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能力训练教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3:26

认知能力训练教案篇1

【关键词】训练发现发展正迁移负迁移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47-02

一、有效训练,促进能力提升教学策略的提出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确保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目标。社会的发展要求新时代的人才能够较快地适应现实的变化,较好地处理各种复杂多变的问题,并能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所以,我们不断探索在教学中通过“训练—发现—发展”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创新、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新课程环境下,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已经成为当今考试命题的方向,因此,在能力立意的背景下,这就决定了高考应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根据试题的要求,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相关重要信息,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过程。因此,本人通过“训练—发现—发展”策略,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提高探究技能,感悟过程与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能力的提升。

二、有效训练,促进能力提升教学策略的涵义

“训练—发现—发展”策略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各种训练活动中自主探索、发现知识,力求对知识产生个性化的认识和创新,培养自己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进而能用新知分析新情景新问题,使学生调动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得以发展提升的策略。(如图示)

三、有效训练,促进能力提升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将所学的经验改变后运用于新情景的学习。在迁移过程中,学生必须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辨别学习新的知识。如果已有的经验概括水平较高,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并把它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之中,这样迁移就顺利,新的知识、技能就得以接受与掌握。教师要根据迁移规律,善于用多种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活动,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出新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的灵活性,提高知识的概括水平,提升调动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学习的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如果已经获得的知识对学习新知识的影响和作用是积极的、促进的,称为学习的正迁移,反之这种影响起到抑制或消极的干扰作用,被称为学习的负迁移。由此可见,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学习迁移的效应,训练学生实现学习的正迁移,防止学习的负迁移。

1.训练学生实现学习的正迁移的策略

研究发现,要引发学习的正迁移,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让学习者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知识的载体作用,离开了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能力很难形成。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做到正确解释、有序贮存,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保证使用时的正确提取。因此教师要在训练中,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的逻辑体系,知道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它们共同能证明的问题,使学生在首次的“无意注意”变为“有意注意”,同时大脑的记忆及思维都会相对集中收缩到某一类知识上,不仅可以有效防止学生遗忘知识,而且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这对学生也是一种“发现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自主学习,形成自己内化的系统性知识库,加强了对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为更迅速和准确地调动和运用信息奠定坚实的基础。

(1)策略一:构建知识网络训练

构建知识网络训练,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学会纵横角度整理知识结构,而且要根据已经建立的知识网络解读知识原理,进一步调动和运用信息分析解决新情景,探究出更多的成果,实现学习的正迁移。教师把单元的基本内容(核心概念或重要原理)写出来,以此为基点,引导学生讨论,回顾各知识点要掌握的角度,再对全单元内容进行逻辑编码。这样教师提起“一条线”,学生就能发展出“一大片”,自己织线成网作为作品上交,老师可以在堂上进行点评,或者由学生互相点评交流,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内在联系的掌握情况,对不合理、知识之间内在联系没有建立或建立了错误联系的结构图进行完善,在这过程中尊重了不同学生的水平差异,也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交流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训练了学生构建知识的能力。

(2)策略二:“学案”训练

学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任务,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发现学习”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教学是以学案为载体,学生依据学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学案既要反映学习结果,更要体现学习过程。“学案”训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突出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主动“发现学习”的乐趣。“学案”的设计应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要求,制定符合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案,“学案”的编写应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也应体现教师对教材的个性处理。“学案”一般包括学习目标、知识回顾、新知探究、知识应用、反馈检测等内容,通过“学案”训练,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开展探究学习,自主进行知识建构,在准确获取和解读信息后,进一步提高调动和运用信息能力,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了学习,在学习中实现个性发展与能力提升。

认知能力训练教案篇2

关键词:高师中文师范生;教学技能;微格教学;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7-131-02

传统的中文教学法课程,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师范生试教的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师范生面对整节课复杂的教学,实习试教时难得要领。另外,在很长一段时间,师范生对教学技能课程不够重视,认识不到位导致投入的精力不足,有的学生不肯在教学技能训练上投入大的精力。因此,尽管师范生掌握了一些关于教学的基本理论,但是往往对课堂教学,却不知如何下手。所以,有必要加强中文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训练,对中文教学法课程进行改革。

一、以微格教学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微格教学又称微型教学,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运用教育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它的主要特征是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将复杂的教学活动分解为各种可操作、可控制的教学技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及可以反馈的系统进行教学训练。实践证明,微格教学比较好地解决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困难,使师范生可以从反馈系统中像一位观众那样来评价自己在教学中的行为,反复训练、纠正自己的行为,使之熟练地掌握教学活动中的各种技能。目前,它在世界各国的师范教育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微格教学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在理论发展和实际运用推广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中,很快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也使许多有经验的资深教师突破了教学所谓“高原期现象”,使教学水准更上一层楼。微格教学的理念核心是批评师范教育只重视理论灌输、轻视教师成长的基本前提——态度与技能的培训,提倡对教师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进行大规模的实质性探讨。

提高训练的效果,必须掌握训练的策略。在训练策略上,第一,将复杂的技能进行分解训练;第二,每一训练步骤要有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按照这种思路安排训练就可以化难为易,各个击破,有利于复杂技能的训练。根据微格教学的相关理论,把教学技能进行分解,形成教学技能专题。对每一要素技能提出明确的要求,展示相关的示范材料,制定出量化的评价标准,据此对师范生进行训练,并及时给予反馈评价。实践证明,这种分类训练的策略易于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当每项简单的要素技能掌握之后,再综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形成课堂教学的综合能力。

为适应中文教法课程的改革,根据微格教学的相关理论,把教学技能进行分解,分解成教学语言技能、导人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结束技能、板书技能、变化技能等七个教学技能专题,对中文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进行训练。

在训练方法上,要抓住四个环节。第一,认知环节。认知环节是技能训练的前提环节。任何技能的学习都是从对该技能的认知开始的,并且在训练中不断加深对该技能的认识。课堂教学技能的认知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直观方式,如观摩示范、录像课等;另一种是符号方式,如阅读材料、学习各种资料等,简明扼要地对技能进行描述,揭示要义。教师可以利用理论课的时间,按照专题进行讲解。在课堂上,力求把知识点讲清楚透彻,使学生明白所学技能的概念、功能、构成要素、类型、应用要点,并以此为指导进行相关的技能训练。第二,练习环节。练习环节是技能训练的核心环节,它是通过实践操作演练获得技能的过程。练习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结合教学实践自我练习,也可参加有组织的培训活动进行练习,还可以参加评比、竞赛活动进行练习。我们的常规做法是,采取课堂试讲和课后小组练习相结合的办法,在课堂教学中,讲解一个教学技能要点后,布置相关的技能训练作业,并明确本技能的训练评价标准,要求学生按照此评价要点进行课后训练。在开学之初,就把学生分成训练小组,每个小组选出组长作为负责人,组织监督学生进行训练。同时制订详细的训练计划,确定每个小组的训练时间和地点,按照要求进行定时定点训练。这样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具体要求的练习,反复实践矫正,会收到良好效果。同时,每年都举办教学技能大赛,通过竞赛促进练习。第三,反馈环节。反馈环节是技能训练中绝不可缺少的。教学技能训练的反馈主要通过以下渠道实现。由指导教师、训练的同组人员提供的教学外部反馈;执教者自身从操作中获得领悟、体验和认识的内部反馈;用微格实验室的录像进行的音像反馈。在实际训练中,这三种渠道往往同时开通。一是训练者从音像记录中看到自己联系中的表现,形成强烈刺激易于发现和矫正技能缺陷;二是音像反馈可自如控制如重放、慢放,有利于更细致、深入地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训练中期,要重视外部反馈,以获得多方位的反馈信息,集思广益地完善教学技能。训练后期,宜重视内部反馈,借助自己的体验摸索形成独特的技术风格。第四,研讨环节。这一环节可贯穿训练过程始终,通过个体专研和集体探讨来实现。教师和小组成员在现场认真讨论,确定最佳授课方案,保证小组训练质量。在课堂教学时,还可以对小组成员讲课情况进行抽查,检查小组训练的情况。检查的方式是要求学生在大班试讲,要面向全体学生讲授一节微型课,时间为15分钟,随即学生进行评课。教师对学生的讲授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及时纠正缺点和不足。

认知能力训练教案篇3

关键词:自闭症;专业人员;个别教育;家人配合

自闭症的患病率为0.03%~0.04%。但近年报道有增高的趋势,2010年,广东孤独症患病率为0.67%,深圳地区高达1.32%。自闭症幼儿有严重的情绪障碍,一般日常教育无法适应他们的

需求。

一、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对一名自闭症幼儿的个案研究,分享对自闭症幼儿在沟通、教育方面的一些经验,证明自闭症儿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让他们在适当的教育下逐步具备社会适应、自理及人际交往能力。研究内容包括自闭症幼儿的行为心理特点、在园所得教育需求、自闭症幼儿的矫治方法以及经过矫治辅导后的改善情况。

二、个案分析

1.研究对象

本研究所选个案为天津市某公立幼儿园幼儿马园(化名)。马园,2009年11月2日出生,六岁,女,汉族,祖籍天津,2012年秋入园。该幼儿入园时,口齿不清,答非所问,只会重复他人问题。有刻板行为,只专注于自己的活动,不能听从老师的口令。三岁被诊断为自闭症,幼儿家人认可病情,在两年时间里每天下午带其到特殊学校进行专人专业训练,并能积极配合幼儿园保健医生及教师的教学安排。

2.研究方法

此次个案研究采用的是观察、访谈和资料分析等方法。笔者每周去幼儿所在班级,观察记录其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并对其教养保育老师进行访谈,最后根据所学习理论知识对现象和资料进行分析。该幼儿特殊训练前存在的症状,针对训练及症状改善情况做出以下总结:

(1)感知

训练前在视觉方面,幼儿表现出目光游离,旁人无法了解其在看什么。听力正常,但对呼唤她的声音会置之不理。

针对性教育方法为:通过创设情景学习法和图片沟通系统,引导其主动沟通,家长配合利用逻辑表达训练教材和情景表达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做沟通训练。训练后其目光正常但依然不与人有眼神接触,对呼唤能做出正确的反应。

(2)语言

训练前幼儿在语言发展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发音节奏不稳定,语调平板,语言重复。

针对性教育方法:通过气息基础训练,改善唇舌能力。配合音乐训练法,让其即兴、自由地弹奏、吹打,以达到自我表现的目的。经过两年专门的训练,该幼儿已经能够准确发音,正确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可以用语言语调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

(3)注意力

训练前该幼儿在参加幼儿园教学活动时无法维持注意力。

针对性教育方法:通过游戏的方式提高其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的兴趣和愿望。经过两年的专业训练,幼儿的自制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4)智力、兴趣及刻板行为

该幼儿机械记忆力较高,对已经学过的儿歌或生字几乎全部可以背诵下来,但如果改变顺序就不认得了,存在严重的刻板行为。例如,如果她在剪纸,老师提醒她开始下一项活动,她就会大喊大叫,甚至躺在地上打滚。

针对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行为模式的训练:强调事物的多样形式,任何事物根据它的形状、大小、味道等都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通过制约学习,改善其自闭症状与不适应行为,形成适应行为,从而改善刻板行为。

(5)表情认知

训练前该幼儿在情感表达与理解上表现出极大的困难。

针对教育:有效地利用亲子关系。家长作为幼儿的主要照顾者,耐心地配合教师做好家庭中的陪练调教工作,使自闭症幼儿在认知、行为、情绪等方面的发展在家中得以强化,从而取得更加明显的进步。经过训练后,她不仅能表达自己的感情,更重要的是能懂得他人特别是父母家人的许多感情。

幼儿自闭症康复训练对孩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需要患儿本人、家长、保健医生、教师的共同努力,坚持早发现、早治疗、早训练的原则。另外,康复训练活动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必要时,家长可以找专业人士帮助,根据不同患儿的特点采用适当的训练方法进行教育与干预,使他们的障碍程度得以控制,达到回归社会的目的。本个案中,自闭症幼儿的整个家庭都能够积极配合训练,这对幼儿治疗训练的成功、幼儿情况的改善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认知能力训练教案篇4

关键词:民族宗教;维稳反恐;公安教育训练

一、公安队伍民族宗教维稳反恐个人实战能力存在的不足

(一)思想认识方面

1、对民族宗教维稳反恐总体形势的认识程度仍有差异

关于当前我国民族宗教维稳反恐总体形势的认识程度,整体上看,尚存在民族地区比非民族地区民警认识到位;重点地区比非重点地区民警认识深刻;维稳反恐一线民警比其他部门民警认识直接的情况。尤其是非民族地区的基层部门民警,由于其处置相关案件较少,对民族宗教维稳反恐工作缺乏直观认识,对于这项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尖锐性认识尚有不足。

课题组所做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290位被访民警中,对我国当前民族宗教反恐维稳总体形势的了解程度,自认为很了解者仅为7人,占2.4%;了解一些者为213人,占73.4%;不了解者为70人,占24.1%。其中,回答“很了解”的7人中,云南5人,陕西1人,上海1人。在工作所属地域及管辖范围内对民族宗教基本情况的了解程度,自认为很了解者为仅为36人,占比12.4%;了解一些者为200人,占比69%;不了解者为54人,占比18.6%。其中,在“很了解”者中,有24人来自西部地区(青海5人、云南10人、四川8人、内蒙古1人),占比为66.7%。

此外,2014年一项关于新疆各地州、市、县,各警种岗位民警的问卷调查显示:在新疆地区关于反恐维稳工作认识程度也呈现出南疆比北疆民警认识到位;具体办案民警比社区民警安全意识、警情意识、法治意识强等情况。同时,该调查也显示,新疆一些民警对反恐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经历体会少,少数民警的敌情意识不强。一些来自重点地区长期奋战在反恐一线的民警存在一定程度的疲劳厌战、松懈麻痹等情况,还有个别民警存在信心不够、悲观失望的情绪苗头。明确新疆反恐前沿阵地和主战场的责任,树立全国反恐一盘棋观念,防范犯罪活动向全国进一步蔓延的政治责任感还不强等一系列思想问题。新疆作为我国民族宗教维稳反恐的最前沿,尚出现此情况,其他地区情况也同样不容乐观。

2、民警维稳反恐执法自我安全防范意识仍有待提高

民族宗教维稳反恐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尤其是反恐工作。如何在维稳反恐工作中既保证完成任务,又能最大程度的保障民警执法时的自身安全,这需要既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更应提高民警自我安全防范意识。

然而,从整体上看,民警的执法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并不强。2012年,公安部“公安民警职业健康与安全保障体制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显示,仅有9.4%的人认为自己安全防范意识非常强,63.8%的人认为一般,24.2%的人认为自己安全防范意识不强,2.1%的人认为自己根本没有安全防范意识。同时,不同警种民警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也有较大差异。其中,刑警和特警的意识相对最强,且有较高的危机意识和警觉性,在出警前具有风险评估意识。从具体看,民警在民族宗教维稳反恐执法中自我安全防范意识不强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1)民警的安全观存在偏差

根据安全原理,安全的实现是以人的主动意识,即安全价值观为前提。勇于奉献、敢于牺牲固然是警察的素质要求,但过分地夸大和追求这种精神品质,也会给民警强烈的心理暗示,面对危险无所顾忌地冲上去才是符合价值判断的行为,而在执法中正确规避危险的行为或许被视为贻误战机或思想上有问题。在如此导向之下,民警难以树立自我保护的自觉意识,不能及时发现和预见各种潜在的危险并做出规避决定。

(2)民警对维稳反恐工作本身危险性认识不足

民警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及袭击的认识,多出于职业特性和自身关切,并未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比如,针对袭击,不少民警认为警察是执法主体,持有警械枪支,具有威慑力,分子见了就怕。现实却是,分子不但不怕警察,反而是以民警和派出所、公安局为主要袭击目标。也有部分不少民警对分子极端残忍、誓死对抗的情况认识不到位,在执法执勤、入户走访、盘查巡逻时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够,疏于防范,一旦遇到袭击,很容易造成伤亡。虽然绝大多数民警认为警察安全教育非常必要,但是平时会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的人并不多。而且,民警对自身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处置能力的评价也不高,只有部分警察自认为有认识和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以及袭击的正确方法。2013、2014年发生的多起民警遇袭案件也显示,部分警察在应对暴力恐怖袭击时的心理素质也存在不足。

(二)个人实战技能方面

当前我国公安队伍,尤其是基层民警个人实战技能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个人体能训练、擒拿格斗、枪械使用、实战指挥等方面。对此,公安部和各地方相关部门都加强了相关训练。比如,2014年4月,公安部部署安排在全国基层民警中开展为期3个月的依法使用武器警械的专项训练,已期望基层民警有效使用武器警械,及时制止、震慑犯罪的能力有所提升。然而,训练的实际效果仍有不足之处。

比如,2014年8月,新疆一项相关调查显示:被访民警中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应对刀斧砍杀、车辆碾轧、纵火焚烧、爆炸袭击等课题训练的人数极少,枪支临战射击运用不足10%,且大多为“走形式”的打靶(如无时间限制的瞄准、专人压弹、专人故障处理的25米精度射击训练),实战价值太小。经过对被访者实际测试,面对5米外持械冲过来的袭击者,较少人能完成快速拔枪、上膛、射击等一系列动作,甚至有的民警从警以来就没有系统练过枪。在体能方面,由于繁重的值班备勤,很多民警没有参加日常的体能、警务技能训练,体能、技能素质不高,面对疯狂残忍的分子,很难确保追得上、打得赢。

(三)民族宗教相关理论与实践知识方面

在民族宗教维稳反恐实战中,由于其具有的民族性和宗教性,而比一般工作更具有复杂性。这就要求民警不仅要具备一般性的警察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也应具有相应的民族宗教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储备。然而,当前我国公安队伍普遍缺乏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致使一些基层民警的相关基本理论、国家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严重不足。比如,在一些案例中,由于民警在执法过程中依照常规经验,错估形势、消极处理、越权处理,甚至(通常情况因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出现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民族宗教政策、粗暴执法等情况,进而加剧事态发展,促发发生。此外,在一些案件侦办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知识,也给侦办民警带来诸多困难和困扰,影响办案效率。

课题组所做调查问卷数据显示,上述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理论知识

(1)对我国民族宗教基本常识了解比较有限

调查显示,在被访者中对我国各民族人口的构成、分布、风俗习惯等基本常识了解程度,自认为很了解者为6.6%;了解一些者为87.9%;不了解者为5.5%。对我国各种宗教人口构成、基本教义及教仪等基本常识情况了解程度,自认为很了解者为3.8%;了解一些者为59.7%;不了解者为36.6%。(参见表1)

(2)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宗教事务条例》了解程度较低

调查显示,在被访者中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了解程度,自认为很了解者为3.1%;了解一些者为61.7%;不了解者为35.2%。对《宗教事务条例》了解程度,自认为很了解者为1.7%;了解一些者为31.4%;不了解者为66.9%。(参见表2)

(3)对我国现行民族政策了解尚可,但具体内容了解程度存在差异

调查显示,在被访者中对我国现行民族政策,自认为很了解者仅占3.1%;了解一些者占83.4%;不了解者为占13.4%。

对具体实施的6大项民族政策知晓率选项中,民族平等政策知晓率为84.5%;民族团结政策知晓率为84.1%;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知晓率为84.5%;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政策知晓率为53.8%;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知晓率为64.5%;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政策知晓率为55.5%。其中,对6项政策全部知晓者为125人,占总被访者的43.1%(参见图1)

调查显示,在被访者中对我国现行宗教政策,自认为很了解者为仅占1.7%;了解一些者占61.4%;不了解者占36.9%。

对具体实施的6大项民族政策知晓率选项中,尊重和保护自由政策知晓率为87.6%;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政策知晓率为79.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政策知晓率为29.7%;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政策知晓率为63.8%;促进宗教关系和谐政策知晓率为52.1%;发挥宗教界的积极作用政策知晓率为54.8%。其中,对6项政策全部知晓者为63人,占总被访者的21.7%(参见图2)

2、实践知识

(1)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未遵守相关民族宗教法规政策的情况

调查显示,在被访者实际工作中,处置过涉及民族宗教因素案件者为81人。其中,能够遵守和执行相关民族宗教法规政策者为60人;未能遵守和执行者2人;没有意思到这个问题者7人;另有12人则是因为不了解相关法规政策,因此根本不知道是否遵守和执行相关法规政策。

(2)普遍缺乏相关案例分析的教育和培训

调查数据显示,在所有被访者中,有62人接触过处置涉及民族宗教因素案件的案例分析,占总人数的21.4%;其中,仅有30人接触过因未贯彻执行相关民族宗教法规政策而酿成较严重后果的警示教育,仅占总人数的10.3%。

(3)对处置涉及民族宗教因素案件的职能部门、职权范围及相关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了解程度不容乐观

在实际工作中,关于本系统内哪些部门以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有权处置相关案件,自认为很清楚者占13.1%,比较模糊者占59%,不清楚者占27.9%;关于本岗位处置相关案件的职权范围了解程度,自认为很清楚者占7.9%,比较模糊者占62.4%,不清楚者占29.7%;关于所在工作单位或部门是否有处置相关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回答有者占31.7%,回答没有者占28.6%,回答不清楚是否有者占39.7%。(参见表3)

二、对策建议

有鉴于当前民族宗教维稳反恐的严峻形势和民警个人实战能力参差不齐的现实情况,迅速提高民警相关实战能力已是当务之急。对此,笔者建议:应依托、整合现有公安院校资源,以公安院校教育和在职警察培训为载体,以增设相关内容科目和强化相关实战训练为手段,达到迅速提高民警相关实战能力的目标。

针对前文所述当前亟待提高的三个方面问题。具体建议如下:

(一)在公安教育中增设维稳反恐专业方向,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

在当前形势下,公安队伍亟需一支既有战略思维,又要有实践技能的复合型维稳反恐专业化人才队伍。诚然,在当前的公安教育专业体系和相关课程中,也有涉及维稳反恐内容。但设置反恐专业方向,则是把公安教育中与维稳反恐相关的内容核资源统一协调起来,使人才培养更系统化、专业化。令人可喜的是,2014年5月,中国公安大学在全国首设反恐专业,并于同年开始招生。同时,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也已开设相关专业方向。尽管如此,从当前维稳反恐专业人才短缺的现实看,仅仅上述两所专业高校的培养仍显不够。笔者建议,有关公安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适当增设相关专业方向,加快专业化人才队伍培养。

(二)完善警察安全教育内容和制度,加强警察执法自我安全防范意识教育训练

诚然,警察绝对安全是不可能,但忠诚、奉献也并不等于轻易牺牲。通过日常相关训练,使民警树立敌情观念,养成安全防范意识和警务程序意识,时刻保持警惕,做好察觉危险信号、应付突发事件的准备。树立警务行为程序性理念,只有遵循程序才能增强安全性,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具体建议如下:

1.在公安教育中加强警察执法自我安全防范意识教育训练,尽快建立在职警察安全教育专项培训制度

在公安教育课程中增设相关课程、强化相关训练,逐步培养学员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强化领导和一线指挥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对在职警察安全培训制度的重视。我们应当注意到,警察领导者和一线指挥员安全意识的增强,将对其下属树立自我防范意识有重要影响。

2.编制针对性强的教材

公安院校以自身师资优势,针对民警在案件中常见的安全问题,细化民警应对规程和预案,编制相应的“民警防范暴力恐怖袭击安全训练手册”。

总之,无论是公安教育还是在职警察培训,安全教育课程的设置、教学模式以及考核都应更重视实用性,使学员经过教育训练后,认为学习内容“有用、能用、会用”,最终实现警察安全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终身化。

(三)依托公安院校资源优势强化民警实战技能训练

1.在公安教育课程中强化维稳反恐相关实战技能训练

从实际情况看,当学员毕业工作后,由于种种原因,时间精力均不能与在校学习期间相比。所以,应该在学校期间,加强此方面的专业训练,以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强化训练应包括常规的体能训练、实用性控制技巧(擒拿、格斗)、枪械使用、实弹实战化射击等,以及针对在袭击发生时应对刀斧砍杀、车辆碾轧、纵火焚烧、爆炸袭击等新科目。此外,还应增设团队协调作战演练、实战指挥等专业性强的科目。同时,笔者建议实战技能训练不能因学员所学专业而有较大差别。其具体训练科目应基本一致,只是需要达到的标准有所不同。避免出现技术类专业学员相关实战技能严重欠缺的情况。

2.在职民警应以所在地公安院校为训练基地,建立常态化训练机制

首先,由于各地基层民警的此类训练任务大都由来自基层的教官承担,虽然其实践经验丰富,但由于不是专职教官,理论水平和技能参差不齐,在技能训练中对自觉性和主动性的意识强调不够,较少能将培训中的问题反思提升到理论高度,基本技能训练难以内化为民警的下意识行为。其次,一些实战训练科目,比如实弹射击、应对爆炸物袭击等也需要特殊场地。

因而,笔者建议,应该整合和利用地方公安院校师资和场地等软硬件资源,将在职民警的相关训练安排在公安院校进行。同时,建议合理安排时间,使在职民警的相关训练常态化,保障训练时间和实效。

(四)加强公安队伍民族宗教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法规政策培训

如前文所述,当前我国公安队伍对民族宗教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法规政策掌握程度普遍不高。其原因与缺乏相关培训的关联较大。据课题组调查显示:在被访民警中,接受过涉及我国民族基本情况和相关法规政策的讲座或教育培训者有119人,占总人数的41%;接受过涉及我国宗教基本情况和相关法规政策的讲座或者教育培训者有68人,仅占总人数的23.4%;同时接受过两种讲座或教育培训者有66人,仅占总人数的22.7%。

对此,笔者建议尽快在公安教育和在职民警教育训练中增加相关内容,提高公安队伍相关理论和实践能力。具体建议如下:

(一)授课内容

1.公安院校学员

建议应对公安院校学员普及相关基础知识教育训练,尤其是基础常识类知识,主要授课内容应包括:

我国民族宗教基本情况

我国现行的与公安执法关系密切的民族宗教法规政策

处置民族宗教因素相关案件的案例分析

其中,对于维稳反恐专业方向学员,除上述基础知识课程以外,还应增加专业性更强的理论课程,以此提高学员的理论水平,更为系统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当前我国民族宗教问题以及维稳反恐形势的由来、现状以及内在发展规律,培养学员的战略思维。具体增设内容如下:

马克思民族和宗教理论、西方民族宗教理论概论、民族宗教问题

2.在职民警

为更科学有效的开展相关培训,课题组就在职民警相关培训的必要性、接受意愿以及具体培训内容做了调查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关于是否有必要进行相关培训,有28.3%的被访者认为很有必要,有67.9%的被访者认为有必要,两者合计为96.2%;关于在职民警接受相关培训的意愿,有89.3%的人表示愿意接受相关培训。

同时,关于培训的具体内容以及关注程度,调查数据显示,被访者更倾向于(关注度超过70%以上)下四个内容:

我国民族宗教维稳反恐总体形势分析(关注度为90.7%)

处置涉及民族宗教因素具体案例分析(关注度为78.3%)

我国现行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关注度为76.9%)

我国民族宗教的基本情况(关注度为76.6%)

基于上述分析,课题组建议将上述四项内容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并应注重基础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以实际工作需要为出发点,使培训内容易懂、易学、好用。

(二)课程设置

1.公安院校学员

对于在校学员,课题组建议将所增设课程列入公共课程教学计划,根据不同专业方向需要,设置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类。具体教学课时计划也应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一般每门课程授课期为一至两个学期,且不低于50学时/学期。

2.在职民警

由于受训民警在岗位、专业、学历、经历以及实际工作需要等方面相差较大,其对培训的方式接受度也就不尽相同。同时,由于在职民警日常工作繁忙,集中培训时间有限,因而建议相关培训可与其他培训统筹起来灵活安排。

此外,关于培训形式,课题组所作问卷调查显示:有35.2%的民警认为“短期的专业授课”适合;有31.4%的民警认为“专题讲座”适合;有23.4%的民警认为“系列讲座”适合;有10%的民警认为“长期的系统授课”。

综上所述,对于在职民警而言,课题组建议其课程设置应根据受训民警实际工作需要、培训时间等具体实际,合理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三)授课人员

在师资选择上,授课教师应精通相关内容、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一定的相关实践能力。因而,课题组建议应由警察系统内有实际工作经验者以及外聘专家、教师所组成。

(四)教学评估

在授课和培训过程中,教师与学员、在职民警应注重沟通与互动,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使培训更加有的放矢,确保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春燕.反恐维稳视角下警察执法安全问题探析[J].公安教育,2014,12:32-36.

[2]杨莉莉,李荣辉,钟燕.论反恐形势下创新公安民警培训[J].公安教育,2015,08:28-31.

[3]李婧,李旭驰.论警察的不安全行为及其预防对策[J].辽宁警专学报,2014,02:91-94.

认知能力训练教案篇5

关键词高师院校微格教学师范生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5.04.008

problemsandSolutionstotheimplementationofmicroteaching

innorm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

LiUYing,ZHanGYuemei

(ChemistryandBioscienceSchoolofYilinormalUniversity,Yining,Xinjiang835000)

abstractmicroteachingisaneffectivemethodtoimprovetheteachingskillsofpedagogicstudentinnorm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thispaperanalysestheproblemswhichareidentifiedthroughsomesurveysandinterviews,andproposedthecorrespondingsuggestion:a)increasingtheeducationinvestment,takefulladvantageofvariousequipmentresources;b)masteringandimprovingthetheoreticalknowledgeandprofessionalskills;c)enhancingandstandardizingthecompilesandwritingofmicroteachinglessonplans;d)Groupmembersofthepedagogicstudentshavetocommunicatewitheachotherthroughrole-playing;e)Strengtheningthetraininginthesupervisorofmicroteaching.

Keywordsnorm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microteaching;pedagogicstudent;solutions

196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为了培养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首先提出了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微格教学提出以后,很快推广到全国各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引入了微格教学,首先在北京教育学院展开研究与实践。①北京教育学院微格教学课题组认为,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学习,它是建立在教育理论、视听技术基础上的,系统训练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②微格教学具有微型性、易控性、矫正性、研讨性和高效性的特征,③在培养师范生的基本教学技能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长期的微格教学指导中,笔者就微格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亟待改进。

1微格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微格教室偏少且设备老化

国内多数师范院校的微格教学建立于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有的可能更晚。这些微格教学的硬件设备虽然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进行着更新,但多数院校微格教室的数量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而各院校的师范生招生人数相较于上世纪末期则大幅增加。如西部一省属师范学院,2014年的师范生招生人数是2005年的两倍以上,微格教室的数量依然为四个,然而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关于微格训练课程的安排均在大三上学期,一个学期的训练人数在600人左右,即使所有的微格教室满负荷运转也难以满足。微格教室的设备更新较慢,设备陈旧,甚至在微格训练过程中出现设备故障无法使用的情况。

1.2对微格教学认识不足

在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体系中,首先是打好微格教学理论基础,其后进行微格教案的设计和教学技能的训练。由于时间的限制,每个学生在单次的微格教学训练中往往重点训练一到两个教学技能,讲授一小部分知识,④以突出技能训练的针对性,也有利于指导教师给予有的放矢性的指导和点评。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微格教学指导经验及其他师范院校同仁的交流,发现师范生在微格教案的设计中普遍存在教案内容贪大求全现象,往往把正常教学需要40分钟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10~15分钟的微格教案,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进行讲解,囫囵吞枣,为训练而训练,教学技能得不到有效提升。

1.3训练机会较少

对于多数省属师范院校,微格教师多由教务处或教学设备管理中心等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并按照不同院系的专业需要进行安排。然而,由于师范类专业的微格教学的课程安排几乎都在同一个学期,需要训练的班级和人数均较多,加之微格教室数相对较少,使得每个师范生在校期间的训练机会仅有4~5次。因此,设定的教学训练技能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难以保证每个单一教学技能达到训练目的,更谈不上进行有效的综合教学技能训练。

1.4教学技能训练目标不明确

微格教学是系统训练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方法。指导教师会根据训练大纲设定每一次训练的技能目标,并引导学生从教案编写到讲授的全程开展技能训练。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多数学生在微格训练中的技能目标不明确,比如教案中明确指出某一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训练环节采用导入技能,但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并未体现出该技能,甚至使用的是其他技能。笔者在日常训练中遇到最多的就是提问技能训练,学生在训练中要么不提问,要么自问自答,最终使得提问技能训练流于形式,也收不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1.5微格教案设计不规范

在微格教学中,教案的编写是师范生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技能、教学手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把知识正确传授给听课者(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准备过程。微格教学教案的产生是建立在微格教学设计基础之上的,以“设计”作指导,具体编写微格教学的计划。微格教学教案不同于一般的课程教案,它突出对教学目标、教学技能、学生行为的先兆性估计以及时间的分配。在以往的微格训练指导中,笔者发现学生的微格教案普遍存在编写不规范现象,如教案编写过于简单,教学设计缺少教师的主要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有的教案没有教学目标,有的未在教案中标注教学技能,而绝大多数教案都缺少时间分配。其实,标明教学技能是微格教学教案编写的最大特点,它要求受训者感知教学技能,识别教学技能并有效应用教学技能,突出体现微格教学以培训教学技能为中心的宗旨。因此,在微格教学训练中,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把教学技能经过组合就是课堂设计,而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实践决定各种技能的运用,这对师范生来说尤为重要。

1.6角色扮演不到位

角色扮演是微格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受训者训练教学技能的具体教学实践过程。⑤在微格训练课堂中,师范生轮流扮演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和评价者角色。但是,在实际的训练中师范生并不能较好地转换自己的角色,仍然把自己看作大学生。比如,有的扮演教师角色的师范生在课堂上通常会说“咱们在大学里学了……”而对于扮演学生和评价者角色的师范生,有的在课堂上备课,有的回答问题用的是大学的知识。扮演各种角色的师范生难以进入模拟的教学情境之中,也就难以达到训练的目的。

1.7专业指导教师少且没有经过训练

目前,国内各师范院校的师范专业中从事微格教学的指导教师较少。在课程指导过程中,往往一个班级无论人数多少,均配备一名指导教师。由于学生人数多,指导教师少,微格训练过程中的指导往往难以照顾到全体学生,而且评价和反馈不能及时进行。有的指导教师是学科教学论教师,有的是其他专业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对微格教学的理论和教学技能掌握不足,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同时,由于多数指导教师缺乏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经验,难以在评价环节给予基于实际教学的针对性指导建议。

2相应建议

2.1增加教育投资,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首先,增加教育投资,及时更换或者经常检修较老的设备,保证每个微格教室都能正常的工作。在对微格教室进行升级改造的过程中,也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室的优势,对现有多媒体教室进行硬件改造,使其既可以满足常规教学的要求,也可以满足微格教学训练的技术需要。其次,微格教学时间合理安排,根据教学计划合理调整各专业的微格教学训练时间,一方面增加了可训练时间,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微格教室资源每年都能够被充分利用。第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优秀视频案例库,院校实践教学管理部门组织各专业指导教师对视频附加点评,并在局域网、课堂或课后供学生自由选看,也可以追加自己的观点和评价。⑥

2.2提高师范生对微格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

微格教学基本理论是开展微格教学必须掌握的依据。⑦目前,虽然师范院校在各专业的教师教育专业中开设了中学教学论课程,但是对于微格教学的定义、特点、步骤以及教案的设计等理论性内容涉及较少。师范生只有真正理解了微格教学的理论,才能提高对微格教学的认识。在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还要提供教案和微格教学录像示范以强化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

2.3加强和规范微格教案的编写

微格教学教案区别于一般教案的最显著的差异就在于“设计”。在教案的编写过程中,师范生应遵循以下要求:⑧(1)确定教学目标,即片断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的确定应立足于本片断当中;(2)确定技能目标,即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目标,并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灵活转换;(3)教学行为,即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教学行为、讲授内容、要提问的问题、要列举的实例、演示或实验、课堂练习,以及师生活动等一一编写在教案内;(4)标明教学技能,即教案中标明哪个知识点、哪个教学环节应当运用哪种教学技能,对于多技能应用环节则要选其针对性最强的主要技能进行标明;(5)预测学生行为,即在教学设计中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预测,包括学生的观察、回答、讨论、活动等各个方面,并尽可能在教案之中注明,它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认知策略;(6)准备教学媒体,即教学中需要使用的教具、幻灯、图表、标本、实物等各种教学媒体;(7)分配教学时间,即预先在教案中注明每个知识点需要分配的时间。学生在编写教案前,可以由指导教师提供示范微格教案,使得学生在熟悉理论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模拟微格教案的编写。微格教案完成之后,师范生首先自己检查一遍,再让同学检查,最后交给指导教师查阅。师生共同讨论和分析,提出改进建议,使微格教案更加规范。

2.4加强师范生的角色扮演意识

加强角色扮演,让师范生充分融入到所扮演的角色中。首先,在微格训练之前,指导教师要向师范生强调每个师范生都有机会扮演教师、学生和评价者的角色,并分配好各自的角色。其次,在微格训练中,要不断转换各种角色,让师范生在微格训练中都能够体会到教师、学生和评价者的任务。

2.5重视微格教学指导教师的培训

目前,多数师范院校内师范专业的学科教学论教师人数较少,甚至有的学科没有专门的教学论教师,只能由专业课教师临时指导,但专业课教师对微格教学的理论、实施、评价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要想在短时间内增加指导教师的数量及有效提高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应充分利用国家、省、市的教育资源,对微格教学指导教师进行定期的微格教学理论、各种教学技能、评价方法的培训。同时,定期派送指导教师到基层中小学从事教学观摩、课堂教学方法研究及课堂教学,不断积累中小学课程教学实践经验,从而为师范生微格训练提供更为具体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伊犁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课改背景下生物科学专业教育实习现状的调查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JG201134)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王烈琴.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微格教学的现状及建议[J].商洛学院学报,2008.22(1).

②⑧孟宪恺.微格教学基本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③陈明林,张小平,涂传林,等.生物专业师范生职前培训中微格教学的应用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1).

④王露.新建本科高校微格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8(10).

⑤荆雪.微格教学在培训师范生教学技能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10).

认知能力训练教案篇6

一、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指导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根本,广泛开展应急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应急队伍政治、业务素质,为我县科学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二)工作目标。建立健全应急队伍教育培训制度,完善工作机制,落实保障措施,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对全县应急队伍进行系统的教育培训,促进应急队伍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增强应急队伍抢险救援能力。

(三)指导原则。坚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整合教育资源、创新培训方式,规范教学管理、保障教育质量的指导原则,结合实际,统筹规划,有序进行应急队伍教育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和应对处置能力。

二、对象、内容、方式和时间安排

(一)教育培训的对象。教育培训的对象为各乡镇、各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而组建的应急队伍,包括应急管理干部队伍、综合应急队伍、专业应急队伍、应急管理专家队伍、企业和学校应急队伍等。

(二)教育培训的内容。应急队伍教育培训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共同科目、专业训练和战术训练三类。

1.共同科目。共同科目是应急队伍的基本培训内容之一,是确保完成各种应急救援任务的前提基础。共同科目主要进行队列训练、体能训练、自救互救训练等内容,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培训。训练的目的是使应急人员熟悉应急处置的相关知识和一般程序,具备良好的战斗意志和作风,熟练掌握应急基本技能和自救互救常识等。

2.专业训练。即各类应急队伍围绕所担负的应急救援任务开展的专门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关系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是能否顺利执行应急救援任务的关键,也是训练的主要内容。主要进行专业知识教育、设备使用训练、现场应急处置等技术训练。通过训练,应急队伍应具备一定的专业救援技能,有效地发挥救援作用。

3.战术训练。主要开展指挥训练、快速集结与机动训练等。战术训练是应急队伍综合训练的重要内容和各项专业技术的综合运用,是强化协同指挥,提高应急队伍实战能力的必要措施。通过训练,使各级指挥员和应急队员具备良好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实际应变能力。

(三)教育培训的方式。各类应急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由各牵头组建单位负责,组建单位具体实施。训练方式可采取自训与互训相结合、岗位训练与脱产训练相结合、分散训练与集中训练相结合的方法。为保证训练效果,在训练前应制定训练计划,训练中应组织考核、验收和评比。

1.授课启发。针对不同的受训对象,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力求授课内容丰富,授课形式多样,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围绕应对突发事件的重点、难点问题认真思考,展开讨论,增强授课效果。联系实际,安排有处置突发事件经验的领导干部或专家进行现身说法,请当事人讲述突发事件发生的过程和应急处置情况,让应急队员从中得到感性认识,增加教育培训的实际效果。

2.案例分析。广泛搜集和编写近年来突发事件案例,开设公共危机管理案例课。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案例,让应急队员从中找出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找到处置突发事件的有效方法,提高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应急演习。组织适度规模的突发事件演习活动,让应急队员充当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不同角色,演练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提高实战能力。

4.电教指导。将应急队伍教育培训项目制成录像带或光盘,通过播放录像的形式进行教育培训,使应急队员受到直观教育。此外,还可以通过电脑提供练习和应对突发事件情景模拟,让受训对象得到训练。

(四)时间安排。各级各类应急队伍要根据所承担任务的特点,合理安排年度训练时间。

各类应急队伍每年用于共同科目训练的时间不少于3个训练日;用于专业训练的时间不少于5个训练日;用于战术训练的时间不少于2个训练日。各类应急队伍每年至少开展1次应急演习或演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各乡镇、各部门应重视教育培训师资的培养,建立相应的教育培训师资档案,为应急队伍教育培训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结合教育培训工作的需要,县人社局、司法局、法制办要将应急知识培训纳入公务员培训的重要内容。

(二)编写教育培训教材。有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各类突发事件特点和应急队伍建设要求,本着“少而精”、“能管用”的原则,确定应急队伍教育培训课程设置,明确教育培训内容和标准。组织编写相关专业的应急队伍教育培训教材和辅助资料,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应急队伍教育培训教材体系和教育培训案例库。

(三)推进教育培训手段现代化。要充分利用各类培训教育资源和广播、电视、远程教学等手段,尽量依托和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加强合作,确保教育培训质量;加强训练场地功能建设,改善教学条件,适应情景模拟、应急演练等教育培训要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手段,积极借鉴各地应急队伍教育培训先进经验做法,拓宽教育培训渠道。

(四)保障培训工作经费投入。要按照政府补助、组建单位自筹、社会捐赠相结合等方式,建立多元化的应急队伍教育培训经费保障渠道。各乡镇,各部门要加强教育培训经费管理,保障经费投入,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四、组织领导

认知能力训练教案篇7

关键词:实验实践;营销;教学;四结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7-0217-01

市场营销专业的高职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出既具有较全面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要求学生在对市场营销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能够熟练分析市场信息、运用市场营销策略,具备为企业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但是,现阶段我国的高职教育中还是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与技能相分离的情况。一方面这是因为实践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不明确,在现行教育计划中缺乏明确、规范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和要求;另一方面是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缺乏有效的途径。因此,高职教育营销专业的实践实验教学应该从明确教学培养目标、建立有效的实践培养途径入手。

近几年来,我院在高职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的探索过程中,对学生采用了“校内、校外相结合”、“单项、综合相结合”、“模拟、实战相结合”、“个体、团队相结合”的“四结合”模式,贯穿了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和指导学生,学院也打造了培养和提升任课教师实践能力的平台,制定了“访问工程师”制度,提供资助和便利,鼓励教师去企业实践和锻炼,加强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建设。

下面我将举例谈一谈我院营销专业实践实验教学“四结合”模式的具体应用。

1校内、校外相结合

在校学生是即将走向社会而尚未走向社会的群体,对于企业和企业的营销工作,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只是粗浅的感觉,甚至有些感觉是不正确的,因此建立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平台至关重要,这也是解决和消除学生认识误区的重要手段。

为了使营销专业的学生能够认识和体验企业及其营销工作,我系和省内大型的连锁企业,如“苏果超市”、“苏宁电器”、“五星电器”等;汽车销售专营企业如“奥迪专卖店”、“本田专卖店”等;商业流通企业,如“中央商场”、“金盛百货”等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教学课程的设计中,安排学生去这些企业进行体验,同时邀请企业的营销副总及其他营销精英为学生剖析企业自身的营销实战案例,让学生有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和体验。实训依据去企业实践和体验的不同任务,可以规定不同的任务和目标。

2单项、综合相结合

单项实训是针对营销专业学生的某项技能的专门实训,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营销实际问题,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置调研、策划、渠道设计等不同的模块来进行。如:

项目1:连锁企业营销环境分析

(1)情景设置。选择连锁企业典型案例作为分析对象,了解该企业的营销环境,找出宏观环境因素、微观环境因素。

(2)技能训练目标。通过企业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调研,了解企业的营销环境和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掌握Swot工具的运用。

(3)技能训练准备。①选择连锁企业中的典型案例作为企业营销环境分析的对象;②安排学生预先复习所学市场营销环境分析的内容,了解和掌握影响营销环境的因素等知识点;③组织学生在实训室进行实训。

(4)训练时间安排,2课时。

(5)相关理论知识。①市场营销环境的概念;②市场营销环境分析的方法;③市场营销微观环境;④市场营销宏观环境。

(6)技能训练步骤。①教师安排学生对连锁企业典型案例背景进行了解;②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并记录案例要点和问题;③利用实训室互联网和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④运用Swot分析工具对所调研的企业进行营销环境分析;⑤每个学生提交一份分析报告。

(7)技能训练注意事项。①指导学生学会分析案例的要点,找出关键点;②学会运用Swot工具分析问题。

(8)技能训练评价。

表1连锁企业营销环境分析评分表

考评人被考评人

考评地点

考评内容了解典型案例的企业营销环境和相关的影响因素,并运用Swot工具进行分析,提交分析报告

考评标准

具体内容分值/分实际得分

案例分析的要点和记录20

资料收集和查询情况20

Swot工具的应用20

分析报告的观点正确性30

分析报告的全面性10

合计100

注:考评满分为100分,60-74分为及格;75-84分为良好;85分以上为优秀。

作者简介:

项松林(1978-)男,安徽安庆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法政系讲师,政治学博士。

(9)技能训练活动建议。引导学生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查阅资料,扩大信息面,逐渐养成学生的资料查阅的习惯。

综合实训是对营销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综合素养、操作技能的整体训练,一般以在企业具体岗位的实习来进行。例如,我系安排学生去“苏果超市”门店实习,在理货、收银、促销、分装等不同岗位上轮训,提高学生的营销实践应用能力。完成实训后填写实训报告,总结自己的优点、不足、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期望的帮助等。

3模拟、实战相结合

模拟训练可以是情境模拟、角色模拟,也可以是案例分析、小组辩论等形式。采用模拟的方式一方面使学生有亲身参与的感觉,让学生在“做中学”;另一方面又可以让教师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更好地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指导更精准。实战训练是对学生知识能力、技能水平的实际演练,其演练结果对学生的触动更大,使学生在实战过程中感悟到不足,提高其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

项目2:果汁饮料门店促销方案设计

(1)项目目的:掌握促销策略和方法,培养分析能力和促销方案设计能力。

(2)项目方式:促销策划

(3)项目要点:①现场考察促销门店;②了解果汁饮料在门店的销售状况和面临的销售问题;③为该门店设计一份促销方案并执行。

(4)项目过程:联系合作的零售连锁企业,组织学生到门店参观,了解门店的销售状况及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提升销量的促销方案,在企业的配合下以小组为单位实施。

(5)项目作业:①依据促销策略和方案设计的原则,结合实地考察的情况,设计一份促销方案;②促销活动结束后从企业获取活动相关销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③提交总结报告。

(6)教师总结:①按照促销的效果,公布小组成绩和排名;②进行促销活动点评

4个体、团队相结合

认知能力训练教案篇8

自助式“学案”教学法,以“学案”为先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既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包办教学模式,又要克服“开放式”教学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学案”以实用主义为原则,以当前教学实际为出发点,力求知识与能力并重,素质与应试兼顾。“学案”倡导教师与学生并重,老师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学案”,从基础知识结构的掌握、解题技能的培养到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对学生学习进行系统的指导。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突出个性和创新,通过师生的教学互动,达到共同提高。

关键词:历史&学案&教学法

正文:

一、从教案到“学案”

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传统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精彩完美,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没让学生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在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在当今教学改革中,又出现另一种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注重课堂的“活跃”场面,而忽视教学的最终效果,一些课堂教学改革搞得“轰轰烈烈”,最后却拿不出实效。其原因在于只看到学生自主意识强,而忽视自主能力弱的现状。要认识到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关键,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为此,笔者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助式“学案”。

从“教案”到“学案”的改革,必须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用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考试的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每一课时助学方案,称之为“学案”,通常要提前一周印制完成,发放到学生手中。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或讨论交流,并在“学案”上作相关的学习记录。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先学习掌握;剩余部分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学案”还鼓励学生在自学中探索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又反过来促进老师的教学。

二、“学案”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学案”的编制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技能到理论及运用逐步加深。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不同层次目标指导进行自主学习。笔者在教学中的“学案”尝试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知识结构、基本线索:包括学科整体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各节基本结构线索,它是学科知识的基本框架。通过知识结构、线索分析,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就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现状,不可能自主地对知识体系、线索进行较完整的概括,一般先由老师拟定一个知识系统框架,适当留出部分让学生做学习笔记,根据学生能力水平提高程度,逐步增加学生概括的份量。

基本史实概念和观点:基本史实概念的识记、理解和掌握是学好历史的基础。根据每一节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自学指导,通常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事件起因:如背景、条件、原因、目的等;二是事件内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项、过程、标志、特点等;三是事件的影响:如性质、作用或影响、意义、经验、教训等。将这些要素分点列出,后面预留空格,作为学生自学笔记。学生以此指导自学,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教材相关内容加工浓缩,整理记录在“学案”相关条目上,巩固掌握知识的效果。如鸦片战争:一、背景原因:1、国内:①经济:②政治:③思想:2、国际:①工业革命:②殖民扩张:3、直接原因:①鸦片走私:②禁烟:二、过程:1、……

运用能力训练:运用能力训练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运用能力首先体现为对各种历史问题的分析解答能力。能力训练的方式一般采用近几年来各级考试所涉及的题型,包括直接选用例题和老师自己设计题目,根据各节不同情况也可以设计其它训练形式。训练内容以本节内容为中心,适当联系其它章节相关内容,或中外历史事件的联系对比,在强调综合学科能力的今天,要尽可能多设计一些跨学科综合能力训练题。运用能力训练应体现难度层次的递进,学生自学时按照自己能力水平,不同程度地完成训练。如中华民国成立一节设计问题:1、帝国主义干涉辛亥革命的原因?2、由公开干涉转为“中立”原因?3、袁世凯上台的原因?4、对临时政府承认不平等条约的认识?5、民国行政区与现在有何不同?6、如何认识辛亥革命的成败?……

探究、反馈和讨论:从创造力开发的角度看,提出新问题比解决旧问题更具深远意义。在“学案”的最后预留一部分空间,作为学生自学中探究、反馈和讨论的记录。一方面,学生自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另一方面,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启导学生探究:①提出掌握某一部分知识的新技巧;②探索知识的综合联系,设计问题并解答;③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社会问题;④发现教材、辅导资料、试卷甚至老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质疑;⑤提出推理或假设,引发辩论;⑥提出相关研究性学习课题,并设想初步研究方案等等。学生可以把自己发现或设想的新问题记录在“学案”上面,在课前或课堂上提出,供师生在教学中交流、讨论。

三、“学案”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基础知识的助学与检查:强调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教师的辅助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教与学契合互动。首先,可根据不同情况,适当给学生一部分时间,自学预习中没完成的内容。接着,采用提问等方式,让一些学生根据自学所得,对本课各部分知识进行简单概述,并阐述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体会。老师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及学习能力状况,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偏差;另一方面又可发现一些同学独特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加以启导和推广。如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学生概括为:1、主观:中共不成熟-右倾-放弃2、客观:中外联合-背信3、教训:领导权-武装。这是一种很简便高效的学习技巧。

运用能力的检查和指导:采用问答、探讨、辩论等方式进行运用能力的训练。先让一些同学上来解答“学案”中的思考训练题,再让另一些同学加以补充或评价,要充分发挥教学的民主性,在一些问题上引导学生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和论据,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交流、辩论,互相促进。同时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适当进行点评总结,在传授解题方法技巧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总结经验,把学生积极的开拓性思维引入正确轨道。如:对南京临时政府承认不平等条约的认识,学生有认为是“卖国”、有认为是“策略”等等。学生从时代背景、中国各政治力量性质及实力的对比,进行分析讨论,从而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既不能说是卖国,也不是正确的策略,而是反映了革命派没有认识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创新和研究能力的开发:指导学生以本课学习的内容为中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前在“学案”中准备好的,也可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感发现、设计的。具体操作可参照上述能力训练的方法。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不要急于解答,可先反问学生:如何想到这个问题?思路或目的是什么?接着,让班级其他同学讨论、回答,再由设题同学说明,到适当的程度,老师才介入讨论或指导、点评。对学生提问题要从创新、求异、实用方向加以引导,给予正面鼓励。一些复杂性问题在课堂没能完成的,可留到课后继续讨论,有的还可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导学生课余钻研,参考相关资料或进行实地调查,撰写课题总结或小论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层次。如在学习美国内战部分,学生提出:美国是最早实行“一国两制”的国家。老师问:为何得出这一结论?学生指出内战前美国南北两种不同制度矛盾的史实。老师再鼓励其他同学发表意见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老师还适时提示:从背景、形式、内容、影响各方面来分析,中、美的“一国两制”有何异同点?在组织讨论的基础上,老师进一步联系高考试卷中契丹实行“两制”的材料题,指导学生初步得出认识:“两制”不局限于什么国家、什么时代,它是由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决定的。这一问题要完全弄清,需要深入研究,就以“中美‘一国两制’之比较”为题或学生自己命题,作为研究性课题,指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研究,撰写研究报告或小论文,进行竞赛评比。

四、“学案”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可调节与兼容优化性:“学案”教学程序的操作,可根据各堂课具体教学内容要求进行调整。教学中,要求老师、学生都要及时做好教学笔记,课后进行总结。“学案”兼容了师生在教、学中的智慧和才能,老师根据每一课时教学实践,修改、优化“学案”的知识结构;调整运用能力训练题,把学生设计出的或收集到的创新性题目编入“学案”;追踪学生探究问题的新趋向,及时进行指导和总结。学生借助“学案”,而不拘泥于“学案”,可以从老师、同学的教、学中,吸取先进经验,又可以发挥自己的思维个性,通过教学互动,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经过教学实践、总结的不断反复和提升,进一步优化“学案”结构,优化课堂教与学的过程。

“增效”而不“增负”:当代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素质能力为核心,以不增加教师、学生负担为前提。从“教案”到“学案”的改革,在起步阶段,教师要组编整套“学案”,工作量大,困难多;学生要借助“学案”自学,做好学习笔记,可能一时不适。但经过一阶段实践适应后,教师备“学案”只需在新模式下稍加调整,工作量减少。学生学会了使用“学案”,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学会高度概括技巧,可以简化学习内容,优化知识、能力结构,提高学习效率,实际上减轻了学习负担。随着实践的深入,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就更为融洽,以后的教、学就更为轻松自如。

认知能力训练教案篇9

[关键词]重度障碍;教育康复;评估报告

重度障碍者是指那些为参与一体化的社区环境和享受跟其他具有更少或更多障碍的居民一样的生活质量,在超过一项以上的人类主要生活活动中,需要广泛、持续支持的所有年龄的个体。这些个体在行动、交流、自我照顾、学习以及独立生活、就业、自立等生活活动方面需要提供支持。当下,越来越多的重度障碍儿童进入学校,面对重度障碍学生入学率日益升高的趋势,如何对其开展有效教育与康复成了每个培智学校老师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估,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育训练计划。

本报告是评估小组在观察和访谈的基础上,运用多种评估工具和方法对个案进行综合评估,针对评估结果,对其教育训练的目标领域和方式方法提出了具体建议,以期能为更多重度障碍学生的教育评估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一、研究对象

1.个案基本情况

小程,男,1998年8月出生,15岁3个月,是笔者所在培智学校高年级段的学生。小程是足月生产,出生时体重3400克,出生时状况正常。母亲怀孕期间无疾病发生,也无服药情况,情绪状态良好,无其他妊娠反应,也无家族遗传病史。据个案母亲介绍,个案在出生后第6天因护士操作不当,致使个案头部摔伤,淤血压迫神经中枢,经尽力抢救,清除大部分血块,但仍有残留。因中枢神经创伤,导致个案构音器官发生病变,出现构音障碍,身体发育迟缓,手部活动能力受限。之后,父母带个案四处奔走求医,但均无明显效果。3岁后入当地幼儿园就读,接受过早期康复。随后转入本地培智学校就读,经本地医疗部门鉴定,个案为一级言语残疾。个案是单亲家庭,现跟母亲一起生活。母亲文化水平较高,现为一家纺织公司老板,家庭经济状况优越,母子关系融洽,母亲对其教育康复十分重视,但因工作原因,常无暇照顾孩子,所以个案平时主要由外公、外婆照看。

2.个案行为表现

小程因为手部肌力弱,活动能力受限,在家需要家人帮助挤牙膏、拧毛巾、穿脱衣物。小程体质较弱,容易受凉,拉肚子,可单独如厕,但不能控制大小便,偶尔会弄到身上,需要时时提醒。知道冷暖饥饱,能够使用勺子独立进食,不挑食,但咀嚼困难,适合吃流食。

小程无口语表达能力,无法借助手势语进行表达。平时有需求多依靠面部表情及粗大肢体动作来传递信息。对于图画、简单指令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任务。性格比较开朗活泼,喜欢与同伴交流,无明显行为问题。在家喜欢听音乐,常能独自一人坐在卧室听上半天,也喜欢打篮球,没事喜欢在家门口的操场上练习投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

本研究由班主任、家长、特殊教育高校专家等合作进行。研究采用观察、访谈和直接测评等方法对小程进行全面的教育康复需求评估。

2.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主要是小程身心的发展现状、特殊需求以及广泛发育障碍的症状性评估,包括小程的基本情况、感知觉能力、动作发展、言语沟通、社会交往能力、认知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情绪行为问题等方面。

3.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各种调查量表、观察表、评定表、检核表和标准化测验等工具搜集资料进行综合评估,具体包括: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孤独症学生发展评估表、学生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构音障碍结构与运动功能检核表、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等。

三、结果与分析

1.心理发展

(1)感觉统合能力

运用《学生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对小程进行评估。结果反映:小程的本体感表现为中度失调,学习能力发展表现为重度失调。此外,小程还表现有大年龄的特殊问题(见表1)。

(2)社会适应能力

运用《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评估小程的社会适应能力,所得总分74分,转换为标准分为6分,表明个案存在重度适应行为障碍。各领域具体障碍情况:独立生活领域,个案缺乏独立脱换衣物、处理个人和集体卫生的技能;运动领域,个案缺乏独立乘坐交通工具外出的经验;作业领域,个案无法完成精细作业,如解系鞋带、使用螺丝刀修理家具等;交往领域,个案存在表达和书写困难;自我管理领域,个案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特别是计划的独立制定和完成方面(见表2)。

(3)综合发展水平

运用《孤独症学生发展评估表》对小程感知、认知、语言与沟通、粗大动作、精细动作、社会交往、生活自理等七个领域进行全面的发展性评估,明确其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现状以及各项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为其后续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提供依据。

评估结果显示:“感知觉”领域,通过32项,中间项8项,中间项大多集中在视觉辨别与听觉区辨两个方面;“粗大动作”领域,通过54项,中间项10项,主要表现在动作的平衡性、协调性等方面;“精细动作”领域,通过26项,中间项18项,多集中表现在基本操作能力、手眼协调、握笔写画等三个方面;“语言与沟通”领域,通过21项,中间项16项,主要表现在语言理解与语言表达两个方面;“认知”领域,通过36项,中间项13项,主要集中在经验表征和因果关系两方面,“社会交往”领域,通过24项,中间项3项,主要集中在社交礼仪方面;“生活自理”领域,通过38项,中间项16项,主要集中在进食、如厕、穿衣三个方面。图1显示:小程的各领域能力发展都较为迟缓。其认知和粗大动作能力相对较高,语言沟通能力相对较低。精细动作、语言沟通、认知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空间较大,其他领域发展空间较为均衡。小程的综合发展水平相当于两岁六个月的学生。

2.言语与语言

运用《构音障碍结构与运动功能检核表》对个案构音器官的结构与运动功能进行主观评估,发现个案存在明显的构音器官结构与运动功能异常,致使个案言语功能重度受限。(见表3)

3.情绪与行为

运用《孤独症学生发展评估表》对小程情绪与行为领域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小程情绪与行为发展良好,无明显情绪行为问题。但受障碍限制影响,个案在情绪表达与调节方面存在不足。(见图2,着色部分越大说明情绪行为越好)

4.学业表现

依据个案的受教育档案,发现个案各学科学业表现均不理想。生活语文因表达能力、书写能力欠缺而落后;生活数学可借助计算器完成作业;生活适应课动手能力较差;美工、音乐等课也因相关能力受限而导致无法参与课堂学习。个案综合成绩居班级后位,学习能力较弱,属于需要进行个别辅导的对象。

四、访谈与观察

1.晤谈

与小程的妈妈及随班科任老师进行了晤谈。妈妈反映,小程是家中独子。孩子摔伤以后,父母为求治愈,四处奔走求医,花费巨大,但效果甚微。后来,父母在个案的养育问题上产生分歧,分歧日渐严重,最后走向离婚。由于个案母亲经济状况较好,遂将个案判归母亲扶养。母亲由于忙于工作,常无暇顾及个案,只能将个案送至外公家由老人照看。老人是退休工人,有一定文化水平,对待个案态度良好,能够协助个案处理个人卫生清洁问题,也能帮助接送个案上下学。

随班科任老师介绍,个案由于障碍原因,体质一直很弱,进入秋冬季节,个案因为畏寒,常会请假休息至第二年春暖返校上课。在校期间,个案由于不能控制大小便,常会弄到身上,需要老师不断提醒及协助处理。

上述可表明个案家庭情况基本良好,对个案较为关心。但个案体质较弱,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较差,需要提供广泛、持续性的支持。

2.观察

通过持续观察发现,个案上课注意力较难集中,易受外界干扰影响,爱东张西望,常游离于课堂之外,需要老师时时提醒,自控能力差。个案沟通交往意识较强,有较强的沟通意愿,喜欢跟同学打成一片,但缺乏是非辨别能力,容易盲从,跟风模仿,形成不良行为举止。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依据上述量表评估、晤谈内容及对小程观察的结果,可推断小程目前各方面能力发展水平均低于同龄正常学生。(见表4)

2.建议

针对以上评估结果,发现个案在社会适应、精细运动、生活自理、认知及言语沟通等领域能力发展较弱。而其中精细运动、生活自理及言语沟通都与个案生活密切相关,属于需要优先掌握的技能领域。因此,建议教师和家长优先选取以上三个领域进行教育康复训练,具体如下。

一是针对个案精细运动能力较弱的特点,建议教师及家长可以先从训练个案的手部肌力着手,可借助重锤式拉力训练架、哑铃、弹力网等进行手部肌力的康复训练;伴随手部肌力的康复,可同时开展手部灵活性训练,如安排一些作业游戏,拨珠子、插木棍、走迷津等,或者利用一些生活游戏,如捡豆子、串珠子、画线、拧瓶盖、色彩填涂等来提高个案的精细动作能力。

二是针对个案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问题,建议教师和家长在为其提供支持的同时,多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多给予个案表现的机会,鼓励个案进行积极尝试,并给予正向行为支持,如表扬、鼓励、奖赏等,以强化动机水平。在校期间,教师可运用生态评估的方法将个案在校所需掌握的技能罗列出来,利用生活适应或个别训练课进行训练。在家可让家长协助训练个案处理个人卫生或培养替代能力。

三是针对个案言语表达能力发展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借助学校的言语矫治训练仪进行构音器官的运动功能训练以及构音语音训练,帮助个案矫正构音障碍,学习发声。另一方面,训练个案借助辅助沟通工具进行沟通,如自制沟通板、图片兑换沟通手册等。

认知能力训练教案篇10

高职院校要推动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首先要推动和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的“六位一体”教学模式极具创新性,并且符合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该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职业能力目标、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能力训练素材、“教学做”结合、形成性考核作为课程教学组织的六个核心要素,促进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1高职教学组织必须重点突出六个核心要素(六位)

六个核心要素指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职业能力目标、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活动素材、“教学做”结合、形成性考核。强调这六个要素,不是说其他要素可以不要,而是对高职教育来说,在做好职业活动后,教学组织层面上必须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并重点突出这六个核心要素,方能有效保证“课程对接岗位”的顺利实现。

(1)职业能力需求分析:指在职业活动调研的基础上,剖析、确认具体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的基本要素是职业操作技能,还包括其他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相关素质,如职业价值取向、职业精神、诚信品质、团队协作、交流沟通等方面。

(2)职业能力目标:指课程教学要达到的职业能力标准。是课程目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必须将职业能力目标放在首位,根据职业能力目标的需求,按照“必需、够用”原则来甄别、选择和组合。确定职业能力目标的原则:一是必须以职业能力需求分析为依据;二是必须切合课程性质及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地位和作用的实际;三是必须切合高职培养目标、学生能力素质基础的实际,突出应用性和现场实施性;四是是应按照职业能力需求的不同层次,设定相应的层级层次,以利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

(3)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指实现职业能力目标,由学生在课程教学中完成的,与职业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具有明确具体的成果展示的任务或课题。如《电子技术》课中,“设计并制作一个扩音器”“数字钟的制作与调试”。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既是职业能力目标的载体,也是课程教学内容的载体,还是“教学做”结合的平台。

(4)职业活动素材:指在职业能力项目训练中所使用的、符合职业活动实际的情境、工具、软件、资料(材料)等。比如,要训练学生完成一个“设计并制作一个扩音器”的项目,就需提供设计的机房、设计仿真软件、电路板、电子器件、万用表、工具等,这些就是完成项目所需的素材。职业活动素材是促使课程教学与职业实际紧密结合,实现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相互渗透的一个重要要素。

(5)“教学做”结合:指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相互交融,结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教学做”结合这一要素是职业能力形成和提高、知识巩固和积累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和效率的必然要求。在“教学做”中,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在教师指导下“做”项目。“教学做”结合这一要素对老师自身的专业操作能力和指导学生操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6)形成性考核:指对学生课程成绩的考核,以平时能力训练项目的完成情况和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性表现考核为主,构建一个符合课程特点、综合化、开放性考核体系。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职业知识体系的构成,有其客观的由量到质的渐变过程,需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养成,需要经常性的鞭策与激励。另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性表现:注意力、态度、主动性、对学习纪律的敬畏和遵守程度等;及学生结合课程学习参加社会、行业或企业的职业活动的经历及取得的成果,结合课程学习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等,对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总之,要使课程成绩考核成为学习过程中经常性的调动和调整学习需求及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杠杆”。

2“基于工作过程的‘六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原则

我国高职程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方面的具体要求,最核心的就是“课程对接岗位”。即课程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与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工作环节、环境和典型工作任务或活动对接。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或活动的内容为根据来构建;教学组织与实施以职业岗位工作环节和实际情境为逻辑来安排;课程考核以职业岗位工作规程、作业标准等为规范来进行。其前提是必须切实做好职业活动调研,熟悉和掌握岗位(群)工作环节、环境和典型的工作任务及其职业能力实际需求,使课程教学始终与职业活动保持同步。

(1)“六位一体”的基本程式:为在教学设计与实施层面上保障“课程对接岗位”的实现,将上述六个核心要素有机融合,从职业调研到课程考核,涵盖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全部内容:职业岗位活动调研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课程职业能力目标确定知识目标确定教学模块组合能力训练项目设计训练素材收集“教学做”有机融合形成性考核,构成流程顺畅、逻辑严谨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程式。

(2)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具体要求: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应遵循“六位一体”基本程式,编制《课程教学方案》和《整体设计报告》。并根据《课程教学方案》,进行单元教学设计。设计的基本内容有专业个性化需求分析、职业能力需求分析、教学思路、职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活动素材、项目教学过程控制(包括训练过程、步骤、方法和手段)。设计完成后,要根据设计编制《单元教学方案》,才能进行课堂教学。

(3)教学设计应具有“可操作、可检验和可监控”特征:可操作,即切实可行,在符合职业能力需求之外,还应符合实训条件、课程性质和学生知识能力基础的实际。可检验,即教学设计的表述必须明确、具体,职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教学模块、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考核内容及方式等必须一一列出,尽量量化细化,不能含糊笼统,不概括性描述,并且职业能力目标、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应设定供检验的参数或可展示成果,使课程目标实现与否,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完成与否,可以用预先设定的参数或学生作品进行客观衡量与评判。可监控,即有利于他方(学生、其他教师、教研室、系部、教务处、教学督导)依据教学设计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进度、教学行为、教学效果等进行有效监督和客观评价。

3“基于工作过程的‘六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教学模块的构建

教学模块构建:是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以达到某种职业从业能力的要求为目标,将职业综合从业能力分解为若干单项能力,以单项能力作为模块来整合教学内容。应遵循以下六项原则。

(1)以职业活动调研基础上的能力需求分析为依据。具体一门课程究竟要建立几个教学模块,各模块怎样衔接和联系,首先要进行职业活动调研,然后根据调研结果进行能力需求分析,这样才能使教学模块构建与职业实际紧密相符。

(2)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模块目标要符合职业活动实际需求;模块内容,如能力训练项目、训练素材、支撑知识等,在理念、情境、规程、工具、材料、标准等方面要与职业活动保持一致性;模块的设置和串联要与职业活动工作过程环节相吻合。

(3)满足课程职业能力目标的需要,与能力目标形成层级对应关系。课程职业能力目标有总体目标和单项目标之分,分别体现出职业能力的层级和训练培养的阶段性。因此,教学模块构建要突破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或局限,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需要来整合。每一层级能力目标都应有相应的模块予以支撑,各模块既要有鲜明的针对性和侧重点,又要相互承接和联系。

(4)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为平台。每一模块都应有对应的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作为模块目标、内容和职业能力训练的承载,使模块教学能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有机融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5)坚持知识“必需、够用”原则。在模块内容组合中,要把职业能力训练摆在首位,重点考虑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训练素材、训练方式、设计手段。知识并非不重要,但应突破学科原有知识体系,根据职业能力训练项目的需要来取舍和重构。实现职业能力目标不可缺少的知识便是“必需”的,能满足职业能力训练项目的需要,便是“够用”。

(6)符合工作流程和初学者认知规律。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应体现其工作任务由起始到完结的必经环节和程序,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内在逻辑。职业能力的形成和知识的认知应有: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由模糊到精确、由具体业务操作到调研策划、组织管理等内在的规律。教学模块构建符合工作流程和初学者认知规律,方能使学习与工作要素相互渗透,有助于学生按照工作流程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构建自己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知识体系。

4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设计与实施的原则和方法

(1)项目设计的原则:项目教学要有好效果,关键是做好项目设计,怎样做好项目设计,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一是具有职业实际应用价值。要直接采用专业对应职业领域的、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事项作项目设计的素材,不能直接采用的,也要与职业活动高度仿真;二是适应特定职业能力目标的需要和学习基础的实际。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应是工作和学习相互渗透的结合体,要与一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并且难度要适中,应是班级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难度过高可能挫伤学生积极性,过低则没有训练价值;三是要将职业技能训练、人文素质培养、知识认知三者,以技能训练为基础,和谐地统一在项目训练之中;四是数量上充分满足课程职业能力目标的需要。一般来说,每门课程都应设计一个覆盖各教学模块内容的综合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以训练和检验课程综合职业能力。还应根据各层级职业能力目标、各教学模块的需要,对综合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进行分解,设计若干单项训练项目,使每个职业能力目标和教学模块都有训练项目来承载;五是项目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都应力求新颖。内容要及时追踪和反馈相应职业领域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新知识:形式要别出心裁,不落俗套;六是项目内容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2)项目设计的基本内容。

项目名称:应表述为完成何项工作,如“设计并制作表决器”。

项目任务(目标):即项目工作内容和标准。应设定具体的情境、条件、参数,使之明确、具体、可检验。如上述项目的任务描述:“某体育比赛设3个副裁判以及一个主裁判,主裁判的裁定计2票,副裁判的裁定每人计1票,请设计一个表决电路,要求在多数票同意得分时,电路发出得分信号,并利用所给元件制作出表决器”。

项目拟实现的课程目标:通过本项目训练,学生应具有何种职业能力,应掌握哪些知识,应一一具体列出。

项目实施过程控制:包括项目实施的环节、步骤:各环节、步骤的工作内容、训练素材以及组织方式、教学手段。

项目可展示成果:学生做完项目后得到的作品(产品、文本文件、软件、电子文档等)。

考核办法:明确项目训练过程及成果的评审考核办法。

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在上述设计基础上编制《项目实施方案》,作为项目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一般来说,职业能力训练项目的设计是在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和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时同步进行的,其实施方案应体现在《课程教学方案》和《单元教学方案》中,综合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因其完成时间比较长、过程环节比较多、训练素材比较复杂,所以除体现在《课程教学方案》中之外,还必须单独编制项目实施方案。

(3)项目教学过程控制: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训练准备:准备好项目训练所需的训练素材。

任务告知:向学生告知项目任务、内容及要求,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

分组安排:有的项目可以由学生单独完成,有的需分组完成。如需分组完成,便要根据班级人数、学生个人能力、性格等因素综合考虑,根据互补原则划分小组,确定组长。

编制计划:组长带领组员共同讨论,编写项目工作计划并明确分工。

项目实施:学生在教师引领和指导下做项目。可根据项目的难易或复杂程度,分别采用教师提供样本,学生依照操作;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操作要领,然后学生操作;教师示范,学生试做,试做后讨论归纳技术和知识要点,然后再做再归纳等。项目实施是项目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既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我发挥的时空,又要实行有效监控、指导和督促。

检查考核:项目完成后,教师应对学生作品进行检查考核。考核要坚持预先设置的标准。倡导学生自评或互评,培养自我发现和相互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