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直接融资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十篇直接融资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十篇

直接融资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3:07

直接融资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篇1

一、研究背景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劳动、资本与技术等生产要素中,货币资本一直是一种最为稀缺的资源,只有解决了产业部门的资金瓶颈,才能推动地区的经济和产业结构持续平稳的增长。区域融资正是以保证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和路径筹集劬的资本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区域融资对地区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国内外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证。

自熊彼特提出金融部门引导产业部门,并激发技术创新和企业家管理能力的论断,对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两者联系的讨论就未停止。戈德史密斯在定义金融发展概念时,强调能否有效配置资金是金融发展的核心方面。而对资金的配置正是融资市场对产业部门发展最为重要的影响手段。陈峰(1996)将金融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路径概括为:金融――影响储蓄、投资――影响资金流量结构――应先生产要素分配结构,影响资金存量结构――影响产业结构。张旭、伍海华(2001)总结了金融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机制,分别是资金形成机制、资金导向机制、信用扩张机制、产业整合机制以及风险防范与补偿机制。

在定量分析方面,也出现了大量假设模型对区域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进行实证。约瓦诺维奇(1993)通过oLS模型论证了股票市场发展具有双重效应,其一是经济增长效应,其二是产业升级水平效应。拉杨(1998)通过在世界范围内选取20个国家的十年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检验,得出金融发展降低了企业实施外源融资的成本,使得产业增长与企业创新得到较明显的积极效应。在国内,大多数学者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对我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做出了实证,并肯定了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正面作用(谈儒勇,1999,韩廷春,2001,张立军,2006,陈聪,2008)。

二、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路径分析

(一)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路径

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依赖于金融市场所具备的金融服务功能,具体包括投融资服务、流动性供给、风险分散、价格发现、信息传递以及企业监控等。其影响路径可概括为:金融发展――影响市场融资结构――影响资本流量结构――影响产业生产要素分配结构――影响产业资本存量――导致产业结构调整。遵循此路径,可以发现,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主要作用于融资市场的资本流量,通过对资本流量的引导与分配,进而控制各产业的生产要素配置结构,导致产业生产水平的差异,最终利用市场规律达到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

(二)金融发展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两种方式

产业结构的调整有两种基本方式:其一是存量结构调整,以既定的总存量体系为调整对象,或遵循市场供求关系、相对价格水平等内生因素的变动发生常规调整,也可能是依据一定的规划目标对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主动积极的适应性调整。其二是增量结构调整,一般是在一定的存量结构基础上对流量的结构、变动幅度、速度以及方向进行调整和控制。

金融发展带来融资市场的扩展与深化。更多更专业的金融中介会提升间接融资的资金汇集力和贷款甄别力,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而直接融资市场的完善,将减少融资方与投资方的沟通成本,降低市场投资风险,使市场流动资金快速高效的进入需求企业,推动潜力企业乃至相关产业部门的快速发展。因此金融发展的水平越高,融资市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越迅速有效。

三、融资市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机制分析

(一)间接融资市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机制

以银行业为首的金融中介机构,构成了整个间接融资市场。间接融资市场主要是通过资金汇集与再分配机制、投资导向机制以及信用创造机制影响产业发展中的资本存量,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

1.资金汇集与再分配机制

在市场中总是不缺乏资金盈余者和资金匮乏者,两者在市场中分别扮演了供给方和需求方的角色。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等因素的制约,双方难以顺利完成资金的流通。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中介机构能够有效地解决交易不对称问题,凭借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信誉背景,金融中介能够汇集单个投资者的闲散资金,并投资于有价值的产业部门,一方面解决了产业发展所遇到的资金瓶颈,另一方面也补偿投资者借贷资金的机会成本。高效的金融中介能够明显的提高储蓄与投资的总水平,增加产业部门的要素投入量,进而推动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发展。

2.投资导向机制

影响间接融资市场的主要因素包括以金融中介为主的商业性金融和以国家政策为主的政策型金融。前者遵照市场规律形成的利益竞争机制,配合后者所具备的校正、监督和倡导机制,共同掌控了金融市场流动资金的投资方向,即形成了市场投资导向机制,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以银行机构为代表的商业性金融,根据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原则开展货币经营活动。凭借自身具备的专业素质与信息优势,能够有效的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定价,合理配置储蓄资源。经过商业性金融的再分配,储蓄资金按照市场规律在各产业部门间进行转移,从低效产业转向高效产业,影响各个产业的发展进程。同时,金融中介机构自身利益与投资项目的收益相挂钩,形成了其监督融资方道德风险的有效激励,减少了资金配置中的短期行为和部分投资风险,提高了产业发展的平稳性和资金运用的效率。对各项投资项目的严格甄选评估,也显著刺激了企业间的实力竞争,引导资金从落后产业流向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政策性金融一般出自国家宏观层面的有目的的调控。运用一般货币政策工具,通过提哦啊正市场中的货币流动性,达到影响产业发展,为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创造条件。一方面,政府可利用利率优惠政策或信贷选择政策,直接干预市场资金的流向,引导其投入鼓励发展的产业,回避限制发展的产业;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搭建官方或半官方的投融资平台,或者以政府财政担保等方式,向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投资的公共项目、创新产业等领域进行投资或贷款,以实现对市场选择机制的补充。

3.信用创造机制

信用创造的实质是扩大货币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流动成本。信用创造机制可以加速资本的形成,将潜在的资源现实化,充分开发资金运用的效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总量的增长。在信用创造机制的作用下,金融中介机构可以进行有效的和长期投资,不再将资金只投向当期具有明显收益的产业或项目,而着重考量项目的长期总收益或远期回报。这将有助于部分具有创新性、超前性以及效益扩散潜力的产业项目获得发展资金。同时,有助于推进产业结构的构建与更迭。

(二)直接融资市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机制

我国的直接融资市场主要以股票市场为主,也成为证券市场。市场中融资企业通过一级发行市场和二级交易市场与投资者直接联系,表现出远优于间接融资市场的资金流动效率和风险分散能力,对整个经济体的加速启动和持续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证券市场的资本流动性和产权明晰化,有效解决了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资产专用性和体制进入壁垒的问题。一方面,资本市场中的证券将物质上不可分割,移动上受时空限制的产业财产主体,分解为可进行代数加总和持续流通的财产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资金要素流动的资产专用。另一方面,多种形式的证券,多元化的资本市场参与主体,以及多种类的金融工具,都能有效调动社会零散资金,降低小额资本进入某些产业部门的规模壁垒。证券市场所具备的风险分散机制与信息披露机制,是实现其对产业部门影响和调整能力的保障。直接融资市场是将投资风险分摊在所有投资者身上,因此比金融中介拥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信息披露机制,使资本市场具备了信息收集和企业监控的能力,通过高效透明的信息披露,投资者更容易判断项目价值,理性投资。同时,也约束了企业行为,有助于提高产业调整的效率和效益,减少调整过程中的经济震荡。

1.发行市场对产业结构的增量调整

证券市场中流通的证券,本质上是由上市企业对自身财产权分解而来的财产单位。证券市场正是由来自不同上市企业的财产单位所构成。因此,证券市场内的证券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体经济中的产业结构。发行市场发行新证券,就可以看作是投资者向原有产业结构内注入新的生产要素,这种遵从市场选择规律的投资,可以调整产业部门的范围和产业间生产能力的构成。在市场信息披露机制的作用下,投资者可以有效掌握上市企业的经济效益并预测其发展前景。由此,劣质企业难以上市融资,优质企业容易获得市场认可,获得发展所需的资本注入。发行市场的增量调整,正式拼接信息披露机制,发挥市场选的力量,汇集市场流动资本进入合适的上市融资企业,已达到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

2.交易市场对产业结构的存量调整

交易市场本身不改变市场内的资本存量水平,但通过利用市场规律以及资本逐利性,对资本存量在不同的产业部门间进行再分配,改变产业生产效率,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

(1)上市企业通过多元化经营实现存量调整

资本在企业内部的转移,也是存量调整的一个构成。上市企业为追求鼓动利益最大化,会根据市场走势自觉调整自身的经营产品和经营策略,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在市场供需的约束下,企业会将资本投入利润最高的部门,实现资本的存量配置。

(2)上市企业间相互投资实现的存量调整

上市企业在证券市场中既可以作为融资方,也可以作为投资方。由于劳动力约束和技术瓶颈等原因,企业并非能在任意生产要素配比的情况下进行生产,资本存量过量的情况较为常见。通过交易市场,企业可以利用过剩资本对其它企业或者产业部门进行投资。企业间相互参股,不仅有助于提高彼此的资金运用效率,更有助于形成跨部门跨产业的资本结构,并带来规模收益。同时,相互联系的网状投资结构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信息共享能力,有助于相关企业的共同发展,并将为相关产业带来联动效应,推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

(3)企业破产倒闭所导致的存量调整

交易市场本身具备的资本转移机制,为破产企业的股票资本提供了交易平台。当企业出现资不抵债,或面临破产清算时,其股票价值缩水,其中被吸纳的资本很容易被收购者接受,即股权转移的同时,实现资源的流动和重组,避免了破产企业退市对市场资本存量的减量影响。

四、我国区域融资现状与问题

我国目前的区域融资主要还是属于银行主导型金融模式,各级政府或企业大都依赖于银行的贷款来进行实物投资和部门生产。这种融资模式有助于政府引导资金进行公共事业建设和贯彻政策目标;由于银行贷款不影响企业的所有权,融资企业容易与贷款银行形成稳定的合作――监督关系,有助于企业的平稳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银行受制于安全性原则、流动性原则,所能提供的贷款难以满足国内各地区政府和企业的融资需求不断高涨。

以银行主导型金融模式为主的区域融资在部分地区已不适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对产业的推动作用明显减弱。一方面,由于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市场还未建立,地方政府主要的融资手段是利用间接融资模式,这使银行的大量贷款进入周期长、收益低的公共事业,加快了银行呆坏账的风险累积,同时也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银行在贷款活动中遵循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原则,使其贷款审批门槛较高,部分创新企业或中小型企业在没有有效担保的情况下难以获得银行放贷,导致了资金供给与需求的错位,影响了资金运用的效率。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间接融资市场具有绝对优势,限制了市场的有效竞争,影响了其它存贷款机构的发展。而且间接融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会压制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资本流动效率。

五、结论与建议

区域融资对当地经济增长的推动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都建立在区域内金融市场稳定高效的基础之上。合理的市场竞争,良好的道德法制环境都有助于地方融资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为了避免银行主导型融资方式带来的诸多负效应,加强金融发展对地方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持力度,需要从多方面改善区域内的融资结构与环境

(1)政府应加强对小额信贷公司等金融中介的支持,鼓励间接融资市场的竞争。在为融资市场注入新资本的同时,有效改善区域的融资环境,为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提供多渠道的贷款支持。

(2)对地区内的优秀企业提供政策优惠,鼓励企业上市。地区内上市企业越多,越有助于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增强地区的资本吸纳能力,有助于地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

(3)努力争取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试点,为政府公共事业支出增加融资渠道,缓解银行的政府债务压力。由此释放的可贷资本将进入生产部门,在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银行的贷款回报效率。

(4)完善地区的融资市场环境,加强法制建设,提供良好的城市支撑平台。有助于增强整个地区的资金吸引力,在地区融资市场的帮助下,将引致更多的优秀企业入驻,改善当地的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王宝明,谢汉立,李兴伟.金融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研究:基于金融功能观的文献综述[J].财会月刊,2011(3).

[2]陈峰.论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的作用[J].金融研究,1996(11).

[3]高静文.金融发展促进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内在机制研究[J].现代财经,2005(7).

[4]陈聪.我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J].统计与决策,2008(9).

直接融资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篇2

【关键词】次贷危机;次级抵押贷款;金融机构

2007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爆发,美国、欧洲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都受到了巨大冲击,抵押贷款公司纷纷倒闭,银行等金融机构蒙受巨大损失,各国流动性都受到巨大冲击,各大央行纷纷注资以稳定投资者信心。对我国来说,由于我国有着与美国相似的利率政策与房地产发展轨迹,这次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1.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形成原因分析

1.1表层原因

美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从2000年到2004年,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国一直采取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因此,大量的流动资金流人金融市场,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化。直到2003年,就在美国经济出现全面复苏的大好形势之下,也伴随着通货膨胀的来临。为此,从2004年起,美联储连续17次上调联邦基准利率,美国的房地产市场泡沫逐渐破灭,房地产销售价格和销售量持续下降。同时,次级贷款的违约率也呈现上升趋势,由此掀起了一阵风波。这场风波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房地产金融机构,它们要承受巨大的违约成本,以2007年4月申请破产保护的美国第二大次级供应商新世纪金融公司为代表;其实受到影响的就是购买信用评级较低的mBS,CDo的对冲基金和投资银行,因mBS,CDo的持有者不能按时获得本息,造成这些资产的市场价值缩水,同时投资人要求提前赎回基金,商业银行要求提前回收贷款都给对冲基金和投资银行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因此,它们不得不抛售优质资产,甚至破产集散;再次受到影响的就是购买信用评级级别较高的mBS,CDo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等,次级债危机也在很大程度上恶化了它们的资产负债表。

1.2深层原因

金融衍生品潜在的风险金融衍生产品,是与基础金融产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建立在基础产品或基础变量之上,其价格随基础金融产品的价格(或数值)变动的派生金融产品。近30年来,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崛起成为市场经济史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金融资本的加速流动和巨大推动、金融市场的全面推动,衍生金融产品市场将得到更加迅猛的发展,品种将越来越多样化。资产证券化则是20世纪金融衍生品的最重要的创新之一,在美国这样一个具有发达的金融市场的国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美国的房地产金融机构在给购房者提供房贷之后,为了快速拢回资金,以便能提供更多的贷款,将一部分住房抵押贷款从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中剥离出来,出售给银行,再由银行将这部分资产证券化,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出售给各类投资者。借款者未来偿还抵押贷款所支付的本息,就成为房地产金融机构向mBS的购买者支付本息的基础。如果借款者不能按时偿还贷款的话,那整个资金链就断了,所有涉及到次级债的金融机构都会在不同的程度上受到牵连。这是危机存在的最根本的内在原因。有数据显示,美国次级债总规模占抵押贷款市场总规模的比率从2001年的5.6%上升到20%,其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对于房地产金融机构而言,在一个上升的房地产金融机构中,发放次级抵押贷款的诱惑要强于优质贷款,原因有二:第一,次级抵押贷款的收益率更高;第二,房地产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证券化,将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金融机构在利益驱动下的放贷冲动也是这次次级债危机产生的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

值得我们注意的原因还有,证券评级机构的收入是基于所评级证券的金额,而不是信用评级能否真实地反映相关信用风险。在市场繁荣时期,信用评级机构为了承揽更多的业务,有时候通过提高信用评级的方式来讨好客户,这意味着信用评级机构主观上降低了信用评级的标准。最后的结果是,证券化产品偏高的信用评级导致机构投资者的非理性的追捧,最终导致了信用风险的累积。

2.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目前,国际主要货币希望贬值而不是升值,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通胀率还在下降。与此同时,人民币升值压力却在扩大,而我国的通胀压力也很大。经济高增长与通胀较高水平同时出现时。人民币的外部升值与内部贬值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能简单地分析和评估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而应当从长期和综合的角度来思考这些问题。并制定出应对措施。

2.1对中国股市、楼市的影响

次级债危机爆发对全球股市下跌有影响,虽然这种影响只是心理预期上的,并非是由次级债危机所直接引起的。因为,从数据来看,美国次级债市场规模约为8000亿美元,包括可能的损失规模约为500亿~1000亿美元。这与美国债券市场25万亿和美国金融资产46万亿规模相比虽然有限,但影响十分深远。近期,关注国际股市的投资者越来越多,这不仅是因为美国股市的下跌已经引起国际股市的连锁反应,更重要的是投资者担忧国际股市会否殃及a股市场。2007年7月,沪深股市与全球主要股市一同出现巨幅下挫。虽说原因之一是受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影响稍显勉强,但我国资本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与全球市场关联度正在增强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美国的楼市投资理念对中国是有影响的。当美国楼市不断上涨时,不仅助长了中国楼市投资者的信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使政府放松了对地产泡沫的警惕。此外,美国楼市对中国楼市产生影响的最重要原因,还在于美国的货币政策对中国的货币政策影响越来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讲,让全球市场人心惶惶的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我国并非隔岸之火,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2.2对我国海外投资战略的影响

次级债危机可能会影响我国海外投资战略。当前,我国经济仍处于高速增长中,但一些宏观经济问题也已显露,外部金融环境也在变化,全球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已变为一种金融策略的博弈,对目前还不够成熟的我国金融体系和市场经济来讲无疑是一种压力和挑战。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和人民币单边升值趋势,突出了当前我国金融结构的诸多矛盾或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国积极采取“走出去”战略,包括投资海外意愿明显增强。目前,我国外汇投资公司的投资方向仍在选择与观察之中。QDii投资战略也在积极推进,恰在此时,全球金融市场波动明显加剧。使得我国承担了更多的金融压力和金融风险。这些都将会直接影响到我国投资海外的战略。

2.3对我国的金融稳定和金融发展的影响

美国次级债危机难以对中国国内金融市场造成直接冲击。更多的是市场恐慌情绪带来的间接影响。从目前来看,美国次级债危机不仅会对我国的金融体系稳定带来一定的冲击与影响,还会导致我国对房地产按揭市场和房地产价格波动的恐慌心理,这些都将不利于我国的金融稳定和金融发展。由于次级债券市场与按揭抵押债券等债券市场的关联性较高,中国银行投资的按揭抵押债券、评级相对较高的公司债券以及其他长期组合,都因次级债市场的动荡。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美国权威机构的数据测算。在美国次级债危机中。中行亏损额最大,建行、工行、交行、招行及中信银行均有亏损。但总体而言。美国次级债危机给中国银行等中资金融机构带来的影响还比较有限。

3.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由于资本账户的管制,我国金融机构在此次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危机中受损失的程度相对较小,但从此次次级按揭贷款危机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3.1重视金融机构自身经营的审慎性

此次次级按揭贷款危机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金融机构自身经营的不审慎。银行为了逐利,不惜放低借贷标准;机构投资者,特别是保险基金、养老基金等本应履行谨慎义务的受托人,为了追求收益,不惜降低风险溢价,参与对冲基金等高风险投资,这些不审慎的行为导致了危机的形成,并加剧了由此造成的损失。这一点对我国金融机构而言,应引以为戒。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正处于持续上涨周期,在这一过程中,极易出现追求利润、忽视风险的非审慎的经营行为,一旦市场形势出现扭转,可能对金融机构的持续经营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并适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力度至关重要。

3.2关注直接融资市场发展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风险

此次次级按揭贷款危机中,充分暴露出金融市场自身的特殊风险。借助mBS、aBS和oCDo,银行以为能够通过金融市场转移风险,但市场的流动性模糊了风险承担主体的界限,最终银行仍然因为对冲基金而承担了巨大的风险和损失。另外,由于金融市场投资者众多,单个市场的风险可能迅速在各个市场传递,并引发风险的跨市场共振。在此次危机中,美国次级按揭抵押市场本身的规模与美国金融市场相比可以忽略不计,但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投资者预期迅速变化,导致了市场瞬间由流动性过剩变为流动性缺乏,并引发螺旋式的自我恶化,造成了全球范围内市场动荡。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其中的政策初衷就是通过金融市场分散风险,避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在这一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这一原则发展直接融资,避免类似企业债发行要求银行担保等不合理的政策规定,真正促进风险的转移和分散。同时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可能出现各种新的情况和风险,需要引起高度关注。一方面是银行信贷资金通过各种违规途径进入股市等高风险领域,可能引发市场风险向银行体系的转移和集中,另一方面是金融市场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可能出现不同于传统银行体系的风险类型和风险传导途径,需要借鉴此次危机中各国政府采取各项措施的经验和教训,合理引导投资者预期,避免风险的跨市场传递以及最大限度减轻市场冲击造成的损失。

3.3积极应对我国“走出去”战略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尽管此次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危机对我国的直接冲击并不大,但对于正在努力实现“走出去”战略的我国金融机构和国内投资者而言,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警示。此次危机后,全球金融市场面临更加动荡的环境,增加了我国金融机构和国内投资者“走出去”的困难,比如目前正在实施的QDii,由于受次级按揭贷款危机引发的全球市场波动,多个QDii产品出现跌破面值的现象。因此在新的外部环境下,需要我国金融机构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审慎开展相关业务。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提高投资者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正确判断自身的风险承担能力,理性选择相关对外投资的产品。

参考文献

[1]张昕.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的脆弱性分析[U].上海金融,2007(7),

[2]何帆,张明.美国次级债是如何酿成的[J].求是杂志,2007(20):62―63.

[3]高维涛,刘慧.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的启示[J].地方财政研究,2007(11):61―64.

[4]李超,林泓.从美国次级债危机看中国房地产市场及银行政策建议[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7(12):25―28.

直接融资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篇3

当前,金融实体经济受美国金融风暴的影响还没有恢复,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来临更是对金融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不可估计的影响,后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金融影响除了体现在对直接投资、进出口、经济基础等方面之外,更严重的还表现在对金融行业的信任危机上。所以,分析当前金融实体经济的影响情况,做出合理的挽救预测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1对直接投资的影响

直接投资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我国接收外国直接投资量;另一方面是我国向外国进行直接投资的量。金融风暴之前,我国接受外国直接投资在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中位居第一。但是2007年次贷危机影响全球,我国的直接投资量有所下降,我国的金融市场受到了严重影响,导致接受投资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制约。但是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却没什么明显转变,2008年上半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45.55%,达524亿美元,以后的几年也在增长的过程中,由此看来,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量的影响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但是,对于投资的获益却有着很大的影响。金融风暴带来了全球性的货币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货币金融影响也十分巨大,当美元不断贬值时,人民币实际上也处于不断贬值状态,这刺激了中国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这种顺差的扩大会直接导致境外的直接投资效益降低,收获的实际效益远远低于企业的预期,使得自2009年9月份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明显地下降,金融市场的预期指数降低,投资者的热情受到打击。

1.2对国内经济基础的影响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广大外向型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加工制造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经营形势与生存危机。经营危机主要来自于国际化通货膨胀带来的压力,国内很多企业的生产成本无形加大,使得企业资金回笼成为难点,急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同时,货币政策也为企业的信贷带来了问题,使得企业的风险加大,利润空间受到影响,很多有周密计划的投资项目也不能轻易实行。另外,经济链条的脱节也是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影响,经济危机中很多中小型企业濒临破产,其造成的影响往往是有链接性的。在这种经济基础情况下,国内的失业率会同比上升,国民的消费水平也会随之下降,想要大面积地刺激消费就会有着更大的困难。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已使得东南沿海的大批外贸企业关闭,随之而来的是部分员工(尤其是农民工)的失业。鉴于本次金融危机尚处于快速扩散和蔓延阶段,加之近年来不断堆积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2009年我国的就业矛盾将更加突出。同时,中小企业的发展受阻也为国内的企业垄断带来隐患,会使得国家对企业结构和金融市场的调控更加困难,导致更大的金融隐患发生。

1.3对进出口的影响

当前,受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使得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进出口金融贸易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在外部经济发展缓慢的情况下,进出口影响十分明显。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的当前,进出口问题还是十分明显的,2010年上半年,全国进出口总额1967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2%。其中,出口10741亿美元,增长22.3%,比去年同期回落4.8个百分点;进口8931亿美元,增长29%,比去年同期加快9.9个百分点;外贸顺差1810亿美元,同比减少47亿美元。由于国外市场的动荡,使得我国还遭受了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据统计,近几年,我国因遭受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每年损失至少几百亿美元,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前五位的国家和地区是美国、欧盟、日本、东盟和俄罗斯,主要贸易伙伴影响我国工业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类型集中在认证要求、技术标准要求、产品的人身安全要求、环保要求、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要求和包装及材料的要求等六个方面。通过调查可知,受进出口影响的行业虽然广泛,但是其影响程度还是各有不同的。电器机械及家电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盈利面较广,盈利企业比例在半数以上;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盈利面较窄,其中有色金属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进出口盈利相对来说是最少的。

2挽救后金融危机下实体经济的对策

2.1后金融危机的经济调整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来临促使国际合作体制机制基础正在建立,国际合作领域日益拓宽。所以对于经济实体的政策调整要注重与国际间的贸易合作,中国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力有所增强,由过去被动参与国际新的劳动分工到正在积极分享国际产品市场的同时,还在更多地整合世界资源。所以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上要保护和鼓励这种更为广阔的国际贸易合作,不能因为金融风暴就因噎废食,开展自给自足的经济。另外,要转变现在的经济问题,挽救实体经济,首先政府应该采取各种政策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并且优先发展那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项目。为了重树投资者投资信心的基础上,应该提高投资回报率,以便为经济的长足发展做好准备。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重新解决市场中的资源配置失效,解决经济异常波动等一系列问题,以促进人与市场、社会、资源和环境等之间的协调持续发展。

2.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面对目前的形势,我国经济必须迅速转型,不能过分依靠对外出口。要加大外贸多元化,主要是出口目的国多元化、产品结构多元化。对外贸易一直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但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要考虑到对外贸易的多元化,不能走单一的交易路线,这样很容易在金融风暴之下造成经济的严重损伤,出现更大的经济问题。我国出口企业一方面应及时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努力寻求新的出口市场,开发多元市场,走市场多元化战略,如企业应当努力开拓南亚、中东、中亚、南美、东欧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出口市场。在多元化的经济交易要求下,也可以拓展与周边国家的小范围的投资交易,将与人民生产生活有着直接关系的交易列入到经济发展的管理范围之内,以小带大,做链条经济产业。同时也要考虑到与周边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的资源配置,金融业要支持和促进国际间的金融经济的发展,必须能够准确为金融资产定价,市场机制才能够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另外,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适应经济危机,扩大内需。在拉动总需求中,必须启动消费和投资。在金融危机出现以后,必须高度重视我国的农民和农村问题,想鼓励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对农村社保等项目的资金管理和激活,保证农村要素市场的活跃,促进国内的经济内需链条无限延长。

2.3金融资产的交易调整

直接融资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篇4

美国金融海啸对中国金融lt业的直接影响

此次金融危机对国内银行业的主要影响在于它们手上所持有的按揭证券化产品的数量。如果国内银行拥有这些债券,受金融危机影响,债券价值会大幅缩水。从各大行的公开数据来看,中国银行是目前拥有美国按揭信贷证券化产品数量最大的国内银行,共持有雷曼兄弟控股及其子公司发行的债券7562万美元,总风险敞口为1,29亿美元。中资银行较为单一的盈利模式决定了其收入较为稳定,不易受国际大背景影响,虽然与金融危机相关的风险尚未充分释放,但是几乎可以肯定的说,中国的银行业逃过了一劫。

由于目前的QDⅡ主要投资美国市场以及香港市场,美国的金融危机必然会影响到香港市场,直接引发各类金融资产的价格下挫,导致QDⅡ基金净值缩水,投资者预期变坏,可能会引发赎回风潮。受到美国金融危机和全球股市动荡的影响,QDⅡ基金净值不断下降,不排除QDH基金净值继续下降的风险。根据2008年9月16日公布的净值,嘉实海外0.491元,单日跌幅高达5.58%;上投亚太0.496元,单日下跌5.16%。美国金融海啸中暴露了国内一些机构在海外投资产品的结构设计、产品开发等方面能力不足,过于依赖合作机构。

金融海啸对中国金融业it投资及it解决方案市场未来发展的影响

本次危机对中国金融机构相应的it直接投资的影响较小,中国金融it行业受到的波及并不明显。鉴于美国金融危机,无论是中国金融机构还是监管层都将对风险控制、合规管理和风险预警更加重视,未来几年这一领域将有巨大发展空间;不论从新兴市场的发展潜力还是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外国it厂商及金融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将更加关注中国市场,金融危机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进程;此外,美国金融危机将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中国软件及服务离岸外包对欧美市场的快速增长势头。

具体而言,iDC认为美国金融海啸将对中国金融行业it投资和it解决方案市场的发展产生如下影响:

1、对金融机构it投资规模的直接冲击较小

2、金融机构会在风险控制和合规管理等解决方案方面投入更多资源

3、国际it厂商和it解决方案提供商将更加关注中国金融行业市场

4、将会影响到软件服务企业的离岸外包业务,但也带来了发展契机

综合以上观点,iDC对中国金融业it支出市场的预测如图所示。iDC预测,2012年中国金融行业it投资总规模将达到137.65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7.9%。iDG对it企业的建议:

1、关注中国市场商机

对国际it厂商和it解决方案提供商而言,首先,业务中心应向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转移,以寻找新的利基市场和增长点;其次,加强与占据中国金融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主导地位的本土企业的多种形式的合作,加速本土化;再次,依托自身丰富的海外金融机构服务经验和客户网络,为中国金融机构提供一揽子的it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对于国内外包企业来说,针对欧美金融行业软件外包需求的减少,一方面应继续保持东亚外包市场的优势地位,同时也要积极发掘和开拓国内金融行业软件外包市场。

2、注意市场格局变化

在全球化趋势的背景下,国际金融it企业将更多的进入中国市场,国内厂商应增强与国际it厂商以及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合作,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做到优势互补。

3、把握it需求趋势

金融行业it解决方案提供商要密切关注中国金融企业的动向,抓住其在合规管理、风险控制、以及融资融券等金融创新业务中对相应it解决方案的新需求;同时也要关注中国金融机构未来可能的国际并购所带来的it需求,以在竞争中占据先机。

直接融资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篇5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风险金融市场

   早在20世纪60年代,麦金荣等经济学家就提出了金融抑制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并提出了金融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建议,它对金融业及其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金融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虽然金融创新也有它的负面作用,但是从整体来看,它的积极的正面的对金融业影响远远大于负面影响。本文主要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金融制度三方面探讨了金融创新对金融业的正面影响,供大家参考。

   一、金融创新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1.金融创新提升了金融业发展能力。金融创新不仅仅是在业务发展、机构放大、就业增长和素质提高方面对金融业的发展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还由于金融机构盈利能力增强,把金融机构的资本扩张能力和现代化的设备水平的提高带动起来。也许更值得一提的是,金融创新还推动了金融产值的快速增长,促使一个国家的第三产业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迅速上升,为第三产业和GDp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2.金融创新能力提高了金融机构的竞争力。金融组织创新促使金融机构纷纷有新的成员加入,促成了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模式;金融工具创新、金融业务创新使传统的金融措施对顾客的吸引力降低,造成利润逐渐下降。所有这些,都强化了金融机构的竞争。

   3.金融创新提高了金融机构对经营风险的抵御能力。金融创新的这种影响,主要通过金融机构对具有风险转移功能金融工具的使用体现出来。例如,浮动利率债券或浮动利率的票据,这种建立在传统金融工具的特点的基础上的金融创新工具,能促使金融机构降低筹资利率风险。

   二、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1.金融创新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金融工具的创新丰富了金融市场的交易品种,导致金融市场接纳的金融资产的品种不断增加。各种类型的债券陆续出现,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的序列已经延长,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技术也越来越强。从衍生产品的组合设计来看,也可以看作是花样翻新,不但有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的嫁接,如外汇期货,债券期货、股票期货等;还有衍生工具之间的搭配,例如期货期权,换期权等两种金融衍生品组合而成的“再衍生工具”。此外,还有对基础衍生工具的参数和性质进行重新设计后产生的创新衍生产品。

   2.金融创新促使国际金融市场融资证券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证券发行融资方式的重要程度大大超过了银行贷款,具体表现为银行贷款的数量急剧下降、循环国际证券急剧上升。二是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微观金融主体,资产和负债越来越证券化。商业银行的总资产中有相当多证券资产的形式存在,商业银行成为重要的国际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此外,商业银行贷款资产也实现了证券化。至于负债债务证券化,是指银行更注重通过发行浮动利率债券和长期债券基金,而传统的依靠吸收存款的融资方式的比例下降。三是商业银行不仅作为国际证券市场的发行者,还参与国际证券业务的经营,成为新发证券承销机构。

   3.金融创新促进金融市场一体化。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快金融创新国际资本的流动,促进国际资本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促使一体化程度加深。一些创新的金融工具在国内金融市场或国际金融市场问世以后,交易规模迅速扩大并且快速向全球金融市场发展,而这又在客观上要求这些金融工具的交易惯例、市场交易价格和投资回报在不同的金融市场上基本一致,从而促进了不同的金融市场之间的关联度改善。二是金融衍生工具不仅为金融主体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提供了有效手段,因为相同的货币的浮动利率和固定利率之间、不同货币的利率之间存在差异,并对金融主体套利投机收益和套汇收益提供了可能。三是一些创新金融工具或衍生工具的交易,本身就要以多个金融市场做依托,是一种跨市场的国际性金融交易。

   三、金融创新对金融制度的影响

   1.金融创新模糊了融资边界。金融创新使得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从而导致融资体制发生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按照一般的金融学原理,间接融资是指以银行作为信贷中介的资金融通资行为,而直接融资则是筹资人和投资人没有必要借助金融中介机构直接融资。至于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融资期限的分类则作为主要的客观标准。融资期限不超过十二个月期限的市场为货币市场,反之为资本市场。这样来解释这种融资制度相关的四个基本概念,在不同类型的金融文件和金融教科书中似乎已经成为规则得到了一致的认可。然而,金融创新将使这些划分标准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2.金融创新促进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金融创新促进国际货币一体化的进程。欧元的开始使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欧元货币制度创新推出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欧元制度是一种不与国家权力相联系的创新的货币制度。在人类的历史上的货币统一,基本都是以统一主权作为前提和条件。而欧元作为一个超国家组织的产物,是在国家主权分立的情况下实现的货币整合,也就是欧元体现的货币的统一,是超越国家主权的限制,与国家主权统一相分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欧元的开始使用不仅推动了货币制度创新,还对传统的金融学的货币制度理论提出了挑战。其次,欧元是符合经济和金融全球化和货币形式出现的一种创新。货币制度创新,不仅包括深化金融体制演化和货币形式的发展演变,也包括总体货币制度不变下的货币一体化。

   四、结论

   总之,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为金融业的工作人员,只有认真研究、趋利避害,才能极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柯健.金融创新的风险及其控制策略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2]刘志海,王睿.浅论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的关系[J].金融经济,2006,(02).

直接融资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篇6

中国加入wto,就意味着其金融发展模式转向货币政策独立与资本自由流动相结合型,中国的金融业、金融市场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外部金融冲击。从以往各国的经验来看,不难找出使外部因素发生重大作用的内部缺陷,这种缺陷实际上就是一国经济及金融的“结构性问题”。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表明:内部缺陷的表现方面目前仍然较多,结构性问题相对突出,要把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金融体系融入现代的国际金融体系,并在强大的外部冲击下,不至于使可能的系统风险转化为金融危机,中国就必须分析和研究现存金融结构存在的问题,采取稳健而有力度的政策和措施来加以应对。本文则主要就金融结构中较为重要的投融资结构部分进行探讨。

一、金融市场开放对我国投融资结构的基本影响及调整的目标

(一)金融市场开放的基本影响

首先,完全开放金融市场将会直接影响我国投融资主体结构,投融资主体将进一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金融市场开放以后,受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及对外国资本进入管制放松的影响,我国的投资主体必然会从国家财政为主体的单一体系向市场机制为主导的多元化体制转变;在融资活动中,四大国有独资银行仍占有绝大比例,他们是信贷资金的最主要的提供者,是融资活动的主体。金融市场开放以后,随着外资银行以同等国民待遇身份的介入以及投资融资方式的改变,这些国有独资银行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一方面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被赋予的分配资金职能将逐步丧失;另一方面,外资银行的介入使国内企业的融资范围扩大,以市场原则选择融资的比例增加。

其次,金融市场开放将会对我国投融资的方向和流向产生一定的影响。外资银行的介入不仅仅使我国银行增加了竞争对手,而且也为我国银行提供了一个参照系。外资银行在确定投资和贷款方向时一般均以利润和效益为目标。因此,现阶段经营状况较差、亏损较为严重的国有大中企业一般不会成为他们的投融资对象,经营效果较好的非国有经济更能受到外资银行的青睐。而国有银行,其国有信贷资产占总量近70%。这里,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过大也许还是次要的问题,重要的是国有经济经过改造尚未摆脱经营效益较差的困境,国有银行因贷款、融资对象产出效益低下而受到严重影响。由于外资银行的进入以及市场法则的引导,国有银行在融资与贷款的方向上必然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将重点逐步转向产出率较高的行业和部门。第三,金融市场开放将影响我国金融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直接金融比例会适当增加。

(二)投融资结构调整的基本取向

投融资结构的调整的方向应以满足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面向开放的国际金融市场为基本原则。

1.建立以企业为基本投融资主体的多元化投资体系

在我国现阶段,由于规模经济的发展以及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等因素,使得居民个人不可能成为社会投资的主体,而政府部门由于其处于监督者、调控者及政策、规则制定者的特殊地位,从而决定了政府部门也不可能成为基本的投资主体,特别是不能成为竞争性行业或经营性行业的投融资主体。企业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现专业化分工的主体,政府和私人的绝大部分市场和实质性投资都是通过企业实现的。

因此,我国多元化投资体系中只能是以企业作为基本的投资主体。为了发挥企业在社会投融资活动中的作用,提高投融资的效益,就必须赋予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和独立的法人主体应该拥有的自以及较为直接的投融资权力。同时,我国投融资体制的改革、结构的调整,不仅要建立以企业为基本主体的多元化体系,而且还要注重企业经济成分的多元化,确定非国有企业在投融资活动中应有的地位,充分发挥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功能,带动投融资的市场化,形成竞争、有序、高效的市场氛围。

2.投融资方式多元化

投融资方式的多元化是现代金融运作的基本内容,投融资主体为追求高效益低风险的资产组合,客观上需要多元化的投融资方式。在现代国际投资理论中,无论是马尔柯维茨两参数投资组合理论还是威廉·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都明确地阐述了这样的一个基本道理:投资者只有在能够掌握足够多的投资工具的情况下才能够进行有效的资产组合。因此,在金融市场开放的推动下,加快我国的金融创新,实现投融资方式多元化和较高的金融效率是必然的方向。

3.投融资结构的调整应当间接化

一个国家对其投融资结构的调整是采取政府直接控制还是采取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来进行,是由其经济、政治体制决定的。在我国随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和投融资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政府并不具备足够的能力对社会投融资活动的效益、风险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在社会投融资活动中过多的政府干预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当发挥市场机制对投融资活动的基本调节作用。尽管金融资源存在一定的市场失灵,但政府对其实施的调控也只能建立在宏观调控方面,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等政策手段对社会投融资活动进行弹性调控,尽量避免和减少行政干预、计划调控。

二、我国投融资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对策

为适应GatS及wto的要求,我国金融业必须针对投融资结构不合理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速投融资结构的调整,以适应金融市场开放的步伐。

(一)发挥市场机制在投融资过程中的基本作用,拓宽非国有经济投融资领域及其与市场的投融资通道

金融市场开放以后,从参与市场的主体构成来看,既有外资机构也有中资机构,既有国有经济又有非国有经济,他们之间存在的独立性和差异性决定了市场机制在投融资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作用。我国的投融资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可以是:首先应当把政府投资的范围基本确定在非竞争性的公益项目上,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其次,在缩小政府投资范围的同时还应转变政府对社会投融资活动的调控方式,减少直接控制和行政干预,使企业成为真正投资主体;再有,在投资主体的所有制结构方面,应当扩大非国有经济的投资范围,拓宽非国有经济的融资渠道,在政策上积极引导、鼓励非国有经济参与竞争性项目和一些基础项目的投资,以促进有效竞争,降低金融风险,推动国有经济的存量重组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二)逐步增加直接融资的市场份额,提高间接融资效率,使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并行发展,创造金融市场的竞争机制,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同时存在为交易双方提供了较多的投融资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实现最佳的交易策略,同时也有利于改善金融资源的交易条件。在我国具体的来说就是要积极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通过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高信息完整性、增强市场机制的作用等途径提高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和金融效率。就此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这一进程: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积极培育能够适应开放型金融市场要求的微观交易主体;进一步明确金融监管的效率目标,继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落实监管措施;加快金融中介机构的建设,规范中介行为,提高中介效率;改变现行的以计划为主要特点的利率体系,通过利率市场化来提高利率对经济运行调整的杠杆作用;积极培育和发展机构投资主体,尤其是确定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抑制恶性投机,提高投资效率。

在培育和发展直接融资的同时,提高我国间接融资的效率亦是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在金融市场逐步开放的情况下,随着金融竞争的加剧,这一点显得更为突出。当前,提高我国间接融资效率的途径应当是:深化国有产权制度的改革,明晰国有银行的产权关系,明确产权主体;加强和完善银行内部管理,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的现代业务素质;积极进行金融业务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增强在开放的金融市场上进行业务竞争能力;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商业银行业务活动的直接干预,为银行的经营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提高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降低国有经济对银行信贷资金的过度依赖。

(三)改善政府对投融资的宏观调控,建立有效的投融资风险约束机制和宏观调控体系

即便在金融市场放开的条件下,政府仍有必要采取经济、法律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投融资活动进行宏观调控,但这种调控必须保证市场机制的基本调节作用,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的。

在整体宏观调控体系中,政府应当以预测性、指导性的投资总量计划引导各类企业的投融资行为,通过货币政策、手段调节社会的信用总量。政府在退出竞争性项目投资的同时要加快培育为投融资主体服务的市场中介机构,促进信息的公开传播,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为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使投融资行为符合市场需要和产业发展规律,实现责权利的统一。

(四)深化银行体制改革,建立能够适应金融市场开放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和体系

首先,从外部条件和政策方向上给予商业银行真正的经营自,包括补充资金的自、发展机构的自、贷款决定自以及融资方式的自,促进商业银行向主动型和市场化的投融资业务发展。其次,从银行的内部改革及经营管理方面:商业银行要提高业务发展的技术含量,最大限度地挖掘产出潜力,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使其充分适应新技术应用、新产品的开发和经营管理方式的需要;按照经济效益原则,跟踪市场变化,灵活调整经营策略,实现富有效益含义的经营领域的置换和银行价值的最大化。

直接融资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篇7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创新;资本市场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新世纪房贷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为开端,随后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其影响程度波及全球。美国破产的中小银行有十多家,随着雷曼兄弟面临破产,美林公司即将作价440亿美元出售给美国银行,aiG深陷财务危机,再加上此前轰然倒塌的贝尔斯登,美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已经出现松动。而次贷危机的影响远未结束,相反,由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向金融市场蔓延、实体经济辐射的趋势。全球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遭遇到了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大的危机。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美国金融制度长期存在问题,最终积累的结果,这些制度包括金融监管,创新等。次贷危机的发生,让我们看到,美国做为全球最成熟和发达金融市场在金融危机面前变得如此脆弱。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处在艰难的转型期,次贷危机不仅加剧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也使中国资本市场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与考验。在应对次贷危机所带来的影响的同时,应该吸取此次危机的教训,得到启示。使我国金融改革平稳的进行,以确保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一、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次贷危机形成

20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政权掀起了“新自由主义”潮流,推动金融自由化。1980年《银行法》废除了Q条款,逐步实现利率自由化。1999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新法案的实施结束了已经实行了66年、对金融业进行严格分业管制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新法案最大特点是放宽对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的限制,允许各金融机构可以跨行业经营各种金融业务,废除了银行不能直接经营保险、证券业务的禁令,扩大了银行的经营范围。新法案成对美国的金融体系及国际金融体系有着重要的影响。金融经营模式的“分业管理”被打破,“混业经营”成为了一种趋势,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由于允许各金融机构的业务交叉、相互渗透,多元化的金融机构纷纷出现,直接或迂回地夺走了银行业很大一块阵地;再加上银行业本身业务向多功能、综合化方向发展,同业竞争激烈,存贷利差趋于缩小,使银行业不得不寻找新的收益来源,改变以存、贷业务为主的传统经营方式,把金融衍生工具视作新的利润增长点。

   2000年以来,美国国内的金融创新活动大大增加。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和“9·11”事件后一直到2005年5月,美国短期利率一直处于3%以下。在长时期的低利率环境下,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房地产经济业的发展。美国的房地产业成为了拉动美国经济的重要引擎,同时,也推动了贷款证券化的迅速发展。

   次贷证券的形成是以次级贷款的债权为抵押,整合、分割、编制成一系列的证券化商品,并通过层层分割、再打包、评级、衍生出更多的金融产品。由于次级抵押贷款的利率比一般贷款高2%~3%,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放贷机构不顾替在的风险,发放大量的次级贷款,最终形成巨额的次级证券。美国国内的资产泡沫化现象越演越烈,2005年美国金融相关率为381%,2006年达到401%,金融规模远远超过实体经济所需。美国的巨型金融机构大肆使用创新技术,创造出大量的金融衍生商品,形成了一个远离实体经济的“虚拟的金融世界”,如图1所示。

   为了抑制经济过热,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美联储2004年开始大幅上调基准利率。截至2006年6月,连续17次加息,联邦基准利率从1%提高到5.25%。与之相对应的是住房抵押贷款的还款压力陡增,违约率的持续上升,相应地,消费者信心丧失,房地产的价格开始大幅下滑。最终次级抵押市场出现丧失抵押品赎回权和拖欠还款比例增加,导致次贷危机的发生,如图2所示。

   二、次贷危机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一)对我国银行业的直接影响有限

由于资本市场还没完全开放,中资银行的国际化战略程度不高,对于投资国外债券缺乏积极性,更重要的原因是中资银行在于国内市场提供了稳定的利差收益。中资银行较为单一的盈利模式决定了其收入较为稳定,也不易受国际大背景影响。根据公开批露的信息,截止到200年末,涉及次贷相关产品的国内银行有中行、工行及建行,持有的总额分别为49.9亿美元、12.26美元、10.62美元。而中行2007年的税后利润为560.29亿人民币,即使次贷资产全部损失,也不会出现亏损。而工行和建行的次贷产品投资额有限,截至2007年末,工行次贷的拨备比例约30%,建行约40%。另外,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投资的次贷相关资产的信用评级均较高。其中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均投资于aa级及以上的资产,而中国银行也在a级以上。可以看出,次贷危机对国内银行的影响是一次性的,不会对以后的公司运作产生深远影响,如表1所示。

   (二)我国股票市场发生剧烈震荡

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与人们的心理预期有着紧密的联系,尽管我国股票市场相对封闭,但随着国际资本流动性的日益增强,国际资本市场的波动对我国股市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股票市场不能独善其身,而且还成为了全球跌幅最深的股票市。由于次贷危机影响全球,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严重,市场对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不足,加上中国股票市场近两年涨幅较大,上证综脂从2007年11月份最高的6124.04点开始调整,一直到2008年10月份的1771.82点,跌幅达71.07%。由于次贷危机过程中,金融机构损失较大,其股票成为资金大规模减持的重点。国外金融股价格大幅下降使国内投资者对国内金融股信心下降。虽然国内银行在次贷危机中损失不大,但在这次调整中,金融板块调整幅度一直引领大盘的走势。工行、中行、建行股票的跌幅也超过了60%。另外,香港作为开放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对其影响是直接的,而香港股市中有大量内地上市公司的H股,香港股市的下跌必然通过比价效应引起内地a股市的下跌。

直接融资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篇8

一.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协调发展的意义

1.完善的金融市场要求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协调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质量高度依赖于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存在发育完善的金融市场可提高资金融通效率,降低融资成本,使资金流向高效率的经济部门,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促进经济的高效快速发展。金融市场的发育是否完善,不仅依赖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各自的发展状况,而且依赖于二者的关系是否协调。金融市场是一个整体,作为其组成部分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又具有各自的服务对象和市场工具,发挥着不同的职能作用。

货币市场一般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下的短期资金融通和借贷的市场。其职能在于提供短期流动性和调剂寸头盈余。存在发达的货币市场有利于市场参与者解决经济活动中收支脱节的矛盾:借款人在货币市场上可获取资金,满足季节性和短期性资金需求;放款人则可利用货币市场进行资产的流动性管理,平衡放款的收回额和新增额,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货币市场还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的重要场所,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效果,都会立即在货币市场上得到反映。货币市场在传导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意图,发挥利用货币政策手段调控经济运行上,具有重要作用。在发育完善的金融市场中,分析货币市场状况的变化还有利于借款人和放款人根据自己对长期利率的预测,来决定参与资本市场的时间。

资本市场一般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金融工具的交易市场。人们利用资本市场主要是为获取扩大生产经营所需的长期发展资金。此外,资本市场还具有调动储蓄资金,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建立富于竞争性和清偿性的金融体系和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完善的金融市场中,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缺一不可。二者都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任何一部分发育不完善、运作不规范,市场参与者在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流动性问题都难以解决,因而直接影响经济运行。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个市场的完善,互以对方的完善为前提,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一方面,货币市场是资本市场的基础,资本市场的运作离不开货币市场提供的服务和短期资金的调剂。一般来说,资金进出资本市场需要通过货币市场才能实现。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发育是否完善也直接影响货币市场的发展。没有健全的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上剩余的的短期资金就不能通过正常渠道流人资本市场,转化为长期资金。由于资金的逐利性,这部分资金就会在缺乏规范管理的情况下,通过不正当的渠道流向发育不完善的资本市场和回报率高的投资领域,这极易诱发较大的金风险性事件,造成金融市场振荡,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也将阻碍货币市场的稳定发展。

在目前的条件下,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就是在推进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注意相互间的协调配合,以促进金融市场整体功能的发挥。

2.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我国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方式正在进行重大变革。变革的重要内容是由直接控制转向间接控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十分迅速,银行之外的金融机构创造的信用量不断扩大。为此,直接控制形式的货币政策实施方式,已不能有效地调节整个社会的信用规模和利率水平,失去了对经济和金融的有效调控作用。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客观形势要求,中央银行为保证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必须将直接控制方式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转向间接调控方式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

间接调控方式的货币政策工具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发挥作用的。它通过市场影响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非金融机构的行为,使社会资源的配置状况和信用总量发生变化,实现用货币政策手段调控宏观经济与金融运行的目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利用间接调控方式实施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存在一个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相互协调的完善的金融市场。一方面,由于完善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能够灵敏地反映市场信号,中央银行根据其反映的经济和金融运行状况,并结合其它宏观经济指标,才能制定出特定时期内的货币政策实施方案。同时,中央银行还要在货币市场上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操作。

另一方面,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只有通过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才能传导到实物经济部门,发挥调控经济和金融运行的作用。如中央银行通过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吞吐国债,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储备的松紧,进而导致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上述变化从成本和流动性两方面影响商业银行的放款行为,导致银行贷款利率的变化。

同时,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还促使投资者通过证券二级市场,进人或退出资本市场,导致资本市场上资金量变化。资本市场上供求关系变化促使证券价格变化,即资本市场收益率变化,也将进一步导致证券发行利率变化。最后,银行贷款利率和证券发行利率变化直接影响市场参与者的资金需求和投资行为,使社会货币供应量发生变化,并最终导致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变化。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两个重要环节,存在发育完善和协调发展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才能保证货币政策操作的效果。中央银行要有效地在货币市场上进行货币政策操作。首先只有货币市场发育规范,并且有一定的深度,才能保证中央银行干预市场的行为不造成巨大的振荡,商业银行才能根据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市场操作导向调整其经营行为和资产结构,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通过市场传导出去。其次,只有货币市场发育规范,并且有一定的深度,才能保证中央银行市场的行为不造成巨大的振荡,商业银行才能根据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市场操作导向调整其经营行为和资产结构,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通过市场传导出去。其次,只有存在规范发展的资本市场,才能将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市场传导的政策意图传导到社会上去,影响社会各方面的储蓄和投资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最后,要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发挥作用,还要求理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关系,只有两个市场之间存在正常的、规范的资金流通渠道,才能保证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顺利进行。

3.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抑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改革17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靠投资的高速增长支撑的,而投资的高增长,则主要是依靠银行的各项新增贷款的高增加来维持的。目前,尽管我国已在大多数生产要素的流通和分配领域基本实现了市场调节,但在作为一种重要生产要素的资金的流通和分配领域,计划手段还发挥主要作用。

由于近年来对作为直接融资的证券融资限制较严,有价证券余额增长缓慢,使绝大部分社会闲散资金只能存在银行,并通过计划手段来运用,造成间接融资在我国融资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在间接融资中,信贷规模和信货指标在控制银行贷款的总量和投向方面仍然发挥重要作用。这就阻碍了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使企业难以在银行之外寻求短期流动资金和长期发展资金,造成国有银行不仅要保证国有企业的流动资金供应,而且要为企业长期发展提供主要资金来源。

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低利率政策和投资政策极大地刺激了企业的资金需求,使企业不管效益好坏、代价多高都敢要贷款。这种状况,导致了信贷规模失控,制约了资金的使用效益,造成了大量银行不良资产,是诱发通货膨胀、形成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原因。

控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尽快改变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衡的局面。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积极发挥市场机制在引导资金流向和优化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转变单纯依托货币供应量的扩张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局面。

4.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完善我国信用体系。目前,虽然我国已建立了以银行信用为主,多种信用并存的信用体系,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的滞后却严重制约着信用体系的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信用之外信用发展程度很低,商业信用发展缓慢,有价证券发行余额在信用总量中的比重还非常低,我国贷款以外的信用总额与货币量ml的比率1995年仅为21%,与货币量加准货币的比率为12.5%,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的基础。商业信用基础薄弱,致使经济活动中的债权债务关系不能契约化,信用不能票据化,担保、抵押、押汇、信用证、承兑、贴现等业务不能广泛推开,从而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造成银行信贷资金沉淀,直接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率。信用体系不健全,阻碍了票据市场的发展。企业难以运用规范化的信用凭证进行直接融资。目前企业间惯用的口头承诺和挂账信用,没有法律保障,直接造成企业间三角债的形成。票据市场发展滞后,企业难以运用票据贴现来解决其在生产和流通环节中出现的供求梗阻问题,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难以纳入银行信用的轨道,银行对企业的资金运用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有利于拓宽证券等信用渠道,培育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强化信用观念,开发运用多种信用工具,提高金融深化程度,加大社会资金来源中的非货币性比重,是健全我国情用体系的重要途径。

5.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手段,利率市场化是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体目标要求的改革方向。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有利于培育市场化的利率生成机制和合理的利率结构。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国债,直接引起银行准备金数量和基础货币的松紧变化,进而引起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化。由于短期国债收益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替代品的比较,因此国债利率和其他货币市场利率也随之变化。货币市场利率的升降引起经济发展的冷热变化。市场参与者通过在二级市场上对包括政府债券在内的证券替代品的比较,以及对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的预期,来调整自身的投资行为。投资行为的变化影响长期证券的收益率和资本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进而影响长期利率的生成。根据资金使用期限的差异,在市场因素的作用下就会形成一个合理的利率结构。

总之,存在协调发展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中央银行的行为才能通过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和证券收益率,导致资金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规范流动,并通过影响长期利率和资本市场影响人们的投资行为。在市场经济国家,股价指数作为一个重要的国民经济先行指标,其变化深受货币政策操作的影响,原因就在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存在紧密的联动关系。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相互分割,关系难以协调,中央银行的间接调控行为就不能通过利率的变化导致资金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的规范流动,也不能形成合理的利率结构。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就难以推进。

二.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

直接融资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篇9

[关键词]证券市场;金融体系;融资效率

[中图分类号]F8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8-0029-03

证券市场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改革开放,尤其是1990年沪深两大证券交易所建立以来大力发展证券市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证券市场的发展,必定会对我国金融体系融资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1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现状

1.1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

证券市场是有价证券发行、流通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组织与管理方式的总称,具有发现价格、变现套现、再融资、“晴雨表”等功能。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和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证券市场应运而生,成为推动所有制变革和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力量。证券市场发展历史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78—1991年),证券、证券交易和证券交易所在我国陆续出现,1990年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成立,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初步成形;第二个阶段(1992—1997年),B股市场建立,深沪证券市场由地方性市场向全国性市场转变,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奠定了我国证券市场两家全国易所并行,a、B股并存,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统一监管这一格局。第三个阶段(1998年至今),《证券法》的颁布、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股权分置的启动,我国证券市场制度进一步规范,投资者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进入了全流通时代。

1.2我国证券市场取得的成就

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但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总体来讲,我国证券市场在认识上实现了由尝试到积极推进、稳定发展的飞跃;参与者实现了由党员带头到全民炒股热潮的变化;空间上实现了由地区性市场发展为全国性市场的快速发展。

具体来说,2007年年底,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已经有1530家,a股股票市场总股本达到16954.7亿股,其中流通股本4910.22亿股;股票总市值已达到32.71万亿元人民币,流通市值达到9.31万亿元人民币;投资者开户总数(包括a股、B股、基金)为13887.03万户。而截至2011年年底,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已有2107家,a股市场总股本达到36095.52亿股,其中流通股本28850.26亿股;股票总市值已达214758.10亿元人民币,流通市值达到164921亿元人民币;投资者开户总数(包括a股、B股、基金)为14050.37万户。数据来源:中国证监会2007年12月快报,2011年12月快报。

债券市场也得到初步发展,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债券品种和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交易方式不断完善。目前,交易所债券市场的上市品种主要包括国债、企业债、公司债、资产证券化产品。

2证券市场的发展对金融体系融资效率的积极作用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和基础制度建设的不断推进,它的各项功能逐步发挥,推动了金融体系改革,促进了金融市场融资功能的有效发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2.1金融体系融资效率的含义

融资方式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其效率主要体现在交易效率和配置效率两个方面。前者是指该种融资方式以最低的成本向投资者提供金融资源的能力;后者是指将最稀缺的资本分配给能进行最优化生产的投资者的能力。从企业融资的角度,一个经济体的金融体系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为企业直接融资服务的资本市场即证券市场和提供短期金融服务的间接融资体系即银行体系。所以金融体系的融资效率是指金融体系作为企业与个人的投融资场所,其融资功能发挥的有效程度。

2.2证券市场的发展扩大了直接融资比例,改变了金融体系的融资格局直接融资程度的高低体现了金融体系融资效率的高低。先前,由于我国经济的资金配置体系长期依赖于间接融资的银行系统和国家财政的专项配置,导致我国金融体系的融资效率十分低下,资金未能得到有效的筹集与投放,严重影响了整个经济的可持续、有效发展。证券市场的发展,改变了我国企业长期以来单纯依靠内部积累和银行贷款的单一融资模式,使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筹集资金,使企业的融资方式呈现多元化,融资结构得到改进和完善。直接融资方式的大力发展,改变了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格局,促进了整个金融体系融资效率的提高。

2.3证券市场的发展促进了资本的优化配置,改变了整个金融体系格局我国的金融体系属于银行主导型,造成了大量资金聚集在银行系统中,未能充分流动。同时企业融资只能以间接融资为主,极大地制约了金融体系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证券市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一局面。

一方面,证券市场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等有价证券把社会上分散的资金转化为长期资金,为企业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提供长期资金来源。证券市场上频繁的股票交易,不仅使增量资产接受市场调节,而且使存量资产进入市场进行调整。运用证券市场配置资本,把资金引导到稀缺部门,有效地避免重复建设。另一方面,证券市场的发展,从银行分流出一部分资金,以直接投资的方式满足各类企业的资金需求,减少间接融资的比例,为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与上市,实现行为机制与理念的改变提供了前提条件,从而有利于政府权力在资本市场的收缩,使资本的配置效率更高。

仅2007年,我国就有123家企业发行上市,包括再融资在内的股票筹资额达7791.56亿元,股票融资与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比例突破20%,这表明我国金融体系格局已有变化。

2.4证券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创造条件,提高了金融机构资金运用效率证券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创造了条件。中国主要的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上市引进包括外资和民营资本在内的各方资金,提高了资本充足率、实现了产权主体多元化,并改善了公司治理结构,增强了商业银行的融资能力。

此外,证券市场的发展也为银行和保险等金融机构提供了多元化的资金运用渠道。长期以来,存贷利差是中国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从国际发展趋势上看,商业银行已经从以存贷款业务为主的传统业务领域转向以中间业务为主的现代业务领域。证券市场的发展为银行提供了具有高附加值的业务,如基金代销、托管等,拓宽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范围,增加中间业务收入;银行通过投资于国债、企业债等固定收益产品,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3证券市场发展的不足加剧融资风险

证券市场的发展改善金融体系融资格局,促进资金优化配置,提高了融资效率;但由于证券市场目前存在的一些缺陷,加深了金融体系融资的不稳定性,造成风险加剧现象。

3.1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提升了金融体系的融资效率,但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了以下几个问题:①证券市场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其市场规模不大,证券投资者不多,我国股市总值占GDp的比重较低,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较大差距;②资本市场主体缺位,企业主体地位非常脆弱。投资主体主要是个人,其投资的质和量均较低,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比重明显不足;③市场分割,整体性差;④制度不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存在信息公开不够,具有较强随意性和主观性。

3.2证券市场发展中的缺陷加剧了融资的波动性

证券市场价格波动通过财富效应和企业投资效应对经济产生影响,股市的暴涨暴跌加剧了经济周期的波动性,当股票价格上扬时,企业的净资产及担保价值上升,银行的不良资产下降,债务人还贷能力增强,债权人对于债务人的信贷约束会相应放松,投资活动会随之变得活跃,反之,则趋于萎缩。证券价格的频繁变动导致资金成本和收益具有多边性,从而加剧了金融市场的融资风险。

资本市场不断出现的失信、违法行为破坏了整个社会的诚信与法制建设。证券市场是人们物质利益充分体现的市场,自中国证券市场诞生以来,“8·10”事件、“327国债期货风波”、“琼民源事件”、“银广厦事件”、“大小非”违规减持事件等违法违规事件曾出不穷,使广大投资者对整个市场,包括政府产生强烈的不信任,加剧了金融体系融资的风险。

4积极推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促进金融体系融资效率提升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证券市场的发展对金融体制的改革、金融体系融资效率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加剧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深化了金融体系融资风险。但对金融体系及融资效率的积极影响是主要方面,我们不能因为一些不利影响而对努力发展证券市场产生怀疑,放慢甚至停下发展证券市场的脚步,我们要做的是强化市场建设的基础工作,努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发挥证券市场的积极影响,减少和消除其不利影响,推动金融体系稳健发展,提高资本市场融资效率。

参考文献:

[1]贺强,陈高华,曾琨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金融,2008(21).

[2]楚天辉.中国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融资效率的评价[D].青岛: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百度文库.谨防我国金融体系出现“融资功能衰竭”风险[eB/oL].[2006-3-6].http:///new/287%2F293%2F346%2F2006%2F3%2Fli0804775316360021351-0.htm

[4]陆家骚.民营企业融资问题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J].南方金融,2004(2).

[5]易云鹏.浅析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12).

[6]刘奇杰.浅析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及其战略发展[J].金融观察,2011(9).

[7]徐可达.融资方式的效率比较[J].武汉金融,2003(4).

直接融资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篇10

关键词:证券市场;发展;金融体系;融资效率

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体系一直是以银行为主体,国内融资也以间接融资为主。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出现和发展,这一现状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国内证券市场的高速发展,直接融资比例不断提高,证券市场对整个金融体系及其附带的融资效率的影响日益增强。虽然从现实看,我国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重大改变,但是越来越多的事实都表明,证券市场的不断成长正在从根本上推动整个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发展。

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我国证券市场的起步阶段大致为1980-1990年间,最初表现为国家信用的恢复,证券的形式也以国库券和各式金融债券为主。在这一阶段,我国的证券市场和整个金融市场一样,主要依托于中央银行和几大国有商业银行,表现为银行主导型的局面。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相继成立,标志着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证券市场正式建立。此后,我国的证券市场开始步入高速发展时期。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各类创新和制度变迁层出不穷。

二、证券市场的发展对金融体系和融资效率的影响

1.证券市场的发展对金融体系的影响

从概念上讲,金融体系是一个经济体中资金流动的基本框架,它是资金流动工具、市场参与者和交易方式等各金融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在现实中,金融体系是一个包含金融部门、金融市场、融资模式、监管体制等多个相互关联部分的组成集合。证券市场作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发展证券市场对金融体系有以下几点影响:

(1)证券市场的发展是完善金融体系的重要措施

在现达的市场经济中,证券市场是完整的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金融市场的角度,金融体系中除了包括短期货币市场、中期银行借贷市场,还必须包括长期的资本(证券)市场;从融资模式的角度,金融体系中除了要有以银行借贷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模式,还应包括以证券市场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模式。长期以来,证券市场以其独特的方式和活力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多方面影响,在筹集资本、引导投资、配置资源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证券市场的发展已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而且证券市场在本国的金融体系中也已颇具地位,而对于以我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证券市场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发展证券市场是完善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措施。

(2)证券市场的发展拓宽了金融体系中的融资渠道

在现实中由于不同国家之间金融制度差异较大,目前主要存在着两种金融体系:一种是以法德日为代表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另一种是以美英加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此外,也有一些国家的金融体系介乎于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之间。这两种形式的金融体系各有长短,很难比较出它们之间的优劣。从实际情况看,我国的金融体系具有典型的“银行主导型”特征,在1997-2010年间,我国的银行贷款占到全社会融资总额的80%左右1。社会融资渠道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客观上会导致单一的融资结构,削弱金融体系的弹性。但是法德日等国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之所以能够高效运转,得益于它们国内相对发达和完善的银行体系。然而现实中,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采用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国家或者偏向于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国家并不拥有像法德日等国一样发达和完善的银行体系,在它们国内,银行难以完全满足整个金融体系的融资需求,融资缺口仍然大量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证券市场可以拓宽融资渠道,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通过证券市场来弥补银行体系遗留下的融资缺口。

(3)证券市场的发展推动了国内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过渡

长期以来,我国的银行主要依赖于存贷款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资金运营效率较低,银行同质化经营的现象明显,极大地牵制了国内银行业整体的发展。证券市场的发展会提供更多的投资渠道及金融创新的机会,能会推动国内银行业的业务转型,促进高附加值的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自2006年以来,国有银行的上市步伐明显加快,上市银行资本实力大大增强,资产负债情况也显著改善。银行成为公众公司后,证券市场的监督功能使银行的治理结构明显好转,大量呆账、坏账得到消化,内控机制也逐渐建立起来。事实证明,我国银行业的改革与证券市场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4)证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降低金融体系的风险

传统上,一元化的金融体系使银行体系承担了几乎所有的金融风险。储蓄加大了银行利息成本,使得银行被动对外放贷,以降低成本压力,获得更多利润,其结果将使银行集聚大量的坏账风险。同时,也使得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大大降低。另一方面,银行自身的投资渠道相对较少,银行很难以投资的方式分散高储蓄的风险。从上市银行的财务报表里可以看出,存贷利差仍是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这样的运营模式使得银行难以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明显较低。而证券市场的发展则有利于改变银行体系高风险的现状:一方面,大量企业通过直接融资方式分流了银行贷款,证券市场为银行承担了部分坏账风险;另一方面,证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增加银行的投资品种,便于银行业突破资产结构单一的局限,实现资产的多元化组合,保障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赢利性。

2.证券市场的发展对融资效率的影响

融资的过程不仅是筹资者选择融资方式、利用融资工具吸收社会资源流入的过程,也是资金的重新配给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融资效率包括筹资效率和配置效率,前者是指该种融资体制以最低成本为投资者提供资本的能力,而后者则是指该种融资体制能否将稀缺的资本投入到使用最高的用途上去”2。筹资效率又可以通过筹资的便利性及筹资成本来衡量。筹资的便利性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融资渠道。证券市场的发展能不断拓宽融资渠道,从而提高融资效率。

就筹资成本而言,由于登陆证券市场需要耗费大量的上市费用,而上市后公司经营层还要受到股东的硬约束,面临分红派息的压力,并且由于债务融资又具有避税作用,传统观点都认为以银行借贷为代表的债务融资的成本要低于证券市场上的股权融资成本。然而就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国内的企业明显具有上市股权融资的偏好,这一点也得到了国内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识。这除了因为通过股权融资企业可以长期、稳定,甚至无限地占有资金外,国内股权融资的成本也未必会高于债务融资。按照现行的法律法规,我国发行上市的证券承销费一般不超过融资额的3%。从2000年到2005年,整个上市成本一般不会超过融资额的5%。而当时,在香港主板上市连承销费在内总费用可达到筹资金额的20%左右;在香港创业板上市,这一比例大约为10%至15%;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上市全部费用也占到总融资额约10%。因此,从公开数据看,我国内地上市成本并不算高,如果考虑到资金的使用期限,上市成本甚至要低于同期的银行借贷利率。所以从整体上看,证券市场的发展从拓宽融资渠道和降低筹资成本两个角度都提高了筹资效率。

再从配置效率的角度看,证券市场的发展也有效促进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要完成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证券市场和银行体系虽然都具备这一功能,但是从转化的效率上看,证券市场要明显高于银行体系。银行借贷属于间接融资渠道,资金在从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中,需要经过银行这个中介机构,而证券市场属于直接融资渠道,通过证券市场资金可以直接从储蓄转化为投资。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信用制度不完善等情况,银行体系在实现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过程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现象大量存在,经常会出现银行将其吸收的大多数存款贷给资金雄厚、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而大量最需要资金的中小型企业却难以获得银行融资。证券市场虽然也受到社会信用制度的约束和影响,但由于其股权性融资的特征,所以不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对证券市场的负面影响要小得多。并且,证券市场的出现和发展还能自发地、积极地引导资金流向一些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产业。所以,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证券市场的发展无疑极大地提高了配置效率。

三、结论

不管是从理论,还是从实际情况看,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对完善金融体系、提高融资效率都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新兴的证券市场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但是还应看出,我国的证券市场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证券市场还逊色许多。我国证券市场还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例如失衡的证券市场的构成和规模、低效的证券市场运作、不成熟的投资行为和理念等,这些又反过来会影响金融体系的安全和运行效率以及融资效率;此外,任何事物都有着其两面的属性,证券市场的发展的确有着许多积极的作用,然而如果证券市场盲目、畸形或者过度的发展也会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更多新的风险,降低社会的融资效率。因此,我国在改善证券市场缺陷,弥补证券市场不足,积极、有序推动证券市场发展的同时,还要确保证券市场发展的稳健和适度。(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商学院)

注解:

①陈雨露.中国金融体制的发展趋势[J].中国金融,2011(22).

②刘海虹.国有企业融资效率与银行危机相关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0(3).

参考文献:

[1]丁淼.融资融券[J].股市动态分析,2006,(33)

[2]巴曙松.融资融券:激活市场的创新举措[J].金融博览,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