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职业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十篇职业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十篇

职业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6:51

职业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篇1



[摘要]到2010年,全国建成了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引领了全国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方向;同年10月,国家为进一步推进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而开始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工作。在专业的“示范”、“骨干”建设任务具体内容上,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核心建设任务之一。结合当前高职高专“骨干”建设中课程体系改革的任务,笔者认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改革的主流方向,也是高职教育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6-0090-03

2006年11月,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式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并从2006—2010年实施。4年来的建设,示范建设院校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单独招生试点、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跨区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引领了全国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方向。2010年6月,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在原有已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上,新增100所左右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以此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要推进地方政府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深化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

结合高职院校关于课程“示范”建设的成果,和“骨干”高职院校关于对课程建设的深化改革要求看,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改革发展的主流方向,也是高职教育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点应在包括课程职业岗位及岗位群、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职业技能标准的融入)、课程能力鉴定考核标准等主要方面的内容。

1课程设置中专业核心课程的界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总则第三条规定,职业教育就是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这是对职业教育目标的总概括。虽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学术讨论一直在持续,多种观点并存,但总是围绕这个“第三条”。显然,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学校教育(包括中职教育及其他职业培训)的标志是高等技术,因此,可以通过分析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相关规定以及技术人才从就业开始到以后的晋升成长途径,可以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是掌握高等技术的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而不是技术人才群体里的高级人才。由此,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应该而且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从社会的不同需求出发,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一句话,高职教育要把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放在首位。要实现这个目标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我们认为课程设置与专业核心课程界定的问题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构成影响最大,所以我们必须把课程设置与专业核心课程的界定作为该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按照各门课程在专业能力体系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将其适当的分类,分别用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和多方面的辅助扩展能力。

对高职教育而言,对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专业核心课程的界定是必需的。就目前来看,多数院校将高职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三个部分:通识课程领域、专业基础课程领域、专业核心课程领域。其设置可以认为是采用的“知识素质渐进、能力(技能)素质渐精”的逻辑递进关系方式。

通识课程: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中设置的与进入专业学习之前相衔接的一类课程。它是学生知识和逻辑能力提升的课程。一个院校中几乎所有专业均开设,差异很小。比如体育、数学、语文、英语、时事政治、计算机应用等课程。

专业基础课:一类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它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不同的专业有各自的多门专业基础课,同一门课程也可能成为多门专业课的专业基础课。比如文秘专业开设的现代汉语、古代文学、中外文学等课程;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管理学基础、基础会计、社会经济调查、物流基础、客户关系管理、物流市场营销、物流法律法规、实用物流英语等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指一个专业中开设的富有该专业特色,以该专业中以及相对应的岗位群中最核心的理论和技能为内容的课程。从对专业技能与素质的要求看,专业核心课程应是整个课程设置的重心所在,其占专业课程量的50%多。比如文秘专业开设的办公自动化、秘书实务、社交礼仪、速记等课程;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物流信息管理、物流设施设备认知与应用、国际物流实务、运输管理、仓储管理、供应链管理、配送作业与运营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等课程。

2核心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途径——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

职业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建设

一、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促进中职学生就业的根本

职业技术教育最大的特点是一种就业教育。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中明确指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制订地方和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划。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由此可以认识到职业技术教育就是要面对就业市场,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就业能力的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职能和地位,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受社会欢迎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可见,职业技术教育就是面对就业劳动市场的一种就业教育。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下简称为中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基本上是到企业的基层一线,而任何企业都会从自身发展利益出发,在招收毕业生时从用人成本和效率考虑,吸纳能直接上手、能与企业技术应用岗位直接对接,掌握专业技能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才。企业一线的职员属于操作层的人员,需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而这些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无疑应作为中职教育培养的专业核心能力。

再从中职教育对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比较优势来分析,中职学生由于基础的原因难于在专业理论上比这些院校培养的学生强,但是,中职学生的可塑性强,动手能力的培养比较容易,可以把这一优势结合专业的教育转化为专业的核心能力。

而在现实的就业市场中,中职学生与其他层次的毕业生有时在就业竞争中也表现出自己的优势。优势的方面总结起来也是在于专业实际操作技能比较强,用人单位觉得学生好用,无须再培训就可以上岗。例如,有许多技工学校的毕业生就出现用人单位争抢的良好就业形势。

综上所述,中职教育最大的特点是一种面向企业基层岗位的就业教育,中职教育应将专业操作技能作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已成为中职学生就业的敲门砖,在专业建设中应突出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才能满足企业对中职教育人才的要求。

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能力培养

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国际贸易专业建设中更应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为此,应从系统的各个方面入手来进行专业的建设。

1.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直接决定了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因为专业核心能力是一种合力,需要多门课程共同来培养。中职教育国际贸易专业的建设应在遵循知识、能力与素质为导向的核心原则下,结合中等专业职业教育的特点构建相应专业的课程体系,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服务。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定位于培养能熟练掌握国际贸易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适应外贸行业第一线岗位或岗位群要求的、既有较高综合素质又有较强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课程体系建构的过程中,还必须结合从事外贸行业用人单位的实际能力要求。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国际贸易业务和教学的经验,再结合其他院校和中职教育的特点,认为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应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基础英语、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国际技术贸易、外贸函电等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应加以重点的建设。

2.加强核心课程能力的培养。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基本保障。为此,应加强核心课程建设。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一改知识灌输的传统教学方法,不再讲究完整的体系,而应是以课程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主体,切实使学生能学到有用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结合模拟情景教学、实际现场实战教学等方式,促进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3.强化综合运用英语和计算机的能力。英语与计算机能力既是从事外贸业务的基本能力要求又是核心能力要求。为此,应将这些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中职教育过程。

4.加强实践技能培养。(1)加大实操课程的比例,注重国际贸易实务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理解专业知识的能力、独立工作和协调工作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2)加大实习锻炼的课时。通过到企业实际实战中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使学生更快地适应企业的要求。

5.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探索产学深入合作模式,大力推进“订单式”培养,为企业定制人才。如校内开设企业专设专业、分段合作培养等等。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可使中职培养的学生容易解决就业,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得到所需人才,符合了互利共赢的市场化原则,并能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的“多赢”。

6.加强职业素质培养。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摆到了重要位置,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极为重要。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应教给学生直接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还应当加强与此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以及职业道德教育,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更为重要的是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专业实际操作技能,如敬岗爱业的精神能够促进学生对专业技能的自觉提高。具体的职业素质教育可以在学生的在学阶段,通过增加第二课堂内容,使学生获得全面素质的提升。

职业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篇3

关键词:专业标准;高职专业核心课;课程标准;校本化开发

G712a

陈燕清(1974-),女,汉族,福建人,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外贸跟单。

在“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方针指引下,开发适应典型就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是高职教育职业性的具体体现。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直接面向当地的服务性行业,商贸类专业核心课课程标准开发相对于技术类专业既有共同的时代特点,又有其特殊性。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原则的若干意见》(高教[2006]16号文件)及相关文件精神,立足我国国情开发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商贸类专业核心课课程标准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高职专业核心课课程标准校本化开发的意义

1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与专业标准的关系

由于高职专业设置直接来源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各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因地制宜地培养区域经济发展适用的高技能人才,故高职专业标准不同于一般工业产品标准,用于规范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的普适性的国家专业标准与地方专业标准将会同时存在,前者是面向全国的基础性标准,后者是依据前者内容制定的服务于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性的行业企业标准。高职专业标准的制定是一项系统工作,其内容包括规范本专业在专业核心课程、学生职业能力(包括实训能力)、职业资格、师资配备、实训装备、教学质量等方面应当达到的标准。职业院校则是在专业标准的指导下依据所处地域和自身的实际,制定相应的专业建设方案(包括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师资培养方案、实验实训配套方案等工作),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只是专业标准的具体实施,而作为人才培养方案重中之重的专业核心课课程标准是专业标准的个性化与明细化。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与人才培养方案及各级专业标准关系[1]如图1所示:

图1高职专业核心课课程标准与各级专业标准的关系

2我国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校本化开发的意义

我国现有的高职专业标准化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客观统一的高职专业标准的状况还会存续一段时期。我国的高职教育专业标准开发工作是从2007年起开始启动的,一些由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及相关高校组织的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工作及一些高职院校结合校本化建设进行制定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观念落后及参与主体缺乏代表性等原因,我国高职教育标准化工作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高职教育职业标准化进程,而且落后于我国现有的工业产品标准化管理进程,这既不利于国家对各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考核,也不利于各高职院校同一专业的相关课程标准制定及课程建设,以致于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行业企业市场需求脱节[1]。

根据近年来我国高职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我国各高职院校在同一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方面基本大同小异,而且由于高职教育的区域经济特点及各院校生源及自身办学条件不同,各院校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核心课课程标准理论上既不可能完全一样,也不可能从相应的专业标准化工作视野消失掉,因此,我国高职专业核心课课程标准校本化开发有其存在的现实基础。教育部在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提出要“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在近期《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突出强调了“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任务,提出了“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鼓励行业部门依据国家标准制订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高校根据实际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这些都为各高职院校进行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校本化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基础[2]。

二、高职商贸类专业核心课课程标准校本化开发的特点与内涵

由于高职商贸专业的服务性特点,学生从事典型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培养往往不是一门专业核心课所能包容的,特定专业的核心课之间针对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既相对独立,又互相促进,它们共同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因此相对于技术类专业,商贸类专业核心课教学应当是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素养培养齐驱并进。其中,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主要是通过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及配合相关的教学软件进行的,项目选择时既要考虑岗位工作流程又要考虑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特别是职业成长力的培养。

所谓高职商贸类专业核心课课程标准校本化开发,是指各高职院校立足现有的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自身实际及学校发展机遇,立足服务区域经济特定职业岗位市场需求,借鉴国外先进的高职课程开发模式,探索一条与国家现有高职教育法规对接;与地方行业职业标准、行业法规,或者行业工作规范对接;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相对接;与本院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相结合的校本化开发道路。在统一的高职教育大体系框架下,各高职院校开发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的特色鲜明、相互兼容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可以兼顾国家宏观的顶层设计和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真实需求,在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为制定规范性的国家(地方)专业标准积累可操作的基层经验。

三、高职商贸类专业核心课课程标准校本化开发的原则

1校企合作原则

为当地企业服务并得到当地企业的认同是高职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为此,高职院校要通过诸如创建校企合作专家联合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等渠道搭好各专业课制定课程标准的沟通桥梁;专任教师要利用承担核心课程建设任务到企业调研等机会,在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中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根据商贸类专业和专业岗位能力的特点,制定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及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或职业工作规范,根据各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制定“课岗证结合”的课程标准。

2整体性原则

高职教育的实践表明,基于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根据系统论的观点,要保证专业核心课程整体性达到更优的效果,必须将其放在整体中考虑如何发挥各要素的功能,使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商贸类专业核心课程在学生岗位职业能力训练方面既有专门任务也有共同任务,比如各课程的培养目标中都包含适用所有职业岗位的学生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培养。即使针对特定工作岗位的核心课程,其相应的专业能力培养也离不开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的教学,特别是融汇在各专业课程教学中学生职业迁移力的培养更是学生获得持久从业能力的源泉[3]。

3虚拟性原则

高职教育的特色在于突出“一线”和“应用”,“应用”的核心是“技能”,而“技能”培训的主要途径在实训基地,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参与工作实践是培养职业能力的捷径。但相对于技术类专业,商贸类专业的学生在参与企业工作实践时,企业为保护商业机密往往不愿让学生介入实际工作内容,学生的职业能力难以得到真正的煅练。同时,现实中的企业在招聘时又希望毕业生能够“零距离”上岗。为解决这一矛盾,通过充分利用校内模拟实训平台,创设虚拟性的工作环境并增加实训环节让商贸类学生进行岗位职业能力训练是较多高职院校的选择。同时,商贸类专业教学不像工科类专业那样,在能力教学上存在线条清晰、工艺流程特色鲜明的模拟工作过程。因此,课程标准内容设计应包括一系列的情景教学环境。要以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为依据,兼顾学生专业职业成长力的培养和高职生特点,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提升和总结,将课程标准的理论知识与岗位技能训练、岗位素养训练相结合,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的、融职业技能标准于项目任务教学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标准4]。

4可操作原则

作为高职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指导文件,高职商贸类专业核心课的课程标准是构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各高职院校立足本地区区域经济特色开发的校本化的课程标准,要用具体、可检验的语言说明学生实际能达到的能力目标。应对学生将来必须面对的“职业行动领域”进行具体描述,同时融入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并最终能够使学生通过一系列可以操作、学习和传授的具体工作任务,获得与本地区企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以及职业成长力,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对学生的考核应是能反映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且可量化的考核。

5动态性原则

高职院校从事商贸类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校本化开发是在特定职业环境、社会环境及内部环境条件下进行的。为此在课程教学设计及考核评价等方面需要根据本专业标准化建设需求对宏观环境的改善、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专任教师教学经验的总结,以及学院内部办学条件的完善等进行动态更新,以实现所制定的课程标准内容与时俱进,并确立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地位。

[参考文献]

[1]邓振义,王云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条件下高职专业标准的创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7)50-52

[2]张福堂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建设探析[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8):63-65

职业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篇4

专业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专业课程教学的“全局”,它关系到专业的生存和发展特色办学方式。文章分析了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项目化课程改造的必要性,建构了焊接专业“方法主线、素能并重”的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基于专业课程体系改造建构的专业办学特色。

【关键词】

焊接专业课程体系改造专业特色研究

专业课程体系一方面承载着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又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一个专业全部课程的总和称为“专业课程体系”,它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也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专业课程体系是专业课程教学的“全局”①。近年来,我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开创性地提出了“方法主线、素能并重”焊接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独特的、稳定的、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特色办学方式,是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的有益实践,为高职教育职业导向、能力本位、项目化课程改造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一、现有焊接专业课程体系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项目化课程改造的必要性

现有高职院校的焊接专业课程体系大多数是从普通高校对应的专业照搬或继承而来的。

普通高等院校普遍采用的是学科课程形式。学科课程通常定义为教学科目或教学内容或学生在校习得的一切文化总和②。其课程目标是以事实性的知识为目标,课程结构以“三段式”课程为主线,课程内容以知识为基础,课程教学主体以教师为主体。接受这类教育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理论研究潜力较强,为未来工程设计和学术研究奠定了宽厚基础。但课程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和训练的教学内容较少,学生职业能力不足,与实际工作不相吻合。教学很难与就业岗位对接。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别于本科院校的一种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或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一线生产、技术、营销、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工作。适合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形式与工作有直接联系。职业教育课程应该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目标,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

因此改革以知识为主的学课体系为以能力为主的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特色建设的需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核心,深化职业导向、能力本位项目化课程改造的内涵建设不但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

二、“方法主线、素能并重”的焊接专业课程体系改造

1.专业课程体系改造的主要理论依据

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过程理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在学生“厌学”、学校的内涵发展、教学质量、学校的办学特色等问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之后,才显得更为突出。这些理论包括“为什么改”,“改什么”和“怎样改”。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旨在表明教材和教育方法方面的变革。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以学生而不是教师或教材为中心,学生的角色定位从传统意义上“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能力的主动构建者。

后现代课程观:后现代课程观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课程预先设定目标或计划,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运用自己的头脑形成对事物或现象的解释和理解,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让课程成为教育情境与师生互动的过程与结果。

终身教育理论:终身教育理论更新了人们的教育时限观,使人们对教育时限的理解,从狭义的青少年阶段延伸到终身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服务国家经济转型和产业技术升级的需要,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确保培养目标定位与职业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有效协同。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及社会与个体的现实和未来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重要依据。

2.专业课程体系改造思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体系,构建以项目或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建立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基础上,突出学生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以企业用人要求为基准的逆向建构思维。

3.专业课程体系改造工作。

(1)调研分析阶段:

成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章程》等相关工作制度。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调研,获得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特征、能力要求、行业技术和区域产业、人才需求变化和特点等第一手资料。校、企、行业学会共同研究专业方向、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博世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等26家优势企业近三年的调研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企业都是按照焊接方法设置岗位:、三一集团等工程机械企业主要采用Co2气体保护焊技术;桥梁工程、野外施工等企业主要采用焊条电弧焊技术,南车集团高速列车、城际轨道交通等企业主要采用氩弧焊技术。根据这一结论为专业核心课程构建提供了可靠依据。

在调研的企业中,南车集团高速列车、城际轨道交通等项目,因列车营运速度增加,对列车车体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焊接质量要求提高,实施焊接工艺的操作人员需要高端技术。、三一重工等工程制造企业采用Q960D替代进口材料,Q960D属于超高强度钢,焊接性相对较差,不但焊接工艺发生变化,而且需要进行焊接工艺研究并实验验证。沈阳三一重工目前的焊接自动化率为17.8%,企业计划到“十二五”末焊接自动化率将达到30%。以上系列事实或数据说明了装备制造业(或集群)的提质升级,技能型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体现高端性、自动化,为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依据。

(2)专业课程体系设计阶段:

我们以企业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根据职业能力图表和素质分析结果,确定职业能力的综合课程,按照焊接方法为主线设置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将原来的《焊接冶金》、《焊接方法与设备》等7门学科体系课程重构为《焊条电弧焊技术》、《Co2气体保护焊技术》等7门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项目化课程。

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结合社会要求和行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以岗位职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将思想素质、人文素质、健康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由专业素质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见图2所示。

(3)课程建设阶段:有了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就有了具体课程建设与改造的基础。优化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团队,完善课程开发团队的工作机制。调研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设计课程架构,制订课程标准、研讨课程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课程实施与反馈、教材开发、建设共享网络教学资源库。将企业的先进技术、实际生产任务、工作任务或项目等引入课堂教学中。优选产品载体,融合职业核心技能、前沿技术、最新标准、先进管理和职业道德,优化基于作业流程确定教学内容。组织专家认证。

(4)课程体系的实施与评价阶段:改造实训条件,通过学校自建、企业捐建、校企共建等途径建设基础实训一体化教学场地、生产性实训场地和校外企业生产现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配置,充分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优化团队结构,构建学校、企业、行业协会三方融合、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改变教学方法,创新“资源共享、过程共管、责任共担、互利共赢”系企融合的人才合作育人机制和多元评价机制。及时收集并反馈企业、教师、学生等主体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信息,经过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后,对课程及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三、基于专业课程体系改造建构的专业特色

1.构建了“方法主线、素能并重”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凸显特色。

以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和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成长规律为核心,以企业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按照焊接方法为主线构建了“方法主线、素能并重”的专业课程体系。

2.校企共同开发“三定三对接”专业核心课程,实现课程与岗位对接。

按照基于焊接方法定课程模块,基于企业产品定训练项目,基于作业流程确定教学内容,基于学生个人成长与就业岗位职业素养培养跨岗位的综合能力。实现专业跟着主导企业走,课程跟着岗位能力走,教学跟着生产过程走,教材跟着任务项目走,实现课程与岗位对接。

3.系统设计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实现人才梯度发展。

图3中高职课程衔接关联图

按照中职、高职教育阶段不同特点,我们系统设计了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中职教育是培养技能型的人才为主,最核心的能力是常用焊接设备操作能力,职业资格等级以中级为主。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端技能型或技术应用型的人才为主,最核心的能力是工艺编制能力,兼顾检验、管理、指导初中级工人的能力。

一是将知识与能力梯度设计,中高职教育实施能力递进。如初、中、高三个层次,初中级由中职学生完成,高级由高职学生完成。

二是采取学科或证书互认,避免学生重复学习或浪费人才、时间等资源。比喻中职平、横、立等位置的焊接、中级职业资格证等都可得到确认,避免重复学习。

三是中职学生在高职教育阶段以工艺、焊接机器人等学习内容为主。

4.建成了集学历教育与培训于一体的数字教学资源,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

以职教新干线为基础,以学院专业建设网、课程建设网和数字图书馆作补充,以优质课程和素材资源为主要表现形式,依托学校、企业教学团队建设互动共享的交流平台,优化了师生个人空间建设和网络互动教学资源。建立了初、中、高级焊工技能测试题库和学习资源,建成了集学历教育与培训于一体的动态数字教学资源,完全能满足学生、教师、企业员工、其他社会学习者学习的需求,实施数字化教学。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职业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篇5

关键词投资与理财专业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建设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除人们所掌握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关乎个体能够在职业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力。特别是对于工作对象是个性化的人的岗位,更需要职业核心能力。不同于技术类专业,投资与理财专业所在的行业的岗位群大多属于现代服务产业,其工作对象是个性化的人,工作时更强调人的差异化特征和人际间的沟通互动,这些工作的岗位技能更强调知识、素质的灵活应用程度、客户的满意度和工作绩效,即更需要职业核心能力。例如,理财规划岗是投资与理财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之一,这一岗位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还需要具备与人交流谈判、沟通合作、信息处理、判断分析问题、独立处理问题、适应和应变、自我学习、开拓创新等素质和能力,而这些能力便是职业核心能力,这些职业核心能力在较大程度决定学生在这一岗位能否有长足发展。所以,必须构建能促进职业核心能力提升的课程体系。本研究将从投资与理财专业从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职业教育课程设计

一、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目前,投资与理财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分为基础阶段和专业阶段。基础阶段又可以细化为综合素质课程(思想道德、数学、英语、体育等)和专业基础课程(经济学原理、经济法基础等),而专业阶段又可细分为专业深化课程(理财规划师实务、金融实务等)和专业拓展课程(私募股权投资、互联网金融等)。《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4~2016年间投资与理财专业主要面向理财规划、会计、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职业岗位群,可谓是“万金油”,但结果就是职业特色不明显,职业核心能力不强,导致社会认知度和认可度较低,急需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升级。

二、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投资理财专业主要面向理财规划行业的职业岗位群,在对岗位群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时,应结合“理财规划师”等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围绕岗位能力要求,明确职业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务,并确定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因此本文认为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应增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应用文写作等素质课程,并适当减少银行、保险、证券与会计的专业课程,将教学重心转移到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上。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我们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建议,将课程体系分为基础阶段与专业阶段两部分。基础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全面、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专业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学习相关专业必需的理论知识,熟悉相关业务活动的实际运作,培养职业技能。

三、课程体系建设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教学资源与配套设施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按照“内培外引,重在培养”的原则,通过学习、培训、国内外进修等多种途径,推进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保证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并且根据专业的现阶段情况与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实习实训室建设,遵循与核心课程相配套、为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提供场所,为新专业方向做准备的原则进行完善与建设。

(二)教学方法多元化与教学手段多样化

现代课程体系设计应采取多样化的课程教学形式和手段。对于实践结合紧密的专业课,可采用项目导向的教学法。此外,可选择微课和慕课的教学手段,通过采用高水平的多媒体教学影片,全视角阐述不同工作领域;配合高质量的动画、解说解析技术细节,将真实的核算过程、工作环境播放给学生看,使教学变得生动直观,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利用电子助教教案、助学手册和多媒体课件,可辅助教师备课和学生自学;通过校园网、互联网学习,任课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资料和图书馆的期刊资源,查找最新资料,可了解校外实习基地的企业信息,而且可以通^网络上的专业网站和专业论坛等,与专业人士交流信息和答疑解惑。

(作者单位为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范瑛.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1(4):38-41.

职业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与改革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全新商务运作形式,代表着现代贸易的发展方向。我国电子商务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开始接触和使用电子商务,并通过电子商务取得了成功。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来支撑。作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应紧紧抓住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加快专业建设与改革,培养真正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第一线高技能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与改革,需要着重解决专业能力体系、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体系三个核心问题。

一、构建电子商务专业能力标准体系

高职教育属于能力本位教育,能力标准的科学确定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电子商务专业能力标准体系的确定,应建立在广泛的行业调研和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由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专家共同完成。同时可借鉴《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标准》和国外职教先进国家如澳大利亚、德国的电子商务技能标准。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能力应包括:熟悉电子商务交易的各个环节;能根据企业需求制作商务网页;能熟练地收集、分析和编辑网络商务信息;能熟练地利用各种网络手段进行网络营销;能完成企业电子商务网站日常维护;能完成企业电子商务网站运营管理。

在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能力单元和支撑能力单元的若干能力要素,形成电子商务专业能力标准体系,并作为构建课程体系和学生考核的主要依据。

二、构建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目的是在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学生人格素质的基础上,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兼顾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可考虑采用“1+3+1+1”的结构:即第1学期主要完素质课程;第2、3、4学期主要完成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第5学期主要完成职业资格培训鉴定与职业拓展课程。其中,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的建立是根本。

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应建立在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能力标准的基础上,突出电子商务的职业特点和专业特点。主要应包括:电子商务概论、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营销、网络信息编辑、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维护、客户关系管理。

职业资格培训鉴定旨在为学生提供就业准入的通行证,但需选择社会和行业有较高认同度的认证,如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和阿里巴巴电子商务认证。

三、构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主要手段,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建设,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多种实践模式,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总量。实践教学可采用课内实践、整周实训、认识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实习)多种模式,真正体现工学结合。同时,加大课内实践所占比例,加大整周实训周数,保证实践教学时数与理论教学时数1:1甚至以上。

2.构建真实的实训环境。鉴于专业的特殊性,一些电子商务的模拟软件或模拟实验室并不能满足需要,电子商务专业实训必须在真实的环境中完成。一方面,可将核心课程如网络营销、网络信息编辑等的实践教学搬到互联网上进行;另一方面,可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如电子商务公司、电子商务工作室等。

3.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模式。强调实践教学考核在课程考核中重要地位,尤其是课内实践应成为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同时实践教学考核应以能力要素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电子商务专业必须加快专业建设和改革,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与改革,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好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能力标准、核心专业课程和真实的实践环境几个核心问题,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强烈的电子商务感,能使用电子商务手段解决实际问题,适应行业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宋文官:电子商务专业解决方案和实践教学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5月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

职业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篇7

【关键词】课程体系;模式;教学方法;职业教育

课程门类排列顺序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是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在一个人的终身教育中,学校教育无疑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学生进入校门后,影响学生受教育的因素很多,如学校的教学设备、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的管理等。笔者认为所有这些因素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所在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实施性教学计划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是指同一专业不同课程门类按照门类顺序排列,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课程门类排列顺序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也就是把各种课程类型及具体科目进行组织、搭配,形成一种具有逻辑关系的、具有恰当比例的有机的、完整的统一体,是学生本阶段教育的纲领性文档,是具体教学实施的依据。课程体系的建设,不同的学校、不同层次是不同的,本人从事职业教育,曾多年参与课程体系的建设,本文从职业教育的角度对课程体系的建立方法及原则进行简述。

一、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各层次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的总的要求,是本阶段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确定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的依据,是建构课程体系的前提。如果培养目标不明确或定位不准确,就会直接影响课程体系的建构,课程体系如果出现了问题,就会给教育工作带来混乱、无的放矢等严重后果,因此课程体系建立之前必须明确培养目标及培养目标的定位。应当怎样确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呢?实际上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国家早有相应的文献进行规定,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中,都把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性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中,又强调“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国家给出的培养目标包含了技能结构和素质结构,是一种政策性指导目标,而涉及到各自学校却有一定的差异,因为培养目标的制订,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办法层次、学制、专业、地区及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等等。如我们学校是一所技工院校,主体属于中等职教育中的非学历职业教育,办学层次上主要有中级工、高级工及少部分高职,在学制上有初中三年五年、高中三年、高职五年,因此由于层次不同、学制不同、专业不同,其相应的培养目标就会有些差异。从国家总体要求来看,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但目前的实际现状来看,绝大多数企业,把技工院校毕业的学生不再是直接录用到技术岗位,而是录用到技能工作岗位,也就是作为具有一定技能的一线工人录用的,这也决定了象我们这样的中职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首先是在一线工作的劳动者和中初级技能人才;另外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学生自身的发展及向更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学校必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象我们技工院校这样的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为“在一线工作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中初级技能人才”。

二、课程体系的架构

课程体系的架构也就课程体系的基本构成、课程模式,就是课程体系分成哪些模块,是建构课程体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职业教育中比较常见的课程模式就是“三段式”,就是把职业教育课程划分为三类即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种程序模式强化素质教育,尤其是强化人文教育,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化和完整性,目前这种程序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因为这种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和企业有一定的脱节,难以培养满足企业和劳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很难达到企业所要求的核心技能。造成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得不到企业的认可,职业教育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虽然现在有些职业学生已把这种传统的“三段式”模式进行了改进,成为“新三段式”模式,但也只满足一部分类型职业学校的要求,而对于我们这样的技工院校,我们大部分专业都是校企合作班,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因此我们的课程模式,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特色。在这里根据笔者长期一线教学经验及参与制作课程体系的经验,提出五段式教学模式,就是把整个职业教育课程分成五个阶段即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综合训练课、生产实践课。下面我以三年制专业为例进行简述。第一阶段:文化基础阶段,主要开设文化课,时间主要安排在第一学期,其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质,为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打下一定的文化基础。在开设课程时在适度、够用、不宜太难为原则,因为我们这类学校,生源差、学生基础薄弱,开设课程过多,偏难,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部分学生退学。第二阶段:专业基础课,主要安排在第二学期,它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可以包括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基础,是专业课的前导课程,主要开设一些与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相关的基础课程,是学生成为专业技能人才的桥梁。第三阶段:专业课阶段,这一阶段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取专业知识,全面提升专业技能的重要的阶段,主要开设与培养目标和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相关的核心课程,主要安排在第3,4两学期。本阶段在课程设置中,要以企事业需求为主,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在这两学期中还要安排相应的职业技能考核,也就是说要进行相应的资格鉴定,使学生获取相应的中级或高级资格证书。第四阶段:综合训练课阶段,主要安排在第5学期。在专业课阶段开设了若干专业课,学生从中学习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学生在不同课程中都完成了大量的实训,而这些实训是分散的、局部的,本阶段所开设的综合训练课,就是把这些分散的、局部的实训进行整合训练,完成综合项目的制作,在这个过程中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另外在开设课程时,可以从校企合作的企业方拿过来一定项目,对学生进行针对式的综合训练,实现了学生与企业的对接,使学生在就业后,很快就能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第五阶段:就是生产实践阶段,主要安排在第六学期。这一阶段就是平时所说的顶岗实习,是学生整个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指学生基本完成理论和实训教学过程以后,到与本专业合作的企业方,作为一名劳动者,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利用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完成企业中的相应工作,并进一步获得感性认识,掌握操作技能,为正式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

1、成立由校企双方组成的课程建设委员会。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中最为重要的纲领性文件,是学生受教育的依据,关系到教育的成败,为了避免课程体系建立的随意性,成立课程建设委员会是必须的。另一方面作为像我们技工院校这样的职业教育,我们的教育主要为行业企业服务,而且我们相当一部分班级都是校企合作班,学生毕业后要进行到相应企业工作,那么我们制订课程体系就离不开企业对我们学员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和职业技能的要求,课程建设委员会就必须有企业专家参与,并且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起到决定与主导作用。2、到企业深入调研。在课程体系建立过程中,学校还要组成专门人员到企业一线进行调研,通过调研,明确企业中的工作流程及工作过程所需要求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有哪些,在调研的基础上对企业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提炼出工作及工作任务中所需的核心知识、核心技能及相关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列出本专业所开大体课程。3、围绕核心课程构建课程体系。根据调研及课程体系建设委员会的讨论,要确定哪些是核心专业课、哪些是专业基础课、哪些项目可以供学生综合训练。在此过程注重一个中心两个核心的建立方式。根据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这个培养目标就是建立课程体系的中心,也说是说课程体系的建立要紧紧围绕着培养能胜任一线工作的专业技能人才为中心。另外一个企业可能需要的技能工种较多,学生不可能哪样都要学习,因此核心专业课不适宜过多,根据企业要求,以二个为合适。因为学生的基础不是太好,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较短,精力有限,安排核心课较多,学生就很难完成学习任务,达不到学习目标。核心课程要多安排课时,要让学生对企业所要求的核心技能学的精、学得会、学到能胜任工作。对那些与核心课相关性不大的课程,尽量少开或者是不开,以便让学生更有精力学职业技能,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成就感,这就是所说的二个核心。比如我们的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就以网络设备互联与网络施工为一个核心,以局域网服务器管理与维护作为第二个核心。还有就是在建立课程体系时还要注意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逻辑顺序,避免造成一些课程由于前导课程没开,而使教师无法实施教学,学生无法适应新的内容的情况。4、相对固定但可动态调整的原则。课程体系,一但经课程建设委员会讨论通过,学校审批后务必严格执行,不得随意修改,否则就很易引起教学整体上的混乱,很难完成教学目标。但是培养一个人才一般得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在期间企业可能生产方式、产品有所调整,这就有必要在课程体系执行过程中,时常的与企业专家进行交流信息,学校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对执行的课程体系进行滚动修订或调整,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课程体系虽然是相对稳定的,课程或课程内容是可以动态变化的。

四、总结

课程体系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学校教育的纲领性文档,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要求,因此学校在制定课程体系时,都是非常重视的,都是组织专门人只员从事该项工作,笔者根据制定课程系的一点经验,简述一些体会,也许对与我们学院相似的职业教育有一些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光明编著.新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构[m].科学出版社,2014.

职业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篇8

关于中高职的协调发展问题,时下已有很多研究,包括中等职业教育要以保证规模、加强建设和提高质量作为工作重点,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创新体制和办出特色为重点。要合理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要修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做好专业设置的衔接,逐步编制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教学基本规范。我们以此为基础,通过it专业来具体说明中高职协调发展的问题。以信息技术(it)范畴的软件技术类专业作为一个研究职业技术立交桥及其衔接的微观模型应该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其一,it类专业在本科院校可以是一类研究性的学科,而放在职业技术院校却是一类以动手为主的应用型专业,且软件技术和计算机应用专业是it类专业的基础,具有代表性。其二,无论高职还是中职层次,大部分学校都开办it类专业,它反映了职业技术院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水平。其三,it类专业属高新技术,对其他专业有渗透性和融合性。目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很大程度是为了摆脱旧的模式,办学方式、培养模式乃至教学方法都带有浓厚学科教育的余味。另外,将中职与高职有机衔接,探讨其与更高层次培养类型之衔接,将更有利于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可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渠道,这也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新焦点。所以,我们要从根本上摆脱学科教育影响,以全新的高职培养模式消除旧教育模式的痕迹,构建中高职教育立交桥。1CDio理念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指导思想工程教育是人类通过办学培养各行各类工程技术人才的总称。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它是一套完整的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得到国际认同。CDio,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与运行(operate)。其主要思想是以尽可能接近工程实际、涉及技术、经济、企业和社会的团队综合设计大项目为主要载体,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CDio的全过程中,以现代工程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接受训练并得到提高。例如在软件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假定明确了以“软件工程”为业务核心项目,则按照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设计其课程体系,以软件产品(软件工程)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过程为载体,使学生通过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来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能力。随着软件行业发展的全球化,软件产业的生产过程日益趋于国际化、标准化,对高职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软件人才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具有工程能力、规范意识、团队精神。根据行业发展趋势以及软件产品的生产流程,采用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在实际中学习、在任务中学习、在做项目中学习,即必须遵循CDio理念。2“做中学”是职业教育有别普通教育的核心理念工程教育CDio理念的精髓是“做中学”,即“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projectbasededucationandlearning),其中包括营造生产性教学和实训环境、项目导向、案例驱动、工程师进入课堂、按照工程(项目)标准进行教学管理等等要素,总之,就是在可以动手的仿真环境中,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岗位技能。因此,引入“做中学”理念,形成中高职双方的教改共识,容易达成适于职业技术教育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有益于学生工程化思想形成,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知识应用能力以及终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从“做中学”的角度研究探索适于中高职衔接的软件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学习项目设计、考核评价机制,可以达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2.1引入“做中学”理念创新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做中学”指的是将教育与生产活动相结合,体现学习与应用一体化、应用与思考交替并行的思想。引入“做中学”理念,以it类产品的生产过程为工程教育环境,设计组织课程体系,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评价教学效果,逐步探索出适于中高职一体化软件人才的培养模式。在生产性实践环境中,通过边应用边学习、边应用边思考,达到为用而学、为用会学的目标,使学生从中真正获得职业能力,最终提高教学质量。针对中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中职阶段以技能学习为培养目标,侧重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内容的教学,为进入高职打好基础,高职阶段则以技能应用为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为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2.2探索切实可行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目前中高职衔接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相互脱节,职业教育未能形成一体化、协调化发展,阻碍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由于中职与高职的外部管理和内部培养不衔接,从而导致专业、课程等支撑体系不能衔接,如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等方面都较大的差异,同时中高职学校间长期缺乏交流互动,没有统筹兼顾的科学管理体系,从而影响了中高职教育一体化的形成以及职业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因此,构建覆盖中高职全部学习过程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是推进中职高衔接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上,根据软件专业以及技术应用专业性把握三点:1)最大限度改变课堂教学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式,探索边讲边练、边做边学乃至先做后学的教学模式;2)加强实践教学,加大实践实训教学比例;3)加强顶岗实习教学环节,探索通过软件工程生产性实训强化学生顶岗实习能力的办法。总体上,应该以“做中学”思想为主导,兼顾中高职学生各自的教育特点,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将中高职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共分为六个阶段,第一、二、三阶段完成技能学习,第四阶段完成技能应用能力培养,第五、六阶段通过项目实训和企业实践实现应用技能熟练和完善。2.3促进校企共建生产性一体化项目实训环境#p#分页标题#e#“做中学”的本质是将知识与能力有机关联,以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为载体,将软件项目分析、设计、编码、部署环节体现在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中,通过项目带动方式达到行业需求的多学科、多种能力及素质的培养的目的。这就要求实践教学过程应在贴近企业真实的环境下实施,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实现生产性一体项目实训环境,同时实现资源共享。2.4重视教师团队的工程经验和能力培养中高职衔接的核心任务在于课程,课程的实施在于教师。所以中高职衔接项目中教师团队组建至关重要。任课教师的工程能力达标是实施“做中学”成败的关键,也只有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才能实现。这将促使学校派教师到企业接受工程训练提升技能,或是挂职锻炼取得实际经验,以提高教师的工程经验和能力。另外,我们还需要聘请企业工程师,与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做项目,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2.5关注课程体系和学习项目设计目前中高职衔接的可行方案是三二分段模式,因此,我们必须以一体化课程思想消除由于中高职两校相互独立运行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我们应该建立中高职双方师资团队的教研机制和沟通机制,在明确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前提下,建设一体化的中高阶段内容衔接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学习项目是教学的载体,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按不同阶段的特点,将学习项目分为三个层次:1)针对单门课程设计的项目,旨在增强和理解课程内知识点,基本掌握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2)围绕一组相关课程设计的项目,旨在打通这一组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形成关联知识链,同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围绕本专业所有核心课程设计的项目,旨在培养学生针对典型应用领域,综合运用工程化方法和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必须重视资源库建设在主观上,为适应中高职教育“教、学、做”一体化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为打通中高职之间的课程壁垒,我们必须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项目导向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库。在客观上,现阶段中高职衔接中的大部分地区存在辖制区隔、地理位置、拨款渠道、人事区隔等方面的障碍,行政分割管理造成中高职学校长期缺乏沟通,因此,我们要重视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以便用信息化手段,确保中高职双方管理团队、师资团队和学员的沟通和教学。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坚持开放、求实、高效、共建共享和以人为本的课程资源观,立足于课程的内涵建设和发展,面向师生和各方的需要,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开拓资源建设的途径,掌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法和技术,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管理,以推动课程的改革。资源库要基于围绕三二分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建设。该资源库除了提供一般性教学文档和教学资料以外,还应根据中高职对口专业的学习特点,在学习方法设计和考核方式设计两大方面体现特色。1)根据相应专业的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来构建资源库。学习方法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任务(项目)导向,案例驱动。针对每个学习单元选取类似项目为示范案例,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案和解决方法,使学生置身于真实项目情景,与教师一起体会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变“学会”为“会学”。2)采取以能力为核心、过程评价为主体的考核机制。包括考核内容、评价方面、考核方式以及评价人四个方面,考核内容围绕课程目标,将理论知识点、技术应用、项目分析、规范化实施、职业素质等内容纳入考核范围,并加大能力素质所占比重,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角度的综合评价;考核评估人员可不仅限于老师,也可通过学生互评、企业专家点评等形式,使考核更为公平、全面,符合企业标准。应该强调的是,课程资源建设不是孤立的,它与行业、专业的发展与改革密不可分。教育教学资源库应该以建设学习交流平台为出发点,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为目标,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按照“行业/岗位、专业、课程、资源”为主线,从行业标准、专业建设、课程资源、实训/工程项目、资源素材五个方面规划组织资源。根据专业培养方案,按照“组建课程建设团队→制订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框架→设计学习项目和课程单元→分级整合资源→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制订资源共享共建策略→平台运行管理”思路,进行资源库建设,从而为师生教学、社会公众继续教育提供交互式学习型服务平台。4结语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建设“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可见,中高职衔接是当前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重大课题,事关我们事业的健康发展。鉴于过去发展过程中因各种原因所走的弯路,现在我们应该以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指导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正确发展。“做中学”是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的核心理念,其工程化教育思想十分系统完善,值得我们采纳。

职业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篇9

一、职业学校广告设计专业对学生职业技能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职业技能核心能力培养效果决定着广告设计专业教育的成败

职业学校是为国家培养职业型人才的基地,在职业学校教育中,职业技能核心能力的培养处于核心地位,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对于职业学校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来说,对学生职业技能核心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由于衡量职业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关键就在于其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因此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广告设计专业毕业生在进入到企业后能否胜任岗位工作并得到企业与社会的认可,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学校及学校该专业的发展。所以,为了提高职业学校广告设计专业教育质量,就必须要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核心能力放在首位。

2.职业技能核心能力培养是适应广告行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广告设计专业教育属于一项专科层次的艺术教育,该专业每年都会为我国的广告行业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应用型广告专业人才,可谓是广告行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当今时代,各行业的发展都日新月异,广告行业也不例外,因此当前的职业学校广告设计专业教育也应当根据市场形式和需求来进行定位,而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核心能力正是教育的重点。职业技能核心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创造能力、洞察能力以及团队能力等,职业学校广告设计专业教育只有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核心能力培养,才能够为社会与企业输送更高素质与更强能力的广告专业人才,从而满足当今广告行业发展的需求。

3.职业技能核心能力培养是完善广告设计专业教育体系的必经之路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社会分工愈来愈趋于细分化和专业化,在此背景下,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才能够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若想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人才结构,就必须要通过层次化的社会教育体系来实现。层次化的社会教育体系是根据社会及行业的现状及需求情况而进行制定的,其人才培养方案要针对不同类别与层次的人才,职业学校教育就是其中一类。职业学校教育一般重在培养一线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有着明确的目标定位,在这个目标定位之下,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核心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可以说,职业技能核心能力培养是完善广告设计专业教育体系的必经之路。

二、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广告设计专业职业技能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

1.职业技能核心能力培养的基本框架

(1)课程设置

职业学校广告设计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之前,首先应当对广告行业市场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然后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来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一般情况下,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主要有四大模块,分别是:①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包括语文、英语、政治、法律、计算机以及职业道德等内容;②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包括造型基础、五大构成、艺术欣赏、图形创意、字体设计、摄影、摄像以及法等内容;③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广告策划与文案、广告创意、广告心理学、CiS设计、展示设计、网页设计、电脑平面设计软件以及比稿技术等内容;④专业相关课程模块:主要包括传播学、民俗学、民族学、消费心理学、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交际学以及谈判技巧等内容。

(2)培养目标

与上述职业学校广告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相对应,职业学校广告设计专业的职业技能核心能力培养目标主要为:①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包括人文素质、政治素质、心理素质、法律素质、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健康体魄等;②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包括绘画设计能力、基本造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形体色彩感受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构图能力以及审美鉴赏能力等;③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包括广告设计构思能力、广告设计表现能力、广告形象创意能力、广告预算能力、文案书写能力、媒体决策能力、市场调研能力、市场营销分析能力以及电脑图形设计软件应用能力等;④相关专业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学生的内外公共事务处理能力、现代传播学理论运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

(3)培养模式

职业学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核心能力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师生的“教”与“学”双向活动而实现的。以往在我国的职业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教育中,教师多采用传统的“知识本位”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知识本位”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它所看重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久而久之便会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然而,在当今时代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包括广告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日趋市场化和现代化发展以及新知识、新技术、新媒体的不断更新,社会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仅采用传统的“知识本位”教学模式已经不再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职业学校广告设计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当建立在职业技能核心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尽快建立一套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体系,促使教学模式向综合化和立体化方向转变。所谓“综合化”,指的是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课外活动等方面的综合化;而所谓“立体化”,则指的是协同社会、学校及家庭共同开展教育活动,全面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实现全方位的职业核心能力教育。

(4)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是职业学校广告设计专业职业技能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教育成果的有效手段。广告设计专业职业技能核心能力考核评价的形式较多,主要有笔试、口头提问、现场实践操作以及综合评价等,这其中,最关键的考核是现场实践操作,通过现场实践操作可以最直观地看出学生的职业技能核心能力强弱及学习效果好坏,从而做出比较科学客观的评价。

2.职业技能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的实施

(1)充分重视职业技能核心能力培养

若想提高职业学校广告设计专业职业技能核心能力培养水平,首先学校和教师应当充分重视起职业技能核心能力培养。以往由于职业学校没有升学和就业压力,所以长期以来广大教师都是按部就班地进行常规教育,而没有花费心思和精力去改革及创新教学方法。但随着近年来普通高校的不断扩招,加之社会就业形势愈来愈严峻,职业学校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这不得不迫使职业学校尽快提高办学质量。在这种形势下,为了谋求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职业学校必须要尽快建立与实施新的以职业技能核心能力培养为本的现代教育体系,充分认识到职业技能核心能力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将对学生职业技能核心能力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改革与创新之中,迎接历史的挑战。

(2)科学地设置专业课程及选择教学内容

职业学校广告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当围绕职业技能核心能力培养而展开,将课程结构进行综合化调整、更新及完善,适当增设广告媒体学及网络传播学等新兴学科。其次应当整合各方教学资源,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结合广告设计专业的基础内容而进行适当延伸,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重新编撰教材,做到全面兼顾、重点突出。

(3)采用先m有效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若想提高职业学校广告设计专业职业技能核心能力培养水平,就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先进有效的教学策略。实践证明,目前最有效的职业技能核心能力培养教学策略是“综合化”教学策略,其具体指的是教学方式的综合化与教学方法的综合化。所谓教学方式的综合化,指的是采取开放式的教学,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对学生的操作训练。而所谓教学方法的综合化,则指的是采取有效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及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创造性与个性化发展。例如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分组学习法、社会调查法、质疑法、问题法、游戏法等等都是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

职业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篇10

关键词:中职教育专业开发课程改革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2.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42

1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阶段

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在新的阶段,更加重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重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加重视教育教学创新,更加重视教师队伍和基础能力建设,更加重视管理制度建设。

2专业开发与建设

作为专业负责人,也应该更多思考如何进行专业建设,让本校的专业有特色,走市场经济道路。在专业开发前,我们应该对区域经济、所缺人才现状、所缺人才市场欢迎度、开设该专业的条件等因素进行分析。我们应该明白,哪些专业本校暂无条件开设,哪些本校可以创造条件开设,本省市最受欢迎的主干专业,外省市最受欢迎的主干专业,然后在大类专业基础上,确定主干专业,并明确培养什么专业方向的人才。比如机电大类专业下面有: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和汽车技术等主干专业。汽车技术主干专业下面又有:汽车保养、汽车检测、汽车维修、汽车改装、汽车美容等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又有很多工种和岗位。所以,我们在开设专业前应该对市场、学校自身条件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才能确定合适的专业。

3职业教育教学、课程改革

目前,中职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学内容陈旧,与企业发展不相适应;课程内容知识化、学术化倾向严重;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计划缺乏弹性;教学形式普教化倾向严重,理论与实践相分离。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必须进行课改。

通过调研确定所需核心技能;根据核心技能重组教学资源,确定核心课程与教学项目;形成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新专业课程模式。确定核心技能的方法: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来确定和描述工作岗位所需的核心能力,再结合专业教师的分析与描述,最终确定相关专业最核心的技能与能力。根据核心技能来重新组织课程资源,打破学科限止和学科中心,设置相应数量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以岗位群的能力需求设置相关课程,注重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服装专业为例,通过调研概括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技能:服装成衣设计的能力;服装制图、制板、放码能力;服装工艺缝制能力;服装面辅料的运用能力;服装CaD、Cam的应用能力;服装产品的质量控制能力;服装生产技术文件的编写能力。

然后根据核心技能制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和教学项目,达到课改的目的和效果。

4职业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对接

很多专家认为职业素质教育已成为职业学校主要的薄弱问题。80%以上企业选择用人时,首先关心学生的爱岗敬业、职业道德。大部分企业在选拔人才时也关注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树立这样的办学理念:崇德重技,素质与技能并重。面向制造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除了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具有:“爱岗、敬业、严谨、奉献”的品质,以及“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团队合作”的新时代职业素质。

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应为中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服务,校园文化要贴近企业文化,校企合作共同开展素质教育,中职学校教师要有企业职业素养。校园文化应注重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教育。

5国外职业教育发展形势

5.1国外职业教育现状

5.1.1美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美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构成:综合高中、职业与技术高中、地区性职业中心和社区学院。核心技能:写作、沟通、数据分析和人际关系。

5.1.2澳大利亚职业教育

以taFe学院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打破了“大学为青年而设”的传统观念,构建了一种“学习―工作―学习―再工作”的终身循环的教育体系,使人们可以在一生中自主地选择适宜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

5.1.3德国职业教育

双元制教育,校企合作,企业为主――企业招工、送生到校,学生70%时间在企业,30%时间在职业学校,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5.2国际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第一,注意培养关键能力。

第二,职业教育重心后移。缓解升学、就业压力、产业高端化。

第三,把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职业院校新的出发点。

第四,以人为本的教育。

第五,强调中、高职衔接,拓展继续职业教育的通道。

6结束语

通过解读、理解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大政方针政策,中职教师应及时领会职业教育课改的精神和方向,了解了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趋势,掌握了专业开发和建设的方法,积极进行专业、课程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增加学校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苗苗.普通高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09,(5).