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十篇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十篇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3:00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篇1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村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2文献标识码:a

为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农业和粮食生产,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从2001年起,国家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从2001年至2008年期间,中央财政累计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22.5亿元,引导地方投入财政和社会资金140亿元,共立项3784项。据科技部2008年统计,八年来我国共累计支持了3700多项成果转化,开发各类动植物新品种8560个,新产品4846个;植物新品种推广面积3.08亿亩,建立中试线2730条,举办培训班6万多期,累计培训农民1200万人次,带动了5200多万农民增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一般来说,科技成果转化是由知识性商品转化为供市场销售的物性商品的全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科技成果的产生、转移和使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一般的科技成果转化相比,具有转化周期长,转化过程复杂且存在选择性,转化速度由市场需求决定等独特的特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竞争力的强有力手段,讨论研究如何通过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对于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产值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农村经济一直是我国的薄弱环节,但发展农村经济意义重大,其要点在于一方面可增强农业自身投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另一方面可为工业生产提供大量优质原料和受过初步训练的劳动力。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民购买力的增强为城市提供广大的工业品市场,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健全了农村产业体系,同时加快了农业生产同市场经济需求接轨,帮助广大农民摆脱贫困,改善生活质量。要发展农业经济,必须弄清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其内在的联系:

(一)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当前,各国都把科学技术进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作为解决农业问题的普遍战略。因此,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心均倾向于鼓励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实现科学技术和经济的紧密结合,加快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农村社会劳动生产率,尽可能地利用和依靠市场竞争压力来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

(二)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也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目标

为保证目标的实现,首先,科技成果转化要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1.以市场为导向。2.优化配置生产要素。3.农业生产具有较高的专业化、集约化和企业化水平。4.建立新型农业产业化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其次,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要树立科技、教育优先,科技成果转化优先的观念,引入竞争机制,保护知识产权,实现技术产品和信息商品化、产业化。大力推进城乡结合、科技与经济结合、开放与开发结合、农工商科贸一体化的经营体制,有效地吸引农村稀缺资源,与农村优势资源配置起来,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

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问题及对策

(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生产涉及面广、分散、受自然因素影响大,成果应用转化的地区适应性很差,影响覆盖率也降低转化率;农业科技成果研究周期长,推广转化过程亦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具有不稳定性和风险性,科技成果转化率高低受非科技因素影响大;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分散性导致推广难、成本高,影响了成果的采用率和覆盖率。

2.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加之农民的法律意识淡薄,致使在农村市场出现大量的假冒、劣质农业科技成果,这就使得本来信息就不够灵通的农民心存余悸,不敢轻易接受农业科技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3.缺乏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推广服务的内容常常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能满足农民生产经营的多样性和开放性需求,导致科研、生产脱节,产品不能畅销对路。同时农村基层推广力量十分薄弱,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撑和有效的行政监管。这些突出问题直接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几点对策

1.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和源泉。一是要充分尊重自然、经济规律、及科技发展、农业发展规律,抓好抓实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必须树立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新观念,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型科技体制。三是要整合现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资源,建立统一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形成一套完整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运行服务机制。四是建立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肯定农业科技创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篇2

我国的主要农产品特别是主要粮食作物还受到遗留下来的统购统销价格体制和行政命令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农产品价格和需求数量在政府政策的限制之下不能正确体现市场需求的强度,但由于农民是利益最大化的主体,农产品生产规模仍然能较好地反映市场需求规模,因而农业科研单位依然可根据实际需求规模选择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技术创新。

1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障碍

由于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传播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加之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其次是科技传播渠道建设障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加之用户入网费用的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也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加上普遍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使得成果拥有人(包括成果转化开发单位和各级推广组织)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者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从而形成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将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血本无归,而过高的收费又往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使得新科技无法得到推广。加强农业推广工作是科技转化的前提。

2创新科技转化的对策

对于怎样提高创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是有效提高科技转化的重要手段。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农技推广工作得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新生力量的扶持及建设,以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不足,填补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段真空地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在建立扶持政策的同时还要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结合国情,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并要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和民间、国内和国外等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力度,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在信息传播中建立并实施信息的准确、规范,实现标准化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避免无效和错误信息的出现。导致农业生产者对信息产生不信任而使科技成果的应用受阻。

3利于科技转化的因素

农业经济多样化发展(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传统地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必将为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新的契机,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强大的需求之风。解决中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整体市场尚不成熟,农业科技中介机构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封闭使技术信息流动不畅、科技成果缺乏实用性、小农生产形式与科技成果推广相矛盾、中介机构的能力和认识不适应市场需求、资金不足等。科技中介的大规范建立也将为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推动作用。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篇3

―、河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问题

虽然河北省在现代农业科技方而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r很多的成就,不可否认的是与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新要求相比,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其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在河北省农业科技体系总体发展中,尚有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一)基础薄弱分散经营制约科技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十分重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足将科学技术应用到…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从而提高了农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速度。但河北省农业在科技含量以及技术水平上与其他省份仍有很大差距,农业科技基础设施还相对较为薄弱,抵抗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低,不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以及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虽然涌现广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河北省农业生产仍以分散经营为主,这就导致r单个农户使用科学技术的成本相对较岛,任何经营方式的改变以及新的科技成果的应用都会受到排斥;分散经营使得信息闭塞,农民R是不断重复低水平的生产,导致D身供给与市场需求严取脱节,极易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农民丧失了采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意愿。

(二)政府对农i科技的支持力度不够

根椐联合闺粮食组织的调查显示,发达固家的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以上,欠发达国家应达到1%?2%,现在世界的平均水平也早已超过1%,而河北省的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则长时间低下世界的平均水中,也远远达不到发达围家的平均水平。制约河北省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w素之…就是政府的财政资金短缺以及如何分配财政资金比如在农业的相关基础性方面投入了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rfn对接F来的应用研究以及相关肟续产品的开发则缺乏有效加强。

农业科技型企业足具有现代农业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能力的企业,它是联系农民与市场的重要桥梁,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力军。但足河北省在技术改造以及创新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此外一嗤农业科技型企业的管理者对于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科技创新的主导者应该是政府,所以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十分有限,而这一点在中小塑的企业中显得尤为突出,再加上p1身资金短缺,使得自主创新能力停滞不前。此外,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政府作)t]与市场机制的有效互补不容忽视。河北将政府在科研管理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似其在市场失效时〒预力较低,没有形成冇效互补,这就导致一些科技成果偏离了市场需要,没有实际意义,不能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面的作用。

(四)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构成参差不齐

有两类人才是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发展中不n丨或缺的,,一类适中要从事农业科技理论创新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科带久?人才,而另_+类则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基层i:作者以及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民。从人才总数上来看,河北省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人数并不多,难以满足农村的实际需要,并且人员分布不均匀,结构不合理。许多的科学研究人员集中于城市,而农村的农业科技人员则相当缺乏且分散,缺乏领军人才。许多的农业科研成果完成后不能很好地与社会生产力相对接,同时,农民是农业科技的最终需求者,使农业技术顺利的到达农民的手中,就农民自身来说,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如果新技术的成本过高,他们便会消极对待,放弃采用新的技术成果。

(五)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有待提高

十二五期间河北省的农业科技转化率为55%左右,虽然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但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5%?85%的水平,农业科技工作多头管理,条块分割严重,缺乏有效协调与整合。农产品产量高而附加值较低,农业产业化规模不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较少,成果转化能力不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平均水平与我国的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河北省人口较多、耕地缺乏,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较为落后,科技成果的转化显得尤为重要。而一部分农民由于受到落后的生产经营理念和较低的文化素质的影响,不能使先进的高新科技应用于农业上,导致了现代农业资源的短缺、浪费,使农业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

二、加快河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

(一)积极培育现代化科技型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产北化经营

提升龙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壮大一批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建设相关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全面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突出把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帮助、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尤其是对于加工型和流通型龙头企业,为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收大量的社会资本或国外资本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建设,加快发展大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高科技、高精尖、加工型龙头企业,从而促进农村的非农产业向城镇聚拢,大型企业及龙头企业向中小城镇、现代科技园区集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

(二)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推动各种资源市场化整合

当前,重中之重是要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现代农业的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全局,所以必须加强对现代农业的科技投人和引导力度。为了推动现代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政府的财政投入--定要作力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同时为了改变多年以来在农业科技方面投人较低的问题,应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资力度D其次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积极鼓励、支持、引导各类组织或个人涉足具有广泛的市场以及应用前景的农业技术开发领域,努力形成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强大合力,整合各类投资以及财政资金,实现加快农业科技进程,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目的。

(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自主创新步伐,完善现代化农业科技体系

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提升的关键因素,是一国农业领先于他国的先决条件。推进河北省农业科技创新,当务之急是要紧紧围绕河北省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目标和时代要求,积极探索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坚持技术引进与外部交流相结合的再创新,争取在新的重大领域、前沿技术研发以及应用推广上取得新的成就,同时积极改善农业科技的创新条件,加大政府的政策倾斜力度,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及国外资本积极参与到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在紧紧依靠现有的农业科技基础设施的同时,充分考虑产品、区域、人员、技术等因素,整合农业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完善河北省现代化农业科技体系。

(四)加强现代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群体

农业劳动力素质是影响河北省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相关问题,应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打破部门集体单位间的人才壁垒,积极创造符合全球化竞争与国际接轨的政策环境,发现、培养和聚集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当前,应深人发展和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开展各种职业教育和建立新型农民培养制度,针对不同层次需求、不同专业偏好的市场需要,设立多种农业教育培训机构,并提高各类农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培养能力,尤其是对于农业基础推广人员应加强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技术推广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顺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大趋势,调动农民利用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群体。

(五)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

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问题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一环,也是河北省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步伐,不断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对于提高河北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作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载体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科研院所、教学单位的参与意识与作用,积极鼓励科研人员深入基层、深人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及时、大力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要引导和鼓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与农民合作组织等机构的密切合作,共同开发或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一体化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篇4

关键词:农业科技;宏观形势;战略需求;重点领域;政策建议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着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形势与新任务,要实现农业向“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方向转变,必须牢牢抓住战略机遇,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尽快确立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路与重点领域,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掌握新一轮全球农业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权。文章立足当前国情和农业科技发展形势,以需求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突破口,从宏观形势、战略需求、重点领域、政策支撑等方面对“十三五”时期农业科技发展战略进行了分析研究。

1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宏观形势

1.1从农业科技发展环境看,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谋全局、打基础、管长远的政策措施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地位日益强化,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逐年加大[1]。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加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强调:“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在财政部、科技部的支持下,农业部组织实施了转基因重大专项,建设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启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201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农业科技必将迎来又一个春天。1.2从农业科技发展需求看,我国已经到了必须依靠科技突破资源和成本制约、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我国农产品总量需求刚性增长、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但耕地、淡水等资源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我国农业水资源短缺,耕地资源不足,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加剧,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突破资源约束,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2]。与此同时,农业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长明显,土地流转成本不断提高,我国农业在全球的比较优势逐步弱化,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突破成本限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提升农业竞争力。1.3从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看,科技革命和世界竞争态势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新兴、交叉、综合学科蓬勃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前沿技术发展迅猛并向农业领域不断渗透,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美国、欧盟等已开始了新一轮战略部署,依靠政府农业科技系统大力研发农业公共产品,依靠强大的农业企业抢占种子、农机等农业产业的战略制高点。美国制订并实施了2012~2017年农业研究与战略计划[3];欧盟出台了“地平线2020”科技计划,并将农业科技项目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4]。在发达国家新一轮农业科技计划完全部署到位、取得突破实现产业化之前,我国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主攻方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迎头赶上,在未来世界农业科技及产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科技创新已成为各国经济竞争的焦点。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后期、城镇化信息化发展加速期和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农业科技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逐年增强;同时,也为农业科技发展带来了新任务和新要求。2.1提高土地产出率,巩固和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当前,我国正处在“四化”同步推进的重要时期,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和工业用途拓展,我国对粮食的需求呈刚性增长,对粮食品种品质结构和区域结构提出了新要求。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消费国,每年粮食消费量占世界粮食消费总量的1/5,是世界粮食贸易量的两倍多[5]。据测算,到2020年,粮食消费总量将达到8799.22亿kg,保障有效供给任务艰巨[6]。在土地资源刚性制约情况下,保证十几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必须通过科技发展,进一步挖掘生物遗传潜力,加大对动植物新品种、高效种养技术的创新投入力度,大幅度提高单产,推进大面积均衡增产,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确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2提高资源利用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平均不超过0.09hm2,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且呈递减趋势,农业用水有效利用率50%左右。化肥当季利用率和农药利用率仅30%多,普遍低于发达国家20个百分点。农业副产品和废弃物利用不充分,部分农渔机具能耗偏高。农业资源制约日益趋紧,提高资源利用率压力越来越大,必须加强对节水、节肥、节药、节料等资源节约技术的投入研发,突破肥、水、饲料等资源高效利用技术,转变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2.3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增收目前,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低,据Fao的数据显示,美国每个农业劳动力经营耕地面积为60.9hm2,日本为1.9hm2,韩国为0.8hm2,印度为0.6hm2,而中国仅为0.4hm2;与其他产业也有较大差距,仅相当于第二产业的1/8、第三产业的1/4左右。同时,农业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2005~2012年农村家庭经营用工日工资年均增长17.8%;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长明显,土地流转成本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必须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为目标,增加对节本增效技术的研发投入,如增加对新型农业机械设备的研发投入,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增加对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研发投入,拓展农产品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2.4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应对经济全球化新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国际农业竞争日益加剧[7]。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浪潮方兴未艾,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技术迅猛发展并向农业领域不断渗透,加快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正在引领和支撑世界农业格局和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革[8]。目前,发达国家正在对农业科技和农业产业发展进行新的统筹部署,开始了新一轮抢占农业科技和农业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整体水平偏低,农业技术研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差距[9]。面对国际新态势和新挑战,我国必须在战略性、前沿性的农业科技领域加强部署,尽快取得一批重大理论和知识创新成果,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高技术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才能抢占科技制高点,始终把握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同时,依靠科技进步有效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改善农产品品质和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2.5缓解生态环境压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遭受着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的双重压力,已成为制约农业健康发展的瓶颈约束。随着人口增长、膳食结构升级和城镇化不断推进,我国农产品需求持续刚性增长,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业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解决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共生共存的问题,也就是要建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当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全国基本农田土壤质量在逐步下降;全球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也更加突出,气象灾害增加显著。在这些环境问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以及不科学、不环保的种养方式所引起的。因此,生态环境压力对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技术研究提出了越来越迫切的要求。

3“十三五”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

在系统分析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十三五”农业科技创新的新需求基础上,结合我国农业科技投入的战略导向,采用定性分析和专家分析等方法,提出了“十三五”我国农业科技应重点强化的领域及方向。3.1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以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引擎驱动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强化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基因编辑技术、农业生物优异基因高效规模化挖掘等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创新,加强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强优势杂交种快速培育、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等技术研究,构建分子育种平台,力争在优质高产多抗专用植物新品种培育、优质动物新品种选育和高效繁育、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现代种业发展。建设农业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研究农业个性化云服务技术、农业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农业物联网组网技术,研制农业精准作业技术与装备,开发农业数据采集传感器,构建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整体提升信息化水平。3.2食品营养、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技术消费者高度关注的食品营养、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技术。围绕“产品供求平衡、居民膳食均衡”的目标,强化水土资源支撑能力、食物供给与消费需求、营养有效供给与合理需求等研究,以及重点人群、重点区域膳食质量与食物资源评价研究,为居民科学合理膳食提供指导。以大宗粮油等主要农产品加工增值为重点,强化高效提取与工业化连续分离、非热加工、节能型浓缩干燥及杀菌、高活性食品发酵、食品加工酶催化等技术研究,提高加工转化效率;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管理、农产品溯源等技术研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3.3农机和设施装备技术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为目标的农机和设施装备技术。围绕保障粮棉油糖安全增效、农业全程机械化发展需求,重点突破水稻机插和油菜、花生、棉花及甘蔗机收等技术瓶颈,加大粮食和优势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成套装备研发力度。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成套装备、大马力拖拉机配套农机具等的研发力度,提高农业装备的适用性、便捷性和作业效率。针对设施装备技术发展及应用,强化温室升级换代工程技术、全产业链自动化关键技术与装备、信息化智能化装备等研究,整体提升设施农业发展水平。3.4化肥农药减施技术以降低农业投入品使用量为目标的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重点开展氮磷减施增效与化学农药减量控施的机理与调控途径、耕地地力对化肥利用率影响机制等应用基础研究;研发新型肥料与化肥替代减量、化学农药替代减量技术及高效施肥施药装备;集成主要粮食、蔬菜、果树和经济作物的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模式,并进行大田示范。3.5地膜和重金属污染消减技术以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的地膜和重金属污染消减技术。重点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污染基准研究及标准体系构建、安全风险评估与安全区划研究,强化中轻度污染耕地安全生产、重度污染耕地修复等技术研究,开发配套技术模式及制剂,建立适合不同污染程度耕地安全利用与修复的技术方法体系。研发适应不同需求的新型可降解地膜,以及适用性强、回收率高、作业费用低的高效残膜回收机具,建立残膜回收技术体系及循环利用模式。3.6农产品物流和仓储技术以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为目标的农产品物流和仓储技术。以大宗鲜活农产品为重点,强化产品预处理、储藏保鲜、冷链物流、快速配送等技术研究,大幅度降低农产品流通的损失。开展粮食收获后烘储特性、高水分粮食快速干燥脱水技术与工艺等规模化农户粮食收储运预处理技术与装备研究,降低粮食储藏损失。3.7耕地质量培育和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为目标的耕地质量培育和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重点强化耕地地力制约因子及其调控、低产田障碍因子成因及其对作物生长影响等基础研究,以及高产耕地质量保育、中产田培肥与增粮增效、低产田改良与障碍因子消减技术研究,研发相应的制剂。开展抗旱节水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与利用,以及农田精量控制灌溉关键技术与装备、农业节水绿色环保新材料与制剂、农田水资源保蓄、劣质水资源化高效安全利用等技术研究,研发农田多尺度信息采集技术及设备,建立精准灌溉与智慧节水灌区。3.8秸秆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以农业废弃资源循环利用为目标的秸秆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开展秸秆能源化利用工程技术和环保技术研究,研发秸秆改性成型技术及成套设备、秸秆干发酵技术与设备,以及秸秆还田快速腐解、秸秆资源循环多级利用等技术,促进秸秆的全量化利用。针对不同规模的养殖企业,研发与之配套的畜禽粪便多级利用、堆肥原位除臭、兽药与抗生素生物降解等技术,促进畜禽粪便高效安全和资源化利用。3.9动植物疫病综合防控技术以提高重大疫病防控能力为目标的动植物疫病综合防控技术。重点加强动物病理学、疫病流行病学等基础研究,以及动植物重大疫病诊断、监测预警与防控,农业(林)及草原重大生物灾害发生发展规律等技术研究,构建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系统、网络平台及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加强生物疫苗、生物兽药、诊断试剂盒、新型生物农药等产品研制,有效防控动植物重大疫病与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3.10育种材料和育种方法创新以强化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为目标的育种材料和育种方法创新。开展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系统调查技术规范制定,完善种质库(圃)和原生境保护点的安全保护与监测预警。攻克基因型高通量精准鉴定技术,实现种质资源大规模基因型鉴定,发掘作物种质资源新基因。加强转基因、分子标记、细胞工程技术、植物代谢工程和生物反应器等生物育种新技术研究,加快杂种优势利用、基因编辑等技术的应用,有效发掘我国丰富的基因资源,为动植物种业发展源源不断提供新品种。

4创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体制机制

4.1创新农业科技管理体制

1)构建国家农业科研体系高效协同机制。在重大科技任务实施中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形成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一盘棋”、“一条龙”、“一体化”新格局。推动组建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协作网,建立高效协同创新机制和制度,完善重大任务目标控制与评价制度、资源共享与运转制度、成果集成与分享制度。2)强化农业行业科技的顶层设计。按照上、中、下游一体化全链条设计思路,梳理农业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技术体系问题,凝练和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任务。探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领域重点专项实施管理新模式,加强农业科技专项管理专业机构建设,并探索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农业科研国家队等在重点专项中发挥任务凝练、项目评审、组织实施、绩效评估等方面的主体作用。3)构建符合农业科技规律的财政稳定支持机制。依据农业科技基础性、公共性、社会性性质,充分发挥政府财政专项支持作用,对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区域农业综合发展等科技任务,设立财政专项和科技重大专项,稳定支持由行业部门组织管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及农业科研国家队等牵头组织实施的重大科技任务。继续优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统筹兼顾农业大产业与小产业、全国性与区域性的产业,保障农业系统多样性。推进农业推广体系与科研体系对接,构建“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科技成果转化机制。4)鼓励和支持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与服务的主体。继续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工作,支持和培育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同时成为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和创新效益的分享主体。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机构在公共科技资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员智力转移等方面向企业流动。实行企业技术创新成果“后补助”制度,加大对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鼓励企业与农业科研机构、技术推广部门等共同建立联合研发中心、技术中试基地、产业化示范基地等平台,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4.2优化科研绩效管理与科技评

1)强化绩效管理,健全分配激励机制。改革现有的收入分配政策,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分配激励机制。健全科技人才流动机制,推动科研机构去行政化,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与企业创新人才双向交流,完善兼职兼薪管理政策。加快推进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完善和落实促进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政策。落实激励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推进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制定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评价标准,充分调动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2)推进科技评价,强化长效机制建设。完善科研人员评价制度,创造鼓励潜心科研的环境条件;建立激励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的导向机制,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工作成效、发展基础、工作目标、发展途径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并且在此基础上总结成果,发现不足,改进提高。在对科技成果分类评价的同时,强化长效激励机制建设,以促进达到持续提升科技人员科技创新积极性的目标。

4.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成果转化

进一步简政放权,改革知识产权行政审批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成果开发,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以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全面提高知识产权科学管理水平,为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加快推进科研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科研人员评价制度,健全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激发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全社会创新活力,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成果转化,改革分配制度,进行有偿的收益评价与分配,根据《财政部、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开展深化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的通知》要求,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规律的市场定价机制。通过协议定价、技术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确定成果交易;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入分配和激励制度,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团队)、院系(所)以及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技术转移机构等进行奖励。

作者:杨雄年郑戈单位: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全文)[eB/oL].(2012-02-01)[2016-01-10]./fortune/2012-02/01/c_111478116.htm

[2]张铁亮,李玉浸,刘凤枝,等.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问题分析[J].生态经济,2010(9):91-94,99

[3]U.S.Departmentofagriculture,agriculturalResearchService.aRSStrategicplanforFY2012-2017[R].washington,D.C,2012

[4]许慧.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及对我国“2011计划”的启示[D].杭州:浙江大学,2014

[5]韩俊.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端在自己手中[J].求是,2013(8):21-22[6]王国敏,卢婷婷.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复杂矛盾[J].社会科学研究,2011(5):35-39

[7]薛亮,梅旭荣,王济民,等.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农业科技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掌握农业科技竞争主动权,迎接新一轮的世界科技革命[J].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3):2821-2832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篇5

关键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践;对策;沈阳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13-0309-02

abstractagriculturaluniversitiesisanimportantbirthplaceofthetransformationofagricultural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howtocrackproblemsofpoorconversionofagricultural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toproductivityforce,exploretheeffectivewayoftransformation,istherealisticdemandofinnovationschoolandthedevelopmentofmodernagriculture,isastrongsupportforthedevelopmentofstrategicimplementationofinnovationdriven.theinnovation-drivendevelopmentforagriculturaluniversitiesscienceandtechnologyachievementtransformationbroughtaboutalotofinfluencewereanalyzedandexpatiated,andtakingShenyangagriculturalUniversityforexample,thepracticalwaysofthetransformation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wereexplored,countermeasureswereputforwardsuchasbuildingacompleteworkingsystem,establishingmultiserviceplatform,seekingmoreinvestmentsubject.

Keywordsinnovation-drivendevelopmentstrategy;agriculturaluniversities;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transformation;practice;countermeasures;ShenyangagriculturalUniversity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必由之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时期,需要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促进内生增长,其中最主要措施之一是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在此背景下,农业高校作为现代农业科技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不断优化各项科技投入资源,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然而科技成果实现的转化效益还远远低于科技投入。据统计,我国每年有大约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产生,但是转化率仅有30%~40%,其主要制约因素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平衡[1],转化驱动力弱,转化途径效应不明显。如何破解农业高校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不力、不畅的难题,探索其有效转化途径,是创新强校及发展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需求,更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力支撑。

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给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1机遇

1.1.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我国农业已经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现代农业实质是科技农业,以现代科技引领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建立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产业体系[2]。传统农业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农业发展已进入主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农业高校是服务农业创新发展的加速器和孵化器,科技成果转化是农业创新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党的十以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把科技创新确定为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为现代农业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指明了方向。这就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明确了加快推进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现实意义。

1.1.2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为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有力的法律保障。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国家及部分省市已陆续出台了一些政治措施,进一步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政策环境,激励了广大科技工作者进行创新创业,调动了各类创新主体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动性。2015年10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施行,将加快高校科研潜力的释放,促进科研人员的创新性、创造性。2016年2月,国务院又颁布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重点从促进研发机构、高校技术转移,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创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良好环境等3个方面做出进一步细化。

1.2挑战

近年来,各涉农高校在科技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积极实践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成绩,比如“西农模式”“雅安模式”“新农民学校”模式等[3],为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由于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自身局限性,导致部分优秀成果没有达到很好的转化示范。因此,如何加快高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加快其转化必须面临的一些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学校总结多年培训工作经验,不断提升培训工作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培训工作,探索创新型农民培养模式

2014年3月,在昌图基地成立了昌图新农民学校,截至目前,生猪养殖从业人员培训已覆盖了9个主要乡镇,近2年先后在黑山、西丰、法库、铁岭等县区针对主导或特色农业产业推广新农民学校培训模式,取得良好效果。

农民培训工作主要围绕辽宁省农业区域特点,采取“请上来,走下去”的培训模式,即“请上来”到学校,以“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青年农民上大学”“农民企业家培训班”等多形式的中长期培训班开展培训;“走下去”到县区开办“新农民学校”,到乡镇开展“两动式”基层培训,即农民走动学习,专家按乡镇滚动授课。通过“新农民学校”培训模式,构建初、中、高三级的“金字塔型”多层次的农民专业技术培训体系,实现培养新农民,培育新市民,不断为农业科技服务注入新鲜血液,为加快城镇化进程培养技术人才,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储备。

3对策

3.1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完备的工作体系

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自然环境、市场环境、农民接收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具有区域性、周期性、公益性和社会性[8],特别是具有一定的科技风险性[9]的特点,一定程度上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10]。这就需要农业高校有稳定、长期、可行且具有激励作用的运行管理机制。首先,需要正确定位,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一方面是国家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社会服务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能够有效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协同创新。其次,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和区域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做好顶层规划设计,构建一个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从组织、平台、队伍、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再次,高校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激励教师科研人员从事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11]。

3.2建立多形式服务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水平

为了更好地与企业产学研紧密结合,需要建立有效的、不同层次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农业高校通过整合资源,有效利用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与企业共建技术创新中心或成果转化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加快培育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并对其加强指导和监管。也可通过建立网站、微信、QQ群等形式的信息服务平台,加强高校与企业间的信息沟通,探索新的科技成果传播途径和方法。

3.3加大各级财政的支持,寻求更多投资主体

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建议国家通过补助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同时,各农业高校要积极与省、市、县各级地方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争取地方确立高校专项科技服务配套经费。还可争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协会等的社会资金的支持,拓宽投融资的渠道。

4参考文献

[1]何淑群,古秋霞.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及关键策略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5):213-214.

[2]张来武.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新三农”[J].中国软科学,2014(1):6-10.

[3]李澎,岳喜庆,王海龙,等.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农业科技服务模式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4(18):310-311.

[4]李东,李澎.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的思考[J].科技成果纵横,2009(4):20-21.

[5]刘双清,胡泽友,王奎武.农业高校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实践探索与思考: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科技和产业,2015,15(1):44-47.

[6]杨帆.我国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4:15.

[7]杨冬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路径探析:以驻济高校为中心[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4,10(1):10-13.

[8]杨征,陈淳,孙雄松,等.影响农业高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因素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3):67-69.

[9]杨辉,张永强.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模式及影响因素[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412-414.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篇6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互联网;科技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5月3日

2015年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蛹苹,通过互联网完成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升各产业创新能力和生产力。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互联网+农业”产业必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新引擎。把互联网思绪理念引入到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特别是把“互联网+”充分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每个环节相结合,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细化和信息化管理模式。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败的关键性环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现阶段仍存在政府科技资金投入不足、推广方式和途径单一、技术普遍适用性差等问题,在农业领域没有完全发挥出科技的生产效率。本文旨在分析我国现阶段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在“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背景下抓住机遇,将互联网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研究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率,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科技推广主要以政府为主导,体制单一。21世纪以来,为了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提高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我国对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进行了多次改革与调整。鼓励农业企业、个体农户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共同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力促农业科技推广主体多元化、推广服务的市场化,但是成效不佳。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仍是由政府为主导,以行政命令推动。由于行政体制的惯性,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效果逐渐降低,农业科技推广激励机制逐渐失效,作为政策被服务对象农民来说,接收的科技推广信息缺乏自主选择性。

(二)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农技专业人才缺失严重。一方面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较低,政府安置的分流人员占一定比重,这些人员并没有相关农业科技基础知识和相应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基层工作条件差、收入较低、没有正式编制等原因,导致基层农业科技岗位没有吸引高素质高学历高水平人才的能力,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年龄构成没有形成合理的梯形结构,新鲜血液得不到补充,这就造成了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知识老化严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相关技术知识更新不及时。这些导致了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人员综合能力低、科技推广意识淡薄、自主科研能力差、技术对外依赖性大(周振兴,2017)。

(三)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缓慢、转化率低。随着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加剧,文化素质较高、学习能力较强的青壮年劳动力人口转移到了二三产业。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数都是中老年劳动力,无论从体力还是对新技术的理解能力、接受速度都在不断下降,对于新技术的推广,中老年农户普遍采取观望态度。尤其是偏远、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农民多数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对新的品种、技术接受周期较长,即使推广人员送技术到田、到户也和预期目标差距较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缓慢、转化率低(唐彪,2017)。

(四)农业科技推广资金不足,存在发放不及时现象。国家财政资金一直以来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来源,推广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农业科技推广资金不仅缺乏吸引社会资本的能力,而且在投资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还存在被截留挪用的现象。有限的经费难以落到实处,更加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正常进行。不仅无法完成农业科技项目的引进示范,并且在新技术新品种推广过程中,不能直接提供与农民相关的实际物品,只能将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农业科技项目停留在口头宣传方面。同样难以满足农民的技术咨询、市场信息、农资服务等需求。

(五)推广方式落后,互联网运用不充分。农业科技推广方式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农业科技水平高低又对实现农业现代化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主要通过基层农业推广站人员直接去田间地头与农民面对面交流,或者组织农技培训讲座,农民也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书籍等获取知识,这些传统的农业推广模式的扩散效率以及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较差。在信息化社会中,传统的农业推广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技术需求,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农民素质的提高,“互联网+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的模式成为探索的新方向。而现阶段,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广农业科技,在我国农村许多地区运用的并不充分,除了少数经济发达省份,通讯基础设施较完善,农民电脑智能手机普及率较高以外,偏远欠发达地区互联网服务体系欠、农业条件艰苦、科技基础薄弱,而恰恰是这些地区更加需要农业科技的应用普及,农业技术的推广在这些地区的成果转化需求更加迫切。

二、“互联网+农业”的科技推广模式效果突出

(一)有利于农业科技信息推广,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中,更多精力投入到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方面,而农业科技信息前期宣传重视不够,直接造成农业生产者对农业科技认识不足,应用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基层传统信息传播工具的作用有限,且现代传播工具的普及程度低,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效果。“互联网+农业”推广模式作为现代推广模式,比传统农业推广模式实效性强,获取信息的速度和全面性较强,互联网作为现代化的信息载体,比报刊书籍、电视广播、农业推广人员与农民田间交流等方式更新速度和传播速度更快、更方便;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不仅研发周期长,而且真正大面积地推广应用还需要很长时间。如果农业科技信息宣传不充分,农业科技成果很难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据统计,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非常低,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65%~85%的水平,不足发达国家一半(孟莉娟,2016)。利用互联网,建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平台,改变传统农业推广模式,完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体系,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的效率。

(二)能有效降低农业科技推广成本,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互联网+农业”推广模式是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直接完成农业信息特别是农业科技信息的与获取,相当于农业科技信息可以从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人员直接到接收终端农民。不仅加快了信息的传播时间,而且还减少了农业科技推广的许多中间环节,节省许多流动费用,降低农业推广成本。同时,利用互联网农业推广信息平台,还可以实现农民与农业科技专家的直接交流,这不仅解决了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人力不足的问题,还减少了农业科技推广资金的投入,节约农业科技推广成本。另一方面,对于信息接收者农民,直接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农业信息,降低了农民的信息获取成本,提升了农民获取信息的速度,保障了农业问题解决和新技术获取的r效性。从这两个方面来说,“互联网+农业”推广模式不仅能够加快农业科技转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科技推广成本和劳动成本,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三)“互联网+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有利于提高农民信息化水平,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成败不仅取决于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农民的参与也至关重要,而在研究如何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效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的过程中,作为参与主体,农民的角色往往被忽略。农民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相关农业技术知识,开阔眼界,提高科学文化素养,逐渐变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改变传统经营模式,推动农业发展。利用远程专家系统通过互联网和农民面对面交流,利用现代多媒体方式展现给农民,节约时间并且提高效率。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培养农业网络信息人才,提高农民信息化程度,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四)“互联网+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有利于农民网上合作对接,建立区域品牌。互联网交易是现代贸易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节约了交易成本,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互联网+农业”推广模式有利于农民网上合作对接,农业信息平台不仅可以实现技术的对接,也可以进行农业生产资料与农产品贸易的对接,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拓宽网络营销渠道,形成农户与消费者的直接对接,减少了中间商等环节,农户与消费者共同获利,实现共赢。“互联网+农业”推广模式有利于农民网上合作对接,利用互联网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核心优势,引导消费者大众建立农产品品牌感知,树立良好形象。各地农业部门积极建立区域农业品牌,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生产,使其农产品产生品牌优势和产业化优势。

三、发展建议

(一)充分运用“互联网+”,创新农业推广方式。以报刊书籍、电视广播和推广人员等以物为媒介的传统推广模式,存在着传播速度慢、时效性差等特点。“互联网+农业”推广模式作为现代农业推广模式,比传统农业推广模式实效性强,获取信息的速度和全面性较强。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媒介,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的综合集成,加快农业信息传递,使农业技术研发者、推广人员、技术使用者直接交流互动,促使更多的资源参与到技术创新过程中。不仅节省了人力成本,大大缩短了技术推广的环节,以一种更直接、更便捷的方式体现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同时,缓解了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不足和资金不足。所以,应加大“互联网+”在农业科技推广领域的应用,建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平台,加快以互联网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应用,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二)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网络化服务水平。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我国长期存在的现实问题,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又是阻碍农业生产含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化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现阶段我国农业科研推广体系存在人员结构不合理,科研单位、推广单位、农民相互脱节,信息不对称,农业推广体系不完善等特点。通过“互联网+农业”推广模式,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公益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服务体系。充分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等纽带的信息平台,加强与科研院校等科研机构合作,形成技术研发者、技术推广者和技术使用者紧密联系,实现农业科技信息线上传播、模拟,线下现场指导示范相结合的推广体系。同时,还要不断完善与之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逐步建立“科研、教学、推广”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加强农业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育现代化新型职业农民。要想保证“互联网+农业”推广模式的健康运行,就必须建立起一支强有力的农业科技推广的人才队伍。因此,应该加快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农业信息技术的培养。同时,还要提高各项社会福利制度,确保从事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各项福利待遇不低于其他行业水平。改变传统的大锅饭式的考评标准,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培养方式,调动农业科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制定科学的农业科学技术人才绩效考核标准等方式,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提升农业技术人员工资待遇,鼓励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到县乡等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工作,做好后备人才的储备。同时,不断开展农业技术管理内容培训与农业信息化技术培训,不断提升基层科技管理人员的理论素养与业务能力;另一方面,作为农业科技信息的终端接收者,农民的角色至关重要,对农业科技推广成效有着直接影响。随着“互联网+”理念的提出,“互联网+农业”推广模式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加入。可以利用互联网在线教育平台系统,组织农民统一进行网络培训,农民学会使用互联网,可以在任何时候获取各类的农业科技信息,与农技专家或推广人员实时交流,成为具备相应的互联网知识和利用互联网获取知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

主要参考文献:

[1]唐彪,徐宇.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的困境与出路[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2.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篇7

关键词:农业科技;问题;建议;贫困地区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4-0019-03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体制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生产力水平上也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但与世界发达国家80%左右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相比,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虽然近几年有了很大提升,约为52%,但仍低于发达国家约30个百分点[1]。而要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除应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外,还应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贫困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更加严重。以甘肃省为例,农业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约占48%[2]左右,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率约为20%~30%,真正成效显著并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技术不到5%[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但低于全国水平,更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目前甘肃省贫困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以农技推广机构,电视、广播等媒体、农民专业科技协会、科技特派员及农业高新科技园区为主要路径,但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不足

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科研管理集权化特点,使管理层次混乱、职责不清[4]。很多情况下基层农业科研机构开展科研工作时经常会受到高一层次的行政干预和指导,并且农业科研机构布局的趋同性和重叠度都比较高,如从中央到地方的很多农业行政部门都有自己所属的农业科研机构,从中央到省、地、市层层设立院、所,不但浪费严重,并且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推广等之方面也无明确的区分层次,“大而全、小而全”农业科研机构分布格局,使整体农业科研体系形成板块结构,既缺乏分工协作机制,又难以使科研力量形成合理的纵深布局,最终导致科研项目和经费的认为垄断现象严重,科研要素无法合理流动,科研院所在科研工作上偏重的是上项目、报成果,科研人员潜意识地看重开鉴定会、写论文,讲究的是成果评定的档次和学术价值,很少关心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益;与此同时,很多科研院所中技术职务与工资收入、分房等福利待遇联系在一起,而技术职务晋升的标准也以论著、鉴定成果、获奖的多少为主,很多科研活动主要在国家经费支持下的学术因子中进行,淡化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此外,农业科研机构的隶属关系,使农业科研与推广、生产相互脱节,科研决策和科研实践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

1.2 兼业化水平是影响农户技术选择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随着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农民就业的兼业化行为已成普遍现象,一般说来,来自农业外兼业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家庭的整体收入水平和经济实力,家庭经济实力强的农户有能力尝试新技术但对农业收入的依赖性低,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意愿不强;而经济实力差的农户由于担心新技术所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往往会对新技术持观望态度。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兼业化因素与农业科技需求总体上是负相关。

1.3 家庭经营的碎化状态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

尽管采用新技术对于农业增产来讲效果很明显,但是对于农民来讲,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不具有完全的正效应。小规模农户经济相对加大了农户高新技术投入的相对成本,使农业科技推广的增收效果不明显,从而降低了农户采用农业新技术的积极性。据课题组2008~2009年在甘肃贫困地区的前期调研结论显示,所调查的500农户中,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12hm2,而每户农户一般种植4~5种作物,多的可达7~8种。家庭经营的规模过小和土地的细碎化限制了农业生产的经营规模和专业化程度,即使技术效果良好的农业科技成果在小规模经营的前提下也难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果。

1.4 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配置不足

由于贫困地区工作环境及待遇都不好,基层农村推广部门很难吸引高学历人才,加上一些非专业人员进入,造成推广队伍中整体知识水平低。不仅如此,农业科技推广大多是无偿为受益者服务的,仅有的推广经费远远赶不上推广的需求。况且甘肃省自然条件多样,河西、沿黄灌溉两大片农业生产相对较为集中,其他区域十分分散,多为边缘农业经济带,分散的区域性和不便的交通条件给推广带来极大的难度,更突出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推广经费的短缺。

1.5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且人才缺乏

尽管甘肃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中东部地区相比,无论是组织运行、经济实力,还是服务功能、社会影响力和合作程度,都有很大的差距,大多专业合作社的组建是围绕当地的优势主导产业,很少围绕“产业能人”,合作社的领导层基本由所在村的村干部,或是稍微突出一些的成员担任,社内懂得经营、善于管理的专业人才和产业领军人严重缺乏。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层大多综合素质不高,缺乏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合作社虽然在政府的扶持和指导下组建起来,但由于“人才”短缺,消化吸收新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十分有限。

2 加快甘肃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篇8

   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着提高,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大体平衡和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这一方面说明现行的农业经济结构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农业发展正酝酿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崭新突破。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制定和完善中国特色农业科技系,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变革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农业科技管理 现状与成因 新体系 

   一、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 

   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是依据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各项农业技术活动进行组织和策划,以求在时间和经济上最合理、最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农业技术发展目标。它是现代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功效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实行的是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战略,把业中的资金强制性地转移为工业化积累,在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现代工业在城市迅速扩张。而相比较而言,农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整体徘徊不觚,发展艰难。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了科研院所的组建,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交易。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除了对国家政策的需求外,关键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持。然而由于一些体制不健全的客观因素制约,使得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经济总体不相适应。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不明晰。现代农业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把传统农业的旧“四靠”转变为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投入、四靠管理的新‘四靠”。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的管理主体是以各级政府纵向调控和直接领导为主,农业科技管理机构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一直没有在法律上得到应有尊重。同时,一部分农业科技投资主体和收益地位不明晰,产权关系不明确,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没有产生出应有的效益,也严重制约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政府的行政指令为转移,农业科技管理需要管理者遵循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在制度化的前提下也应该赋予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以一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农业。二是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匮乏。国家每年都会在财政预算中拿出相当部分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的改革和完善,同时也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投入部分财政资金以支持本地农业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而地方自留可支配财政资金并不多,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大量资金投入效果并不明显、对gdp增长贡献不高、且见效期长的农业科技的热情自然不高,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备发展高新农业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而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三足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采用高新成果缺乏热情。农民是农业关系的主体要素,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而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基本还是由政府主导和垄断,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缺乏力度,加之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没有完全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同时,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经营规模小、收益低,对采用高科技的热情商。 是农业总体的机械化水平不高,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的发展,唰时也影响『.农业科技的研发和转化,我国农业机械化低水平层面运转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业新技术规模效应的发挥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二、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含量的高低是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减少损耗、提高效益、占领市场的关键,因此提高科技的研发速度,改革传统的科技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一)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科技发展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做出再瞻性的部署,打破条块分割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的立法和执法,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重奖取得重大成果转化效益的单位和

个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公共资源保障机制,完善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同时,必须将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层面,把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看成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和维持农业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不仅是农业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在要求。国家农业、科技主管部门和地方都要从长远出发,对业科技工作做出合理规范,形成三个层次力量最优配置,为我转型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二)进一步贯彻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至今我国在这方面尚无满意答案的现实难题。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涉及到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宏观看,科技成果转化是由科技给、转化、需求和科技环境系统等构成的大系统,其运行要求立、健全相关的动力机制、收益分配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调控机制等。微观看,科技成果的转化包括实验室研究、中间试验、工业性实验、工厂化生产等环节。因此,必须规范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和成果转化衔接体系,实施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和地方的科技联姻,动员各类农科教研机构和私营企业参与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科技的研发必须依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运作,以生产的实际需要为契机,而且科技成果也只有在转化为产力时,才能为社会增加更多价值。企业可以凭借自身优势,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和引进,成为创新的主体和技术推广的载体。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农民要形成密切利益共同体,使其成为教学与科研成果的孵化器,优良品种推广的生产基地,有效发挥科技辐射、带动效应。2003年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与连云港市共同发起的“百名教授科技兴百村小康工程”活动(简“兴百村活动”)已初见成效,该活动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科研院校与农村的直接联系,避免了中间环节所产生的烦琐程序、信息中转误差和资源丢失现象,实现了事业单位职能和服务型观念转变,而且农民也可以把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遇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地反馈给专家,力求把问题解决在最先发现环节。

 ㈢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素质,完善农业人才市场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教育是基础、科学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拥有多少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的高素质人才,如今已成为国际通用的衡量国家竞争力强弱的标准,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及中介人才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载体,只有这些人才的密切配合,才能实现政、企、校、研、资”多维互动。因此,必须要建立和健全以知识产权为资本的入股机制,切实加强知识资本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降低知识资本准入门槛。同时,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应建立地方人才储备库,并将其作为一种长效机制稳定下来高校与科研院所应该为地方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成人教育中定向地为急需农业人才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培训大专或大专以上的技术人员;实施远程教育和各种专业讲座,及时地把各种最新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到农业地区;农业高校要设立农业推广硕士点,定单式地为基层培养农技推广人员;地方政府也要为农技推广人员提供各种条件,避免人才流失现象的发生。这样才能真正地在我国建立人才激励要素流动、市场选择的新机制,形成市场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制度化的多维互动的创新模式,促进我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四)改革农业推广机制,完善农业推广体系 加强改革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是决定现代农业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农技站早已变成了只有部门、没有人员或只有机构、没有作用的空架子或纯营利机构。现代农业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农业要发展,基层推广站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建设好现代意义的农业推广体系将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我国现行农技推广体系不仅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也无法应对加入m后世界农产品贸易对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带来的冲击,因此应在确保农技推广体系稳定的前提下,深化体制改革,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不能单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应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各地应从实际出发,深层次地发掘地方农业发展潜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市场准入门槛,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帮助农民抵御各种风险。

   (五)建立现代信息平台,实现农业科技“高速公路” 科技信息平台是指综合社会业已存在的科技与信息,为快速合理地利用科技资源提供一个可供随时查询利用的信息资源库,为建立农业数字信息“高速公路”,实现资源共享,应在各县建立以农业部门牵头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农业科技‘‘l10”系统和专家库;要切实转变政府观念,合理设置农业管理和服务机构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

避免多头管理和相互推委、扯皮现象发生;还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筹建高水准的农业情报信息体系组建统一的农业预警机制。平台的建立单纯依靠行政部门无疑是不够的,没有广泛非行政力量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政府应该推动、整合现有资源,采取多媒体信息交流手段,抓好农业基础建设、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工作,即科技的产前、产中与产后三阶段的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的双赢。 

   农业科技信息“高速公路”功能的最大化,3s技术是核心因此合理利用3s技术则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变革传统农业管理模式和以信息科技促进传统农业朝“两高一优”的现代农业转变及变革传统农业的最佳途径 同时,政府要鼓励和扶持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科技的转化率与应用规模,并始终坚{寺“谁建谁管”的原则,注重发挥经济杠杆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引导其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结柬语 

   进入新世纪,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技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科技进步将成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成为农业比较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当从宏观上总体把握现代转型农业发展的全局,全面把握好农业现代化改革的历史性机遇,勇于开拓创新,构造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新体系,为建设一个生机盎然的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参考文献 

   【1】陈耀邦.在稳定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加强新世纪农技推广体系建设[j].中国农技推广,2001,(1).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篇9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农民;推广

中图分类号:F320.2文献标识码:a

1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服务的需求

在多年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研究中,了解到,任何农业科技的研究成果,都必须及时的运用到农业成产,经由农民吸收,消化,转变为农业的生产效率。只有了解农民对现代科技的需求,才能更好的将相关的科技知识推广出去,所以,需要对农业市场进行的需求分析。经过研究,了解到一般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有以下3种:“快”接受型成果需求,“中”接受型成果需求,“不”接受型成果需求。

1.1“快”接受型成果需求

把农民接受比较快,在农业上应用比较广的科研成果称之为快接受型科研成果。这类成果在农业上应用十分广泛,由于这类成果信息通俗易懂,简单方便,基本不需要太大劳动力的投入,就能得到高回报的效果。

比如,曾经在鞍山地区台安县大张乡流域,由于河岸沙土底比较多,导致粮食的收获极少。后来,在甘肃省农业科技研究所将改良西瓜种植品种科技成果提供给农民,将此科技推广应用,结果此流域人们在没有增大成本的前提下就获得了高于从前2倍左右的回报。

1.2“中”接受型成果需求

对于这类科技成果,农民具有一定的兴趣,但是认识过程相对较慢。此类成果对农民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农民具有一定的相关知识,而且对设配物资的要求一般也比较高。对于普通农民来讲,这类技术虽然能得到较高的价值利益,但是由于要求过高,认识相对较慢,所以接受能力不快。为此,可以考虑将此成果逐步转化为快接受型成果,以便市场的需求。

1.3“不”接受型成果需求

这类成果一般是常规技术和落后技术的修补,不但费时,耗钱,而且效益不是很高,农民对此比较冷漠,不太愿意接受此类成果。

因此,需要加强对农民快接受型成果的研究,积极的开发研究,以最快最有效的速度将其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去,从中既能得到较高的生产效率,又能得到较高的实际收益,可谓是一种双赢的手段。

2如何加强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服务的推广

2.1培植成果示范户,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点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战场是在农村,在推广过程中的核心人物是农民。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接受消化的速度,决定了农业生产效率的高低。因此,需要在农村农民这一方面,做好做全一定的工作。

2.1.1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知识水平

既然目的是要将科技提供给农民,作为农民的一种武器来进行农业生产,那么必须要让农民了解这个技术的操作方法,操作原理等。要做到这一点,很关键的就在于农民的素质水平,简而言之,就是农民的文化水平。

为此,科研机构可以积极开展文化培训班,提升农民的知识水平,通过举办一些短期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开设技术咨询室等方式,让农民享受文化科技相互结合的教育和培训,让农民成为中国的新生发展力。

2.1.2培植农业科技成果试种专业户

寻找一些拥有一定资金,并且拥有较高技术水平和较高创新精神的农业户,为其进行农业科技成果的试种,联合农技推广站对他们进行种植、养殖等成果信息应用示范,时常将新型的,科技含量高的研究成果传递给他们。通过试种,了解这项技术的操作可行性,实际收益等等。如果一个科技成果项目成功,就加大力度推广这一项目。一旦项目失败,则进行数据收集分析等,继续研究,找出不足加以更正,再次进行试验,直至项目成果及推广。

2.2建立农民绿色信息化模式

2.2.1加快建设农村经济信息模式

以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建设发展为中心,及时向农民提供最新的、最准确的科技信息服务,为此来加快农村经济信息模式的建设。各个省,市建立农业信息交流部门,形成延伸到大多数乡镇、龙头企业、农村企业等各个部门的信息网络,加强各个地区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扩大和完善农业市场的信息系统。在系统中形成高手段,多队伍,数据采集,信息分析,市场预测等多位一体,可靠,准确,效率高的农村信息模式。

2.2.2构建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网络平台

现代网络技术作为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高科技产物之一,成为引导社会前进的一个重要因素。著名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提出:农业革命的基础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突破进展及其在农业领域的成功运用。现代农业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建立和实施,是农业生活生产中一次划时代的变革,将推动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对实现农业科技技术生产化达到很大推动作用。通过网络,可以收集到各种农业生产中的资料以及数据,通过这些资料以及数据的分析,可以避免一些误区,产生一种最经济、最有效的生产模式。

2.3长期开展农业科技展览,吸引农民参观

信息服务部门应加强与政府机构的联系,积极组织农民参与农业技术成果的形成转化过程。定期组织农业科技展览活动,邀请农民来参观最新的科研技术成果,让农民了解到高科技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利益,从中学会对高技术高科技的使用。

3结语

如何加强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服务的推广应用是所有国家都在积极研究的一项课题,如何将农业研究成果高科技运用到农业实际生产过程中,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为此,需要不断的去从事这项研究工作,找出最快最好的让农民接受农业生产以致达到最高效率最高收益的方法。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篇10

在黑龙江省,由于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然而,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传播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加之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第二是科技传播渠道建设障碍,黑龙江省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加之用户入网费用的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也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加上普遍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使得成果拥有人(包括成果转化开发单位和各级推广组织)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者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从而形成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将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血本无归,而过高的收费又往

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使得新科技无法得到推广。加强农业推广工作是科技转化的前提。

二、创新科技转化的对策

对于怎样提高创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是有效提高科技转化的重要手段。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农技推广工作得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新生力量的扶持及建设,以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不足,填补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段真空地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在建立扶持政策的同时还要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结合国情,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并要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和民间、国内和国外等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力度,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在信息传播中建立并实施信息的准确、规范,实现标准化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避免无效和错误信息的出现。导致农业生产者对信息产生不信任而使科技成果的应用受阻。

三、有利于科技转化的因素

农业经济多样化发展(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传统地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必将为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新的契机,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强大的需求之风。

而在近期举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战略专家座谈会”也作出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以依托科技中介这一“红娘”,为科研成果与“三农”牵线搭桥的决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红娘”队伍,初步形成开放功能完备和高效运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满足各类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需求。解决中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整体市场尚不成熟,农业科技中介机构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封闭使技术信息流动不畅、科技成果缺乏实用性、小农生产形式与科技成果推广相矛盾、中介机构的能力和认识不适应市场需求、资金不足等。科技中介的大规范建立也将为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推动作用。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