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计算机数据专业就业方向十篇计算机数据专业就业方向十篇

计算机数据专业就业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1:45

计算机数据专业就业方向篇1

关键词:高职;大数据;计算机专业

0引言

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信息技术领域规模发展速度迅猛,面对日渐庞大的信息技术市场,高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要做的就是向计算机领域输送技能型人才,根据市场传来的反馈,计算机专业的开设对国内信息技术领域整体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信息技术市场的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了确保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目标的最大化实现,也为了充分发挥其存在的价值,各高职的一线教师需要做好对计算机领域前沿知识的实时掌握,以便更好地融入到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另一方面,随着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发达,利用信息技术对各种领域进行改造已经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主流,也是计算机专业未来需要探索的方向,教师需要在以计算机科技为背景的计算机教学中确保课程价值获得最大化实现。因此,本文将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与大数据相关内容相结合,进而构建出一套具有实用性的专业教学体系。

1相关概念阐述

1.1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计算机专业,顾名思义是为计算机领域培养专业性的人才的专业,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着市场的需求日新月异,所以学校所教授的内容也必须随时更新。但是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课堂所教授的内容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脱节的现象,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不能灵活地与就业或者是实际的工作结合在一起,导致该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而且,在传统的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学生缺少实践,再加上缺少对大数据、o2o等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的探索,导致学生对一些前沿领域的互联网知识的接触较少,进而没有比较详实的了解,导致学生的竞争力也在被削弱。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为了让高职专业的学生能够及时地了解一些先进的知识,需要在日后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的相关内容,要通过构建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堂来为学生的发展做好保障性工作。

1.2大数据背景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种先进的信息科技也被应用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数据技术便是其中的代表。在职业教育方面,大数据技术主要被应用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首先是教学方式,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相应的数据,常见的有学生的反馈、其他教师反馈、社会企业反馈等客观数据,这时候教师就可以依靠相应的大数据平台和相关技术,来对客观信息进行挖掘、解析、存储和融合,帮助教师对教学信息反馈进行梳理,从而找出教学薄弱的地方,此外大数据系统还能够被应用到学生的学习行为分析中,让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规律和特点有一个细致的了解,从而制定出更为高效的教学方案;其次是教学内容,在职业教育,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职业教育中,大数据无疑是当前互联网领域的热点,学生学习大数据方面的知识能够对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优势,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当前计算机领域的市场风向,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顺利地与工作岗位进行对接,所以针对大数据知识的特点进行教学引入十分有必要。

2基于大数据背景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优化

2.1教学目标

在基于大数据环境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相关教师和学校应该针对大数据的技术特点,来进行相关教学的引入。并且突出大数据的特点,将大数据课程化繁为简,将大数据技术的关键点进行提取。比如在传统教学中,Java相关课程占了不少课时,但如果涉及到大数据技术,那么Java知识点只是其中的基础,SpringmVC、myBatis和Javaweb等知识点才是大数据技术的重点。所以教师需要斟酌性地进行课程内容的删改,避免非重要课程占据相关课时,同时教师也应该有针对性地摄取相关大数据知识,了解大数据领域前沿方向,方便对相关大数据教学内容进行改动,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打下基础,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就业优势。

2.2教学模式

大数据技术是对大数据理论的具体显现,然而各种数据挖掘、数据检索、数据库等新技术层出不穷,要想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适用、顶用的优秀人才,就需要对大数据进行吸收和对接。所以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要注重大数据前沿技术的研究和基础理论的培养,要能够与企业岗位形成对接,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等教学模式来对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课程加以补充,让学生接受大数据教学直接依照岗位需求进行调整,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同时也减少了用人单位的培训成本。对于高职阶段的教学来说,在课前利用大数据技术为学生进行预热,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程的概念和应用。比如在进行在关于局域网和广域网部分的知识点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对相应的数据进行统计,比如“当前最受欢迎的局域网”“当前最受欢迎的广域网”等问题,学生在观察数据之后由教师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对这些局域网和广域网受欢迎的原因进行列举,进而导入知识点的学习。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同样可以通过虚拟动画或者过程演示的方法,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进行讲授。教师还可以借助声音、视频或者动漫画等形式增加教学课件的趣味性与生动性,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如在讲授“windows系统”相关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引用微软公司的不同产品所处时代的不同和市场定位不同的案例,让学生结合课程内容,根据背景材料分组讨论,提出他们的见解或想法。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形象深刻地展示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教学方向

高职计算机专业应在专业授课时更新模式,以提升教学质量水平。教师可以应用大数据思维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具体情况的了解,通过学生的考核成绩、日常行为登记、各个教师对于该学生的印象等来对学生进行研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程度和性格进行总结,并在教学中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资源的调整,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比如通过建立网络学习平台,来统计学生学习方面的大数据,让教师能够获得学生学习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借助大数据技术来帮助教师完善对学生的培养。

计算机数据专业就业方向篇2

关键词:课程设置;灰色关联;计算机;就业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1-0055-03

中图分类号:G642

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事业的发展,计算机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社会对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量依旧很大,其中软件测试人员的缺口目前就达到了30万之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理应有所提高,然而据统计表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却有明显的下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致使招生规模的慢慢萎缩?另外,目前各高校都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学生放弃专业课程不上,却花大量的时间与金钱去参加校外培训公司的培训,这些现象又说明了什么?本文从统计学角度出发,对湖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总结出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之间的相关联系。

1调查分析

1.1调查形式与内容

调查对象为湖南科技大学2003级至2007级已经毕业的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是在阅读了相关资料,听取了广泛的意见后,综合设计了调查项目。本调查采取的形式是网络问卷调查。为方便调查,我们使用“调查派”网站的免费问卷调查功能。调查内容主要针对就业与专业课程设置情况。问卷内容包含姓名、联系方式、工作地点、职业、就业时间、就业满意度、月薪、专业课程对其就业帮助、课程设置建议等。

1.2结果分析

此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63份,参与调查的毕业生数量占全部毕业生数量的58.4%。针对有效问卷数据分析如下:

1)职业选择:分析得出学生就业岗位情况,如图1所示。图中可以看出,已毕业的学生中,有33.3%的学生从事软件开发,18.84%的学生从事技术支持,4.35%的同学从事软件测试,2.9%的学生从事产品销售工作。可知,毕业后从事所学专业技术工作的人数比例为59.43%,毕业后从事相关专业管理工作的人数比例为7.25%。

2)专业课程对其就业的帮助和影响。专业课程对就业的帮助和影响统计,如表1所示。表中可以看出,59.42%的学生认为数据库原理课程对其就业影响最大,比率超过30%的课程依次为计算机网络、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面向对象编程、软件工程。

3)就业薪酬情况。根据所得数据进行折算,得出整个行业平均薪酬约为6650元左右,根据就业时间和就业地点的不同,薪酬有明显的差别。处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就业时间长的学生,薪酬明显要高于内地和就业时间短的学生。32.93%的学生薪酬为3000~5000元,低于平均薪酬,但所占比率最大;23.17%的学生薪酬为5000~8000元,处于平均薪酬;24.17%的学生薪酬范围为8000~10000元,高于平均薪酬;7.54%的学生薪酬为10000~15000元;3.44%的学生薪酬在15000元以上;9.76%的学生薪酬为1000~2000元,这部分学生基本处于经济不发达地区,从事非技术工作,所以工资较低。薪酬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

结合本地区的消费水平,和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53.62%的学生对自己薪酬水平基本满意,40.58%的学生对薪酬有些不满,对薪酬完全满意的学生占1.45%,完全不满意的学生占4.35%。

4)薪酬和专业课程的相关性分析。为了更深入地研究专业课程对就业薪酬的影响,我们将借助灰色关联分析做进一步研究。设薪酬为系统特征行为数据序列,其中1000~2000元设置标志为1,3000~5000元设置标志为2,5000~8000元设置标志为3,8000~10000元设置标志为4,10000~15000元设置标志为5,15000元以上设置标志为6。相关因素序列依次为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JaVa编程、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Cisco网络体系设计与实现、综合布线、数据库原理、面向对象编程、编译原理和技术、软件工程、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图形学、数字逻辑。如果选择选择了该课程,那么设定标志为1,否则设置标志0。计算过程包括3个步骤:第一步,初始化操作(整理为等长度1-时距序列);第二步,序列的始点零化像;第三步,计算|S0|、|s1|、|s1-s0|,本例中|s0|=263,|s1|=29,|s1-s0|=31。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所示数据分析得知,对薪酬影响较大(一般认为r≥0.6较为可靠)的课程有9门,其关联度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数据库原理>综合布线>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面向对象编程>软件工程>JaVa编程>计算机组成原理。

5)薪酬和就业时间相关性分析。设薪酬为系统特征行为数据序列,各薪酬等级标志与薪酬和专业课程的相关性分析相同。相关因素序列为毕业工作时间,按学生所填实际年份计算。经计算,|s0|=263,|s1|=16.5,|s1-s0|=43.5,绝对关联度为0.6405,说明就业时间和薪酬存在着正相关性。

2对策建议

我们通过调查分析专业课程设置对薪酬、就业的影响,得出了主要影响因子。根据这些影响因子,需要采取如下相应的措施:

1)继续加强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对就业率和薪酬影响较大的课程的建设,选择这些课程作为长线课程;另外,选择一些符合市场发展热点,更新速度较快的课程作为短线课程。如果市场需求有变化,短线课程也必须作相应的调整。

2)在设置课程时,要与市场需求充分结合,避免闭门造车。要加强与大型it企业的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提供锤炼学生实践能力的空间。开设“订单式”课程,实施定向培养,让学生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尽快了解当今社会需要哪方面的人才,企业采用的主流技术是什么,从学校学到的每门专业课程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同时也能让部分没有接触过企业文化的老师明白怎样做好教学工作,实现校企双赢。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的比例要合理设置。从全国各高校的毕业情况来看,毕业后选择考研的同学较少,绝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走向工作岗位,然而社会更注重实际应用能力,对理论知识的需求不像考研的同学那么高。但现在各高校往往理论课学时偏多,上机实践的学时偏少。因此要注重对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其动手能力。

4)做到一张文凭,多样证书。现在很多用人单位,不单单看重毕业文凭,更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能力。所以应搭建以it认证考试课程为核心的实验平台,为学生进入it行业发展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加HCne和CCna等认证考试,获得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为企业提供“零适应期”上岗的网络工程技术人才。

计算机数据专业就业方向篇3

摘要:本文以我校为例,对西部开发中高专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教学环境、教学改革与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学生素质、毕业生就业与社会声誉等方面展开分析研究与建设实践,探索一条“适合实际第一线需要、符合数据库应用及管理岗位人才培养规律、体现其以抽象思维型教育与形象思维型教育相结合的专科专业建设特色”的培养该专业高等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道路。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概述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亦称:数据库应用及管理专业)是遵照原国家教委教高司(1997)128号文件,由教育部专家1998年6月考察后立项的高等工程专科学校全国教改试点专业,2006年被评为四川省精品专业。

我校于1996年就已设置了“计算机应用(数据库方向)”专业,1998年成立了计算机工程系,设置了“数据库应用及管理”专业,到目前已培养了八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5%以上。10余年来在专业人才需求分析研究、以能力为基础教育(CBe)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和在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调整优化教革方案、构建以技能为主具有岗位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合理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学时比例、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校企合作”(专业教师开发的eRp和CimS系统取得了制鞋业、烟草业等行业上的突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另外还取得两项专利)、实习实验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有部级教学名师领衔的该专业省级教学团队)、专业系列教材建设(正式出版教材40余部、获教育部颁发的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以及教研(获得部级精品课程、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24项省级以上的教学研究成果奖或称号)、教风、学风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成果。该专业完成省以上立项科研课题16项和50项横向课题(共64项),论文主要有47篇(全在部级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实行在毕业设计等纵横向科研项目开发的真实环境中,对学生进行顶岗锻炼的延伸教学,成效显著。

我校培养的学生质量较高,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社会影响面大,学生成果多。学生在各类大奖赛中屡屡获奖,在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多人获“国家一等奖”,其论文还被刊登在《工程数学学报》2004年第7期上。本专业招生、就业情况良好,毕业生受社会和市场欢迎,用人单位对其综合评价好。

专业建设经验得到业界同行专家的认同(教育部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还委托我们做国内高职高专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规范),有较好的社会声誉。

2人才需求分析、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

2.1人才需求分析、专业设置背景和理论依据

根据美国教育家马丁教授的理论,当人均GDp处于1000~3000美元时,大学入学率在10%~20%之间,处于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阶段,我国处于此阶段。需要培养大批安心于第一线工作的,获得岗位职业训练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即人力资本)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在德国,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教育被认为是战后国家重新崛起的“秘密武器”;在日本,这种教育被看成“经济发展的柱石”。

尽管四川省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国西部,但省委和省政府在确定本省的开发战略时,仍具有远见地将信息产业作为我省的支柱产业,并且将我校列为信息产业人才培养基地重点依托的包括电子科大在内的六所高校之一。计算机业,特别是数据库应用及信息管理无疑是信息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据调查,90%以上的企事业单位使用了计算机,而凡是使用了计算机的企事业单位100%使用了数据库(不管是用于单位的财务管理或是内网C/S结构的后端大型数据库维护,甚至用于与国际接轨的B/S结构的电子商务系统,均离不开数据库的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行业新技术层出不穷,需要教材不断更新;要求学生适应能力强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数据库管理工作责任大,编程应用需协同完成,均要求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等基本素质;不像制造类专业集中就业,单位往往一次只要几个计算机类毕业生,且有关计算机的事全都找你(如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既要你管理oracle数据库,又要你维护计算机硬件及网络),故具有分散就业、要求较宽知识面的特点。

德国的教育认为人类智能有两种类型:抽象思维型(研究型、学术型、设计型)和形象思维型(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前者对应我国研究型本科,后者主要对应高职院校,介于两者之间一般对应我国专科或应用型本科,并有相应类型中学对应(前者为9年制完全中学、后者为5年制主体中学、两者之间为6年制实科中学)。我国的高考是考抽象思维,专科录取分数段刚好在中间,即:智力介于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之间。

近30年来,以加拿大为主,国外还兴起了一场主张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Be)运动,即认为教育的成果最终表现为学习者获得了预期的能力。能力为基础教育模式具有两大特点:“以目标为中心,在评价中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习”。

我们认为,借鉴德国两种智能教育理念,由于我国专科生源智力处于两种智能类型之间,计算机类专业又具有分散就业、要求知识面广的特点,故专科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应以抽象思维型教育与形象思维型教育相结合,即在理论上要注重有后劲的电类大类基础、软件大类专业基础与本专业方向相结合,以适应就业岗位宽、分散就业的多类情况;在实践上以CBe教育模式,注重数据库管理岗位职能教育,体现专科专业建设特色。应适应本学科的飞速发展,掌握最新现代科学技术,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抓住这些特点,并用符合中国国情的方法来实现它(其中重要的便是与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与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思想品德等素质教育相结合)。我们正是这样建设实践的。

2.2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和业务范围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信息管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数据库日常管理及应用、miS系统等软件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专业学制三年。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英语三级;计算机数据库管理员、数据库开发助理工程师、计算机操作员三种之一。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符合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目标定位准确。

(2)专业培养规格及职业面向

学生在校期间获得数据库管理员(DBa)和一线软件(数据库应用)开发人员应有的初步训练。掌握必须的数据库、计算机软件、硬件和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具有从事企事业单位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硬件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客户/服务器结构的miS(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维护工作、企事业单位计算机应用软件及internet应用的开发工作的能力。

3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

3.1用DaCUm方法开发课程计划

我们与企事业单位专家组成的顾问委员会一道,借鉴加拿大DaCUm方法开发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适应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Be)。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分析所培训人员(学生)的“职业内的工作”,即确定职业内的工作职责和每一职责内的任务。开发出了数据库专业的“职责和任务表”,它包括16项职责,329项任务。这张表便是数据库行业从业人员所要面对的职责和任务,也就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数据库专业)培养学生的根据和出发点,以后的教育工作将围绕着此表进行。

(2)“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分析确定所培训人员在其工作职责的每项“任务”中应达到的“最终目标”(to)和“能力目标”(eo),从而使每项“任务”成为可实现的要求。to就是学生今后在工作中能够做什么;eo则是为达到最终目标的分解目标。

最终形成了详细的“任务分析汇总表”,共计656项to和987项eo。

(3)“教学分析”和“教学开发”

“教学分析”是根据“任务分析”阶段制订的to和eo,编制教学单元,然后确定培训途径(任务群)和科目课程设置方案,相当于制订出教学计划。“教学开发”则是根据“教学分析”制订的培训途径和科目设置方案,进一步编写每一教学单元的教学目的、编制课程的教学指南(包括教学目的、方法、评价办法等)。

3.2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科目课程设置体系框架

图1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案框架体系:

图1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框架

该专业课程设置方案框架系注重电类大类基础、软件大类专业基础与本专业方向结合,体现就业导向、产学结合、适应时代(教学内容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素能并举、推行双证书、“纵横结合”的特点。“纵横结合”是指将每学期作为一个阶段,每阶段(即“纵”)应有一个重点,各阶段(即“横”)应有连续性(例如可用C#贯穿各阶段)。这样,既不会“前面学了后面忘”,又会使知识和能力随之深化提高。例如前面的阶段系统分析编程,后面的阶段测试此程序系统。该方案既有数据库、软件类主线,又有硬件、网络辅线。

在进行教学安排时,第一学年(第一、第二学期)主要进行“素质基础课”和“电类大类通用技术基础平台课”的教学,第三、四学期主要进行“专业基础”和“职业认证课”的教学,第五、六学期进行“专业(方向)岗位任务课程”、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教学。要求取得有关“职业证书”或专业技术人员证书,使学生在毕业时具备相应的上岗能力。

在课程建设中,我们获部级精品课程1项、省级精品课程3项、校级精品课程3项。

3.3课程教材建设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师主编出版教材、著作40余部,印数达数十万册,被国内众多高校使用,得到好评。其中一部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2007年四川省首届高职高专精品教材评选中共评出了7部省精品教材,其中由我校专业教师主编的教材有2部;《计算机应用基础》获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授予的全国优秀畅销书称号;《C#程序设计教程(第2版)》等5部教材被选为部级“十一五”规划教材。这些教材均体现了最新现代科学技术和该课程的CBe能力模块,例如刘甫迎主编的《数据库原理及技术(oracle)实用教程》(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和《Javaeeweb编程技术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前者介绍后端大型数据库工业标准oracle最新版11g,后者介绍了Javaee最新规范。

4教学环境及实践教学的改革

4.1教学环境

多年以来,加强了我系专业实验室和陈列室建设。实验设施完备,有以计算机实验教研室为中心的专业实验、实习教学场所和校内实习基地。实验室包括计算机软件实验室(eRp)、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数据库实验室、计算机硬件实验室、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室、计算机维护实验室和计算机陈列室。有以高档微机为主的计算机500余台和路由器、交换机等现代化设备,以及正版oracle软件。

有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迈普公司等5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我们与这些公司都签了合作协议并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合作(专家参与学校教学改革、聘请兼职教师等)。

4.2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以五个层次进行实践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和实训专周、工程素质训练、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增加了实践性环节的比重,专业课中的理论课与实践课比重分别为40%和60%。

其中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合并(4周):大部分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部分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例如,让学生安装、调试和维护计算机网络和前后端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强化学生的岗位职能意识。毕业设计(14周):将实际的科研项目引入毕业设计,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科研的能力。

5师资队伍建设

本专业有一批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职业技术教育经验丰富的专业师资队伍(27人)。有正高职称6人(其中本系教授4人),高级技术职称占66%,有部级教学名师、教育部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十佳青年教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优秀教师等,用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进行教学,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团队”2008年被评为四川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

计算机数据专业就业方向篇4

关键词:校企联合;需求导向;人才培养

当前,计算机专业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一方面,有大量的毕业生涌入市场,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又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如何培养适合社会实际需要的专业人才,已成为整个计算机教育界都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经过认真的调研、分析、对比,提出了一个战略建议:分类培养,一个专业,三种类型,多个方向。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个专业,分为科学型、工程型、应用型三种类型,包括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等多个方向。同时,也建立了一个基本理念:人才培养要面向就业市场。面向就业市场培养计算机人才,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计算机院系生存的需要。鼓励(要求)多数计算机专业加快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变的步伐。结合教指委的改革意见,长江大学与北京侏罗纪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充分发挥学校的行业特色和公司的行业优势,开办实验班,联合培养既具有计算机基本知识又具有石油专业知识的毕业生,满足公司需求和石油信息化建设需要,为计算机这样的通用性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拓宽渠道。

1 石油行业计算机人才需求

随着石油科技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已渗透到勘探、开发、集输、加工等石油行业的各个环节。石油行业也经历着从简单的数字化到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过程。大多数石油技术都是以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形式出现的。随着勘探开发的难度增大,除常规的数据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外,许多现代技术成果,如海量数据存储处理技术、高性能计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油田智能化管理技术、多元数据融合与数据挖掘技术、数字化油田技术等,也纷纷被应用到油田生产和管理当中,因此石油行业就需要更多有自主版权的硬件产品和软件系统,这就需要大量既懂计算机又具备石油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2 用人市场对学生的能力需求

侏罗纪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石油行业为依托,以计算机软件开发及项目服务为核心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多年来,公司凭借完全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和强大的研发力量,专注于为石油勘探开发提供高质量的专业软件与技术服务,日益成长为中国石油信息产业的积极推动者和国内石油软件行业的领军企业。作为全面了解国内石油企业it状况的专业公司,凭借植根于中国石油行业多年的技术优势,侏罗纪公司已和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洋石油等国内各大石油公司、全国30多家油田、多家石油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侏罗纪公司的产品覆盖了国内所有的石油单位,在油田领域影响深远。侏罗纪公司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基本上可以代表与其在同一领域中的众多公司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换言之,该公司的人才需求就是国内石油勘探开发领域专业软件提供商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一般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较好的动手实践能力。

从企业角度讲,还需要员工必须具备以下几种基本能力:

1)具备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

2)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意识。

3)掌握基本的工作方法和思路。

4)具备基本的工作技能。

具体到侏罗纪公司,还需要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石油勘探开发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具有从事石油软件的研发、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有些在学校有相应的课程或环节来实现,有些则需要企业配合来实现,有些还需要通过对学生有意识的训练来实现。

3 人才培养的实施措施和方法

3.1 明确培养目标

如果将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视为一种特殊的“产品”,这个“产品”必须按照企业和用人市场这个需求方的基本要求去考虑和设计。要达到培养规格要求,首先必须制订好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要明确培养目标定位。通过对企业用人需求的分析,尤其是结合具体公司的需要,学校要做到为企业量体裁衣。我们把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专业(计算机、石油)基础知识扎实、综合能力强、实践能力强、责任心和事业心强的复合型人才。

3.2 合理设置课程

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应该适合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目前,学校的课程设置普遍沿用传统的课程体系,随着企业用人单位的要求不断升高,以及学科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对有关的课程进行完善和改进。本次合作按照石油计算机复合人才以及用人单位基本素质要求的整体目标,对现有的课程进行调整,并由学校和公司分别承担。课程设置内容如下。

1)专业知识课程。

从学校为学生开设的课程体系中挑选与学生将来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的计算机和石油课程,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由学校负责实施。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具备较好的计算机和石油专业理论背景,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较好的理论基础。这些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的主体。每个与实践有关的课程,都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职业理念与企业文化课程。

此部分课程委托公司开设。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理解程度、对企业的认知程度,缩短对公司的文化认同时间,有利于其在企业稳定、持续地成长。包括职业理念与企业文化、沟通与交流、公文写作(开发文档、项目汇报、工作计划与总结)、常用办公软件等课程。

3)公司特色课程。

这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公司实际工作开设,主要是一些石油信息服务方面的特色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将来工作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知识。这部分课程采用课外讲座的方式,以定期和不定期形式开设,包括石油数据库管理技术、石油图形技术、石油知识管理技术等。

4)实践技能课程。

此课程分为模拟开发和实际开发两部分。由公司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实施方案,由学校和公司合作完成。在实践技能课程中,我们分专业方向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如数据库方向、软件开发方向、软件测试方向等。

计算机数据专业就业方向篇5

摘要:本文阐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业务规格,对如何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进行了论证,并对三个专业方向的教学实施环节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教学环节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前言

中原工学院属于二类本科院校,计算机学院目前开设三个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在2007-2008学年,中原工学院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培养计划修改和制定,随后又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课程研讨。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的主要参与者和建设者,我们根据社会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讨和调整。

2培养计划修改的必要性

步入信息化时代,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却出现了生源质量和就业率下降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专业来讲,绝大多数工科专业的学生或多或少都学习了一些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这些专业的毕业生除了掌握计算机知识外还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这就使得纯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自身的专业优势[1]。当然也存在着一些内在的原因,主要表现在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十分明确、服务面向和专业定位不够准确、培养计划制定不合理、专业特色不明显、课程陈旧等方面,使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没有专业自豪感,对所学专业存在畏难情绪。外部不利的因素短时间难以改变,因此要扭转目前的被动局面,主要应从解决内在原因着手。为此,根据我校的招生及就业状况,我们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定位。

3计算机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及业务规格

根据我校办学层次要求,我校先后下发多个关于进行培养计划修订的文件,认真研讨了CCC2005,调研了兄弟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办学情况,如北京工业大学,郑州大学等,参考他们的培养计划,并结合我们的专业定位,制定出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毕业生能够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的设计、运行及维护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3.1知识结构

(1)社会科学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工科基础理论知识:包括英语、数学、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等知识。

(3)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包括专业导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windows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32位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原理等知识。培养学生的系统认知、系统实现、开发应用能力。

(4)专业方向知识:按照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嵌入式系统设置3个不同的专业方向,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培养相关方面的能力,有所专长,发展有方向。

3.2能力结构

(1)专业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应具有的技能包括:①分析、开发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能力,学生通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学习,如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编译原理,数据结构等以及相应的实践环节进行保证;②学生具有分析、设计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能力,学生通过对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技术、嵌入式方向等相关课程的学习以及相关的实践环节进行保证。

(2)专业特色方向的能力

在全面掌握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生必须在3个专业方向(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嵌入式系统)中任选一个专业方向。

(3)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毕业生能够在各自的专业方向上灵活、熟练的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工程分析、设计和开发以及运行维护。主要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以及毕业设计和实践环节保证。

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始,也是适应计算机快速发展的需要。

(4)团队协作能力培养

通过日常学习中的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相互协助,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3.3素质结构

素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4课程设置

教学总学分(学时)为186学分,2412学时。其中必修课115学分,1902学时,占77.1%;专业限选课25学分,375学时,占16.8%;专业任选课分,135学时,占6.1%;实践环节37学分,37周。

CCC2005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分为CS、Ce、Se与it四个课程方向。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课时及开课学期如表1所示。以往教学执行中老师和学生普遍反应专业课课程设置偏后,前两学年专业课少,大三专业课偏多,使得对专业课的学习掌握不牢靠,为此我们将一些专业课适当前移。

依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服务面向以及培养目标,结合社会上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状况,我校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为三个专业方向,如表2所示,每个专业方向的第一门课程是考试课,学生选择了一个专业方向后,其他两个方向的课程也是其任选修课,每一门课程都有相应的实践环节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

对于每一个专业方向的具体要求为:①计算机网络方向培养计算机网络编程,计算机网络设计、安装、调试、维护管理能力。②电子商务方向培养电子商务软件的分析、设计、开发和维护、电子商务安全管理以及物流管理能力。③嵌入式系统方向培养嵌入式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能力。

5教学环节

5.1理论教学环节

由于理论教学环节重点在课堂教学环节上,因此上核心课程的教师必须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每一门核心课程由3~5名老师承担,年轻老师由老教师帮带,定期进行教学反馈,及时进行教学改进。增加一门“新技术讲座”任选课,由教授或者博士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和科研成果进行讲解,该课程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学生普遍反应效果较好。

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培养计划中增加两个学分的“科研学分”,引导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必须在课外获得一定的成果,而且成果必须符合有关的规定才能获得“科研学分”,这对于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于近几年考研人数越来越多,大多数高校都选用国内主流的教材作为考研参考教材,因此核心课程的任课教师都选用国内和国际上流行的主流教材,对于非核心课程任课教师可以选用自己编写的教材。

5.2实践教学环节

所有专业核心课程都有实验环节和课程设计环节。课程设计环节对学生是一个综合性锻炼的机会,要求学生从工程的角度进行考虑和设计,考核时不仅要看程序的运行,更重要的是要看设计思想和程序代码及逻辑,这样就有效地防止了一个学生做出来其他同学就都拷贝的现象。为了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题目事先要进行筛选和评议,根据课程设计的时间长短,题目的难度要进行相应调整,偏难和偏易都不合适。

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力度。在以往的教学中存在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即一些考试成绩高的同学实践动手能力不强,而考试成绩中等的一些同学实践动手能力往往较强。为此,我们加强了实践考核,通过机考、提交一个完整系统的程序代码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学生的学习方向。

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实践教学中,学生不可避免地要选择一种开发语言和开发平台,这对于学生的就业和以后的工作也是很重要的。目前流行的开发语言和开发平台有多种,学生不知该如何选择。为此,我们开设了C/C++、Java、C#等高级语言课程。由于针对不同的应用,每种开发语言和平台都有其长处和不足,作为任课教师应熟练掌握几种开发语言和平台,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

毕业设计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接受工程训练、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经过该实践环节的训练,让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具有一定难度的实际问题。毕业设计题目要先进行审批,在难度适宜的情况下,要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实际应用性,并力求有所创新。通过审批的毕业设计题目都上传到网上,供学生和老师进行双向选择。在做好校内毕业设计选题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提出申请到校外进行毕业设计,获得批准后,就由校外的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同时配一个校内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进行毕业论文的批改以及负责毕业答辩的事宜。到校外做毕业设计的学生一般是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都是公司里的实际工程项目,是较好的实际锻炼机会。为了做好毕业设计这一环节,我校将毕业设计时间设置为一年,在时间上对做好毕业设计给予了保障。

6结束语

中原工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办了多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不断进行完善和更新,使得教学环节不断完善,毕业生的整体知识运用能力不断提高,学生一次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在逐年提高,社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也在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晓明,陈平,张铭,朱敏悦.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J].计算机教育,2004,(08).

[2]李玲娟,郑彦,王绍橡.计算机课程新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计算机数据专业就业方向篇6

关键词:工程计算能力;计算基础教育;理工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问题的提出

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经过了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几代教育工作者为此付出了辛勤劳动。他们针对我国理工类大学生的特点和中国国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一系列培养大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教学方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理念和体系。但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到今天如果仍然停留在以计算机基本操作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上,那将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很不适应。今天我们更应该强调培养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类大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的工程计算能力,并将这种能力与各自的专业结合起来,真正起到为专业服务的作用。由此我国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转变为大学计算基础教育。

八十年代初期以来,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成为大学里的公共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计算机基础教育公共课,并由专门的教学小组(教研室或计算中心)组织教学,依不同专业确定教学内容,因此理工类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基本统一。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会相继出台一些教学指导性意见,如200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简称《白皮书》)以及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发的《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简称155号文件),虽然针对不同学科和专业有不同的教学要求,但是培养目标和内容主要以教导学生如何操作好计算机或者说如何提高大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为主体,没有强调大学生工程计算能力的培养。以典型的理工类大学生为例,大学期间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主要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两门课程,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环境以及常用软件平台,在“程序设计”课程中也只是讲解编程的基本方法,其他课程更趋向于计算机专业类学生的课程。笔者认为,开设这些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体系中没有涉及工程计算能力培养的内容,没有阐明工程计算能力与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没有认识到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要以培养大学生现代工程计算能力为目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作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大学生的培养,尤其是规模最大的理工类大学生的培养,应培养他们具有将计算机应用与自己专业知识密切结合的能力,这种结合实质上就是要增强大学生以计算机为基本工具的工程计算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操作计算机或使用某一个软件。回顾我国近三十年来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大部分精力花在教大学生如何提高计算机操作技能上,如:windows基本操作、office软件的使用等,没

作者简介:邹北骥(1961-),男,江西南昌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计算机图形学与数字图像处理。

有涉及工程计算能力的培养。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计算机技术虽然发展很快,但历史不长,对于以计算机为工具的工程计算能力的培养没有深刻的认识。(2)存在误区,误以为培养大学生的操作技能就能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3)师资问题。大部分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师都是学计算机专业出生的,对于计算机与其它专业的融合问题缺乏了解。(4)大部分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很少参与实际科研项目的开发,缺乏软件开发经验,不能体会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计算问题和工程计算能力之间的关系。

如果说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历史造成的,或者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经之路,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工程计算能力的培养,真正提高他们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发挥计算机技术在其它各专业领域的作用。

2工程计算能力培养

什么是工程计算能力?本文所述的工程计算能力是以现代计算机为工具的工程计算能力,也就是以计算机为工具的计算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多年以来,“计算方法”或“数值分析”课程是理工类大学生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教给学生用数值求解方法解决工程问题,其中涉及到基本的以计算机为工具的计算方法,如:递归求解等。然而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今天,特别是软件开发技术和方法的发展,使得以计算机为工具的计算方法变得更加丰富和神奇,非计算机专业,尤其是理工类专业的大学生应该尽可能多地掌握这些方法,以便他们能更好地融入到自己的专业领域。笔者认为,理工类大学生工程计算能力培养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建模能力

建模能力实质上就是数学建模的应用能力。在理工类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应该大力加强数学建模方法的学习,大力加强数学建模训练。理工类大学生面临不同领域工程问题,应用计算机求解这些问题的基础是数学建模。在过去几十年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我们忽略了这一方面的培养,使得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受到限制。因此从培养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类大学生工程计算能力的角度出发,应普遍开设数学建模课程。

2.2数据组织能力

工程计算能力培养的第二个方面是数据的组织能力。在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是通过“数据结构”课程来教学生基本的数据组织方法。笔者认为,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尤其是理工类专业的大学生,应该为他们开设“数据结构”课程。我们应该认识到,“数据结构”课程中介绍的数据组织方法,如:堆栈、队列这些基本结构和树、链表等这些复杂结构绝不只是计算机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非计算机专业尤其是理工类计算机专业学生同样需要学习,而且对于他们来讲,这门课程更为重要。有一种观点认为:“数据结构”课程有较大难度,一般理工类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其实不然,历届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表明,理工类大学生大多通过自学学习“数据结构”课程,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成绩优异。

数据结构是程序设计的基础,没有掌握好数据的组织方法,不会运用数据结构表达工程问题中的数据,又怎么可能学好程序设计课程?又怎么能编写好程序?几十年来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强调了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但没有开设“数据结构”课程,实际上像一座空中楼阁,基础很不牢固。

2.3算法设计能力

算法是计算机计算的步骤描述,是实现计算机求解问题的关键。培养理工类大学生的工程计算能力,需要教给他们基本的算法思想和常用的算法。例如:基本的算法包括排序、递归、查找等。设想一个理工类大学毕业生,如果大学期间对于计算机常用算法理解得比较深刻,应用得比较好,对于他在实际工作中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就会变得轻而易举。反之,如果对基本算法一无所知,如:不知道什么是递归算法,不知道什么是排序算法,那么对一些基本的工程问题他都会一筹莫展,甚至无法求解。因此基本算法的学习对于理工类大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2.4程序设计能力

工程计算能力培养的第四个方面是程序设计能力,它是工程计算能力的实际载体,用计算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最终要落实到计算机程序的开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编程。在学习和掌握数学建模、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的基础上,以一门具体的程序设计语言为模板,学习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学习程序的基本结构和运行规律,掌握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和循环结构等对于理工类大学生工程计算能力的提高是极其重要的。

3计算机基础教育与计算基础教育

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一直沿用“计算机基础教育”这个名称。笔者认为:“计算机基础教育”是围绕计算机本身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专业基础教育,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育应该用“计算基础教育”这个名称,其本质是要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以现代计算机为基本工具的工程计算能力,而不是关于计算机本身的科学与技术。长期以来,我国从事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教师忽视了这一细节,有意或无意地将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引向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的道路,越来越多的课程设置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一致了,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微机接口原理”、“多媒体技术”等。如此下去不仅大大增加了理工类大学生课程学习的负担,而且没有提高理工类大学生工程计算能力。因此我们需要从观念和教学理念上转变,要清楚地认识理工类大学生工程计算能力的培养并不需要为计算机专业类学生开设的那些课程内容,只是需要围绕“数学建模”、“数据结构”、“算法设计”和“程序设计”四个方面的基础课程。

4实施方案建议

综上所述,面向理工类大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的工程计算能力培养需要从数学建模、数据结构、算法基础和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进行,所有的教学要求、内容和目标都应该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笔者建议,针对理工类大学生的计算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可以有两个方案,一个方案是紧缩方案,开设的课程概括上述四方面内容,设置两门课程,分别为“大学计算基础”和“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另一个方案是扩展方案,开设四门课程,分别对应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大学数学建模方法”、“数据结构基础”、“算法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两种方案的内容、要求和课时见表1和表2。

表1方案1(压缩型)

课程名称主要内容要求与目标学时建议

大学计算基础1.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80

2.数学建模方法介绍掌握基本的数学建模方法

3.数据结构基础掌握常用的数据结构

4.算法基础掌握常用的算法

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1.程序的基本概念

2.C语言程序设计掌握计算机程序的原理和运行方式

掌握C语言编程方法48

表2方案2(扩展型)

课程名称主要内容要求与目标学时建议

大学数学建模方法1.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80

2.数学建模方法介绍掌握基本的数学建模方法

数据结构基础1.数据的组织方法掌握数据的组织方式48

2.基本的数据结构及其应用掌握队列、堆栈、链表等基本数据结构的应该

算法基础1.算法的基本概念掌握算法的思想、流程、表达方式及其与程序之间的关系48

2.基本算法及其应用掌握常用的算法

程序设计基础1.程序的基本概念

2.C语言程序设计掌握计算机程序的原理和运行方式

掌握C语言编程方法48

5结束语

教育理念和观念的转变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形成共识,提出的方案需要通过论证和实践检验,建议相关部门

组织一部分长期从事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学者进行研讨,针对理工类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和计算基础教育的内涵进行讨论,明确理工类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因面向工程计算能力培养,文中提出的实施方案可在高水平大学试点。

参考文献:

计算机数据专业就业方向篇7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课程体系;实验项目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我院于2005年设立的,学校于1987年成立了经济信息管理筹备组,设立“经济信息管理”本科专业,在管理信息系的基础上成立了信息学院,并于2006年开始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招生,学院将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确立为重点建设学科,学科建设目标是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信息类专业为支撑点与财经等优势学科交叉渗透、互补发展;开设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应用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技术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熟练地进行程序设计和使用数据库技术和网络建设等从事针对金融、经济、统计等财经应用领域的软、硬件系统的开发设计或系统集成、企业信息管理,培养具有坚实的计算机软件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应用软件实践与开发能力高级人才[1]。

由于发展时间短,该专业暴露出一些问题,诸如专业定位不明确、专业特点不突出,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对于“面向应用,强调实践”的培养目标来说,直接关系着其目标的实现。在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实验课程体系中哪些课程应该开出实验?开设哪些实验项目?这些问题对于所有开设此专业的财经类院校都在探索实践中。

1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1.1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设置目标

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设置目标是建立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确定分层次的实验项目。由于计算机技术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并且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考虑到学生的后续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验项目的设置和选择,主要依据两个方面,其一是注重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合理分配理论课与实验课学时的比例,根据培养目标形成配套、科学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将培养学生宽厚的基础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现代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其二是考虑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就业方面要求实验项目应与新实践技术应用、工程实践紧密结合,融入科技创新和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另外,考虑部分学生有继续深造的需求,应主要考虑实验项目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介绍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的研究发展方向。

根据《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8》中的课程设置,计算机专业实验项目包括了3类:软件设计实验、硬件技术基础实验和应用技术实验。其中,分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涵盖基本型实验、应用型、综合型、设计型、研究型、创新型实验等[2]。

作者简介:冯海旗(1964-),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张媛媛(1982-),女,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

图1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验项目

1.2项目具体设置

(1)根据现有的实验器材,确定能覆盖本中心所承担的所有实验教学项目。

目前我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共有专业实验室7个,包括电子技术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信息管

理与系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本科生开放实验室和研究生创新研究实验室。近年来,在教育部专项的重点支持下,中心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现有面积约1000平方米,各类实验设备、仪器仪表约830台套件。根据现有的实验器材,指定了相应的规划,开设的实验覆盖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实验项目,如表1所示[3]。

表1本中心开设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验项目

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实验课/学时所占课程比例所属类别

1C语言程序设计2230%软件设计类

2数据结构1019%

3数据结构课程设计18100%

4操作系统1630%

5编译原理1019%

6软件开发工具1630%

7软件开发工具课程设计18100%

8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822%

9Java程序设计1233%

10面向对象程序设计1233%

11UmL面向对象建模2056%

续表

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实验课/学时所占课程比例所属类别

12it项目管理1028%软件设计类

13软件测试1644%

14电工与电子学基础1019%硬件基础类

15数字逻辑1019%

16计算机系统结构822%

17计算机组成原理1630%应用技术类

18计算机网络815%

19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18100%

20网站开发技术2056%

21嵌入式系统619%

22微机原理与接口1833%

23计算机安全1028%

24人工智能概述822%

(2)参考其他院校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成熟的实验教学体系,逐步确定自己的实验项目。

北京语言大学作为文科院校中,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较早并且较成熟的院校,教学特色突出,培养目标明确,充分利用学校英语环境好的优势,培养计算机专业知识扎实,同时英语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其实验教学体系完整,有突出特色的实验项目,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所始建于1987年,是中国第一个以汉语信息处理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研究所。研究所面向实际应用,主要研究计算语言学理论和面向信息处理的汉语语言理论,发展自然语言处理关键技术和知识库,开发相应的工具软件和应用软件,支持对外汉语教学和语言本体研究。分析其文科信息技术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所开设的实验项目不难发现,软件设计类的实验项目所占比例达到64%,突出其语言信息处理特色的实验课程,其中汇编语言编程和perl语言编程分别设实验课,实验课时分别有36学时和18学时。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的实验项目中,必修课中相对我校现有的实验课程,增设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汇编语言”两门课程,在选修课中主要分两个方向,一是信息管理方向二是计算机应用技术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方向所开设的实验课程,涵盖了目前计算机专业领域热门的课题,包括信息安全、数字通信、无线通信技术、

计算机数据专业就业方向篇8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就业竞争力对策

一、影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就业竞争力的原因浅析

1.从专业的发展的现状来看

信息与计算科学是由信息科学、计算科学和运筹学与控制科学等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个新的专业。迄今为止,全国已有近500所高校开设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但相当多的院校存在着办学经验不足,师资力量匮乏,以及办学条件、教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首先,专业定位不明确。由于该专业是由老的计算数学或应用数学专业改造而成,因而存在照搬旧专业培养模式的现象,很多学校要么是以计算数学及其应用软件为发展方向,要么是以计算机科学作为发展方向,无法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及就业市场的需求。

其次,课程体系混乱。由于专业定位不明确,因而造成了课程体系混乱,有的是开的计算数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有的则完全按照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课程体系开设,更有的是开设一部分数学,一部分计算机,一部分管理课程,造成该专业看似是“什么行业都能胜任”的万金油,实则是“蜻蜓点水”,影响学生的就业。

再者,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目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仍然比较薄弱,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

(1)理论多,实践少。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则只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论证环节和补充而被摆在了次要地位。造成学生抱怨所学课程过于枯燥,没有实际应用,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只有书本的知识,没有实际的应用经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当前如“雨后春笋”般呈现的各种it技能培训班,能在几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里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从而实现顺利就业,靠的就是强化的实践,这很值得高校的思考与借鉴。

(2)没有建立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供学生完成课程实践以及毕业设计环节,只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分散到一些企业去实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实践活动的质量和综合能力培养。

2.从毕业生自身来看

首先,缺少职业规划。职业规划是大学生迈入社会的第一个规划,职业指导专家施华锋说,职业规划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应做的关键工作。没有职业规划,人生没有方向,做好这个规划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清晰定位。如果不做好职业规划,人生就会没有方向。大学生在求职时,应该尽量客观地审视自己,充分分析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特长等,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

再者,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而言,自己唯一可控的就是自己的就业能力。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与市场能力两个部分。专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以及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而市场能力取决于他们向雇主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特别是所面临的劳动力市场环境。在专业能力方面,以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为代表的态度型资产是大学生专业能力中的关键,以解决问题能力为代表的知识技能型资产是专业能力的基石。在市场能力方面,为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大学生必须要了解现在整个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大学生的劳动力市场的总体供求数量信息和结构信息,要了解职位具体的职责要求,要了解自己个人就业能力的水平,同时还必须改进自己的展示能力。所谓展示的能力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大学生如何把自身的各种资本、能力的信息传递给市场,让市场明白自己的价值。如何把自己所拥有的专业能力通过自己的语言或者测试的方式表达给市场。

3.从社会来看

首先,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和速度始终是就业市场兴旺发达的生命线。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学生会对照用人单位的标准,不断完善自己。相反,学生会陷入无目标的迷茫状态。信息与计算科学是新兴的边缘学科,社会普通认可程度不高。甚至不少用人单位把“信息与计算科学”等同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从各类招聘会以及网上招聘会对专业需求的数据来看,指定要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单位微乎其微。甚至报考国家公务员几乎通不过专业审查。这些社会现象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越是工作找不到,越是不愿意学习;越是不好好学习,工作越是找不到。长此以往,必然会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4.从学校来看

首先,学校在某一领域内学术研究水平集中体现了该领域学生的专业竞争力。企业在挑选人才的时候,往往会优先考虑在本领域社会影响力大的学校。譬如:浙江理工大学的服装、纺织这两个专业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专业积淀、广泛的校企联合。因而,这些毕业生供不应求。相反,信息与计算科学是新兴学科,处于发展期。教师在该领域的研究尚且刚刚起步,更别提成果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择业的困惑,影响了就业竞争力。

其次,高校的就业指导质量高低同样也影响就业竞争力。就业指导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工作成效等对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很大。就业指导人员坚持“就业指导四年一贯制”的原则,促使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准确定位,有效规划,就能使学生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反之亦然。

二、提高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1.“宽口径、有侧重”,着力构建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长效机制

信息与计算科学涵盖面很广,灵活度大。但是在专业方向选择和课程的开设上应有侧重点,不能“面面俱到”。

首先,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人才培养应该遵循“强基础、宽口径、重实际”的办学指导思想。“强基础”指深厚的数学基础不能削弱,这是与计算机专业、通信工程专业和信息与管理专业的最大区别。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模型实现的能力。关于这一点,可以通过参加国家的数学建模大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宽口径”指基于本科教育的特点,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尤其是与管理类、计算机类的交叉。“重实际”指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其次,根据目前信息与计算科学毕业生供职的行业来看今后该专业可以朝三个方向发展:侧重于信息科学方向、侧重于计算科学方向、侧重于经济管理方向。至于侧重于哪个方向,完全由高校的软、硬件条件决定。

再者,现代社会是个信息化的社会,知识的更新是日新月异,课程的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社会的需求可适当的开设一些与社会接轨的课程。

2.增强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实践环节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身的实践性极强。在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以及教学环节当中都应当紧密联系信息技术与计算技术的实际,特别是学科最新发展与高新技术的实际,加强学生的数学建模、数学软件应用、计算机编程等实践能力的培养。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实践环节可由数学实验、课程设计环节构成。

首先,数学类实验。数学类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离散数学、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数值分析、运筹学、数据分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值分析、运筹学、数据分析都可以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其目的:一是通过实验课,掌握常用的数学软件(如matlab、SaS等)的使用,加深对相关数学概念的理解。二是训练学生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以相应的数学问题为背景,要求学生自己编写程序,训练学生的算法设计与编程能力。

其次,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可开设数据库开发与设计课程设计、数据分析课程设计、图形图像处理课程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数据库开发与设计课程设计主要训练学生的数据库设计和开发能力。数据分析课程设计主要训练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图形图像处理课程设计主要训练学生的图形图像处理综合能力。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处理方向开设,主要训练学生的开发和使用管理信息系统的综合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定位选择不同的课程设计,为以后的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走校企联合之路

走校企联合办学的道路,能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较好地统一起来,利用学校与产业科研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它突破了我国现行近乎完全在校内进行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社会、学生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

鉴于目前信息与计算科学社会认可程度低的状态,高校可以开辟实习基地,积极与企业联手,实行“订单式办学”。所谓“订单式办学”是指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培养、输送什么样的人才。一方面,安排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实习,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对锻炼他们的思维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很有好处。一旦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完成任务。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就会觉得相关的理论知识不再深奥难懂。同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起到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的作用,使学生逐渐养成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学校通过这些企业提高专业的知名度,开拓就业市场。同时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能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培养目标。这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4.充分发挥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有效提高就业率

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应该重点做好以下三点。

(1)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上好就业指导课。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充实案例,不断补充教案,重点解决三个问题。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择业指导,敬业指导,创业指导。②让学生做一个有准备的应聘者,要学生了解企业,了解企业文化,企业用工。学会自我介绍,自我推荐,掌握面试的一般常规技巧,实施应聘摸拟训练。③以让学生顺利渡过试用期为目标,把实习试用期可能出现的情况讲透。强化服从意识,纪律意识,安全意识,强调遵纪守法,提倡吃苦耐劳,干就干好的职业意识。坚定学好技术,要靠一技之长谋生、发展的信心。可以在大一刚入校的时候就开设相关课程,从一点一滴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做好就业市场调查,坚持跑出去,多跑劳务市场,收集信息。多跑企业,了解企业的景气度,摸准企业发展的方向和前景,注意发展势头快的新兴行业,新兴企业,摸准就业趋向拓宽就业渠道,以宽促活。与企业保持信息往来,及时把学生专业情况介绍给企业,把有一技之长的学生推荐给企业。同时也把企业的情况介绍给学生,使企业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具体起来,让学生心目中有2-3个目标企业,在就业时以备自主选择。

(3)除了上好就业指导课程和提供信息以外,职业指导办公室还应该提供一对一的学生职业规划的咨询,帮助毕业生修改简历,以及进行面试技巧的培训等。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面试技巧,职业指导办公室还可以请一些大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进行模拟面试的表演,让同学们身临其境,更清晰地了解不同行业面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5.确立职业目标,规划职业生涯

职业目标在上大学时就应该考虑,第一,有职业目标作为学习指引的人,有着明确的努力方向,因而在学习的方方面面表现都是积极的、突出的,无论是学习的态度、面对困难的钻研、拼搏精神,还是承受压力的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等各方面,表现都更积极,与没有目标的人完全不一样。除了在学习中,有职业目标的人,在生活中也会有更积极的心态,能够主动地从生活中汲取职业发展的动力与资源。第二,有了职业目标,就有了价值判断的标尺,符合目标的事情,有困难也要克服去完成;不符合目标的事情,再有诱惑力,也一定不去做。这样,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就很清楚了,做事不会患得患失。职业目标明确的人则不会沉迷在消极的情绪与事件中无法自拔。第三,有了职业目标,在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中就可以有目标的朝目标职业迈进。信息产业是一个充满高薪机遇的行业。为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开发自己的“软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在学好自己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可以通过相关的认证考试,提高自己“专业化”水平,争取做“又红又专”的专业化人才。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需要考取三类证书:第一类就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因为这是很多企业的敲门砖;第二类就是本专业的相关证书,与信息相关的认证主要有:网络认证、数据库相关的认证、开发技术相关认证、经济管理相关的认证等等;最后一类就是考一到两个本专业以外,但是自己又较感兴趣的专业的证书。

参考文献:

[1]高胜哲,董宇峰.加强实践环节研究促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J].大学数学,2007,23(1):13-15.

[2]李峤.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浅析.科技资讯[J],2009,(32):153-154.

计算机数据专业就业方向篇9

【论文摘要】由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分析其主要原因,存在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和多数毕业生实践能力弱等原因。针对以上原因提出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建议:明确就业目标及方向和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提倡学以致用,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近年来,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下降,部分学生一毕业就意味着失业。专业人士认为主要是高等院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而就业需求增长速度过小引发这样的后果。2007~2009连续三年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中,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率也迅速下降,达到历史最低水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排名第2[1]。此种现象是否纯粹属于该专业毕业生过剩和就业需求不足产生矛盾的必然结果?经过调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例如,智联、中华英才网等知名招聘网站,网络工程师等it相关职位常年处于招聘热门职位前列,每一天的招聘信息竟达到万余条[2]。是什么原因造成毕业生就不了业、而用人单位也招不到人才?

1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竞争力弱的原因探析

就当前我国计算机专业教育现状及学生就业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就业竞争力弱且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难,而用人单位招不到所需求人才;其次,各种计算机职业培训学校招生和就业十分火爆;第三,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呈上升趋势,普通院校毕业生就业呈现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众说纷纭,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作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1.1教学内容陈旧,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计算机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在强化专业基础的同时,还应结合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传授新知识和前沿技术,让学生能学以致用、且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当前主流计算机培训学校每18个月左右教材进行一次动态更新,教学过程融入主流的技术和产品,使学员掌握最新的技术;师资通常拥有5~6年的实战经验,多数担任过研发一线的项目经理。然而据了解,为数不少的高校还在使用5年前出版的教材,有些课程甚至还基于windows95/98平台进行授课,教材更新慢,新知识、新技术很难快速进入课堂。同样,高校里为数不少的计算机老师多年来工作仅限于课堂教学,没有更多的实战经验,由此师资不能及时更新知识结构,跟紧计算机科学前沿的发展,也是计算机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主要因素[2]。

1.2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弱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然而高校的扩招使得进入高校的门槛逐级降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有下降的趋势,使得多数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由于教学资源配置跟不上扩招的速度,师资、实验和实践条件不能充分满足教学需求,加之师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不够、实践环节的考核的复杂性和难操作性等众多原因,很大程度上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差。这也是很多用人单位不想招应届毕业生的主要原因。正如摩根资本与投资集团公司中国总裁刘建华曾说过:“我们不会轻易去用毕业生,因为招聘应届毕业生,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成本去培养。应届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很差,比如,像一些基本的办公技能,传真机、打印机的使用,都得手把手的去教。”[3]

2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建议

要提升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作者多年主管毕业生实习工作和就业指导,结合在用人单位的反馈和,就学校和毕业生力所能及的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2.1及早进行专业和就业指导、明确就业目标和方向,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在本科学生大一入学就建议开始专业指导和就业指导,通过课程和讲座相结合的方式,给学生介绍专业知识体系、主要就业方向及所需的专业素养。让学生在大学一年级起就了解计算机专业的知识体系、主要课程、就业方向及相应的专业素养,有利于他们在夯实基础知识基础上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进入大学三年级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就业倾向等引导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如程序开发、网络工程、嵌入式系统等),并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指导学生进行课程选修,同时在毕业设计选题和毕业实习等主要实践环节也要依据学生的专业方向进行,从而构建合理的专业知识体系。

2.2优化课程结构、提倡学以致用

学校应结合计算机学科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要求,为保证教学内容的延续性和先进性,定期修订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同时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紧跟专业发展的方向,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和新知识。同时在主干课程和专业方向课中紧跟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社会需求,采用主流技术、方法和平台进行教学,使学生所学

知识能在今后职业生涯中发挥作用,做到学以致用。

2.3加强实践和实验教学管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验和实践教学是计算机专业教育中比较重要的环节,本环节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决定了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也是用人单位对应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作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科学合理地安排实验教学内容,增加课程设计和综合设计内容,做到难易适中且实验任务不能过重,如果多数学生无法正常完成的实验就没有开设的价值。第二,加强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的指导、管理和考核工作,重实绩和实效,通过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时也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工作业绩。第三,建立、健全实验教学的考核体系,由于实验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有效的考核方式将极大督促学生动手提高操作能力。第四,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和项目开发活动,提高科研和项目开发水平,同时也尽早了解社会需求。

2.4认识不足、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当然,计算机专业学生也需要看清就业形势,认识自身不足,有意培养自身道德修养、语言与书面表达能力、组织与社会活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诚信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能吃苦精神,加强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也要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比赛活动,参加与专业及专业方向相关的主要认证考试(如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各种厂家或专业的认证考试)。

3结语

总之,通过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通过建立完善、合理的知识体系,强化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专业和就业指导,做到学以致用、紧跟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等措施,将极大的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毕业生学生就业困难、用人单位要不到所需人才的难题才能得到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计算机数据专业就业方向篇10

摘要: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和实践性都极强的专业,在设定专业培养目标,合理的课程结构前提下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

一、专业发展沿革

1999年始,为了扩大专业适应面,国家教委把各大专院校本科专业从504个压缩到了249个,在数学类中,由原来的计算数学及其应用软件、运筹学、控制科学、信息科学等4个专业调整为现在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可见,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和实践性都极强的专业。该专业的特点与特色是注重学生的数学基础,强化其计算机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十世纪是各种学科的“联网”时代,边缘交叉学科得到迅速地发展,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就是以培养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多元化人才为目标的新兴专业。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2007年获批,2009年首次招生,从2011年开始连续每年招生,每年招生人数在45人左右。

二、专业培养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学院确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下:本专业培养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运用所学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2.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及一些专用软件),具有基本的算法分析、设计能力和较强的编程实现能力;3.了解某个应用领域,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某些科研或生产中的实际课题;4.对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理论、技术及应用的新发展有所了解;5.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软件开发能力。

三、专业课程设置

按照学校课程设置的模块,主要分为四个模块,分别是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课程、选修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始终贯彻德育教育,主要涉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公共体育》等课程;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课程重基础,开设《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程序设计基础》、《matlab软件》、《数据结构》、《数值分析》、《运筹学》、《微分方程数值方法》。选修课程为学生自由选择和个性发展提供空间,常开设的课程有《数据库》、《JaVa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常用统计方法》、《信息科学概论》、《统计模拟与计算》等,新生还增设《大数据开发基础》、《数据挖掘技术》等课程。在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方面,注重搭建交流平台,开展了各种类型的报告、讲座、论坛。

四、专业培养模式

第一,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我们遵循“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促创新”的原则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每年修订一次,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和社会需求相结合,重视并重新梳理人才培养目标,多角度论证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体系及其依据等要素,优化课程体系,稳定但不乏与时俱进。第二,加强课程实践环节,重视学生使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计算和处理能力。对于该专业课程来说,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在稳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前提下,学院注重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招生规模小,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机房等硬件设施齐全,老师能全面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以此保障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蓝桥杯比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能力大赛等各类创新科技比赛增强学生的编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第三,促进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基地。校企合作的双方是共赢体。政府、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储备人才,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拥有高素质信息方面的人才,是将来企业生存的根本。学院连同地方政府、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展现自身的优势,并利用各种有效资源设立更多的实习基地,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以提高其实践能力,根据市场形式更有针对性指导学生。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实习将基础知识、方法、手段进行有效的结合,进而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并增强就业能力,在就业中更具有竞争力。第四,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多途径就业。培养目标决定培养模式,决定大部分毕业生能适应什么样的工作岗位。学院做好就业指导和培训、搭建就业平台等就业服务工作,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氛围。学院的毕业生有信息分析处理方面的,计算机软件应用与开发方向,教育教学方向,企事业管理方向,继续深造,其他方向或者自主创业的。

五、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强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从而提高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在未来市场中的地位。从2015级开始采用“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作为一个大类招生,前三个学期课程设置相同,第三学期末分流为两个专业,第四个学期开始分专业培养,我院还会继续探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李云翔.地方本科类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9期.

[2]赵昕,王淑玲,皇甫艳.普通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03期,第31卷.

[3]郝水侠,郭云霞.大数据时代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4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