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核心竞争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4:02

互联网的核心竞争力篇1

关键词:经济学视角;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Gem模型

一、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商业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以中国新经济增长驱动力存在。从另一方面看,在互联网商业领域中,无论是存款支付,还是理财结算,都达到了互联网与信托与消费的融合,使传统缺失的金融业市场成为现实,凸显出强大的竞争实力。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从互联网基础设施、企业战略主营业务、国际市场等方面建立Dem模型,以此对互联网金融技术升级,以及创新性金融服务等进行分析。进而对互联网金融商业精神进行塑造,促进互联网金融生态化的演进。鉴于此,加强基于经济学视角的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的分析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Gem模型构建互联网金融竞争力分析框架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机构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是一种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实现的金融业务的模式。该模式中包括许多功能,比如资金融通、理财服务、支付投资、信息中介服务等。与此同时,根据产业竞争力中的基础、企业、市场等三个要素,建立Gem模型[1]。其中,这几项要素中,还包括两个小要素,从而构成要素对。第一个要素对是基础要素,主要包括互联网资源,金融基础设备两个部分。其代表的是金融业领域发展中的资源池和创新源。第二个因素对,指的是企业要素,该项要素主要包括互联网金融企业战略,以及互联网金融企业主营业务,该项要素决定了互联网金融业生产效率。第三项要素对是指市场要素,包括国内互联网金融市场,以及国际互联网金融市场,体现了互联网金融业市场前景和市场需求量[2]。Gem的模型构建,其优势在于采用了数据量化的形式进行分析,将互联王金融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为六部分。建立Gem模型后,其结果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可信度高。Gem模型数据分析法的运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对资源、设施资源、主营业务、战略结构、国内与国际市场等六个影响要素进行赋值。如表一所示,第一,根据互联网金融行业中,咨询结构的因素指标,做出关于主观与客观的级别评定。第二,统计好各个因子的最终得到的分数,并将二级指标与对应权值作乘法运算,进而计算出相对应的单因子得分数值[3]。第三,统计三个因子对应的得分数值。第四,将因素对分值相乘,转换为线性分值。可见,互联网金融市场一旦在六个因素上出现短板,都会削弱整个企业竞争力。

三、Gem模型各因素的数据收集与计算

Gem模型各因素的数据收集,包括两种方式,分别为互联网网民电子邮箱中的调查问卷,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的数据。根据调查的相关数数据,Dem模型的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Dem的得分为468.53。互联网金融市场不同影响因素的得分值如表二所示[4]。各因素得分值在8分左右,那么Gem的分值在640分上下波动,互联网金融业则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若因素得分值接近10分,Dem的分值接近1000分,其竞争力处于国际领先。本次调查的分数,处在六级与七级区间,说明目前国内的金融领域具有一定竞争优势,但是与国内拥有较强优势,仍有一段差距。

四、基于Gem模型的互联网金融竞争力分析

(一)资源竞争力分析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在资源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互联网金融资源包括劳动力公给自已,以及技术人员资源,二者的水平超过金融业劳动力,以及技术人员平均水平,。其发展于互联网形成之后,依靠网络平台进行交易。互联网金融的创业周期不长,并且就业门槛较低。因此,吸引大量的人才选择金融行业。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其能够降低社会的就业压力,金融企业的工作人员,可以得到公司的专业培训,从而去提高专业技能,有利于金融行业的发展[5]。通过财金通的有关报告可知,其对新生的行业与政策十分关注,其中表面90后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求职意向较强,较多的90后大学生选择进入金融行业。据相关调查,毕业大学生选择进入金融行业的人数达到13.28%,由此可以看出,金融行业的人才储备充足,并且市场发展前景良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薪资待遇十分优厚,也是吸引人才的关键因素。互联网金融的从业人员,需要具有专业的技术水平,计算机的使用技能,网站构建能力,新技术、金融产品的开发能力,以及对于金融风险的管控运行能力等,对于金融人才的要求相对较高[6]。互联网金融人员,可以通过后台进行操作,从而去简化金融交易的流程,节省交易时间,高效的对客户的资金进行和搜集、分析、处理等,需要同时进行征信类产品销售,以及金融业务的整合,从而去拓展新的客户,满足客户的需求。

(二)互联网金融设施资源竞争力

我国的经济市场在不断变化,互联网金融设施资源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其具有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互联网金融未设置物理网点,无需大量的柜员,从而去节省大量人力成本,此种轻资产、无边界的金融模式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并且拥有较大的开拓空间。通过设施二级指标可知,金融行业的支持系数较低,主要是由于互联网金融是依靠互联网经济而发展。政府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宏观调控机制还处于起步阶段,互联网行业协会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支持,仅在指导与服务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受到互联网的影响较大,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能够提高金额的操作效率,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7]。互联网金融能够补充传统金融行业的不足,扩大销售市场,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节约人力资源,能够快速的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增强我国金融行业在国际中的影响力,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据调查可知,2014年我国的通过互联网进行金融交易的营业额达到1238.5亿,通过手机进行金融交易的营业额达到33.2亿,通过第三方网络交易的营业额达到80863亿,相对于上一年而言,交易数额明显上涨。2014年的互联网金融交易金额,包括移动支付59996.5亿,p2p网络借贷2546亿,以及权益众筹4.5亿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极大程度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活性远高于传统金融的活性,其客户群体范围巨大,但是同时具有一定的风险,互联网金融的高收益,成功的吸引大批投资者,扩大了金融市场的规模。

(三)互联网金融主营业务竞争力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迅速,金融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金融行业的主营业务不断增加,同时市场竞争压力也在不断增强。互联网金融产品包括第三方支付、金融、理财、p2p网贷等,其能够通过网络进行交易,具有高效性与时效性,弥补了传统交易方式的不足。第三方支付业务,通过网络进行交易,促进了商品的买卖,体高了交易的方便性,使得用户不用出门便可进行购物,给用户带来极大方便。我国于2015年3月颁布第三方支付正是进入互联网金融业,而在2015年双十一,支付宝的营业额更是取得震惊的成绩,成为不可超越的目标。而支付宝属于第三方支付的代表,主要应用于网络购物、金融活动交易等方面。p2p网贷发生于2007年,其是由国外引进,其能够迅速发展,主要是由于我国的信贷服务缺乏,并且市场供给不足。p2p网贷主要包括信息中介模式、平台服务模式、债券转让模式等。p2p网贷经过九年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简单的模式,逐渐转型为本土化发展模式,已经完全适应了我国市场,以及社会发展形式。p2p网贷属于高收益的业务,截止到2014年,网络用户已经达到397.2万人,从网民的总体数量分析,其具有较大的未来发展前景。我国的互联网p2p网贷平台越来越多,并且规模越来越大。例如,人人贷互联网金融公司,旗下业务关系29个省,并且在省内开展下属门店,促成的交易达到796万次,成交的借贷金额超过100亿,人人贷的注册用户超过200万人。根据微信公众号平台显示,我国的众筹平台已经超过250家,并且综合类金融平台的融资规模占全部融资规模的百分之八十五。网络众筹的项目规模占比较大,主要有智能科技、影视娱乐、音乐书籍等,都属于网络众筹的项目。对于综合类的众筹平台,其发展国模较大的平台都具有强大的电商背景。例如,淘宝众筹、京东众筹等,其都拥有强大的电商背景,综合实力较强,融资能力较高。

(四)互联网金融企业战略结构竞争力

社会的发展,网络科技的进步,互联网金融的规模越来越大,传统的金融企业受到巨大的冲击。互联网金融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投资难、融资难的困境,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随意的进行转账、缴费、借贷等,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为互联网用户带来极大方便[8]。信息化时代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引进全能型的互联网金融人才,运用高科技去促进企业发展,从而去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提高风险防控能力,时刻观察金融市场的动态,设置合理的产业结构,打造能够长期发展的金融战略,从而去促进企业的发展。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的战略目标是,建立科学的企业产权结构、理性的进行市场竞争、高级管理人员的素质较高、传统金融行业的竞争力在可控范围之内,从而去保证企业稳定持续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企业,在战略结构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通过网络平台能够解决诸多困难,从而去促进企业的发展。

(五)国内金融市场竞争力

互联网金融在国内市场中的竞争力,具有一定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互联网金融的基础设施与设备,相对于传统金融较为完善。第三方支付的形式进入金融交易领域,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互联网金融可以通过互联网微信、微博等平台,引入大量客户,从而去扩大市场份额。(3)互联网金融依托互联网进行线上线下交易,通过网络平台建立服务渠道,客户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产品选择,从而去实现金融交易的实效性。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实现金融产品、销售、服务、交易流程的相互连接,从而去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4)互联网金融,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技术流程更新、创新服务产品、改善销售模式,从而去促进金融交易。例如,各大银行的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工行的电商平台、交行的交博汇等。互联网金融在国内的金融市场,具有较大的竞争力,主要是由于网络平台的无界性与快速性,快速的实现资源共享,通过网络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服务,及时的帮助客户解决问题,从而去满足客户的需求,拓宽销售领域,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完善科学技术水平,同时需要引进专业的互联网金融人才,企业需要加强对人员的培训,使其能够通过网络高效的进行操作,从而去提高工作效率,促进金融企业发展。

五、结论

互联网金融,就是金融功能与互联网技术的有机结合,而市场需求与市场竞争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动力源,为了降低互联网金融业的高风险性的同时,提升其互联网金融的运营效率与市场占有率,本文针对基于经济学视角的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分析的研究,是从基于Gem模型构建的互联网金融竞争力分析框架入手,结合了Gem模型各因素的数据收集与计算结论,对Gem模型下的互联网金融竞争力展开了论述,分别包括互联网金融资源竞争力、互联网金融设施资源竞争力、互联网金融主营业务竞争力、互联网金融企业战略结构竞争力、国内金融市场竞争力、互联网金融国际市场竞争力等重要内容。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提升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提供一份借鉴,进而促进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业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少广.提升传统零售金融产品核心竞争力的务实思考———基于对银行传统金融服务与互联网金融的对比分析[J].国际金融,2014,10:23-26.

[2]中国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课题组,姜乔.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县域支行客户市场拓展研究———以中国工商银行宜兴支行为例[J].金融纵横,2015,11:25-33.

互联网的核心竞争力篇2

[关键词]网络新闻;内容编辑;内容呈现

、国际互联网是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媒介平台国际互联网又称因特网(internet),是一组全球信息资源的总汇。有一种粗略的说法,认为国际互联网是由于许多小的网络(子网)互联而成的一个逻辑网,每个子网中连接着若干台计算机(主机)。因特网以相互交流信息资源为目的,基于一些共同的协议,并通过许多路由器和公共互联网而成,它是一个信息资源和资源共享的集合。

近年来,人们常把国际互联网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介”。笔者认为这一说法颇为片面,体现了人们对国际互联网的技术特性和传媒业之间的关系缺乏科学的理解。

国际互联网的根本特性是使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技术的最大特征是使任意形式呈现出来的信息在传播的技术层面上同质化———都变为逻辑上0或1的二进制数构成的编码。基于这一特征,因特网中现行的tCp/ip协议(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internetprotocol)实现了在通用的网络中对任意信息的黑箱式传输。因此,因特网之于媒介,绝不是一种和报纸、广播、电视并列抑或替代的关系,而是一种多功能的全媒体平台。

因特网是一种极其便捷的信息传递渠道。基于这一渠道,人们可以使用任何形式的网络终端实现不同功能特征的媒介应用。在多媒体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显示屏上,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看到以文字媒介形式传递的信息,这种媒介使用的体验可以是类似于报纸的,但又具备了报纸所不具有的种种特性。同样,类似广播、电视的声音、声像媒介也可以通过各种网络终端借助因特网的信息传递功能得以实现。

因此,国际互联网是一个基于数字化技术的通用性的信息传输网络,它为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种传播活动提供了便利的全媒介平台。

二、国际互联网技术特点对网络平台上大众传媒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当然,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活动是因特网上重要的传播活动之一。作为一个通用性媒介平台,因特网具有各种特征,其中三点特征对于网络平台上进行的大众传播尤其是新闻传播活动非常重要。(1)信息的海量性。因特网的诞生使得理论上一切在这个地球上以数字形式储存的信息都可能被接入网络的任何终端设备瞬间调用,这就造成了一个历史性的事实,即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信息供大于求的状况。海量的信息来源必将造成关于同一新闻事件的大量同质化报道。(2)信息的即时更新性。因特网生来就是一个工业标准的集合体,任何功能的机器电子设备,只要它符合接口标准,支持因特网的协议,就可以接入网络,上传、下载信息。握有正确设备的新闻记者可以第一时间将新闻上传至网络,有感想的任何人也可以第一时间发表自己的观点,加之接入网络人数的海量性,我们基本上可以认为,排除制度因素的影响,则重大新闻事件的信息在因特网上的更新是即时性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传统意义上时效性的新闻价值。(3)信息来源的复杂性。网络的另一重要特征———交互性,决定了绝对意义的信息获取者或生产者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能在网上发表自己的信息或观点,甚至在因特网上开办专业化的信息网页的成本也低得惊人。信息来源的异常复杂导致了信息真伪的辨识变得较为困难。此时,信息者的权威性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变得尤为重要了。

基于因特网的上述特性,网络新闻传播活动中媒体间的竞争呈现出了与传统媒介不同的特点。如前所述,信息的即时更新性使新闻的时效性几乎成为了必然,并且网络用户的媒体使用是主动性、习惯性的操作,这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传统媒介独家新闻的激烈竞争。而信息的海量性和来源的复杂性更使网络使用者面临着大量关于同一新闻事件雷同的抑或是事实陈述迥异的报道。此时,专业传者最急需发挥到极致的职业角色恰恰是最为经典的“把关人”角色。面对网络上无穷无尽的信息和“超文本链接加关键词搜索”的网络信息基本呈现模式,传者要为受众准备的应该是一份分门别类、精心编制的新闻标题菜单。这份菜单的分类是否足够精细,重点是否足够突出,标题是否足够精彩,内容是否足够准确,是否利用先进的网络最大程度上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以上种种决定了受众在众多的新闻媒体之中更青睐谁。

在网络上,培养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是至关重要的事情,而习惯的培养必须通过常年累月新闻信息的完美呈现。由此可见,互联网平台上大众传媒新闻传播活动的核心竞争力正是完美的内容编辑与呈现形式。

三、网络新闻内容呈现的内在要求(一)时效性是准入的门槛前文中强调了网络信息的即时更新性对新闻时效性的淡化,但这绝不是说时效性是不重要的,而是说时效性的实现变得空前简单了。因此,新闻的时效性也就成为了网络新闻传播游戏的准入门槛。网络虽然也像报纸一样具备文字媒体的功能,但是忽视时效性一味追求深度报道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最先把新闻呈现在受众面前的媒体,才能优先享有向受众提供相关新闻背景线索与观点评论的超文本链接的机会。

(二)多维度、明晰的信息分类排序时效性只是最基本的要求,网络新闻的关键是呈现的模式要符合受众的要求。如前所述,新闻标题菜单的分类与排序格外值得讲究。新闻的分类维度要多而细致,除了一般意义上的重大新闻安排在开头醒目处之外,其他消息应分门别类置入各个栏目之中,可按题材、内容、地域、特点等各种维度分类,按照重要性或者时间顺序排列整齐,并且应包含相关的关键词,以便搜索引擎能够检索到这篇新闻。此外,新闻标题菜单的呈现美感同样是极其重要的。

(三)表意精辟、引人入胜的新闻标题网络新闻需要用户的点击才能呈现出全文,而用户是否点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标题的质量。网络新闻的标题受篇幅限制应尽量短小,用有限的字数较为明确地表达新闻事件要素的同时,更关键的是要表明这条新闻值得关注的价值点何在。在命名标题的过程中,应切记浮夸,标题与内容不符,一旦让受众在点击之后产生上当的感觉,则会影响受众使用习惯的培养和延续,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四)多媒体内容、丰富的背景资料和深度分析网络新闻的一大优势就是网络信息彼此间的链接性。

互联网的核心竞争力篇3

关键词:酒店行业;内部发展模式;网络营销策略;发展趋势分析

一、现代酒店业网络营销规划体系的建立

随着酒店规模不断地扩大,酒店业的发展模式也满足了多元化的发展,在立足于自身营销体系打造的同时,其竞争的核心范围也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依托现代互联网的广泛影响力不断完善与扩大自身的营销体系,在促进核心竞争模式建立的前提下,不断提升知名度,扩大酒店品牌的辐射范围,带动区域互联网营销体系的逐渐完善。根据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酒店行业受其自身行业体制的影响,在互联网营销领域做得不是很好,与大众化的电商品牌相比,行业还无法形成有效的营销体系和发展体系,对于网络营销的重视态度不是特别高,依托于互联网进行自身品牌建设的投入热情也相对有限,还无法形成高效多元化的线上发展模式,严重限制了酒店品牌影响力,无法形成广泛化,大众化的品牌形象,无法进一步增强实力。因此依据于酒店行业的竞争模式建立全面化的网络营销体系,对于提升酒店的综合影响力,区域知名度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网络媒体营销策略

在现代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酒店行业进行多元化的营销是线上和线下综合营销体系相互依靠的一种模式;但是随着物价的上涨和区域内部广告服务费用的增加,酒店行业若依靠传统的广告营销方式不仅扩大的广告投入的成本同时也很难取得一定的效果,所以作为酒店来说依托于现代化的互联网媒体进行多元化的广告投放和策略性营销,不仅可以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提升自己的知名度,还可以有效的降低广告投放的成本,提高自身的影响力。但是在进行互联网线上媒体广告投放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网络媒体的流量,充分认识到此媒体平台在一定的时间单位内有着多少的流量,流量增长和减少的趋势是否稳定,其媒体的特色在于什么方面是否符合于自身的营销需求?同时酒店的经营和管理者要看清自身的酒店特色,清晰认识到酒店的不足,什么地方存在问题,管理服务体系是否存在缺陷,自身的营销体系是否健全。还要充分的认识到自己酒店的品牌特色与同行业相比具备哪些优势,能形成哪些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还要了解到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在什么方面,网络媒体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是否可以满足自身的网络营销需要。同时在选择互联网媒体平台做广告投放的时候,要看到自己酒店品牌的特色在什么方面,能够通过什么样的网络广告营销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如何依据网络的实时互联互通的特点,进行品牌营销,建造符合于自身发展趋势的互联网营销体系。

三、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打造

现在互联网广告营销的最大特点就是实时互联互动的趋向性较强,传播速度较快,辐射范围较大,影响程度较高,但是在实时的互联网品牌营销竞争的过程中最为核心的就是自身品牌的特色和自身的品牌竞争力。在互联网开放的局域环境下,进行互联网品牌的打造出了创新化的营销策略以外,还要注重自身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快速提升,如何依据互联网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体系是保障自身线上营销全面提高的重要基础。但是打造互联网营销品牌不仅需要创新化的营销策略最主要的是虚实符合的价值服务体系的打造;例如自身的品牌有着什么的特色,这些特色是针对客户哪些需求定制的呢?客户对于这样的服务有什么样的感觉?是否能全面的解决客户遇到的问题呢?还有那些地方需要改进等?基于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满足于客户的多元化需求,全面的解决客户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进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四、整合服务资源建立集中性的网络营销平台

作为酒店行业发展的重要信息方式,建立集中化的酒店信息展示平台是更加符合于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的。有了网络营销平台后,顾客获取信息方式可以有很大程度的改善。消费者可以改变以前那种被动地获取信息的模式。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地登录相关的网站获取他们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时酒店可以对其网络营销平台进行优化,例如在消费者选定房间后提供在线支付等服务,还可以提供路线规划、包车、餐饮提供等服务,当然,这些功能已经可以被部分实现。同时,网络营销平台还可以有进一步优化的余地。管理人员可以雇佣相关的美工技术人员来对网站进行视觉上的改造;对于微信公众号来说,可以提高其的信息的质量,还可以优化其功能选择,增加或者合并一些功能,使得其视觉效果看起来不那么冗余,同时可以给予使用者一定的权限让其设置一些个性化的设置,让其更依赖、享受网络营销平台。随着80、90后的崛起,他们是在好奇与猎奇的环境中长大的,因此他们的酒店需求也就与上一代人的需求不完全一样。因此,可以在经过大量的市场调研与研究后在其网络营销平台上试推出一些个性化的旅游产品。例如,许多人不再满足于模式化的酒店,他们越来越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特色化的酒店。因此开发一些新奇的、有重点选择的酒店住宿管理套餐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网络营销平台的优势也就由此显现出来,因为年轻人更倾向于由网络来表达他们的基本诉求,因此,网络营销平台应该增加“客户建议”这一项栏目,满足其基本的消费心理,对于整合酒店的优势服务资源,扩大酒店的范围影响力,提高酒店的知名度,增强核心竞争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进步和网络多元化信息媒体平台的出现,现在的酒店行业必须满足于时代的要求进行集中化的模式转变,不仅要全面提升的自己核心竞争力而且还要全面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满足于顾客多元化需求的基础上,制定自身的营销策略,全面满足自身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迎君.酒店网络评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06)

[2]普布卓玛,张阿兰,德吉央宗.拉萨市酒店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2014(02)

[3]刘雅静.拉萨市低星级酒店网络销售现状刍议[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2(05)

[4]应旭红,李静洁.杭州市速8酒店网络营销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2(19)

互联网的核心竞争力篇4

然而,对以“渠道”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来说“这又是一个最差的商业时代”。传统企业正在面临互联网营销模式的巨大挑战,依赖“渠道为王”的商业模式将不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综看世界500强以及全球百年以上企业的发展历程,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是依靠自身的产品、而不是渠道,立于不败之地。无论是微软公司还是当年红火的苹果公司,他们的成功都是产品的成功,渠道只是他们的一个销售通道。

看一家公司产品是否有核心竞争力,只要看他们给渠道的分成:产品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渠道分成往往在5%;而中国很多产品的渠道分成费有时高达30%。这么高的渠道分成就是为了吸引渠道为产品进行推广销售,也说明了产品本身不具备核心竞争力。而在这么高的渠道分成下,产品公司的利润空间是可以想象的。

要做成一家有竞争力的企业,或者说一家基业长青的企业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企业要做好产品。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定是产品的竞争力,不是渠道的竞争力,因为渠道永远是利益驱动的,没有好的产品只能放弃自己的利润空间来获得渠道的推广,一个没有利润的公司在市场和环境等因素影响下,无法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企业一定要找准产品定位,把产品做精做好。百年老店的企业都是做产品的企业。

第二,做企业要专注。

全球最古老的企业是拥有1438年历史的日本的金刚组株式会社。金刚组在过去的1438年里只做一件事,就是寺庙的建造和维修。这就是日本式的工匠文化,而我们中国企业更像是商人文化。1986年我在日本留学时,曾经在一家日式的意大利餐厅打工,这家餐厅很小但是很有人气,客人经常预约不到位置,我就很好奇地问为什么不开个更大的餐厅,或者多开几家,店老板告诉我说客人喜欢的是他亲自做的意大利菜,如果店开大了或者开了连锁,他自己照看不过来,也无法培养徒弟可以做好,所以他选择不做大、不开连锁的模式。三十年过去了,这家餐厅还在,虽然老板已经年近花甲,但是他的接班人已经可以做出和他一样的菜,去年我去这家店的时候,发现人气还是不减当年。

互联网的核心竞争力篇5

1、电信改革业态定位不准

电信业在产业融合大背景下的准确定位应是iCt,但电信改革的定位却是Ct。这个定位本身,足以带来企业上千亿的利润流失。

根据摩根斯坦利对未来十年移动互联网的预测,中国市场上语音业务(Ct业务)是持平增长趋势,而数据业务(it业务,而非指Ct流量业务)是高速增长趋势。因此数据业务收入占比,就成为决定利润走势的基本面因素。

此前电信改革是在Ct主导全产业的大判断上做出的。我们看到,《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的指导思想是“以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为契机,合理配置现有电信网络资源,实现全业务经营”等等,把主线确定为适应电信技术发展趋势和全业务经营的需要,通过深化改革,促进电信业持续健康发展。这里完全忽略了iCt中的it。

这种定位也许符合当时的实际,但严重脱离现在和未来的实际。因为我们看到,在美国iCt产业,如移动互联网领域,主导者早已经是it出身的苹果、谷歌等,而不再是Ct出身的at&t。无视it就无法在iCt产业占到上风。

典型的产业定位认识,是认为互联网业务是电信业的增值业务。相当于说,Ct业有基础业务、核心业务,it业没有基础业务、核心业务,it与Ct合成iCt后,it的基础业务、核心业务自动消失,全行业成为Ct的增值业务。这埋下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受反垄断调查的祸根。因为这必然导致运营商的行为,许多是以损害it企业的核心业务为前提的。这也是为什么搞互联网的人会积极参与电信改革,加入反对垄断的原因所在。

从这个角度看全业务经营,更像企业微观定位,而非国家的政策定位。因为全业务经营所指语音、数据、视频中的数据业务,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实际操作中,变为没有数据核心业务(it核心竞争力所在)的数据增值业务在经营。这是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无法获得行业演进到iCt阶段后的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上的原因。中国电信在互联星空上的惨败,就是没有数据核心业务(相当于北约飞机)“炮火”掩护,去从事数据增值业务(相当于利比业反卡扎菲的步兵)的结果。

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一系列极端化的行为,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诱发的:如果只做管道,就会被边缘化;如果进行数据业务,又找不到核心竞争力。最后只好去挤压互联网企业生存空间,触到了互联网产业的核心敏感地带,在作为他们盲区的数据核心业务地带,引爆了反垄断的地雷。这件事积极的一面在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可以通过这个窗口,对iCt产业的真实结构,进行重新审视。

2、市场结构定位不准

再看电信改革指导思想中“形成适度、健康的市场竞争格局,既防止垄断,又避免过度竞争和重复建设”。同样落后于发展的实际。

实际情况是,以数据核心业务支撑起来的互联网,正在形成一种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第三态组织,支持着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的第三态市场结构。我们可以称之为新垄断竞争结构,表现为平台基础业务自然垄断,应用增值业务完全竞争;二者通过api(应用程序接口)融合,不仅不发生冲突,而且可以相安无事共处,强大的垄断与强大的竞争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在苹果模式中,二者以三七分成,形成稳定市场结构(保值增值的平台方得30%,高风险高收益的应用方得70%)。这种市场结构,实际是鲍莫尔的可竞争市场结构的改良变种。以前认为非现实的可竞争市场结构规制思路,忽然成为互联网自发的稳定选择。无形中解开了电信改革一个死结:免费的平台相当于在承担普遍服务,收费的应用相当于进行自由竞争,将自由竞争所得的30%回报给普遍服务提供者,就可以完全解脱对政府普遍服务投入的依赖。这同前一方案所说“由应用部门购买服务的方式,让资金回到宽带运营商的层面”是同样道理。云计算“产品免费,服务收费”的模式的大规模推广,可以在产业级支持这一机制运行。

从理论上说,这正合了杨培芳的预见:“电信行业既不搞政府集中控制模式,也不搞自由分散的传统市场模式,而是正在形成一种‘公共理性市场模式’”;“我国电信行业必须超越传统经济竞争——垄断‘两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用网络新经济视角和兼容、平等、共赢的‘三元合作’思维模式,加快建立有效竞争格局”。iCt产业规制,与Ct产业规制的关键不同,正在于此。

由此影响到电信专家议论纷纷而无解的三大问题的解决:

电信规制目标的平衡,在国家、产业和消费者之间。原有市场结构下,处理不好会成为零和关系。现在变成了互补关系。

国有企业本质的平衡:在普遍服务与保值增值之间,原有市场结构下,处理不好会成为零和关系。现在变成了互补关系。

运营商垄断的两大借口将不再成立。运营商借1996年国务院第195号令的漏洞(把安全责任放到运营商头上),将安全和普遍服务,当作维护垄断的“人质”。在互联网形成的新市场结构中,将不再成立。安全和内容可以由专业部门来管,普遍服务可以通过市场实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证明农村信息化也将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农村服务也不再能作为垄断的借口)。

电信改革需要把握市场结构变化带来的机遇,这个机遇同样是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在饱受普遍服务之“苦”后,像苹果、腾讯那样通过提供免费服务获得巨大赢利的机遇。

3、对企业竞争战略的认识不准

在原有市场结构下,对“有效竞争”已落后于互联网形势,决定企业竞争力关键的基本面因素,也就是企业竞争战略,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原来理解所谓有效竞争,“就是将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两者有效地协调起来,从而形成有利于长期均衡的竞争格局。有效竞争是中国电信业改革的目标之一”。

这种理解犯了战略性错误。致命地漏算了范围经济(越差异化越经济)这种趋势。不符合中国经济的大走势,也违背了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

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现在利润下降,从企业竞争战略角度讲,正是无法适应差异化造成的。因为语音业务比较同质化,数据业务更加差异化。用同质化的规模经济和成本领先战略,去面对差异化的市场,自然与苹果、谷歌等低成本差异化的企业,在战略上距离越拉越远。

而it不同于Ct的主要之点就在于,数据业务企业更适合低成本差异化的企业基本竞争战略(钱德勒的范围经济战略,或长尾战略);电信业务企业更适合高成本差异化的企业基本竞争战略(波特的差异化战略)。钱德勒与波特在差异化上的成本曲线,切线斜率正好相反,代表相反的两种生产方式。这一点没有被深刻认识到。说明对转变发展方式研究不到位。

企业竞争战略都偏离了,企业竞争力偏离,就像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掌心一样自然。

二、针对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弱点加以补救的电信改革思路建议

1、调整电信改革指导思想

将“以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为契机,合理配置现有电信网络资源,实现全业务经营,形成适度、健康的市场竞争格局,既防止垄断,又避免过度竞争和重复建设”,调整为:以发展移动互联网为契机,合理配置现有信息技术与电信网络资源,实现网业分离,形成普遍服务与保值增值互补,基础平台业务与增值应用业务互补,垄断与竞争互补的新型市场结构,促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融合。

2、调整不适应iCt融合的管理体制与产业政策

互联网的核心竞争力篇6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模块模块化模块化网络核心粘性

20世纪90年代,人类进入信息经济与全球化时代,企业的生存环境也呈现出经济全球化和制造过程社会化的特征,企业必须在更宽广的范围内整合优势资源、打造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外大公司将其优势资源集聚于自身最擅长的核心业务上,而把“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在相应领域做的最好的专业化企业”。这种聚集核心业务的潮流和趋势,美国管理学家鲍德温和克拉克称其为“模块化时代”,在模块化时代,不同企业的价值模块和模块化价值链在共同的界面标准内交叉融合,形成模块化网络。

模块化网络的内涵

1992年美国学者派恩(pineⅡ)提出,实现大规模定制(massCustomization)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能配置成多样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模块化构件”。2003年青木昌彦指出,“模块”是“半自律性的子系统,通过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而把复杂的系统分拆成不同模块,并使模块之间通过标准化接口进行信息沟通的动态整合过程就叫做模块化(modularity),为了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以及节约交易成本,相关的、具有互补性质的核心竞争力的不同独立模块就需要被组织起来,单个模块可能进入一个价值链,也可能介入多个价值链而为多个行业或产业提供自己的核心产出,成为价值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形成价值网络,即模块化网络。在该网络中每个模块都经营自己最擅长的核心业务,采取专业化战略,以此来构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虽然模块化理论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其在企业经营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构建模块化网络的意义

模块化网络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条件下,企业为了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而进行的必要的组织变革。构建模块化网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一)网络的外部性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生更大的规模报酬递增效应

经济学中的“外部性(externalities)”是指,一种消费或生产活动对其他消费或生产活动产生的不反映在市场价格中的间接效应。法国的经济学专家泰勒尔指出“当一产品对一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产品或可兼容产品的用户增加而增加时,就出现了正的网络外部性”。这种正的网络外部性源自组成网络的模块之间的互补性,借助模块之间的连接而实现,而互补产生的价值将随着网络规模的增大而放大。网络的外部性对于模块化网络组织竞争力的产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模块化网络组织形态能够使核心竞争力加入更大、更多的网络,从而拓宽了核心竞争力的作用范围,使其呈无边界化。从知识层次来看,核心竞争力作为一种知识(如品牌、核心技术等),这种知识不会因为使用而减少,反而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效应。从物质层次来看,如果企业的竞争优势在制造环节,企业网络可能使企业产生平均成本递减效应。因此,模块化网络组织可以使核心竞争力产生更大的规模报酬递增效应。

模块化技术结构是开放式的,模块化网络中的企业必须在模块化战略和产品战略中做出选择,关注于某一部分技术。如福特汽车公司的Festiva车就是由美国人设计,在日本的马自达生产发动机,由韩国的制造厂生产其他零件和装配,最后再在美国市场上销售。福特公司正是借助于模块化网络,利用其他企业的资源促使产品快速上马,避免自己投资带来的基建周期长等问题,赢得产品在低成本、高质量、早上市诸方面的竞争优势,目前福特汽车公司的制造和装配业务已遍及30多个国家,产品行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构建了有效的网络化模块,将汽车生产能力融入更大和更多的网络,通过对制造和装配业务实行“外包”,集中精力于品牌汽车的设计上,从而强化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可以通过模块化网络超越自身资源与能力的局限,把原本属于其他企业的互补资产、互补技术以及共享产业能力等大量的外部资源纳入本企业的发展轨道,以此来培育、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模块化网络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在模块化网络系统中有两种信息,一种是“看得见的信息”,这种信息被整体组织所共享,使各子模块之间建立明确的联系规则,经济系统的不断复杂化导致各模块之间的联系规则在不断进化和发展,企业要通过时时创新来适应变更的模块化网络环境;另一种则是隐藏在各模块中的“看不见的信息”(不公开的私人信息),是被子模块“包裹”起来的信息,私人信息使每个子模块可以独立、平行地展开工作,这样既能减少技术机密的外泄,也降低了信息沟通成本,是各子模块系统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在模块化网络中,每个企业不必单独开发全部的技术,增强了相对落后企业的灵活性,提升了创新的空间。另一方面,平行工作的模块系统能够通过子模块不同的排列组合实现创新,使产品的种类更丰富,以满足个性化时代的消费需求。

模块化网络内子模块之间的竞争具有“淘汰赛”(tournamentGame)的激励效果,能大大促进创新。多个子模块往往为了研究开发同一项领先的技术而开展竞争。由于这些模块之间是完全替代的,所以只有成功的企业才能获得全部的模块价值,因此,这种具有“淘汰赛”激励的经济系统,促使各个模块不断进行技术试验和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蒂斯(D·J·teece)认为,核心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粘性”(sticky),即核心能力在发展过程中的缓慢和滞阻特征,如一些大的公司拥有大量的资源和能力,却无力应付快速变化的环境,其原因在于企业资源和能力的开发、形成具有“粘性”,这些独特资源和能力并非可以随意更新或改变,而是具有路径依赖性的。这些大公司缺乏一种动态能力,即适应、集成和重组内、外部资源以跟上动态环境的能力。模块化网络强调模块之间的横向交流、学习,从而为克服企业核心粘性创造了条件。模块化网络一方面作为一个动态变化的集合体,为组织间的学习提供了多种机会和可能;另一方面,它的超契约性质,决定了网络内组织间转移知识的有效性。因此,模块化网络是克服企业核心粘性的一种有效工具。

基于模块化网络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思路

(一)树立“大企业、小聚焦点”的观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经济活动的束缚,企业竞争的范围无限扩大,进入了一个无“疆界”的竞争时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生成也要依靠关键的技术和合作共赢战略理念,任何企业不可能在各个环节领先,也不可能在封闭的环境下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运用网络通讯技术可以很容易地实现信息网络化、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地的企业被各种经济纽带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互相依存,又互相补充。因此企业应纵览全局,树立“大企业”的观念,积极主动地与其他企业建立起战略联盟的关系,构建充满活力的模块化网络,同时企业面对的也将是日益激烈、甚至是残酷的市场竞争。从长远来看,企业竞争的优势来源于以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去发展自身的能力,来源于能够产生更高的、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核心能力。由于任何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在所有的业务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因而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找到准确的“聚焦点”,定位于自己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化模块,力避“大而全”(规模大、业务过于全面)“小而全”的倾向。

(二)构建集成的生产计划、控制模式和支持系统

模块化网络上各节点企业都不是孤立的,任何一个企业的生产计划与控制决策都会影响到整个模块化网络内其他企业的决策,因此要研究出适应于模块化网络的集成化生产计划、控制模式和支持系统,以实现与网络内其他企业的协同发展。如Ford汽车公司创建的eHub系统,它是一个集成系统,能促进更好的通信并使FordmotorCompany的装配厂及其供应商“准时”运转。Ford创建的应用程序是eSmart和eaVS,eSmart将通知发送给装配厂的材料消耗供应商;eaVS将车辆的完成状况通知给发货商。Ford还同步开发了应用程序Cobra来进一步增强eHub的功能,通过Cobra供应商可以预计材料消耗,并提供在某个确切的时刻所需要的部件。这一应用程序允许第2级到第n级供应商共享电子信息,而无需巨大的eDi(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即电子数据交换)费用。供应商只需通过internet连接、电子邮件和microsoftofficeXp,就可以与更大的、更复杂的客户进行有效的通信,正是借助于供、产、销控制和支持等集成系统的构建,Ford汽车公司在消除诸环节的障碍方面和将实际企业与其姊妹公司、合作伙伴和客户之间很好地集成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成功培育和发展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提升企业的模块化网络管理能力

互联网的核心竞争力篇7

这只大象有点烦

提到大象快跑,我们不得不提到王建宙,不得不提到王建宙所坚持的“oneChinamobile”,即一个中国移动战略。正是他和他的战略思想导演了前几年中国移动大象快跑的传奇,它为中国移动建立了6.5亿用户的极大优势,成为无可争议的市场霸主,让中国移动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市场体量最大、市值最高的电信运营商。然而,转型就意味着改变,改变思维方式,改变管理模式,改变利益格局,所以,转型其实就是对传统制度、传统做法、传统思维、传统利益的宣战,转型也必然带来挑战。在中国移动向移动互联网高歌猛进、快速转型的过程当中,我们也发现了中国移动现有管理体系、营销体系的不适,我们发现了存在于我们周围的很多不利于推动转型的负面情绪。如今的大象,是烦恼的大象,烦恼不除,快跑无望。随着中国移动向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推进,市场上的延伸、管理上的集中,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一个中国移动战略似乎有点hold不住了。

1、延伸太快,让我们找不到重点:从移动通信到移动互联网,并不是多几个字这么简单,移动互联网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多,各领域的需要匹配的资源又不一样,要知道腾讯从一个即时通讯起家就做到了全球排行37位的品牌,员工超过1万人。百度通过一个搜索做到了全球第25,员工人数也超过1万人(来源:华通明略《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百强排行榜》)。移动互联网的空间有多大?从这两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来。而我们的中国移动现在同时在进入移动互联网的多个领域,基本上可以说面面俱到。对于中国移动来说,猛地发现自己的盘子大了,面对这么大空间的市场,任何人都会感到迷茫、把握不住方向,中国移动也不例外。

2、对手太强,让我们看不到优点:对未来的迷茫首先让我们失去的是信心,从通信运营商到移动互联网运营商,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对手已经从老三家变成了包括腾讯等互联网领域的大佬。所以,久而久之,我们发现我们的方向不再明确,我们的资源无法集中,我们开始失去了自我。一直把自己当做老大的我们突然发现自己没有了核心竞争力。比网络我们比不过电信、联通,因为他们的3G制式更成熟;比即时通讯、社交我们比不过腾讯;比电子商务我们比不过阿里巴巴;比终端系统我们比不过苹果、安卓。作为移动互联网下的运营商,我们开始不自信起来,所以,我经常听见中移动的人说,我们认为我们没有了核心竞争力,我们现在唯一的优势就是规模等等话语。

3、快速转换,让我们暴露了缺点:转型换一种说法其实就是改变,包括市场格局的改变,以及对事物价值判断的改变。所以,我们在转型的过程当中,我们理所当然会质疑我们之前哪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让我们在营销及管理体系上存在了更多的争议。举个例子,曾经引领我们成功的客户品牌战略,现在应该怎么走?在竞争对手一个品牌、一个声音打天下的形势下,我们的三大品牌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这一度成为内部争论的热点问题。另外,在中国移动是不是要专心做好管道的问题上也是讨论得热火朝天,虽然这个两个问题目前已经在最高层面给出了标准答案,但在基层员工身上,还是可以看到一些意见分歧。

都是集中惹的祸

其实当年王建宙提出一个中国移动的目的是要通过强化集中管理,在文化、战略、运营管理等诸多层面实现“统一”,打造高效的管理执行体系,进一步降低成本、建立和巩固规模优势。所以我们才有了集、省、市三层级的管理模式、才有了10086.cn的统一门户。但一个中国移动是建立在规模可复制、能力可以转移的基础上的,在中国移动通信市场高速发展的时期,针对有同样的需求、同样的市场做深、做广,一个中国移动的战略自然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需求多样化、产品多样化、竞争多样化、一个移动的战略实施下去的难度就非常大,我们的规模就无法复制,我们的整齐划一的集中化管理也无法落实了。老瓶装不了旧水,我们没有办法通过给老员工加入新的Kpi指标,或者简单的增设、删减部门结构就能够解决企业的发展问题的。强推的集中,只会给我们的转型带来阻碍。

“集中”让我们产生了“大”的错觉,让我们无法以一个弱者、挑战者的身份去参与单个领域的竞争;曾几何时,当飞信满怀信心地希望跟QQ大干一场的时候,我们发现原来我们不能像腾讯一样依靠用户制胜,因为我们还要靠飞信收取短信费;互联网有自己的发展逻辑,而我们因为顾忌太多而无法真正去做。

“集中”让我们背负了太多的中国移动作为一个通信运营商需要背负的社会压力。让我们在做飞信、139邮箱等纯互联网业务的时候,无法以一个互联网企业的身份去公平的参与竞争。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弱化中移动的背景,像宝洁一样做一个幕后支持者,也许我们的空间会更大一些;

“集中”就意味着舍弃,意味着放弃对个体细节、对深度的追求。当139邮箱正在成为很多客户的习惯的时候,我们的集中却让这个似乎可以像163一样火的域名就这么闲置在那里了。有了移动这个大靠山,我们139邮箱无法跟其它邮箱一样依靠自己的能力去生存,去盈利,而是作为自有媒体躺在中移动的规模上睡觉。

“集中”还冲击着我们的自信心,一个中国移动让我们不管做什么,都把自己当成是移动,把自己当成是老大,如果再某个领域失去了老大的位置,我们就会质疑自己,就会非常的焦虑。我们看到只是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一个个优势的对手,而忽略了我们自身在某些领域的竞争力和竞争潜力。举个例子,人家陌陌用户超过100万就高兴地欢欣鼓舞,而我们的飞信用户上亿,日均覆盖人群就有1671万,飞信难道不好吗?同样的道理也可以用在139邮箱,在mm、在12580,在移动的很多业务身上,这些都是有机会给我们企业带来盈利的产品和业务。我们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拥有这么多优秀的业务,我们却没有自信,我们却如此担忧呢?我想归根到底还是“一个中国移动战略”所造成的,

一个中国移动战略,只是中国移动在一定时代的产物,它已经不适应我们朝移动互联网转型的这种发展需要。在“集中”下我们看到的大象,是一只缺乏活力和生命力的大象,大象快跑的梦想似乎已经无法在集中的模式下完成。

放开双手拥抱世界

佛曰:“当你双手抓紧拳头,你的手里是什么都没有的,但当你放开双手的时候,你就可以拥有所有的一切。”集中和一个中国移动确实给我们中国移动带来了很多困扰和问题,让我们在客户规模第一、市场排名第一、第三方的评估数据也遥遥领先的情况下,找不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以,这已经到了我们应该放手的时候了。因为移动互联网的海洋实在太大,我们只有投身其中,才能体验到这片海洋的广阔。从10086统一门户的建立,从飞信等入口的归集,从集中管理制度的强化,从基地模式的建立,从终端公司、财务公司、以及将要成立的互联网公司,中国移动在集中的道路上挣扎过、努力过,但最终的方向还是选择了放手。如果这次放手真正能奔着解放生产力的目标去,我想至少能帮助解决中国移动的好几个问题:

解决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其实在09年全业务竞争之后,中移动内部就有一种怀旧派,希望企业能够做好自己的管道,认为管道才是我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站在大中国移动的角度,我对于这个观点并不是十分认同。但是如果随着各种专业化的子公司产生,当管道作为一个独立的板块存在的时候,对于管道公司来说,这不单单是核心竞争力,而且是唯一的竞争力了。同样,我们也可以在飞信中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能实现手机短信与pC客户端的完美对接。139邮箱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短信提醒,一键查看。当大家都放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无法发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当我们分开的时候,我们发现自己是如此的简单,我们有几斤几两,我们能卖什么,我们对于客户的价值是什么,谁是我们的对手,谁是我们学习的对象,我们应该朝着那个目标去迈进,一切都变得这么明朗。

解决品牌管理难的问题

盘子大了,如何处理各版块的关系是最痛苦、最痛苦的事情。作为营销领域的品牌管理处理一直是中移动在全业务竞争时代的难题。在语音通信时代,我们将我们的品牌分为两个层次:企业品牌+三大客户品牌。后来随着G3的到来,我们就发现大伙的关系就不太好处了。现在又多了移动之家、动力100等市场品牌,所以,让我们每次整理关系的时候都觉得比较纠结。特别是随着单个产品能量的放大,产品成为品牌的趋势非常明显。像飞信、mm等这样的互联网品牌,我们难道一定要给他们扣上一个产品的帽子吗?在一个中国移动之下,品牌关系处理基本上成为一个无解的题目。而一旦成立子公司专业化运营,我们的烦恼将不复存在。三大品牌还可以继续存在,与企业品牌相得益彰;各子公司还是有自己的互联网产品和品牌,应该来说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

释放了很多社会压力

互联网的核心竞争力篇8

移动互联网行业在充满机遇的同时,也存在异常激烈的竞争,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生存能力建设已成为业内企业的首要任务。通过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用户特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总结并剖析了与之相适应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内生能力要求和对策。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业务融合敏捷开发用户聚合

中图分类号:F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10(2014)-01-0070-04

1引言

移动通信网络业务与互联网业务正在进行深度的融合,呈现出移动互联网化、互联网移动化的特点。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及网络应用技术的提升,移动互联网逐渐显露出其蕴藏的巨大新兴市场的潜力。移动互联时代变革发展主要驱动力来源于移动互联应用的融合与创新、移动终端体验的颠覆性优化、云计算应用形成强大的远端处理能力、网络的无线化和带宽的倍增、大数据的挖掘与处理并形成智能化的商业应用。当前无论是运营商、终端商、内容提供商还是传统互联网厂商,都纷纷布局移动互联网市场,以创新的移动互联网服务来确立未来的发展方向。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生存能力建设已成为业内企业的首要任务。为此,无论电信运营商还是移动互联网企业,都将面临品牌、产品、市场、运营、创新、用户资源和数据资源等方面的综合竞争,而这些方面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相关企业业务发展的核心能力。

2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及其行为分析

移动互联网是用户在移动状态下使用互联网的一个途径,其特点在于能适应用户接入环境的动态变化,满足用户移动状态下动态变化的需求,提供连贯的用户体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移动终端的智能化和互联网应用的个性化,而智能终端和多样化的应用也促进了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在对趋势把握的同时,只有准确分析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用户特征,才能把握移动互联网的需求趋势和发展方向,找到应对其发展的核心要素。

市场调研显示,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以高中到大学学历背景的人群为主流;初中及以下人群由于受知识和学习能力的限制,使用率稍低;硕士及以上人群由于领域专注的比较高,体验丰富多彩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热情并不高。主力人群大多集中在20~35岁,他们乐于体验层出不穷的创新性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和终端。这部分人群是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客户根基,通过对这一消费群体在移动互联网方面的使用习惯和消费习惯的培养,可以促进移动互联网业务使用的大规模拓展。

从上网时间段来看,移动互联网用户群主要是在午间和夜晚睡前上网,而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更善于充分利用等车、等人、候机、乘车、如厕等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信息以及休闲娱乐。未来随着使用习惯的培养,移动终端和移动互联网应用将成为人们填充碎片化时间的有力工具,这也是微信5.0新增游戏功能的目的。

在上网地点分布上,大多数用户是在固定住所;同时,在乘坐交通工具中通过移动互联网访问业务已逐渐成为习惯。随着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里的上网习惯的养成,包括车站、机场、洗手间等公共场所也逐渐成为人们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的重要场所。

3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业务需求

移动互联网的环境激发了大量的用户需求,用户需要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使用任何屏幕(anyscreen)来接入互联网使用任何业务(anyservice)。

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业务需求主要是即时通讯、信息搜索查询、音乐娱乐等。据Flurry调查发现,发达国家手机应用的使用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游戏,其次则是社交网络、新闻应用、娱乐应用等。2011—2012年中国手机互联网用户各类手机应用的使用率如图1所示。

针对用户的业务使用偏好,移动互联网提供的业务种类繁多,但各种应用的发展状况不尽相同。从现阶段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体系可以看到,手机即时通讯、手机搜索等应用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移动互联网的o2o特色应用如手机购物、位置服务、手机商旅等应用仍然由于产业链合作等原因尚未取得完善的发展。这也符合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规律,即发展初期移动互联业务集中于满足用户信息和沟通需求,并以工具化、娱乐化应用为主,如手机即时通讯、手机音乐、手机报、手机浏览器等;发展后期则倾向于满足用户生活化、商务化的需求,如位置服务、移动支付等。

4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业务核心能力

分析

从以上的用户特性和市场需求分析可以发现,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业务与产品的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企业要在这个环境复杂、变化剧烈、竞争激烈的移动互联网大潮下谋求发展,必须具备一些核心能力,否则将迅速被市场淘汰。

4.1业务融合创新能力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特点,移动互联创新的主要方向是发挥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整合优势,促进内容和应用体验趋向一致,努力构建开放性平台。当前创新能力建设的主要策略是把握移动互联网的特点,融合移动通信网络功能的优势,形成丰富的创新产品体系。同时,研究移动用户使用互联网的习惯,以及在移动状态下对互联网业务的需求,基于手机移动性、位置性等特点,开发出深度满足用户需求的内容和应用。在业务平台层面,移动互联网要更多继承互联网的特点——注重用户体验,建设开放性的平台。在应用层面,创新主要基于用户身份、用户位置、用户习惯,细分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增强用户体验,吸引用户高度参与。

4.2敏捷开发能力

在移动互联网端,人所处的环境是剧烈变化的,所处的用户场景很短暂,并不能持续,而且随着越来越多企业投身于移动互联网,每天十几款应用上线,移动互联网正处在快鱼吃慢鱼的时代。迅速让产品去适应用户需求,不断地升级进化,推陈出新,才是保持领先的唯一方式。同时要不断地倾听用户的反馈,不断地调整修改,然后决定后面的方向。所以,“快速迭代”是新产品开发的基本要求,能否做得足够快已成为衡量一款产品研发是否成熟的标准之一。所以,必须具备敏捷开发的能力才能跟上移动互联网产品速度。同时需要建设高效的用户反馈渠道,重视反馈,快速响应,重视运营数据的搜集和分析,为敏捷开发不断校准方向。

4.3需求契合能力

当前人们的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生活方式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对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市场需求很难有准确的把握,需要在试探中不断调整或更替。一款应用产品一定是为解决用户问题而开发的,但产品所预期满足的用户需求并不一定完全契合真实市场。为了使开发出来的产品能够被市场广泛接受,必须要为产品寻找一个用户场景,然后根据用户场景寻找真实用户去检验产品的需求契合度;同时将产品放到一个群体中去检验它的传播速度、使用频率等,以此来快速检验产品的市场接受度。

竞争遍布在移动互联网产品的策划、设计、开发、推广、运营的全过程。移动互联网产品要定位准确,功能简洁,在自身的优势范围内迅速形成竞争力,占领用户市场,培养用户习惯。除了功能性的需求契合外,非功能性的需求满足也很重要,非功能性需求可以概括为“产品轻、速度快、内容好、流量省”。

4.4用户聚合能力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需求呈现娱乐化、社交化和自我实现化的趋势,互联网应用的开发与运营应以这一趋势为导向,因势利导,迎合用户。因此,做好用户研究、分析用户行为、关注用户需求至关重要。移动互联网企业应积极利用客户资料数据库和在线商业智能,进行用户行为分析,准确把握客户的行为模式和需求,再根据这些行为模式量身打造应用,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例如在用户阅读体育新闻时马上向他推送球赛信息,在用户浏览汽车信息时及时向他推送车展信息。然后根据用户反馈进行分析,总结出一批有相同倾向的客户群,进行有针对性的用户群体活动,如车友会、微信朋友圈等。用户应用需求层次分析如图2所示:

图2用户应用需求层次

同时,移动互联网用户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地理位置、使用时间都各不相同,而且猎奇心强,忠诚度低,个性化需求也极其分散,这导致用户的聚合度越来越低。所以一个新移动互联网应用要能够快速大规模聚集大量的用户,必须具备业务创意新颖、需求覆盖面广且层次高、可附着商业价值空间大、易于使用和传播等特点。微博就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用户聚合的成功典范,它成功挖掘出用户需要成为被关注的焦点,获取社会影响力的需求,设计出关注与粉丝的主被动业务模式,同时在运营过程中采用名人、明星的示范效应,迅速聚合大量的互联网用户。

4.5价值掌控能力

包括电信运营商、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应用提供商、终端制造商、系统开发商、技术提供商、解决方案提供商等在内的各类与移动互联网产业相关的厂商都争相进入移动互联网领域。整体来看,移动互联网的市场竞争格局显得十分繁杂。但在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竞争中,只有掌控高价值的核心环节才能稳固立足并谋得长远发展,其中有四个重要高价值环节,这也是移动互联网的必争之地:

(1)移动终端:终端是用户接入移动互联网的工具和界面,很多用户的使用需求受终端内置应用的影响很大,这就使得终端成为移动互联网的重要竞争点之一。另外基于终端所能延伸出的产品、服务模式也是各类厂商竞相争夺终端把控权的主要原因。

(2)系统平台: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是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是衔接移动终端以及应用的关键环节,也是移动互联网战略的制高点所在。

(3)应用服务:应用服务是用户通过移动互联网所获得的最终服务,因此它是吸引用户的最关键因素,它可以拥有很高的用户粘性,并能带来很高的商业价值,所以应用服务也是移动互联网市场竞争的关键节点。

(4)网络通道: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中,通信服务运营权的垄断格局将逐渐产生变化,各类虚拟通信运营商即将出现,同时实力雄厚的互联网厂商也可以自建网络通道,这将加剧移动互联网接入市场的发展和竞争。

5总结

移动互联网潜力无限,市场巨大,但其竞争激烈,赢得用户才能赢得竞争,不管是移动互联网厂商、通信运营商,还是终端厂商,其自身的能力才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应通过对上述能力的平衡发展来奠定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业务与产品优势,获得强大的竞争力,在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班晓芳,佟鑫.移动互联网安全威胁分析[J].电信技术,2012(7):77-78.

[2]徐超.中国电信开放式大框架初显“天翼空间”尚需填补“空白”[J].通信世界,2010(9):24.

[3]艾媒咨询集团.2012Q3中国手机游戏市场季度监测报告[R].2012.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3.

[5]易观国际,德勤华永.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展研究报告[R].2010.

作者简介

互联网的核心竞争力篇9

【关键词】战略网络;内涵;特点;分类

一、战略网络的特征

战略网络是由多个战略合作企业以及非企业组织所构成的,它不仅是两个组织间的联盟,更是多个组织间的、多重的企业间复杂的结盟关系。这些组织是具有自身特点的、能为网络利润的创造作贡献能力的战略网络中的众多结点。契约是战略网络组成与维系的重要制度保障,它以要约、合同、协议等形式保障了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了结点之间的活动内容与方式。契约框架与网络内的互信关系一起,共同将战略网络中的结点联结起来,保证了网络结构的稳定性和战略网络持续的生存和发展。战略网络中的各结点在网络中进行各种合作和一定范围内的共同决策,维持战略网络的正常运行,从而共同形成和提高网络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赚取网络利润,实现网络战略目标。另外,诸如信息、知识、技术与人才等资源在网内的流动、扩散,以及这些资源在流动中的创造和升值过程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构成了它们之间的动态关联方式。

二、战略网络的特征

(1)结点间关系的战略性。战略网络各个结点之间的关系是具有战略性的,这是用以区分战略网络和普通网络组织的最重要特征。所谓的战略性是指战略网络中的结点对各自以及整个网络未来的发展目标都抱持长期稳定、总体谋划的观点。战略网络中的企业在竞争合作的同时又有着某种程度上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意愿。要鉴别一个企业网络组织是否属于企业战略网络组织,最重要的标志就在于网络中各结点组织战略的一致性。(2)结点间关系的紧密性。结点间关系的紧密性主要体现在战略网络结点之间的契约以及各结点利益的总体长远一致性上。这种战略性的关系在组成战略网络的各结点之间由一系列契约、协议、合同架构起来,形成在利益、责任、权利等方面排他的、紧密关联、不断强化的关系网络。(3)结点性质的多样性。战略网络不仅可以包括企业,科研机构、大学、政府等组织亦可以包括进来;不仅可以包括同行业的企业,位于企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或是其他利益相关的不同行业的企业也都可以包括进来。(4)战略网络的平等性。战略网络中的战略核心企业和其他组织之间在共同决策、参与程度、利益分配等方面的权利地位虽有所不同,但在战略网络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各结点的等级,一般认为网络中各结点之间的地位是基本平等的。(5)战略网络的排他性。由于企业战略网络是在战略高度上,由契约协议框架和利益责权等结成的紧密关系联结着的、追求网络共同利益的、以其他企业战略网络和一般网络联盟为竞争对象的,所以具有一定的排他性。这主要表现在网络活动的内部性、网络的进出门坎设置等方面。(6)合作竞争的并存性。战略网络中的组织持有共同目标和愿景,由协议框架和互信关系为约束,不以相互赚取利润为根本目的,但这些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绝对不存在竞争关系。在战略网络中,各组织“为竞争而合作,靠合作来竞争,保持网络的竞争力和活力”。

三、战略网络的分类

(1)封闭型战略网络(opennetwork)。顾名思义,封闭型战略网络即是与网络外部环境保持较为封闭关系的战略网络。这种封闭性造成了网络与环境在一定意义上的脱节,对环境的变化速度与准确性降低,与外部的沟通交流与知识创新减慢,同时网络的进出门坎也随之增高。典型的封闭型战略网络的例子包括日本传统的垂直化组织的生产网络、oem生产网络等。(2)可渗透型战略网络(permeablenetwork)。可渗透型战略网络是一种较之封闭型战略网络较为开放的网络种类,其边界具有可渗透的特性,是三种战略网络中比较理想的类型。这种战略网络中各结点之间的信任度较高,联结关系较强,网络相对稳定,保持对环境的相对开放,能够较灵敏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网络内部亦讲求整体性,在不损失各自独立性的同时,保证规模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有利于知识学习,促进知识创新,能够较快地形成较为有力的战略网络核心竞争力。(3)开放型战略网络(Closednetwork)。由于开放性战略网络的网络之间、网络与环境之间几乎没有边界,所以这种网络结构最接近于市场组织形式。这种战略网络的结点之间的联结程度最弱,网络开放程度最高,所以动态性也就最强,这有利于知识的传播与交流,促进创新与发展,网络的进化也较为自然迅速。

参考文献

互联网的核心竞争力篇10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服务业附随扩散动因模型创新产品

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创新产品的扩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从扩散的影响因素和扩散的机制等方面进行信息服务产品的研究(闫坤,2005)。本文在对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及其产品特征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从“内在推力”、“外在拉力”、“催化力”三个扩散动力构建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创新产品附随扩散动因模型,揭示创新产品扩散的内在规律,为企业制定扩散战略和政府发挥调控作用提供参考。

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及其产品特征分析

(一)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特征分析

1.网络外部性。网络外部性作为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客观存在的外部环境,是新经济中的重要概念,也是诸多关于创新产品附随扩散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互联网信息服务业中,网络外部性表现为注册用户使用某一产品,随着该产品使用人数的增加,在位用户的价值会提高,潜在用户为了获得网络外部性带来的额外价值而愿意购买价格更高的产品,从而促进该产品价值的提高。通俗的说就是每个用户从使用某产品中得到的效用,与用户的总数量有关;用户人数越多,每个用户得到的效用就越高,这也就意味着网络用户数量的增长,将会带动用户总所得效用的平方级增长,因此,诸多企业为了产品的更好发展,选择先占策略,使其尽早拥有庞大的用户基数。

2.边际成本递减。边际成本递减是互联网信息服务业有别于其他传统行业的特有表征。边际成本是指每一单位新增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传统行业的边际成本递减有一定的范围限制,但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的产品与其它传统行业的产品相比有其独特的成本特征,即研究开发成本较高,生产制造成本极低,也可理解为不变成本显著,可变成本几乎为零(如图1所示)。

3.需求曲线。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价格下所需求的商品数量。它是显示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曲线,在传统行业的经济学分析中,以供给数量Q为水平轴,以产品价格p为纵轴,需求曲线D是向右下方倾斜(如图2),但在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由于网络外部性促使在位用户的价值随使用相同产品或服务的用户增多而增加,导致新增用户为了取得增值价值而接受更高价格的商品或服务,即网络外部性促使了产品价格和产品用户数正相关(如图3)。图3中,当传统的边际效益递减作用大于网络外部性作用时,表现出传统需求曲线特征,需求曲线D开始呈下降趋势;当网络外部性的作用大于边际收益递减作用时,在a点对应的曲线出现了第一个拐点,表现出互联网信息服务业需求曲线特征;在用户数量达到一定值后,网络外部性的作用被弱化,价格趋于稳定,需求曲线为直线。如:互联网信息服务业产品因更新换代、容量饱和、互联网通道资源限制等,即使新增用户,价值也不再提高。

(二)互联网信息服务业产品特征分析

创新产品的附随扩散需要用户对产品的认可,了解互联网信息服务业产品特性,有助于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创新产品的附随扩散研究。本文认为影响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创新产品附随扩散的产品特征主要是免费锁定、标准垄断和高模仿性。

1.免费锁定。免费锁定是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制定的一种营销策略。它将客户作为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服务产品的边际成本低和网络外部性对用户的增值作用,采取免费下载、免费杀毒、免费观看、免费体验等多维度免费锁定策略,努力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如奇虎360公司致力于通过提供高品质的免费安全服务来锁定用户,继而又开发出手机360、360桌面、360浏览器、360云盘等多个应用锁定用户。

2.标准垄断。标准垄断是指企业通过拥有核心技术或产品专利标准,对市场进行有效控制,形成发展优势的过程。在网络产业中,关键资源往往就是技术标准,谁掌握了核心的技术标准,谁往往就是该领域的主导者,标准所有者还可通过限制兼容性、标准变更等手段,形成行业巨大壁垒,限制竞争者进入,遏制竞争者发展。由于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网络外部性、规模效应及梅卡夫法则等影响,标准垄断的形成往往与企业的先占策略相关,先进入某个行业的企业更有可能先接触到用户,一旦锁定了大量用户后,这个企业的产品就极有可能成为该领域的标准。

3.高模仿性。模仿性是指技术或者产品容易被其他非所有者仿制,从而生产或改造出功能类似或相同的产品。互联网信息服务业模仿成本更低,产品的技术工艺安全保密性更低,更容易仿制。具体来说,产品高模仿性会从以下三个方面影响互联网信息服务业行业的发展。一是高模仿性促使用户产生多属行为,用户从多个具有竞争性的企业中,有意识地选择功能作用相近或可替代的产品、服务,提高自身福利;二是高模仿性导致行业竞争加剧,由于互联网信息服务业产品仿制成本较低,促使诸多企业纷纷模仿市场中盈利比较多的产品,开发并销售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作用的产品或服务,催生了“山寨文化”,加剧了企业间竞争;三是高模仿性促使企业技术标准创新,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企业强化危机意识,致力于服务创新、技术革新、产品更新,推进了标准创新。

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创新产品附随扩散战略动因分析

新产品的拥有者之所以产生扩散的动机,主要目的是在于尽快地回收其在新产品的资金投入并尽可能获得最大的利润。在现阶段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竞争白热化的情况下,边际成本递减和需求曲线变化带来的效益增加有助于增加企业利润,免费赠样有助于锁定用户,标准垄断有助于抢占市场。科学制定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创新产品附随扩散策略,有助于企业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一)内在推力分析

企业所有者追求最大利润是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采用附随扩散战略的内在推力,其表现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见图4):一是边际成本递减为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对用户制定免费锁定策略提供了经济基础,信息服务业产品易于复制、模仿,边际成本曲线随着生产数量的增加而快速下降,企业可以以较低价格的产品进入市场,甚至免费锁定,赢得更多用户;二是需求曲线变化为企业创造价值提供保障,网络外部性促使用户愿意以更高的价格购买产品,激发企业努力基于核心产品扩散新产品而增加获利;三是标准的垄断提升企业核心产品影响力,产品的标准高低决定着核心产品的质量、兼容性等,间接影响用户数量的多少,为标准的所有者抢占用户规模和进一步扩散产品提供了保障。

(二)外在拉力分析

企业所有者为有效应对行业激烈的竞争,提高市场占有率是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采用附随扩散战略的外在拉力,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见图5):一是网络外部性的存在,市场和企业都会为了获得更大利润,努力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成为互联网信息服务业选择进行产品扩散的牵引力;二是免费锁定效应确保了核心产品中成规模的用户基础,他们在其它领域也有潜在需求,尤其是对与核心产品相关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成为促使企业主动考虑产品附随扩散的拉动力;三是互联网信息服务业产品的高模仿性,企业管理者必须努力推进技术标准创新,还要适时制定渗透其他领域的战略举措,以保持在产品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成为强化产品附随扩散的内驱力。

(三)催化力分析

企业所有者面对的政府调控政策和该行业的市场调节作用是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采取附随扩散战略的催化力,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政策对服务业自由创新的鼓励和支持,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等政策的颁布实施,促进了产品附随扩散的萌芽、出现和蓬勃发展;二是在网络产业良性发展、“两化融合”深化推进、网络外部性积极影响和创新营销大展拳脚等市场背景下,互联网企业纷纷采用了以核心产品积累用户、抢占市场,并积极向其他领域扩散产品的策略。

创新产品附随扩散战略动因模型

通过上述对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创新产品附随扩散战略的动因分析,在此提出创新产品附随扩散战略动因模型:互联网信息服务业产品附随扩散不仅是互联网信息服务业趋势发展的结果,也是在企业内推力和外界需求拉力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在政府、市场等社会环境的催化作用力下产生的(如图6所示)。

可见,在互联网信息服务业中,首先是边际成本递减、需求曲线及标准垄断的影响成为了企业的内在推力―企业盈利增加,加之企业拥有核心标准技术使市场规模增大,使企业向其他领域扩散产品成为现实;其次是用户规模需求和竞争态势的外在拉力的显著性,使得企业不得不结合网络外部性影响的客观存在而进行产品扩散,抢占更多的产品领域;最后是政府现有政策和行业的市场环境等作为催化调节剂增加了企业采取措施的可能。

总之,“内在推力”、“外在拉力”、“催化力”三者的共同作用是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创新产品附随扩散的关键因素,在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情况下,企业只有准确把握政府对产业的指导政策,顺应行业的发展趋势,洞悉创新产品附随扩散的内在规律,科学制定创新产品附随扩散策略,才能促进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