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十篇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十篇

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2:44

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篇1

[关键词]潍坊国际风筝会旅游节庆经济发展影响

引言

潍坊市从1984年开始先后组织了国际风筝会、鲁台经贸洽谈会、蔬菜博览会等一系列节庆活动,对该市的经济、劳动力就业、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等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有的可以通过一定的经验数据用数量形式表现出来,如对经济及劳动力就业的带动效应;有的则无法用经济及数量的指标来衡量,如对社会文化和环境带来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这些影响的分析,希望给其他城市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旅游节庆的特点

旅游节庆通常是指一些含有多种旅游项目的事件,包括节日、庆典、地方特色产品展览、交易会、博览会、体育比赛等具有旅游特色的活动或非日常发生的特殊事件。围绕旅游节庆所开发的一系列旅游产品我们称之为旅游节庆产品。除具有旅游产品的一般性特点外,旅游节庆产品还具有以下特性:①主题特色突出,旅游节庆产品的策划和组织通常围绕某一主题而展开,对当地资源、产业等要素进行整合,而这一主题大多来源于当地较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历史、艺术、宗教、特产等;②旅游节庆产品的推出大多具有短期性和周期性的特点,每次短则三、五天,长则半月到一月,大多为周期性举办(一般是一年一次),少数围绕一些特殊事件(如世博会、奥运会等)开发的旅游节庆产品在同一地区则往往不具有周期性的特点;③旅游节庆产品强调从总体上形成普天同庆、万民同乐的热闹、欢庆气氛,较之一般性的观光和度假旅游产品,产品的质量在较高的程度上依赖于当地环境气氛的营造;④从产品开发的角度来说,旅游节庆产品的整合性特征更加明显,要和当地政府、民众以及众多的企事业单位发生着更为密切的联系,牵扯到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旅游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二、我国各地旅游节庆活动可谓遍地开花,热闹非凡

在这其中也确实涌现出一批综合效益高、在国内外较有影响的地方标志性节庆,象上海旅游节、青岛啤酒节、潍坊风筝节、大连服装节、深圳高交会等,它们在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扩大经济文化交流、提高地区知名度、增强城市凝聚力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举办节庆活动的作用,以山东潍坊的风筝会为例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当前,日本、韩国、我国台湾、香港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由于资源、市场等因素的制约,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国内的广东、温州等发达地区,由于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加工制造业已趋近饱和,正在寻找对外扩张的空间。潍坊市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利用风筝会的名气和品牌。“风筝牵线、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办会宗旨,突出经贸唱戏这个重点,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招商引资上。每届风筝会都有大量项目签约,数目难以准确统计。2005年潍坊风筝会期间已签定和拟签定合同项目227个,预计招商引资165.1亿元人民币,其中境外资金约占三分之一。在227个合同项目中,投资过5000万元的项目109个,过亿元的45个,投资过1000万美元的境外合同项目15个。境外投资方主要集中在我国香港、我国台湾、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2006年4月20日同时开幕的第23届山东潍坊国际风筝会和第七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风筝牵线,蔬菜为媒,文体搭台,经贸唱戏,招商引资取得累累硕果,至今共签订合同项目159个,合同金额257.3亿元。

2.有力地带动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旅游节庆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交通、旅游、住宿、餐饮、购物等服务业的繁荣,服务业的发展又为加快发展节会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外来游客的支出直接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提高了当地居民的边际消费水平,扩大了消费需求,从而刺激了其他产业的增长。据专家测算,节庆经济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9,其长远效益更是不可估量。例如,自1984年以来,潍坊已经成功举办了23界国际风筝会。在为当地旅游业带来强大的发展动力的同时,风筝会带动了风筝、住宿、餐饮、旅游、商业、交通、文化等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庞大的潍坊风筝产业。潍坊风筝从材料供给、生产制作、贩运流通到市场销售,已形成一个完整产业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成规模的风筝厂有二三百家,产业从业人员有万人之众,年销风筝3000多万只,收入4亿多元。寿光的菜博会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以市场为中心的北宋商贸园,形成了以兴美冷藏、齐鲁制冰为主的农产品冷藏保鲜业,以福运塑编、兴隆纸箱为主的农产品包装业和以嘉元生物、釜盛有机肥为主的肥料业三大产业群。同时形成了种子、农药、化肥、薄膜、农机等生产资料市场、农产品电子拍卖市场、物流配送中心的市场体系。内外相通、遍布城乡的市场网络,促进了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城乡互动。在节庆活动期间通过对潍坊市内寿光蔬菜、昌乐西瓜、安丘蜜桃等20多种土特农副产品,风筝、年画、嵌银漆器、仿古铜等民间工艺品以及临朐奇石、昌乐蓝宝石等特有矿产品,进行优选和精雕,嵌“旅游”铭牌,身价倍增,实现了“以游引资,以资促游;以游旺商,以商促游”的大循环,使旅游业和其它产业间的联动作用更强,极大地带动了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3.提高了人们收入,扩大了就业机会

节庆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就业的带动效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旅游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餐饮、住宿、导游、交通等方面能够吸收大量劳动力就业;第二,旅游设施的建设,能够直接提高建筑与建材行业的就业水平;第三,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通过乘数效应波及到其他行业,从而带动其它行业就业水平的提高。例如北延商贸一条街,成为周边地区肥料、种子、农资批发零售集散中心,从业人员1000多人,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目前在寿光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外来人口达10万人以上,企业膨胀扩大了劳动就业20万人,并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多万人。实践证明,菜博会作为寿光的“金字招牌”,既扩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又拉长了农业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开创了农业经济的新局面。

4.提高城市形象

旅游节庆活动的举办,也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潍坊市在风筝上下足了功夫。街道两旁高高的路灯杆上,装饰着铁艺的风筝图案;候车廊上张贴着风筝的海报;建筑物上随处可见风筝标识;很多场所的命名都与风筝有关……历史的文化传承被潍坊人挖掘利用得淋漓尽致,并且已远远超出了文化的范畴。2006年他们在市内建成了一座面积8100多平方米的世界风筝博物馆,建筑造型吸收了潍坊龙头蜈蚣风筝的特征,成为潍坊这个“世界风筝都”的标志性建筑。作为我国第一个大型风筝博物馆,该馆每年接待游客3万人左右。邻近博物馆,潍坊市又建设了一个占地9公顷的“世界风筝都”纪念广场,成为展示风筝文化与民俗文化、市民休闲娱乐、商业购物消费,以及举办大型集会活动的场所。潍坊国际风筝会,已成为潍坊走向世界、世界了解潍坊的桥梁和纽带,成为重要的城市名片。

5.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群众素质的提高

旅游节庆活动推动了全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带动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带动了城市居民文明素质的提高。党和国家领导人和中外客商莅临潍坊,给潍坊人以巨大的鼓舞,激发了潍坊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每届风筝会都同时举办专家报告会、理论研讨会、经济发展论坛等,各种先进的思想理念在此交汇。来自国内外的新科技、新理念,引发了寿光农民的“理念更新”。观念的更新成为潍坊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实践证明,节会已成为潍坊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节会的举办,不仅提高了潍坊的知名度,扩大了潍坊市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完善了产业链条,促进了经济的巨大发展。

参考文献:

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篇2

关键词旅游影响;生成机制;旅游影响场;旅游影响因子

一、前言

旅游影响研究是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旅游影响如何产生、发展与演进的生成机制成为旅游影响研究的重点。关于旅游影响研究的文献相当丰富,国外旅游影响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语国家,并取得了较大进展。近20年,我国旅游影响研究也取得了较多的成果[1-5]。但就整体而言,对于旅游业多重影响的研究只是形成了基本的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总结、提升和深入[2]。在国外,针对旅游影响机制的研究,Butler(1980)提出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6],认为旅游者数量、类型和发展历史是影响旅游目的地不同发展阶段的决定因素,从而形成不同程度和形式的旅游影响。Smith(1978)认为不同类型的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规律[7]。Doxey(1976)对目的地居民的态度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著名的“愤怒指数”[8]。mathieson(1982)指出了旅游经济影响的5种制约因素[9]。Butler(1974)分析了旅游者行为对旅游影响影响的5个因素[10],并(1993)进一步指出旅游目的地社会影响与目的地5个特征有密切关系[11]。archer(1977)和mathiesona与wallG(1982)等研究了旅游经济影响的因素和形成过程[12,13],SmithVL(1977)和ButlerRw(1974)等讨论了旅游社会影响的因素及形成机制[14,15],turnerL和nashJ旅游对文化的影响问题[16],wallG(1977)研究了旅游环境影响因素及机制的问题[17],mieczkowski(1995)认为4种因素对旅游环境影响发生作用[18]。在国外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因素及影响结果的研究方面,宗哓莲等(2004)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19]。在国内有关研究中,罗明义、保继刚等分析了旅游经济影响的问题[20-22],杨俭波分析了对旅游社会文化环境变迁产生干扰和波动的几个因素及其作用机制[23],李星明等分析了旅游者对旅游影响的3个因素[24],申葆嘉、刘赵平等分析了旅游社会影响及其形成机制的问题[25-27],陆林等分析了旅游对当地居民态度影响的问题[32,33],杨桂华等分析了旅游环境影响及机制问题[30-33],黄泰等对区域旅游影响的旅游流因子进行了形成机制分析,并构建了几个模式,但未能从系统角度分析其他因子[34]。从上述旅游影响机制的研究来看,案例分析较多,理论分析较少,旅游单项影响机制研究的较多,旅游综合影响机制研究的较少,旅游影响单因子分析的较多,从系统论综合的角度进行旅游影响多因子分析的较少。因此,论文试图在系统论和系统动力学的指导下,通过对旅游影响多因子分析和驱动机制分析,建立一个旅游影响生成机制分析的初步框架,以求能为旅游影响理论的建立提供一些参考。

二、旅游影响因子分析

旅游影响因子较多,根据影响因子在旅游影响生成中的作用不同,可分为三大模块:一为旅游影响动力因子模块,即旅游流系统;二为旅游影响应力因子模块,即旅游目的地系统;三为旅游影响规范因子模块,即旅游制度创新系统。

1.旅游影响动力因子模块――旅游流系统

旅游流是支撑旅游空间经济系统运行的基点和动力,是维系旅游目的地空间系统运行要素的总称,它们始终处于动态的流动之中[35]。旅游流系统是由多重要素在多重空间流动的复杂巨系统,是旅游影响产生的动力因子。

这里的旅游流是一个狭义的概念,是指因旅游者的流动而引起的以旅游客流为主体的,包括旅游信息流、旅游货币流、旅游物流、旅游能流的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旅游客流即旅游者的流动。旅游信息流是指与旅游活动有关的信息的产生、保持、传递、接受、加工和使用的过程[36]。这里的旅游信息主要包括旅游者和旅游客源地的信息,如经济状况、文化形态、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等。旅游货币流指旅游者消费的现金流和非现金流。旅游物流主要包括旅游者的附属物,交通工具和随身物品等。旅游能流指因旅游者流动而引起的能量流动。

2.旅游影响应力因子模块――旅游目的地系统

旅游目的地,是在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与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他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37],是旅游目的地空间和时间结构中形成和存在的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在内的实物形态和精神氛围的总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

旅游流系统作为旅游影响的动力因子,需要旅游目的地系统的响应才能对旅游目的地产生各种影响。旅游影响应力因子模块包括经济环境因子、社会环境因子和生态环境因子。(1)经济环境因子。它不但对旅游业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而且对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等也有着较大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基础设施、产业结构、产业集群、经济开放度、市场体系的完备性、外来投资、人力资本环境,资本环境,人文交流与信息环境,技术发展环境,社会及公共管理环境和特定的企业文化传统等方面特征。(2)社会环境因子。它为整个目的地的旅游发展提供了一个基础环境,是旅游影响产生和发展的前提,主要包括当地居民及地方文化、当地政府及相关组织、区位及可进入性、总体形象、治安、科教环卫等状况。(3)生态环境因子。它主要包括生物环境、土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岩石环境、声环境、光环境、放射性环境及资源状况等。

3.旅游影响规范因子模块――旅游制度创新系统

从区域层面来看,旅游目的地系统是一个自组织和它组织相结合的系统。自组织和它组织的作用力来自旅游制度系统。目的地系统在旅游流动力和目的地本身应力以及旅游制度创新系统的共同作用下,系统进行自组织和他组织的交织作用,不断发生演化,是一个从稳定――失稳――稳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旅游制度创新系统对旅游流的规模和特征以及目的地的响应不断进行规范,对旅游影响不断进行调适和优化。制度是与具体行为集有关的规范体系,它是由非正式的约束、正式规则和这两者的实施特征组成的[38],旅游制度系统就是与旅游活动有关的行为规范系统,包括与旅游有关的政策、法律、政治规则、意识形态、价值观、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经济规则、契约等。多种形式的旅游制度构成了一个系统,成为旅游制度系统。为了解决旅游业中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就需要不断进行旅游制度创新,构建旅游制度创新系统。

三、旅游影响场

旅游影响场是指旅游空间内各种旅游流在一定的作用方式下流通而形成的时空分配状态,它是一个时空分布的非均衡结构。在旅游影响的形成过程中,存在5种形式的旅游影响场,它们分别为经济场、信息场、心理场、引力场和生态场。

经济场的概念早在10年前就有学者提出[39],在经济场中,经济主体是在有限理性和约束条件下通过成本效用分析和福利最大化原则来进行行为选择的,因此,经济流一般是从低效用向高效用的方向流动。由于经济场的作用,经济流导致了社会交换、乘数效应、外部效应、空间集聚、产业集群、产业结构变动、经济发展、就业增加、通货膨胀等一系列现象。

信息场是信息的集合[40]。信息就是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41],信息流通的本质在“信息差异”,信息流通过程是不断地消除信息生产者与信息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差异、隔阂、距离和信息误区的过程[42]。信息场的作用机制就是通过信息流通来减少或消除信息源与信息接受者之间所蕴涵的信息差异。旅游行为的本质就是摄取地理信息的过程[43],是一个通过信息流通来减少或消除信息差异的过程。在旅游活动的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两个信息源和两个信息接受者,旅游者从旅游目的地获取各种文化信息,同时,当地居民也可从旅游者身上获得各种文化信息,因此文化信息的流通是双向的。代表先进文化的信息源所蕴涵的信息量较大,代表落后文化的信息源所蕴涵的信息量较小,因此,文化信息流动的总的方向是从信息量较大的信息源流向信息量较小的信息源。

心理场是心理与物体之间形成的场[44],是以人的心理为中心组合成的特定的场。空间事物的数量和排列以及属性、时间、群体人数和群体结构、个体经历、个体自然特征以及个体的出生时间和出生地点等都会对心理场产生重要影响。旅游目的地的任何事物都必然会影响到心理场,同时这个已经形成的心理场又反过来影响周围的事物。

引力场是物质世界在引力作用下的空间存在状态,引力作用是自然世界一种基本的相互作用,地球引力对自然环境的演化产生重要作用,如人、汽车、建筑、植被等对土壤的压力,从而影响土壤结构,并进一步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同时,社会经济物质实体之间也会产生引力作用,如城市之间、乡村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社会经济要素在引力场的作用下进行流动。

生态场是生命系统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而存在的一种状态,在生态场中,通过物质和能量的物理生化作用,在生态链的作用下使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与循环来影响生态系统的发展。生态链中的某个环节,或物质流动和能量循环中的某个环节发生了变化,就会使整个生态系统发生变化,从而对旅游目的地系统产生影响。通常,以上几种场是共同作用产生影响的,组成旅游影响场系统。

四、旅游影响生成机制分析

1.旅游流系统对旅游影响的驱动机制

旅游流是由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和旅游行为所引发的,也是满足旅游需求和践行旅游行为的空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旅游流各因子的经济行为、空间行为、文化行为和心理行为在旅游影响场的作用下,对旅游目的地产生一系列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并实现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环境价值的增值和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旅游流系统对旅游影响驱动作用的强度、范围和特征是由各因子的流向、流量、流速、属性和组分等特征决定的,其驱动作用是通过旅游流的各种行为进行的。

(1)由于旅游流的经济行为,旅游货币流通过产业链流向旅游企业、当地居民、地方团体和地方政府,在信息场和经济场的作用下,引起旅游供求矛盾,促使当地居民增收致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演进和生态环境演变,从而引起旅游目的地社会经济的一系列变化。(2)旅游流的经济行为还伴随着旅游能流,如交通工具的废弃物、生活垃圾、排泄物等,在生态场的作用下,产生旅游生态影响。(3)旅游流与当地居民进行直接和间接交流的文化行为中,旅游者所蕴涵的信息流在心理场和经济场的作用下,进行信息传播和扩散,促使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演化。旅游客源地的旅游需求信息,通过信息场传播到旅游目的地,旅游信息流在引力场、信息场和经济场的作用下,引起旅游目的地供给的变化。(4)旅游客流和旅游物流的空间行为在引力场的作用下,对环境空间产生一定的压力,引起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变化。(5)旅游流的心理行为在心理场的作用下,影响着旅游动机、旅游需求、旅游消费、旅游体验以及与目的地的文化互动,其所蕴涵的信息在信息场、经济场和心理场的作用下,导致旅游供给内涵和形式上的变化,从而引起旅游目的地一系列变化。

2.旅游目的地系统对旅游流系统的响应机制

在旅游流践行旅游行为和在旅游目的地实施经济行为、空间行为、文化行为和心理行为过程中,旅游目的地的地方政府、旅游投资者、旅游经营管理者、当地居民、旅游媒介、其他相关团体与个人等利益相关者在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指导下,在利益分配机制和价值增值机制激励下,在各种旅游影响场综合作用下,在旅游信息的引导下,通过为旅游者提供行为空间和旅游供给,参与到旅游供给的各个环节,产生一系列对旅游流直接和间接的响应行为,改变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因子的时空结构,从而导致旅游目的地产生旅游社会、经济和生态影响。目的地系统对旅游流的响应的程度、范围和方式,取决于旅游流的属性和特征以及旅游目的地各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特性以及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特征(见表1)。

3.旅游制度创新系统对旅游影响系统的规范机制

旅游制度系统就是与旅游活动有关的行为规范系统,它的规范作用不是直接对旅游动力因子和应力因子模块发生作用的。旅游制度系统及其派生措施可降低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消除外部性、促进社会效率,通过界定旅游利益相关者权利边界和行为空间,支配着旅游利益相关者的行为,规范着他们行为方式的选择,为行为绩效提供激励,改变旅游影响“场”中各个因子的数量、规模、强度和方向,影响旅游流的动力方式和旅游目的地的响应方式,使系统在新内外力的作用下打破了过去的混沌状态和无序局面,进入动态有序的开放系统运行状态中,促进积极影响,抑制或消除消极影响,从而使旅游目的地系统不断得到优化,使旅游目的地系统保持稳态,或向顶级系统发展,从而实现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效益最大化。这要求旅游制度系统必须保持开放性来降低系统熵值,防止内部的低水平自我复制,从外部吸收能促进增长和进化的动力,获得不断持续的制度创新(见表2)。

4.旅游影响的生成机制

旅游影响是在旅游影响动力因子、应力因子和规范因子在旅游影响场的作用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生成的。旅游影响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态结构,形成一个旅游影响系统,旅游目的地系统与旅游影响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因此可把旅游目的地看作是一个“旅游目的地――旅游影响”系统。旅游目的地各种旅游利益相关者在旅游流各种因子的行为驱动下,在旅游制度规范下,在旅游影响场作用下,产生各种响应行为,三者共同作用对旅游目的地社会、经济和生态产生一系列旅游影响。一旦旅游流的驱动作用与旅游目的地响应行为的辐合效应和旅游目的地系统不协调就会产生消极影响,这就对旅游制

表1旅游目的地旅游利益相关者对旅游流的响应

度提出了创新的需求,使旅游制度变迁能对旅游流和目的地系统产生新的规范作用,旅游制度创新系统通过界定旅游利益相关者的权利边界和行为空间、规范旅游利益相关者行为方式、改变旅游影响场中各个因子的特征与属性、影响旅游流的动力方式和旅游目的地的响应方式,使旅游影响系统的发展符合旅游目的地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以及生态环境系统的演化规律,从而实现“旅游目的地――旅游影响”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旅游目的地――旅游影响”系统也会对旅游流系统产生反馈作用,旅游者获得旅游体验和总体评价后,会影响今后的旅游决策,并产生口碑效应,从而影响旅游流系统的演化,并通过旅游流的演化进一步对旅游影响系统产生作用(见图1)。

五、结论与讨论

旅游影响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旅游影响动力因子模块即旅游流系统、旅游影响应力因子模块即旅游目的地系统以及旅游影响规范因子模块即旅游制度创新系统在旅游影响场的作用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通过旅游影响的不断反馈而生成的。因此,对于一个“旅游目的地――旅游影响”系统要分析三大旅游影响因子模块的特征及旅游影响场的机理,在此基础上,注重旅游影响评估,针对“旅游目的地――旅游影响系统”存在的问题,通过旅游制度创新系统来规范旅游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改变旅游目的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时空结构,优化旅游影响,促进旅游目的地系统良性演化。论文只对旅游影响的生成提出了一个研究框架,对于各种旅游影响场的机理、在旅游影响场作用下旅游影响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各种旅游影响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未能深入分析,这可能是旅游影响生成机制研究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需要通过模拟方法建立模型来进行定量分析,而且不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影响的生成机制也会有所差异,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才能把握旅游可持续发展机理,以推动和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论文研究的旅游影响是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潘秋玲,李文生.我国近年来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04(5):80-83.

[2]刘迎华,朱nBD2e.中国旅游业综合影响研究综述[J].思想战线,2004(6):130-138.

[3]张晓鸣,保继刚.旅游区域经济影响评价研究述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38-45.

[4]周慧颖,吴建华.国内有关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4(6):88-92.

[5]王子新等.旅游影响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5(2):90-95.

[6]ButlerR.w.theconceptofatouristareacycleofevelution:implicationformanagementofresources[J].CanadianGeographer,1980,1:5~12.

[7]Smith,V.L.(1978)HostsandGuests[m].Blackwell,oxford.

[8]Doexey,G.V.acausationtheoryofvisitior―residentirritanta:methodologyandresearchinferences[a].intheimpactsoftourismprocess6thannualConeferencetravelResearchassociation.SanDiegoCalifornia[C].1976,pp.195-198.

[9]mathiesona,wallG..tourism:economic,physicalandSocialimpacts[m].Longmaninc,1982.

[10]ButlerRw.SocialimpactsoftourismDevelopment[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74,1(1):100-119.

[11]ButlerRw,pearceDG..(1993)tourismResearchCritiquesandChallenges[m].London:Routledge.

[12]archer.tourismmultipliers:thestateoftheBangor[a].occasionalpapersineconomics(no.11)[C].Bangor:Universityofwales.press,1980.

[13]mathiesona,wallG.tourism:economic,physicalandSocialimpacts[m].Longmaninc,1982.

[14]SmithVL.HostandGuests:theanthropologyoftourism[m].philadelphia:Universityofpennsylvaniapress,1977.

[15]ButlerRw.SocialimpactsoftourismDevelopment[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74(1):1002119.

[16]turnerL,nashJ.theGoldenHordes:internationaltourismandtheLeisureperiphery[m].London:Constable,1975.

[17]RossS,wallG.evaluationecotourism:theCaseofnorthSalawesi,indonesia[J].tourismmanagement,1999,20(6):6732682.

[18]mieczkowski,Z.(1995).environmentalissueoftourismandRecreation.Universitypressofamerica,inc.Lanham.

[19]宗哓莲,朱nBD2e.国外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04(4):15-19.

[20]罗明义.旅游业税收贡献的的分类测算方法[J].旅游学刊,2001(2):16-19.

[21]邓冰等.旅游产业的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53-57.

[22]李江帆,李冠霖等.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分析――以广东为例[J].旅游学刊,2001(3):19-25.

[23]杨俭波.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机制试研究[J].旅游学刊,2001(6):70-74.

[24]李星明,赵良艺.旅游者对发展中国家的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11-12.

[25]申葆嘉.国外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1996(3):48-54.

[26]刘振礼.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影响及对策[J].旅游学刊,1992(3):52-55.

[27]刘赵平.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结构框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29-56.

[28]陆林.旅游居民态度调查――以皖南旅游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1996(4):377-382.

[29]李有根,赵西萍.居民态度旅游影响的知觉[J].心理学动态,1997,5(2):21-27.

[30]李贞等.旅游开发对丹霞山植被的影响研究[J].地理学报,1998(6):554-561.

[31]陈飙,杨桂华.旅游者践踏对生态旅游景区土壤影响定量研究――以香格里拉碧塔海生态旅游景区为例[J].地理科学,2004(3):371-375.

[32]王金亮等.碧塔海景区旅游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影响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4(5):101-107

[33]孙静,苏勤.古村落旅游开发的视觉影响与管理――以西递、宏村为例[J].人文地理学,2004(4):38-40.

[34]黄泰,张捷.基于旅游流特征分析的旅游区域影响研究――以淮安市为例[J].旅游科学,2006(2):18-22.

[35]杨俭波,乔纪纲.动因与机制――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理论的研究[J].热带地理,2002(1):75-79.

[36]袁宇杰.旅游流的研究及旅游“双流”系统的构建[J].旅游科学,2005(1):6-11.

[37]保继刚等.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3.

[38]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编.孙经纬译.新制度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2.

[39]肖国安.论经济场.财经论丛,1995(3):35-38.

[40]张凯.信息场性能分析[J].情报杂志,2003(2):19-23.

[41]王雨田主编.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336-341.

[42]郑英隆.信息流通与流通的协同发展[J].经济学家,1994(1):107-111.

[43]陈涛,罗宏宇.旅游行为本质的信息论探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6(1):35-39.

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篇3

关键词:旅游业区域经济发展关系

1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旅游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旅游开发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为旅游产业的开发提供基础和保障。

1.1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正面影响。随着旅游产业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旅游产业的区域经济效益的研究文章越来越多。王瑜在《旅游业对福建经济发展贡献研究》一文中从产业发展,经济总量增长,劳动就业,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了旅游业的发展对福建经济发展的影响。针对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文章还有一些,如《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以秦皇岛为例》,《青海省旅游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旅游区域经济效益――安徽黄山市案例研究》等。从以上学者的研究结论来看,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正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1.1优化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产业结构的合理变化是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上升,第一和第二产业逐渐下降。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行业,可以优化国民经济结构,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此外,旅游产业的相关产业众多,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能够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从而使国民经济各个产业优化和互补。按照中国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的分类与代码》,根据国民经济各行业间的内在关系,将旅游业的相关行业部门分为旅游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引致影响三个层级。其中旅游直接影响的行业有14个,间接影响的行业有41个,引致影响的行业有21个。由此看来,旅游产业的发展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够调整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而且也带动各个产业的相互发展。

1.1.2增加就业机会,稳定社会秩序。中国人口众多,就业问题始终是一个很难解决的社会问题。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对政府解决就业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主要原因有三个:①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②旅游业的就业层次比较丰富,其职位也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可以为大量的妇女和刚步入社会的青年提供就业机会。③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来更多的相关行业就业机会。中国拥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且劳动力的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旅游业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

1.1.3改善投资环境,推动经济发展。旅游业可以改善区域经济的投资环境,反过来良好的投资环境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得到平稳和迅速的发展。首先,旅游作为一个窗口,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本地的经济情况和地理优势,能够促进地区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了解,为投资提供了前提条件;其次,旅游业的发展也为经济合作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极大方便了投资者开办企业,考察,谈判等活动;第三,旅游业可以促进人员和信息的交流,这样可以促进区域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和发展。

1.1.4增加经济总量,提高区域财政收入。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地方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尤其是增加相关行业的税收收入。一个区域的旅游总收入是指区域内外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所有消费的综合。旅游的财政收入是指与旅游所有相关行业的税收总收入之和。因此,旅游收入对一个区域的GDp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不仅可以直接增加区域的GDp,而且还可以间接促进区域的GDp。旅游业的发展促使相关产业企业的迅速增长,可以增加区域的经济总收入和地方的相关财政收入。

1.2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负面影响。目前大多研究都集中于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积极效益,很少有人研究旅游业的负面效益。依绍华在《旅游业的负面效益》一文中指出旅游业的发展虽然给区域经济带来诸多好处,但也不可避免的有许多负面影响。文章还从物价上涨,区域收入漏出,影响当地居民的复利收益等方面分析了旅游业的不利影响。从分析可知,旅游业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影响产业结构。产业多样化不仅可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也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安全。大力发展旅游业,会使区域经济倾向于旅游相关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会使大量的劳动力从事旅游产业,导致其他产业,特别是农业和制造业的衰退。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增加了当地农副产品的需求,但另一方面又使大量劳动力抛弃农业转向旅游等服务行业,使农副产品的生产力下降。这样会使区域经济发展走向恶性循环,导致产业结构单一化,而单一化的产业结构会影响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和协调发展。

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篇4

    论文摘要: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是一个动态系统。构成营销环境的每一个因素都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营销环境的变化,既会给企业提供机会,也会给企业带来威胁。而旅游营销的宏观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竞争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等。每个旅游企业都处于这些宏观环境因素的包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制约和影响。这些宏观因素和发展趋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对旅游企业的生存构成威胁。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占领旅游市场并保持和扩大旅游市场份额是决定旅游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因而,旅游市场营销受到企业前所未有的重视,营销人才的培养和营销队伍的建设日益成为企业人才竞争的焦点。 

 

一、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概况 

 

2010年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是指与旅游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相关的所有外部因素与条件,其包含的内容既广泛又复杂。一般来说,旅游市场营销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构成要素,一是微观环境,二是宏观环境。微观环境能够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是指那些直接影响企业为目标市场服务能力的各种因素。而宏观环境是指企业营销活动的重要外部环境,它主要以微观营销环境为媒介间接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因素。 

 

二、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的涵义 

 

旅游营销的宏观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竞争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等。每个旅游企业都处于这些宏观环境因素的包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制约和影响。这些宏观因素和发展趋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对旅游企业的生存构成威胁。 

 

三、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的分类 

 

1、社会经济地位 

社会经济地位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科技、自然地理等要素综合实力的表现,通常通过社会经济指数的综合分析得到现实反映,它是进行旅游营销活动最重要的综合因素。 

 

2、社会文化环境:人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教育程度和职业 

指由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的长期熏陶而形成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个社会的教育水平、语言、宗教与民族特征、风俗习惯、价值观、人口、社会组织等的总和。社会文化渗透于所有的旅游营销活动中,而旅游营销活动又处处蕴含着社会文化。 

 

3、政治法律环境:政府的有关经济方针政策、政府颁布的各项经济法令法规、群众团体 

指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在国际关系和国家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政策活动及与市旅游企业的营营销活动是社会经济生活的组成部分,它必然受到政治与法律环境的强制与约束。旅游企业总是在一定的政治法律环境下进行营销活动的。 

 

4、科学技术环境:技术变化在当前形成的最明显的趋势 

影响人类前途最大的力量是科学技术。科技环境的变化,给旅游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5、自然地理环境:如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环境状况等 

自然资源变化的影响,能源短缺导致的营销成本增加及环境保护,他们引起企业对该资源的珍视,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也可限制与创造旅游行业的发展。 

 

6、人口竞争环境:人口数量与增长速度、人口结构、人口流动率 

从旅游消费者的角度,每个企业在其开展营销活动时,都面临着四种类型的竞争者:第一是愿望竞争者。指提供不同产品以满足不同旅游需求的竞争者。第二是平行竞争者。指能满足同一旅游需求的不同旅游产品的竞争。第三是产品形式竞争者。指同类旅游产品的不同形式之间的竞争。第四是品牌竞争者。这个层次是同一产品不同品牌之间的竞争。因此,全面地认识各种层次竞争,有助于其看清竞争环境的重要变化。 

   四、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对旅游行业市场的影响 

 

首先,从社会经济地位来讲,社会经济指数高的国家,一般来说,旅游业就比较发达。现代旅游业首先是在经济发展国家兴起,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等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旅游客源国的接待国。与此相反,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底子薄,交通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其次,从社会文化水平来讲,旅游消费者和营销者的文化水平,往往决定旅游营销的成败。有些国家尽管人口经济收入相近,但旅游市场情况可能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很大程度反映在社会文化方面。因此,旅游营销必须适应社会文化因素,并随社会文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再次,从政治法律环境和经济环境来说,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与旅游企业密切相关的问题是经济管理体制、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的法令、条例、法规,特别是有关经济、旅游立法。精减政府机构,规范政府行为,实行政企职责分开等教育水平不仅影响人们的旅游水平,而且影响旅游企业的市场调研与促销方式。 

然后,从科学技术和自然地理环境来讲,当前世界科技发展迅猛,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可能会对市场营销产生影响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特点有:(1)信息化和智能化将普遍进入生产、管理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2)生命科学将获得新的突破;(3)保护生态环境,发展节约资源(能源、原材料、水、土等)的技术,已成为人们的共识;(4)各门科学技术将全面而深入地发展,互相渗透,综合交叉。例如,电脑的广泛应用,可以提高饭店的工作效率,使饭店开展一对一营销,为客人提供定制化产品成为可能。 

最后,从人口竞争环境来讲,社会环境中人口数量与其增长速度的快慢,人口地理分布及地区间的流动率,人口的结构都影响旅游市场的发展。例如,人口越多,而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基本生活用品需求市场就上升,而旅游消费就会降低,旅游市场发展就缓慢。又如旅游市场中,人口的流动性,从内地到沿海,从城市到农村也是影响旅游市场的因素之一。 

而人口竞争就主要包括了同类旅游项目或产品的竞争者、相互可以替代旅游项目或产品之间的竞争者和争夺客源的竞争者、竞争者的市场营销状况、竞争者的内部状况等。 

 

参考文献: 

[1]李倩兰,王政.市场营销[m].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2]柴少宗.消费者行为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3]钱炜,李伟,谷惠敏.饭店营销学[m].旅游教育出版社. 

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篇5

关键词居民感知态度;旅游影响;社区参与

anempiricalStudyofinfluentialFactorsoftourismDevelopmentandResidents'perceivedattitude

wanGDegang1,YUJingjing1,2

(1Schoolofmanagement,ShandongUniversity,Ji'nan250100;China2SchoolofBusiness,ShandongUniversityatweihai,weihai264209,China)

abstract:thisarticleisacasestudyofJiaodongFishingVillageinweihai,asuccessfulexampleofruraltourismsitedevelopment.itfocusesonanalyzingandexploringintothefactorsinfluencingthepositiveattitudeofresidentstotourism.theseincluderesidents'theintuitiveunderstandingoftourism,theireconomicdependenceontourism,impactsoftourismdevelopmentonhostcommunities'economy,andsocietyandculture,tourismoperatingmodeandinterestsdistributionmechanism,etc.itattemptstoprovideahelpfulreferenceforachievingsustainabletourismdevelopment.

Keywords:residents'perceivedattitude;tourismimpact;communityparticipation

一、引言

社区居民作为旅游目的地群体的主要构成者,其对旅游的感知态度能够反作用于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感受度(Davisetal.,1988),从而影响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客源量。研究表明,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旅游感知态度对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性的影响。

在国外,关于旅游目的地居民感知态度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国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以某个具体的旅游目的地为对象来分析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以及居民态度差异的群体聚类特征。国内的相关研究是近几年才开始的,研究成果还不多。本文是在以“均衡利益”为原则对乡村旅游的经营模式进行实验性研究的基础上①,以实验对象――威海市河口“胶东渔村”为典型案例来探讨旅游开发与社区居民感知态度之间的关系和培育积极、正面旅游感知态度的主要途径。

ajzen&Fishbein认为,态度研究的重要性在于态度与行为之间的紧密联系,社区居民对旅游正面、积极的感知态度能够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反之则产生消极影响。ajzen&Fishbein用行为诱因理论tRa(theoryofReasonedaction)解释了行为和态度之间的联系:tRa是一个模式,行为是受行为诱因影响的,而行为诱因又被态度和主观性因素所影响[1]。旅游目的地要持续发展有赖于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所持的态度。因此,如何培育社区居民积极、正面的旅游感知态度,对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实证研究对象――河口“胶东渔村”旅游开发概况

本文研究的实证对象――河口“胶东渔村”,其旅游发展历程与社区居民旅游感知态度之间的关系具有典型意义,特别是在培育积极、正面的旅游感知态度方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第一,该村在发展旅游业之前,是一个典型的较少受到现代商业文化影响的传统村庄,旅游开发之后现代市场经济、商业文化对社区文化的影响过程具有典型意义。河口村位于胶东半岛的最东端,隶属于山东省威海市的成山卫镇。这是一个传统而典型的小渔村,坐落于三面环山、一面(北)临海的山坳里,村域陆地面积2.27平方公里,滩涂海域长约万米。全村共286户,800余口人,世世代代以捕鱼为生。在发展旅游业之前,该村一直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使得这个小渔村宛如世外桃源:完全处于自然状态的海岸线、浩瀚的蓝色海洋、平缓细软的沙滩、海雾缥缈的松树林、海草房顶的渔家民居等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海滨渔村风景画。纯真朴实的渔民、天然未加雕琢的渔村风光、传统的渔家文化和渔家生活构成了河口村发展乡村旅游的三大特色资源。

第二,该村的旅游开发一开始就建立在科学指导的基础之上。自2000年开始筹备发展乡村旅游,由山东大学旅游系编制《河口“胶东渔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旅游项目建设。

第三,设计了一个以“均衡利益”为原则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社区(村民乡村旅游协会)+企业(本土化的村办企业)+业户(村民)”,通过制度设计,建立了一个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

第四,从一开始就特别关注旅游开发对社区的影响,对居民进行认知和技能培训、注重社区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等等。

为发展乡村旅游,村里专门成立了村办企业――河口旅游开发公司,注册了“胶东渔村”旅游品牌,制定了乡村旅游服务和开业标准。到2006年7月为止,全村共有50户村民参与经营“胶东渔村”乡村旅游接待活动,总床位数达到600余个。据旅游部门统计,自2002年5月1日开业以来,河口村已接待了来自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济南等全国各地的游客6万人次左右,形成了以周围景区为市场依托,以住宿、餐饮和海滨休闲、娱乐为主要服务内容的“胶东渔村”旅游产品体系,旅游经营的直接收入达500多万元。5年来,从业户来自旅游经营的收入平均达10万元②。

自2001年为河口村编制乡村旅游规划开始,我们即开始关注社区居民旅游感知态度的相关问题,并力图通过制度和发展模式设计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2006年7月,在经过了5年运营之后,我们再次对河口“胶东渔村”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小结”性的全面调研,主要目的是想通过调查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方法,为社区居民的态度研究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

本次调研中,针对“胶东渔村”从业人员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覆盖了河口村全部50户乡村旅游经营业户,回收有效问卷40份,有效回收率为80%;对非旅游业户发放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4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在调研过程中,为追求数据的准确性,我们采取了入户调研的方式,与每户、每位从业人员均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在其后的数据统计过程中,利用SpSS工具进行统计分析。

三、旅游发展过程中社区居民积极态度的培育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乡村居民是乡村旅游中主要的旅游吸引物――农耕文化以及渔猎文化的代表者,社区居民的形象代表了整个旅游目的地的人文形象,游客对社区居民形象的感受是对整个旅游目的地满意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同时,由于人类正在进入体验经济时代,旅游强调游客与当地居民的互动,体验式旅游要求旅游目的地居民能够提供人性化、亲情化的服务,从而不断提升游客的体验满意度。那么为游客提供满意体验的服务来自于哪些方面呢?《顾客体验品牌化》作者说:“任何能够被察觉和感知的信息或能够被意识的信息都将被认为是构成体验的素材。”居民态度及其相应的表现、行为正是这种体验素材的重要内容,积极、正面、乐观的旅游感知态度将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和经历,从而影响整个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

对河口村居民进行的“对旅游前景的看法”调查数据表明,当地居民对“胶东渔村”旅游项目发展前景非常乐观,其中旅游从业居民中认为“该项目前景很好,能够成为河口村以后收入的主要来源”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7.5%,认为“该项目前景不错”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75%,“不清楚”的人数占到总人数5%。综合统计,河口村从事旅游接待的业户对乡村旅游业前景持乐观态度的占总人数的95%以上。在对非旅游从业居民的调查中,数据表明居民对乡村旅游业前景持乐观态度的占总人数的87.5%。

从对河口村的了解和本次调查的结果看,社区居民对发展旅游业的乐观、积极态度得益于开发前及在经营过程中对居民态度的积极培育,这种积极态度的培育主要来源于几个影响因素:

(一)先期旅游知识的普及

Lepp认为,旅游目的地在开发前,如果没有先期的旅游知识作导引,那么在旅游发展初期,社区居民将会产生疑惑、焦虑和害怕情绪[2]。因此,旅游开发前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有效解除当地居民的消极态度。在开发“胶东渔村”乡村旅游项目之前,渔业是河口村经济结构中的主要经济支柱,绝大多数村民对旅游业一无所知,而且在胶东地区的传统观念中,多数人认为服务业是“伺候人的行业”而不愿涉足。为消除村民的疑虑和传统观念的消极影响,河口村委组织村民前往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前沿地区长岛县、日照市等地实地考察,倾听当地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体会、和当地居民交流情感、感受发展乡村旅游之后的巨大变化,这实际上就是在进行岗前的观念教育和观摩培训。除了以实地考察的方式向社区居民灌输旅游知识外,在后期的旅游开发和经营过程中,从业的村民们通过观摩授课的方式不断完善自身,授课人员多为先期参与旅游经营的村民,由于他们具有实地考察的经历,先期投入到旅游开发中,积累了经营经验,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教育和示范意义成果显著。据统计,从业人员中通过实地考察以及观摩授课的方式得到岗前培训的人数占到总从业人数的97.5%。除此之外,河口村村委会还专门召开村民动员大会,介绍全国各地发展乡村旅游的成功案例以及旅游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实践证明,这种不间断的旅游教育和专业培训是行之有效的,从开始时挨家挨户动员到积极主动参与,在短短的几年内河口村从事旅游业的居民迅速达到50家。

(二)社区居民对旅游业的依赖程度

Horn&simmons发现,处于旅游发展相似阶段的旅游目的地居民,对发展旅游有着不同的感知态度,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旅游经济对该社区的重要性程度,那些有着强烈的经济发展愿望的社区居民对发展旅游业要有更好的态度[3]。根据社区居民对旅游经济发展愿望程度的不同,社区可被分成3种类型:即旅游饱和型、旅游意识型和旅游渴望型。其中旅游渴望型的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有着最积极的态度,他们往往忽略发展旅游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经济利益排在首位[4];旅游意识型的社区居民,对经济利益的要求比旅游渴望型的社区略低;旅游饱和型的社区对经济利益的要求相对来说是最低的。总之,对经济利益的要求程度对居民态度的形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在调查中发现,河口村未参与旅游经营的居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渔业(53.5%)和养殖业(9.3%),年收入低于1-2万元的家庭数量占35%;而旅游业户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分别为:渔业(51.3%)、养殖业(16.3%)、旅游业(8.8%),即除了传统的渔业和养殖业外,旅游业已成为参与旅游经营业户家庭的三大收入来源之一,这些旅游业户在未从事旅游业之前的家庭年收入低于1-2万元的占72.5%,在从事旅游业之后收入低于1-2万元的家庭仅占30%(低于非旅游业户5个百分点)。以上数据表明,旅游业已经成为当地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途径,旅游业户家庭收入的增长主要依赖于旅游业,因此旅游业所带来的利益使得社区居民对发展旅游业必然会持积极的态度。

(三)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

perdueetal.在1990年提出了一个关于旅游发展和社区满足的5个潜在因素的构成图。社区居民对在旅游发展中所得到的个人利益的感受,会形成对旅游影响正面或负面的感知态度,如果居民形成了正面的旅游影响感知态度,那么对于未来附加的旅游发展的态度将是正面的、积极的;相反,如果居民形成了负面的旅游影响感知态度,那么对于未来附加的旅游发展的态度将是负面的、消极的(见图1)[5]。

图1perdueetal.旅游发展和社区满足模式图

在对河口村的调查中,我们从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3个方面着手对社区居民进行了旅游影响的感知调查。

1.社区居民对发展旅游业后的旅游影响感知

在对河口村的调研中,除了对居民进行调查和访谈外,我们还与河口旅游开发公司的有关管理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对河口村发展乡村旅游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做了以下总结:

(1)社区居民对经济影响的感知

开发乡村旅游后,河口村居民感知最深的旅游经济正面影响体现在:

经济收入的增加:根据对经营业户的调查统计,河口村从事乡村旅游的业户,在参与旅游接待之前家庭年平均收入主要集中在1-2万元,占47.5%;在从事旅游业之后年平均收入主要集中在2-3万元,占40%;从事旅游业前后业户年平均收入提升了1-2万元(见图2)。在对“平均每年为业户所带来的收入”调查分析中得知,从事旅游业平均每年获得收入在1-1.5万元业户的占16%,1.5-2万元的占64%,1.5-2万元的占64%,2万元以上占10%。

图2河口村旅游业户从事旅游业之前和之后的家庭年收入对比图

就业机会的增加:发展乡村旅游为当地居民特别是农村未就业妇女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实现了农村闲置和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河口村旅游业从业人员82.5%为女性,她们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其中最高学历为小学及小学以下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2.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5%,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2.5%。大部分农村妇女在经营旅游业之前都是在家待业,从事简单的家务劳作,开展乡村旅游业充分发挥了她们家庭妇女的专长,为这些妇女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经济结构的改变:在开发乡村旅游之前,河口村的乡村经济以渔业和养殖业为主,而开发乡村旅游之后,则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以旅游业为主体的乡村服务业在乡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调查发现,旅游业在河口村家庭收入来源中排在第3位,仅次于传统的渔业和养殖业,在短短的5年中旅游业已成为河口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使得河口村的经济结构由单一的渔业经济向以渔业与服务业为主的多元化方向发展。

当然,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居民所感受到的不仅仅都是正面、积极的旅游影响,旅游的负面影响也同样存在。主要表现在:

收入差距拉大:旅游业是一个文化性的服务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知识要求较高,业户由于自身能力、素质和从业年限的不同而形成接待经验积累和接待水平的差异,导致在经营中获得收益的差距。调查中发现,业户旅游收入最高的年收入可达到3万元以上,而最低的仅有几千元。

物价上涨:由于大批游客涌入社区,带来渔村内部对生活资料需求的增长,再加上附近旅游景区游客消费的影响,使得河口村在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几年中物价有一定程度的上涨,部分居民已感知到物价上涨的不利影响。当然,由于河口只是一个规模不大的小渔村,物价主要受大环境的影响,自身调节物价的能力有限,所以当地只有5.2%的居民认为“旅游业导致了物价的上涨”[6]。

(2)社区居民对社会影响的感知

河口村居民对社会影响的感知主要体现在乡村文化以及乡村环境方面。

对乡村文化影响的感知主要体现在: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旅游文化具有二元结构,传统与现代的并存、融合。河口村的传统民居建筑为海草房,这种民居冬暖夏凉,是胶东海滨地区居住文化的显著体现,对于生活在内陆的游客来说这种文化的差异是吸引他们的主要旅游资源。但传统的海草民居虽外观独特,内部的空间和设施却很落后,这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是难以适应的。这种对外观的青睐与对内部的不适应必然形成一种矛盾。所以河口村目前的居住特点是保留海草房这种独特的民居,使之成为一种标志性的民俗景观。但接待游客的住宿设施都是现代的二层楼房、组合楼以及经过改造的平房。这种村落建筑文化是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文明冲击相互融合的结果,事实表明这种建筑文化既满足了游客的审美情趣,又提升了服务水准。

社区文化生活的丰富化:乡村旅游不仅满足游客需要,还丰富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发展以当地居民为中心的乡村旅游是美国、肯尼亚、哥斯达黎加等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熟国家的经验。发展“胶东渔村”乡村旅游培养了河口居民热情好客的待客态度,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素养,开阔了当地居民的知识和视野,激发了当地居民对文化的创造力,有助于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旅游业开发的初期,河口村进行了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铺设排水管、安装路灯、路面硬化、乡村公园建设等,这些设施在满足游客需要的同时也为村民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空间。同时,为给游客提供相应的服务,旅游公司安排的海边烧烤篝火会、社区消夏晚会等娱乐、休闲活动,更是改变了已经传承了上千年的乡村夜间休闲方式,让在封闭环境中的村民们感受到了现代生活的激情和乐趣。

对乡村环境的影响感知,则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服务质量的提升方面。

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是发展旅游业的外部因素,也是一个硬条件。河口村为了发展乡村旅游,聘请业内专家制定了专门的旅游规划,开发了红峰园、龙王庙等旅游景点,在通往海边的丘陵地带进行绿化和草木移植,修建了乡村公园。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村内主要街道进行了路面硬化、设置路灯,对村民的内线电话进行改造,由旅游公司对居民生活垃圾统一回收、清除。

发展乡村旅游后,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不断地提升。一方面负责总体经营管理的村办企业――河口旅游开发公司非常注重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另一方面从业人员为自身利益着想,也在不断地完善经营和服务水平。河口旅游公司对从事旅游接待的业户统一发放《业户守则》,详细规定业户接待游客的程序以及接待礼仪、文明用语。这为从业人员的接待服务水准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2.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综合分析

通过以上对河口村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的分析来看:在经济影响方面,社区居民中业户(/非业户)持正面感知态度的人数占总人数的87.7%(/83.3%),持负面感知态度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2.5%(/16.7%);在社会影响方面,居民中业户(/非业户)持正面感知态度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6%(/76.4%),持负面感知态度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4%(/23.6%);在环境影响方面,居民中业户(/非业户)持正面感知态度的人数占总人数的89.9%(/86.8%),持负面感知态度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0.1%(/13.2%)(见表1)。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如果村民通过旅游开发,个人利益得到满足,那么村民可感知的正面旅游影响的程度就比较深,对未来或后期的旅游发展就会持积极态度。河口村调研数据表明,当地居民对旅游效益整体评价比较高,其中业户(/非业户)认为“旅游项目效益好”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2.5%(/15%),认为“旅游项目效益比较好”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0%(/32.5%),认为“旅游项目效益一般”的占17.5%(/40%),绝大多数的从业人员(82.5%)都认为他们从发展乡村旅游业中获得了很大的利益,非从业人员对该项目评价认为项目效益不错的人数也达到47.5%。

以上综合分析表明,河口村居民对“胶东渔村”乡村旅游业正面的旅游影响感知程度比较深,而负面的旅游感知程度较浅。根据perdueetal.的旅游发展和居民态度模式图可以预测,居民对未来的旅游发展将会持积极的支持态度。

(四)社区参与程度与利益分配机制

旅游不应仅仅被看作是一种经济行为,为了保证社区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鼓励社区参与,因为居民对旅游的理解能确保地方特色和价值的可持续性,而这种地方特色正是旅游社区吸引游客的关键要素[7]。在旅游界,有一种“居民反应旅游”的术语,它强调社区居民态度对旅游的关联性,社区居民态度能够控制和影响社区决策的制定[8]。因此,社区参与的程度越深,即表明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决策的机会越多,他们就越能够理解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业的重要性,从而对旅游业持积极、正面的态度。

mitchell&Reid研究发现,地方社区90%的居民认为如果他们在旅游开发方面有更多的参与机会,他们将会获得更多的利益,对旅游业将会更加支持。因此,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社区参与的基础之上,社区参与的程度是能否培育积极、正面的居民态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那么这种基于社区的乡村旅游有什么特性呢?

基于社区的乡村旅游特征主要表现在:

1.社区拥有

当地社区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决策权,能够参与到旅游业的发展和规划中来,由社区决定是否发展旅游业并控制其发展规模。

2.社区受益

旅游收入大部分保留在当地社区内部,除了直接参与旅游业的居民受益外,还通过建立社区发展基金,提高社区的医疗、教育水平和完善基础设施等使整个社区受益。

3.小规模、低影响

旅游活动是小规模的,尊重当地文化和社会结构,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当地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的消极影响[9]。

纵观中国的乡村旅游开发,旅游业大多为外来的旅游投资企业或政府所主导,当地社区居民很难有机会参与到旅游业的发展;即使被旅游企业所雇佣,社区居民往往由于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缺乏商业经验和市场意识等原因而局限在不重要、低收入的岗位上(Dyeretal,2003)。这是我国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在河口“胶东渔村”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非常注重利益的均衡分配。河口村发展乡村旅游之初,首先成立了河口村乡村旅游协会,协会由全部乡村旅游经营业户参加,一户一名代表,其职权相当于旅游公司董事会,决定村内一切有关乡村旅游开发的重大事件,任命、考核、监督旅游公司管理人员、审查财务状况等,切实保障了经营业户的决策权;随之成立的河口旅游开发公司是由河口村办企业河口渔业公司投资,旅游公司职员全部为河口村本村村民,使得旅游收入大部分保留在社区企业以及社区居民内部,有效地避免了外来企业人员与本地居民争夺商业机会和就业机会等现象的发生;河口旅游开发公司参与旅游投资的过程中,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对外营销、接待并分配游客到业户家、服务质量监督与保障、为游客出具票据、定期与经营业户结算等,对参加经营的业户进行定额投资,形成了公司与业户之间的契约关系;而居民业户则负责具体的接待业务,定期与旅游公司结算,成为旅游服务产品的直接提供者,并享受旅游收益的主要部分。这种均衡利益原则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兼顾了旅游企业、社区、居民三方面的利益,使得社区居民由被动的角色转换到主动的角色中来,成为乡村旅游经济的最大受益者,是他们形成积极、正面的旅游接待态度的关键性前提。

四、结语

通过对河口“胶东渔村”这样一个典型案例的研究,可以对旅游开发与社区居民感知态度的关系及积极、正面的旅游感知态度的培育途径得出如下结论(如图3所示):

图3社区居民对旅游的积极、正面的态度影响因素模型

1.在旅游开发的准备阶段,进行旅游知识的认知性培训,是形成居民积极、正面的旅游感知态度的基础

河口村在发展乡村旅游初期,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疑虑、害怕情绪表现得不明显,这得益于在发展旅游业的准备阶段,通过实地考察、居民动员大会等形式对村民所进行的预备性旅游知识的普及。可见一个新兴旅游目的地在开发前对当地居民进行旅游认知教育非常重要,而这种教育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社区居民的亲身参与体验。

2.经济上对旅游业的依赖度与积极、正面的旅游感知态度是正相关关系

开发乡村旅游后,旅游收入逐渐成为河口村旅游经营业户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业户对旅游业的依赖程度很高,属于旅游渴望型的社区类型,他们发展旅游业的愿望很强烈。社区居民对旅游业依赖性高,则意味着其自身利益与旅游业关联度高,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必然会从各方面支持和配合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表现出积极的、正面的发展态度。

3.除经济因素外,发展旅游业的社会效益同样对居民旅游感知态度产生重要影响

因为发展旅游业,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居民素质、改善了公共基础设施、美化了乡村环境、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等等,使传统的乡村文化、乡村环境和社区素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正是这些发生在身边的变化,使得社区居民感受到了旅游作为一种社会进步的催化剂,的确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使得他们更加寄希望于未来旅游业的发展。

4.旅游业的经营模式、利益分配机制对于居民积极、正面的旅游感知态度的形成和保持具有关键作用

河口村的旅游经营模式是在传统“公司+业户”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的一种以均衡利益为原则的新型经营模式,即“社区(乡村旅游协会)+企业(村办企业)+业户(当地居民)”,兼顾了社区、居民、公司三方利益,居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协会,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参与决策,社区参与程度高,是一种可持续型的旅游开发模式,这种基于社区利益的旅游发展模式对居民形成积极、正面的旅游感知态度是关键性的。

社区居民的感知态度对旅游地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2001年5月30日,一位名叫迈克・奥谢伊的美国游客在带领11人的团队到中国的北京、山海关旅游之后,给国家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中谈到了他这次到中国旅游的“美妙的经历”。从信的内容可以看出,游客最感兴趣的是接待地居民的态度是不是友好,饭店和餐馆服务员、出租车司机、火车上的邻座脸上有没有笑容,公园里晨练的居民能不能跟他们友善地交流、愿不愿意让游客参与他们的秧歌表演和游戏等。整个旅程他们“最深的印象是中国的国民,所有的中国人都对我们不可思议的好、不可思议的友善”[10]。所以,社区居民的旅游感知态度是不是积极、正面的,对于维持和加强旅游地的吸引力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是旅游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通过对河口村发展乡村旅游这个典型案例的研究,我们获得了培育社区居民积极、正面的旅游感知态度的经验性认识,这对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目的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注释:

①作者对作为本文案例的威海市河口“胶东渔村”乡村旅游项目从规划设计到管理、经营,进行了长达5年的跟踪指导和研究。

②作者在河口村的实地调查。

参考文献:

[1]ajzen,i.&Fishbein,m..UnderstandingattitudesandpredictingSocialBehavior[m].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

[2]andrewLepp.Residents'attitudestowardstourisminBigodivillage,Uganda[J].tourismmanagement,2006(3).

[3]Horn,C.,Simmons,munityadaptationtotourism:ComparisionsBetweenRotoruaandKaikoura,newZealand[J].tourismmanagement,2002(23):133-143.

[4]Smith,m.D.,&Krannich,R.S..tourismDependenceandResidentsattitude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8(25):783-802.

[5]perdue,R.R.,Long,p.t.,&allen,L.R..ResidentsSupportFortourismDevelopment[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0(17):586-599.

[6]王德刚.田园季风――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329.

[7]paulineJ.Sheldon,teresaabenoja.ResidentattitudesinamatureDestination:theCaseofwaikiki[J].tourismmanagement,2001(22):435-443.

[8]Lepp,a.,&Holland,S..aComparisonofattitudestowardsStateLedConservationandCommunityBasedConservationintheVillageofBigodi,Uganda[J].SocietyandnaturalResources,2006(19).

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篇6

关键词:旅游影响;乡村旅游地;城市化;调控对策

一、引言

乡村城市化亦称乡村城镇化,体现的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镇性质的居民点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在乡村地域中城市要素逐渐增长的过程。乡村城市化是一个复合的动力系统,工业化是城市化初始阶段的主导推力,随着我国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结构转型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型的“双重转型”的不断推进。乡村城市化已经与市场化和国际化取向的改革紧密相关,超越了工业化的范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探索和优化乡村城市化的动力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重要命题。旅游开发是近些年来乡村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依托,深入分析乡村城市化进程中的旅游影响机制及动力系统,科学审视乡村旅游地的城市化效应及程度界定,进而提出相应的调控对策,不仅对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同时对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控城市化动力机制,科学推进乡村城市化进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旅游影响研究述略及效应评析

旅游活动对地区的影响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议题,旅游从本质上讲是旅游行为的空间移动,这一动态的移动过程带来的影响层面主要涉及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三个方面,这也解释了现有相关成果的研究视角源于地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三个学科的原因。从地理学的视角来看,旅游本身由三个主要成分组成,即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联系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旅游通道。其中,旅游目的地研究是其中的主体,Smith(1978)认为不同类型的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规律;Doxey(1976)对目的地居民的态度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著名的“愤怒指数”。而旅游影响机制的效应研究,则以Butler(1980)提出的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为代表,他认为旅游者数量、类型和发展历史是影响旅游目的地不同发展阶段的决定因素,从而形成不同程度和形式的旅游影响,进而奠定了地理学视角的旅游影响研究的基本基调,即从旅游地主客关系的角度探讨旅游活动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辅之以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理论阐释,形成了日趋复杂的研究框架。这种倾向性对国内的相关研究产生了极强的示范效应和导向作用。1980年代以来,国内旅游地理学界关于旅游影响的研究全部集中在旅游者以及旅游(中国整理)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的分析方面,且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针对某一类型的案例地开展实证研究。

1963年,人类学学者努涅斯(nunez)发表题为《一个墨西哥山村开展周末旅游带来的影响》的论文,标志着人类学学者开始关注旅游研究,并于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全面兴起。人类学视角的研究重点主要从目的地居民、游客以及客源地社会三个不同视角进行深入探究,认为旅游过程是旅游者与东道主进行文化接触和碰撞的过程,其中包含着不同文化、亚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社会学的视角则主要从社会系统的整体角度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和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英国社会学家洱瑞(Urry,1990)提出,旅游社会学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旅游现象和非旅游现象(即日常实践和‘正常社会’)的对比研究,来揭示本来不易为人发觉的‘正常社会’的问题和矛盾。”这是建构旅游社会学的基础素材之一,通过二三十年的持续关注,学术界对旅游社会学涉及的论题主要包括:旅游活动过程的特征、接待地社会压力的成因、旅游业发展对接待地社会的影响、旅游与风情民俗资源的关系及相互影响、旅游者群体及其与接待地关系、旅游的现代化和原始化以及旅游者群体、个体和旅游系统等等。

从旅游影响的三重学科剖面(图1)的研究态势上可以看出,旅游影响的空间概念体现在居民和旅游者对目的地旅游现象形成的空间感知和心理体验。旅游经营带来了目的地商业化和城市化现象的加剧,这显然给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结构带来了深度变革;在本地文化与旅游者带来的外来文化的机制耦合中,文化的交锋与碰撞、目的地文化的本真性特点与外来文化的多元性一直是难以化解的矛盾,这种交织的过程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进行不断地调整与修正。

三、乡村城市化进程中的旅游影响机制

(一)旅游影响视角下的乡村城市化动力机制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人口和经济活动逐步向城镇地区转移和集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18世纪中叶英国产业革命以来,工业化的兴起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表现了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趋势加快,各类城市形态不断出现并得以丰富和完善。从本质上讲,城市化体现了城市和乡村的双重视角,乡村地区的城市化处于城市化的末端,是城市化进程的基础层次。

乡村城市化的传统模式是农村社区、乡镇企业、农民家庭或个人等民间力量发动的一种由市场力量推动形成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推动城市化过程所需的动力的产生机制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机制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制度等是一个综合体系。无论是学术界早期提出的二元城市化动力机制,还是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发展机制等,乡村城市化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发生机理,都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由农村经济利益主体在响应产业非农化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和组织来促成的。乡村城市化的路径一般从乡村工业开始,通过发展乡村工业,让农民直接享受到工业、非农化的利益,进而逐步实现城镇化。在这一过程中,市场化始终是乡村城市化的基本准则,农业、农村、农民是乡村城市化的利益相关者。乡村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八重动力(图2)。其中,宏观层次主要体现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中观层次的动力集中体现在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各个层面的政策与制度措施的推动。微观层次的动力相对复杂,可以概况为三个方面,即农民对生活质量需求的变化、农村地区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流动的加快,以及旅游影响带来的促动。这一动力体系在市场机制和城乡互动的交互作用下,乡村地区在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聚落结构以及制度结构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即第

二、三产业的比重明显加大,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非农人口比重增加,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人们聚居方式发生显著变化,乡村地区的社会关系面临新一轮的重构等。旅游影响对乡村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主要体现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上,旅游影响并非推动乡村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但其潜在的作用显然也不能低估,判定这种作用的程度,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理解:(1)乡村产业结构形态决定着旅游对城市化的贡献程度,依托旅游业发展地方经济的乡村地区,旅游影响显然是推动城市化的主导动力;(2)旅游影响的作用机理应从乡村作为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的双重视角加以解读,以往的诸多研究多是从目的地的视角加以分析探讨,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乡村地作为客源输出地,将会加速农民对旅游的认知,有助于城市化程度的逐步提升。(3)旅游影响对乡村地区而言,是一个复合的影响系统,将对旅游地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形成多元化的推动力,由此形成的城市化效应是一个各种要素兼顾并能保持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而单纯的工业化催生的城市化现象显然达不到这种效果。简而言之,旅游引发的城市化能够对其他产业形成的城市化发挥补充、提高和优化的作用。

(二)旅游影响下的乡村城市化动力构成

城镇的发展基于两种动力,一种是向心集聚的力量,另一种是离心扩散的力量。一般说来,城市发展的向心过程和离心过程贯穿于城市化的全过程,但是城市发展的初、中期以向心集聚的力量为主,中后期则以离心扩散的力量为主。自1990年代以来,城市化出现了新的趋势,即多元城市化动力替代以往一元或二元城市化动力。在乡村旅游开发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过程中,其中的形成机理愈发复杂,多元化和多层次性特点日趋明显。

1旅游消费观念的异化是乡村城市化的基础动力。旅游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国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生活方式的转变等因素休戚相关。闲暇时间、非必要性开支和旅游动力是产生旅游意愿的三个条件。旅游活动的初期形态多是以观光游览为主,之后开始向休闲、度假、体验、健身等方向转变。当城市旅游、知名景点景区成为旅游者旅游行为的普遍载体之后,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促使旅游者关注新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迎合了这一市场需求,其独特性优势开始成为旅游业的新生力量,研究旅游引发的乡村城市化问题不能忽视这一前提条件。

2文化生态的异质性是乡村城市化的原发动力。旅游作为城市化的一种动力,既可以在城市化中后期发生作用,使城市经济转型或城市功能多元化,也可以作为城市化的原动力,使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使其发生质的飞跃[22J。旅游对乡村城市化的初始动力是乡村文化生态的异质性优势。乡村聚落景观的独特性、乡村消费文化的生态性、乡村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本真性等优势已然成为吸引外来游客的重要引力,由之形成了旅游流的集聚,带动了乡村旅游目的地相关城市功能要素的聚集与完善。

3政策效应和开发成本是乡村城市化的诱导动力。自1992年以来,国家旅游局每年推出特定的旅游主题。其中,1995年的“民俗风情游”、1998年的“华夏城乡游”、2002年的“中国民间艺术游”、2006年的“中国乡村游”、2007年的“中国和谐城乡游”都对(中国整理)乡村旅游的发展发挥了直接的推动作用,结合近一段时期“扩内需、保增长”的经济发展要求,各地纷纷通过发放旅游消费券等形式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宣传和推广。在政策效应和市场机制的层层推进下,乡村旅游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比较而言,乡村旅游具有很强的开发优势,在规划要素、土地成本、劳动力、相关政策等方面容易获得额外的“关照”,开发成本的经济性也对乡村城市化产生了积极作用。

4乡村经济文化发展需要是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乡村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因素中,旅游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特殊因素。乡村地区为加快旅游开发而衍生出多种产业要素,这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创设了新环境,相比较于进城务工等异地转移方式,乡村旅游对剩余劳动力的安置既是一种高效的就地转移,同时也是相对于农业生产周期的错峰式转移。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移的结果是,以旅游业为载体的城市化现象开始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将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管理的理念引入农村,有利于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促进乡村的民主管理。同时,当传统的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城市化驱动模式面临发展中的瓶颈时,旅游将成为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水平提升的优势产业。

由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乡村文化生态的特征、乡村旅游的开发特点以及政策导向和基于乡村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四方面共同构成了乡村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彼此相互作用,形成了基于旅游影响的乡村城市

四、乡村旅游地的城市化效应及程度界定

乡村旅游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能够吸引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为载体,以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健身、学习等各种旅游需求为目的的旅游活动。乡村性作为乡村旅游吸引物的主要特性,是界定乡村旅游的关键,也是研究旅游影响下乡村城市化的前提条件。

(一)乡村旅游地城市化的表现

旅游引发的乡村城市化主要表现在因旅游开发而引起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变、农村居民点形式向城镇居民点形式转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乡村聚落生态变迁的动态过程。旅游开发给乡村城市化带来了三方面的变化,一是乡村人口由原来分散的农村居民点逐步向不同程度上相对集中的各类城镇集结,乡村空间格局发生显著改变。二是乡村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发生转变,产业结构发生明显转变,旅游资源和项目的开发在吸引大量旅游者的同时,外来的定居人口也逐渐增多,城镇化程度不断得到加强。三是乡村聚落景观发生明显变化,各种旅游接待设施的建造与完善,在优化旅游服务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乡村景观人工化、异域化、旅游地风格主题化和商业化等现象的加剧。

(二)乡村城市化效应的程度界定

旅游业“食、住、行、游、购、娱”的六大产业要素,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同样有明确的体现,这种消费网络结构的形成是乡村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根据乡村旅游引发的城市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适度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三种类型。适度城市化能有效促进乡村地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和协调发展,过度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都会对乡村地区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对城市化程度的分析正是在这三种情况下寻求平衡。

(三)旅游开发引致的乡村城市化效应表现

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篇7

摘要: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经济均受到严重创伤,特别是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较为明显。虽然金融危机至今有8年之久,各国经济都得以恢复,但防止金融危机之举是不能放缓的。本文就金融危机的定义以及我国金融危机对行业产生的影响,深入探讨金融危机发生对我国旅游业产生的严重影响,并对我国旅游业发展提出合理的缓解措施,以利于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同时促进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旅游业;挑战与机遇

一、引言

金融危机的定义金融危机即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国家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金融指标。主要包括银行短期利率、商业债券、证券、房地产、金融机构等金融行业的部分或者全部指标,如果金融机构一旦出现倒闭加剧、资不抵债过于频繁、资金短暂或者超过周期性的恶化等情况均会有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不同,经济危机则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不能正常收缩。对此会造成消费低、人民生活困难、产品周转速度慢等情况,相对于金融危机而言,经济危机对国家或者国际经济的影响程度更低。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产生的影响

1.我国旅游市场受到严峻挑战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对中国经济发展是一把双刃剑。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旅游业走向国际化,在国际市场中谋得一席之地,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市场来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旅游业易受到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旦发达国家经济处于困境或者发生金融危机,我国的对外旅游和国内旅游业的开发将受到严重影响,并且受到国际旅游形势的影响大。除此之外,一旦国际金融发生危机,势必将影响我国各行业发展,使我国旅游业也相应的陷入发展危机,使大量的国外游客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精力去旅游,对中国旅游望而止步,降低了对我国的旅游开发信心。所以,我国政府要高度重视我国旅游市场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地位与处境,及时有效的采取自我保护措施,不至于在全球化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使中国全盘处于被动状态,认清自我,制定符合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缓解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产生的不利影响。

2.对我国入境旅游的影响

2007年到2009年我国入境旅游的实际发展状况,三年中我国入境旅游总收入始终处于上升状态,但其增值率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增值速度较乐观,但金融危机后我国入境旅游受到严重的不利影响,使入境旅游的游客量大量减少,完全不能满足我国较大的客容量需求。因此,金融危机给我国入境旅游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3.对我国出境旅游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人民币汇率升值,使得大量以前价格较高的旅游线路在此时则相对便宜,吸引了我国大量游客出境旅游,对专门从事出境游的旅行社来说是一个较好的发展机遇。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出境旅游的总支出涨幅较大,到2009年我国出境游发展到空前的增长高点。说明我国有较大的旅游市场,也具有较大的旅游潜力开发国际市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4.对我国国内旅游业的影响

我国经济体制不健全,为我国金融危机发生带来一定的可能性,其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一是制约了我国旅游业国际化发展道路,不容乐观的入境旅游现象,不仅降低了我国旅游业的整体经济效益,还严重影响了我国开发国际旅游市场的信心。二是,我国旅游业融资发展更加困难,我国主要的旅行社有中国国旅、中国青旅、中国康辉旅行社等大型旅行社,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各大旅行社的营业额持续下降,短缺的资金无法满足旅行社的持续经营,不得不进行借贷和融资。外债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来源,短期借款和商业贷款的比例分配不合理,我国目前的外汇体制呈现出短期借款不断升高,商业贷款比例不断扩大,与我国合理的经济体制偏离了方向,使得旅行社融资发展更加困难。三是,影响我国旅游业相关产业发展,与我国旅游也相关产业有餐饮住宿业,交通客运业等,旅游业发展不景气,导致其他相关行业也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出现盲目性,模糊性,并且受到多元化市场经济的影响大,使得旅游业在制度方面和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

三、应对金融危机,促进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有效对策

1.积极应对金融危机,降低外部环境对我国旅游市场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要彻底改变我国旅游市场,降低其外部环境的影响,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充分运用国家政策,降低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金融危机后我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了《国民休闲计划》,促进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为旅游业的发展给予了相应的政策支持。在此基础上,我国各大旅行社应抓住机会,努力发展旅游,尽快恢复因金融危机给我国旅游业带来的不利影响。除此之外,我国政府应加大对我国旅游业的支持力度,如降低税收、增加旅游设施设备建设、加强旅游业的资金扶持、加强我国旅游业品牌建设等措施扶持旅游市场发展以及开拓广阔的旅游市场。另一方面,各旅游公司自身也要有处理危机的意识,加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国家为我国旅游提供优惠政策和设备资金支持的同时,各旅游公司也应该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合规合法的旅游经营模式,将粗放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使我国旅游市场更规范化、专业化。除此之外,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旅游人才体现了专业性、规范性、更具有应用性。为我国开拓国际旅游市场、转变传统旅游经营模式、开发旅游业发展新道路、开展更具我国旅游特色并且能提高综合实力的旅游项目、增添旅游活力等有效措施都需要更多的专业旅游人才。

2.建立旅游管理机制,营造和谐的旅游环境

要建立良好的旅游氛围,为我国出境旅游提供更好的旅游环境,需国际国内共同努力,对此应从以下入手:就中国而言,要起到带头作用,要呼吁世界各国共同建立和遵守国际旅游管理机制,必须做好自我约束与控制,坚持诚信为本,从自身做起的理念。我国应借鉴国外先进的旅游管理机制,完善和提高我国旅游管理监管机制,定期核查我国各大旅行社的运营情况以及游客的旅游反馈信息,杜绝不良旅游行为出现。就国际环境而言,我国应与各国达成旅游管理机制建设的一致性,时刻关注国际旅游市场的发展动向,加强合作。对国际旅游信息共享,建立共同的旅游管理机制和预警机制,当金融危机发生时,各国应秉承诚信原则,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将我国的旅游管理机制与国际旅游管理机制接轨,建立诚信可靠的旅游体系。并需要设立相关条约,约束各国共同遵守,特别是发达国家,当然相关条约需各国共同商议制定,对不遵守金融相互维护各国旅游业发展条约者,各国都有权制止和谴责违约国,实现各国利益平等化,创建和谐的旅游环境,增加各国出境旅游的客流量。

3.转变旅游开发理念,开拓国内旅游市场

我国地大物博,境域开阔,具有丰厚的旅游资源,证明我国旅游市场具有较大的开发潜能,未来发展方向具有远大的前景。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发展国际市场对我国旅游业短期来说具有一定困难,但我国沿海地区的海上观光旅游以及西部的乡村旅游、绿色旅游等新型旅游项目具有较大的开发市场。目前,更具环保化、休闲化的田园旅游形式受到许多城市消费者青睐,所以,我国的旅游业应该转变的传统的集中于高端旅游消费人群的观念,将旅游业发展方向转变为全民休闲旅游模式,吸引我国大多数潜在的旅客,开拓更大的国内市场。

四、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挑战

在出口领域,我国贸易顺差接近一多半,主要来自于美国,如果美国出口市场出现大的萎缩,就会对我国出口经济的产生大的影响。在一些金融领域,涉及购买美国金融机构以及企业债券,这些都是我们国内的损失。早在2005和2006年,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上涨,要想中小企业有个大发展,难度相对比较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小企业之所以有这些状况,是因为原材料上涨导致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价格优势变小,同时国家采取信贷紧缩政策导致的。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多少自有资金,要靠信贷。最终,多方面原因导致中小企业生存困难,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面临倒。

2.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机遇

(1)全球产业转移机遇

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存在重新调整的客观要求。从制造业部门的角度看,目前全球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东亚三大区域,其中东亚地区是以中、日、韩三国为代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比重从3%提高到2007年的13.2%。目前,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位居美国之后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制造业国家。

(2)中国扩大内需政策机遇

2012年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启动总投资超过4万亿元的一揽子建设和促进经济发展计划。中央的决策和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的落实,一定会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旅游业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其市场发展受到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对我国旅游市场、出境旅游、入境旅游以及我国国内旅游市场都带来了不利影响,但金融危机不能阻止我国庞大的旅游市场发展,努力在金融危机的夹缝中生存,开拓我国国内市场,加强国际合作,坚定信念,一定能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开辟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王红丽,张华展,田晓静.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贸,2011.

[2]何建民.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旅游科学,2012(02).

[3]杜富荣.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南方经济,2009(05).

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旅游业;挑战与机遇

一、引言

金融危机的定义

金融危机即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国家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金融指标。主要包括银行短期利率、商业债券、证券、房地产、金融机构等金融行业的部分或者全部指标,如果金融机构一旦出现倒闭加剧、资不抵债过于频繁、资金短暂或者超过周期性的恶化等情况均会有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不同,经济危机则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不能正常收缩。对此会造成消费低、人民生活困难、产品周转速度慢等情况,相对于金融危机而言,经济危机对国家或者国际经济的影响程度更低。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产生的影响

1.我国旅游市场受到严峻挑战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对中国经济发展是一把双刃剑。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旅游业走向国际化,在国际市场中谋得一席之地,但全球性的金融危C对我国旅游市场来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旅游业易受到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旦发达国家经济处于困境或者发生金融危机,我国的对外旅游和国内旅游业的开发将受到严重影响,并且受到国际旅游形势的影响大。除此之外,一旦国际金融发生危机,势必将影响我国各行业发展,使我国旅游业也相应的陷入发展危机,使大量的国外游客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精力去旅游,对中国旅游望而止步,降低了对我国的旅游开发信心。所以,我国政府要高度重视我国旅游市场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地位与处境,及时有效的采取自我保护措施,不至于在全球化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使中国全盘处于被动状态,认清自我,制定符合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缓解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产生的不利影响。

2.对我国入境旅游的影响

根据表1数据显示,2007年到2009年我国入境旅游的实际发展状况,三年中我国入境旅游总收入始终处于上升状态,但其增值率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增值速度较乐观,但金融危机后我国入境旅游受到严重的不利影响,使入境旅游的游客量大量减少,完全不能满足我国较大的客容量需求。因此,金融危机给我国入境旅游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3.对我国出境旅游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人民币汇率升值,使得大量以前价格较高的旅游线路在此时则相对便宜,吸引了我国大量游客出境旅游,对专门从事出境游的旅行社来说是一个较好的发展机遇。根据表2可以看出,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出境旅游的总支出涨幅较大,到2009年我国出境游发展到空前的增长高点。说明我国有较大的旅游市场,也具有较大的旅游潜力开发国际市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4.对我国国内旅游业的影响

我国经济体制不健全,为我国金融危机发生带来一定的可能性,其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一是制约了我国旅游业国际化发展道路,不容乐观的入境旅游现象,不仅降低了我国旅游业的整体经济效益,还严重影响了我国开发国际旅游市场的信心。二是,我国旅游业融资发展更加困难,我国主要的旅行社有中国国旅、中国青旅、中国康辉旅行社等大型旅行社,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各大旅行社的营业额持续下降,短缺的资金无法满足旅行社的持续经营,不得不进行借贷和融资。外债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来源,短期借款和商业贷款的比例分配不合理,我国目前的外汇体制呈现出短期借款不断升高,商业贷款比例不断扩大,与我国合理的经济体制偏离了方向,使得旅行社融资发展更加困难。三是,影响我国旅游业相关产业发展,与我国旅游也相关产业有餐饮住宿业,交通客运业等,旅游业发展不景气,导致其他相关行业也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出现盲目性,模糊性,并且受到多元化市场经济的影响大,使得旅游业在制度方面和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

三、应对金融危机,促进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有效对策

1.积极应对金融危机,降低外部环境对我国旅游市场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要彻底改变我国旅游市场,降低其外部环境的影响,应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充分运用国家政策,降低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金融危机后我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了《国民休闲计划》,促进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为旅游业的发展给予了相应的政策支持。在此基础上,我国各大旅行社应抓住机会,努力发展旅游,尽快恢复因金融危机给我国旅游业带来的不利影响。除此之外,我国政府应加大对我国旅游业的支持力度,如降低税收、增加旅游设施设备建设、加强旅游业的资金扶持、加强我国旅游业品牌建设等措施扶持旅游市场发展以及开拓广阔的旅游市场。

另一方面,各旅游公司自身也要有处理危机的意识,加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国家为我国旅游提供优惠政策和设备资金支持的同时,各旅游公司也应该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合规合法的旅游经营模式,将粗放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使我国旅游市场更规范化、专业化。除此之外,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旅游人才体现了专业性、规范性、更具有应用性。为我国开拓国际旅游市场、转变传统旅游经营模式、开发旅游业发展新道路、开展更具我国旅游特色并且能提高综合实力的旅游项目、增添旅游活力等有效措施都需要更多的专业旅游人才。

2.建立旅游管理机制,营造和谐的旅游环境

要建立良好的旅游氛围,为我国出境旅游提供更好的旅游环境,需国际国内共同努力,对此应从以下入手:

就中国而言,要起到带头作用,要呼吁世界各国共同建立和遵守国际旅游管理机制,必须做好自我约束与控制,坚持诚信为本,从自身做起的理念。我国应借鉴国外先进的旅游管理机制,完善和提高我国旅游管理监管机制,定期核查我国各大旅行社的运营情况以及游客的旅游反馈信息,杜绝不良旅游行为出现。

就国际环境而言,我国应与各国达成旅游管理机制建设的一致性,时刻关注国际旅游市场的发展动向,加强合作。对国际旅游信息共享,建立共同的旅游管理机制和预警机制,当金融危机发生时,各国应秉承诚信原则,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将我国的旅游管理机制与国际旅游管理机制接轨,建立诚信可靠的旅游体系。并需要设立相关条约,约束各国共同遵守,特别是发达国家,当然相关条约需各国共同商议制定,对不遵守金融相互维护各国旅游业发展条约者,各国都有权制止和谴责违约国,实现各国利益平等化,创建和谐的旅游环境,增加各国出境旅游的客流量。

3.转变旅游开发理念,开拓国内旅游市场

我国地大物博,境域开阔,具有丰厚的旅游资源,证明我国旅游市场具有较大的开发潜能,未来发展方向具有远大的前景。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发展国际市场对我国旅游业短期来说具有一定困难,但我国沿海地区的海上观光旅游以及西部的乡村旅游、绿色旅游等新型旅游项目具有较大的开发市场。目前,更具环保化、休闲化的田园旅游形式受到许多城市消费者青睐,所以,我国的旅游业应该转变的传统的集中于高端旅游消费人群的观念,将旅游业发展方向转变为全民休闲旅游模式,吸引我国大多数潜在的旅客,开拓更大的国内市场。

四、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挑战

在出口领域,我国贸易顺差接近一多半,主要来自于美国,如果美国出口市场出现大的萎缩,就会对我国出口经济的产生大的影响。在一些金融领域,涉及购买美国金融机构以及企业债券,这些都是我们国内的损失。早在2005和2006年,人民派值、原材料上涨,要想中小企业有个大发展,难度相对比较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小企业之所以有这些状况,是因为原材料上涨导致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价格优势变小,同时国家采取信贷紧缩政策导致的。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多少自有资金,要靠信贷。最终,多方面原因导致中小企业生存困难,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面临倒。

2.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机遇

(1)全球产业转移机遇

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存在重新调整的客观要求。从制造业部门的角度看,目前全球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东亚三大区域,其中东亚地区是以中、日、韩三国为代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比重从3%提高到2007年的13.2%。目前,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位居美国之后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制造业国家。

(2)中国扩大内需政策机遇

2012年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启动总投资超过4万亿元的一揽子建设和促进经济发展计划。中央的决策和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的落实,一定会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旅游业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其市场发展受到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对我国旅游市场、出境旅游、入境旅游以及我国国内旅游市场都带来了不利影响,但金融危机不能阻止我国庞大的旅游市场发展,努力在金融危机的夹缝中生存,开拓我国国内市场,加强国际合作,坚定信念,一定能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开辟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王红丽,张华展,田晓静.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贸,2011.

[2]何建民.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旅游科学,2012(02).

[3]杜富荣.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南方经济,2009(05).

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篇9

关键词: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相关分析

旅游发展态度与满意度是用来测量旅游行为主体对旅游发展支持与否、满意与否的问题所持有的某种持久倾向性。旅游发展态度与满意度可以反映出旅游行为主体与农村社区旅游发展的和谐状态,从而也可以反映出旅游行为主体与农村社区旅游发展的矛盾所在。旅游发展态度与满意度主要是测量农业旅游社区居民与农业旅游发展的一种和谐程度,本文以长沙县黄兴镇的四个村为例,通过对农业旅游区农村居民的旅游发展态度与满意度的调查,对农村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旅游发展态度和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能够及时地发现农业旅游开发过程中农村居民与旅游发展的矛盾,更好地为开发农业旅游和构建和谐旅游社区服务,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

一、研究方法

1.问卷设计

本文把黄兴镇的蓝田新村、黄兴新村、荣河新村和鹿芝岭村共四个村作为研究地,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相关信息,每村各200份问卷,共800份问卷。问卷中设计3个变量(题项),分别是:①没有从中受益,经营旅游企业(个人)受益多;②对本村旅游开发总体感到满意;③总的来说,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对我们是有利的。每个变量采用李克特(Likert)5点量表来度量,1分到5分依次代表:“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中立”、“同意”、“非常同意”。

2.数据分析

为了使研究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本研究主要借助SpSS13.0统计软件对调查地居民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分析;采用皮尔逊(pearson)积差双变量相关分析法来测量和考察农业旅游社区农村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旅游发展态度和满意度的关系。

二、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四村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发现:蓝田新村、黄兴新村、荣河新村、鹿芝岭村对题项1的感知均值分别为3.07、3.05、2.45、3.43,对题项2的感知均值分别为4.48、4.26、3.77、3.56,对题项3的感知均值分别为4.20、4.10、3.55、3.19。从题项1的感知均值比较来看,蓝田新村和黄兴新村的居民对旅游发展受益少的感知不强烈,基本持中立的态度;荣河新村的居民对此项的感知比蓝田新村和黄兴新村的居民稍强烈,说明三个村的居民基本都能从旅游开发中获益;而鹿芝岭村居民对此项的感知较强烈,倾向于同意,说明鹿芝岭村的居民还未能从旅游开发中获益。这些都与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符。从题项2的感知均值比较来看,四村居民对旅游发展都表示支持,并且基本上呈现出旅游发展水平越高,对旅游发展的支持程度也越高。从题项3的感知均值比较来看,除了鹿芝岭村居民对旅游发展满意度感知不强外,其他三个已经进行旅游开发的村的居民对旅游发展满意度的感知强度根据旅游发展水平逐渐增强。

总的说来,旅游发展水平越高,居民对旅游发展越支持,居民的旅游满意度就越高。这一研究结果只适合于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中探索阶段的旅游社区。根据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可以知道,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会随着旅游地的发展而逐渐变得消极。阿克斯和瑞安等人研究发现:处于初级阶段的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的态度比旅游成熟地居民的态度更为积极。本文的结论和以上学者的结论基本相似:处于旅游发展初级阶段的旅游社区,旅游发展水平越高,居民对旅游发展越支持,居民的旅游满意度越高。

三、居民对旅游影响及发展的感知与态度的关系

相关分析是研究变量间密切程度的一种常用统计方法。在相关关系的情况下,当一个或几个相互联系的变量取一定的值时,与之相应的另一变量的值虽然不确定,但它仍然按某种规律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本文采用皮尔逊(pearson)积差双变量相关分析探讨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和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下表是“旅游经济正面影响”、“旅游经济负面影响”、“旅游社会文化正面影响”、“旅游社会文化负面影响”、“旅游生态正面影响”、“旅游生态负面影响”与旅游发展态度和满意度之间的相关系数。

从表中的相关系数来看,旅游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正面影响与旅游发展支持态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89、0.474、0.479,与旅游发展满意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65、0.301、0.528,这表明:旅游经济正面影响、旅游社会文化正面影响、旅游生态正面影响感知与旅游发展的支持态度和旅游发展满意度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意味着对旅游正面影响的感知程度越高,居民对旅游发展越支持,旅游发展的满意度就越高。相比较而言,旅游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正面影响感知与居民的旅游发展支持态度的关系程度三者之间相差不大,但是,旅游生态正面影响的感知比旅游经济、旅游社会文化正面影响的感知与居民旅游发展满意度的关系更强。

旅游经济负面影响感知与旅游发展的支持态度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旅游发展满意度成微弱的正相关关系,与旅游发展的不支持态度无显著相关关系。这也意味着对旅游经济负面影响感知程度越高,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越支持,旅游发展的满意度越高。说明社区居民为了支持本社区旅游发展,往往故意忽略或回避旅游经济负面影响。这个研究结果不仅证实了皮杜1995年的研究结论:居民对经济的正负面影响感知与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都是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也和国内研究者卢小丽的研究结果类似;而且还发现,旅游经济负面影响感知和居民旅游发展满意度有微弱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旅游经济负面影响并不是影响居民旅游发展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旅游社会文化负面影响、旅游生态负面影响感知与旅游发展的不支持态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旅游发展的支持态度和旅游发展满意度无显著相关关系。这意味着对旅游社会文化负面影响和旅游生态负面影响感知程度越高,居民对旅游发展越不支持;旅游社会文化负面影响和旅游生态负面影响与居民的旅游发展满意度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关系,这和一般的逻辑不相符,但是能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来解释,处于不同旅游生命周期旅游地的社区居民,其对旅游发展关注的方面、旅游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和对旅游感知是动态变化的。现阶段,黄兴镇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尚处于探索期,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持有较高的支持意愿,对旅游开发中的负面影响的心理容量还很大,所以,往往只关注旅游的正面影响而有意忽略旅游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和旅游生态负面影响。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旅游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01-104.

[2]朱建平,殷瑞飞.SpSS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55-156.

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篇10

关键词:吉林省旅游产业波及效应

2000年以来,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持续升温,吉林省的旅游业也获得了迅速发展。2010年,吉林省的旅游总收入为733亿元,占GDp总量的8.5%。国内旅游总人数6409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12亿元,入境旅游总人数82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3.05亿美元,旅游业在吉林省的国民经济中开始占有一席之地。

旅游业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大内容,与国民经济中的其他部门联系非常紧密。旅游业的发展既受到整个国民经济和其他产业发展的影响,也会影响到其他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这种影响进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拟通过对吉林省旅游产业的波及效果进行分析,力图揭示整个国民经济以及其他产业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关系,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

(一)旅游产业波及效果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对产业波及效果的研究源自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理论。列昂惕夫通过对投入产出表的编制以及相关运算,揭示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通过一系列经济指标的运算来衡量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程度,所用的基本方法也是研究产业关联的基本方法。

旅游业的产业波及是指当旅游业的发展发生变化时,旅游业会根据它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方式引起与其有关联的产业部门发生变化,这些产业部门发生变化以后,又会引起与它们直接或间接有关联的产业部门的变化,产生连锁反应,这种反应从强到弱,直到消失。旅游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波及影响主要有三种途径,向下波及、向上波及和间接波及:向下波及是指旅游业影响它的下游产业,及以旅游业作为中间产品的产业;向上波及是指旅游业影响它的上游产业,主要是指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支撑的各产业;间接波及是指旅游业的发展影响和旅游产品有互补性的产业。旅游产业的这种波及过程和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的影响,就是旅游业的波及效应。波及效应一般通过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诱发系数和依存度来衡量(芮明杰,2005)。近年来,旅游产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果也受到了学界的关注,张华初等(2007)、张文建等(2003)、崔峰等(2010)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对旅游产业的关联与波及影响进行了研究。本文拟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对吉林省旅游产业的波及效果进行深入分析。

(二)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吉林省2002年投入产出表》和《吉林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中42个产业部门的统计数据,表中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划分依据的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按照这个标准,本研究中的旅游业是指广义上的旅游业,即与旅游有直接关系的旅游咨询、旅游景区、旅游餐饮和住宿等所有产业的总体。

吉林省旅游业的波及效果分析

(一)吉林省旅游业的影响力分析

旅游产业的影响力程度用影响力系数来衡量,影响力系数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使用以后所产生的对其他产业部门的需求波及程度。产业的影响力系数越大,它对其他产业部门的需求也就越大,也就越能够拉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由于影响力系数是产业的影响力与其他各部门平均影响力的比值,因此其数值有可能大于1,有可能等于1,还会有可能小于1。当影响力系数大于1时,表示对其他产业部门所产生的影响程度高于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当影响力系数等于1时,表示对其他产业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等于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当小于1时,表示对其他产品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低于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一个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越大,对其他产业部门的拉动作用就越大。影响力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j=1,2,…,n),bij为列昂剔夫逆矩阵中的元素

2002年,吉林省旅游产业的影响力系数为1.253469,综合影响力为3.124364,在42个产业部门中排名第4位,表示旅游业每产生一单位的产出,将会推动整个国民经济产生3.124364个单位的产出,影响力系数大于1,并且排名很靠前。2007年,吉林省的旅游业影响力系数为0.833141,综合影响力为2.196909,影响力系数在42个产业部门中排名33位,表示旅游业每产生一单位的产出,将会推动整个国民经济产生2.196909单位的产出,已经低于整个社会的平均影响力水平。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2007年,吉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发展的影响力较小,低于国民经济的平均影响力水平。纵向来看,吉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显著下降,2007年和2002年相比,综合影响力下降达到了1.087773,下降比例为35%,影响力系数下降了0.48821,下降比例为39%。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相对较低,2007年,全国旅游业的影响力系数为0.952943,吉林省旅游产业的影响力系数比全国低0.119802。

(二)吉林省旅游业的感应度分析

旅游产业的感应度程度用感应度系数来衡量,感应度系数表示整个国民经济的所有产业部门同时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以后,旅游业受到的需求感应情况,即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供给程度。如果旅游业对其他各产业的供给越多,则说明它的感应度越大,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所起的支持作用也就越大,产业的感应度用感应度系数衡量,当感应度系数大于1时,表示该产业部门所受到的感应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水平,当感应度系数等于1时,表示该产业部门受到的感应度等于社会平均感应水平,当感应度系数小于1时,表示该产业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低于社会平均感应水平。感应度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j=1,2,…,n,bij为列昂剔夫逆矩阵中的元素。

2002年,吉林省旅游产业的综合感应度为1.507057,感应度系数为0.604619,在吉林省的42个产业部门中排在第31位,这说明当吉林省的整个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都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时,旅游产业需要为它们提供1.507057个单位的产品进行支持,2002年的感应度系数小于1,并且排名很靠后。到了2007年,其旅游产业的感应度继续下降,旅游产业的综合感应度降低为1.006615,感应度系数也降低为0.390237,表明到了2007年,当整个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都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时,需要旅游产业提供1.006615个单位的产品进行支持,2007年吉林省旅游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已经降到了42个产业部门中的最后一名。

从吉林省旅游产业的感应度计算我们可以看到,吉林省旅游产业的需求感应度整体上很弱,无论是2002年还是2007年,吉林省旅游业的感应度系数都小于1,表明在这段时间里,吉林省旅游产业的感应度远远小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平均感应度水平,即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很小,出现这样结论的原因是旅游产业是消费产业,其产品几乎完全被用作消费,而很少被用于生产。由感应度的涵义还可以推出感应度衡量的是本部门产品为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提供中间产品的程度,2007年吉林省旅游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很小,为0.381742,排在42个产业部门中的最后一位,更加证明了旅游产品是一种最终消费产品,而很少被用作中间产品。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吉林省旅游产业的感应度在不断下降。

(三)吉林省旅游业的诱发系数分析

产业的生产诱发系数是从最终需求的角度对产业进行说明的,集中反映了某个产业部门在某一项最终使用增加一个单位时对其他各产业部门生产的诱发额,用来衡量产业部门生产所受到的各项最终使用的影响程度。如果生产诱发系数越大,国民经济的最终使用对该产业的推动作用也就越大,产业对最终使用的依赖度也就越大。

由于吉林省2002年基本流量表的投资额很多为负值,并且由于指标问题也无法计算净出口额,因此只能对2002年最终消费的诱发系数进行计算,2007年的基本流量表数据已经完整,因此2007年消费的生产诱发系数、投资的生产诱发系数和出口的生产诱发系数都可以进行计算。

从计算结果来看,2002年吉林省的最终消费对旅游产业的诱发系数是0.0049,平均值是0.056,排在32位,说明如果吉林省国民经济消费增加一个单位的话,将会诱发出旅游产业0.0049个单位的生产量,2007年最终消费对旅游业的诱发系数是0.0045,平均值是0.0544,排在33位,即国民经济消费增加一个单位的话,将会诱发出旅游业的0.0045个单位的生产量。从投资对旅游业的诱发系数来看,2007年吉林省投资对旅游产业的诱发系数为0,说明整个国民经济体增加一个单位的投资额,对旅游产业的产出几乎没有影响。2007年吉林省出口对旅游产业的诱发系数是0.0187,平均值是0.0648,排在第16位,即增加一个单位的出口额会诱发旅游产业0.0187个单位的生产额。因此,在吉林省,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不强,国民经济的三项最终需求对旅游产业的诱发系数都小于平均诱发系数,排名也在后面;吉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投资的影响并不敏感,2007年的投资诱发系数为0,说明吉林省的投资对旅游业的发展影响很小,所以投资政策对旅游业的发展并不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吉林省最终消费对旅游产业的诱发变化不大,2007年和2002年相比,最终消费对旅游产业的诱发系数只降低了0.0004。

从吉林省旅游产业对最终需求的依存度的计算结果来看,2007年,吉林省旅游产业对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的依存度分别是0、0.1385、0.8615,说明吉林省旅游业的发展对投资的依存度很低,对净出口的依存度很高,对消费的依存度居于投资和净出口之间,因此吉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更多的需要入境旅游来推动。

结论

通过以上对吉林省旅游产业的波及效果分析,我们发现,吉林省旅游产业的影响力水平远远大于感应度水平,说明旅游产业对吉林省整个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远远高于推动作用,所以在发展旅游业时,应该采取主动发展的模式,即直接发展旅游业,而不是靠其他产业的发展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通过比较2007年和2002年的数据发现,吉林省旅游产业对其他产业发展产生的需求波及效果正在减弱,旅游产业受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感应度也在减弱,并且旅游业的诱发系数较小,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不敏感,对净出口的影响却非常敏感,因此吉林省的旅游产业属于出口依赖型,吉林省旅游业的发展更多地依靠政府的力量才能获得更好地发展。

吉林省旅游产业的这种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缺陷,最主要的是对出口的过度依赖和对投资与消费的不敏感,因此,在旅游发展中,吉林省应该注意扩大国内旅游市场,发展国内旅游,同时加大政府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这样经过一段时间,旅游业的发展将会表现出与以往不一样的状态。

本文依据的统计数据是2007年吉林省的投入产出表。在学术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虽然是比较新版本,但是现实世界中,2007年已经距离现在有一段时间,2007年以后的这段时间内吉林省旅游产业发生的新变化无法在本研究中体现,这是本文的一个缺陷。所以现在的结论与今天的旅游产业发展有一定的时滞。

参考文献:

1.列昂惕夫.投入产出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1980

2.芮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财经出版社,2005

3.张华初,李永杰.中国旅游业产业关联的定量分析[J],旅游学刊,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