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现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7:06

通货膨胀的现象篇1

什么是通货膨胀的根源呢?流行的意见包括“货币说”、“需求说”以及“成本说”,其中,尤其以货币主义领袖弗里德曼的货币说流传最广。本文将要提出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试图证明,在建立了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经济体中,通货膨胀主要是一种价格传递的周期性现象。

弗里德曼的名言“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简洁有力,让许多不求甚解的人获得批判央行的武器;不幸的是,这句引语省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修饰语――在《货币的祸害》一书中,弗里德曼的原话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历史上,恶性通货膨胀都导源于货币滥发,但在建立了防止财政透支的现代财政金融体系中,通胀不是央行的错。弄清这一点对于理解当前经济的运行方式至关重要。

有两类通货膨胀。一类是恶性通货膨胀,另一类是一般性通货膨胀。两类通胀的发生机制与环境完全不同,必须予以区分。

恶性通货膨胀唯一的主要原因是货币超发。这一点在经济学家中是共识,没有分歧。这类通货膨胀的根源,基本上都是由于货币滥发。在硬通货时代,政府滥发货币不太容易,弗里德曼写道:“多数早期的通货膨胀之所以没有成为恶性通货膨胀,只有一个简单的原因。只要货币是由硬币组成(无论是黄金、白银、铜、铁或锡),通货膨胀的产生要不就是由于新发现了贵金属,要不就是技术创新降低了提炼金属的成本,要不就是降低了货币的成色――即用‘贱’金属替代了‘贵’金属。……在降低成色的条件下,不管金属有多贱,仍然要耗费某种东西进行生产,这一成本就是对货币数量的一个限制。”因此,在硬通货时代,恶性通货膨胀不太容易出现。但纸币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这一点。

在法币时代,当政府机构面临巨额财政赤字的时候,可以透支央行账户、直接命令央行印刷货币供财政部使用,支付各类支出,由此,导致每单位货币价值的摊薄。政府若不是透过收税或者发债来取得收入、而是直接印刷货币来使用,“纸币的数量可以按可忽略不计的成本无限增长”(弗里德曼语)。新创生的货币将直接进入流通,透过金融体系的放大效应,必然导致货币供应量与物价之间螺旋般相互推升的效应,其结果,往往体现为天文数字的通货膨胀。历史上,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前几年的津巴布韦等,都是这一机制的范例。

正是由于认识到滥发纸币的危害,“二战”后,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之后,世界各国开始加强中央银行独立性。不仅是发达国家,新兴国家同样如此。这种独立性表现在股权结构、治理形式、政治独立性、经济独立性等,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各国都规定了中央银行不得直接给政府透支发行货币。

这样的纪律一旦建立,通货膨胀得到立竿见影的遏制。以中国为例,在1995年中央银行法通过之前,屡有财政部透支中央银行事例发生。1982年至1995年通货膨胀均值高达10.5%。1995年之后,财政部不能透支央行账户,从1996年至2010年,通货膨胀均值快速降低到2.1%。

巴西、秘鲁、阿根廷等南美国家在上世纪80、90年代曾经遭遇三位数恶性通货膨胀,也是受益于中央银行纪律的建立,它们的通货膨胀率大幅降低到个位数。

如果说纪律约束下的中央银行并非通货膨胀的根源,那么,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量是什么关系呢?在非恶性通货膨胀环境中,很大程度上不是由货币供应量决定了通货膨胀,而是反过来,通货膨胀决定了货币供应量。这一观点虽然在现代经济学里貌似异端,却是古典经济学的经典结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1章、第3章明确指出:“流通手段的量,很简单的被商品价格所决定。所以不是货币流通量的增减引起价格涨落,而是由于价格涨落导致货币流通量的增减。”马克思称之为“最重要的经济法则之一,大概也是李嘉图之后英国经济学唯一的功绩”。虽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逻辑体系并不正确,关于货币的认识却显露了马克思作为一位杰出观察家的洞察力。如果说需要修正的话,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信贷需求被满足的程度决定货币流通量的增减,而物价与货币供应量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经济运行整体逻辑中被同时决定。

也就是说,虽然央行可以决定基础货币量的数量,但基础货币量不等于货币供应总量,后者的变化是在金融银行体系满足经济体信贷请求的过程中决定的,因而是内生性的。因此,央行决定基础货币量,但难以外在地、唯一性地决定货币总量。这一点的理论分析稍复杂,此不赘。从数据角度讲,一个典型例子是,美联储在2008年之前的100多年时间中,发行了约8000亿美元的基础货币;而2009年、2010年短短两年时间,将其基础货币量扩大三倍至2.6万亿美元。即使如此,美国货币供应总量增长幅度十分有限:两年时间仅仅增长了约7%。再以中国为例,至2009年,中国央行基础货币发行量为14.3万亿元,而流通中货币(用m2度量)却高达72.6万亿元。在基础货币之上的新增创造部分,非央行单方可控。同时,中国央行货币发行并非为财政部透支开支,主要体现为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91%),本质上是等价值的流动性置换,并没有摊薄单位货币价值。

按照理论模型分析,在一个建立了现代央行制度、财政赤字不能由央行印刷货币来支付的经济体中,通货膨胀主要是一种周期现象。为说明这一点,让我们做一些理论分析。

假设经济体中存在如下三个部门:消费品、投资品以及政府。其关系如图1所示:

假设各个部门中的工资收入在减去储蓄后,正好令消费品市场出清;各个部门的利润加上储蓄,正好令投资品市场出清。数学推导显示,通货膨胀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工薪增速与劳动生产率增速之比,政府赤字、贸易顺差以及外源融资。

从整体经济的角度而言,商品的主要成本是劳动者工薪成本。因此,决定消费物价长期(以及短期)增幅的主要因素,是工薪增速与劳动生产率之比。两个因素中,如果前者高,则商品价格更容易上升;而如果后者高,则单位产品中包含的劳动力成本下降,有利于控制通货膨胀。1995年之后,中国保持了较低的通货膨胀水平(大约为2.1%),最主要的原因,正是在于劳动生产率的快速上扬抵消了劳动成本的上扬。

投资与盈利之差可以视为内源性融资不足以支撑的投资数量,暗示外源式融资需求。该指标上升,意味着企业受到鼓励,放大杠杆率,追求更大的投资。该指标与物价同方向变动。与此同时,政府赤字将会推升消费物价水平。贸易顺差对物价降低是有利的。这是因为部分国外收入购买了国内产品,从而对国内价格做出贡献。需要

注意的是,影响当年价格涨幅的,是以上四个变量的增量而不是水平本身。

根据以上理论框架,为解释通货膨胀的周期性变化,必须具体分析这四个变量在不同经济周期阶段的动态变化规律。中国经济增长周期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两个互相联系的阶段:投资建设阶段与产能释放阶段。在投资建设阶段,政府赤字与外源融资往往较高,推动通胀压力在投资建设阶段积累。而随着各个投资项目投入使用,投资建设阶段逐渐转换为产能释放阶段。这个阶段,随着产能释放,各行业内的竞争加剧,在侵蚀企业利润的同时,阻碍企业提价行为的出现与传染。相应地,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减轻。这一模式很好地解释了1995年之后中国通货膨胀的五轮周期性变化。

从本轮通货膨胀的特点来分析,可以看到经济周期的决定性影响。以下具体分析本轮通货膨胀的两个主要推动力量:农产品价格与大宗商品价格。

在投资建设阶段,全社会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扬。分行业来看,如果某行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应提高,则劳动力成本的上扬可以被相应抵消,该行业并不会遭受很大的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但在农产品行业情况有异。该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升空间十分有限,在劳动力成本随其他行业而大幅提升的同时,缓慢的劳动生产率增速无法起到在其他行业能够起到的抵消作用,该行业因此最大限度地感受到劳动力成本上扬的直接影响。这一问题的严厉程度随着中国日益接近刘易斯拐点而加重。因此,每当经济处于投资建设、劳动力成本上扬速度最快的阶段,都会看到农产品价格升幅与一般商品价格升幅拉出差距,并都对应着通货膨胀的阶段性高扬。

大宗商品价格上升的机制与农产品略有不同。它更多地反映了投资建设阶段重工业增速高于轻工业增速而对大宗商品提出了更加旺盛的需求。旺盛的需求与较低的产出弹性令商品价格飞速上扬。经过多年的工业化,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资源类商品需求增加的主要因素,石油、铁矿石、铜、铝等大宗商品,中国已经成为最大进口国。如此,中国因素本身推动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所谓的“输入型”通胀其实是“出口转内销”。

因此,在投资建设周期,通货膨胀压力会十分自然地积累,一如目前的状况。

从以上分析还可以看出,与通货膨胀关系更密切的是财政政策而非货币政策。宽松财政政策刺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刺激重工业发展,刺激了对大宗商品的需求,也抬升了劳动力成本。在上述经济逻辑中,这些因素直接推升了通货膨胀水平。比较而言,收紧货币政策只能起到间接的作用,而且升高的利息支出还起到相反作用。因此,治理通货膨胀,收紧财政政策远比收紧货币政策有效。

那么,未来通胀形势将会如何发展?详细的数据分析告诉我们,中国经济周期正在转向产能释放阶段,与2004年具有最大的可比性。来看图3的数据:

公司盈利增速已经在2010年9月见顶回落;重工业增速与轻工业增速之差近期由于“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的影响略有反弹,但其最高点已经在2010年年初出现,未来将平稳回落;信贷总额增速早在2009年12月已经见顶回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近期反弹,主要反映了“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的影响,目前也出现回落。历史上,这些指标的先后见顶回落都引导通货膨胀水平随后下滑。与本次经济周期目前最具有可比性的时点为2004年8月,当年,通货膨胀在7月达到最高点5.3%,随后持续走低,到2005年9月下滑至0.9%。

这一次的经济逻辑不会例外。本轮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应该已经出现,随后将逐步下滑。

通货膨胀的现象篇2

一、理论准备并达成共识阶段(1979年至1986年)

由于这一阶段正处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经济运行及政策的制定尚处于探索阶段,理论界的思想认识尚处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因此,此阶段的文献具有非常浓烈的意识形态烙印,价值取向明显。厉以宁(1979)、陈观烈(1980)、陈朝高(1986)等从不同侧面总结和介绍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货膨胀历史、现状、原因、治理经验及对策等,对引进西方的通货膨胀理论起到了重要贡献。而同一时期,朱婉娟(1981)、甘士杰(1982)、李晏墅(1986)等学者则着重介绍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的通货膨胀问题。

这一阶段,对于通货膨胀是否存在于社会主义中国引发了学术争论。王启人(1980)撰文指出了社会主义国家存在通货膨胀的可能性,提出“通货膨胀问题既不是‘根本不存在’,也不是‘无法避免’的,而是存在着出现的可能性”;戴园晨(1981)指出:“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产生通货膨胀,是由于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在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生产社会化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有效地制止通货膨胀”;贾克诚(1981)得出结论:“从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实际情况看,通货膨胀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不仅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存在,而且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对于通货膨胀的研究和争论使得理论界逐渐形成了共识:即通货膨胀问题不是制度选择问题,它普遍存在于纸币流通的国家,不仅存在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同样也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为我国通货膨胀理论研究解放了思想束缚,从此,通货膨胀问题研究进入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崭新阶段。

二、对我国通货膨胀现象初次探索(1987年至1991年)

理论界关于我国通货膨胀现象的客观存在性达成一致意见后,针对我国通胀问题的研究文献数量明显增加,尤其是1988年前后我国发生了显著的通货膨胀现象,更是将通胀问题的研究推向了第一个高潮。可以说,1987年至1991年国内关于通货膨胀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和总结是理论界对通货膨胀理论认识逐渐深化并将通货膨胀理论中国化的过程。在此期间,学术界针对当时我国通货膨胀问题的原因、对策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关于通货膨胀原因方面的研究。何道峰等(1987)认为我国近年发生的温和性通货膨胀是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并提出了当前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是现存的企业制度问题;姜作培(1987)认为通货膨胀是多种模式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需求牵动式、成本推进式、结构影响式和累积突发式4种,而每一次的通货膨胀都与现实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条件密不可分,他认为当前的通货膨胀主要由目前的体制模式转换造成;宋运肇(1989)则从企业、政府和银行的经济行为方面分析了当时国内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汪明(1989)尖锐地指出:“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量失控,而根本原因除体制方面的问题外,主要是决策层的指导失误”;樊纲(1990)建立了简单的总量模型系统分析了当时国内通货膨胀三个方面的特殊原因及作用机理。

同一时期,理论界也在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试图找到有效治理通胀的途径。有的学者根据我国的国情实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些学者则从国外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中寻求答案。胡运鸿(1987)认为,应该把抑制通货膨胀,稳定金融物价,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并提出应以控制投资规模、压缩信用膨胀等作为主要措施;关梦觉(1988)和朱刚(1991)从价格机制方面探讨了对策,郭爱萍(1988)从经济环境治理方面进行了讨论;金妍祖(1988)和孟宪民(1988)则建议从利率杠杆方面对当前的通货膨胀问题进行调节,黄爱民(1989)和罗隆渭等(1989)认为要抑制我国通货膨胀,必须从经济诱因和非经济诱因“双管齐下”进行治理,必须“硬”“软”兼施。可见,国内学者对于通货膨胀的认识逐渐从宏观定性方面向具体政策工具实施方面转变,研究成果的可借鉴性和可操作性大大提高。而王赞桔(1987)、贾渠平(1989)、丁浩金(1991)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巴西、南斯拉夫、日本、南朝鲜、美国、台湾地区、苏联等国家和地区治理通胀的措施和经验进行了总结,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和对策。

三、通货膨胀问题引发的新一轮论争(1992年至2000年)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但同时也造成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张过猛与金融持续混乱的局面,从而最终导致了1993-1995年的通货膨胀。虽然此次通胀随着1996年我国实现经济的“软着陆”而告一段落,但学者围绕此次通胀展开了大规模的研究,仅以中国期刊网文献为例,此间有关通货膨胀问题研究的文献超过了3000篇。国内经济学界众说纷纭,展开了新一轮关于通货膨胀的论争,争论焦点主要集中于:一、此轮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二、通货膨胀是不是当前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三、通货膨胀是不是不可避免?四、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五、抑制通货膨胀是不是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通货膨胀原因的追究一直是学界热议的焦点。陈越(1994)、光(1995)等认为近期通货膨胀是供给方面成本推进型;樊纲(1993)、王利民(1993)等则认为此次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主要是投资需求和公款消费需求膨胀;吴敬琏(1994)强调通货膨胀总是因为货币发行过多造成;刘迎秋(1994)认为我国通胀问题的深层原因是经济体制问题。刘永生(1995)认为此轮通货膨胀是由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针对其他焦点问题的论争,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和主张。一种观点和主张认为,这次物价上涨不能算作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不是当前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在经济发展时期通货膨胀难以避免,适度的通货膨胀能刺激经济,抑制通货膨胀会阻碍经济发展;另一种观点和主张认为,这一轮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当前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在经济发展时期通货膨胀并非不可避免,通货膨胀不能促进相反会阻碍经济发展,抑制通货膨胀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应该说,对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通货膨胀的原因、对策等方面的论争较80年代有了明显的进步,学者不仅全面总结了80年代的通货膨胀现象(左大培,1992),也对最近两次通货膨胀现象进行了比较分析(徐连东,1994);诸多学者开始深入研究各种经济现象与通货膨胀的深层关系,如体制、外汇储备、农业、外资等与通胀的关系。关于通货膨胀理论的争论以及该理论在我国实践中应用的不同见解带动了我国理论界及决策层对于通货膨胀治理方面的研究,为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四、通胀研究逐渐走向深化和实证化阶段(2001年至今)

通过前两次的理论研究,这一阶段的通货膨胀研究无论从研究的领域、内容、对策,还是研究方法上都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研究从过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认识基础上,加强了对通胀风险的防范。曾志刚(2001)、梁崧(2001)、庞莹(2002)等从不同角度对未来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及其风险进行了分析和预测;黎春(2001)、黄燕(2004、2006)等则着重研究了通货膨胀的测试问题;在研究的方法上,多学科分析方法和计量分析技术的广泛运用是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高波等(2001)将信息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分析方法应用于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研究。张三(2002)从我国通货膨胀的现实表现及其危害入手,分析了生态经济平衡的含义、基本要求及其失衡的原因和后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生态经济大系统范围内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建议。袁立华(2005)则在分析通货膨胀现象时运用了心理学研究方法,他认为“因心理原因而产生的对物价上涨预期的偏离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并提出“采取心理介入手段不失为预防和控制通货膨胀的一种有效选择”。由于计量经济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推广和应用,这一时期,我国理论界对于通货膨胀的研究也汲取了这一分析技术(龙如银,2005;赵振全,2006;黄新飞,2007)。

五、小结

通货膨胀的现象篇3

关键词:国债发行;通货膨胀;资金效率

一、文献综述

通货膨胀作为一种货币现象,其成因于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之间的缺口。现有研究国债规模与通货膨胀的文献集中讨论国债规模对货币供应量的扩张效应,具体而言有以下三种思路。

第一种思路是货币融资和国债融资之间的替代关系,即当政府难以通过国债融资的时候政府往往会选择货币融资,这种货币融资既可以是货币的财政发行,也可以是财政向央行的借款或透支,还可以是央行在一级市场对国债的购买,这方面代表性文献譬如萨金特(1982)、马拴友等(2006)。

第二种思路是从国债应债来源的角度来考察国债发行与资金运用对基础货币以及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而货币供应量的扩张将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这方面的文献比如高培勇、宋永明(2004),刘华(2004),类承曜(2002)。

第三种思路是把国债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讨论赤字规模与通货膨胀率水平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论述比如斯蒂格利茨(1997)。

从国债发行对通货膨胀影响的观点的角度来看目前文献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barro(1976)在讨论通货膨胀问题时指出,一旦政府债务存量的增长率超过了产出增长率,持续发行债券就会通过货币化的形式引起通货膨胀。smith(1982)比较了使用债券和发行货币手段进行融资的后果,发现零通货膨胀率的稳定态势很难实现。阎坤(2002)认为,由于中国中央银行可以在公开市场业务中收购国债,加之过大的外汇储备,从而形成巨大的货币扩张压力。当国债达到一定规模后,政府信用就会有所动摇,一旦政府通过国债实现不了预期的效果就只有靠铸币税(货币发行)来筹集资金,最终无疑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国债发行不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friedman(1982)认为,在货币供应量增速极低时,较小规模的国债可以把货币供应量增速提升到需要的水平,缓解了经济总量的衰退,而不会导致货币发行的过量导致通货膨胀。因此,国债发行与通货膨胀之间是一种松散的关系。darby(1984)认为,只要国债发行能够与货币增长率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协调,那么国债发行即使有货币化的倾向也不会引起通货膨胀。

从以上讨论不难看出,研究者以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体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国债发行就会造成货币供应增加进而引发通货膨胀。要找出国债发行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对二者进行量化分析,寻找出二者间数量的因果关系,才能对两者进行客观的评价。

二、基于国债资金运用效率视角分析国债发行对于通胀率的影响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下本文对通货膨胀成因的看法。在经济学理论当中,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有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螺旋,结构性通货膨胀以及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实际上无论是前面哪一种理论,其通货膨胀的最终表现也必定是价格的上涨,而价格的上涨显然是由于在某几种商品上相对过多的货币追逐了相对少量的商品所导致的,所以本人认为,通货膨胀实际上从表象上来讲,就是一种货币现象,并且本文的论述也同样基于此理论。

总体而言,政府发行国债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为了回收货币市场上过量的流动性,第二个方面就是为了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进行投资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实际上无论是哪个目的,国债所回收的资金最终都是要进行投资。

我们假设一个极端的情况,假设政府在发行国债之前就已经确定好所筹集的资金的投资项目为a,在当前经济环境下,a项目所在行业的投资回报率为10%,而政府投资的这个a项目由于资质较好,投资回报率为100%,显然,如果政府筹集的资金投放到了a项目上,其资金的产出效率超出了该行业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那么表现在实务商品上就是,相对过多的产品和相对过少货币,因此,不但会使整体通货膨胀率提高,反而会使得通货膨胀率下降。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探讨国债的发行规模的时候资金所投放的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和该项目所在行业的必要报酬率是必须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因为这一因素也同样关系到发行国债以后是否会对通货膨胀有推动作用。

依照本理论,如果想测度本次国债发行规模是否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就必须要知道所募集的资金的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这一评价方法从理论上讲实际上是一个辅助的判定标准,就是说,该方法并不能够计算本次发行国债的具体规模,而只是在国债发行规模和资金使用用途确定的情况下判定是否会导致通货膨胀。如果会导致通货膨胀,并且其增长的幅度超过了当局的容忍范围,那么就需要调整资金的使用流向,让资金尽可能投放到那些内部收益率更高的,或者是超过该行业必要报酬率更多的项目上去,这样就可以拉低通货膨胀率,甚至是不产生通货膨胀。

前面所举例子是以发行国债仅投放到一个项目上为例进行说明的,而发行国债所募集资金实际上不可能仅投放到一个项目上,那么这时如何测度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呢?我们可以首先计算出投资的项目各所在行业的一个加权平均行业收益率,然后再根据各项目自身的内部收益率计算加权平均内部收益率,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反之则不会。

当前中国货币超发现象严重,2011年1月份cpi已经达到了4.9%,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货币投放的产出效率要低于货币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因此导致实物产出相对较少,货币发行相对较多,引发通胀。因此未来解决通胀问题,一方面要收紧流动性,减少货币投放,另一方面就必须要加大投资项目的审查力度,让货币尽量投放到那些产出价值高的项目上去。

三、政策建议

国债的发行除了需要保证适当的规模之外,其募集资金的投资项目也同样需要得到重点的关注,只有当所投资项目的加权平均内部收益率超过了项目所在行业的加权平均必要报酬率的时候才不会导致通货膨胀,否则随着国债发行规模的日益扩大,必将导致通货膨胀现象的出现。

参考文献:

[1]stanleyfisher.theeconomicsofgovernmentbudgetconstraint[j].theworldbankobserver,2005.

[2]damodarn.gujarati.计量经济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通货膨胀的现象篇4

关键词:通货膨胀;理论

1.引言

通货膨胀作为一种市场经济现象一直是专家学者们不断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从政府官员到平民百姓都会面对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对通货膨胀的派别与理论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对各种理论进行了简单的对比。

2.现代通货膨胀研究的两大派系

货币是否为中性的问题成为划分均衡学派和非均衡学派的分叉点。均衡学派的代表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货币派学,非均衡学派可以分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凯恩斯经济学。

这两种学派对于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影响也有较大的分歧。均衡学派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完全的货币现象,而货币是中性的,也就是说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货币发行量的增加,而通货膨胀不会对国家除货币以外的其他事项如工业产出和就业情况产生巨大影响,长期来看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没有关系,与国民经济实际部门的运行无关。而非均衡学派认为通过膨胀不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发生通货膨胀的直接表现即为货币流通量大于社会的总需求,货币供大于求导致货币贬值,这直接导致了物价上涨。发生通货膨胀使得钱不值“钱”。严重的恶性的通货膨胀会给除货币以外的人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比如失业率会急剧上升。

均衡学派推出结论的基本假设有: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市场内的各个行为主体可以充分获取信息,货币的流通速度和市场的真实交易量在短期内为其平均数。由于其前提条件过为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若以此作为指导做出的决策可能会对国民经济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本文在接下来关于通货膨胀的内容中,以非均衡学派的观点为主。

3.关于通货膨胀成因的四种理论

(1)需求膨胀论,该理论认为是总需求过度增长引起通货膨胀。依据凯恩斯的观点,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由于劳动和设备已经得到充分利用因而生产产量不会再得到增加。总需求包括居民、企业、政府等各经济主体的需求。此时供给小于需求,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支持此理论的我国学者以其观点分别有:有戴根有(1995)结合1994年的背景,认为人民币的低估值导致外需旺盛,从而间接的引起我国外需拉动型通货膨胀;刘金全、陈广华等(2004)认为我国通货膨胀有两个主要成因:一是以货币扩张为代表的名义需求扩张;二是以消费需求扩张为代表的实际需求扩张;陈功(2008)认为我国存在过度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又进一步引起需求拉动型通胀;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8)从食品价格、原油价格、人民币汇率、GDp增长率等多个诱因分析我国通胀成因,发现GDp增长率是影响我国物价的最主要因素。

(2)成本推进通货膨胀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生产成本的增加导致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我国支持此理论的学者及其观点包括,桑百川(2008)认为我国当前的通胀是生产要素价格全面上涨所引致的;顾书桂(2008)认为,由于地租参与社会生产分配的特殊性,使得地租成为我国通胀的主要诱因;王虎等(2008)对Cpi和我国沪深指数建立了VaR模型,指出我国金融资产价格和Cpi存在稳定的关联性。新凯恩斯经济学派是支持该理论的主要学派,通过影响成本中劳动力这一因素的角度,新凯恩斯经济学派建立了一种“工资—工资螺旋式通货膨胀”式。该模式基于工资刚性假定,认为在通货膨胀刚开始产生时工人的工资并没有发生变化,此时多余的财富实际是聚集在资本家手中并有利于增加资本家的投资资金。但劳动者迟早会感受到通货膨胀而带来的物价上涨,面临着增加的生活成本劳动者趋向于要求增加工资并且工资增长幅度至少不小于通货膨胀的程度以不降低其生活质量。工资增加导致了生产成本的增加,推动了价格上涨。而且少数行业的价格上涨也会影响其他行业的价格。那些基础产业的带动作用尤其大,比如若石油价格大幅上涨,我们相信最后方便面的价格也会发生上扬。即工资上涨进一步推动成本上涨,导致了产品价格水平的又一次增加。而价格水平的增加会导致下一轮的工人工资的上涨,如此反复,价格不断升高。

(3)结构性通胀理论,支持该理论的李晓西(1994)强调我国经济尚处于转轨经济,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之间劳动生产率不同,但工资趋于一致,因而导致了通货膨胀的成因是结构性通货膨胀;国家统计局课题组(2005)分析认为我国的结构性通货膨胀具体可表现为产业链上下游部门差异、各环节价格指数内部构成的差异、城乡区域三方面;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2008)认为管理外汇储备是控制通胀的最重要的方面,而且判定2008年的通胀属于结构性通胀。综合开发研究院课题组(2008)也认为中国的通胀属于结构性通胀,而物价上涨主要是供给冲击型,而非需求拉动型。苏剑和盛磊(2010)针对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了定性分析,得出我国当前的劳动供给结构处于“刘易斯拐点”。这个理论认为收入结构与经济结构引起的通货膨胀,如高成长性部门和行业因所处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及其他种种原因(这些原因包括由于处于发展阶段,相关领域合格的劳动力和资源较匮乏,且由于发展阶段中各人员需付出努力较多等)。由于这些特殊性和原因,资源价格和人员工资水平会上升。尽管这种人员工资上升是由于其产业所处阶段的特殊性决定的,但是那些处于夕阳产业和衰退行业的人员依然会要求增加工资数额,而这些行业往往对劳动力的需要已经下降,对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需求都已饱和。这些产业工资水平的上升会推动生产成本的增加,进而抬高物价,其实就是转变为成本推进通货膨胀的形式。

(4)预期性通胀理论。我国学者宋国青、陈学彬、赵留彦都是该理论的支持者。该理论认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是通货膨胀产生的重要原因,罗斯福曾对陷于经济危机中的美国说过一句话:“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对通货膨胀来说这句话也同样适用,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可以影响人们的需求以及供给,进而会进一步推进通货膨胀。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人民更倾向于将手中的货币兑换成具有储藏价值的商品,如金银贵金属、奢侈品、房产甚至是普洱茶。这种对某种产品的过度消费就导致了某一行业过热,推动价格上涨,进而推动其他行业工资上涨,加深通货膨胀的程度。(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通货膨胀的现象篇5

【关键词】通货膨胀中小企业生存

进入2007年以来,世界各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通货膨胀,我国也出现比较明显的物价上涨,给实体经济和百姓生活带来了诸多危机与困难,而其中受影响最严重的莫过于中小企业。

一、通货膨胀的基本问题

1.通货膨胀的概念

何谓通货膨胀?经济学界似乎还没有“被普遍接受或令人满意”的定义,比较权威的有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的观点。萨缪尔森对通货膨胀下的定义是“在价格和成本的一般水平上升的时候出现通货膨胀”。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永远是个货币现象,过多地增加通货量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注: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111页。)。综合他们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通货膨胀既是一个货币现象也是一个物价现象,即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度增加,而导致物价持续上涨。

2.通货膨胀的类型

根据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温和的通货膨胀、急剧的通货膨胀、恶性的通货膨胀。一般来说,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下,称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年通货膨胀率在10%-100%之间称为急剧的通货膨胀,当年通货膨胀率在百分之几百,甚至上千上万时,就构成了恶性通货膨胀。

二、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特点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反映“通货膨胀”最重要的指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为4.8%,按照通货膨胀的类型属于温和型通货膨胀。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还具有几个明显的特征:

1.复杂性

在通货膨胀率逐步攀升的同时,人民币升值的步伐也没停止。至2008年上半年,汇改三年来,人民币较汇改之前的累计升值幅度已经超过了15%。两种现象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发现,通货膨胀使人民币在国内的购买力正在下降,而人民币升值又使得人民币在国外的购买力增强了。所以,我国的通货膨胀不仅仅意味着货币币值。

2.结构性

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结构性物价上涨的特征明显,物价上升的主要动力来自能源、原材料、食品及肉禽制品。近两年来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较两年前最大涨幅超过200%,导致各类能源和资源类产品大幅涨价。而食品价格的上涨对Cpi的拉动作用最大,2007年我国食品价格上涨12.3%,其中肉禽制品价格上涨31.7%。同期其他大多数商品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价格上涨,其中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和衣着等行业的价格甚至出现负增长。可见,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是一种结构性的物价上涨。

3.阶段性

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2007年全年4.8%的基础上,到2008年上半年呈现加速上升势头,在2008年4月最高达到8.2%,之后出现回落。此阶段的通货膨胀除了是由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原因外,阶段性特征也较明显。2008年初,我国南方大面积的冰雪灾害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产品和食品价格短期内出现迅猛上涨,拉动Cpi指数快速爬升,待冰雪灾害影响因素消除以后就会出现快速回落。可见我国的通货膨胀有一定

的阶段性因素。

三、通货膨胀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1.经营成本上升

通货膨胀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使企业成本增加,从而给经营带来困难。用于衡量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生产价格指数(ppi)。我国这一指数近两年来也居高不下,尤其是进入2008年以来,ppi涨幅超过Cpi涨幅,出现消费价格指数与生产价格指数的倒挂现象,在8月份ppi同比上涨最高达到10.1%。中小企业由于经营规模等因素,经营范围一般不在资源能源领域,大多数在消费品领域,那么也就是说,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原材料、能源和人力成本等生产资料的价格涨幅,高于其销售商品的价格涨幅,由此必然减少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增加了经营难度。

2.贷款难度加大

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流通中的货币过多,因而各国在治理通货膨胀的时候一般都会采取紧缩银根的政策。信贷政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手段,通过紧缩信贷,可以减少整个社会中流通的货币量。对于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而言,最主要的融资渠道就是银行贷款,银行提高贷款利率,提高贷款门槛,都会直接给中小企业造成资金困难的局面。我国目前已经有较多的中小企业面临资金短缺、贷不到款的困境。

3.其他财务风险

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企业的应收账款也会面临着贬值,而且收回的难度也会加大,造成坏账的可能性增加;此外,通货膨胀背景下,企业在进行重大投资时,其长期风险也会大大增加。

四、企业的应对措施

通货膨胀对于企业经营而言,并非全是负面影响,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在通货膨胀背景下,企业的实物资产价值会增加,而负债相对会贬值;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一些资金能力较差的企业将会面临倒闭的危险,这为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提供了收购的有利时机;在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背景下,国内中小企业可以有更好的机会参与国际并购,从而做强做大。只要充分认识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特点和对企业的影响,结合企业自身条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就可以转危为机。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状况的中小企业,可供选择的措施有:

1.适当提高产品价格

对于一些拥有核心技术,或者占有市场优势,竞争实力较强的中小企业而言,适当涨价是最直接的措施,直接可以增加企业的营业收入,增加利润。当然,对于一般中小企业而言,也不是不能涨价,可以通过改变产品部分或全部性能、包装、品质等,在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情况下变相提价。通过涨价可以把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转移到消费品价格中。

2.适当囤积原材料

适当囤积原材料,可以避免价格进一步上涨带来的损失。企业可以在现金流量许可的条件下,适当提前购买一定量生产必需的原材料。因为通货膨胀期间,库存带来的费用有可能要远低于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成本。当然,也不宜囤积过多的原材料,因为此次通货膨胀是有阶段性的,原材料不会持续长时间的上涨。

3.清理应收账款

在通货膨胀期间,应收账款早一天收回就会减少一定的损失,而不仅仅是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所以,中小企业在通货膨胀期间特别应该注意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收款工作,也要改进企业销售的付款方式,以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应收账款贬值的损失。

4.参与国际重组与并购

在跨国经营中,人民币升值可以一定程度抵消国内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人民币在国外的购买力是增强的。在资金允许的前提下,中小企业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购买到国外的优质资产。在全球通货膨胀环境下,必然会有一些国外企业因资金短缺等原因而面临倒闭或破产,对一些优秀的中小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并购和重组的机遇,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难得机会。因为在平常可能根本无法进行的并购,在这一时期就成为可能,或者有些并购在正常时期需付出较大成本,而在通货膨胀时期成本相对要低得多。

5.创新融资方式

资金短缺成为通货膨胀背景下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传统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几乎仅限于银行贷款,而在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资金,主要依靠的是民间资本的支持,来自银行的融资只占极小部分。目前我国也已经出现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的专门机构,如民营贷款担保公司;中小企业之间也可以成立互相担保的信用共同体;发行企业债券也是具备条件的公司的一种选择。

6.学会“冬眠”

对于资金状况较差,融资实在困难,而产品仍有前景的中小企业,要学会以“冬眠”来度过寒冬。就是尽量压缩生产规模,裁减人员,通过减少企业的经营活动来降低经营成本,减少资金需求量,以避免资金断流导致企业破产。

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企业不可能逃避,只能去适应。每一次通货膨胀都会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倒闭破产,每一次通货膨胀也都会造就一大批优秀的企业。中小企业只要能够认清形势,趋利避害,采取适当的措施,就可以把通货膨胀的影响变到最小的程度。

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等.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通货膨胀的现象篇6

【关键词】通货膨胀;企业投资管理;影响;对策

通货膨胀普遍存在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其在不同国家或者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影响,温和的通货膨胀对企业投资管理的不利影响较小,甚至从某个角度来讲其有利于企业的投资管理;而恶性的通货膨胀则对企业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使得物价水平持续上涨,货币实际购买力持续下降,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投资管理,企业一旦无法应对这种恶性的通货膨胀,企业利益就会受到极大折损,甚至会有面临倒闭的风险。因此,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下,企业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必须重点考虑通货膨胀这个因素,使决策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有科学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作为支撑,促进企业在通货膨胀影响下正常发展。

一、通货膨胀概述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对于通货膨胀而言,被普遍认可的定义就是实际流通的货币数量过多,远大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量,进而引发货币贬值以及物价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1]。简而言之,就是在一定时间内,物价总水平持续不断上涨,致使货币购买力持续不断的下降。通货膨胀的本质就是货币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

(二)当前通货膨胀的情况

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中,通货膨胀普遍存在于每个国家和地区,对其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如今通货膨胀对于任何国家或地区而言都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其已经成为整个世界都要积极应对的一种经济现象。工业发达程度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受到的通货膨胀的程度也不同。表现比较温和的通货膨胀说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通货膨胀程度不高,表现比较剧烈的通货膨胀说明其通货膨胀程度相对较高。不仅如此,一个国家处在不同时期的通货膨胀程度也是不尽相同的。例如,我国在1987~1988年正处于经济扩张的阶段,物价指数因此不断走高,成为自改革开放以来首个历史高点,最终也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在1993年上半年,金融业产生混乱,通胀压力增大,国家为了满足国内巨大的投资需求,超长增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爆发。另外,2003年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原材料需求过盛,物价总水平全面上涨,通货膨胀也随之而来。因此,在市场经济中,流通中货币数量远大于实际需求,就会导致物价持续上涨,爆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动荡社会经济和政治,不仅对个人,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企业投资管理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

国家或地区工业发展程度不同,其面临的通货膨胀程度也不同[2]。但是每个国家或地区都会经历温和的通货膨胀,这对企业的投资管理所造成的影响实际上并不一定有多大,而且企业在温和的通货膨胀影响下可以强化企业对未知风险的适应能力,进而加强投资管理,促进企业发展。在企业投资管理中,企业做出的投资决策受到通货膨胀率高低的影响。如果通货膨胀率比贷款利率高,企业就算处于负债的状态,也会坚持自己经营,这是由于在此情况下借款投资收益率相较而言高一些,发行债券或借贷是企业扩张的主要方式。一旦企业的投资项目回报率比黑市的利率高,即使借高利也依旧可以获得利润,企业就会贷款进行扩张。由于在此时通货膨胀率比黑市利率高,企业的正常经营收益低于借高利所得到的收益,便坚持贷款,进而就会出现“乱集资”的现象。企业的流动资金也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在企业的投资过程中其所得税也受到影响,所以通货膨胀因素对于实际的资金净流量有很大影响。投资项目不同,通货膨胀对其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企业一旦对不同通货膨胀的预期没有进行正确的估值,投资必要报酬率的预算就会因此出现错误。在现金流量的估算中不考虑通货膨胀造成的影响,就会出现对现金流量估算过高或者过低的情况发生,进而做出严重的错误决策,给企业造成损失。因此,在投资过程中,企业必须重视通货膨胀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否则就可能在一项无利可图的投资项目上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或者财力,平白造成很大的损失,或者与原本可以获得较高回报的投资项目失之交臂。

三、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对策

(一)企业对外投资

企业要想在通货膨胀的不利影响下,做出正确的对外投资决策,首先就要加强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关注和分析。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对国家出台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有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密切关注货币供应量的动态变化,抓住股市中的投资机遇。同时,对一些成本控制力相对较强的行业以及公司的股票加强关注,特别是那些对劳动力成本控制比较好的公司。在此也要注意规避那些生产非必需消费品的企业中定价能力较弱的消费品企业的股票市场。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对整体物价水平的动态变化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分析上市公司生产成本受到商品价格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这样就可以有效掌握股票价格的变化趋势。其次,要想减少通货膨胀对企业投资管理的不利影响,进而做出恰当的投资选择,企业自身就要抓住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投资机遇。在宏观经济环境下,企业要做好两项工作:第一、要做好不同通货膨胀阶段的预期分析工作。在通货膨胀起始阶段,投资者对于通货膨胀在未来的发展状况没有做好正确的预期,导致股价上涨空间过大,对于企业投资来说是个不利因素。因此,随着通货膨胀程度的不断加深,企业要不断调整、修正预期,使股价上涨的空间逐渐缩小,减少投资的成本。第二、对于通货膨胀的性质,企业要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如果通货膨胀表现比较温和,企业的盈利也会有所增加,股价随之上涨;但如果是恶性的通货膨胀,货币的购买力就会持续下降,股市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最后,投资产品选择正确也会对减少通货膨胀给企业投资管理造成的不利影响有积极的意义[3]。企业可以选择以下四类投资产品:①公关交通以及水电煤气等公共事业类股票;②以粮食为带动的相关板块;③初加工产品原料以及处于垄断地位的股票;④日用商品流通零售类板块。

(二)企业长期投资

在企业的长期投资中,减少通货膨胀对其造成的不利影响,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就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首先,要对名义贴现率进行合理、正确的调整。名义贴现率如果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之下不进行及时、合理的调整,投资项目的现金净流量就无法得到科学的反映[4]。换个角度来讲,就是必须将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作为企业确定贴现率的一个重要分析因素。其次,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下,企业应该重新对长期的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如果通货膨胀率相较而言不是太高,就可以在评估中适当增加一些不可预见的费用;而如果通货膨胀率相对较高,则需要在增加不可预见费用的基础上,追加一项考虑通货膨胀影响的价差预备费。最后,对固定资产采取加速折旧的办法来减少通货膨胀的不利影响。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这种加速折旧产生的折旧额要从两方面考虑:第一就是通货膨胀的补偿部分;第二就是以传统的年数总和法或双倍余额递减法产生的折旧额部分。

(三)企业短期投资

减少企业在短期投资中受到的通货膨胀带来的不利影响,可以采取合理增加库存量、加快账款回收、恰当调整持有现金的数量这三个措施,保证企业的投资管理。企业应该根据局势调整现有的经济模型,不能一成不变,要有灵活性。当企业处在通货膨胀时期的时候,应该增加企业的订购批量,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增加库存量,以这种新的经济模型来替代通常情况下以经济订货量为主的传统模型,企业可以赚取储备货物涨价以后形成的差额利润。通常情况下,企业的账款回收速度较慢,容易产生坏账,增加企业损失。在通货膨胀时期,为保证企业的利益损失没有进一步扩大,企业就要加快相关账款的回转速度,严格信用标准,减少信用期,委派专门开展账款回收工作,尽量快速收回货款。企业为了避免由于通货膨胀导致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多而带来的风险,就要对目前持有的现金数量进行合理调整。这就要求企业要保证在遇到突发状况的时候企业有足够的置存资金进行应对[5]。与此同时,也要考虑采取何种方式来尽可能的减少通货膨胀影响下货币的持续贬值所带来的损失。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货膨胀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中,任何国家、任何地区都无法避免通货膨胀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企业只有适应通货膨胀之后,才能减少通货膨胀给企业投资管理造成的不利影响,避免发生倒闭的风险,并且保证企业在今后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闻静.浅谈通货膨胀对企业投资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3,(13):95.

[2]张益祥.企业投资管理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2011,(8):91-92.

[3]孙士涛,魏春生.通货膨胀条件下的财务管理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1,(29):172-173.

[4]杨月华.企业投资管理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电子商务,2011,(8):245-245.

通货膨胀的现象篇7

   关键词:通货膨胀宏观调控对策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及由来

   通货膨胀是指所有社会商品和劳务的一般价格水平或平均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在通货膨胀时期,单位货币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呈持续下降局面。因此,通货膨胀也就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根据通货膨胀的程度不同,人们把通货膨胀划分为以下三种:(1).温和的通货膨胀;(2).急剧的通货膨胀;(3).恶性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本世纪初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形成以后的产物。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货币本身没有价值,可以无限发行,从而为通货膨胀的产生打开了大门。只要货币供应量超过了社会商品量,通货膨胀就发生了。通货膨胀尽管有很多诱发因素,如需求拉动、成本推动、部门结构失调带动,但产生通货膨胀最终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货币供应量过多,货币与商品的供给比例发生了变化。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得曼教授认为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发生,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他认为,一般物价或特殊物价,在短期的上涨,可能由多种原因产生。但一般物价的长期持续性上涨,无论在哪一个国家,总是由于货币量增加速度过快而产生的货币现象。他形象地指出“高通货膨胀是因为政府印刷货币太多,就是这么一回事。那就是唯一的原因,哪里都如此。”本世纪以来,通货膨胀如同一个幽灵,缠绕着社会经济。

   二、当前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以来,加之近年中央银行有发行过多的货币导致货币增长过快,从而引发了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理论是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其观点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我国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形成了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局面从而形成了通货膨胀。温和性通货膨胀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两种原因。

   近年来我国粮价不断上涨,是由于粮食产量下降造成的,是供给出了问题,属于成本推动;投资需求幅度为20%为正常,而我国现在已经达到了25%,特别是化工,冶金等行业的价格不断上涨引起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此属于需求拉动。温和性通货膨胀还有一个因素国际传导,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需求膨胀带动国内价格上升,属于需求拉动;而原油及其他国际初级产品通过进口带动国内价格上涨,则属于供给因素,是成本推动。 

   通货膨胀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产生,由于物价的流通,近几十年全球没有发生恶性的通货膨胀,反而是产生了不少次的通货紧缩。而我们由于汇率管制,无法与国外市场同步,客观上导致了通货膨胀。我国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生产较低的部门的工人需求向生产高的部门靠齐结果导致整个社会工资增长率超过了经济增长率从而导致了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

   1.造成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

   在市场经济中,货币是计量各种商品和劳务的价值尺度,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正常的经济秩序,生产经营活动规则,以及个人的生活习惯,都是以货币价值的基本稳定为基础的。当出现通货膨胀以后,货币价值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呈现出不规则的变动,这造成了社会经济运行的混乱,破坏了原有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经济活动规则赖以存在的基础。通货膨胀使人们实际收人下降,极大地损害了固定收人者。

   2.破坏了市场机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

   由于商品价格的高低关系到每个经济主体的切身利益,因此,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相对变化,支配着经济主体生产什么,消费什么,如何生产。在物价稳定时期,经济主体根据市场物价比较容易掌握生产调节的方向。但是,在通货膨胀期间,物价水平变化较大,很难掌握各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往往造成生产和经营上的失误,削弱市场机制对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物价的普遍上涨,使价格无法反映市场的真正供求关系,也无法真实地反映出生产者的经营效果,这就使价格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调节生产的作用。通货膨胀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商品价格上涨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加剧了生产中各部门利润的不均衡,从而造成一些部门的生产规模扩大,而另一些部门的生产规模缩减和下降。

   3.通货膨胀会使需求发生变态

   在通货膨胀中,尤其是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货币持有者由于害怕物价进一步上涨,就会把手中的纸币尽快变成商品,甚至不论商品是否需要。囤积居奇现象由此大量发生。在纸币不稳定的条件下,用纸币来计算经营活动已不可能,也不能衡量企业的盈亏,这时金银会重新在市场上直接成为计价的工具。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纸币甚至不能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商品所有者为了避免通货贬值可能带来的损失,甚至会采取各种方式拒绝接受纸币,物物交易现象就会普遍发生,纸币流通甚至遭到完全的破坏。

   4.通货膨胀加剧了投机活动

   通货膨胀会加剧对商品种类和地区的需求不平衡,此起彼伏地发展,助长了投机活动的发展。投机活动对正常的商品流通起着很大的破坏作用,使商业作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正常经济联系的纽带作用遭到破坏,促使大量的社会资本从生产领域转人流通领域,助长了泡沫经济的成长。

   5.通货膨胀破坏本国出口公司的竞争能力

   鼓励在国外抽人商品,以较低价格在国外购买商品,然后按较高价格在国内销售。使本国资本极力流往国外,寻求更加有利可图的投资和可靠的避难所。外国资本外流,国际结算状况恶化,加重外汇危机。

   6.通货膨胀破坏了银行发挥正常的作用

   在通货膨胀期间,人们不愿意用货币形态保存资本和收人,所以,银行存款的来源缩小,银行账面数字虽然增加很多,但是,其实际价值往往缩小,这样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资和贷款不能不相应减少,甚至在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银行提供信用实际上已无利可图,因为债权者收回来的债务是贬值了的货币,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同时,银行本身还会把大量资金用于投机,因为投机盈利比放款利息大得多。所以,银行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不能成为促进生产发展的力,反而成为破坏经济的力量。

   四、应对当前通货膨胀的对策

   我国没有近期通货膨胀,一旦发生了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诸多不利影响,对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有破坏性作用,因此,,必须下决心及时治理。这种治理应该是多方面综合进行的。 

   1.控制货币供应量

   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次通货膨胀深层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人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为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人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4.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主要是采取工资物价管理政策,以阻止工会和垄断企业这两大团体互相抬价所引起的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趋势。其目的在于力图控制通货膨胀而又不致引起失业增加。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因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其中特别是工资的提高,因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为此,必须采取抑制性的收入政策,其形式有如下几种: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以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强制性措施。以纳税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5.对外经济政策

   一般来说,我国的国内的通货膨胀与其国际收支状况具有相互推拉的作用。在各国都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我国必须采取适当的对外经济政策,以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物价的不利影响,井阻止国外通货膨胀的输入。这方面的措施主要有:(1)实行浮动汇率。由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货币对外汇汇率的升降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2)与各国在贸易和金融领域采取协调措施,如与各国加强协作,共同采取控制各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改善国际金融制度以及其它反通货膨胀的措施,以制止世界性通货膨胀的蔓延,等等。 

   6.加大宏观经济调节力度

   为了继续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有关部门必须密切关注、善于发现并及时研究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运用政策引导和经济手段适时适度加以调节。要严格控制新涨项目出台,加大价格检查力度。此外,还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特别是针对一些行业过快增长可能造成的能源和原材料紧张等问题的协调工作力度,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稳定市场供应,确保供需基本平衡。 

   五.结论

   除了控制需求,增加供给、调整结构之外,还有一些诸如限价、减税、指数化等其他的治理通货膨胀政策。总之,通货膨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根据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对症下药。这种对症下药,并不是简单地根据原因分析一一对应,也不能机械僵化地照搬别人或自己以往的经验。而且对症下药也要以某一方案为主或优先,同时结合其他治理方案综合进行。也就是说,治理通货膨胀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治理方案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谢平、廖强.当代货币政策理论的新进展中国金融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谢平、刘斌.货币政策规则理论的最新进展中国金融论坛(200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谢平.中国货币政策分析:1998-2002[J]金融研究2004(8)

通货膨胀的现象篇8

一、货币供应量的概念、指标及影响货币供应量(也称货币存量),是指全社会的货币存量,是全社会在某一时点承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总现阶段我国的货币供应框架体系中,货币供应量主要有以下几个指标:m0=流通中现金m1(狭义货币)=m0+非金融性

公司的活期存款m2(广义货币)=m1+非金融性公司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是指m2[3]。

通常来讲,衡量货币供应是否均衡的主要标志是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物价总指数变动较大,则说明货币供求不均衡,反之则说明供求正常。

二、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研究

从货币分析法的一个公式:md=p

L(R,Y)我们可以得出,货币总需求

(m)与价格(p)、利率(R)和产出水平(国民收入-Y)有关。在利率

(R)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要保持物价的稳定就要保证货币的供给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过分地增大货币总量的供给就会造成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和货币供给是正相关关系[4]。

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是不同的经济范畴,但两者又有一定的联系,通货膨胀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物价上涨。因此,消费者物价指数Cpi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般当Cpi增幅>3%时称为通货膨胀(inFLation);当Cpi增幅>5%,称为严重的通货膨胀(SeRieSinFLation)

货币大量投放发生1994年之前。在1993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率高达40%。1995-1996年,我国曾面临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尤其是1994年,全国零售商品物价指数和居民消费品价格上升超过20%。1995年,Cpi指数也高达17.1%。由此可见,过量的资金是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5]。

而从1997年底(10月)起到2003年底我国零售物价总指数(Rpi)连续下降,Cpi从1998年3月起持续下降22个月。依据经济学一般定义,可判定我国经济曾经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2007年,Cpi达到4.8%,依据经济学一般定义,经济已经进入通货膨胀阶段。2008年2月,中国的通货膨胀率跃至8.7%,创下了十二年来昀高点[6]。

三、货币供应量与房地产价格之间的关系研究

m2增长率及Cpi增长呈现较大的相关性,但在2004年出现了反常现象,原因是2004年,我国政府为了抑制投资过热,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重点针对土地市场开展整顿,严格控制土地供给[7]。社会上形成了一种房地产价格将不断上涨的心理预期,导致大量闲散资金出于投机目的流向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增大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从而造成房地产市场价格进一步上涨。而另一方面,2004年的货币供应量却较大下降,因而导致图2出现的2004年的特殊情况。但从总体来看,我国房地产价格与货币供应量是呈正相关关系的。

房地产价格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1)财富效应,房地产价格的上升意味着人们名义财富的增加,货币需求相应增加。(2)交易效应,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往往伴随着交易量的扩张。成交量越大,需要用来完成媒介作用的货币就越多,相应地,对货币的需求就越大。(3)替代效应,如房地产价格上涨,会使得人们调整自己的资产结构,多持有房地产,少持有货币,货币在人们资产组合的比重下降,会降低货币需求。房地产价格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由这三方面的效应共同决定,财富效应和交易效应增大了货币需求,而替代效应减少了货币需求[8]。

货币供应量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导致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从而导致货币贬值,从而房地产价格上升。

四、通过货币供应量分析通货膨胀与房地产价格之间的关系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货币供应量与房地产价格和通货膨胀之间均分别呈现正相关关系。从图3同样可以看出,1998-2007年来我国房地产价格与通货膨胀呈现较高的相关性。

这是由于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可能会超过经济运行所需的货币数量而引起货币贬值和价格水平全面、持续上涨,将导致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而导致通货膨胀现象。另一方面,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将导致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货币贬值,而货币贬值又会使得房地产价格上升。而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或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减少。

在一定区间范围内,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有利于刺激房地产市场发展,房地产企业可获得更多资金易于导致房地产市场繁荣。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巨大带动作用将有利于经济形势向正方发展,必然导致Cpi的增长。

但如果货币供应量过多,首先易直接导致通货膨胀。同时,房价过度上涨造成经济主体的预防性动机增加过大,使储蓄增长幅度过大(这对应着消费大幅缩减),就有可能对产出、通胀形成负面的影响,引发通货紧缩;反之,如果房价上涨刺激消费增长(减少储蓄),或者虽然使储蓄增长,但增长幅度低于投资的增长幅度,则可能对产出起正向作用,进而对物价水平产生向上的压力[9]。

一致的相关性,两条折线段的变化趋势有很大相似性,图表为这种相关性分析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但各变量之间复杂的经济关系还需要于更严密计量方法的检验。

五、小结

通货膨胀的现象篇9

今闲暇之余,拿起经济学书随意的翻阅,思维在“通货膨胀与失业”这章停滞下来。便想写点什么。许多经济学者相信‘通货膨胀’和‘失业‘二者之间存在’此消彼涨‘的关系,于是他们悉心的构造了各种模型(确实模型在分析实际问题的时候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对这点我深信不疑)其中以来自伦敦经济学院a.w.菲利普斯教授所创建的“菲氏曲线”为代表,试图摸索其中的规律,但其对“菲氏曲线”的精彩描述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研究者提出的工资和价格理论。应该说首先对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做研究的是欧文.费雪,而非菲利普斯教授。菲利普斯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的细致。他侧重于名义工资和实际失业率,没有考虑通货膨胀预期和自然失业率,而这些概念在菲利普斯研究问世后的10年里才得到解释。其风靡一时的模型后来都被陆续的了,经济学家总喜欢以假设为理论前提,但是过多的假设也正反映出其理论的不可推敲性。纷扰过后,我不禁要问经济学里还有多少可靠的解释呢?

下面就通胀的成因发表一下见解,

通货膨胀,就是“货币总量”相对“物品总量”不断增大的现象,粗略地说,就是货币“过多”的现象。(弗里得曼的观点)而大家都知道,只有政府才有权印刷钞票,所以,通货膨胀的成因,就是政府发行了过量的钞票。这是通货膨胀的成因,也是通货膨胀的唯一成因。政府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多印钞票,比如,在一些税制不健全的国家,政府为了负担开支,就要通过增印钞票来暗中征税;另外,政府为了增加教育、基础建设或国防的开支,或为了援助灾民,也会增印钞票。

增印钞票的理由数之不尽,有些是正当的,有些是不正当的——更准确地说,对某些人来说是正当的,而对另外一部分人来说是不正当的。正当与否,经济学无法作出“科学的”判断。但不管怎样,经济学要指出的是,通货膨胀的成因,就是政府发行了过量的钞票。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出,凯恩斯至于的需求管理政策在“滞胀”面前失灵,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说和和自然率假说来解释“滞胀”现象,并对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发难。

但街上流行的说法可不是这样的。人们所说的通货膨胀的成因,往往五花八门:有人说是因为房地产商人抬高了地价,有人说是因为股市里的赌风太盛。另外,供给冲击也影响价格的上升,农业中不利的气候条件或农作物害虫会使收成减少,随着产量下降,价格会上升,工会合同中协议工资的提高可以视为供给冲击,因名义工资的提高会诱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作为无数种商品和劳务的生产投入,石油变的昂贵,厂商就会发现生产额外1单位的边际成本会上升,于是总供给向左移动,在供给冲击后达到的新均衡点上,价格提高,产量下降。等等

这些众说纷纭的通胀成因,都是错误的。并不是说这些现象不会发生,而是这些现象本身并不会导致通货膨胀。更确切地说,这些现象,有时毋宁是通货膨胀所导致的结果,而不是通货膨胀的成因。人们为什么经常产生类似的误解呢?这是因为,当政府发行了过量的钞票,从而诱发了通货膨胀时,各种物价的上升并不是“齐头并进”的。总有一些物品要率先涨价,即使根本不存在通货膨胀,也有一些物品要涨价。于是,人们就误以为这种碰巧率先涨价的物品,就是后来“大规模涨价”的始作俑者。实际上,这种率先涨价的物品,只不过是“大规模涨价”最早的表现罢了。

即使不存在通货膨胀,各种物品之间的相对价格,也会不停地涨跌。如果写教书的报酬高,我就去做诗人;如果编程的报酬高,那我就去做程序员。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所有价格的变化,都仅仅是相对价格的变化,所以我总能根据诗人和程序员的工资,选择到底是做诗人,还是程序员但是,一旦出现通货膨胀,相对价格这个指标就被歪曲了。假设计算机行业是通货膨胀最早波及的行业,那么所有从事计算机行业的人,其工资收入就会率先上涨。要知道,这种价格上涨是绝对值的上涨,它并不表示这个行业相对其他行业更加吃香,而只是这个行业最先体现了通货膨胀而已。其他行业(如诗人)的工资收入很快就会迎头赶上。最终各行业的相对收入是大致不变的。

问题在于,在经济社会中,每个人、每个企业、甚至每个行业,都是孤立的,所以当他们的工资收入增加时,他们无从判断,到底是他们的劳动力升值了,还是仅仅水涨船高,自己的劳动力和其他劳动力一同升值,而相互比值并没有改变。这种不确定性,是真实世界非常重要的特征,而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使通货膨胀对就业造成了影响。

如果通货膨胀是在预料之内的,比如每个人都知道,各行业的工资每年将上涨5%,那么他们就不会跳槽,老板也不会多请工人干活,每个人都只会呆在原来最合适自己的地方。收入增加5%,谁也不会高兴,因为人人都知道,别的一切开支都将增加5%。

意外的通货膨胀就不同了!如果通货膨胀在意料之外,那么人们就会无所适从。老板的收入忽然增加了,到底是自己的烧饼越来越受欢迎,打败了对面的麦当劳呢,还是出现了普遍的通货膨胀,所有行业的收入都会同步增加,而自己只不过碰巧走在前头罢了呢?不知道,没有办法知道!

老板们通常会静观其变,但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就得采取行动。如果认为是自己本事增加了,那么他们就会扩张业务,增加聘用工人,从而带动一片繁荣。所以,每当出现“意外”的通货膨胀时,就业率就往往会增加。而相反,每当出现“意外”的通货紧缩时,失业率则往往会大幅度上升。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失业率的上升,不是由于经济结构或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改变而造成的,而是由于人们接受了错误的信号而造成的。靠误导得来的“好景”是不长久的。烧饼店老板很快发现,其他的成本都追上来了,自己的实物收入并没有增加,而原先的扩张计划,则很可能因为后续资金跟不上而告吹。“意外”的通货膨胀,其危害就在这里:它扭曲了价格信号,使人们用错了资源。

通货膨胀的现象篇10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供给汇率外汇储备a

一、引言

物价稳定是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之一;在持续了多年的低通货膨胀率之后,我国的物价指数从去年8月开始大幅上涨,且由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和输入型通货膨胀交互作用,目前通货膨胀已经深入到我国的大部分行业,且有不断上升的压力。

为此央行多次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但是效果都不明显。我国目前高通胀下并没有引起通货对外贬值,反而出现了人民币汇率对外升值的强劲态势;究其原因是因为外汇储备规模的扩大一方面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另一方面外汇占款而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又加剧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热钱不断大量涌入,又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的恶化。

关于通货膨胀与一国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于志慧(1998)分别从全球经济发展失衡和全球流动性过剩等方面分析了人民币内外价值背离的原因。孙玉妮(2008)认为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投资和出口需求过旺、货币的流动性过剩等原因造成的。邹小兵(2008)认为人民币加速升值并不是抑制通胀的最佳工具。然而把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汇率、外汇储备、国际原油价格相合起来做实证分析的文章较少,本文拟从中国的现实宏观经济现象出发,利用近年来的经济数据对以上经济变量进行实证计量分析,以分析经济现象背后隐藏关系。

二、计量模型与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1999年12月至2008年6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货币供给m1、汇率、外汇储备及国际原油的月度数据,样本容量为103个。数据分别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和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我们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1999年12月为基期进行了调整。我们分别用Cpi代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用m1代表货币供给量m1,用Rate代表汇率,用ReSeRVe代表外汇储备,用wti代表国际石油价格。D表示上述变量相应的一阶差分。为避免时间序列经济数据的异方差影响,所有变量均取实际值的自然对数形式,用L表示。本文选用eviews5.0软件计算。

2.aDF检验

时间序列分析中,为避免出现“伪回归”现象,在做因果关系分析前,必须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LCpi、LRate、LReSeRVe、Lwti的水平变量t统计量的绝对值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大于所对应的临界值,存在单位根,是不平稳的,而各一阶差分序列的aDF值都小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说明它们不存在单位根。m1是i(2),但Dm1是i(1),Dm1表示货币m1供给增量。

3.Johansen检验

根据engle和Granger(1987)的观点,如果对于时间序列Yt=[Y1t,,…,Ymt],Yit是同阶单整的,并且存在一个向量,使得'Y是平稳的,那么称序列Yt存在协整关系。Johansen和Juselius(1990)提出了检验多个变量间协整关系的方法。表2中列出了对这两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的结果。由于使用JJ方法建立的VaR模型对滞后期的选择比较敏感,所以采用aiC或SC准则来确定最佳滞后期,本文变量较多,由于自由度的限制,本文中p取3阶。在滞后期数确定之后,再对协整中是否具有常数项和时间趋势进行验证,然后再对数据进行协整检验。

根据Johansen检验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表达式为:VeC=LCpi-0.027LDm1-0.842LRate-0.023LReSeRVe-0.037Lwti-6.126(1)

从长期协整关系来看,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m1增量、汇率、外汇储备和国际石油价格正相关。在经济增长保持不变时,货币供给增量与通货膨胀成正相关关系符合经济理论,而外汇储备增长迫使基础货币投放增加。国际石油价格的上升提高了国际生产资料成本,给我国带来了输入型的通货膨胀。一般来说,汇率的提高会使出口量减少,进口量增长,外汇储备减少,降低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然而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的通货膨胀与汇率显现正相关关系,这与我国目前通货膨胀与汇率同时上升的现象相同。

4.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如果一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那么根据engle表述定理,协整回归可以表为误差修正模型设,根据协整关系所建立的误差修正模型(VeC模型为):

(2)

由于自由度的限制此处仅得出各变量滞后两阶的短期关系,货币供给m1增量对通货膨胀的一期影响较大,而其他变量的影响较小。同时,货币供给m1增量对于汇率和外汇储备的一二期影响也较大。

5.脉冲响应函数

由于VaR模型是一种非理论性的模型,它无需对变量作任何先验性约束,注重分析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而非变量之间影响,即为脉冲响应函数方法。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的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

从图中可以看出,LCpi对来自LDm1一个标准差的反应在前四期不明显,但在长期中有稳定的拉动影响。而外汇储备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在8期和6期后对通货膨胀有明显的抑抑制作用。而汇率和国际石油价格在长期看来有加剧通货膨胀的作用。

6.方差分解

考察VaR模型时还可以采用方差分解方法研究模型的动态特征。其主要思想是,把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的波动按其成因分解为与各方程新息相关联的m个组成部分,从而了解各新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从方差分解图可以看出,Cpi对其自身的贡献率在29%左右,m1增量对通货膨胀的贡献率在20%左右,汇率对通货膨胀的贡献率在13%左右,外汇储备在30%,而国际石油价格在8%左右。

7.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实质上是检验一个变量的滞后变量是否可以引入到其他变量方程中。一个变量如果受到其他变量的滞后影响,则称它们具有Granger因果关系。Granger(1987)指出,若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则这些变量之间至少存在一个方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

从格兰杰因果检验可以看出,外汇储备是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国际原油价格也是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而外汇储备是货币供应m1增量的格兰杰原因。

三、结论

本文分析了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量、汇率、外汇储备和国际原油价格之间的关系,利用Johansen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方法及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对各因素的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长期中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m1增量、汇率、外汇储备、国际原油价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外汇储备是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国际原油价格也是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而外汇储备是货币供应m1增量的格兰杰原因。

参考文献:

[1]孙玉妮:浅析当前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5期

[2]邹小兵:汇率与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分析,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