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义务教育化学核心素养十篇义务教育化学核心素养十篇

义务教育化学核心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2:19

义务教育化学核心素养篇1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敬业奉献诚信友善

[作者简介]兰茹(1963-),女,辽宁丹东人,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职教育教学。(广东广州51061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100-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练而成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精髓,最直接、最鲜明地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对指导高校推动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更是指导高校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精魂所在。

一、国内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具有跨行业的属性,是伴随终身的或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通识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它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化时,从业人员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起作用。从业者这一基本素质能使他们在变化了的环境中获得新的职业和(职业)技能,所以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可携带的技能”。它在从业者未来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故而又被称为“关键能力”。

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非常重视劳动队伍的技能开发,在国家教育培训目标上明确提出了“为了成功的未来开发技能”的口号。为此,英国的改革将重心放在企业,放在人的技能开发上,毅然决定由政府、教育机构和行业共同开发企业需要的实际工作技能,并开始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和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nVQ)。其目的是搞活企业,提高人的素质;方法采用的是国家干预现行教育和考核制度的改革;结果就是建立了一套包括nVQ制度、GnVQ制度及核心能力在内的体系。

我国核心能力标准体系属于国家职业标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1998年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提出八项核心能力的培训认证体系,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数字应用、信息处理、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出台了一整套《职业核心能力训练手册》《职业核心能力测评标准(试行)》,对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及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职业综合素质已逐步成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共识,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要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党的“十”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这一论述,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对社会核心价值观做出了新论断、新阐释,反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精华的当代诉求。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近些年来发达国家大学提出的教育理念,其主要观点是:大学教育在强调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要着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业为导向”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突出宗旨,职业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人才规格的定位来自于企业的要求,人才质量的检验来自于企业的评价。毕业生跟踪调研了解到,很多企业已经把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作为用人、留人的重要指标,将毕业生是否具有优秀的人品、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吃苦耐劳、敬业爱岗等素养排在前面,这充分说明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最看重的往往不是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而是更看重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希望大学毕业生把将要选择的这个“职业”当作自己一生追求的“事业”,并在从事这个职业的过程中要正直、忠诚、守信、敬岗爱业。由此可见,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要素。本项研究以广东省近十所高职院校1000名学生为对象,在已有的职业核心能力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以实证研究为最终落脚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职业核心能力专门化教学及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实践锻炼之中,培养学生有效沟通、合作意识的同时,将学生养成教育和职业行为规范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紧密结合起来,使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

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就是以主流社会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正直、忠诚、守信、严谨、守纪、勤学、热情、文明、礼貌等个人品质,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教育及其过程;就是从社会理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真情奉献等方面去培育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并予以实践,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个人命运与祖国前途、个人追求与人民期待紧密结合起来。

1.以社会理想为导向,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念在于改变学生的行为方式。职业行为是职业道德的外在显现,也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追求。通过开设职业核心能力公共必修课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推动专业改革与创新,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就业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在“你认为提高职业核心能力,获取职业核心能力等级证书的目的是什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中,发现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沟通合作能力”的占60%,“为了提高综合素质”的占50%,“为了更好履行社会责任”的占40%。由此可见,广大学生对于提高自己的职业核心能力认识不一,多数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如果只是单纯认为职业核心能力专门课程学习及获取证书,就是增加就业的砝码,对职业人才的培养肯定达不到社会的期望。因此,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专门课教学和为就业服务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上,除了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设计“目标―任务―准备―行动―评估”的五步训练法,组织学生结合未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共同完成一个真实可操作的项目外,更要引导学生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上升到以社会理想为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让学生懂得事业心和责任感是每一个进入职场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企业对大学毕业生提出的必备要求,同时也是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获得事业成功的基础。

2.以敬业精神为核心,在专业课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敬业精神的精髓是敬业价值观,敬业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弘扬和践行敬业精神应当成为大学生的自觉价值追求。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进行专业课程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改革,通过以任务驱动的团队学习实践过程,引导学生懂得只有把个人的实力与团队的实力结合在一起,形成合力才具有价值意义。以学生实习、实训为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实习训练,专业技能竞赛和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见习等活动,让学生在专业实践和服务社会的参与中,亲身感知、真正体验沟通合作的愉悦、人格的完善、职业荣誉和职业责任感,充分认识到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不干涸,一个人只有融入集体才有价值,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企业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实习体验帮助学生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理念,让学生懂得岗位和职业既是一个人谋生的基本手段,也是一个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实现自己抱负和价值的场所。只有对工作岗位充满着敬畏,具有与企业荣辱与共、同甘共苦的使命感,才能在职场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以企业员工“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敬业态度和“安心工作,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强化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迅速转化为现实的职业行为,内化为学生的职业信念,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3.以诚实守信为根本,在学生养成教育中培养职业核心能力。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学生的养成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新生军训和入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动精神;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传授和课余文化活动紧密结合,引导学生端正学风,诚信求知、诚信求学、诚信缴费、诚信应考;通过抓课堂考勤和考风、考纪来督促学生形成良好学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将职业核心能力测评标准与学生的养成教育和思想品德塑造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按照测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在宿舍文化、教室文化的创建过程中,培养学生安全意识、文明习惯;训练职业行为,提高职业素质。通过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业,严查仪容仪表,强化学生遵纪守法教育,建立诚信档案,构建诚信测评体系,建立起广大师生共同的行业准则,引导学生做到言而有信,“知、情、意、行统一”,培养符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职业岗位要求的能力素质和诚信品质。

四、以真情奉献为重点,在学生的志愿服务中培养职业核心能力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光大,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结果。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勤工助学、“三下乡”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活动与职业核心能力要素的有效融合,让学生在参加各项活动中感知、感受真诚沟通和团队成功合作带来的愉悦、给予的力量,从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组织大学生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注重了解学生的思想、化解他们的心灵困惑,及时纠正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个别学生的不良表现;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助人为乐、勇于奉献的优良品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凝聚力和合作精神。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培育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把乐于助人的友善情感在时间上予以延伸、在空间上予以拓展。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明确每一名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志愿服务的要求,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通过志愿服务活动,锻炼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责任感和组织纪律性,提高道德修养,升华思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兰茹.体育后备人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11).

[2]兰茹.内涵式发展背景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思考[J].职教论坛,2013(20).

义务教育化学核心素养篇2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强国公民道德素质整体文化实力文化软实力

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报告中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奋斗目标。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①要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民族的文明进步,高等教育担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建设文化强国,高等教育必须先行。

一、高等教育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环节

同志在十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②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历史重任,高等院校担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近80%的青年要接受高等教育。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力军。大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高等院校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在高校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思想信念教育,使青年学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马克思主义思想真正进课堂、进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高等院校不断把大量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具有较高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优秀青年输送到社会,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带动社会的文明进步,以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一伟大工程的实现。在高等院校应加大政治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增加社会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把所掌握的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增加理论研讨的教学内容和时数,进行广泛的交流和研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高等院校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创新的基地,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主力军。在高等院校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践在新形势下的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思想理论指导。所以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要充分重视和发挥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和理论创新的重要作用。

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高等教育必须先行

高等教育负担着培养未来社会建设者的重任,有近80%多的青年要进入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如何提高高等院校学生的道德素质,成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一重大工程的关键。只有在高等教育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③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大学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广大学生中培养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学校要有计划的组织学生经常性地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宣讲活动,到广大民众中进行多种形式的社会道德的宣传活动,积极参与社会道德建设,同时也促进学生自身道德意识的提升和道德素质的提高。加大力度进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锻炼学生抵制各种社会不良思想和风气的能力,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不断地培养出具有很高道德素质和强烈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优秀学生,他们步入社会必然会带动和推动全民道德素质的提高。

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高等教育是主力

“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④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高的精神食粮,高等院校具有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高等院校是社会精神和文化产品的重要产地,如何生产更好更多的优秀精神和文化产品,如何提升在校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尤其是文体类院校更应把培养服务大众、服务基层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把大量优秀大学生输入到社会,让他们积极参与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成为广大民众文化生活的讲解员、辅导员,提升广大民众的文化艺术修养,丰富广大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广大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在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高等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⑤要做到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高素质文化人才的培养是关键。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文化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重任,如何营造有利于人才培养、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既有良好专业素质、又掌握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和发展要求、有责任感的管理人才是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人才就不会有任何竞争力。所以加大人才的培养,使我们的教育对象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新时代文化发展的特点,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文化产业担负的社会责任,如何根据我国国情和时代要求经营文化产业,如何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文化的发展和创新、通过文化实力和竞争力的增强来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等。把这样的高素质的人才输入到社会,才能推动社会的精神文化的发展,才能实现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报社2012.11.第30页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报社2012.11.第31页

③《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报社2012.11.第32页

义务教育化学核心素养篇3

【关键词】党性修养师德素质融合

党员教师在学校教师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和先锋队。党员教师具有政治和职业双重社会角色。从政治角色看,党员教师强调党性修养,具有先进性,在单位要起模范带头作用。从职业角色看,学校教师要重视师德素质的培养,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从本质上看,学校党员教师的党性修养和师德素质是内在统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党员教师先进性的角色内涵

党员教师担负着培养人才、研究科学、为经济社会服务、传承文化等社会功能。2011年12月,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强调《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高校教师要树立“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爱国守法,敬业爱生;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弘扬科学精神,勇于探索,协同创新;恪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劳动和学术成果;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树立优良学风教风;模仿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引领社会风尚。

一、党员教师的角色身份与职业道德的背离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党的建设面临着大量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利益观、金钱观日趋多元化。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一些党员教师师德与党性存在着明显的角色分离现象,主要表现在:

1.党员政治身份与教师职业行为的背离。人为什么活着,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是每一个人经常思考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强党性修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党性修养的集中体现。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党员教师的党性意识与教师行为是相悖的;一些党员教师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一些教师把市场经济等价交换、追求利润最大化等原则移植到教师之间和师生之间,以功利主义心态对待教育教学工作,强调“给都少钱,干多少活”还有一些党员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只是单纯地开展教学工作,忘记了自己的党员身份,教学科研虽然比较出色,但是却不热心党性修养的培养与锻炼,党员教师的双重身份、双重角色被分离了,单一化了。这些现象,无疑淡化了党员的形象,削弱了党员在学校中的影响力和战斗力。

2.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与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分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书育人要“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教书育人的教育规律,要求党员教师成为学生追求真理的导师和领路人,利用自身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这一优势条件,坚定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党员教师党性的要求。无论是在讲台上,还是在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党员教师都必须时时牢记自己的双重角色。

3.教师年终与晋升考核与党员标准评价的分离。近年来,学校普遍实行的教师绩效考核、年度考核和职称晋升考核,对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学校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和督促教师认真履行职责,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促进师资队伍整体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学校教师考核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重业务水平轻党性修养甚至轻师德评价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一些学校领导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那些看得见可以量化的科研成果的硬指标上,而忽视了一个党员教师的政治修养和育人水平等软指标。教师考核“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如不能得到根本解决,其结果必然导致学校党员教师双重角色脱节和分离。

二、党员教师党性修养与师德素质的融合途径

1.把强化、创新党性教育与师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党向来重视党性教育,正是这种教育和引导,才促进了一批批共产党员永葆先进本色,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组织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党性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应该看到,近年来情况变化了,一些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党性教育弱化了,虚化了。因此,强化党性教育,增强学校教师的党性修养,提高党员教师的政治生活质量,是学校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当务之急。强化党性教育,首先要党支部定期组织广大党员教师学习政治理论知识,使党员教师增强党员意识,自觉加强党性锻炼,促进党员教师注意自己的双重角色。其次,要从更本上改变轻描淡写地读读文件,外出参观等模式陈旧、缺乏新意、政治生活质量不高的现状。其三,要把树立高尚师德与强化党性教育统一起来。

2.把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与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结合起来。正确的理想是人在思想上确立起来的,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经过奋斗可以实现的目标。党员教师要以自己的政治信仰、党性修养、精神境界、治学态度、科学研究、为人处事等方面的积淀,引导学生学习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英雄、模范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精神,培养学生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的坚定意志、高尚情操和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学生把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把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与每个人当前所挡负的具体任务联系起来,努力学习,提高觉悟。特别是要针对当前社会中各种怀疑、否定共产主义的观念,正确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冷静分析,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伪存真,认识其错误本质。

义务教育化学核心素养篇4

关键词: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b)-0252-02

我国传统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旗帜。中华民族的生存、延续和发展,积淀了深厚的思想文化根基,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价值观和优秀道德精神。引领和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经之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加快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进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思路,坚持“三涯联动”成才引导,建立“三项贯通”培养格局,实施“三师结合”全员育人,强化“三风建设”协同力度,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断优化文化育人氛围。通过改革有效提升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1教师的引领作用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能力本位是教学的核心,要加快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进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着力培养既掌握熟练技术、又坚守职业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

“教育”追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管理”必须有章可循、严格规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素质教育融于学校管理之中,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使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确保其健康成长。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传递正能量的第二课堂教育、社会实践育人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加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统筹推进课堂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落实改革举措、改革责任、改革节点、改革成效。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教师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最基本的就是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自己教书育人的水平。

2学生的培养方向

2.1培养爱国意识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好学生的爱国意识,引导好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显得十分迫切。按照“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以熟悉社会生活、弄清社会机理、服务社会发展为主要内容,多渠道、多方式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的各项部署,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做好事做善事做志愿者”主题实践活动。广大青少年将担当起新世纪社会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神圣历史使命,他们的思想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爱国意识教育,教育他们热爱国家,热爱民族,坚定理想信念,让大学生明白只有理国才是真正的爱国,通过一些常规的形式,将爱国情感潜移默化地注入大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创新青少年喜爱的节目内容,创新与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有关的正面内容,让其融入节目中,运用学校的平台进行大力宣传,透过事物的表象看事物的本质,深刻理解理论知识,以深刻的思想意识传播校园文化。

2.2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开发“班会”教育性课程。系统规划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各个时间段的具体教育目标和侧重点(包括但不限于校纪校规教育、学习和生活习惯养成教育、安全教育、低碳环保教育、礼仪教育、吃苦耐劳教育、诚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

2.3培育职业道德与素养

2.3.1切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重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等精神的培养。充分利用实习实训、企业师傅指导学徒等环节,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纪律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2.3.2开设业内成功人士励志讲座

聘请本行业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和技术能手,给学生现身说法,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立足岗位、增强本领、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增强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注重用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教育引导在校学生,鼓励企业与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实践活动。

2.3.3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活动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传承民族工艺文化中以德为先、追求技艺、重视传承的优良传统。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理念融入到教育过程,建设融合产业文化的校园文化。

2.3.4大力开展职业竞赛活动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逐步实现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体系化(建立院级、校级、部级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体系)、常态化(建立学年或学期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定期举行制度)、专业化(争取所有专业都能开发合适的职业技能竞赛项目,举行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和课程化(技能突出、操作性强的课程可以尝试用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来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和考核方式)。

2.3.5完善“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学生工作体系”

素质教育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要继续通过教学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团委的职业生涯规划部,各班级的职业生涯规划领航员,要继续负责学院及班级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活动的策划管理,负责学生各类职业测评,寒暑假职业生涯人物访谈等常规工作。开展好已成机制的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设计大赛、生涯人物访谈大赛等活动,引导学生用“职涯”规划引领“学涯”规划,奠基“生涯”发展,实现“三涯联动”。

2.4培养友善意识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些人不善与人相处,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不友善的行为。友善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当代社会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志,更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纽带。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塑造其高尚的道德素质至关重要。学校的德育教育进展如何,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品德塑造。而友善意识教育又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基石。所以,在当下高校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友善意识成为首要任务,高校应把培养大学生的友善意识作为基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系统设计友善意识培养内容。大学生友善品质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既要靠个人,也要靠教育,这就需要教师善于运用各种方式方法,让大学生认识其重要性,并自觉培养自身的友善意识。

人不学,不知义。做什么人,立什么志,具备什么样的道德素养,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关键,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强化教育教学管理为重点,进一步更新管理理念、完善制度标准、优化运行机制、改进方式方法、提升管理水平。以推进产教融合、提高质量、m应需求为目标,创新管理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革新教育教学方式,通过实践、行动、活动、总结、改进,形成更为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产生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民教育的基本任务,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时代的教育者,更应冲锋在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是党和国家使命的宣传者,传播者,更是培育者,应传播各种有效机制,运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引领人们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2]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宣兆凯.中国社会价值观现状及演变趋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郑承军.理想信念的引领与建构――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人民日报总编室.身边的感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义务教育化学核心素养篇5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1-0208-0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1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应以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育人能力为基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坚定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为落实《意见》要求,高校必须把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育人能力作为当前的一个政治任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堂教学更有效果。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意见》中强调指出,要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大学生心理。从这一要求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绝不是一般的知识性教学,而是一种信念式教学。从教育学上讲,信念式教学与知识性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在信念式教学中,教师要把信念化的知识融入学生知情意统一的认知结构中去,即“知识只有在巩固基础上完成转化,变为信念和信仰,并同情感和意志融合,才真正化为人的内在品质”[1]。一般性的知识教学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为: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教学方法;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等。然而,要想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式的教学任务,仅具备以上知识性教学的一些素质和能力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教学情境的营造力、问题的回应能力、知识和情感的迁移力、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深厚的理论素养等等。只有这样,思政课教师才能掌握知情意相统一的教学方法,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教学任务。

(一)教学情境的营造力

信念式的教学特点是,教师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感人。因此,教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念式教学中,一定要激发起大学生的价值观情感,强化情感这种非理性因素在大学生认知中的作用。教师要想激发起大学生的价值观情感,就需要对教学情景进行营造。

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以激发起大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创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激发起大学生价值观的情感因素,更能使大学生领会到个人的价值观与社会和国家的价值融合之处,使大学生在情感上更能接受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地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念式教学中,教学情景能使抽象化的价值理念化为具体为事件中蕴含的哲理。如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中,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情景营造力,就可以把社会和国家层面上较抽象的价值理念具体化为生活中蕴含的哲理。例如,教师以模拟的方式营造法院审判的氛围,并让大学生担任法律案件的当事人,不仅使大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而且在此过程中能“亲身实感”地体会到法律公正的作用和意义,进而增强对“公正”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力。

(二)社会问题的回应能力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解答学生对价值观的一些疑惑,而这些疑惑往往通过他们对社会问题的不解体现出来。教师如果不具备对社会问题的回应能力,就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正是中国共产党回应相应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已经跃居到世界第二位。然而,一些人和行业的道德水平滑坡较严重,甚至突破了道德底线。近几年,像三聚氰胺、瘦肉精、染色馒头等食品行业违规事件频繁出现;腐败问题屡禁不止;医患矛盾不断;的事件频繁出现在电视画面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人们是非判断的标准,而且指导人们如何化解社会上的道德危机,增强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涉及人们价值的社会问题的回应能力,以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中,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

(三)知识迁移的诱发能力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念式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具备对学生知识迁移的诱发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三个层面:即个体、社会和国家层面。这三个层面虽然融为一体、互相作用,层次却很分明。如何使大学生从个体层面的价值观迁移到社会和国家层面,是教师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必备的一项能力。

(四)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政治素质是行为的保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中,教师的思想和政治过硬是前提。没有过硬的思想和政治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就容易走偏。

(五)深厚的理论素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含义丰富,意义重大。教师只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才能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意义和作用,才能具备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回应能力和对对学生知识迁移的诱发能力。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理论,要想说服大学生,教师就要学习哲学、教育学、教学心理学等各种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精髓,从而具备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回应能力和对学生知识迁移的诱发能力。

总体来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念式的教学中,教师所具备的教学情境的营造力解决的是价值观情感激发的问题;问题的回应能力解决的是学生价值观的知识建构问题;对学生知识迁移的诱发能力解决的是价值观层次跃升的问题。同时,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深厚的理论素养才能真正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任务。

二、思政课教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内在路径

《礼记・大学》中强调,“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3]。对于儒家来说,只有内圣才能外王,即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必先通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的内圣之路。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完全可以借鉴儒家的这一内圣到外王之路,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所需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育人能力培养。

(一)对时事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时事问题的关注和反思是对思政课教师“格物”和“致知”能力的训练。教师对时事问题的关注,要选择那些反映出人们价值观的人物和事件;教师对时事问题的反思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结合起来,并反思如何以教学情景式来模拟社会问题,进而达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和现实作用的双“致知”。

(二)对自身理想信念的强化

自身理想信念的强化是对思政课教师“诚意”和“正心”的训练。教师只有不断强化自身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才能不断思想政治素质,才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诚意”和“正心”,进而能在教学中充满激情地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对自我修养的提高

人格的不断完善是对思政课教师“修身”的训练。信念式教学的一般要求是,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想使学生亲其师,教师除了加强自我修养外,别无他途。思政课教师自我修养的一般方法是:自省的方法。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教师通过自省可以不断找到自身的认识和行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差距;学思并重的方法,即通过系统学习中外道德理论,结合自我的平日行为进行理论上的反思,找出认识上的不足;知行合一的方法,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日常自身的行为结合起来,做到爱国敬业、友善待人、不自欺、不欺人。

三、思政课教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外在路径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育人能力培养的提高离不开外界的帮助,即培训、观摩和优秀教师的传帮带等等。这些是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育人能力提高的主要外在路径。

(一)培训

参加业务培训,尤其针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是增强教师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笔者参加了2012年6月在井冈山干部管理学院举办的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的培训,受益匪浅。在井冈山干部管理学院现场式教学中,学院主讲教师把课堂放在了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的战场、会场、医院等地,学员能感受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建设的艰辛,也能体会到理想和信念对当时红军将领和战士的作用;在体验式教学中,学员身着红军衣,亲沿当年红军运粮的陡峭山攀登,体悟到信念的意志力量。可以说,井冈山干部管理学院的情景式教学和现场体验式教学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通过这次培训,学员不仅领略了情景式教学、现场体验式教学在信念式教学中的优势,同时还提升了理论素养,许多学员还把这两种教学方法运用到社会主义的教学中。

(二)教学观摩

思政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观摩时,不仅要用眼观,而且要用心去揣摩。通过对优秀教师的教学观摩,尤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观摩,教师不仅能学到有效的教学方法,而且会见贤思齐,引发提高自身育人能力的强烈愿望。

(三)优秀教师的传帮带

实践证明,优秀教师对思政课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不仅会使青年教师迅速掌握信念式教学的要领,而且使他们的业务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时,优秀教师应重点引导青年教师培养教学情境的营造力、问题的回应能力、学生价值观的知识建构能力等等。

参考文献:

[1]柳海民.教育原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46.

义务教育化学核心素养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志愿者活动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233-02

一、当前高职生志愿者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当前高校志愿者活动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反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特别是高职青年志愿者活动,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仅影响到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蓬勃开展,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和有效性。比如,对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内涵理解不够透彻,缺少认同感和持久性;活动功利性色彩比较浓厚,甚至流域表面形式;组织不周密,缺少相关的经费等等。因此,高职青年志愿者活动必须要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健康、持续、有效地发展。

二、高职青年志愿者活动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对接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高职青年志愿者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宗旨具有相通性,其“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宗旨,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核心内容和要求。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倡导的是人们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关注的是个人对国家、社会的正常运转、科学发展负有相应的义务,这与高职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志愿精神、奉献精神在基本理念上是完全一致的。

其次,高职青年志愿者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具有一致性。高职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是通过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理性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并在此基础上,处理好个人、集体、社会之间的关系,增强大学生的友爱、奉献、互助的精神,道义、良知、社会责任感。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样,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体现方式。

再次,高职青年志愿者活动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具有共享性。高职青年志愿者活动为大学生素质的教育、培养、提高搭建了一个课外实践平台,促进了知行统一,弥补了高职教育与社会实践之间的缺口。同时,在帮助大学生把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也使大学生更加了解社情民意,激发出强烈的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高尚情怀,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最终升华为一种对社会核心价值目标的追求。

三、高职青年志愿者活动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对接的措施

(一)协同发挥课程体系教育功能,强化理论认同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内涵丰富,需全方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的课程体系育人平台。一是学校行政职能部门要具有协同教学理念,广泛发动深入开展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宣传活动,形成协同促进大学生理论学习的氛围。二是发挥大学生必修的思政课理论解读主阵地的作用,以思政课学时到位、教师配备到位、教师素质到位为基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与大学生职业素质结合起来。三是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由于高职院校学时、实训以及学生的基础等特殊原因,导致传统文化知识大都较浅薄,特别是理工科学生,需要开设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以弥补他们人文素养的欠缺,这也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帮助学生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达到认同的有效措施。

(二)协同强化管理育人机制,培养大学生遵纪诚信职业素质

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不可或缺的重要职业素质,然而,在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不良网络文化等影响下,部分大学生意志力下降、向学心不强,纪律涣散、迟到早退、无辜旷课,考试作弊、诚信缺失,遵纪守法意识淡漠,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职业素质要求格格不入。因此,高职院校要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人的要求,建章立制,全方位协同教育、齐抓共管,形成全过程、全方位、规范性、实效性的育人格局。

(三)协同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引领的校园文化活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校园文化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大舞台,对学生有着熏陶渐染的作用。在实践中,首先,多部门协同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并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的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等活动,促使大学生主动了解其理论内涵及其与职业素质培养的相互关系。其次,通过校园广播、网络媒体、共享网站、板报等进行宣传、解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相关内容,坚持主流价值观占领校园传媒阵地,使大学生在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四)协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素质培养本身就是统一在社会实践中的。一是在校内协同开展“净化环境、美化校园”的劳动实践,培养爱岗敬业、服务他人的的职业道德和劳动观念。二是与家长协同进行爱家、爱父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爱家、爱校、爱国的意识。三是协同建立大学生企业德育实践基地,利用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的平台,与企业领导和员工座谈对话、参观企业文化等,学习企业的管理理念、员工的敬业、奉献、诚信友善精神,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等职业素质。四是与社会相关部门协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等,学生通过走进工厂、走进农村,走进社区、参观考察等了解各行各业的巨变、感受改革开放的成就与构建和谐社会氛围的必要性,体会不同人群的精神风貌,将学雷锋和志愿者服务活动相结合,并使其常态化,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诚信、友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化学核心素养篇7

1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述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提炼和概括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核心价值观分为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2013年12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核,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次的精神内核。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增强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指明方向。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的必要性

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校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1.1引领学校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所谓引领就是指引事物发展方向,而且必须是先进引领落后、文明引领野蛮,精英引领大众,因此需要引领者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包容性和先进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国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功能之一是以其所涵盖的内容、方向为全体人民提供价值选择、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的标准和依据[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内容,展示了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认识,也为社会大众提出了明确的价值追求。学校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具有推动作用。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科学化、规范化提出新的要求,指出明确的发展方向,更好的武装、教育教学人员和广大青少年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1.2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广大青少年学生,学生时代是个人社会化的关键时期。面对社会上、校园中的一些负面思想和行为,常常会感到无所适从,很容易在困惑中迷失自我,并引发一些心理问题[3]。教育与社会化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化形式和机制,而社会化也是一种非常重要和基本的教育活动[4]。学校教育作为个人“社会化的宫殿”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思想政治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塑造作用。青少年学生尤其是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身体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都在迅速发展;因此,有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2.2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要求,党的“十七大”对“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做出了部署,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都要求有一定的载体,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是培养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方面,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社会化有着明显的“模塑”作用,这种“模塑”不仅包括身体生理方面的,还包括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有着重要作用。二是在形式方面,学校教育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有效的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在实践中提升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中,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潜移默化的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教育,并内化为其自身的思想素质和行为习惯。

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的路径分析

在学校教育中,老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开展的最基本因素,老师与学生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表现为知识性的关系、社会性的关系和伦理性的关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就是要利用师生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学场所、教学体系、教学人员和教学活动中,真正的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接触、理解、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场所在学校教育中,教学场所一般是教室、实验室等,也有在室外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教学场所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和条件,而教学场所的布置和环境,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和构建起到辅助作用[5]。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学场所中,就是利用教学场所的空间环境和既有条件,通过不同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使教学场所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隐性课堂。首先,就是要加强教学场所文化环境的建设和改造,可以在教学场所的墙壁或者器材上张贴海报、标语或者漫画等,通过各种文化环境向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使学生耳濡目染;其次,展开立体教育网络,在教学场所内安装网络电视、电子宣传栏等新媒体设备,创新宣传教育方式和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体系教学体系是教学过程中必备的参照标准和依据,一般包括教学内容、课程建设、考评体系等方面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教材内容选择上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材是学生了解课程、掌握知识的最直接来源。因此,在教材内容选择上,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体现出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和全面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现实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物事迹等融入到教材中。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形成多元化的课程结构,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理论灌输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使学生不仅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还要真正的做到“外化于行”,在学习中领悟,在现实中践行。再次,在考评体系中做到综合、全面,在教育教学考评中,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内容,还应包括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现。考评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激励学生进步和发展的手段,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学生的成长、成才。

3.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人员《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坚持师德为上,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校教学人员就是专业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因素,也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各种教育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老师通过面对面的传授知识来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学生。因此,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师日常工作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成为学生的典范和榜样,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首先,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仪表仪态,做到穿着干净利落,行为举止文明大方,符合教师身份,通过自己的日常行为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其次,强化教育教学人员的思想道德素养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体育教学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打造一支“双优型”的教师队伍,即既有较高的专业水准,也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真正的做到“教书育人”。再次,教师是传授知识、播种文明的使者,要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教师形象,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立足本职岗位,关心学生成长,培养学生成才。

3.4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作为一名学校教师,要把所教授课程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资源充分开发出来,把这门课程中已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育人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教育[6]。结合学校教育的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能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老师和学生是共存的,要以老师为主导并且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老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进行合理引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中,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技巧,让课堂向社会转变,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积极推进开放式教育教学,做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生动多样。教学内容选择上要紧跟时展,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将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国内传统的、民族的内容纳入教育教学活动中。除此之外,还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根据学生个体实际情况和身心发展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再次,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联系实践的理论[7],因此需要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功能,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往往可以利用一些团体运动项目使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团队协作中学会合作、分享。

4结语

义务教育化学核心素养篇8

——浅谈核心素养中的责任担当

核心素养中的第三大方面是社会参与,社会参与强调责任担当,而责任担当有特别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通过培训我从这两方面谈谈认识。

品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着重是指个体在自我发展和社会参与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人品性修为、道德行为规范、社会责任义务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品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是个体参与社会的基础与核心。品德修养与社会责任主要包括个人品行、责任义务、法治观念,环境资源意识等。中小学生应该具备的品德修养与社会责任:1.个人品行:文明礼貌,友善待人,孝敬长辈;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对人对事负责;自律自强,富有同情心。2.义务责任:履行公民义务,行使公民权利;具有公德心,乐于服务;坚持公平正义,追求自由平等。3.法治观念: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遵纪守法;能够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4.环境资源:具有生态文明理念;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

如何提升学生社会责任,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但首先考虑教师的信仰问题,教师有正确的政治信仰,才可能正确引导学生的社会责任,在这也是在目前社会大环境下所要求的。提升社会责任的方式有很多,但对学生而言,这几种方式形成合力效果才会更明显:加强家庭教育、完善学校教育、强化社会教育、激发自我教育。学校是学生的主阵地,教师在学校实践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1.在进行学习动机教育中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感责任心不能强迫养成,而是一种自觉行为。2.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责任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际活动中锻炼出来的。3.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除去睡眠以外,学生一天在课堂里消耗的时间约占他们生活时间的50%。在这长长的时间里,他们的认知、情感、性格、意志时时都在变化着,师生间、同学间交流日复一日,个性在迅速的发展。在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各学科教材所蕴含的德育因素,自然的、有机的、不显痕迹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地教学过程中,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这样的责任感培养才能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地境界。4.在班内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在班级活动中,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及时召开班队会进行责任心教育,让学生体会到热爱袓国一些小事也是我们的责任感就应该从小事做起。教师若无正确的政治信仰,以上所谈都不可能实现。

国家认同是指公民对自己国家的认识、情感和态度的综合表现。国家认同是参与社会的前提。国家认同主要包括对中国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奉献精神等。一个人怎样做才算是有国家认同呢?我觉得一个具有国家认同感的人至少有这些品质:1.文化认同:理解、欣赏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中华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2.政治认同: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对祖国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社会主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3.奉献精神: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有为实现中华民族富强民主不断努力奉献的志向。这同样涉及教师正确的信仰问题。

义务教育化学核心素养篇9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人才培养;教学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当今社会,广大的社会公众越来越重视会计信息的使用,包括股东、债权人、企业管理者、政府部门和潜在的投资者。股东使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管理者进行评价,政府部门依据会计信息进行宏观经济决策,潜在的投资者用其评价企业的价值,等等。可以说,现如今,会计信息关系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会计信息的质量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而对于直接提供会计信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被人们所看重,包括会计人员在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诚信为本,遵循准则,不做假账”。那么,如何培养诚实守信的会计人员,是我们会计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结合核心价值观对如何培养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的会计人员作以下探讨。

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概述

一般认为,“价值观是对事物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形成于人们的实践过程,又反作用于人们的实践,是在处理各种问题时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观念的总和。一个人的价值观源于其世界观,价值观是世界观的具体表现,世界观决定价值观的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由社会主义的性质、特点决定而逐步形成的人们对事物的根本看法,其具有社会主义属性,体现的阶级性是无产阶级,是人们正确处理个体、主体以及社会需要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结人心,其核心内涵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并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时刻弘扬以“爱国主义、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党的十八多次重申其重要性,我们可以清楚地明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系列重要观点和基本使命,以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主张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到我们的工作、学习中,运用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正气”成为主流,全国上下形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的氛围,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学生当然也不例外,也应当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在大学生头脑中的内化和具体化。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简要概括为:“爱国、理想、责任、创新”。爱国是贯穿其中的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每个大学生追求的永恒主题,责任是对每位大学生的要求,创新则是四个中的核心,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中的最高层次。对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即是践行了大学生价值观的核心内容。

二、会计学专业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会计学专业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本人认为应该从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会计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充分体现。1.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全面系统掌握会计学基本原理及理论、基本技能与方法,培养基础比较扎实、实践能力特强,上岗就能操作,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体现了“爱国、理想、责任、创新”核心价值观,同时强调诚信为本、创新创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2.具体培养要求方面。要求学生在知识上能够了解与理解会计职业及行业相关的职业的政策和法津、法规;具备从事会计学专业工作所需的相关知识。在业务能力上具有会计和审计实务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应用的基本技能;具有会计确认、计量及报告的核心应用能力;具有审计监督、见证及评价的核心应用能力;具有财务分析、控制及管理的核心应用能力。在素质上培养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如何查询资料及运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专业知识等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3.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课程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是以“爱国、理想、责任、创新”为标准,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为原则,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专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形成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培养学生能够主动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及以问题为导向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人文社科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交融,将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课程体系按照目前大多数教育专家提倡的通识教育、学科大类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及素质拓展五个平台进行搭建。课程设置服务于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从而实现并满足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在课程体系中,思想教育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等课程、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经济法等课程、社会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等,几乎每门课程都涉及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必须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的能力。为了会计行业持续健康发展,高校从事会计学教学的教师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出于对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将伦理、道德和职业操守教育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并结合典型案例设计相关的职业操守及核心价值观在线训练课程,培养学生正确与良好的职业发展理念,教给其如何规避职业风险的方法和技巧。除了在专业教育注重上述内容的教育以外,还要注重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形成教育,每时每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教育学生先要做一个好人,而后培养其成为其合格的人才。人格教育事关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未来生活基本观念的形成,我们一定要重视,同专业教育相比,人格教育的影响有的时候显得更为深远和长远。从事会计学教学的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或在其他与学生的交往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三观”教育,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的教育,向学生及时传递一种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正能量。不仅要教会相应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迅速融入专业团队,与他人和谐相处打下良好的职业基础。4.教学内容方面。在教学内容中,一直把诚信教育贯穿会计职业教育的始终。在入学教育课程中,着重介绍会计职业规范中的职业道德一节;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的教学中始终强调会计人员诚信的重要性;在会计实务课程中,将不诚信行为作为平时考核的重要内容;在毕业教育中将“诚信做人”作为毕业留言送给毕业生。另外开设志愿服务课程,培养“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志愿服务是学生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和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赢利、无偿、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志愿服务这种形式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和创新社会的重要载体。志愿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是一种很好的培养方法。通过培养,良好的大学生志愿者在把关怀带给社会的同时,也传递了友善,传播了文明,志愿服务是大学生践行和培养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5.教学手段和方法方面。在教学中,通过案例、情景式教学和对优秀学生事迹的宣传导向,引导学生掌握会计法律知识,自觉遵纪守法,具备抵制违法行为的能力,不断地提高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树立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良好品格。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构建以职业素质为本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产学结合、会计从业资格、建设实训基地等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会计理论与会计应用相结合、会计改革与会计发展相结合、强调责任、诚信的重要性。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在育人过程中,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作为职业素养的标准,不断提高职业素质,使其成为合格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韩小芳.财经类院校会计学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会计师,2012,(03).

[2]马文超.会计与会计教育:从整体主义到个人主义[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5,(03).

[3]刘勇.基于“胜任能力”的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培养模式探究[J].商业会计,2015,(18).

[4]万晓文.美国会计教育研究的回顾及启示———兼论我国会计教育改革[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9,(02).

义务教育化学核心素养篇10

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的事业,学校除了传授科学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在道德准则上塑造一代新人。现实中工作中,德育总是包罗万象,只要是上级布置的活动,好像都可以靠到德育上去做,失去了主次。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在中小学“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学校德育指明了方向。要体现出德育实效,学校必须拓宽德育平台,搭建课程、实践、管理和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立交桥,谋求合力驱动,主动联系家庭、社区,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配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求我们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基础;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培育公民美德,发扬社会公德,增强国家认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虚拟世界,处理好个人与网络的关系。从而引领学生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用一系列的活动来承载,没有活动载体的培育是没有生机和活力的,也就没有持续的生命力。“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是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者,也应该是践行者。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坚持立德树人、全员育人的原则,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着力打造学校素质教育课堂建设,突出诚信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开展德育特色示范校创建活动,实施“美我美校”养成教育计划,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改进美育教学,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校园文化建设应凸显文化的内涵

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学校和谐的育人环境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而不仅仅是设立几块宣传标语的牌子那么简单。一所学校的校园精神文化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掘、总结、提炼出来的,它代表了一个学校的精神追求和教育价值取向,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激励和引领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要发挥老师和学生的智慧,从学校办学历史轨迹中挖掘学校文化内涵,提炼校本文化精髓,突出时代气息,彰显人文特色,使校园文化成为提升办学品位,滋养师生心灵,陶冶情操,培育健康人格,提高师生人文道德素养的有效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