计单位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地将6个试点村分类为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生态保护型等。并根据试点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区域分布特点,通过农村环境整治、设施完善、产业培育、服务提高、素质提升等5大工程,推进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工作,有计划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增收的目标。

2.3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

育才优越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是三亚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背景,其生态保育、生态涵养的责任重大,因此,一方面充分结合自身的生态(山地)、热带植物、民俗资源等特色优势,借鉴国内外旅游小镇经验,高标准、高门槛引入企业参与,可持续地发展符合公共性、具有地域特色且生B友好型的观光农业、民族风情、康体休闲等旅游项目,提供既区别于滨海地区的旅游产品,又使山地农民增收,达到以旅促农,联动发展,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在中心区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将支持低碳生态环保技术的应用。例如,在规划区内开展可持续性排水系统的建设;对生活污水进行“源分离技术”,力争实现生活污水的“零”排放;太阳能利用技术;推行绿色交通以及开展生态岸线修复技术等等。

2.4引入和培植特色产业,注入原动力

小城镇特色风貌的形成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丰富和提升小城镇产业结构,是推进小城镇健康快速发展的核心动力,为此,育才注重加强对散落在北部山区旅游用地的规划引导和业态设计,充分利用腹地丰富的水系、水库、热带山林和田园等自然资源并充分融合,形成“主题鲜明、业态丰富”的旅游项目,旅游产业由低水平散点式向高端网络化、品牌化和区域整合方向发展。注重培育高品质、好业态的富民型特色产业,充分结合重点项目建设设计搬迁安置区、预留旅游建设用地和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特色鲜明、收益持续”的风情旅游小镇和精品绿色产业带,带动山区腹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规划,充分预留产业发展用地以及各主导产业及其关联设施建设用地,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引导产业落地,使“规划有计划,规划落项目”,增强小城镇建设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动力。

2.5科学有序管理,促进小城镇健康有序发展

2.5.1制定规章制度、审批有法可依

推进小城镇发展建设,离不开有序的规划建设管理,为此,三亚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三亚市村庄建设管理办法》、《三亚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农村居民住房报建管理的补充规定》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进一步理顺了村镇建设管理体制、明确部门职责和属地管理责任制、完善审批制度和流程。在法定的框架下,育才生态区结合自身辖区管理机构设置,建立了一套涵盖土地、规划、施工、房产等在内的一站式审理制度,设立便民服务窗口,为基础群众提供便捷的建房报建途径。

2.5.2充实基层管理人员,加大违法建设管控

为保证城乡规划顺利实施,切实做好城镇建设管理工作,育才按照相关要求设置和完善了国土、规划、综合执法、环卫等相关部门相应的延伸机构,并在各行政村配置一名规划建设协管员,整合力量进行执法监察,建立覆盖城乡的常态工作机制。与此同时,区管委会严格按照《三亚市违法建筑管控办法》要求,始终保持对违法建筑打击和管控的高压态势,通过建立网格化巡查管控机制,加强对违法辖区内违法占地、顶风抢建督查督办,严控违法建筑增量。

3结语

育才生态区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环境等优势,顺应国家宏观发展及市场需求,借助“特色风情旅游小镇”的发展契机,坚持“以旅促农”的理念,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心城区改造、为产业发展提供发展空间和各类服务设施,而产业的发展、有序的城镇建设管理也有效地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小城镇作为城市功能的“接收器”和带动村庄发展的“辐射器”,对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希望育才生态区的建设经验能为小城镇发展建设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引导其他小城镇选择更可持续的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庄宇,彭锐.浅议城市特色及其塑造――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