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6:21

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篇1

【关键词】传统媒体公信力新媒体困境

新闻传媒的公信力是指新闻传媒能够获得受众信赖的能力,①公信力概念的逻辑起点是信任,是受众的一种主观行为。②笔者认为媒介公信力主要围绕三个关键词,即媒介、公众、信息传播,媒介是信息传播的渠道,传播的终端在公众,信息传播是媒体获得受众信任的依托,所以媒介的公信力主要是公众对信息传播渠道或者传播者的依赖感和信任度。

一、传统媒体公信力的发展现状

传统媒体公信力面临着来自新媒体以及自身发展弊端的双重压力,2003年社科院对12城市的调查发现,大众最信任的媒体是传统媒体。③2011年经网络调查,获悉的《媒体公信力调查分析》报告中显示44.3%的受调查居民认为互联网是他们最相信的媒介,电视的信赖度占26%,报纸为16%,④由此看出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呈下降趋势。

1、新媒体的冲击和压力

(1)新媒体降低大众对传统媒体的依赖

新媒体的兴起,打破了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垄断地位,人们不仅可以通过网络、手机、车载媒体等渠道来获得信息,还实现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我传播,据《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12月,网络新闻使用率为77.2%,用户规模达3.53亿人,用户人数年增长4535万人,年增长率14.省略/13665226-1574859.html

④《社科院12城市调查发现:传统媒体网站公信力最高》,

⑤李玫瑾,《媒体应冷处理“江苏泰兴案”》,《中国青年报》,2010-4-30

⑥胡正强,《客观、公正、全面、平衡――论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具体化》,《新闻爱好者》,2003(7)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234

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篇2

关键词::党报;创新;发展;传播规律

中国的报业市场建立在以党报为主体与核心的基础之上,党报的生存状态直接关系到中国报业大局。随着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信息传播手段日益丰富,传播方式更趋多样化,传播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传媒格局一变万变,党报创新发展成为时代要求。

一、党报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在中国蓬勃发展。1922年9月1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份政治机关报《向导》周刊在上海创刊,掀起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产生的第一天起,党的新闻媒体就发挥着党和政府耳目喉舌的作用,肩负起舆论宣传、组织引导的重任。党报作为我国主流媒体的中坚力量,以提高舆论引导力为重点加强党报建设,以党报为中坚力量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是党和人民赋予党报义不容辞的庄严职责,是党报适应新闻传播规律,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环境必须履行好的时代使命。

二、党报发展面临的困境

今天,中国的整个传播格局已经发生重大改变,党报媒体作为我国主流媒体的中坚力量,除了对内的宣传报道,还必须承担起与外的对话与交流。党报媒体承担艰巨的时代使命。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中国的整个新闻工作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我国的党报媒体在几十年发展过程中虽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也积累了一些不利于党报媒体发展的掣肘因素。

(一)不利于党报发展的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保障是党报媒体做大做强,充分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条件。任何体制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在我国,新闻媒体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部门,一般都属国家所有,“党管媒体”是新闻媒体运行的基本原则。具体地说,新闻媒体主要领导的任命权、重大问题的决策权、重要资源的配置权、重大问题的终审权都由领导机关掌控。在这种体制机制之下,虽然保障了党报媒体的所有权,有利于充分发挥党报舆论引导的功能,形成主流价值观,但是党报媒体发展的自由程度受到限制。

以中国的传媒集团化来说,中国传媒的国有产权制度,使媒体市场产权不清、规则不明,没有形成统一的传媒市场体系,媒体集团化很难进行,比如产权难以通过流动进行并购和重组,现有的媒体集团基本是在政府主导下成立的,是行政指挥而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无法保证这一行为能提高市场效率。所以中国媒体集团虽多,但规模及效益远不能与国外同行相提并论。目前各集团的经营,基本上只涉及单一传媒经营的单一方面,尚未从制度上解决集团发展中亟待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即体制问题。

因为体制掣肘,党报媒体很难充分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做大做强,媒体的集团化发展很难真正实现,也就不能从根本上壮大党报力量,提高党报媒体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且,党报不可能长期由行政命令和政治动员来打造形象、占有市场。当今,中国的媒体环境更加活泼、自由,市场正向各类媒体敞开公平竞争的怀抱,过去那种“一枝独秀”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党报媒体要想保持主流引导作用,报纸的变革创新工作便更加迫切。

(二)传统积习的不适应性

党报媒体虽然是我国媒体的中坚力量,然而今天党报发展却表现出马力不足。这和党报发展中形成的积习有关。概括而言,党报的传统积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报社的机关化、人才的官员化和人才的非专业化,这些积习使党报媒体形成了固定的报道模式和风格,影响了报纸的办报水平。

报社的机关化和人才的官员化使报纸工作呈现出一种行政化的风格,不能积极充分的参与市场竞争,自然也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悉受众需求,满足受众需要。人才是媒体的核心资源,人才的非专业化则是当今党报媒体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非专业化人才严重影响了报纸的办报质量,尤其是当今报纸读者老龄化现象严重,如果不能够通过提高报纸办报水平来培养年轻受众群,党报媒体未来的发展环境将会更加严峻。

(三)媒体格局的改变

党报媒体是我国媒体的中坚力量,是我国舆论建设的主阵地。近年来,随着传统媒体的不断扩张、新兴媒体的不断兴起以及资本准入的放松,党报媒体面临本土市场竞争和国际市场冲击的双重压力,发展环境可谓内外交困。党报发展面临如此困境,量化表现为发行量降低,市场份额萎缩,广告收入减少,人才储备缩小,影响了党报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媒体格局下,党报媒体虽然面临如此困境,然而其他形态媒体也面临各种问题,党报媒体迎难而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工作是党报发展解困之道,也是党报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提高党报媒体舆论影响力的应有之义。

三、结语

改革与创新,是党报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党报工作永恒的追求。新闻工作的改革创新,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又是新闻工作和新闻事业发展的必然需要。党报媒体的发展创新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正如刘云山所说:“新闻宣传工作是常做常新的工作,只有与时展同步伐,同党和人民事业齐发展,不断改进创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经济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党报作为我国媒体的中坚力量,顺应市场要要,积极进行报纸的改革与创新工作,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适应新闻传播规律的表现。

参考文献:

[1]刘建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读本[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的讲话.

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篇3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环境;时效性

一、引言

一般来说,新媒体是指虚拟社区、微博、微信等新型传播媒体。相对于传统的大众媒体来说,新媒体在交互性、集成性和及时性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根据调查,在各大高校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拥有一部手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同时使用电脑或其他网络设备,学生用在新媒体上的时间至少有一个小时,微信、微博、QQ空间等是学生常用的信息传递与接收平台。与此同时,学生对传统媒体(如杂志、电视、广播等)的使用率越来越低。

在高校进行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积极结合新媒体技术,能够更好地发挥新媒体的人性化、虚拟仿真、互动性等特点,让教学实践变得更加生动和高效。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新媒体技术的便捷性、高效性和时效性等特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其教学内容和方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更广阔的空间。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利用新媒体技术时,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1.新媒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

新媒体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了更高效的沟通方式,极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质量。高校学生是接触新鲜事物的主要群体之一,因此,其对各种新媒体平台的利用也更加熟练,许多学生甚至对新媒体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经常通过这种形式进行学习和沟通。在这一背景下,新媒体可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通过对新媒体技术的适当应用,发挥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学习。

2.新媒体能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新媒体环境下,海量信息在各种网络平台上快速传播。因此,要及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就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运用新媒体技术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师面对面与学生沟通交流所带来的时效性较差的问题。当学生遇到学习中的困惑和疑虑时,不需要等到下次上课时才与教师交流,而是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和设备实现与教师的即时沟通,摆脱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对于当下的热点话题和各种时事政治新闻,教师与学生都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了解,这样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拓展了教学的视野和思维,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高校学生的认知受到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许多舆论都是以匿名的形式发表,学生在自由收发信息的同时,也会受到信息的影响。首先,学生容易形成逃避心理。当无法在现实中获得成功而满足于虚拟网络世界的成就感时,学生就容易形成逃避心理,降低在现实中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影响与他人的实际交往能力。其次,网络的虚拟性与现实的真实性频繁切换,可能导致学生无法形成健全的人格。m然新媒体能够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极大的便利,但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在现实中逐渐形成的。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大的困难

新媒体环境中,海量信息和数据飞速传播。由于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良的信息会出现在新媒体中,学生受其影响容易形成错误的价值观,自控能力得不到提升,道德、法律意识淡薄。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更大的困难。

四、新媒体环境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策略

1.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

新媒体环境下,面对虚拟世界的真真假假,学生还不具备成熟的真伪判断能力,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辨别真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

2.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传授知识的关键。要加强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就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只有教师具备了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学习。在新媒体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应时刻甄别信息的质量,将具有教育意义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篇4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4)11―0141―02

[收稿日期]2014―09―20

[作者简介]段晓蕾(1987―),女,山东莒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长期以来,高校从未间断要提高其教育的质量,不断地进行改革并努力尝试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新媒体逐渐成为大学生生活与学习中的一部分,并且逐渐地融入他们的世界。新媒体深深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困境。因此,利用用新媒体技术改革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尤为值得期待。

一、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影响分析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面貌,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是由于越来越复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导致这些复杂的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对象产生影响,连带教育模式甚至师资队伍也都包含在内,同时也干扰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心理状态。另一方面,我们认为,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的出现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但同时也为其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不论是在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内容的整理,还是在信息的传播等方面,这些都为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形式,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以及道德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之影响

环境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是极为重要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则是其重中之重。首先,社会环境。因为新媒体的出现,人们不再单一的从某个地方获得信息与知识。人们利用新媒体能够做到及时的对话与交流,可以随时随地地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对于一些信息的甄别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准确的答案,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新媒体的出现扩展了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但信息的繁、杂、多则会误导大学生的想法,因此,这些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其次,文化环境。人们的生活方式因为网络语言的出现得到了改变,大学生们新的交流方式也就由此诞生。比如一些数字化语言,55(表示哭)、88(表示再见);再比如一些字母化语言,Bt(变态)、pLmm(漂亮妹妹),这些都是区别于传统媒体的表达方式。另外,传统文化下大学生主要是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而新媒体的出现则开始动摇这一传统,这些深深地撼动并削减了权威的力量。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之影响

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已然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之必需品。一方面来讲,大学生正在以一种不同以往的生活方式进行生活。现在大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人的人际需求大都是通过网络解决的,大部分的学生都有论坛、博客、微博、Facebook、QQ等在线交流、沟通工具。人们更愿意享受这种网络的控制欲。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学校里喜欢独来独往的学生日益增多,他们对于院系的集体活动似乎并没有很大的兴趣,反到是更喜欢并享受独居的惬意生活。现在的年轻人都是以个人为中心成长起来的,这与独生子女、时代的变迁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甚至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两人可能面对面坐着,却还要发短信、微信,还有更多的人在经历独自一人的游戏,比如玩手机、玩电脑、听歌等等。我们的知识因为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更新。另一方面来讲,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因为新媒体得到迅速改变,武汉大学青年传媒开展了一项调查,即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影响力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因为新媒体技术的加入而变得更加精彩多样和灵活方便。学生采用网络、电脑查找资料的有71%,有66%的学生因为新媒体而更加热爱学习,充满动力。〔1〕

(三)新媒体对思想教育工作者之影响

无可置疑,新媒体的发展影响着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们,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积极与消极两方面。首先,因为新的平台的诞生、因为新媒体的出现而自然到来,在传统环境中,教育工作者主要通过谈话来了解进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而新媒体的出现则改变了这种比较单一的方式,新媒体通过微博、博客、网络论坛、虚拟游戏等形式,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但发挥了其本有的利益,但也因为新媒体的出现受到了消极的影响。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经常性地看见暴力现象的发生,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新媒体影响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美国皮尤中心调查结果在2010年5月公布一项:有32%的美国青少年曾经有过被人在网络散布瑶言、未经允许公布私人电子邮件、收到威胁性信息、未经允许上载令人难堪照片等欺凌和骚扰的经历。〔2〕

二、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分析

(一)封闭的思维方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新媒体平台的关注与应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封闭环境的弊端日益显现,虽然我们并不否认它们曾经能够发挥的作用,但同时人们的思维因为时代的发展而得到了发散,并且越来越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懂得关于学生的思想状况问题研究,因此,只从一个角度去分析是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根本的解决。而一旦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那么固守于传统的思维必定要出现一些问题,新媒体的出现具有很强的融合性,拓宽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角度与途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就要求我们采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二)不合理的教育结构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

众所周知,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不够合理。这也正是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我们不能将德性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的局限性,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与现实生活脱离关系。我们提倡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提倡人们知识与能力同步提升,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与知识的来源更加丰富,传播的方式更加多元并且复杂,这就无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提出了要求,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并且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让大家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学习中来。

(三)陈旧的教育模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

毫无疑问,陈旧的、落后的教育模式迟早会被淘汰,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亦是如此,陈旧的、落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影响新媒体的出现,正是因为传统的陈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我们也才能够找到思想政治教育落后的原因。新的时代的到来,就要求我们能够适应新的环境,能够应用新的媒体技术,进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并且不断地寻求新的教育模式,真正做到能够充分利用其所呈现的高效广泛的形式,加大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力,明确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使大学生所处的环境纯净且原生态,那么大学生就会减少旧模式的影响,真正体会并享用新媒体带来的好处。

(四)滞后的话语传播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

一方面,由于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又不能及时跟进,没有与时俱进,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常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就导致思想教育问题的出现,教师与学生难以进行彻底并且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下,在网络的虚拟空间内,无论何种主体都是平等的,拥有着平等的话语权,因而,传统权威控制式的语言势必要发生深刻的变革。传统媒体被改变这种想法就变得很有难度,这就更需要新媒体要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巨大作用。

三、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改革路径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问题,因而,需要我们突破常规思维,积极努力地探索出改革的路径。

(一)提高认识,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时代中的重要地位

高校不但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更重要的是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媒体时代中的重要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定位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还要努力学习并掌握基本理论,同时还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且要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的。〔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为有了新媒体,其环境变得更加广阔与开放,这当然也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总之,新媒体的出现为高校带来了难得且珍贵的机遇。

(二)融通改革,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中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课在高校中占据着主渠道的作用,我们要全面改进教学的内容与教学的方法,全方位地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多年以来,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受到了理论课的指导与熏陶,但如何把课程变成学生们喜爱的课程,真正地发挥我们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仍需要下大气力:首先,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课程中,需要渗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通过我们的传统优秀文化来教育我们的大学生,使大学生变得越来越优秀;二要书写出适合我们国情发展的、适合我国大学生学习的,带有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类的教材;三要使“两课”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提高教育工作者及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并且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4〕

(三)优化结构,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保障功能

高校的改革,关键在于对教师质量的改革。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升是优化教师结构的必要和前提条件。单就学校本身而言,高校的行政人员需要不定期地与学生开展对话交流和思想交流,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知识面,需要不断地丰富自身的视野,而不是仅仅停留于权威的管理与说教上,行政人员则需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并且保持好与学生的适当距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教学管理等能力。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利用新媒体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工作,要了解学生所了解的,同时也要了解学生所不了解的,高校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积极主动地改变原有的权威说教,真正成为一名新时代的与时俱进的合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王传中.浅谈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生活、学习、思想的影响及引导〔J〕.高校理论战线,2009,(07).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m〕.社科文献出版社,2013.

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篇5

关键词:媒体融合;传媒集团化;三网融合;互联网

自2001年“三网融合”在“十五计划纲要”中首次被当做国家战略性政策提出以来,如何实现传媒业从事业到产业的转变,变外部输血到自我积累,变行政垄断到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构成了我国传媒业改革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1我国传媒集团化的发展现状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的通过敲定了未来几年内我国媒体改革的“路线图”。高层对媒体融合战略的重视使传媒业为之振奋,在受到鼓舞之余,也需回望十余年来“三网融合”及集团化政策推行所面临的诸多阻力与困境,从而更加理性地看待我国传媒业的发展现状。

1.1我国传媒集团的融合探索

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成为首家报业集团,随后南方报业集团、经济日报报业集团、光明日报报业集团相继成立。2000年11月27日,第一家省级广播电视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宣布成立,其被认为是我国广播电视的体制创新。2001年8月,国办17号文中明确要求积极推进广电行业的集团化建设,同年底,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在京宣告成立。在经历了单一媒体融合成媒体集团的过程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跨媒体平台不断出现。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旗下的“第一财经”实现了跨媒体、跨行业的大融合。因此,在遵循我国传媒产业集团化发展的思路下,媒体融合是未来传媒集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的传媒产业正在迈向“媒介整合”――强调媒体组织“结构性”的融合。由于媒介融合理念的模糊和对飞速发展的传播技术认知的局限,以及现有媒体管理体制的缺陷,目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大多局限于形式和内容上的嫁接。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虽然很多传统媒体都搭建起了自身的全媒体平台和新闻中心,但在传统业务的整合、人力资源的统筹,尤其是信息内容的多形态生产方面,还未实现真正的有效融合。

1.2我国的传媒集团化进程

我国广电集团的组建热潮于2005年受阻。在2004年12月举行的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议上,国家广电总局明确表示不再批准组建事业性质的广电集团,只允许组建事业性质的广播电视台或总台,此前已经成立的事业性质的广电集团,可以继续保留事业性质,但内部一定要剥离经营性资产,组建产业经营公司或集团公司,或者将集团改为总台,在总台内部进行事业、产业分开运营的改革。这意味着当初走在改革前列的广电集团又面临着新一轮更为复杂的架构重整。

广电集团化发展中所遭遇的政策反复,不仅仅意味着它是我国媒体集团化所经历的一个发展阶段,究其本质,更有其深刻的内在含义,实质上它反映了我国媒体组织向集团化运营方式转变中所具有的一个根本的内在逻辑冲突,即身份上的公益性与运作上的盈利性之间的内在张力,这一内在逻辑冲突一直贯穿于我国媒体集团化的过程。

随着报业的全行业、全球性衰退,以及信息技术的革新对传媒产业带来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建立在“三网融合”基础之上的媒介融合进程的加速,传统媒体时代的媒体分化逐步让位于数字化的融合。传媒的集团化发展及深度融合势必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2新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

1997年,国家召开第一次互联网会议,通过了《国家信息化总体规划》。规划中第一次提出“三网”(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的概念。随后,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性政策,“三网融合”继而在“十五规划”中被上升为国家战略。然而,经历了近20年的反复摸索,时至今日,真正意义上的三网融合似乎仍旧未见端倪。但是,随着国家政策或相关行业市场策略的不断改进,以及与之并行的各种新兴技术力量的影响,也使得三网融合的目标与路径在发生一定的“转向”。

2.1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升级的新起点

今天,无论是世界范围内还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手机终端迅速发展普及,已经超过电脑,成为互联网的第一大接入设备,将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融合推向深层。除此之外,包括平板、pC、可穿戴设备等移动终端业务拓展下形成的移动互联网,也必然带来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自然融合。

然而,一直以来,广电网在三网融合的进程中都扮演着相对尴尬的角色,需要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姿态。因为在一个相对开放的市场里,在各种运营力量的较量格局中,用户可以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砝码,这个力量可以防止垄断的肆意扩张,可以纠正市场格局的倾斜。今天已经出现了很多被称为互联网电视的电视机,尽管目前的有些产品名不符实且面临一定程度的政策壁垒,但该发展方向是毋庸置疑的。

2.2物联网时代:老“三网融合”向新“三网融合”的飞跃

当三网融合在推动电视终端的形态、功能发生变化时,物联网也在推动着所有家电的变革。广电系统关于自己未来发展战略的设计,也应该放在物联网这个更大的背景下。今天电视网数字化升级的方向是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nGB的设计方向以及对电视、机顶盒或互联网盒子这些终端以及电视服务的未来定位,都应放在智能家居的前提下考虑。今天业界提出的“多屏合一”目标只是三网融合的一个过渡阶段,三网融合更重要的意义,是为物联网在家庭的全面应用提供基础。

结合今天的实践及未来的发展看,三网融合的发展与演变路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实现三网互通。该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两个方向的演进,一个方向是电信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另一个方向是广电网升级为nGB,与移动互联网初步互通。虽然在此进程中必然阻碍重重,但市场规律和技术规律不可抗拒。第二阶段:三屏互动深化。促进三网的业务融合或重构。第三阶段:物联网扩张。该过程必然导致其与移动互联网、nGB之间的界限的模糊。第四阶段:移动互联网+nGB+物联网――泛在网络。新三网融合时代,即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之间的融合,它们的最终目标,是造就一个泛在网络,终端和网络无所不在,万物互联。

3我国传媒集团化的现实困境及未来走向

现阶段,新旧媒体的并存和融合是必然趋势。传媒组织行为的融合、媒体行政管制的突破以及媒介融合的终端出口――“三网融合”进程的不断加速,都为建立起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传媒集团提供了可能。然而,纵观我国目前的媒介发展状况,传媒集团“一体发展”与“深度融合”的真正实现仍存在着诸多困境。

3.1现实困境

(1)电信业被管道化。以ott(overthetop)业务为代表的开放互联网业务的兴起,不可避免地对电信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大量的应用虽然借助运营商的管道,却不再与运营商发生联系,基础业务的黏性被弱化,运营商的角色变成单纯的“管道”。在互联网业务的利益格局中,电信运营商所能够分食的“利益蛋糕”越来越小,其面临着为互联网ott服务商“做嫁衣”的窘境。

(2)集团化为行政推动而非市场选择。在我国的改革实践中,传媒的集团化多为行政强力推动而非市场自发行为,由此,地方保护主义滋生,全国性的广电市场被割裂。“产事分隔”“员工身份多元化”“内部运作外部化”等畸形变局,亟待传媒领域内部的组织重构与整体转制。

(3)利益分配不均。数网融合的最大阻碍当属行业体制的不同引发利益分配的不均。广电所拥有的技术手段无法满足受众的多元需求,当视频网站等大举抢占市场份额之际,传统广电业甚至还尚未整合一张足够大的网格来应对进入宽带通信和互联网市场后的后台管理及运营。于是行政性的牌照发放和行业准入,更多时候成为广电抗衡电信运营商和ott服务商的最后一道“防线”。

3.2未来走向

(1)开放的市场是融合的基础。在广电网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基于数字电视网的需要而开发新的产品与服务,并非是广电一家能提供的,它必须引入其他力量。广电网越开放,越能吸引到终端制造商、内容提供商、电子商务经营者等各个方面的加入。与此同时,充分尊重以市场为导向和决策的最终依归,克服混乱无序的集团整合,将集团化纳入规范的市场竞争,其平台上的产品与服务才能不断创新、优化,平台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实现nGB与移动互联网的互通。

(2)内容特色化,传播精准化。未来,媒体信息和内容服务会是一场价值引领和需求导向的竞争。传统广电媒体在强化互联网内容认知的基础上,秉持生产权威、深入、优质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将海量的内容优势转化为面向电信运营商和ott服务商“聚合平台”的内容提供能力。在渠道、服务上靠拢市场新生力量,在内容、版权上保持自主独立。利用先进的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实现一云多屏的目标,满足受众的个性需求,进行精准化的内容生产。

(3)平台一体化。目前,我国虽然对于传媒改革有一定的政策扶持,但广电和电信仍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高度垄断行业。竞争体制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在媒体内部产生了消极因素,也影响了平台化的构建。然而,随着三网融合进程的不断加速,平台一体化发展是媒体融合的内在要求和基本方向。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生产平台,争夺最大的受众注意力,最大范围地建立与受众的接触点,围绕优势资源,打造集成平台,是未来新三网融合的发展方向。因此,广电业需要打破固有思维,积极推进三网融合进程中的双向进入,才能在未来的竞争格局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4结语

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普及的今天,媒介技术仍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变革。作为我国文化产业中核心组成部分的传媒业,担当着推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使命。如果继续固守现有市场格局中的利益,势必和社会发展进程脱节,更遑论传媒守望社会、公众的使命。在中央重点推行全面深化改革进程、媒体融合已被提升到全新战略高度的今天,我国传媒业更应乘着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讯技术迅猛发展的东风,走向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进而在未来彻底改变我国的传媒格局。

参考文献:

[1]彭兰.从老三网融合到新三网融合:新技术推动下三网融合的重定向[J].国际新闻界,2014(12):130-148.

[2]许颖.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体融合的三个层次[J].国际新闻界,2006(7):32-36.

[3]周宇豪.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现状与困境[J].青年记者,2014(28):56-57.

[4]章平.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传媒集团化再思考――兼论动态环境中媒体集团竞争优势的构建[J].新闻传播,2011(3):19-23+221.

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篇6

在2008年以前的十年,是中国各行各业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期刊业同样不例外。市场的巨大繁荣,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饥渴,广告主对市场的极大热情,为期刊的发展创造了温暖舒适的环境。然而当经济环境变化、社会发展阶段也快速演变的时候,媒体作为最敏感的接触者,最先有所反映。当房地产、汽车业的市场发生变化时,很多报纸和商业类期刊都受到客户广告投入缩减的影响而倍感日子的艰难;当金融危机发生时,一些行业科技类期刊也感受到了局部的波动。但总体来看,行业类科技期刊在这种波动中是受影响最小的。行业科技类期刊虽然规模、体量相对较小,但却都是以某个地理区域或者某个行业领域为背景,当我们羡慕《三联生活周刊》、eLLe等那些生活类大众媒体丰富的报道资源,貌似无限广阔的生存空间时,其实我们自己的优势也同样被他们望尘莫及,植根于产业、紧紧依靠产业是行业期刊生存的根本。每个产品的诞生和发展首先都要找准定位,在今天物质极大丰富的市场环境里,更要求细分领域、细分产品,而行业期刊本身就是在一个细分的市场和领域里,设计产品和内容时,要能够做到深挖产业相关资源、借助媒体的平台服务产业发展、服务区域发展,这既是媒体人的职业使命,也是我们实现经济价值的根本和源泉。今天,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冲击下的各行业,实际在做一个统一的动作,就是用技术进行产业的优胜劣汰,我们唯有抓住赖以生存的细分领域的垄断资源,才能掌握生存的话语权。以笔者所在的媒体为例,旗下现有4本专业期刊、1个门户网站。第一本期刊创刊于1957年,另外3本及网站则是在2002年之后相继创办的,所有刊物都是服务于印刷行业,有定位综合的技术应用类,有细分领域的综合报道类,也有经营管理类。这一期刊的分布也是对精准定位、细分市场这一原则的践行。通过这样的定位和细分,我们挖掘到了更多、更深入的资源和客户,占领了更大的市场份额,因此也掌握了更有利的生存机会。

清晰了定位和优势,如何能让我们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笔者想分享自己所供职的媒体近年来设定的一个目标:以内容力锻造传播力,以服务力强化影响力,把注意力变成购买力。我们属于印刷包装行业的综合媒体机构,围绕这个产业的发展打造了四刊一网,母刊1957年创刊,在2000年前后迎来了产业和媒体业的大繁荣,有幸在这个繁荣的十年里,潜心打造了多个媒体产品,坚持以内容为王,从产业发展的需求着手,奠定了我们在行业里的品牌地位,聚拢了产业链上下游的优质资源。而借助我们的内容影响力,加之我们的服务意识,2000年开始我们从纸质内容延伸到了线下的市场活动、培训、咨询、展览等多种服务形式和产品,充分发挥了内容资源的多元价值,并实现了将读者的注意力、客户的注意力变成购买力的目标。今天,很多人认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是出路,也有人担心新兴媒体会葬送传统媒体,但至少在目前,对我们来说,新兴媒体是一个渠道,是助力媒体的传播力,使我们的影响力和内容价值变得更为显性的工具,如果你是掌握核心内容、核心读者的媒体,新兴媒体肯定不是终结者,而是证明传统媒体核心竞争力的手段。我们的四刊一网从2009年至今,也面临着广告下滑,但正因为我们有核心内容,又充分借力了新媒体手段,所以我们相对有效地控制和弥补了下滑,并在这个严峻的形势下将排在后面的媒体落得更远。

目前,我们也在积极进行对未来的生存形态的思考和尝试。尽管如上述我们在有内容、有渠道的情况下,看起来还不是非常糟糕,但我们非常清楚,只能用“苟活”描述现在的状态,或者说如果我们没有更好的出路的话,也没有再大的增长空间了。很多媒体的微信号运营模式集中在两个阶段,一是内容,二是引导消费。比较前沿的媒体,无论是电视媒体,还是报纸媒体,都在通过自身的内容产品的影响力聚拢粉丝,通过他们的公信力获得粉丝的信任,进而在细分的粉丝群、细分的社区里进行相关产品和服务的销售,也就是o2o,似乎媒体如果不靠“贩卖”信息生存,就没有未来。我们自己也在摸索,“贩卖”和输出信息,与读者和客户是弱关系,只有跟他们做与其生产密切关联的实体产品的生意,才能建立强关系。所以3年前我们就在筹备做行业的垂直电商平台,终于在去年上线,做了一个印刷行业的器材贸易电商,并引入互联网金融,把注意力变成购买力在这里仍然适用。虽然不知道这条路是否能走通,做电商和互联网要砸钱、要投入,也不是每家媒体都有这个资本和体制,但是如果不尝试,不走出这一步,目前我们也没有找到更好的承接广告下滑的模式。也许将来内容仍然是核心基础,但它不是为了出版成为报纸或期刊,而是像图书一样成为文化奢侈品,当然这仅限于商业期刊,学术期刊是另外一种境界。

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篇7

【关键词】媒体融合县级广电困境应变坚守

【中图分类号】G221【文献标识码】a

2016年2月19日,在调研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并主持召开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时强调指出,要让媒体融合尽快从相“加”迈向相“融”,着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接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了《广播电台融合媒体平台建设技术白皮书》《电视台融合媒体平台建设技术白皮书》两大技术类重磅文件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通知,对广电系统的媒体融合做了进一步指导。媒体融合与国家战略发展紧密结合,呈现出了强大的政策引导力和发展机遇。传统媒体根据实际情况,纷纷选择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媒体融合路径。各地各级广电媒体更是在如何推动媒体融合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县级广电面临的困境及制约

媒体融合是必然趋势,也是整个广电行业的核心工作。县级广电媒体作为我国广电四级办台的最基层,在整个传媒格局中处于最弱的地位,传播面窄,影响力小,面临很多发展困境。对于大多数县级广电台来说,困难重重,境况堪忧。

(一)生存空间狭窄,广告创收“断崖式”下降

随着移动互联和社交网络新技术的发展,大量新媒体应运而生,广播电视作为传统媒体,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生存空间日益狭窄。

据清华大学传媒学院的《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5年互联网媒体的市场占比由2014年的47.2%上升到51.8%,进一步拉大了与传统媒体的规模差距,特别是移动端新闻资讯用户规模达到9亿,在移动端渗透率为70.3%。@样的形势让央视和卫视都面临了严峻的挑战,县级台更是直接进入了严酷的寒冬,一些市、县级台需要依靠国家财政全额支持才能度日;一些县级广电的员工工资已经不能按时发放;有的县级广电甚至只保留时政新闻节目,其他时段转播央视、卫视节目,台内员工全部解散待业。大量市县级广播电视台2015年的广告创收出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二)实力不强、技术薄弱,内容制作创新不足

多年来,县级广电一直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在当地新闻传播、舆论引导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观念老旧、技术落后、人员队伍建设不配套,在与新媒体竞争和融合中面临着诸多困难。

1.人才匮乏

创收下降、资金不足,平台对人才不再拥有强大的吸引力。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匮乏、队伍整体素质与传媒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是当下大多数县级广电台的发展瓶颈。县级台都是事业单位,大多数地方政府把广电台的人员招聘、人才引进等同于其他机关事业单位,参加统一考试,既不授予自主招聘权,设置的专业条件又无法体现广电的需求,造成能用的人进不来,不想要的人出不去,有用的人还留不住,这是人员流动通道最大的不顺畅。

2.设备陈旧老化

创收下降、资金不足,设备陈旧老化成为困境。很多县级台至今仍然用着省市一级早就淘汰不用的标清设备,记者手里扛着的摄像机等设备甚至比不上社会上的一个私人工作室。

3.内容质量不高

缺少人才、技术薄弱,内容制作少有创新。高喊着“内容为王”的口号,记录着党政部门的工作备案,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生新闻、与客户高度黏合的各类活动、有深度有见地有层次的专题节目等,在县级台鲜有创作。“内容为王”成为一个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标准高高搁置着。

4.融合流于形式

因缺少人才、技术薄弱,媒体融合只限于“广电+”,一些县级台的“两微一端”只是内容的搬运工,把传统媒体的内容搬到网络上。如此这般,不仅没有达到想要的成效,反而把原本拥有的内容资源贱卖了,得不偿失。

二、县级广电的应变与坚守

如何在困难中应变与坚守,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中寻求机会、找到出路,向死而生,从曾经的辉煌中走过来的这一代媒体人,责无旁贷。

(一)体制不动改机制

体制改革尚需时日,一把手需观念转型。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箭在弦上,但从中央到地方,一个政策的推行需要一定周期,改革之前便是县级台需要熬过去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从省级台到城市台,已经有一些广电媒体步入改革轨道,部分县级台也纷纷亮剑。像浙江长兴台、江苏江阴台、山东济宁台等,在事业编制内实行全员企业化管理。但是,绝大部分县级媒体改革步伐缓慢,有的甚至仍在观望。如何在现有体制下突围,进行顶层设计非常重要。县级媒体“一把手”观念转型是关键点,“一把手”完成观念转型,领导班子完成转型,自上而下的转型才能全面推广。

(二)绩效管理创建激励机制

绩效管理是解决县级广电发展困境的方法之一,尤其是绩效考核的实施在调动人员队伍积极性上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县级媒体虽然体量小,但坚持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不能变,社会效益优先不能变。与此同时,经营创收是事业发展的经济保障,事关媒体的生存,因此,全员考核绩效还要跟创收挂钩,通过这个杠杆作用,精简二线,充实一线;因事设岗、有岗必竞,把队伍建设抓起来。

1.县级台对下设机构的绩效考核计划

如何向一线倾斜呢?绩效考核分两级,第一级是县级台对下设机构的考核。首先有个观念要转变,在台里,行政办公、人力资源、总编室、技术部、机房等行政服务部门,奖金的标准系数为1;新闻宣传是主业,采编播记者是一线人员,他们的考核系数是1.2;创收部门赚钱养家,除了在总体创收额度的制定和奖惩措施外,属于冲锋陷阵的先锋部门,考核奖金系数倾斜为1.4。

绩效差距拉开了,每个月的奖金怎么跟创收挂钩呢?把全台当月的创收业绩到账率核算成分数,综合工作强度进行核定。全台当月的创收业绩好、到账率高、工作强度大,大家的奖金额度就高;这个月的创收困难,到账率低,全台员工也都勒紧裤腰带。如此一来,整个台的创收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水涨船高、水低船搁浅,你不在乎收入想要轻松的,或者你愿意努力尝试去创收的,再或者你有某一方面能力的,都可以自由、自愿、自主选择,绩效考核激励更多有能力的人充实到一线,投入到创收队伍中去。

2.下设机构对员工的绩效考核

每个下设机构都定好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能,制定量化细化绩效考核标准。每一个岗位的每一块工作或者分条量化,或者分块量化,或者打包量化,所有量化的工作再核算成分数,在台里发放的奖金额度范围内,根据职务、工作量等进行考核。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不光要奖勤,更要罚懒。

(三)生产有价值的优质内容

新闻立台、专题强台、娱乐活台、渠道拓台,在“新闻立台”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特色,做出贴地气、有深度、高品质的品牌节目来,以求不败之地。

1.内容依然为王

进入网络时代,很多人嚷嚷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冲击,影响力直线下降,内容不再具有优势,从今往后,“渠道为王”了。确实,移动数字媒体时代,用户接触内容的手段多样化,不再局限于客厅的电视剧、村里的喇叭,用户对于内容的选择也趋向于碎片化、即时性。但不管是网络媒体、移动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内容服务―集成―分销―终端―消费”这样的价值链依然没变,变的是传播手段、传播方法、技术形态和平台载体。在获取渠道多样化的今天,吸引用户的还是扎扎实实有价值的内容,内容依然处于视听媒体价值链的首端,内容依然为王,内容及其产生的服务依然是不断创造、拉动整个视听媒体价值链的源头。

2.“本土化”是优势

目前,微信、微博、随手拍、社区、网络直播等等内容的生产者高度多元化,内容泛滥成灾。如今不是担心看不到、找不到内容,而是看不到“想看的”、找不到“想找的”。

县级广电是大区域多媒体文化背景下的小区域小媒体,“最基层”既是县级台的局限,也是特有优势。如何根据自己的特色,以内容为核心竞争力,化劣势为优势,制作一批本土化、接地气、高品质的节目以达到有效传播,是县级广电制作“有价值优质内容”的有效途径。县级台面向的是基层老百姓,本土特色及对当地受众的影响力是外来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民生新闻、地方文化、本地特产、旅游风俗等等都是县级台与上级台竞争的筹码,多制作一些体验式节目、参与性节目、服务性节目、娱乐性节目,多制作一些专业、深入、权威、高品质的有价值内容,老百姓真正关注的还是身边的人和事。

3.融合打造“中央厨房”

“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打造“中央厨房”全媒体平台模式的提法早已不新鲜了,其实不管是叫“中央厨房”还是“全媒体中心”“中央编辑部”,采编流程的再造,是决定传统媒体能否真正实现媒体融合的关键。组建一支全媒体采访队伍,利用一种素材资源,同步加工生成通稿以及适合微信公众号平台、移动客户端、网站集成报道等多种形态的产品,多渠道推送,多终端、多平台,让内容生产链条的采编流程集约化、有效化,使内容融合的价值最大化。

(四)有效运营销售,活动三分天下

经济越发达,市场越活跃。据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媒介智讯)的《2016年上半年国内广告市场速览》显示:中国广告市场整体较2015年同期有所好转,同比增长0.1%。但传统广告的降幅再次加剧,同比下降6.2%。所以从整个广告市场来看,不是用户的广告投放量下降了,而是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选择,用户投放到广电的份额下降了。究其原因,锅里的粥还是那么多,你喊吃不饱,是因为你的能力不够、吸引力不够。当务之急是凭借可以为王的“有价值的优质内容”,进行有效销售,达到创收目的。

1.运营的产品是内容

如果说电视台是一家企业,那么这个企业唯一的产品就是内容,企业营销创收就是把内容推向观众,以获得注意力和销售量,让用户买单。

许多县级广电媒体的广告创收模式还处在广播电视刚刚起步阶段,卖时段、卖广告、卖电视剧、广播剧,唯独不卖内容。因为,内容生产和广告创收是两班人马两张皮,广告创收的人不制作内容,制作内容的人不负责广告创收。也就是说,生产内容的人永远不与产品销售的结果挂钩,这是导致内容生产力不够、营销不到位、无法拉动全台创收的最核心问题。

2.打造优质的内容产品

企业营销的方式有很多种,万变不离其宗,需要有过硬的产品。作为广播电视来说,品牌广告是一个已经有几十年工龄的老产品了,特别是在多渠道多媒体的今天,早已不再是用户青睐或者接受的形式。运营创收还是需要依靠有价值的优质内容,“广告栏目化、栏目活动化、活动规模化”是打造优质内容很好的方式。让植入式广告春风化雨般深入人心,让受众的注意力转化为商家的销售量。

“广告栏目化”在一些县级广电台依稀可见影子,多年前就有《信息角》《主播逛街》《乡镇风采》等广告类节目,这样纯粹介绍商品的节目在当初或许深受喜爱,时下却少人问津了。如何做好“广告栏目化”,关键还是体现在植入式广告与节目的有机融合,用专题类、访谈类、娱乐类、体验类等受众喜闻乐见的品质内容,有针对性地实现目标受众与消费群体的有效对应。杭州电视台生活频道有一档体验类节目叫《做给你看》,专门介绍如何选购农产品,并对这些农产品进行门店销售,目前门店开到16家,2015年销售额高达1500万元。

“栏目活动化”或称“活动栏目化”,目前一些县级广电台也在尝试应用。栏目通过举办线下活动,与线上的平台和节目品牌结合,有助于节目落地;线下的活动也通过在线上打造栏目,提升活动的影响力,让活动广为传播,从而打造活动的公信力,使活雍徒谀克双提升品牌影响力。

笔者所在的浙江省新昌县广播电视总台就在2015年进行了有效尝试。在线下进行“气象宝贝”的评选活动,评选出来的小宝贝通过电视平台的《气象节目》进行推广;体验式真人秀节目《小鬼当家》把体验活动进行栏目化,全程跟踪拍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夏青杯”把初赛、复赛、决赛等一场场赛事在电视上轮播,在电台里播放,以提升传播效果;而《我有一个梦》却是每周播出一个人物的专题节目,在年终的时候通过一台慈善晚会让寻梦、追梦、圆梦的活动得以落地……遵循“栏目活动化”和“活动栏目化”的思路,新昌台一年创收200万元,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活动规模化”就是大型活动营销了,活动上了规模才有人气和影响力,也更方便与台内相关节目联动,各类农产品展销会、房展、车展、婚庆家居展等等都可以通过活动规模化产生很好的效果和影响力。影响力是电视台的核心价值,影响力越大,广告吸纳量越高。

3.活动三分天下

县级广电的广告强项是贴地化产品,大型活动最能体现贴地性,它已经成为一些县级台整体创收的中流砥柱。传统的品牌广告只能提升品牌影响力间接拉动销售,而大型活动就像一个“移动的电视台或电台”,它的营销既能快速提升品牌价值,又能点对点有效传播,甚至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所以,县级广电媒体需要摆脱对品牌广告的依赖,让卖时段、卖品牌广告成为回报客户的一种手段,打造全新的植入式内容产品,用地面活动拉动受众,提升影响力。尽管“调整产业结构、打造产业链”也是县级广电运营创收值得探索的一个方面,但如果大型活动能够三分天下,设计好活动操作方案,控制好活动成本,找到合适的营利模式,使大型活动成为拉动收视率、推动产业化、拓展经营范围的平_,相信这个单位的运营创收一定会有很大的起色。

三、总结

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篇8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统报业;困境;机遇;对策;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变革以及受众的需求,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发展,使得传统媒体尤其是报业受到较大冲击,其发行量、广告收入等发展都开始落后于各种新媒体。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其惊人的发展变革速度,使得媒介融合的趋势已经逐步形成并且不可逆转,因而媒介融合也成将为传统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传统报业在媒介融合趋势下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同时也会遇到较好的发展机遇。

一、媒介融合的现状

1.媒介融合的概念。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最早提出“媒介融合”(mediaConvergence)这一概念,在他的著作《自由的科技》(thetechnologiesofFreedom)中提到“传播形态融合”,正是指媒介之间相互融合的寓意。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中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强调各种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此后,学界进一步认为“媒介融合就是指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背景下,以信息消费终端的需求为指向,由内容融合、网络融合和终端融合所构成的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候’获取‘任何想要的东西’。这是所有媒介在数字化时展的内在驱动力和终极目标,由此带来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统传媒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交融,形成了融合化的‘大媒介’产业形态”。需要指出的是,媒介融合并不是指将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机械化的组合在一起,而是各种媒体相互穿插交融衍生出新兴媒体的媒体现象。

2.媒介融合的现状。经过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目前存在的媒介形式主要有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手机等。而中国传媒业已形成由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共同构成的多角度、多方位的传播架构。互联网的出现更是加快了媒介融合的步伐,因此媒介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但就目前国内形势来看,多种媒介融合的规模尚未形成,媒介之间的融合处于起步阶段,融合模式较为单一,基本上都是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单向融合,如电视与网络的融合、广播与网络的融合等等。2010年,我国“三网融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从而带来了媒介从内容到终端的全方位融合。“三网融合”包括[1]:内容融合,即各类纷繁复杂的内容都可以在一个平台上运营[2]。渠道融合,即对原有的广电网络进行更新换代,通过网络渠道、卫星渠道、有线渠道等渠道传播内容[3]。终端融合,这包括电视、手机、电脑、paD以及其他通讯设备终端的融合,另一方面包括终端设备的融合和终端服务的融合。

3.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网络、电信网络和广播网络“三网合一”的形成,能够给受众带来一种全新的消费习惯,进而加快新产品的推广,加速p2p技术、无线通讯技术等的进一步发展。这样的媒介融合的技术,与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介相互交叉、渗透,定会促进新媒体的出现。然而由于政策壁垒、技术壁垒、管理壁垒等影响,我国媒介融合的发展并未像欧美等国家迅速,但是随着全球信息化以及全媒体的时代的到来,媒介如何的趋势势必不可逆转。媒介融合不仅能够带来较高的经济利润与较低的运营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提供高质高量的信息。同时有学者指出,媒介融合的最高形态称为整合媒介,整合媒介包括组织融合、资本融合、传播手段融合三个主要阶段。整合媒介将会成为未来媒介发展中的一个趋势。

二、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报业的困境

网络技术与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媒介环境,互联网、手机、paD等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报业惯有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传统报纸面对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媒介融合的趋势,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体现:

1.时效性不足。在媒介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报纸携带较为便捷,因而成为了人们最热衷的获取信息的渠道。然而在媒介融合的今天,报纸的传播速度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信息获取时效性的要求,而携带同样方便的手机、paD等新媒体则以其及时的信息满足了受众对于时效性的高要求,得到了大家的青睐。传统报纸在传播内容时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排版、印刷等制作,而新媒体几乎可以使受众在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手信息,其信息的速度远远快于传统报纸。尤其是对一些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传统报纸的报道显得更为滞后。这样便使一些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放弃了传统报纸,改而使用新兴媒体来获取更新更快的消息。传统报纸的受众老龄化以及受众流失现象日益突出。

2.互动性不足。传统报纸的最大特点就是单向传播,虽然也有些报纸开办了读者来信互动的版块,但是当新媒体出现后,这样的互动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网络平台的出现、手机短信的简便等形式,都为受众提供了互动的场所。一些网站的论坛以及当下流行的微博,更使得受众可以对某一事件第一时间进行评论、抒发表达自己的观点情绪,同时受众也可以成为一名草根记者,对某一事件进行报道。相比报纸的读者来信互动来说,这样的互动模式受众更容易接受,也更为方便。由此可见,传统报纸在与受众的互动环节上处于劣势。同时,由于传统报纸是单向传播的模式,在传播过程中受众无法选择自己想要的信息,无论好坏、感兴趣与否都只能是一味的接收信息,而媒介融合趋势下的信息传播改变了单向传播的局面,受众面对信息时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

3.信息量以及趣味性不足。与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每天的海量信息相比,传统报纸则由于版面以及出版时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传播信息数量方面望尘莫及。同时,传统报纸的版块设置大都以时政、民生、经济、娱乐、体育等为主,传播内容的局限同时也使其趣味性略显不足,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传播的海量信息则会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各行各业,并且会以各种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如视频、图片等,这样以来其趣味性与可读性均强于传统报纸。

三、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报纸的机遇

不可否认媒介融合所建构的新兴传媒环境带给受众许多传统报纸所不具备的优势,但是我国目前的媒介环境正处于媒介融合的起步阶段,媒介融合的准则框架等都较为混乱,因此,新媒体所建构的传媒环境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同样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小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正是传统报纸在未来的转型发展中可以把握的机遇所在。

1.新媒体对信息的真实性把关不足。新媒体给公民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然而部分人为了获取点击率以及出名等目的,大量虚假不实的信息,使得新媒体海量信息库内充斥着诸多不真实的信息,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影响受众的思辨能力。而传统报纸的信息都会经过采、写、编、评等环节,最后呈现在受众面前的信息都是经过许多媒体人审核、把关的信息,是有着正确舆论导向的信息,因此在公信力方面,传统报纸相比新媒体更为可信可取。

2.新媒体对新闻报道的深度不足。新媒体满足了受众对于信息时效性的要求,这必然导致其提供给受众的信息比较肤浅,新闻报道的深度明显不足。传统报纸有着长久发展形成的报道模式以及文化底蕴,同时也必然会拥有一支优秀的采编队伍,对某一新闻会进行跟踪报道,挖掘新闻表象背后的真相。因此在报道深度方面,传统报纸更胜一筹。

四、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报纸的应对

1.与新媒体合作。纵观传媒发展的历史,任何一种新媒体的出现都不可能完全取代某一种传统媒体,传统报纸亦是如此。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变迁,传统报纸仍然会拥有自己特定的受众群体,因此所谓的“报纸消亡论”未必会实现。但是,传统媒体面对全新的传播环境,如若不改变自己的发展模式,其发展的空间势必会逐步缩小。面对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传统报纸也应顺应发展的步伐,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使自身能更好的得到发展。传统报纸可以与网络媒体合作开办自己的门户网站、论坛、博客、微博等,打造自身在网络环境中的影响力、树立品牌、提高价值。这样既可以提高传播信息的时效性,也能打破传统报纸单向传播的模式,更好地与自己的读者进行互动。另外报纸也可以选择与手机运营商合作开展手机报业务。当下也有一些报纸与电视媒体合作,开办一些诸如读报类的节目,使得受众对于报纸的兴趣增强,增加受众的阅读欲望。

2.培养高素质的全能记者。传统报纸相比新媒体而言,拥有一批高素质的采写记者,然而面对媒介融合的时代,记者只会采写已经不足以满足这一行业的发展。媒介融合环境下的记者应该是类似于西方冠名的“超级记者”,这些记者掌握较全面的多媒体技能,他能够同时承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任务,为多种不同媒体提供新闻作品。

3.办有特色的报纸,受众定位明确。在全新的媒体环境下,传统的报纸应该改变思维模式,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办有特色的报纸来吸引更多的受众,从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一席之地。因为版面的限制,传统报纸在的内容上应该有所取舍,力求突出特色,做到内容与众不同而精彩。同时,受众是独立的个体,对媒介的选择自然不同,传统报纸应该明确自己所要争取的受众群体,细分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受众群体,从而使得报纸结构更为合理,而是迎合所有受众的胃口。

4.保持自身良好的传统。传统报纸在与新媒体融合的同时,应该保持自身长久发展沉淀下的良好传统,如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深入等。而不能因为要更好地顺应融合趋势偏离正常的轨道,也不能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而不良信息,使自身变得与一些新媒介一样庸俗。新媒体的兴起,使得媒介环境竞争日益激烈,传统报业面临一种前所未有的尴尬处境。媒介融合,给传统的报业带来了一种新的发展思维。与新媒介融合,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成为当前传统报纸的首要任务。如何在日趋复杂的环境中立足,如何在融合的道路中走出自己的特色,如何在稍显庸俗的传媒领域中继续保持自己良好的传统,传统报纸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徐沁.媒介融合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篇9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选择

一、新媒体的时代内涵和特征

1.新媒体的时代内涵

新媒体一词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在“罗斯托报告”中多次出现的“newmedia”一词,很快蔓延开来,成为炙手可热的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名词。新媒体意味着和传统媒体相区别的运行方式,越出了人们以往的概念范围,彰显着新的时代特征。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较,更多的是技术革新带来的产物,具备很强的功能适应性。借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我们可以将新媒体的涵义稍加扩展,即在数字化技术基础上,融合互联网信息化平台而进行传播的各种媒介渠道及交互网络的总和。

2.新媒体的时代特征

开放性。开放性是当前新媒体最为鲜明的特征之一。新媒体以其新颖的功能和形象在满足时展需要的时候,也承接了开放性的特征,或者说这本身就是新媒体自我发展的特点。开放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催生着风险的出现。

交互性。交互性意指人和新媒体的互动,深层的交互则是新媒体资源和信息之间的交互。新媒体在快速更新的信息空间中,凭借着各种形式的媒体的融合,实现了信息的及时、有效推送,强化了人们对信息资源的认识,也将新媒体推到了新的高度。

即时性。即时性是新媒体用户最直观的感受,彰显了新媒体的魅力所在。即时性是指新媒体能够以最快的方式实现指令愿望。无论是搜索、传播还是资源下载,新媒体的速度效应明显。但就是这种可获得性的便利,也使得处于新媒体包围的人们更加容易沉迷其中,或者受不良生活方式的侵扰。

个性化。新媒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最吸引年轻人的地方,就是其个性化的特征。新媒体能够更为方便和快捷地更具个性化的信息,其提供的开放式活动平台,是年轻人活跃的主战场,在这个过程中个性化的生活表达方式能够最大限度激发他们的兴趣。新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有着消极影响。

二、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的困境

1.信息流动加快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当下,新媒体的发展极大推动了信息的流动,使得对信息的及时掌握成为决定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中,受技术手段的推动也进行了革新。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策的延后性,以及相应的工作机制的滞后性,在面对信息流动加快的局面时,难免出现乏力和无奈。高校学生群体在信息流动中所获取的东西甚至超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对信息的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策更新和信息滞后在面对信息流动中占主动地位的学生群体时,略显被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及时反思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工作机制,及时作出回应性调整,使其工作跟上信息流动加快下的步伐。

2.信息可控性减弱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困境

新媒体提供了多样性的信息传播载体,这其中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为新媒体提供着新的营养。新媒体提供的信息传播渠道具备群体私密性,在群体内的使用者看来具有高效实用的特点。由于选择的多样性,使得这种私密性的传播方式扩散,群体外的人想获知内部消息变得更加困难。高校学生群体作为新媒体的活跃用户,其选择的信息交流方式制造着某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壁垒。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开放性使得外部信息的获得更加便利,外部活动空间和内部群体空间的交叠,使得对学生群体的信息掌控变得更加困难,客观上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负荷和不可预知性。

3.多元价值观对传统一元价值教育冲击下的德育困境

新媒体和互联网的共生催生着多元价值观的出现。新的价值观往往会破坏旧的权威基础,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新媒体的开放性和个性化的特征使得原本高度统合的一元价值出现了裂缝,增加了学生群体对“价值”的外部认知,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社会边界。加上西方文化在网络空间中的传播,客观上打破了传统一元价值观的垄断效应。这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考验,即如何在多元价值共生的新媒体时代重新定位“德育”的问题。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选择

1.有效融合信息资源平台开展工作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流动的加快和不可控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的难点。高校校园媒体环境的变化,使其资源融合途径更加多样,且需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方式。但基于校园内部的平台很可能在信息的传播上仍会滞后于实际需要,便需要实现校园和社会的对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充分的实施条件。当前信息流动加速,不可控性风险增加的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有效在校园内部,在校园和社会之间有效构筑信息资源共享的融合平台,为新媒体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主动性。

2.以“主体式”思维对待互联网中的学生群体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网络的便利性造就了学生群体的个体性思维。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主客体关系呈现的新特点,必须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如何面对在新媒体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回溯新媒体的时代特征,个体化的活动方式早已经将大学生群体塑造为互联网环境下的“主人”,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要进行权变式的思维调整,将大学生群体视为需要引导的“主体”,而不是传统语境下被动接受说教的“客体”。在正视和肯定大学生群体的主体角色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有了新的工作方向。

3.引导学生在多元价值潮流中合理定位

新媒体时代造就的多元价值观,使得传统的一元价值教育受到极大冲击。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因此,积极引导学生群体在多元价值潮流中合理定位十分重要。面对泥沙俱下的多元价值情境,在传统德育逐渐乏力的时候,就需要一个强势的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引导大学生依托新媒体锤炼思想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党和国家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其中内涵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是大学生群体立身为人的根本要求,是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空间中凝炼出来的价值导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面对新媒体环境造成的困境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现,为引导学生在多元价值潮流中合理定位,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要求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的新蓝本。

参考文献

[1]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

[2]汪e:《新媒体时代与“90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2期

[3]塞缪尔q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28页

[4]王艳玲,王磊:《当下高校校园媒体的资源融合途径探析》,《新闻大学》2014年第10期

[5]汪馨兰,戴钢书:《创新与发展:新媒体环境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13年第2期

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篇10

关键词:师范学校;古代文学;困境;改革中国古代文学是师范学校中文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学生学好古代文学课,能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基本知识,掌握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和鉴赏技巧,以更好应对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文学作品的赏析。近年来,由于新思潮、新观念的不断涌现,学生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发生了改变,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逐渐减弱。古代文学课教学如何走出困境,已成为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要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的基础上,改革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古代文学课面临的教学困境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自豪感,具有深厚的教育意义。古代文学作品体现的崇高思想和高尚情操以及人生睿智,对当代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借鉴价值。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价值观的改变,古代文学因难以发挥即时效应,而备受冷落。一些学生片面的认为,占代文学只是些陈旧的东西,很难适应现代生活,应该多学些法律、经济、营销类课程,以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在社会上寻找立足之地。中文系学生没有读过《诗经》、《论语》等重要的文化典籍,没有看完《水浒传》等四大名著,许多学生只为应付考试,并没有通过阅读来体味古代文学的意蕴,更有一些学生,不知晓学习古代文学的用途,这些现象都暴露出对古代文学课程的社会价值的群体性怀疑。学生的消极态度,导致学生学而无味,教师教而无趣。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缺乏创造性,缺乏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使古代文学教学陷入困境。

.改革古代文学教学的建议由于古代文学教学模式一直遵循满堂灌的旧式方法,从根本上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加之教师知识体系老化,阐释过于空泛,更是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古代文学教学必须直面挑战,积极探寻改革之路,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资源交流,增强古代文学教学的现代气息,提高古代文学的学科魅力,以发展的眼光研究古代文学教学,以当代人的目光审视古代文学教学,使古代文学教学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和激情。

.1以听为主,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听”是基础,“说”是提升。学生只有愿意听,听得懂,听到知识,才能激发“说”的能力。教师要结合现代学生的特点,以讲故事的形式为主,借助生动形象的体态语言,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爱听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欲望。同时,增设讨论课时,要学生对文中的人物和事件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

.2.详细解读,培养学生感受能力教师的解读是一种传达的力量。学生通过教师的详细解读,用心灵欣赏作品,更深层次的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逐渐养成感受作品、感受自己、感受生命的能力。中文老师可以运用古今结合的解读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的自觉性,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把古老的话题同现代故事联系起来,让学生从中得到人生感悟,在感受文学作品的同时,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积极影响。2.3分析意境,训练思维,陶冶学生高尚情操。

意境指的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在文学作品中具体表现为情景结合。它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饱含着作家的情感,特别能激发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使欣赏者产生如身临其境的感受。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带领学生进入作品意境,仔细分析,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文中情景的交融,通过对作品的鉴赏,提升学生的审美观。

.创新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对策.1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在古代文学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具有一定的市场。课堂上教师讲授是最主要的传统教学手段,形式单一,在课时紧张时,讨论课将被缩减,这一举措阻碍了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削减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加之,部分教师教学观念老化,知识陈旧,对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足,很难改变传统的板书形式,学生对课堂教学缺少新鲜感。因此,要改变当前古代文学教学的困境,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引入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积极有效的解决古代文学日益边缘化的问题。

.2应用电子化古籍,与多媒体教学形成优势互补古籍电子化已成为书记发展趋势。采用多媒体教学,把电子古籍和多媒体课件两者结合起来,不但可以节省课堂板书的时间,还增加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深度,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应用电子古籍和多媒体教学可以快速提高学生古文阅读能力,增加古代文学的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料,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例如在诗词教学中,在屏幕上演示讲读篇目,配上背景音乐和优美画面,教师给予疏通与点拨,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增设多媒体配乐朗读环节,用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放映与教学有关的部分片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结束语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师范学校中文专业的必修课程,对中文专业的学生从事中小学语文教育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古代文学专业教师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时代特点,改善古代文学教学环境,改进教学模式,积极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多讨论、多研究,促使古代文学课教学尽快走出困境,开创古代文学课教学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