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2:49

免疫学的认识篇1

关键字:免疫学肝脏乙肝病毒肝脏移植

免疫学称得上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学科,其发展日新月异,现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广泛渗透到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领域之中。而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目前临床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不断提高肝脏疾病免疫学诊疗的质量,可为临床提供必要的诊疗指标。下面笔者就从普遍存在的乙肝病毒和肝脏移植着手,谈一谈对有关免疫学的认识。

一、乙肝免疫治疗之相关事项

乙肝病毒在全球有将近4亿的感染者,每年发生与乙肝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癌而导致的死亡人数在一百万以上,其数目骇人听闻。现阶段,对乙肝病毒理想的治疗方法应该是激活足够的免疫细胞,尽可能减少肝细胞的损伤,并能中止这种持续的感染。免疫治疗前患者体内抗原与前体DC系统的亲和积处于平衡改造状态,平衡常数L1q1L2q2=K,假设从体外补给a的替代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其浓度为X,免疫治疗效果C的增加浓度为n。由于B的群体中个体的亲和力呈正态分布,所以认为B数量的减小倍数等于平均亲和力的减小倍数,假设C的生理流量不受影响,q1不变,那么,n=L2{1-[L1/(L1+X)]1/2},当L1越小,由于L1q1L2q2=K,所以L2越大,并且当X越大时,n越大。所以免疫治疗要大剂量给药,同时大剂量给药活化势越大,活化速度也就越大。免疫治疗需先降低血液中HBV-Dna水平,所以有必要使用核苷类似物使L1减小,同时为了加速L2的增大,可能有使用免疫或血液系统兴奋剂的必要。又成熟DC数量=n×发生体积,所以有静脉给药或者多点皮下给药的必要。在慢性乙肝病人体内,由于存在静息活化平衡常数,那么在抗原浓度和亲和力相同的情况下,前体DC的浓度和亲和力之积为定值。前体DC浓度越大,亲和力越小,此时给药的途径的区别大大缩小。

乙肝病毒的各种抗原都对促进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有作用。拉米夫定能使乙肝病毒各种抗原的表达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从而能降低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乙肝病毒能通过提高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调亡诱导受体和死亡受体4的表达而增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调亡诱导配体毒性,人肝细胞中HBV复制水平升高能增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调亡诱导配体诱导的调亡;HBV感染时肝细胞可强表达CD95L和CD95,相互作用可引起肝细胞调亡。所以拉米夫定的使用能减少肝细胞的调亡。拉米夫定治疗还能降低淋巴细胞的调亡敏感性,并且拉米夫定不会妨碍免疫系统对乙肝病毒的成功清除。在治疗的过程中可以有选择地予以护肝防纤维化治疗。

持续存在的乙肝病毒抗原对其敏感的前体DC持续的反向选择,使得这些前体DC不能在同一段时间内积累,继而使得二者相互作用后产生的成熟的活化的DC不能在同一段时间内积累,以致不能同时产生足够的CtL细胞进行有效的控制被感染的肝细胞的作用。所以有必要提前降低病人细胞外液中慢性乙肝抗原的含量,以减小它们的反向选择作用。自然界中生物对有限的资源同样存在着相互的竞争。各种免疫细胞以及它们的亚群之间均存在着相互的竞争和抑制作用,如t细胞、nK和nKt细胞之间以及它们亚群之间的相互竞争。人体各种前体DC细胞亚群之间也同样可能存在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竞争。乙肝病毒抗原系统对对其敏感的前体DC持续的反向选择,使得这些敏感的前体DC减少,进而使得它对其它前体DC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其它的前体DC细胞数量就会增加,进而增强了它们对对乙肝病毒抗原系统敏感的前体DC细胞的抑制作用,使其恢复感染前的速度减小和能恢复的数量减少。同样,被感染的肝细胞也会持续的反向选择对其敏感的CtL细胞而使其数量减少,其它CtL细胞的数量将会增加,它们的抑制作用也会抑制乙肝病毒特异性CtL的恢复。为了增加对乙肝病毒敏感的前体DC的恢复速度,增大其能恢复的数量;同样也为了特异性抗乙肝病毒的前途CtL细胞的恢复,有必要解除这种持续的抑制作用。另外,外周血中被感染的DC细胞低水平表达mHC和共刺激分子,使得它们在与乙肝病毒特异性的t细胞群作用时,诱导活化的t细胞的比例将下降,而耐受和调节性t细胞产生的比例将升高。要解决这些错综复杂的局面,必须对免疫系统重新进行一次格式化。二、肝脏移植免疫学之相关事项

免疫学的认识篇2

通过收集全国331个肉鸡养殖户的调查问卷发现,目前仍有一半以上养殖户缺乏执行畜禽免疫标识的自觉性。采用Logit模型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因素很多,但饲养模式、防疫法规认知、参加生产组织、地区因素、周边免疫技术服务便利性等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当养殖户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禽流感防控法规认知程度越高、参加生产组织、处在南方、周边有免疫技术服务便利性,越倾向于加施畜禽免疫标识。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禽流感风险;肉鸡养殖户;畜禽免疫标识;防疫行为;Logit模型

2004年至今,100多起禽流感疫情在我国大陆地区暴发,给家禽业及相关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从2006年开始,我国实施全面免疫方案,到2010年,我国禽流感的发生次数减少至0。但2011年后,禽流感在个别省份零星式爆发[1]。为寻找背后的原因,通过调查发现,对每只肉鸡接种疫苗的养殖户比重高达97.89%,但免疫失败率却达到29.91%,且在免疫前能搞清当地流行的禽流感病毒亚型的养殖户比重只有40.48%。这表明,全面免疫策略在农村的实施效率并不高。因此,除了要规范免疫程序,还要做好畜禽标识义务。依据《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的定义,畜禽标识是指经农业部批准使用的耳标、电子标签、脚环以及其他承载畜禽信息的标识物。它不仅可以保障畜禽产品安全,还能证明动物已做过免疫。《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经强制免疫的动物,应按规定加施畜禽标识,实施可追溯管理”。因此,本文拟从畜禽标识的免疫识别功能为切入点,了解养殖户执行情况及影响因素,对有效控制禽流感疫情有很大的帮助。

国内外学者一般采用调查数据分析农户防疫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例如,arunavaBhattacharyya等[2]分析发现,电脑的使用、兽医检查、养殖规模是美国内华达州大农场主采用疫苗的影响因素。nell和Schwalbach[3]采用Logit模型对南非绵羊和山羊养殖户较多采用抗菌素而不是接种疫苗的行为进行分析,得出了“当防控动物疾病时,农户对亲眼所见的才有反应”的解释。闫振宇等[4]研究发现,从技术员、亲戚朋友那里获得的信息显著影响湖北省养殖户的防疫行为。靳淑平[5]通过调查发现,农户家庭劳力数量对接种疫苗有正向影响。张桂新、张淑霞[6]分析发现,农户的已投成本、预期风险、防疫效果、信息渠道是养殖户禽流感防控行为的显著影响因素。林光华、汪斯洁[7]研究发现,参加家禽保险的农户对防疫要素投入有负向影响。现实中,养殖户的防疫行为很多,且多数发挥重要的作用,诸如免疫档案、隔离措施、防鼠防鸟等行为尚未被深入剖析和研究。

1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2015年6~8月,课题组以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6省373个商品代肉鸡养殖户,获得331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回收率88.74%。问卷内容主要调查养殖户在饲养过程中是否对每只鸡采用脚环、电子标签或在其他身体部位烙印、纹刻或者对群体批次进行编码作为免疫标识。根据我国肉鸡生产呈现“北方白羽、南方黄羽”的格局,在北方选择河北、吉林、山东3个白羽肉鸡生产大省,在南方选择湖北、广西、广东3个黄羽肉鸡生产大省。样本的区域分布也比较均衡。

1.2分析方法根据因变量分类,将养殖户加施畜禽免疫标识行为的影响因素设定为以下函数形式。

1.3变量选择

1.3.1因变量以肉鸡养殖户是否加施畜禽免疫标识为被解释变量,y的取值为:当养殖户回答加施标识取值1,回答没有时取值0。

1.3.2自变量由于养殖户加施畜禽免疫标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免疫效率,故该行为属于防疫行为的范畴。影响养殖户防疫行为的29个自变量,如表1所示。在个人与家庭特征方面,性别[4,9-11]、年龄[5,10-11]、婚姻状况[9]、文化水平[4,9-11]、健康状况[12]、是否村干部[12]、外出打工经历、是否系统学习过畜牧兽医知识、家庭劳动力数量[5]等影响养殖户的防疫行为。需要说明的是,养殖户具备外出打工经历和系统学习过畜牧兽医专业可能影响他们加施畜禽免疫标识的行为。而且,系统学习过畜牧兽医知识的养殖户,他们的畜牧兽医知识丰富,也尝试加施畜禽免疫标识。在养殖特征方面,养殖年限[6,10]、养殖规模[2,11,12]、养殖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6,12-13]、饲养模式、是否为政府规划的养殖小区、出栏家禽收购价等变量影响养殖户的防疫行为。需要说明的是,禽群的更新采用“全进全出”制有利于避免不同出栏期的肉鸡交叉感染,可以认为,采用的养殖户往往具有疫病防范意识,很大程度上加施标识。养殖小区是新型的畜牧业养殖方式,而政府规划的养殖小区的养殖户应具备良好的防疫意识,加施畜禽免疫标识。肉鸡的收购价越高,意味着利润越大,越能调动防疫的积极性,返过来提高加施畜禽免疫标识的积极性。在疫病认知特征方面,疫病知识认知[6,9-11]、防疫法规认知[11]、疫情风险认知[4,11,14]等变量影响养殖户的防疫行为。在社会环境方面,防疫信息渠道[6]、参加产业组织[13]、参加政府组织的防疫培训[10,12]、周边动物疫情发生状况[4]、地区因素[9,11,15]、周边技术服务的便利性[6,16]、防疫补贴等变量影响养殖户的防疫行为。需要说明的是,政府及产业组织的免疫补贴反映了组织的重视程度,作为一种激励机制,使养殖户有动力加施免疫标识。赋值方面,在防疫信息渠道,根据韩军辉,李艳军[17]的方法。在地区方面,由于南方地区湿热多雨,易滋生细菌,禽流感疫情较北方重,故赋值1。在饲养管理方面,懂防疫的雇员占总人数比重影响养殖户的防疫行为。一般而言,专业畜禽防疫员具备防疫知识和经验,他们的比重越大,越有助于提高加施畜禽免疫标识的积极性。在防控信念方面,防疫效果认可[18]、禽流感联防联控系统参与意愿影响养殖户的防疫行为。在风险偏好方面,风险偏好[10]影响养殖户的防疫行为。赋值根据林光华、汪斯洁[7]的衡量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样本基本特征受调查的养殖户8成以上为男性,6成为中年人,接近6成初中文化,受教育程度明显偏低,中低等家庭收入水平为主,7成养殖户的收入为2.5万元~10万元,养殖年限一般在5年以下,多数养殖户从事养殖的时间还不长,64.65%养殖户饲养10000~49999只肉鸡,以中等养殖规模为主,养殖户以“公司+农户”的生产组织形式居多,占53.78%。

2.2养殖户加施肉鸡养殖标识的现状在331个受调查的肉鸡养殖户中,45.32%的养殖户以标识方式登记了肉鸡的免疫信息,尚未加施养殖标识的养殖户占54.68%。继续调查发现,一些养殖户以肉鸡体积小、饲养量多,每只加施标识成本高或容易脱落为由拒绝加施标识。

2.3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采用person相关系数检验法发现,自变量之间不存在高度相关性(<0.8)。其次,采用方差膨胀因子法(ViF)进行检验,一般来说,多重共线性要同时达到两个标准,即最大的vif大于10和平均的vif大于1,否则,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19]。如表2所示,方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运用Sta-ta12.0进行Logit模型分析,为消除异方差,加入稳健标准误,估计结果见表3。年龄通过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随着年龄越大,由于思想保守,养殖户越不倾向于加施畜禽免疫标识。外出打工经历、家庭劳动力人数均通过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养殖户,更容易接受并采用畜禽免疫标识;家庭劳动力越丰富,越能解决劳动密集型养殖业对劳动人数的需求,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倾向于执行畜禽免疫标识。

养殖年限、饲养模式、是否为政府规划过的养殖小区等变量分别通过5%、1%、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养殖年限越长的养殖户,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对如何提高免疫效率有越多的见解,越倾向于加施畜禽免疫标识。采用全进全出饲养模式的养殖户,常会以饲养批次进行编码,所以倾向于加施畜禽免疫标识。如果养殖户的养殖小区为政府规划,则有规范的免疫流程可循,所以倾向于加施畜禽免疫标识。防疫法规认知通过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养殖户的疫病认知水平越高,越倾向于加施畜禽免疫标识。疫病风险认知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可能是即使养殖户的疫病风险认知不高,但可能通过参加专门的免疫培训,了解了畜禽免疫标识的重要性,从而加施畜禽免疫标识。

防疫信息渠道、参加生产组织、地区因素、周边免疫技术服务便利性等变量分别通过10%、1%、1%、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如果养殖户的防疫信息渠道越多,则从更多途径深入了解加施免疫标识的重要性;如果养殖户加入产业组织,公司或合作社的技术人员则很大程度上会协助农户加施标识;如果养殖户在南方,则较多面临禽流感风险,更有动力加施标识。如果养殖场周边有提供免疫技术服务的兽医站或动物医院,则大大提供了养殖户寻求技术指导和服务的方便程度,加强了畜禽标识的使用力度。懂防疫的雇员占雇佣总人数比重通过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如果懂防疫的雇员占雇佣总人数比重越大,会从整体上提高免疫的科学性,则越倾向于加施畜禽免疫标识。风险偏好通过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如果养殖户越厌恶风险,为规避亏损,会投入越多的防疫要素,则越倾向于加施畜禽免疫标识。

3结论

畜禽免疫标识是我国法律规定的用于识别畜禽免疫情况,加强免疫管理的重要技术。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饲养模式、防疫法规认知、参加生产组织、地区因素、周边免疫技术服务便利性等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

4政策含义

4.1大力提倡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提高安全养殖水平研究发现,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能提高养殖户建立免疫标识的积极性。因此,有关部门应对全进全出饲养模式的意义进行大力宣传和教育,强化疫病防范意识,对进行饲养模式转型的养殖户给予优惠政策倾斜。

4.2加强防疫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养殖户的法律意识现阶段肉鸡养殖户的防疫法规认知介于一般和了解之间,禽流感的法规认知程度不高,未能履行相关法律规定的义务。因此,有必要通过电视、广播、宣传栏、报纸、期刊等信息渠道对所有养殖区,尤其是未发生过禽流感疫情的区域进行防疫法规的宣传使养殖户加大对防疫相关法律法规的关注,从而提高法律意识,依法做好免疫标识的准备工作。

免疫学的认识篇3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临床执业医师考试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我国现阶段医师资格的准入考试,也是衡量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自2001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考以来,我国医学院校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始终低于70%[1],反映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教学标准与医师资格准入门槛存在较大差距。研究表明,我国医学院校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成绩与学生在校相关科目考试成绩呈正相关[2],其中基础医学综合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明显落后于兄弟院校[3],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必要的措施扭转。医学免疫学作为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基础医学综合科目之一,是以免疫系统及其作用机制为主要研究对象,是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前沿性和支柱性学科,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以及生命科学等多学科广泛交叉渗透。医学免疫学的理论与实践为临床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的探索以及免疫相关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奠定基础。但医学免疫学理论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对于初学者而言内容较为抽象,如何使学生理解医学免疫学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学好这门课程,是需要授课教师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4]。基于医学免疫学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及其学科本身迅猛发展的现状,根据我校2018年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以临床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的医学免疫学教学内容改革,为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有针对性地重新修订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免疫学临床应用相关知识点的讲授,使学生在系统掌握医学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基础上,将所学知识整合和运用到分析免疫性疾病的免疫学特征和发病机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优化理论教学内容

根据我校2018年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将理论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在理论教学42学时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与临床结合紧密的教学内容,体现免疫学理论的系统性,增加感染免疫和黏膜免疫授课内容。

1.1基础免疫部分

以免疫应答为核心开展教学。从参与免疫应答的组成成分入手,包括免疫器官和组织、抗原、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免疫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固有免疫细胞);围绕免疫应答(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固有免疫、黏膜免疫、免疫耐受)系统介绍免疫应答的各参与成分及免疫应答的发生过程。过去限于对黏膜免疫的认识不足,旧版本教材将黏膜免疫放在免疫器官和组织中简要介绍,直到201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免疫学》(第7版)才将黏膜免疫独立成章。人体近50%的淋巴组织分布于黏膜系统,黏膜免疫系统构成了人体重要的防御屏障。鉴于黏膜免疫在机体免疫应答中的重要性,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对其有8个知识点要求。我们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修订教学大纲,增加黏膜免疫,安排1学时在固有免疫应答后讲解,从而使学生对免疫应答有系统性认识。此外,在理论教学内容中去除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不要求的抽象难懂内容,如抗体的多样性和免疫原性、t细胞和B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途径等内容,便于学生系统学习理解免疫应答的发生过程。

1.2临床免疫部分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异常可导致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感染性疾病、肿瘤等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在临床免疫部分主要阐述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常见疾病。免疫学是在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学科,免疫学发展的初期主要是抗感染免疫。过去,抗感染免疫分散至医学微生物学教材中,但限于教学学时、教学难度和交叉学科问题,免疫学教学内容不做授课安排,直到201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免疫学》(第7版)才将感染免疫独立成章。感染性疾病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或缺失导致的免疫性疾病,与免疫缺陷病的发生有相似之处。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对其有5个知识点要求。我们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修订教学大纲,增加感染免疫,安排1学时在免疫缺陷病后讲解,从而使学生对免疫应答异常引起的免疫性疾病有整体认识。此外,在临床免疫教学内容中,针对各种免疫性疾病适当增加临床相关知识的讲授,结合临床典型案例,使学生对临床常见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制有深入认识。

2整合实验教学内容

在重新修订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理论教学内容基础上,保持实验教学12学时不变,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精简验证性实验,增设综合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使实验内容整体化,全部安排学生实验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且精选出少数经典的、有代表性的和有临床价值的实验开展,可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6]。整合前和整合后实验内容对比如下(见表1)。

2.1凝集反应实验

凝集反应包括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两种类型。本实验包括利用直接凝集反应原理进行aBo和Rh血型鉴定判断血型,利用间接凝集反应原理进行类风湿因子检测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其中类风湿因子检测为新增实验。该实验内容均为凝集反应,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凝集反应原理,去除原有实验内容中较为零乱单一的示教部分,如巨噬细胞吞噬试验、中性粒细胞吞噬试验、单向琼脂扩散试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2.2免疫标记技术实验

包括利用酶免疫技术建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诊断乙型肝炎,利用胶体金标记技术检测人尿液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诊断早孕,其中胶体金检测为新增实验。两项实验内容均为免疫标记技术,是临床常用的检测技术,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免疫标记技术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重要地位,有利于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去除原有实验内容中较为枯燥的示教部分,如e花环试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免疫学的认识篇4

2011年上半年大牲畜饲养量23148头,其中马6281匹,牛19634头;羊饲养量51360只;猪饲养量69166头;禽饲养量596262只,其中鸡饲养量552114只。畜禽死亡率分别为:马0.49%;牛0.48%;羊1.7%;猪1.6%;禽4.9%,均低于国家控制指标。

现就2011年的主要工作情况述职如下:

一、牲畜病防治工作认真落实了“五强制两强化”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狠抓了两次强制免疫大会战工作。根据省防五指挥部的安排和部署,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牲畜口蹄疫强制免疫大会战。集中对猪、牛、羊实施口蹄疫强制免疫接种,全区出动130人,其中兽医65人,防疫员65人,对猪、牛、羊进行免疫接种,共免疫牛14343头,羊43351只,猪34578头。除仔、弱、孕、病畜外免疫率达100%。为了搞好强制免疫工作,在4月18日地区召开了由县、区畜牧局主管副局长(兽医站长)参加的县、区防五会议。会上按省2003年牲畜口蹄疫强制免疫大会战实施方案安排部署了我区强制免疫工作。地防指强调了强制免疫工作的重要性,要求一定要周密安排、精心组织、扎扎实实搞好。要落实好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分解任务和指标,逐级分片包干确保免疫质量和免疫密度要加强领导、确保强制免疫工作的顺利实施,并要求各县、区必须做到:

1、充分认识强制免疫工作的重要性,一定要保质保量完成本次工作。

2、明确责任,确保疫苗接种质量,免疫密度达100%,做到“乡不漏一村,村不漏一户,户不漏一畜”。

3、认真准备做好疫苗接收发放工作。疫苗的运输、保管、使用一定要在冷链中循环。

4、按省要求实行免疫标识制度,对免疫接种的牲畜实行一畜一证一标识并登记造册。

5、加强监督检查,派人到基层指导实施强制免疫,并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地区防五办和各县区防五办签订了责任状,责任状明确了强制免疫工作的各项任务和责任。全区各地成立了会战领导小组,制定了会战实施方案,做到有计划、有部署、一级对一级负责完成这项工作。塔河、漠河、呼玛、加区等地,召开了强制免疫紧急动员大会,并对强制免疫工作做了具体部署,为确保免疫质量各县、区畜牧总站对乡镇兽医进行了认真的培训,要求要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注射,确保免疫接种工作安全有效。在整个免疫注射工作中,各县区都强调了必须严格执行牲畜口蹄疫免疫证制度,做到一畜一证一标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冷链运输、保管、使用疫苗,确保免疫接种的安全,并认真向畜主交待注意事项,以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由于各地坚决贯彻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通过强制免疫,保护易感动物群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同时加大了疫情监测力度,保证了免疫效果,目前我区没有牲畜w病的发生。

二、动物防疫监督工作

1、加大力度,抓好基础免疫工作。我区的动物防疫工作,首先抓队伍的建设,巩固和进一步完善了三级防疫网。为加强动物防疫监督工作,呼玛县、塔河县已将乡镇兽医站三权上收,加区在白桦、加北两乡各村均配备了专职防疫人员。防疫工作中,加大了动物防疫工作的宣传力度,使养殖户进一步地认识到防疫的重要性;加强了防疫工作的领导,层层签订了责任状,成立了领导机构,使动物防疫工作能按计划、有步骤、有检查、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通过举办不同类型的学习班,狠抓了动物防疫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掌握了防疫灭病的最新技术,使畜禽防疫工作达到了规范化、科学化。全区共培训防疫人员138人次。

春季防疫工作,是全年动物防疫的重中之重,全区都将此项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抓紧、抓实。为了保证工作的按时开展,地区站和各县、区、局兽医站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集资金。购入防疫用的疫苗、器械、药品等,并及时下发到各县、区、局、乡镇、林场和村屯,抢前抓早地安排好春秋防疫工作,保障了春防疫的时间和质量。,以确保免疫效果。疫苗管理上按农业部2号令的要求,由各级兽医卫生防疫站统一采购、统一供苗。结合兽药药政检查,对全区兽药经营企业(个体)进行了定期检查和不定期的抽查,共检查兽药经营企业(个体)22个次。

主要疫病常规免疫情况为:猪瘟免疫67337头,免疫率97%;猪丹毒免疫67337头,免疫率为97.5%;口服肺疫苗65016头,服苗率94%;接种鸡新城疫i系疫苗536239只,免疫率97%;雏鸡L系免疫接种221368羽份,免疫率99%;鸡马立克氏病接种157000只。

2、实施动物免疫标识制度寄生虫的防治,以牛羊肝片吸虫病、畜禽线虫、蝇蛆、螨虫为重点进行药物驱虫。在4—5月集中对畜禽进行了驱虫,牛、羊、猪的驱虫率达85%以上,马、禽类的驱虫率达60%以上。

3、动物防疫监督和动物检疫工作。按《动物防疫法》的要求,各地都进一步加强了动物防疫监督和动物检疫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监督管理必须要运用法制、经济和行政手段,坚持监督与管理、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行为监督与技术监督三并重的原则,使之达到规范化、法制化,各地为了提高监督、检疫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采取不同形式组织监检人员学习《动物防疫法》、《黑龙江省动物防疫条例》及其它配套法规。通过学习提高了监检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建立和健全了地县两级动物防疫监督和动物检疫机构,配置了一定的办案工具,理顺了防、检、监的工作秩序,按省站要求,为各县区购入了所需的证、章、标识,共购入产品检疫证明900本,产地检疫证明50本,其他证明16本,塑标7万枚,并按时发放到各县区,使全区的动物防疫防疫监督检疫工作达到了规范化、法制化。

动物检疫工作,全地区县、区、林业局所在地和大的乡镇均已实现了猪的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在屠宰检疫中各级动检站一直严格把关,认真实施宰前检疫和宰后检验,保证上市肉类质量。对动检人员实行定岗位、定任务、定职责、定奖惩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人,奖惩到位,制定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使全体检疫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违章必究。

全区共活体检疫马属动物242匹,牛374头,羊647只,猪8532头,禽21848只,检出病牛2头,病羊3只,病猪19头,病禽100只。检验牛羊肉2138头(只),猪肉33370头,禽类64008只,检出病牛羊肉3头,病猪肉37头,病禽39只,对检出的病害肉均按GB16548-1996进行了无害化处理,检疫消毒车辆8辆,毛蹄骨角60000公斤,皮张930张。

免疫学的认识篇5

【关键词】免疫学;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免疫学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生命学科,其理论及技术涉及医学的各个领域。中医院校免疫学教学因学时少、内容多、课程内容难理解,被学生公认为“难学的课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真正掌握免疫学的知识和内容,并能够和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紧密联系,笔者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尝试。

一、教学模式多元化

1.优化理论课教学内容

结合具体情况,制定适应各个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案。吃透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本科授课重点为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包括抗原、免疫系统、免疫耐受、免疫应答;与临床关系密切的超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学检测技术也应详细介绍;而免疫缺陷病、肿瘤免疫、移植免疫、免疫学防治则以选修课形式进行介绍。

2.强调免疫学学科的系统性,构建免疫学知识整体框架

免疫学学科知识系统性强,与生物、遗传、生理、分子生物学以及其他临床学科联系紧密,对于大一、大二就接触这门课的学生而言,在初始授课阶段加强学生对免疫学知识整体框架的认知非常重要。免疫系统是一个“网络系统”,涉及许多不同组分,而且它们彼此之间又相互作用。知识点非常多,学生纠结在大量细节内容中,有“云里雾里”,“似懂非懂”感觉。常规教学是分知识点、按循序渐进方式讲授,只有完成基本内容讲授后,学生才会了解免疫的全貌。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给学生推荐简单易懂、篇幅短的课外参考书,如美国学者松佩拉克编著的《免疫学概览》,先于专业教材自学,使学生首先对免疫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当学生的免疫学知识整体框架形成后,再接触专业教材,学习难度亦得以降低。

3.理论课内容与临床知识结合,诱导学习兴趣

免疫学学科发展快,理论课内容深奥难理解,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得注重免疫学知识的临床应用[1]。如在讲抗体的种类时,介绍分泌型iga功能时,和临床产科提倡的“母乳喂养”联系在一块并加以解释:分泌到哺乳母亲乳汁中的抗体是此类抗体,这些抗体覆盖在婴儿的肠粘膜表面,防御婴儿摄入的病原体(婴儿喜欢用口接触所有东西,所以会从口摄入大量的微生物),故iga是机体保护其粘膜表面的主要抗体,于是学生印象就非常深刻。在介绍超敏反应时,可以请过敏体质的同学讲述自己的病史,临床症状,请其他同学根据所学的免疫学知识点进行讨论并判断属于何种类型的超敏反应性疾病。通过这样的尝试,使学生感受到免疫学知识学习对日后临床工作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了其学习激情。

4.理论课与实验课内容相结合,加深学生对免疫学理论的理解

通过免疫学实验的实践,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我校免疫学实验教学内容分为三大块:免疫学检测方法和技术、免疫细胞功能及检测、免疫性疾病的动物实验。实验课内容的设计亦很重要[2,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临床用途之一是用于乙型肝炎的检测,俗称“两对半”检查。我们在实验课上用模拟的血清(“大三阳”血清、“小三阳”血清、疫苗接种成功血清以及对照“全阴”血清)代替临床有传染风险的标本,发给各实验组进行检测,最后汇总结果,并进行结果判定与解释,针对结果提出一些处理和预防措施。这个实验使学生对免疫学的知识点抗原、抗体、免疫应答的规律、免疫学检测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把握教学重点,做到重点突出,难点讲透。同时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而富有趣味;注重前后知识的连贯性,培养学生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善用比喻,使抽象内容变形象

免疫学许多章节都是在分子水平上介绍免疫学知识,内容抽象,恰当的比喻可以使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例如对知识点mHCi类分子和Ⅱ类分子分布与功能介绍时,可作如下比喻:mHCi、Ⅱ类分子就象细胞膜上的两类“公告牌”,mHCi类分子公告牌公示了细胞内正在合成的所有蛋白质的“抽样结果”,而且,mHCi类分子表达于几乎所有的细胞,无所不在的mHCi类分子使得杀伤性t细胞有机会检查机体内绝大多数细胞,以监视病毒感染和细胞异常。mHCⅡ类分子的功能犹如公示细胞之外正在发生的事情的“公告牌”,将危险警示于辅t细胞,因此,需执行该任务的表达mHCⅡ类分子的细胞较少,只表达于免疫细胞上,仅够对机体不同部位的环境提供抽样信息。相对于教科书的描述,形象比喻学生记忆更深刻。

2.“视听”结合,使抽象内容直观化、生动化

通过多媒体的播放器,用图像和声音全方位地向学生动态演示诸如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发育、巨噬细胞的吞噬、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效率。

3.“温故而知新”,巧设问题,巧妙串联“新旧”知识点

免疫学学科知识系统性强,“新旧”知识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常规教学通常采用老师课前提问、课后小结的方式复习并强化。但该方法亦有弊端:第一,提问时间有限,参与者少;第二,只给予学生短时间的思考,答题效果欠佳;第三,课后小结是老师为主体,学生没有主动参与,故实际效果差强人意。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对知识点予以强化。比如设立导向性问题:哺乳的母亲亲吻宝宝,是一种爱意的表达,这种爱意的表达从免疫学角度来考虑,是有利于宝宝健康的,为什么?答案是:宝宝能从母乳中获取iga抗体,在母亲亲吻婴儿时,她就对婴儿脸部的病原体(抗原)进行“取样”,在母亲的外周免疫器官(扁桃体)产生应答,激活的B细胞随之转移到母亲的(淋巴细胞循环),在那里产生大量的抗体,而这些抗体恰好是婴儿所需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包含了抗原、免疫器官、淋巴循环、抗体、免疫应答的知识点,学生在探索问题答案过程中,自我复习,并且效果更好。

4.适度采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

pBL教学中,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获取知识完全依靠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发挥出巨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4]。pBL教学可适度地应用在免疫相关性疾病学习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在病案中发掘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自身的综合能力亦得以提升。

三、教学效果评估还有待客观合理化

常规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授课质量是通过课程考核方式,闭卷书面考核最为常用,但该法偏重记忆能力考核,并不能真实反映教学效果。我校已实行全程式考核模式[5],这种考核模式对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无疑是积极有效的,但并不完美。因为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故学生自我能力评价也应考虑加入评估体系中。但这个指标无法客观化,这也是困扰笔者的一个问题。

四、结束语

免疫学教学强调学科知识的整体性,注重理论联系临床,教师应通过灵活教学,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而富有趣味,使学生真正掌握免疫学的知识,并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杨春,等.加强医学免疫学与临床学科教学联系的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6(1):51-53.

[2]闫华,等.《免疫学标记技术》实验教学研究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5):235-237.

[3]杨晓玲,等.浅析病例分析在机能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2,12(33):17,54.

[4]王美莲,等.pBL教学模式在病原生物学、免疫学及感染病学课程整合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杂志,2012,32(4):106-109.

免疫学的认识篇6

几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各级政府部门意识到加强畜牧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因此相继出台一些惠农的政策,特别是对养殖扶持力度在逐年加大,我们可喜地看到畜禽养殖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对畜牧防治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那么以预防为主的动物防疫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自己的一点工作体会,就目前农村畜牧防疫工作提出一些思考,仅供各位同行参考。

1农村防疫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基层对防疫工作重视和支持不够,对其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

基层政府及其人员对动物防疫认识不足,“政府保密度”,停留在文件上,其结果让业务部门唱独角戏,孤军作战,使强制免疫流于形式,对畜牧兽医管理体制中的机构设置、核定编制、财政投入等支持不够;对重大动物疫情采取仅能解一时之急的应急式、突击式解决措施等,疫情转缓或过后又无人过问。

1.2养殖户对动物防疫意识淡薄、认识不到位

养殖方式规模小,管理粗放。动物防疫人员在实施动物免疫时存在着工作量大、面广,养殖者对防疫工作不支持!不配合甚至阻挠,免疫密度难以提高。我国的动物疫情处于封闭和保密状态,社会对动物防疫的认识处于一个较为低下的层面,认为打防疫针是为了向养殖户收取费用。养殖观念受家庭经济和传统思维的影响,认为畜禽养殖仅仅是副业,发生疫病对养殖者个体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小。这使养殖者不重视疫病防范,基础免疫(特别是禽流感、鸡新城疫的免疫)等技术措施难以实施,随意抛弃病死畜禽和宰杀食用病死畜禽的现象比较普遍,影响了动物疫病整体防控。

1.3法制观念淡漠

认为饲养的畜禽是自己私人财产,打不打防疫针!畜禽病死了是自己的事,其他人无权干涉。防疫人员在走村串户实施免疫时,不得不花上足够的时间去说服养殖者接受免疫。

1.4投入不足,防疫经费、报酬得不到保障

税费改革后,防疫费收缴难度更大,基层防疫员付出的劳动和得到的经济报酬反差大。导致防疫工作无法到位,免疫质量和密度得不到保障,从而挫伤了群众自觉参加防疫的积极性。虽然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近年来不断在增加投人,但远远不能满足防控工作的需要,平均用于免疫死亡的补贴仅为40元/头,没有足够的经费保证,特别是牛、猪的扑杀或免疫死亡补贴明显低于市场价值,农民群众反应强烈。同时经费不足也导致难以正常开展疫病监测、检验、诊断等工作。

1.5防疫水平低、手段落后

常规的免疫注射、牲畜的存栏、出栏摸底和疫情报告都需要防疫员来完成,疫苗在运输和贮运过程中难免失效;站里专业技术人员中,中级职称只有3人,初级的7人,微小规模的兽医诊疗队伍,医疗器械、设备又简陋,器械消毒敷衍了事,难以满足日趋庞大的养殖业发展需求,群众的牲畜有病寻医难、治愈难,因此群众对基层兽医和免疫工作产生了不信任感,严重影响防疫工作的开展;基层检疫工作仅凭肉眼检疫,难以保证动物疫病不通过流通渠道传播;城乡信息联网体系缺乏疫病的防治信息和技术不能及时传达,动物疫病防制体系亚待现代化。

2农村防疫工作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2.1健全法律体系

法律法规应注重可操作性和强制性,对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动物防疫工作人员和管理相对人的法律责任应更加细化,使工作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2严格责任追究制

将防疫目标层层落实到人,加强免疫监督机制,确保基础免疫扎实有效。

2.2.1实行多层次目标责任制

将“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规定落到实处,而且要加强检查监督,切实履行政府的领导、宣传、组织职责。

2.2.2实行兽医责任制

实行分片联系责任制,县到镇、镇到村(场片),严格技术要求、目标任务、工作纪律、奖惩制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2.2.3制定科学合理的检查标准

免疫密度根据动物标识、免疫档案、调查养殖者、疫苗领用量等进行综合评定。免疫质量以血清学检测结果作为重要依据。

2.3加大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力度,不断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建立动物防疫长效机制

2.3.1建立健全村级动物防疫网络,设立村级防疫室,主要承担每年春秋两次普免和新出栏畜禽的补免、防疫档案的建立、动物标识的配戴、大面积畜禽圈舍消毒、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监督、疫情观察等公益性工作。密切与养殖户的联系,利于补免工作的开展,利于动物疫情的及早发现,利于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公共财政实行按村建制大小、畜禽饲养量多少按月定额补助,并建立养老保障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3.2加强乡村动物防疫队伍的技术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或讲座,分层次对动物防疫人员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加快知识更新步伐。逐步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动物防疫队伍,确保防疫工作科学规范。

2.3.3增加防疫设备的配备和更新,延伸防疫设备到村防疫室,彻底杜绝使用无效苗的现象。

2.3.4加强对农村养殖者的科技普及力度,改变传统养殖陋习,并通过村规民约的形式约定家禽实行笼养。逐步形成养殖户支持防疫!配合防疫!主动防疫的局面。

2.3.5落实免疫副反应补偿机制。

2.4积极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实施

动物防疫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作。其目的是促进畜牧业发展和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又是一项行政工作,同时也是一项技术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创新管理新机制,特别是作为我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基础性措施的免疫,更应注重政府管理力度的加强,强化防疫监督执法,确保免疫落到实处,以保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3结束语

免疫学的认识篇7

关键词:免疫学课堂教学学习兴趣

免疫学一直是医学和生物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免疫学的基本理论、试验方法和实践应用已全面渗透生命科学的各个方面。其教学内容深奥抽象、概念纷繁、机理复杂,涉及多种学科,如动物学、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等的基础知识,学生尤其是生物专业学生学习起来难度极大,极易引起思维疲劳,不求甚解,失去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相应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1]激发学生的免疫学课堂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免疫学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结合三年多的教学实践和尝试,我谈几点个人体会。

1.学科发展史始终贯穿其中

任何一门学科知识,最重要的都是学生充分了解其知识精髓的过去、现在,进而应用于实践与未来发展,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从根本上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讲授“免疫”的起源含义时,从疾病的发病特点和古代宗教神学的朴素观点来讲述。同时,免疫学的形成与发展凝聚了许多免疫学家,尤其是获得诺贝尔奖的免疫学家的智慧和汗水。在教学中,结合知识点,向学生介绍前辈们的研究经历和取得的成就能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领略到科学家的思路,得到启迪。譬如,讲授抗体的结构这部分非常枯燥的内容时,可以从Behring借助东方“以毒攻毒”的医学思想发现抗体的过程,edelman和porter对抗体结构不断探索的过程来讲述,避免填鸭式的纯讲述或演示。

2.紧密结合临床现象与应用实践

免疫学是临床医学和生物学的基础学科,许多临床现象学生耳熟能详,但并没有清楚地理解其实质:为什么患过麻疹的人永远不会再患麻疹?为什么要建立骨髓捐赠库?艾滋病何以如此肆虐?等等。在教学中将这些临床现象与理论知识结合,从现象到本质,将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才能使教学内容有声有色、有血有肉,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免疫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对当前人类重大健康问题的解决起着关键作用:免疫细胞疗法有可能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之后的第四种肿瘤治疗方法;各种疫苗的研制为人类控制许多烈性传染病开辟了新的前景,等等。把这些事实和进展渗透在教学中,能让学生认识到免疫学的实用性,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3.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3.1把握学科和专业特点,重点和难点突出。

从书本内容到课堂内容,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严格细致的剖析,对知识结构重新优化组合,尤其是要结合生物专业其他课程的特点,使之形成一个能为学生接受的知识框架。比如对于很多临床免疫学的内容,如免疫病理、免疫调节等内容,适当简化。对于生物专业学生在其他课程中要学习的知识,如免疫分子的基因表达、细胞凋亡等内容,则可以自学。而对于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的,如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免疫学检测等要详细讲述。这样才能有的放矢,重难点突出,区别于一般医学院的免疫学教学。

3.2启发式教学。

学习是一项复杂而抽象的思维活动,人的思维活动不会凭空产生,必须借助于某种因素的刺激,启发式教学能使学生借助教师的刺激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2]。如讲概念“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时,运用启发式分析法,从器官移植时是否发生排斥反应,引出“组织相容性”的概念,从组织相容性的免疫本质,引导出“移植抗原”,即“组织相容性抗原”,从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面重点论述“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从“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这些蛋白质分子是怎么产生的,引出概念“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孤立概念到完整体系,能使学生感到层次清楚,逻辑性强,容易理解记忆。

3.3采用生动恰当的比喻,直观形象的描述。

运用直观的道具、图标和形象生动的比喻,可使枯燥内容形象化,抽象内容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中,把免疫系统比喻成国家的军队和警察系统,病原菌比喻成入侵的敌人,免疫细胞或免疫分子比喻成士兵或警察,抗体和补体分别比喻成捕快和行刑手,等等,这样有助于学生的形象理解。再如讲抗体结构时,可将抗体比喻成一个站立的人,上臂以下是恒定区,铰链区相当于肩关节,前臂是可变区,可变区结合抗原时就像人的手抓住一个东西,人有两只手,那么一个抗体就可以结合两个抗原,两条腿组成Fc段,鞋子类似于Fc受体。这样的比喻很具体,学生听后很容易理解记忆。

3.4适当结合中医知识讲述。

免疫学是现代医学的基础课,而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中医学有很多与现代医学的免疫学不谋而合的地方[3]。譬如,中医学里有“肾为营血之母”的思想,这可以从现代免疫学得到证据,人体血液中绝大多数红细胞的生成需要红细胞生成素这种细胞因子的刺激作用,而该细胞因子主要是由肾脏合成的,肾脏的功能就决定了血液的质量。这些知识的对比联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启迪学生思维,从多角度认识和研究一门学科。

3.5做好多媒体教学。

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形象直观,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时,通过动画演示,学生能直观、形象地观察到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技术流程。同时,还可以下载一些最新的短视频来提高学生的课外探讨兴趣,如有关美国花巨资研制免疫佐剂的报道,Steinman有关树突状细胞的发现而获诺贝尔奖的报道。这样既能加大教学信息量大,又能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3.6课堂讨论

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是提高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免疫学的很多问题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提前布置一些热点讨论题,比如mHC分子在亲缘鉴定的原理与应用,现代疫苗的研制进程,等等。可让学生在业余准备,在课堂上花一定时间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分组式讨论法,每组选一个人作中心发言,并结合自己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然后其他组学生提问,最后老师简短点评。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是每个教师的首要任务,只有结合学科特点,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才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随着免疫学的迅速发展,以及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要适时改进,才能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盈盈.兴趣:教育的第一原则[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0,(3):59-61.

免疫学的认识篇8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课堂教学质量

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与其他基础课和临床课联系紧密。医学微生物学所研究的对象体积微小、内容琐碎复杂;而免疫学内容大多是深入到分子水平、概念多、抽象、前后章节内容环环相扣、逻辑推理性强。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难度较大。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就如何提高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课堂的教学质量,谈几点体会。

1修订部颁教学大纲,使教学内容更符合临床实际

修订部颁教学大纲的部分内容相对于新版教材和临床实际显得有些落后,我们与临床教研室经验丰富的教师经过反复研究,对原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删去免疫学应用中的补体结合反应、增补补体mbl激活途径;根据认知规律按抗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应答、免疫学应用的顺序进行讲解。微生物部分将以前要求掌握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改为了解内容;将奈瑟氏菌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密螺旋体属等内容改为掌握;增补冠状病毒、禽流感病毒、霍乱弧菌o139、朊粒等较新的内容;增补新发现的“超级细菌”内容;结合学生大多来自农林牧区的特点,特将布鲁菌属、森林脑炎病毒作为掌握内容。修改后的大纲突出重点、兼顾全面、删繁就简、循序渐进,力求教学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2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兴趣

近年来进入中专学校的学生大多学习基础差,中专所学知识内容与初中不同,内容多而深。因此,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力差;对物质结构的空间想象力差;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而这些又是促成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兴趣低的原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相应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讲绪论和新的学习内容时,我都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对所要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微生物及免疫学的发展简史、补体、革兰氏染色等内容时,就以微生物及免疫学科学家(列文·虎克、革兰等)的真实事迹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介绍主人公当时发现问题的背景,遇到过哪些问题及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最终得出什么结论以及有何意义。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ⅰ型超敏反应一节时,笔者导入一些人(身边熟悉的老师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因冷热、接触某些食物、花粉、紫外线等过敏;母亲因接触了婴儿含有青霉素的尿液而使其过敏性休克而死亡的案例;我又讲授蚕豆过敏症、面食过敏症、蘑菇过敏症等的临床表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授课效果相当好。

授课内容紧贴生活实际,能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消毒灭菌这一节内容时,在煮沸的水中加入小苏打,不仅提高杀菌力,又可防止金属器械生锈。就湿热和干热哪种消毒效果好进行讨论,让同学们以日常生活体会(移动热物品时用干手巾还是湿手巾、皮肤容易被水蒸气烫伤)进行总结。

在教学中选择能突出微生物及免疫学重要基本理论的临床问题,这样就避免理论教学的枯燥与乏味,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也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输血时为什么要做和怎么做交叉配血实验、儿童及等易受伤人群感染破伤风后如何治疗、治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同种异体器官移植物存活率的高低取决于什么?为什么人对同一种疾病的抵抗力不同等等。

3按照免疫应答的过程,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讲授免疫学基础部分

例如在讲抗原时就采用了如图3—1流程进行讲解,使学生不仅掌握了抗原及相关内容,而且对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和免疫应答过程有了初步认识。在讲授免疫细胞、免疫分子、mhc及免疫应答时则采用图3—2流程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免疫学的分子水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较轻松地就掌握了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免疫应答等复杂内容。

4科学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广泛,越来越体现出其卓越的性能,针对微生物及免疫学课程的内容抽象、较难理解特点,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合理配合,能将抽象的变为直接的、静态的变为动态的、繁杂的变为简单的,能充分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观察及思考能力,也便于学生对免疫学结构、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深刻理解,而且学生对所学内容记忆深刻,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免疫球蛋白水解片段的讲授、k细胞的adcc效应、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征、艾滋病临床表现等。

5运用恰当的比喻,将抽象内容形象化、生动化

在讲授免疫系统时,将中枢免疫器官(骨髓与胸腺)比作是t、b细胞“革命圣地延安”,t、b细胞在此发育分化成熟,并学会了“认清敌我”(识别)的本领后离开,到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等)开展工作,并不断巡视(淋巴再循环),一旦出现(衰老死亡和突变的细胞、病原微生物等抗原性异物侵入)情况,t、b细胞立刻识别并在接收到“鸡毛信”(双信号)后分化增殖为效应t细胞及抗体,它们再“招兵买马”(淋巴因子、穿孔素、颗粒酶、补体、吞噬细胞、k细胞等)形成庞大军队以不同方式去“歼灭清除敌人”。

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好比“钥匙与锁”的关系,“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

将补体激活酶促级联反应比作“多米诺骨牌效应”。

6在免疫学理论教学中注重采用启发式教学

医学免疫学知识连贯性很强,前后章节内容联系紧密。因此在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免疫学结构体系是学好免疫学的基础。否则学生就会对免疫学的普遍反映是枯燥、难理解、难记忆。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讨论,要把前面部分所学习的免疫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有机地运用于对各种免疫机制(如抗原识别机制、抗体免疫效应机制、ctl/nk/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机制、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各种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测技术及防治的原理)的学习和领会中去。更要注重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免疫学知识认识、理解临床实际问题,临床应用某些抗生素及抗体制剂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怎样避免或减少超敏反应的发生?器官移植为什么要做组织细胞配型?这样学习既能学以致用,又能反过来促进、加深学生对免疫学的认识理解。

7加强综合应用的练习,注重归纳总结

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成功的关键在于勤学苦练。练习的意义在于检验自己,对学习形成反馈调节,提高学习效果。学生通过做练习可以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认识中的片面和错误,检验学习的效果,同时又是一种将所学书本知识加以运用以解决问题的实习机会。教师通过学生做练习,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做到真正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

免疫学的认识篇9

【关键词】接种;认知;因素分析,统计学;儿童,学龄前

【中图分类号】R186R1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8)05-0427-02

为了解济宁市学龄前儿童计划免疫的实施情况,探讨影响该人群免疫接种及时性的主要因素,为今后疾病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相应的依据,笔者于2007年1-6月对济宁市6所托幼机构儿童的疫苗及时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济宁市6所托幼机构2076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其中男童1104名(53.2%),女童972名(46.8%);常住儿童1903名(91.7%),流动儿童173名(8.3%)。

1.2方法采用问卷式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疫苗的免疫接种情况、家庭基本状况、家长对计划免疫接种的认识情况、影响儿童及时接种的原因和获取免疫接种相关知识的途径等5个方面的资料。

1.3及时接种率的判定按山东省规定的免疫起始月龄和接种时间间隔实施接种为及时,即卡介苗(BCG)在出生后1个月内完成,乙型肝炎疫苗3剂(HepB)在6个月内完成,脊髓灰质炎糖丸3剂(opV)在出生后5个月内完成,百白破三联制剂3剂(Dpt)在出生后6个月内完成,麻疹疫苗(mV)在出生后9个月内完成;乙脑、流脑、流腮、风疹、甲肝、水痘在出生后24个月内完成为及时。

1.4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应用excel输入整理,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疫苗及时接种情况济宁市常住儿童除卡介苗外,其他基础疫苗、季节性疫苗和自费疫苗及时接种率均高于流动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1。

2.2儿童家长预防免疫相关知识获得途径及知晓率在获得预防免疫知识的途径中,72.8%的家长是通过接种场所张贴的宣传资料获取,13.2%的是通过亲朋好友及邻居同事等介绍获取,4.5%的是通过报纸杂志获取,3.3%的是通过广播、电视获取。家长对儿童预防免疫知识的平均知晓率为46.1%,其中对疫苗可以预防疾病的知晓率为92.2%,1岁内必须接种的5种疫苗的知晓率为43.6%,知道“脊髓灰质炎强化接种日”的占26.7%,知道何为计划免疫的为50.6%。

2.3影响及时接种率的因素以5种基础疫苗的及时接种为应变量(及时=0,不及时=1),将儿童性别、父亲和母亲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平均月收入、居住地、对接种疫苗的态度和相关知识的知晓率等纳入方程,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居住地更换(χ2=8.036,p=0.005,oR=9.061)、接种次数多(χ2=31.972,p

3讨论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和各器官系统逐步完善的阶段,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弱,容易感染各种疾病。托幼机构是幼儿相对集中的场所,幼儿群体如缺乏有效的免疫应答能力,一旦有传染源进入,就很容易引起传染性疾病的爆发流行。计划免疫是控制和消灭相应疾病的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手段。对疫苗接种效果的评价可从接种率、接种覆盖率、抗体滴度等方面进行。抗体滴度可以准确反映机体接种疫苗后的效果,但在人群中开展检测工作需要强大的资金作为保证,而且要采集血样,儿童和儿童监护人都难以接受,配合程度较差。疫苗的全程、及时接种是保证机体产生高抗体滴度的前提,接种及时率的提高可使接种对象在短期内产生更持久的免疫能力,使易感人群获得高滴度的抗体保护率,避免因接种失败进行重复和强化接种所造成的人力、物力及财力上的巨大浪费,而且能更好地应对传染性疾病的爆发流行。因此,从成本-效益比值和人群的配合程度上来看,疫苗的及时接种率是评价疫苗接种效果最经济、最直接的指标之一。

2000-2006年岁儿童BCG,Dpt,opV,mV“四苗”接种报告率均保持在97.4%以上[1]。笔者调查显示,济宁市学龄前儿童疫苗及时接种率均明显低于我国疫苗免疫报告接种率,尤其是卡介苗,及时接种率只有9.7%。目前,计划免疫提供的卡介苗为多人份装,在儿童出生密度不高的地区,24h内接种会导致疫苗的大量浪费,接种门诊则普遍采取集中接种的方式,以降低耗损;另外,当地的风俗习惯(儿童满月前不易出门)也可能是导致卡介苗的及时接种率明显低于其他疫苗的主要原因。因此,计免接种门诊应主动开展工作,加强与医院妇产科的联系,加大宣教工作的力度,提高儿童家长对健康行为的认识。

调查显示,基础疫苗及时接种率高于季节性疫苗,季节性疫苗高于自费疫苗,单剂疫苗高于多剂疫苗。提示接种门诊应结合所辖地区儿童接种的实际情况,增加疫苗常规运转频率。另外,相关部门要加强联合疫苗的研发工作,减少接种次数,以提高及时接种率。

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2]。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疫苗及时接种率均低于常住儿童,与国内相关报道[3]一致,这可能与流动儿童来源广泛、构成复杂、流动快、家长文化水平低、缺乏计划免疫知识,以及缺少完整、确切的流动人口的管理机制和计划免疫办法有关。流动儿童作为潜在传染源,疫苗接种不及时或漏种都可能会造成疾病的传播,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本次研究将可能影响儿童免疫接种及时性的17项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性别、家庭月收入、父亲职业、家庭子女数等因素对接种及时率无影响,与相关研究[4]有所不同。母亲作为家庭照顾儿童的主要成员,其文化层次决定了其掌握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决定了整个家庭对儿童免疫接种的关注程度;知识掌握的程度可以促进行为的改变,父母掌握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水平越高,儿童及时接种率也就越高。本次调查显示,济宁市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平均知晓率只有46.1%,因此,多渠道、多途径、多方位开展宣传教育,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提高儿童及时接种率的有效措施。

4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7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eB/oL].[2007-06-01].moh.省略/newshtml/19165.htm.

[2]余晓琼,路秀平,武滨.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中国计划免疫,2005,11(1):73-76.

[3]郭飚,曹雷,曹玲生,等.世界银行贷款疾病预防项目计划免疫子项目:实施不同阶段疫苗接种率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中国计划免疫,2005,11(5):392-397.

免疫学的认识篇10

“免疫调节”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模块3《稳态与环境》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第二节内容。本节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之后,通过对免疫系统组成和功能的学习,特别是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分析探讨,引导学生理解免疫调节对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学习本章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免疫学的知识基础,知道人体的三道防线,初步了解了免疫的功能。但对于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免疫失调引发的疾病、免疫学应用方面缺乏认识。免疫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对这一节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免疫系统的组成。

(2)说出人体的三道防线。

(3)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大致过程并说出两者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创设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流程图,培养读图、析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关爱生命、关爱健康,并认识到科学发展与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2.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导入:ppt展示埃博拉病毒的图片和埃博拉患者的图片,同时介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症状,传播途径:体液传播,致死率:50%,(4级),艾滋病(3级),分子组成:Rna病毒(单链容易变异)(创设情境引出免疫系统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学会关爱生命,关爱艾滋病,珍惜生活)。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5页,展示以下问题:

(1)免疫系统包括哪三个部分?

(2)免疫器官有哪些?

(3)免疫细胞有哪些?t细胞和B细胞成熟的场所相同吗?

(4)免疫物质有哪些?

指导学生归纳免疫系统各部分的组成和功能,并展示口腔中的扁桃体,骨髓和淋巴结图,介绍扁桃体在医学诊断上的作用,展示吞噬细胞吞噬病菌的图,将溶菌酶与溶酶体对比,介绍溶菌酶的产生过程。指导学生一起回忆免疫系统的组成(加深记忆),介绍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人体的三道防线:

ppt展示皮肤和呼吸道纤毛图片,向学生介绍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及分泌物)。

ppt展示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杀菌的图片,引出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向学生说明(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与外界相通的不是体液)。

(提问)第一、第二道防线的作用特点?

(过渡)如果病原体较多,毒性较强,前两道防线难以抵挡,那就要依靠第三道防线,第三道防线如何起作用?

展示资料:甲型H1n1病毒引出抗体(病人体内出现的特殊蛋白质)。

(提问)(1)病人体内出现的这种特殊蛋白质是什么,它有何作用?

(2)从免疫学的角度来说,这里的“甲流病毒”属于什么?未受甲流病毒感染的正常人体不会出现那种特殊蛋白质,这说明什么?(抗原,抗体――具有特异性)

指导学生明白抗原与抗体的概念(结合课本)。

(过渡)靠第三道防线来消灭病原体,第三道防线如何起作用?(介绍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体液免疫

展示课本中体液免疫示意图,并将各种免疫细胞名称用方框隐藏,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7体液免疫知识。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在方框中填写合适的文字。

(2)淋巴因子的作用?

(3)抗体的合成与分泌相关的细胞器。

(4)为什么普通流感疫苗需要每年都打而人患过麻疹后会获得终身免疫?

补充引起免疫应答的是细菌表面的抗原决定簇。

(5)布置学生完成体液免疫的示意图(填空)。

体液核心概念辨析小结

①作战武器――抗体(蛋白质)化学本质:蛋白质(分泌蛋白)、(提问)a.抗体的合成过程穿过几层磷脂分子层?b.抗体如何被吸收?

②作战对象―抗原(不一定是蛋白质),核心作用:抗原决定簇

a.概念: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抗原;

b.举例: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

③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

(提问)为什么流感疫苗每年都打,天花只打一次(与记忆细胞有关)?

(提问)抗原――抗体结合完体液免疫就结束了吗?

④吞噬细胞――打扫战场(补充)糖类物质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

补充介绍二次免疫:记忆细胞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对抗原的记忆可保持数月甚至终生。(疫苗的原理)

(过渡)体液免疫抗体都会把抗原消灭吗?病毒躲入碉堡中――靠细胞免疫。

2.细胞免疫

展示细胞免疫示意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阅读教材第36页图2-16及第37页第一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1)效应t细胞的来源。

(2)参与细胞免疫过程的免疫细胞有?(吞噬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3)效应t细胞有没有接触抗原?

(4)效应t细胞会使正常的宿主细胞裂解吗?怎么区分?

(5)细胞免疫的结果是什么?

最后抗原是如何被消灭的?引导学生共同构建细胞免疫概念图。

将碉堡炸掉――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抗原被削落,抗原――抗体结合)。

没有效应t细胞病毒将大量增殖,联系前面的艾滋病使学生加深对艾滋病的认识。

六、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最主要内容,构建知识网络。我们所处的环境中有大量的病菌,人体依靠免疫系统防卫功能,使我们的机体能有效地防御病原体,那么,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不是越强大越好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七、教学反思

本节设计理念:通过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探究得出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由于本节课出现了很多新名词,对于学生来说很陌生,也较难理解,通过形象的比喻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