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生态修复治理存在的问题十篇生态修复治理存在的问题十篇

生态修复治理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2:18

生态修复治理存在的问题篇1

XXX市矿场资源丰富,前期矿山资源开采相对粗放、无序,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相对严重,生态修复起步晚、进程相对滞后。目前矿山生态修复的方法有稳定化处理法(包括物理、化学方法)和生物修复法(直接植被、覆土植被)两大类。现阶段主要采用的是物理方法与生物修复法结合方式进行,首先在生态重建的前期,采取物理方法对场地的稳定性处理、后采取熟土覆盖、采矿场的填埋等方式创造生态修复条件,后期采取生物修复法进行植树种草等方式进行植被恢复。我市矿山大多采取最简单、成本最低的直接植被或直接覆土植被的方法进行生态修复,其中直接植被成活率低,恢复时间较长,一般需要10-20年,覆土植被成活率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常见生态修复方法,更易被大多数矿山企业采纳。

一、调研我市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开展情况

(一)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矿山修复和综合整治力度,建立市级领导巡山责任制,市级领导定期、不定期逐矿实地检查,将矿山生态该修复列为全市34项重点工作之一,建立了矿山修复及综合整治联席会议制度,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实地调研、听取专题汇报、安排部署工作,深入解剖问题,破解整治难题。出台了《XXX市露天矿山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做到责任到人,跟踪到位和落实到位,市有关局委落实分包县(市、区)督导制度,实行驻地督导、捆绑问责。全面落实“三级”包矿、“两级”包片责任制,实现无死角管控,开展联合督查,建立问题整改台账,持续跟踪问效,确保取得实效。

按照“取缔关闭一批、停产整治一批、修复绿化一批”思路,实行露天矿山“一矿一策”,分类治理。目前,我市共有73座露天矿山,其中有23座处于原始地貌未开采,6座在生产,44座停产进行生态修复整治。采取覆土植被方式现已完成10座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完成治理非法开采、关闭及废弃露天矿山50处;对全市55处采矿废石废渣等固体废弃物,通过移除、覆土绿化、浇水喷淋等方式进行综合治理,已完成治理27处;全市共完成恢复治理面积3.1万余亩,植树290.5万余株,累计投入3.67亿元;对短期内无法综合利用的废石废渣,特别是煤矸石山,开展环境影响和安全评估,坚决防止环境污染、土地损毁和产生安全隐患。

(二)取得的成效

我市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其中,XXX县实施“区内修复、区外补偿”双轨制,要求所有持证生产矿山矿区内无条件修复,矿区外延500米无条件修复。同时常绿树种必须在80%以上,成活率必须在70%以上。目前已累计完成恢复治理(含生态补偿区)2.16万亩,植树200余万株,其中区内修复523亩,无主坑口修复632亩,区外补偿20452亩,区内和无主坑口修复率85.2%。XXX县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绿色矿山建设工作中,按照“谁开采、谁保护”“边开采、边治理”原则,督促企业结合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地质保护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水土保持方案等要求,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主体责任,对全县14座持证矿山进行综合治理,总治理面积2406亩,植树14.86万株,硬化道路1020米,投入资金4900万元。通过铁腕治矿、铁腕治污,全县矿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019年4月21日,“生态文明媒体行”采访团到我市进行专题报道,27家媒体已累计刊发各类正面宣传报道200多篇。4月29日,省自然资源厅在我市召开现场会,来自14个地市和72个县(市、区)的202余名代表到XXX县、XXX县进行现场观摩,对我市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二、矿山生态修复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矿山生态修复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目前存在问题较多,主要有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欠账多。处于停产整治的露天矿山较多,在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水土保持方案等方面,历史欠账过多。

(二)整治资金不足。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矿山企业积极性不高,只有少数上规模、有实力的矿山企业能积极履行生态修复义务,多数矿山企业整治速度缓慢。因历史原因还有很多无主矿山需要属地政府来“买单”,市、县、乡政府财力有限,治理投资短缺,严重影响了全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

(三)破解难题办法少。大部分县(市、区)对无责任主体的露天矿山的治理还存在畏难情绪,整治模式和资金来源单一,缺乏对新机制、新模式的探索和创新。由于人、财、物等因素制约,相关职能部门的人员配备和技术装备无法满足矿山整治工作的新需求,矿山地质环境监管工作的制度化、信息化和社会化等有待提高和完善。

三、对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的建议

(一)加快整治进度。督促停产整治及其它有责任主体的露天矿山企业按照“一矿一策”整治方案,及时完成整治任务。同时,打造一批矿山治理与修复示范基地,将我市废弃矿山打捆申报一批国家、省级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争取政策,通过示范性综合整治,新增一批林地、耕地。对责任主体灭失的露天矿山,各属地按照“一县一策”加快推进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绿化工作,最大限度减少裸露地面,增加绿化面积,减少和抑制矿山扬尘。

(二)拓宽资金渠道。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对废弃无主矿山,整治资金需求列入市、县财政预算。二是增加土地收益注入。将废弃露天矿山治理与土地复垦挂钩,使矿山废弃地复垦成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纳入政府土地储备,土地收益优先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三是撬动社会资本。鼓励单位和个人进行废弃矿山环境治理,凡被批准治理立项的单位和个人,优先享有土地使用权,并减免与矿山治理有关的收费项目,本着“谁修复、谁收益”的原则,配套制定鼓励投资的优惠政策。四是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及时、足额收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加强审计监督,确保专款专用。

生态修复治理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口腔修复;心理;牙科焦虑症;老年人;全口义齿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78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9701(2013)04-010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口腔健康及口腔审美的要求逐渐在提高,为改善咀嚼功能和美观进行烤瓷、种植等口腔修复治疗的患者在逐渐增多。牙齿缺失和牙列不齐对患者不再是口腔生理功能上的影响,其已经扩展到精神心理及日常活动执行情况,不同的口腔问题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自卑、焦虑等不同程度的悲观情绪,从而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成为人们进行口腔修复治疗的两个重要原因。曾俞玉等[1]研究表明,牙体缺失的患者较同龄人更缺乏自信,生理功能和生活能力均有所降低。因此许多患者在进行修复治疗前已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在面对治疗时又会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部分患者在进行口腔修复治疗的前后心理状况可能会有所改变,这些均会对治疗过程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一名当代的口腔医生所关注的不仅仅是患者口腔疾病本身,还更应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了解不同的患者对进行口腔修复治疗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不仅解决口腔生理功能的恢复,同时要让患者感受到口腔修复治疗后体现出的生活质量的内涵。本文针对相关问题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价值。

1口腔修复治疗中的牙科焦虑症

牙科焦虑症(dentalanxiety,Da)又称牙科畏惧症,是指患者在牙科诊治过程中存在的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紧张心理以及在面对口腔治疗行为上表现的敏感性增高、耐受性降低、甚至出现逃避治疗的现象。牙科焦虑症在口腔修复治疗中较为常见,其所占比例较进行牙周治疗、牙体牙髓治疗等比例高,全国各地发病率约6.6%~62.4%[2]。在上世纪50年代末就有外国学者做过相关研究,发现患者产生畏惧的主要原因与既往的医院性创伤体验或个人精神类型及暗示因素有关[3]。潘鑫[4]在近期的研究调查中认为除以上原因,还与医务工作人员的态度、精神面貌以及医院的环境有密切关系,部分患者还因受到个体特质、周边亲友不佳的治疗体验和效果,或者患者自身患有龋病等口腔疾病治疗中的既往史、创伤史而产生畏惧心理,对进一步口腔修复治疗产生焦虑。除了以上较为普遍广泛的原因外,具有针对性的研究中,陆英等[5]认为在活动义齿修复中会使患者产生焦虑心理的原因主要是畏惧疼痛和经济问题,在固定义齿修复中,主要焦虑因素为担心涡轮机磨牙齿有不可复性损伤和对可能出现的疼痛畏惧,调查表明女性相较于男性更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在口腔修复治疗中任何一种原因的焦虑发生,都有可能导致患者产生畏惧心理,作为一名当代口腔医生,需要的不仅是关注口腔修复治疗本身所获得的生理恢复效果,也同样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恢复。当面临患者出现相关的心理问题时,如不及时处理,将会对患者的治疗过程、最终的治疗效果以及以后的口腔健康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临床研究表明,患有牙科畏惧症的患者在对其进行正确的心理护理后,在修复前后其畏惧心理会产生一定的缓解。李伟强[6]应用柯氏牙科焦虑症量表对患者的焦虑心理进行护理前后的评分研究后,证明患有牙科畏惧症的患者在经过正确的心理干预治疗后其畏惧的心理表现在治疗前后具有差异性,焦虑的状态有所缓解,且最终口腔修复治疗效果较好。焦虑畏惧的心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关注患者的本身心理状态及进行正确的处理,是当代口腔医生所应当注意的。

2老年人口腔修复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明显,最新人口普查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了2.93个百分点,而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老年人对自身的口腔问题也越来越关注,需要口腔修复治疗的老年人逐渐增多。老年人口腔修复治疗中最常伴随的口腔问题主要是牙齿及牙周黏膜方面的问题。牙齿的龋坏、牙列不齐、牙体缺损、牙齿松动、牙周及黏膜出现黏膜变薄、牙龈萎缩等问题,都为口腔修复治疗带来了重重困难。除此之外,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下降,易出现因唾液分泌减少而导致口干、咀嚼功能下降等现象,也同样会给修复治疗增加难度。同时,除了老年人的口腔问题较多,年龄较大易多病缠身会造成老年人进行口腔修复时的心理状况同其他人有所不同,主要会表现出固执、较难合作、易情绪化、对医生缺乏信任、理解和沟通能力欠缺、意志力薄弱等特点,这些会导致在治疗过程中不断出现不同的问题,影响治疗进度。

为了让患者顺利进行口腔修复治疗并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作为口腔医生应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给予正确的引导。活动义齿修复是老年人进行口腔修复治疗的重要方式,患者的主观心理状况对活动义齿的修复疗效可能有重要的影响[7],部分患者对于佩戴活动义齿时会产生抵触的情绪,从而影响他们修复治疗后的咀嚼生理功能及心理健康,最终影响到生活质量。面临老年人对活动义齿修复的不接受情况的出现,医生首先应同患者进行耐心的交流,帮助其进行心理治疗,以提高最终的治疗效果。多位医生的临床研究显示,在对老年人进行口腔修复治疗同时所要考虑的心理治疗应做到以下三点:①提高医生本身素质。口腔医生在为患者进行修复治疗时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穿戴整洁得当,言语恰当,给予患者一个舒适轻松的就医环境,并且要表现出过硬的专业医学知识,良好的医德医风,让患者产生对治疗成功的信心,对老人所产生的口腔焦虑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有助于下一步的修复治疗。②尊重患者意愿,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老年人往往对自己的治疗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希望医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做,作为一名医生,首先应将修复治疗方案详细地同患者交流,还要耐心听取患者的意见及想法,对于合理的要求可以考虑采纳,医患间彼此互相尊重,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③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口腔修复医生要根据患者的口腔状况、心理状况、全身健康以及经济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并且应当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交代治疗过程及修复后使用的细节,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消除患者疑虑[8],让患者放心治疗。除了以上三点外,杨艳丽等[9]研究发现在口腔修复治疗过程中充分使用心理暗示的技巧,如及时表扬他们在治疗中的良好配合,赞叹技师制作义齿工艺精湛,列举与患者类似的成功病例,用自信的言语鼓励患者,明确告诉他们只要能坚持使用,将达到理想的效果等,这些对患者在进行治疗时的心理都能起到一个缓和紧张、促进健康的作用。陈怡[10]也针对老年人不同类型的义齿采用心理暗示的干预后治疗效果是否改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正确的心理暗示能显著提高活动义齿及全口义齿满意率,但固定牙满意率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另外,作为一名口腔修复医生还必须学习一些老年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帮助自己同老年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对顺利地进行口腔修复治疗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面对老年患者对口腔修复治疗的就医心理状态同其他年龄层的患者有所不同,作为一名合格的口腔修复医生,更应当针对不同的患者心理采取不同的方案设计,以便使治疗进程顺利,达到良好的修复治疗效果。

3影响全口义齿满意度的心理因素

口腔修复除了使部分患者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同样会使部分患者因自身的心理因素影响最终修复效果的满意度。全口义齿是在患者出现全口牙列缺失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影响后采取的一项重要的口腔修复治疗,每个人进行该治疗时所处的不同心理状态,均会影响其对全口义齿修复效果的满意度。在定义中全口义齿满意度(patientdenturesatisfaction,pDS)是指无牙颌患者全口义齿修复后对义齿使用效果的主观感受和满意程度[11]。Kalkw等[12]曾在1990年研究报道过全口义齿的满意度为70%~90%,除了患者自身的口腔环境及身体健康让患者对全口义齿的适应能力有所不同而影响他们的满意度外,患者自身的心理因素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13]。研究显示多方面原因会导致患者相关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FenlonmR等[14]研究认为,全口义齿满意度与患者的个性明显相关。特别是具有情绪不稳、抑郁倾向的患者,需要在心理护理基础上才可进行相关治疗。此外,患者对口腔义齿的认知程度不同,导致患者的心理状态也有所不同。翟浚江等[15]曾研究表明对于口腔义齿具有一定了解的患者其心理情况较好,对治疗的影响小,有益于治疗顺利进行,从而可知患者愈后效果就会相对较好。除此之外,还有患者自身的一些情感因素等,这些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的心理状况,从而最终影响患者对全口义齿的满意度。

在口腔修复治疗中,性别、年龄、经济状况以及患者的健康意识等都是需要进行口腔修复的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因素,好的心理状态对治疗的过程、治疗后的效果以及患者愈后的口腔健康、生活质量等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相反,有可能会导致紧张的医患关系、修复效果差等情况的发生,因此,作为一名当代的口腔修复医生,关注患者心理健康是必需的,给予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患者良好的心理护理,在口腔修复治疗中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曾俞玉,洪流.无牙颌患者全口义齿满意度与个性因素关系的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9,34:184-186.

[2]张建军.口腔修复患者牙科焦虑因素探讨[J].医学信息,2011,(7):3448-3449.

[3]吴惟,蔡展文,陈栋.牙科焦虑症的研究现状及干预对策[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12):1906-1907.

[4]潘鑫.口腔修复患者牙科畏惧症的临床处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2,7(25):140.

[5]陆英,刘丽,王诗美.口腔修复患者牙科焦虑及相关因素研究[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1,12(3):185-187.

[6]李伟强.口腔修复患者牙科畏惧症的临床处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9):192-193.

[7]钱程辉,李国强.心理因素对全口义齿满意度的影响[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1,12(4):253-256.

[8]崔占琴,赵发银.老年心理与口腔修复关系的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13):1300.

[9]杨艳丽,俞雪芳,吴良燕,等.老年患者口腔修复的护理[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06,4(3):168-169.

[10]陈怡.老年人口腔修复治疗过程中心理暗示的作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3(9):1300-1301.

[11]曾剑玉,洪流,李国珍.全口义齿满意度与患者心理因素的关系[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8,33(3):188-190.

[12]Kalkw,BaatC.patients’complaintsandsatisfaction5yearsaftercompletedenturetreatment[J].CommunityDentoralepidemiol,1990,8:27.

[13]钱程辉,李国强.心理因素对全口义齿满意度的影响[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1,12(4):253-256.

[14]FenlonmR,Sherriffm,newtonJt.theinfluenceofpersonalityonpatients’satisfactionwithexistingandnewcompletedentures[J].JDent,2007,35(9):744-748.

生态修复治理存在的问题篇3

关键词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现状;对策;宁夏彭阳

中图分类号X1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5)13-0231-01

宁夏党委、政府2011年启动了宁夏“十二五”最大的民生工程――宁夏中南部34.6万人的生态移民[1]。彭阳县委、政府抢抓自治区生态移民攻坚工程的历史机遇,将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作为改善地方生态环境、发展经济、巩固提升“生态彭阳”建设水平的主要抓手,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工程。

1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环境状况

彭阳县总土地面积为2528.65km2,其中耕地面积6.69万hm2。户籍总人口25.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52万人,占80.1%;回族8.05万人,占30.2%,人口密度105.4人/km2;常住人口21.46万人。地处东经106°32′~106°58′,北纬35°41′~36°17′,境内地貌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大沟深,沟壑纵横,海拔1286~2416m。属典型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350.0~550.0mm,年最大蒸发量1398.1mm,年平均气温7.2℃,年平均风速2.7m/s,土壤为黑垆土。

截至目前,全县共投入资金2011万元,建成白阳镇姬山、小岔乡卷槽、冯庄乡茨湾、孟塬乡高岔、冯庄乡雅石沟、交岔乡大坪、王洼镇尚台等生态修复示范区,完成围栏封育3533.33hm2,造林整地工程8153.33hm2,栽植针叶树和绿化大苗15万株,山桃、山杏等苗木逾1400万株;发展优质经果林366.67hm2,种草1800hm2。

2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

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是生态移民的主要目的之一,把迁出区的修复纳入林业工作之中,结合林业重点工程进行了修复,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迁出区主要集中在山区,生态修复面积大、任务重、难度大。二是迁出区封育后,地面杂草等易燃物增多,林地草原火灾隐患增加,兔鼠危害严重,影响林地管理。三是地方财力有限,对迁出区“四旁”树木配套补偿资金不足。四是安置区用地随机性大,影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五是安置区用地采取迁入、迁出拆除置换的办法,但周期较长,影响当年建设用地指标。

3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对策

3.1因势利导,综合治理

根据《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规划》,彭阳县共搬迁安置县外生态移民22800人,移民迁出区将有4.476万hm2土地用于生态修复与建设。对移民迁出区零星树木加强保护,严禁砍伐和移栽。对移民迁出区分年度进行造林绿化,实行山、水、田、林、路、草综合治理,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对北部乡镇生态脆弱区域的耕地,主要采取林草间作、种草为主的模式进行治理;红、茹河和安家川流域的川台地用于林木育苗,山坡地因地制宜;保留移民迁出区原有的学校房屋及配套的供电线路、水井、水窖等基础设施,为后续林业建设提供保障。

3.2加强领导,科学规划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移民迁出区生态恢复,组织专家反复调研论证,编制完成了《彭阳县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年度实施方案》和《宁夏彭阳县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工程规划》,对辖区退耕地、耕地、荒山、荒沟、废弃宅院、河道、村部等闲置资源统一规划,统筹安排,集中整治,全面恢复。

3.3强化管护,巩固成果

必须加强抚育管理,按照技术规程要求对发生病虫害的林分开展卫生伐,对幼龄林实施松土除草,对部分林分进行修剪[2]。通过成立国有林场、新建护林点和组建护林巡查队等措施,全面落实禁牧封育、巡查管护责任。对已经治理的区域,由附近的分场承担管理职责,对移民整体迁出区实行永久性禁牧封育,落实有人管、有人常管、有人严管的责任和机制,加大巡查力度,“依法行政,依法治权”,使迁出区的生态恢复得到有效保障[3-6],做到治理一片,见效一片,建设一片,保护一片。

3.4创新机制,加快发展

把移民迁出区就近纳入国有林场管理,使迁出区的退耕农户继续享受退耕还林草优惠政策。结合全县移民迁出区分布状况,将彭阳县王洼林场场址迁建至草庙乡并更名为彭阳县草庙林场。通过积极申报争取,新成立彭阳县小园子林场和彭阳县茹河林场2个国有林场。通过成立国有林场,将全县12个乡镇移民迁出区划归3个国有林场统一管理经营,力争利用3~5年时间,使迁出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植被覆盖度达到85%以上[7]。在林业部门统一管理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种苗培育等产业。

3.5加大力度,强化复垦

2012年8月开始,在古城、王洼、新集、孟塬、草庙、冯庄、小岔、罗洼和交岔9个乡镇18个行政村投资327.77万元,实施2011年县外生态移民迁出区土地复垦项目,项目区内需要拆迁的涉及彭阳县9个乡镇18个行政村1645户6920人,迁出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206.8hm2。对迁出区农民宅基地进行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拆除外运建筑垃圾12.4万m3,平整并深翻土地206.8hm2,恢复耕地150hm2,机械化种植以柠条为主的灌木林54.42hm2,种植紫花苜蓿2.38hm2。2012年县外生态移民迁出区土地复垦项目,项目区内需要拆迁的庄点涉及彭阳县12个乡镇37个行政村1298户5398人,迁出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120.24hm2。

3.6严格权属处置,缓解用地紧张

2011年彭阳县县外生态移民迁出区恢复农用地面积206.8hm2,已通过自治区国土资源厅验收,根据宁政发〔2011〕58号文件《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移民土地权属处置实施办法》精神,除分给银川市安置区安置用地和70%节余用地指标后,批复彭阳县剩余生态移民土地权属处置建设用地指标56.99hm2,可以有效缓解彭阳县建设用地指标紧张的问题。

4参考文献

[1]马自良.宁夏海原县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探讨[J].宁夏农林科技,2012,53(9):132-133.

[2]薛新乐,柳智平,田国江.宁夏隆德县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恢复及管理问题探讨[J].甘肃林业科技,2011,36(4):53-54.

[3]杨玉隆.固原市原州区封山育林及生态恢复的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2):154.

[4]徐树雄.生态移民后生态修复实践探索:以彭阳县卷槽村为例调查:上[J].共产党人,2013(14):39-40.

[5]马海峰.固原市原州区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恢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20):189-190.

生态修复治理存在的问题篇4

根据县委修复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工作总体要求,结合我办修复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工作实施方案及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推动全单位干部清正、清廉、清明,以优良的党风带动政风民风根本好转,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现就我办党支部修复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

按照全县2020年修复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总体安排部署,我办及时召开了专题部署会议,成立修复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领导小组,明确分工,靠实责任,扎实推进工作。向各股室下发了《修复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宁县矿产办党支部2020年修复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工作台账》,制定了《宁县矿产办党支部2020年度学习计划》,把工作按要求逐层逐级不断细化落实到位。

(二)加强组织学习,提高政治素养。

1.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建立逢会必学制度,制定年度学习计划,严格“十落实”学习制度,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关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关于修复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工作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学习在党的四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八个着力”重要指示、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第一时间学习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文章、重要指示,带头学习领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同时将党史和新中国史纳入学习内容,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等党的组织生活,实现党内组织生活规范化。加强“学习强国”“甘肃党建”等学习平台的推广使用,2月17日、7月21日,10月12日查看学习亮出积分,督促积极学习。召开修复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专题部署会议5次,专题交流讨论会3次,学习会议9次,推送工作简报12期,党员干部撰写学习心得体会13篇,摘抄学习笔记13本。开展主题党日11次,组织召开党支部委员会会议11次,党员大会4次,支部书记带头讲党课4次,组织工作得到有效夯实。

2.深入开展修复净化政治生态主题讨论。围绕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清除政治生态“污染源”、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日常监督、加强机制制度建设、做实党内关怀等8个方面内容,开展修复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主题讨论3次,进一步提升了党员干部修复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3.继续开展“品读红色家书、传承红色基因”。组织党员干部继续深入学习交流《宁县党员干部优秀红色家书选编》,从中汲取营养,传递诗礼传家、孝老爱亲、爱国敬业、严以修身等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建设美丽幸福新宁县做出新的贡献。

4.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深入开展“家庭家教家风---大家行”教育活动,围绕“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主题,组织党员干部“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积极征集历史文化名人流传下来的家训、家规和家风故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认真学习领会的基础上,传承好家风、弘扬好家教、经营好家庭。学习了《宁县党员干部优秀红色家书选编》,观看了2019年春节由全国妇联制作的弘扬优良家风家教公益广告宣传片《满满的幸福》,以良好家风带动党风政风持续优化。同时通过微信群观看了县委制作的“弘扬家国情、礼赞新时代”为主题的家教家风建设宣传片,让家庭文明引领社会正气,以家庭和美促进社会和谐。

5.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扎实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教育,组织党员干部签订《红白喜事新办简办承诺书》13份,以实际行动带头参与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全力推进新时代青年文明志愿行动,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6.持续深化纪法教育。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党章》《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等党纪条规和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的一系列管党治党的规章制度,增强党员的党性修养,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集中观看《信仰之失》《忏悔录》等警示教育片,传看警示教育读本,进行知识测试2次。通过集中学习、测试等方式增强规矩意识和法纪观念,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存戒惧、守底线、知敬畏。

(三)打牢根基,加强组织建设。

1.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3月9日、5月15日、10月29日深入油田、煤矿企业听取工作汇报、加大督查检查,确保在构建风清气正政治生态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制定印发了《宁县矿产资源开发办公室党的建设工作2020年工作要点》,召开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党建工作,对各级党建督查反馈问题,建立督查反馈问题台账,逐项细化措施、逐条整改落实。

2.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整改“回头看”,抓好专项整治问题后续整改和专题民主生活会检视问题整改。按照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要求,持续抓好7个方面突出问题和漠视侵害群众利益10个方面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系统梳理总结主题教育中好的经验做法,并以制度机制的形式进行固化。

3.强化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精神,切实做好理论教育、政治教育和政治训练、党章党规党纪教育等7项任务,认真落实党员“政治生日”电子贺卡制度,让党员始终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大力整治党员信教和涉黑涉恶问题,认真摸排信教参教、涉黑涉恶等问题线索,开展不合格党员整顿教育,细化管理措施,进一步净化党员干部队伍。

4.抓紧抓实基层党建。坚持每月10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通过“3+X”模式,促进党支部“三会一课”、党费交纳等制度。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按照《全县分类晋级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召开“四抓两整治”工作会议,对重点工作全面部署,持续加力,跟踪问效。逐项对标创建,建立党支部晋级定星长效机制,促使党支部在原有基础上有新的提高。

(四)正确选人用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严格落实中央关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意见、中组部“9条具体措施”和市县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十项措施”,保障干部福利待遇和合法权益。按照“四必访、四必到”服务措施,及时掌握干部思想动态,倾听干部诉求,疏导干部情绪,排解工作压力。科学配置工作力量,合理安排工作任务,认真落实体检、休假、保险、生活补贴等制度。

(五)纠建并举,加强作风建设。

1.持之以恒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细落实。坚持问题导向,紧盯“四风”问题,不断加大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监督,持之以恒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细落实,签订了《严禁违规饮酒酗酒承诺书》,以案为戒、警钟长鸣。印发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倡议书,签订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承诺书》,倡导节约用餐、文明就餐,争当勤俭节约的践行者。

2.深挖彻查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结合“和谐模范油区”创建工作,加大油区治安综合治理和日常油气井场巡查力度,认真排查矛盾纠纷背后有可能隐藏的涉黑涉恶线索,同时深挖背后可能存在的“保护伞”,确保不放过一丝线索,不漏掉一个角落。印发《宁县矿产办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2020年工作要点》、《宁县矿产办石油煤炭天然气开发行业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突出问题和乱点乱象整治方案》的通知;向涉油涉煤乡村印发扫黑除恶知识手册1000份,宣传画册200份,悬挂宣传标语90条。3、6、7、10月份分别成立了油煤气行业重点领域乱点乱象排查整治领导小组,集中对全县各涉油乡镇及施工现场过程中的乱点乱象进行系统排查整治,并对相关开发企业及群众反映的一些问题线索进行了逐一核查。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案件按照扫黑除恶的总体要求,坚持依靠群众、综合治理、继续开展“六清”行动,全面准确把握专项斗争前进方向,压实政治责任,强化履职担当,整改突出问题,弥补短板弱项。

(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清除政治生态“污染源”。

1.紧盯“一把手”全面强化权力监督。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健全完善党支部主要领导干部监督制度和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制度,公开权力清单,规范用权行为。

2.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党支部要认真履行党内监督主体责任,注重抓细抓实日常监督,积极探索长期监督制度机制,加强对党员全方位监督,加强对政策制定、审批监管等重点岗位及人员的监督,经常性开展执纪执法监督检查,对督查发现的问题,严格依规依纪依法进行处置。对存在问题的干部,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及时精准运用“四种形态”,体现监督执纪的政治性和严肃性。

3.全面清除政治生态“污染源”。紧盯“关键少数”,从严查处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党不忠诚不老实等问题,清除“政治上”的污染源。从严查处党员干部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三观”扭曲,参与封建迷信和宗教活动等问题,清除“思想上”的污染源。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从严查处搞权力寻租、权钱交易,优亲厚友、吃拿卡要,不担当、不作为等问题,清除“作风上”的污染源。从严查处干部失管失察等问题,清除“组织上”的污染源。

(七)深化标本兼治,持续加强机制制度建设。

1.严格落实党内法规制度。组织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党章》《廉洁自律准则》《党纪处分条例》《党内监督条例》等制度规定,并把贯彻执行党章党纪党规情况作为重要指标,纳入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内容,集中开展监督检查,对违反党章党纪党规和党内制度的行为严肃查处。切实增强党员干部遵守党章党纪党规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2.健全落实监督责任体系。全面落实党支部党内监督主体责任,坚持挺纪在前,对三观”扭曲、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的党员干部进行谈心谈话、思想教育,知迷返途。对违纪违规问题,依纪依规及时从严处置,该报请上级处理的及时报告;对涉嫌违法的,按相关程序依法查处。

(八)坚持目标导向,营造良好干事创业环境。

1.加强对重点领域权力运行的监督。按照宁县石油开发“一站式”服务管理办法,持续压减行政许可事项,进一步简化企业办事流程,优化审批程序,规范审批行为,实现审批快捷,服务高效。

2.认真落实容错纠错机制。对近年来被问责和受处分干部的情况进行核查梳理,建立专管台账,对被问责处分影响期满的干部,区分不同情况正确对待,分清问题性质、动机、轻重程度,对符合重新任职条件的进行合理使用。

3.推动全域无垃圾任务落实落细。油田煤矿企业把开展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作为修复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有力抓手,对照目标任务,细化任务分工,强化宣传引导。健全落实乡村《环境卫生治理公约》《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机制,建立“片长制”,实行划片包干、“插标亮界”,制作责任公示牌,公布责任人、治理任务及监督电话,明确责任区域,接受社会监督,实现垃圾处理的全过程管理。

(九)认真开展“弘扬南梁精神、践行初心使命”活动。

将党史和新中国史纳入党支部学习内容,进行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支部书记讲党课等形式,引导党员干部弘扬红色文化,强化精神感召。

深入开展“继承革命传统、不忘初心使命”教育活动,9月30日组织全体党员干部以“不忘初心跟党走、砥砺前行感党恩”为主题到革命烈士陵园、王孝锡纪念馆,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接受红色洗礼,让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体会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按照县委修复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实施方案要求,为彻底打赢打好全县疫情防控阻击战,为复课学生及教职工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工作学习环境,4月22日下午,我办向宁江小学捐赠了防控物资,其中,84消毒8瓶、75%医用酒精10瓶、方便面10箱、矿泉水11箱、饼干9箱。

二、存在问题

我办修复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开展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政治理论学习效果不深入、不持久。二是个别党员参加学习积极性不高。三是工作创新意识不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不断加强学习来武装头脑,人人争做勤奋学习的模范,要学以致用,学有所成,学有所悟,促进工作。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高政治生活质量。认真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谈心谈话、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等党内政治生活制度。严格落实学习制度,突出理论学习,用好“学习强国”“甘肃党建”等学习平台。党支部书记、其他党支成员定期讲党课,组织党员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锻炼,提升拒腐防变的能力。

(二)进一步加强班子自身建设,提高政治领导能力。切实履行好班子的职能职责,更好地落实单位的方针政策,坚持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班子成员之间坦诚相待,精诚团结。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努力把我办领导班子建设成一个勤政敬业、团结务实、开拓创新、廉洁高效的领导集体,以新的精神状态、新的工作作风、新的工作形象,再创新的业绩。

生态修复治理存在的问题篇5

关键词: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修复;现状;对策

1概述

结合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与修复工作的开展情况可知,虽然国家对此提出了一些要求,但重视度却相对不足。在国家不够重视的情况下,此项工作的开展中大多存在管理目标不明确、管理方式有效性不高等问题,致使管理与修复的成效长期处于相对偏低的水平。在环境形势已经极为严峻的当今,此项工作必须立即进行调整,并尽快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以应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

2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的管理与修复

2.1关于土壤污染

自然界的土壤具有容纳和自净能力,这两种能力使得土壤可以维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是,外界的有害物质却可以以多种方式入侵,致使土壤环境平衡受到冲击。通常来讲,在土壤无法通过“自净”将有害物质全部消除的时候,其内部平衡就会被打破,性质、组成均会因此而变化,进而出现以功能失调、质量下降等情况为代表的污染现象。总而言之,土壤污染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有害物质增速超过了土壤自净能力的极限。

2.2管理与修复现状

针对土壤污染问题,国家提出要通过有效的管理与修复措施来应对。然而,此项工作目前的情况却与预期相差甚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项。

首先,工作目标不明。尽管各地方政府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出了一些专项政策,且对待此项工作的态度也比较积极,但是,由于缺乏有力监督,相关政策并未真正落到实处,再加上要求不够严格,具体开展的各项工作往往带有随机性,工作目标大多都不明确。其次,数据不足。我国针对土壤污染开展的管理与修复工作中,比较突出的一项不足就是重视情况调查却忽视了数据利用。此种情况反映为数据库建设滞后,很多经由调查得来的重要数据没有及时的存入数据库,进而导致这些数据难以被合理利用。在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与修复工作中,很多时候都需要先了解污染情况,但是,由于数据库建设滞后,这些工作中往往很难获取有效地数据。此种局面致使污染治理无法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阻碍了相关工作的有序开展。再次,工作思路有待调整。当前阶段,不少城市在修复工作方面都付出了诸多努力,并对化工厂等地进行了重点修复,但是,此种工作思路的出发点往往是满足土地需求,而非改善环境,而这也是此类工程数量不少却难以形成示范效应的原因。最后,资金相对不足。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的管理与修复是十分复杂的项目,在推进的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这一点是由污染治理难度大决定的。所以,在资金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很多实际工作的进行都存在障碍,进而造成了当前的局面。土壤污染与其他污染问题有一定的区别,隐蔽性显著使得该项问题难以被及时的发现,这就造成治理工作普遍具有滞后性,“补救成本”自然就会比较高。所以,要想更有效的解决土壤污染问题,就必须要先满足资金需求。

2.3改进对策

2.3.1完善标准体系

出于规范管理与修复工作开展秩序的考虑,我国有必要重视对相应的标准体系加以完善。在实施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重视保证该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能够为污染治理提供指导。为此,我国需在结合国情及土壤污染问题现状的基础上,借鉴他国经验对现有技术导则进行更新和补充。同时,相关部门还要立足污染治理工作现状,对我国现阶段的技术水平实施监测,并将修复工作中涉及的污染检测及环境评价技术纳入考虑范围,建立一套与我国污染治理要求及工作实际相适应的标准体系,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

2.3.2尽快出台专项法律,并健全污染治理机制

针对不断恶化的土壤污染问题,我国当前已经开始起草专门的防治法律。此举是我国在土壤污染控制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表明了国家对土壤污染的治理决心。所以,我国目前十分紧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尽快出台并实行此项法律,为污染修复工作的进行提供法律保障和依据。同时,国家还应重视对治理工作机制进行完善,并重点加强下述两项机制的建设。首先,信息公开机制。此项机制不仅可以促使广大民众重视土壤污染,还能够唤起他们的责任意识,有助于集群众之力防治污染。在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的情况下,土壤污染治理滞后的局面将有所改善,有助于治理难度和修复成本的降低。其次,健全修复机制。这样做可以明确治理范围,并突出责任主体,有助于污染防治有效性的提升。

2.3.3正视技术因素的影响作用

在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与修复工作当中,技术属于关键因素,其不仅影响着修复效果,还与修复成本关联紧密。因而,当前的工作中必须正视技术因素的贡献,并通过以下措施,来促进修复技术的更新。首先,重视技术研发。土壤污染问题的成因极为复杂,在治理的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效果,就必须要保证对策适用于问题。也就是说,污染治理的成效需要对症下药来保障。针对当前修复工作成效大多不显著的局面,我国有必要充分重视新技术的研发工作,通过加大对技术攻关的支持、积极与他国合作等方式,来促进我国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的革新。其次,大力扶持相关产业。技术研发可以为修复成效的改善提供条件,但只有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中,才能使其为修复工作做出贡献。为此,国家有必要大力扶持相关产业,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便利。同时,此种做法也有助于修复设备的更新换代,在提高修复工作效率方面可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3结束语

总体来讲,目前人们对于环境恶化可能导致的后果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在实际行动中也开始有意识的践行环保要求。在此种背景下,土壤污染必将引起社会各界更高的关注。考虑到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与修复中还有一些较为明显的不足,我国在现阶段必须要注重对工作思路和模式进行调整,并通过加紧技术研发、完善标准体系、出台专项法律、健全治理机制等几项措施,来促进修复工作局面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叶昊,李良忠,向明,等.电子垃圾拆解场地土壤重金属和溴代阻燃剂的污染现状及其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影响[J].环境卫生学杂志,2015,5(3):293-297.

生态修复治理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遵义县枫香镇石漠化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tb8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6-0298-01

一、枫香镇基本情况

枫香镇隶属贵州省在遵义县,位于遵义县西部,国土总面积147.6平方公里。总人口为3.85万个,有汉、苗、彝、仡佬等,辖1居委会、20村委会。处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完整,多溶洞,暗河。平均海拔1035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森林面积为10.96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为5.57万亩植被覆盖率高达44、7%,年均降水量1200mm,年均气温17℃。208省道贯穿东西,遵义―仁怀高速连通枫香与仁怀。

二、石漠化现状及危害

石漠化是在湿润气候条件下,受自然条件作用及人类不合理的干扰破坏,地表土逐渐流失,基岩大面积,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逐渐呈现无土,缺水植被减少,类似于荒漠景观现象或演变结果。全镇石漠化程度较高,共有石漠化面积5.3万亩。已经实施2.8744万亩,占总面积的54.2%,其中:营造刺梨、核桃、黄柏0.4779万亩、封山育林2.3965万亩。石漠化不仅严重影响该镇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甚至于使当地丧失基本的生存条件,特别是自然灾害的发生给人民的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同时危及到人的生命,因此加快石漠化的治理工作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三、石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严重的土壤侵蚀危及石漠化地区生态安全

石漠化导致水土流失,淤塞水库,抬高河床,破坏了宝贵的水土资源,使水资源枯竭,人畜饮水困难,生态环境恶化,极大地降低了环境容量,严重威胁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石漠化加剧贫困地区的贫困程度

在石漠化地区,几乎年年旱涝相伴,泥石流滑坡等频繁发生,生活在石漠化地区的人只能在石缝里种点玉米等杂粮。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种了几片地,收不到一袋粮”、“一年生产的玉米产量还不够养大一头猪”成了石漠化地区农民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石漠化导致了贫穷,贫穷又导致更严重的石漠化,严重的石漠化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剩下的大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形成恶性循环。

四、石漠化治理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

1、生态修复工程所需繁殖材料遗传改良工作十分薄弱

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主要任务是造林,林木的遗传改良和森林培育技术是石漠化地区造林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奠定生态修复工程的基础,也是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与林业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适合在南方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与发展林业产业的树种,如油茶、香椿、花椒、忍冬、构树、葛根等的遗传改良和森林培育技术研究还较薄弱,远远不能适应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工程的需求。要全面启动南方大面积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工程,繁殖材料遗传改良工作瓶颈必须突破。

2、造林技术与管护措施不能适应石漠化生态修复工程的需求

以往出现有的地方“年年造林不见林”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造林技术与管护措施不能适应石漠化生态修复工程的需求,如表层岩溶水调蓄与开发技术、地表集水截水与生物技术、新材料应用及节水灌溉技术、土地改良与生物培肥技术、土地改造与人工诱导成土、立体农业与高效旱作技术等都还不是很成熟。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因为目前国家实施的各种工程和措施大多为单一治理措施,没有或较少配合综合措施,导致石漠化加重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遏制。

3、利用经济杠杆调动各个方面积极性的机制还未形成

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必须解决好贫困问题,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促使企业、农民自觉参与石漠化生态修复工程。从目前的情况看,解决这一问题的体制机制还未形成。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仍然由政府在“输血式”高成本推动,使石漠化治理可持续没有保障。目前,我国林业产业虽然形成了林业产业体系,但林业企业规模过小,有的甚至没有根据资源规模和特点盲目建厂生产,形不成竞争优势和规模效益。此外,呈扩大趋势的石漠化区域面积也加大了石漠化防治难度。

五、石漠化治理对策

1、立体空间治理。在山上,通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手段,加强山林植被的保护,加快植被的恢复和扩增,提高石漠化地区植被覆盖率,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山脚及平缓地带,强化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修建配套工程设施,在石漠化坡度比较平缓的地区建造生态经济林,实施坡改梯等方法,发展新型高效农业或林业经济,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发展以林果、原料林、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建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当地的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

2、工程类别治理

(1)结合国家土地治理工程,通过坡改梯、小型水利工程配套及生物篱等工程设施的建设,蓄水保土,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石漠化地区缺土少水的严峻局面,保障地区群众的基本生活。

(2)加强科技知识的培训,提高地区群众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引导群众走出去,拓宽群众的就业渠道,扩大群众的生存空间。扶持石漠化地区发展生态经济产业,调整地区经济结构,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地区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水土资源、林草植被保护的宣传力度,增强地区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让群众明确林草植被与石漠化的关系,增强法制观念,全民动员,以构建全社会遏制土地石漠化的格局。

3、治理技术

石漠化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各部门、各行业和各级政府与项目区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系统规划,综合治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在石漠化治理工程中贯彻落实,促进石漠化地区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在石漠化防治过程中,我国广大科研人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试验,并探索、总结出了各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效果显著的石漠化防治实用技术。

参考文献

[1]喻d,吴协保.石漠化土地综合治理模式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3.

[2]吴协保.我国石漠化区域划分及造林树种选择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3.

[3]李琦剑.森林生态补偿机制与贵州石漠化治理研究[J].大观周刊,2014(19):167.

生态修复治理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城市;水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座城市的文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座城市的文化发展与繁荣。城市自古以来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水文化是人类与水不断打交道的历史,因此城市水文化是一座城市优秀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水文化建设定义

所谓水文化的定义就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如何认识水、治理水、开发利用水、保护爱护水、珍惜节约水、欣赏水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所谓城市水文化就是指反映城市地区中人与水打交道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换句话说城市水文化是一种体现水与城市关系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实质是人们对水务活动一种理性思考和社会意识,即以水为载体的文化想象的总和。

二、目前城市河流、湖泊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河湖治理工程造价相对较高,且仅注重河道的行洪、排涝、供水等经济利益方面的基本功能,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几乎考虑甚少,更谈不上水文化建设的内容。而且很多城市市区内的河流、湖泊资源自成体系,互不相通,淤积、污染、断流等现象严重,水生态日益恶化,危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幸福和健康。主要问题表现在:

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传统的河、湖治理工程缺乏生态工程的理念、河道全断面硬质护坡、护底结构隔绝了生物和微生物与大地的接触,阻断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系,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导致河道天然自净能力严重下降,加之河网内多处建闸、建坝,使得水动力极差,致使河流生态系统趋向恶化。由于治理的渠式化、使河流失去自然流态、河流弯道多半消失、深浅统一,使河流湿地消失、生物群落随之消失,至使生态失衡。

②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传统的城市河流护岸工程为了满足一定的防洪标准,一般是修筑高大的堤防,而且大堤内坡一般是浆砌石或混凝土的硬质护坡,因此阻断了河流与两岸水土连接过渡带的联系,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其结果一是对天然河道的水质和水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其二是对人们在生活中与自然和水域接触与亲近带来很大的障碍,人们失去了娱乐、休闲和亲水的绝佳场所,城市也因之失去了灵气和精神。

③对景观环境的影响

传统的治理河流或湖泊目的单一、过多的追求防洪标准、供水输水的能力,忽略了河、湖本身的生态功能的修复、忽略以水环境为载体的水文化建设与发展、忽略了与周边环境的统筹规划和综合治理、更忽略与整个城市的发展规划相融合,所以治理工程追求河道断面整齐划一的梯形或矩形、河底为一定的纵坡深浅统一,河道走向追求笔直,内坡护砌追求硬质坚固性和防渗性。这种模式虽然有整洁美,但使整个河流完全与大自然隔绝,与人类疏远,随之河流湿地、浅滩消失、河道两岸水陆连接过渡带被破坏,水生动植物、生物随之减少或消失,也违背了现代人回归自然、反璞归真的生活追求,与周边生态环境极不协调。

三、城市水文化建设必然性

近些年来,人们在屡受大自然的威胁之后,开始了痛定思痛,也开始相信大自然和人类的因果和报应关系。人类的地球只有一个,保护和爱护地球就是珍爱自己的生命。发展低碳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人类保护地球有效而具体的行动,它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共生共灭的法则。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我市结合本市的实际,积极落实省委提出的“三年大变样”的要求,都开始重新对城市科学规划,结合扩容、拆迁和改造升级,对本市的水生态环境也开始修复,对穿市而过的河流进行提高防洪排涝标准和河流生态修复的综合治理,对现有河、湖、坑塘通过清淤、扩挖、新开、延伸来构建环城河湖相连的水网体系,随之,水文化建设也就成为了城市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

四、城市水文化建设的途径

①采取新的现代治水工程设计理念

针对唐山市城市河流、湖泊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现代治水工程设计新理念,与传统的治水工程设计迥然不同,现代治水工程设计不仅仅从防洪、排涝的角度考虑,更要强调与流域规划及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相一致,与城市河流、湖泊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与城市文明、城市文化的协调,充分体现出河道的防洪、排涝、景观、生态、休闲、文化娱乐等方面多功能,使一河两岸、一湖四周成为城市中一条亮丽风景线或一个带有丰富内涵文化的节点景观。在实际规划设计中,可通过对每一项子工程的协同设计、优化,最终获得整个工程的最佳设计效果;通过营造富于自然特色的亲水环境,并融入底蕴深厚的文化元素节点景观,提高空间感和环境舒适性,实现河流、湖泊水文化健康发展和全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一座城市因水的清澈而美丽、因水环境优美而宜居、因水的流动和水文化丰富多彩而富有生机和灵气。

②采取先进的水生态修复技术

城市水生态修复技术是水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石。修复技术主要是对现有流经市区河流、湖泊、经过综合治理,而不是单纯的采取原始护岸工程,只保障河道的行洪、排涝等基本功能,通过河道清淤工程、改变堤防结构形式、改变河流过水断面形式与大小、改变治导线轨迹恢复河流自然流向、加大河道宽度、拓宽两岸绿化带面积和文化建设、居民区建设的空间、梯级修建节制、蓄水建筑物、修建亲水平台、修建水文化景观等措施实现城区水生态修复。

③采取生态与效益双赢策略

生态修复治理存在的问题篇8

面对“新常态”下的生态文明,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第十届副主席、全球治沙领导者奖获得者、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已有二十多年库布其沙漠治理经验的王文彪认为,“当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对这样的判断,我是非常认同的。建设生态文明是众望所归的事情。”

新常态下的治沙新理念

“中国不管怎么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大家都需要原生态的蓝天、白云,需要干净的水和干净的空气。这些就要求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新兴经济业态,才能实现这种转变,如果还按过去的做法是不行的。亿利搞生态沙漠是为了修复绿地、搞生态能源是为了修复空气,搞生态地产是为了建设美丽家园,这是我对‘新常态’的理解。”

27年前,王文彪意气风发,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库布其沙漠,带领着一支团队,开始了漫长的治沙之路。27年后,大漠换新颜,昔日的“死亡之海”,如今一片生机盎然。而今,库布其模式被不断推广。2014年3月,亿利资源集团又承接“河北坝上1000平方公里生态屏障工程”和“160公里京张生态走廊工程”。这大半年的光景里,亿利将库布其沙漠里锻造出来的植树队伍,整建制地引入到坝上,参与坝上地区的生态造林。

此前,张家口地区已经实施多年的绿化,但因为张家口地区特殊的地理区位,现有的绿化程度仍然不够。王文彪此次带领亿利所承接的,全是干旱缺水,地形复杂的地区,是生态修复的硬骨头。“好在,我们的生态修复产业,是从改造沙漠开始的,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本就是起家的本领。在库布其沙漠,亿利资源的生态修复按照不同类型区,分别建设防风固沙林、滩地防护林、黄河锁边林,并形成了完整的防护林体系。因而,亿利积累了一个丰富的种质资源库,一大批耐寒、耐旱的乡土植物种储存在库布其沙漠里,如沙柳、柠条、杨柴、花棒、甘草等,这些植物种适合在干旱的沙漠中生长,既是防沙固沙的优良植物种,又具有可持续利用的饲草料价值。”

凭借着这个强大的种质资源库,以及27年治沙形成了一系列专利技术和管理经验,亿利布局了一批产业。例如,由治理沙漠派生出来的甘草种质和制药产业。在库布其沙漠中,甘草能顽强地生存,在不破坏其甘草根系的情况下,人工采集其可用部分,可作为药用的作物。另一方面,甘草作为豆科植物,具有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以及氮含量的效果。亿利向制药延伸产业,形成了以“甘草良咽”为优势品牌的复方甘草片,甘草合剂等一批甘草药品。如今,“梁外甘草”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享有很高的声誉,在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上,占据了很高的市场份额。

实际上,亿利资源的生态修复生意,近些年已经走出了国门,在蒙古和埃及,亿利均有落地的项目。不过,王文彪看重与河北的合作,因为当下河北省的环境污染深受关注。说起来,沙漠生态修复是一项无上光荣的事业,但操作起来却无比艰辛。在向沙漠进军的商业探索中,现有的力量仍然严重不足。例如,沙漠上最先种植的一般是沙柳等灌木,沙柳每年需要平茬。但现在,中国在沙漠作业的一些机械是个空白,甚至连灌木平茬的机械都没有,亿利资源现在组装的平茬机器的刀片,就是从德国进口,这样的刀片每把需要3万元,且需要经常更换。

中国是全球遭受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6%。根据库布其治沙实践经验看,中国可治理的沙漠如果全部得以利用,就能增加近2万亿元的绿色GDp,就能让2亿多沙区人口脱贫致富。

商业化治沙

王文彪介绍,此次签署的协议,河北省将采取政府主导、多元投资的ppp模式,由亿利资源投资河北省生态建设,在G6高速公路怀来段70公里至122公里处的鸡鸣山和高速两侧适合地带建设“2G生态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打造长50公里、宽2公里的奥运光伏迎宾廊道,沿线打造“生态光伏产业”项目。

将生态修复和光伏发电扯上关系,仍然源于库布其沙漠的治理实践。

库布其沙漠控制面积相当于天津市总面积,库布其的模式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让生态、经济、民生可持续发展。第二,把生态修复和修复土壤与产业结合起来;第三,库布其是个平台,要结合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治理。王文彪表示,亿利资源集团毕竟是个企业,力量是有限的,库布其模式就是靠互联网思维,靠这个平台的机制,号召社会组织、当地老百姓、相关投资者以及政府的共同支持。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就是通过一个全球沙漠技术网来汇集全世界的智慧,以色列、日本、韩国、美国等40多个国家的专家共同探讨库布其沙漠以及世界其它沙漠该怎么治理。这就是互联网平台发展机制,最近亿利集团要推出一种互联网模式的沙漠“绿土地计划”,通过“公益+生意”的计划,用互联网思维去发展库布其模式,扩大影响力,携手共同发展。

“互联网不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是思维问题,互联网思维可贵之处是平台经济。用互联网集聚国家的力量,企业的力量,特别是企业的商业力量来共同推进我们生态环境的改善。不能仅靠政府的拨款治理沙漠、治理黄河;应该倡导社会商业加公益,在整个生态文明的平台上去发挥作用,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加速提高效率。”王文彪表示。

对于如何把握企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点,这个经常困扰企业的问题,王文彪有着自己的见解,“把生态当生意做,把保护生态、发展生态当成一种商业去做,这样就能做到可持续。企业如果做公益不赚钱,一定是不可持续,治理沙漠目前已经不再完全是公益事业,但一定是按照商业的智慧和用生意的理念来发展的生态经济。”

目前,亿利在库布其的治理模式首先是修复沙漠中被破坏的生态,建立起基本生态平衡;接着通过修复沙漠生态来修复土壤,通过特别选定的耐寒、耐旱、耐盐碱药材植物让沙子变成土壤;第三步就是水到渠成地将恢复的生态与产业结合起来,让不毛之地的沙漠创造出经济价值来。王文彪将这一过程称之为“立体经济”。这种“立体经济”生生不息,解决了治沙“钱从哪里来”、“利从哪里得”、“如何可持续”的问题。

王文彪认为,继互联网产业之后的中国经济新浪潮应该是“生态环境经济”,也包括生态健康经济。因此,生态环境经济既是民营企业的重大使命、责任和担当,也是下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

一味追求GDp,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导致中国环境目前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2013年2月25日,中国首个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机制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实施。“库布其是Gep的第一块实验田,Gep是我们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实践,也是新一代中国领导人的执政理念的重要创新,就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重要战略创新。我们不仅仅要GDp,更要Gep。所以企业要把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做到‘金山’、‘青山’的双丰收。”王文彪坚定地说。

打出国际治沙“中国名片”

在王文彪和很多合作伙伴20多年的努力下,“茫茫大漠长出了绿色、长出了生机、长出了生活、长出了财富,通过生态生意行动的坚持、坚守、坚毅,出现了一座沙漠绿洲的奇迹,出现了外界难以置信的生态绿洲经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秘书长莫妮卡・巴布在考察亿利资源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成果时表示,全球难以找到库布其这样的奇迹。

中国库布其这种“生态、民生、经济”平衡驱动发展的生态治沙实践对于非洲、蒙古等沙化严重的国家和地区有非常重要的推广意义。2014年4月22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将中国亿利资源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区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将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模式是可以复制、借鉴的,但必须充分考虑环境地域的影响,要进行技术创新。沙漠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沙漠是地球与生俱来的,比如腾格里沙漠,它就是自然的,是不可以治理的。还有一部分是后天形成的,是人为破坏造成的,比如库布其沙漠,是可以治理的。”

生态修复治理存在的问题篇9

关键词:土壤修复;技术;监管;资金筹集;建议

中图分类号:X53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932218

近年来,湖南“镉大米”、“常州外国语学校事件”等一系列事件暴露出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形势严峻,拷问我国土壤污染治理成效。当前,我国土壤环境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从国家公布的数据来看,污染超标率已达15%以上,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耕地土壤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

1土壤修复概述

土壤修复指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从根本上说,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原理可分为2类,改变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或同土壤的结合方式,降低其在环境中的可迁移性与生物可利用性;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浓度。

2土壤修复中存在的问题

“十三五”期间,随着重污染企业淘汰力度的加大,以及一些关联的综合性老工业区改造、城市旧改,将使得大量的城市土壤修复问题涌现。目前我国土壤修复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土壤污染的底数不清

土壤污染的“家底”是所有防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因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布局变化、重污染企业(化工、电镀、冶炼、制革等)关停、搬迁等,工业企业退役污染场地与日俱增;因过度施肥、滥用农药、污泥施用、污水灌溉和周边企业排放大气污染物沉降等导致的农田耕地污染场地不断增加;因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及其冶炼等导致的矿山开采污染场地不断增加;因石油勘探、抽取、输送和存储等环节造成的污染场地不断增加。目前国内土壤污染的具体情况,包括污染面积、污染分布、污染程度、污染种类、环境风险、影响范围等情况,缺乏相关基础数据,土壤污染数据库尚未建立。

2.2土壤修复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土壤修复方面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是我国推进土壤修复进程的主要障碍。同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防治相比,土壤污染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明显滞后。截止目前,土壤修复方面除2016年5月31日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外,仅过部分土壤相关的部门法规,尚未形成系统有效的土壤污染综合防治体系,该体系应包含法律法规体系、标准体系、监测监控体系、修复技术体系等。

2.3修复过程管理不全面

由于目前国内的污染土壤修复多为土地开发驱动型,因此修复技术多为异位修复为主,修复评价方法也多为评估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然而在异位修复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污染土壤的挖掘、长距离运输、异地暂存以及异地实施修复等环节,而现有监管部门不可能实现分阶段、分区域密切跟踪。一些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在修复过程中对二次污染的控制不到位、开放式挖掘、没有控制措施的随地堆放、甚至出现偷倒现象。另外,一些修复技术将土壤中的污染物从固相转移至液相或气相,而监管往往只注重土壤是否干净,忽略了对转移污染物后的介质治理的监管。

2.4修复工作起步晚,技术及人才缺乏

虽然我国在某些领域的技术(如植物修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目前我国土壤修复技术长期停留在实验室水平,且技术应用、工程经验、管理水平、修复装备、关键修复材料、高层次技术人才总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专业从事土壤修复、具备完整产业链和先进治理技术的实力型修复企业更是屈指可数。

2.5修复资金的筹集渠道不丰富

我国土壤修复市场一直依靠专项资金带动,行业资金严重缺乏。修复资金的筹集渠道很窄,多渠道融资的机制尚未建立。目前我国土壤修复方面的资金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政府投资,这是当前污染土壤修复中最主要的资金来源,约占当前修复资金总量的70%,其中包括国有企业修复自身污染土壤产生的费用(因为在当前的关停与搬迁企业中,多数污染企业为建厂时间很早的国有大型企业);国际援助资金,来自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和双边援助等,一般多用于对中国一些履约化学品污染土壤的修复和相关管理制度的制订;社会资金,土地开发商在开发能够增值的地块时,愿意全部或部分付费进行修复,从而拥有对修复后地块的开发权。

3推进污染土壤修复的建议

综观我国当前污染土壤修复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合国际趋势和我国的实际需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进污染土壤的修复进程。

3.1开展调查,解决底数不清问题

3.1.1深入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

以现有调查为基础,制定详细调查方案,明确调点(如重污染企业退役场地、受污染农用地等),开展污染土壤状况详查,掌握污染土壤的面积、分布及其影响,并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定期调查制度。

3.1.2提升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水平

整合优化各部门相关数据,建立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建成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借助先进技术,拓宽数据获取渠道,实现数据动态更新;实现数据共享。

3.2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

3.2.2加快推进立法进程

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适时修订污染防治、城乡规划、土地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增加土壤污染防治有关内容、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

3.2.3系统构建标准体系

健全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完善相关技术规范(如质量标准、风险管控、调查评估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等。

3.2.4加强污染土壤修复全过程监管

3.2.4.1制定治理与修复规划

以影响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的突出土壤污染问题为重点,以土壤中含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污染土壤类型为重点,以化工、电镀、有色金属冶炼等重污染行业为重点,以拟开发建设居住、学校、医疗等项目的污染地块为重点,制定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建立项目库。

3.2.4.2全过程监管污染修复过程

修复已原址修复为主,在土壤挖掘、堆存等过程中要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二次污染;责任单位在施工前要公开工程基本情况、环境影响及其防范措施,工程完工后要将治理与修复效果向社会公开。环保部门要对修复过程中各项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要定期向上级环保部门报告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进展,向社会公开本辖区内土壤污染修复成果;上级环保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进行督导检查。

3.2.4.3为污染土壤修复提供坚实的技术人才支撑

3.3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研究

整合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企业等科研资源,开展基础研究(如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土壤环境基准、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风险管控、土壤污染诊断、治理与修复等)。研发先进适用装备和高效低成本功能材料;优化整合科技计划,建设一批土壤污染防治实验室、科研基地。

3.4加大适用技术推广力度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根据污染类型、程度等因子,针对典型污染地块,结合国内外实际案例,选出一些适应我国国情的实用技术,逐步建立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默认清单制度,实现修复技术快速和规范化的选择,降低修复技术比选成本,减少和避免修复技术盲目选择现象的发生。

3.5推动治理与修复产业发展

加快完善覆盖土壤环境调查、分析测试、风险评估、治理与修复工程设计和施工等环节的成熟产业链,形成若干综合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产业化示范基地。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规范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从业单位和人员管理,并定期向社会公开。

3.6加大财政投入

整合相关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等,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土壤环境调查与监测评估、监督管理、治理与修复等工作。统筹安排专项建设基金,支持企业对涉重金属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技术改造。

3.7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发挥政策性和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引导作用,为重大土壤污染防治项目提供支持,鼓励发行股票、债券、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等。

3.8完善激励机制

激励相关企业参与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研究制定扶持废物回收处理等企业的激励政策,并在某些行业开展试点。

4结语

生态修复治理存在的问题篇10

关键词:河道工程;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tL372文献标识码:a

前言

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保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并把中小河流治理列为“十二五”目标任务之一。

虽然各级政府对于城市防洪以及河道治理比以前更加重视,但是在河道管理和河道治理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作者将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措施。

1.加强河道治理工程管理的重要作用

河道治理工程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主要是人为开发、利用河道水资源,修建的堤防工程、河道整治工程和其他水利工程等。加强河道治理工程管理不但能够合理的控制整个工程的成本,使项目成本始终在有效的控制之下,还能够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以及使用的安全性,从而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避免威胁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同时能够让河道治理的效果发挥到最优,可以进一步完善防洪、排洪、灌溉等水利设施系统,完善污水处理设施系统。

2.河道治理工程管理中常见问题

2.1规划设计管理方面

(1)堤型选择和岸坡防护堤型选择、衬护型式与防护段地形、地质及建设条件结合不紧密,主要表现为:仰斜式护岸适应于临时开挖较陡的岸坡,不适用填方岸坡,填方段岸坡采用浆砌石等仰斜式断面,从开挖、夯填砂砾石的边坡稳定以及夯填振动侧向力,对浆砌石等衬护材料存在剪切破坏等问题;土壤含水后及灌溉回归水对护坡稳定存在影响、河水硫酸根离子含量对普通硅酸盐水泥具侵蚀性等堤段,没有提出相应处理措施。亦有个别坡式护岸在设置横向伸缩缝时,沿堤顶至堤基设计了纵向缝,影响堤防安全稳定,应予取消。在堤防衬护材料上,仅局限于混凝土、浆砌石等硬质不透水材料,对水泥土、草皮、生态混凝土等技术先进、环保生态的材料基本没有研究应用,采用硬质护岸,河道渠道化,人工痕迹较重,破坏了治理河道河流自然面貌及生态环境。

(2)穿堤和跨堤建筑物

河道治理中涉及的穿堤和跨堤建筑物多数为排水涵管、已建或拟建跨河桥梁。排水涵管作为非主体建筑物,设计工作对其排水类型、流量、高程、基础承载力、出口消能、进出口与堤防连接处理等未予考虑或设计过于简化,多数仅以经验确定。已建或拟建跨堤桥梁没有分析对堤防安全及河道行洪能力的影响,部分已建跨堤桥梁成为影响泄洪的阻水建筑物。

2.2河道缺乏管理

河道现状普遍存在乱采、乱挖、乱倒等问题:一些临河村庄往往将河道做为天然垃圾场,大量不能自然降解的垃圾,严重堵塞河道、污染水质,对于河道周边的居民生活用水以及农业用水造成影响;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盲目开发,乱采乱挖挤占河道,随意弃土淤积河床,减低了行洪能力;未经科学论证,拦河设障、无序建设,在较短河段内建有多座桥梁或拦河坝,阻碍行洪、抬高水位,严重时造成水毁。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管理措施不到位,因此,对河道现状问题,在管理上应予以重视,提出具体措施要求。

2.3施工管理不规范

施工进度控制没有明确施工进度表,施工组织不合理,导致实际工期远远超设计工期,特别是尾工阶段拖得很长;在施工质量控制方面隐蔽工程的验收,混凝土工程报审、单元工程的质量评定等都没有按规范和标准进行,各标段普遍都存在基槽清理不彻底、施工缝未处理、模板清理不彻底、基础混凝土存在水下浇筑、堤背反滤层和沉降未按施工图设置等质量问题。未按规定完善施工资料也是目前普通存在的问题,在竣工验收时,拿不出全面的施工管理资料。导致验收延迟。

3.加强中小型河道治理工程管理措施

3.1堤型和衬护型式选择应结合现场合理确定

对影响堤防安全的潜在因素应提出具体处理措施,堤防衬护要跳出硬质护岸和渠化河道的传统思维方式,因地制宜地尝试天然材料和生态护坡,探索保留河流自然形态和风貌的措施,减小两岸水土流失,重视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另外堤型的选择除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外,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缓坡,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

3.2完善穿堤、跨堤建筑物设计

排水涵管等穿堤建筑物,应明确建筑物级别,提出地质评价,确定布置、型式和规模,计算流量、管径、出口消能,合理选择排水形式,处理好涵管进口与沟道、出口与堤防的连接。合理确定管基高程,提出管基处理方法,还应注意杂物淤堵入口问题。已建或拟建跨堤桥梁,应分析对河道行洪能力的影响,对设计标准低,阻水严重的均应改造或拆除,确保行洪安全。

3.3进一步规范河道治理工程中施工管理

施工单位在做好工程实体施工的同时,更要做好工程资料的记录和整理,积极做好单元工程的报审工作,做到完工一个就验收一个,验收一个就评定一个,形成系统的质量评定资料。监理单位在开工前应认真审查施工单位资质以及人员资质,并定期检查人员情况,认真审查施工单位上报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加强对施工单位日常管理,定期检查施工资料,保证施工资料和监理资料的符合性。

3.4准确合理的利用生物修复技术和水生生态修复技术

针对我国河道的水污染现象很多且比较严重这一现状,在进行河道治理工程时,首先要进行污水的治理。生物修复技术和水生生态修复技术是目前两种较常用的河道污水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生物为主体对于环境污染进行治理的技术,主要原理就是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吸收、转化、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能够有效的将水中有害物质变为无害物质,从而降低水中污染物浓度使其稳定化,避免其向周边继续扩散。水生生态修复是指利用生态学方法处理污染的水,主要原理是利用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通过控制某些种群的生长,起到调节水生态环境平衡的作用。在河道治理工程中合理准确的利用两种污水修复技术,能够有效改善河道水。

3.5依法对河道进行管理,加强宣传,提高人们对河道治理工程管理的认识

管理法规是做好河道治理工程管理的主要法律依据,要加强河道治理工程的管理就必须要依法进行。首先,要加快新法规建设的步伐,在河道治理工程管理过程中要加大执法力度,合理利用现有的法律法规,以保证河道治理工程的顺利完成;其次,要加强对的河道的各方面管理,部门人员要严格遵守河道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程序,依法进行管理与监督,从而确保整个工程的安全运行。除此之外,要加大对河道治理工程管理的宣传,提高人们对工程管理工作以及河道治理重要性的认识。在工作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并落实工程管理考核的标准,全面加强对工程管理各类资料的综合分析和研究,直至上升到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工程管理工作。

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河道治理工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应该清楚的意识到,河道治理和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不少的漏洞,有待我们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正是在水利改革的背景下,针对河道管理和河道整治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系统的建议,希望能对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