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5:06

工业互联网的应用篇1

[关键词]“互联网+”;建筑施工企业;管理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社会进入“互联网+”的时代,我国的建筑施工领域也引入了先进的“互联网+”的理念和技术,促进了建筑施工企业的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极大提升了建筑施工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1“互联网+”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应用技术

1.1移动智能终端

这是一种可以联网的操作系统,其应用于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之中,具体包括以下技术内容。①工程设计图纸的模型化展示和呈现。移动智能终端可以将设计方案审核、技术交底等环节清晰、直观、立体地呈现出来,让施工操作人员清楚地了解工程设计内容和方案,为后续施工操作奠定基础。②移动智能终端能快速便捷地实现对施工方案、CaD设计图纸、施工规范的实时查询。③施工操作人员通过应用移动智能终端技术,可以使施工进度、安全管理、质量验收等方面更为有序和实时化。④在移动智能终端技术的支撑下,施工操作人员可以实现对现场施工及管理的实时拍照、检查,增强施工检查报告的可信度,为工程施工的改进提供依据。⑤移动智能终端通过Bim技术方式,规划建筑楼层的结构,并对建筑通道设计、材料设施管理、卫生、消防等施工内容进行模拟漫游,与施工实际进行对比和评估,从而更好地达到施工标准和要求。

1.2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技术是以网络为基础的计算程序,可以根据使用者的实际需求,进行精准运算和分析。用户可以通过服务器系统实现对分析结果的搜索和阅览,更为合理地取用资源,为决策做准备。具体来说,云计算技术在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①降低系统的故障风险。在硬件采购与维护、程序运行监控与问题处理等方面,建筑施工企业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以实现对系统的监督和故障管理,以更好地降低系统的故障风险。②云计算技术能够实现对系统硬件的优化配置,提升服务器的协同作业能力,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利用云计算和云共享技术,更为便捷地实现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

1.3大数据分析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中涉及的材料价格、仪器设备成本、劳动力薪酬待遇、工程质量验收与评估等内容,都需要大量的数据整理和分析,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极大地提升数据分析的精准度,充分发挥出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中的数据价值。

2“互联网+”对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影响

2.1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移动智能终端、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依托之下,“互联网+”可以较好地实现对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费用的管理与控制,并贯穿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互联网+”可以使企业管理者在全面分析数据的前提下,更好地实现施工环节的有序衔接,在节约施工成本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保证施工质量,更好地实现施工资源的优化配置。

2.2促进建筑施工管理的科学化

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之下,建筑施工企业能够对市场变化情况进行准确判断,合理地制订与市场情况相契合的工程招投标计划,更为准确地把握市场的供需情况,并实现对施工的数据分析,从而使施工管理更加科学化。同时,建筑施工企业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对建筑施工的决策部署,实现对网络资源的整合,建构施工现场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科学的风险预防,降低企业运营风险,进一步促进建筑施工管理的科学化。

2.3促进建筑施工的网络化

“互联网+”技术促进建筑施工的网络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建筑施工企业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建构网络化施工费用平台,模拟分析费用与时间的线性关系,在费用和工艺之间选择最佳方案。其次,在“互联网+”技术运用下,建筑施工企业还可以改变关键线路施工工序的持续时间,合理地调整网络计划工期,达到资源需求量的均衡与一致。最后,建筑施工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还可以建构施工现场材料、设备一体化资源控制平台,实现对现场施工材料的网络化控制,提升施工现场资源的应用效能。

2.4促进建筑施工的智能化

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建筑施工企业可以建立人工智能仿真系统,实施建筑施工的现场无人化作业,通过先进而成熟的遥感测绘信息化技术,实现对施工区域的3D三维立体绘制和远程化监控,并对危险施工区域的作业采用轻型化机器人作业,因而可以预见未来的建筑施工生产将是工厂化的智能制造,成为建筑施工质量和安全的保证。同时,建筑施工的智能化还可以较好地实现建筑施工生态环境的优化,减少建筑施工生产区域的废水、噪音、灰尘等污染,并实现对重大污染源的无害化处理和回收。

2.5促进建筑施工的数字化

在“互联网+”技术不断普及和深入的趋势下,建筑施工生产过程必将走向数字化的操作方向。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建筑施工企业可以采用模块化的集成装配式的施工工艺,实现建筑施工生产过程的无人化、可视化、多维化,进一步实现数字化管理、运营和操作,全面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互联网+”在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在“互联网+”背景下,建筑施工企业可以通过搭建信息化项目管理平台,实现对各业务部门、丰富信息资源的整合,在完整、良好的信息化管理机制之下,能够更好地实现建筑施工企业的降耗增效。

3.1成本管理模块

在“互联网+”技术的依托下,建筑施工企业通过成本管理平台可以实现项目成本动态管理。成本管理模块具体包括有:①项目成本预算子模块。其中有总分包预算、直接费及间接费、措施费、税金和附加预算等。②项目成本控制子模块。该模块可以将项目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畴之内,避免超出成本预算范围。③项目成本核算子模块。该模块从信息化系统中实时归集项目成本各项数据,并实现物料、设备、人工、合同、财务相关数据流的链接和连通。④项目成本分析子模块。该模块主要实现对项目的汇总分析、成本科目汇总分析等,涉及项目预算数、实际数、比率等信息数据。⑤项目成本控制子模块。该模块实现对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合同价和项目决算等关键数据点的投资控制与管理。

3.2进度管理模块

在“互联网+”技术的依托下,该模块贯穿项目的全程管理,包括项目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完工全程。其中:①项目计划是对施工项目的时间进度、资源、费用等进行安排。②项目执行与监控是对项目进度、资源、费用等工程数据的系统计算和协调控制,确保项目目标的达成。③项目竣工管理是对项目的竣工验收情况加以记录、分类管理和快速检索等。

4结语

建筑施工企业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可以较好地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效率,增强对建筑施工信息的共享、管理和整合应用,全面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马玉海.基于“互联网+”的建筑企业转型升级途径探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7(2).

[2]蒋孝云.施工企业“互联网+”项目施工管理行动方案的思考与对策[J].铁道建筑技术,2015(12).

[3]千素云.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建筑工程管理[J].科技经济市场,2016(2).

[4]莫海生.互联网+建筑业:基于电商的虚拟建筑企业[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6(10).

[5]杨剑海.基于Bim+互联网技术的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之道[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0).

工业互联网的应用篇2

关键词:工业节水;运行管理;运行控制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4.030

1循环冷却水运行管理和控制的发展历程

1.1无序阶段

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最先由国外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而我国大约在上世纪70年代才开始引入。此时,我国的循环水基本上处理无序管理状态,甚至相当一部分工业公司仍然在使用直流水。大量的水资源被浪费,即使使用循环水系统的公司,由于对水处理技术的不了解,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问题,水处理行业急待发展,更谈不上运行管理。

1.2粗放式管理阶段

自上世纪70年代,我国引入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后,绝大多数企业对水处理的认识仅停留在加药这一层面上,往往忽视其它方面,管理粗放。此时,虽然我们在技术上仍然需依靠国外公司的输出,但水处理技术带给我们的经济效益已引起大家的关注,国内水处理行业迅速发展。

1.3精细化管理阶段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国内水处理学术体系已相对成形。大家也开始认识到了水处理不再是简单的加药,而是包含加药管理;水量管理;水质分析、检测管理;趋势预测;物料管理等多方面的结合,国内水处理行业蓬勃发展,此时的管理主要由人工完成,虽较为精细,但人工操作引起的时滞性、失误性制约着水系统的最经济、最优化运行。

1.4“互联网+”管理阶段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互联网的高速普及、现代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客户与水处理服务提供商之间的信息交换变得简单易行。“互联网+水处理”模式进入我们的视野,下文的2.1-2.8即是这一阶段的详述。

2“互联网+”时代的循环冷却水运行管理和控制

现以某厂于2015年技改后的循环冷却水运行管理和控制系统为例,简要探讨”互联网+”时代的水处理新思路与技术。

2.1水量管理及控制

水量管理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控制浓缩倍数。该厂2014年补水平均电导率约为545;总硬度378mg/L(以碳酸钙计);总碱度425mg/L(以碳酸钙计),水质较差。技改前浓缩倍数在2.0~2.5,现拟采用加酸法控制浓缩倍数至4.0。本次技改,以补排水之电导率作为电磁阀的开启控制依据,因此,排水控制电导设定在2180。技改后,改变以往人工操作的时滞性较大状况。由于实现了控制自动化,循环水浓缩倍数得以大幅提高,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下图4为技改前后,浓缩倍数变化曲线图。图5为2014年及2015年同期月平均补水量。图6为技改前后,pH值运行数据。可以发现,技改后,浓缩倍数及pH值非常稳定,且补水量大幅下降。

2.2库存管理和运行档案管理

本次技改实施后,由于所有水处理药剂均采用泵投加,因此分别存储于储罐中并加装液位计,其存量可上传于工控机,实时监控,节省人工清点操作。水质检测数据实时存储,调阅方便,实现无纸化办公。

2.3数据共享与运行监控

当下,互联网应用迅速发展。在该厂本次技改中,利用互联网技术使得现场监测数据同时、实时传送至工控机及水处理服务提供商(以下简称服务商)服务器,实现数据共享。

这一技改,打破地域与时间限制,使得服务商与该厂的信息沟通更快捷。服务商可以随时获得该厂运行数据,以便于对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运行工况进行评估,及时对运行方案进行调整。

服务商对自控系统各个模块的运作更加了解,在对现场运行数据进行实时传送的同时,将各个模块的状态也发送至服务器。这样,在工控系统运行出现故障时,服务商可以快速做出响应,指导现场工作人员进行故障排除或系统维修、维护。

这一技改,使得系统运行的合理性、安全性得到很大提高从而保证水处理效果预期目标的实现。

2.4大数据统计与资源共享

一般来说,服务商对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运行工况可以做出更准确的评估,但是苦于对现场数据的缺少。用户对现场数据掌握详尽却往往无法对运行工况做出合理评估。本次技改,使这一现状得到有效改善。

依托互联网技术,服务商的服务器可以汇集众多用户数据,形成水处理运行管控数据库。而各用户之间,可以通过服务器授权实现资源共享,对循环冷却水系统在运行过程出现的问题与经验进行交流,互通有无。

2.5移动办公与管理、控制

智能通信设备现在已经相当普及,手机、平板电脑都可以通过移动蜂窝网络接收水处理管控服务器提供的信息。

在本次技改中,服务商授权该厂使用服务器数据远传模块。使用手机上网功能即可方便展现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运行数据与设备状态。这一改进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操作员不再需要坐班,即可通过移动终端启停、微调自控系统。

3当前现状

科技在不断发展,“互联网+水处理”带给我们更稳定、更安全、更经济、更快捷的循环冷却水系统运行管理控制策略。当下,许多公司的水处理工作仍存在不重视管理或管理不到位,从而引起处理效果不尽人意的现况。希望以上所述对大家有所帮助,不当之处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工业互联网的应用篇3

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加速向实体经济领域渗透融合,深刻改变着各领域的生产理念、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在网络信息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的孕育下,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工业形态的驱动下,工业互联网蓬勃兴起。近年来,为加快促进本国制造业振兴,繁荣实体经济,争夺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美、德、日等国纷纷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产业合作为抓手,加快工业互联网推进,推动全球工业互联网发展驶入快车道。

一、工业互联网对我国经济

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工业互联网作为互联网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工业深度融合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为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提供重要依托,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塑造长期竞争力提供了强大动力。

第一,工业互联网是未来经济持续繁荣的新基石。工业互联网将网络信息技术最新成果充分融入生产制造、流通、运行、服务全过程,通过信息流驱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有力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提升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工业互联网是新型劳动工具,将人、机器设备、物料、产品、环境、过程等实体生产领域基本要素全面互联,充分盘活工业大数据这一数字经济时代新生产要素,并促进新一代劳动队伍形成,从而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工业互联网是新型基础设施,通过构筑制造、能源、电力、交通等经济社会各部门智能化升级必不可少的网络连接和计算处理平台,成为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像电网、水网、高速公路网一样的通用性基础设施,支撑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世界经济论坛(weF)2015年报告指出,未来十年工业互联网将为制造、能源、农业、交通及其他产业部门带来革命性变革。工业互联网是构筑产业发展新体系的关键依靠,通过催生大量新技术、新网络、新平台、新应用,促进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工业发展新体系加速形成,推动专业化、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并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供支撑。工业互联网是培育新经济形态的重要支撑,通过推动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定制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加快向生产领域拓展,成为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强大动力。

第二,工业互联网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手段。工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工业互联网通过激发新动能、改造旧动能,成为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以去库存为例,利用工业互联网实现环节之间、企业内外、供需两侧的互联互通,形成生产企业乃至整个产业资源和能力的全面调度,从而有效化解存量。再如降成本方面,工业互联网不仅可以通过改善企业管理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来节约企业管理成本支出,而且可以通过大幅提升设备能效、拓展资源和能力获取渠道等方式,有效降低企业运营费用。

第三,工业互联网是统筹建设“两个强国”的新引擎。在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制造强国与网络强国建设彼此相互交织、不可分割。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制造深度融合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发展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础支撑,成为两个强国建设统筹推进的关键抓手,对我国综合国力提升意义深远。一方面,工业互联网作为实现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基础平台,是落实“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战略要求的关键支撑,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空间不断向线下拓展,具备融合基因的工业互联网也自然成为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为我国开拓5G等下一代移动通信应用空间、推动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提升网络治理能力都提供了重要契机。

第四,工业互联网是筑牢国家安全防线的新保障。从经济安全和资源安全角度看,一大批国际制造业、信息通信业(iCt)跨国巨头,都积极在全球部署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各自高端软硬件产品的垄断优势之上,“知名品牌+高端产品+主导平台”的立体新优势正在形成。这种情况下,国产品牌、产业生态以及作为国家战略资产的海量工业数据掌控都面临严峻挑战,加快发展我国自主可控的工业互联网,是确保工业数据乃至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从科技安全和网络安全角度看,工业互联网引发技术的群体性和裂变式创新,为我国掌握一批支撑未来高端制造的基础技术和前沿技术提供了机遇;同?r,线上线下融合趋势将网络空间、网络安全外延进一步扩大,主动发展工业互联网是我国积极应对新型网络安全的应有之义。从社会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角度看,工业互联网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大幅提升设备监控、安全生产等智能化水平,继而有效保障关键生产设施,减少生产安全事故。

二、工业互联网全球发展态势

近年来全球工业互联网发展提速,呈现总体格局日渐明朗、技术产品标准竞争日趋激烈、龙头企业关键平台布局日益强化等突出特点。

第一,全球工业互联网两极多元的总体格局日渐清晰。一方面,美国主导的国际工业互联网联盟(iiC),已经快速成长为全球最重要的工业互联网推广组织。该联盟汇聚31个国家和地区的246家成员单位,集聚40多家跨国企业开展大量测试床建设部署,并与德、法、日等多国政府建立对话与合作渠道,与全球20多个知名行业组织形成合作关系,未来很可能成为全球工业互联网推进的枢纽。另一方面,德国将工业互联网确立为工业4.0的重要依托,成为除美国之外全球工业互联网最活跃的推手。德国一面依托本国工业4.0平台,集聚全国制造业龙头和“隐形冠军”,针对架构、标准、安全、测试床等关键共性问题加速与iiC的技术协同和产业协作,另一面加大资源投入积极参与iiC技术工作,并成为iiC领导团队的重要成员,开展工业4.0平台与iiC对接,实质性推进美德强强联合。此外,除美德之外,日本、印度、法国、韩国等新竞争者也不断涌现。如日本在产经省、总务省支持下,通过物联网促进联盟、工业价值链创新联盟等多个产业组织,加速工业互联网产业和国际化发展;印度以印孚瑟斯、塔塔几大软件企业为龙头,与美、德、日等多国制造企业深度合作,并借iiC等国际组织扩大自身在全球工业互联网格局中的影响。

第二,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的生态竞争不断升级。当前,平台作为核心的产业竞争正在工业互联网领域重演。Ge、西门子、博世、施耐德、aBB等国际工业巨头纷纷强化全球布局,以既有高端装备、产品为基础,打造可实现工业设备连接、工业大数据分析和工业应用服务等强大功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云+端”、“制造+服务”、物理与数字融为一体的平台新优势,力图形成对全球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的掌控能力。而思科、Sap、微软、iBm、英特尔、at&t、亚马逊等信息通信业(iCt)巨头凭借在云计算、大数据、新一代网络等方面的?硬件系统及解决方案优势,也纷纷涉足工业互联网领域。

第三,以标准化为战略制高点的前瞻性布局全面提速。标准一直是决定行业主导权的关键因素,对新兴产业的技术路线走向、产业体系设计以及产业化等至关重要。在工业互联网起步阶段,标准化已经成为各国推进的战略重点。美国iiC将推动构建全球统一的工业互联网标准作为战略目标,与全球iSo、ieC等多个国际标准化组织、开源组织和区域标准研制部门建立协作关系,加快具体标准研究。德国工业4.0平台也成立专门的标准化机构(Lni4.0),推进包括工业互联网在内的制造业网络化、智能化相关标准研究制定。同时,iiC与工业4.0平台将“标准与互操作”作为六大联合工作之一,共同推进标准研制。

此外,安全、测试验证、商业解决方案和生态体系培育等,也都成为各国政府、各大组织、各类企业发展工业互联网关注的重点。

三、我国推进工业互联网的基础与挑战

(一)工业互联网发展基础良好

我国是全球制造大国,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也形成独特优势。特别是,近年来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不断深化,为工业互联网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是工业大国地位不断稳固。改革开放以来,借助民营资本、外商资本和原有国有资本的共同作用,我国劳动力优势和市场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我国具备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举的全部工业门类,联合国公布的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居世界第一,齐全的工业门类给工业互联网带来了最为丰富的应用场景。除了工业体量大,在部分高端制造领域,我国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工业互联网提供了自主可控的高端智能联网终端。

二是网络信息技术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从基础设施建设角度看,我国4G网络规模全球最大,截至2016年底,我国4G基站263万个,网络覆盖所有城市和主要乡镇,4G网络速率比2G/3G时期提升10倍以上;一批全光网市、全光网省建成,光纤接入用户占固定宽带用户的比例达到76.6%,居世界首位。从技术创新方面看,移动通信、物联网、高性能计算、云计算等关键领域取得群体性突破。5G启动早、基础好,最快于2020年实现商用部署;低功耗、广覆盖的窄带物联网(nB-iot)成为主要推动者和标准制定者,2017年将实现商用;云计算集群规模、大数据处理能力都显著增强,如以“飞天”自主核心技术为支撑的阿里云服务可承每秒8.6万笔的支付峰值。从产业发展角度,互联网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全球市值前十位的互联网企业我国占3家。智能终端企业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80%以上,并有三家企业跻身全球前五。

三是融合基础不断深化。近年来,我国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航天、航空、机械、船舶、汽车、轨道交通等行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85%,钢铁、石化、有色、煤炭、纺织、医药等行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超过65%、eRp装备率超过70%。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不断加深,航天云网、三一重工、徐工集团等企业追赶国际步伐,积极打造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尽管影响尚不如国际上先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但也已初具规模,为强化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服务能力打下一定基础。

四是政策基础不断完善。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发展,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十三五”规划纲要、《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战略中都明确提出加强工业互联网建设。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重大问题研究,指导成立了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启动了一批试点示范,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进入快车道。一些工业强省(市)也加快工业互联网推进步伐,2016年上海先后制定《上海临港地区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建设方案》和《工业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临港地区打造为工业互联网部级示范区,将上海市打造为工业互联网示范城市。辽宁出台了《辽宁省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将工业互联网作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抓手。

(二)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挑战严峻

尽管我国在工业互联网总体研究、技术标准、产业联盟、国际合作等方面步伐加快,逐渐形成先行企业自发探索、产业协同日益紧密、政府推进因势利导的良好势头。但工业互联网本身属于融合性、前瞻性技术产业,且我国工业整体仍处在爬坡过坎的阶段,决定了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必然会面临多重困难和挑战。

一是产业大而不强。工业互联网代表了工业4.0时代工业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基础。而我国工业阶段差异、地区差异、行业差异大,面临2.0、3.0“补课”和4.0“加课”同步推进的任务,难度很大。我国关键系统、软硬件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足,工业大数据、工业云等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平台和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功能弱。我国缺乏像Ge、西门子等具备整体综合解决方案和全领域覆盖能力的龙头企业,更缺乏具备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双重竞争力的领军企业,龙头带动效应不明显,而缺少在细分领域“专精特新”的“隐形冠军”,也制约了我国工业互联网良性生态化发展。同时,尽管近年来企业信息化发展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大部分企业的信息化能力还很薄弱,各类信息系统的集成能力不足,信息系统部署与先进管理组织之间两张皮。

二是跨界合作不足。目前看,我国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实践仍不够普遍,且合作内容主要在流通、销售、服务等环节,研发和生产端的合作仍亟待提升。一方面,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通常技术门槛较高,许多领域看似相似却有很大技术差别,如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服务机器人与以控制为核心的工业机器人虽都是机器人,但技术实现大有不同,互联网企业与服务机器人企业的合作模式就难以直接移植到工业机器人方面。而传统制造企业往往受制于重资产拖累,在未见到成熟案例时不敢轻易开展网络化转型与合作。另一方面,不同于高利润或低门槛的生活服务业,制造业往往投入成本高而收益回报期长,且难以达到消费互联网应用动辄千万甚至上亿的用户规模,网络效应难以充分发挥,因此大部分互联网企业不愿涉足。此外,互联网企业能力提供与制造企业业务需求不匹配。互联网企业提供的平台和服务往往是通用性的,但制造业门类众多,行业和企业特性需求庞杂,且越向研发生产端延伸,特性需求越多。出于成本、技术考虑以及自身能力制约,互联网企业整体还难以满足制造企业实际需要。

三是部署实施困难较大。新常态下,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凸显,开展工业互联网技术研发与应用部署能力不足。尽管我国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高于总体工业增速,但是产业规模不够,在整个工业中所占比例不高,增加值占比不到13%,不足以拉动整体工业快速增长。传统行业仍然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主体,当占比很高的高耗能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的行业出现严重下滑时,整个工业增长的下行压力就??很大,并且制约个体企业的发展。受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企业对各种负担和经营困难的主观感受增强,人工成本攀升、融资难、融资贵、税费负担偏重等是问题突出。大量资金仍然在房地产、金融等领域空转,产业资本“脱实入虚”的压力仍然较大。同时,我国创新要素和高端人才供给不足,研发投入强度仍显著低于欧美发达国家3%左右的水平,研发人员总量占就业人员比重不足发达国家的1/2。

四、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政策建议

当前,全球工业互联网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面临难得历史机遇。应充分发挥我国市场潜力大、产业体系相对齐全、互联网创新活跃等优势,在发挥市场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更好利用政策引导和支持手段,形成合力,深化推进。

一是加快打造产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工业互联网属于跨界性、前瞻性很强的技术产业领域,特别需要强调整体性和生态性,注重跨界合作、供需对接、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技术产业与人才培育同步推进等,这也是美、德、日等工业强国推进工业互联网过程中的共同焦点。特别是,需要立足我国工业体系全、应用场景丰富、iCt基础设施及产业发展迅速等特点,加强跨界合作和供需对接。一方面,研究制定促进跨界融合的引导政策,做强做实各类制造业创新中心、融合型产业联盟、开源社区等平台,推动制造企业与iCt企业凝聚共识、互通有无,支持企业积极开展竞争前合作,集中突破物联网、工业控制、大数据、人工智能、关键软硬件等核心技术,加快数据接口、网络互联、数据平台、安全防护等重点领域的标准化。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做好服务、搭建桥梁,为解决方案企业与需求企业供需对接建立渠道,以应用为导向、以系统集成和综合服务能力提升为重点,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相关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和应用服务商,提升广大制造企业对本土自主品牌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带动更多企业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探索工业互联网应用新模式。

工业互联网的应用篇4

第一条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电信用户的合法权益,保护电信业务经营者之间公平、有效竞争,保障公用电信网间及时、合理地互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经营基础电信业务的经营者在下列电信网间的互联:

(一)固定本地电话网;

(二)国内长途电话网;

(三)国际电话网;

(四)ip电话网;

(五)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网;

(六)卫星移动通信网;

(七)互联网骨干网;

(八)信息产业部规定的其他电信网。

第三条电信网之间应当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公平公正、相互配合的原则实现互联。

第四条信息产业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以下合称"电信主管部门")是电信网间互联的主管部门。信息产业部负责本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负责本规定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实施工作。

第五条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互联,是指建立电信网间的有效通信连接,以使一个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用户能够与另一个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用户相互通信或者能够使用另一个电信业务经营者的各种电信业务。互联包括两个电信网网间直接相联实现业务互通的方式,以及两个电信网通过第三方的网络转接实现业务互通的方式。

(二)互联点,是指两个电信网网间直接相联时的物理接口点。

(三)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是指控制必要的基础电信设施,并且所经营的固定本地电话业务占本地网范围内同类业务市场50%以上的市场份额,能够对其他电信业务经营者进入电信业务市场构成实质性影响的经营者。

(四)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是指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以外的电信业务经营者。

第二章电信业务经营者的互联义务

第六条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设立互联工作机构负责互联工作。互联工作机构应当建立正常的工作联系制度,保证电信业务经营者与电信主管部门之间以及电信业务经营者之间工作渠道的畅通。

第七条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根据本规定制定包括网间互联的程序、时限、互联点的数量、用于网间互联的交换机局址、非捆绑网络元素提供或出租的目录及费用等内容的互联规程。互联规程报信息产业部批准后执行。互联规程对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互联互通活动具有约束力。

第八条电信业务经营者不得拒绝其他电信业务经营者提出的互联要求,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擅自限制用户选择其他电信业务经营者依法开办的电信业务。

第九条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有义务向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供与互联有关的网络功能(含网络组织、信令方式、计费方式、同步方式等)、设备配置(光端机、交换机等)的信息,以及与互联有关的管道(孔)、杆路、线缆引入口及槽道、光缆(纤)、带宽、电路等通信设施的使用信息。

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有义务向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供与互联有关的网络功能、设备配置的计划和规划信息。

双方应当对对方提供的信息保密,并不得利用该信息从事与互联无关的活动。

第十条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电信网与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电信网网间互联,互联传输线路必须经由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管道(孔)、杆路、线缆引入口及槽道等通信设施的,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予以配合提供使用,并不得附加任何不合理的条件。

两个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电信网网间直接相联,互联传输线路必须经由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楼层院落、管道(孔)、杆路、线缆引入口及槽道等通信设施的,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予以配合提供使用,并不得附加任何不合理的条件。

前款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通信设施经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确认无法提供使用的,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可以通过架空、直埋等其他方式解决互联传输线路问题。

第十一条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在规定的互联时限内提供互联,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在规定的互联时限内实施互联。双方均不得无故拖延互联时间。

第十二条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执行信息产业部制定的相关网间互联技术规范、技术规定。

网间通信质量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保证网间通信质量不低于其网络内部同类业务的通信质量。

第十三条应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要求,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向对方网的用户提供电话号码查询业务,并经双方协商后,可按查号规则查询到对方网的可查询用户号码。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按查号规则向对方提供本网的可查询用户号码资料。

应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要求,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向对方网的用户提供火警、匪警、医疗急救、交通事故报警等紧急特种业务。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每日进行紧急特种业务的拨叫例测。双方应当共同保证紧急特种业务的通信质量。

第十四条电信业务经营者向本网开放的各种电信业务接入号码(含短号码)、其他特种业务号码(含电信业务经营者所用的业务号码、政府公务类业务号码、社会服务类业务号码)、智能业务号码等,应一方的要求,应当及时向对方网开放,并保证通信质量。

第十五条两个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电信网网间直接相联,由双方协商解决。

两个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电信网网间未直接相联时,其网间业务应当经第三方的固定本地电话网或信息产业部指定的机构的网络转接实现互通。非主导电信业务经营者选择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固定本地电话网作为第三方的网络时,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不得拒绝提供转接,并应当保证转接的通信质量。

第三章互联点的设置及互联费用的分摊与结算

第十六条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电信网与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电信网网间互联时,互联点应当设置在互联传输线路的一端,即远离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侧的设备的一端(例如,当互联传输线路为光缆时,互联点设置在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光配线架外侧)。

两个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电信网网间直接互联时,互联点的具置由双方协商确定。

第十七条互联点数量应当根据双方业务发展以及网间通信安全的需要协商确定。在一个本地网内各电信网网间互联原则上应当有两个以上(含两个)互联点。

互联点两侧的电信设备可以由各电信网共用,也可以由各电信网分设。当互联点两侧的电信设备由各电信网共用时,如果各电信网网间结算标准不一致,双方又不易采用技术手段进行计费核查的,互联中继电路可以分群设置。

第十八条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电信网与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电信网网间互联的,互联传输线路及管道由双方各自承担一半。

两个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电信网网间直接相联的,互联传输线路的费用分摊由双方协商确定。

第十九条互联点两侧的电信设备(含各自网内的电信设备,下同)的建设、扩容改造的费用(含信令方式、局数据修改、软件版本升级等费用)由双方各自承担。

互联点两侧的电信设备的配套设施(包括机房、空调、电源、测试仪器、计费设备及其他配套设施)的费用由双方各自承担。

第二十条互联传输线路经由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管道(孔)、杆路、线缆引入口及槽道等通信设施的,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按规定标准收取租用费。暂无规定标准的,相关费用以建设成本为基础由双方协商解决。

第二十一条电信业务经营者在互联互通中应当执行信息产业部制定的《电信网间通话费结算办法》,不得在规定标准以外加收费用。

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按互联协议规定的结算周期进行网间结算,不得无故拖延应向对方结算的费用。

第二十二条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按国家有关规定核算本网与互联有关的收支情况及互联成本,经相关中介机构审查验证后,于每年3月31日前将上一年度的数据报信息产业部。

网间结算标准应当以成本为基础核定。在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成本尚未确定之前,网间结算标准暂以资费为基础核定。

第四章互联协议与工程建设

第二十三条互联协议应当由电信业务经营者省级以上(含省级)机构之间签订(含修订)。电信业务经营者省级以下机构不再另行签订互联协议。互联双方应当本着友好合作和相互配合的原则协商互联协议。

第二十四条互联协商的主要内容包括:签订协议的依据、互联工程进度时间表、互通的业务、互联技术方案(包括互联点的设置、互联点两侧的设备设置、拨号方式、路由组织、中继容量,以及信令、计费、同步、传输质量等)、与互联有关的网络功能及通信设施的提供、与互联相关的设备配置、互联费用的分摊、互联后的网络管理(包括互联双方维护范围、网间通信质量相互通报制度、网间通信障碍处理制度、网间通信重大障碍报告制度、网间通信应急方案等)、网间结算、违约责任等。

第二十五条互联双方省级以上机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国家有关规定签订互联协议,互联协议不得含有歧视性内容和损害第三方利益的内容。

第二十六条互联双方省级以上机构应当自协议签订之日起15日内将协议发至各自下属机构,并向电信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七条互联双方应当在规定的互联时限内,根据商定的互联工程进度、互联技术方案,在各自的建设范围内组织施工建设,并协同组织互联测试,全部工程初验合格后即可开通业务。

第五章互联时限与互联监管

第二十八条涉及全国范围(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同步实施的网间互联,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根据本网工程进度情况或网络运行情况,向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当面提交互联的书面要求,并向信息产业部备案,互联工作开始启动。

互联双方应当从互联启动之日起两个月内签订互联协议。

涉及全国范围同步实施的网间互联需要新设互联点的,应当自互联启动之日起七个月内实现业务开通。

涉及全国范围同步实施的网间互联不需新设互联点,只需进行网络扩容改造的,应当自互联启动之日起四个月内实现业务开通。

涉及全国范围同步实施的网间互联只涉及局数据修改的,应当自互联启动之日起两个月内实现业务开通。

必要时,信息产业部对涉及全国范围同步实施的网间互联提出具体的业务开通时间要求。

第二十九条不涉及全国范围同步实施的网间互联,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省级以上机构应当根据本网工程进度情况或者网络运行情况,向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省级机构当面提交互联的书面要求,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备案后,互联工作开始启动。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省级机构不得拒收对方提交的互联书面要求。

互联双方应当在互联工程实施以前签订工程协议,工程协议的签订应当不影响整个互联工程的进度。双方应当在业务开通前签订网间业务互通、互联后的网络管理以及网间结算协议。协议的协商可与工程实施同步进行。

网间互联需新设互联点的,应当自互联启动之日起七个月内实现业务开通

网间互联不需新设互联点,只需进行网络扩容改造的,应当自互联启动之日起四个月内实现业务开通。

网间互联只涉及局数据修改的,应当自互联启动之日起一个月内实现业务开通。

必要时,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对网间互联提出具体的业务开通时间要求。

第三十条互联实施中,因客观原因致使互联不能在规定的互联时限内完成的,经互联双方认可并向电信主管部门备案后,可以顺延互联时间。

第三十一条互联双方应当在业务开通后30日内,将互联启动日期、业务开通日期及业务开通后3日内的网间通信质量情况,以书面形式向电信主管部门报告。电信主管部门根据具体情况以适当方式予以公布。

第三十二条电信主管部门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相关电信业务经营者的互联协调会,督促解决互联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及相关电信业务经营者通报互联工作情况。

第六章互联后的网络管理

第三十三条在信息产业部确定的用于网间互联的交换机局址上实施的互联,互联点应当保持相对稳定,已设互联点原则上不允许变更。

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对已设互联点单方面提出变更要求的,应当事先向相关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交拟变更的方案,经与对方协商一致后,方可启动改造工程。改造工程应当在七个月内完成。改造工程的费用原则上由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承担。

第三十四条互联一方因网内扩容改造,可能影响对方网的用户通信的,应当提前三个月以书面形式向对方通报情况。

互联一方因网内发生路由组织、中继电路、信令方式、局数据、软件版本等的调整,可能影响到对方网的用户通信的,应当提前15日以书面形式向对方通报情况。

第三十五条电信业务经营者对网间路由组织、中继电路、信令方式、局数据、软件版本等的调整应当予以配合,保证网间通信质量符合要求。

第三十六条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明确划分网间运行维护责任,定期协同分析网间通信质量,建立网间通信质量相互通报制度,并定期向电信主管部门报告。电信主管部门根据具体情况组织召开通信质量协调会。

第三十七条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建立网间通信障碍处理制度,互联一方发现网间通信障碍时,应当及时通知对方,双方相互配合共同处理网间通信障碍。网间通信障碍的处理时限与本网处理同类障碍的时限相同。

第三十八条未经信息产业部批准,电信业务经营者不得擅自中断网间通信。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建立网间通信重大障碍报告制度。发生网间通信中断或网间通信严重不畅时,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恢复通信,并及时向电信主管部门报告。

前款所称网间通信严重不畅,是指网间接通率(应答试呼比)低于20%,以及用户有明显感知的时延、断话、杂音等情况。

第七章互联争议的协调与处理

第三十九条电信主管部门应当依据信息产业部制定的电信网间互联争议解决办法解决电信业务经营者之间的互联争议。

第四十条在互联实施中,电信业务经营者发生下列争议,致使互联不能继续进行,或者互联后电信业务经营者发生下列争议影响网间业务互通时,任何一方均可以向电信主管部门申请协调:

(一)互联技术方案;

(二)与互联有关的网络功能及通信设施的提供;

(三)互联时限;

(四)电信业务的提供;

(五)网间通信质量;

(六)与互联有关的费用;

(七)其他需要协调的问题。

第四十一条电信主管部门收到协调申请后,对申请的内容进行初步审核。经审核发现申请的内容与国家有关规定明显不符或者超出电信主管部门职责权限的,应当书面答复不予受理。经审查申请的内容符合要求的,电信主管部门正式开始协调工作。

第四十二条电信主管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对电信业务经营者的互联争议进行协调。

协调应当自开始协调之日起45日内结束。

第四十三条协调结束后,争议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电信主管部门应当随机邀请电信技术、经济、法律方面的专家进行公开论证。电信主管部门根据论证意见或建议对互联争议作出决定,强制争议双方执行。

第四十四条决定应当在协调结束之日起45日内作出。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作出的决定应当向信息产业部备案。电信主管部门对作出的决定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第四十五条决定作出后,争议双方应当在决定规定的时限内予以履行。

争议一方或双方对决定不服,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复议或诉讼期间,决定不停止执行。

第八章罚则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规定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一款、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二十一条第二款、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规定的,由电信主管部门视情节轻重,依据职权责令改正、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因违反前款规定给其他的电信业务经营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应当予以经济赔偿。

工业互联网的应用篇5

[关键词]互联网+;学习力;创新融合;特色化

自2014年,我国的整体网民的规模为6.18亿,网络经济的整体规模达到5956.4亿元,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规模交易达53729.8亿元(摘自2014年中国网络经济年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的被提出与解析以及互联网2.0时代的来临,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涌现,这些新兴互联网企业与老一代的互联网企业(如:Bat)不同,他们更加具有创造力与激情,更加懂得利用互联网去影响人们的生活,更加懂得如何赢得现在主流消费者的心里。因此,我们总结出这些新兴互联网企业两个特征:

第一,新兴互联网企业创新合变化是企业的主题

新兴的互联网企业无论是在技术本身的发展前景,还是其商业模式和运营管理模式等方面,虽然有一批成熟的互联网企业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两者时代不同,消费者心里不同,没有较好的经验与教训可以借鉴。是互联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便是创新与特色,这是无法复制的。因此新兴互联网企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企业领导图案度自身持续不断的摸索与创新,它不仅体现在对网络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更体现在其独特的互联网的市场运作技巧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

第二,新兴互联网企业与其他产业或者行业交叉形成新的发展

可以看到新兴的互联网企业依靠互联网本身很难实现其商业价值,之所说互联网+的概念是融合的概念,便是新兴互联网企业与其他传统产业结合,运用互联网这个工具实现产业转型,形成新的产业并发展,它们将原产业与换联网的优势,创造出一些全新的产品与服务,挖掘出潜在的市场机会并以此获得丰富的经济回报.类似如:滴滴打车(现为滴滴出行)、饿了吗等都是结合了传统的汽车服务业、外卖业而形成的新的增长趋势,也创造出了新的产业。

通过对新兴互联网企业的特征总结,可以看到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的不同,这也预示着其内部的管理模式上也有着较大的差异。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的重中之重,具有这与传统企业不同的特点:

1、新兴互联网企业的组织架构具有无边界、扁平化

在总结企业互联网企业发展中,“快”一直都被列为是互联网企业的最高法则,所谓的快就是快速反应、快速适应、快速发展。因此新兴互联网企业必须建立相对柔性、灵活的组织,包括部门及岗位设置、职责等。新兴互联网企业在组织管理上与传统企业不同,不采用集团企业比较流行的金字塔的组织管理模式,而采用类橄榄似的扁平化组织,这种组织架构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外在环境的改变,如果采用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内部流程时间较长。等反应过来的时候,市场早已被其他企业所占据;而在职位与职责设置上,互联网企业因快而生,因此岗位的设置上讲求多元化,摆脱传统的一人一责一岗的职位设置,在岗位上对类似的工作职责进行整合与包含,变成新的职位。减少个人岗位,增加团队岗位职责。强调整体的团队工作的推进,另外在一些岗位工作内容变化较快的部门,出于灵活、机动的岗位设置原则,以团队或小组为单位完成某一项工作时,不再设置固定的岗位,也不再规定某个人的固定工作内容以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

2、新兴互联网企业的企业文化有强凝聚力、强执行力、强学习力的组织文化

新兴互联网企业真正由于其“快”的本质,形成了企业在管理与运营上的多变性,有时候快能带来收益,但对员工来说过快的变化会让员工在企业中变得迷茫而无所侍从,最终人心涣散并造成大规模的人员流失。因此新兴互联网企业需要企业及早找到并明确企业始终追求的目标是什么,让员工认同企业基本价值观。另一方面在企业价值观的倡导上,传统企业喜欢用“德行”来定义企业的价值观,但在新兴互联网企业中此类的价值观在企业快速发展中变得与企业有些格格不入。因此在互联网企业价值观中应强调执行与学习,在快速反应的企业中执行力是企业能否完成目标的关键。执行力的缺失可能会造成互联网企业失去动力,最后落后于市场,而倡导学习力则是因为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信息过量的载体,大量的信息与知识需要更新与学习,因此在新兴互联网公司中没有学习力是人力资源无法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最后,强的凝聚力也需要企业来进行倡导,现代管理中对人的管理已由个人向组织与团队转变。尤其是互联网公司更需要团队配合去完成工作。凝聚力越强的团队就越有执行力,也越能去主动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

3、新兴互联网企业更加重视人才的发掘和培养

由于互联网行业发展时间短,从业人员平均年龄与行业工作经验普遍较低,例如:移动ios与android工程师,这类软件兴起也不过3到5年,从业人员更是稀少。另外我国的大学本科阶段并没有开设此类课程,便没有此类的应届生可以进行专项的培养。现有的此类开发人员都是由其他互联网企业自行培养的。这也造成了互联网企业“挖角”严重的现象出现。造成了新兴的企业较大的人力成本与人才流失严重。所以,新兴互联网企业应先注重从内部发掘有潜质的员工并加以重点培育,要敢于任用年轻员工担任关键岗位和管理岗位,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出自己的核心队伍和管理与技术人员。其次,联网企业的员工自身学历与素质都较高,对工作的需求层次也不同,不能与传统行业的员工相同对待,企业内部要有完善的内部培养和提拔机制,对重点岗位的员工重点关注。互,要有针对性开展一些特色福利等活动,形成企业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逐步减少关键人才的流失。

4、互新兴联网企业“特色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工业互联网的应用篇6

努力建设好互联网,推进互联网发展与普及

第一,政策法规不断健全,战略规划陆续出台。十六大以来,我国政府积极营造有利于互联网发展的政策、市场和基础设施环境,规划互联网发展,明确互联网阶段性发展重点,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其有效的努力从一系列举措中可见一斑。

第二,技术业务不断创新,信息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十六大之后,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不断涌现,互联网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标准影响力快速提升,使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

2003年,“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正式启动,标志着中国进入下一代互联网的大规模研发和建设阶段。2004年12月23日,我国国家顶级域名.Cn服务器的ipv6地址成功登录到全球域名根服务器,标志着Cn域名服务器接入ipv6网络,支持ipv6网络用户的Cn域名解析,这表明我国国家域名系统进入下一代互联网。2005年12月31日,我国Cn国家域名注册量首次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096924个,在所有亚洲国家和地区顶级域名(cctLD)的注册量中位居第一,在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顶级域名中位居第六。2006年9月23日,由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网络中心和清华大学等25所高校承担建设的“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示范网络核心网CnGi-CeRnet2/6iX”项目正式通过国家验收。下一代互联网领域快速进展,现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ipv6示范网络,试验网所用的中小容量ipv6路由器技术、真实ipv6源地址认证技术和下一代互联网过渡技术等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并在网络建设、应用试验和设备产业化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国提出的有关域名国际化、ipv6源地址认证、ipv4-ipv6过渡技术等方案,获得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的认可,成为互联网国际标准、协议的组成部分。面向未来的下一代互联网新型架构研发稳步推进。2005年前,我国主导完成或署名的RFC数量共三个,到“十一五”期末增加到46个,涵盖互联网路由、网际互联、安全等核心技术领域,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200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53亿人,首次跃居世界第一;7月22日,Cn域名注册量以1218.8万个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国家顶级域名。2010年6月25日,第38届互联网名称与编号分配机构(iCann)年会决议通过,将“.中国”域名纳入全球互联网根域名体系,7月10日,“.中国”域名正式写入全球互联网根域名系统(DnS)。

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超大规模的互联网基础设施,网络通达所有城市和乡镇,形成了多个高性能骨干网互联互通、多种宽带接入的网络设施。此外,还在12个城市顺利推进三网融合试点,移动互联网布局逐步展开,物联网基础设施正在加紧建设,云计算平台建设快速推进。

第三,资本市场持续发力,融资渠道更加通畅。十六大之后,资本市场为我国互联网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美国资本市场对科技新媒体等新兴行业的高估值,以及新兴商业模式对原有我国互联网市场潜力的挖掘,激发了美国投资者对我国互联网企业的美好想象,而我国互联网企业也迎来了其上市的最佳时期。

2004年3月4日,手机服务供应商掌上灵通在美国纳斯达克首次公开上市,成为首家完成ipo的中国专业Sp(服务提供商)。此后的2004至2007年,携程旅行网、tom互联网集团、盛大网络、腾讯公司、空中网、前程无忧网、金融界、e龙、巨人网络、完美时空、华友世纪和第九城市等网络公司在海外纷纷上市,我国互联网公司开始了自2000年以来的第二轮境外上市热潮(2000年左右,门户网站“三剑客”——新浪、搜狐和网易引领了我国互联网公司赴美上市的第一轮热潮)。2010年,优酷网赴美上市掀起第三次境外上市热潮。2011年,随着人人网、网秦、世纪佳缘、凤凰网、土豆网、淘米网、迅雷、当当网、奇虎360、世纪互联等网站相继登陆美国,曾一度低迷的中国概念ipo进程再度焕发生机,正如业内人士戏言,“中国互联网企业不是已经上市,就是在上市的路上”。

近年来,随着中国创业板的推出,一批优秀互联网企业成功上市,这些企业产生了示范效应,将有效激发人们利用互联网创造的热情,从而有利于增强我国互联网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第四,网民稳步增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从2002年到2012年初这十年,网民规模年均增长达28.9%,预计2012年我国网民规模将达68653万人,是2002年5910万人的11倍多(如表一)。

十六大以来,我国互联网规模持续扩大,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互联网使用人口最多的国家,互联网的普及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其中,农村网民、西部省份网民、手机上网网民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数字鸿沟”加快弥合,互联网加速向低收入者和各年龄层渗透和覆盖,互联网正惠及越来越多的人群。

在这十年间,我国互联网继2000年前后的第一次创业热潮之后,于2004一2006年掀起第二次创业热潮,网络游戏、搜索、虚拟物品、web2.0和电子商务,无论是新概念还是新的商业模式,都在这个阶段脱颖而出,各种应用和专门网站更是进入大普及阶段。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社交网络等新应用广泛普及;网络文化蓬勃发展,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网络广告等产业相继崛起。据艾瑞咨询报告,2010年我国互联网经济规模达到1513.2亿元,同比增速53.9%,占GDp的0.38%,其中电子商务占33.5%,网游占21.6%,网络广告占14%,移动互联网占13.4%,搜索引擎占7.3%。艾媒市场咨询数据统计分析显示,2010年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销售规模达到800亿元人民币,比2009年增长81%。目前,我国互联网服务已形成千亿元级市场,在网络门户、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等领域,具备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部分企业进入了全球互联网企业市值排名前列。互联网设备制造业快速崛起,不仅满足国内发展需要,而且实现了海外拓展,高端路由器产品跻身全球市场前列。

努力利用好互联网,促进互联网广泛应用

十六大以来的十年间,我国政府鼓励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便利人们工作生活的互联网应用,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的互联网应用格局,提高互联网整体发展和应用水平。

第一,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不断融合,利用互联网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带动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02年至2012年间,我国互联网加速向传统产业渗透,产业边界日益交融,新型商务模式和服务经济加速兴起,衍生了新的业态。互联网与实体经济不断融合,包括互联网在内的信息技术与产业,对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的工业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水平迅速提高。互联网发展与运用还催生了一批新兴产业,工业咨询、软件服务、外包服务等工业服务业蓬勃兴起。信息技术在加快自主创新和节能降耗,推动减排治污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新型战略性产业。

第二,促进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大众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转变。十六大以来,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壮大。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等产业迅速崛起,大大增强了我国文化产业的总体实力。

2005年,以博客为代表的web2.0概念推动了我国互联网的发展。web2.0概念的出现标志互联网新媒体发展进入新阶段。在其被广泛使用的同时,也催生出了一系列社会化的新事物,比如Blog,RSS,wiki,SnS交友网络等。特别是2007年以来,据有统计记录的结果显示,各类网络应用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如表三),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从2008年5月开始,开心网、校内网等SnS(SocialnetworkingService)网站迅速传播,SnS成为2008年的热门互联网应用之一。从2009年下半年起,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纷纷开启或测试微博功能。微博吸引了社会名人、娱乐明星、企业机构和众多网民加入,成为2009年热点互联网应用之一。从2010年3月起,团购网站在我国逐渐兴起,网络团购具有折扣多、小额支付的优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止2010年底,我国网络团购用户数达到1875万人。

第三,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引领商业竞争格局和商业服务模式转变。十六大以来,我国政府大力促进电子商务发展,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专业化服务体系,互联网的商用价值日益显现,我国互联网的商务化程度迅速提升;进一步完善数字认证、电子支付、物流配送等电子商务应用支撑体系,网络购物用户规模不断增长,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涌现出不少新的业务模式和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选择使用交易成本低廉、交易渠道广泛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在促进企业创新金融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等方面作用日益凸现。

2007年6月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我国首部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首次在国家政策层面确立了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和任务。目前,大型企业电子商务正在从网上信息、采购、销售等基础性应用向上下游企业间网上设计、制造、计划管理等全方位协同方向发展。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意识普遍提高,应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数量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网上零售规模增长迅速,市场逐步规范。电子商务专业化服务体系正在形成,数字认证、电子支付、物流配送等电子商务应用支撑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今天的我国电子商务市场,已经形成了C2C、B2C、商城、团购、o2o(onlinetooffline)等模式百花齐放的局面。

第四,促进电子政务发展,引领政府行政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方式转变。十六大以来,电子政务继续发展,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更加多样、更加通畅,政府行政管理方式和社会公共服务方式发生较大转变。目前,绝大多数政府网站都公布了电子邮箱、电话号码,以便于公众反映政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了互联网的监督作用。近几年,一大批通过互联网反映出来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我国领导人高度重视互联网上反映的社情民意,经常上网了解公众意愿,有时直接在网上与网民交流,讨论国家大事,回答网民的问题。互联网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架起了直接沟通的桥梁。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成为我国政府执政为民、改进工作的新渠道,互联网上的公众言论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各级政府出台重大政策前,通过互联网征求意见已成为普遍做法。

努力管理好互联网,构建科学的互联网管理体系

十六大以来的十年间,我国政府积极探索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互联网的途径和方法,努力完善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努力维护互联网安全,依法保障公民互联网言论自由,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确保互联网健康发展和有效应用,已初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互联网管理模式。

第一,颁布法律法规,逐渐清晰界定行为主体的责任与义务。2002年以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与互联网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涉及互联网基础资源管理、信息传播规范、信息安全保障等主要方面,对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政府管理部门及互联网用户等行为主体的责任与义务作出了规定。法律保障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同时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十六大以来,互联网为人们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和直接渠道,为政府了解人民意愿,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公民依法享有互联网上充分的言论自由。我国公民在互联网上的言论自由受法律保护,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在网上发表言论。网上交流活跃是我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特点,论坛帖文、博客文章数量之巨大,在世界各国都是难以想象的。我国的网站十分注重为网民提供发表言论的服务,约80%的网站提供电子公告服务。我国现有上百万个论坛,2.2亿个博客用户,据抽样统计,每天人们通过论坛、新闻评论、博客等渠道发表的言论达300多万条,超过66%的网民经常在网上发表言论,就各种话题进行讨论,充分表达思想观点和利益诉求。互联网新应用新服务为人们表达意见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第二,履行监管职责,逐步解决“政出多门”的多头管理体制。十六大之后,互联网基础管理成效显著,形成了多个管理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互联网资源部省两级管理机制,基本覆盖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2002年以来,国家通信管理部门负责互联网行业管理,依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对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许可制度,对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备案制度。公安机关等国家执法部门负责互联网安全监督管理,依法查处打击各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国家新闻、出版、教育、卫生等部门依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对“从事新闻、出版、教育、医疗保健、药品和医疗器械等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许可制度。特别是2008年,国务院将原信息产业部和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职责划给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成为我国互联网的行业主管部门。

工业互联网的应用篇7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财务会计创新策略

前言:财务会计工作是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内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让互联网企业成为了促进经济交易方式变化的重要因素。作为互联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兴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也是互联网企业管理者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但是从这一类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大部分企业所采取的财务会计模式往往并不能真正适应互联网经济环境的要求。因此,财务会计领域的创新问题,就成为了互联网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一、互联网企业财务创新的必要性

从互联网企业的自身发展来看,财务会计领域的创新工作的开展,是让企业适应互联网环境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对互联网企业的财务会计创新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财务创新的必要性问题,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一个重要问题。从企业在其自身发展中所面临的环境来看,市场信息的实时共享、沟通渠道的高度信息化,是互联网经济所表现出的主要特点。为了适应互联网经济的特点,互联网企业在构建财务会计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就需要对管理体系的信息共享性等特点进行充分的发挥[1]。这样,从互联网经济的自身特点入手,所进行的财务会计工作创新,就可以让企业更好地顺应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趋势。除此以外,财务创新工作的开展,也可以让互联网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得到提升。从互联网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财务风险的失控,是导致互联网企业破产倒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对财务创新措施进行应用以后,互联网企业可以对一些影响自身发展的高风险财务会计环节进行完善,这就可以让企业对自身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处理。

二、互联网企业财务会计创新的影响因素

(一)人才因素

从互联网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在财务会计创新过程中,人才因素会给这一工作的开展,带来一些较为不利的影响。从互联网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特点来看,网络技术与会计能力的结合,是互联网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所表现出的主要特点,这就要求会计人员除了要对会计理论和会计业务技能进行掌握以外,还要对计算机网络制式有所涉猎。由于我国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步较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这种同时精通计算机技术和会计技术的专业会计人员相对缺乏的问题。从互联网企业的自身发展来看,在财务会计创新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对这一体系的发展方向缺乏定位的问题,也可以被看作是这一影响因素的产生原因。

(二)思想观念因素

从与财务会计工作有关的思想观念问题来看,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对财务会计的思想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从我国的会计理论发展情况来看,持续性经营假设理论、会计主体假设理论等经济理论是财务会计工作中所经常应用的理论[2]。在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网络背景下的一些新事物的出现,会对这些传统的会计工作体系带来一定的挑战。但是由于互联网企业对互联网经济影响下的财务会计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这就让互联网企业的财务会计创新工作陷入了边缘化的发展困境之中。

三、互联网企业的财务会计创新策略

(一)积极培养互联网企业领域的财务会计人才

从互联网企业的发展问题来看,在财务创新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人才因素是影响创新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财务会计体系中的一些信息化的资源的应用,是企业在财务会计创新工作开展过程中所要采取的一种措施。在对这些信息化资源进行应用的同时,对内部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的培养,也是企业需要采取的一种措施。从互联网企业的自身特点来看,在创新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大力引进专门人才是企业需要采取的一种有效措施。为了让这一机制在创新工作开展过程中真正发挥自身作用。企业可以通过与高等院校共同构建人才培养计划的方式,为互联网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提供人才支持。针对一些已经在岗位中认知的财务会计人员,专业业务培训课程的设置,对财务人员自身工作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设置业务培训课程的过程中,企业自身的课程模式与会计培训机制、电脑远程教育模式的融合,是对培训体系进行优化的一种有效措施。因此,构建一种可持续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企业在财务会计工作创新中需要采取的一种措施。

(二)对财务会计的思想理论水平进行提升

从互联网企业的发展状况来看,为了让企业在经营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更好地顺应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特点,企业在进行财务会计创新的过程中,也需要对传统的会计理念进行一定程度的突破。在对会计理念进行调整的过程中,互联网企业可以对网络中的一些实体信息进行应用,进而为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优化,提供一定的保障。在对财务会计体系进行优化的同时,互联网企业也需要对会计工作中所涉及到的主体范围进行拓宽[3]。在创新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企业可以将所有建立在相同利益目标基础之上的联合体纳入到财务会计主体之中,进而通过将实体货币进行抽象化处理的方式,对互联网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优化。在创新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对与财务会计工作有关的时间理念的优化,也是对财务会计体系进行优化的有效措施。在企业完成财务会计工作中所有创新项目以后,企业还需要对各个项目的实际收益问题进行计算。所有这些工作的开展,与财务会计的思想理论水平的提升,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Y论:互联网企业的财务会计创新,是对互联网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优化的有效方式。完善的财务会计体系,可以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从人才和思想理论水平等方面入手,促进财务会计的优化,是增强互联网企业自身竞争能力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高春会.互联网企业的财务会计创新策略分析[J].商,

2015,20:141+128.

[2]张艳.互联网企业的财务会计创新策略分析[J].中国商

论,2016,23:44-45.

工业互联网的应用篇8

――《中国制造2025》

对传统产业来说,互联网的作用,绝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乘法效应。互联网的发展不能脱离产业,它的价值要回归到对产业的提升和改造。过度依赖互联网营销而不注重产品创新和产品质量的企业,即使贴有再鲜亮的“互联网+”标签,不仅得不到加法,更得不到乘法,最终只能获得减法。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满足社会消费最终需求的根本环节。“互联网+”的更大价值在于其对传统产业生产方式、组织模式的变革。传统产业长期积累形成的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各种资源,是其进入“互联网+”发展模式的潜在优势。而要把这种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必须根据互联网经济的要求变革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方式,必须运用好互联网、大数据所提供的供求信息,并建立一整套反馈机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产和产品设计创新的流程。

因此,对传统产业来说,互联网的作用,绝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乘法效应。对我国总体相对落后的产业体系而言,“互联网+”的实施,无疑将为我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根本性的变革力量,促进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这也正是我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核心所在。

近年来,天津开发区牢牢抓住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方向,积极依托开发区产业优势和平台优势,推动“互联网+”产业发展。天津开发区积极依托产业优势和平台优势,推进“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将云计算、大数据应用于工程仿真设计、医药研发、动漫影视特效渲染,实现了互联网与先进制造业的结合。已经形成了以国美控股、京东互联金融、钢联俊安金控为代表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以新希望、联动优势、拉卡拉为代表的“互联网+商业保理”,以58同城、赶集网为代表的“互联网+市场”,以天津钢银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互联网+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以津投保险为代表的“互联网+保险”,以腾讯数码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共服务”等新兴业态和商业模式。

当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来袭之际,山东作为制造业大省,已最先开始布局智能制造,进行顶层设计。工信部于2015年6月3日公示了智能制造专项项目,官方的规划中提出了将编制专项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大任务和重大布局,加快智能化、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山东8家公司的相关项目获入选,这也标志着山东智能制造的春天即将来临。

在开发区处于转型升级的今天,在企业急需转型升级应对经济新常态的新形势下,银川开发区发挥自身产业结构互补优势,打“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融合发展牌,着力推进智能制造试点,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批装备制造企业加快了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工厂建设,一批智能化和高附加值个性化产品得成功研发,推动了企业技术进步。企业标准体系建设的有序推进和丰硕成果的取得,有力的推进了“互联网+”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日趋完善,在一定的程度上推进了智能产品行业的“供给侧改革”。

2015年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产业集群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顺应“互联网+”l展趋势,突出区域特色,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业集群中的应用,力争到2020年,培育和发展10个智慧型产业集群。《意见》提出,推动“互联网+”与产业集群深度融合。到2020年,互联网在促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培育30个县域特色产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1000个智能工厂,初步形成龙头带动、园区承载、平台支撑、示范引领、推广普及的“互联网+”产业集群推进机制。产业集群信息化应用水平显著提升,重点产业集群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0%以上、关键工序制造装备数控化率达到50%以上。互联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重点产业集群园区宽带接入率达100%,wiFi实现全覆盖。

“互联网+”对于制造业的一个重大作用就是促使制造业向智能化发展。依托“互联网+”,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走出了一条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升级之路,成为海南省首个智能制造示范基地。2016年前三季度,开发区规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27.9亿元,同比增长30.9%。每一台自动化设备上的传感器都会将生产数据传回信息指挥中心,操作人员根据数据变化随时调配生产任务……在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化智能制造基地信息指挥中心,整个厂区的生产状况在大屏幕上一览无余。这就是“互联网+”带来的便捷与智能。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产业迅速崛起,以前所未有的凌厉之势对已有传统产业渗透浸润,有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新一轮升级和发展。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抢抓“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推行“互联网+”协同制造新模式,有力助推了园区经济发展。信息和数据的“互联”不仅能让企业科学分析市场,打好提前量,规避风险,同时为园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档升级传统产业、优化产业布局、理性招商引资提供了科学依据。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互联网+”协同制造模式发展的企业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实现销售收入达到4亿多元,有力地助推了园区经济发展。

跨境电商是近年来新型的“互联网+”制造业模式。建立了跨境生产企业与消费企业之间的直接联系,打破了传统贸易模式中出口商、进口商、批发商、经销商、零售商等一系列链条的垄断。这个过程可以大大缩短中间链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2016年,中国电商的交易规模达到了6.3万亿元,在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占比上升到了26%。对中国而言,跨境电商实际是“互联网+中国制造”,它使国际贸易更加普惠、更加精准,在贸易链条中更加扁平,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贸易市场需求不足、空间小的问题。

工业互联网的应用篇9

>>互联网工业会出现“青岛模式”吗?互联网工业的青岛“风向”青岛筹建“云医院”探索“互联网+医疗”模式互联网安全吗?房价会出现拐点吗中国为何会出现“互联网+”热潮你有互联网思维吗你会用互联网买房吗互联网的酒好喝吗?互联网能够生产东西吗?互联网驾校,约吗?你有互联网思维吗?首届世界互联网工业大会将在青岛举行山东青岛推“互联网+教育”基金后市会出现彩虹吗中国会出现辛普森案吗房价分水岭会出现吗俱乐部式组织会出现吗?大脑会出现“内存不足”吗?物联网将代替互联网吗?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经济法律>互联网工业会出现“青岛模式”吗?互联网工业会出现“青岛模式”吗?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何方竹")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通过数字动画的形式,双星集团展示未来双星绿色轮胎智能化生产示范基地的整个生产流程。

几乎与阿里巴巴“2015杭州・云栖大会”同时,10月15日到16日,全球各地的企业精英和专家学者汇聚青岛,参加“世界互联网工业大会”,探讨如何用互联网改造工业,并分享青岛的经验。

在德国物流研究院中国首席代表房殿军博士看来,美国基于其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领先优势,直接把工业互联网推到一线,对工业和商业进行了全流程的改造;而德国基于其发达的制造业和全球范围互联互通的供应链,围绕制造业自下而上进行4.0的改造。“青岛的路子更像德国的工业4.0。”房殿军认为。

青岛市经信委主任项阳青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智能制造是青岛的“主攻方向”,青岛目前出现了企业“集体突围”的现象,希望能创造出“青岛模式”。

海尔、双星“主攻”智能制造

提到青岛的企业,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海尔。2012年,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张瑞敏启动了海尔的“网络化”发展战略;2013年,海尔提出“企业无领导、管理无边界、供应链无尺度”的“三无战略”;2014年,“三无”被“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的“三化”取代。海尔的每一步变革都吸引着外界的关注,此次大会上,张瑞敏阐述了海尔变革的逻辑。

张瑞敏认为,互联网带来了商业模式、制造模式、消费模式的颠覆,传统经济的本质是分工,而互联网的到来催生了去中心化和去中介化,分工变成了分布,这就是“为什么要变革”,在此背景下,必定要打破企业的科层制。

海尔计划在其前端汇聚大量的“创客”,形成一个个小的经营体,而海尔则变成一个平台化的企业,发挥规模的效应和小经营体的活力。

海尔并非青岛唯一的平台类企业。项阳青告诉记者,青岛在今年6月提出了发展互联网工业的“555”目标,即利用5年时间,实现青岛市企业互联网转型的整体突破,建成5个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平台类企业、50个智能工厂和500条自动化生产线或者数字化生产线。“企业需要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这样的规划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向着互联网方向去做,做了总比不做强。”项阳青说。

青岛红领的目标也是成为“5个平台类企业”之一。在会上,红领集团董事长张介绍了红领打造平台化企业的思路和“数据驱动生产、需求驱动营销”的工业商业一体化的生态圈。张表示,12年的服装定制生产经验让他看到,靠人来管理企业是无法走上定制化生产的互联网道路的,必须靠数据驱动,靠智能生产。

张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顾客不管在什么地方,如果他知道自己穿衣的准确尺码,可以直接在线选择款式和面料;如果不知道,使用红领的o2o应用,红领设在各地的移动大巴会派出裁缝上门量尺寸。下单之后7个工作日就可以做出为其量身定制的衣服。在设计端,红领则建造了开放的设计平台,人人可以根据消费者需求提供自己的设计作品。张告诉记者,目前红领已经设置了10辆移动大巴,来自不同渠道的设计作品也源源不断地进入红领。

双星集团目前正在建设国内首家绿色、环保的轮胎工业4.0工厂,双星副总经理李勇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轮胎行业是传统行业,但是本着“不触网就死亡”的理念,双星一直在尝试转型。利用政府安排搬迁的机会,在董家口新区重新建设了智能化工厂和流水线,配备了试车中心。现在工厂流水线上跑的每一个产品都有有效订单的支持,有明确的产品型号、交货日期和金额。

项阳青告诉记者,生产资料行业进行互联网改造相对困难,面对工业互联网化转型,消费类企业当仁不让。因为消费行业直接接触消费者,不仅需要提供商品,更需要提供服务。而消费品行业所面临的低附加值问题,正可以通过个性化定制来改变。个性化定制可以带来高附加值,而互联网思维就可以解决个性化定制带来的成本攀升问题。“工业互联网化就是要用发展服务业的思路发展第二产业。”项阳青说。

专家:实现互联网与工业的深度融合仍需“补课”

工业面向互联网的转型可能并不像说起来的那样轻松。中国互联网工业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就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工业互联网化转型不是“说转就转”的,需要大量的投入。很多企业面向互联网转型是很犹豫的,像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和Cam(数控编程)这样的软件,很多企业就买不起,即使买得起,也不一定会用。政府可以主导成立相关的咨询机构或者平台,购买这样的服务,让企业以较低的价格去使用。

在青岛市经信委的网站上,9月29日的一则公告显示,青岛市政府购买了价值270万元的中小微企业管理诊断指导和创新服务两类服务,共6个服务包。除了为中小微企业创新购买服务外,项阳青告诉记者,还将落实对青岛市企业的大规模培训;同时,青岛市政府预备成立12亿元的互联网工业发展基金,“让愿意进入互联网工业的企业得到帮助”。

邬贺铨告诉记者,我国提出“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等理念,包含了利用互联网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并在新常态下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意图。而目前,我国的消费互联网领域已经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但是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和美国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云服务的渗透率和中小企业互联网的使用率这两个指标上。他预计我国产业互联网赶上美国可能要在2040年之后。

工业互联网的应用篇10

作为一种有效的营销工具,互联网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果说,企业已经或即将把互联网作为一种营销手段的话,那么就像其它的营销工具都有常用的方法和规律一样,互联网营销也应该具备一些常规的方法和规律,也会有一些特点的业务方式和管理手段。笔者在咨询工作中发现对互联网营销如何做,如何进行营销管理等具体问题上,尚没有形成定型的方法,导致企业虽然重视互联网营销但在具体操作中却经常无章可寻,无法有序地推进营销效果,使企业无法更深更好地挖掘互联网的营销价值,也使这方面的具体办事人员无法长期持久地体现工作的价值。笔者希望通过这个专栏可以对互联网营销在操作层面进行一些探索,希望自身的经验可以对企业中从事相关工作的朋友有些许作用,更希望以这个专栏为契机,与朋友们进行探讨,相互促进。

1、什么是互联网营销?

定义有很多版本,但为了使这个专栏更具操作价值,我们也权且把它定义得具备操作意义:凡利用互联网进行的营销工作,就可称其为互联网营销,营销中的诸多要素如:品牌、渠道、促销等要素都会在互联网营销中体现,而互联网营销更为营销各要素带来新的形式与内容。也就是说,在营销工作中利用了互联网,我们就称作在进行互联网营销。

2、互联网营销要实现什么目的?

正如任何营销的形式其最终目的都是给企业带来利润一样,互联网营销的根本目的也必须为企业带来利益,节约成本或者创造利润。

3、互联网营销的主要作用

一般情况下互联网营销有以下5个主要作用:

1)宣传广告:

2)新产品促(试)销

3)市场调查

4)网上直销

5)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服务、销售与渠道管理等

对不同业务性质和业务规模的企业,互联网营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

4、互联网营销的主要工具有哪些?

电子邮件营销、企业网站营销、网上广告等是互联网营销的主要工具,企业中网络营销部门一般会依托这几种形式进行营销工作,而每一种工具都有其广阔的内涵和多层次的内容,如:网站营销,从简单的网页,到与内部系统相联的企业门户网站,到采用CRm系统的一对一营销网站,都是网站营销,而其具体的内容则有很大的差异。

5、现实的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

由于互联网营销无论从理论到实践都太新,都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具体到企业的互联网营销实践都会表现出一些共性的问题。

1)作用不清,目的不明:很多企业在战略上对互联网的作用定位模糊,在互联网热潮中有很多企业进行了大型的投资项目,目前看来,大多数以失败告终,这之后又出现了谈网色变的情况,企业自身利用互联网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这些在战略上的模糊定位,导致互联网营销在很多企业中的畸形状态。

2)任务不清、考核不明:我们在咨询工作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企业的管理层没有办法给负责互联网营销的部门下达准确的任务,具体负责的部门也不能向企业提供很清晰的计划,对这个部门或负责的人员很难有一个量化的连续的考核指标,这些状况直接导致管理层对相应部门的不信任和执行人员的成功感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