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素质的含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0:01

身体素质的含义篇1

目的:针对儿童营养性疾病与矿物质缺乏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加强对儿童营养性疾病病因的研究,为儿童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借鉴参考。

方法:笔者选取在2012年6月-2013年5月一年时间内调研辖区内幼儿园以及门诊160例患有营养性疾病的儿童,和没有营养性疾病的100例健康儿童,提取他们的血清样本,进行矿物质含量检测对比,并对两组儿童的身高、体重等基本指标进行对比。

结果:在患有儿童营养性疾病的组别中,有112例儿童的体重较正常水平偏低,有139例儿童的发育较同龄儿童缓慢,有130例患病儿童的身高低于健康儿童。在患营养性贫血的67例儿童中,其体内血清中的各检测微量元素的含量要比健康组儿童的含量低,p<0.05,故具有统计学意义;患有佝偻病儿童的血清中钙的含量与健康组儿童有所不同,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铁、锌、铜的含量指标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性不良的儿童血清中各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健康组儿童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患有营养性疾病的儿童相对于健康儿童,其血清中许多矿物质的含量较低,从而导致这些儿童的身高、体重比健康儿童普遍要低。儿童营养性疾病可以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合理膳食来进行预防。

【关键词】儿童;营养不良;矿物质缺乏

发育的必要条件是身体中储备有足够发育所需的各种矿物质,而儿童正所处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因此预防儿童营养性疾病十分重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儿童出现严重偏食或者暴饮暴食的问题,导致营养不良,出现营养性贫血、体重严重超标等各种现象。通过对饮食的合理控制,可以解决目前不健康饮食习惯造成的儿童营养性疾病高发的问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2年6月-2013年5月一年时间内到笔者调研辖区内幼儿园以及门诊160例患有营养性疾病的儿童和没有营养性疾病的100例健康儿童,将他们分为疾病组和健康组,疾病组为调查组,健康组为参照组。在疾病组中,男占97例,女占63例,年龄在1到8岁之间。其中疾病组有49例患有营养不良,67例患有营养性贫血,44例患有佝偻病。健康组男占51例,女占49例,年龄在1到7岁之间,健康儿童取自进行门诊治疗的儿童,为随机选取。

1.2检测方法

利用儿童身高体重测量仪对健康组和疾病组的儿童进行身高体重测量,记录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对两组儿童分别抽血,采用静脉抽血2ml,在进行静脉抽血前3小时内不能饮水和进食,对血清中的矿物质应用专业光谱仪进行检测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系统对检测得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应用t检验处理计量资料,当p<0.05可认为该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疾病组概况

在疾病组中,有112例儿童体重低于健康组,139例发育速度慢于健康组,130例儿童身高低于健康儿童。

2.2微量元素

患有营养性贫血的67例儿童,其血清中钙、铁、锌、铜的含量都比正常健康的儿童要低,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有佝偻病的44例儿童血清中,与健康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是钙的含量,其他微量元素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营养性不良的儿童血清中各矿物质元素的含量与健康组儿童的比较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其元素含量对比见表1。

表1不同疾病儿童与健康儿童微量元素对比

组别

疾病组

营养性贫血(n=67)

9.5±1.4

13.7±1.2

2.3±0.6

14.4±3.1

营养不良(n=49)

10.8±2.5

14.8±0.8

2.5±0.5

16.3±2.7

佝偻病(n=44)

10.6±2.3

14.9±1.1

2.1±0.6

15.9±5.1

健康组(n=100)

10.9±2.7

15.1±2.9

3.3±2.1

16.5±3.6

t值

3.9535

3.7897

3.7685

3.9404

p值

<0.05

<0.05

<0.05

<0.05

t1值

0.2126

0.6885

0.6365

0.3356

p1值

>0.05

>0.05

>0.05

>0.05

t2值

0.6498

0.4476

3.7583

0.8112

p2值

>0.05

>0.05

<0.05

>0.05

注:表中t、p代表营养性贫血儿童与健康组儿童对比;t1、p1代表营养不良儿童与健康组儿童对比;t2、p2代表佝偻病儿童与健康组儿童对比

3讨论

人体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体内有满足生长所需的各种矿物质,人体中含有大量微量元素,而每一种矿物元素都影响着人体机能的发育,矿物质缺乏或过剩都会造成人体机能的不正常发育。当前的很多儿童营养性疾病大多都是由于体内矿物质失衡引起的,比如体内缺少钙元素会导致骨骼发育缓慢,身高低于同龄儿童,或者导致佝偻病。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对同龄身高、体重分析对比来预判一个儿童是否患有营养性疾病。儿童体重受到家庭的影响相对较大,而儿童的身高多数与营养摄入量有关联。如果某个儿童的身高体重与同龄人的差异比较明显,而智力发育水平和免疫力都较同龄人差,且易患各类小疾病,那么可以考虑是营养失衡疾病。

在本次研究中出现的44例佝偻病儿童患者,患病主要是由于血清钙的含量过低导致的,钙元素是骨骼生长的必要元素,缺乏钙元素,会导致骨骼发育缓慢,牙齿发育质量差、发育速度慢。身高比同龄健康儿童低。如果钙元素缺乏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改善,长时间还会导致骨骼停止生长或者变形,出现佝偻病。因此如果发现儿童的发育较为迟缓,牙齿发育的质量不好时,家长应该带儿童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补充必要的矿物元素。

在此次研究中患有营养性贫血儿童的共有67例,这些儿童体内的铁、铜、钙、锌含量严重低于正常水平。铁含量低的原因是造血的血红蛋白需要铁元素的帮助,如果儿童血清中铁元素缺乏,那么血红蛋白无法完成二氧化碳及氧的结合和流动,正常造血功能异常,出现缺铁性贫血。患有缺铁性贫血的儿童,因为供血不足,会产生记忆力、免疫力低下,反应迟缓等问题,出现易疲劳、食欲差、精神不振等现象。所以,一旦发现儿童有精神不振、食欲差、记忆力差等问题,应当及时去医院就诊,查明原因,保障儿童的正常发育。

在本次研究中,共选取了160例儿童营养性疾病患者,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体内多种矿物元素缺乏,导致患有贫血、佝偻病等发育不良的疾病。经过分析研究我们发现,贫血以缺铁性贫血为主,而佝偻病是缺乏钙元素,营养不良主要与钙、铁、锌、铜等有关。所以,在儿童患有营养性疾病的时候,需要及时就医,并对缺乏的微量元素进行补充,也要在日常膳食中合理搭配食物,保证饮食中各种矿物质的正常摄取。

参考文献

[1]刘振熙,徐建华,陈敏,等.中国营养平衡米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及防治儿童营养性疾病的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09,16(9):449-491.

身体素质的含义篇2

1动作质感的要素

邓肯用叛逆的实践引发了舞蹈观念上的彻底革命,现代舞蹈理论之父鲁道夫·冯·拉班更是由于对舞蹈动作的质感作了科学的分析与诠释。他使用了“力效”这个概念来理解动作的本质含义,对动作的内容与质量进行科学地、微观地分析。拉班认为,“力效”是一切动作发生的内在冲动,是引发一切动作的根源。它是动作内部力量变化效应的象征,揭示人类的内在态度,赋予动作活动以含义与表现性。“力效”由四种基本要素构成,即重力、时间、空间、流畅度。其中,重力的两极是“强”和“弱”,或者称“重”与“轻”;时间的两极为“快”与“慢”;空间质感两极是“直接”与“延伸”;动作流畅度与空间关系相对应,有无形的力在相反方向拉似的为“限制”,相反,运行通畅为“自由”。“力效”四种基本要素的两极质感,即:“轻”、“重”;“快”、“慢”;“延伸”、“直接”;“流畅”、“阻塞”经过不同的变化组合,形成千变万化的“力效”质感。这种质感及内涵所显现的内心状态便是动作的真正含义所在。人体在运动过程中选用其中4种因素的一级进行组合,由此可以形成动作的8种基本力效样式:砍动、压动、扭动、滑动、弹动、轻敲、冲击和浮动。

“力效”使我们能够对动作的物理特性做客观、细致的分析,从动作的构成要素时间、空间、力量方面进行科学地衡量,从而对舞蹈动作的质感,即其特质的真实感有更为深刻的洞悉。

2动作质感的文化内涵

舞蹈是“有意味的形式”,舞蹈动作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和观念,它不仅是一种美好的形式,更有着精神世界的深层内涵。即使是像坎宁汉式的“纯舞蹈”,也不是意识真空,他的“机遇编舞法”给了舞蹈动作最大的自由与主动性,意义非常宽泛,甚至可以说没有任何意义,但这种无意义其实也是一种意义,它背后有着《易经》的阴阳思辨和随机观。前面说到动作的“力效”实际上是动作的内容与内在效应的象征,这种质感不仅仅是物理层面上的,更是精神层面上的,包含了深刻的观念和文化意蕴。它是动作的技术含量,审美特征,风格特征与其包含的深层文化信息和动作含义的整合。原始民族部落舞蹈或者民族民间舞蹈是根据该社会的特点,通过重复一定的力效结构创造出来的,这些舞蹈显示了各个群体生活的一定环境里培养出来的力效范围。朝鲜民族柔弱与顽强的民族性格使他们选用外柔内韧的动作质感,形成飘逸,潇洒的风格,西班牙人的那种骄傲而凶猛的舞蹈,南意大利人那种神经质舞蹈等都属于在长期历史阶段里选择并培养的力效表现的例证。直到他们变得足以表现某特殊族群的内心状态后才形成了各种风格。总之,人的身体是人类长期进化的历史产物,人体动作已经不是“纯粹的”动作了。我们运动的人体沉积了历史文化的生态烙印,许多看来天生如此的人体动作形态,其实是不同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动力定型”,并构成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历史,不同文化中的舞蹈风格,而这些独特风格的形成是受宏观、微观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包括自然环境、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结构形式、民族心理特征、语言系属、宗教信仰以及舞蹈时的场地、服装、道具、音乐、伴奏乐器等。这种种的社会、文化因素在历史发展与变迁中使身体选取并培养了相应的“力效”样式,并经历长时间的磨合,渐渐的变得能够准确的表达该民族群体内心的深层观念,于是就形成了足以代表这个民族的独特风格。于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公式:

社会制度

社会观念

社会思潮作用选用培养形成

文化社会风俗→身体→力效→质感→风格

宗教信仰

生活方式

3动作质感的感知——“虚幻的力”

舞台上一对男女相对而站,互相凝视,身体并未有任何动作,可是我们却能感觉到他们之间有一种相互吸引的力量,一种内在凝聚力的场,这就是苏珊·朗格所说的“虚幻的力”。“舞蹈演员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创造出一个能够使我们真实地看到的东西,而我们实际看到的却是一种虚的实体。虽然它包含着一切物理实在——地点、重力、人体、肌肉力、肌肉控制以及若干辅助设施(如灯光、音响、道具等),但是在舞蹈中,这一切都消失了。一种舞蹈越是完美,我们能从中看到的这些实物就越少。”苏珊·朗格认为舞蹈是一种幻象,一种“虚幻的力”。舞者完成动作需要肌肉产生各种物理力,如弹跳力,控制力等,但在舞蹈中,这一切都似乎消失了,我们实际在舞台上看见的是另外一种力。比如做大跳时,需要舞者双腿推动地面,克服重力,以及双腿撕开等,而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却只是腾空的力,飞升的感觉。集体舞中,我们看见的并不是满台跑动的人,而是吸引他们聚散,流动的一种无形的力。那么这种“虚幻的力”是如何形成的呢?鲁道夫·阿恩海姆举了一个简单有趣的例子,在一个正方形白纸板上放一枚黑色圆纸片,当黑圆纸稍微偏离中心时,似乎给人一种黑圆欲像白纸中心靠拢的感觉;如果将黑圆之于某边线处的话,又让人感到黑圆像此边线处移动。其实边线、白纸中心均无吸引力,圆纸也无动力,而这种欲移动的力,主要是由观看着的视知觉造成的。格式塔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柯勒认为,造成这种感觉的视知觉有“知觉场”,大脑皮层过程的行为和电力场的行为相类似,大脑皮层对感觉的冲动也有电机械的反应,他称为“知觉场”,正是这种知觉场使观看方形之上的黑圆的人产生黑圆欲动的感觉。于是在舞台上舞动的人体,也由于这种“知觉场”的存在,而产生了“虚幻的力”。舞蹈动作的实质质感只有演员自己才能最深刻地感受到,观众感受到的质感是通过视觉感知的,是一种知觉化了的质感。演员承受“物理的力”,观众感受“虚幻的力”,有一位老师曾经说过“演员越痛苦,观众越享受。”虽然有点夸张,但却很生动地说明了舞蹈动作的实质质感与被感知的质感之间的关系。一只向前伸出的手,其力量最多延伸到手指间,但在观众看来确有一种无限延伸的力,“虚幻的力”通过观众的想象与加工实际上扩大了舞蹈动作本身具有的物理质感。

4结语

至此,我们可以给舞蹈动作的质感下一个比较明确和全面的定义。舞蹈动作的质感是指舞蹈动作所蕴含的身体内在冲动的真实感。它融合了个体的真实生命和群体的深层文化积淀,同时具备物理质量和精神质量,它是动作的技术含量,审美特征,风格特征与其包含的深层文化信息的整合。

参考文献:

身体素质的含义篇3

中老年人由于消化系统的功能在衰退,对食物营养消化和吸收的效率在降低,所以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体内营养素缺乏的问题。而在中老年人常见的营养素缺乏症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缺钙。人体缺钙会造成颈椎、腰椎疼痛、牙齿松动、脱落、骨质疏松以及其他一些病症。因此,补钙对于中老年人而言意义重大。由于中老年人肝肾的代谢功能在衰退,极大地限制了他们使用药物补钙,因此中老年人补钙应主要依靠膳食。研究证实,在所有的高钙食品中,性价比最高的就是乳类及乳制品。常用的奶粉,不但含有丰富的钙质,而且易于被人体吸收,且方便食用和贮存,因此奶粉已成为中老年人补钙的首选食物。

由于目前我国奶粉的质量标准是由企业自行制订和掌控的,全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行业质量标准,因此不同品牌奶粉的质量参差不齐。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奶粉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其身体的健康。因此中老年人在选购奶粉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外包装上的标识是否完善。奶粉包装上的相关标识应当完整、清晰、全面。必须注明商标的名称、奶粉的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组成、营养成分、净含量、食用方法、质量认证标准、厂名、厂址、联系方式等。如果奶粉外包装上的字迹模糊、粗糙、甚至有明显的错误,那么,这样的奶粉是绝对不能购买和食用的。

二、营养成分表是否科学全面。奶粉外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中标明的营养素应当种类齐全,含量精确而科学。通常应详细注明该产品中所含的热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主要维生素、主要微量元素以及其他具有特殊营养学意义、需特殊注明的营养素的含量。为了保障奶粉的质量、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国家相关部门对奶粉中的营养素含量标准有着严格的规定。首先,国家对奶粉中三大产能营养素的含量规定了严格的比例,如,蛋白质的含量应占奶粉总量的18%~25%,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应不高于奶粉总量的60%,脂肪的含量根据奶粉配方的不同,可分为低脂型奶粉和高脂型奶粉。低脂型奶粉中脂肪的含量应低于奶粉总量的14%,高脂型奶粉中脂肪的含量应占奶粉总量的14%~20%;其次,对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含量较少的营养素则明确细化到数值范围。以每100克奶粉中所含的部分重要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为例,其中维生素a的含量不能低于0.3毫克、维生素C的含量不能低于30毫克、维生素D的含量不能低于5微克、钙的含量不能低于600毫克、铁的含量不能低于6毫克、锌的含量应控制在3~6毫克之间。

三、生产厂商的综合实力是否雄厚。消费者在购买奶粉时应侧重选择综合实力雄厚的知名企业的产品。企业的综合实力越雄厚,它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力量往往就越高越强。具体可表现在原料质量优良、配方设计科学、生产设备先进、生产流程卫生、售后保障健全等方面。这样的话,其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卫生的安全性就更有保障了。

四、可亲身感受一下样品的质量是否优良。在购买奶粉之前,应当对样品奶粉进行仔细的观察和试尝。高质量的奶粉冲调性好,冲后无结块,液体呈乳白色,品尝起来奶香味浓;而劣质的奶粉往往乳含量低,冲调性差,冲后结块、残留多,品尝起来奶香味淡、甚至品之无奶味或有明显的香精味。此外,部分质量较差的奶粉由于淀粉比重过高,经热水冲开后往往呈糨糊状。

五、可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奶粉。在选择奶粉时应充分考虑到饮用者的体质状况,如饮用者体型偏胖或患有血脂异常、心脑血管病等疾病,应饮用低脂肪型奶粉,而其他体质的人群可根据自身的喜好和需要来选择高脂或低脂型奶粉。

此外,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奶粉特有的养生保健作用,中老年人在饮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冲调奶粉应使用冷却十几分钟后的开水。水温过高不但会大量破坏奶粉中的维生素,还会使奶粉中的乳清蛋白产生凝块,从而影响人体的消化吸收,降低奶粉的营养价值。最适宜冲调奶粉的热水应在65摄氏度左右,或参照包装说明。

2.冲调奶粉应选用洁净的容器。先在容器中倒入热水,然后再倒入约为水体积1/7的奶粉,也可根据自身喜好或参照包装说明确定奶粉与水的比例。将奶粉倒入水杯后,先令其自行溶解,再用筷子或小勺搅拌一下使其彻底溶解,然后再饮用。

身体素质的含义篇4

一、含果汁饮料:此类饮料如“芒果汁”、“橙汁”、“椰子汁”、“苹果汁”和“草莓汁”等。其中除含有大量水分和少量糖外,还含有一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及其他化学成分,故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此饮料色泽鲜艳,口感较好,比较适合儿童饮用。但因其含有少量色素和防腐剂,故不宜一次饮用过多或长期饮用。

二、含碳酸饮料:此类饮料如“雪碧”、“百事可乐”和“津威”等。其中主要含有碳酸水(水和二氧化碳)、少量糖、香料、色素和苯甲酸钠等。碳酸对人味觉有刺激作用,故口感较好。但此类饮料一般无营养价值,作用只是解渴,适用于平时身体健康,无各系统疾病尤其是胃肠道疾病的人饮用。

三、含乳汁饮料:顾名思义,此类饮料如“娃哈哈”、“康儿乐”和“益胃健”等,只是含有少量的动特乳成分,其中所含的主要还是水;此外,还含有少量的糖分、酸性调料以及其他化学成分,虽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但却不能与纯牛奶、酸奶以及鲜奶相提并论。故这类饮料主要还是用于解渴,不能代替上述奶品,更不能代替母乳喂养。

四、功能性饮料:此类饮料如“健力宝”含有白砂糖、蜂蜜、二氧化碳和碱性电解质(如钾、钠、氯、镁和钙等)等,对运动出汗后的机体所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有利于很快消除疲劳和恢复体能;而“红牛”则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牛黄酸、肌醇、赖氨酸和咖啡因等,除补充水分外,还有利于振奋精神,消除疲劳。故此类饮料分别适合出汗多者和脑力劳动者。

五、植物蛋白饮料:此类饮料如“豆奶”、“豆浆”等为纯天然植物蛋白饮料,除含水分外,还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多种微量元素尤其是铁离子,而不含胆固醇,故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作用。比较适合中老年人尤其是高脂肪和高胆固醇者饮用。但由于此类饮料所含的钙质较少,故应适当补充钙剂如钙片或骨头汤等。

六、瓶装茶饮料:真正的茶饮料中含有少量咖啡因、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鞣质、醛类、有机酸类、单宁类和黄酮类等化学成分,故除具有补充身体水分外,还具有提神、美容、利尿、降脂减肥、延缓衰老、预防心血管病、防龋齿和防癌等作用。但易失眠者不宜喝,老年人和小孩宜少喝。因茶中鞣质可影响铁的吸收,故不宜在一天之中连续饮用,以免影响铁的吸收。

身体素质的含义篇5

关键词伤寒论家医古文

家,《说文》[1]:“居也,从宀,nFaF2省声。”篆体,段玉裁注《说文》:“此篆体义乃豕之居也,引申G85aD借以为人之居。”甲文作、,金文作、。唐兰《天壤阁甲骨文存考》:“(卜辞)象(nFaF2)在中。”家,本义为豕在圈中,是个会意字,盖自先民圈养牲畜以来,往往人畜同居,畜圈于房前屋后也,故“家”引申为人之所居,这是后起义了。《诗•大雅•帛系》:“未有家室”、《诗•周南•桃夭》:“宜其家室”、《吕氏春秋•慎势》:“此王者之所以家以完也”。这几句中的“家”都是指居所。《玉篇》:“家,居也,家人所居通曰家”,这一意义延续使用了几千年,直到今天仍然人人皆知,成为“家”的主要含义。

除此而外,“家”还可以用在名词后,含义虚化,具有名词词尾的性质。王力先生[2]认为“家”作为词尾起于近代。其实早在先秦时代,就已出现了用于名词之后作词尾的用法,例如:儒家、法家、名家等。在古医书中也出现了“家”作词尾的现象,但用法及含义却与一般古籍不尽相同。归纳起来,“家”作为词尾,其主要用法及含义有以下几种。

1家,读平声,用于名词后

11指学术流派:前文所举的法家、名家的“家”即是学术流派的意思,我们不能说“一个法家”、“一个名家”。

12某种特长、特征以及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如辞家、野心家、政治家、数家、艺术家等。我们可以说“一个政治家”、“一个艺术家”,这个“家”的含义与“法家”的“家”不同,但它是从“法家”等的“家”发展而来的。

13指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以及具有某种身份的人:如田家、酒家、店家、行家、东家等。

2家,读轻声,作助词,缀于名词后

21表示属于某一类人:如女儿家、主人家、孩子家、学生家等。

22名字后,指他的妻:如秋生家、周瑞家等,与“秋生的家”、“周瑞的家”不同。

23用于某些名词后,无意义:如自家、人家、别家等。

3在医籍中也出现了“家”作词尾的用法,但其意义却超出了上述义项之外,具有特定的含义,显示出中医专业性词语的特点

例如: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伤寒论》[3]88条)

不拘风湿气、杨梅疮及女人月家病,先用此药止疼,然后调理。(《本草纲目》卷二十七《马齿苋》)

首例的“汗家”指“素来多出汗的人”。陈修园《伤寒论浅注》指出:“平素患汗病之人,名以汗家。”次例中的“月家”即指月经。

在古医籍[4]中,“家”作词尾不限于用在名词之后,还可以用在动词及形容词之后。现以《伤寒论》的语言材料为例分析医书中“家”作词尾的用法。

31“家”用于名词后:《伤寒论》中出现“家”的句子共计14句,其中用于名词之后的共5句。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88条)

汗家:指平素多汗之人。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GaF62。(85条)

疮家:指久患疮疡的病人。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条)

正阳明者,胃家实是也。(179条)

胃家:当包括胃与大小肠,《灵枢•本输》篇有“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之说,《伤寒论》沿用了这个观点。

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278条)

上180条、179条和278条例中“家”字在脏腑名词后构成双音词,作词缀,无特殊意义,“胃家”即指胃、“脾家”即指脾。

32“家”用于动词后:在古医籍中,“家”不仅可以用于名词后,还可以用于动词后,表示素来患有某种病证的人。《伤寒论》中共有此类句子5句。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条)

喘家:魏荔彤《伤寒论本义》注:“凡病人素有喘症,每感外邪,势必作喘,谓之喘家。”指素患喘息的病人。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84条)

淋家:指久患淋证的病人。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GB186,不得眠。(86条)

衄家:喻昌《伤寒尚论篇》释为“素常失血之人”。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G90FC而振。(87条)

亡血家:平素经常出血的人。此例中“家”用于动宾词组之后,义同用于动词后。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376条)

呕家:有呕吐症状的人。

33“家”用于形容词后:在古医籍中,“家”还可以用于形容词之后,表示人体因病而具有的某种症状。此类用于形容词后的句子共计4句。

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166条)

亡血虚家:指因平素经常出血而致的气血亏虚之人。

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169条)

此例义与上例同。

附子之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175条)

虚弱家:体质虚弱的人。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330条)

虚家:指虚寒性质的厥逆患者。

上述各种用法并非只出现于《伤寒论》中,在另一部中医经典著作《金匮要略》[5]中亦甚为常见。出现有“家”的句子共计22句。其中用于名词后的有13处:如“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之则痉”、“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等;用于动词后的有13处:如“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等4处、“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1处、“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GB186,不得眠”1处、“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1处、“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1处、“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等4处、“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1处;用于形容词后的有7处:如“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等5处、“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等2处;另外,本书中也出现了用于词组后的用法共计2处:如“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中“家”用于主谓词组后,“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中“家”用于动宾词组后。

综上所述,“家”作为词尾在古医籍中出现,其用法与含义都与一般古籍中出现的不同,有其特殊性。“家”用于名词后,虽然也见于其他古籍,但含义与此不同。古医籍中“家”用于脏腑名称后,即指脏腑本身;用于其他名词后,则前面的名词具有动词的性质,指“患某病”、“属某证”或“具有某种症状”。“家”用于动词和形容词之后则唯古医籍所专有,并且甚为常见(如前所举),各类辞书却未见收载。“家”用于动词后,则前面的动词指“患某病”、“属某证”或“具有某种症状”。“家”用于形容词后,一般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家”前的形容词本身具有名词性质,属于形容词名词化,一般指病证,如“黄家”中之“黄”为黄疸病,但“黄”与“家”结合又具有名词与“家”结合的特点,即“黄”活用为动词,指“患黄疸病”;其二是“家”前的形容词表示人体因病而具有的某种症状,如“中寒家”中之“中寒”指“中焦有虚寒症状”。

这类用法在古医籍中极为常见,掌握这类词语的特定含义及用法,对于正确理解古代医籍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注意。

4参考文献

1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长沙:岳麓书社,1997

2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

3熊曼琪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伤寒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4段逸山中医药学高级丛书《医古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身体素质的含义篇6

abstract:therearethreeeffectivewaywhichgainedbycollectingdocumentandmaterialandanalysis.toenhancenationalsbodyhealthy,thefistwayisimprovingthepeople'sawareness,thesecondwayisreasonablefoodarrangement,thethirdwayisscientificsportsactivity.

关键词:身体健康;途径

Keywords:bodyhealthy;method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310-01

0引言

自1995年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开展全民健身的活动此起彼伏。首先,教育部门宣传身体健康对人的影响,让国民在思想意识上认清只有拥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教育部将健康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让国民从小便意识到健康的作用。其次,全国各地陆续开设健身馆,社区体育,各地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等积极措施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由此看来,中共中央十分重视全民身体健康,然而大众在短期内还不能完全对身体健康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因而本文旨在为民众怎样拥有身体健康提供指导。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收集、分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全民身体健康。

1加强国民对身体健康的意识

1.1明确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定义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提出:“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身体健康是指人在生理机能完善的情况下,体内所有器官和系统协调地相互配合并发挥作用,使人得以积极从事对社会有益的活动。

由此可见,身体健康包含于健康之中,并只强调躯体的健康。身体健康是人健康的首要条件,一个人身体不健康,那么肯定不健康。

1.2加强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教育部门广泛宣传身体健康对人的影响,让国民在思想意识上逐渐认识到只有拥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并且,教育部将健康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让国民从小便意识到健康的作用-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

健康教育是动员全社会和各部门的力量,营造有益于健康的环境,传播健康相关信息,提高人们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倡导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各级部门应把公众的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工作计划,积极开展、参与健康教育活动。

2合理的膳食促进身体健康

合理膳食首先要处理好各种食物的配比关系。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均有其特点和相应的营养价值,故在组织膳食的时候必须将各种食物进行合理的调配才能符合人体的需要,膳食中所供给的营养素与机能的需要才能保持平衡,才能促进身体的健康

2.1合理膳食的概念及平衡的膳食结构不同品种的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素也不同,所以人们进食的食物种类要齐全,数量要充足,比例要适当,膳食中所供给的营养素与机能的需要保持平衡,称为合理膳食。

合理膳食要求膳食结构要平衡,即指所吃的各类食物的品种、数量搭配要合适,要与人体的需要相平衡。平衡的膳食结构为:粮食类,主食占40%;富含蛋白质类,如瘦肉、鱼、禽、蛋,占20%;蔬菜水果类占30%;烹调油类占10%。

根据消化系统的功能和规律,一般食物在胃里停留3-5个小时,再结合工作和学习的时间,每天以一日三餐较为适宜。早餐占全日摄入量30%;午餐占全日摄入量40%;晚餐占全日摄入量30%。

2.2健康的膳食在提倡健康生活的今天,健康膳食非常重要,因为健康膳食可以让你不胖不瘦,胆固醇不高不低,血液流量指标不黏不稀,而且不用花钱买补品。不少医学专家总结了两句话,第一句话叫“一、二、三、四、五”,第二句话叫做“红、黄、绿、白、黑”。“一”的含义是每天喝一袋牛奶,补充每天需要的钙。“二”的含义是每天补充两次碳水化合物,即主食。“三”的含义是每天三份营养成分,即蛋白质。“四”的含义是粗细粮食搭配,吃饭只吃七八分饱。“五”的含义是每天500g新鲜蔬菜和水果。

合理健康的膳食可以预防代谢紊乱,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医学专家建议:合理膳食一定要注意晚餐的食用。晚餐不要过于肥甘厚腻,适应量食用碳水化合物,多吃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

3体育运动促进身体健康

体育运动对人体起着良好的作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大大改善,新陈代谢活跃,食欲旺盛,睡得香甜,工作、学习效果高,精力充沛,生命力增强。但锻炼时要讲究科学方法,制定锻炼身体的计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1选择有氧运动体育锻炼主要选择有氧运动的项目为主:如慢跑、太极拳、游泳、骑自行车、步行、跳舞、踢键、划船、爬山、篮球、排球、羽毛球等。因为从事有氧运动,可以使人体的氧量和吸氧量达到动态平衡,使人体不产生乳酸堆积现象。运动持续时间长,消耗脂肪多,改善人体的循环、呼吸系统功能,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身体素质的含义篇7

摘要:科学人文素养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结合,是我国教育培养目标之一。但在农村小学中对该素养的认知、开展存在着不足。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有重要作用,对提高公民的科学人文素养起着基础培养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科学人文素养;

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培养少年关乎国家盛衰。作为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中国,加强对农村小学生培养关乎到民族复兴的大局,因此,素质教育、科学人文素养势在必行。其中,农村小学数学对养成和提高科学人文素质有重要作用。因此,数学不仅是一门课程,而且有自身的文化;不仅要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何谓科学人文素养

部分学者把科学素质分为科学精神、科学观、科学能力、科学知识;人文素质分为社会责任感、人文精神、世界观、价值观、人格完美。科学素质的核心是科学精神;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狭义上,科学人文素质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但,科学人文素养要高于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结合。

首先,科学素养的定义包含五个要素: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科学本质和StS。我国科技部等五部门将科学素养理解为:科学态度;科学知识、技能;科学方法、能力;科学行为、习惯。教育部认为包括: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上述五要素按紧密度分为三维度:科学知识、科学技能方法(含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科学观念(含科学本质和StS)。这是许多国家所采用的定义。科学素养高于科学素质,包含了对数学等基础学科知识的掌握,更在宏观上来思考科技。

其次,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大致等同,但有自身特点。人文精神是人类自我关怀,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各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国家、自然的关系。因此,它的核心内容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典型标志。

人文素养自身的特点:1、人文素养有内隐性。文学、科技、艺术等物质载体隐含着作者思维方式、价值追求、精神状况,是人类思想展现与情感流露的空间和场所。人文素养(如人的意志品质)是无法完全复制在物质性产品中的,一旦脱离主体就不能独立存在。因为数学等知识体系已脱离了创造主体而成为独立的学习和研究对象。这就要学生去探究、体验、挖掘知识本身隐含的精神因素,才能达到真正的学习。2、人文素养体现了人性本质。人类的发展是生物性不断弱化、社会性不断生成的过程。人文素养是人的社会性的升华和确证,是人性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人类真善美的统一。

所以,科学人文素养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结合。在素质教育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对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的养成。

二、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在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养成中的不足

农村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可以理解为通过小学数学教育在学生身心各方面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和结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科学人文素养是培养目标之一,但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却未得到体现。

1、教学理念对科学人文素养的认知不足。我国数学在竞赛中取得了成绩,这归功于注重数学的严密性、逻辑推理和解题技巧。但农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认为学好数学就是得高分。搞不清数学是什么?有何用途?学到了什么?有人认为数学是概念、法则、公式的堆积,因而死记硬背、反复做题,不会变通不会创造。而且,教学方法简单陈旧,只重知识传授,忽视了知识产生的历史过程;例如,讲完知识点后让学生反复做题,轻视了过程教育、人格塑造、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是缺乏对数学本质的研究,只在表层的知识、技能上,缺乏对数学人文价值的挖掘,仅重视数学的科学教育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引导。合二为一的数学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被割裂,使学生“谈数色变”。

2、对农村小学数学的科学人文素的资源配置的缺乏或失衡。在农村,数学资源大多数是课本、教参、直尺等,缺乏关乎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配置。在数学史、数学的人文反思等方面上失衡。在教学中少有提及教参上的数学史知识。

3、农村学校的其他问题不利于科学人文素养的工作的开展。农村是劳动力输出地,大量的年轻人离开农村,一边是有一定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老师流出,一边是有科学人文素养的人不愿进村执教。“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加重了学校和农村社会的负担,占用了一定的教学资源影响了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的关注。

三、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在养成学生的科学人文素质中的作用

当今世界高科技人才很多,若我们缺乏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仅不能对社会做出贡献,反而可能犯罪。要使科学真正造福人类,必须使科学人性化,把科学同人文精神相结合,让学生既有科学知识又有价值判断的能力,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应试教育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只关注知识、能力,重视智力、能力的培养,忽视个性、道德、责任感的培养。

1、农村小学教学中注重学生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助于突出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的关注。我国现行教育受前苏联凯洛夫教学的影响,具有浓重的科学主义倾向。这种教学加上中国的应试教育指挥棒的作用,是一种不完备的科学教育。人们已经注意到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逐渐理解了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人们证逐渐摒弃“纯科学主义”的理念,回归人文与科学的结合点。

2、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克服我国目前的小学教学中的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的倾向。应试教育过分强调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即“双基”,忽视了成绩背后的负面影响。如高分低能。应试教育片面理解了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三大能力”,导致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智育至上、考试至上、片面追求升学率。课堂教学的难度、深度远远超出一般学生的承受能力,从而出现了学生厌学、惧学的现象。这种缺乏人文精神的教学在人才培养上出现了严重的后果。学生只关注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学习,知识结构片面,情感、志趣、眼界偏狭,急功近利。造成了新一代青少年普遍存在的文化素质和人格养成的片面和薄弱。(作者单位:土塘小学)

参考文献:

[1]廖卫新.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数学教学.2012.6

[2]郑向玲.人文视角的小学数学教育目的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6.4

身体素质的含义篇8

【关键词】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文化价值渗透素质发展

体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优势,对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体质,而且还可以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等多重目的。由此可见,在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中蕴含丰富的文化价值资源,可以满足大学生主体素质提高的需要,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教学的概况分析

体育课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要求,遵循一定的技术和规范规则,利用必要的设施和用具,学习特定内容的过程。在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程是基础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羽毛球、篮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等课程组成。

体育课程的教学任务首先是传授给学生以某种或某几种技能为中心的体质教育,可以锻炼学生健美的体格,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此外,体育课程的教学任务又不仅仅如此。总体而言,体育课程教学是一个包括身体、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态度等在内的全面教育。因此,体育课教学既应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建立正确的体育观念,还更应注重对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如体育课教师可通过在寒冷的天气下进行长跑比赛,加强对学生意志力的锻炼,增强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组织一场激烈的球类比赛,既可以锻炼学生的体育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又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其实,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能起到提高学生的体能,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发展学生的理,丰富学生的智力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意志等作用。

二、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分析

通过对体育课概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体育课程中蕴含丰富的文化价值,这些文化价值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下面就文化价值的含义及体育课教学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进行分析。

(一)文化价值的含义

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创造过程。体育文化则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主要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物质条件等。价值是人们对物质、文化需要的体现,价值的产生是由物质、文化自身固有的功能决定的。功能的多少、作用的大小,决定了人们需要的程度,决定了价值的高低。

(二)体育课教学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分析

第一,身心健康教育。在体育课教学中,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而且可以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促进身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发展,提高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第二,团队协作教育。在体育课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组织教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与精神,并能促进学生情感成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团队合作精神。例如:在队列队形的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们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反应速度、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能力;在体育游戏和各专项教学比赛中,特别是球类项目所具有的凝聚力,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都具有显著教育作用。

第三,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学生在校期间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和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对毕业后乃至今后人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毕业后要步入社会,他们在职业教育阶段树立的终身体育价值观,不仅引导着自身经常进行体育锻炼,而且还会影响周围的一部分人加入到锻炼队伍中来,这对发展社会体育,增加体育人口,增进人们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第四,社会教化教育。体育竞赛本身就有严格的比赛规则,人们在竞赛过程中必须按照规则执行。因此,这些规则在规范和制约着每个人的行为,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改造自己的行为,增强了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能力。在体育课中教师通过各项运动的竞赛规则讲解使学生了解掌握并运用到比赛中。通过参与各项赛事活动能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养成遵守社会规范的习惯。

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文化价值渗透的途径分析

体育课本身蕴含的文化价值已经毋庸置疑,在体育课教学中注重文化价值渗透既可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又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就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文化价值渗透的具体途径进行分析。

(一)提升体育教师综合素质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主要实施者,其自身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所以,作为体育教师,第一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第二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第三体育教师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才能更好发挥体育教师在发展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二)完善体育教学内容,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现行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田径、篮、排、足球和武术等项目,教学内容较单一、枯燥,技术性较强,趣味性不足。为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结合职业院校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运动的趣味性、健身性和娱乐性。一方面,开设尽可能多的项目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增强对学生体育意识和健康意识的教育,结合各项目教学特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果断、机智、勇敢、顽强的优良思想品质。另一方面,要把当前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教育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让学生深刻理解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三)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现代的体育教学过程应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利用身心共同参与体育过程的有利条件,培养学生将来担任社会角色所必须具备的体育素质,以期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目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采取各种措施,优化教学方法,运用丰富多彩、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如在练习中教师通过增大动作难度、运动强度,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在完成各种所能承受的运动中得到磨炼。

(四)加大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力度

体育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学校体育对学生的影响,决不仅仅在于课堂,还应有一个课外的广阔天地。课外体育是课内体育的延续,让课内体育和课外体育相互结合,使学生个体在不同环境中实现全面发展。建立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索为主线的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如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校体育活动中的“主人翁”作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内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

四、结束语

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职生不仅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其身体素质、意志品质等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加强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教学研究,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通过提升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更新体育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等途径,可以更好促进体育文化价值渗透,以最大限度发挥体育课文化价值在发展学生素质教育系统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身体素质的含义篇9

1.1航标运行风险定义及内涵

根据前述报告中风险管理的理论,该研究对于航标运行风险进行定义,以此为以后章节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对于该研究的一个内容限定。航标运行风险指一切导致航标发生风险的一切因素,该文认为这个风险特指航标失常,即航标不能提供正常服务的状态。从而,我们可以航标运行风险定义如下:航标运行风险指导致航标失常或者可能失常的一切因素。这里面就包括两个方面含义,一个方面航标运行风险是导致失常的因素,这个是可以长期的工作状态进行测度,即可以通过后面将要用到的“维护工作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并可以计算概率的,这个方面的风险我们认为是直接风险。另外一个方面即可能导致航标失常的因素,这个失常难以简单的从工作中进行统计和测度的,这个可能是一个过程,也可能是一个标准等,它的范围较前者广阔,包含了与航标运行有关的直接及间接因素。

1.2航标运行风险的分类

毫无疑问,根据分类的依据、角度不同,航标运行风险可以有很多种分类方法,下面简单从如下几个方面分类,目的是增进在报告中对于航标运作风险的理解。(1)从与航标风险(失常)表征的关系,可以划分为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其具体内涵已在定义部分进行分析。(2)从航标运行失常的原因角度,可以划分为内在风险和外在风险。这个内在风险有两层含,一层含义将航标作为本体,内在即相对于其自身而言。那么这个内在风险,只要是航标自身的材质、性质等方面存在的风险。第二层含义是航标及维护(即报告所涉及的航标维护部门,航标处)作为本体,这个时候的内在风险含义则包含了与航标安装、维护、管理以及航标自身等因素。外在风险同样是可以划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航标自身作为本体,将航标本体之外的一切导致失常的因素认为是外在风险。第二个层次是航标及航标运行管理部门一起作为本体,除此之外的一切导致航标失常的因素为外在风险,比如被撞、台风等对航标导致的航标失常。例如,电池不足,从上述第一层次看是外在风险,从第二个层次看则是内在风险。(3)从航标运行的管理过程来看,我们有可以将航标运行风险划分为人为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在航标运行过程可能导致航标运失常涉及的一切的人的因素是航标运行人为风险。比如发生航标被撞,这个基本属于人为风险,主要是由于过往船只驾驶操控的原因。毫无疑问,作为航标运行控制和管理的主体,以及航标间接交流的对象(过往船只驾驶员),人为风险是最难控制的风险,也是发生最多的风险。在航标运行过程可能导致航标运失常涉及的技术因素是航标运行技术风险。比如灯栓、电池、材质、水密性等导致航标失常的一切因素。这部分的风险,随着人类技术手段的不断改进,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风险总体而言是在不断降低的。在航标运行过程可能导致航标运失常涉及的管理因素是航标运行管理风险,这类属于典型的内在风险。主要是指整个管理流程、制度的不完备,导致的航标失常因素。这个是最难被发现的风险,这需要从内部能掌控航标运行管理流程,需要对失常的第一手掌握。个人认为,这类原因在实际中很容易被转嫁给外在风险。

1.3航标运行风险管理必要性

该研究认为,航标身为一个公共服务设施,航标有着它自身的特殊性;航标在航路上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指引工具,是划分航道的唯一标志;也是对危险水域、不明障碍物的唯一标示。因此,航标对于人们来说,就好比开车时候的红绿灯,双黄线,警示标志等。不能想象,如果航标失常的话,船舶要怎么去航行,怎么去避让。就如同公路上没有了中心线、没有了红绿灯;甚至你连马路都看不出在哪儿。所以该研究者认为,对航标运行的风险进行管理是一个迫切的话题,运用风险管理的知识,引入到航标管理中,进一步减少航标运行的风险,是航标能更好的为航运服务,为人民服务。

2总结

身体素质的含义篇10

「关键词广义财产,人格,权利能力

笔者的《无财产即无人格》以及《论人格权的本质》等文章发表后,得到一些赞同,也受到一些批评。为更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特针对某些主要的批评意见发表进一步的看法。

一、理论提出的背景及其目的

在现代民法理论上,自然人人格多被理解为一种单纯的法律资格乃至民事主体资格(权利能力),在人格与人格权、身份权以及财产权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即具有法律资格,不等于已经实际享有具体的权利。仅就法律技术角度而言,此种认识大致符合理性法学认识和表达法律现象的特点,于实践无害。但当此种认识被推向极端并成为确定民法本质的依据乃至立法模式选择的依据之后,其弊端便严重显露:其一,人格(人)与财产被视为两相脱离甚至两相对立的事物。对人格(人)的保护仅仅通过对人格权的保护而直接体现,对财产的保护,与对人格的保护无关。据此,以保护财产为重心的近代民法被斥之为“重物轻人”或者“拜物教”,近代民法的人文主义传统被否定,由此导致中国民法典立法指导思想的混乱;其二,人格是取得或者享有人格权的资格,而人格仅仅是民事主体资格,因此,人格权只是一种由民法确认的民事权利,与财产权、身份权具有相同来源和性质,由此一来,由宪法和其他法律直接赋予自然人的各种基本权利(有关言论、宗教信仰、迁徙、游行、罢工等各种自由权以及受教育权、劳动者休息权等等),因其并非根据民法产生,故不属人格权范围,即使受到民事侵害,也无法获得民法保护。

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检讨关于“人格”的现有法律理论,在重新审视民法上人格理论历史发展轨迹的基础上,指出了源自罗马法的人格理论在德国民法典时期所发生的裂变,即公法意义的人格被私法化(原本用来表达人的一般法律地位的人格嬗变为仅表达人的私法地位)和空壳化(原本包含各种身份要素的人格之实质内容被抽空,嬗变为单纯的民事主体资格即所谓权利能力),指出了人格的此种裂变与团体人格的创设以及德国民法形式理性思维方法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应当强调自然人人格的实质内容:人格不仅是享有民事权利的资格,且其本身即由宪法和法律直接赋予的各种实体权利所构成,包括各种基本的政治性权利和伦理性权利(人格权),故人格权应当是人格的权利表达。与此同时,人格还应当包括财产要素(即广义财产),财产(广义)是人格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无财产即无人格,并由此论证“民法对财产的保护即为对人格的保护”这一根本性的命题。

二、人格与权利能力

在批评“无财产即无人格”时,首先必须弄清其“人格”的含义。这里的人格,并非单纯指自然人的法律资格或者权利能力,而是指“人成其为人”所必须具备的法律地位,此种地位,不可以仅用“享有权利的资格”去解释,而是包含诸多(或者被解释为“上天赋予的”或者被解释为“制定法赋予的”)基本权利。笔者认为,此为人格本来的含义,但为近代民法理论所异变。仅就民法领域而言,人格理论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即罗马法时期与德国民法以后。罗马法上的人格当然是一种法律地位,但须注意其两个特点:一是其标示的是人的一般的或者说是全面的法律地位而非仅为私法地位;二是此种地位非为一种空洞无物的“资格”,而是由自由人、罗马市民以及家父三种身份所构成,亦即人格并非人们取得前述三种身份的前提条件或者资格,而是同时具备该三种身份的结果。而在罗马法时代,财产是依附于身份而存在的。所以,罗马人创设的人格,是用来区分人与人之不同地位的工具,是一种由一系列身份权利构成的法律地位。但“人格”的此种内涵,在德国民法及其以后的理论中发生了变化,即人格在立法上被替换为“权利能力”,成为一种纯粹的主体资格,不包含任何实质内容。笔者认为,将权利能力混同于人格,是有关人格、人格权的理论混乱发生的根源,因此,应当重新认识人格的含义,不仅应将人格理解为包括民事权利能力在内的自然人的一般法律地位,而且应确定其包含决定自然人“人成其为人”的政治的、伦理的以及财产的各项基本要素(基本权利)。

在此,受到评判的显然是笔者有关人格观念的基本看法。但有关批评均置此于不顾,继续援用人格仅仅是一种“法律主体资格”或者“民事权利能力”的观点作为批评武器,指责“无财产即无人格”的论断犯了常识性错误或者逻辑错误,甚至断言笔者之所谓“人格”指的是“进入市场之地从事交易的资格”,此种批评,实为错位的批评。

三、人格与财产

在人格的构成要素中,政治性要素与伦理性要素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其财产性要素的存在却难以论证:在一切被认为是人与生俱来、当然享有的权利之中,通常并不包含财产权利在内。在此,法国19世纪两位学者(aubryetRau—奥布里和罗)有关广义财产的论述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其中,他们关于广义财产与人格的关系描述,显然为阐释财产(广义)为人格的构成要素之命题提供了重要思路。循着这条思路,笔者就“无财产即无人格”进行了更为纵深和扩展的分析,并特别就这一命题所包含的人文思想进行了揭示和渲染。

针对有关批评,需要说明下列问题:

(一)“无财产即无人格”中的财产,不是指现实存在的物质资料,也不是指自然人实际享有的民法意义上的财产权利,而是概括地指“人成其为人”所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物质生存条件。对于所谓“广义财产”,仅仅将之理解为“财产权利义务的总和”仍然是比较表面的,在一个更深的层次,当将之与人格相联系时,它所展示的是人的物质生存状态。“人成其为人”首先需要基本的物质保障,仅仅赋予人们一种毫无任何实体权利尤其是财产性权利的“法律资格”,是不足以使人真正成其为人的。事情就是如此简单:奥布里和罗发现,具有人格的人是不可能没有广义财产的,初生婴儿之所以成其为人,在其当然享有对父母或者社会的抚养请求权;一无所有的穷汉之所以成其为人,在其当然享有一项要求社会救济的“债权”。正如不能将人格局限于私法的狭小领域去理解一样,对财产以及财产保护意义的理解,也应当将之置于整个社会的广阔领域去进行。而作为人权之基础权利的“生存权”的内容和价值,在此也获得了具体的阐释。在这里,不存在任何逻辑错误。相反,将这里的“财产”仅仅理解为某种具体的物或者民事权利,则是不正确的。因此,某些疑问的提出,源于其财产观念的偏狭。例如,资不抵债的人也有财产吗?当然有。他的财产正是通过其对抗过分的强制执行、保留其基本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权利而表现。再如,一无所有的乞丐有财产吗?当然有。他的财产正是通过请求社会救助之对抗社会的“债权”而表现(如果社会对这些人弃之不顾,他们将无法生存,将无法享有其生命权,而对行将饿死的人,谈何人格?)。对于这里的人格、财产、债权等概念,囿于民法教科书知识的范围当然是无法理喻的。与此同时,“无财产即无人格”所表达的,无疑是对穷汉、弱者之生存权利的关注,它将人格与人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相联接,蕴含了博大的人文主义关怀,与“无财产也有人格”的无益喧嚣相比,它显然要真诚得多。

(二)奥布利和罗所说的广义财产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它并不考虑具体财产或者义务的形态、性质或者多寡,唯如此,其才能成为人格的表征。应当注意的是,奥布里和罗只是说“广义财产系于人格”,但并没有说“广义财产是人格的构成要素”,后一观点是我的创设。依照我的思想,应当将人格的内涵作双层理解,即一方面,人格包含法律赋予自然人的基本权利(其中包括人格权。在法国民法典时代,这些基本权利被认为是一种自然权利即天赋权利。这些权利与人格同为一体,同生同灭,非为人格的派生物。据此理解,如同罗马法上的人格为具备三种身份的结果而非取得该三种身份的资格一样,现代法上的人格亦非为享有人格权等基本权利的“资格”,亦即生命、自由等权利的享有,与人格的获得必须同步,否则,人格将空洞无物,不能使人成其为人);另一方面,人格也表现为自然人的法律主体资格。据此,奥布里和罗一方面讲广义财产是财产权利义务的总和,另一方面又讲广义财产为一种可以被“空置”的“范围”,可以表现为获得民事财产权利的资格即主体资格,如果能够理解广义财产因与人格不可分离从而成为人格的构成要素,广义财产的拥有是人具有人格的表现的话,则对此论述的疑问是可以不发生的:自然人拥有广义财产,不仅拥有保障其基本生存的物质条件,而且拥有享受财产权利的法律资格。在这里,财产权利义务的总和与构成该总和的具体权利义务是不一样的,“总和”可以是一种状态,也可以是允许各种财产权利进进出出的容器。

(三)法国学者提出的广义财产理论中的某些观点,可以启迪我们对于人格、对于财产与人格关系的深入思考。尤其是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民法保护财产的重大意义。对此,有关传统民法倡导“物文主义”(所谓“见物不见人”)的批评观点,将财产与人相分离,忘记了民法所保护的财产都是为人所支配的物,对财产的保护并非对物本身的保护,而是对人的保护。事实就是,只存在以“人”为目的的民法,不可能存在以“物”为目的的民法,所谓民法强调对财产的保护便使“人为物所役”的恐怖结果,大抵是不会发生的。而关于“民法保护财产实际上是保护有产者甚至剥削者”的观点,倒真的使人有回到文革年代的真正恐怖。至于法国学者竟然将人格权也视为一种广义财产的论断本身,依现代法的观念当然是不可取的,但法国人丰富的想象力和狂放不羁的思维勇气,却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对于各种权威和“公理”的盲从。据此,关于“100年后人的生命可不可以标价出售”的问题,在人类基因工程和克隆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如果有兴趣,其实不妨是可以作为一项未来法学课题加以研究的。而有关某些人格利益(姓名、肖像等)的商品化,那是一种事实。至于商品社会中雇佣工人(俱乐部的足球明星也是一种“雇佣工人”)本身是不是已经成为一种商品,去和马克思讨论吧。

四、余论

(一)在上世纪80年代民法与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论战中,“民法调整商品经济关系”理论的提出,为中国民法的生存奠定了基础,功不可没。直到今天,民法以商品经济关系为其主要调整对象之一,也毋庸置疑。在此,强调民法规范之财产关系的多样性,强调民法保护个人之非财产性利益的功能,强调民法中注入现代意识(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以及弱者保护等),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重视财产保护不等于轻视人格保护,况且并没有人宣称“社会生活是财产交换关系的总和”。脱离市场经济社会之现实背景,在过去和现在从未存在过“民法仅仅调整商品关系”的理论的情况下,杜撰出一种所谓“商品经济民法观”并予以攻击,正如将“见物不见人”的指责强加给强调民法之财产保护者一样,并不是一种客观、科学的态度。

(二)被不断抨击的所谓“穷汉无人格”的观点,也是强加之作。如果有人说,在不具备起码物质生存条件的情况下,先别去奢谈什么人格尊严,那么,此人不过是说了句大实话,据此强行推定其否认穷汉的人格,实属大棒政策。相反,将保护个人财产的意义提升至保护人格尊严的高度,却是使穷汉真正有人格的唯一出路。倘有民工索要血汗钱不成欲跳楼自尽,社会或者对他高喊:“别跳,我给你财产保护!”或者对他高喊:“别跳,我给你人格尊严!”那么,前一社会的人文主义是真的,后一社会的人文主义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