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社区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8:18

青少年社区教育篇1

社区发展和青少年教育。美国的弗兰克·弗兰蒂在1915年提出了社区发展和青少年教育的问题。1956年联合国发表了一个关于推动社区发展的报告。报告提到,社区发展是人民共同努力并且政府有关机构协同,来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情况,是社区对国家有所贡献的历程。1960年联合国出版的《社区发展与经济发展》把社区发展说成是一种教育过程,是人民以自己的努力跟政府配合一致来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过程。西方强调人民自己努力,因为它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而我们国家现在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要加强这种行为。社区发展逐渐过渡,必然是人民对它的作用越来越大,或者是社区的这种群众组织团体的作用会越来越大,而政府的作用将逐渐减小。社区发展实际上是一种教育跟组织的行动过程,社区发展的重点是人的因素,是人与人的因素,是人的生存质量、人的发展。社区发展的目标应该落实到提高全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上,应该落实到建设文明的社区,促进社会的进步。结合中国的特点,也包括国外一些共同的特点,社区发展要素或内容主要有:(1)社区经济。(2)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包括个体和群体的价值观、行为规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不仅是得意地唱唱歌、跳跳舞而已,也可以包括体育。(3)社区教育。社区教育实际上就是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来开展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养成文明的习惯,形成社区的新风尚;(4)社区服务。主要是福利服务、便民服务和医疗卫生。但是社区教育和社区文化不应该都包括在社区服务里面。(5)社区环境。它包括物质的环境和精神的环境。精神环境包括人际关系等。而这种精神的环境、社区教育和社区文化的进度,并不完全是社区的服务进度。(6)社区治安。(7)社区的管理。社区发展的内容或要素,社区发展的着眼点是满足人的需求。而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总的来说有三个层次;第一个是生活需求。主要通过社区服务来实现;第二个是人的发展,也就是精神层面的层次。这个层次不应该也不可能是通过社区服务能够实现的,而是通过社区教育、社区文化来实现的;第三个是人的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

社区发展有三种重要的结合:一个是特定的地域结合。第二个是社区各种各样功能体系当中的各种资源结构的结合。第三个是有共同利益的全体社区人员的结合。这种结合显示了社区的机制,可以对社区发挥有效的作用。一方面是社区内的发展作用,另一方面是社区外的发展作用,也就是说社区是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良好机制。社区发展还有三个重要的过程:第一是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公共建设是否满足社区成员的需求。这是一个起点。第二个是社区的服务过程。第三个是社区的教育过程,也就是社区内成员教育需求的满足和人的素质发展的满足。国际社区教育协会95年召开的国际社区教研大会通过的一个宣言强调:第一,没有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就没有社会秩序的完整。第二,一个强大的社区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第三,良好的社区教育能促进社区的发展。第四,只有通过社区教育才能使社会获得持续性地发展,因为社区精神、社区教育、社区管理应是良好的,强有力的。社区内部这三种强大力量中,社区教育是关键。

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的目标有:(1)发展青少年的素质,包括要协助青少年来克服人生暴风雨时期的种种障碍,创造更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各种环境。(2)促使青少年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3)培养青少年团体生活的能力。其中第一小点是协助青少年克服因追求独立和自主而与团体产生的冲突;第二小点培养青少年有利于团体生活或过团体生活的性格;第三小点通过协助青少年培养社交的技巧,消除人际关系的障碍来增加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4)协助青少年有效地选择职业,帮助并且使得他们通过社区的活动来体会各种职业的特性,以此了解符合自己性格、兴趣的职业。(5)协助青少年运用社区资源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最终解决问题。(6)促进青少年建立社区意识、参与意识、民主意识,鼓励青少年来参与社区建设,成为志愿者。(7)推广学习社会。学习社会是现在世界发展的趋势。

青少年社区教育篇2

1.我国社区科普文化教育的发展状况

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文化教育是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此后,社区文化教育的内涵被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现代国际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和潮流。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社会对青少年的关注普遍增强。世界各国也都日益重视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我国现代意义的社区文化教育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6年,上海市闸北区社区文化教育委员会率先成立,使社区文化教育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及和发展。2002年,辽宁省沈阳市首创“社区科普大学”。十多年来,沈阳社区科普大学不断发展壮大,迄今为止已创办分校275所,市级重点分校总数已逾百所,在校学员1.3万人,讲师团教师1200名,组织课堂教学8.9万课时,培训学员222.6万人次,开展第二课堂科普活动3000余次,参加科普活动人数达60万人次。志愿者教师队伍也越来越壮大,社区科普大学已经成为全市学习型社区建设的有效载体。2011年6月1日,“沈阳社区大讲堂———百万市民数字化在线学习惠民教育工程”启动。此次活动着力打造十个部级学习型社区示范点,建设百个网站,实现了同时视频学习1000人,在线学习10000人的工作目标,每年社区教育覆盖百万人次。通过社区大讲堂,沈阳将构建全市社区教育体系,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市建设,巩固沈阳文明城市和生态城市建设成果,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素质。

2.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的主体: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

在我国推进科普文化教育的进程中,青少年的科普文化教育活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以学校教育范围内的课堂教学为主的科普文化教育;二是以校外教育为主的各级各类科普文化教育活动。其具体内容是通过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大赛、课外学习计划、非正规教育项目、科技馆活动、科学调查体验、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等形式开展科普文化教育活动。而全国各级各类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作为主体承担了关于青少年的各种科技创新和科普教育任务。(1)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科普活动中心)是中国科协所属社会公益性机构,从事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传播科学,开展示范性、导向性科学普及活动,组织青少年科技竞赛的工作,是中国科协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向公众进行科学技术传播的重要力量。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青少年中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科技教育活动,这些活动旨在培养年轻一代对科学的热爱,使他们树立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提高未来社会公民的科学素质。(2)辽宁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是辽宁省科协所属的社会公益性机构。该中心担负组织面向广大社会公众的科学普及活动的任务,在青少年中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科技教育活动,是辽宁省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向青少年进行科学技术传播的重要力量。中心设置专门机构,常年组织“大手拉小手”、百名专家进社区、科普大篷车巡展,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航模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科普知识内容。

二、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科普教育的发展存在三个阶段:公众接受科学阶段;公众理解科学阶段;公众参与科学阶段。我国目前尚处于“公众接受科学”阶段。我国的社区科普文化教育基本处于专家对公众的科学知识传播普及,公众被动接受的阶段。而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更是存在着种种不足。

1.青少年科技竞赛类活动多,科技活动缺乏创新形式

从目前来看,我国对于青少年的科普活动除了学校课堂教学设置的科技课程之外,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的最主要形式就是青少年科技类竞赛。国际国内的科技创新大赛、夏令营、冬令营、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等活动形成了一些效果显著的品牌活动,但科技竞赛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科技竞赛活动以国家科技部门主导、各地科技部门承办实施的形式在激励青少年科学探索、提高青少年科技能力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效果,是我国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传播的成功方式。但存在的比较显著的问题是:一是太过于依赖这种形式,难以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等多种科普形式有效衔接、形成系统;二是缺乏创新形式,青少年科技活动数量多,但多数活动方式雷同,形式陈旧,大多是学科竞赛、科普展览、科普讲座等形式;三是功利性比较强,学校和学生参加竞赛往往带有功利性目的,科普文化教育的主体地位反倒没有突出。

2.社区科普文化教育对象倾向于中老年人群体

我国的社区科普文化教育活动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如沈阳市首创的科普大学10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沈阳市科协与沈阳市科技局对市民科学素养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沈阳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5.8%,比沈阳2001年的2.4%增长了3.4个百分点,比2004年增长了1.93个百分点,呈快速增长态势。开展了一系列针对青少年的科普实践参与活动,如在“节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中,沈阳市有150个活动小组,5万多名青少年在中国科协网上申报体验数据,申报数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但通过刘娇在2009年针对沈阳市大东区黎明社区等两个街道五个社区的一项社区科普调查数据来看,在207名调查对象中,41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人数占91%,25岁以下的占2.9%,说明社区科普大学的对象主要是中老年群体,青少年群体基本被忽略。这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但如何把社区科普大学的教育资源利用到青少年群体,是不得不面临的重要问题。

3.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形式上缺乏有效衔接机制

在当前我国的科普文化教育过程中,一方面是社区科普文化教育轰轰烈烈,而青少年社区科普教育难以融入;另一方面是青少年科技竞赛如火如荼,却是在政府部门主导下的学校与校外相关机构的活动。两者难以形成有效的衔接,没有形成整体科普教育系统,导致社区科普教育的资源青少年群体无法更好的利用。即使有针对青少年的社区科普教育活动,也随意性较强,缺乏长效机制。虽然在有些地区出现了由学校牵头组建的社区文化教育委员会,参与学校课外科普活动的协调与管理,形成了学校主导、社会参与的社区科普文化教育模式。但是,学校在调动社区资源方面存在组织层面的不便,难以调动社区各方面资源的积极性,究竟以学校为主体还是社区教育为主体,需要有关部门予以协调和平衡。

4.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内容上缺乏针对性与目标性

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教育过程,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普及与传播,更利于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形成。在社区科普文化教育的内容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内容上缺乏针对性。社区科普文化教育的内容大多数都集中在医疗、饮食、公德以及休闲娱乐等方面,围绕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阶段特征的比较少。二是内容上缺乏目标性。由于对象的不同以及对象接受科学技术普及的途径和方式的差异,在科普文化教育的目标上,有不同的倾向。

三、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发展模式的创新

从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的问题分析中可以看出,打造一个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模式已刻不容缓。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国家科技部门为主导的统一科普文化教育体系

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对科学普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同时成为中国科协科普活动中心,担负组织面向广大社会公众的科学普及活动的任务,进一步扩大了活动的领域。这些活动在全国范围产生了很大影响。从国家层面来看,现在已经把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的活动领域扩大到所有社会公众,而不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群体。因此,应该建立起一个统筹协调的全民科普文化教育体系。

2.完善社区科普大学教育模式

从2002年开始,社区科普大学作为开展十多年的科普工程,不仅在沈阳市区内得到迅猛发展,还开辟了沈北新区等分校,在铁岭等地也相继成立了社区科普大学,甚至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但目前社区科普大学的对象性太强,难以兼顾其他群体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因此,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若想得到深化与发展就必须完善已有的社区科普大学模式。比如社区科普大学的活动对象、活动内容、活动群体应有意识地兼顾整个群体,而不是只注重中老年群体。社区科普大学也应该是分类、分阶段的教育体系,可以扩展成为社区科普学校,分为青少年部、中年部、老年部等,使得各部之间资源共享、活动与课程有针对性,做到协调统一、相互提高、共同发展。

3.针对青少年群体建立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位一体的有效衔接机制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处在学校教育的发展阶段,使得青少年有了更多的渠道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因此,首先要抓好学校科普教育,利用学校的师资、课堂、各种实验设备和一切可以利用的学校资源,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达到对科学思想、方法、精神和知识的训练;其次,要完善家庭教育,加强对家庭文化生活的引导,建立现代文明家庭概念;再次,要充分利用社区文化教育系统,把社区科普文化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大力深入开展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活动,利用青少年旺盛的求知欲带动其他群体,共同促进社区科普文化教育;最后,要有系统性思维,将家庭、学校和社区整合起来,如青少年群体要利用社区科普大学的资源,老年人群体要利用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社区内的所有科普场馆要共同利用等。总之,要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既不重复,又突出特色,形成完整的有机的教育体系,完善“校外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即校外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的终身教育机制。

4.在科普内容上分类,做到针对性和目标性相统一

科普内容由于对象群体的不用,其目标自然不相统一,事实上在当前的科普文化教育过程中,老年人群体虽然与青少年群体有所不同,但仅仅是从受众的接受内容上的不同,而不是建立在科普文化教育的对象特征不同的基础上。比如在青少年群体中科学知识的普及固然重要,但与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相比,科学知识反倒不是那么紧迫。一般而言,青少年群体掌握的科学知识量往往比老年人要多。因此,在老年人群体中,应着重对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弘扬,然后才是科学方法的运用;在青少年群体中,由于其正在接受学校教育,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会比老年人接受更多的科学知识,青少年社区科普教育应着重对其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普及,使其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判断。这样才能与学校科普教育做到有效的衔接,相得益彰,共同促进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高。

5.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青少年网络科普教育

青少年社区教育篇3

关键词:农村青少年;假日教育;途径

党和国家历来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及青少年的成长环境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的文件,各地也在积极开展校外教育活动。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校外教育在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和农村之间存在极大差别。现在的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不断增加;过长的假日和社会环境中的不利因素严重影响青少年在社会的健康成长,青少年校外教育亟待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以及监护人对社会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同时对社会教育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这点意义上来说,社区青少年假日教育亟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合理布阵,统筹抓建,凸现假日教育特色。

针对假日里青少年学生“分布广、难集中”的最大特点,这就要求社区假日教育按照“就近、就地、就便”的原则,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空间布局,着力破解“四个关键环节”,努力使孩子不出村居就能接受好的教育。一是认识上破除“时段观念”。结合实际提出假日教育的总体规划,召开动员会、现场会、推进会并通过制定标准、表彰先进等,推动村居走出“时段性”、“应景式”(即不了了之,没有落实好)认识误区,确立“长期抓、抓长期”的观念和“横向抓拓展,纵向抓提升”的工作思路。二是力量上突破“单挑独斗”。除关工委老同志为假日教育主要授课教师,并兼任班主任外,同时要邀请村居内有特长的大学生村官、回乡的大中专学生、社区民警、司法社工、法院、部队、机关等社会各界,包括学生家长等到校兼课或指导开展活动,形成工作合力,把好关工委假日教育质量关。三是布局上消除“空白地带”。全镇11个村居要建立起假日教育的场所,遍布全镇整个区域,假日教育建到村,触角伸到家,架构起镇(街道)、村(社区)、家庭三级体系,彰显出假日教育的鲜明特色。四是内容上尽显“假日教育”。假日教育不是正规教育的翻版。村居根据自身特色,要安排有丰富教育经验的老教师和有一技之长的人士担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正常教育拾遗补缺,尽显假日教育特色。

二、贴合主体,精心安排,丰富假日教育内容

假日教育内容要按照“贴近主体实际、突出思想内涵”总体思路,精心安排假日活动,切实丰富假日教育的内容,突出主题重点假日教育。根据形势任务设计主题,抓好重点辅导,假日教育教学内容主要有三类。一是结合时事政治,启动爱国爱乡情怀教育。如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开设“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课程,庆祝祖国60周年华诞开展“颂祖国”图片展,并进行了照片后的故事征文比赛,还有诸如迎奥运·学礼仪、迎世博·学口语、时事与政策、道德与法制、军人与国防、交通与安全、健康与科普、环保与绿化、地震与防灾等课程。二是适合兴趣爱好,举办益智益趣互动活动。开设书法、绘画、音乐、童谣、舞蹈、、集邮、谜语、摄影、剪纸、插花、编织等课程,村居结合各自地方特色,启动自编的、趣味盎然的乡土教育,诸如《道德格言》、《农村新居》、《文明民谣》、《法制谚语》等一系列地方特色的课程。颜单镇关工委主任季发农同志,根据孩子在暑期中常见的安全问题,编写了多首脍炙人口的童谣,内容涉及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游泳安全等方面,为生活在假日的孩子们送去平安和快乐。三是深入社会实践,举行传统美德体验教育。开展在村居绿地除草修剪树木、值岗交通、捡拾垃圾、上门为孤老服务、慰问老革命、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小记者在行动等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实践活动,使青少年在丰富多彩的培训中长知识、增才干、强素质。

三、完善规范,合力衔接,拓展假日教育功能。

青少年社区教育篇4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脚步逐步较快,社区建设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在多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发现社区教育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社区教育对于青少年德语教育的补充和强化还存在多处不完善之处。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社区教育与青少年德育发展的关系及重要性,来寻求社区教育新的发展方向,从而推动社区教育的进步。

关键词:社区教育;青少年德育;构想

一、社区教育与青少年德育的关系

社区教育对于青少年德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即以社区为平台,充分整合资源,着力开展青少年教育和服务,吸引和凝聚青少年,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社区是青少年活动的主要场所,对青少年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作为对学校教育的延伸,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已经被社会各方所接受。我们应当有系统、有意识地挖掘社区各青少年教育路径,把课内外、校内外沟通起来,把学校、社会、家庭联系起来,使青少年的身心、学业、人格和谐发展,以求促进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的健康有序发展。对社区青少年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管理,事关社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同时也事关社会和谐发展。

二、社区教育在促进青少年德育发展的重要性

就世界的发展速度而言,伴随着全球城镇化的进程较快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变得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如何能在复杂的社会中对青少年进行合理的教育、引导、督促他们朝着健康的方向茁壮成长,成为全球范围内面临着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成为中国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作为一个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速度是飞快的,因此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是多元化的,青少年的也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如何探索更好的路径和方法去促进青少年发展,也成为我国社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上我国青少年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收到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这就要求我们花更多的力气去研究社区教育工作去带动青少年德育的发展。青少年的社区教育工作顺利开展需要多方努力去共同完成,挖掘社区内外优秀的教育资源,包括物资资源、精神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等。将青少年的教育工作由学校、家庭和社区连接成一个体系,使得青少年在这个体系内能够获得充足自己需要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去引导少年主动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实现社区青少年教育和社区管理工作的共同发展。

三、开展社区教育促进青少年德育发展的具体构想

1.利用优秀社区文化资源,开展多彩社区活动

伴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不光注重物质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要求精神文化能够达到他们的需求。如今的社区已经不是传统的社区具有重组的文化资源,如小型体育馆,社区图书馆和阅览室等场所,而且许多优秀的社区的文化资源都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发展。通过利用优秀的文化资源,可以开展符合社区青少年需求的精神文化活动,让青少年亲自去参加活动,让他们领略到社区教育活动能够给他们带来好处,可以提高他们的素质,陶冶他们的情操。优秀社区的文化资源和吸引青少年的多彩多姿的社区活动必然会增强青少年的满足感和归属感。

2.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和文化素养的教育

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文化素养是提高青少年德育重要工作,社区教育应该重视这一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首先,需要定期开展关于青少年教育的法律宣传,也可以同高校或其他社会nGo组织合作,使得青少年对法律知识有一定的了解,避免自身发生一些违法活动,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其次,自身素养的提高也是青少年德语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工作,在社区内粘贴关于爱国题材的海报,组织青少年开展读书节活动,都可以提高青少年的德育水平,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3.有组织地开展社区沙龙、社区青少年论坛

针对社会上的青少年关注的热点事件及问题与学校积极合作开展社区沙龙活动及青少年发展论坛,让青少年了解社会突发事件的过程意义并从中受益。社区培训中心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组织社区内感兴趣的青少年收集资料、访问调查、自行探讨、以解决或解释有关问题。增强青少年与青少年不同社区的活动也可以提高青少年的思考能力和分析客观事实的能力,让青少年主动形成关心自身发展,积极参与社区和校园文明建设,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的开展活动去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提升青少年自身素质,避免违法活动的发生,已经成为社区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充分利用社区平台,挖掘优秀的社区文化资源,开展社区内外多方面活动,为青少年德育的提高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是我们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思考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满足青少年发展的需要,让青少年肩负起祖国发展的责任和期望。(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王邵强.社区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实践和思考[J].科技信息.2011(32)

青少年社区教育篇5

一、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保障

新敦社区居委会把青少年思想道德工作纳入社区建设体系,切实加强领导,建立了年初有安排,活动有落实、效果有检查的工作机制。为了给社区青年提供良好的活动场地和设施,居委会专门开辟了青年活动中心,根据青少年的兴趣特点和工作需要,设置了青少年阅览室、健身房、电教室等活动场所,总面积达80多平方米。居委会还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筹措资金4万余元,购置了电脑、VCD、电视、音响等电教设备和乒乓球桌、舞蹈服装等文体娱乐设施,为社区青年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依托阵地建设,居委会成立了社区团支部、关工委等组织,在此基础上,居委会根据社区青少年的爱好和特长,积极组织他们成立了文体协会、维权协会、社区服务协会等青少年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机构,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以教育引导为重点,筑牢青少年的思想道德防线

教育和引导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新敦居委会坚持以提高社区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落实《*市青少年发展规划》和各项青少年教育工作制度为保障,开展了多项主题教育活动。一是政治理论教育。居委会每季度邀请镇领导、辖区单位政工干部为社区青年讲授党的基本知识、方针和政策,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远大的理想。近三年来,先后有9名优秀青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二是思想道德教育。居委会牢牢抓住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两条主线,采取集中宣传、活动宣传等多种途径,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并通过举办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明宣誓、观看革命历史影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方式,增强教育效果,激发广大青年热爱*、建设家乡、奉献青春的热情。三是法制教育。居委会紧密配合镇综治委、派出所等部门,以落实《预防社区青少年犯罪计划》为重点,以法律讲座、案例警示为主要手段,扎实开展法制教育,并与学校、派出所和青少年家庭密切协作,定期研究探讨青少年教育的方法和计划,共同构筑“四位一体”、多方联动的社区青年教育体系。社区青年刘明初中毕业后待业在家,因交友不慎,染上了毒瘾,把家里的积蓄都折腾光了,年迈的父母几乎为此哭瞎了双眼。自知悔恨的刘明深知对不起父母,但万恶的使得他不能自拔,他便自暴自弃,居委会了解情况后,把他作为重点帮教对象,与派出所民警、关工委的同志经常到他家跟他谈心,并为他买书,帮助他补习文化知识,为了帮他彻底戒断毒瘾,居委会和他父母共同把他送到了远乡的亲戚家中,从此,居委会每天跟刘明和他父母通过电话了解他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便成了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九个月后,重获新生的刘明在居委会的联系帮助下,成了一家超市的员工。他们一家感激万分,给居委会送来了一面锦旗,上书“再造之恩,永生不忘”。

三、以社区服务为根本,搭建青少年服务社会的平台。

青年具备新知识、新思维,如何把这些资源转化为服务社区、造福居民的力量是居委会的又一个着力点。居委会动员组织辖区青少年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伍,以此为依托,开展了“爱心献社区,温暖送他人”主题服务活动,服务内容有美化保洁、治安巡逻、家政事务、法律援助、信息中介、帮困助残等多个项目,受到了居民群众的称赞和欢迎,不仅树立了青少年的良好形象,也增强了青年的社会责任感。现如今,志愿者队伍已由最初的20人发展壮大到56人,每当周未常可以看到青年志愿者在社区楼院、大街小巷打扫卫生,清洗公共设施的身影,成了街头一道美丽的风景。青少年也是最需要社会关心和帮助的群体。为此,居委会将重点放在促进下岗青工再就业和待业青年就业上,积极开展政策宣传、技能培训、就业信息等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三年来,共帮助青年就业87人次。社区青年张巨生是一名下岗职工,母亲年迈多病,妻子刚刚生完小孩。在初下岗的那段日子里,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小张意志消沉,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整天酗酒滋事,家庭“战事”不断,一个原本幸福和睦的家庭眼看就要散伙了。居委会得知情况后,一面耐心劝说他正视困难,鼓起勇气,一面到劳动部门帮他办理再就业手续,还与工商、税务、市场管理等部门积极协调,给他减免了一些税费,并出面担保为他贷款,后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张办了一个饭馆,由于他们小两口的勤奋和诚实,生意越来越红火,幸福的家中又充满了欢乐的笑声。

青少年社区教育篇6

关键词:社区教育;青少年;人文素质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率虽然逐年下降,但呈现低龄化、智能化趋势。一些青少年在学校“小社会”里是“好学生”,但在社会“大学校”里不一定是好公民,有些案例甚至触目惊心。改革和加强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迫切任务。

一些领导和专家强烈呼吁加强青少年教育,特别强调要加强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其核心是怎样在社会上做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第二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中指出,对学生的教育要“坚持能力为重……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而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也是社区教育的薄弱环节之一。社区教育在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和自身独特的优势,也是值得广大社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研究意义

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健全人格,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社区教育背景下研究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通过实践探索新时期社区教育中的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从中总结经验,用以指导今后的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

三、核心概念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从对核心概念“人文素质”的解读中,结合当前我国青少年只是以接受学校知识教育为主的现实,可以看出,我国青少年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不到位的,尤其是人文精神教育呈现普遍缺失的状况。

四、实践探索

现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谈谈在社区教育中培育青少年人文素质的具体实践。宜兴市把“在社区教育中培育青少年人文素质”作为社区教育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进行了10多年的实践探索,总结出了一套成功的做法。

1.建立青少年社区教育体系

(1)建立组织领导体系。市级成立了青少年成长指导中心,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主任。各乡镇成立了由一把手书记任组长、有关部门和镇社区教育中心为成员单位的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镇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2)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全市形成了以市青少年成长指导中心为龙头,以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以各村民业余学校、居委社区市民学校和企业职工业余学校为重要基础,以关工委、团委、各类活动基地等为补充的青少年社区教育体系。(3)健全三级办学网络。宜兴市构建和完善了市青少年成长指导中心—乡镇社区教育中心—村(居、企)业余学校三级办学网络,覆盖了全市,为开展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搭建了有效的运行平台。

2.开发青少年社区教育课程

宜兴市青少年成长指导中心编写了《心桥》《高老师讲家教故事》《中小学常见问题100个为什么》等家庭教育知识读本,并通过开展文化下乡等活动免费发放给广大家长。同时在网上家长学校开辟《中小学常见问题解析》专栏,为广大家长解决在教育孩子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各乡镇社区教育中心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底蕴,组织编写了《艺坛大师徐悲鸿》《我与家乡名人共成长》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青少年社区教育读本,免费发放给社区青少年阅读,并进行演讲、作文竞赛社区义工等活动,在实践中强化了青少年人文精神意识,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3.创新青少年社区教育模式

尝试推行多位合作、社区服务、社区精神、社区文化、邻里互动等多种青少年社区教育模式。如“多位合作”是指社区教育中心、中小学、关工委、家长、教师等积极沟通协调,相互合作,成立工作小组,制订青少年社区教育活动计划,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位一体的青少年教育体系,为青少年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五、几点思考

1.建立青少年社区教育考核评估体系

政府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以有力推进实践性较强的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充分依托社区教育平台开展青少年教育,并不断探索新途径。“学校小社会,社会大学校”,让青少年良好的人文素质在“小社会”中孕育,在“大学校”中成熟。

2.探索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新模式

目前,青少年教育大部分依赖于全日制普通教育,难以满足广大青少年成长所需的各种“精神营养”,应通过社区教育充实青少年教育新内涵。

3.加快建设青少年社区教育运行载体

要充分整合各种社区教育资源为青少年教育服务,建设青少年绿色精神家园,让广大青少年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锤炼,提升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青少年社区教育篇7

论文摘要:青少年犯罪是世界大多数国家面临的严峻问题。社区对预防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的特殊优势,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其生存的优良环境。为了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发挥社区功能,应整合社会资源,净化社会环境,形成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社会联动机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社区服务模式。

当前,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席卷全球的社会问题。有人将青少年犯罪与环境污染、贩毒吸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联合国对世界范围的调查统计显示,许多国家的青少年犯罪都呈上升态势,平均每年递增5%左右,超过人口增长率和国民生产增长率。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困扰当今世界的一种“社会瘟疫”,也是困扰法学理论界与司法实践部门的一个难题,同时又是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维护治安稳定,为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因此,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寻找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逐渐增多。青少年因为心智尚未成熟、抵御能力差,犯罪现象日趋突出,成为当今社会各界甚至世界各国无法回避的问题。有关资料显示,1998年,法国有15.5万青少年犯罪,占法国所有罪案的25%,而在美国则占35%左右。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初期,青少年犯罪率极低,1956年仅占全部罪案的18%。进入80年代后期,青少年犯罪的比例急剧增长,1988年直线上升至75.7%。进人9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的加大,青少年犯罪在全部刑事案件中所占的比例有下降趋势,但情况仍然不容乐观。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十分突出,青少年犯罪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2005年1月,在温州苍南警方破获的一起新中国成立以来温州市涉案人员数量最大的恶势力团伙犯罪案中,未成年人占到一半。2005年2月2日《南方周末》报道的犯罪团伙“五街帮”,为首的竟是一名16岁的“傀儡”老大。该团伙共涉案300多起,包括绑架、强奸、抢劫、故意伤害等。当前我国的青少年犯罪,从形式上看具有团伙化、智能化、低龄化以及暴力性、盲目性、模仿性、冲动性、突发性等特点。青少年犯罪最基本的社会原因是由于社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引起的。宏观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社会变化,是研究青少年犯罪最值得注意的因素。青少年与成年人相处于一个共同的社会,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中,有些因素无论是对成年人还是青少年都有影响。但是某些因素对成年人影响不大,对青少年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影响青少年成长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

1.家庭教育偏差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对人们影响最深远的社会组织。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童年期是人的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在此时期,家庭担负着主要的社会化责任,家庭对儿童品德的塑造起着决定性作用。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是对人一生中影响最大的因素。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会产生直接的、负面的影响。父母离异、家庭破碎使青少年过早失去父母之爱、家庭之乐,感情上受到创伤,经济上缺乏保障,内心痛苦,精神忧郁。这些孩子在不幸生活环境中受到的不良影响积淀在心底,若无法通过家庭进行疏导、宣泄、化解,随着年龄增长和外界恶性刺激的增加,内心积淀的观念杂质就会发酵起对社会的不信任情绪,形成各种偏差的、错误的价值观念,一旦遇到不良习气和坏人的引诱就容易走上邪路。中央综合治理委员会在对全国18个少管所和监狱的调查中发现,有26.6%的青少年罪犯来自破碎的家庭。另外,即使家庭结构健全,家长本身品行不端正、教育方法不当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一举一动时刻影响着子女。如果父母一方或双方有严重问题,如、卖淫嫖娼、吸毒贩毒、抢劫盗窃等等,不难想象他们对未成年的孩子会造成怎样的影响。美国学者格鲁克夫妇在1950年的研究中发现,家长对孩子的管教方法不科学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个关键因素。家长对孩子的管教反复无常或放任自流,或过分宠爱,或过分严格近于残暴,引起孩子对家庭的恐惧与对立,都会使青少年的犯罪率提高j。总之,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往往容易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学校教育偏差

学校是青少年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中间环节。学校功能完整、全面发挥是青少年社会化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如果学校对青少年的教育存在问题,青少年正常的社会化进程就会受到人为的干扰,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失败。现阶段学校教育最大的不足在于只注重对学生的智力教育,造成教育的畸形发展。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大部分学校急功近利,分数挂帅,片面追求升学率,忽略对学生品德、情操、个性的培养,忽略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致使部分学生自暴自弃,经常逃学,结交社会不良之友,走上犯罪道路。由于法制教育的缺乏或流于形式,造成许多青少年学生缺乏正确的法律观念,法制观念淡薄,头脑中没有辨别是非的标准。长沙市第五中学15岁少年周某因涉嫌抢劫其他同学而被公安机关查获,他却天真地说:“我爸妈有的是钱,我要他们拿几千块钱赔给那个被抢的就是了。”学校对青少年的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力防线,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3.社会学习偏差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青少年成长是社会化的产物,青少年犯罪也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世界范围内青少年犯罪的历史证明:青少年的犯罪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良的社会环境造成的。青少年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迫切希望获得新信息,了解新情况,成为社会认同的一员。但一些青少年自身具有不良的心理品质,形成不良心理定势,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分辨能力差,抵制能力弱,对社会丑恶的现象与违法犯罪相关的信息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消极的人生观、扭曲的价值观、颠倒的荣辱观和错误的世界观,进而导致违法犯罪。不少地方的黑恶势力利用未成年人思想简单、不计后果、敢打敢冲的特点,把未成年人作为他们团伙的发展成员,教唆其作案方法,实施共同犯罪。根据2002年7月至8月份成都市司法局对成都未成年犯管教所l039名未成年犯进行的调查问卷统计,受周围哥们义气和地方黑恶势力等不良环境和风气影响而犯罪的有55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4.5%,被成年人唆使而犯罪的有300人,占28.9%。此外,不良文化也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因。目前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是暴力亚文化与色情亚文化。夜总会这些不适宜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社会上音像制品对暴力情节的大肆渲染、网络上黄色画面对未成年人心理和生理的刺激与诱惑、以各类犯罪情节为题材的小说和杂志等低级庸俗的文化垃圾,对于思想极易冲动、没有是非分辨能力的青少年来说,这些均是导致犯罪的主要因素。

青少年犯罪的现象折射出我国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必须以预防和教育为主。“防患未然”重于“亡羊补牢”,“教育挽救”重于“惩罚制裁”。社区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已成为中外各国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者的共识,并成为世界性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广泛活动和潮流。

二青少年犯罪的社区预防服务模式

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应当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采取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道德的、行政的、法律的等各种手段,整合社会资源,净化社会环境,形成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社会联动机制,尤其要充分发挥社区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作用。通过社区这个全方位、多功能、多层面、多角度的“变压器”,青少年犯罪的冲动一般比较容易被抑制。

1.成立社区青少年犯罪预防的专门机构,设立专门人员,加强组织建设。社区是聚集在一定的地域中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作为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青少年无疑要受到这个特别环境的条件、风俗的影响。城镇社区的街道党委、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是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主要领导机构,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做好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工作。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对本社区的青少年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组织协调社区与家庭、学校、当地政府及司法机关对违法青少年的教育和矫治;对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及时向公安机关反映,对其进行特殊预防;对刑满释放的青少年进行安置帮教。社区党支部、居委会是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主要实施者,街道派出所等部门及辖区单位代表等有关方面共同参加,制定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规划,并督促落实与检查。

2.弘扬社区文化,优化社区环境。社区文化是一定地域内的社区共同体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生活方式、社会风尚、行为模式、地域心理等文化现象的总和。社区文化融民俗、文艺、体育、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一体,具有娱乐和健身功能、认知和育智功能、传承和整合功能以及审美和创造功能。优秀的文化可以提高人的思想,促使人们奋发上进,低级、庸俗的文化会腐蚀人的灵魂,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因此,社区文化建设要弘扬主旋律,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具体措施为:(1)社区文化方向定位要着力于创建学习型社区,不断丰富社区活动的文化内涵,提高未成年人的人文素养。(2)整合社区资源,努力改善、美化社区环境,增加设施投入,增设人文景观,帮助其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审美情趣。(3)倡导社区居民争做文明人,争创文明户、文明村、文明大院、文明街区、文明单位,弘扬正气,培育青少年在共同道德价值基础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4)加大对“三厅一吧一室”的整治力度,努力净化青少年的生长环境,排斥污染,优化社区文化环境,实现文化对青少年个体的价值观以及精神和品行修养的修正与整合,抑制违法犯罪。事实证明,在精神风貌好、文化影响较多的社区,青少年犯罪的情况比较少,反之则较多。

3.健全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丰富社区青少年的业余文化生活。青少年除了上学之外,有很多时间是在社区中度过的,学校应该与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委员会及其他社区组织加强联系,抓好学生的校外活动,在社区建立和健全各种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使青少年在课外时间和节、假日有地方可去,有事情可做,有人指导,不至于在街头闲逛,受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而进行不良行为。我们可以在社区成立综合青少年服务中心、少年宫、少年科技站、少年业余体校、少先队夏令营等,通过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当一天社区道德监督员”、“18岁成人仪式”、义务劳动、志愿服务、做义工等形式,或者举办各种社区文体比赛、公民道德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强化青少年对道德规范的体验和认同,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增强青少年的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青少年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

4.开办社区家长学校,提升家长素质。家庭是防范青少年犯罪的基石,也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强有力的防线。家长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其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和教育结果,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有的家庭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由于受家长的文化水平、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教育方法的制约,家庭教育具有片面性。为了加强家庭教育的科学性,青少年父母应当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学习各种知识,掌握基础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增强监护人应具备的育人素质。开办社区家长学校尤为必要。据报道,北京市家长学校的普及率已达40%左右,小学生的家长学校办得尤其出色,已达80%~90%。在家长学校,专家提出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邀请家庭教育比较成功的家长介绍经验,建立家庭教育档案,开设家庭教育热线。同时,在报纸、期刊、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上开辟家庭教育专栏,讨论家庭教育中遇到的热点问题。实践证明,上过家长学校的家长教育孩子的观念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方法也更加科学,家庭气氛更加融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重要条件,并抵消了其他不良因素对青少年的侵袭和影响。

5.建立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站,建立健全的社区青少年社会服务网络。社区是青少年离开家庭和学校后活动较多的场所,在社区建立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机构——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站,由聘任的经过专业培训的专职社会工作者根据社区需要,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开展青少年社会福利服务。强化对社区青少年的管理、控制和犯罪预防,发挥独特的社区预防优势。社会工作者作为社区及青少年之间的桥梁,要及时反映青年人的需要,协调社区各部门的合作,动员社区领导关心青少年的问题,将青少年的违法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中,达到减少和消灭社区内犯罪的目的。

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站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1)调查社区内青少年所面对的问题,为他们建立全面、准确的管理档案。对社区青少年实行“一人一卡”制度,开通电脑登记系统进行动态管理。

(2)整合社区资源,成立青少年福利服务中心,为有问题的特殊家庭、青少年提供帮助,以免这些家庭的青少年因受不利家庭环境的影响而进行不良行为。对于社区闲散青少年,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社区青少年福利服务输送网络,为身处不良环境中的青少年突破逆境提供“保护因子”,更多地去关心和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就学、就业;对有劣迹和劣迹倾向的社区青少年则开展“一助一”教育转化,促进青少年的发展和福利的提升。满足青少年的福利需求,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如香港的“青年空间”,一个属于青年人的地方——让青年实践意念、探索机会和获得多元训练的现代化空间。“青年空间”有综合青少年服务中心13间、青少年中心5间、青年中心4间,提供升学就业辅导、课余托管服务、青年义工训练、家长教育活动、辅导服务、社区网络工作等服务项目,实行以社区为本的综合服务模式,使青少年承担个人责任,愿意努力学习及工作,发掘潜能,增加成功感,建立自信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青少年社区教育篇8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促进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社会进步的族人,青少年法律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普法工作的成败,肯定了社会的稳定,而当前突出显现的社会上青少年犯罪问题直接影响着人民生活工作安定和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由此,我们和平社区把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纳入精神文明,综合治理的规划中,广泛动员和组织全社区力量,开展法律宣传教育工作,从源头上遏止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增长势头,具体做法如下:

一、加强领导,做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

我们和平社区在区政府、天山街道办事处的关怀指导下,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工作,社区党支部形成合力,动员和组织全社区各族居民齐抓共管,将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列入支部和居委会目标任务,制定职责,明确责任,支部还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领导小组,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向社区青少年讲解法律知识,社区成立辅导站,形成家庭、社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网络,组织社区青少年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注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形成了良好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浓厚氛围。

二、以宣传为依托,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

社区小家平安,社会大家方能平安,大力宣传。通过发放宣传单和宣传画册进行宣传,组织社区青少年参加“拒绝、崇尚科学”的图片资料展出活动,及时掌握青少年的心理动态变化,开展禁毒教育,提高禁毒的能力。

三、坚持教育形式多样寓教于乐,注重施教。

1、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聘请离退休和在职的法院,检查院等单位的同志担任咨询员,讲授法制课,如何对“×××”的危害,《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学习,给社区青少年创造一个学习的环境。

2、举办“我的家园”读书作文比赛,少儿手工制作,社区青少年参观列史陈列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社区青少年即受到教育,又充分开拓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

3、组织开展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讲座,社区长年注重开展工作,把社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推向高潮,科学的文化占领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

青少年社区教育篇9

增强社区青少年法律意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一项关乎祖国未来、民族兴衰的战略性任务。而衡量此项工作的成效,关键要看基层(社区)的工作是否落到了实处,是否适应社区发展的新形势,动员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力量齐抓共管,发挥社区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社区普法教育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社区广大青少年通过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护能力,辨别是非,健康成长。在普及法律知识过程中首先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经验,总结规律,掌握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犯罪原因分析,这样才能发现在普法工作中还存在法制教育走形式、忽视法律操作方式方法的传授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另一方面,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社区在普法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在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协作配合的基础上,建立能够长期坚持的、稳定的长效机制,明确职责,讲求实效。成立专门的法制教育领导小组,聘请检察院、法院、法律工作者等专业人员为法制宣传教育员和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专题教师,定期为社区青少年讲授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根据青少年的不同年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结构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同时,推进社区青少年犯罪预防计划和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使抓防范与抓教育双管齐下,把增强社区青少年法律意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推向深入。

关键词:增强社区青少年法律意识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普法教育论文网在线

为了提高青少年人自我保护意识,自觉学习法律知识,保护自己、远离危险、抵御诱惑、防范侵害,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各种形式的普法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社区,社会最基层的居民自治机构,在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区普法教育,其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社区广大青少年通过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护能力,辨别是非,健康成长。如何开展社区普法教育呢?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我以自己所在的大学路街道办事处为例,从自己的角度,浅谈一下自己对这项工作的看法。

一、青少年犯罪呈现出的特点

我国如今的青少年犯罪较以往,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疯狂性。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上歧途,并且由于年青人逞强好胜,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过程中,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

2、突发性。由于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其目的单一,随意性强。一般地说,较少有预谋,没有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和精心策划,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诱发和刺激,或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这种突发反映了未成年人情感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

3、连续性。对某些具有偷窃、抢劫等犯罪行为的青少年,一般在初次作案得手之后,侥幸心理便得到强化,从而对物质享受产生了贪得无厌的欲求。产生连续性犯罪。

4、组织结构的团伙性和犯罪结合的偶合性。从组织结构看,一般都是临时纠合,时聚时散性的,而且这种组合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起的团伙性犯罪,这种偶然性的纠合也往往随着一个犯罪活动的终结而自行解体。

5、犯罪故意的突发性且犯罪手段的残忍性。青少年犯罪一般没有事前的充分考虑和酝酿过程,没有预谋,而往往只要受到某种影响和刺激,一时冲动,就可能立即萌生犯意,突发犯罪;而且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计后果,从而酿成恶性犯罪。

6、犯罪动机的单一性和犯罪目的的荒诞性。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往往是出于好胜猎奇,对照模仿;其目的往往是好奇好玩或争强好胜。他们有的是简单地模仿电影电视中的某个镜头和情节,有的是模仿小说或现实社会新近发生的一些作案的犯罪伎俩,有的是同学或朋友间所谓的争强好胜,显示自我的天不怕地不怕而犯罪。

7、犯罪心理的报复性和犯罪心态的逆反性。青少年虽年幼无知,但同样渴望人格上的独立和自立,能够获得平等的权力和尊重,不愿受管束,这种心理随年龄的增长有时会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当他们具有一些不良行为而被管教时,他们轻则反感对抗,重则予以报复。

二、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

大学路街道办事处地处郑州市中心地带,辖区面积2.7平方公里,人口6万余人(含流动人口),其中青少年人数6000多人(含流动人口,不含在校青少年学生),约占总人口的10%左右。辖区中小学四所(含一所中专),在校学生约8000余人,二者相加14000余人,约占总人口的2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辖区内出现大小网吧、娱乐场所、游戏厅100余家。从近几年总体情况来看,辖区青少年违法犯罪率现象逐年下降,然而随着当今社会传播媒体的空前发展和时代的变化,现代的青少年思维活跃,见多识广,早熟、早知。从犯罪手段和犯罪动机来看,手段显得越来越成熟,犯罪动机越来越简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一些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其处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如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其次,目前在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等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色情以及其它有损人民群众健康的内容,对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这种受污染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香港及国外流入的暴力恐怖片在一定程度上激起青少年好奇心和模仿的欲望,致使许多青少年在情感冲动、不计后果的情况下模仿剧情,纠集在一起作出违法犯罪行为从而走上犯罪道路。再次,近几年来,虽然在中小学设立了法律知识和品德教育课,在社会上开展“送法上门”、“法律进家”等多种形式的普法教育活动,但在力度上还有欠缺,在面上还有死角。青少年自身更是不重视此方面的学习。因而,致使一些青少年缺乏是非、荣辱、善恶观念,分不清罪与非罪的界限,此罪与彼罪的区别。同时,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家庭的教育培养,深刻影响着子女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

基础,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

三、目前普法教育的误区

以大学路街道办事处为例,从1985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全民普法教育以来,目前已是第四个“五年”普法时期。在全民普法期间,大学路办事处党工委始终贯彻国家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要“从娃娃抓起”的战略思想,把青少年作为法制教育的重点。应当看到,对青少年实施普法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并多次受到上级的一致好评。目前,辖区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整体素质和综合效能得到了不断提高,绝大多数青少年都知道如何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预防违法犯罪。然而,青少年法制教育过程中也存在不少误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普法的效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法制教育走形式占据上风。论文网在线

由于街道办事处是区委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很多工作受制于上级业务部门,对辖区的公共单位(包括学校)没有管理权限,很多工作只限于协调解决,所以,开展普法教育办事处显的苍白无力。虽然办事处和社区一直努力,但收到的效果很是微小。把普法教育寄希望于通过一、二次法制讲座来解决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学校作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要阵地,没有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现在许多学校虽然也往常开展了法制教育,也可讲出一些工作成绩来,但并没有真正花力气来抓,而是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升学率问题上,忽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多数学校还是在发生问题后寄希望于一、二次法制教育讲座来解决问题,法制教育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而社区作为基层的居民自治机构,却承担着大量的政府行为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这样,学校的“形式主义”,社区的无能为力,导致了普法教育处于“表面性”。

2、忽视法律操作方式方法的传授。

许多青少年虽然懂得了一些法律知识,也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具体在运用法律的时候,由于不掌握起码的操作法则,还是会遇到许多具体困难的。法律的具体使用必然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其中有法律具体的规定,也有社会经验的积累,掌握了运用法律的操作方式方法,青少年就可以更好地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促进自己的健康成长。法制教育要有知识的教育和意识的培养,但也要有操作方式方法的传授,这些法律的实际操作问题,小至怎样写诉状、到什么地方告状,大到通过什么合法途径、到什么机关和部门去寻求法律援助,等等,对于实际生活中的用法是非常现实的和重要的。

四、社区在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青少年普法教育是普法教育的重点,全社会都应该关心青少年的成长,作为社区更应该发挥社区的优势,做好对青少年的普法教育。社区在青少年成长中非常重要,因为群体性的行为对青少年影响最大,而且青少年的所有伙伴群几乎都在社区一起度过,所以,社区在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中,显得极其重要。

五、如何开展社区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

我们在进行常规教育的同时、不断进行法制教育模式的研究,把握好“三个关系:一是把握好法制宣传教育与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二是把握好法制宣传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三是把握好知识教育与行为教育的关系。广泛开展以宣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为主题的各项活动,努力创造了干净、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逐步形成了全方位推进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社区氛围。再以大学路街道办事处为例,就如何开展社区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提高认识,切实重视社区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

社区青少年普法教育,首先,认识到位是前提。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搞好青少年法制教育不仅是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质,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同时也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街道办事处、社区、辖区公共单位以及青少年家长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把法制教育列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形成全社会都参与的普法教育氛围。其次,明确职责是关键。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参与,学校要明确职责,给教师确定硬任务、硬指标,要将授课的效果与教学实绩挂起钩来。家庭、社区及全社会都要共同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发挥各自的优势,努力营造一个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社会环境,努力创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心的良好氛围。三是讲求实效是根本。社区要根据青少年的不同年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结构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如播放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和专题广播,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征文,组织模拟法庭,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印发普法小册子,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参观监狱现身说法,旁听法庭审判活动,请政法干警讲法制课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法的观念。

(二)建立机构,健全网络,构建普法教育服务体系

作为社区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首先作为区委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这一级,要专门成立法制教育领导小组,聘请检察院、法院、法律工作者等专业人员为法制宣传教育员和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专题教师,定期为社区青少年讲授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近几年,大学路办事处党工委高度重视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成立了以办事处党工委成员为主的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工委书记亲自挂帅抓,明确党工委副书记具体抓,办事处司法所、综合治理办公室、党政办公室、社区等科室积极给予配合。同时,每年根据工作任务的不同和人员变动的原因,及时调整人员力量。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并结合新形势和辖区的实际情况,每年年初制定《大学路办事处年度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计划和工作要点》,有效保证了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的开展。结合街道办事处,各社区也要设立专门的法制教育专门机构,做到有人管、有人具体抓。同时,作为办事处团工委、少工委等组织,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列入每年工作计划,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实施了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计划,统一协调。同时,在社区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点,吸引广大的律师事务所等其他法律机构进入社区,利用为广大青少年提供法律援助。成立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完善法律援助网络,为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提供了保障。

(三)抓防范,推进社区青少年犯罪预防计划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社区建设的新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围绕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这一要求,社区要立足于教育和防范,在社区广泛推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在社区成立以社区居委会干部、青年干事、社区民警、司法干部为核心,吸收社区内辖区单位代表、青少年工作志愿者、学校负责人、以及社区群众代表参加的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团体,通过加强组织、队伍、阵地、机制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区环境、加强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切实发挥社区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

(四)抓教育,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论文网在线

社区要把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作为全民普法的重点对象之一,常抓不懈;一是建立社区法律学校,利用寒暑假,开辟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利用多种载体营造法制氛围,通过组织法律学习兴趣小组、组织学生旁听审判、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开设法制夏令营等多种方式,进行法制教育,既巩固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成果,又培养了青少年的学法积极性。二是利用社区共建单位,成立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形成合力,共同开展青少年普法教育。三是成立的相应青少年法制教育讲师团、青少年维权岗等,结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知识结构和实际需要,选择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大量案例,运用以案释法的方式,从依法育人和以德育人结合的角度,深入浅出地阐释基本法律知识。四是创新载体,开展“小手拉大手,普法一起走”系列活动。为提高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利用这些有效载体,每年举办各种活动,向辖区青少年下发法律学习资料和配套的法律知识竞赛考试试卷,由青少年带法回家与家长一起学习和做试卷,形成互学互动的学法、知法的局面,从而使普法覆盖面广泛,起到了良好社会效果。这种面向青少年、进而带动家长的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具有很大的生命力。

社区普法教育是学校普法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社区教育有它独特的内容和形式,社区中的个案工作与团体工作的模式,非常的灵活,强调互动,比较符合青少年的心理规律和特点,很受学生的欢迎,而且社区教育使他们能够真正的形成意识,内化到行为中去,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行为。社区青少年教育重点应该放在营造良好社区环境上来,让青少年在社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和谐、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对青少年的行为也会起潜移默化的影响。

青少年社区教育篇10

论文摘要: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种社会“综合症”。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构建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体系,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家庭细胞”工程、“校园育苗”工程和“社会防护林”工程构建质量的高低关乎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工作的实效。

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社会难题,是我们最不愿看到,却又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是一种社会“综合症”。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构建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体系必然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抓出实效。

1.“家庭细胞”工程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青少年生活、学习的摇篮,是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联合国第三届预防犯罪及罪犯处理大会指出:“家庭在所有国家都是影响青年人生活的最重要的力量”,“家庭是最有效的社会控制媒介。”[1]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最基本形式。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培养教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教子不善、养子不教是父母的失职甚至是犯罪。实施“家庭细胞”工程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1提高父母自身素质

父母尤其是母亲的素质直接影响子女的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将影响全民族的素质。河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的资料显示,青少年犯中父母未上过学的占10.2%,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4.4%,初中文化的占45%,高中以上的占21.4%,本科的只占1.8%。父母自身素质低下,对子女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子女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作为父母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法制素养,掌握科学的教子理论与方法,才能通过言传身教,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把子女塑造成人格健全的守法公民。

1.2营造和谐家庭环境

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夫妻关系和谐,父母子女关系和谐是和谐家庭环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提高婚姻质量,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父母子女关系是营造和谐家庭环境的两个关键环节。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只有协调一致,相互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才能随时把握子女的思想脉博,及时发现异常并加以教育引导,防患于未然,或将其解决在萌芽状态。

1.3教子不力应承担相应责任

我国《婚姻法》第23条规定:“父母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62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予以劝诫、制止;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对虐待、遗弃子女、教唆子女犯罪的要严格依照《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2.“校园育苗”工程

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是培养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门场所。“儿童的发育成型期有许多年是在为了满足他们的教育和社会化需要而设立的各种机构中度过的。”“学校能提供种种机会来倡导社会平等、文化多元化和个人的亲密关系,并帮助青少年获得道德标准、社会技能和公民的责任感。”[2]一个人在他的青少年时期如果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那么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情操高尚,对社会有益的人;否则,他就有可能走上歧途。实施“校园育苗”工程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2.1端正办学指导思想,促进未成年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7条:“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未成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未成年学生全面发展”的规定。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应当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但在我国目前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往往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办学指导思想。德育工作处于次要地位,甚至形同虚设,忽略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只知读书,不懂得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独立思考能力差,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低下。端正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学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首要任务。

2.2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青少年在学校接受教育,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有些影响甚至是终身的。只有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首先要注重教师政治素质、品质及师德的培养。其次要注重教师良好法律素质的培养,杜绝教师侵犯学生权益行为的发生,如:体罚、劝退学习差的学生等。再次要注重对教师知识多元化的培养,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要懂得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将对学生的教育寓于教学之中,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2.3搞好学生的法制教育,并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的工作效果列入考核体系

中、小学应将法制课从思想政治课中分列出来,单独规划,编写专门教材,配备专门的法制课教师并保证课时。做到计划、教材、教师、课时“四保障”。要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安排教学的顺序。小学法制教育应多侧重感性认识,讲求形象、生动;初高中阶段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在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法制教育作用的同时,应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活动,如知识竞赛、模拟法庭、图片展览、参观等。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8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的工作效果列入考核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这说明,教育行政部门应依法将学校的法制教育以及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教育工作效果列入对学校的考核体系,促使学校法制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

2.4抓好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教育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成长阶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生理成熟年龄普遍降低,而心理成熟年龄却相对滞后。这种矛盾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解决好这个矛盾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十分关键。有调查发现,几乎所有青少年犯罪,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心理扭曲。河北省未成年人管教所的资料也显示青少年犯中属淫欲型犯罪的占到了20%。这都说明学校传统的青春期教育方法,与青少年正常的身体发育、心理发育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这就要求学校除改进生理、心理课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学到必要的生理、心理知识外,还应设立咨询室,结合青少年中常见的生理、心理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人格障碍、性偏差等,以平等的呵护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正确加以引导、疏通,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个对一生都将发生重大影响的成长阶段。教学生正确地对待生理发育,合理控制性的欲望,有效地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由于缺乏诱导和节制而发生性犯罪。教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合理释放压力,时刻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以防心理扭曲而走上邪路。

3.“社会防护林”工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大环境特别是社区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正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净化社会环境,给青少年创造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好社会环境,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保护,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3]实施“社会防护林”工程,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加大反腐败力度,优化社会大环境

目前,社会上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腐败现象严重地侵蚀着我们党的肌体,败坏着党的形象,污染着社会风气。那些思想尚不成熟、好奇心较强、自控力较差的青少年极易受到这些腐败现象的影响,走上通过盗、抢以获得钱财的犯罪道路。端正党风、、优化社会大环境,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础。

3.2健全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组织机构

根据中央综治委2003年制定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街道要成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负责制定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规划,并督促落实与检查。社区要成立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联席会议,以社区干事、社区民警、司法干部为核心,吸收驻区单位代表、离退休老同志、青少年工作志愿者、中小学校负责人、社区群众代表参加,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负责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区环境,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切实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4]

3.3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法制教育

社区在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上,应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组织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的通知》的要求,通过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如:“当一天社区道德监督员”、“一助一”帮困、义务劳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强化青少年对道德规范的体验和认同,知荣明耻,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增强青少年的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青少年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法制教育是培养青少年成为国家守法公民的重要途径。社区在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方面,应以《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创建“社区青少年法律学校”活动。在讲解法律知识的基础上,采取知识竞赛、故事会、展览、宣传栏、演讲等多种方式,开展社区系列普法宣传,让青少年唱主角,帮助青少年在实践中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做到警钟长鸣。

3.4加强社区建设,满足青少年需求

青少年生性好动,精力充沛。社区是社会闲散青少年的主要活动场所。中小学生一年中也有160多天的校外活动时间。搞好社区青少年活动设施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内容,满足青少年成长的基本需求,真正做到“学校放学,社区开学”,用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占领青少年的业余生活阵地,使他们在健康有益的活动中释放过剩能量,消耗多余时间,充实课余生活,净化心灵,强化自控。活跃社区文化,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是社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有效途径。在完善社区服务方面,社区还要根据社区青少年的就业需求,联合社区劳动、教育、工商等部门开展职业培训、职业介绍、信息咨询等服务。

3.5净化社区环境,消除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

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不健康的社会文化,对涉世不深、抗诱惑力不强的青少年毒害很深,是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催化剂。只有大力整顿文化市场,净化社会环境,才能减少引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街道、社区要联合公安、文化、工商等相关部门,针对社区中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突出环境问题,密切配合,齐抓共管,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清理整顿力度。继续推动非法“口袋书”专项整治行动,“安全放心网吧”创建活动。制定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标准,与业主签订承诺书,建立网吧监督举报热线,聘请“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监督员,推动网吧经营者履行安全上网承诺;规范歌舞厅、音乐茶座、台球室、录像厅等场所的经营,对无照经营和超范围经营的坚决打击。对“黄赌毒”问题,一经发现,立即取缔。对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严厉惩处。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纳入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体系中,作为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把无青少年违法犯罪作为创建安全小区工作的重要内容。

3.6建立社区青少年管理档案,加强对特殊青少年群体的管理

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发生,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必须加强社区青少年事务的管理。社区青少年工作人员要经常性地开展走访、调查,掌握社区内青少年的基本情况,为他们建立全面、准确的管理档案。尤其对履行教育义务、监护职责存在问题家庭的青少年、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刑满释放和解教青少年要建立详细的档案,并根据其行为的变化定期更新,做到底数清、家庭情况清、心理特征清、目前状况清,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社区辍学学生、待业青年和下岗青年等社会闲散青少年,帮助他们就学、就业是预防他们违法犯罪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与街道劳动、工商等部门联合,加强待业、下岗青年的职业培训、职业介绍服务,增强他们参与市场竞争、就业上岗的能力,安置好他们的就业,变待业、下岗为上岗,消除他们违法犯罪的隐患。

对有不良行为和刑满释放、解教的青少年,社区要制定综合帮教措施,安排专人开展结对帮教。可以采取“四帮一”的做法,即:一个派出所民警、一个老同志、一个青年志愿者和一个帮教对象的父母,四个人共同帮助一个对象的方法。对帮教对象每月坚持两次走访,通过走访、谈心,一方面开展正面教育,做好帮教对象的思想工作,感化帮教对象。另一方面,要为帮教对象解决实际困难,通过积极帮助他们就业,使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把他们违法犯罪和再次违法犯罪的倾向和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

另外,社区要加强对进城务工青年的管理,建立进城务工青年档案。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工作重点,针对存在的拖欠工资、人身伤害、延长劳动时间、降低工资标准等侵害进城务工青年权益的突出问题,联合公安、劳动、工商等有关部门,开展“青少年维权岗在行动”活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以防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导致进城务工青年对社会产生反抗和报复心理,进而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联合国第三届预防犯罪及罪犯处理大会资料[G].

[2]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处《综合性预防犯罪措施汇编》[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