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保险的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2:31

网上保险的现状篇1

关键词:保险公司;网上保险;计算机互联网;电子商务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07-0071-03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一、网上保险概述

网络是信息时代高度发展的产物,它的应用已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计算机互联网不仅能够及时快速地提供大量信息来满足人们强烈地求知欲,而且能够为用户提供一个进行各种交流活动的自由场所。保险作为一个需要多种专业部门协同工作、通信时效要求比较高的行业,更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网络建设。

网络(电子商务)应用于保险业,便赋予了保险新的形式,从而产生了网上保险。从狭义上讲,网上保险是指保险企业通过网络开展电子商务,如通过internet买卖保险产品和提供服务;从广义上讲,网上保险还包括保险企业的内部、保险企业之间、保险企业与非保险企业之间以及与保监委税务部门等政府相关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活动。

因此,网上保险是指保险企业采用网络来开展一切活动的经营方式,它包括在保户、政府及其他参与方式之间通过电子工具来共享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信息,并完成商务活动、管理活动和消费活动。

网上保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电子交易,即通过网络实现投保、核保、理赔、给付。客户通过公司网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项目的详细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险种、费率等投保内容;依照网上设计表格依次输入个人资料,确定后通过电子邮件传人保险公司;经保险公司签发后的保单将由专人送达投保人,客户正式签名,合同成立;客户交纳现金,或者通过网络银行转账系统的信用卡方式,保费自动转入保险公司,保单正式生效。

与传统的保险企业经营方式相比,利用互联网开展保险业务具有四大优势:

(一)扩大知名度,提高竞争力。

迄今为止,发达国家的大部分保险公司已经通过设立主页、介绍保险知识、提供咨询、推销保险商品来抢占市场。

(二)简化保险商品交易手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在intemet网上开展保险业务缩短了销售渠道,大大降低费用,从而能获得更高的利润。通过网上保险业务的开展,投保人只要简单的输入一些情况,保险公司就可以接收到这些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反应,从而节省双方当事人之间进行联系以及商谈的大量时间,提高效率,同时降低了公司的经营成本。电子化的发展大大简化了商品交易的手续。申请者除了不能通过internet在投保单上签名盖章外,其他有关事宜均可在internet上完成。甚至保费也可以通过internet来缴纳。

(三)方便快捷,不受时空限制。

应用互联网,保险消费者可以在一天24小时内随时方便地上网比较保险产品,并向保险公司直接投保。这对于那些相对简单的险种尤为适用。

(四)为客户创造和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服务。

互联网能够加快信息传递速度的优势可使保险服务质量得以大大提升。很多在线下不能获得或不易获得服务,在互联网上变得轻而易举。比如保险消费者可以在投保前毫无销售压力的情况下从容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和保险,获得投保方案,而无须不厌其烦地去和每家保险公司、保险打交道;在投保后轻松获得在线保单变更、报案、查询理赔状况、保单验真、续保、管理保单的服务,从而避免了繁琐的手续、舟车劳顿、长时间等待等不利因素。例如目前易保网上就能够提供保险方案匿名竞标,按照消费者的要求搜索人、保险需求自测等服务。

二、我国网上保险的现状

在西方发达国家,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近几年来网络保险逐渐被人们接受。美国由于在网络用户数量、普及率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成为发展网络保险的先驱者。美国国民第一证券银行首创通过互联网销售保险单,营业仅一个月就销售了上千亿美元的保单。现在美国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都已上网经营。早在1998年美国就有86%的保险公司在网上产品资料信息,有6196个保险站点提供商地址咨询,并有43%的保险公司已把发展互联网业务作为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欧洲各国的网络保险发展势头也相当可观,美国独立保险人协会的“21世纪保险动向与预测”报告显示:今后10年内,在世界保险业务中,将有31%的商业险种交易和37%的个人险种交易将通过全球互联网进行。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网上保险起步比较晚,它的应用可以追溯到1997年由中国保险学会牵头开办的中国保险信息网的正式开通,该网涉及保险业的培训、咨询、销售、投诉等内容。在信息网开通的当天,中国内地第一份由网络促成的保单在新华人寿保险公司诞生。随后各商业性保险公司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网站来介绍产品、介绍公司的背景,并与客户进行网上交流,宣传扩大影响。

在中国,网络上进行保险销售可以说尚处于初级阶段,而且是低水平的。多数保险公司对于网络保险的认识处于摸索阶段。中国保险业在5年前才与it业完成嫁接。2001年3月,太平洋保险北京分公司与朗络开始合作,开通了“网神”,推出了30余个险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保险网上营销。该公司当月保费达到99万元,让业界看到了保险业网上营销的巨大魅力。不过,由于国内在对实现网上交易至关重要的货币结算和网上签名等方面还没有满意的解决方案,出现完全意义上的网上保险还需假以时日。

真正意义上的网上保险意味着实现电子交易,即通过网络实现投保、核保、理赔、给付。但现在虽然各保险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网站,主要内容却大都局限于介绍产品、介绍公司的背景,并与客户进行网上交流,宣传自己,用于扩大影响。几年来国内保险公司中在这一领域走在前列的是泰康人寿和平安保险。平安保险的“pal8新概念”和泰康保险的“泰康在线”两个电子商务平台投资都是上千万元的项目,他们已经具备了网上保险的基本功能,初步实现了在线保险电子商务,并且已经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在他们看来,网上保险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保险产品嫁接到网上,而是要根据上网保险人群的需求以及在线的特点设计产品结构。保险公司的电子商务平台不是企业从传统到网络的一次简单移植,而是为客户提供了产品、渠

道和服务上的更多选择。

三、我国网上保险的发展趋势

虽然保险业内部网络化建设在近几年有一定的发展,但由于相关环境及网上保险技术还有所欠缺,使得保险在网络棋盘上面临着许多难关:

第一是网上支付系统不完善,这被视为网上保险发展的瓶颈。

目前,在线保险交易中,客户必须在与所投保的保险公司签订了支付合作协议的指定银行建立账户,以便进行在线交易实时扣款。如果客户不具备上述条件,由于目前银行间资料交换不完善,尚不具备实时跨行转账交易能力,因此不能进行在线实时交易结算。网上交易条件的局限无疑限制了客户源。

第二是网上安全认证问题可靠程度不高。

在线保险交易过程涉及到保险标的风险状况等商业机密、人身隐私和有关支付方面诸如银行账号、客户密码等敏感信息,一旦泄漏,后果不堪设想。然而目前网上保险对客户身份的认证技术水平很低。这些问题阻碍了网上保险的顺畅运行。根据权威调查,被调查人群中66%最关心在网上投保后支付保费的转账安全性。可见客户对网上保险安全机制的关注。

第三是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中国已经颁布了不少有关互联网的法律法规,但是有关电子商务的立法还比较滞后,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电子商务法律框架,如被视为电子商务基础法律的《数字签名法》等都还没有出台。网上交易的法律效力及电子商务过程中诸如网上安全、客户隐私保护、电子签名的有效性等法律问题无法解决,形成“无法可依”的局面,限制了网上保险的长足发展。

中国保险企业在建设电子商务、发展网上保险时,要逐步将公司网站作为销售渠道,以获得保费收入为主要目的,并从降低成本,完善服务的角度来定位网站。不能再将网站单一地作为一种宣传工具。在中国网上保险发展实施的过程中,中国保险企业具体应做到以下三个整合:

一是网络营销中顾客概念的整合。

网络营销所面对的顾客与传统保险营销所面对的顾客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应进行全方位的、战略性的市场细分和目标定位。

二是网络营销中保险渠道的整合。

中国保险公司早期的业务拓展以门店为主,等待顾客上门。在引进个人营销机制后,推销力度加大了。但营运成本急剧上升,而且服务有脱节现象。而互联网主页推出后,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均趋于无限发展,投保限制的约束力减弱,具备客户咨询、保费查询、投诉交流等服务功能,保证顾客得到亲切、周到、专业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是客户接受保险服务的新通道,异地投保、跨国投保、全天候的网络服务正逐渐变为现实。

三是网络营销与保险企业组织的整合。

保险公司实现网络化推进了行业的发展,必然使公司的管理模式也作出调整,形成企业内外部沟通与经营管理均离不开网络作为主要渠道和信息源的局面。而且,人员的减少、公司组织层级减少和扁平化管理,使保险公司营业网点数量减少,沟通渠道缩短,虚拟保险市场、虚拟部门等内外组织盛行,经纪公司等中介机构业务发生变化,促使保险企业对于组织进行再造调整。

笔者认为我国网上保险在日后的发展中,会逐步攻克以上的难关,在依靠自身力量、自主开发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的同时引进一些国外先进的网上保险技术,如美国netscape公司开发研制的在internet上的SSL信用卡收费系统,及由iBm公司开发的用来帮助保险公司探测欺诈和滥用管理系统的软件:DiscoverySeriesfortelecommunications等。且在以后的发展中,中国保险企业会逐步转变观念,将公司网站作为销售渠道,以获得保费收入为主要目的,并从降低成本,完善服务的角度来定位网站。逐步完成网络营销中顾客概念、保险渠道及网络营销与保险企业组织的整合。

网上保险的现状篇2

关键词:状态评价;风险评估;运维策略

中图分类号:tn94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3)12-0000-01

电网设备状态评价和风险评估是一个涵盖电网设备可靠性评估技术、电网设备在线监测技术、电网设备实时状态评价技术、电网实时运行风险评估与技术经济性评估技术等的综合决策过程。对电网设备实施科学合理的状态评价和风险评估,能够提高设备的综合分析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为合理安排设备运行及检修等生产工作、制定电网风险控制策略和调度计划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撑,从而保障系统安全性和供电可靠性,为电网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拟在分析主流状态评价与风险评估模型和方法的基础上,以配网油浸式变压器为对象,探索合理科学的运维检修策略,达到规避风险发生、减少风险危害和降低经济损失的目的。

一、状态评价与风险评估体系

使用经验及试验结果表明,电力设备在整个服役期限,故障发生的次数和使用时间之间有着宏观统计规律,虽然对每一台设备来说,出现故障的次数和使用寿命各不相同,但其发展规律都是一致的,设备的故障率随时间的变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故障期、偶然故障区和耗损故障期,其表现如图1所示。

通过图1可以看出设备故障的发生、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其整体性能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连续变化的,因此通过对设备的某些典型参数的分析或者完全可以确定设备所处的健康状态,并预报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根据状态监测体系的建立情况选取可以获取以及未来可能应用的状态量为设备状态评价所需的状态参量,并建立相应的状态量指标体系,应用状态评价模型计算得出设备健康度,是状态评价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以配网油浸式变压器为例,可按如下步骤完成设备的状态评价与风险评估。

(一)建立如图2所示的状态量参数体系:根据所建立的各类设备状态参量指标体系,可将设备运行状态划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为目标层,即设备的整体健康状况;第二层为中间层,即各部件性能状况;第三层即底层,为各状态参量的取值。

(二)建立各层状态参量评价标准,依据状态参量评价标准对底层状态参量进行模糊赋值。建立模糊评判矩阵如表1所示。

(三)基于层次分析理念建立模糊综合状态评价模型,计算中间层及目标层状态评价结果取值。

(四)计算得出的目标层状态评价结果为设备整体的健康度取值,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进一步得到设备的故障概率。式中:iSe为设备的状态评价分值;K为比例系数;C为曲率系数;为故障发生概率。

(五)依据现有设备状态评价与风险评估技术导则规定的设备风险评估的模型和计算方法,结合设备故障概率计算结果,计算得出设备风险值。风险评估以风险值为指标,综合考虑可能损失的资产及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二者的作用,风险值按公式计算。式中:R为设备风险值;Le为可能损失的资产;p为设备平均故障率;t为某个时刻。风险评估的具体流程图4所示

(六)按风险值大小划分风险级别,可依据设备风险评估结果应用领域的不同划分级别个数: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Ⅵ级,同类设备Ⅰ级为最高风险级别,Ⅵ级为最低风险级别。

二、状态评价与风险评估结果在配网设备运维中的应用

对设备的风险评估结果进行分析,配网设备的风险等级分别为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在此基础上,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配电网的实际情况,在确保电网可靠性水平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运行检修策略如表2所示:

对于正常运行和加强监视策略,采取状态检测以及状态巡视方案;对于立即检修和适时检修策略,则需要研究最优检修方案

三、结束语

本文从配电网设备状态评价与风险评估的流程出发,简要阐述了配网状态参量体系构建、模糊状态评价及风险评估的一般方法,进一步探索了状态评价与风险评估理念在配网设备运维中的应用,对电力生产运行部门制定运维检修计划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网上保险的现状篇3

关键词:p2p;网络借贷;风险控制

一、p2p网络借贷风险控制的背景

2005年以来,p2p网络借贷平台逐渐在国外和国内出现,一种新型的民间接待方式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p2p借贷是peertopeerlending的缩写,网络借贷指的是借贷过程中,资料与资金、合同、手续等全部通过网络实现,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产品主要有投资理财和贷款,都是通过网上实现的。

相比传统的民间借贷,p2p网络借贷更透明;在覆盖范围上,p2p网络借贷能实现不同地域借贷双方之间的借贷;在交易流程上,p2p网络借贷双方可以通过平台清楚地了解交易的流程;在融资效率方面,p2p网络借贷也比传统的民间借贷要高。总之,p2p网络借贷使得民间借贷更加阳光和多元,优化了社会闲散资金的配置,增加了我国居民的融资渠道,有助于弥补我国金融体系的一些不足。

当然,由于p2p网络借贷在我国尚属于新鲜事物,没有金融牌照,游离在监管之外,因而不可避免的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从2011年开始,我国陆续开始出现p2p网络借贷平台跑路的事件;而到2013年下半年,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开始出现倒闭潮,几个月内就先后有70余家p2p网络借贷平台倒闭,共涉及资金12亿多元。据不完全统计,整个2013年,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整体逾期率超过5%,风险状况呈恶化之势。在这种背景下,探讨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的控制和防范显得非常必要。

二、p2p网络借贷存在的风险分析

既然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状况不断恶化,那么具体究竟有哪些风险影响着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呢?笔者认为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法律和政策风险

目前,我国涉及到p2p网络借贷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是《合同法》及人行的《贷款通则》,但并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p2p网络借贷平台等民间借贷中介进行监管,有关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相关法律法规目前还处于缺失状态。因此p2p网络借贷平台还处于“无监管主体、无准入门揽、无行业法规”的“三无”状态。由于法律法规缺失,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活动处于法律边缘,没有具体的政府部门监管,监管也仅是针对网站的注册、经营等方面,而有关金融业务的监管明显不力。监管缺失,必然引发一系列的风险,例如,一些借贷平台以高利率吸引投资人,变相从事高利贷扰乱市场秩序。从地方的监管政策看,随着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的暴露,一些地方逐渐开始重视监管政策的制定。例如2013年12月19日,浙江开始明令禁止融资性担保机构从事p2p网络借贷业务;同月,上海国内首个p2p网络借贷平台行业标准;2014年1月,全国首份关于p2p网络借贷立法的政协提案以及首份人大代表建议在深圳。随着法律的完善和监管政策的落实,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经营将会受到很大影响,一些投资人的撤出将会导致更大的流动性风险。

(二)市场风险

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网络借贷的便利性、高收益性,催生了越来越多的网络借贷平台出现,而其市场份额在金融市场上的占比始终还是较小,这必然会加剧市场的竞争。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法律法规的完善,一些实力较弱、规模较小的劣势p2p网络借贷平台将会被淘汰。从另一个层面看,由于我国的p2p网络借贷行业将步入整合期,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违约率和坏账率都可能不断提高,平台风险也会逐渐加剧。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也更加重视发行高收益风险适中的金融理财产品,加之利率市场化,p2p网络借贷的外部压力和风险也越来越大。

(三)借款人违约引发的信用风险和声誉风险

p2p网络借贷一般采取闪点网格状的多对多借贷形式,平台借款人也以中小企业和工薪阶层居多,借款人地域分布较广、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这些因素都使得p2p网络借贷面临更多的道德风险和信用风险。p2p网络借贷平台之间以及和银行之间并没有实现信息互通,这导致了p2p网络借贷平台无权进入银行征信系统,审核借款人信息时难度很大,一些无良的借款人会借此提供虚假信息获取借款,这就会导致欺诈问题。一旦出现过多的或规模较大的借款人违约事件,无疑就会使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信誉和声誉受到损害,信用风险和声誉风险增大。据此还会引发连带效应,例如投资者风险也会转移到p2p网络借贷平台;媒体和相关机构会降低对平台的评级,舆论会形成不好的口碑;投资者会失去对平台的信心,导致平台失去资金来源。

(四)非法运作及财务风险

p2p网络借贷平台注册一般以商务咨询顾问、电子商务、信息技术资讯类为主,并非金融机构,自身存在非法操作的风险。例如,p2p网络借贷平台可以利用自身权限,更改数据后台,虚拟和捏造一些事实上不存在的借款人;投资人与借款人以平台为中介,双方没有联系,投资平台可以进行骗贷活动。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交易的资金都由平台控制,中间账户缺乏监管。从近两年关停的p2p网络借贷平台来看,最终许多都是携款跑路,原因就是资金进入平台时间较长、缺乏监管、引发了非法集资风险。从平台的财务管控看,大部分p2p网络借贷平台都不披露财务情况,投资人和借款人只能通过网络、媒体等搜集相关信息,平台的真实运营情况难以掌握,财务风险较大。

(五)运营模式风险

目前国内很多p2p网络借贷平台都实行担保或风险准备金模式,投资者的风险会直接转移到平台自身和担保公司。具体来说,纯中介线上模式需要有成熟的金融市场和个人征信体系作为前提,平台会面临借款人巨大的信用风险和声誉风险。加之纯中介线上平台缺乏担保,我国的中小投资者的投资风格相对比较谨慎,这种模式下平台也会面临一定的经营风险。

担保模式下,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本质是只做中介,不参与资金借贷双方的交易,使用自有资金作担保的p2p网络借贷平台化身成了担保公司,有的平台即使自身不加入担保,它与担保公司也有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投资人认为资金受到担保,只会关注高利率而不会过多看重借款者情况,存在着骗贷的风险。所以担保模式下的p2p网络借贷平台安全性也不高,风险积聚的可能性大。

债权转让模式下,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业务难逃非法集资嫌疑,往往是在违法的边界徘徊。例如宜信的操作模式,不仅内部流程模糊,而且存在不确定性,存在较大的非法集资风险。

三、p2p网络借贷风险控制对策

笔者结合多年的金融工作实践,针对p2p网络借贷平台存在的风险,简单提出一些建议对策。

(一)出台针对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相关法律法规

门槛低、注册资本不受限、业务开展随意、监管空白,这些问题都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引起的。我国应尽快结合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运营实际和发展现状,出台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注册资本、业务监管办法、组织形式、经营模式等,避免一些劣质平台的大范围存在。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严格取缔不合法的民间借贷平台,给予网络借贷市场合理的发展空间,保障参与者的各项权益,促进p2p网络借贷行业健康、规范发展。

p2p网络借贷平台法律法规健全后,应强化对平台业务的监管。由于我国的信用体系不完善,p2p网络借贷平台具有跨区域等复杂性,因而监管主体可以根据多元化的原则来设计。例如,人民银行负责法律法规具体内容的制定,地方政府负责出台配套的监管政策措施,通过明确分工、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对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督作用。

(二)强化平台内在实力,增强品牌影响力

p2p网络借贷平台目前数量增长较快,估计已经超过了1000家,不仅加大了网络借贷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而且导致了行业的混乱。例如,一些p2p网络借贷平台一味通过高利率吸引投资者,而不会兼顾自身的实力;一些平台只会考虑盈利,难以承受市场的长期考验。为此,p2p网络借贷平台要切实强化自身实力,提高业界口碑和品牌,才能更有效的防范各种风险。p2p网络借贷平台首先要重视信贷管理人才的培育,通过内部培训提拔和外部招聘引入的方式,增强信贷管理队伍实力。目前许多的平台缺乏专业的信贷风险管理人才,从业人员缺乏全面的信贷管理、风险管理知识,对平台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难以应对,不同程度导致一些坏账的出现,影响了平台的盈利能力。其次,p2p网络借贷平台要逐渐加大技术研发资金的投入。基于互联网的p2p网络借贷平台需要掌握系统的软件研发、网络管理维护等技术,这样才能合理规避技术风险。例如,在p2p网络借贷平台运营中,需要及时检查互联网的防火墙等安全状态,需要定期升级管理系统,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网站交易的安全性,避免受到黑客攻击而造成损失。

(三)加强借款人审核,开发优质借款人

为了更好地防范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和声誉风险,p2p网络借贷平台要加强对借款人资质的审核,淘汰那些信用差、偿债能力低的借款人,努力开发优质的借款人。首先,全面了解借款人的相关信息。对借款人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职业状况、家庭情况、教育程度等进行全面调查,避免信息存在错漏。其次,客观评估借款人的偿债能力。调查借款人的工资收入水平、银行流水账单、投资支出等情况,了解借款人的借款情况、保险情况、信用贷款记录等,做出客观的评估结论。再次,财产状况。考察借款人房产、商铺等的拥有情况,了解借款人的还贷情况等。最后,掌握借款人的借款用途和还款期限、还款方式、保证人实力等。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综合评估,以量化的方式计算出借款人的综合得分,构建借款人评级体系,借款者的风险特征。淘汰那些排名较后、违约概率高的借款人,优先考虑综合得分高的借款人。

(四)加强事前防范,明确金融职责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关闭和跑路并不是毫无预兆就发生了,往往都会经历一定的时间和风险累积。例如中宝投资,在事发之前,其各项风险指标已经超出了正常范围。p2p网络借贷平台可以委托专业机构定期对平台的风险进行评估,定期评估报告,这有利于平台时刻注意自身的运营情况,也有利于警示投资者。这样就可以在风险爆发之前,做足充分的准备。原来的投资者可以尽快取回平台内的资金,新的投资者会根据风险提示来决定是否投资。

p2p网络借贷平台还应明确自身金融职责,加强道德建设,避免发生卷款跑路的情况。p2p网络借贷行业协会、联盟等组织应切实发挥自律作用,要求平台在不涉及商业机密的条件下,对涉及用户资金安全的数据进行披露,并对投资风险做出相关的说明,以供贷款者作出理性的投资决策。同时,针对p2p网贷平台自身可能出现的信用风险应建立惩罚机制,比如行业内通报、罚款、封杀等,加强行业内监督,完善黑名单公示机制。此外,p2p网络借贷可以和互联网金融的其他业务模式加强合作,例如通过第三方支付,有效规避p2p网络借贷非法集资的可能性;引入众筹模式所使用的实物回报形式,开创形式多样化的创新平台。(作者单位:华夏银行)

参考文献:

[1]张玉梅Jp2p小额网络贷款模式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12).

网上保险的现状篇4

关键词:物联网;互联网保险;转型;完善分析

1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从一般角度来解释就是将物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同时物与物之间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媒介相连进行信息的传递,在广义上借助信息传感器,根据系统的协议将物与因特网相连,物可以通过媒介进行信息的交换和通信,具有全方面监控、定位、追踪的作用。物联网在技术层面上将网络技术运用到任何物体中,构建“物联网”,通过把传感器等信息传播媒介塞入电网、路网、水网、大楼等物体中,把“物联网”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实现物体系统与人类社会的融合。整合网中的人类、物联网会受到超级计算机群的实时监控,动态处理生活的问题,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力水平。物联网的典型体系架构分为三层,分别是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简单来说感知层体现的是物联网的感知能力,网络层涵盖的是系统感知十分丰富且成熟的网络技术,应用层就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有相应需求的行业。物联网拥有以下关键技术,能够使人们了解物体准确位置和周遭环境的RFiD技术(射频识别技术)、使机器终端完成智能交互的m2m系统框架和可以进行云端处理数据的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凭借自身强大的网络能力,成功地适用于家庭用具、电子产品和车辆等方面,创造出智能家具、个人智能佩戴设备和UBi等全新的应用设备和系统。2019年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建议完善物联网监管反应体系,物联网发展的下一个阶段重心就是做好物联网的防护工作,政府重视并将投入更多的财力人力去解决物联网的安全问题。由此可见,物联网技术的影响力十分巨大,应要大力推进物联网技术的成熟运用,同时做好安全防护的工作。

2互联网保险

互联网保险,是指一种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型保险产品销售模式,与以往的传统保险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方式有很大差别,不仅仅是简单的保险网络化,而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对保险的产品、销售和服务一整套模式进行改造,比如UBi车险,这是通过将互联网、电子设备终端和oBD等网络设备将驾驶者的环境、使用习惯、车辆信息等实时监控和记录,再对其进行定价的一种保险,这是物联网技术与互联网保险产品结合的成功案例。再比如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大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到保险市场的反应情况,洞察购买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偏好,发掘新的保险需求,从而设计更加人性化的产品。互联网保险具有以下特点:(1)成本低廉、覆盖面广,互联网保险直接通过网络通道与客户进行接触,省去了中间环节和渠道费用,大大减少了成本,使消费者可以买到更加便宜的保险产品。互联网连接了整个世界的网络,因此消费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方便地购买到互联网保险产品。(2)挖掘数据、精准定价,互联网的大数据技术可以快捷有效地搜集到保险公司需要的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根据对保险产品受用人群的年龄、职业、行为偏好进行的研究使保险产品的定价更为准确。(3)信息透明、便于互动,保险的产品和服务信息在互联网上公开展示,消费客户可以自我选择想要了解的信息,再也不用像过去一样只能被动的接受保险产品推销,同时可以与保险推销进行互动,使保险公司了解到客户的需求,针对用户开发个性化的保险产品。保险产品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诞生了全新的互联网保险产品,拥有诸多优势和特点使得它能够一方面满足新时代下人们的新需求,另一方面也给保险公司降低了成本,掌握了更多的数据信息,从而设计越来越多具有创新的产品。同时互联网保险也享受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在“新国十条”中,中国将保险行业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提出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业,努力从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的要求。互联网保险在人们不同的需求改变冲击下与物联网技术有着进行相当高的结合度,物联网带来的RFiD技术(射频识别技术)、m2m系统框架和云计算技术可以解决互联网保险现存的主要问题,使保险产品进行人性化、智能化的创新,给互联网保险带来机遇和挑战。

3互联网保险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保险的特点使得它能够使客户随时随地浏览购买保险产品,去除了中间环节,节省了销售成本,让客户自主地了解想要了解的信息,给保险行业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还是有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1保险产品线下数据收集问题

对于互联网保险来说,数据收集是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健康险、意外险等关于人体自身情况的保险方面,人们自身的血压、心跳、温度等身体指标对于保险产品收集信息是非常有用的实时信息,但是光靠互联网保险本身是无法得出实时准确的信息或者说收集到的是过期的信息。在车险方面,车辆的型号、驾驶环境、自身情况等重要信息被保险公司收集到可以为车辆的行驶提供强大的实时信息保障,但是如果光凭车辆本身是无法将这些信息实时、快速地传送给保险公司的信息处理中心的。同样的,家具、设备、材料等物体的情况,仅仅是依靠定期检查和摄像头监控是完全不够的,遇到突发情况,无法将实时信息传递给信息接收中心,不能有效处理事件。

3.2定损过程中工作效率问题

当出现保险相关事件时,保险公司的处理事件、及时定损的效率是一项相当重要的指标。比如当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保险公司在收到消息后会派遣相关人员前往事故现场,对车辆情况进行检测定损,计算出最后保费。但是这种工作方式的效率并不是特别高,而且受到影响因素比较大,会使工作的进展不顺利以及测算定损的误差。首先是外部因素,如果在工作人员前往事故现场的过程中遇上堵车等意外情况,进而大大拖延了工作的进度。内部因素是车辆情况会随着时间的情况产生变化,这需要工作人员及时达到现场,否则,车辆的情况变化可能会使最后的定损结果产生巨大偏差。在处理保险事件时,提高效率可以保证全部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单靠互联网保险自身是不足以大大提高效率。

3.3保险服务流程繁琐问题

对于购买了医疗保险的用户来说,他们能享受互联网保险给他们带来的舒适产品服务,但是同时他们也面临需要前往医院进行繁琐复杂的专业检测流程,可能还要等待一定时间才能享受服务。虽然保险公司提供了优质的服务,但是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才能使客户享受到,这说明流程问题存在一些保险服务当中,对于用户的使用体验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4物联网技术下保险的转型

4.1UBi车险的应用现状

由于物联网“万物互联”的特点,能够使处于物联网中物与物通过互联网的媒介进行信息传递和交互。以UBi车险为例,UBi车险的应用是比较复杂的,首先它将与车辆有关的终端如互联网、智能手机和oBD等连接起来,再通过这些设备网络对车主的身体习惯、驾驶技术、驾驶环境、车辆信息和车辆周围的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和记录,根据这些数据一方面保险公司可以进行合理准确的定价,另一方面对车主和车辆的实时情况监控有着很好的保障。UBi车险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根据反映的数据对于保险全过程进行保障,事前,能够检测车辆情况、车主的身体状况和行驶道路情况,确保车辆、车主和道路的万无一失。事中,能够实时监控车辆的受损情况和车主的身体状况,及时将信息传输给保险公司终端,通知救护车赶往事故现场。事后,根据检测到的数据对客户进行准确合理的保险理赔。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将从多个传感器中反映的数据信息传递给保险公司信息处理中心,数据的收集可以让保险公司做出更加准确、人性化的处理决定。

4.2提高效率

在保险理赔处理过程中,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及时定损是非常好的结果,而物联网技术正好可以大幅度提高效率。在以前的处理车辆保险事件中,需要派遣相关工作人员前往事故地点进行实地检测情况定损,这种工作方式是十分低效的,且会受到不同方面的影响。但是,如果在车辆上搭载了根据物联网技术研发的传感器,就不需要工作人员前往,只需要通过车上的传感器搜集到的数据信息,得出车辆受损情况,及时计算出精确的保费。节约了工作成本,还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是物联网技术中传感器技术的合理运用产生的结果。

4.3优化流程

互联网保险能够给购买医疗险、健康险的客户提供优质的医院检测、体检、康复的服务,但是,这些服务的流程往往十分漫长和繁琐,极大地破坏了用户的使用体验。而物联网技术与互联网保险的结合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原来必须在医院进行的专业检测和诊断可以通过远程方式进行,通过信息感应器、视屏、移动式医院检测设备,可以对人们的身体情况进行实时检测并进行视频专家会诊,提供个人化的治疗、康复方案。

5完善的分析

虽然物联网技术可以帮助互联网保险解决诸多问题,但是它依然是不够完善的,存在尚不成熟的一些地方,通过观察现状,搜集信息,提出一些完善的建议。

5.1末端延伸解决线下信息收集渠道

线下数据信息的收集对互联网保险产品的使用情况反馈和用户体验的改善起着巨大的作用,而物联网凭借着自身特有的RFiD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可以在需要检测的人体、家具和车辆上安装信息传感器,通过末端传感器对不同类型的目标收集到相应的信息,再将这些信息传递给保险公司的信息处理中心,使其能够第一手得到全面、详细、有效的数据信息,从而设计出更加人性化的保险产品。

5.2实时检测,提前预警

物理网技术的实时监控能力能够让保险公司了解到检测物体的保期内全程情况,在此基础上,再将物联网技术与5G技术进行结合,将信息能够更快地传递给保险信息处理中心。除此之外,还可以做到提前预警的功能,在检测到信息传感器发送的数据之后,当数值与设定的安全范围值不同时,保险公司信息处理中心可以对其进行处理,发出提前的预警,确保检测的人或物体的情况良好。

5.3扩大数据来源,完善客户画像,优化流程

在检测的人或物体处于固定的空间或者是一个不大范围时,通过物联网技术搭载的传感器可以方便地获取数据。而当监测的人或物体经常性地处于移动状态时,一旦遇上突发的事件,会因为不能及时获取用户信息和物体的信息而导致处理问题的过程变得麻烦。而如果,通过物联网技术,搜集平时的车辆移动信息和用户平时的身体情况,将用户和车辆的信息备份到经常移动的区域,在遇上突发事件时就不用回到常住区域调取相应的信息,而是查看最近区域的备份,极大地优化了理赔定损过程。

网上保险的现状篇5

[关键词]网上保险博弈论得益措施

在现代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已融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给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与此同时,人们对网络的依赖也越来越强烈,基于互联网、电话等通信网络的电子商务,正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作为新型购物方式与时尚生活方式之一的网上购物,也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发展,成为计算机世界中又一重要领域,受到了包括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在内的广大学者,以及社会不同群体的关注。

网上保险交易作为网上购物的一种,在这个网络浪潮中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但与一般的网络购物性质不同,网上保险交易的实质是无形的,实现的是资金的流动。因此它比一般的网络交易具有更大的不可测性与管理难度。下面从博弈论的角度出发,分析网上保险交易发展的利弊。

一、网上保险交易的博弈论分析

考虑到网上保险交易时间上的特性,本人认为相较之于静态博弈,动态博弈更能体现出网上保险交易的特点。因此本文这里选用了一个博弈树的动态博弈结构来分析保险公司开展的网上交易。

在这个博弈中,我们有两个参与方,即经营网上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与网上投保人,为了给他们的行为有个合理的解释,我们采用经济学里的经济人的解释。即他们的行为都符合他们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另外我们还假设两个参与方的行为具有独立性,即一个参与方的行为与决策是完全独立的,不受另一方的束缚。

在博弈过程中,我们假设博弈参与双方对信息和博弈过程均是了解的,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因此这是一个完全且完美信息的动态博弈。

有了以上假设,我们可以开始我们的博弈分析。

保险公司与投保人网上交易博弈的博弈树描绘如下:

在这个博弈树中,顶上第一个白圈表示的是投保人在第一阶段的行为,在这里,投保人作为选择的第一顺序人。可以选择是否通过网上进行保险的交易,如果选择是,则博弈进入第二阶段;如果选择否,则双方的得益为a(0,0),均为0,既没有损失也没有得益。(当然这是一个简化的描述,保险公司的网上开办费与两管理费等成本被省略了)

在第二阶段,黑圈表示保险公司在第二阶段的决策。保险公司接受了投保人的投保,这时他开始作为博弈的主体进行选择,在这阶段,他可以有两种经营方式,一种是有差错的经营方式(这里所指的“差错”既包括保险公司内部经营的种种不规范,也包括保险公司网络外部管理的无力与缺陷),一种是规范的经营方式,即能通过有效监督使得网上保险交易能够顺利进行,投保人的权益能够得到保障。保险公司的两种经营状态将导致B和C两种得益情况的出现。

在得益B(-a,b)中,投保人获得的得益为-a,之所以为负数是因为保险公司的差错经营方式,往往会对投保人造成信息外泄、退保金被人冒领等等的意外损失。而保险公司仍然可以获得投保人缴来的保费b。

在得益C(c,d)中,投保人在保险公司通过规范的经营管理的状态下获得了自己的理想投保得益结果c,而保险公司的经营得益为d。

让我们来对博弈的结果做一个简单分析,很明显,投保人的得益依赖于保险公司的不同经营状态,在投保人能够有效预知得益结果的情况下,他会在保险公司选择差错经营时选择不投保,因为投保会给他带来负得益;而当保险公司规范经营时,投保人会选择投保,达到他购买保险的理想状态。因此在这个博弈的第二阶段,保险公司的经营状态对投保人起到决定作用。但要保险公司选择得益C而不是得益B,则需要保险公司在得益C下的结果d大于得益B下的结果b,这样保险公司才有动力去选择得益C。

但从实际出发分析,我们了解:如果没有有效地对保险公司网上经营情况的监管,而投保人又不能对保险公司的行为做出约束(出自我们的独立性假设),则保险公司的得益C下的结果d往往和得益B下的结果b没有区别。甚至由于规范经营要付出更多的经营成本,很有可能出现得益d要小于b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出于经济人的思维自然会毫不犹豫选择得益B,而投保人在预见到保险公司在第二阶段选择得益B自己获得负得益的结果后,选择在第一阶段不投保。于是博弈在第一阶段即告结束,网上保险开办失败。

幸运的是,我们博弈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修正。一是投保人可以对保险公司的行为进行约束,只要放松我们的独立性假设,从而使得单次博弈的结果中第二阶段保险公司的得益C的结果d大于得益B下的结果b(投保人可以通过投诉、联合抵制等手段促成上述的结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出于经济人的目的自然会选择得益C;二是我们可以进行重复博弈。很明显,重复博弈需要保险公司与投保人之间的长期关系。而刚才的博弈树分析显然是“一次买卖”,保险公司不能奢望投保人参与一个他自己此次吃亏的博弈。而n次重复博弈的得益nd,则是一个相当巨额的利润,远远大于保险公司通过一次投机所获得的得益b。因此,在预见到n次重复博弈的理想结果下,保险公司有足够的理由去选择在第二阶段的得益C,从而获得投保人的信任与继续支持,让博弈能够一直进行下去。

二、结论

从以上博弈分析我们了解,要发展网上保险业务,至少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1.加大网上保险业务的宣传。很明显,投保人要在我们的博弈树中第一阶段选择投保,必须是在他知道已经有网上保险业务存在的条件下。因此,要让投保人能够在投保时选择我们的网上保险,前期宣传是必不可少的。在宣传中,我们需要开动脑筋,用能为大众接受和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宣传网上保险。这方面,我们可以参考网上银行的宣传经验,成立专门的宣传部门,通过宣传人员的不间断、连续的工作。从网上保险的使用到网上保险的优点,真正为客户全面解读网上保险的功用。解除客户的疑惑,消除客户的后顾之忧,让更多的群众能够接受网上保险,理解网上保险。

2.完善网上保险的法律环境。只有具备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我国的网上保险才会取得迅速的发展。有了法律制度框架的保护,投保人才能够放心地选择网上保险进行交易。因此,有关部门应当针对网上保险的特点及风险成因,从我国网上保险发展的全局出发,加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较为系统的网上保险法律体系,通过法律保护网上交易者交易的安全,为我国网上保险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我国的网上保险法律体系,应既包括关于保险资金的流通、网上保险欺诈与犯罪、网上保险监管等公法的内容,又应包括涉及网上保险与客户、网上保险与网络服务商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私法内容;应既包括确立网上保险法律关系中各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实体规范,又包括实施各项权利义务的程序性规范。而且,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要具有前瞻性。由于网上保险依托的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而各种法律法规为维护其权威性,不能频繁地进行变动、更新,都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因此,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时,要将眼光放长、放远,要在充分考虑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行。

3.加强对网上保险的监管。监管部门应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对网上保险进行有效的监管,这对于网上保险业务的发展能起到较好的规范作用,能够确保网上保险业务有序、健康的发展。但很明显,只依靠上层监管的单方面监管是远远不够的,针对网上保险风险的复杂性和从我们上面的分析可知,网上保险业务的监管体系应是一个由上层管理者、保险公司自身、投保人、专业媒体等多方构成的立体监管结构。市场调查公司或会计咨询公司可以对网上保险的服务进行监管,投保人集团也可以对网上保险的服务质量及价格进行监管,新闻媒体也可以对网上保险遵守执行国家金融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管。只有形成广泛的社会监督,才能提高监管的效率和质量。才能让网上保险的发展,走上一条健康而有序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海燕:《网上保险势在必行》.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6期

网上保险的现状篇6

一、网络经济下保险会计的结构

现行保险会计虽然体现出保险行业的个性,但是仍建立在传统财务会计的会计理论结构之上。也就是说,保险会计从目标、对象、职能、会计四大假设到会计原则仍体现出与财务会计一致的共性。网络经济的日趋发展必然改变保险会计理论结构的内涵。

1.保险会计对象更加广泛。

会计对象是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保险会计的对象反映和控制保险的经营活动,具体体现为会计要素。传统保险会计计量,确认的会计要素以物质资本为主,而网络经济,资本投入以无形化为主,无形资产占整个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大。从而保险会计对象将重新考虑人力资源、知识产权、保险客户需求信息、创业创新能力信息、商誉以及其他知识资本的。

2.保险会计目标呈多元化趋势。

传统保险会计目标是为各种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信息,包括保险企业的投资者、经营管理者、债权人及其他社会公众。

网络经济使得保单销售从有形走向无形,也使保险公司业务国际化成为必然。一方面保险企业会计信息将由定期报告式转向不定期在网上披露。另一方面,国际化使其披露的信息将为更多使用者服务。由此,很难确定谁是真正的信息使用者。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也将使得保险会计的目标体现出动态性和非单一性。保险企业将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质量,以树立良好形象。

3.保险会计的四大假设前提将会被突破。

保险会计的四大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及货币计量在网络经济的外部会计环境下将受到强烈冲击。电子商务带来了保险企业网站、网址的经常变动,保险企业商务可能随时推出或关闭,持续经营假设将受到质疑。网络保险公司只需一台服务器即可设立网站、注册商标,并且进行保单销售、保险服务,无需任何场所和其他经济资源,是否将虚拟企业纳入会计主体,这是对会计主体原则的一个挑战。网络经济下一般以交易周期作为会计报告期,使不等距会计期间成为可能,传统保险企业人为地按月、年编制报表的意义不大。随着企业通过网站、域名、网址进行商务活动,网址即代表企业,信息的增值能力逐步超过资本的增值能力,资产从无形向有形转变,会计货币计量也向有形与无形并重、货币与非货币兼顾方向发展。另外,网上保险交易使得多币种交易方式成为可能,这也是对传统货币计量的币值不变、币种单一的挑战。

4.权责发生制和成本原则将不再适合网络经济对保险会计的要求。

保险会计仍大多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财产保险和再保险采用权责发生制,人寿保险采用修正收付实现制,即收入确认采用收付实现制、责任准备金提存用权责发生制。在网络经济下,保险业务交易发生、付款和保单生成几乎是同时完成的。每笔交易只有一个会计期间,不存在多个期间前后各期的,使得权责发生制已失去存在的基础。同时也不存在在一段时间内考虑财产的估价和费用分配问题,成本计价按现行价值、可变现价值等公允价值更加合理。这样历史成本对网络保险会计丧失了意义,尤其是对财产保险和再保险公司而言。

5.保险会计职能从核算型过渡到管理型。

一般认为,会计职能包括控制与监督,核算是保险会计的基本职能,而网络保险会计将大大减少核算工作量,而且整个会计期间较短。另外,任何单位的经济活动都是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来进行的,为了使经济活动符合规定的要求,必须进行会计监督。在网络保险会计情况下,由于网络便捷地集中了其各方利益集团如保险客户、监督者、保险中介人及投资者等,导致这种监督尤为突出和必要,监督功能将是网络保险会计的重要职能。

二、网络经济下保险会计的优点

1.保险会计信息系统更加开放。

保险企业集团化及国际化是保险经营风险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目前保险会计信息的相对封闭与这种业务的开放不相符。一方面,传统保险财务状况的透明度较低,满足不了保险行业大量的报表使用者的需求,也不能很好地体现保险诚实信用原则。网络经济下,实现了会计信息资源共享,报表外部使用者可以方便地查看保险企业会计信息,做出决策。另一方面,网络经济下,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使保险企业管理者的活动更有效,因为保险企业不仅内部实现了财务和业务的协同,如财务和销售链的协同,还实现了企业与工商、税务、银行等社会部门之间的协同企业财务部门可以顺利实现远程报表、远程查账、远程报账、远程审计等会计活动,集团总部可随时查询每个成员单位的财务状况,直至每张原始凭据。

2.保险会计信息系统更及时。

在网络经济下的保险会计核算将从事后的静态核算转变为事中动态核算。保险企业资金流动性较大,及时了解资金状况尤为重要。网络保险会计能为使用者便捷地提供各种反映资金现状的财务报表,瞬时动态的财务报告将代替定期的月、季、年报财务报告体系,突破了原有会计周期的限制。网络保险实现了会计信息网上,投资者、保户、中介人、再保险人等相关利益集团可随时获取保险企业最新及过去的会计信息,有利于外部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

3.保险信息披露更充分。

下,保险会计信息将逐步融入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中,与其他经济信息共同构成信息整体。因而网络保险会计披露的信息有效地扩大了会计报表及附注的容量,不仅包括财务信息本身,而且覆盖所有与保险企业经营有关的方面,包括非货币信息,而保险企业非货币信息如精算基础、险种比较、经营策略等,无论对保险企业自身还是外部利益集团都有极大益处。

(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三、网络经济下保险会计存在的

1.保险会计信息的失真及泄露问题。

网络保险势不可挡,各种方式的支付手段通过网络,而财务信息成为保险会计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载体。由于财务问题涉及资金、公司机密和保户财务隐私等问题,任何一点漏洞都可能导致大量资金流失,尤其是保险企业涉及到庞大资金流,其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网络技术的使一些网络黑客、竞争对手和不法分子篡改或窃取保险企业会计信息和企业资财成为可能,因此保险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挑战。

2.机系统的脆弱性问题。

网络保险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新的信息处理系统,这种自动处理数据功能又相对集中,导致了即使发生微小的错误或干扰,都会造成严重后果。同时一些不法分子出于各种目的秘密地改动数据和程序,或操作者有意无意的操作造成硬件设施的损害,以及计算机病毒的侵入都可能使整个会计信息系统失常,甚至瘫痪,系统还可能受到潮湿和电磁辐射的干扰。保险企业保单的缴费、客户财务状况、理赔金额等财务原始数据的记录大都借助计算机系统来完成,一旦系统无法正常工作,损失可想而知。

3.网络保险会计的成熟性问题。

保险企业会计的原始凭证涉及到大量保户和保险中介人的签名,财务单据和报表等也须有各级人员签字才能生效。在尚无和制度保证签名的情况下,一般还是采用打印在纸介质上用手写签名,因此保险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使用范围局限较大。此外,在网络保险下,财务信息经过网络传输,传统的签名方式已经不能适用,在电子签名没有法律认可的情况下网络保险会计的发展势必受阻。

四、网络经济下保险会计的应对策略

1.保险会计信息安全对策。

保障保险会计信息质量的技术措施主要有:一是采用有效安全技术、网络保险会计软件应采用两层加密技术。第一层加密采用标准SSL协议,它能够有效地防破译、防篡改、防重发;第二层加密采用私有的加密协议,该协议不公开、不采用公开算法并且有非常高的加密强度。两层加密确保了会计信息的传输安全。二是为提高网络会计信息安全防范能力,采用防火墙技术、身份认证、授权等措施。三是宏观上国家适时进行立法和法律保障,打击网络犯罪行为,为信息系统提供良好环境。

2.计算机系统脆弱性对策。

首要的措施是防火墙技术,它能够防止非法入侵、非法使用系统资源,执行安全管理措施,记录所有可疑事件。第二,保险企业应积极采用反病毒技术。如采用基于服务器的网络杀毒软件进行实时监控、追踪病毒;采用防病毒卡或芯片等硬件,能有效防治病毒等等。第三,对重要计算机系统加以电磁屏蔽,以防止电磁辐射和干扰,并制定计算机管理办法如防火、防盗、防水等应对措施。第四,及时做好备份工作,包括硬件、系统、财务和数据四种层次的备份。

3.保险企业内部控制对策。

网络经济下,保险会计信息系统必须针对网络的特点,建立适应网络系统的控制体系及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和内部控制制度。按照网络化保险会计信息系统的需求,设定各个会计上机操作岗位,形成一定的内部牵制制度,即财务部门和计算机管理部门共同控制,方式为组织控制、手工控制和程序控制相结合的全面内控制度。

网上保险的现状篇7

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目前国外的互联网金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金融服务的创新研究及风险监管研究

主要是研究网上银行与金融的重新组合,开展网上金融服务的新领域如网上共同基金及电子华尔街、网络贷款、移动支付和第三方支付、网络证券、基于大数据的征信以及网络保险等。新型零售支付业务中带来的五类风险,即欺诈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清算风险和系统性风险。其中,另外,提出移动支付因其匿名性、基于公共网络而使得数据安全(未经授权的修改、损坏和数据泄露)和非法使用(洗钱、资助恐怖主义、购买非法商品和服务)问题显得尤其突出。所以BirchD,Youngma(1997)谈到,金融服务业正处于一系列变革时期,正在兴起的新的交付渠道互联网的性能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和金融服务产品的本质。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早期是提供贷款、跨境支付等服务,而随着深入发展,银行保险业与电商的结合将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但为了加入互联网金融市场而盲目进行财务与电子技术的结合是不可取的。Dyant.Kalina在1999年设计出一种体系,为使用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消费者单独建立一个账户信息,在此账户信息内记录消费者联名信用卡、借记卡、智能卡等信息,并通过使用该账户积累信用额度,以此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并规避了一些信用风险。

(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监管

网络金融是一种金融经营模式,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网络时代。它不仅影响了金融服务效率的改善,还创建了新类型的风险并为风险管理增加了新的内容。为了确保互联网金融的良好操作,网络金融机构提供的网络金融服务及其对国家安全的潜在影响都应该接受监督。结合传统的金融监管方法,调整监管框架的结构,有效地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国际合作。Greiner在2009年以借贷平台已经完成的14000笔借贷为研究对象,分析prosper公司平台上借贷者的自我选择和竞标交易等特点,发现不仅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得到改善,而且借款利率也实现了互惠双赢。在美国,如果不属于金融机构,主要由联邦通讯委员会和联邦贸易委员会负责监管;如果属于金融机构,属于联邦管辖的,则消费者金融保护局、美联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货币监理署、美国证监管等都可能对其从不同角度施加管辖权;属于州政府管辖的,则在美国绝大多数州,其运作都需提前取得许可,并按牌照规定范围经营。若为第三方支付方公司,则需要至少八个以上方面的监管如注册、电子转账规则、消费信用规则、账单信用规则、公平贸易规则、消费者隐私保护、存款保险规则和反洗钱等。

这说明国外发达国家从开始的在线金融产品方式方法研究、金融创新产品的投放到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措施的研究,已经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变革,通过各个层面监管的方式,提升了网络支付的安全性,企业资质得以进一步保证、借款人信用状况得以改善以及监管体制得以进一步完善。而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内容:

(一)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金融产品交易及风险监管研究

主要研究了金融互联网化如网络银行和手机银行、支付宝、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网络金融交易平台及金融产品的网络销售;移动支付与第三方支付,众筹、智能理财、资产超市、金融垂直搜索、p2p接待、互联网交易所、虚拟资产交易与保险、并对微信和余额宝进行了分析;互联网货币如比特币;大数据的征信和网络贷款;p2p网络贷款;众筹融资。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措施。谢平(2012)率先提出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与传统银行业和资本市场相异的新融资模式”。王汉君(2013)讨论了互联网金融的高技术性带来的操作风险及其高联动性造成的传染风险,表明了金融创新需要与监管创新同步的观点。宋国良和张颖(2014)从VC/pe角度出发探究投资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以及投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贺强(2014)对互联网金融目前存在的金融风险进行了分析,并从法律规范、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强化余额宝及互联网金融的内部风险管理与风险控制等几方面提出防范金融风险的应对建议。陈秀梅(2014)综合互联网金融市场管理现状,参考国际管理经验,建议从完善制度设计、丰富风控手段和建立互联网安全标准三方面构建管理体系,以保障互联网金融市场长期可持续发展。柳树,钟洁(2014)不仅从实证角度给出了低风险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设计思路与实施细节,而且就高风险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风险如何具体降低给出了实施方法。

(二)互联网金融创新业务应用及风险监管

1996年招商银行开展了网上银行、网上实时支付等网上金融业务后,逐步多家银行分支机构推出网上银行业务。然后中国保险信息网也面向公众开通了。高校如清华大学还有软交所等都成立了互联网金融实验室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公众带来的产品及影响。现在出现了支付宝、微博钱包等第三方支付平台、余额宝、百度理财、微信理财以及还有京东商城成立的金融集团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等。学者也提出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监管问题。认为互联网金融存在信用违约风险、期限错配风险、贷款人风险、技术风险、法律风险如非法集资等风险。所以不少研究者提出加强行业自律、提高网络支付技术水平如密钥提升技术、加强投资者风险意识等问题。

这说明我国互联网金融正在成为一种新型金融业态,多元化发展趋势迅猛,参与各方内在驱动较强,已成为生产消费的一个重要领域,并将对整个金融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但是国内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与不断创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相对应的金融监管机构职责尚未厘清。所以互联网金融在产业运营中的监管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互联网金融+产业”的风险监管措施

对于国家的风险监管部门需要对互联网融资平台的合法性、资金管理制度的完善性以及网络支付的安全性进行评审并监督,而互联网融资平台则需要通过对融资者的资产评估、信用评估、项目的可行性以及回收资金的可能性等考察融资者的资料、投资者的合法性、期限等确保投资者的资金安全。而当融资者通过互联网融资平台获得资金投向三大产业时,资金的安全性到底如何保证呢。

(一)“互联网金融+第一产业”的风险监管措施

从事第一产业的从业者通过互联网融资的形式获得了进行生产经营的投资资金,那么他们在使用这些资金时,该如何监考以确保投入资金的安全呢。

首先,需要确保融资资金在第一产业的目的性。相关部门及平台要对第一产业的从业者对融资资金的使用状况进行定期检查,静定和动态地保护资金安全,如是否由于融资资金的加入,耕地得到了更好地利用并为农民创了收;林地是否得到了较好地使用,实现了绿化阻隔沙化的同时,又使得从事林业的百姓借助林业致了富;牧业的融资资金是否调动了牧民的积极性,发展绿色牧业的同时推动牧业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渔业的融资资金是否在推动了养殖业甚至海里作业的同时,又保护了海里濒临灭绝生物种族,还给渔民带来了增殖收入。

其次,需要确保互联网融资平台及从事第一产业的融资者网络销售平台的合法性及电子支付平台的安全性问题。这样有利于投资者、产品生产者及消费者的权益。

还有,需要监控资金的去向。互联网融资平台应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资金投出后的监督制度,包括合同约定、违约罚款、抵押资产的市场价值评估标准、资金使用状况、项目进展定期不定期检查汇报制度等。而风险监管部门需要对融资平台资金来源的合法性、投资者及融资者资信、风险储备金的合理性及可行性以及融资者产品保证等。

最后,需要监控融资者在第一产业产品的资金使用状况及产品质量安全等。

对于网络销售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的产品,一般是相关从业者可根据自己的产业特点和季节特点,建立具有产品特色的网站进行网络销售,或通过互联网的相关网站如淘宝、58同城、百姓网以及拍拍等、各类生活论坛、聊天工具如QQ、微信朋友圈等进行销售。对于在固定网站上开设网店的产品,销售的产品为海鲜水产、鱼、禽和畜以及其他对时限要求很高的鲜玉米、瓜果蔬菜等海产品以及农产品,监管部门除了要求出售者进行实名制认证外,需要在网站上提供明确的生产日期、保质期以及生产地等,还需要通过抽查、定期检查、网络举报、公众来信以及电话等形式对网站的产品质量进行监测,另外还可通过出售者选用的递送渠道了解产品的运输信息等;对于没有固定网店出售的海产品或者农产品,只能是购买者风险自负了,不过对于给人身造成伤害,给当地地区甚至国家的声誉造成严重后果的,监管部门可采取网络追索的形式,查找产品源头,及时制止问题产品的出售或者对问题产品的源头进行整改,以确保百姓吃上放心的产品。

(二)“互联网金融+第二产业”的风险监管措施

对于从事第二产业的互联网金融融资者资金时的风险监管措施需要从资金使用的方向性以及产品质量保证等角度来考虑。

首先,需要监控其资金是否挪作他用,是否真正用于融资时提供的标的项目,资金使用过程中是否合理合法,是否按时完成项目以及项目是否获得预期的收益。这些信息都可以作为该融资者或者其他融资者进行类似项目融资时的参考。

其次,一般第二产业的项目投资都比较长,所以项目资金的回收期会稍微长些。国内外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等的变化就会影响到项目实施的进度以及收益状况。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评估哪些因素会影响到该项目的进展,该类项目受到环境影响的程度,以便风险测评者根据这些数据对该类项目的效益进行分析,为后续的项目投资额度的控制以及测算后续类似项目的收益等提供依据。

例如,对于属于建筑业的房地产开发,如果融资的资金是来自互联网金融的,那么更需要从资金的项目审核、使用以及完成等进行资金安全性的风险监控。我国的商品化房地产已经数年,房价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风险,所以一方面互联网融资平台在审核时,需要对使用资金的房地产商的资质、信用状况、财务状况、现金流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情况进行评估,另一方面还需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对于项目所属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预测,同时对预期经济环境下的房价进行测算评估,还有更需要对当地百姓的消费能力、该区域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以及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进行评测等。根据各类评测指标评测结果,来判断是否值得贷出资金。如果项目确实可行,那么就需要完善相应的特殊行业的资金使用管理办法,避免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差错。而国家更需要出台严格的特殊行业互联网融资资金的管理办法,首先从源头上抓起,检查审定互联网融资平台资金贷出的管理办法以及风险监控措施。其次需要检查资金的投出是否属于国家支持及引导性领域,融资资金的周期与融资项目的周期关系等。最后需要对互联网融资平台的资金来源群体、融资群体以及相应的资金额度进行数据分析,以便了解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在外闲置资金的额度、不同区域流动资金的状况、融资群体的分布、融资资金的产业及行业分布,从而测算国家及不同区域面临的潜在风险,再根据不同产业分布和不同行业分布甚至不同领域的风险分布,整顿可能面临危及的企业,政策引导可能产生较大风险的企业进行转型升级,采取措施制定出相关的行业风险控制管理办法,同时进行政策引导以规避或者降低由于行业集中爆发的潜在风险而给国家带来的经济风险。

最后,第二产业运用融资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或者投资项目购买固定资产时,需要对固定资产的真实性、质量、使用周期以及投产后产生的效益及期限等进行评测;如果资金是用于新技术研发,那么研发产品的生命周期有多久以及投入生产后市场的反映如何,资金回收周期的测算,经济环境对该技术投入生产的影响如何;如果融资的资金是用来开办新的子公司,那么子公司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时,需要测算行业和本企业资产收益率,以判断该子公司所处行业位置,并将资产收益率与融资成本进行比较,测算财务风险。以便拿出具体的措施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或者企业停产、破产倒闭。

(三)“互联网金融+第三产业”的风险监管措施

由于第三产业中有不少虚拟产业如p2p理财公司、基金甚至虚拟货币以及所谓创新的原始股投资、网上产品的网站建设等,所以第三产业通过互联网融资获得的资金风险会比真正投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融资资金面临会更的风险。所以对其融资资金的监管也需要更严格些。一般为:

1.随着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理念不断渗透到人们的头脑中,有些人为了赚钱,开始将目光投向收藏品。互联网融资资金会有一部分流向各类收藏藏品的比如艺术品、原石、钱币以及邮票等等时,由于收藏品鱼目混珠,风险较大,所以不只是互联网融资平台,即使是国家或区域监管部门,也要制订收藏品融资资金的适用范围、适用周期以及抵押资产的种类等,以提醒人们对借钱进行收藏品投资的风险认知。

2.互联网融资资金流向网络平台虚拟产品。由于虚拟产品的价值很难评估,风险比收藏品还要大很多,国家或区域监管部门应制订严格的监管措施对虚拟产品的交易市场进行严格的管制,如对互联网融资资金的虚拟产品投资种类、生存周期、虚拟产品网络交易平台的风险等级认定以及虚拟产品风险等级等等有严格的公示规定,同时,对不同信用等级的互联网融资平台的虚拟产品的贷出额度也要有严格的规定以便降低投资者的风险。互联网融资平台本身也要根据自己的资金状况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设定自己的虚拟产品融资资金比例。

3.互联网融资资金流向餐饮业以及批发零售贸易业,这类资金的回收期一般较短,互联网融资平台需要融资者提供详细的相关资金融资标准,如融资者提供所投领域在周边区域的分布数据、人口流动数据以及产品购买人群特征等,以确保资金投出的安全性。监管部门只要根本不同的产品特点制订不同的产品质量监管措施就可以了。

4.互联网融资资金流向物流业。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实体店价格居高不下,网络消费已经渗透到很多领域,并且面向全世界各地网络达到的地方,现在物流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所以互联网融资平台及相应的监管部门在制订资金投放规定时,可以视项目的情况,对于物流业的融资资金的支持比例可以适当增大。但是物流业融资资金的使用需要按期提供详细的记录,以便让资金适得其所。并制订虚假记录的处罚措施。

5.互联网融资资金流向资本市场。由于资本市场如股市、外汇市场波动非常大,在股市积累的风险很大时,很容易出现2015年6月份以来的股市断崖式下跌的情况发生。大家会在网络上看到很多有关这次场外融资到股市的资金风险状况,如上亿元的资金因为使用了杠杆跌到了几十万,几百万的资金到了几万等案例很多。也正因此,国家采取了关闭相关的场外融资系统。那么如何在事前防范,采取相关的风险监管措施降低面临的这种风险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风险监管部门一方面要学会如何识别创新工具带来的潜在风险会有哪些,如何根据国外历史数据测算风险波及程度,分析预测创新工具对国内经济环境和资本市场的冲击程度,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失程度,以便针对可能面临的风险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将潜在的巨大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网上保险的现状篇8

关键词:保险公司;网络资源;网络开发

保险公司经营包括承保、核保、投资、售后服务和理赔等环节,也包括公司之间的业务往来与信息共享。其中和消费者产生直接互动、消费者最关心、涉及双方直接利益的环节是承保、售后服务和理赔。提高这三个环节的简易度、运行速度和透明度将有助于保险公司业务量的增长和公司价值的提升。保险公司之间的互动也要依赖网络才能有效地进行。随着网络技术和网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保险公司不可离开的工具。但目前保险公司对于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和网络所能提供的功能尚不匹配。在承保、售后服务和理赔等直接贴近消费者的领域,在保险公司之间的业务共享领域,都须加大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深度。

一、保险承保与网络开发

承保是保险公司经营环节的第一步,是保险商品成交的过程。在此之前,存在着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保险销售准备工作,包括保险公司自身品牌的宣传,对潜在客户群的开发。保险公司传统的宣传方式是户外广告和电视等媒体广告,对网络虽有利用,但利用不足。而到2006年底,中国网民已达到1.37亿。在门户网站上进行保险宣传,对于提高公司的知名度,争取潜在的客户已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网络宣传的效果从某种程度上说要超过户外广告,因为网络具有开放性,面对的是亿万全球网民,且网民大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易于接受保险产品。而户外广告只能面对特定的人群,普及面小。

目前,承保前的网络宣传尚未引起保险公司的足够重视。充其量只是在保险公司自己的网页上宣传。这和人们对网络保险的认识是分不开的。网络保险是在网上成交的保险销售方式。目前虽然呼声很高,但实际效果却不佳,这是由保险商品的特性决定的。保险商品的无形性和消费的不确定性以及人们对风险的投机性,使得现实的面对面的保险销售已非常不易,何况在网络上实现销售?所以许多保险公司对网络保险的热情不高,进而也影响了对网络的开发和利用。然而,较难在网上直接实现保险商品的销售并不等于网上没有销售资源和销售机会。实际上,网民就是一个巨大的潜在消费群。保险的网上宣传将有利于配合现实销售,从而将潜在客户群变为现实客户群。

二、保险售后服务与网络开发

保险公司的售后服务是指保单出售后的风险管理、培训、咨询、续缴保费及其他增进保户与保险公司联系的一系列后续服务。优良的后续服务比承保前的宣传对于公司业务量的增长和价值的提升更为有效。因为人们不仅要看保险公司说了什么,更要看它做了什么。长期以来,国内的保险公司重销售、轻售后服务,这一行为不仅削弱了潜在客户的投保积极性,而且损害了保险公司的声誉,阻碍了保险业务量的增长。保险公司加强售后服务工作已迫在眉睫。保险公司的售后服务包括提供便利的账户查询服务、风险管理服务、业务咨询服务、续缴保费服务和对客户感情投资的其他服务。上述服务通过网络将能方便地提供。如客户的账户查询服务,保户只要在网络系统的终端输入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便可随时随地便捷地查询自己账户实有金额、投资金额等信息。又如,业务咨询服务,保户可以在网上在线咨询,也可以用电子邮件咨询,保险公司还可将保户遇到的常见问题归类后置于网页上供客户查询。再如续缴保费服务,现在很多长期寿险保单在承保后,业务员离开公司,而成为孤儿保单。保户每到续缴保费时,只有自己主动办理,从而易产生被冷落的感觉。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开发一种软件,在客户每年该缴保费时,系统自动给经常上网的保户寄发一封电子邮件,问候并提醒其缴费;对于不常上网的保户系统也主动提示保险公司工作人员主动电话通知或寄信通知,或登门拜访。另外在缴费方式上,保险公司可以和网上银行合作,通过网上银行实现支付。这样不但会为客户节省时间,而且免除了客户到银行排队等候之苦。此外,保险公司还可利用网络邮件的群发功能在节日发电子贺卡给客户,增进与客户的感情联系和客户对公司的认同。群发电子贺卡的方式比起传统的邮寄贺卡既节约了时间,也节约了成本。这样保险公司通过网络对客户表达尊重和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会赢得客户的信赖,从而有利于稳住老客户群,吸收新客户群。

三、保险理赔与网络开发

获得理赔服务是投保人投保的最终目的,尽管获得理赔的条件是投保人不希望发生的。理赔也是保险公司经营环节的最后一部分。目前,在理赔环节,保险公司与保户发生的争议最多,以致于有人常说“投保容易,索赔难”。理赔中的争议主要来源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有时是保户对保险条款的理解发生偏差,有时是保险公司的营销员因过失或故意误导了客户对保险条款的理解,乃至夸大了条款的保障范围,或者明知被保险人为非可保对象,为了保费收入,仍力劝其投保。除对赔与不赔发生争议外,保险公司与客户间在赔付的时间和金额上也时常发生争议。为减少或避免争议的发生,加强理赔的速度和效果,保险公司可以加大对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是把保险条款和投保须知以简明易懂的形式公布在网页上,供投保人随时查询。二是开设在线理赔争议处理平台。保户如果对基层公司的理赔服务不满,可能通过网络平台,反映给上级公司,直至总公司。上级公司或总公司对有争议的理赔事项进行专家会诊,提出明确意见。三是保险公司可以网上设立索赔信息系统,提供索赔的申请服务和所需表格、资料的下载服务。当被保险人遭受保险范围内的事故发生损失时,如生病住院,可以在网上办理索赔申请,保险公司核赔后,也可通过网上银行支付保险赔付款。

四、保险公司间的合作与网络开发

在许多场合,保险公司之间都要进行业务合作与信息交流,重复保险、共同保险与再保险是三个保险公司间合作的典型领域。重复保险是多家保险公司共同承保一个基于共同利益的保险标的,保险金额总和大于保险标的价值的保险。在重复保险中,如果保险公司间缺乏信息交流,被保险人极有可能因一次保险标的受损而从多家保险公司获得累计超过其保险标的价值的赔款。倘若真是如此,骗保便会盛行。但保险公司间及时沟通后,被保险人出险就最多仅能获得其损失部分不超过保险金额的补偿。网络技术为保险公司的这种信息交流与信息共享提供了极大便利。目前有的保险公司已经着手利用网络平台构建反重复保险中的骗赔行为体系,如中国人保财险、太平洋财险、平安财险、中华联合财险、大地财险、华泰财险、永安财险等七家保险公司在京分公司2006年11月22采取信息共享方式启动“打击骗赔百日行动”。行动过程中集中各家保险公司的车险理赔信息,与网络技术公司合作,加大力量打击车险理赔中虚假赔案。但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仍然存在覆盖范围小的问题。保监会可以组建一个保险业务信息查询平台,全国所有财产保险公司均与该平台连通,该平台涵盖所有公司的所有客户信息。当一家公司遇到客户索赔时,它便可以进入该系统查询该客户有无在其他保险公司重复投保的信息。为了保护各家商业保险公司的秘密,须设立屏闭装置,使得某公司只能看到本公司客户在其他所有公司中的投保信息,但无权查看别的公司的其他客户信息。如果这一系统平台能够建立,将会有效地遏制利用重复保险骗赔的现象。

共同保险是为了承保巨额业务,几家保险公司联合对某一标的进行承保的保险。共同保险要求保险公司在承保前就要共享保险标的的信息。达成共同承保意向的保险公司可将了解到的保险标的的风险状况、承保比例等信息,通过网络相互交流,特别是国内外的保险公司同时承保一项保险标的时,因为相距遥远,更需要通过网络交换信息。

再保险是受承保能力的限制,保险公司在已承保的业务设定自留额后,将超过自留额的部分分保给一家或多家再保险公司。在再保险业务办理中,原保险公司对再保险公司信息的收集、再保险公司对原保险公司信息的收集,原保险公司与再保险公司之间的数据传输,通过内部网络都将变得轻而易举。

当前,网民增长速度很快,上网人数平均每个季度递增8%。网民逐步显现出年轻化、知识化的特征,并且平均收入水平较高。这些网民观念新,乐意选择优秀的保险品种,有利于网络保险业务的开展。网络的发展为保险提供了一个高效、便捷的运行平台。通过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保险公司必将密切与广大消费者的联系,扩大潜在客户群,增加现实客户群。同时,将促进保险公司运行效率的提高、成本的降低,促进保险公司由传统经营模式向现代电子商务的转型。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7,(1).

2.七家保险公司联手大力打击骗赔.人民网-国际金融报,2006-11-23.

3.产业观察:中国网络保险业机遇与威胁并存.金羊网—通信信息报,2005-10-26.

4.季?辰.我国网上保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7).

5.鲍洪峰.浅议我国互联网用户的构成对网络保险营销的影响.上海保险,2006,(4).

6.卓志.我国保险业:回顾、现状与展望.保险研究,2006,(1).

7.孙蓉、兰虹.保险学原理.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8.颜清、刘?.2005年世界保险市场概况及中国近十年保险业务发展情况统计.保险研究,2006,(8).

9.孟昭亿.论发展我国保险业的关键问题.保险研究,2000,(6).

10.刘茂山.保险发展学.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11.刘子操.保险企业自身道德风险的成因及治理措施.上海保险,2006,(8).

网上保险的现状篇9

关键词:保险产品;网络营销;制约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于此同时,互联网也迅速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保险网络营销也称保险电子商务,是指保险公司或运用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进行保险产品的承保和理赔服务,包括通过宣传、营销方式,实现投保、核保、理赔等保险经营活动。保险网销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的特点广受保险公司推崇。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超过40多家保险公司开展了网销服务,部分实力强大的保险公司,如人保、平安等保险企业甚至专门设立了网络事业部,成为与个代、经代、银保等并驾齐驱的保险销售渠道。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全年保险行业通过网销和电销渠道实现保费收入超过800亿元,其中网销渠道保费增速甚至超过100%,多数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网销渠道有可能成为保险行业主要的保险产品销售渠道之一,因此,无论保险公司规模大小,都应积极抓住这一重大机遇,积极拓展网销渠道。

一、保险网络营销渠道的优势

1、网络渠道高效便捷,为保险业务的拓展节省了巨大的时间和空间成本。我国目前保险营销渠道主要还是依赖于个人、经纪公司,特别是个人和银行渠道,从目前的现状看,不仅负面消息多、经营成本高,两者成为保险公司主要的保费来源,占比超过了90%,相比传统营销渠道,网络营销方式省去了人的中间环节,不用经历现场缴费和等待核保流程,大大缩短了投保和出单的时间,而在目前的模式下,客户对保险人的认同度不高,不愿接受人的保险推销,因此,网络营销列表式的产品推销模式给了客户更为自由的选择空间,激发客户购买潜力,从而创造更多效益。同时,可以节省高额的佣金,避免人的道德风险,有效降低经营成本。

2、互联网普及程度高,市场潜力大。尽管我国互联网技术起步晚,但是进入21世纪后呈现出爆炸式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7月对外《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较2012年底增加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接近50%,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

3、推动保险行业营销方式改革,提升服务。

传统的保险营销方式存在诸多弊端,且受到人较多主观因素的制约,如保险营销员为超额完成任务,获得高额佣金,在推销保险产品时易发生道德风险,误导消费也饱受公众诟病,同时,保险公司在付出高额比例佣金后,还要支出自身的经营成本,留给理赔的空间就更少,显然,多数中小型保险公司在理赔服务上无法做到客户满意。网络营销则有效规避了传统保险的弊端,节省人力和时间成本后,保险公司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产品开发上,为客户提供更多选择余地,交易更为自由,同时,经营成本得到控制的前提下,也能有效提升理赔服务,实现业务的良性循环。

二、网络营销面临的制约因素

网络营销为保险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促使保险公司趋之若鹜,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网络营销发展迅猛,但和传统营销方式相比,保费所占比例仍然低的可怜,巨大的市场潜力无法有效转化成现实生产力,造成这样的局面,主要在于网络营销的模式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也是亟需解决的难题:

1、异地理赔制约

我国保险公司众多,截至2013年已超过130家,然而,我国保险行业总体上仍然处于寡头垄断的局面,人保、平安、太保等大型保险公司几乎垄断了国内的市场,剩下的都是规模较小的中小型或地区性保险公司,大型保险公司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完善的机构网络,发生赔案后,客户报案后可以在异地进行快速处理,异地理赔和通融赔付对客户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而这些优势是中小型保险公司所不具备的,也是限制其网络营销渠道的拓展,而盲目拓展网络营销反而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日渐显现,2013年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案件,居住在黑龙江的消费者李某为儿子在网上购买了一份大众保险公司的保险,后来出险3次,报案后,大众保险公司答复称在黑龙江无分支机构,因此无法进行理赔,该案号称“中国保险网络营销第一案”,给大众保险造成了极为负面的影响。

2、在线核保制约

核保承担起保险公司业务风险管控的重要任务,在实务操作中,需要对业务进行审核,包括费率、限额以及承保范围、风险程度等内容,简单的业务可以通过在线核保实现,而相对复杂的业务,则需要进行验标以及提供较为详细的投保材料,这些都是网络营销无法克服的难题。

3、保险产品的制约

目前网路上卖的最好的是财产保险业务,包括车险、简单的责任险或短期意外险,这些保险产品标准统一、费率稳定、条款规范,因此可以通过固定的网络格式实现,引导客户在网上一步步完备投保资料的输入,目前,由马云、马化腾、马明哲联合发起的“众安在线”(俗称“三马卖保险”),就是一家以责任险和保证险为主打保险产品的在线保险公司,充分体现了保险产品标准化的重要性。

针对网络营销所面临的制约因素,笔者认为,保险公司应做好充分准备、高度重视,牢牢抓住发展机遇,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及时调整经营模式,扬长避短,一是要重视产品创新工作,设计出适合网络营销的保险产品;二是要完善机构布局,解决异地理赔问题;三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公众认可度。当然,发展网销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保险公司具备长远的发展目光,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才能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沛君:论保险中介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商场现代化,2012年.

网上保险的现状篇10

关键词:危险点;预控;电网继电保护管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tm77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危险点是一种事故隐患,如不进行预防和治理,在一定条件下就会演变成事故。进行事先的研究分析及预测,并通过应用有效的防范措施,就会化险为夷。在继电保护具体作业中,危险预控技术得到充分的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继电保护管理工作中,因面临的具体工作繁杂,如何依据保护设备状况、人员技能状况、管理流程等实际情况,通过更有效的办法找出危险点,并以更有效的措施进行预控是值得探讨的,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1电网继电保护管理工作中的危险点分析

(1)危险点1,保护装置运行隐患:继电保护装置在电网及变电站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继电保护装置也从最早的电磁式继电器保护,经过晶体管、集成电路、微机保护,发展到目前的数字化智能保护,继电保护的更新换代及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的逐步技改更新,形成电网在任何时期内都是众多厂家的各型号、以及新旧保护装置并存的状况。新技术的稳定性、旧装置的运行状况良好性、技改引起的二次接线变动正确性等都是继电保护管理中的硬件危险点,存在影响保护正确动作的潜在隐患。管理人员只有掌握保护装置的真实的运行状况,才能有效地使用技改大修资金,对运行状态最差的保护进行更换,防止某类保护装置集中出现故障的状况出现,防止装置老化导致的保护拒动或误动的情况,以及对一些运行不可靠新技术产品采取防范措施。

(2)危险点2,从业人员的技能及责任患:继电保护要正确动作,保护装置完好、接线正确是前提,保护的定值整定、保护投退及运行方式才是确保继电保护正确动作的神经系统。负责继电保护运行方式的调度、保护整定计算的人员,负责现场保护投退操作的变电站运行人员,负责现场维护的继电保护人员等的技能水平高低及工作责任心强弱,操作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继电保护动作的正确性。相关从业人员只有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很好地胜任继电保护工作。而实际情况是负责保护运行的变电站操作队人员,受人员文化及专业素质的影响,基本偏重一次设备操作安全;负责保护维护的继电保护人员,疲于应付大量的消缺检修及更新技改工作,工作中难免有责任心不强应付差事的情况出现。水平较高的保护人员逐步调整到领导或其他岗位委以重任,新的继电保护人员至少得3-5年的实践工作才能逐步胜任工作。这些人员的技能水平及责任心问题是继电保护管理中的软件危险点。如何以更有效的措施尽快提高这些继电保护运行、维护人员的整体素质,使得的电网继电保护得到更专业的运行及维护是一项重要任务。

(3)危险点3,外单位工作环节中的隐患:在电网的继电保护的管理中,要面对规划基建,电力设计、物资采购、电力建设、涉网电厂用户等诸多部门及单位,如何在管理中将存在的危险隐患有效地与外部各单位各部门分享,并从规划、设计、物资采购、基建的源头阶段予以防止,在电厂用户等环节予以控制消除是非常有实际意义的。只有在各个环节引起管理部门对继电保护的重视,才有可能使电网的继电保护处于良好的运行状况。

2电网继电保护管理中预控措施的应用分析

(1)预控措施一,高效执行继电保护“六核查”工作

继电保护的“六核查”(查装置、查定值、查压板、查接线、查检验、查规程),是继电保护管理中非常完善有效的危险点预控措施之一。但因继电保护工作人员日常维护及技改工作任务重,网内变电站数量多,若安排对网内所有变电站进行核查,核查深度要求过高时,核查工期就会随之延长,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抽调管理人员及高水平保护人员长期核查。行之有效的办法是,网内变电站按地理区域分片,逐年轮流核查,同时可增加安排对个别缺陷较多或运行年久的变电站进行核查,工作上以继电保护工作人员“查装置”、“查定值”、“查压板”、“查接线”,变电运行人员“查检验”、“查规程”分配。人员上以高水平人员配合中等水平或稍低水平工作人员为主,现场对核查出的问题进行处置,这样的核查安排可以做到以较少的人力投入,高效解决主要隐患点。

①通过“六核查”预控保护运行中潜在的硬件危险点:继电保护装置采集一次设备的电压、电流、开入等相关电气量,在一定的界面内显示,“六核查”时,经验丰富的继电保护人员或运行人员可以通过核查保护装置显示采集的电气量,及时发现潜在隐患并予以消除,避免事故发生。典型事例1:某110kV变电站母差保护装置运行中无任何告警信息,核查时发现i母小差差流不一致(小负荷情况下),差流a相:0.00a、B相:0.03a、C相:0.00a,检查后发现某支路Ct准确度接错,测量Ct接入保护回路,更正处理后,差流显示a相:0.00a、B相:0.00a、C相:0.00a,隐患消除。典型事例2:某110kV变电站2台主变35kV并列运行,保护无任何告警信息,核查时发现两台主变保护35kV侧负荷电流三相不一致,一台二次电流a:0.3a、B:0.3a、C:0.0a,另一台a:0.5a、B:0.5a、C:0.8a(35kV侧一直小负荷运行),异常的运行状况没有任何告警信息,但管理人员未轻易放过异常,通过停电检查,发现35kVi母C相母线因接头安装松动(安装隐患),导致固定连接螺丝长期载流烧断,母线已经断开连接,及时安排停电检修,避免一次可能发生的严重设备烧毁事故,缺陷消除后,两台变压器35kV侧电流三项显示一致。典型事例3:某110kV变电站核查时发现110kV母差保护面板无法操作,而装置无任何告警信息,随即安排检修,消除了隐患。在设备接线普查中,发现部分变电站端子箱端子老化接线松动,部分老站保护回路n接地点不符合规定等等隐患,随即就进行了消缺处理。这些被发现的众多问题无一不是影响继电保护可靠动作的危险点,而这些无告警信息的潜在危险点,通常的变电运行巡视是难以发现的。

②通过“六核查”预控变电站继电保护运行管理中的危险点:以我公司保护“六核查”为例,在定值核查中通过调度与变电站定值继字号核对及变电站定值与保护装置的定值核对,消除了许多的定值整定误项、漏项、现场定值与调度定值不符、现场无定值单、消弧线圈等自动装置定值参数设置不规范等隐患,核准了运行定值与系统整定定值的相符性;在压板核查时,通过查图纸、查接线、查说明书、查定值消除了部分变电站母差、主变保护压板投退不正确的隐患,消除了个别保护压板标志老化脱落,无法投退的隐患,同时给运行人员培训压板投退方法,使变电站完善了装置压板投退清单及保护运行规程;核查时对于电网分网点低周保护、电网稳定控制系统、有不同运行方式的保护装置等,将适用电网方式的定值区、电压空开、压板投退规定,醒目贴于保护屏处,便于运行人员切换投退核对;通过专业继电保护人员对现场保护定值压板核查,完善了电网中保护的投退,规范了变电站继电保护运行管理,也提高了保护动作的正确率,事实上继电保护“六核查”发现和消除最多的也就是变电站内的保护定值、压板问题。

③通过“六核查”预控保护及运行人员水平及责任心不足的危险点:保护核查工作中,负责人较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现场经验以及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对参加核查人员以及配合的运行等人员是非常好的言传身教的培训过程,“查装置、查定值、查压板、查接线、查检验、查规程”,可以使参加核查新人员全面熟悉保护,同时也熟悉变电站现场。事实上,通过一阶段的变电站保护核查,不仅新成员对设备和接线的掌握能有很大提高,负责核查的管理及技术负责人也能进一步丰富现场经验,取得很大的收获。保护“六核查”是非常高效的培训手段,通过“六核查”可以很好的预控保护及运行人员水平及责任心不足的危险点。

④通过“六核查”预控外单位工作环节中的危险点:保护“六核查”工作总结会议,邀请整改危险点项目涉及的规划基建,电力设计、物资采购、电力建设、涉网电厂用户等相关部门及单位参加,将核查出的危险隐患有效地与各单位各部门分享,使得他们重视继电保护,逐步从外单位工作环节中消除保护隐患。通过“六核查”可以预控外外单位工作环节中的危险点。

⑤通过“六核查”预控技改计划安排中的危险点:继电保护技改计划的编制一般以保护装置的运行年限为依据,综合变电站二次保护缺陷检修情况进行安排,继电保护管理人员参加保护“六核查”后,能充分掌握装置的实际运行装况,更好地对保护装置进行评估分析,便于优化继电保护技改计划的制定。对于核查时发现个别运行状况不良装置,则提前安排更改计划予以更换,使得问题保护装置得以及时技改。保护“六核查”可预控保护技改项目安排不足或不妥的危险点,使技改资金得到更有效的使用。

(2)预控措施二,通过组织继电保护事件调查分析消除专项危险点。

保护“六核查”可以发现并消除大量危险点,但限于核查深度及设备运行等影响,不能完全消除继电保护隐患缺陷。电网中设备元件发生故障后,保护的动作情况,会进一步暴露保护缺陷,应及时组织专业人员对每次保护的动作情况进行分析,排除继电保护自身缺陷,提出并实施防范措施,提高保护正确动作率,保障正常设备运行。

通过保护事件分析预控危险点的典型的事例1:通过某变电站变压器本体瓦斯继电器进水引起变压器重瓦斯动作事故分析,制定瓦斯继电器防雨措施,电网内推广实施,避免了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典型的事例2:通过某变电站母差保护误动作调查分析发现装置固有缺陷,联系厂家升级网内同类另一套产品,避免同类事件再次发生。典型的事例3:通过邀请继电保护专家及采取系统稳定计算对某大型自备电厂35kV母线短路故障引发的110kV电网振荡事件的进行分析,指出该厂内电气危险点,提出消除引发系统振荡隐患的措施,促使该厂进行电气整改,降低了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几率,同时提高了公司继电保护分析能力。典型的事例4:通过对某厂家保护装置系统参数漏整定引起的保护误动事件分析,完善了同类该厂产品定值,避免保护再次误动。典型的事例5:通过对某110kV线路保护重合闸不动作事件分析,发现由于定值项理解差异导致该型号保护误整定,安排对同类保护装置进行梳理,统一安排定值修改等,避免同类故障再次发生。事实上,在电网运行中,每年都会有一些保护动作开关跳闸事件发生,在存在保护误动或拒动的跳闸事件中,每一事件的分析都可以消除一件或一系列隐患,根据保护分析结论针对性提出防范措施,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通过逐年的事故分析,隐患逐步消除,电网保护动作正确率逐步提高。而在事故分析时可邀请涉及的规划、基建、设计、运行、检修、电厂等相关单位人员参加,使得各部门人员发现本部门责任造成的继电保护危险点,并予以防范治理。组织事故分析是继电保护管理中另一项非常有效的危险点预控措施。

结语

采取以上预控措施,逐年提高了继电保护的正确动作率。作为电网继电保护管理手段,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电网继电保护的管理者,始终面临着充满各种危险点的继电保护管理局面,如何能以最小的人力物力投入,真实掌握电网继电保护管理中的危险点,如何以最小的资金人力投入,取得最有效的危险点预控效果,使得电网继电保护处于一个可靠运行的状态下,是每个继电保护管理者一直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许贞霖.探讨危险点预控技术在变电站运行中的应用[J].科学时代,2013,24(18):125-127.

[2]常艳萍.浅谈变电站倒闸操作危险分析与预控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20(25):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