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经济背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3:25

当今世界经济背景篇1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法;调整;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全球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国际经济法正在保障着每个贸易国家的权益,让国际市场变得公正公平。国际经济法不仅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加受到了内部环境的改变,国际经济法在全球经济发展的今天,不断的需要去适应内外部的改变来加强国际间的贸易关系,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公正交易。在全球经济变得越来越发达的同时,贸易自由化也随着发展起来,各种类型的经济贸易,市场活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自由的发展,同时也相互吸引。国际经济法在这种发展状态下,变得越来越发挥作用。金融、投资、贸易等相互促进,相互吸引,带来的国际化的合作与竞争,给全球经济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状模式。全球的经济已经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的亲密,但每个国家都希望自身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国际经济法就起到了一个保护者的作用。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法的调整

(一)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调整

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国际间的投资的频率来自于一个国家对另外一个国家的投资密切程度,越密切的国家之间的投资也会非常频繁,紧随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也会增多,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随之而来。国际间的贸易通过货物和服务来进行,贸易的规模和领域决定了国际间的贸易程度,同时也对全球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从宏观的层面上,可以看到国际投资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生。如果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不协调的话,会产生很多国家与国家之间利益的不均等现象,也会造成许多的贸易问题,所以,对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进行调整,可以改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并且有效的调整国际贸易所处的环境,让国际投资变得更加的顺畅,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国家之间的贸易。

(二)国际贸易与国际大环境之间的调整

在全球经济发展态势呈现稳步增长的时候,国际贸易环境是一个优良的贸易环境,但是,在经济出现低落萧条的时候,国际贸易环境会变的非常的险峻,调整国际贸易和国际大环境之间的关系迫切需要。国际贸易和国际大环境之间的联系已经密不可分,现在许多国家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已经拥有了160个成员国,这些国家选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为了保障自身在国际大环境下进行国际贸易的权益和自身的利益不受侵害。在世界贸易组织的保护下,尽管国家之间的贸易绝大部分都是自由化的,但是还是有些不和谐的事件经常发生,给国际大环境造成干扰,所以调整好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与国际大环境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不仅促进世界贸易和谐,并且加快世界经济的发展,使得全球经济朝稳步的发展趋势。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法的发展

(一)国际经济法稳定国家利益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非常密切,经济往来频繁,未来发展也将变得更加顺畅。世界经济发展迅速的态势下,各国在都追求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在国际经济法的制约和保护下,各国追求利益的方式变得正规合理,也促使很多以往不正当获利的国家变得正规起来。国际经济法保障了国家之间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往来的安全,使得国际经济保持了较高的秩序,国家之间的国际竞争也变得更加的公平公正。

(二)国际经济法保护了国家权力

当今全球发展快速的状态下,国际经济竞争非常激烈,许多国家会因为追求更高的利润,而行使一些不正当的行为来侵害另外一个国家的利益,在国际经济法的保护下,如今的国际贸易之间,大部分不存在这类现象。国际经济法保护了国家的正当权利,不受其他国家的损害。在市场秩序稳定的今天,国际经济法站在一个公正的立场,保护着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利益,维护着世界贸易的和平,推动着国际贸易向正义的一方前进。

当今世界经济背景篇2

杭州g20峰会会议精神学习思想汇报范文(一)

敬爱的党组织:

8月15日,中国外交部正式对外,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将于9月4日至5日在浙江杭州举行,中国国家主席将出席并主持峰会。瞩望20天后即将举行的10多场峰会活动,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愿景呈现在人们眼前。

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是今年中国最重要的主场外交,也是近年来中国主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峰会。中国为主办峰会付出了辛勤努力,中国领导人亲自推动各方达成共识,为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了重要的公共产品。

早在2014年11月二十国集团布里斯班峰会上,主席就郑重向世界承诺,作为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主办国,中国愿意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作出更大贡献、发挥更大作用。从2015年二十国集团安塔利亚峰会上主席发表讲话介绍杭州峰会总体思路和设想,到同年12月1日中国正式接任二十国集团主席国之际主席专门就杭州峰会发表致辞,再到今年以来主席多次就办好杭州峰会同二十国集团成员领导人进行沟通,杭州峰会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各方普遍认为杭州峰会集众智、聚合力,将为世界经济增长、国际经济合作、全球经济治理开创新愿景,提供新动力。

今年4月,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专门就中国主办二十国集团峰会举行了一次学术研讨会。会上,尽管各方学者在具体政策层面出现了不少技术性分歧,但在关键的一点上却取得了普遍一致杭州峰会是由正确的国家在正确的时间主办的一次二十国集团峰会。这种一致背后的原因在于,世界经济复杂多变、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国际社会亟须政策共识,而中国主办二十国集团峰会恰为收获这样的共识提供了引领。

杭州峰会的战略远见和雄心,体现在主题议题设置的方方面面。加强政策协调、创新增长方式更高效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强劲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包容和联动式发展影响世界经济的其他突出问题等重点议题,将促使各方聚焦世界经济面临的最突出、最重要、最紧迫的挑战,为国际合作明确方向。

对创新的高度重视即是一个突出例子。纵观二十国集团机制发展历程,中国将创新问题引入该平台,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创新。世界经济怎么了?又该如何实现想要的增长?这是中国办会时思考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从长远视角看,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动力转换、青黄不接的过渡期,单纯依靠财政货币政策的老路子走不通,新的增长点还没有形成。因此,各方越来越倚重创新来撬动新需求,形成新动力。中方倡议制定《G20创新增长蓝图》正是对这种普遍需求的有效回应,世界舆论寄望中国能够推动二十国集团成员在改革创新上达成共识,提升世界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

事实上,创新同样是当下中国经济的一个关键词。人们看到,在峰会主办地杭州,每1000人就拥有43.95家企业,仅今年上半年就有3.99万家新企业创立。上半年,信息经济在杭州GDp中的占比高达23.8%,而同期杭州经济增长率达到10.8%。这样的数字,这样的故事,在整个中国大地上生发、传递,汇聚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壮观景象。中国成就的世界意义有目共睹。日本富士通公司一位经济学家评论强调,中国在二十国集团平台上提出创新增长方式的议题是基于自身的实践,而非凭空而来。

举办一次成功、富有成果的杭州峰会,推动二十国集团发挥引领作用,这是世界对中国的期待,也是对中国的信心。

此致

敬礼!

汇报人:xx

日期:xx年x月x日

杭州g20峰会会议精神学习思想汇报范文(二)

敬爱的党组织:

G20杭州峰会具有深刻的意义。这次会议是在以下背景中召开的:第一,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恢复和增长乏力。比如,美国的经济增长稍有起色,但仍然不够稳定;欧盟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比较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债务危机的问题并没有完全得到解决,难民和恐怖袭击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日本经济一直在恢复增长和衰退之间挣扎,虽然日本民众对安倍经济学抱有很大的期待,但日本实际的经济增长率却令人失望,一直处于低位徘徊。

第二,由于各国的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一些国家企图借用所谓公平贸易、绿色环保、保护知识产权等名目扼杀自由贸易的原则,不断通过各种方式,保护并封闭自己的市场,打击对方国家贸易的进展。这种情况如果不遏制,新的贸易壁垒将不断以变种的形式出现,也会危害到整个世界贸易的局势,导致世界贸易总量下降。

第三,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的经济增长,也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石油、煤炭、钢铁、天然气、粮食等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普遍下滑,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新兴工业国家也面临国内经济结构的改善和调整,对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引领能力和贡献度正在下降,后续的增长动力严重不足。

在这种背景下,世界对本次G20杭州峰会充满期待。世界经济面临一系列问题,需要采取对策解决,需要提振信心,而这恰恰是G20杭州峰会的优势所在。第一,分享经验,提振信心。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长期较快增长,中国本身的成功经验有利于提振人们对世界经济的信心,中国可以通过G20峰会,分享这些有益的经验,促进全世界人民提高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

第二,制定务实、宏大的经济发展计划。中方正在同各方一道,力争打造G20杭州峰会十大成果,即制定创新增长蓝图,制定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制定结构性改革优先领域、指导原则和指标体系,制定全球贸易增长战略,制定全球投资政策指导原则,深化国际金融架构改革,创立三位一体的反腐败合作,发起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合作倡议,制定创业行动计划,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尽早生效。这样的增长思路和计划,有助于得到各国的普遍理解,更有助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稳定发展。其中的增长蓝图,贸易增长战略和国际金融改革,都有助于释放现有的经济能量,采取更开放的原则,促进世界经济整体的增长。

第三,G20杭州峰会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主题,抓住了当前世界经济的要害,如果能够落到实处,不仅是对世界经济未来发展的一种指导,也是促进未来5到10年间世界经济增长比较务实的路线图。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亟需创新经济的引领。这就需要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在改革创新中释放活力。联动是指首先要进行各国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包括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海运和河流运输、航空运输、油气管线、电力输送、海底电缆和通讯系统等,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体制和政策的互联互通,这样才能极大地缩减经济的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经济增长。包容是指让世界经济的增长,惠及到各种各样的国家,惠及到各个层面的人民大众,促进公平公正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G20杭州峰会将会显示出其对世界经济强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需要与会各方和相关国家与人民全力的支持和配合。相信G20杭州峰会能够产生长远和巨大的衍生效果。

此致

敬礼!

当今世界经济背景篇3

雷锋,以其巨大的精神财富济世,广为人知。助人为乐,钉子精神,螺丝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永世相传。

比尔•盖茨,以其巨额的物财富济世,广为人知。数以亿万计的美元用于救助贫困、灾场难、疾病、教育、环保等社会公益事业。成为当今世界穷人称道的偶像,富人仿效的楷模。

雷锋,是平凡而伟大的。盖茨,是伟大而平凡的。

雷锋,是东方的,中国的,姓社的。盖茨,是西方的,美国的,姓资的。雷锋,不认识盖茨,也没有学过盖茨熟悉的市场经济学、社会学、慈善事业学。盖茨也不认识雷锋,没有学过《为人民服务》等“老三篇”,没学过孔丘的仁与义,孟轲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然而,倘若雷锋今天还活着,并且有盖茨的巨富,他也会照盖茨的行为做的。倘若盖茨移民中国,他也会钦佩雷锋并向雷锋学习。

雷锋与盖茨,所生活的时代、国度、制度、文化背景均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种共同的人类背景、人性本质、人类精神内涵:贡献社会,舍己助人。

到底有没有普世价值?京华媒体曾经热议、争鸣。雷锋与盖茨,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了人类道德与社会文化中,确有一种普世价值存在。

至于,民主、自由、人权,普世价值也是客观存在的。63年前,联合国就制定并了《联合国人权宣言》,这就是当今世界上的一部政治性的具有普世价值的宣言。中国早已接受了,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有待落到实处。温总理一直强调这一点。胡总书记曾在美国回答记者问时,也明确肯定了这一点。先生也表示过,普世价值不是西方世界的专利,我们应理直气壮地承认它,并应写进十文件中。倘若果真如此,将是中国官方管理理念的一个大进步。若能尽快落到实处,积极推进社会管理改革,那将是人民企望的。

但若依然用“阶级”论来否定普世价值,这将是妄图维护某些握有资本与权力的少数人的某种特权的条件反射。这将不仅无济于事,反会引来危险。

当今世界经济背景篇4

吉林省通化市第十四中学134003:

历史,包罗万象从时间上看,贯穿上下古今,从空间上看,纵横世界各地;从内容上看,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历史知识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历史的发展是互为联系、因果相循的。世界的今天由世界的昨天演变而来,又必然走向未来。古是今的基础,今是古的发展。了解世界的昨天,在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世界的今天,迎接世界的明天。所谓比较,就是将同类事件、人物、现象进行鉴别,找出异同、分清正误的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历史教学中的比较法,有以下几种。

1.横向比较

通常是对同一时代不同国家间同类性质的事件或人物的比较如俄国彼得一世与中国康熙皇帝、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晚期美德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等的比较。通过比较,帮助学生区分个性与共性、本质特征与一般规律,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从而加深对各种事物性质、特点的认识,提同分析综合能力。

2.纵向比较

即对同一国象或地区先后出现的同类事件、人物的比较。如讲东汉的历史,可与西汉王朝的发展经历进行比较,讲隋末农民战争,可与秦末农民战争就背景、结果进行比较;讲美国南北战争,比较独立战争,明确这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对美国经济发展各自所起的作用讲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的富兰吉林·罗斯福,可与分别领导了独立战争与内战的乔治·华盛顿、阿伯拉罕·林肯比较,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冷战政策”,可与1823年的门罗主义,19世纪末的“大棒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金元外交”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历史事件的差异,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人类历史不断进步的规律性。

3.点面比较

即小环境与大背景比较。在讲述某一国家或地区历史的时候,联系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开阔学生的眼界,发挥历史教学古为今鉴的作用。

当今世界经济背景篇5

关键词:国际贸易;利益冲突;经济全球化

有利益往来就会有冲突存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中,各参与国都会优先考虑本国利益,贸易争端由此发生,国际贸易发展越是迅速,贸易争端就越频繁。在新时代形势下,我国要根据贸易争端具体特点,采取合理应对措施,才能确保我国在经济贸易争端中少受伤害。

一、经济全球化的涵义及其现状

1.何谓经济全球化

在当今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相互联系紧密,国家发展离不开与外界的相互依赖相互沟通,世界经济依然成为由不同国家组成的“大家庭”,民族、区域等界限日渐模糊,大家的联系更加紧密,这就是普罗大众约定俗成的经济全球化概念。

2.经济全球化的现状

生产的全球化,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产品已经不再是单一由某个单位或者某个国家生产的,它的技术和制造分别由不同的两个经济体来完成。

贸易的全球化,自给自足,自产自销的时代早已过去,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各国经济贸易的往来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金融的全球化,世界金融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同国家间的金融命脉与国际市场密不可分,互联网的发展,使全球经济的交流变得更加容易。

投资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发展至今,资本输出不再是发达国家的专利,发展中国家资本输出在国际中的地位同样不容小觑。

区域经济合作变得越发重要,各种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迅猛发展,区域间的沟通和交流也变得更加频繁。

3.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

经济全球化即是各国经济携手共同发展,全球市场日趋统一,各国纷纷打开国门,欢迎其他国家的经济注入,在世界经济市场的基本准则下稳步发展。美苏冷战结束以后,市场经济的形成,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二战以后,世界各国致力于建立健全的全球统一的市场经济规则,wto的出现标志着全球市场经济规则的基本形成。随着wto的成立和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也得到了相对稳定良性发展。

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争端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地区贸易保护主义的对抗使国际贸易争端愈发激烈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经济互动紧密,随着发展脚步的加快,发生经济摩擦的几率随之上升。经济联系越紧密,外来经济技术的注入,与本国的经济利益发生冲突,争端由此开始。近年来,全球性经济不景气,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发展迅速,长此以往,不仅对世界经济起不到恢复作用,更严重者还会破坏世界经济的正常发展。

许多国家内部经济已经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失业率上升,影响社会安定,在这样的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开始与经济全球化展开拉锯,国际贸易争端变得更加激烈。

2.国际贸易争端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

经济的迅速发展,贸易结构的改变,国际贸易争端已经不再局限于纺织品、汽车或信息技术方面,而是扩展到更多的行业,包括服务贸易领域、知识产权和投资等各方面。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经济的往来不再是单纯依靠货物的买卖,非物质业已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容小觑的部分,各国经济不断联系,间接投资越来越多,国际贸易争端的领域也在随着贸易的领域在不断扩大。

3.国际贸易摩擦日渐频繁

以我国为例,随着经济的发展,在2010年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经济体,但是,同时也是国际贸易摩擦的“重灾区”。发达国家不断出台针对我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政策,摩擦产品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加。例如:中国面临的反倾销调查、中美轮胎特保案、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中欧光伏产业贸易争端等。

不光是我国,发达国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也在不断上升,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争端也是由来已久。欧美之间贸易争端同样也是层出不穷,由此引发的制裁和反制裁斗争也是越来越激烈,欧美转基因食品的争端和欧美关于牛肉的争端也是轰动一时。

4.国际贸易争端的主要内容发生转变

最开始的国际贸易争端主要集中在削减关税壁垒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不断发展,国际贸易争端开始转变为拆除非关税壁垒。

这是由于之前的经济交流一直处于贸易自由化状态,争端也多出现在关税壁垒方面,而经济全球化发展至今,许多非经贸领域的接触越来越多,致使国际贸易争端的内容也在随着变化。

5.国际贸易争端的主体不再局限于发达国家之间

由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国际贸易往来多发生于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参与甚少,所以国家贸易争端也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解决贸易争端的规则也是由发达国家来决定。

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经济实力日趋增强,在国际贸易中也有了一席之地,这种情形下发生国际贸易争端,发展中国家的态度和意见也变得更加重要。国际贸易主体的变换,国际贸易争端的主体也不再是单由发达国家来决定了。

6.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国际贸易争端无可避免

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经济事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对比经济水平处于劣势,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势必引发国际贸易中发生争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对发达国家造成冲击,发达国家同样会加以防范,争端由此而起。

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不平衡同样是国际贸易争端的重要原因,正是由于经济水平的差异,各国的经济政策存在很大差异,国家贸易争端无可避免。

7.国际贸易中反倾销、保障措施等新措施不断出现

反倾销、反补贴措施是在wto的规则中允许的,也是维护公平竞争的有效手段,保障措施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实施的。这些措施的合理运用是不会对其他经济主体造成严重侵害的但是,有些wto成员国却着眼于自身眼前利益,违反国际义务,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无端生事,发起反倾销和实施保障措施,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

除此之外,所谓的技术壁垒也是不断出现,对进口产品进行种种限制,来保护本国经济,长此以往,不免引起国际贸易新的矛盾和冲突。

三、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贸易争端的措施

1.对外开放,保持对国际贸易争端的清醒认识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外开放的“走出去”战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已是大势所趋。国际贸易争端日趋激烈,但是身为wto成员国,中国必须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事业,对外开放的程度在也是决定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要想更好发展我国经济,就必须开放国门,加大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一定不要盲目乐观,时刻警惕西方强国的强权政策和经济掠夺,必须保持对国际贸易争端的清醒认识。

2.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国际经济贸易争端归根结底是各国之间的利益之争,在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面对利益冲突,最好的方式就是合作,减少争端实现共赢。

同样身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与其他发展国家的贸易冲突主要表现在分工定位趋同方面。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需采取产业升级或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合作的方式来减少贸易争端。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经济冲击,中国必须协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直接参与国际贸易的规则制订,才能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进程,规避国际经济贸易争端的影响,发展中国家争取应得利益,从而实现共赢。

3.发挥行业协会在避免和解决经济贸易争端中的作用

行业协会是一种民间组织,不受wto规则的直接管辖,不同于政府组织,也不同于任何企业单位,是介乎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特殊中介组织。

行业协会以其独特的身份参与国际贸易争端的解决,在避免国际经济贸易争端方面,它应对适当利用自身的特殊优势对争端进行调节。行业协会掌握着本行业许多重要的出口产品数据,其中包括产品价格等方面信息,还包括进口国对该行业商品需求的政府指令,行业协会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对可能出现的反倾销及时进行预警,有利于出口国作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另外,行业协会还可以对整个行业的信息、数据进行整合,为调查方提供本行业最全面最真实的数据,以供作出较为合理的决策。

4.完善我国产业救济体系

适当的贸易保护是在wto规则下允许的,成员国在自由贸易的背景下,可以根据时势对本国经济实施救济,救济手段主要包括反倾销措施、反补贴措施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

一个国家具备有完善的产业救济体系,也是为本国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而推行的,救济体系的完善可以有效遏制不必要的贸易争端,增强自身企业的竞争力,并使本国企业在贸易争端中占据优势。

我们国家要完善产业救济体系,首先要建立企业和政府间良好的沟通环境,政府任命专人对企业申诉进行受理和负责。其次,根据wto规则制订我国应有的反倾销、反补贴及保障措施,利用wto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优惠措施,对我国的产业进行相应保护。

5.培养本国专业的国际贸易人才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各行各业的顶尖专业人才到哪里都炙手可热。在国际贸易中,培养国际贸易专门性人才,严格上岗制度,让有能之士为我国在国际贸易争端中发挥他最大的作用。

这些专业的国际贸易人才,不光要懂得经济贸易,还有熟悉国际贸易的相关法律,并且熟练掌握外语沟通技能。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着许多层面的竞争压力,在国际贸易争端中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为杜绝在贸易各个环节出现差错的可能性,培养本国专业的国际贸易人才势在必行。

6.适当合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wto自成立以来,解决了数百起的国际贸易争端,其中涉及众多国际和地区贸易,wto争端解决机制一直为各成员国所信任和依赖。wto争端解决机制有其相应的规则和程序,我国作为wto成员国,同时也是经济和贸易大国,在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时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运用。

在贸易争端出现的时候不能盲目滥用wto争端机制,不能刻意采取报复措施,要以磋商为主、专家组程序为辅的原则去使用。国际经济贸易涉及国家众多,一旦伤和气便会得不偿失,采取适当合理的wto争端解决机制,争取大家共同协作,合作共赢。

四、结语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腾飞的舞台,但随着国际贸易日趋频繁和重要,复杂的国际贸易争端次数也随之上升,面对此情此景,我们必须正确清醒地看待经济全球化,对国际贸易争端作出积极防范和合理应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是与各国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密不可分的,要想合理解决贸易争端,需wto各成员国之间共同协商和努力,才能创造出更加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我国在面对国际贸易争端的时候,要积极发挥自身在国际中的影响力,保障本国利益,协同发展中国家,联合亚洲国家,共同应对国际贸易争端,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交流中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戴佩华.发挥行业协会解决国际贸易争端作用的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2(12):11-14.

[2]徐丽辉.国际贸易争端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J].冶金经济与管理,2013(5):22-26.

当今世界经济背景篇6

2012年7月7日至8日,首届世界和平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各方共赢:和平、安全、合作”。国家副主席出席了论坛开幕式并以《携手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为题致辞。强调,中国将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知识链接】

一、首届世界和平论坛在我国举行说明了什么?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世界各国人民都渴望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各国只有加强交流与合作,才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稳定增长,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

2.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给世界各国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一些严峻的挑战。面对当前形势,世界各国只有加强对话、深化合作,才能有效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

3.善于合作是时展的要求,有助于事业的成功。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只有加强合作,才能应对各种挑战,实现共赢。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不受影响,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凭自己的力量战胜这场危机。世界各国加强合作,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稳定增长,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关系朝着全面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方向前进。

4.中国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一个正在和平发展的大国,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在当今世界树立起了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大国的形象。首届世界和平论坛在我国举行,体现了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

5.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孤立于世界经济发展之外都不可能获得发展。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紧跟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6.稳定的国际环境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必备条件。

稳定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我国的发展,因此,我国应积极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保持长期和平与稳定,以促进国内改革与发展。

二、为了更好地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我国应该怎么做?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使我国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

2.坚持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开放是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3.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我国应与世界各国加强合作,促进交流,增进了解,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为了实现“各方共赢:和平、安全、合作”,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我们青少年应树立全球意识和国家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为祖国服务;用世界的眼光看问题,树立平等意识和参与意识;努力学习,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决反对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积极支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

【强化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首届世界和平论坛的主题强调“合作”,这是因为( )

①合作有利于共同进步与发展②合作有利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挑战,实现“共赢”③合作是时展的要求④加强合作就可以消除世界各国问的竞争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对首届世界和平论坛举行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

①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②体现了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③世界各国之间只有经济合作④体现了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强调,中国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这种大环境下,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 )

①树立全球意识和国家观念,提高自身素质②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积极参与国际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③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抵制一切外来文化④坚决反对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4.阅读上文“背景材料”部分,回答问题:

(1)和平发展道路的精髓是什么?(请用副主席的原话回答)

(2)我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3)请你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撰写两条宣传标语。

参考答案:

当今世界经济背景篇7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冲突;国际经济法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社会国际经济的必然发展趋势,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渐加强的社会背景下,各国要想在国际市场中占据竞争优势,就必然会采取一定的措施获取国际上的经济资源,国际经济冲突也自然无法避免。但是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维护世界经济环境的和谐稳定,仍然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国际经济冲突规避治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冲突损失,促使国际经济获得更好的发展,也带动本国经济的进步。

一、经济全球化面临的国际冲突分析

1、经济全球化的理念

经济全球化主要指世界相关超越国界的经济活动,借助于对外贸易、技术转移、相互联系和资本流动等方式而形成的全球性有机经济体。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具体来说,经济全球化包含着经济领域贸易、金融、投资等方面的全球化,即通过相应的经济活动促使生产要素和生活要求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最佳的配置。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各个国家为了获得相应的生产生活要素进行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际经济冲突产生。

2、制约国际经济的因素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社会背景下,对已经出现全球化趋势的经济加以干涉是导致国际经济冲突的必要因素。在各个国家政府部门的“有力参与”下,对相关经济施加相应的控制措施主要是通过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和法规来实现的,并且这些政策法规在保护本国经济的同时,也必然会对其他国家经济的双赢产生特定的干扰效果,从一定意义上看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经济的发展。首先,政府采取一定措施控制国内经济的主要目的就是应对国外经济对国内经济产生的干扰,保护国内经济免受国外经济的冲击。其次,政府管辖和非管辖冲突主要是一种对国外经济加以控制的法律模式,在政府和法律的双重限制下,对国内经济的自由化发展倾向加以扼杀。最后,经济领域的自由和限制一直存在于国际经济冲突中,对冲突的顺利解决造成一定障碍。因此,基于“国际间经济放宽和国家上加以控制”的原则,必须进行适当的经济改革,推进国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各个国家共同营造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

3、国际经济冲突

(1)管辖冲突。管辖冲突主要指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对相同的国际经济交往主体进行同时掌握和控制所导致的经济冲突,这一经济冲突的主要特点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同时享有对这一经济交往主体的主要控制权力,因此这种冲突在这本质上反映了一种权力行使方面的矛盾。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国际间存在着频繁的经济交往,管辖冲突也较为常见,是国际经济法所研究的范畴,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

(2)非管辖冲突。非管辖冲突与管辖冲突相对,具体指一个国家对国际上相关经济交往主体以及主体的各项经济行为行使独占性的管辖权力,并且在行使这一权力的过程中与其他国家产生利益层面的冲突。非管辖冲突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一个国家对相关经济主体的管辖行为是否与国际经济法或者国际经济义务相冲突是非管辖冲突的重点研究内容,非管辖冲突的存在不仅会导致国家间的相互限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国际经济法律关系,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

二、政府控制引发国际经济冲突的缘由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政府经济控制所导致的管辖和非管辖冲突在一定程度上都对国际间正常发展的经济、法律秩序造成了相应的冲击。受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层面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国家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加强了对自由主义经济的控制,极大地限制了自由主义经济的发展。虽然在国际相对自由的经济环境中采取一定的法律措施能够维护本国的经济,但是各国为了本国利益所制定的经济法律一般都以牺牲他国利益的方式来实现,与国际经济的整体发展态势相违背。此外,随着凯恩斯经济理论对世界经济管理的影响力逐渐削弱,货币主义逐渐成为新的社会潮流,主张政府部门放松对经济的控制,让经济在自由市场中稳步成长。从根本上进行分析,由政府控制所引发的国际冲突主要受到各个国家经济权益的驱动,并且相关研究案例表明,在行使国际经济法的过程中,经济原则实质上是各个国家维护其自身利益的借口。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利益全球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经济全球化反映的是经济市场、经营模式等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因此不能促使国际社会出现相应的非国家化发展倾向。为了稳定国际经济而设立的经济组织和相关条款并不会导致任何一个国家丧失一定的合法权力,反而能够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协调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要想规避由政府控制引发的国际经济冲突,就应该尊重国际社会相关经济组织所制定的各项条款,为维护国际经济的和谐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当今世界经济背景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增长政策调整国际货币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6-1770(2009)01-018-03

中国绝对不能低估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的严重影响。宏观数据表明,这种影响已经比较显著。经济先行指数都在持续下降。发电量从2008年6月份的同比增长8.3%,降到10月份的负增长。与此同时,煤炭和铁矿石,曾经一度很紧张的这两项重要物资都已经堆满库存。港口吞吐量直线下降。出口订单、工业产值也在明显下降。财政收入,2008年5月还是同比增长42.6%,9月是3.1%,10月又是负增长。这些指标表明,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已波及全球的实体经济,也对中国的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尽管如此,我个人认为,2009年中国仍然有把握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势头。当然,这个平稳增长并不意味着像2007年那样两位数的增长,这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本身不希望的,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也不希望如此。如果在当前世界经济金融动荡的局势之下中国能够保证8%以上的增长,那已经相当可喜,而这恰恰是中国追求的目标。

为什么中国经济在2009年仍然能够保持比较好的增长势头?理由如下。

第一,实体经济方面,特别是农业,2008年粮食又连续大丰收,而且创历史最高纪录。粮食丰收对于中国抵御世界经济衰退,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有利的,因为在资金比较宽松的情况下往往担心的是物价上涨。中国的物价指数中33%左右的权重是由食品粮食所组成。因此,粮食丰收为中国在采取反经济周期政策、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防止物价上涨提供了空间。

第二,尽管最近几个月来中国单月的财政收入增长直线下降,但从2008全年来说,由于上半年增长不错,因此全年可能还能保持接近20%的财政收入增长。与此同时,中国财政资金没有赤字,2007年是稍有盈余。与1998年相比,当时的财政支出规模占GDp的比例是12%左右,现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已经达到了20%左右。这意味着在反经济周期背景之下,中国政府的财力是雄厚的,中国有能力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拉动经济增长。中国没有赤字,意味着如有需要,完全可以适当地通过赤字,来确保经济的增长。如果财政赤字3个点,加上配套资金,大约有3万或4万亿资金可用于内需增长。所以,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之下,中国政府和其他有关国家相比,中国的财力是雄厚的,并不像有些国家已经出现了政府财力的亏空。

第三,中国应该看到希望,因为在金融领域,仍然实行了资本项下有限的管制,资金并不能大进大出,特别在股市。在这个背景下,中国没有因为全球的金融危机而出现资金大进大出的动荡现象。这种现象在有些东欧国家和其他国家已经明显出现。中国在吸引外资中,直接融资仍然占了很大比例。与此同时,中国整个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是充裕的,贷存比在65%以上。现在不是担心银行的流动性不够,而是担心有些银行在全球经济下行的过程中不敢向中小企业贷款。与此同时,在整个国内金融体系和世界相对有所隔绝、国内资金富余的背景之下,中国还有2万亿的外汇储备,这是30多年来改革开放财富的积累。

第四,近期imF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2.2%,发达国家是零增长或者是负增长,这一切意味着,2009年全球大宗商品的物价仍然处于下行趋势,这为中国在采取力度较大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过程中,防止物价上涨,提供了相当的空间。

第五,中国的城镇化、工业化仍然在过程之中,中西部存在相当的差距,又存在一个13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这是西方国家非常羡慕的。对中国来说,存在着稳定的成长空间,只要中国把握好时机、充分调整好政策,就能够继续保持比较快的增长。

因此,我的结论是,只要政策调整到位、调整及时,中国经济在2009年仍然存在经济平稳增长的可能财力和需求,确保8%以上是没有问题的。当然,作为投资理财也好、作为股市上的投资者也好,应该理解这些政策效应的发挥有一个时滞,在2008年的第四季度甚至2009年的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宏观经济指标可能还不是很乐观,但是我相信,从现在开始的这些政策以及2009年初不断实施的各种政策,其效应到2009年下半年会发挥明显。也就是说,2009年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各种比较好的指标现象会出现。

从长期看,不管现在遇到多少困难,我认为中国未来仍然充满着复兴的机遇。当前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而言,是机遇大于挑战。尽管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动荡对中国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但是从比较长的时间来看,反而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关键是看中国能不能抓住机遇。我认为存在两大历史性机遇。

第一大历史性机遇是指,中国经济开始出现了迈向成熟经济体经济结构的重要机遇。中国的经济结构很不平衡,是高储蓄,低消费。而这次全球的金融危机恰恰给中国制造了改变这种状况的历史性机遇。回顾一下从1978年底改革开放到2008年,整整三十年,当时中国没有从书本出发,没有从教条出发,中国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特征,是从实际出发,要摆脱贫穷,“逼出来”搞改革开放,逼着想各种办法,要富国强民,要致富。经过三十年的努力,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两千多美元,2008年底中国已经有望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三十年积累了大量的经济实力和财富。今天,以美国金融危机为转折,中国经济的负面问题全部出来了,出口为导向的增长模式面临严峻挑战,经济增长必然下滑。这是坏事,但又是好事,又一次“逼”着中国要采取与过去不同的发展方式,走内需的发展道路,而且这次与1998年走内需发展道路的意义又不同。第一次是逼出来要搞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这一次逼着中国要发展中国的消费市场,我相信在这样一个历史机遇面前,中国会逼出一个新的经济格局,会逼出一个和大国经济体相应的大国消费市场,会逼出一个和大国经济体逐步相近的经济结构特征。当然,这需要时间。估计2009年、2010年这两年世界经济最好的情景是在衰退中复苏,中国经济只要政策调整及时、到位,中国仍然可以保持继续相对比较高速的增长。因此,就像今天中国回顾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估一样。中国经济在三十年中发展最快的年头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不是脆弱了,反而是更强大了。如果中国再过五年、八年来回顾美国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影响,我相信会说,是给了中国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逼着中国逐步走上内需为主的格局和形成大国消费市场,基本完善了民生制度框架,使得中国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经济总体实力更加强大,对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塑和世界经济稳定的意义是难以估计的。

第二大历史性机遇是指,在中国复兴的重要关键时期,世界给予了中国参与、重建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性机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到2009年整整六十年。在第一个三十年中,中国的金融是世界金融格局中一个几乎被人遗弃的孤儿。第二个三十年,1978年到现在,中国金融可以说是世界金融棋盘上的一只棋子,但是被动的,是在不自觉地下棋。下一个三十年中国金融怎么走,中国原来并不清楚,或者说认识是模糊的。可以说,这次以美国金融危机为转折,中国金融下一个三十年的开始正好与世界金融从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来的六十年周期相重叠。这个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恰恰到现在有六十多年,国际货币体系六十年走过的矛盾和问题已充分暴露,已经让全球更多的人懂得了世界经济波动的制度根源。

刚刚结束的华盛顿世界经济首脑峰会,标志着今后的世界将开始走上重新建立和完善国际货币体系的新的历史时期。鉴于中国前三十年财富实力的积累和世界经济格局中中国地位的变化,现在的世界需要中国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善。中国经济进一步的发展也必然与原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冲突和矛盾,必然会在冲突和矛盾中要求中国采取与现有世界金融秩序不完全一样的改革策略。因此,中国同样需要有完善国际货币体系的知情权和话语权。简单说,是世界需要中国参与,同样,中国也需要参与世界。这正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第二个重大历史机遇的开始。中国政治上不当头、不称霸,并不意味经济上就无所作为、鼠目寸光。抓住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历史机遇,恰恰是中国经济今后又一个三十年健康发展的需要。

当然,中国也冷静地看到,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是历史重要机遇,但目前还只是刚刚开始。冷静分析金融峰会上的各项提议,还只是改革的浅层次问题。因此,中国要做好长期的准备,我认为,我们要以中国改革的思维来思考世界改革,思考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中国30年的改革有许多经验,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要渐进法,不要休克疗法,要先易后难。因此,要把改革的力度和各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接受的程度结合起来,以争取长期确保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外部环境。

而且,我认为这两大历史机遇是相辅相成的。抓住了向成熟经济体结构特征发展的历史机遇,可以增强中国参与国际货币体系重建的话语权。不失时机地抓住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要历史机遇,将会大大有利于中国迈向成熟经济体结构转化,减少国际间的摩擦和阻力。

能否抓住这两个历史机遇,中国不仅要做好当前短期经济政策的功课,更需要做好长期战略的功课。要有历史的眼光,多研究这一二百年的世界经济发展史;要有全球的眼光,因为毕竟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的位置起了很大的变化。

讲到这里给大家讲个数据,以便了解中国经济在世界的重要性。从世界经济的增长来说,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但是美国2007年GDp是14万亿美元,如果增长1%(可能是实现不了的),2008年也就是1400亿美元。中国经济2007年GDp为24.9万亿人民币,如果中国经济增长9.5%,再除以汇率6.8,就是增长3500亿美元。也就是说,在当前世界经济中,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极其重要的一个发动机和引擎。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更需要有全球的眼光来研究中国的政策。在中国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之下,尽快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我认为,这是在美国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严重影响下对中国的最大挑战。确保中国2009年经济增长8%以上的增长是严峻的挑战,但绝不是中国复兴与崛起的根本性挑战。根本性的、长期的挑战就是要用历史的眼光、全球的眼光,加快改善政府的科学决策机制。

当今世界经济背景篇9

【原刊地名】武汉

【原刊期号】200302

【原刊页号】4~8

【分类号】D2

【分类名】中国共产党

【复印期号】200309

【标题】科学判断我党所处的历史方位

——论“三个代表”提出的时代背景和科学依据

【作者】张蔚萍

【作者简介】张蔚萍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与世纪之交我们党面临的国际风云变幻的形势密切相关;与当前我们党所处的伟大变革形势密切相关;与20世纪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历史挫折密切相关;与邓小平向第三代领导人交接班时的重托密切相关;与世纪之交我党以整风精神开展“三讲”教育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

【摘要题】学习园地•时代背景

【关键词】三个代表/科学依据/历史方位

【正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灵魂,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必须搞清楚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个问题呢?要知道,任何一种新思想和新理论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关键是要科学判断党的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背景。所谓历史方位,就是指党在历史发展潮流中所处的位置。我们党科学判断历史方位的依据和重大事件,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依据对国际战略形势和发展趋势的正确判断;二是依据对国内战略形势和严峻考验的正确判断;三是依据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党内形势任务的正确判断。具体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与20世纪前后国内外和党内外发生的五件大事有密切的关系。

一、与世纪之交我们党面临着国际“风云变幻”的形势有密切的关系

关于“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邓小平曾经用两句话加以概括。第一句话是:“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课题,这两大课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第二句话是:“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44页)邓小平这两句话是我们观察当今世界形势的望远镜和显微镜,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运用这个望远镜和显微镜,对世纪之交国际形势的特点作出了正确的判断,认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课题。国际局势总体趋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当前国际“风云变幻”的局势呈现出以下新的特点:

第一,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单级和多极的矛盾仍然很尖锐。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以后,世界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美国以其超强的经济、科技、军事实力一直在谋求独霸世界。围绕一极与多极的斗争,大国关系跌宕起伏。欧盟加快推进政治、经济、外交、防务一体化进程,有摆脱对美依赖的战略考虑;日本也不会长期甘于美国小伙伴的地位;俄罗斯对美让步较多是为了以退求进,重振大国地位;印度等地区大国不甘寂寞,谋求走向国际政治的中心舞台。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极与多级、称霸与反霸、遏制与反遏制的矛盾和斗争将是错综复杂的,但世界走向多极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采取了灵活机动的策略,沉着应对,巧妙周旋,利用多极化过程中的有利因素,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第二,经济全球化在加快发展,它的两重性越来越明显。经济全球化是生产方式变革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种客观趋势,它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有利于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实现跨国流动,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给各国包括发展中国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它也使各国经济发展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更加广泛而深刻,因而也会给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经济的不稳定甚至危机。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掌握着制定“游戏规则”的主导权,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许多发展中国家获益甚少,有的甚至日益被边缘化。我们党认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防止“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现象继续发展,既关乎实现各国共同发展与繁荣,也关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我们要积极主动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趋利避害,加快经济发展。

第三,科技进步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给人类社会进步带来新的推动力。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突飞猛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科技进步和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由20世纪初的20%上升到现在的60%~80%,尤其是信息产业和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可以预料,在新世纪科学技术将会继续取得重大突破,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的巨大推动。同时也要看到,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仍然相当突出。发达国家利用科技优势,强化了对全球技术、市场的垄断地位;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信息贫困和技术依附,在参与全球科技与经济竞争中仍处于被动地位。进入新世纪以后,如何使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成果造福于人民,是人类文明进步中面临的重大新课题,也是我们党关注和努力解决的重大新课题。

第四,非传统安全因素影响上升,国际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当今世界,影响国际安全的既有冷战思维、和平演变、霸权主义、军事干涉等传统安全因素,又有恐怖主义、跨国犯罪、非法移民、毒品走私、艾滋病蔓延等非传统安全因素,而且这两者往往交织在一起。特别是,民族宗教矛盾对国际安全局势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地区热点问题持续不断,中东和平进程严重受阻、印巴基本矛盾没有消除、伊拉克上空战火弥漫,使国际安全局势存在许多变数。由于种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国际安全局势总体缓和、和平、稳定,局部紧张、战乱、动荡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特点。我们党要高度重视这一新的情况,努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安全环境。

第五,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南北矛盾”更加突出。西方发达国家无视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和利益,企图将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强加于人,干涉别国内政。发展中国家经过冷战后10多年的冲击和磨难,正在出现新的觉醒,要求加强合作、联合图强、团结御侮的呼声在增大。南北之间围绕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展开的斗争相当激烈。发展中国家依然是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重要力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到团结第三世界的重要性,这是我们制定对外政策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

综上所述,在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和力量重新组合的国际形势下,要求我们党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宽广眼界观察当今世界,准确把握世界发展潮流,把握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为此,就要把党自身建设好,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只有提出和坚持“三个代表”,才能在与时俱进中保持党的先进性,使党经受住“风云变幻”和力量重新组合的考验。否则,就有被时代淘汰甚至被国际风云吞没的危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提出来的。

二、与进入新世纪前后我们党所处的“伟大变革”形势有密切关系

当今世界经济背景篇10

【关键词】中国英语中式英语国际关系跨文化交流文化软实力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中国的对外政治,文化,经济交流日益活跃,对外宣传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看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大国地位,来更客观的探讨中国英语作为一种变体在国际英语舞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英语是国际舞台上使用最广的语言,中国英语作为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一种英语变体,从中方外交角度而言,在中国的对外宣传交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国际政治外交的角度而言,伴随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多极化发展的重大趋势,世界经济政治中心东移,从大西洋两岸转向亚太地区,我们很有可能正在迎来东方文明的复兴。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的头号强国,在解决未来世界即将面临的诸多国际性问题上,古老东方文明所倡导的“和而不同”哲学思想应该能为多极化国际格局下的大国合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大国地位奠定了语言的基础和重要性,国际舞台需要中国英语,国际社会需要中国英语这种变体去理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文化,从而解决国际问题。

一、从全球趋势看中国的大国关系

美国国家情委员会了第五份全球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全球趋势2030:变换的世界》,基于机构的权威性,为世界发展变化做出了中长期的预测。报告提出未来15-20年世界经济,政治,社会和安全发展的若干大趋势,重大变数以及可能的前景。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将各国际之间关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同时多极化发展已经从根本上动摇了原有的国际权利和格局。形成今日世界格局的背后动力,一言以蔽之,就是经济。政治霸权的背后是夯实的经济后盾,军事的背后也是经济。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带有巨大振幅的蝴蝶效应。对于世界而言,关注中国不再出于好奇,而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高度关心。从经济到外交,从全球治理到大国担当。进入“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经济的走势更是受到世界的瞩目。所有我们看到两种似乎矛盾的趋势,即经济一体化与政治多元化在同时发展。更多国家进入大规模工业化进程,全球人口不断增长,传统资源日趋紧张,国际性挑战日益突出,国家间竞争加剧与更大合作的需求并行发展。全球化时代的多极化发展使国际关系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地区合作成为大国关注的重点。

二、“中国英语”非“中式英语”

对于很多英语爱好者,英语为母语国家的朋友,以及从事翻译专业的朋友而言,如何区分辨别,以至于怎样合理的翻译理解“中国英语”,怎样避免“中式英语”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中国英语常常与措辞不当、难以理解、不规范的中式英语相互混淆。然而“中国英语”作为一个严肃的学术概念,是由我国已故的著名英语语言学家和英语教育家葛传诚壬于1980年在《翻译通讯》上首次提出的,他当时指出:“在旧中国和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所特有的东西要表达。如科举(imperialexaminations),翰林院(Hanlinyuan或者imperialacademy)”,“五四”运动(mayFourthmovement),白话文(baihuawen)等不属于讲英语民族的人惯用的词语,应当称作Chinaenglish.然而,中式英语是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出现的,由于能力不足和语言习惯差异而造成的一种中介语现象。当前,由于中国英语教育的应试性以及学习者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中式英语还比较普遍。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混淆,导致中国英语在国际上并没有像其他英语变体那样被广泛接受,或得到充分认可。这也显示中国英语还正处于发展时期,和其他英语变体一样,需要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三、总结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数百年来未有过的大变革,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和全球思维交融的浪潮下,整个世界都在经历着跌宕起伏的历史性变革。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分量由“冷”到“温”,再由“温”及“热”。在新的国际背景下如何做好世界大国,如何担当更多的国际责任,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许多国家中,标准的国际化英语在国际关系发展和跨文化交流的进程中也逐渐加入了各国本土的因素。中国英语是基于中国的文化,以及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一种语言特色反映,又是符合国际英语标准的一种变体。

从英语研究的现状来看,“中国英语”已经得到了一些学者的阐释和解读。然而,基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若能将“中国英语”在语言学上与国际关系专业英语进行有效结合,可对中国做好世界大国,担当更多的国际责任,更好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事实上,这需要语言学与国际关系学两个学科之间交叉融合,这种学科间的交叉显然会带来一些新的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基于此,基于发展国际关系的视角,对中国英语的特征和发展方向进行进一步地界定和解析,着重分析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在概念上的混淆,以及中国英语在国际交流和ν庑传中出现的典型情境和应用场景,从而论证中国英语在增进国际理解,弘扬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