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健康养生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8:24

对健康养生的认识篇1

【关键词】亚健康;,,中医认识;,,养生调治

摘要:阐述了中医对人类亚健康状态的认识及应用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心身医学及其纯自然的药物疗法、非药物治疗方法等,对亚健康状态方面的养生调治方法。

关键词:亚健康;中医认识;养生调治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上生态环境变化,人类所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压力下导致的亚健康状态人群普遍存在,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亚健康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威胁,如不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必将导致人们从健康――亚健康――疾病的最终转化。亚健康状态指的是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又叫慢性疲劳综合症、次健康状态、第三状态、灰色状态、潜病状态。因其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特有的时代性,被称为“世纪病”[1]。1998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通过专家鉴定,将一组以慢性持久性或反复发作的脑力和体力疲劳为主要特征症候群、持续时间在6个月以上者,正式命名为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FatigueSyndrome,CFS),并制订了CFS诊断标准[2],此后CFS作为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研究内容,在世界各国医学界被广泛研究。目前普遍认为,亚健康状态是由于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导致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功能紊乱而致。具体表现为三方面:①精神心理:精神不振、情绪低落、抑郁寡欢或急躁易怒、反应迟钝、失眠多梦或瞌睡、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烦燥焦虑、头昏、头沉、头痛、心律不齐、心慌心悸、胸闷等;②生理:乏力疲劳、出汗气短、食欲不振、腰腿酸软、性欲减退、手足发凉或麻木、易感冒等;③社会:不能较好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工作、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家庭关系不和谐,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等。在不同地域,不同生活和工作背景,不同社会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气质特点的人们中,亚健康状态的分布、表现和发展结局是不尽相同的[3]。

1影响因素

翻阅古代医籍,中医虽然没有亚健康这一称谓,但其却是内伤杂病范畴中许多证候的表现。中医认为健康是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而亚健康和疾病都属于人体的阴阳失衡。身体出现“亚健康”状态的原因。

1.1心理失衡中医认为“百病皆生于气,万事劳其行,百忧撼其心”。社会的竞争,角色紧张,角色冲突,心理冲突,若不能获得解决,便会造成挫折和心理应激。许多研究表明,未解决的心理冲突是健康的大敌,复杂的各种关系,使人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也会影响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和内分泌调节,进而影响机体各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1.2现代人的三高(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饮食结构(膏梁厚味)往往营养配给不均衡,且食品中人工添加剂过多,人工饲养动物成熟期短、营养成分偏缺,造成人体摄入的营养成分缺乏和营养失衡,肥胖症增多,机体的代谢功能出现紊乱。

1.3环境恶化中医学早就提出“天人相应”学说,十分重视生活环境对健康长寿的影响。现代工业的污染、车辆增多、人口增长、装修的污染,噪音干扰,空调的使用,使人类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产生诸多不良影响,使人烦躁、心情郁闷。

1.4节律紊乱人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固有的生命运动规律即“生物钟”,它维持着生命运动过程、气血运行和新陈代谢的规律。若“以妄为常,以酒为浆,醉以入房,昼夜颠倒,饥饱失常,逆时而作,放纵生活”,就会破坏这种节律,影响正常的机体运行。

1.5动静失度肢体及脏器组织的活动应遵循生命的自然规律,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生命在于运动,亦需要静养,它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强身健体要具有针对性,每个人在不同时期,身体的客观情况都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如果锻炼不当,也会损坏人体健康。

1.6乱用药品乱用药物只会对机体产生危害,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稍感疲劳,就大量滥用补药,稍有小恙,就大量服用抗菌素,人为地造成机体功能失调。

1.7七情内伤过喜伤心,暴怒伤肝,忧思伤脾,过悲伤肺,惊恐伤肾。人之精气如油,神如火,火太旺,则油易干;神太用,则精气易衰,心理失衡,外伤劳损、房事过度等都可成为脏器功能失调的诱发原因和过度状态,使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防治亚健康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亚健康状态表现的主要症状是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等失于平衡而出现的,因此主要从平衡阴阳及调理脏腑为出发点。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特别是整体治疗和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更具特色。现将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2非药物疗法

“未病先防”。中医强调“防病于未然”,认为健康的生活、行为、工作方式可预防亚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如孙思邈所言:“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患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中医在古人“治未病”思想上已有了新的发展,包括防、治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未病。从整体观念出发,全面审查人的神、色、形、态、脉、舌等体征及其性格、饮食、大小便等情况,结合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实际经验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中医学对生命的独特理解,进行分析判断,然后采用多种方法作出纠治,使其重新恢复“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

2.1预防亚健康首先应从纠正病因开始从方法上“审因论治”,从平时的生活抓起,要从思想上重视自身健康,做到科学地健身、修养、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主动调适生活起居的内容,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把健康知识交给每一个人,不断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才能提高自己健康水平,从亚健康的阴影中解脱出来。

2.2养生方法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情志调畅、劳逸适度是预防亚健康状态发生的根本方法。做到不渴也经常饮水,不累也应主动休息,不饿也应按时进餐,无便意也要定时入厕,不困也要按时睡觉,无痰也应主动咳嗽,无喜事也应笑口常开,无病也要主动问医[4]。目前的保健新观点是不等疲劳出现就应该休息(称“主动休息”),因为人感到疲劳本身是对人体健康的一种保护性反应。疲劳既现,说明身体已经受到某种损害,也许这些损害尚不可见,但却在“侵蚀”着健康、生命。主动休息则可保证身体免受损害,有利于体脑的保健,人们把主动休息称为“健康的金钥匙”。

2.3心理疗法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乐观、开朗、愉快、恬静、和谐喜悦的心理状态有益于健康,对于亚健康研究而言,以心理、社会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亚健康综合征,有时和神经障碍难以严格区分。其实两者在本质上基本是一致的,只是在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心理调适的治疗尤为重要。

2.4体育疗法传统的体育疗法如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等,这些方法具有扶正祛邪、调节精神、改善机能、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延年益寿、减缓衰老等功效。正如《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中华佗所言:“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2.5外治疗法针灸保健穴位疗法;穴位艾灸疗法;挑治、刮痧疗法;热敷、浸泡、熏蒸、石蜡疗法、捏脊疗法、推拿按摩类疗法等。此外还包括自然类疗法、气功类疗法、调摄房事类疗法等,均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增加免疫力,实现扶正祛邪、平衡阴阳、调节脏腑气血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从而使机体的正常活动得以恢复和维持,将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调节到或接近于最佳生理状态,起到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作用。

3内服药物治疗

中医治疗学的根本原则是辨证论治,是建立在对整个机体状态偏离程度判定基础上的整体性治疗。也是判断亚健康状态偏离的总原则。辨证论治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亚健康状态或体质的诊断和治疗过程。

3.1痰湿内盛状态神疲倦怠、头昏脑胀、食欲不振、下肢沉重,懒于活动,舌淡苔厚或腻,乃痰湿内盛,治宜祛痰化湿,用二陈汤加减;若兼心烦不寐、郁闷难解,则用湿胆汤加减;若兼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苔转黄腻,则为痰热内扰,上方加黄连、胆草。

3.2肺卫不固状态易患感冒,体虚力弱、面白无泽,多汗。可用玉屏风散加减。

3.3肝经郁滞状态烦躁、焦虑紧张、易于激动,两胁胀痛,月经失调、经前乳胀、痛经,兼见胸闷气短,纳差嗳气,此为肝气郁结,一般用逍遥散加减。

3.4经络淤阻状态胸闷、胸痛,伴四肢麻木、颈背酸痛、周身不适,早晨起床有不快感,舌质暗红或有淤点,可用血府逐淤汤加舒筋通络之品。

3.5心脾两虚状态多梦易醒、心悸健忘、记忆力下降,肢倦神疲,食少纳呆,面色憔悴,伴胸闷、偶有心律不齐,此乃心脾两虚,心神失养,可用归脾汤加减。

3.6脾虚湿阻状态大便时溏时泻,脘腹胀满不舒,全身乏力、极易疲倦,伴有厌食、消化不良、舌苔厚浊,用参苓白术散调服。

3.7肾虚精亏状态可见三种,①肾阴虚者,自觉发热盗汗、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常见劳心、房事过度之人,可用六味地黄丸加减;②肾阳虚者,禀赋薄弱,面色淡白,腰酸腿软,阳痿,形寒尿频,可用右归丸或金贵肾气丸加减;③或若有以上症状且伴有面红潮热、有时畏冷恶寒,出现肾精亏损、阴阳失调,则益肾填精,阴阳双调。临床调治的分类,基本上都是以其对状态的调整作用为判断依据,是按状态诊疗的需要而相应建立起来的的调治方法,在传统基础上从不同方面着眼于对机体偏颇状态的调整,因此能够从阴阳失衡的不同方面加以调理,以达到整体上的和谐统一,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然而,临床调治过程多变通应用。应该指出:中医强调整体治疗和辨证施治。我们应针对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灵活施治,并结合心理疏导、针灸、推拿等综合治疗,方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总之,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生老病死,虽然不可抗拒,但我们应该主动地适应自然的规律,增强体质,在未病时应养身健体,在欲病时早期防治,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生命质量。亚健康状态是新世纪人类医学的重大命题,较为普遍的亚健康状态亟待日益受到重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心身医学及其纯自然的药物疗法、非药物治疗方法等,在诊断、预防、治疗亚健康状态方面有着丰富多彩的理论和方法,是中医学对未来世界人类健康作出贡献的重要领域。

参考文献

[1]张路星,朱耀平.解读亚健康[J].湖北体育科技,2005,24(4):457

[2]HolmesGpKaplanJe,Gantzne,etal.Chronicfatiguesyndrome:aworkingcasedefintion[J].auniuternmed,1988,108:387.

对健康养生的认识篇2

这里所说的健康素养指的是个人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

每100人中不到7人具备健康素养

为了解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现状,卫生部开展了全国范围的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结果表明了目前我国居民健康素养状况的以下情况:

一是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从健康素养的3方面内容看,具备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素养的人口比例分别是14.97%、6.93%和20.39%。

二是慢性病预防素养最低,基本医疗素养次之。根据我国当前的主要卫生问题,就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等5类健康问题相关素养现状进行的分析表明,我国居民具备相关健康素养的人口比例由高到低分别是:科学健康观素养29.97%、安全与急救素养18.70%、传染病预防素养15.86%、基本医疗素养7.43%、慢性病预防素养4.66%。

三是健康素养水平存在明显的城乡和地域差别。本次调查发现,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9.94%)明显高于农村居民(3.43%)。在地域分布中,东、中、西部地区在健康素养水平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分别为7.03%、7.67%和5.23%。

四是年龄在55~69岁人群健康素养水平较低。调查发现,65~69岁年龄组的健康素养最低,为3.81%;55~64岁年龄组的健康素养次之,为4.69%。老年人是健康的脆弱群体,容易受各种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的困扰,对于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应该给予更多关注。

五是“六项指标”的正确回答率低于20%。对71项测评内容总体回答情况进行分析发现,6项指标的正确回答率均低于20%,分别为:“对四害传播疾病的正确认识”(3.28%)、“对肥胖的正确认识”(7.16%)、“对镇静止痛药的正确理解”(13.95%)、“骨折伤员的处置”(17.28%)、“认识药品说明书”(18.70%)、“成年人饮酒日饮用量”(18.79%)。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对上述问题普遍存在错误认识,提示在今后推广和普及健康素养工作中,应着重提高居民上述基本知识和技能。

健康知识知易行难

每年做1次健康体检――“知道,但有时忙起来就忘了。”

食盐摄入量每人每天不超过6克――“知道,可太淡了没滋味。”

成年人每天进行累计相当于步行6000步以上的身体活动――“知道,可工作太累,有时间还不如多睡会儿。”

……

知道容易,行动困难。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司长杨青认为,居民健康素养的工作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包括理论工作还有待深入研究,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有待于积累和完善,所以任重道远。

个人认识程度是首因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认为,公众个人对健康素养的重视程度是重要原因之一。“现在有些人已经习惯了不舒服找医生,但其实有很多疾病是可以通过正确的健康运动和健康的生活习惯避免的。与其生病了打针吃药,不如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让自己不生病。”毛群安说。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生活条件好了,蛋白质、糖的摄入量高了,运动却没有跟上,出门有车坐,上、下楼有电梯,摄入量和消耗量不匹配了,天长日久,积攒下来就形成了很多健康的危险因素。

同时,毛群安认为,媒体的健康信息经常很矛盾,有些信息不够准确。调查中,有关专家发现,有部分公众对一些基本的常识性信息存在错误认识,原因就是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有些渠道是不够准确的。

定期监测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

对于我国居民健康素养的现状,有关专家提议:各级政府要结合新医改工作,充分发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在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中的作用,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健全工作网络,提供规范优质服务。特别是针对重点人群和重点健康问题,应制定科学、可行及有效的传播策略,探索提高全民健康素养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对健康养生的认识篇3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的各种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问题不断变化,导致人们的健康受到一些不良的影响。有学者发现,健康教育及干预对促进人们健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并认为其是解决现存健康难题的最好方法,而健康素养(healthliteracy)则是健康教育结果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005年世界第6届健康促进大会推出了全球性健康促进,把提高公民健康素养作为健康教育及促进的具体目标及行动[1]。我国在近年来对健康素养亦越来越重视,并进行了不少的研究,但尚处在起步阶段,特别是对城市外来工健康素养的研究更是不多。本文将就我国城市外来工健康素养研究的情况进行综合的描述。

1健康素养的定义

70年代,健康素养概念首次被提出[2]。90年代初,健康素养在美国的国家健康教育标准中被明确阐述为“个体具备的获得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与服务的能力,并能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来促进自身健康”[3]。wHo对健康素养的定义进行总结,认为“健康素养代表着个体的认知和社会各种技能,这些技能决定了个体具有动机和能力去获得、理解及利用某些信息,并借此以维持和促进其健康。”目前,我国大多数专家和政府机构通常认可的是美国国家医学会和wHo的提出的健康素养定义。

健康素养的定义中指出了健康教育对增加健康素养有积极影响,健康素养与个人效益及社会效益之间关系密切[4]。基于这个基础,nutbeam认为健康素养应该由三个方面构成:a、功能性健康知识素养;b、互动交流式健康素养;c、批判性健康素养。后两者与社会效益关系密切,属高级认知及素养。

2国内外现有的健康素养评价方法

2.1国外的评估方法:a、成年人素养快速判断法(ReaLm)。该方法是判断成年人对阅读常见医学术语和疾病名称等能力高低的一种筛选工具,它仅对个体的视读能力进行初步的测验,不能直接判读个体的理解能力。它可以协助医疗卫生工作人员估测成年病人的文化知识的水平,借此指导开展相合适的教育教育或指导说明。现已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公共卫生领域及其他医学相关研究领域,其操作简单,使用的词汇通俗易懂,对低水平健康素养的病人相当有利。b、成年人健康素养功能性试测验(toFHLa),它在90年代中开始使用,主要用来测试个体健康素养的功能性知识素养部分,有17大项36小题,每道题提供四个选项,完成测试需要时间稍长,需15-20分钟,简化的版本则可以在12分钟以内可以完成[5]。c、广泛的成绩测试法(wRat),自1936年以来,wRat已经被各国专家进行过多次改版。wRat可以用来测试个体的健康相关文化程度,但是它使用是一般上意义的常用词汇而非医疗保健场所常见的词汇。d、健康素养分量评估表(HealthLiteracyComponent,HLC),侧重于理解运用类健康素养的测试。2003年美国研究者研发出健康素养分量评估表,这是全世界首种应用于非常大的样本量的健康素养的一种测量工具,它主要针对成人的健康相关的计算水平和文字阅读、理解水平等素养进行测量,得到的信息既可以单独对其健康素养水平进行评估亦可以作为整个健康素养的一部分[6]。e、健康素养快速确定测试法,则是使用了一组能快速甄别的问题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个体健康素养水平的测试方法,其优点是答题时间短,并且不会让人感到尴尬[7]。只是现阶段快速甄别测试的研究仅局限性于样本量较小且比较单一的人群。

以上几种评估方法侧重对个体健康的视读能力、理解能力、计算能力以及运用能力等进行评估其健康素养水平。但国外大多数健康素养评估体系是在临床医学环境基础上建立的,涉及测评的内容与临床环境联系密切,相对缺少日常生活的健康素养水平的测试及评估,而且没有充分考虑个体所在的社会坏境、文化素养等因素对健康素养的影响。

2.2我国健康素养评估体系:目前,健康素养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进展比较快,但基本评估体系形成在各专家派系间还未完全达成共识。

a、采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进行测评。2008年卫生部组织实施了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测评内容主要是我国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中要点,其包含了我国城乡居民现阶段必须理解或掌握的基本的健康信息[8]。此测评有别于国外健康素养的概念性测量指标,将健康素养划分为基本健康知识和观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以及基本技能健康素养3大方面,并对健康素养的内在涵义进行界定,比较适合个体健康行为的形成与发展需要,这是一种将健康知识普及与信念形成作为基础,技能掌握是其支撑的健康素养评价模式。

b、健康素养综合指数评估法。其在利用Delphi专家咨询法和全国大规模现场调查建立的健康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归一法、熵值法和指数法构建了健康素养综合指数模型。该健康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共40项指标,该健康素养综合评价指数不仅可以对总体公众健康素养水平进行评价,而且也可以借各分指数寻找影响健康素养水平不同的原因。该研究在国内外第一次构建了健康素养综合指数模型,使健康素养水平的评估指数化,为健康素养的评估提供了科学可信的工具,并为今后制定健康素养评估标准奠定基础。

国内健康素养评估体系弥补了国外评估体系的弱点,但由于其常立于公共卫生的角度,偏重于日常生活健康信息的认知和运用能力的测试,对信息理解能力以及计算能力的测试相对缺乏,加上内容比较多,导致测试时间通常较长,相对缺少结合临床环境下医学健康知识的内容,故一般不能用于临床医学环境中对病患的健康素养的测评。国内健康素养评估体系局限性也同样体现在功能性健康素养上,没有加上社会因素对健康素养的影响。

3城市外来工的健康状况及健康素养现况

3.1城市外来工容易成为传染病流行和发展的高危人群:城市外来工群体由于生活状况比较差,人口流动性高,导致传染病极易在外来工群体中蔓延。常见传染病如性病、艾滋病、肺结核以及寄生虫病等在外来工群体中均呈相对高发的状态。如李孜等研究显示,在外来工传染病比例(3.1%)远高于其他人群。2001~2003年的上海市监测外来流动人口共90多万人次,其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28%、0.55%和0.02%,高于上海市一般的人群[9]。国外的许多研究也发现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是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关键性的因素之一[10]。美国、墨西哥等国家的移民劳务工者要比其本土的务工者结核病的感染率高好几倍。

3.2城市外来工职业健康相关知识匮乏,职业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近年来,由于外来工的工作环境中存在着设备落后、使用有毒化学品、通风不足等原因,导致农民工类似化学物质中毒等新型职业危害在上升[11]。有研究表明,大部分外来工对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12]。江志荣等研究表明深圳市外来工对《职业病防治法》知识的正确认识率只有37.70%,这跟企业通常轻视员工的职业卫生培训,不主动安排员工进行职业卫生相关健康检查有关[13]。

3.3外来工心理健康问题多:陈朋月等曾对建筑外来工进行了SCL-90评定,发现其各因子得分都高于全国正常水平,特别是在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性和偏执等方面。肖水源等亦曾对建筑外来工的自杀意念进行了分析,有56.34%的人表示有活着没意思的念头[14]。有研究表明,在未来几年中,夫妻、夫妻子女间的分居家庭模式可能会是我国现代农民工家庭的主要的模式[15]。外来工缺少了家庭等社会系统的支持,经常独自处于生活和工作的重大压力下,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有人可能因此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5城市外来工总体健康素养比例偏低:肖研究中体现济南市流动人口的健康素养水平综合指数为5.25±0.94,高于农村居民,显著低于城市居民的综合指数水平[16]。王磊等对784名外来工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外来劳务工人员的健康基本知识与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技能的回答率正确分别仅为为67.47%、58.93%和56.76%,明显低于武汉市城市居民[17]。上海市南汇区的大部分外来工对健康教育干预了解浅显,对此表示不理解,甚至不配合,基本上他们都忽视日常保健而只重视疾病治疗[38]。卢灿广等研究显示在健康知识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无论是卫生知识平均得分还是知识点得分,本地居民都稍高于外来人口[18]。

4低健康素养的影响及危害

低健康素养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其普遍的存在不仅影响健康人群还对患病人群的预后有显著影响。全世界近年的研究从各种角度验证了健康素质低带来的不良后果。美国把提高其民众的健康素养及健康知识作为2010年全民健康目标之一[19]。此外,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还提出,在未来的2020年具有高健康素养的人才是健康的个体。

低健康素养还会导致国家卫生经费支出增加和卫生资源投入的增加和浪费,美国某协会探索发现,1998年仅仅由于民众的健康的相关文化技能低下,就给美国整体社会增加了七百三十亿美元的额外卫生医疗保健的支出[20]。也有学者曾对958位低收入病患进行了2年的随访研究结果显示,低健康素养的人群前一年住院比例比高健康素养的人群高了一倍[21]。可见低健康素养不仅对个体还会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外来工往往有较低文化水平和健康素养的问题,这很可能源于受教育水平及经济水平差异。赵素萍认为,低文化程度除了无法与医生准确沟通,使自身对疾病防控的能力降低外,还可能导致其对健康投资的意识较差,缺乏投资防病的意识,不愿出资办医疗保险,低文化程度者,还存在传统的封建迷信思想,许多人生了病可能会去找巫医求助,不去正规医院看病[22],所以经常会有外来劳务工出现医疗事故的例子。另外,低健康素养还会导致医生和患者之间不能很好的交流与沟通,使得患者对自己的权利、义务无法全面了解,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和不和谐。

由此可见,低健康素养的危害是相当严重而可怕的,应该引起当前的政府和有关专业人事的重视。

5进一步提高城市外来工健康素养的对策

2008年1月,国家卫生部以公告的形式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工作方案(2008-2010年)》,要求提高公民的健康素养水平,要作为关系国家民生、社会和谐的大事来抓。国外的学者对提高健康素养亦有不少的提议,如iom报告中曾建议专业学校应将健康素质教育纳入其课程体系[23]。此外,2007年美国医药教育认可委员会(aCpe)要求高等医药院校课程要包括健康素质训练课程[24]。南方伊利诺斯州大学SiUe学院已经主动地加强文化能力和健康素质建设,建立了专业必修课程将最好的健康服务传递给所有的病人[25]。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城市外来工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与我们生活和社会同存,我们国家必须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包括提倡“新市民”的理念,让外来工进城后有“家”的感觉,同时加强卫生监督,确实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保障他们不受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毒害。由政府主导,卫生部门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合作模式,能更好地促进和改善外来工的健康状况[26]。同时,整合和提高社区卫生资源的使用[27],从而提升城市外来工群体对社会公共卫生服务的利用,加强其卫生知识健康教育,增强外来工保健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合理的流动人口医疗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1]worldHealthorganization.thebangkokcharterofhealthpromotioninaglobalizedworldatthailand[eB].wHo.int/healtheducationandpromotion/2007-12-31.

[2]CarolynSperos.Healthliteracy:analysisofconceptanddefinition[J].Journalofadvancednursing,2005,(6):634-640.

[3]J.thomasButler.articlesofhealthpromotionandhealtheducation[m].wadsworth:thomsonLearning,2002.135-181.

[4]nutbeamD.Healthliteracyasageneralpublichealthgoal:achallengeforcommu-nicationtacticsandcontemporaryhealtheducationconditionintothe21stcentury[J].Healthpromotioninternational,2000,15(3):259-67.

[5]Davidw.Rm,markV.williams,etal.Developmentofabrieftesttoestimatefun-ctionalhealthliteracy[J].patienteducationandCounseling,1999,38(25):33-42.

[6]U.S.DepartmentofeducationinstituteofeducationSciences.Keyconceptsandfeaturesofthe2003nationalassessmentofliteracy[R].wanshington,DC:nCeS.2006.18.

[7]ChewLD,BradlayKa,BoykoeJ.Briefquestionstoidentifypatientswithinadequatehealthliteracy[J].Familymedicine,2004,36:588-594.

[8]卫生部.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

[9]张小萍,蔡黎,洪国宝等.上海市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4,4(5):739-741.

[10]SoskolneV,ShtarkshallRa.migrationandHiVpreventionprogrammes:linkingstructuralfactors[J],culture,andindividualbehaviourForisraeliexperience.SocScimed,2002(55):1297-1307.

[11]叶俊.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健康意识的策略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11,27(3):231-233

[12]赵朔虹.东莞市农民工职业卫生知识知信行调查[J].职业与健康,2008,24(20):2196-2197.

[13]江志荣,林祥吉,饶春燕等.深圳市外来务工人员职业卫生防护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9,25(5):387-389.

[14]狄晓康,肖水源.长沙市213名建筑民工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2):867.

[15]李强.关于农民工家庭模式问题的研究[J].浙江学刊,1996(1):77-81.

[16]肖,胡俊峰,马昱等.济南市流动人口健康素养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3):172-174,182.

[17]王磊,李俊林,黄远霞.武汉市784名外来务工人员健康素养现状调查[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22(2):91-93.

[18]卢灿广,彭丽霞,叶开友.上海市青浦区2009年本地与外来人口健康素养现况分析[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0,5(3):193-194,218.

[19]U.S.DepartmentofHealthandHumanServices.Healthypeople2010:understandingandimprovingandhealth[eB/oL].health.gov/healthypeople/800-367-4725.

[20]Lahozm.Connectingthedotsinahealthliteracycourse[abstract].meetingabstracts.amJpharmeduc.2006;71(3)article60.

[21]weiss,B.D.,Coyne,municatingwithpatientswhocannotread[J].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1997,336(4):514-522.

[22]赵素萍.关于中国农村健康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的思考[J].中国健康教育,1998,14(2):23-25.

[23]parikhnS,parkerRm,nurssJR,BakerDw,williamsmV.Shameandhealthliteracy:theunspokenconnection.patienteducacouns.1996;27(1):3339.

[24]KripalaniS,weissBD.teachingabouthealthliteracyandclearcommunication.JGeninternmed.2006;21(8):888890.

[25]poirierti,ButlerLm,DevrajR,GupchupGV,SantanelloC,LynchC.aculturalcompetencycourseforpharmacystudents.amJpharmeduc.2009;73(5):8187.

对健康养生的认识篇4

[关键词]健康教育;健康素养;宣传工作

[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5(c)-131-02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保障和重要目标,也是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高度重视提高全民健康素质[1]。2008年1月,卫生部3号公告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以下称“健康素养”)。为全面落实公告的基本精神和各项要求,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将“健康素养”作为2008年度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思想上提高对“健康素养”的认识程度,从工作上加强对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宣传力度,推动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1具体做法

1.1提高思想认识

应该重视“健康素养”宣传普及。2008年1月,卫生部3号公告后,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了学习,又积极派人员参加了上级举办的“健康素养”培训班,及时传达会议精神,组织专业人员开展讨论,以强化思想认识,提高专业技能。通过本次的学习讨论,专业人员认识到“健康素养”是中国健康教育工作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需要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健康素养,在实际工作中宣传健康素养,全力以赴做好“健康素养”的宣传普及,这就为开展“健康素养”的宣传普及打下了思想基础。据了解,区、市、县疾控中心健康教育部门,还专门印制了数万份“健康素养”宣传单,发放到辖区内的社区、学校、企业、医院,力求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宣传普及到辖区的每一处人群。在本年度大连市健康教育讲师团讲座活动中,重点安排了宣传介绍“健康素养”的专题讲座内容。讲座开展了20场,受教人数近4000人。

1.2树立创新思维

应该扩大“健康素养”的覆盖面。2008年5月12日是大连辖区普兰店市吴姑城举办庙会的日子,这天约有20万人到场,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与普兰店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利用庙会人群集中的有利时机,开展健康教育科普知识宣传活动。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在现场悬挂两条横幅――“普及卫生防病知识,提高市民健康素质”、“开展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摆放多种宣传资料和数块宣传板,引来游客驻足观看。专业人员围绕“健康素养66条”现场组织开展了健康素养知识有奖问答,并为答对者发放了纪念品。此次活动在宣传“健康素养”的同时,还宣传了慢性病、传染病、烟草危害、碘缺乏病等相关科普知识,并结合当时的手足口病疫情,发放了“行动起来,积极预防手足口病”等多种宣传单、小册子及农村居民健康教育读本宣传品20000份,效果良好。

2讨论

2.1健康素养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卫生保健的先导,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举措,是一项低收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是提高广大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渠道[2]。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健康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改变群众不良卫生习惯,提高健康素质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知识宣传方面,始终缺乏统一的宣传内容,导致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在开展宣传教育时没有遵循的标准,几乎都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和宣传主题来确定内容,这就使全面了解和掌握受众健康知识知晓率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健康素养”的,是在吸收前人智慧的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也更加适合现代社会需要地维护健康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3]。它有益于提高公民健康素养,增进公民健康素质,经专家反复研究、反复筛选而确定的“健康素养”虽然只有66条,但在我国健康教育的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健康教育工作者乃至医务工作者必须把“健康素养”的传播普及当作己任,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和专业技能,并在工作中努力加以实践,推动健康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2.2全方位多渠道传播“健康素养”

宣传普及“健康素养”,应当坚持采取全方位多渠道的原则。健康教育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多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手段,这些手段都可以运用到“健康素养”的传播之中。其原则应该是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社会力量,采用一切可以采用的宣传手段,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作用,采取专题、专栏、讲座、橱窗、宣传版、知识竞赛、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扩大宣传范围,增强宣传效果。2009年,“健康素养”公告后,国家举办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启动仪式,国家卫生部编印了多种公民健康素养书刊,各地也纷纷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开展宣传工作,为健康素养的普及奠定了基础,但其力度和范围还远远不够,必须加大宣传,深入开展普及,努力扩大覆盖面,力求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宣传普及到全区的每一处人群,并通过健康素养的宣传普及来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从这个意义说,健康素养对于精神文明建设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3“健康素养”的宣传普及应长期坚持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公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与能力,直接影响到全民族的健康。因此,健康素养的宣传普及是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件大事,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着眼点和主要任务,必须长期坚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把健康素养宣传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坚持宣传普及工作的长期性,就要加强领导,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把宣传普及健康素养工作纳入单位的重要议事日程,搞好协调与安排,为提高公民健康素养创造良好氛围。坚持宣传普及工作的长期性,就要结合本地实际,在各项健康教育活动中,大力弘扬健康素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以建设健康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卫生村镇、健康街道、爱国卫生先进单位、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等为平台,并结合爱国卫生月、世界卫生日、世界无烟日等活动,有计划地向群众宣传健康素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强化广大群众的健康生活意识。坚持宣传普及的长期性,还要采取相应的手段予以督促,可以采用经验总结、学术讨论、检查评比、考试竞赛、效果评价等方法检测宣传学习的效果。特别是效果评价,是健康教育工作长期形成并卓有成效的一种科学评价方法。通过效果评价,掌握效果最佳的宣传方法,找到工作中的问题,制订相应的措施,保证健康素养的宣传落到实处,推动群众自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我国公民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0.

[2]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

对健康养生的认识篇5

一、认识及起源的比较

二次大战后,日本受美国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健康教育思想的影响,日本人认识到:“身体教育主要是促进身体发育的系统教育,而健康教育是关于身体保养的系统教育,两者在以身体当对象上是共同的,都是为了保持健康。因此,应该同时作为体育科学的内容”[1],出于这种认识,日本战后第一部《学习指导纲确》明确把学校体育的名称从战前的“体育”、“教练”改成“保健体育”。

在以后的历次《学习指导纲要》中也一直非常重视健康教育。

在我国,虽然党和政府非常关心青少年的健康。但我因学校体育始终十分强调体育的培养。重视主动锻炼身体而轻视对身体的合理保养及健康指导。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体育”就是“身体训练”加道德教育。健康教育被认为是医药卫生部门的事,这种认识和状况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未。一种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主要目标,追求综合教学效果的新体育教育思想形成以后,[2],人们才认识到:“体育锻炼主要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健康教育主要是维护健康,保护体能发展。”[3],中日两国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认识不同,在两国提出的体育目标中得到最好的证明。中国在1985年的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了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特别强调运动技术的掌握;而日本在1977年的体育目标中则注重学生运动兴趣,学习运动的方法,提高运动和活动能力,对运动技术的要求很少提出,同时重视学生对健康生活的理解和保护指导。

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内容的比较

日本学校保健体育中的体育部分同中国学校体育的内容大致相同。??日本在1990年实行的《学习指导纲要》中确立了小学体育以游戏和基本运动能力为主要内容。而中国学校体育以运动技术和身体练习为主要内容。由于日本40年代就把健康教育作为体育科学必要的组成部分,几十年来,他们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坚持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我国是在1988年才开始在天津、湛江地区部分中、小学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实验。所以,在1993年新的《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中明确强调了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的内容上,中国比日本要丰富些,实用些。

三、实施途径的比较

日本在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途径和方法上,有两个特点:①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学互动;②重视课外的教育和活动。而在我国学校健康教育主要是课堂传授知识。

四、师资来源的比较

日本体育与健康教育师资来源主要由体育科学专业、健康专业、体育教师专业、社会教育督导、体育娱乐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生产体育专业、运动医师专业培养。而中国体育与健康教育师资由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体育卫生教育专业培养。但起步很晚,全国仅几所高等院校开办了上述专业,远不能满足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健康教育师资严重不足。目前,主要由校医、保健教师、班主任、大队辅导员、培训后的体育教师、体育卫生专业毕业生担任。

从两国师资来源比较看,中国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师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明显低于日本。特别是学校健康师资有待进一步加强,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五、字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效果的比较:

四十年来,日本坚持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使日本孩子懂得了健康的意义,学会了保健的方法,形成了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促进了学生身心同步健康发展,也培养了学生具有社会需要的生存能力,竞争意识和本领。而中国学校体育正是由于缺乏了应有的健康教育才造成了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许多不爱体育,不会运动,不懂得保健的体育盲加健康盲。但值得可喜的是中国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已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据对天津、湛江八所实验小学的三干多名学生的调查,表示喜欢本课程,学习后锻炼的主动性有提高,对养成卫生习惯有帮助,能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行动的学生分别占调查人数的97.7%、95.5%、97.5%、90.5%。八所实验中学四千多名学生的调查结果也大致相同。”[4]可以预见在1993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指导下,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将有明显的改观。

六、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日本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如培养形式灵活,培养层次结构多样化等。

2.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能明显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能提高教学效果。

3.我国在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同时,?应搞好师资培养,科研工作,以理论指导实践,使之具有中国特色。

4.改革我国高校体育专业不适应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现状。

(二)建议:

中国在进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过程中,健康教育问题最为突出。许多学校没有对开设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引起高度重视;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认识长期局限于智育教育的圈子里,忽视了身体素质教育是智育和德育的基矗为此,笔者建议:

1.转变学校教育观念。学校教育应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把重智轻体真正落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上来,搞好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

2.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把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做到有专人分管,定期召开专门会议。同时,上级教育部门应对学校健康教育状况进行检查评估,并将其列入教学质检和学校规范化建设达标,考核的内容之一,提高对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3.认真总结分析我国各地的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经验教训。?加强各国教育和体育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之路

对健康养生的认识篇6

【关键词】番禺区;居民;健康素养

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3)33-0065-02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普遍偏低,提高健康素养是公共卫生工作的当务之急[1]。为了解我国居民健康素养状况,2008年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居民健康素养调查,2009年12月卫生部公布《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2]。鉴于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普遍偏低的现状,特别需要针对重点人群和重点健康问题,制定科学、可行及有效的传播策略,探索提高全民健康素养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此本文将采用分层抽样法随机抽取番禺地区共2090名城乡居民进行调查分析,以了解农民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以及对建立健康长廊的必要性,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城乡居民进行抽样,选取番禺地区共2090名16~80岁的居民进行健康知识问答调查。2090份问卷中有效回收问卷1985份,男673例,女1312例;其中16~30岁居民624例,31~45岁479例,46~60岁434例,61~80岁448例;其中小学或以下学历646例,初中学历528例,高中/中专学历464例,大专/本科学历345例,硕士及以上学历2例。

1.2问卷调查内容

采取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居民健康素养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居民个人信息、居民对健康素养了解程度、居民对健康长廊建立必要性的认识。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

2090份问卷中有效回收问卷1985份,有效回收率94.98%。通过调查发现,居民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普遍偏低,知晓率46.05%(914/1985),其中年龄31~45岁人群健康知识知晓率66.39%(318/479),高于其他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

年龄段例数(例)知晓率例(%)

16~30岁624193(30.93)

31~45岁479318(66.39)*

46~60岁434165(38.02)

61~80岁448123(27.46)

合计1985914(46.05)

*与其他年龄段比较,p

2.2不同学历人群健康知识知晓率分析

不同学历人群健康知识知晓率存在差异,其中大专/本科学历及以上人群健康知晓率最高,与其他学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不同学历健康知晓率

学历例数(例)知晓率例(%)

不识字/识字很少13926(18.71)

小学507129(25.44)

初中528182(34.47)

高中/职高/中专464226(48.71)

大专/本科学历345318(92.17)*

硕士及以上学历22(100)*

*与其他学历相比,p

2.3居民对健康长廊的认识

通过调查发现1580例(79.60%)居民认为非常必要建立健康长廊,348例(17.53%)居民认为有必要建立健康长廊,其余居民认为没有必要建立健康长廊。

3讨论

健康素养是指“个体具有获取、理解和处理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判断和决定,维持和促进健康的能力”[3]。我国是一个疾病负担沉重的国家。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以及环境变化,影响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又进一步加重了疾病负担。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普遍偏低,健康素养涉及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居民的身体素质,以及全民身体素质亟待提高。移动健康长廊指的是可以自由组合宣传内容、数量,可以到任何场所、地点设置的宣传栏,可以打破传统宣传栏时间、地点和内容等限制,并可提供导读式、互动式的宣传,大大提高农村居民阅读、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本研究中2090份问卷中有效回收问卷1985份,有效回收率为94.98%。通过调查发现,居民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普遍偏低,知晓率46.05%(914/1985),其中年龄31~45岁人群健康知识知晓率66.39%(318/479),高于其他年龄段,而年龄在61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健康知识知晓率最低,为27.46%(123/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1):82.

[2]王萍.2008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4):243-246.

对健康养生的认识篇7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养的前提

我校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2000年起就自一年级开始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成立了以校长和书记为顾问、德育校长为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和心理健康咨询细则。在心理健康教育组长的带领和全体教师的参与下,制定了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在教室紧张的情况下,建立了心理教研室和心理咨询室,在教师紧张的情况下,安排了一个专职心理教师和一个兼职教师,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多次派专职和兼职心理教师去合川、鞍山、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确保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有序地进行。

二、创办心理知识宣传阵地,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养的基础

平时学校工作中,道德方面的内容讲得比较多,但心理方面知识涉及的很少,学校就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如广播、板报、校报、墙报、手抄报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对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弄清是非,明白道理。宣传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习的过程,通过各种宣传,向广大师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教师掌握科学育人的方法,使学生明白怎样做才能健康成长。

三、加强教师健康心理素质培训,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养的条件

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对教师个人工作的成败有重大影响,更重要的是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成长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水平,比教师的专业知识更重要。教师应该不断完善自身人格,树立平和、善良、正直、民主、敬业、爱生的教师形象,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心理素养的条件。所以,我们加强了对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教师的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特别是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原则和方法,强化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转变了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了教师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开展心理辅导、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养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

组织心理健康教师开设心理辅导并认真上好心理健康课,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上,教师联系学生的实际,通过生动活泼的、需要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课程,普及心理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格水平。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上,教师还针对学生的实际,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情绪调节、心灵的沟通和理念的认同,使学生获得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培养自信心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实现优化心理素养的目的。

五、学科渗透,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养的主要途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在学校德育、智育、体育、劳动的全过程中,学科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与主要方式,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导入和实施等方面都要巧妙地注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潜能发掘、展示的好场所。学生在发展认知能力的同时,自信心、团队协作精神、竞争意识、情绪调控力和坚强勇敢等意识品质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实践证明,学科渗透更能确保学科课程的目标与功能的实现和发挥,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六、开办家长讲座、提高家长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养的保证

重视家庭教育,开设家长学校,开办家长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提高家长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养的有利保证,因为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不仅与学校教育有关,同时也与他们生活的家庭环境息息相关。

对健康养生的认识篇8

【关键词】健康;健身;营养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我市健身俱乐部的健身会员

实验法:为能更准确的说明问题,对部分经常有规律健身的人进行了5周的跟踪了解。

文献资料法:查阅近几年来国内外多种有关于健康,健身,营养类的核心期刊,书籍及各种有关健身与营养的资料;在intenet网上查阅了有关健身与营养问题的著作与论文。进一步了解健身与营养知识及营养对于健身的影响。

调查访谈法:在健身会员锻炼或填写问卷时,对于和问卷有相关的问题进行访谈,了解更为详细真实的资料。

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的需要初步设计健身人群的简单健身情况,饮食习惯及饮食状况的调查问卷,重在了解在健身过程中的饮食情况。总共发放了300份,收回了292份,回收率97.33%。有效问卷245份,有效问卷率83.90%。数据分析法:对收集的所有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进行比较,分析,整理。

二、结果与分析

表明:在健身人群中,认为营养“不重要”的人,只占了6%;对于营养认为“重要”和“非常重要”的占了58%,21%;占了整个饼状图的多大部分,其余的15%则认为“无所谓”。总体上看,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营养的重要性。健康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宝贵的财富,人每天都要从食物中摄取营养,能去健身俱乐部锻炼的人,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他们物质生活进一步的提高,基本的生活都能够保证,对于自己的生活,健康在认识上有了全面的认识;再有就是现代的科学技术,对于人体的研究越来越透彻,各种文明疾病引起人们的注意,有关于营养对健康产生效果深受现代人的重视。

1.健身营养――研究对象对健身中营养补充认识现状

表明:研究对象中能“了解”和“非常了解”合理饮食对健身效果影响的总共有89人,占有37%的比例,大概占有整个饼状图的三分之一;“了解不多”占了37%;剩下的26%是“不了解”的。健身可以使身体得到很好的锻炼,但是,在健身中能以合理的营养为物质基础人却不是很多。说明现代的人,虽说能为身体的健康去健身俱乐部锻炼,但对是否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上了解还有些欠缺。分析其原因:

(1)合理饮食对于健身效果的影响是一个比较科学性,系统性的问题。

(2)合理饮食对健身人群的影响是因人而异。

(3)健身俱乐部对健身会员有专门的营养为指导是个缺失。

(4)我国各级医学和健身指导部门在营养学知识方面重视不够和普及不够。

前两方面的原因是:根据不同人群所从事的行业不同学习和接触的知识也不尽相同。

2.研究对象日常饮食习惯的调查分析

表明:在我市健身俱乐部中锻炼的男士,在日常饮食习惯上“根据自己爱好”“没有安排”的总占有三分之二;“有安排”的最少;“偶尔有安排”的占了总体的四分之一。从比例上看,男士比女士在“没有安排”“根据自己爱好”占的稍多一些。分析其原因:最多可能是因为在工作上男士没有太多时间考虑饮食上的细节;由于众多原因现代人经常性的晚上过多饮食。

3.研究对象日常饮食表现的调查分析

表明:在日常生活中,饮用米饭,面粉,谷类和淀粉类食物男性在300~500克和500克以上的区间占总去有91.7%,300克以下只占有8.3%。女性则中间区间300~500克占有51,8%,300克以下,500克以上占了48.2。总的来说,北方人大多都是以面食为主食,现在以米为主的人也有所增加。相对来说,日常饮食中,男性食用米饭,面粉,谷类和淀粉类的食物比女性多。

表明:研究对象男性每天饮用400克以下和500~600克区间相差不大,400~500克的占有比例最大,600克以上仅占8.3%;女性400克以下和600克以上的比例相当,400~500克和500~600克的占了77.4%。总体来看,由于生活质量的提高与丰富,对于蔬菜及水果饮用量都能满足日常的生活需要,女性日常饮用蔬菜和水果比男性比例要多。

三、结论

(1)我市的健身人群能够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对于营养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从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重视。可是对于营养知识了解不够,没有一个全面性,系统性的掌握。总体来看,我市的健身人群对合理营养认识与营养知识及健身中的合理补充营养成反比关系。

(2)在我市健身俱乐部中,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到合理营养与健康的重要关系,为了健康选择健身俱乐部来达到健康,但对于自身的饮食习惯能注意的不多。致使在健身过程中,不仅达不到健身效果,更不能达到自身健康。

对健康养生的认识篇9

【关键词】松原市;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现状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606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501-02

1前言

松原市是2002年成立的新兴的工业城市,为了了解我市公民健康素养水平,于2009年开展了松原市城乡公民健康素养调查工作。

2对象与方法

2.1对象松原市建设街道居民委员会、金仑社区、西郊村、单家围子村的15-69岁城乡居民,共计700人。

2.2方法

2.2.1抽样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对象,从每个居委会、行政村抽取175人进行调查。

2.2.2问卷调查采用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统一研制的《2009年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见附件)对抽取的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健康素养的基本知识、理念、行为和技能。

2.3统计分析问卷录入采用epiData3.0软件录入并建立数据库,用SaRS3.0软件对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

3.1一般情况本次共调查问卷700人份,回收调查问卷700人份,经对调查问卷进行质量控制全部合格,合格率100%,其中男326人,占46.5%;女374人,占53.5%,男女比例为1:1.2。年龄分布以30-49岁为最多,占53.7%,平均年龄为36.77±11.89岁。文化程度以初中最多42.3%,本科及以上最少,仅占12.9%。职业以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为主32.1%。已婚者占75.3%。全家平均月收入1000-1999元、2000-4999元为主,分别占32.7%、33.1%。

3.2健康素养调查结果

3.2.1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理念知晓情况我市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理念平均知晓率为48.8%,大部分知识和理念知晓率在50%以下,其中“肺结核病人免费使用抗结核药物”、“四害传播哪些疾病”、“哪些是健康的生活方式”、“被动吸烟导致哪些疾病”等4项知识和理念知晓率不足16%;“洗手是否预防流感”、“预防接种”、“身体出现严重不良症状,怎么办”3项知识和理念知晓率达到了80%以上。

3.2.2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形成情况我市居民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形成率为43.6%,其中“每天饮酒酒精量、孕妇孕期检查次数和水污染传播哪些疾病”3项生活方式与行为形成率在13%以下;“过保质期食品是否可食用”、“安全驾驶”2项生活方式与行为形成率达到了90%以上。

3.2.3健康素养基本技能掌握情况我市居民健康素养基本技能掌握率为49.4%,其中“看懂药盒上otC标志”项健康素养基本技能掌握率为26.86%,特别是“识别标识(易燃、易爆、高压、剧毒、放射性、生物安全)”项健康素养基本技能知晓率只有3.14%;“医疗救助电话”掌握率达到95.86%、“体温计使用方法”项技能掌握率达到77.00%,见表1。

4讨论

4.1健康素养理念和基本知识方面有近50%的人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说明人们通过长期的健康宣传教育和切身实践,认识到了健康理念和健康知识的重要性,人们的健康观念开始转变,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问题。而一部分人受思想和习惯的影响,对健康理念和健康知识存在误区,认为无关紧要,如“肺结核病人免费使用抗结核药物、四害传播哪些疾病、哪些是健康的生活方式、被动吸烟导致哪些疾病”等4项理念和知识知晓率不足16%,同时也说明相关部门在预防、宣传、干预中考虑不全,未把一些基本的卫生常识纳入其中,并作为重点进行宣传教育。

4.2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方面松原市公民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平均形成率为43.6%。说明有部分人对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已经认可,并且经过实践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基本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然而“每天饮酒酒精量、孕妇孕期检查次数和水污染传播哪些疾病”3项生活方式与行为形成率还没有达到13%,说明人们对身边的常见事情了解有限,还说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其他相关部门在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中,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导致人们无法形成正确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4.3健康素养基本技能方面通过调查发现,我市居民健康素养基本技能掌握率为49.4%,其中“医疗救助电话”掌握率达到95.86%、“体温计使用方法”项技能掌握率达到77.00%,说明人们在需要医疗紧急救助时掌握了应采取的简单措施,和体温升高时的体温计使用方法,在这2项上说明人们已经具备了基本技能。而“看懂药盒上otC标志”项健康素养基本技能掌握率为26.86%,特别是“识别标识(易燃、易爆、高压、剧毒、放射性、生物安全)”项健康素养基本技能知晓率只有3.14%,说明人们对这方面的知识接触少,因为大多数人认为这方面的知识或事情不在自己需要的范围之内,不需要关心,没必要接触或学习,所以导致大部分人群基本技能掌握率低,同时也说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开展片面,宣传不到位,今后应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对健康养生的认识篇10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研究对象为东莞东城小学400名4~6年级小学生。

1.2方法

在健康教育前对学龄儿童进行基线调查。基线调查后,按“学龄儿童实施健康教育的方法”要求,对所有研究对象发放“儿童营养健康知识”手册,在所调查的学校悬挂“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挂图以及简单易懂、易于接受的张贴画,如“合理膳食、健康生活”、“营养缺乏与过剩的后果”和“如何预防缺铁性贫血”等;对学生进行营养基础知识讲座共约4学时,健康教育3个月后再次对该校部分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膳食指南、营养基础知识、营养饮食行为以及对营养相关问题的态度等方面。对营养基础知识各题记分:答对1题记1分,满分22分。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软件包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健康教育前后各指标变化。

2结果

2.1学龄儿童教育前后营养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教育前全体学生平均分为9.5分,教育后平均分为18.2分,教育后,学龄儿童对营养基础知识各题回答的正确率均明显高于教育前,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学龄儿童教育前后对营养相关问题的态度变化

教育前后学龄儿童营养相关问题的正向态度率存在明显差异,教育后明显高于教育前(p<0.01)。见表1。

2.3教育前后学龄儿童营养相关行为的变化

(1)教育前学龄儿童经常或每天吃早餐的比例为73.9%,而教育后经常或每天吃早餐的比例为91.2%,教育后明显高于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教育前学龄儿童经常或每天饮用牛奶的比例为40.1%,而教育后经常或每天饮用牛奶的比例为65.3%,教育后明显高于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3.1营养基础知识

通过本次对东莞东城小学学龄儿童营养健康调查发现,学龄儿童在教育前对许多营养基础知识有基本的了解,特别是“正确饮食习惯”、“引起肥胖的不良因素”等题目,答对率比较高。但对某些营养基础知识的了解还不是很深入,并且还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和观念,答对率比较低。通过健康教育,“居民膳食宝塔内容”、“含胆固醇高的食物”以及“哪些食物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等营养基础知识的认识水平提高显著(p<0.01),说明健康教育对学龄儿童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3.2营养态度

教育前70%以上的学龄儿童愿意纠正自己的饮食习惯,近75%的学龄儿童愿意主动学习营养学知识,说明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掌握营养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但同时也存在错误的态度和认识,如大部分学生“认为早晨吃不吃影响不大”、“合理膳食很麻烦,难以长期坚持”等。教育后这些问题的正向态度率较教育前有明显提高。

3.3营养相关行为

教育前73.9%的学龄儿童都有吃早餐的行为习惯,这说明家长、托幼机构保教人员、儿童保健工作者和学校教师比较重视培养儿童早餐行为习惯,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早餐选择食物种类单一,质量还有待提高,饮用牛奶少等。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教育前,高达90.6%的学龄儿童早餐主要食用1~2类食物,食用3类食物的比例为8.5%,食用4类食物的比例仅为0.9%。教育后,学生饮食习惯有所改善,早餐食用种类明显增加,教育后学龄儿童每天早餐食用3类食物和食用4类食物的比例分别为18.3%和2.1%。不过目前儿童饮用牛奶的数量有下降的趋势,原因是软饮料的普及及种类的逐渐增多,这显然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通过本次学龄儿童的健康教育,早餐经常或每天饮用牛奶的学龄儿童由教育前的40.1%提高到65.3%,增加明显。

总之,营养健康教育对学龄儿童获取营养基础知识、形成良好的营养态度、培养健康的饮食行为有积极的影响,在早餐、饮用牛奶等方面的行为有了较明显的改善,说明此次营养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和借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