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4:30

地下水的特征篇1

1黄河影响带地下水系统特征及资源概况1.1浅层含水层特征及其富水性浅层含水层的底板埋深从西向东,呈现浅到深再到浅的变化趋势(表1)。

表1浅层含水层底板埋深

地区

底板埋深

地区

底板埋深

武陟县

原阳县

开封县

45~69m

约100m

130~140m

封丘县

长垣县

濮阳县

74~101m

110m

80~1201.2深层含水层特征及其富水性深层含水层组由中更新统下段冲积、下更新统和上第三系上部湖积砂层组成,含水层岩性以细砂、粉砂为主,砂层与粉质粘土、粘土呈互层状。因其成因类型不同,砂层厚度有较大的差异,武陟县境内含水层底板埋深300m左右,砂层厚度100~170m,岩性为中细砂、粉细砂,渗透系数8~15m/d,强富水,单井涌水量>3000m3/d。原阳县境内,含水层的分布和黄河故道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黄河故道主流带上,砂层厚,岩性粗,富水性较好,以细砂为主,泛流带砂层薄,岩性较主流带细,变为中等富水;单井涌水量1000~3000m3/d。封丘县境内,含水层底板埋深340~412m,岩性以细砂、粉砂为主,总厚度50~110m,渗透系数2~10m/d,区域上富水性有由西向东变差的趋势。长垣县境内底板埋深500m左右,总厚度大于60m。在濮阳境内,含水层底板埋深在260~450m,岩性为中细砂、粉细砂,厚度60m,单井涌水量1500~2500m3/d。郑州境内,深层含水层顶板埋深50~100m,底板埋深300~380m。单井涌水量1000~2000m3/d;含水层岩性主要为中砂、中细砂、中粗砂,局部为砂砾石层,厚度一般为50~100m。开封境内含水层底板埋深200~450m,中牟以北至开封一带,砂层厚度40m,单井涌水量大于2500m3/d。由中牟大孟至开封半坡店,砂层厚度25~35m,单井涌水量1500~2500m3/d,渗透系数4~7m/d。2黄河影响带系统地下水库类型及其特征

根据研究区地下水环境地质条件,地下水库划分为滩地型、背河洼地型、决口扇型及复合型4类(见表2)。

表2各类地下水调蓄库

分类

调蓄库位置

调节方式

面积/km2

总库容/万m3

调节库容/万m

滩地型

原阳县官厂-包厂

长垣县总管-芦岗

中牟县东漳

开封袁坊-刘店

荥阳市王村滩

温县黄河滩

黄河水入渗

降水入渗

100

50

120

200

40

50

170950

65475

129900

175000

43600

63000

40950

20475

45900

75000

15600

23000

背河洼地型

原阳县祝楼-原武

封丘县荆隆宫

濮阳李子园

濮阳习城-徐镇

渠渗补给

黄河水入渗

降水入渗

100

50

80

80

地下水的特征篇2

关键词:地下水化学变化环境影响

一、塔河地区地理环境与塔河输水概况

塔里木盆地是天山和昆仑山两个强烈褶皱带之间的大型盆地,盆地中央分布有第三纪背斜断褶隆起带,并将盆地分割成构造形式上接近对称未完全封闭的大型单项断褶盆地。塔河油田处于塔北断裂隆起带边缘部位,其南紧邻塔中凹陷带,由于受南部塔里木河泛堆积作用影响,使塔河油田在地形地貌上形成了一个近东西走向的地槽地带,其南、北向中心地带――油田区的坡降比均在0.02%左右,地形平坦开阔,海拔高程在928-950m间。塔里木河流域是环塔里木盆地诸多向心水系的总称,塔里木河干流全长1372km,其自身不产流,由诸源流汇流而成。源流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241.9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与河川径流不重复量约为18.15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260.14亿立方米。自50年代初,塔里木河干流的水量逐年递减,加之长期以来疏于管理,无工程控制手段,干流中上游耗水量增加,到达下游河道的水量递减更为显著,造成下游大西海子拦河水库以下320km的河道断流,土地沙化,胡杨林面积锐减,尾闾台特马湖干涸。2000年至2004年,先后7次从博斯腾湖调水输入塔里木河,使断流将近30年的塔里木河下游得到清流的滋润。塔里木河下游河道的地下水位抬升5m以上,地下水影响宽度达到800m,影响范围约200平方公里,延缓了生态系统的急剧蜕变。

二、油田开发中遇到的的环境问题

油田开发对生态破坏主要是在勘探、钻井、管线埋设、道路修建及油田地面工程建设等工程开发活动初期造成的。油田工程占用土地,在一定地域范围,灭绝了原本就很稀少的荒漠植被,使荒漠生态系统被破坏,引起固定沙丘的活动,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塔河油田虽然位于轮台境内,但在很多方面都不受县政府的管制,县市区的地下水取水深度在200米左右,而油田所在区域由于浅层地下水矿化度比较高,所以现在一般的打井深度超过400米,这种深层地下水由于和浅层水存在地层上的隔绝,补给非常困难,一般至少需要几百年,因此在国际上是不允许抽取的。

三、地下水检验依据原则

自2003年塔河油田供水管理队开采的93号井开始,直至2012年共有13口水源井由供水首站输送至塔河油田服务区供水末站。油田区地下水质变化较大、矿化度较高,仅存在带状、透镜状淡水体的特点,在水文地质综合分析和原有理论基础上。针对水源井每月进行采样,送入实验室进行化学分析,依据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分析内容包括:色度、浑浊度、嗅和味、肉眼可见物、pH值、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氟化物、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砷、铅、铜、铁、锰、汞、硒等,主要检验设备为浊度仪、酸度计、离子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等。

四、地下水化学特征变化

地下水的特征篇3

摘要:区域地理既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笔者认为学习区域地理只要能抓住位置特点、掌握区域特征、分析区域特点的成因、对比区域差异这几个节点,学生学习区域地理能力将大大提高。

关键词:位置特点;区域特征;成因;差异

区域地理既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又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往往在学习区域地理时出现定不了位或定位不准确的情况,造成对区域图文材料信息不能综合利用分析,答题无从下手胡编乱造。在教学中从哪些方面着手,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区域地理能力呢?笔者认为学习区域地理只要能抓住位置特点、掌握区域特征、分析区域特点的成因、对比区域差异这几个节点,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抓住位置特点

区域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掌握其特点是关键。因为纬度位置决定了它的热量带,根据海陆位置可推断其降水量的多与少、海运是否方便等。

例如:日本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中纬度位置,属北温带,因此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季风性气候;从海陆位置看,隔日本海,中国黄海、东海与亚洲大陆相望,距海近因而降水丰富,从相对位置看,位于太平洋西北部,因此海洋性特征明显,与同纬度亚洲相比,冬季较温暖,夏季较为凉爽;由于海岸线曲折,因此多优良港口,海运发达且便宜。

二、掌握区域特征

区域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其中自然地理特征主要从地形、气候、河流、土壤、植被……等方面去了解;人文地理特征则从工业、农业、交通、旅游、人口……等方面去分析。要善于总结和提炼每个区域典型的区域特征和区域问题,并注意具有世界意义的区域性合作组织。

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特征:根据区域图文材料信息,重点了解海拔高度、地面起伏程度,以此判断地形类型,如下图:

基本地形类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

海拔大于500大于500小于500小于200

地面起伏地面起伏不大,边缘较陡大小平坦或者起伏很小四周高中间低

2.根据气候特征判断气候类型推断温度、降水。

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以温度定带、以降水定性,最低月均温在15℃以上的,则为热带,最低月均温在0℃以上的,为亚热带,最低月均温低于0℃的,则为温带或寒带,全年降水较均匀的为热带雨林或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的为热带草原、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的为地中海式气候,全年降水较少的为热带沙漠或温带大陆性气候。

3.河流特征:掌握水文特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包括流量、水位、含沙量、冰期等;水系特征包括河流流程、河床深浅、河道宽、河流落差等;结合土壤、光热条件推断具备什么样的农业区域条件、电力是否充足、交通是否便宜等。

例如:日本自然地理特征:1.地形特征以山地丘陵为主;2.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3.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4.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海湾;5.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6.森林地热资源丰富;7.矿产资源贫乏。

日本人文地理特征:1、地狭人稠,劳动力素质高;2、由于市场狭小,资源贫乏,对外依赖性强,以加工贸易经济为主;3、工业临海分布,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4、农业单产高渔业发达。

4.土壤、植被。

三、分析特点成因

一个地区的区域特征与它所处的位置有密切的关系,是在各种要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所以我们在分析区域特点的成因时,一定要抓住它的位置特点进行推导,并联系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综合分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1.分析地形、地势特征,主要让学生通过分层色地形图或等高线地形图,观察地势的高低起伏,地形类型的分布结构总结主要的地形特征。如地势西高东低,以平原丘陵描述为主。利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表现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对板块构造图考察,要让学生掌握板块边界及板块内部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化及其形成的地貌。

2.分析气候特征及成因,气候特征的分布主要通过各类图形来总结,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的气温、降水的时空分布。其成因,主要让学生分析太阳辐射状况,大体上纬度越高气温越低,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大气环流中的气压带和风带中的气压带影响降水,高气压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低气压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来自海洋的风由低纬度吹向高纬度温暖湿润,若被抬升会形成降水,来自陆地的风由高纬吹向低纬寒冷干燥。

例如:我国西北干旱的原因,由于地处内陆,东西距离长,区内高原面积广大,这种位置和地形决定了海洋上吹来的夏季风不能到达这里,因此降水少。气候干旱使地表景观表现为:1、风蚀作用显著,戈壁沙滩广大;2、由东向西植被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3、河流稀少,且多内流河;4、农田、村镇、城市多沿河流或山麓水源地呈带状或点状分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我国西北干旱的区域特征。

3.根据自然条件特征分析人口、城市等分布状况。在气候温和湿润,水源充足的地区,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区,若该区域在中纬度大陆的西岸,终年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河网密布,土壤肥沃,是人类生存的理想场所,人口稠密、城市众多。

4.分析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有区域性。主要是在不同的区域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地形条件、光热条件、水源土壤条件、社会需求、交通运输、科学技术等条件的不同。位于美国中部的大平原上谷物农业具有优越的区域条件,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充足的水源,高度发达的工业,先进的科技等。

5.分析工业生产。工业生产要根据区域中的资源、人口、交通、科技、市场等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来发挥优势,协调解决其不良的条件,促进经济和生态环境持续发展。

6.分析交通运输区位条件。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交通运输的建设又要受到社会、经济、技术和自然条件的制约。为此,在交通运输的建设中要考虑区位条件,社会经济的需要,技术条件的支撑,自然条件的限制。

四、对比区域差异

地下水的特征篇4

例题读图,回答问题。

(1)图1中所示地区的地形类型是什么?

(2)据图2分析与Q城相比较,B城的气候特点有何不同?形成两地气候差异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3)据图1、图2中的信息,概括出B城附近河段的水文特征。请答出三项。

解析第(1)题,常见的地形类型有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等。根据图一高度表的信息可以看出该地四周高、中间低,地形类型为盆地。

第(2)题,此题考查区域气候特征的差异,比较两地的气候特征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①气温(气温高低、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②降水(总量、季节或年际变化)③降水与热量的组合状况(如雨热同期);对比Q城和B城的气候统计图可知两地的气候特点差异。B城的气温年较差比Q城小,降水季节变化比Q城小。影响气候差异的因素主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和下垫面等方面分析。据图可知两地纬度相当,气候的差异主要是受海陆位置的影响。

第(3)题,河流水文特征主要从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盆地。(2)气温年较差比Q城小(冬季比Q城温和,夏季比Q城凉爽);降水季节变化比Q城小(年降水量比Q城多);大气环流(海陆位置)。(3)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小;水位季节变化较小;含沙量较小;流速较缓;汛期较长。

点拨特征描述类题目要求同学们对常见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科学的表述,如描述某国的地理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特征、城市分布特点等。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高考征描述类试题,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特点”“描述……状况”“简述……特征”“从……等方面归纳……主要特征”等。

具体答题思路是:首先要对题目涉及区域进行区域空间定位(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法相结合),明确区域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和图文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特征分析;在描述时充分利用材料要注意梳理、组织语言,把握关键词,并且做到简洁、准确、完整的描述。

下面我们总结一下最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常见的特征描述类的答题思路和方法,以供参考:

1.地理位置特征

(1)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温度带、纬度带;

(2)海陆位置;

(3)大洲位置;

(4)国界位置或邻国;

(5)交通位置:重要海峡、铁路枢纽、港口;

(6)其他位置:经济和军事位置、板块位置。

2.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以……为主(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

(2)地势……高……低――海拔高低、地势起伏状况、地形倾斜方向、区域极值(地势最高、低值);

(3)主要地形区及其分布;

(4)海岸线的曲直;

(5)主要地形区的走向。

3.气候特征

(1)气温:气温高低、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

(2)降水:总量、季节或年际变化;

(3)降水与热量的组合状况(如雨热同期)。

4.河流特征

(1)河流水文特征:年径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凌汛)、流速;

(2)河流水系特征:流向与长度、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及形态、河网形态及密度、河道深浅弯曲宽窄、落差或峡谷分布。

5.分布特点类

(1)(人口、城市、旅游景点等)分布不均;

(2)(人口、城市、旅游景点等)……多……少(比如东多西少);

(3)(人口、城市、旅游景点等)沿……分布(面状分布:平原;线状分布:沿河流海岸线交通线分布;点状分布:沙漠中绿洲);

(4)典型分布区:如分布最多的地方是……分布最少的地方是……

[练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农业生产以草地畜牧业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耕地面积比重增加。该地区是我国冰雹天气多发地区,但近60年来冰雹天气次数呈下降趋势,冰雹成灾次数却呈明显上升趋势。下图为三江源地区1950~2011年各月雹灾累积次数统计图。

(1)简述三江源地区冰雹灾害的年内分布特征。

(2)分析近60年来三江源地区冰雹成灾次数呈上升趋势的原因。

[参考答案]

地下水的特征篇5

甘肃昌马地区早寒武世地层中辉绿质次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

新疆西准石炭纪双构造层的确定及地质意义

甘肃省武都区月照—琵琶一带青白口纪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

兰州地区地球物理场信息反映的活动断裂

甘肃枣子沟金矿围岩蚀变特征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

勉—略混杂岩带构造地质特征与金矿成矿——以陕西省略阳县干河坝金矿床为例

甘肃省金边寺矿床铀矿化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

甘肃省阿克塞县化石沟斑岩型铜矿床特征研究

南秦岭三叠系裂陷槽边界断裂带多金属成矿带特征

与钠长岩有关的铜金矿床特征——以白银市羊圈沟铜金矿为例

天水市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研究

甘肃省嘉峪关市水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人造硼铝酸锶的宝石学特征研究

地质报告中连接号使用说明与辨析

iCp-mS测定甘肃某农场大气颗粒物中的铬、铜、砷、镉、铅含量

北祁连水洞峡蛇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

甘肃北山四顶黑山镁铁、超镁铁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岛弧环境中不同成因的火成岩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北祁连西段志留纪残留海盆地沉积充填特征及盆地演化动力学分析

频率分布曲线和概率累积曲线在沉积物粒度数据分析中应用的对比

甘肃大水金矿围岩蚀变特征与金矿化

甘肃小独山西钨金矿石英脉特征及其与矿化的关系

甘肃大水式金矿床地质特征及与周边金矿对比浅析

磁测在甘肃磁性矿产找矿中的作用和效果

甘肃北山红山铁矿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预测隐伏矿

甘肃省矿业开发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及成因分析

会宁县祖历河阶地沉积特征及岩土工程对策分析

X射线荧光光谱法同时测定土壤样品中的36种组分的探讨

高精度磁测划分弱磁地层界线的应用效果

西和县大桥一带金矿区复杂地层钻探施工技术

深井“飞管止水”法处理下管事故实例分析

基于mohr-Coulomb准则的喷粉桩静载实验与三维数值模拟

甘肃省肃北县石硐沟铅锌银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浅议弧形构造对西秦岭金矿的控制

甘肃西秦岭下拉地一带铅锌矿区构造控矿规律研究

甘肃北山南金山—狼娃山金成矿带成矿作用特征

北山南带西段金成矿带控矿因素、找矿标志及远景区划分

我国凹凸棒石黏土开发利用研究中实行循环经济的途径

甘肃省灵台县邵寨南井田煤系沉积规律

甘肃南部地质演化及含铀层岩相古地理

天然环境同位素技术判定金川矿区井巷排水补给来源

甘肃省环县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对策探讨

酒泉市湿陷性粉土基本特征分析

青海西久公路河北乡至红土山段滑坡成因及综合治理

固体矿产勘查规范初步评述及修订建议——以岩金矿勘查规范为例

聚类分析在中国新生代古植物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在兰州市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中的应用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加固边坡(滑坡)的稳定性分析

甘肃平凉“崆峒山砾岩”地层时代的商榷石羊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地下水位动态特征及变化趋势

浅谈甘肃省病险水库现状及加固措施

兰州市九州石峡口滑坡特征及治理方案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效益分析评价

马鬃山南金山金矿区深部找矿钻探技术研究与应用

高密度电法寻找隐伏构造破碎带应用效果的分析

微量元素分析方法在地质调查植物样品分析中的应用

地下水的特征篇6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预制砼管桩水泥搅拌桩

1、工程概况

天生河水闸位于珠海市白蕉联围东堤段,为磨刀门水道右岸天生河出口的拦河水闸,是白蕉联围防洪挡潮、潮排潮灌水闸之一。2009年水闸进行拆除重建。天生河水闸的主要建筑物级别为2级,次要建筑物为3级,其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本重建方案主要由3孔10m的水闸和1座Ⅶ级船闸组成,

2、地基处理方案选择

根据天生河水闸地勘结果,天生河水闸的闸基下为深厚的淤泥软土,软土厚度约为40m~45m,主要由淤泥、淤泥质粉质粘土、淤泥质粉土组成,地基承载力低,承载力特征值为60kpa,低于水闸计算所需的地基承载力,必须进行地基处理。淤泥层以下为强风化砂岩。

对于深厚层淤泥地基,通常采用的地基处理方案有:钻孔灌注桩、预制砼管桩和搅拌桩等复合地基处理方案。下面结合本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建筑物的特点,参考本地区已建类似工程的经验,主要对钻孔灌注桩方案、预制砼管桩方案及水泥搅拌桩方案进行比选。

2.1钻孔灌注桩方案

按桩的制作和施工方法,桩可以分为预制桩和灌注桩。灌注桩是在施工现场桩位上先成孔,然后在孔内设置钢筋笼、灌注混凝土而成。常有的有沉管式灌注桩和钻孔灌注桩等。此处所指的是钻孔灌注桩。

1)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由《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公式估算:

式中:――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桩端端阻力、桩侧阻力特征值,由当地载荷试验结果统计分析算得;

――桩底端横截面面积;

――桩身周边长度;

――第i层岩上的厚度。

2)钻孔灌注桩单桩水平向承载力特征值按下列公式计算(假定管桩桩身配筋率大于0.65%):

式中:――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桩身抗弯刚度,对于混凝土桩,;其中,为桩身换算截面惯性矩,对于圆形截面,;

――桩顶允许水平位移;

――桩顶水平位移系数;

――桩水平变形系数。

经计算,当采用Φ1000钻孔灌注桩,桩端至中风化砂岩时,桩数由单桩水平向承载力确定,钻孔灌注桩桩距3.8m×3.3m,均布于闸室底板下,单桩平均长度45m。

2.2预制砼管桩方案

常用的预制桩有钢筋混凝土桩、木桩、钢桩等,用沉桩设备将桩打入、压入、振入土中。此处所指的是预制砼管桩。

1)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由《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公式估算:

式中:――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桩端端阻力、桩侧阻力特征值,由当地载荷试验结果统计分析算得;

――桩底端横截面面积;

――桩身周边长度;

――第i层岩上的厚度。

2)预制桩单桩水平向承载力特征值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桩身抗弯刚度,对于混凝土桩,;其中,为桩身换算截面惯性矩,对于圆形截面,;

――桩顶允许水平位移,取10mm;

――桩顶水平位移系数,考虑桩顶与底板嵌固作用取1.80;

――桩水平变形系数。

经计算,当采用Φ400预制管桩,桩端至强风化砂岩时,桩数由单桩水平向承载力确定,均布于底板下,桩距1.4m×1.4m,单桩平均长度45m。

2.3水泥搅拌桩方案

地基处理方法之一为通过设置在地基中的竖向增强体,通常为各种形式的桩体,使地基得到加固,桩体的强度较高,而桩体周围的土体则保持原有强度或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处理的效果在平面范围内是不均匀的,荷载由桩体和地基同承担,桩分担荷载的比重大于地基土分担的荷载,水泥搅拌桩即为其中一种。复合地基是指天然地基在地基处理过程中,通过在地基中设置竖向增强体或水平增强体而形成的桩同作用的人工地基,称为复合地基。加固区由增强体和天然地基两部分组成,工程中对复合地基的各种竖向增强体常冠以“桩”的称呼。通过变形协调,增强体与天然地基土体共同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这是形成复合地基的基本条件。

1)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中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计算:

式中:――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m――面积置换率;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桩底端横截面面积;

――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

――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宜按当地经验取值,如无经验时,可取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根据计算结果,当搅拌桩桩径500mm、桩长20m、桩距1.0m时,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大于闸室地基最大反力,承载力可满足要求。但对于复合地基,在承载力满足要求的情况下,还需验算沉降量及桩端下层土的承载力是否满足规范要求。经计算验算沉降量及桩端下层土的承载力均满足规范要求。

2.4地基处理方案比较

通过以上计算,三种地基处理方案技术上都是可行的,但各有优缺点:

钻孔灌注桩优点方面:由于桩基达到持力层,水闸的沉降量小,由于沉降、特别是不均匀沉降而引起的水闸通病,可以避免。施工设备相对较轻型,对于在淤泥上施工,需要填筑的施工平台垫层较薄,桩机移动对已施工的桩的影响小。桩的成桩质量比较容易控制,桩的质量更加有保证。施工工期容易控制,可以通过增减桩机来调控施工进度;缺点方面:由于水闸的荷载全部由桩基承担,水闸的沉降与地基的沉降不协调,有可能造成水闸底板与地基脱空,对水闸的防渗要求提高,另外,施工中如果碰到流塑状的淤泥,成孔困难,需加设钢护筒,增加施工费用。

预制砼管桩有施工方便、施工进度快、水闸沉降小,造价适中的优点。缺点其一是施工设备比较重型,施工时容易对已施工的桩造成移位等影响;其二是预制砼管桩属于挤土桩,在高饱和度的流塑型软土中,闸基大面积、高密度的打进群桩,先打进桩会受后打进桩的挤出,影响桩基承载力。另外,跟钻孔灌注桩同理由于水闸沉降小,当地基产生沉降时,闸室不能随地基一起沉降,会造成闸底脱空,引起接触冲刷,所以对防渗要求比较高。

水泥搅拌桩施工设备简单,工程造价相对低些,水闸适应地基变形能力强,但水闸沉降较大,需控制好不同结构之间的不均匀沉降量。

从经济上比较,搅拌桩方案明显优于另外两种方案。

综合以上各方面的因素,本工程采用水泥搅拌桩方案作为天生河水闸的地基处理方案。天生河水闸目前已经完成施工并且各方面运行良好。

3.结语

地下水的特征篇7

关键词:粘土;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采收率;油相与水相相对渗透率分形维数

中图分类号:te311;te3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3)02-0024-03

油层物理学研究表明,不仅砂岩孔隙结构具有分形特征[1-5],而且岩心中油水运动规律也具有分形特征[1、5、6]。

众所周知,油水相对渗透率是流体在多孔介质中饱和度大小及其分布状况的函数,而流体的分布状况是与多孔介质的孔隙形状、大小及胶结程度、胶结物含量、类型等有关,故油水相对渗透率是流体、介质及其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函数。

本文企图从两种不同粘土含量的岩心中,对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常规特征参数与分形维数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探讨粘土含量对其影响程度,以便加深对粘土和油水渗流规律之间关系的认识。

1胜坨油田二区岩心注水冲刷前后,造成两种不同粘土含量岩心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变化规律

1.1胜坨二区12、83层水冲刷前后粘土的变化情况

为了模拟胜坨二区初、中、高、特高含水期四个开发阶段的动态情况,进行了室内注水冲刷模型实验,选用综合含水40%、80%、90%、98%代表不同开发期,换算成相应的注入倍数。具体说,一块岩心,进行水冲刷不同倍数,分别测其前后的各项物性参数的变化,本文用水冲刷前后得到的不同粘土含量的岩心,分别测其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来研究粘土含量对渗流特征的影响程度。

胜坨二区12、83层水冲刷前后粘土的变化情况见表1。统计表明水冲后,粘土矿物的种类虽未发生变化,但粘土的总量由7%下降到4%,绝对含量降低了42.9%;伊利石、高岭石、蒙脱石的绝对含量12层中分别降低了87%、83%、67.8%,83层分别降低了71.4%、72.7%、50%。这说明在水驱油过程中,粘土矿物在注水冲刷下,发生了大量的微粒运移,随着注入倍数的增加而冲出岩心。这样就得到了7%和4%两种不同粘土含量的岩心。

1.2注水冲刷前后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特征

对注水冲刷即水驱前后7%和4%两类不同粘土含量的岩心,分别进行了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测试,实验温度50℃,油水粘度比42.7。为了全面地描述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特征,本文着重从它们的常规特征参数和分形特征资料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研究。其结果分述如下。

1.2.1注水冲刷前后12、83层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常规特征参数

本文对12层3块岩心和83层2块岩心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常规特征参数进行了平均统计,注水冲刷前后12、83层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常规特征参数见表2,2-2-g18井14(12/28)-1号岩心注水冲刷前后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见图1。

(1)从图1看出:由于粘土的减少,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注水冲刷后比注水冲刷前向左偏移。即在相同的水饱和度下,注水冲刷后与注水冲刷前相比,油相相对渗透率偏低,相反水相相对渗透率偏高。其交点饱和度略偏右、交点相渗略偏高。造成这样情况的原因是由于水冲刷后束缚水饱和度偏低所致。

(2)从表2看出:注水冲刷前后岩心的两个主要特性参数变化不大,即孔隙度基本不变,渗透率12层注水冲刷后略偏高一点,83层注水冲刷后反而变低一些。

(3)从表2还看出:随着粘土的减少,12层注水冲刷后与注水冲刷前相比,其渗流特性变好,可流动油的范围增加,由0.542增至0.594;无水采收率由31.12%上升到33.08%;最终采收率由69.58%上升到73.00%。83层注水冲刷后与注水冲刷前相比,其渗流特性变化不明显,可流动油的范围由0.450上升到0.461,最终采收率由63.65%上升到64.64%,数值变化在误差范围之内,可以说基本不变;而无水采收率反而变小,这点有待继续探讨。

1.2.2注水冲刷前后12、83层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分形维数

在二维多孔介质岩心中,空气驱替高粘度的液体环氧树脂时的粘性指进具有分形特性,其维数D=1.6±0.04。而在无法直接描述和测量粘性指进条件下,只有用油水相对渗透率变化值间接反映粘性指进现象。在对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分形研究时,主要考虑水驱油部分所得资料,没有考虑初始和终止两个特征点。因为束缚水点和残余油点的油水相对渗透率值分别是在水驱油常规实验前、后测定的,并根据其流量、压差等参数用达西公式计算出来的,而水驱油部分各点的参数是根据两相渗流理论计算出来的,两者多少有些差别。

以胜坨二区砂二段12层3-169井12-1号注水冲刷前岩心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为例,在实验点数为11的条件下,其双对数相关表达式如下:

lgSw=-0.2171lgKro-0.4969相关系数r为0.9977

lgSw=0.2444lgKrw-0.0287相关系数r为0.9999

lgKro与lgSw实测的相关系数r为0.9977;lgKrw与lgSw实测的相关系数r为0.9999,大大高于置信度α为0.01时所需的r为0.708[7],说明它们的相关非常良好,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具有良好的分形特性。其余所有实测的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无一例外。

在此,我们定义0.2171为油相相对渗透率的分形维数,即lgKro与lgSw相关直线的斜率是油相相对渗透率的分形维数;0.2444为水相相对渗透率的分形维数,即lgKrw与lgSw相关直线的斜率是水相相对渗透率的分形维数。

本文对12层3块岩心和83层2块岩心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分形维数进行了平均统计,注水冲刷前后12、83层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分形维数见表3,2-2-g18井14(12/28)-1号岩心注水冲刷前后油相相对渗透率的对数与水饱和度的对数关系曲线见图2,注水冲刷前后水相相对渗透率的对数与水饱和度的对数关系曲线见图3。从中得到以下一些认识:

(1)从表2看出:无论是12层还是83层,油相和水相对渗透率的分形维数均是注水冲刷后大于注水冲刷前,尽管程度有所差别。

(2)从图2、3看出:14(12/28)-1号岩心的油相相对渗透率的分形维数注水冲刷前后差别较小,水相相对渗透率的分形维数注水冲刷前后差别明显。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其相关直线注水冲刷前在上,相关直线注水冲刷后在下,而油相相关直线略有交叉。这说明在相同水饱和度下,所需的油、水相对渗透率偏低,水驱阻力减小,渗流条件变好。

2车排子地区不同原始粘土含量条件下岩心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变化特征

2.1车排子地区排2-2井岩心两种不同的原始粘土含量

排2-2井8号和21号正是我们研究所需的两种不同原始粘土含量的岩心,其粘土含量分别为7%和4%,详见表4,与注水冲刷前后岩心的粘土含量完全一样。粘土含量为7%的岩心阳离子交换值是3.410,比粘土含量为4%的岩心阳离子交换值是3.030大一些,它将对水驱油的渗流运动影响要更大一些。

2.2车排子地区排2-2井两种不同原始粘土含量岩心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

在研究了注水冲刷前后造成的两种不同粘土含量岩心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之后,又对车排子地区排2-2井两种不同原始粘土含量岩心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了研究,以便深化对粘土影响的认识。

2.2.1排2-2井两种不同原始粘土含量岩心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常规特征参数

本文对两组粘土含量为7%的8号岩心和粘土含量为4%的21号岩心分别进行了常规和地层条件下的非稳态油水相对渗透率测试,实验温度分别为20和42℃,42℃为模拟地层条件,其油水粘度比均为2.2。其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常规特征参数见表5。从中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1)由于在同一个部位取得两块同号岩心,虽然相邻,但孔、渗仍略有差别,可能粘土含量也会有一些差别,分析资料时要有所考虑。

(2)由于粘土含量不同,无论是常规还是地层条件下的相渗实验,粘土含量4%比粘土含量为7%岩心的渗流情况都会变好。常规条件下:可流动油范围由0.515上升为0.585;无水采收率由54.83%上升为56.24%;最终采收率由74.31%上升为76.61%;地层条件下:基本不变。由于无水期采收率过高,人工做图取交点误差偏大,但大致与注水冲刷前后的规律性是一致的。

2.2.2排2-2井两种不同原始粘土含量岩心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分形维数

排2-2井两种不同原始粘土含量岩心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分形维数见表6。无论是常规还是地层条件下的相渗实验,当粘土含量由7%降为4%,其阳离子交换由3.410减少为3.030CeC/mmol・(100克)-1时,在常规非稳态条件下,油相分形维数由0.0466上升到0.0506,水相分形维数由0.2727上升到0.3656;在地层条件下,油相分形维数由0.0341上升到0.0420和水相分形维数由0.3616上升到0.3956,均呈上升的趋势。这与注水冲刷前后岩心分形维数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

3结论

(1)胜坨二区注水冲刷前后岩心的粘土含量由7%下降到4%时,其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常规特征参数和油、水相渗分形维数均有明显地改善,可流动油范围扩大,无水、最终采收率增高,相对渗透率曲线交点饱和度略偏右、交点相渗略偏高,油相、水相分形维数增大,这些都说明岩心中油水渗流条件变好。

(2)车排子地区排2-2井岩心的原始粘土含量有7%和4%两种,其粘土含量少的阳离子交换量低。这两种7%和4%岩心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特征变化规律同胜坨注水冲刷前后岩心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随着粘土的减少,油水在岩心中的渗流条件也变好。

(3)在两种不同油水粘度比条件下,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变化特征是一致的,随着岩心粘土含量的下降,其渗流条件均变好。

(3)lgKro与lgSw和lgKrw与lgSw它们的相关性都非常良好,看出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具有良好的分形特性,并在本文对比分析中得到了应用,说明其分形维数可以作为一个描述相对渗透率曲线一个新的特征参数。

参考文献:

[1]李克文,秦同洛.分维几何及其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0,17(5):109-114.

[2]沈平平.油水在多孔介质中的运动理论和实践[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18-26;75-85.

[3]冉启全,周南翔.油气储集层孔隙表面结构的分形特征研究[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92,14(4):28-33.

[4]Shenpingping,LiKewen.anewmethodfordeterminingthefractaldimensionsofporestructuresanditsapplication[C].presentedatthe10thoffshoreSoutheastasiaConferenceandexhibition,paperno.oSea-94092,Singapore,December,1994.

[5]唐玮,唐仁骐,白喜俊.分形理论在油层物理学中的应用[J].石油学报,2008:29(1):93-96.

地下水的特征篇8

关键词:华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时空特征

引言

华北地区位于我国北部地区,在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黄海,北与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相接。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由于华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降雨特别是极端降水,对于粮食的生长和生产有着极大地影响。因此,对华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极端降水事件,是造成一个地区灾害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与之相伴的通常是洪涝灾害。受夏季季风的影响,华北地区洪涝灾害频发。又由于华北独特的地理和政治地位,所以有很多学者研究该区域夏季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有研究发现[1],华北地区年降水量明显趋于减少。资料显示,在年降水量减少的地区,极端降水频数一般也呈现下降趋势,因此华北地区的极端降水频数也应有减少的趋势。但也有资料表明,在总的降水量没有明显变化甚至减少的时候,极端降水量在总的降水量中占的比例却为增加趋势。所以,华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的时间分布不是很显著。再从夏季风场角度上看[2],华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多年,印度季风强度较强且能够伸展到我国东北地区,副热带高压强度也较强且位置偏北,在我国内蒙古北部和贝加尔湖南部有气旋性环流存在,造成极端降水量偏多;而极端降水少年,印度季风强度较弱,水汽仅输送到较低唯独,从而导致30°n以北地区水汽大量减少,副热带高压强度较极端降水多年弱且位置偏南,造成极端降水减少。据孙建华[3]等研究发现,华北地区夏季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50%以上,且主要由几次极端降水造成,一次极端降水的日降水量有时可达月降水量的50%以上,且华北地区80%-90%的极端降水出现在夏季,并集中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在水汽来源方面,何金海[4]等研究指出:来源于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及华北地区西北侧的西风带水汽输送队华北极端降水的产生有密切关系,极端降水前期及极端降水日,来自西太平洋和中高纬西风带的水汽输送变化及异常对极端降水的产生有重要影响;来自孟加拉的异常水汽输送仅对华北极端降水的形成有一定的加强作用。

文章主要研究的是,华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时空变化。通过eoF分析,得到该地区极端降水异常的空间向量场和时间向量场。从空间向量场,可以得到华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异常的空间分布,再结合对应的时间向量场,就可以得到整个华北地区的夏季极端降水异常的时间演变。

1资料及方法

1.1所用资料

降水资料来源于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中国大陆743站逐日资料。选取华北5省99个站包括:内蒙古34个站,河北18个站,山西15个站,河南18个站,山东14个站。所选取的时间为1961年-2010年,共50年的夏季(6-8月)逐日降水资料。500hp年高度场及海温场为1961年-2010年夏季月平均neCp/nC年R再分析资料。

文章采用华北各站1961~2010年逐年6~8月日降水量序列的第95个百分位值的50年平均定义为该台站极端降水事件的阈值,当该站某日降水量大于该阈值时,就称之发生了极端降水事件,统计出华北地区逐年夏季各站极端降水总量并建立时间序列。

如某日华北地区内极端降水事件发生的站的数量超过33个站,则该日为华北极端降水事件发生日。将每年华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事件发生日求和,则定义该值为当年华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频数。

将每个夏季华北地区每个极端降水事件发生日内极端降水总量除以该日内发生极端降水事件的站数,并排序,取逐年的最大值定义为该年华北地区夏季日最大极端降水量。

1.2研究方法

经验正交函数(eoF)[5]

它是一种原变量场分解为正交函数的线性组合,构成为数很少的不相关的典型模态,去代替原始变量场,每个典型模态都含有尽可能多的原始场的信息的一种方法。该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气象要素场分解为仅与空间或时间有关的两部分,与时间有关的部分表示各正交函数随时间的变化,成为时间系数,与空间有关的部分由正交函数组成,称为特征向量。

2华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2.1夏季日最大极端降水量

由华北夏季日最大极端降水的时间序列(图1)可以看出,总体上最大日极端降水量为弱增加。然而由9点平滑曲线可以分析得,在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华北地区最大日极端降水量是减少的,而80年代中期以后,该值又开始增加,且变率大于之前的减少阶段。在经历了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的上升后,在1990到2000年这十年中,为华北地区夏季日最大极端降水最大的十年。2000年以后,开始减少。

2.2夏季极端降水频数

图2(a)中给出了华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频数(实线)与该地区夏季极端降水量的时间序列(虚线)。结果表明,两者之间有极好的相关性,即极端降水频数与极端降水量呈正相关,符合之前提出的第一类结论。单看极端降水频数图2(b)不难发现,该地区夏季极端降水频数的均值为6.5d,在全球变暖变旱的大背景下,极端降水频数在减少。在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极端降水频数较少,而后在1970年左右开始增加,到80年代初期开始变为缓慢减少。

结合之前夏季日最大极端降水量分析,可以看出,在华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变得更为集中,如图3(a、b)显示了华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频数及总极端降水量均在减少,但日最大极端降水量却在增加。

2.3华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

表1给出的是华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做eoF分析的前11个特征向量的方差贡献,可见前11个特征向量的累积方差达到69.6%,其中,前3个特征向量解释了总方差的近40%,基本能够反映华北夏季极端降水异常的主要特征。为此下面着重分析前3个特征向量的时空分布。

第一特征向量场(图3(a))全部是正值,反映了华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异常总体一致,即整个地区夏季极端降水偏多(或偏少)的特征。由图可以看出,在河北省地区,有一个中心值,则该区域是夏季极端降水异常的敏感区。当整个华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偏多时,该区域较其他地区偏多的更明显,反之亦然。

结合第一时间向量场(图3(b)):对应于全部为正值的第一特征向量,可以看出华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异常随时间的演变过程。由时间序列的趋势线可以看出,华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总体上随时间在减少。而通过9点平滑曲线不难发现,第一时间向量的时间序列不是单纯的线性减少。在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华北夏季极端降水为缓慢减少。而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极端降水又开始增加。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全球变暖加剧,华北夏季极端降水也随之减少。而特征向量场上的高载荷区(河北保定附近)在90年代以后,极端降水减少的更为明显。

第二特征向量(图4(a))看出华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异常呈现南方为负北方为正的分布。反映了华北夏季极端降水异常的南北差异,其零线位于内蒙古南部,表明当此零线以南极端降水偏多(偏少)时,则以北极端降水会偏少(偏多)。其中,特征向量的大值中心位于内蒙古东部和河南地区,表明着两个地方此异常特征表现的最明显。

结合第二时间向量(图4(b)):根据第二特征向量场华北地区呈南北分布的夏季极端降水异常,可以看出,总体上时间序列为缓慢下降。对于北方地区,空间向量为正值,所以其极端降水总体在减少。但在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夏季极端降水有所增加,而从90年代中期开始,时间序列急剧减少,华北北部地区极端降水明显减少。但对于处于负值区的华北南部地区,当时间序列总体减少时,该区域极端降水反而增多。而相应的在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在北部极端降水增多的时期,该地区的极端降水反而减少,90年代中期以后,则明显增加,在2000年以后,华北南部地区的极端降水偏多。对于高载荷区,内蒙古东部在时间向量增大时,极端降水增大的更明显,而河南地区则极端降水减少的更显著,反之亦然。

而第三特征向量(图5(a))将华北极端降水异常分布按东西向划分。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南部、河南和山东地区为正值,其余西部地区为负值。这反映了华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异常的东西差异,其零线位于河北中南部及山西南部一带,当此零线以东极端降水偏多(或偏少)时,以西地区极端降水会偏少(或偏多)。山东地区为高载荷正值区,相较而言,该地区极端降水偏多更明显,而山西西北部及内蒙古西南部位为高载荷负值,则极端降水偏少更显著。

结合第三时间向量场(图5(b)):与第二模态结果相类似,第三特征向量场显示华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异常呈东西分布,结合时间向量场不难发现,时间序列总体缓慢增加。对于处在正值区的东部地区,在90年代前,极端降水在减少,而在9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序列的增加,极端降水开始增加。而对于负值区的西部地区来说,刚好相反,极端降水逐渐减少。高载荷中心极端降水对应的偏多(或偏少)更为显著。

由前三个模态可以看出,总体上华北夏季极端降水异常有统一的变化,而同时,在南北向及东西向也存在一定的反相关差异。其中,在总体一致的情况下,河北保定地区为高载荷区,相较其他地区,夏季极端降水的变化更为显著。

4结束语

(1)在华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频数减少的情况下,极端降水量与频数保持一定的相关性,随频数减少而减少,但日最大极端降水量反而增大。即华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总雨量减少,频数减少,但极端降水较为集中,日最大极端降水量较多。

(2)华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总体有一致的变化,其中,河北保定地区为异常敏感区。同时,在该区域夏季极端降水在南北向及东西向也存在一定的反相关差异。

参考文献

[1]张爱英,高霞,任国玉.华北中部近45年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J].干旱气象,2008,26(4):46-50.

[2]何佳,牛玉梅.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变化特征和极端降水多、少年环流异常特征分析[J].宁夏工程技术,2010,9(4):197-201.

[3]孙建华,张小玲,卫捷,等.20世纪90年代华北大暴雨过程特征的分析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10(3):492-502.

[4]梁萍,何金海,陈隆勋,等.华北夏季降水的水汽来源[J].高原气象,2007,26(3):460-465.

[5]韦莹莹,淮梅娟,平海波,等.江苏省夏季降水异常和成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29(3):1582-1586.

地下水的特征篇9

第二条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应税农业特产品生产和收购烟叶、牲畜应税产品的单位和个人,为农业特产农业税(以下简称农业特产税)的纳税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缴纳农业特产税。

第三条对下列农业特产品收入征收农业特产税:

(一)烟叶收入,包括晾晒烟、烤烟收入;

(二)园艺收入,包括毛茶、水果、干果、药材、薄荷、甜叶菊、留兰香、苔干、蚕茧、花卉、果用瓜、经济林苗木等收入;

(三)水产收入,包括水生植物、淡水养殖及淡水捕捞的收入;

(四)林木收入,包括原木、原竹、生漆、松脂、木本油料、栓皮、檀皮等收入;

(五)牲畜收入,包括牛皮、羊皮、羊毛、兔毛、羊绒、羽绒等收入;

(六)食用菌收入,包括银耳、黑木耳、蘑菇、香菇及其他食用菌的收入;

(七)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其他应税农业特产品收入。

第四条本省农业特产税税目、税率,依照本办法所附的农业特产税税目税率表执行。个别税目、税率的调整,除国家统一规定外,省人民政府授权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决定。

第五条农业特产税的计税依据:

(一)纳税人生产应税农业特产品的,其计税依据为农业特产品的实际收入。农业特产品的实际收入以人民币计算,由当地征收机关按照农业特产品实际产量(或者评定产量)和国家规定的收购价格或者市场平均收购(销售)价格计算核定。计算公式:

农业特产品实际收入实际产量(或者评定产量)×收购价格〔或者市场平均收购(销售)价格〕

(二)纳税人收购应税农业特产品的,其计税依据为农业特产品的收购金额。

(三)纳税人生产应税未税农业特产品,并连续加工产成品(或者半成品)出售的,其计税依据折算为原产品实际收入,具体折率由县(市、区)征收机关决定。

第六条农业特产税的应纳税额,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计税依据和适用税率计算征收。计算公式:

生产环节应纳税额产品实际收入×适用税率

收购环节应纳税额产品收购金额×适用税率

第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减征或免征农业特产税:

(一)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进行科学试验所取得的农业特产品收入,在试验期间准予免税;

(二)对在新开发的荒山、荒地、滩涂、水面上生产农业特产品的,自有收入时起1年至3年内准予免税;

(三)对革命老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及其他地区中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贫困农户,纳税确有困难的,可以给予减税或者免税;

(四)对于以核定实际收入计算征收农业特产税的,在核定收入之后,因遭受自然灾害或者其他不可抗拒原因造成农业特产品歉收的,按照下列规定减征或者免征其农业特产税:歉收六成以上的免征;

歉收五成以上不到六成的减征七成;

歉收四成以上不到五成的减征五成;

歉收二成以上不到四成的减征三成;

歉收二成以下的不予减征。

第八条本办法第七条所列减税、免税事项,是指对生产农业特产品的纳税义务人的减税、免税照顾。其中,第(一)、(二)项规定的免税,由纳税人提出申请,乡镇征收机关提出意见,经县级征收机关审核,报市、行署征收机关批准;第(三)、(四)项规定的减税、免税,由纳税人提出申请,经乡镇征收机关审核,报县级征收机关批准。

本办法列举的应税品目以及一个地区的减税、免税,需报经省人民政府或者由省人民政府转报国务院财政、税务部门审核批准。

第九条纳税人生产应税农业特产品的,应当在产品生产地缴纳农业特产税;收购应税农业特产品的,应当在产品收购地缴纳农业特产税。

第十条农业特产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农业特产税收获、出售或者收购的当天。纳税人应当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当地征收机关申报纳税,具体缴纳税款期限,由县(市、区)征收机关决定。纳税人未如实申报农业特产品实际收入,由当地征收机关核定征税。

第十一条征收机关可以采取查账征收、查实征收、查验征收、核定收入征收等方法征收农业特产税,具体办法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按照有利于税款征收、有利于商品流通的原则确定。征收机关应当在税源普查的基础上,建立农业特产品分户税源台账,依法据实征收农业特产税。经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征收机关可以委托有关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代收代缴农业特产税,也可以委托有关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人)农业特产税。

第十二条征收机关、扣缴义务人、人征收税款,应当给纳税人开具由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农业特产税完税凭证。

第十三条纳税人收购跨境运销应税农业特产品,需要办理外运手续的,应当持完税(含免税)凭证向产品收购地征收机关申请办理农业特产税应税产品外运手续。征收机关应当在接到纳税人申请的当天审核完毕,符合规定的,发给农业特产税应税产品外运税收管理证明。

第十四条征收机关可以按照农业特产税实征总额的8%提取征收经费,具体使用和管理办法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生产环节征收的农业特产税可以征收附加。附加比例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村干部报酬、五保户供养、办公经费三项费用的实际支出需要从严核定,但附加率最高不超过20%,按规定程序报省审批后执行,并保持长期稳定。

在收购环节征收的农业特产税对有农业特产收入的部队、机关、学校、企业以及国有果园场、林场、茶场等征收的农业特产税,不征收附加。

第十六条按照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不重复交叉征收的原则,对在农业税计税土地上生产的应税农业特产品,其应纳农业特产税税额大于农业税税额的,只征收农业特产税,不征收农业税;其应纳农业特产税税额小于农业税税额的,只征收农业税,不征收农业特产税。对在非农业税计税土地上生产的应税农业特产品,按照本办法征收农业特产税。

第十七条农业特产税及附加,由乡镇人民政府财政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负责征收管理。

第十八条农业特产税的征收管理,依照《国务院关于对农业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的规定》和本办法执行;未尽事宜,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有关规定执行。

地下水的特征篇10

河流的特征包括水文和水系特征,我们首先要了解它们各自包括哪些内容及其影响因素?

一、河流水文特征

1.水量和水位决定于河流主要补给类型,以降水补给的河流,由降水特点决定;以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由气温特点决定。同时与支流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也有一定的关系。如我国季风区的河流水量和水位变化都很大,而且越靠近北方,水位的变化越大;欧洲的河流和热带雨林地区的河流,水量和水位大小的变化则较小。

2.汛期外流河汛期的长短和出现的时间,直接由流域内降水量的多少、雨季出现的时间和长短决定;内流河则主要受气温高低的影响,汛期出现在温度高的时间。

3.含沙量河流含沙量的大小与降水强度、植被状况、地形起伏、表层岩性特征有关。一般而言,地形崎岖的地区冲刷强,植被条件差,保护性弱,河流的含沙量大;降水强度大而且多暴雨的地区,冲刷强,河流的含沙量大;表层土质疏松的地区,容易遭受冲刷,河流的含沙量大;而地形平坦、水流速度缓慢的地区,冲刷作用弱,河流的含沙量小;植被覆盖率高、降水强度小、表层土质坚硬的地区,河流的含沙量小。

4.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河流有无结冰期、结冰期的长短,直接受气温高低的制约,只有冬季气温在0℃以下的地区内的河流,才可能出现结冰期,并且纬度越高,结冰期越长。有结冰期的河流还要分析是否有凌汛现象,有凌汛现象的河流,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地理位置必须在中高纬地区,河流有结冰现象;二是河流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流。

5.水能蕴藏量由流域内的落差、径流量决定。

二、河流水系特征

1.流向主要受地形和地势变化趋势的影响。如我国许多大河受西高东低地势特点的影响,自西向东流向太平洋;亚洲河流受地势中部高四周低的影响,呈放射状向四周流动。

2.流程主要受降水量多少以及地域范围的大小和地形地势的影响。地域范围大,流域范围广,容易形成大河;高原、山地多,地势起伏大,有利于大江大河的发育。

3.水系状况、流域面积受山脉走向的制约明显。如受东西走向山脉的制约,我国长江水系基本位于昆仑山――秦岭和南岭之间,支流多南北向汇入干流。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特征、海河的扇状水系、淮河的羽状水系等特征均受到相对高度、山脉走向、地势的倾斜方向等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