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来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7:08

中医药文化来源篇1

【关键词】民族医药文化资源;旅游;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R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070-2

四川民族地区土地面积占全省62.9%,是我国第二大藏区,著名的“南派藏医”发源地,也是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1],以藏医药、羌医药、彝医药为主的民族医药资源独具特色。民族医药文化有着深厚的积淀和丰富多元的表现形式,在保护、挖掘和传承的基础上,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四川省也是国内旅游的黄金区域,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文化于一体,在中国目前已经获得批准的可接触类世界遗产中,四川省就占有4项,位居全国前列。开展四川民族医药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可以战略性地为开发四川特色旅游资源、提升四川旅游形象提供建设性的服务,促进四川的旅游经济发展。

1四川民族医药文化资源优势

1.1民族药历史文化厚重,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

藏医药主要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县。位于甘孜州的德格县是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南派藏医”的发源地。羌医药主要分布在岷江上游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理县和松潘县镇江关、黑水县西尔以及绵阳市的北川县等地。彝医药在四川的分布主要在在彝族聚居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乐山和攀枝花的彝族自治县。各民族医药文化积淀厚重,资源富集,极具旅游开发优势。见表1

1.2川产道地药材与濒危珍稀中药材资源得天独厚

四川有药用植物约5000余种(植物药4000多种、动物药300多种、矿物药30多种),中药材蕴藏量居全国第一,年产销量居全国第一,道地药材种类居全国第一[5]。尤其民族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很多名贵动植物药材和濒危珍稀药材均集中产于此,藏、羌、彝族药材资源也比较丰富。据统计,四川名贵中药材有2/3产于少数民族地区,同时还有藏药1000多种,彝族药物1000余种,羌药600余种。

1.3民族地区人文景观与自然生态景点众多

四川民族地区的人文景观与绿色生态资源丰富,这些是开展民族医药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如:历史悠久的寺庙、印经院,绚丽的建筑民居,各具特色文化宗教仪式、庆典和民俗,同时,雪山草原相映成辉,冰川温泉遥相呼应,森林湖泊熠熠生辉,绿色生态,风景秀丽,环境逸人。不仅吸引着大量的观光、休闲、度假游客,也是开展民族医药文化旅游的重要基地。

1.4民族医药机构

目前,我省民族医药机构共有39所,其中独立民族医疗结构21所、民族医药科研所7所、民族医药教育机构11个,从事民族医药工作人员达1387人。拥有大量的民族医药专家和传统民族药制备技术,是传承和发扬民族医药的中坚力量,在民族地区乃至全省、全国享有较高的声誉。

2四川民族医药文化旅游发展模式

综合上述资源优势,结合当前日益高涨的文化旅游热潮,甘孜州应该大力开展南派藏医药的文化旅游开发,我们提出了四川民族医药文化旅游的概念。根据四川各民族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四川的民族医药文化旅游模式应该是将人文和自然资源按照一定的空间层序体系,以名山、名水、名医、名药、名城等为结点,采取点轴模式,形成由点带线,由线成圈的构建格局,通过点、线、轴、区域的有机结合,形成民族医药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布局。通过构建“以民族的核心分布区和一级旅游中心城市及王牌景区景点为依托,以交通干线为引导”的空间架构格局,形成区域医药文化旅游发展模式。

2.1一个中心:以成都为中心,整合环全川民族医药文化与健康文化旅游资源,逐步形成以大成都为核心的民族医药文化与健康旅游集散地。

2.2三大区域:即以甘孜州为主的“南派藏医药文化与健康体验区”、以阿坝州为主的“羌族医药文化与健康体验区”、以凉山州为主的“彝族医药文化与健康体验区”。形成可相互串联的三条民族医药文化与健康旅游精品线路,即:“阿坝藏羌医药文化与健康探寻”旅游产品线路;“甘孜藏医药文化与健康探寻”旅游产品线路;“攀西彝族、摩梭医药文化与健康探寻”旅游产品线路。

2.3四大板块:是四川民族医药文化与健康旅游从功能上所表现出来的四大板块。即:以“甘阿凉”三州民族医药为特色的民族医药文化结合生态环境旅游板块;以“藏羌彝”为核心的民族医药健康旅游板块;以道地珍稀民族药资源科考为主的民族药资源科考旅游板块;以民族医药医、教、研与产业文化旅游板块。

2.4五大内容:民族医药文化辐射圈的自然风光、民族医药赖以产生和传承的人文环境、民族医药传统特色展示、民族医药健康保健体验、民族医药资源的科学考察。

3四川民族医药文化旅游的构建

3.1成都―中华民族医药文化博物馆

3.1.1民族医药传统文化博物馆。以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为核心,高规格建设中华民族医药传统文化博物馆,充分展示民族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3.1.2民族医药现代产业文化。以现代民族医药企业为重点,开发现代中医药产业文化,展现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现代高科技的完美结合。

3.1.3民族医药文化一条街。在西南民族大学或成都中医药大学周边建设民族医药保健品、旅游商品一条街,逐步形成民族医药文化、理疗、药膳及保健品展示中心。

3.2“甘孜藏医药文化与健康探寻”线路规划

3.2.1川产道地濒危珍稀濒危中药材、特色动/植物药(Gap)基地。利用甘孜州独特的旅游资源及川产道地濒危珍稀中药材、特色动/植物药丰富的特点,结合现有稀有中药材Gap基地,合理规划科考线路,展示川产道地濒危珍稀中药材、特色动/植物药的神奇,开展特色药材认购游等项目。规划建设康定药材集散市场,重现当年汉藏药材贸易场景。

3.2.2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围绕“南派藏医的摇篮”这个主题,充分利用德格印经院等资源,规划建设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发掘南派藏医药的独特文化以及功效和诊疗特色。弘扬藏医药文化,提升旅游价值目标。

3.2.3藏医药养生中心。在海螺沟、康定温泉周边,规划建设藏医特色康复保健理疗中心,让游客体验藏医药六季养生法。

3.2.4南派藏医特色诊疗与理疗。依托甘孜州藏医院、德格藏医院等藏医医疗机构,开发医疗保健康产品。主要包括名医诊疗体验、藏医特色诊疗体验,藏药保健药膳、药蒸、药浴体验,传统藏药制作体验,藏医康体养生研修等。合理建设藏医保健场所,进行规范管理。

3.3“阿坝藏羌医药文化与健康探寻”线路

3.3.1川产道地濒危珍稀中药材、特色动/植物药(Gap)种植基地。利用阿坝州独特的旅游资源及道地濒危珍稀中药材、特色动/植物药丰富的特点,结合现有珍稀中药材Gap基地,合理规划科考线路,展示川产道地濒危珍稀中药材、民族药物、特色动/植物药的神奇,开展特色药材认购游等项目。

3.3.2中国羌医药博物馆。利用汶川羌医药的特色,以及汶川大地震所引发的世界观注度,高规格建设“中国羌医羌药博物馆”,在对羌医药进行发掘和整理的基础上,展示羌医药的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为开展羌医药体验游活动提供条件。

3.3.3民族医药保健养生连锁品牌店。可以在汶川、桃坪羌寨、茂县规划建设由成都中医药大学提供技术支撑与品牌的民族医药膳食疗中心、康复保健理疗中心等。

3.4“攀西彝族、摩梭医药文化与健康养生探寻”线路规划

3.4.1攀西阳光康体冬令营。在攀枝花/西昌规划建设中医药健康疗养冬令营(基地),开展阳光康体活动,融入中医保健康、养生系列产品。

3.4.2中国彝族、摩梭民族医药博物馆。在整理彝族、摩梭医药文化的基础上,在西昌建立中国彝族、摩梭民族医药博物馆,展示彝族与摩梭族独特而神秘的民族医药文化。

3.4.3民族医药特色康疗中心。在攀枝花、西昌、泸沽湖等地规划建设彝族、摩梭特色康复保健理疗中心,彝族、摩梭特色药膳食疗中心,凸显民族医药的保健功能。

3.4.4阳光度假村群落。依托攀西地区地处中国西部阳光地带,气候条件优越,自然景观丰富、人文资源独特、温泉水域众多、四季瓜果飘香的特点,整合当地的彝医、摩梭医药、普格温泉等资源,体现的地域气候与养生有机结合的中医“天人相应”思想。在二滩水库、邛海附近高规格建设以阳光、生态为基础的阳光度假村落群。

人类在追求高度物质文明之后,愈益趋向文化精神价值的满足,这是文化旅游兴起的重要原因[6]。民族医药本质上属于医学范畴,但具有较多的人文因素,它既有自然文化,又有人文文化;既有物质文化,有又非物质文化;还有非物质文化寓于物质文化之中难以分割的双重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资源是旅游业产生吸引力的源泉[7]。旅游业的发展,将会促进民族医药文化的弘扬;而民族医药文化的普及,也必将推动旅游业的繁荣。因此,合理开发四川民族医药文化旅游资源,开创民族医药文化与旅游、经济相融合的全新境界,不仅可以保护和支持民族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还可以促进民族医药文化弘扬光大、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共赢的成果。

参考文献

[1]何耀军.四川少数民族古籍研究述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2):73-75.

[2]胡尚钦,黄璐琳,杨晓,江怀仲.南派藏医药的起源与发展[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5(12):1241-1242.

[3]包希福.羌族医药的历史及现状简介[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4,(S1):23-24.

[4]赵熙,汤晓云.彝族医药的特点[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5,(17):23-24.

[5]辜萍,莫凡.四川中药事业发展刍议[J].软科学,1999,(4):30-32.

中医药文化来源篇2

引言

将瑶医药文化旅游归为开展生态专项旅游的一种活动形式,主要是因为瑶医药文化旅游的发展是以自然资源作为依托,辅之以瑶族文化区域为场所,在瑶药的开采力度上有所克制,即秉承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方针,既合理利用了代内资源,又对代际的资源开发留有余地,可以说瑶医药文化旅游是人们为了了解、认识、体验自然和文化而开展的,对自然资源既利用又保护的一种负责任的旅游活动。

一、瑶医药的演变历程

瑶族人发源于黄河流域一带,根据史料研究,强悍、旺盛曾是这个民族的标签。随着历史的变迁,不甘饱受历代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和歧视,瑶族先民“进山唯恐不高,入林唯恐不密”,他们隐居深山老林,毒蛇猛兽作伴,恶劣的生存环境诱使百病缠身。为了本民族的繁衍生息,瑶族先民在长期不断的尝试和积累中,总结出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瑶医药体系,“有瑶必有药”以百草治百病,这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典范,丰富了中国医药体系,也为现代旅游提供了一个专项特色。

2008年,贵州从江的瑶医药药浴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说明了瑶医药文化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认可,逐渐从民族产业中脱颖而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支,在发展瑶医药文化的同时,就要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合理利用先辈们流传下来的瑰宝。

二、生态型瑶医药文化旅游的基本内涵。

卢云亭先生(2001)指出生态旅游既要满足游客对回归自然的需要,又要保护好自然环境,这就决定了它是一种可持续的关注地方文化的特种自然旅游。笔者认为生态旅游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可持续发展,二是利益相关者。即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旅游发展的各利益主体都和谐相处,这是生态旅游的理想状态,也是当今旅游业不断努力的方向。

(一)瑶医药文化旅游基本内涵

瑶医药文化旅游定义,从经济学上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界定,即以瑶医药文化资源为载体,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在发展过程中提供满足人们对瑶医药文化的科研、医疗、体验、观光游览需求的产品。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资源,而自然资源中的野生动植物的某些部分因具有医疗功效,成为了游客的吸引物,瑶医药文化旅游正是将具有药用价值的野生动植物合理利用,并将瑶族文化融入其中,在旅游市场的舞台上崭露头角。

(二)产生的背景

1965年,学者贺兹特建议对于文化、教育以及旅游再深思,并倡导所谓生态的旅游(ecologicaltourism)。发展至今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国际保育和永续发展的基础概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绿色旅游”受到人们的热捧。2012年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把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出现了医药“养生热”。

在旅游需求方面,出现了市场对产品质量需求的变化趋热。随着旅游者需求层次提高,人们对旅游产品的质量越来越挑剔,对走马观光式的旅游越来越不感兴趣。对于被动式的度假方式也越来越不满足,开始追求积极的旅行方式和对旅游的自主性及参与性。瑶医药文化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一支,其出现不能脱离生态旅游出现的背景,人们从关注自然,到关注生命、关注健康理念的提升和推动,衍生出了“康养”的理念,这也成为越来越多城市亚健康的人们新的追求。

生态旅游的兴起,带动了一大批特种旅游的发展,譬如中医药旅游、养生旅游、探险旅游、生态乡村游等越来越精品化的产品,笔者认为生态旅游、中医药旅游和瑶医药文化旅游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具体如图1所示。

(三)瑶医药文化旅游基本特点

笔者在结合生态旅游和中医药旅游的特点,根据瑶医药本身的特征得出了瑶医药文化旅游的基本特点。

1.生态性

瑶医药理论讲究“气一万化”和“盈亏平衡”,注重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而现在的生态旅游讲究的是生态环境伦理观,即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主人和奴隶的关系,它们之间有道德的约束,要求的是旅游者在生态环境面前要约束自己的行为,要改变自己对环境只享受、不保护的片面做法。后者主要强调的是对旅游者旅游行为的约束,除此之外,前者还强调瑶医药供给者在使用瑶药资源过程中的克制和保护,生态性贯穿着瑶医药专项旅游的开发前、开发中、开发后的整个过程,两者都在一定程度上阐述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2.民族性

“一个族群会形成一个文化,血缘及文化传统相似的族群常常形成一个空间范围很大的文化系统”,这也是瑶医药文化形成的原因。有瑶必有药,瑶医药文化是瑶族先民智慧的结晶,是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一,依托瑶族生存的环境衍生而来的医药文化,自带本民族的行医用药特色,比如动物药和植物药共熬同食,上百种草药煮水泡浴,医巫同源等都是瑶医药文化的民族特色。在传承方面,老瑶医优先考虑本民族的学徒作为继承者,其目的还是在于保护本民族的文化,当然这样的做法不利于瑶医药文化的传播。

3.体验性

瑶医药文化不同于观光旅游,其偏向于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体验和参与。生活在大瑶山的瑶族人民有泡药水浴的习惯,他们认为药浴可以舒筋活络、祛风散寒、强身健体。熬煮一大锅药水,逢年过节全家人都要药浴,这是瑶医药文化旅游在开展过程中最能说明其体验性的一种方式,其^别于其他旅游形式的就在于其身心的体验度较高,用药浴将身体泡的通红,达到放松活络的效果,在体验经济盛行的市场下,这也使得瑶医药文化旅游具有一定的市场地位。

4.专项性

体验经济是大众旅游弊病全新思考的一个平台,人们对于旅游需求不仅仅满足于视觉上的体验,产品需求趋向于精品化、细致化、私人定制化。瑶医药文化的专项性体现在中、饮食文化中、民俗生活中。传统瑶医在给病人治病前,往往要点香请神,念咒,求神查病,问卦求神谕等神事活动,从医学角度分析,这其实是用病人的信仰或崇拜对象,用语言和行为诱导病人进入特定的心理状态,身体放松,移易情性,变利血气,达到治疗的目的。粗茶淡饭的饮食习惯以及每个节庆瑶族人都会因时用药治未病。

5.狭域性

所谓的狭域性一是指用户市场方面,瑶医药文化旅游因产品特别、针对性强而只能吸引具有医疗养生意识的少数人去体验旅游,身体状况的良好与否决定着人们对于健康旅游的选择,对于瑶医药文化的体验。二是指地理位置方面,瑶医药文化因为瑶族的存在而具有不同于其他中医药类型的特点,在瑶族发展的地区将瑶医药作为一项专项旅游,更能突出其民族特色,离开瑶族人民活动的圈子,更多的则是将瑶医药归入中医药文化的大类中,这种兼容性的发展不利于民族特色的塑造,不利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除此之外,瑶医药文化还具有经济性、文化性、康养性等特点,生态型瑶医药文化旅游的开发,不能依据大众旅游的开发原则,而是根据其特色,在独具特色的原则指导下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发展,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树立自身的品牌,高起点、高品位的创新发展,从而避免市场的同质化,提高旅游发展的竞争力。

三、瑶医药旅游开发原则

(一)“双目标”结构体系原则

瑶医药文化旅游的“双目标”结构体系包括了“保护”、“发展”两个方面。“保护”体现在:瑶药资源和瑶族社会文化资源的维持与恢复。“发展”主要在于:旅游主体、客体与介体的和谐发展,即对于旅游者,要满足其医疗、康养的需求和异邦文化的探索;对当地社区而言,就要注重提高其生活质量,增加个人收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对于旅游相关行业,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调整瑶族地区产业结构,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二)遵循“非零和”的游蛟则

也称为“双赢效应”。在零和游戏中,参与者的机会呈相反关系,“你之得即我之失”,一个人的成功就意味着另一个的失败。然而在非零和游戏中,博弈参与者之间不存在“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概念,参与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共同利益。从生物之间的互惠共生和相互促进作用到社会和经济领域的“双赢”现象,人们逐渐认识到“利己”的时候并不一定要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即通过有效的合作达到与对手双方的全部胜利。

旅游地社区经济的发展不仅给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带来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也会给较为贫困落后的地区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瑶医药文化旅游文化的发展,在旅游效益作用下,瑶医药文化旅游的主体、客体、介体将会共同享受旅游带来的效益。

四、生态型瑶医药文化旅游发展策略分析

瑶医药文化旅游是专项旅游的后起之秀,在挖掘、开发和发展阶段都属于探索期,从资源角度分析,无论是其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体现了生态旅游和康养旅游的主题和概念,同时也迎合了现代人对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更高的需求体验。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鼓励“推出一批以中医药文化传播为主题,集中医药康复理疗、养生保健、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产品”,在这一政策基础上,促使了瑶医药文化旅游向科学化、合理化的策略和模式发展。

(一)瑶医药文化旅游者的培育

瑶医药文化在形成过程中不免掺杂了一些迷信成分,民族色彩显著,大众对其还处于试探的阶段,旅游者对瑶医药的了解较为缺乏,这也就需要对瑶医药文化开展较为全面的宣传工作,扩大宣传力度,线上线下齐奋进,提高其知名度,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

除了扩大宣传还应该进入市场扩大范围了解旅游者的需求,瑶医药在癌症、骨科、妇科、男科等方面的疗效有目共睹,很多人都是奔着治疗疾病的目的而接触瑶医药文化,然而瑶医药的“治未病”功效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根据旅游者的需求,在瑶医药产品的设计方面注重私人化定制。

(二)瑶医药资源开发的“真”和“精”

“真”体现在瑶医药文化的原真性瑶医药资源来源于自然,奉献于生活。通过医疗的手段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趋向于平衡,减轻病痛的折磨,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这也要求瑶医药从业者秉着求真的态度,移植和仿制旅游产品可以说是旅游市场上的“伪”品,坚持本民族医药特色,同时也应该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的精华,创立本民族医药旅游的文化商标,保护本民族文化的知识产权。

“精”讲究的是瑶医药文化旅游产品的精品性。根据瑶医药的功效和特点,可在其度假养生类、观光类、民俗体验类、研学类产品下文章,不仅体现在样式外观上,重点还得放在质量上,使市场规范化、品质化,粗放性开发设计的旅游产品被列入旅游市场中的次等品,旅游者追求的是货真价实高品位的产品。

(三)在民族旅游业发展平台上创新发展

长期以来,国家对民族地区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但是封锁闭塞的自然环境是这些地区脱贫致富的重大障碍。而相对灵活的旅游业是现在市场的掌舵手,外向型的特点给民族地区输送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打破了这一天然壁垒,是一项“造血”式产业。从政府政策,到企业,再到当地社区,层层递进式发展,既要护源保源,即自然资源、客源、资金源,又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规避同质化,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中医药文化来源篇3

中医中药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原创性优势,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的中医中药,是我国祖先遵循天地之道,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之植物、动物、矿物加上人工炮制而成的自然生态卫生体系,其追求生命自然健康,讲求实际疗效,已在几千年中华民族繁衍生息过程中得到充分验证。同时,中医中药是中华文明、东方智慧、东方文化中最生生不息和最具活力的部分,中华文明得以发展、弘扬、灿烂,无不饱含着中医中药的不朽贡献。

中医中药创造了历史奇迹,现在和将来也必将继续为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中华民族历来是创造人类历史奇迹的民族。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一直维系到今天;在中国这样一个生态复杂、多民族的土地上,几千年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中国人用占全球耕地7%土地养活了占世界1/5的人口;中华民族不仅得以生存而且繁衍生息几千年,成为人类数量最多的族群,维系她健康延续的是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第四大人类奇迹。中医药还必将作为中国的民族符号,成为继丝绸、陶瓷和茶叶之后,第四个泽被四海、影响世界文明的重大历史贡献。同时,中医文化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积淀的最为核心和博大精深的部分,是文明传承、文化复兴和文明升华的重要源泉。

中医具有先天的人文哲学特质,它既是经验的又是先验的科学,具有形而上的特征,可以作为国家治理和国家管理的意识形态。中医参详宇宙万物之生长消灭,并将此规律对应于人身,它以阴阳为纲、以五行为象,追求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使各要素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以此反观社会和国家,中医的精神内核与生态文明理念完全契合,是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源泉。中医天然具有的信仰特征,则可直接作为一种哲学的形而上学的意识形态,为推行中医崇拜在内的传统文化的自我认同、乃至为中华文化复兴提供内在动力。此外,中医哲学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重在促进人的生命全程自主实现,而不是干扰替代、人为增减生理功能的平衡过程。比如,现代西医注重将人体肿瘤切除,形成没有疾患的身体状态,但不等同于完全赋予人的正常生命状态。而中医允许、并可做到让患者持癌长寿,将癌细胞这种最有活力但是对人体有害的细胞,转化为对人体生命力有益的方向上去。这种不断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必将成为推进中华民族不断强盛的思想武器。

以中医药为基础的第二国防,是共产党带领的、全民组织起来的、由国家行政权力主导的预防人类病患、捍卫生命健康、保卫民族生存、抵御外来疾患侵入的医疗卫生体系和制度。党的十提出就业、医疗、养老、教育、住房“五大战略目标”,医疗和养老直接关乎着全民的健康,其他方面也与人民群众的身心生活健康密切相关。这在建党和建国史上是第一次。面对当今发展的战略环境和我国历史及经济社会现状,需要像建设国防和国防保家卫国的使命职能那样,将全民健康保障问题摆到国家与国策的层面上进行思考和决策。即,由共产党带领、全民组织起来、国家权力主导。这种全民健康保障体系和社会管理模式,能够将国家制度与社会职能紧密结合,对全民健康实行积极防御并不断衍生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新型工业化,带动扩大再生产的生产力条件和不断创造新兴的生产资料,不断给国家发展的各个领域增加正能量和新财富,是增殖型的国家卫生发展模式。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面对人类发展的资源、生态环境,特别是谋划和践行中国梦与发展大战略,思考中医的振兴,已经成为摆在执政党和全体国民面前的历史命题。中华民族复兴的前奏,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前提和核心,是中医的复兴。建立以中医药为基础的增殖型第二国防,既是新时期践行中华民族复兴、民族文化复兴的伟业,更是人类发展文明的呼呼和历史的呼唤,是执政党面对文明转型的历史拐点,站在历史拐点的潮头,站在执政为民的立场上,对全民健康保障体系建设应当做出的正确选择。

建立以中医药为基础的“第二国防”是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国家战略必须兼顾的重大使命。我国对外开放三十年多年,两头在外、依托外部国际市场、过分依赖国内紧缺而不可再生资源发展,以致形成如今的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等结构性矛盾和教育、医疗、住房等重大民生难题。在国家财政勉力难为,工业化发展尚可利用的今天,通过扶持与复兴中医,发展利用可再生资源的中医药新型产业群,可以破解工业化困境,缓解我国人口总量庞大与医疗健康投入不足的矛盾,能够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和在护卫全民健康中的基础主力军作用,对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化的健康、养生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重新构建和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以促进人类自然健康为核心的中医伟业,是切实维护十四亿人民生命健康现实和可行的选择。绵延至今并不断裂变的全球金融危机揭示了一个历史命题,就是以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为特征的工业化、工业文明发展道路,到了历史的拐点。以石油为基础原料的现代医学发展面临着不可持续的黯淡前景。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对原油的利用几乎涵盖到国计民生的所有领域,且利用率很高,日本达到87%,美国达到94%,相当的部分是用于包括以无机化学为核心的药物基料、辅料和各类医疗器械。同时,研发一种西药,大都需要十多年的周期和数亿乃至数十亿美元的巨额斥资。建立完善的现代西医医疗保障体系则往往需要投入一个国家数年GDp的总和并需要长年累积。可见,现代医学对资源消耗及资本集约的需求之巨大。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和资源稀有、成本日高、基本资源主要依赖国外的情形下,对拥有相当于23个发达国家人口总量的14亿人口的我国而言,要达到欧美国家那种全民健康和保健水平,除去资本缺口巨大之外,还将消耗极其巨量的不可再生资源,这是不能想象、不可持续、也不可能实现和完成的。显然,在我国完全按照工业化现代医学的体制和规模,并将全体人民健康服务的前景寄望于此是很不切实际也行不通的。

因此,将中医中药这个由数千年延绵不息的实践和劳动人民智慧汇聚的民族精粹,通过国家行政手段进行全面规划、系统提振和发扬光大,建立起以中医药为基础的全民健康保障体系,完全能够担纲起为全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服务的职能。

复兴中医伟业,发展全民中医药健康保障体系,既是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出路,更应是新时期执政党摆脱困境、突出重围、开拓战略新局面的迫切需要。当前,国家发展面临进入后工业化新的发展道路选择和文明转型的选择。建设中医药全民健康保障体系,能够在应对工业化发展困境、创立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新兴工业体系、创新资本社会化等方面取得突破。比如:

以中医中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与新型的工业化,它的经济含义是显而易见的。全球文明转型必将倒逼出全新领域的产业革命。在此历史性机遇和时代背景下,发展中医中药将衍生出世界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群。包括中医医疗、中医文化、中医药科研教育产业为主体的生态健康产业群,涉及到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领域宽广、产业链长、蕴藏着超量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和明显的比较优势,包括中药种植生产、健康餐饮、中医药文化以及由此在农业、林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多元复合发展,经济与社会效益前景将十分广阔,可以为国家新时期的战略发展聚集起巨大的财富和良好的社会资源。

再以农村为例,当农村与农村的农业现代化走上新兴工业化的道路,将有大量以中医中药的新兴产业为基础而形成的新型工业化,会将数以百亿计的农民集体所有的资产资本化,为人民币的发行提供充裕的资产保障,为人民币提供冲兑支付的全新资产价格体系。国家通过控制土地和可再生资源,决定关联新兴产业的资产和商品价格,实现资本化中医、资本化中药、资本化新兴的产业体系,进而保证货币安全。在当今国际日益惨烈的货币战争中,要保证人民币坚挺,就必须有对应的坚挺的资产。培育中国所特有的中医中药这种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材料的新兴产业,就完全有足够多的优质资产使人民币坚挺。政府以土地和可再生资源为基础,通过对中医药新兴工业的制度和政策安排及系统管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质资产,进而成为可大规模持有全球优质资产的富强国家。这个优质资产就是来自创新的、最富有活力、最有战略价值的以中医中药为核心的新兴健康产业和衍生的其他新兴的民族工业。

建立中医医疗保障体系并实行城乡一体的医保、社保、人保“联勤共治”,可以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强化基层社会组织化程度、实现医疗为大众服务的宗旨。我们认为,进入新历史发展时期的农业工业化、农民市民化和农村城市化是国家应着力从全局上统筹的战略性问题。中国农业的工业化,应该是新型或称新兴工业化,它要求走以可再生资源为基础的发展道路。首先要求农民自发地组织起来走集体化、走有组织发展的道路。在原有农副产品品种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全面发展中医中药药材的种植,不断地提升级别,不断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使之成为现代新型农业的经典范式。农民的市民化,就是要向农民提供无差别的社会保障,取消一切歧视农民的不合理的制度和政策安排。农村的城市化,绝对不是人口学意义上的城镇化比率,而是农民和农村的生活水平的稳定提高,达到甚至超过城市市民的生活水平,并进而建立起全民同一的增殖的“联勤共治”模式。

此外,依靠共产党作为民族觉醒的领军者、先锋队,来领导与推动中医复兴,弘扬中医文化,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集聚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元素,以及强化执政统治的基础意义非凡,可以提振执政的合法性,重塑新时期的公信力。所以,在政治上它也是不可多得的、新兴的、极富生命力的文化产业。

党的十在执政转折的紧要关头提出的民族复兴百年追求目标,为复兴中医伟业、将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创建一个主导未来全民生命健康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面对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如何破解长期阻碍中医药振兴发展的系统性、制度性和政策性难题,迫切需要战略的思考和进行国家层面的制度创新、理论创新。

(一)建议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总局或国家中医药发展委员会。可以现在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基础,不是简单地升格机构等级,而是根据建立中医药为基础的增殖型第二国防的需要,调整职能,赋予使命,主要负责中医中药的统一管理和中医药可再生资源新型工业体系的规划、建设,从根本上履行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计划、组织、协调,承担国家层面上对中医药战略落实情况的监事职责。比如:

在基础管理方面:从行政上保证中医中药实行医药合拢,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从行政上保证中药材原产地和无农药无化肥无转基因及药源性;从行政上保证医流服务患流的正常运行,推进成药简便入市,推行基础医疗保健机构的自律自管等等。

在宏观推进上:重点围绕理论创新、制度设计、政策协调,提升中医战略地位、系统解决中医药发展的制度和群众基础缺失等突出问题。

(二)实行税政改革和金融创新,突出抓好以农村为主战场的中医药体系建设。作为对发展中医药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的配套支持,必须对国家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进行改革与创新,解决分配和财力支持问题,解决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新问题。

一是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全新的针对中医药发展的税政。主要是将国家资本以财政转移支付的模式,投向中医药相关领域,保障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平稳发展。对中医药人才实行税收优惠,包括医术传承、科技发明、在农村行医收入等实行免税减税;对关系中医发展的支撑性产业、药物原生态地域保护及原始种植的药农实行免税。同时,要从立法上明确,中药原料的有机种植,坚决拒绝转基因技术。

二是要强化金融对中医药以及相关领域的支持,包括创办“中医药发展银行”、发起以国家或央企资本主导的中医药发展引导基金(产业、文化教育、科研、海外等基金),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专项金融支持。同时,利用外汇储备收购海外优质中医药资产等。

三是确立农村为重点和主战场。从一开始就要明确和疏导中医药不在城市与西医拼,应将资金、人才、技术和传承等稀缺资源投向农村,走一条中医药健康保障从农村开始兴起,从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受益开始的路子。

此外,对发展中医药医保模式,在纳入国家战略转型发展的总体框架的同时,应在有条件的地方,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进行试点先行。

(三)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打造中医药最广泛的社会基础。中国人民从来就有全民动员办成大事的传统。复兴中医伟业的关键在于,把全体人民切实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只有人民群众相信中医、使用中医,成为中医药的自觉参与者、受益人和传播者,才能谈得上中医药的长远健康发展。

首先,是创新中医药的普及宣传和不间断地组织多种形式的国民健康教育,在人民人民群众中提升中医地位,重塑受众信任,提振国医雄风。

其次,要充分发挥中医自身高效、成本低廉的特点,依托既有的村庄、社区、机关、厂矿,建立点面结合、无缝衔接的中医药垂直医疗与传播路径,在实现全民覆盖的同时,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中医药的愉悦、便捷和实效。利用这些渠道及网点体系,还可以担负起监管基层疫情、统计通报区域性疾患情报信息的职能,为政府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同时,要组织群众开展积极健康的体育锻炼,并将中医药文化、中医健康理念和基本养疗方法与之结合起来,在强身健体的过程中感悟生命、领略中医,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对健康文化的需求,形成全民信中医、爱中医、离不开中医的良性互动局面。

(四)在全社会推崇“上医治未病”的生命自然健康观。上医治未病是中医的崇高境界和活的灵魂,是建立全民健康保障体系的基础性纲领和建设中需要把握的指导思想。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是中医基本的优长,也是发展中医的本质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在全体国民中普及“治未病”自然健康行为知识,进行中医“正本清源、返朴归真”教育,树立“多关心健康,胜过关心疾病”的理念。使每个人都明白,人道必须合于天道,在全社会倡导主动管理生命健康过程的生活方式,在强力推行和潜移默化的双重作用下,经过制度化、法律化、习惯化与风俗化的教养过程,逐步成为人们共同的健康观和普遍行为。

(五)倡导医流服务患流的风尚。中国每个朝代都有神医圣手,以最人文最生态悬壶济世的方式服务大众。中医人群是具有高尚人格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素质的。要从根本上改变现行的医疗机构集聚城市人满为患的模式,建立让医务人员“行走”起来的新机制,实现患者不用再追随医生的医流替代患流模式。恢复简便有效的巡回医疗和村庄、街区“请医栏”模式,建立起中医药特有的和谐友好人文的医患关系。

(六)开放传统成药入市限制和加强药材原产地生产监管。全国民间、官方留存下来的中药药方总数有60万左右,几十年来,拿到国准字号的总共12780个,按照每年审批150个左右的周期(包括重复的),将人为地把已处于衰退的中医药推向濒危。从遵循中医药自身的特点和拯救中医药传统方剂于濒危的两方面考虑,应当尽快改革这种审批制度,对传统经典医药、民族医药、民间医药应精简审批流程、在控制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审批速度,使之尽快成药,为患者使用。还要打破既得利益集团对方剂、对中成药传统中药种植的垄断,使存留在全社会的名药名方能够无障碍地进入市场并为人民服务。

要重视和解决好中医衰退反映在中药方面的问题,如中药品质降低、非原产地生产情况泛滥、药性减小和异变等问题,深刻认识到“传统中药不存在,医也完了”的道理,采取措施,切实解决“中药病了”和防止“中医亡于药”等问题。

(七)完善中医药研究体系和大力发展队伍。科学是探索规律破解问题的学问,中医更是在一般的科学基础上追求艺术化的过程。要针对中医药自身特点、规律,建立不同层次、分门别类的产学研体系,大力发展有助于中医“望闻问切”的新技术、新装备和信息化。在摸清中医药家底的基础上,大力建设人才队伍,充实和完善国家中医科学院职能,增加中医药人员的院士比重。特别是要尽早启动以名老专家和新的精英组合为核心、遍布全国、覆盖全民的中医药骨干队伍的建设,恢复中医全科医生的认定、培养和行医模式。

要着手规划建设中医医疗集团,解决中医药人才培养实践场所少、培养周期长、成才率较低的实际问题,还要通过增加办学、办培训班等办法,多种手段解决队伍建设问题。

(八)大力弘扬中医文化。当今中医处于危亡之境,说到底是文化的危机。中医文化传播的最佳途径是通过中医药的实践行为。古代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各个阶层或多或少都能知医识药。他们就是通过诊疗行为,传送出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诉求和人生主张。可见,复兴中医伟业与振兴中医文化是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因此,应坚持两手并举、两手都要硬,运用好中医药医疗健康这个载体,来弘扬中医文化,发展中医文化事业,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潮流中,充分展现中华国粹的魅力和光彩。

(九)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当前,医药健康产业仍是主导全球经济格局的战略性产业。以中医药为特色的新兴产业在全球发展迅猛,前景广阔。作为中医药的发祥地,中国理应掌握其绝对的主导权,利用自己独特的比较优势,成为这一成本最低、市场最大的新型支柱产业的领跑者。比如,开发“中药汉方”的现代制作、保健和保健养生食品、中药材生态种植、中医师国际培训和人才输出以及中医医疗养生跨国服务的产业化等。

(十)规划建设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健康管理体系。现代计算机智能化越来越发达,与人类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密不可分,必然对中医药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对中医现代化质量起到显著提升的作用。特别是在中医资源稀缺的条件下,更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模拟、智能可视、远程整合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智能健康管理系统。包括全国性的医疗、药材、方剂、病患资料库,云计算、云会诊、云交易、云监控体系,区域性的骨干诊疗健康中心,逐步实现中医药全程健康管理、专家资源管理、重点药材和疾病防控的智能化体系,提高诊疗时效、水平和实现全民共享。

体系的规划及建设应由国家统筹,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计划,按计划分步骤加紧推进。

中医药文化来源篇4

关键词:中医药;产业;养生保健;科技;工i;农业;商业;体育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707(2017)01-0002-04

abstract:withtheguidanceoftCmtheories,aimingatmoldinghealthyproductionmethodsandlifestyles,thisarticlediscussedthetheoreticalbasisandrealizationsignificanceofintegrativedevelopmentoftCmwithscienceandtechnology,manufacture,agriculture,zoology,culture,commerce,lifecultivationandhealthpreservation,healthcareandretirement,healthytraveling,sports,cateringandskincare.promotingtCmindustrytobebiggerandstrongercanalsoimproveservicelevelandservicevalueofrelevantindustriesandfields,withapurposetomakecontributionstomaintainingandpromotingphysicalandmentalhealthofthepublic.

Keywords:tCm;industry;lifecultivationandhealthpreserv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manufacture;agriculture;commerce;sports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实现中医药与相关产业的优势资源整合,培育不同的产业结构,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中医药+”的本质是服务,即通过“中医药+”,把中医药的理念、技术和方法,渗透融入到农业、工业、商业、科技、文化、旅游、生态、养老等相关行业和领域,以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的,带动相关行业和领域的服务水平提升和服务价值提高,既增加了相关产业的经济附加值,又提升了相关行业的消费者满意度,倡导形成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健康生产生活方式,这体现了“产业跨界”的发展思路。

“中医药+”战略突破传统中医药的各项要素,多元创新、融合发展。对传统中医药产业进行升级与改造,中医药的功能渗透到各个产业领域,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全民健康素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服务贸易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战略的提出,将是产业融合发展的有力践行,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同时,中医药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其他产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了更广泛的以“中医药+”为先导的各项经济建设新常态。

1中医药+科技

中医药是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当前,科学技术出现从分析向综合回归的发展趋势,这与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科技创新思路完全一致。中医药是我国独有的医学科学,具有丰富的医学实践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能。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快中医药创新,有助于探索医疗卫生领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子,为其他领域的创新驱动发展提供示范借鉴。特别是中医药系统性和复杂性等关键问题的突破,将对生命科学、社会科学、生物医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将会促进多学科的融合和新学科的产生,使人类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完善[1]。

2中医药+工业

中医药产业链长、产业面宽,涵盖第一、二、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强,拉动经济增长潜力大,具有生态经济的特点。国家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工业发展水平迈向中高端,拓宽了中医药产业发展领域,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带动中医药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成为促进我国经济中高速发展的新增长点。《规划纲要》提出“促进中药工业转型升级”任务,推进中药工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加强技术集成和工艺创新,提升中药装备制造水平,加速中药生产工艺、流程的标准化、现代化,逐步形成大型中药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

3中医药+农业

近几年,随着中药企业直接投资中药材种植,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吸引了许多农村多余劳动力的就业。同时由于解决了销售的问题,农民的利益得到了保障,种植中药材的村、乡镇、县越来越多,中药材交易市场十分活跃,极大地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的任务,促进中药材种植养殖业绿色发展,实施贫困地区中药材产业推进行动,引导贫困户以多种方式参与中药材生产,推进精准扶贫。

4中医药+生态

中医药是重要的生态资源。如屈志敏等[2]认为枸杞枝叶繁茂,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对改善当地小气候和生态环境起着调节和促进作用。党广清[3]认为中麻黄分布面积广,具有较好的固沙作用和药用价值。王盾等[4]认为胡芦巴种子提取可预防存贮小麦害虫,有望以胡芦巴为原料开发新型植物杀虫剂,减少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何文淑等[5]认为麻疯树不仅仅具有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而且其提取物具有抗微生物、抗寄生虫等功效,是外用消毒产品和植物农药杀虫剂的重要原料。为此,发展中药产业可以有效降低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国家倡导的低碳生活做出重要贡献。另外,中药源于自然,中药产业是典型的生态产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具备可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的特点。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还有助于减少药物带来的负面作用,节约资源,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建设美丽中国做贡献。《规划纲要》提出“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利用”的任务,实施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工程,探索荒漠化地区中药材种植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

5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是优秀的文化资源。中医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其整体观、天人合一的理念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和谐、身心和谐的思想一脉相承,其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中医药以人为本,崇尚和谐,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倡导大医精诚的职业道德,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弘扬中医药文化,不仅能够普及医学知识,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而且是繁荣发展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有力举措。同时,将弘扬中医药文化与中医药“走出去”相结合,可以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国家软实力。为此,《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和“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的任务。

6中医药+商业

我国已建立了17个部级中药材专业市场,在推进中药材贸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医药在国际市场发展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中医药已成为贸易相通的重要内容,是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是政策沟通的重要载体。发展中医药,有利于带动我国西部民族医药发展,扩大国际贸易,促进海外投资,增强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医药更广泛地走向世界。《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构建现代中药材流通体系”和“扩大中医药国际贸易”的任务,建设一批道地药材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和可追溯的初加工与仓储物流中心,鼓励中医药企业走出去,加快打造全产业链服务的跨国公司和知名国际品牌,积极发展中药材电子商务。

7中医药+养生保健

中医强调以养生为要务,认为可通过情志调摄、劳逸适度、膳食合理、起居有常等,也可根据不同体质或状态给予适当干预,以养神健体,培育正气,提高抗邪能力,从而达到保健和防病作用。加快中医药发展,有利于推动卫生“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有利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加快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和“提升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能力”的任务,组织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易于掌握的理疗、推拿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与方法,倡导融入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

8中医药+健康养老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银色浪潮的来袭将对我国的养老服务产生巨大冲击。“医养结合”是在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的一种新模式[6]。四川省广元市中医院在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上求生存、求发展,努力探索医养融合养老服务,做出了特色[7]。甘肃省积极组织开发药膳在各级各类医养结合机构和老年群w中的推广和应用,探索建立食养、药疗、水疗、沙疗等中医药特色养生、养老新模式[8]。为进一步推动医养结合,《规划纲要》提出“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的任务,鼓励社会资本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探索设立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机构,建设一批医养结合示范基地。

9中医药+健康旅游

中医药健康旅游是中医药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产物,通过旅游活动的方式,可以使旅游者在旅行过程中获取养生保健知识,体验中医药文化内涵,从而达到防治疾患、修身养性、健身康体、延年益寿的目的。目前,广东省、海南省、四川省、北京市等地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进行了中医医疗旅游探索[9]。广东省中医药局与该省旅游局联手,评选出首批19家“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以推动该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的产业化发展;陕西省咸阳市依托传统中医保健资源和丰富的地热资源,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养生、康复、保健项目,打造“中国第一、养生文化名城”等品牌[10]。此外,大连、杭州、桂林、成都等城市也依托当地自然风光和中医养生保健资源,积极开发中医药养生旅游。为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的任务,积极发展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体验为主题,融中医疗养、养生、康复、商务会展、文化传播、中药材科考与旅游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

10中医药+体育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集健身、娱乐、消遣、审美等作用于一体,带给人们的不仅是体格的健壮,而且对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预防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满足“促进健康”的要求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大众体育的必然趋势[11]。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步提升,“体医结合”模式必将以其独特的功能全面介入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增进健康水平、提升生活质量的保障[12]。传统保健体育源远流长,太极拳、木兰拳、气功等是老年人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的有效运动[13]。每天早晨进行大周天、小周天运动,对老年人增强体质、消除疲劳、强身祛病和延年益寿有较好作用[14]。八段锦是全身性的轻慢松柔的适宜运动,使气血充盈灌注全身,温养濡润各脏腑组织器官,维持和保护机体正常功能,提高了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15]。彭科志等[16]认为健身和养生相结合将进一步促进医疗卫生战略重点前移,实现以预防为主的健康中国建设目标,不仅可以提高国民体质,预防疾病,而且能减少医疗开支,减轻国家的医疗负担。

11中医药+餐饮

药膳是中医药与中国烹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渊远流长。周文泉[17]认为食疗药膳健脾益胃,对人体具有滋补作用。药膳汤饮是中医养生理论与烹调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如用于气血双补的十全大补汤,常用于妇女产后调理的当归生姜羊肉汤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已有一定的基础[18]。另外,以天然植物为原料的中草药饮料正日益受到青睐。以广东凉茶为代表的植物饮料,符合现代人对健康饮食习惯的追求。目前已上市并形成一定影响力的草本饮料产品有加多宝、王老吉、本草蜜、何其正、板蓝花等品牌[19]。

12中医药+护肤品

中医药美容具有悠久的历史。进入21世纪,人们对天然、有机的绿色诉求已逐渐成为了化妆品原料的两大主流发展趋势。法国的一项调查显示,37%的消费者正在使用天然和有机产品,而有购买天然有机化妆品意向的消费者高达87%[20]。目前,化妆品市场已由原来的化学用品向天然植物的护肤品转化,追求植物护肤理念已经成为消费趋势。运用中医独有的平衡理论和整体观念,并以高科技手段萃取天然草本精华,使产品能有效调养身心,令皮肤、机体、精神达到和谐、形神兼备的最佳状态,焕发自然、健康之美[21]。随着《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中医药美容市场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随着中医药在维护和增进健康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以中医药为主体的国家健康保障模式将会建立,“中医药+”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将更加深入,并进入新常态,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国强.发展中医药造福全人类――在中国科协2010年年会上的特邀报告[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12):1057-1061.

[2]屈志敏,鲍岩峰,黄卉丽,等.枸杞防风治沙效益探讨[J].乡村科技,2014(8):14-15.

[3]党广清.海晏县麻黄科植物种类形态特征及经济用途[C]//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第十届中国西部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北京,2009:62-64.

[4].王盾,张红燕,朱华,等.国内外胡芦巴研究开发现状[J].宁夏农林科技,2001(6):42-44.

[5]何文淑,肖荣贵,杨晓琼,等.麻疯树在贫困地区农村发展和生态建设中的开发前景[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10):33-36.

[6]倪语初,王长青,陈娜.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6,29(5):1-4.

[7]王建宏.广元市中医院:医养融合养老服务备受推崇[J].当代县域经济,2016(1):65.

[8]魏敏.甘肃推进中医特色养老服务[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8):27.

[9]陈坤仪.广东发展中医医疗旅游的市鎏剿[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6):43-45.

[10]刘华云,侯胜田.北京市实施中医医疗旅游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4,27(2):40-43.

[11]彭劲松.中国大众体育的必然趋势:健康促进[J].体育文化导刊,2005(4):32-34.

[12]胡耿丹,.“体医结合”健康促进模式的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国家体育总局.第三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集.深圳,2014:222-223.

[13]汤庆华.传统体育对老年知识分子身体机能及素质影响的观察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5):108-111.

[14]周昌圭.寓气功于体育锻炼之中[J].现代养生,2014(12):25-26.

[15]张虎,汪长芳.浅析中国传统养生体育与中医理论[J].当代体育科技,2012,2(9):75-76.

[16]彭科志,陈天琪.健身与养生结合健康促进模式探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2):87-89.

[17].周文泉.食疗(补)药膳的理论与应用[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厦门,2006:48-54.

[18]邓文祥,朱建平,肖作为,等.药膳汤饮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5(12):23-26.

[19]朱向东.天然草本(植物)饮料新品研发与市场趋势的思考[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2(5):192-201.

[20]杜莉.草本植物引领中国化妆品市场[J].日用化学品科学,2011,34(9):39-41,46.

[21]盈盈.草本植物护肤品牌的集群效应――佰草集、SKinFooD、LotionSpa同台竞技[J].市场与贸易中国化妆品,2013(16):68-72.

中医药文化来源篇5

关键词:中医药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管理

一、引言

中医药旅游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一个概念,它是以具有药用作用的动植物及中医药文化景观为旅游对象,让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得中医药药物知识和体验中医药医疗文化的专项旅游活动。它以中医药物质为载体,以传统的中医药文化为灵魂,集医学、旅游两产业于一体,集社会、经济、环境价值于一身,是旅游业的扩展和中医药产业的延伸。中医药旅游产品的开发已初具规模,包括中医药购物旅游,中医药观光旅游(中医药人文景观,中医药动植物观赏),中医药体验式旅游,中医药学术旅游等在内的旅游产品深受市场追捧。

二、中医药旅游的出现及发展现状

中医药旅游,可以说是一种古老的旅游形式,很早就已经出现。我国人民很早就有了寻医问药的活动,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可以说中医药旅游的雏形。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仙游”,就是道学家们为求得长生不老在自然山水中找寻精神与身体的医药良方而开展的出世型旅游活动。而后,又有各朝各代的医药名家为探寻中医真谛、穷究中药之理而进行的旅游活动,如明朝李时珍在写《本草纲目》前,为识得中医药草的药理及药用,在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还亲自遍访名山大川,为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中医药旅游也逐渐火热并渐具规模。中医、中药、中国传统健身方法和中医新成就,在世界上广有影响,这已成为中国旅游的重要项目。每年都有许多外国人和港澳台同胞来大陆就医、参观学习,进行考察和洽谈中药材贸易。针灸、针刺麻醉、气功医疗、治疗脱发病、学习太极拳等更是热门项目。仅为医疗脱发,日本曾先后组织了1000多人的旅游团体来华。中医药旅游的实践已先理论而发展起来,迫切需要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显然,现在的研究成果远远不能满足蓬勃发展的中医药旅游实践发展的需要,它需要一套完整、系统、深入的理论体系来指导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其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使中医药旅游带动旅游业和中医药产业的共同良性发展,使它真正成为人们一种在新的健康观念引导下的旅游方式和生活方式。

三、推动中医药旅游长足发展的对策

1、树立全新发展观念,提高对中医药旅游的认识度

中医药旅游是中国特色的旅游方式,要充分认识其在国际国内的影响,使之成为旅游环境容量分流、挖掘旅游资源内涵、实现旅游产品升级换代的重要举措。改变目前的中医药旅游作为中医药副业的现状,早日实现其主体业务地位。应从可持续发展观念出发,对中医药旅游市场进行规范。加强中医药人员道德培训,强化服务意识,严格执业资格,加强药材管理尤其是各旅游地的土特中药材管理,杜绝假冒伪劣。同时,应规范各旅游点的服务标准、旅游价格以及收费标准。按照公平与效益的原则,保护与鼓励经营者之间的竞争。

2、找准旅游发展定位,实现差异化竞争

对于地方政府,需要从中医药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引导中医药经营者找准发展定位、理性开发体验旅游,打造各具特色、产品差异大、互补性强的中医药旅游产品,提升中医药旅游的整体实力。对于中医药经营者而言,发展定位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资源状况,应基于所开发产品的整体利润贡献是否能持续支撑中医药旅游的运作成本,不宜一味追求大而全,可以选择打造在修学、观光、休闲、娱乐等某一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和特色的旅游产品。中药经营者还应强化与同类产品的差异化竞争,既区别于中医药博物馆静态的展览,又要区别于其他中药经营者的同类产品,这可从展示手段、展示内容、旅游功能、企业优势产品和技术等多方面来进行区分,避免产品同质化的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发展的路径。

3、以旅行社客源为基础,努力开拓客源市场

中医药企业与旅行社除在传统的旅游线路合作外,还可以与旅行社共同设计开发新的旅游线路,与新的旅游产品相结合,以新奇的中短程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如可以考虑与周边区域的其他行业的工业旅游点合作,以开辟工业旅游专线的形式来积极拓展新的客源市场。在稳定旅行社客源的基础上,还要从长远战略出发,强化旅游营销手段和措施,努力开拓客源市场。如针对中老年市场,可以开发中医药养生之旅。

四、结束语

中医药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有效提升了旅游业价值,也进一步提高了旅游管理人才的素质,为旅游管理专业注入了长久的生命力。继续发挥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优势,加强旅游专业中医药文化方向人才的培养,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旅游人才队伍,是发展健康养生文化旅游产业的关键环节。市场对中医药文化方向的旅游人才需求旺盛,因此,继续发挥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优势,加强旅游专业中医药文化方向人才的培养,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旅游人才队伍,是发展健康养生文化旅游产业的关键环节。

本论文是成都中医药大学校基金课题《中医药文化对旅游市场及旅游管理专业的价值提升之探索》,课题编号Rw200818。

参考文献:

[1]李时,宋明.中国特色旅游———中医药[J].中国科技信息,2008,(2):165-167.

[2]张群.我国中医药专项旅游开发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12(6):77-85.

中医药文化来源篇6

【中图分类号】CR-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7—8517(2012)10—0023—02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是绚丽多彩的区域文化。有着“山水湖南,人文湘楚”之美誉的湖南,在湖湘医学研究方面,学者们分别对湖湘医家医著、湖湘中医文化、湖湘道地药材和湖湘民族医药等内容进行了整理研究,出版和发表了相关的著作及学术论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现将湖湘医学研究近况概述如下。

1 湖湘医家医著的研究

1986-1989年禹新初零星整理了部分湖湘医籍,继而曾勇系统收集了自先秦迄今二千多年来湖南医学著作480种,出土医书14种,及历代正史、野史、地方志书、医史专著、人物传记、笔记杂说等数百卷中的有关内容著成《湘医源流论》。书分渊源、学术、人物、医籍四篇,研究湖南医学源流;由湖南省卫生厅组织专家组编出版了大型中医古籍丛书《湖湘名医典籍精华》,该书精选了湖南历代名医的著作100余部汇编而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内容囊括了内经、伤寒、金匮、诊法、医案、医话、养生、杂录等各方面,涉猎内容十分广泛,堪称湖湘医学之大成。

潘远根按历史发展的进程,探讨了湖湘医学发展的脉络。先秦时期,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即可看到湖湘医学的兴盛。其后汉末长沙太守张仲景一部《伤寒杂病论》又为湖湘医学增色。晋唐时期,湖湘医学走入低谷,而后又起于宋元,盛于明清。易法银等收集考证了有关史志、医籍及著述,共录民国前之湖湘名医666人,编著成《湖湘名中医略传》,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取存著作者68人,分“生平简介”、“医籍简介”和“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三部分,以显示湖湘医学的繁荣;中篇按朝代之序辑与民国前湖湘名医有关之史志文献,以示湖湘名医之辈出,下篇将与湖湘中医有着密切关系的《马王堆医书》、医圣张仲景、炎帝神农氏、药王孙思邈作一概述。张璐砾收集了散落的文献,探讨了刘月恒《生草药性方谱》的学术特色。万胜等认为湖湘中医文献具有历史悠久、著述浩繁、内容丰富、收藏分散的特点,是湖湘中医学术继承与创新的基础,并对当代湖湘五大名医李聪甫、刘炳凡、夏度衡、谭日强和欧阳锜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

在湖湘医家妇科学方面,魏飞跃等选取清代湘籍医家妇产科代表作中的实例,挖掘出医家们不仅具有在治疗上强调护胃健脾、处方时师古意而用药灵活、善于通过“随症用引”,而且其著作常以注重实用、要言不烦见长。在湖湘医学伤寒论研究方面,刘仙菊通过文献整理,提出了“湖湘仲景学说”的概念,认为湖湘大地为仲景学说的发祥之地,亦是湖湘仲景学说的起源之地,湖湘医家在注解《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时精究考据,尊重经旨,提“相体辨治”,完善体质学说。

2 湖湘医学文化的研究

何清湖从湖湘文化源流以及湖湘历代名医探索了湖湘中医文化的渊源。湖南,自古就有“人文湘楚,山水湖南”之美誉,自炎帝于姜水而徙于南,数千年来,湖湘文化之发展可谓大儒迭起,书院崛兴,承前启后。荆楚之域,历代名医更是迭起不穷。初有炎帝神农尝百草;汉·苏耽“橘井泉香”流芳百世的佳话;长沙马王堆出土古医书14种,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者毕具,可谓中国医学稀世之璧玉;唐宋以后,“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者不乏其人,汇聚成浩瀚的湖湘医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因其做过长沙太守,故亦有称“张长沙”者,其方亦被称为“长沙方”;药王孙思邈与湖湘中医之缘结于涟源龙山,他长期居住于龙山采药、治病,其《千金要方》即撰于此。综观历代湖湘医家所著,医经、伤寒、金匮和养生等面面俱到,形成湖湘中医文化体系;何清湖还总结了医德为先、心忧天下,思变求新、敢为人先,执中致和、道法自然,兼容并举、中西汇通的湖湘中医精神特质;阐述了湖湘中医的历史地位;分析了湖湘中医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打造现代湖湘名医、建立湖湘名医俱乐部的发展模式。

3 湖湘道地药材的研究

道地药材的研究与推广应用是湖湘中医的特色,湖南省地形地貌为东、西、南三面山地围绕,中部丘岗起伏,北部湖泊平原密布优越的地势气候蕴藏了丰富大量的药用植物,蔡光先等主编的《湖南药物志》该书收集药物近5000味,其中植物药2077种,动物药256种,矿物药51种,道地特色药材有玉竹、吴茱萸、湘莲、栀子、白芷等,基本收集了湖南境内全部植物、动物和矿物药,全面系统地整理湖南省的中药资源,总结近40年来湖南本草学的发展情况,突出湖南特色,系统地总结了湖湘名家、名方及流传于民间颇有疗效的单方、验方。葛晓舒等也对湖南中医药单验方收集整理情况进行述评。

4 湖湘民族医药的研究

湖南省是我国的少数民族大省,少数民族55个,近700万人口,湖南省民族医药资源丰富,省内四大主要世居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即土家族医学、苗族医学、侗族医学、瑶族医学,是我国民族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981年至1984年湘西自治州凤凰县欧志安引先生先后在《贵州民族研究》、《中南民族学报》等杂志上发表或报道有关湘西苗族医药研究成果。欧志安研究完成的《湘西苗药汇编》,获1981年度湘西科技成果奖,拉开我国苗族医药研究的序幕。此后周卫华探索了湘西苗药治疗妇科病资源。

同时湖南土家族、瑶族、侗族医药研究不断兴起,在学术上有较高的建树。田华咏等心全面系统的介绍了土家族医药特色,医学理论基础,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方法,卫生保健和常用的土家族药物,在临床证治上重点介绍了土家族医药的命名与分类,还编撰了《土家族医药研究新论》选录论文30余篇,包括“湘西土家族医药论述”、“土家族医药发展史略”、“土家医脉学简析”等。在湖南瑶族和侗族医药方面,刘育衡收集整理了湖南流传的瑶族“庞桶药浴”及药浴植物,湖南瑶族传统端午药市调查与比较研究等内容。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通过对湖南省境内侗族聚居地的实地调查,共考证侗药689种,整理医方1420首,辨考病名938种,病症453种。而诸国本则对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土家族医药和苗族医药的历史、现状做了调查,总结了对当前民族医药继承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科研、开业和职称评审等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田华咏编纂的《湖南民族医学史》,共十章,25万字,分别介绍了湖南少数民族概况、南土家族医药发展史、湖南苗族医药发展史、湖南侗族医药发展史、湖南瑶族医药发展史、湖南民族药资源、湖南省民族医药研究成果和湖南省民族医药学术团体及学术交流等。

综上所述,湖湘地方医学内容丰富,具有湖湘地域特色。但我们应客观地看到,一方面,就湖湘地方医学自身内容来说,尚未能系统地揭示湖湘地方医学的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从研究湖湘地方医学流派而言,尚未对湖湘地方医学流派的学术经验和诊疗特色进行全面深入地收集整理和研究探讨,因此,我们应不断创新湖湘地方医学流派的内容,探讨湖湘地方医学流派的学术特色和用药特点,促进湖湘医学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向更高层次发展。

中医药文化来源篇7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的普遍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优化医院的工作方式,加强医疗信息的整合能力,提升医院的工作效率,在应用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发挥重要作用。我们从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内涵及特点入手,分析当前医院信息资源管理现状,最后针对医院信息管理现状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对以后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的进一步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医院;信息资源管理;现状;优化策略

前言

信息时代下,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各行业、各领域都在不断加大自身信息化建设,以不断提高自身信息化建设力度,提高服务水平及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在医疗服务行业[1]。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影响下,各级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也进入一个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新时期[2]。在日趋复杂的网络信息资源环境中,医院领域中的信息资源管理也随之出现各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健康稳步发展,应受到各级医院及相关研究人员重视与广泛关注,并具体分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出现的具体问题,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综合考虑,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以保证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各级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的有效及普遍应用。

1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1.1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内涵

在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从狭义上来说,医院信息资源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是对各级医院中病案、文献、设备、人员及各种媒介形式的电子信息资源、印刷制品、文字等方面的管理,局限于对信息资源本身的管理[2];从广义上来说,医院信息资源是医院全部信息活动因素的总称,包括与信息资源相关的技术、设备及资金等方面的管理。

1.2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的特点

医院信息资源主要来源于以下3个方面:①各种文献、资料、书刊等信息资源;②各级政府及相关卫生部门的信息资源;③相关研究人员经有目的、有组织调查后获得的卫生信息资源。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医院信息资源管理具有数字化、多元化、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等特点[3]。

1.2.1信息资源管理的数字化

在传统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一般情况下,相关资源管理操作人员采用人工文字记录方式对医院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存储并管理,对人力、物力耗费较大,资源存储量小,很容易受环境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且存在较大误差。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可简化信息资源记录与存储过程,信息资源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中,具有信息密度高、容量大、完整性强等特点,以数字化形式存储信息,可在计算机内高速处理,经信息网络远距离传送,很少出现丢失现象[4]。相关操作人员可分析并处理医院信息资源,并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1.2.2信息资源管理的多元化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未得到充分应用时,医院信息资源只经文字、语言等实现存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院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然而,计算机网络技术下,医院信息资源的存储形式从单纯的语言、文字到图像、文本、软件、音频、视频、数据库等均可进行有效存储,应用于各行业、各领域,且向多元化存储方向发展[5]。

1.2.3信息资源管理以网络为传播媒介

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传统信息资源存储载体为纸张、磁盘、磁带等,然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其存在形式以网络为载体,展示虚拟化的姿势形态,广大用户得到的是丰富的网络信息,体现医院计算机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和社会性。

2当前医院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现状及问题

由于医院内住院患者流动性大,其检查报告、影像资料、处方、消费等信息随之大量产生,传统信息资源管理方式很难将这些住院患者的档案信息进行快速且有效整理[6]。为保证医护人员及时准确查询相关新设备、新知识等信息资源,并将其有效应用到临床具体工作中,则需要构建有效信息传递渠道及方式,将信息采集、加工、处理及存储等功能进行集成,以利于医护人员对网络信息资源有效应用,将其从传统的繁琐信息资源管理中解脱出来,更多地投入个人精力到具体临床工作中。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当前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①与各级医院的属性相比较,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尚不完善,且在数字化医院工作管理中所应用的医疗、设备、行政等功能实现上也存在很大欠缺;②信息资源共享上也存在一些漏洞,由于受限于多种因素尚无法实现,医院信息资源共享在可控范围内尚未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流通,且信息反馈内容并没有得到有效处理;③医院各部门工作差异性较大,造成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框架存在一定分歧,医院信息资源从收集、加工、处理到存储各环节都有一个标准,但这些标准并不统一,并不能满足医院对信息资源数据进行统一管理的要求;④在医院信息资源电子化管理中,大多数医院的病案信息统计、交流及病房管理经验均处于半封闭状态,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并未充分发挥其价值;⑤由于医院内相关信息操作人员的计算机技术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有效发挥作用。

3医院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的优化策略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已渗入各行业、各领域,当然也涉及到医院信息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来院就诊及住院患者的病案信息、医院各种设备及药物信息、医院管理中档案及外部网络信息等多个方面[7,8],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医院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不断改革医院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为保证计算机网络术在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中健康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化策略。

3.1病案信息

医院病案信息管理,应满足广大医护人员具体临床工作的要求,从以下三方面进行:①借助计算机网络规范医护人员的具体工作流程,并保证病案信息录入的标准性和规范性;②借助病案信息管理功能记录就诊患者的相关信息,并保证在医院信息管理中有记录可查、有证据可依;③根据临床具体工作使用需求,设定信息资源管理反馈系统,及时调整并反馈信息资源管理结构及模式。医院数据库及数据库技术的建设能够实现信息共享,从而提高医院信息的利用率,并为医院提供盈利及技术支持[9]。

3.2历史信息医院历史信息,作为医院各个发展阶段的有效记录,其维护对医院资源信息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医院信息资源管理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可充分覆盖历史信息,且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可有效统一管理医院发展中各种信息资源,并为数据统计、分析及方案制定提供规范的数据基础[10,11]。为减少医院空间使用,降低管理成本,可定期对医院历史信息做好维护工作,利于广大医护人员有效、快速解决临床具体工作中的难题,适应医护人员的医疗需求,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拟订合理完善的医护人员操作规范,要求按照规定流程进行信息资源管理的具体工作,并及时记录在医院的信息管理文档中,确保记录信息的标准性和规范性,方便日后信息资源的快速查找和使用;②医护人员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案信息,实现医院内部信息管理的系统化,在诊治患者时真正做到有据可寻,有据可依;③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医院信息资源管理的反馈系统,并根据各个时期及阶段的需求调整医院信息资源的系统架构。

3.3药品及药物

药品是医院中主要的流动物品,其分类及有效管理情况影响药品信息及其数据统计的准确性[12]。各级医院为实现其长效且稳定发展,不仅要做好病案及历史信息的维护工作,还应注意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药品及设备上的应用,相关的信息量复杂而多变,医护人员做好医院信息资源入库及出库分类管理标准,按照门诊药房、住院药房、药库等分类管理,确保医院各种药品及设备使用均在统一标准下进行,以保证医院各项工作的健康有序进行[13]。结合药品自身特点及特殊性,各级医院药品及药物管理处应具体考虑药品药物信息、采购计划、财务验收、查询、调价、入库及出库管理等方面。其中,①入库及出库管理,针对进购的药品及药物,待检验合格后入库管理,并将采购日期、发票号码、供货单位名称等及时准确录入系统,在药品及药物积压、失效等问题时,应及时清理出库,并准确统计药品及药物出库情况;②采购计划,医院针对所缺的药品及药物及时进行补给,也可通过药品及药物月消耗量进行补给,保证常用药品及药物的正常需求,并及时进行统计;③财务验收,医院相关财务人员根据发票审核药品及药物,并将其入库,待财务人员验收后,准确入库;④药品及药物调价,参照国家发改委及相关药品及药物物价文件,对需要调价的药品及药物及时进行价格调整,并在网络上进行及时更新,有效调整,利于广大医护人员对医院信息资源快速且有效地进行查询,也可通过历史查询药品及药物供货商送货记录,以快捷方便地定位医院各种药品及药物的准确信息,并进行有效药品及药物信息资源管理。

3.4外部网络信息资源

医疗信息共享是各医院建立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所在,外部网络中权限用户可在允许范围内查询并使用,有效进行医院信息资源的查询[14]。各级医院在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信息资源管理时,操作人员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优势,远程医疗,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势,并制定合理且有效方案帮助合作医疗单位或其他门诊部门应用外部网络信息资源,以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及医护人员的工作水平[15-17]。此外,各级医院需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外部网络信息资源的便捷性,提高医院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为广大来院就诊患者提供特色且优质的医疗服务,确保医院在各级医院中的有利地位。

4总结与展望

中医药文化来源篇8

关键词: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发展;开发思路;皖南区域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19404

1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养生保健与旅游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近年来,国家在一些相关文件中重点指出要大力发展健康文化和旅游产业,整合养生保健旅游资源,形成一批健康旅游服务产品。

2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的内涵

养生保健旅游市场作为旅游活动的一个新兴市场,近年来得到了旅游休闲研究领域日益广泛的关注。加拿大旅游委员会提出把消费者对保健和养生的需求与旅行、休闲和娱乐这些旅游产品结合起来就是养生保健旅游(healthandwellnesstourism,简称Hwt)[1]。在中国,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其曰:“养生”就是用各种手段来保养、养护生命,以达到延年益寿目的[2]。《黄帝内经》、《道德经》、《易经》等中医药养生学思想深入人心、根深蒂固。结合国内外各位学者的定义,笔者将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定义为:以我国特有的中医药优质资源为基础,以传统中医药文化为依托,融入现代旅游的各个环节,紧密围绕养中医药养生保健为主题,将中医药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

3皖南区域中医药养生旅游发展研究

皖南区域,即安徽省长江以南低山丘陵区,面积约3.65万km2,行政区域包括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市的部分地区,以及池州和黄山六市。地处亚热带,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人文荟萃,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是安徽省的旅游中心。该区域内有着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和深厚的新安医学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优势。

3.1皖南区域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的资源分析

皖南区域具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的养生保健旅游资源,各类资源组合合理,其中中医药旅游资源特色明显(表1)。

3.2皖南区域发展中医药养生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人口老龄化与“亚健康”现象的日渐普遍,人们的健康意识也日益增强.强劲的养生保健需求,庞大的客源市场,巨大的旅游潜力,为皖南区域发展养生保健旅游提供了可能性。

3.2.1区位优势突出,可进入性强

皖南区域位于安徽省南端,北接皖江城市带,东临江苏浙江发达区域。自古就是“三省通衢”之地,区内铁路和公路交通比较发达[1]。黄山机场已开通近20条国内航线,芜宣机场正在建设。交通可进入性日益得到改善。而该区的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省内外经济发达城市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并拥有少量的境外客源,旅游者消费能力强,且出游率高。这样的区位和客源条件,非常有利于发展养生保健旅游。

3.2.2各类人群对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市场的需求强劲

皖南区域旅游客源地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人口的迅速老龄化;亚健康人群的增多;近年来传统中医药文化在国际市场的走俏。这些因素都酝酿出各类人群对养生保健的强烈诉求,为皖南区域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奠定了基础。见笔者对这些市场需求进行了细分和特征分析(表2)。

3.3皖南区域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的挑战分析

皖南区域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虽然具有优势,但也面临诸多问题与不足,具体如下。

3.3.1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的宣传力度不够

中医中药养生保健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产品,在公众中的推广力度都有欠缺。于东东在《皖南区域中医药健康旅游现状调查研究》一文中的抽样调查发现,仅有24.9%的人表示中医药保健旅游有所了解,有75.9%的人不了解。由此可见,大多数旅游消费者缺乏了解。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的宣传力度不够。

3.3.2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不足,缺乏特色与创新

首先,皖南区域的中医药资源虽然富集,但布局分散且缺乏系统联系与规划。一些现存的中医药遗迹开发与利用不足,中医药优秀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影响力还远未发挥出来[3]。其次,皖南区域旅游业虽然发达,但旅游产品较少涉及中医药养身保健旅游领域。现有的养生保健旅游产品,例如传统度假村,温泉疗养等,开发模式单一,创新思路较少。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与创融入与创新还远远不够,也未能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3.3.3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属于新兴旅游产业,目前皖南区域的相关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缺乏既懂得中医药知识又精通养生保健的综合性、复合型旅游人才。笔者经过调查发现目前全国各大高校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多以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为主。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机制和模式尚属于空白。

3.3.4有关中医药养生旅游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缺失

目前皖南区域尚未出台专门针对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产业的相关政策,也未制定行业规范,中医药养生旅游的相关立法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者的权益无法得到法律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3]。

4皖南区域中医药养生旅游的开发思路

中医药文化来源篇9

关键词:中医药传统知识;知识产权

一、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定义及法律特征

中医药传统知识是指基于中华民族传统的、世代相传并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或潜在价值的医药卫生知识。其客体可概括为中医药理论知识、技术知识、遗传资源和特有商业标记等1。与中药西化相区别,为促进中医药的“原生境发展”,此处仅指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具有传统特色而可持续发展的中医药传统知识,其特征为

1理论源头的整体性

中医药传统知识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古代中医经典著作为理论源头,后世在其基础上进行理论创作和具体实践。

2客观标准的分散性

与现代西方医药思维方式及规范标准截然不同,中医药传统知识强调“天时、地利、人和”,即针对病患个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解决病痛。因而,很难建立一个统一客观公正的标准。

3生态环境的地域性

在“天地人合一”的中药理论思想影响之下,我国的中医药体系发展成为以地区为特点的多个中医药类别,除了众所周知的汉民族创制的医药之外,具有代表性的还有蒙药、藏药、苗药等。各个医药体系呈现出异彩纷呈、形态各异的特点。

4自身价值的财产性

尽人皆知,随着中华民族自信心以及民族自豪感的提升,中医药自身价值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日益受到瞩目。中医药自身的经济价值得到国内外公众的一致认同。

二、中医药传统知识立法保护的思路

1现行知识产权立法分别保护模式

 中医药传统知识,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几千年的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智力劳动成果的结晶。最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生产和生活实践经验的凝结,其孕育着潜在巨大经济价值的信息,对于中华民族瑰宝的保护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在现有的知识产权体系之下,似可对中医药分别进行保护。中医药生产和经营信息可以适用商业秘密保护;中医药产品适用专利法保护;中医植物品种参照适用于植物新品种权和地理标志保护;知名中医药产品外观装潢等适用外观设计专利以及商标权;对于中医药处方适用著作权保护。上述想法一方面考虑到中医药与知识产权法的契合之处,另一方面无需对于现有知识产权法等进行变动立法成本较小。但存在些许不当之处:诸如对中医药品种的保护之中,单纯参照《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易造成中药品种长时间被个别中药企业垄断的现象,不利于其他企业对于相关植物成分的商业利用,对于整个中医药工业的繁荣发展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片面参照《专利法》对于中医药产品进行保护,貌似能够保证中医药专利权人的独占利益,但中医药专利侵权行为由于中医药自身客体是由多种成分复合而成的,其难以侵权认定已成共识,不仅如此,在申请专利时可能带来的专利公开可能带来的技术流失的隐患,成为许多中药企业进行专利申请时踌躇不前的重要原因;参照商业秘密对于中医药进行保护表面看上去得当,中医药技术和经营信息只要具备一定商业价值,无需达到专利的新颖性即可受到相关保护,问题在于我国多数中医药已经公开并未采取合理的保密措施。

业界普遍赞同的是对于中医药给予地理标志保护,地理标志标示产品来源于某地,其特定的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与该地的自然或人文因素密切相关。一些具有的地方特色的中医药药材似乎可以通过此种途径得到保护。该保护方式具有地域性明显、保护期限长的鲜明特征,但地理标志不得转让或许可他人使用,无利于中医药药材的开发和利用。

2中医药传统知识私权立法保护模式

中医药传统知识自身的产生发展以及传承机理源于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无法用西方国家针对化学药品建立的医药体系进行标准化,因而有许多与知识产权制度相悖之处。从粗制草药的煎制、到中成药的特殊工艺,乃至针灸气功等诊治方法都知识产权法无从保护。

依《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条,“各国对其遗传资源拥有主权权利,可否取得遗传资源的决定权属于国家政府,并按照国家法律行使。”为防止对于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不当的开发和利用,实现我国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参照知识产权法对于中医药传统知识予以私权保护,具体内容如下:

1中医药传统知识私权保护客体

中医药知识产权理论知识保护客体为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成药、中药制剂。

同理中医药知识产权技术知识的保护客体似应为为针灸、推拿、按摩、气功等。但,在我国《专利法》第二十条中规定,疾病的诊治和治疗方法不属于专利法保护对象。故后者并不视为专利法保护对象。在中医药传统知识的私权保护中有必要对此予以专门性的保护。就遗产资源而言,专利法规定对于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获取或利用遗传资源,并依赖该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在依遗传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中,申请人应说明该遗传资源的直接来源和原始来源。故,具有正当来源的遗传资源亦可受到私权保护。

2中医药传统知识私权保护主体

一般而言,中医药制药企业理应成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主体。但对于中医师一直存在着一定质疑。中医师是传统知识传承人和持有人,是用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思维方式进行诊治的人,为原生中药的真正发明者。其合法付出理应得到相应报酬,故其亦可作为中医药传统知识私权保护主体。2         

3中医药传统知识私权保护内容

1)独占商业利用权除法律另有规定之外,中医药传统私权人享有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中医药产品,或依其生产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

2)许可商业利用权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权利人有权许可他人对该项权利进行商业利用,并收取使用费。权利人应与许可人签订合同,向权利人支付商业利用费。

3)转让权中医药知识产权可以转让,中医药知识产权权利人向外国人、外国企业或外国其他组织转让时,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手续。

4)标示权在中医药相关产品上标明权利人主体身份等相关信息的权利。

5)禁止权中医药传统知识权利人有权禁止外国人、外国企业或外国组织不经其许可生产相同或相似中医药产品。

3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变通保护制度

1事先同意制度

依《生物多样性公约》,遗传资源取得人得提供关于该相关资源来源正当性的有效证明。印度相关法律规定,专利申请人必须在其说明书中公开涉及的任何物质的来源和地理起源,其法律允许以“整个说明书没有公开或不正确地提及发明所用生物材料的来源或地理起源”为由,对于专利提出异议。3上述制度保证相关专利的正当来源,有效防止专利侵权行为的发生,使专利物质来源所有人的利益得到正当的保护。

倘若在我国相关法律中,对于相关制度进行引入借鉴,以中医药来源地证明、中医药所有人事先知情证明、中医药使用许可证明为内容,对于中医药开发利用进行权利人事先同意制度的借鉴,则不仅我国相关行业的权利人经济利益得以照顾,而且我国作为中医药原材料地、以及中医药产品研发地、中医药产品生产地的地位得以体现。

2许可证贸易保护 

按照tRipS第29条规定,成员国在未损害专利正常利用,以及并不合理的损害专利所有人的合法利益之情况下,可以规定专利权的限制。在第31条中特别列举强制许可所应遵循的条件。一般情况下,强制许可是相对于专利权人自愿许可而言的。本文认为,在我国中医药“原生境”发展无法与现代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契合之下,为遵照中医药传统独特发展规律,有必要规定专门的许可贸易制度,对于不符合知识产权保护标准新颖性、创造性的原生中药,采取一定程度的许可证交易保护。由专门的中医药集体管理组织,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需要,对其商业化利用进行监督和管理,并将所得收益以一定标准统一应用于奖励中医药传承人,促进中医药可持续发展。

中医药文化来源篇10

一、构建完善的专利来源披露制度

专利来源披露制度主要适用于有关回族医药的创新和改造的产品专利。专利来源披露制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强度来源披露制度,如此分类主要是为了明晰专利申请人申请专利时的条件及法律责任。可以说,专利来源披露制度是保护传统知识防御性措施中的重要举措,与惠益共享机制、事先知情同意机制等共同构成防御性保护的有力屏障。根据披露内容性质的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披露义务仅仅是一种鼓励,即政府鼓励申请人在专利说明书中公开有关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的详情。(2)履行披露义务是专利审查中形式上的举措,仅仅带有自愿性,无特定法律后果。(3)披露义务是强制性的形式要件,要获得或维持专利权,就必须遵守这一要件。(4)披露义务是强制性实质要件,影响专利申请的实质有效性,即不披露专利来源,就不能获得专利。以上(1)、(2)不要求强制披露,(3),(4)则要求强制披露。传统医药大国印度采取的是中度来源披露制度,作为强制披露的一种,其需要在专利申请时提供与专利相关的传统知识的详情,却不需要证实来源信息的真伪,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专利申请人的欺诈行为提供了可能性。为弥补这一不足,印度将传统医药知识专利申请具体分为如下两个步骤:一是申请,二是批准,即对基于本国传统知识所取得的科学研究成果提出的专利申请,需得到国家生物多样性局的批准。因此,虽然采用中度来源披露制度,印度的传统医药在某种程度上仍得到了较强的保护。具体到我国的立法,需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完善:

第一,在披露要求的范围上,回族药品专利的专利申请人应披露两方面信息,即传统回族医药的来源和地理原产地(前提为申请人己知道)、从我国主管部门或宁夏回族自治区有关机构获得事先知情同意证书和与国家主管部门或其他的资源提供者缔结的获取和惠益分享的协议。

第二,在披露要求的启动上,确立一种宽松意义的启动机制,尽可能扩展传统回族医药与请求保护发明之间的联系,将更广范围的与传统回族医药相关的科研发明纳入此种机制。这表示只要是申请保护的发明与传统回族医药有关或利用了这种资源,都能够启动披露要求。这种启动机制真实地反映了我国作为拥有丰富生物多样性国家的利益诉求,也能反映回族医药专属区的利益诉求。与此同时,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生物技术研发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这种启动机制主要是针对外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专利申请人,在当前并不会对我国传统回族医药的利用构成障碍,也基本不会增加我国专利申请人的负担。

在制度建设方面,印度的经验做法值得学习借鉴。2004年12月26日,印度最新专利法修正案对己有条款作了反映遗传资源、保护传统知识的修改和补充。在第8条中,对专利法第三章专利申请第10条专利申请文件内容进行了修改,即在第10条第(4)款(c)项后增加(d)项,要求在申请书摘要中提供发明的技术信息。分项又提出,在涉及公众所无法获取生物材料的保藏要求,明确要求当在发明中使用生物材料时,在说明书中公开来源和原产地。另外,第18条对该法第五章专利授权异议第25条专利授权异议所作的修改,即第25条第(1)款规定了在专利局依照该法收到完整的申请文件并公告后四个月内,任何利益相关人都能够提出异议的条件。最新专利法修正案在原法条基础上又增加了与遗传资源及传统知识相关的两项,其中一项内容涉及传统知识。其规定,如果该项发明可从印度或其他地方的当地或本土社区可获得的任何口头或其他知识推知,则任何利益相关人都可以在规定期限内向专利局提出异议。

二、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保护传统回族医药

(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回族医药保护之困境

1.传统回族医药传承人的认定出现困难。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都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传承人对传统回族医药的传承发展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对传统回族医药进行保护的前提和关键。但若保护传承人,继而更好地保护传统回族医药,就必须首先合理认定传承人。然而我国在传统回族医药传承人的认定方面,有时会出现一定的困境。传统回族医药传承人在有些情况下是很容易确定的,但在有些情况下,如果某项回族医药传承具有了一定的群体特征,传承人的认定就会出现一定的困境。由于我国法律法规对回族医药传承人的法定标准比较模糊,这导致在有些情况下,传承人的认定比较随意甚至不合理,从而会使传统回族医药的保护工作受到很大影响。

2.传统回族医药的传承渠道不畅和传承方式扭曲。在当代的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由于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因而丧失了对人们的吸引力,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无疑比之带有明显历史厚重感的传统生活方式要有吸引力的多。相形之下,当地政府也不会投入太多,因为没有巨大的经济利益,政府对传统回族医药的传承也不是很积极主动。因此,在当代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即便传承人被政府认定并予以保护,但传承渠道却不畅通,从而导致因没有传习人而人走艺亡。有些地方对传统回族医药只重视开发而忽视保护,他们为了经济利益,对传统回族医药进行了夸张的现代性改造与包装,使其失去了遗产传承的历史价值内核。

3.政府保护传统回族医药与民间自然传承的关系难以理顺。我国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都要求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行动,传统回族医药的传承也不例外。但在保护实践中,一方面,有些传统回族医药因丧失了自然传承的动力而处于濒临灭亡状态,进而无法获得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帮助;另一方面,有些传统回族医药则出现了政府过度保护的情况,导致传统回族医药丧失其民间自主传承的特性,并改变了传统回族医药传承的本来面貌。

4.民众对传统回族医药保护意识淡薄。目前,虽然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保护包括传统回族医药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制度进行了广泛宣传,但从总体上讲,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法律意识还很淡薄。笔者对宁夏本地高等院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对传统回族医药只是了解一些,对回族医药的保护方式几乎一无所知。而对普通社会民众的抽样调查结果则情况更糟,很多民众甚至没听说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词。许多人甚至认为,回族医药就是中医药,两者没有任何区别。可以说,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淡薄,这对传统回族医药的保护和传承非常不利。

(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度,保护传统回族医药

1.明确传承人认定的法律标准。如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回族医药是一种无形财产,从J险质上来讲是一定人群的一种成果,也是一定文化圈内居民的生活方式。因此,必须通过明确传承人认定的法律标准来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进而更好地保护传统回族医药。在传承人确定过程中,应区别对待,对于某种个性化较强的回药制作工艺或技能,应通过制定一定的入选传承人条件和标准的法律文件来确定其传承人。对于群体性的传统回族医药,如果能够确定其代表人物,则可以确定在这一群体中的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人物为回族医药传承人代表,但必须对该区域内所有相关人群进行相应的资金上的资助或群体性的权利维护。而对于一些很难确定传承人的传统回族医药,则可以不必确定传承人,或者通过开展一些定期的活动,来强化回族民众对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认同。

2.以法律手段确定回族医药传承人的权利义务。为了保证传承渠道的畅通和确定合理的传承方式,必须以法律手段明确回族医药传承人的权利义务。首先,对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而又濒临灭绝的传统回族医药的传承人和传习人予以法律保护。从目前来看,导致传承渠道不畅的主要原因是资金问题。由于有些回族医药无法给传承人带来经济利益,致使他们生活窘困,从而使该类回族医药丧失了对人们学习和传承的吸引力。所以,对该类回族医药必须以法律形式保障传承人和传习人的经济利益,政府部门应给予传承和传习的专项资金,以保证其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并保证其享有相应的荣誉称号。在保证回族医药传承人和传习人权利的同时,同步规定其应尽的相应义务,即传承人必须保证回族医药传承的原滋原味,不得因经济利益或其他原因而使传统回族医药在传承过程中丧失其基本的价值内核,否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确立政府干预与传统回族医药民间自然传承适度平衡的法律保护机制。传统回族医药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政府采取适当和理性的行为方式。这就要求在立法过程中,明确政府行为的原则和限度,以保证回族医药保护和传承过程中,政府干预与民间自然传承的适度平衡。其中,政府在回族医药保护中的主要职责是,通过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对回族医药的保护和传承进行间接的引导或调解,而不是直接以行政手段对回族医药的具体传承活动进行直接干预。因此,在制定相关法律过程中,必须合理调适政府干预与回族医药民间自然传承的关系。

4.完善回族医药保护制度,增强对回族医药的法律保护意识。不论是按照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还是按照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都无法完全解决这两个问题:第一,在有的回族医药所有权人己经不明,而该类回族医药被不当利用或开发的情况下,政府管理机关是否有权力(权利)提起诉讼?第二,不当利用或开发者是否要承担民事责任?回族医药是回族活的历史的一部分,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这就要求加强全民族保护回族医药的意识,包括领导层、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普通群众,对传统回族医药保护要给予高度关注。从国家层面来看,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传统回族医药保护的立法指导J恩想,根据国情和各类回族医药保护的特点,在己经制定出回族医药保护的法律法规基础上,逐步增强其可操作性,并保证各类法律法规的切实有效执行,同时加强对传统回族医药保护的宣传力度。从高校和科研机构角度讲,应加强对传统回族医药保护研究,医学类高校还应以适当方式开设回族医药遗产保护和传承课程,逐步承担起对传统回族医药培养传习人的责任。从普通民众角度讲,应认识到传统回族医药对回族乃至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对传统回族医药的自豪感和保护传承传统回族医药的使命感。

(三)传统回族医药知识文献化及建立相关数据库

1.建立与回族医药相关的注册制度。印度许多传统知识是通过口头传述世代相传的。为了抑制生物盗版活动,防止各种形式的侵权,他们开始采用书面形式,推行生物多样性的民众注册。其中,安得拉邦(andhrapradesh)、喀拉拉邦(Kera-la)和恰蒂斯加尔邦(Chhattisgarh)己经开始了此项工作。到1998年,印度己建立了60个类似的登记机构。他们注册登记知识主要有三种,即关于自然事实的知识、有关物种、物种的用途及相关技能的知识以及传统生态知识。登记时,他们不需要区分是否是商业或产业秘密,但必须提供明确的、充分的权利人信息,以便权利人在他人使用该知识但未承认其所有权和知识价值并让其分享相应利益时提出请求。学习借鉴印度的经验做法,我国也应建立与之类似的有关传统回族医药的注册登记制度。

2.设立传统回族医药数字图书馆。印度对欧洲专利局以纳木树为基础的专利提出了异议,对美国专利局的姜黄专利提出了异议,均获得了成功。印度药品和疗法系统部(iSmH)和印度国家科学普及局(niSCom)合作建立了传统知识数据图书馆(tKDL),包括传统疗法知识以及900多种瑜伽姿势。200多位调研者利用8年多时间搜集了23万多种传统药物,并建立了传统药物数据库,其中邓志新数据库有英文、日文、法文、德文以及西班牙文等多个版本。目前,印度政府己经授权联合国、美国专利局(USpto)以及欧洲专利局专利审查员,使用印度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tK-DL)。若有人向这些专利局提出与印度传统知识相关的专利申请时,他们就可以使用印度传统医药数字图书馆,以确保提出的专利申请没有侵犯印度己存在的传统知识。不过经过政府许可,印度公司以及国外公司也可以通过订立合同获得传统医药数字图书馆3~4年的使用权。可见,印度建立的传统医药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开放式的数据库。不过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领导者认为,其他国家专利局官员访问数据库时负有保密义务,即应该仅限于搜索和检查专利,不能披露信息给第三方,以防国外公司从数据库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或者改进其配方进而申请专利。

基于保护传统回族医药的现实需要,应加快设立传统回族医药数字图书馆。首先,建立传统回族医药知识保护名录及标志清单。2011年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强调,建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第二,启动传统回族医药抢救工程。鼓励各级政府、民间各方积极申报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通过对回药、方剂、传统疗法等建立保护名录,为传统回族医药传统知识的国际保护提供依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己有大量传统医药知识载入书册,这为传统回族医药的数字化建设提供了示范。如《中国药材百科全书》包括了近5760种药方《中国药材》论述了近1000种药办《中药材新摘要》确认了6000多种药用植物《中草药彩色图解》提供了5000多种医药产品,《中草药彩图集》提供了350000多副中药材。但由于中医药体系庞大难以一一统计到位,很多药材名称并不规范且难于统计,使得这项基础性工作进展颇为艰难。回族医药由于年代久远,有许多己经难以统计。因此要完成这项浩大而艰巨的任务,不仅仅是宁夏自治区的事情,更需要中央有关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调动可利用的科研团体和专业人士参与保护名录的建立。

3.成立传统回族医药知识管理委员会。传统回族医药管理委员会负责处理回族医药传统知识权利登记、回族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建立以及相关标准制定等具体事宜。在传统回族医药知识管理委员会领导下,以区域划分为基础,成立地方性的传统回族医药管理机构,同时作为传统回族医药集体管理组织,必要时可代替传统回族医药传承人行使相应的收益和救济权利。

4.建立统一权威的传统回族医药知识数据库。中国目前己建立了数百个开放式的中医药数据库,主要由国家部门、科研院所及相关大专院校建成。如国家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建立的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中医药信息网、中国药学文摘数据库、中医药报刊文献数据库等。国家知识产权局十五信息技术重点应用性研究项目中国中药专利数据库及其检索系统(CtCmpD)于2001年8月通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传统知识工作组的检索测试,收录了1985年至今公开的全部中国中药专利,收录的专利文献记录量己达19000余件,中药方剂近4万个,是目前世界上惟一进行深度加工标引的中国中药专利数据库。从印度姜黄案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建立一个权威统一且有文献记载的传统医药全球性数据库,将有利于各国专利局在对来源于传统医药的发明授予专利前,检索其是否己构成了现有技术。宁夏自治区也可以争取国家支持,建立传统回族医药知识数据库。

三、传统回族医药知识开发利用的产业化机制

1.传统回族医药蜜蜂数据库的建立。印度建立的传统知识蜜蜂数据库(theHoneyBeeData-base)是一个让发明者登记注册其发明的工具,它包括土著知识的归档、实验和推广,目前约有1万个包含与传统知识有关的发明者的姓名和住址在该数据库登记注册。该数据库的建立,使得人们既可以改良在该数据库登记注册的与传统知识有关的发明从而增加其价值,也可以与发明者和传统知识提供者进行利益分享。通过该数据库的传统知识蜜蜂通讯(theHoneyBeenewsletter)这个传媒,在该数据库登记注册的发明被推广到75个国家以上。我国可以效仿这种做法,建立传统回族医药蜜蜂数据库。

2.建立投资基金会。印度建立专门的投资基金会,以促使传统医药知识产业化。依据印度《生物多样性法律》以及《生物多样性法细则》的有关规定,设立专项分享基金的惠益共享机制[Cpl,这些都是值得我国学习借鉴的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