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修复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2:16

农业生态修复技术篇1

关键词生态修复;生态修复产业化;北京门头沟国家生态修复示范基地

中图分类号F062.9;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2)04-0060-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4.0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恶化,成为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引起了有关政府部门和相关科学家的关注和重视。在此背景下,国家有关部委及地方政府在“七五”、“八五”期间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有关生态恢复的研究和实践,开展了“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恢复技术研究”[1]、“主要类型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提高生产力途径研究”[2]、“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研究”[3]、“北方草地主要类型优化生态模式研究”[4-5]和“内蒙古典型草原草地退化原因、过程、防治途径及优化模式”[6-7]等课题,对生态恢复理论和实践研究都有所加强。此外,进入“九五”和“十五”时期,我国还先后实施了长江中上游地区防护林建设工程[8],水土流失治理工程[9];以及农牧交错区[10]、风蚀水蚀交错区[11]、干旱荒漠区[12]、丘陵山地干热河谷和湿地[13]等生态脆弱地区退化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工程;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14],等等。这些生态建设实践与工程,尤其是在实践上已获成功的一些生态恢复技术和案例,为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进入21世纪,尤其是最近几年,我国明显偏重了生态修复的技术集成和产业化示范工作,包括民勤沙漠化防治与生态修复技术集成试验示范研究[15],鄱阳湖湿地生态修复、重建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基地建设[16],等等。

而门头沟国家生态修复示范基地建设便是由科技部和北京市科委牵头组织开展的一项专门针对我国生态修复产业化建设的系统工程[17]。该工程在一期主要完成各种生态修复技术的示范及应用研究基础上,在二期着重开展了生态修复技术的集成及产业化支撑体系建设方面的研究。可见,不论是政府的政策走向,还是社会的现实需求,都要求生态修复向技术集成化和区域产业化方向发展,要求拥有不同技术优势的生态修复企业通过资源、信息和市场的共享,实现对整个生态修复行业的跨越。

1生态修复与生态修复产业化

生态修复是对区域受损害自然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重建,发展到现在,往往偏重于环境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部分学者认为,生态修复是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生物修复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的污染环境修复方法,主要包括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大气修复三大方面[18-19]。到目前更多的学者则认为,生态修复区域生态退化的后果不仅仅是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还包括生态系统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的物质与服务能力的下降,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受阻,它包含了对自然、经济和社会人文3个方面的修复[20-21]。其目的应该在于恢复“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合理的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协调的关系[20]。

随着传统生态修复在区域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经济瓶颈”,尤其是面临区域产业转型问题的突显,生态修复的产业化以及如何转变区域产业发展模式实现自我修复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22]。而国内一些地区也展开了相应的生态修复产业化的基础及应用示范研究。

在基础研究方面,如吴言忠等以矿区土地复垦为例,先分析了土地复垦组织管理在责任主体、产权界限、复垦资金、复垦机制和生态功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土地系统、资金系统、社会系统和管理系统等土地复垦产业化的组织模式,进而分析了土地复垦产业化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23];波等通过分析矿区生态重建和景观生态规划,提出了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并分析了矿区生态重建景观结构的模式[24];李萌等从矿区的生态经济系统分析切入,建立了矿区产业替代模型,并对矿区生态修复中的产业转型和产业替代的价值转化规律进行了研究[25];张义丰等对山区沟域经济发展及其空间组织模式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以北京为例指出,北京沟域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协调好山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山区的综合开发[26]。

应用示范研究方面,如江苏宜兴西南山区张渚镇竹园村在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背景下发展休闲农业园[27];平朔煤矿区在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构建了以煤为主,电、化、氧化铝、建材并举的黑色产业链和围绕复垦土地开展生态重建,种、养、加一体化发展的绿色生态产业链[28];等等。

2门头沟生态修复产业系统的总体设计

作为门头沟国家生态修复基地建设二期项目中“门头沟生态修复产业化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本研究拟通过在门头沟区内的王平镇规划构建一个新型的产业生态系统和典型示范园区,来带动门头沟区新兴产业的孵化和传统产业的转型。

王平镇生态修复产业的系统结构设计(图1)由“自然生态修复示范产业、人文生态修复主导产业和经济生态修复引导产业”三大部分组成,三大产业系统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在各类型自然生态修复示范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引导以生态修复技术交易和生态建设咨询为主的经济生态修复产业,最终依托本身固有的生态资源和在已修复好的景观上发展以生态休闲旅游为主的人文生态修复主导产业。其产业发展基本模式为:政府配套服务、企业主动修复、共同开拓市场。而产业孵化中心与生态修复示范区(带)的互补作用是推动其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自然生态修复示范产业主要围绕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农田生态保育示范和湿地生态建设示范3大体系构建。矿山生态修复示范以煤矿开采区和采石场废弃地的修复示范为主,农田生态保育示范以山区缓坡和煤矸石山的修复示范为主,湿地生态建设示范以永定河河道景观生态修复示范为主。通过破坏后的景观遗存和修复后的景观现状对比分析,集中展示矿山生态修复技术,水保农业、节水农业和生技农业技术,及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成果。

人文生态修复产业主要围绕观光度假、乡村旅游、健康服务和人文关怀4大主导性产业体系构建。发展旅游业是整个门头沟区实现产业转型后藉以稳定区域经济总量的主要途径,但不能仅仅局限在传统的观光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上,更应该发挥门头沟特有的自然景观、纯朴民风、和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及历史文化遗迹的优势,去满足北京城市人口亲近自然、回归田园、心灵洗礼、身体保健等方面的需求。

图1王平镇生态修复产业体系结构图

Fig.1theindustrialframeworkofecorestorationforwangping

经济生态修复产业主要围绕产品物流、市场交易、技术培训和建设咨询4大引导性产业体系构建。其关键在培育针对门头沟区特点的自然生态修复技术交易市场,和孵化整合各相关自然生态修复技术及产品、服务供应行业。生态产品的物流主要以王平镇精品农业产品、各类型生态修复技术产品的展销为主,通过构建产品虚拟信息平台将其以网络的形式集中展示;生态市场的交易主要以不同生态修复技术成果的转让和硬技术的软组装,通过统一的市场交易平台打包进行开发与销售,最终实现生态修复的经济产出;生态技术的培训主要针对全国乃至世界生态修复行业发展需求进行专业人才的培训与学术交流;生态建设的咨询则是辅助于生态市场交易,而满足各类型客户对修复所需产品的选择与决策。

3不同类型生态修复产业链(网)的构建

3.1自然生态修复产业

3.1.1湿地生态修复产业

首先,生态修复产业孵化中心在吸引湿地生态修复类企业时,根据对方技术及资金实力,要求其在湿地生态修复示范带内划定适当面积区域进行主动修复,包括核心技术和建设方案的策划与提供;而对于工程建设中的其他预算投资则由当地政府、修复企业、及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团体等进行多方筹资,充分发挥当地政府和修复企业两大利益主体在示范带建设及市场拓展方面的合力最大化;其次,对已修复好的示范带进行包装和维护,在保证恢复当地湿地生态景观及自然净化功能的同时,为当地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作为此类型生态修复的成功典范,供专家及国内外生态修复需求客户市场进行调研学习,最终实现其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服务功能;最后,需要整合该湿地生态修复示范带和孵化中心内的各相关资源,在客户参观完示范带后,再回到孵化中心进行具体项目的相关咨询和协议签订(图2)。

3.1.2农田生态保育产业

在生态修复产业孵化中心内吸引农田生态保育类企业,并要求其在示范区内选择适当面积农田进行主动修复,完成农田物理、化学及生物环境的综合保育,并作为示范成果的展示,纳入孵化中心重点技术服务咨询体系中去,利用孵化中心的资源及市场优势在国内外进行技术的推广和产品及服务的推销;在农田生态保育类企业进行生态修复的同时,根据政府需求及王平镇农业发展规划要求,在各自选择区域内种植特色农林产品,并通过“生态保育型企业管理+农户分红+政府服务”的机制,利用孵化中心内生态农业产品物流服务中心优势,将生产出来的特色精品农果产品推向北京高端消费品市场;示范园区除了具备以上两个以生态农产品销售和农田生态保育技术咨询服务的经济功能外,还可以通过建设采摘园等方式与周边乡村发展农家乐等旅游产业,以此来扩展其社会服务功能和增加经济效益(图2)。

3.1.3矿山生态修复产业

工业企业主体型发展模式:主要是针对目前王平镇内存在若干大型煤矸石制砖企业而选定,是作为规划初期矿山生态修复产业的一种发展模式,即煤矸石制砖企业开采煤矸石山,同时通过与王平镇政府签订合同,按照开采规模承担开采区生态修复任务,或交纳相应的生态修复资金给政府,作为未来地面采空区生态修复提供资金储备。生态修复型企业主体型发展模式:该发展模式是作为同湿地生态修复产业发展模式相配套一致的部分统一纳入王平生态修复产业园区主体产业体系中去,即要求矿山生态修复型企业在入驻生态修复产业孵化中心时,选择在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区内划定适当面积区域进行主动修复,并发挥孵化中心功能对已修复好的示范带进行一定包装和维护,作为此类型生态修复的成功典范,供专家及国内外矿山生态修复需求客户市场进行调研学习,最终完成具体项目的相关咨询和协议签订。

地产开发企业主导型发展模式:该产业发展模式主要

图2王平镇湿地、农田、矿山等自然生态修复产业链网图

Fig.2theecoindustrialnetworksofnaturalecorestorationforwangping

是针对目前该区域内存在大量需修复矿山及土地而选定的,作为规划后期矿山生态修复产业的一种主要发展模式,即通过吸引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区位优势及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块发展新兴的生态修复地产业,首先地产开发商提供部分资金给土地及矿山生态修复企业,在待修复的地块进行生态修复,其次通过项目承包方式联合建筑及其他相关土建企业在修复好的地块进行房地产开发,主要建设高档别墅和休闲保健类度假村来实现自然生态修复产业向人文生态休闲产业的功能转化和产业升级。

3.2经济生态修复产业

经济生态修复产业主要围绕王平镇生态修复产业孵化中心建设展开,主要围绕生态农业产品物流服务、生态修复行业市场交易、生态修复技术培训和受损生态系统建设咨询四个方面进行构建(图3)。

3.2.1生态农业产品物流服务中心

依托北京城区内各大型超市和庞大的高端消费市场,在孵化中心内配置统一的采购、包装和配送等生态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包括京白梨、葡萄、樱桃、核桃等主要的农果产品进行统一采购,按照一村一品和精品农业发展目标,分阶段分任务扩大规模,同时制定采购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求;将采购来的所有农果产品进行统一包装,包装厂不设在孵化中心内,但需要在区位及地势条件较优越的乡村进行布设建厂,并按照服务中心制定的农产品质量控制要求进行;包装好的农产品主要面向北京市区内的各大型超市和政府采购进行统一配送,此市场定位要求中心与北京市区大型超市及政府机关建立起良好的信息沟通和货物供应保障渠道;最重要的就是要提供生态农产品的检测和标识服务,从源头保证配送到相应市场上的产品要达到真正生态产品的要求。

3.2.2生态修复市场交易平台

依托门头沟区生态修复已经取得的大量成果,建立初步的生态修复技术库,同时不断收集与整理拥有其相关核心技术的各类型企业信息,形成一个涵盖各类型生态修复技术和企业信息的数据信息管理系统,最终吸引拥有其核心技术的核心企业入驻孵化中心;收集与整理国内外不同类型的区域生态修复需求信息,同样建立与技术信息和企业信息相配套的市场信息平台;王平镇生态修复市场交易信息平台的重要功能就是,在建立好供需市场信息平台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不同修复市场需求进行技术的组装和企业的合作,通过项目的包装实现成熟生态修复技术的最终产业化。

3.2.3生态修复技术培训中心

王平镇生态修复产业孵化中心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其生态修复技术培训中心的建设。不同于以物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主要盈利手段的传统产业,生态修复产业主要是以提供生态服务及技术咨询为主要盈利方式,因此,作为服务的重要手段,培训部门的设立显得十分重要。包括定期开展国际大型生态修复理论及技术研讨会议,吸引全世界生态修复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政府和民众的目光;定期召集国内外著名生态及生态修复领域专家在培训中心开展面向全国范围各大中小城市领导干部的培训,让生态观念及生态修复的科学内涵在政府决策者

图3王平镇产品物流、市场交易、技术培训及咨询等经济生态修复产业链网图

Fig.3theecoindustrialnetworksofeconomyecorestorationforwangping

图4王平镇休闲疗养、民俗文化等人文生态修复产业功能体系图

Fig.4theecoindustrialnetworksofsocialecorestorationforwangping

层面得到普及;向国家人事及其他相关部门申请成为生态修复类工程师及行业认证的培训机构,分期举办全国生态修复技术培训班,对培训的学员按综合考试成绩颁发工程师技术资格认证证书,对开展生态修复的企业实体颁发行业资格认证证书。

3.2.4生态修复及建设咨询中心

王平镇生态修复及建设咨询中心的建设,是实现其生态修复产业化的最关键部分,也是生态修复市场交易平台最终打开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重要补充。它既充当了市场交易信息平台中上游技术供给市场和下游技术需求市场进行联系的纽带,同时更重要的是他需要通过不同的项目管理承包(pmC)方式对其进行项目的包装,使生态修复项目得到切实有效的实施。具体可根据市场交易信息平台提供的国内外生态修复需求信息,合理选择拥有代表核心技术的生态修复企业a作为pmC承包商;以a企业为核心,组织项目管理及实施体系,针对特定的技术市场客户要求,把相关配套的各生态修复技术提供企业B、C、D等纳入整个项目实施及管理体系;在建设咨询中心进行项目承包管理的同时,对已完成的项目进行归档信息整理,并对其修复后的效果和进展情况进行跟踪服务和配套指导。3.3人文生态修复产业

3.3.1山区休闲旅游度假产业

主要围绕安家庄区域内山体、森林、河流等自然景观资源,以及村落人文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展开(图4)。由于该区域面积有限,并且作为门头沟区山体生态环境完全未受到破坏的一个典型区域,建议吸引一家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旅游企业入驻,对三个景区的资源进行整合,并建立合理的土地承包转让机制,形成“企业―政府―农民”较好的合作机制,形成合力,吸引并留住更多的京区游客,开发旅游市场。

3.3.2乡村民俗休闲疗养产业

主要围绕韭园、东西落坡村区域内的乡村聚落和历史文化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展开。其主体市场是为京区老年人提供疗养保健、银发夕趣和余热发挥等服务项目,同时兼顾京区中青年夏日周末居家旅游及背包旅游、探险旅游群体。重点是要突破传统农家乐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把握住北京市城区内老年人保健、学习需求的潜在市场,以银发经济为突破口,形成北京地区知名度较高的银发服务中心之一。

4生态修复产业化的意义及面临的问题

门头沟国家生态修复示范基地建设近5年的实践证明,在特定的待修复区域范围内,生态修复技术往往缺乏稳定性、抗干扰性和可持续性的动态监测与效果评估。前期的生态修复科技示范工程只是在一个一个的点上开展,尚未在该区域内实现技术集成应用与展示;生态修复科技资源“飞进来飞出去”和“形象工程”的现象普遍存在,尚未真正扎下根来产生集聚效应和经济效益。而我国许多城市正在经历着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转型期,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这种问题更为突出。因此,从生态修复的“单点应用”以及外部不经济性走向“区域集中”和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以及生态修复产业化模式的开发应成为待修复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功能定位的重点。

同样,区域生态修复的产业化建设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策、资金、科技、人才、国际合作、社会参与等各方面的保障。只有把这些硬件、软件和心件有机组合起来,才能真正的把生态修复的产业化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Reference)

[1]

赵桂久.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恢复技术研究取得重大成果[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6,(4):289-292.[ZhaoGuijiu.aGreatachievementforintegratedenvironmentalmanagementandecologicalRestorationtechnologyResearch[J].Bulletin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1996,(4):289-292.]

[2]沈善敏.我国主要类型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提高生产力途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6,7(3):332-336.[ShenShanmin.StudyontheStructureandFunctionofmajorecosystemsinChinainRelationtotheapproachofincreasingproductivity[J].ChineseJournalofappliedecology,1996,7(3):332-336.]

[3]彭少麟.中国南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及其生态效应[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5,1(4):403-414.[pengShaolin.RehabilitationoftheDegradedecosystemanditsecologicaleffectinSouthChina’sSubtropicalRegion[J].ChineseJournalofappliedandenvironmentalBiology,1995,1(4):403-414.][4]任继周,朱兴运.河西走廊盐渍地的生物改良与优化生产模式(北方草地优化生态模式研究系列专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RenJizhou,ZhuXingyun.SalttoBiologicalimprovementandoptimizationofproductionmodelinHexiCorridor(optimizeecologicalmodelofthenorthernGrasslandSeriesofmonographs)[m].Beijing:Sciencepress,1998.]

[5]许鹏.新疆荒漠区草地与水盐植物系统及优化生态模式(北方草地优化生态模式研究系列专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Xupeng.DesertSaltGrassandplantSystems,andoptimizingtheecologicalmodelinXinjiang(optimizeecologicalmodelofthenorthernGrasslandSeriesofmonographs)[m].Beijing:Sciencepress,1998.]

[6]山薇,杨晓东.内蒙古草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潜力与对策[J].中国草地,1997,(5):61-64.[Shanwei,YangXiaodong.aprimaryDiscussinontheDevelopmentpotentialitiesandStrategyonGrasslandResourcesininnermongolia[J].GrasslandofChina,1997,(5):61-64.]

[7]李金花,潘浩文,王刚.内蒙古典型草原退化原因的初探[J].草业科学,2004,21(5):49-51.[LiJinhua,panHaowen,wangGang.DegradationCausesoftypicalSteppeininnermongolia[J].prataculturalScience,2004,21(5):49-51.]

[8]李世东,陈应发.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J].防护林科技,1999,(3):25-27,34.[LiShidong,ChenYingfa.protectionForestSysteminUpperYangtzeBasin[J].protectionForestScienceandtechnology,1999,(3):25-27,34.]

[9]郭厚祯,熊铁.长江上游重点水土流失区治理工程的战略意义[J].人民长江,1993,24(5):37-40.[GuoHouzheng,Xiongtie.ControlworkstreatingSoilerosioninUpperYangtzeBasin[J].YangtzeRiver,1993,24(5):37-40.]

[10]彭珂珊.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的可持续发展思路[J].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1(4):245-248.[pengKeshan.SustainableDevelopmentonRestoringandRebuildingtheecologicalenvironmentinagriculturalandpastoralCrisscrossarea[J].JournalofLuoyangagriculturalCollege,2001,21(4):245-248.]

[11]查轩,唐克丽.水蚀风蚀交错带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0,15(1):97-100.[ChaXuan,tangKeli.StudyonComprehensiveControlmodelofSmallwatershedecoenvironmentinwaterandwindCrisscrossederosionZone[J].JournalofnaturalResources,2000,15(1):97-100.]

[12]周志宇,朱宗元,刘仲龄,等.干旱荒漠区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ZhouZhiyu,ZhuZongyuan,LiuZhongling,etal.aridDesertareaofRestorationandReconstructionofDamagedecosystems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m].Beijing:Sciencepress,2010.]

[13]纪中华,方海东,杨艳鲜,等.金沙江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生态功能评价:以元谋小流域典型模式为例[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4):1383-1389.[JiZhonghua,FangHaidong,YangYanxian,etal.assessmentofSystemFunctionsafterVegetationRestorationoftheDegradedecosysteminaridHotValleysofJinshaRiver:aCaseStudyonSmallwatershedofYuanmou[J].ecologyandenvironmentalSciences,2009,18(4):1383-1389.]

[14]仄凌.千里海疆构筑绿色屏障:浙江启动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J].浙江林业,2006,(3):6-7.[ZeLing.CoastlineBroadoftrinidadtoBuildaGreenScreen:ZhejiangCoastalShelterForestConstructionStart[J].ZhejiangForestry,2006,(3):6-7.]

[15]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民勤沙漠化防治与生态修复技术集成试验示范研究取得新进展[J].中国西部科技,2009,8(2):4.[ColdandaridRegionsenvironmentalandengineeringResearchinstitute,ChineseacademyofSciences.newprogresswithDesertificationControlandecologicalRestorationexperimentandDemonstrationoftechnologyintegrationinminqin[J].ScienceandtechnologyofwestChina,2009,8(2):4.]

[16]廖奇志,谈昌莉,张仲伟.鄱阳湖湿地保护和修复措施研究[J].人民长江,2009,(19):15-17.[LiaoQizhi,tanChangli,ZhangZhongwei.ResearchonwetlandprotectionandRestorationmeasuresofthepoyangLake[J].YangtzeRiver,2009,(19):15-17.]

[17]蒋高明.门头沟生态修复工程意义重大[J].前线,2007,(11):75.[JiangGaoming.mentougouSignificantecologicalRestorationengineering[J].Front,2007,(11):75.]

[18]周启星,魏树和,张倩茹.生态修复[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156-157.[ZhouQixing,weiShuhe,ZhangQianru.ecologicalRestoration[m].Beijing:ChinaenvironmentalSciencepress,2005:156-157.]

[19]崔爽,周启星.生态修复研究评述[J].草业科学,2008,25(1):87-91.[CuiShuang,ZhouQixing.theResearchingprogressandprospectofecologicalRemediation[J].prataculturalScience,2008,25(1):87-91.]

[20]王如松.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人性化:城市人居环境规划方法的生态转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14(3):1-5.[wangRusong.atransitionofUrbanHumanSettlementplanningtowardsecointegrity,naturalizing,LowCostandHumanityorientation.[J].Urbanenvironment&Urbanecology,2001,14(3):1-5.]

[21]黄锦楼,欧金明,王如松.北京市门头沟生态修复模式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8,27(2):273-277.[HangJinlou,ouJinming,wangRusong.anapproachtotheecologicalRehabilitationmodesofmentougouDistrictinBeijing[J].ChineseJournalofecology,2008,27(2):273-277.]

[22]吴晓青,陀正阳,杨春明,等.生态建设产业化道路的再思考[J].云南环境科学,2002,21(3):1-3,6.[wuXiaoqing,tuoZhengyang,YangChunming,etal.Reviewonecologicalindustrialization[J].YunnanenvironmentalScience,2002,21(3):1-3,6.]

[23]吴言忠,李英德.矿区土地复垦产业化模式研究[J].中国矿业,2007,16(7):51-54.[wuYanzhong,LiYingde.StudyonthemodelofLandReclamationindustrializationinminearea[J].Chinaminingmagazine,2007,16(7):51-54.]

[24]波,吴军,杨主泉.矿区生态重建中的景观生态规划原则与景观类型[J].煤炭工程,2006,(6):48-49.[Lingpengbo,wuJun,YangZhuquan.principlesofLandscapeecologicalplanningandLandscapetypeintheecologicalReconstructionofmining[J].Coalengineering,2006,(6):48-49.]

[25]李萌,张佑林,侯祖戎.矿区生态修复中的产业替代[J].统计与决策,2007,(1):34-36.[Limeng,ZhangYoulin,HouZurong.miningindustryinecologicalRestorationalternative[J].StatisticsandDecision,2007,(1):34-36.]

[26]张义丰,贾大猛,谭杰,等.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J].地理学报,2009,64(10):1231-1242.[ZhangYifeng,JiaDameng,tanJie,etal.theSpatialStructureofValleyeconomyDevelopmentinthemountainousareasofBeijing[J].actaGeographicaSinica,2009,64(10):1231-1242.]

[27]王雅云,马锦义,薛亮.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背景下的休闲农业园规划探讨[J].江苏农业科学,2010,(1):174-177.[wangYayun,maJinyi,XueLiang.anapproachtotheabandonedQuarryintheContextofecologicalRestorationplanningofLeisureagriculturepark[J].JournalofJiangsuagriculturalSciences,2010,(1):174-177.]

[28]白中科,贺振伟,李晋川,等.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产业链总体规划设计[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1):51-55,97.[BaiZhongke,HeZhenwei,LiJinchuan,etal.planningofLandReclamationandDesignofecologicalindustrialChainsinminingarea[J].JournalofShanxiagriculturalSciences,2010,38(1):51-55,97.]

industrializationmodeloftheecologicalRestoration

―CaseStudyofnationalecologicalRestorationDemonstrationBaseinmentougou,Beijing

SHiYao1wanGRusong1HUanGJinlou1SHiXin2

(1.StateKeyLaboratoryofUrbanandRegionalecology,ResearchCenterfor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85,China;

2.ForestryBureauofSuburbanDistrictofChangzhi,ChangzhiShanxi046000,China)

abstract

农业生态修复技术篇2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有机农业;美丽乡村;福建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发展新理念和实践新创新。福建省的美丽乡村建设和其他省区的美丽乡村建设一样要走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的道路,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推进农村景观的整治和农村种植业、养殖业转型升级成致富产业。福建的森林覆盖率居全国首位,但人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已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瓶颈。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而有机农业在水土流失区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既可以协调种养平衡,又可以起到生态修复的效果。因此,我们认为在福建水土流失区鼓励适当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建设美丽乡村。

1福建省水土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及生态修复技术

1.1福建省水土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

福建山多地少,山地丘陵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5%以上[1]。福建山地丘陵土壤以花岗岩发育的红壤土为主,抗侵蚀能力弱,每年台风暴雨季节有很高的侵蚀潜在危险[2]。福建省的水土流失与自然地理条件有关,但受人为因素影响更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过度垦殖、毁林毁草导致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和土地退化。福建是食用菌生产大省,食用菌产业发展造成森林破坏引起的“菌林矛盾”十分突出,并限制了该产业的发展[3]。②经济林过度开发引起生态退化。茶产业是福建省的九大支柱产业之一,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茶园水土流失严重,2010年全省茶园面积达20万hm2,茶园水土流失面积超过6.3万hm2[4],全国乌龙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却成了全省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区域,如铁观音地理标志的安溪是水土流失Ⅰ类重点县。③不文明开发建设引起的生态退化。如过度的矿山采挖、道路修建等常因水土保护措施不力而加速生态系统的破坏,进而引起水土保持功能严重受损,造成严重水土流失[5]。

1.2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及其主要技术

1.2.1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指在水土流失区通过以管护为主的保护措施,以及必要的人工辅助措施,促使自然界本身的自我修复能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植被的恢复,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建立和维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相对稳定并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达到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辅之以必要的人工调控,使水土流失区的生态自我修复得到提高和发展,是一种新的水土保持理念和措施[6]。

1.2.2主要技术

对过度垦殖造成的水土流失区域———坡地生态脆弱带实行退耕还林、还灌、还草与坡改梯相结合。坡度在25°以上的一律退耕还林还草,实行封山育林;坡度在25°以下的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坡改梯进行水土保持耕作。耕作管理过程中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豆科绿肥与经济作物实行轮作、套作、混作;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为主,辅之以化学防治对病虫草害进行防治,实施退化耕地的生态修复[5-6]。这些生态修复技术都是有机农业生产所需要的。

2有机农业及其主要农业技术

2.1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是在严格遵守特定的农业生产原则,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平衡的基础上,采用一系列可持续的农业技术来维持农业生态系统持续稳定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生产过程中严禁使用转基因技术,严禁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在这种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系统中生产、加工、销售的供人类消费、动物食用的产品才能称之为有机产品。严禁使用化学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是因为有机农业将土壤、植物、动物、人类和整个地球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这个整体的每一分子都健康,整体才能健康。因此,只有维持和加强整体健康的农业生产才能生产出高质量和富有营养的有机产品,为预防性的卫生保健和福利事业作出贡献,这就是有机农业的健康原则。为此,有机农业采取了一系列可持续的农业技术来保障[7]。

2.2有机农业的主要技术

2.2.1有机生产产地环境要求

有机标准(GB/t19630.1—2011)的环境基地要求:有机生产需要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有机生产基地应远离城区、工矿区、交通主干线、工业污染源、生活垃圾场等。有机生产单元是一个整体,为了防止有机生产受到污染的风险,有机生产单元周围必须设置缓冲带将有机生产单元和常规生产区域进行有效隔离,且缓冲带上的植物不能认证为有机产品。在土壤和水资源的利用上应充分考虑其可持续性,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灌溉方式(滴灌、喷灌、渗灌等),这种可持续性的灌溉方式也符合中央新时期治水方针对水土保持提出的新要求,即2015年2月10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时明确提出的“保障水安全关键要转变治水思路,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有机农业在强调产品本身有机完整性的同时也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严禁通过毁林、毁草、非法开荒来发展有机种植,而获得有机认证的农场是禁止随意焚烧秸秆的,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发展有机农业违背有机农业的宗旨。因此,生产地水土流失明显没有采取有效水土保持措施的,就不能被认证为有机基地[8]。

2.2.2土壤的培肥管理技术

有机农业理论认为,作物赖以生存的土壤中有动物和微生物,是一个活的生命系统,作物吸收养分的过程是先给土壤“喂”肥,待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后再供给作物养分,而现代农业中化肥的施用则是直接给作物提供养分,这在有机农业中是禁止采用的。因此,有机生产中养分的循环是个相对封闭的系统,要求有机肥应尽可能地来自于有机生产单元系统内,即有机单元中的所有有机物质要尽可能回归土壤,同时在轮作计划中要把豆科作物和豆科绿肥作为土壤氮源补充的重要手段,并在有机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土壤的养分流失,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率,就是说有机农业生产强调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通过种养平衡来补充因作物收获从土壤带走的有机质和养分[7]。

2.2.3病虫草害的生物、物理防治技术

有机农业理论认为,一个良好的有机生产系统不会有严重的病虫害,病虫害问题的出现往往是耕作不适当的信号,如作物种植单一化、品种缺乏多样性、施肥不当、农药使用对植物益虫的影响等。因此,在作物的病虫草害防治方面,有机农业倡导应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实行以农艺措施为主、生物和物理措施为辅的健康栽培技术;在应对作物种植单一化问题时,有机农业中采取的农业措施是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等技术。《有机产品》国家标准(GB/t19630.1—2011)规定:一年中植物应进行三种以上作物轮作,一年种植多季水稻的地区可以采取两种作物轮作,冬季休耕的地区可不进行轮作。合理轮作、间(混)作和套作可以改变农田的生态和田间小气候、增加生物多样性、降低敏感性植物的密度以减少病菌侵染机会,同时可利用特色颜色或敏感背景、植物分泌物、机械隔离和小气候等达到有效防治病虫害的目的[7]。

2.2.4野生采集中强调可持续性

野生采集的农产品也在有机产品的认证范围中。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有机标准对野生采集特别强调了“可持续”:野生植物的采集方法和采集量都必须在适度的范围内,采集方法不能对野生植物的生长及其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采集量也必须小于采集区域内生态系统可持续生产的量,从而防止因野蛮采集造成野生物种的衰退和灭绝,进而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引起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由此可见,有机农业遵循的是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强调人类与自然形成一个整体且和谐相处、共同协调发展。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维持和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稳定的生物或栽培措施、节水灌溉措施、野生采集方法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中均可应用。

3福建省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3.1优越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

福建自然条件优越,森林覆盖率全国最高,大气清新,土壤干净,水质良好,生态环境良好,生物种类繁多,全省植物种类有3000种以上,且绝大多数动植物品种未经过基因重组,十分有利于有机农业的发展[9]。

3.2良好的有机农业发展基础

有机农业生产以传统农业栽培方法为主,福建农民在精耕细作、用(种)养结合、地力常新、农牧结合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正是发展有机农业的精髓;福建各地都有着独特的传统经验,如蘑菇栽培、混农林业、林草结合、旱地耕作等,这些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结合又为地方特色作物品种(豆类、特菜)选育、生物防治技术及生物产品生产、生物材料快速堆腐及生物肥料生产、节水技术等注入了新的活力,加之一些新技术的不断产生和推动,都为有机食品的生产、开发提供了技术保障[9]。

3.3健全的有机农业技术储备

虽然福建省有机农业2001年才开始起步,但是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发展已经有20年历史了,为有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转换基础,有机农业在短短的10来年内已初具规模;有机食品生产和认证体系已较健全,如省环保局的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和农业厅的绿色食品办公室也开展有机食品认证工作[10-11]。

4小结

安溪县曾经因过度垦殖发展茶业生产而成为福建省水土流失重点县中的Ⅰ类县,茶叶的品质也威胁到了闻名全国的“乌龙茶之乡”的声誉和生存安全。为了保证茶叶质量,县政府引导和鼓励茶企发展生态茶园和有机生态茶园,如在茶园套种生态绿肥油菜花、大豆等,并在“外安溪”公路沿线对低产茶园实行退茶还林,走绿色强茶道路,从而使有机生态茶园建设的第一效用即茶叶质量得到了保证。在第一效用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安溪政府继续推进“持续治绿”政策,把曾经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县通过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打造成了观光旅游度假圣地,2013年,茶叶产值达20亿元,年创税收3亿元[11]。福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也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这些地区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的使用量相对较少,农业面源污染较轻,有利于发展有机农业。这些水土流失严重的贫困地区应该根据当地的生态资源、劳力资源和经济资源,借鉴安溪县茶业发展道路,切实进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各方面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适度发展有机农业,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进而实现“生态宜居、兴业富农、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林强.福建农地基本特征及水土保持措施探析[J].福建水土保持,2001,13(1):30-32.

[2]项华宗.青山作证———项南与福建水土保持[J].中国水土保持,2012(6):4-6.

[3]福建省食用菌协会.福建省食用菌学科发展研究报告[J].海峡科学,2011(1):56-65.

[4]李闽榕,杨江帆.中国茶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18-120.

[5]许文丰.浅谈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J].陕西水利,2010(3):131-132.

[6]刘利年.陕西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水土保持,2014(6):4-6.

[7]高振宁,赵克强,肖兴基.有机农业与有机食品[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5.

[8]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技术工作组.《有机产品》国家标准理解与实施[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1-2.

[9]刘宁.依法监管科学防治全力开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局面[J].中国水土保持,2015(4):1-4.

[10]韩海东,林永辉,刘明香.低碳农业背景下闽台有机农业交流与发展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452-457.

农业生态修复技术篇3

[关键词]生态修复;农业生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作者简介]冷传明(1970―),男,河南焦作人,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地理讲师。(河南焦作45400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长期耕作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农业生态问题。工业“三废”排放量不断增加,化肥、农产、农膜的大量使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搞好农业生态建设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生态修复及理论基础

1.生态修复的涵义

生态修复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它是应用生态系统自组织和自调节能力对生态本身进行修复。为了加速已被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还可以辅以人工措施以加快生态系统恢复的步伐。生态修复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切实遵循自然生态经济规律,充分利用当地的水、土、光、热、生物等自然资源,依靠大自然的循环再生能力和人为干涉快速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

2.农业生态环境演变的规律是生态修复必须遵循的自然规律

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是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的自然规律。自然生态环境是包括生物体与环境(气候,水,土等)自然因素组成的一个互相依存与制约、相对稳定的有自组织功能的大系统,该系统具有恢复到接近于原自然生态状况的自我修复功能。建设性的农业生态环境,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否则,往往事与愿违,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带来新的问题。由于人们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局限性与偏差,在我国农业生态建设中,就有很多这样的教训。[2]

3.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搞好农业生态修复的保障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面对自然灾害深刻反思后产生的新认识。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违背生态规律的自然改造,不仅损害了自然生态系统还会造成自然灾害。因此,任何形式的自然改造都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要从人口、资源、资源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点出发,开展生态修复,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步伐,建立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态系统。要在实践中不断拓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内涵,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丰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理论。

4.农业生态修复的实践方法

农业生态修复是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实现水土保持目的的措施。其技术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是有“封”、“退”、“造”、“建”,“综合治理”、“结构调整、生态移民”、“突出小流域治理,以小促大”等。

“封”既是“封山禁牧,舍饲养蓄”。要真正做到“封得住、有效果、不反复”,还需要因地制宜、因时施策。“退”即是“退耕还林还草、以粮代赈”。大量事实表明,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产沙区,坡度在25°以上的坡地必须退耕。如果措施得当,退耕后农民还可增加经济收入。“造”即是“造林”。坡度大于15°的荒山荒坡、退耕地,以营造水土保持林、薪碳林和用材林为主,强加管护抚育,形成乔、灌、草多层次防护体系,有选择的发展经果林。通过推广节柴灶,沼气池等措施,彻底解决群众的燃料问题,可有效的保护植被。“建”即是“建设一亩高标准农田”。农民在退耕二亩坡地后,在山坡下或沟谷地建设一亩高标准基本农田。

搞好农业生态修复,必须注重水土保持的综合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生态修复的根本措施,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系统的基础。调整结构、生态移民是生态修复的保障措施。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次深刻变革。要想使生态修复持续发展,就必须将生态修复与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和生态移民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广大农牧民增产增收,植被得到恢复和保护,地区经济得到发展[3]。生态修复作为一项水土保持新举措,需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总结新经验、新方法,丰富和发展其理论与实践。

二、生态修复在农业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

1.增加了农民的生态意识,提高了人们对生态修复的认识水平

各地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上不断提高认识,积极探索生态修复的技术与方法。在政府的大力宣传和积极引导下,大多数农牧民逐渐接受了这一新的理念,认为生态自我修复是一项让土地休养生息的好办法,是人类实现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参与封禁治理的积极性很高。2000年和2003年国务院先后下发的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组织农村群众投工,必须严格执行村内“一事一议”投劳制度,凡是群众不愿意投劳的不得强迫。这方面云南省在“长治”工程建设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农民投资的积极性,90%以上的群众愿意投劳开展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为做好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奠定了基础。

2.实施生态修复在农业生态建设中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1)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据调查,各地在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之后植被覆盖率迅速增加。陕西省吴旗县封禁4年,林草覆盖率提高了31个百分点,福建省永泰县封育治理后,植物种类增加了近3成,森林覆盖率由2.3%提高到43.3%内蒙古娥托克前旗、乌审旗、毛乌素沙地的植被覆盖率由10%提高到40%~50%。。1995年,广东省在全国第一个实现了绿化达标,植被覆盖率普遍提高30%~50%。江西省兴国县曾是一片“红色沙漠”,如今坚持了封禁治理,突出了预防保护措施,收到了明显效果,目前全县林草覆盖率达74%。过去河床以年均4~6cm的速度在淤积提高,如今以5~7cm的速度在降低。减轻了洪水灾害,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生态修复之所以带来如此巨大的变化,是因为封育保护解除了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系统自我组织和调控作用增强,区域林草植被种类和数量必然增多,水土流失程度自然减轻[4]。

(2)保土减沙效益明显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正是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全面加强的时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在局部地区特别是水蚀区成效是显著的。截至2001年底,全国累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81.5万km2,水土保持设施每年拦蓄泥沙15亿t,增加蓄水能力250亿m3,减少黄河泥沙3亿t。与第一次遥感调查成果进行初步比较表明,不仅水土流失总面积减少,而且保土减沙效益也有显著的提高。如“三北”地区的防林面积由1113万km2(1997年)增加到3873.5万km2,防林区提高农作物产量10%,提高牧草产量20%以上,土壤侵蚀模数可降至500t/km2.a。

(3)蓄水保水、分洪抗旱能力增强

农业生态系统的蓄水保水功能是由地上植被和土壤共同作用而实现的。实验证明[5],在有林地区,日降雨量30mm无出水;日降雨量55~100mm才见细水流出。年降雨量1200mm时,有林地区水分损失量仅50mm,而相同环境条件的无林地区可达到600mm,一亩林地比无林地至少能多蓄水20m3。生态系统的蓄水保水能力主要体现在雨季能蓄水、分洪,在旱季则能抗御干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能大面积增加植被,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同时也增加了下垫面的蓄水保水的能力。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研究[3],黄土高原现有水土保持工程年减少入黄径流10亿m3,规划中的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工程每年将减少入黄水资源量40~50亿m3,单就确保黄河不断流来说,它是不利的影响,但从满足整个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分析,它所减少的这部分水量是水土保持工程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产生活和生态建设所必需的,因此是功而不是过。

(4)改善了农业地区的小气候

在有林地区,日间约有35%~75%的太阳辐射被林冠拦截吸收,20%~25%被树冠叶面反射回大气中,仅有5%~40%射入林中。绿色植物中森林能防风,植物蒸腾可保持空气的湿度,林木可以调节温度,从而可以改变局部地区小气候。如江西省修水县河桥沟小流域在实施生态修复工程进行封禁后,山变绿了,水变清了,植物群落良性发展,许多动物重归故里。四川省巴中市坚持十年封山禁牧、禁坎禁伐,林草茂盛,山清水秀,人居环境十分优美。内蒙古自治区在连续3年遭受罕见大旱的情况下,封育保护仍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草原生态恶化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部分地方再现了绿草如茵、风吹草低、蓝天碧野的秀美景色[5]。

(5)生态修复在治水保土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地方经济的发展

实施生态修复过程中,各地采取了一系列配套的对策和措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调整了农村经济结构,发展了乡村工业和旅游业,显著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生态修复使我国农业由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集约经营转变。陕西省吴旗县在实施生态修复后,大力发展集约高效农,培育草、羊、杏三项优势主导产业,积极兴办绿色企业,与实施前相比,国内生产总值、粮食总产量、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主要经济指标均翻了一番多。生态修复使我国的畜牧业由满山遍野到处放牧、超载放牧向以水定草、以草定蓄、围栏封育、修牧轮牧、舍饲半舍饲转变。

三、在农村实施农业生态修复应注意的事项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农业生态修复突出以自然的力量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然而,人们习惯于“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缺乏足够理解与认识。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水土流失区广大干部群众,正确理解并处理人工治理与生态自我修复的关系,突出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暂时经济增长所造成的严重人为水土流失的典型事例的宣传教育,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立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和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高度出发,帮助群众充分认识搞好生态修复的重大意义,提高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

2.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创新

生态修复措施要在技术上科学、经济上可行,就需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不断地创新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丰富生态修复的理论,提高生态修复的科技含量。要开展生态修复专题研究,其中机理研究是生态修复研究的核心。生态修复的机理研究的内容包括:研究不同地区的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生态系统压力形成与解除的措施、生态系统压力解除后的恢复机制、生态环境可修复程度以及自身演化规律。为最终阐明生态修复的原理,创建我国生态修复的科学体系,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另外,还要对相关技术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加以研究,如“3S”技术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等。

3.生态修复需因地制宜

生态自我修复主要是依靠大自然自身的力量来实现的。实施这一工程必须因地制宜。我们要把影响植物生长的限制性因子――水,作为生态恢复的主导因子,要把年降水量、土壤类型、人口密度、社会经济状况的因子作为确定不同区域的生态修复潜力的依据,不同水土流失区生态修复潜力不同,在我国南方,由于水热条件较好,植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复杂,植被恢复很快。在北方,由于水热条件差,植物种类较少,植被较难恢复。当年降水量和干燥度达到大多数植物难以生长的数值时,即为生态恢复的极限,也就是说,依靠自然的力量已经难以恢复,必须依靠人工措施来恢复或重建。

四、结语

农业生态修复工作的关键是实施封禁保护措施;其目的是恢复,保护植被,加快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进度,突破口是退耕还林、以粮代赈;依靠的是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与行动。在生态修复工作中要特别重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业生态修复技术篇4

1当前阶段土壤污染治理方案分析

1.1重金属类型污染的防治分析

在我国目前的土地污染之中,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多种类型的土地污染,而在这些种类较多的污染之中,重金属类型的土地污染是现阶段土壤污染之中的主要类型。经过调查显示,重金属类型的污染主要成因是工业生产之中所产生的废水,在目前的工业生产中往往会含有数量比较巨大的金属离子,虽然目前我国已经积极的开展污染治理行动,但是在一些地区还是存在乱排污的情况,这些未经过科学处理的废水直接流入到土壤之中,在积年累月的污染之下,就会给土壤之中的结构造成严重的破坏,进而使得土壤失去原有的肥力。为了能够全面的处理好重金属类型的土地污染,现阶段治理人员主要通过化学方式对土壤进行处理,在保证不破坏土壤生态结构的基础上,使用能够和土壤之中重金属物质发生反应的化学元素,让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在和化学元素相互作用的情况下被氧化或者还原,从而达到治理重金属污染的目标。

1.2化学类型污染的防治分析

除了重金属类型的污染之外,化学类型的污染对于土壤的危害也是极其严重的,并且相对于说其他污染来讲,化学污染的情况略显复杂,导致化学污染出现的成因也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化工行业产品种类上具有多样化,并且相应的生产工艺也在升级,这也就导致了其生产过程之中需要使用更多的化学原料,而这些原料在往往也就会使得废水对于土壤的污染更加的严重;另一方面,在目前的农业生产过程之中,为了能够达到良好的产量,农业工作者一般会使用相应的化肥以及杀虫剂,在使用不当的情况下就会造成土壤出现污染的情况。化学元素对于土壤产生污染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当这些化学元素进入到土壤之中的时候,会对土壤之中的酸碱性造成影响,使得土壤酸碱性失衡,最终造成土壤之中的肥力下降。面对这样的污染情况,目前的措施主要有2种,一种是通过分析土壤中的元素含量进行能够吸收或者是反应的元素利用,使土壤中的有害元素减少或者消失;另外一种就是通过改变土壤的酸碱性降低化学元素引起的土壤污染。

2土壤污染防治的科学原则

2.1整体优化原则

目前的土壤防治,遵循的最基本的原?t就是整体优化的原则,整体优化的原则注重的是土壤防治的整体性效果,因此在利用此原则进行土壤污染防治时,主要进行3方面的工作:首先是污染效应要最小化,也就是在整个治污的过程中,要保证整体效应的最大化,将污染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其次是要进行污染控制和清洁生产。因为要考虑到整体最优,因此一方面进行治污,一方面进行清洁生产,投入和产出两不耽误。最后就是要做到整体环境效益的最佳。通过整体优化,实现土壤对环境的最小化污染或者是零污染,将土壤污染的影响降到最低。

2.2生态恢复原则

之所以要进行土壤污染的治理,其根本原因就是要恢复土壤的生态作用,使其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在土壤污染治理时要本着恢复生态的原则来进行。在此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土壤生态作用的恢复,首先就是要协调这种因素对土壤的影响,做到元素的综合利用,通过综合效益实现土壤的生态型特征。其次就是要积极利用农家肥料进行对土壤的肥力改造。农家肥料的生态效益比较高,利用农家肥可以使得土壤快速恢复原始属性,具备良好的生态效益。

3土壤污染防治研究展望

3.1农业非点源污染问题

一般来说,工业点源污染由于具有固定的污染源,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只要给予一定的资金和适当的技术投入,就较容易得到治理。相反,农业非点源污染由于没有固定的污染源,往往具有潜在性、复杂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因而是不容易得到有效地控制的。正因为如此,英美等发达国家最近几年来对这一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我国因农业生产的发展及肥料和农药的广泛使用,农业非点源污染日益严重,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研究也将受到应有的重视。

3.2环境生物技术与土壤生物多样性

生物技术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已成为目前十分活跃的领域。然而,这些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应十分注意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物安全的问题,并进行生态风险分析。此外,还应该考虑到生物技术副产物的合理处置。在处置之前,应评价其潜在危害性,包括对土壤生物多样性、作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3.3土壤污染修复技术

近年来,土壤污染(包括重金属污染和有机污染等)修复技术的研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内容涉及固化修复、玻璃化修复、热处理修复、冲洗修复、泵出处理修复、动电修复和植物修复等。在植物修复技术中,植物抽提作用、根际过滤作用和植物固定作用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特别是野生超积累植物的筛选和有目的的应用比较引人注目。可以预料,随着1997年全球土壤修复工作网亚洲与太平洋地区分中心在南京的成立和正式启动,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将成为中国今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的热点问题之一。

农业生态修复技术篇5

一、农业机械的保养

农业机械的保养要按照“防重于治、养重于修”的原则。切实执行技术保养规程。动力机械要按主燃油消耗量确定保养周期,按时、按号、按项、按技术要求进行保养,达到技术保养标准,确保机具处于完好的技术状态。

二、农机维护保养的种类

1、新机保养。

又称试运转后的保养,新机或大修后的农业机械都需要进行磨合即试运转。在试运转过程中,注意观察各工作部件的运转情况,随时进行检查和调整,发现问题及时排除。试运转结束后,必须对农业机械进行全面的维护保养。保养的主要内容,按农业机械使用说明书上的规定进行。

2、班次保养,又称日常保养。

为使农业机械保持最佳的技术状况,每天作业前和作业后应对农业机械进行保养。即进行清洗、检查、、调整、更换、紧固等。

3、定期保养,即技术保养和技术检修。

农业机械累计工作200(500小时后,必须进行全面的保养和检修。具体做法是,将农业机械进行全面的清洗、检查、、调整、更换、紧固、修理。对损坏或磨损严重的零配件修复或更换,然后重新组装好。

4、存放保养,又叫季节后保养。

农业机械工作有季节性,在季节性工作结束后,往往要停放几个月甚至半年以上。做好季节后保养工作很重要。如果保养不好,保管不善,在存放中会产生零配件变形、腐蚀和老化、零配件丢失。不仅缩短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甚至造成不能再投入使用的恶果。因此农机手应按农业机械使用说明书的要求,做好存放保养工作。

5、特殊保养,又称有针对性的保养。

这一般是在农业机械发生事故后进行的一种针对性的维护保养。例如,农业机械作业时或转移中发生翻车翻机,入江进水,掉沟,碰撞等事故,需要进行某一部件的维护保养和修复,恢复农业机械的使用性能。

三、农业机械的保养的具体内容

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及当地农机管理部门规定的内容进行。机车的高级保养应在机务管理人员指导下在室内进行。燃油动力机械要做到四小漏(小漏油、小漏水、小漏气、小漏电)、五净(油、水、气、机器、工具)、六封闭(柴油箱口、汽油箱口、机油加注口、机油检视口、汽化器、磁电机)、一完好(技术状态完好);配套农具要实行常年修理,做到三灵活(操作、转动、升降灵活)、五不(不旷、不钝、不变形、不锈蚀、小不件)、一完好(技术状态完好)。

四、农业机械的维修时常见的事故

1、调试、修理或排除故障不切断电源动力

这类事故占维修事故总数的25%,未切断动力而进行—维修作业,实际上是一种严重违反农机操作规程的行为,出事故也是必然的。虽然农机监理部门反复强调,但是不少机手仍我行我素,导致此类事故不断出现。比如有的机手在收割作业中,因碰到割刀缠绕杂草、输送或脱粒等部件堵塞、皮带脱落等小故障时,为了抢时间,在未切断动力的情况下,自接排除故障或安装,常常造成伤亡事故。

2、维修技术不熟练

机修工由于维修技术不熟练,未弄清机械部件结构,不懂拆装窍门,盲目硬拆硬装,凭力气蛮干,其后果一是会损坏零部件,二是一旦扳手等工具由于用力过猛滑脱,常会造成修理工受伤。

3、维修不彻底,关键安全部件敷衍了事

现在农村的拖拉机都是私人所有,不少机手贪图眼前利益,修理时能省则省,平时不注意检查、保养,农忙时一旦出现故障,维修时只求快,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造成维修事故多发。

4、修理工没驾驶经验

拖拉机经修理后,通常需要驾驶一下,有的车要试一下刹车等部件是否调整到位。有的车由于更换了活塞、缸套,需要牵引磨介。有的修理工修理技术还可以,但驾驶技术不一定行。如一台泰山25型拖拉机牵引磨合时,开车的修理工无证驾驶,制动不及时,致使后车撞前车,造成拖拉机前桥、水箱等严重损坏事故。

5、维修设备不完好

完好的修理设备是维修质量的重要保证。有的乡村维修网点,没有起码的维修设备,照样进行大修业务,形成修理事故隐患。

农业生态修复技术篇6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 土壤 修复技术 研究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土壤的污染程度逐渐的加重,因人们缺乏对土壤知识的了解,对土壤的环境承载力较忽视,故认为土壤能对污染物进行无限的处理,就加大对农作物肥料以及农药的使用,导致土壤中的污染逐渐加重。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来源十分的广泛,包括化工业、采矿业、金属加工业、冶金业以及工业中的废电池处理、塑料、电子制革所产生的三废,汽车尾气的排放、农业中农药及化肥的过量施用等等。

在土壤的含量中,若重金属的含量超标就会毒害土壤的系统以及植物的系统,不但会加快土壤的退化速度,还会降低农作物的产量与农作物的品质,在雨水的洗刷和径流的影响下,地下水和地表水都会被污染,使水文环境得以恶化。因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农作物的质量有非常大的影响,这也就直接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及身体健康。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具有不可逆转、长期性、隐蔽性等特点。因此重金属污染带来的后果是十分可怕的,它不仅仅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和身体健康还对经济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一、土壤修复技术的简介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采用挖掘填埋法来修复被重金属所污染的土壤,这种方法只是表面的修复了被污染的土壤,将污染物进行了转移,治标不治本,没有将受污染的土壤从根本上得以修复,而且还会对周边环境予以相对的污染,并出现污染物渗漏、占用土地扩大化等现象。西欧的一些国家为了避免重金属污染的加重,对要填埋的污染物进行纳税,通过这样的方法来抑制土壤的污染。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迫使人们去寻找新的方法修复受污染的土壤。目前我国主要有两种方法对土壤予以修复,一是物理化学技术,二是植物修复法。物理化学技术主要运用化学固化、土壤淋起、动电复法;植物修复法主要是指植物的稳定、植物的挥发以及植物的提取。另外,微生物修复也逐渐的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1.物理化学技术

1.1化学固化

化学固化就是指在土壤中加入添加剂,使土壤的理化性质得以改变,通过金属的共沉淀作用和金属的吸附作用使土壤中存在的状态得以改变,使生物的迁移性和有效性予以降低。但是化学固化只能是一种短期性的措施,重金属仍然存在于土壤之中,只是重金属的存在形态得到了改变,不能把土壤修复到原来的状态,因对生态环境影响不明确,所以很多的专家对这种方法产生了怀疑。

1.2土壤淋洗

土壤的淋洗指的是借助能让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得以迁移过溶解的化学溶剂,通过水力压力作用和重力作用将化学溶剂注入到土壤中,然后提取出污染的液体,并把该液体进行污水的处理以及分离,在使用该技术中,常用的淋洗液主要有稀释的酸碱液、水以及表面活性溶液。土壤淋洗的技术优势在于不需要进行土体的移位,处理的费用较低,对土壤生态破坏性较小,渗透性好,较低的深层土壤修复成本,对土壤污染物的修复有较好的效果。

1.3动电修复

动电修复是指对受污染的的土壤进行通电,在电场的作用下,以地下水和额外补充的流体为介质,将土壤中的重金属迁移到电机区。然后再运用收集系统使之全部的集中并予以处理。动电修复是技术是一种原位修复技术,能满足现在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是因土壤中重金属的结构的复杂,就导致实验结果与实际应用有一定的差异性,从而限制了使用这一方法的商业化。

据研究发现,土壤溶液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重金属离子的溶解、重金属离子的沉淀、重金属离子的解吸都是由pH所控制,电渗速度会受酸度的影响,故动电修复中最关键的就是对土壤pH的控制。

2.植物修复技术

植物修复技术主要是指植物自身所具备的特征以及植物的自然生产对重金属土壤进行修复。针对具体的修复机理以及修复过程,我们能够从中将植物的修复技术大致分为植物挥发、植物稳定以及植物提取这三大类。在这三大植物修复技术中,植物挥发方法主要就是指非金属元素汞以及金属元素铯,因此,植物挥发修复方法在治理铬污染的时候起到对应的作用。

2.1植物稳定

植物稳定是指通过耐重金属植物的种植,使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性予以降低。在雨水的冲刷下,重金属渗透到地下水的可能性予以降低,在天气的影响下,扩散到空气里影响环境的可能性予以降低。但是植物稳定的修复方法不能够完全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属,其只能够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行有效的固定,使其在短时间内不对环境造成污染,这种修复方法在根本上对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情况不能予以解决。随着环境的改变,重金属生物的有效性也发生着改变,但是当环境发生一点改变的时候,植物稳定修复方法就丧失了持久性。

2.2植物挥发

植物挥发指的是在植物的吸收和植物的积累作用下,使土壤中挥发性污染物予以减少,主要是指非金属元素Se和金属元素Hg,这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技术,但是却将土壤中的污染物以气体的方式转移到大气中,对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2.3植物提取

植物提取是指通过植物使土壤中的重金属予以聚集,然后提取出来进行处理,整个过程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步,释放土壤中的重金属。第二步,吸收金属离子。第三步,把根部的金属离子运输到地面的上部。第四步,积累运输上来的金属离子。

植物的修复技术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受经济和技术的影响,这些技术的使用成本较高,缺乏实际应用的经验,处理的效果不是特别的显著,以致于不能进入商业化阶段。在目前技术中,挖掘技术和填埋技术是使用最广泛的技术。

参考文献

[1]汪小勇,张超兰,姜文等.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128-129.

[2]祁国恕,陈曦,王鑫等.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分析及展望[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7).

农业生态修复技术篇7

一、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严峻的生态问题

(一)严重的土壤侵蚀危及石漠化地区生态安全

石漠化导致水土流失,淤塞水库,抬高河床,破坏了宝贵的水土资源,使水资源枯竭,人畜饮水困难,生态环境恶化,极大地降低了环境容量,严重威胁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据调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地区9个重点县的石漠化地区,农民饮水要从数公里及数十公里以外去取水,生产用水对于他们几乎是一个梦。严重的石漠化使举世闻名的贵州黄果树大瀑布枯水期的问题日益严重,专家断言,如果不解决这一地区的石漠化问题,黄果树瀑布将会干涸。

(二)石漠化加剧贫困地区的贫困程度

在石漠化地区,几乎年年旱涝相伴,泥石流滑坡等频繁发生,生活在石漠化地区的人只能在石缝里种点玉米等杂粮。“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种了几片地,收不到一袋粮”、“一年生产的玉米产量还不够喂大一头猪”成了石漠化地区农民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石漠化导致了贫穷,贫穷又导致更严重的石漠化,严重的石漠化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迁谋生,剩下的大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数据显示,在贵州50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中,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20%以上的有30个县,而且凡是石漠化严重的地方,都是贵州最为贫困的地方。

二、石漠化治理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一)生态修复工程所需繁殖材料遗传改良工作十分薄弱

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主要任务是造林,林木的遗传改良和森林培育技术是石漠化地区造林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奠定生态修复工程的基础,也是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与林业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对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关键集成技术及诸多深层次问题还缺乏系统研究,对一些适合在南方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与发展林业产业的树种,如油茶、香椿、花椒、忍冬、构树、葛根等的遗传改良和森林培育技术研究还较薄弱,远远不能适应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工程的需求。要全面启动南方大面积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工程,繁殖材料遗传改良工作瓶颈必须突破。

(二)造林技术与管护措施不能适应石漠化生态修复工程的需求

专家表示,以往出现的“年年造林不见林”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造林技术与管护措施不能适应石漠化生态修复工程的需求,如表层岩溶水调蓄与开发技术、地表集水截水与生物技术、新材料应用及节水灌溉技术、土地改良与生物培肥技术、土地改造与人工诱导成土、立体农业与高效旱作技术等都还不是很成熟。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因为目前国家实施的各种工程和措施大多为单一治理措施,没有或较少配合综合措施,导致石漠化加重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遏制。

(三)利用经济杠杆调动各个层面积极性的机制还未形成

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必须解决好贫困问题,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促使企业、农民自觉参与石漠化生态修复工程。从目前的情况看,解决这一问题的体制机制还未形成。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仍然由政府在“输血式”高成本推动,使石漠化治理可持续没有保障。比如,一些研究表明,生态移民光安置用的土地一亩就要6000元,封山育林每公顷造价1500元,人工造林每公顷成本1.05万元,种金银花每亩成本也高达1221元。目前,我国林业产业虽然形成了林业产业体系,但林业企业规模过小,有的甚至没有根据资源规模和特点盲目建厂生产,形不成竞争优势和规模效益。此外,呈扩大趋势的石漠化区域面积也加大了石漠化防治难度。

四、大力发展林业循环产业是石漠化生态修复的根本途径

(一)修复脆弱生态环境要走林业产业化道路

国际上对恶化的生态环境进行重建和恢复有很多成功范例。比如,美国的罗斯福林业生态工程、加拿大的“绿色计划”、日本“治山计划”、法国的“林业生态工程”、韩国的“治山绿化计划”等。一些研究表明,这些林业工程有四个共同经验:一是形成了较完善的林业产业体系,生产产品不断增加。二是加工业成为林产业的支柱,采取优惠鼓励措施扶持加工业向深加工方向发展。例如近年来世界制浆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2.7%,造纸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3.1%,人造板工业年平均增长4.3%,而制材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9%。三是天然林资源得到保护,取而代之人工林得到迅速发展,已成为林业的主体。四是多种森林资源得以开发利用。改变过去单一木材经营的思想,充分开发利用多种森林资源,成为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发挥企业在石漠化生态修复工程的巨大作用

石漠化治理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工程,也是投入巨大的一项工程。这样一项庞大工程单单依靠政府推动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形成“造血式”推动模式。第一,鼓励和扶持林业企业开展兼用林复合经营。良种加良法的多树种、多目标定向兼用林复合经营是森林培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第二,鼓励和支持林业企业运用科技力量加大科技投入,科学提炼适合在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工程的关键技术和措施,保障不同树种在不同地域,成活率高、长势好;运用先进的技术和合理的措施降低生态修复工程的投入,提高生态修复工程效力;对国内外生态修复工程现有技术成果进行组装配套,推动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进程。

(三)建立多树种良种繁育基地和营建试验示范林

1、整合资源,在贵州省建立多树种良种繁育基地。

总结提炼出适合石漠化地区林业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体系,广泛收集适合石漠化地区的物种、树种,提高遗传增益,使经遗传改良的生长性状和质量性状达到国内先进或领先水平,并通过建立种苗繁育基地为石漠化地区造林提供可选择的优良材料。

建立和维护多树种良种繁育基地可以引导企业投资,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生态产业,农民在家门口创业。据专家测算,如建立5000亩良种繁育基地,重点推广10―15个树种生长、抗逆性、材性兼优型优良家系(无性系)和耐瘠薄高效营养型无性系种苗,可每年为南方50万亩石漠化地区造林、林分恢复、低产林改造提供优质种苗。实现年产值2000多万元,年利润500多万元。良种和良法的运用,能降低造林成本、减少项目重复投入,为森林资源增益增效。其辐射效益可达年50万亩造林规模,增收2亿元。

2、运用遗传改良、关键集成技术营建试验示范林

将优良种源和优良家系引入试验示范基地进行栽培试验和示范,结合不同培育目标特点,解决遗传特性与生态环境的互作问题。据专家测算,如果营建多目标示范兼用林5万亩,试验示范林保存率能达85%以上,林分蓄积量和产量较部颁标准及现有水平平均提高10%―20%,可实现产值5亿元以上。

专家还测算,如果同时进行5000亩良种繁育基地和5万亩试验示范林的建设,可为农民提供近2000个就业岗位,农户在家门口就业,生产、生活、务农一体化,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农村闲置劳力。农户年收入可达1.2万元人民币。

(四)探讨石漠化地区林业化项目科学经营管理方法

通过对不同干扰条件下,农地、荒山荒地生态系统向森林生态系统转型过程中林分结构及植物多样性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研究,揭示系统产生效益的机制,提出不同干扰类型下林分最佳生态、经济效益配置模式和经营管理技术,为石漠化地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资料:

①贵州长生林业集团.南方中轻度潜在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与林业产业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R].课题报告

②吴岗.“土地癌症”:石头带来的灾难?――我国石漠化现状及其治理路径[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8月27日

③李斐然.中国西南多地遭遇石漠化山民石缝中保土种玉米[n]中国青年报.2012年5月9日

农业生态修复技术篇8

【关键词】矿区生态修复生态区建设

【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169-02

1矿区生态修复与生态区建设背景

潘集区录属于安徽省淮南市,位于淮河北岸,总面积600平方公里,人口43万,境内煤炭资源丰富,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能源新区。区内拥有潘一矿、潘二矿、潘三矿、潘北煤矿四座现代化煤矿和正在建设的朱集煤矿、潘东矿,还有“单机甲中华”称誉的平圩发电厂、田集电厂和正在建设的平电二期、田集电厂二期,以及祁集化工基地等国家重点工程,是淮南市煤电化基地的主战场。工矿业发展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传统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难以维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区建设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实施可持续战略可以实际运作的载体。潘集区于2004年9月被批准为安徽生态省建设首批综合示范基地。

2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从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潘集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1)一定时期内,塌陷区面积不断扩大,稳沉期较长,生态环境恢复任务重,难度大,耕地资源损失难以补救,加上基本建设占地,生态失衡和耕地减少形势严峻。

(2)主要过境河流水患亟待根治,湿地功能恢复、保护与资源开发存在矛盾,水利建设工程设计、施工,滩涂开发及水生资源利用均需十分谨慎,否则难免引发生态风险。

(3)能源工业发展,煤矸石和粉煤灰产出量不断增加,对环境的压力持续加重。

(4)小型企业有强烈发展愿望,无序增长现象有可能发生,与能源产业配套的生产和生活服务业加快发展,都会相伴产生资源和环境问题。

(5)小城镇和农村综合环境状况差的现象一时难以根本改变;农业面源污染还在发展,农村畜禽粪便、水土流失和农用化学品造成的面源污染,不仅影响水质,而且不利于农产品安全。

3如何做好矿区生态修复和生态区建设

根据潘集区生态环境现状和未来发展趋看,要想有效修复生态破坏现状,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的和谐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实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一是粉煤灰农业利用。粉煤灰中含有大量的硅、钙和一些微量元素,可以直接作为矿质肥料用于农业生产。另外,在有机复合肥生产中,加入一定量的粉煤灰有利于造粒,改善肥料的某些性状。还可利用粉煤灰与其他有机废弃物及添加剂配合,生产改土剂、人造营养土等产品用于农业生产。二是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利用途径包括: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加工成有机肥料或有机-无机复合肥;作水产养殖的饲料;作基料生产食用菌;引入沼气池生产沼气等。大型养殖场的畜禽粪便产生量大而集中,宜建设相应规模的肥料加工厂,生产有机-无机复合肥料,也可以建大型沼气站,向居民区供应沼气,为种植业提供肥料。农户家庭散养畜禽粪便,也可通过沼气工程,实现畜禽―沼气―农田循环。三是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潘集区是农业大区,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实现秸秆综合利用是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秸秆综合利用包括粉碎直接还田和堆沤肥;用秸秆作基料生产食用菌;秸秆作为饲料,实现过腹还田;将秸秆作为原料生产工业品或工艺品或新型建材;适量秸秆投入沼气池,转化为气态能源等。从最佳综合效益出发,根据本区产业组合,建立一套秸秆资源化管理机制,引进组装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与设备,把秸秆综合利用具体落实。

3.2实现煤电化基地生态化转型

一是对煤炭洗选工艺技术改造,对现有选煤厂进行技术改造,增加洗选能力,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实施煤层气资源利用。利用煤层气资源,替代原煤作为锅炉的新型燃料,推广矿区燃煤锅炉改造成燃气锅炉,提高新能源利用比例,减轻大气污染。实施煤矸石综合利用,积极开发、引进、组装诸如循环硫化床锅炉技术,空心烧结砖和免蒸免烧砖技术,水泥、混凝土建材生产技术等。二是改造工艺和采用减污技术,加快实施煤电一体化,采用清洁煤发电技术和高效除尘器、低氮燃烧器、烟气脱硫装置,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行节煤生产和水循环利用,实施电厂节煤燃烧、固体废弃物减量化和化学废水、冲灰废水、冷却水处理的闭路循环,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实施粉煤灰资源综合利用,根据技术成熟程度和市场可接受性,重点实施粉煤灰在建筑材料、路坝基材和废弃地回填等方面的利用。三是煤化工工业生态化建设。为了提高煤炭资源的就地转化能力,以煤的气化为突破口,扩大焦炭生产能力,发展以煤为原料的精细化工,提高综合效益。

3.3实施工业污染综合治理

主要进行发电厂粉煤灰场地综合治理和烟气除尘、脱硫、脱氮,矿区锅炉房消烟除尘,矿区堆场及地面扬尘治理,建设城区烟尘控制区,进行小锅炉改造。对重点粉煤灰储灰场进行分期综合治理。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和环境标准化管理,从原材料选择、产品设计、生产过程到产品销售和使用服务,推行一套原材料优化、节约资源、资源再生等对环境无害化的清洁生产技术。建立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再利用体系,集约利用资源和能源,减轻环境压力。加强清洁生产管理,实现生产操作规范化、标准化。

3.4落实好塌陷区生态恢复措施

一是工程措施。塌陷区生态恢复首先要采用工程改善土地条件,包括:①整治土地。对能恢复为农田的地块,按标准耕地的要求进行平整。②整修水利。结合整修恢复塌陷区原有水利设施,完善水利工程。③整修道路。充分利用塌陷区已有道路,采取新修与复旧结合,全面改善恢复区道路。④建设防护林网。按农田防护、生态环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恢复的统一要求,设计林网、林被斑块和廊道,建成结构、功能和景观协调的绿化体系。⑤治理塌陷湿地。根据塌陷深浅和开发需要,设定水体和低湿地功能,根据功能定位,整治成自然恢复区、种养经营区和观光游憩区。二是构建生态经济模式。根据塌陷区的类型和土地条件,在生态恢复整体框架控制下,构建不同的生态经济模式。比如:恢复耕地,发展粮、菜种植和畜禽养殖;恢复林草地,以林草复合种植为基础,发展养殖和加工生产;恢复湿地,种植湿生植物和相应发展加工业;恢复水面,发展水产或水禽养殖。

3.5开展工业污染防治

对现有煤矿和电厂锅炉和窑炉更新改造和改进消烟除尘技术,提高民用燃气普及率,建设无黑烟矿区;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新增污染源,所有新建、扩建、改建及技改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改善矿区污水处理工程,实施工业水循环利用,建设中小型工业集中区污水处理厂,实现废水集中处理;大力大力实施煤矸石和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实行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清运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建立环境噪声达标区,加强对工业噪声、施工噪声、交通噪声的控制和监督管理。

3.6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推广农业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全面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禁用对土壤环境构成污染以及不符合a级绿色食品生产要求的复配制剂和中等毒性农药;采取综合措施,防止施肥污染,使用农家肥和有机―无机复合(复混)肥,推广平衡施肥技术;推行畜禽养殖业集约化,配套实施畜禽粪便资源化工程;实施农村人畜粪便沼气化等无害化处理;使用光解地膜和农膜回收技术;依标准加强对农业灌溉用水的管理,防止灌溉水导致农业资源退化与环境污染。

3.7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与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配套,对环境实行整体优化调控。使用清洁能源。对城市工矿企业、餐饮、宾馆以及文化娱乐等经营性行业实施煤改气、煤改电和居民生活煤改气、煤改电。实现垃圾处理由填埋向综合利用转变,改造城镇排污管网,实现雨污分流,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建立街道、社会环境公益活动机制。通过宣传教育,组织参与活动、监督和奖励,推进街道和社会公共环境保护,改善自我生活环境。

3.8生态村建设

以已经验收的省、市级生态村为示范,大力推进“百镇千村万户”工程。以庭院为依托,以沼气为纽带,通过开展改水、改厕、改路、改圈、改厨房等活动,重点治理村庄居住环境“脏、乱、差”。农村居民区建设要本着节约、舒适、适用的原则,进行认真规划,结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采煤塌陷区搬迁和行蓄洪区居民搬迁,调整规模小、布局散、占地多、环境差的自然村落,加快农村居民点的归并和移民建镇步伐,减少农村居民点数量,促进城镇化发展,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农业生态修复技术篇9

关键词:农业机械维修事故发生原因对策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农业机械在我国普遍应用,但由于一些技术的不完善,导致农业机械维修量同时增大,各种机械故障频繁发生,机械维修事故不绝于耳,每年农业机械维修事故要占事故总数的30%-40%,因此农业机械的安全对于农机用户非常重要,减少农业机械维修事故是农业机械化发展必须要克服的问题。

1、农业机械维修事故发生的原因

1.1维修人员安全意识不充足。如处理农机故障不切电源,这类事故占维修事故总数高达25%,维修人员进行维修作业时不遵守农机操作规程的行为必然导致维修事故的发生。即使农机监理部门针对此事一直在反复强调,但是很多维修人员依然我行我素,导致此类事故频发不绝。还有的农机用户在收割作业中,如果遇到机械部件被杂物堵塞、皮带脱落等一些小的故障时,很多农机用户为节省时间,会在不切断动力的情况下,以最便捷的方式去排除机械故障,因此经常会发生机械切割手指或肢体被机械绞伤等事故。

1.2维修前准备工作不充分。针对农业机械临时故障频发的状态,农机使用者需要随时做好维修准备,在维修前需要故障机械做一些准备工作,如对农具支垫牢固,用硬物掩好轮胎等。这些准备工作看起来是小事,但决不能忽视。如农机用户在田间进行旋耕作业中更换弯刀时,将旋耕机升起后,随便用几块土砖垫了一下,机手在用力拆弯刀螺丝时,旋耕机却突然掉了下来,将农机用户的手脚砸伤。

1.3维修技术不熟练,维修不彻底。很多农机维修人员并不具备维修技术,对机械部件结构不清楚,对故障机械硬拆硬装,往往会造成一些意外的事故[1]。一是会损坏零部件,二是用力过猛造成维修工具滑脱,造成维修人员被机械伤害。如某一修理工在安装一台拖拉机电机时,由于拧螺丝时用力过猛,螺丝拧断,造成人从发动机上掉下,身体受伤。另外也有可能因为维修不彻底,留下安全隐患。

1.4维修不注重细节。很多农机用户在对故障机械维修时,只关注机械关键部件的维修,对于一些小的配件往往忽视。是常言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很多小的机械零件往往会导致严重事故的发生,使机械或人身受到严重的伤害。

2、解决农业机械维修事故的对策

2.1设置农机维修站点。各地方政府应该针对农机数量庞大、故障频发地区设置专业农机维修站点,或者鼓励农机维修站点的设立。因为在农忙季节遇到农机故障,有些农机用户往往要拉着有故障的农机具跑几十里路到县城请人维修;有的甚至还到县农机管理部门,要求派农机维修技术人员帮忙维修。这样,不仅耽误了农时,影响农业生产,而且还增加了农民的费用开支。如果设置农村农机维修点,在农业生产中,农机出现故障,农机维修人员及时对其进行修复,使之恢复正常,及时投入农业生产而不误农时。农机用户就不会为了节省时间、节省费用开支而自行修理。设置农机维修站点,使有故障的农机得到及时修复,帮助农民抢农时,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作业功效,增加经济效益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2.2加强机械维修知识的宣传。相关政府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操作手册等多渠道,着力提高农机用户整体素质和维修水平。同时规范农机驾驶培训学校的设置及管理工作,加强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监管管理,制定具体实施意见,确保实现农机安全生产;还可以通过阳光培训工程和农机购置补贴项目的积极开展,实现农民机手和各类技术人员培训工作,提高农机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2.3加强农机的定期保养工作

农机的保养,如同人的定期体检。作为生产工具,随着机械使用期限的延长,机械零部件也会因为正常磨损而导致使用性能下降,影响农机的正常使用[1]。农业机械的保养需要按照“防重于治、养重于修”的原则,切实执行农业机械技术保养规程,确保农业机械处于完好的技术状态。因此,农业机械必须实行定期保养制度,定期的维修保养环节及正确的操作使用,不仅可以有效地延长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提高农业机械应用效果,而且可以有效的降低农机的故障,杜绝维修事故的发生。

3、结语

"要想富得快,政策、科学加农机",这是新时代农民根据农业的科学发展总结的经验。农业机械成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经济建设无法替代的、普遍的先进生产工具。由于它技术含量高、结构相对复杂、作业条件比较恶劣等特点,使得农业机械维修的难度增大,事故增加,因此r业机械的维修、农业机械维修事故的杜绝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农业生态修复技术篇10

论文摘要:常德市是一个农业大市,长期的农业生产也带来了严重的农业生态问题。本文对常德市武陵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进行了分析,从生态修复的原理出发,论述了农业生态修复在农业生态建设中的作用。根据目前现状,提出了农业环境的保护对策与措施。为促进常德市武陵区生态农业建设,开发绿色产业及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往往都经历了这样的历程。既先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然后又在受环境破坏的惩罚后逐渐认识和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历程。农业生态领域也不例外,土地长期耕作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农业生态问题,工业“三废”排放量不断增加,化肥、农药、农膜的大量使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搞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危害

常德市武陵区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其中包括水资源、森林草地,耕地水土资源,农用塑料薄膜、化肥、农药、农业废弃物等方面的污染。综合而言,武陵区当前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在:

(一)水土大量流失。由于毁林、毁草、开荒、滥伐等原因,造成水土大量流失。全区耕地水土流失面积约9.64平方公里,占耕地总面积的34.4%。水土流失破坏了全区的农业生态系统,导致土壤中氮、磷、钾等养分大量损失,严重影响了本区的农业生产,同时,水土流失使沅江河床抬高,导致水患频繁。

(二)农村淡水生态问题突出。全区农村淡水生态问题突出,呈迅速恶化趋势。例如: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质逐渐恶化等。据统计,全区有70%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农村50%的饮用水受到有机污染,而且由于农药等化学物质的广泛使用,致使许多地方的地下水不适于饮用,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加速。改革开放以来,常德市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耗能高、污染重的行业或企业有城市向农村转移,未经处理的工业与生活用水经污灌或任意排放进入土壤后,大量的重金属元素可在土壤中富集,从而进入食物链,直接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二、生态修复及理论基础

(一)生态修复的涵义

生态修复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它是应用生态系统自组织和自调节能力对生态本身进行修复。为了加速已被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还可以辅以人工措施以加快生态系统恢复的步伐。生态修复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切实遵循自然生态经济规律,充分利用当地的水、土、光、热、生物等自然资源,依靠大自然的循环再生能力和人为干涉快速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农业生态环境演变的规律是生态修复必须遵循的自然规律

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是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的自然规律。自然生态环境是包括生物体与环境(气候,水,土等)自然因素组成的一个互相依存与制约、相对稳定的有自组织功能的大系统,该系统具有恢复到接近于原自然生态状况的自我修复功能。建设性的农业生态环境,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否则,往往事与愿违,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带来新的问题。由于人们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局限性与偏差,在我国农业生态建设中,就有很多这样的教训。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搞好农业生态修复的保障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面对自然灾害深刻反思后产生的新认识。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违背生态规律的自然改造,不仅损害了自然生态系统还会造成自然灾害。因此,任何形式的自然改造都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要从人口、资源、资源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点出发,开展生态修复,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步伐,建立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态系统。要在实践中不断拓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内涵,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丰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理论。

(四)农业生态修复的实践方法

农业生态修复是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实现水土保持目的的措施。其技术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是有“封”、“退”、“造”、“建”,“综合治理”、“结构调整、生态移民”、“突出小流域治理,以小促大”等。

“封”既是“封山禁牧,舍饲养蓄”。要真正做到“封得住、有效果、不反复”,还需要因地制宜、因时施策。“退”即是“退耕还林还草、以粮代赈”。大量事实表明,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产沙区,坡度在!)*以上的坡地必须退耕。如果措施得当,退耕后农民还可增加经济收入。“造”即是“造林”。坡度大于+)*的荒山荒坡、退耕地,以营造水土保持林、薪碳林和用材林为主,强加管护抚育,形成乔、灌、草多层次防护体系,有选择的发展经果林。通过推广节柴灶,沼气池等措施,彻底解决群众的燃料问题,可有效的保护植被。“建”即是“建设一亩高标准农田”。农民在退耕二亩坡地后,在山坡下或沟谷地建设一亩高标准基本农田。

搞好农业生态修复,必须注重水土保持的综合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生态修复的根本措施,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系统的基础。调整结构、生态移民是生态修复的保障措施。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次深刻变革。要想使生态修复持续发展,就必须将生态修复与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和生态移民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广大农牧民增产增收,植被得到恢复和保护,地区经济得到发展30%。生态修复作为一项水土保持新举措,需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总结新经验、新方法,丰富和发展其理论与实践。

三、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

(一)增加农民的生态意识,提高人们对生态修复的认识水平。各地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上不断提高认识,积极探索生态修复的技术与方法。在政府的大力宣传和积极引导下,大多数农牧民逐渐接受了这一新的理念,认为生态自我修复是一项让土地休养生息的好办法,是人类实现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大量生产生态绿色环保产品,做好“环保”品牌,让农民从保护生态环境中获得实惠,使他们主动参与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行动中来.

(二)加强立法,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态保护、污染治理的筹资机制。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国家法制化管理体系中,加大财政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明确保护农村生态、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财政资金的转移支付方式,确保专款专用。

(三)加强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控制和替代,不断改善和提高农药使用技术,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确保农产品质量,确保施药人员安全,减轻环境的农药污染。

(四)加强畜禽粪便的综合治理,把粪便治理与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相结合,与发展绿色食品、安全食品相结合,与美化环境相结合,与发展环保产业相结合

(五)推动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视农村能源合理开发,加强对沼气资源、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做好秸秆气化、沼气发电等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引导农户从单一用沼气能源转向沼气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建设,积极推广多种能源生态模式,从而缓解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

(六)防治水污染,保护水环境,对地表水实行流域性综合治理,;重点治理污染严重的区域,进一步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

(七)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实施生态修复过程中,各地采取了一系列配套的对策和措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调整了农村经济结构,发展了乡村工业和旅游业,显著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生态修复使本区农业由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集约经营转变。

(八)增加生态保护投入,完善环境经济政策,要遵循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同步发展的方针,切实增加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开发、建设项目必须制定生态保护和建设、恢复计划。

参考文献:

[1]雷鸣.中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9):132-134

[2]刘晓丹.岫岩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及综合防治对策[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5,(3):37-38

[3]左长清.实施生态修复几个问题的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02.9

[4]蒲朝勇.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有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03.9

[5]焦居仁.生态修复的要点与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