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6:57

中药药理学的概念篇1

【关键词】概念图教学法中职药理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238-02

《药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桥梁学科,它倚重繁杂的基础学科为支撑,解释药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内容庞杂,学习难度很大。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致使学习效果不佳。而概念图通过将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知识元素按其内在关联进行组织呈现和意义建构,从而将药理学众多的新旧知识点以图示的方式展示,简明清晰,易学易记。本文就概念图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实验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实验对象

笔者在任教学校2010级平行班中随机选取高护3班和高护4班为实验对象,两班均为纯女生班级,2010级高护3班41人,高护4班40人,调取两个班级的《生理学》期末考试成绩,按照p≤0.05的标准,两个班级的成绩无差异,与曾经任课的老师座谈,两个班级的班风、学风也相似,因此两个班级具有可比性,确定为实验对象。随机选择高护3班为对照班级,高护4班为实验班级。

1.2实验设计

以《药理学》教材为教学材料;以《药理学》课堂教学效果调查问卷、《药理学》期末考试试卷为测试材料;在实验班级采用概念图教与学为自变量,在对照班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与学,即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认知方式以记忆为主。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为因变量,为避免无关因素的干扰,进行了必要的变量控制,如两个班级选择同一版本的教材,课时相同,授课教师相同,课堂测试要求一致,问卷调查、期末考试时间及要求相同。

1.3实验方法

1.3.1.教师利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利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设计,制作反映课程概念和框架结构的概念图,包括课程概念图、授课计划概念图、模块(章节)概念图和显示某一命题知识结构的课时概念图。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利用概念图完成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的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围绕概念图逐步展开。

1.3.2学生利用概念图进行预习和复习。

①学生利用概念图进行预习:预习时学生先找出本节内容的主要概念,然后按照教材内容列出概念及层级关系,做出概念图框架,连接词可暂空。②学生利用概念图记笔记:课堂上学生根据教师的授课内容,用符号、颜色、补充实例等方式对自己的概念图框架进行修改、细化,完善概念图。③学生利用概念图进行模块复习:某一模块授课结束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概念图对该模块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明确该模块的重难点概念,并确立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模块概念图如: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概念图、作用于心血管系统药物概念图等;课程结束后,各小组合作制作本课程的整体概念图,小组制作的概念图要进行展示和评比。

2.结果与分析

2.1调查问卷

在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采用同一问卷调查两次,前测在概念图教学之前,两个班级均采用讲授法授课,随后实验班级采用概念图教学,对照班级仍采用讲授法。问卷共11题,每题设置a、B、C、D四个选项,a~D依次赋分4分、3分、2分、1分。1~7题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最高得分28分,得分越高说明学生对《药理学》的学习兴趣越浓厚;8~13题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情况的调查,最高得分24分,得分越高说明教学中对能力培养越有效。

(1)学习兴趣的比较

表2实验班级与对照班级在实验前后《药理学》学习兴趣的对比

班级人数(n)平均赋分标准差(S)p显著性检验

实验班前测4120.14.10.0012极其显著差异

后测4122.22.9

对照班前测4020.34.40.51无显著性差异

后测4019.84.5

(p≤0.01为极其显著;0.010.05为不显著)

结果显示:实验班级前测和后测的结果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对照班级前测和后测的结果无显著差异,说明概念图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学习《药理学》的兴趣,利于构建和谐、充满活力的课堂。

(2)学习能力培养的比较

表3实验班级与对照班级在实验前后学习能力培养的对比

班级人数(n)平均赋分标准差(S)p显著性检验

实验班前测4118.75.210.0013极其显著差异

后测4120.53.05

对照班前测4018.55.210.53无显著差异

后测40188.97

(p≤0.01为极其显著;0.010.05为不显著)

调查结果显示:在能力培养上,实验班级前测和后测的结果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对照班级前测和后测的结果无显著差异,说明概念图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学习能力。

2.2期末考试成绩

表8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药理学》期末考试成绩对比

班级人数(n)平均分标准差(S)p显著性检验

实验班级4183.611.20.0045显著差异

对照班级4076.810.1

(p≤0.01为极其显著;0.010.05为不显著)

以上结果显示: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在期末考试的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采用概念图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成绩。

3.结论

3.1概念图作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工具,有助于提高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概念图以可视图形的形式直观地表达出概念、命题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绘制概念图的过程就是整合相关知识、将相互渗透的学科知识有效组织到一起的过程,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教材,整体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脉络,明确重点难点概念,组建整个课程、章节和某一主题的课堂教学框架,并有效体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围绕概念图逐步呈现,直观形象、条理清晰,即利于管理知识信息,又便于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3.2概念图能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利于形成正确完整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提高学习成绩。药理学中包含大量的概念、基本事实、规律等,如果没有系统的知识结构网络,学生势必死记硬背大量的事实与概念,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概念图能够帮助学生搭建“脚手架”,通过绘制概念图,完成“整理资料―提取新概念―在已有知识结构中纳入新概念―整合新旧知识―修正完善知识结构―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固定学习内容”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了有意义学习和知识构建,而且在概念图的制作过程中,通过新旧知识的整合,完成对相关知识的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比较与分类,从而形成正确完整的医学知识结构和体系。

3.3概念图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在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必须要理清知识脉络、整合新旧知识、浓缩知识结构、建构知识网络,这对提高学生对概念的整理、归纳及思维能力等综合学习能力大有帮助。而且还可促使学生摆脱依赖现成的资料及机械式记忆的学习惯性,培养学生在繁杂的信息中,迅速理清概念关系、形成主要概念结构的认知能力。

3.4概念图是教学评价的有效工具。概念图可以反映出制图者的思考过程。学生制作的概念图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头脑中对概念及概念关系的理解,包括对概念的误解和错误观念。授课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制作的概念图及听取学生对概念图的解释,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否存在错误,其知识结构是否存在的缺陷,以便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有针对性的给予相关的指导。因此概念图作为有效的教学评价工具,可以全面考察学生对某个主题的概念以及概念间联系的掌握情况。另外概念图也可以作为学生自评或互评的工具。学生在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也会发现自己在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上是否清晰,某些必要的内容上的缺失或相关内容的不足。

3.5概念图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获得学习的成就感。目前进入中职学校的一群普遍被边缘化的学生,自信心缺失,在以被动接受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中,仍然存在听不懂、学不会、记不住的情况,致使学习兴趣低下。概念图教学中,概念图的制作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概念的掌握和理解绘制不同形状和层级关系的图形,在不断修改和完善的过程中,逐渐理清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异同之处,从而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学习不在是枯燥的死记硬背,而是在自己的头脑和手指间自然形成。另外在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学生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不断美化概念图,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一幅概念图就是自己的一件作品,尤其是向班级展示获得肯定时,学生会体会到获取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概念图教学对学生的态度产生了正面影响,减轻了学习焦虑,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比单纯靠死记硬背的学习概念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和获取成功喜悦。

总之,概念图教学将繁杂的知识信息以可视图形的形式呈现,直观、条理、清晰。基于概念图的教学,即有利于教师整理归纳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又可以改变单纯笔试的教学评价模式,通过概念图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基于概念图的学习,可以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学习成绩,这对于中职医校生来说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欣.生理学教学中引入概念图策略的实验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07,(6):424-425

中药药理学的概念篇2

一、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混乱情况分析中药和西药是于西方近代医药学传入我国后而出现的概念,西方近代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为西药,我国原来已有的药物称药。而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已非如此简单,理解各异,实极混乱,试归纳如下。

1.按地域来源或产地划分。即外国制造和主产的药物为西药,中国特指的传统药物称中药。这在现代医药学刚传入我国的初期,似可理解。但现在,由于我国药学研究和制药工业的发展,不仅能制造生产外国最先研制的药物,亦研制了很多为我国首创的药物,如天花粉素、棉酚、蔊菜素等天然产物药物以及一大批人工合成的药物,这些药物,事实上是西药,而不是中药。故此种划分,显然不合适。

2.按人工合成和天然产物划分。即人工合成的药物为西药,天然产物药物为中药。这种划分也不合适。因为很多现在所称的西药如黄连素、延胡索乙素、地高辛、大量抗生素类药物等,均是天然产物(有的已能人工合成)。而亦有一些中药却为人工合成的,如中药冰片,现已有人工合成的龙脑供用。更在我国古代,早就用雄黄(硫化砷asS)炼制(氧化)而得中药砒石,即三氧化二砷(as2o3)可见砒石乃为人工合成的中药。

3.按组成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体化合物和成分不清的混合物来划分。有的将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体化合物的药物称西药,而将树皮、草根、全蝎等不纯的天然混合物药物称作中药或称中草药.这种标准亦不确切。如西洋参、洋地黄叶、大黄苏打片等西药,即为成分不完全清楚的混合物,而硇砂(氯化铵)、冰片、砒石等中药,却为成分清楚或单体化合物的药物。

4.按剂型不同来划分。有的将现代制剂如针剂、片剂等称作西药,而将中国的传统制剂如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作中药。这在五十年代以前似可理解,而今,显然更不合适了。如桑菊感冒片、羚翘解毒片等是中药,却是现代剂型的片剂。而西药的一些合剂是与中药汤剂无本质区别,更亦有丸、散、膏等剂型。

5.按使用人员划分。即中医使用的药物为中药;西医使用的药物为西药。笼统讲,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细分析起来,亦不确切。如西医也使用甘草、大黄等,但并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将它们称作西药;既使中医自服维生素丙,亦不能就此而称其为中药。更在临床有时可遇到这样情况:某中医开了一张中药处方,且方中药物为常用中药,而有的中医则认为其不是中医药处方,而是西医药处方。因为方中药物并未考虑中药基本内容——内涵,又违背中药使用规律,实属通称的中药西用。

二、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确定中药和西药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不能离开相应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概念的内涵——基本内容应适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要求,并据此而使用。故先明确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才能确定药物概念的内涵。

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中药概念内涵(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按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机体状况(包括部位及其功能状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如果采用药物来影响机体状况的话(因尚可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要遵照理、法、方、药的程序,即先辩别病证的机理(包括病因、病位、病况),采用相应防治法则如八法的何种,确定基本方剂类型,最后选择合适药物而施治于人,以达防病治病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2)中药概念内涵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即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浮沉。这些,有时又称中药特性,即狭义的中药药性。第二,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配伍组方时还要考虑到药物的七情、反畏、药对等关系。简言之,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中药。这是中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方称作中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中药。

中药药理学的概念篇3

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中药概念内涵

1.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按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机体状况(包括部位及其功能状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如果采用药物来影响机体状况的话(因尚可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要遵照理、法、方、药的程序,即先辩别病证的机理(包括病因、病位、病况),采用相应防治法则如八法的何种,确定基本方剂类型,最后选择合适药物而施治于人,以达防病治病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1]。

1.2中药概念内涵: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第一,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即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浮沉。这些,有时又称中药特性,即狭义的中药药性。第二,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配伍组方时还要考虑到药物的七情、反畏、药对等关系[2]。简言之,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中药。这是中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方称作中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中药。

2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国药概念内涵

2.1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以现代科学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用直观或解剖后所见(包括用各种放大倍数的显微镜)的实体来表示机体的部位:以组织形态(有时称病理形态)、生理功能、生化变化的相应指标和术语来表述机体的功能状态,并以此作为诊断的标准和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的依据;如果采用药物治疗的话(因尚可采用非药物治疗如物理疗法、手术等),主要考虑影响机体病理、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而选用相应药物以达防病治病的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强调的是外因对机体功能指标的针对性而较少考虑机体内因的综合影响[3]。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西医药学理论体系。

2.2西药概念内涵:西药应具备与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第一,药物本身性能以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表示,如是液体还是固体,是酸性还是碱性等,第二,药物功效以相应的病理、生理、生化等的指标和术语来表示,如抑制细菌、降低血压、升高血糖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考虑药物间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变化,如沉淀、分解等,至于生物活性则考虑各个药物各自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把各种配合使用的药物作为一个功效整体。简言之,以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西药[4]。此为西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才称作西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西药。

3关于中药和西药应澄清以下几个问题

3.1中国的药并不就等于中药。所谓中国的药,应包括中国生产的所有药物。不仅包括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尚包括其它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如蒙药、藏药、傣药、维族药等以及民间药(有时可称作草药),因它们均为各自医药学理论体系内的药物,即具相应的特性、功效表示法及使用规律,故不能简单地将它们称作中药。如果称它们为中药的活,只能说是泛指的中药,即中国的药,而不是特指的中药。

3.2一个药可称作中药又可称作西药到底如何称呼,应看药物概念内涵的两方面(如上述)。为进一步说明问题,试再举例。如大黄,无疑是一味中药,因它具中药基本内容而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但西医药学体系亦使用它,使用时并不考虑其中药基本内容,只考虑其西医药学术语表示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如味苦,少量使用作为苦味健胃药;具致泻作用,用来治疗便秘等。故在此种情况下,只能称之为西药。

3.3从中药中所得到的有效成分或部位,到底算中药还是算西药?到目前为止,一般来讲,还是称作西药为宜。如延胡索乙素,是得自中药元胡,且为其镇痛有效成分之一,但因其尚不具备中药基本内容,只能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即考虑其具镇痛、镇静催眠作用,对慢性持续性钝痛尤内脏痛效佳,主要用来治疗内脏钝痛、脑震荡后头痛及痛经等。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称作西药。如果将它们放到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内进行研究,使之具备中药的内涵即中药的基本内容,它就能成为中药。

参考文献

[1]张怀亮;潘钰蔚;陈正琴;;中医基础理论量化研究新思想[a];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七次学术年会、2010

[2]陈军;;药学一统观[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年01期

中药药理学的概念篇4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分类

药物不良反应的概念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上几乎都是指“对防治疾病无益甚至有害的反应”,这个概念一直沿用了十几年,虽然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早已下了明确的定义,就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过程中,人接受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药物不良反应有严格定义及分类,根据1999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第五章附则第二十八条规定:药品不良反应主要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药物的分类方法也不统一,有的教材上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过敏反应、继发反应、特异质等;有的又根据1977年Rawlins和thompson设计的aDRs分类法,即将其分为a、B两类反应。a类反应指因某种药物正常的药理作用过强而引起的反应,如普萘洛尔引起的心动过缓。这些反应可根据药物的药理学特性预知,通常呈剂量依赖型。此类反应较常见,发病率较高但死亡率较低。B类反应指与药物正常药理作用无关的、新的或异常的不良反应,如青霉素引起的过敏反应,通常不可预知,也不常见,发病率较低但死亡率相对较高。也有的分为与药理作用相关类如副反应、与机体反应相关类如过敏反应、与连续用药相关类如耐受性。各种教学用书及参考资料上对不良反应究竟包括哪些,几乎没有一致的。

药物不良反应的概念应该使用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第五章附则第二十八条规定的概念。这个概念和我们教材上的概念的主要区别是强调了正常剂量和正常用法。也就是说,这种定义排除了意外的过量用药或用药不当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如用错药物及剂量、滥用药物、自杀性过量服药等不包括在内。如果药物不良反应的概念做了调整,那么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或分类也应该做调整。多数教材上认为副反应(副作用)是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这个概念和药物不良反应概念究竟有什么区别,从字面上看意外的有害反应不属于副反应,其他的所有不良反应都应该是副作用了。那么毒性作用、后遗效应、继发反应、首剂效应、撤药反应、依赖性就应该都归到副反应里。过敏反应和特异质就属于意外的有害反应。从上述wHo和我国药品监督部门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来看药物的不良反应一是强调不符合用药目的,二是强调反应对机体的损害程度。轻的就是不符和用药目的,重的就是意外的有害反应或有害反应。实际上不良反应也肯定有轻有重。如果非要用副反应和毒性反应作为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那么副反应和毒性反应就应该只是程度上的区别,这种区分有多大意义值得商榷。药物不量反应包括的内容很广泛,有的有交叉,对于初学者很难区分。使用糖皮质激素引起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是属于后遗效应呢,还是属于继发反应摸棱两可。1999年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第1卷第3期对后遗效应和继发反应解释如下: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后遗效应可能比较短暂,如服用巴比妥类催眠药后次晨的宿醉现象;也可能比较持久,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一旦停药后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数月内难以恢复。少数药物可以导致永久性器质性损害,如链霉素引起永久性耳聋。链霉素引起永久性耳聋是后遗效应还是毒性反应不好区分。继发反应并不是药物本身的效应,而是药物主要作用的间接结果,如广谱抗生素长期应用可改变正常肠道菌群的关系使肠道菌群失调导致二重感染;利尿药噻嗪类引起的低血钾可以使患者对强心药地高辛不耐受。根据继发反应的概念,长期使用糖皮纸激素引起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不是药物本身的作用,而是由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血液中的糖皮质激素浓度过高,使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的能力逐渐减弱,停药后肾上腺皮质的功能不能立即恢复引起的和糖皮质激素相反的作用,应该属于继发反应。后遗效应是药物原有的作用的延续,很显然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一旦停药后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不是糖皮质激素作用的延续。

中药药理学的概念篇5

1 比较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比较法,就是对照不同的事物或事物的不同方面,以揭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思维方法,它是众多科学思维的基础。在教学中使用比较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药理学比较教学法是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和已经学习的药理学知识,对基本概念、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进行比较,认识它们的不同,从而认识不同药物的特征和规律。药理学教学中应用比较法,可使复杂的知识内容变得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易于理解和掌握。

1,1比较法具有简易性、实用性

比较法是一种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众多的教学环境中得到广泛应用。对于药理学这门知识点多、涉及范围广的课程,使用比较法教学可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2比较法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比较法教学可以贯穿药理学教学的每一章节,针对药理学各种概念和药物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比较对象,赋予不同的比较形式,对于不同特点的学生还可以施以不同的比较方法。

1,3比较法具有启发性和创造性

比较法教学是以两个或多个比较对象为基础,以已知对未知的原则进行教学活动,它具有启发性和创造性,对开发学生智力、启迪学生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2 比较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是一种普遍应用的教学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才有认识。在药理学教学中,教师常常利用语言、图片、表格等方式直观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药物的共性和特殊性,可以使所讲内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2,1应用比较法比较易混淆概念,加强对总论中概念的学习理解

注重知识之间类比、联想的启发性,通过已知类比未知,启发学生联想,这是启发式教学经常应用的教学方法。在药理学总论中,概念较多,学生反映难于理解和记忆,我们可以在总论教学中应用比较法,将易混淆的概念同时展示在学生面前,如:药动学与药效学、药物与毒物、效能与强度、质反应与量反应、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耐受性与耐药性、习惯性与成瘾性、副作用与毒性、治疗指数与安全范围等,比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不同概念的实质,做到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2应用对比法,对作用完全相反的药物进行比较法教学

在药理学教学中,对作用完全相反的药物进行比较可形成鲜明对照,学生易于理解。如将毛果芸香碱和阿托品对眼的作用进行对比。

2,3应用纵向比较法,对跨章药物进行比较法教学

对于不同章节药物的纵向比较,可以把学生从单一思维方式引导到发散思维方式,如,镇痛药和解热镇痛药镇痛作用的比较,抗精神失常药氯丙嗪和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对体温影响的比较。

2,4应用横向比较,对同章药物进行比较

每章节精讲1-2个代表性药物,讲深讲透,用同类药物与之比较,再归纳异同点即可。对相同作用药物不同用途的比较及同类药物不同体内过程进行比较,围绕重点、难点讲授。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苯二氮革类与巴比妥类的区别。

2,5应用综合比较,做好综合复习

复习课是锻炼和提高比较能力的大好机会,将整本药理学课程的内容分为纵类和横行,列出一览图表,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忆、联系、比较、判断,既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同时也能达到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提高其比较、概括、归纳、分析等能力的目的。

3 药理学教学中应用比较法的意义

3,1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记忆力

记忆与遗忘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强化记忆不仅仅是学生的任务,教师也有责任帮助学生提高知识的再现能力。在药理学教学中,教师应用比较法教学,有意识地把一系列相关的旧知识和新知识对比起来讲授,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创造机会使新旧知识在各种对比中以各种角色相互对比,达到提一个问题就可以记起一连串知识、融会贯通的效果。通过多次对比,使学生不断加深理解、强化记忆。

3,2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

利用图表等形式来进行概念、药物的比较法教学,有利于教学内容简单、明了,易于掌握。教学中也可以借用学生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来比喻药物的药理作用及机制。如讲授喹诺酮类药物通过抑制Dna回旋酶作用,达到阻碍Dna合成而导致细菌死亡这一节内容时,可以形象地把Dna分子比喻作麻花:讲授抗菌药物作用机制时,可以将细菌细胞比作一个蚕茧,采用剥茧抽丝的方式,一步步讲解抗菌药物的作用原理,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3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

中药药理学的概念篇6

【关键词】传统知识传统医药中医药特点

法律保护制度的确立,必须以保护对象的明确、具体为基本前提。本文拟从法律对传统知识保护的角度,对中医药之概念、特征进行阐释,以期达成共识,从而避免研究中界定不一之弊。

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概念

中医药传统知识的英文术语。中医药理应被翻译为Chinesemedicine(简称tm),而不是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简称tCm)。众所周知,中医药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当下,它又与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了融合,因此它不仅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所以将中医药表述为tm更为妥当,这也符合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重要中医药机构的现行英文翻译。从国际交流用语看,Chinesemedicine可以翻译成汉医,也可以翻译为“中国的医学”,①即不仅包括汉医,还包括中国少数民族医学。这样,Chinesemedicine在对外交流中就可表述为广义的中医药,而对内又可理解为狭义的汉医,就达到了国内与国外、广义与狭义的统一。②据此,中医药传统知识就翻译成traditionalKnowledgeofChinesemedicine。

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上位概念。中医药传统知识源自于传统医药(traditionalmedicine),其上位概念是传统知识。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简称wipo)的界定,传统知识是指基于传统产生的文学、艺术或科学作品、表演、发明、科学发现、外观设计,标志、名称及符号、未披露信息,以及一切其他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内的智力活动所产生的基于传统的创新与创造。“基于传统”是指某种知识体系的创造、创新以及文化表达方式,通常是代代相传,为某个特定民族或其居住地域所固有,并随着环境改变而不断演进。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简称wHo)定义,“传统医药”指基于本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理论、原理、信念和经验而形成的一整套知识、技能和实践的总括,无论是否可解释清楚,用于保持健康和预防、诊断、改善或治疗身体与精神方面的疾病。在某些国家,补充医药、变通医药、非常规医药等术语往往与传统医药交替使用。2002年通过的《世界卫生组织2002~2005年传统医学战略》对传统医学的定义是,传统中医学、印度医学及阿拉伯医学等传统医学系统以及多种形式的民间疗法的统称。在我国,有学者认为,“传统医药是一个非正规性的流传于乡间的医药知识体系的总称,它是一种知识,也是一种技艺,是一种实务的操作统称”。③笔者以为,传统医学是指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前就已经形成并一直传承到现在,在当代医疗保健实践中仍在应用的医药学体系和民间医术及药物;传统医药学体系包括中医(药)学、印度医学和希腊―阿拉伯医学。与“传统医药”相对应的概念是“现代医学(modernmedicine)”、“西医学(westernmedicine)”、“生物医学(Biomedicine)”(它们是同义词,所指称的对象一致,只是命名角度各不相同)。

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概念。中国传统医药包括汉族传统医药(即中医药)、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和民间医药。为便于研究,本文所称的中医药主要指“汉族医药”。相应地,中医药传统知识可以理解为“中国的汉族医药的传统知识”。中医药传统知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知识体系,有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多样的存续、表达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资源等。从法律保护的角度来看,保护对象中比较核心和重要的部分包括:一、中医药理论知识,如药物理论、方剂理论、疾病与诊疗理论等;二、中药资源,如数量众多的中药材物种资源和基因资源;三、中药材加工炮制技术,如中药材的栽培、养殖;四、中医方剂,如处方和制剂,包括古籍中已记载的九万余首医方;五、中医诊疗技术,如望闻问切四诊法等;六、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如推拿、刮痧、食疗等;七、中医药特有的标记、符号,如名医名称、中药名称、传统药铺、经络图谱等。

中医药传统知识的特点

传统知识角度的分析。从传统与现代的比较来看,中医药传统知识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传统性。中医药传统知识源远流长,世代传承。它不具有现代知识的整合性和新颖性。与现代知识相比较,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发展、应用缺乏广泛性,带有明显的传统性。

第二,群体性。汉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中医药传统知识,因此它是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此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医药传统知识体系一直在不断地完善、发展。第三,地域性。中医药传统知识的理论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哲学思想,具有特殊的民族色彩。中医药传统知识与特定的地理生态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显著的地域性。

第四,延续性和承继性。由于现代知识产生于法制环境之中,可以直接受到知识产权法的保护,故此“产权”相对独立,并可以广泛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进行传播。但中医药传统知识却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呈现出动态的自然延续,本质上属于可无限延续的知识。有中医专家认为,它最有效的传承方式是师承传授,这反映出中医药知识既有深层次性,又有容易消逝的随意性。现代知识,尤其是成为现代知识产权法保护客体的现代知识,属于跨越式创新、个体创新或正规创新,而中医药传统知识则属于渐进式创新、群体创新或非正规的创新。

第五,相对的公开性和公有性。如前所述,中医药传统知识是汉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对其成员来说,此类知识是与群体生活自然相伴并共同掌握和拥有,属于某种意义上的“共同遗产”。从现代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角度看,它是公有领域的“在先技术”,人人皆可以自由利用,无法获得确权,更不用说获得相关的侵权救济。但是由于中医药传统知识需要专门的智慧和技能方可运用,再加之“祖传秘方”、“传男不传女”等习俗,使得某些中医药传统知识只能为一部分人所掌握和运用。

中西医、药比较角度的分析。中医、药知识与西医、药知识相比,中医药传统知识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中医药”包含了“中医”与“中药”。二者往往不能绝对分开,通常合称“中医药”,而西医、西药则不同。

第二,中药多数来源于天然物质,经过几千年的使用和验证,已具有明确的疗效。与西药相比,绝大部分中药的具体成分结构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尚不能精确测定。

第三,中医形成的文化根基。中医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以“活着的、整体的、原形的人为其出发点,以自然、社会、精神情志和整个机体这四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之下的,表现在生命整体层次上的反应状态(即证候)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其发生、发展、运动、变化、消失的全过程”,④因此具有封闭性、趋同性的特征。“古已有之”常常是中医学立论的依据,不愿意怀疑已经被普遍接受的观点,特别是古贤或权威的学说。中医遵循“综合―演绎”的系统性方法。

第四,中国传统医药学具有人文科学属性。医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其原本是一个学科整体,但医学领域里却偏偏有一个顽强的“中国医学”概念存在,它说明中西医学的整合发展尚有一定难度,也说明中国医学具有较浓的人文特征。

第五,中医具有一定的经验医学属性。中医思想秉承了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强调重视内省的特征,在疾病的整体把握、定性分析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但却轻视对病原体的研究,运用高度哲学概括掩盖了众多未知的领域,这不符合实验医学的发展方向。西医学属于实验医学,其大部分概念遵循形式逻辑规律,追求统一、确定、单一的思维形式及表述,这确保了整个西医体系的严谨性。

第六,中国传统医药知识的多样化特征。中国传统医药知识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中医理论、中药理论以及针灸、推拿、按摩、骨伤医学等等。另外,中国传统医药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哲学思想深度融合,因此具有特殊的民族色彩。

2006年以来,在经历了新一轮“中医存废”之争后,更多的人接受了如下观点:中西医从各自的出发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思维观念,到各自的概念(范畴)体系,是两种不同的范式。“强调用西方近代以来的科学、进步、发展、统一性等观念的西方中心主义”来看待中医药,那明显是错误的。因而,明晰中医药的基本内涵及其概念,这对于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单位:曲靖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度规划项目《超越知识产权:中医药传统知识的特别立法保护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06Ja820027)

注释

①王一方,邱鸿钟:“中医百年:甄变与彷徨――中国医学的人文传统与科学建构“,csc.pku.省略,2006年1月10日。

②武贵勉,张韬:“‘中医药传统知识’术语英译的探讨”,《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年第3期。

中药药理学的概念篇7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与进步,药学研究水平越来越高。其发展主要依赖于药物分析技术,药学研究对我国医药事业开发、创新、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促进意义,能够间接提升我国经济水平,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健康保障水平。

 

一、药物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

 

(一)药物化学概念

 

所谓药物化学主要是将化学分子原理应用于药物研发,从科学角度分析化学药物的基本构成、生物效应及相应药性原理等相关内容,用于新类型药物研发。药物化学研究需要两方面来共同促成,其一是生物学,另外一方面是化学,其在药物研发中主要明确药物的活性物质或药性机制,分析患者用药治疗后,药效对机体的代谢作用,及机体对药物的适应情况及吸收情况等。

 

(二)分析化学概念

 

所谓分析化学主要是指对物质中相关药物成分、不同结构含量等进行测量,将测量的物质指标进行化学分析,其属于物质化学分析的一门科学,除此之外,有关于物质成分测量所用仪器也包含在内,属于分析化学的一部分。分析化学中对药物成分进行测量分析的方法被称为化学分析法,这种方法在测量过程中主要应用天平和所要测量的物质及试剂,将其用玻璃器皿盛放,将所测量的物质成分计量指标与测量过程中出现的化学反应两者相互对应分析,以此得出结论。另外一种分析方法即仪器分析,这种方法在满足上述作用的同时还能够进行微量分析及形态、结构分析等。

 

二、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发展及作用

 

(一)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发展

 

早在19世纪,物理化学这一概念被提出,并且于30年代和40年代蓬勃发展。物理化学概念被提出后科研人员研制出了磺胺类药物,投放于临床治疗,响应效果较好,对患者的预防感染及临床治疗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在投放应用的10年内,β内酰胺类抗生素研发技术逐渐完善。于19世纪40年代有相关研究人员研究出了抗菌药物的药性、活性及药物机理等,将其与药物成分及结构等相关内容相互融合,用于新药的研制,就此不同种类药物越来越多。于19世纪末时,通过研究人员的努力,对于新药的研制不再仅依靠药物活性机理及其成分结构方面入手,新药的不断研制也是物理化学逐渐认识的过程,研究人员能够明确大部分种类药物在机体中出现的生化效应,能够明确不同类药物应用于人体其活性及产生的药效,就此于19世纪末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病症患者的实际患病情况入手,分析患病原因,实现新类型药物研发,对症下药治疗。

 

于20世纪分析化学理念被提出。分析化学除了分析方法以外,其能够用于新药研制主要依赖于分析仪器,在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中,仪器分析方法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在整个20世纪中,40年代至80年代之间,出现了三大重要学科领域,即材料学、环境学和生命学科,这三大学科通过与仪器分析方法联合应用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成就、完善了分析化学,促进其发展进步。从当今环境来看,仪器分析方法又与计算机信息科技相互联系到一起,以计算机为载体、以网络信息为媒介,将分析化学中测量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收纳,最终录入电脑,实现信息传输及智能分析。目前,信息化仪器分析中最具代表性的即为传感器的发现及图谱快速检索和实验室自动化等。

 

(二)物理化学及分析化学的作用

 

从不同角度来讲,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的作用存在一定差异,是不同的。物理化学更偏向于药物活性、机理及药性和机构的研究,极大促进了早期药学的研究与发展,为后续的新类型药物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20世纪内的分析化学主要是用于药物成分、剂量的测量及化学实验反应研究,其属于实验方法的一种,并且在仪器分析发展进程中,挖掘了与药学有关的不同学科,为药学研究提供更全面、系统的理论支持,促进药学研究。当前,仪器分析法融合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了仪器分析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其具有测量分析数据准确可靠、操作迅速等优势,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仪器设备购置昂贵并且对仪器操作者要求较高,操作繁琐,这些都是局限性。从大方面来讲,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的丰富及发展对于我国药学研究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通过对不同药物运作机制的研究和不同药物成分实验研究,研发了不同类型的新药物,将其用于临床治疗。

 

综上所述,药物化学和分析化学是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不断发展中融合不同新技术,为药物研发、临床治疗及医疗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药理学的概念篇8

[关键词]药理学;总论;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a)-192-02

药理学在医学教育中有桥梁学科之称,其地位举足轻重。本门课程知识面广泛,涉及众多基础学科,又与临床学科密切相关。因此,药理学的教学存在难度,而纵观整门课程又以总论教学难度最大。药理学总论主要介绍药理学基本概念,药物代谢动力学基本规律,药物效应动力学基本机制及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虽然在整个教学中所占比例不大(8~10个学时),但它负担着开宗明义、提纲挈领之作用,是药理学学习的总纲和具体药物学习的基础。总论课上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情绪,产生先入为主的效果,对本门课程的后期学习效果起决定性的影响[1]。教师如能讲得精彩,可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科学地学习,为学生进行全课程的学习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打下基础[2]。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就如何上好药理学总论课谈几点体会。

1激发学习兴趣,寻找学习动力

怎样拉开总论课的序幕,才能强烈地吸引住每位学生,使他自觉、主动地进入药理学世界的大门呢?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在总论课上的首要任务之一,对今后教与学的密切配合有着重要意义[3]。

笔者在第一堂课上,首先根据药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任务,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提出几个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而不是照本宣科。如:在大家的经历中,多多少少都曾受过疾病的侵袭,治病的手段都有哪些?学生争相回答后可总结并提示:在各种治疗方法中,药物治疗是临床医生治病的基本手段,是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法。紧接着再抛出第二组问题:在用药过程中,有没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每种疾病要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药物进入机体后如何发挥作用,机体如何代谢药物,等等。然后再举出一个临床实例,简要回答上述问题。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初步明确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范围,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喜欢药理学,就会以浓厚的兴趣、高涨的热情积极地投入其中,由此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再比如,不良反应是药物使用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必须谨慎对待的问题,但初接触药理学的学生对此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在介绍这部分知识之前,首先以具体数字向学生展示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致死率之高;再举出实实在在的案例,如反应停事件,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不良反应对患者、家庭乃至社会造成的危害之大。至此,学生自然而然要想到究竟什么是药物的不良反应,都有哪些种类的不良反应,各自发生于什么情况,等等。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及求知欲被高度唤起的时候,再给他们讲授具体的理论知识,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势必要容易得多,甚至还有的学生感觉这些内容不够多,会在课外自觉主动地通过其他方式来了解更多有关药物不良反应的问题。由此达到了不仅“授人以鱼”,还“授人以渔”的良好教学效果。

总之,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想办法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我会”为“我要会”,使之爱听、愿学、勤问,敢于知难而进,真正使学生在兴趣中学到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掌握基本概念,打好学习基础

药理学总论涉及众多概念,如药物、首过效应、受体等。对这些概念的正确理解与熟练应用,对今后具体药物的学习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但概念往往是一些枯燥无味、概括性较强的内容,学生也普遍反映学习起来难度较大。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分解-合并-实例验证-引伸的方式,彻底将抽象的概念讲透讲清。

如教材中药物的定义是这样的: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看似简单的一句话,仅凭死记硬背却难以奏效。在讲解这个概念时,先将其拆分为容易理解的单句:药物的作用、用途、本质分别是什么,并采取边板书边提问的方式进行,学生结合以往知识很容易回答上述问题,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既掌握了药物的概念,又理解了药物所涵盖的范畴,纠正了以往一些不正确的认识。继而复述整句话时学生对药物的定义就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也不再认为难以接受。最后再介绍一些有关药物的其他知识以加深印象,如药物的特性,尤其是两重性,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等。

再如,副作用是药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但学生在学习具体药物之前对此并没有太深的认识。将概念分解,着重指出其要点,如发生前提是治疗剂量下(有别于毒性反应发生在药物剂量过大或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原因是药物的药理效应选择性低,本质是药物本身固有的药理作用,可随用药目的而改变,并以阿托品为例来强化上述认识。

通过以上方法的实施,使得抽象的药理学名词变得形象化、具体化、清晰化,不仅改变了药理学教学乏味单调的状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后期药理学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4]。

3把握时代脉搏,触摸学科前沿

当今药物研究日新月异,新药层出不穷,药理学内容也与时俱进,更新较快。总论内容却相对较为固定,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总论的讲解就可以是“一潭死水”,而应是不断更新的“活水”。总论教学同样要紧跟学科前沿进展,力争在讲授既成知识体系的同时,又向学生介绍药理学的研究热点与发展动态,紧跟时展步伐。

长期以来,临床用药总是针对同一疾病应用相同的药物和剂量,由于个体差异常导致相当比例的患者药物治疗效果差,甚至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药物治疗学正经历着由经验式向个体化治疗的革命性转变。

大量研究证实,除环境因素外,药物代谢酶、药物转运蛋白以及药物作用靶位等基因的变异是引起药物反应个体差异的根本原因[5]。因此,以基因为导向的个体化用药将为临床更安全、有效和更经济合理地使用药物提供重要途径。这就是方兴未艾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6],即通过对包括药物起效、活化、排泄等过程相关的候选基因进行研究,鉴定基因序列的变异,用统计学原理分析基因突变与药效的关系,将基因的多态性与药物效应的个体多样性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使研究结果更易于在临床得到应用。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是药理学研究的重要前沿课题,也是人类进入“个体化医学”的重要标志,其结果有可能对每位患者的药物选择、剂量、给药方式等作出预测,从而提高用药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安全性,也将大大降低新药研发的成本,提高其投入产出比。

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学好药理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要的是,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学习人类已知和探索人类未知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发展学生的探索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为他们今后从事创造性的工作打下基础。最后也使我们的教育工作能够适应21世纪医药卫生发展趋势,符合更好地培养跨世纪医药卫生人才的要求。

通过以上教学手段的实施与合理运用,学生普遍反映对总论部分不再感到畏惧,而认为是药理学课程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在学习时有所侧重,能够抓住学习精华和知识点。重要的是,通过总论的学习,学生对药理学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欲,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临床工作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再次印证了我们古老的谚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参考文献]

[1]李金莲.上好解剖学绪论课的几点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6):629-630.

[2]赵燕燕,李春玲,范华英,等.密切联系实际多种方法并用强化生药学总论的教学[J].中外医疗,2009,28(1):96-97.

[3]胡慧玲.浅谈《药用辅料学》的教学方法[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3):31-32.

[4]孙志春,郭常亮.对精心组织上好绪论课的探讨[J].职业圈,2007,(16):73-74.

[5]刘昭前,周宏灏.个体化药物治疗的新时代[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7,12(1):1-6.

中药药理学的概念篇9

【摘要】目的了解社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有关合理用药(RationalUseDrug,RUD)认知度的情况,为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药学服务打下基础。方法选取8个社区医疗机构84名医务人员作为样本,从合理用药基本概念、处方知识、合理用药知识与行为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74%的医务人员能够比较完整的回答出合理用药的基本概念;有20%的医务人员表示用药前没阅读药品说明书;44%医务人员不清楚aDR的定义;半数人不知道一张处方能开几种药品;52%的医务人员认为可以把乳糖红霉素直接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结论社区医务人员缺乏合理用药的相关知识,执行处方能力有待提高,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和正确使用方法不熟悉,需加强对合理用药知识的学习,巩固相关专业技能。

【关键词】合理用药医务人员认知度

合理用药是国家药物政策的组成部分,是衡量医疗机构用药水平的重要标志,对提高用药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社区医疗机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对合理用药研究的深入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完善,很多药品的不良反应逐渐被发现,医务人员是否能够合理使用药品直接影响医疗质量的高低[]。要保障病人用药安全,提高用药水平,提高医疗质量和水平,就必须对医务人员的知识状况作深入的了解,为此我们进行了调研。

1资料和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合理用药基本概念、处方知识、合理用药知识与行为和文化程度等。对8个社区医疗机构84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文化程度为本科以上26人(31%)、大专38人(45%)、高中以下20人(24%)。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收回有效调查问卷84份,答卷有效率为100%。

2.2调查内容及各文化程度答题正确率(%),见表1

合理用药基本概念方面,有20%的医务人员表示用药前没阅读药品说明书;44%的医务人员不知道aDR的含义,混淆了RUD与aDR的概念;仍有23%的医务人员认为中草药没有不良反应。处方知识方面,56%的医务人员大致了解急诊处方的用量;有27%的医务人员不知道杜冷丁不能使用普通处方开具;半数人不知道一张处方能开几种药品。合理用药方面,55%的医务人员错误地认为老年人使用地塞米松不易引起高血压;约44%的医务人员不知道阿司匹林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2.3医务人员文化程度与合理用药认知度关系(表2):

由表2可见答题正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本科以上、大专、高中以下。

3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到:约有一半医务人员不清楚aDR的定义,混淆了RUD与药物不良反应以及临床药学的概念,个别医务人员对最基本的用药知识掌握还不是很熟练,表明社区医务人员对合理用药的认识还有待提高;有20%的医务人员用药前没有阅读药品说明书,23%医务人员不清楚中草药也有aDR,24%的医务人员不清楚新上市的药品是否aDR较少,说明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和如何合理用药缺乏足够的重视,今后,我们应该注意医务人员这个方面的培养[];有半数调查对象不能很好地掌握处方知识,可见不少医务人员对处方基本知识还有待提高,应加强学习;55%的医务人员错误地认为老年人使用地塞米松不易引起高血压;约44%的医务人员不知道阿司匹林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52%的医务人员认为可以把乳糖红霉素直接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表明基层医务人员对药物不良反应和用药的合理性以及用药的正确方法重视不足,对药源性疾病的了解不深入,影响了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的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技能关系到基层医疗机构能否满足群众的基本卫生需求。而合理用药基本知识、常用药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处方知识是医疗知识和技能中重要的一环,从以上调查得知基层医务人员对合理用药的认知有较大欠缺,对药品的合理用法不熟悉,对处方规定不熟悉,应加强对RUD知识的学习[]。从表2可以看出文化程度较高的医务人员对合理用药认知较好,文化程度较高的医务人员对医疗知识和技能掌握较高,提示我们高学历应成为基层医务人员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唐镜波,陈香谱,谭军等.合理用药调研的国际指标[J].中国药房,1995

[2]廖晓玲,张贞良,于巧梅,范积平.药学人员合理用药知识问卷调查[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

中药药理学的概念篇10

关键词:中医药学名词,单义性,术语规范化,定名

中图分类号:no4;H059;R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13)03-0017-04

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包括收词、定名、定义及英译等步骤,均须遵循一定的工作规范。定名工作是名词审定的重要环节,根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制定的“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1],定名工作应当遵循单义性、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民族性、国际性、约定俗称等原则。单义性是名词术语定名的主要原则之一。

我们在中医药名词审定工作中,根据“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制定“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并遵守其规定的单义性原则,兼顾中医药学的学科特点,妥善解决了有关疑难问题。本文拟依据上述名词审定的一般原则与方法,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阐述中医药名词术语定名的单义性原则具体实施方法。

一术语规范工作单义性原则概述

1单义性的概念

单义性是术语学最主要的原则之一。现代术语学创始人欧根·维斯特认为:“每个概念基本上只应具有唯一的一个名称,反之亦然。……在术语学中,既不应该有多义的名称(同音异义词和多义词)存在,也不应该为一个概念制定多种专业的命名(同义词)。”[2]单义性即名词与其所指称的概念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一个概念应确定一个,且只能确定一个与之对应的规范的中文名称。当一个概念有多个名称时,应确定一个为正名;当一个名称指称多个概念时,应根据不同的概念分别确定不同名称,以客观、准确地表达概念。

2单义性原则的适用范围

绝大多数科技名词具有单义性,虽然单义性在术语定名中是最重要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单义性一般是就名词在某一特定专业、学科范围而言的,它只表现在特定的专业学科中,并总是依附于某个专业学科。离开特定的专业学科来笼统地讨论名词的单义性,是对名词单义性的曲解。如“运动”这一语音形式,在物理学中指“物置的移动”,在哲学中指“物质存在的形式”,在政治学中则指“有组织的有政治内容的群众性活动”。抽象地看,“运动”似乎具有多义性,但当“运动”各义具体到某一特定专业学科时,它又是单义的。

3单义性的实施

实现术语的单义性,需要解决“一义多词”和“一词多义”的情况。对于这两种情况,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尽量达到“一义一词”。简言之,“一义多词”情况可以通过设立异名等方式解决;“一词多义”则可以根据学科门类而分别定名,或者因外文名词相同、汉语概念不同而分别定名。

二中医药名词术语定名的单义性原则实施方法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规定:中医药名词的定名须贯彻单义性的原则,一个概念应确定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规范的中文名[3]。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由于历史性、人文性等原因,中医药学名词术语具有相当浓厚的人文属性,并非单纯的科技名词,因此难以达到绝对的单义性。在中医药名词审定工作中,“一义多词”“一词多义”等现象的存在较为普遍,成为定名工作的难点。例如“七情”一词,既表示病因之一,也是中药的配伍形式,这是“一词多义”的典型例证。“一义多词”现象的典型例子,如“子宫”“女子胞”“子脏”“子处”“胞”“胞宫”“胞胎”等多个名词,都可指代解剖器官子宫。我们认为,为了更好地规范、审定中医药学名词,应该结合中医药名词术语特点,探索总结适合中医药学特色的单义性原则具体实施方法。

1“一词多义”的处理

“一词多义”在汉语名词中较为普遍,人们常借用比喻等方式赋予已有的名词以新的概念。如生物学中的“病毒”被借用到计算机领域;计算机领域的“软件”被借用到管理学领域。由此可见,强调不能“一词多义”,更主要地体现在同一个专业领域。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各种学说理论层出不穷,因此名词术语的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常见。处理中医药名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

(1)分化不同义项

如果某个名词有多个义项,选择其他名词分别承担其中一个义项,从而实现该名词的一词一义。例如“三焦”一词,具有两重含义:①脏象名词。指六腑之一。②耳穴名称。定名时在指代耳穴的“三焦”前加方括号,加注“耳穴”,将“三焦”的义项分化([耳穴]三焦),“三焦”即实现了单义性。“三焦”的英译,则采用译名后加注穴位编号的方法(sānjiāo(Co17)),从而实现单义性。又如“厥”有两义,一是疾病名,指昏厥;二是症状名,指四肢冷。为了实现单义性,前者定名为“厥证syncope”,指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后者定名为“肢厥coldlimbs”,指四肢逆冷的表现[4]。

(2)淘汰不常用的义项

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协调一致等原则,淘汰不常用的义项。例如“霍乱”。中医传统所说的霍乱,指以上吐下泻为主症,发病急骤,挥霍缭乱的急性胃肠道疾病;而现代所说的霍乱指“感染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中西医对霍乱的定义迥然不同,如果两个义项并列,使用时很容易出现混乱,甚至造成社会恐慌,同时也不符合国家有关传染病的法规。因此,根据科学性、协调一致等定名原则,传统中医的霍乱含义在名词审定中被淘汰掉,“霍乱”定义采用了现代医学的定义——“感染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

(3)保留不同专业领域之间的一词多义现象

术语学认为,单义性只表现在特定的专业学科中,并总是依附于某个专业学科。有时,一些不同的或相邻的专业学科采用了同一个名词来表达各自所在专业学科的特定科学概念,这种一词多义现象应该予以保留。例如“七情”,在中医基础理论领域,指“人之情志活动的统称,具体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是人体对客观事物或现象所做出的不同情志反应”;在中药学领域,“七情”又指“单行、相使、相须、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的合称。说明中药配伍后药效、毒性变化的关系”。显而易见,“七情”在两个领域有不同的内涵,代表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因此这两个义项都应保留。又如“胃”,在中医基础理论领域,指“六腑之一。位于中焦,其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饮食物”;在中医诊断学中,指“脉象有胃气,即脉势和缓,往来从容,节律均匀的脉象”[5]。因此,这两个义项也都应保留。

(4)因学科门类的差异而分别定名

有的一词多义不仅仅是单个名词的问题,而是一类词与另一类词的问题。例如,病机类的名词与证候类的名词,多数存在重复现象。如果只考虑单义性,就会丢失大量名词。中医药名词中做了如下处理:①在名词后增加文字以区别不同义项。此法应用于同名的病机名词与证候名词,统一在证候名词后面直接加“证”字。例如病机名词“血虚”,在“血虚”后加“证”字,即成证候名词“血虚证”。②在名词后增加一个带方括号的文字以区别不同义项。此法主要用于区别同名的症状名词与疾病名词。例如症状名词“头痛”,疾病名词“头痛[病]”,“病”字外加方括号,指该词使用时“病”字可以省略。如此操作,既明确区别了两词的内涵,也避免了在临床上作为病名使用时,必须用“头痛病”来代替“头痛”的情况,兼顾了科技名词定名的简明性、约定俗成原则。

2“一义多词”的处理

(1)选定一词,舍弃他词

这是定名中采用的主要方法,根据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民族性、国际性、约定俗成、协调一致等定名原则,选定一个名词,舍弃其他名词。例如“胞宫”的定名。胞宫指“奇恒之腑之一。位于小腹正中,膀胱之后,直肠之前,下口连接阴道,为女子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4],相当于现代解剖学的子宫。“胞宫”在中医学中有多个同义词,常见的有“子宫”“女子胞”“子脏”“子处”“胞”“胞宫”“胞胎”[1]。按照民族性原则规定,定名时应考虑我国文化特色和中文科技名词特性。要尽量采用具有我国特色的科技名词。“胞宫”与现代医学解剖器官子宫基本同义,但出于保留中医特色考虑,未选择“子宫”,最终定名为“胞宫”。

(2)设立异名

一个概念有多个名称时,应确定一个名称为正名,即公布的规范名。根据具体需要,也可以设立异名。异名包括全称、简称、又称、俗称、曾称。①全称、简称:全称和简称是与正名等效使用的名词,全称和简称是相对而言的,简称是全称的简洁表达形式,全称是简称的完整表达形式。例如“素问”是“黄帝内经素问”的简称,“黄帝内经素问”是“素问”的全称。②又称:若一个概念定名存在分歧,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习用的名称,如果取消其中一个,可能带来不便,如果不处理,分歧更得不到解决。这类名词暂且处理为“又称”,在一个时期内均可使用,推荐的“正名”使用日久,“又称”可能逐渐消亡,这就能逐步引导名词的统一。例如“四气”又称“四性”,“哮病”又称“哮喘”。又称是非推荐名,特殊情况下允许定一个“又称”,只在一定范围内使用。③俗称:是非学术用语。例如“假神”俗称“回光返照”。④曾称:是已淘汰的旧名称。例如“胞宫”曾称“女子胞”[4]。俗称和曾称都属于不推荐使用的名词,为了便于查考,故予保留。

三结语

单义性原则是科技名词审定的主要原则之一,单义性原则规定一个概念仅确定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规范的中文名称。名词的定名工作需要解决“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情况,实现“一词一义”。中医药名词的定名工作应该结合中医药名词术语特点,探索总结适合中医药学特色的单义性原则。“一词多义”的处理,可以采取分化不同义项、淘汰不常用的义项、因学科门类的差异而分别定名、保留不同学科之间的一词多义现象等措施。“一义多词”的处理,常采用选定一词舍弃他词、设立异名等方法。总之,实现中医药名词审定的单义性原则,既要遵守科技名词审定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也要根据本学科特点,探索符合自身特性的规则与措施。

参考文献

[1]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C]//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名词审定工作参考资料2011:1

[2]欧根·维斯特普通术语学和术语词典编纂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王永炎,朱建平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工作的探讨[J].科技术语研究,2002,4(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