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动物的危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7:12

流浪动物的危害篇1

比如说,甲故意捡起一块石头砸向邻居家饲养的狗,狗挣脱绳索,冲向甲将其咬伤,则甲便要对自己故意狗的过错行为所造成的损害负责,不能请求狗的主人承担无过错侵权责任,要求得到赔偿。在“北京流浪猫伤人案”中,肖女士虽出于爱狗心切,但是其对自己追赶流浪猫并将其踢飞是有相应的意识和认识的,其行为表明她对流浪猫的伤害行为是出于故意的意思表示。肖女士的主张和一审法院的判决都认定乔女士是该流浪猫的饲养人,但乔女士是否真的符合饲养人条件我们在此先不做探讨,后面会做具体分析。为方便此处的讨论,我们暂且假定乔女士符合饲养人条件。那么,即使如此,在本案中,乔女士也不应对肖女士的损害承担任何责任。因为从案件事实可以判断,肖女士的主观过错已经属于故意的范畴,即她明知流浪猫在受到其踢打的情况下会有反击伤害其人身安全的危险性,仍作出踢打流浪猫的行为举动,已经符合《侵权责任法》第七十八条所规定的“损害是因被侵权人故意”造成的之免责条件。故在此情形下,不论乔女士是否是该流浪猫的饲养人都不会有承担责任的可能性。假设肖女士对于流浪猫伤人损害结果的发生不具有主观上故意之过错,只是具有主观上重大过失或者一般过失或者根本没有任何过错,在这些情况下就需要由其他责任主体来分担或全部承担肖女士所遭受的损害。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第七十八条规定可知,在被侵权人有重大过失的情况下,其后果是减轻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的责任。而在被侵权人对损害结果只有一般过失的情况下,应该由动物饲养人或管理人承担全部责任。具体到“北京流浪猫伤人案”中,在此情况下,到底哪些人可能成为责任承担主体呢?后文对此展开更进一步分析。

二、投喂者承担侵权损害责任的分析

笔者认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侵权责任法》第十章关于饲养动物损害责任的相关规定得以适用的前提是,该致害动物属于饲养动物,即为有固定的管理人或饲养人看管饲养,那么其饲养动物之人损害之责任的可能承担主体为饲养人或者管理人。这里就涉及到如何理解“管理人”这个概念?《德国民法典》第834条中规定,即“以合同为动物占有人承担动物看管的实施的人”应承担动物损害的侵权责任。从法条不难推断出管理人承担管理饲养动物义务的基础是饲养人与管理人之间所订立的合同,该合同的性质可以是借用合同、委托合同、保管合同、租赁合同或其他合同。在我国,根据参与立法的人士的解释,管理人应指实际控制和管束动物的人,管理人对动物不享有所有权,而只是根据某种法律关系直接占有和控制动物。那么投喂者是否属于饲养人这个范畴便是其应否承担损害责任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应分以下三种情况去确定投喂者的责任承担问题:第一种情况,投喂者将小区里流动的特定流浪猫带回家,进行定时定点的喂食,之后再放其在户外活动。这种行为已然在事实上形成了一种投喂者对于流浪猫的占有,即投喂者已经成为了该流浪猫的新主人、新饲养人或者管理人。此时该投喂者已经取代了该流浪猫原饲养人或者管理人的地位,并对该流浪猫具有了一定占有的意思和事实上的管领和控制。此时如果发生该流浪猫伤人的事实,则应由该新的饲养人承担相应的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第二种情况,投喂者没有把流浪猫带回家,只是在小区内公共区域对某特定流浪猫进行长期定时定点的喂食。在此种情况下,相对于流浪猫来说,其实投喂者已具备了一种事实上的准饲养人的身份,但这和上述第一种情况是不同的,这是因为投喂者这种定时定点对某特定流浪猫喂食的行为会导致该流浪猫对这种行为形成一种生活习惯。流浪猫本身具有人身攻击性和不易控制性,它本身就是一种危险源,投喂者的行为导致了小区内公共区域中这种危险可能性的增加,该投喂者应对此种危险后果有一定的预见,并应采取相应的积极的措施以防止这种危险的发生。否则,如果发生流浪猫伤人事件,根据《侵权责任法》的一般侵权行为构成理论,该投喂者则应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因其不合理的先行行为引起了小区公共区域不合理的危险性的增加。第三种情况,投喂者非长期定时定点地喂食某特定流浪猫,只是对小区的流浪猫进行偶尔的非定时定点的投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发生流浪猫伤人事件,该投喂者对被害人的损害结果应不承担任何责任。此时,该投喂者的行为既不构成一般侵权,也不属于特殊侵权行为。“北京流浪猫伤人案”中乔女士的行为即是属于第三种情况。乔女士只是出于爱心对小区里的流浪猫进行偶尔投喂,她并没有将某一只或几只流浪猫带回家收养予以占有,未形成新的饲养人关系;也没有在小区内公共区域定时定点的喂食某特定流浪猫。她的爱心投喂行为并不构成《侵权责任法》中的特殊侵权行为或一般侵权行为。因此,即使发生小区流浪猫伤人事件,乔女士也不应该对被害人所受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所以笔者对该案一审和二审的判决都不予认同。

三、其他可能的责任主体分析

其实,当我们在分析小区流浪猫伤人之责任承担主体的时候,不可忽视小区物业公司的责任问题。为了保护小区业主的合法权益,小区物业公司应当认真履行物业服务合同中的小区环境管理义务和安保义务,尽职管理好小区内的公共部分,当然也包括小区内的流浪动物。如果该物业公司没有尽职履行义务,根据国务院出台的《物业管理条例》的规定,该物业公司就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种责任可以是违反合同约定的违约责任,同时,因为物业服务企业作为公共场合的管理人,所以小区业主也可以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第37条的相关规定,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现实生活中,存在一种情形,即对流浪猫伤人的损害结果既没有被侵权人的主观过错,又没有投喂者侵权行为,此时我们可以把视线转移到物业服务企业上来。物业服务企业与小区业主大会或业主委员会签订的服务合同通常都会包含保障小区环境清洁卫生和安全的相关条款。物业服务企业应保证小区内不受流浪猫的骚扰,小区的清洁卫生不因流浪猫的随地大小便和翻找垃圾箱而遭到破坏,小区内不应放任流浪猫伤人这种不合理的危险性的存在。

四、结语

流浪动物的危害篇2

干热风对气候暖干化响应敏感

四年前,由科技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等六部门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指出,在未来50年至80年,全国平均温度很有可能升高2℃至3℃,平均降水量虽然会增加7%至10%,但并不能改变干旱化的趋势,特别是北方干旱化的趋势。

而据北京市气候中心今年年初统计:2001年至2010年,北京平均气温比前30年(1971年至2000年)上升了1℃。从这一气温指标看,相当于把北京向南推进近300公里,北京人过去10年相当于生活在10年前的河北石家庄一带,与这一气温指标相似的城市还包括西安和青岛。

邓振镛表示,“气候暖干化已成为我国北方现代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气候变暖使温度升高,尤其极端气温显著升高;气候变干使降水量持续显著偏少,土壤水分亏缺增加。”他认为,气候暖干化是由大气环流异常直接造成的,此外,还受洋流活动及气候系统外部强迫等因素的影响。

为探究气候暖干化对干热风的影响,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对甘肃省近46年来6月至7月干热风发生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干热风次数、灾害强度与同期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日数、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蒸发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与同期相对湿度、降水量、降水日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反。

“干热风对气候暖干化的响应十分敏感。气候暖干化的发展使得干热风的发生区域不断扩大、次数增多、强度增强。”邓振镛称。

尽管气候暖干化对干热风影响显著,但毛留喜认为,除气候因素外,干热风危害程度的大小还与农业技术有很大关系。随着抗干热风优良品种的选育和农田基础设施的日益改善,近年来,农作物在“杀麦刀”面前不再像前些年那样不堪一击。

高温热浪有别于干热风

高温热浪,是夏天留给人们的直接印象,同样是高温和低湿,很多人误把高温热浪当作干热风。

“两者属于不同的概念。”邓振镛表示,前者是一种人体感觉明显的综合性气象灾害,后者则是具有干、热、风三个气象要素特征的农业气象灾害,两者在危害特点、影响地域等方面均有很大不同。但也在形成原因、发生时间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容易混淆。

高温热浪是指大气温度高,且高温持续时间长,引起人、动物以及植物不能适应环境的一种天气过程。其主要危害人体健康,使人体不能适应环境,超出人体的耐受极限,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加重。高温热浪往往和干旱相伴出现,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使农林牧业的产量和品质下降,并极易引发森林或草原火灾。此外,持续高温天气还会引发大面积蓝藻发生,导致水源污染。

干热风是北方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其危害的实质是高温、低湿引起农作物生理干旱,风只是加重了危害的程度。干热风主要危害小麦,有些地方还会危害棉花、玉米、水稻等作物。

除危害特点不同外,两者发生与危害的地域范围也有较大的差异。高温热浪范围非常广阔,囊括除高寒地区以外的广大地区,而干热风主要集中在北方小麦主要产区。

高温热浪和干热风同属于较短时间尺度的重大天气灾害,都以高温低湿作为基本天气特征,形成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原因均是大气环流异常。高温热浪主要集中在6至8月,干热风主要集中在5至7月,两者发生时间基本接近。

邓振镛说,“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全国尤其是北方极端气温显著升高,发生高温热浪和干热风灾害的频次不断增多、趋势不断变强。”

科普链接:

流浪动物的危害篇3

abstract:inrecentyears,asChina'sindustrialproductioncontinuestoprogress,thelevelofautomationisincreasing,andthedistributedcontrolsystemandintelligentfieldinstrumentationhavebeenwidelyused,butatthesametime,howtoprotectthesemicroelectronicsdevicesinthethunderstormseasonhasbecometheproblemconcernedbythecorporate.thispaperdiscussedthelightninghazardsofmicroelectronicdevicesencounteredbytonglingnonferroustongguanmetallurgicalBranchandthesolutions.

关键词:浪涌;雷击;隔离器

Keywords:surge;lightning;isolator

中图分类号:tH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5-0057-03

1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铜陵有色铜冠冶化分公司地处长江南岸,工厂第一条硫酸生产线始建于2007年,本厂的90米高烟囱在工厂园区是最高建筑,遭雷击次数最多,在i期工程建设中由于认识不足,从设计开始就对雷击形成的危害估计不足,造成在90米烟囱周围的部分现场仪表及DCS卡件通道由于感应雷而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有的重要通道损坏还引起系统连锁停车,对正常生产造成影响。

自生产系统试生产以来,正是夏季雷暴多发的时候,厂区遭受过多次雷击,有几次DCS系统温度卡件、模拟量输入卡件因雷击而损坏;现场变送器和阀门定位器因雷击而损坏。

原因分析:因为所损坏的现场仪表靠近烟囱附近区域的位置(50米内),而烟囱最顶端设有避雷针引下线,引下线与接地网连接,这样,若有直击雷直接击中烟囱上面的避雷针,那么强大的放电电流引起的电磁场会导致周围的传输导线上产生瞬时的超强的电压脉冲和电流冲击;其次,放电过程中地电位的升高也能导致现场仪表损坏。

2工厂集散控制系统及现场仪表的防雷意义

①减少DCS系统卡件及现场仪表设备被雷击的损失。②保护大型设备的正常安全运行,实现生产的稳定运行。

3雷电的影响及雷浪涌的产生

雷电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①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或地面上,雷电流沿引下线、接地体流动过程中,在土壤中产生强大的感应电磁场,通过感应耦合到DCS等电子设备内,损坏DCS等电子设备;

②控制室建筑物的防直击雷装置在接闪时,强大的瞬间雷电流通过引下线流入接地装置,会在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上产生很高的电位,如果防雷的接地装置是独立的,它和控制系统(包括电缆管线等)没有足够绝缘距离的话,则它们之间会产生放电,这种现象称之为雷电反击,它会对控制室内的DCS系统产生干扰乃至破坏。

此外,当空中携带大量电荷的雷云从控制室上空经过时,由于静电感应使地面某一范围带上异种电荷,当直击雷发生后,云层带电迅速消失,而地面受感应的范围由于散流电阻大,以至出现局部的高电位,从而形成雷电涌。同样,当雷电发生在避雷针上时,会引起大地电势升高,从而引起电缆与大地间的电势差,也会形成雷电涌。

雷电的影响:雷电在形成和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强大的静电场和电磁波,这种电磁波有两种特性:电场和磁场。这两种效应直接导致了雷浪涌的产生。

雷浪涌的产生:由于雷电的巨大能量,它在泄放过程中会在输电线路、建筑物、电子设备等地方诱导出破坏性巨大的浪涌电压。这种雷浪涌电压产生原因主要有:静电诱导、电磁诱导、大地电位上升等。

雷浪涌对工厂控制系统及现场仪表设备的影响:

感应雷对电子设备(或系统)的破坏主要有如下两种情况:

①线间破坏(V1)。从电子设备被破坏的情况分析得知,线间电压的破坏占多数。这种破坏的特点是靠近雷电涌侧端子周围的半导体部件遭破坏。

②放电破坏(V2,V3)。由于雷电对大地间的电压非常高,所以易造成电子回路与被接地的机壳间产生电弧放电。这种线路对大地间的破坏形式称为放电破坏。放电破坏的特点是回路与机壳间绝缘弱的部分遭破坏。

防雷浪涌保护器能将雷电涌电压控制在对设备无危害的范围内,从而防止线间破坏和放电破坏。

计算机和电子设备有快速处理多种信息的优点,同时又存在隔离强度低、容易被雷电引起的诱导雷电涌毁坏的缺点。侵入到电缆的雷电涌电压变成前进波穿过电缆,在现场的传感器传输路上或在管理室的计算机及电子设备的端子上,瞬时产生强大的电压脉冲,毁坏电子设备。

线路对大地间的雷电涌电压有时达到数万伏,但是多数不超过五千伏。线间所遭受的雷电涌电压为数百伏。这种破坏一般称为线间破坏。线间破坏的特点是靠近雷电涌侧端子周围的半导体部件遭破坏。线路对大地间的破坏形式一般称为放电破坏。从电子设备被破坏的情况分析得知,线间电压的破坏占多数。微电子设备的工作电压通常都很低,从几毫伏到几伏不等。多为直流供电,也就导致其对过压、过流的防护能力极其脆弱。一旦信号线上因电磁感应而加载过压、过流,将会对这些电子设备的安全运行形成很大潜在的或现实的危害。美国研究报告《aD-722675》指出:当雷电活动时,磁感应强度达到0.07GS时,计算机发生误动作,当磁感应强度超过2.4GS时,计算机发生永久性损坏。根据统计,雷电对微电子设备的破坏而造成的损失,已远远超过了雷击火灾的损失,成为当今电子时代的一大公害。

我们知道,通信网络是通过一条线缆在全网络间传播信息。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越是高速的电子设备,越容易被雷击坏。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因之一在于iC的小型化。为了实现高速化,必须尽量控制iC内部的寄生电容。这样一方面使半导体芯片更加小型化,另一方面耐压强度相应降低。通信网络设备内部一般装有iC芯片,它的抗浪涌电压能力非常弱。除了设备以外,我们再看一看配线方面。通过网络连接起来的设备全部通过一条线缆连接起来。因此,当网络有雷电涌的侵入时,所有连接在网络上的设备都会受到影响。也就是说,危害不仅仅限于一台设备,而会波及到链式连接的网络整体。就算幸运,危害只限于一台设备,但如果该设备是主机的话,也同样会导致网络整体的瘫痪和工厂停产。因此,当网络有雷电涌的侵入时,所有连接在网络上的设备都会受到影响。雷击危害就不仅仅是一台设备的修理费,而是停产损失,危害极大。为了减轻雷击带来的危害,通信网络的防雷措施非常重要。

4现代防雷方法的介绍

任何设备的防雷必须切断所有可能的雷击进入设备的途径。

必须同时实施电源防雷和信号线防雷。

电源防雷:用电源避雷器实施直击雷和感应雷分级防护。

信号线防雷:一般要求用专用避雷器实施感应雷防护。本文就着重讨论防浪涌避雷器的使用问题。

5采取的应对措施

防雷浪涌保护器有两种有效的保护系统免遭雷浪涌的手段:

①浪涌吸收装置(限压)。

1)当雷浪涌电压Vs通过浪涌吸收装置时将被限制在电压Vc之下。2)放电电流is的大小由阻抗Zs和浪涌电压Vs决定。3)被保护设备的耐压必须大于限制电压Vc。

②泄流装置(放电)。

1)密闭的惰性混合气体避雷装置被封装在两个电极和陶瓷绝缘柱之间。2)从高可靠性的角度看,这种被绝缘封装的气体避雷装置在机械性能、抗热和抗冲击能力等方面要远远优于其它装置。3)电极材料具有很好的电流带载能力和超长的使用寿命,并且它的表面被涂上一层特殊的活性聚合物以提高性能。

防雷浪涌保护器的参数说明:

我们经过多方交流,招标采购了日本爱模公司的m-SYStem专业防浪涌产品,对部分室内易遭雷击的DCS系统卡件、现场仪表进行防护。

爱模系统公司有几十年的远程i/o,通信转换器和各种通信网络设备的开发经验,在开放性通信网络的防雷产品上是世界最大生产商之一。

其产品主要是采取分流法,就是在仪表系统的信号或通讯回路以及系统的供电电源部分采用浪涌保护器SpD(SurgeprotectiveDevice),用以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分走浪涌电流。

我们选取了在烟囱附近区域一些重要的设备及信号采取措施进行防护,根据信号种类不同,我们选用了的产品有:电源防浪涌、标准信号防浪涌、热电阻防浪涌、热电偶防浪涌等隔离端子。

根据接线方法有:二线制、三线制、四线制等防浪涌隔离端子。

现场仪表选用室外型防浪涌保护器,要求保护器的接地电阻在4欧姆以下,室内仪表及DCS卡件选用室内型防浪涌保护器,采用端子式,直接安装在接线端子的卡槽上。

防浪涌保护器只吸收雷浪涌,而不影响计测信号,可以插拔避雷器的主机部分,不会中断信号,新型产品带有寿命显示功能,可通过指示灯的颜色判断避雷器是否失效。

通过对相关设备进行防雷措施改进后,在近几年的夏季雷雨季节生产中,仪控设备的损坏率达到了接近于零的较好状况,为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需注意的问题:①一个SpD只能为回路的某部分提供保护,例如,一个安装在DCS控制室的SpD只能对一个DCS的卡件通道提供保护;一个安装在现场变送器输出的SpD只能对一个变送器提供保护。如果所有的i/o通道都装SpD,成本将大幅度上升;因此只能在一些重要的以及雷击比较频繁的场合采用防浪涌保护器。②要对DCS系统及现场仪表进行综合保护。系统的接地要严格按防雷接地规范要求去施工,如保护地、工作地。③屏蔽:控制室屏蔽、现场仪表屏蔽、信号线和电源线屏蔽。

合理布线:①因为建筑物内的钢筋是直击雷电流的引下线,会辐射电磁波,所以,楼内电源线,信号线布线时不能平行接近钢筋。②强弱电分开布线。防止大用电器的起/停产生的电磁干扰耦合,干扰弱电信号。③现场安装信号避雷器时,接地线要求短而直,线径,曲率符合规范要求,不能为美观而拐直角硬弯。④要定期(特别是雷雨季节前)对各种设备接地电阻进行检测,其数值要达到相关规范要求,以防止接地虚设。

6结束语

通过对在靠近高大建筑物周边区域易遭雷击的现场仪表及对应DCS卡件通道加装浪涌保护器,近二年在雷雨季节由于雷击造成现场仪表及DCS卡件损坏的现象再也没有发生,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运行。

防雷是个综合工程,除了在重要场合使用防浪涌保护区外,其它工作也要做好,如安全接地与保护接地工作,接地电阻一定要达到要求,现场到室内的屏蔽地一定要在室内接地,另一头悬空。定期进行接地电阻的检测,做好以上工作,工厂的DCS系统及现场仪表的防雷才能有保证。

参考文献:

[1]DL/t5190.5-2004,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第5部分:热工自动化[S].

流浪动物的危害篇4

近期,校园内发现有不少流浪狗,经常流窜于校园、体育场、教学楼、宿舍、餐厅等区域,流浪狗的主要危害:

1、据专业饲养人士介绍,流浪狗稍有外界干扰更易为了保护自己去攻击人。

2、流浪狗未定期打疫苗,接触的环境比家狗恶劣,经常在垃圾桶(池)、泔水桶、卫生间等地活动,因此身上携带的鼠疫、跳蚤等病毒和寄生虫要远远高于家养宠物狗。

3、流浪狗随地大小便严重影响了校园卫生,对师生也是一种潜在危险。

4、流浪狗严重干扰师生的日常生活,特别是放学、跑操、晚饭期间学生更容易遭到伤害,一旦咬伤师生极易感染狂犬病毒,需及时注射狂犬疫苗,费时又费钱,严重影响全体师生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秩序和校园治安、卫生环境。为进一步营造安定有序、整洁文明的校园环境,确保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流浪动物的危害篇5

【关键词】现代化智能小区;建筑电气防雷设计规范;等电位联结;避雷器

一、雷电概述

雷电是指一部分带电的云层与另一部分带异种电荷的云层,或者是带电的云层与大地之间迅猛的放电,这种迅猛的放电过程产生强烈的闪电并伴随巨大的声音。只要我们积极主动的防御,采取正确良好的防雷手段,雷电灾害是可以避免的。但对雷电浪涌的防护意识和防护措施相对比较薄弱,以上所列的四次典型的雷击弱电设备的情况就是对弱电防雷考虑不够造成的。其主要的雷电形式及雷害情况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直击雷是指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构架、动植物上,因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效应等造成建筑物等损坏以及人员的伤亡。

(二)雷电浪涌是近年来由于微电子的不断使用引起人们极大重视的一种雷电危害形式,同时其防护方式也不断完善。最常见的电子设备危害不是由于直接雷击引起的,而是由于雷击发生时在电源和通讯线路中感应的电流浪涌引起的。一方面由于设备内部结构高度集成化(VLSi芯片),从而造成设备耐压、耐过电流的水平下降,对雷电(包括感应雷及操作过电压浪涌)的承受能力下降,另一方面由于信号来源路径增多,系统较以前更容易遭受雷电波侵入。浪涌电压可以从电源线或信号线等途径窜入电脑及通信设备。美国Ge公司测定一般家庭、饭店、公寓等低压配电线(11oV)在10000h(约一年零两个月)内在线间发生的超出原工作电压一倍以上的浪涌电压次数达到800余次,其中超过1000V的就有300余次。这样的浪涌电压完全有可能一次性将电子设备损坏。信号系统浪涌电压的主要来源是感应雷击、电磁干扰、无线电干扰和静电干扰。金属物体(如电话线)受到这些干扰信号的影响,会使传输中的数据产生误码,影响传输的准确性和传输速率。排除这些干扰将会极大改善网络的传输状况。

二、智能化小区现代防雷技术

外部防雷装置:外部防雷装置主要是防直击雷装置,即在直击雷非防护区(LpZoa)或直击雷防护区(LpZoB)界面采取的防雷措施,由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接闪器一般由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线、避雷网等构成,可根据建筑物实际情况选择,既要考虑外观、经济,关键还要考虑防雷效果。

内部防雷装置:主要用于减小和防止雷电流在需防空间内所产生的电磁效应以及防止反击、接触电压、跨步电压等二次雷害,即在直击雷防护区(LpZoB)届面内采取的防雷措施,内部防雷装置由等电位连接系统、共用接地系统、屏蔽系统、合理布线系统、浪涌保护器等组成。

屏蔽措施:指“在需要保护的空间内,当采用屏蔽电缆时其屏蔽层至少在两端并宜在防雷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当系统要求只在一端做等电位连接时,应采用两层屏蔽,外层屏蔽按前述要求处理。”屏蔽是减小电磁干扰的基本措施。

合理布线:现代化的建筑物都离不开照明、动力、电话、电视和计算机等设备的管线,在防雷设计中,必须考虑防雷装置与这些管线的关系。在管线较长或桥架等设施较长的路线上,还需要两端接地;第三,应该注意电源线、天线和屋顶高处的彩灯及航空障碍灯等线路的引入做法,防止雷电波侵入。

电涌保护器(SpD)防护:电涌保护器的防护分为电源电涌防护和信号电涌防护。电源电涌防护按规范分为三部分:在总电房低压配电柜电源总开关处安装对地电源电涌保护器,作为一级防护:在分配电柜安装对地电源电涌保护器,作为二级防护;在UpS电源、精密设备和电脑终端等设备处安装对地电源电涌保护器,作为三级防护。

三、避雷设备的外部防护

弱电设备的外部防护首先是使用建筑物的接闪器、引下线将主要的雷电流引人大地i其次是在将雷电流引人大地的时候尽量将雷电流分流,避免造成过电压危害设备;第三是利用建筑物中的金属部件以及钢筋可以作为不规则的法拉第笼,起到一定的屏蔽作用,如果建筑物中的设备是低压电子逻辑系统、遥控、小功率信号电路的电器,则需要加装专门的屏蔽网,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5m—5m,6m—4m的网格,所有均压环采用避雷带等电位连接;第四是建筑物各点的电位均衡,避免由于电位差危害设备;第五是保障建筑物有良好的接地,降低雷击建筑物时接点电位损坏设备。

1.设备的内部保护

从emC(电磁兼容)的观点来看,防雷保护由外到内应划分为多级保护区。最外层为0级,是直接雷击区域,危险性最高,主要是由外部(建筑)防雷系统保护,越往里则危险程度越低。保护区的界面划分主要通过防雷系统、钢筋混凝土及金属管道等构成的屏蔽层而形成,从0级保护区到最内层保护区,必须实行分层多级保护,从而将过电压降到设备能承受的水平。一般而言,雷电流经传统避雷装置后约有50%是直接泄入大地,还有50%将平均流入各电气通道(如电源线,信号线和金属管道等)。

随着电脑通信设备的大规模使用,雷电以及操作瞬间过电压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以往的防护体系己不能满足电脑通信网络安全的要求。应从单纯一维防护转为三维防护,包括:防直击雷,防感应雷电波侵入,防雷电电磁感应,防地电位反击以及操作瞬间过电压影响等多方面作系统综合考虑。

2.电源系统防护

通常将配电系统第一级防雷保护设计为:使用10/350μs波形、通流容量15-25ka每线,8/20μs波形、通流容量60-100ka每线的B级电源电涌保护器将感应雷击过电压限制到4000V以下。所有接线用16mm2股铜线连接,地线用25mm2多股铜线连接。可选用开关型电源防雷模块或者电源防雷箱。按照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雷电防护等级二次雷击参数要求,依据雷电分流理论,可分配到电源线路系统的雷电电流为8/20μs波形75ka,则对于tn系统,每线可分配8/20μs波形雷电流18.75ka,考虑到保护的裕度,作为配电系统电源第二级防雷,需使用8/20μs波形、通流容量40ka每线的电源电涌保护器将4kV的线路残余感应雷击过电压限制到2500kV以下。为防止浪涌保护器遭受雷击后损坏后,电源对地短路,需要在浪涌保护器前安装空气开关作为短路保护装置。依据智能建筑配电线路设计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各种电子机房内设备的重要性,将配电系统按第三级防雷保护设计为:使用8/20μs波形、通流容量10ka每线的电源电涌保护器将感应雷击过电压限制到1500V以下。可选用限压型电源防雷模块或者电源防雷箱。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果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弱电设备的防雷接地工作,比如室外摄像枪添加避雷针,防雷接地网覆盖完善,通信线路全部通过地下室走线,不得不在园林中走线的通信线路必须穿套金属管,金属管每隔一定距离就接地,保安岗亭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等,将大大减少弱电设备在防雷设备上的投入,更能高效,稳定。

参考文献

[1]崔学林;;分支电缆与建筑电气设计规范[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线电缆专委会2001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本报记者马健娄立平;西门子科技引入建筑电气全新理念[n];中国房地产报;2004年

流浪动物的危害篇6

关键词:智能家居瞬态干扰干扰途径抑制措施

1智能家居系统瞬态干扰防护的必要性

瞬态干扰指交流电网上出现的浪涌电压、振铃电压、火花放电等瞬间干扰信号,其特点是作用时间极短,但电压幅度高、瞬态能量大。瞬态干扰会造成控制系统的电源电压的波动;当瞬态电压叠加在控制系统的输入电压上,使输入智能家居系统的电压超过系统内部器件的极限电压时,便会损坏智能家居系统内部的设备,因此必须采用抑制措施。

静电放电(eSD)和电快速瞬变脉冲群(eFt)对智能家居系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静电放电在5~200mHz的频率范围内产生强烈的射频辐射。此辐射能量的峰值经常在35~45mHz之间发生自激振荡。许多信息传输电缆的谐振频率也通常在这个频率范围内,结果电缆中便串入了大量的静电放电辐射能量。电快速瞬变脉冲群也产生相当强的辐射发射,从而耦合到电缆和机壳线路。当电缆暴露在4~8kV静电放电环境中时,信息传输电缆终端负载上可以测量到的感应电压可达到600V,这个电压远远超出了典型数字电子设备的限电压值0.4V,典型的感应脉冲持续时间大约为400纳秒。

家居电子设备在使用中经常会遇到意外的电压瞬变和浪涌,从而导致电子设备的损坏,损坏的原因是电子设备中的半导体器件(包括二极管、晶体管、可控硅和集成电路等)被烧毁或击穿。据统计,电子设备的故障有75%是由于瞬变和浪涌造成的。电压的瞬变和浪涌无处不在,电网、雷击、爆破,就连人在地毯上行走都会产生上万伏的静电感应电压,这些都是电子设备的隐形杀手。因此,为了提高电子设备的可靠性和人体自身的安全性,必须对电压瞬变和浪涌采取防护措施。

1.1家居电子设备防电压瞬变浪涌要求

1.1.1耐压要求

当瞬间电压超过电子设备的绝缘耐压值时,其安全性能会降低,甚至被毁。因而电子设备的瞬间过电压应该小于其绝缘耐压值,正常的工作电压应小于保护电压。

1.1.2过流保护要求

电子设备的过流能力一般设计为额定电流的1.5~2倍,以此为标准选择电子元器件。如额定电流为0.22a的计算机其最大过流能力约为0.45a,当电流大于该值时,电子设备所选用的电子元器件将会烧坏而无法正常工作,因而应该保证到达电子设备的瞬间过电流小于其额定电流的1.5~2倍。

1.1.3动态响应时间的要求

电子设备在设计过程中已经采用了许多保护器件,如快熔器、压敏电阻、空气开关、继电保护器件等,每种保护器件都有特有的动态响应时间(如空气开关、继电保护器件其动态响应时间约在200ms左右),而每种电子设备也有其保护响应时间,因而流过电子设备的浪涌瞬态时间应该大于电子设备的动态响应时间,避免保护器件来不及响应而使浪涌通过电子设备。

1.1.4接地保护要求

电子设备在安装时,应做到良好接地,否则雷电所产生的浪涌能量将不能有效地对地泄放而击毁器件。接地线在瞬间遭受浪涌以电感方式存在,其典型值为1μH/m,接地线上的压降为U1=L×di/dt。对于1.5m长的接地线L≈1.5μH,雷电在瞬间(如100μs)产生的几百安培(500a)浪涌脉冲,其di/dt=5×106a/s,此时接地线上的压降U1=L×di/dt=1.5×10-6×5×106=7.5V,设备将承受500a×7.5V=3750w的浪涌能量,该能量将可能损伤或毁坏大部分电子设备。因此,对电子设备作可靠的接地保护,能使到达电子设备外壳的电压较小,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但仅作接地保护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加装浪涌保护装置。因为,外界侵入的浪涌能量将首先通过电子设备再对地泄放,这样流经电子设备的浪涌电流基本不变,其能量有可能很大,电子设备仍有可能被损坏,因此接地保护对于电子设备而言只能是一种辅助性保护。

转贴于2智能家居系统中的主要干扰途径

产生干扰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干扰源、干扰通道、易受干扰设备。

干扰源分为内部和外部。内部主要是装置原理和产品质量等。外部主要由使用条件和环境因素决定,如工作电源直流回路受开关操作和天气影响等而引起的浪涌电压,强电场或强磁场以及电磁波辐射等。

干扰通道有传导耦合、公共阻抗耦合和电磁耦合三种。外部主要通过分布电容的电磁耦合传到内部;内部则三种均有。

由于设备采用的敏感元件的选用和结构布局等不尽合理,造成本身抗干扰能力差,对干扰加以抑制,降低其幅度,减少其影响力,这是从外部环境上加以改善。

2.1干扰途径

感应雷可由静电感应产生,也可由电磁感应产生,形成感应雷电压的机率很高,对建筑物内的电子设备威胁巨大,家居网络系统的防雷工作重点是防止感应雷入侵。入侵家居网络系统的雷电过电压过电流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

2.1.1由交流电220V电源供电线路入侵

智能家居系统的电源由电力线路输入室内,电力线路可能遭受直击雷和感应雷。直击雷击中高压电力线路,经过变压器耦合到220V低压,入侵家居智能系统供电设备,另外,低压线路也可能被直击雷击中或被感应雷过电压。在220V电源线上出现的雷电过电压平均可达10000V,对家居网络系统可造成毁灭性打击。电源干扰复杂性中众多原因之一就是包含着众多的可变因素,电源干扰可以以“共模”或“差模”方式存在。“共模”干扰是指电源线与大地,或中性线与大地之间的电位差。“差模”干扰存在于电源相线与中性线之间。对三相电源来讲,还存在于相线与相线之间。电源干扰复杂性中的第二个原因是干扰情况可以从持续周期很短暂的尖峰干扰到全失电之间的变化。电源干扰的类型见表1,电源干扰进入设备的途径包括电磁耦合、电容耦合及直接进入三种。

2.1.2由智能家居系统传输线路入侵

可分为三种情况:

(1)当地面突出物遭直击雷打击时,强雷电压将邻近土壤击穿,雷电流直接入侵到电缆外皮,进而击穿外皮,使高压入侵线路;

(2)雷云对地面放电时,在线路上感应出上千伏的过电压,击坏与线路相连的电器设备,通过设备连线侵入通信线路。这种入侵沿通信线路传播,涉及面广,危害范围大;

(3)若通过一条多芯电缆连接不同来源的导线或者多条电缆平行铺设,当某一导线被雷电击中时,会在相邻的导线感应出过电压,击坏低压电子设备。

2.1.3地电位反击电压通过接地体入侵

雷击时强大的雷电流经过引下线和接地体泄入大地,在接地体附近放射型的电位分布,若有连接电子设备的其他接地体靠近,即产生高压地电位反击,入侵电压可高达数万伏。建筑物防直击雷的避雷引入了强大的雷电流通过引下线入地,在附近空间产生强大的电磁场变化,会在相邻的导线包括电源线和信号线上感应出雷电过电压,因此建筑物避雷系统不但不能保护计算机,反而可能引入了雷电。家居网络系统等设备的集成电线芯片耐压能力很弱,通常在100V以下,因此必须建立多层次的计算机防雷系统,层层防护,确保计算机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

2.2耦合机制

雷电冲击影响家居电子设备构成系统的耦合机制有下面几种。

2.2.1电阻耦合

雷电放电将使受影响的物体相对于远端地的电位上升高达几百千伏,地电位升高形成的电流将分布到设备的金属部分,如连接到系统参考点数据线和电源电线。电缆屏蔽层的电流在屏蔽层与芯线之间引起过电压,其数值与传输阻抗成正比例。

2.2.2磁耦合

在导体上流通的或处在雷电通道的雷电流会产生磁场,在几百米范围内,可以认为磁场的时间变化率与雷电电流时间变化率相同。然而,磁场经常被建筑材料和周围的物体所衰减和改变。磁场的变化会在室内外电缆设备上产生感应电流和电压。

2.2.3电耦合

雷电通道下端的电荷会在附近产生一个很强的电场,它对鞭状天线设备有影响,而对于建筑物内部电场干扰一般可以忽略。

2.2.4电磁耦合

远距离雷电放电产生的电磁场会在大范围的数据传输网上感应出过电压,这种干扰会传导到接口上,但这种情况下,直接辐射的电磁场很难对建筑物内的家居电子设备造成破坏。

3智能家居系统干扰的抑制措施

根据ieC61312标准,家居电子设备应设置多级防雷保护措施,一般为三级配置。由于雷电流主要是由首次雷击电流和后续雷击电流所组成,因此,雷电过电压的保护必须同时考虑到如何抑制(或分流)首次雷击电流和后续雷击电流。在采取多级保护措施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各级之间的能量配合和解耦措施。家居网络系统的防雷可采用两种措施,即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外部防雷可将绝大部分雷电流直接引入地下泄散;内部防雷可阻塞沿电源或信号线所引入的雷电波。这两道防线,互相配合,各尽其职,缺一不可。

按照防护范围,可将智能家居系统电子设备的防雷措施分为两类,外部防护和内部防护。外部防护是指对安装电子设备的建筑物本体的安全防护,可采用避雷针、分流、屏蔽网、均衡电位、接地等措施,这种防护措施人们比较重视、比较常见,相对完善。内部防护是指在建筑物内部电子设备对过电压(雷电或电源系统内部过电压)的防护,其措施有:等电位联结、屏蔽、保护隔离、合理布线和设置过电压保护器等措施,这种措施相对来说是比较新的办法,也不够完善,下边对弱电设备防雷进行探讨,主要对雷电浪涌及地电位差的防护提出一些看法。

3.1智能家居系统电子设备的外部防护

外部防雷主要指建筑物的防雷,一般是防护直击雷,它是防雷技术革新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技术措施可分接闪器(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等金属接闪器)、引下线、接地体和法拉第笼等。系统设备的外部防护首先是使用建筑物的避雷针将主要的雷电流引入大地;其次是在将雷电流引入大地时尽量将雷电流分流,避免造成过电压危害设备;第三是利用建筑物中的金属部件以及钢筋可以作为不规则的法拉第笼,起到一定的屏蔽作用,如果建筑物中的设备是低压电子逻辑系统、遥控、小功率信号电路的电器,则需要加装专门的屏蔽网,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5m×5m或6m×4m的网格,所有均压环采用避雷带等电位连接;第四是建筑物各点的电位均衡,避免由于电位差危害设备;第五是保障建筑物有良好的接地,降低雷击建筑物时接点电位,避免损坏设备。

接地电阻应符合相关标准,一般为4Ω。对某些设备制造厂商有特殊接地要求,将直流地与其它6个接地类型分开以避免电磁干扰和零地电位升高。但当有雷电对地泄放时,高电压将通过直流地反击设备。因此,对于这种情况宜在防雷地和直流地之间加装地电位均衡器,避免反击现象。

3.2智能家居系统设备的内部保护

内部防雷系统主要是对建筑物内易受过电压破坏的设备加装过压保护装置,在设备受到过电压侵袭时,保护装置能快速动作泄放能量,从而保护设备免受损坏。内部防雷分为电源防雷和信号防雷。

从emC(电磁兼容)的观点来看,防雷保护由外到内应划分为多级保护区。最外层为0级,是直接雷击区域,危险性最高,主要是由外部(建筑)防雷系统保护,越往里则危险程度越低。保护区的界面划分主要通过防雷系统、钢筋混凝土及金属管道等构成的屏蔽层形成,从0级保护区到最内层保护区,必须实行分层多级保护,从而将过电压降到设备能承受的水平。一般而言,雷电流经传统避雷装置后约有50%是直接泄入大地,还有50%将平均流入各电气通道(如电源线,信号线和金属管道等)。

随着家居电子设备的大规模使用,雷电以及操作瞬间过电压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以往的防护体系已不能满足智能家居网络安全的要求。应从单纯一维防护转为三维防护,包括:防直击雷、防感应雷电波侵入、防雷电电磁感应、防地电位反击以及操作瞬间过电压影响等多方面作系统综合考虑。

多级分级(类)保护原则:即根据电气、电子设备的不同功能及不同受保护程序和所属保护层确定保护要点作分类保护;根据雷电和操作瞬间过电压危害的可能通道从电源线到数据通信线路都应做多级层保护。

3.2.1电源部分防护

家居电子设备的电源雷电侵害主要是通过线路侵入。高压部分有专用高压避雷装置,电力传输线把对地的电压限制到小于6000V(ieeeeC62.41),而线对线则无法控制。所以,对380V低压线路应进行过电压保护,按国家规范应有三部分:建议在高压变压器后端到二次低压设备的总配电盘间的电缆内芯线两端应对地加避雷器或保护器,作一级保护;在二次低压设备的总配电盘至二次低压设备的配电箱间电缆内芯线两端应对地加装避雷器保护器,作二级保护;在所有重要的、精密的设备以及UpS的前端应对地加装避雷器或保护器,作为三级保护。目的是用分流(限幅)技术即采用高吸收能量的分流设备(避雷器)将雷电过电压(脉冲)能量分流泄入大地,达到保护目的。所以,分流(限幅)技术中采用防护器的品质、性能的好坏是直接关系网络保护的关键,因此,选择合格优良的避雷器或保护器至关重要。

电源防雷系统主要是防止雷电波通过电源线路对计算机及相关设备造成危害。为避免高电压经过防雷器对地泄放后的残压或因更大的雷电流在击毁防雷器后继续毁坏后续设备,以及防止线缆遭受二次感应,依照有关防雷工程试行草案,应采取分级保护、逐级泄流的原则。一是在大楼电源的总进线处安装放电电流较大的一级电源防雷器,二是在重要楼层或重要设备电源的进线处加装二级或三级电源防雷器。为了确保遭受雷击时,高电压首先经过一级电源防雷器,然后再经过二级电源防雷器,一级电源防雷器和二级电源防雷器之间的距离要大于10~15m,如果两者间距不够,可采用带线圈的防雷箱,这样可以避免二级电源防雷器首先遭受雷击而损坏。

3.2.2信号部分保护

对于智能家居系统,应分为粗保护和精细保护。粗保护量级根据所属保护区的级别确定,精细保护要根据电子设备的敏感度来进行确定。

由于雷电波在线路上能感应出较高的瞬时冲击能量,因此要求网络通信设备能够承受较高能量的瞬时冲击,而目前大部分设备由于电子元器件的高度集成化而使耐过电压、耐过电流水平下降,必须在网络通信接口处加装必要的防雷保护装置以确保网络通信系统的安全运行。

对智能家居系统进行防雷保护,选取适当保护装置非常重要,应充分考虑防雷产品与通信系统的匹配。对于信息系统,应分为粗保护和精细保护。粗保护量级根据所属保护区的级别确定,精细保护要根据电子设备的敏感度来进行确定。

流浪动物的危害篇7

关健词:智能建筑;雷电压形成;雷电防护;防雷设计

0引言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高层智能建筑占城市建筑的比例愈来愈大,然而高层建筑相对于低矮建筑物却更易遭受雷击的威胁。且由于智能建筑内电子设备和线路较为密集,因此也大大增加了雷电对这些设备及线路的破坏威胁。如何解决高层智能建筑的雷电防护问题成为广大电气设计人员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1雷电压的形成及其危害

大气中的饱和水蒸气在上下气流的强烈摩擦和碰撞过程中,形成了带不同电荷的雷云。当带电的云块临近地面时,由于静电感应,大地感应出与雷云极性相反的电荷。云层与大地之间就像一个巨大的极板电容器,当云层中电荷密集处对大地的电场强度达到25~30kV/cm时,就会击穿空气绝缘,云层对大地便发生先导放电。当先导放电的通路到达大地时,大地上的电荷与雷云中的电荷就会发生强烈的中和,出现特大电流,时间大约为50~100μs,雷电流可达几十万安,其能量巨大,可损坏建筑物,中断通信,危害人身安全。雷过电压分为两种:直击雷过电压及雷电感应过电压。

(1)直击雷过电压(传导过电压)。架空线路直接遭受雷击后,高压冲击波形成的过电压沿线路传播损坏设备称为传导过电压,传导过电压会导致设备与大地间的绝缘损坏。

(2)雷电感应过电压。由于雷电是高频脉冲电流,持续时间不超过100μs,雷击点附近的线路由于电磁感应会产生脉冲浪涌。脉冲浪涌通过线路侵入设备系统,会造成设备失灵或永久性损坏。此外,雷电流流入大地时,由于存在散流电阻,该区域不同地点会有不同的电位,即使在很短的距离内也会产生电位差,在低压配电装置中也会产生过电压。

2智能建筑的雷电防护

智能建筑受到雷电冲击时,建筑内冲击电位分布和空间瞬间电磁场将会影响安装在楼内的与楼外有联系的电子设备,尤其会使现代数字化通信设备中的计算机控制中心误动或损坏。据国外资料介绍,0.03t的磁场强度可造成计算机误动,2.4t可使元件击穿。但雷击时雷电流在建筑物内的分布有一定规律,可以通过将电气设备尤其是对雷击敏感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单元(即数字终端设备)在通信大楼中进行合理布局,并采取综合防护措施,如分流、屏蔽、搭接等,有效地减少雷害。目前比较流行的防雷方法是采用外部防雷,即采用避雷针(或避雷带、避雷网)、引下线和接地系统构成外部防雷系统,主要是为了保护建筑物免受雷击而引起火灾事故。但是防雷仅采用外部防雷是不够的,雷电波会侵入各个电气通道(如电源线、信号线、金属管道等),由其产生的浪涌电压对通信设备、网络、信息系统有极大的危害,轻则毁坏线路,重则损害设备,甚至导致系统瘫痪,造成难以估算的损失。所以,必须进行内部防雷,防止雷电和其他内部过电压侵入设备中造成损坏,这是外部防雷系统无法保证的。为了实现内部避雷,需要在进出建筑物的各保护区上的电缆、金属管道上安装连接过压保护器,并实行等电位联结,防止由雷电产生的浪涌电压对设备造成的损害。

对于智能建筑特别是电子设备的保护,除了做好常规的防雷设施和处理好接地问题外,还应在设备房内加装相应的过电压保护装置,以消除电网浪涌、雷电感应电压、设备切换等意外事件对设备的冲击和毁坏。要求进入设备房内的电源线、信号线应通过防雷、防过压处理,设备外壳、金属门窗、管道、静电地板等应进行等电位处理。

3防雷措施设计

3.1完整的防雷方案

一个完整的防雷方案包括两个方面,即直击雷的防护和感应雷的防护,两者缺一不可。

3.1.1直击雷

直击雷防护主要是使用避雷针、女儿墙避雷带、引下线和接地网,再加上主体钢筋而形成一个笼式框架及所谓“法拉第网”笼式的框架,如果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在没有避雷针的情况下,必须在最高位布有不大于《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分类要求的金属网络,整座建筑物的金属体(如水管、天线等)都要与这个笼式框架相连接,以达到理想的防雷保护作用。

3.1.2感应雷

感应雷主要通过电源线、信号线或数据线入侵而破坏电子设备,所以感应雷的防护是要在各种线路的进出口安装适当的防雷器。防雷器应具备以下条件:

(1)动作时间快,小于25ns。

(2)相容性。它不会对其所保护的设备或线路造成任何干扰和中断。

(3)能承受高电流。防雷器必须能承受10ka以上的雷电电流。

(4)全面保护。电源防雷器必须能提供相线对地线、中性线对地线及相线对中性线的全面保护。

(5)反复使用。在正常情况下可承受多次感应雷击,而自动恢复原始保护状态。

(6)安装简易。

3.2电源系统的分级保护措施

对于低压供电系统,浪涌引起的瞬态过压保护,最好采用分级保护的方式来完成。从供电系统的入口(如大楼的配电总房)开始逐步进行浪涌能量的吸收,对瞬态过电压进行分阶段抑制,通常采用三级保护。

(1)第一级保护。第一级保护是连接在智能建筑供电系统入口进线各相和大地之间的大容量电源防浪涌保护器(SpD)。一般要求该级电源浪涌保护器具备每相25ka以上的最大冲击容量,要求的限制电压应小于2400V,称为Ⅰ级电源防浪涌保护器。这级电源防护器是专为承受雷击的大电流和高能量浪涌吸收而设计的,可将大量的浪涌电流分流到大地。它仅提供限制电压(冲击电流流过SpD时,线路上出现的最大电压成为限制电压)为中等级别的保护。因为该级的保护主要是对大浪涌电流的吸收,仅靠它们是不能完全保护供电系统内部的敏感用电设备的。

(2)第二级保护。第二级保护是安装在重要或敏感用电设备供电的分路配电设备处的电源防浪涌保护器。这些SpD对于通过建筑供电入口浪涌防护器的剩余浪涌能量进行更完善的吸收,对于瞬态过电压具有极好的抑制作用。该处使用的电源浪涌保护器的最大冲击容量为每相45ka以上,要求的限制电压应小于1200V,称为Ⅱ级电源防浪涌保护器。一般的建筑供电系统做到第二级就可以达到用电设备的要求。

(3)第三级保护。可在用电设备内部电源部分使用一个内置式的电源浪涌保护器,以达到完全消除微小瞬态过电压的目的。该处使用的电源防浪涌保护器要求的最大冲击容量为每相20ka或更低一些,要求的限制电压应小于1000V。对于一些特别重要或敏感的电子设备,具备第三级的保护是必要的,同时也可以保护用电设备免受系统内部产生的瞬态过电压影响。

3.3信号系统的防雷保护措施

数据信号传输线路采用有线传输方式时,其线缆应采用屏蔽电缆或穿管埋地引入。在线缆与信号接收器间安装SpD。传输设备的天线应在LZp0区与LZp1交界处穿金属管屏蔽接地引入。在天线的发射设备端和接收设备端应安装SpD,进入主机房的电话线应穿金属管屏蔽接地引入,并在接线盒前端的电话组线箱内安装SpD。用同轴电缆或双绞线上网时,在同轴电缆或双绞线上安装SpD。

3.4等电位联结措施

(1)实施等电位联结的主体应为:设备所在建筑物的主要金属构件和进入建筑物的金属管道;供电线路(含外露可导电部分)、防雷装置、由电子设备构成的信息系统。

(2)实行等电位联结的连接体和无法直接连接时而做瞬态等电位联结的电涌保护器为金属连接导体。

(3)设备房外面应敷设金属屏蔽网。屏蔽网应与房内环形接地母线均匀多点相连。

(4)通过星型(S型结构或网形m型)结构把设备直流地以最短的距离连到邻近的等电位联结带上。小型设备选S型,大型设备选m型结构。(5)设备房内的电力电缆(线)、通信电缆(线)宜尽量采用屏蔽电缆。

3.5运行维护

(1)每年雷雨季节前应对接地系统进行检查和维护。主要检查连接处是否紧固,接触是否良好,接地引下线有无锈蚀,接地体附近地面有无异常。必要时应挖开地面抽查地下隐蔽部分锈蚀情况,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

(2)接地网的接地电阻应每年进行一次测量。

(3)每年雷雨季节前应对运行中的SpD防雷器进行检查,发现SpD防雷模块显示窗口出现红色时及时处理。

4结语

智能建筑遭受雷击的危害是多方面的,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而且对建筑及设备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在设计阶段,应针对智能小区内各种电气设备的安装位置、综合布线等方面做防雷措施,并采取泄流、均压、接地、屏蔽、等电位联结、电涌保护等系统的防护措施来进行防护,以大大减少雷击时对智能建筑及内部信息系统的危害。随着智能化技术的逐渐发展及智能建筑在我国的不断普及,智能建筑的防雷技术也将不断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曾山佰.智能建筑综合雷电防护技术探索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

[2]谢海华.现代建筑内的电子信息系统的雷电防护[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

[3]郑春华.智能建筑中电气保护与接地[J].电气时代,2003(12):1002101.

[4]林树枝.智能建筑的问题及对策[J].厦门科技,1998(1):425.

[5]高素萍.智能建筑的几种有效防雷接地技术措施[J].低压电器,2005(3):20224.

流浪动物的危害篇8

1、直升机滑雪

直升机滑雪不仅是世界上最昂贵的运动,也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运动,虽然让人们兴奋,但也是最致命一项运动。直升机滑雪是指用直升飞机将滑雪者运送到滑雪点的滑雪方式,这种滑雪方式选择的地点虽然雪比较好,但相比一般的滑雪场地位置更是偏僻,地形更险峻。所以,承载着巨大的风险,比如容易碰到雪崩。还有,滑雪失去平衡极易导致事故发生,导致滑雪者死亡,这样的事故过去出现许多。

2、骑牛

骑牛比赛在美国是一项比较受人喜爱的运动,规则是骑牛士先骑在关在圈里的野牛的光背上,然后将野牛放入场内,如果骑牛士能在牛背上坚持8秒钟便为成功,所以又被称为最危险的8妙运动。另外比赛时还可以根据骑牛士的动作及其惊险程度加分,这项运动进行时骑士的一只手用编织绳系绑在公牛的侧面,所以会造成严重身体伤害甚至死亡。

3、极限跳伞

这是欧美最流行的空中极限运动,跳伞者从几千米或者上万米的高地或者高空跳下,比如飞行器或者高的建筑物、山顶等等地方,并且起跳后伞并不是马上自动打开,而是由跳伞者自己控制开伞时间,虽然这样足够刺激,但同时危险系数也是直线飙升,如果伞没有及时打开,那么后果就是死亡。

4、街头雪橇

参与者坐在或者躺在街撬板或者雪撬上,一个人沿着铺设好的路线急速滑行,有时候为了寻求剌激,人们会顺着山坡滑到道路中央,没有提供应用刹车,因而使得该运动的危险性极大。一个轻微的碰撞与障碍,就可以造成骨折以上的事故。

5、大冲浪

大冲浪看起来迷人,但是危险系数极高。这种运动就是冲浪经验丰富者冲浪者进入到巨大的海浪进行冲浪,通常20-50英尺高海浪的水压力足以摧毁人的耳膜,50英尺高海浪足以摧毁一个村庄,如果你的冲浪板碰到这么高的巨浪的话,那么你就危险了。

6、洞穴潜水

虽然可以探索未知的自然,但是洞穴通道狭窄,能见度比较低,空气供给也不足,水下的一些野生动物的攻击,再加上水底温度较低,都会增加洞穴潜水的危险系数,所以即使这项运动吸引力挺大,但是也不要轻易尝试,因为太容易碰到危险。

7、摩托车赛

虽然这是青少年们比较喜爱的赛事,但是仍然危险性极高,因为赛道有要求,比如崎岖山地,或者坡路,或者弯道比较多,再加上要保持摩托车的较高车速,如果失去哪怕一点点平衡,那么你就有飞出去的可能,足以致命了。

8、足球

你肯定会奇怪这项赛事危险在哪里,首先足球运动要求队员必须要有良好的体力,其次人们的目标都集中在一个点上,并不容易分散精力注意其他人的动作,所以碰撞时常发生,所以受伤就在所难免,几乎每场足球赛都会有脚踝骨折的队员下场,严重的话会出现肌肉拉伤、脑震荡等。

9、啦啦队

啦啦队表演虽然漂亮让人兴奋,但是也存在极大危险,因为队员们经常有一些特技表演,比如跳跃、翻滚、叠加等等动作,这些动作一个不慎如若掉地,那么队员肯定会受重伤。

10、骑马

流浪动物的危害篇9

关键词:电网电力污染电网环境危害规范

中图分类号:tm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b)-0132-01近年,我国大、中、小型供、用电网及用电器已明显增多。供配电网及工业、民用电器自生的物理结构和相互作用而产生大量定期及不定期、定量及不定量的电压波动、浪涌及雷电、电磁噪声、辐射和干扰,以上污染对我国工、民用供配电、用电系统、设备形成一定的危害及不利影响。只有针对性地、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内因及危害,才能制定相应的供配、用电法律和规范,找到解决、降低电力污染不利影响的有效技术和装置。

电压波动指供用电电压正弦波的峰值和谷值,在一定时间超过或低于标称电压,约从半周波到几百个周波,从10ms~2.5s,包括过压及欠压波动。市面出售的过电压保护器和普通避雷器只能消除瞬态脉冲,基本不能消除过压波动。普通避雷器在限压动作时会超过其额定的热(焦耳)容量,导致其保护作用延迟并烧毁,无法提供持续稳定的保护功能。电压波动是导致计算机系统、控制系统和敏感电子设备故障、停机的主要原因。欠压波动是多个正弦波的峰值和谷值,在一段时间内低于标称电压,如电压突降和晃动。供电公司供电电压过低和用户负荷过载是造成长时间低电压的主要原因。严重的失压则是由于配电网内重负荷的启动造成,如大型电弧炉、空调机组、电动机组的启停及开关电弧、熔断器熔断、断路器动作等,以上都是导致电压波动甚至电压畸变的主要原因。

浪涌冲击和雷电波的侵入导致用电系统内部阻抗发生闪变,即时间仅2ms之内的电压瞬时涌动,这种涌动具有正负两个极性,具有典型的连串及震荡特性,亦被称之为尖峰、缺口、干扰、毛刺、突变。浪涌冲击问题直至20世纪40年代,由大型冶炼炉和电弧焊机引发的电压闪变才引起有关电力工程师的关注。近年,随着大型整流电源设备、计算机及UpS等斩波型开关电源设备的广泛使用,浪涌冲击和谐波畸变以遍及各个行业。由此而来的设备误动作、相互串扰、电器绝缘损坏、过电流及不平衡电流现象时常发生。

浪涌冲击的危害在谐振发生时将更为严重。在脉冲的一系列频谱中,当线路电感量和电容量接近时,极有可能引起谐震,导致谐波在用电系统的局部区域不断放大。谐振不仅会随着瞬间干扰产生高电压和过电流,在50Hz基频系统叠加谐振电流,引起设备绝缘过热,直至烧毁损坏。

诸如商业大厦的电梯变频调速驱动系统、不间断供电系统等整流逆变装置设备的广泛应用,成为浪涌冲击和谐振的主要原因,同时,整流触发电路也会引涌和谐振。整流设备不仅导致波形畸变,同时会令功率因数下降,因此需安装补偿电容器来改善功率因数,但常规电容器的投入更容易引发谐振现象,在轻载时必须切除。

整流电路中的三个因素应予以注意。一是电路中开关的投入、分断引发的瞬时浪涌干扰。整流器、逆变器是一系列复杂的固态开关电路,它们首先从交流电源电路的一相中吸取电流,然后转到下一相,不断循环,依次给同一输出导线直流供电。当电流由一相导线转换到另一相时,两相导线基本处于短路状态,虽然此状态仅持续零的几毫秒,却造成尖峰和缺口脉冲浪涌干扰。二是整流器在提供直流时,其工作原理不仅要求交流线路提供基频电流,也要求提供高次谐波,以通过整流元件合成近似平稳的直流,在制造高次谐波的过程中反过来影响交流电源的基波电流。三是电路中存在固有的电感和电容,它们的组合可能引发谐振,使电压电流的幅值大幅增加,电气工程师的工作就是要确定这种发生条件的区间,并设法加以避免。

现在工厂和办公大楼,适当数目的可控硅整流装置(SCR)装置较少引发故障,但在下述情况下却有可能造成事故。一是供电系统存在容量较大的可控硅整流装置(SCR)装置,装置负荷站配电变压器容量的40%以上,在用电设备换向时产生的尖峰脉冲极易烧损电容器组。二是整流器通常的功率因数工作在较大(50%以上)的滞后条件下,而且存在频繁投切的电容器。三是可控硅整流装置(SCR)装置的负荷大于同浪涌冲击的危害,浪涌冲击比谐波更易造成熔断器熔断。

因此,熔断器的额定电流应慎重选择。在通常情况下,传统的设计原则不会有问题,在有尖峰毛刺的电压波形情况下,应将正常的设计参数在放大2.2~2.5倍。

电磁噪声、辐射和干扰现象主要是部分设备电源电路、信号处理电路设计不严谨;布线未按照强弱点分离原则;屏蔽、防干扰措施不利;干扰源离扰设备较几近等原因引起。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措施基本可以解决。

为促使电力部门、用户共同采取措施,保护用电环境,防治谐波干扰.提高供电质量,维护电网安全运行,保障接入电网的用电设备正常工作。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并颁发了国家标准GB/t14953《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标准》,以上标准从法律上规范了电力部门、电子电力装备制造部门和用户的设计、制造、使用、改造行为,目前,我国多数行业依照国家GB/t14953《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标准》标准,利用当今先进技术、设备,已经大幅降低电网系统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但我国现有电网环境和利用效率距离发达国家的电网环境还有很大差距,主要是认识晚、底子薄,但只要通过我们几代行业人员的共同研究和努力,一定会迎头赶上,使我国电网环境提前跨入发达、清洁、高效国家的行列。

参考文献

流浪动物的危害篇10

关键词:浪涌保护器;小区;安装

前言雷电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它的发生会严重危及通信设备、计算机网络系统、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企业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例如:损坏建筑物、造成重要设备严重损坏、造成对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危害等。因设备损坏不能运行、通讯网络的中断和重要信息的丢失将影响生产和工作的正常进行,给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随着智能小区的建设加速,浪涌保护器作为一种新型的保护装置,在智能小区的应用显的非常必要。

1.概述

雷电灾害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统计资料表明,在雷击灾害中80%以上的雷电灾害是由于雷电波沿电源信号线路等导体侵入室内造成的,因此预防雷电波侵入已成为预防雷电灾害必不少的措施。对此,强制性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要求建筑物均要采取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1]。

电气设备视其在建筑物电气装置内的位置应具有相应的承受瞬态电涌的绝缘水平。电涌可来自雷电沿线路进入,也可来自建筑物内部的投切过电压。当电涌水平超过设备绝缘能承受的水平时,设备将损坏而引起种种电气事故。国际电工委员会和一些发达国家有关标准都对电涌防护作出了规定。

雷电放电可能发生在云层之间或云层内部、或云层对地之间;另外许多大容量电气设备的使用带来的内部浪涌,对供电系统和用电设备的影响以及防雷和防浪涌的保护,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云层与地之间的雷击放电,由一次或若干次单独的闪电组成,每次闪电都携带若干幅值很高、持续时间很短的电流。一个典型的雷电放电将包括二次或三次的闪电,每次闪电之间大约相隔二十分之一秒的时间,大多数闪电电流在1万至10万a的范围之间降落,其持续时间一般小于100微秒。任何用电设备都存在供电电源电压的允许范围。有时即便是很窄的过电压冲击也会造成设备的电源或全部损坏。瞬态过电压破坏作用就是这样。特别是对一些敏感的微电子设备,有时很小的浪涌冲击就可能造成致命的损坏[1]。

2.智能小区浪涌保护器的接线与设置原则

浪涌保护器又可称为过电压保护器、电子避雷器或防雷保安器,简写为“spd”。它的基本原理是在瞬态过压(雷电波)发生的瞬间(微秒或纳秒级),将被保护区域内的所有被保护对象(设备、线路等)接入等电位系统中,从而将回路中的瞬态过电压幅值限制在设备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这种回路包括了供电系统的有源线路和信号传输线。spd元件分电压开关型和限压型,电压开关型spd如放电间隙、气体放电管、闸流晶体管,这种spd在没有浪涌时为高阻值,但一旦响应电压浪涌时其阻抗突变为低值;限压型spd如压敏电阻、抑制二极管,当没有浪涌时为高阻抗,但随浪涌电流和电压的增加其阻抗会不断减少。各类spd利用各元件的特性,组装成具有电压开关、限压或这两种特性兼有的混合型spd。其设置原则如下[2]:

(1)总配电箱和终端配电箱处的过电压保护器,应装设在进户断路器的电源侧。同时,为防止住宅内部投切过电压对电子设备的影响,该插座回路上的过电压保护器应装设在插座回路开关的负载侧。

(2)0.5m原则:过电压保护器的接地引线应尽量短(小于0.5m),以最大幅度地减小加在电子设备上的过电压幅度。

(3)除在住宅信息线路的总进户处装设信息线与pe线间的浪涌保护器外,在进入电子设备的信息线与pe线间也应装设耐压25v、涌流为1ka(8/20μs)的浪涌保护器,以进一步抑制进入电子设备内的雷电残压,并使之达到电子设备所能承受的水平。

(4)30m原则:由于线路的感应电压的影响,当一级浪涌保护器与被保护设备的间距大于30m时,应在被保护设备前设二级浪涌保护器。

(5)10m原则:两级浪涌保护器的间距应大于10m,否则,二级保护器可能在一级保护器动作时误动作或先于一级保护器动作。

3.电源spd的选择

对一般低压输配电系统雷电波侵入的防护,根据被保护对象的重要性,电源spd安装1-2级。对信息系统的低压输配电系统雷电波侵入的防护,应考虑信息系统所处的环境因素、信息系统设备的重要性和发生雷击事故后的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雷击风险综合评估,将信息系统雷电瞬态过电压波的防护分为a、b、c、d四级[3]:a级宜在低压系统中安装3-4级spd,b级宜在低压系统中安装2-3级spd,c级宜在低压系统中安装2级spd,d级宜在低压系统中安装1级或以上的spd。第一级安装在总进线的配电箱前,第二级安装在分配电箱前,第三级安装在重要设备配电系统前,第四级安装在电子设备工作电源前。由于首次雷击是波形10/350μs的电流波,第一级spd应选用测试波形10/350μs的电压开关型spd(雷电波放电器),第二级以后的spd可以选用测试波形为8/20μs的限压型spd或混合型spd。

gb50057—94将防雷区划分为lpzoa、lpzob、lpz1,……,lpzn+1区,在选择spd时要根据防雷区、建筑物防雷类别,结合浪涌保护对象来选择spd的类型(开关型或限压型)。

4.spd的安装数量和设置方式

在tn-c-s和tn-c系统中电源进线回路中有相线和pen线,而pen线需与总等电位联结的接地母排相连通而接地,所以这两种系统的pen线上不需装设spd。tn-s和tt系统中的n线在进线处不接地,这两种系统的n线上应和相线一样装设spd。

需要说明的是我国一些城市的10kv网络已开始采用经小电阻接地的接地系统,这种网络的接地故障电流不是一、二十安的电容电流而是几百上千安的大故障电流[4]。由于我国10kv配电变电所没有像国外变电所那样将变电所内的设备外壳的保护接地和220/380v系统n线的系统接地分开设置,上述大接地故障电流在变电所接地电阻上的电压降将使低压系统对地带一、二千伏的故障电压,此故障电压持续时间为10kv接地短路继电器和断路器动作时间之和,约0.5s至1s。此暂态对地过电压在tn系统内可引起人身电击危险,在tt系统内则可能在绝缘老化的设备和线路内触发电气短路事故,它在电涌防护装置中则可将压敏电阻spd烧坏而造成持久性对地短路,因压敏电阻spd的热容量只能承受以μs计的瞬态电涌,不能承受以ms计的暂态过电压和暂态过电流,因此接地系统10kv网络供电的低压tt系统,其电涌防护的设置方式不能用通常的图2(a)的方式,而应用图2(b)的方式。图2(b)中相线经压敏电阻与n线相接,n线又经火花间隙与地相接。将火花间隙放电电压调至3kv至3.5kv就可避免被10kv网络接地故障引起的对地工频暂态过电压将压敏电阻spd烧毁的事故。

5.智能小区浪涌保护器的防范措施

压敏电阻spd可能在遭受雷击时损坏,也可能因装用日久,泄漏电流增大而寿命终了。当泄漏电流增大至一定值时,其上的发光二极管不再发光,或以其他方式显示其失效,这时应及时以备品替代。如果更换不及时,spd彻底损坏短路就成为相线接地故障。和一般接地故障一样,它可引起线路过流。有的spd产品附带有过流分断元件。如果产品不带此元件,则应在线路上装设防过流的电器(熔断器、断路器)。可装在spd的连接线上,也可利用电源线路上的防过流电器。后一方式比较节省,但它将因spd的失效而造成电源线路的停电,在重要负荷的电源线路不宜采用这一方式。

如果spd所保护的是ⅰ类防电击设备(有金属外壳并接有pe线的设备),则spd失效时可能引起人身电击事故。spd失效时接地故障电流id在pen线和pe1线上产生故障电压降。此压降沿pe2线传导至设备外壳上。如果uf大于安全电压限值(干燥场所为50v,潮湿场所为25v),就有可能引起电击事故。为此应在spd的电源侧装设漏电保护器rcd,如图中虚线所示,以防人身电击事故的发生。当电源进线处安装的是大容量火花间隙spd时,在泄放大涌流时会喷出炽热的游离气体,容易引爆或引燃起火。这种spd不应安装在爆炸危险和火灾危险场所,并应注意远离可燃物质。

随着智能小区建设项目的增多,对于防范雷电导致建筑灾害的措施显的必不可少。而浪涌保护器由于其独特的保护功能,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关象石,防雷技术标准规范汇编[m],2001

[2]gb50057-94,含局部修订条文.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