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体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4:19

企业社会责任体现篇1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国家软实力;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028-02

2009年,面对延续的世界金融危机风暴,中国展示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社会责任影响力之广,范围之大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新形势下,企业社会责任重要性在一些新方面体现出来。

一、提升国家软实力

软实力是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耐提出来的,他有一句话震撼人心的话,后来被奥巴马作为胜选的演说:美国之所以成为强大的国家不是因为我们有最强大的军事,最强大的经济,而是由于我们对自由、平等、博爱永不凋零的追寻。这里强调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在企业层面上,软实力是指企业以直接诉诸心灵的方式,对外占领利益相关方的心灵,对内依靠运用员工心智能量以达到企业目标的能力。在企业内部,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组织模式、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其软实力资源,而在企业外部,品牌和服务、社会责任和企业知名度三个方面则是其软实力的资源基础。

2009年9月25日上午,第五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正式启动,这场以“跨越六十年――聚焦中国式责任”为主题的启动论坛在北京西苑饭店举行。论坛提出“中国式责任“这一具有现实意义的概念,中国政经界首度在社会责任领域共同阐释“中国式责任”的理念与内涵。商务部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姚坚在发言中谈到“当前中国和世界的经济联系前所未有的密切,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关注,我们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因为掺杂进经济环境的因素而变得复杂,有赖于企业社会责任来进一步完善。”姚坚建议,中国企业必须在国际化过程中学习和遵守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要求,提升企业形象,在推进和实施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提升中国的软实力。

在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经营的进程中,社会责任作为企业价值观与品牌形象的重要构成,提升了企业的形象,进而也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比如中石油在苏丹的石油建设项目上,同时修建了机场、道路、农业、灌溉和养殖,受益人口150万。联想、中兴都是在中亚国家、非洲国家给予了大量的援助和教育。中国铁道和中兴公司在阿尔及利亚高速公路建设中,给农民提供农业技术的示范,包括捐赠中小学。这些企业在中亚、非洲的项目注重社会责任,不仅赢得了当地社区的欢迎,也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

二、提高全社会价值观

企业社会责任事关企业信仰,影响企业家的决策,关乎全社会价值观水平的高低。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使经济发展与环保发展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大气、水、土壤受污染程度相当严峻,水、能源、矿产、耕地全面短缺,出现供需矛盾。只有当企业家们对企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付出切实的努力,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一个企业只是为了牟取利润,对企业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危害,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就必将激化企业与社会其他个体特别是与人的矛盾,不仅企业本身的利润无长久持续的可能,而且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就无法和谐,自然企业本身也难以得到社会各方的支持,企业的倒闭就是必然的事情。在中国重金属污染案中,有一个冶炼集团的老总由于造成企业周围数百血铅超标儿童被司法机关逮捕,当记者采访他的时候,问他知不知道你这个企业的污染会造成周边儿童血铅超标?他说:“知道,在很多地方都办过冶炼厂,我有一个准则,五年之后就搬家,如果不搬家,后头的污染问题就会显现。”后来这个记者又问他,为什么这次没有搬?他说:“到了五年的时候也想搬,但当地地方政府非常热情地挽留我,因为我是当地的一个财税大户,在他们非常热情的挽留之下,非常优惠的政策之下我没有搬,所以,这个企业在第六七年的时候发生了问题。”这个事情告诉我们,企业社会责任一定要提高企业的社会价值观。企业追求经济利益,降低成本是天经地义的,但降低成本要靠技术的进步,技术的改造,而不应该把企业的成本外部化,该治理污染不治理污染,把污染甩给社会,伤害人民,政府还要出钱治理污染。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企业的存在是为了创造价值,而不是为了利润。我们的先人都已经认识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现代人的话讲,就是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不能让社会去承担利润背后的污染成本,而必须通过自觉地努力,把利润目标和社会责任统一起来,注重讲究诚信,义利兼顾,企业家们在这些理念指导下去经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价值观,必将提高全社会价值观。

三、有效化解危机

消费者是水,品牌是舟。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王老吉“添加门”事件验证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可以有效化解危机。

在卫生部5月11日的例行新闻会上,有香港记者提问,王老吉添加的夏枯草是否属卫生部公布的允许食用的药材名单。该名记者还称,“王老吉是一个食品的批号,但是它宣传的是特殊功效,是否得当?”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常务副所长严卫星现场回应:“关于王老吉凉茶的问题,因为食品安全法已经规定,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名单是卫生部公布的。卫生部过去也过这样的名单,的确王老吉中的有些成分和原料不包括在内。”严卫星称,目前卫生部正在组织清理在食品中添加的各种各样的物质。该消息一传出,媒体竞相报道,王老吉转瞬间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但是王老吉的命运在第四天即峰回路转。5月14日,卫生部正式回应,对这场食品安全风波做出了最权威的表态――王老吉凉茶是依法备案和销售的产品,食用绝对安全。卫生部表示,王老吉凉茶是依据《食品卫生法》和《禁止食品加药卫生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依法备案和销售的产品。卫生部这一表态,将身陷危机的王老吉解救了出来。

王老吉能在短短四天之内化解危机,正是其自身长期以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结果。王老吉一直以来注重慈善公益行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去年抗震救灾一个亿的慷慨解囊又使其企业形象高速提升。2008年5月18日晚,央视举办“爱的奉献――2008抗震救灾募捐晚会”上,拥有红色罐装王老吉商标使用权的加多宝集团一口气捐出1亿元人民币,成为国内单笔最高捐款。这一壮举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积极拥护,几乎一夜间各大超市的王老吉货架缺货。全国缺货,这在中国饮料史上史无前例。网络上的口号也流传开来:怕上火喝王老吉,爱国就喝王老吉;要捐就捐一个亿,要喝就喝王老吉!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王老吉身陷囹圄的四天里,“挺王”力量始终占据主流,这就是:理解王老吉、相信王老吉、支持王老吉。以新华网为例,自王老吉事件以来相继刊发或转发了多篇相关报道、评论,例如《卫生部:王老吉所含部分成分确不在允许食用之列》、《王老吉陷入“添加门”怪谁》、《王老吉被推上“浪尖”》、《广东食品协会称王老吉添加物不违规》、《王老吉错了,错在不说》等等。新华网还发表了评论员倪小林的文章《由王老吉事件谈保卫中国凉茶》,把王老吉提到了中国凉茶代表的高度,同样迅速得到众多网友的支持。王老吉挺过“添加门”,经历四天生死时速,最终逃离劫难。这不仅仅是危机公关的威力,更是品牌形象的威力。

四、加速占领国际市场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最初的企业并没有什么社会责任的概念,他们的存在仅仅是为了赚钱。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诞生了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理论几乎把市场经济下企业的功能等同于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高效率地使用资源以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以公平的市场价格销售给消费者,企业就算尽到了自己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历史前进到十八九世纪,早期发展的市场经济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由于慈善事业是一种传统的美德,慈善事业被认为是企业的重要社会责任。当历史发展到了当代,经济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人们对经济发展的期望边际效用递减,对生活质量则有了更高的追求。与此同时,人们对一些工业产品的副作用,对环境污染的消极作用有了更多的了解。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对企业有了更多的期望,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有了更为广阔的内容,包括教育、公共健康、就业福利、环境保护、节约和爱护资源等。“奉献社会,服务社会”成为企业发展的目标之一。即使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一些企业仍然实施社会责任。如世界上最大的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公司在2008年股价下跌42%,第四季度财务数据惨不忍睹,净收入比上年下降90%的情况下,仍实施了“从我做起”项目,承诺为阿富汗、柬埔寨、海地、乌干达等国的教育与发展事业投资将近30万美元,该项目的合作伙伴还有非盈利组织网站和救助儿童会。

通用电气近来拓展了企业公民项目,在洪都拉斯和肯尼亚等地提供医疗器械及人员培训,并从基金中拨出额外的资金,帮助国内弱势群体过上温饱的生活。通用电气股价在2008年下跌55%,但是却没有削减企业公民项目开支的打算。通用电气董事长兼Ceo杰弗瑞・伊梅尔特强调了公司的庄严承诺:“公司应当践行自己的理念,其责任不仅仅限于追求利润,当我们渡过危机后,这一理念将有更丰富的含义。”

由此来看,企业社会责任在西方国家已经比较成熟,并形成了风尚,如果中国企业要想走出去,融入世界经济中,就有必要向上文中提到的中石油、联想、中兴等学习,积极实施社会责任,以尽快占领市场。

参考文献:

[1]段赛民.从王老吉挺过“添加门”谈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eB/oL].新华社广告中心,2009-06-16.

[2]刘北宪.中国式责任渐成气候[Z].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2009-10-13.

[3]开启.中国式责任[Z].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2009-10-13.

[4]姚坚.从参与世界经济看企业社会责任[Z].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2009-10-13.

企业社会责任体现篇2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伦理

[中图分类号]B82-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2)01-0120-03

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为广义的伦理道德规范,强调对企业经济行为的道德约束。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经历了从强调企业内在价值追求到强调企业外在约束的转化过程,这种变化源于社会文化条件、经济条件、技术条件的改变。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与实践有助于平衡企业的经济行为和社会属性,推动企业自我价值的完整实现。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伦理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思想针对一定的社会问题而提出,一出现就包含着强烈的伦理关怀。20世纪20年代美国企业快速发展,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利润激增,但工业的高涨并没有带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反而伴随着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加重・社会贫富悬殊现象凸显。在这一背景下,1916年克拉克在《改变中的经济责任的基础》中最早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思想,指出:“大家对于社会责任的概念已经相当熟悉……但是迄今,大家并没有认识到社会责任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企业的责任。”1953年霍华德・鲍恩在《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中,第一次正式将企业与社会连接起来,提出企业除了赚取利润之外,还应该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提出之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被广泛讨论,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仅指经济责任还是包含社会责任、环境责任等内容展开了持续的争论。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在1962~1972年间,多次集中论述企业仅有的社会责任就是通过合法途径去增加利润,而同一时期许多学者则认为,企业在经济法律之外还应该承担某些社会义务。1979年卡罗尔提出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说,把企业社会责任分解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愿责任,成为最被广泛接受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

伦理是指处理人们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如果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理解卡罗尔的企业社会责任内涵,企业社会责任的四个方面就是企业针对主要利益相关群体,依照伦理原则对他们之间经济交往关系的分别处理。具体到经济责任是指企业负有盈利及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责任,即企业要做到对股东和消费者的合道德性;法律责任指企业应在法律范围内履行其经济责任,实质是要求企业应以符合道德价值的方式对待员工、合作伙伴和竞争者;伦理责任指企业应符合社会准则和价值观,要求企业对待社会和环境应做到符合道德性;自愿责任也称为慈善责任,指企业自身应具有慈爱的胸怀。

如果从所承担社会责任的性质分析,无论经济责任还是法律责任,本质上都仍然是伦理责任。

正如弗里德曼认为只有经济责任才是企业社会责任一样,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赚取合法利润本身确是一种对社会负责任的伦理行为。科斯在《企业的本质》中提出:企业之所以存在,就在于通过自身的经济行为节省了一定的社会交易成本,科斯把企业看作一种解决问题的制度,阐述了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社会性角色,为企业作为一种社会性组织,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企业追求利润不仅是企业的经济行为和市场目标,同时也是一种伦理行为。

企业社会责任中的法律责任虽然属于强制性社会责任,但本质上仍然是对社会规范和社会共同价值观的遵从。虽然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但它调整社会的力量根本上是因为它符合一定的道德要求。正是因为体现了一定的伦理价值取向和要求,法律才具有自身的合理性,并被社会普遍认同,进而变成社会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实际规范,法律如果与社会伦理价值相悖离,就会受到道德力量的抵制而成为空壳。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本质上是伦理道德责任,它既强调企业的经济责任和功能,又强调对企业经济行为的道德约束,强调企业获取利润的“最优化”状态而不是强求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伦理实践

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一种伦理理念,而且是一种伦理实践。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性要求,既体现在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演进的过程中,又体现在企业的具体经营和运行实践中。

20世纪70年代的“企业社会回应”和“企业社会表现”等衍生概念,是为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性而提出的。“企业社会回应”概念弥补了企业社会责任只强调动机而忽视实施的不足,要求关注企业回应社会要求的方式、手段、计划和政策。“企业社会表现”在社会回应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全过程,包括承担社会责任的意愿、相关的社会责任政策、实施的社会责任项目,以及这些项目可观察到的结果的综合反映”。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影响的逐步扩大,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主体和内容也日渐丰富。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方式在早期主要表现为各种慈善活动,慈善的实施也主要是企业家的个人行为。企业社会责任实施主体由个体转向企业整体,实践内容也由慈善转向制定、推行企业社会责任规则等多元方式。“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便是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通过制定企业社会责任规则体系、进行验厂和认证的方式,约束企业行为的一种实践活动。

企业社会责任规则体系是由国际机构、政府、行业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对企业社会责任中一些被普遍接受的全球概念进行归纳、总结、系统化而形成的。有学者依据这些概念对企业约束力大小和约束方式的不同,把企业社会责任规则体系划分为原则与倡导、企业行为守则、行业社会责任标准和一般社会责任标准四种类型。原则和倡导是由相关国际组织制定的、仅仅通过呼吁和倡导以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社会责任原则;企业行为守则是由企业自身制定的、具有自我约束性质的、针对生产经营过程的规范,其中劳动标准在大多数企业行为守则中居于重要地位;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则是以“社会监督”为特征的外部生产守则,它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消费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在批判跨国公司劳工问题的过程中制定的全球统一的责任标准,标准依其覆盖范围不同又分为行业标准和一般标准,其中Sa8000标准是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一般社会责任标准。Sa8000作为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设定了禁止强迫性劳动、保障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利等要素的责任规范,推动了企业有道德地采购和全球工人工作条件的改善,维护了人权和推动了社会公正。

验厂和产业链认证活动则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通过每年对其供应商工厂进行劳工标准检查以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的活动,它进一步营造了企业负责任的社会氛围,推动了社会道德环境的变化。因此,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就是秉承“赋予市场

经济以人道主义”这一宗旨,通过倡导和施予外在压力,对企业经济行为进行道德约束的实践,推动了企业社会责任伦理内涵的实施。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制约因素与伦理表述

企业社会责任伦理内涵的呈现和伦理性实践,往往受到社会文化状况、企业影响力大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并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特点。

1 社会文化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伦理表述。认同企业的社会性质的社会文化,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影响因素。企业是一种社会组织,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是它存在的重要原因,因此,企业既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也是道德主体,其道德主体身份决定了其行为既有伦理道德行为的动机,也需接受伦理道德价值观的评价。企业的道德主体身份作为客观事实内化在社会文化之中,并以潜在的、不自觉的方式渗透在人们的理念之中,成为企业经营者和社会大众对企业的一般要求。

因此,文化一般通过影响大众心理和企业家精神的方式影响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但社会文化中企业社会责任伦理内涵的彰显方式和大小,往往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企业经营方式密切相关。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推动社会文化所蕴含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由隐性走向显性,由单一内涵走向多元内涵。

2 企业经营方式和规模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伦理表述。企业经营方式和经营规模决定企业影响力的大小,也影响社会大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社会由众多利益联合体组成,企业是其中主体之一。

享有社会资源是企业的发展要求和社会权利,但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使各社会主体在行使各自权利时难免发生冲突,而企业与其他社会主体的冲突常常随企业规模和经营方式的改变而发生。企业规模较小和少量占有资源时,对社会的影响很有限,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往往以企业家道德自律的方式展现出来。随着大公司的出现。资本扩张引起了一系列社会矛盾,企业管理也由所有者经营转化为管理者资本主义,企业社会责任思想才在20世纪初期于美国兴起。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强调“经济责任是企业的唯一责任”的观点,仍然是与影响有限的企业规模相关。而后“企业不但负责创造财富,而且负责社会和谐和环境保护”的共识,则是由于世界范围内大公司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石油危机对社会大众的影响。

企业社会责任体现篇3

关键词:企业;商人;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

1企业社会责任的兴起与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是上个世纪以来凸现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构建企业或公司与其各种相关者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关系的一种基本思想。它有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其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商人在社区压力下追求社会利益的行为,延及于中世纪的商人在教会的压力下遵守商业道德,照顾同行成员和关心其所在社区利益的行为。此后,在重商主义年代,商人们通过从外国赚取利润以增加国库储备来实现当时以丰盈国家财富为内容的社会责任。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商人们开始奉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准则,对于社会责任熟视无睹。经济主体只要在符合法律、伦理的最低要求下实现最大利润,即算尽到了社会责任;到了20世纪初的美国,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企业的权利也进一步扩张,企业侵犯社会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社会上强烈要求并呼吁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反对污染,反对垄断,希望通过立法建立消费者权益和环境保护组织,迫使企业尊重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权益,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面对来自社会的压力,一些有远见的公司开始重视这些社会问题,并做出相应的回应:一是一些富有的实业家和大公司的领导人做出慈善捐助;二是企业行为的社会服务。这在西方被称为“社会良心运动”。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在公众推动、立法以及商业企业的响应作用下,企业社会责任的观念得以传播开来。受环保主义、消费者权益运动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现代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开始在欧美发达国家逐渐兴起。它包括环保、劳工和人权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导致消费者的关注点由单一关心产品质量,转向关心产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和劳动保障等多个方面。一些涉及绿色和平、环保、社会责任和人权等的非政府组织以及舆论也不断呼吁,要求社会责任与贸易挂钩。在此期间,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具有历史创新意义的文章《商业公司社会责任》,该文为此后的公司社会责任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调。迫于日益增大的压力和自身的发展需要,很多欧美跨国企业纷纷制定对社会做出必要承诺的责任守则(包括社会责任),或通过环境、职业健康、社会责任认证应对不同利益团体的需要。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开始进入条例化阶段。

2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随着学者们对社会责任问题研究的深入,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也逐渐地从模糊含混到不断清晰,尤其是逐渐地凸现出企业社会责任的伦理内涵。本人觉得企业社会责任应是相对于企业本身对自己应有的责任——实现利润最大化而言的,所谓“企业社会责任”(CSR: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对社会合乎道德的行为。即: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主动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支持慈善公益事业等。企业社会责任一般由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构成:

生产经营责任(经济责任):企业要根据市场的需求,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为劳动者提供就业岗位,实现利润目标,推动经济发展。

遵守法律法规的责任(法律责任):企业要遵守国家的法律规章,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要自觉遵守市场规则,公平竞争,诚实守信。要自觉维护知识产权,不搞假冒伪劣,尊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维护劳动者权益的责任(维护责任):企业要自觉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生产的产品要符合国家的环保标准,不违法排放污染物,保护生态环境。企业要改革粗放式经营,走集约式经营的道路,减少对能源和自然资源的依赖,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企业要通过技术创新,大力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积极参与建设节约型社会。

参与社区建设的责任(社区责任):企业与社区有着天然的联系,良好的社区环境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要为社区建设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与社区建立亲密的“伙伴关系”,增强企业与社区的凝聚力和互动效应,推动社区的发展。

支持慈善公益事业的责任(慈善责任):企业要通过参与慈善公益事业,来提升自身的社会价值和公众形象。企业通过扶贫济困和志愿服务,可以减轻贫富两极分化,缓解社会矛盾,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样是企业发展必然的要求。

综上所述,六个方面的“社会责任”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至第四方面表现为企业的“法律责任”,这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带有“刚”性的。第五至第六方面,表现为企业的“道德责任”,或可视为“志愿责任”,这是企业的形象之树,是提升企业社会价值的重要载体。一个优秀的企业不仅要实现经济效益,更懂得回馈社会,当然,这是“柔”性的。

企业社会责任有几个基本特征:第一是一种关系责任,即一个主体基于与其他主体的某种关系而具有的责任;第二是公司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的统一;第三是公司本质属性——营利性与社会性有机统一的体现,CSR是股东责任与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第四是法律和制度要求的强制性的社会责任,往往是通过相应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等制度的制定来强制执行的;第五是道德和价值观念要求的自发社会责任,建立在企业文化中对人、自然、社会和谐关系的认可上,体现了企业家自身的人文素质与价值观念。

3商人社会责任概念分析——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比较

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是在欧美发达国家首先提出并不断发展完善的,是适合欧美国家企业现实状况的。虽然我国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十分重视,但我国企业和国外的的企业毕竟存在很大的区别:(1)我国企业的股权高度集中在业主及其家族成员手中;(2)其管理权(主要是私营企业)也主要集中在企业主及家族成员手中。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合二为一,这就决定了适合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社会责任不一定适合我国企业。因此,我们在讨论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我国企业的特征,借鉴西方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发展历史和理论,提出适合于我国经济和企业具体特征的概念来。和企业社会责任相比,商人社会责任的概念有独特的特征和优点。

3.1两种社会责任概念的异同之处

(1)二者中包含的责任对象、责任范围和责任的社会性是相同的。

其责任的对象皆为对企业内部的员工和股东,对企业外部的消费者和环境、政府等;其责任范围都包括对企业员工的安全、培训责任、保证股东投入资本的安全性和赢利性的责任,保证消费者的安全即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责任,以及照章纳税,保障社会的良好运转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责任等。从而无论是商人社会责任还是企业社会责任,其所包含的责任都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这些责任都会对个人工作、生活、消费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2)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行使责任的主体不同。

企业社会责任强调其执行主体是企业,而没有落实到个人的头上,这样就有可能使责任的执行落空。因为企业是一个有众人组成的社会经济的组织,把一种责任加到一个集体的头上,而没有明确各个人的责任,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这种责任被忽视,成为空空无物的口号。而商人社会责任概念,这就十分明确责任承担主体是商人或企业的所有者,他们应该对与其企业有关系的各个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这使得责任主体和责任承担者都很明确。

3.2商人社会责任概念的优点

(1)符合我国企业的特征。

西方国家的企业由于股权相当的分散,股东一般不参与企业的日常运营和管理,由职业经理人来负责企业的事物,因此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对西方国家的企业而言是比较适合的;而在我国,企业的所有者也是企业的管理者,股权的高度集中和两权合一,这些使得商人社会责任的概念更符合我国企业的当前特征。

(2)责任主体比较明确。

在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的争论中,由于企业的管理权和所有权是分离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使职业经理人的权力过大,用股东的利益从事慈善活动,这本身是对企业利润从而对股东利益的侵蚀,这些担心不无道理。而我国企业是股权高度集中,而且企业的管理权和所有权是合二为一的,因此提出商人社会责任,能够比较明确责任的承担主体。

(3)具有更强的可行性,能够更好解决我国企业相关社会责任缺失的问题。

我国企业相关社会责任的缺失,根本原因是个人尤其是商人或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社会责任的缺失。因此,根据我国企业的现实的特征,用商人社会责任使责任的主体明确,这样对于落实社会责任就具有更高的可行性,也能够更好解决我国的现实问题。

(4)由商人社会责任到企业社会责任将会顺理成章。

企业的两权分离是企业发展的必然的规律,我们现阶段落实好商人的社会责任,在将来即使股东或企业的所有者不再直接管理企业,但是企业对社会负有广泛责任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他们会支持职业经理人采取的社会行为活动,这样从商人社会责任过渡到企业社会责任就顺畅。

企业社会责任体现篇4

论文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消费者权益产品质量

国家、社会、企业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负有不同的责任。然而企业的责任应该是更为直接、具体的,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主体就是企业与消费者,两者是直接利益相关主体。因此,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更依赖于企业,如果企业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那么各种保护对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在实效中都会大打折扣。

一、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

(一)企业的社会责任

对于什么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一直都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企业的大规模的发展使得企业在社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行为的影响力也愈来愈明显,其中包括不良影响。企业的社会责任是现代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外延的进一步明确界定也就显得很有必要。

美国企业社会责任专家卡罗尔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意指某一特定时期社会对组织所寄托的经济、法律、伦理和自由决定(慈善)的期望。”他将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由决定的责任。我国较早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刘俊海则认为,“公司的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

不论如何定义企业社会责任,一般将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以及环境保护、社会公益等方面的责任归入其中。有学者将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定位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内容,也由此可见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意义。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现状

我国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主要是学习和借鉴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成果,起步比较晚,在理论和实践上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

首先,从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规定来看,我国《公司法》在2005年的修订中,第5条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做了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之后,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也在所的文件中对企业社会责任做了规定。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也在法律中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做了一般性的规定。

其次,从我国的现实来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仍旧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自己的目标,各种各样的产品质量问题,尤其是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暴露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普遍缺失。在消费者权益与企业权益之间存在着不平衡,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规定的目的就在于要求企业在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同时要为消费者所使用的产品以及所享受的服务的安全负责。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原因分析

从我国近些年来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以及其他的产品安全问题来看,很多的问题之所以出现,不是由于某个企业的过失行为导致的,相当一部分的问题是企业“明知故犯”,甚至已经成为了该行业的“潜规则”,这些企业何以在明知有问题的情况下仍然生产并且销售,何以做的如此的“问心无愧”?当然,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需要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我国法律制度上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相关主体的原因,同时还与我国的社会发展阶段有关。

(一)现行的法律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我国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定主要表现为原则性的概述。《公司法》第5条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定,这是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最早的规定,其表现出来的即为一种宣誓性的规定,其中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主体,责任形式等具体的操作没有做规定。同时,我国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定存在于不同的法律法规之中,这些规定虽然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确定的标准,规定不够全面,因而在实际中存在操作上的困难,并不能够很好的监督企业。

(二)企业缺乏实施的动力

1.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

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归根到底是利益的矛盾,体现为个体商业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矛盾。企业做为最主要的市场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最典型的特征。企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因而企业的利益追求会得到社会的鼓励,这也就导致了企业在这样一种宽松的环境中容易忽视对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一味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甚至不择手段的去追求自身利益。

2.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很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是给企业增加压力,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对企业而言是没有利益的。然而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如此。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要做到的是对自己的消费者负责,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赢取消费者的信赖,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共赢。企业不仅要看到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一方面,更应当注意消费者作为他们的利益相关主体对企业的发展所造成的影响。只有正确的认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在赢得自身利益的同时主动承担起其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三)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不成熟

消费市场中最主要的经济活动是生产和消费,企业和消费者是市场的主体。消费者是企业商品和服务的最终使用者也是最终的检验者。消费者对某一种产品和服务的评价关系到该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销售量的变化。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我国的消费者对于消费产品的关注更多的限于对于质量和价格的比较,而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给予的关注甚少,或者采取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企业几乎感受不到来自消费者的任何压力。

(四)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质

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状况与我国的社会发展的阶段也是有关系的。根据国外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抗拒阶段,认为企业不应该承担;第二个阶段是规避阶段,意识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但仍然尽可能规避责任;第三个阶段是积极应对阶段,企业认识到自觉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益处,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第四个阶段是可持续发展阶段,此时的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已经达成有机的统一,履行社会责任成为企业一种重要的竞争优势。我国现在所处的时期还是专注于经济提升的时期,这种大的经济发展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关注点,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态度处于从抗拒向规避过渡的阶段。同时,消费者协会、行业协会这两类市场中介组织,由于发展不完善,在企业社会责任实施中不能发挥其作用。

三、消费者权益保护与企业社会责任承担

我国颁布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但单纯的依靠法律法规来对消费者权益进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往往带有一定的原则性,不能很好的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对于消费者这个弱势群体,作为利益直接相关者的企业应当承担起保护消费者的责任。

(一)提升企业的道德水平

从企业社会责任的产生来看,它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道德上的概念,而不是一个严格的法律概念。在企业社会责任最初提出的时被理解为一种道德上的责任,要求企业做有利于社会的事情。道德自律、自觉执行应当是企业社会责任得以实现的最初方式,企业定要以这种道德底线来约束自身的行为。

(二)加快建设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制化进程

卢代富教授在文章中提到:“既然企业社会责任包括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那么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就不应是全然的自由行为;对于怠忽承担法律规定的社会责任的企业,法律亦不会无动于衷。……我们固然应当倡导企业社会责任的自愿履行,……但对于一些于社会公益和社会福利有重要影响的企业社会责任,我们不能放弃必要的、强有力的保障机制,而单纯地寄希望于企业的自发行动。”因而法律的规制就显得很有必要,特别是在道德自律、自觉执行显得无力时。

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来看,企业社会责任往往具有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双重的内涵,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往往是与法律责任体系相关系的,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当部分还是和法律责任体系相吻合的,企业社会责任由道德性走向法律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最终企业责任的实现还是要通过法律责任的形式表现出来。

此外,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还没有确定明确的界定,边界还很模糊,这就需要确定的、权威的法律来对企业社会责任做出规定,在保证企业的基本权益不受损害的情况下要求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初期,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缺乏共同的认识,企业等各方面对于社会责任的实施都没有达到主动承担的阶段,这就要求法律对这一责任的实施做出权威性的、稳定性的要求,把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规范化,法律的权威性对于保障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完善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机制

对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的监督要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行业协会作为自治性的民间组织,其作为企业的管理主体的资格是不容否定的。行业协会是某行业的成员自愿组织形成的团体组织,团体成员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参与经济事务,同时,这一团体组织也要求成员提高自身的责任感。行业协会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作为企业的代表,来限制政府的行为,将政府的管理行为限制在适度合理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又作为企业的管理主体,为政府有效管理社会经济起到辅助的作用。作为企业的管理主体,就要充分实施其自治性职能,在法律框架内以行业行规、行业管理规范等制度来管理和约束其成员,引导成员更好地平衡自身利益与消费者的利益,引导企业自主实施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体现篇5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企业社会责任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企业作为全球经济的参与者和西方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存在很大差距。本文通过对中西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比较,从中发掘并借鉴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有益经验。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学术界尚无统一界定。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Carroll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乃社会寄希望于企业履行之义务;社会不仅要求企业实现其经济上的使命,而且期望其能够尊法度、重伦理、行公益,因此,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乃企业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主决定的慈善责任之和。

遵照Carroll的观点,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对自己的股东和股东以外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义务。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是指与企业有着各种社会联系的群体和个人,包括企业的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居民、当地社区等压力集团。在现代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经营环境已经从传统的投资―生产―销售―赚取利润的单向循环环境转变为受企业利益相关者影响的多元环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已成为企业的应有之义。

西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现状

(一)企业对社会责任认识到位

目前,西方国家中企业对社会责任越来越关注。根据纽约公关公司Jerichocommunication2002年对美国财星1000强的264位Ceo所作的调查显示,36%的Ceo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意识提高了,12%Ceo指出配置更多的资源在社会责任方面,52%的Ceo表示若全球的企业善尽社会责任会减缓恐怖主义的发展,这些调查结果显示美国的Ceo的社会责任意识已经显著提升。此外,2001年英国伦敦的《社区企业》所做的研究报告指出,欧洲大部分的企业领袖相信适度地把企业社会责任整合到企业的经营中,可以改善企业的绩效。如今,美国约有60%、欧洲约有一半的大公司设有专门的伦理机构和伦理主管,负责处理各种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发生的不正当经营行为所提出的质疑。在这些公司里有正式的公司社会责任履行计划、系统的项目设计、科学的决策机制和完善的执行程序与控制系统。沃尔玛公司在2005经历卡特里娜飓风之后,总裁李斯阁发表了《沃尔玛:巨型公司的未来责任》的评论:为了建立二十一世纪的企业,必须要以全新的视野来看待环境、医疗保健、工资、社区等社会责任,并认为作为有责任心的企业公民将会使沃尔玛成为一个更加具有竞争力和革新性的公司。

(二)政府积极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美国是较早颁布法律、法令等强制性手段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进行规范的国家,目前美国已经有近30个州相继在公司法中加入了公司的社会责任内容。在美国影响下,法国、英国、德国、荷兰等也在各自立法中确立了倾向于就业、工资、工作条件等问题的企业社会责任。比如法国就调整了企业法并视利润和企业的社会和环境责任同等重要。英国政府也采取了大量的主动政策来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同时调整政府在经济、贸易和其他政策方面的社会责任。日本和德国也对公司法作了部分修改,以突出对相关利益者的保护。此外,西方各国在政府的推动下还成立了旨在推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组织,比较有影响的有美国社会责任商会(BSR)、英国的道德贸易促进会(eti)、日本的良好企业公民委员会(CBCC)等。各国政府组成的国际组织则进一步推动了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形成,包括aa1000(英国)、Sa8000(美国)、CSm2000(德国)等。

(三)社会责任审计监督企业社会责任行为

社会责任审计是评价与报告那些在传统的企业财务报告中没有涉及方面的企业成果及影响,目的是为了全面的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监督企业各方面的工作,保护各企业相关者的利益。美国是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发源地,美国的政府机构如联邦贸易委员会、环境保护局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等社会公共利益监督机构均要求企业提供某一方面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报告。在英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大型公司的年报平均近半页包含的是自愿披露的社会和环境信息。20世纪90年代这种信息已增至4页,具有特定规模的公司被迫报告有关他们的慈善捐赠情况等具有社会性质的信息并提供有关职员条件和就业实践的可靠信息。法国的社会责任审计报告是世界上最完整也是最有特色的,1977年政府就以正式法令规定企业必须编报“社会责任负债表”,用货币金额揭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在德国,除了要求企业编制“社会资产负债表”以外,还要说明对社会责任目标的实现程度。

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现状

(一)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较淡薄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企业办社会”的现象很普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逐步成为了独立的法人,本应属于社会的职能从企业中分离出去,企业的责任相对有所减少。然而经济全球化时代对企业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责任”,这种要求和前面的企业责任有很大的不同。社会责任是受政府、社会公众、公司职工等的委托,对消费者、职工、社区居民等所承担的义务,而且这种义务不仅需要从法律上强制,更需要企业道德水平和社会意识的加强。近期由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心对中国1500家企业进行的调查表明,8%的受访企业设有社会责任部,8%设有可持续发展部,16%设有环境管理部,37%设有公共关系部。数据表明,我国大部分企业还没有设置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机构,也就是还没有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专门一项工作对待。当前我国企业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企业无视自己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作用;较少考虑社会就业问题;较少考虑环境保护;向消费者提供不合格产品或服务;缺乏诚信和公平竞争意识等。

(二)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督导不力

由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根本原因在于调节企业和社会的关系,政府担当着社会公众利益代表和公共管理结构的角色,因此,政府应该约束和监督企业的社会行为使之履行社会责任。如今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相关强制性责任的法律,如税收征收管理法、劳动法、环境保护法等。但是社会实际中,很多企业都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已经颁布12年了,然而在许多企业中,不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养老保险、超时劳动等有损劳工权益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已成为我国社会责任的主要问题。不仅给外界造成负面影响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政府在对企业实行社会责任监督上存在着问题。目前为止,我国还未成立正式的企业社会责任组织,没有颁布国际上承认的社会责任标准,我国外贸出口企业不得不接受跨国公司要求的社会责任标准的审核。面对社会责任审核,我国企业不仅要交纳高昂的审核费用和中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且不同跨国公司的审核范围和标准不统一互不认可,企业还要经受多轮的社会责任审核。

(三)社会责任审计不完善

受西方国家的影响,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环保局就要求企业面向国家编制报送关于企业环境基本情况的统计报表,是我国最早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然而遗憾的是,这些信息的使用对象只是国家,并未完全对外公开。从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来看,现有的关于社会责任的法规仍以环境管理法规为主,而且没有制定关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规则、准则和指南。没有强制性法规的约束,再加上企业没有社会责任意识,导致我国企业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不积极。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心对中国1500家企业进行的调查表明,我国2%的企业经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书,26%偶尔,71%没有过。从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书的机制,与国外许多跨国公司每年有总裁亲自签署的社会责任报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西方国家的社会责任报告已经从原先纯粹的环境报告变成了可持续发展报告,不仅有环境问题,还有涉及到的社会问题比如核心劳工标准、工作条件、社会参与等。很多企业也把原来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了年报中的一部分对外,让更多的人了解企业的发展情况和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加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建议

(一)企业要强化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从社会角度来讲,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企业是构成这个有机整体的单元。哈罗德•孔茨认为:企业应该考虑自己的一举一动对社会各角度所造成的影响。因此企业的眼光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本身眼前的利益,还应该考虑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这样才能获得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国际上很多企业都是把自己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联系起来,才保持了长久不衰的动力。我国企业也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借鉴西方国家已有的经验,把社会责任纳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提高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性。具体到行为上,企业责任意识可以通过制度规范来强化,要求企业制度和规章的建立要体现企业的责任理念,任何事情权责利划分明确;对负责和逃避责任的行为要赏罚分明。

(二)政府要积极引导企业

社会责任的推行离不开政府的积极介入和引导。我国现有的有关社会责任的法律过于分散和凌乱,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体系。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应该按照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规定,制定真正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执行的法律条款,用来约束企业的行为。政府可以考虑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时增加对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概括性规定,至于公司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实体性义务,可以在其他法律、法规中分别规定,同时政府也可以推出一系列优惠措施鼓励公司自愿地承担社会责任。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报告的披露,我国政府应该根据不同行业可能产生的不同类型社会责任问题,因地制宜的制定社会责任管理范围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准则,以对社会责任披露的事实、详细程度和披露方式进行规范。法律法规制定出来之后,还要加大对企业执法的监管。此外,政府应该积极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沟通,参与到各种有关社会责任标准的制定中,从而减轻国外社会责任标准对我国企业造成的压力并在国际市场上赢得更多的利益。

(三)社会要形成完善的企业责任监督体系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开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关注。除了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约束企业的行为之外,还要发挥社会团体的监督作用,比如环保组织、消费者协会、工会等。在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过程中,开始起重要作用的往往是作为社会一般成员的消费者、投资者和大众媒体。有组织的消费者运动、劳工运动、投资者运动在为自身争取利益的同时,也促成了相应的立法,从而使得企业充分全面的重视社会责任。由此可见社会团体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我国社会责任监督体系的形成也可以充分利用这部分团体的力量,从政府和社会两个方面着手,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社会责任监督体系。

参考文献:

1.林南著,张磊译.社会资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企业社会责任体现篇6

Keywords:socialresponsibility;managementmodel;value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9-0164-03

0引言

随着联合国的“全球契约”计划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制定的相继完成,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程度已对企业收益、公司声誉、消费者响应等方面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全球性新趋势已经形成。

在国内,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也已成为社会各界对企业的殷切期望。2008年,国资委下发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指出央企履行社会责任的好坏已不单纯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更关系到我国企业的整体形象,甚至国家形象[1]。所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势在必行。文章构建了基于综合最大化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型,以期对我国企业进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提供借鉴。

1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型

1.1模型构建的基础国内外学者及组织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他们从不同侧面和视角为企业开展社会责任管理提供了框架体系,对于社会责任管理理念的培育、提升和落实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实践的推进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以认为这些研究成果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做出了探索性贡献。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包括国外waddock的全面社会责任管理“4i”体系、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26000的社会责任融入整个组织模型、Yuan等人(2011)的社会责任活动融入企业模型、maon等人(2009)的社会责任策划和实施整合框架、Jenkins(2009)的社会责任管理“商业机会”模型、maignan等人(2005)的社会责任逐步实施模型、pananaan等人(2003)的社会管理初步框架以及日本综合研究所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国内国家电网公司(2007、2012)提出的社会责任管理七大体系和全面社会责任管理“鼎?心”模型、王曼(2008)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运行结构模型、刘娜(2010)提出的企业战略管理中企业社会责任融入的导入框架、彭华岗等(2011)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六维框架。

总结上述研究成果,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范式:过程视角和内容视角[2]。基于过程视角构建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或模型明确了企业如何落实社会责任的过程,特别是指出了在实施社会责任不同阶段的具体任务和行动。基于内容视角构建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或模型抓住了管理体系的本质含义,识别和明确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解析了各构成要素的基本含义、主要做法和核心要求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但是两者均没有形成完整的架构设计,基于过程视角的模型未能诠释企业如何开展社会责任管理;基于内容视角的模型,更多的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理解为企业社会责任推进管理。因此,本文结合两大范式,并强调责任沟通,建立四层的金字塔状模型,以期对企业实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提供模型指导。

1.2模型构建文章采用由上至下,层层分解的思路,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最终目标出发,整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分析利益相关者诉求及影响,最后将不同利益相关者责任与社会责任内容做了对应。

首先,确认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目标,依据企业综合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及管理体系。其次,围绕企业社会责任目标及战略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对利益相关者责任的作用机理。最后,解释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归属性(见图1)。

1.2.1价值层跟随时代的要求,企业价值已经从财务价值延伸到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内的综合价值,从股东价值延伸到利益相关方价值,从关注自身价值延伸到创造社会福利。本文在定义企业价值时,充分关注人的多元价值追求和社会福利的多重价值属性,着眼于充分实现企业的社会功能,谋求创造企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统筹平衡利益相关方的多重价值、长期价值,致力于提升社会价值(社会福利),从而协调推进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把实现企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目标,并以此为导向对企业使命、治理机制、发展战略、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管理方法和企业文化等进行重构[3]。

1.2.2管理层文章借鉴iSo26000提出的社会责任融入整个组织的基本步骤和主要内容,采用学者们普遍采用的pDCa闭环螺旋上升体系,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图2)。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是一个用于管理企业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的责任的系统框架,或者说是一个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它帮助企业树立诚信意识,确定蕴含价值观动力的企业愿景,明确关注受企业运营影响的利益相关方为核心的企业使命。它的主要步骤和内容包括:一是牢记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综合价值最大化;二是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三是全面融合企业社会责任,即将社会责任全方位融入企业;四是全面开展社会责任内外部沟通;五是企业社会责任审查与改进;六是利益相关方参与;七是贯彻落实“管理影响”和“回应诉求”。

其中可持续发展、综合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目标、重点,它不是单纯地追求最大限度地实现股东的利润目标,而是最大限度地创造企业发展的社会价值,它坚持的是“价值理性”,即企业行为要对社会负责任。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最高管理层对综合价值最大化的企业使命、价值观的明确承诺,并将其纳入企业战略、公司治理。全面融合企业社会责任是将理解的企业使命、战略融入公司治理、流程以及社会责任报告中。每一个企业都要明确具体的融合方式,从而满足特定利益相关方和行业的需要,并且做到公开、透明。沟通是指企业就自身社会责任工作与利益相关者相关方开展交流,进行信息双向传递、接收、分析和反馈的过程,主要包括社会责任报告和信息披露,以及网络平台、工作汇报、召开新闻会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及时、准确沟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信息及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况状,将加强社会责任沟通纳入日常管理工作。审查与改进社会责任使命、战略的落实是一个持续纠偏、改进、学习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要对企业战略以及与利益相关方相关的运营流程进行持续的创新和改进,促进企业履责绩效的不断提升。利益相关方参与是指企业通过制度安排、资源保障和行动部署确保实现积极的利益相关方参与,保证利益相关方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赢得利益相关方的理解、信任、支持和合作,共同推进可持续发展,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管理影响”和“回应诉求”是指通过相关方沟通、履责塑造良好企业形象;企业的发展前景有赖于管理层对公众不断变化的期望的满足,也就是说依赖于企业管理层对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要求的回应质量,利益相关方要求企业加强社会责任管理、提升履行社会责任水平,进而实现企业对社会富有的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环境责任在内的多项社会责任。

上述七项过程中,社会责任的理解过程实际上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计划(plan);企业社会责任融合的过程实际上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执行(Do);企业社会责任沟通的过程就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Check);纠偏、管理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利益相关方意见的反馈以及将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开展情况反馈到战略的过程就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改善(action)。因此,七项过程的开展整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闭环改进的pDCa过程,从而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持续发展。

同时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全过程中需要全员参与,即企业各部门、各层级和各岗位的所有员工都有意愿、有能力去履行社会责任。并且将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拓展到利益相关方,携手利益相关方共同实现综合价值最大化,形成包括内部员工和外部利益相关方在内的最广泛的全员参与、最大化的价值实现。

1.2.3利益相关者层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任何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方的投入或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应综合平衡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管理,追求利益相关方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股东的利益。同时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最终目标企业综合价值最大化也要求通过满足各利益相关方的诉求来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的最大化。所以有必要讨论企业与谁的利益相关,以及在管理利益相关者时应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明确对每一利益相关方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内容和范围。学者们从不同维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分类研究,同时企业在进行社会责任活动时,为了满足不同利益相关方的需求,需要与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交流,公开披露信息是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

利益相关方也需要参与到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整个过程中,企业从自身利益考虑,为制定长期战略会自愿和利益相关方交流,也有助于企业了解、认识内外部环境状况;利益相关方会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及价值的实现,为保证自身利益,他们将会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企业的行为,由于企业精力有限不能满足全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则会通过区分利益相关方的重要程度从而进行区别管理。故而基于历史的研究成果,本文也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分类,包涵了股东、员工、债权人、消费者、商业伙伴、政府、社区和环境。通过对各利益相关方履行不同的社会责任来满足不同诉求,从而实现综合价值最大化。

1.2.4社会责任层企业社会责任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文章从两个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进行了分类。从社会责任的性质角度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环境责任;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可分为对股东、债权人、员工、消费者、商业伙伴、政府、社区和环境这八大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需要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通过履行不同的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进行交流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进行落实,从而为综合价值化这一最终目标作出贡献。

2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型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社会责任体现篇7

一、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

(一)在企业重组与改制中,忽视职工权益在企业重组和改制过程中,利润优先,效率优先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不能以此为借口,不顾我国转轨经济的现实情况,忽视了对职工合法、合理权益的保护,否则就会破坏社会主义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原则,从而会破坏整体社会的和谐。维护企业职工的正当权益正是社会主义国家所有企业必须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任,国有企业应该在经营过程中,特别是在全国改制过程中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切实负担起这一社会责任,在强调效率优先的同时,也决不忘记兼顾公平的基本原则。

(二)在收入分配方面差距过于扩大,强化社会贫富差距不可否认,经济体制改革前,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平均化,吃“大锅饭”的现象已证明是完全错误的,但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打着提高效率的旗号,过于扩大经营管理层与一般职工的收入差距、垄断行业与自由竞争行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差距,同样是一种错误的做法。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必须要根植于我国的现实情况和传统文化,盲目照搬照抄英美等国有企业的做法反而会抑制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并激化社会矛盾。同样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垄断行业与自由竞争领域内行业职工收入的差距日趋扩大,也是国有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矛盾,损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与公正,从而在整体上损害了整个社会主义经济运营的效率。

(三)公司治理问题损害了社会的整体利益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的公司治理方面,国有企业可以说差强人意。国有企业公司化后,其产权的主体仍然属于国家所有,日常的经营控制权由经理人所掌握。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产生了信息的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从而导致国有企业的委托——问题。很多国有企业不同程度上出现了经营管理层利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监督乏力的情况下,无节制的扩大职务消费,无节制的使用国有企业的支援,以达到个人目标,甚至出现了许多贪污腐化,侵吞国有资产的企业管理腐败行为,从而严重地恶化了社会风气,损害了整体国民的利益。

(四)经营垄断严重压抑了市场经济整体的创新精神经过“抓大放小”的改革历程,国有企业集中于整体行业产业链的上游,并在许多领域初步形成了垄断的格局。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的经营行为,特别是一些基础类产品和服务的定价行为,会对整体的经济运行产生重要的影响,国有企业盲目以垄断经营行为追逐利润,势必影响无数中小企业创新的积极性。而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管理创新,或是制度创新,是党和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重点强调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由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关键。

二、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实现路径

(一)政府在推动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中起引导作用具体为:

(1)制定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总体战略。国有经济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和任务。政府应在宏观方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整体思路。在“十二五”期间,政府应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国有企业发展社会责任的重点放在保护环境与引领创新两个方面。

(2)制定引导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政策。在“十二五”期间,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促进国有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从资本市场、税收、市场准入等多方面,引导国有企业加强对环境的保护、节约使用资源和不断创新。对于法律与政府强制要求的国有企业所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可以综合运用法律与行政手段,对逃避相应社会责任的国有企业进行制裁。而对于其他的社会责任,则可以使用经济手段进行调节。

(3)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社会责任的考核。国有企业是否积极有效地履行社会责任,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努力。政府作为国有股权的持有者,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国有企业经营者考核制度,以督促国有企业经营者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积极有效地履行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中的具体做法主要包括:

(1)将社会责任意识融入国有企业战略之中。国有企业的经营行为,会对其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其行为则取决于国有企业的目标、使命、战略、运营与文化。因此要使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国有企业就必须从最高目标的制定,使命、战略、运营与文化全方位的引入社会责任的理念,从而使社会责任的理念成为国有企业全体经营者和员工共同的理念与行为准则。为强化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国有资产管理管理部门在考核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时,在以相关的经济指标作为绩效考核依据的同时,还应考核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具体而言,应考核国有企业的目标体系中是否包含社会责任目标,企业的经营理念与使命是否符合相应的社会责任目标,企业战略的制定与日常运营是否有与其社会责任目标相冲突之处,企业文化中是否体现了较强的社会责任理念,使社会责任意识成为每一个国有企业管理者和员工自觉的意识,从而使国有企业每一位成员的行为符合社会责任的规范。

(2)在国有企业管理体系中植入社会责任。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必然要求,是建立起管理科学的现代管理体系。要使国有企业有效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必须在其管理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充分植入社会责任意识,从而使国有企业管理行为充分符合现代企业公民的要求。社会责任是否能够成功地植入到国有企业的管理体系中,主要体现在:一是国有企业在制定企业战略时,必须要兼顾企业的社会责任,并要在企业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将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以明确的方式在企业各个层级及部门进行分配,并对企业各层级、部门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定期考核。二是完善履行社会责任的组织保障。国有企业是否能够有效地履行社会责任,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有效地保障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为了有效地体现社会责任,企业的决策应当体现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但是从现实出发,由于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要求企业必须及时有效地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决策权应当集中。因此只有在组织上加以完善,才能使企业在提高企业决策效率的同时,又能够促使国有企业有效地履行社会责任。三是在企业的品牌管理中强化社会责任。国有企业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在重视创新以及技术的同时,必须扎实地做好品牌管理工作。品牌管理包括企业与产品品牌的建立、培育、发展与维护,核心是说服消费者信赖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强调质量意识,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本身就是一种企业对消费者社会责任。可是纵观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出现了大量的企业无视这一基本社会责任的现象,如“三鹿奶粉”事件、“锦湖轮胎”事件等。长期而言这种现象非常不利于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更高层次来讲,国有企业对于环境保护、职工权益重视等社会责任的履行,也非常有利于企业品牌的建设。如国家电网公司在其每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均强调了该企业对于环境的保护。这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众对企业的满意度与认可度,从而有利于企业品牌的建设。

(三)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具体表现在:

(1)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建立完善的社会责任标准有利于我国国有企业摆脱依靠低成本、打价格战的困境,从而有效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可以有效的减少贸易摩擦与贸易壁垒,从而使国有企业可以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当前影响力较大的企业责任标准有Sa8000认证。我国国有企业可以在Sa8000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吸收SamS、QmS、emS、oHSmS四个体系的优点,创建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责任认证指标体系,从而有利于我国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中突出质量、环境与职业保护,从而大幅度提高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水平。

(2)制定合理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建立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对其进行评价与考核。这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要体现国有企业的特殊情况,又要方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进行有效考核。

(3)完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体系。在建立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过程中,应设计一套有效的监督体系,以监督国有企业有效地履行社会责任。监督应强调动态性,强调事前监督与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的有效结合。监督的重点应放在企业管理人员的决策与企业行为上。一旦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出现了问题,所设置的国有企业监督体系应能及时发现,并迅速予以调整。这种监督体系应包括体制内的监督与体制外的监督。

(4)强化社会责任信息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信息的有效流动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特别是现有国有企业集团规模庞大,管理层级较多。在这种情况下,有关社会责任不能有效流动,或者失真,就会严重阻碍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因此,一方面要加强管理人员与企业职工的沟通与协调;另一方面必须在企业组织设计时,建立正式的信息传递有效渠道,从而可以使企业决策者在第一时间获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最新准确信息。

(四)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制度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国家一些规模巨大的跨国公司开始定期或不定期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已成为成熟资本市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一般由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机制、企业在报告期内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及所取得的成效等部分组成。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是企业信息披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强调企业与社会的沟通,部分地消除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是一种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目前,我国已有中国电网公司、中国石油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移动等公司开始定期年度社会责任报告。虽然报告内容的深度还需进一步加强,但已取得了积极的社会反响,为其他国有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开创一个较好的模式。

国有企业要超越民营企业承担起一些特殊的社会责任,也要把握承担社会责任的度。否则,国有企业如果无限度地承担社会责任,就会走入改革开放前企业办社会——效率减低——亏损倒闭的怪圈中,反而使企业出现无力承担社会责任。因此国有企业在设计制度时,必须在保证一定盈利水平的前提下承担社会责任,并建立一套完善的机制有效地激励国有企业承担合理水平的社会责任,从而促使国有企业逐渐成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领军者。

参考文献:

企业社会责任体现篇8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消费者权益;产品质量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44(2014)06-133-1

一、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

(一)企业的社会责任

对于什么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一直都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企业的大规模的发展使得企业在社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行为的影响力也愈来愈明显,其中包括不良影响。企业的社会责任是现代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外延的进一步明确界定也就显得很有必要。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现状

我国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主要是学习和借鉴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成果,起步比较晚,在理论和实践上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消费者权益与企业权益之间存在着不平衡,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规定的目的就在于要求企业在为消费者提品和服务的同时要为消费者所使用的产品以及所享受的服务的安全负责。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原因分析

从我国近些年来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以及其他的产品安全问题来看,很多的问题之所以出现,不是由于某个企业的过失行为导致的,相当一部分的问题是企业“明知故犯”,甚至已经成为了该行业的“潜规则”,这些企业何以在明知有问题的情况下仍然生产并且销售,何以做的如此的“问心无愧”?当然,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需要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我国法律制度上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相关主体的原因,同时还与我国的社会发展阶段有关。

(一)现行的法律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我国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定主要表现为原则性的概述。《公司法》第5条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定,这是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最早的规定,其表现出来的即为一种宣誓性的规定,其中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主体,责任形式等具体的操作没有做规定。同时,我国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定存在于不同的法律法规之中,这些规定虽然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确定的标准,规定不够全面,因而在实际中存在操作上的困难,并不能够很好的监督企业。

(二)企业缺乏实施的动力

1.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归根到底是利益的矛盾,体现为个体商业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矛盾。企业做为最主要的市场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最典型的特征。企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因而企业的利益追求会得到社会的鼓励,这也就导致了企业在这样一种宽松的环境中容易忽视对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一味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甚至不择手段的去追求自身利益。

2.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很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是给企业增加压力,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对企业而言是没有利益的。然而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如此。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要做到的是对自己的消费者负责,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赢取消费者的信赖,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共赢。

(三)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不成熟。消费市场中最主要的经济活动是生产和消费,企业和消费者是市场的主体。消费者是企业商品和服务的最终使用者也是最终的检验者。消费者对某一种产品和服务的评价关系到该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销售量的变化。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我国的消费者对于消费产品的关注更多的限于对于质量和价格的比较,而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给予的关注甚少,或者采取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企业几乎感受不到来自消费者的任何压力。

(四)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质。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状况与我国的社会发展的阶段也是有关系的。根据国外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抗拒阶段,认为企业不应该承担;第二:规避阶段,意识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但仍然尽可能规避责任;第三:积极应对阶段,企业认识到自觉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益处,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第四:可持续发展阶段,此时的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已经达成有机的统一,履行社会责任成为企业一种重要的竞争优势。我国现在所处的时期还是专注于经济提升的时期,这种大的经济发展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关注点,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态度处于从抗拒向规避过渡的阶段。同时,消费者协会、行业协会这两类市场中介组织,由于发展不完善,在企业社会责任实施中不能发挥其作用。

三、消费者权益保护与企业社会责任承担

(一)提升企业的道德水平。从企业社会责任的产生来看,它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道德上的概念,而不是一个严格的法律概念。在企业社会责任最初提出的时被理解为一种道德上的责任,要求企业做有利于社会的事情。道德自律、自觉执行应当是企业社会责任得以实现的最初方式,企业定要以这种道德底线来约束自身的行为。

(二)加快建设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制化进程。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来看,企业社会责任往往具有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双重的内涵,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往往是与法律责任体系相关系的,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当部分还是和法律责任体系相吻合的,企业社会责任由道德性走向法律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最终企业责任的实现还是要通过法律责任的形式表现出来。

(三)完善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机制。对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的监督要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行业协会作为自治性的民间组织,其作为企业的管理主体的资格是不容否定的。行业协会是某行业的成员自愿组织形成的团体组织,团体成员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参与经济事务,同时,这一团体组织也要求成员提高自身的责任感。

企业社会责任体现篇9

 

关键词:社会责任责任构建责任监督

责任是指行为主体在其行为过程中之于其相关的所有因素应负的职责与应担当的任务。与责任概念相对应,企业社会责任(CSR)是指企业在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当中,应当对所有利益相关者承担相应的责任。从本质上看,国际上普遍认同的社会责任理念包括: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节约资源等。

从内容来看,企业的社会责任可细分为道德责任、经济责任、文化责任、教育责任、环境责任等几个方面。道德责任是指企业作为一个企业公民所要遵循的社会公德;经济责任指企业要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物质产品;文化责任和教育责任则体现在企业要为员工提供符合人权的劳动环境,教育职工在行为上要符合社会公德;环境责任需要企业在生产方式上符合环保要求。这其中企业道德责任是最基本的,它是其他几种责任的主线与核心,其他责任都是企业道德的延伸和具体体现。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义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自身伦理道德的要求,社会责任正在成为制约未来企业竞争力的新要素。在企业竞争力的问题上,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对企业本身,而且对当地的社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管理者和企业有责任感的行为,可以满足公众期望,树立良好的公共形象,给自身带来长期有益的收获;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行为,可以平衡个人与企业的权利与义务,可使员工和社会受益,使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企业利益相关者受益;履行社会责任,可以使企业减少政府管制,降低风险,扩大市场影响力,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社会责任声誉较好的企业能够吸引更多更好的员工,吸引优秀人才资源并且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荣誉感和归属感,这些都将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

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表现

企业既是经济主体,同时也是道德主体。作为道德主体,它们在开展活动时应该遵守广泛接受的伦理原则,努力做合格的企业公民,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然而,由于经济中心主义盛行,经济的片面发展导致许多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责任意识淡薄

许多企业仅仅把自身定位于一个经济实体,片面强调企业的经济利益,经营中以经济利益为唯一目标,忘却和否定企业应具有的社会目标,忽视乃至排斥它所具有的伦理意义,导致企业责任感丧失,如出现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极不正常又难以根治的社会病疾,原因就在于此。从假药到假种子假化肥、从南京冠生园用陈年馅料做月饼到九江、钱塘江大堤的豆腐渣工程,从广州的假酒案、龙口粉丝案、金华火腿案到三鹿毒奶粉事件等等,表面上看都属于产品的质量问题,但其实质所反映出的却是所牵涉到的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漠视。

(二)生产责任事故频发

许多企业只顾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对劳动者、消费者等相关者利益的保护之责,缺乏对社会所负有的生产安全责任。许多企业不注意改善工作环境,也不太愿意加大对劳动者保护的投人,甚至对劳动者缺乏基本的职业保护措施,使我国劳动者的身心安全得不到保障,工伤事故频发,生产安全问题严重。

(三)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许多企业片面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根本无视对自然环境等社会公共物品的协同保护与合作共享,无视自身在社会协作关系中的责任和义务,不注意控制污染,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危机。如今中国的生态问题特别是西部的生态退化日渐突出,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森林质量下降等呈上升趋势。在某种程度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使得中国社会发展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所有这一切,无不与大大小小的企业为追逐利润最大化、忽视和回避其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有关。

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路径

构建合理的科学完备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需要多方面多角度入手,需要主体联动、主客体互动,更需要管理者坚持不懈的行动。

(一)加快相关法律体系建设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必须承担其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法律义务,如缴纳税费、生产质量合格的产品、诚实信用等,也应当依法对国家、社会、生态环境、消费者、员工等利益相关者承担的市场秩序维护责任、经济责任、环境保护责任、消费者利益保护责任、员工安全与福利责任和对股东的责任等基本法律义务,这也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企业在这里承担的不仅是责任,更是其应尽的法律义务。因此,政府立法机构要加快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立法,将有关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纳人到《企业法》、《乡镇企业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和《公司法》等之中,为制定企业社会责任的法规创造条件,并在条件成熟时,建立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法规体系。

在加快企业社会责任法律体系建设过程中,政府可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调控手段,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刚性要求,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惩处企业逃避社会责任的行为,提高企业非责任行为的成本与代价。可以通过法令、公共政策和政府规章向企业发出社会行动的信号,而不能仅仅依赖于企业决策人的良知。

(二)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政府要在全社会推广社会责任理念,普及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培育各社会成员相互支持合作、人人讲和谐、人人讲责任的新型社会文化。政府可通过税收、宣传等方式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政府要着力引导企业管理者改变思想观念,要使他们认识到,企业来自社会,也必须回馈社会,企业与社会是共荣的关系。政府通过观念引导、制度建设、完善机制等约束企业的行为,保障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也为其他行为主体提供行动的支持、依据和保障,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

(三)完善监督机制

企业社会责任体现篇10

关键词:零售企业;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形象;感知价值;顾客满意;顾客忠诚

中图分类号:F270;F713.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6116(2012)03-0023-06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居民零售消费额快速增长。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零售企业过度追求短期利益,损害利益相关者利益,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现象。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零售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强,我国零售业的社会责任建设仍处在初级阶段。零售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促进零售企业健康发展,提升零售产业竞争力,对实现零售市场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构建“和谐零售”有积极意义。随着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国外学者开始将企业社会责任引入到了零售领域。有关研究集中在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动因、实施策略和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而关于零售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影响顾客行为的中间变量及作用机理还不够清晰。现有研究认为,只要零售商能在一些重要的企业属性上建立起消费者偏爱的形象,就容易导致消费者的满意和忠诚。一些研究还表明感知价值是消费者行为的重要预测变量,并广泛实证了其中介效应。鉴于此,本文将从消费者层面具体考察企业形象在零售企业社会责任影响顾客忠诚中的作用机理,并依次将感知价值和顾客满意纳入其中进行分析,目的是为零售业顾客忠诚管理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零售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履行的社会义务,包括法律责任、经济责任、伦理责任、慈善责任、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等多个方面。近年来,关于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的探讨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零售企业不仅是为股东盈利,还应关注和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如员工、消费者、债权人、社会公众、环境等(由莉颖、韩丹凤,2010)。刘文纲等(2010)认为经济责任、环境责任、文化伦理责任、法律责任、社会公益责任构成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评价体系。为了更深入分析零售企业社会责任对顾客行为的影响,本文结合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零售行业实践,将经济责任、环境责任、消费者责任、员工责任、法律责任、慈善责任视为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构成维度。

(二)零售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形象

零售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因为社会责任行为在消费者形成对零售企业的商店形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零售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建立与利益相关者的密切关系,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和长期绩效。朱文敏等(2004)认为,企业的绩效水平源于其企业的社会形象对社会公众所产生的吸引力,企业形象的建立依靠企业积极履行其各项社会责任。在零售环境中,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类重要的公司联想,对消费者的商店态度、商店形象感知和购买行为会产生重要影响。企业社会责任联想是零售商店知识的一部分,消费者惠顾零售商店时,会将企业社会责任联想作为决策的依据之一,从而引发消费者对零售企业形象的认知。

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感知公司形象相联系。公司形象由公司能力和社会责任构成。现有零售企业商店形象主要是根据公司能力即通过强调零售营销策略来测量的。Lindquist(1974)认为商店形象由商品、顾客、服务、商店设施、便利、商店氛围、广告与促销、组织因素、购后满意等维度构成。这也构成了学者对商店形象结构进行探讨的基础。实质上,零售企业形象也可由零售商店形象来刻画,但其内涵还需进一步丰富。通过发展社会责任活动,可弥补零售营销策略作用的局限,从而共同提升零售企业形象。另外,根据线索利用理论,企业社会责任作为重要的外部线索可强化消费者对企业形象的感知。为深入分析零售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企业形象的作用机理,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经济责任与企业形象呈正向影响关系;

H2:环境责任与企业形象呈正向影响关系;

H3:消费者责任与企业形象呈正向影响关系;

H4:员工责任与企业形象呈正向影响关系;

H5:法律责任与企业形象呈正向影响关系;

H6:慈善责任与企业形象呈正向影响关系。

(三)零售企业社会责任与感知价值

在零售情境中,感知价值反映了顾客对购物体验的主观认知和评价,包括实用价值、享乐价值和社会价值。消极的企业社会责任损害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感知的评价,而积极的企业社会责任使消费者作出对产品质量感知的有益评价。零售企业社会责任将通过影响零售企业感知质量而对其实用性价值产生作用。顾客能从一个富有社会责任的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中获得更高价值。零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消费者对企业产生情感上和精神上的正面印象,从而增加消费者对零售企业的整体价值感知和购买意愿。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7:经济责任与感知价值呈正向影响关系;

H8:环境责任与感知价值呈正向影响关系;

H9:消费者责任与感知价值呈正向影响关系;

H10:员工责任与感知价值呈正向影响关系;

H11:法律责任与感知价值呈正向影响关系;

H12:慈善责任与感知价值呈正向影响关系。

(四)零售企业形象与感知价值、顾客满意、顾客忠诚

零售企业形象刺激有助于创造顾客的价值认知。Babin等(2000)指出,零售企业气氛可增强购物体验,进而增加购物价值。随着感知的企业形象线索变得有利,消费者的时间、精力和心理成本会降低,使顾客感知价值增加。感知价值已被证明是提高顾客满意的关键条件。另外,随着零售企业形象推动下顾客感知价值的提升,顾客对零售商的信任和忠诚会增加。Chang等(2005)认为,商店的设施、服务、促销和便利对顾客的满意和忠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这些零售企业商店形象属性又以顾客满意作为中介变量对顾客忠诚产生间接影响。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3:企业形象与感知价值呈正向影响关系;

H14:企业形象与顾客满意呈正向影响关系;

H15:企业形象与顾客忠诚呈正向影响关系;

H16:感知价值与顾客满意呈正向影响关系;

H17:感知价值与顾客忠诚呈正向影响关系;

H18: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呈正向影响关系。

根据上文的文献分析,具体构建了零售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形象等影响的模型(图1)。

三、研究设计

(一)变量测量和问卷设计

在参考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本研究开发出了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的测量题项以及感知价值、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的测量题项。之后,邀请5名市场营销专业的教授和博士生对初始量表中的测量题项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调整。最终形成了一个包括38个题项的正式调查量表。并在测量量表后加入有关消费者人口统计特征的题项,从而形成了正式调查问卷。

(二)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

本研究选择以南昌、青岛、武汉、上海和重庆5个城市的大型百货商店和综合超市的消费者为调查对象。在5个城市各发放问卷100份,共发放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06份,有效回收率为81.2%。在有效调查样本中,男性、女性占比分别为44.8%和55.2%;年龄主要集中在19~60岁间,占比为91.4%;受教育程度在本科及以上的样本占比为56.2%;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样本占比为66.5%。

四、数据分析及实证检验

(一)信度和效度分析

本文采用SpSS18.0来评估研究变量测量信度。结果显示,各变量Cronbach’sα值均大于0.7,说明变量测量是可靠的。同时,利用a—moS18.0做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各观测变量在对应潜变量上的标准化载荷系数都在0.5以上,并高度显著,变量测量的收敛效度得到保证。另外,各变量的aVe值分布在0.522~0.746之间,超过了0.5,而且各变量的aVe值均大于该变量与其他变量的协方差,因此,变量测量的区别效度得到了保证。

(二)研究假设检验

本文进一步运用amoS18.0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和研究假设的检验。初始模型的检验结果和拟合结果见表1和表2。其中,H8和H12没获得支持,其余假设均获得支持。环境责任和慈善责任对感知价值影响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零售企业对其环保行为与慈善行为的宣传相对较少,导致消费者缺乏全面了解其社会责任行为的信息渠道。

由表2可知,初始模型的部分路径没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删除所有不显著路径,得到一个修正模型。运用amoS18.0对修正模型进行重新验证。相比初始模型,修正模型的拟合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绝大多数拟合指标达到理想水平。根据修正模型的输出结果,整理出最后的整体模型及其相应假设的标准化路径系数(见表3)。

(三)零售业态和消费群体特征对零售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分析

本文通过加总平均得到零售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综合评价得分,运用方差分析法考察了在不同零售业态和消费群体特征中零售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表现差异。其中,零售业态分为百货商店和超级市场,消费群体特征包括性别(男性和女性)、年龄(低年龄组和中高年龄组)、收入(低收入组和中高收入组)、文化程度(低学历组和中高学历组)。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

表4显示,零售业态和消费群体特征对零售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有显著差异化影响。相比超级市场,消费者对百货商店社会责任行为整体表现评价更高;相比女性消费者,男性消费者对零售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整体表现评价更高;相比低年龄消费者,中高年龄消费者对零售企业社会责任整体表现评价更高;相比低收入消费者,中高收入消费者对零售企业社会责任整体表现评价更高;相比低学历消费者,中高学历消费者对零售企业责任整体表现评价更高。

五、研究结论及启示

本文在中国零售情境中,探讨了零售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企业形象及顾客忠诚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企业形象和感知价值在零售企业社会责任影响顾客满意和忠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零售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形象和感知价值的影响具有差异,经济责任、环境责任、消费者责任、员工责任、法律责任和慈善责任对企业形象均有积极影响,而对感知价值有积极影响的只有经济责任、消费者责任、员工责任和法律责任。零售企业形象和感知价值不仅对顾客忠诚产生直接影响,而且通过顾客满意对顾客忠诚产生间接作用。相比企业形象,感知价值对顾客满意和忠诚的作用要更大。零售业态和消费群体特征对零售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也有差异。本研究不仅丰富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领域,也为零售企业社会责任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创新性探讨的思路,并对零售业顾客忠诚管理实践有重要启示。

1零售企业应全面开展社会责任活动

研究表明,零售企业社会责任包含经济责任、环境责任、消费者责任、员工责任、法律责任和慈善责任等多种类型。消费者会基于这些责任行为的综合表现,产生对零售企业形象和感知价值的评价,从而作出购买决策。因此,零售企业应全面考虑社会责任活动,从而提高社会责任行为的实施效果。既要努力履行经济责任、消费者责任、员工责任和法律责任,提升顾客的感知价值,又要重视和强化环境责任和慈善责任,增强顾客对企业形象的积极感知。另外,零售企业应考虑到其社会责任行为在不同零售业态中的顾客感知差异性,积极探索不同零售业态中的零售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独特方式和模式。相比百货商店,超级市场更应结合自身特点,加大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实施力度,提高顾客对其社会责任的评价水平。

2零售企业应加强对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力度,提高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忠诚行为

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反应在于他们得到的社会责任信息是否全面和真实有效,社会责任信息传播渠道是否可靠。因此,零售企业应利用好广告宣传、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a8000认证等途径披露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向外界全面传播包括经济责任、环境责任、消费者责任、员工责任、法律责任和慈善责任在内的各种社会责任信息,从而带来好的外部评价效果,获得消费者广泛的认可。研究表明,消费群体特征对零售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有显著差异化影响。因此,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应重视不同消费群体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感知的差异,尤其是应积极针对女性、低年龄、低收入和低文化程度消费群体传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从而广泛提升消费群体对零售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积极响应。

3从社会责任视角进一步拓展和丰富零售企业形象的实践范围

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在消费者对零售企业形象评价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现有零售企业形象理论和实践主要考虑商品、价格、服务、设施、氛围、便利和促销等属性在提升企业形象感知水平上的作用,而忽略了从社会责任视角提升零售企业形象的情感性和象征性影响效应。因此,零售企业应将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精力投入到社会责任履行相关的活动中去,在零售企业形象设计和传播中融入社会责任属性,进而影响到消费者对零售企业作为社会公民的定位认知,不断拓展和丰富零售企业形象的内涵和实践范围,并通过营销沟通方式积极向消费者展示零售企业的社会责任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