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扶贫的基本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5:23

金融扶贫的基本特征篇1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从2011年起发出了在未来10年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动员令,并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划定了14个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集中力量扶贫攻坚,最主要的政策措施之一是“鼓励和支持贫困地区的投资力度”,明确要求“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可贷资金70%以上留在当地使用”,也就是说,在连片特困地区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必须解决好资金问题。地方财政无力的情况下,解决资金问题最主要的渠道就是信贷投入,目前,让大规模的信贷投入到连片特困地区不太实际也相当困难,小额信贷逐渐成为扶贫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小额信贷对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政策与发展援助政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解决了部分贫困地区融资难问题,但特困地区的经济主体与信贷产品相匹配的信用资源相对不足。最大的特征是特困地区的隐性信用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开发,这是受当前贫困地区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及征信服务平台不完善的原因所影响。

研究基于扶贫信贷视角的征信服务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工作模式,将征信服务建设延伸到小额信贷的各类经济主体,并通过完善信息采集、优化信息运用,建立符合特困地区实际的科学的信用评价体系,将有利于改善贫困地区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信贷风险,提升信贷扶贫效益,提高信贷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

(二)相关概念的描述

小额扶贫信贷是在一定区域内,以特定的目标、特殊的制度,为既有自我创业能力和强烈改善生活条件愿望、又有可供发展生产的资源、缺乏资金的贫困户提供信贷资金及综合技术服务的信贷方式,小额信贷扶贫的特点是额度小、期限短、目标明确、无需抵押、担保、非营利性。

征信服务模式就是关于采集、调查、保存、整理、加工、提供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并对其资信状况进行评价,以此满足信用活动的机构在信用交易中对信用信息的需要,解决借贷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整体制度框架。

(三)研究内容

本文以小额扶贫信贷为视角,立足特困地区发展推进与小额信贷支持相对弱少矛盾日益突出的实际,对依托于信用之上的小额扶贫信贷与征信服务的相关作用进行研究,对德宏境内小额信贷扶贫这一模式进行分析,在分析基础上,从征信服务的角度分析破解相关难题的路径选择及作用机理。并就小额信贷扶贫视角下的征信服务模型提出设想。

(四)创新与不足

本文对于征信服务体系在提升小额扶贫信贷方面的作用特别是就征信服务体系在推动小额扶贫信贷业务的作用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在征信服务体系的作用机理方面主要是通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加以论证分析。最后结合理论分析与典型案例分析演绎出我们认为最优的基于小额扶贫信贷的征信服务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工作模式。该模式可以实现信贷扶贫业务上的信用增级,依托征信服务水平的提升,创新特困地区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并以此全面深入推进连片特困地区信用体系建设,为连片特困地区注入足够的资金奠定基础。

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未能从更加严谨的计量角度对征信服务体系的作用进行分析。另外,基于扶贫信贷视角下的征信服务模式也是我们结合工作以及理论与案例分析而提出的设想,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加以修正和完善。

二、扶贫信贷与连片特困地区金融服务现状

德宏州开展小额扶贫贷款的金融机构现有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其中,邮政储蓄银行这方面的业务量较少,农村信用社开展业务种类较丰富,业务量较大,仅芒市农村信用社一家就开办了小额扶贫贴息贷款、贷免扶补贴息贷款,失业人员小额创业贴息贷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红色信贷等扶贫贷款,这些小额扶贫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户、农村党员、失业、创业人员、小企业贷款利息负担。

(一)基本情况

从在邮储银行和信用社调研后看,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前负责贷款申请、材料初审、贷前信用调查,还有针对农户的信用评分这些方面来进行风险控制,小额信用贷款发放前的多部门协作方式降低了发放对象的融资成本和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对小额信贷的可续性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一是降低了金融机构信贷风险。政府统筹规划,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资金、政府扶贫贴息贷款和低息贷款以及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各级政府扶贫办统筹制定和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和年度计划指导小额信贷工作,有效规避了信贷风险;二是贷款制度健全,在贷前、贷中、贷后对贷款人实行全过程监督和管理,还辅之以征信宣传、教育等各种措施。有政府信用作为支撑,大大提高了农户的偿债能力和守信意识。

1.整体贫困情况。德宏有四个县市为省级特困地区,贫困程度主要体现在:一是贫困群体分布广、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山区多、坝区少,少数民族村寨多;二是产业结构单一,以粮食和甘蔗种植为主;三是贫困山区群众普遍缺乏商品意识、信用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

2.小额扶贫信贷发放情况。截至2014年12月末,德宏州发放小额扶贫贷款5964户,放款金额23495万元,余额为37197万元,占全州贷款总额的比例太小,对促进了德宏州特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发展,实现成功创业和稳定经营的有一定的效果。

3.农村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档及授信情况。截至2015年2月末,辖内农户总数245208户,已建立信用档案161836户,核贷农户118985户,核贷金额为445111万。已评定信用镇1个、信用村29个、信用组386个、信用户108430户;信用户单户最高授信额度10万元。2015年1~2月累计申请贷款农户7687户,其中获得贷款户数为7152户,累计发生额54524万元,农贷面35.17%,申贷获得率93.04%。

4.发展扶贫信贷的现实约束。一是农户存在失信违约风险。从信用社了解到,截止2014年12月末,小额扶贫贴息贷款累计应还款金额15648.6万元,实际还款金额15514.99万元,还款率为99.15%。违约贷款共37笔、金额133.61万元。二是存在系统性信用风险。小额扶贫信贷的本质就是以政府的信用替代分散贫困户的信用,以财政贴息信用为贫困户提供担保,2014年4季度应贴息资金191.6026万元,实际贴息金额9.57532万元,但截止2015年3月9.58494万元贴息资金仍未拨付,贴息资金的不及时拨付会带动整个扶贫信贷产生系统性风险,对整个银行信贷资金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三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展滞后。德宏境内暂无信用担保、评价等中介机构,外地信用评价和担保机构费用对农户来说费用昂,保险公司由于农产品的变现价值不稳定,风险监控和内附防范难度较大,成本高,信用风险较大,所以对农业生产保险积极性不高。四是现有的信用评级模型不完善。全州对农户的信用评级主要是农村信用社的经济档案,而信用社的经济档案仅对农户有信用评级,对家庭农业生产大户在信用等级评定的管理上未单独列明,主要评级模型、评级操作流程均按农户信用等级评定标准进行。

三、基于扶贫信贷的农村征信服务模式构建

金融机构在对农村各贷款贫困主体进行考量时,会充分考虑到贷款主体的日常行为和周围群众对其诚信度的评价。而发展基于扶贫信贷的征信服务模式,挖掘和重组农村产业链内部各经营主体的信用资源,必将有利于扩大农村贫困地区金融供给。

(一)目标和原则

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益发展扩大的基础上,加强和完善农村征信服务体系建设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与当前国家要求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大方向完全一致。为确保扶贫信贷健康可持续发展,农村征信服务体系建设应以农户与银行、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为出发点,以有效防范扶贫信贷信用违约风险为前提;以建设基于贫困地区各经济主体及产业链条的征信服务信息系统为载体,以强化贫困地区人群的信用意识、提升贫困地区各经济组织管理水平为抓手,以优化农村信用环境,推动建立完善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信贷服务机制为主要目标。

农村征信服务体系建设根据德宏现阶段新型农业经营体偏少(全州有75个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3家),经济发展滞后的现实,要坚持“政府主导、科学规划、部门联动、普遍参与、支农惠农、多方受益、奖惩有效”原则,充分调动政府各行政主管部门、金融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等各方的积极性,以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等征信服务平台建设为核心,形成农村地区信用信息采集、共享、评价体系,通过对征信服务产品的广泛有效应用,推动行政、社会、信贷资源与农村贫困地区信用资源的有效对接,促进信用资源与新型农业经济良性互动。

(二)组织架构

建设符合有关不同经济主体的信贷需求的农村贫困地区征信服务体系,是一项涉及到基础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信用中介体系建设、征信服务平台建设、激励惩戒机制建设等等面相当广的工程,需要政府各主管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各金融机构沟通配合,协手推进。

图1农村征信服务系统组织架构图

围绕“信用户”、“信用村+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保险公司+农户”、“互助资金组织+农户”等不同增信模式,将发改委、扶贫办、农业、林业等有关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保险公司都加入农村征信服务体系组织架构中,依托各县市成立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以信用保险、信用评级、农村产权登记机构的积极参与为有效手段,推动金融机构特别是涉农金融机构与贫困农户实现融资需求的有效对接。

一是政策支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长期和近期工作计划,由发改委和人民银行协同组织建设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及评价系统,对符合国家政策支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农业经济项目,将有关政策支持信息采集到系统;与扶贫办联系,将贫困户建档立卡的相关资料采集到系统;采集与农户有关的实用的信用评价信息。二是联合开展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村的信用评价工作。三是金融机构信贷业务创新,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的需求跟进相应的信贷业务创新及信贷支持,并将已完成的信贷业务,将信用履约情况纳入系统。

图2基于小额扶贫信贷的农村征信服务建设流程图

(三)运行机制

基于扶贫信贷的农村征信服务体系建设是复杂的社会化系统工程,单独依靠金融机构是无法完成信息的采集和信用中介市场的培育,所以,必须建立以政府的主导和支持为基础、人民银行履行征信管理职责、多方参与、涉农金融机构向农村经济体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金融产品信息的一个协同运行机制。

1.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征信服务体系建设上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结合德宏实际,通过制定实施方案、资金投入,加强贫困地区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及开发利用,推动建设农村征信信息服务平台,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银行、保险等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金融市场的投入,加大对信用等级较高农户及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

2.构建扶贫信贷征信系统。一是以农业生产关系为纽带,系统主体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贡米生产大户、特色农产品生产养殖企业、民族工艺品家族、贫困互助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村、信用户等;二是相对全面的信息采集,涵盖农村所有贫困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链条上的主体的基本信息、经济信息、银行信息及非银行信息;三是增加征信辅助信息,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合同订单执行情况及对企业、农户的评价信息、互助资金组织个体信息等。

金融扶贫的基本特征篇2

【关键词】金融精准扶贫难点对策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在收获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凸显出一些矛盾和短板,其中,贫困人口生活困难的问题较为突出。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提出要对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并从多渠道、多途径研究采取扶贫措施,金融精准扶贫就是其中之一。了解把握精准扶贫的必要性和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难点,是开展金融精准扶贫的基础前提,针对难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是确保扶贫工作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因而,本文从实施精准扶贫的必要性出发,探讨金融精准扶贫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对推动贫困人口脱贫、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所帮助。

2精准扶贫的重要性

了解精准扶贫的重要性是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前提,也是有效促进贫困人口脱贫、缩短贫富差距的认知基础,以下是本文总结的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希望对于广大参与这项工作的机构和人员正确认识精准扶贫有所帮助:

2.1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精准扶贫是实现贫困人口脱离贫困、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的有效举措。实施精准扶贫,有利于提高贫困人群社会价值创造能力,体现人生价值和社会尊重,提升贫困人群的社会消费水平,使其享受到相应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享受和其他人群一致的社会待遇,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成果,从而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

2.2有利于促进经济的有效发展

根据木桶理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其短板而不是长板。同理,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取决并受制于贫困人口的生存状况而不是富裕人群。只有贫困人口得到有效的发展(至少脱离贫困),国家的经济才能步入更有效率、更科学有序的发展轨道。精准扶贫正是补齐发展短板的有效措施,通过精准扶贫,能够有效改善贫困人群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水平,促使逐渐缩小贫富差距,进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更加平稳和扎实有效。

2.3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

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背景下,贫困人口因几乎占有不到社会的的资源禀赋而逐渐成为社会的“边缘”甚至是“弱势”群体,在被“挤压”的生存状态下,极易形成怨天尤人甚至仇视社会的心态,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这种状态长期积累对社会的安全稳定十分不利。而精准扶贫在经济和民生保障上促进社会公平的同时,在对贫困者心理的疏导上,也将逐步建立其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对维持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正面作用。

3金融精准扶贫的难点

实施金融精准扶贫面临两方面难点,一在于“贫”,二在于“准”。首先是如何判定“贫(贫困人群)”,即符合怎样的条件和标准才算贫困;其次要解决“准(精准)”,即如何通过建立完备的制度和机制,对各种类型的贫困人群做到精准施策,确保脱贫。“贫”是工作的标的,“准”是过程中的要求。认清这两个问题是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有效开展前提和基础。围绕“贫”和“准”,本文认为有以下难点:

3.1金融精准扶贫的对象易出现偏差

实施金融精准扶贫,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哪一部分人群(符合什么条件和标准的人群)属于金融扶贫对象,需要对其进行扶贫脱困。确定扶贫对象是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前提,对象不确定,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就无从谈起。目前,我国对于金融精准扶贫对象的选取在条件、标准等方面还没有明确规定,仅从家庭年收入多少进行考量的判定方法和标准,对于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并不完全科学和适用。贫困人口并不一定都适于金融扶贫。比如,因病致贫、因残致贫、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致贫因素如无法彻底解决,只能通过政策兜底来解决。另外,缺乏知识、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的贫困户,即使有强烈脱贫意愿,但因为既没有前期信用积累,也没有产业、固定资产抵押,往往也不是基层金融机构青睐的对象。特别是一些金融机构仍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仅考虑到收益和风险因素,不给基层金融机构和信贷人员松绑,信贷资金投放给较为富裕的农户或者企业的现象就不能避免。这些都导致扶贫目标的偏差。

3.2金融精准扶贫的体系不健全

在广大贫困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比较突出。随着前些年撤乡并镇等区划调整和国有银行业绩考核等多重因素,一些国有银行撤并了县级支行,农信社撤并了一些乡级网点,导致信贷服务主体缺位。农业发展银行作为专门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却不涉足农村一般资金供应,致使它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保险机构的业务范围也仅仅是政策保险,扩大保险业务范围的顾虑多、动力小。担保机构投入到精准扶贫中的还不多,为数不多的投身其中的担保机构在和银行、保险公司合作过程中往往条件苛刻。

3.3金融精准扶贫的配套措施不足

扶贫工作不仅仅是给贫困人口投放贷款,更重要的是建立健全配套措施,使贫困人群能够自食其力,改善生产生活的条件,真正摆脱贫困,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然而,我国的金融精准扶贫往往多注重资金的“贷”与“收”,现有涉及扶贫的金融产品单一,其他配套措施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工作也做得不够,特别是广大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针对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等方面的金融产品创新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3.4金融精准扶贫的综合条件欠佳

我国幅员辽阔,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地形复杂的山区丘陵和边远地区,那里还缺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和信息化联通手段,加上贫困人口信用意识薄弱,且农村征信体系和金融法制尚不健全,都给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带来较大的困难和挑战。甚至是在一些偏远的贫困地区,有些农户把扶贫贷款资金看成是国家给予的补贴资金,而且认为不需要归还。

4实现金融精准扶贫的有效对策

在了解金融精准扶贫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难点,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解决措施,希望对于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有所启示和帮助:

4.1科学确定金融精准扶贫的对象

明确扶贫对象是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在明确扶贫的对象时,要针对不同地区的贫困人群的基本状况,在生产资料占有、家庭收入、劳动能力、认知水平、从业技能等多方面,分别制定标准和条件,结合金融精准扶贫的特征要素进行综合评判,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甄别。在人群区分上,把因病致贫、因残致贫、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充分纳入政策兜底范围;把缺乏知识、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的贫困户,进一步明确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教育扶贫的基础上,进而纳入金融精准扶贫的范围。在手段上,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明确金融扶贫对象时,将基本情况输入计算机,通过云端服务器形成大数据,再利用智能识别功能,依据设定标准、条件,准确锁定区域乃至全国范围符合条件的贫困人群,通过实现工作的数据化、手段的信息化来完成扶贫对象的选定工作,大大减少人工成本和工作量,为进而确定相应的扶贫方法、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后续工作的实施奠定基础。

4.2建立健全金融精准扶贫的体系

农村金融机构的蓬勃发展,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是实现金融精准扶贫的基础。我国各贫困地区要根据本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形成具有特色的金融体系,打破传统的垄断格局,形成以农信社、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为主体,村镇银行、保险机构、担保公司、小额扶贫贷款公司及其他金融组织为补充的金融体系。

国有商业银行、农信社等银行机构要着重增加并下沉贫困地区的营业网点和atm,使信贷服务主体到位不缺位。农业发展银行作为专门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要在传统的对粮棉油收购的金融服务业务的基础上,按照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在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方面进行业务拓展,充分发挥它政策性银行的优势。村镇银行的发展要按照“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来进行,将其作为增加直接服务基层的金融机构的重要补充。同时,还要鼓励更多的保险公司、担保机构、小额扶贫贷款公司投入到金融精准扶贫大潮中去。

4.3创新发展金融精准扶贫的措施

要想推进金融精准扶贫的产品创新,既要依靠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也需要金融单位出台政策给基层机构和人员松绑。

目前我国各地已经把扶贫攻坚作为一项最重要的指标纳入对贫困地区党委、政府的考核。各地政府也陆续出台了金融精准扶贫的政策,主要包括:引导银行业机构加强贫困地区基层网点建设,着力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政府主动增强财政和金融政策的对接,例如,财政出资建立的风险补偿基金或担保基金,整合保险、银行等机构的金融产品,探索建立“政银企互保”等多种合作形式,既解决贫困人口脱贫动力问题,又为金融机构降低风险,推动各金融机构跨机构、多领域推出创新的金融产品。

金融机构也要在政策上向金融精准扶贫倾斜。国开行和农发行要发挥提供中长期信贷资金的优势,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移民搬迁、生态保护、教育扶贫等领域的资金投放;商业银行特别是涉农银行业机构要建立专项工作机制,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加大扶贫信贷投入,扶持生产和就业。金融机构的内部考核也有侧重,比如提高基层机构和信贷员不良贷款容忍度等。

4.4创造完善金融精准扶贫的综合条件

我国贫困人口信用意识薄弱,农村征信体系和农村金融法制尚不健全的问题急需解决,确保金融扶贫工作在合法合规和有序健康的轨道运行。

增强贫困人口的信用意识,建立农村征信体系。进行观念教育,培养诚信意识,树立“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理念。综合多方面信息,以乡村为单位开展信用评级活动,分别对农民个体、农村、乡镇进行信用评级,并建立诚信档案,在贷款方面向“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倾斜。健全农村金融法律法规。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借贷双方权利。将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纳入法律规定的范围,同时也将借款者拖欠贷款等不良行为的惩治措施逐步写入法律,逐步采取强制措施。同时,金融精准扶贫监管机制要与奖惩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对方法新、实施效果好的金融扶贫项目,及时给与鼓励和奖励,为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持续健康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5结束语

金融精准扶贫是帮助贫困人群脱贫脱困而采取的有效对策之一,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对减少贫困、保障和实现社会公平,促进全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以及维护社会的稳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意义。因此,要高度重视起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努力创新金融精准扶贫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金融扶贫在整个扶贫事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和“造血”功能,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么晓颖,王剑.金融精准扶贫:理论内涵、现实难点与有关建议[J].农银学刊,2016.

金融扶贫的基本特征篇3

一、前言

做好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是贯彻执行中央金融扶贫决策部署的战略举措,是加快脱贫攻坚进程的有力手段,更是金融系统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为了推动金融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人民银行等七部委专门下发了《关于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金融扶贫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金融扶贫等七项扶贫行动,突出扶贫小额信贷、扶贫再贷款等信贷政策的精准性。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也在2017年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发挥金融扶贫重要作用,切实提升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获贷率。宁夏固原市不仅属于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更是革命老区。作为宁夏唯一的全域贫困市,全市5个县区均属部级贫困县区,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均占全区一半或以上。按照固原市扶贫攻坚整体?划,全市到2018年要实现现行标准下的26.72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35个贫困村全部销号、5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2016年宁夏固原市实现地方生产总产值为240亿元,仅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7.6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为7646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1.85%,地方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为22.5亿元,财政自给率仅为10.25%,因此,仅仅依靠财政扶贫、产业扶贫等扶贫手段很难实现预期目标。“宁夏固原模式”是充分发挥金融系统在扶贫攻坚中的主力军和先锋队作用,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和服务方式,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加大扶贫信贷投放力度,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全力支持贫困农户早日走上致富的道路。研究和推广“宁夏固原模式”对在国内集中边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二、“宁夏固原模式”的主要做法

(一)管理机制科学化,提升金融精准扶贫政策支持效率

为了深入推进全市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宁夏固原市专门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人民银行等45家单位为成员的扶贫攻坚领导小组,专门制定出台了《固原市金融扶贫实施方案》等,加强对金融支持扶贫开发工作的规划指导,建立金融扶贫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调指导和统筹推进全行精准扶贫工作,确保扶贫信贷投入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为精准扶贫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建立金融扶贫信息数据库,开发了《固原市金融精准扶贫信息管理系统》,为实现金融扶贫信息“精准采集、精准对接、精准支持、量化考核、资源共享”奠定基础。

(二)信用等级分类化,提升金融精准扶贫无缝对接效率

为了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宁夏固原市以村为单位,在全市824个行政村专门组建了由村委会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第一书记、包村信贷员等为成员的村级信用协会,以“五有两好”(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愿望、有贷款需求、有经营项目、有收入保障,遵纪守法好、信用观念好)贫困户为主体,以综合诚信评价、家庭劳动力和人均纯收入作为主要量化评价指标,分a、B、C三个信用等级,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信用评级授信系统,为不同信用等级的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建立失信行为修复机制,专门建立了“黑名单”农户分类释放制度,对以前进入信用“黑名单”的贫困户进行认真识别,实施特惠政策,分类释放。对不属于恶意拖欠,逃废银行债务的农户,采取减息收本等措施,在清偿贷款本金后,重新评级授信。对担保人进入黑名单的,本人愿意偿还担保责任应承担贷款的,先解除黑名单贷款限制,放宽参考不良信用记录贷款标准,重新评级授信。

(三)支持方式县域化,提升金融精准扶贫产业带动效率

一是加大对县域主导产业的“输血”力度。为推动实现扶贫开发政策效用的最优化,当地人民银行全面推行“扶贫再贷款+小额信贷”机制,探索建立扶贫再贷款与金融机构信贷产品挂钩制度,充分发挥扶贫再贷款的杠杆撬动作用,引导低成本资金投向带动贫困户发展力度大的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具体扶贫过程中,宁夏固原市重点围绕全市“一县一业”、“一乡一品”扶贫产业链,全力支持多元产业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增强金融资源承载能力。目前,已初步形成原州区“冷凉蔬菜+马铃薯”、西吉县“马铃薯+西芹”、隆德县“冷凉蔬菜+中药材+花卉”、泾源县“苗木+肉牛+中蜂”、彭阳县“菌草+辣椒+经果林”的“一县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不断增强对县域主导产业的“造血”功能。从建立完善扶贫机制激发贫困农户的内在活力入手,建立完善了“主办行、示范行、示范点”制度,引导各金融机构科学确定金融扶贫支持重点,大力开展农村土地产权抵押贷款、退耕还林还草土地抵押贷款、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并初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金融服务方式,如原州区建立的“涉农企业+贫困户”的订单融资方式,彭阳县建立的普惠金融综合服务方式,西吉县建立的托管代养融资方式,泾源县建立的“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全产业链融资方式,隆德县建立的资产收益融资方式以及“两个带头人+贫困户”的熟人融资方式。

(四)信贷创新精准化,提升金融精准扶贫资金供给效率

宁夏固原市建立11.49亿元扶贫产业担保基金,充分发挥信贷担保基金对金融资源引导、放大和风险补偿功能,利用乘数效应为金融扶贫融资需求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有效克服了财政扶贫规模有限和效率不高等难题。为了吸引金融机构加大对当地主导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按照农户、农村专业大户、农村集体经济、企业和经济联合体等类别,分类建立多种形式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有效解决了贷款抵押难、担保难问题。截止2016年末,宁夏固原市先后建立了2.37亿元就业创业贷款担保基金,专门用于支持创业就业;建立1000万元特色农业发展担保基金,专门用于支持马铃薯、冷凉蔬菜、中药村和苗木等特色产业发展;建立1500万元中小微企业贷款担保基金,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门建立2000万元肉牛养殖融资担保基金,用以引导撬动信贷资金重点支持养殖企业、家庭农(牧)场和养殖大户等。

(五)宣传教育基地化,提升金融精准扶贫能力提升效率

为了教育引导贫困农户转变思维观念,克服“等、靠、要”等依赖心理,充分激发贫困农户“穷则思变”的自我反贫困潜能,激活脱贫致富内在动力,宁夏固原市坚持扶贫先扶智,积极探索建立金融扶贫宣传教育“六个”(校园基地、农村基地、旅游基地、宗教基地、社区基地和网络基地)基地,构建金融扶贫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努力打造“金融扶贫宣传教育基地”样板工程,扩大金融扶贫政策和信贷政策宣传的覆盖面、普及率,促进宣传教育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

(六)风险防范系统化,提升金融精准扶贫风险保障效率

一是主动建立风险补偿基金。为防范扶贫贷款风险,宁夏固原市专门建立了金融扶贫风险补偿机制,对贷款损失实行分类分担补偿。截止2016年12月底,宁夏固原市已建立风险补偿金1.16亿元,专项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损失补偿。二是全面开展脱贫保险。为了增强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宁夏固原市以政府全额补助的形式,积极开展精准扶贫“脱贫保”,兜住因病、因灾、因意外伤害返贫的底线,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撑起扶贫脱贫的保险“保护伞”。截止2016年12月底,宁夏固原市脱贫保险参保农户9.8万户,参保人数15.79万人,占贫困户总数的139.01%,占贫困人口总数27.2万人的58.08%。三是探索开展特色农业保险。为建立农业灾害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增??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宁夏固原市充分利用国家农业保险政策,采取国家补助(中央、自治区、县区)和农户自缴的方式,在全市全面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截止2016年12月底,宁夏固原市农业保险参保基础母牛、母羊2.1万头,参保小麦、大棚等农作物131.1万亩。四是积极探索小额贷款保证保险。通过保险为贫困户增信,为贷款安全提供保障,2016年宁夏固原市累计农村小额扶贫贷款人身保险参保农户达5.13万户,投保额15.38亿元。

(七)服务体系的网格化,提升金融精准扶贫服务满足效率

为了增加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宁夏固原市主动探索建立以便民金融服务点建设为综合平台的金融扶贫新模式,实现金融扶贫资源精准到村到户到人,助推全市精准脱贫。当地人民银行将100个便民金融服务点选择建设在当地党委、政府提出的100个美丽村庄中。按照统一外在标识、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服务规范的要求,通过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自助存取款机、三农服务自助终端以及其它非现金支付工具,让农户足不出户就能办理取款、转账等金融业务,基本实现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

(八)考核方式最优化,提升金融精准扶贫评价奖惩效率

为了真正发挥脱贫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宁夏固原市专门建立了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对于地方政府部门,宁夏固原市逐级建立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制定了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和监督清单,将脱贫攻坚在目标管理考核中的考核权重由7%提升到45%,并把贫困县区贫困人口减少数量、贫困人口收入增加程度、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状况作为考核的“硬指标”。对于金融机构,宁夏固原市专门制定金融扶贫考核评估范围和标准,将金融扶贫在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年终考核评价中的权重由40%提高到50%,金融监管部门制定了金融精准扶贫政策效果评估、统计监测和分析报告等专项制度,专门出台了扶贫小额信贷尽职免责制度,并将全市扶贫小额信贷不良率容忍度提高到3%。同时,加大对金融扶贫成绩突出优秀机构和个人的奖励力度,对于金融扶贫工作不力的金融机构,在通报批评的基础上,当地政府部门还将建议其上级单位对主要负责人进行调整。

三、“宁夏固原模式”效果评析

(一)“宁夏固原模式”取得的主要成效

1.有效扩大了金融精准扶贫综合效应。截止2016年末,宁夏固原市发放建档立卡贫困户信用贷款18.37亿元,增长328.21%,已获贷款户4.73万户,占固原市贫困户总数的67.09%,在金融精准扶贫的有力支持下,2016年固原市150个贫困村,9.6万贫困户实现脱贫,分别占全市贫困村、贫困户总数的34.48%和35.93%。

2.有效改善了农村信用环境。截至2016年末,宁夏固原市完成评级授信14.57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05万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00%,通过失信修复机制共释放贫困户1.52万户,重新予以信贷支持的贫困户达到2084户。

3.金融扶贫信贷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截至2016年末,宁夏固原市没有发生一笔扶贫不良贷款,不良率为0,低于固原市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平均水平1.06个百分点。

4.农村金融服务环境显著改善。截至2016年末,宁夏固原市共有助农服务点1268个,覆盖村级行政区820个,行政村覆盖面达95.13%;全市农村地区共有特约商户4417户,同比增长38.1%,累计布放atm机390台,poS机5835台,同比分别增长52%和40.5%。全市农村地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业务客户数为108万户,办理借记卡246.3万张,办理贷记卡11.2万张,办理惠农卡10.3万张,富农卡5.44万张。

(二)“宁夏固原模式”与国内其它金融扶贫模式的比较

比较“宁夏固原模式”与“新疆模式”、“甘肃陇南模式”、“湖北模式”、“内蒙古模式”、“福建宁德模式”等国内典型金融扶贫模式发现,“宁夏固原模式”与这些典型模式在模式主导方、组织机制建设、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金融+”组合扶贫、风险管理等方面均不同(见表1)。“宁夏固原模式”通过八个方面构建起涵盖“财政+金融+产业+扶贫”四个维度的全方位金融扶贫模式,有效解决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资金不足、担保难、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防范了金融风险,为精准扶贫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服务保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模式相对其它模式更为全面成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政策建议

(一)关于“宁夏固原模式”推广的政策建议

作为六盘山集中边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宁夏固原市建立的“宁夏固原模式”对包括六盘山集中边片特困地区等14个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均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建议各地区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有选择的试行“宁夏固原模式”。一是建立金融扶贫的常态化管理机制。二是信用等级评定是改善贫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已被实践证明的可行方式,能有效降低金融机构和贫困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少金融扶贫的信用风险。三是金融扶贫要围绕扶贫地区的优质特色产业展开,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四是通过金融产品创新,满足贫困户差异化的融资需求,将大幅提高贫困地区金融资源的配给效率。五是金融宣传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既能提高扶贫户的金融素质,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也能从根本上改善扶贫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六是金融扶贫的风险防控是金融扶贫长久开展的基础,关系到贫困地区的金融稳定和金融供给方的供给信心。

(二)关于优化“宁夏固原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金融扶贫的基本特征篇4

 

根据中央的决策部署,扶贫系统经过认真学习研究,提出了抓好落实的“一二三四五”工作思路。一是坚定一个目标,就是坚定纲要确定的“两不愁,三保障”等扶贫目标,围绕这些目标打好扶贫开发的攻坚战、持久战。二是突出两个重点,既要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又要抓好区域发展,两个轮子一起转,做到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三是培育三个品牌,对贫困家庭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实施雨露计划,开展2年至3年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阻断贫困代际转移,为工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提供合格劳动者,一举多得;对就地发展特色产业、现代农业和田间技术的贫困群众,提供扶贫小额信贷,助推脱贫致富;对居住在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就地扶贫成本高、难度大,停止扶贫就返贫的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彻底挪穷窝。四是把握好四个关系:第一个是持久战与攻坚战的关系。要在2020年以前,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打一场攻坚战。同时,贫困是一个社会历史现象,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还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和韧性耐力。第二个是解决突出问题与创新工作机制的关系。既要解决水、电、路、房、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又要提高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还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特色优势产业来发展经济。同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从深化改革中找出路、添动力,推动扶贫工作机制创新,努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第三个是中央和地方扶贫事权的关系。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扶贫事权。第四个是“输血”和“造血”的关系。实现贫困地区发展、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外部支持必不可少,但是只有外部支持还不够,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必须要有内生动力和活力,要挖掘内部发展潜力,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帮助贫困地区提高素质、发展产业,在“输血”的基础上不断增强“造血”能力。五是做好五项工作。分别是抓紧建档立卡,建设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摸清贫困底数,实施精准扶贫;组织驻村帮扶,帮助贫困户分析致贫原因,寻找致富良策,落实帮扶措施,发挥好改漫灌为滴灌的“管道”作用;增加扶贫投入,加大各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创新扶贫金融服务,更好地发挥市场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同时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大片区规划实施力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发展特色产业发展,不断改善发展条件和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社会扶贫,继续强化、深化定点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建立社会扶贫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动员和鼓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以投资兴业、志愿服务、扶贫捐赠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扶贫开发,表彰社会扶贫先进集体和个人,进一步推动政府、市场、社会扶贫格局的形成。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是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解决贫困村、贫困户贷款困难,是扶贫对象脱贫致富的关键。长期以来,人民银行和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多渠道、多方式支持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扶贫政策,在定点帮扶、金融扶贫合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扶贫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民银行作为“完善金融服务机制”牵头部门,主动作为、迅速行动,联合六个部门制定了《关于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按照人民银行和各监管部门的部署和要求,各金融机构扶贫的责任意识更加增强,措施办法更加实在。近期,国家开发银行、邮储银行等机构和地方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联社,纷纷主动上门征求扶贫部门意见,探讨金融合作途径,充分体现了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意识、政治大局意识和开拓进取意识。

 

第一,切实抓好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指导意见从总体要求、重点支持领域、重点工作、保障政策措施、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对金融扶贫作出了安排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扶贫部门要积极做好相关工作,在实施精准扶贫的基础上,主动与金融部门合作,搞好工作对接,共同推进扶贫开发金融服务机制的创新与完善。

 

第二,实施扶贫开发政策与财政金融政策有机结合。充分考虑扶贫开发的特殊性,探讨建立免担保、免抵押的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制度。制度上的突破,可以更好推动金融扶贫产品的创新。积极探索雨露计划、易地扶贫搬迁实施信用贷款的方式和途径,打造贷款到村到户的新平台。同时,规范完善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

 

第三,合力营造金融扶贫大环境。扶贫部门要通过建档立卡、摸清底数,提出金融扶贫需求,指导论证好扶贫项目,组织搞好供需对接。在贫困地区普遍建立贫困村、贫困户诚信体系,改善金融生态,配合金融部门在贫困地区形成“贷得出、用得好、还得上”的良性机制。探索设立扶贫贷款风险基金,建立扶贫小额信贷保险,健全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有效预防金融风险。及时宣传金融扶贫的做法和成效,配合人民银行总结、推广金融扶贫的经验,及时表彰诚实守信的贫困农户、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扶贫龙头企业。

金融扶贫的基本特征篇5

关键词:财政金融;精准扶贫协调机制;策略组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F822.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3157(2020)04-0152-02

精准扶贫在我国近几年的发展中非常关键,在政治、经济等多方面都属于主要问题,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也明确提出,一定要赢得脱贫战役的胜利,并保证我国在2020年能够使贫困群体彻底脱贫。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所有方式方法都需要的因素就是资金,而财政、金融都属于表现资金的主要形式,对于精准扶贫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价值。但财政与金融在扶贫中缺少合理配合与协调,这就会导致相关政策的作用无法得到完美发挥,还会大幅度减少财政与金融对于精准扶贫的作用价值。因此,在精准扶贫时一定要针对财政金融双支柱的协调机制展开深入研究,再通过合理、有效的策略建议开展扶贫工作。

一、财政金融双支柱精准扶贫协调机制的重要性

自我国在建筑、金融等多方面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后,开始逐渐步入到改革开放的发展时期,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在扶贫方面有着较为显著的成果,在1978年我国的贫困人数约为2.5亿,在2002年贫困家庭的人均收入约为2500元左右,随着扶贫工作的开展与落实,至2012年我国贫困人数已经降到两千万,贫困家庭的人均收入也涨到了8000元左右[1]。但在精准扶贫工作的持续发展之中,开始逐渐面临新的难点与挑战,例如:对于扶贫工作所投入的财政资金一直都缺少最佳规模,随着财政资金的持续增加导致资金在支出方面的比例越发不稳,越发偏向重点扶贫区域其他贫困区域容易被忽略、很多企业被选为扶贫对象而贫困家庭却很少作为扶贫对象,等等。在贫困人数不断上升,财政金融资金的投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就需要针对财政与金融这两个支柱制定协调机制,再通过协调机制进行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从而在发挥出财政与金融的主要作用同时,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与保障,因此,财政金融双支柱的协调机制对于精准扶贫而言至关重要[2]。

二、财政金融双支柱精准扶贫协调机制的现状分析

自我国在2014年初發布《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政策并实施以来,我国财政金融扶贫机制也在逐渐完善。相关政策中对全面完善并实行金融服务机制定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需要财政金融扶贫工作应全面创新与改革,从根本上对农村金融发展起到良好的帮助作用。针对落实我国扶贫政策与精准扶贫协调机制,需要充分提高对于贫困国民脱贫致富、充分建设新农村、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等方面的重视,同时也需要全面且有效地提高对农村金融机制的建设,从根本上推动农村金融体系与城市金融体系,帮助城乡金融机制的完善与发展[3]。因金融与财政是推动精准扶贫协调机制与策略组合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实现精准扶贫的主要因素,但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在财政金融双支柱的精准扶贫协调机制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财政金融双支柱体系较为传统

在实际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过程中,因传统的农村扶贫措施与观念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同时在现代社会发展市场中,未能构建出更加完善的财政金融双支柱扶贫体系,仅仅通过传统的发放扶贫资金方式,已经无法确保资金可以顺利到达农民“手里”,并且通过传统的方式也会促使贪污腐败的情况越发严重。

2.财政金融双支柱与精准扶贫仍处于未融合情况

在实际进行精准扶贫工作时,需要充分结合财政资金的正常拨款与信贷资金对农民的发放,但就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财政与金融双支柱精准扶贫协调机制仍存在未融合的情况,这时就会对新农村的建设与农村金融机制的发展造成影响。

三、财政金融双支柱精准扶贫协调机制的策略建议

1.充分提高财政金融双支柱机制的融合

在针对财政金融双支柱精准扶贫协调机制进行改善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提高财政金融双支柱机制的融合,从根本上实现精准扶贫理念与政策,而后通过财政金融双支柱扶贫协调机制对扶贫对象进行改善与完善。此外,现阶段需要将财政资金向精准扶贫方向不断靠拢,同时也需要将财政资金向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方向划分,全面完善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的信贷体系与资金下发体系,并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运用农村金融体系的各项措施,将财政资金与金融造血相互融合,通过金融造血完善财政资金,帮助实现财政金融双支柱精准扶贫协调机制的构建,为农村扶贫工作的有效进展起到良好的帮助作用。

2.有效提高金融造血与财政资金的结合

在开展与落实精准扶贫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运用金融中较为独特的造血特点与优势,使其可以在精准扶贫中与财政资金之间相互结合,从而通过金融造血来实现获取财政资金的主要目的。同时,在各个地区的政府扶贫工作中,仍然存在诸多扶贫资金链,虽然相关城市企业为农村扶贫工作起到诸多资金支持,但在扶贫时,仍然需要相关政府将企业所捐助的扶贫资金进行精细化的管理,从根本上规避出现农民在扶贫情况下才可以实现正常生活的情况。此外,在提高金融造血与财政资金的相互结合时,需要相关政府机构与村级政府帮助贫困户提高自身的生产积极性,并充分开发贫困户的劳动力,使贫困户可以在政府的帮助下提高自身生活质量的同时,为自身今后生活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从根本上规避出现在停止资金帮助时,贫困户出现生活困境的情况。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节约财政资金的支出,同时也从根本上提高了贫困户的劳动能力,最终实现推动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实行与有效性。

3.合理创新财政金融双支柱扶贫协调机制

为了可以更好地实现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同时加快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就需要全面更改传统的财政金融扶贫政策,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创新财政金融双支柱扶贫协调机制。在创新财政金融双支柱扶贫协调机制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財政公寓与金融工具,例如:在进行财政支农村金融量化改革的过程中,可以针对农村内的贫困户实现优先配股、双创配股的方式,使贫困户可以得到双重保障,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实现推动我国农村精准扶贫政策的进度,同时也会提高农民的收入,帮助实现新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同时,在创新财政金融双支柱扶贫协调机制的过程中,需要相关政府向农村下派技术人员与专业人才,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与传授,帮助农民更快地掌握技术与专业知识,并提高农民对技术与机械的掌握度,从根本上实现带动农村技术与农村知识发展。此外,相关政府需要切实进行农村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等,并为贫困户开放相应的扶贫小额度信贷,帮助贫困户实现借贷资金,使其可以通过借贷资金完成对自身生活的改善。

4.全面完善财政金融双支柱精准扶贫协调机制

在完善财政金融双支柱精准扶贫协调机制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充分完善财政扶贫政策。在完善财政扶贫政策的过程中,需要构建出转移支付在农村医保、低保、社会补贴等相关政策的识别系统、评估体系、动态调节体系与监管体系,从根本上确保财政资金在下发时,不会出现因部分官员贪污现象而导致贫困户无法顺利得到下拨资金的情况。同时相关政府也需要构建出完善的资金、财政补贴、保险补贴、风险补偿等相关资金管理制度,确保扶贫下拨的各个款项不会在某一中间环节出现问题。(2)健全金融扶贫政策。从广义的角度而言,在健全金融扶贫政策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完善精准扶贫再贷款制度,同时也需要构建出完善的精准扶贫区分mpa考核制度,确保可以及时发现贫困户并帮助贫困户,并从根本上规避出现部分村民随意申请扶贫款项的情况。同时从微观的角度而言,相关政府需要构建出完善的金融扶贫制度、金融风险识别制度、风险防控体系、扶贫产品等,同时也需要充分完善对农民个人征信的调查,从根本上确保在发放信贷资金时,不会出现因征信资质不足而导致资金无法顺利下发的情况。(3)构建扶贫联动体系。在构建扶贫联动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充分且完善的构建出财政、民政、金融机构等部门精准扶贫联动机制,从根本上在财政金融双支柱的情况下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进展,同时通过联动机制帮助城镇实现城镇化扶贫体系、产业扶贫体系、农业扶贫体系、教育扶贫体系等,从而为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实现起到良好的帮助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财政与金融这两者都可以在我国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起到支柱作用,所以这两者对于精准扶贫的意义无法代替。但在精准扶贫的开展过程中,这两者因为无法协调经常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机制较为传统严重降低财政金融的造血性能,或是财政金融的协调机制与精准扶贫工作没有彻底融合等,这些问题都会对扶贫工作造成多种影响。因此,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前,相关部门一定要对财政金融双支柱协调机制的现状与问题展开全面了解,并针对现状与问题制定相关策略与建议,从而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较为坚固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黄可权,黄珊.财政金融双支柱精准扶贫协调机制与策略组合——基于家庭收入增长与福利改善的视角[J].财政科学,2019,37(01):67~76.

[2]张智富.稳中求进奋发有为推动江西经济金融迈向高质量发展[J].金融与经济,2018,(2):4~9.

金融扶贫的基本特征篇6

【关键词】金融扶贫难点对策

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近年来,金融在扶贫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显现,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金融产品开发和服务创新、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金融宣传与教育,在金融扶贫攻坚战中起到了较好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生产生活条件差、自然灾害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地区。而且金融行业自身的性质和特点,特别是作为企业经营的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三性”原则与扶贫开发的政策性要求之间,如何实现有机的统一?承担金融扶贫重任的基层商业银行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笔者在此浅谈几点看法:

一、基层商业银行在金融扶贫中面临的主要难点

一是信用环境建设滞后,对商业银行投入扶贫贷款形成掣肘。尽管近年来各地在加强信用环境建设、社会保障系统完善方面出台了诸多举措,但总体来看,由于涉及面广,人员分散,具体到落实层面仍然任重道远;同时,由于大多基层商业银行受网点、人员、产品等因素影响,服务半径难以迅速覆盖,信息采集难度大,信息来源渠道窄,在此前提下的信贷投放底气不足。再者,虽然现在农民诚信观念和信用意识有所提高,但对于贫困户来说,不仅受本身经济条件所限,而且由于长期接受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资助,依赖心理严重。基层商业银行担心发放扶贫贷款后,不仅扶贫贷款容易演变为扶贫资金,而且就金融债权的维护而言,风险控制难度无疑将会增加。

二是信贷资金的有效保证和抵押物不足,影响扶贫贷款的可操作性。在扶贫过程中,主要采取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和整体搬迁等措施来带动贫困户脱贫。而这些措施均具有所需资金数量大、周期长、收效慢和风险大等特点,加之投放对象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居民房屋所有权、承包经营权等有效抵押物价值难界定,往往还存在其范围、归属、流转规则等不清晰、不确定的问题。从现代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原则及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特点来看,与金融扶贫的政策性强、风险大的扶贫贷款需求之间存在错位,影响基层商业银行投入扶贫贷款的主动性。

三是扶贫资金财政投入总量不足,管理部门分散,可持续性差,严重影响商业银行投入扶贫贷款的趋向性。从现实看,贫困地区一般都分布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利,自然资源匮乏,财政收入少的地方,其所在地方政府本身就在很大层面上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正常运转,扶贫资金投入更是捉襟见肘。而向上级争取到的有限专项扶贫资金多为侧重于短期完成任务的“天女散花”式的一次性投入,难以对贫困地区的扶贫项目和贫困户的脱贫需求形成稳定、可持续的资金支持。这不但使得基层商业银行对扶贫项目整体推进前景难以把握,进而影响到财政资金投入对基层商业银行的吸引力。

四是贫困地区实施精准扶贫的管理工作机制还不够完善,影响商业银行参与金融扶贫的主动性。相对于其他贷款,扶贫贷款对象的经济实力、经营模式、经济效益、抗风险能力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信贷扶贫资金的安全性保障较为薄弱,信贷风险控制难度加大。如何将贷款资金与“真贫者”短距离有效对接,配套服务扶贫工作的中介机构、担保体系、机制建设十分关键。比如地方信用担保机构多为地方政府组建,但其资本金严重不足,担保能力受到质疑;扶贫信息采集难、脱贫计划不连续、项目实施变化大。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基层商业银行进行政银企联手扶贫的积极性,难以吸引更多的金融信贷支持。

五是贫困户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提升难度较大,压缩了基层商业银行对金融扶贫对象的选择空间。贫困地区由于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多方面限制,在交通、信息、市场、文化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对外交流相对较少,劳动资料缺乏,劳动手段陈旧,生产方式滞后,缺乏先进的实用技术获得途径;加之劳动者本身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对新生事物接受缓慢、对外部信息沟通不畅,造成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致使商业银行在参与金融扶贫工作中产生的疑虑和担忧加剧。

二、基层商业银行在扶贫开发中发挥作用的对策建议

(一)合作推进产业扶贫

基层商业银行要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的联动,利用自身组织制度完善、技术水平先进、产业信息明析的优势,协助政府建立并完善风险基金管理体系,开发专门的扶贫信息管控系统,进而搭建资金整合和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供基层商业银行可以准确筛选扶贫项目的手段,以促使有关各方共同制定可行性方案,确保实现财政资金持续投放、企业资金高效运转和银行配套资金精准对接,确保各项服务措施落实在具体扶贫开发项目上,扶贫成效体现在贫困户受益上,以获取社会效益、银行效益和扶贫对象三方共赢的成果。

(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一方面要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促进农户树立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诚信理念。另一方面要加大普惠金融推广力度,增强农户的金融意识。特别是要利用人行征信系统的作用,联合扶贫主管部门,加强在惠农资金、扶贫资金和银行贷款发放时,对“信用户”和“赖帐户”采取差别化服务措施,引导农户自觉形成“诚实守信”的行为规范。

(三)创新金融扶贫机制

通过银行资源优势,发挥其所直接或间接掌控的物流、资金流和产业链的聚合效应,积极对接消费者绿色环保等需求,实现金融“盲区”的全覆盖。整合银行在传统业务及电商平台方面的资源,促进扶贫对象实现从“零售”到“批发”的转变,减去中间环节,促进收入提高,从而进一步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问题。比如云南建行为全省58个贫困县域企业及帮扶的部分贫困村构建“善融商务”电商平台,带动大批贫困户脱贫致富,效率高,效果好,值得学习借鉴。

(四)强化担保体系建设

除通过主动争取地方财政支持外,鼓励各部门积极向上级争取对口扶贫资金,在不改变国家规定使用范围和性质前提下,集中打捆建立扶贫风险基金,实现“五指并拢”的拳头效应。这样既可以扩大担保资本,又可以及时核销金融支持扶贫开发的风险损失,以此来调整商业银行对扶贫贷款的风险偏好。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农业保险担保,防范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分散扶贫资金的损失风险。还可以探索以条件成熟的扶贫开发项目为载体,引进战略投资者和有产品消化能力的相关产业经营者对扶贫开发项目进行担保,以“组合拳”的方式来缓释扶贫开发贷款的信用风险。

(五)拓宽金融扶贫渠道

金融扶贫的基本特征篇7

一、引言

近年来,“粗放式”、“漫灌式”金融扶贫模式的边际效用已呈显著递减趋势,如何合理配置资源,使金融更好地为扶贫攻坚服务,有效帮助贫困人口减贫脱贫,是现阶段金融扶贫工作实践面临的一大难题。“精准扶贫”理念的提出不仅为新形势下的扶贫开发指明了方向,也为金融扶贫模式的转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但是,金融扶贫是否达到了“精”与“准”,是否达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佳效果,必须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来证明。因此,进行精准扶贫背景下的金融扶贫绩效评价研究,有利于提高金融扶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完善金融扶贫机制、深化精准扶贫模式,进而如期完成脱贫攻坚战略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文认为,金融精准扶贫的绩效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扶贫绩效应从社会、经济、管理和生态效益等维度进行综合评价。狭义的精准扶贫绩效则是针对扶贫项目个体而言,评价单个扶贫项目实施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以及最终项目目标是否达成。本文主要是针对广义的金融精准扶贫绩效进行研究,即构建一定的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研究金融扶贫是否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精确瞄准和确定扶贫的目标地区和人口,依据国家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结合扶贫对象实际需求,经济高效地投放金融扶贫资源,帮助其实现减贫脱贫,并且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国外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具体扶贫项目绩效和政府综合扶贫绩效,Flynn(1997)提出了“4e”原则,即扶贫项目绩效评价指标包括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t)、公平(equity)和效能(effectiveness)等方面。世界银行(2009)为了对政府扶贫绩效进行研究和评价,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分别确定了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维度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通过选取一系列指标开展了相关研究及分析评价。亚洲开发银行(2011)也立足于经济、社会、环境效应三个维度,从目标与效果的相关性、资金使用的效率性、发展的可持续性等方面对扶贫项目进行了系统评价,其评价体系相对全面,包括扶贫资金从生效益等方面确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指标间的博弈对我国农村扶贫资金效率进行了研究。

从已有的研究看,目前国内外对于扶贫绩效的研究仅限于政府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国际组织有关基金支持的扶贫项目或审计部门对扶贫资金的事后审计评价等方面,而在金融扶贫绩效评价方面尚未有专门的研究,尤其是?]有系统地构建有关金融扶贫绩效评价的研究框架、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基于此,本文在全面深入分析国内外关于绩效评价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针对目前金融扶贫绩效中存在的问题,将传统的平衡计分卡研究方法进行了修正,并按照层次分析法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赋值、权重分配和标准化,进而构建金融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创建金融扶贫绩效评价的数学模型,选取典型样本进行应用分析。最后,提出建立和完善金融扶贫绩效评价机制的相关对策建议,以期对精准扶贫背景下金融扶贫绩效评价理论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三、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金融扶贫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金融扶贫资金绩效评价指标的筛选

本文对金融扶贫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主要参考宁夏回族自治区“五优化两对接”普惠金融工程,这一工程由中国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于2014年5月正式启动,目的在于全面优化对扶贫开发、弱势群体、现代农业、小微企业和科技文化五大板块的金融服务,实现金融机构信贷支持与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财政扶持政策的有效对接,以全面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指标通过结合金融扶贫的特征对传统平衡计分卡财务绩效、客户层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指标维度的修正,涵盖了社会绩效、经济绩效、管理绩效、生态绩效四个维度的28项指标,以及5项修正指标。

(二)金融扶贫资金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由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类指标组成,见表1。指标权重的赋值采用层次分析法。

四、金融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分析模型的应用――以宁夏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例

(一)金融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分析模型的应用

由于全国贫困地区金融扶贫绩效评价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中的数据采集难度极大,为了实证检验金融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客观评价模型的应用,本文选取了贫困度非常集中、代表性较强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应用检验典型样本,并将选取的2011-2015年的28项基本指标和5项修正指标数据按标准化参数进行标准化,如表2所示:

(二)评价结论

根据利用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对金融扶贫绩效评价所得出的总体结果看,“十二五”期间宁夏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金融扶贫工作绩效整体上呈逐年上升之势,其中2011―2014年增长趋势较缓且不够稳定,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之后的2014―2015年绩效增长最为显著且明显加速。

从四个维度定量指标看,五年间金融扶贫的社会绩效和经济绩效明显,整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2015年绩效最佳,说明评价期内由于贫困地区金融扶贫资金投入增长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增长率、拥有金融服务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等指标的不断上升,使贫困人口的物质生活得到改善,贫困人口的减少率、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就业增长率、人均住行消费支出增长率和适龄儿童入学率等指标也随之明显上升。但是,在评价期内,管理绩效和生态绩效效果不佳,2015年分别排在第4和第3的位置,较2014年明显下降。从具体指标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扶贫资金的到位率、扶贫资金使用率在2013―2015年增长趋势明显减缓,且贫困地区的基本农田面积增长率、森林覆盖面积增长率、水土流失面积减少率也呈下滑之势,说明金融扶贫资金的“瞄准度”不够、使用效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没有精准地支持农林等贫困地区主要产业的?l展,而且对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的贡献度也不高。

从定性指标来看,贫困人口对扶贫资金投入的主观满意度较高,并且五年来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说明贫困人口对国家扶贫开发政策以及金融扶贫的绩效持肯定态度,五年来金融扶贫资源的投入使贫困人口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有了较大的改善。

五、关于建立和完善金融扶贫绩效评价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金融扶贫绩效科学长效的监测评价机制

按照管理学理论,金融扶贫绩效评价不可能是一时、一事的,必须按照循环、持续、长效的原则,方能确保绩效评价结论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可参考性。为此,应建立科学长效的金融扶贫绩效监测和评价机制。一是坚持全过程监测评价。即制定规范化的程序,对金融扶贫资源的考察、投入、使用、管理和效果等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监测和评价。二是坚持及时纠偏补弊。应通过监测评价及时发现和纠正金融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并辅之以定期的研讨“会诊”制度,既解决问题,又推广经验。三是坚持持续监测评价。对金融扶贫的绩效不仅要注重整个实施过程,而且要关注其后续影响,尤其是对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等带来的长期效应,使金融扶贫绩效评价更具全局性。四是坚持扶贫退出制度。开展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提升金融扶贫的绩效,而且应判断是否适时退出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倾斜支持,毕竟普惠或特惠的金融资源是稀缺的,有的资源还是准公共产品。一旦经评价后认为扶贫对象已经脱贫致富并迈上发展的正轨,就应更多地使用市场化的金融手段对其进行继续支持。

金融扶贫的基本特征篇8

关键词精准扶贫财税政策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扶贫”概念的提出和施行契合时展需求,充分彰显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还有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832个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5575万人。目前,中国减贫“数量多、难度大、时间紧、返贫易”仍然困扰着我们,减贫任务十分艰巨。

(二)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中国式扶贫”道路。但近年来,扶贫政策的减贫效应逐渐下降。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系统的思想体系,不仅成为指导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方针,也提升了关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思想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重要的最新成果,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和广泛的理论意义。

(三)文献综述

王九梅(2015年)在《实施精准扶贫的思考》中提出,精准扶贫必须建立、完善四大机制,即帮扶对象动态识别管理机制、党员干部“一对一”帮扶机制、项目带动和利益联接机制、扶贫资金投入与监管机制。刘坚等主的《中国农村减贫研究》中提出了中国减贫的战略措施,包括:以工代赈、自愿性移民、扶贫贴息贷款、科技扶贫等。韩建民等编著的《西部农村贫困与反贫困路径选择》一书中,指出应加强文化教育与技能培训,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加贫困地区农村的公共投资。

二、武隆区的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现状

武隆有市级贫困村75个,建卡贫困人口1.6万户,5.5万人,贫困发生率18.6%。通过近1年的大力攻坚,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13995万元;实现13个乡镇整体“摘帽”、48个贫困村脱贫“销号”、29524名贫困人口减贫“越线”,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建卡时的2215元增长到了6335元,增幅达186%;贫困发生率由18.6%下降到了8.7%。2016年上半年,武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54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39元,同比增长12.2%。[1]

但是当前武隆精准扶贫进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财政收入不足

武隆的财政收入总体较少,从表1中可以看出,该地的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整体处于赤字状态。财政收入不足,对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建设等都带来了极大的阻碍,这也是制约武隆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基础设施落后

尽管多年来政府利用以工代赈和扶贫资金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了建设,但武隆地处山区,受山高谷深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使得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仍处于落后状态。贫困村道路没有全部硬化,晴通雨阻。通信设施不够完善,虽然大部分地区都能进行正常通讯,但在稍微偏远的地方就会出现移动手机信号盲区。

(三)公共服务较差

公共服务较差突出表现在教育与医疗方面,广泛存在因学致贫、因病致贫现象。教育设施落后,师资缺乏,一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子女上学负债累累。村级医疗卫生室设备差,缺乏技术人员,村民看病很不方便,造成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重病,最终因重病的治疗费背负沉重的债务。

三、实施精准扶贫的建议

(一)开发脱贫,加大倾斜和扶持力度

1.加大对扶贫工作的资金投入

提高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的比重,适当调整资金投向,重点支持、改善武隆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实用技能培训,支持农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小型加工等项目。

2.优化财政补贴结构

一是要充分利用黄箱①空间,优化直补结构,适当增加对农民贷款的补贴。可以建立一种以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的专项资金为主体,以按农村金融机构存款量一定比例提取的资金为辅的特别基金,对小额贷款进行政策性补助。二是对绿箱②补贴内容进行拓展。首先,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补贴,加强科研推广的资金补贴额度。[2]其次,选择引入绿箱政策中的补贴内容。例如,实施农业生态环境补贴,加大生产条件不利地区的地区发展补贴。

(二)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1.加大基础教育投入

落实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鼓励优秀毕业生到贫困村学校工作,对教师进行补贴以鼓励优秀教师长期在学校任教。其次,组织建立城乡学校干部、教师互动交流机制,以弱带强,以好促差。[3]

2.重视职业教育

加大对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针对武隆的情况,职业技术教育的重点应是培养旅游业、农业等专业人才。政府应对职业技术学校分别给予提高教师待遇、提供实习基地、疏通毕业生就业渠道等方面的支持。[4]武隆是全国开展雨露计划信息化管理工作的20个试点地区之一,应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增加所资助项目的种类,引导农民参与职业教育。

3.发展技术教育

动员贫困地区内外科学技术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农技站、农技校,以及与有关技术经济部门联合举办各类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例如,政府相关组织可以定期请重庆工商大学的老师为农民讲述诸如农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利用、经商技能培训等课程。

(三)支持“绿色”产业发展

1.农业

武隆粮食生产以水稻、玉米、红苕、洋芋为主,烤烟、蚕桑、苎麻、油桐、蔬菜的种植面积也较大,建立了洋芋脱毒种薯繁育基地、猕猴桃种植基地、芥末生产基地。

(1)加大农业扶持力度。武隆应按照“特色引领、重点培育、集中打造”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对全区乡镇片区进行统筹规划。特色农业应是武隆农业的重点发展方向。首先,增加对农作物种子价格、必要的种植肥料等的补贴,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其次,加大对农业器械的投入,并对农民进行培训,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

(2)农业和“互联网+”相结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逐渐成为农民致富的金钥匙。应支持和推动“淘宝村”的建立,将武隆的特色产品,如羊角猪腰枣、羊角豆干等依托淘宝网店或其他电商平台,比如微博、微信进行推广销售。待发展到一定水平,可注册成品牌。

(3)养殖――加工一体化。武隆地区的地形多以山地丘陵为主,草木繁茂,对于养殖牛、羊有着极大的天然优势。政府应给予财政资金支持,鼓励农民大规模饲养牛、羊,对牛羊肉进行深加工,制成牛肉干、牛肉罐头、羊肉罐头,不仅可以提供给当地旅游业,还可以大量销往主城或周边区县甚至外省市。

政府应出台相应的财政补贴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如为吸引技术企业来武隆建立肉类加工厂,可对其按较低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吸收当地大规模饲养的牛羊,形成养殖――加工一体化的产业链。加工厂的建立必然会需要一些较为低端的劳动力,武隆当地的一部分劳动力便可以进入加工厂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劳动力就业问题。

2.旅游业

(1)加大政府专项资金投入。武隆风景绝佳,已开发的景区主要有:天生三桥、龙水峡地缝、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芙蓉江等。发展旅游业是武隆区脱贫的必由之路,但同时山区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开发难度大等问题也在制约着其旅游业的发展。因此,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设立旅游扶贫专项资金,完善旅游投资的相关政策。另外,还应该按照实际情况创建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拓宽旅游产业招商引资渠道,加快旅游升级开发。[5]

(2)多角度开发旅游产业。武隆在武陵山与大娄山结合部,是较典型的山区。全区有汉族、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13个民族。应因地制宜开发高山纳凉经济和特色民俗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特别是在精品线路培育推广、“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等方面,ζ独ЩЦ予倾斜支持。引导农民在武隆景点附近建起各具特色的农家乐,政府投资在武隆景点附近开办体验园区。在农民创办农家乐时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也可以给予企业或私人投资优惠,吸引其前来投资。现阶段,武隆已有农家乐的盈利模式较为单一,以普通的餐饮和住宿为主。武隆农家乐应发展多种盈利模式,在已有服务的基础上,销售当地特色产品,如土著蜂蜜、鸭江老咸菜;开展蔬果采摘旅游体验项目,诸如针对特产天尺茗茶、仙女红茶,应加大对茶园的投资力度,建立茶叶生产一条龙旅游体验基地。

(3)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创新增收模式。旅游业的开发、运行、管理都需要专业的技术知识支撑,有必要引进专业人才。同时,对群众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服务本领,从而更好地为旅游业服务。推进旅游与文化、商业、交通等行业的融合,将产业融合作为旅游发展新的增长点,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6]

3.基础设施

首先,重点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武隆景点较多,要重视武隆与外部连接的道路。武隆现已启动高铁和仙女山机场的建设,应加强建设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尽早完工。推进贫困村公路建设,如后坪乡距离城区较远,一些村庄道路建设较差,仍存在一些土路,道路硬化的不多。对此类型的贫困村,要加大建设资金投入,鼓励企业进村承包道路建设,逐步解决贫困村不通水泥路的问题。做好农村公路养护工作,提高通达率。其次,实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满足农田灌溉及产业发展用水需求。加快贫困村电网改造升级,因地制宜推行光伏发电。加强贫困村通信设施建设,互联网实现全覆盖。

(四)完善医疗保障

武隆区部分农民由于身患重大疾病、特殊慢性疾病及遭遇意外伤害等原因,背负沉重医疗费用负担,导致返贫或更加贫困。

政府应提高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对贫困户报销门诊费用,对特困户还要报销慢性病门诊费用。全面实行大病补充保险制度,对特殊人群给予兜底保障,[7]如对未纳入城乡低保的残疾人个人参保金由残联资助50%。加大农村医疗卫生室的建设,完善医疗设备,政府给予补贴鼓励让专业医生在医疗卫生室工作。

(五)税收政策

1.完善增值税优惠政策

(1)对于种植、加工、销售一体的企业给予一定期限的增值税全免或全退,并长期给予低税率的政策鼓励。

(2)对农民在本村举办的“农家乐”性质的旅游服务业,给予减免税收优惠政策。

(3)对各类经济实体举办的农民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免征增值税。

(4)降低或采用零税率的办法征收“三农”金融贷款的增值税。

2.完善所得税优惠政策

(1)凡设在贫困地区的企业,其企业所得税亏损弥补期限可延长至8年,特别是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以及从事农业开发经营的企业,可进一步延长亏损弥补的期限。对于环保型企业,可以加大优惠力度,给予减免企业所得税优惠。

(2)在费用扣除方面,对种植业、养殖业的科研费用,可全额从收入中扣除;对于一些科技含量较高或价值较大的机器设备采取加速折旧。

(3)给予雇佣当地农民的企业一定税收优惠;对于乡镇企业,招收一个大学生可以给予诸如1万元的税收优惠。

(4)凡从事农村住房、公路、水利、沼气、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3~5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5)对农民打工收入免税;对各级政府和部门给予农村科研人员的个人奖励,免征个人所得税;凡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人员的收入全部免征个人所得税。[8]

注释:①黄箱:《农业协议》将那些对生产和贸易产生扭曲作用的政策称为“黄箱”政策措施,要求成员方必须进行削减。“黄箱”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价格补贴、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牲畜数量补贴,种子、肥料、灌溉等投入补贴,部分有补贴的贷款项目。

②绿箱:“绿箱”政策是用来描述在回合农业协议下不需要作出减让承诺的国内支持政策的术语,是指政府通过服务计划,提供没有或仅有最微小的贸易扭曲作用的农业支持补贴。

(作者单位为重庆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作者简介:刘雅欣(1996―),女,山东聊城人,重庆工商大学财政专业本科在读。吕冰(1996―),女,河南洛阳人,重庆工商大学财政专业本科在读。周晓欢(1994―),女,广西柳州人,重庆工商大学财政专业本科在读。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工商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重庆市武隆县人民政府网[DB/oL].2015.

[2]谢家俊,陈娟,丁传美.论农业补贴政策现状及优化策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26(12).

[3]余常德,朱伯兰.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体制机制探析[J].西部论坛,2011,21(1).

[4]赵曦.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模式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22-323.

[5]邓小海,曾亮,罗明义.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研究[J].生态经济,2015,31(4):94-98.

[6]薛定刚.旅游精准扶贫路径研究[J].城市学刊,2016,37(1):36-38.

金融扶贫的基本特征篇9

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也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乐昌市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振兴发展的起步之年,乐昌市委市政府带领着全市人民发扬红军不怕艰辛、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实现脱贫奔康。

突出产业培育发展实体经济

乐昌市委书记陈向新在今年初的全会上表示,乐昌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粤湘开放合作先行区、粤北门户城市、韶关城市经济圈重要板块为发展定位,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跨越”的发展目标,加快乐昌县域经济发展。

发展特色工业,壮大产业集群。围绕广东省和韶关市的产业发展战略,乐昌市提出,重点发展轻工纺织、农产品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巩固提升电力建材、机械制造、生物保健等传统产业,壮大新型化工、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着力培育工业经济新增长点。

同时,乐昌市加快规划建设“两园一心”,打造特色园区:扶持东方锆业做大做强,推动磷酸钙等项目建设,逐步打造“中国锆城”产业园,依托乐昌丰富的竹木资源,规划打造乐昌低碳循环经济产业园,同时加强与阿根廷中国南部商会等国际商会沟通合作,规划建设中国(乐昌)国际商品交易中心。

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农业品牌。陈向新书记表示,乐昌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一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以南、中、北部划分重点种植基地;二是打造优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结推广梅花镇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建设经验,打造区域性优势农业品牌,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在创业板上市;三是推广“互联网+农业”,加快推进九峰镇互联网农业小镇试点创建工作,以点带面,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创办电商平台,引导农户开展农产品网上销售业务;四是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投资,以梅花镇百臻生态产业园建设为带动,培育现代农业园区,加强与珠海农控集团沟通对接,加快台湾农民创业园项目落地建设。

整合资源,发展大旅游。树立大旅游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大南华、大丹霞、大南岭、大珠玑、大马坝’旅游圈,完善旅游发展规划,积极整合全市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与文化、农业有机融合,努力将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为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乐昌市加紧落实《关于加快发展大旅游的实施意见》,每年安排500万元设立旅游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加强旅游项目和配套建设。同时,深化与珠海九洲控股集团等战略投资者的合作,打造重点特色旅游品牌;充分运用“互联网+旅游”模式,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建设区域智慧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充分利用微博、微信、互联网等方式宣传乐昌旅游,提升乐昌旅游知名度。

与此同时,乐昌市还特别注重整合周边资源,规划推出一批旅游示范线路,打造集文化、生态、农业、旅游为一体的若干主题旅游片区,构建“一圈三线多区划”旅游新格局。

健全流通体系,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今年初,乐昌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抓紧城区商圈和镇村商业网点规划,积极引进商贸物流企业,加快专业市场及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完善市镇村三级物流服务体系。积极参与“广货网上行”,扶持农村电商发展,推进农村淘宝县级运营中心和村级服务站建设。同时,依托“两高一航”交通枢纽和粤湘毗邻的区位优势,建成集物流、仓储为一体的城南新区现代物流园;借助临近韶关丹霞山机场的区位优势,推动“七一五”地块商贸物流城项目建设。

强化“造血”扶贫加速致富奔康

据乐昌市扶贫办主任黄邦辉介绍,在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中,乐昌有39个省定相对贫困村,相对贫困户5362户14661人。自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党政班子会议专题讨论新时期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目前,全市各驻村工作队、驻镇工作组在完成精准识别基础上,深入调研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制定三年脱贫攻坚规划、年度计划和帮扶规划,各相对贫困村、分散贫困户帮扶工作有序开展,村内村外统筹顺利推进。

产业帮扶。乐昌市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按照“一乡一品”区域联动的发展思路,选准主导产品,扶持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打造贫困地区“一乡一品”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和特色农业产业带,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各镇(街)农业产业扶贫发展规划及措施,发展扶贫产业。

电商扶贫。加快农村电商发展,有利于促销费、扩内需,增加就业和增收渠道,推动扶贫开发,推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目前,乐昌市与京东集团建立了农村电商精准扶贫战略合作关系;并实施村村通光纤和4G网络入乡进村工程,大力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建设高质量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同时大力发展第三方配送物流,促进农产品“上线上网”,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致富。

金融扶贫的基本特征篇10

[关键词]孟加拉模式(GB模式);扶贫社(FpC);小额信贷

一、引言

在“十一五”规划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被列在各战略之首。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然而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十分脆弱,金融发展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农村金融服务的成本大、收益小,商业化的追求使得国有银行很多营业机构纷纷退出农村金融领域,而作为农村金融核心力量的信用社对政府的扶贫职责也是欲推不能。因此,广大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就成了金融机构不愿光顾的空白地带,出现高利贷性质的不规范民间金融也是在所难免。同时,中国扶贫资金曾长期采取无偿划拨的方式,导致良好的信贷文化和信用意识未能在乡村培育起来。因此,“借贷难”,“难借贷”成了农村借贷者和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之间相互难以解决的矛盾。针对农村金融发展较为艰难混乱的局面,在目前国家重点发展农村金融市场的背景下,引进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信贷模式(即GB模式)也就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

孟加拉乡村银行是世界上第一家专为贫困者服务的金融机构,它由“穷人银行之父”尤努斯于1976创建,至今已满足了孟加拉全国一半的小额贷款需求。它作为一种成熟的扶贫金融模式,主要特点为:瞄准最贫困的农户,并以贫困家庭中的妇女作为主要目标客户;提供小额短期贷款,按周期还款,整贷零还,这是GB模式的关键;无须抵押和担保人,以五人小组联保代替担保,相互监督,形成内部约束机制;按照一定比例的贷款额收取小组基金和强制储蓄作为风险基金;执行小组会议和中心会议制度,检查项目落实和资金使用情况,办理放、还、存款手续,同时还交流致富信息,传播科技知识,提高贷款人的经营和发展能力。[1]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不仅是一种扶贫方式,还是一种金融创新,能实现公益性和商业性的完美结合。它比较成功地解决了正规金融机构长期以来无法为贫困户提供有效信贷服务的问题,成为国际公认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扶贫方式。其创新式的造血扶贫理念恰好适合于我国对贫困户进行开发式扶持的国情,不仅能达到扶贫救济之效果,更能有效帮助农民自身发展能力的提高。因此,鼓励和支持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将有利于打开我国贫困人口的新信贷市场,促进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和信贷方式的积极变革。

二、孟加拉模式在中国农村小额信贷试点的运行现状

长期以来,作为农村小额贷款的主要力量――农村信用社,一直在发挥扶贫支农的作用。虽是正规金融机构,但推广情况总是不太理想。因此,国内的扶贫贷款往往很难真正发放到农民手中,而且还贷率非常低。但孟加拉模式正好相反,穷人无需抵押、担保就能得到贷款,而且还贷率很高。两相对比,给了我们很大的启迪。于是在1993年,由杜晓山主持的“小额信贷扶贫研究”社科院课题组引进孟加拉“穷人银行”模式,创建了扶贫社。历经了10余年的中国乡村试验,在探索中国“穷人银行”模式的同时,也为中国的扶贫事业打开了另一扇门,开启了孟加拉“穷人银行”的中国之路。

(一)扶贫社试点的建设状况

由于受到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模式在农村小额信贷上成功运行的触动,杜晓山在对孟加拉进行考察并得到尤努斯提供的一笔低息贷款后,便着手在河北易县建立了扶贫经济合作社,开始我国第一个孟加拉模式的试点运行,发放了第一批二十几户小额贷款。之后,又在中国河南、河北、四川、陕西等地陆续建立了6个经济合作社,尝试推广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信贷模式。据了解,目前在中国,共有两三百家采用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或类似机制、理念运行的小额信贷机构,其中运转良好的在一百家左右。

(二)孟加拉模式的运用状况

与孟加拉模式相同,中国扶贫社的运作模式也将主要目标客户瞄准贫困家庭中的妇女,妇女贷款比例占85%以上。建立“多户联保”让借款人自由结合成组,但组员要承担还贷的连带责任。这种机制可以通过利用乡村熟人的相互监督来消除道德风险。制定不掺“水”的8%的利率,消除请客送礼等“非制度成本”。每周分期还钱,按照贷款额的5%收取小组基金和强制储蓄作为风险基金,按期还款后可继续借贷并可扩大借款额度,可以无限期地循环贷款。上门送贷款、收本息,无需抵押的特点,使扶贫社成为实实在在的“流动的银行”、“穷人”的银行。

虽然我们几乎原封不动地拷贝了孟加拉模式,但运作机构与之相比还是有不同之处。实际上,孟加拉模式在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运用中带有政府参与的半官方性质,在操作上体现为目前所采用的“政府+银行+扶贫合作社”三线一体的运作模式,即:党政一条线主要负责制定政策,安排计划,组织协调,监督指导;扶贫合作社一条线主要负责确定扶贫对象,选择扶持项目,提供配套服务和协助农行收贷收息;农行一条线直贷到户,主要负责贷款计划的下达以及贷款的调度、审批、发放、管理和回收。[2]

(三)扶贫社试点的运作成效

据了解,扶贫社在河北省易县累计向19000多农户发放小额贷款6700多万元,妇女受扶持率占83%,全县近6000贫困户实现了脱贫。另据社科院的统计数据显示,扶贫社先后共投入贷款资本金1500多万元,累计发放贷款1亿多元,目前正在获贷款支持的贫困户16000户左右,累计受益农户3―4万户,覆盖贫困人口约15万人。目前除了虞城还有亏损之外,其他几个试验点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持平或盈利,在涞水、金堂县还贷率已达100%,平均还贷率达9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孟加拉模式在中国运行的成效越来越好,成为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和信用社“难贷款”两难问题的途径之一。

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的借鉴使得小额贷款成为贫困农户重要的融资手段,满足了农民的融资需求,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改善了贫困人口,尤其是贫困妇女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她们的社会地位。同时辅以创业技能培养的项目支持,加快了小额信贷在中国的发展。

三、孟加拉模式在中国推行所面临的问题

自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发展研究所正式将孟加拉模式引入中国扶贫领域后,经过十多年来的实践,孟加拉模式虽然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扶贫模式,但基于以下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它在中国的持续发展也是困难重重。

(一)孟加拉模式本身的问题

孟加拉模式作为一种扶贫模式在国际上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并非完美无缺,它本身也存在着一些固有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它服务的对象并不能包括所有的贫困人口,特别是不能涵盖农村中最贫困、没有创收或创收能力不强的那部分贫困人。此外,由于小额信贷机构的资金有限,本身难以产生规模经济,因此,小额信贷要做到资本保值增值的要求,还要有一段路要走。

(二)观念问题

1.对孟加拉模式的认识和定位不同。不同的人对这种模式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的人把这个当作一种资源管理的手段或者是方法,并以求实现某种目标;也有些人把为低收入家庭和个人提供服务作为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认为这只是专门为穷人设立的银行,甚至还有一些人认为这是一种救济的模式,贷款不用归还,不贷白不贷。其实,孟加拉这种小额信贷模式不应是只对贫困群体或者说不发达的某个或某几个地区提供服务的,它应该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以主要向贫困人口提供信贷支持的模式。而人们认识之间存在的分歧也将不可避免地阻碍孟加拉模式在中国的发展。[3]

2.按照孟加拉模式在中国建立起来的小额信贷机构的性质含混不清。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的小额信贷机构有些是政府性质的,其服务是由政府提供的,也有些是由企业或者其它机构提供小额信贷服务的。性质含混不清将导致相关法律、监管措施难以出台,而孟加拉模式在中国也就难以持续发展。

(三)法律问题

在国际上已经运作成功的小额贷款组织模式,在我国一直发展迟缓,目前总贷款量不足10亿元。小额信贷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瓶颈还在于法律政策层面。没有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法规予以支持,缺乏对小额信贷组织的明确的法律定位以及对其性质的明确规定,这些都将使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不确定性和盲目性意味着较大的风险,这不仅使小额信贷的服务提供者望而却步,同时也使欲进入该类金融服务领域的职员止步不前。这样孟加拉模式的发展自然也就困难重重。

(四)监管问题

由于中国缺乏对小额信贷组织性质明确的法律定位,孟加拉模式在中国自然就面临着监管缺位问题。从事金融活动的各种小额信贷机构由于性质上的差别,在事实上陷入了金融监管盲区,似乎谁都管得,谁都又管不得。因此,尽管扶贫社进行了十几年的有益探索,但在进行很多业务操作时屡踏“”,遇到一些无可奈何的尴尬。

(五)管理问题

孟加拉模式虽然在其它的国家取得过辉煌的成绩,但是由于中国的国情有所不同,孟加拉模式在中国的发展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再加上法律的缺位,使得这种小额信贷机构的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另外,由于小额信贷机构不确定性较大,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出现了员工素质普遍低下的问题,这给管理也带来了不少麻烦。因此,孟加拉模式的推行从管理结构到人才储备都面临着较大的改造和调整,而这些却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解决的。

(六)信用环境问题

信用环境的好坏决定于小额信贷者还贷的能力和意愿这两方面。一方面,小额信贷的对象就是贫困人口,其中大多数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由于农业要受自然环境因素和市场经济因素的影响,农民又缺乏足够抵御风险的财产和经济能力,这就会使农民有可能因为亏损而无力还贷;另一方面,由于小额信贷无需抵押担保,加上农民普遍文化素质低下,长期以来并未形成良好的信用观念,一旦个别借贷不还者产生了示范效应,则很容易造成拖欠贷款行为的蔓延。由此可见,良好信用环境的缺失也阻碍了孟加拉模式在中国的持续发展。

(七)融资环境问题

资金来源狭窄,一般来说只靠发起人的资本金和有限的捐助作为资金的来源,因为最初的政策设计不允许小额信贷组织通过吸收存款来获得资金。而中国整个农村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金融环境很差,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发展相对滞后,金融服务能力有弱化的趋势,存款不断转移到大城市,造成了资金的严重外流。这就使得原本资金来源狭窄、实力薄弱的扶贫社进一步陷入了“资金饥渴”,成为目前我国小额信贷发展的最大障碍。[4]

(八)利率问题

非政府组织提供的小额扶贫贷款名义利率一般为7%―10%之间,但实际利率为百分之十几,远高于金融机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事实上贫困户使用小额扶贫贷款创造出的效益有三分之一左右付了利息,其余部分除了生活所需和其他税费,用于积累和再生产的已所剩无几。因此,面对扶贫社的农村小额贷款,很多农民的反应是“孟加拉高利贷”。诚然,孟加拉贷款利率的确是高于一般的商业贷款利率,这主要是由于高成本的贷款运营和艰难的贷款使用监测而导致了管理和交易费用相对较高。在经营范围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机构网点设置、管理人员和费用开支也不断增加,困于资金来源约束,一些扶贫社不得不通过提高借款利率、增加单位贷款收益的方式来弥补。提高贷款利率,加大了贫困户的贷款成本,削弱了小额信贷“扶贫”效果,这就形成了一对难以妥善解决的矛盾。[5]

四、孟加拉模式顺利“中国行”的对策建议

应该指出的是,孟加拉模式“中国行”是指孟加拉模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发展,而并不是其模式简单地复制。笔者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提出让孟加拉模式顺利“中国行”的几条建议。

(一)理顺观念,创新观念

1.理顺观念。按小额信贷的不同经营目标可以把小额信贷机构分为扶贫性的小额信贷机构和盈利性的小额信贷机构。前一种以扶贫救济为主要目的,利率不会高出一般商业银行的利率水平太多,主要是由国家提供的扶贫基金作为资金来源,由政府主办,重点扶持贫困人口中创收能力很弱的那部分群体;而后一种则以经营盈利为首要目标兼顾扶贫,贷款利率很高,可以由其它合乎要求的非政府组织或群体主办,作为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主体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创新观念。创新观念的核心在于对穷人的正确认识。“穷人”这个词仅仅代表财富的暂时匮乏,而并不代表其能力的匮乏。我们要相信穷人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致富的,相信穷人是值得信赖的。需认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必须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培训和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力和动力,让他们自己为自己扶贫,这样也就可以使扶贫由被动变为主动,极大地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和效果。[6]

(二)改善宏观经济金融环境

1.利率市场化。在国际上几乎所有成功的小额贷款机构,都有着远高于一般银行的利率。例如,在印度尼西亚,商业利率是18%,而小额贷款利率是28%以上;在印度,商业利率12%―15%,小额贷款是20%―40%,在孟加拉,商业利率10%―13%,小额贷款利率在20%―35%。一般说来,小额贷款的利率都要比商业贷款利率高十个百分点以上。而在我国,小额信贷机构的利率比一般银行的利率高不了多少,所以我们应该逐步放开小额信贷利率使之向市场利率靠拢,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又可以把钱贷给真正需要资金的穷人而不是那些企图以低息获取资金的富人或其他人。

2.改善融资环境。小额信贷资金的来源有以下几个途径:政府拨款、金融机构贷款、国际组织捐助或贷款、吸收存款。在这几个途径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吸收存款,在广大的农村中拥有富裕资金的人并不少,他们也通过放高利贷的形式把资金借给那些需要资金的人,农村的小额信贷机构应该使这种信贷交易活动合法化,即以优惠利率吸收他们手中的富余资金,并贷给需要资金的人。当然,融资环境的改善也有赖于政府、金融机构和其他非政府机构的通力合作与支持。

3.进一步改善信用环境。在我国,个人和企业征信体系的建设刚刚起步,还很不完善,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加快个人和企业征信体系的建设。此外,中央银行、政府及相应的监管机构也有义务为信用环境的建设做出努力,政府、银行、监管当局应该通过各种措施加强协调,政府在必要的时候可采取行政手段帮助银行或其他担保机构清收欠款,同时还可以将个人与企业的信用状况与行政处罚联系起来,以提高违约成本,共同打造诚信体系。

4.完善法律政策环境。为促进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我国应该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政策,包括制定小额信贷机构市场准入标准和明确小额信贷机构的法律地位,允许微观金融机构接受存款等。在2006年底尤努斯来华访问期间,我国相关领导人与其进行了交流并表示,在改造现有农信社之外,我国应允许小额贷款组织的发展,在“只贷不存”、“服务三农”的前提下,可以给予小额贷款组织合法的地位和发展空间。同时,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这些信号都强烈地预示着将来我国会出台相关的法律政策,放开农村信贷市场,允许更多的非金融组织参与小额信贷的经营。

(三)改善监管环境

可以考虑建立一个诸如银监会之类的专门监管微观金融机构的监管机构,采用风险评估标准,机构要定期做出独立报告,设计和比较各个微观金融机构业绩的方式,从而帮助客户和捐款人获取相关金融机构业绩表现的更充分信息。此外,要明确监管主体,避免交叉、共同监管所导致的混乱局面。

(四)提高小额信贷机构的管理水平

首先,小额信贷机构应该按照农户的需求和当地市场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与方向,不断提高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以适应农户的需求而提供相配套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其次,小额信贷机构应根据小额信贷的特点和农村的特色发掘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方式,这样既可以降低自己的经营管理成本,又能够为农户提供有效的服务。最后,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素质,因为这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是各种管理措施发挥作用的前提。

主要参考文献:

[1]杜晓山.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尝试[J].现代经济探索,2004(2).

[2]孙天琦.商洛模式:小额扶贫贷款的探索[J].中国金融,2003-8.

[3]主父海英.小额贷款在中国推行中的制约因素及其应对方案[J].商场现代化,2006-6.

[4]曾向荣,柯学东.孟加拉式小额贷款在中国试点13年遭遇法律盲区[n].广州日报,2006-10-28.

[5]汤仁灏,李学勇,罗磊.“GB”信贷扶贫模式的效应思考[J].农村金融,2006(2).

[6]张勇.孟加拉小额信贷模式的最新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