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谈谈对居家养老的认识十篇谈谈对居家养老的认识十篇

谈谈对居家养老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0:04

谈谈对居家养老的认识篇1

你们好!

首先感谢各位领导这段时间对我这们的关心和支持.同时也感谢中华社区的各位老师以及一起实习的同学,感谢你们对我的教育和帮助.

不知不觉实习即将结束,在这期间我们充分了解了社区的真实情况,基本掌握了社区的办事流程。

在这期间,我感觉社区工作是艰辛的,但同时又是快乐的.艰辛的是要不厌其烦的面对每位住户,为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琐碎问题;同时还要面对部分社区住户对社区工作的不理解和不支持.对于他们,我们要耐心细致的解释和劝说,使其尽量参与配合我们的工作;快乐是因为同大家一起每完成一项任务时里,感觉自己为社区,为社区住户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心里无比高兴!

这段时间我亲自参加了社区"居家养老"活动,亲自走访老人家里,寻问老人身体状况并填表为老人建挡`为老人送去免费体检手册及便民服务卡,方便了老人的生活;对于我们社区那些独居老人,我们亲自到他们家里为他们打扫卫生并与老人谈心,了解老人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和生活困难,并记录在案以便日后尽快解决.

通过走访,我们深入了解了"居家老人"的基本情况,为日后社区开展一系列活动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我们的表现也受到了社区老人的赞扬,我感觉收获很多!

近年来,在党中央、xx的领导下,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大力协作,全社会广泛参与,我国城乡社区建设取得很大进展.城乡社区在满足居民群众生活需求,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基层民主,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城乡社区日益成为基层管理的平台、服务居民的平台和开展社会工作的平台,以社区为主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初步构筑。

目前我国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区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社区服务发展状况与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仍需跟进等。作为一名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我想简单谈谈我对"居家养老"活动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居家养老符合我国的国情和我国人民的传统习惯,然而单纯的依靠家庭的力量来赡养老人显然是行不通的,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在老龄化社会中受到挑战.所以社区就应发挥更大的作用,综合来看目前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活动是非常必要和即时的。

但是,我认为目前社区居家养老工作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社会宣传力度不够,整个社会没有形成关心"居家老人"的风气.另外社区内部也存在着宣传力度不够的问题,整个社区住户还不太了解此次活动的目的和具体内容,给工作带来很大不便。二是养老社会化程度不够,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社区设施缺乏是目前制约社区管理水平的重大障碍,致使社区活动无法展开,。三是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缺乏相应的制度规章保证,工作质量难以保证.

谈谈对居家养老的认识篇2

2017社区社会实践报告一:十月初我们10福祉系全体同学在xxx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走进了长春市进化社区,这是我们第一次走出教室在社区中参与这种活动,意义非凡,并且收获颇丰。

一、我此行的主要目的:

(一)调查社区老年人口

(二)调查如今的养老状况如何

(三)调查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四)调查老年人的生活条件。

二、活动流程

(一)首先社区主任为我们介绍了社区的基本状况,等一些列的自然情况,其中提到进化社区老年人数量与其他社区相比人数较多,并且两劳释放人员也居多,老年人口数量每年呈一定数量增加,这是关键所在。

(二)我们由陈老师带队首先走入当地一普通居民家中做实地调查,并发现一些问题,老人通常都跟子女生活在一起,我们调查的这位老人就是跟女儿生活在一起,为了照顾老人,女儿没有任何工作,无收入来源,老人常年吃药,家庭负担较重,且居住条件并不是良好,面临的养老问题十分严峻。

(三)在经过我们一番详细调查与沟通后,发现诸多问题,这位老人83岁,有心脏病史等,视力也有问题,但思维相当清醒,老人的身体健康情况不容乐观大病小病总会有些,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老人的精神状况十分不好,对生活没有充满希望,郁郁寡欢,并且不愿意与人沟通,我试着用我在课堂上学的学的知识与老人进行谈心,努力与老人寻找相同的话题,并手握着老人的手,给与其亲切感,老人在我的带动下与我渐渐的愿意与我交流了,并且难得的是在老人的脸上看到了久违的笑容,可见之前老师教给我们的福祉知识是多么的有用,遗憾的是自己学到的专业技能不够多,以至于不能更进一步的为老人服务。

(四)老年人的生活条件不容乐观,老人居住的是一幢老居民楼,可谓历史悠久,残破不全,在进入楼里之前我甚至以为这栋楼已经被废弃很久了,然后进入房间后的第一感觉是阴暗,房间窄小,墙上斑驳不堪,家具破旧,且一张床就已经把房间的一半地方占据了,由于是一楼,而且地势较低,潮气重,居住环境根本不利于老人的健康,进入老人家的时候天气已经很冷且没有取暖设备,老人穿的较多,总说冷不爱走动,与老人谈心唠嗑时问起是否参加社区活动,老人根本不知道社区为何物,更别说参加社区活动了。

三、总结与体会

总结:整个社区之行发现了许多优点,社区主任非常热情,态度很好,耐心为我们讲解,社区也有意识的组织各种文化活动,也有一定的场地与硬件设施,能够丰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这是值得我们赞赏的,但是通过调查也发现存在许多问题,首先社区活动的宣传不是很到位以致于许多老人都不知道有社区活动,不能更好的发动全体老人参加,而我觉得更重要的问题则是在于老人当今的自身状况与养老状况令我较为担忧,身体健康状况不好,心理精神状态也不是令人乐观,再就是由于老人自身需要照顾则家庭中必须有一人给与照顾,劳动力减少,家庭的开销增大,收入减少,使家庭生活困难,加重家庭负担,何谈幸福,何谈福祉,根据以上问题,我给出的建议是:

(一)社区方面:

1.社区应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让所有老人参与所有的集体活动中去,做到老有所乐,从而改变老人的精神状态。

2.针对老人自身的情况,应当找专门机构给与其照顾帮助,好让家庭成员解放出来,投入到社会生产之中,才能减轻家庭负担,才有资格谈幸福,才有本钱谈福祉,还需要的是懂得心理的社工入户走访谈心,解决老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得让老人对生活充满希望,对自己充满信心。

3.逐步帮助老人改善身体健康,充分组织动员老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各项活动。

(二)家庭方面:让家庭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须注意对待老人的言辞,与态度,对待老人这种特殊人群有时需要另一种思维,尽量满足老人要求有时善意的欺骗也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老人能做到的事情尽量让老人自己去做,多与家中的老人进行沟通,缓解老人的孤单感等。以上便是这次社会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与建议。

经过这次社会调查我获益匪浅,亲身踏入社会才得以让老师们在课堂上教授给我们的只知识得以发挥,但也深深地认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深深的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还很多,需要走的路还很长,革命尚未成功,仍需加倍努力。

2017社区社会实践报告二:在基础医学院团委梁老师的带领以及指导下,xx年7月10日我们在兰州市城关区南昌路社区开始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7月16日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实践服务队共有九人组成。活动期间我们受到了南昌路社区领导及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在他们的支持和协助下我们顺利完成了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社会实践是我大学生涯的第一次,对于成天生活在象牙塔内的我像这样直接接触社会的机会很是难得。在此次活动中我学到了许多大学课堂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在这次实践中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我对南昌路社区的现状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做了深入思考。

详细情况如下:

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内容

实践活动前期,我们就提早进入社区与南昌路社区主任进行了沟通。通过对社区基本情况的初步了解,为南昌路社区量身定做了一系列的服务活动。

这次实践服务活动的主题为预防进社区,健康进万家,活动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进行常见疾病预防与治疗方法的宣传。7月10、11日,我们在社区主任的带领下进入南昌路社区各楼院,初步了解了住户的生活及健康状况,随后根据实际情况在人口分布比较集中的科学院住宅区进行了实践的第一项活动,具体以出海报、宣传板、发宣传单的形式向居民介绍了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共发宣传资料600多份。我们充分应用自身所学知识向中老年人重点进行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恶性肿瘤和意外伤害(交通事故、煤气中毒)等疾病防治知识的普及。以食品卫生、饮水卫生、合理营养、体育活动、心理咨询,以及控制吸烟、酗酒,控制高血压、肥胖症等疾病为主要内容,开展生动活泼的健康宣传活动。对于中小学校学生重点进行近视、龋齿、沙眼、肠道寄生虫病、贫血等常见病防治知识及控制吸烟宣传。许多居民主动上前询问糖尿病疾病患者应如何饮食,患胃病应禁忌何种食物,如何治疗皮肤过敏等问题,大家都热情详尽的为他们做了解答。虽然天气炎热,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活动的进行。

第二,利用有限的时间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体检。7月12、13日,我们应用体重计、血压仪、听诊器等一些常用测量仪器为社区居民进行了体检。许多社区居民都积极参与了这一项活动中,他们排着长队等着这次难得的免费体检。根据在体检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我们有目的性的向社区居民介绍了高血压及低血压患者在日常生活及饮食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通过一系列准确可靠医学研究资料向居民们讲述了过度胖肥易及过度减肥会引发的疾病,身体的不良影响.

第三,举行了两场健康专题讲座。7月14日,我们在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协助配合下,在南昌路社区活动室举行了健康知识讲座。早晨讲座围绕糖尿病的预防与前期治疗展开,讲座尚未开始活动室已座无虚席。我们通过与在座社区居民们的沟通,了解了部分糖尿病患者的基本健康状况及饮食搭配情况,通过综合分析后以建议的方式从七个大的方面向社区居民们介绍了糖尿病患者正确合理的饮食及综合治疗方法,比如应该多食多糖类食物,患者应注意补充维生素B和维生素C等。讲座的参与者老人居多,他们还询问了糖尿病发展到何种程度需要注射胰岛素,糖尿病是否会引起眼部疾病等问题,实践服务队队员们为他们做了一一详尽的回答。下午进行的是关于冠心病如何早防早治的专题讲座,我们就冠心病的相关知识及居民如何在饮食、运动、用药等生活方式方面防治冠心病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经过总共近5个小时的沟通和交流,讲座圆满结束。

第四,关于社区居民对各种常见疾病的了解认识程度及预防意识强弱做了问卷调查。在活动早期,指导老师便和队员们一起,通过网络、相关书籍以及学院专家、学者的建议,编辑整理精心准备了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你是否知道目前自己的体重,当你感觉自己身体有所不适时是否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你是否知道那些因素容易导致胃部疾病,你是否了解中暑的预防及治疗方法等等。一开始社区居民有抵触情绪,觉得调研是搞形式主义,经过我们的耐心开导,和居民们坦诚交流,他们才逐渐不再拘束不安,而且还向我们诉说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最终获得了比较准确的信息,真实的反映了社区居民对于疾病预防与治疗方面的认识。

实践活动受到了社区领导及居民的极大关注,他们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继续开展下去,使他们能够了解更多的健康方面的知识。

存在问题

①通过与社区居民的交流,我发现他们在疾病预防及治疗方面的知识比较匮乏,存在许多盲点,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有些居民会问到喝水过多是不是会导致糖尿病。一些人会因为听说喝水过多会导致水肿而不敢喝水。

②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人们往往都是在疾病发展到中后期时才进行治疗,在早期对于身体的不适通常采取的措施是吃一两片抗生素或去痛片。按社区居民的话就是能忍就忍了。而大多数居民并不清楚对于一些比较严重的疾病待到中晚期治疗时效果会不太好,很难完全恢复正常。这样,不仅会造成家庭过重的经济负担,同时会对家人的思想、情绪及健康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③社区一些地方卫生状况令人担忧,部分居民反映社区附近网吧没有厕所,常有网民随处大小便,一到夏天就臭气熏天苍蝇蚊子成堆,垃圾乱扔乱倒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我们应该清楚一些传染性疾病往往都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如此下去,社区居民的健康如何保障?

实践中思考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在与社区群众的广泛接触、了解、交流中,我受到真切的感染,并产生许多想法。联系上学期我在《社会医学》课程中所学到的关于社区卫生健康方面的知识,我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各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这个机构,能够系统的进行一系列健康保健宣传教育活动。争取让大家能够在家门口就可以学到疾病预防治疗知识,获得健康。我认为建成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基本的服务内容有:

①向社区居民和家庭免费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内容的咨询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通过口头交谈、健康咨询及专题讲座等方式大力宣传健康知识,并针对不同人群,普及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包括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病以及增进健康的保健知识和技能。帮助社区居民改变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如吸烟、酗酒等),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②为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及诊断明确慢性病的基本医疗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

③每年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体检一次(包括体格检查听诊心肺、测量血压、测血糖等内容),这对于各种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很有帮助。使社区居民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所了解,让他们能够正确对待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谈谈对居家养老的认识篇3

【关键词】老龄化社区;社区养老服务;问题及对策

联合国老龄问题世界大会规定:60岁及60岁以上的称为老年人,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或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称为“老年型”国家(或地区)。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到2010年将增加到1.13亿,2020年为1.72亿,2050年为3.36亿。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型国家行列。

社区养老服务是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又称社区助老服务、社区老龄服务、社区老年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等,虽然名称各异,但基本上都是指使老年人不脱离所生活的家庭、社区,同时享受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各种服务。家庭养老功能有可能进一步弱化,纯老年人家庭、高龄老年人家庭将不断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将经受更大的考验,这必然要求政府和社会承担更多的养老责任。社区养老由于吸取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优势而受到人们的认可,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方式,被认为是符合我国老龄化发展现状的养老模式,因此,要努力探索社区养老服务支持体系,以使老年人能安享幸福的晚年,真正做到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

一、瑞金北村社区养老服务支持现状研究

(一)研究对象

老龄化社区:是指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瑞金北村社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是典型的老龄化社区,至2012年底数据,瑞金北村社区总人口为一万零四百人,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有两千余名,占总人口19%。其中80至90岁的老人有315人,90岁以上的老人有314人。

(二)研究过程和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在进行50份问卷的试调查后,根据实际情况对问卷进行微调整后,面向瑞金北村的老龄人共发放正式问卷300份,回收296份,有效率为98.7%。被调查者的最小年龄为53岁,最大年龄为97岁。平均年龄为72岁。并且对五位瑞金北村的老龄人和社区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

(三)瑞金北村社区养老服务支持现状

1.对老龄化社区养老观念认识不到位。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认识不高,很多老年人没有意识到自己与社区关系密切性和社区服务对满足自身需求的重要性。在调查老人对社区医疗、家政、娱乐、法律等基本服务项目了解情况调查时,我们发现,76%的调查参与者认为社区没有医务室,23%的调查参与者认为社区有医务室。造成调查差异的原因是瑞金北村原来有社区医院,而早在半年前已经拆除。这表明了老年人并没有充分意识到社区与自身的相关程度,对社区养老认识不足。另外,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与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调查得知有52.5%的老人与配偶居住,21.7%的老人独居,21.7%的老人与子女居住,4%的老人与子女和老伴共同居住。绝大多数老人身边没有子女能日常照料。这在客观上更需要社区和社会对老人的关注和帮助。而无论是政府、社区还是老人需要对老龄化社区养老观念有着明确的认识。

2.社区服务总体水平低。(1)养老服务种类单一,设施不完善。通过访谈得知瑞金北村社区养老提供的服务的具体内容主要有:①过年过节时候上门慰问、发放尊老金;②社会志愿服务,上门陪老人家聊天、进行情绪疏导等;③安康通(应急服务热线);④居家养老家政服务;⑤低保劳保服务;⑥娱乐休闲活动等。社区养老服务对象面狭窄,对于那些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或部分自理的老人,服务项目是极少的。缺乏专业化服务项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大都集中在家政服务、娱乐休闲等方面,对于相对专业的医疗服务项目、临终关怀项目及心理疏导是很匮乏的。并且服务内容大多局限于物质照料方面,忽略老龄人精神保障,服务形式过于单一。(2)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缺乏,供需不平衡。问卷显示约89%的老人认为社区医院是他们目前认为最需要的服务设施,而瑞金北村的社区医院在半年前就已经拆除,医疗设施不完善,老龄人在社区没有得到社区医疗设施的便利服务。其次,调查显示,瑞金北村的老龄人活动中心等娱乐设施也未完善,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老龄人零散地聚集在社区广场上开展娱乐活动。(3)社区养老服务未分层。老龄人有其特殊性,调查显示,独居老人所占比例为21.7%,不能自理老人占15%。调查显示,在生活服务和家政服务上,社区未为这些特殊老人提供的送饭上门、心理治疗等一系列特殊服务。

3.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低,缺少专业人员。调查得知,有超过大半数,即82.8%的调查参与者认为社区没有提供聊天解闷服务,只有17.2%的人认为社区有这一服务。而瑞金北村居民服务中心是有提供志愿者进行的聊天解闷工作。但由于老人数量大,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教育及技能训练,综合素质弱,无法给予老人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所以造成了调查结果的差异性。社区提供的法律援助服务的情况并不容乐观,有85.5%的调查参与者表示社区没有法律援助服务,14.5%的调查参与者表示社区未提供法律援助服务。访谈得知,瑞金北村社区是通过与高校合作通过志愿者开展法律讲座的形式对老龄人宣传法律知识,缺少有相关学科背景的社会工作者。

4.社区服务产业化水平低。市场经济规律决定了社区服务需要走产业化道路,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生活水平提高,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水平的要求也日益提升,但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化水平低,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市场成分少,企业、第三方、个人等主体涉及较少。不能很好地满足养老服务的市场需求。

5.资金来源匮乏。社区主任访谈透露目前有一名爱心人士向社区捐款一千元用于家政服务,社区用这项资金为社区内一位特别有需求的失独高龄老人聘请了一名家政人员进行服务,每周上门两次进行家政服务。资金来源有限随着特殊弱势老人群体日益增长,社区养老服务资金筹集的渠道比较单一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源投入于社区硬件设施的建设和社区服务中去。

二、建构老龄化社区养老服务支持体系的建议

(一)明确社区在养老服务中的定位

“社区养老”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中,通过对社区的科学组织管理,以社区为中心,各种社会养老力量以社区为依托向老年人提供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以实现老年保障的目标的一种模式。因此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当得到充分重视,社区应当明确自身的养老职能,并且政府要加强对社区养老的宣传,使老龄人以及社会各界都充分认识到社区在养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作用。

(二)形成满足不同需求的多层次的服务体系

调查分析老龄人的需求,对老龄人的需求进行划分。针对年龄不同的老人提供不同的养老服务内容,针对身体情况不同的老人提供相应的医疗、家政服务内容,对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定期上门检查,专门的家庭护理服务等服务内容。针对受教育程度不同的老人也开展相应的文化娱乐活动。

(三)完善老年服务的人才培养和输送机制

加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建设,社区应当引进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政府应当重视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扩大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覆盖面,从而为养老服务培养一批专业化人才。同时,要重视对社会工作者等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开展社区服务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的制度。

重视志愿者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政府要利用媒体资源宣传社区养老服务优秀志愿者的典型,在社会中营造出以志愿为荣的风气,动员社会各界成员加入到社区养老志愿服务中来。对志愿者进行岗前培训,跟高校建立长期的联系合作关系,加强志愿者服务的组织性,避免志愿服务的不连贯性。

(四)形成多渠道的社区养老资金来源

传统的社区养老资金来源于政府,但是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投入远远不够,社区养老服务存在资金短缺的情况,制约了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所以要发动社会多方面的力量筹集资金。一是政府拨款,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或者是减免税收等为社区养老提供资金支持。二是社会集资,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单位或者是个人通过捐款和捐物的形式对社区养老作出资金支持。三是发行福利。四个人出资。五是慈善捐助。

(五)增加养老服务的项目,扩宽服务内容和改进服务设施

1.社区提供生活照顾服务。这是最基本的社区服务,主要包括对老年人生活的照料、家庭里卫生的保洁、生活用品代购、个人护理、喂饭换药、帮助洗澡等基本服务。建立托老所,老人日托中心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完善对老龄人的全方位照料。建设为高龄老龄人、不能自理的老龄人提供的无障碍设施,从而为老龄人的活动提供便利。

2.社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社区应当建立社区医院等基本的医疗卫生单位,针对老龄人开展医疗保健讲座。定期为社区老龄人开展体检服务,并且最好记录下老人的健康状况。开设医疗服务热线,使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出现身体状况能够第一时间联系到社区。

3.社区提供心理慰藉和文娱活动服务。社区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满足老龄人的心理需求,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注意文化娱乐活动的多样性以满足不同文化层次老龄人的需求。建立老年活动中心等供老龄人娱乐和相互交流的场所。注重老龄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办心理咨询室和上门咨询聊天解闷服务,为老龄人提供专门的全面的心理疏导。社区可以充分利用社区内部周边的空地、公园广场建设娱乐活动场所设施,方便老龄人在家门口就能开展娱乐活动。

(六)调动各方力量,促进不同社会主体参与社区养老服务

政府的资源是有限的,应当鼓励各方的力量参与到社区养老中来,包括非政府组织(npo)、企业和个人等主体。第三方通过购买服务项目的形式来提供社区养老服务。而政府达到一个角色转变,从社区养老服务的提供者转变为监督和规范养老服务市场。第三方的介入可以减轻政府的负担,缓解社会的养老压力。

推进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走产业化的道路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是指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从行政性经营到市场化经营、从事业化管理到企业化管理、从非经济实体到经济实体、从财政维持到自负盈亏的过程。国家要大力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家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投资,改进社区的管理体制,完善社区的服务设施,增加服务项目,实行收费制度,不再依赖国家,自负盈亏。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不断形成社区发展的经济增长点,加快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郑莘.城市老龄化社区的研究:概念、特点及目标[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01(2)

[2]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n].人民日报,2011-4-28.

[3]陈元刚,谢金桃,王牧.我国社区养老研究文献综述[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9).

[4]高黎.社区服务走向何处一从契约到公共利益[J].社会,2001(11).

[5]李晓华.社区照顾模式与中国养老方式选择[J].理论学刊,2005(10).

[6]文强.我国城市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西北大学,2008(6).

[7]孙泽宇.关于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2).

[8]彭希哲,梁鸿,程远.城市老年服务体系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9]李宗华,李伟峰,陈庆滨.欧美社区照顾模式对中国的启示[J].东岳论丛,2006(7).

谈谈对居家养老的认识篇4

【关键词】第二胎生育意愿;“全面二胎”政策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6)01-008-01

“全面二胎”政策,结束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独生子女”浪潮。在人口政策转变的特殊时间节点,居民对二胎的生育意愿如何?影响居民生育二胎的因素是什么?这些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文献综述

张丽萍等(2015)研究发现,育龄人群意愿生育水平较低且保持稳定,全部育龄人群的二孩终身生育意愿稳定在55%左右,杨怡丽等(2015)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得出经济条件、职业、文化程度、性别、环境因素等对二胎意愿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谭雪萍(2015)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分别对“孩子成本”和“孩子效用”的主要因子进行提炼,最终发现经济因素占主体,同时一些非经济因素仍然表现显著。

二、访谈设计

在访谈对象的选择上,本文筛选出极具代表性的四位受访对象,全方位涵盖城乡居民、不同收入、年龄、文化程度群体。在对访谈问题的设计上,本文基于大量相关研究文献和相关报道,在此基础上,整合出影响二胎生育意愿的各个主客观因素,且根据受访对象的实际情况反复修改,最终定稿。

三、二胎生育意愿原因分析

(一)二胎生育意愿原因分析――要二胎

1.城市居民要二胎的原因

第一,经济条件好,足以负担二胎费用。在城市中有较高且固定收入的家庭在抚养一个小孩的前提下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支付第二胎小孩的教育、医疗、衣食住行等费用。同时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也会考虑到以后财产继承的问题,为避免一个孩子出现意外而不能继承遗产,所以会选择生第二胎,以防万一;第二,避免一胎子女出现以前独生子女诸如相对自私,唯我独尊等缺点。由于独生子女在家中备受关心的特殊地位,极易出现自理能力弱,缺乏合作意识和分享意识,以自我为中心等缺点。家庭选择二胎,可避免此类问题,对孩子成长、性格塑造大有裨益;第三,降低“失独”、“空巢”等可能性。由于独生子女政策,一对家庭四个老人只有一个小孩,也就意味着这个小孩是整个家庭的希望,不能生病不能出意外甚至不能远嫁,就连工作也不能离家太远,但是如果做不到这几点,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孤单守在家无人陪伴家庭的问题很难解决。

2.农村居民要二胎的原因

第一,传统观念影响。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儿女双全等。农村中年家庭还是有一定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认为家中必须要有一到两个男孩,现在政策允许,所以他们选择继续生第二胎;第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够完善。农村的养老问题是其民生问题中的薄弱环节,为老有所养,他们选择生第二胎,同时也是为减轻一胎小孩养老压力;第三,满足老人的意愿,促进家庭和睦。很多家庭生二胎是迫于老人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女性促进婆媳关系,增进夫妻感情的一种方法。

(二)二胎生育意愿原因分析――不要二胎

1.城市居民不要二胎的原因

第一,生二胎经济成本太高。城市生活压力大,消费水平高,生育小孩投资成本高,很多生活在城市的家庭迫于经济压力放弃再生二胎。其中显性成本包括:生育费、奶粉玩具零食等幼儿时期开支;教育经费;医疗费用;结婚买房买车等一系列支出。隐形成本包括:生二胎会影响到母亲的事业发展,必要时母亲为照顾两个小孩放弃工作,增加了父亲的工作生活压力;如果母亲产后继续上班则需要增加聘请保姆费用或者麻烦老人,增加老人生活压力。同时对于一对夫妻来说具有巨大的抚养赡养的经济压力以及心理压力;第二,一胎小孩的反对。由于第一胎小孩占有欲强且已经习惯当下的生活状态,拒绝与另一个小孩分享现在的一切,分享家人的爱,所以反对家庭再生。继“全面二胎”政策正式实施以来,全国各地很多一胎小孩为反对家庭再生而做出种种惊人举动导致一部分城市居民放弃生二胎;第三,城市养老保险制度比较完善,居民老有所养。城市居民的养老问题得到保障,不再依赖孩子解决养老问题。

2.农村居民不要二胎的原因

第一,难以承担高昂的抚养费用。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少,经济拮据,无力负担抚养第二个小孩的各种费用,迫于经济压力而放弃生二胎;第二,社会性别比失衡,农村出现大龄男青年结婚难问题,而且结婚费用高昂,多生孩子尤其男孩,导致其家庭在子女的婚姻方面的经济负担重。

四、结论

“全面二胎”政策开放后,有二胎生育意愿的原因如下:城市方面,一是有较好的经济基础,足以负担二胎费用。二是考虑到一胎子女的成长方面,为避免一胎子女作为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相对自私等的特有的成长问题,选择二胎有利于解决此方面问题。三是为降低“失独”、“空巢”等可能性;农村方面主要是受传统养儿防老等的传统观念影响。同时,也有不愿意生育二胎的,主要原因有:城市方面,一是养育二胎的经济成本太高,二是一胎子女的反对,三是主观上不想生育二胎;农村方面则是考虑到经济负担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丽萍.中国育龄人群二孩生育意愿与生育计划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5(06).

谈谈对居家养老的认识篇5

1.1相关概念界定

按照国务院指导意见,城镇居民是指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的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非从业居民。养老保险参与态度是指城镇居民对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包括认知、情感评价和行为取向三个方面。

1.2测量指标

本研究选取城镇居民对养老保险的认知、情感评价和行为取向三个维度进行测量。具体指标如下:认知方面,从了解程度、了解途径进行测量;情感评价方面,从认可程度、参保意愿、满意度进行测量;行为取向方面,从参保的外显行为和行为倾向进行测量。2.3资料来源及特征描述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笔者2012年在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进行的问卷调查。此次调查一方面采取概率抽样的方法,向城镇非从业居民发放1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36份,有效回收率为90.7%;另一方面也做了部分个案访谈。样本的基本情况:年龄构成方面,最小的为20岁,最大的为78岁,其中各年龄阶段均有分布,以中年人为主,占47.8%;在性别比例方面,男性占40.4%,女性占59.6%;在学历构成方面,低学历者(初中及以下)占58.5%,中等学历者(高中或中专)占30.1%,高等学历者(大专及以上)占11.4%;在家庭经济状况方面,状况好者(非常宽裕或比较宽裕)的占24.3%,一般者占56.6%,状况差者(比较紧张或非常紧张)占19.1%。

2统计结果与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下面从城镇居民参与养老保险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两个方面进行探索性分析。

2.1城镇居民参与养老保险的态度

2.1.1城镇居民对参与养老保险的认知

(1)城镇居民对养老保险的了解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有83.2%的被调查者听说过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但其中仅有10.5%的被调查者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另外16.8%的被调查者完全不了解。这表明,即使是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试点城市,居民对养老保险制度的了解程度还普遍偏低。个案访谈的资料也表明,多数居民只是知道有这项制度,但是对制度的主要内容都不甚了解,特别是关于缴费标准和计发标准更是知之甚少。(2)城镇居民了解养老保险的途径。当问及城镇居民了解养老保险的途径时,54.8%的人表示是亲友告知,24.6%是从电视、互联网、报纸等了解,11%是从相关部门的通知了解,9.6%是从基层干部宣讲了解。可见居民之间信息的相互传递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新闻媒体的宣传则是当前城镇居民了解该制度的另一个主要途径;相关部门的通知和基层干部宣讲发挥的作用不明显,这表明政府在宣传推广工作方面的力度还很不够。

2.1.2城镇居民对参与养老保险的情感评价

(1)城镇居民对养老保险的认可程度。在养老责任的主要承担者的问题上,8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由政府、社会主要来负责,仅有9.4%认为应由家庭主要负责,4.6%认为由个人负责。同时,91.9%的被调查者认为参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是有必要的,是对老年生活的一种很好的保障。这表明,随着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家庭功能不断弱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城镇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养老问题日趋社会化,人们更愿意从政府和社会层面寻求养老问题的解决。(2)城镇居民参与养老保险的意愿。在问及参保意愿时,63.2%的被调查者表示有参保意愿,其中97.8%的人都是出于养老考虑,仅有2.2%是出于投资考虑。这说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在养老方面给人的信心比较充足,但是作为保值增值方式还不被认可。另外36.8%的没有参保意愿的被调查者,其原因分别是:养老保险缴费过高(62%)、对政策不了解(23%)、缴费年限过长(9%)、对养老保险不信任(3%)、已参加其他保险(3%)。(3)城镇居民对养老保险的满意度。城镇居民对养老保险的满意度可以用来描述居民共享价值观和养老保险制度化之间的差距。数据表明,仅有14.7%的被调查者认为该项制度发挥的作用比较好,36%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好。他们的评价主要是从保险费中政府财政补贴和个人缴费的比例、个人缴费标准、养老金金额、领取养老金的年龄等方面来考虑的:在缴费比例方面,90.4%的人认为个人承担缴费比例高,66.9%的人认为政府财政补贴的比例低;在关于养老保险金是否能够满足居民日常开销方面,93.4%的人认为不太能满足或完全不能满足;只有在养老金的领取年龄方面,56%的人认为是比较适中的。这表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在缴费比例和计发标准上与居民的理想状态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城镇居民希望这项制度能够以低费用获得高保障,但这种共享价值观与目前的制度化的养老保险之间存在着矛盾,导致居民的满意度比较低。

2.1.3城镇居民参与养老保险的行为取向

城镇居民参与养老保险的行为取向主要是通过城镇居民参与养老保险的外显行为以及在一定情况下是否有参保的行为倾向来显示。(1)城镇居民参与养老保险的外显行为。外显行为是指已经采取的实际行为,在本研究中体现为居民是否已经实际参保。调查显示,仅有31.6%的人参加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比例非常低。69.4%的人未参保,其原因如下:资金不充足(59.4%)、认为待遇太低(22.9%)、对政策不了解(15.3%)、已购买其他保险(1.4%)。在访谈中还发现部分年轻人认为考虑养老问题过早而未参保。(2)城镇居民参与养老保险的行为倾向。行为倾向是针对外显行为而言的。调查显示,仅有14%的人近期有参保打算,在86%的没有参保打算的被调查者中,37.6%表示若资金充足则有参保打算,21.7%表示若政策宣传更清楚则有参保打算,14.4%表示若养老保险待遇有所提高则有参保打算。这表明资金短缺、政策宣传不到位和养老保险待遇不如人意都可能制约居民参保行为倾向。

2.2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与态度的影响因素

勒温的场论思想认为,人类行为取向是个体和环境二者的函数。根据这一观点,城镇居民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群体,其参与态度不仅与其年龄、性别、学历、收入等个人特征有关,同时又受到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等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本研究从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对城镇居民参与养老保险态度的影响。

2.2.1影响城镇居民参与养老保险认知的因素

城镇居民在认知程度上的差异比较明显,在认知途径上差异较小。在10.5%的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该项制度的被调查者中,67.4%为女性,47.8%年龄在41—60岁之间。这些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与人接触、交谈的可能性比较大,了解的信息量大,对该制度认知的程度高。有子女的被调查者对制度认知的程度比没有子女的被调查者高,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推行,城镇居民子女数量维持在1~2个之间,子女为了减轻赡养老人的负担,鼓励老人参加养老保险,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人对该制度的认知。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被调查者对制度认知的程度比经济状况好和差的被调查者都高,这部分居民有意愿参保并有一定能力负担养老保险的费用,所以他们会积极去了解相关政策。通过相关部门通知和基层干部宣讲了解该保险制度的居民对制度认知的程度比通过亲友告知了解的居民更高,这表明规范全面的政策信息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制度认知程度。

2.2.2影响城镇居民参与养老保险情感评价的因素

以“是否愿意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为因变量,建立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运用向后条件法将自变量纳入模型,建立的模型卡方值为23.747,对其检验的p值为0.000,小于0.05,解释变量全体与logit(p)之间的线性关系显着,表明模型可以建立,模型中有三个变量(性别、学历、家庭经济状况)通过了回归系数的检验。建立的回归模型方程为:logit(p)=-1.013×性别-0.475×学历+0.571×家庭经济状况+2.473比较三者的wald统计量(wals)发现,性别的wald统计量更大,说明性别的作用更加显着。通过发生比率exp(B)可以具体解释自变量对参保意愿的影响:女性的参保意愿是男性的2.75倍;低学历的居民的参保意愿是高学历居民的1.6倍;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居民的参保意愿是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居民的1.77倍。这些居民因为劳动能力比较差或收入比较少,没有或很少有积蓄,难以靠自身的能力抵御年迈、疾病等风险,为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他们更希望以一种有政府支持的养老方式来度过老年期。在这里社会因素的影响不明显,居民的参保意愿作为心理层面的取向,受个人、家庭因素的影响较大。

2.2.3影响城镇居民参与养老保险行为取向的因素

以“是否参加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为因变量,建立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运用向后条件法将自变量纳入模型,建立的模型卡方值为9.198,对其检验的p值为0.010,小于0.05,解释变量全体与logit(p)之间的线性关系显着,表明模型可以建立,模型中有两个变量(家庭经济状况、对制度的了解程度)通过了回归系数的检验(见表2)。建立的回归模型方程为:logit(p)=-0.306×家庭经济状况+0.539×对制度的了解程度-0.199比较二者的wald统计量(wals)发现,了解程度的wald统计量更大,说明居民对政策了解程度的影响更加显着。通过发生比率exp(B)可以具体解释自变量对参保行为取向的影响:对制度了解程度高的居民的参保行为取向是了解程度低的居民的1.72倍;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居民的参保行为取向是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居民的1.36倍。对养老保险制度了解程度高的居民,对相关的制度内容了解得更多,包括缴费比例、计发标准等,这就加深了他们对制度的信任程度,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对其参保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居民在制度认知程度上不是最深的,在参保意愿上不是最强的,但他们的经济能力强,完全可以支付养老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以微小的代价换取稳定的养老保险收入,而参保意愿强烈但经济状况差的那部分居民却因为资金限制,无法参保。

谈谈对居家养老的认识篇6

[关键词]农村孝道;衰落;孝道工具化;兴盛

当前,在农村一个有目共睹的现象就是孝道在衰落,孝敬老人的淳朴民风在消逝。一句顺口溜“爹住瓦房孙住楼,爷爷奶奶住地头”形象地反映出农村祖孙三代的代际关系和孝道衰落的现状。社会各界对农村孝道都予以了高度关注,黑龙江省人大代表翟玉和就自费普查全国农村孝道现状,并表示“乡村孝道调查让我忧心如焚”。

一、观点评析:当前农村孝道衰落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农村孝道衰落在学术界也引起广泛关注,近年来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成果逐渐增多。其中,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由郭于华、阎云翔、陈柏峰和贺雪峰提出的。郭于华通过对河北农村养老的调查,认为

几位研究者对农村孝道衰落的分析都很精辟并给人以启发。郭于华关于代际互惠的观点,陈柏峰关于农民价值观的倒塌对孝道的影响,阎云翔的深入调查分析,贺雪峰的本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概念对农村孝道的解释力,都对农村孝道的机理有独到的解释。不过,他们的研究成果仍有不完美之处。首先,各种观点互相都缺乏足够的说服力。陈柏峰不同意阎云翔把孝道的衰落归为权利意识的增长,而坚持是农民价值观倒塌所引起;贺雪峰也不完全认同郭于华的父母积累财富给儿子就能获得更多回报的观点,提出农村现在普遍情况是子女心安理得地受惠,却不愿在赡养父母方面多花心思。www.lw881.com那么,哪个研究者的分析更有解释力?其次,研究者并没有对农村传统孝道维持机制,特别是孝道衰落机制作进一步的分析,阎云翔在文章结尾用了简短的几句话提了一下就打住了。贺雪峰和陈柏峰的相关分析则散见于文章之中,不是文章的主题。第三,研究者没有真正找到农村孝道衰落的根源,导致分析不够深入。这从他们对孝道衰落分析的争论中就可以看出来。郭于华认为是父母与子媳对交换的理解差异,事实上,父母和子媳年轻时生活所处的社会发展程度不一样,积累的财富当然会有差异。仅从经济方面而言,虽然父母因为贫穷无法体面地为儿子结婚和建房,但是他们为儿子付出了自己的所有,虽然儿子条件好,赡养父母的支出多,但也许这只是他们收入的一小部分。即他们的相对付出是不一样的。贺雪峰同样也把孝道主要归结为经济因素,他观察现在有些父母在为自己养老积蓄一些资财,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在农村,如果没有儿子的照料,他们老了行动不便就会造成有钱也无法买到东西的窘境。陈柏峰把孝道衰落的根源归于价值观的倒塌,但问题是,现在中国绝大多数问题,如诚信问题、贪污腐败问题等似乎都可以归为人们价值观的倒塌和信仰的缺失。所以,他得出的结论过于宽泛,即使这是个很重要的原因。孝道衰落的根源应该既具有引起一些社会问题所共有的因素,又有其独特性,否则就不会有强解释力。最后,也更为重要的是,几位研究者并没有界定孝道的内涵与外延,导致自己所用的概念与访谈对象所用的概念常常不一致,使得分析有些凌乱,影响了文章的说服力。这一点在郭于华的研究中更为明显,她用的概念主要是指赡养老人,既包括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而访谈的老人则常常超出这个范围,常常指传统孝道,不但包括赡养与精神安慰,也包括老人在家里要有绝对的权威。从她对河北农村养老事件的访谈记录都可以看出来。

在本文中,笔者所指孝道主要指两层意思,一是儿女尽其所能地赡养父母,使他们过上与自己同等水平的生活;二是尊老敬老,在人格平等基础上使父母等长辈得到精神上的慰藉与满足,不包括古代孝道意义中的不合理成分。为了区分两个概念,在本文中“传统孝道”一词,则既包括合理部分,也包括古代孝道中不合理成分。

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地上,结合上述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分析我国农村孝道衰落的运行机制和动作逻辑,揭示其根源并找出救助之道。

二、反例:基于江西丰城市三个失地农民社区的调查

从2004年至今,笔者一直对所居住过的老家村庄及旁边的四个村庄做失地农民问题的历时态调查。2002年底,这几个村庄被卷入到江西丰城市的城市扩张中,农民在一二年时间就全部失去土地,2005年政府把这五个自然村组成为三个安置区,并成立了三个居委会。征地前,这几个村庄的孝道也呈衰落趋势,和以上几位调查者调查的情况相差不大。但是,孝道却经历过戏剧性的变迁。从2002到2004年,失地农民在分配土地补偿款时,家庭纠纷剧增,且完全集中在父母与子媳之间,孝道急剧衰落。2005年进入失地农民社区时,令人惊奇的是孝道居然又重兴了,2005年以后再也没有因为赡养问题而出现家庭纠纷。

在分配征地款时,孝道急剧衰落,甚至有的父子反目为仇,其主要原因是,父母与子媳对父母的征地款归属与支配意见不一。按分配标准,一亩承包地能获得一万元左右的征地补偿,父母认为自己的钱应该归自己支配,而子媳认为自己尽了赡养义务,平时也是自己出钱赡养,且最终这些钱要用在父母身上,因此,钱应该归自己属有。经过争吵,有些坚持己见的父母虽然拿到了属于自己的补偿款,但子媳以父母已有钱为借口再也不给赡养费,有的形同陌路。当时,由于家庭内部父母与子媳闹矛盾的数量很多。在此仅举两例。

事例一:一位90多岁的老奶奶,有两个儿子。征地前,一个儿子一年出600元钱,200斤稻谷,生活比较安逸,儿孙也较孝顺。大儿子在同村居住,小儿子原来和母亲同住,但后来一家人到外地打工。在分田到户时,这位老奶奶的田分给了两个儿子,一人一半。小儿子出去打工不久就把责任田交还了村委会。2004年分征地款时,大儿子耕种母亲的一半田有4000多元的补偿,而小儿子耕种母亲的那一半田因为早就上交到了村上已不能分到补偿款。这位老奶奶在分征地款时向大儿子要属于自己责任田的补偿款,而大儿子认为,如果他要交出母亲的补偿费,弟弟也要交同样数额的钱,再说弟弟上交承包地的时候为什么不把母亲的一半田交给自己?结果,原来平静的家庭争吵不休,大儿媳认为婆婆要钱就是要帮助小儿子,基本不理婆婆,大儿子也基本一样。

事例二:征地前,有一对70多岁的老夫妻一直和独子一家共同居住,经济不宽裕但家庭也算和睦,在分征地款时,父母坚持要自己管理属于自己的2万多元的补偿款,这样可以买平常喜欢吃的东西,而他们的儿子觉得自己平常也没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父母的钱应该归自己管理。儿媳抱怨婆婆年轻时在家里作惯了主,还想抓住权力不放,儿子则担心母亲会把钱补贴已出嫁的妹妹,最后闹得分家,虽然同住一屋,但子媳基本不再搭理老人。

事例三是三兄弟与母亲创造了住房安置规则。2005年初,失地农民要搬入安置区,因为年老的父母基本无钱买房,也考虑到住楼房上下不方便,都面临着老年人和儿子居住的问题。居委会在分住房时提出了几个原则供失地农民参考:分房不具体分到户,由居民自邀关系融洽的住在同一单元;为照顾父母,多个兄弟最好居住在同一单元,父母原则上和楼层低的儿子居住。详细可行的方案则是由三个兄弟在安排母亲时自创的。这三个兄弟在和母亲协商和谁居住时,共同制定了一个规则,母亲和谁居住,安置费和补偿款就归谁支配,其他儿子一年出200元供母亲零花。在选择和谁居住时,他们先由母亲选择和谁居住,母亲不想得罪儿子,主动提出按居委会的原则。哪个儿子抓阄住低的楼层就和谁居住。当时,市政府为不买房的老人一次性补贴1850元,社区经济组织也能给每位60岁以上的老人一年1000—2000元不等的补助金。也就是说,和母亲居住的儿子基本照料日常起居就可以。后来,在实践中这三兄弟和母亲创造出的规则竟成了一条社区共同遵守的规定。父母与儿子,兄弟之间关系明显好转。比如,2005年后,在笔者居住了二十多年的村庄和其他村庄(实际上组成了安置区,本人和其他居民都仍习惯这样区分)再没有发生过一起兄弟间因赡养父母而吵架,或者父母与同住子媳闹纠纷的事情。

经过访谈,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因素导致失地农民社区孝道的复兴。而这三个因素相互关联,环环相扣。

第一,父母公平对待子女。在农村,子女间特别是儿子问对父母的不公平之举十分在意,有时兄弟姐妹长大后在一起聊天时还会说小时父母最喜欢谁,父母给谁吃的东西最多,虽是笑谈,但反映出儿女对父母是否一碗水端平很看重。成家后如果父母偏袒于一方,其他一方或几方就会在赡养问题上表现逆反心理。比如本文事例一。

第二,父母家务事和收入公开透明。公开透明的家庭常常在赡养问题上子女们容易达成一致。我国城市居民收入一般较透明,由于父母与子女分开居住,父母为孩子做家务也很少。因此,城市孝道比农村孝道要遵守得好一点,在赡养问题上子女们容易达成一致。而农村不一样,农村农活较多,家务事多,收入不多且不固定,这是造成父母很难一碗水端平的重要原因,也是“清官难断家务事”俗语的来源。面对难以计量的家务和隐性不固定收入,恐怕谁也为难。因此,这种情况就经常在农村出现:父母假如和一个儿子居住,其他儿子则认为父母为共同居住的儿子做了很多家务,甚至收入也补贴给了他,自己却要付同样的赡养费,进而感到愤愤不平;相反,和父母一起居住的儿子则认为,自己平时照顾了父母,还要和其他兄弟付一样的赡养费,所谓“花了油不见光”,费力不讨好还落兄弟的抱怨。结果,谁也不愿意和父母居住。当然,还有其他原因,但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笔者在失地农民社区调查时就发现,儿子们对父母要征地补偿款格外警惕,担心父母有钱会补贴自己喜欢的孩子,特别是小的儿子,在当地有句俗话“爷娘爱细崽”(爹妈天生爱幼子),而在农村父母有多少钱和钱花在什么地方,儿子们经常是未知的,即使这些钱的数额可能很小。

进入失地农民社区后,情况有所变化,家务劳动少了,父母收人已显化,这使得以前难以计量的家务基本消失,收入显化且可以计量了。情况和城市差不多了,这为父母与儿子的关系好转创造了条件。

第三,父母与子女平等协商处理家庭事务。在进入安置区时,不管父母与子媳平常有什么矛盾,都必须坐下协商解决。有的虽然经过不少次的协商甚至争吵,但基本都采用了前面论述的三个兄弟赡养母亲的方式。调查时,很多失地农民说,在赡养父母问题上也要“亲兄弟明算账”,吃亏没什么,但吃亏要吃在明处。本文事例二中的父母与子媳也最终达成钱由儿子管理和支配,父母零用钱从养老补助中支付的“协议”。其实,这对父母也认识到。没有儿子的照顾,老了不能动有钱也没地方花,甚至钱都拿不到。这对老夫妻就曾经因为身体不好和行动不便无法到镇里的银行取养老金,而不得不委托笔者父亲去办理。

总之,这三个失地农民社区在不长的时间里经历了孝道衰落到孝道急剧衰落,最后又到孝道重兴的过程。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家务越来越透明,采用了平等协商解决家庭问题的方法。

三、理论深思:农村孝道维系机制的“凤凰涅槃”

(一)农村孝道维系机制溯源及其崩解

维系

尽管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批判了传统孝道,同时保持其蕴含的精髓,但文化体系一般都具有很高程度的连续性,又由于传统孝道的维系机制太严密,文化的力量又非常强大在短期内很难改变的特点,使以中国传统孝道为表征的家庭文化体系在作出一些适应性变化后,很大部分仍一直延续至今,稳固地存在于家庭之中。

恐怕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不孝敬老人的中年人不去想自己老了以后儿孙会不会仿效自己的原因。那种谁掌握家庭权力谁就可以在家庭中任意发号施令,让家庭地位低的人俯首听命,唯命是从,不讲平等与尊重就成了一种布迪厄所说的惯习,一代代传下来,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成了人们根深蒂固又不易觉察的意识。所以,虽然人们强调我们从不缺少孝道教育,但收效甚微,根源就在于此。我们家庭生活中长期缺少平等意识、权利意识、民主协商精神,而人们价值观通常又不是靠教育获得,而是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习得的。孝道不是建立在发自内心的愿望基础之上,孝道的工具化和家庭教育的奴化,使农民缺乏理性精神,结果,我们在倒洗澡水的时候,把孩子一起倒掉了,即现今的年轻人在掌握家庭权力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守孝道。

谈谈对居家养老的认识篇7

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常言说:“心情好,一切都美好。”“好心态,长寿一法宝。”纵观世界各国百岁老人,无一不提及良好心态。

《内经》上说:“精神内伤,身必败亡。”我国唐代诗人李贺,从小聪明伶俐,曾以长短之歌名动京师。然而,他怀才不遇,20岁时赴考落第,心境十分悲伤。吟诗道:“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精神堕入痛苦深渊,27岁时便命归黄泉。

清代名医张培仁在《妙香堂丛话》中说:“人常和悦,则心气充而五脏安,昔人所谓‘善养喜欢神’。”唐代著名医学家孟诜说:“若能保身养性者,尝须善言莫离口,良药莫离手。”人们常说:“良言一句严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善言良语能养心、养人。《类・修要诀・重阳祖师坐忘铭》说:“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订增养生药言》云:“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逢人和颜悦声,善言不离口,欢笑天天有,是保持心情喜悦的良法,也是一日不可缺少的“精神保健剂”。

一日说话要欢喜,能使生活变得和谐,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可使美丽的人生添加韵味。赵朴初先生92岁时曾写过一首宽心谣:“日初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忙也乐观,闲也乐观,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良好的心态、欢喜的心境,能赢得更多的健康和快乐。现代许多养生家提出健康新概念――“心理商”。学者认为,心理商是由脑代谢“脑啡肽”所决定的。人只能在心情愉悦时才能分泌这种物质。科学上称这种“脑啡肽”为R波,人的一天一般只能发射3个小时左右的R波。因此,每日一定要注意“心理商”。切记“一日说话要欢喜”。

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起居有常,即起、食、劳、眠要做到有一定规律,要动静结合,弛张有度,做到有时、有节、有常、有序。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与自然界息息相通。古人早就提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之道。历代养生家和医家都十分重视起居的调摄,把它作为调养神气、健身益寿的重要法则。《内经》总结人能“尽其天年”的原因时就指出:“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反之,“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孔子家语》中说:“夫寝处不适,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指出起居不正常是发生疾病,甚至是危及生命的原因之一。清代著名医家、养生学家张隐庵指出:“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作劳,养其精也。夫神气去,形独居,人乃死;能调养其神气,故能与形俱存,而尽终其天年也。”

从对长寿老人的调查情况看,他们都有起居有常,行不妄失的好习惯。长寿老人都能遵守符合养生要求的作息制度,并重视细节养生,无不良嗜好。曾连续5次在北京春运会上夺取80岁以上年龄组5000米长跑冠军的初日长老人,已93岁高龄,身子骨挺结实。他的长寿秘诀是坚持“三定量健身法”,即坚持定时定量的体育活动;坚持定时定量的合理饮食;坚持定时定量的睡眠。多年来,他起居有常,生活规律,从不妄动,把“三定量”作为日常行为准则,老而康健,身心保持着良好状态。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人的生长、发育与衰老受生物钟的控制。有规律的日常生活,有利于人体生物钟运转正常,有利于健康长寿。美国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引起早逝的原因多与起居无常和不良嗜好相关。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指出,人类的健康长寿60%以上取决于生活方式。我国近年来的前10位死因中,因不良行为习惯而致病的达50%以上。我们应从长寿老人的生活习惯上受到启示,要养成起居有常的良好生活习惯。医学科学研究证实,起居有常、规律性的作息制度,可以在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形成一种良性刺激,使大脑皮层在机体的调节活动变成有节律的条件反射系统,一系列条件反射使人体生理活动富有规律性;有规律的生活又促进了条件反射的巩固。规律的作息制度的形成,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大大有利于人体健康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一日之行要记录

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回头。晋代陆机在《短歌行》中说:“时不重至,华不再扬。”告诉人们,时间不会回复,凋落的花不会再度开放。还有名人说:“昨日之日不可追,今日之日须臾期。”言下之意,昨天的时光已无法追回,今日的时光,也是一会儿的功夫。东晋谢灵运在《豫章行》中说,在无限的宇宙中,人生只不过是一次短暂的旅途,经常感到日月如梭。举起镜子端看自己颓废的容貌,才发觉再美丽的容颜也不能久驻。时间过得如此之速,人老得又是如此之快,如果不立即用文字记录下来,往往就消逝了。

每天写写日记,是记录一日之行的最佳方法。有人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每天写写日记,能更好的认识自己,认识事物,有利于思想的升华。

实验证实,记录不仅可以提高人的记忆力,并可锻炼大脑。人在书写的时候,大脑的很多部位都被使用,有利于整个大脑的工作网络畅通,使大脑活跃起来,能够锻炼大脑,使大脑更加灵活。还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写一日之行,并不是记流水账,要有所感悟,有所侧重,做好重点记录。记录自己曾做过的错事,现已改进;记录使自己悲愤的人、情、事。一日之行记录的过程,也是一次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过程。陈继儒在《安得长者言》中说:“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或能听到一项有益意见,或能看到一种好的行为,或能做一件好事,这一天才算没白活。”这话将写日记的好处说得真真切切。

每天自问和反思

生活忠告人们,反思是一种修养,是追求完美的过程。有位名人说过:“反省是一面镜子,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楚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反思有利于找出错误所在,有利于修正自己的行为。否则,一错再错,循环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每日之事要反思。当然,在每日的反思中也有利于发现长处,更好的进步。

历代教育学家很重视反思,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在自我反思上提出每天“四问”:

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

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

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常言说:“行成于思。”反思往往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和机缘。反省无论对谁来说都会发生大的效用。《人生的五项修炼》中说:“反省所带来的不只是智慧,更是夜以继日的精进态度和前所未有的干劲。”反省也是谨慎、谦逊的表现。民谚说:“低头的谷穗必大。”反省之后,心灵得到净化,人性真正流露,此时你必有更大的收获。

谈谈对居家养老的认识篇8

关键词:养老模式;老年人心理健康;心理需求

在当前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养老服务、养老产业等一直是社会研究和探索的重点。养老养生产业既有可观的发展前景,但又因为正处于发展状态致使养老服务的内容和范围仍有待完善。在政府和社会大力投入养老服务的硬件设施的同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需求的满足等精神健康方面的支持和服务亦应关注以及值得研究。广西首府南宁市的养老模式主要集中在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模式,本文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访谈法为辅,主要在南宁市对不同养老模式包括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机构养老这两种模式下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需求进行比较和研究,分析其特点和差异,并提出相应的心理支持建议,希望为完善社会养老服务提供可值得参考的依据。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选取居家养老模式(居家组)和机构养老模式(机构组)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居家组样本主要从凤岭北社区、枫林社区等南宁市属社区发放问卷获取,均为居住在家庭的老年人,共发放问卷124份,收回问卷112份,剔除无效问卷6份,有效问卷106份,其中男48人,女58人,年龄从55岁到82岁,平均年龄73.02岁。机构组样本主要从广西重阳城老年公寓发放问卷获取,对象为在养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共发放问卷120分,收回问卷106分,剔除无效问卷5份,有效问卷101份,其中男46人,女55人,年龄从58岁到86岁,平均年龄74.38岁。两组老年人的所有被调查者均为智力正常、无精神障碍的老年人。

1.2研究工具

本次研究选用问卷为李娟、吴振云编制的《老年心理健康量表》(城市版)和傅双喜的《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查问卷》作为研究工具。《老年心理健康量表》包含心理健康5个维度:认知效能、情绪体验、自我认识、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采用程度等级4级计分。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查问卷包含4个维度:生理需求、交往需求、认同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采用程度等级5级评分。

1.3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使用SpSS17.0软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量表采用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对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查问卷进行一般线性模型中重复测量组内比较法做F检验。

2研究结果

2.1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两种养老方式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相对比,机构组的认知效能分量表得分高于居家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居家组的人际交往分量表得分高于机构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C构组的情绪体验、自我认识、适应能力以及总分高于居家组,差异显著(p

2.2心理需求结果比较

首先运用一般线性模型重复测量分别对居家组和机构组进行组内比较法,对心理需求4个维度的均值进行比较,居家组和社会组均呈现同样的需求排序,即生理需求水平最高,依次分别为交往需求、自我需求和认同需求。及后对两组同一心理需求对比发现,机构组的生理需求大于居家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居家组的交往需求大于机构组,差异显著(p0.05);机构组的自我需求大于居家组,差异显著(p

3讨论

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机构组和居家组的认知效能和人际交往得分虽各有高低,但差异不显著,可证不管在当前和谐、开放和融合的社会氛围中,即便在不同的养老模式下,老年人这两项心理健康状况也没有明显差别。而机构组在总分还有情绪体验、自我认识、适应能力均高于居家组,且差异显著,可以体现出在规模设施完善、环境服务优质的养老机构中,老年人们不仅能得到优良的身体护理,并且同在老年人群体相处中也能得到较好的精神支持。本次调查的机构组老年人居住在广西乃至全国都是养老机构的示范性单位广西重阳城老年公寓,在居住环境及配套设施、餐饮安排、医疗服务、护理水平等方面对老年人达到全方位的照料,因此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较为良好。

在心理需求状况方面,居家组和机构组老年人均体现出同样的需求排序,生理需求处于最高需求水平。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可体现出生理需求作为人的需求层次中最基本最具优势的需求层次,尤其是老年人群体在身体功能下降甚至部分功能或已丧失的状况下,对生理的需求与其他年龄层次的群体相比都更为迫切和渴求,对物质的依赖也更为明显。而认同需求排在最末,可体现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逐渐从家庭和工作的主要支柱地位退下,心态随之发生改变,故对社会权利的需求等亦随之降低。两组养老模式的心理需求对比,机构组的交往需求大于居家组,且差异显著,可体现在机构组老年人久居于养老机构中,日常接触的更多是老年人群体,与居家组相比渴望更多与子女儿孙、亲戚朋友等不同人群的接触,故交往需求明显。

4对策与展望

从本次调查结果体现,在今后政府和社会的养老服务中,建立完善优质的养老机构可成为发展养老服务的重点,养老机构在老年人身体护理和心理护理方面均可提供合适的服务,缓解社会养老压力,提升养老质量。老年人在机构养老的同时,子女亦要全面考虑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多到养老机构与父母同乐,切不可将养老机构当作安置机构。老年人若选择的是居家养老模式,社区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应的生活、医疗和心理服务设施应逐步完善,开展利于老年人康乐活动,为老年人提供可信赖和便捷的养老服务和物质支持。同时,在硬件设施和心理支持方面,养老服务应当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退化,而心理问题往往伴随生理问题而产生,提供便捷合适的服务设施,和及时有效的心理服务,有利于老年人享受优质的晚年生活。

本次研究属于初次开展,对于养老机构和社区的样本选择不够全面,而且基于范围较为狭窄,获取样本量分布不够铺展和平均。由于采集数据时统计难度,对老年人具体的受教育程度和年龄没有进一步分类,希望日后能进一步在全南宁地区乃至广西地区开展,为广西的养老服务提供更多可值得参考的数据支持和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1]李娟,吴振云,韩布新.老年心理健康量表(城市版)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09):656-660.

[2]傅双喜.中国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查报告[a].中国老年保健协会(ChinaelderHealthCareassociation).2010第二届中国老年保健(产业)高峰论坛文集[C].中国老年保健协会(ChinaelderHealthCareassociation),2010:17.

谈谈对居家养老的认识篇9

关键词:老龄化;女性寡居老人;养老

中国早在2000年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伴随着老龄化问题而来的就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一、研究女性寡居老人养老问题的现实意义

在老龄化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性别差异问题。在几乎所有的地方,女性的平均寿命要长于男性。但是老年妇女一般比男性老人更贫困,患慢性病和因病致残的比例更高,也更容易受到歧视和忽略。因此,笔者选择女性寡居老人为研究对象,了解她们的生活状况,关注她们的养老保障问题,有助于政府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社会保障政策。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调查范围包括广东、江西、山东、内蒙古、安徽、河南、河北、黑龙江、广西、贵州等十个省份,建立调查结果数据库;采用比较分析法,对城市女性寡居老人和农村女性寡居老人的供养及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辅以个案访谈法,并结合观察法和文献法,从而更加透彻地了解这个群体的生活状况。

三、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52份,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受访者及其家庭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352位女性寡居老人,其中低龄老人(60~69岁)有66人,占18.8%;中龄老人(70~79岁)有182人,占51.7%;高龄老人(80岁及以上)有104人,占29.5%。这可看出,这不仅符合人口学规律,也说明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条件改善,人的寿命得到显著延长。

调查得知:城市女性寡居老人未接受正式教育的占32.6%,上过小学的达14.6%,上过初中的达13.1%,上过中专和大专及其以上的分别为29.3%和10.4%;农村女性寡居老人未受过教育的达71.9%,上过小学的达19.6%,上过初中的达2.7%,上过中专的达3.4%,上过大专及其以上的达2.4%。从总调查对象的原职业情况来看,无职业的达到了61.1%,专业人员占15.8%,农林牧渔业者占14.3%,办事人员占3.1%,服务人员占5.7%。总体来看,这个群体受教育的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女性寡居老人为文盲或半文盲,这也是老人生活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受教育程度对职业分层的影响明显,受教育程度越高,职业层次越高,收入就越高。调查访谈了解到,有些老人受过教育但没参加过工作,其生活状态与未受过教育的老人相比要好,生活更充实、幸福,这在城乡对比中表现为城市女性寡居老人生活状态较好。由此可见,文化教育对人一生影响深远,其意义重大。教育改变生活,因此,我们政府要重视教育。

(二)受访者的物质生活状况分析

表1调查显示,这个群体生活来源较单一,大多数老人的月收入来源于子女的经济赡养,而其月收入主要用来支付食物、医疗和人情。从生活主要来源来看,老人们的生活来源网络规模较小,和子女的孝顺程度成高度相关,这主要是由于传统养老模式的遗留,可见中国养儿防老传统思想有一定根据,适应社会保障制度尚不成熟的现实。尤其在农村,养老保险尚未普及,她们认为有儿子生活才有保障的思想更为牢固,重男轻女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从表1可看出,老人生活来源来于女儿孝敬的有51.7%,可见女儿在赡养老人方面也承担重要的义务。访谈了解到,孝顺的女儿把老人照顾得更好,而有不孝顺儿子的老人晚景凄凉。因此,我们要继续倡导男女平等的思想,生儿生女都一样,关键是要培养孝顺的孩子。

从表1可知,来源于孙子女孝敬或亲戚朋友支持分别达13.6%和3.1%,这部分老人主要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没有子女,第二种是子女不孝顺或子女的经济条件比较差,需要依靠孙子女或亲戚朋友的支持才能维持生活。有9.9%的老人依靠自己的劳动取得生活来源,主要为中低龄老人,她们有的喂养家畜换取零用钱;有的种菜卖,有的做手工,这部分老人身体比较好,不需要支付太多的医疗费用,所以他们靠简单的劳动所得也可支付日常开支。通过进一步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力逐渐丧失,靠自己劳动来维持生活的比例逐渐减少。依靠政府救济大多是80岁以上的老人,由于政府资助的标准较低,资金短缺,且这部分老人大多身体状况较差,需要支付较多的医疗费用,因此她们的生活状况仍然不好。尤其是农村子女务农的老人,子女的经济条件较差,难以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而社会医疗保险未真正普及落实,因此在依靠政府救济的同时,还得依靠亲戚朋友的帮助才能维持生活。有25.6%的老人选择“其他”,这包括退休金、积蓄、遗属补助费等,她们大多都接受过教育,目前生活状况比较好。

由于社会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家庭、政府等多方主体的努力,女性寡居老人在物质供养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其精神需求及精神文化生活则相对被忽视。大部分农村女性寡居老人的日常生活较为单调,由于年龄、经历和价值观的差异,她们接触的大多都是和自己年龄接近的女性老年人,在精神世界形成了自己的“亚文化圈群体”,看电视和串门是她们主要的休闲消遣方式,选择“经常”分别达到62.2%和50%。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城乡物质条件的差异外,也存在生活习惯和观念上的问题。虽然选择“经常”和“偶尔”做农活的老人只有10%和16.7%,但是她们即使不能做农活,也会通过喂养家畜或做手工等来获得收入;即使老了,她们也不愿放弃劳动。调查显示,老人旅游的比例较低,经常旅游的只有6.7%,偶尔和从不旅游的分别达到40%和53.3%;访谈得知,有的村子也会组织老人出去旅游,很多老人愿意去,这说明她们有到外面看世界的美好愿望,只是缺乏有组织的引导和带领。笔者认为,政府和社会应高度重视女性寡居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将精神保障纳入老年保障的范畴,采取有效措施,建立老年精神保障机制,提高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基层组织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帮助老年人转变生活观念,使她们有一个“夕阳红”的晚年。

(三)受访者的医疗保障状况分析

老人在生病期间的照料状况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照料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是代际“反哺”的重要体现。老人生病时,儿子和女儿是主要的照料者,分别占62.4%和57.8%,孙子女是主要的照料者占8.3%。有些老人因为子女不在身边或没有子女,就只能求助邻居或亲戚朋友。访谈了解到,有些老人患有高血压、风湿病、心脏病等多种慢性病,由于经常生病,就会遇到“久病床前无孝子”的情况,这群老人最需要人照顾,但由于经济不允许请不起看护,老人生病时得自我照顾,有些得求助邻居或亲戚朋友。有些农村女性寡居老人境况更艰难,子女外出打工,老人不但日常生活要自我照料,生病时要自我照顾,还要帮子女带小孩,这反映出“空巢老人”急需重视的问题。

由于年龄的增大,老年人的生理机能逐渐老化,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扰,从调查显示的女性寡居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来看,身体状况不好或非常不好的大多数是中高龄老人,身体状况能达到好或者非常好的一般都是低龄老人。总体来看,这个群体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农村籍老人,由于长年劳累,多胎生育,操守家务的传统角色使得她们的健康状况更加令人担忧。调查了解到,有52.4%的老人半年以上才看一次医生,有些老人身体状况并不好,但由于经济原因,生病了也不舍得花钱看医生。每周至少一次和每月至少一次分别占8.1%和23.9%,这大部分是身体较差的中高龄老人。访谈了解到大多数老年人除大病才上医院,小病一般都是上当地的一些小诊所就诊。大多数老人有病就拖,实在扛不住才去医院,他们的健康保障令人担忧。医疗费用高是制约老人上医院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老人的医疗保健费用主要来源于儿子(58.1%)和女儿(53.5%),如果老人患大病需要手术,其费用主要由儿子平摊,女儿视经济状况和意愿来支出。没有子女的女性寡居老人一般就由孙子女或亲戚朋友资助,分别占了4.7%和7.0%。有31.6%的老人表示他们的医疗保健费主要来源于医疗保险,访谈中了解到不少女性寡居老人、尤其是农村籍的老人对这项制度不了解,也就无法信任它,同时,老人们也表示常见病多数不在保险范围内、手续繁杂,成本高以及政策透明度低,因此到最后也没有享受到这种保障,这对于常年生病的老人来说,医药费是个沉重的负担。由此可见,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在落实和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要高度重视。

老年人的健康、尤其生活在农村的老年人,在家庭中是弱势个体,在社会中也是一类被忽视人群。尽管有针对老年人的社区服务和家庭护理,但不少农村由于条件限制,可利用性很低,不过这不意味着这些地区现有的医疗服务没有改进的余地,也不意味着这些地区针对老年人的医疗服务改进可能会是一笔巨大的投入从而不可能实现。实际调查中,笔者认为,只要当地政府提高认识,小额投入,给予相应的教育和培训,加上对现有组织和人员的一些必要的管理和重组,即可以很好的让这些现成的卫生服务组织和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疾病诊治和家庭护理、健康教育,就能为当地老人健康带来巨大保障。

(四)受访者的精神生活状况分析

大多数女性寡居老人的家庭关系比较和谐,对大多数老人来说,家庭是她们唯一的精神寄托,西方社会普遍认为,中国式的东方养老制度

的优越之处就在于它具有不可替代的精神赡养功能,老人可以从家庭中得到很大的精神支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归属和爱的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才不会孤单、寂寞,所以子女应该多关心寡居老人。子女、孙子女等应在物质孝敬之外,注意多和老人进行情感交流,平日里要经常向老人问寒问暖,每逢老人身体不适,更需悉心照料,使老人在精神上得到安慰。此外,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老人发生紧急情况时,邻居能起重要作用。据调查得知,农村邻里往来频率比城镇高,老人们与邻居、亲戚朋友的联系也较城镇密切。

老年人的精神赡养、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并列为老年人赡养的三个重要方面,与希望获得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相比,老人平日里更希望获得精神慰藉和情感关怀。访谈了解到,经济富裕与精神赡养水平不成正比,越“衣食无忧”的老人对精神需求越高,对精神贫乏的感受越多。现实生活中,在赡养父母的观念上,很多人还停留在让父母吃好、住好的阶段,普遍忽视与父母的精神交流,很多子女虽然知道老年人需要精神慰藉和情感关怀,但过于专注于自己的成功与幸福而忽略老年人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以“孝”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念的滑坡,也反映了传统的“孝”的老化与缺失的问题日益严重。

四、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显示,女性寡居老人从年龄、性别、教育和职业来看都是相对弱势群体,总体而言她们在经济供养上存在不足,在生活中缺乏照料,其精神生活也相对贫乏。女性寡居老人的养老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女性寡居老人的生活来源得不到有效保障;(2)病无所医成为女性寡居老人尤其农村女性寡居老人面临的突出问题;(3)情感空虚、孤寂、无助等问题也是女性寡居老人生活的一大困境;(4)女性寡居老人尤其农村女性寡居老人的养老风险意识淡薄,这种状况也在困扰着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

以上这些问题需要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从个人角度来说,女性寡居老人首先应自我调节孤独感,可多与子女、亲戚、邻居、朋友接触,扩大生活圈,充实生活的内容,“态度决定一切”,只有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才能让晚年的生活绚烂多姿;改变观念,勇于追求幸福,选择再婚,而无须顾忌世俗眼光和年龄的限制。从家庭的角度来说,子女不但要承担经济赡养的责任和义务,而且要承担精神赡养的责任和义务;为改变老人的生活现状,子女自身需改变观念,如积极支持单亲再次寻求配偶,建立婚姻,毕竟伴侣的感情、相互扶持是子女无法替代的。从社会的角度来说,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推进性别平等,将男女平等的国策落到实处,如在就业与退休年龄等方面,逐步推进男女一致,消除女性歧视,从根本上提高妇女的地位,有助于提高女性竞争力,以保障晚年生活。第二,大力发展女性基础教育,加强女性的职业技能培训,让女性有一技之长,扩大就业面,增强竞争力,对下岗女性和家庭妇女进行就业再培训,鼓励她们积极进入职场,既保障了经济来源,也改善了精神生活,为提高晚年生活质量作准备。第三,完善对养老福利事业的财政投入机制,建立不同年龄层老人相应的生活保障制度和照料机制,同时要继续健全和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加强老年人法律服务工作,使老年人能够就地、就近、及时得到优质的法律援助和服务。建议政府和社区要重视加大对养老社会化事业的投入,建立设施完备的养老机构。第四,加强社会支持网络系统建设,整合社会力量,做好老年社会工作。首先,要协助老人进行自我探索,协调好与子女、朋友、邻里的关系,扩展社会支持网络。其次,在建议加强社区建设,为提高老年人精神生活,通过建立老年文体娱乐部、图书阅览室等,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立老年婚介所,建立小规模的老年人才市场,从而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修建基础设施和休闲娱乐场所的同时,社工人员可以在社区积极开展老年社会工作,如组织一些互动参与的简单小游戏,丰富老人的生活;开展“心理辅导小组”、“疾病护理”、“临终关怀”等,对老人给予身心关怀和精神上的慰藉。另外,可以开展相关的募捐活动,筹措资金用于修建农村养老院等福利机构,改善老人生活。第五,建立老年义工制度,引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在大部分老年人及其家庭难以独自承受老年生活护理给其带来的经济压力面前,有相当一部分是刚离开工作岗位,身体依然健康,本身也有强烈地参与社会、服务社区的意识的老年同志。因此,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老年人之间的互助,特别是开展身体健康的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服务是开发老年人资源的有效途径,如在街道社区里开展的“一助一结对子”活动是一种容易被老年人接受的照顾形式,因为他们之间容易沟通,相互间的帮助也细心周到。同时通过这种互助的形式不但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也可以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对这个群体的养老,不仅是人子的赡养问题,还有社会保障问题;不仅仅是道德问题,还有法制问题,因此,关于“老有所养”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政府要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缓解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解决老年群体乃至未来家庭功能缺失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女性寡居老年人,以实际行动来帮助这个群体,让每一个老年人都能幸福、安康、快乐、温馨地享受晚年。

参考文献:

[1]雷雪原,沙吉才,杨子慧.中国老年人口(人口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4.

[2]邬沧萍,姜向群.老年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

谈谈对居家养老的认识篇10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升老干部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更好地推动我市老干部工作科学发展,我们采取发放征求意见函、召开座谈会、上门征求意见、网上留言等方式,向各单位老干部工作者、局机关干部群众、市委和苏州市老干部局以及部分离退休干部就我局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工作进行了统计摸底和专题调研。最后,坚持点面结合,对调研和统计工作进行认真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当前老干部工作队伍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整体情况来看,我们有一支思想端正、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素质比较过硬的老干部工作人员队伍,很多同志长期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工作着,各项任务完成得比较出色,但随着老干部群体已进入“双高期”,其养老、医疗、生活以及参加活动、党建、学习等都面临许多新问题,使得当前许多地方老干部工作队伍建设与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呈现不相适应的状况。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思想观念与与时俱进的要求不相适应。老干部工作是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岗位光荣、责任重大。而作为老干部工作人员,为老干部服务就意味着奉献,往往是艰辛的付出与个人所得不能成正比。但少数同志思想观念陈旧,思维方式老化,习惯沿袭老一套,一提“要实现老干部工作与时俱时”,就说“还是老做法,落实‘两个待遇”;有的受当前社会敬权敬钱不敬老的思潮影响,认为从事老干部工作一无权、二无钱,求人费力不讨好,觉得政治前途渺茫,职位受限难提拔,“船到码头车到站”,没有岗位自豪感;有的认为老干部工作是侍候老的、照顾病的、送走死的,没有多大的出息,满足于“没有闹事上访的就行”。凡此种种,思想波动大,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心理消极沉闷,工作标准低,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使得精心谋事、潜心干事、用心成事成为空话。

二是能力素质与业务精通的要求不相适应。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积极为老干部构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和谐环境,确保他们安享晚年、健康长寿,是老干部工作的基本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作为老干部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有关政策、业务技能和相关知识,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但多数人因未受过专业学习,有的甚至连短期业务培训也未参加过,政策不懂、业务不熟,导致对老干部提出的问题解释不清楚、答复不明确、解决不彻底,甚至好心做错事。有的只热衷于担负传达文件、走访慰问、开展基本活动等一般事务性任务,导致在实际工作中不注重积累业务知识、掌握相关政策、探索工作方法。

三是工作作风与深入细致的要求不相适应。琐碎、繁杂、紧迫是老干部工作的突出特点。要做好服务性很强的老干部工作,作为老干部工作人员既要有听得进闲话的耐心,又要有把事情做下去的恒心,始终保持务实的作风,但有的工作缺乏主动性,凡事等待领导的指示,遇到棘手问题能推就推、能躲就躲;只满足于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很少深入基层调研老干部工作,养成了守摊子、看门子的习气。有的工作缺乏创造性,只喜欢做常规性事务,在逆境中工作畏难情绪大,对新形势下的老干部工作思考不深,对社会变革中老干部工作面临的新问题缺乏预见性和超前防范性,遇到难题不愿花费过多的精力寻找对策,对诸如写调查报告、总结经验、报送信息等工作避之唯恐不及。

四是服务方式与以人为本的要求不相适应。当前,在老干部群体中,年龄结构、身体状况差距较大,我市老干部年龄最大的98岁、最小的75岁,一半以上已进入高龄期、高发病期,1/3的老干部年龄相对较轻、文化程度较高、身体素质较好,有27名老干部居住在外地,有50多名居住在乡下。这种结构性的变化、居住地的分散,使他们追求物质文化的需求不尽相同,要因人而异、分别对待。其中进入“双高”期的老同志,平时突发急病多、特殊需求多、不可预测情况多,随时需要提供特殊照顾;处于低龄化的老干部,有的从健康状况出发,既要享受充裕的物质生活,更要享受丰富的精神生活。这就要求老干部工作人员必须提高管理服务的质量,做到生活服务与精神服务并举。但实际工作中,有的只热衷于送钱送物等生活服务,不擅长提供文体娱乐、健康保养、政治学习等精神服务,服务层面窄,难以满足老干部多元化需求的愿望。

二、应对老干部工作队伍建设问题的主要措施和对策

没有一流的工作队伍,就没有一流的工作。近年来,我们针对离休干部整体进入“双高期”,老干部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实际,按照中组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的要求,紧紧扣住“政治上坚定、业务上精通、作风上过硬、老干部信得过”的标准,积极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具体来讲,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抓思想,固宗旨。加强思想建设,是把老干部工作队伍整体素质推上新水平的前提。思想认识的深度决定行动的力度,要使老干部工作人员把“政治上尊重老干部,思想上关心老干部,生活上照顾老干部”的要求落到实处,必须要筑牢思想根基,确保大家对工作的热心。一方面要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要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每月一次中心组专题学习,每周一次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日,为每个干部配发专用学习笔记本,定期进行检查。特别是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先进性教育、“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机关作风效能建设”等主题教育活动中,我们都要求每个党员干部带头学习、带头思考、带头分析、带头整改、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带头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除此之外,还适时组织大家观看反腐教育片进行警示教育、赴茅山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通过这些教育活动,强化了干部职工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创新了服务理念,培养了爱岗敬业精神,为干部职工注入了思想活力。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展谈心活动。我们采取组织安排、领导约谈、职工找谈相给合的办法开展谈心活动,并坚持做到“五个必谈”,即工作人员工作和思想波动时必谈,家庭生活遇到困难时必谈,群众反映较多或民主测评较差时必谈,工作中取得成绩或出现失误时必谈,职位和岗位变动时必谈。通过解扣化瘀,从而有效地调动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家把心思凝聚到事业上,把精力集中到工作上,专心致志钻研业务,全力以赴干好工作。

(二)抓学习,强素质。提升能力素质,是把老干部工作队伍整体素质推上新水平的关键。实践表明,光有良好的愿望和热情而没有执行的能力,无异于海市蜃楼。着眼于解决当前老干部工作中热点难点问题、做好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结合个人实践,我感到,可以通过四种方法提高能力素质。一是重视业务培训。采取以会代训、集中培训的形式,对全市老干部工作者进行业务培训,把20xx年以来部分中央、省、市以及太仓市有关老干部工作方面的相关政策,汇编成《老干部工作文件选编》,老干部工作人员人手一册。利用每季召开的工作例会,宣传解释老干部工作新政策,当场解答疑难问题;对新任老干部工作者以开办培训班形式进行业务政策的培训;所有老干部工作者每两年进行一次集中培训,确保所有老干部工作者都能熟悉政策,积极工作。二是强化岗位锻炼。岗位是最好的锻炼平台,平时不定期对老干部基本情况、老干部工作政策规定、管理服务中可能发生问题的应对措施等主要内容进行抽查,结合大项工作和重大活动,交任务、压担子,有意识地让他们独挡一面,在历练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政策运用、具体业务、调查研究、管理服务等能力。三是抓好随机帮带。我局现有16名老干部工作人员,既有工作经验较丰富,在老干部中有一定威信的年龄偏大一点的老同志,也有政治上趋于成熟,工作积极向上的中年同志,还有学历和工作热情较高、思维敏捷的年轻同志,形成了较好的配置。在实际工作中,经验丰富的、政治上成熟的给年轻的一点一滴传经验,一招一式教方法,使新同志迅速地进入角色,能力明显提高。四是搞好学习交流。为学习兄弟单位先进经验,取长补短,近年来,我们“三区(青浦、嘉定、奉贤)、两市(昆山、太仓)、一院(杭州新疆疗养院)”每两个月召开一次老干部工作研讨会,着眼于老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居家养老、丰富老干部晚年生活、加强老干部队伍建设等主题开展讨论,通过研讨,达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抓作风,树形象。加强作风建设,是把老干部工作队伍整体素质推上新水平的基本要求。老干部工作人员,其实就是“高级服务员”,扎实的作风是超脱于学识和能力之上的一种可贵品质,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一是深化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在机关组织开展“三问三看”活动,就是要求每一个干部职工问一问自已究竟为老干部工作作了多少奉献,看一看工作作风是否务实;问一问自己究竟为离退休老干部办了多少事,看一看工作成效是否明显;问一问自己究竟为克难解困想了多少办法,看一看工作本领是否增强。通过“三问三看”,从而在机关干部中大力倡导知实情、谈实话、鼓实劲、办实事、求实效的工作作风。二是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把那些身患重病、空巢独居、行走不便、享受等级护理和日常生活困难等40名离休干部登记造册,机关按办公室、服务科、活动科分为3个组,定期上门服务。三是推行“一线工作法”。干部党员要深入街道、社区、深入各个单位、部门、深入老干部家中、邻里调查了解情况,并做到问题在一线发现、感情在一线联络、工作在一线落实,解决不了的重大事情在第一时间汇报。四是落实“五必访”制度,即节假日必访、生病住院必访、家庭困难必访、老干部去世必访、发生纠纷必访。

(四)抓制度,促规范。加强制度建设,是把老干部工作队伍整体素质推上新水平的重要保障。制度是管根本的,我们坚持用制度管人,按规章办事,做到单项业务有标准,日常管理有尺度,落实工作有要求。一是建立老干部工作例会制度和联系老干部制度。通过每季召开各单位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例会,分析老干部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工作对策和解决办法,通报全市老干部反映的热点问题和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加强横向联系、工作交流和督促指导,不断推进老干部工作整体水平;把所有老干部按居住地划分成组,局领导和相关科室分组包干,做到每季联系一次,社区干部每月联系一次。志愿者每星期联系1-2次。二是全面推行工作日志和月报季评制度。把全年工作任务,包括常规工作、重点工作等内容分解到每个月,落实到具体人,每位工作人员都能及时、具体、真实、完整地记录每天的工作内容和完成情况,每个月底报分管局长审核,办公室汇总,并召开月小结会议,总结当月工作,部署下月工作;每季度末召开全局工作人员考核会议,对在职工作人员按工作质量、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廉洁自律等四个方面进行考核和民主综合评议,季评结果作为年终目标管理考核重要依据,从而进一步提升机关各科室工作效能,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超前性和责任性,更好地服务老干部。三是健全信访办理制度。为方便老干部,在活动中心底楼专门设立了老干部信访接待室,有专人接访,并确定每月10号为局长接待日,为老干部解决信访问题。四是落实ab岗制度。将本局3名驾驶员分配在办公室、服务科、活动中心三个部门从事一些具体工作,使他们在出车之余有事可做,既缓解了科室的工作压力,又能提高了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