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1:24

中外建筑特点篇1

中外建筑特点和服装造型的互换

(一)中国建筑对世界服装的影响

中国故宫一直以来都是值得中国人骄傲的宝贵财富。那里集中了中国特有的建筑文化。故宫的飞檐走壁、斗拱榫卯都曾经吸引了中外服装设计师的眼球。1900年,著名服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以《飞檐》为主题,设计了一系列服装,在当时轰动世界。1995年,中国服装设计师胡晓丹又以《流动的紫禁城》为题,设计了服装。通过服装的传播力,使得中国建筑文化广为流传。一件事物被历史保留也恰恰是因为有它独特的文化因素。例如,“唐装”的兴盛可以看做中华文明复兴的一种征兆,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壮大,中国元素开始被世人关注,尤其在服装设计领域,很多国际著名设计师都会以中国红、中国结、中国旗袍等设计元素再现自己的设计作品。

(二)服装造型对世界建筑的影响

服装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开始到现在经历了很多变革过程,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例如:褶裥、经纬编织、省道等等。这些也给世界建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比如,“鸟巢”的设计师Herzog&demeuron在实践的过程中从服装布料经纬相交的规律中得到灵感,实现了鸟巢的结构探索。officeda事务所也用到了服装的打省、压褶的方法来处理表层和内部空间的关系。2010年世博会上,中国馆的设计与服装设计也有着一定联系。

(三)国外建筑对我国服装的影响

如果说建筑是被征服了的自然,那么它也同样适用于对服装的描述。国外建筑中典型的柱头造型,影响着中式服装的肩部设计。可以说建筑设计是一种综合艺术,它本身就融合了很多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装饰,等等,他们为建筑增加了丰富的内容,而建筑也给予了他们无数的空间。因此,古今中外经典的建筑图案也给我们服装设计提供了很多的设计素材。

中外建筑特点篇2

关键词:建筑物;外观造型;设计研究

经过建筑业的长期发展,建筑从基本的实用性之外拓展出了一些其他特性,建筑物变得不只是人们为了遮风避雨等基本功能的产物,而是更多被赋予一些艺术性。利用建筑的艺术特点有些已经成为地域的标志,比如上海的东方明珠、迪拜的帆船酒店、埃菲尔铁塔已经是世界闻名建筑地标。成功的建筑外观设计不仅会反映出时代的发展,展现时代的特色,而且具有实用性和经济效益,还能为建筑本身提高安全性。下面我们来对成功的建筑外观设计理念进行探讨。

1建筑的表达形式

1.1材质的生命

我们在观察建筑物时,因为建筑物比我们高的多,观察者往往只能看到建筑物的侧立面,所以建筑物侧面的设计和材质选择直接影响了我们对建筑物的认知。在一般的楼房建筑中,侧面的材质直接反应了建筑物的高档程度。人们往往用楼房外层的材质来判断楼房本身的档次,如人们普遍认为采用玻璃幕墙的建筑一般都是豪华小区和大型商场。玻璃和钢材因为有着良好的光泽和物理特性被运用的越来越广泛,俨然成为了一种建筑外观风向。但是如今更多的材料被开发利用在建筑外观装饰,很多具有特色的材料步入市场。像模仿木材质的的新材料也受到大众的追捧。各种新技术、新材料表现了当今世界的时代特色,是新世纪的文明的重要体现。现在的外层材料市场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也让大众欣赏到了各种风格不同的建筑物。

1.2建筑设计中“虚化”的表达

空间具有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美感,以前的建筑设计者往往不会浪费材料去建造一块没有实用价值的空间。而现在人们对美的认识提高,大量的镂空和钢架结构得到应用。就好像中国画里的留白,什么都没有画,但是少了就会大大损失美感。建筑同理,一些镂空的设计体现了建筑的未来气息,人们喜欢这种没见过的,奇特的设计。好比这栋建筑从未来穿越而来,与原来建筑风格格格不入展现的是未来对建筑的向往和探索。人们沉浸在这用用“虚化”表现的魅力中,更加完美的设计会利用阳光的阴影来设计,利用阳光的移动,墙和支柱的影子也会变化,这样增加了造型的艺术感和科技感。

1.3空间的设计

因为建筑物的各种功用不同,不同用途的建筑往往就有不同的造型。以居住为主要功用的建筑就要注意控制成本,所以立方体的就是一个良好设计;商业用途的建筑要在能保证正常工作下展现特点;体育馆的设计就要考虑容纳性和成本,所以俯视图较多设计为椭圆形。这些差异在越大的建筑里越明显,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要针对建筑的用途进行设计,让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

1.4色彩的张力

色彩是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合理的色彩搭配会使建筑物提高艺术性。无论多美丽的颜色被用在建筑上要是没有其他颜色搭配都会过于单调,缺乏美感。几乎所有的建筑在其建筑外观的突出部位都是用不同颜色进行处理,这样能突出建筑物的立体感。良好的建筑色彩设计也不是用的颜色越多越好,恰当的颜色搭配可以展现建筑物简洁大方,层次高档的特点。通过灵活的搭配向外界展现建筑特色。色彩还可以展现建筑物对的功能,医院的色彩通常以白色或天蓝色等浅颜色展现,配合红字的文字标识;检查司法机关多用深蓝色来表现法律的威严和庄重。邮局以绿色来象征为邮寄服务的工作热情。因此色彩不仅能表现艺术,也表现建筑物功用,在设计建筑物色彩是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其次,伴随着生态建筑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人员也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尽量采用天然的用色,同时加大对低碳、环保型的新材料、新能源的应用,促使建筑物整体色调显得通透光亮,充分体现出自身强烈的科学意义。在目前很多的建筑外观造型设计中,设计人员已经将建筑材材质和色彩搭配相互融合在一起,而这种多元化的个性设计也势必成为了我国建筑造型设计未来主要的发展趋势。

1.5建筑尺度与比例的表达

建筑尺度是人对建筑感官的第一印象,对于建筑的表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早期的埃及金字塔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建筑,或是中国的传统建筑都及其注重尺度与比例的推敲。在现代建筑中尺度与比例仍是建筑外观造型的主要特征之一。

2建筑的表达途径

2.1造型的变化与统一

人们在建筑设计的实践中,总结出无论传统建筑还是现代建筑“多样统一”的原则是建筑组合中必须遵守的原则。在建筑设计中,要求建筑物有一个比较整齐的、有规律、匀称统一的整体,同时也希望有多样的变化。由结构、技术要求的各个构件所组成的建筑物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体量大小、形式、材料、色彩及质地等各不相同,互有区别,这就导致建筑具有多样变化的条件同时又由于其具有相同的功能要求、相同的材料和结构系统,这又是的建筑物具有完整统一的客观条件,在建筑设计中,就是要有意识的充分考虑和利用建筑物功能及结构、技术等条件,并加以有规律的处理,以求得建筑表现上的变化与统一的完美效果。

2.2节奏和韵律

从字面上,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的节韵律主要是指节奏和韵律两部分,因为节韵律通常都会进行有规律性的变化,能够带给建筑设计人员更多的创造灵感。但是,为了保证规律变化的组织性,设计人员需要采用相关的设计手法,以此来保证每一部分组织的连续性,真正形成有规律性的起伏变化。而另外一种的交错变化规律能够在建筑组合过程中,通过对建筑空间、形体等部分进行交错安排,最终呈现出风格独特的建筑外观造型。

2.3动态的造型

在现代建筑外观造型设计中,无论是实体,还是“虚”的空间,通常都是动态结构形式,这样的设计形式是为了表现建筑物的动态感,而这种动态造型也能够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人们一般是在视觉上感受到建筑物的动势,赋予了建筑物强烈的张力和律动感,让人们印象深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的外观造型设计要注意建筑物的实用性,同时要兼顾建筑物艺术性。学会利用建筑的材质、虚化、空间、色彩、比例等特点设计出符合大众审美的建筑外观方案。认识建筑艺术设计的表达途径,理解造型的变化和统一、节奏和韵律、以及动态造型的特点,把建筑物外观的美感和特点展示给大众,并且为建筑物本身创造经济价值,成功的建筑外观设计往往能赋予建筑物以生命。

参考文献

[1]薛冰.构成艺术在建筑外观设计中的应用[J].低温建筑技术,2007(01).

[2]诸智勇.建筑设计的材料语言[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3]杨胜.对现代建筑造型若干影响因素的探讨[J].建筑施工,2012,(3).

中外建筑特点篇3

在建筑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现代建筑特点在逐渐流失,造型也趋近。新的材料和新结构取代了传统建筑形式。未来建筑应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建筑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新工艺新材料而创造出的全新建筑理念。闽南地区的传统建筑形式有其自身不可否认的结构和材料优势,并且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在未来的建筑设计发展中,闽南传统建筑形式势必会被发扬光大。

闽南传统建筑特点

1.燕尾脊

闽南地区降水量大,空气湿度高。因此建筑的排水、防潮极其重要。因此闽南传统民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燕尾脊:正脊做成曲线的形状,两端往上翘起,类似上弦月。屋脊两边的瓦面略下弯呈弧度下降形成“双坡曲”,能迅速将雨水排走减少积水,这样就可以减小雨水的侵蚀。房屋进深大出檐深,可达到阴凉的室内效果。

另外,各种庙宇屋顶也是尤为精致华丽。不论是闽南地区还是台湾地区庙宇的屋顶装饰的都尤为奢华。繁琐而又精致的屋顶装饰,也成为闽台建筑的特点之一。从屋顶的装饰可以看出闽台地区人民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和重视。

2.红砖

红砖建筑是闽南古建筑中的典范,千百年来,闽南民风民俗的传承衍化,使闽南红砖建筑自成一派天然风韵。在闽南传统建筑代表作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中,砖瓦均取自本地较为常见的红壤土,通过烧制而成为各种类型建筑材料。白灰砖缝粘合成红白线条形式丰富的拼花图案,其色彩对比强烈,形成极具闽南特色且饱含文化底蕴的“红砖文化”。

3.墙面

“出砖入石”是闽南传统建筑中一种独特的墙面形式,利用形状各异的石材、红砖和瓦砾的交错堆叠。墙面呈现出厚重、古朴、拙实的审美价值。多样不重复的结构,反而整体烘托出浑厚、刚毅的砖石气势。用这种方法砌墙不但坚固防盗、冬暖夏凉,而且古朴美观。无论是石、砖的明暗度对比,还是两者色彩上的和谐共融,以及其中所表达的缓和与冲突的意境,都是红砖文化的别具风格之处。同时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这种传统砌墙方式也是建筑材料资源合理再利用的正面例子。

4.山墙

山墙俗称外横墙。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叫横墙,建筑物两端的横向外墙一般称为山墙。古代建筑一般都有山墙,它的作用主要是与邻居的住宅隔开和防火。

闽南传统建筑中的山墙顶部形式和其他地区的有所不同。山墙顶部形式和传统意义上的五行有所对应。形式上有丰富的变化。根据住家的五行对应山墙顶端的形式,是很有特点的。

5.建筑外立面装饰

建筑物外立面的装饰能充分反映一个地区的建筑文化和地方特色,是不同地区间建筑文化差异的外在表现。闽南地区传统建筑外立面装饰的做法有彩绘,雕饰(透雕,砖雕,圆雕,砖雕),交趾陶等等。装饰内容多为传统习俗中代表吉祥之意的动物和植物,或是代表建筑主人崇尚的美好品格的字画图案等。这些建筑外立面装饰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教育后人的作用。

闽南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站在时代大发展大变革的今天,在现代主义和工业主义的冲击下,保护和发展传统建筑形式刻不容缓。将传统的建筑符号进行分解和组合,将其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用传统的手法创造出新的现代风格建筑。或是用新的营造手法建造具有传统建筑理念的建筑,使其在满足现代人功能需求的同时,又能够符合审美要求。

在闽南地区,越来越多的新建筑在继承和发扬传统闽南建筑的特色。例如晋江火车站外观就借鉴了闽南传统建筑燕尾脊的形式,颜色选择上采用了红砖的色彩和泥雕的颜色,现代又不失韵味。

中外建筑特点篇4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建筑和谐性

一、城市建筑设计与人的和谐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特别是在大中城市里,人口密度更加庞大,提倡建筑与人的和谐,是城市建筑中和谐的基础和重点。在我国广大城市建筑设计中,虽然在建筑的功能、结构上不断推陈出新,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城市居民的视觉享受,但这些建筑在另外一个层面上同样也是高耗能的建筑,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呈现出一些不利于环境、不利于居住的问题。建筑设计只有综合考虑城市居民的使用感受,坚持以人为本,在创新设计中加入人文理念,才能真正发挥城市建筑的使用功能。

1.在城市建筑设计中要突出使用者的舒适性。城市建筑不是模型架构,也不是景观造型,城市建筑最终还是通过使用来发挥其功能。特别是一些居民楼、办公楼的建筑设计,要充分考量这部分建筑的特点来进行人性化设计。在这些建筑物中,使用者往往都是长期在建筑物里生活或办公,他们与建筑物的亲密性比较近,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与建筑物发生关系,如果再单纯地追求建筑物的新奇,不考虑使用者的感受,那么极有可能造成使用者对建筑物的反感。因此在居民楼、办公楼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考虑采光和通风等核心问题。建筑的采光要结合楼层的高度、楼间距、楼朝向等综合设计,建筑物通风则要根据城市所在的地区的季风方向来设计。

此外,对于这部分建筑物的人性化设计,主要的设计重点应该体现在建筑物内部,而不是建筑物的外观,建筑物的走廊、过道、楼梯、电梯等设计应该处处体现人性化和方便性。

2.在公共城市建筑设计中要突出使用者的愉悦感。在城市建筑中,还有一部分建筑,它的功能不是提供居住、办公,而是作为一种城市象征而存在,这部分建筑叫做公共建筑。在公共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要体现使用者的愉悦感,特别是在一些比较大型的公共建筑的设计中,比如城市浮雕、城市公园、城市雕像、城市剧场等公共建筑的设计中,要首先加强外观的设计,注重外观造型的独特与别致,当然在外观的设计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周围建筑群,尽可能使公共建筑外观的颜色、结构等错落而有序,不突兀但突出。另外在这些公共建筑外观的设计过程中,要注重融入城市符号,根据城市的年龄、发展、特色、走向等来确定外观设计。在明确了外观设计之后,才应该考虑公共建筑的内部结构设计。在内部设计中要根据公共建筑的功能划分出不同的侧重点,比如大型娱乐广场的内部结构设计,要明确划分商场、电影院、咖啡厅等不同的功能分区,尽量使内部结构合理平衡全面,提升其服务功能。

二、城市建筑设计与环境保护的和谐

在城市建筑设计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建筑设计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资源,在尊重和保护原有资源和环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周边的便利性,为使用者创造更大的便利条件。

1.采用环保材料的建筑设计。在城市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注重采用环保材料,来降低城市建筑对城市环境的消极影响,同时注重保护城市日益严峻的环境。在这部分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城市环境的特点,采用不同的环保材料,采用低能耗无污染的新型材料,提升城市建筑的环保性和科技性。在我国大部分大中型城市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将建筑设计融入环保理念已经成为了城市建筑设计的一种风向标,这主要基于城市环境的严峻性和人们追求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活需求。在城市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建筑与环境、生态、人文等之间的关系,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来降低城市建筑的污染性,提升城市建筑的环保性、节能性,降低城市建筑中废水废气的排放、降低城市建筑中的光污染、降低城市建筑的噪音污染,从而达到城市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2.在城市建筑设计中要注重与环境的有机融合。在城市建筑设计中,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将城市建筑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割裂开来,过分地追求城市建筑的新奇独特性,过分强调城市建筑的轰动广告效应。虽然这种建筑在建筑结构、外观设计等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先进性,但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城市建筑与环境的有机融合,破坏了城市建筑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在城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建筑设计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其实城市建筑设计不仅仅是简单地垒积木,而应该注重在城市建筑设计过程中,与周边自然环境、树木森林、水文地质等和谐统一。比如在绿色植被比较多的区域构建一栋公共建筑,那么在公共建筑的外观设计上要尽可能地采用传统风格来匹配曲径通幽的神秘感,通过与周边环境的有机融合,既可以突出城市建筑的别致设计,又能起到保护周边环境的作用。在这方面,国内大型搜索引擎巨擘“百度”公司的大楼设计,是行业内的一把标杆。该大厦采用以小进深、双面采光、线型板式建筑为特点,形成了多重内院花园的目字型布局,不但体现了该公司的人文理念,还与北京的地域文化圈有机融合在了一起。

三、城市建筑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和谐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的脚步也越来越快,在城市建筑设计中,要充分尊重城市规划的考量,根据城市规划的设计进程来强化建筑设计的理念,促使城市建筑设计更好地为城市规划服务。在城市规划中,往往将城市区域根据其主要特点、发展侧重点等划分为不同的分区布局,比如生活区、生产区、娱乐区等。不过这种分区划分一般在新型城市中比较容易清晰地划分出来。在一些发展相对成熟的大中型城市,往往因建筑布局的固定、文物建筑的不宜搬迁等原因,影响了城市规划的合理分区。因此在这些发展成熟的大中型城市的规划建设中要考虑到这些不宜搬迁的建筑物,同时在新型建筑设计过程中,也应该考虑到城市规划的发展设计。

另外在城市建筑设计中,还应该考虑到对城市已有公共设施、城市绿地、城市河流、城市园林的保护,在城市规划的总体统筹中,有效地突出建筑设计的功能性、服务性、人文性和艺术性。

在城市规划与城市建筑设计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减少对城市绿地面积的破坏,尽可能地节约城市用地面积,提升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注重减少对城市地表空间的占用,尽可能通过高楼大厦来“向天争地”,或者加强地下空间的利用,以创设更大的建筑空间,更好地节约用地。

四、结语

在城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城市建筑与人、环境、城市规划等的和谐性。建筑设计应该强调以人为本,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还应该同时处理好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中外建筑特点篇5

关键词:乡土建筑;现代建筑;风格探讨

建筑,不仅具有物质性,更具有精神性。其精神性的外在体现就是所具有的风格。可是今天,中国建筑的风格在层出不穷的形式表现下,消失殆尽,形成一种流行代号,经不起时间考验,成为一种城市负面效应。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中的一个设计项目,究竟是采用现代风格还是采用乡土风格?每一位建筑设计工作者都在面临抉择。

1.乡土建筑的特点

一个城市是在它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影响下,以及其人文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凝聚着它所有物质文明的总和。而一个城市的风貌,则正是这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历史特征的外在反映。不同的城市所处的自然环境,所经历的文化历史过程各异,从而形成了不同风貌,具备了自己的个性和表情,这也是一个城市的地方特点,或者乡土建筑特点之所由来。

在城市文明中,具有视觉形象特征的建筑文化直接反映城市的面貌,所以动人的城市风貌,除有赖于优美的自然环境外,还在于它有无丰厚的建筑文化积淀。一般地说,一个城市的建筑传统建筑越悠久、规划布局越合理、历史建筑遗存保护完善、新容旧貌处理越谐调,这个城市和景观面貌就越丰富多彩,城市地个性就越突出。这是因为这样的城市体现了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的双重特点,具备了空间和时间双重的深度感和美感的缘故。这就是为什么象北京、巴黎、威尼斯等历史名城比某些现代化的新兴城市更具有耐人寻味的美感和引人入胜地原因。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名城的历史文化尤其突出。如拉萨,一方面蕴含悠久的历史事迹和人文特色,一方面又凝聚着藏族建筑的特点。布达拉宫高耸入云,宛如山上自然长出;大昭寺凝结着汉藏联姻,文化交流的历史;罗布林卡成为我国高原园林之秀,加入民间的八角街,大小寺庙和民居等,构成拉萨历史文化特点的最强音和协凑音。新疆、云南、贵州、广西等其它少数民族聚居的古城名址、地方建筑也存在着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特点和既有的风格。

水乡建筑是基于地区环境,源于生活和经济、文化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其表现为一种地方味十足的特有风格。“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杜荀鹤)又如:“半酣凭栏起四顾,七堰八门六十坊。远近高低寺问出,东西南北桥阳望。水道脉分掉麟次,里间棋布城册方。人烟树色无隙罅。十里一片青茫茫”(白居易)。这种诗中有画,画中有实的乡土建筑城市风格何其优美。但是,我们必须明确,传统的乡土建筑是地区建筑,它之所以各有特色,原因有:一是“原始”,二是“封闭”。

所谓“原始”,是相对于科技昌明的今天而言。乡土建筑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用手工业方式生产出来的。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条件下,人们建造房屋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因地制宜”建筑形式跟着地理条件走,从而形成地域特色。

而所谓“封闭”是指农业社会受地理阻隔,人们都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形成自己独立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这也是乡土建筑各不相同的另一个原因。

2.现代建筑的风格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在探索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表现建筑,引进了一系列的先进理念,也引进了现代建筑这个概念。

在如今,中外建筑师在这基础上形成很多流派,产生了一批的代表作引领了一个时区、一个地域的建筑发展。它们使用了现代几何造型,采用了多种现代材料,并运用了现代的交通工具、信息技术、机械技术,让建筑得以震撼人的眼球。他们成功了,但却迷惑了,迷惑源于建筑生命力的延续。

中国的建筑设计是否能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彷徨之后,更关心设计的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和理论的创新,在建筑的本质探索上有更新突破,形成自己的风格。前时,中国建筑吹起了仿古风,过后又有一段欧陆风,再就是构架飘板的盲目运用。“现代了”,但却失去了地域特色,让建筑的外观显得浮躁和不安。

2.1我们利用现代建筑的造型手法,对现代建筑的反复应用,使现代建筑的景观正渐渐的趋于雷同。相距几百或几千公里的地域,地理环境不能完全表达出各自的特征,使得所见得城市景观如出一辙。可以肯定,我们并不愿意只选择一种方式来构建建筑及其环境,多样和丰富才是我们所希望的。而建筑的风格定位了城市风貌的同迥异,城市离开了地域建筑艺术、建筑风格的引领,也就不容易表达地方特点、地域特色,这就是现代城市外在景观为何趋于雷同这一弊病的关键。这就是又要求建筑设计要去挖掘和探讨建筑风格内在涵义与精神实质,其前提是对地理环境及乡土建筑特征的正确判断,地域性才是建筑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

2.2在西方多元化的风格流派中,流行着一种新形式主义或称之为新地域主义。其依据不同的地域条件掺入某种具有传统气息的文化意蕴。发达国家由于经济状况的优越,在建筑的处理手法上多停留在形态和文化层面上。而很多发展中的国家乡土建筑,它们也关注建筑形态,但更多的是拘泥自己国家所处的地理气候条件,经济状况。

2.3分析这两种情况,综合我国国力和地方经济发展,我们体会到这两者不但不可偏废,而且还有着深刻的联系。这是因为历史积淀的传统建筑的文化,正是在特定的地理气候和风土习俗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否则,将会是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如今,技术进步了,经济发展了,观念也随之改变了,但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都依然如故。人的审美情趣虽然也与时俱进了,但也不可能与以往一刀两断,多少对往昔有着很大程度的眷念。凡此种种我们体会到现代建筑的乡土化,乡土建筑的现代化这一设计构思内涵。其间是相辅相成。

3.乡土现代建筑运用

现代建筑乡土化,或说地域化,是指建筑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在传承地方文脉的基础上,创造有效多变的外在形象和有序空间,以形成建筑的独处性。这就是金茂大厦一样,它是中国的塔,只有放在中国才能展现她的魅力。

乡土建筑现代化的灵活运用与上相同,它们是事物存在的统一体。对于乡土建筑的延续,要存其形。贵其神、得其益,形神兼备。这对于乡土建筑风格的保护规则与设计是重要的。

乡土建筑的风格现代化得体几点内涵:创新精神、发展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在创新精神方面。要做到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和理论创新。不能总局限于传统文化中,而必须对现代化的演绎,对现代建筑的本质作必要的探索,形成新的理念。而建筑是以科学技术作为其物质存在的依据的。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对其节能化、智能化、生态化得以实现。进而在这一种基础上形成一种特定地域中创作建筑的一种理论,形成个性特色。

中外建筑特点篇6

关键词:山地建筑单体;具体形态;意识形态;分析

中图分类号:p57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迅猛发展,各地区的城镇建设步入高潮阶段。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也使得可用于建筑的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尤其是某些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的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此外,我国山地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2/3。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利用丘陵山地便成为缓解土地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山地地势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因此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成本高,所以开发前要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计划,将开发利用山地丘陵土地的议程科学化、具体化、规范化,使得建筑单体与山地环境浑然一体,创造最大的社会效益。[1]

一、山地建筑的形态特征与山地环境的关系

山地建筑,顾名思义,便是存在于山地环境之中的建筑工程。与平地建筑相比,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山地”这一客体的参与。因此,山地建筑的具体形态特征,往往与其所处的山地环境密切相关。山地的位置、地貌、坡度、山势、地质等是山体形态的主要因素。山地建筑的形态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建筑的接地形式、屋顶形式、空间形态、建筑布局、外形构建、使用材料和立面虚实关系等方面。而山地建筑具体表现为哪种形式,最终是由山地形态来决定。

二、山地建筑单体的具体形态塑造

(一)单体建筑的形态特点

建筑设计具有很多不同的设计形式,单体建筑是相对与整个建筑群而说的,建筑群中的每一个独立的建筑物都是单体建筑。整体而言,重要的单体建筑大多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而民居和风景园林则顺应天时地利,因地制宜,灵活造形。我国传统的单体建筑具有简明、真实、有机的特点。“简明”,指的是单座建筑以间构成,建筑物的平面轮廓和结构布置简洁明确;“真实”,即真实的暴露出建筑结构,尤其是歇山顶、攒尖顶等木构架,充分展现中国建筑的结构之美;“有机”指的是室内空间的灵活划分,以此来满足不同的使用功能。单体建筑还具有平面、结构、造形三者相辅相成、和为一体的特点。本文所探讨的山地建筑单体在设计过程中具体形态的塑造,也要充分体现上述特色,并根据新时代人们的生活需要进行灵活创新。[2]

(二)山地建筑单体内外结构的形态塑造

山地的复杂地理条件会给建筑的设计带来一定的难度。在众多山地条件中,影响建筑形态的关键性因素就是地形特征。形色各异的山地地形,不仅为山地建筑的设计创作拓展了想象空间,也促使了山地建筑单体丰富多样的空间层次和独特风韵的产生。设计师在进行山地建筑单体形态塑造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建筑形态与山体环境的关系,既要保护山地的资源和环境,又要合理利用地形、地势和山位特点,使建筑物循势造形、鳞次栉比,使建筑形体的塑造与山体地段环境相得益彰、相应成趣。建筑的具体形态分为外在结构和内在组织,山地建筑单体具体形态的塑造,也可以从这两方面着手探讨。

1.建筑的接地形式

山地建筑深受地形特征的影响。山地高差的存在,使建筑和山地之间连接形式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不同的接地形式可以综合利用钻、台、坡、退、让、靠、爬、跌、错、吊、掉、架、跨、挑等方式来实现,以在获取最合理的使用空间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因势造形,使建筑的结构更为合理。

2.建筑的出入口及内部布局

在坡地上进行建筑时,通常都能能比较容易地在不同的高度上设计建筑物的出入口。这样使建筑物与不同高程的道路相联系,便于出入,还可以增多建筑物层数,有效提高经济指标和土地利用效率。例如,建设一座20层高度的楼房,就可以省去电梯的安装,直接通过分层入口的设置便可以自由出入。同时,分层入口的设计方式还方便了车辆进入地下停车场,部分或完全减少设置坡道的成本耗费。另外,通过天桥、室外楼梯、大台阶等形势将道路和建筑物出入口相连接,也形成了颇具风味的山地建筑特色。

与出入口相同的,山地单体建筑物的内部布局也是因循地势而灵活设计的,内院、天井、连廊、围廊、台阶等形式自然的形成了室内空间的连接或隔断,完成了各功能区域的完美划分。例如,浙江大洋海钓俱乐部巧妙的对其地形特点加以利用,灵活布置室内连廊、露台、院落和室外楼梯等结构,使整个建筑的空间布局更为灵动统一。[3]

三、山地建筑单体的意识形态分析

与我们常见的平地建筑相比,山地建筑具有别具风味的特色。它表达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呼应的情感,给人以更为亲切的心理感受。在意识形态上,人们对山包含着敬畏的感情,认为其极具“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气派,另一方面又对大山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推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因此,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对审美意识的影响,山地建筑自然也表现出大山一般的姿态。山地单体建筑独立存在于山地某一固定区域之上,顺应地形起伏,融于自然环境,表露出山地文化特有的谦逊与内秀。除此以外,地形坡度、地表面貌、高低落差等构成了建筑形体的背景,其丰富的层次变化,同样渲染着山地建筑的神秘感。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利用地形条件的利用率,形成独具艺术特色的山地建筑面貌,建筑师要充分利用人类视觉在广阔空间上的特点,以此来适当的使建筑空间看起来更加充裕、协调。同时,一定要保证确保室内布局与室外构造及环境的合理过渡,力求建筑物整体结构的和谐。

结束语

我国本身就具有大面积的山地资源,加之迅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平原建筑用地逐渐减少,因此,山地建筑便逐渐成为设计人员和建筑人员关注的焦点。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山川有着独特的思维角度和审美形态,所以,山地建筑对其与山地环境的呼应也产生了一定的要求,注重山地建筑对大山独特内涵的体展现。总而言之,山地建筑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诉求,全面开展山地建筑设计的研究,真正实现建筑行业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洪艳,徐雷.山地建筑单体的形态设计探讨[J].华中建筑,2007,02:64-66.

中外建筑特点篇7

关键词建筑空间外部空间设计环境风景建筑学

1前言

传统的中国建筑是封闭式的,如图1,是一种筑高墙、围大院的建筑,它的外部空间是冷漠的,当时对建筑的外部空间没有足够的重视。而在最初是由一位风景建筑师奥姆斯特德在1858年提出了“风景建筑学”的概念,他将风景园林与城市生活相结合,对建筑的外部环境质量的提高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把园林扩大到了城市环境。

近些年来我国对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也越来越重视。这也是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所在,更是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环境融合、

人与景观共赏的需求所致。

建筑的本质是空间。空间设计的最高境界是产生有表情的空间,有生命的空间,有色彩的空间,使人们身处其境能感觉到建筑师的激情和所要表达的意境[1]。这时,建筑才从物质形态升华为一种精神境界。因此,建筑外部空间设计是衬托该建筑不可缺少的风景线,也是当代人选择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

2解析空间

2.1空间的概念

“空间”(Space)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大家不断的使用它,但是在探究的时候,却又发现它的概念有时那样的陌生。为什么呢?是因为空间具有多义性,使得我们在用语言对它做出普遍性定义的时候,也似乎会产生很大难度。

空间概念作为一种反映空间特有属性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从对空间的许多属性中,抽出特有属性概括而成的。“空间概念”是从“空间经验”转化而来的,标志着人类对空间的认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过程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变化,即:

(1)在物质的存在性方面,体现的是物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空间关系论的来源;

(2)“空”的状态确实存在,虚空经验反映了独立于物体本身之外的存在,是空间实体论的经验来源;

(3)物体的大小、形状差别的普遍性。广延经验反映的是物体自身的与物体不可分离的空间特性,是属性论的来源。

在空间的理解上,古代的西方人不同于古代的中国人,古代人又不同于现代人。人类认识“空间”概念,其实是从哲学开始的。所以意大利建筑理论家布鲁诺•赛维(BrunoZevi)认为:空间的解释“不像其他那些属于某一专门方面的解释,因为空间方面的解释可能是政治方面的、社会的、科学的、技术的、生理的、心理的、音乐的、几何学的,或者是形式上的”[3]。

2.2对空间的再认识

人类对空间的认识其实最早是从原始人对山洞的利用开始的,为了避风遮雨,他们躲进了山洞并居住其中,这样天然的空间就现成地被人类占有。而后他们学会了用草、木和石头来营造一个可以居住的场所。因此建筑艺术是空间的艺术,“空间――空的部分――应当是建筑的主角。”

那么,空间究意是以什么状态存在着呢?首先它不是一种物质形式,它是一种被限定的三维环境,是一个内空体,是可被感知的场所。人们在空间在不断转换及与自然的不断接触和碰撞中渐渐感悟到中国人所特有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然而四维的多层次的空间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逐渐被大量采用。最简单,也是最明显的例子是书房或客厅中天井的运用。由此可见,建筑的发展方向必是空间的革命以及相伴随的技术的革新,而形式上的变化只是空间革命的副产品而已。

3.建筑空间的特点、深度及外延

探索“空间”特性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和设计空间,首先应具体的分析建筑空间的类型和特点,其次考虑建筑空间的有效利用。

受哲学和美学的影响,“空间”一词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具有明确含义的建筑术语存在。建筑长期以来一直被称之为房屋,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它的归属以及最为特殊的意义。在建筑艺术的殿堂,不仅可以得到所需的使用场所,而且可以赏阅建筑艺术的灵魂[3]。

对于建筑空间的类型方面,赛维说:“每一个建筑都会构成两种类型的空间:内部空间,全部由建筑本身所形成;外部空间,即城市空间,由建筑物和它周围的东西所构成。”除了“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从空间层次上来说,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还存在着另一个空间层次,即“灰空间”。因此,由建筑空间的多层次性,我们可以把建筑空间分为三种类型,即内部空间、外部空间和灰空间

3.1外部空间的特点

外部空间是相对于内部空间而言的,如果说建筑实体的“内壁”围合而成的“虚空”部分,形成了建筑的内部空间;那么建筑实体的“外壁”与周边环境共同组合而成的“虚空”,则形成了建筑的外部空间。其具有开敞、流动的特点。

这个外部空间的定义是相对狭义的,它特指的是有人创造的有目的外部环境,例如室外景观,这种空间和室内空间最大的不同是缺少建筑三要素中的“天花板”,可以抽象的概括为“没有屋顶的建筑”。广义上外部空间,则包括了伟大的自然界的一切地表形态。人在相对的自然状态下并不是必须的,那么广义的自然的外部空间可以简单的想象为狭义的外部空间的无限外延。这种延伸有很大伸缩性,可以到田园、山丘、荒漠、甚至是宇宙背景下的星辰。

3.2外部空间的深度

在建筑空间理解的深度上,大致有三个层次[5]:

第一,空间的三维化,能够以立体的角度,深入进去看待空间。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开始发现空间具有的几何深度,而且这种深度是可以通过一定手段来实现的。

第二,在“三维空间”的基础上,增加了“时间”的概念,成为“四维空间”。美国建筑师赖特(FrankLloydwrignt,1869-1959)将老子的空间说进一步深化,转化为他的“连续空间”的概念。即空间是可以作为序列连续存在的,连接的纽带就是时间。

第三,在增加了时间的三维空间基础上,又增加融入其中的人类情感,成为“五维空间”。当人的情感受到空间美的影响,产生了各自不同的情感思维,当人们抑扬顿挫,浮想联翩的时候,建筑就不再是单纯的建筑,空间不再是单纯的空间。空间变成了礼堂,一座充斥着华美乐章的美丽的殿堂;或者空间变成了教堂,一座充满虔诚忏悔的灵魂的存在。

在欢快的感知方面,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的营造是最有特点的,当随着园林中的游廊前行,或“移步异景”或“曲径通幽”,如图4,除了对匠人鬼斧神工的赞美,就是借景抒情的酣畅了。在心灵的另一面,是人类的懊悔与感恩,教堂建筑在这方面卓有成效,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tadaoando)所设计的“光之教堂”、“水之教堂”是其中的代表作。压抑之后的释放得自于心灵的开启。

图4“曲径通幽”

3.3外部空间的外延

不同功能、形式的空间各有其不同的独立特征,这种特征往往是牢固的。

在空间的相互过渡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模糊的空间形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灰空间”,是最接近与人类情感感知的边缘存在。在这个空间里,人们由此到彼的过程中,在放弃部分已有而为了获得部分未有的过程中,人类的心灵将会被一种游离的力量作用。会在内外相互交融中,较为容易产生对于空间、艺术、哲学的新的认知。

在两种空间甚至是其他不同种的事物方面,过渡、连接、铺垫、衬托,都是互相交融的状态和设计理念。

4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发展

4.1功能分区

建筑外部空间作为开放的空间,具有一定的功能要求。建筑外部空间按功能分为人的领域,以及除人之外包括交通工具的领域。利用标高的变化及墙的运用均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封闭感。同时,作为外部空间,它不同于内部空间,它应该具有开敞,流动的特点,意念空间的设计也是限定区域的重要手段。又如美国的福特希乐学院的外部空间设计,建筑师采取了独特的空间布局,强调了不同的功能分区:①边界区:即与邻近土地相连的界区;②停车场道路系统区;③步行区;④建筑群中的开敞空间;⑤小区庭院。

4.2规模与尺度

建筑外部空间的规模与尺度受城市规划,日照及不同的生活习惯所影响。其尺度的不同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建筑师应该利用这种尺度的差异来创造不同的建筑外部空间形态。也可以弥补原有空间的先天不足。

4.3外部空间的类型

4.3.1活动型

这种类型的外部空间一般规模较大,能容纳多人活动,其形式以下沉式广场与抬起式台地居多。如合肥市的明珠广场,其为下沉式广场。而北京天坛的园丘却是抬起式的园台。不同的围合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4.3.2休憩型

这种类型的外部空间以小区内住宅群中的外部空间为多,一般规模较小,尺度也较小。

4.3.3穿越型

城市干道边的建筑及一些大型的观演、体育建筑常有穿越型的外部空间,或者是城市里的步行通道或步行商业街。如合肥市的淮河路步行商业街和花园街,其间点缀绿化、小品等,即可穿越,也可休息,也可活动,可以说是多功能的外部空间了。

4.4设计手法的运用

为了获得宜人、丰富的外部空间,仅仅一种手法是不够的,需要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根据不同的建筑以及不同的环境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手法。

4.4.1空间的延伸和渗透

内部空间及外部空间的相互延伸及渗透是空间的连续和相互作用造成的时空的连续。如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借景与对景都是空间的延伸和渗透手法的运用。

4.4.2层次与序列

要创造有秩序而丰富的外部空间,就要考虑空间的层次。而对于运用空间就要有空间导向,就要有序列,有高潮和过渡。外部空间的序列通常表现为“开门见山”和“曲径通幽”两种。

4.4.3建筑尺度的处理

建筑作为外部环境的主体其本身的尺度必须有适应人体尺度的过渡。正如芦原义信所提的第二次质感一样。建筑本身需要以一个较大的尺度去适应其所处的大环境,又要以一个较小的尺度去满足其本身的外部环境。建筑物应该具有多层次的尺度关系。

4.4.4其他

在建筑外部环境运用中,小品及雕塑的运用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贝聿铭先生设计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门前的雕塑。有时,雕塑或小品往往着重体现环境的主题。

5结语

随道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业空前的繁荣,向人们提供优美的外部空间是历史的必然,它不同于历史上的私家园林,它是归还给人们属于自己的诗意空间和栖息之所。同时,作为一名建筑师,对于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重视也应象对建筑内部空间一样,让人们能感受到内外一致的贴切关怀。

参考文献

[1]夏祖华黄伟康.城市空间设计[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

[2]王唯山.对居住环境的探讨[J].海峡城市,1997

中外建筑特点篇8

2)砌块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常用砌块的类型及砌块墙体构造。

3)大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内外墙板﹑楼板及屋面板类型(材料﹑受力﹑复合);节点构造,外墙板缝防水构造(材料防水﹑构造防水)。

4)装配式框架板材建筑:骨架结构系统,框架结构特点;按材料分类,按施工方法分类;结构布置及传力系统;柱网形式及常用尺寸;框架节点连接;框架结构外墙构造,外墙的类型及材料(砖﹑砌块﹑板材及幕墙),外墙的搁置位置与建筑立面造型,外墙与外墙﹑外墙与框架的连接;板柱结构系统及其外墙,板柱结构组成形式和力的传递,板柱的节点连接,墙体材料及构造。

5)大模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类型﹑墙体材料及节点构造;

6)滑模建筑:特点﹑设计施工要求及类型。

7)升板建筑:特点﹑施工要求;楼板类型及构造节点。

8)盒子建筑:特点及类型;组装方式与构造。

建筑工业化

一、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1。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业要从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即以技术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的中介机构,使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

2。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主要吸取我国几十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适应发展建筑市场和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的要求;重点是房屋建筑,特别是量大面广、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关的住宅建筑。

三、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工厂化作业。一是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二是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三是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减少施工现场手工操作。在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这十项新技术的转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装配化、施工的机械化能力。

在新型结构体系中,应尽快推广建设钢结构建筑,应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在我国,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已比较成熟,我国已连续8年世界钢产量第一,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相应的设计标准、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已出台;同时,钢结构以其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等特点,在建筑中应用的优势日显突出;钢结构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面积4%以上,工期大大缩短;在工程建设中采用钢结构技术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生产,促进冶金、建材、装饰等行业的发展,促进防火、防腐、保温、墙材和整体厨卫产品与技术的提高,况且钢结构可以回收,再利用,节能、环保,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新晨

中外建筑特点篇9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筑设计;目标原则

1引言

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相关要求,工程性缺水问题及防汛抗旱应急能力成为水利工程建筑设计要点。而作为我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的水利工程,具有参建单位多、工程技术水平高、建设环节复杂等特点。在我国政府加强水利投资的背景下,如何切实优化水利工程建筑设计质量,最大限度降低水利工程施工及运行风险,也成为水利工程建筑设计人员面临的主要课题。

2水利工程建筑设计目标原则

2.1特色鲜明及统筹规划

特色鲜明主要针对现代水利工程要求,在水利工程设计阶段,需要根据沿线区域特色及工程传统历史特色,保证各个特色和谐展现;统筹规划主要是综合考虑水闸、水道、桥梁等工程布局,对整体建筑物与环境节水、保水及调水功能进行统筹分析。

2.2突出重点及经济节约

突出重点主要是在水利工程设计阶段应严格依据工程自身要求,保证工程重点完整展现;经济节约主要是依据节约型规划理念,将景观设计融入工程各项功能中,加大天然资源及材料的应用,保证工程效益。

2.3持续发展及和谐协调

持续发展主要是根据水利工程不同阶段建筑及环境设计要求的变化,从建筑色彩、建筑材料、建筑体形系数等方面进行统一协调处理,为工程可持续运行提供保障;和谐协调主要是保证工程功能与景观要求、以往工程与新建工程、新建工程与区域水文环境和谐统一[1]。

3水利工程建筑设计技术

3.1水利工程建筑平面设计

水利工程建筑平面设计主要是依据水工专业、电气专业等专业特点,确定相关建筑在总体建筑格局中与水利交通、安全等方面的联系。同时结合建筑空间利用率要求,依据水利工程设计规范及水利条件、机泵设备安装要求,将水利工程规范与建筑设计进行有效融合。

3.2水利工程建筑总平面设计

水利工程建筑总平面设计主要针对水利工程主体建筑物及其配套设施,如泵站、闸、坝、管理用房、活动区域、绿化场地等。以泵站总平面设计为例,在泵站总平面设计过程中,需要对配电房、泵站、职工生活区域、办公区域进行功能分区设计,并降低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交叉干扰。同时进行游戏活动场地、绿化场地的合理设计,进一步丰富建筑空间布局。

3.3水利工程建筑造型设计

水利工程建筑造型设计主要为建筑整体特征的设计,如现代高科技、粗犷豪放、随意自然等。在水利工程建筑造型设计过程中,需要依据特定水利工程沿线建筑水文环境,将单一建筑物个体差异与统一建筑造型进行有机融合。如在泵房设计环节,大多为简单矩形平面,若需要进一步丰富建筑造型,就需要结合窗户设计、墙柱交错设计等方法,增强水利工程建筑韵律感。

3.4水利工程建筑大坝设计

大坝是水利工程主要建筑物,其主要包括溢流坝及其周边建筑物、拦水坝、溢洪道、栏杆、照明设备、控制室等几个模块。在水利工程大坝设计过程中,基于其多景观元素集成的特点,需要依据安全、经济、协调的原则,从建筑外在造型、材料、质感、颜色等方面进行统一设计。如在拦水大坝、溢洪道等附属建筑设计环节,可尽量弱化附属设备,对其进行简单化处理。同时通过坝顶防浪墙及栏杆设置,结合简洁大方色彩协调的图案设计,为大坝这一主体建筑的突出设计提供依据[2]。

4水利工程建筑设计质量控制

4.1项目概况

某水利工程建筑总设计长度为53.00km,主线长为33.00km。在该水利工程建筑现有河道扩挖的基础上,结合新开河道设置,形成了全线贯通的分水岭模式。该水利工程建筑沿线配套建筑物主要为4座枢纽、6座泵站。其中每座枢纽及泵站包括检修间、主厂房、控制楼等几个模块,其管理区域内局部还具有生活设施。

4.2建筑方案设计依据

本次水利工程建筑设计主要依据《**第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一期工程总体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国家现行建筑设计规范、标准。

4.3建筑方案设计现状分析

依据该水利工程沿线环境、泵站建设位置特点,可知该水利工程内每座建筑物均为整体线路的一部分,其每座建筑物均为独特的历史文化及地域环境的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水文传承作用;因此在水利工程建筑设计阶段需要对沿线建筑物相邻模块间关系进行协调处理,如检修间、主厂房、控制楼等;由于特定水文地质环境,在前期建设中该水利工程周边建筑物对外在审美要求并不严格,即整体水利工程沿线建筑外在形象不高。

4.4建筑方案设计质量优化

依据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原则,可确定该水利工程建筑方案设计思路。即依据“水流体”特点,将水平面优化设计作为水利工程建筑空间布局设计要点,以便促使整体水利工程建筑呈现一种流动变化、随意自然的局面。而为了实现具体物象与意象的和谐统一,就需要利用移步换景的平面设计方法,在整体建筑现代风格确定的基础上,进行建筑景观的合理变化。在具体水利工程建筑设计环节,可根据该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要求,将其划分为机组泵站景观设计、管理空间立面设计两个模块。由于整体水利工程建筑分布不同,因此,在水利工程建筑空间布局设计时就需要采取整体性空间设计方式,将不同建筑功能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实体。一方面管理泵站设计时,主要选择丁字形状构型,在保证建筑外部整体观感统一的同时,也为内部空间的开放性局部提供依据。由于水利工程建筑管理主要以水面为核心,沿线可设置适当的点缀场所,如运动、步行桥等,创设具有南方特色的园林艺术效果,为后期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在建筑外在形体阶段,可摒弃以往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单一、固定的设计方式,依据沿线建筑类型及功能特点,进行不同施工空间高度差值的设置,通过层次错位为水利工程形态景观优化提供有效的保障。而在外在立体层面设计过程中,可通过局部抬高、降低设置,依据功能特殊性,进行平面凹凸、局部形体转换设计,进一步丰富水利工程建筑外部空间观感及轮廓,达到一波三折空间流线效果[3]。在具体建筑外在立体层面设计阶段,可首先进行建筑表层设计,直接针对人这一管理主体,将立体层面作为水利工程建筑寓意传递的载体;然后通过窗子合理设置,展示建筑内部虚实变化,结合多种模式建筑窗户组合,可形成更加丰富的建筑立体层面效果。如多种水利工程建筑窗户竖向设计,结合白色建筑柱体,体现水利人拼搏向上、变化求新的精神;而水利建筑圆形窗户设计可从上到下的展现建筑韵律感,展现建筑水文环境的韵律美。最后,在常规建筑立体层面设计的基础上,可在水利工程建筑立体层面局部设计采光窗户,适当减弱大面积屋面导致的屋面内部单调、压抑,提高水利工程建筑通透感。如在该工程设计过程中,影响整体水利工程建筑景观效果的主要为交通桥。上部工作桥、闸门形式、闸孔等。其中由于闸孔闸墩间距离受闸门形式、闸门安制、地质条件等因素的约束,并不能达到大跨度效果,而标准化钢筋混凝土板桥结构,促使整体建筑形式不够丰富。因此,在水利工程建筑景观设计过程中优先选择弧形闸门,结合长闸墩设置,达到外在视觉曲线美。同时利用排架竖向线条、空间特定,进行某一特定风格的造型设置,避免上部闸门结构凌乱对交通桥剖面美感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在建筑外在景观设计阶段,依据经济节约及可持续设计原则,结合建筑设计区域内地质环境、水文环境及沿线植被、气候环境特点,尽量降低大规模绿化、水景、景观建设。同时将“绿”作为整体景观设计要点,除了在水利工程沿线站点种植一些当地常绿灌木、乔木,还可以配置一些鲜艳花卉、草坪,草根,结合小路、小品、小喷泉的合理设置,可有效提升整体水利工程建筑景观效果。此外,在工作桥支撑结构设计过程中,以往钢架式的支撑结构虽然力学构造较简单,但是整体形势过于单一,无法体现水利工程建筑大跨度美学,因此可采用上承式拱桥形式,最大限度提高建筑几何美。特别是在建筑枢纽夜景设计过程中,需要以水利枢纽整体效果展现为目标,通过不同阶段及季节枢纽夜景专门设计,提高水利工程建筑整体设计效益。

中外建筑特点篇10

我国的传统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特点,传统建筑自古以来就是历代劳动者集体智慧的产物。我国传统的建筑的空间设计理念颇为新颖,蕴含了丰富的哲学观点和思想。研究传统建筑的空间设计,有利于摸清我国传统建筑手法上的规律,并把传统建筑的空间设计理念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去,从而做到古今结合,设计出既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又符合时代精神的标志性建筑。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分析了如何将传统建筑空间于现代建筑设计相结合,通过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将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

关键词:

传统;建筑空间;建筑设计;应用

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和中国逐渐与世界接轨,西方建筑设计理念成为国际建筑行业的主流元素,给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逐渐消失殆尽。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是传统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其设计理念体现了很多古典哲学和道家学说的思想,这些都代表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我们要将传统建筑的理念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建筑行业。

1我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1.1独特的构成形态

“天人合一”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理念,这里的“天”指的是大自然宇宙万物,而“人”指的是人类,是世界的主导者。人们要求自己能够达到天的地位,成为世界的主宰者,因此希望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正是这种思想影响了我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构成形态,我国的传统建筑,其空间结构比较复杂,且风格各异,构成形态也不同。如北京的四合院,中间院子的面积很大,周围的房屋没有关联性。而徽州地区的古村落,那种天井式的中间院子面积很小,但是周围的房屋相互连接。但是不管是北京的四合院还是徽州地区的天井式小院,其设计都是很精致的,都突出对天的崇敬和无限空间的渴望。

1.2我国传统建筑的布局特点

我国古代传统建筑的布局,受我国传统正统思想影响深刻,主要体现儒家思想的精华,如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代表思想,这种思想融入到传统建筑的外在表现,就是建筑具有鲜明的主次感,以及对称的空间布局。比如说。我国的寺庙一般把主殿安置在中轴位置,配殿环抱主殿,空间很有层次感,布局森严。中国古代建筑还讲究空间的虚实对比,庭院内不单单是虚体和实体的明显分界,有些庭院和四合院内为了满足需要,打破了传统的空间局限性,从而出现了半内半外的空间或者过渡空间。

1.3我国传统建筑的围合元素

传统建筑的围合元素指的是建筑外墙和地面等,而建筑院墙里的假山和绿化等属于非围合元素,虽然不构成建筑的主体要素,但是对于整体建筑来说,起到了点缀和修饰的作用。

2传统建筑空间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2.1传统建筑空间“封闭性”的运用

我国古代建筑的风格都体现了封闭性,如北京四合院的设计就凸显这一点,这种封闭性的设计理念源自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封建社会闭关锁国的思想,认为本朝物产丰富,不需要与外界开放和交流,这是典型的封建小农思想的外在体现,另外,受到中庸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思想以防御和固守为主,而西方建筑思想恰恰与之相反,提倡开放和融合,假如我们能把这种封闭性的风格融合到现代建筑设计中,让人们在封闭的建筑中,还没有丧失想象力,这是突破常规的建筑理念。我国传统建筑的另一大特色就是,能够烘托出情景交融的氛围,我们把这种意境的烘托与现代建筑相融合,可以使建筑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其内涵更为丰富,更有利于对不同建筑风格的了解和体会。

2.2传统建筑空间人性化的借鉴

我国古代社会虽然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的统治下,但是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是能够体现出人本主义思想的,建筑设计工匠首先要亲身考察建筑物所在的周边环境,了解当地的气候特点和风俗民情,这些都帮助设计工匠设计的建筑能够体现运动效果和层次感,这些能够让居住者不但领略到建筑的整体美,还能体会到建筑自身的独特风格。传统建筑在空间方面能够做到层次分明,还能让人感受到建筑的艺术美和文化底蕴,使人浮想联翩。倘若现代建筑设计能够秉承传统建筑人性化的特色,这无疑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3现代建筑要积极引进传统建筑过渡空间上的创意

我国古代建筑在过渡空间的应用方面有着独到的创意,我们可以把我国传统建筑在这方面的优势运用到现代建筑中去,优化室内外空间的明确界限,让室内外空间的过渡自然,甚至分不清是室内还是室外,这种效果一定是别具匠心的。例如,著名的现代建筑设计典范,北京的印象小区,它在过渡空间上的创意来自于德国著名建筑师奥托之手,在过渡空间中设计多层次的围合效果,这种设计元素的充分利用,使该小区的业主感觉非常的舒适。把传统建筑设计理念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当中,是一种建筑设计理念上的颠覆和革命,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都市的繁华中得以保留和传承,而且还推动了我国现代建筑行业的创新发展,使东西方建筑文化在交流碰撞中相互弥补,促进世界的建筑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

3结语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文化虽然年代久远,但它不会被历史淘汰,我们应该继承传统建筑文化,并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国古代建筑空间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中国人特有的情感和价值观,我们应该立足于传统文化,并与现代建筑设计的理念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筑设计理念,并且真正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造福现代人民,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借鉴和学习传统文化都只是为了更好的诠释和发扬传统建筑的内涵,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同时也给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努力探索适合中国特色发展的建设道路,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王小璐单位:内蒙古筑友建筑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冯剑波.传统建筑空间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中华民居,2014(30):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