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的重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5:08

农村改革的重点篇1

解决农业三要素流出

农业生产力领域中的基本三要素是土地、劳动力和资金。1990年代以来,出现了三要素流出农村的现象,这是三农问题从此变得严重的内因。

然而,三要素流出的趋势客观上又是市场使然。因此,在解决三农问题上,一般意义上强调市场手段就会出现市场失灵的状况。越是加强农村的法治建设、教育建设和医疗建设等,就意味着越需要更高的开支。我曾在化解生产过剩的政策讨论中提出: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城市是“资本池”,农村是“劳动力池”;这两个“蓄水池”有利于中国经济“软着陆”。在中国未来的城镇化道路上,如何建好农村劳动力这个“蓄水池”,城镇化投资显得至关重要。

如果能够坚持10年以上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农村城镇化的基本建设就会成为主要投资领域。每年三农投入的平均增幅大约为15%,2006-2011年已投入了4.3万亿元,2012年的年度投资已超过131万亿元。政府直接增加三农投资,是把市场失灵造成的资金流出变为资金流入,这样就稳定了农村这个最大的“劳动力池”,这是全球经济危机下中国一枝独秀的基础条件。

同时,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领域是县域经济,其中又以城镇化和中小企业为主。如果连续10年按照这样的增速追加三农投资,那将会有大量的基本建设工程在县以下乡镇和村庄开展,这又和中心城镇人口扩张有关,不仅“劳动力池”稳定了,还让农民就近挣到现金收入,进而转换为即期消费。

大力发展农村综合性合作社

具体到农村生产关系改革,需要创新经营管理制度,大力发展农村综合性合作社。按照生态文明战略发展农村合作社,赋予合作社多样化职能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改革的一个大方向。

我们发展综合性合作社,需要在改革政策上坚定不移。农民通过合作能够办的事,就放手让农民办;适合农村合作社进入的领域,就放手让农民通过合作进入;能够减免的税费,就尽量减免。当然,农村合作社自身建设也需要更为规范,切实保障成员应有权益。

现在,各级地方政府都在以农业现代化为名招商引资,而资本大规模下乡就要攫取利益,农民收益本来不多,资本占据的多了,农民分的就少了。1996年前后,某集团公司牵头28家大型工商企业提出进入农业推进产业化的人大提案。从那时开始,以工商业资本获利为目标之一的农业产业化就启动了。当年,我也是农业产业化政策的首批研究人员之一。我认为,通过拉长产业链的方式增加收益的政策思路符合一般经济理性,但检验农业产业化成功与否的标准不是看产业资本的收益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了多少,而是要看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农民在这个过程中的收益到底增加了多少。如果农民达不到这个产业的平均收益率,农业产业化就失败了。

目前,农业产业化的收益受资本主导流出了,价格波动和自然风险叠加的代价却大部分留给了农民。快速资本化使得农业长期追求粗放的数量增长,会导致菜贱伤农、谷贱伤农和肉价大起大落。农业领域的生产过剩很明显,这不科学。产业资本向农村转嫁成本,追求符合工业化要求的农业现代化生产,已使农业成了对我国面源污染“贡献”最大的领域。如果听任资本继续推进这种大规模资本化的农业,其结果就是农业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日趋严重。

加强中心城镇建设

农村改革的重点篇2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几番风月”为你整理了这篇《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以来监察机关查处的严重违纪违法农村“两委”干部忏悔录选编》反面典型案例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12月25日,大盂镇开展了廉政教育专题会,会议以《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以来监察机关查处的严重违纪违法农村“两委”干部忏悔录选编》反面典型案例为镜鉴,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增强纪律意识,严守职业操守。通过这次教育,我内心深处受到了洗礼,思想得到了淬炼,现将本次廉政教育专题的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不断学习,把党章党规党纪当作终身必修课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身上担负的历史使命,不断增强政治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全面增强自身拒腐防变能力,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权利观,加强自身修养,严以律己、主动学习,始终在党的理论指引下前行,在循序渐进的知识积累中稳步成长,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坚持对人对事的时刻自省。

二、牢记宗旨,坚定理想信仰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要成长,就必须用真理武装头脑,加强党性修养,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党员干部应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胸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时刻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时刻牢记党员干部的宗旨,常怀敬畏之心,做到在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及政策,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三、以案为鉴,警钟长鸣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

在工作中,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第一道防线,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要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干事业上。时刻坚持以案为鉴,切实把好思想总开关,对组织要感恩,对权力要敬畏,对自己要负责,做党风廉政建设的“明白人、清醒人、局中人”。坚持身正为范,突出修身立德,在思想上进行自我改造,在守纪上注重自我约束,在自律上做到自我警醒,做廉洁自律的好干部。

农村改革的重点篇3

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

——在全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区委、区政府召开全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会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全国、全省和全市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精神,动员和部署我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农村税费改革的重大意义

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是建国50多年来,继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是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农村税费改革,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是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项治本之策。做好这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

1、农村税费改革是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的具体体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归根到底就是要把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搞好农村税费改革,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做好当前“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50年前的,废除了封建土地关系,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唤起了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情;20年前的家庭承包经营冲破了旧体制的束缚,实现了“耕者有其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带来了农村社会的巨大变化;这次农村税费改革,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调整和规范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分配关系,减轻农民负担,推进村民自治,实现“耕者有其利”。进行农村税费改革,体现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体现党和政府对农民的关心,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最直观的表现是广大农民少支出、得实惠,使之有能力增加投入,发展生产;有利于缓解农村矛盾,巩固工农联盟,维护社会稳定,实际上就是践行党的宗旨,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具体体现。

2、农村税费改革是加快农村小康步伐的有效措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农村。当前,我区同全国一样,一些农产品供给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农产品卖难、价格不高,加上我区目前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还不够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还存在不少困难,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收入有限,农民增收缓慢,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次农村税费改革的目的,就是规范农村税费制度,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广大农民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只有真正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才能为我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3、农村税费改革是保持农村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税赋制度是国家分配关系中的重要制度,是用来调节社会关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推行农村税费改革,绝不是解决多收一点还是少收一点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保护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增强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信任和拥护的重大问题。在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通过把农村税费制定、征收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实行严格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办法,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推进村民自治。特别是通过改革,用规范的税制控制农民负担,既从制度上规范农村分配行为,使农民能够自觉依法履行应尽义务,明白哪些该缴,哪些不该缴,又使干部能够依法行政、文明行政,懂得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确保农村减负工作在制度上由不规范变规范,数量上由多变少,操作上由繁杂变简易,有利于把基层干部从收粮收款中解脱出来,有利于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和基层政权的巩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因此,全区各级各部门必须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搞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一系列会议的精神上来,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严格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和要求,努力把这件大事办好,好事办实。

二、准确把握农村税费改革的重点和要求

这次农村税费改革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上级有关精神和要求,严格执行政策,突出工作重点,紧密结合芗城实际,不折不扣地抓好这项工作的贯彻落实。

一要明确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中央提出的“减轻、规范、稳定”六字方针。减轻,就是要合理确定农村的税赋水平,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各种乱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就是要从制度上规范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分配方式,建立从根本上遏制向农民乱收费的制度保障。稳定,就是要在减轻和规范的基础上使农民的税赋水平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不变。

二要把握工作重点。就是要坚决落实省里提出来的“五个取消、一个稳定、一项改革”。“五个取消”,即取消乡统筹费,取消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除烟叶及原木收购环节特产税外的其他农业特产税,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一个稳定”,即稳定农业税政策;“一项改革”,即改革村提留征收和使用办法。

三要实现基本目标。就是要切实做到“三个确保”,即确保农民负担得到明显减轻、不反弹,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正常需要。这是衡量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是顺利推进试点工作,巩固和扩大税改成果的必然要求。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市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在具体实施中妥善处理好三个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农村税费改革与各项配套改革的关系。这次农村税费改革,不是简单的税和费的问题,而是需要各项改革措施与之相配套。税费改革最终能否成功,搞好各项配套改革至关重要。去年十月下旬,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清理整顿涉农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意见》、《福建省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办法》、《关于在农村税费改革中稳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若干意见》等6个配套文件。在学习领会省市会议和有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区委、区政府组织人事、财政、教育、农业、监察、物价等相关职能部门,对我区农村税改有关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和7个配套文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自觉服从服务农村税费改革的总体安排,及时调整工作思路、重点、方法,狠抓细化量化工作,精心组织实施,做到思想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要在解决关键问题中推进配套改革,认真做好减人、减事、减支工作,最大限度消化改革带来的减收因素。巩固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的成果,进一步压缩财政供养人口,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干部素质;精简和优化教师队伍,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完善区镇(街)财政管理体制,加大对镇的转移支付和对村的补助力度,保证镇政权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必要经费;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的长效机制,规范农村税费行为和管理,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要切实把税改带来的各种压力,变成调整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和减人、减事、减支的动力,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合力,确保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取得成功。

其次,要处理好税费改革与财源建设的关系。把加强财源建设与化解税费改革后出现的资金缺口、解决历史债务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多种渠道壮大财源,巩固税费改革成果,推进改革不断深化。要千方百计弥补资金缺口。农村税费改革后,镇级财政暂时会出现较大的收入缺口,解决缺口问题,决不能在农民身上打主意。就当前而言,主要是通过用足用好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和转变职能、精简机构、削减开支、调整支出结构等办法予以消化解决;从长远来看,最根本的还是要自力更生,千方百计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积极培育壮大财源,增加财政收入。特别是要抓住农村税费改革带来降低农业成本的机遇,大力实施绿色农业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提升农业发展层次,实现农业增值增效,增加镇级财力。要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这次税费改革不解决历史债务问题,省里明确提出“不还旧账、不赊新账”。不还旧账,就是指这次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和财政补助资金不能用于偿还旧账,必须确保专款专用,严禁层层截留或挪用;但不还旧账,并不等于不理旧账,而是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梳理债务,分清哪些是该由政府承担的,哪些是呆账坏账,哪些是该由企业偿还的,等等,而后分门别类,积极采取对策,认真加以解决。不赊新账,就是不能采用新赊账办法去弥补税费改革中出现的缺口,以免形成新的债务。因此,各级各部门在税费改革中要切实做到“三个禁止”,即:禁止发生新债,禁止通过向农民收费来还旧债,禁止将各镇街、村债务转嫁到农民身上,以巩固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反弹。

再次,要处理好税费改革与当前其它工作的关系。这两者是并行不悖的,必须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春节即将来临,各项工作千头万绪。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树立“一盘棋”思想,科学安排,把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与建设经济强区、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进农村全面奔小康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与经济工作、社会稳定、精神文明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切实把农村税费改革这一新阶段党在农村的爱民之事、富民之策、德政之举抓紧抓实,确保改出效益,改出成果,改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情。要在前一阶段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尽快完善实施方案。方案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税改政策,统筹兼顾,既要确保农民减负率达到要求,又要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建立“三个确保”的长效机制。配套措施要细化到每个项目,目标任务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指标能量化的要量化。财政部门要加快完善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对资金的监督管理;要认真调查研究“有税无地、有地无税”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做好向农民解释工作,确保农村税费改革的稳定。区税改办要将实施方案按时转报市政府审批。当前,要抓紧落实税费改革转移支付、2003年度收取的乡统筹和村提留退还农民等工作,并切实加强检查督促。在认真搞好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一方面要立足抓早抓主动,认真做好2004年各项工作安排,确保实现新年各项工作“开门红”;一方面要切实做好春节物资调剂,干部职工过节安排,节日安全保卫值班,以及扶贫济困送温暖等各项工作,让全区人民过上欢乐、祥和的新春佳节。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农村税费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牵一发而动全身。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真按照上级有关会议精神和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统筹安排,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

1、落实领导责任。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要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责任制。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切实靠前指挥,加强领导和协调,明确目标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制。各镇街是改革的具体组织者和执行者,是改革试点工作的关键环节,镇街党委书记和镇长(主任)是直接责任人,对本地区农村税费改革工作负全责、负总责;各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好落实;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积极参与,主动协调,加强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2、精心组织实施。按照“减轻、规范、稳定”的原则,在前段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细化和完善措施方案,精心组织,认真实施。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注意培植、挖掘、总结、推广群众和基层的生动实践和典型做法,以点带面,推动工作;坚持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改革中存在的困难,并针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及时研究对策,努力将问题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前线。要继续抓好干部培训。农村税费改革大量的基础工作和群众工作要靠镇村干部去抓,税费改革的许多具体工作要靠镇村干部去做。因此,要在巩固提高前段骨干培训成果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培训面,务求所有镇村干部和派下去抓税费改革的干部,都明确税费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全面准确掌握农村税费改革的有关政策,掌握税费改革的操作办法,正确解答农民群众提出的各种疑问。要努力营造良好氛围。根据改革的各个阶段,有计划、有重点、多形式地开展宣传,重点要宣传具体改革政策,宣传怎样把好事做好,真正把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原原本本告诉群众,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了解农村税费改革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以及改革以后得到的实惠等等,使农民能够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改革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保证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要注意把握宣传的导向、口径和尺度,不说过头话,不承过头诺。同时要通过新闻媒体及时宣传改革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推动改革不断深化。

农村改革的重点篇4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政策,今天,工作小组办公室举办20*年农村税费改革新增全面试点省份改革工作座谈会。其目的是为了帮助从事农村税费改革的干部系统学习、准确理解和规范操作改革政策,了解改革试点中可能会碰到的种种问题,以及如何应对和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确保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参加这次座谈会的代表,主要来自今年扩大改革试点省份及新疆建设兵团县级以上从事改革工作的部分干部,还有工作小组办公室部分成员单位的同志。希望大家珍惜这次机会,集中精力学习,结合实际讨论,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当前,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灾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诚,抗击“非典”。一手抓防治“非典”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决策。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执行,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夺取防治“非典”和农村税费改革双胜利。下面,我受工作小组委托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理解农村税费改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农村。党的*报告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任务非常艰巨。党的*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农村,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首先,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全国12亿人口中有近70%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村不能实现全面小康,就谈不上全面小康;其次,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还很大,农村现在的小康水平相对于城市来讲,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第三,我国农村人口总体素质较低,农村生产力、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事业落后,富余劳动力多,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非常困难,加上农业基础薄弱,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竞争力,这些因素都造成农民收入水平仍然较低,增长缓慢,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比较差;尤其是我国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消除贫困、稳定脱贫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第四,农村是否实现全面小康,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利益,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宏观需求的增长,制约着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空间,而且也有悖于我国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二)农村税费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要条件。*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农业发展新阶段为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稳定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根本性举措。

第一,减负增收,规范分配关系,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农村税费改革初步确立了以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及其附加,以及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为主要内容的新的农村税费制度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规范了面向农民的收费行为,加强了涉农收费管理,从制度上初步理顺了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分配关系,形成了“税费规范、公开透明、民主监督、责任追究”的农民负担监督机制,是从根本上治理农村“三乱”,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规范政府行为,改善干群关系的深刻变革。从而激发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护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业投入,对农村先进生产力形成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实现“三个确保”改革目标,带动和促进农村上层建筑的深刻革命。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是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明确要求,确保农民负担得到明显减轻、不反弹,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正常需要,这是衡量农村税费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通过实施农村税费改革,扎实推进各项配套措施,实现“三个确保”改革目标,有利地促进农村基层政权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推进村民自治,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农村管理体制,使农村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变化了的经济基础。农村税费改革也有利于改善党群、干群关系,规范政府行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第三,强化民主进程,规范政府行为,促进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农村税费改革后,一是通过加强改革政策宣传,使政策家喻户晓,增强了农民依法保护自身合法利益能力和履行纳税义务的自觉性;二是改革后将税费征管纳入法制管理轨道,加强涉农收费管理,实行公示制,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工作透明度提高,切实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做到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三是村级集体公益事业实行“一事一议”的管理制度,促进了村级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提高了农民的民主意识,初步体现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

第四,深化改革调整完善税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国城乡二元格局依然存在,城乡税费制度不统一,城乡居民税费负担不公平,收入差距明显拉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尚缺乏有效的服务体系和制度,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是现阶段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有效措施。但是,相对我国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来说,还只能是阶段性的举措,相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来说,还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第一步,具有明显的过渡特征。农村税费改革的最终目标应该是:根据建立现代税制和公共财政的要求,在规范农村税费制度的基础上,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强,通过不断调整分配结构,彻底取消不应当由农民负担的税费。但目前的改革方案还不能达到这个目的。一是改革仍以农业税为载体来规范农村税费制度,仅解决了规范和减轻农民负担问题,没有对农业税制度进行改革,城乡二元税制依然存在。二是基层政府职能机构设置尚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机构臃肿,职能过宽,养人过多,支出压力大,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没有消除。三是改革后农民税费总体负担仍然较高,不利于增强农业的竞争力。农村不同从业人员的公平负担问题也未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必须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实行城乡统一税费制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坏境,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进一步提高对农村税费改革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的认识

从20*年安徽全省试点,到去年20个省推开,农村税费改革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试点中也反映出一些带倾向性、普遍性问题。一些地方对农村税费改革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仍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方案一批,文件一发,会议一开,资金一分,改革就算完成了,产生了松劲麻痹思想,放松了对改革的督查指导,出现了“三乱”反弹的苗头;有的地方工作不深入、不细致,少数基层干部对税费改革政策的掌握和理解不深,工作作风不扎实,工作缺乏透明度,甚至方法简单、粗暴,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农民意见很大;有的地方执行政策走样,变相增加农民负担,提高计税常产,多算计税土地面积,提高计税价格、平摊农业特产税等。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引以为戒,牢牢把握改革的大方向,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

农村税费改革复杂性,主要是这项改革涉及面广,矛盾较多,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1)农村税费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全体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关系到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精简人员、地方财政收入、村集体公益事业,以及教育、计划生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及有关部门的实际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新的矛盾。(2)我国地域辽阔,农村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农村生产情况千村百业,有相对发达地区,也有落后的地区;有人多地少的地区,也有人少地多的地区;有收费多农民负担较重的地区,也有收费少农民负担较轻的地区。(3)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民生产经营范围、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既不同于时期,也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尤其是在加入wto的背景下,这几方面交织在一起,势必要增加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多年来未解决的各种问题将在改革中陆续显现出来,这就更增加了改革的复杂性。

农村税费改革的艰巨性,主要是指这项改革是在当前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乡镇企业效益普遍下降、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地方财政又普遍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且这次改革不同于和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前两次农村改革主要是调整生产关系,解放农村生产力,基本不涉及上层建筑。这次改革不仅涉及生产关系,而且涉及上层建筑,包括精简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和压缩人员,调整支出结构,完善农村教育体制、财政体制等重要内容,是一项非常艰巨而复杂的综合性改革。从改革三年的实践来看,安徽等地的改革试点已经进行了三年,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改革也仍然处于试点阶段,许多地方乡镇机构、农村教育等配套改革还刚刚开始,目前改革取得的成效还是初步的,巩固减负成果,实现“三个确保”任务还相当艰巨。同时,对农村多年积淀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比如,乡村债务包袱沉重,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解决起来难度很大。就目前试点情况来看,一些地方改革工作基础还比较脆弱,很不牢固,稍有松动,就会出现反复,改革任务十分艰巨。

农村税费改革的长期性,主要是这项改革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完成。农村税费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会逐步暴露出来,需要不断探索、改进和完善。同时,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我国历史上的每一次税费改革都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虽然这次改革所处的时代、改革的目标以及推动改革的条件与历代封建统治时期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我们要对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有充分的认识,对改革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充分的估计,深入的研究和充分的准备。从上到下都应树立常抓不懈的思想,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确保改革成功。

三、总结经验、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改革试点工作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20*年农村税费改革的总体要求是: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全面推进,分类指导;巩固改革成果,防止负担反弹。已先行试点的地方,要进一步落实好各项改革政策,加快推进配套改革,建立健全确保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和农村义务教育必要经费投入的保障制度,完善改革后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约束机制,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今年新增扩大试点省份要借鉴改革试点地区的经验吸取,周密部署,扎实工作,不折不扣执行中央改革政策,严格按照“减轻、规范、稳定”的改革要求,切实加强领导,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在试点过程中,要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要加强改革政策宣传和业务培训工作,真正做到改革家喻户晓,不留“死角”。从调查了解情况和农民反映问题来看,目前,还有不少农民对改革政策知之不多,不甚了解,少数地方甚至对农民封锁改革政策,农民只能从电视上或报纸上了解一点,意见很大。近期,工作小组办公室将通过主要新闻媒体和刊物全面系统地宣传和报道农村税费改革的各项政策,各地特别是今年扩大试点的省份,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把中央的改革政策精神原原本本地交给农民,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不留“死角”,让每个农户有一张税费项目“监督卡”,有一个改革政策“明白人”,有一本税费负担“明白账”。同时,要加强对广大干部特别是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和程序。要教育广大基层干部,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对农村税费改革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农民的感情,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严格执行政策,及时化解矛盾,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要扎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规范操作程序,不留工作隐患,防止把改革做成“夹生饭”。(1)农业税计税要素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各地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政策规定,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二轮土地承包工作,实事求是地核定农业税计税土地面积和常年产量,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切实解决“有地无税”、“有税无地”问题,不得随意虚增和压低计税土地面积和计税常年产量。核定农业税计税要素要严格把关,注意处理地区之间的税负公平问题。(2)要继续做好农业税减免工作,严肃农业税减免政策,建立规范的农业税减免办法,中央和地方各级都要建立稳定的农业税减免资金渠道,尽可能做到先减后征,减免金额要及时兑现到农户,体现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和弱势群体的关怀。(3)要暂停清理农民历年税费尾欠,对有困难的农民要给予减免照顾。(4)要进一步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逐步缩小农业特产税征收范围,降低税率,创造条件,最终取消。各省可按此精神,结合本地财力状况,决定改革力度和步骤。条件好的地方步子可迈得大一些,也可以一步到位。(5)要规范农业税征收管理,明确征收主体和征收程序,逐步建立农业税征收机关依法征税,聘请协税员协税的征收管理制度。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要协助农业税征收机关做好农业税征管的各项基础工作,但不代行执法权,非农业税征收机关人员不得直接收取农业税款。(6)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范围进行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不得超范围、超标准、强行向农民筹资筹劳,更不得强行以资代劳或作为固定收费项目向农民收费。(7)要实行涉农收费和农业税收政策公示制度,规范和加强农村收费管理。(8)要规范基层操作程序,凡是要农民认可的都要经农民签字,凡是政策要求向农民公开的都要张榜公布,凡是按规定要接受群众评议的都要征求农民意见,凡是向农民长期固定收取的都要写入“明白卡”,凡是违反政策的都要及时纠正。

(三)要加强监督检查,严肃改革纪律,防止执行政策“走样”。在当前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新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情况下,督查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各地要建立健全督查网络,改进督查方式,采取日常检查与重点督查、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加大督促检查的力度。对政策执行中出现的偏差,不能等闲视之,对农民反映的问题,不能置若罔闻,对上级督办事件,不能若无其事,否则,政策随时可能“走样”。当前防止非典型肺炎向农村扩散和蔓延是抗击“非典”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党和政府为保护农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已出台了对农民“非典”患者一律免费医疗和救治政策。各地要防止借“非典”防治向农民乱收费,加重农民负担。

各级都要建立群众查处反馈制度,向社会公开政策咨询和群众举报电话,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健全税费改革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特别是顶风违纪行为,必须依法严肃处理。要认真落实农民负担责任追究制和部门分工负责制。要尽快建立健全适应新的农村税费制度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加强涉农收费管理,全面实行收费项目、标准公示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四)扎实抓好各项配套改革,严防农民负担反弹。农村税费改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镇机构改革等配套措施的实施。各地要充分认识做好配套改革对实现“三个确保”,巩固改革成果的极端重要性,克服畏难情绪和观望思想,知难而进,大力推进配套改革,精简机构,压缩人员,节减开支。(1)精简机构是根本。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大乡镇村区划调整力度,适当撤并乡镇,合并行政村。乡镇机构改革要集中解决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2)加快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按照“财力向下倾斜,经费缺口上移”的要求,调整县乡财政体制,合理划分县乡事权和财权,完善村级收入管理。要把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及时兑现到基层,严禁截留挪用。省和有条件的市(地)也要加大对改革的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在压缩村级开支,规范村级财务的基础上,实行村级附加收入集中征收、按村设户、乡镇代管、优质服务、适当补助的管理办法,保证村级三项经费的正常开支。(3)有关部门要积极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大力精简教师队伍,调整和优化农村中小学教育布局,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要结合完善教育部门预算,调整教育支出结构,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绩效考评机制。国家今后每年新增教育、卫生和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至少新增部分的50%以上要用于农村,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具体办法。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扩大农村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实施范围,让更多贫困地区农民受益。

(五)注意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把改革不断引向深入。农村税费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后,不仅农村一些深层次矛盾会显现出来,而且会出观不少新的问题。比如,乡村债务化解问题、国有农场的税费改革问题、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问题、以及如何正确处理防治“非典”与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关系问题等。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影响农村税费改革的顺利推进,而且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各地都要把农村税费改革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要加强对农村税费改革深层次问题的调查研究,通过综合改革,注重制度创新,及时解决改革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完善改革政策、规范改革措施、巩固改革成果。

农村改革的重点篇5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落实自治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会议精神,全面推进我市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刚才,刘金明局长、肖长江行长就业务工作进行了部署,讲了很好的意见,我完全同意,下面我代表市委、政府讲几点意见。

一、从服务于“三农”的高度出发,进一步认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意义和作用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农牧业、农牧区和农牧民的地方性重要金融机构。目前全市共有农村信用社机构311个,职工1997人,机构网点分布和从业人员的数量基本能满足全市农牧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20*年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存贷款余额分别占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的19.5%和14.2%,全市信用社对农牧业的贷款却占到全市金融机构对农牧业的贷款总额的97.3%,由此可以看出,我市的农村信用社近年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市农村牧区发展的重要金融支撑和联系农牧民的重要金融纽带。

我市是农牧业大市,农牧区人口比重大,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牧区,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工作重点仍然在农村牧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牧区。市委一届四次全委会要求,必须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促进“三农”发展离不开金融部门的支持,更不离开农村信用社的支持。

近年来,我市每当在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方面有大的举措和新的任务,在资金需求时都需要有信用社的支持;县乡政府在支农方面有特殊贷款任务都要找农村信用社帮助,如近年来全市奶牛、寒羊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就有农村信用社的积极信贷保障;在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中,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村信用社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个别旗县在国有商业银行撤并之后,旗县政府的许多贷款需求也都集中在了农村信用社,如劳动部门在落实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时,放贷比例高和完成任务好的旗县主要是靠农村信用社的配合;许多农牧民进城务工、贫困子女上学等贷款也都依靠农村信用社。由此可见,促进全市农牧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信用社的支持。

当前,县乡两级金融机构正在改革和调整,金融体系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向城市收缩,在农村牧区的金融服务网点逐年减少,农牧区快速发展的资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资金需求必然要集中在农村信用社身上,这就给农村信用社造成了巨大的金融压力,而且我市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如经营规模小、历史包袱重、不良贷款比例高,在管理机制、体制、服务方面与要求还不相适应,这些问题要解决,必须适应的新的机制和新的要求,要加快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通过改革,巩固和加强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和主力军的作用,不断提高为“三农”服务水平,加快我市农村牧区的经济繁荣和城乡协调发展的步伐。

农村信用社加快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也是我市农牧区加快发展和信用社自身发展的要求。我区被列入全国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扩大试点地区,这就为我市加快信用社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大家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和部署上来,树立早改革、早受益,早改革、早主动的机遇意识,以高度的责任感切实做好改革工作,推动我市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

二、把握大局,突出重点,把改革中的主要任务落实到位

农村信用社改革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宗旨,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围绕不断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目标,逐步推进和完善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和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真正成为服务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社区性地方金融企业。

产权制度改革是农村信用社组织形式的改造,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基础,而内部机制的实质性转变才是评价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质量与成效的关键。这次改革,中央和自治区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及配套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既是为了帮助农村信用社消化包袱,更重要的是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促进其转换经营机制,尤其是在增资扩股、提高资本充足率、降低不良贷款方面下真功夫。所以,要想农村信用社尽快建立起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必须突出重点,认真搞好清产核资和增资扩股工作。当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紧农村信用社清产核资的后续工作。要严格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清产核资实施方案》的具体规定办理。重点对难以收回的呆滞贷款和难以变现的抵贷资产,掌握其分布情况和数量,为处置历史包袱以及制订清收计划提供依据,对已经统计在册的党政干部、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农村信用社员工和其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在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尽快落实责任,限期清理收回。

二是各级政府要协助农村信用社作好增资扩股。这项工作是涉及改革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一要在全社会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活动,积极动员企业、自然人入股。20*年底,全市信用社股金余额11962万元,入股户数418918户,占农牧户总数的90.25%。按照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必须对原有股金进行认定和规范,重新确认股权,明确入股社员的权利和义务。在改革预期内对数万户原社员股金的认定和规范,需要付

出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因此,规范原社员股金,是这次增资扩股的难点和重点,务必引起高度重视。二要扩充新资本。无论实行哪种改造形式,都需要广泛吸纳农牧民和社会各界参股,今年上级下达我市股金纯增计划11800万元。如果不能在规定时间完成,国家扶持政策就不能兑现。因此,增加新股金也是这次增资扩股工作的重点。三要科学合理确定股权设置。要在改变社员结构单一上下功夫。既要动员广大农牧民参股参社,又要尽可能地多吸收一些懂经营、善管理的中小企业参股参社,从而提高社员(股东)参政议政水平,树立其对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信心,调动其入股的积极性。

三是做好联社一级法人的准备工作。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要求,联社改为统一法人的具体条件有四个:(1)全辖信用社统算账面资能抵债;(2)基层信用社自愿;(3)县联社有较强的管理能力;(4)统一法人后股本金达到一千万元以上,资本充足率达到有关规定的要求。从我市目前信用社实际来看,基层信用社的管理能力基本能够达到。关键是要尽快解决资不抵债和资本充足率两项指标。

四是积极争取人民银行票据置换,作好达标工作。20*年末,全市实际资不抵债的农村信用社有134个,资不抵债额14120万元,按规定可获得中央资金支持15564万元。根据我市实际,拟全部选择认购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其中用于置换不良贷款56016万元,置换历年亏损挂帐18671万元。

五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必须坚持确保稳定为主,风险防范为主,减轻地方财政远期负担为主的原则,要密切注视改革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制定应对处置预案,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确保农村信用社各项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三、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全面完成全市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任务

这次农村信用社改革,管理权限集中在省级政府,而不层层下放,是国务院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的一项基本要求,其核心内容是国家将信用社的管理和风险处置权由省级政府负责。主要是从统一、规范、有序管理金融企业出发,但并不意味着盟市旗县各级政府没有责任。所以,旗县市区政府要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这项工作今年1月份全区农村信用社改革会议对盟市、旗县提出了具体要求,各旗县市区的政府主要领导也都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次把大家请来,就是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区的会议精神。我市的农村信用社深化体制改革工作从去年冬季以来,按照自治区的部署,特别全区农村信用社改革会议精神,做了具体部署和安排,及时成立了全市农村信用社改革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已形成由政府牵头,人民银行参加,银监分局和旗县办事处为组织者和实施者的改革体系。各旗县市区政府已经按照市信用社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积极开展各项工作。

各地清产核资已经完成自查工作。银监分局按照上级要求全面布置了这项工作。到目前为止,全市农村信用社一是重点清查不良贷款,对难以收回的“双呆”贷款和难以变现的抵债资产都逐笔进行了核实,为征得国家扶持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二是认真清查各级地方政府、党政干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金融系统及本单位职工在信用社贷款情况,;三是认真清查股金,全面掌握现有股权结构及增减变化情况,为推动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明晰产权关系奠定基础;四是摸清农村信用社经营发展中的问题和隐患,为改善经营、防范风险和组建新的产权管理形式提供依据。

虽然我们对全市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做了一些前期准备工作,但按照全区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工作上还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部分旗县对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认识不足,对盟市旗县不具备直接管理农村信用社政策理解不够,导致改革步伐缓慢;二是协调配合不到位。虽然各地都已成立了改革领导小组,但对于这次改革任务的职责不清,以致于出现等待观望;三是宣传工作不到位。还没有在全市形成一种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氛围,广大农牧民,甚至农村信用社的干部职工,对中央和自治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政策也不是很清楚。四是一些地区还没有制定出过细的增资扩股的工作方案,工作处于应付状态等等。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到全市信用社改革的进程。

农村改革的重点篇6

一、加强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主要精神

**年10月9日至12日,备受关注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是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集中全党智慧,凝聚全党共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刻总结了30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和宝贵经验,深入分析了当前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从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三个方面,全面部署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决定》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认识上有新突破,在理论上有新发展,在政策上有新举措,对农民也将带来新实惠,既有很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又有很多新思路、新政策、新举措;既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战略性,又有很强的时代性、指导性和针对性,是新形势下指导我们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准确把握《决定》的主要精神。

一要准确把握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方位。《决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为“三个进入”:“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这个科学判断,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了更加深刻、更加透彻的认识。准确把握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方位,是贯彻《决定》精神,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的现实依据。

二要准确把握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指导思想。《决定》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目标任务。第一,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第二,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第三,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度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第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利得到切实保障;第五,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第六,完善公共服务、保护生态环境。重大原则。《决定》提出了五项重大原则。第一,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第二,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三,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第四,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点战略;第五,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

三要准确把握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三大部署:一是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二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这三大部署,既切中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又有力应对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为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勾画了一幅切实可行、富有操作性的“路线图”。

四要准确把握具体贯彻《决定》相关要求的四个时间表。为了使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村改革发展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中央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发展进程的时间表:一是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决定》提出到**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年翻一番。二是着眼于创新体制机制,《决定》提出将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到**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三是着眼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决定》提出力争到**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确保2010年底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确保“十一五”期末基本实现乡镇通油(水泥)路,进而普遍实现行政村通油(水泥)路的目标。四是着眼于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决定》提出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提高人员素质。其中,力争三年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与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将为农民提供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要准确把握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决定》指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要切实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领导“三农”工作的水平。

二、胸怀全局,明确方向,充分认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决定》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这深刻揭示了“三农”问题在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具体地讲,主要有三个方面:

1、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推进全局改革发展的需要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我们党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充分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

今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农村改革发展的社会环境,同30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从推进全国改革发展的全局角度和战略高度,又一次选择了在农村改革发展上取得新突破。这是我国从总体上深化改革、推进发展的又一个重大决策。

2、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适应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的改革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看,农业农村的发展仍然滞后。《决定》客观分析了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一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二是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三是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五是农村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矛盾增多。

针对当前农村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要求全党在当前农村改革面临机遇和挑战面前,用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政策、新的举措,抓住发展机遇,把握发展规律,破解发展难题,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不断巩固和发展“三农”工作的好形势。

3、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再次强调,“三农”工作在各项工作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再次提醒全党:“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十七届三中全会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对做好“三农”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这有利于进一步统一全党、全社会对“三农”工作的认识,凝聚全党、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三、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力开创我镇农业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随着国际金融“海啸”的暴发,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农业农村工作也不同程度遭受到了影响,但是我们应该有信心、有决心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尤其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三农”问题放在了突出重要位置,农业农村工作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信心、狠抓机遇,努力开创我镇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一)认真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增强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近几年来,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惠农、强农、兴农政策,把“三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解决了一直困扰农业农村工作、农民群众普遍关注、急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党的新的“三农”政策让广大农民群众吃上了一颗“定心丸”。2009年,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广泛深入宣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通过声势浩大的舆论宣传,让“三中全会”精神真正进村入户,家喻户晓,尤其是在农村土地所有制上,让农民群众真正认识到对承包土地具有所有权,可以通过转让,或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实现土地流转,以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经营,从而不仅可以把农民群众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而且通过土地流转,农民群众将长期受益、稳定受益,实现土地效益的最大化。农村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宣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坚定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信心和决心,要牢固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意识,努力把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贯彻好、落实好,推进农村各项工作的扎实开展。

(二)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大力推进富民工程。围绕培育有文化、懂科技、善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使农民群众成为新农村建设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者。一是加强在家务农农民的科技培训。通过印发宣传资料、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农技人员深入田头指导等方式,加强农业科技培训,真正让农民群众掌握农业生产的技术要领、关键环节,不断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品质。二是加强离土离乡农民的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围绕

二、三产业需求,通过与企业协作,定向定量培训等方式,逐步让农民群众向非农产业转移,真正减少农民,致富农民,同时为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创造条件。三是加强出国劳务农民的强化培训。让更多的农民走出国门挣大钱。人是最活跃的因素,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加强对农村干部、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的培训,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为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农村工作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保障。2009年,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力争举办各类农民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班21期,培训转移农民3500×××人。

(三)突出高效农业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围绕农民增收、集体增收、土地增效要求,进一步强化农业园区建设,重点农业企业培植,加快建立和规范“三大合作”组织,扎实推进高效农业建设,实现农业经济新突破。1、强化园区建设,构筑发展新平台。紧紧依托海峡两岸(扬州)农业合作试验区宝应有机农业核心区和运西有机农业开发区以及现有高效农业园区,切实加强“五个万亩”高效农业基地建设,重视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投入,力争2009年全镇新增高效农业面积×××万亩。其中,高效种植面积×××亩,养殖面积×××亩。不断增加设施农业、有机农业占园区面积的比重,2009年力争新增设施栽培面积×××亩,有机稻米转换面积400×××亩,有机蟹转换面积400×××亩。大力提升高效农业发展水平,加快实现强镇富民目标。

2、强化“三大合作”,增创发展新优势。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三农”发展带来了又一个新的春天。我们要认真总结以往工作经验,进一步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通过正确引导,规范建设,真正形成惠及农民、促进发展、互利双赢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体系。2009年力争再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个,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个,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个,流转土地面积400×××亩,新增入社农户×××户。为进一步推进高效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集体增收、土地增效创造良好条件。

3、强化农业招商,增添发展新活力。重点加强驻外农业招商办事处力量,加大全镇农业资源和农产品品牌等方面优势资源的整合、推介力度,努力在农业招商引资上取得新突破。同时,广泛组织村企挂钩、村企互动活动,动员和引导工商企业投资现代高效农业,加快民资流向高效农业,促进高效农业发展。2009年将通过强化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确保完成引进招商项目×××个,引资额1亿元,其中外资×××万美元,让一批体量大、带动性强的农业项目落户农业园区,推进高效农业发展。

农村改革的重点篇7

为巩固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1号)精神,现就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农村综合改革的重大意义

农村税费改革经过六年的改革实践,取得了历史性重大成效。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等专门面向农民的各种税费,初步规范了农村税费制度,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步伐明显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关系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深刻变革,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农村综合改革,切实解决农村税费改革的一些遗留问题,消除加重农民负担的体制性因素,从制度上防止农民负担反弹;通过农村综合改革,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通过农村综合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通过农村综合改革,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搞好农村公共服务,健全乡村治理结构,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源泉。

二、明确农村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总体要求

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巩固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的目标是:按照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或用更长一些时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的总体要求是: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解决遗留问题,扎实稳步推进;加强调研总结,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实践,实行重点突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并做好农村综合改革与其他各项改革之间的配套衔接。

三、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

当前,农村综合改革重点是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三项改革,以此带动农村的各项改革。有条件的地方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试点,暂不具备条件的省份要进一步扩大市、县试点范围,以便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认真探索,为全面推开农村综合改革提供经验。

乡镇机构改革的总要求是:坚持因地制宜、精简效能、权责一致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人员,提高行政效率,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乡镇政府要重点强化以下职能: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农民的主体地位和权益,组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开展农村扶贫和社会救助,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村民自治,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要合理调整乡镇政府机构,严格控制领导职数,改革和整合乡镇事业站所,创新服务方式。全面推行乡镇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建立编制、人事、财政等部门协调机制,确保五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数只减不增。按照国家规定做好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社会保障工作,妥善安置分流人员。积极稳妥地推进乡村区划的合理调整。上级部门要大力支持基层改革,不得以机构“上下对口”,或用项目安排、资金分配、年终考核等手段干预乡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总要求是: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办学、各级责任明确、财政分级负担、经费稳定增长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各地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精神,切实管好用好中央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有关专项经费,不折不扣地落实地方各级政府的经费分担责任,进一步规范农村中小学收费管理。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依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考评制度,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加强农村中小学编制管理,坚决清退不合格和超编教职工。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建立健全鼓励城镇教师、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支教制度和特设教师岗位制度,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合理调整农村教育布局,严禁超标准建设和搞不切实际的各种达标升级活动,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要求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原则要求,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明确界定县乡政府支出责任,合理调整政府间收入划分,加大对县乡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完善财政奖补政策,切实提高基层政府经费保障能力。改善县乡财政困难状况,落实和完善财政对村级的补助政策,确保乡镇机构和乡村组织正常运转。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土地收益用于农村的比例要有明显增加。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有条件的地方要继续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建立和完善农村“一事一议”公益事业财政奖补政策,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积极筹资投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加快农村公益事业产权制度改革,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健康发展。

四、全面落实取消农业税政策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全面执行和落实*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的各项政策,及时研究解决取消农业税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取消农业税后,中央财政将继续安排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对地方减少的收入给予适当补助,省级财政和有条件的市(地)、县(市)也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妥善处理历年农业税尾欠,是否清收由省级人民政府决定。决定清收的地区,要明确政策界限,严格清收程序,实行张榜公示,确保社会稳定,坚决防止借机侵犯农民利益。各地要切实转变农业税征管机构职能,做好农业税征管体制调整和征收人员的转岗安置工作。有关部门要抓紧提出涉及农村税费改革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意见,为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提供法律保障。要进一步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场农业职工负担。

五、稳妥开展化解乡村债务工作

各地要继续按照中央要求,高度重视和扎实开展化解乡村债务工作,健全和落实对县乡领导干部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工作的考核制度。要在合理划分债务类别、加强监察审计、规范乡村财务管理的基础上,清理核实债务底数,锁定旧债,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化解债务的优先顺序,区别轻重缓急,注意优先化解与农民利益直接相关、基层矛盾比较集中的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债务,把确因用于乡村公益事业而造成对农民个人、乡村干部、乡村工程业主等个人债务的化解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部分县(市)开展化解债务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集成现有政策,整合现有资金,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安排一定的资金,建立偿债奖励机制,支持基层推进化解债务工作。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调研,总结经验,进一步研究制定清理化解乡村债务的意见,及时指导地方工作。要继续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2005〕39号)精神,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制止新债的“三个不准”和“两项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违反规定发生新债的各种行为。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决不能盲目举债搞建设,形成新一轮乡村负债。

六、创新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

各地要继续坚持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制和“谁主管、谁负责”的部门责任制,坚持标本兼治,强化约束机制,深化改革,创新制度,不断推进基层民主,不断健全法制保障,做到预防与查处相结合。要严格规范涉及农民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款等的管理,加强对涉及农民负担文件出台、项目公示的审核。深入开展对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民建房、殡葬、计划生育等方面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的专项治理,重点加强对农业灌溉水费电费、排涝排渍收费等经营性收费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等生产性收费的监管。加强对村级组织收费的监管,进一步规范村级组织开支范围和标准。严禁有关部门或单位委托村级组织向农民收取税费,严禁将部门或单位经费缺口转嫁给村级组织,严禁村级组织擅自设立项目向农民收费,或采用押金、违约金、罚款等不合法方式约束村民、管理村务。加强村级财务管理,规范村级会计制等管理办法,促进村级财务监管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强化对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监管,防止和纠正违背农民意愿超范围超标准向农民筹资筹劳的行为。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收费的监管,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做好财政对农民补贴补偿和对村级补助资金的监管。

农村改革的重点篇8

关键词 农村改革劳动就业 改革开放

我国改革不仅发端于农村,而且也率先从农村改革取得突破。农村改革的成功,为全国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做出了重要贡献。回顾总结30年来农村改革的经验,理清农村改革与整体改革之间的关系,剖析目前农村改革存在的问题,探讨今后农村改革的方向和思路,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深远意义。

一、30年农村改革的重大举措及基本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围绕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与创造性、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宗旨,我国在农村进行了放开搞活农村经济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

(一)30年农村改革的重大举措

30年的农村改革涉及农业和农村的方方面面,涵盖领域广阔,内容非常丰富,可以从不同视角进行总结。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重大改革举措。

一是改革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实现了农村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改革开放后,我国废除了制度,在农村逐步实行了“土地集体所有,农户承包经营”的新的土地制度,探索出农村集体经济一种新型的实现形式。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同时也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为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出路,我国又沿着虚拟产权实体化、明晰化的方向,逐步推进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把乡镇企业由原来的单一集体所有制逐步转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民营企业等多种所有制,实现了农村非农产业所有制结构的重大变革。

二是改革农产品和生产要素流通体制,逐渐形成了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方式。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深入推进,多年受压抑的农业潜在生产力被集中释放出来,农村余粮及其他农产品不断增多,迫切需要流通。1985年,中央适时确定在农村引入市场调节机制,取消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改为合同订购,同时逐步开放农产品市场,实现了农产品由政府定价向市场定价的转变。随后,农业生产资料、农村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也陆续采取市场化改革方式,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产要素市场,农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三是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初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互补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为发挥农村金融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作用,按照构建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目标,我国不断改革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创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并拓展其功能,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条件,开展民营经济参与组建村镇银行试点工作,培育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四是改革农村税费体制和公共服务体制,实现了公共财政对农民由“取”向“予”的重大转折。从2000年开始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以来,国家不仅于2006年取消了长达2600年的“皇粮国税”,而且还从2004年起逐步对种粮农民实施“四项补贴”,开创了直接补贴农民的先河,这些都标志着国家与农民的分配关系发生了由“取”向“予”的重大转折。在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方面,也配套推进了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农村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开始朝着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财政体制方向大踏步迈进。

五是改革农民工管理制度,逐步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约束。我国农民工管理由20世纪90年代的限制农民工流动,逐步转向21世纪之初的承认流动、接受流动、鼓励流动。2006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从农民工进城就业、子女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权益维护等方面,保证农民工享受平等的待遇,有利于农民工逐步转化为新型市民。

六是改革体制和推行村民自治,以乡村治理方式转型推动农村政治体制改革。1982年以乡镇机构取代组织,实现了乡村治理方式的第一次转型;1998年实施的村民自治制度和2004年之后开始的乡镇机构改革,正在推动乡村治理方式的第二次转型。

(二)30年农村改革的基本特点

回顾30年农村改革的历程,主要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是改革路径由“从下到上”逐步转为“从上到下”。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农产品流通体制、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民专业协会、农民工流动管理等领域的改革,一般都是由农民、基层政府、民间组织等下层社会政治力量在实践中首先发起改革,然后向上传递,逐渐转化为上层改革意志。以2000年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为后期标志,随后推出的义务教育、新型合作医疗和乡镇机构等改革举措表明,农村改革呈现出中央、省级政府等上层组织首先发起、再向下层逐级推动的由上到下的主要路径趋势。

二是改革环节从生产开始再到流通环节。农村改革之初,发端于农业生产领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生产动力问题,使农业生产得以迅速发展,一举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的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紧张问题。随着剩余农产品不断增多,统购统销的农产品流通体制与农业生产发展的不适应性日益显示出来,于是国家便着手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逐步开放农产品市场。

三是改革领域从相对容易的经济领域逐步延伸到比较困难的社会政治领域。农村初期改革主要围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农产品流通体制等经济领域进行改革,这些改革相对容易进行。经济领域改革的成功使农村经济利益格局发生变化,农民成为利益主体,参政议政意识增强,于是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以村民自治为主体的农村政治体制改革,赋予农民自主管理的权力。进入21世纪,为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农村改革逐渐延伸到比较困难的农村教育、医疗、保障等社会领域。

四是改革方式由点到面、先试点后推广。为适应我国农村生产力参差不齐、区域差别大的国情,农村改革往往采取“先行局部试点、逐渐全面推开”的渐进方式。如早期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端于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中央不采取一刀切的强制推行方式,允许各地先试点,取得效果后再推广。后期的农村税费改革也是先在安徽省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再逐步推向全国。目前推行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也是如此。

五是改革内容由单项推进逐步转向综合配套改革。农村改革启动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和棉花流通体制、农村信用社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举措,彼此联系相对松散,往往单独实施。进入21世纪后,改革向

纵深发展,各项改革联系相当紧密,彼此相互交织,不少领域的改革很难再单独推进,往往像农村综合改革(含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一样,需要多项改革综合在一起推进,一项主导改革需要若干项改革配套进行。

二、30年农村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

30年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为我国创造30年经济高增长的世界奇迹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有力维护了我国社会政治的稳定,而且为推进全国整体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农村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高增长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一系列农村改革举措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有效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巨大繁荣和农民的持续增收。与1978年相比,我国粮食总产量从30477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50150万吨,增长65%;水果从657万吨增加到18136.3万吨,增长26.6倍;水产品总产量从465.3万吨增加到4747.5万吨,增长9.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3.6元增加到4140.4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6.3倍;农牛羊肉人均消费量从5.8公斤增加到14.9公斤,增长1.6倍。丰富价廉的农产品、农业贡献的巨额工业化资金和源源不断的低成本农村劳动力,为我国实现30年经济的高增长和工业化从初期快速跨入中期阶段夯实了产品、资金和劳动力基础。可以说,没有农村改革的成功,就没有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

二是农村改革缓解了社会政治矛盾,维护了我国社会政治的稳定。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农村社会和政治矛盾异常尖锐。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改革为主的农村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大的变化,农村社会和政治矛盾得以缓解。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农民税费负担不断加重,大量失地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干部与群众、国家与农民关系日益紧张,农村社会和政治稳定受到严重威胁。通过实行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线的农村改革,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农民的合理权益,成功化解了濒临爆发的农村社会政治危机。可见,没有农村改革的成功,就没有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

三是农村改革为全国整体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对推进整体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首先,农业改革为工业企业改革提供了示范作用。改革前的国有工业企业存在“大锅饭”、缺乏经营自等问题。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成功,给工业企业改革提供了模板和借鉴,责任制逐步被用到工业领域的改革中,国有工业企业普遍实行了以放权让利为核心的各种形式承包经营责任制,并在生产、销售、投资、留利等方面拥有越来越多的自。其次,农村市场化改革对整体市场化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农产品、农村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本身就是整体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方面;随着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交换城市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从而迫切要求城市企业进行市场化改革,形成了农村改革对城市改革的倒逼机制。第三,农村改革弱化了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对整体改革产生了诱导作用。农村改革释放出大量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催生了一个庞大的农民工阶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城乡二元结构,要求对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进行改革(诱致性制度变迁)。第四,农村改革对整体改革具有拉引作用。21世纪以来以农村税费改革、财政支农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农村改革,给城乡经济社会结构带来深刻的变化,城乡联系显著增强,对城乡分割管理体制提出挑战,要求建立“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消除城乡二元体制障碍。

三、影响今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障碍和问题

展望未来,因历史原因形成并长期固化的城乡二元结构制度,仍然是影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深层次障碍。如果不对这种制度进行重大改变,就难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一是农业基础地位不牢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够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农业基础投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然而,在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和市场化快速推进过程中,随着耕地和水资源短缺矛盾加剧,农业基础设施不断老化,财政支农投入增长有限以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较慢等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上升速度赶不上社会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需求的增长速度。特别是近几年来,农业比较效益由过去的单项下降逐渐变为多项下降,不仅粮食比较效益下降,一些经济作物和畜产品的比较效益也下降。

二是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近几年,尽管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增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连续4年都在6%以上,2007年达到9.5%;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更高,连续4年都在7.7%以上,2007达到12.2%。由此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由2000年的2.78:1扩大到2007年的3.3:1,绝对差距从4026.6元扩大到9646元。

三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城乡公共服务存在明显差别。我国长期以来实施“重城市、轻农村”的公共财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主要依靠农民投工投劳自力更生完成,政府投入相对不足,这一方面导致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形成农民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和燃料短缺,城乡基础设施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由于教育资源、公共卫生资源、社会保障资源和社会救助资源等,在城乡配置上存在明显差距,农民在上学、看病、养老和贫困救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仍然没有从制度上得到很好解决。

四是城乡要素市场不均等,农民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主要反映在土地流转和征占用、农村金融以及农村劳动力流动等方面。目前,我国实现农村劳动力和人口转移还存在制度障碍,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不能进入一、二级市场,土地交易的收益大部分不归农民所有,宅基地及地上资产不能跨社区交易、不能抵押,这样农民就很难通过土地增值和市场交易转变为城镇居民。我国征地管理制度尚存在诸多漏洞,公益性用地与商业性用地的标准很笼统,极易出现以公益性用地之名征商业性用地。据有关调查,目前85.7%的耕地被征后用于商业性目的,纯公益性用地比例仅为7.2%,土地价值提升中农民获得的补偿仅占很小的比例。农村金融制度不健全,农民生产生活贷款难。由于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还处于试点阶段,覆盖范围小、进入限制大,使得农民贷款难还没有从制度上得到根本解决。这既表现为制度供给不足,也表现为资金总量供给不足。而资金供给不足又主要是制度供给不足造成的。当前,农村金融制度供给不足,主要体现在政策性金融严重缺位,商业性金融退出农村领域,合作性金融变异,民间金融没有法律地位。我国的现有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存在制度障碍,城乡户籍制度分割,

就业市场不统一,上学、医保、低保、养老保险以及住房等福利方面,城乡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待遇。在这些制度限制下,农民即使是进了城,也很难“化”为市民,成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的边缘群体,这部分人被拖欠工资,缺乏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存在着明显的“四难四贵”问题(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买房难、买房贵;养老难、养老贵)。

五是县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难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自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县乡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已经从“三要”(要粮、要钱、要命)转变为“三送”(送钱、送物、送政策)。但我国县乡行政管理机构及其职能尚未及时转换。面对这种变化,全国各地特别是中西部的县乡政府难以适应。不少县市级政府职能部门一般都在30个左有,有的甚至超过40个,职能部门设置甚至超过国务院下设部委机构。县(市)委常委一般9个左右,甚至超过11个。即使这样,有时县市领导仍然应付不过来各种会议和接待任务。由于上级赋予县乡政府的事权大于财权,使得这两级政府为农村提供的公共服务很难满足农民的需要。如何对县乡政府的职能重新定位,行政管理体制以及财政体制怎样改革,都是今后需要解决的重大改革问题。

六是农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缓慢,整合支农资金网难重重。按照现行的部门分工,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应承担统筹安排包括财政支农投资在内的各类建设性中央财政资金的职责,会同有关行业部门和地方政府,统筹安排投资计划。财政部负责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的投资计划,落实中央财政资金的拨付,并监督检查资金的使用情况。农业部、水利部、林业部等农口部门具体负责组织实施项目。但实际情况是,涉农的中央各部门都独立掌握和分配一部分财政支农投资。党中央、国务院多年前早已明确要求,整合财政支农投资,改变多头分配管理格局,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但是,由于涉及部门众多,利益错综复杂,这项工作迟迟没有开展起来。作为一种替代,一些部门在县级政府开展支农资金整合试点。但是,调研发现,县(市、区)级政府认为,如果中央和省等上级政府不从实质上改变支农资金的拨付办法并进行整合,作为下级的县市级政府在资金整合过程中因怕得罪中央有关部门,断了今后申请项目的通道,往往裹足不前,不敢也不愿进行实质性资金整合。支农资金整合网难的直接原因在于中央和地方专项资金使用权限的管理制度缺陷,根本原因在于中央各部门支农资金的财权分配制度改革不到位,中央和地方财权和事权不统一,财政体制改革滞后。

四、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思路与建议

在今后一个时期里,深化农村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是什么?我们认为,今后深化农村改革的方向是逐步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改革的重点是为农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30年来,我国农村改革路线是有鲜明阶段特点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推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改革,其实质是对农民的“放权”;80年中期到90年代进行的农村市场化改革,其实质是对农民的“开放”;而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中心的农村改革,其实质是对农民的“让利”。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应围绕为农民提供更加公平、更加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使农民也能像城镇居民一样享受政府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改革,在路径上应该采取“从上到下、上下结合、以难带易”的路线。因为今后农村许多改革与城市体制甚至整体改革相交织,牵一发而动全身,很难通过从下向上的改革路径取得成功。还有,经过30年的改革,农村改革领域留给我们的改革项目几乎都是难题,基本都涉及到上层建筑和全国整体改革,选择从易到难的改革路径也解决不了问题。但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改革,还必须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因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涉及的改革内容颇多,所需时间较长,不可能一蹴而就。

当前,是我国深化农村改革的最好时机,此时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改革,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付出的社会成本和经济成本相对较小。错过这个时机,我们的改革成本将会大大增加,甚至还将付出一定的政治成本。为此,建议采取以下改革措施。

一是改革财税体制,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现行财税体制已经无法满足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改革。改革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重城轻乡”的倾向,按照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要在法律上确定公共财政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和增长幅度,不断加大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将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转向农村,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不断提高高产稳产农田的比重,为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加强农村道路、饮水、电力、燃料、通讯、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二是建立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转移的体制机制。户籍制度和城镇相关社会福利制度是影响农民改变身份、转换成市民的主要制度障碍。必须下决心改变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和城镇社会福利制度,建立以户籍登记为主的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同时要将进城农民工作为市民管理,在就业、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最低生活保障以及住房等方面初步让他们能享受到平等权利,从制度上保障农民工能进得来,留得住。另外,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和人口有序流动,还要加快改革社会保险跨区域转移政策,对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关系等区际转移制定与实施可行的办法。

三是改革城乡分割的公共服务体制,为农村居民提供最基本的均等化公共服务。当前,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济等公共服务方面,受传统观念、各地财力的影响,城乡之间不可能立即实现均等化。但必须制定阶段目标,分步骤实施。比如,第一阶段,政府为城镇提供的所有基本公共服务,农民并不一定能平等分享,但要实现“有”的目标。第二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和财力的增长,政府为城乡居民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要不断缩小。第三阶段,在2020年左右,完全实现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近中期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体制要尽快由以农民投入为主、政府补助为辅转向由以政府投入为主、农民投入为辅,为此要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优质师资力量的配置,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对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做到全覆盖的条件下,还要继续增加国家财政投入,不断提高政府的补助标准。同时,目前还可以考虑在农村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在有条件的地区优先试点。

四是构建城乡一体化的要素市场体系,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并从制度上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对于土地制度改革,一是要坚持土地承包关系长期不

变,依法从严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利。二是改革土地征占用办法,严格界定公益和非公益性用地界限。探讨农民参与土地市场交易办法。国家有关部门需要开展专项调查,征询各方意见,明确界定并向社会公布商业用地和公益性用地的详细标准。同时,大幅度提高有关部门和责任人擅自改变征地用途的所承担的行政和法律代价。三是要从制度上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使土地交易收益的大部分归农民享有。积极探索被征地农民的公平和合理补偿办法,从制度上要让失地农民,就业有出路,生计有保障。政府给农民的补偿费应该与村集体分开,直接划入村民的粮食直补等账户中,防止村集体乱占滥用。对于农村金融制度,一是要鼓励城市金融机构下乡入村为农民开展贷款业务,贷款利息可参照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执行;二是尽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探索保险体制,完善财政补贴办法;三是继续扩大银监发[2006]90号文件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试点范围,争取将试点范围扩大到31个省(市、区)的所有农村地区;四是对民间借贷的合法性进行研究,探讨民间金融组织合法化的途径和监管办法,以此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

农村改革的重点篇9

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

当前,我乡经济社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的滞后局面日益显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农村土地、房屋等资产作为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其产权制度也是农村最基本的经济制度,它对于稳定农村生产关系、促进农村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推进农业农村的改革创新首先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创新。并且,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既是激活农村资源、解放农村生产力的现实选择,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的迫切需要。今年,我乡被确定为全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乡,为我们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机遇。全乡各级各部门要紧紧抓住这一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充分认识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乡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中的重大作用,牢固树立创新奋进、攻坚克难的思想,把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作为全乡农业农村工作的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向深入。

2012年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步骤

2012年,按照试点先行、稳妥推进的原则,以农村资产确权发证为重点,科学有序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重点抓好前大槐树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共分五个阶段:

1.摸底宣传阶段(5月5日--7月1日)。结合县相关部门抽调人员和乡、村、组干部组成联合工作组,进村入户进行摸底调查、宣传动员。填写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上房屋所有权、农村集体财产收益分配权调查摸底表,完成土地、房屋的测量、面积核实等各项工作。同时,结合调查摸底中发现的问题,研究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

2.汇总核实、公示结果阶段(7月1日-8月1日)。在完成摸底调查工作后,结合县委农工委、县国土资源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相关部门分别按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上房屋所有权、农村集体财产收益分配权进行分类、核实,对核实无误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分别形成分类统计表。核查、统计工作完成后,对摸底调查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天。对公示过程中群众提出异议的问题,由相关部门研究解决。

3.公告发证阶段(8月1日-11月1日)。由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提出登记申请后,结合县委农工委、县国土资源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相关部门对符合登记条件的农村产权进行登记前公告,公告期为7天。对公告期满无异议的,分别由相关部门报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办公室审核,报经县政府批准后,予以注册登记,并向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确权发证。

4.档案整理、信息处理阶段(11月1日-12月1日)。确权登记工作结束后,结合县委农工委、县国土资源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相关部门及时将相关登记信息报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办公室,统一完成资料归档和信息处理工作。

5.验收总结阶段(12月1日-12月31日)。由乡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办公室制定验收办法,并组织相关部门对试点村的确权发证工作进行考评验收,提出奖惩办法,奖优罚劣。并对确权发证的整修过程进行回顾总结,查找不足,总结经验,完善政策,适时谋划推进下一步的试点工作。

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为全面加强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领导,乡党委、乡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主管领导以及各片片长组成的乡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乡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组织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二)夯实基础,造浓氛围。通过组织召开动员会、专题会、组织讨论等形式,聘请专家或专业人士,对全乡各级干部特别是涉及到的乡直单位、村等一线干部强化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并适时组织到先进地区学习考察,积极借鉴外地经验,夯实工作基础。采取印发宣传资料、张贴标语、悬挂条幅、入户动员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政策原则、工作步骤,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营造良好氛围。

农村改革的重点篇10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社会主义制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是我们党和政府深厚的群众基础,农村发展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任务,重视并解决好“三农”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党从中国国情出发,初步探索出了一条解决“三农”问题的成功路子。但要从理论和实践上真正解决“三农”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不断探索。

从今年起,我们在全国农村彻底取消了农业税,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多年的这个古老税种已经终结,这件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农业税的取消,给亿万农民带来了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又一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必将带动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某些环节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和谐进步。农业税的取消,标志着我国农村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

(一)农村综合改革是涉及上层建筑的重大变革

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农村改革近30年来,我们迈出了三大步。

第一步,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主要是实行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开展土地二轮承包、承包期延长30年不变和颁布施行土地承包法,使农民获得了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和依法流转权;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废除统派购制度,放开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市场和价格,使农民获得了产品处置权;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清理取消对农民外出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使农民获得了自由择业权;建立村民自治制度,实行村务公开,使农民获得了村级公共事务的民主决策权。这一步改革,主要是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再造农村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使农户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这步改革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关键是保障了农民的民利,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对于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至关重要,必须坚定不移。

第二步,实行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改革。主要是减免直至最终取消农业税,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与此同时,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以及退耕还林补贴,使农民得到了国家财政的直接支持。这两项重大措施,贯彻了国家对农民“多予”、“少取”的方针,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向。这步改革不仅减轻了农民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改善了农村基层干部同农民群众的关系。农村税费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巩固改革成果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第三步,实行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在农村改革中,上层建筑方面的改革相对滞后,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是两个问题:一是基层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取消、设立乡镇以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一直没有到位。表现在政企不分、政社不分,乡镇政府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在兴办企业、招商引资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薄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公共行政的原则,乡镇政府应该履行哪些职责,如何有效地发挥作用,已经成为一个重大课题。二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不适应保障公共服务的要求。由于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缓慢,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差距扩大。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公共财政如何有效覆盖农村,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推进这步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将使农村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但改革刚刚开始,路子还很长。

这三步改革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第一步建立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机制,保障农民生产经营自;第二步统筹城乡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第三步推进综合改革,解决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某些深层次问题。三步改革贯穿一条红线,就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维护农民的民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农村综合改革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必然要求

农村税费改革6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一件是从2000年开始的正税清费,按照减轻、规范、稳定的原则,取消乡统筹、村提留和各种专门面向农民的集资摊派及行政事业性收费。一件是从2004年开始的减免征农业税,到今年在全国范围内彻底取消农业税。这两件事每年为农民减轻负担1200多亿元。经过6年的努力,进一步理顺了农村分配关系,扭转了长期以来农民负担过重的局面,迈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步伐。

取消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但造成农民负担重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一个问题是,多数地方县乡财力紧张,农村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运转困难,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缺乏资金。面对这种情况,中央、省(区、市)及一部分地(市)级财政增加了对农村基层的转移支付,今年转移支付规模已经达到1030亿元。同时,中央财政从去年开始就对部分财政困难县乡和产粮大县安排补助资金,今年增加到了210亿元。这两项资金合计,已与税费改革减少的农民负担总额大体相当。但是,不少地方仍在反映基层财政十分困难。一是因为经济社会在发展,政府从事社会管理的职能要加强、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要扩大,财政支出需求会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而相应增加;二是因为基层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仍然管了、办了一些不该管、不该办的事,花了不少不该花的钱。另一个问题是,乡镇机构多、人员多,“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目前农村乡镇机关和事业站所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甚至几百人,增加的支出主要用在养人、养机构上。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能根本解决,农民负担就有可能反弹,税费改革的成果就难以巩固。

目前农村一些地方乱收费有所抬头并有新的表现。农村乱收费的主体开始由基层政府转向职能部门,收费的名目开始由行政事业性收费转向经营服务性收费,收费的对象开始由农民转向中小学生。在农民建房、外出务工、计划生育以及殡葬等方面乱收费仍然比较严重,生产性收费名目多、标准高、不规范,一些村级组织也向农民乱收费、乱集资。这些情况表明,农业税虽然取消了,但农民负担反弹的压力依然很大。农村税费改革要跳出“黄宗羲定律”,摆脱“加重—减轻—再加重”的恶性循环,必须不失时机地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从根本上消除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

(三)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农村综合改革不仅涉及经济领域的改革,而且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改革,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和社会变革。农村综合改革需要解决好基层政府职能转变、机构精简、富余人员出路等问题;需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城乡利益关系,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需要农村干部转变旧的工作方式,处理好与农民群众的关系,善于在发展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条件下与农民打交道。这些问题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我国农村情况千差万别,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很多,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逐步推进。

全面把握农村综合改革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一五”时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推进农村改革的重要时期。农村综合改革的目标是,按照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和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综合改革要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进。有条件的地方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试点,暂不具备条件的省份要进一步扩大市、县试点范围,力争五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这三项改革任务。把这三项改革作为农村综合改革的主要任务,基于三点考虑:一是抓好这三项改革有利于从根本上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二是这三项改革都涉及农村经济体制和上层建筑的一些关键问题;三是改革的内容相对集中一些,有利于重点突破,带动农村的各项改革。

(一)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推进乡镇机构改革

近年来,各地对乡镇机构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改革试点地区,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有所进展,人员编制膨胀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行政效率不断提高,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为农服务得到加强。乡镇政府是我国政权结构中的基础层级。乡镇机构改革在农村综合改革中处于关键地位。这次乡镇机构改革的总体要求是,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人员,提高行政效率,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基层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

乡镇机构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现在,我们对乡镇政府转变职能的认识和实践都还没有跟上形势的发展,乡镇政府存在着职能越位、错位和缺位的情况。各地在试点中普遍感到减人、减支都比较难,深层次的原因是对乡镇政府的职能界定不清,事减不下来。考虑乡镇政府职能问题,要从农村工作的现实状况出发,从农民群众的愿望出发,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公共行政体制的要求出发。重点强化三个方面的职能:一是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环境,包括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和权益,加强对农村市场的监管,组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发展。三是为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加强社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开展农村扶贫和社会救助,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村民自治,提高基层自治能力。在履行好政府职能的同时,要把不应该由政府承担的经济和社会事务交给市场、中介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

要以乡镇机构改革为契机,创新农村工作机制。最关键的是两条。一是坚持依法行政。乡镇政府直接面对广大农民群众,经常处理的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事务。要规范乡镇政府行政行为,办事情要于法有据,工作程序、工作手段要合法合规,依法维护农村秩序和保护农民利益。二是搞好为农服务。要为农民提供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的服务,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把服务作为联系群众的一条重要纽带。这两个方面长期坚持下去,就能提高农村工作水平,密切党和政府同农民群众的关系。

合理调整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和整合乡镇事业站所,精简富余人员,是乡镇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央提出五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是必须坚守的一条底线,否则就控制不住收费养人,税费改革就会前功尽弃。要根据职能定编定岗定员,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竞争上岗。在人员精简过程中,要关心爱护乡镇干部,妥善安置分流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和积极性,不能简单推向社会。上级部门要大力支持基层改革,不得以机构“上下对口”,或用项目安排、资金分配、年终考核等手段,干预乡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为基层改革创造好的环境。

省、市、县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的领导,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规划,掌握政策,精心组织,稳步推进。尤其是县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具体指导,多为乡镇解决实际问题。努力做到既要如期实现改革目标,又要保证乡镇政府正常运转和基层干部队伍思想稳定。

(二)以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重点,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

教育是为了明天的事业。农村的未来和农村孩子的希望都在于教育。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公平。发展教育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

义务教育是农村最大的公共事业。由于历史原因,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关键在农村。要贯彻把义务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的方针,通过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保障办学经费,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实现让每一个农村孩子都有学上、都能上得起学的目标。当前,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以来,中央对农村义务教育体制进行了调整,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这项改革既明显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又有效保证了学校的正常运转,为农村义务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制度上保障了农村孩子都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今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全部免除学杂费,其中家庭贫困学生继续享受免费教科书和寄宿生活费补助的政策,共有近4900万农村中小学生受益。据测算,平均每个小学生减负140元,初中生减负180元。明年中部和东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也将全部免除学杂费,这样全国近1.5亿农村中小学生都将受益。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我们在农村真正实行了义务教育。为此,必须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办学、各级责任明确、财政分级负担、经费稳定增长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级财政都要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不断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要约法三章:不准减少本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应承担的经费投入;不准挪用学校公用经费发放教师津贴;不准再乱收费加重学生的经济负担。教师工资必须列入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证。

二是加快教育部门自身改革。现在全社会对子女教育都非常重视,对学校期望很高。我们在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更要重视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第一,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切实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事关农村义务教育改革的成败。要严格教师准入制度,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考评制度,促进农村教师提高素质。第二,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差距。各级政府都要调整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向农村倾斜。开展城乡学校对口支援,鼓励城市教师到农村任教,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第三,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办学质量。要从当地实际出发,按照方便学生上学、不增加学生经济负担、保证教学质量的原则,调整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三)以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为重点,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要着眼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解决财政分配的公平性和有效性问题,也就是在城乡之间逐步实现公平分配财政支出,用好纳税人的钱,办好老百姓的事。二是解决县乡财政困难、保证基层运转,防止基层通过乱收费弥补财政不足。按照这样的要求,县乡新的财政管理体制框架要体现财权与事权相匹配,以事权定财权,以责任定财权,对加强的职能要增加财力支持,对弱化的职能要减少支出;要体现财力支出向公共服务倾斜,向基层倾斜,切实增强乡镇政府履行职责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要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收益用于农村的比例要有明显增加,保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增长。同时,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要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范专项补助。中央和地方财政给基层的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和公务员工资改革、发展农村教育等补助一定要落实到位,不能把支出缺口留给乡镇一级。中央财政将逐步增加对困难县乡的补助,省、市两级财政对基层的转移支付力度也要进一步加大,逐步增加基层财力,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要继续进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同时,要研究进一步理顺省以下财政分配关系,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努力改善县乡财政困难状况。

乡村债务是摆在基层政府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乡村债务是长期历史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要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当前关键是锁定旧债,防止出现新的债务。要从农民群众和乡村干部最关心、矛盾最集中的债务着手,逐项突破,优先化解农村义务教育负债。各级政府都要积极探索化解乡村债务的办法。

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三项改革,直接关系到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和改革农村上层建筑,必须集中力量、重点推进。农村其他方面的改革,也要统筹考虑。金融服务和土地征用两项改革直接关系农村发展和稳定。现在农民和基层干部普遍反映农村贷款难。要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为目标,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构建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继续发挥政策金融和合作金融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法规约束等方式,促进商业银行增加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信贷支持。要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必然要占用一部分土地。但征用土地要遵循以下原则:要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集约用地,少占耕地;要保护农民利益,给农民合理补偿,让农民分享发展成果;要加强土地出让收入管理,纳入地方预算;要坚持市场化运作,公开透明,防止腐败。

搞好农村综合改革,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部署。今年以来,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增加了农业投入,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总的看,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但有些地方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苗头性问题。比如,有的地方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等同于村庄建设,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生产和农民增收上;有的地方急于求成,提出过高过急的要求,甚至搞新的达标升级;也有的地方存在畏难观望情绪和“等靠要”思想;还有少数地方违背农民意愿调整承包地、宅基地,引起农民的不满。对于这些问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精神和要求上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是现代化建设的难点和重点。我们说中国不发达,农村尤其不发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是要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农村综合改革的目的就是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综合改革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又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当前,要把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重点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坚持不懈地落实好中央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近两年农村形势比较好,主要标志是: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群众高兴。农村形势好的关键是政策对头。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连续制定了三个指导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围绕“多予少取放活”,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让农民得到了实惠,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要的还是继续认真落实并不断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各级政府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政策力度不能减弱,抓政策落实的工作不能放松。

(二)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是党在农村政策的基石,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石。一些地方之所以发生侵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直接干预农户生产经营、人为推动土地集中的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习惯于代替农民做主。要通过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认识到,动摇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就会动摇农业发展的基础,就会动摇农村稳定的基础,也就动摇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当前要注意防止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规模经营、村庄整治撤并中,随意收回农民土地或变更土地承包关系,引起农村不稳定。当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进行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但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要注意保护耕地,尽量节约用地。当前,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项改革有利于调动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利用和保护好林地资源,要在试点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

(三)增加投入,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统筹城乡发展。要通过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公共服务方面,对城市和农村进行统筹安排,切实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现在农村需要办的事情很多,投入的需要和可能之间存在很大差距。这就要突出重点,从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事情做起,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饮水难等突出问题。今年我们在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合作医疗、乡村道路、农村饮水、沼气等方面较大幅度地增加了投入,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加大这些方面的投入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必须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四)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国农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农村改革的很多新事物都是农民创造的。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工作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管理新农村的主体,新农村建设应当从农民的需要出发,更多地听取农民的意见,防止强迫命令。

实行村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没有村民自治,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基层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真正让农民当家作主。要引导农民依法运用民主机制,正确行使自己的民利,提高自我管理水平。要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引导农民把该办的事议好,把议定的事办好。要广泛推行村务公开、基层政务公开。农村基层的各项事务办得怎么样要由农民群众来监督,新农村建设搞得好不好要由农民群众来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