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5:06

通货膨胀的问题篇1

【关键词】通货膨胀会计会计模式问题

一、通货膨胀会计的背景

通货膨胀会计是西方财务会计的一个新领域,它的产生与发展有着较深的历史背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物价涨幅超常,工人大批量失业,货币贬值严重,国民收入超分配,并且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西方多数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达到或接近两位数,旨在消除物价变动影响的通货膨胀会计成为热门的话题。但从宏观角度来说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平衡和稳定被打破,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发、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调一样,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深刻化与复杂化的一种反映,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现如今,通货膨胀会计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仍是国际会计界研究的课题。

由于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会计带来的多种冲击和影响,致使传统的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暴露出许多弊端,在企业资产、负债和收益受物价变动影响的通货膨胀时期,仍然以币值不变假设和历史成本原则去编制会计报表,并不能实际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为了这一问题,各国针对消除通货膨胀以及如实反映通货膨胀影响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从而产生了通货膨胀会计。但当出现通货膨胀经济现象时,除了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措施,经济个体企业也必须依靠会计手段加以解决。

二、通货膨胀会计的模式分析

通货膨胀持续情况下,人们根据物价变动对财务会计数据的不同影响,探索出了通货膨胀会计的不变币值会计、现行成本会计、现行成本\不变币值模式三种模式,构成了通货膨胀会计的基本内容。

(一)不变币值会计模式

采用一般物价指数将代表不同时期购买力的历史币值调整为现行币值。在不变币值会计模式下,由于忽略个别物价变动对企业非货币性资产的影响,因而使重编的不变币值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与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差别较大,容易导致误解。但其主要优点是:不改变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不变动会计账簿的记录,按一般物价指数对历史成本会计报表的数字进行调整,简单易理解;选用的物价指数具有客观、可验证性,且该指数现行可用,不耽搁报表的公布时间。该同模式时增强了会计报表的可比性,将历史成本会计下不同时期的报表数据换算为现行币值后,消除了物价变动的影响,而且增强了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或不同企业同一时期会计报表的可比性。

(二)现行成本会计模式

现行成本计量单位是不变币值。现行成本会计的着眼点是企业所持有特定资产的价格变动。按一般物价指数调整的资产价值很少会与资产的现行成本一致;由一般物价水准调整的会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难免会与事实有所出入。它认为,企业所持有的资产应以它的现行成本计价,以营业收入与所耗生产要素的现行成本相比较来确定利润。这种模式试图全面反映物价变动影响。现行成本会计主要优点是:增强了报表的可理解性;能够提供企业实际的经营利润;所有者权益较为真实;有利于揭示资本的消蚀情况。

(三)现行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模式

在现行成本会计模式下,由于忽略了货币性项目净额上的购买力损益,因而使得所揭示的物价变动的影响不够完全。为了全面反映物价变动的影响,人们创造出现现行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模式。现行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模式,基本上保持了不变币值式和现行成本会计模式的优点:能稳定会计的计量单位,更为有效地达到消除物价变动影响的目的,提供更为有效的会计资料;能够同时揭示一般物价水平变动的影响,提供按一般物价水平变动和个别物价变动的影响,提供按一般物价水平变动进行调整之前和之后的资产持有损益的资料和货币性项目净额上购买力损益。

三、通货膨胀会计问题及处理方法

总体而言,有如下两个有关通货膨胀会计的问题较难解决:通货膨胀利得和损失的会计处理;避免“双重计算”现象。

(一)通货膨胀利得和损失的会计处理

不变币值会计成本下的财务会计,强调收入实现原则,对因通货膨胀而产生的利润或损失不加以反映和计量。但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企业确实会产生部分利得或损失。一般来说,企业拥有的现金及其它固定金~的债权因货币贬值而受损失,而拥有的非货币性资产和固定金额的债务因货币购买力下跌而获得利得。将国内和国外子公司的报表重述为它们特定的现行物价等值,会重述一个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把这个信息提供投资者,能够帮助他们了解公司将来可能分配股利的最大金额。在这种方法下,对所有公司经营成果的比较和评价将会比现在容易得多。

(二)避免双重计算

公司因为外国的通货膨胀而重述该国的财务报表时,需注意避免双重计算。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当地通货膨胀直接影响折算过程中采用的汇率。为了避免折算中双重计算,折算中调整范围将随着汇率与特定国家通货膨胀率之间负相关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为了避免高估收益,对销售成本和折旧费用等进行通货膨胀调整,其目的在于从“报告收益”中剔除通货膨胀的影响。然而,由于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与该国货币价值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关系,汇率在连续两个财务报表期内发生变动,通常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这就在一家公司的报告成果中至少是部分地反映了通货膨胀的影响(即货币折算调整额)。为了避免对自身报告收益中包含的通货膨胀影响进行两次剔除,应该将已经包括在公司业绩中的折算损益,作为通货膨胀调整额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陈高才.通货膨胀的会计问题剖析和未来研究展望[J].会计研究,2014,(8).

通货膨胀的问题篇2

关键词: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2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3-062-03

国家发改委决定自2009年11月10日零时起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均提高480元。折合零售价格,90#汽油和0#柴油每升分别提高0.38元和0.41元。此次油价调整后,国内成品油零售价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2009年以来,国内成品油价一共经历了8次调整,其中5次上调,3次下调。其效果叠加相当于汽油价每升上涨1.33元,上涨幅度近25%。11月9日,美国的平均油价为2.66美元一加仑,折合成人民币大概是4.8元每升。此次涨价后,我国油价每升比美国高出1.86元人民币。至此,中国油价现在已经远远高于美国的油价,可以与欧洲消费高的法国、德国、英国相媲美。近期黄金期货价格不断攀升,屡创新高。12月1日,纽约黄金期货2月合约突破1200美元/盎司。油价的上涨,黄金期货价格的不断攀升,是否意味着通货膨胀将要发生?本文对未来的经济形势进行了详细探讨。

一、概述

通货膨胀(inflation)一般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货膨胀是需求过度的一种表现,在这种状态下,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下降,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不过在一定时期内,适度的通货膨胀又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

常见的度量通货膨胀的程度的标准是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生产者物价指数(ppi)。

二、我国1月到10月主要宏观经济数据分析

(一)消费者物价指数与生产者物价指数分析

首先分析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生产者物价指数(ppi)的走势。

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index,Cpi)是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标准,是对一个固定的消费品篮子价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该指数可以观察和分析消费品的零售价格和服务价格变动对城乡居民实际生活费支出的影响程度。它是国际通用衡量一国通货膨胀水平的基础数据,是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的重要指标。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之为通货膨胀(inflation);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他称为严重的通货膨胀(Seriousinflation)。

中国构成该指标的主要商品由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娱乐教育文化、居住,包括251个分类,涵盖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类产品在Cpi中的权重不一样,最高的是食品,占34%,其他的分别为: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4%、居住13%、交通通讯10%、医疗保健个人用品10%、衣着9%、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6%、烟酒及用品4%。

2009年1月到2月,消费物价指数(Cpi)由正转负,2月到7月,Cpi连续6个月呈现负增长,7月到10月Cpi同比降幅进一步收窄。通缩压力继续减轻。由于2008年四季度物价处于低谷,2009年四季度Cpi同比将肯定为正。但是前三季度Cpi负增长比较多,全年Cpi很有可能是较小幅度的负增长。

生产者物价指数(producerpriceindex,ppi),生产者物价指数衡量的是企业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费用。目前,我国ppi的调查产品有4000多种(含规格品9500多种),覆盖全部39个工业行业大类,涉及调查种类186个。由于企业最终要把它们的费用以更高消费价格的形式转移给消费者,所以,通常认为生产者物价指数的变动在预测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变动中是有用的。ppi反映生产环节价格水平,Cpi反映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整体价格水平的波动一般首先出现在生产领域,然后通过产业链向下游产业扩散,最后波及消费品。产业链可以分为两条:一是以工业品为原材料的生产,存在原材料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传导。另一条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生产,存在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食品的传导。在中国,就以上两个传导路径来看,目前第二条,即农产品向食品的传导较为充分,2006年以来粮价上涨是拉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但第一条,即工业品向Cpi的传导基本是失效的。但由于Cpi不仅包括消费品价格,还包括服务价格,Cpi与ppi在统计口径上并非严格的对应关系,因此Cpi与ppi的变化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是可能的。Cpi与ppi持续处于背离状态,这不符合价格传导规律。价格传导出现断裂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品市场处于买方市场以及政府对公共产品价格的人为控制。

在不同市场条件下,工业品价格向最终消费价格传导有两种可能情形:一是在卖方市场条件下,成本上涨引起的工业品价格(如电力、水、煤炭等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最终会顺利传导到消费品价格上;二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由于供大于求,工业品价格很难传递到消费品价格上,企业需要通过压缩利润对上涨的成本予以消化,其结果表现为中下游产品价格稳定,甚至可能继续走低,企业盈利减少。对于部分难以消化成本上涨的企业,可能会面临破产。可以顺利完成传导的工业品价格(主要是电力、煤炭、水等能源原材料价格)目前主要属于政府调价范围。在上游产品价格(ppi)持续走高的情况下,企业无法顺利把上游成本转嫁出去,使最终消费品价格(Cpi)提高,最终会导致企业利润的减少

2009年1月到7月,工业品出厂价格(ppi)连续7个月负增长。2009年7月到10月,ppi同比降幅进一步收窄。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与居民消费品价格(Cpi)走势一致,符合价格传导规律。

(二)货币供给分析

2009年1月到10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持续增长。2009年10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8.62万亿元(见表2.1),同比增长29.42%,增幅比上年末高11.60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0.12个百分点。10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530亿元,相较9月信贷大幅减少51%,很可能成为年内的最低点。但是m2依旧保持了较高的增长,说明市场中的流动性一如既往地充裕,刺激经济增长的资金支持作用还在持续体现。

从根本上来说,通货膨胀始终是一种货币现象,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在很长一段时间持续快速增长,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持续的贸易顺差,迫使中央银行投放大量基础货币,是我国目前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由于特殊的结售汇制度,近年来我国广义货币m2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速。2003年至2006年我国m2年增长率平均高出GDp增长率5.4%。按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的著名货币数量论,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实际上也增大了货币供应量。如果以m2/GDp的比例来衡量货币流通速度的话,2007年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为163.4%,而2002到2005年平均流通速度高达180%以上,明显处于过高的水平。2009年三季度GDp增幅为8.9%,而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29.31%。2009年前第三季度GDp的增长率为7.7%,m2,1月到9月的增长率为17.99%,m2/GDp的比例为233.7%。货币供给增长和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关系最为密切,当然二者存在着一定的时滞。从前三季度m2/GDp的比值可以看出,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很快,扩大了本来就已经十分充足的货币供给量,这些都表明价格总水平将在未来上涨。如果信贷继续过快增长,超出实体经济的需求,会加重资产泡沫风险,并使贷款质量出现问题。

但是对于现在中国经济中信贷量过大的问题从经济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更为合理。首先应弄清在银行的信贷中有多少进入了实体经济,多少进入了虚拟经济。如果进入虚拟经济的资金达到一定比例,应当进行调控,否则只能助长股市、楼市的泡沫。第二,银行信贷中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较小,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3000人以下的为中小企业,中国90%以上的企业为中小企业。而实际放贷中,大多数贷款都给了中等偏上的企业。真正的小企业并没有得到贷款。中国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没有解决,所以紧缩信贷量不解决问题。第三,信贷资金中有多少进入了产能过剩的行业,多少进入了短板行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如果产能过剩的行业得到较多的贷款,而短板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没有得到,那么紧缩信贷量也无法解决问题。紧缩信贷量只对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有效果,而对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结构型性的通货膨胀、输入型的通货膨胀没有作用。根据当前中国信贷量偏大是由于信贷资金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应该采取货币政策结构性调整的措施,对于应该进入实体经济却进入虚拟经济的贷款,银行应收回贷款。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可以多建一些中小银行。而对于产能过剩企业的贷款,应严格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不予贷款。

综上所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应发生转向。在四季度,央行将力图保持流动性的合理适度,增强贷款投放的节奏管理,在保持贷款可持续性增长的同时,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力度,突出优化信贷结构。若第五批中央投资项目在近期下达,随后两个月的信贷投放量很可能出现反弹,但考虑到上年同期基数较高的因素,货币供应量m2的增速将迎来下降“拐点”。

三、其他数据分析

采购经理指数(purchasemanagementindex,pmi),pmi是一套月度的、综合性的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分为制造业pmi、服务业pmi,也有一些国家建立了建筑业pmi。目前,全球已有20多个国家建立了pmi体系,世界制造业和服务业pmi已经建立。pmi是通过对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汇总出来的指数,反映了经济的变化趋势。pmi指数体系无论对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投资公司,还是企业来说,在经济预测和商业分析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pmi(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最新的中国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5.2%,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升幅较9月份提升了0.6个百分点,升势有所加快,并创下18个月来的新高。这表明制造业活动持续强劲增长,由于国内需求保持强劲增长加之外部需求得到进一步恢复,可以预计中国经济在2009年第四季度将继续增长。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是衡量GDp增长的重要数据。工业增加值从2009年4月到10月持续增长,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1%,增速比上年同月增加7.6百分点。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工业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明朗。

10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则同比增长3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2%。主要行业生产稳定、出口的持续好转和基数效应(上年同期基数相对较低),这些都构成10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数据继续强劲回升的主要因素。同时,10月经历了国庆长假与中秋假期,8天的长假大大刺激了居民消费的增长。根据以往的经验,双节期间,家电、金银珠宝、秋冬服装、主副食品、汽车等呈现旺销态势。而以往的数据亦显示,除2008年外,历年10月消费增速均高于9月。其次,2009年国庆、中秋连在一起更长的假期,使居民较往年更多回乡省亲和出门旅游,这些因素都使得零售数据走高。来自政策刺激的作用也被认为是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政府一揽子计划中多项政策着重启动住房、汽车等消费热点,取得很好的政策效果。从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来看,除了政府投资的拉动效应外,来自房地产行业投资的快速增长成为了投资数据的新亮点,房地产和汽车销售的持续升温将带动下游关联产业的增长。目前真实利率为负并继续降低,同时企业对经济的预期普遍转好,这些都扩大了投资需求。由于固定资产投资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继续增长,进入四季度中国经济将继续快速运行。

FDi(ForeignDirectinvestment的缩写)是指国际直接投资或实际使用外资,是一国的投资者(自然人或法人)跨国境投入资本或其他生产要素,以获取或控制相应的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得利润或稀缺生产要素为目的的投资活动。从2009年1月到7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FDi)持续负增长,8月首次出现正增长,8月和9月连续2个月回升。2009年1月到10月出口均为负值,但同比降幅收窄,环比增幅较大。受益于海外经济体的复苏,以及国内经济强劲反弹的拉动,10月出口降幅继续收窄,中国经济的复苏未来得以持续,进口将强劲回升,有望在4季度走出负增长。

2009年1月到3月,房价增幅持续下降,3月到10月增幅持续上涨。人们预期房贷优惠政策即将在年底结束,促进了住房的销售,造成近期供求偏紧,推高了房价。未来一段时间,房价将进入高位盘整期,大幅震荡的现象很难出现。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从2008年第一季度(10.6%)开始一路下滑到2009年的第一季度的6.1%,2009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持续上升。我国经济运行在第一季度已经触底,第二季度、第三季度连续回升。但是现在中国经济回暖的基础还不稳固,目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宜改变。原因如下:(1)经济回升主要依靠投资带动,消费及出口在经济回升中的作用较小。投资所创造的需求是中间需求,消费和出口创造的是最终需求。(2)现在的投资主要是政府的投资,但政府投资还没有起到带动民间投资的杠杆作用。并且在某些地区和领域,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有挤出效应,有些地方政府对民间投资设置障碍,这是造成当前中国经济回升基础不稳固的证据。(3)政府投资主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如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对中国长期经济发展的领域。扩大就业是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的有效途径,而投资基础设施对扩大就业的效用不大。在中国,扩大就业必须发展民营经济,扶植中小企业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成品油价与其他社会消费品价格之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上调油价对于Cpi的影响是错综复杂的,高油价无疑将在今后一个阶段影响到Cpi的走势。随着大量信贷资金和财政投资注入实体经济,客观上来说,通货膨胀的压力已不是捕风捉影。作为现代经济血脉的物流业,一旦把油价上涨的成本转嫁出去,将推倒一串多米诺骨牌,农产品、工业品都不得不以涨价来消化上涨的油价。数据显示,三季度,Cpi同比下降1.1%,9月当月Cpi为-0.8%,按照发改委的说法,油价直接拉升Cpi0.12个百分点,再加之其对农产品、工业品、物流等的影响,其对通胀的影响不可小觑。

货币因素是判断金价趋势的主要标准,在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利率低迷、货币数量明显增加、通货膨胀预期增强,使得市场对美元信任度下滑,导致美元贬值,进而使得以美元标价的黄金价格节节攀升。美元疲软是对金价最有力的支撑,11月4日除澳大利亚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外,各主要国家央行都维持超低利率不变。这说明量化宽松的货币环境并没有改变,市场对于未来加息的预期也减弱,资金相对富余,通胀忧虑加强,促使金价走高。未来黄金价格将继续上涨,通胀水平与黄金价格有着近似的正性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未来通货膨胀率会随着金价的走势而成上升的态势。

四、结论和对策

大宗商品中原油和有色金属价格的上涨,黄金期货价格的上涨,美元的贬值,加之所有的大宗商品均以美元计价,新一轮有色金属和大宗商品阶段性上涨又将展开。原材料价格的涨价压力加强了我国成本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预期。从2009年第四季度开始,我国水、电、煤、汽等资源品价格都在酝酿调整。全国非居民电价平均提高2.8分钱,我国多个城市正准备上调水价和电价,这些都将增强通货膨胀预期。尽管生产过剩会强烈压制制造业产品的涨价空间,输入型通胀还是会推动ppi缓慢上升;尽管非食品价格上涨速度可能会比较慢,但是在粮食和食品价格上涨推动下,Cpi还是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回升。从2009年四季度直至明年全年,物价将可能再现回升势头。

对于上半年的信贷投放,有一部分资金实际上没有进入实体经济领域。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到2009年1、2月份票据发行量很大,票据发行实际是一种短期的资金的融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通过出票据,然后由其子公司贴现,因此实质上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中央的财政补款、项目拨款下到地方,但地方没有准备充分,不能马上开始运用,这个钱有可能拿去炒股、炒房,这就造成了股市和房市的局部上涨,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有形成泡沫的危险。

1.政府的对策。第一,为了实现经济复苏,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般治理通货膨胀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同时要采取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等措施。虽然要警惕通货膨胀的危险,但是在目前来说,还得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因为全球采取低利率,维持流动性,如果中国一家把利率抬高了,必然造成大量热钱流入国内,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不利。欧美一些国家近期明确了货币政策,和我们预料的一样,在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牢固的前提下,各方都不敢贸然采用货币紧缩政策,只能继续维持低利率格局。当然,也不可能像上半年那样宽松。另外,当货币供应增加后,如果金融资产吸收了过剩的货币,那么传导到实体经济则不会导致物价很快上涨。2007年,国内也是流动性过剩,但房市上涨明显,所以通货膨胀不明显。2007年四季度,股市房市不好了,2008年通货膨胀就马上浮出了水面。尽管当前Cpi仍然为负,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通胀风险。2009年以来信贷呈现天量,理论上担心通胀、管理通胀预期肯定是政策重点考虑的内容。如果社会上这方面批评多,央行采取了超前的政策,将来天量信贷引发通胀和信贷质量恶化的可能性就会减小。

第二,高度关注农产品价格,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粮价是百价之首,我国的物价问题,说到底还是粮食问题。食品价格在我国Cpi中的权重是最高的,占34%。因此,我国粮食、猪肉等农产品减产、涨价问题不可小视。由于季节性因素、雨雪天气因素、油价上涨等的影响,导致蔬菜价格小幅上涨。

第三,逐步完善中国存在缺陷的Cpi等统计体系。通过比较中国的Cpi构成与美国的Cpi构成。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对比美国Cpi,中国Cpi中没有两个重要指标:住宅和教育指标。中国Cpi中的居住包括建房及装修材料、房租、自有住房以及水、电、燃气等与居住有关的项目,以上并没有包括最重要的商品房的价格指标。美国Cpi中住宅占到了42%,15%是食品,中国Cpi中食品占到了34%。中国Cpi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数据构成有其不合理性。

2.企业的对策。目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了企业的筹资成本。

第一,当物价水平上升时,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也随之上涨。企业持有一定数量的现金,主要是为了满足三个方面的需要:交易性需要、预防性需要和投机性需要。企业应该与客户签订长期购货合同,以减少物价上涨造成的损失。

第二,在通货膨胀期,应收账款属于货币性资产,会带来购买力的损失,而且由于企业间的资金紧张,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增大。因此,企业应该制定更严格的信用标准和缩短信用期间,要设立专人负责催收账款,让应收账款尽快转换为现金,以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第三,长期投资需要充分考虑通货膨胀。

第四,减少税赋的对策。为了减少当期的税赋,企业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或是缩短固定资产的折旧期限,对存货可采用后进先出法,对非专利技术、商誉等无期限的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对应收账款计提更多的坏账准备等方法。由于在纳税范围和应纳税额的界定上,法律都赋予税务机关一定的职业判断,企业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应该及时与税务部门联系与沟通,使得税务局认可企业在通货膨胀下的这种变更,从而达到减少税赋的目的。

第五,企业可以利用套期保值应对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和汇兑损失。

3.居民的对策。我们抵抗通货膨胀的目的主要是保值。应该多持有资产,这比持有现金更为合算。所谓的资产,指的是一切既不是本国货币、同时又具备保值功能的东西,不一定是实物资产。例如,土地、房产、私人股权、股票、艺术品以及外币都是资产。并非所有资产都会有超过通货膨胀的升值幅度。既然资产升值的通货膨胀过程中,消费品的涨价幅度可以低于通货膨胀率,那么,有些资本品的涨价幅度同样有可能低于通货膨胀率。不是所有资产都会赚钱,要慎重选择投资品种和时机。从长远看,股票和房地产是最适合对抗通货膨胀的资产。对于居民来说,固定资产投资,黄金交易及证券投资都可以跑赢通货膨胀。

参考文献:

1.陈彦斌.中国当前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经验研究:2003――2007.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2)

2.厉以宁.从当前信贷问题看货币流量分析局限性.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2009.11.22

3.周其仁.毫不含糊的反对通货膨胀[J].金融博览,2008(2)

4.李正刚.对通货膨胀会计的研究.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2)

通货膨胀的问题篇3

关键字:green扭转公众通胀预期模型;通货膨胀目标制;央行独立性

一、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概念与green模型的引入

米什金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货币政策策略,它包括五个因素。(1)对公众宣布通货膨胀的中长期数字目标;(2)一种价格稳定的制度性的承诺,并以价格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其他目标从属于该目标;(3)各种信息包括许多变量,而不仅仅是货币总量或汇率,可用来确定政策工具模式;(4)通过与公众和市场交流货币当局的计划、目标和决策,以增加货币政策的透明度;(5)为保持通货膨胀目标增加中央银行的责任度。

在此基础上,johnh.green(1996)采用了理性预期假说,并通过运用社会损失函数、引入适当的货在货币币政策工具函数,在货币主义的“单一规则”和凯恩斯主义的“相机抉择”之间取得了平衡,提出了扭转公众通货膨胀预期模型。

其中,为社会偏好的通货膨胀与产出率,即理想水平的通胀与产出率。,y为实际的通胀与产出率。是社会对产出波动价值评价的权数,数值越大,表示社会越看重产出波动,而越不看重通胀率的波动。

扭转公众通货膨胀预期模型表示,没有供给冲击的时候,中央银行根据社会偏好来设定通货膨胀率。如果发生产量下降等供给冲击,央行可以通过放松货币供给条件,创造出乎公众意外的通货膨胀,来部分抵消供给下降给经济带来的冲击。央行对于供给冲击的反应程度取决于参数,也就是社会对产出波动价值评价的权数,通过提高通货膨胀率,可以降低产出波动对经济的影响。

可见,扭转公众通货膨胀预期模型中的是央行应遵循的通货膨胀率,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社会的损失最小化。而这个通胀率基于一定的基底通胀率与对外部冲击的调整,是相对稳定的值。由此该模型证明了央行稳定的通胀率有利于减小社会损失、促进经济增长。

二、green模型在我国的运用

中国,作为一个强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增长的迅猛势头令世人瞩目,但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必然也会带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基于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世界范围内的表现是正面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呼吁中国应放弃货币目标制,也改用通货膨胀目标制。那么我国是否具备通货膨胀目标制实施的环境?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1.从前提上否定

(1)我国的央行无法独立于政府决定货币政策。因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央行就重要货币政策事项的决定应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这就表明,我国中央银行在法律地位上隶属于政府,货币政策的最终决定权属于国务院。

(2)我国央行的多目标现象降低了央行制定货币政策独立性。事实上,我国的货币政策面临着促进就业、确保经济增长等多目标的约束,而且这些约束土要来自政府。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受到来自相对偏好通货膨胀的政府等其他部门的影响,央行的政策目标独立性因此而遭到削减。这点运用在green模型中可以这样表述:由于我国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方面缺乏独立性,也就不能够独立的通过社会偏好的通货膨胀率来设定基底通胀率,因此也就不满足该模型的假设条件,所以该模型在中国目前宏观调控的环境下不能成立。

2.从模型实施过程中否定

由于我国的中央政府和央行之间一直保持着这种上下级的关系,所以使green模型中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无法实施,因此其扭转相机抉择所造成的公众通货膨胀预期的不稳定的作用也无从得以发挥。也就是说央行应设定的通货膨胀率目前的法律体制之下无法自行确定,因此无法改变公众通胀预期以稳定通货膨胀率。

1.从事实中体会

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cpi在这20年中经历了两次完整的波动时期。一次是从1987年cpi一直走高至1989年回落。另一次则波动较大,从3%波动到24%,且时间跨度较长,从1991年开始到1999年止,历时8年的调整,实行双紧的宏观调控政策—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恶性通货膨胀才得到控制。而在1999后又开始陷入了新一轮的通货紧缩时期。

由此可以看出,由于央行无法独立于政府来自行决定货币政策,我国货币政策决策过程产生了时间(动态)不一致性,这是由于政府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转移到中央银的货币政策上导致的。

由此可知,由于我国央行缺乏制定货币政策目标的独立性,因此green模型中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所具有的能够减小社会损失、促进经济发展的优势不能为我国央行所利用,通货膨胀目标制有利于扭转公众对央行曾经的相机抉择而产生的较高的通货膨胀预期这一优势也无从体现。

三、对提高我国央行独立性的政策建议

由于我国与世界几大经济强国间还存在的较大差距,且所坚持的经济体制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以下将站在向新兴市场国家的角度,借鉴他国在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时对独立性的提高方法,提出更有实际意义的建议。

1.在政治独立性方面

中央银行政治独立性涉及到央行官员的任免与任期,以及冲突解决程序等方面。首先,在央行官员的任免与任期方面,新兴市场国家在修订的立法中削弱了中央银行对官员任命的自。央行官员的平凡均任期已由立法修订以前的不足五年增加到现在的超过五年,并且允许连任,这样的安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政治活动因素的干扰,还有利于提高央行行为的连续性并建立起信誉。

其次是在冲突解决程序方面。央行官员在行政机关的兼职情况以及冲突中的最终决策权问题曾一度完全受控于政府,现已明显改观。目前,明令禁止政府代表强制参与银行董事会或其成员在政府部门兼职行为的国家超过80%,而且与政府意见发生对立时,赋予中央银行在法律上优先权的国家占50%。

2.在经济独立性方面

新兴市场国家的中央银行针对经济独立性方而的改革理念,围绕着货币政策工具的控制权和向政府提供信用的限制条款展开。一方面,所有的以通货膨胀为目标值的国家的货币政策工具都由中央银行自主决定,另一方面,各国普遍加强向政府提供信用的限制。在中央银行立法中,新兴市场国家纷纷强调对政府信用优先权,利率、时间、数量以及购买国债等方而的限制,目前,除南非和泰国进步稍缓外,其他国家都有长足进步,尤其是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墨西哥、秘鲁已获得完全的经济独立性。

3.在中央银行责任度方面

新兴市场国家在立法的修订过程上,责任度引起各国中央银行的关注,目前,中央银行必须向政府(以色列、泰国)、立法机构(哥伦比亚、韩国)或两者(智利、墨西哥、非律宾、南非)定期进行有关货币政策计划及执行情况的报告;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例会频繁,会议内容,决策以及相关解释说明必须及时向公众披露,基本上在当天(秘鲁、非律宾、泰国、智利等)或是在确定时滞后(巴西,8天),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研究报告等方式告知公众。除此之外,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新兴市场国家中央银行与政府之间存在有关责任度的协议,即:在目标偏离的情况下,中央银行有责任在致政府的公开信中明确说明偏离的原因、未来拟采取的措施以及恢复到目标范围的时间。

参考文献:

[1]green,johnh.“inflationtargeting:theoryandpolicyimplications”dec1996,imfstaffpaper.

[2]蔡志刚:转型经济国家中央银行独立性检验[j],上海金融,2004,(3).

通货膨胀的问题篇4

一、近年国际市场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情况

2003年以来,在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经济体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的作用下,世界经济开始走向稳定复苏,并出现了连续4年的高增长。受国际市场需求趋旺和美元贬值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原油、重要矿产品和粮食等原材料和基础产品价格,以及运输服务价格都出现了大幅上涨的态势。

(一)原油

2001年至2003年原油期货价格一直维持在30美元/桶左右,2004年以后油价开始进入快速上升通道。至2006年,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期货和布伦特原油年均价分别达到66.05美元/桶和65.16美元/桶。今年以来,国际油价继续在高位运行,近期已接近80美元/桶。

(二)重要矿产品

在旺盛需求的带动下,国际矿产品价格近年来一直呈现上涨趋势。巴西运往欧洲的铁矿石在2001年至2003年仅维持在30美元/吨左右,今年4月份已超过80美元/吨。2004年初,铜、铝、锌的期货价格分别约为2000美元/吨、1500美元/吨和1000美元/吨,今年6月份已分别达到7500美元/吨、2600美元/吨和3500美元/吨,铅、镍的价格走势类似。

(三)粮食与食品价格

受世界粮食减产和生物燃料需求快速增长的带动,2006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粮食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2006年美国小麦出口价格上涨31%,玉米出口价格上涨70%。今年上半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玉米价格达到近10年来最高点。在粮食产品涨价的推动下,一季度全球食品价格同比上涨了11.6%。

(四)国际海运价格

波罗的海综合运价指数(BDi)是反映海运价格的国际通行指标。2001年至2002年BDi一直维持在2000点左右;此后受世界贸易强劲增长的带动,BDi一路走高,至2005年已达到6000点左右;今年以来,BDi扭转了2006年的下滑趋势,至7月初再次超过6000点。

二、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途径及其作用效果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必然会通过各种渠道影响我国内市场,从目前看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如图1):

(一)通过进口环节推动国内价格上涨

我国很多商品的进口依存度很高,且除成品油外价格基本与国际市场接轨。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涨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作用于国内价格水平:一是如进口商品为粮食、食品等最终消费品,则直接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二是如进口原油、铁矿石等原材料,则首先导致橡胶、塑料、钢材等中间产品的价格上涨,然后推动下游最终消费品的价格提升。从近年来的情况看,进口价格指数的涨落,对居民消费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的涨落,具有很强的先导性和带动作用。

(二)国际流动性过剩带动国内货币信贷投放偏多,形成价格上涨的压力

近年来,国际上主要经济体实行扩张型货币政策。2003年至2006年美国m2的平均增速超过4%,欧元区超过6%,明显超过了经济增速,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在“双顺差”格局下,部分过剩流动性传导到了国内,造成国内货币投放偏多,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这种流动性过剩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也属于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压力。此类通胀压力的传导途径是:国际资本流入在现行汇率制度和结售汇制度下带来货币被动投放,货币信贷投放偏多导致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膨胀,在超出国内经济潜在增长率之后,导致国内投资品和消费品价格上涨。

(三)通过国际期货市场价格上涨,带动国内期货和现货市场价格上涨

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国际市场游资大量增加,在国际金融期货市场寻觅投资投机机会,并在一定时间内集中对某种产品进行大肆炒作,通过迅速抬高期货价格获利。国际市场期货价格的上涨,直接带动了国内期货价格的上涨,并拉动国内现货市场价格上扬。近年来,国际国内市场粮食、铜等有色金属、钢铁、石油等价格的上涨,都存在这样的一个模式。

就近年的实际情况看,一种商品价格的上涨可能是源自上述三种方式的共同作用。但从结果看,2003年至2006年我国Cpi分别为1.2%、3.9%、1.8%和1.5%,原材料价格购进指数为4.8%、11.4%、8.3%和6.0%,今年上半年Cpi同比增长3.2%,其中主要还是食品价格上涨了7%,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仍处于0.9%的较低水平,特别是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价格,仍为下降2.3%。可见,目前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在我国的传导还主要局限在食品等特定领域,大部分价格上涨压力传导到一定环节就被消化了,尚未造成国内价格水平的全面持续上涨。

三、输入型通货膨胀对国内最终消费品价格作用有限的原因分析

对于我国而言,本轮全球资源、能源类产品价格上涨之所以未对最终消费品价格造成过大影响,主要是价格控制、经济效率提高、资源消耗结构等方面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通胀压力向下游产品的传导。

(一)对部分重点产品的价格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通胀压力

成品油、煤炭、电力等产品牵涉面广,关乎各个行业的成本,是输入型通胀向下游传导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目前对这类产品的价格实行一定程度的控制,这样虽然不利于能源效率的提高,但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原材料涨价向下游的传导,部分缓解了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

(二)下游制造业企业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消化了部分成本

虽然原材料价格在上涨,但下游企业可以通过购买先进设备、并购小企业等投资行为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降低单位成本。2003年至2005年,我国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了43.3%,使下游制造业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了消化原材料涨价的能力。2006年,下游制造业的投资增速达36.9%,明显快于上游采掘行业的28.9%和中游行业(含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13.5%。高额投资使得下游企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规模持续扩张,为其不断降低生产成本、保持单位产品的利润水平提供了可能。

(三)以矿产品、石油为原料的中间产品在最终消费品总成本中比重有限

矿产品、石油是钢铁、塑胶、橡胶、化纤等中间产品的主要原料,其价格波动将直接影响这些中间产品的价格。但是,随着产业链的延伸,这些中间产品在最终消费品的总成本中比重有限。比如,在建筑业的中间投入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主要是水泥)只占14.2%;在纺织业的中间投入中,化学工业只占14%。因此,外来的通胀压力对最终消费品的影响有限,加上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工资增长缓慢,使得企业完全有可能通过扩大生产规模的方式保证一定的利润率。

四、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对国民经济的潜在威胁

目前在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向实际通货膨胀的转化还较为有限。但是如果前文所述的一些条件发生变化,输入型通胀的风险很有可能增加,从而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一)强化投资驱动型的增长方式,增加国民经济运行风险

近年来,我国投资增速过快,宏观调控难度加大,其中不无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因素。对于上游采掘业而言,矿产品和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使得它们仅通过扩大规模便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对于下游企业而言,则需要通过扩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来降低成本。可见,输入型的通胀促使企业更多地考虑如何通过扩大投资获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我国投资驱动型的增长方式。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扩张是以需求特别是外需扩大为前提的,一旦需求出现逆转,就很可能引发产能过剩危机,威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企业利润向上游集中,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分配关系

由于近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和上游产品领域,国内企业利润在价格体系变动的情况下出现了向上游集中的现象。2003年至2006年,上游采掘业在工业总利润中所占的比重由17.3%上升至25.8%,其中2006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占比接近20%;同期中游行业的利润比重由28.2%下降至26.8%,下游行业的利润比重由54.5%下降至47.4%。由于我国的上游产业大多是垄断性企业,此类利润的增多容易扭曲上下游企业间的分配关系,对国民经济中较为活跃的下游企业造成挤压。

(三)扩大收入差距,不利于提高消费比重

输入型通胀容易导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改变,使得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从而不利于消费的启动。上游企业通过涨价获得的高额收入除用于投资外,一个重要的分配途径是以工资等形式发放给员工。但是相对而言,这类行业的员工本来已经处于较高的收入层次,储蓄-投资倾向相对较高而消费倾向较低,因此收入的增长不会使得他们更多地消费,而是形成更多的储蓄和投资。与此相反,下游行业则集中了较多的劳动密集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部分,这部分企业的员工收入相对较低,消费倾向也相对较高。在劳动力供给仍相对充足的情况下,下游企业收益比重的降低,将会影响工人工资的增长,从而影响到整个居民消费的增长。

(四)强化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低端地位,使我国承担了较多的世界性通胀成本

加工贸易产品和劳动密集产品在我国出口中均占有相当比重,而其中的绝大部分又是贴牌生产,这使得我国企业的价格决定能力相对较弱。在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时,国内企业提价空间有限,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国家的优惠政策,进行产业升级的能力特别是可以用于研发的利润比较有限。根据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有研发行为的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7.1%。因此,在目前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下,世界市场的通货膨胀压力主要是由我国这样的低端产品制造大国在消化。这种成本压力制约了国内企业的利润增长,压制了企业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低端地位发生固化,不利于我国企业整体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五、关于缓解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的相关政策建议

综合上述分析,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既与国际经济环境和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有关,也与国内经济发展和体制机制有关。虽然目前输入型通胀压力还没有推动国内最终消费品价格全面上涨,但潜在的风险的确不容忽视。因此,要对可能出现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做好政策预案,如果一旦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就需要采取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同时,目前也需要采取一些配套性措施逐步缓解和释放存在的通货膨胀压力。

(一)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追根溯源,任何真正的通货膨胀最终都是由货币超经济发行引起的。本轮国际市场食品和服务价格上涨,与发达国家近年来实行的宽松货币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作为上游产品主要定价货币的美元持续贬值,是推动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汇率弹性较小的汇率形成机制,就不利于我国抵御外来的通货膨胀压力。未来可考虑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实现人民币有效汇率的相对稳定。

(二)积极稳妥发展对外投资

加快对外投资,特别是加大海外资源能源开发力度,鼓励购并国外企业(或股权),以获取技术、资源、研究能力和市场。进一步简化手续、放松管制,继续扩大境内机构和个人进行境外金融投资的产品和渠道。同时,利用自由贸易协定提供的投资便利化措施,积极在东亚、非洲的条件成熟地区配置中国的生产网络,降低生产成本。

(三)加快国内要素流动,提高生产效率

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分割和行业垄断,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体系,促进资源在不同行业、部门、地区间的自由流动,形成全方位的竞争格局。进一步放开劳动力流动、土地交易、跨行业要素转移等方面的各种市场准入和要素流动限制,进一步完善城乡劳动力流动、行业间要素流动的社会服务体系。

通货膨胀的问题篇5

关键词: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政策

中图分类号:F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269-02

自从宏观经济学产生以来,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就一直是宏观经济研究的重要领域。西方经济学各个学派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由于各自假设条件不一样,分析的视角也不一样,导致对此问题的研究存在诸多争议。下面笔者先对几种典型的观点进行一下概述。

一、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不同理论

1凯恩斯的观点: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

凯恩斯认为,在未实现充分就业,即资源存在闲置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只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而不会引起价格水平上升。也就是说,在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在实现充分就业,即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之后,总需求的增加无法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只会引起价格水平上升。也就是说,在发生了通货膨胀时,一定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这种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过度而引起的,即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2菲利普斯曲线: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提出。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1-1957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增长率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也就是说,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反向变动关系,这是因为通货膨胀使实际工资下降,从而刺激生产,增加劳动的需求,减少失业。

3货币主义学派的观点: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货币主义学派在解释菲利普斯曲线时引入了适应性预期的因素。所谓适应性预期,即人们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形成并调整对未来的预期。他们根据适应性预期,把菲利普斯曲线分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在短期中,工人来不及调整通货膨胀预期,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可能低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这样,工人所得到的实际工资可能小于先前预期的实际工资,从而使实际利润增加,刺激了投资,就业增加,失业率下降。在此前提之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正是表明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的曲线。所以,向右下方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内是可以成立的。这也说明,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的,这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短期有效性。

在长期中,工人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上发生的通货膨胀率迟早会一致。这时,工人会要求增加名义工资,使实际工资不变,从而通货膨胀就不会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这时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而且,在长期中,经济能实现充分就业,失业率是自然失业率。因此,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表明,无论通货膨胀率如何变动,失业率总是固定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上。以引起通货膨胀为代价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并不能减少失业,这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无效性。

4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

理性预期学派所采用的预期概念不是适应性预期,而是理性预期。理性预期是合乎理性的预期,其特征是预期值与以后发生的实际值是一致的。在这种预期的假设之下,短期中也不可能有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的情况,即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中,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的,从而也就无法以通货膨胀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所以,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都是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垂线,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由此得出的推论就是,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中,宏观经济政策都是无效的。

二、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态度

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不同理论的发展,是对西方国家经济历史现实的反映。凯恩斯主义学派、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围绕菲利普斯曲线的争论,表明了他们对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同态度。

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无论在短期中还是长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都存在交替关系,从而认为宏观经济政策无论在短期中还是长期中都是有用的。

货币主义学派认为,在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存在交替关系,而在长期中不存在这种关系,从而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只在短期中有用,而在长期中无用。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无论在短期中或长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都不存在交替关系,因此,宏观经济政策就是无用的。

三、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不同理论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启示

很多学者都对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作了实证研究,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宏观调控建议。

1现实经济是非均衡经济,在非均衡条件下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失业率和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率。现在中国经济仍处在非均衡状态,根据国内的经验,宏观经济调控的警戒线应该是4%的失业率和4%的通货膨胀率。超过了警戒线,如果失业率超过了4%,可以出台一定宽松的适应经济的政策;如果通货膨胀率超过了4%,则可以根据情况采取一定的紧缩政策。

通货膨胀的问题篇6

【关键词】民生问题通胀预期通货膨胀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2

2010年两会上,政府明确指出了我国当下面临复杂经济条件下需要首要处理好的问题,民生问题。可以说这反映了我党一直以来关乎民生,体恤民情的本质。也如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形容的那样,“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政府工作报告中充满了强烈的“民生情怀”,从扩大就业、社会保障到办好教育,从医疗改革、保障住房到农民增收,可以说这是我国首次将民生问题摆在制度政策的层面,给与高度重视。

民生问题其实就是老百姓的福利问题,不同于对整个社会整个经济体的研究,民生问题更加关注于人口数量大、人均收入低的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问题,这部分人的福利代表了社会绝大多数劳动者的利益。如何切实解决百姓的收入增长,有效就业,福利医疗,住房保险等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其实就是处理好民生问题的关键。

2009年我国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严重,国家在通过出台一些救市政策在成功应对经济危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经济结构亟需改善,通货膨胀预期陡增,内需增长动力不足等等一系列挑战需要合理且有效的应对。这些挑战的提出无疑给民生问题的解决增加了难度。在这一系列问题中,通货膨胀的问题与民生问题联系最为紧密,2010年通货膨胀的预期与发展究竟如何影响民生状况,我国政府可以通过哪些政策来治理可能到来的通货膨胀以保障民生,将成为本文研究的主题。

1通胀预期及主要诱因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最大外汇储备国,我国2010年的高通胀预期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我国政府相当重视新一年的通胀走向,因为经济回暖时期的通货膨胀很可能会因为调控不当而导致经济滞涨(stagflation),造成“双谷式”衰退。政府明确指出试图控制新一年cpi指数上涨率为3%,做出温和通胀的预期。那么这里简单梳理一下2010年我国高通胀预期的原因。

1.1货币投放量扩大

在经济市场中,货币投放量增大主要加强了金融市场的流通性,货币数量的增加直接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然而投放货币的同时,若货币供给速度大于了潜在经济增长率(即真实利率),就会对商品价格产生一个较强的拉动作用。这个拉动作用对价格的影响相对经济增长峰值有一个时间上的滞后期,国际经验为3年,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是半年至1年[1]。去年我国金融机构新增贷款高达9.58万亿元,助推m1,m2达到了十年的高点,截至2010年2月,我国m2总量达到近40万亿元人民币[*]。2010年我国仍处于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阶段,4万亿投资项目后续资金需求刚性,那么货币投放量很难强制压缩,于是由于宽松信贷而产生的流通性过剩的通胀压力持续显现。

1.2资产泡沫的不良预期

当货币超量发行涌入经济市场的时候,实际增长率为市场可以健康消化的部分,其余则成为过剩的流通性压力。2000-2008年货币供应量(m2)年均增长率为17.1%,实际经济增长率为10.3%,而居民价格指数上涨2.4%,那么超出实体经济需求的货币供给量为4.4%,由于这些剩余货币大量被房地产、股市等资产渠道吸收,故没有对物价产生压力。同样,2009年由于宽松信贷政策,货币供给量增长27.7%,而实际经济增长为8.7%,房地产与股市等资产市场吸收2.7万亿元,相当于货币供给量的6%[2]。而房产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对货币的“吸纳”建立在其本身非理性繁荣而产生的资产泡沫化基础上,我国股票市场2009年达到88.58%的涨幅,居全球前列;而房产市场随着房价的飙升而成为投机型投资的热土。这样造成两个效应,第一,硬资产涨价拉动消费品物价上升,使得消费者消费增加,进而促进物价上涨;第二,资产泡沫化预期形成后,大量资金涌出压力增大,提高通胀预期。

1.3输入性通胀

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纷纷上涨,我国进口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很可能影响到我国国内消费品价格。这体现出我国2010年通胀的预期表现出多种通胀模式混合的特征。

总体看来,由于去年应对经济危机而采取的双宽松政策,我国2010年通货膨胀预期很强,加上新年的“翘尾因素”与当下西南干旱造成的粮食大幅度涨价带来的消费预期提升,我国控制cpi全年3%的增长是一项重大而富有挑战的工作。

2通货膨胀对民生的主要影响

温总理在两会前就曾指出“2010年是我国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在经济复苏中温和稳健的调控由高通胀预期带来的流通性压力,这意味着两个层面的意思:首先,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能遏制市场经济复苏的上升状态,那样会使经济再度陷入萧条;其次,保证不发生严重甚至恶性通货膨胀,则是对“民生”的最直接的关怀。

通货膨胀直接危害百姓利益,是“民生问题”的大事,政府试图力保全年cpi增长3%的很重要原因,便是担忧通货膨胀对百姓利益的严重危害。那么,本文便忽视通货膨胀对整个经济体的影响,试图单纯从百姓的角度分析在我国通货膨胀产生后对民生的危害。

2.1收入减少

通货膨胀发生后对百姓最直接的影响在于购买力的降低,当通货膨胀发生时,消费品真实物价上涨的幅度大于百姓手中的名义货币收入增长,那么同样的货币将不再能够购买等同量的商品,百姓的福利受到直接损失。

当通货膨胀发生后,由于政府存在“菜单成本”而不会在短时间内调节税收税点的指标。个人收入所得税是一种递增税种,按照收入多少划分为若干等级,随等级提高赋税额度提升。若假设原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税点为t0,通货膨胀率为π0,实际经济增长即利率为r0,则通货膨胀发生后,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税点降低为t0/(1+π0-r0),对于百姓来说,原本不需要缴税的一部分人在通货膨胀之后需要承担缴税义务;同理通货膨胀后,原本许多缴纳低额度个人所得税款的民众将被重新划归为高一等级的税收人群,不得不支付更多税款.这样通货膨胀的存在损害了百姓利益,而补贴了政府。

于此同时,企业在通货膨胀之后没有加薪动力,员工反映出对消费变化的迟钝,则整体市场工资上调有一个明显的滞后,那么假设通货膨胀前员工工资为w0,同样假设通货膨胀率为π0,实际经济增长即利率为r0,那么当通货膨胀发生后员工的实际工资下降,w=w0/(1+π0-r0),可以看出来通货膨胀发生后损害了员工利益,即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而补贴了企业家雇主。

2.2收入不均

通货膨胀发生使得日常消费品价格发生大幅度提高,日常消费品包括粮食产品与其他生活资料必需品,收入低的人群遭受通货膨胀的损失要明显大于收入高的人群。这里将收入低的人群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农民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在实际收入没有得到提升的情况下面对刚性需求生活必需品价格提高,则生活福利受损;另一类是农民,虽然农产品价格提升部分补贴了农民收入,但是粮农产品的价格提升远远不足以负担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3]。理由主要因为粮农产品价格上升同时土地成本很快上升,价格传导迅速,使得农药、化肥、农机等农资产品价格上升,农民通过农产品获得的盈利需要对农资产品价格上升进行补贴。

我们再从收入角度分析,当通货膨胀到来时,我国物价上涨的同时伴随有资产的上涨,即“双膨胀”状态。就居民收入购成而言,实体经济部门劳动者获得的收入主要是工资收入,而收入高的人群还会获得资本部门的资本利得。通货膨胀的到来无疑极大加速了贫富收入差距。

2.3痛苦指数

痛苦指数(miseryindex)于1970年由美国经济学家奥肯(arthurokun)发表,用以代表令人不快的经济状况[4]。痛苦指数的计算方法为:痛苦指数=失业率+通货膨胀率。按照菲利普斯曲线(philipscurve)的描述,正常经济走动时,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有一个近似替代的关系,此消彼长。当失业率或通胀率其中之一变化时不能够很好的反映民生痛苦的状况,若两个比率都上升,则反映了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痛苦指数。

痛苦指数的提出其实强调了就业率对于民生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性。一般来说对于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之所以失业率与通胀率能够存在反向关系的原因在于:存在较高失业率的时候,工人可以选择的其他工作机会较少,所以一般不会很强烈的要求工资上调;同时,较高失业率意味着较低利润率,企业雇主会更有力地抵制工人要求涨工资。[5]

我国当下处于一个混合型通胀预期较高的时期,对于广大下岗人群与广大的毕业生人群来说,失业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对于这些大部分的低收入劳动者来说,他们没有任何谈判能力来使得工资额度上升。“大学生毕业找工作难”伴随着通货膨胀的到来,痛苦指数则会显著上升,民生问题受到严重损害。

总结看来,通货膨胀对我国2010年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尤其从百姓的角度,以民生问题为出发点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若发生较严重通胀,在我国当前形势下,百姓的福利会受到更多的损害。那么从民生角度着手,我们就应该准备一些防治通胀的政策,以应对可能到来的通货膨胀,来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3民生角度的政策分析

经典教科书中对通货膨胀的治理有许多方法,根据通货膨胀的起因不同,按照不同经济学流派的解释,主要的政府调控手段有控制货币发行、调整利率、调整汇率等等。本文主要考虑我国现行国情,从民生的角度来探讨各种治理政策对百姓的福利作用,试图找到一个合理的最能让百姓受益的治理政策,抓住政府以“民生问题”为本的工作重点。以应对如果发生的通货膨胀状况。

3.1利率调整

根据弗里德曼的说法,“通货膨胀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一定是货币现象”,通货膨胀的实质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货物”,在货币主义的理论中认为,实际因素即使对总需求有影响也是不重要的,货币的过度发行是通货膨胀的关键。那么利率政策的效用显而易见,调高利率属于紧缩式货币政策,抑制了流通性,增加了储蓄总量,减少了实际流通货币量,直接的降低了通胀的压力。

然而货币政策需要较长的传导时间,在实际操作中又有很强的信号作用,各国央行都很慎重的加息,因为加息意味着直接对过热经济的“降温”。而当下正处于经济危机的后危机时代,任何直接粗暴的利率调整都有可能打消刚刚兴起的民间资本活动的苗头,扼杀了复苏的经济形势,而产生一种经济停滞的后果。对百姓而言,直接的利率调整则很可能造成紧缩信贷使个体私营企业失去贷款而面临危机,这样将造成的更多失业。所以在治理通胀时,从民生的角度来考虑,不应该首先考虑利率的调整。

3.2汇率调整

传统的汇率思路来治理通胀的方法概括起来应该是这样:人民币升值,可以在降低进口价格的同时,提高出口价格,从而减少出口量增加进口量,减少贸易顺差,进而消除贸易顺差所带来的“流动性输入”,最终缓解通胀压力;其次,人民币升值,进口大宗商品的国际成本实际价格下降,拉动国内其他商品也相应降价,从而抑制输入性通胀。[6]

然而在我国的现行外贸体制下,汇率调整发生了典型的“政策失效”。当前外贸企业不能完全自由的进口国外商品与服务,所以即使人民币升值,对于民众而言,也不能直接享受到进口商品时人民币购买力的提升;相反这样的汇率调整将利益主要补贴给了拥有进口权利的大型国有企业以及拥有进口原材料权利的加工贸易的外资企业。

3.3税收制度

在需求性远远大于供给的情况下,产生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这是增加政府税收,降低居民消费,控制货币流通量,达到通货膨胀的治理。而我国当前形势是由于过量的信贷发行与高企的资产价格而造成的高通胀压力,伴随着产能过剩与内需不足,显然通过增加政府税收的手段不仅不能够解决通胀问题,反而会加重民生问题,降低了百姓收入,损害了百姓福利。

3.4可行政策

在讨论了上述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后,发现从民生角度下考量,这些政策在当前我国情况下有着明显的缺陷,那么结合当下我国情况,该如何最好的处理好“防通胀“与”重民生“之间的关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思考,给可行的政策提供一个思路。

注重经济结构调整,由于当前我国外贸劳动生产率较低,而在外贸交易中暴露出国内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严重,这些给输入性通胀带来了条件。于是国际原材料成本的提升直接造成我国的其他商品被动提价。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创新产业,加强科技研发与制度研发,力图在新能源与新技术的领域取得领跑。

另一个方面,在民众对2010年通货膨胀预期普遍较高的情况下,政府可以从民心方面对百姓的通货膨胀预期进行疏导,达到“疏导胜于防护“的目的。当前资产泡沫化严重,房地产价格高企是令百姓不安的最大因素,那么出台适当的控制楼市政策,可以很好的安抚民心,稳定通胀预期。同时,政府出面公开宣称力图控制2010年国家cpi增长率3%,维持温和通货膨胀,利用政府公信力让市民安心。有效的避免了消费者因恐慌最近干旱天灾与”翘尾效应“导致的物价上扬而引发的价格预期上升,于是加大消费进而推动了物价上涨的现象。最后政府宣传要通过治理通货膨胀预期来维持新年的稳定,那么在政府的稳健货币政策指示下,民众因为提高储蓄率也可以部分化解通货膨胀危险。

4总结

正如同温总理在3月份两会召开前,网上回答民众提问中提到,我国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贪污腐败,另一个便是通货膨胀。可以说政府早已把通货膨胀现象的预防与治理放在了很高的位置。通货膨胀不仅影响经济的发展,更直接危害民生,损害百姓与劳动人民的直接福利。

我国今年由于高额的信贷发行量,而面临高额的通胀预期,在这样的时候从民生角度考虑通货膨胀如果发生的治理对策,则更显的有实际意义,更为民着想。而文中试图提出的两个治理方案没有利用传统的货币主义学派与古典学派的政策,而是力图从经济结构根本与经济预期民众心理两个方面下手,虽然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措施,但希望能够提供一种较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祝宝良,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时势解码》,经济观察报,2010.3.29.

[2]文章中数据来源:wind资讯..cn.

[3]朝洛蒙,中共阿拉善盟党校,《分析物价上涨与民生》,前沿,2008年第12期,p78.

[4]mba智库百科,词条“痛苦指数”,网址:wiki.mbalib.com/wiki.

通货膨胀的问题篇7

关键词:通胀预期;测量方法;比较分析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通货膨胀预期管理已经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管理的重要环节。尽管从预期角度研究通货膨胀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但国内对通货膨胀预期的探讨还停留在感性认识和定性分析上,对通货膨胀及其影响因素的规范定量研究不足。要研究通货膨胀预期首要和核心的问题是如何获得通货膨胀预期的可靠数据,即如何准确合理地度量通胀预期。

预期通货膨胀率测算的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思路:

一、统计调查法

统计调查法获得预期通货膨胀率的方法是指首先通过问卷等形式的统计调查对公众预期进行调查,若获得是定性数据则再通过一定的方法将这些数据转换成可用于分析的定量数据。中国人民银行自1993年建立了居民储蓄问卷调查制度,并与1999年进行调整。这个城镇储蓄问卷调查主要以定性调查为主,如:"您预计未来3个月的物价水平将比现在:①上升、②基本不变、③下降、④看不准"。肖争艳和陈彦斌(2004)首次利用中国人民银行城镇储蓄问卷调查数据估算出了我国预期通货膨胀率,文章中分别用差额统计量法和基于正态分布、Logistic分布、均匀分布的概率法将得到的定性数据转化为定量数据,计算了中国消费者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并比较了使用不同方法得到的预期通货膨胀率。结果表明各种方法得到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与实际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偏差都比较接近,由基于均匀分布的概率法计算得到的预期通货膨胀率的误差最小。使用中国人民银行城镇居民储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通货膨胀预期测量和相关性质研究的还有肖争艳、唐寿宁、石东(2005)及张蓓(2009)等。

二、金融市场提取法

金融市场提取法是指利用金融市场的某些指标作为预期通胀率的代替指标或者作为判断未来通货膨胀走势的预测变量。王维安、贺聪(2005)通过构建房地产均衡市场模型,在风险中性的假设前提下,利用无套利均衡定价原理,从房地产价格波动中分离出市场通货膨胀预期。郭涛、宋德勇(2008)将利率期限结构曲线的水平因子作为预测未来通胀的有用指标。而李宏瑾等(2010)认为可将中国短期利率期限结构作为预测通胀走势的变量。

三、计量建模方法

计量建模方法是指设定预期通胀率与某些宏观经济变量关系的计量经济模型,估计该模型中的预期通胀率。赵留彦(2005)基于可观测的月度通胀率和利率序列,设定不可观测的预期通胀率和预期真实利率服从向量自回归过程。在理性预期假定下将该过程改写为状态空间表示,根据卡尔曼滤波算法推断预期通胀率。经验结果显示,以上预期形成机制假定所产生的预期通胀率是实际通胀率的无偏估计。刘金全、金春雨、郑挺国(2006)指出通货膨胀率预期是一种依赖相依变量的动态预测,将状态空间模型和Hamilton(1989)的markov区制转移模型结合起来,在实际通货膨胀率和实际经济增长率的整体系统下估计通货膨胀率预期和潜在经济增长率。刘雪燕、张敬庭(2008)使用SVaR方法将中国短期名义利率拆分成预期通货膨胀率和ex-ante实际利率两部分,得到了预期通货膨胀率序列。徐亚平(2010)建立了附加前瞻性政策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李昊、王少平(2011)在蕴含微观经济基础的结构菲利普斯曲线框架内研究我国通货膨胀预期的结构和性质。刘金全、姜梅华(2011)通过双变量状态空间模型和卡尔曼滤波方法估算出我国通货膨胀预期,并检验实际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预期之间的关系。李颖、林景润、高铁梅(2010)利用滚动构建VaR模型的方法进行样本外动态预测,估计得出粘性信息假设下的通货膨胀预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非线性的LStR模型,刻画出通货膨胀率的非对称调整路径。李成、马文涛、王彬(2011)在国内首次采用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测度我国的季度通货膨胀预期,并用贝叶斯法估计模型参数。

准确测度通货膨胀预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以上总结出的三类测度方法无对与错之分,但各有其优劣之处。统计调查法所能获得的是定性数据,给计算带来一定困难。由于问卷调查法所固有的不足,统计调查法的调查结果依赖于对样本的选择和问题设计的程度很高;在将定性数据转化为定量数据的过程中,不同的方法,基于不同的概率分布都会影响得到的结果,使数据具有不稳定性。金融市场提取法利用某些金融指标,要求有运行良好的发达的金融市场,且至少需要20年以上的数据,中国的金融市场不成熟、不发达,远不能完全满足使用条件,所以使用这种方法就受到很大限制。使用计量建模方法时不同的预期形成理论基础及不同的模型设定形式对结果有很大影响。

虽然测度预期通货膨胀率的方法很多,但对于哪一种或者哪一类方法能够更好地达到我们的目的至今都没有定论。基于以上对国内文献的总结和分析,笔者发现并没有对公众通胀预期各类宏观和微观影响因素的分析,在以后的分析和讨论中可将方向向研究其影响因素并基于一定的预期理论和模型对预期通胀率进行测度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肖争艳,陈彦斌.中国通货膨胀预期研究:调查数据方法[J].金融研究,2004,11:1-18.

[2]王维安,贺聪.房地产价格与通货膨胀预期[J].财经研究,2005,12:64-76+87.

[3]郭涛,宋德勇.中国利率期限结构的货币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8,03:39-47.

[4]李宏瑾等.利率期限结构、通货膨胀预测与实际利率[J].世界经济,2010,10:120-138.

[5]赵留彦.中国通胀预期的卡尔曼滤波估计[J].经济学(季刊),2005,03:843-864.

[6]刘金全,金春雨,郑挺国.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动态性与通货膨胀率预期的轨迹:基于状态空间区制转移模型的研究[J].世界经济,2006,06:3-12.

[7]刘雪燕,张敬庭.中国通货膨胀预期和ex-ante实际利率的测度[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07:128-137.

[8]徐亚平.通货膨胀预期形成的模型刻画及其与货币政策的关联性[J].金融研究,2010,09:19-33.

[9]李昊,王少平.我国通货膨胀预期和通货膨胀粘性[J].统计研究,2011,01:43-48.

[10]刘金全,姜梅华.中国通货膨胀率预期与实际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1,04:22-24+33.

通货膨胀的问题篇8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层次汇率储蓄保值

一、引言

在当前我国Cpi一直高企的背景下,研究通货膨胀的成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1980年、1984-1985年、1987-1989年、1993-1995年以及2007-2008年发生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这几次通货膨胀有着不同的含义。对这几次大的通货膨胀进行总结,它们的相同点主要有:第一,通货膨胀与经济高速增长并存;第二,历次通货膨胀都伴随着农产品价格较大幅度的上升;第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猛,金融环境不稳定等。它们的不同点在于:第一,政策强度不同,虽然每次通货膨胀发生时,都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但是执行力度有较大的差异,这不仅取决与政策制定者对降低通货膨胀的决心,也与金融环境的敏感度有关,随着我国金融制度的完善,金融业对政策的反映也越来越敏感,保证金融业的稳定成为政策制定者考虑的重点;第二,成因不同,例如1987-1989年的通货膨胀与1984-1985年紧缩政策没有被彻底执行有关;第三,环境、形势有很大差异,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是在人民币升值、其他大部分国家普遍通胀、次贷危机、原油和粮食价格高涨等环境下发生的,这在之前几次通胀中是没有的,这给我们治理通货膨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文献回顾

(一)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

经典通货膨胀理论依据通货膨胀的原因将其分区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以及结构性通货膨胀。而现代通货膨胀理论又将中央银行过度的货币供给和预期因素作为通货膨胀发生上涨的重要因素。在通货膨胀的成因方面,国内外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在货币供给方面,不同学者之间的结论有很大的差异,Friedman(1968)认为,货币政策存在时滞效果。此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发展了一系列“政策无效”的命题,并指出积极的货币政策经常是反生产的,它会将经济推离其均衡位置,特别是当货币当局的政策意图或立场已为社会公众所知时,货币政策就难以减少产出与失业的波动而只会增加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李力、杨柳(2006)通过对1996至2005年我国通货膨胀以及宏观环境变化的分析,建立通货膨胀率的aRmaX模型,分析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固定资产投资以及能源价格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较难解释我国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联合课题组(2004)通过对通货膨胀和投资、产出、过度货币供给等宏观经济变量进行一系列的计量分析后认为,通货膨胀率上升也并不是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给的结果。以上学者和机构的研究结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较难解释我国我国通货膨胀率的变化。

(二)通货膨胀与汇率

通货膨胀和汇率之间的关系,理论上说,在其他因素给定条件下,如果一国存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顺差,而又不愿让货币升值,就会因流动性过剩导致通货膨胀上升,进而导致实际汇率升值,并最终回复国际收支平衡。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2007)认为,汇率只是一种价格,它反映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在自由浮动和固定汇率下,汇率都无法成为宏观经济政策工具。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可以人为调整。此时汇率政策主要是一种贸易政策工具,汇率变动主要取决于贸易政策目标,而不是抑制通货膨胀的需要。在经济过热时期,政府不应靠汇率升值来抑制由经济过热所导致的通货膨胀。正确的政策反应,应是采取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在抑制通货膨胀和维持汇率稳定这两个目标中,前者更加重要。

汇率变化对国内价格传导效应的大小亦是一个重要问题。过去20年间,出现了大批讨论汇率传导效应的经济文献,传统文献的重点是微观经济因素,如市场力量的作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歧视等。泰勒则于2000年提出了一种新视角。他认为,货币政策也会影响传导效应的大小,因为货币政策会影响到通货膨胀预期。梁红,乔红(2007)运用1992年―2007年1季度的季度数据,对中国的汇率传导效应进行了估算。假设其他条件不变,那么如果人民币的名义有效汇率升值1o%,在1年内将导致以消费价格衡量的通胀率下降1.2个百分点,而2年和3年内的通胀率累计降幅将分别为1.5和1.6个百分点。

三、实证检验

(一)数据收集及处理(1999-2008)

本文使用的数据包括mo、m1、m2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其中,数据mo、m1、m2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pbc.省略),来衡量货币供给和汇率变动;数据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来源于数据库wind资讯,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的变动。本文对mo、m1、m2进行处理,在介绍处理思路之前,有必要对mo、m1、m2进行简短的阐述。我国对货币层次的划分是:

m0=流通中现金;

m1(狭义货币)=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2(广义货币)=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本文对数据进行处理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从以上我国对货币层次的划分依据来看,简单的使用mo、m1、m2来进行回归可能会出现多重共线性问题,影响回归的准确度;第二,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是用同比增长率来衡量的,是一个相对数,而mo、m1、m2和汇率是绝对数,有必要对其进行处理。本文的处理方法是:(1)将m0、m1转化为同比增长率;(2)在第一次回归中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对m0,m1与m0的差(m1m0),m2与m1的差(m2m1),汇率取对数进行回归以克服多重共线性问题。这在之前的研究是没有体现的,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

(二)模型设定与分析

相关度检验与分析――基于时间序列模型最小二乘法

模型①:

其中,cindex表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同比增长率,m0表示mo的同比增长率,m1m0表示m1与m0差的同比增长率,m2m1表示m2与m1差的同比增长率,erate表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RmB/$),t表示回归模型为时间序列模型,为回归误差。采用1999-2008的月度数据,对上述时间序列模型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Cindex=1.338616+0.051662m0+0.076796m1m0-0.188895m2m1

(0.186587)(0.037649)(0.037462)(0.050709)

-0.124611log(erate)+0.000396t

(0.080780)(0.000115)

R2=0.608769,S.e.=0.014727,D.w.=0.288926,F=25.20775

分析回归结果可以的出以下结论:(1)对mo进行t检验发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不能拒绝零假设,mo同比增长率对通货膨胀没有显著的影响,即社会上流通现金的同比增长率对通货膨胀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在下文的实证回归中,本文将mo从模型中删除,不予考虑;(2)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汇率对通货膨胀也没有直接的影响。(3)m1m0的系数为正,这是本文的新发现。m1m0表示m1减去mo的差,即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等活期或短期存款之和,其回归系数为正,而且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拒绝零假设,说明该类存款每增加1%,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会增加0.076%,因此,该类存款的增加不利于降低通货膨胀,相反,该类存款增加会增加通货膨胀的程度,这与通常的直觉是不同的。

通过对模型①的分析,接下来对模型①进行修正,得到模型②,与模型①不同在于:(1)模型②不包括m0,因为m0在10%,甚至1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不显著,但包括erate,因为erate在1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显著的,为了更加准确的检验人民币升值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本文对汇率进行了进一步的检验;(2)模型②,将m1的同比增长率放进回归模型,同时将m1m0从模型中移除,重点考察m1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这样以来多重共线的程度会大大的降低。

至此,本文对不同层次的货币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做了初步的探讨,结合现实的政策建议,例如储蓄保值计划(GiD)等,本文将在第五部分政策建议中予以讨论。学者王少平(1996)运用granger检验,验证了m1的同比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的因果关系,但是其使用的数据过少,本文在数据采集方面更为充分,准确度方面有较大提高。另外,本文进一步验证了准货币(m2与m1的差)与通货膨胀的因果关系,这是本文的又一创新。

(三)实证小结

通过上述两个阶段的实证检验与分析,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m0和汇率的同比增长率对通货膨胀没有显著的影响,在相关性方面,人民币的升值与通货膨胀负相关。

(2)准货币(m2与m1的差)的同比增长率与通货膨胀显著负相关,经因果检验后,准货币增长率下降是通货膨胀上升的结果而非原因。

(3)m1同比增长率上升是通货膨胀上升的原因,通货膨胀上升进而导致准货币同比增长率的下降,此时m2的减少转换为m1的增加,进而又刺激通货膨胀的上升,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四、政策分析

本文重点探讨在治理通货膨胀时,有关货币政策及汇率政策方面的政策。结合上述第四部分的实证研究,具体论证政策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给出本文关于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些观点。

(一)GiD计划

结合本文研究,通货膨胀的上升将导致准货币增长率的下降,换句话说,就是通货膨胀的上升会使准货币同比减少,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和其他存款等定期类存款减少。适当的实行储蓄保值(GiD)计划,不仅有利与抑制通货膨胀上升对准货币的影响,而且能够通过阻止准货币的下降,进而防止m1的同比增长,从而对抑制了通货膨胀的继续上升。至于GiD计划是否昂贵的问题,本文认为GiD计划并非针对所有的存款,其所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不会很高,是可行的。

(二)紧缩政策

以上讨论的GiD计划是以间接的方式来治理通货膨胀的,最为直接的方式来治理通货膨胀是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结合研究结论,m1同比增长率的上升是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因此如何通过通货紧缩的方式来治理通货膨胀应成为政策考虑的重点。在引言部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的报告,证实了这一点,我国的货币政策更加关注如何反对通货膨胀,这将是治理通货通货膨胀最重要的工具;财政部于5月26日起发行280亿记账式国债这一点同样显示出在治理通货膨胀方面我国的政策取向。

(三)汇率政策

在第四部分的分析中,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检验了汇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虽然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降低通货膨胀,但是汇率的系数不显著,说明在治理通胀方面,汇率政策不应成为考虑的重点,这与余永定学者的观点不谋而合:在治理通货膨胀方面汇率政策不是抑制通货膨胀的需要,政府不应靠汇率升值来抑制由经济过热所导致的通货膨胀。

参考文献:

【1】Friedman.theRoleofmonetarypolicy[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8(1).

通货膨胀的问题篇9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历程

在此次通货膨胀之前,我国已经发生了5次通货膨胀。第一次通货膨胀是1979—1980年,最高通胀率达到6%;第二次通货膨胀是1984—1985年,最高通胀率达8.8%;第三次通货膨胀是1987—1989年,最高通货膨胀率达18.5%;第四次通货膨胀是1993—1995年,最高通货膨胀率达21.8%;第五次通货膨胀发生于2003年。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及成因

(一)通货膨胀的特点

我国的通货膨胀不仅有社会主义国家通货膨胀的一般特征,而且有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的特征。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复杂原因,决定了我国的通货膨胀不是某种单一型的通货膨胀,而是复合型通货膨胀。具体特点为:

1.具有明显的外向性。每次通货膨胀之前,都会出现超额的货币供应量供给。一方面,我国货币供给量受国际因素影响明显,金融危机后我国外汇占款迅速增加。另一方面,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类初级产品和生产资料类初级产品的价格大幅上涨。主要体现在粮食、原油、铁矿石和有色金属等能源及原材料方面。

2.具有明显的结构性。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容易引起通货膨胀,这种结构性外在的表现为产品和服务价格结构性上涨。每次通货膨胀发生时,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涨幅不同,上涨的非平衡程度也较高,商品的价格涨幅也不可能完全同步。结构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内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二元经济现象和产业内部失调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国际价格上涨对国内物价上涨的传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和原油等初级产晶方面,并且具有比较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是我国通货膨胀率较高的主要原因。通货膨胀的结构性外在的主要表现为食品和非食品价格上涨的差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和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D的相互背离以及资产类价格市场的上扬。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及成因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是:经济增幅放缓,国内物价波动剧烈,失业率不断上升,通货膨胀加剧,出口需求锐减,国际短期资本流向多变。此次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但是通货膨胀的发生是存在着各种诱发因素的,它既有成本推动性因素,也有需求拉动性因索;既有输入性因素,又有结构性因素。其中,成本推动因素主要来自于粮食和肉禽等食品的供给减少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需求拉动因素主要来自于对农产品的需求和外汇占款、投资和资产泡沫所导致的强劲货币需求。输入型因素主要是国际粮食和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结构性因素主要是国内、国际粮食等价格的普遍上涨。具体分析如下:

1.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元总体上呈现出贬值趋势,从而使人民币汇率相对升值,最终使出口商品价格提高。这使我国的外需扩张更加困难,出口商品被迫转向国内销售市场,同时,人民币升值导致进口商品增加,进而加剧了国内产品市场的竞争,商品出现供给过剩。

2.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欧盟等国家经济下滑,使其发达国家在我国的实际投资额和新设企业数同比增长处于下降趋势。直接投资的减少,致使企业资金链断裂,加剧筹资压力,出现短期流动性紧缩,从而加大了国内局部通货膨胀的压力。

3.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这次通货膨胀的原因是由于对外贸易的持续“双顺差”导致的巨额外汇储备,从而使货币供给量过大,引发通货膨胀。目前,我国已经成为贸易顺差最多的国家。我国贸易顺差的扩大直接导致外汇储备的增加,而外汇储备的激增又迫使中央银行投放大量基础货币进行对冲,通过货币乘数效应,最终造成了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增长。货币供给量的大幅增长势头,导致国内价格水平上涨,形成通货膨胀。

三、治理我国通货膨胀的措施

(一)大力保证商品供给

目前,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内需不足,过高的外贸依存度会给我国带来通货膨胀的“外向性”。因此,我国的经济要由出12i导向型逐渐向“内生自主型经济”转换,充分保汪商品的供给。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增加粮食产量,平衡粮食供给,稳定粮食价格。特别要增加基本生活必需品和紧缺商品的供给,适当增加国内紧缺消费品和重要消费品进口,全力满足国内商品的需求。

(二)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要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既要稳定国内物价,又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区间内适度的浮动。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应加强对短期外资流动、人民币汇率变化及外汇储备的监控。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运用利率、汇率等工具适时干预货币、资本和外汇市场,以满足国内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减少汇率波动对出口行业造成的风险。总之,抑制通货膨胀,就要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保持国内物价稳定,警惕人民币升值预期对增强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的不利影响。

(三)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加速发展企业自主创新。这非常有利于改善我国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格局,降低我国的对外依存度,缓解外部冲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通过加大企业自主创新来扩充国际贸易渠道,积极拓展新兴企业的出口市场;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支持,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同时,通过人力、物力向创新企业的转移可以较好地缓解各产业间资源短缺和资源充裕的矛盾,保证各产业协调地发展,增加有效供给,使我国经济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也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深化国内外市场,延长经济增长期。

(四)改革外汇管理体制

从1994年到2007年8月我国实行的是强制结售汇制度。结售汇制度下,我国的国际收支出现“双顺差”,直接增加了外汇占款,给我国带来了通货膨胀的压力。2007年8月,外汇局曾通知,取消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的限额,境内机构可根据自身经营需要,自行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2008年8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取消了企业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强制结汇的要求。这些制度的颁布有助于把外汇停留在企业和居民手里,减轻国家外汇储备的压力。但是,如果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存在,即使取消强制结汇,企业和居民仍有动力主动结汇,央行也仍会被动吸入外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应该取消结售汇制,实现“意愿结售汇制度”,实现汇兑自由,从而使中央银行减少大量的外汇占款。

通货膨胀的问题篇10

关键词:工程;项目;成本;控制

一、我国企业面临通货膨胀的近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8月13日公布的数据,7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同比达到5.8%。对消费影响最直接的是,猪肉、蔬菜等消费品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专家认为,我国存在通货膨胀的风险。通货膨胀一般是由于需求拉动和成本推进两个因素引起的,但在通货膨胀恶化的时期,需求和成本两个会共同作用,形成螺旋形通货膨胀,这时人们容易形成恐慌心理,造成通货膨胀难以在短期内抑制。对于企业来说,最现实的问题就是,面对步步逼近的通货膨胀,该用什么样的策略应对,以减少损失,渡过难关。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加强流动资金的管理显得格外重要。在物价不断上涨时,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大,银行贷款的风险也随之上升,国家紧缩银根,即使是财务状况较好的企业也很难贷到款。此时,因为应付款项在不断贬值,在不影响企业信用的前提下,应尽量推迟应付款项的支付,越迟支付对企业越有利。由于货币性资产在不断贬值,而进货成本在不断上涨,应尽快把货币资产转换为生产物资,以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当企业应对通货膨胀时,很容易将通货膨胀造成的损失转移到下游企业,然后下游企业继续转移,这样企业无休止的转移行为将导致市场价格一轮又一轮排浪式上涨,这将对国家的宏观调控造成障碍。总之,如果通货膨胀到来,它对企业生产和经营带来的影响将是普遍性的,此时企业需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应对,切莫产生恐慌心理,因为对通货膨胀的恐慌其实比通货膨胀本身更加可怕。

二、在通货膨胀环境下公司理财的对策

1.合理确定现金持有量

一般来说,企业持有现金主要是满足三个方面需要:预防性需要、交易性需要和投机性需要。发生通货膨胀时,现金作为流动资产,其购买能力会下降,如果企业在此时持有大量现金,肯定会因货币贬值而遭受损失。但是,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对现金的需求量却增加了。这是因为,通货膨胀使得货币的供应量小于需求量,在货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如果企业持有的现金量不足,不仅难以支持日常生产开支,错失良好的购买机会,还会因无钱付款问题影响到企业的信誉和品牌。因此,通货膨胀时期企业将会遇到许多未知因素,如果持有的现金不足将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更严重的还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因此,企业必须要持有一定数量的现金来应付各种不确定问题。为了应对通货膨胀,企业现金管理目标首先是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合理确定现金持有量,然后才能考虑因通货膨胀带来的购买力损失问题。

2.合理确定存货数量

存货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通货膨胀时期。为了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企业最基本的目标是及时供应在生产经营中企业所必需的存货。而储存一定数量的存货,会发生存货的存储成本、磨损成本以及存货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等,所以,一般来看,企业应该尽量减少持有的存货数量。在通货膨胀时期,首先,企业应充分考虑通货膨胀对存货的影响,合理确定持有存货数量。其次,通货膨胀时期国家一般会采取通货紧缩的政策,受政策的影响,在消费、出口、投资等各方面对企业产品的需求量会大大减少。因此,企业不宜储存过多数量的存货,应结合自身情况权衡利弊,合理持有适当数量的存货。此外,不管是否发生通货膨胀,企业在销售产品时应尽可能地与客户签订长期购货合同,这样可以降低因物价上涨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3.尽快收回应收账款

作为货币性资产,在通货膨胀期,应收账款会因货币购买力下降而给企业带来损失,而且前面也分析了,在通货膨胀时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会大大增加,企业本身资金会很紧张,企业间的资金也很紧张,这时,很难收回应收账款,出现坏账的概率增大。因此,为了应对通货膨胀,企业应指派专人催收应收账款,设定更严格的信用标准,并且要缩短信用期间,采取种种有效措施尽快回收应收账款,将其转化成为现金,以避免遭受不必要的坏账损失。

4.科学调整长期投资策略

投资有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之分。短期投资,即是持有时间不超过1年(含)并能随时变现的投资,包括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基金投资等,短期投资流动性仅次于现金,一般可以被认为是现金的暂时形式,变现能力很强。因此,对于短期投资来说,其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微乎其微。在经济结构稳定下,通货膨胀率的提高对短期投资的影响很小,短期投资就不需要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但是对于长期投资,就必须充分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长期投资是指持有时间超过1年并且不能够随时变现的投资,包括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券投资、其他长期债权投资等。发生通货膨胀时,通胀率的突发性较强,肯定会对企业的长期投资决策产生严重影响,如果企业能够准确地预测通胀率,会对企业的长期投资决策产生重要意义。因此,企业在长期投资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并应根据其产生影响及时调整长期投资策略,以免造成更大的投资失误和损失。

5.采取有效方法减少税赋负担

如前所述,发生通货膨胀时,企业会出现表面上盈利实际亏损的现象,而这时企业应计税的所得额却实实在在的增加了。为了减少损失,企业应采取有效方法减少应负担的税赋。这些有效方法包括:一是加速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也可以缩短折旧期限,增加时期内的成本开支;二是采用后进先出法使用存货;三是对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四是对未收回的应收账款计提更多的坏账准备。当然,企业在采取以上方法时,应该及时将采取方法告知税务部门,加强沟通联系,争取在税务部门的认可下实现企业会计政策的变更,依法实现降低负担税赋的目的,从而尽量降低因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蒋文澜.通货膨胀对中国经济运行的影响浅说.商场现代化,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