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十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十篇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2:50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篇1

 

一、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新生入校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是培养信息社会中各专业学生所必备的计算机素养的基础课。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后续计算机课程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使他们在各自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地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培养他们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使他们能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利用计算机,为将来利用计算机来解决专业问题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课程研究的背景

 

不少家庭的孩子还未入学前就已经对电脑、智能手机、ipad并不陌生,小学和中学阶段都学习一些常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入门知识。大学新生已经具备一定计算机素养,我们的课程应着眼于更好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思维能力,所说的信息素养是以计算机素养为基础,不仅包括对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及数据库技术的学习与掌握,对计算机的熟练操作能力,还注重对信息的查找、分析与评价,信息的存储、表达与交流,是一种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非计算机各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目前教学方式一般局限于在多媒体教室与机房进行教学,各自24学时。本课程目前主要教学内容是:计算机与信息社会,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及winDowS7,常用办公软件使用,网络基础知识,网络技术基础操作,多媒体技术,信息安全等。通过比较全面、概括性地讲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的一些基础性知识和重要概念,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入地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结构与组成原理,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与其中一些重要概念,了解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多媒体等技术的应用领域、基本概念和相关技术,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和应用能力。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16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白皮书中指出:教学内容将围绕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目标进行重组;实施方案将结合不同高校的定位呈现多样化形态;教学手段适应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的挑战和机遇;教学成效评测将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更为准确与科学。课程变化:“软件工具操作为主”改变为“综合考虑思维能力培养、学科知识传授和应用技能训练三者之间的关系”,即围绕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目标。这里的计算思维是指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

 

三、课程改革探究

 

1.教学内容改革

 

为了更好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在现有章节内容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两部分内容:

 

1)it新技术与计算机素质教育

 

知识点:高性能计算,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计算文化,计算科学,计算思维,计算机职业道德。

 

2)算法的概念与基础

 

知识点:算法的一般概念,流程图,穷举法、回溯法和递归法,算法的复杂性;程序设计基础,程序设计方法,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结构演示。

 

2.多元化教学资源建设

 

多元化教学资源,是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综合化、多维度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应为“文字教材-学习辅助光盘-网络学习平台-技能实训平台”四位一体的呈现方式。建立一个基于多元化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提供给学生一个校内、校外自主学习的优秀环境,协调课内教学与优秀资源库之间的关系,使目标明确化,把教学任务完善化,可以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多元化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建设内容:

 

1)建设优秀的课程教学资源库。教学视频、课件及课外拓展知识,分类放入库里,学生可以通过web页访问本库,共享优秀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2)构建交互性课程教学平台。学生通过这个平台及时和教师进行学习上的交流,更好辅助学生进行课外学习。

 

3)更新建设。目的是提供给学生更完善的知识体系,更好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

 

4)在线测评:对学生各单元学习水平进行阶段性测试并记录成绩。

 

5)考试指导:对学生单元测试、期末考试及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方面给予一定指导。

 

6)作业管理:支持作业在线、在线批改、在线统计。

 

7)签到系统:上线学生的签到。

 

8)开放式实验室管理:是对学校课余闲置计算机的使用,利用此共享平台,可以让学生进行网上机房上机的预约、学习时间上的管理。

 

3.mooC建设

 

mooC就是网络公开课的意思,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增加,各章节的教学课时也会相应调整,在课时有限情况下,建议office部分的学习用mooC形式进行,这样也更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目前office部分的教学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室和机房教学相结合,office部分的教学与实践占用大量学时,在16学时左右,学生在课堂学习与机房实践之间有一定时间的脱节,在知识的巩固环节上有些欠缺。鉴于office是适用性强、应用面广、操作性强的特点,取消其多媒体教室的教学量,改用mooC学习。把基本文字及素材提供给学生,提供机房2次实验已能满足。

 

mooC可以实现教学范围大、学生多、教师大范围的影响力,增强课堂教学的交流与互动,是一个开放的互动学习空间。学习在网上进行,教师和学生处于空间分离状态,那么师生在公开的论坛进行讨论探究时具有开放的心态,坦然接受批评或质疑。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时间、地点进行学习。mooC开展要求如下:

 

1)mooC内容:提供office部分完整课程,包括课堂教学的所有元素,选课、听课、课上讨论、课后阅读作业、单元测试等。短小教学视频,一般以7分钟左右为宜;视频中教师直面镜头,构建一对一氛围;每段视频是轻质的教学片,画面美观度好、清晰度高、音质好,并可以穿插运用多种媒体,信息量更丰富,也更生动有趣。

 

2)模块教学:每个教学单元由若干个模块组成,包括多个知识点视频、阅读材料、问答、作业、讨论等。

 

3)严格的流程控制:严格按规定的流程学习,不允许随意选择章节,必须在保证前一章节作业完成、单元测试过关情况下,方可进入下一章节的学习。

 

4)视频中穿插课堂提问,每堂课后有随堂作业,按章节进行阶段性测验。

 

5)重视及时反馈:课间问答需要及时给出答案,如果在随后的视频中有解释更佳。作业为教师提供素材后做的office部分操作实验。每个阶段性测验分客观题和操作题两部分,系统自动评分后自动给出每道题的解答,并说明讲课中的具体位置以方便学生再次学习。教师也可以开辟专门的版块或论坛主题,对常见错误给出进一步的指导。教师对学生普遍易错的知识点进行反思,不断修改完善教案,力争测评达到95%以上的通过率。

 

作者简介: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篇2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eip-CDio教育理念教学改革

eip-CDio教育理念有机结合了CDio、职业素质、诚信、道德四大理论为一体,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已在工程教育领域获得了较广泛的推广及实践。因此,基于eip-CDio教育理念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eip-CDio培养模式来指导与规划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这对于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具有很好的实际意义。

一、eip-CDio教育理念及培养模式

(一)eip-CDio教育理念

实际上,eip-CDio是基于CDio理念上所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最早由我国汕头大学研究并提出。根据我国工程教育的实际情况,汕头大学提出了较为科学、系统的eip-CDio教育理念,遵循工程领域各专业开展高等教育的普遍原则进行新形势下的探索。在各个工程领域的教学与实践环节中以CDio理念为基础,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教学构思、教学运作有机融入到eip-CDio教育理念当中。同时,在eip-CDio教育理念中划分了两级项目层次,即1级项目、2级项目,其中1级项目是大学本科教学阶段的整体要求,又细分为初级引导项目、高级设计项目,较为完整、衔接的贯穿在教学与实际训练中。2级项目是1级项目的支撑,将关联性较强的课程综合成群,进而培养学生运用各相关课程知识的综合创新能力。

(二)eip-CDio培养模式

基于eip-CDio教育理念下的培养模式主要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引导学生掌握课程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二是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以培养学生成为成熟性、思想性的个体为目标;三是培养学生的团队能力,树立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促使学生在团队环境中开展研发工作;四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指导学生顺利完成教学过程中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教学目标。在eip-CDio培养模式下,其以项目的形式制定教学目标,通过设置项目任务或活动来训练、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团队合作中寻求知识与资源完成项目,锻炼与培养学生的综合CDio能力。

二、基于eip-CDio教育理念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一)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

许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较为陈旧,课本内容理论性较强,在加之教师的教学方法老旧甚至照本宣科,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激发学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好奇心及学习积极性。为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首先需要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着手,通过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以eip-CDio教育理念为指导,一方面院校加大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投入,及时更新换代课程教材,从而让学生学习较前沿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组织专业性的教师队伍,教师以其深厚的专业知识体系、敏锐的职业触觉来改革与丰富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穿插学科前沿技术与热点,进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索。

(二)增加实践环节,设置项目课题

根据现代社会市场需求来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进行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为标准。于是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可以通过增加实践环节、设置项目课题来实现,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来设置项目课题与开展实践环节,从而在课堂理论教学中纳入课程实践,围绕项目课题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技能。如教师在进行“网络搭建”课时教学时,在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学后,可以将学校作为案例设置项目课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来完成网络方案的提交。如此,学生在完成这一项目实践任务的过程中开展构想、设计、实现、运作的eip-CDio系统流程,进而巩固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三)创新评价体系,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

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以终结性评价方式为主,根据学生的学期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因这种评价方式不够全面、科学,所以基于eip-CDio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需要改革传统的学业评价方式。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以eip-CDio教育理念为基准,创新评价体系,引入多项考核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内容,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在eip-CDio理念标准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创新型评价体系主要从两大方面来考核学生,一是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与实践的完成情况;二是学生在2级项目层次中的综合表现,包括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等。如此考核评价方式更为全面、科学,不仅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还利于教师及时改进教学并指出学生的不足,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提高。

三、总结

eip-CDio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技术知识、实践能力、职业道德素质、推理为重点,一方面引导学生掌握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将职业道德素质培养贯穿到整个教学中,从而培养出兼具能力与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因而,将eip-CDio教育理念引入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中,坚持以eip-CDio教育理念与培养模式来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实践教学、教学评价。如此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进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浩军,孙梅,熊智.计算机专业基于课程群的eip-CDio项目设计[J].计算机教育,2010(11):101-106.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篇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资源,搭建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1]。”因此,高等教育要想现快速发展,需实现教育信息化的转型升级,需全面开创智慧教育。

二、教学模式设计

祝智庭教授曾提出的影响智慧教育环境的6个维度,即学习者、促进者、资源、设备、工具和学习活动[2],本文设计智慧教育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模型如下:

(1)课前,借助智慧职教云平台向学生推送视频、课件等学习资料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掌上云课堂平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课中,学生根据智慧职教云平台的支撑工具进行自主探究及合作探究,同时教师根据学生在平台上的参与度及讨论情况来观察学生,对学生进行管理。在评价环节,智慧职教云平台集成云技术与大数据技术,在此智慧教学网络环境下,教学评价更加客观、实时,使教学管理更具有高效性。

(3)课后,教师对学生作业部分进行批阅,对不合格的作业,可让学生重新完成,直到达到考核标准为止,除此之外,教师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通过掌上云课堂手机“摇一摇”点名,让学生回答问题,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知识。

三、基于智慧云平台的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1.教学实施方案

为检验基于智慧云平台的教学模式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笔者以“计算机软件系统”为教学内容,对基于智慧云平台的教学模式进行实证研究,同时借助智慧云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收集学生数据并进行分析。

2.教学实施过程

(1)教学内容分析:课前通过组织结构图,回顾上节课计算机硬件系统内容相关知识,从而引出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并将“软件系统结构”“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等知识要点制作成微课并展示。

(2)智慧职教云平台制作:通过完善智慧职教云平台的内容,课前,录制一个5分钟左右的微视频,主要讲解“软件系统结构”“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等知识点,并制作课堂作业内容,通过随堂练习,了解学生掌握情况。此外,制作掌上云课堂的内容,通过课后复习巩固本次课所学知识要点。

(3)课内活动的开展:课前通过平台后台数据反馈,可以得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课中,确定“认识软件系统”以及“使用软件”为典型工作任务,上传学生作品,点评学生作品。

(4)课后活动的设计:通过掌上云课堂手机“摇一摇”功能,学生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继续交流学习,也可以在云课堂创建讨论区进行头脑风暴,对学生进行提问,由学生作答,将其作为考核标准,并提供素材供学生自主拓展学习。

3.教学评价过程

教师在智慧职教云平台管理权限下,可以将学生的成绩分为平时得分和考试得分,其中平时得分又分为到课率、互动参与度、课件完成度、测试得分、作业得分、表现得分等几个方面,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自主分配权重比例。

四、结语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监督者,智慧教育提倡学生智慧学习,提倡学生掌握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篇4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现状;基础课;计算思维;改革;

作者:赵宏等

一、大学计算机课程现状

大学计算机课程是指在大学中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以计算机相关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使大学生具备使用计算机解决专业和生活问题基本能力的一系列通识基础课程。

1.大学计算机课程目前面临危机

虽然大学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得认可,但目前的种种现象表明,我国传统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已陷入了危机之中。在各高校的大学计算机课程中,无论是重点高校还是普通高校,如下现象普遍存在:

(1)学校方面。一些高校的教学主管部门直接质疑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必要性。很多学校都已经缩减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时和学分,有的学校只保留了程序设计类课程,或者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从必修改为选修,个别院校甚至取消了计算机基础课程。

(2)学院方面。专业学院对大学计算机教学效果不满意,认为对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帮助不大。对于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也没有表现出积极配合的态度和意愿。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往往倾向于取消大学计算机课程。

(3)教师方面。在很多大学中,大学计算机课程事实上已沦为鸡肋,没有专门从事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老师,临时安排计算机专业教师或研究生来完成教学任务。由于许多学校基础课教学改革任务繁重,但成果与职称评定条件不挂钩,导致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师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4)学生方面。大学生普遍对大学计算机课程不感兴趣,逃课率相对较高。有些学生就直接质疑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必要性,教师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我是XX专业的学生,为什么要学习编程?”各种问卷调查也表明,学生认为计算机对学业和生活很重要,但大学计算机课程则不是他们想要的。

2.危机的主要原因分析

大学计算机重要的基础课地位与我国目前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危机现状之间的矛盾,已经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需要长期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分析造成大学计算机危机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1)无论是国家层面、教育界还是各高校、各专业学院,对大学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计算对各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还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因此,大学计算机在根本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投入,其改革也没有真正全面深入地开展。大学计算机课程更像是公共计算机基础课教师的“自娱自乐”,由于得不到在人力、财力以及成果认定上的有力支持,教师不愿意投入更多精力,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不可能有根本性的改变。

(2)大学计算机是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具备应用计算手段进行学科研究和创新的能力的系列课程。但目前,在“大学计算机”与“专业计算机”的关系和区别方面也缺乏明确的理解,从而导致目前大学计算机课程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的不合理,大学计算机课程逐渐演变成计算机学科知识体系的一个“浓缩版”。由于学时的限制,计算机学科的一门专业课,在大学计算机课程中,只能作为一章来介绍,浅尝辄止。导致教师无法讲明白,学生听不懂。这也是学生不感兴趣、老师不愿意教的主要原因。

(3)在“什么是大学计算机”这个问题上还没有形成共识。计算机中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是什么?如何将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与专业课进行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及相关技术,去理解问题、抽象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何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因此,目前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演变成教一些空洞抽象的理论、编程训练或者是几个工具软件的使用。这种训练仅仅使学生临时记住几个名词、暂时掌握一门可能永远不再使用的高级语言或几个软件工具。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地位和内涵快速提升的新形势下,改革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使其适应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满足各专业掌握相关信息技术和大学生日常工作生活的需求,是历史赋予大学计算机课程的使命。

二、“计算思维”理念下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计算思维”理念的提出及其对国外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的变化,为我国陷入危机之中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带来了曙光。

1.改革历程

在我国,计算思维的重要性也已引起了科学家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也认识到了计算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在“计算思维”理念下,我国也开始了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

从2008年开始,当时的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在陈国良院士的带领下,组织了将近20场各种类型的专题研讨,从计算思维的基本概念出发,就哲学层面、科学层面以及教学层面的表达形式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逐步实现计算思维从哲学的表达体系向教学表达体系的过渡,以提高国内计算思维领域的科学研究和计算机教育的水平[1]。

2010年7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9所“985工程”高校在西安召开了首届“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了《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正式拉开了我国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序幕。该声明明确了要旗帜鲜明地把“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2,3]。

2012年8月,教育部高教司设立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4,5]。该项目通过3项“大学计算机课程系统性规划研究项目”和19项“大学计算机系列课程及教材建设项目”的研究和建设,进一步提高计算思维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

2013年4月,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等43所院校在厦门召开研讨会,并达成“大学计算机研讨43院校厦门会议共识”。该共识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建设大学计算机体系”、“进一步确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基础地位”和“在坚持面向应用的过程中培养计算思维”等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方向。

2013年5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了旨在大力推进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的《计算思维教学改革宣言》。宣言明确了“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目标之一”,“通过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的计算机课程改革,大胆扬弃现有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建设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教学体系”以及“在这项改革中,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构建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教学体系”等问题。

2013年7月,在第二届“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6],来自全国各高校的360余名教师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上进行了成果分享,同时,陈国良院士等众多与会代表在大会上也表达了“计算思维是潜移默化地培养,不应该为计算思维而计算思维”等观点。

2.标志性成果

在计算思维理念下,我国大学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标志性成果。

2011年,陈国良院士等认为大学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计算思维培养的一个关键[7],初步构建了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计算思维导论”课程,并给出了该课程任务、基本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2012年,陈国良、王志强等出版了《计算思维导论》教材[8],并在深圳大学开设了“计算思维导论”课程。唐培和也出版了《计算思维导论》教材[9]。

2012年,李晓明教授在全国多个高校开设了“网络、群体与市场”课程[10],并于2013年开始开设了相应的mooC课程[11]。该课程从交叉学科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计算与信息科学以及应用数学的有关概念与方法,研究网络行为原理及其效应机制。课程讲解了一些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经典问题实例是如何转变为计算机可以解决的形式,完全脱离了传统的计算机教材里面对系统讲述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讲授路线。该课程是培养计算思维的一个有益的尝试。

2013年2月,战德臣教授等通过构建计算思维教育空间——计算之树[12],从计算技术与计算系统的发展角度阐述了“核心”的计算思维,给出了大学计算机所面对的知识空间,进而通过分析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未来对计算思维能力的需求,给出了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的一个内容体系方案。

2013年4月的厦门会议上,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董荣胜教授做了“计算思维的表述体系(草案)”的报告;2013年7月,陈国良、何钦铭等在第二届“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公布了《计算思维教学改革白皮书(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白皮书)[13]。他们构建了具有8类基本计算原理(计算、抽象、自动化、设计、通信、协作、记忆和评估)的计算思维的表述体系。

同时,白皮书也将这8类基本计算原理的关注点及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了梳理,如下表所示。

该计算思维表述体系参考了CC1991的12个核心概念和周以真的计算思维的基本概念,借鉴了Denning在“伟大的计算原理”的分类方法。其创新点在于:(1)白皮书在Denning的7类计算原理基础上增加了“抽象”,更好地描述了计算思维的本质;(2)Denning的7大计算原理是并列关系,白皮书将8大计算原理划分为3类,更好地描述了各原理的抽象层次和相互关系。

白皮书还以理工科计算机基础教学知识体系为研究对象,构建了4×3的知识体系结构。

还有一些在计算思维理论、计算机方法论、深化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具体方案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和尝试[14-20],在此不一一阐述。

三、讨论

“计算思维”是一种以抽象、算法和规模为特征的解决问题之思维方式,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所需要的思维[21]。现代社会通过“计算思维”来促进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及社会各领域产生革命性的成果。因此,培养大学生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基础课地位不容忽视和动摇。

针对我国大学计算机课程处于危机的现状,我国已经开展了3年多的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核心任务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作为培养大学生“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得到了共识,也涌现出了一些研究成果。2012年以来,在教育部高教司设立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的推动下,新一轮“计算思维”理念下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对大学计算机进一步深化改革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

但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在大学计算机课程中培养“计算思维”的改革仍处于摸索阶段。在内容和方法上的突破性改革成果还不明显,还没有形成一套或几套科学的、得到普遍认可的、操作性强的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更缺少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与学科专业发展紧密融合的研究成果,真正全方位进行大学计算机课程深化改革的高校数量较少。

最为重要的是,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还没有得到国家层面的有力支持。例如2012年设立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一个项目几万元的经费是由高校和合作出版社共同承担,这与美国CpatH计划几千万美元的投入相去甚远。

正如李廉教授所言[1],随着云计算、社会网络、物联网、普适计算、移动通讯这些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去编制一个程序的任务将会被寻找一个程序的任务所替代。对于大多数人所从事的工作而言,理解问题,并在云平台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工具,其现实意义可能会远远大于自己动手制作解决问题的工具。目前大学计算机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非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如何更好地实现专业化和信息化相融合的模式,提升未来社会对于计算机的理解和应用的整体水平。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究竟给学生讲什么、怎么讲,成为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篇5

关键词:oBe理念;教学成果;课程建设;教学平台

1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分析

目前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正处于传统的知识普及型向服务应用型的转型时期。其在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操作技巧,以及提高信息素养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6]。目前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难以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无法实现有效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①社会对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能够熟练使用和维护系统,掌握应用office等常用办公软件,处理日常工作的各种事务,还要能够熟练应用与从事专业有关的各种软件以完成专业领域工作[7]。②大学生之间由于各地方基础教育差异,其水平差距也在逐年扩大。③专业需求侧重各不相同。不同专业领域的非计算机学生对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有所不同,要体现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特点,面向不同专业学生开设同一门课程时,要体现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学生的专业应用相结合的特点。④教学和实验课时均不足。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不仅宽泛,并且更新也十分迅速,学校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教学资源相对趋于紧缺,由于课时限制和学习过程的不连续性,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质量不高[8]。⑤各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在我校个别专业认为计算机基础通识课程设置的课时太多,对计算机基础通识课程设置持消极态度,还努力的缩减课时。这种现象在其他各高校也普遍存在。如今“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面临的新课题,在完成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时,怎样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确定教学形式,怎样制定教学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等。校园网络的覆盖和教学硬件的完善,以及互动式辅助教学环境的稳定和成熟,为“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支撑。在软件和硬件兼备的教学环境基础上,怎样广泛开展教学、辅导以及考核等工作,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2成果导向教育模式下以应用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设计

2.1研究目标

本研究的目标是以学习成果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修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构建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环境,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建立课程多元的成绩评价和考核体系。构建一种学思结合的多元交互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的技术关键是体现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优势,以及构建成果导向教育模式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体系。

2.2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2013年前我校采取的是教务处导向、不分专业统一制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每周4学时,大一第二学期开设“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部分专业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网页设计”课程,结果导致不同的二级学院不同专业的领导、老师和学生意见比较大,认为有的课程并不适合本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不利于本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2013年,由教务处牵头,计算机基础教研室重新制定一个指导性课程体系,由各专业根据自己的专业特征来组织本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各二级学院可以根据后续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同课程,选择相关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该课程的基础前修课程。最终我们修订出服务于专业、符合不同专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2.3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采取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任课教师只是对学生学习进度和知识掌握程度进行监控,可实现网上远程辅导,与学生互动。期末学生统一参加全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学生期末成绩以等级考试成绩来记;如果没通过,学生可以在第二学期到第八学期选择报考计算机等级考试相关模块考试,通过考试之后再进行学分转认。学习“photoshop图像处理基础”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学生,采取在自学平台上自主学习和教师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则采用第三方测试(广东省考试中心命题)的形式,如果考试通过,学生可自行选择向省考试中心支付报名费,取得该模块考试内容的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同时该课程的期末成绩评定由“平时作业占30%+第三方考试成绩占70%”的比例计算结果进行确认。

2.4技术、经济效益及风险分析

本项目汇聚我校经验丰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大部分都从教10年以上,有的是在20年以上。要改变沿袭20多年以来的计算机操作为主的教学模式,从意识上还存在很多困难。还有就是要修改各专业培养计划存在不小的阻力。教师要做到备课程、备课件的同时备学生,并在此基础上把专业应用作为导向,展开多元化与交互式教学并行的模式。教师还要不断地学习,掌握新技术、新技能,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开放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不仅要高效地利用课堂资源,还须了解计算机专业以外的知识,以解决许多学生提出的跨专业跨学科问题。教师还要注重课堂上学生的个体差异,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环节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5改革以来取得的成效

教学改革以来,平台资源建设丰富,有8门课程可进行自主学习,平台包含试题库、知识点视频、在线视频等资源。通过平台老师可监控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可以实时互动。学生学完课程后即参加广东省计算机等级考试,2017年来首次计算机基础通过率达到88%以上,pHotoSHop首次通过率由2015年的37.5%提升到目前的70%以上。数据库应用与技术、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网页制作与网站建设和办公软件高级应用的通过率逐年稳步提升。基本做到大学毕业便人人有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

3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篇6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研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4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校针对计算机在整个社会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并且社会对于人才计算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的状况开展的,旨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社会化水平。在当前社会,计算机科学技术不断地飞速发展,不断地改变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而作为人才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也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一批拥有计算机基础操作和应用能力人才的任务,这是我们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展的背景。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展出现了一些问题,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展难以实现其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1]因此,我们需要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研究,从而探索出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果的策略。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1计算机基本操作理念强调较少,制约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有很多基本的操作方法,掌握了这些方法能够使学生的计算机操作速度加快,能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能力增强,能够使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拓展等。但是,很多学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认为这些基本操作理念不重要,学生只要学好各常用软件的操作方法即可,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教授这些基本的操作理念,或者对这些基本操作理念强调较少,给学生一种这些操作要求不重要的假象,导致学生在学习了一段计算机应用基础之后,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提升相当有限,难以获得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根本提高。

1.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不够系统,使得学生难以深入和系统地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于初学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来讲,他们的计算机基础很薄弱,乃至为零,一些经常上网的学生也仅仅是会简单的打字而已,他们既缺乏对一些计算机软件的了解,也缺乏对计算机实际功能的把握。因此,就要求教师系统地为其开展讲解。可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材中,关于一些常用软件的教学知识编排较为分散,学生只能够从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学到零碎的软件应用知识,既不能够对学到的内容进行实际应用,也不能够对所学到的内容进行拓展,更难以发现各种软件之间的联系。例如,在办公软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是单独地掌握了woRD、excel以及ppt等的基本操作,难以发现其中的联系,当然也就不能够在三者之间进行数据共享和数据调取等,使得其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效果和实际应用能力大打折扣。

1.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契合度较低。虽然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针对全体学生开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最基本的计算机能力,但是,很多学校只是单纯地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一门课程来开展,而非是将其当做一种工具,以此来推动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其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剥离,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当中不能够应用计算机来开展辅助学习和使用计算机开展辅助研究的状况。这造成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程度认知不足,不认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状况。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善策略研究

2.1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理念的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理念。首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计算机基本操作理念部分的比重。在实际的上课过程中,教师要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理念予以足够的重视,然后详细地为学生讲解计算机基本的操作理念,要求学生必须遵守。例如,计算机的开机顺序、不同系统下计算机的关机方法、打字时的指法要求、鼠标左右键的基本功能、各常用软件的工具栏分类以及其中包含的各种按钮等。这样,学生就能够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以及其界面设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其次,注重让学生按照计算机基本操作理念来进行计算机操作,而非是片面强调学生对课业内容的完成状况。通过强调计算机基本操作理念的重要性,学生就能够养成良好的计算机操作习惯,这对其计算机使用速度的提升,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等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例如,让学生采用正确的指法来进行打字,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可能因为找不到某个字母而打字速度较慢,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学生就会对每个字母的位置有一个整体的掌握,进而大幅提高其打字速度,使计算机成为一个得力的学习助手,而非是累赘。

2.2根据实际需要来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更加地系统,更以被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以及学校的整体课程安排情况来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使整个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逻辑更加清晰,更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并且更易激发学生拓展思维和学习潜能。例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块状教学法来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掌握状况将整个课程内容分为不同的模块,或者是教学专题,充分地利用其相似性来开展教学,即能够大幅缩短教学时间,又能够促进学生在模块的不同内容之中进行融会贯通,还能够为学生留出大量的时间供学生进行强化学习和拓展训练,一举多得。

2.3增加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之间的契合度。虽然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公共课程,但是我们依然要努力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之间建立联系,利用计算机来辅助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这样既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兴趣,也能够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的实际能力。首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恰当地增加一些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关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教师可以通过要求学生来完成与其专业内容有关的作业任务来提升学生利用计算机呈现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辅助自己专业学习的能力。[2]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发展起来的,能够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提升的重要课程,它对于学生认识世界以及改造世界的方式转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且对其进行探索研究,进而提出相应的完善策略,以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得到明显地改善。

参考文献:

[1]张鸣.高职公共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探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9(03).

[2]于世梁.改进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考[J].江西行政学院院报,2009(10).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篇7

关键词:计算机思维;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策略

计算机思维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指运用计算机的概念和知识去理解人类的行为。计算机思维的本质是自动化和抽象化,要求人们具备运用计算机思维能力去认识并解决问题。并且,计算机思维能运用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优化人们的比较方法、分类方法和类比方法,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另外,计算机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分析复杂的问题,调整人们的问题解决方法,以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因此,各领域十分重视计算机思维的培养。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也在积极探索计算机思维导向下教学改革的策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研究计算机思维导向下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而且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有着深刻意义。

1.计算机思维导向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大数据是信息技术发展和数据种类的衍生现象,严重的冲击着高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尤其在当前信息技术时代,高校计算机技术教学朝着网络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并且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需要运用计算机思维进行研究。因此,计算机思维导向下高校金丝算计基础教学改革是大稻菔贝的要求;其次,计算机教学方法创新的要求。计算机思维导向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能够帮助计算机基础教师运用新思维和新方法解决教学问题,创新教学方法。并且,计算机思维导向能够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计算机思维开展学习,提高计算机基础学习效率;最后,计算机教学改革的要求。计算机教学改革要求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将计算机思维运用在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研发、教学模式创新等各个方面,进而解决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2.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专业区分度不大。很多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忽视了专业之间的区分,采用统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求和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但是,不同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技能的要求不同。例如,会计专业要求学生具备程序编写能力,营销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计算机文字处理能力,教育专业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办公软件使用能力。而统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使得不同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技能没有差别性,难以适应专业能力要求;其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差异较大。由于受学校教育和家庭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的接触较少,仅仅料及计算机的基础操作,对深层次的计算机运用技能不了解,计算机基础水平不高。而有些学生长期基础计算机设备,对计算机的各种技能了解较多,计算机基础水平较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加强重视学生的差异,采取差异化教学方式。但是,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都是以能力较差学生的水平为基础开展最基本的基础教学,教学层析较浅;最后,学生缺乏主动性。部分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中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不是专业课而忽视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计算机课程学习不积极。另外,还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会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不需要再进行学习,缺乏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的主动性。

3.计算机思维导向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策略

3.1改进教学理念

高校应加强重视计算机思维导向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作用,积极改进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理念,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首先,高校应加强计算机课程教师对计算机思维的认识,引导计算机课程教师认真学习计算机思维,提高计算机课程教师的计算机思维意识,鼓励计算机教师将计算机思维引入到课程教学中;其次,高校应积极转变计算机课程教师的教学理念,改进传统的理论灌输理念,强调学生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将计算机思维培养纳入到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体系之中。

3.2完善课程体系

高校应积极重视计算机思维,在计算机思维导向下构建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将计算机思维渗透到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中。首先,高校可以增加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作业量,将学生在课下完成教师布置的计算机基础操作项目,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其次,高校应积极重视学生的计算机思维教育,开设计算机思维宣传课程,积极向学生宣传计算机思维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计算机思维培养的重视;最后,高校可以增加一些计算机思维培养的课程,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张增加网络基础课程、简单的C语言课程等,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

3.3创新教学模式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积极运用计算机思维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计算机思维。首先,高校可以在计算机思维导向下积极探索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例如,高校计算机教学应根据本校的教学状况规划教学任务,在计算机思维导向下调整教学目标,制定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明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增强教学模式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其次,高校应在计算机思维导向下优化教学组织,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做好课前准备,将计算机思维培养纳入教学准备之中。并且,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计算机课程教师应将计算机思维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计算机思维的了解。

参考文献: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篇8

对策与措施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培养学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其他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它是卫生士官人才培养计划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笔者根据我院教学现状,基于自身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水平提出若干思考与建议。

   1 现状分析

   1.1 教学手段  为促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良性发展,教研室多次修订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不断推陈出新。在教学手段上,较早应用了国内先进的苏亚星多媒体课堂教学系统,使教学质量有了质的提高。

   1.2 教学条件 在过去几年中学院陆续拨出专款更新计算机设备,改善多媒体教学环境,加强网络建设,使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学员的上机条件较好地满足了教学要求。

   1.3 师资配置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一线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年龄梯次和学历结构逐渐趋向合理。

   2 存在问题

   2.1 学员基础参差不齐,认识存在误区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逐步下移到中小学,但由于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例如我院卫生士官学员,有的入学前在通信站或机关工作,经常接触计算机,能够熟练运用word、powerpoint等应用软件,部分学员还会进行网页制作、图像处理等,甚至有的还通过了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但大部分学员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计算机。我们对2007年新生进行了一次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调查,结果表明,高中学过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占多数,新学员计算机知识的起点较前两年入学新生有显著提高,但中学计算机课程偏科普性,理论内容较少,技术含量较低。调查显示,相当多的学员认识上存在误区,以为会上网和玩游戏就是会使用计算机了。

   2.2 学员学习观念与方法不正确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新学员,他们尚未摆脱中学灌输式教育模式,再加上自身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对大学的学习模式不适应,学习自觉性差、主动性不高。相当一部分学员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以为仅靠记忆法背概念、不用上机实践就能学会计算机;还有的学员学习观念不正确,认为上学就是拿文凭,上不上课无所谓,实验课也不上机练习。而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计算机的学员却感觉计算机深奥难懂,产生畏难情绪,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失去了学习信心。

   2.3 授课学时不足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概念性、操作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但课时严重不足,加上实验课只有60学时,如何在短短的60学时内把所有的教学内容组织好,讲解到位,是教员面临的最大难题。

 2.4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不够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必须要有实验课来调动学员的兴趣,如果实验做不好,将大大影响教学效果。在对实验课的调查中发现,95%以上的学员对实验课的兴趣很高或较高,80%的同学认为实验课对理论课的促进作用很大或较大,但不到5%的学员认为理论课对实验课的指导作用很大或较大。这说明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不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实验教学在课程体系中仍处于从属位置。

   3 对策

   3.1 优化教学内容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分析学员的实际水平,精选学员感兴趣,工作、生活中实用的计算机操作技巧作为教学内容。根据该课程概念多、操作性强、课时少等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抓课程的重点、难点,删繁就简、深入浅出。例如,我们将教学重点放在“计算机系统平台基础及使用”,即操作系统、网络基础知识及其基本应用,建立计算机系统平台概念有利于学员对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概念、组成、工作原理及操作有较深入的了解,便于他们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认识和使用计算机。

   3.2 构建学习平台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体现了对全体学员的信息技术基础的共同要求。我们针对学员不同层次的基础而采取灵活的学习方式。一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为新生提供一个如何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及每个知识模块应达到的水平要求的实验指导文件;二是采取灵活的考试方式,学员根据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开课前可参加一次计算机基础测试,考试合格即可免修《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同时开设一批选修课作为补充,例如安排一些常用应用软件的选修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三是配合教学与考试方式,构建一个学员自主学习的网络教学环境,该教学平台可以提供学习资源、教学课件,提供交流、答疑解惑,为学员自学、学员与教员交流提供高效方便的平台。

   3.3 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艺术 在教学方法上,以讲案例为主,少讲多练,增加学生的练习时间,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提供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员要在平时教学中逐渐积累和改进教学方法,结合自身情况不断探索和尝试,不断提升教学艺术,让学员真正体会到课堂学习的“快乐”。例如,我们在以操作为教学目标的“excel”教学中,采用生动形象的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在介绍抽象概念时,用图解法或比喻法帮助学员理解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篇9

关键词:大数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一、大数据对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影响

(一)全面评估教学成效,发挥数据有效性

在大数据下中职计算机教师需要在基础课程教学中灵活运用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深入挖掘与教学有关的信息数据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如学生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测试成绩等,从而在对比其与既定教学目标下,全面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对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估的同时,也可以从中提炼出学生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予以集中解决[1]。

(二)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提高数据实用性

基于大数据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要求教师主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大数据思想,重视对学生数据创新思维以及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有意识地将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及其生活实际进行紧密相连,并要求学生通过亲自搜索整理和分析处理各类信息数据,从而在有效提升数据实用性的同时,能够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当中,在不断亲身实践进行操作练习下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三)有效增强教学互动,拓展数据互动性

大数据使得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并借助网络授课、微视频等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在线完成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之余,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高效互动与交流。

二、大数据下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在大数据的影响下,学生并非只能通过接受传统的课堂教育才能开展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培养其综合实践能力与核心素养。因此在对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时,教师首先需要转变只关注学生相关基础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传统教学理念[2]。本文认为,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牢固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各项学习行为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归纳出中职生的具体学习规律。

(二)丰富创新教学内容

在大数据环境下,学生可以运用多样化的途径和渠道获取关于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方面的知识信息,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导致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等不尽相同,教师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利用数码摄录设备或是对学生在网站、教学系统、教学平台等当中的浏览痕迹、操作过程等进行全程拍摄或跟踪记录,从而在将其原原本本地存储下来后成为一项宝贵的教育数据资源。在确定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除了需要充分结合教材之外,还需要运用大数据积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与专业培养要求,将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有关的专业知识技能、大数据概念与思维方法等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以此有效丰富和创新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得以更加贴合学生实际情况与学习需要[3]。譬如说,考虑到当前各大企业均已经开始落实办公自动化,并对员工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提出了全新要求,因此教师可以在围绕教材中的办工自动化基础知识下,运用大数据技术以及互联网搜索与计算机操作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相配套的习题,同时将部分模块常考函数如SUmiFS以及多级列表设计等内容融入其中。

(三)运用多样教学模式

大数据下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同样要求教师加大对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从原先只注重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以及上机操作,转变至强调深入挖掘数据信息和知识内容。通过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真实学习需求,积极将各种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翻转课堂、微课程等运用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当中,以此有效深化落实教学改革工作,在充分发挥其应有效用下达到提升教学成效的目的。例如,在excel当中的基础函数应用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将既定的教学目标以及Rank、Counif等函数的基本概念、运用目的以及具体运用方式等内容制作成一个短小精悍的微课程视频,随后直接将其传输至中职计算机教学平台当中,要求学生通过在线观看或是下载浏览等方式开展预习学习活动,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快速掌握本课重难点知识内容。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要求学生根据前期所学的知识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个运用excel中基础函数分析处理学生考试成绩的教学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完成包括成绩从高到低的排序显示、计算平均值、运算文本数据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并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在小组中的角色以及需要完成的任务,如统计考试成绩、汇总小组探究成果等。在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则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主动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密切关注学生任务完成进展与实际情况,及时为其提供必要的指导帮助,从而使得学生可以灵活运用大数据思维有效完成本课程学习。

(四)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通过前文的论述可知在大数据下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评价变得更加高效、客观、全面。因而在对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则需要始终坚持生本理念,依托大数据技术开展多元立体式评价[4]。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整体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记录,在将其整理成视频等格式后播放给学生,使其能够回顾整个学习流程,对自身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中的表现与实际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大数据组织学生开展模块考试,通过要求学生进行虚拟上机操作,根据相关提示按要求完成相应考核任务,如使用powerpoint中的不同自定义动画制作技巧完成相应动画制作等。在有效采集其中各项相关信息数据如动画制作完成度、操作流程、素材使用情况等基础上,运用大数据中的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展开综合评价,并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出勤率等给出最终的考核结果,以此有效完成教学考核评价工作。而在继续对考核成绩进行深入分析下,教师还能够帮助学生分析其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具体原因,并同学生进行互相讨论确定适宜的教学方案,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效。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篇10

关键词:计算机电路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1)04-0000-01

ComputerCircuitsBasisteaching

BianLu

(ComputerandinformationengineeringSchoolofYinchuantechnologyCollege,Yinchuan750105,China)

abstract:thecomputercircuitbasedonbothcontentandformisaveryrigorous,andhighlytheoretical,logical,practicalcourse,whichwasformerlybasedoncircuitanalysis,analogelectroniccircuitsanddigitalcircuitsbasedonthebasisofthreecourses,nowthemorecompressedcontent,butfewerhours.therefore,howtoconductareasonablecurriculum,usingawiderangeofteachingmethodsandimprovetheeffectivenessoftheteachingistheconcernofthisarticle.

Keywords:Computercircuitbasis;teaching

一、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计算机电路基础是计算机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是期望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计算机电路的基础概念、原理以及典型电路的实用分析,了解计算机电路相关知识及其应用设计技巧等等。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是后续学习微机原理、数字信号处理以及数字通信技术和单片机技术的基础。但是纵观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不足

开头笔者就提出,计算机电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了解计算机电路的基础知识,为后续使用和维护相关的电子仪器与电子设备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要特别强调课程理论和实际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是现在的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存在着应用性技能介绍少、理论与实际联系不足等问题,这对学生毕业后岗位任职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二)教学内容更新速度缓慢

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的发展非常快,而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受这些技术发展的影响也很大。比如和计算机电路基础相关的集成电路的类型就在不断的进化着,但是书本上的内容可能还停留在几年前的产品介绍,有些教材甚至连集成电路的符号也不同,实用例子相对较少,更谈不上处于学科前沿的新技术。这些现象都说明我们目前所使用的计算机电路基础教材存在着内容跟不上时展的问题。

(三)教学手法单一枯燥

很多老师在进行计算机电路基础的教学活动组织时,其教学手法还相对比较传统。教学技术手段不断发展,计算机电路基础也要积极探索,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引入到课堂中来。

二、计算机电路基础教学的改革策略

在上述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中,除了教材内容凭个人能力无法做出根本性改变外,其它两点均可以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改进。

(一)科学的安排课时

在进行课时安排时,老师要有意识的把数字电路确定为课程的主体内容,围绕时序逻辑及组合逻辑两个大类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按照理论教学“必须”、“够用”的原则进行课时的安排,理论课程尽量精练,比如中规模的集成电路的内部结构就无需讲解太详细,而其外部特性和使用方法就有必要利用框图进行重点介绍。老师要可以准确区分教材中哪些章节需要重点讲解,哪些只需一般性了解即可,甚至有些内容可以直接删掉,让有兴趣的学生选修学习。

(二)采用多样合理的教学方法

1.启发教学。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开始,老师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在质疑答疑的过程中提升其综合能力。启发式教学可以广泛应用于新课程的引入。

2.互动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这种方法突出师生间的互相作用以及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学生进入高等教育以后,教学模式和课程安排与中学完全不同,特别是计算机电路基础这种专业课程,其有着明显的授课时间长、间隔时间长等特点。如果在讲课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不利,那么学生会由于课程时间长而出现怠学心理,从而遗漏掉重要的知识点,久而久之就会由于学不会而厌学。因此老师要注意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给学生留下一定的空白时间进行思考、讨论、分析、归纳,将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3.任务驱动法。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有着突出的实践性,因此任务驱动法非常适用于计算机电路基础的教学。这种教学法将教学目标设计为一个大任务,而各个知识点设计成不同的小任务,学生就会明白自己的带着任务学习的,通过完成任务要完成什么样的学习目标。老师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要注意,每个任务都要包括新旧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持学习热情。

4.类比教学法。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有些知识概念比较抽象,如果学生没有相应的理论基础或者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很难进行深入的理解。因此老师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强基础概念的理解,类比教学法就是其中比较有效的一种,它把所要学习的知识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学生通过对比、比较发现概念的内在规律,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pn结形成一课时,出现了“动态平衡”这一名词,其概念是当进行扩散运动的多数载流子与进行漂移运动的少数载流子达到了动态平衡,就形成了空间电荷区。对于学生来说动态平衡的概念就比较抽象,那么此时可以列举拔河的例子来加以说明:绳子两端的队伍如果力气一样大,那么绳子就会不会向任何一方偏移,同样的,在动态平衡概念中,绳子的两端就是扩散运动及漂移运动的载流子,其力量均等,所以达到了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