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建议十篇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建议十篇

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7:21

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建议篇1

总的来说,这次会议内容丰富、务实高效,开得很紧凑、很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主要收获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确立了建设中医药强省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通过这次会议,大家认识到,建设中医药强省是实践*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全省建立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加快构建和谐广东的迫切需要;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中医药产业竞争力,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的迫切需要;是发掘和发展岭南中医医药文化,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迫切需要。因此,必须把发展中医药、建设中医药强省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来抓。大家一致认为,这次会议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必将对我省中医药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大家表示,在振兴中医药事业和产上,我们应该有所作为,也必将大有可为。

二是增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紧迫感。中医药发展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广东是我国中医药大省,中药资源丰富,中医药文化根深叶茂。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中医药发展迅猛,科研和生产有较强基础,市场十分广阔,具有加快事业发展,做大做强产业的良好条件。但同时也存在创新不足、现代化水平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制约了我省中医药的持续发展。面对国际国内十分激烈的竞争和挑战,我们必须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倍努力,集全省之力,走建设中医药强省之路,才能抓住机遇,立于不败之地。

三是明确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思路。这次会议明确,要以建立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中医药制造和流通产业体系、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中医药创新体系、中医药标准体系为基础,以打造名院名科、名药名厂、名店名城、名医名校和自主创新、国内国际合作、弘扬岭南医药文化为重点,全面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围绕这一总体思路,2010年,要实现全省中医的医疗服务体系和网络较完善、医疗水平明显提高,中医药产业产值居全国前列,中医药人才队伍壮大、结构优化,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形成若干家产值超百亿元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和一批制造技术领先、国际知名的中药企业的目标;到2020年,我省要实现成为中医药综合实力全国领先的中医药强省的目标。这些目标要求具体明确,完全切合我省的实际,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四是制订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政策措施。会议讨论通过的三个文件,从医疗、产业、科研、教育等方面明确了具体的政策和措施,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是我省建设中医药强省工作的重要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会上,大家对这三个重要文件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都提得很好,会后要认真整理,合理的意见尽可能吸纳,其他意见也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探索,通过实践不断丰富、总结和提升,适时采纳和运用。这三个文件将根据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在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尽快下发执行。只要我们认真按照文件的要求开展工作,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中医药强省建设就一定能够取得实效。

五是总结交流了发展中医药的经验做法。各有关单位在会上介绍的经验和做法,都是各自在实践中探索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对于我们进一步做好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运用这些成果,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大政方针已定,接下来的关键是要深刻领会会议精神,扎扎实实抓好省委、省政府决定的落实,全力以赴推进建设中医药强省各项工作。具体要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抓提高认识和统一思想。建设中医药强省是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省委、省政府在新阶段新形势下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性决策。大家回去以后,要组织认真学习张德江书记的重要讲话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深刻领会这次会议的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的重大意义。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建设中医药强省,对促进我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意义重大,是实践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中医医疗是我省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诊疗方法和科学的理论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健康和发展,曾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的注重预防和治本的特点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日益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和高度重视,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和应用空间。中医药对很多常见病效果好,它以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的方法,以及简、便、廉、验的优点,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对我们目前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也不失为一个重要途径。我省中医药历史传统悠久,群众基础好,普遍比较信中医、用中药,乘势加快中医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发挥中医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作用,必将造福全省人民。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建设中医药强省,做大做强中药制造业和中医服务业,将会有力地推动我省经济发展,是我省抢抓发展机遇的又一项重大举措。中医药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不少国家把以中医药为主的天然药物作为重要的战略产业,中医药产业正面临着极为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同时,国外发达国家利用技术和资金优势,加快中医药等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和现代化,不仅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而且洋中药已兵临城下,我们处于不进则退的局面。我省中药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素有“岭南出好药”的美誉,一批中药制造企业在全国打造了自己的品牌,拥有在国内领先的技术,中医药将成为我省*时期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对调整优化我省产业结构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至关重要。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主动应对挑战,大力推进我省中医药产业发展,建立完善中医药创新体系,研究开发一批大品种名中药,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催生现代中医药产业集群,打造一批技术领先、国际知名的中医药企业。这样,我们才能抓住机遇而不是丧失机遇,发挥优势而不是丢掉优势,在新一轮经济发展的竞争中抢占先机,率先发展。再次,要充分认识到,建设中医药强省,发扬中医药文化,也是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内容。正如张德江书记所指出的,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中的辩证思维和养生之道,都包含着丰富的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思想,也反映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先进理念。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继承、弘扬中医药文化,对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岭南医学源远流长,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传统中医药理论,自成一格,底蕴深厚,形成了我国重要医学流派之一。挖掘、保护和弘扬岭南中医药文化,促进形成鲜明岭南特色的中药文化,培养一大批中医药人才,是我省振兴祖国传统医学,弘扬中华文化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我省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建设文化大省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总之,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医药强省建设,不断深化认识,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张德江书记重要讲话和《决定》的精神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和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紧迫感和抢抓机遇意识,形成推动中医药振兴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二,抓完善规划和配套政策。统筹全局、科学规划是高起点推动中医药强省建设的重要基础。张德江书记的重要讲话和省委、省政府的《决定》对建设中医药强省了明确要求,是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纲领性文件。《决定》、《纲要》和《规划》形成了建设现代化中医药强省的方针政策、总体规划和工作措施,为建设中医药强省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指出了途径。但由于中医药强省建设的具体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各地、各部门的情况千差万别,一次会议、几个文件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

建设中医药强省要按照张德江书记反复的做到规划先行,科学规划、超前规划。全省各地、各部门尤其是发展改革、卫生、财政、经贸、科技、教育、外经贸、质监、中医药、药监等职能部门,要按照张德江书记重要讲话中的要求和这三个文件总的指导原则,结合实际,进一步抓好具体规划与配套政策的完善与细化。一方面,要把推进中医药发展纳入本地区、本部门总体规划中通盘考虑,在制订地区规划、行业规划中切实把加快中医药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明确本地区发展中医事业和壮大中药产业的思路,编制本地区发展中医药的近期和中长期规划。同时又要注意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把振兴中医药放在工作大局中去研究和谋划,注意发挥优势,合理定位定方向,防止一哄而起。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加快制订具体的配套措施和办法,尽快形成完整的发展中医药政策体系。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对过去有关文件规定和政策措施进行必要的清理,凡是与这次会议精神及即将下发的《决定》、《纲要》、《规划》精神不相符的要作出修改和完善。

第三,抓重点工作的推动和落实。张德江书记,要实现我省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目标,必须着力促进观念转变、促进中医药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促进中药制造业做强做大、促进中药现代物流业的壮大、促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自主创新促进中医药走出国门促进岭南中医药文化发展。这八个促进,完全符合我省中医发展的实际,抓住了关键,抓住了要害,是我省今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工作着力点。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围绕这八个促进,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项一项地抓落实。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力争在以下五个方面首先取得重大进展,以点带面推动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各项工作。

一是完善中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这是促进中医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载体。要认真整合现有医疗服务资源,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中医院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努力建设中医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紧跟现代医学发展方向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支持优质中医院通过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整合中小医院,发挥以强带弱的辐射带动作用。要在扶持市级中医院发展的同时,着力提高县级中医院的服务水平,使县级中医院成为农村中医三级网络医、教、研的龙头。进一步加强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建设,扩大服务领域,使中医服务延伸到中医医疗、预防和保健等领域。开展社区中医医疗保健和服务,努力建设一批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示范点。与此同时,要十分重视中医专科的建设,重点把省级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和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拥有的大批部级、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发展成为临床治疗中心或专科医院。要加强重点专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重点专科的示范带动作用,构建以部级重点专科为龙头,省级重点专科为骨干的全省各地区中医专科协作网。各地也要结合实际扶持发展一批市、县级重点专科,逐步形成省、市、县三级重点学科与重点专科群。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要针对当地的常见病、多发病开设具有特色的中医专科。要做好富有岭南特色的中医适宜技术及民间验方、单方的挖掘、研究和推广工作,丰富中医药学术体系,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二是推进中药产业化。要促进中药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首先必须加强中药的产业化建设。要采取措施扶持发展广药集团等一批已形成相当规模、具有较强实力、市场前景看好的中药制药企业,努力打造规模领先、技术领先、人才领先、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中药制造企业航空母舰。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充分发挥我省王老吉、黄振龙等传统中药名牌的影响力,扩大开发生产中药产品,打造知名品牌。要努力建设中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引导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支持*、**、*、*等地区发展成为我省中药产业的集群区。此外,还要结合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发展效益农业、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发展中药种植业。

三是加强中医药科研开发。增强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加强中医药研发。要力争在中医药基础理论和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科技研发力量,开展以治疗性中医品种剂型改革为重点的科研开发工作,大力开发中药新剂型及其新型辅料,提高中药制剂生产水平。加快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病毒性疾病、免疫功能性疾病、糖尿病和老年性疾病等疗效确切、原创性强的中药大品种的产业化开发。推动企业对新产品进行研发和名优大品种中药二次开发及技术创新。重点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中医药现代化技术创新平台、科研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大力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中医药工程技术中心或技术创新中心,创办重要科技成果孵化基地。鼓励企业按照产值的一定比例提取专项经费用于研发,促进产、学、研、中有机结合,协同发展。加快省中医研究院的建设,加强与国家中医研究院的合作,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大学和医疗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制定广东中药优势品种的药品标准在标准制定层面上引领中医药的发展潮流,抢占中医药发展制高点。

四是强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设中医药强省,人才是关键。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等各类医药学院的学术优势,培养一批优秀的学术带头人。依托名老中医工作室,聘请全国名老中医,扩大名医带徒。充分发挥名老中医的传帮带作用,培训一批专业基础扎实、临床水平较高的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加快培育一批优秀中青年名医。与此同时,要加强基层中医医疗机构人员的业务培训,努力提高基层中医医疗服务水平。尽快启动县级中医院骨干工程,着力培养县市中医院中医骨干人才。加强乡村医生的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培养一批新型的赤脚医生。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医疗服务中的作用,提高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水平。

五是拓展中医药发展空间。要切实加强中医药的国际国内合作,拓展我省中医药发展空间。扩大中医药领域的招商引资,吸引外资投向我省中医药的研发、生产和中药材的种植、养殖。鼓励外资企业在我省设立中医药研发基地、生产基地和中医医疗机构。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中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积极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开拓中医保健和医疗对外服务。要充分利用港澳在资金、信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与港澳合作开发中药新品种。充分利用兄弟省区市特别是泛珠三角兄弟省区市的中药材资源、市场,合作开发生产中药产品,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第四,抓环境建设。良好的环境是建设中医药强省、振兴中医药的重要保障。一要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省里已成立了中医药振兴计划领导小组,各地也要根据实际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为建设中医药强省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推进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强大合力。各有关单位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努力为建设中医药强省开绿灯。二要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进一步深化中医药管理体制改革,坚决消除一切束缚中医药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建立有利于中医药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合理引导各方面资源投向中医药。要逐步完善有利于中医药发展,同时又有利于人民群众获得满意医疗服务的价格机制。三要营造良好的资金环境。各级政府要千方百计加大对中医药发展的投入。,但是建设中医药强省,仅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多渠道筹集资金。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建立以科研院所、中医院、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中医药科研投入机制和风险投资机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海外侨胞捐赠筹资回和单位、个人通过各种途径筹资等,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四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要规范中药市场管理,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实施和完善源头打击、终端监管的中药市场监督和打假机制,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中药产品。要加强对中药材市场的监管,特别是对目前已具相当规模、有一定知名度的中药材市场要切实强化管理,扩大影响,进一步发挥集散作用。完善执业药师和驻店药师制度,发挥药师队伍对中药的质量监督作用。加快中药现代物流中心建设,消除阻碍中医药发展的市场壁垒。五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向全社会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提高全社会对中医药的认识和认可程度。要加大对中医药疗效和诊疗方式的宣传,让全社会了解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使广大人民群众信中医、用中医并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要加强中医药的对外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互联网、博览会等方式把岭南中医药推向世界,提高中医药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六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加强对岭南传统医药文献的研究,对民间医籍、单方、验方和诊疗技术进行发掘、整理和提高,加大实践探索力度,丰富理论内涵。加快整理出版岭南历史中医药文献、现代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广东中医药学术成果和中医药科普读物。加快中医药重点文化工程建设,建设中医药文化公共基地,并向省内外青少年、公众开放,开展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公共服务,营造浓厚的岭南中医药文化氛围。

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建议篇2

 

201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26日审议通过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具体内容,欢迎阅读。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健康服务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迫切需要继承、发展、利用好中医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造福人类健康。为明确未来十五年我国中医药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基本形势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医药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初步形成了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整体发展新格局,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明显提升。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中医类医院(包括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下同)3732所,中医类医院床位75.5万张,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39.8万人,2014年中医类医院总诊疗人次5.31亿。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疑难病症、重大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彰显,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2014年中药生产企业达到3813家,中药工业总产值7302亿元。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

 

另一方面,我国中医药资源总量仍然不足,中医药服务领域出现萎缩现象,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薄弱,发展规模和水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缺乏,继承不足、创新不够;中药产业集中度低,野生中药材资源破坏严重,部分中药材品质下降,影响中医药可持续发展;适应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法律政策体系有待健全;中医药走向世界面临制约和壁垒,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亟待提高,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满足人民群众对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需求,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拓宽中医药服务领域。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迫切需要在构建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制度中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适应未来医学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的发展趋势,迫切需要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的绿色健康理念、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和综合施治的诊疗模式、运用自然的防治手段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能,迫切需要加大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激发中医药原创优势,促进中医药产业提质增效。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迫切需要进一步普及和宣传中医药文化知识。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迫切需要推动中医药海外创新发展。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正确认识形势,把握机遇,扎实推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中西医并重,从思想认识、法律地位、学术发展与实践运用上落实中医药与西医药的平等地位,充分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以推进继承创新为主题,以提高中医药发展水平为中心,以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和政策机制为重点,以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促进中西医结合,发挥中医药在促进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文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惠民。以满足人民群众中医药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中医药发展为了人民、中医药成果惠及人民,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保证人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的中医药服务。

 

坚持继承创新、突出特色。把继承创新贯穿中医药发展一切工作,正确把握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坚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在创新中不断形成新特色、新优势,永葆中医药薪火相传。

 

坚持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改革完善中医药发展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拉动投资消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更好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引导投入、规范市场等方面的作用,积极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断激发中医药发展的潜力和活力。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在开放中发展中医药。统筹兼顾中医药发展各领域、各环节,注重城乡、区域、国内国际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不断增强中医药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各领域得到全面协调发展,中医药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中医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每千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达到0.55张,中医药服务可得性、可及性明显改善,有效减轻群众医疗负担,进一步放大医改惠民效果;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及重大疾病攻关取得明显进展,中医药防治水平大幅度提高;中医药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基本建立,凝聚一批学术领先、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中医药人才,每千人口卫生机构中医执业类(助理)医师数达到0.4人;中医药产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30%以上,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更加广泛;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法律体系、标准体系、监督体系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中医药管理体制更加健全。

 

到2030年,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中医药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一支由百名国医大师、万名中医名师、百万中医师、千万职业技能人员组成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公民中医健康文化素养大幅度提升;中医药工业智能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增强,我国在世界传统医药发展中的引领地位更加巩固,实现中医药继承创新发展、统筹协调发展、生态绿色发展、包容开放发展和人民共享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三、重点任务

 

(一)切实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

 

1.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全面建成以中医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等其他类别医院中医药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配置中医医疗资源,原则上在每个地市级区域、县级区域设置1个市办中医类医院、1个县办中医类医院,在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等非中医类医疗机构设置中医药科室。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加强中医药设备配置和中医药人员配备。加强中医医院康复科室建设,支持康复医院设置中医药科室,加强中医康复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

 

2.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加强在区域内有影响力、科研实力强的省级或地市级中医医院能力建设。建立中医药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网络和应急救治工作协调机制,提高中医药应急救治和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持续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高县级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能力、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建立慢性病中医药监测与信息管理制度,推动建立融入中医药内容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开展高危人群中医药健康干预,提升基层中医药健康管理水平。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充分发挥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独特作用。建立中医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工合作的慢性病综合防治网络和工作机制,加快形成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秩序。

 

3.促进中西医结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中西医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加强中西医结合创新研究平台建设,强化中西医临床协作,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联合攻关,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提高重大疑难疾病、急危重症的临床疗效。探索建立和完善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作工作机制与模式,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建设中西医结合医院。完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政策措施,建立更加完善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鼓励西医离职学习中医,加强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

 

4.促进民族医药发展。将民族医药发展纳入民族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民族医医疗机构建设,支持有条件的民族自治地方举办民族医医院,鼓励民族地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设立民族医药科,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民族医医院和诊所。加强民族医药传承保护、理论研究和文献的抢救与整理。推进民族药标准建设,提高民族药质量,加大开发推广力度,促进民族药产业发展。

 

5.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改革中医医疗执业人员资格准入、执业范围和执业管理制度,根据执业技能探索实行分类管理,对举办中医诊所的,将依法实施备案制管理。改革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允许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在乡镇和村开办中医诊所。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连锁中医医疗机构,对社会资本举办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诊所,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区域卫生发展规划不作布局限制,支持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门诊部、诊所,鼓励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保证社会办和政府办中医医疗机构在准入、执业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

 

6.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大力发展中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构建集医学影像、检验报告等健康档案于一体的医疗信息共享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跨医院的中医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中医医疗服务应用。利用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

 

(二)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7.加快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制定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实现集团化发展或连锁化经营。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室建设,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于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鼓励中医医院、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调理和药膳等技术支持。

 

8.提升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能力。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养生保健机构走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乡村和家庭,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易于掌握的理疗、推拿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与方法。鼓励中医药机构充分利用生物、仿生、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研发一批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和保健器械器材。加快中医治未病技术体系与产业体系建设。推广融入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

 

9.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推动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支持养老机构与中医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快速就诊绿色通道,鼓励中医医疗机构面向老年人群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鼓励中医医师在养老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探索设立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机构,建设一批医养结合示范基地。

 

10.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发展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体验为主题,融中医疗养、康复、养生、文化传播、商务会展、中药材科考与旅游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线路,建设一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中医药健康旅游综合体。加强中医药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建立中医药健康旅游标准化体系,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标准化和专业化。举办“中国中医药健康旅游年”,支持举办国际性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展览、会议和论坛。

 

(三)扎实推进中医药继承。

 

11.加强中医药理论方法继承。实施中医药传承工程,全面系统继承历代各家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全面系统继承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总结中医优势病种临床基本诊疗规律。将中医古籍文献的整理纳入国家中华典籍整理工程,开展中医古籍文献资源普查,抢救濒临失传的珍稀与珍贵古籍文献,推动中医古籍数字化,编撰出版《中华医藏》,加强海外中医古籍影印和回归工作。

 

12.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与技术挖掘。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保护名录和保护制度。加强中医临床诊疗技术、养生保健技术、康复技术筛选,完善中医医疗技术目录及技术操作规范。加强对传统制药、鉴定、炮制技术及老药工经验的继承应用。开展对中医药民间特色诊疗技术的调查、挖掘整理、研究评价及推广应用。加强对中医药百年老字号的保护。

 

 

13.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建立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体系,将师承教育全面融入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鼓励医疗机构发展师承教育,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建立传统中医师管理制度。加强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吸引、鼓励名老中医药专家和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药专家通过师承模式培养多层次的中医药骨干人才。

 

(四)着力推进中医药创新。

 

14.健全中医药协同创新体系。健全以国家和省级中医药科研机构为核心,以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和企业为主体,以中医科学研究基地(平台)为支撑,多学科、跨部门共同参与的中医药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完善中医药领域科技布局。统筹利用相关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支持中医药相关科技创新工作,促进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加快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促进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和产业化。

 

15.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中医药研究方法,深化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方法研究,开展经穴特异性及针灸治疗机理、中药药性理论、方剂配伍理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等研究,建立概念明确、结构合理的理论框架体系。加强对重大疑难疾病、重大传染病防治的联合攻关和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形成一批防治重大疾病和治未病的重大产品和技术成果。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一批基于中医理论的诊疗仪器与设备。探索适合中药特点的新药开发新模式,推动重大新药创制。鼓励基于经典名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等的中药新药研发。针对疾病新的药物靶标,在中药资源中寻找新的候选药物。

 

16.完善中医药科研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研评价标准和体系,研究完善有利于中医药创新的激励政策。通过同行评议和引进第三方评估,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和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开展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与转化应用研究,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疗效评价体系。

 

(五)全面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

 

17.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利用。实施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工程,完善中药材资源分级保护、野生中药材物种分级保护制度,建立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区、野生中药材资源培育基地和濒危稀缺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加强珍稀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繁育研究。建立部级药用动植物种质资源库。建立普查和动态监测相结合的中药材资源调查制度。在国家医药储备中,进一步完善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储备。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立中药材科技园、博物馆和药用动植物园等保育基地。探索荒漠化地区中药材种植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

 

18.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制定中药材主产区种植区域规划。制定国家道地药材目录,加强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建设。促进中药材种植养殖业绿色发展,制定中药材种植养殖、采集、储藏技术标准,加强对中药材种植养殖的科学引导,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合作联社,提高规模化、规范化水平。支持发展中药材生产保险。建立完善中药材原产地标记制度。实施贫困地区中药材产业推进行动,引导贫困户以多种方式参与中药材生产,推进精准扶贫。

 

19.促进中药工业转型升级。推进中药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加强技术集成和工艺创新,提升中药装备制造水平,加速中药生产工艺、流程的标准化、现代化,提升中药工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逐步形成大型中药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以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为依托,实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创业者行动,促进中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展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加大中成药二次开发力度,开展大规模、规范化临床试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方大药。开发一批中药制造机械与设备,提高中药制造业技术水平与规模效益。推进实施中药标准化行动计划,构建中药产业全链条的优质产品标准体系。实施中药绿色制造工程,形成门类丰富的新兴绿色产业体系,逐步减少重金属及其化合物等物质的使用量,严格执行《中药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6-2008),建立中药绿色制造体系。

 

20.构建现代中药材流通体系。制定中药材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建设一批道地药材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和可追溯的初加工与仓储物流中心,与生产企业供应商管理和质量追溯体系紧密相连。发展中药材电子商务。利用大数据加强中药材生产信息搜集、价格动态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实施中药材质量保障工程,建立中药材生产流通全过程质量管理和质量追溯体系,加强第三方检测平台建设。

 

(六)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

 

21.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大力倡导“大医精诚”理念,强化职业道德建设,形成良好行业风尚。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加强中医药文物设施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动更多非药物中医诊疗技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使更多古代中医典籍进入世界记忆名录。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22.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推动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将中医药文化纳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创作一批承载中医药文化的创意产品和文化精品。促进中医药与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旅游餐饮、体育演艺等有效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企业,提升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七)积极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

 

23.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深化与各国政府和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标准的研究与制订,营造有利于中医药海外发展的国际环境。实施中医药海外发展工程,推动中医药技术、药物、标准和服务走出去,促进国际社会广泛接受中医药。本着政府支持、民间运作、服务当地、互利共赢的原则,探索建设一批中医药海外中心。支持中医药机构全面参与全球中医药各领域合作与竞争,发挥中医药社会组织的作用。在国家援外医疗中进一步增加中医药服务内容。推进多层次的中医药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吸引更多的海外留学生来华接受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和临床实习,把中医药打造成中外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亮丽名片。

 

24.扩大中医药国际贸易。将中医药国际贸易纳入国家对外贸易发展总体战略,构建政策支持体系,突破海外制约中医药对外贸易发展的法律、政策障碍和技术壁垒,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扩大中医药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准入。支持中医药机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扩大中医药对外投资和贸易。为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提供全方位公共资源保障。鼓励中医药机构到海外开办中医医院、连锁诊所和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扶持中药材海外资源开拓,加强海外中药材生产流通质量管理。鼓励中医药企业走出去,加快打造全产业链服务的跨国公司和知名国际品牌。积极发展入境中医健康旅游,承接中医医疗服务外包,加强中医药服务贸易对外整体宣传和推介。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中医药法律体系。推动颁布并实施中医药法,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法规和部门规章,推动修订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药品种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医疗机构分类和管理、中药审批管理、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等领域相关法律规定,构建适应中医药发展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指导地方加强中医药立法工作。

 

(二)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为保障中医药服务质量安全,实施中医药标准化工程,重点开展中医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疗效评价标准的制定、推广与应用。系统开展中医治未病标准、药膳制作标准和中医药保健品标准等研究制定。健全完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加强中药质量管理,重点强化中药炮制、中药鉴定、中药制剂、中药配方颗粒以及道地药材的标准制定与质量管理。加快中药数字化标准及中药材标本建设。加快国内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加强中医药监督体系建设,建立中医药监督信息数据平台。推进中医药认证管理,发挥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

 

(三)加大中医药政策扶持力度。落实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政策。改革中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价格,降低中成药虚高药价,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继续实施不取消中药饮片加成政策。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进一步增加中成药品种数量,不断提高国家基本药物中成药质量。地方各级政府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中医药发展需要,扩大中医医疗、养生保健、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等用地供给。

 

(四)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以及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培养中医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及中医药临床科研领军人才。加强全科医生人才、基层中医药人才以及民族医药、中西医结合等各类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开展临床类别医师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建立中医药职业技能人员系列,合理设置中医药健康服务技能岗位。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建立中医学专业认证制度,探索适应中医医师执业分类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一批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民族地区和高等院校开办民族医药专业,开展民族医药研究生教育,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中医药名校和学科。健全国医大师评选表彰制度,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吸引、稳定基层中医药人才的保障和长效激励机制。

 

(五)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按照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工作部署,在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中,加强中医药大数据应用。加强中医医院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建立对患者处方真实有效性的网络核查机制,实现与人口健康信息纵向贯通、横向互通。完善中医药信息统计制度建设,建立全国中医药综合统计网络直报体系。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规划组织实施。进一步完善国家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由国务院领导同志担任召集人。国家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强化统筹协调,研究提出中医药发展具体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加强对政策落实的指导、督促和检查;要会同相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本规划纲要实施分工方案,规划建设一批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地方各级政府要将中医药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中医药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和工作机制,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具体实施方案,完善考核评估和监督检查机制。

 

(二)健全中医药管理体制。按照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级中医药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领导机制,切实加强中医药管理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在职责范围内,加强沟通交流、协调配合,形成共同推进中医药发展的工作合力。

 

(三)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综合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和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形成全社会“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和共同发展中医药的良好格局。

 

健康中国2030规划审议通过

 

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26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共中央主持会议。

 

会议认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更好保障人民健康作出了制度性安排。编制和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保障人民健康的重大举措,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这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我国对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承诺的重要举措。

 

会议指出,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健康领域改革发展成就显著,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我国也面临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以及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等带来的新挑战,需要统筹解决关系人民健康的重大和长远问题。

 

会议强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健康优先、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公平公正的原则,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从广泛的健康影响因素入手,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

 

会议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减少疾病发生。要调整优化健康服务体系,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要坚持共建共享、全民健康,坚持政府主导,动员全社会参与,突出解决好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要强化组织实施,加大政府投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健康人力资源建设,推动健康科技创新,建设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强健康法治建设,扩大健康国际交流合作。

 

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建议篇3

作为一个医药企业家,耿福能时刻心系和关注着百姓健康,关注中医药发展,而今年的建议,自然也绕不开医和药。

说起当前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分级诊疗制度受到了医药界代表和委员的重视,耿福能表示,分级诊疗是个系统工程,要循序渐进。只有当基层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对其有信任感,愿意到基层就诊。分级诊疗才有可能实现。而如何能让基层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耿福能则认为国家应该设置政策通道,使医务人员在基层医疗机构里的工作收入待遇和大医院差不多,并且和大医院有同样的继续医学教育机会、晋升机会,这样,医生资源才有可能下沉。

耿福能不单单只提出建议。更是在行动上付诸实践。作为植根基层医疗市场的医药领军企业,好医生药业集团在耿福能的带领下,积极协助医生提高医术,为患者解除病痛。集团主动邀请专家甚至院士给基层医生讲课,受到广大基层医生的欢迎,同时也丰富了专家研究工作中对基层病例的补充。此外。耿福能还时刻关注乡村医生的生活和工作,积极为乡村医生代言。2013-2015年两会期间,耿福能先后提出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建议”、“促进中医药发展现代化的建议”、“医药改革必须破除垄断”、“加强兽用药监管”的建议,引起了媒体广泛关注和报道,并为乡村医生所熟知。

“20多年,我一直关注中医药和中药材。”耿福能介绍说。

耿福能表示,我国的中医药是世界传统医药,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但是,目前国内强调西医西药,使中医药的发展环境受到排挤和压缩。如果不能在国家层面大力支持其科学发展的话,我国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医中药将被扼杀。

对于如何摆脱旧的不合理管理体制,大力发展中医药,耿福能提出以下建议:第一。组织力量完成重大中医药研究项目。第二,民族医药包括中医药、藏医药、彝医药、羌医药等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第三,建立中医药独立的药品审评体系,而不是照搬化药的审评办法,第四,国家应建立中药材种植地块数据库。

此外,耿福能更为关注中药材的质量问题,因为药材的质量直接决定着药品的质量。中药材数千年来均是农户采集野生和自行种养殖,无论从种养殖条件、种源控制,还是炮制加工、规范储藏、销售等方面均影响着中药材的质量。对此,耿福能建议,进行中药材种养殖条件资源普查,国家建立可以种养殖中药材地块数据库;建立种质资源数据库。保证中药材质量;尽快制定实施各中药材种养殖标准。大力促进中药材质量建设和标准认证;建立中药材种养殖基地集散地,取代农贸市场交易

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建议篇4

据了解,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以及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分析中医药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紧紧抓住推动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牢牢把握在深化医改中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若干意见》这条主线,总结2011年工作,部署2012年主要任务,全面实施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抓住机遇、服务大局、奋发有为,努力开创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王国强在工作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若干意见》,积极推动在深化医改中发挥中医药作用,仍然是今年中医药工作的中心任务。

他说,今年中医药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抓住推进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的主题,牢牢把握在深化医改中全面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主线,全面实施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提高中医药人才队伍素质,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加快中医药立法步伐,深化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

2012年,中医药工作总体部署包括以下十个方面――

推动“十二五”规划贯彻落实

把握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引领作用,按照规划纲要提出的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协调落实好重大项目。对纳入科技、人才、教育、服务贸易、标准化,特别是医改、卫生、医药产业等相关专项规划的中医药内容,要研究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或工作方案,并着力抓好计划方案的启动实施。

全面实施《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各地的中医药发展规划,要切实抓好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落实,做好任务分解,细化行动方案,明确工作责任;要认真抓好县级中医(民族医)医院标准化建设、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做好项目预算编制,加快预算执行进度,管好用好项目资金,把项目做实做好。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落实项目安排,争取扶持政策,把规划确定的任务落到实处。

深化医改,

重点从五方面发挥中医药作用

以县级公立中医医院为重点,全面推进公立中医医院改革。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完善投入补偿机制,推进体现中医特点和规律的中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探索公立中医医院发展的新模式。

落实“新农合”、城镇居民、职工医保制度中鼓励提供和利用中医中药的政策,积极探索和推进符合中医药服务特点的付费方式和支付制度改革。继续推进中医临床路径制定和试点工作,努力探索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总额预付、按病种、按服务单元等支付方式。

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中,要按照中西药并重的原则,做好2012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药的遴选,并加强合理用药指导和培训。探索建立符合中药特点的中药饮片生产供应、采购配送、配备使用、价格形成等制度,健全鼓励配制、使用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政策。

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的特色优势,继续开展和全面总结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试点工作,形成服务项目,明确服务内容,统一服务标准,完善相关政策。

加快推进县级中医医院建设的同时,推动各地开展中医药基层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建设,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推进工程,健全城乡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增强中医药服务能力。

落实《若干意见》,开展评估工作

在推进政策的细化实化、各项措施的全面实施基础上,继续做好综合调研督导服务工作,重点组织好《若干意见》实施情况的评估和推动工作。把握评估目标,确定评估内容。制定方案时,重点把评估指标设计好,体现科学性、合理性,注重可操作、可量化,使评估结果系统、客观、公正。在评估实施阶段,做到上下联动、横向配合,增强评估力度,扩大评估影响,确保评估取得实效。总结和推广各地创造的发挥中医药工作部门协调机制和上下联动作用的工作方法和经验,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并切实落到实处。

注重文化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

深化中医药文化研究,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丰富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建设,在继续打造“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品牌、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发挥中医医院等中医药机构窗口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社会资源,搭建更广泛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公共平台。加快以中医药为主题的文化产品创作,推出一批充分体现中医药核心价值理念的精品佳作,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特色优势,更好地满足广大受众的不同需求。加快中医药文化专业队伍建设,把系统培养培训与传播平台打造、文化产品创作等紧密结合起来,建设人才队伍,造就一批中医药文化科普名家大师。

提高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和应急救治能力

推进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抓好局级“十二五”重点专科项目,开展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诊疗协作中心建设。加强中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组织开展中医医院评审,巩固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成果。继续做好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抓好社区、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进一步推动综合医院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药以及民间医药工作。

稳步扩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覆盖面,加快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的规范化建设,初步构建服务提供体系框架。

全面总结近年来中医药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治取得的成效和积累的经验,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以及中医药应急救治技术方案,并加强中医药应急救治队伍和中医药应急救治基地的建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专才培养

加快基层中医药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养,继续开展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和中医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抓好基层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继承项目。高层次人才培养要重点抓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学科带头人培养、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

加强与教育部协商合作,推进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省部局共建协议。加快推进中医药职业教育,加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做好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人员培训和鉴定工作。探索建立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快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养。继续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抓好新一轮建设项目,推动共享管理平台建设。

推动科技创新体制建设和重大项目实施

扎实推进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力争在16家基地初步建立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促进临床和科研的进一步结合,推进临床科研规范体系和基地联盟和科研大平台建设。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做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治未病”)的研究开发。做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探索建立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体系。

推动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除建立科技成果库、开展“十一五”科技成果包推广试点外,也应探索成果转化推广平台建设。推动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立转化基地,探索产学研用联动机制。

做好国家重大中医药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建立完善绩效评估制度,提高重大项目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做好项目筛选,建立项目库。完善专家咨询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多方的投入机制和协同研究的组织模式,形成一批促进企业技术研发、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成果。把理论建设与研究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学术进步的根本问题结合起来加快推进。

破解重点难点问题,推动中医药立法

继续加大力度,对立法中涉及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深入研究。组织专题调研,总结地方实践,学习他国经验。加快推进中医药系统法治政府建设,扎实做好“六五”普法工作。

加快中医药标准体系的构建,指导中医药标准制修订。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支撑体系建设;开展中医药标准研究基地建设;推进中医药标准推广基地建设,加强中医药标准的宣传贯彻和应用评价。

以中医药信息平台建设和应用系统建设为重点,推动中医药信息资源共享和利用,进一步加强行业政府网站建设,强化政务公开,保障群众权益。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推动规划纲要全面落实

积极落实政府间合作协议,强化多边合作,深入探索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方式和途径,深化中医药服务贸易战略研究,进一步深化两岸四地联系,实施海外交流、培训项目,提升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的能力和水平。支持民间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中医药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建立创先争优长效机制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把“三好一满意”活动作为“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办好便民利民实事,改进服务作风,改善服务质量,把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中医药工作干得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按照中央工作部署和要求,推进活动开展得深入扎实。发现、树立、宣传先进典型,营造“为民服务创先争优”良好氛围。促进中医药行业职业精神的提升,推进中医药行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中医药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大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工作力度,加强公立中医医院廉洁风险防控工作,建立患者满意度评价机制。

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建议篇5

《中医药法》是我国中医药领域的一部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的重要法律,第一次从法律层面明确了中医药的重要地位、发展方针和扶持措施,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中医药法》是中医药领域的根本大法,是开展中医药工作的基本遵循和依据。《中医药法》秉承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期盼和要求。《中医药法》在中医药管理方面进行了制度创新,提出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制度,加大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保障力度。同时坚持扶持与规范并重,加大对中医药的监管力度,保障中医医疗服务和中药质量安全,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健康观念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在医疗健康领域显示出越来越独特的优势,在我国及我省卫生与健康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医药法》的制定,将进一步放大中医药在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健康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制定《中医药法》对于促进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和应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党的十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中医药摆在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发展好中医药事业,提高中医药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刘延东副总理将中医药上升总结为“五种资源”,为中医药事业全面持续深入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2016年8月,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进一步表明了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发展中医药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指明了方向。2016年11月,总理在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指出,应加大对传统医学的推介力度,更好发挥传统医学在防病治病中的优势,推动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优势互补,为维护人类健康作出新贡献。2016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了《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这是我国政府首次就中医药发展发表白皮书,突显了中医药在中国卫生领域所处的重要地位。随着《中医药法》的正式实施,将为中医药的发展带来更为广阔的空间、提供更为优越的环境。

云南有着丰富的中医药民族医药资源,振兴发展中医药助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广泛共识。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切实按照中央加强中医药工作的总体部署,加大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文化建设、强化人才支撑,全省中医药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省人民政府在实施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后又相继出台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云南省贯彻落实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实施意见》,对“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全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做了谋划布局。省级建立了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省中医药工作。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2016年全省105所县级以上中医医院实际开放病床261万张,年门诊1344万人次、出院病人763万人次,业务收入5975亿元,分别较2010年增长了1205%、373%、1228%和2167%;医院病床使用率由2010年的62.3%提高到86.02%;基层中医药服务占比由2%上升至11%。中医药对外交流和文化传播取得积极进展,探索创造了“腾冲经验”、“南华经验”、“绥江经验”等。

虽然站在新的历史地标,全省中医药人推动中医药事业取得了新的发展。但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中医药工作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各地对中医药的投入倾斜政策、中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医保支付等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还未完全落实到位。二是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足,信息化建设步伐较慢。中医药管理职能分散,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能力水平有待提高。中医医疗机构在管理理念和方法等方面普遍落后于西医。三是中医药特色不鲜明,中医药健康服务水平不高。云南中医药的最大特色就是民族医药,中医药民族医药协调发展、统筹推进的力度还不够。四是中医参与医改的亮点经验不多,在如何放大中医在医改中的作用等方面,创新探索精神不够。五是中医药继承创新工作滞后,师承教育范围较小,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引领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科研水平能力不足,学术氛围不浓,省级与基层、中医与民族医等方面的学术发展不平衡。科学研究存在重药轻医,重自然轻人文等。

由此,云南省将牢牢把握《中医药法》颁布实施的重大契机,深刻领会《中医药法》保护、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精神实质,结合云南实际,把认真贯彻落实等中央领导同志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与学习宣传贯彻《中医药法》作为工作的总纲领,正确认识《中医药法》在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中的基础关键作用,《中医药法》的宣传学习与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加强中医药民族医药传承发展等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全省中医药系统的管理能力、执行能力和服务能力,切实推进全省中医药事业依法、快速发展。[HJ3.3mm]

一是以完善中医药发展机制为着力点,推进中医药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继续加大《中医药法》的培训和宣传力度,让中医药干部职工熟悉掌握政策、用好用活政策,不断提高中医药管理干部的管理能力、执行能力和服务能力。同时,积极发挥好省级中医药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力争形成党委政府重视支持、部门全力推动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的强大合力。督促、指导各地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管理机构建设,配备与中医药管理工作实际相适应的工作人员,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确保国家和我省各项中医药政策措施能够落地并取得实效。

二是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着力点,推进中医药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建设。加快推进我省中医、民族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扶持现有民族医医院建设发展,积极争取省级民族医医院建设。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推进抓好中医药特色优势培育。组织做好部级、省级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加强县级以上中医医院中医预防保健科、康复科建设,进一步发挥中医“治未病”和康复养生优势作用,重点培育一批中医“治未病”中心和中医药康复保健中心。积极筹备,依托三级中医医院力量,力争建成1~2个区域性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推进全省中西医资源优势互补、协同协作。积极主动参与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防控和灾害事故等卫生应急工作。

三是以不断扩大医改惠民效果为着力点,切实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的优势作用。推动各级中医医院同步融入深化医改大局,确保中医药工作不缺位、有特色。推进中医药参与分级诊疗制度建设。鼓励、支持和推动公立中医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更多形式的联合体,引导中医优质资源下沉,积极探索中医分级诊疗服务管理模式。组织做好三级、二级中医医院对口支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同步推进公立中医医院综合改革。推动落实差别化的中医药政策措施。加大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积极参与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探索符合中t药特点的支付方式,推动落实好基本医保对中医药发展的扶持倾斜政策。全面推进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

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建议篇6

关键词医药产业现状分析政策建议

一、江苏省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参见《江苏省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i》。

二、存在问题

(一)缺少核心技术,科研能力还需加强

目前,江苏省医药产业在新药研发投入上还是以跟随战略为主,多为仿制,没有研发出完整知识产权的药物。97%的化学药是仿制药,生物药整体产业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中药天然药物停留在原有基础上。从研发投入上看,江苏省内医药制造企业平均科研支出仅占销售额的3%,即使是研发导向型的生物医药公司研发投入最高也只有销售额的5%~8%。[1]总的来看,研发多为政府直接投资,民间资本由于风险承担能力弱,投入严重不足。[2]而国外跨国医药巨头在研发上的投入达到了15%,印度药企也占到了8%~10%。[3]

(二)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政策是影响医药产业的关键因素之一,政府需要给予积极的产业扶持。如上海市政府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制定了《关于促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针对相关扶持政策的具体细节都做了详细的规定。[4]山东作为医药大省,也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从融资、补贴、奖励、土地等多方面开展政策扶持,促进了行业的发展。虽然江苏省各区域都认识到了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的重要性,并将资源投入其中,但和上海、山东等地相比,相关扶持政策力度不足。

(三)人才外流

虽然南京市医药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喜人态势,但是南京高等院校的医药类优秀毕业生大量外流。以中国药科大学为例,2016年毕业的博士离开南京的占毕业总人数的47.54%、硕士60.57%、本科生58.32%,作为全国医药类人才培养的中心,却出现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流失,导致本地企业在人才的选用上捉襟见肘,这个问题需要得到重视。[5]

(四)产、学、研脱节现象严重,导致技术创新链条断裂

江苏省的医药产业在产、学、研结合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目前南京市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学研链条,但是在产学研交接的部分却做的不是很到位。特别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制药企业间存在着各自为政、重复劳动、合作交流少的问题。产学研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不能紧密结合在一起就不能发挥交叉的优势。高等院校主要是将科研的精力放在知识创新上,科研机构则侧重将已有的知识转化为可供实际应用的技术,而企业是研发成果的需求者,企业的任务是将可行的技术成熟化、工业化,做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并进入市场中销售。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大多偏向于理论,缺少对于市场的关注。企业从成本效益多方位考虑,又不可能维持同高校、科研机构一样的理论研究能力,三者的脱节往往就会导致科研成果和实际应用的脱节。长此以往,缺少市场的检验,科研就失去了动力。[6]

三、对策建议

(一)切实加强政府引导,科学组织医药产业发展

医药产业是永恒的朝阳产业,无论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我国,都是优先发展产业。但是,正因为其重要性使得各地的众多高新医药产业园纷纷建立,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加强医药产业的政府引导,提高产业的组织程度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十二五”期间,江苏医药产业有发展规划、重点市有医药园区,但政府统筹认真抓规划落实不太到位,有的规划实施无人问津,制定的优惠政策很原则而不能落实,致使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状况严重,已经与山东、上海等省市有明显差距。建议省政府协调好医药产业重点产区的市政府,共同统筹安排医药产业建设与发展中的各项重大议题。[7]

(二)加大对医药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为江苏医药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医药产业是个特殊的民生产业,政府必须给予积极地扶持。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对民用经济产业发展政府干预很少,但对制药产业却制定了完备的法规政策。如美国、欧盟、日本等医药大国对医药产业规划、资金支持、税收减免、人才培养等均有明确的规定。

我国各省市对医药产业的发展都制定了许多扶持政策,其中上海的政策措施比较完善和更具操作性。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的《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4-2017年)》,市发改委、市科委印发的《关于促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对上海医药产业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医药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如上海设立生物医药产业化资助基金,给出了补贴、减税、免税、奖励、优先纳入医保目录等各种各样的优惠扶持政策。

积极推进江苏医药产业的发展,应当认真借鉴上海等国内外医药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针对已有的医药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展开改进。建议省委省政府及省有关部门结合江苏的实际情况,拓宽政策支持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江苏医药产业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如在土地资源利用、银行信贷、科技资金投入等方面明确优惠政策措施,加快培育一批重点医药产业群和成长性中小医药企业。[8]

(三)加快转变医药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江苏医药的可持续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事关医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事关医药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也是经济领域的又一场深刻变革,是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医药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注意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改变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是实现产品转型。为此,一是要加快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改造,例如江苏在中医药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优势,加快中药现代化步伐是保持优势乃至扩大优势的必由之径。二是要加大节能减排措施,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医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应当权衡医药国际市场的分工,在加大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的同时,大力推进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将原料药生产控制在一定的份额内,彻底改变“产品出口,污染留下”的落后状况。三是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要在加强研发、制造环节的同时,注重流通、使用环节的开发完善。

(四)加强创新研发,把江苏t药做大做强

医药创新对江苏医药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是由于医药开发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工程,目前医药研发不足,致使医药产业长期以仿为主,成为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必须突破这个障碍;另一方面,当今江苏医药产业正处在一个发展的成熟期,需要通过提升产业的生命周期曲线,从而跳跃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层面。

加快江苏医药创新研发,一要建设好、发挥好南京“药谷”及医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新药研发的主力军作用,完善新药研发、检测的全省性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药谷”新药研发的核心带头作用。二要重点扶持泰州、苏州、无锡、连云港等四大研发板块的(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作用,合理规划各个板块的研发重点和产品结构。三要加强和改善新药研发的下游服务,提高新药临床试验的服务水平,完善药物评价服务体系,加强新药研发的基础性建设。四要积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提高医药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新药研发的主体地位,加快医药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五要加强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为他们创造条件,特别要充分吸引和组织海归医药人才队伍,在研发保障和政治、生活等多方面接纳人才,充分发挥领军人才的优势和作用。

(五)提高医药产业集中度,提升江苏医药的竞争力

规模经济在医药产业中占有重要优势,特别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产业集中度是医药产业做大做强的必要条件,而且高度聚集的产业具有超长的生命力,可以延缓产业衰退。提高产业集中度,必须全力培植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的骨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从形成到壮大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由之径,同时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产业链才能不断延伸和快速膨胀。因此,要进一步推进医药企业的联合、重组和兼并,改变医药企业多、小、散、乱的状况,发展大公司、大集团、大医药,促进优势资源向龙头企业集中。医药骨干龙头企业的培育发展,需要政府加强对辖区企业的综合服务,出台等各方面的扶持政策,设立产业发展规划,积极鼓励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发展。[9]

(作者单位为中国药科大学)

[作者简介:沃田,男,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医药产业。通讯作者:陈磊,中国药科大学讲师。]

参考文献

[1]吴哲明.我国制药企业创新药物研发战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2]石斌.南京市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互动关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3]曾铮.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概况及其趋势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4(32):4-38.

[4]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制订的《关于促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2014版)》的通知[J].上海市人民政府公报,2014(18):29-31.

[5]中国药科大学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eB/oL].中国药科大学,http:

///s/1/t/96/7e/a0/info32416.

htm,2017-01-11.

[6].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J].求是,2006(09):39-41.

[7]贾晓梨,王贵辉.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10):12-13.

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建议篇7

绥化市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情况汇报绥化市卫生局20__年8月24日年初以来,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中、省、市纪委全会精神,按照国务院、省、市纠风办和省卫生厅的工作部署,从我市实际情况出发,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的方针和“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牵头组织开展了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工作,积极推进和不断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在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和共同努力下,这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一、精心部署,明确各责任部门的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责任部门,特别是承担牵头任务的卫生行政部门,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主动按照上级要求和各自承担的责任,自觉地发了职能作用:一是在纪检监察部门的指导和协调下,牵头组织召开了相关责任部门的主要领导及相关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成立了以市卫生局主要领导为组长、各责任单位主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科室领导为成员的“全市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领导小组”和相应的办事机构。明确了指导思想、任务目标、主要措施和各部门职责。实施了行风建设“一把手”工程,实行了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责任部门也都把纠正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指挥,分管领导具体组织实施。相继召开了领导班子会议,建立和完善本系统的领导组织和办事机构,制发了纠药风工作方案,进行了动员部署,并在本系统积极地开展工作。二是召开了全市卫生系统纪检监察暨纠风工作会议,进一步总结和部署了整治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工作。市卫生局主要领导与县(市、区)卫生局长和市直医疗卫生单位主要负责人签订了责任状。市局局长及各县(市、区)卫生部门负责人,向社会郑重地作出了既保证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职责,切实抓好行风建设,又保证个人廉洁自律,并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的承诺。三是制发了《20__年全市卫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纠风工作方案》、《全市卫生系统“正行风、促发展”民主评议行风活动实施方案》、《全市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实施意见》、《绥化市43家医疗机构第四轮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方案》等10多个文件,对有关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工作作出了周密的安排,提出了严格要求。全市各级卫生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普遍以开展“维护群众健康权益、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工作为重点,有计划、分步骤地全面开展了工作。二、积极推进,努力规范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现在全市43家非营利医院使用的是去年中标的药品,使用期限自20__年10月1日到20__年10月1日。我局按省厅要求,去年基本医疗保险目录的所有药品和其它临床常用药品全部实行了招标,中标药品510种。用药总金额8376万元,招标药品金额4372万元,占用药总金额的52.2,平均降幅达9.6,向群众让利420万元。今年的药品招标已开始运作,从8月7日开始发售标书,9月6日开标,现在评标已经结束,正在市物价局审查批零售价,预计10月下旬开始执行新一轮中标药品。今年的招标工作,我们已经把临床使用的全部药品纳入招标范围,并在全市43家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二级以上医院36家)中进行。我市四次药品招标,都是按要求将70的降价空间让给患者。为保证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规范有序的进行,确保中标和购进质好价廉的药品,确保将好处让利于民,在去年招标工作中,我们在严格执行国家和省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有关政策规定的同时,注意坚持“四个原则”,严把“四个关口”。–––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坚持医院为主体的原则。在抽调专家评标过程中,我们为了充分体现每个县(市、区)的代表性,除一家医院有特殊情况外,其余10个县(市、区)的综合医院和市本级的综合医院都抽调了评审专家 。二是坚持全口径覆盖的原则。按照省卫生厅的要求,全市县以上非营利医院全部参加了药品招标;并把临床的所有药品作为招标品种。这种办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医生在开方时避让中标药品的可能性,减少中标后就死标的现象。三是坚持质价比优先的原则。在药品招标评标过程中,我们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药品价格,凡没有达到Gmp认证的针剂药品一律不予中标,Gmp认证的药品占中标药品的95%以上。四是坚持最高限价的原则。我们对所有中标药品进行了最高限价,凡投标价格高于零售价的85%的药品(除进口药外),如果不降到85%以下,一律不予中标。同一品种相同规格的药品(商品名不同、零售价不同)高于其他投标价格30%的一律不予中标。–––严把四个关口:一是严把关。为了保证药品招标的公正性,充分体现医院的主体地位。在选定招标公司前,我们对申请我市药品招标工作的4家有招标资质的招标公司,进行了实地考察,除一家没有过本省药品招标的公司外,其他三家作为预选合格公司,并在43家医院代表参加的招标公司选定会议上进行了公开展示,展示后由43家医院代表公开投票,当场唱票,最后选定了黑龙江省龙达卫生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二是严把评标关。我们在专家库中分层次、按要求抽取专家,并在8个小时内到达评标地点,采取关闭所有通讯工具,进行全封闭式的评标方法。三是严把药品入院关。因为部分药品品种(特别是三个以上投标商参加投标的评标产品)中标药品的价格仍有很大的空间,对我市一些贫困县和小医院来说投标价格仍然很高。为了进一步降低药品价格,我们采取了下不封底的原则,即在药品中标通知书上写明,不高于中标价格在我市销售字样。四是严把使用关。对药商反映的个别医院不使用中标药品的问题,在全市卫生工作会议上作为一个专题进行了通报,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会后,我们又把中标药品的使用情况,纳入行风建设检查评比中,与行风建设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同时通报。我们还对药品经销商反映的个别医院,使用与中标药品同一品种的非中标药品,不按时付款等一些具体问题,及时认真地进行了处理,使中标药品在我市运行良好。三、立足防范,专项治理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按照行风建设标本兼治的方针,本着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原则,针对我市在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深化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我们从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入手,不断强化各项监管措施,进一步加大了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不正之风的力度。一是积极争取和协调有关部门落实财政补助政策,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逐步降低医院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重,弱化药品收益对医院的补偿作用。二是积极推进发展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和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资质认证工作。通过规范药品经营行为,鼓励药品经营企业之间开展公平有序的竞争,进一步降低药品价格。三是积极开展“廉洁行医,诚信服务”活动。我们组织有关医院专家,向全市医务工作者发出了关于“廉洁行医、诚信服务,自觉维护医学圣洁”的倡议书,并通过文件和新闻媒体进行了广泛地宣传,要求各级卫生部门动员广大医务工作者响应倡议,积极创建诚信医院活动和评选“廉洁行医,诚信服务标兵”活动。四是严格执行卫生部、省卫生厅关于严禁开单提成、收红包、拿回扣的有关规定,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坚持核实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五是坚持实施了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明码标价”、“双处方”、“一日清单”、单病种医疗收费最高限价等项制度,继续推行并不断完善了病人选择医生制度及首诊负责制,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增强了收费的透明度。六是继续开展“正行风、促发展”民主评议行风活动,深入开展了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年活动,不断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带动和促进纠正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工作的深入开展,上半年全市卫生系统医务人员共拒收和上缴红包15690元。七是加强了对医保定点医院的监管。市本级和大部分县(市、区)劳动保障部门都成立了医疗监督委员会,制定了医保专管员责任制,针对服务协议的相关内容,对定点医院进行“前沿”管理,严把住院审批关、贵重药品审批关,杜绝了大量的人情药和不合理用药。为切实解决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重点问题,各责任部门按照方案要求和工作分工,全面开展了专项治理,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市卫生局于4月份进行了专题调研督导,5月份由4名领导带领工作组,对全市10个县(市、区)近百个医疗卫生单位的行风重点问题和医疗服务质量情况,进行了专项明查暗访。以个体诊所和医疗机构分支门诊为重点,联合公安、工商等部门对全市医疗市场进行了集中整治。上半年共检查分支门诊和个体诊所103家,关停不符合开业条件和无证行医的个体诊所6家,取缔了所有的个体性病诊所,限期整改的医疗机构83家,处罚15家,查处江湖游医34人、私自上门点滴的48人,进一步净化和规范了医疗市场。药监部门组织开展了全市药品市场大检查,集中力量对农村药品市场进行了清理整顿工作,对制售假劣藏药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立案查处案件648起,没收假劣药品标值5.09万元,没收违法所得2.25万元,罚款23.16万元,取缔无证经营窝点10处。与公安部门破获了一起售假团伙,涉案金额目前查实20余万元,刑拘了9人,批捕5人,涉及假药130个品种,此案已移交司法部门处理。物价部门把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作为上半年全市价格检查的重点,成立了22个检查组,对253家医疗单位、28户药品经销企业进行了重点检查。共查出违价单位64户,查出违法金额131.3万元,收缴违法所得36.4万元,实现经济制裁总金额达41.4万元。全市工商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2300人次,出动检查车辆240台次,检查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医疗单位1350户,已立案16件,取缔无照行医5户、无照经营药品2户、超范围经营2户。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一是招标工作缺乏配套政策。对那些不执行招标规定的医院和人员,没有依据进行处罚,致使个别医院对中标药品采取不还款、迟还款或不出库等形式对付招标工作,使一些药品经销商不得不在下一轮投标中提高投标价格,造成中标药品价格回升,多数利润小的药品以无人投标,临床用药的几千个品种中我市只有五百多个品种有人投标,而且多数药商只在各县(市、区)综合医院销售。建议有关部门早日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二是部分医院习惯于从一家药品经销单位进药,这样可以使院长从繁杂的进药工作中解脱出来,同时还能占用药品经销商的大部分资金,从事医院建设和保证医院正常运行所需经费,同时也避免销售量小的药品无人配送。由于多了一道环节,所以药品价格略高于投标价格。三是经过几次的药品招标,绝大多数的药品虚高定价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建议还是要从国家定价上解决根本问题,取消药品的商品名,从实际出发实行全国统一定价,彻底消除药品的临床空间,从根本上解决药品虚高定价的问题,并采取公开、公示和患者自选药品等方式使药品真正走入市场经济。以上汇报当否,请指示。

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建议篇8

一、主要成绩和做法

(一)认真贯彻全区卫生系统行风建设座谈会议精神。

4月20日,全区卫生系统行风建设座谈会议后,为贯彻座谈会精神,4月30日我局召开了下属医疗卫生单位正副职领导和卫生局在家全体同志会议,原创:会议由市卫生局纪检组长王中辉传达贯彻总理对卫生工作作出的批示和卫生部高强副部长对行风建设的讲话精神以及卫生部制定的八项行业纪律。同时还学习贯彻《广西卫生系统开展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和卫生厅韦波副厅长在座谈会上的讲话,并对前一阶段我市卫生系统开展万人评议医德医风活动情况进行通报。市卫生局何毅局长在会议上作了讲话,并对纠风专项治理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会后,我局还将《广西卫生系统开展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意见》以文件形式下发各县(区)卫生局及市直各医疗卫生单位贯彻实施。

(二)标本兼治,重拳出击,狠刹卫生行业不正之风。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经济效益问题成为了社会焦点问题,以正当的手段提高经济效益无可非议,但靠歪门邪道发财,这是国法不容的行为。卫生系统内也有极个别人在经济大潮中萌发了靠歪门邪斜道发财致富和享乐的思想,出现了巧立名目,加大收费标准,接受病人家属宴请,索要钱物,也有些人利用工作之便拿回扣、开单提成、受贿等。这种歪风邪气严重地腐蚀了卫生队伍的肌肤,败坏了白衣天使的崇高声誉,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为了有效地刹住这股不正之风,从根本上治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良好的医德规范。我们首先从抓好职业道德建设入手,在全市卫生系统广泛开展万人评议医德医风活动,把开展万人评议医德医风活动与卫生部、卫生厅行风建设专项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一起部署、一起检查落实。我们开展的万人评议医德医风活动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1)纠正卫生行业不正之风;(2)提高服务质量和改善服务态度。

1、层层动员,进一步统一全市医务人员的思想。今年3月5日晚,市卫生局在市委礼堂召开全市卫生系统万人评议医德医风活动动员大会,参加动员会的有两县两区卫生局的主要领导,市直医疗单位的主要领导和医务工作者共670人。会后,各县(区)卫生局和市直医疗卫生单位也分别召开了万人评议医德医风活动动员大会,根据市卫生局《关于开展万人评议医德医风活动实施方案》,并成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活动工作的开展,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条块结合,分工明确,任务到科室,责任到个人的工作网络。我们开展万人评议医德医风活动的主要对象及内容是:评议对象包括市、县(区)、乡(镇)三级医疗机构共78个,6000多名医务工作者,向社会发放评议表1万份,评议分7个层面同时展开:(1)党政机关干部职工代表;卫生、科研机构人员;文化、群众团体人员;(3)驻地部队官兵代表;(4)乡镇、街道、社区工作人员;(5)企业单位干部职工代表;(6)市民代表;(7)留医门诊病人,根据不同类别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考核指标,进行不同的指导。内容涉及全局意识、群众观念、廉洁行医、服务质量、服务态度五个

方面。对评议中的优秀单位给予表扬和透当的物质奖励,作为先进典型学习宣传;对排名靠后的或得分在60分以下的单位,除当年不能参加先进单位评选,领导班子成员不能评为年度优秀档次外,领导班子还要向上级写出专题报告和整改措施,并接受考核,考核不称职的要调整主要领导职务。各县(区)卫生局和各医疗单位按照市卫生局的部署和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层层动员,及时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广泛的讨论,通过认真学习和讨论,全市卫生系统的广大医务卫生工作者进一步提高了对开展万人评议医德医风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卫生部八项行业纪律和卫生厅纠风专项治理工作部署上来。

2、郑重承诺,接受社会监督。各级医疗卫生单位通过认真学习《广西卫生系统开展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和卫生部制定的八项行业纪律,提高了思想认识,消除了各种思想顾虑,增强了信心,鼓足了勇气,自觉接受社会监督。5月14日,市第一人民460名医务人员联名向全市医务工作者发出了不以医谋私谢绝红包拒收回扣维护医学圣洁的倡议后,市、县(区)医疗单位和乡镇卫生院共4300多名医务工作者积极响应,向社会作出了郑重的承诺,并在鲜红的横幅上签上自己的名字,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3、以各种形式开展活动。各医疗单位为了把万人评议医德医风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创新意识,以各种不同方式开展活动。市二医院结合万人评议医德医风活动开展创立新优势,增强竞争力主题教育活动,开展评选十佳医生、十佳护士、十佳工勤人员和九个一形象工程等活动,即:给病人或家属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声关切的问候、一束鲜艳的花朵、一杯清香的热茶、一张联系的名片、一份真诚的祝福、一个随访的电话、一份行风建设的宣传单、一张明明白白的收费单位等争先创优活动,把医德医风活动引向深入。市中医院为了查找存在突出问题,向社会及病人发放问卷调查表,广泛征求意见,并将调查结果和存在问题反馈到有关科室,对存在问题的科室和个人要制订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市保健院每月一次向病人和陪人直接问卷调查医务人员的服务行为。市一医院还建立院长征求医德医风接待日活动,印发医德医风规范小册子,在门诊病房显著的地方张挂整治卫生纪律八不准。原创: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广大医务卫生工作者不断提高服务意识,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思想的侵蚀。

4、建章立制,规范服务行为。各医疗单位针对薄弱环节,制定和完善医德医风考核、奖惩等各种规章制度,如建立院长一岗双责制、科室的服务承诺制、病人首诊负责制、医患双向承诺制、药品价格查询制、医疗服务价格公示制、职业道德教育和考核制、廉洁行医制、药品采购管理制等,并认真贯彻执行,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使文明行医、廉洁自律、关爱患者、取信于民已成为全体医务人员的行为准则。

5、加强督促检查,增强评议活动的实效。为了增强万人评议医德医风活动方案的实施,自活动开展以来,我局多次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到各医疗单位进行督促检查,帮助各相关单位自查自纠,找出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开展五查五看即:一查意识,看是否树立了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二查职责,看是否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三查作风,看服务行为是否符合要求,群众是否满意;四查制度,看各项规章制度是否健全、贯彻落实是否到位;五查纪律,看有无违反国家卫生部提出的八项行业纪律。通过自查和患者群众反映,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该批评的批评,该整改的整改,该严肃处理的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心慈手软。如xx县人民医院某医生违反规定把病人带回家治疗,收了病人100多元治疗费根据群众举报,经查实,院领导对该医生作出了罚款500多元,扣除2个月奖金2800元,并在全院进行通报批评,个人作了深刻检讨,对全院医务人员起到了警示作用。自开展评议活动以来,该院共有70多名医务人员退红包共11000多元,由院领导将红包退还患者。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某医生值班脱岗及推诿病人,违反医院有关规定,该院对其作出处理决定,除在全院通报批评外,还给予待岗2个月,

待岗期间只发基本工资,不发其他补贴,并责成其在科室作出深刻的检讨。钦南区久隆镇龙潭村部分村民与钦陆公路收费站员工发生冲突,有一名村民受伤,被送到该镇卫生院抢救治疗,在入院时先由钦陆公路有限公司垫交治疗费用,在结帐出院时,该院巧立名目,多收了费用250元,钦南区卫生局根据该公司反映后,立即组织有关人员深入调查,经核实,对久隆卫生院院长作出了严肃处理,除责成其将多收的费用退还给钦陆公路有限公司并登门赔礼道歉外,还要写出深刻书面检讨,在全钦南区卫生系统进行通报批评,并建议组织部门易地交流使用。

我们通过开展万人评议医德医风活动,取得较好成效。一是文明行医,关爱患者蔚然成风。据统计,今年1-6月全市卫生系统共为病人做好事5116件,为52名贫困病人捐款4.2万元,为困难病人减免医疗费用61.4万元。二是自觉抵制卫生行业各种不正之风。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卫生系统医务人员拒收红包1750人次,金额4.5万元;拒收实物折款3.1万元,谢绝宴请970次。三是各医疗单位的群众满意率不断提高。自开展活动以来,各医疗单位服务态度不断改善,行业不正之风明显好转,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普通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和患者的好评。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医疗单位共收到表扬信194封,锦旗95面,镜匾32块,经社会问卷调查,群众综合满意率达95.3%,比未开展活动前提高一点三个百分点。四是沿海地区的医疗保健基地逐渐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沿海周边的患者慕名前来就医,促进了我市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据统计,今年1-6月份,全市各医疗单位的门诊病人、住院病人和业务收入都比去年同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有的增加幅度较大,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重有所下降。如xx县人民医院今年上半年入院病人达8581人,同比增长43.5%,业务收入2710万元,同比增长762万元,增长39%,

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从去年的37%下降到27%,从根本上杜绝开大处方、滥用药;加重病人负担的不正之风。我局开展的万人评议医德医风活动的经验和做法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中央电视台12频道、监察部监察网、广西日报、××日报、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先后作了报道,也在今年全市纠风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交流。

(三)积极推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从源头上治理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

我们进一步扩大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范围、品种;中标药品和价格及时向社会公布,规范了药品招标行为。药品招标已成功进行了6次,参加招标单位由几个扩大到十几个,采购品种由几十种扩大到两千多种,招标金额由几百万元增加到几千万元,采购量不足10%提高到90%以上。在今年1月份,我市举行第六次全市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标药品购销合同签订会上,全市17家医疗单位招标,招标药品2576种,金额5000多万元,让利患者20%,采购量达92.3%。并严肃查处了浦北县中医院在药品招标签订会上拒绝与中标企业签订合同的违规行为。除责成该院院长作出深刻书面检讨、与中标企业补签合同以外,在全市卫生系统进行通报批评,引以为戒。同时为了使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深入开展,由市卫生局、监察局、纠风办牵头,从市监察局、纠风办、卫生局、物价局、药监局、市、县(区)医疗单位抽调15名具有药品、财会、价格等专长知识的同志组成专项检查组,于6月14日至25日对全市参加药品招标的17家医疗机构进行检查。

(四)规范乱收费行为,强化资金监督。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1、各医疗单位严格执行医疗服务收费标准,按规定的服务价格和内容提供服务。2、实行医疗服务价格公示。各医疗单位都在显著位置按物价和卫生部门规定公布常用药物价格标准和时间的价格,不准自立分解项目或提高标准加收费用,中标药品的零售价也按照核定的价格标准和时间执行。3、进一步完善住院病人费用一日清单和病人选择医生制度,让病人就医安心、交费放心,增加收费透明度,有效地遏制乱收费行为。

二、主要存在问题

我们纠风专项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突出表现在:一是个别单位领导对纠风专项治理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力度不大,措施不够落实,仍停留在会议和文件上,工作一般化;二是有的医务人员对病人缺乏热心、耐心和细心;三是有的单位对突出问题不敢动真格,遮遮掩掩,不痛不痒;四是发展不够平衡;五是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不断完善,规范管理。

三、今后工作意见

(一)认真贯彻这次全区纠风专项治理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会议工作部署和要求,继续抓好卫生系统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工作,广泛开展群众评议活动,请人民群众对卫生系统医德医风建设进行会诊,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纠建并举,以纠促建,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防止行业不正之风的反弹。

(二)结合我市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年活动,在卫生系统广大医务卫生工作者中广泛开展廉政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要采取多种形式,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墙报、黑板报、图片展览、座谈会、报告会、知识竞赛、歌咏晚会等宣传阵地,进行营造廉政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使广大医务工作者牢固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格观和道德观,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侵蚀。

(三)强化监督的措施和手段,改进监督的方式和方法从决策到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原创:对疏于管理的医疗单位,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警告、取消医院等级等处理,并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对情节严重的违纪违规人员,责成所在单位暂停其执业活动,直到吊销其执业资格。

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建议篇9

山西省运城市的中医药资源(特别是药材、医疗服务和组织体制)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2004年以来,国家科技部所属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对山西省运城市的中医药工作进行了持续跟踪调研。2008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课题组在上述工作基础上,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有关专家对运城市进行了集中调研。通过调研和实地考察,结合运城市卫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需要和国家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笔者提出了将运城市设立为国家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设想,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

1落实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有必要建设相应的主体功能区

最近几年,中医药事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关注,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振兴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成为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战略选择。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未来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战略相适应,“制定和实施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主要措施”被列入2008年国务院的主要工作,其具体措施已在国务院文件《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中向社会,为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措施的制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考虑到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紧迫性、复杂性和系统性,国务院于2007年成立了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研究和协调中医药工作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鉴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广东、河南、吉林等省也分别提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大省的目标。结合在运城地区和其他省份城市所进行的各类调研,专家组认识到:①要全面、切实地推动中医药工作的深入开展,不仅需要国家有关部委之间的部际联动,同时也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各类行政管理机构之间积极的纵向与横向的协调和配合,才能够真正有利于挖掘、释放中医药的原始创新潜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建设性作用,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软

实力。②要解决当前我国中医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应该从政策、体制、人才、临床、教育、科研、产业、标准、涉外管理等方面的制约因素的个别性分析和设计思路转变到综合配套改革、协调发展的整体性分析和总体方案设计方向上来,并且只有坚持从实际状况和工作实践出发,才能真正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才能探索出重点突出、措施得力、群众受益的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经验,使“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

当前,围绕建设国家主体功能区的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在积极推动我国区域综合协调发展试验区的工作;与此同时,结合我国卫生事业综合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卫生部正在逐步开展新一轮的医疗改革。为了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部领导下的文化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以上部委正在进行的工作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为中医药事业的整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有鉴于此,结合当前我国中医药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任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专家组认为,在基本不改变现有政府主管部门职能分工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建设中医药工作主体功能区即“国家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形式,在密切结合实际、坚持实践先行的原则统领下,创造性地解决制约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为促进中医药事业的良性发展探索可行路径。目前,运城市设立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基础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建议国家首先在山西省运城市开展建设中医药工作主体功能区的试验,并及时总结经验,适时向全国推广。

2运城市具备设立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条件

2.1运城市正在开展建设中部崛起示范试点城市工作

运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的“黄河金三角”,全市人口约500万,城镇人口占31%,属于传统的农业地区。由于运城市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社会文化具有我国中部地区典型特征,目前该市正在按照要求启动综合协调发展试验工作。该市利用当地历史悠久、质量道地的中药材种植和以中药材为原料的兽药加工制造业,可以极大地丰富和充实高效生态农业,以技术优势推动普及应用、带动经济优势,使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成为当地群众的自身利益和自觉要求;而认真贯彻“以舒为先、以疏为重、疏堵并举”的方针,广泛调动各类积极因素,使遍布运城城乡的以特色专科为主的中医药服务资源在运城医疗体系中更加普遍,在疾病治疗和预防方面发挥着有效作用,对于提高运城人民的身体健康乃至文化素质、建设和谐社会都极具现实意义。从更广的视野看,运城市中医药资源优势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的充分利用和发挥,对于培育运城市地方经济核心竞争力、实现3个产业结构的演进优化,进而实现地区经济总体的可持续性跨越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同时,这一试验将使运城在中部崛起方面的示范意义内涵更加丰富,实现自主创新条件下具有典型意义的“运城模式”,带动和促进我国中西部的综合发展,甚至可能开创出新的时代条件下中西部地区反哺东部地区医药卫生事业的新局面。

2.2运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先后创造出许多先进和典型经验

运城市辖临猗、万荣、稷山、新绛、闻喜、垣曲、绛县、夏县、平陆、芮城10县,永济、河津两市和盐湖区,共计13个县(市、区),下辖77个镇、56个乡、13个街道办事处、3338个村委会、7873个自然村,较之中西部其他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城市而言,运城市公立和私立卫生机构众多是一个明显特点,这对保障当地人民身体健康起到了较好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在以“除四害、讲卫生”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中,稷山县太阳村成为中国农村卫生工作的一面旗帜,总结出了抓卫生促保健、以保健促生产的先进经验,创立了全国开展农村卫生工作的新模式,周恩来总理亲自为太阳村签发了奖状。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口腔卫生规划管理研究会”在运城召开现场会,推广该市口腔专家牛东平创立的“教学-临床-社区”三位一体口腔疾病防治工作新模式。1997年,山西省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现场会在运城召开。目前,一个集医疗、预防、保健、科技为一体的,国有、集体、个人、公办、私营多种形式并存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已形成规模,广覆城乡,“农民健康工程”取得重大进展,率先为300多万农村居民进行了健康体检并建立了健康档案,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1.7%,卫生主管部门正在积极探索推进卫生事业综合改革和发展的新措施。

2.3运城市中医药工作创新性强,独具特色

20世纪70年代,运城市卫生工作者大力开展“四自”(自种、自采、自制、自用)和推行新医疗法,以头针专家焦顺发、痔瘘专家任全保、骨髓炎专家杨文水等为代表的优秀医学专家脱颖而出。1987年,卫生部在运城召开“全国中医专科医院工作会议”,推广运城小型专科医院建设的经验,运城市曾一度在全省率先落实了“县县有中医院,乡乡有中医科,村村有中医人”。2004年,该市成为山西省农村中医药工作试点市。2008年初,运城市人民政府率先在全国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医药工作的决定”,争取尽快发挥中医药服务在整个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造福运城500万人民。目前,该市根据国家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的文件精神,通过考核颁发“地方粮票”,为民间中医及中医一技之长人员行医提供了准入资格。特别是在运城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该市正在积极准备申报国家卫生部系统的“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试点市”,力求按照中医药的自身发展规律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在服务全市人民群众的基础上,为我国中医药立法探索经验。

2.4运城市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天然条件

运城市人文荟萃,儒、释、道文化各擅其胜,全市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旅游景点达1600余处,其中部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根祖文化旅游已经产生广泛影响,运城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10项)已经颁布。运城人自古以来就崇教重学,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力的人才支撑。由于中医药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运城市的文化基础为中医药的生存、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天然适宜的环境。特别是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代,积极借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的成功经验,能够使运城市的生态农业、旅游业、加工制造业、中医药服务业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链,既可以有选择性地承接产业扩散,更能够通过农业和中医药产业的创意结合,在提升终端服务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附加价值,为未来创新型载体空间的开发探索宏观重大产业政策的经验。

3运城市建设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基本做法

3.1将大卫生、大文化、大产业的中医药发展战略编入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大卫生”理念要求把卫生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以审视,既要看到“健康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也要看到卫生事业发展能够极大地推动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使卫生事业既成为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也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大文化”理念要求既看到医疗技术在治病救人方面的作用,更要看到“人文化成”在增强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中的基础性作用。“大产业”理念要求既看到经济增长的手段性,更要看到经济发展的目的性,以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衡量、约束和引领经济发展。同时,不仅要看到不同产业内部的运行和绩效,更要看到经济总体的运行和绩效,关注不同产业、不同行业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为了有效解决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中社会群体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与社会性卫生事业滞后的突出矛盾,不能只靠医疗“小处方”,还要靠社会“大处方”,通过统筹兼顾,提高国家综合治理能力。

运城市中医药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可以被认为是运城市中长期总体发展战略中的一个业务战略(发展规划),它首先是服务于地区的总体发展战略。与此同时,它又可以被单独视为一个总体性发展战略(发展规划)。通过大卫生、大文化与大产业的互动发展,构建以中医药为主体的联结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完整产业链,相关行业包括中药材采集和种植、中药加工制造、中药材与药品流通、中医药保健与医疗服务、中医药人才教育与培养、中医药文化宣传(平面与多媒体)与推广(旅游)等。从运城市中医药事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出发,根据实现总体战略目标的需要,在有关各个行业制定具体的业务战略目标,并进一步从组织结构、制度建设、功能机制组合和协调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综合配套的改革和创新(也就是职能战略部分的制定和实施),就构成了运城市中医药大产业的总体发展规划。

运城市中医药大产业发展规划,必须突出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既包括突出中医药的普遍特色和优势,更强调突出运城地方性的特色和优势),充分考虑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关系,把整体配套、协调发展作为目标,以安全的业务运作和成功的品牌建树为标志,使中医药大产业成为运城振兴地区优势传统产业、发展和创新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建设一方和谐社会的支柱性产业。力争产生大区域(如中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性的成功示范效应。

从第一产业而言,要从种植业的经济效益(现实和潜在)比较入手,结合技术因素方面考虑,发挥比较优势。首先鼓励当地传统优势药材的采集与种植,其次鼓励当地中医医疗服务具备优势的领域(养生和治疗疾病种类)所需药材的采集和种植。提高政府和商业机构在药材采集和种植方面的自身业务能力和对种植农户的扶持能力,全力实行对“品种、产地、机构(生产组织)”的品牌(名牌)优惠政策,从源头保证药材质量;同时,编修地方中药志的工作应尽快纳入当地政府的议事日程,以利早日创建本地道地药材知名品牌,改变当地道地药材被邻近省份“贴牌”流转全国、本地医疗机构反要使用“出口转内销”中药材的利益流失局面,提高种植农户和合作机构的赢利能力。

在第二产业中,以优势产品为基本点而非以所有制属性为基本点,发掘、壮大中药加工制造业中的优势厂家;按照符合当前国家药品管理规则的品种、运城当地普遍应用的历史传统品种和运城当地疗效显著可靠并已被患者广泛认可的典型品种(主体应是制度许可的,如专科医院内的某些制剂)的顺序和结构加以规划和支持。除人体用药外,对已在全国渔业养殖业认可的运城市鱼药制造和服务应予以政策支持,鼓励相关企业进行持续自主创新,尽快向禽类、畜类中药制造和服务业扩展,使之成为运城市加工制造业的特色和亮点,成为现有以高耗材(资源消耗)、高耗能为主的加工制造业开展结构优化的生力军。

在第三产业中,中药材与药品流通领域关键的工作首先是要加强政府监管和扶持,确保药材、药品安全。中医养生和疾病治疗服务要继续坚持运城市已经先行一步的改革方向,本着“以舒为先、以疏为重、疏堵并举”的精神,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中医药入手寻找解决公共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问题和发展地区特色产业结合的路径,其中重要的是要把运城中医药事业的特色从以“最后一站”著称的运城中医专科医院为主转向以培育从“最先一站”(中医药文化普及和养生保健)到“最后一站”的全过程优势(“人生健康路上站站都有中医药”)为目标,设法解决和持续改进中医药服务进“保险门”(公费医疗、大病统筹、新农村合作医疗甚至商业健康保险的报销)的问题,使运城的中医药具有足够的肥沃土壤滋润、成长、壮大;此外,在服务对象方面,可考虑以收入水平的两头人群(贫穷人口和富裕人口)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前者可以在政府基本卫生医疗服务中安排,作为“事业”来进行,而后者应在商业化服务领域开拓、解决,作为“产业”、“商业”来开展;在中医药文化建设领域,一方面是中医药人才教育和培养(从事业开始动作,走向事业和产业并重),从培训、进修逐步向正规教育发展,以适应教育管理体制现状的要求,促进运城市文化教育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此外,在中药材采集与种植业、传统中药加工制造业、中医药养生与疾病治疗服务业等各行业发掘和培养一定数量的、有相当质量的、具备典型或特色意义的人物、机构、小地域(小群落)的前提下,培育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在这个产业内既可以充分发掘、增殖运城地区中医药历史、传统的文化价值,还可以通过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建设知识社会。

3.2以基础设施和内容服务有机结合率先建设全民健康高速公路

运城市中医药发展规划,应该首先立足于本地区历史传承和现实具备的资源和要素优势,立足于服务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中长期发展需要,在此基础上寻求完善、创新和扩张。完善以确保现有优势得以正常发挥,创新以寻求新生优势的培育与成长,扩张则是以质量为保障的优势外延。

运城市人民政府在“关于加强中医药工作的决定”中首先明确了指导思想,即以保障全市人民健康为宗旨,以开辟“河东特色”的中医药发展道路为旨归,通过建立长效财政投入机制和扶持中医药政策,完善管理体系,健全服务网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大力促进医疗服务与养生服务协调发展,深入基层,面向农村,服务百姓,充分发挥运城市中医药资源、人才、文化、科技和市场优势。在上述指导思想的引领下,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铺设信息高速公路,服务网络要体现快捷和面对面,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增强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提升群众主动利用服务资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中医药养殖业,保障食品安全,使群众的基础饮食结构达到绿色有机标准,从根本上杜绝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4建设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未来长时期坚持实行的改革和发展方针,建立与发挥中医药的主体功能相适应的中医药工作主体功能区,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更与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发展道路相联系。我们认为,其现实和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通过中医药工作的综合改革和发展,能够从产业层面为发展我国最具优势的主导产业全面铺垫社会基础,通过农业、养殖业、流通、中医药深加工、中医药医疗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优势产业的拉动,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培育运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奠定其区域龙头地位,更快地促进中部崛起。

其次,通过中医药的普及应用和发展,特别是通过全民健康高速公路建设,使中医药的健康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在模式创新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动下,从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层面开拓新路,在产业发展和全面医疗保障之间寻找新的平衡,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基础上的社会福利,突破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点,推进我国卫生事业的综合改革和发展,对我国医疗改革和中医药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第三,通过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能够使我国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发展出能够体现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民族意志的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根本改变文化贸易的逆差现状,在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上,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创造我国保护传统知识产权的典范。通过以上3个层面的综合协调发展,能够让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建立在自身需要的基础上,寻找到自己的主体产业,从整体上推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使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到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加快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5建议

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建议篇1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百姓的健康需求日益增长,中医药因其在保障健康方面的独特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可。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下称《中医药法》)将于2017年7月1日施行。这是国家层面第一次为中医药立法,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近日,《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就《中医药法》落地、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等问题采访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王国强表示,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中医药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的新时期。

中医药有多重作为

《财经国家周刊》:《中医药法》将于今年7月1日正式施行,在推动贯彻落实《中医药法》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

王国强:《中医药法》将党和国家关于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将人民群众对于中医药的期盼和要求用法律形式体现出来,对中医药行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接下来,围绕《中医药法》的贯彻落实,我们主要采取以下举措:

一是开展法律释义和普法工作。重点围绕《中医药法》的重大意义、立法宗旨、立法思路、基本内容和重要制度创新开展宣传,对社会各界关注的法律条款、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重点解读和通俗阐释。

二是开展法律专题学习培训。对中医药行业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全面掌握《中医药法》立法精神、基本原则和具体法律条款,成为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讲法的带头人。

三是做好法律施行准备,制定《中医药法》相关配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我们正在抓紧调查研究涉及配套文件的相关问题,争取在《中医药法》7月1日实施前出台相关配套文件及细则。

四是完善相应制度规定。目前这部法与其他法规还有不适应的地方,如何更好地衔接也是关键任务。我们从中医药特点和工作实际出发,对相关法律法规中与《中医药法》立法精神和具体规定不相符的条款提出修改意见建议。

《财经国家周刊》: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在“健康中国”建设中能发挥哪些作用?

王国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着力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这恰恰与中医药对健康的认识、维护促进健康的理念方法模式相吻合。

首先,中医药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中大有作为。中医强调“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注重把养生保健融入日常生活,顺四时、调情志、节饮食、适运动、慎用药,可以引导人们养成自主自律健康生活方式,体现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其次,中医药在优化健康服务中大有作为。可以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防治疾病过程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目前,中国的中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医院都普遍建立了中医馆、国医堂,使基层人民都能够享受到中医药的福利。数据显示,全国每年约有5亿人次接受中医的门诊或住院治疗,且数量还在逐年增加。

再次,中医药在完善健康保障中大有作为。在新一轮医改中,在各项制度设计和政策中都体现中医药特点,即中医药在保基本、强基层、控费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放大了医改惠民成果。

还有,中医药在建设健康环境中大有作为。中医药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能够引导人们养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同时,规范化种植中药材,能够促进生态环境修复,维护生物多样性。

最后,中医药在发展健康产业中大有作为。“十二五”期间,中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以每年20%以上速度递增,2015年中药工业总产值达到7866亿元,占内医药工业总值近1/3,中药大健康产业突破1万亿元,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医药广受全球认可

《财经国家周刊》:2015年,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引起了世界对中医药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中医药文化和成果在国际范围内的认同方面获得哪些新进展?

王国强:中医药作为国际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人类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

屠呦呦研究员获诺奖前,国际社会已经开始关注中医药。屠呦呦研究员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世界各国更加认可和重视中医药的价值。

中医药特色优势彰显了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转型的新趋势,在国际社会有着广泛的合作需求。截至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我国政府已同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地区主管机构签署了86个中医药合作协议,为中医药双边合作搭建了稳固交流平台。中医药合作频繁纳入中外元首会谈内容,中国已支持在海外建设了10个中医药中心。

《财经国家周刊》:“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进了哪些比较有成果的中医药合作项目?

王国强: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影响日益扩大,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构建和完善了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高层次的合作格局,已成为我国外交工作和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中富有特色且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医药“一带一路”规划》经中央“一带一路”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医药局共同颁布。

二是设立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共通过了47个国际合作专项,在沿线国家建立了17个海外中医药中心,11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同时开展国际标准体系和中医药国际文化传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