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6:48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篇1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科研成果;科研管理

一、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

(一)地域性明显。我国地理面积位居世界前列,跨越三个温度带,所以各地区的地理环境以及季风气候等自然条件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农业的耕种模式及种植物业各不相同,农业生产规律更是各有千秋,所以使得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及发展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异,也就孕育出了富有地域性差异的农业科技成果,每个农业科技成果的适用的地理范围有限,所以比对工业或者是第三产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征十分明显,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换率低以及市场交易活跃性高,需要因地制宜。(二)基础性与公益服务特征。我国既是工业发展大国也是农业生产大国,“三农”是我国农业生产的最基本保障,从21世纪发展以来我国不断强调“三农”问题以提高农业生产在我国的基础性地位,国家也是接连出台各项农业政策扶持农业生产。不过农业始终不同于工业发展,由于周期长、影响因素多等等原因,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是以工业反哺农业,以确保农业生产的社会效益,所以近年来农业的支持是具有基础性及公益性服务,也因此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也具有基础性和公益性服务的特点。相对的农业生产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我国如今大力推广机械化水平,农业耕种以及耕种制度的优化、生产方式以及自然条件、政策因素以及市场因素共同作用于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创新以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模式简介。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政府主导型模式,政府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为农业科技成果提供资金和政策优势;二是企业主导型模式,是以市场化导向以利润作为目标,科技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供求关系不均匀问题;三是农业科研院及农业高校主导型模式,借助农业科研院及农业高校在研发中的优势,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四是协同转化模式,将政府引导作为基础,借助农业研究机构和农业大学的研发优势,以企业市场化作为生产开发,以农业高科技园为推广中心,实现四位一体的转化模式。

二、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目前我国基层农业科技人员严重紧缺,加之农业技术服务机构不完善,导致农业新技术的科普、推广以及技术指导严重受到限制,一方面影响了科技成果在市场中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现阶段的农业科技人员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不仅要承担一般的农业科研工作,还要负责相应的数据普查以及项目管理,仅仅依靠现有的基层技术力量难以确保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果,致使目前很多农业新科技的科普与推广仅仅流于表象,无法形成科学、完整、规范的服务体系,导致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难度愈来愈大。(二)农业科技成果质量不高。虽然我国农民数量较多,但是受教育程度差异明显,对农业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接受能力也各不相同,对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及普及影响很大,但更受影响的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由于从业人员创新能力以及成果转化能力无法有效发挥,导致现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于30%,科研投入总量难以和基础性地位相符,很多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环节是分来的,所以无法满足需求方的了解,加之农业科研项目管理复杂,难以统一协调,导致现阶段项目的研究效率低,连续性差。

三、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对策

(一)选择合适的农业成果转化模式,确保农业科研的投入稳定增加。要促进农业科研发展提高科技产值,就需要提高农业科研的投入量,提高农业科研的发展朔评,以农业科研的公益性、基础性以及社会性作为发展地位,提高农业科研人员的收入,进而解决目前农业基层技术人员的缺失,构建农业相关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提高科技研发的激励机制,提高我国农业科研发展的政策条例的规范性及完善内容,确保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大学的科研项目的正常运转,完善经费预算以及使用制度。确保科研稳定性之后,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农业成果转化模式,选择适宜的模式确保科技成果转化的稳定性及转化效率,以政府引导为主的科研项目、企业为主的科研项目、农业机构或是大学为主的科研项目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都要以市场发展及科技推广为着眼点,才能够提高成果的转化及市场交易的活跃性,所以协同转化模式应该得到重视,采用四位一体的转化模式,以提高转化质量及效率。(二)构建农民农业激励制度,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激发农民、农业、企业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使用意愿,才能够提高市场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关注,提高市场交易以及转化成果,针对这一点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一是加强资源整合,通过农民培训以及长效机制的建立,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覆盖面以及市场资源挖掘,提高农民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使用效果;二是完善农业基层成果推广机构,通过农业信息化平台的构建,鼓励农民和私营企业多参与农业科技推广以及咨询服务;三是大力推广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完善农业中介队伍人员整体素质,提高基层农业科技的资格认证制度以及信誉评价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四、结语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篇2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1)03-0367-02

据报道,“十五”期间我国每年获得各类农业科技成果有4000多项,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40%,相对于发达国家(70%~80%)较低。这不仅成为我国农业整体素质难以提高的“瓶颈”性因素,而且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寻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现将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措施总结如下。

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竞争力,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条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进步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和振兴的决定性因素。历史经验表明,农业科技创新和进步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强大动力。从人类农业发展史看,由原始农业、传统农业、近代农业到现代农业,每一个阶段无不以技术变革为动力、以技术进步为标志。

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其对生产力诸要素的物化,使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实现的。任何一项技术措施,随着自身的不断改进、创新,其增产效益和作用会不断提高,从而可为农业生产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前景。农业科技成果不仅要解决当前生产中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而且要面向企业,与市场接轨,本着因时、因地、因物制宜的原则,保持无限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竞争力,才能实现快速转化[1]。

2007年吉林市农业科学院在工业用高淀粉玉米的转化应用方面的探索就说明了这一点。众所周知,玉米的粗淀粉平均含量为68.31%,多在60%~72%,其中大于72%的为高淀粉玉米。在用玉米酿造燃料乙醇时,玉米的粗淀粉含量每增加1个百分点,加工企业可纯增收60元/t。吉林市农业科学院多年来一直开展优质、超高产高淀粉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已经选育出的九单57,其淀粉含量高达75%,生育期127d,一般产量11.5~12.0t/hm2,肥水条件好的地块可达14.0t/hm2,2006年曾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九单64淀粉含量74.44%,生育期129d,一般产量12.0t/hm2,肥水条件好的地块可达14.0t/hm2。这2个品种淀粉含量高、品质好、产量高,适合吉林地区种植。而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吉林沱牌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等玉米深加工企业落户吉林市,亟需大量优质工业加工用高淀粉玉米。吉林市农业科学院和吉林市粮食局及以上2家公司达成协议:由农科院为农民提供批发价的优质种肥药,并免费提供配套栽培技术,全程跟踪指导;粮食局与加工企业联合订单以高于普通玉米收购价0.03元/kg的价格收购九单57、九单64。实践证明,合作的四方实现了共赢。

2提高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必要条件

目前,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有效接纳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差,承担风险能力较弱,导致其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相对不足。要提高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就必须改变这一现状,这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必要条件。

现阶段,我国农村农民的教育必须摆脱城市普通教育模式,从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把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作为主要目标。一方面,要使绝大多数青年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以新型劳动者的姿态投身到农业生产行列;另一方面,要强化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传授“一技之长”,使广大农民掌握必要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掌握致富本领,增强农民采用农业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切实改善农业生产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的经济实力。同时,对采纳农业科技成果的农民给予适当的风险补助,以减少农民的后顾之忧。

吉林市农业科学院在这方面做了3件实事,一是发动职工捐书,并用项目经费购买一部分新书,为农民建立“农家书屋”;二是印制《农业实用技术手册》等技术资料,免费发放给农民;三是成立了专家讲师团,把要讲的内容制作成多媒体,做到直观、易懂,在全地区范围内,直接到乡、镇、村、屯,免费为农民讲课,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3培养一批具有责任心、亲和力强、水平高的科技推广队伍,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

当前,我国农业推广队伍缺乏活力,农业推广队伍人才结构不合理,出现断层,推广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技术推广学科带头人、专家及中壮年技术人员缺乏,而且由于农业推广工作的环境不佳、待遇不高,基层推广部门很难吸引高知识、高学历的人才,后备人才库空虚,不能适应农业推广的长远发展。另外,农业推广人员知识老化、陈旧,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由于缺乏后续教育和培训,面对现代农业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农业推广人员的知识不能及时更新,不能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现阶段亟需培养一批具有责任心、亲和力强、水平高的科技推广队伍,这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

培养措施:一是加快农业推广队伍的人才建设,稳定现有的推广人员。农业推广人员工作、生活环境艰苦,应建立激励机制,切实解决他们普遍关心的工作地位、经济待遇等问题,激发基层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不断充实农业推广队伍。一方面争取吸引各类农业院校愿意从事农业推广工作的人才;另一方面,立足当地实际,选拔优秀农民进行职业培训后充实到推广队伍中。三是持续不断、有计划地对推广人员组织在职教育和培训,促进其知识更新、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其业务水平。四是建立科学的考核评比机制,实行严格的资格考试制度,提高从事推广工作人员的资格标准;同时,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制度,并视其工作业绩进行相应的奖惩[2]。

4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

从推广的角度讲,农业分散经营的特点决定了农业技术推广面广、工作量大,有必要通过示范基地这一有效载体,搭建科技人员与农民直接对话的桥梁,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展示平台。通过现场示范,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吉林地区位于吉林省的中东部,长白山高山带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生态区域复杂,现有耕地面积64万hm2,其中玉米28万hm2,水稻16万hm2,大豆10万hm2,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吉林市农业科学院是地区级公益型科研机构,有一批适区对路的科研成果。2007年在吉林地区建立了20个具有生态区域代表性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手把手、面对面地向农民示范玉米、大豆、水稻新品种、新型种子包衣剂、生物质能源甜高粱、新型水旱田除草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及相关配套技术。与常规种植相比,三大作物增产均达10%以上,节本300元/hm2以上。

科技示范基地以点带面,辐射带动作用显著。2008年将在吉林地区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1.6万hm2,对促进吉林地区粮食稳产、增产,种植业结构调整,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民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5持续且不断增加的资金投入,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

目前,我国政府对农业科研的平均投资强度不到发达国家的10%,推广投资强度也仅为发达国家的60%~70%。科研经费普遍不足,而真正投入到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经费更少,致使农业科研机构无力进行成果开发与推广[3]。针对这种情况,在积极申请国家、省、市各级各类项目资金的同时,应从开发创收中提出一部分资金,用于科研及科研成果的推广示范,以确保农业科研和推广有足够的资金,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使之形成良性循环。

6发挥媒体作用,积极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播媒介宣传新成果、新技术,传播迅速,覆盖面大,对发挥农业科技对农业增产增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吉林市农业科学院为了加大宣传力度,借助吉林市江城日报农民致富专栏、市经济广播电台金土地栏目、市电视台走进乡村农家科技大院等媒体,以及召开现场会等形式,做到常年报上有字、广播有声、电视有影、现场会上有样板,全方位宣传、传播、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既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又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率[4-5]。

7参考文献

[1]姚景珍,董哲生,武宗信.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J].农业科技管理,2006(5):21-23.

[2]刘景梅,邓铭光.建立示范基地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形式之一[J].农业科技管理,2006(1):63-64.

[3]刘永忠,王根全,李万星,等.从农民对科技接受的心理特点谈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6,25(1):73-75.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篇3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原因;途径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09-0311-01

进入21世纪后,当代农业在许多先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状况优于我国目前农业的现状。中央连续多年出台一号政策文件关心、关注和扶植农业,“三农”问题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转,却仍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在某些地区还很严重。要想根本性地解决“三农”问题,不仅要靠国家的扶贫政策和财政投入,还要靠改革不断深入和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才能使我国农业进入先进发达国家和地区现代农业的行列。

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1.1科技成果利用率偏低

据2008年国家农业部科技司统计,我国每年有近7000项大小农业科技成果通过鉴定验收,而每年在生产推广过程中的转化率只有30%~40%,也就是说有2/3的农业科技成果以资料的形式储放在档案室,而未得到有效利用。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却在70%~85%,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10~15年。另据实际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受农民欢迎、积极愿意应用的热型成果只占成果总数的10%左右,如加上一定的配套服务和补贴的温型成果也只占40%~60%,其余30%~40%的成果则属农民不感兴趣,甚至拒绝接受的冷型成果[1-2]。

1.2基层农技推广部门能力薄弱

县乡镇二级基层农技推广部门一直承担着农业科技推广示范的主要工作。但据实际考查,2000年后由于多种原因,绝大多数县乡镇农技推广部门已名存实亡,县级农技推广部门从事此项工作的专业人员也大量减少,一般只有1~2人应付式工作,根本不能承担大量的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工作,致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空档和断链。故而农民对新的科技成果毫无感性认识,更无法接受并转化成生产力。

1.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少且难到位

近10年来,中央加强了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和政策的扶持,也加大了对“三农”资金的投入,但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方面的投入却很少,并且也不太稳定。如2001―2006年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量分别为4.0亿、2.0亿、2.0亿、2.5亿、3.0亿、3.0亿元。资金投入年均增长率远低于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并且大部分转化资金掌控在把持项目的大专家及科技部门手中,只有少量的转化资金落实到具体操作的农技推广部门,无法有效调动成果转化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原因

2.1农业科技成果创新不够且质量差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成果本身创新点不够,转化后不能显著增产增效,甚至有些成果虽已通过鉴定验收,却不能真正意义上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前些年鉴定验收的农作物新品种中,大多数品种存在严重的同质化,个别品种审定后未经推广就被淘汰,少数品种推广1~2年后由于产量低、效益差,甚至减产减收而被拒绝推广。真正有突破性创新点的新品种新技术只占少数,没有规模经营效益。因此,提升农业科技成果鉴定验收质量是关键[3-4]。

2.2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

除了农业科技成果本身质量不高外,目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也是一大问题。2000年前全国农技推广体系自上而下体制健全、规范有序、力度到位、效果良好。而现在特别是基层乡镇一级无编、无人、无钱、无管理的“四无”现象普遍,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严重脱节,即使有了良种良法也无处施展。因此,恢复健全和加强农技推广体系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2.3“三农”形势观念需要重新定位

当前的“三农”形势不是2000年前的“三农”,也不是定位现代农业的“三农”状况。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到位还有一个原因是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部分转移到城镇务工,留下来的则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其文化水平低、操作能力弱、科技观念淡,对科技促发展兴趣不大,且土地分散种植和撂荒现象严重。

3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途径

3.1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含金量

成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转化后的经济效益。因此,一是农业科研部门必须因地制宜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研发有突破的品种技术,宁缺勿滥;二是成果鉴定主管部门严把鉴定验收关,切实按照成果审核验收程序和标准执行,严肃成果鉴定验收纪律;三是改革创新鉴定验收不切实际的理念和标准,一切由市场需求来决定。

3.2加大从业人员培训力度

针对目前农村现状,县乡镇二级农业部门每年应有针对农民的新成果新技术培训计划,使农民能够真切及时地掌握所要推广转化的新成果技术技能。在农民接受技能培训时既要提高他们对科技的兴趣,又要增强操作性,使农民容易接受,使农民能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要求推广转化新成果技术,从而释放出最大的经济效益,提高新成果技术转化率。

3.3集中土地,形成规模经营

据统计全国城镇化率已近50%,农村1/3的人口已转入城镇居住、工作和生活,农村承包地出现部分撂荒和低效益种植维持现象。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规定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可以有偿租赁及抵押给有能力的人生产经营,各地政府可根据所属地域状况科学合理地规划其用途。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工则工。以利于集中连片规模机械化生产经营,从而提高土地产出和成果技术转化率。

3.4健全县乡镇二级农技推广体系

推广转化一项新的成果技术不仅要靠成果技术本身强大的创新力,还要靠有效的推广网络体系。农业科技成果技术的推广转化也不例外,必须充分利用有效的推广转化体系。因此,目前县乡镇二级农技推广体系必须恢复和加强。比如湖南省的农技推广体系近几年由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已基本恢复其主要功能,但还需继续加强。做到农村全覆盖,从而发挥出最大的功能作用。

3.5增加资金投入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恢复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时,要使其队伍稳定并发挥出最大的功能作用,最主要的是要确保在推广示范过程中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并应随社会GDp的增加而提高投入比例;其次,要规范农化资金的使用范围,确保转化资金真正用到具体推广示范工作上,避免挪作他用和层层克扣使用经费,使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高真正落到实处。

4参考文献

[1]赵庆惠.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7-10.

[2]卫思祺.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1(2):89-91.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篇4

关键词金融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调查;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24-0346-03

investigationonFinancialSupportfortransformationofagricultural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

LiXiu-hong

(tianjinUniversityoftechnologyandeducation,tianjin300222)

abstractprogressof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isessentialfactoroftheagriculturaleconomicdevelopmentinourcountry,andfinanceistheimportantsupportforthetransformationof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achievements.thissurveyistounderstandthecurrentsituationofthefinancialsupportforthe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achievementstransformation,analyzeexistingproblems,trytofindsolutions,soastopromotetheintegrationoffinanceandtechnology,promotetheoverallleveloftransformationofagricultural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

Keywordsfinancialsupport;agriculture;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transformation;investigation

农业科技进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1-10]。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同样离不开金融的支持[11-18]。该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金融支持的现状。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并试图寻找解决对策,以期促进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总体水平[19-28]。

1调查概况

该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188份,回收率达94%。回收问卷中有效问卷144份,有效率达76.6%。调查对象包括高校及科研单位、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涉农企业、农业基地及农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种对象。调查涉及的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河北、辽宁、内蒙、陕西、宁夏、甘肃、四川、广东、广西、贵州、福建、云南、海南,共计16个省市及自治区。调查问卷的来源主要为高校和科研单位18份,占12.5%;农技推广部门12份,占8.33%;涉农企业29份,占20.14%;农业基地及农业合作组织19份,占13.19%;农户42份,占29.17%;其他来源的问卷24份,占16.67%。

(1)资金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所起的作用。认为非常重要的占70.14%(101份),重要的占27.78%(40份),一般占2.08%(3份)。

(2)金融支持对解决资金问题所起的作用。认为非常重要的占61.11%(88份),重要的占35.42%(51份),一般占3.47%(5份)。

(3)目前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得到的金融支持占总投资的比例。占比为0的达16.67%(24份),0~10的达14.58%(21份),10~20的达15.97%(23份),20~30的达22.22%(32份),30~40的达16.67%(24份),40~50的达5.56%(8份),50~60的达4.86%(7份),60~70的达1.39%(2份),70~80的达0.69%(1份),80以上达1.39%(2份)。

(4)在所处转化阶段哪种金融方式更重要。选择金融机构贷款的占85.42%(123份),选择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占79.86%(115份),选择小额贷款公司的占70.14%(101份),选择发行股票的占61.11%(88份),选择发行债券的占62.5%(90份),选择向亲朋好友借款的占76.39%(110份),选择其他民间借贷的占68.75%(99份),选择其他方式的占21.53%(31份)。从各方式的重要程度来看,有76.39%的受访者把金融机构贷款列入前3位(110份);有74.31%的受访者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列入前3位(107份);有41.67%的受访者把小贷公司列入前3位(60份);有5.56%的受访者把发行股票列入前3位(8份);有4.17%的受访者把发行债券列入前3位(6份);28.47%的受访者把向亲朋好友借款列入前3位(41份);有18.75%的受访者把其它民间借贷列入前3位(27份)。各金融方式中,排在头等重要位置的,按占比大小依次是:金融机构贷款占45.83%(66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占29.17%(42份);亲朋好友借款占13.19%(19份);小贷公司占9.03%(13份);其他金融方式占1.39%(2份);发债和民间借贷各占0.69%(各1份)。

(5)目前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已得到的金融支持。选择金融机构贷款的占72.92%(105份),选择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占67.36%(97份),选择小额贷款公司的占57.64%(83份),选择发行股票的占42.36%(61份),选择发行债券的占43.06%(62份),选择向亲朋好友借款的占65.28%(94份),选择其他民间借贷的占58.33%(84份),选择其他方式的占25.69%(37份)。从各方式的重要程度来看,有59.72%的受访者把金融机构贷款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均列入前3位(各86份);有35.42%的受访者把小贷公司列入前3位(51份);有4.17%的受访者把发行股票和发行债券均列入前3位(各6份);37.5%的受访者把亲朋好友借款列入前3位(54份);有28.47%的受访者把其他民间借贷列入前3位(41份)。各金融方式中,排在头等重要位置的,按占比大小依次是:金融机构贷款占36.11%(52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占27.08%(39份);向亲朋好友借款占16.67%(24份);小贷公司占6.94%(10份);民间借贷占5.56%(8份);其他金融方式占6.94%(10份);发行债券占0.69%(1份)。

(6)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应有哪些金融机构参与。72.22%的受访者选择了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农业银行(104份),49.31%的受访者选择了信用社(71份),31.94%的受访者选择了村镇银行(46份),30.56%的受访者选择了保险公司(44家),27.08%的受访者选择了小额贷款公司(39份),25.69%的受访者选择了邮政储蓄银行(37份),5.56%的受访者选择了其它金融方式(8家)。

(7)目前当地存在的金融机构。农业银行的占85.42%(123份),信用社的占79.86%(115份),邮政储蓄银行的占69.44%(100份),保险公司的占53.47%(77份),小额贷款公司的占36.81%(53份),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占36.11%(52份),村镇银行的占27.08%(39份),其他的占2.78%(4份)。

(9)认为当地的农村金融机构是否健全。很健全的占5.55%(8份),健全的占26.39%(38份),一般的占45.14%(65份),不健全的占15.28%(22份),很不健全的占7.64%(11份)。

(9)对民间借贷的依赖程度。很强的占8.33%(12份),强的占5.56%(8份),一般的占52.78%(76份),不强的占27.08%(39份),不清楚的占6.25%(9份)。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金融支持的现状

2.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金融支持作用重要

调查结果中涉及资金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认为重要或非常重要的比例高达97.92%;而金融支持对解决资金问题所发挥的作用,认为重要或非常重要的比例高达96.53%。可见,金融支持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

2.2金融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支持作用尚存很大空间

从调查问卷可以看出,目前金融支持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总投资中的占比还处在较低水平。有效问卷中,有69.44%的比例是金融支持低于总投资的30%,而低于总投资50%的占比更高达91.67%。上述比例表明,金融的资金融通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所发挥的作用受到局限,未来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尚有很大空间。

2.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金融意识还有待提升

调查问卷中,认为哪种金融方式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更重要,选择金融机构贷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和小额贷款公司贷款的比例均超过了70%;从各种方式的重要程度来看,将金融机构贷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和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列入前3位的问卷比例分别为76.39%、74.31%和41.67%,而仅有5.56%和4.17%的受访者将股票和债券列入前3位。这些数据表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金融意识还存在误区,对间接融资方式有了普遍认识,但对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还相当缺乏了解,整体金融意识有待提升。

2.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间接融资仍是目前主要的金融支持方式

调查问卷中涉及已得到的金融支持方式,选择金融机构贷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和小额贷款公司贷款的问卷比例分别为72.92%、67.36%和57.64%,超过或接近6成;从各方式的重要程度看,有59.72%的受访者将金融机构贷款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列入前3位,而仅有4.17%的受访者将发行股票和债券列入前3位;另外,排在头等重要位置的依然是金融机构贷款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这些情况说明,间接融资方式已然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金融支持的绝对重要方式,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的作用甚微。

2.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政策性金融和传统金融机构仍是主力

调查问卷中涉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应有哪些金融机构参与,有72.22%的受访者均选择了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农业银行,有49.31%的受访者选择了信用社,还有超过3成的受访者选择了保险公司。可见,从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来看,政策性金融和传统金融机构仍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力军。

2.6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调查问卷中涉及哪种金融方式更重要,选择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贷公司的比例分别为79.86%和70.14%;而将这2种方式列入前3位的比例分别为74.31%和41.67%。这表明随着近几年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加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贷公司的长足发展使其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同时,调查问卷中涉及已得到的金融支持,选择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和小贷公司贷款的比例分别为67.36%和57.64%;将这2种方式列入前3位的受访者比例分别为59.72%和35.42%。这表明近几年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已经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尤其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59.72%的受访者将其列入前3位重要方式,这一比例与金融机构贷款持平,其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已然不容忽视。

2.7民间资本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潜在力量

调查问卷中,涉及哪种金融方式重要,选择亲朋好友借款和其他民间借贷的比例分别为76.39%和68.75%;从各种方式的重要程度看,将亲朋好友借款和其他民间借贷列入前3位的受访者比例分别为28.47%和18.75%;而按头等重要位置分,亲朋好友借款在7种金融方式中位列3位。可见,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民间借贷是满足其融资需求的主要方式之一。

而调查问卷中涉及已得到的金融支持,选择亲朋好友借款和其他民间借贷的比例分别为65.28%和58.33%;从各种方式的重要程度看,将上述2种方式列入前3位的受访者比例分别为37.5%和28.47%;若按头等重要程度分,有16.67%的比例选择了亲朋好友借款,有5.56%的比例选择了其他民间借贷,二者比例合计22.23%,这一比例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比例仅相差4.85个百分点,这表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金融的实际支持,民间资本是一股潜在的力量。这一结论从调查问卷中涉及对民间借贷依赖程度上同样可以获得:问卷显示,对民间借贷依赖程度选择不强的比例不到3成,总体依赖程度超过了6成。

2.8农村金融体系还有待完善

关于当地存在的金融机构,调查问卷中选择各类金融机构的比例分别为:农业银行85.42%、信用社79.86%、邮政储蓄银行69.44%、保险公司53.47%、小额贷款公司36.81%、政策性金融机构36.11%、村镇银行27.08%。而关于当地农村金融机构是否健全,选择健全和很健全的合计为31.94%、选择一般的为45.14%、选择不健全和很不健全的为22.92%。上述数据表明,当前的农村金融体系仍以传统的金融机构为主,农村金融体系尚存在完善空间。

3建议

根据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转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观念,将研究视角从科技领域进一步拓展到金融领域,促进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总体水平。二是发展金融媒体业,加强对科技金融的宣传,提升公众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金融意识。三是建立专业性的科技合作银行,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专门服务。四是强化直接融资,实现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齐头并进。五是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充分调动和利用民间资本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4参考文献

[1]朱娟.我国金融生态文献综述[J].科技经济市场,2010(1):46-47.

[2]王二虎.农村金融生态三维四元结构模型的构建[J].特区经济,2010(12):170-171.

[3]王新其,许幸声,张建明,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6):48-50.

[4]刘璇华,李冉.广东省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分析[J].工业工程,2010(12):28-32.

[5]贺朝晖.区域金融生态评估方法比较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1):83-87.

[6]贾敬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7]潘鸿.中国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发展[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8]胡瑞法,黄季焜.中国农业科技体系发展与改革:政策评估与建议[J].科学与社会,2011(3):23,41-47.

[9]张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运行机制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1-14.

[10]胡钢.中国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11]王秀果,谢俊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J].河北农业科学,2008(8):157-159.

[12]程洪兵.农业科技产业化与农业科技企业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13]郑洪波;崔和瑞.中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广模式比较及借鉴[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20-22.

[14]吴霞霜.农业科技贷款业务的初步实践与展望[J].经营管理,2009(5):39-41.

[15]郭新明.金融需要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J].西部金融,2012(1):14-17.

[16]吕冰;李铭.风险投资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支撑体系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413-414.

[17]张文棋,黄跃东,郭慧文,等.金融支持福建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建议[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2):56-59.

[18]阚紫康.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理论与经验[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19]孙翯,李凌云.我国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状况分析—基于层次分析法牟经验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4):135-141.

[20]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0)[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21]巴红静,管伟军.我国农村信贷资金外流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2009(12):68-72.

[22]中国人民银行小额信贷专题组.2010/2011小额信贷通讯合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3]何虹.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吉林金融研究,2012(4):55-58.

[24]易猛.对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经济,2012(5):132-133.

[25]王东.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以湖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例].改革与战略,2011(10):100-102.

[26]张文棋,宋国林,张小芹,等.构建提高福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金融支持体系的设想[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104-110.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篇5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策;武汉市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5-0986-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5.050

Researchonthetransformation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

inmodernagriculturalDevelopmentofwuhan

ZHaoLi-hua,LiBao-xi,ZHoUQi,ZHanGping-xiang,XiaJuan

(wuhan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wuhan430065,China)

abstract:thetransformationofagricultural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isakeyprobleminsupportingthemodernagriculturaldevelopment,butthepresenttransformationrateofagricultural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inwuhanisgenerallylowerandnotsufficienttomeetrequirementofmarket.throughsummarizingthecausesoflowtransformationrateofagricultural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inwuhanandthesuccessfulexperiencesfromtransformationofdomesticandabroad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thecountermeasuresforimprovingthetransformationrateofagricultural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wereproposedfrommotivatingthemainbody,integratingintothetechnologyexchangemarket,implementingtheachievementsassessment.

Keywords:modernagriculture;transformation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countermeasure;wuhancity

高水平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高水平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武汉市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应着重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目前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多关注科研学术研究,缺乏商业运作的意识和途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不高。在这一大趋势下,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也难以回避。另一方面,市场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旺盛,但缺少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的契机,市场化需求得不到满足。

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做出部署。与之前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制定《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这“两部曲”不同,这次是部署实施一批有针对性的举措和具体任务[1]。《方案》可视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第三部曲”,与前“两部曲”一脉相承,目的是将已经出台的法律规定抓实、落地、生根。武汉市紧跟国家政策,高度重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不仅强化了农业科技力量,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也做出了不懈努力,但收效甚微。

1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据统计,截至2016年,武汉市有20个(农业类)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武汉市各行业合计154个),9个(农业类)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市各行业合计27个),1个(农业类)部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武汉市各行业合计7家);38个(农业类)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市各行业合计167个),12个(农业类)省级产业技术战略联盟(武汉市各行业合计31家);35个(农业类)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市各行业合计114个),6个(农业类)武汉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武汉市各行业合计23家),36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在2015年26项武汉地区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录中,主持或参与农业类项目4项。

2015年《武汉市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对知识产权促进与激励、保护与管理、职务知识产权的处置及侵犯知识产权的法律责任等做出详细规定,《条例》的实施对加强武汉市知识产权工作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武汉市组织实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40项,计划下达经费5720万元,其中当年下达4576万元,现代农业专项共安排项目11项,年度经费1080万元,占总经费的19%,在7大专项中占比最高。为鼓励和扶持农业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武汉市农委、市科技局联合开展组织评选,在全市范围内遴选出了139家2015-2016年度武汉市农业科技型企业,这些企业是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落地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2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低的成因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经费投入与专利等知识产权产出存在不对等情况;技术转移效率低下。武汉市涉农高校和农业科研院所是农业科技成果产出大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一直是科研界的敏感问题之一,大量“成果”变“陈果”,被锁在“保险柜”无法走向市场,长期困扰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及其科研人员。综合看来,有以下几种原因。

2.1目标导向存在片面性,评价激励机制不尽合理

目前中国对科技人员的评价激励机制主要依据前期研究成果,并由此给予职称认定,对于成果是否能够转化实践却缺乏足够的重视。许多人申报项目的目的在于评职称和获奖,而非解决某个生产技术问题;课题结项后,大部分项目也甚少有精力进行转化投入,最终被束之高阁。

2.2法律、法规及政策之间矛盾叠加

按照《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担任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获得成果转化奖励成为了可能,但按照相关部门的规定,担任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不得在企业领取薪酬、奖金、津贴等报酬,不得获取股权和其他额外利益”的条文依然有效。法律虽然作了修改,但相关规定不改,高校、科研院所执行起来面临两难境地;《转化法》重新修订之后,科技成果的处置、收益和管理权“三权”下放到了高校和科研院所,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管理者还是会束手束脚,因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及相关税务政策尚未进行相应调整,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考评办法依然存在,科研人员从成果转移转化中获得的收益不高,却承担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硬性任务,稍有不慎甚至会陷入牢狱之灾[2]。“头重脚轻”的“指挥棒”,科技成果转化执行难,让大量科技成果难以走出实验室。

2.3成果转化落地主体难以承接转化成果

作为科技成果落地载体的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大多处在价值链的中低端,存在着跟踪模仿的路径惯性,生产靠的是仿制和粗加工,流动资金紧张,购买专利和改造生产线能力偏弱;作为转移转化桥梁的中介机构,服务能力普遍不强,存在“连而不通”的路径惯性。这就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出现了“空白地带”。

3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

美国在《史蒂文森-威德勒技术创新法》中规定,凡是年预算在2000万美元以上的联邦实验室,必须设立专门研究和技术应用办公室,从事研发成果的技术转移;日本《关于促进大学等技术成果向民间事业者转让法》规定,政府所属大学具有推动技术转移的义务。这就让科研和转化成为了一个整体;法国在《技术创新与研究法》中对政府科研资源和经费配置、公共研究机构与企业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研发直接面向市场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使创新和发展首尾相连。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通过与企业共建研究中心,把企业搬进研究所、把研究所建在企业,拆除围墙,开放办所,让企业和技术团队成为创新主体,紧跟市场需求,快速实现产业化,鼓励“高大上”的成果主动“接地气”。同时,研究所一直坚持“孵化”企业但不“办”企业、参股而不控股的原则,把责、权、利捆绑在一起,让创新创业的种子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成长。

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通过改变人员结构,使产业结构更好转型。首先,鼓励在职科技人员走向市场,着力打造研究和产业两支队伍,在科研战线和经济战线并肩作战,并为科研人员搭建了风险共担的创新创业平台。对于那些申请留职创业或离职创业的科研人员,只要符合成果转化范围的,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按年度调整薪级工资的权利,而且三年内可要求返回该院工作,按照不低于原职级、薪酬的原则重新聘用。其次,在人才引进方面,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敞开大门,创新用人。成果产业化需要市场、生产管理、社会资本、政策环境等诸多要素介入,采用全员聘用、双跨聘用和留职离职创业三种方式,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推动研究院聚集海内外人才建设国家科技的创新中心和创新平台。再次,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用“股权+现金”的方式进行奖励,技术成果所占股权的50%奖励给成果完成人,成果转化现金收益40%以上奖励给技术团队。除技术团队以外,全院员工还可在一定程度上享受成果转化带来的收益。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主要采取知识产权入股、员工众筹、团队自筹、整合资源等方式办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3]。

4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4.1激发创新主体积极性,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基础要素,长期以来产权不明晰、激励不明确是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障碍。为增强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有效供给,一要加快建立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绩效评价和年度报告制度[4],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情况作为对单位考核和支持的重要依据,要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股权激励问题,制定合理的股权分配制度激励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二要进一步细化科技人员离岗创业或到企业兼职的规定,在全社会全行业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三要组建技术转移职业群体,技术转移职业群体在全世界范围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从业人员分布于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生产性企业、科研机构、律师事务所、证券经营机构等行业内。中国技术成果转移事业尚处于探索阶段,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严重缺乏技术转移专业人员,且没有形成任何激励机制留住人才,要通过制度设计促进技术转移职业群体和共同体的形成。

4.2融入技术交易市场,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交易、转化

一要利用湖北省以武汉市为中心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契机,搭建武汉市农业知识产权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农业科技金融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农业技术经济培育中心、农业技术交易网络平台,进一步完善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配套服务功能,强化武汉市农业科技同经济对接、农业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二要组建专业化技术经纪人队伍,专业化技术经纪人队伍是成果的有效“推销员”,将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军人才纳入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养计划,推动有条件的高校设立相关课程,培育专业化技术经纪人队伍;三要借鉴国际专利池运营的经验和大型项目知识产权共享的经验,并制定促进国内专利组合或专利池建设的政策,以降低科技成果转化的交易成本,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四要借鉴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模式,采取高校和研究院出成果、政府出现金共同作为出资形成一个公司制的农业类科学技术研究院,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协同开展合作研发、中试熟化、应用推广及标准制定等。

4.3落实成果评估问题,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以市场和需求牵引的分类评价体系,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秘诀之一。科技成果项目出来后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还有科技成果评估难、交易难等问题,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没有科学的定价机制,难以准确评估。由此延伸的还有服务体系建设问题,比如提供精准的高端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等。另外,一些跨地方的资源,由于不开放导致一些服务不能深入进行投入等问题。为此,一要让市场之手进一步活起来,充分运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新理念新机制,发挥好企业家才能和市场在配置科技创新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5];二要打破“国有资产流失”的锁链,建立科研机构、高校科技成果D移转化绩效评估体系,推动创新资源向创新创业者开放。

参考文献:

[1]陈瑜.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畅通无阻――《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解读[n].科技日报,2016-05-11(1).

[2]柯保平.科技成果转化这块“骨头”该怎么啃?[n].科技日报,2016-05-12(1).

[3]丁佳.主动出击促科技成果“落地开花”――中科院正式启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n].中国科学报,2016-04-05(1).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篇6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特征;存在的问题;对策

2015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农业科技取得显著成就,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与此同时,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统计,全国累计产出农业科技成果59283项,其中,可转化成果16388项,转化率只有27.6%,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可达到70%~80%,这些反映出我国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相互脱节的问题十分突出。如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水平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主要通过政府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进行转化。从成果类型来看,公益类的科技成果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追求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主要以政府推广为主;企业类科技成果具有排他性、竞争性和独立性,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主要由社会组织驱动。

1.1农技推广机构

农技推广机构属于公共服务机构。目前,全国农技推广机构达到7.9万个,拥有农技人员58万人,中央财政每年投入补助经费26亿元,各地近年大约有100亿元用于农技推广工作。全国基层农技推广组织年推广新品种27.8万个次、新技术18.1万个次,技术培训3.5亿人次。农技推广机构主要承担各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关键农业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业生产中重大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防,农业公共资源监测和水利等基础设施技术服务,以及农业公共信息和农业技术宣传教育、培训服务等,向农业劳动者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推广农业技术,推动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

1.2农业科技园区

农业科技园区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我国从“九五”开始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截至目前,各种类型及不同级别和层次的农业科技园区已达数千个,其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46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83个。农业科技园区是以市场机制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立足区域资源开发和发展主导产业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园区内众多的科技企业对农业科技成果有强烈的需求,对技术引进、开发和转化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企业规模化生产活动又形成了适合当地生产实际的技术模式,引导生产经营主体主动接受新技术、新成果,并通过园区的示范和辐射带动更大范围的应用。

1.3产业化经营组织

产业化经营组织是农业科技成果的重要应用对象。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35.4万个,通过订单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不同的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农户1.24亿户。产业化经营组织通过自建基地、示范带动等多种方式,为农民提供全程化服务,将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导入农业,推动农业生产向技术集约型转变,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在实际生产中,形成“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积极向农户推广新技术,并提供有关的技术培训和指导,解决了农户经营规模扩大之后的市场销售问题,为农户扩大经营规模提供了保障。

1.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基层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截至2015年6月,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140万个,平均每个行政村拥有合作社2.5个,入社农户人数达到9900多万人,覆盖全国1/3以上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业小生产者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基础上建立的企业组织形式,对农业科技具有强烈需求。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也是政府和农户、龙头企业和农户、科研单位和农户的技术连接体,成为将技术要求传递给农户的重要渠道,将新技术带给广大农户,并且解决农户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性问题。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特征

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由过去单一的自上而下的政府农技推广机构逐渐向多元化、市场化组织共同参与转变,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非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并存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主要形态。

2.1政府农技推广机构是主导模式

从目前来看,农技推广机构仍然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渠道。由于农业公益性特点,决定了市场机制难以实现全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主要投资必须由政府承担。一方面,大多数农业科研成果具有公共物品的典型特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难以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来完全占有投资所带来的收益;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仍以小规模农户为主,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尚不完善,仅依靠市场化方式无法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足够的资金。

2.2农业科技产业化是发展方向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通过市场化运作,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有效方式。一方面,农业高新技术能够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率先采用农业高新技术的生产者可以获取超额利润;另一方面,农业高新技术具有知识密集型特征,其研发过程属于技术创新过程,具有周期较长、投入较大的特点。通过市场方式让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选择,能够使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与农业需求紧密结合,科技研发人员能得到较好的收益,促使农业科技方向紧紧围绕农业生产实际,应用企业得到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进一步加强对高新技术的应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3多种转化方式并存是长期状态

在以政府农技推广机构转化农业科技成果为主导模式的同时,涌现出了“园区+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协会+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10],与农户构成直接的利益共同体,结合本地资源条件、生产实际、市场行情等进行准确决策,有针对性地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及时转化应用。此外,各种技术咨询服务机构、农业技术开发公司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也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方式。

3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业科技成果从产生到应用的各个环节,需要政府、科研单位、推广机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之间协调有序和高效运作,打通科研、推广、转化的全链条。

3.1加强应用型技术研究

针对生产中的实际需求和关键问题,加强重点领域的技术研究,注重技术的集成配套和熟化应用,提高支撑保障能力。一是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创新,突出动植物新品种选育,从源头上确保农业安全;二是开展农产品优质、安全、高效、生态生产技术创新,包括高效种养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等;三是加强农产品采后分选、保鲜、冷链物流配送与精深加工研究,提高农产品采后处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开展农业信息技术与智能装备研发,重点研发节水、节肥、节药、节饲料的节本增效信息技术和装备;五是研制环境友好型农业投入品,开展农业生态治理、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突破资源和环境的约束。

3.2转变农技推广机构服务方式

针对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发展趋势,加快转变服务方式,不断提升农技推广机构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一是针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制订适宜不同生产规模的精准化解决方案;二是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技术规程,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水平;三是按照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要求,做好配套技术的推广服务,实现农艺农机配套;四是适应“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大趋势,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广普及农业科技,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和效能。

3.3提高科学文化水平

农业从业者的科学文化水平是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接收和应用的重要因素,必须提高基层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的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一是加大对农技推广人员的培养力度,创造条件支持其研修深造,采取案例教学、现场参观、网络课堂等多种新形式,提高其专业素质和履职能力;二是开展职业农民教育,将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快培养一批具有互联网思维、善于经营管理、掌握先进技术的带头人[2];三是大力发展扫盲教育,通过成人中、高等教育以及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等措施来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程度和科学素质。

3.4建立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在科研方面,要完善农业科技立项、科研选题、课题组织、成果评审及职称评定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在科学推进基础研究的前提下,科技项目立项选题要向市场和生产需求倾斜,将市场竞争力和市场效益作为核心评价依据,并将其与农业科技人员的收入和职务、职称晋升挂钩;在推广方面,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强化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从形成激励机制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办法,激发农技推广队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提高农技推广效率。

3.5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根据市场需求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在加强公益体系建设、增强农技推广机构服务效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按照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要求,构建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经济合作组织和其他服务实体的作用,围绕农户产前生产资料供应、产中生产技术指导、产后销售咨询等方面提供全程科技服务。

4参考文献

[1]张素.“数”解中国“十二五”农业农村科技成果[eB/oL].

[2]蔡彦虹,李仕宝,饶智宏,等.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4,33(6):8-10

[3]季华员,刘林秀,李海琴,等.浅谈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3,32(4):63-65

[4]岳福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11,30(5):55-58

[5]张长海.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发展模式探索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11):224-226

[6]黄祖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8-9

[7]陈晓华.推进龙头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村经营管理,2015(12):6-9

[8]蔡海龙.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3(11):4-11

[9]李增元,葛云霞.何以可能与如何合作:农业现代化背景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发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73-82

[10]刘俭,黄婷.宁夏涉农科研单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5,34(1):61-65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篇7

在农业生产中缺乏高质量的、先进的、成熟的、适用的技术成果。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不足受科技成果本身的特性影响。科技成果研究的周期长,而应用的周期短。根据我国农业部的统计:获科技进步奖的研究成果,其研究周期一般在6~13年,而在生产中,一般的技术性成果的使用周期为5~8年,一些物化性的成果在使用8~10年以后,其使用价值也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更有甚者,一些农业科技成果在产出后还未得到推广就已经过时。另一方面,由于工程化研究不足,没有能够做中试实验或实验不足而造成成果转化失败。据统计,由于技术不配套,我国未能转化的重大科技成果中约占12.4%。

1.1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制约成果转化

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最终需求者,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科技成果能否很好的转化。但是,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首先,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显示:2006年末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小学以下的为39.5%,初中文化程度的为49.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11%。到目前为止,小学以下的比例略有下降,为37.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略有上升,但依然只有12.4%。其次,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人数少,2008年,参加短期培训的农民人数占20.0%,参加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占3.4%,参加中等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0.13%,而没有参加过任何技术培训的则高达76.4%。由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导致先进的农业技术不能得到很好的普及,既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也影响农业技术新成果的推广转化。

1.2转化资金不足

据科技部统计,从2007年到2009年,我国应用型技术成果未得到应用或停用的主要原因是资金问题。尽管有许多农业科研单位通过各种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项目支持从而获得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需求。以河南省为例,该省每年投入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专项资金(包括国家、省、市三级项目)有5000万元,但每年能够支持的项目仅百十项左右,不到应支持成果的5%,也不到申报支持的20%。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中还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企业,科研院所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合作、技术入股等产研合作方式来获得企业的资金支持。但是,由于农业成果转化的高风险低回报,企业投入的资金相对较少,另外,越是高的科技成果,投入也会越高,同时风险也会越高,因此选择高技术成果进行投资的企业也会越少。

1.3运行机制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是连接科技供给和科技需求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保证。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还不健全。比如成果评价机制不健全,目前对成果的评价还停留在对成果本身的评价上,缺乏对成果转化的评价,也就是说对成果的实用性和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缺乏评价。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牵涉到多个利益主体,从成果的研制者到最终的需求者,还有政府部门和中介机构等。因此,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来协调和规范整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中的利益体之间的关系,促进科技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市场供求引导机制不显著,目前我国农业科研课题选题、立项多数产生于科技系统内部。对农户和农业企业生产的具体需求考虑不足,从而导致农业科技成果得不到转化;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农业本身就是一个受自然环境影响的产业,因此首先存在自然风险,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也存在很多风险,比如技术投资风险等,同时还受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在这些方面建立起相应的风险保障机制。

1.4政策与环境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涉及到农业科技成果从产生到采用的各个环节,因此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目前,国家关于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在成果交易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容易产生一些因成果使用而引发的纠纷。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滞后,科技成果得不到切实保护,严重影响了科研人员的创造积极性,技术外流、假冒现象严重,也大大挫伤了农民采用科技成果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从产生到采用的正常的市场运作,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交易和转化。

2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分析

针对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现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以清除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种种障碍,加快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1加强政策引导与宏观调控

首先,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制定鼓励和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进一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并制定相配套的可操作性强的法规和条例,努力营造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大环境。积极完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对农业科技成果加大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各种假冒伪劣,为农业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保驾护航。其次,鼓励和推进产研合作,政府应鼓励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形成积极的产研的资助机制,建立产研密切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企业运用新技术、新成果来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对科技型企业承担的农业科技开发产业化项目、试验和示范园区建设等,给予优惠和鼓励。建立风险投资保障机制,帮助企业降低进行技术创新所承担的风险。另外,将充分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参与科技成果的研究和转化。

2.2供给有效的成果

首先,把好立项源头关,建立农业科研与农民需求、农业发展相结合的选题立项机制,强化项目管理,在立项时就选准选好科研项目。在科研立项阶段,可以邀请熟悉市场的相关企业人员参与,使科研项目从立项开始就能符合市场需求。其次,积极引导农业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选题时,在对国内外市场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项目的先进性、可行性以及未来的社会效益,因地制宜地选好科研项目。在研究过程中,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以及科技发展动向对课题进行不断完善和调整,使研究出来的成果符合市场的需求。

2.3刺激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

农业科技成果的最终使用者是农民,因此农民科学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与文盲相比,小学毕业可提高生产率43%,初中毕业可提高生产率108%,大学毕业可提高生产率300%。首先,国家应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力度,除了认证贯彻九年义务教育外,还应根据农村和农民实际需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建立完善的农民教育与培训体系,加强农村科技知识的普及力度。其次,采取形式多样的组织方式,对新技术、新知识进行广泛有效地宣传,培养农民对新技术、新知识的认知能力,逐步提高他们对新技术、新知识的采纳能力。另外,建立科技示范户,比如种粮大户、养殖大户等,加强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从而激发农民对科学的兴趣,树立对科学的信心,促进农民采纳新技术、运用新成果,从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

2.4建立资金保障体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建立政府引导、多渠道为主的农业科研资金投入保障体系。政府用于农业科学研究、开发与推广的资金要保持投入并稳定增加;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企业或其他社会团体等参与农业科学研究、开发与推广;农业科研单位要积极吸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企业或其他社会团体等对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进行投资;还可以利用金融机构贷款,设立专项用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贷款产品;还可以充分开展国际间的农业科研合作开发,积极引进外资,从而弥补国内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方面的不足。

2.5优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

建立完善的成果及转化评价机制,在项目立项时,要求项目的承接单位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并提供详细的产业化目标规划以及对社会经济效益的预测;对可转化的科研项目实行定期评价,把科技成果转化效果作为评价的重点;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评审除了“专家”的评审外,应增加“市场”、“用户”和“效益”的评审,保证评审的真实有效。优化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机制,在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过程中,明确各参与主体的作用,并根据他们的贡献大小确定利益的分配,从而保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益的合理分配。建立市场供求引导机制,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逐步建立“需求—研究—市场—需求”的研发与应用的良性循环。建立农业风险保障机制,转嫁和分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风险,增强农民和企业对风险的承受能力,维护农民和企业利益。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一方面,要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队伍建设,提高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激发推广人员尤其是基层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在政府的引导下,依托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逐步建立由农业企业、农业科研单位、农民组织相结合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充分开展社会各界的分工与合作,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

2.6建立农业科技信息网络服务体系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篇8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公益性;转化

中图分类号:F326.4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4-3119-04

Studyonthenon-profittransformationofagricultural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inChina

SHenYue-ling,LiYan-chun

(ScienceandtechnologyDepartment,HebeiagriculturalUniversity,Baoding071001,Hebei,China)

abstract:Usingtheapproachofnormativeresearch,thenecessityofnon-profittransformationofagricultural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wasdiscussedtheoretically.Basedonthetransformationstatusofagricultural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problemsandinhibitionfactorslyinginthetransformationprocessofagricultural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inChinawereanalyzedfromtheaspectsofjoiningoftransformationprocess,personalqualityandthetransformationitself.accordingly,countermeasuresforpromotingthenon-profittransformationofagricultural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inChinawereproposedfromtheaspectsoftheleadingfunctionofgovernment,constructionofinstitutionforachievementstransformationandtechnologyextensionsystemfromanon-profitview.

Keywords: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achievements;non-profit;transformation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首要任务,始终把发展现代农业放在重要位置。不断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是解决“三农”问题、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环节,而农业科技成果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源泉,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和扩散,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关键。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大多都是由政府投资建立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民间资本开始涉足这一领域。但是由于农业科技成果自身及其转化过程的公共产品性质,决定了政府仍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尤其是农业科技成果公益性转化过程中最主要的投资主体。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十二五”规划末期,农业科技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将超过58%。为实现这一目标,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成果转化率,应当充分发挥国家在成果转化中的地位优势和主导作用,由政府主导农业科技成果的公益性转化。因此,研究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现状,分析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完善农业科技成果公益性转化的路径是十分必要的。

1农业科技成果公益性转化的必要性

国内外学者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大多认同市场化手段,认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是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过程,然而农业科技成果从立项研发时起就具备了公益的性质,在现实中也发现有大量成果已经被隐匿性转化或无偿转化(公益性转化)。

1.1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公共产品性质决定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将农业成果中蕴含的潜在技术转化为现实的实用技术,物化为物质产品,以进入生产、流通领域,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这些成果属性的变化,是从科学到技术再到生产的转化过程。

1)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农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可以共享的社会财富,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属性。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篇9

关键词:农业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措施

一、农业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创新和推广转化体系不健全

主要表现为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的机制尚未健全和成熟,地方农业高等院校与地方政府、涉农企业和涉农协会等之间科技与推广工作的衔接与合作缺少实质性的进展,部门、区域、协会、涉农企业和学校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界限,彼此之间的融合和互动效果尚不明显,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通畅。资源整合能力和资源有效利用率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致使经济、社会效益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还比较薄弱

相对于国家重点类农业院校或科研院所,地方农业高等院校在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平台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的差距。地方农业高等院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农业高等院校,其拥有的人才资源、设施设备资源和资金投入等各个方面都非常欠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还非常落后,平台的资源整合能力差,导致转化率低下。

(三)科研导向存在偏差

在科研成果评定上,层次与数量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考核指标,认为SCi、ei越多,就代表你的研究水平越高。这种导向上的偏差,带来了高校科研重论文轻应用,重成果轻转化的尴尬局面。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近几年来学术的数量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教育部科技司的统计数据表明,高等院校用占全国16%的研发人力、不足10%的研发经费,产出了全国66%的国际论文,而这些论文包括科研项目的成果真正用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的比例非常低下,大部分论文和科研成果只停留在纸面上,只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没有真正的落地生根,没有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四)科研选题偏离生产

由于农业高等院校的科研项目主要来自国家各部委、省、市政府的各种基金、项目,使得大部分农业高校科研人员投入过多精力用于面向政府项目的申报、论证、检查、验收、鉴定等非研究性工作,没有很好地面向农业生产和市场的需求设计课题,忽视了市场需求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导致科研项目与农业生产实际相脱节、科研项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科研项目成果转化存在极大困难。再加上政府项目绝大部分还未能完全与生产、需求和市场相对接,多为基础研究项目,应用型研究项目的比例偏少,因此这些科研项目完成后取得的科技成果,也就难以应用于农业生产,难以更好的服务于市场需求。

(五)农业高校的科研成果推广转化动力不足

农业高校教师、科研人员的首要任务是教学和科研,他们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科研工作和学生工作之余,很难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后续的科研成果推广和转化上来,并且,农业高等院校对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重视不够。由于农业科研成果的特殊性,一些直接经济效益不高,但是社会效益大的优秀科研成果很难通过市场推广出去。一些应用前景较好的科研成果,却由于教师、科研人员对技术、需求、市场和农业生产不熟悉,导致了这些优秀成果未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加上农业科技成果社会公益性强、经济获益较慢,而使用成果的主体多为实力较弱的农民和中小涉农企业,它们无力支付高额的成果转化费用。

(六)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欠缺

一项农业科技成果要想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经过小试、中试等几个阶段,而农业高校的大多数科技成果由于缺乏必要的转化经费投入,使得科技成果难以进行中试,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已经成功转化的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中,转化资金靠高校自筹的56%,靠国家财政拨款的26%,而风险投资仅占2.3%[5]。成果转化前期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进行中试,成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一大障碍。

二、农业高等院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措施

(一)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

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是实现科技成果顺利高效转化的根本保障。国家或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特色制定符合本地区特点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理顺各种关系、畅通转化渠道、提高转化效率。地方农业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要充分整合涉农企业、相关单位、涉农协会和兄弟院校等各方资源,彼此间充分合作,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质量。

(二)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力度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应出台必要的优惠政策并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的力度,尤其是要重点关注地方农业高等院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农业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为其提供相关人才资源、设施设备资源等,鼓励和支持产、学、研结合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三)制定必要的激励和考核政策

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是促进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条件。首先,要在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科技成果鉴定以及科研奖励等方面,将开展产学研项目研发、应用型课题申报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内容纳入其中,并制定详细的考核指标体系,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在整个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重,改变以往只重论文轻成果、重科研轻转化、重数量轻质量的考核评价体系。其次,在利益分配上,要加大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分配比重,加大对从事公益性强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人员的奖励力度,鼓励农业科技人员走出校门,积极向农业生产一线推广新技术、新理念、新成果,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优质的科技服务。

(四)以农业市场需求作为科研立项的基本依据

农业科研立项也要遵循这一基本规律,即要以农业市场需求为导向,这样的农业科研立项才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没有市场需求的供给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要将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做好,首先要转变观念,要紧紧围绕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研究要始终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科技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打破传统的从选题立项、科学研究、成果鉴定到奖励申报的一条龙观念,杜绝农业科技项目在选题时的盲目性和重复性研究,要深入农业生产实际,做到科研目的性强,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矛盾和问题,使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小结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而农业科技成果的产出绝大部分来自于农业高等院校,因此只有不断完善农业高等院校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才能使农业科学技术更好的服务于现代农业生产,才能更好的提升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靳玲品,李双群.提高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0,2(2):40-41.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篇10

(一)非政府性质的农民组织参与类型

很多国家出现了一些隶属于协会或者宗教的农民组织。英国、法国、丹麦、冰岛、塞内加尔等都存在负责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农民组织。这些农民组织与政府无直接关系,不需接受来自政府的任务,其推广内容和推广项目自行决定,而这些推广的信息更加贴近农民的兴趣,推广的技术可以更容易地被农民掌握。

(二)以大型农业企业为依托类型

很多国家的大型农业企业非常重视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中做出了很多贡献。例如,美国的孟山都公司一直在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并且收购了许多种子公司,美国的种子公司已经逐步取代了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所在育种方面的科研和推广工作。以大型农业企业为龙头带动农业科技基地建设和农副产品经营的模式正在全世界范围内涌动出现。这些大型农业企业内部设有科研部门,企业投入科研资金,引导科研项目,控制科研进度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将科研成果产业化并从中获取收益。这样,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方和需求方重合,避免了从科研到产业化中一系列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投资风险也相应变小,是理想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三)农业高科技园带动类型

农业高科技园区在农业发展较先进的国家出现较多,它以先进的高新技术和农业设施向人们展示创新性的生产模式。农业高科技园区主要包括示范农场、假日农场和农业试验站。农业高科技园区是由政府划出一定区域,由政府推动完成的。农业高科技园区通常坐落于农业科研力量较强且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对农业科技成果进行集中研发,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试验和生产基地,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科研效率,并最终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资产化、产业化,甚至国际化。农业高科技园区通常会有政府的优惠政策,会吸引企业和金融业与之建立合作,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走入市场和实际的农业生产中。

二、世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启示

世界各国国情不同,农业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导致各国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模式。每一种模式兼具优势和适用条件,但都旨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质量,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转化模式,结合我国国情,进而提高和完善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一)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努力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项目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需要根据市场来判断产业化的方向、时机、进度和规模。美国和日本就是抓住了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给本国的农业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美国是一个市场化程度极高的国家,强大的市场意识使得农业科技成果从研发到应用到农业产业的整个过程都精准地抓住了市场需求,使农业科技成果发挥了巨大的市场价值和经济价值。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崛起就是得益于高新技术。在农业方面,对具有市场价值的农业科技成果进行遴选,使得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整个国家也被科技改变了命运。

(二)政府需采取措施积极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政府对农业科技成果的积极措施主要有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两个方面。在资金支持方面,农业科技成果的投资数额高风险大,直接影响了私人投资的积极性。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政府应积极加大投资力度,保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资金链条。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在农业技术领域有较大的资金投入,也带来了相应的农业发展。在政策支持方面,政府需要利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进行农业产业的宏观调控,加强对农业科技的重视程度。美国和德国都通过法律导向和政策导向等措施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把科研、教育和推广结合起来

科研、教育和推广三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在我国,农业部管理部属的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省政府的农业部门管理省属的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农业行政部门管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这种状况不利于科研、教育和推广工作的工作衔接,加大了整个过程的人力资本、时间成本和成功风险。政府需要将科研、教育和推广部门紧密衔接起来,将会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

(四)提高推广人员素质,鼓励人才扩散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主要来源于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研究人员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但缺乏实践经验,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主要由推广机构的推广人员负责,推广人员具有较多的实践经验但无法对科技成果的技术精通。政府需鼓励人才扩散,支持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亲身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并且对推广机构的推广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对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掌握程度。英国、美国和德国在这方面都做了很好的示范。

(五)拓宽融资渠道,完善风险资本市场

农业科技成果从研发到投入生产产业化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除了政府投入外,还需拓宽融资渠道,保障资金供给。尝试从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渠道进行融资,推广机构也可以通过有偿服务来解决资金难题。农业科技成果是一项风险性极高的技术资产,若能从风险资本市场融资,不仅解决了资金困难,还会带动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

(六)完善中介机构,多元化组织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