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伦理学的范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6:22

医学伦理学的范畴篇1

关键词:护士伦理准则;重要性;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1-0194-02

从2010年起,由国内外的护理专家和医学伦理学专家及部分临床一线护士历经4年多的时间,撰写修改28稿,最终形成了7章23条的《护士伦理准则》[1]。《21世纪中国护士伦理准则》草案提出护理工作是人类的普遍需求,护士工作服务于人生命的全过程。从婴儿呱呱坠地到人临终离世均离不开护士的治疗护理和关怀。护士的基本职责为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维护健康和减轻痛苦;护士还承担着健康照顾者、护理管理者、健康教育者、护理计划者、护理研究者和改革者等角色,这就要求护士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规范的实践操作技能,敏锐的观察能力、反应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等。中国《护士伦理准则》的提出,为护理工作指明了方向,对护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要求。

一、国内外护士伦理准则的制定

(一)国外护士伦理准则的制定

伦理准则是任何一门专业不可或缺的核心价值标志,是特定专业与其所服务的民众之间的一种社会契约,发挥着对于特定专业领域内的全体成员的一般服务行为的指导功能[2]。早在1896年,美国护士协会就首次讨论了护士伦理守则,1953年国际护士会通过了首部《国际护士伦理准则》,2005年最新的修订版完成。美国护士协会分别在2001年和2008年发表了最新版本的护士伦理守则及护士守则指南。日本早在1948年也已经颁布和实施了《护士、助产士、保健士法》,对护理人员的从业资格、执业范围以及相应的权力、责任和义务等做了详细的法律上的规定[3]。

(二)中国《护士伦理准则》的制定

为了与国际接轨,实现既国际化又中国化的优质护理,也为了维护护士的合法权益、规范护理行为、确保护士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责、保障医疗安全和人体健康,中国于2008年5月12日起正式施行《护士条例》。为更好地贯彻实施护士条例,给全国护理工作者提供护理伦理及执业行为的基本规范,中华护理学会相关专家在借鉴外国经验,广泛征集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护士守则》。但是,仅依靠国家及主管部门颁布的法律来规范护士行为是不够的,必须制定《护士伦理准则》,规范护士在执业过程中所应保持的职业领域所要求的职业理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4]。因此,在经历了多年的研究撰写,在2014年制定了中国《护士伦理准则》。中国《护士伦理准则》在力求与国际接轨的同时,结合中国国情,继承中国传统护理道德的精髓、汲取世界护理伦理精华,立足于中国的护理实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护理特色。此外,《护士伦理准则》建立了护士的道德行为规范体系,在《护士条例》和《护士守则》的基础上,实现了从依法治护到以德兴护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护理事业健康和谐的发展。

二、中国《护士伦理准则》的内涵

护士伦理基本原则、护士伦理规范、护士伦理范畴构成了《护士伦理准则》的完整体系[5]。

(一)护士伦理基本原则

护士伦理基本原则是指调整护理实践中观察和处理各种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护士在护理工作中面对各种人际关系时所应遵循的根本原则,对伦理规范、伦理范畴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也是衡量医护人员道德品质及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6]。护士伦理基本原则包括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医学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等几个方面。护士伦理基本原则提出了护士对病人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指明了护理服务的内容和职业态度,也突出体现了在社会主义时代应敬畏生命、尊重病人人格、尊重病人生命质量和价值的护理道德特点。护士应在护理实践中全面掌握并实现护士伦理基本原则对他们提出的要求。护士伦理的具体原则及应用原则即是在护士伦理基本原则上提出的。

(二)护士伦理规范

是指依据一定的护士伦理理论和原则而制定的,用以调节护士人际关系及护士与社会关系的准则,也是培养护士护理伦理素质的具体标准或要求[7]。其内容包括:热爱专业,恪尽职守;尊重病人,一视同仁;举止端庄,文明礼貌;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互尊互学,团结协作;廉洁奉公,遵纪守法。护士伦理规范体现了护士伦理原则对护理伦理范畴的指导,是进行护理伦理评价的尺度,是实施医院管理的主要依据及伦理修养的主要内容。

(三)护士伦理范畴

范畴的哲学概念指已经经过无数次实践的证明,并已经内化、积淀为人类思维成果,是人类思维成果高级形态中具有高度概括性、结构稳定的基本概念。护士伦理范畴指能够反映护理伦理本质的基本概念[7],包括权利与义务;情感与理智;良心与功利;胆识与审慎。护士伦理范畴使护士从护理实践的层面上领悟到护理伦理的价值意义,强化了护士的伦理观念及护士的责任心,并且帮助护士将伦理原则通过概念转化为伦理品质。

三、《护士伦理准则》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确立了护士工作的职责

首先,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应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的关怀照顾,协同医师实施诊疗计划,如能够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提出正确的护理诊断,进而制定有效的护理计划并且能够规范化地实施,最终缓解病人的病情。其次,护士应与医疗团队团结互助、相互监督、相互理解和支持,及时与医疗团队沟通,讨论病人病情,采取正确的医疗护理措施,及时救治病人。最后,护士应对服务对象开展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让病人了解相关医学知识,有助于疾病的预防和康复。《护士伦理准则》从专业的角度提出了护士的工作职责,有助于护士明确自己的工作范围,从基本上保障了对病人疾病的救治。

(二)确立了护理对象及护士工作的态度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完善,护理对象从病人转变为个体、家庭、社区,护理人员不仅要关注疾病,也要关注人们心理、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健康。护理对象的这种新变化必然带来了护理服务范围的扩大、护理人际关系多样化、护理伦理决策复杂化[7]。在护理服务的过程中,要求护士无论何时都应将病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关爱生命,且护士在面对病人时要有爱心、耐心、责任心,以慈悲为怀。对待病人要一视同仁,不能因种族、文化、权利地位不同而区别对待病人,要有坚持公平正义的精神;护士也应充分尊重病人人格,尊重病人的选择,尽量满足病人合理的需求;此外,护士应多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交流,彼此信任、理解,相互合作,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共同战胜疾病,恢复患者健康。所以,《护士伦理准则》不仅明确了护理对象,指明了护士行为的原则,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三)确立了护士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作为社会的一员,护士承担着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责任,当发生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灾害如地震、洪水、爆炸等时,护士应心系人民健康,服从命令,积极参与抢救。如今有很多医院组织医护人员到社区或偏远山区进行义诊,为人民健康服务。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健康需求的增高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患者对医护人员要求过高,对疾病的治愈也有着过高的期望等,当现实与期望不符时导致医患、护患关系恶化,所以医院及护理管理者应多组织医护人员为人们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告知人们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治愈,向人们普及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知识,呼吁群众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等。护士也应积极参与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医疗物理、医疗人文和医疗网络环境。如提供安全、整洁、舒适的医疗物理环境;热情、微笑、耐心服务的人文环境及健康、真实、有益于患者健康的网络环境。

(四)确立了护士伦理修养的目标

西方一位医生的墓碑上刻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墓志铭,它明确地表达了护理行为的方向,也揭示了护理伦理性的特征。护士在临床护理过程中要面临很多伦理困惑,需要护士做出正确的伦理决策,解决护理伦理问题。这就需要护士有较高的护理伦理素养及护理伦理决策能力。所以,护士应遵循技术伦理,即对护理技术实践活动中面临的伦理问题的道德反思;还应在护理工作中精益求精,陶冶护理伦理的专业精神,培养理性思考模式,审慎护理行为,从伦理的角度以更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所以,《护士伦理准则》提出了护士伦理修养的目标,同时也在人们心中塑造了良好的护士专业形象及高尚的职业道德操守。

(五)确立了护理伦理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及环境各方面的影响,疾病的种类多种多样,临床上很多疾病人们从未听说,更不用说疾病的诊断治疗。这便要求护理人员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护理知识和技能,为护理对象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护士伦理教育也不能只停留在学校教育,应加强医院、科室的继续教育以及函授、广播等方式加强对护士的伦理教育。护理伦理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等也要不断进步,培养学生评判思维能力、伦理决策能力和学科创新能力,使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能正确的解决护理伦理问题,促进病人恢复健康,最终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四、《护士伦理准则》的实施策略

《护士伦理准则》制定后发放给各级医院及护理人员并获得了良好的评价。《护士伦理准则》坚持护理与伦理紧密连接,结合中国国情,面向国际发展,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是目前国内结构完整,内容清晰,实用性好,操作性强的规范性准则。可目前临床护士伦理准则的实施较少,对护士伦理准则实施策略的探讨势在必行。

(一)在课程教育方面

由于《护士伦理准则》的研究撰写较晚,目前学校护理伦理教育课程主要为《医学伦理学》及《护理伦理学》教育,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开展护理伦理相关的教育。因此,学校相关领导应首先重视护士伦理教育的重要性,意识到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及护理伦理决策能力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加强护理伦理的相关教育,安排合理的课程,并重视护理伦理学科的建设,将护理伦理准则的内容贯穿到护理伦理教育中,让学生充分认识护理工作的内涵、任务、道德要求等。任课教师应做好教学安排,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如通过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考核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真正地掌握并运用护理伦理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二)在实践标准方面

护士不仅承担着对病人疾病的治疗护理工作,也承担着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工作,临床上护士工作压力很大,可能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学习并严格按照《护士伦理准则》的标准执行。所以,相关职能部门在制定考核标准时应考虑医院及护理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实践考核标准。如针对手术室护士,应重视三查七对、知情同意等方面的实践标准;而夜班护士应重视慎独精神等方面的实践标准;临终关怀病房的护士则应重视对安乐死的看法、尊重病人人格、敬畏生命等方面的实践标准。所以,应根据不同科室的特色制定相关的实践标准,使护士能接受并乐于在临床工作中学习和贯彻落实《护士伦理准则》。

(三)在评价和研究方面

护理工作的各个方面与病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如没有严格按照无菌技术为病人进行护理操作,可能导致病人发生感染,增加病人的痛苦,最终可能病情恶化,严重的甚至导致病人死亡;如夜班护士没有按照分级护理的要求及时去观察病人病情,没有发现病人的病情变化,导致病人病程延长等等,所以每个护理专业机构应对护理的价值、作用效果进行不断的评价和研究,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同时应制定相关的评价标准,提出研究考核方案,从政策到资源上支持护士工作,从而促进护士从行为上去践行《护士伦理准则》。

(四)在行政监管法规方面

一项工作是否能够高质量、高标准地执行,与行政职能部门密切相关,所以有关部门应明确自己的职责,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者规章制度,各部门之间相互监督、支持与配合,做好监督管理工作,最终促进各地区各医院按照严格的标准去贯彻落实《护士伦理准则》。

《护士伦理准则》的颁布充分强调了护士应尊重人的生命及尊严,并引导护士在护理工作中理性思考,审慎护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护士的职业伦理责任和伦理决策能力,为人们树立了良好的护士专业形象。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护士伦理准则,需要系统地进行多方面的建设以及多机构、多组织、多层次的参与来共同促进和保证护士伦理准则的落实,从而实现优质护理,创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潘绍山,张金钟,张新庆,等.《护士伦理准则》的起草、研究经过[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4).

[2]吴袁,剑云,李庆功.美国护士伦理守则:概念基础及实施策略[J].中国护理管理,2008,8(10).

[3]谢红.日本护士的责任和义务[J].护理管理,2008,8(10).

[4]李爱芹,贾启艾.《护士伦理准则》的初步建构[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1).

[5]贾启艾.《21世纪中国护士伦理准则草案》评析[J].护理研究,2002,16(11).

[6]陈亚新,王大建,冯照样,等.当代医学伦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医学伦理学的范畴篇2

一“教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

古代“教化”范畴主要强调文学经邦济世的政治功用,其批评原则和特征不仅为古代文论家极力推崇,而且“教化”范畴所呈现出的思维模式,已经渗透于我们民族的大脑、灵魂和发肢,“教化”范畴在现当代文论中仍有强大的生命力。“教化”范畴出现于文学理论中,乃始于汉代的《毛诗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毛诗序》又曰:“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在中国诗歌理论发展史上,第一次用“教化”这个范畴来阐释文学的政治社会功能,并从此确立了“诗教”原则,为历代文论家推崇并加以大力宣扬,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的普遍准则。自“教化”范畴确定后,历代文论家对古代“教化”范畴都有阐发,尽管其阐发重点不同,但“教化”范畴却在内涵上仍有一以贯之的特征。首先,“教化”范畴行使经世致用的重要手段是“美刺”说。“美刺”说作为理论形态首先出现在《毛诗序》中。《毛诗序》云:“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将“美”与颂诗联系在一起,“美”就是歌颂,而且歌颂的内容是政治上的成就。“刺”则是臣民用诗歌针对社会伦理政治的混乱败坏进行批评讽刺。“美刺”说强调了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要求通过文学的教化作用,达到干预社会,改造社会政治的作用。这使“教化”范畴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其次,“教化”范畴行使社会功用的目的是“文以载道”。

文章相对于道而言只是手段和工具,“文以载道”才是“教化”范畴的目的和价值。古代“教化”范畴“文以载道”的特征仍然体现在现当代的“教化”范畴之中。尽管在现当代语境下,“文以载道”中的“道”与古人所言之“道”有着迥然的差异,但是其思维模式是一致的。最后,“以情动人,潜移默化”是“教化”范畴的重要美学特征。“教化”范畴反对文学作品用干瘪的言语来进行枯燥的道德教育,它主张用审美的形式,感性的形象对个体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与教育,以达到教化的目的。中国古代文论家们早就注意到了“教化”范畴的这一重要特征。例如,儒家就非常强调“乐教”。儒家认为,“乐”是人们内心感情的艺术表现,同时它又能对人们的思想感情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人们如果将伦理道德精神渗透并体现于乐,那乐就能成为推行道德教化的理想。

二“净化”与“教化”范畴一样,都是非常古老且含义丰富的范畴。

与“教化”范畴最初的含义是应用于政治伦理道德上不同,“净化”最初应用于宗教上,带着强烈的神秘色彩。公元前七至八世纪的古希腊奥菲斯就主张用各种宗教仪式和赎罪的手段将灵魂从肉体的牢笼中解放出来,即主张以“净化”的方式来拯救人的灵魂。毕达哥拉斯学派则将“净化”运用到文艺上,他们强调用科学和音乐来净化人们的灵魂,从而摆脱肉体的羁绊。而亚里斯多德将“净化”概念引入到其悲剧理论中,对后世影响颇大,使“净化”成为西方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净化”是西文“Catharisis”的中译。“卡塔西斯”(Catharisis)一词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六篇谈到悲剧的定义时对悲剧作用的附带概括,但由于语焉不详,引发学者诸多解释。如朱光潜先生认为,“卡塔西斯”就是“净化”,其要义是“在通过音乐或其他艺术,使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得到平静,因此恢复和保持住心理的健康”。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将其译为“陶冶”,如罗念生等。比较而言,我们更倾向“净化”说。因为罗念生先生在使用“陶冶”这个词时与伦理学中的中庸之道密切联系起来,将其看作是一种培养道德上适度情感———美德的作用。毋庸讳言,艺术的确有培养美德的作用,但是像罗先生这样来解释悲剧的“卡塔西斯”作用,不免会给人以艺术上的泛道德论之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悲剧的情感心理功能。如果我们结合亚里斯多德的其他著作来看,把“卡塔西斯”解释为“净化”更符合这个词的本义,也更便于理解。如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卷八里谈到音乐教育的作用时就强调了净化的作用。他说:“音乐应该学习,并不只是为着某—个目的,而是同时为着几个目的,即教育、净化(关于净化这一词的意义,我们在这里只约略提及,将来在诗学里还要详细说明)和精神享受,也就是紧张劳动后的安静和休息。……有些人在受宗教狂热支配时,一听到宗教的乐调,卷入狂迷状态,随后就安静下来,仿佛受到了一种治疗和净化。这种情形当然也适用于受哀怜恐惧以及其它类似情绪影响的人。某些人特别容易受某种情绪的影响,他们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音乐的刺激,受到净化,因而心里感到一种轻松舒畅的。因此,具有净化作用的歌曲可以产生一种无害的。”在此,亚里士多德就十分强调艺术的情感心理功能。

文艺学上的“教化”范畴与“净化”范畴虽然是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产物,有着明显差异,但两者也有相通之处。中西方文论家都认为艺术具有巨大的感染作用,都能对艺术接受者产生重要的影响,文艺的社会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如荀子认为,音乐能感化人心,从而影响社会风尚,决定社会的治乱。“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文。乐中平则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多,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声于是白,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是王者之始也。”[3]荀子将文艺的作用提高到国家兴亡的高度,而且荀子认为文艺的教化作用产生的前提是“化”,即要求从政治伦理方面去感化教育人。《毛诗序》也阐释了文学的巨大作用:“《关雎》,后妃之德页,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也焉,用之国邦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毛诗序》认为诗歌的教化作用是影响社会政治的重要因素,故将诗歌的伦理教化功能抬高到极高的地位,其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中国历代文论都将文学的道德功能视为文学极为重要的功能。而西方文论也同样肯定文艺的巨大社会作用。如柏拉图要将诗人驱逐出理想国,就是认识到了文艺在培育人们灵魂过程中,具有无可代替的作用。与“教化”范畴一样,“净化”范畴也非常注重文艺的感染人心的功能。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的“净化”能使人“心里感到一种轻松舒畅的”。

医学伦理学的范畴篇3

一般而言,想象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力则是构建新情境与新形象的心理能力。想象力是文学、艺术、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共有范畴,每个学科都有关于想象力范畴的独特诠释。哲学家杜威认为,有两种与心理意象有关的想象力:移情投射和创造性地发掘情境中的种种可能。想象力是根据事物之能是(whatcouldbe)而具体感知所面临的事物之所是(whatisbeforeus)的能力。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认为: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对个人与社会之间所存在关系的灵敏观察能力,也就是以外来者的眼光观察自己的社会,而不是只用我们偏狭受限的经验和文化偏见来看待。[3]医学伦理学视域中的想象力,即道德想象力目前还没有完全进入研究视野。借鉴社会学和杜威实用主义哲学中的想象力的含义,我们可从四个方面把握道德想象力的基本内涵:一是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能力,即同情、共情与移情的能力;二是认知与洞察能力;三是走出伦理困境的行为选择能力;四是反思与评价能力。

2医学生的道德想象力的具体内涵

2.1道德敏感性

道德敏感性是道德主体对某一具体情境的道德内容的敏锐觉察和对行为如何影响利益相关者的意识。即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道德问题”。[1]73医学伦理学视域中的道德敏感性,主要指在临床医学实践中敏锐识别、领悟与伦理道德相关问题的意识和解释能力。面对医疗故事、现在进行中的案例或未来事件,它们是否存在医学道德问题、这些医德问题涉及到哪些个体或群体以及如何影响自我与他人利益、是非对错如何去评价?这些问题意识就是医学生道德敏感性的基本成分。临床中的医疗方案的选择,是技术决策与伦理决策的统一。如果没有道德敏感性,则会掉进唯技术陷阱,最终成为麻木不仁的“道德病人”。“麻木不仁是一种道德的失败。”道德敏感性是避免道德失败、从道德意识到道德行为发生的逻辑起点,也是医学生道德想象力的最起码的初始构成元素。道德敏感性的重要性,在于意识到“这是一个道德问题”后,开启了道德想象力的大门:对“这个道德问题”进行识别、道德观察和诠释,进而进行道德判断与评价。道德问题的识别是指在一个特定情境中对其道德层面的价值认知,并把道德想象嵌入行动之中。对道德问题的识别则是道德想象力的应用。道德敏感性可以被看作为一种能发展的能力,它最有可能通过经历和体验道德问题情境所习得。[4]因此,随着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的发展,道德敏感性将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对道德行为的作用范围和作用力度都会增加。

2.2视角转换能力

想象力在道德判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进行伦理决策,选择正确行为的独特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核心在于行为主体是否能够转换视角,换个角度看问题。杜威认为,采取他人的立场刺激我们克服偶尔麻木不仁的状态,这样就能洞悉他人的渴望、兴趣与忧虑如同洞悉我们自己的。[2]99医者道德想象力的一个重要元素,就是个人对医疗人际关系的敏锐观察能力,设身处地地为临床特定情境中的每个人的处境着想,通过感情投射想象地把自己放在患者及利益相关者处境中,以患者的视角去体验处境,感知身体、心理和社会需要;而不是只用自己的经验和医学文化来看待患者。这就是医者的视角转换。仅仅基于个人身份立场分析问题,具有本能性和本位性,往往会忽略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利益。视角转换这种道德想象力使道德主体尝试为利益相关者着想,洞察各种行为选择潜在影响和直接影响,从而优化伦理决策。在视角转换中,“通过想象进入他人的情境”,唯有如此,才能完成视角转换,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种种可能性及其后果,并根据可能性看待现实性,以一种新的方式感知处境。

2.3情境认知与超越能力

“道德想象力是一种在特殊环境下发现并评价种种可能性的能力,这些可能性不单单由那一环境所决定,或者不单单受制于其操作性心理模式,或者不单单由一套规则或受规则控制的关系构成”。医者对临床医疗实践有理性的认知,能在具体情境中做出恰当的选择;进而超越情境,从现状中脱离出来,想象出可能发生的道德冲突与伦理困境,创造性地设计解决方案;并在两难困境中继续探索新的行为选择可能性,为走出道德困境提供路径选择。医者扩展认知、情境再现与构建处境、发掘出种种可能性、进行道德判断与道德决策等过程,正是情境超越能力作用的体现,也是道德想象力的价值所在。在这个过程中,想象力扩展了感知,使其超越了直接面对的环境。通过道德想象,可能行为的领域被扩充,解决冲突的策略逐一被实施,情景被重构,他人的故事被编入进我们自己的叙事中,一系列的道德意象具象化铺展开来———在这种情境认知与超越中,道德想象力引导医者走出规则丛林的狭隘之地,在更深广的语境中感知、探究、超越。

2.4道德反思与评价能力

约翰·柯克斯认为,道德想象力有两种功能,即探究功能和矫正功能。就探究功能而言,道德想象力为前瞻性反思提供了广度……就道德想象力的矫正功能而言,道德想象力使我们重估过去在评价种种可能性时所犯的错误之追溯性估价更具深度。由不确定处境所触发的、全身心投入到探究中所进行前瞻性反思与追溯性评价,贯通了道德故事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扩展的时空中实现道德想象力的功能。在医学伦理学的日常叙述中,医学生的道德反思与评价能力主要是指能够对医学伦理案例进行重估,评价种种可能选择时所犯的错误和不足,所获得经验和教训,辨认错误的主客观根源;通过想象重新选择的思想能力。在道德反思与评价过程中,医者通过与当事人及利益相关者进行思想对话,探讨每个人最希望的结果及其原因,想象着自己也是当事人或利益相关者,正在面对该事件,多种可能做法会造成不同的结果,每种结果都要接受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将会有多种多样的经验与体验。这种试探性的预演的主要作用在于,在其“影响我们身外的具体事物”之前,对结果进行反思。目的在于避免犯类似的错误,并创造性地解决医学伦理问题,使种种欲求之间行之有效地平衡与满足。在道德反思与评价中,还要预见各种改变了的条件,不同的选择可能导致变化了的条件再次变化,直到最终我们的选择消减了各种冲突要素,达到最优化的均衡。

3基于叙事法的医学生道德想象力的课堂培育

3.1医学伦理学课程内容与医学生道德想象力的关系

医学伦理学以医学道德为研究对象,基本内容涵盖医学道德的基本理论、规范体系、基本实践以及新的技术人文境遇下的道德困境及其解决。医学伦理学的学业目标既有基本知识理解和运用,又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磨砺与锻造;既有医学道德意识、意志、行为等方面的扩展和提升,又有医学道德视角与医学人文精神的认同和发扬;更有道德敏感性、道德慎思与道德实践能力的确立和发展。这一切都和道德想象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医学生要学习好医学伦理学,需把握几个核心关键词:关系、伦理要求、道德行为选择与评价;并用核心关键词穿针引线,构建医学伦理学知识系统。其中,道德想象力发挥着创造性的作用,反过来,医学伦理学课程内容也是培育医学生道德想象力的根基和沃土。以医患关系为例,道德想象力是解读医患关系的关键能力。医患关系是医疗实践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医学伦理学教材分别从概念、性质、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关系模式、伦理规范等方面全面解析医患关系,使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理论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认知。医患关系是医者和患者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广义到医方、患方两个群体或医疗群体与社会多方面的联系,是人们对医疗实践中实存的医患关系敏锐观察后而得出的结论,道德想象力蕴含其中。而医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要处理好医患关系,一方面需要医学伦理学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更需要道德想象力的渗透和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医者能否站在患者的角度看问题,洞悉患者的个性化需求,体验患者的疾病苦难是医患有效沟通的关键。这种换位思考恰是道德想象力的核心的内涵。

3.2叙事法与道德想象力

医学伦理学的范畴篇4

   纵观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临床教学阶段是最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的教学环节。在此教学阶段,医学生需要逐步开始进行直接专门针对患者的临床医疗工作。关于医学生在临床实践操作过程中的具体的工作范畴是哪些,没有明确的规定在我国当前法律中有所体现。当前的临床教学要求都是根据医学教育培养方案和临床教学大纲制定的。如进行规范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练习书写规范大病历、基础临床实践操作、标准医疗文书的书写等。医疗工作以及何种程度的医疗操作是医学生可以承担的,我国目前的医疗法律法规中没有做出具体规定。当前临床医学生医疗工作范畴上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医学生在紧急医疗出现的情况下能否拥有处置权;法律是否认可医学生书写的医疗文书的效力;一些应由执业医师进行的医疗诊疗操作如由医学生承担是否得到法律的允许。目前的法律法规中关于以上问题还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能否在法律的保护下进行合理合法的临床教学对于医疗效果与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这样的问题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也会为医患纠纷的产生埋下祸根。

   2相关医疗法律法规现状分析

   分析相关的法律法规,临床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对象有主体有不同。这样的情况决定了不同主体在医疗活动中医疗责任的承担是有着显着的差别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法律法规都明确了何种类型何种级别的医疗工作者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及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临床带教教师在医疗过程中的权利以及义务都是有详细全面的法律法规作为标准的。但是,医学生在临床学习期间进行的医疗活动是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保护的,只有通过对学生的医德医风、医学伦理都方面的教育来规范医学生的行为,这样的约束力度和保护力度显然是不够的。技术含量高、风险大是临床医疗工作的一大特点,风险因素存在在医疗诊疗活动的各个方面。卫生部、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在医学教育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生的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经鉴定,属于医方原因造成的,由临床教学基地和相关医疗机构承担责任。因临床带教教师和指导医师指导不当而导致的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临床带教教师或指导医师承担相应责任。”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出现违反医疗规章制度的行为,其临床教育基地和临床带教教师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因此也给临床教师与临床教育医疗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3临床教学管理针对现状的对策3.1加强医德医风

   教育当前,在医院实习的学生为独生子女的居多,不善于与人沟通、不会主动关心旁人、缺少人文关怀、以自我为中心成为了他们的通病。在对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与临床能力培养同样重要的是医德医风的教育。“保证患者利益的最大化,全心全意服务于患者”是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过程中最为基本的职责。临床医学教育要将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贯穿始终,不断强化意识,不断规范行为。临床带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言传身教,要在进行实践操作教学过程中同时进行医德医风教育。选择临床带教教师就要求教师本身具有过硬的思想素质,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情操,使医学教育尽可能的与德育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讲课过程中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潜移默化的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临床带教教师要以身作则展现严谨的工作作风,充分利用临床教学过程中的示教机会以身作则,保持和谐的医患关系,提倡学生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树立良好医德医风观念。要让学生理解作为医生所必须具备的社会责任感,救死扶伤、解决患者的病痛是医生的天职。在医学生准备进入临床实践学习阶段之前,首先要让其树立感恩之心,要感谢为我们提供学习平台的患者,患者不是临床医学教育过程中的道具而且临床学习过程中的特别教师,我们能够从中学习到知识与技能。尊重患者才能获得患者的信任、理解与支持,才能有机会成长为优秀的医疗工作者。

   3.2强化法制观念

医学伦理学的范畴篇5

   纵观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临床教学阶段是最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的教学环节。在此教学阶段,医学生需要逐步开始进行直接专门针对患者的临床医疗工作。关于医学生在临床实践操作过程中的具体的工作范畴是哪些,没有明确的规定在我国当前法律中有所体现。当前的临床教学要求都是根据医学教育培养方案和临床教学大纲制定的。如进行规范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练习书写规范大病历、基础临床实践操作、标准医疗文书的书写等。医疗工作以及何种程度的医疗操作是医学生可以承担的,我国目前的医疗法律法规中没有做出具体规定。当前临床医学生医疗工作范畴上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医学生在紧急医疗出现的情况下能否拥有处置权;法律是否认可医学生书写的医疗文书的效力;一些应由执业医师进行的医疗诊疗操作如由医学生承担是否得到法律的允许。目前的法律法规中关于以上问题还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能否在法律的保护下进行合理合法的临床教学对于医疗效果与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这样的问题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也会为医患纠纷的产生埋下祸根。

   2相关医疗法律法规现状分析

   分析相关的法律法规,临床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对象有主体有不同。这样的情况决定了不同主体在医疗活动中医疗责任的承担是有着显着的差别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法律法规都明确了何种类型何种级别的医疗工作者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及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临床带教教师在医疗过程中的权利以及义务都是有详细全面的法律法规作为标准的。但是,医学生在临床学习期间进行的医疗活动是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保护的,只有通过对学生的医德医风、医学伦理都方面的教育来规范医学生的行为,这样的约束力度和保护力度显然是不够的。技术含量高、风险大是临床医疗工作的一大特点,风险因素存在在医疗诊疗活动的各个方面。卫生部、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在医学教育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生的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经鉴定,属于医方原因造成的,由临床教学基地和相关医疗机构承担责任。因临床带教教师和指导医师指导不当而导致的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临床带教教师或指导医师承担相应责任。”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出现违反医疗规章制度的行为,其临床教育基地和临床带教教师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因此也给临床教师与临床教育医疗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3临床教学管理针对现状的对策

   3.1加强医德医风

   教育当前,在医院实习的学生为独生子女的居多,不善于与人沟通、不会主动关心旁人、缺少人文关怀、以自我为中心成为了他们的通病。在对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与临床能力培养同样重要的是医德医风的教育。“保证患者利益的最大化,全心全意服务于患者”是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过程中最为基本的职责。临床医学教育要将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贯穿始终,不断强化意识,不断规范行为。临床带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言传身教,要在进行实践操作教学过程中同时进行医德医风教育。选择临床带教教师就要求教师本身具有过硬的思想素质,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情操,使医学教育尽可能的与德育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讲课过程中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潜移默化的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临床带教教师要以身作则展现严谨的工作作风,充分利用临床教学过程中的示教机会以身作则,保持和谐的医患关系,提倡学生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树立良好医德医风观念。要让学生理解作为医生所必须具备的社会责任感,救死扶伤、解决患者的病痛是医生的天职。在医学生准备进入临床实践学习阶段之前,首先要让其树立感恩之心,要感谢为我们提供学习平台的患者,患者不是临床医学教育过程中的道具而且临床学习过程中的特别教师,我们能够从中学习到知识与技能。尊重患者才能获得患者的信任、理解与支持,才能有机会成长为优秀的医疗工作者。

   3.2强化法制观念

医学伦理学的范畴篇6

〔论文摘要〕现代社会出现了很多道德困境,这导致以解决道德难题为使命的应用伦理学的产生。依据道德困境产生的原因,可以把道德难题区分为三类,即相关事实不清而导致的事实性难题;道德规范缺失和冲突而导致的规范性难题;以及道德范畴和道德推理的有效性难以确证而导致的元伦理难题。规范性难题是应用伦理学研究和实践中碰到的最普遍的道德难题,主要表现为三类:规范缺失性难题、规范冲突性难题和角色冲突性难题。其中,规范缺失性难题和对抗性的规范冲突性难题,是应用伦理学关注的重点。我们还通过对代际正义、环境伦理学、安乐死以及医生角色冲突的具体分析,揭示了这些道德难题的具体内涵,为我们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指引。

现代社会出现了很多道德困境,这导致以解决道德难题为使命的应用伦理学的产生。一般而言,我们只要有了对特定的道德情境和与此相关的道德规范的理解和把握,在权衡利弊得失之后,就可作出道德判断和选择。这里不存在道德困境。但如果我们在做出道德判断和选择时,对相关事实情境的理解有分歧,可依据的道德原则又相互冲突,或是道德范畴及道德推理的有效性难以确证,就会陷入难以进行道德判断和选择的困境。这时道德难题就出现了。由此,我们可以依据道德难题产生的原因,把道德难题区分为三类:即相关事实不清而导致的事实性难题;道德规范缺失和冲突而导致的规范性难题;以及道德范畴和道德推理的有效性难以确证而导致的元伦理难题。规范性难题是应用伦理学研究和实践中碰到的最普遍的道德难题,主要表现为三类。

一、规范缺失性难题

现代社会的道德困境往往是前所未有的。因此,传统的伦理学理论和道德规范体系似乎已无力引导我们走出困境。按忧那斯的说法,这是因为传统伦理学具有的如下几个特征。(1)在时间上具有当下性。它们都对活动的直接标准加以规定,并且活动的主体和对象是同时存在的。(2)在空间上具有相邻性。伦理地域被限定在这样一些范围内:伦理主体和对象作为邻居、朋友或敌人相处,或作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弱者与强者以及所有人与人相互作用的角色相处。所有的德行对于这些相近的活动范围都适用。(3)伦理学知识注重此时此地,是一种适用于所有具有善良意志的人的知识。由于传统伦理学的上述特点,其确证和提供的道德规范适应的是传统社会的道德实践,但由于现代社会出现了处于传统伦理学视野之外的具有崭新性质的活动领域和利益关系,要调整这些活动和关系,必然面临传统伦理学理论和道德规范体系的某种空白而出现道德难题,即所谓规范缺失性道德难题。

代际正义就属于这类难题。代际正义是调整人类社会世代之间的利益关系的道德规范。我们可以把社会中各个世代之间的关系主要归纳为三种形式:家庭中的世代关系、同时存在的各个世代之间的关系和跨越时间的非同时存在的世代之间的关系。显然,就家庭中的世代关系而言,我们清楚对于长辈和后代应尽的道德义务。如父母子女之间的相互义务,对于未成年的子女来说,父母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对于成年的子女来说,对长辈有赡养尽孝的义务。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就会受到道德或者法律的制裁,在这里没有规范缺失的问题。就同时存在的各个世代之间的关系而言,我们也清楚无论对于上代还是后代都有应该履行的道德义务。如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义务教育制度的建立,都规定有代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在处理同时存在的世代之间的伦理关系时,也不存在规范缺失的问题。规范缺失性道德难题只出现在跨越时间的非同时存在的世代之间的关系之中。这个意义上的代际正义主要调整的是非同时存在的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关系,这里的后代人是指“和现在的世代没有重叠的那些世代”[1],具体来说是“那些将生活在未来,但是直到现在最后一个活着的人死亡以后还没有出生的未来世代”[2]。avnerDe-Shalit准确地概括出了这种世代之间关系的五个方面的特征[3]。(1)对这个世代关系中的世代之间的传递问题,人们必须考虑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现在的资源更符合未来的生产潜力要求,因此,从一个世代到另一个世代的物品传递意味着后者将获得比前者因此遭受到的损失更多的价值。(2)在这种世代关系之中,预测后代人的需要和偏好是困难的,即使能够预测,在与当代人的需要和偏好进行比较的时候,也是极为复杂的。(3)我们与后代人在经济上的交流完全是单向的。我们为后代人进行储蓄、或对他们施加经济压力,他们都不可能进行回应,或者是在经济学意义上对我们进行“惩罚”。(4)后代人的人口规模是未知的。在这种世代关系中,不同的人口规模将影响对各种物品的分配方式。反过来,不同的分配方式又对后代人口的数量和身份产生影响。(5)在这种世代关系中,许多当代人采取行动的结果是不可逆转的。例如,造成某种物种灭绝的行为。这种不可逆转性影响了我们对后代人义务的本质问题的思考。

可见,代际正义问题超出了传统伦理学理论和道德规范体系的有效边界,使我们调整这种关系时,面临无规范可以应用的道德难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代际正义才“使各种伦理学理论受到了即使不是不可忍受也是很严厉的考验”[4]。除此之外,还有种际正义、基因伦理等问题,也都涉及规范缺失性的道德难题。

二、规范冲突性难题

规范冲突性难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冲突。道德冲突是人类道德生活中最为常见的道德困境。麦金太尔正是从道德冲突出发,来反思近代道德理论的困境的。麦金太尔认为希腊悲剧之所以为悲剧,不是因为当事人的过失,而是因为道德原则存在内在冲突。在具体的伦理困境中,当事人的道德处境与安提戈涅相似。他们不想违背道德义务,但是道德规范提供了相互矛盾的行动方向。道德冲突是道德难题的主要内容,一般来说,道德冲突有两种类型:其一是对抗性的道德冲突,即相互对立的价值体系之间的冲突;其二是非对抗性的道德冲突,即同一价值体系内诸要素在特定情境里产生的冲突。

第一,对抗性的规范冲突。恩格尔哈特曾提出道德朋友和道德异乡人的概念,道德异乡人之间的冲突,就是相互对立的价值体系之间的冲突。恩格尔哈特认为后现代的生命伦理学面对的是一个道德多元化的世界,深刻的道德分歧充斥着生命伦理学领域。处于不同道德体系、拥有不同道德传统的人们,对于人体改造等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看法。由于不能共享道德原则或道德观,他们之间的道德争端就难以解决。对于这些持有不同道德前提的人,恩格尔哈特称之为道德异乡人,反之则称为道德朋友。恩格尔哈特的论述具有普遍意义,道德朋友与道德异乡人之分,不只存在于生命伦理领域,也存在于其他伦理生活领域。换言之,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要在两种层次上过自己的道德生活,即与道德朋友们共享的生活和与道德异乡人共处的生活。后者的生活必然要发生对抗性的道德冲突。

在生态伦理学领域里,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冲突就是这种对抗性冲突的典型。这种对抗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非人类中心主义主张生态系统整体的利益高于人类自身的利益,人的价值尺度低于并服从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价值尺度,人的利益实现应以不破坏或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限度。与此相反,人类中心主义则主张人的利益高于一切,人的价值尺度是衡量一切存在的价值标准,只有当所有存在有利于人的存在和发展时,才是“善”的。其二,非人类中心主义肯定自然存在物与人一样具有内在价值,人与自然存在物是完全平等的,他们之间具有必然的伦理关系。与此相反,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认为只有人才有内在价值,自然存在物只具有工具价值而不具有内在价值。只有人与人之间才存在伦理关系,人和自然存在物之间不存在伦理关系。其三,非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类对待自然界的行为方式上,强调人类不仅要以自身的尺度行动,而且要以其他存在物的尺度行动。主张通过对自然界的肯定、顺应和服从来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与此相反,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在人类对待自然界的行为方式上,强调无论是对自然界的否定或者肯定,都是以人的尺度为标准的。自然界整体的完善发展应以不损害人的内在价值和生存为度。显见,这种冲突是基于相互对立的价值体系之间的,具有根本性质的分歧和冲突,由此而导致的社会决策的道德困境,就是所谓对抗性规范冲突导致的道德难题。

第二,在同一价值规范体系内,不同的道德原则规范在运用于同一情境时,彼此之间也会存在着矛盾与冲突的道德困境。套用上述恩格尔哈特的概念,这种冲突是可以发生在道德朋友之间的。

我们以不同的道德原则应用到安乐死的情境中所产生的冲突来予以说明。尽管关于安乐死的定义有了初步的共识,即安乐死是指使人生命感受上最小限度地承受痛苦和最大限度享受安详的一种死亡实施或死亡过程。但安乐死在法律和伦理上的争论似乎仍未平息,主要在于各种道德原则间的冲突。自主原则是为安乐死的正当性辩护的主要原则。人格利益的核心是人格尊严,即个人的自由自主。这意味着要允许人们根据自己独立的决定去过自己的生活,而不受强迫或干预。同样,一个人有权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身体,包括选择死亡。如果人们独立而理性地选择安乐死,那么,对人格的尊重将使得社会和他人有义务不干预甚至协助主动安乐死。正如德沃金所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当我们说某人有权利作某件事的时候,我们的含义是,如果别人干预他做这件事,那么这种干预是错误的,或者至少表明,如果为了证明干涉的合理性,你必须提出一些特别的理由。”[5]但在安乐死的讨论中,自主原则却可能与其他的道德原则发生冲突。其一,它会与不伤害原则发生冲突。不伤害原则是由英国思想家米尔最早提出来的,并得到了许多人进一步发展的原则。他主张应当给予个人最广泛、最大可能的自由,但同时也承认,如果允许一个人随心所欲,自行其是,必将引起伤害。因此,政府的干预是必要的。安乐死显然不只是私人的事,它涉及医生、病人、家属和社会等多重关系。患者可能与医护人员发生意愿上或实际利益上的冲突,也可能与家属发生意愿上或实际利益上的冲突,患者家属也可能与医护人员发生意愿上或实际利益上的冲突,而患者、患者家属、医护人员等又都可能与代表“社会公意”的“社会”这一抽象之关系主体发生某种意愿上或实际利益上的冲突。可见,安乐死的行为不是自我相关的,而是涉他的行为,都有可能因为伤害到了他人、家庭和社会的意愿和利益而不被允许。不伤害原则当然还包括不允许自我伤害。主动的安乐死也有可能是导致自我伤害的行为。因此,为了当事人自己的利益,可对其自主行为进行干涉,迫其促进自我利益或阻止其自我伤害。其二,除了具体的伤害,安乐死的行为也可能因为冒犯了他人而被限制。冒犯原则常常被用来作为反对安乐死的有力论证。因为安乐死确实有可能冒犯人们的职业使命感和宗教信仰。其三,它会和公正原则发生冲突。

需要实施安乐死的病人,常常要花费巨大的医疗资源来维持低质量的生存,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去抢救本没有救治可能性的濒亡患者,这会加重患者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减少医疗机构对其他患者的医疗护理,甚至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公平的。可见,社会公正原则的适用,往往是与自主原则相违背的。正是因为这些原则的彼此冲突,导致了安乐死的道德困境。

第三,同一道德原则应用于同一情境,也可能发生冲突。以基因改造中的自主原则为例。以前所出现的身体改造行为,如美体美容等,都是当事人的自觉自愿的行动。但基因改造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塑造他人个性的举动,这就必然产生不同主体间自主权的冲突。例如父母有改造基因生产后代的权利,但这同时会限制后代自主选择的权利。

三、角色冲突

如果说,前述的规范冲突是在社会层面上说的,角色冲突则是在个体层面上说的。麦金泰尔在《道德困境》一文中指出,有关道德困境的哲学讨论引人注目。他认为,对一般人来说,这些境遇似乎确实成了问题。他提供了需要考虑的三个例子,其中第一个例子就是角色冲突的例子。它讲的是:一个道德上严肃的人(此人已承担或被分派发挥一个以上的社会角色的责任,有人会问我们每个人不就是这样吗)发现,履行一个社会角色的责任将阻止自己去履行另一个社会角色的责任。在应用伦理学领域里,角色冲突主要表现为职业角色和其他角色伦理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主要来源于以下三点区别。其一,职业道德的落脚点是职业全体,而角色道德的落脚点是社会个体。职业道德尽管看起来是直接约束每一个从业个体的,但实际上的目的在于维护职业整体的信誉与尊严。只有通过维护整个职业的利益,才能使每一个从业人员最终获益。这是职业道德与个体道德的根本区别,否则人们只要根据社会的规范体系来调整职业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就足够了,职业道德就无必要了。而角色伦理约束个体的角色行为,根本目的就是通过这种约束,使个体能扮演好这个角色,从而维护角色个体的尊严和人格。其二,职业道德是以职业为存在前提的,是对职业本质的反映,它调整的是通过职业活动而产生的职业内部及外部的各种社会关系,所以它调整的范围是相对有限的。相反,角色道德的调整范围就要广泛得多。它以社会个体的存在为前提,调整着社会个体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各种关系,而不仅仅是职业关系,如在医生的角色伦理里,除了与职业道德相联系的职业角色规范外,还包括了非职业角色,如先赋角色的公民角色,这是一生下来就具有的;还有身份角色,如某一宗教的信徒、某一俱乐部的成员等等。其三,职业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一旦形成则会在很长时期内存续下去。除了该职业的职业操作规范外,该职业世代相续的内在精神对职业的存续与发展发挥着根本的作用。这种内在精神是职业道德的本源。所以,职业道德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而其他角色伦理就不具有这么大的稳定性,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对同一个角色也许有不同的道德要求,如同是医生,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对这个角色要求就不同,所以角色伦理有相对稳定的一面,但同时更具时代性。例如,救死扶伤一直以来就是医生的职业道德,但现代社会的医生却往往被要求对病人实施安乐死。

我们以医生的角色冲突为例。医生作为从事“专门职业”的人员,接受这种职业团体特殊的伦理规范的制约。忠诚于患者是医生职业伦理的核心。其一,忠诚包括了诚实的义务,但医患关系中的具体角色常常要求医生有善意的欺骗。因为有时如实地通知病情(特别是死亡预后的通知)会造成病患不安,破坏病患希望,减缓医疗效果和导致病人自杀等。况且某些病患(特别是重病且濒临死亡的病患)其实并不想知道关于自身状况的实情。其二,忠诚包括了为患者保密义务,但医患中的社会角色常常要求为了公共利益或其他利益而放弃保密。如果不相信医生会保密,病人就不愿意对医师提供资讯或让医师做完整的检验,而没有这些资讯,医生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及建议。实际上,保密是忠诚的具体化。但保密有时会与他人、社会的利益相冲突,如患者携带了艾滋病毒,此时,医生一方面要考虑到病人的利益和要求,为之保密,免其遭到歧视和排挤;另一方面,医生的职业终究与一般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不同,它提供的服务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对于从事医生、律师及牧师等职业的人来说,最根本的价值是为公众服务的精神,因此,他在履行对患者的忠诚义务的同时,还要忠于公共利益。为了公共利益,医生就有可能放弃对患者的保密义务,这两者就发生了冲突。其三,忠诚包括了医生信守承诺的义务,但医师有时会面对冲突的情形。如父母带小孩就医,医疗人员应对病人(小孩)负忠实义务亦应对契约的相对人(父母)负忠实义务,此二义务间有可能发生冲突。

上述规范性难题所导致的道德困境既出现在传统伦理学领域,也出现在应用伦理学领域,其中,规范缺失性难题和对抗性难题是应用伦理学关注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D.ClaytonHubin,JusticeandFutureGenerations,philosophyandaffairs,Vol.6,no.1,1976,p.70.

[2]SeeLawrenceB.Solum,toourChildren’sChildren’sChildren’s:theproblemsofintergenerationalethics,LoyolaofLosangelesLawReview,Vol.35,2001,p.171.

[3]avnerDe-Shalit,whyposteritymatters,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1995,pp.4-5.

医学伦理学的范畴篇7

1.1研究对象

由我校3所附属医院的科室选送符合入选条件的临床护士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英语听力水平较高;工作年限在1年及以上;从事临床一线护理工作且参与临床课题研究。

1.2培训方法

培训时间为期4d,培训内容共有9个主题。具体包括:①临床研究护士的基本情况;②研究过程(形成研究假设、提出研究问题;③临床研究概述;④药品研发;⑤研究团队的分工与责任;⑥临床护理研究实践;⑦课题审查与批准;⑧知情同意书;⑨受试者保护。

2讨论

临床研究护士除不能对病人进行临床诊断与治疗外,其工作范围涉及临床试验的其他各个方面。包括参与临床试验方案的评价;与机构的伦理委员会联络,参与知情同意书的制作,向病人说明试验内容,获取知情同意;受试者的筛选与登录;试验进程的管理;临床检查结果管理,发现异常结果或变动,及时报告研究者;试验药与试验中所用药物的管理等。因此,此次培训分别从知情同意和临床护理研究涉及的相关知识这两个方面进行培训,旨在增强参与者对临床研究护士概念、职责、工作范畴的了解。

2.1知情同意相关概念薄弱

临床研究是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新药或其他新干预措施安全有效,必须经过严格的临床实验。从保护受试者合法权益出发,医务工作者面对临床试验的抉择,只能是“以最小的风险,获得最佳的效果”,而将这一公理带进现实的就是“医学伦理委员会”和“知情同意书”。在临床护理研究范畴内,护士的角色转变为研究者,病人的角色转为受试者,受试者一旦进入研究项目,就准备接受在自己身上试验一种可能从未在其他人身上使用过的干预措施,受试者可能要承担与这项研究有关的风险。知情同意书是保护受试者利益不受损害的重要措施,从事临床护理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必须要了解知情同意书的相关内容以及应用,以保证受试者得到充分的教育,能够完全理解研究者所提供的有关信息。研究人员负有法律的和伦理的义务,确保预期的受试者对知情同意的内容有充分的认识和全面的理解。近年来,中国也一直致力于法律制度和法律程序方面的建设,以加强对受试者个人权利的保护,特别认识到了知情同意在临床研究中对维护病人和受试者权利及保障其安全的重要性。从表1的调查结果看,由三级甲等医院选送的高级护理人才,且已经参与到临床研究中的临床研究护士,其对知情同意及知情同意书的相关内容了解欠缺,如问题“知情同意书包括的主要要素是描述可以预见的风险或不适”的正确率仅为8人(14.55%),经过此次为期4d的培训,参与者对临床研究中涉及的知情同意书相关内容的掌握有所提高,在调查的10个条目中,其中8项的正确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对知情同意的认识和理解,仍有一定的差距,在建立符合国际准则又适合中国文化特点的知情同意获得模式上,仍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和培训工作。

2.2临床护理研究知识有待提高

医学伦理学的范畴篇8

【关键词】医院管理者;医院管理伦理;关注方式;意义

在医院管理活动中,管理伦理是管理道德的一门重要学科,其包括了医院与服务对象之间、医院组织与职工人员之间、职工相互之间以及各种社会组织与医院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囊括了医院管理工作中所有的道德发展规律及其现象[1]。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医院管理活动与工作也需不断进行改革。就医院的发展性质而言其与他一般企业追求利润的发展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即医院必须坚守道德伦理,且必须具有人道主义精神[2]。由于医学模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使得医学伦理从以往的医患伦理逐渐向更大的领域渗透,即向医院管理伦理以及卫生政策伦理等方面渗透,因而只有有机结合医院管理与医学伦理,才能促使医院获得更多的发展和进步[3]。因此本文对医院管理者关注医院管理伦理的方式及意义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医院管理者关注医院管理伦理的意义

医院管理活动是根据各项工作的客观规律和条件,通过计划、组织、协调以及指挥医院内的各个相关要素,从而确保顺利完成各项工作的过程。而在该项活动中,决定目标实现的关键性因素为具有思想的人,且技术发展水平越高,人的作用也越发重要。而医院管理者作为医院管理伦理的核心对象,其与医院管理内部的各个相关要素均存在一定的关系,且在对管理过程进行研究时,需对各相关要素,尤其是与医院有关的道德关系及其人际关系进行重点研究。另外在实施医院管理伦理的过程中,可以引申有关的原则、规范以及范畴等具体管理要求随着医院现代化的发展,医院管理不仅涉及面较广,管理内容复杂,且其还是教会各种伦理关系的重要场所。现如今,医院管理者在对医院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要以患者为服务的中心,同时针对患者对健康权的需求最大限度的进行满足。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还需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医疗公正、公平、合理的原则。在医院管理领域中,医院管理伦理直观反映了社会关系,其不仅是医院管理过程中,由管理者提炼以及概括的行准则,而且还是医院管理在特殊社会经济条件高度统一的主观认识以及客观要求。通过传统、习惯等方式,医院必备的规范、规章以及规定等获得了良好的固定,而由医院管理者通过概括、总结、升华后,这些固定的内容就逐渐形成了医院管理伦理,从而逐渐发展成为了医院调整内部道德关系的重要准则。而医院管理者以及现代化的医院,只有通过正视管理伦理与医院管理之间的关系,才能确定医院管理伦理的原则以及医院管理工作的出发点[5-7]。针对现代医院而言,医院管理伦理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为:(1)医院各项管理工作中,医院管理伦理是重要基础,是医院以患者为服务中心,坚持为患者服务,对患者健康权的合理需求进行最大限度的满足,并在市场经济以及社会主义背景下,遵循医疗机构合理、公正、公平以及优先社会主义原则,确保医院工作方向正确的关键。(2)医院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医院管理伦理使其重要的保障。而医院管理伦理认为,将医院医务人员工作的创造性以及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是现代化医院发展以及改革的应立足的基本点,这样既能有效的提升医院管理工作的效率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维持广大民众的健康。在开发卫生资源、制定改革政策、实施步骤、颁布发展战略、增减医疗卫生服务项目、调整经济政策以及经济利益之前,医院管理者需通过医学伦理学进行判断,即所采取的措施与医院管理伦理是否相悖。(3)在提升医院管理效率方面,医院管理伦理具有积极作用。医院管理伦理的规范、原则等,决定了医院管理人员行为准则的确立,而管理人员通过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则能促使管理者们通过高效的管理以及自身品格修养等,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确保了管理工作能够达到更高的效率。另外医院管理环境的和谐发展也离不开医院管理伦理的作用,其既适应了社会经济以及现代医院发展的需要,同时也适应了社会伦理,因此医院管理伦理在医院良好形象的塑造以及和谐管理环境的营造上发挥出了不可或缺的作用[8-10]。

2医院管理者关注医院管理伦理的方式

2.1强化培训考核制度

医院管理者在对医院管理伦理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医院内部所有员工加强伦理教育,而管理者是首要的伦理教育对象。通常而言,医院管理伦理的先进性,能够充分为医院的改革做好相应准备,其既能对不合时宜的观念进行批判,对管理改革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进行论证,同时还能将改革的重要意义从思想伦理上进行阐明,从而对人们的模糊认识做出有效的澄清。在医疗卫生事业以及医院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医院管理者的作用不可忽视,其承载着医院、医疗卫生伦理建设的推动责任。换言之,医院管理者的道德伦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医院管理伦理建设的直接性、关键性影响因素。医院管理者的决策权以及工作态度,在制定计划、推动项目建设以及处理医患关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这样一来,医院管理者的道德素养以及伦理水平,不仅体现个人的行为,同时也涉及到所管理的医疗机构的整体道德伦理价值观[11-12]。

2.2加强建设管理制度

在医院伦理学中,医院的规章制度使其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医院管理过程中伦理学的有效结合与渗透。医院规章制度的完善性以及健全性,往往决定着医院的道德水平,而通常规章制度中贯彻了很多的医德原则以及医德规范。而医院管理伦理也是由各项规章制度来限制和规范院内全体员工的道德行为。目前很多医院在对医学伦理学加强建设的过程中,除了需对医疗方面以及行政方面加强建设之外,还需对医德管理方面的制约机制以及保障机制等进行不断的探索。医院通过对各科室、各部门以及工作人员的各种道德行为进行规范,并对激励功能以及约束力等进行增强,对患者个人权益加强保护;狠抓品质管理的关键,将医院管理的脉络彻底理清,从而给建立起了一个综合管理的制度,即以人为本、以岗位职责为关键的管理制度。这样一来医院的医疗程序实现了简约化、和谐化以及规范化,同时缩减了诊治环节,从而大大的增强了医院管理工作的效率[13-14]。

2.3充分发挥伦理委员会作用

在各大医院中,具有二级以上条件的医院,还需对医学伦理委员会进行完善。而该委员会的作用主要是审查科学研究、医疗活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人的伦理行为。在改革和发展现代化医院的过程中,其自身会面临诸多的伦理问题,例如医院及其内部工作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和利益冲突,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医院分配制度以及人事制度的调整等,都与医院管理伦理的选择以及导向存在一定的关系。而建立和展开医院伦理委员会的相关工作,则可在一定程度上为一些重大问题的分析、处理以及方案决策等,提供必要的伦理咨询,即能够为制定和研究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这样保证了医院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来制定出各种重大决策。通过此种做法,既能够对医院的精神文明加强建设,并有效提高医院管理的水平,同时还能指导医务人员正确制定伦理决策。另外充分发挥出伦理委员会的作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医院管理有效实现伦理化,且医院医德医风的建设也可通过全新的角度进行加强,从而在医院管理中以强大生命力凸显出不可或缺的作用,进而有效的保障医院管理伦理达到较高的水平和质量[15-17]。

2.4明确医院伦理建设内容

在医院管理伦理中,卫生职业道德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而医院管理者针对医院管理伦理,首先需明确医院伦理建设的重点内容。从狭义上讲,医院人员的品德思想服务语言、医德医风评价、服务效果、医德医风考核以及服务态度等,即指的是卫生职业道德。而从广义上来讲,医院卫生部门的技术操作规范、各行政制度柜长、诊治能力与水平、服务流程、经济效益、医疗质量控制指标、社会效益等,均存在职业道德的具体渗透以及相互牵制,因此逐渐形成了重要的医学伦理学内容。因此在医院管理伦理的展开,就需要将上述因素充分考虑,以确保医院管理伦理的制度性、规范性以及全面性。

2.5加强监测与评价

在克隆技术、基因技术、新材料、新技术应用过程中,也需依据医学伦理学对其加强监督和规范。而在保护患者个人隐私、尸体解剖、动物实验等方面,医学伦理学方面也正在形成或者已有存在一定的规范进行约束。而医院管理者针对这一系列的工作,都需要加强监测和评价,且要积极指导和带动医院的每一位员工严格树立牢固的伦理学意识,并从宏观角度对全院的员工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这样才能确保医院管理伦理获得积极的发展和建设[18-20]。综上所述,通过对医院管理者关注医院管理伦理的方式及其意义的研究,可以看出,在医疗卫生机制不断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下,加强对医院管理伦理的重视,加强建设医学伦理学,才能将医院的社会价值充分的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董敏.中国医院伦理组织机制优化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3.

[2]刘卫平,焦月英,闫志刚,等.医院管理者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重要性认知度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6,33(2):168-170.

[3]唐月红,陈瑛瑛,石慧,等.某综合医院在医院管理伦理的做法[J].医院管理杂志,2016,23(5):497-498.

[4]檀琳.和谐生态伦理视域下的医院文化创新研究[D].西安:第四军医大学,2012.

医学伦理学的范畴篇9

【摘要】:在解剖教学过程中,教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我们要同时融入基本的医学伦理教育,为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

【关键词】:解剖教学伦理学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医学技术飞速发展,医患关系在不断变化,医学伦理学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显现,如何规范、引导护生对于生命的认识,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作为护生的第一门医学基础课程——人体解剖学,应当加强其中的医学伦理教育,使学生从专业的入门学习时就开始了解道德在护理实践中的作用,这不仅有利于他们深入掌握人体解剖学本身的知识,也对进一步学习其他基础和专业课程、真正成为具有高尚道德的优秀护理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1现状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和结构的科学,隶属于生物科学的形态学范畴。在医学领域,它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任务是揭示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各器官、结构间的呲邻和联属,为进一步学习后续的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标本尊重不够,出现违背伦理的一些行为。比如,有些护生在学习骨学部分内容的时候,在骨标本上写写画画;拿标本拍照,甚至有学生把照片上传到网上,产生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这些行为的背后当然有个别学生素质低下的因素,但也不得不承认,与我们教学过程中伦理教育缺失也有密切的关系。

2在人体解剖教学活动中融入伦理学基本知识

虽然针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开设有《护理伦理学》课程,但是伦理学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和长期的工程,基础课和专业课也承担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责任。所以,在人体解剖教学活动中也应该融入伦理学的基本知识。

2.1阐述人体标本的来源,使之认识到人体标本的珍贵

要完成好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解剖标本的获得至关重要。但是,笔者调查发现,现在各大医学院校均存在标本短缺的现象,而这种情况的出现与遗体捐献严重不足又有密切的关系。

解剖标本来源的严重不足,事实上反映出遗体捐献的严重缺乏,因为,通过捐献遗体是获得解剖标本的重要渠道。

有文献显示[4,5],在对广州市民调查中,一般群体中表示愿意身后捐献遗体的有33.35%,不愿意者22.98%,不好说者有41.67%;退休群体中愿意者20.58%,不愿意者38.24%,不好说者有41.18%。武汉市民中表示愿意者32.94%,不愿意14.38%,正在考虑者48.18%。调查表明,影响遗体捐献的主要因素按影响度从高到低排列分别为情感因素、传统观念、法制因素、捐献程序等,而其中情感因素包括处理遗体方式、纪念死者方式、受益者的态度、社会舆论导向等。这组数据告诉我们,实际上有1/3的人表示愿意捐献遗体。如果他们真的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应该不会出现供人体解剖教学用尸体短缺问题。这组数据也告诉我们,处理遗体方式、纪念死者方式和受益者态度等情感因素是影响他们实现愿望的首要原因。

2.2课前进行默哀仪式,从行动上引导学生

如果没有尸体标本,解剖学教学将无法开展。所以,无论是面对尸体、局部标本、还是离体器官,我们都要表示出应有的尊敬,这种尊敬从学习人体解剖第一堂实验课开始,在进行相关的操作和观摩前,我们要求学生以特殊方式表达对遗体捐献者和人体尸体的尊敬,进行一个简朴的默哀仪式。

2.3课堂上教师规范操作,以身作则

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人文素养,处处以身作则,为人表率。在解剖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操作规范,动作轻柔,切忌在尸体标本上进行粗暴操作,移动遗体时也应尽量做到轻拿轻放。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学生感到捐献者的奉献精神就在自己身边,把解剖台上的标本也当作自己的老师,当作自己的无语良师,认真对待每一次课,尊敬捐献者的人格尊严。

2.4基础知识与临床联系

尊重原则、自主和知情同意原则、有利和不伤害原则、公正原则是被国际上广为接受的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也是护理伦理学的最重要的原则。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可以与临床联系,充分融入这些原则,进行优化设置,不仅可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同时学生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2.4.1尊重原则

在护理实践中,尊重就是指尊重病人及其家属独立而平等的人格与尊严。在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全过程中首要的就是强调伦理学上的尊重原则,例如在内分泌系统教学讲到甲状腺,我们可以联系“甲亢”病人会出现的症状,比如:饮食“三多一少”、突眼、情绪容易激动等。甲亢病人往往非常烦躁,甚至迁怒于医护人员,要理解她们并且尊重她们,并给予真正的帮助。

2.4.2自主和知情同意原则

自主和知情同意原则是指护理人员尊重病人的自主性,保证病人自己做主、理性地选择诊治决策。例如在运动系统教学讲到腹前外侧肌群时,我们可以联系产科手术“剖宫产”。产前护理时,我们要告诉产妇手术切口有两种,横切口和竖切口;二者各有优缺点,横切口皮肤可做美容缝合,皮肤疤痕较小,但手术时组织损伤大;而竖切口组织损伤小,但是皮肤疤痕较大。

2.4.3有利和不伤害原则

不伤害原则是指在诊治护理过程中不使病人的身心受到损伤。例如在讲解男性生殖系统“尿道”时,我们可以联系“导尿术”,男性尿道有三处狭窄两处弯曲,所以,在男性病人行导尿术时,护理人员尤其要注意男性尿道的这些解剖学特点,在行导尿术时要注意这些特点,防止对尿道的损伤。

2.4.4公正原则

公正原则就是指公平合理的处事态度来对待病人。例如在讲解消化系统时,可以联系“乙肝”,大部分乙肝病人是有传染性的,社会上对于乙肝病人在上学、工作甚至就医都有歧视行为,造成病人心灵上的伤害。作为医护人员,不管是妇产科病人、儿科病人、老年病人、精神病病人和传染病人,我们都应该一视同仁。

参考文献

[1]郝希山.融人文精神于医学教育之中J.医学与哲学,2003.24(3):7.

[2]谭静.新形势下护理人才素质教育的研究J.现代护理,2008.10:57

[3]陈海英.我国遗体捐献的局限性问题分析[J].医学与哲学,2000,21(7):38-39.

[4]周君华,李明月,李慧瑜,等.广州市民遗体捐献意愿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17(3):40-48.

[5]郭佳,戴双武,杨建兵.武汉市民遗体捐献意愿因素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17(1):18-21.

医学伦理学的范畴篇10

1.1我们不能不清醒地认识到,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相比较,我们的医学伦理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目前,在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已经进行了多年系统稳定的医学伦理学教学。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各年级医学生中均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并进行跨学科教学。教学基本上围绕当前医学领域的重点热点伦理问题进行,如医学实践中知情同意、人体实验、脑死亡、稀有资源分配等。哈佛大学医学院对医学伦理学采取以问题为基础进行跨学科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对医学伦理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进行研究和探讨,并邀请不同学科的专家参加,例如邀请临床医学专家、基础医学专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等[1]。

我国则多以开设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为主,进行其他教学模式的学校还很少,教学模式还有待完善。仅在少数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学教学中,采取了对重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课题调研的形式。比如哈尔滨医科大学,其在上世纪末已经开始采取这种课题调研讨论的教学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2]。但是目前国内对这些模式还缺乏系统的研究,也没有很好的推广。

1.2对医学伦理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医学伦理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才导致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课时严重偏少的现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在第五学期开设医学伦理学或在政治课中开设医德课,总课时约为30学时,不及美国、日本等国家同类课程学时总数的1/5。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不大可能指望学生对医德范畴、医德规范等有较为系统的了解,更谈不上为他们提供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机会了。

2002年2月,国际医学教育学会公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包括医学教育的7个基本方面: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沟通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3]这一标准阐述了医学院校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一系列基础核心能力,从中可以看到,医学伦理学和医德教育在医学生综合素质中占有重要地位。

1.3授课形式单调是我国医学伦理学教学中亟待改革的又一弊端。

目前医学伦理学教学中通行的是单纯由教师讲授的方法。限于学时,教师较少考虑,也无从考虑实际效果。这种“布道式”的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的兴趣,更不用说掌握指导他们终身职业生涯的伦理准则与规范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医学院该门课程的教学形式显得生动活泼。其中最常见的是各种形式的讨论和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日本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则主要由相关临床教研室的教授主讲及让学生参加病区实习的形式来予以实施,注重培养学生判断医疗实践中发生伦理问题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拿大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大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1.4如何让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内容更系统、更稳定、更具时代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医学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同样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众所周知,任何一种道德理论或伦理学说,都是有其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随着经济改革在我国城乡相继取得巨大成功,人们开始对医疗卫生保健行业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不仅应具备精湛的医术,而且要求他们能自觉尊重生命价值,在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同时,还要深谙伦理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知识。所以原有的教学内容自然跟不上时代的需要,而即使是已经更新的教材内容,也会因为目前新的伦理学问题的层出不穷而同样有了时代的局限性。传统的医学伦理学考核形式,主要以考场笔试(闭卷或开卷)以及论文撰写常见。前者强调的是书本理论知识的检测,特别是闭卷形式。开卷形式虽然有一定的开放,但总之都是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与传统课堂授课形式相适合。这种考核方式容易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考查到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课程后的思想观念以及伦理决策能力上的变化,也不能真正鼓励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的主动性。后者虽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相比较应该是一种进步。但是仍然还有不足之处:没有贴近临床和实践,学生的任务仅仅是在完成论文,所以相关材料可以不必从实践中获得,减少了伦理学的实践机会;论文撰写相对简单,教师的指导成分相对较少,实用性不足。因为以上这些因素,所以目前的医学伦理学考核方式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迫切感,那么进行医学伦理学考核制度的改革就更加势在必行。

2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对策

2.1加强国际合作,提高中国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水平。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一种新的医学科技的发展,必然引起相应的伦理学的方法论等多种角度,深入研究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使我们的教学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培养学生表达思想、交流观点的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4]。此外,对

学生的成绩考核,要考虑改变以理论考试为主的形式,积极尝试多种考核方式,使考试内容注重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一些具体问题。

2.2创新教学内容。

自1982年以来,我国高等和中等医学院校和医疗部门陆续开设了医学伦理学课程,从事医学伦理学教育和研究工作,先后编写了许多版本的医学伦理学教材。这些教材的出现,对于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1世纪是生命与健康科学发展的世纪,因此医学伦理学内容体系“应以义务论为主线,将价值论、公益论贯穿其中,既反映传统医德精华,又突出生命与健康主要内容,并包括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相关学科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论证。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能帮助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解决在学习和医疗实践中的各种伦理问题。其具体内容应突出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实践性的统一”。[5]

2.3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讲授不应该是医学伦理课唯一的教学方式。我们应该借鉴国外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依据我国的国情和目前医德医风的现状,摸索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在方法上,我们应改单调乏味的说教为多种形式并举。可以尝试用师生对话、小组讨论、专题讨论的形式。在医学伦理学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选择与应用正反典型事例进行伦理分析,这对于帮助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加深对医疗实践中所遇到的伦理纷争的理解,提高医学行为分析判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好,深受大家欢迎”。[6]同时还“应重视对启发式、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考评法等方法的应用,不断提高医学伦理学教育教学质量”。

2.4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学水平。

为解决师资队伍发展滞后的现状,首先,应尽快成立医学伦理学教研室,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的教学队伍。其办法:一是建立专门教学研究机构,配备专门从事医学伦理学教育的人员,尤其重视选拔有培养前途的硕士生、博士生。二是以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教育委员会名义举办全国性医学伦理学师资培训班和专题研讨班,2004年8月在广州举办的全国医学伦理学教育培训班,受到有关部门和与会者的好评。同时,各省市医学伦理学会也应定期召开医学伦理学教育会,不断培养医学伦理学队伍,还应选派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教师出国作访问学者进修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医学伦理学师资队伍素质的目的。

2.5完善并规范人文教育体制。目前我国医学伦理学教育体制不够完善,同时还尚无相应的规范。

全国仅有医学伦理学会及教育等专业委员会,而各省市没有相应的专门机构,也缺乏统一和明确的要求。虽然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在课程建设上把医学伦理学列入教育计划,但全国医药院校缺乏统一的安排。有的院校成立了医学伦理学教研室,但大多数院校是在社科部或德育教研室中成立一个小组,教材不够统一,教育与研究相脱节等。我们认为,必须制定统一的计划和提出明确的要求,“把医学伦理学作为整个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育卫生主管部门的议事日程,列入教育计划,作为必修课程开设,作为精品课程和重点学科来建设”。[7]同时要大力开展医学伦理学的教育研究,定期召开地区和全国性医学伦理学教育研究会,总结交流经验,表彰先进,依靠全体医学伦理学教育工作者和理论界、医学界的同仁,共同为建设符合国情的医学伦理学理论及教育体系而努力。新晨

参考文献

1伍天章.以教学内容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医学伦理学教材建设.中国医学伦理学[J]2001,(1)34~35

2曾钊新、李建华.道德心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134

3伍天章.以教学内容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医学伦理学教材建设.中国医学伦理学[J]2001,(1)34~35

4李传俊、李本富.医学伦理学案例教学的实践与评价.医学教育[J]1995,(2)9~11

5张金忠.关于医学伦理学教学方法、效果的讨论.中国医学伦理学[J]1999,(3)27~28

6翁宗奕.医学院校必须把医学伦理学列为“两课”教学的重点来建设.中国医学伦理学[J]1999,(5)20~21

7伍天章.新版医学伦理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