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意识调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6:36

环保意识调研篇1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环保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规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发生的参与环保的自觉性[1]。大学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环保意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未来的环境状况[2]。通过对某高校的环保意识现状调查,明确该校大学生环保意识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对策,增强大学生环保意识。

一、对象和方法

以某高校检验学院大一到大三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02份,回收376份,有效问卷372份,有效回收率为92.54%。自编“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问卷”。问卷包含三方面:第一,环境保护认知,主要涉及简单的有关环保知识和环保知识获取途径;第二,环境保护态度与对环保工作看法;第三,环保行为倾向。问卷通过预调查,并经过多次修改后发放问卷进行调查。采用自填式方法进行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并对获取的数据资料双人录入,校对后进行整理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等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一)一般人口学特征

372名研究对象中,男性131人,占35.2%;女性241人,占64.8%。大一学生共131人,占36.0%;大二学生共123人,占33.1%;大三学生共118人,占30.9%。来自城市的学生共168人,占45.2%;来自乡镇的学生共77人,占20.7%;来自农村的学生共127人,占34.1%。见表1。

(二)环保认知现状

对于“世界环境日”和“地球一小时”活动这两道问题,372名研究对象中,具体知道是哪一天的仅29人,占7.8%;表示了解的有319人,占85.7%;完全不知道的共24人,占6.5%。对日常生活中的污染物的认知见表2。

在大学生环保知识获取途径这一问题的调查上,372名研究对象中,选择从网络、电视获取的有290人,占78.0%;选择从报纸、书刊获取的有196人,占52.7%;选择从课堂、讲座获取的有128人,占34.4%;而从社会、学校宣传活动获取的有153人,占41.1%;选择其他获取途径的有46人,占35.7%。对于环保问题在大学生中推广的问题中,选择宣传手册的共146人,占39.2%;选择展板、报纸的共194人,占52.2%;选择讲座开设选修课共243人,占65.3%;选择辩论赛的共155人,占41.7%;选择其他推广方式的有47人,占12.6%。

(三)环保态度现状

在372名研究对象中,对于学校在环保工作上的不足这一问题,指出环保组织少,环保宣传力度不够的有257人,占69.1%;认为环保活动少,环保宣传意义不大的有256人,占68.8%;指出老师课堂教育不够的有104人,占28.0%;指出学校设备不足或不合理的有127人,占34.1%;指出其他问题的有40人,占10.8%。在对校园环境保护方面需要改善这一问题,372名研究对象中选择绿化的有132人,占35.5%;选择噪音的有160人,占43.0%;选择学生素质的有262人,占70.4%;选择宣传力度的有197人,占53.0%;选择环保教育的有179人,占48.1%。在372名研究对象中,认为我国环保立法执法工作很好,很满意的共63人,占16.9%;认为不好,需要改善的共239人,占64.3%;表示不了解的共70人,占18.8%。

(四)环保行为倾向现状

372名研究对象,对于校园中普遍存在的踩踏草坪、随地吐痰、乱丢垃圾、浪费电源、一次性物品使用过度、浪费水资源等校园环境问题的看法见表3。

三、讨论

(一)大学生环保知识获取途径分析

大部分被调查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的环保知识一般,学生获取知识的自觉程度不高。大学生获取环保知识的获取途径78.0%的人首选是网络和电视,选择纸质媒介如报纸、书刊的也有52.7%,而环保知识获取途径来自校内外的宣传活动和课堂、讲座等其他方式的人数相对较少。这说明,大学生获取环保知识的途径单一且零散,环保知识的获取大部分来自于一些类似网络、书刊等大众媒介,而来自校园、社会的比较系统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较少。对于环保知识的推广,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是开设选修课的方式,其次是展板报纸宣传手册等常见的宣传方式和富有趣味性的辩论赛形式等。不难看出,大学生也期望环保知识的宣传走进课堂,能通过更加系统的方式获取环保知识,且希望环保知识的宣传能以显而易见并具有趣味性的方式呈现在校园中,这对于开展环保知识的宣传工作有启发性意义。

(二)大学生对待环保的态度分析

在当前环保问题相当严峻的形势下,46.0%的大学生认为环保问题刻不容缓且觉得环保应从我做起并需加强环保的立法执法工作,但53.5%的人将环保工作从社会和政府分割,甚至认为环保工作与我无关或认为环保问题并非刻不容缓,却仍选择环保问题应从我做起和应加强环保立法执法工作,观点暧昧,态度模糊,甚至仍有0.5%的人觉得环保问题与己无关。这表明大学生在对于环境保护这一问题上,态度有偏差,数目可观的大学生能认清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并正确理解环保与个人及政府的关系,但仍有过半数的人不够重视且不能正视当今环境形势,这可能与长期以来大学生所受的有关环保教育少、环保知识深度不够有关。

学校在环保方面的工作有许多不足,并不能满足当前大学生对环保知识的需求,很多方面还有改进空间。最主要的问题集中在学校的环保组织少、宣传力度不够以及组织的环保活动少、宣传内容不新颖,还有一部分人指出老师的课堂教育不够即校园的设备存在问题等。从调查中得出,学校急需改进的问题,最突出的是学生素质这一主体因素,其次是环保教育和宣传力度等客观方面,还有绿化和噪音的问题也需要改善。可见大学生对于在高校获取环保知识是有一定的渴求的。大学校园是大学生获得知识,完善自我的地方,学校的教育会对在校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3]。

(三)大学生环保行为倾向分析

校园环境问题仍不容忽视。踩踏草坪、过度使用一次性物品、随地吐痰、乱丢垃圾、浪费电源、浪费水资源等校园常见环境问题亟待解决。这与学生素质、校园环保意识宣传甚至校园环保制度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大学生环保意识低、学校环保工作不够到位的集中体现。大学生在生活中对于垃圾处理时的行为比较环保,但并不彻底,仍需进一步加强教育。环境保护需要政府与公众的共同努力,既要靠政府的约束也需要来自群众的监督和参与。本研究中,大学生在发现污染现象时的处理方式除去部分人以电话举报及找有关部门反映外,64.0%的大学生选择因身单力薄而放弃参与,还有10.2%表示无所谓。这不仅体现了大学生环保意识中存在的问题,也反射出,我国在环保工作上的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对来自企业的污染,个别政府人员不作为的现象影响了大学生环保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婕.加环保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环保意识水平[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4(09):57.

环保意识调研篇2

【中图分类号】R395.6R12

【文章编号】1000-9817(2010)10-1252-02

【关键词】环境;公共卫生;意识;学生,医科

环境意识是国民素质的重要标志[1],环境教育已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生力军[2],其环境意识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部署[3]。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具有其特殊性,具备一定的医学相关知识,若能够掌握一定的环境知识,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认识到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必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将会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4]。

本研究选取华北煤炭医学院部分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况调查方法和统一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解当前医学院校大学生的整体环境意识水平,提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环境意识的环境教育对策,为更好地在医学院校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华北煤炭医学院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事业管理、药学4个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每个专业选取2007级和2005级,再从每个年级中整群抽取1个班级进行调查,共计435人。回收问卷424份,应答率为97.5%,其中男生为161人,女生为274人。

1.2方法按照环境保护知识、环境保护态度、环境保护行为[5]3个方面对调查问卷进行设计,环境知识方面包括环境的大气、水、土壤、室内空气质量等;环境态度方面涉及到日常生活、学习中的行为习惯、态度等方面的认识;环境行为方面涉及个人环保行为表现、卫生习惯、校园内学习行为和环境保护的实践等方面。环境保护知识共37个问题,以环境知识回答正确的题数占总题数的60%以上为知晓(环境知识回答正确题数/环境知识总题数×100%),以知晓率(环境知识知晓人数/总人数×100%)进行评价;环境保护行为共20个问题和环境保护态度共22个问题,以环境保护的态度和行为回答积极的题数占总题数的60%以上为合格,以合格率(环境态度或环境行为合格人数/总人数×100%)进行评价。

以不记名的形式进行调查,集中发放问卷,采用自填式回答方式。

1.3统计分析所有资料经整理后,用excel建立数据库,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分类资料采用率及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调查显示,大学生环境知识知晓率为68.4%。医学生了解环境状况的主要途径是电视广播网络(59.0%),其次是课堂教育和报纸(36.7%);环境态度的合格率为33.0%;在环境行为方面的合格率为35.4%。

由表1可知,预防医学、药学专业学生的环境知识的知晓率均高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年级的环境意识水平、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合格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性别之间环境意识水平进行比较,环境知识知晓率、环境态度合格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家庭所在地(城市、农村)的学生之间环境知识的知晓率与环境态度的合格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城市和农村的学生之间的环境行为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4,p

3讨论

本次研究表明,医学生的环境知识知晓率为68.4%。可见绝大部分医科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环境认知水平,对环境保护问题比较关心。虽然是医科大学的学生,但他们的环境保护知识主要来自网络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而并非学校课程教育,其中认为来自广播电视网络的比例最高。可见学校教育中充分发挥课堂优势开展环境教育较为欠缺。调查显示,医学生的环境态度合格率为33.0%。医学生虽然有较丰富的环境知识,但态度方面表现却不是很积极。大学生作为社会高级人才接受高级医学教育,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较高,但接触社会相对较少,理论联系实践较差。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修养[6]。医学生的环境行为合格率为35.4%。大学生在保护环境行动方面的表现欠缺[7],这要求医学院校要将大学生环境观念、环境知识的课内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8],积极组织大学生从自身点滴做起,参与各种环境保护实践活动。

不同年级、家庭所在地医学生在环境知识和环境态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可见接受医学教育的年限及家庭的所在地对环境知识、环境态度无影响。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大学生环境行为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市学生的环境行为合格率高于农村。可见生活接触的社会环境不同可以造成个人行为的不同。因此,来自农村的学生要加强其环境行为的教育与引导。不同专业之间环境知识的知晓率有所不同,这可能和所学的专业课程有关系,有待进一步验证和分析。男、女生不同环境知识的知晓率不同,男生较女生更关心环境问题。

环境教育具有长期性、全面性、多学科性、社会实践性的特点,可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环境意识:(1)丰富课堂教育。充实和丰富环境科学相关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环境医学及其他环境科学知识。(2)培养环保意识。环境意识的形成需要多方面共同的作用[9-12],且往往是潜移默化式的,因此,环境教育的形式和渠道也应是多样的,其中结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渗透环保意识教育就是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如开展创建绿色校园活动,通过举办环境宣传月等活动,以普及环保知识和培养合格的行为习惯为重点,扩大环境教育面,提高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利用“世界环境日”等重大节日,努力营造环保氛围,采用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演讲、辩论、座谈、专题讲座、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活动,使环境保护的思想深入人心。

4参考文献

[1]刘志峰,宋守许,郑学慧,等.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及结果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3,17(4):11-14.

[2]陈润羊,齐普荣.非环境类专业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环境教育对策研究.中国林业教育,2007(1):19-21.

[3]韦薇,吴丹丹,郭子义.对云南四所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的调查引起的思考.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21(9):46-50.

[4]暖,何祥,王霞斐,等.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环境教育刍议.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9(3):65-67.

[5]王文勇.当代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当代青年研究,2005,8(11):15-17.

[6]范小振,张翠华,叶霞,等.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分析.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4(23):68-70.

[7]罗晓燕,水志国.中日大学生环境意识的调查.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3):12-15.

[8]赵杰,刘晋红.山西省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及分析.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200-201.

[9]张燕,周燕荣,幸奠国,等.医学生环境意识的调查分析.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6):471-472.

[10]牛俊杰,皮芳,张侃侃.对大学生环境意识的调查及对策研究.中国环境巡礼,2006(10):30-33.

[11]宋悦华.大学生环境意识现况调查.当代青年研究,2007(2):60-63.

环保意识调研篇3

【关键词】环境意识对策研究环境教育政府职能教育宣传

问题提出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危机日益加剧,人类在付出惨痛代价的同时,也不得不反思自身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的问题,而改变人最主要、最普遍的途径就是实施环境教育,建立合理有效的环境教育体系,是提升公众环境意识的重要途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治本措施;同时,大力发展环境教育是实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环境教育”(environmentaleducatio)一词最早由浦利查德(t.pritchard)提出,20世纪70年代随着全球化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教育”一词被广泛使用。①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环境教育已走过几十年的历程。②③我国环境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从1994年国务院讨论通过的《中国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到2010年环境保护部召开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我国环境教育初具体系,进步较大。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这就要求我们要继续推进环境教育,不断创新,提高重视,实现大力度的突破。

在问卷调查调查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本文提出了提升公众环境意识的几项对策。

研究方法和结果

被试。本研究被试来自河北各行业和年龄层,共发放问卷1210份,有效问卷1196份,其中:小学生171名,中学生169名,大学生173名,农民工175名,干部170名,工人168名,退休人员170名;男性601人,女性595人;9~16岁194人,17~24岁233人,25~33岁210人,34~41岁192人,42~49岁186人,50岁以上181人;18岁以前在农村的人数是634人,在城市的为562人。

研究工具。使用SpSS16.0对公众环境意识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采用的统计方法有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

研究结果。根据公众环境意识问卷得分(总分在5到88分之间),将1196名被试分为三组,即低环境意识组、中等环境意识组和高环境意识组,并分别统计三组的人数和所占百分比。其中低环境意识组(5分~30分)98人,占8.19%;中等环境意识组(31分~66分)792人,占66.22%;高环境意识组(67分~88分)306人,占25.59%。结果表明公众环境意识基本处在中等水平,尚需提高。

公众环境意识现状的人口学变量研究。对公众性别、来源指标分类,分别统计他们在量表上的得分,并对性别、来源维度得分进行了t检验,具体情况如下:

由表1的t检验结果可知:不同来源的公众在环境意识水平上有极其显著差异,18岁之前生活在城市的被试环境意识显著高于18岁之前生活在农村的被试,不同性别在环境意识上没有显著差异。

在对性别、来源进行了t检验后,为了解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职业的公众环境意识差异,本研究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由表2的方差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公众环境意识无论在年龄上还是职业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分别对年龄和职业这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大学生和农民工的公众意识差别最大;农民工和退休人员环境意识相对最弱;17~24岁与50岁以上公众的环境意识差别最大。

量表各维度与公众意识的相关分析。本研究为了解问卷中环境心理、环保知识、环境归因三个维度与环境意识的相关程度,将三个维度与环境意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下:

由表3可以看出,环境心理、环保知识、环境归因与环境意识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环境教育对策研究

环境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公众环境意识,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公众的环境意识基本处于中级水平,有8.19%的公众环境意识很低,并且在来源、职业和年龄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应建立“制度健全、因地制宜、多种途径、提高实效、深入人心”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模式,以突出环境教育的普及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发挥政府职能,推进环境教育立法。环境立法是推进环境教育最快捷的办法。目前,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有完善的环境教育法。我国政府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环境教育立法问题,刻不容缓。首先,在借鉴各国经验基础上,政府要花大力气,结合我国国情制定环境教育法,做到环境教育有法可依。其次,政府工作人员尤其是环境管理部门应该严格执法,对于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要严惩不贷。最后,不断提高环境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专业培训,保证我国环境事业的顺利进行。

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注重环境教育实施。调查结果显示,公众的环境意识与环境心理、环境知识、环境归因有极显著的正相关,而这三个方面也是在教育中习得的。构建教育部门、学校和家庭多层次的环境教育体系,注重环境教育在各个环节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公众环境意识。首先,教育部门宏观掌控环境教育的方向,把环境教育纳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做到环境保护全民参与,真正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依据调查结果,教育部门要重视农村地区的环境教育,重视农民工和工人的环境教育,在年龄上要从小抓起,尤其是9岁~24岁之间公众的环境教育。其次,学校要重视环境教育。我国每年约有在校生2.2亿,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环境意识,是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的基础工程。调查结果显示公众从学校获得的环境知识只占40.35%,学校在环境教育方面还应不断加强。最后,家庭教育不可或缺。家庭教育是公众的启蒙教育,是道德规范形成的关键影响力,父母应该重视家庭内的环境教育,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培养孩子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思想意识。

加大环境教育宣传,发挥民间组织作用。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必须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在传统媒介的宣传基础上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使更多的人支持、参与、监督环境保护。宣传是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公众环境意识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的调查结果显示29.69%的公众是从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获得环境知识。宣传教育不是单一的、短期的行为,而是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选择适当的切入点,根据不同目标人群选择相应内容。同时,注重环保知识和环保技能的宣传,使公众充分认识环境问题与个人息息相关,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者单位分别为河北经贸大学外国语学院、市场学院;本文系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促进地毯经济建设的环境教育体系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HB10iSH002)

注释

①曹洁:“日本社会的环境教育及启示”,《河北师大学报》,2010年第7期,第50~53页。

环保意识调研篇4

关键词农村居民环境意识身体健康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6.10.088

investigationontheinfluenceofenvironmentalawarenessof

RuralResidentsontheHealthoftheBody

――takeHunanprovinceHengyangCitySongjiangtownasanexample

penGYuning

(officeofStudents’affairs,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81)

abstractinthevastruralareas,therearemanyproblems,suchaswasteofresources,ecologicaldestructionandenvironmentalpollution.theruralgrass-rootsgovernmentisthekeytoprotecttheruralenvironment,whichplaysanirreplaceableroleintheprocessofenvironmentalremediation.thisarticlethroughthequestionnairesurveyandtheinterviewfound:first,theruralresidents'environmentalawarenessisrelativelyweak,intheruralenvironmentalprotectionfacilitiesdonotunderstand,theenvironmentalprotectionisnotenoughattention,thedeteriorationoftheenvironmentaffectsitshealth.Second,thelowculturalqualityoftheruralresidentsisamajorcauseofenvironmentalawarenessofthedifficultiescausedbyenvironmentalawareness.third,theruralenvironmenthasbeendamaged,itisnecessarytocarryoutremediation.accordingtothesurveyresults:tosolvetheproblemofenvironmentalpollutioninruralareas,wemustfirstimprovetheruralinfrastructure,tosolvethebasicneedsofruralresidentsofwater,trafficandsoon,canwetrulyachievetheeffectiveruralenvironmentalgovernance.

Keywordsruralresidents;environmentalawareness;healthofbody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的同时,由于农村生活污染、垃圾排放量增大、种植养殖业废弃物逐年递增,化肥农药使用量居高不下,城市工业污染逐渐向农村转移等原因,导致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环境质量明显下降。

发达国家10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导致的环境问题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短短的30多年中就已经集中爆发,这对于中国经济以后的发展方向是个很大的挑战,是抑制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而对于中国人民的生存更是一个严重威胁。①

大约54.2%的人对环境问题只是了解一点,只有11.7%的人特别关注环境问题。②然而,当危害到自身健康状况时,大多数人会选择远离污染。据调查,大约54.4%的人反对在其附近建造污染企业,仅有15%左右的人会为眼前利益而牺牲环境。③有研究发现53.9%的农民迫切需求大量的环境信息,仅有10.6%的人认为根本不需要获得环境信息。④对于农村环境治理方面,赵瑞琴在《农村环境及农民环境意识的影响因素》中提到,政府及环保部门对提高农民环境意识有着很大的影响,⑤政府和环保部门扶持力度小,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确立。⑥政府对企业的监督力度不够,纵容污染企业,⑦企业大多工艺简陋,管理粗放,“三废”排放超标,致使农村环境遭受极大破坏,有些甚至还造成局部区域生态严重失衡。⑧

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本文旨在通过问卷调查和当面访谈深入了解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松江镇地区农村的环境现状和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水平,以及政府的环境政策,探索环境与当地居民身体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从农民对当地环境的评价,来反映当地农民的环境意识水平,从对政府的访谈以及调研人员的亲身走访,反映农村真实的环境现状,在调研过程中宣传环境保护观念,以期更好实现农村环境和谐化,农村居民生存放心化的和谐中国梦,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1调查对象

松江镇中高村、泉水村、群力村长期居住的农村居民,发放调查问卷共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0份,有效回收率为91.67%。

2研究方法

2.1问卷法

本研究利用自行设计的《关于农村居民环境意识对其身体健康状况影响》调查问卷对农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回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开展定量研究。

2.2文献法

本文从课题提出的必要性、价值和意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2.3个案访谈法

本次调研经过问卷调查,进一步政府访谈和卫生所访谈。政府访谈方面,主要是深入了解政府在农村环境领域内的环境管理规章制度和现状;卫生所访谈主要是了解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状况。

3研究工具

3.1问卷的编制

为了能完整地体现农民各方面的环境意识水平和个人身体健康情况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本文从农民的个人基本信息、身体状况、对当地环境的认识、日常环保行为和对待环保事件的态度五个方面自行设计、编制问卷。本次问卷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一是被访者的基本状况,主要涉及到被访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二是对被调研者的身体状况通过一些简单的的指标进行自我评估。三是被调研者对本地的环境情况,从空气质量和水体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估。四是对被调研者本身的日常行为进行调研。五是通过面对一些案例的选择,了解农民的环境意识水平。

3.2SpSS19.0统计软件数据处理

本研究借助SpSS19.0软件统计包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数据分析

4.1出现身体不适的原因

据调查统计(表1),超过一半的被调查的人们认为平时身体出现不适的原因是环境因素,其中出现身体不适的原因中“不注意卫生”,排在第二位。这说明被调查的农村居民已经意识到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身体健康的质量,对当地的环境有一定的关注度。当地居民认识到环境的好坏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环境意识越高,其身体健康状况越好,这使得他们不得不关注其环境卫生。

4.2生活用水处理方式

在生活用水方面(图1),从总体来说,农村居民的节水意识较薄弱。40%的男性在平时的用水中没有循环使用,而女性所占的比例也接近36%。在村民的意识里,生活用水充足,无需节约用水,缺少长远能源节约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4.3垃圾分类

垃圾池的修建,给村民提供了堆放垃圾的地方,但是村民倾倒垃圾时一般是全部倒入,不进行垃圾分类。而村民没有进行垃圾分类的原因中“不知道怎么分类”所占的比例为23.6%,“太忙没有时间分类”所占的比例为15.5%,嫌麻烦所占的比例为13.6%,其他原因所占比例为45.5%。表明村民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的意识薄弱,垃圾随便乱倒的现象也依然存在(见表2、图2)。

4.4对污染企业的态度

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方面,村民首先选择的是保护自己生存的环境。在调研的过程中,了解到村民已经意识到环境对身体健康有很大影响,对于严重破坏环境的工厂,表示以坚决否定的态度建立在自己的村庄。表3可看出,对青山绿水感情的多少与学历并无直接关系。即使是未受教育的群体,选择坚决不同意工厂驻扎也占了绝大多数。而拥有初中以上学历的人群选择“坚决不同意工厂驻扎”的和选择“可以考虑”的人数相差不远。

4.5空气质量和水质自评

有关衡阳农村地区调查的数据显示(图3),40.9%的村民认为当地的空气质量比较好,清新。22.7%的村民认为当地的空气很好,超过10.9%的村民认为当地空气质量很差。

根据调查(图4),被调查的村民中39.09%认为当地的水资源污染严重,整体水质较差,28.18%的村民认为当地的水资源的水质较好,32.73%的村民认为当地的水流只是下游水质较差,污染严重。

4.6村民对当地公共设施的了解程度

如表4所示,衡阳地区对当地环保设施不了解所占的比例为60.9%,了解程度在基本了解程度以上的所占比例为38.2%。衡阳地区农村居民对当地政府为环保而建设的基础设施“不了解”所占的比例较高。

4.7环境变化与污染(表5)

被调查的衡阳地区的农村环境的污染程度仍不可观,当地村民认为当地环境受到污染所占的比例为72.7%。

4.8环保行为(表6)

被调查的衡阳农村居民处理垃圾的方式中随便乱倒所占的比例高达48.2%,成为当地主演处理垃圾的方式。其次是直接焚烧,所占比例为38.2%。说明在当地没有集中处理垃圾的地方,村民都依照自己传统方式来处理生活中的垃圾。

5政府访谈分析

(1)农民环境意识有所提高,但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首先,大部分农村基层政府反映当地的经济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大部分农民的环境意识没有与经济发展速度齐头并进,即使比从前已经有了较大提高,但仍然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居民们提高了对自身卫生的重视,每家每户都很重视家庭卫生问题。但是农民对公共环境卫生的重视却远远不够,公共场所乱扔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尤其是赶集或者其他人流量较大的时候。

(2)大部分政府没有关于环境问题的专门机构,多是由工作小组进行环境整治工作。松江镇政府建立了关于农村环境问题的工作小组,组织进行“公益沿河整治湘江流域”活动。每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电视台也会进行相关的宣传,引导群众关注湘江的生态情况。但大多数基层的乡镇政府没有专门的环境整治机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多是由其他官员兼任所有环境工作。

(3)工业管理受限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工业发展难以协调。衡南县松江镇受水口山的辐射带动作用,针对发展的工业,部分政府建立了污水处理厂、废气管理体系和专门回收污染物厂,对部分污染物进行回收处理加工再利用。衡南县政府人员提到,以前,大概有60~70个化工冶炼、炼焦铁的厂子,从2011年开始清理,关闭了大量的乡村小厂子。而且当地开始建设“十大环保工程”、加大水渠建设的投入,衡阳市设有衡阳危废处理中心,衡南县当地里也成立了整理污染领导小组。

但是乡镇政府人员少,资金少,而污染治理的预防都需要资金投入,这也使得乡镇政府在治理环境过程中,对重污染企业起到的约束力很有限,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创造工作岗位,很多政府都选择了对重污染企业“从宽处理”。在发展农村经济的保护农村环境之间,政府选择了保护环境。部分政府认为环境破坏了就很难治理,但是工业却可以随时引进,不必过多受限于重污染企业。他们认为在引进工业的时候应当注意该工厂所使用的是否是目前最先进的工业设备,能否达到环境指标,对当地环境的污染程度等。

(4)基层政府环境整治工作困难重重。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对环境整治宣传的接受能力有限,展开调研当地年青人几乎都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都是老年人,对一些问题的理解程度有限,所以问卷调查出的结果可能与实际会有一些偏差;本文根据整个调研实施的过程客观地做出评判是当地农村居民整体环境意识较低,村干部也表示由于年龄分布的特殊性,环境意识宣传工作较难进行。

根据调查发现,这些现象的出现与我国农村居民对环境保护的重要程度和他们的环保观念强弱有着直接关系,与当地政府的政策执行和领导思想也有很大的关系。农村基层政府是保护农村环境的领头人,在环境整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政府从思想上政策上引导好农民,做好宣传工作,并且身体力行对农村居民的行为进行监督,才能真正有效地完成环境保护的重任。同时,要做好环境整治工作,需要农村居民与当地政府的双向配合,提高农村的环保观念,只有观念改变才能改变行动,能够更好地接受政府的引导,进而改善整个农村生态环境,顺利解决环境问题,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得到了保障。

注释

①李小燕.环保观念变迁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②赵磊.太湖流域农村公众环境意识案例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

③周丹.大连农村居民环境意识调查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7.

④谭丽荣,刘志刚.广东省农村地区居民环境意识调查分析[J].环境保护,2008(4):47-51.

⑤赵瑞琴.农村环境及农民环境意识的影响因素[J].安徽农业科学,2011.

⑥马香娟.提高农村居民环境意识的环境教育体系构建[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5):440-442.

环保意识调研篇5

一、调查方法

1.调查时间及对象

调查时间选择在2012年4月。调查对象为南充市几所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学的学生,包括高中4个班200人、初中4个班200人和小学4个班200人,总计600人。

2.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的设计包括内容设计和答题方式设计。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知识、意识和行为3个方面。知识主要包括对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环境问题相对重要性的认知等;意识主要包括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及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的态度等;行为主要包括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实际行动。调查问卷的答题方式包括单选和多选两种,共计20个问题。

3.调查方法

为保证问卷的回收率和准确性,问卷由班主任亲自发给学生,并提醒学生认真对待,统一进行问卷收集。共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81份,在回收的问卷中有49份因缺失信息过多而被剔除,最终进入分析的有效问卷为532份,占发放问卷总数的88.7%。为确保分析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本研究注意调查对象的不同,包括性别、年龄和专业3个方面,在年级上涵盖了5个年级。统计信息录入excel软件后,用SpSS软件分析其分值和问题答案分布情况。

二、结果与讨论

此次调查的结果按两部分进行统计分析。对前10题进行打分统计,每题10分,总分100分;对后10题进行分别统计。最后,从环境知识、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3方面分析结果及其原因。

1.环境知识

本次问卷调查中的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包括环境的概念、环境污染、环境公害、生态知识、环保组织与活动等内容。本次问卷收回后,对532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分类整理,其调查分析结果见表1。统计结果表明,平均得分最高的是高中生,为75.7分,初中生次之,为72.7分,最低的是小学生,为56.0分。虽然高中生的平均得分最高,但其不到80分。小学生的平均得分不足60分。

表1环境知识调查统计结果

图1各年级男女得分情况

从图1可知,高中男女生得分分布最高的分数段均为80~100,男生占29.5%,女生占20%。初中男生得分分布最高的分数段为80~100,占56.8%;女生为60~80,占23.7%。而小学生得分分布最高的分数段男生为60~80,占21.8%,女生分布最高的分数段为

2.环境意识

为了反映环境问题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问卷中包含了4个社会环境问题,要求被调查者选择出自己知道的问题。调查统计结果见表2。

表2环境意识调查统计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都认为“生态破坏”是当前我国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比率为15.0%~24.0%,与朱爱辉[4]等人调查的结果一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常会接触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对解决我国目前环境问题的主要手段,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一致认为主要依靠教育来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改善我国的环境问题。这与之前调查得出80%的人认为主要依靠公众来解决的结果是一致的。对环境问题严重性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严重。环境意识调查结果较为分散,表明中小学生的环境意识还很薄弱,需要加大对环境教育的力度,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3.环境行为

在这次调查中,针对个人日常的环境行为设置了3个题目,学生对这3个问题的选择结果见表3。

表3环境行为调查统计结果

注:本题为单选,少数学生未作答

从表3可以得出,高中生70%以上是使用食堂提供的餐具,只有极少数的学生使用一次性碗筷。初中生47.2%使用食堂的餐具,但是初中生中使用食堂餐具的人数比率低于高中生,而初中生中自带碗筷的比率也占了相当一部分,远远高于高中生。这可能是由于高中生的学习比初中生紧张,因此高中生觉得自带碗筷较为麻烦,于是愿意使用食堂的餐具。而小学生大部分是自带碗筷。

对于在超市购物时是否使用购物袋,高中生、初中生及小学生50%以上选择了是。这说明中小学生对塑料污染环境的认识还不够,需要加强此方面的教育。对是否记得人走关电的回答,高中生、初中生及小学生大部分选择了是,表明中小学生在这方面的行为是很好的。从这两个问题可以看出,中小学生的环境行为与其从小的行为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需要从小开始培养。

从表4可以得出高中生、初中生主要通过网络来了解环境保护,小学生则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这说明高中生和初中生了解问题的方式更加广泛。调查还得出中小学生大多数是从小学就已知道环境保护了,而且都认为从小学开始开设环境教育课程是很必要的。

表4获取环境知识的时间及途径分析

三、结论及建议

本次调查得出如下基本结论:(1)南充市中小学生的环境知识较差,男生好于女生,高年级好于低年级。(2)南充市中小学生的环境意识较低,大多数学生认为环境问题严重,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手段是教育。(3)南充市中小学生环境行为较好,注意节约用电、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针对调查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5,6]:(1)开展课堂环境教育。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也可通过课程渗透、召开主题班会的方式开展环境教育。(2)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开展环境知识讲座、环境知识竞赛、环保图片展览或组织学生观看环保公益电影等,向学生宣传环境保护,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3)落实环保行动。学校组织参观环保教育基地,开展暑期环保社会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陶文娣,王会,王瑾芳.北京市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24(1):130—134.

[2]刘舒敏.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研究—以湖南长株潭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1(24):102—103.

[3]万旭荣,张晨.乌鲁木齐市绿色学校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31(1):1542—1545.

[4]朱爱辉,贾竟波.大学生生态意识调查研究—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大学生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0(7):14—15.

环保意识调研篇6

关键词:小学生;环保教育;现状调查;影响分析;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b)-0000-00

1引言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关键。我国有关领导曾强调指出:“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与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1]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当前社会生态环境日趋恶劣,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威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少年儿童环保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着我国未来环境的状况,甚至会影响到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为环保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要秉承“生态文明从小抓起,环境保护从小做起”的理念,全面提升孩子们作为“未来地球小主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之切实加强环保教育,这对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2]。在人类发展进程中,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使人们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环境问题自然成为了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2化工园区环境污染现状及小学生环保教育情况调查

2.1化工园区环境污染现状调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努力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世界的同时,也在加速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那就是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使人们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近年来,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不断引进大批化工企业,长期以来,空气、水等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突显起来,自然也就会给当地居民的生产与生活带来诸多隐患和影响。而对当地化工园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体现如下:

2.1.1对园区水体环境的影响

水是自然环境中化学物质迁移、循环的重要介质,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很大一部分是以水溶液的形式进行排放的。一旦化学物质进入水体,将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地方化工厂污水经化验,含有酚、氰化物、砷、汞、铬、氟等有毒有害物质,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

2.1.2对园区空气环境的影响

化工园区上方的空气对地方居民有着重要影响,随着工业及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有毒气体也同时被排放到空气中,使得空气质量变差,甚至在空气中迷漫着多种难闻的气味。每至秋收时节,雾霾也将严重影响化工园区居民的身体健康。

2.1.3对园区土壤环境的影响

央视《新闻1+1》曾报道过一条新闻:曾对某一线城市进行食品抽检,其中大米抽检的不合格率超过了40%,主要问题是因重金属超标。随着“镉大米”、“重金属蔬菜”、“血铅事件”、“癌症村”等事件的曝光,引起广大群众对土地污染及粮食安全的担忧。因为,化工园区的土地一旦受到污染,将会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最终影响到居民的身体健康。

2.2化工园区小学生环保教育情况调查

为全面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绿色文明意识,激发他们崇尚绿色文明的情感,作为宿迁市宿豫区化工园区唯一一所实验小学,宿豫区启明实验学校切实做好园区小学生环保教育情况的调查工作,并专门对该校200名小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结构水平,课题组设计了两组问卷,第一组问卷针对低年级组(1-3年级),第二组问卷针对高年级组(4-6年级)。调查时间是在2014年3月-4月,发出问卷200份(其中第一组问卷120份,第二组问卷80份),最终收回问卷182份。其中有效答卷171份(第一组问卷108份,第二组问卷63份),完成率为85.5%。实际调查的样本组成与分布情况见表1。

表1样本组成与分布情况

分组情况

占有效样本总数比例(%)

有效问卷样本数

第一组(1-3年级)

90%

108

第二组(4-6年级)

78.8%

63

本次调查所设计的两组问卷,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小学生所具备的环保知识情况;小学生的环保意识情况;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活动情况;小学生对环境与人类关系的认识情况等方面,问卷调查结果大致反映了化工园区小学生环保教育的基本情况。

2.2.1环保知识水平较低

在两组问卷中,关于环保知识的题目各6题,每题2分,每卷共计12分。经过统计,两组问卷均没有得满分的。第一组问卷平均为3.5分,第二组问卷平均为4.2分。其中关于“温室效应”的调查,第一组在108份有效问卷中,“你听说过温室效应吗?”,有32人选择“听说过”,仅占29.62%;第二组在63份有效问卷中,“你知道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什么吗?”,有31人正确选择了二氧化碳,仅占49.2%。调查结果显示,化工园区小学生的环保知识还处于较低水平。

2.2.2对环保措施了解甚少

在对小学生关于对环保措施了解状况的调查中,课题组调研所涉及的主要范围包括“自然保护区、中国珍稀动植物”两个方面。

表2对环保措施知晓状况

分组情况

所涉及的主要范围

问卷正确率

第一组(1-3年级)

自然保护区

21.08%

中国珍稀动植物

3.60%

第二组(4-6年级)

自然保护区

31.22%

中国珍稀动植物

3.91%

在对“噪音排放”、“防大气污染”、“生产污水排放”、“施工垃圾分类处理”等环保措施知晓状况的调研结果显示,小学生对我国珍稀动植物保护措施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尤其是在“珍稀动植物”一项更是如此,这一结果反应出化工园区小学在生态教育及保护措施这些环节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2.3环保意识较为薄弱

结合生活实际,课题组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使用哪种洗衣粉、冰箱?是否应该食用野生动物?”等相关问题。经过统计,低年级组中具有环保意识的学生占39.81%,高年级组中占41.73%,说明小学生的环保意识还不容乐观。而且,随着小学生年龄及知识水平的不断增加,他们的环保意识并未随之增强,而环保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环保行为,所以加强对小学生的环保教育刻不容缓。

2.2.4参加环保活动较少

调研中,60%以上的学生不知道每年的“爱鸟周”、“植树节”以及“世界环保日”的具体时间。这一事实说明,环保活动并未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从而致使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受教育以及参与环保活动的机会,从而也将会间接影响到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

针对上述情况,课题组通过深入调研,为今后对小学生实施环保教育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3对小学生加强环保教育的实施对策

通过调研了解到,小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知还非常片面,因而,作为教育者来说,就需要对学生广泛进行环保教育,并将环保教育的内容不断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及活动中,积极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关爱环境,切实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维护好环境卫生工作,培养学生明确的环保认知概念以及独立的环保行动能力。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现对小学生加强环保教育提出如下实施对策:

3.1建设打造优美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环保育人氛围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因此,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是对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一环。为此,该校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环境卫生区细分到每个班级,每班坚持早上和中午两次打扫,设立了周评比、月总结制度,对每个班级定期进行阶段性检查;在全校范围内禁止乱丢、乱扔、乱倒垃圾的不良行为发生,每一块清洁区都设有分类垃圾桶,可回收的垃圾定期回收,不可回收的进行填埋处理。此外,让全校师生谨记宿迁文明20条,切实养成不随地吐痰、不大声喧哗等好习惯。为了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育人氛围,学校注重校园绿化,并将每一株绿化植物的维护责任到人。校园内,各色花朵争相竞放,绿柳成荫,荷花藕塘一片翠绿,实现了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如此整洁、优雅的自然环境,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给师生的生活、学习带来愉悦,整洁而又充满生机的校园环境,更加激发了孩子们爱护校园环境之情,同时潜移默化地激起他们对环境的自觉保护意识,于是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起到了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

3.2进行各门学科整合渗透,形成高效生态环保课程

目前我国在小学还没有开设专门的保护生态环境的课程,不过可以充分利用其他课堂进行环保知识渗透[3]。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王红旗教授认为:“环境教育是涉及各科教育渗透性的综合体”[4]。可以将环保教育内容巧妙地渗透到各学科中去,使小学生在学习之余,获得相应的环保基础知识、掌握相关的环保技能,不断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比如在科学课《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这一课时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适时地渗透环保教育的知识,让小学生感受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许多物种消失了》、《可爱的地球》等内容教学时,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正确对待自身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在语文、数学以及外语等课堂上,也可以适时渗透、普及环保基础知识。教师可以利用班会,通过图片、视频等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日益短缺的现状,不断提高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不断规范、约束自身的行为,从而增强环保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3.3建立学校环保教育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特色活动

环保实践教育活动是切实推进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它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保行为能力。为此,该校设立了小学生环保实践活动基地,不定期组织学生到化工园区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化工企业除污原理和流程,知晓做好除污工作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农作物生产的大棚内观察其生长情况,从而激发出对环境保护的深厚兴趣。学校利用一年一度的“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世界粮食日”、“世界环境日”等,广泛开展环境教育、主题环保教育等活动;定期举办以节约水电、变废为宝、爱护植物等环保主题才艺演出活动;举行“大手拉小手,共创文明家园”活动,通过上网查资料、画手抄报、文艺表演、特色黑板报以及小发明小制作等形式,开展一系列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向他人介绍环保教育的成功体验,不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切实提高其环保素养。

3.4有效借助环保游戏形式,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游戏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通过游戏进行间接的环保教育最易被小学生接受,从而使他们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孩子们的课外活动中,借助游戏,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们有效地掌握一些环保知识,使之集自然教育与娱乐活动于一体,让他们成为环境保护的小卫士。如借助“玩环保棋”、“走环保迷宫图”、“玩青蛙捉害虫”等游戏,让学生在追逐活动中,懂得青蛙能够保护庄稼,是益虫,为此,真正树立起共同去保护它的责任意识。同样,通过“猫捉老鼠”游戏,让学生在初步了解有关生物链的基础上,懂得关爱动物,并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此外,在主题班会实践课上,利用学生们事先收集的纸盒、纸筒、饮料罐等,制作“小吃店”、“烧烤店”、“娃娃家”等,使这些废旧物品变废为宝,提高小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以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5充分运用校园舆论媒体,广泛宣传环保基础知识

借助校园电视、校园广播等舆论媒介,对小学生广泛进行环保知识宣传,让他们知晓更多的环保知识,从而养成关爱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不断增强小学生对环境保护的信心和决心,共建化工园区美好家园。通过举办环保知识竞赛、环保情景剧表演、举办环保宣传讲座、发放环保宣传资料、进行环保知识有奖问答等形式,唱响保护环境的“主旋律”,吹响人人争做环保卫士的号角,不断增强小学生的环保意识。切实引导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从点滴小事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珍惜每一张纸、每一寸土地,爱护花草树木,真正做到让天更蓝、水更清、树更绿。通过对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宣讲,旨在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和12369环保投诉热线的知晓率,激发学生参与创建国家模范城市、争做环保小卫士的热情,进一步提高广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着力营造人人参与保护环境、爱护美好家园的舆论氛围,为创建生态宿迁、打造美丽宿豫作出积极贡献。

3.6开展学校家庭共建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环保习惯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性格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性人物[5]。在开展环保教育之时,教师应要求家长以身作则,从小事做起,努力成为孩子们的榜样,让孩子的生存环境更加洁净,更有活力。家庭成员对环境保护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孩子对未来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在生活中,家长应引导孩子节约水、电以及纸张等资源,杜绝浪费;讲究清洁卫生,不乱丢纸屑、不随地吐痰,维护好家庭及周边环境。利用学习之余,积极收集废报纸、旧书以及牛奶瓶、盒子等,将之卖到废品收购站,或者巧妙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模型;不用或少用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纸杯。在教师及家长的共同教育与引导下,逐步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

4结语

以学校为阵地,在小学生中深入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活动,使他们从小掌握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技能,使之具备良好的环保素养,对于改善未来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意义。经过全方位的环保知识的教育熏陶,化工园区的小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清晰地认识,使得环保教育真正落到实处。通过强化训练,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以及校园环境建设的环保小卫士。环保教育,攻在当代,利在千秋。让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积极努力,全面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相信通过大家共同努力,一定会缔造出化工园区绿色美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林忠锋.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J].学周刊,2013(2)

[2].李玲丹;王坤.小学生环保意识启蒙教育推进研究[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5,12卷5期

[3].温志旺.小学生环保教育的方法和途径[J].环境教育,2011(10)

环保意识调研篇7

 

一、社区环境教育与非营利组织

 

社区的和谐发展不仅仅只是经济的发展,它应该包括社区所有组成因素的协调共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观点。当今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性,怎样解决人与环境和谐共生问题,更多的落实到环境教育环节上,在化整为零的思路引导下,社区承载的任务尤为重要。而富有地区特色的寓教育于发展之中的社区教育活动,从社区与社区人、社区与环境、社区内人与人等三大方面入手,对增强社区凝聚力和社区成员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均具重要意义。

 

社区环境教育是一种教育工作形式,它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是以社区为依托,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对社区成员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再学习过程。在社区环境教育的推动下,社区环境活动教育化和学校环境教育社区化两者相结合以社区成员自身为教育主体和对象,面向人生,面向全社会的新式社会化方式。在社区环保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强调“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以推动社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集合全社区官民之力建设社区是一个宏大的理想,而作为支撑的社区环境教育的发展,也有待理论建设、实证研究与实践工作来成就。

 

作为构建社区管理主体的是由政府(第一部门)与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第二部门)、代表社区居民利益的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构成。社区是具有亲密关系和高度归属感的人群共同生活的特定区域。在此意义上讲,社区环保教育就是亲密关系和高度归属感的形成手段,或者说,社区亲密关系的建立和高度归属感的形成是社区环保教育的最高目标追求。社区环保教育的主体应该是本社区成员,没有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社区环保教育就失去了目的和意义。同时,社区环保教育又存在着它的特殊性质,即:使社区成员了解运用本社区的资源以促进社区的整体发展,这种根本精神上的“共性”;另一方面,缘于各个社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面对的问题各有不同,反映在其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因时因地而异的“个性”,在“共性”和“个性”的双重要求下,从草根市民中自发组成的第三部门的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的教育便脱颖而出,且发挥着载体的作用,为社区内的政府机构、企业单位、居民之间的协作互助、通力合作搭建了一个平台,推动着一种新型社区教育发展模式。

 

本文基于对日本非营利组织“三多摩问题研究所”的个案调查研究,提炼分析以非营利组织为载体居民全方位参与的新模式在社区环保教育各类形式中的脱颖而出,以及该模式的可推广性。

 

二、市民环境科学理念

 

市民科学是相对于“专家的科学”而言的。根据市民科学研究专家高木仁三郎的说法,“市民科学的课题,基于对未来的希望,朝着科学的方向,表明构筑持续可能的未来设想,在人们心中散播希望的种子,萌发组织、变革的趋势。所谓市民科学,产生于市民社会所直面的不安和问题,其成果接受市民的评价。”①

 

从来,科学研究都是由大学、研究所等学术机构承担的。因此,在行政方面,“专家的科学”在地域决策、决定中占着很大的比重。但是,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公共事业中都涌现出了各种问题,因为片面做出的决定有时会使当地居民的利益受到损害。而弥补这些不足,可以说只能由那些活跃于现场的非专业化当地居民与专家们的共同努力来加以解决。

 

三多摩问题研究所的市民环境科学的实践里,不仅包含着自然科学的调查,也融入了历史、文化背景的社会性、人文性调查。换句话说,市民环境科学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的两面性,甚至更偏向于精神侧面。作为科学,重要的是为谁调查研究。因此市民科学并不单纯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市民自主的、为市民自己而进行的调查研究。

 

三、三多摩问题研究所的社区环境教育案例

 

三多摩问题研究所是日本东京都一个市民环境保护非营利组织。该组织主要是围绕其所在的社区内一条名为野川的城市河流的环境问题的研究,历经几十年,带领市民开展了一系列的围绕水环境问题的环保活动,并创建了市民环境科学这一新型环境教育模式新理念,从而使曾经濒临断流,水质污染等水环境问题的野川重返清流,获得了市民参与环保活动的重大成功。

 

野川河发源于东京都国分寺,流经7个都内市区,注入多摩川,是一条全长20.2公里的一级河流。水源主要是来自于源头和所流经之处的70余处涌泉,再加上降水,自古以来素有“大川”之说。但是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开始,城市化的急剧发展、城市人口剧增、都内绿地剧减,野川流域的湿地纷纷被开发为住宅区,来源于地下水的涌泉也随之枯竭,直至三多摩问题研究所市民环保活动发起之时,野川流域的三分之一涌泉已经枯竭或被掩埋。

 

但是,在活动开始之时,大家还无从知道一个具体的方法。研究者反复奔波于现场,在野川流域做第一手调查活动,引导市民参观河流的源头——清澈的泉水,使会员逐渐增加起来。参加者一边调查,一边齐心协力调查思考,以这种质朴的姿态诞生了市民环境科学。

 

新理念必须坚持数据的社会化,资料的公开性,从市民的共享中立足于事实。研究所将调查的所有的信息、数据、结果通过机构杂志面向市民公布,并出版发行。这样的自肃性使研究会的信息情报透明化,创造性批判精神由此形成。

 

另外,作为追求信息公开化的市民活动,要开辟市民科学的可能性,首先要维护市民的人权和知情权。三多摩问题研究所在其长期的环保史中,开展了向行政部门推荐监督员,提交请愿书,与当局进行意见交流,以监督、提案为主体的行政参与等一系列活动。

 

市民科学是非专业化的科学,与职业化是有差别的。三多摩问题研究所开始并没有发挥调查研究的专门化功能,会员中河流学、动植物学专家仅占极少数。正因为自己是业余的,通过市民程度的调查和学习,才能投入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实践中去。因此,收集的数据全部拿到现场再确认,再将数据通过市民公开讲座或机关杂志等公布。市民科学虽作为非专业化的科学,却也是先进的环境科学。在野川重返清流的都市河流再生运动中,三多摩问题研究所选择了由市民参加调查研究,以科学数据为依据的方式。这样至少在对待地方问题上,即使有限度,也能从实证出发,实现非专业化人员参加社区建设的监督、检查活动。

 

与此同时该所还设立了野川问题调查研究班,以专家为首,和广大市民共同奔波于现场进行实际调查。在专家的悉心指导下,市民中兴起了用简易测定法进行水质测定和水质净化的实验。在这项活动中,市民亲自体验了是谁破坏了河流、应当如何预防等问题。由于这一系列问题逐渐被认识和理解,因此,市民也觉悟到自己曾经是污染河流的加害者又是河流污染的被害者。为了积蓄野川流域的地下水,使泉水复活,市民们更是开展了通过雨水浸透设备装置渗透雨水活动。与这种建设性市民活动相反,如果市民怠于现场查证而迷信所谓的“技术主义”②的万能,其行动结果只能导致对专家意见的服从。由此,该会的前会长本谷氏在《野川的动植物调查》中提到“即使不知晓植物的名称也可以作动植物的调查,专家以外的调查也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公害、环境破坏问题,没有专家和非专家的普通人协力合作是无法解决的。一开始就对公害、环境问题是专家的人是没有的。”正是有了这种想法,才产生了对野川的泉水和水质的调查、社会调查和自治体研究,从而也推动了围绕都市河流再生的环境保全的“市民科学”探索。在探索可能性的过程中,又将从现场中调查到的数据、资料一次次地运用到野川市民环保活动当中,并从中再次证明市民环境科学的可能性。

 

总之,三多摩研究所长期的河流再生水系运动可以说是探索市民环境科学的可能性的实践过程。三多摩问题研究所不仅是麦克风的号召、宣传单的散发所标志的运动,更是市民自身无限热情地参加科学数据的收集的实践活动。可以说,它是在都市河流再生的市民环保活动中的一种新型模式。

 

为了都市河流的再生,河流的环境保全没有市民这个中坚群体是不可行的。因此,必须要开拓由行政主导的管制型河流措施到市民为主体的创造型都市河流环境管理模式的转换,而作为中坚的市民在素质方面的提高就愈为重要了。同样地域共同社会的活性化,市民为主体的自主参加型学习活动的重要性是必须得到重视的。视环境的伤痛为自己的伤痛,能自觉参与社区环境建设的人就是环境市民。把培养环境市民作为培养市民的环境意识,即社区环保教育来理解尤为重要。对市民环境科学的实施首先是提高市民对环境意识的理念,推动其自主行为,或者使其选择环境保全型生活方式。市民对环境意识的原始动力可以归纳为对大自然所产生的“丧失感”⑤,或者对未来所产生的“不安感”。为什么会产生“丧失感”、“不安感”?有必要对此进行考察。如前所述,市民亲自参加对河流的自然科学调查中萌发了学习热情和对河流的关心。于是,重新回到河畔来认识河流,在重新唤起对身旁河流的热爱之情时也产生了对此的“丧失感”,“不安感”。可以说,三多摩问题研究所的成功之路就是创造了市民环境科学,培养了环境市民。环境市民虽说不能马上看到河流水质的改善、河流环境保全的效果,但他们是不会再回到河流污染型的生活中去的。人性的精神需求改变了,一个保护都市河流环境的可行之策也由此产生。

 

这一点上,环境学习、环境教育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所谓环境学习就是市民为了实现与环境共生的社会,在家庭、学校、工作岗位或者地域社会的所有场合,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并且为了解决和防止问题的发生,掌握必要的指示、技能、态度、活动能力等,立志于确立与环境共生关系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系统的形成,并施之于实践的学习活动。环境教育是通过实践参加,探索与环境和谐的生活方式,探索与自然共存的新型关系的方式。这种方法作为市民环境科学的实践是首要的第一步。为了重新认识每个人的生活,对市民自身的周边环境的再认识,再评价是有必要的。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达到对自己生活应该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存的再认识。

 

在本案例中,正是在河流自然环境里,以愉悦的方式诱发对自然的学习动机,从而加深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再从学习中开展对河流环保的活动。在河流环保过程中,又再产生新的学习欲望,形成更广环保意识的动力。也可以说发生了由“参加型到知识诱发型”的转换。源于草根之民的非营利组织在其中也就成为了人与自然、河流相联系的桥梁,成为了培养环境市民的摇篮。

 

四、理念和模式的推广

 

市民环境科学这一新型模式,不仅是在对都市河流的环境教育中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整个环境教育领域也有着发展的可行性。就我国的环境教育目前现状来说,大体上分为三类,学校环境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在职环境教育和社区环境教育。如果说学校和在职环境教育是面向同质群体颇为局限性的话,社区作为最基层的环保教育场所,它所面临的环保教育对象是最为广泛的社会异质群体,因此社区环保教育实施的难度和意义也就更大。怎样开展?由谁来承载?是推动社区环保教育活动的关键。

 

在开展活动的方式上,目前更多的环境教育的领导者仍是行政的“上意下达”和专家的权威学说,教育模式上也存在着单一、枯燥性特点,这种缺乏生气和趣味的模式阻塞了环境教育方针贯彻的通道,其结果往往造成环境教育的实施没有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各类环境问题的特性,趋向形式化、片面化,市民的环境意识,自觉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却没有被真正的调动起来。因此,改进旧有的环境教育理念和模式,应当大力加强面向社会全民的环境教育。而在实施社会环境教育模式中,要改变以往的宣教式为公众参与机制,如本案例中“参加型到知识诱发型”的从社区居民感性参加到理性参与这种市民环境科学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公众参与机制的表现形式。

 

作为公众参与形式,承载方也应具备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具有民主性、群众性、社会性和鲜活性的特点,并能成为社区群众不同群体利益诉求的代表。而目前大多数的社区环保教育模式以中小学校为主体进行的活动型模式,以街道办事处为中心进行的连动型模式,以社区学院为载体进行的综合型模式为主,能充分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承载体发展薄弱。能调动多样资源动员(man'snetwork)的具有灵活、柔软性特点的非营利组织在社区环保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在本个案中可以明显的发现。其草根性、地域性、灵活性等特点,很好的弥补了其他承载方的活动盲区,更为科学和完善性地召集公众参与,开展社区环保。当然,我国目前在社区开展环保教育活动的非营利组织也日益增多,但是从活动方式上或者采用的教育手法上,仍带有传统的说教特点,更多的以“他者”身份对社区居民进行灌输性教育,造成教育与教育后行动的割裂,居民仍保持长期以来的“依赖外界”情绪,而无法真正带动社区居民愿意参加,积极参与。

 

本文所解读的社区环保教育模式理念——“市民环境科学”,可以说是利用了非营利组织这个公共平台,这个能结合社区环保教育所需的“共性”与“个性”双重性格的承载方,为社区公众参与重大项目决策的环境监督和咨询提供必要的条件、机会和场所。另外,这个理念就是在传统环保教育模式上的创新,社区居民在知情权和自主权获得基础上,再加上教育活动方式上的新颖、科学性,主观能动性被大大激发,在逐步的被引导过程中,真正意义上实现社区公众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因此,“市民环境科学”的这个理念为我国环保非营利组织的良性运作,大量的社区环保教育活动开展还是有一定可借鉴参考之处。

环保意识调研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环境教育;渗透途径

一、把环境教育渗透进高中地理环境教学的必要性

1.地球环境决定了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浪费地球资源和破坏地球环境的行为,已经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变得伤痕累累。温室效应、雾霾加重、泥石流灾害、沙尘暴频发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对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建设造成直接威胁。面对越发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何建立起长期有效的环境治理机制,让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从意识角度考虑,把环境教育渗透进课堂教学中,是实现地球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

2.课程目标决定了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后,“掌握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和认识地球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并且把握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领会全球环境和社会发展问题,树立正确的全球化意识。关注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问题,加强对我国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增强关爱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科学发展观念”,是高中地理课程的“课程目标”。由此可见,环境教育渗透进高中地理教学是课程改革的必然取向。

3.地理科学决定了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人类社会和地球环境是地理课程研究的两大对象,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高中地理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是该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使命。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学生掌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需要通过环境教育这一途径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二、如何把环境教育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来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除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外,教师还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把环境教育渗透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增强学习地理知识的趣味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发展。地理知识本身就包含于环境知识中,面对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内容,教师应该明确环境教育的目标,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和分析,把课本教材作为教学的知识载体,利用相匹配的环境事例增强知识点的说服力,充分发挥环境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关键作用,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学目标。例如在高中地理必修课《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过程中,我先通过幻灯片形式播放《啊,地球出汗了》的漫画,同时提出“该漫画反映的是怎样的环境问题?我们将其称作为什么效应?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的问题,引起学生对话题的关注度,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分组讨论的方式,对气候变暖的环境问题进行探究,得出人类无节制地排放二氧化碳是加剧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为了进一步发挥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作用,在认识和应对气候变暖的课程中,我组织开展了“如何降低温室效应危害”的辩论比赛,把学生划分为不同身份,分别代表世界组织环保人员、政府官员、热带雨林的土著居民和采伐商人四种身份,学生以自身立场阐述对论题的见解,通过提出具体可行的环保举措,加深学生对气候变化危害的认识,进而增强他们爱护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在校本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

教师除了利用地理课本教材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教育外,还可以把环境教育渗透到校本课程中,丰富学校的课程资源,增强全校师生的环保意识。校本课程应该有别于一般的学科教学,特别是关于地理方面,不同地区应当体现其特殊性和代表性。因为不同的地域,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相互有别的,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地方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带领他们发现家乡的地理课程资源,让学生在循序渐进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认识家乡、了解社会、接受环保教育。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在当地进行基础性的社会调查,撰写调研报告。我会根据地理课程每学期的必修内容,提供5-6个符合当地情况的地理环境调查研究课题供学生选择,通过小组合作形式,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需要关注的是,拟定的研究课题必须体现当地特色,符合当地现状,且是学生能通过实地调查探究出答案的。例如:调查当地的地形类型,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调查当地的气候类型,找出人们不合理行为对天气造成的影响;调查当地的人口数量和结构,探究人口变化给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调查当地生物资源的种类和分布,讨论物种保留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等等。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实地调研,不仅能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关心家乡的环境变化问题,而且能把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强化学生保护环境的忧患意识。与此同时,对于较好的调研内容,可以编辑成地理校本教材,更加广泛地发挥其教学效果。

3.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不仅要渗透于地理教学课堂上,而且应该渗透于教学课堂外。也就是说,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在课堂学到的环保知识合理有效地运用于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植树节、国际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等有关环境保护的节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节约用电、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细微环保的行为做起,一方面,巩固在课堂上学到的环保知识,掌握保护环境的具体做法,另一方面,唤醒身边朋友的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队伍中。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做出保护环境的行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珍惜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是实现人类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追求。因此,环境教育应该从每一个公民做起,从日常生活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支持绿色环保工作。

作者:张晓蕾单位:黄骅南排河镇歧口中学

参考文献:

[1]吴昊.论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4,20:25.

环保意识调研篇9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意识环境危机

1引言

生态意识即生态价值观念,是指人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形成的对地球生态环境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人类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价值活动,人们在长期与周围环境的接触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逐步产生了有关生态环境的意义、好坏、美丑、利害等观点和看法,从而形成了关于生存价值的观念。

人类要想更好的生存和稳定的发展,必须树立生态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使得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协同进化。生态意识的建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意识不断付诸实践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生存的最佳途径。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那么他们今天的生态意识状况在很大程度决定着未来社会生态意识的主流,也预示着未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和强度。为此,本文特组织了一次大学生生态意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掌握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现状和探讨大学生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态课程的设置进行了探讨。

2调查方法

2.1调查对象和内容

本次调查选择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部分大学的大专生、本科生、硕士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对生态感知意识、生态保护意识、生态法律意识、生态经济意识、环保意识的宣教程度的认知五个方面的内容。

2.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目前应用最为广泛且全球通用的测量技术――李克特量表(LinkerScale,亦称总和量表法)问卷的形式,具体调查时采用非随机抽样调查方法中的配额抽样法(即按一定的标志对总体进行分层分类排列,再以一定比例的配额由调查人员根据一定标准自由选取样本),按大专、本科及其硕士的教育程度和性别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部分大学的在校生进行分类,以一定配额选取样本,发放问卷,并进行一些深入访谈。

调查问卷的主题由22个陈述句组成,从生态感知意识、生态保护意识、生态法律意识、生态经济意识、环保意识的宣教程度5个角度调查在校大学生的生态意识。问卷等级按照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也不反对、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划分为5级,并利用5分制依次给这些选择赋值打分。在接受问卷调查时,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个等级,以表达他们对这些陈述句的赞同程度。然后,根据对每一个陈述句计算出全体被调查者的平均分(均值),以了解和分析大学生生态意识的现状。

2.3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于2007年5月7日进行,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70份,其中有效问卷14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4.5%。其中,被调查对象中男性大学生占50.34%,女性大学生占49.66%;调查对象的学历层次为大专28.2%;本科45.6%;硕士26.2%。

2.4分析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均值(数据平均值)统计方法。数据统计时将调查问卷的22个陈述句按照大学生生态感知意识、生态保护意识、生态法律意识、生态经济意识、环保意识的宣教程度5个方面进行分类,分别统计计算出均值。另外,在大学生群体内部即按一定的标志(如教育程度、性别)对样本总体进行分层分类排列统计,计算出均值。

3调查结果分析

3.1大学生的生态意识调查结果

本次问卷收回后,对其中的149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分类整理,具体数据统计分析时采用均值统计方法,其调查结果分析见表1。

3.1.1大学生生态意识

表1表明,综合大学生潜在生态旅游者生态意识调查5个方面数据,以5分制计,总平均得分为4.23(若将“5分制”换以“优”、“良”和“差”三个等级计,已属于“优”等级)。由以上调查结果可以初步判定,当代中国大学生整体具备较高的生态意识水平,令人可喜。

3.1.2大学生的生态意识与其受教育程度的关系

由表1显示,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在调查中平均得分普遍较高,且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所调查的生态感知意识、生态保护意识、生态法律意识、生态经济意识、环保意识的宣教程度的认识5个方面,随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呈递增趋势,即“大专生

3.1.3大学生生态意识与性别的关系

从表2男生与女生对比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所调查的生态感知意识、生态保护意识、生态法律意识、生态经济意识、环保意识的宣教程度的认识5个方面,女生的平均得分均明显高于相应的男生平均得分,出现性别差异。这种生态意识性别差异性的出现可能是由于男性和女性在心理和生理特点上存在差异性所致。

4结论及建议

4.1结论

大多数哈尔滨市大学生具有很高的生态意识,并认识到生态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受到受教育水平影响。大专生、本科和硕士生在调查中平均得分普遍较高,且随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呈递增趋势,即“大专生

4.2建议

4.2.1环境保护,教育先行

大学生群体作为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对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应高度重视高校的大学生环境教育,呼吁高校增加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课程的设置,为大学生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为增强大学生生态意识做出积极的努力,以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群体较高水平的智力和体力,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未来国家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4.2.2增设生态意识相关课程

本文认为高校有必要面向全校开设与生态学有关课程,就普通高校而言,在增设与生态意识相关课程以外,可以通过讲座形式开设;对师范院校来说,可以讲座或选修课形式开设;其中各高校文理科侧重点应有所不同,而对于生物、农林等专业,生态学应是主干课程之一。

4.2.3采用“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

积极支持和鼓励大学生们参与各种“生态环保团体”“绿色俱乐部”,并利用假期开展户外实地考察调研活动,组织大学生们深入到自然保护区进行自然和人文环境方面的调查,平时也可以积极组织各种知识竞赛、征文等活动,让他们从活泼的教育方式中获得环境教育,增强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赵玲.生态意识与可持续发展.吉林地质,2000,19(2).

[2]罗明义.旅游经济分析.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57-59.

环保意识调研篇10

[关键词]环境现状;环境评价;环境保护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相继在一些省、市开展了不同规模层次的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活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与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和中国生态学会等单位就城市环境状况和城市居民环境意识在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4个城市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对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调查中,专家学者发现文化程度、环境污染、媒体科技宣教等都是造成环保意识差异的重要因素。但上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农村的环境现状和农民的环境意识的相关研究还较少。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居住分散,长期以来,生活垃圾得不到集中而有效的处理,由此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并且因资金和技术等原因,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显著改善,对农村居民卫生和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清楚地了解目前广西农村的环保的基本情况,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方式,深入了解和探讨村民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农村环境问题产生根源及其表现形式。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以农户为单位,在被抽取的每户农户中由一名家庭成员作为代表来完成问卷的回答。在我们调查的人群中总人数为286人,其中男性占44.1%,女性占53.5%,2.4%未填。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为小学文化及以下的占83人,初中106人,高中47人,中专18人,大专及以上的28人(m=3.22,D=1.347)。年龄分布情况为20岁以下的有38人,21~59岁的有237人,60岁以上11人,这一数据覆盖面较广,基本符合当地人口分布情况,能较好地反映各年龄组人群对生存环境的了解及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二)测量工具的设计

问卷采用的是自编“广西农村居民环境意识调查问卷”,问卷问题多数采用预先编码的形式,原则上要求多选一,内容涉及个人基本情况、乡村环境状况,参与改善环境的行动及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和环境评价等五个方面共21个问题。

首先,个人基本情况涉及被访者的性别、婚姻状况、年龄、文化程度、是否去过打工等个人结构状况。其中年龄为三分变量,1为20岁以下,2为21~59岁,3为60岁以上,主要是考虑到农村的劳动力主要是青壮年。文化程度设计为五分变量,主要是“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以考察文化程度对环境评价的影响。由于广西全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把调查的地点分为“1是经济水平高”、“2是经济水平中等”、“3是经济水平较低”。另外由于近年来农民外出打工的人数较多,为了了解他们与城市接触以后是否会增强农民对环境的意识,专门设计了“是否去过打工”这个问题。

其次,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地理环境的典型特征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基本以农业为主,农村居住环境的基本情况在调查中从“燃料使用”、“生活用水来源”、“卫生厕所的使用”、“住房是否人畜分开”等7个方面来考察。问题设计为多项选择题,由被调查对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答。

再次,研究中为了了解农民在改善环境中所作的具体事情,设计了一个多项选择题。由于考虑到各地农村的不同情况,专门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由被调查者注明所参加的改善环境的行动。

最后,还要考察被调查者对所生活环境的评价情况。主要是从主观评价和客观分析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分为“你居住的环境是否受到污染、“你是否知道污染源”、“对所居住环境的评价”、“农药的使用是否造成污染”、“对居住地的环境质量的基本评价”(包括饮用水质量、地表水质量、空气质量、声音质量)。这些问题为多项选择。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对“污染的主要来源”设计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由被调查者回答。

(三)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在调查中采用了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即先把广西全区所有的编制县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分为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水平发展中等和经济发展水平低的三个层次。然后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三个层次中抽取11个县,每个县继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每个县的乡镇中随机抽取样本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共调查了全区11个县的12个乡镇,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286份,有效回收率为89.37%。

二、广西农村环境现状及农民对环境的评价

(一)广西农村的环境现状

我们在调查中主要从农民燃料的使用、居住环境、生活用水和垃圾处理这几个方面来考察农村的居住环境,通过频数分析,了解了农村环境的基本情况。

1 燃料使用。广西的大部分地区不仅是山区而且是不能耕种的石山,农业耕地非常有限。农民的生活用燃料主要是柴火,占40.2%,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新能源的使用,有33.6%的农民用上了液化石油气,有17.8%的农户还利用新技术,垃圾变废为宝,用上了清洁高效的沼气。这不仅解决了能源问题,也大大缓解了废气对大气造成的污染。

2 生活用水情况。农村基本实现了清洁用水,有62.2%的群众用上了自来水。由于在农村还无法实现污水处理,污水往往不经处理直接排到地面经土壤下渗或汇入地表水体,对地表水及地下水造成直接危害。洗衣、做饭、洗浴及其他零散用水是生活污水的主要来源途径。

3 居住环境。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壮族和苗族的农民传统的居住模式是和牲畜共处,楼房的旁边或者楼下就是关牲口的棚子。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种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64.3%的农户实行了住房与牲畜分开。经过这几年的建设,57.7%的农户已经用上了卫生厕所,改善了过去粪尿中的污染物随粪水渗入土壤内,粪便发出恶臭,造成空气污染,对人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状况。

4 垃圾处理。生活垃圾因来源广泛,其污染物成分也较为复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消耗的丰富,垃圾的组成成分将更为复杂。有12.6%的村民认识垃圾是污染的主要来源。而且生活垃圾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随意堆放和倒入江河的分别占25.2%和22%,有49%实现了固定堆放。

随着新农村建设在全区各地农村的大力推广,广大农民还积极参加各种改善环境的活动,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美化家园,保护生存环境。有160人次参加了修路、46人次参加了卫生厕所的改造,在农村建起了更加卫生的蹲坑式厕所。其他还有人参加了集体或者自发组织的相关的活动,如人畜分离、处理污水等。

(二)农民对环境状况的评价

农民对居住的环境情况较为认可,认为家庭的卫生情况“很干净”和“一般”的占总数的30.8%和62.2%,“比较脏乱”的只有6.3%,评见表1。

农民对环境评价的五个等级变量中看到,他们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评价整体较好,饮用水质、地表水质、空气质量和声音质量在优和良的占了绝大多数,说明农民对自身环境比较认可,评价较高。

在回答当地是否遭到污染时,有40.2%的人认为受到污染,有32.2%的人认为没有,27.3%的人不知道。有42.7%的农民表示知道什么是污染源,48.6%的人不知道污染源。但当我们进一步追问污染的来源时,很多农民却无法准确回答,有66.8%的人不知道具体的污染源到底是什么?(这题设计的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农药是农民在日常生产中接触最多的生产资料,但很多农民就连农药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都不是十分确定,回答“没有”污染的占7%,“不知道”的有9.4%。

(三)影响农民对环境评价诸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为了弄清不同因素对农民环境评价的影响情况,以受访者对环境的评价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民族、是否去过打工作为预测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在模型中,性别、文化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民族为虚拟变量。具体见表2。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

第一,文化程度对于环境评价具有统计显著性。在多元回归分析中,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受教育程度对环境评价具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与小学及以下的受访者相比,文化程度越高的受访者在环境评价方面的得分也越高。这表明,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农民的环境评价也相应地得到提高。

第二,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村民对环境评价。当以“经济发展水平高”为虚拟变量时,对“经济发展水平中等”的地区有统计显著性,对“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是负相关。这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环境评价也越高,对环境也能更加清楚地进行评价。

第三,虽然多元回归中是否去过打工和民族对环境评价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显著性,但为了进一步分析打工和民族这两个因素是否对环境评价具有一定的影响。以“是否去过打工”和“环境评价”做交互表,经过卡方检验,具有统计显著性(df=4,x2=0.004,p

第四,在多元回归分析中,性别对环境评价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显著性。

三、讨论

(一)农村环境基本保持良好但情况不容乐观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和实地调研资料的整理,我们发现广大农村还是保持了一个较好的生活环境,农民自身对环境的评价较高。我们也可以看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倾向日益明显。但与城市相对规范的有规划、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相比,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在这些方面明显落后,脏乱差现象突出。此外,在农村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污染源,主要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少污染较严重的工厂从城市转移到广大的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如一些化工、造纸的企业还有采石场等等。这些企业排放出来的废水废气,对农村居民卫生和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我们在实地调研中就有很多农民向我们反映,由于当地政府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接纳了从广东转移过来的一家造纸厂,工厂里的废水不经过处理,就直接流入当地的河流,严重地影响了当地的水质。

(二)农民对环境评价较为乐观但缺乏环保知识

由以上的统计分析看到,农民对农村总体上环境评价良好。但在其中也暴露出我们目前对农民的环境教育是极其不够的,对外界接触比较多的外出经商者及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多数是中学生)对相关于环境方面的知识较在村里常年耕种的本分农民懂得多。这表明,农民是被忽视了的环保群体,各种环保宣传在农村几乎是一片空白。这也许是人们的眼睛都专注在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上了,对于人口相对比较稀疏、面积比较大的农村来讲还没有引起重视。由于它的污染现象没有人口稠密的工业城市来得明显迅速的原因,导致了对农村环境的忽略。

(三)本研究的发现和存在的局限性

通过调查,对广西农村的环境现状和村民对自身环境的评价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并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环境评价的因素主要是文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这和已有的研究是一致的。但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在自变量中“民族”和“是否去过打工”也会影响到村民对环境的评价。根据我们的分析发现,在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中,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而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环境,所以环境意识较好。不少农民表示外出打工后会增长见识,学会一些基本的环保常识,这使他们回乡后也积极地维护家乡环境。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本研究对广西农村的环境现状作了一些初步的调查,然而因研究时间较短及客观条件的限制,但仍未能获得相对精确的村镇环境情况的资料。因而,今后在农村村镇建立长期的环境情况的监测,将会有助于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