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的起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7:06

中医药文化的起源篇1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中医药文化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3)—07-0081-02

源远流长的中医药科学在其产生、发展的道路上一直十分注重汲取我国传统文明的丰富营养,并逐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特色文化。步入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后,承载了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中医药文化,在释放时代光芒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作为以传播知识和传承文明为己任的高校图书馆,应当主动肩负起保护、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任,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1.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明确指出国家“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弘扬、传播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是教育界、文化界义不容辞的重任。传承中医药文化,首先要认识到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1.1中医药文化释放时代光芒

斗转星移,中医药科学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但承载着传统文明的中医药文化在新的时代依然以其独特的魅力,释放出耀眼的光芒。当环境污染成为全球问题,中医药文化提倡的天人相应思想警示世人不可忽视环境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指导人们追求天人合一的完美统一;当西医发展遭遇瓶颈,新病、绝症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中医药文化以其变化无穷的思辨思想,指导着人们用传统的诊疗方法有效应对新病重症的威胁;当亚健康困扰着现代人的生活,中医药文化防病保健、调理养身的理念时刻提醒人们善待身体,保持良好心态,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1.2中医药文化面临全新挑战

科技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中医药文化在释放时代光芒的同时,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一方面,中医无用论者武断地认为未经过西方科学验证,没有全面获得西方医学界普遍认可的中医药缺乏科学依据,是彻头彻尾的伪科学,不宜用于治病救人,应该被淘汰,被抛弃。另一方面,中医万能论者则认为中医药神秘莫测,威力无穷,能预防、治疗所有疾病,应该排斥西方医学,拒绝服用西药,坚持仅仅用中医药养身、治病。事实上,以上两种观点都过于极端,中医药既不是无用的糟粕也不是万能的神器。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被千百年的历史实践证明了的济世救人之道,其科学性不容置疑。但是,正如西药无法包治百病,中药也不是万灵丹。中医中药学和所有科学一样,有待人们不懈探索,中医药文化也需要直面挑战,不断发扬光大。

既然发展中医药文化事业,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如此重要,作为集教育、科研、文化功能于一体的高等院校图书馆,理应为保护、传播中医药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2.高校图书馆工作与中医药文化传播相辅相成

高等院校图书馆工作与中医药文化传播是紧密相连的。一方面,中医药文化传播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传播科学知识,传承文明成果,是高校图书馆的主要功能。中医药文化既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知识,又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明成果,传播、传承中医药文化是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作为高等院校办学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既不是世外桃源,也不是避风港,而是阵地,是思想文化的阵地,是精神文明辐射的阵地”,必然也应该是中医药文化的阵地,是传播、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主要平台之一。图书馆应该重视中医药文化传播工作,把握时代契机,直面新的挑战,建设好、维护好、发展好传承祖国传统医学文化的思想阵地。可以说,传播、传承中医药文化是图书馆不容推卸的重任,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为师生提供教学、科研、文化服务的学术机构,也完全有能力担负起这一历史使命。

3.高校图书馆具备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优势

高等院校图书馆大多拥有丰富的纸本图书和电子书刊,配备了较好的阅读、宣传条件,聚集了具有高层次专业知识背景,既懂图书管理,又掌握了宣传教育技术的人力资源,这使得高校图书馆具有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优势。

3.1高校图书馆具备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物质条件

首先,我国高校图书馆馆藏图书数量较大,已经超过了我国公共图书馆的馆藏总量。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共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2721个,藏书仅4亿余册。而高校图书馆有1022所,藏书达6.4亿册”。丰富的馆藏图书资源为文化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传承中医药文化提供了必要的载体。其次,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相当丰富。我国高校图书馆基本实现了“全国高校系统网络资源共享”,无论学校地处何方,读者通过各高校校园网登陆学校图书馆主页,都能方便地获取来自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清华同方数据库、万方中国标准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图书馆等大型数据库的电子阅读资源。这些不断更新的数字资源成为新时代传承中华文明的新载体,亦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形式、新途径。再次,高校图书馆具有较好的基础设施。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许多高校建成了新校区,一座座设施更先进、环境更优美的大学图书馆新馆拔地而起,这些全新的图书馆具备比原有老旧图书馆更优越的阅读、宣传条件,能够更好地承担起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任。

3.2高校图书馆具备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人力资源

高校图书馆具备三种宝贵的人力资源。一是图书管理类人才。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一样,拥有一批专业的图书管理类人才,这类人才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基本人力资源,也是传播文化的基础力量;二是专业技术类人才。由于各个高校的专业设置不同,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知识结构也不尽相同。在医学院校,特别是中医药院校的图书馆,聚集着许多具有高层次传统医药学专业知识背景的馆员,这些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中医药文化素养,是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中坚力量;三是教育、网络、传媒类人才。为了满足高校教书育人的需要,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近年来,高校图书馆在继续巩固图书管理类、专业类人才的基础上,开始大量培训、引入教育类、网络类、传媒类人才,以便加强阅读指导、网络建设和文化宣传。这些人才懂得现代化的教育、宣传技术,善于运用最新的宣传工具,是传播传统文化的新兴力量。以上三种人才相辅相成,通力合作,都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生力军。

既然高校图书馆具备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优势,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其物质条件和人力资源,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

4.运用高校图书馆传播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文化,应该将中医药院校、医科大学及非医药高校图书馆的力量都调动起来,共同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广泛传播。

4.1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勇挑大梁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虽然规模各异,但“普遍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中医药类馆藏资源丰富,馆员大多接受过中医药学专业教育。具有研究、宣传中医药文化天然优势的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应该勇于挑起传播传统医药文化的大梁,做高校图书馆传播中医药文化的排头兵。一方面,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应该通过加大对传统医药文化的宣传力度,推动学校各层次中医药专业教育的大发展。促进学校中医中药科学研究的大繁荣。“中医药历史文化在中医教育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并且一直贯穿于中医药教育之中。”各级各类中医药院校的图书馆,应积极采用图书推介、阅读指导、数据库使用知识培训、学术讲座、读者交流等形式向全校师生宣传中医药文化,用文化熏陶辅助中医药教学。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医药院校图书馆还应利用校园集团网络,通过微博、微信、电子邮件等向本校教学、科研人员提供最前沿的中医药科技资讯,用专业服务推进中医药学术发展。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核心是发扬文化的精神实质。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在开展传统医药文化宣传时,一定要注重加强传统医德医风的教育,让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传统医学精神在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心中生根,发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医德高尚的白衣天使。

另一方面,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创建面向社会开放的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文化基地内可以开辟各具特色的展馆,介绍历代著名医家与本土、本院名医、名师情况,展示中医史话与中医药经典著作,陈列中药材标本与不同时代的制药工具,以文字、图片、实物等多种形式向公众展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文化基地可以定期举办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知识讲座,向百姓传播正确的中医养身保健知识,破除社会上伪中医保健宣传的影响,让民众在中医药文化的指导下,运用科学、适度的方法,调养身心,延年益寿;有条件的文化基地还可以组织放映宣传中医药文化的电影和纪录片,让传统医学知识轻松地走近大众,让中医药文化精神深入人心。

4.2医科大学图书馆重视宣传

医科大学虽然是以现代医学教学为主,但依然需要开设中医药专业课程,对医学生进行传统医德医风、医道医理的基础教育。随着知识交流、融合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方向的学术研究不断深入,西医学者也需要吸取中医药文化知识,开展中西医比较、中西医理论结合、中西医临床应用等新领域的研究工作。医科大学图书馆应该重视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工作,让师生们接受传统文化洗礼。图书馆可以适当增加中医药文化类图书、期刊的馆藏,可以利用本馆宣传墙和馆内网络宣传中医药文化知识,可以组织开展中西医文献的比较阅读、研究活动,引导师生在比较中学习,推动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新发展。此外,由于医科大学和中医药大学在中西医教学、科研中各有所长,两类院校的图书馆馆藏也各具特色,医科大学图书馆应该加强与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深化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让双方的师生都能通过共享平台便捷地获取对方学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料,以弥补自身资源的不足。通过合作共享,医科大学图书馆的传统文化底蕴将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则能够借助现代医学理念,推动传统中医药文化科学发展,让中医药文化闪烁出更加耀眼的时代光芒。

4.3非医药高校图书馆尝试普及

中医药文化的起源篇2

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史文献教研室,湖南长沙410208

【摘要】湘西民族医药不仅是自然科学遗产,也具有鲜明的文化性。人类学方法在研究民族医药文化中具有较高的价值。本文总结了人类学的特点及其在民族文化研究中的作用,研究民族医药文化常用的人类学方法,以及人类学方法研究湘西民族医药文化取得的成果,探讨湘西民族医药文化的人类学研究可拓展的方向。

关键词民族医药;湘西;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5-0034-02

湖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等为主,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湖南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0.13%。其聚居区主要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怀化市、张家界市、邵阳市等所辖县乡地区。湘西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医药文化,虽然没有文字,但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口耳相传,延续至今。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医药文化近三十年来研究者较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民族医药属于古代留存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但是由于民族医从业人员较少,游离于规范化医疗体系之外,后继乏人,没有得到大力的扶持,因而湘西民族医药面临着传承的危机与困境。我们认为,湘西民族医药应该从文化研究、政策扶持、资源保护、制度建设等多个角度入手,制定战略性的可持续发展计划,全方位地挖掘、保护,才能使民族医药这种珍贵的文化遗产不至于在医药现代化的今天销声匿迹。在文化保护方面,利用人类学的方法和理论加强对湘西民族医药的研究是最合适也最行之有效的研究手段。

1人类学方法研究民族医药的优势和特色

人类学是从生物和文化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是研究人的起源与发展,包括人的体质与文化变迁的学问。它在西方兴起之初曾大量研究世界各地的所谓原始文化或野蛮人文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类学学会成立,人类学开始复兴。期间我国人类学者进行了大量少数民族文化研究。

1.1人类学的特点及其在民族文化研究中的作用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说,人类学这门学科通过研究人类的生活方式,研究全球不同的文化,揭示文化的多样性,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学科特点。人类学的基本理念是文化相对论、文化整体观和文化比较观[1]。文化相对论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征和个性,任何文化在价值上是平等的。文化整体观强调人类社会的不同部分是相互整合的,只有对某种习俗生存的广泛背景进行了解,才能真正认识这种习俗的意义。人类学有比较的传统,文化比较重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比较,比较可以发现文化的差异性,也可以发现文化的普遍性,端正我们的文化观,自觉摒弃民族中心主义,去除文化自卑感。

因而,人类方法适合进行民族文化的研究。人类学最重要的分支之一是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又有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三个分支。文化人类学注重对异文化进行共时性研究,狭义的文化人类学在欧洲一些国家被称为“民族学”,因而不同族群文化的描述、分析和研究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热点。

1.2研究民族医药文化常用的人类学方法进行民族文化研究的主要是文化人类学者,他们最本质的研究方法是田野调查,研究者需要深入各民族生活,参与、体验、观察、访谈,从而获得真实客观的第一手资料。文化资料的调查需注重整体性,即对族群的政治、经济、历史、宗教、风俗等进行全方位调查,在分析资料时重视定性分析,通过跨文化比较,寻求文化的普通性或差异性。

另外,也有医学人类学者进行民族医学的研究。医学人类学研究健康、疾病、苦痛、医药与治疗的关系。重视民间疗法,生物与文化的交互作用[2]。是健康与疾病的跨文化研究。民族医学是相对于现代西方生物医学的概念,民族医学取向的医学人类学,研究疾病与病征的社会文化脉络及意涵。民族医疗牵涉到信仰、风俗和特殊的技术,它不同于现代医疗体系。医学人类学对民族医药的研究可以提供一系列文化比较和批判思维,从而提高我们的现代医疗理念。

2人类学方法研究湘西民族医药文化取得的成果

2.1各民族医药文化起源问题研究田华咏从苗族原始神话中探寻远古苗族医药文化,认为苗族医药具有“巫医一家,神药两解”的特殊形态,其医药起源可追溯到“神农尝百草”、蚩尤传神药、祝融传熟食、药王传医方等神话阶段[3]。田华咏在侗族医学史考察过程中重视侗族神话故事《玛麻妹与贯贡》,萨岁的故事,蜥婶的故事等[4]。这些研究都表明,湘西民族医药起源源远流长,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民族文化融合交汇的痕迹明显。

2.2民族医药神话、歌谣研究田华咏在苗族医药学发展中通过神农、蚩尤、祝融、欢兜、药王神话故事分析苗药文化特征,包括巫医一家,冷热两因,三生万物等[5]。田华咏对土家族“梯玛神歌”的意义与价值、梯玛神歌对土家族医药文化的贡献进行了阐述,认为梯玛神歌渗透了土家族保健学意识,消灾除疾,体现“神药两解”现象[6]。人类学重视族群中口传神话故事的研究,认为它们反应了早期人类历史文化的诸多方面,可以填补文献记载的空白。湘西的医药神话与歌谣体现了先民积极的保健防病意识,并且深受先秦巫医文化影响。

2.3医药民俗研究李芸等人从文化人类学视角研究湘西苗族赶秋节,对赶秋节源流嬗变、结构组成、和谐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赶秋节是人神共娱的大型活动,极具聚合功能,同时也有娱神和驱邪作用[7]。萧成纹对湘西侗族医药民俗文化和养生保健进行了阐述,认为侗族医药深受冲傩文化影响,巫术祭祀在祛病除邪中起重要作用[8]。湘西少数民族多没有文字,民俗礼仪是研究文化的重要载体。

2.4民族养生保健理念研究刘超祥对土家族卫生保健习俗进行了医学人类学探析,分析了土家族保健习俗的特点,如注重环境卫生,顺和自然环境,讲究生活规律,劳动文体健身,饮食定量均衡,注意食疗等。这些习俗对土家人的健康长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有良莠并存现象[9]。莫代山总结了医学人类学方法研究土家族疾病处置的成果,认为医学人类学的本土化尚处于初期阶段,田野工作有待加强[10]。萧成纹认为侗族人民饮食文化中喜吃糯米、酸食、油茶、苦酒,居住防潮吊脚楼,饮水清洁,有月令驱魔习俗,都是养生保健的措施[11]。湘西民族地区长寿现象得益于世代传承的强烈卫生保健意识,生活习俗、保健礼俗的研究具有历史和现实双重意义。

2.5疾病理论研究目前对湘西民族医药的疾病理论整理初具规模,土家族、苗族等都有自己独特的疾病诊疗体系,不同于汉族传统医学。比较有特色的是土家毒气学说等。彭芳胜对毒气的病因病机,毒气病症候和毒气疗法进行了研究[12],总结了土家医治毒药物的分类整理研究成果[13]。这些研究对我们认识民族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具有一定价值。

3湘西民族医药文化的人类学研究方向拓展

人类学方法在湘西民族医药研究领域的开展只是近十年才开始的,尽管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总体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民族医药文化的整体性考察和分析的深度都有待加强。相关的人类学研究方向拓展可考虑以下几点:

3.1湘西巫医文化的深层次解读湘西处于古代巴、楚、苗蛮之地,深受巴文化、楚文化“巫鬼”习俗影响。土家族、苗族、侗族医药都带有深刻的巫医文化色彩。应该从文化相对论的角度来看待此类文化,只有深层次解读巫医文化形成的源流、心理内涵、医疗效果,广泛运用田野调查法、历史梳理法、跨文化比较法等,才能客观公正地认识湘西医药文化的灵魂。

3.2“神药两解”文化现象研究神药两解是大多数湘西民族医药中的常见现象,指在疾病的治疗中既有祭祀除邪等神巫手段,也有医药使用方法,两者杂糅混合,共同发挥治疗效果。这类现象较为复杂,既有迷信之处,也有心理疗法等合理因素,必须结合医学心理学、医学人类学进行“文化——心理——生理”的综合分析。这方面的研究深度还远远不够。

3.3湘西少数民族生命与疾病观念研究湘西各民族医药文化中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与传统中医和西方医学有一定的差异性,民族医药由于脱胎于自然哲学时代,注重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疾病调治方面土家族重视服侍技术,苗族、侗族都有独特养生调理观念。在这些方面进行跨文化研究可以更深挖掘民族医药的合理内核,为现代医疗提供有益的补充。

3.4民族医药的哲学观念研究近三十年来学者对湘西民族医药的研究在文献收集整理方面做出了卓越成效,《湖南世居少数民族医药宝典》、《土家医方剂学》、《苗家实用药方》、《苗家养生秘录》、《湘西土家族医药调查与临床研究》等民族医药专著陆续出版,为保存、研究湘西民族医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目前的文献研究以梳理总结民族医药的理论体系为主,保护传承的侧重点在医疗技术方面。对各民族医药文化的哲学观念研究较少,湘西民族医药形成历史较早,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地域封闭,医药理论变化小,还普遍带有早期自然哲学的观念。如苗族医药三界学说、土家族医药三元理论等。哲学思维是民族医药理论的核心基础,只有理解民族医药的哲学内核,才能更好从根基和整体上把握其特色。

3.5民俗医药文化尚需大力挖掘湘西的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其文化精神是通过一定的仪式、习俗等传承下来的,因此民俗礼仪节日非常多。虽然有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但总体来说还是极少数。湘西五溪地区的盘瓠文化,祭祀时的“椎牛”、“接龙”等仪式,苗族的催生仪式,击猪祭祝融等仪式都值得深度挖掘,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解读,还原文化核心精神,更好地再现民族医药的精神源流。

总之,经过三十年的研究发展,湘西民族医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断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但是目前民族医药的发展还没有走出低谷,急需加大在文化、资源、制度等方面的保护和建设。湘西民族医药不仅是湖湘医学文化的重要分支,也是植根民间的医药宝库,值得有识之士积极努力,将其妥善保护、传承,造福人民。

参考文献

[1]周大鸣.文化人类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6.

[2]周大鸣.文化人类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333.

[3]田华咏.从苗族原始神话探寻远古苗族医药文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6,15(80):127.

[4]田华咏.侗族医学史略[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9,15(7):8.

[5]田华咏.略论中国苗医特征及其对人类医学的贡献[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13(9):2.

[6]田华咏.“梯玛神歌”中的土家族医药文化解读[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13(6):10.

[7]李芸,麻没垠.苗族和谐理念的墟场展演——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湘西苗族赶秋节[J].三峡论坛,2014,3(274):62.

[8]萧成纹.论侗族医药民俗文化与养生保健[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13(11):60.

[9]刘超祥.土家族卫生保健习俗的医学人类学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5(112):163.

[10]莫代山.医学人类学与土家族疾病处置的文化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14(5):59.

[11]萧成纹.论侗族医药民俗文化与养生保健[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13(11):60.

[12]彭芳胜.土家医毒气病因病机及证治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3,9(1):1.

中医药文化的起源篇3

【p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中医药文化传承情况调查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064-04

2015年12月22日,在致信祝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中提到:“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事业的灵魂和血脉,是中医药学内在的整体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以及在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的传统国粹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水乳相融、休戚相关。然而,受现代医学技术的冲击,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关注度与认可度降价,缺乏学习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热情。虽然目前“中医药存废之争”的硝烟渐散,却仍然充分暴露出中医药文化发展堪忧的现状,当代医学生在大学五年如何正确认识中医药文化,学习并弘扬中医药文化,不得不引起我们年轻一代的深思。为此,本文试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在前期的摸底调查等大量准备工作的基础上,以不同专业所有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采取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和个别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中医药文化传承情况进行调查与思考,以期为今后中医药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的宣传及传承工作提供参考。

一、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和学习情况调查

右江民族医学院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直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桂、滇、黔三省交界地区最大的高等医学教育中心、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医学科学研究中心,是区域医药卫生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校坐落在居住着壮、汉、瑶、苗、彝、仡佬、回等七个民族的广西西部桂西革命老区百色市,特殊的地理环境让该校各专业同学对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普遍地缺乏整体性认识,相关中医药文化知识积累薄弱;另外,现代多元文化的不断冲击,学生对于中医药文化的学习与探索浅尝辄止;学校面对全国20余个省市招生,学生在民族组成上的多样性和学校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造成了本校同学中医药文化认识局面的复杂性。

为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学习了解情况以及在这一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中医药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的宣传及传承工作提供参考。本文在前期的摸底调查等大量准备工作的基础上,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不同专业的所有在校生为研究对象,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和个别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总计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90份。本次调查中,不同专业学生对我国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和学习情况如下。

(一)对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

如图1所示,关于各专业同学对于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联系的看法、态度,经数据统计分析得出,52%的学生认为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上下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魅力之所在;29%、14%的学生认为其两者均具有悠久的历史,是被历史所传承信赖的文化产物;还有5%的对中医药文化知识积累薄弱的同学认为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没有联系,两者都只是作为一个单一的个体存在而已。

(二)对学习中医药文化的看法、态度

如图2所示,关于学校各专业同学对于中医药文化的看法、态度,经数据统计分析得出,19%的学生认为了解学习中医药完全是为了学业要求、考试需要;31%的学生认为学习中医药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履行肩上负起的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历史重任的义务;还有48%的同学学习中医中药完全出于兴趣、个人爱好。在回收的问卷调查中,有2%的同学对中医、中药是不想了解的,这部分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低认程度可折射出中医药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的传承出现了危机,形势较为严峻。

(三)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认识积累薄弱

如图3所示,针对回收的各专业同学对中医药相关知识了解情况的问卷调查比例显示中得知,对中医药文化知识不了解的学生的占23%,对中医药相关知识简单了解一些的占67%,非常了解中医药文化知识的有且仅有6%的学生,从小对中药耳濡目染、是医药世家的学生有4%;根据以上问卷调查数据可知,同样地和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一样,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知晓情况不均衡,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足和缺憾,中医药文化知识积累薄弱,医学生不愿相信中医药文化,于他们而言中医药文化形式陈旧,已经过气,比不上西方技术等外来文化的与时俱进。

面对一个多项选择题,学生在回答“你了解的中医药名著有哪些”时,34%的学生回答《黄帝内经》,有31%的学生对《伤寒杂病论》有了解,28%的学生对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有简单了解,有且仅有7%的学生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性质官修本草《新修本草》有了解。《新修本草》不仅开创了世界中医药学著作的先例,还反映了唐代的中医药学的高度成就,对此知晓的医学生却寥寥无几。值得一提的是,还有49%的同学知晓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从数据中可反映出即使是中药学专业在内的学生,对中医药名著等传统文化学习了解甚少,有而不全,缺乏对中医药文化思想体系的深入探讨,忽略其德术并重的人文魅力。另外,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这类医学院校的课程中融入的中医药文化知识不够,资源的局限性也使得大多数医学生在校期间对中医药名著的研读或囫囵吞枣,或狼吞虎咽,以致不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医药文化的思想内涵。

(四)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关注度、认知度低

如图4所示,各专业同学如何看待学习中医药文化对自身的影响的问卷调查比例显示,62%学生认为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可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增强文化底蕴;31%的学生认为学习中医药文化可以丰富自己的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4%的学生学习中医药完全是为了学业要求、考试需要;有3%的学生不明确学习中医药文化对自身的影响,由调查数据可见这一部分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并不浓厚,对其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在回答“你是否愿意在空余时间参加中医药学习班,对中医药多些了解”时,10%的学生表示不愿意,认为这是一种浪费时间的方式,没有丝毫的意义;仅有42%学生表示只要花时间不多,还是愿意参加学习班的;7%的学生表示对此很感兴趣,愿意参与,这些数据都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地区医学生对学习中医药文化的信念不够坚定,从而导致他们对中医药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还有17%的学生并没有明确表示自己的态度,是否愿意参加学习班还要视情况而定。

另外,在当前中医药专业就业前景不太乐观的大环境下,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学分与成绩有较强的功利心,对专业基础的学习投入精力不够,学风浮躁;学生渐渐地对中医药失去信心,缺少对中医药文化医学经典的兴趣因而频频缺席专业课。也随着现代医学知识的涌入,一些医学生“废中学西”,面对蜂拥而至的各种外来快餐文化时,大多数人缺乏理性的选择而放弃中医药文化,从而逐渐荒废中医药文化知识的学习。

二、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学生中医药文化认知和学习现状的原因剖析

(一)医学生自身文化背景的影响

根据回收的问卷调查结果可知,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医学生在民族组成上的多样性以及大部分医学生入学前的理科教育背景,缺乏坚实的文史基础,对人文教育、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有着基本但不全面的了解,思维上的局限性、束缚性,很难从全学科方面融会贯通。熟知运算公式运用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对中医药文化知识的积累,缺乏自我学习和传承中医药文化的意识,忽略了中国历经千年传承的特有思维模式,最后真正对中医药文化感兴趣的医学生寥寥无几,以致造成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知识积累薄弱的现状。

(二)少数民族地区自身发展因素的影响

问卷是基于少数民族地区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知识目前的学习情况作调查,由于少数民族地区自身发展的相对滞后性,中医药文化学习资源的局限性,即使对中医药文化学习感兴趣的同学,也仅仅是通过中医药类电视节目作蜻蜓点水地了解而已,在少数民族地区学习模式的局限性使得医药专业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关注度、认知度低;与此同时,由于在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中医药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明显不足,对中医药经典、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未予以重视,医学生的中医药文化知识方面的受教育程度低,医学生普遍地缺乏中医药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水平稍低、中医药相关人才的欠缺,都是导致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医学生中医药文化学习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因素。

(三)外来文化对中医药文化的影响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融入,“中西医结合”之风日益盛行,中医药文化的学习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中医药甚至纯粹西化,一部分医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愿意相信西方医学技术,于他们而言中医药文化已经过时,没有创意可言,形式不够新颖,而西医文化与时俱进,有着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广大的发展前景,片面的思维方式对学生的中医药文化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以致让他们认为所谓的中医药文化无非简单的把脉、看病、喝中药,而忽略了中医药文化有将治病与治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德术并重,“医为人学,医乃仁术,普救含灵”的人文精神。

三、完善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学生中医药文化的学习模式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高层次的中医药人才。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学习,对支持中医药文化事业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关于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学习,从医学生层面来说参考的学习模式有:

(一)利用多媒体学习中医药文化

在科技文化、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代,伴随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手段的日益完善,多媒体教学手段早已成为现代化教学的主要形式。作为医学生,要想更好地学习中医药文化,必须要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紧跟世界步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多媒体网络共享资源汲取中医药文化知识,而不是局限地从课本汲取。在课堂上系统地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的同时,利用教学课件上文字、图形、图片、声音、影像等多媒体教学特有的直观性、交互性的各种形式在计算机上交替演示来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其在上下五千多年历史以及国际上的影响力,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怀。

(二)利用网络平台来学习中医药文化

1.紧抓微信客户端新途径,开拓学习的新渠道。对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不仅要继承和发扬名医大家留传下来的优秀文化,还要发挥我们的想象力,根据现代社会的需求大力创新。在网络日益发展的年代,善于利用网络平台学习中医药文化。网络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通过手机等终端可以随时随地浏览资讯传递消息,使碎片化的时间得以充分利用,而微信在这方面可谓做到了极致,它使得社交不再局限于文本传输,而是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丰富媒体传播形式。微信新媒体公众平台为医学生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开辟了新的渠道,对医学生学习中医药文化起推动作用。医学生利用微信网络平台的多样性、丰富性、多艺术性、时效性、先进性、交互性等特点,关注与中医药文化知识相关的知名的中医药大家、中医药院校、名医讲坛等的微信公众号,实时地了解最新的中医药文化相关知识的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等资讯并加以学习。与此同时医学生还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的转载、转发及“@”功能来将内容分享给志趣相投的好友,加强中医药文化的互动交流。

除此之外,医学生还可以利用微信之外的微博、易班等公众学习平台大量的视频、图片、声音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使中医药文化的学习显得时尚、动感、异彩纷呈,亦不枯燥。利用这些网络平台学习中医药文化不仅可以促进了医学生自身对中医药文化学习的渴望,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对中医药文化进行了传承发扬。

2.参与网络课堂学习,拓宽自身中医药文化知识面。网络课程是现在课程的网络化,是把课本、课堂练习、课堂辅助资料迁移到网络上的一种课程教学形式。网络课程具有学习形式的自主性、学习内容的多媒体性、学习资源的共享性、学习思维的跨时代性等特点,是对以往单纯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的革新,是对新型以学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模式为主的拓展的有力工具。医学生可利用中医药文化相关知识的网络课程进行学习了解前期的预习指导工作。在学习之前,利用网络课程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并通过留言或其他方式提出自己的问题与教学建议,使相应的网络学习更加有效率。利用网络课程广泛互动,有利于中医药文化学习的同时,也利于教学资源的整合,促进与中医药学者或者老师之间的学习交流。

(三)让中医药文化知识融入校园生活

1.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技能竞赛,提升主动学习积极性。大学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之余,为进一步发扬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推进校园文化生活的蓬勃发展,医学生可以发挥自身学生社团干部的主力军作用,并以此为契机筹备开展中医药文化相关的知识竞赛或技能大赛。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求知欲,相较社会人员对于公共活动具有较高的参与度,从本次调查中也可以看出医学生对于调查的参与度、接受度较高。中医药知识竞赛或技能大赛既能扩大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间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另一方面也对其传承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举办此类比赛还能强化医学生的专业技能,使理论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开展中医药文化相关的知识竞赛或技能大赛,从学校层面来说,能搭建中医中药技能经验交流平台;从教学层面来说,在校园里营造不断学习中医中药技能、钻研中医药知识的良好氛围;从学生层面来说,还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从而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

2.深入挖掘馆藏图书资源,拓宽专业领域视野,丰富人文知识储备。作为高等院校的知识宝库,图书馆集中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诵读经典,对于中医药科学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查阅中医药文化经典名著既能了解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经络学等中医理论思想体系,亦能感悟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古至今遗留下了无数篇经典著作,比如最早的中医论著《黄帝内经》,医圣张仲景的被誉为中国医学方书鼻祖的《伤寒杂病论》,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李时珍的被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的《本草纲目》,诸如此类的经典名著还有很多很多,富含最有价值的中医学理论知识,而且在人文素质教育上也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的医学生,诵读经典,对于建立中医药思维、了解中医药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以及领悟和模仿前人优秀的辩证思想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3.参加以自身文化学习需求为导向的中医药文化知识课外讲堂,多方位调动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参加学校举办的中医药文化知识教育讲座,集学者对中医药文化的专业解读精华,领略中医药文化风采。班级定期地组织学习及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提高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度。利用少数民族地区优势,参观民族医药展览馆、各专业之间中医药文化相互交流的活动,感受中医药传统文化氛围,尽可能多地接受中医药文化等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并投身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去。在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耳濡目染中医药文化的成果,提高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在良好的校园环境里进一步培养中医药人文精神。

(四)全面展示中医药文化,在全院形成浓郁的中医药文化学习氛围

目前,中医药文化建设已成为热门课题。作为医学生,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可以通过筹备开展主题活动、图文实物等多种载体和多种形式入手,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栏、墙报、展架、展室、视频系统、指示标牌等各种设施,采取各专业同学们看得懂、听得懂、喜闻乐见的形式,从中医药的起源、基本知识、特色疗法、养生保健方法、名医名家介绍、就诊指南等方面,广泛宣传中医药文化,在自身受益于中医药文化的同时,以自身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可、信任程度来带动周围的同学,积极开展以广大群众为对象的中医药文化推广活动。

四、结语

201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到:“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现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学的发展,中医药学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了,但乍暖还寒。我们需要改变这种乍暖还寒状态,在发展中医药学时树立文化自觉,坚持与时俱进。医学院校是中医药文化学习传承的主阵地,作为文化传承主力军的医学生则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谈到传承就离不开医学生的中医药文化受教育程度及自身文化学习探讨。“生物―心理―社会”新的医学模式的提出,要求医学生培养和强化自身的专i综合意识和多维化、整体化的思考理念,增强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医药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医疗事业复合型的医学人才。王永炎院士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的国粹文化,有着民族性和时代性等鲜明特征,当代医学生应抓住中医药文化这个国粹资源,围绕中医药文化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继而肩负起中医药文化继承创新的历史重任。学校有来自20余个国家的230多名留学生,可以进行中医药文化的对外文化交流、扩大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优势外,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独具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拥有丰富的区域民族医药、中草药的资源优势,初步建立了与民族医药和中医药知识文化相关的社团,壮语与泰语同宗同源的语言优势以及桂滇黔三省交界的地缘优势所产生的文化硕果交汇对于医学生中医药文化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总之,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学生的中医药文化学习意识,既是掌握中医药学科知识、从事中医药行业工作、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医疗水平的需要,同时也是传承和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的需要,既优于医学人才道德修养的培养,增强医学生对经典理论学习的兴趣,也利于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可见,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医学生学习中医药文化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永炎.发展中医药学应有文化自觉[n].人民日报,2015-06-03

[2]李敏智.论中医药文化与医学人才培养[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1)

[3]徐海利,齐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J].电子制作,2015(8)

中医药文化的起源篇4

关键词:大学生中医药思维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a)-0152-02

思维是决定人类生存状态和发展走向的因素之一。中医药发展的思维方式直接决定着其存在状态和发展。因此,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而言,提高大学生中医药思维方法和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更是开启中。医药殿堂大门的金钥匙。作为高校教师来说,如何在日常的教学、科研以及临床等活动中体现中医药思维和提高学生的兴趣?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同行作一探讨。

1在突出传统的基础上要更新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也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有着深刻的生命科学内涵。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

同时,也恰恰因为惯性思维,缺乏对新生事物和现代高科技的敏锐感和认知力。另外现在仍有所谓的“铁杆中t”局限于传统中医药理论,排斥融合现代科学知识。这些旧思想、旧观念无形中束缚了中医药事业前进的步伐。事实上,任何学科都是开放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中医理论来源生活实践,若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因循守旧则只能滞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2要紧密结合当前的形势、政策

主席也曾把中医药比喻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曾经说过:“作为一个中医局局长,希望中医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能够研制出一台具有中医思维的设备,属于中国人的设备”。中药产业是我国的优势产业之一,也是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同时,国际天然药物市场的竞争也在日益加剧,世界植物药市场连续30年呈活跃发展态势,全球性“中药热”正在升温。因此,无论从国内还是从国际环境看,中医药产业都保持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但是伴随着机遇而来的是巨大挑战。挑战之一就是如何正视中医药产业发展进程中的思维限制的瓶颈,进而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和对策。因此,对于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养成,要结合当前的发展形势,在理论学习及实践活动中渗透中医药思维[2]。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中药起源于中国,进而发展于中国。

3要善于回顾中医药历史,激发学生兴趣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华夏民族始祖、人文初祖黄帝的故里,是医圣张仲景的故乡。自古以来,中原医林兴盛,名医大家辈出,中药资源丰富,群众基础深厚,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特别要以该校的“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河南中医药博物馆为平台,向学生介绍中医药发展的悠久历史,以此来增强学生中医药思维感悟,树立对民族的自豪和自信,激发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医学的激情和斗志,有助于学生开阔思路,研发出更多的具有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

4要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如讲药用植物学课程人参时,因一年生的人参只有一枚具有三片小叶的复叶,东北俗称三花;两年生的人参只有一枚具有五片小叶的复叶,东北俗称巴掌;三年生的人参生有二枚具有五片小叶的复叶,东北俗称二甲子。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把人参的腊叶或者浸制标本带到课堂,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面对面观察并体会其中的涵义和韵味。特别是对东北的文化、人参的文化,东北人参采参习俗的理解会有所不同,以此培养对中医药理解和热爱的思维。另外,要以该校的药用植物野外实习基地和中药植物园为平台,加大实习实训的力度,只有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中医药内涵的深入理解。

5要懂得诠释药名,激发学生的新奇和兴趣

还可以为学生讲授关于中药的传说、动人的故事。比如金银花的由来,就非常有趣:古时候,有一个村子里,一对善良的夫妻,生下一对可爱的女儿,一个叫金花,一个叫银花。俩个长如花似玉,聪明伶俐,乡亲们都非常喜欢这对姐妹。两姐妹很快都到了十八岁,求亲的人络绎不绝,几乎都要踏破了门槛。可俩姐妹谁也不愿嫁,生怕从此分开。俩人私下发誓:生愿同床,死愿同穴!父母也拿她们没有办法。谁知忽然有一天,金花得了病,这病来势凶急,浑身发热,起红斑。医生看了病后惊叹地说:哎,这是热毒,无药可医,以是悬脉。银花听说姐姐的病没法治,整天痛苦欲绝,在一旁守候着。一天金花对银花说:离我远点吧,这病传染。银花说:我都恨不得替姐姐得病还怕什么传染。金花说反正我活不成了,可妹妹还要好好过。银花说:姐姐忘了,咱们有言在先:生愿同床,死愿同穴。姐姐要是有个好歹,我绝不独活!没过几天,金花病危,而银花因照顾金花也被传染,卧床不起。俩人对父母说:我们死后,要变专门治热毒的草药。不能再让得这种病的人无药可医,让得病的人只能等死!俩人死后,乡亲们帮着其父母按其生前遗愿,把俩人合葬在一起。第二年春天草木发芽时,金花银花的坟墓上什么草也没有生,只生出了一株绿叶的小藤。每当到了夏天开花时,花先白后黄,黄白相间。乡亲们都很奇怪,从没人见过这样的花,于是便认为黄的是金花,白的是银花。又想起姐妹俩临终前的话,于是就采下花来服用来治疗热毒,果然有效。从些人们就把这种藤上的花称为金银花或二花。每一个植物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以此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

6要打好河南“仲景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

河南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发祥地和医圣张仲景的故乡,中医药自然资源和人文非常丰富。河南中医药大学、南阳医圣祠、宛西制药的中华医圣苑、大宋中医药文化博物馆被命名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张仲景展览馆被命名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单位。成立了河南省中医药学会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分会,组建了河南省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团,开封市中医院庞国明等13位专家当选全国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推出《精诚大医》《大国医》等一大批中医药文化产品,深受群众喜爱。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河南站活动,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中医药文化与科普宣传。成立许敬生中医药文化研究工作室,开展古籍遗迹的整理与研究,并设立了《中原中医药文化遗迹与文物整理研究》项目。洛阳正骨、焦作四大怀药加工与炮制等先后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对于学生中医药思维和兴趣的培养,要在中西并重的基础上,突出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和科学思维”,使其成为“传承有特色,创新有基础,服务有能力”的“三有”人才。

参考文献

中医药文化的起源篇5

1.1加强中医药院校中医药文化元素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发展中医药事业、彰显中医药特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4个方面[4]。精神文化建设是灵魂,制度文化建设是保障,物质文化建设是载体,行为文化建设是体现。针对中医药学术会议、中医药名医名师讲坛、中医药经典考试等开展中医药精神文化建设;针对办学理念、规划理念、文化理念开展中医药制度文化建设;针对中医药博物馆、百草园、实验区开展中医药物质文化建设;针对特色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中医药行为文化建设。

1.2加强博物馆(医史馆)中医药文化元素建设近些年来,以中医药文化元素为主题的博物馆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有以下4类:①建于中医药高校的中医药博物馆;②具有较强实力和规模的中药企业建立的中药博物馆;③中医院建立的中医博物馆;④地方民间组织建设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医药博物馆[5]。截至目前,我国的中医药博物馆(医史馆)有近50家,这些博物馆(医史馆)将中医药文化元素融入进来,不但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还有较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以及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双重属性,成为展示中医药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1.3加强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医院文化是医院的软实力,在推动医院发展、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实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精神意识、行为规范的基础,是医院多年发展过程中的积淀,是一种群体文化[6]。医院文化建设主要有核心价值体系、行为规范体系、环境形象体系和学术文化领域4个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带动作用,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与创新,树立医院中医药文化品牌和学术旗帜,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

1.4加强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发展中医药文化旅游是《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的重要内容,中医药文化旅游是是一种健康、生态的旅游方式,将中医药文化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符合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生态理念,是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提升中医药文化旅游竞争力的新途径[7]。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建设有助于加强中医药资源和旅游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提高中医药文化传播水平、提升中医药文化旅游服务质量,有助于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健康服务业的发展。

2拓宽中医药文化宣传渠道,注重中医药文化传播

2.1发挥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引领作用首先,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人才队伍建设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基础和关键,是向广大消费者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普及有效实用中医药知识的主要群体,是做好中医预防保健、开展中医医疗服务的骨干力量;其次,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工作者和学生接受过正规学习和训练,具有扎实的理论文化知识、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素质,在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便于被消费者认可和接受,有助于广大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并掌握中医药文化知识[8];再次,中医药院校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向他们传播健康养生、预防保健、诊断治疗的知识,让他们体会到中医药带来的好处,让消费者更好地享受中医药健康服务,从而主动参与到中医药文化宣传中来。

2.2注重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传播中医药文化是一种多元特色文化,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心理价值已被全球多数国家所认可并接受,尤其在以生态为生活主题的今天,人们更注重用它来进行健康养生、预防疾病[9],这就为中医药文化创意产品乃至产业链提供了巨大的需求空间,通过整合中医药创意产业价值链,提高中医药创意产品的竞争力,能够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心理效益[10]。

2.3开发大众化中医药文化传播载体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科学技术,将中医药文化打造成以文字、声像、图像、动画等形式为主的传播体系,借助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介,寓知识传播于娱乐之中[11]。如河南中医学院拍摄了《苍生大医》《精诚大医》《河南中医1958》3部影片,其中《精诚大医》从来自世界26个国家的826部参赛影片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第16届美国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影片以厚重的中医文化底蕴和精彩的艺术形式,为中医药走向世界、让世人更多地了解中医药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

2.4利用好中医药文化师承教育途径中医药文化师承教育是通过师承的方式将博大的中医药文化在传承中医药学知识的同时一起传播下去,它不但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且注重素质技能的培养,强调医风和医德建设[12]。要充分利用师承教育在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借助师承教育的优势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

2.5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新路径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中医药文化传播开辟了新途径。较其他传播途径而言,通过网络搜索、博客等方式进行中医药网络传播,可以实现随时随地查阅中医药书刊、报纸、杂志、视频等信息的目的,一些群众喜爱、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教育片和中医养生视频等进一步提高了中医药文化知识的普及率。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认可,具有原创、即时、便捷、互动等特点的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技术平台的出现,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13]。因此应加强推广和应用新兴媒体,加速中医药文化的传播[14]。

3提升中医药文化竞争优势,加快中医药文化品牌构建

突出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促进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形成独特的中医药文化品牌是持续提升中医药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手段[15]。

3.1打造中医药文化国家品牌中医药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要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因此,必须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和机会,积极打造中医药文化国家品牌,力争形成国家对外交流与宣传的名片。

3.2打造中医药文化行业品牌中医药文化建设应与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等共同推进,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立足中医药资源优势与特色,将繁荣中医药文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全力打造行业品牌。

中医药文化的起源篇6

关键词:中医药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管理

一、引言

中医药旅游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一个概念,它是以具有药用作用的动植物及中医药文化景观为旅游对象,让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得中医药药物知识和体验中医药医疗文化的专项旅游活动。它以中医药物质为载体,以传统的中医药文化为灵魂,集医学、旅游两产业于一体,集社会、经济、环境价值于一身,是旅游业的扩展和中医药产业的延伸。中医药旅游产品的开发已初具规模,包括中医药购物旅游,中医药观光旅游(中医药人文景观,中医药动植物观赏),中医药体验式旅游,中医药学术旅游等在内的旅游产品深受市场追捧。

二、中医药旅游的出现及发展现状

中医药旅游,可以说是一种古老的旅游形式,很早就已经出现。我国人民很早就有了寻医问药的活动,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可以说中医药旅游的雏形。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仙游”,就是道学家们为求得长生不老在自然山水中找寻精神与身体的医药良方而开展的出世型旅游活动。而后,又有各朝各代的医药名家为探寻中医真谛、穷究中药之理而进行的旅游活动,如明朝李时珍在写《本草纲目》前,为识得中医药草的药理及药用,在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还亲自遍访名山大川,为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中医药旅游也逐渐火热并渐具规模。中医、中药、中国传统健身方法和中医新成就,在世界上广有影响,这已成为中国旅游的重要项目。每年都有许多外国人和港澳台同胞来大陆就医、参观学习,进行考察和洽谈中药材贸易。针灸、针刺麻醉、气功医疗、治疗脱发病、学习太极拳等更是热门项目。仅为医疗脱发,日本曾先后组织了1000多人的旅游团体来华。中医药旅游的实践已先理论而发展起来,迫切需要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显然,现在的研究成果远远不能满足蓬勃发展的中医药旅游实践发展的需要,它需要一套完整、系统、深入的理论体系来指导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其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使中医药旅游带动旅游业和中医药产业的共同良性发展,使它真正成为人们一种在新的健康观念引导下的旅游方式和生活方式。

三、推动中医药旅游长足发展的对策

1、树立全新发展观念,提高对中医药旅游的认识度

中医药旅游是中国特色的旅游方式,要充分认识其在国际国内的影响,使之成为旅游环境容量分流、挖掘旅游资源内涵、实现旅游产品升级换代的重要举措。改变目前的中医药旅游作为中医药副业的现状,早日实现其主体业务地位。应从可持续发展观念出发,对中医药旅游市场进行规范。加强中医药人员道德培训,强化服务意识,严格执业资格,加强药材管理尤其是各旅游地的土特中药材管理,杜绝假冒伪劣。同时,应规范各旅游点的服务标准、旅游价格以及收费标准。按照公平与效益的原则,保护与鼓励经营者之间的竞争。

2、找准旅游发展定位,实现差异化竞争

对于地方政府,需要从中医药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引导中医药经营者找准发展定位、理性开发体验旅游,打造各具特色、产品差异大、互补性强的中医药旅游产品,提升中医药旅游的整体实力。对于中医药经营者而言,发展定位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资源状况,应基于所开发产品的整体利润贡献是否能持续支撑中医药旅游的运作成本,不宜一味追求大而全,可以选择打造在修学、观光、休闲、娱乐等某一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和特色的旅游产品。中药经营者还应强化与同类产品的差异化竞争,既区别于中医药博物馆静态的展览,又要区别于其他中药经营者的同类产品,这可从展示手段、展示内容、旅游功能、企业优势产品和技术等多方面来进行区分,避免产品同质化的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发展的路径。

3、以旅行社客源为基础,努力开拓客源市场

中医药企业与旅行社除在传统的旅游线路合作外,还可以与旅行社共同设计开发新的旅游线路,与新的旅游产品相结合,以新奇的中短程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如可以考虑与周边区域的其他行业的工业旅游点合作,以开辟工业旅游专线的形式来积极拓展新的客源市场。在稳定旅行社客源的基础上,还要从长远战略出发,强化旅游营销手段和措施,努力开拓客源市场。如针对中老年市场,可以开发中医药养生之旅。

四、结束语

中医药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有效提升了旅游业价值,也进一步提高了旅游管理人才的素质,为旅游管理专业注入了长久的生命力。继续发挥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优势,加强旅游专业中医药文化方向人才的培养,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旅游人才队伍,是发展健康养生文化旅游产业的关键环节。市场对中医药文化方向的旅游人才需求旺盛,因此,继续发挥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优势,加强旅游专业中医药文化方向人才的培养,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旅游人才队伍,是发展健康养生文化旅游产业的关键环节。

本论文是成都中医药大学校基金课题《中医药文化对旅游市场及旅游管理专业的价值提升之探索》,课题编号Rw200818。

参考文献:

[1]李时,宋明.中国特色旅游———中医药[J].中国科技信息,2008,(2):165-167.

[2]张群.我国中医药专项旅游开发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12(6):77-85.

中医药文化的起源篇7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保定;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6)02001202 

文化产业属于绿色产业的一种,具有较低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有着较高的附加值和较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保护和扶植的力度的增加,和人们对于中医药价值认识的提高,中医药文化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1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保定市中医药文化产业Swot分析 

1.1竞争优势(Strength) 

1.1.1资源优势 

保定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3000多年历史。保定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医药方面,由保定市代管的安国市,古称祁州,在明清时期就已是国内北方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中药集散地,素以“药都”和“天下第一药市”驰名中外。近年来,作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被称为全国中药行业的价格“晴雨表”。此外,安国还具有悠久的药文化历史,安国药市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药戏文化业也是独一无二。在安国市发现的1914年木刻本《药绘图》是迄今为止全国首部完整的药戏剧本。此外,世界文化名人、元代著名戏剧家关汉卿就诞生于此。安国良好的中医药产业优势和悠久的药市文化都为当地大力发展与中医药相关的文化产业,特别是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河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就将安国中医药文化列为保定休闲文化聚集区的重点发展内容,强调药依托医药文化资源,重点发展养生保健、旅游休闲等产业。 

保定不仅拥有丰富的药产资源,历代医家大家层出不尽,在中医学的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刘完素,字守真,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因其“寒凉派”理论而被冠以“金元四大家”之首。为了继承和发扬“金元四大家”之首的刘守真的学术思想,挖掘祖国医药文化宝藏,2006年,保定市刘守真祠被命名为全国中医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1.1.2区位和交通优势 

保定,位于华北平原北部、河北省中部,自古是“北控三关,南达九省,地连四部,雄冠中州”的“通衢之地”。北邻北京市和张家口市,东接廊坊市和沧州市,南与石家庄市和衡水市相连,西部与山西省接壤。京昆高速公路、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公路等使保定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京广铁路、京广高铁和正在建设中的津保城际铁路将实现到北京30分钟和到天津40分钟的公交化联系,使保定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港。 

1.2发展机遇(opportunity) 

1.2.1京津冀协同发展 

当前,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之后,京津冀地区正逐渐形成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特别是2014年2月,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强调要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自此,京津冀协同发展被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三地产业转接对接工作正式启动。在文化方面,2014年10月,北京市房山区文委与保定市文广新局在房山签署了《北京市房山区文化委员会与河北省保定市文广新居文化合作协议书》,协议内容涵盖文艺交流、文物保护等领域。 

1.2.2各级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的出台 

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2011年,河北省人民政府也了《关于振兴中医药事业的决定》,其中提到,我省是中医药的发祥地之一,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中药材资源丰富,拥有一批知名现代中药生产企业和著名的安国中药材专业市场,是全国有影响的中医药大省。2015年4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其中,更是用了一节,详细阐述了培育发展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产业。 

1.3竞争劣势(weaknesses) 

1.3.1特色不够突出、品牌不够鲜明 

前面,我们谈到了,中医药文化产业可以分为两大类产品:第一,中医药文化产品;第二,中医文化服务,如:生态养生旅游乐园、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文化会展等。尽管近几年来,我市加大了对中医药文化产业的重视,但目前我市的中医药文化产业无论是从文化产品还是文化服务角度来看,均存在着对我市的中医药文化挖掘不够深入,产品比较、粗放,整体品牌不够鲜明等现象。尽管我市广播电视系统中,也出现了一些中医药文化推广、中医药养生相关的节目和栏目,但是相比其他省市,如北京台的《养生堂》等栏目,我市尚未形成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节目或者栏目。另外,就中医药文化服务而言,截止到2014年,我市已建成保定刘守贞祠、安国药王庙景区和安国养生休闲游等中医药文化旅游线路,但数量相对较少,整个旅游业效益仍旧偏低。 

1.3.2中医药文化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在与中医药相关的文化产业中,中医药文化旅游是产业附加值较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拉动就业的一个有效途径和手段。一定数量的高档服务接待设施时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条件。但是目前,我市主要的中医药文化聚集区内,高档的接待宾馆数量偏少,高档次接待设施不足,此外,随着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之后,中医药文化越来越受到海外游客的关注,但目前,我市虽有大量的中医药文化遗产和遗迹,但很多中医药文化保护单位的都没有外文介绍,或者只有非常简单的介绍,这极大地妨碍了我市开拓高端的客源市场,特别是海外市场。

1.4面临的挑战(threats) 

1.4.1来自国内其它中医药大省的竞争 

旅游与中医药的历史文化背景都很悠远,史册中记述的有关旅游与中医药旅游的名人轶事也很多,两者相互映衬的文化元素延续至今,逐步形成颇具发展空间的中医药旅游文化产业。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以上时,文化消费会出现爆发式增长,因此从2012年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猛。据《中国旅游报》和国家旅游局网站显示,近来,广东省实施《广东国民旅游休闲计划》,推进旅游与中医药融合发展,着力发展与中医药相关的文化产业,2011年广东省旅游局、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已评选出首批19家“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其中包括广东省中医药博物馆、罗浮山部级风景名胜区、聚龙湾天然温泉度假村等。 

1.4.2来自周边省市的竞争 

如上所述,尽管近几年来,我市加大了对于中医药文化产业的重视,一方面与国内其它中医药文化产业起步较早的省市相比,还是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上升的空间还很大;另一方面,我市也面临着来自于周边省市的巨大竞争压力,如北京市等。北京,这些年来,结合本地的实际,着力发展中医药旅游文化产业。北京市旅游委和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联合推出了7条中医养生文化旅游路线,分别为:北京中医养生文化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四日游各1条,五日游3条,包含同仁堂、北京药用植物园、地坛中医药养生文化园等地点。此外,北京还着力打造首批“北京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的京郊怀柔响水湖养生谷等景区。 

2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保定市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建议 

2.1科学利用资源,大力发展 

文化在京津冀协调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保定市有着十分丰富的农村传统文化资源,如中医传统文化等,还有很多传统文化年代较远濒临消失;因此,就需要归类总结传统文化,将原有传统文化给继承下去的基础上,大力创新,将传统文化的潜在价值给充分发掘出来。 

2.2大力培养人才,促进产业发展 

针对人才短缺的问题,在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的过程中,需要大力培养和吸纳人才,构建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人才队伍;首先,要对中医药文化产业经营人才大力培养,并且有机对接高校和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其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提升其开拓思维能力之外,还需要保证其能够深入了解国内外文化市场,既有文化创意,又懂中医药。京津冀协调发展是一个重要优势,因为天津和北京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可以通过人才引进等措施推动保定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 

2.3结合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发展 

如今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保定中医药文化产业与养生贴近,还有很多内容是历史、民族等方面的,可以帮助缓解都市人群紧张疲惫状态。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结合农村生产生活休闲体系和特色民俗,大力创新文化创意产业,突出自身特色。这样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也起到了有利的促进作用。 

2.4积极运用媒体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媒体影像有着越来越真实的视觉效果,还能够与受众积极的活动。因此,在发展中医药文化时,就可以有效结合各种媒体,让广大的民众积极参与进来,同时结合大数据等对大众意见进行分析,提炼和传播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打造精品项目,将保定地域特色凸现出来,促进经济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保定在京津冀商业圈中处于较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并且中医药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对于保定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非常有利,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打造特色品牌,拉动经济增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进程。 

参考文献 

中医药文化的起源篇8

【关键词】苗医药;发掘整理;研究开发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1-0004-02

根据笔者多年来曾先后到昆明市的禄劝县、富民县,楚雄州的武定县,文山州的文山市、马关县、砚山县、富宁县,红河州的蒙自市、屏边县、河口县,曲靖市、罗平县等地的走访调查结果来看,云南苗医药的状况不容乐观。大多数民家苗医药工作者及爱好者都还是处在原始、粗放阶段,存在着零、散、杂、乱等趋势,至今没有发现在云南本土内有苗族医药方面及理法方药等一系列全面的纯苗医药理论体系资料。因此,云南苗医药的研究开发需要我们开拓思想,创新思维,积极作为,不可消极等待。根据云南苗医药的现状,浅谈如下。

1探寻苗族医药文化的原始根源

云南省民族民间医药学会苗族医药专业委员会自2006至2012年先后召开了5次全省性的苗医药学术研讨会。这是数十年来少有的在云南省召开的苗医药学术会议。云南省的苗医药工作及社团组织起步较晚,各地的民间苗医药人员仍然是单打独斗,尚处在粗放的原始状态,多数人的理论知识较为粗浅缺乏,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苗医药全面理论体系及临床医疗体系。由于苗族在几千年来饱受战乱之苦,四处流亡逃命,即使是早已有文字、书籍,都可能在战乱逃亡中丢失了或者已被毁灭了,所以寻找远古的苗文及古书犹如大海捞针,只有流传在苗族民间的故事、医药经验、苗族古歌及苗族独特的服饰图案等文化遗产。因此,整理和保护在世的名老苗医的宝贵医疗经验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但我们心中始终存在一个疑问,苗族文字的根到底在哪里,苗族最远古的原始文化及宗教文化是什么,古代苗族曾聚居的地区出现过哪些历史名人及著作,苗族远古崇敬的神是哪些,这些神人又有哪些发明创造和贡献?我们应该追根溯源,去寻找远古形成苗族文化及苗族医药的原始根源。例如:据传说女娲与苗族有渊源,是苗族最崇敬的大神之一,女娲法力神通广大,伏羲发明创造了先天八卦。中国民族学家芮逸夫先生在其著的《苗族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中提到:“苗族地区,遭遇洪水,人烟断绝,伏羲女娲兄妹结为夫妻,绵延人类,因此苗人腊祭时,设伏羲女娲神位,奉为祖先”。传说苗族始祖蚩尤帝曾拜生翁为师,学到了十二道神符,一百二十种神药;老子居住在苗族统治的楚国境内,在楚文化的孕育下,最终写出了《道德经》,名垂青史,成为道教的始祖。根据以上的传说,我们可从远古苗医药文化及原始宗教去探寻苗医药与神学、巫学、易学、神算命相学、道学等的渊源。苗医药的理论指导思想是否可以从道学及易学中去寻找根源及取类比象和借鉴运用,指导苗医药形成理论体系及临床治疗体系。总之,广大苗医药人员要抓紧时间多学中医及其他民族医药知识,融会贯通、取类比象,不断创新苗医药,使之更科学化、因繁就简化、通俗易懂化、疗效卓著实用化、具有苗族传统特色化的苗医药体系。

2挖掘整理苗医药理论及单验方

苗族医药的继承与发展需要一支良好的队伍,并积极的从事相关工作。笔者建议应征集一批云南苗医药研究开发的志愿者,分别从事“一项整理研究”和“三个十”工作,即每人从事一个苗医药理论挖掘整理与研究。每人采集十种苗药并制成标本,并写明苗药名(中药名或草药名)、采集地点、功用及苗医治病介绍、用法用量、药物禁忌等,最后注明采集制作标本人的姓名、通讯地址及联系电话;每人收集十个单方或验方,并介绍每个方的主治疾病、用法用量及禁忌事项,最后注明收集者的姓名、通讯地址及联系电话;每人收集十种病,并用当地或个人的苗医药经验认识来论治,处方上每种药先写苗药名,再用括号附上中药名及草药名、用法用量及禁忌事项等。

3云南苗医药应走科教研结合全面发展的路子

贵州省及湖南省有很多苗医药研究所、门诊部、诊所等,在贵州省还有数十家苗药厂及贵阳苗医医院等,成果丰硕。这与各地政府的领导关心重视有关,但各地苗医药人员与有关政府举办的科研院所合作研究开发是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只有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创新思维、积极借助有关科研院所的科研平台与技术人才,是早出成果、多出成果的关键。

为了走出科学化、规模化、规范化、正规化、国家认证的苗医药医疗体系及教育体系之路,云南苗医药应首先从民间社团组织做起,构建云南苗医药人才队伍,认真做好云南苗医药的挖掘整理工作,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最后通过省苗医药专业委员会汇集这些资料,再联系有关科研院所,利用这些单位的科教研平台,把我们的资料交给这些单位,请他们安排专家教授对我们收集的资料做进一步研究和论证,以期编写出系统化的科教研书籍,促进云南苗医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使云南苗医药早日走出一条科教研全面发展的道路,让传承5000多年的苗医药重获新生,走向世界,更好的为全人类健康服务。

4建立云南苗医药发展基金

由于云南苗医药还没有苗医药研究基地及苗医药临床基地,没有形成有规模和有实力的实体,现阶段发展苗医药的资金只能靠民间志愿者的热心赞助和捐助等方式获得经费,所以广大苗医药工作者、爱好者及支持者以及成功人士可自愿捐赞助资金,建立云南苗医药研究发展基金。此基金必须严格管理使用,基金只能用于资助经过严格筛选的苗医药研究课题及苗医药成果的奖励,不得乱用或作他用。

5结语

2009年云南省颁布了《关于加强云南省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及《云南省发展中医药条例》等文件,云南苗医药应抓住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动员广大民间苗医药工作者、爱好者及支持者,增强苗族医药人员凝聚力、荣誉感及历史赋予的使命。只有广大苗医药工作者、爱好者及支持者集思广益,人人都积极、真诚的奉献出一份热情,才有希望让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民间苗医药发展成为科学化、规范化、规模化的医药体系及教育体系,才能使苗医药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田华咏,杜江.中国苗医史[m].中医古籍出版社,2008.

[2]芮逸夫,苗族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人类学集刊第1卷第1期,1938.

中医药文化的起源篇9

【关键词】中医药古籍;利用;基础研究

abstract:ResearchandutilizationofancienttCmbooksarethekeylinksinimprovingcontemporarytCmclinicandacademiclevel,alsotheforeversubjectforkeepinganddevelopingtCmadvantagesandfeatures.However,itsutilizationmustbeinprerequisiteofcarryingoutthebasicstudyofbooklistdatabase.Herebythearticleanalysesthestateofourcountry’sancienttCmbooklistdatabasestudy,modernbookissueandelectricitizaiton,andputsforwards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

Keywords:ancienttCmbooks;utilization;basicresearch

中医药古籍是中医药学的载体,它产生于秦汉之际,发展于宋金元三代,鼎盛于明清时期,记载了中国历代医家研究总结中医药学理、法、方、药的成果,是中医药学传承发展的文献保障,是当代医家学习与研究中医药学的文献宝库。对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学科来说,古籍是它的本底资料。本底资料发掘研究不够,这个学科的发展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逐渐失去它的优势与特色[1]。对它的研究利用的前提是首先要全面系统地开展其利用前的基础性研究,即开展书目数据研究,现代读本出版状况研究及电子化状况研究。

1调查存量,加强中医药古籍书目数据库研究

全面发掘整理中医药古籍的基础研究,首先是全面掌握现存于世的中医药古籍为哪些单位或个人收藏。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药古籍散存在全国各地的中医、西医院校与研究院所图书资料机构、公共图书馆、文物博物馆以及中国科学院与其它研究系统图书馆,有的甚至流失在境外。同一种中医药古籍的不同刻本也会存放在不同地点。据日本学者真柳诚等调查研究,我国业已失传但存在于海外的中医药古籍不下150种。至于国外尚存而我国已无的中医药古籍珍稀刻本,数量更多[2]。家底不清,不知道某些学科到底有哪些品种,某部古医籍究竟留存多少刻本,这种状况无疑制约了对中医药古籍的研究利用。

中国中医研究院1961年主编的《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联目》)收入7000余种分藏在60余家图书馆的中医药古籍,为当时中医古籍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方便。由于十年动乱,中医药古籍离散现象严重,该《联目》已不能准确反映馆藏,中国中医研究院1978年重编《全国中医联合目录》,该目录于1991年出版以来,为中国大陆现存中医药古籍研究利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该目录如同1961年版,收入单位仅限于大陆省、市级以上单位[3]。事实上,各省的地、市、县级的相关单位也收藏有数量不少的中医药古籍。如浙江省通过调研,发现有400多种未收入该联目[4]。据悉,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于去年开始了《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的修订与增补。增加了一些省市地市级收藏单位的中医药古籍。但其收藏范围仍不全面,因为不少省市尚未开展或完成本地的中医药古籍普查,存在海外(包括港、澳、台)的也尚未收进。

为此,建议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对全国性中医药古籍的普查,研制成收录以中国大陆为主,含台、港、澳地区与国外收藏的现存中医药古籍。包括每种中医药古籍流传至今的品种与版本,能够从作者、书名、收藏单位、学科类别等多种途径检索的,并能在互联网上运行的中医药古籍书目数据库,则中医药学的传承发展就有了强有力的文献资源查询保障。

2整理出版,全面提供中医药古籍的现代读本

中医药古籍的研究利用有着不同层次的需要,对大部分的读者需求来说,并非一定要研阅它们的原本。况且,传存下来的中医药古籍的刻印或抄写本分散收藏在许多地方,借阅它们并非易事。为此,根据不同读者的研阅要求,整理出版中医药古籍的现代读本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新中国成立近六十年来,我国的出版部门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下,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出版了一大批中医药古籍的现代读本。据初步统计,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和中医古籍出版社为主,出版的品种在2000种以上。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校注本、点校本、语译本与编校本等一系列的名医名著。中医古籍出版社则侧重于孤珍本古医籍的影印出版,为学术界提供了千余种的古医籍的复制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与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单位也整理出版了一批具有中医地方特色的古医籍[5]。但也存在着学科覆盖面不完整及重复出版等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满足上述各层次读者的研读利用需求,建议有关部门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今后的出版规划。

3发挥优势,推进中医药古籍的数字化网络化

为了凸显中医药学的优势和特色,充分发挥其防治疾病的作用,必须加快对中医药古籍的研究利用与开发。这已成为当前医界的共识,其浓烈氛围也已形成。系统整理出版中医药古籍的现代读本能够满足对其研究的基本需求,但对开发层面的需求来说,显然是滞后的。为此,只有加快中医古籍的数字化网络化,才是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利用的最佳途径。

数字化网络化的中医药古籍相比纸质的中医药古籍,在为读者利用方面具有明示的优势。其一,它可以把分布在各地各单位的所有品种的中医药古籍及其不同版本用数字技术收集,存储和组织起来,形成一个联机的,开发的和共享的现代化系统,为中医药古籍的共享利用提供了坦途;其二,它可以使读者“足不出户”,在本地本单位通过英特网即可查阅到这个系统中的所有中医药古籍,由此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人力与经费,能极大提高利用的效益。

我国的中医药古籍的数字化网络化虽起步较晚,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相比其他学科的古籍,存在不小的差距。笔者通过网络检索发现目前较为权威的古医籍网络化资源仍然非常有限。一部分较早的中医药古籍网站,因各种原因而无法访问,如中国医药古籍检索系统(tcmet.tw/)[6]。而可以轻松访问的网站,往往又存在各自的不足,如中医药方面的古籍比较缺乏,或者权威性不够,质量优劣难辨,并且检索系统不够完善,内容上也多有重复。为此建议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协调下,联合文化部、教育部等,尽快组织一个全国性的中医药古籍数字化网络化的领导小组,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尽早制定工作方案,将现有中医药古籍分批分期数字化网络化。这将是对中医药古籍研究利用者的最大福音。

参考文献

[1]胡滨.中医药文献检索[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33-45.

[2]郑金生.海外回归中医药古籍丛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

[3]薛清录.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1:1.

[4]胡滨,吕志连,朱树良,等.浙江中医药古籍资源调查与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2):87-89.

中医药文化的起源篇10

当前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研究仍然处于较为初级的水平,不仅研究的成果较少,而且研究范围相对较窄、内容不够细致深入。蔡慧贤[9]从社会制度、利益关系和文化观念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医药文化出现传承危机的原因,并提出了若干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建议。张建中等[10]基于文化的力量和作用,提出了加快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基地建设的措施与构想,并设计了实现建设目标的保障措施。孙光荣[11]从战略视角,论述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提出了其传承和发展的战略措施。靳琦[12]、王键[13]、杨丙红[14]等对中医药院校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的作用、思路、方法、内容等进行了分析。徐桢等[15]分析了我国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魏一苇等[16]从传播环境的严峻性和传播者自身的窘迫性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困境。目前研究仍多是从中医药文化的人才培养、支持、加大资金投入等老生常谈的角度进行分析,对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主体和客体分析、普遍功能、方式、模式、路径、策略、机制、理论依据等方面的创新挖掘少之又少。中医药文化价值的实现,需要依赖新的传承与传播的理论机理和路径创新,设计合理的制度安排及利益共享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各主体的积极性。

2中医药文化价值传承与传播的新理论依据

2.1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时代机遇

不可否认,西方科学主义在诸多方面对现代医学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客观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帮助,但其片面、静止、孤立的思维方式越来越暴露出局限性和不足。在科学主义思维下成长起来的西方医学,亦不可避免地存在自身的局限。一是还原论的局限性,忽视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机械地把人体当做一部机器来看待,力求在最微细的水平上研究机体的结构与功能,却从根本上忽视了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最终没有办法解释整个机体的各种情况。还原论对于很多复杂性疾病的研究,比如高血压病发生原因的研究及各种自发性免疫系统疾病的研究等,凸显出它的局限性。二是单纯的医疗“治病”模式,忽视了人体健康的整体性及健康与自然、社会的联系。在西医机械的生命观下,通过各种仪器观察和检测生理、生化指标,按统一标准判断病症,对症下药,重视病的普遍性,不注意人的特殊性,不注重人的精神、心理因素对疾病所产生的影响,不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三是治疗上多采用对抗、攻击性疗法,少有调动机制、自身平衡、修复作用、养生保健疗法。西医在对疾病治疗中少有充分运用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来对抗疾病,这在现代疾病谱的变化下凸显出越来越多的不足。随着世界科学知识的发展,在多元文化、多种知识的深度交流中,中医药文化中的合理成分、特色技术被世界重新认识,慢慢为世界所接受,中医药文化价值也渐渐走向世界。如在中医学中处于“圣度”地位的“和”的理念,不仅仅是人体内部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气的和谐,要求人的心身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再如“仁”的价值内涵,是中医文化价值中内涵极其丰富的关于个人道德情操修养的部分,“医乃仁术”和“医者仁心”有利于突破纯技术主义的框架。同时“仁”不只是蕴含医道和医德方面,普通人同样需要在道和德方面具备“仁”的思想高度,在处理情志及人际方面要有宽容的心怀。对中医药文化中这类价值观念、认知方式、审美情趣的传播,从实际意义上讲,有利于促进当代民众的身心健康,让人们在嘈杂的现代社会中在心理上寻找到归属,促进个人的和谐和社会的和谐。这些优秀的价值观念逐渐传播,让世人更深刻地领悟中医药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内涵,对促进社会的发展都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公众对中医药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中医药核心文化价值得到了公众的重新认识,不断积累着更加深厚的传承与传播的土壤。由于西方科学主义及西医科学面临的困境,西医服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基础研究与临床问题解决之间脱节、疾病谱的转变使医疗成本大大增加、基础研究和药物开发及医学实践三者需要整合,诸如此类问题的出现,促使人类寻求新的医学转向。在此背景下,转化医学应运而生,其核心是打破基础医学、药物研究、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加强研究与应用之间的结合,在它们之间建立起一个双向转化的桥梁。转化医学遵循的是循证医学的原理,实质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整合,聚焦于具体疾病,以疾病诊疗为研究出发点,以促进科学发现转化为医疗实践并最终服务于患者为目标。转化医学倡导“以患者为中心”,要求从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问题,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解决问题。显然这体现和吻合了中医药学的特征:实践性、经验性及中医药以患者为中心、针对疾病个体实施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发挥自身优势的契机。与此同时,人类健康观念的转变也充分体现中医药“治未病”理念的时代价值。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上完好状态。并且规定了有充沛的精力;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敢承担责任等十项健康标志。人类健康观念从只关注生理健康到生理与心理健康并重,且关注人与社会、自然环境的和谐,与中医药文化中诸多生命观、生活观、治疗观、养生观,尤其是“治未病”理念相吻合。这些都为中医药核心文化价值的传承与传播创造了新的机遇。

2.2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新公共服务理论提供了和市场分工协作的理论依据

新公共管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达国家的社会再造浪潮,是“管理主义”或“新管理主义”运用于公共管理部门的结晶。其本质是重新发现公共品的价值,试图通过企业方法实现社会公益目标和公共品异化。大卫•奥斯本和泰德•盖布勒的《重塑》一书提炼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精髓的十个方面:起催化作用的,掌舵而不是划桨;社区拥有的,授权而不是服务;竞争性的,把竞争机制注入提供服务中去;有使命感的,改变照章办事的组织;讲究效果的,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受顾客驱使的,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有事业心的,有收益而不浪费;有预见的,预防而不是治疗;分权的,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以市场为导向的,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17]。较之传统的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体现了不同的特征。首先是重新定位了与社会的关系,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要增强对“顾客”需要的响应力。其次,更重视活动的结果和产出及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充分放权,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公共需求。三是强调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的垄断性,即并非所有公共服务都要由提供,而是应根据公共品的内容及性质,灵活采取供给方式以满足需求。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是在理论基础、价值取向、制度价值等方面进行丰富和创新的基础上,美国著名行政学家登哈特夫妇提出的一个新的公共行政模式。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有: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公务员要帮助公民表达并满足他们共同的利益需求,不是试图通过控制使社会朝新方向发展;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在思想上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具有民主性;满足公共需要的政策和方案可以通过集体努力和协作过程得以最有效并且最负责地实现;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公务员不仅仅要对“顾客”的要求作出回应,而且要集中精力与公民以及在公民之间建立信任与合作的关系;责任并不简单。除市场外,公务员还应该关注法律、社区价值观、政治规范、职业标准以及公民利益;重视人,不只是重视生产率;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18]。新公共服务理论把效率和生产力置于民主、社区、公共利益等更广泛的框架体系中,更加关注民主价值和公共利益。

2.3多中心治理理论提供了公共服务有效实现的路径

关于完全提供公共产品的“失灵”,一直都是一个难以有效解决的问题,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一些福利国家“福利危机”的出现,提供公共产品的无效、低效受到很大诟病。面对公共产品领域存在的“市场失灵”与“失灵”,传统的资源配置模式要么“市场”、要么“”的二分法模式已不能满足公共事务治理的需求[19]。基于此,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夫妇提出了“多中心治理”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市场和这两个极端之间,公共事务存在着其他多种可能的治理方式,由于各类主体在功能、结构、外部运行环境等方面的互补性,可以有效解决采用某种单一的公共产品供给方式而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实现供给的优化配置[20]。显然该理论强调公共物品供给结构的多元化,主张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社区组织均可提供公共物品,把多元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来[21]。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治理结构的网络化,即超越了企业治理的局限,单纯的范围。以公民为主体,私人部门、公共部门与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与精诚合作,可以提高治理效率、增加效益,缓解治理的压力。

3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与传播的新探索

3.1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公共品凝集界定

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多中心治理理论都对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但无不重视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市场配置的重要弥补作用。中医药文化价值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如中医院、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及中医适宜技术等,都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尤其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普及,是一种共同资源。依据准公共品的“拥挤性”的特点,难以实现其效用的最大化。针对广大群众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巨大需求,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中医药公共资源的功能,提高中医药文化价值提供的质量和效率,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

3.2中医药文化在现代公共服务中的特色与优势

依据多中心治理理论,公共服务的多元主体性为中医药文化价值的传承及传播的路径提供多元性思维。中医药文化价值的传承和传播不仅仅是学术研究,为满足群众最基本、最迫切的需求,、医疗机构、高校、社会团体、企业、民众共同参与治理,既需要推动,又需要市场的补充;既需要学术建设的发展,又需要经济建设激励,以建立健全合理的、长效的运行机制。及其主管部门负责主导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方向、政策,制定与组织传承、传播发展的计划,负责监督、考核,引导资金的投入。非社会团体可进行资源调研,推出公益服务。高校或中医药科研院所充分发挥知识技术优势,可进行学校和合作、校企合作,让知识真正服务公众,加快知识向实践转化。营利性组织在允许范围内,充分发挥自身活力,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多方协作,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承担各自的责任,分享应得的利益,满足群众需要[11]。

3.3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实现的路径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循证医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增加,健康管理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同时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开展健康管理已成为趋势。虽然我国也逐渐重视社区卫生服务的作用,但由于资源的不足,仍普遍“重医轻防”,忽视各种健康风险因素的危害。要充分调动各个社会主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中医药文化价值在社区健康管理中能够发挥重大作用,尤其是内容丰富的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具体措施,在饮食、起居、劳作、心理、中医锻炼方法、中医药知识、医疗药膳、顺应自然和避邪护身等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方面的诸多内容,在健康管理的实践中,应通过多元主体及多种路径,推广到各类人群中去。再者,从中医药文化价值自身角度,操作简单、安全,设备、场地的要求较低,诸多具体适宜技术简、便、廉、验,极适合在社区开展[22]。因此,应提高居民自我管理能力,努力探索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健康管理。

4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与传播的创新方法

4.1领航掌舵建中医药特色健康社区

中医药文化价值对社区健康管理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社区是中医药文化价值实现的前沿阵地,是传承和传播的基础,是中医药特色技术充分发挥作用的场所,是最能为民众提供可及的地方。建设中国特色的健康社区,中医药必然能发挥关键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依据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多中心治理理论,应发挥领航掌舵的作用,协同各方主体,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做好基础工作。一是发挥战略导向作用,进行长期及短期发展的政策规则制定,为各主体的参与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管理的实现。二是充分发挥资源投入的主导作用,弥补民间资本投入的不足。对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健康社区建设,应主导优先配置资源,保障资金投入、人力资源培养与投入等等,有利于健康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发挥最重要的管理与监督作用,完善管理与监督体系,监督各方主体提供服务的质量,以群众满意度为指挥棒,及时调整政策,激励与规范各方行为,有利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

4.2中医药文化健康社区模式:权力分散、管理交叠,、市场、社会多元共治

依据多中心治理理论及上述论述,中医药文化价值在社区的传承与传播中,不再是唯一的决策中心,以公民健康为中心,、企业、非组织、公民应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社区健康自主治理新体制,实现管理主体和权力中心的多元化,实现“权力分散、管理交叠和、市场、社会多元共治”。这为其他非机构参与社区健康管理提供了广阔空间,实现了公共服务社会化,最大的优势是各方都能发挥自身最优势力量,相互整合、相互弥补、资源互补、协同增效,提高了供给效率,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4.3中医药健康社区的协调效应:中医药文化价值增值,实现各方效益最大化

中国特色健康社区治理模式,公共品的利用可通过价格歧视增值。对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中医药文化服务及产品,企业可依据消费者的偏好、品味、收入、阶层等因素对不同消费者设置不同的价格,根据消费者的不同情况收取不同费用,使消费者都能以合适的价格获得产品或服务。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区别定价,尽可能利润最大化,增进收益;公众又可最大程度上使个人福利最大化;中医药文化价值以这种市场制度获得社会认可,加快传承与传播,同时取得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4非部门主动参与功能的扩大

以中国特色健康社区为平台传承、传播中医药文化价值,除部门发挥领航掌舵作用,高校、医院、各社会团体等非组织应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协作,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高校尤其是中医药类高等院校,是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中医药知识和智慧的源泉之地。其不仅仅是教书育人之地,不能局限于自身范围内搞实验和学术研究,师生应当走出校园,深入社区群众,采取各种方式,给社区提供知识和技术,将中医药文化价值普及并应用,用中医药知识惠及群众。这不仅造福民众,同时能够更好地让中医药文化价值获得民众认同,促进中医药文化价值的传承和传播,促进高校的自身建设发展。医院同样是知识密集的地方,公立性医院应该采取短期或长期的多种措施,如开设社区中医服务门诊、举行各类义诊活动等,将中医药文化及技术传播到基层。各类社会团体亦应在健康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公益性作用,以各种形式补充资源。

4.5市场发挥基础性的资源配置竞争机制、效率机制主导、非组织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建设

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社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中的作用,可为群众提供基本的健康需求。为充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偏好人群的需求,市场应当发挥资源配置的优势,将一些资源配置到有偏好的人群手中,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企业俱乐部的“选择性进入”是使中医药文化价值资源更体现价值和效率的有效方式。企业组织依据市场对中医药技术与价值的不同需求,以企业力量提供设施、人力等资源,组建俱乐部,充分满足和尊重特定主体的选择性,以人为本设定具体内容。设定合适的准入制度,既提升企业的发展,又促进中医药文化价值的传承与传播、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同时增进社会福利价值。

4.6组建自主治理的健康俱乐部,民主程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