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5:53

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篇1

论文摘要: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GDp核算存在的缺陷是无法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统计核算。修正的基本思路是:以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为起点,引入环境资源核算,对GDp进行修正,计算绿色GDp。西部地区近几十年的粗放式发展造成了当地资源环境破坏严重,因此建立环境经济核算走保护性的开发道路已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本文重点论述了西部地区计算绿色GDp、实行环境经济核算的必要性以及构建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思路。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资源环境的索求与影响愈来愈大,造成了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环境问题已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当前我国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破坏相当严重。水资源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各种自然灾害加剧,使得环境问题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局面十分严峻。据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总共为356万平方公里,其中西部地区就占了80%;在全国26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荒漠化面积中,西部地区占到了9o%以上。总体上说,西部地区主要面临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等三大生态环境问题。在目前西部经济开发的战略布局的大调整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就是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西部经济的增长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也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在客观上要求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现行GDp核算进行修正,计算绿色GDp,对西部地区经济活动实行国民经济核算的同时引入资源环境核算。

一、对现行GDp核算的修正:绿色GDp核算

现行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核算只反映了经济运行的过程与结果,未体现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代价,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未考虑自然资源消耗成本。经济活动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GDp只核算了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成本,却没有计算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即自然资源耗减成本,造成自然资源无价或低价,其结果高估了当期经济生产活动新创造的价值。二是未考虑环境降级成本。经济活动往往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环境质量的下降,亦称环境降级成本,包括环境退化成本和环境保护支出。GDp核算一方面没有扣减环境退化成本,即环境污染的代价,另一方面将环境保护支出作为生产活动来反映,从两个方面增加了GDp。结果是污染物排放越多,GDp越大;环境保护支出越多,GDp也越大。高估的GDp将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导致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恶化,人类的生存条件受到威胁,经济发展不可持续。

绿色GDp核算,又称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也称为环境经济核算,就是在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即将经济活动中自然资源的耗减成本和环境污染代价予以扣除,进行资源、环境和经济综合核算,形成一套能够描述资源环境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能够提供资源环境核算数据的核算体系。环境经济核算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在总体或平均的角度看往往意义不大,所以,环境经济核算工作的实施应以地区为主,国家为辅;空间结构与总体趋势有机结合。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简称绿色GDp,它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它是在现有GDp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即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

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实行环境经济核算

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大部分为干旱、高寒和沙漠地区,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近几十年的粗放式发展造成了当地资源环境破坏严重,即使是付出极大的代价,在很长时间也难以恢复,这一特殊的区情决定了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基本性质是走保护性的开发道路,不能为短期的利益而肆意破坏环境。从资源存量上来说,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确实存在着潜在的优势,但要把这些潜在的优势转化成实际经济优势,则主要依赖于人们对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而不能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发展本地区的经济,否则得到的是无效的或虚假的经济增长,它可能带来当前局部的利益,但从长远来说会导致社会财富的减少。实际上,西部经济的发展需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用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的观点来讲,就是在贫困地区的发展中要注重该地区资源存量的均衡分析,既必须使资源存量的增加值大于资源存量的减少值,使流量意义上的资源盈余成为现实,如果历年都出现流量意义上的资源赤字,则必然会出现资源枯竭的结局,那么可持续发展也实现不了。然而,在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下,由于GDp指标的局限性,使得开展资源存量均衡分析成为难题,于是建立环境资源核算就提上了日程。建立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已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三、建立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思路

在我国,构建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其核算思路是:资源环境实物量核算——资源环境价值量核算——资源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将资源环境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核算的主要内容包括:矿产能源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草地资源以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自然资源核算;生态环境、大气环境等环境核算以及绿色GDp、绿色nDp(国内生产净值)、资产负债存量、.国民财富等环境经济综合指标的核算。西部地区环境经济核算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一部分,其核算原则与全国国民经济核算基本一致,但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别要考虑资源产品和污染物在地区之间的流入、流出核算。

1.资源环境的实物量核算。

资源环境的实物量核算是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是其十分重要的核算表现形式。从西部地区环境资源的特点出发,目前主要对自然资源实物量进行核算,包括期初期末资源存量;由于自然增加或减少、经济发现或使用等引起的期内资源流量,如使用量和耗减量等。为此设置了如矿产能源资源的储蓄量一耕地面积的耗减数,淡水资源污染和水质下降程度,森林的采伐量、草地面积耗减量等相关的实物量指标。建国五十多年来,西部地区资源环境等主管部门积累了丰富的统计数据,为西部地区资源存量的均衡分析、开展资源环境的实物量核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资源环境的价值量核算。

资源环境的物质损耗只有通过价值核算才能进行总括反映,并进入GDp体系,进而对GDp进行相应的修正。资源环境价值量核算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自然资源耗减成本核算。自然资源耗减成本是指在核算期内一国或一地区所有常住单位的社会经济活动所造成的自然资源“实体性”物量耗减,这些耗减的价值反映便构成耗减成本。根据自然资源的特征,有些自然资源具有一次消耗性质,如西部地区的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部分可再生的森林资源(用材林)和西部地区的水资源,这些资源的使用为资源耗减成本,具有中间消耗的性质。有些自然资源具有多次消耗性,如土地资源、部分可再生的森林资源(特用林、防护林等)和南方的海洋资源,这些资源多次消耗的使用类似于固定资本使用的性质,其资源耗减具有”固定资本消耗”性质。对耗减成本的核算,首先应按上述实物量指标及相应的明细指标进行分类统计,再根据分类统计的结果核算资源环境的存量、使用量和耗减量,及相应的价值量。

(2)环境降级成本核算。环境降级成本是指由于经济活动造成环境污染而使环境服务功能质量下降的代价。环境降级成本又分为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退化成本,环境保护支出指为保护环境而实际支付的价值,环境退化成本指环境污染损失的价值和为保护环境应该支付的价值。自然环境主要提供生存空间和生态效能,具有长期、多次使用的特征,也类似于固定资本使用特征。这样,由经济活动的污染造成的环境质量下降的代价即环境降级成本,也就具有“固定资本消耗”性质。对资源环境损失成本的核算,可先根据上述实物量指标进行分类统计,再根据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制定的资源环境质量标准进行分析比较,确定那些资源环境没有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超标或未达标的差额是多少,对资源环境质量恶化的关联度和破坏程度有多大。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恶化程度估算其损失成本。

在实际核算中。根据估价方法的不同,对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又分为实际成本和虚拟成本,实际成本指在经济活动中明确发生、实际支出的资源环境成本,虚拟成本指在经济活动中不能直接体现、需要以间接方式估算的资源环境成本。一般来说,资源耗减成本大部分为虚拟成本,环境降级成本中环境保护支出为实际成本,环境退化成本为虚拟成本。

西部地区资源环境的价值量核算,是建立西部地区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关键。只有客观、正确地反映西部地区资源环境的经济价值,才能准确地反映本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有机联系。只有完整、客观地反映西部地区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才能更好地完善、实施资源环境政策以及使经济政策与资源环境政策有机的衔接配套,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3.资源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

资源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是要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体现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最终逻辑顶点。只有将其资源环境的经济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才能正确反映国民经济的有效增长及自然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完整代价,反映资源对经济的潜在支撑力和环境容纳度,反映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

资源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的核心内容是计算绿色GDp。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由于对GDp的计算忽略了资源环境的价值存在,将资源环境与经济活动分割开来,利用绿色GDp核算方法可以将经济过程中对资源环境的利用作为经济产出的投入加以核算,求得当期由资源环境因素调整后的国内生产总量,即绿色GDp。

计算公式为:绿色GDp=GDp-资源环境成本资源环境成本=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降级成本

西部地区计算绿色GDp存在两种核算范围和计算公式:

第一种是封闭式的绿色GDp,核算原则是:西部地区拥有的自然资源被开采,在本地区计算耗减;西部地区排放的污染物。只计算影响本地区环境质量退化的成本,不考虑资源产品和污染物在地区之间的流入、流出,核算公式为:

绿色GDp=GDp一本地区资源环境成本

第二种是开放式的绿色GDp,核算原则是:西部地区使用的自然资源产品,统计为在本地区经济活动导致的自然资源耗减;西部地区排放污染物造成内外环境退化的成本,都由本地区来计算和承担,以反映资源产品和污染物在地区之间的流人、流出,核算公式为:

绿色GDp2=GDp-本地区资源环境成本±跨地区资源环境成本

不论是封闭式还是开放式的绿色GDp,其关键是估算资源环境成本。资源环境成本的计量有不同的层次,具体计算时可以分步进行。

第一步,按自然资源耗减价值进行扣减:

绿色GDp.赍源=GDp一自然资源耗减成本

绿色GDp2一资源=GDp一本地区自然资源耗减成本+输入本地区自然资源耗减成本一本地区输出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环境

第二步,按环境降级成本进行扣减:

绿色GDp.环境=GDp一本地区环境降级成本

绿色GDp2一环境=GDp一本地区环境降级成本+污染物流出引起的区外环境降级成本一污染物流入引起的区内环境降级成本和

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篇2

论文摘要:基于建立综合环境经济核算、完善现代水利统计体系和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的需要,我国应创建水资源核算体系。对环境卫星帐户的子系统水资源核算帐户进行了初步探讨,介绍了水资源核算体系的由来、基本构成和特点,并结合现状分析了在我国开展水资源核算面临的问题。

近30年来,世界人口激增,生态被破坏,环境恶化,经济发展受阻,使人们开始全面而深刻地反省自身的发展方式。在1992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上发表的《21世纪议程》中就明确提出进行资源与环境核算是世界各国的迫切任务,并作为重大战略行动来实施。在

资源环境核算(亦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日益关注和急需建立的统计领域。水资源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抓紧研究和建立水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以下简称“水资源核算”)制度及体系框架,已成为当前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l水资源核算体系的由来

1.1国民核算中心框架及其局限性

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采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ofnationalaccounts(sna)),这也是大多数西方国家所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是对一个国家经济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核算,只有经济活动才能够纳入核算之中。

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以两个平衡关系为框架。第一是围绕国内生产总值(gdp)所形成的当期流量平衡,即:

gdp=总产出一中间投入(1)

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净出口(2)

(1)式反映国内生产总值的形成过程;(2)式反映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去向。通过这一平衡,国民经济的生产与使用被连接起来。

第二是关于资产从期初到期末的动态平衡关系,即:期初资产存量+资本形成一固定资本消耗±其他物量变化±重估价引起的变化一期末资产存量(3)

基于上述基本框架,可以发现:第一,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核算没有体现环境因素的投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所扣除的中间投入仅限于产品投入,并不包括环境等自然因素的投入;相应地,所谓资本形成,仅限于产品对生产资本的积累,不体现生产造成的自然环境的变化。第二,围绕资产核算,主要限于经济资产,尤其偏重于生产资产,没有将自然环境完整地纳入核算范围,同时也没有直接反映经济过程对环境变化的影响]。这导致了两个严重缺陷:一是忽视了自然资源的耗减,遗将危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二是忽视了环境质量的下降,这将会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福利。

为了使人们能够看清楚隐藏在中心框架账户中及其表露出的局限性,并能更加深入地加以描述,联合国93’sna(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出了针对某些重要领域建立与中心模式框架不完全统一的特殊框架(结构)即附属框架方法的建议。一方面附属账户与国民经济核算账户的中心框架发生联系,并通过它们与综合经济统计资料的主体发生联系;另一方面,由于附属账户是特定领域或特定专题所专有的,因而它们也专门与该领域或专题的信息系统相联系,它们也要求货币价值量数据与实物量数据能更好地结合。由于附属账户保持与中心账户的密切联系,所以,它们在宏观经济账户和分析的范围内加强了对专有领域的分析。此外,不同领域的附属账户还有助于将其中某些领域的分析联系起来。因此,附属账户一般具有双重作用:既作为分析工具,又作为统计协调的工具j。典型的例子当属环境卫星账户。

1.2环境卫星账户——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

环境经济核算缘起于两个相互联系的事实。事实之一是环境问题越来越深入地介入了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成为国家和国际社会管理中共同面临的问题。在国际社会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处理好经济、社会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与上述事实相联系的另一个事实是,为管理所必须的信息数据系统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管理之需要,尚没有一个数据系统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无论是现实经济实践中广泛应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还是环境统计指标体系。

从2o世纪7o年代开始,联合国、世界各国政府、著名国际研究机构和著名科学家一直在进行着艰辛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构建反映环境因素的核算体系l4]。1993年,由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共同修订的sna1993,第一次正式将环境核算作为附属账户纳入sna,并最终正式出版了(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手册)临时版本。然而,由于有关研究开展不久,因此,尽管sna1993声称“第21章有关环境附属账户的内容指出,它显示了在经济核算和环境核算一体化方面目前的最高核算水平”。但同时也指出,由于seea目前尚不成熟,因此“它极力主张由核算人员继续进行研究”。目前,国外许多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欧共体及泰国、印度尼西亚等,都在积极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

资源环境核算附属账户将sna中关于自然资源的使用、环境费用核算的范围、内容予以拓宽(不再仅限于经济资产的界限之内),把资源环境综合核算的有关概念、定义、分类和表式同sna常规的经济账户联系起来,扩大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分析功能。

1.3seea的子系统——水资源核算体系

1993年国民核算体系(sna)已明确把自然资源纳入资产负债表和积累账户,形成了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旨在研究资源环境和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注重寻求良性经济运行的环境承受能力,并将水资源核算列为主要核算内容之一。水资源核算体系正是在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了与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保持一致的框架结构、概念定义、分类标准、表式账户及核算方法,对水资源核算内容的加以进一步延伸和细化,使水资源核算更加科学合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强了分析和应用功能。

2水资源核算seeaw

2.1水资源核算的范围

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也是生产食物、能源、众多工业产品以及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及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关键要素。seeaw更关注的是经济体系与环境体系之间的关系,所以seeaw核算的对象只包括水文系统中能够提取并直接为经济体系提供投入的部分,这种投入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天然的水文循环,形成天然一人工复合水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

seeaw手册中界定水资源系统包括:①区域内所有开发利用或者能够开发利用的水资源;②区域内各水体之间的水量交换(如入渗、径流、渗漏等);③与其他区域之间的水量交换(入流、出流)。在陆地水资源系统中,水资源指区域内储存于河流、湖?白、人工水库、雪、冰、冰川等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土壤水。对于各种水资源,受自然因素影响,引起存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包括区域内降水和其他区域的人流量;引起存量减少的主要因素包括蒸发蒸腾、向区域内其他水体的出流量以及向区域外的流出量。人类活动通过取水和排水引起水资源存量的增加和减少。

水资源对经济体、经济体之外的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了物质投入及服务,包括①作为生产和消费活动中的原料投入;②接纳废弃物(如排放到水体的废污水);③为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提供栖息地。seeaw侧重于水资源作为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原料投入及接纳废弃物所提供的服务。至于水资源提供生态系统栖息地的功能,仅以水质及其各种用途等形式反映。

图1详细描述了陆地水资源系统和经济体,阐述了各系统内部的主要流动以及两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每一经济单位直接从环境中取水,或者从其他产业获取水,水被使用后,直接处理(排放)进入到环境、或提供给其他产业再利用(如再生水)、或输送污水处理厂。

2.2seeaw的基本构成

总的来说,水资源核算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内容:①水资源的实物量账户,用于计量水资源的存量、流量以及质量;②水资源的价值量账户,即在对水资源实物量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核算水资源的价值及其增减状况,确定水资源的财富价值,并将其纳入到国民总财富中:。具体而言,水资源核算框架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2.2.1水存量及其变化的实物核算

对一个特定区域组成的经济体系来说,有多少水,有多少可利用的水,在一段时间内水存量发生了多大变化,这是需要掌握的最基本信息。因此,存量及变化核算是水资源核算的基本内容,目的是从水文循环出发,用实物单位描述在地表、地下和土壤中存在的总水量,以及这些水量在一定期间(一年)内的变化,并对水资源存量按照水质状况予以评估,从根本上关注水资源环境对经济体系用水的保证程度。

水存量包含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定义,前者着眼水量的多少以及变化,后者着眼于水质的好坏及其变化。鉴于水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水资源的可用性以及使用方式,因此,水质成为刻画水存量的重要特征。

水资源存量在时间上会在增加和减少两个方面上发生变化。从水资源与经济体系的关系人手,核算中将这些增减变化归纳为两类原因:一是经济原因,经济体系从环境取水造成的减少,向环境排放造成的增加;二是自然原因,降水和人流造成的增加,蒸散发和出流造成的减少。通过核算,不仅解释了从期初与期末的存量变化,更将这些变化与经济体系对水的利用衔接了起来。

2.2.2水的供应与使用实物核算

从经济与环境关系的根本意义上说,水的供应是指环境向经济体系提供的水量,水的使用是经济体系所利用的水量。但是,从环境到经济、再从经济到环境,水是一个循环过程。在此过程中,水以不同形态出现——资源水、产品水、废水;对应不同形态的水,存在着不同的供应者和使用者。其中,从环境取水,是由环境提供给经济体系供其使用的资源水;经济体系内部各个经济部门之间相互供应使用的水,是产品水在经济体系内部的循环;经济体系提供(排放)给环境使用(接受)的水,可能是以废水或其他方式从经济体系回归环境的水。

站在经济体系的立场上看水的供应和使用:各个经济部门作为供应者,一方面向其他经济部门提品水以及供循环使用或处理的废水,同时向环境提供最终排放的废水;各个经济部门作为使用者,一方面使用由环境提取的资源水,同时使用由其他部门提供的产品水,还使用(接受)了其他部门提供(排放)的可循环使用的废水以及需要处理的废水。

水的供应与使用核算就是照此思路编制核算表提供数据资料的,其总体目标是系统描述在一段时期内“资源水进入经济体系一产品水在经济体系内部的循环~废水从经济体系排出进入环境”的整个过程,不仅要核算各个环节上水供应使用流量的多少,同时要在结构上给出供应使用的“来龙去脉”,尤其要关注经济部门分类下的供应使用结构,以便为经济体系的水供应和水使用勾勒出一幅全景画面。其中,从环境的取水、回归环境的水,从减少和增加两个方面代表了经济活动发生而造成的水存量变化,与水存量及其变化核算连接在一起。

2.2.3水的供应使用混合核算

通过水的供应使用核算,可以从实物量上了解取自环境的水被分配给了哪些经济部门,回归环境的水分别产生于哪些经济部门。但是,不知道各个部门利用这些资源水、排放这些废水,形成了多少经济产出创造了多少增加值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将水的供应与使用数据与各个部门的经济活动规模水平数据——用经济产品的投入产出表/供应使用表表达——结合起来,给出有关水资源利用效率、废水排放强度的系统信息。之所以称为“混合”核算,主要原因在于,有关水的供应使用信息是用实物单位表示的,而各部门经济活动信息则是按照货币单位提供的。

通过这样的核算,可以提供以下方面的重要信息。①对各个用水经济部门,可以显示其在生产过程中为获得经济产品而消耗了多少水(包括资源水和产品水),把二者结合起来,计算各个部门单位产品产出对水的消耗强度(t/元),以及为获得单位增加值而耗费的水(t/元);②对各个废水排放经济部门,可以显示其在提供经济产品的同时产生了多少废水,把二者结合起来,计算各个部门单位产品供应对废水的排放强度(t/元),以及为获得单位增加值而排放的废水;③如果具备比较完备的经济产品投入产出表,则可以透过经济部门之间的技术关联,测算各类经济活动对水的完全消耗强度和排放强度。

2.2.4与水有关的经济核算

围绕水发生了哪些经济活动,如何将这些活动独立显示出来,反映经济体系为水的开发、管理、保护而作出的努力,考察其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显著性,这就要进行与水有关的经济核算。为了与国民经济核算衔接,在核算中定义了涉水产业、涉水经济产品,核算其投入和产出、供应和使用,以及以水开发管理保护为目的的收支、资本形成、资金筹集和固定资产总量,通过这些核算,不仅可以明确经济体系为水所花费的投入,还可以了解这些产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

2.3seeaw的特点

实施水资源的综合管理,要立足水的现有数量和质量,在各种水功能分配上寻求平衡,以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活需求,在整体上产生最大功效。

要实现这样的综合管理,必须有相应的数据体系作为基础支持,需要把水与经济体系结合起来,提供全面系统的数据资料。水资源核算就是这样的数据体系,和其他水数据体系相比,水资源核算确实能够有助于满足这些数据需求,主要体现在:①它把水的多重功能汇合在一起,系统反映水的状况及其与经济体系的关系,既包括水的资源功能,又包括水的环境功能以及作为水生系统的功能,可以避免仅考虑某一方面的单一功能——比如仅把水作为资源——而带来的片面性,有利于全面协调不同水功能之间的竞争,实现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最大限度地利用;②它把有关水的数据信息与经济过程的信息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通过定量描述水作为资源从环境进入经济体系、在经济体系内部循环周转、最后作为废弃物从经济体系排入环境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系统反映水对于经济体系的支持以及经济体系对水的影响,同时通过对经济体系围绕水的开发管理保护发生的一系列经济交易活动建立核算体系,提供有关产业活动、产品供求、资本形成、以及税费水权等方面的信息,为进行水资源的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3创建我国水资源核算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篇3

   1选择合理的研究目标

   选择合理的目标,是实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前提。在体系研究过程中,往往不能直接表达社会需要,并存在诸多社会需求的矛盾。因此研究者必须在不同的利益冲突中选择恰当目标,以实现决策的科学性。同时确立最终目标还可明确工作的研究方向与尺度,提高研究效率与质量。结合这一目标,当前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总体目标为:坚持全面、可持续、协调的发展观念,力争3—6年时间内建立与我国国情相符的基本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具体来说,在实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理论与框架的基础上,进行环境实物量核算、环境价值量核算等体系建设,以个别地区试点的情况,加快推广宣传环境核算体系,为全面实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奠定基础。

   2加快资源环境损耗核算

   首先,实现环境调查的制度化,通过对环境污染状况及损失调查,建立损失估算计算模式;其次,根据国家技术组提供的调查表,完成数据采集工作,实现对大气污染损失环境污染损失固体废物污染损失以及水污染损失等核算;再次,根据国家技术组提供的各企事业单位的环保支出情况调查表,对各单位的环保支出进行调查,以获得内部环境治理污染的成本情况。可见,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数据的采集或处理涉及到卫生、环保、农业、统计及城建等多个部门之间的配合。

   3国民经济核算的技术途径

   首先,完善系统的分析与评价理论,加快方法与应用的研究;其次,根据我国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完善或改进经济核算的理论方法,讨论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价值关系,建立绿色经济核算体系账户,及时调整系统经济指标,以获得如绿色增加值、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等关键指标。再次,在建立绿色经济核算体系账户的前提下,对现有的经济分析理论和方法实现修正,构建绿色经济计量模型、绿色投人产出分析矩阵和模型、绿色经济运行监控体系等;最后,根据绿色经济核算体系理论,计算绿色经济指标,对我国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性建议与规划。

   4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为了确保其制度的连续性、数据的真实性等,需要各行各业提供核算资料,包括绿色环境核算、绿色会计核算、绿色统计核算等,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支撑和保障,例如: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会计法规、统计法规、审计法规、资源环境法规以及政策、信息共享等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顺利发展。

   5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评价标准

   由于我们面临较复杂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因此需要将原本复杂的问题划分成若干个简单部分,出于对我国资源、环境统计工作较为薄弱的考虑,再加上资源环境核算的复杂性,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工作规程、评审标准与评价体系。将资源和环境核算加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既涉及到实物核算,也包含价值核算,这也是资源与环境核算的难题所在。目前,国际上尚未确定统一估价方式,其理论仍需进一步研究。

   因此,在我国开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只能循序渐进,而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在核算体系中,坚持“由易到难”、“先开展实物核算、再开展价值核算”的原则。同时建立与当前发展状况相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国民经济核算指标及评价标准。其中评价标准的建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出发:体系的应用前景与应用效果、科学理论价值、开展试点应用、试点的具体内容、培训体系、推广形式等,以及研究成果的潜力、成果的综合效应等。

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篇4

关键词环境核算经济价值量核算方法

1引言

环境经济核算已成为目前国际上研究的焦点,其基本思想是将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测算出经环境调整的国内生产净值称为国内生态产出或绿色产出(英文简称eDp),以弥补传统GDp指标的不足。

在经济活动中,由于发展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处理得不好,已经出现了各种严重的生态问题,空气污染、水质污染、森林消失、土壤沙化、资源枯竭等等,这些问题既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又严重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相适应,环境保护是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保护是相互联系的,并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程度是区分传统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分水岭。在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中,经济过程和环境系统是完全分离的,因此,它不能反映环境对经济过程的贡献,从而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为了适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统计核算的新要求,联合国统计局和世界银行在其联合发表的题为《环境管理与经济发展》的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了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未能包括环境资源因素的重大缺陷,并从1987年起联合开展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研究》。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主体文件中明确规定,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各会员国的主要目标为扩大现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环境和社会因素纳入该体系,至少所有会员国的核算体系应包括附属自然资源核算制度”。

挪威和芬兰是欧洲开展自然资源核算研究较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同领域中处于领先行列。美国和日本等国的学者还开始利用实际的统计资料开展实证分析。本文拟对我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子系统———环境经济价值量核算进行研究。

2国外环境经济价值量核算基本思路

联合国统计局向世界各国公布的《社会和人口统计体系》(SSDS)曾对环境经济核算的范围作了推荐性界定:凡是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空间、地貌、土壤、动植物、矿物等都是环境经济核算的范围。按照其要求,环境经济核算范围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地理条件、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这三者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它们是环境经济核算的主体。

2.1地理条件核算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条件,主要指某一地域内的地理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貌和气候等方面的自然物质要素。在统计核算中具体指与社会人口生活息息相关的地貌、气温和干湿度。这些自然要素影响人类的活动,制约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能够从一侧面反映某个行政区域或一个国家人口的生存环境。从这三个方面设计指标构造核算表进行地理条件的核算。

2.2自然资源核算

自然资源是指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它包括土地资源、地下资源、生物资源和水资源。自然资源用以下指标核算:自然资源储量变化串、自然资源结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及消费量、矿产资源回采串、自然资源破坏成退化程度、资源进出口量。

2.3环境资源、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核算

环境资源可分为大气环境和生态环境,其中,生态环境包括土地生态环境、森林生态环境和水生态环境等。环境污染,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所排放的废弃物质超过环境的容量和自净能力,致使环境质量恶化、生态系统失调的一种活动。环境保护,是指人类治理污染、改造生存环境、维持环境自净能力的活动。

环境指标核算包含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量及变化量,人均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故总量及变化串,废气处理串、工业污水排故量及变化串、森林覆盖串、人均森林面积、水土流失面积及变化串,沙漠化土地面积及变化串、草原退化面积及变化串、自然保护区面积、野生动植物物种数量及变化率、受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数量、森林覆盖率增长率、格林综合污染指数、“三废”综合利用量、城市噪音水平、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环保投资占GDp比重、抗灾串、人均资源数员以及支撑的潜力、环境承载能力。

上述三个方面构成了环境经济的实物量核算。虽然实物量核算是环境经济核算的基础,但仅仅依靠实物量核算提供的数据,还不能全面地描述环境资源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因为,不同的计量单位使各种实物数据无法综合,而且也缺乏可比性。要想得出综合并具备可比性的核算结果,必须同时以货币单位进行计量,进行价值量核算。

由于环境资源的使用大多属于非货币交易,在难以通过市场行为确定其价格的情况下,对资源增减、环境变化的估价只能采用虚拟方法。现从理论上提出了三种虚拟估价方法:

(1)市场价格法。它以经济活动对环境资源的利用量和相应的市场价格来计算环境资源的经济使用价值。从理论上讲,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核算最适合国民经济核算,但现实中的环境资源利用远未市场化,这就为市场价格法的运用带来了因难。一般认为,市场价格法比较适合于环境货物(如开采的地下资源)数量利用的情况。

(2)住户意愿法。它就是以人们为了自己将来的健康和福利,利用和改善资源环境而愿意承担的费用作为环境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的损失价值。由于该方法受主客观因素影响,随意性大,在目前的环境经济核算中,一般和市场价格法合起来应用。

(3)维护成本法。环境经济成本概念的提出,其理论基础是环境的资源观和价值观。环境作为一种资源,是因为环境系统的各个要素及其组合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得以实现的基础,离开这一资源基础,人类将不复存在。

(4)按照资源环境恢复到耗减和降级前的水平所需的费用来计算其价值。与市场价格法相比,维护成本法在理论上更加体现持续发展的思想,因为维持资源环境的数量和质量水平不变,也就是保证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用公式表示为:

eC=(D-S)×i,

其中:eC为环境成本,D为环境资源需求量,S为环境资源供应量,i为环境成本系数。

环境成本表现为人类活动对周围环境质量和受纳体的不利影响所造成的全部损失,包括对活动地造成的损失和对活动地以外的其他区域造成的损失。从量的角度看,环境成本应等于受纳体损失的总和。因此,国际上一些专家比较看重维护成本法。

总之,国外价值量核算方法注重环境调整的国内生产净值的计算,主要考虑耗减问题。同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区户相比,现在,价值量核算方法增加了对“外部”环境成本和收益的核算,它在以下两方面扩展并完善了Sna体系:产品生产和最终需求对自然资源的使用;由于污染等因素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3对我国环境经济价值量核算的思考

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持续发展,必须尽快实行环境核算,以此强化人们的环境与资源意识。但是,目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还不完善,环境统计资料也残缺不全,要建立我国的经济与资源环境综合核算体系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结合对目前我国环境经济核算现状的分析,目前环境经济价值量核算应该考虑以下两个方面才会更为科学可行:

(1)经济信息与环境信息并重。环境经济价值量核算基于对环境因素的考虑,在核算内容上会产生两个显著的变化:一是计算增加值时,将考虑生产经营过程对自然资源的使用等因素,并把它们视同中间投入予以剔除;二是在认同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基础上,将进一步深入地分析和考量经济活动对环境资源的使用效率。这就需要在环境经济价值量核算时要将经济信息与环境信息并重来考虑。

(2)宏观核算与微观核算相协调。环境经济价值量核算的视野不能仅局限于单个企业,也不能单单从社会经济的整体角度考虑问题。在企业环境核算内容与方法的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宏观思维,以保障企业间环境核算信息的统一性、可比性和系统性,同时要根据单个企业的特质区分对待,这样就会使得环境经济价值量核算考虑的层次更为全面。

参考文献

1朱启贵.环境核算研究[J].生态经济,1996(2)

2薛伟.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经济综合核算[J].统计研究,1996(6)

3高敏雪.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建立综合环境[J].生态经济,1997(1)

4高敏雪,谷泓.对环境经济核算的总体认识[J].统计研究,1998(3)

5林娜.建立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若干思考[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6高敏雪,王彦.环境经济核算再认识[J].统计研究,2000(4)

7刘红艳.环境经济核算初探[J].江苏统计,2000(8)

8陈杏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J].山东经济,2001(5)

9常宁.对微观环境经济核算的思考[J].中国统计,*(4)

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篇5

[关键词]湖泊环境会计核算模式

一、建立湖泊环境会计的必要性

湖泊不仅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国土资源,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贡献作用。目前,我国湖泊污染严重且日益萎缩,周边生态环境衰退,长江流域湖泊的水污染及富营养化日益严峻。因此要加强对湖水环境的保护,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进湖水环境的污染治理和流域生态平衡的建立。此外,建立必要的湖泊环境会计核算,以某区域的湖泊环境为核算主体,宏观层面上以国家为会计主体确立湖泊环境空间核算范围,并将各地政府的湖泊环境保护投资纳入国民会计核算体系进行核算。同时要求企业将湖泊环境因素纳入现行财务会计进行价值量与实物量核算,编制并对外公开环境会计报告,披露全面、准确的环境成本信息。

二、湖泊环境宏观会计核算体系基本框架

所谓湖泊环境宏观会计核算体系,是指在国民经济核算基础上,将各地的湖泊资源和环境作为资本使用的一部分进行核算的环境核算体系。该核算体系主要反映各级政府湖泊资源的开发、使用、补偿和湖泊环境保护过程中的实物与价值量的运动情况,宏观层面的湖泊环境的主体是国家、地区、部门。

国际上有直接法和间接法等两种核算形式将环境资源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若采用直接法,则我国应在参照国际Sna和mpS两大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对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及结构进行全面修正,增加湖泊环境资源因素,按照复式记账法和货币计量进行核算,将汇总后的各级部门的湖泊环境项目的业务核算资料纳入国民经济核算内容。若采用间接法或称卫星账户法,则应维持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主体账户和基本核算表不变的前提下,建立专门反映湖泊环境与经济之间关系的独立账户体系,并将其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主体账户附属的“卫星”账户,其核算不受复式记账法和货币计量的限制,间接地将湖泊环境资源因素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范围。

笔者建议湖泊环境会计核算形式应借鉴间接法,建立附属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二级账户,以“主体―附属―卫星”三位一体账户体系模式构架“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Seea),从而在各种环境核算体系中形成相对独立的湖泊环境核算体系。

三、湖泊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

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是对环境会计的最终要求。作为环境会计信息的载体,环境成本报告是企业提高环境业绩、控制环境成本的重要体现。国际上对组织和外界环境关系信息进行报告和披露一般分为三大类:通过法定财务报表报告;通过企业的年度财务报表的其他部分(如附注)或独立报告模式来披露;通过独立的第三方来报告企业的环境信息。当前,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核算体系侧重于披露经济性信息,而缺乏有效的环境信息的披露。我国企业从会计核算和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一般采用补充报告模式和独立报告模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补充报告模式是指在原有财务报表项目中增加有关环境会计的核算资料,对其他不能以货币计量的环境信息可以附表、报表附注形式或在说明书中予以说明。独立报告模式则主张编制独立的环境会计报表或独立的环境报告等。

鉴于湖泊环境会计信息的特殊性,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资料来源的会计核算应包含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如在环境报告中,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披露方式来披露不同的环境信息。对那些难以量化的环境事项和企业的环境绩效信息,我们可以采用文字说明或其他计量披露形式进行描述。也可以用表格法或图表法对企业的环境资产、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和环境效益等能量化的环境绩效指标进行披露。

但不论形式如何均应包含以下信息:(1)与环境负债和成本相关的特定会计政策,如企业的环境资产的计价与摊销、或有事项披露、对预计的环境负债和补偿的贴现等政策;(2)环境法规执行情况。据此了解企业执行环境法规的奖惩情况和违反环境法规的行为;(3)企业环境质量情况。主要包括污染物排放情况、主要环境质量指标、发生的污染事故情况等;(4)采取的环保措施(包括产生的环境支出和环境收益)及达到的效果。如采取环保措施而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企业自身采取的环保监督机构的建立。包括设置的从事环境治理、检测、研究的环境机构和工作人员的经费处置情况;(6)环境治理和污染物利用情况。主要包括污染物治理设备的运行状况,污染物的处理能力状况,污染物回收利用状况及环境事故造成的影响及处理情况等;(7)按照有关规定缴纳的各类费用支出和提取的各类基金。为恢复、治理环境计提的基金,违反环境法规缴纳的罚款和环境污染对他人造成损害的赔偿等意外损失;(8)企业本期或未来环保经费投入和捐赠支出的情况。如新型的设备投资、污染治理投资;(9)环境会计政策变更等事项,如因会计方法、会计估计的变更对企业收益的影响;(10)有关环保部门的审核结论。

参考文献:

[1]高敏雪:环境保护宏观核算理论与方法[J].北京:中国统计经济出版社,第1版.2004

[2]李延莉朱学义:建立湖泊环境会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0)

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篇6

关键词: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构建

1绿色国民经济的理论概述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作为绿色国民经济的根本和重要依据,由于经济发展导致的资源损耗的成本费用以及环境损耗的总量指标,通过这一指标,可以将某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因素之后的经济成果进行准确的展现。其实,绿色国民经济是真实反应出国民经济增长净正效应,绿色国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一部分的比例,简而言之,只有国民经济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才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

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站在可持续发展的层面,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其作以全面统一的核算,一方面,在绿色国民经济的影响下,我国将会逐渐转变原有的旧的经济增长模式,有效缓解和改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使用环境资源的问题,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保护相统一的局面;另一方面,绿色国民经济将自然资源成本以及环境损失成本都列入到绿色国民经济的范畴中来,从而使人们对于资源和环境的重视程度提升;最后,绿色国民经济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实现了政府工作由以往的传统GDp为业绩考核为标准的观念的转变。

2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认识不到位

如今,绿色国民经济的提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肯定,然而一些专家学者却对此有着不同看法,他们没有真正了解和认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本质,没有使其得到很好的落实,环境保护作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关键性内容,然而一些领导官员却一味的只追求经济的增长,没有建立正确的资源环境价值观念,没有将其真正的落实到工作中来,忽视了资源环境的重要性。绿色GDp的最后总目标就是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写协调发展和进步,从而完整的体现出国民经济活动的优秀成果,绿色GDp的运用将会迎来干部考核体系的彻底的调整,传统意义上的干部政绩的考核都是以GDp的增长为基本的标准和依据,必须在此基础上与社会进步和环境的协调结合起来进行统一的考评,因此很多干部就会有一些怨言和想法,这对实际工作的进行和开展无疑是非常不利的。

(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技术不完善

现阶段,进行绿色GDp的核算还不够充分,缺乏一定的技术支持,关键就是对于环境成本的计量。环境成本主要是指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环境保护、资源消耗所花费的成本费用,因为环境的破坏程度和经济发展的步调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这也就为环境成本的计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对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影响因素很难准确的把握。

(三)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

对于绿色国名经济核算理论的相关研究已经有二十多年之久,在此过程中也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和成果,总的来说,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上还存在继续改进和完善的地方。由于每个国家、不同地区的不同状况,其核算制度也没有一个准确的标准和系统权威性的理论体系作为参考,在核算工作中,由于核算不够系统全面,核算误差,等导致结果存在偏差,也将无法真实的表现出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无法从根本上有效解决环境问题。

3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构建的方法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探索绿色国民核算体系方法

在大力倡导和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其作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基础,所以,必须加大力度做好可持续发展观的宣传和推广工作,使原有的过分注重经济指标,而对环境效益忽视的评价方法得到有效的改善和调整,积极推动全社会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循环经济的队伍中来,除此之外,还必须不断建立并完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积极开展和投入到环境污染、生态损耗和环境保护效益计量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工作中来,实时统计和核算试点。在经济核算体系中,做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同时,将其列入到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中来。

(二)构建完善的评价标准

要实现发展绿色国民经济的最终目标,推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统一,尽力完善系统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还需要完善的环境统计标准加以规范,从而对环境问题达到有效的统计。第一,自然资源的统计,其主要涉及到土地、石油、煤等,生物资源:野生动物、森林等,和水资源等。第二,生态环境的统计,所包含的内容有:土地、森林以及水。这里要强调就是在对生态环境进行核算时,要同时将生态效益和环境损耗同时考虑在内,就拿森林生态环境来说,生态环境主要带来的效益就是对水土流失以及土地沙漠化的防治,主要造成的损耗就是由于肆意的砍伐以及破坏所致。第三,全面统计环境污染的状况,实现全方位的检测和防治,准确了解和把握对环境造成影响、损坏人们的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各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因素,有效控制环境污染防治的成本。

(三)构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需要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

在绿色GDp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制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进行完善,从而为绿色GDp的核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制定绿色GDp核算制度的推行政策。对于绿色GDp核算的内容、形式以及所涉及到的范围明确到位,建立绿色GDp并将其应用到干部考核环境会计审核制度中来,使绿色GDp的核算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准确对“三废”再利用价值进行定位,由“三废”所产生的环境损失应该被排除在外。只有国家充分认识到“三废”再利用的重要价值,并将其落实到位,才能有助于绿色国民经济增长稳步增长。通过对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增加调整项,将“三废”再利用价值列入到调整项的范围中来。

(四)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

在构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对经济与环境核算体系中的相关理论和经验加以学习,实现核算体系能够紧跟国家通用体系的步调,使其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同时,还要建立并完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一些相应的配套机制,比如,建立绿色国民经济宣传与教育机制,使更多的民众对绿色国民经济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了解;通过绿色国民经济来对我国现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作出准确的评价,并以此来运用相应的指标来加以衡量;建立起环境损害补偿机制,使环境损害的承担着得到相应的补偿措施。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国民经核算的弊端已经逐渐显现出来,无法适应当今的时展背景,因此,必须大力倡导和构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一步完善核算的方法和内容,重视环境资源的影响因素,促进和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耿建新,张宏亮.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框架及其评价[J].城市发展研究,2006,04:93-98.

[2]於方,蒋洪强,曹东,王金南,高敏雪.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技术体系与方法概论[J].环境保护,2006,18:30-39.

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篇7

关键词GDp绿色GDp挑战

themainproblemswemetwhenourCountryhasbeenimplementingtheGreenGDpaccountingandthemeasuresforit

panyanping(nanchangHangKongUniversityeconomic&management330026)

abstractthisarticlestartedfromabriefintroductionoftheconceptofGDpandsomerelatedconceptsoftheGreenGDp.astherearesomeproblemsinthecourseofimplement,itputforwardssomereleventmeasureswhicharefitwiththeconditionofChina.thatthebasicideais:nationalaccountsasastartingpoint,totheprocessofeconomicresources,theroleofeconomicoutputasinputtoaccounting,eventuallyobtainedastateresourcesbythecurrentenvironmentalfactorsadjustmentoftheGDp,agreenGDp.

KeywordsGreenGDpGDpChallenges

1.GDp和绿色GDp的涵义

GDp(Grossdomesticproduct),即国内生产总值,它是把一国(地区)一年中境内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的总和折合成货币的值。绿色GDp就是在GDp的基础上,扣除对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环境(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的破坏性影响后的余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反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绿色GDp能更好地体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好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2.中国推行绿色GDp核算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2.1观念认识还不够全面深刻

2.1.1对绿色GDp核算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关于绿色GDp核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基本形成了共识,但仍有相关一部分领导和专家对此认识不足,还没有树立正确的资源环境价值观,在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中重视程度不够。由于绿色GDp力求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综合性地反映国民的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一旦实施绿色GDp,必将带来干部考核体系的重大变革。过去各地区干部的政绩观,皆以单纯的GDp增长为业绩衡量标准,现在要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放在一起综合考评,这会使很多干部想不通,从而形成诸多阻力。

2.1.2对绿色GDp核算的复杂性认识不够

许多人,特别是一些基层的领导干部认为,核算绿色GDp似乎只是一个主观认识问题,只要有关方面认识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就可以完成其核算并加以广泛应用。事实上,面对复杂的环境经济关系,面对在技术方法上的巨大困难,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目前仍然是一个充满探索、实验的研究领域,尚不是一套成熟、规范的统计实务。这就是说,绿色GDp距离可以实际准确计量,目前还存在着许多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困难,尚难以像GDp那样作为经常统计的结果加以应用,更难以在不同经济层面上计量,满足各级政府的考核管理需要。

2.1.3对绿色GDp核算的相关范畴理解不深

目前,绿色GDp只是提出了一个概念,但其具体标准和界线还不清楚。许多人认为要反映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似乎首先就要计算绿色GDp,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也就是绿色GDp核算,环境绩效考核似乎也是只考核绿色GDp。实际上,统计上描述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并非就是要计算一个孤零零的绿色GDp指标,对干部实行环境绩效考核,也并非只是考核一个绿色GDp指标。就像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产物一样,绿色GDp来自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计量绿色GDp离不开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

2.2绿色核算技术还不够先进完美

绿色GDp核算将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建立资源环境与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拓展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功能。但是,当前实行绿色GDp核算存在许多重大技术难题。其中主要体现在环境成本的计量上。

环境成本计量是绿色GDp核算的基础。所谓环境成本是指某一主体在其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因进行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而造成的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降级成本以及为管理其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支出的防治成本总和。确定环境成本的概念比较容易,而实现环境成本的计量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这种困难又主要来源于环境成本的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环境成本的时间因素是指从时间上看,环境损失和生态破坏往往不是均衡的,资源环境的损失与经济发展不是同步的。环境污染的空间因素是指环境污染所包含的因子范围。由于环境污染损失的多因性,很难对某一污染物所造成损失的因子考虑周全。

2.3绿色核算的制度安排基本空白

绿色GDp从概念的提出到现今,已有一段时间,之所以没有从理论到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除了绿色GDp核算技术与方法的复杂性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与绿色GDp核算的相关法规制度还基本空白,主要包括:有关绿色GDp核算的环境与统计法规、政策和评价标准等。但由于研究者的认识不同,对核算体系的理解也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对核算帐户与帐户之间的关系、核算内容、估价、核算结果的政策应用等理解五花八门。因此,迫切需要国家统计局和有关部门制定中国总体的绿色核算的框架和体系,以指导现有的绿色GDp的核算的实践工作。如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2006年制定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国家林业局、国家统计局也制定了"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绿色GDp核算的框架和内容",其内容和框架有一致的地方,也有重复和不一致的地方。还有些地方在绿色核算研究中制定了各自的研究框架和体系,如北京、大兴安岭等。这样的研究结果难以进行比较,研究内容、方法等也缺少规范。

3.推行中国绿色GDp核算的对策

3.1搭建统一的工作平台

政府部门应在组织形式上搭建由国家财政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统计局、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门参加的统一工作平台,下设若干核算专题小组,在统一协调部署下,共同制定工作方案及目标,并负责组织试点及实施工作。搭建跨学科、跨部门的统一工作机构是绿色GDp核算体系构建成功的保证。这也是正确引导目前绿色GDp核算研究"热"的一个重要措施。

3.2构建科学完整的环境资源统计指标体系

中国现行的环境统计指标只限于单纯进行环境现象反映和简单分析,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应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环境统计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反映自然资源的统计指标。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煤、石油、天然气、矿产等地下资源,森林、海洋、野生动物等生物资源,地上及地下的水资源等。第二,反映生态环境的统计指标。生态环境是与自然资源相对应的,可分为土地生态环境、森林生态环境及水生态环境等。生态环境的核算包括生态环境效益与损耗两方面,其中效益是客观存在的,例如森林生态环境可以防止水土流失、防止土地沙化,把这些效益折合为价值即为生态环境的效益价值。环境损耗是指生产活动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价值。第三,反映环境污染的统计指标。包括环境监测、环境污染防治及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三部分。环境监测指标主要有大气中各种污染物含量和综合环境质量等,环境污染防治指标有用于环境污染防治的费用、已治理环境污染占环境总污染的比重等,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对人、公共设施、农、林等造成的损失。

3.3加快开展绿色GDp核算试点工作

绿色GDp作为一项新的核算制度,不仅存在着与传统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不接轨,从而存在统计数据收集分析的困难,而且由于庞大的、涉及众多部门的第一手数据收集的要求,推行起来比较困难。可以通过开展绿色GDp核算试点工作,率先在一些地区试行绿色GDp核算,这样对于推行中国绿色GDp核算更具有现实意义。由于缩小了研究范围,通过对当地自然条件、产业结构、环境保护重点的调研和分析,从众多指标中提炼出最关键、最核心、最基础、最简易的指标体系,而不是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大而全的、全面的指标体系,采取先简后全,先易后难,逐步完善,同时与现行GDp指标并行一段时期的办法,启动起来就容易得多。通过在一些地区开展试点工作,可以检验绿色GDp核算理论的可行性,从而总结经验,修改和完善绿色GDp核算理论框架,为全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构建积累人才、资料、经验。

参考文献

[1]潘岳.环保指标与官员政绩考核[J].环境经济,2004,5:13.

[2]薛伟.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经济综合核算[J].统计研究,1996,(6).

[3]周德群,陈宝书,李玉顺.环境资源计价与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1998,[4]

[4]谢洪礼.关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评述(二)[J].统计研究,1999,(1).

[5]卓文燕等.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社会总成本核算[J].会计研究,1998,(7).

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篇8

论文摘要:本文试图通过我国与发达国家环境经济核算的比较研究,探索新的国民经济核算模式,在国民经济核算框架的基础上构造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以此作为地方政府科学政绩观的基础。地方政府的科学政绩观,即考核地方政府不是简单的看经济指标,而是建筑在环境质量改善的基础上,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环境适宜度优化,包括绿色GDp的实现,为可持续发展最终目标奋斗的综合考核,这也是新形势下地方政府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长期以来,在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心目中,发展就是简单的经济数量的增长,这种片面的发展观导致了片面的政绩观,片面强调GDp的作用。经济总量和GDp数据历来是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坐标,但这些数据基本不考虑环境经济的投人和改造费用。

1理立环境经济核算的紧迫性

1.1地方政府注皿经济指标和GDp

引进消耗大,甚至污染严重的企业,只注重最后的经济产出,是地方政府过去的发展思路。因为考核政府官员的指标主要是当地经济发展的状况,而即使加人环境质量变化也往往在实际工作中变得次要。经济指标是唯一的指挥棒,因此很多地方政府官员片面追求经济总量。这种过时的观念在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已经被摈弃,但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往往在很多发达地区不能上的企业,比如重污染企业,最后很可能在有些地方政府“一路绿灯”的帮助下,很轻易地取得合法运作手续,受害的是地方政府所管辖区域的环境和人民。

1.2修正后的绿色GDp

当然,我国发展经济的大前提没有变,关键是在考核GDp的同时也要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消耗。广义的绿色GDp,既要考察经济增长,同时又要考察环境状况,更要关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见附图)。绿色GDp是比较科学和系统的观念,根据工业化国家的费用与收益分析表明,在没有特别明显的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估算一国或区域的水体环境损益是可能的。发展中国家中对环境资源损耗成本研究的最详尽的是印度尼西亚学者Repetto,他的计算结果是大概有4%左右的GDp要重新加以评判,因为经济发展往往造成环境和资源的损耗。

我国的环境经济学家也对我国的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经济损失即成本进行了评估。南京农业大学的王舒曼博士、曲福田教授对江苏省的研究表明,以GDp为主要衡量指标的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过高地估计了经济增长水平。他们仅仅计算了江苏省大气污染和地面水的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发现它占到了GDp的8%一13%(王舒曼,2001)所以,修正后的GDp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经济增长,而采取修正的GDp来衡量发展状况是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的首要课题,应作为发展经济的科学指标。

2我国环境经济核算的初步思路

2.1目前我国环境经济核算的欠缺

在我国的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上,国民经济核算一直缺乏环境经济核算,因此长期以GDp作为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最重要指标。这种核算存在的问题是,它仅仅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核算,是片面的,而且没有体现出经济发展中环境要素对经济总量产出的作用,计算中间投人时只限于产品的投人,并不包括环境要素的投人以及环境质量和环境适宜度的变化。问题之二,围绕资产核算,主要还是限于经济资产,既没有将自然环境要素完整纳人核算体系,也没有在核算上直接反映经济发展过程对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实际上,目前我国高速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是环境质量的下降,资源被大量采伐和废弃物被大量排放,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福利。

2.2如何构造我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

当然,构建环境经济核算的基础是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框架。1993年,联合国在经济核算基础框架上建立了综合性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简称Seea),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附属账户(又称卫星账户),2000年在1993年的临时版本基础上公布了Seea操作手册,目前Seea2002版本也将正式公布。

环境经济核算的内容主要包括实物型经济核算和资源价值核算,也就是建立环境经济核算的实物账户,并将其与资源价值货币型核算的结果一起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合并起来,对传统宏观经济总量进行修正,从而形成包含各种环境要素实物和资源价值修正后的真实反映国民经济增长的宏观总量,以绿色GDp为指标,这样既涵盖了传统的经济核算,又将经济增长过程中消耗的环境资源和环境折旧纳人整体核算,是一种科学而真实反映经济活动的指标。

2.3我国环境经济核算的困难

真正建立我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是一项极其困难的长期性课题。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给环境和资源带来了巨大压力,地方政府所管辖的区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并反过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但经济指标仍旧是一个指挥棒,很少有地方政府主动将环境资源的消耗纳人GDp核算。虽然目前我国已决定启动绿色GDp核算,但只是先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估算体系,也只在部分省市展开,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及发达国家已实行的旨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提高居民生活福利的全面的环境经济核算。我国目前试点的环境经济核算工作主要完成的是在以前国民经济核算基础上的修正和将污染损失计算出来,初步建立环境经济核算框架,对区域环境污染损失进行计算。

由于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技术上、制度上、观念上的困难,更有许多尚待突破的学术间题,因此先将我国若干重要自然资源和污染物排放的实物量核算纳人现行核算体系,是一种稳健、可行的选择,这样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现实的管理需求,又可为进一步的环境经济核算探索奠定基础。

3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环境经济核算比较(见附表)

根据德国2000年的环境经济核算报告(Geea),环境经济核算应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自然资源利用的生产力=GDp/自然资源利用量;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原材料平衡核算;环境保护措施和环境相关税收。其中,自然资源包括土地面积、能源、原材料、水等。根据笔者的研究,我国2000年的相关环境经济指标核算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巨大差距,很多数据难以进行全国范围的统计,比如年环境保护支出和废纸回收率。

4如何建立环境经济核算基础上的科学政绩观

4.1地方政府环保投入和环境改观的投入核算

以南京市为例,虽然有大量的政府投人和各级部门的严格执法,建邺区的环境质量现状仍不尽如人意。建邺区最近用于南湖改造的资金达2亿元,用于外秦淮河建邺段整治的资金也高达亿元,各开发商建造小区时在各小区投人的污水治理费用从百万元到千万元不等。唯一可以真正处理地方水体环境污染的办法是将污水集中到污水处理厂,所以建设管网是必须的,但建设管网的投人非常高,短视的政府往往无法完成。目前,整个建邺区的管网基本上处于“肠梗阻”状况,分别用于集中雨水和污水的管道还没有完成,现在仍是雨污不分开的“牛奶”混合系统,南湖有时就变成了整个区域的纳污塘,水体的环境质量状况可想而知。环境质量表示的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优劣程度及与社会发展的适宜度,所以很多是可以用具体的指标表示的。比如水体功能环境质量共有30个指标,我国目前监测的因子大多是常见的CoD、高锰酸钾指数、离子氨、苯酚或石油类,而专业制造企业废水中的锌、铅、铜等含量就很少监测,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德国目前注重研究的正是莱茵河、内卡河等水体中的金属含量,尤其是锌、铅、铁、铜等的含量。

4.2理立地方政府的科学政级观:

生态+经济+环境质人

德国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各方一致要求进一步加强环保方面的政府级措施。1979年,德国第一个市政污水处理相关总则颁布了BoD、和CoD参数的目标值,废水处理的总目标从保护人体健康转向了生态系统的水环境保护。南京河西开发建设过程中的建邺区,也应注重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质量的改善以及人们生活的福利改善。

最近五年南京市招商引资的数据表明,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投人比例是较低的,理论上地方财政应该预留GDp的3%用于环境保护,但根据已经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调查,一般用于环境投人的比例只有1%一3%。此外,虽然排污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企业乱排乱放的无序状态,但与我国提出的到本世纪中叶环境保护投人比例要达到西方国家上世纪末水平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真正计算区域环境经济状况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很多数据难以统计。但可以明确的是,在经济发展中,政府用于改善环境投人的费用在逐年递增。以南京市的污水集中处理为例,投资高达几十亿元的江心洲污水处理厂未来的运行费用十分巨大。政府近两年为改善环境,拆迁工程量也很大。这说明地方政府用于拆迁和环境保护的显性费用是高额的,其中还有一些难以计算的隐形费用,比如拆迁成本和路桥改造成本。

作为地方政府的领导,关心的应该是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而绝不是简单的经济总量和指标化后的GDp数据,但在“发展是党的执政第一要务”的大背景下,很多地方政府官员关心的却是片面的经济总量。由于我国目前是以经济发展业绩来考核政府的,造成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和进行合作开发项目时往往引进的是转移过来的大量消耗资源的企业,造成当地环境的大消耗、大排放。而由于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环境自净和承载容量,大量排放的污水、废气和废渣甚至噪声,往往远远超出地方自然环境所能容纳的极限,造成地方环境生态功能的退化,进而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我国地方政府的干部官员们更要有非常正确和科学的政绩观,而不是简单地以当地产生多少经济效益为目标,关注的应该是环境质量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的变化和功能维护。因此,考核地方政府和官员的正确而科学的政绩观,主要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降低自然环境质量和人们享受的环境福利,包括环境质量的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优化和经济生活指标的建设。

4.3地方政府理立科学政细观的保防

4.3.1建立技术为先的支撑体系

我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很多,也有很多先进的环境技术,尤其是大量水和大气等方面的环境污染治理措施被研发出来,如果加以政策引导和足够的资金投人,就能将有效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我国新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

4.3.2建设法制社会

我国涉及环境和资源的法律很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基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以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噪声污染环境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环境法律及相关资源法律为专项,已经了28件环境法规和70余件环境规章,地方性环境法规达900余件,初步建立起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为环境执法提供了法律基础。遗憾的是很多法律法规在颁布和实施的过程中,一旦涉及地方政府的眼前利益,就往往执行力度不够,甚至出现有法不依的现象。

4.3.3建立地方政府长远的发展观念

我国地方政府发展的长远观念应该建筑在长远的自然环境基础之上,但有些地方政府只注重眼前利益,丢失了未来发展的基石。目前要做的应该是建立地方政府绿色GDp的数据统计,逐级上报。

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篇9

关键词:绿色GDp;eKC曲线;低碳经济

一、绿色GDp概述

(一)传统GDp简述

1、传统GDp的含义。GDp(grossdomesticproduct),即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的一个经济体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它包括几个方面含义:首先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即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其次,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第三,GDp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而不是所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第四,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

2、传统GDp的优缺点。GDp是全世界通用的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具有诸多优点。首先,它包括了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产生的全部产业活动,能全面系统地反映统计范围内的经济情况;其次,它计算所有部门增加值之和,有效区分了转移价值和新增价值,避免了重复计算;第三,它能提供各个产业部门的经济运行状况的详细资料,对产业部门之间的衔接和总体平衡有很好的帮助;第四,GDp的产生和推广有助于各国对经济控制,很好地服务世界经济。

但是GDp也有很多局限性。首先,GDp计算的是经济活动的总量,不论质量好坏的产出都计算在国民财富中,反映不出经济运行的质量。其次,它没有考虑社会生活的质量,不能反映社会成本和人们的生活福利状况。第三,GDp无法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第四,GDp不能反映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状况,且忽略了家务劳动、自给自足劳动的价值,不能真实全面的反映社会发展的全貌。

由于GDp存在上述局限性,众多学者开始寻找一个更为有效经济指标来衡量一国的经济增长。绿色GDp应运而生。

(二)绿色GDp

1、定义。绿色GDp的基本思想是由希克斯在其1946年的着作中提出的。所谓绿色GDp,是指在通常的GDp指标中,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即扣除生态成本之后形成的真实的国民财富。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底,反之亦然。因此,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的计算成为其计算的关键所在。

绿色GDp的算法是:GGDp=GDp—自然部分虚数—人文部分虚数。自然部分的虚数主要指资源环境方面的损失,人文部分的虚数指贫富悬殊等不利影响。目前,对绿色GDp的实际测算,主要集中在对资源环境损失的测算上。

2、我国发展绿色GDp的必要性。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其实这是一个过时的说法。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石油探明储量仅为全球平均值的12%,天然气人均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还有许多重要的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也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近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还存在着严重的高能耗、低效率的问题。万元GDp的耗水量是国际水平的6倍、总能耗量是世界水平的3倍。特别是一些地方过分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如由于乱采、乱伐,我国的森林面积大幅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由于过度开发水资源,造成江河断流,地面沉降;由于过度排放污染物质,全球10大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我国就占了8个。造成这种局面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国现行的评价体系不完善,现行的GDp指标的局限性所致。因此,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中引入绿色GDp概念,把握好GDp与绿色GDp的含义,开展绿色GDp的核算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用eKC曲线分析中国的绿色GDp

(一)eKC曲线

1993年,panayotou首次将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间的关系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即eKC曲线。它是通过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演变模拟,说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状况先是恶化而后得到逐步改善。eKC揭示出环境质量开始随着收入增加而退化,收入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后随收入增加而改善,即环境质量与收入为倒U型关系。(注:若Y轴变量选定为环境污染程度,则会呈现为U型关系)

如上图所示,当经济与环境关系处于U形前期阶段时,由于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源的不断开发,废料、废水、废气等污染物的排放逐渐超过了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不断降低并呈现出加速增长趋势,环境与经济之间不和谐的关系日渐突出直至a点。经过a点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环境和环境治理开始受到重视,环境质量将会随着经济的不断提高而提高,也表明经济与环境的关系进入了健康循环的U形后期阶段。

(二)eCK曲线与绿色GDp

绿色GDp考虑了生态成本,强调污染与治理的并行,它反映的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顶点或顶点后的部分。按照eKC理论,只有人均GDp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实行有效的绿色GDp核算模式。如下图所示,eKC的峰值由较低的a点提升到a点,相应地,开始出现峰值的Q点也一定程度的升高。这说明在经济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如果采用绿色GDp核算方法介入对环境质量的考虑,会使环境质量的转折点在环境质量的较高水平提前出现。但前提是必须从GDp中抽取一部分用于环境质量的恢复,就是纵轴(代表环境生态质量程度)的峰值提高,同时代表横轴的人均GDp有所减少,减少后得到的GDp即为绿色GDp。

从历史数据上看,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拐点在人均GDp5000至10000美元之间。现在我国部分省份人均GDp已经超过了5000美元,就北京市而言,在2004年人均GDp指标就已经进入了eKC曲线标准的拐点区间了,但是环境质量却没有大的改善,而且现在仍然经常受到沙尘暴、阴霾等恶劣天气的侵扰。因此,我国是否已经达到了eKC曲线的拐点,还不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三、绿色GDp的实践

(一)绿色GDp在国外的实践

20世纪80年代,瑞典等一些发达国家已开始着手对资源与环境进行核算。1993年,联合国统计局和世界银行首次提出同Sna一致的解释环境资源存量和流量的系统框架,并开始在墨西哥、博茨瓦纳、泰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进行试点研究,以评价环境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美国在实物资源和环境资源方面更侧重环境资源核算,包括物质方面的效益和对环境的损害。美国环境核算的基本思路是:第一,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提出一些新指标,以便详尽的、准确的反映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变化。第二,建立一个新的概念体系适应环境核算的需要。第三,重视环境计价方面的研究,以便从实物量核算过渡到价值量核算。第四,修改现行的核算账户,把环境当成一个产业部分,计算环境治理及防止污染的费用(投入),并估价其收益(产出)。

(二)绿色GDp在中国的实践

对于绿色GDp的概念,国内的学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但都认为应该包括对环境自然资源的核算,将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价值等在GDp的核算中一并考虑。从政府层面上看,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与实践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1951~1981年),实行的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与当时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第二阶段(1982~1991年),两种核算制度mpS与Sna并存,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相适应;第三阶段(1992~1995年),正式启用Sna核算体系,与国际统计口径接轨。第四阶段(1995~),Sna国民核算体系的改革和向联合国新的国民核算体系与Seea体系(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过渡。1995年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力求保持Sna核算体系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Sna核算体系同步与接轨。2001年我国开始自然资源核算工作,2004年启动“绿色GDp核算体系研究”,正式完成了《中国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和《基于环境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两份报告。其中,《中国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提出了我国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探讨了可能采取的方法和理论依据;《基于环境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不仅提出了构建我国基于环境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总体原则,建立了环境实物量核算、环境价值量核算、环境保护投入产出核算和经环境调整的绿色GDp核算四个具体的表式核算框架,还阐明了核算思路、方法与基本内容。这两份报告构筑出了我国“绿色GDp”的基本理论框架,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2005年,北京、天津、河北等10个省市启动了以环境核算和污染经济损失调查为内容的绿色GDp试点工作。

(三)中国发展绿色GDp的障碍

1、观念的障碍。部分地方官员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没有真正意识到保护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在传统的绩效考评中,GDp是占比最大的绩效考核指标,部分地方官员认为绿色GDp的推行,会影响自身的政治前途。

2、操作的困难。绿色GDp的核算牵涉到很多部门和利益相关方,而环境保护对官员没有硬性约束,细节上缺乏可操作性,在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的情况下,地方一般都会选择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

(四)建议

1、转变执政理念。加快改革目前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摒弃以GDp增长来考核干部政绩,引入绿色GDp作为对各级政府和官员的考核指标,引导各级领导进一步转变执政理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实现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2、普及“绿化”观念。大力宣传和教育、培养和树立国人绿色GDp、人均绿色GDp增长意识和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意识,逐步制订鼓励绿色消费的经济政策。还可通过公众参与进行核算补充,让公众通过切身体会对一些大的公众项目做出自己的评价,专家把这些评价资料收集汇总作为绿色GDp核算的一个重要补充。

3、进行技术革新。一是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转变传统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干预手段,制定针对企业进行环境核算的相应激励措施,推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二是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建立奖励机制,鼓励科技人才研究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经济技术,鼓励各高校重视培养与循环经济相关学科的人才,鼓励企业建立自主研发机构,加强内部技术人员培训,吸引更多专业技术人才,扩充企业的人力资源。三是加快新进技术的开发推广。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以开发经济体系生态链接技术为关键,开发和建立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

4、完善统计制度。逐步建立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GDp核算体系,着重解决绿色GDp与传统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不接轨、统计数据收集分析难的问题,同时,还需各相关部门加快自身信息化建设,针对我国各种资源能提供更详实、更精准的数据。

发展绿色GDp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理念的必然结果。同时,绿色GDp作为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公共信息,可以有力促进政府更加关注本地的宏观发展战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使政府从具体项目管理转向为公众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在发展绿色GDp成为全国民众共识的今天,相信通过不断地努力,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经济高速增长、环境条件更加改善的绿色GDp之路。

参考文献:

[1]黄淑君.利用eKC曲线分析我国绿色GDp的发展[J].当代经济,2010,(05)

[2]杨仲山.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模式的选择[J].财金问题研究,2004,(06)

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篇10

【关键词】循环经济;会计核算体系;减量化;废物再利用

一、引言

近年来,能源危机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就应运而生。这种新理念主要是通过运用科学合理的技术与管理手段,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将社会各个行业、各经济体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系统,并积极反馈整个经济运作情况,以此来达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尽可能的将经济活动给人类生存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面对这一形势,如何在循环经济背景下,构建切实可行的会计核算体系,就成为当前经济学者们研讨的首要问题。

二、我国会计核算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存在弊端

构建循环经济会计核算体系,是新时期针对企业会计的一种动态调整。而想要确保循环经济下会计核算体系的科学、合理,首先要对我国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现状进行综合考察,尝试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会计核算体系中,使企业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循环经济”。其中,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第一,在过去,我国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是建立在传统末端治理思想基础之上的,它只针对线性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为经营者提供相应的财务信息,并对经营责任进行考核,从没有将资源、环境等带来的经济问题纳入到会计核算体系中。在这种会计核算体系下,企业只会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资源的耗费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第二,从会计计量方式的角度来看。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一般采取的是货币计量的方式。但是在循环经济下,我们应该摒弃以往只注重利益的做法,而更多的去关注对环境的保护,而使用货币计量是无法准确测量影响环境的因素(比如污染面积、单位浓度以及排放量等)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阻碍了循环经济下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

第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并且愿意尝试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提高对环境保护设备的投入和支持。但是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对于企业绩效的评价,使得那些进行环保投资的企业绩效被低估,而另外没有进行环保投资的企业业绩却被高估,这不利于企业构建循环经济下的会计核算体系。

三、新形势下构建循环经济下会计核算体系的策略

在新形势下,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会计核算体系,必须要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也就是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原则、产品的再利用原则以及废弃物的再循环原则。其中,减量化原则就是要求减少生产和消费过程使用的物质以及能量,从源头就实现对资源的节约使用以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原则则要求企业生产的商品及其包装是可以在各个场合进行重复利用的,这种延长资源利用时间以及周期的方式正是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而再循环原则要求产品在丧失使用功能后依然能重新回归到经济循环活动中,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且排放也可实现无污染、无公害。只有贯彻落实“3R”原则,才能使构建出的会计核算体系与循环经济的相互促进、相互依存。

1.基于减量化原则的资源会计

资源会计实际上就是针对资源经济的循环过程及其结果采取的一种管理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可以对资源经济循环过程中的各种投入信息进行统计,并且能对资源开发中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有一个准确而又清晰的预算,同时使用一些会计专业特有的算法来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之后将会计信息提供给企业经营者,以便于他们就此做出合理决策,提高对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与此同时,基于减量化原则,还提出了物料流转成本会计的概念,也就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所涉及到的原材料、能源及其他物质等的流动进行追踪、控制,以实现对它们的“可视化”核算与管理。这也是企业能够在生产经营的同时,实现环境效益最佳化,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有效会计工具。物料流转成本会计一方面会时刻关注企业产品及副产品对于物料的消耗度;另一方面还对物料在做成产品前的流动及使用情况有一个完整而又清晰的记录。可见,积极构建资源会计与物料流转成本会计体系,可以大大减轻企业经济活动对于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还能从另一个角度减少对于环境保护的投资,达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的目的。

2.基于再利用原则的废物再利用会计

废弃物的再利用是整个循环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也是企业能否真正意义上实现循环经济的决定性因素,更是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下企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区别所在。与传统经济不同的是,循环经济体系下,企业进一步强化了对废弃物的管理,而废弃物再利用会计则可以真实反映和披露废弃物在再利用环节中产生的各种财务信息,它正是构成循环经济会计的重要组成要素。具体来说,废弃物再利用会计主要针对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所有可以进行计量的废弃物再利用及其环境影响等交易或者事项,所引起的价值或者物质流动,并对其进行核算,这样做可以有效控制废弃物成本,且废弃物再利用会计还可以将涉及到废弃物的成本与其他成本区分开来,设立专门的账户进行核算。

3.基于再循环原则的可持续发展会计

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决策依据,近年来已迅速蔓延至经济发展的各个角落。而基于再循环原则的可持续发展会计恰恰遵循的就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且在积极借鉴环境经济学、社会科学乃至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上,使用会计学的相关理论及方式方法,对有关环境和社会责任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并反映,将有价值的信息如实的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从而确保现有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最终实现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其中,可持续发展会计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方面内容,即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乃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新时期,企业需要重视未来发展中可能影响到环境以及社会责任事项的任何得失,并对其进行统一核算,以“生态人”的眼光去看待企业、评价企业。

4.基于低碳经济的碳会计

碳会计是一种以低碳经济为基础的新型会计研究课题。它主要采取多元化的计量方式,来对企业消耗中所有涉及到碳元素的能源或化合物等进行确认、计量以及评价。由此来披露企业的自然资本效率以及社会效益。可以说,碳会计的提出可以更加科学严谨的衡量国民生产总值以及企业的经营利润,从而更合理的评价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企业的经营业绩。其中,碳会计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碳汇会计。就是对森林、土壤等对碳收入与固化的核算;第二,碳排放会计。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进行核算。由于温室气体中的大多数均可以折算为二氧化碳当量来计算,因此,碳排放的实质就是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等同物的排放;第三,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就是对企业从碳排放交易市场购进以及使用的碳排放权进行核算,而碳会计的核心就是针对碳排放权的确认以及计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愈演愈烈的能源紧缺问题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现象,构建循环经济已成为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响应。与此同时,想要构建一个完备的循环经济圈,不仅仅需要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更重要的是要对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进行改进以及创新,以循环经济的角度来构建新的会计核算体系。基于此,我们应该从当前会计核算体系入手,分析和找出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循环经济“3R”原则以及低碳经济理念,构建一个涵盖资源会计、物料流转成本会计、废物再利用会计、可持续发展会计以及碳会计等多维度的会计核算体系,以此来为循环经济的建立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彭铭.有关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会计核算分析[J].商,2014(9):11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